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一地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浅谈
摘 要:脱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知识和生活素材,有意识地融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而更加生动活泼。在课外实践中,教师应创设地理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案例,对高一地理生活化课堂的打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设情境;生活化课堂;知识体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切身感受并体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喜悦,使其明白地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且用得上的学科,进而促进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造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为学生架起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桥梁,使地理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用心并全力以赴。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便能取得好的效果。每个知识点的成功教学都需要一个精彩的新课导入环节,因为精彩的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及时章及时节的《宇宙中的地理》,在导入“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的知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们刚步入高中,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往往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在一颗行星上可以真正体会度日如年,你们知道是哪颗行星吗?为什么在这颗行星上会有这样的体会呢?学生听了之后兴趣高涨,于是便借此时机我引导他们分析教材中的八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很快学生就知道,在金星上可以体会度日如年是因为金星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比公转周期还要长。
二、巧用生活事例,探究新知生活化
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活事例,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具体素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需要,提炼生活中的各种主题,进而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比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我在教授时引入了这样的生活事例:刘先生今年四十岁,属于高收入人群,他对居住的要求是地段一定要清静,好临海。因为平时接触的人很多,回家想有一个温馨宁静的环境,且要有良好的物业管理,以保障家人居住更舒适安全,交通也一定要便利,社区配套设施要完备、人性化。如果让你根据张先生的要求,从市中心到郊区,你认为他居住在哪里比较合适呢?说完之后学生很快就活跃了起来,边思考边与其他小伙伴激烈地讨论开来。如此一来,为学生营造了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并深刻认识到学习地理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强化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熟悉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进而合理运用其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透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夏季市区的气温与郊区的气温哪个高呢?为什么一到夏季市区的人们都喜欢到绿树成荫、河湖交错的郊区或乡村去呢?”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城市热岛效应的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接着给他们一定时间去搜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讨论城市热岛效应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影响,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应验,谈谈如何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由此一来,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自己在夏季的实际生活感受,在探讨中明白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严重,以至于热传导率和热容量都很高,所以城市平均气温要比郊区高2 ℃以上。
总而言之,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学问广博、无所不知中就可看出,地理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需要地理,地理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学好地理可以弄明白生活中的许多天文地理现象,也能科学选择和安排自己的生活。
高一地理论文:提高高一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按照新课程标准,现在高一地理正课只有两节,内容却与老教材的内容不相上下。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地理老师就非常伤脑筋。现把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共享。
一、不管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应该写详案
详案里包括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学生的知识储备等等,在自己的教案本里要详细注解,做到有备无患。在45分钟的课堂讲授完之后,还应该总结该节课的得失,在下节课还可以补充。
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多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老师要能够不失时机地抓住当天或最近本地发生的一些地理现象与课本上的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分析解释一些基本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三、传统教学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象生动和容量大的特点。利用它们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有板书,可以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四、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有趣
我们的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或方法,都离不开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经历过的,在教学中需要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想象,包括肢体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正确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我在教学中抓住区域地理相互联系的规律,编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诀,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记忆较快,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自然就高了。
五、变老师主导为学生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在新教材中体现最突出的是活动题,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难点,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六、课堂的记忆很重要
记忆是学习知识的前提,是理解知识的前提。在课堂里,当讲解完了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知识后,我会立马给学生时间记忆,让学生强化刚刚所学的,这样学生的及时印象就很牢固,下课后通过练习题的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问题不大了。
高一地理论文:浅谈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文章结合淮北市高一学生的地理学习背景,以地理知识为载体,对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理空间思维;地理空间教学
目前淮北市值学校课程基本能正常开设初中,但中考不考。学生和家长不是十分重视。农村学校基本不能正常开设,学生也基本不学地理,且地理课程只在七年级、八年级开设。虽然空间知识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课本,且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有空间思维基础,但到高一升学后再学习地理有一年的学习间歇期。可以说,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上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衔接好近乎遗忘的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二是如何掌握高一地理课本中更为抽象复杂的空间知识。近年来高一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人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其他特征。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1]。
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地理空间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从而在头脑中创造性的形成它们的空间形象,进行空间位置判定,确定空间分布状态并进行排列、组合,分析它们在空间上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交换和交流,比较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及对它们的空间属性进行多个维度思考的心理过程[2]。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识、思考能力,实现地理教育。以下结合地理知识,浅谈几点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初中基础知识适当回顾
在高一教学中,可安排一节课的时间结合经纬网模型、地球仪等直观教具复习初中经纬网知识,让学生在球形空间思维的基础上理解三种经纬网:平面图、侧视图、极视图,并以必要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好极视图中地理坐标的确定。初中地理空间知识的回顾可以让学生重拾以前的空间思维基础,从而更好的理解高一地理尤其是“宇宙环境”的重难点知识。
二、灵活使用教学媒介
1、绘简易图。
简易图能把复杂的空间图简收到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效果,可以提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对理解地理成因也有重要作用。绘图能力的初级阶段是能够完成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填充图册中的填图练习或能够将主要的地理事物落实到空白区域地图上,高级阶段要求能根据自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实际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灵活地绘制各种地图,从而能够用图的形式来表达地理规律与地理分布[3]。指导学生绘制简易图要注意:做好示范,“取其神似,大胆剪裁”。
例如,在讲授晨昏线、日期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沿纬度的分布规律、锋面系统、气旋和反气旋、流水和风力的沉积地貌、等值线、地壳物质循环等知识点时,老师可在黑板上画相关简易图,并指导学生绘图,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可加深空间记忆;另一方面可加强学生读图能力有助于应试,因为在考试时的空间题多是以简易图的形式出现的。
2、直观教具演示。
进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必须以基本体的表象为基础,把这些基本体的表象,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才能想象出新的组合体。没有表象就不能给形象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形象思维就无法进行[4]。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有具体的感性材料,在地理课堂中,地理直观教具可以充当这一角色。
例如,黑白球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褶皱和断层模型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三球仪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雨伞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的形成等等。直观教具的使用不仅以其直观的空间表现易于学生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无意识的记忆。
3、多媒体课件使用。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复杂抽象的问题,特别是一些与空间或复杂图形有关的需要动态演示、观察其微观变化、形象直观显示等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我们可以模拟各种现实状态,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整个形成过程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对虚拟现实的观察、归纳和猜想,再去发现结论,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5]。
