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小学科学实验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及思考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动手实验和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打破教材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就自己在《热在固体物质中的传递》这一课中的实验教学引发的思考诉诸笔端,期待与同行交流。
一个实验,两种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热的传递》一课时,首先根据教材的实验设计组织教学,利用金属汤匙,在汤匙把上的不同位置滴上蜡油,后用酒精灯加热,看到不同位置的蜡油先后熔化,以此说明热在固体物质中的传递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教学中明显感觉到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思考了。课后,笔者就思考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一定要重新设计实验。本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实验的设计一定既不能让老师牵着学生走,把实验结论强加给学生,禁锢了他们的探究欲望,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们观察到有价值的实验现象。最终确定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另加两个实验,第二个实验,我自制了一个金属凹槽,实验前将凹槽灌满蜡油,然后在金属槽的一端加热,很明显的看到了蜡油先后熔化的过程,很直观的感受到了热的传递过程,孩子们的探究激情一下子被点燃。这时,我又拿出课前做的十字形金属凹槽,在十字形槽的中心加热,结果蜡油沿着四个方向熔化,实验到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我用语言解释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自然而然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显然这节课与前一节课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这两节课,使笔者反思自己多年来在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及得与失。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其他学科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学科也不例外。在实际教学中,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而科学教材又与其它学科有着明显的不同,特别是教材中实验的设计或内容的编排往往与我们的教学实际并不相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搬硬套,而要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合理地进行科学实验 教材中,有的实验设计方案不合理,造成在实际操作中效果不佳,或者操作起来较为困难,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探究热情。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这一课中对“加热和冷却对气体体积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就只能是演示实验了,而且实验效果不明显。其实,我们选择合理的器材,学生能自己动手,且效果非常明显,就是只要用一个气球套住小玻璃瓶口,这样把瓶子放入热水中,几秒钟气球就鼓了起来,学生不用过多的思考,就明白了热胀冷缩的道理。同样的原理把它放入冷水中几秒钟气球也就瘪了。学生在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很简单的明白了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为什么乒乓球瘪了,用开水一烫就会复原,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实验选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创造性地编排教学内容 教材其实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或是一种教学材料,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应打破教材的束缚。设计更符合教学实际的内容。比如,在讲解《动物的家园》这一课时,笔者撇开了教材内容没有讲老虎、斑马等生存的环境。而是组织学生观光肥光小学旁边的幸福坝,带学生走入大自然,直接与我们身边的这些小动物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为什么之前认为一定有的一些小动物现在幸福坝的周边却找不到了。笔者认为,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动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只从课本上讲解会更透彻。
结束语
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作者:李慕举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诌议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活动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科学实验活动。实验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只有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感悟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兴趣培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探究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式,也是学习的目标。没有探究,就不会发生科学学科的学习。科学课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做,让学生从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人手,亲自观察、实验、记录、整理信息、讨论交流。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才能发展他们的科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而在科学教学中,在探究活动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就是科学实验活动。笔者就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实验方式的探究性以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努力培养科学学习兴趣和态度
许多教师在小学实验教学中,都有同感:小学科学课,孩子都喜欢,可不好上,难上好。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开始学生往往急于动手,抢着做,不一会儿就没啥兴致,缺乏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课堂活动凌乱,学生有任务的做实验,感兴趣的看实验,没任务没兴趣的不是看就是耍或是闲谈做其他事;设计不严密,学生不按规定操作,实验结果出不来,学生兴趣调动不起来;只对结果感兴趣,对过程没兴趣。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以下两点。(1)缺乏对实验教学全过程的重视与认识。实验教学不是学生开始操作才开始,而是在材料的准备,活动的设计就已经开始了。(2)缺乏对学生兴趣激发与掌控的策略。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1.教师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实验一方面,实验过程的设计要合理,内容要充实而又不偏离主题;另一方面,实验的各个环节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情感上要把握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探索欲的持续渐进。2.从问题、现象入手提高课堂兴趣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问题、现象绝大部分都是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我们可以把一些不易发现或展现的问题、现象,运用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如图1、图2所示),就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例如在《火山与地震》一课中,将火山爆发与地震时的情景通过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进行模拟火山与地震实验时,学生的兴趣就更加浓厚。3.材料选择多样化、生活化、趣味化在科学实验中,除了问题、现象能吸引学生的视野外,实验材料的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许多教师为了图省事,往往选择实验室有的、准备好的材料。实验时,发给大家,学生按照教师说的机械操作。其实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不是要让学生做木偶,进行机械的操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研究,还包括对实验材料的充分了解以及准备和设计实验。因此,一方面,由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在准备实验材料,验证这些假设,实验材料不应当单一,而应是多种多样的;另一方面,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或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同时,材料的选择不只是教师的准备选择,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收集整理中,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如在《声音》一课的教学实验中,笔者就充分发动全班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物体,如塑料袋、矿泉水瓶、橡皮筋、竹片、叶子等,整理后用来作为实验时的材料。这样一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提升起来了。同时,哪些可以用来作为实验材料,我的材料如何运用才能保障实验成功,我要如何向大家演示、解说实验过程?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就融入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中了。4.构建互助合作实验小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科学实验教学活动(尤其是小组实验时)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也积极倡导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学生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另一方面,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需要多人参与、互助合作才能完成。因此,构建合理的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让组内每一个成员各尽所能,互助成长,有事可做。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与集体意识。在小组中,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实验的设计与实验的组织分工;材料员负责材料的整理;操作员进行操作示范;记录员负责记录;汇报员负责汇报解说。而在材料的收集等全过程则是要求所有成员参与的。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实验的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人也有各自的任务,同时,在小组获得成功时,每一个成员都会为此感到荣耀,一举多得。
二、重视实验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学习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探究思维能力。因此这一目标应贯彻到科学教学的全过程,尤其是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下,大胆假设、探究、实验、验证,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科学的奥秘,使逻辑推理、探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如在《浮与沉》这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在不同的2杯液体中放入2块非常近似的土豆片时,出现了不同的现象。交换土豆片,结果和前一次一样。学生就产生了疑惑: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这个杯子里土豆片会浮起来,而另一个杯子却不同?这时,善于发现的学生就会说:“肯定是杯子里水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土豆片沉浮的只有土豆片自身和水,土豆片几乎一样,而且我们还交换了位置,这就充分说明是水有问题。”“是盐水,浮的那杯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多数学生也跟着那么认为。这时,笔者问:“你怎么能确定浮的一杯水肯定是盐水呢?”谨慎的学生就有些犹豫了,胆大的学生就说:“盐水是咸的。”“不明液体、食物能不能随便品尝?”“不能。”“我们可以把它烧干,烧一烧看有没有盐的晶体。”“这个办法可行,不过不是全烧干,是取一些烧干。”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干盐水,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也有的小组直接调制了一杯盐水进行证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探究、推理、质疑、归纳等过程,学会学习,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三、激发和引导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孩子在观察周围生活中,认识身边常见事物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所以学生觉得比起语文、数学、外语课压力小得多。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心十分强烈,而科学课中的一些内容又是其他书本上没有的,是平时他们想知道的,而且还有那么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这一切对孩子们都有吸引力。这些既是孩子学好科学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胡思乱想”,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学生在操作实验时会偏离内容,随便摆弄实验仪器。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越是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越不能生气,越要保护孩子的这份好奇心,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多多表扬他们,多演示、多讲解,做好引导工作。例如,在《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大树。教师就要做给他们看怎样看、怎样用手摸、怎样测量、怎样运用拓印等手段认识大树。既要引领着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又要较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对自然现象探索的兴趣,这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有人说:“教师在认识上向前迈进一步,教师对科学、对教育、对学生就会有一个新的认识。”所以,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是好事。教师要善于发现,多留心课堂一些细小地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四、结束语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从兴趣人手,精心准备,创新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放手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感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张耀华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摘要:随着观念的不断更新,当今社会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转变,有别于旧式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点的背诵和考核,新式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剖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设高效科学课堂实验的几项基本措施,供大家交流探讨。
关键词: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提高探索
科学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科学实验教学比起书本知识的了解更加看重试验技巧和能力的培育,教育改革之后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开始在小学课程中应用。
一、小学科学的现状及分析
小学科学实验是指小学生进行相关科学基本原理的基础实验,其实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且实验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导致了我国众多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存在着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为题可以列为以下几点:
(一)重进度,轻效果
在我国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堂中,有着很多有违师德的教师。这一部分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顾教学质量,忽视教学效果。在进行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只是敷衍的把教学流程走了一遍。而学生也是为了应付老师,草草的把实验完成,长期以来对教育产生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重形式,轻过程
