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与社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化学与社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与社会论文

化学社会论文:社会化与专业化化学教育论文

1.化学教学首先应注重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应具有思想性和教育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进行的,体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通俗道理和简洁语言,寓理想道德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于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之中。让学生在不断地积累知识的同时,逐渐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2.高一、高二阶段的教学应突出化学的社会性

化学教育的社会化,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化学教育专业化作好精神准备。还能让大多数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展化学社会性教育,可产生积极的诱导因素,使学生喜欢化学,这是学好化学的先导,也是化学专业思想稳定的必经之路。3.结合笔者所在校大多学生来自农村这一具体实际,开展化学教学工作。

(1)结合教材讲授化学史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介绍我国造纸、制火药、瓷器的烧制;石油、煤的最早使用;侯氏制碱法的贡献;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介绍拉瓦锡对“燃素”的否定、道尔顿原子科学的假说、凯库勒苯环结构的梦得、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提出,以及居里夫妇钋、镭元素的先后发现……。介绍化学及其应用的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顽强刻苦和奋发向上。

(2)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遵循化学教育社会化,应使未来公民掌握有应用价值的知识这一宗旨,加强化学教学同工农业生产相联系,应成为中学化学教学的方向。例如:

①贵州红壤、黄壤多,土壤呈微酸性(pH多在5~6之间),且土壤粘性重、缺腐殖质、团粒结构较差、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此,土壤改良时,应施以石灰和增加有机肥的使用等。

②肥料的合理使用。贵州农村大都有粪尿拌灰或把潮解的硝铵埋在草木灰里的习惯,为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结合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铵态氮肥(如NH4NO3、NH4HCO3)及酰胺类肥料[如CO(NH2)2]等遇碱(草木灰中含有碱性盐类K2CO3等)都会反应放出氨气,从而使氮肥肥效降低。总之,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应结合教材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化学、农业化学、医药卫生化学、生活用品中的化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这样,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精神。使学生明确化学科学对升学、科研生产、生活、工作的所有领域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3.高三阶段的教学应面对现实

高三阶段的化学是为流向化学专业或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这些学生与其它学生相比较,多数是对化学学科有浓厚兴趣,而且化学基础又是较好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化学教学,应遵循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化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有很强的思想性、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是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理论依据,同时又由元素、化合物知识所导出,教学中二者应相互渗透和穿插。这样,可使基础理论在具有一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又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置于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结合中学现状,为了准备参加高考,高三学段还应以高考为目标,强化高考的系统复习,依据《考试说明》,加大解答各类题型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化学教学社会化与专业化是素质教育与现行高考制度共存的必然选择。普通中学化学教师应面对现实,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既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还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应将化学教育社会化与专业化紧密结合,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进行积极地改革。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与策略

社会化学习从广义来说,是指需要与他人产生互动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过程;从狭义来说,即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或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如:通过网易公开课利用开放视频资源进行课程学习,并在线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在线协作交流。现在以中小学一线教师围绕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学习研究为例,谈一些具体做法:

本研究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开放课程或视频课例的学习:1.自主探究学习;2.与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3.小组协作任务;4.教师指导学习。

下面介绍一些具体做法:

案例一:

1.发现问题

集体讨论教学中亟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年青教师在课堂导入中存在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去提高课堂导入的技术。

2.确定研究题目

经研究,研究题目确定为――如何利用视频课例来提高教师课堂导入的效果。

3.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课堂导入的必要因素; (2)利用视频课例来分析不同导入技术的适用范围;(3)利用课堂观察法提高教师观察课堂导入的效果。

4.行动研究具体实施

(1)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探讨课堂导入技术在不同学科内的差异,总结出课堂导入技术的构成要素;(2)组织相关老师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研究如何利用课堂导入的技术提高课堂效果;(3)根据培训的经验和效果,总结利用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促进教师课堂导入能力实施的有效途径。

5.学习研究后的效果

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教师执教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教师课堂导入水平有很大的提高,课堂效果比以前好,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课堂导入水平进步尤其明显。由此可见通过参加开放课程和视频课例的培训和学习,确实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经过实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视频课例比较直观,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师课堂导入能力,教师在这一方面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学生能力的提高。(2)视频课例的学习,能直观地观察到课堂导入在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观察到如何利用有效地提问进行课堂导入等等方法,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仿照练习课堂导入的方法,对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形式多样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很大帮助。(3)利用校本课程组织教师利用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进行培训,有效地帮助教师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效果。

案例二:

1.发现问题

集体讨论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教学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大家的情景教学法还有待提高。

2.确定研究题目

如何利用情景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具体实施和研究成果

在充分学习了情景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后,学习小组成员选取了若干名师视频课例作为示范课并结合情景教学的理论知识,对这些课例中的情景创设进行了反复研究,并作出了以下归纳总结。

从内容上说,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大致分为:(1)生活情景:把知识点直接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相联系;(2)实物情景:通过展示实物或者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3)多媒体情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营造氛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进入与文本内容相应的情境;(4)故事情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考;(5)游戏情景:把机械的重复练习游戏化,延长学生无意注意的时间;(6)任务情景:以具体的任务为主题,引导学生边学边用,强化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问题情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刨根问底,不断学习新知识。

视频案例从创设情景所利用的素材来说,主要有:(1)生活展现情境:直接引入生活中的现象或者事件;(2)实物演示情境:制作模型教具演示科学原理;(3)图画再现情境:用图画展示语言难以说清楚的内容;(4)音乐渲染情境:用音乐渲染情感;(5)表演体会情境:通过表演再现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情景;(6)语言描绘情境:直接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和渲染。

观看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进行有针对性地模仿训练,提高教师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的情境教学的实践能力。

经过反复观看视频案例和反复讨论、训练,取得以下效果:(1)通过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体验了情感并启发了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经过这样的训练以后,教师们能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能在备课的时候自觉地运用情景教学法,自觉地利用量表对自己课堂情景创设的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自觉地在教学中提高自己创设情境教学的能力。(3)在情景创设中,多媒体的运用虽然是起辅助作用,但其效果是显著的,正确应用多媒体可以让课堂活起来,PPT还能够为课堂情景的创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都能自觉地恰当地运用媒体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开放课程与视频课例的社会化学习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教师们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提高了教师的基本素质、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技能,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为撰写今后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化学与社会论文:本科课程化学与现代社会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体会

摘 要 结合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实践,本文探讨了本科化学化工相关专业开设该门课程的必要性,并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化学与现代社会 教学方法改革 体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先生定义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应用以及物质相互之间转化规律的科学。①化学不同于基础的数学和物理学科,它是介于这些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科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可见,化学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存在和作用。②化学与现代社会是一门反映化学学科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课程,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的开设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发展,其目的在于拓展化学教学视野,反映当代化学前沿,体现多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透过这个窗口,了解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了解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和地位,体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依存的关系。③

1 开设化学与现代社会选修课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化学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都与化学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太空探险,从纸笔墨砚到迅即发展的计算机等等,无一不和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能源、环境、材料、生命和信息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产生、发展乃至最终解决,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人类现代社会的面貌是无法想象的。然而,近年来,化学的成就被那些以化学为基础的领域所产生的成就掩盖了,甚至在个别地方化学被妖魔化了。全世界莫名其妙地滋生了一种淡化化学的思潮。因此,使公众客观、、地了解化学以及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化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使化学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现状及其用途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与现代社会教学方式的改革