对于一些有变化规律的知识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功能演示变化现象以易于学生理解。例如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三圈环流的大气运动、雨带的推移、洋流的分布。应用多媒件辅助地理教学使得地理课堂教学更形象化、直观化、过程化,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形象材料,反复刺激学生的兴奋,激发学生兴趣,反复促进学生识记,从而掌握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构建“心理地图”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即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贮存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6]。“心理地图”的构建能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及内在联系,促进空间思维的发展,并能运用脑中地图分析各类地理事物,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在阅读知识窗“洋流的成因”的基础上,联系世界海陆位置、地转偏向力、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总结出“气压带、风带(左)与大洋表层洋流(右)的比较”所体现出的洋流分布规律。教师在讲述时应强调大洋东部、大洋西部、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流向等空间特征以及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再引导学生联系“世界洋流分布(北半球冬季)”绘简易图,并让学生分大洋注意洋流的名称与流经海区附近陆地所在国家、岛屿等名称的关系。然后再辅以适当的练习加深对洋流分布的印象,进而使学生能做到“心中有图”。
总之,地理学科的空间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空间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高一地理论文:贫困地区如何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
【摘 要】高一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关键,关系到初中和高中地理的有效衔接。贫困地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造成了高一地理教学困难。本文在积极分析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转变教师思想、挖掘乡土资源、提高学生兴趣和加大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对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贫困地区 高一地理教学 方法策略
一、引言
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与发达地区高中相比,无论是在教师教、学生学,还是在教学资源方面,都毫无优势可言,这严重制约了高一地理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积极探究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方法策略,这是搞好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一地理教学效率的关键。
二、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在地理新课改实施之前,贫困地区教师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由于贫困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导致了教师缺乏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设计备课和授课的意识,对于新课标对高一地理教学的具体要求把握不准。
(二)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由初中生升格为高中生,地理课程内容不断增多、难度不断增大,而贫困地区高中生学习条件较差,面临着各科的学习压力,常常把地理教学看作“副科”。同时,高一地理教材内容较难,学生对此产生了恐惧心理。这都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参与式教学难以实施。
(三)地理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大多数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广大贫困地区学校的高一地理教学由于受财政能力的制约,缺乏地理实验室、多媒体信息化教室、图书设备以及各种音像资料。同时,贫困地区的学生缺乏网上搜索、查阅材料等有利条件,对于探究类题目一般都难以按时完成,影响高一地理教学效率。
三、贫困地区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主动进行教学实践
转变教学观念是新课改的主要任务,也是有效开展地理教学的重要前提。贫困地区的高一地理教师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了其教学观念落后。为了提高高一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地理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学习与课改相关的教学资料,不断提升有关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教师的教学实际,创造性地把教学理论运用到高一地理教学中去,积极转变师生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勇于创新与尝试地理教学模式。
(二)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教学活动
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是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一地理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比较抽象,并且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学生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理解,而贫困地区缺乏多媒体网络、图书馆等课程资源,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贫困地区学校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本身蕴含着良好的优势。因此,教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深入挖掘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并根据课程资源内容组织地理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时,贫困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教师可以以本地区的重要产区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家乡为什么能够大面积种植某种农作物,从而探究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时,要注意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施地理实践活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营造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措施。当前,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贫困地区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懒于动脑、动口,无论教师怎么去鼓励与启发,学生都不愿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因此,为了有效开展高一地理教学,教师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加强实用性的教学出发,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方面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高一学生刚刚接触高中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借鉴初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演讲、表演、竞赛等方式组织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能够做好高一地理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实现合理过渡。
(四)积极加大在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积极加大资金投入是顺利开展高一地理教学的重要保障。当前高一地理教学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导致信息化教学设备缺乏,地理教学资源配置不足。要想改变贫困地区的实际教学状况,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资金投入的力度;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地理教学资源配置,尤其是一些信息化多媒体器材,要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学校之间的距离。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研究、开发新课程实验,为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供平台。,不断拓展教师培训渠道,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化道路,为贫困地区的课程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贫困地区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初中和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提高高一地理教学效率。新课改形势下,地理教师要在坚持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教学思想,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高一地理教学向更宽阔的领域发展。
高一地理论文:情感教学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高中是学习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随着课程难度提高,学习强度加大,除了要求学生牢记知识点,更加强调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高一所学的知识是接下来所有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的学习尤为重要。高一的地理涉及范围极大,上至宇宙,下至地形,广至各国的气候及风土人情。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它记忆的内容较多,与实际联系更加密切,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因此,引进情感教学这一新的方法。本文就情感教学在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一 地理 情感教学
众所周知,学科分为文理两科。文科偏向于记忆背诵,理科偏向于理解计算。在中学阶段,地理被划分为文科科目,而在大学,地理被划分为理科。由此可见,地理不仅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各类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有理解和运算能力,是一门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而在高中的学习中,众多科目会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花过多心思在地理上。因此,教师们只能尽可能利用课堂时间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引进情感教学。情感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代入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感情,并通过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理解知识点。
一、为什么要引进情感教学
对学生来说,地理课程性质介于文理之间,偏向理科的学生把记忆和背诵看作一种酷刑,偏文科的学生则对地理中要用到的计算等有深深的恐惧感,导致很多同学对这门课程有很深的倦怠感。由于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对其他的学科也有一定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引进情感教学不失为改变教学现状的一种好方法。情感教学不仅注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情感的融入,也注重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师生之间也能进行情感交流,使老师改善教学方式,也能使学生以更好的心态去学习。
对老师来说,情感教学是一种符合当今需求的教学方式。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已经无法真正地培养学生,陈旧的授课模式逐渐被新的授课模式取代。在这种新的授课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课堂气氛也能活跃,师生间的相处也会更加融洽,同时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二、如何引进情感教学
引进情感教学益处良多,然而如何把情感教学运用在课堂中才是本文的主题。在此,我们列举一些要点。
(一)提前备课,拓展课外知识
由于课本上的知识以简述知识点为主,语言会很,同时也会略显刻板和无趣,难以引起学生兴趣,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老师应该提前对所讲内容进行阅读和扩充。在授课时,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课本以外的有趣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宇宙知识时,可以以外星人为引,讲地形时,可以以古诗为引子。在讲课过程中,切记勿一味念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尽量以自己的语言将课本上的知识点概括出来,在概括的同时也可以给同学们扩展其他知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这样容易使学生记忆、理解所讲内容。
(二)借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设备
随着教学设备的完善,投影设备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常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投影仪播放相关图片、音乐或者介绍各地风土人情的短片。这种方式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这样做一方面能够保持学生的新奇感,使学生感到放松,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还能使课堂丰富多彩,让同学们逐渐产生对课程的兴趣,开始尝试主动学习。因此,提前准备好图片、PPT会使课堂更加有趣。
(三)融入真情,注重师生交流