中国的教育特点是受应试教育,一些老师认为小学生学会了书本的知识,能够在课下会答题、期末能考试就可以了,科学实验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课余游戏而已。因此,对老师来说,科学课堂实验只是一个形式。在科学课堂实验中,教师只注重科学实验的表面形式,草草布置实验任务,并不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结果。学生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实验往往难以进行;实验时无从下手,吵吵闹闹,而且对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来说,这样的无序课堂还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三)重个体,轻集体
在课堂实验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都不会进行实验,偶尔会出现两三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能够自己思考,快速的完成教学要求的一系列任务,而且对于一般的问题也能较好的回答。虽然这种情况会让老师感到高兴,但是一个隐藏的问题是,老师往往容易忽视那些实验冻手能力差的学生。在别的学生的沾沾自喜时,他们却仍然什么都不会,而且缺乏积极性。在这样的课堂上,内向的学生变得更加内向,而那些已经会的学生却在占用机会。长此以往,这些内向的学生会养成一种依赖心理,无论什么小组活动,都指望着其他组员来进行组织,最终脱离了教学目标。
(四)重结论,轻异常
所谓“异常”是指,很多科学实验中,由于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不同等因素而出现的实验结果偏离学生的预期结果的现象。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在检测自动笔芯导电性的实验中,比较粗的自动笔芯导电。但是特别细的自动笔芯由于电阻大检测结果为不容易导电;电磁铁实验中,电磁铁没有磁性,吸不起任何铁质物质,通电后电磁铁能够吸起回形针,断电后铁钉已被磁化,断电后仍然会有一两个回形针吸在铁钉上;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将烧瓶装满液体放入热水,水柱中的液面会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现象。面对这些很容易解释的现象,一些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给出含糊不清的答案,或者闭口不答。
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有效利用课余时间
演示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课余时间利用充分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相较之有限的课堂时间,课余时间较为宽裕,也方便安排,教师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之后,可以定期地安排学生在课余时候集体到教室内或者专业的实验教室中,有组织地进行实验。这样教师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实验,而且也有宽裕的时间观察反应,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同时因为是非上课时间,学生的心态也会有变化,他们在没有时间限制的范畴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看法。而针对实验安全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有安全隐患的实验中降低单次进行实验的人数。较少的人数会降低教师监管的难度,当有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教师也能够及时时间赶到需要帮助的学生身边,指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事故。同时,减少人数就意味着会有一部分不参与的人在周围保持关注,那么操作者的注意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进而使实验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二)适时把控教学节奏
在授课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的反应过分热切的时候,教师应当予以提醒,好是用别打扰到其他班级上课的方式,让学生不会产生过热反应,以至于当实验结束后学生依然在思考有关实验的部分,以至于跟不上后面的教学。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教学的时候,光线的变化因为和学生的日常贴合,又类似受人喜爱的彩虹,势必会引起学生的热情关注。在实验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多方位的探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当通过学生发言的方式,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连接起来,让学生发言成为一个过渡,流畅地将教学再次回归到书本上,这样学生的思绪就不会一直停留在实验教学阶段。那么,在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也就不会削减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提前量,也是给学生的肯定。学生在明确了实验技能的重要性后,就会在积极学习实验技能的同时,也不会对实验技能无法在考试中使用感到灰心。教师还可以在对考试试卷的后期分析中,点出实验教学在试卷上的反应,虽然学生无法直接用自己的实践能力获得分数上的提高,但是也要让学生看到实践能力在理论知识上的反应,让学生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总之,实验教学对小学教育而言非常重要,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大步跨越,也是对学生兴趣的一种有效培养方式。但是在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常常也会出现负面的影响。因此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良,从而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田富秀 单位:湖南省龙山县及时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科学实验如何创新小学科学课教学
摘要:实验在小学科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认真地做好小学科学实验,不仅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获得各种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增强创新能力很有帮助,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科学实验;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尤其对自然的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是较大的。因此,小学阶段是学习科学的好时机,也是在小学开设学科试验课的原因所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小学阶段的学生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都是进行科学教学的最理想时期。如果这一时期能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进入中学和大学后,就能更好地发展,而科学课堂上的实验对培养其思考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在于对学生潜能的挖掘,让学生勤于思考,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实验,探究科学的知识,更能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上实验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节课时,六人分为一组,由小组长负责,派同学1从老师那儿领取食盐,同学2用天平称取实验需要食盐的量并记录数据,同学3用量筒量取100毫升的水,同学4把食盐溶解在水中,并观察马铃薯是不是浮起来了。加了三次食盐,马铃薯终于浮起来了。在小组长组织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整节课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把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实验验证猜想,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实验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经历了从猜测———制定方案———进行试验———得出结论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善于用脑,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
兴趣是好的老师。由于学生的个体认知的差异性,导致教学中会有一些学困生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前提。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摸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用耐心和热情去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人人有事做。例如,在《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这节课上,我把课堂设在学校有花园、草坪和有树木的地方,在这些地方都可以找到各种昆虫,便于同学们观察。他们自愿结合,两人一组,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和本领。他们兴高采烈,轮流着边认真观察,边详细记录,那些平日里一声不吭的学困生也活跃起来,聚精会神地观察着,或与同学争论得面红耳赤或心悦诚服地点头称赞……让我想不到的是,科学课竟然极大地调动了学困生的积极性。而且他们在看中学,在看中玩,在玩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乐在其中。同时也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我特意读了几个学困生的观察记录,他们的记录详细、认真。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无形中让学困生觉得“我能行”“我最棒”,树立了自信心。
三、实验让学生合作学习更具凝聚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在学习中,学生要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教学中,要针对具体的合作对象,制定方法,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善表达自己的观点,产生新的思考。科学课“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一学科的性质更需要学生合作讨论,合作探究,而这种合作必须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作为基础。小组中的个人思想是各种各样的,在合作的初始阶段,小组成员只要能达到共识即可,随着合作学习的深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制定周密的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例如,在《摆的研究》中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各小组应先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即研究的问题,我们的猜想,试验方法,我们要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等。然后按计划开始实验。1.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先猜测后实验观察结果。学生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一摆锤,让摆小幅度地自由摆动。学生2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学生3接着增加摆锤的重量,是原来的两倍、三倍,但绳长不变,分别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了多少次。比较观测结果,组内同学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发现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2.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不改变摆锤的重量,把绳长增加到原来的两倍、三倍,同样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看看加长绳子会不会影响它摆动的快慢。
四、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个学生都是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教师教学中,要激发和开发学生的潜能,以科学实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好奇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去钻研,就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例如,记得在学习《放大镜下的昆虫》时,有些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我们的耳朵长在头上,而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为什么昆虫的头上有触角,而我们的头上没有?为什么昆虫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还能分辨各种气味?”我觉得“问”比“学”更重要。我们可以把以学为中心的“学习型课堂”转变成以问为中心的“问题型课堂”,以“问”导学,以“问”促学,以“问”成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问”———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多元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浪费了学生的智力资源,扼制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从而没有了创新活力。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提出一些荒唐的、奇怪的问题,我们都不能训斥、否定学生,而是要和他们一起探究提出的问题,进行启发,及时给予指导,唤起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五、实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身边事物一些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并且在生活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科学实质上就是生活的学科,它直接一源于生活,小学科学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对于学到的科学知识,应该引导学生用于生活中,并且能够加以创新,形成发明。例如,学习《热胀冷缩》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啤酒或饮料都装得不满,这是为什么?更应该明白水泥路面块与块之间都留有一厘米左右的缝隙。在理解了物体的上升和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就要去试着解释为什么重达好几十吨的轮船能够浮在水面上;潜艇的上浮和下沉又是如何做到的。学生将生活中的现象与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总之,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抓好科学实验教学,是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我们一定要重视科学实验,上好实验课。这样,犹如给学生插上了一对翅膀,可以在探究未知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作者:秦和良 单位:山东省青岛金水路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分析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必须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使其适应后续教学体系的要求。生本教育形式本身比较特殊,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相关需求。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适应当前教学机制的要求。基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实际教学的特殊性及要求。在本次研究中将以生本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应用特点为研究点,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本质性要求,探究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小学科学教学主要是以实践教学形式为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掌握合作学习的关键,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学习能力。此外,基于科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其引起重视,明确以人为本教学的本质,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入手,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科学教育来源于生活,同时服务于生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其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不断扩展自身学习能力,及时融入生活化的教学中去,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生本教育概述