针对以上目的,为了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面貌向“零起点”(具备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学生展现化学“思想者”的形象、化学广泛的涉猎技能以及化学在生命、生活,乃至社会中的魅力。我院从2010年开始,在及时学期开始时就为大一新生开设了化学与现代社会这门课程。该课程从介绍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到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能源、材料、生命与生活及环境几个方面来阐述化学与它们的渊源、联系;然后尝试着用基本的化学原理来解释这些联系的原理及作用效果;同时,达到灌输一定的化学思想和化学学科方法论,包括可以应用化学作为武器来与人们千百年来利用化学造福人类过程中形成的“魔鬼”――各种污染作斗争的目的。最初的授课内容主要有:化学与人类文明;专业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基础化学;化工单元;专业课五大专题。由学院五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分别授课,其中重点对化学工程与工艺及应用化学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主干课程设置、研究方法、主要实践环节及课程之间的联系作了较详细的说明。但经过三年的实践教学后发现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学生并不太感兴趣,教学效果一般;经过几位任课教师多次详细研讨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首先,将任课教师增加到了六位,并且从2013级学生开始将化学与现代社会原有授课内容改为两大板块,分别为(一):化学化工发展史;(二)化学与社会。在及时板块中包括化学的历史、硫酸、纯碱、合成氨、甲醇、石油化工、单元操作以及绿色化学八个专题。第二板块包括化学与化妆品、化学与食品、化学与生命以及化学与材料四个专题。

各个专题选择的内容都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与学生形成互动。如化学的历史专题从人们对化学变化的“物质基础”与“推动力”两方面,讲述了化学自“古代-近代-现代”的发展脉络,使学生了解了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从而激发起学习化学的兴趣。再如讲述生命中的化学元素时,缺乏各种元素会引起各种疾病,如缺碘、缺钾、缺铁、缺氟等所引发的疾病,都由学生回答;讲到人类基因组计划时,介绍克隆和转基因食品;讲解金属材料时,向学生介绍首饰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这些教学内容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良好。同时在上课过程中与学生充分沟通互动,让学生对各种化学行业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而且,把以后所涉及到的课程融合到了各专题的讲课内容中,使学生知道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相互关系以及每门课程的重要性。

3 化学与现代社会考核方法的改革

化学与现代社会的考核也采取了新方法。首先,在全部专题讲授结束后,学生自愿任选四位教师的四个专题撰写四份报告,由相应的教师评分后得报告总分,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中外文文献和各种书籍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学及独立思考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次,将选择相近专题的学生分成4~5人的研究小组,对相关专题展开专题研究,撰写研究论文,将研究内容做成PPT,并由组长在课堂上做专题报告。由六位任课教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该组同学的工作进行评分,然后由组长根据小组中各位同学的工作情况分配得分。这不但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有助于培养他们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另外,再加上10%的平时成绩即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及改革,化学与现代社会课程教学效果逐步提高,克服了其他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将专业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生产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由不愿意学、被动地学到想学、爱学。最终到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不但使学生们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了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大一化工相关专业的新生了解了本专业的基本课程体系、化学学科的基本内涵、化学各相关领域的科学思想和基础内容、国内外相关行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从大学刚入学阶段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进而使大一新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怎样学!为其今后的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最终能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初步的规划。

化学与社会论文:“两型”社会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

摘 要:在社会发展历程中,理科实验对物质文明以及创新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实验中资源的耗费以及环境污染的现象与“两型”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又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渗透环保教育,改革实验教学,节约实验经费。

关键词: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建设;实验教学

同志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教学,其本身具有用水多、用电多、易耗品多、污染环境等特点,在某些程度上与“两型”社会建设存在着矛盾性。因此,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认知“两型”社会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之间的渊源,合理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一、认知“两型”社会建设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关系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显现,更多的人开始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与此同时,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我国基本国策。化学实验属于自然学科范畴,其研究的内容都是与自然界相关的,是对自然界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用途、制备方法等的一个探索,而这个动态的探索过程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对自然的环境造成影响。加之,社会的现代化、高科技发展带动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飞跃性、信息化发展。这样一来,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本身就融入社会的大矛盾圈中。即:粗放型的增长、创新,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能源、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此外,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还在创新发展形势,提升发展质量,追求综合效益上,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开展理科实验教学,进而也就出现了实验教学不能够计较成本,与能源、资源的节约形成矛盾。鉴于化学实验会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学校应该购买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建设科学化、环保化的实验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采取“绿色化学”为主题的实验活动,对于化学实验的材料也都选取污染性小、安全系列高的试剂等。

二、强化环保教育,改革化学实验教学,节约资源,节约实验经费

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的出现、地质的变化、河流干枯、沙尘暴、阴霾天气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原材料、资源、水、石油、土地等纷纷开始匮乏,社会发展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也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推动经济迅猛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自身用水、用电多,耗费品多,实验产生的废渣、废液、废气也不少,这些特点使实验经费日益增多,对环境污染也不小。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学校要建设“两型”实验室,教师要改革实验教学,节约实验经费。如,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实验试剂,可以用工业品或者生活用品来代替,像可以用醋来配制酸溶液、用食盐配制NaCl溶液、用碱面配制碱液等,既环保又节约且实用。

总的来说,化学实验教学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工具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其本身消耗的资源、产生的污染都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影响,二者之间的矛盾是必不可避免的。作为化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清楚认知“两型”社会与化学实验教学之间的渊源,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化学实验。

(作者单位 湖南省湘潭大学子弟学校)

化学与社会论文: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 社会化学习的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社群的活动,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学习。本文从社会性交互的角度研究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选择Moodle作为教学平台,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数据显示,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频度明显提高,社会化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关键词: 社会化学习环境 Moodle 《Java程序设计》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参与社群的活动,通过与环境交互进行学习。本文从社会性交互的角度研究学习环境的构建策略,选择Moodle作为教学平台,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频度有明显增加,学习氛围和共同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社会化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逐渐显现。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多数课程的学习环境都以师生交互为主,生生交互匮乏。一般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主要包括知识传授、内容分析、问题解答、练习与呈现等。由于大多数教师与学生都认为,师生交互作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过于强调师生交互的学习环境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管理者单一化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教师要负责保持并激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要组织学生应用知识、实践技能;要组织教学测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帮助学生决定是否需要改进学习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交互的内容更趋个性化,教师还要向每位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要延伸教学内容,这就大大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需要安排额外的时间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交互要求。

(二)学习主体间交互匮乏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主体主要与教师进行交互和沟通,向教师表达、阐述、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与教师开展争论、辩论、评价和反思,按教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实践和评价,学习主体之间较少有讨论、交流和相互合作。

(三)学习共同体观念弱化

在以师生交互为主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主要是独自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在需要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主要表现为学习者与资料信息的交互,这导致了“个体”化的知识建构,而非“共体”性的知识建构。社会构建主义认为,这种“个体”式的知识构建仅适合获得经过协商的确定性知识,对于协商性知识则需要社会协商构建,即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化学习。