有人说过,如果你连自己都感动不了,何谈感动别人。这虽是戏言,但充分展示了自身情感对于别人情感的带动性。因此,老师若想在课堂上调动同学们的情绪,就必修自己融入真正的感情。让同学们从教师的言语神态、举手投足中感受到老师的情感,从而被带动,逐渐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减少倦怠感。然而,在课堂上,仅有老师一个人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老师需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变化,懂得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例如,在课堂中,老师不仅要自己讲,还可以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知道的地理知识和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一起讨论各个地方风土人情不同的原因,让同学们融入课堂。这样做容易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克服学生的学习恐惧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极大的益处。因此,若想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地理课,情感教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然而如今的情感教学方式依然不够完善,存在不足,希望广大的教学工作者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逐渐进行完善。当然,情感教学并不是好的教学方式,它只是千千万万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但是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式而言,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能够创造教育的价值,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在此希望广大教学工作者勿忘初心,不断进步。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摘 要】高一地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涉及的学科较多,空间性和时间性较为抽象,学生在刚刚开始接触高一地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学习比较吃力。然而高一地理又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的效率就变得尤为重要。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高一地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所有高一地理老师重视。
【关键词】高一地理 课前预习 有效性 地理教学
坚持正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个良好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和鼓励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既包含有理科知识特点,又设计文科所学知识。也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必要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课前预习体现在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说来,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预习的投入而言,是指预习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老师和学生对积极进步的需求。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观察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高中地理老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由于该课程的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因此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系统学习课程之前,给学生演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以及其排列顺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总结,进而再学习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阳系众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颗,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刻领会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从多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提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其分布、移动规律进行观察,先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还有3个低气压带。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季节移动。这样,等老师在课堂上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由于已对这一难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高一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高一地理课程的时候,由于其大多数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点,因此往往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地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易地理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对高一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对高一地理的学习,进而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课之前自主模拟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渗透循环过程,从而引申出水在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汽输送、将水、下渗和径流过程。通过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联系,同时结合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交换,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使自然的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并且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在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之时,还会让学生感到惊奇、意外,从而产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既学习到了该有的知识点,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简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地理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来强化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寒潮”这节课时,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512地震”,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由讨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现有的知识分析其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识点,必然会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课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案的编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一学生在进行地理课前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通篇全看,很少能够把握重点。因此,地理老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对下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指导,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不仅会避免盲目预习,还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学习“水循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水圈的构成?”,“思考我们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及注入海洋?”,“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等问题。
在高一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中学习进步。避免包办和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过分强调成绩和升学等问题。同时还应重视课前预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改进,增强学生学好高一地理的信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因此,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导!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学习障碍分析
高一年新生普遍认为地理难学,高一年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地理难教。为什么难?难在哪?如何解决?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学生认为地理难学的原因
学生之所以认为地理难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知识储备不足。
首先,由于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存在巨大“断层”。从知识角度讲,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及地理特征,虽有涉及地球和地图等知识,但难度较低,且初中阶段各方面普遍对地理重视不足,主要在初二会考阶段进行“催肥式”强化训练;到了初三,对地理学科而言,即进入了“绝食减肥”阶段;到了高一,学生的地理知识已是“如烟往事俱忘却”。
其次,地理学科是一门跨文理两大门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学习过程中,大量涉及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必修一及时单元主要讲地球运动,学生还没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不强,再加上不能对一些物理知识灵活应用,导致不能正确理解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学习难度陡增。
(二)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说“理”。初中地理主要要求学生认识一些重要区域的特征,即“在哪里”、“有什么”,以识记为主。而高中地理则要求学生分析,即分析“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求学生善于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多角度思维。而学生的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常见晚自习时,一些学生大声诵读背诵。思维角度较单一,如当问学生:“从近地面某地往高空,气压如何变化?”学生往往回答“升高”,问及原因则回答“高空气温低,则气压高”。
(三)对学科特点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被认为是一门次科,高考曾有几年没有考地理。虽然近年来,地理也被视做中考科目,但地理在许多人心目中不受重视是根深蒂固的,他们认为地理属文科,只要考前认真读一读、背一背,就能考好。平时可把地理放一边,临考抱佛脚。
(四)教材结构先难后易。
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教材的编排普遍被认为最难学的“地球运动”放在最前面,成了高一学生的“拦路虎”,许多学生谈“地”色变,失去学习地理的热情。
二、针对地理难学现状提出的措施
针对地理难学的原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课前做好学情分析。
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多与学生交流,从中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比如,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先复习“经纬网”的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的特点,能画出不同角度的经纬线的形状。这样,学生在阅读光照图时,就较易区分众多点和线。为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原则,经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类比。如讲太阳的视运动,让学生回忆坐车情景,看窗外时感觉道路两旁树木后退,从而让学生明白相对运动的,明白太阳视运动和地球运动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上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观察、体会每一种重要地理现象,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冷空气南下,造成降温降雨过程时,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做好记录:气温、降水的变化。当学到常见天气系统时,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就加深了。
地理学科涉及大量其他学科知识,有些学生还未学过,就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如台风眼的形成,需要学生了解离心力的原理,而学生未学过,我就举生活实例。如下雨时,雨伞上有水滴,这时把雨伞旋转起来,雨滴会被甩出,这就是离心力的作用。
通过为学生构建知识背景,学生学习地理的梯度、难度降低了,跳一跳就够得着,学习有了收获,学习劲头更大了。
(二)培养兴趣,激趣导入。
兴趣是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地理感兴趣,上课过程中才能保持敏锐的思维,才能理解一个个抽象的地理问题,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机。我常用小故事导入,如讲日界线时,用麦哲伦向西进行环球旅行,每天记录航海记录,可回到出发地时,却发现“丢失了24小时”的事例辅助说明,这是怎么回事呢?奇特的现象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思维容易跟着老师走,学习效率大为提高。久而久之,逐渐养成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地理问题。
