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小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初中地理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小论文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论文]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探讨

普及初中教育而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使每一处学校中的每 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学科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所面对的首要 问题是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和学科能力的层次。本文仅就中学地理学科能力层次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认识。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身体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综合体,包括 体力、智力和心力(非智力因素)。其中,智力是能力的灵魂,因而成为学科能力的核心。根据现行课程方案 和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要求,以及学生心智(心力和智力)发展(阶段性)特点,我们认为中 学地理学科能力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一、掌握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增长是以能力为媒介的,而能力的发展又以知识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 化。由于基础知识是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因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也自然成 为地理学科能力最基本的成份。按照思维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又可分为三级:

(一)识记地理知识的能力

从本质上讲,知识属于认识范畴。识记地理知识,即对要求识记的地理知识获得感性认识。具体要求是: 及时,对要求识记的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等,获得初步的认识,即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第二,对于大纲 中列出的地名(包括山脉、河流、城市等名称)能够地写出,并能在地图上填注或从地图上找出。第三, 写出大纲中列出的常用地理数据,并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它们。

识记是理解的前提,是学习其它知识的支撑点与“迁移基地”,是发展高一级层次能力、领悟教材思想观 点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589个知识点中,有约70%的属记忆性知识。 因此,依据 大纲,加强识记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地理考察、模型、录像和图片是帮助学生提高识记能力的有效教学媒介。

(二)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

理解知识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事象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获得理性认识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含义或现象。

根据理解对象与要求的不同,我们将“理解”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及时层次。认识(认得或看到)某种关系,即看出单个事实、概念与一般原理之间的关系。例如,“国家 ”、“地中海气候”等都是“名词”,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属性。

第二层次。看到某个事实、概念的工具作用。即看到(认识)一个物体、过程、思想、(包括概念)能够 用来达到某种意图、目标或者用来解释某种现象。例如,看到“乌云”,能意识到暴风雨的来临;知道某地位 于板块边界地带,就能推测到这个地方可能多地震。显然,这种理解对人的活动有一种预见的意义。

第三层次。领悟到原理及其构成过程及方法。有人把这一层次的理解,称为“流动的顿悟”,并提出一系 列关于理解原理的标准: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它;②举出关于它的例子;③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认)识 (区)别它;④辨别可能代表它的行为或不能代表它的行为;⑤了解它与其它原理之间的关系;⑥明白它可能 有的用途;⑦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中运用它;⑧预料应用它的结果;⑨陈述一个与它相反的原理。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靠地记住它;同样,也只有理解了的理论,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所以,理解 知识的能力在地理学科能力中占居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搞好理解层次知识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的发展。大纲中列出的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点有140多个, 约占知识点总数的24%。

(三)建立地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够运用归纳、分类办法将获得的地理知识按其内在联系,把它系统化 (列出知识结构)。如教学“中亚概述”一节时,按教材顺序完成教学内容后,小结时可列出下列知识结构:

附图{图}

“中亚概述”知识结构

二是按照一定的认知规律,将获得的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总结出来。例如:学习西亚石油资源时可以“一、 二、三、四、五”为线索将有关的知识形成一条知识链。所谓“一”是指一条以波斯湾为中心南北延伸的石油 带,所谓“二”是指陆上和海上石油运输线,所谓“三”是指 1/2、1/4、90%三个数字,所谓“四”是指四 大产油国, 所谓“五”是指五大输油路线。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早在本世纪中叶就认识到,“除非把一件事情放进结构好的 框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单方式来保存在记忆里的”,并提出了著名 的学科结构理论。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学习结构主义理论,我们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不仅能大大提高知识教学效率,而且还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 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

(一)分析判断能力

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 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

(二)综合(概括)能力

思维的一大特点是高度概括性。人通过思维,就可以认识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 本质,掌握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由一事物的发展变化经推测另一事物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概 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他们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 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

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 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它任何一个地区(特别 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综合(概括)的结果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加强初中学生地理表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忽视。近几年,我们发 现有所50%的初三学生不能顺利地将地理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有的错别字还很多。

第二层次的能力是初中地理思维能力的核心,它直接体现出学生地理智能的高低。因而培养学生这一层次 的能力是各级各类初级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形成地理观念的能力

观念,即思想。“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毛泽 东)。地理思想是人们对地理事象和地理问题的本质的认识,是对地理内在规律的理性认识,也是对地理知识 和地理方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它规定和约束着人们地理思维的方向,从而保障了地理思维的有效性。帮助学 生健全基本地理观念是中学地理教学在认知领域的根本目标。

我们认为,只有在形成和发展及时、二两个层次的地理能力的基础上,全体学生都树立与健全基本的地理 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地理行为习惯,其地理教学才算是完成(认知领域)地理教学任务,才算是成功的地 理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中学地理学科在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伟大事业中的价值,才能进一步提高 地理学科的社会地位。立足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综观社会、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要着重培 养下列基本地理观念:

(一)整体观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地理环境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该系统中其 它因素的相应变化。例如,在大江大河上游修建大坝,不仅会影响河流下游的水文特征,还会影响到该区及其 下游地区的大气温度、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

(二)生态观念 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生物,必须将自己融于自然,而不能与自然树立,要保护野生生 物,维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要尊重自然规律,逐步适应自然规律;要有节制、有计划地利用自然资源;人类 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人类利用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不能破坏其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 境,同样,保护其它自然资源时也要考虑不要引起其它灾害。

(三)人口观念 正确认识“人口”与“人手”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提高人口素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均资源观念,从小养成俭朴、节约的良好习惯;正确认识与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四)时空观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 版,第49页)。因此,时空观念是最基本的地理观念之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时空观念包括变迁观念和空间观 念。变迁观念是唯物辩证观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地理问题时要用联系、变化及 转换的方法。空间观念,即具有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的观念。中学地理教学要 帮助学生建立下列三个不同层次的时空概念,一是二维平面空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地表的地理事物可以看作 分布于一个平面上。二是三维立体空间。实际上地球表面一切事物都存在于球形立体空间之中。三是存在于球 形立体空间的一切事物都在沿时间维不断演变。

(五)评估与预测观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一 定意义上讲,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学习地理应该具有评估一个地区地 理环境的初步知识与能力,并能初步预测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潜力。