二、社会化学习文献回溯

随着“社会化学习”研究热度的逐渐增温,该领域的研究项目和学术论文不断涌现。在谷歌的“学术搜索”、中国期刊网络数据库内检索“社会化学习Moodle教学模式”的关键词,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于社会化学习构建平台Moodle的使用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Moodle是基于社会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开源CMS系统,国内学者对Moodle的使用和发展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张雪云等分析了关于Moodle平台在教育中应用的领域和分类特点;汪基德等对Moodle本土化推广进程的研究,对Moodle模块的二次设计与开发等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行开拓。

(二)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

基于Moodle的课程管理涵盖从课程设置探讨、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改革、课程建设、课程设计、课程整合、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李方敏指出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资源匮乏、时间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参与度不够、发展缺乏连续性等诸多问题;赵旻等对Moodle中的各模块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利用Moodle中各个模块进行交互式课程活动设计的一套方法策略。樊子牛等根据具体课程实施情况,验证Moodle对增强教学效果所起的作用。

(三)社会化学习理论研究

魏孔斌等指出宏观理念的终身教育和社会化学习,是其他新教育理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张彤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论述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开放式的区域社会化学习;岳月等从远程教育的角度探讨了从个人学习方式到社会化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章张平等分析了社会化学习思潮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关系。

三、基于Moodle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构建

(一)实施目标

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便捷、有效的,提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便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六七人左右的小团队是学习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求每个学生都找到隶属感、团队意识,如何分割小团队,如何给团队分配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些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

用好形成性评估能有效推动学生参与到社会化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实施形成性评估是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二)实施方法

1.交流与沟通

为课程建立一个总论坛,为每个讨论主题建立分论坛(见图1)。教师要对论坛的信息及时反馈,对学生一些好的表现要及时进行奖励,对一些不好的现象也要马上予以批评,学生马上会明白什么会受到奖励,什么是不允许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也要鼓励,从实践经验来看,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有时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图1 论坛

为课程开通聊天室,方便学生登录到课程网站时即可与同班同学、教师相互交流,但教师对聊天室的管理要认真对待,往往有学生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甚至影响恶劣的行为。聊天的方向也需要教师把握好,漫无目的地聊天只是浪费时间。

消息机制的使用主要用于比较隐私的交流,学生之间的通讯教师无法控制,但学生通过消息向教师反映的情况往往是他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知道的,教师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多加考虑(见图2)。

图2 消息

需要通知到每个学生的信息,通过新闻讨论区完成。在这里学生关心的课程的近期动向,或者教师的一些想法。新闻讨论区的内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通知到每个学生,一些课堂上很难讲清楚的问题由此加以更好的说明。

通过综合使用这些工具,学生的意见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反映。教师对学生讨论的评价,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化学习环境的形成。使用课程管理工具提升人与人之间交流与沟通的效率,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影响、榜样的影响都会在无形中发挥学习功效。

2.团队

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分组,组员的分配是随机的,而组长则由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验指定(见图3)。对于课堂上的任务,组长在自己完成任务之后还要肩负起指导组员的责任。对任务完成效率高的组的全体组员要进行奖励。

图3 分组

课堂外任务的主要形式是Wiki,学生会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建设学习资源。Wiki成绩的评定需要考虑学生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论坛、消息或当面交流等形式,鼓励学生脱离孤立型的思考方式,更好地融入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见图4)。

图4 Wiki

Wiki完成以后,通过反馈调查机制,让学生相互评价,根据统计结果给每个组打分(见图5)。

图5 学生反馈的统计

3.形成性考核

根据形成性考核方案划分成绩类别,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各种类型的成绩项,得到形成性考核成绩视图(见图6)。

图6 成绩视图(局部)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的每个成绩项可以设定考核目标及完成时间,基本上每个成绩项对应一个学习阶段。对于一些较为困难的作业,提供专门的论坛供学生相互讨论(见图7)。

图7 设定作业

平时成绩综合了论坛讨论、Wiki建设、词汇表等多种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反映学生参与社会化学习的过程。考勤类别可以包含缺旷课、实验室着装、清场等。一旦打好成绩,学生就可以通过系统看到自己的成绩,教师对学生成绩的批语也会显示出来。

四、效果分析

以上基于Moodle的社会化学习环境构建与实施是针对我院软件101班2010-2011学年第2学期《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所开展的实验。教师可通过课堂感受、网站统计、网站日志、学生反馈等多种渠道了解构建社会化学习环境的成效。课堂上学生的归属感比较强,因为个人的表现会影响自己所在小组的成绩,课堂上玩游戏、看电影的现象极少发生。以该班钟燕同学为例(见图8、图9),网站统计和网站日志的数据都表明该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化学习活动的次数较多,学习态度明显改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通过多种反馈信息可以看到不少学生因为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对该课的态度。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的重要意义,掌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社会生活;化学学习;融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发达国家非常强调理科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比如日本强调其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他们的课程改革加强了理科课程同社会的联系,更加重视理科课程生活化。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和课程还存在缺陷,如化学教材还缺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联系。

在教学中,设法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化学科学来实践生活,从生活中学化学,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竭源泉;此外,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可大大增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策略

1、利用化学的实用性,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

化学的实用性表现在它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与人们的吃、穿、住、行等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得,引导学生学化学、用化学。如学到碳酸氢钠时,要让学生知道常见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它也曾用于治疗人体胃酸过多;吃腌菜太酸,可加小苏打降低酸性;油炸食物时,在挂浆淀粉里加点小苏打,炸出的食物更加酥脆可口。介绍这些,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巩固深化了课内基础知识。

2、利用化学知识的广泛性,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宇宙科学等前沿科学中,化学将成为一门中心学科。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一切机会去启发、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学校在铺水泥路面时,问学生工人为何要在刚铺好的水泥路面上洒水?某报曾报道这样一条消息“熏白了馒头,熏倒了自己”,说的是一个卖馒头的人,在做馒头时,常用硫磺熏白馒头,结果使自己也中毒,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道理。生活中有的问题可能很复杂,但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促进学生学科学、正确地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3、利用化学知识的开放性,介绍科学发展的新信息、新成就

因多种原因,化学教材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但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而要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也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如讲到氯气作自来水消毒剂时,告诉学生现已从氯消毒的自来水中鉴定出微量的多种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的物质,现在世界环保联盟将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氯,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更理想的广谱、安全、高效的杀菌消毒剂ClO2;讲到糖类时,告诉学生过多地食用蔗糖会给人体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介绍国外正流行无糖食品等。通过这些新信息,使学生深刻地体验到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利用化学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生动、直观的现象使学生感知充分的、可信的事实材料,达到掌握基础化学知识的目的;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实验中的每个步骤,甚至一些细微的操作,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提高学生生活、生产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学生要正确使用天平、量筒、容量瓶等仪器,还要掌握正确的观察和读数;用玻璃棒引流;加蒸馏水至靠近刻度线2CM—3CM要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定溶时要“三点一线”等等,这些无不蕴涵着严谨的科学方法。由此,还可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来做生活中的事,如的观察钟表、仪器并读数,巧妙的往小口瓶中倒液体,恰当的选择量器等。

三、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1、努力把生活实践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课堂上努力联系生活实践来教学,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是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走向课外的重要途径。如讲到浓硫酸的脱水性,联系讲竹器上写字;讲到焰色反应,联系讲焰火的制作等。在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时,我设计了以下题目:及时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曾经把氯气制成毒气弹,若你身处战场,当这种毒气弹迎风爆炸时,你应该:

A、站在地势较高处 B、站在低凹的地方

C、站在河沟或水塘边

此时,学生的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此后,学生普遍感到自己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如有一次他们做铜与浓硫酸的实验时,有同学不小心泄露了SO2,教室里有刺鼻的SO2气味,同学们不仅及时打开了窗户,而且都站起来以减轻危害。

2、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对刚学到的新知识往往兴趣很浓,结合课内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如学完漂白粉后,布置课外学习题目:了解市售漂白粉的包装、规格、成分、用途等;学完乙烯与苯酚的内容后,可以布置这样的题目:了解聚乙烯塑料、聚氯乙烯塑料、酚醛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怎样鉴别它们?