生本教育始于二十世纪末,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下将对生本教育进行详细的分析。(一)生本教育概念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整合。生本课堂教学形式比较复杂,在具体干预过程中必须保障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有效性。生本课堂教学机制比较复杂,要让学生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讨论和探索,最终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二)生本教育特点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变革,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经历了很大的变革,我们必须了解生本教育的特点,及时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伐学习。此类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会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消磨殆尽。生本教育理念对教学形式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现状,并在最终教学过程中确定合理有效的实验教学机制。生本教育形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必须将教学内容落实到实处,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效果。2.凸显合作教学在生本教育体系的影响下,学生的需求趋于多样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应用现有资源,凸显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的愿望,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及时对教学形式和机制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为了实现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展相关教学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分析,并了解合作学习的重要性。3.彰显学生的个性化能力科学实验教学是个复杂的教学体系。在生本教育模式的驱动下,我们要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掌握实验教学的相关要求,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个性化教学阶段,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让学生有上台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机会。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并通过图例、表格或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既是技能的锻炼,更是能力的考察。4.扩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具体教学中,生本教学理念慢慢渗透,教学方式也趋于多样性。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潜能。当前我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缺少探究和质疑的环节,尤其是小学阶段,由于他们自身的好动天性,如果将这种心理转化为有利的教学手段,则会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扩展学习能力,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科学实验教学和生活存在很大的联系,我们可以让学生感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奥秘,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扩展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色,让他们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真正做到发展。
二、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实际入手,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但由于实验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学生常规差。自主探究式课堂意味着课堂活跃度比较高,伴随着就会有学生不听老师的讲解或同伴的发言,急于拿材料做实验,这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做实验、怎样做实验。他们对实验结果也不甚在乎,只要过程愉快即可。(2)探究有效性弱。有时,课堂的实际呈现与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符合,学生往往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不去深究实验的原理和设计的初衷。这直接导致了实验教学过程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学生对细节把握差。(3)实验材料的匮乏。科学教材中列举了许多实验,虽然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求百分百完成,但一些关键性实验还是需要师生共同去做。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实验设置并不合理,对材料的要求也比较高,同时还有场地、环境、安全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得实验最终无法成功开展。
三、生本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生本教育理念的应用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具体教学形式入手,既满足现有教学机制的本质性要求,也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形式及内容比较多,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将教学策略落实到实处。以下我将结合我的课堂实际,选取特色案例,对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合理选择教学形式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合理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由于教学机制本身比较复杂,所以在具体教学形式的要求下,我们要掌握知识体系的特点,提升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试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从当前教学现状入手,调整已有的教学形式,使其适应具体教学机制的要求。首先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进行调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由于小学生好动心理比较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这节课。此类教学形式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了解科学实验教学的内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选取土壤为具体的研究目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蹲下身来,亲身挖土、观察。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直观地了解土壤里到底有哪些有生命的物体,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天性被解放,对科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将科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再从生活中总结知识。
(二)采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部分学生的学习天赋比较强,在实践教学中能在短时间内接受很多知识,但是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差,其学习效果不容乐观。基于差异性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个性化教学的实际要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保障组员间实力的均衡。例如,三年级教材中学到《物体的沉浮》,因为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难,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我鼓励他们自由分组,但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不同水平程度的孩子成为一组。在实验过程中,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一起进行学习,能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大家看,他们的作品多具有新颖。
(三)制订系统实验计划
由于实验教学的变动因素比较多,所以我们要从教学机制入手,对教学形式和控制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明确教学措施,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在初期学习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习知识并掌握知识。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学生的系统性实验计划,这是保障教学形式的关键所在。例如,在上四年级下册《运动的方式》这节课,我在前两节课中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活动,重点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速度的概念,能自主判断运动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例如风车、易拉罐、篮球、小车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探究“运动的方式究竟有哪些”。而这些活动又可以和下一节《小车的运动》相结合,使得一整个单元都是完整、系统的实验。在备课时,我也会将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让学生能有融会贯通的感觉。教学机制对提升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实验形式,总之,教师应该尽量将指导工作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础。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是一种天性,也是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我们可以对这种热情加以利用,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使其适应当前实际教学的要求,多媒体就是近年来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之一。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为了满足当前发展现状的要求,必须将技术体系落实到实处,彰显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渗透下,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直观。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从具体教学要求入手,将文字、图片及视频融入具体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有充分了解。多媒体教学形式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提升自身学习水平,保障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目前也尝试使用白板、iPad和电脑三者相连的技术,将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数据用iPad拍摄,在白板上实时呈现,便于小组间讨论交流,也利用实验数据的保存。
三、结束语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本身涉及的影响内容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师生实际情况入手,明确教学目标的本质性要求,广泛应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当前实践教学机制入手,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生本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原理及过程方法,学习分析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同时由于教学资源有所限制,必须立足于当前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升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保障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者:宋倩云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评价的思考
【摘要】对科学实验进行评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在对学生科学实验进行评价时,评价主体要多维,评价策略要创新,评价时机要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评价中得到长足地发展。
【关键词】主体多维;策略创新;时机把握
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要及时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用评价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促进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下面,笔者就结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实验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进行评价。
一、评价主体要多维
目前,在科学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占主要地位,很少有其它的评价主体,让评价不能突显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让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科学实验可以更完善。比如,在这一课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评价策略。1.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学生做完实验之后,我出示了一张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表,从而促进学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说明,每位学生根据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认为自己可以得几颗星,就涂几颗星,认为小组其他同学应该得到多少星,就给他涂多少星。2.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在学生制作完一个电磁铁之后,我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对自己的电磁铁进行评价,并让家长写一下对自己孩子作品的意见与期望。
二、评价策略要创新
评价的主体确定之后,评价策略也要创新。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科学水平,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与策略,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能够在我们的评价中享受成功的快乐与努力方向,让学生每24小时都沐浴在新颖的评价之中。1.变革传统评价形式。在以往,教师安排科学作业往往只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出几道填空题或者选择题,至多再出几道问答题,让学生做一做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样的评价策略不能掌握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不能检验学生的科学能力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所以,我们要变革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操作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这样,学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思考课堂上的科学实验,并能够创新出新的实验策略,让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很好地提升。比如,在安排这一节课的作业时,我首先安排一项书面作业。(1)要想制作一个电磁铁,它需要哪些材料?(2)如何增加一个电磁铁的磁力?这两道题目就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掌握了关于电磁铁的哪些知识。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到此结束。因为学生对电磁铁的探究意识与动力还没有消失,课堂上仅有的四十分钟不能满足学生对电磁铁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又布置了学生一项实践作业,就是让学生回家实验一下,当线圈的粗细与长短都一样的话,用什么样的铁芯更好。这样,学生就会用不同的铁质材料作为铁芯来实验,从而得出课堂上没有实验出来的结论,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因生而异评价策略在目前的科学实验评价策略方面,往往重视的是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而很少有对学生科学实验过程的评价,让学生不了解自己一学期在科学实验时,实验能力与经验是提升了还是退步了,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每一次的实验情况。成长记录袋内容也不拘一格,可以是一幅图画,也可以是一段文字描写,还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作品等,让学生在没事的时候,打开实验成长记录袋,看看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从而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着一颗上进的心。