(六)可持续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即实现人口、经济、环境、资源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其含义是“既 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既满足当地人的需要,又不损害他人满足其自 身的能力。”可持续发展概念包括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代内公平和代间公平四个方面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系统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三个子系统。可持续发 展理论不仅包容了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地地关系”、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人 关系”,而且明确表露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之家”等整体思想和全球观念。可持续发展已 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发展战略,也是地理教学的一条重要主线。

为适应社会发展,地理教学中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加强竞争观念、国家与民族观念、劳动观念、效率观念 和科学观念等的教育,努力使学生建立、健全现代观念。

初中地理小论文:[初中地理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掌握。笔者在实 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 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的几种形式: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 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让学 生把所学知识巩固在图上;二要多采用对比法,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附图{图}

2、借比法:在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只靠简单的语言 文字表达很难达到效果,如果借用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比喻,可以使抽象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具体化、 形象化、简单化。例如:通过书本受挤压变形,来说明褶皱的形成原因。再如:在讲地震时,可以用炸弹的爆 炸力与杀伤力的关系来说明、引导,这些抽象难懂的知识运用借比法讲述,能引起学生兴趣,再简单的一解释 ,学生就听得明明白白,易于消化。

3、类比法:在初中课本中,有些教学内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此时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学习 新的知识。例如:在讲英国时,教师可通过列表与日本进行比较,达到“求同存异”的教学目的:

附图{图}

4、联比法:在教学中,有时为了避免难点过分集中,在编排时,有意把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没有全部放在一 章中,而是分散到各章、节。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联系以前的内容进行比较。例如:有关地球外部力量对地形 的影响的知识,就分散到世界分区地理中讲述。流水地形安排在“东南亚”中,风成地形安排在“西亚和北非 ”,冰川地形安排在“西欧”。我们将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得出完整而又科学的结论。

5、专比法:在讲课时,为了明确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同另外知识点进行逐一对比。例如:对中国 的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经济特征进行专题比较:①比较两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②比较两个地 区的交通、资源分布。③比较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6、群比法:在系统复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联系,达到对所学知识认识上的新的飞跃,一 般进行综合性比较,例如: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的对比:

附图{图}

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比较法只要运用得当,注意选择比较对象和比较方法,就能取得好的效果。但要注 意,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可以相互比较,应该根据教学需求而灵活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初中地理小论文:多角度初中地理论文

一、教学语言诗词化

诗词通常给人以美的感受,而地理学科存在着学科枯燥乏味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就能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既能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在享受中学习,效果更好。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中,当讲到长江的美誉“水能宝库”时,我启发学生: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就为“水能宝库”而感叹,写下了一首诗,想想是哪首诗呢?学生中就有小小的声音冒出来:“朝辞白帝彩云间……”话音未落,全班学生就齐声跟上:“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抓住机会,立即表扬了全班学生,又重点表扬了想到这首诗的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与地理学习的重要联系,感受到诗词的美,感受到学习诗词的愉悦,紧接着总结:这首诗主要描述的就是三峡水流的湍急,蕴含水能的巨大。而在讲解北方气候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的诗词,学生马上脱口而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学生在诗词的陶冶下学习地理知识,在心理上得到很大的满足,更养成了主动参与、收集诗词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我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特意把地理课堂设计成“比一比”“猜一猜”“打擂台”等形式的活动,通过好玩、好看、好听的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参与的快乐,这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大有裨益。比如初一时教学感受生活中的地理,有学生讲到一年四季时,我灵机一动,把学生分成四组,依次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演每个季节的特征。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代表冬季的一组,他们原本的计划是集体抖索,代表冬季的气温低,没想到后来居然有位男生抖索过后跳起了街舞,这个小插曲使他们开心不已。活动化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更主要的是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地理,地理让他们感兴趣。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把课本例题设计成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地图》这一章节时,我摒弃了教科书上的地图———台湾,因为对于我们生活在江阴的学生来说,台湾有点陌生。在课件中我改用江阴的地图,并巧妙结合了蔡依林和周杰伦的演唱会进行教学。例如,从他们下榻的酒店到演唱会场地的直线距离是多少,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三要素之一的比例尺得出,这样教学效果更好。在学习七年级地理《多变的天气》章节时,我改用了赵薇在江阴获得金鸡百花女主角后,考虑选择什么样的礼服时会考虑天气因素,下不下雨穿的礼服有所不同,以此来引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学生感同身受,觉得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含有非常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谓生活处处有地理,这样能大为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手段直观化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解决问题,而多媒体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载体。它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介绍《多变的天气》一课时,讲到雨水的等级,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四个等级,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效果,雨水由少慢慢变多,四个等级清清楚楚,学生一目了然。这类直观的手段融入地理课堂,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多角度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吴凯 单位:江苏江阴市夏港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论文

1.生本教育的实施背景

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包括小组合作、探讨等多种形式。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追求学业水平提升、追求每个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本应于初中地理教学中广泛开展,受到学生欢迎。但是我们却发现,之前由于地理不参加中考,学生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地理知识脱节,学习困难。为此,沈阳市在2015年初中升学考试中加入地理测试,由此带来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以及家长的认可,这反而为生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实施带来了新契机。

2.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

优化学习方式,创建生本课堂,增强生本课堂质量,提升学生基本素养,才能体现教学真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优化学生学习、优化教师教学、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实施方式。

2.1优化学生学习,提升学科质量

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掌握一定地理方法的阶段。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中,优化学生的倾听、读图、交流。从而提升课堂的内生性质量与学科性质量。

(1)阶梯式分解倾听:即盯着听,要点听,持续听。观察学生状态,在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能主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找到知识中的关键点,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2)阶梯式分解读图:高质量的地理学习是会读图。生本课堂首先将读图分为五点即,读图名图例,读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读地形与河流,读城市。地理教学关键是地图,只有学生自己对地图感兴趣,才会主动塑造地理思维。

(3)阶梯式分解交流:生本课堂中地理教学的交流一要明确交流的问题,核心知识才交流;二是激励、指导交流过程,包括激励每个学生人人参与交流,指导每个学生学会双向交流。三是及时调整交流形式,可以采用几人一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取得好的效果即可。

2.2优化教师教学,做好协助工作

“协助”一词本身既定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中心地位,又定位了“优学”与“优教”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教师在以生本理念为基础的地理课堂上,需要牢记三点,即激励、引导与点拨。

