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与健康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化学与健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与健康论文

化学健康论文:中学化学教学怎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知识深度和升学竞争压力的增加,加之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导致相当比例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因此,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和良好途径。如此,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课题。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要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因此,化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以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心态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每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在展示教师个人魅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科魅力,营造一个平等、快乐、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师生间进行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爱与平等是融洽课堂气氛的关键,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立足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语言上多鼓励、行为上多肯定、做法上多赏识,让学生产生平等、被认可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学生在平等、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有助于个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快乐的学习情绪,并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讲授化学式的书写时,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角码不能都写到元素符号的前面,而是写到元素符号的右下角?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能用简单生硬的口气告诉学生“教材上就是这样”,而是首先对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和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的含义,从而创设出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讨论问题时表现得相当活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平等、充满活力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让学生的心理和个性不断发展和成熟。

二、在合作探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协同合作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可采取以合作探究为主体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分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式教学等,鼓励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分组协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参与的快乐、合作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协同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会与他人共处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个体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普遍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自利的个性习惯,缺少分享和合作意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为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探究的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鼓励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共同设计出优化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设计的方案,分工协作,完成实验。同时,组织小组间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很多化学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要经过多次反复实验,进行反复思索、讨论、修正,才能最终成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深切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分享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合作,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竞争心态和和谐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这是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体现。

三、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化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实验数据的得来,每一个实验的变化,每一个成功的实验现象,都是经过不止一次的设计、实验、修改,再设计、再实验、再修改得来的,尤其需要认真坚韧科学严谨的意志品质。以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五分之一的实验为例。该实验对装置的气密性、药品的用量、打开止水夹的时机,以及对实验的细致观察等都有严格要求,学生很难一次获得成功。有的学生打开止水夹,没有发现烧杯的水进入到了集气瓶中;有的学生做的实验结果远远小于1/5.这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认真反思,找出症结,进行改进。很多学生做三次、五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动手实验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失败的挫折,又一次次从头再来,最终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无形中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毅力,在挫折中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的精神。还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事实为基础、不凭空臆造、不弄虚作假的科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道德品质。通过观察实验的千变万化,也让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不停变化,变化是的”哲学思想。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新修订的2011版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及时秘诀。”自信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缺乏自信,就容易导致自暴自弃,在心理上产生消极情绪和学习障碍。

由于学生的基础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成绩存在一定差异。而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有很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对化学有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但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越来越吃力,尤其是第三单元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以及第四单元的“化学

式和化合价”等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出现,使部分学生感觉力不从心,逐渐淡化了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开始减退,学习成绩开始下滑,还有学生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为了解除他们的内心困扰和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积极评价,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回答问题还是课后作业,只要学生有闪光点,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教师不能吝惜自己的鼓励和欣赏,要让学生有很强的自我存在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变自己的短处,在评价和交流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五、在学科发展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化学发展史不仅揭示了化学演变的历程,而且讲述了很多科学家的感人故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化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为素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精神。例如,教师在讲到纯碱时,充满感情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他为了打破外国技术垄断,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投入全部身心,最终发明了“侯氏制碱法”.让学生在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同时,感受科学家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在讲空气中的氧气时,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最早发现者之一--舍勒,他一生贫寒,但勤奋自学,执着追求,坚持用简陋的仪器在条件很差的实验室里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对化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讲到分子和原子时,介绍近代原子理论提出者--道尔顿,他患有色盲症,但却从不向命运妥协,一生勤奋、坚韧,通过大量的实验,分析了多种化合物的组成,于1803年制出了世界上及时张原子量表。

这些伟大科学家的动人事迹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对科学无私奉献、执着追求的勇气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坚定了他们在求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的信念。

总之,中学化学教学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化学与健康论文: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

【摘 要】二十一世纪改革的重点是实施素质教育,但仍有不少学校把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甚至以此来调整教师的工作岗位,从而导致不少教师只注重当好“教书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 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化学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期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化学史;化学实验

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培养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提到德育工作,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老师和政教老师,似乎其他教师只要当好“教书匠”就行了。其实只要做个留心人,不管哪科教师都可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从“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 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家的风范熏陶”等方面谈谈在化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

1.化学史的丰富内涵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在“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中化学家的艰苦工作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803年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学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微粒”,而汤姆生通过阴极射级实验发现了电子,大胆地向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的学说发起挑战,提出了原子中还包含了更小的粒子电子,进而于1904年提出汤姆生原子结构模型,这是对道尔顿原子结构模型的一种突破,大大地推动了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1911年,卢瑟福又根据 —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有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中有一个坚实的原子核,核外是空空荡荡的空间,只有几个微小的电子在运动,这又是对汤姆生结构模型的突破。这样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科学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伟人、大师;要有突破就必须有创新,一个重要概念的提出、确立或重大变化,一种新的有重大影响的方法的采用,一种重要物质的结构的发现和确立,一种有重大影响的新现象、新规律的发展,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在“苯的结构”的教学中,我给同学们讲了苯的结构发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已测出了苯的分子式为C6H6,但与当时已知的一些链烃的性质又很难吻合,苯的分子结构困扰着化学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也致力于苯分子结构的研究,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凯库勒在梦中悟出了苯环结构,他成功了,从而解决了苯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这对芳香烃的研究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当时他的同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躺在安乐椅上睡起觉来,期望也能从梦中捕捉到科学的灵感,然而只有一个人睡着了,可惜只梦见打牌打输了。这告诫人们,机械地模仿他人,而不脚踏实地地去干,是不会成功的。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祷自己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无捷径,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

2.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遵守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

分析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果;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3.化学家的风范熏陶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为科学痴狂的化学家,是他们以忘我的精神一层层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不断发现和创造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每一项科研成果的最终落实应用,都离不开化学家的研究和创造。居里夫人四年提镭的不懈,莫瓦桑冒着中毒危险研究氟的制备,诺贝尔执迷于炸药的研究并因之痛失亲人、终生未婚,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军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能感受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一句“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撼。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大厦,这犹如一针兴奋剂,激起了学生们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勒由氰酸铵制备出了尿素,不仅掀开了有机化学的新篇章,而且打破了“生命力”的学说,破除了迷信,使学生感受到要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向质疑,用探究、创新的思维方式对待学习。

在“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的教学中,我除了向学生们介绍了道尔顿对化学的伟大贡献外,还向学生们说明: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着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21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24小时,他从未停止过,在他生命的24小时,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滴的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实际上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持之以恒。

感谢这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文明和进步,他们百折不挠,谦逊严谨的人格魅力,也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时时激励着我们要终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 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好书的同时,唤醒心灵,用毕生的心力塑造自我和每一个学生。

在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实施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要认识到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要进行心理教育,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统一起来,以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完成学科教学和育人目标。

化学与健康论文:论化学教学中健康教育的渗透

摘要:文章通过化学与生产、生活、环境中相关化学知识的联系,提出了化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健康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而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是教师、学校、乃至社会最为关心的事情。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承载着大部分健康教育的内容, 它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①相对于化学课程, 中学开展健康教育更多是一个隐性的课程,而日常生活中的健康与化学知识息息相关,因此,化学教师教学中应努力贯彻“健康及时” 的教学理念,②抓住一切教学时机,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的责任。将化学知识与日常中的生活相结合,不仅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1 化学教学中所涉及的相关健康化学知识