三、评价时机要把握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评价时,评价时机也要把握好,时机把握好了,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实验。如果我们的评价提前了或者滞后了,它的评价效果就会打折扣的。比如,在这一次实验过程中,我对学生说:“同学们,看看我给你们提供的不同的实验材料,想一下,为什么要给你们不同的材料呢?”我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估计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果是不一样的。可能有的组制作出来的电磁铁磁力大,而有的组制作出来的电磁铁磁力小。”当时我就给他一个肯定的评价:“你说得非常正确,也给我们今天的实验指明了方向,我想,像你这样在实验前能够认真思考的学生,将来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小科学家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这位同学的思路进行实验。”……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让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了兴趣,所以,我们要及时寻觅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性的评价,促进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科学实验过程中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实验才能更高效。总之,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恰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保持着一颗向上的心,可以让科学实验高质量地进行。所以,在科学实验时,要重视对学生实验的评价,创新评价主体与策略,把握好评价的时机,这样,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够在科学实验中得到更高、更快地提升。
作者:乔树勇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摘要:文章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并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设计趣味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培养他们的操作兴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科学实验操作原则,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趣味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阶段教育中重要的一门学科,能培养学生善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教师要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能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同时,教师要注重实验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有效性,保障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一、设计趣味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有趣的导入环节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一上课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进而使他们产生探究欲望,从而深刻理解科学实验内容。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中的内容,使学生顺利进入科学实验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思考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让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培养他们的操作兴趣
教师要精心准备实验材料,为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基础。在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负责全部的教学准备工作,不仅要给学生准备实验材料,还要认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学生只需严格按照方法进行操作。在定势思维的束缚下,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一旦遇到与教师不同的实验想法就急于否定自己,不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这就无法深刻地理解科学实验的本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开始科学实验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材料,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学生为了准备实验材料,会主动阅读教材内容,并主动探究实验操作步骤,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也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操作的热情,让他们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认真分析实验获得的数据,有效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掌握科学实验内容。对于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学生不容易掌握、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疑惑。在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之后,教师再针对不同的意见进行深入分析。在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学生能再次对科学实验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从而有效掌握重难点内容,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中都应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能对小组其他成员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获益,并高效地完成对新知识的探究。
四、注重科学实验操作原则,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有按照规定进行操作,才能保障实验操作成功,得出正确的实验现象。因此,在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实验,保障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保障学生的安全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时,要确保他们的安全,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例如,在进行“金属的热胀冷缩”实验时,学生需要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加热后金属条温度很高,教师要提醒学生避免直接用皮肤接触金属条,以免烫伤。
(二)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实验仪器,保障实验的规范性。例如,在使用酒精灯时,学生需要了解如何正确地点火、加热、熄灭。学生进行规范操作,才能既保障实验的安全性,又实现实验的有效性。
(三)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观察结果
在进行科学实验教学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能为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总结提供重要的信息。在科学实验操作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把实验获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以便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教师要教给学生记录技巧,使学生能快速地记录实验的重要数据,使实验记录不再成为负担,而成为他们喜欢做的事,从而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分析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在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时,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操作实验来提高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使科学实验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吴康勤 单位:浙江省江山市彭里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分析
【关键词】做思共生;实验教学;儿童发展;小学科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往往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同时,动手操作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正好适合学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边做边思,以思导做,力求形成做思共生的科学实验教学状态。
一、以做促思———利用“做”的事实,促进“思”的转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动作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动作代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动作在帮助儿童积累经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动作技能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心智技能的发展,心智技能反过来又会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完善。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来说只有通过动手操作,在获取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等思维活动,才能提高认识的深刻性,才能让获得的认识内化吸纳,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思维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案例]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师:(手拿玻璃杯和纸巾)同学们,如果把纸巾塞到玻璃杯的底部,然后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纸巾会湿吗?生:(齐)会湿。师:请同学们试过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做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把玻璃杯倒扣,垂直插入水中。(学生分组实验,不时发出惊讶声。)师: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一定有了新的发现。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发现。生:本来我以为纸巾会湿,结果发现只有很少的水进入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面与纸巾的距离很远,所以纸巾没有湿。生:我发现我们的猜想可能和事实是相反的。生:水为什么不能进入玻璃的里面呢?师:其他同学想过是什么原因吗?生:杯子里面可能有空气,因为我们刚才杯子一歪,看到有气泡冒了出来。生:玻璃杯中有空气。我想空气就像人一样,需要占一个地方。生:因为空气被水挡住了出口,出不来,就只能呆在杯子里了,水就进不去了。我想,如果把空气放出来,水就会进入到玻璃杯中。师:同学们的解释很有道理。现在就请你想办法把玻璃杯中的空气放出来,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操作,水进入玻璃杯,纸巾湿了。)[分析]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到课堂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概念”。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具有片面性,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又是“根深蒂固”的。如果只靠教师的凭空引导来改变学生的认识,可能一节课下来收效甚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灵活地引导学生通过“先做”获得形象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与片面甚至错误的前概念进行碰撞,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走向一种意义的逻辑》(皮亚杰著)一书中指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是产生意义的基础,动作的意义是主体获得理解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做”的基础上产生的“思”才更具有实际意义,才有助于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与升华。上述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基于此,通过“做”让学生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中存在的错误,通过“做”认识到“空气要占据空间”,通过“做”让思维得到深化和发展。当然,这种先“做”应该是学生带有一定学习动机的自觉行为,是一种有实效的“做”,而不是盲目的“做”。科学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玩”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以思导做———打开“思”的空间,提高“做”的效率
我们知道,儿童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思维依赖于动作和具体形象,因此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是没错的。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先“思”,只是让学生盲目的“做”,那么这种“做”的意义就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在动手操作前做思共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真谛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徐文涛江苏省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顾长明教学设计•课堂参考71灵活地引导学生先动脑,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想一想:该如何设计?需要哪些材料?小组成员如何分工?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变量)?……真正做到“想好了再做”。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又可以提高学生“做”的效率。[案例]研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确定了实验中需要的材料。那你们能用这些实验材料证明假设是否正确吗?生:(异口同声)能。师:下面请两位同学上来和老师共同做一做“可能和拉力的大小有关”这个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实验中的操作是否科学。(演示:用1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近;用2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远;用3个钩码时,小车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更远。实验结果说明,拉力越大,用的时间越多。)生: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公平的。每一次的起点和终点应该保持不变。如果拉力和距离都变化了,那么的结果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他学生纷纷附和。)师:好,行驶的距离要相同。请同学们再次观察,下面这样做行不行?(教师确定好了起点和终点,再次实验。及时次实验时小车内不放重物,第二次实验时小车内放入重物。)生:老师,小车的重量也应该是一样的。师:你们觉得还有哪些条件也应该一样?生:拉车的线也应该一样。生:每次走的路面也应该一样。师:看来同学们确实聪明,要验证“和拉力的大小是否有关”,需要注意这么多方面,那么,要验证“和小车的载重量是否有关”“和路面的光滑程度是否有关”时,又该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后,分组实验,实验活动有序而高效。)[分析]“动手之前先动脑。”“思”是“做”的前提,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时,这样的动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之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哪些条件是需要改变的,哪些条件是需要保持不变的,而是及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先“思”,通过一个参照实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进行理性的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一番思考发现:如果不控制变量,实验就不公平,也就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教师就把实验变量控制这一难点问题,化解于学生的先“思”之中。动手之前的先“思”,不但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而且可以把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引向深入,使后续的实验活动变得水到渠成,提高了“做”的效率,践行了“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边做边思———“做”“思”融合,提高“做”与“思”的质量