(1)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可采用多种方式,如活动激励、语言激励、小组激励与个人激励相结合,学校引入小组评价机制,对各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学生的集体感使其愿意主动参加活动。

(2)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设置三个问题,即在哪(地理位置)、地图颜色(地形特点)、哪个方面你最感兴趣(人文地理)。使学生喜欢地理课堂,充分发挥主动性。

(3)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点拨核心知识,点拨地理语音,点拨地理联系。从而养成学生主动探索地理知识的思维习惯。

2.3优化地理课堂,突出地图地位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课堂的第二语言。在地理课堂中,可以运用传统板画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运用教师专业的板画技能,引起学生对地图的兴趣,运用位置记忆法,多动手,真正让地理课变成人人参与,学生做主角。

3.结论与建议

在初中地理参加升学考试的背景下,我们既要课堂质量,又要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理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思维形成。只有以学生为主,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探索生本教育的课堂实施方式,地理教师时刻谨记自己的“协助”地位,真正在课堂上做好倾听、读图、交流的协助工作;真正在课堂上做好激励、引导与点拨的协助工作;真正运用好地图这一第二语言,最终帮助学生不仅在地理课,在其他课程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2)生本教育在实施中仍有较多困难,有些人担心影响考试成绩,却未看到在新课程改革下,考察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已是主流,这些能力绝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所能给予学生的,这就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努力使生本理念在课堂上生根,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终身的学习人,成为学习化社会的参与者和构成者。

作者:孙语桐 单位:沈阳市浑南区第二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学生创新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意义

初中义务教育中,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地理课堂主要要求初中生对教材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然后通过掌握程度的深浅进行知识贯通,最终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老师带领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时,最主要的是让每个初中生都学会去仔细认真了解教材内容,而不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地理学科教材内容陈述的知识点与每个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本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具有非常灵活的特点,这就要求每个初中生在学习地理这门学科时,老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机会去接触实际,让每个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将地理知识进行发散性的思维,从而进行一种的创新形式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新课标对地理学科有了进一步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求老师在新课标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带动学生学习新课标下的地理学科,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创新。

二、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水平和质量,让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上地理这门学科,笔者认为在课堂中老师必须对课堂教学手段进行一定的改变。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学科主要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受到教材内容的束缚,对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的各种灌输然后拟定许多条框来规范学生的一些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无疑阻碍了学生对新事物学习创新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健康发展,让学生成为地理学科的背影,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依赖教材内容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点,但是除了这个以外,老师也要给与初中生一定的范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心中的想法,尽自己较大的能力学会对新事物的创新能力,老师再带领着每个学生回到课堂中、书本里。老师对学生的这些做法会给课堂教学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初中生不仅学习了教材中的知识点,也让学生在创新的想法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白、清楚地学习到新知识,也让老师在新课标中的地理教学方法受到初中生的喜爱。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初中生建立一个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带动学生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地理,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在这个学习氛围内,老师不能对学生太过于放纵而导致学生目无王法,这就要求老师在这个氛围内坚持一个度,从而让学生可以在这个氛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发挥想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创新,同时带动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发展。

三、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课堂第三方媒介的作用

由于地理教材内容有些抽象化,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讲解的时候学生不能进行很好的思考,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选择性的通过一些第三方媒介设施帮助初中生进行立体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媒介的接触下学习到了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场景、画面、地图等,从而带动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地理学科,提升学习动力,媒介使得学生开拓了对新知识的了解度,让学生体会到了世界的奇妙,加速学生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增加,带给学生越来越多的各种想象思维空间。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在新课标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每一个初中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中,学会了与实际生活想联系的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学生的知识面更加丰富多彩,使得地理课堂中不再感到乏味和枯燥,这些都极大地促使学生们进行创新性的思考问题,然后进行各种的实践活动。因此,初中生进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锻炼,对培养其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

作者:黄华立 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八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有效性初中地理论文

一、激发初中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兴趣

1.要发挥地理这一学科的趣味性。

对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尽可能多地联系初中生生活中的经验,使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地理不是古板的,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在身边。这样,初中生就会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渐渐地对地理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给初中生播放一些地图和地理图片,与初中生一起探讨研究地图与普通图片有什么相似处和不同的地方。这样就解决了初中生看不懂地图的难题,也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3.教师要与初中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所谓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机械地把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接触和交往。地理教师要与初中生打成一片,不仅仅要在知识上进行交流,在情感上也要多多的交流。教师要多充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情绪。所以,教师要多和初中生沟通,不要给初中生太大的压力,要和初中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教师与初中生缩短心理之间的距离,产生好友、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初中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激发初中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只有初中生与教师的关系亲近了,喜欢上了教师,渐渐地才会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

4.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趣。

教师在进入课堂给初中生上课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如果教师情绪不好,就会影响初中生听课的质量。只有教师乐观、开朗,初中生才会精神振奋。

5.在一堂课的开始,地理教师要做好导入

可以利用地理知识联系一些趣味故事来在最开始就吸引初中生,抓住初中生的兴趣特点,利用精彩的导入将初中生真正的带入课堂。

二、地理教师要精心备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备课的认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程成不成功。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明确备课的重要性。

教师自己要重视备课这一教学过程,要知道备课对一节课的成功是起着相当大的作用的。

2.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素质上,都要不断提高自己,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把教材学习透彻,掌握好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也要把握好知识的逻辑,做到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地理这一学科在还没有入门之前,肯定会觉得枯燥、抽象,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

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这节课需要讲解的内容,加上自己已有的知识,让这堂课变得丰富多彩。例如,教师可以编一些诗歌、小故事、顺口溜等来带领初中生投入到课堂中去,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

4.教师要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还要考虑到每一位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还要确保自己所备的课要符合初中生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等等。如果初中生从整体来看,知识水平都比较高,理解能力都比较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适当拓展一下知识,适当补充一些新的知识,让初中生的知识水平能得到提高。反之,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降低难度,讲解一些浅层的容易懂得知识,让初中生能够理解。

三、要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和利用地图

在地理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初中生学会熟练地看地图,必须以地图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呈现出来,才能帮助初中生直观了解广大地域空间分布的各种事物。所以说,地图是地理这一学科的第二语言,它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图也是学习地理这一学科的基础,只有学好地图,打好基础,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地理知识。