3、结合现时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甚至干活、聊天都有机会学习到化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利用,都能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臭氧空洞?什么是光化学烟雾?什么是二恶英?对人类有何危害?瘦肉精的化学名称是什么,人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有何症状?由此引出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要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法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就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小制作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结合实验探索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醋酸去除热水瓶瓶胆的水垢,用纯碱、牙膏、草木灰等去除茶杯上的茶渍等;指导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如从干电池中提取二氧化锰、氯化锌,从废定影液中提取银等;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如自制塑料胶粘剂、化学消毒剂,自制分子模型、化学教具等;指导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物质做化学实验,如用熟石灰和纯碱制氢氧化钠,用铝制易拉罐和氢氧化钠制氢气,并填充氢气球。例子很多,枚不胜举。通过实践,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这几年的高考改革中我们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应用性和能力型的题目增加了,命题已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把社会生活与化学学习融合起来,既顺应了高考改革,又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促进我们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化学与社会论文:网络化学习与社会课堂的实践教育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现代教学技术在不断提升,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教学管理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采用大班授课制,网络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使得“个性化”教育理念得到实现。

关键词: 网路化学习 社会课堂 思想政治教育

数字化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网络化学习平台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课下的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如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网站、和中央文明办的“中央文明网”等,日渐成为学生经常驻足的地方,更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外主阵地。

一、借助网络平台,增强网络内容可信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技术是否成熟、解决方案及技术服务是否正常运作。在网络学习环境中,依赖现代化手段,展现给学生的是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容易产生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性。积极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便捷的资源,交流、共享科技文明的成果,能够使大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到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触及到的知识,优先得到的学习资源,知识体系得到进一步延伸和强化。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网络化学习日渐成为社会信息化主流和终身化学习的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已经打破传统的书本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载体、主要依赖课堂学习的教育格局。各种信息化学习手段,如微博的广泛应用、手机报的普及,正推动信息时代大学生业余时间学习方式的更新。学生通过计算机媒介,以情境对话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专题研究,结合自身兴趣,自主掌握知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下,开展社会课堂研究性学习,还可以以分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师事先将相关资料、素材制成网页发在网络上,学生则以查阅相关资料为主,对材料进行加工分析,提炼思想。

网络环境下开展以社会课堂为主题的实践教育和研究性、互动性、启发性的学习活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角度,寓教于境,寓教于情,为学生创造互动交流环境,积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感官协调参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此来增强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笔者曾经在课下给学生布置网络作业,要求学生课下观看大型专题片《大国崛起》第十二集《大道行思》。学生普遍的感触是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思想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渗透力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功能。网络化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自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命题后,网络教育现已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2011年,我国手机网民过亿,网络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成为职业高等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良好的网络学习平台,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这是高教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美国是网络教育最完善的国家,几乎全部高等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建立了网络化学习平台,并且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网络教育。所以,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让网络学习平台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平台和深受学生欢迎的动态网站,注重教学的实效性,丰富网络信息和内容,使教师和学生即使身处东西半球,都仿佛置身于一个空间,学生可以网罗大量有效信息,进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二、借助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寓教于乐。

为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先进德育文化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适应高校学生的弹性需求,引导他们走健康成功之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网络世界这个虚拟空间里,人与机的交流没有了空间障碍,族群之间的纽带较为松懈,真实的感情流露越来越少,人际关系愈来愈淡化。随着网络文化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与过去说教式的、单向度的灌输教育道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寓教于乐,实现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要主动到网上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校园网络文化品质,代表一个学校德育教育的层次和水平。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信息库,通过网络点击进行名著点阅、佳片点映、名曲欣赏等,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建立网上课堂,依托传统文化,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位和影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一致,同样需要道德约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重要载体。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设计不够合理,致使点击率不高,原因在于网站的内容与现实严重脱节而不能引起强烈共鸣,或缺乏对网络这一新媒体的特有优势以及宣传艺术的研究。网络之所以胜于传统媒体,其较大优势是在于及时、快捷的传播方式。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向网络扩展和延伸,把思想政治理论引向立体化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时效性。

三、借助网络平台,构建“三维一体”模式,形成合力。

开展网络化教育,建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网页上鲜活的主题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网络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使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变得灵活起来。有限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以形成教育目标一致的教育网络,共同营造弘扬时代主题和民族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比如以“天人和谐”为价值理想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谐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自主实践教育模式,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密切配合。以往尽管有类似的想法和强烈的需求,但难以实现。如今,网络的普及,为社会、学校、家庭的三者结合提供了便利。网络多方位的信息传输使大学生可以广泛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有助于他们利用好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也可以适时地通过网络及时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网络问卷调查的普及,使家长可以随时与学校联系,了解自己子女的近况,便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工作。通过网络,大家共同参与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程,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为集中的合力,以求获得教学效果,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如网络上的办公自动化的运用,已经彻底地扭转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不佳的状况。在管理层面,高校辅导员的许多关于学生工作的信息,如奖学金、就业信息、考试成绩单等都可以借助网络来传递,现今已发展为公务员考试、大型统考等均由网络报名,系统自动产生报名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高校德育教育也提供了宽广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思想相互激荡,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渗透。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并逐步提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及相应的网络建设,在更加科学的意义上、更为科学的形态上,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化学与社会论文: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前言

社会体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它关系到人民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体育专业在怀化学院属于一个新兴专业,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尚处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加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分析,不仅是对专业目录的进一步完善,而且为推动我国的群众体育开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使全民健身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科学有序的进行,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2.2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对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现状分析

3.1.1对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依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怀化学院培养的社会体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掌握社会体育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指导能力,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活动指导咨询、组织管理、教学研究以及经营开发等工作的应用性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3.1.2对业务要求现状分析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要求为:掌握教育学、心理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较强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专项运动技术达到二级水平,裁判能力达到二级,外语达到准四级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高校一级水平。但是社会上设置的相关岗位有限,社会体育专业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限制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1.3社会体育专业与其他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以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等为主。

长期以来,怀化学院体育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体育师资为主。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培养具有竞技体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等方面的高级人才。