脑科学研究的结果告诉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如果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同时被激活,学习效率将大大提升。因此,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注意“做”“思”的有机融合,做到“做”中有“思”,“思”中有“做”,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大脑的左右半球,从而使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体会得更加深刻。[案例]研究“磁铁的性质”师:同学们知道磁铁有什么性质吗?生:磁铁能吸铁。师:(看到学生说不出其他性质)请同学们拿出两块磁铁玩一玩,看谁的发现更多。(学生拿出磁铁研究。)生:我发现磁铁两端分别标着“S”和“N”,不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师:这是磁铁的两个极,“S”表示南极,“N”表示北极。生:我发现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有时候会吸在一起,有时候会相互推开。生:我发现把两块磁铁的两极分别靠近时,相同的极会相互推开,不同的极会相互吸引。师:这叫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生: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东西。师: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条形磁铁每一部分的磁力都一样大吗?生:磁铁还有别的性质吗?师:看来同学们在边做边思考,这很好,我们就要边做边思考,边思考边操作。下面老师再给你们提供一根线和一部分大头针,看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利用材料进行研究,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手不只是劳动的器官,还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大脑处理的外界信息主要来自视觉和触觉,而触觉首先来源于手。因此,儿童的动手操作,可以直接引发大脑的思维活动,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可以促进操作活动有效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做”与“思”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上述教学片段中根据这个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当学生的“思”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有发现、有思考、有操作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思”和“做”有机地融合起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务实而且高效。“做”是指尖的思维,“思”是头脑的操作。“做”和“思”是儿童心智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件宝”。在教学实践中,也许会因教学内容、学情等因素而有所侧重,但二者不可分割,要把它们有机融合起来,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真正实现“做思共生”。
作者:徐文涛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龙河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及动手能力培养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逐渐深入的现阶段,要求科学实验课教学中必须要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重点培养,这是实现教育创新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前提基础。然而,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实际当中,普遍存在教师“一手包办”的问题,使得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对科学实验课教学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小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
1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能力将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特别关注小学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科学实验课是小学中特有的一个学科,是学生亲近科学、产生兴趣的主要途径;然而,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仍然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一些教师直接将方法和策略灌输给学生,不重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操作技能低下,因此必须要对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活动予以改革。
2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活动进程中的初级阶段,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坚定性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学习情绪出现不稳定和波动性较大的情况,且小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需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来作为支撑,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小学生的情感特点作为出发点,创设出与学生日常生活和认知规律相贴近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对《神奇的磁铁》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到“磁性”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当奶奶的针掉到了地上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地找到呢?”这一问题,使得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从中引出磁铁;然后在让学生使用磁铁去吸附纸张、毛线、铁丝等不同物质,使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总结出磁铁的特性。
3明确科学实验中的基本要素
明确科学实验中的基本要素是实验教学效果成功或失败的直接影响因素。首先,在进行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目的予以明确;其次,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缺乏系统性,为了保障实验的成功,还需要让其明确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能力,在完成实验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总结。例如,在对《水在什么条件下结冰》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防止出现盲目实验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对学习目标予以明确;在学生完成实验之后,还可以将其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作出成果汇报。
4加强课前与课后活动的结合
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有效策略就是加强课前和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前准备能够提供学生充分接触事物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为课堂实验做好了前提准备;由于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强化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掌握,还要注重课后活动的而安排,课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运用和扩展。例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树叶的形状是一样的吗?树叶的颜色是相同的吗?树叶里还存在着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树叶的收集和观察;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动手通过粘贴树叶来创作一幅画。
5拓展进行实验的空间场所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场所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积极拓展能够进行实验的空间场所,如家庭、公园等区域;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验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实验场所内进行就地取材,让学生通过亲自选材、亲自实验来更加深人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在对《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中将实验过程讲授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使得学生在家庭中选择土豆、苹果、米饭、塑料瓶等不同材料来进行实验操作,学生在将实验现象进行记录之后,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认识到上浮的物体具有大而轻的特点。
6重视动手实验的过程指导
小学生是进行科学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但是由于其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要重视实验过程中的指导,一方面能够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纠正,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对《混合物》这一课程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在进行某些物质相互混合之后能否生成新物质的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洗洁精、盐、醋、糖、小苏打、水等材料,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进行组合实验;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思考事物之间出现变化的规律,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实验课是小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于其教学活动而言,实验是最为有效和直接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验证答案,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创设动手情境、重视过程指导、提供实践平台等策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毕义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实验之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实验时、通过巧设悬念、引导猜想、明确实验要求,组织引导小组实验,改进或设计实验的方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规范;猜想;明确;改进;组织引导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探究是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科学课是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研究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之后动手实验探究,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再回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加以推广和运用,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欲望。
一、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准备。首先要把握教材,明确实验流程和目的,制定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器材,并设计好实验记录表。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准备好弥补方案,使实验的设计更加合理规范、切实可行。在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操作应规范,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起着示范作用。如教学认识固体时,在闻物体气味时,教师要扇气入鼻,学生也会学着做,让学生养成规范的科学实验的习惯。学生也需做一些准备。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教师必须检查材料是否适合在实验中使用。比如在做《认识种子》的实验时,让学生提前四五天泡蚕豆等种子,种子种类要多,便于学生观察。还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措施,以免在实验中发生危险。例如在引导学生运用一切感觉器官观察。关注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用鼻子闻、用手摸、用耳朵听、用嘴品尝或借用工具观察。教师也要教给一些操作工具的方法,如安全使用刀具,正确使用天平、温度计等,能帮助学生感知事物。
二、注意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一)巧设悬念,引导猜想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巧设悬念或鼓励学生猜想,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就会慢慢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提出科学问题的方法。如在教学三年级《果实与种子》时,教师先创设帮小猴找果实的情境,然后拿了一些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猜想,学生的探究热情被点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接着学生切开材料,观察内部后,归纳总结出果实的特点。这样巧设悬念,引导猜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
(二)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前教师一定要明确实验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投影到屏幕上,确保让学生熟知。实验要求要简洁明了,明确实验的操作过程,提出观察任务。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一课中,探究声音的产生实验,我用大屏幕出示要求:1.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2.注意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做好实验记录。学生按照要求,实验完成得较好。
(三)组织引导小组实验,让实验更有效
首先教师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使每个组实力相近。小组内可设立小组长,负责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组织成员共同讨论、相互交流。实验时学生比较活跃,很可能会“炸了锅”,教师也可用组与组之间的比拼,促使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能动手操作,又能静下心来,仔细倾听,交流想法。这样分工明确,共同合作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实验会更有序、更有效。
(四)改进或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
我校使用的是苏教版科学教材,由于地域和条件等差异,很多实验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因地制宜,贴近学生的生活,改进或设计实验,实验设计要符合科学科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进行《小孔成像》试验时,教材中使用蜡烛,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小学生使用明火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聪明的科学老师用手电筒代替了蜡烛,既安全,效果也很理想。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教材中实验器材是瓶中放些细盐,但我发现手握瓶子细盐敲打瓶壁的感觉很微弱,于是我用绿豆代替细盐,实验效果明显,帮助学生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养蚕,蚕离孩子们生活很远,所以无法开展实验学习,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导学生饲养小动物,从中认识动物的特点。总之,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也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样,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基础。
作者:杜俊利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南路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谈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改进