1.教师要让初中生在地图上找到最主要的国家、城市、丘陵或者河流

并且要求初中生记住其位置,然后教师要带领初中生分析其周边。

2.要多看多研究。

教师要将地理课本上的插图与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学挂图和课本中的地图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要带领着初中生多看多研究地图,总结看地图的方法和要点以及注意事项。

3.要让初中生学会看比例尺,弄明白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和实地距离

这样有助于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至于纸上谈兵。

4.在地理教学中学习地图知识时,教师要充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地图、填充册、自制版图等

加强初中生图形信息的归纳和地理规律的分析能力,使初中生具有完善的地图基础知识。

5.除了让初中生学会看地图,熟练掌握地图知识外,教师还要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初中生运用地图的好习惯,使用地图的学习的技能。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初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地图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是我对如何有效的学习初中地理这一问题所总结的一些内容。地理环境空间广大,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也错综复杂,所以在学习地理这一学科时,最主要的就是提高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

作者:闫利丽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三星口九年一贯制学校

初中地理小论文:地图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一、用图识图,激发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地理课堂如果做到“教有趣、以趣促学”,那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笔者在讲七年级下册《美国》时,发现有很多学生喜欢看美国的NBA比赛,课前布置学生任务,要求课中展示,让学生根据NBA的30支球队的分布,做一个球队的分布图,并且观察各个球队所在城市的位置,了解其名称的由来。如姚明以前所效力的休斯顿火箭队,为什么叫“火箭队”?因为该市是美国的航天城,是美国航天局所在地;而底特律活塞队的由来是因为以前的汽车城,老板是从事活塞制造业的。通过在地图找出这些城市的位置,学生比较感兴趣,这有利于加强教材的直观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又如笔者在绪言“与同学谈地理”一课中,启发学生思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男子100米、200米的双料冠军是拉丁美洲牙买加的博尔特,为什么美洲和非洲高原的黑人选手,在国际中长跑中,常能取得好的成绩?学生积极思考,得到结论:“高原上的选手,因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在缺氧耐受力方面有优势。”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那么我国的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能不能仿效美洲和非洲高原运动员的做法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通过创设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学习,教学效率提高了。

二、引图识图,获取新知

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作物、交通、城市等内容,利用地图学习,要比读课文更直观、形象,更容易形成空间概念,学生更能感知和理解知识。比如,笔者在讲八年级《疆域》中的中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时,就以课本插图为核心,让学生结合文字读图,让学生找出纬线读出,我国位于52°N~4°N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在北温带,一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导致我国热量充足,跨纬度大,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还通过经线读出,我国位于70°E~135°E之间,判断出我国位于在20°W以东、160°E以西的东半球。然后让学生熟悉图中注记,读出我国是位于亚洲东部和太平洋西岸,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等国家的位置,加以比较,说明我国地理位置更加优越的原因。

三、图文转换,巩固知识

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配合课文内容而设计的,可以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加以补充和拓展的,文字用于解释地图,地图又为文字作注释。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掌握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掌握的知识是片面的、枯燥的。课本中有许多地图是直接表达地理事物,特别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地理事物。笔者在讲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单位时,让学生按照方位“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北部边疆省区”,结合地图,按空间方位找到和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然后为学生提供一组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青陕甘,云贵西四北上天渝,内蒙台海福吉安”,进一步在地图上找到这些省区的位置。这样充分利用地图,图文结合,学生掌握知识更牢固,记忆更扎实,效果更明显。

四、创绘地图,增强记忆

笔者在讲八年级《中国地形》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画图指导,明确山脉、河流等在地图上用什么图例来表示的。明确指出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中国地形隆起的脊梁,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而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地图基础知识后,能够画出简单的地图。然后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区划空白图上画出主要山脉的分布,由学习小组共同评价,然后在画好的山脉之间填上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这样学生就明了了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通过学生绘制略图,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了,知识的记忆力更强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地图“教”,学生用地图“学”。而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探索,学生能够在阅读地图、分析地图过程中自行获得知识,而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图填图训练,逐步养成“手中无图,心中有图”。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技能,又提高了地理教学的效果。

作者:杨卫琴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学生观察力初中地理论文

一、微课程的教学优势

(1)学习目标明确。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内容、学习目标也更为明确;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等进行有机的融合,进一步突出教学主题,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也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2)交互性强、适用范围广。

由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视频多较短小,可以很便捷地网络上进行传播、交流;这也更便于学习者在线观看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进行实时的学习交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查看、解答、评价等手段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这也进一步推动“微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范围,如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学习或交流。

二、微课程的分类

(1)讲授型。

既以传统教学为基础,进行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这也是最觉的“微课程”形式。

(2)答疑型。

既以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例题、试题等以“微课程”形式进行讲解分析为主,但其重点侧重于解题思路以及分析过程上。

(3)答疑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则是针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各种疑问,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相应的解答。

(4)实验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一些理科课程中的一些典型实验进行的相关设计,其重点则多放于实验的步骤、操作、演示上。

(5)活动型。

该类型的“微课程”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学习活动所进行了探究、讨论。

三、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的设计前期,必须客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面,也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微课程”来进一步调动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趣味性原则。

“微课程”教学也无法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教师可以实时进行管理与监督,这就容易出现学生不爱学、懒得学等问题发生。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中,必须充分把握趣味性原则,并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加以体现,使得“微课程”教学更具趣味性,以进一步激发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适度分解原则。

初中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设计时,须合理掌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并将其适度分解。分解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微课程”教学中的知识点以及教学目标等。

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

(1)选题设计。

“微课程”在选题时,一定要针对某一知识点,不宜有较多内容,仅以将某一个知识讲清、讲透即可。

(2)时间设计。

受“微课程”的“微”、“小”、“精”所限,其教学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使相关教学内容能够在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间内完成。

(3)教学结构设计。

首先,知识点切入要迅速。知识点的教学导入要十分迅速,使学生可以迅速进入到地理学习状态。如地理教师可采用悬念、生活经验导入等。其次,授课主线要清晰。初中地理的知识点相对较多,而在“微课程”中,过多的知识点很难让学生们一下子全部掌握。因此,在“微课程”中应以一、二条主线为宜,并将数个知识点围绕着这些主线进行。第三,结尾要简洁。“微课程”中的教学小结是必不可少的。但地理教师一定要将小结做的“干净利落”,只需用一句或几句话来帮助学生对主线进行梳理、总结即可。