1.1 化学与生活健康

人们的日常饮食、家居、清洁、化妆、衣物、药品等都化学息息相关。而学生作为最普通的民众,对日用化学品的使用了解还远远不能满足保障其健康的需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使对化学物质与健康生活关系的认识趋于完整和深入。例如:调查家中一周内的食谱,通过查阅并参考食物营养表,研究这些食谱营养搭配是否合理,有什么问题和建议;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过多摄入这些元素的不良后果;药品使用强调注意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辩证地看待保健品的广告宣传,查看标签说明书,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主要成分和医药疗效;同学们都喜欢吃炸串串,麻辣条,对此有什么感想;大多数家庭用煤炉取暖,怎样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菜市场有一些非法摊位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并出售,还有用霉变的食品原料进行加工成食物,这样做会造成的危害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获得化学知识,从而较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2 化学与生产健康

近年来,各地严重的职业中毒等事件屡有发生,化工、烟花企业频发事故。例如: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工苯中毒事件,部分企业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及存有放射性物质,以及许多化工企业火灾等都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国家也出台了如《职业病防治法》、《标准化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警示着我们的化学教育生产健康方面也要加强教育力度。

将化学教学与社会中常见的化学生产以及医院等特殊场所常见的化学知识及安全防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自我保护的原则,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化学物质与生产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巩固知识的同时加深化学学习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实验中严谨的态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与社会都是很大的贡献。

1.3 化学与环境健康

人类仅拥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及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无一不与化学相关,在客观上形成了环境污染与化学的关系较为密切的现实状况,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化学教学中的化学与环境部分较为详细的讲解了环境污染的分类、来源、形成过程及危害以及防治污染的措施,废品回收利用的环保理念。提出人类不应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应主动地防止化学污染,从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化学所面临的挑战,同样也是化学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化学教育中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环保化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化学与环境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是重要的环节。

2 进行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2.1 结合化学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健康问题与化学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③中学的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教育的知识,我们在课堂教(下转第21页)(上接第9页)学中要将教材中隐含的健康教育知识帮学生剖析出来,以最直接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我们在讲解《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这章知识时,就要教会学生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注意饮食卫生、提防食物中毒;合理使用药品、远离等。在学习《现代化学合成材料》的内容时就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的使用生活中的材料,如何预防一些有机合成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

2.2 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注重实验安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经常伴有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生成,这些生成物中又有不少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如果散发到环境中会对健康产生不可小觑的危害。教

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讲解有关安全、健康的知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使之形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该问题:(1)实验药品,特别是有毒实验药品的取用。在取用实验药品时,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防止取用过多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2)增加实验吸收装置。在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试验中一定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3)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一些难度较大、毒害较强的演示实验。(4)了解安全措施。了解危险化学药品在存放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着火和烫伤的处理、化学灼伤的处理、如何防止中毒、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煤气、电闸等的位置和使用方法等。(5)重视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对实验过程中一些常用的产物回收,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实验教学中对这些问题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又增强了健康和环境意识。

2.3 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关注环境卫生,形成环保化学理念

环境卫生一直是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随着世界工业化程度的增强,我们周围的环境却背上了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在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带领学生保护环境:比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做一些环保的宣传册在学校分发;组织学生捡校园里的垃圾;在校园里回收废旧电池;利用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种树;可让学生通过参与环境的调查活动, 如通过实地或文献调研的形式, 调查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增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相应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我们要尽我们的能力来保护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促进学生对化学与环境健康的密切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环保化学理念。

3 结束语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教学中, 把各种健康教育的内容提升到建立健康的观念(特别是“健康及时”的思想) 高度外, 还要从化学学科观念的角度建立健康的观念。注意把有关的健康知识融入到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处理好化学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关系,结合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健康生产,形成环保化学理念,最终实现环保化学,健康化学。

化学与健康论文:室内环境化学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摘要:详细介绍了主要室内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种类、特性、来源以及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以期为室内环境污染的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室内环境;化学污染;来源;危害

人的一生中有2/3的时间要在室内度过,而其中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家中度过。由于室内环境各个因素均会作用于人体,随着住宅不断向空中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居住空间的人口密度猛增,活动空间日益拥挤。而随着经济收入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装饰装潢也变得越来越讲究,各种各样化工材料大量进入室内,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1]。室内环境化学污染物主要来自装修材料、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2]。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总挥发性有机物 tvoc和可吸入颗粒物。

1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且易溶于水的气体。它有凝固蛋白质的作用,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为福尔马林,常作为浸渍标本的溶液。

室内环境中的甲醛从其来源来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室外空气的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等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排放或产生一定量的甲醛,但是这一部分含量很少。二是来自室内本身的污染。甲醛主要来源于人造木板,主要是生产中使用的;装修材料及新的组合家具是造成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装修材料及家具中的胶合板、大芯板、中纤板、刨花板(碎料板)的粘合剂遇热、潮解时甲醛就释放出来,是室内最主要的甲醛释放源[3];uf泡沫作房屋防热、御寒的绝缘材料。在光和热的作用下泡沫老化;用甲醛作防腐剂的涂料、化纤地毯、化妆品等产品;室内吸烟。

因此,从总体上说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来源很广泛,一般新装修的房子其甲醛的含量可超标6倍以上,个别则有可能超标达40倍以上。经研究表明,甲醛在室内环境中的含量和房屋的使用时间、温度、湿度及房屋的通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房屋的使用时间越长,室内环境中甲醛的残留量越少;温度越高,湿度越大,越有利于甲醛的释放;通风条件越好,建筑、装修材料中甲醛的释放也相应越快。

2苯

工业上常把苯、甲苯、二甲苯统称为三苯,在这3种物质当中以苯的毒性较大。室内环境中苯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油漆、染色剂、图文传真机、电脑终端机和打印机、粘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等。甲苯主要来源于一些溶剂、香水、洗涤剂、墙纸、粘合剂、油漆等,在室内环境中吸烟产生的甲苯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据美国 epa统计数据显示,无过滤嘴香烟、主流烟中甲苯含量是100~200 μg,侧/主流烟甲苯浓度比值为1.3。二甲苯来源于溶剂、杀虫剂、聚酯纤维、胶带、粘合剂、墙纸、油漆、湿处理影印机、压板制成品和地毯等。

3氨

在我国很多地区,建造住宅楼、写字楼、宾馆、饭店等的建筑施工中,常人为地在混凝土里添加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含尿素的混凝土防冻剂等外加剂,以防止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被冻裂,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的大量增加。同时,室内空气中的氨也可来自室内装饰材料,比如家具涂饰时使用添加剂和增白剂大部分都用氨水[4]。烫发过程中氨水作为一种中和剂而被洗发店和美容院大量使用。

4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是具有强烈辛辣刺激气味的无色气体,二氧化硫对室内环境的污染与家庭炊事模式、通风情况、室内结构和燃料重量有关,我国农村多数农民以烧煤饼、煤球及蜂窝煤为主,由于炉灶结构的不合理,煤不能燃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其中以二氧化硫为主,吸烟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硫。曾经有研究表明燃煤户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比燃气户高的多。