摘要:科学实验探究是小学生在科学课堂开展探究活动、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内化科学素养的重要过程。基于小学生思维认知水平、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实验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为此,在实验器材选用、操作方法指导、实验设计细节等相关方面有意识地加以改进,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实验改进;探究活动
实验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收集数据、得出结论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仍停留在以认识事物的现象为主上,很多小学科学实验相对于学生的认知形成一定障碍,因实验设计与操作不当而影响结论的形成,甚至得出错误的数据和结论屡见不鲜。因此,小学科学实验并不一定要依赖专业仪器,墨守成规操作,而应结合学生特点予以改进。
1改用草根玩法,完胜专业仪器
在利用凸透镜、凹透镜成像特点探究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与原理实验中,大部分教师会提供给学生标准的光具座、成像屏等专业器材,紧扣“物距”“像距”“焦距”等概念,逐一让学生动手探究和分析,这一过程看似非常严谨,但是多半小学生会被生僻的概念绕得不明就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随机发给每个学生一面透镜(形状、焦距有区别),利用任务驱动法组织学生一步一步去“玩”(开展探究)。(1)想办法辨认和求证自己拿到手中的是凹透镜还是凸透镜,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凹透镜、凸透镜的形状与结构及其成像特点在学生的观察、实践、交流、质疑中逐一得以明晰,无须教师步步为营地进行指导,学生便自动自发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问题解决也变得水到渠成。(2)学生两人一组,将透镜两两组合,能发现几种不同的功效,分别给各种功效命名。探究随即在“透镜组合的前后次序”“两面透镜的相对位置”“远近不同的观察对象”等环节中热火朝天地展开了,而教师此时所做的就是“冷眼旁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做透”之后再组织交流、汇报、质疑、验证。实验现象、规律、原理随之一一破解。更让教师暗自欣喜的是,因为组织了“最草根”的玩法,个别“调皮”的学生偶尔会玩起“不守规矩”的另类组合;教师在旁观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原动力和契机,激发学生继续拓展下去。在的汇报总结环节,教师神秘地告诉学生,你知道吗?你们的探究和发现其实与400多年前大科学家开普勒、伽利略的研究和发现是一样的,这时,一双双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中充满了满满的成就感。《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实验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强调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应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1]。其实,小学科学课堂中类似的很多探究性实验并不需要利用多么专业的仪器,也不需要多么严谨苛刻地按部就班开展实验,一些有“预谋”、接地气的草根玩法不但容易让小学生感兴趣,理解并接受,而且更能收获异曲同工之妙。
2改变操作方法,求得精准数据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操作弹簧秤的较大困难就是在测量物体重力、物体匀速运动所受的拉力时“手不稳”、弹簧秤指针“上窜下跳”,进而产生较大的数据偏差。在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传统测量方式应该是将弹簧秤的挂钩勾在“重物”尾部的拉环中,通过弹簧秤拉动“重物”并测量其所受的拉力(图1)。实践发现,改变操作方法,先使弹簧秤自身固定,再将“重物”挂在弹簧秤的挂钩上,并用一根拉绳系在“重物”的另一端,拉动绳子让“重物”匀速前进(图2),此时的弹簧秤指针就变得“乖”了许多,认读过程干扰小了、测量结果也会更加精准。类似的变通还有:在“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性质”实验中,保持弹簧秤自身固定,通过拉动与弹簧秤连接的绳子去测量拉力的方法比用弹簧秤直接测量的操控更加自如,数值也更加精准。同样都是使用弹簧秤测量拉力,变通操作方法,让弹簧秤由“动”变“静”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扰,从而求得精准数据。
3改进细节设计,提供有力支撑
小学生在科学实验中因为知识储备不足或者缺乏自信,往往会渴求教师的支撑和引导,“填鸭”式的直白“告诉”并非明智之举,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改进一些实验细节,或许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有力支撑。例如,在电磁铁系列实验中,要研究磁力大小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小学生没接触过正式的电流表(电压表),对电流(电压)大小更是毫无感性认识,惟有借助最直观的现象去研判。如果教师在实验前事先刻意“交代”学生在电磁铁装置中串联一个小灯泡后再做实验,就至少有两点好处:一是当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发生变化时,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小灯泡的亮和暗加以判断,从而很轻松地“看见”(归纳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电压)的关系。二是原本就是一个短路电路的电磁铁装置,因为串联上小灯泡之后有效地避免了短路,所以延长了电池的寿命,减少了导线发热。添设一只小灯泡,虽然改变的是电磁铁实验装置的小细节,但是有效化解了实际操作中的两大难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看似“不经意”的支撑给足了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创新的勇气。再如,在探究“热水变凉规律”实验中,也有以下几点细节值得改进:杯子中的水宜少不宜多(以能浸没温度计的液泡为下限),这样在短时间内观测到的散热现象更明显,若热水过多,不但浪费实验时间,而且不利于发现和总结其规律。实验所用热水的初始温度宜高不宜低,因为当水温与环境(气温)温差不大时,会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应该尽可能地提高热水的初始温度。两次测量间隔时间宜长不宜短,如果时间太短,导致温度计的读数测量过程毛糙、紧张,加之瞬时温差变化并不明显,同样也会影响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一般两次测量以间隔2min以上为宜。在用折线统计图来记录实验数据时,温度值所在坐标的1小格代表的数值宜小不宜大,如果不去有意识地改变温度值坐标,选择从0℃开始到100℃结束,则每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很大,这样坐标中的上半截和下半截就都用不上,所有数据都“挤”在中间两小格里,描出来的将是平平的一条连线,根本不能直观地反应温度变化的规律。其实教师只要以实验时的室温取代“0”来设计温度坐标最小值,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教师若有意识地在实验器材选用、操作方法指导、实验设计细节等方面加以改进,不但可以有效规避实验中的干扰,减小实验误差甚至避免错误出现,而且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有限的探究时空内给学生有力的支撑,提升实验效率和质量。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段超 单位:武冈市湾头桥镇南桥完小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影响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备受广泛关注。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受教育理念和教育设施的影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效果不容乐观。本文详细阐述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加大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农村地区;实验资源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影响之下一种新型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我国教育体制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基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导致人才素质的弱化,不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因此,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帮助。但是,就目前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而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各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展。
一、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如下:1.实验硬件设施不足。实验是需要建立在各种仪器和设备基础之上的教学。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很多学校的实验硬件设施配备不足,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实验器材,部分学校拥有实验器材,却只作为教师演示的工具。这样的设施配置严重影响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有序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堂教学模式应试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素质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学科。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考核,将本该属于素质教育的学科教学回归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干脆不做科学实验,而让学生背诵一些现成的科学实验成果,以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而且,理论课程远多于实验课程,是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3.教师缺乏足够重视。对于很多学校、教师甚至学生而言,小学科学实验课是名副其实的“副科”,对于这门“副科”,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太重视,甚至不会将精力和心思“浪费”在这些所谓的副科上。因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升学考试而言,语文、数学才是重点科目,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知名度,将所有精力集中在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学习上,而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则采取“背多分”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背离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开设的目的。4.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来讲,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一些精彩的科学实验。但是,实际课堂教学中,尤其对于农村学校教学而言,很多小学科学实验课程多半是一些“兼职”教师,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水平,都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严重影响当前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实施和开展。
二、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策略
笔者分析了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积极开发实验资源,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效率呢?1.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资源开发来讲,首先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前面我们谈到,当前很多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师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认识不足,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深刻认识到科学实验课程在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会努力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2.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针对农村地区小学科学实验硬件设施匮乏的教学现状,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校在实验设施配置上加大力度,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立足农村地区学生对大自然的充分了解,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学会观察大自然中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小实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通过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想。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来讲,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搜集一些有趣且简单实用的小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上台和教师合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师生之间的良好合作和互动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有力保障。4.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发实验资源。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讲,其较大特点在于亲近大自然。因此,教师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资源开发中,应当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感受包罗万象的事物,同时,可培养学生观察和反应能力,帮助学生在了解大自然的过程中提升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效率及资源开发效率。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足,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创新,将开发小学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确保小学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不再是摆设,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提升。
作者:罗晓芬 单位:威宁县板底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测评研讨
随着新课标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能力测评。能力测评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能力测评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不断改善、不断进步。小学科学实验课上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来引导学生做科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并时常对学生进行实验测试来强化对学生的考核。
