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理与生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地理与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与生活论文

地理生活论文: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分析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较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本文转自及时论文网]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

地理与生活论文:分析地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

一、亲力亲为,提高观察动手能力

学习《地球运动》这一章内容时,讲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中有关地方时与区时的掌握,预先要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资料。如在宾馆的迎宾台后有不同的时间钟,让他们自己去看北京、东京、纽约、伦敦等不同城市在钟表上的时间,并作记载备用,在课堂上进行时间的换算。也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一些全球性的活动,如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大型娱乐活动等举办地与我们当地时间的差异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比较又有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关于地球表面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的内容学习前,让学生在我们县城所环绕的沅江边进行观察水的流向,沅江两岸的河床陡缓状况。这样很明显可以发现河的右岸陡峭,左岸平缓,泥沙沉积,沙洲出现。而我们县城就坐落在泥沙的沉积岸。让学生理解在北半球的河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因而右岸侵蚀严重,左岸泥沙沉积。

在讲太阳高度角时,让学生去看看楼顶上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情况,思考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支架来获得较大的太阳辐射能。在楼间距的问题上,让学生分组去测量不同的住宅小区的楼间距,了解楼层高度,以及询问住在小区中的住户房间的采光情况,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采光与楼间距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亲自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我们书中知识的再现,既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材中《大气运动》这章内容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导致水平方向上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从而使得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高低差异,促使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闷热的夏季午后感到胸闷气短,就是因为高气温产生的低气压而造成的。到过海边的同学也有感受:夏季白天站在海边,你会感觉到凉风习习,因为风是从海洋吹响陆地。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我们熟悉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所以空气稀薄气压很低,高原反应严重。季风[本文转自及时论文网]环流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平时的生活中都有这样的感受:夏季地面温度高,而水里凉快;冬季水温要高,地面气温低。这样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的气温高低不同,导致了气压高低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向,这就是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很多的大气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理论学习来进行分析。如晴朗的天空为什么一般都是蔚蓝色的?在阴天,日出日落前后天空为什么还是明亮的?交通信号灯、一些警示色为什么一般都是红色?为什么在深秋的晴朗夜晚容易打霜,气温比阴天更低?“十雾九晴”的现象如何解释等等,这样的生活现象数不胜数。学习了课堂知识就能轻松地解释这些生活现象了,这样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正确引导,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实在的主体,他们的思想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人口和人口问题”中,针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农村人口增长较快,老龄化不断上升等。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环境中去了解、去调查,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城市化问题上,让学生思考:城市比农村有哪些好处?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对农村生活有哪些影响?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有哪些利弊?学生可结合自己已了解到的,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点拔就能完成知识的构建,合理的答案,让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在探讨中激发学生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每天看电视里报道的钓鱼岛新闻,以及身边各种形式的爱国呼声和爱国举动,结合我们教材里的“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内容,可以让学生很好的接受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到理国。

面对时代的发展,与世界接轨是我们中国面临的挑战,无论是在资源、经济还是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一些热门话题,如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有时也免不了会出现荣辱是非已经混淆,产生认知偏误,教师若不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就无从形成,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时也就难保不出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与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才能真正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细节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利用这些鲜活的人物和事例,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无论是光明的一面还是阴暗的一面,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用心去触摸,去感悟生活,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总之,我们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终身有用。

地理与生活论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乡土化与生活趣味

摘要: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内容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教学中便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亦充满了生活实用性与趣味性。地理教学的乡土气息,通过教学资源乡土化和教学过程生活化得以体现。生活与知识的有效契合,满足了学生潜在的实践需求,鲜活的生活案例,使得地理教学欢乐有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终生发展,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乡土地理;生活;终身发展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地理研究的对象包含五湖四海,穿越天地人间,使得地理的应用渗透到各个方面,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影子,地理教学中便有了浓浓的乡土气息,饱含生活性和趣味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推进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进一步凸显了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及生活化。但现在的教学和考试却把它变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现阶段通过教学资源乡土化和教学过程生活化教“活”地理,提升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显得尤为重要。

1地理教学的乡土化

乡土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环境中的乡土地理,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其归属地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升地理素养,增进地理情感。

1.1地理教学资源乡土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当学生遇到还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时,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由近及远,由已知探寻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身心发展特点。广东省地形较为复杂,地区间经济差异明显,海洋经济、立体农业、外贸工业等多样化的经济形式,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技术的温床,客家文化,产业升级,一体化经济……其具备相当多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学资源,而诸多的乡土化地理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来讲,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说服力,教师注重对乡土教学资源的整理收集,于教学将大有裨益。