上课过程中,常用一些诗词作为地理知识点的小结,如讲锋面时,列举“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使学生对不同性质的锋面的差异有更深的理解,能运用所学原理加以分析,学以致用,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的趣味性、实用性,也更有成就感。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思维能力。
高一新生带着初中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学习较为被动,思维方式单一。初高中地理课程的巨大断层使他们无所适从,此时加强学法指导非常关键。及时,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讲、笔记、复习、作业等环节,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提高学习效率。第二,要善于思考、比较、分析、归纳、记忆等。地理学科中有大量概念,学生易于混淆,通过相似或相异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理解更为深刻。第三,要善于读图、画图、用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高考无图不成题,可见地图在地理中的地位。第四,要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做到图文结合,把所有地理规律、原理都落实到相应图中理解、记忆。第五,要掌握读图的一般方法,即先看图名,了解本图类型和基本内容,再看图例,看图中的内容。形成看图、析图、绘图、默图的能力,学会图文转换和图图转换。
(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教学顺序。
高一新生初上高中即遇到“地球运动”这一巨大障碍。我在教学中一般尽量放慢教学进度,这样,一些思维反应慢的学生也就有机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原理。由于高中地理采用模块教学,是否可以调整一下必修一、二、三的教学顺序,值得各位同仁探讨。当然由于涉及统考及教材征订的问题,教师个人没有能力这样做,有关部门可以广泛地征询意见。如能获共识,则在全县或部分校之间试点,或许能造福学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逐步踏入地理学习之门。到了一定阶段,再次面对自然地理特别是地球运动这一拦路虎时,已不足为惧,学生将更自信地战胜这一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摘 要: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多快好省”地培养出大量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要求的提高,班级授课制在教学内容、方法、时间和进度等方面整齐划一、不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的缺点也凸显出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以教育者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重点,而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展了适当的小组学习,但其以教师为核心的本质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并不能够适应现代教育逐步以学习者为重心的趋势,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封闭的教学过程,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探究式、开放式的学习是不相符的。
关键词:高一地理;分层教学;实践
多年来教育学者为探讨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很多的方案以进行分层次教学,诸如小班教学、快慢班教学、个别化教学等。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对学生进行了分层,但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如何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层次教学就是一个亟待研讨的问题。
一、高一地理分层次教学实践研究
1.学校的发展趋势需要差异对待学生。
“普九”之后,小学直升初中,初中取消了留级制度,学生两极分化同益严重。同时,高中近年纷纷扩大招生,导致生源的质量下降,且良莠不齐,出现正式生和择校生两类。以我校为例,就是由六十一中学和华光中学两部分组成,即使是在一个班罩面,入校分数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可以相差几十分。虽然分数不能代表一切,但是它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本身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即使在班级内部,学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总是存在着优等生和后进生,甚至学困生的区别。这样必然导致班级内学生情况比较复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很可能会导致“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下”的状况,而且很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抵触情绪。在由不同层次学生组成的班级中,要想真正大范围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关键是要承认并思考如何对待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
2. 分层次教学的起源及内涵。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以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不同,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活动,将学生科学分层,有区别的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创立新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适合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有可能的发展。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化”,所谓“化”是指在现有的条件下,根据当时的实际可能性,按照一定的准则来衡量是好的。”的组织教学过程,应当是各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方面,达到他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较高水平。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提高他的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教学要遵循“可接受原则”。所谓“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上、体力上、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的年龄和心理力量的许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
二、高一地理课堂教学“分层成功教学”的实施
1.分层方法。
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而不是区分学生,分层成功教学是实现平等教学、尊重教学规律基础上的差异性教学,因此在学生分层上,不能单纯通过学习成绩为依托进行机械简单的划分,这样易造成偏差过大,也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打击。我们要采取模糊类的分析,进行动态、综合和科学的评价。先根据学科表现进行基础人事,再对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心理发展水平,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进行的了解与评价。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潜在兴趣的能力发展研究。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分层有较客观的处理。且学生分层也应随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有所调整,秉承“因地制宜”教学观,坚持给不同层次学生创造更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能感受自己的进步,有冲劲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
2.分层实施。
(1)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指的是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和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可能性,做出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是起学习导向和激励作用,在保障基础学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考虑C 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可以适度安排一些辅导内容,保障他们的学习基础的达成。对于B 层次的学生要保障他们对课程标准的完成基础上,注意能力的发展。而对于A 层次的学生达成教学准则之上,增加难度,关注其知识迁移运用。
(2)课堂教学的分层。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成功引导学生在各自需要努力的学习发展区域内前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掌握一定知识与能力的满足感。这是一个挖掘自身能力的学习过程,关注好学生的学习变化。比如说在完成“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教学任务中,可以设定三个类别的问题,C 层次的学生了解陆地淡水占水体的比例,并叙述相应环节及意义;B 层次学生的能作图表示水圈各部分的组成,并制图描述水循环过程;A 层次的学生则关注以上两类基础之上,还能联系生活理解三类水循环的差别并作相应的水资源宝贵表述。 而在实现“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就可以联系分组形式,采用小组报告,由简入难,彼此合作,每个人都有任务,每个都要做一定表达,彼此都要对报告内容有认识,在这样的报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被很好的鼓励,有的同学负责报告成因类型、分布规律,有的学生谈如何解决地理问题等的等。而在布置作业环节,也要体现分层教学的内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完成水平布置。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施
摘 要 湘教版地理必修Ⅱ以人文环境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环境教育目标明确,地理课堂渗透环境教育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对渗透环境教育可能性做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环境教育 湘教版 地理必修Ⅱ 实施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环境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地理必修二的课程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人口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的形成和特点,从而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由此可见,高中地理是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很好的一个平台。
本文通过对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内容的分析,探讨环境教育实施策略,以便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及时章讲述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就是让学生理解人口问题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中的重要地位,是必修二的基础内容。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是上一章“人口与环境”的延续,目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世界普遍关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树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使学生获得有关城市的基础知识。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从产业活动这个层面进行论述,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紧紧扣住“人地如何协调发展”这一线索。要求人类理性、辩证地审视自然的发展,最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做一总结,使学生在理论上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通过地理教育使学生正视环境现状,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他们对环境负责的态度。树立起环保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2高一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施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应当切实让高中地理课程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从而实现地理教育的环境教育功能。我们应当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环境教育。地理学科有很多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环境教育效果。高中地理教材中含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本文主要以湘教版必修二为例,深入挖掘教材,找到进行环境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地进行环境教育。
传统的地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新时代的讲授法要求在其它教法的配合下完成教学。在运用教授法时可以结合挂图、模型、版画等形式进行教学,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时事教育。例如,讲到人口合理容量时讲到人口老龄化问题可以介绍一些外国的养老政策;讲到工业的区位因素时有环境因素,可以说湖南一家电锌化工厂附近300多名儿童铅中毒这一恶性事件。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思考分析这些问题,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