5二氧化氮

通常人们所指的氮氧化物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称,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容易转化为二氧化氮。室内环境中氮氧化物主要是由于烹饪和取暖过程中燃料的燃烧,此外吸烟时也可产生氮氧化物。我国城市家用燃料主要是煤炭,包括原煤和型煤,占燃料总量的50%~80%;其次是煤气和液化气,占20%~50%。

6一氧化碳

室内环境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源于煤气泄漏和炊厨过程中的不燃烧,特别是当炊厨人员在开着煤气灶具的情况下却因故离开厨房,煮沸食物外溢将开着的煤气灶浇灭后,大量煤气直接进入室内必将酿成大祸。室内环境中的一氧化碳还来源于吸烟和取暖设备。1支香烟通常可产生大约13 mg一氧化碳,对于透气度高的卷烟纸,可以促使卷烟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量会相对较少。取暖设备产生的一氧化碳也是由燃料不燃烧引起的。

7二氧化碳

室内空气二氧化碳在0.07%以下时属于清洁空气,人体感觉良好;当浓度在0.07%~0.10%时属于普通空气,个别敏感者会感觉有不良气味;在0.10%~0.15%时属于临界空气,室内空气的其他症状开始恶化,人体开始感觉不适;达到0.15%~0.20%时属于轻度污染,超过0.2%属于严重污染;在0.3%~0.4%时人呼吸加深,出现头疼、耳鸣、血压增加等症状,当达到0.8%以上时就会引起死亡。

8可吸入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 μm的颗粒物。空气中的颗粒物来源广泛,扬尘、细菌、毛发、头屑、壁虱、尘埃、烟雾及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与可吸入颗粒物结合,构成危害极大的过敏源。

9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为4类,即极易挥发性有机物(vv ocs)、挥发性有机物(vocs)、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和与颗粒物或颗粒有机物有关的有机物(pom),而在对室内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方面基本上以vocs代表有机物的污染状况。室内环境中vocs的来源主要是由建筑材料、清洁剂、油漆、含水涂料、粘合剂、化妆品和洗涤剂等释放出来的,此外吸烟和烹饪过程中也会产生。

化学与健康论文:高校网络文化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和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文化作为网络的组成部分,是一把双刃剑,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通过分析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针对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学生;网络文化;心理健康

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高校学生富有热情、理性、创造力和行动力,然而,相对宽松的高校生活使得学生突然脱离“管教”,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有些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网络文化作为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信息载体,无处不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它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带领学生看到广阔的世界,引导着学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还吞噬着高校学生纯洁的心灵。

2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1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2.1.1网络文化开阔了高校学生的视野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互通性使得高校学生浏览网页变得方便快捷,使得高校学生领略到更多现实生活中无法体会的事。高校学生以社会人的眼光看待事物,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感知,丰富自身的见识,有利于培养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开放、平等和世界的眼光分析事物,增加了自身知识量,提高了对社会的认知程度。通过网络,高校学生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2.1.2网络文化有利于高校学生塑造自身人格魅力

正能量作为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无不在影响着高校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通过网络中传播的先进人物、先进事例以及身边的正能量小事件,高校学生从中汲取对生活的感悟,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另外,网络文化所传播的名人奋斗历程以及普通人经过努力脱胎换骨的故事也激励着高校学生,使之对生活形成压力,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追求进步。

2.1.3网络文化有利于缓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

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面临着升学、就业、功课、失恋等压力,在紧张乏味的学习生活之余,网络作为一种消遣方式,通过影视、社交互动、游戏等方式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生活,缓解了高校学生的精神压力,有利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2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2.2.1网络文化容易滋生高校学生的攀比心理

高校学生群体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更多地追随潮流,注重自身形象与对摄影、旅游等的追求,加之网络上销售的商品新潮时尚,使得高校学生越来越多的网购,追求时尚服装、奢侈品,更多的是外在的东西,甚至是提前消费,对于消费能力低的高校学生来说,容易形成攀比心理,越来越追求外在的新鲜事物,不利于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

2.2.2网络文化容易使高校学生丧失上进心

部分高校学生接触到网络游戏或其他社交网站、电视剧等后,沉迷于网络,甚至把多数时间花在网络上,精神萎靡,与周围事物格格不入,形成对虚拟文化的成就感,对现实生活中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功不感兴趣,无心向学,丧失追求成功和进步的信心和能力。另外,网络明星在网上蹿红的事件使得高校学生渴望一夜成名,也希望通过特殊事件使自己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利益。

2.2.3网络文化导致高校学生人格障碍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容易导致高校学生降低道德责任感,过分地追求虚拟网络所带来的便捷和刺激容易使高校学生为所欲为,变得更加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沉寂在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在某些方面不顾道德的制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人格障碍,做出违反法律犯罪的事件。

3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提出对策

3.1引导高校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文化

刚进入高校的学生刚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对新鲜事物的认知方面以及网络文化的辨析度不高,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时,应加强对网络文化信息的讲解,使学生加强对网络文化的认识,正确区分网络与现实,明确网络只是认识新鲜事物的工具,网络文化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另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增强自律性,注意区分网络文化对自身成长的好坏。

3.2多组织高校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较多的空余时间以及缺乏自律性是高校学生接触网络文化较多的主要原因,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摄影大赛,帮扶贫困人员,组织义卖,实习活动等,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文化进行社会锻炼,更多地接触现实社会,降低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腐蚀性,不仅减少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还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生活,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建立了新的校园风貌。

3.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兴趣平台

高校组织建立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兴趣平台,如校园广播站在线化,校园社区网站建设,组织引导高校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发挥自身的兴趣特长。另外,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丰富学术活动,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专业学术前沿,使得高校学生减少沉迷于外网的机会。

4结论

要使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对高校学生发挥更多的积极效用,需要学校、社会以及高校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引导高校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化,注意区分网络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建立高校学生的网络文化兴趣平台,引导高校学生发挥自身的兴趣特长。学生接受网络文化时应养成良好的自律性,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识度,多参加现实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实际活动。社会方面应发挥其良好的积极作用,名人起率先表态作用,为良好的网络环境树立榜样。

化学与健康论文:健康体检生物化学教学论文

1健康体检作为生物化学教学案例的优势

开展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案例的选择。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其优势在于:其一,常见。健康体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来越普及,因此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学的神秘感,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其二,涵盖面广。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肝胆生化等重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探究体检新项目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基础。其三,精要。现代生物化学对临床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说临床检验医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检验方面)是生物化学理论得以具体应用的学科之一。健康体检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将一份简单的健康体检报告作为案例导入,并将生物化学相应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轻松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因此,以健康体检为案例开展生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