一、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能力测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领悟。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便会失去生命力,一堂脱离生活具体情境的课堂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无法展开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授课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科学实验中去,课外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科学实验能力测评。例如,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及时单元为“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观察太阳照耀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对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然后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并选择一个参照物记录其影子的变化。每个小组的人在实验中要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另外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在学生真正展开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表现以及小组成员总的表现来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分为、良好、及格、不及格这四个等级。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实验能力测评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实验能力测评也帮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抓住课堂机会进行能力测评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要充分抓住这段学习时间进行能力测评。观察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前提,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的表现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耐心辅导学生并地评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头脑灵活,善于表现自己,但是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又或者他们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症下药,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并给他们一些小奖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例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去测量温度不同的水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在学生测试水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来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水温测试的步骤主要有四个方面:及时,温度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学生在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第二,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第三,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第四,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持平。小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可以从温度计实验的步骤掌握情况看出,能把四个步骤都熟练掌握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好的科学实验能力。
三、通过考试进行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进行测试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每个学期可以进行三次测试,分别为开学摸底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开学摸底测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上学期以及假期的科学学习有个了解,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学期开始时能够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个的规划。期中测试的目的是对开学所做的学习计划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以便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佳绩。期末测试的目的是对整个学期学习的反馈,收获努力的成果,给自己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画上的句号。考试进行方式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体为教师带领学生去机房,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网上系统平台将考卷以文档的形式发到每一个同学的电脑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考卷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系统将会自动给学生提交,这样学生有了考试时间的限制就会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测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科学实验测试方便了教师的工作,简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方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每次测试完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做个的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迅速呈现在Excel表格上,也可以将学生各个题型的得分通过图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教师的眼前。同时多媒体网络也可以将三次考试成绩做个具体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字看出学生是否有进步。对于在三次测试中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的同学,教师自然可以判定他具有较高的科学实验能力,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退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并给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测评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时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方式,从创设具体情境、抓住课堂机会、考试等多方面进行能力测评。
作者:裴蕾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要:教师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离不开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实验教学则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实验教学更切合学生在“做中学”,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呢?只有对实验教学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创新,实验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和活力。
一、整合教材实验
《课标》指出:“科学教材是体现科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其内涵是教师一方面要尊重教材,另一方面应该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排的意图,不要刻板地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教。教材中每课会安排一个或多个科学实验活动。这些实验活动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老师进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有些活动是相对独立的,有些活动是关联的。如果能够充分发现各活动的关联,把可以同时进行的实验整合在一起,将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教材的编排是:及时部分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第二部分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其意图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不同,认识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不溶解,接着了解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教材实际安排了两个并列式的对比实验,可以把这两个对比实验整合在一起同时进行。在学生观察、汇报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认识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沙不溶解时,让面粉在水中搅拌后有更长的静置时间。这样面粉在水中的变化现象更明显———出现一部分沉淀,一部分均匀分布在水中。为了进一步观察,引出后面的过滤实验。因此,教师应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材中各实验活动的相互关系,整合相关联的实验,并亲自做下水实验,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二、改进实验器材
在科学领域的研究中,有些科学概念单凭老师的讲演、多媒体的展示,是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的,必须借助典型的材料,让学生亲自做过、亲身体验才会明白并记住。例如《骨骼、关节和肌肉》一课,关节的特点是灵活,学生能认识身体有指(趾)、腕、肘、肩、髋、膝、踝等主要关节。有的关节只能前后运动,有的关节只能内外运动,有的关节能四周运动。为了让学生体会关节的灵活性,老师先让学生自己系红领巾、摸左右耳朵。学生能很自然地完成这些动作。然后让学生在肘关节上套上塑料瓶重复做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动作能够完成。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深深地体会到肘关节的灵活性,明白我们身体中的每一处关节大有作用。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上好实验教学课的重要条件。材料是否精当关系到学生操作能否顺利进行,影响学生从实验过程中对科学概念的体会。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有结构性的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形成科学概念。
三、开放探究实验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课大多是先创设一个探究的情境问题,让学生猜测,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提供实验器材、介绍并演示实验操作,接着学生分组参照演示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获得已知的现象和结果。这样的实验过程缺乏学生的主动探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实验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实验教学的缺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拟定实验方案,或组成合作小组,或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中,只给予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实验完成后对学生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审查和评估。例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一课,老师将同一马铃薯放入两种不同的溶液中,马铃薯在不同的溶液中出现一浮一沉的现象。学生猜测:马铃薯浮的这杯溶液加了食盐。这杯真的是食盐溶液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做了“液滴加热”的观察实验。实验发现这杯溶液的液滴在铁片上加热后留下明显的白色颗粒,说明水中溶解了某物质,是不同于清水的液体。究竟是哪种白色物质溶解在水中能使马铃薯浮起来?教师依据学生的猜想为学生提供了食盐、白糖、味精、小苏打等白色物质。各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猜测,选择一种物质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学生在调制过程中,一次次地加入物质,搅拌,当某物质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实验证明:一定浓度的食盐、白糖、味精、小苏打溶液均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但还是不能证明这杯溶液就是食盐溶液。怎么办呢?学生继续实验。纵观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探究是在问题的引领下,教师不断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开放性的探究实验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出学习潜能。
四、捕捉实验“意外”
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我们预设之外的事情,有出乎老师意料之外或老师“不希望出现的”的现象发生。事实上实验中的“意外现象”可能是学生实验操作不当或是实验器材不精当造成的,但也有可能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恰恰是这些“意外”的现象,改变了对问题的猜想,引发常规思维的突破。例如《电磁铁》一课,学生对电磁铁反复接通电流、断开电流,发现接通电流的电磁铁能够吸取大头针。但交流、汇报时,一位学生说:“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没有消失,还有大头针在铁钉上吸住。”这位学生的“意外”发现,引发了大家的议论。看到自己的发现不被认可,为了证明自己的的发现,这位学生重新演示了一遍,电磁铁断开电流后,还真有2枚大头针被吸住没有掉下。这时学生们期待的目光看着教师。教师首先肯定这位学生的新发现,然后解释说:“断开电流后,电磁铁有一定的剩磁,只要轻轻敲一敲剩磁就没有了。”教师面对实验教学中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对实验“意外”现象进行研究和剖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同时学生也会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高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问题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体现了生成的价值。
五、拓展课堂实验
在小学阶段许多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教材对实验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等都有所交代。学生实验时,只要按照书中的人物对话、实验计划表、思考问题、指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大部分能完成,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只观察到实验现象、学会对实验器材的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刘默耕老师指出:“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单纯灌输给他们前人积累的现成的知识,要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爱上科学、迷上科学。”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实验为依据,加以深化,拓展课堂实验教学的空间。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学生验证了马铃薯在盐水中浮,在清水中沉,在糖水中浮的实验后,老师提出:“鸡蛋放入醋中会怎样?”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课后去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鸡蛋在醋中先是沉的,冒出大量的小气泡,几分钟以后鸡蛋开始慢慢地上浮,蛋壳摸上去有点软。鸡蛋在醋中先沉后浮是因为醋和鸡蛋壳发生化学反应,蛋壳中的钙失去,蛋壳变软,体积增大,密度变小。在探究实验中,学生经历“问题———猜测———探究———证实”的实验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是有帮助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拓宽教材实验的内容,把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就是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科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勤于钻研,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作者:罗本农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课动手能力的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课是我国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为了提高孩子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程,此课程的设立,目的是希望孩子在寓教于乐当中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但是在当前科学实验课的进行当中,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导致了科学实验课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造成了小学实验课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方式的现状
(一)实验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实验指导过细
科学实验课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但是在当前的小学科学实验课中,部分教师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完成实验的内容,将孩子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的器具准备得过于完备,孩子的实验过程过于顺畅,孩子只需要按照老师的步骤进行,就能够完成实验。虽然实验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整个课程的最重要的环节应该是孩子进行准备和操作的全过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好多老师过细的指导,使得学生只是感受到了实验的结果,对于过程的理解却不透彻,这种方式,对于教学来说,效用是极其低下的。
(二)教师过多地干涉实验过程