其次是现代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电化教学法,通过幻灯片、音频、视频等视听工具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更具体更有感染力的知识,使学生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使课堂更具感染力。例如讲到交通运输与城镇时可以播放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介绍短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不同的城镇不同的交通布局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其次,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交通布局的原因,结合亲身感受到的本地区的交通状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讨论法是现在地理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师提出自学思考题目或内容,个人学习或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创造民主自由的气氛。例如讨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利是弊?讲到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时可以让学生就之前的计划生育到现在的“单独二胎”政策展开讨论。也可以讨论某一工厂的厂址选择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这些活动可以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环境意识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学习的内容,提高积极性。
案例分析也是一个有效渗透环境教育的手段。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避免泛泛而谈。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讨论。例如,学生在看了“扬州的变迁”的案例后,分析扬州的兴衰与交通运输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体会到了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城镇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环境教育中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组织学生走访调查,深入到工厂,周边农村亲身体验当地的环境问题。还可以通过建立环保宣传小组让学生亲自参与环保活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通过课外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培养了环境意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将环境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入推进环境教育,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高一地理论文:新高考改革方案背景下的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摘 要:高一地理学科教学应注重回归学科本身,即重视学生地理思维和相关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本文针对高一年级学生、高一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学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做了一点新的尝试。
关键词:n程资源;高一地理;开发方式
《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要求高中教育要因材施教,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
本次高考改革的重要变化是考试科目的设置:从2017届高中学生开始,在完成了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之后,可以从中选择三个科目进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并将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中。如学生在高一阶段完成地理学科的合格性考试,到高二阶段可参加等级性考试。
在考试压力减轻的情况下,地理课堂教学如何继续吸引学生,发挥地理学科素养的作用,笔者认为应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利用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文理兼有的特点,对高中学生开展“思维方式、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学科素养”等方面的培养。
一、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高一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从少年期到青年期的过渡期,精力充沛,自主意识强,对高中阶段的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因此,高一地理教学可以从兴趣立意开始,从引发学习兴趣到培养学习能力,形成地理思维。地理课程资源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适当跳出教材,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其次,依据上海市高中年度课程计划,高一年级地理课程每周3课时,对于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完成合格性考试的教学来说,绰绰有余。因此,教师可以从中压缩出课时,完成对学生地理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高一学生在完成地理合格性考试后,部分学生会选择在高二参加等级性考试,因此高一阶段,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跳出高一地理课本,加强对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地理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总之,地理课程教学水平与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紧密联系。地理课程教学水平一方面取决于地理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水平。没有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基石,教育教学改革设想很难转化成实际的教育成果。
二、学生活动中的高一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以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为例
1. 文化游学
我校学生进入高一后,学校给全体学生提供前往中国绍兴、南京、临沂、重庆、张掖等地,以及新加坡、瑞典、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文化游学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学地。在游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跳出教材,亲身观察不同的地理环境,感悟不同的地域文化,加强对教材上相关内容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体会人地关系。在每次游学前期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游学地相关的地理信息,设计自由活动线路,对照高一教材上的专题设置,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地点,设定相关的考察课题,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修改考察方案。在游学过程中,教师会安排学生住在当地学伴的家里,不仅可以从生活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直观了解当地的地域特点,还可以通过对学伴家庭的调研,了解当地的经济政策、产业结构及人口等相关信息。游学结束后,召开游学分享会,学生以PPT的形式汇报游学考察成果,且每位学生要完成一篇考察小论文。
2.参观调研
通过丰富多样的参观实践活动,挖掘高一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学校组织高一学生参观位于浦东曹路镇的上海种都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川沙林场等。结合高一地理教材中农业区位的相关专题,学生在参观基础上,简单学习阳台蔬菜,如樱桃、番茄、红秋葵和降糖辣椒等的种植,体验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简单了解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分布,并分析上海城市郊区布局阳台蔬菜种植的区位条件。
3.论坛竞赛
我校建校至今,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第八周设定为地理学科周活动。该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地理学科周开展过的活动有:学校创意地图绘制、地理思维导图评比、地理知识竞赛、校园定向活动、旅游线路设计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尝试了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培养了地理素养和能力,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4.社团探究
依托各类学生社团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当高一地理课上到月相这一专题时,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天文社团,进行月相的周期性观测,并请学生制作成宣传海报和PPT,在校内进行科普宣传。此外,我校商赛社和模拟联合国等学生社团形式多样的活动,都可作为地理课程资源在课堂外的拓展部分。
三、小结
在上海市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背景下,高一年级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的尝试,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我校招生人数少,各项硬件资源有相应的保障,且在创建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特色学校的大背景下,高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尝试在学生群体中接受度较高,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教学的拓展活动和实践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并激发了地理学习积极性。
高一地理论文:差异教学法在高一地理新授课中的实践
摘 要:新课改理念下的“差异教学”是一个涉及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差异化的教学实施和差异化的教学评价等多方位教学层次的一个概念,而其中变数较大、最难把握的应属教学实施过程。笔者把研究锁定到课堂教学,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研究如何较大限度的实现高效的差异教学。
关键词:地理课堂; 差异教学法
一、学生差异分组
笔者前期已经通过日常的观察以及座谈、学生成绩档案调查和能力测验等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进行过差异测查,并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结合,组成互助小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学生程度较好,故每组只分两个层次A(提高)和B(基础)。
二、细化学习目标
(一)课标拆解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课标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涉及到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所不同的是本节课中图表横坐标代表的时间更长――年份,初中部分横坐标代表的是月份。
(三)教材分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共四节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二章的总结,看了全球气候的变化状况,特别是近100年来的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已经成为全世界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树立正确的气候观,认清当前全球及我国的气候变化状况,懂得科学、基本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无疑是本节的重难点。
(四)确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
细化后的学习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提高目标两类:
基础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文本和图表资料,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内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认识到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2.学生能够根据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并能够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3.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
提高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仔细的观察,对教材上的曲线图提出问题;2.学生能够自行对影响及措施归类;3.学生能够将本节课所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别的问题(如城市“热岛效应”);4.学生能够质疑教材,提出与教材所给观点不同的声音。
三、学习环节的差异化设计
(一)“乡土”导入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属于河南本地人,而且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成熟性,笔者舍弃使用常用的“北极熊淹死”的动画导入法,而选用以象形文字、河南的简称“豫”的由来导入,既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导入本身又正好例证了本节课要讲述的全球气候变化两大维度之“时间维度的变化”。
(二)差异化的提问设计
成功的提问一方面需要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对回答做出及时、恰当、积极的反馈。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针对每个学习目标,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基础目标1和提高目标1:
问题一: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分别是什么?