作者:李巧云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克拉玛依市第七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美育教学中初中地理论文

一、发掘教材美育因素,拓宽美育内容

1.展示地理的自然美。

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有着千姿百态、瑰丽神奇、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包括气象、水体、地貌等,都是重要的美学内容,倘若教师予以重视,并灵活展示,带领学生感受这些自然美,则可让学生领略自然形态美,培养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与情感。如学习《地球运动》等内容时,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动以及四季轮回的认识,让学生们感受自然现象变化之美。再如学习《地形和河流》、《地势和地形》等知识时,让学生通过千奇百怪的地貌形态等,引发学生想象,调动学生积极情感,使其感受自然的秀丽之美、奇特之美、结构层次之美,渗透自然美教育功能。

2.揭示地理的科学美。

在地理课程学习中,通过观察地理事物表象,可获得自然之美,而深入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地理表层来探索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则可感受到地理蕴涵的逻辑与秩序的科学与理性之美,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与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如为什么气候复杂多样?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为什么地貌形态万千、造型各异?等等,诱导学生探寻原因,感受自然地理的科学之美。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容,引导同学们发现科学美,追求科学美,提高学生们鉴赏美的能力。

3.发掘地理中的人文艺术美。

人文地理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渗透人文美的重要素材,如文化遗迹(著名古迹)、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各时期各民族的艺术作品、服饰风俗、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等,都蕴涵着一定的美学价值,教师需要充分开发与利用。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拓展与补充相关史实、传说或故事等,将地理学科的知识性与人文性巧妙融合,引发学生遐想,使其形成人文美与艺术美的情感,提升人文素养与审美情趣。另外,将地理与社会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贯穿以人地协调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分析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乱砍滥伐等人为原因而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如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及时节《中东》(人教版),呈现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寻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思考中东地区各种战争对环境、人类文明的伤害等,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的重要性。

二、探寻多变美育手段,渗透美育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材虽含有各式各样的审美素材,但这些素材是静态的,无法自动形成审美教育的功能,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整理加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展示出来,将教学过程审美化,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感知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审美与情感熏陶,完善学生审美结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不知不觉间渗透美育教育。

1.富有美感的语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形象生动的、富有美感的描述与讲授,让学生如临其境,在听觉上得到美的享受,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受。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若要进行美育渗透,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美感与趣味,紧扣教学内容,合理而巧妙引入古诗词、地理故事、地理谜语、顺口溜、俗语等内容,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化、趣味化、人文化,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在美与愉悦氛围中深化知识理解,调动积极情感。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及时节中的《地势呈阶梯状分布》时,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等古诗词,在美的韵味中感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知识时,穿插“小叶丹歃血结盟于彝海”的故事,增添文化气息与趣味,给同学们带来想象与美感。

2.充满趣味、灵活多变的直观手段。

地理现象、规律是千变万化的,单一的语言很难将其美感展示得淋漓尽致,还需要借助多样化的直观手段,形象而生动地展现地理美的魅力,引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审美兴趣,促进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如利用地理插图、多媒体视频、录像等,动态化地演示,将学生引入美的意境,感受自然美,探究科学美,丰富认知,并内化成精神财富。借助幽默风趣、富有深意的地理漫画,揭示社会生态问题,以“悲壮”之美来刺激学生,诱导他们反思,得到另一种审美教育,意识到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发展。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时,引入“全球水危机”、“就地取材”、“洗车”等漫画与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说说对水资源危机的认识,结合录像、漫画与生活经验,谈谈哪些原因导致水资源污染?等等,培养学生资源保护意识,学会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三、组织多样实践活动,强化美育教育

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但要发掘美的内容,巧用多样手段展示,让学生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更重要的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思考、鉴赏空间,鼓励与诱导同学们参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不再旁观,而是审美参与者,在动态学习与亲身体验过程中强化审美感受,发掘地理美的内涵与本质,深化知识理解,也展示学生的智慧之美与创造之美,进一步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综合审美能力。

1.多样课堂实践活动,增强情感体验。

课堂是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审美角度、学生角度来优化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通过地图分析、问题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增强学生美的体验,由感知美逐步上升到喜欢美、创造美。如分析“中国的工业分布”时,通过分组讨论活动巧妙渗透美育,让学生发掘地理独特美。首先,引导学生欣赏包含三大工业地带与四大工业基地的中国工业分布图,得到初步美感。而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各组扮演不同的“工业考察团”,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绘制了各工业地带(基地)的位置轮廓、矿产资源、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等资料的投影片展开各种“考察”与探讨活动,即通过课本阅读、地图分析与资料查阅等形式,填写正确的地名,概述该工业带(基地)的发展特点及发展策略等。小组活动完成后,选出代表展示与分析本组的“考察”成果,并在地理老师补充与引导下改正与完善,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体会工业分布中“点”(矿产区、工业中心)、“线”(交通干线)、“面”(工业区)的整体和谐之美,认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美,达成审美目标。

2.延伸课外,延续美感。

美育的渗透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借助多彩的课外活动,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拓宽学生视野,培育学生美感,使其发掘生活中的地理美,不知不觉地接受美育。如组织春游、参观名胜古迹或博物馆等,带领同学们走向自然,在老师讲解分析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自然美,激起他们对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审美意识与能力。或者开展乡土地理调查活动,如“对家乡土地资源利用状况的调查”,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其深入了解当地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变革家乡的美好情感。或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展开地理读书交流会、设计地理墙报、制作地理模型或教具等活动,运用地理知识来创造美,强化审美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美育也是重要教学目标,教师要遵循美育教学要求,充分发掘地理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借助艺术化语言与其他手段,营造美的学习意境,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其得到美的享受,体验地理的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形成愉悦的学习情绪,感受地理知识是灵动充满活力的,地理学习是有趣生动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欲望,启迪学生智力,也让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审美教育活动中强化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学会享受美、爱护美,也学会创造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发展,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与效率。