3.2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的现状

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四大类。必修课覆盖了多个领域,涉及面较为广泛,再加上限选和任选课程,社会体育专业已经成为集众多专业于一身的综合性专业。

3.2.1公共基础课的比例分析

国外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课时的30%~34%,国内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的平均比例为25%~26%,通过统计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看出目前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公共基础课比例偏高,在学校对体育学院规定的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越大,专业课的课时必定相应减少,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专业水平的提高。

3.2.2学科和术科的比例分析

由调查得知,学科(即理论课程)与术科(即技术课程)的比例为1.6:1,但是目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的术科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正在日益缩小,基本比例约为2:1,对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应适当减少术科学分或学时,尽量不减少课程数量,合理安排学科与术科的比例。

3.2.3选修课与必修课设置的比例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修、限选和任修课程的课时比例为7:2:1,并向6:2:3的方向发展,但怀化学院选修课在比例上大于国内其他高等体育院校,任意选修课程数量较少,各自间的联系不明显,而对学生的引导性又较少,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不能达到预期的课程设置效果。

3.2.4实践环节的分析

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实践环节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根据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特殊性,采用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暑期实践时间共六周。随着学生实习目的性的增强,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给予的指导较为不足,没有对口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岗位,这就使得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经验。

4.结论

社会体育专业在数量上发展非常快,人们对这一新兴专业报有极大的希望,因此怀化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考虑未来社会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质量的需求,应该合理设置必修课,压缩必修课程,选修课宜多,理论课适当减少,技术训练、实践教学相应地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化学与社会论文: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化学教材中有大量的与社会生活常识方面有联系的教育内容,把这些知识加以整理挖掘和丰富补充,之后通过教学把社会生活常识与化学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在平时教学中合理地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说,有相当部分与此有关,所以,加强“化学与生活”的教育与研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一、以化学史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堂讲授中添加一些化学史的内容,不但能使教师讲来娓娓动听和学生听来津津有味,还能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理论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楚,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逻辑思维和科学研究的热情,包括求实、批判、创新等内涵的培养。例如:化学的发展史,从拉瓦锡的燃烧学说到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到我国的杰出制碱科学家侯德榜,到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李远哲。以伟人的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求实创新。

二、以化学工业基础,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接触社会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与化学工业有联系的知识,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恰当地挖掘和补充,只是按照教程照本宣科,课堂气氛就会很枯燥、无趣,就不可能把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来,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求知欲就不可能得到激发。

高中教程中的化学工业方面的问题主要有:氯碱工业、铝的冶炼、炼铁工业、炼钢工业、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硅酸盐工业、石油工业、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去思考,尤其是工业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对化学工业生产知识了解得更少。在学习化学工业的内容时,要在学生对化工厂的已有的认识的前提下去分析所学内容中可能碰到的情况。如: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及运输、厂址选择、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副产品及其应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等问题。虽然问题多而杂,但如果能够考虑(即使是大概的),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会有很好的帮助,同时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对学生接触生活、了解社会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作为教师当然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观化工厂或观看录像等机会。

三、与社会生活常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如在化学教材中,小苏打可以作发酵剂、碘的酒精溶液可以用以消毒、不慎吃入体温计中的水银可用新鲜牛奶或鸡蛋清解毒、干冰可应用于人工降雨等。在介绍与生活内容方面有关的化学知识时,要适当地点拨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观察生活,甚至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如,中学教材中讲到硫酸钡可用于钡餐,可以问学生钡餐喝下去后在医院里是如何对其进行检查的,为什么不能用碳酸钙作为钡餐,若服用,对人体是否有害,又怎样排出体外等,从而激发学生去思索。

四、以环境保护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化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也成了“十二五”国家发展计划讨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话题。虽然中学生还不能够系统地理解臭氧空洞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影响,长江三峡建设会有哪些弊端,赤潮的形成及其后果的来龙去脉。但是学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来丰富大脑,提高意识。比如,在硫酸工业及硝酸工业的学习中,可以问学生什么是酸雨,酸雨有哪些危害,从而引出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处理,为什么在环境问题得到解决的同时还能使原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等。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这样的问题更多,与我们的生活更接近,如乙醇汽油问题、问题、白色污染问题,以及这几年出现的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禽流感事件、瘦肉精事件等。围绕这些问题和事件,我们教师可以把它们与课本知识适时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加强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以新型科技为背景,激励学生的梦想

化学与其他理工科相似,作为自然科学,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稳定。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教师适应时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新的产品和新的材料,指导学生去了解这些物质的成分、制备方法、主要用途以及它们造成的不良反应。比如我们生活中塑料袋和快餐盒刚开始生产出来的时候,由于适用、方便而深受人们的青睐,但是造成的环境污染却又给人类出了个难题,这些可以让学生去作进一步的探讨。

总而言之,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化学教学,才不会脱离生活,才能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更新理念,注重现实生活与化学学习衔接,不断地把化学知识与日常社会实践相联系,注重参与社会,关心生活,就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益的人。

化学与社会论文:浅谈化学学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我们将化学学科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的话,化学学科对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和社会和化学的相互作用是显而易见、有目共睹的一件事。在此,本人想探讨一下化学学科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一、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类从原始的钻木取火的发明使可以吃到熟的食物,从而不仅告别了毛如饮血的野蛮时代,而且人类走向了文明。钻木取火的发现过程逐渐地在日常社会生产中普遍被使用,促进了人们开始研究反应、注重反应的实质。原先最初,人们认为一切钻木取火或与燃烧有关的化学变化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吸收或释放一种燃素物质的过程。但是18世纪后期,人类逐渐发现氧气之后,法国科学家实验的基础上证实了燃烧的实质是物质和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合反应。从而氧化燃烧的理论代替了燃素物质的学说。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煤炭作为蒸汽机的动力之源而备受关注。及时产业革命期间,冶炼工业,机械工业,交通运输业,化学工业等的发展使煤炭的需求量与日俱增,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煤炭仍占首位等等此类发现不胜枚举,保障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的重要支柱。目前,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环境问题、健康问题、资源问题等。化学日益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可见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人人都需要用化学制品,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如果,我们会好好利用化学学科对社会的作用,要开发新的能源、新的材料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的话,人类的生活将是更加美好的。

二、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及时推动力,化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开始研究火的产生及保存火的方法,从而发明了钻木取火。在旧石器时代的末期,人们为了生计狩猎野生动物和野生果实为食。后来提高耕作效率的需要,发明了冶炼技术,迎来新石器时期的曙光。我国在封建社会秦始皇的时代,为满足统治者渴求长生不老的要求,兴起了炼丹术,尽管炼丹术的出发点是错误的,其理论基础很多是牵强附会的,但由于从事了大量的化学实验,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设计和运用了原始化学仪器和设备。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新的实验手段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社会的发展不仅对化学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由于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也大大促进了其他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形成。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炼制和综合利用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化学知识,所以社会的需要促进化学的研究领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化学产品,如高能电池、高敏胶片及材料等等都是化学工作者为了人类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创制的。

总之,化学对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社会活动及能源、材料、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于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对化学学科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以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学科,所以我们要知晓化学学科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康杨中学