问题二: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拓展问题: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导致温室气体增加昵?
问题三: “全球气候变暖”是说全球无论何地、何时,气温都在上升吗?你能从教材的文字中找出证据吗?
>基础目标2和提高目标2:
问题一: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造成哪些影响?
问题二:应对这些不良影响的解决措施有哪些?
>基础目标3和提高目标3:
问题一:你能根据本课的学习,总结出研究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吗?
问题二:你能按此套路研究一下“城市热岛问题“吗?
>提高目标4:
问题:你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不符合自然规律,还是人类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呢?
(三)小组合作
根据之前的差异测查,笔者选择每组内组织能力、责任意识最强的同学来担任组长,让其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组织讨论等。内设记录员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并由汇报员代表全组作答。
《全球气候变化》一课值得讨论的地方很多,但考虑到我们的学习目标以及时间限制,笔者选取“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作为讨论内容,并要求归纳出一般的解决措施。具体预设过程如下:
首先,各组根据分发的纸质材料以及纪录片,讨论涉及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受大气变化的不同影响。(给出的材料有:俄罗斯、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我国的新疆、上海等)
然后,教师走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指导。分析影响可以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考虑。自然: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气温升高会引起蒸发加剧,使得该地区趋于干旱。气温升高与积温密切相关,积温的多少和植物的产量有关。经济:主要讲对农业的影响,也可以涉及其他经济活动,如河流航运等等。
接下来,请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探究结果,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课件展示参考评价标准――“预期结论”:
高纬地区(以俄罗斯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地区)――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解冻,航运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冬季供暖需求减少;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带面积减少,中纬度植物分布范围变大。
内陆地区(以新疆为代表)――气温年较差更大,夏季更加炎热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枯竭,旱灾严重,出现大规模沙化;短期而言,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沿海低地(以新加坡、印度、福州为代表)――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海水倒灌,影响城市淡水供应。地下水位升高,旅游业受到危害。但是一些只能在福建以南种植的农作物可以在福州成活。台风强度更大,频率更高。
,小结――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可能影响之一:海平面上升;
可能影响之二:影响农业生产;
可能影响之三:影响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与供需矛盾,加剧水旱灾害。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学法有效指导的研究
高一地理学法有效指导的研究
学习可定义为“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与倾向的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地理学习的涵义,就是指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完成地理教学目标,在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发生心理变化,促进其个性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为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是为了“学”,故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学过程服务并服从于学习过程。
许多高一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大多未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影响了自身初高中的顺利过渡。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孟子所说的自得。”学好地理不仅要靠努力刻苦,还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高一新生习惯于初中地理教师在考前列重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以为高中与初中相同。因此,高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每节课前要做好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课;上课时要认真专注、主动思考、大胆发问,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课后应先复习后作业等等。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改进学习方法的可能。
2.改进学生对地理概念的学法
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地理认知过程的升华,它是抽象、概括出的地理事物的具体特征,从而构成人们获得地理智能的核心部分。学生如果对地理概念含糊不清,往往会进一步造成学习思维混乱。如,“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学生易混淆,往往说成某地是“四季如春的天气”。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地理概念学习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法指导。及时,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由于地理概念是在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充分感知具体的地理表象是学习的前提,其可帮助学生地认识概念的外延与内涵。第二,多运用分析比较的思维方法。用此方法可区别概念的本质属性。第三,抓关键词对概念进行剖析。第四,指导学生经常运用地理概念以达到巩固检验的目的。能记住概念,并不等于真正掌握,通过不断运用才能巩固记忆,真正理解。
3.指导学生对地理规律的学法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本质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地理规律的学习首先应指导学生理清知识体系,类化地理规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地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抓知识之网上的纲,就能提纲挈领。第二,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生已达到和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水平,来设置问题情境,就可以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第三,指导学生学会建立图表,展现知识体系。以简单的符号、关键的语言、简洁的示意图,将地理规律进行总结,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可用下图展示出来。第四,利用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教师应选择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例题,学生通过解析从中归纳地理规律,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地壳的物质循环图
4.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
地理基本技能可分为地理动作技能和地理智力技能两种。前者,如学生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等;后者,如会阅读和使用地图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分析和应用地理图表等。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途径是练习,而且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练习,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自动化、熟练化的程度。及时,知识促进技能,图文交互结合。技能形成的关键前提是掌握有关的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地理基本技能中读图用图占了很大比例,地图和文字相结合,知识促进技能,技能运用又进一步巩固知识。第二,教师示范指导,监控技能应用。教师有效的指导,正确的示范,系统的讲解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及时地收集反馈信息,对练习的难度和量度,给予有力地监控。教师应讲清技能应用的原理,列举出典型的例题进行示范,让学生形成的动作映像。第三,引导学生认真独立思考,努力实践运用。技能是活动的方式,在活动中形成并巩固和提高,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和参与实践活动时形成并强化。实践活动不但包括课堂上典型例题的解答,还包括课堂以外的利用方式,如观测流星、制作小地球仪等。
总之,教师只有给予学生有效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其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的地理学习。学生一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探究问题。因此,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是实现初高中顺利衔接的一重要因素。
高一地理课堂有效复习的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础教育,强调基础的重要性就要从基础年级抓起。我们在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系,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基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得很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的低效局面不能根本扭转,课堂教学失去了核心的生长环境。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地理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一、学会回顾课本,夯实基础
在教授新课时,学生因学习时间较短对许多地理物象处于一知半解阶段,对基本地理原理只能做到被动的接受与认识,很难谈到能灵活应用,甚至整个课本学完,有些知识点所处的章节还不能十分清楚,针对于这种状况老师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时引导学生回顾课本,夯实基础是重头戏,不能盲目地为提升学生能力而一味做题目,或放羊式地让学生去读书看书,进行简单地重复。高一学生的特点是习惯跟着老师走,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假如老师说复习课本,学生就会习惯性的拿出书本像读语文英语课本一样朗读背诵,这种读书方式欠缺条理性和系统性,既浪费时间又让学习变的更加枯燥无味,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如何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书本呢?老师可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1.对重点知识进行再圈画、检查
在上新课时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书本重点知识做下醒目的标记,复习时老师编写复习学案时将重点放在基础知识梳理这一环节,许多重要原理在教材均有简练而的解析,教材是好的知识点的总结,老师可用填空的形式编写教材主干知识,提前告知学生预习填写,师生共同翻看书本找出此知识点所出现的章节,这样学生在回归课本时进行再认识,有利于学生掌握不同知识的结合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只教给学生以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记忆里。”――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因此,复习时,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温习课本,不拒绝这种方式实际上是对学生基础重塑、温故知新的提升。