作者:李海波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以学生为本初中地理论文

一、要发挥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只有通过知情合一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既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又拥有健全人格的发展的人才。比如,地理教材中关于环境污染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知识,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滥采滥伐导致环境平衡的破坏,认识到大自然作为一个平衡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环境破坏带来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从而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中激发学生的高级学习动力。比如,学生在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全球严峻的环境问题后,教师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通过呼吁学生好好学习,运用高科技的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或者加强自我监督,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环保的好榜样。然而学生情感及思想的变化,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及教与学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因此,新课标提倡教学不仅要注重目标,还要注重过程,在过程中进行生成性的教育。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过程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不断修正,在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还要实现情感陶冶、思想教育的目标。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那种只认识到知识的科学性,而忽略思想性的教育,很容易忽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求,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学生意识参与的无意义学习,另一种是需要学生意识主动参与的有意义学习。相较于无意义学习而言,有意义学习需要学生调动身心,投入学习状态并积极配合,也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学生的经验建立有效联系,这样,学生在全神贯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才能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都受到影响和教育。而无意义学习,更多的是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与记忆知识,这种没有情感与态度参与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无法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因而学生在以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不能积极调动这些知识储备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想调动学生主动性,使教学变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分数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中的一些错误观点。比如,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喜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觉得学生是在故意刁难,打断自己的教学计划。因而,有的教师对课堂中喜欢提问的学生大加批评,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授课。还有的教师喜欢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法接受,感觉这种组织方式会扰乱课堂秩序,不方便自己管理。然而,真正有效地课堂并不体现在纪律有多好等方面,而应该是看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很多教师喜欢纪律好的课堂、听话的学生,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并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忽略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标准和表现

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注重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活动。然而,由于缺乏一些具体的衡量标准,很多教师很难把握自己课堂。切实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应该能实现以下几点:

1、学生呈现全神贯注的状态。

主要表现在学生对课堂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并投入其中,虽然在遇到困难时会出现卡壳现象,但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地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解题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并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苦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高级动机。

3、地理教学最终的评估。

不应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思想等多方面的变化,应以是否实现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质量的标准。

4、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估。

反思是进步的前提,教师不仅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策略,即能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不断跟随时代的变化提高自己。

四、结语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

作者:刘林 单位:山东省济宁梁山县经济开发区初级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地理论文

一、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相关研究表明:结合时事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同学们展开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我经常结合时事热点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执教“地图”的时候,在新课导入阶段,我引入了美国轰炸伊斯兰国组织这一时事热点问题并与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媒体经常看到相关的报道,因此这一话题的引入很快就引起了同学们的讨论兴趣。在讨论的过程当中,我提出了这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在寻找伊斯兰国组织的过程当中,你们认为最需要的是什么?”问题抛出之后,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美军在寻找伊斯兰组织的过程当中最需要的就是地图,借助地图美军才可能地寻找到轰炸目标。由此,我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顺利地导入了新课,有效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是同学们感兴趣的,如果同学们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感兴趣,那么很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同学们进入新知的学习中。

二、结合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进入21世纪之后,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为问题情境的创设增添了几分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再加上初中生对于多媒体教学充满好奇心,也为我们问题情境的创设增添了几分魅力。例如,执教“地球的运动”中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时候,我发现部分同学们对于这个概念理解得并不是十分透彻。书本上所附的插图均是静止不动的,这使同学们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一个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然后结合该动画创设问题情境:“地球究竟是怎样进行自转和公转的呢?”由于受到动画的直观刺激,同学们可以很好地理解该问题,并成功地解答该问题。这是一般教学手段很难实现的。在上述教学片断当中,我结合多媒体成功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喜爱,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给同学们更多直观的视觉刺激,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很多相关的地理知识。同时也赋予了课堂教学更多的色彩。

三、利用教学道具创设问题情境

除了上述两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学道具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道具是我们初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有效的教具运用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例如,执教“南极洲”的时候,我要求同学们首先认真地对地球仪进行观察,然后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假如你现在站在南极,请问你能指出东和西两个方向吗?为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同学们是很难回答出来的。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该问题,我让同学们再次对地球仪进行认真地观察,从而营造出一种方向辨别的真实情境,让同学们对于“极点”进行一次模拟体验,进而获得一种站在极点进行方向辨别的直观经验。由于有地球仪这一道具的辅助,同学们很快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教学实践表明:结合教具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解答教师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克服思维的盲点。因此,我们初中地理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结合教具创设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初中生参与问题探究的兴趣。

四、结语

我认为,只要是同学们所喜爱的、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教研之路还很漫长,在未来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不断加深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

作者:邓耿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上思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辩证思维能力下初中地理论文

1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和谐相处不是对学生一味地纵容,而是宽容、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就是宽容的体现。那么在教学中,宽容则意味着:不歧视学生;不隐瞒学生;不压制学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有分歧可以通过沟通解决。让学生学会理性地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相处也需要教师更多的教育技巧和个人魅力。教师在整个课堂的控制上要做到举重若轻,把关注的重点放到学生学习态度上。教师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思考,甚至质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让学生从被要求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再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适当地放。把教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以文化主体身份入场,专业学习信息、创设文化情境,引发教学事件。”“为充分表达、倾听对话、自由讨论、自主判断提供开放空间”。例如在讲授“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学生自己讲。在组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单独讲,也可以让学生组队思考,更可以让学生做小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学生自己有生活体会。关于人口多带来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提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看病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资源消耗大”等。基于学生有些生活体会不够,或是思考不的特点,教师还可以补充资料,让学生不仅看到众多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看到众多人口带来的有利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笔者相信辩证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地锻炼。

2坚持公平有效的教学评价

公平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保障。教学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合理有效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尤其需要教师考虑教学评价的作用。新课标对地理教学评价要求“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尤为注重以“激励”为主。强调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在传统教学评价上是一个突破。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我国教育目标的变化,传统知识评价已经越来越多表现出了不足和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评价内容需要更充实,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评价,更加入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评价方法上注意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的有机结合,做到综合考察。同时在评价形式上也可以把学生自评,小组他评和老师评价有机结合。力求给学生一个相对客观、公平的评价。能力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形式,它所含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对能力评价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掌握地理思维。地理思维能力是要学生对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整体的把握,会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其实就是考察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人与地之间的关系,也只能用辩证思维方法来解释。地理思维能力考察也应包括学生的图像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因此从地理学科本身特点上看,教学评价也需要辩证地进行,把学生的能力综合地考察。评价归根结底还是为教学服务的。地理教学评价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理解地理,喜欢地理。从而进一步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在做出教学评价时也应多方考虑评价的激励作用。可以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更为重要的是,在评价中一定要重视让学生能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要指出学生今后努力的方向。体现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3设置有效的提问