化学与社会论文:低碳时代绿色化学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绿色化学作为学科前沿方向的逐步形成,用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过程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变得可能。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内容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化学;精细化工;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通过推出一系列“绿色新政”催生新技术和新产业,以期带动整个经济进入新的繁荣。绿色化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策略方针早已引起各方瞩目,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兴起,正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和业界的努力方向,由政府直接参与以及产学研密切合作成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显著特点。

一、低碳时代化学工业与化学品面临大考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其本质在于要求低碳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制度的创新,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效、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提高碳生产率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由于全球性环境污染影响因子的80%是化学性污染,低碳时代的到来使得化学工业不得不面对更严格的环境控制和不断飚升的成本费用,亟须进一步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做好环保工作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

发达国家对于化工产品“绿色化”的要求,以及发展中国家受到“绿色壁垒”的限制,使得化工产品设计的绿色化成为必然趋势。在绿色化工产品设计时,要遵循全生命周期设计、再循环和再使用设计、降低原料和能量消耗设计以及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绿色化工产品的设计等原则。

低碳时代化学工业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实现高选择性、高效的化学反应,极少的副产物,实现“零排放”,继而达到高“原子经济性”的绿色化学。从环保、经济和社会的要求看,化学工业不能再承担使用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费用,需要大力研究与开发具有社会责任感、可信赖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随着中国污染防治战略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应认真吸取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在环境容量允许的条件下发展,主动调整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在现今科技手段和条件下寻求建立能降低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各种类型的化学过程,包括许多化学领域,如合成、催化、工艺、分离和分析监测等。

二、绿色化学现状和发展趋势

绿色化学自1991 年首次提出绿色化学概念以来,迄今已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技术和洁净技术成为化学学科最引人瞩目的焦点。在化学合成或生产工艺中去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探索新的反应条件,尽量减少和消除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识。有关绿色化学主题的学术会议和研究论文不断增多,反映了科学界以及公众对绿色化学日益增进的关注度,也说明绿色化学合成和设计从理论研究进入了实际应用。

绿色化学与技术主要解决与化学供应链相关的创造、合成、优化、分析、设计、控制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多元复杂问题,以建立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过程或以产品生产为最终目标。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原料、工艺和终端产品的绿色化,而且还涉及到成本、能耗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原子经济性反应和零排放、原料的绿色化、绿色溶剂、绿色催化、助剂的绿色化、新的合成路线的选择、绿色化学工艺、绿色过程系统集成等,而且其内涵仍在不断完善发展中。

绿色化学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应用技术与工程性,成为综合运用环境与资源、材料、能源、生化工程与计算信息学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物质转化过程绿色化的综合性科学与工程。绿色化工过程系统集成涉及的化学供应链问题,涵盖了从分子聚集体颗粒界面单元过程工厂工业园的全过程,并将环境、健康和安全对过程或产品的影响作为约束条件或目标函数嵌入模型中,以多目标、多变量、非线性为重要特征,以全系统的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协调为最终目标。

尽管绿色化学已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认同,但如何使其走向工业化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绿色过程系统合成和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如经济、环境、安全、健康等),这些因素使工业过程的绿色化设计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大规模、多目标的高度非线性问题,其求解有待更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近年绿色化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最小化环境影响负荷,采用低毒性原料,或节约能源,随着整个社会对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有关绿色化学的研究已开始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如何解决现行用于绿色化的工艺、技术及产品中存在的不绿或绿色程度不够等因素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中国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加上低廉的生产成本与未来二十年中新型基础设施和研发领域的庞大资金的流入,为低碳时代绿色化学和技术的大量采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由于化学工业存在的环境、安全等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中国化学工业必须尽力设计研究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材料,较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对环境没有或尽可能小的负作用的化学工艺,推进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从战略上谋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中国化学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化学工业的绿色化提升为多学科综合交叉和工程学的新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向低碳转型的起点和条件不同,追求的目标也有所差异。作为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探索化学工业的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发展绿色化学、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将有可能延缓化学工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化学工业在解决环境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所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以多种政策来引导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经济的内涵既包含了低碳生产,也包含了低碳消费。化学工业作为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需要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需求,开展化学工业发展的碳排放强度评价,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体系。

绿色化学和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所倡导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中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品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框架应建立高度关注的优先化学品的筛选标准,切实把推行绿色化学提升到实现低碳经济模式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服务业、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

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

四、结语

低碳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科学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这是环境战略重点的一次创新性转移,是一种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挑战,也是人们对环境问题由被动反应转化为主动行为的一次认识飞跃。

化学与社会论文:绿色化学化工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绿色化学化工是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储量不足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绿色化学化工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化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绿色化学化工进行了阐述。然后就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明两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说明了绿色化学化工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绿色化学 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纵观工业革命至今,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合成工业,已经为人类创造了诸多的生产生活材料,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在化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工程控制和废物处理手段,造成大量废气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其中大部分是有毒有害物质,导致了雾霾、臭水河等环境污染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及影响下,绿色化学针对现今的化学化工污染问题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化学分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绿色化学的原料分析

绿色化学化工的原料选取遵循无毒无害、利用率高的原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无毒无害的原料可以减轻在原料采集过程中对人与环境的危害,从而延长人类的寿命,增强环境的自我调节及反馈能力。遵循利用率高的原则是为了应对当前资源储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能够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有必要的资源,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在延长地球的寿命,放缓其被掏空的步伐,符合自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

(二)绿色化学生产过程分析

绿色化学化工在生产过程中遵从高原子利用率、低废物排放量的原则。及时,提高原理利用率,将原料尽可能多的转变为产品,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经济效益,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二,控制低废物排放量,减轻环境处理废物的负担,使之能够发挥自我调节功能,可以使现今的环境难题得到解决。

(三)绿色化学的产品分析

绿色化工所生产出的产品应当符合无毒害作用、无放射性的原则。如果生产出的产品具有强烈的毒害或放射性,会对人类本身及环境带来不可预计的后果。比如医药企业生产的抗生素具有强烈毒性,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大量患者死亡,并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这显然是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相违背。

三、绿色化学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一)绿色化学引发产业革命

绿色化学化工诞生后,引发了制造业、加工业及能源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变革。这些产业多是一些重污染、耗能高、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柱产业,由于资源和能源的日益紧张,这些产业的发展陷入困境。绿色化学化工则为之提供了产业优化升级的一种可行方式,且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向可持续性转型的总体趋势。同时通过应用绿色化学产品和技术,这些产业收获到了比传统模式更高的经济利润和资源利用能力,对经济的持续增长具有明显作用。

(二)绿色化学创新发展理念

绿色化学是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不仅仅对于传统化学的教育了理念造成影响,还对相关学科产生了辐射,促进了这些学科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首先在学术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进而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具备这样的思想和思维,又通过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理念。通过上述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就会在全社会得到建立,以消耗能源和资源换取短期发展的观念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绿色化学治理环境污染

绿色化学化工研究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环境的有效治理。绿色化学通过开发新型的催化剂和处理技术,加快环境废弃物及污染物的处理速度,并使得处理产物能够等到循环利用。从现有成果上看,其对于水污染处理及生活垃圾处理具有良好的性能。这样避免了社会财富不必要的浪费,节省了社会管理的成本,促进社会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转变。