2.检测题目出处,找到教材落点
考试题目形式千变万化,但解题依据却源于课本,因此课本是本,高一学生解题技能还未成熟,做到题目时习惯就题解题,例如高效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设计了这样两道小题:①高效鲜活农产品的适合的运输方式是什么?②“绿色通道”开通的意义有哪些?这道题目中及时小题实际考查运输方式,需结合不同运输方式优缺点来分析解答,假如解题时抓住“鲜活”二字解答就相对容易,第二小题考查交通运输的意义,结合农业部分知识点,鲁教版必修2书本58页“例如,便捷的交通运输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提高,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这样一段话其实就给了我们答案,老师讲解题目时可不必急于将答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将书本翻开找到出处然后整合答案:“①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外销数量,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②改变农产品的流通环境,促进商品农业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更易理解,同时学习解答题目的技巧。再如近年该市的工业部门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主要原因是_____我们都知道由于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纷纷外迁。知识点的出处为鲁教版必修2书本45页和48页,老师指引学生翻书远比一一告知答案更有说服力。单纯回归课本很枯燥,还会产生一看就知道,但遇到题目却又不会做的现象,带着问题、带着疑问的回归,能够保障主干知识的扎实透彻,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也就少了许多做题的盲从与随便,有根据地答题,有目的的思考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二、学会建构知识体系,整体把握
纲举才能目张、提纲才能挈领,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经常给学生强调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许多学生因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坚持不下来,这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在高一复习阶段,老师就应该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不断引导。
三、学会运用资料,突破创新
学生每天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许多学习资料放的杂乱无章或者没有整理的好习惯,老师在设计学案或试题时就不应该过多地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尽量做到一开始资料就要让它系统性和规范化,在复习时,可先让学生将试卷或学习资料分门别类地装订成册,在使用过程中将重点难点易错点作出醒目的标记,同时归纳总结自己答题的薄弱点,许多高考状元在谈到学习经验时无一例外的都谈到善于积累知识这一经验,如何积累?将做过的题目认真分析、结规律、找出失误点,由于高一学生的复习时间短,许多学生还难以做到有深度的分析和总结,老师也不能给学生提太高的要求如必须做错题集了或者必须重新整理什么的,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将错题做下标记,改错并能写出正确的依据或分析错误的原因老师就应该给予鼓励与嘉奖,因为这是他们突破机械被动学习的开始,是培养自我学习突破创新的良好开端。
四、学会表达,勇于展现自我
在高一复习课中,老师不妨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展示自我,他们的问题让他们来提出,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这里就有很多诞生了:学生表达能力不足,会不会导致衍生更多的问题与错误?学生过分表演会不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习进程杂乱无章?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有这么多顾虑,我想作为老师首先要能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的一面,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能宽容理性地对待学生的错误与失误。我们一直强调学生是主体,如何体现其主体地位?不妨将课堂还与他们。为避免以上问题的扩大化,老师课前精心备课,做好调控工作。比方说我这堂课哪个时间段放给学生做哪些事情,老师都要把任务明确化,避免大水漫灌随手撒网,不然学生会无所适从,假如布置的任务量太大,学生难以完成复习任务,很容易使他们对复习模式丧失信心,老师的用心也会赴之东水。笔者在复习课中采取的方式有以下几种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现展示如下:
1.精挑细选,把握质量
课前检查学生作业,挑选作业质量高的学生让他们再准备,课堂上讲解题目答案及思路。题目量不必大,一到两道,相对简单的可适度放多一点,在以后的操作中,不必老师提醒,学生很自觉地知道做地理题的步骤,这比老师百般强调还要有效果。
2.合作交流,共同解疑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问题的探索学习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在复习课中,相对简单的作业当堂分组交流小组合作,老师在每组中挑选代表课堂展示,这部分作业老师不给参考答案由学生自己研讨,假如讲解过程中出现错误或者疑问,其他各组可直接质疑,这样学生就准备的很细心很认真,小组合作精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学生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3.自我展示,鼓励赏识
鼓励学生自我展示,老师提供平台,下一节课问题有自愿到讲台展示的在老师那里报名,老师提前做一些指导和帮助,让学生表达更流畅自如。
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主要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的表达适度进行总结归纳,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好评价与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老师尤其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真正实现“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中学)
对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的思考与研究
[摘要]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主动的参加并有发明性地展开,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这就要求老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理课堂进行改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一地理、教学、困境,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学生们是在随着老师的意念在学习而不是真正的喜欢上这门功课,缺乏对地理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因此,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转变观念,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大胆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1.高一地理教学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
首先,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不浓、态度不积极。学生升入高中以后,认为地理不重要,当地理教师反复强调其重要时,学生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情绪,态度消极,更谈不上兴趣了。所以,在教学时地理教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入手,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爱国情操、人文地理情像、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其次,学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总体了解不够,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加强,特别是对地图知识的基础极为薄弱,连最基本的中国行政区划有多少个都知之甚少,半数以上的学生对地理知识范围了解较少,这对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非常不利,以至于高三毕业生也对地图知识掌握不到位。,学习能力不够自主。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许多教师在高一地理教学中贯彻了这一理念,结果发现学生不太适应,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灌输式地给予,对于需要自己动脑筋获得问题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够适应。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这些本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之中得到充分锻炼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当比例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出发点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只要学生将考点内容掌握透彻就行了,至于能力发展情况,则不是自己最为关心的问题。正是由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观点,一些学生在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2.突破教学困境的途径
对于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出现的这些现象,一味地抱怨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立足教材与学生实际,潜心研究教学方法,才能够有效破解这些教学困境,提升地理教学成效。我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努力,突破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布鲁纳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一种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都与地理有关,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爱学。在课上,经常以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说出学生熟悉的现象,从而引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同时,有同学说:“地理课尽学位置、地形、气候,多没趣,上课就想睡觉。”可见,想要改变地理教学困境,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寻,深入研究。其次,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地理学习效率。在地里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之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学生掌握自己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再次,新课改下,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自然地理中很多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现象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劲,而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有利于突破时空限制、增大信息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借助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各维度昼夜长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音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语