1.2地理教学过程乡土化

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笔者认为是及时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广东省地理教学相当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开放,信息化素养较高,这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教学设计过程,融入乡土地理元素,笔者认为是第二层次的教学过程乡土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学内容如果与乡土地理相结合,让学生感悟到地理问题的存在,更容易引发学习需求。对于某些具体地理知识的授课设计过程中,可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广东位于中国大陆南缘,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暴雨、洪水、风暴频繁;地形大致北高南低,由山地、丘陵过渡为台地、平原,地势梯度变化较明显。丘陵山区和台地边缘地带,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在重力作用和流水作用影响下,滑坡、崩塌、水土流失等表生性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讲解自然灾害时,鉴于广东省两广丘陵的地形、气候特点,易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笔者在自然灾害授课过程中,课堂上通过googleearth直观地给出广东的卫星地图,拍摄了深圳市龙岗区至南山区沿途的护坡石、护坡林等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广东省地形、气候特点,分析其原因,进而引出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因素及治理措施。直观的材料,真实的情景再现,学生感兴趣的同时,教学效果明显。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创设地理学习情境,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情感,也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地理教学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课程改革,给了老师们大刀阔斧的机会,创造性地利用资源、创设教学环境;给了学生挑战自我能力的机遇,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

2.1注重地理知识的生活实用性

地理的自身特点,使其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寓教学内容生活化,运用具体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即可充分认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既可满足学生潜在的实践需求,亦使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得以凸显。笔者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就在身边,地理知识是可以真正为生活服务的。广东地区容易产生回南天,一般春季的二三月份,冷空气走后,暖湿气流迅速反攻,致使气温回升,空气湿度加大,一些冰冷的物体表面遇到暖湿气流后,容易产生水珠。这一锋面雨的地理知识,与生活中回南天现象契合度很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很容易将知识生活化。讲授太阳高度角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直射时单位面积获得热量最多等相关知识,以学校内的石盘日晷、宿舍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倾角为例进行授课,解释了知识,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事物。昼夜长短授课过程中,以学校不同季节的作息时间作为生活案例,学生体会到夏季早练时间比秋季早,结合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学生易懂,也学会了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很好地体现了地理的生活实用性。此外,海陆风、夏季山顶作为避暑胜地等等生活案例,均可很好与地理知识相结合。

2.2注重地理知识的热点捕捉与情感教育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地理的三维目标,突出了地理教学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活中的时事热点、生活中的文化景观等等,往往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如雅安地震,在传播地震无情人有情的情感教育同时,结合这一让人痛心的事件,开展灾害应对教学,让学生了解面对地震等灾害时应符合应对。如此震撼的事件,恰当的教育方式,传播了大爱,收获了学生的心灵,也收获了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学习地形一课时,鉴于深圳众多的地名中包含“岗”、“岭”等字眼,“龙岗”、“横岗”、“红岭”等字眼恰如其分的展现了深圳地山丘陵的地形特征,通过这样的乡土渗透,除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深圳地形特征,也会深刻体会到自然地理条件往往会影响到人文地理条件,而人文地理条件的改变,也会相应引起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些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案例的解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便会思考生活环境中所蕴含的地理知识,地理探究便自然的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当中。笔者在阅读深圳晚报时,曾发现了一整面关于页岩气的报道,对此,在课堂中,活用页岩气资料,带领学生认识更多的清洁能源,结合“穹顶之下”这样的宣传片,知识得以贯通,亦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学生节约能源的环境教育也可以渗透其中,有一段时间内,低碳出行都已经成为学生的口头禅。主席的对“赤道之国”厄瓜多尔的访问、对欧洲芬兰等国的访问,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而在热点问题的了解中,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处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往往了解得越多,越容易产生浓浓的地理趣味。

2.3注重地理教育的实践性

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我们学校的“蓝天社”学生社团,有对污水处理厂的调研报告,有对深圳红树林森林公园的定向越野,有对NBA球队名称来源的地理知识探究,有对火影忍者中鹿丸利用变化的太阳阴影面积的地理解释,有对深圳经度、纬度的实践测算。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学习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让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美好的生活。地理浓浓的乡土气息,使得地理课堂变得具有亲和力,地理的生活化,使得地理拥有了独具一格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地理更有魅力,教学过程注重乡土地理的综合运用,注重关注地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收获的是创造性教学的教师,培育的是具备生产能力和发展能力的21世纪学生.