四、绿色化学化工的实际应用

(一)环境治理应用

针对大气污染,绿色化学主要采取纳米催化及及CO催化剂,对大气中的悬浮颗粒进行分解或沉降,能够有效地减少酸雨、雾霾及沙尘暴发生的概率。在水污染处理方面,绿色化学结合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催化剂,对富含有机物的水质进行分解与回收。绿色化学应用于治理环境,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设备成本,且治理效果更好,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二)工业生产应用

(1)绿色化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运用。绿色化学运用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其一是使用尽可能绿色化的溶剂和催化剂,使得产品对环境和人体都没有很大影响。其二则是加入一些物质,使产品性能提升或废物易处理。以汽油生产为例,新的配方在汽油中加入了一些甲基叔丁基醚、醇类等含氧化合物,取代重污染和有毒的铅类氧化物、汞的氧化物在保障甚至其辛烷值的同时减少有毒废气的排放,从而减轻了环境压力和社会运行管理成本。

(2)绿色化学在造纸工业中的运用。造纸行业是污染非常严重的制造产业之一,排出的大量有毒害废水,不仅污染了生活用水,造成水资源紧缺;还给污水的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目前绿色化学针对造纸材料、工艺流程、成品优化及污水的处理都有相应的研究,部分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工程,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广泛应用。此外,绿色化学化工还有对于再生纸的研究,可以减少对森林资源的使用,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开发应用

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情况,资源回收再利用的水平很低。目前绿色化学化工已经运用于矿产资源开采与应用之中,在矿产的探测、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都有相关的绿色化工技术;能够从微量矿产探测到其矿质,开采时也能够保持粗矿的完整程度,提纯时因为采用了原子层面的方法,可以减少矿质的损失。这样一来就能够大大减少资源的浪费,保障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供应。

五、结语

一方面,为了解决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之下,绿色化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在工业生产中贯彻绿色化学的理念,采用环境友好型材料,实现低的废物排放量及较高的原子利用效率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绿色化学化工通过对产业的优化升级,能够在提高产能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从而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化学与社会论文: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范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途径有以下五种。

一、给学生选择不同探究主题的机会

在进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可在课前或课上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设计一些探究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探究主题。

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好处有几方面: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探究主题的机会,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探究,适应了学生在兴趣、学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学生拥有了选择权、自主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多项探究主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探究,要比教师硬性规定学生探究多项内容负担轻。虽然,学生探究的是某一方面的内容,但是,通过课上交流,可以达到共享、互补。

3.体现顺学而教。

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活动后,需安排交流汇报活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活动,体现顺学而教。

二、给学生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机会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习惯,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可以选择个体独立学习方式,也可选择与同伴合作学习方式。

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后,可以根据探究主题的特点、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比如,观察、调查、采访、利用书本、利用电脑等。

三、给学生选择不同汇报方式的机会

学生围绕自己选择的探究主题,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后,在课上交流汇报学习成果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采用多样的呈现方式,口头汇报、利用照片或视频汇报、利用计算机做成幻灯片汇报、表演汇报等。

四、给学生表达不同感受的机会

1.利用体验学习个性化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在感受。

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在进行体验学习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不同的内心感受,不能以教师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或追求学生内心感受的一致性。当然,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当教师发现个别学生的价值观有问题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领。

2.利用体验学习默会性的特点,尊重学生不同的外在表现。

体验学习具有默会性。教师要了解体验学习所具有的默会性特点,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有些活动后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些活动后不见得非要学生用语言表述,有些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感受,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外在行为表现,但不能追求学生外在行为表现的一致性。

五、给学生实践不同课后活动的机会

为了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后要设计实践活动。适应学生能力的差异、行为习惯的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原有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针对不同学情设计开放性较强的作业、分层次的作业,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个性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在原有水平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互动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的理性分析与研究

摘要:社会互动理论把教师、学生、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将社会互动理论引入初中化学教学课程,强调化学教师、学生、化学学习任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强调只有把化学教学建立在多方互动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初中化学;教学;理性分析

一、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初中化学教学的应试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实验课,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因为初三学习任务重,更加忽视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交流,这些因素使原本生动活泼的化学学习变得单调枯燥,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率低下,更会引起初中化学教学上问题的积累,最终会形成对学生成长的制约,丧失了初中化学课程设立的目的和初衷。

二、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耐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和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包含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框架。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与人的交往和互动是推动学习的关键力量,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费厄斯坦认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中介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互动)实现的。维果茨基与费厄斯坦均强调学习者语言学习过程中周围人(教师)的中介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他人的互动之中,而对学习者而言教师是其好的互动对象。

三、研究设计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来自嘉鱼县城北中学初三年级两个自然班(一个实验组65,一个对照组61),共126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只有初三才会学化学。所有研究对象都于2013年9月升入初三,2013年7月份,这个年级的所有学生都补过两个月的课,都对化学课程有了一定了解。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讨论以下问题:在社会互动理论指导下,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是否提高。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问卷调查表和化学测试题。化学测试题包括笔试和实验两部分。实验前2013年9月,测试内容是暑假两个月补课内容,实验后2013年12月测试内容是之前学的所有内容。

(四)研究步骤

及时步,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被要求完成关于其化学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表。由于部分学生没能按要求填写问卷,因此,问卷调查中只有116份有效数据能用于数据分析。第二步,教学实验。实验开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化学成绩没有明显差异。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成绩有明显差异。实验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

(五)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态度。非常积极,这部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较积极,这部分同学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是不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一般积极,上课、回答问题、学习任务完成情况都一般;不积极,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上课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积极有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实验组,44位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占总人数的67.69%,12位同学的态度表现为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8.46%,5位同学表现为一般积极,占总人数的7.69%,3位同学表现不积极。对照组,35位同学学习态度非常积极,占总人数的55.55%,10位同学表现得较积极,占总人数的15.87%,14位同学表现一般,占总人数的22.22%,4位同学表现为不积极,占总人数的6.35%

(2)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实验组,非常感兴趣41人,占总人数的63.08%;较感兴趣14人,占总人数21.54%;感兴趣8人,占总人数12.31%;不感兴趣2人,占总人数3.08%。对照组,非常感兴趣29人,占总人数的46.03%;较感兴趣12人,占总人数19.05%;感兴趣11人,占总人数17.46%;11人不感兴趣,占总人数17.46%

(3)学生化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验组,43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66.15%;14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21.54%;8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12.31%;2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3.17数%。对照组,36人非常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57.14%;10人较好地完成,占总人数15.87%;13人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的20.63%;4人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占总人数6.35%。

(4)学生对学生之间合作的态度。实验组,39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60%;18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7.69%;6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愿意,占总人数3.08%。对照组,31人非常愿意合作,占总人数的49.20%;14人较愿意合作,占总人数22.22%;11人基本愿意,占总人数的17.46%;7人不愿意,占总人11.11数%。

(5)学生对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数据显示,实验组,4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66.15%,14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1.54%;6人满意,占总人数的9.23%;2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3.08的%。对照组,实验组,33人非常满意,占总人数的52.38%,16人比较满意,占总人数的25.40%;10人满意,占总人数的15.87%;4人不满意,占总为人数的6.35%。