2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2.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一个到数个体检指标与之联系,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时有所选择,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静态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章节而言,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检测方法与原理”。应该指出的是:现阶段很多临床检验已被自动化、一体化分析仪器所替代,如血常规和尿常规分别用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和尿液分析检测仪检测分析。仪器检测分析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但就具体的生物化学教学而言,不应局限于对现有手段的简单陈述,而应关注其检测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究。体检项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检测。在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筛选案例的原则:其一,简要,即检测方法简单典型,若能配合开展学生实验就更佳。静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开端,唯有遵循简要原则,才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章节,其中蛋白质理化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尿蛋白定性实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有3种实验方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这些方法涉及蛋白质酸碱性、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等内容。可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会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可配合开展实验教学。另外,血清蛋白可用双缩脲法和电泳法两种方法测定,也可同时引入该检测项目进行讲解。其二,所含知识点丰富、可重复使用。如酶学章节是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酶活性测定方法都是本章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临床检验是依托酶促反应来测定的,如何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出典型案例?就酶学部分而言,我们选择的是ALT的测定。ALT测定方法简单,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两种,通过对其测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ALT指标的临床意义涉及肝胆生化、氨基酸代谢,甚至维生素(ALT辅酶是维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症)章节内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联多个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且该项目可配合实验教学。

2.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2.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案例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更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张君 张月娟 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化学与健康论文:健康饮食教育于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现状分析

(一)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见饮食的安全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像一个难缠的毒瘤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三聚氰胺事件的震惊、瘦肉精事件的蔓延、染色馒头的喧嚣、塑化剂事件的纷纷扬扬、地沟油的长久不衰,让中国人对食品“无从下口”。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人们对食物的选择成为一件举足轻重的大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成为保有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生饮食习惯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职生的饮食习惯的现状,特别对在我校中职生的饮食习惯进行了问卷调查。事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不良饮食习惯:

1.偏食。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68%的比例有偏食的行为,在选择食物时65%的学生注重食物的口感,只有14%的同学会考虑营养的因素。

2.挑食唯“色”。调查中发现62%的同学在挑选食物会被食物的颜色所影响。学生喜欢颜色鲜艳的食品,有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非食用色素,长期下去会给肝带来“一种不能承受的重”。

3.光顾小摊,不重卫生。调查中发现,48%的同学把油炸烧烤类选为零食,96%的同学会光顾街边的各类小摊等。小摊往往处于马路边,灰尘、废气萦绕,食品很容易会被污染,加上为了降低成本,很多摊主会用价廉、不安全的原料,如地沟油,变质的肉等。

4.饮料当水喝。在平时的饮料摄入调查中,18%选碳酸饮料,54%选果汁饮料,42%选奶茶,很少人提出以水做饮料。

5.零食当道,不重正餐。调查中有8%的学生经常用方便食品来代替正餐,84%偶尔为之,只有4%的同学表示正餐无误。结果显示,同学们的饮食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不良习惯,已经或深或浅的影响到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认知。

二、实践措施

在化学教学中,笔者通过知识融入、实践分析、时事解读,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中职化学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据,选择适合养成学生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将健康饮食教育融于中职化学教学。

(一)融食品化学于课堂中,明食物作用

在化学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因势利导的介绍化学物质在食物中的存在和这些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可以说每个章节都有很多知识点可以和生活中的食物相联系,常见的有氯化钠、铝、镁、铁、糖、脂类、蛋白质、添加剂等,现例举如下:在无机化学的内容中有氯化钠的介绍,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调味料,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又并不深入。除了常规知识外,我还添加了氯化钠对人体的反作用:食盐过多会引起高血压、水肿、感冒、危害心脏、导致胃癌,从而劝说学生少摄入含食盐过多的食物:如泡面,蜜饯,腌制的食品,如酱、酱菜、咸肉等,同时要求把知识传达到家庭,促进知识的传播。在有机化合物的学习中有糖类,在学习了糖类的结构,性质等内容的同时,笔者还强调了糖类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糖类是人体热能最主要的来源,主要是由米饭、面条等含有淀粉的食品供给的,另外食物纤维是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的糖类,虽不能被吸收,但能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而在学生当中为数不少的同学都很少吃饭吃菜,经常吃泡面饼干或其他的零食,故主食吃得很少,长期下来获得的热量过高营养却很低很容易造成便秘,形成的肥胖身材、心脏病、糖尿病以及某些种类的癌症。总之,在化学课堂上,抓住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渗透,让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挑选食物时以营养为主要依据,能够选择相对健康的饮食。

(二)揭不当烹调危害于课后,择健康方式

在众多的烹调方法中,其中油炸、烧烤、麻辣烫是三种价格便宜、美味,学生比较喜爱又能承受,但是却隐藏着巨大的危害的烹调方式。课后,我组织学生从食堂借来工具,组织了油炸、烧烤、麻辣烫的活动,在过程中讲述危害。

1.油炸食品香、脆,但是往往存在很多问题:①小摊会采用劣质的原材料:像加很多香精,嫩肉粉的快要变质的肉类或已经变质的肉类,以便取得更大的利润,也为了用低廉的价格吸引顾客,但是对健康危害很大。②使用地沟油。即使是使用合格食用油,经高温反复加热,致癌物和有害物质的含量骤增。如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③高温油炸使食物中的维生素丧失、蛋白质破坏,并产生了高脂成分,可高脂不利于消化,不仅影响肠胃,而且导致肥胖。

2.烧烤也是极其具有危害的方式:首先烧烤过程会使蛋白质变性,氨基酸破坏,维生素流失。其次小摊可能会用低劣而含有毒害物质的原材料。再次,食品尤其是肉类食品在烧烤前的腌制会引起亚硝酸盐的产生,而在烧烤过程中则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食用会在体内蓄积,能诱发胃癌,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

3.麻辣烫:热气腾腾的麻辣烫是很多人在冬天的最爱,当然也包括很多的学生。但是存在很多不安全隐患如甲醛处理过的水产品、动物血等,其次麻辣烫锅底往往反复使用,其中积累了很多有害物质,比如亚硝酸盐。再次为了加重口味,往往加入过量的盐、味精、辛辣调料等,这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各种慢性疾病。在活动中,学生了解了这三种烹调方式的危害。表示以后会少吃,即使吃也要在正规的商家,不去小摊小贩处。

(三)纳媒体食品知识于环境中,与时代接轨

我平时会注意收集食品化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来自网络我会制成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同学看,一则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二则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如学习糖类时,了解到常见的单糖是果糖,是蜂蜜的主要成分,引入新闻“女子买蜂蜜竟撞到蜂农勾兑添加剂可致老年痴呆”教育学生要买质量有保障的东西,不可贪图便宜,买到有害的物质。诸如此类,在课堂上见缝插针,既不会占用很多课堂知识,也宣传了很多的化学食品知识,学到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除了课堂展示之外,我也积极动员学生在课后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上了解食品的相关性信息,经过选择之后,由专人制成班报贴在班级墙面上进行宣传。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是很有限的,用这种合作的方式,可以让同学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多的资源,同时也是紧张学习的缓和剂,可以说一举多得。