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地图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高一阶段的地理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地图是地理的生命线,也是地理的特色,通过对教材中地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地图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现实要求,有助于学生从地图中获取更多有效信息。加强高一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必然会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一地理 阅读方法 地图教学
很多地方的初中地理就是死记硬背,初二时结束时对其进行会考。时间经过一年后,当学生们进入高中,学生面对教材及时单元的地球运动部分,是束手无策和头昏脑胀。高中地理不仅要求学生熟悉where与what,还要求学生分析“why”与“will be”。时隔一年,学生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是否还在,是否已经忘记了初中时学习的基本地理事物,还是一个问号,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怎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放在重要地位。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不对高中地理有畏惧感,地图教学的策略引导是关键。
一 从地理学科特点来看
地理教学大纲规定: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新教材让学生试做天气预报员,激发学生读图兴趣。(第2.5课活动);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分析能力(第1.4课活动、第4.6课活动、第4.2课活动);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第3.3课活动、第4.8课活动)。(2)绘画能力:新教材在这方面安排了较多活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从而达到化解难点、锻炼绘图技能的目的。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第1.4课活动)、绘制地壳物质循环图(第1.6课活动)、画水循环的过程及其主要环节的示意图(第4.3课活动)。(3)计算能力:通过地理计算,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1.5课计算时差活动)。由此可以明确看出,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地图意识的培养,是地理学科本身的必然的要求。
二 从教师课堂策略来看
1.把握地图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及时,认识规律原则:地图中的内容,多是学生没有接触的远域的地理事物及其有关的理性知识,地图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采用启发式,通过教师讲解地图,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获取新的知识。例如,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如果学生只读课文,或只凭教师讲述,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后,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实际性原则:地图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切不可要求过高,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第三,思想性原则:新教材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国情和国策教育的好材料。这一特点从地图上得以充分显示。教学中要强化地图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建设现代化祖国的雄心壮志。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策略、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地图教学进行指导和强化,并同时形成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三 从学生学习方法来看
平时的习题、考试的试卷中都有“读图回答”类的题目。学生可以先看课本上的一些原理图、示意图,仔细观察,把课本知识落实在图上,同时要注意图形的变异。读地图要做到五个要:
及时,要有目的,即准备读取什么信息。看图如果漫无目的,就会迷失在色彩、符号、注记构成的地图迷宫里。
第二,要有重点,抓住地图上的主要内容读;
第三,要有层次,掌握图中信息的先后顺序;
第四,要有设计,即设计不同的线索,变换角度读,增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第五,要默想地图,闭目冥想,把完整的地图印在脑子里,训练自己的空间记忆。
比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这样进行:
及时步,确定读图的目的是熟悉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
第二步,按设计的线路读,如沿海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陆上邻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河、长江流经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京广线、陇海线经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要经纬线穿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
第三步,选择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曾经到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仔细读,看轮廓、辨邻省、熟悉空间位置;
第四步,合上地图,默想阅读过的地图信息。
按照以上步骤反复读与训练,必能增进对地理事物的形象记忆和空间记忆。
在地图教学过程中,通过在实践基础上对学生图形分析能力的测定和培养,探索出一条能够促进高一学生提高地图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一地理论文:高一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探索
摘 要:学习困难是每个学科都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进入高中后,许多学生都说地理难学,一定程度上也给高一新生加重了心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研究学生学习地理的困难之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是地理教学的必然之路。就高一地理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地理进行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地理;困难;原因;对策
高中时期的学生面临即将高考的压力,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许多学生都反映学习起来有困难,本文就对地理教学中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策略进行一些探索。
一、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不够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对知识的准备程度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就说学生初中地理需要掌握的知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要条件,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一地理学习中往往与初中地理知识相脱节。这也与初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初中地理不参与中考,加上初三的时候又不学习,以至于到了高一的时候,由于时间间隔太久,许多学生对地理的基本知识都无法熟记,而且一进入高中学习也随之紧张起来,地理的课时相对较少,但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对初中知识进行了一些回顾,但仍不能使学生有效地链接原有的知识,导致学生在高一地理学习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十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不断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高一地理学习中学生感觉学习地理困难,成绩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长久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循环往复下去,不但成绩会逐渐降低,甚至更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自
信心。
3.学习不得法,地位思维较低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可见性,而且又是一个文理知识相交融的学科,学生要想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就必须加强记忆,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必须对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但是很多学生把地理学科归为文科,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往往依赖于机械的记忆,忽略对地理原理的理解、
分析和探究;在课堂中也只是听,不去主动地去思考,无法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链接,也就更谈不上对知识链的构建;习题中也只是对简单的模仿或记忆型的题进行解读,遇到相对灵活的题的时候无法进行知识迁移。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具有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地理学习,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4.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是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改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下来很少看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少了探究这一过程往往会使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情绪受到压抑,十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高一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困难的策略
1.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地理教学中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地理,学了地理有什么用等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地理的好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地理的好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时事热点,补充地理教学,如学习地震灾害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有关的地震资料,让学生自主分析,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意识。
2.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只有学生主动地去构建知识才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如在课前给学生列出学习的目标、重难点,并回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链接;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等;在课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及时查漏补缺,并设置课后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借助图示进行记忆、对相关知识链进行记忆、网格记忆等等);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教给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教给学生对知识归纳整理的方法。通过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当学生看到成绩后必然会激发学习的热情。
总之,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困难这一教学现象,必须加以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地理学习中。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育
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