众所周知,爱迪生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才发明了灯泡。在学生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对于学生的失败案例,给予直接帮助,学生实验失败后,老师直接帮助学生操作,使其达到最终的效果,却不是给予学生指出问题的所在,让学生自己进行更正,从而继续实验直到实验成功,虽然这种方式加快了教学的速度,但是却使得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丧失了很多乐趣,以及发现问题的可能,学生无法享受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快感,这对于学生来说,很打击其积极性。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干涉实验过程对于学生实验课的进行也有着不利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实验现象和结论
科学实验的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习到本次教学内容的最终结论,而是希望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结论的原理所在,但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强化学生的实验现象,对于过程的原理讲解较少,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其实和在理论课上得到的知识相差不多。
二、提高科学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
(一)设疑激趣,营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
兴趣是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学生的科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首先给予学生一个问题,引发其思考,然后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兴趣。以小学科学实验课中的《空气在哪里》一课为例,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问学生谁知道“空间在哪里”,在学生们的回答中,对每一个回答者都给予肯定,并且提问学生是在空间中怎么存在的,并且要求做出解释。然后做一个实验,来向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性。准备好一个盆,水和一个杯子,为了证明空气的存在性,以及空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做一个实验,将空杯子倒置在水中,水平下降,则可以看到水位在上升,那么水没有多,多出来的体积是怎么回事呢?这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得出结论: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将水原来的位置给占据了,所以水会上升。对于空气这种讲起来相对抽象的事物来说,对学生的起初讲解一定要生动有趣,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进行课程之后的内容。
(二)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方向
科学实验教学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让学生在实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发现意识,并且提高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参与,而是要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兴趣,并提高其能力。像《空气在哪里》一文,老师只要给学生一个开端就可以了,之后的想象留给学生,在做完水和杯子的实验后,要帮助学生们发挥想象,让学生自己想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并且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如果学生想不出来,也不要进行直接的讲述,要进行学生思想的引导,比如气球、风等等。所以,科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让孩子学到东西,而是使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或是思考得到东西,这才是学生上科学实验课的最重要意义。
(三)完善教学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空间
学生的一节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肯定不是一两个例子就能完成的,教师要准备好较多的实验器材,统一放在教室内,让学生自己选择有用的器材进行本节课的实验内容。仍以《空气在哪里》为例,在进行空气的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教室内可以证明的器具,并且一一地示范。分成几个科研小组,将各个方案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总结,分别归类。写下自己小组一共有几种方式可以证明,并写下大致的证明过程以及实验操作过程。空气无处不在,证明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引发自我思考,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并且亲自做实验。这样就达到既提高学生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得科学实验课真正具有实际教学意义。
(四)加强科学实验课的交流互动
加强科学实验课的交流互动,不只是进行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趣味性和深刻性。然而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于学生自我知识发现的肯定—否定—再肯定的过程。在科学实验课上,分好的小组要进行互相辩论(以《空气在哪里为例》)。对于对方或是其他小组实验的质疑和确认,若是证明的结果正确,则可以进行其实验不足之处的辩论。总之,就是在对方或是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或是条件上进行假设,制造问题,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样下来,学生在这一堂科学实验课当中,就经历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验证、问题的否定、问题的修正等等众多环节,而且都是学生亲自经历的,这种状态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牢靠的、深刻的。
三、结语
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的教学,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学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论证问题,肯定问题,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成功的。但是由于当前学校关于科学实验课的课时安排问题,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等等原因,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结果没有能够到达预期的效果。这是我国在小学生科学实验课教学当中应当重视的一个问题。希望在之后的小学生科学实验课的教学当中,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丁建伟 单位:苏州吴江区平望实验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优化策略探微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实验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已经成为当今科学教学的重要共识。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精选实验内容,优化实验操作引导方法,拓展实验训练范围,利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激活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提高实验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
一、精选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进行科学课堂实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进行调查,并根据教情学情调查结果选择科学实验内容。这样才能提升实验针对性,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热情。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大多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联系,教师在进行实验内容选择时,要重点考虑学生生活经验基础,学生对实验内容熟悉,其参与主动性会大幅度提升,并在具体实验操作中形成更为广泛的学习认知。
《我看到了什么》一课,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看大屏幕上的大树,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开始议论,并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从照片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东西,但并不能看得特别细致,不如直接去实地观察大树,那样会有更多的发现。在观察之前需要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亲自观察大树?观察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呢?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大树。,让学生展示观察实验结果。由于教师实验选择、引导都比较恰当,实验效果非常显著。教师选择在校园之内展开观察实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事先带领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信息,都为下面的观察实验作了坚实铺垫,确保学生观察更加有效。
二、优化验引导,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在引导实验时,教师要有优化意识,针对不同实验采取不同引导方法。科学实验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作一些示范引导,但不可忽视学生的参与互动,真正将实验交给学生独立操作。为提升实验引导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展示,讲清实验操作要领,帮助学生明确实验学习目标,掌握实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在进行《观察水生植物》学习时,教师将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的塑料袋分发给各个小组,要求学生将其放入水槽中。为确保金鱼藻沉到水底,可以在水槽中放入一些橡皮泥。引导学生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画出来。然后将橡皮泥除去,再观察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展开实验操作,很快就给出观察结果:水葫芦和金鱼藻都能够浮在水面上。教师让学生剖开水葫芦的叶柄,看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操作之后给出结果:叶柄中有一些海绵状气囊结构。教师设问:是不是所有水生植物都会有这样的结构呢?学生陷入思考之中。教师实验引导步骤清晰,学生跟进操作,顺利完成实验目标,逐渐构建学习认知,这说明教师实验引导是成功的。
三、拓展实验训练,塑造综合科学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教师要注意对实验训练进行延伸。特别是一些观察性实验,具有多次性、长期性等特点,教师要发动学生延伸实验空间,利用多种学习机会展开课外实验操作,以拓展实验学习认知范围。
如《蜗牛》一节,教师设计实验:观察蜗牛身体、运动和反应等情况,并饲养蜗牛。学生顺利完成前面的实验操作,对蜗牛的身体特点、运动形式、反应灵敏度都有一定认知,但饲养蜗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教师发动学生讨论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讨论很热烈。教师提醒:在具体饲养过程中,要作好相关记录。记录蜗牛吃食情况、运动情况,特别要关注蜗牛生长情况,总结蜗牛的生活习性特点。教师让学生课外饲养蜗牛,这是课堂实验的延伸。因为操作比较简单,这样的实验活动非常适合小学生进行,并在继续实验中获得更多学习认知,以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综合能力。
小学生大多喜欢参与到实验操作中,并从具体实践活动中构建学习认知,教师要注意优化实验操作程序,给学生以个性引导,帮助学生尽快从实验中提升科学能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东燕小学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学习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之中,具体操作实践,从体验中获得学习认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如何优化精选实验、规范操作、科学分工,如何准备充足的实验材料,如何对实验操作进行深度解析,促使学生获得丰富感知。这是科学实验教学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
一、精选实验,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小学生对实验操作有特殊敏感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适时引入教学实验,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科学实验众多,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首先要考量教材学习内容,科学实验要紧紧扣住教材学习内容。其次是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展开设计,小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广泛,而且不同年龄其兴趣价值取向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之中,探知学生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实验。
在教学《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时,教师设计校园观察实验:在校园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根据观察对比,这些植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好观察记录,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生跟随教师到校园中展开观察,学生参与兴趣很高,寻找、观察、记录、讨论、总结,整个操作过程显得非常紧凑,实验秩序保持良好。课堂展示时,有学生这样总结:我观察了冬青和菊花两种植物,其相同点是:两种植物形体都不算高大,都能够长叶开花。不同点是:冬青是木本植物,菊花则属于草本植物;冬青一年四季常青,菊花到冬天枝叶枯萎;菊花开放鲜艳,花朵较大,而冬青也开花,但都是小碎花,不够鲜艳。教师组织学生对观察实验情况进行点评,找出存在的问题,总结获得的成果。
从学生的具体表现可以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到校园展开实地观察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实地观察并做出详细观察记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感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帮助作用。
二、规范操作,确保学生实验安全
在学习《家乡的水资源》时,教师设计科学实验:到学校附近采集一部分污水,或者是到工厂附近采集水源样品,再准备一些小活鱼、活虾,然后进行实验操作。将活鱼、活虾放入污水中,看这些鱼虾有什么反应,将相关实验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在实验材料准备时,教师特别强调:采集污水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几个同学一起,并在家长陪同下进行,任何人不得随意独自去采集。实验开始时,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准备好实验材料,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教师设计科学实验,需要采集一些污水水样,因为涉及安全问题,教师特意给出规范说明,并且加以特别强调,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野外水源情况复杂,学生年龄尚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教师给出硬性规定规范操作,消除了安全隐患。
三、科学分工,提升学生实验品质
在教学《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时,教师设计一个实验任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成员实际观察生活现象,参与家庭劳动,并在具体活动中发现问题,将问题集中整合,提交到班级展开集体讨论。教师特别提醒学习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尽量关注更多方面。这个实验操作属于分散行动,学生自由度很高,但分工明确之后,学生重点关注一筛龇矫妫提出的问题也带有典型性。小组集合成员问题,组织成员对相关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形成问题集锦,提交到班级中,教师根据各个小组操作情况,再进行整合优化,形成重要学习资源。
教师设计问题征集活动,并且以实验形式进行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生活实践中,在具体体验之后形成问题,极大丰富了课堂问题资源,也为学生科学思想成长创造良好契机。
实验教学有自身设计规律,教师在具体设计操作时,要做好多种准备工作,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确保学生实验安全,这是科学实验最需要考量的问题。实验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活动,教师作为主导者,需要在实验中发挥主动作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感知机会,增加实验知识性、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为丰满的学习认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