(四)做食品实验于家庭中,提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以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些与食品有关的实践性内容,一是可以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也考虑到学生在回家之后获得资源的方法比较多,也可以增加和家人的互动,交流。例如,我让同学回家做时下流行的电饭煲蛋糕,并分析其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种类和营养素,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选择食物时,能够养成以营养为主要标准的习惯,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类似的作业可以趁学生回家时适当的布置,以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为宜。萨克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相信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带给同学无穷的益处。但是养成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外在强化与内化的统一。一个人出生以后,伴随一生的就是其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不是遗传得来的,它是经过后天的培养而习得的,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越是经过多次重复,越是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稳固。所以,我们要在化学课堂上,要动之以情:引起学生对食物化学的好奇心。晓之以理: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知道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摄入。笃之以行:让中职生具有初步分析食品成分的能力,认同良好的饮食习惯,愿意践行良好的饮食习惯的同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愿意影响、监督他人的生活方式。相信经过在化学课堂上持之以恒的教学及课后的不断巩固,同学们懂得了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人体带来了危害,在食用时也不会毫无节制,而且在毕业之后走上社会时,也可以广泛的传播,如果这些教学能推广,相信有利于慢慢改善社会饮食习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

作者:谢明雅 单位:桐乡市卫生学校

化学与健康论文:健康体检生物化学论文

一、健康体检作为生物化学教学案例的优势

开展案例教学最为关键的是案例的选择。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其优势在于:其一,常见。健康体检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越来越普及,因此将健康体检作为教学案例,能降低生物化学的神秘感,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其二,涵盖面广。健康体检项目涵盖生物化学中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三大物质代谢、肝胆生化等重要内容,还可以通过探究体检新项目和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而了解一些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基础。其三,精要。现代生物化学对临床检验医学现状与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可以说临床检验医学(尤其是生物化学检验方面)是生物化学理论得以具体应用的学科之一。健康体检是临床检验医学的一部分,将一份简单的健康体检报告作为案例导入,并将生物化学相应知识点融入其中,在教师的指引下由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案例情境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轻松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因此,以健康体检为案例开展生物化学教学,不仅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还可以将繁杂的基础知识串联起来,便于记忆。

二、体检案例应用示例

1在静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同一个知识点可能有一个到数个体检指标与之联系,而同一项目的不同方面也可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使用案例时有所选择,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就静态生物化学(即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章节而言,重点需要关注的是“检测方法与原理”。应该指出的是:现阶段很多临床检验已被自动化、一体化分析仪器所替代,如血常规和尿常规分别用血细胞分析计数仪和尿液分析检测仪检测分析。仪器检测分析具有快速、精准的优势,但就具体的生物化学教学而言,不应局限于对现有手段的简单陈述,而应关注其检测方法和原理,也可拓展到对多种替代方法的探究。体检项目中很多都涉及蛋白质、酶、核酸等的检测。在实践中总结出两条筛选案例的原则:其一,简要,即检测方法简单典型,若能配合开展学生实验就更佳。静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学习的开端,唯有遵循简要原则,才能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如:蛋白质化学是生物化学中的开篇章节,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章节,其中蛋白质理化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尿蛋白定性实验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有3种实验方法:加热乙酸法、磺基水杨酸法、试带法。这些方法涉及蛋白质酸碱性、两性解离和等电点等内容。可通过问题设置来引导学生自行分析实验原理,主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分析“何种情况会致假阴性或假阳性?“”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等问题,进一步使学生加深印象。尿蛋白定性实验简单易行,可配合开展实验教学。另外,血清蛋白可用双缩脲法和电泳法两种方法测定,也可同时引入该检测项目进行讲解。其二,所含知识点丰富、可重复使用。如酶学章节是动态生物化学和静态生物化学之间的桥梁,酶促反应的基本原理、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以及酶活性测定方法都是本章重点和难点,而大量的临床检验是依托酶促反应来测定的,如何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出典型案例?就酶学部分而言,我们选择的是ALT的测定。ALT测定方法简单,有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两种,通过对其测定方法和原理的探究,可掌握酶学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ALT指标的临床意义涉及肝胆生化、氨基酸代谢,甚至维生素(ALT辅酶是维生素B6,若ALT偏低可能是磷酸吡哆醛缺乏症)章节内容,因此ALT案例可串联多个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且该项目可配合实验教学。

2在动态生物化学中应用

动态生物化学即物质代谢,是生物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是学好本部分的两个必要前提。体检案例在此部分应用较广,与静态生物化学联系时,往往对应单个或数个知识点,而到了代谢部分,体检案例可作为主线,整个部分教学可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应用案例教学时,一般分为导入案例、问题驱动、学习应用、拓展延伸4个环节。例如在代谢开篇之前,先让学生看数份血糖血脂偏高的体检报告单;接着由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该类疾病死亡率等数据导出“什么是三高?”这一问题;然后从“三高指标是什么、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由此引出糖代谢是调节血糖平衡、脂代谢是调节血脂平衡的概念,随后循序渐进地进行代谢各章节的学习。以脂类代谢教学为例,让学生阅读血脂偏高报告单中的健康建议项目,并让其带着“为什么提出这些健康建议?”的问题来学习。在讲具体代谢途径时,结合预防高脂血症的措施以及调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来讨论;讲血浆脂蛋白代谢时,结合血脂相关的4项指标来分析;讲脂类代谢紊乱部分时,从高脂血症的预防、疾病分型及特征、症状、治疗措施等方面加以总结,这样学生就能梳理出整个脂类代谢的要点。

3在分子生物学中应用

体检案例不可能涵盖生物化学所有的知识要点,但稍加拓展引申,就可扩大应用范围,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化学中的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围绕中心法则来讲遗传信息的流转以及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相关的一些基本技术。然而体检项目中并没有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如果我们对某些体检项目加以拓展,就可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如:我们从血常规入手,如果白细胞数偏高,很可能预示细菌感染,那么现代临床检验中就细菌鉴定可引入多种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核酸探针技术、聚合酶链反应、指纹分析等,从而弥补了此部分内容缺失的不足。又如,健康体检备选项目中有癌症标志物的检查,癌症的早期诊断是现今的研究热点,新项目指标、新检测方法不断涌现,可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展开讨论,学习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健康体检案例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些案例,不仅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目的,更能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作者:张君张月娟单位: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