(6)实验组和对照组考试成绩如下

(六)教学实验

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是同一位化学教师,实验前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验后,实验组根据社会互动理论的观点,学习中强调了教师的参与,并在学习各个环节中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习任务之间的互动。具体实施如下:(1)教师与学生之间。自始至终,教学过程中都有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经常相互交流。教师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比如让学生能够利用学校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建议,帮助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有目的有重点地完成学习目标。(2)学生之间互动。化学需要做很多实验,教师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比如,化学实验二氧化碳、水的结构、氢气,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次实验,小组成员不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学生与学习任务的互动。初中化学讲的都是基础知识,枯燥的定义无法让学生理解,例如,PH值、化学元素、空气的成分等。每讲一节新的内容,让同学先利用网络对所学内容进行了解,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兴趣会更高,注意力会更集中。

实验结果:经过将近半年的教学实验后,实验对象参加了2013年12月的考试。如表1所示,实验组学生的化学成绩有了大幅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社会互动理论下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化学与社会论文:以化学与社会为主题对中职升本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探索

【摘 要】从“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教学探索等方面分析化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化学与社会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职升本 化学与社会 人文科学教育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西教育厅从2013年起在部分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从2014年起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科学等问题。衔接好中职与本科教学,加强基础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中职升本”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课程,不仅能增长其基础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汽车服务工程四个理工科专业。对2014年首批“中职升本”学生调查发现,由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侧重的是学生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高中数理化等相关基础课程,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未能很好地适应普通大学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与方法。为此,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计划,需新增设基础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促使“中职升本”学生顺利完成由中职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弥补高中相关文化基础课的缺失,更好地与大学课程内容衔接。

(二)学习动机不强

大多数“中职升本”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之后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虽然他们通过自身能力,经过中职“特别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继续深造,但是和同年级普通本科学生相比仍有差距。在相同环境下,学生跟不上本科教学进度,学习动机不强。

(三)学习习惯不科学

由于中职学校重技能考查,轻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比较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对相关原理现象、概念理解模糊,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在大学基础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理论课程接收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学生采取突击硬背的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对于所学专业原理并不理解。

二、开展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人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人文主要为科学导向,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研究物质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各个应用性学科的基础。它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环境污染、化学武器、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后教育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地介绍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同时,开展人文科学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职升本”学生。其次,从人文教育角度构建基础知识,贴近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适应“中职升本”学生的需要。

三、化学人文科学教育开展路径与对策

化学与社会课程紧扣“化学与社会”主题,结合“中职升本”学生特点,对人文科学教育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一)精选教程,构建人文科学教育

市面上关于大学化学基础学科的教程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主线,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大领域,基本涵盖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另一类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围绕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建立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创造性地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共同推介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化学与社会)一书。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备等特点,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难度适中的教材,精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本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笔者选择了化学与社会(蔡萍编)一书。该书共10章,从知识性和实用性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在能源、环境、生命、材料、医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在书中贯穿化学基本原理、思考题以及趣味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

(二)衔接知识,促进综合素质发展

普通本科化学课程培养目标侧重于知识的高深性和专业性,突出“系统化”和“逻辑化”。“中职升本”学生整体水平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降低理论深度,把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基础化学课程应该与普通本科课程有一定的区别,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学生所处阶段与知识接受水平,侧重介绍化学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衔接学生在初中所学知识,将化学的科学思想与人文思想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案例帮助理论的理解。对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中职升本”学生,基础化学课程培养目标在于扩大学生的人文科学视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选取和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内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化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基本的定量计算;道德与方法论介绍。

化学与社会论文:社会文化学与英语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文化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针对社会文化学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在社会学领域内的文化学科强调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以语言和社会活动作为中介来实现人们对知识的学习,可以看到,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文化学领域内的一部分,因而本文通过研究英语教学和社会文化学的相关要点明确如何应用社会文化学在实现英语教学。

【关键词】社会文化学;英语教学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教育领域合作的加强,针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全新看法颠覆了传统教育学视阙下英语教学作为单一语言教学的观点,而将社会文化属性加诸于英语语言教学。因而在此一现实环境下,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实例来促进英语教学在社会文化要素方面的累积可谓十分重要,社会文化学强调对语言体系的学习过程,同时加重了任务型教学的比例。这些变化都催生了英语教学的现实进展,同时也为社会文化学视角下的英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学属性

社会文化学概念肇始于二十世纪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著作,维果斯基与传统的心理学家不相同的地方在于他通过将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侧重点的学科进行了有机结合,重视利用方法论来解决人类的心理活动。在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研究之中,其有关学习途径的基本思想来源建立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以语言和社会活动作为前提,将知识和概念建构于学习者的心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深入达到对特定社会文化的理解,进而加深语言学的基础与实际应用水平。因而,英语教学便是一种在社会文化影响下进行的语言文化活动,其有关学习的态度、能力、意志等因素均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因而赋予了教学活动本身更多的社会学属性。在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学属性中,对人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意识的关照超过了对语言和教学本身的关照,教学者和学习者都需要明确语言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完成社会文化中关于交流、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具体的语言(英语)只不过是一种可行的载体和手段而已。

二、社会文化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学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已屡见不鲜,比如英国学者Lantolf等人便认为学习者在交际情景中所进行的大部分交际活动都与其自身的需求密切相关,他们使用语言来处理其相应的事务和遭遇。在国内类似的应用也早有研究可查,主要体现在对我国英语教学体制和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比如2001年修订的英语教学大纲就针对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应该完善以英语培养为核心、加强英语语言的应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侧重于学生通过英语的学习可以达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相关的知识性技能。近年来,英语教学在英语学纲的变化之下也相应的产生了较多变化,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更加注重结合本土社会文化以及英语语言文化进行教学,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由、平等,减少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尊重学生自我学习习惯和自我实践方式的基础上引导性的进行英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减轻了英语教学的固有负担,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在社会文化学概念进入到英语教学行列中之后,广大英语教师积极响应,勇于向传统的教学方式发起冲击,不断从现实教学环节中总结经验,并且通过革新思路、改变教学互动环节、进行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和活力,这既是文化教学领域内关于传统教学的改革方案,也是英语语言教学在我国获得独特生命力的体现。社会文化学将普通的教学、学习模式改为了引导式、互动式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完善对英语语言的认知和应用,在应用层面加深对英语语言的整体理解,这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丰富语言见识、增长文化内涵、实现良好的社会文化修为。同时,社会文化学概念也更加深入的体现在英语教学之中。通过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社会文化论的应用与结合教学的相关论述,基本可以明确目前受到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英语教学已经凸显了其重要性,并不断的丰富其应用前景,即使只是小规模的应用也已经为基于社会文化学的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将其社会文化教学与知识性教学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外国语言教学水平的提升。结语综上所述,英语教学在现实环境中的应用于发展不只是语言学相关门类中窄小的一部分,社会文化学这一大分支也该占有一席之地,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在实际的社会文化教学中,英语既起着与中国本土教学文化和西方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作用,也扮演着应用型语言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角色,未来,只有深刻的把握社会文化学理论,将英语教学的现实情景之中加入更多社会文化元素才能完善语言在社会文化中的相关属性,促进社会文化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