提问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地利用提问并同时注意提问时机,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将学生的思维矛盾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提问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问可以尝试以下两种提问形式。

3.1入性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的开始由疑问和惊奇开始。”锻炼思维,兴趣是重要的。提出鲜明的问题有利于思维的开始。教师通过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种引入提问起到的就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一开始就有兴趣去思考。因此这种问题的设计就要贴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例如我们可以问“天气预报可以取消么?”引发学生思考天气预报的作用。这样的提问直接而有效。让学生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跟实际生活联系再一起。让思维变的更有培养的价值。

3.2辨析性提问

知识的巩固,概念的明确都是从辨析开始的。辨析也是明是非,辨真伪的必要途径。辨析让学生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辨明不同。通过比较发生内化,学生通过思考是很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例如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辨析。自然资源资源的概念辨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辨析。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得到更清晰的认识,也同时能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学会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作者:张美青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沙河笫五学校

初中地理小论文:课堂生活化初中地理论文

1.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概述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即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日常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趣味性、生活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形象的理解。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地理教学枯燥、单调、刻板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使地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转变了传统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大量枯燥的地理知识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把生活化的气息引入课堂,将地理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案例进行解释,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首先对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关键有充分的认识,并具有足够的生活化教学实施能力,此外,还应当积极观察生活、收集生活资料,力求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变得顺畅、自然、易于接受。

2.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应当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应当重视生活化教学的导入、生活化情境的渲染、生活化活动的组织等几个重点内容。以下对这几个关键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2.1生活化教学的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应当有一个导入的过程,即教师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叙述以及列举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将学生带入到生活化教学的情境当中。例如在讲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中国是什么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然后在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两个词语,那么大家知道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吗”,在师生互动列举一些国家后,教师继续引入“那么,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有的国家是发达国家吗”,进而可展开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在这样的生活化教学导入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化、生活化,另一方面要注意列举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2.2生活化情境的渲染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中,仅仅有生活化的导入是不够的,应当在整个过程中塑造和渲染生活化的、轻松的地理知识教学情境,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和有趣的生活现象或者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化枯燥为生动有趣、化死记硬背为自主探索。例如在进行“中国的民族”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对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和特色进行死记硬背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在这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述一些各民族有趣的风俗习惯和衣着特色,并结合图片、视频等,使这些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然后让所有的学生合上课本,将学生分组,教师通过列举某个生活习俗和衣着的图片,向学生提问是哪个民族,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计分,设置一定的奖励。如此,方可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趣味性,改变教学方式,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3生活化活动的组织

在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活动的组织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的地理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并产生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地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增长。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水资源”课程时,在课堂教学的末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观察和记录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根据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生活中节约水资源的对策,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堂中进行活动展示,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同样可以采取小组计分、小组评比的方式进行活动结果比赛,对表现、结论科学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的生活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切身地体会到地理知识的用处,体会到如何应用地理知识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知识运用能力。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在当前的教学体制改革下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师应当认识到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并积极改进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效,力求通过科学的实施策略,使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实效得到凸显,使学生的综合地理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梁会成 单位: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中心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课堂教学拓展初中地理论文

一、初中地理教学拓展的基本含义

一般来说,初中地理教学拓展包括了课堂中的教材知识拓展和课堂之外的地理专题知识拓展。就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来说,我们可以总结定义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的教学中,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和依据将老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相联系和结合,然后找到适当的实例进行探讨论证、实践探索以及追因索果。这种将课文内容中的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经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建立和培养。

二、影响地理知识课堂教学拓展的因素

1.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新课改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理念,个体差异、思维认知能力、心理和生理年龄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课堂教学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要对方法、事例案例和过程进行选择,唯此基础上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兼顾和不同程度的发展,才能使地理教学得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2.教师的素质对课堂教学的拓展起着关键性影响

由于每个地理教师的自身知识结构、教学经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思维表达方式等各不相同,因而对教学方法、内容、知识等方面的拓展也就不尽相同,对整个课堂氛围以及学生的反应保持怎样的状态基调,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3.环境条件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有着变化性的影响

由于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和人文环境,而这些环境是处于变化中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生活环境也是不尽相同的——家庭教育环境、经济条件、校园环境、居住环境、国内外环境条件等都处于变化中,这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都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因此在教学的拓展上要因时因地与教材知识结合,让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更加符合变化的环境,对知识的理解认识深度更加。

4.教学设备及工具的变革更新对课堂教学拓展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教学辅助仪器设备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地理教材、地图、工具,网络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的不断增加和更新完善,这些辅助性的设备工具不仅能够对教学内容、方法等做到最及时较大化的更新,同时也能对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做到最完善的补充和扩充,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三、地理课堂教学拓展的策略

1.依据师生活动的主导性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自主拓展的教学策略,是指让学生自主去进行学习策略的设计和教学目标的确立,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提升。二是教师指导拓展的教学策略,即老师根据课堂教学和教材需要,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具体重点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2.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内容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学生课本知识拓展策略,它包括学科间知识的拓展联系与学科内知识的拓展联系。即将其他学科知识或者地理学科内部关联的知识引入地理课堂教学中。二是学生生活经历拓展策略,将地理知识拓展到学生的生活经历,达到知识的应用层次。

3.依据课堂教学拓展的思维方式可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纵深拓展策略,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式的穷追不舍,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二是横向拓展策略,围绕知识展开多角度拓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起到锻炼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作用。

4.依据图表进行教学拓展分为两类拓展策略

一是地图信息拓展的策略,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表达语言,图上的信息往往特别丰富,只要善于挖掘,可以不断加深知识的深度,拓宽知识的广度。二是地理数据表格信息的拓展策略,很多地理信息通过数据表格能直接说明某一具体的问题,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挖掘出隐藏在这种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联系规律。