化学与健康论文: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

1.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视角研究述评

社会文化视角具有明确的学术定义,即将其当作是在做出身体健康相关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系列因素,或将其作为一种对个人过着健康积极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理解,找出这两种定义的区别至关重要。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官方身体健康教育大纲文件指出,社会文化视角,通常指一系列影响个人身体健康观念及行为表现相关的选择因素,这一概念指与社会和文化因素相关的,并对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根据身体健康教育的学术文献,社会文化视角不仅仅是对以上所述因素的阐释,显然,社会文化视角确实涵盖了对这些因素及其对个人身体健康活动的影响的理解。身体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者们利用批判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分析了学校开展的身体健康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权力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将一整套重塑公众生活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话语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学校的身体健康教育对部分学生有失公平,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伤害,并且通常与青年人生活的社会和文化环境脱节。批判身体健康教育的研究者与身体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变化共同促进了社会文化视角在公共政策中的发展。澳大利亚将原本分开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整合,并且与个人生活和健康相关的身体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使得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将身体健康教育的一整套价值观在公共政策中概念化。过去,人类身体健康行为的定义仅仅包含其生物医学方面的意义;如今,身体健康应该从社会视角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对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身体健康概念进行重塑。例如,有学者与新南威尔士州一个小学6年级教授个人发展和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合作,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内容包括个人发展与健康的社会化本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造成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差异。与此同时,社会批判研究者们还专门研究了进行身体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此突出强调了社会正义原则对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潜在影响。在一些身体健康教育研讨会中,也有学者尝试指出身体健康的变革趋向问题,身体健康教育必须以各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制度改革和支撑环境为基础。还有一些学者个人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视角指的是研究身体健康活动问题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阅读”或理解身体健康教育内容的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者们对身体置于制度改革的视野,并从教育改革的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进行了研究。基于这些研究,最近的身体健康教育政策涵盖了社会文化视角,如昆士兰老年身体健康教育政策中指出,“如何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活动,并且社会文化对澳大利亚社会中的个人、团体和群体的身体健康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2.西方身体健康问题的社会文化学阐释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社会文化视角不断被边缘化,成为身体健康教育中的一种知识存在形式。身体健康教育以及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领域的社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社会文化知识和批判性参与高等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都被相对的边缘化了。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澳大利亚的身体健康教育师资教育体系中,生物学知识比社会文化知识要突出得多。虽然这些变化知识是在20年前发生的,但是这一领域的某些现象表明,其仍然发挥着学科导向的影响力。实际上,这一假设本身就存在问题。只有将医学、心理学、生物学领域的专家提出的知识进行改造,符合身体健康教育并且改造后的知识是正确的,无争议的,并且为大家普遍接受时,这一假设才可能成立。根据科学学科形成的生物学知识只是被重新组合,然后就应用到初中学生的知识教学中,如此形成的学校课程就是简单化的高级教育课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纲编写者们根据科学学科的学术地位,将可测验的高级身体健康描述成一门要求严苛的课程,这使得上述说法得到验证。在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中,社会文化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被边缘化的趋势也非常明显。达到这样的目标很难,因为英国和威尔士的学校课程历来都重视身体健康教育活动。社会文化视角价值取向的操作性层面上,归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决策问题。从社会文化视角对身体健康行为的研究纳入社会决策研究,教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身体健康行为选择。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通常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但是二者的学科来源不同。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理论主要来自于身体健康社会学,而新的公众身体健康活动理论的主要依据是身体健康科学。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以身体健康科学为依据的新的公众身体健康质量提升方案过多地依赖于个人解决方案,因此常遭到社会学家的批判。据此,建议身体健康活动质量的社会决策影响要素,限定在身体健康教育发展的社会模式内想象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方法论实践途径。这种方法论的前提是,身体健康行为发生于社会环境中,并且由于我们对环境获得了更深的理解,因此开始关注身体健康行为本身,而非源于个人在生物医学上的行为变化。教育变革是为了提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变革是为了提高教师和教学工作在效率、效益、责任以及管理上的质量。某些过于宽泛的教学计划工作,例如社会文化评论视角,考虑如何将其融入大纲。也可能导致将身体健康问题归类为一种更为宽泛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询问为基础的活动,其中包含诸如解决问题、批判性询问等概念。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关注这种社会文化动力驱动的身体学习能力的培养,并运用到普通学生身体训练中。从身体教养概念的发展和意义禀赋上来说,身体健康问题的本质在于改善身体教养或者说提升身体读写能力,增强体质、技能传习、文化传播等多元功能的有效实现最终将取决于身体教养水平。

3.结语

西方身体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社会文化视角要求做出一些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学法和结构性改变,实际上是对固有的身体健康教育进行深刻的课程变革。这些改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是,西方身体健康教育课程、相关政策和教师教育从社会文化视角有效地开展工作,根据现有身体健康教育知识对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是,校园里的身体健康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这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将视野投向西方,从社会文化视角理解身体健康问题的存在本质,这将有助于开阔理论研究视野,提升当前全民身体健康的工作质量。

作者:许晓峰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体育部

化学与健康论文:强化学员心理健康教学方法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个体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大学生情绪变化具有冲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过大,摇摆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进而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当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选择,常常陷入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选择上处于两难和多难的境地。心理的冲突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种种不良的反应。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避免类似投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无论是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应该着力于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咨询、诊断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熟,社会阅历的增加,也会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4.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依靠现代网络技术,不仅能够节省教学时间和教育的投入,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建立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健康知识等,利用网络,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这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刘建萍

化学与健康论文:化学教学渗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如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一些心理学知识,牵强附会地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也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来实现。

一、构建和谐课堂心理环境,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1.彰显积极的人格魅力

教师人格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一位专业技术精湛,品德高尚,为人师表的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热情洋溢、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勤奋刻苦、严谨求学的治学作风,正直诚信、任劳任怨的高贵品质传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乐意听取意见的态度,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一种幸福友善的情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体验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3.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

语言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幽默,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二、激“情”引“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的学习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理困境。学习因这种困境而产生内在的需求。恰当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如Fe2+与Fe3+转化,可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变锈,市售苹果汁添加维C还原剂)创设;氯气的性质,可播放新闻图片(淮安氯气泄漏事件)创设,等等。

2.引入趣味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课堂中适当引入一些现象变化明显、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愿望。如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可先问学生:你们通常用什么来点火?再问:用水能点火吗?吹气能点火吗?接着演示“滴水生火”,当学生正纳闷时,又让学生演示“吹气生火”。学生面对这些现象,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会表现出兴奋、向往、惊喜、渴求等多种情感,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

3.借助信息技术

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和网上资源,将化学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再配以教师抑扬顿挫的点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体验、领会、把握化学知识,使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三、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实质上是学生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学生心理机制的选择、消化,才能渗透在人格之中,学生才能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以必须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1.在目标设计中,着眼于可持续发展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往往确定教学目标时只考虑知识、能力、智力等。现代教学论和实践证明,学生心理素质、人格完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策略,为未来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如“原电池”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

①选择适当器材,与同学配合进行“原电池”实验研究,并概括实验结果。

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有意识、有兴趣地进行分析,掌握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③根据构成条件,判断所给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并对判断结果进行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④观看录像“原电池与神舟六号”,使学生由此产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

2.在探究合作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要致力于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探究、合作学习。探究、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间交流、协商与互助,关系和谐,容纳异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探究合作性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材和教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学生对教材和教师产生的依赖性心理现象。具体学习活动中,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创设探究合作学习氛围:一方面,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促进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在讨论交流中促进合作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每个学生可能形成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不同观点交锋、补充、修正,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也使每个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合作氛围中建构自己的认知并体会合作的力量和交往的快乐。

3.在交往互动中,营造民主学习氛围

交往互动,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善于倾听学生的思想,积极启迪学生的精神,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的碰撞、意见的交换和心灵的沟通;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和教师一起围绕共同关心教法探讨的话题,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主动发现知识,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尊重与信任,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对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运用激励机制,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应以激励为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快乐、提高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1.创设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学生都希望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增强信心。教师要采取支持学生成功的教学策略,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成功发展的体验。

如在高年级可试行学生申请讲课的教学方法。

由老师和全班同学确定上课的内容,让学生提出申请。学生说课、备课,然后登上讲台为老师和同学们讲课。这样的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使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2.多元评价,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每个人都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激励功能,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做到评价内容重,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心个性,从单一的学生学习成绩转向评价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评价的主体重多元,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定相结合;评价的方法重多样,吸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优点,并使之相互配合、相互借鉴,分别应用于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范畴;评价的功能重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

3.分层教学,让学生坦然面对差异

学生之间永远存在着差异,承认与善待、尊重与适应、利用和发展学生的差异,才能促进个体和谐地发展。教学的任务不是消除这种差异,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

首先,目标分层:根据课程标准设计基础性目标,力争使全体学生掌握(特差学生允许分几步达到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置选择性发展目标;其次,施教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第三,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设计好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五、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使知识产生育人的力量拓展学科育人功能,就是要求教师将“死”的、脱离人的、符号式的知识变成人的精神价值。

1.“激活”学科知识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知识还原成经验状态。即把创造知识的过程和背后的人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内涵,了解先人用怎样的智慧、精神、方法来创造知识的。这种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和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这是实现由“教书”转换到“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例如原子分子论的建立,钋元素的发现,TNT的制取,侯氏制碱法等,其成功的背后无不折射出化学家们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不折不挠的执着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活用”学科内容

化学教材中,许多知识点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如大气中的O3少量时对人体有益而多量时对人体有害的两面性,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的对立统一性,周期表中体现出的物质由量变到质变的递变性等内容。在教学中稍加引申就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待人处事,消除交往心理障碍,树立良好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良好素材。

3.感受学科魅力

适时向学生介绍化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可以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化学的巨大力量和无穷魅力。当学生知道美观艳丽的合成纤维面料竟来源于煤、石油和空气时,无不惊叹称奇。化学技术的伟大成果震撼着学生的情感,自然会产生一种学好化学的意识倾向,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对学好化学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另外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将有关的化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SO2与酸雨,CO2与温室效应,卤代烷烃与臭氧空洞等。这都是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化学与健康论文: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弱点,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并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择时择地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优势,这表现在:首先,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其次,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好的教材。再次,学科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既然在中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此必要性,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合理有效渗透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要努力成为合格的渗透者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的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度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为渗透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一些心理学知识,牵强附会地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也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来实现。

(二)在中学化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化学学科集知识性、科学性、工具性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们可以: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并丰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即学生的学习既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冷漠无情的教学压力下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从而导致厌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不断给学生鼓励。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成为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从而促使其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以化学史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

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是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化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典型人物为素材,激励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从八吨沥青残渣中分离结晶出0.1g镭盐。讲到有关“甘油”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炸药,介绍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历程,在几个亲人相继丧命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刻苦工作的动力,发明了安全性较好的甘油炸药。这些人物的感人事例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也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以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等。比如改革学生实验,增加小组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动手实验,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学生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也许都不太理想,教师应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当实验最终获得成功,学生将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精神的重要性。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会诊与改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完成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学生意志的过程。而且在学生实验中,由于实验动机一致,同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如能取长补短、操作协调,定能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相反,如果组内各人都孤僻、自卑、胆怯,或各人都爱表现自己而轻视对方,实验小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就难以取得好的实验结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后面一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这是立足于未来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

4.以多激励的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评价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途径。教师应从能力、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中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期,大都存在着爱表扬怕批评的强烈心理。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使挫败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激励目标,运用激励语言,采用激励方式,形成激励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向学生表达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对于学习开小差的学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要精神集中地投入学习。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答的不对,也要让他非常体面地坐下。让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进向上的动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保持状态的基本保障,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给学生舞台去展现他们的优点。教师还要能够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于在课堂发言、作业、课外活动、各种创新设计等言行中,只要有闪光点,就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上是我在一线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某个教师或者某个学科的教师的能力是无法完成好的。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能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黄晓晖 单位: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

化学与健康论文: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促进技校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分析,指出了传统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弊端,并根据技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学生评价体系,即“多元评价体系”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多元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 评价主体

课 题:2012年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技工院校学生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Y036。

一、构建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的必然性

1.从评价主体分析

现行的教学评价模式普遍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习惯以教师作为主要评价对象,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完成需要学校、教师、个人、企业的共同努力。在整个技校学习生活中,家长的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前提;学校教师的教育是学生成材的基础;企业的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学生有权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价值判断和选择。所以,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家长、教师、企业。

2.从评价内容分析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有良好职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教育。而我们现在评价偏重于“一技之长”,评价内容过于单一化,未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职业能力等能力进行评价,未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进行评价。只有多方位多元化的进行评价,才能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指导。

3.从评价方法分析

传统的评价“方便、快捷”,通过考试、测验、小结等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过多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评价,造成了中职学生“上课不用慌,考前突击忙”的尴尬局面,而成功的教学评价不仅仅立足于一次简单的考试,一次小小的提问,应是一个更为丰富复杂的评价过程。因此,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要面向过程、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学生评价体系的原则

在实施“多元学生评价体系”时,我们要改变单一片面的学生评价,评价整个过程要由学生个人、同学、家长、教师、企业共同参与。这样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和改变自己,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品德、意志等都得到健康发展。

1.构建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学生评价体系”,即可在互联网环境下,随时随地开展评价、汇总评价和浏览评价。系统中包括: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导处负责);学生成长档案(学生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过程评价和汇总)(学生管理负责);表扬(奖励)系统(班主任负责);批评系统(团委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等。

2.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

单项评价是对学生某一方面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评价。因而综合评价不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相加,在一定意义上讲,单项评价是综合评价的基础,综合评价是单项评价的发展,没有综合评价就不能把握学生发展的全貌与发展趋势。为了降低评价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多元评价要求把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起来。

3.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

多元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自评、他评、互评是多元评价的主要方式。通过学生对评价过程参与,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4.评价标准多样化原则

学生在校期间,教导处主任、班主任、家长、同学每月评价学生一次;学生到企业实践由学校根据企业反馈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每学期学校组织大型活动,如竞赛、文体节等,活动后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平时,学生如有可表扬的地方,或有重大违纪都要及时给予评价。保障评价具有过程性、多元性、连续性。

5.评价方式多样化原则

“多元学生评价”还不能反映在一个评价系统中。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力求突出能力特色和专业特点,建立配套的试题库和标准的能力评价体系。除了纸笔测验的考试成绩之外,学生学习的作品、在课堂上的语言、动作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依据,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在教学活动中考,在实习中学,在实习中考。

实践证明,“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能够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学生正确认识并了解自己,提升自己;保障家长、教师和企业能够发展性地肯定学生进步,唤醒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化学与健康论文:浅析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人的必备素质。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科教育质量,而且能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新课改的目标就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教学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步调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知观。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误区,以便使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其的基本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就在化学教学上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以作引玉之砖。

一、通过化学史教育,熏陶激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挖掘化学教材中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介绍拉瓦锡、道尔顿、阿佛加德罗、门捷列夫的化学史实外,还要适时补充侯德榜、唐敖庆等中国化学家的辉煌业绩和奋斗精神。在教学时不仅讲其本身,而且要讲其发明、发现、创造的主体过程,“主体”就是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发明家等:“过程”就是知识的创造的具体经过。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对知识的创造者有了的了解,对其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的钻研精神,激发学生崇高的理想动机。