作者:卫凌洁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第七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教育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一、在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初中地理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所有的初中学科中备受冷落,是一门学校、社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重视的学科,甚至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地理学科就被当做是一门副科,因为都认为学与不学,并不影响学生的成绩,所以地理教学往往被忽视。这种现象的后果,就会给初中的地理学科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和结果,就会导致初中的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效果不佳,这样的问题在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系统中变得非常得明显和突出。这是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由以往的“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所转变,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再是以往传统的教师为了成绩而教育,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模式。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素质教育,真正地是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而进行教育的。但是,很多的初中地理教师,受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太深刻,以至于现在仍依据以往的教育观念来进行教育教学,忽视了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也忽视了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现代化的社会,要求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技术能力。教学观念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就导致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优化和提高,以致循规蹈矩地按照教材和课本上的内容教学,不是死记硬背就是理解记忆,缺乏灵活性的教学,缺乏一定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不能够很形象地体会到初中的地理知识,硬性的教学会使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就会导致教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生机与活力。这样的现象也是导致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中地理的教材有一定的缺陷性和局限性

初中地理的课本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比较死板,只是纯粹的知识理论,缺乏需要去实践的教学内容,课本教材比较注重科学性和理论性,如果只是依靠地理教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讲课,学生在下边听课,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那么,初中地理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就能够可想而知了。

二、针对解决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出解决策略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解决这些相应的问题。

(一)改变初中地理的位置,使初中地理学科受到重视

初中的地理课程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熟悉并且可以掌握运用乡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一门地理基础知识课程。初中学生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地理学科地位的问题不容忽视,要采取措施把初中的地理学科提上日程,放在主科的位置上。身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首先,教师自身就要高度重视起自己的教学工作,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讲课中灌输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学生在人们外出游玩时是需要有相对应的地名、方位、景点知识,需要了解当地的气候,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用到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间接地使学生家长也能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用新眼光去看待初中的地理课程。

(二)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以往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比较封闭,缺乏开放性和实践性。身为一名初中的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教育在不断地改革,教师应该不断地吸取新时代,新的教育观念的精髓,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为学生设计生动、有趣、灵活的教学课件,带领学生多去户外实践,多去实际操作,这样可以把初中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可以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教师亲自做的课件,可以使课件非常灵活、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了解并且掌握初中地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初中地理教师不能受教材的局限

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来说,仅仅局限于课本的内容来进行教学的话,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地理教学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不单单地拘泥于教材的内容,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扩展,以教材结合实际,以实际照应教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初中地理的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想有效地提高它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地进行改正,不断地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寻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这是我们每个地理教师所应该不断努力的。

作者:范立恩单位:河北省行唐县上碑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高效课堂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一、做好师生角色的转变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新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和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看到的是,在当前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来看,由于地理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对于地理教学的革新力度不足,造成地理教学的方法陈旧,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同时,由于教师一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扮演主导角色,对学生们发号施令,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得到重视,自己的观点看法不敢轻易提出,或者即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会受到重视,甚至会受到老师的斥责,这就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必须要做好师生角色的转换工作,让师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对话,教师要从课堂教学的掌控者和主导者向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方向转变,而学生要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角度转变,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促进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二、切实优化课堂结构

优化课堂结构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课堂资源得到优化,课堂的所有积极因素才能被充分调动,才能使地理教学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反观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是一个主要问题,教师从头到尾一直进行知识和理论灌输,进行大量的板书和口头讲解,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地理知识和理论来不及进行消化吸收,甚至对于有些知识还来不及反应过来,教师已经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了,这样的话,学生就无法从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取营养,获取乐趣和知识,时间长了,就会对地理教学失去兴趣,自然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一定要切实优化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巧妙地设置教学内容,不要从头到尾满堂灌,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在吸取知识和营养的过程中活得快乐,获得动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建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增强,信任的提高,进而营造一个自由、开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用担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对还是错,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足,教师仍然具有极强的,学生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发表之后,也会受到老师的责备和批评,这就导致学习氛围枯燥、压抑、封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常常会有一种窒息感,没有一点的学习乐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致力于营造一个宽容自由开放愉快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可以让每名学生尝试当一节地理老师,让学生与老师互换角色,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要教学反思问题,教师要广泛争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行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改革,不断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进而构建完善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学反思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一是由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漠不关心,奔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地理教学课堂教学毫无兴趣,自然也就不会对教训内容和方法提出意见,二是教师的态度不诚恳,与学生的沟通不到位,个别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不敢轻易发表出来,怕老师不高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学反思效果的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上出发,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反思的制度和体制,定期不定期地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地理课堂教学进行调查,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中有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尽较大限度的吸纳,不断提高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作者:崔明科单位:岫岩县前营子中学

初中地理小论文:课程教学初中地理论文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掘教材资源

在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地图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工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图形教学上,可以运用地图这项工具描绘出很多地理图像,例如:统计图、景观图、示意图等等,在多数时候也是地理教材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上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教师如果能够对这些地理课程教学特点加以利用,就能够使学生充分直观的认识到地理课程内容,并且能够掌握地理课程中的空间分布规律,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掌握各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足够细致的发掘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活动中,将地图等地理工具进行灵活有效的利用。

2.利用举例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热情

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以一种灵活多样的举例模式来进行。例如在学生学习欧洲各大地形体系中时,可以了解欧洲各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形式,并且通过掌握国家的大体位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时,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国家的自然、经济风土人情,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学生充满了解的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的活跃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列举世界各大地震板块和火山分布的知识点,来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板块与火山分布的对比,找出各自特点的关联关系。使学生很快很容易就得出板块交界处就是火山和地震的密集区这一知识点。又如:在讲解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差异时,就可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中“过火焰山”的相关情节,并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唐僧师徒千辛万苦要过的火焰山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吗?这样,在瞬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也会很愿意举手发言,教师再趁热打铁,引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地理情况与知识等,就可以很好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气温、气温带以及气候特征等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校当地的天气或者某一时间段内当地气候的变化等,为学生进行细致、详尽的讲解,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更便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其学会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地理问题与现象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会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有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发挥自我思考的能力,促使其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升,这就突出了新课改下要求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

3.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充分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科技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到地理课程教学中。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应导入一项重要且关键的教学内容,那就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在图音、影像等多方面的配合下来进行地理短片播放,占用课堂上刚刚开始的较短时间,以最短的课堂时间为开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好奇心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将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激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充分符合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将知识以立体化的形式传送给学生,从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给学生一定的联想空间,这也符合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改革标准,更加让学生不仅课堂注意地理知识的学习,在课下也注重了地理知识的积累。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中,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是新课改要求下地理创新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将学生的未来进行着重培养,利用多种创新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掌握熟练的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这样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他们知识面的扩展。

作者:祖晓杰单位:辽宁省桓仁县东山中学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