二、以化学实验的潜移默化训练学生

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好的老师,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的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化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化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较大的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作到周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纪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果;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学生本身对化学实验具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如实验的失败与意外,或者对实验危险的惧怕,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三、开展意志教育

实践表明,复杂的化学学习过程的成功与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不可低估的密切关系。而成就意识更是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各种时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学生不断获得经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开展意志教育,应着眼于榜样的树立及创设锻炼意志品质的化学教学实践活动。

1. 树立榜样

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家们百折不挠攀登科学高峰的感人业绩,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例如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在讲解硝基化合物时,向学生介绍诺贝尔为研制硝化甘油,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操作一个又一个实验的感人事迹。同时,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还要积极挖掘学生中刻苦学习而进步显著的先进事例,让学生受到教育,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形成坚持性、自制性、果断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2. 创设情境

使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在克服困难中积累经验,锻炼意志,是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应抓住化学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除按大纲和教材做好规定的实验外,可采用设计无机、有机系列实验,增加实验考核的权重,开放实验室,布置家庭实验,设计含有新信息的综合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验氛围中去探求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获得发现的喜悦的同时,深刻领悟到化学学习既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又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只有具备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地调控自己的内外活动状态,才能实现学习目的。

四、多进行师生互动交流

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方式很多,如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学生有时候就是靠着与任课老师的那份感情来学习的,即“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切感,喜欢上自己的课。平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多沟通。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课后心理辅导是针对个别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一时无法在课堂中消除时,教师应及时地在课后予以化解。我经常在作业本上给学生写上鼓励的话语,及时与学生交流。如对于有创意的解答,教师应予以肯定和鼓舞。我在其作业本上注上一个“好”“妙”字,大大激发了该学生在以后的解答中有更多的创新。对于有错误的,也从不打“”。因为学生一般不愿看到“”,只是给他找出出错的关键,并打上“?”或旁边注上评语,对有自卑倾向的学生经常写上:“有进步,加油!”,对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更应该尊重他们,利用激励性评语鼓励他们。对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给以充分地肯定,经常用一些鼓励的话跟学生交流,客观的认识每一位学生,并向他们提出近期发展的新目标。把成功、榜样、激励等延伸到课下,激发学生的自强心、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而继续努力。

化学与健康论文:人体内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摘要】人体是由有机物、无机物组成,人体中除了C、H、O、N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外,其余的元素主要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体内的无机盐能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

【关键词】化学元素 人体健康

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并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为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体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系统,生命现象就是一系列复杂的有机物相互制约、彼此协调的变化过程的体现。

一、人体内的化学元素

构成人体的元素很多。有些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较多,如O、C、H、N、Ca、P、K、S、Na、Cl和Mg共11种元素,占人体体重的99%以上,属于常量元素。其它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微小,仅占体重的1%不到,属于微量元素。其中F、I、Si、Cr、Cu、Mn、Fe、Co、Mo、Zn、V、Ni、Sn、Se共14种元素,是在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而含量又低于人体总量的0.01%的元素,称为必需微量元素;其中Al、Ba、Ti等人体内不必有的微量元素,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其中Hg、Pb、Cd、Tl、Be等对人体有很大危害的元素,称为有害微量元素。

二、一些常量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常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生理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的平衡,调节体液的酸碱度,形成骨骼支撑组织,维持神经和肌肉细胞膜的生物兴奋性,传递信息使肌肉收缩,使血液凝固以及酶活化等。

1.碳、氮、氧、氢是人体必需的常量非金属元素

C、H、O、N几种元素以水、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氮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是人体的生命元素。蛋白质是构成细胞膜、细胞核、各种细胞器的主要成分。动植物体内的酶也是由蛋白质组成。此外,氮也是构成核酸、脑磷脂、卵磷脂、叶绿素、植物激素、维生素的重要成分。

2.钠、钾、镁、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金属元素

Na+、K+、Mg2+、Ca2+四种离子占人体金属离子总量的99%。如果得不到足量的食盐,就会患缺钠症。主要症状是恶心、肌肉痉挛、神经紊乱等,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镁是体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对维持心肌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和镁都能调节植物和动物体内磷酸盐的输送和沉积。钙能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和心跳规律,血钙增高可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血钙降低,则引起兴奋性增强而产生手足抽搐。

3.磷也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主要参与机体组成及能量代谢

人体骨骼,牙齿中的磷为钙量的一半,磷也是软组织的重要成分。此外,机体中的磷还有许多结构性的性能:贮存能量、活化物质、组成酶的成分、调节酸碱平衡。

三、微量元素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微量元素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已引起国内外营养界和医学界的普遍重视。

(一)必需微量元素的功能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所必需的而含量又低于人体总量的0.01%的元素是必需微量元素。每种必需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尽管它们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它们对维持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总的来说,必需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细胞和组织的成分、作为功能蛋白质的成分、维持身体内的渗透平衡、作为酶的激活物、参与神经脉冲的传递。

1.碘 通过甲状腺素发挥生理作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微量元素。

2.硅 硅元素在人体内,主要参与粘多糖的合成与代谢。人体缺硅,可导致关节硬化和动脉硬化,以及其它心血管疾病。

3.锌 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直接参与免疫功能的重要生命相关元素,锌缺乏时,会引起食欲减退、免疫功能低下、眼睛呆滞无神、皮肤粗糙易感染、贫血、视力下降、毛发枯燥,甚至引起肝脾肿大,从而导致发育缓慢。

4.氟 是骨骼和牙齿的正常成分。可预防龋齿,防止老年人的骨质疏松。

5.钴 是维生素B12的重要组成部分。钴对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血红蛋白的合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6.铬 可预防高血压,防治糖尿病、高血脂胆石。铬元素 可协助胰岛素发挥作用,防止动脉硬化,促进蛋白质代谢合成,促进生长发育。但当铬含量增高,如长期吸入铬酸盐粉,可诱发肺癌。

7.铜 铜还与人体皮肤的弹性、润泽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造血过程;增强抗病能力;参与色素的形成。铜含量在体内减少时,会影响铁的吸收,导致铁的利用障碍,最终发生缺铁性贫血。

8.锰 能刺激免疫器官的细胞增值,大大提高具有吞噬、杀菌、抑癌、溶瘤作用的巨噬细胞的生存率。

9.硒 是免疫系统里抗癌的主要元素,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硒具有抗氧化,保护红细胞的功用。

10.铁 铁在人体中含量约为4―5克。铁在人体中的功能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形成而促进造血。缺铁常常导致缺铁性贫血。

(二)非必须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影响

1.铝(Al)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2.砷(As)也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3.硼(B)也是非人体必需元素。

(三)有害微量元素

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对身体能造成伤害。如铊过高易患脱发症;汞污染能使人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眼瞎、全身麻木,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而死,损伤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者合并性格改变,口腔炎症和双手震颤;铅能损坏所有体内器官,影响智力发育和骨骼发育,造成消化不良和内分泌失调,导致贫血、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破坏肾功能和免疫功能等;镉污染能使各个关节针刺般疼痛,轻微活动能引起多发病理骨折,衰弱疼痛而死。

由此看来,这些看来不起眼的元素,对人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特别重要,摄入量过多过少都能引起疾病。人体内各种元素含量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