作者:隋明明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科技城外国语学校

地理与生活论文:初中地理知识纹理与生活纹理的交织

大部分地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对生活纹理的展现。生活纹理包括地域自然、人文、建筑等等,对这些的集中概括就产生了地理知识的纹理。可以说,地理知识是在自然客观存在事物及人类生活规律的形成中而孕育的,其纹理无不展现着人为的迹象。也就是说,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认、分析及利用自然,并为给子孙后代提供生活依据和规律,以自然存在的事物为基础进行地理知识概括,并将那些通过生活实践获得的生活规律进行整理。在一定意义上,地理知识描摹生活的纹理而获得一定的形式,在获得形式之后,便与生活纹理互相交织,共同象征人类生活的表征。所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将眸子转向生活这一知识泉涌的根本源头,也不得不将地理知识纹理与生活纹理做一次交织,随生活的辙迹寻途,洞察地理知识的纹理,以地理知识的纹理为线索,探讨生活的真谛。

一、提炼地理知识中的生活纹理

人类对知识概括的行为是存在私心的,这种私心表现为知识对生活的再次观照,这一观照使得每―个锤炼出来的知识都携带着生活的味道和影子。知识表现出自身的实用性以及与生活的对等性。但往往有时,我们忘记知识与生活这种脐带联系,仍是孤立地看待知识。包括存留巨大生活影子的地理知识,它具实用价值,是最接近生活的,最能指导生活的。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时,更要明示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这种关系,并引导学生从地理知识中提炼生活的纹理,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地理知识自身的理论指导实践性。可以说从单个的地理知识中提炼生活纹理,其过程是以一引十的过程,地理课堂由原来的“有一学一”变为“有一衍十”,学生为对地理知识中生活纹理的提炼而活跃交流,现代教育倡导的互动课堂生成。

例如“天气与气候”这节,其地理知识点,具有概括性,如果教师单纯地进行理论意义上的说教,那么该知识会立显单薄。且,天气与气候是与人类生活难以剥离的知识,这必然使教师在教学时,要用此知识映射出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即从地理知识中提炼生活纹理。在这里,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谈到气候、天气,同学们脑海中出现的第―个画面是什么”。这一提问,就很好地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做了联系,学生的回答也是从该知识点中提炼生活的过程。

二、用更多的生活纹理破解地理知识的逻辑

实际上,地理知识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对不断总结出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概括,当然,规律是要从更多的生活现象中提炼出的,这里的生活现象可能不是一种、两种,有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一个地理知识便必然指向更多的生活现象,这就为地理教学方式的应用提供了灵感,教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可应用更多的生活纹理破解某一地理知识的逻辑。具体言说,就是现象先入为主,以许许多多生活现象的姿态引出某一地理知识,佐证地理知识的存在。这样做,一来,可以以生活现象来拉近学生与地理知识的距离;二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让知识呈现立体多维的特点给予学生以明艳色彩、动态化内容。

比如在介绍天气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叙述其定义,即:指某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例如,雨雪风,降温、升温等等,这些都是说明天气的。教师可用多媒体将这些图景表现出来,并配以相符的天气符号。这些都是生活中出现的现象,集合在一节关于天气的地理课堂上,更有利于学生以多种角度解读天气变化,对人的影响。对此,教师可以举出一些借助天气影响的事件,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个借助雾,一个借助风。

三、交,用地理知识纹理与生活纹理构“美好生活”的图景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变眼前,更长远的是要改造未来,使未来更加美好,而未来的美好不是横空出世的,它需要无数个现在去堆积建构,无数个现在呈现着生活的纹理,这种纹理要与知识的纹理交织,才能产生美感和巨大的力量。对于地理知识来说也是如此,它具有改变眼前,改造未来的功用,但单单凭借知识的力量还不能发挥其自身的较大值,还要将其与生活纹理联系在一起,看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之中的发展远景,以及地理知识对眼前生活上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而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完成地理知识与生活的交织,创造美好生活的图景。但传统课堂之上,教师只偏向于理论的学习,忽略了生活现象对理论的指向,或只阐述了理论,以及理论与生活的关系,却从未教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创造未来生活。换句话说,传统的教育只止于现在,没有对应用知识改造生活进行一次延伸。因此,教师要清醒这种缺失。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地理知识纹理与生活纹理的交织。

例如,气候,即便是自然的,但人可依赖主观能动性,应用气候。教师在这里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幻想每种气候,如雨雪风,该怎样应用生活,创造实际价值。学生天马行空,脑海中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地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生活中随处都有地理,地理知识的镜子里又反映着生活之光。但,地理知识不是固定在任何生活节点上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展望未来。

地理与生活论文: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

[摘 要]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很多教师将地理书本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论知识点作为教学重难点系统讲解,而忽视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忽略了地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性学科本质,因此,初中地理走向生活化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初中地理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有效、更实用。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融合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愤怒于学生对地理常识的一无所知,地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非对它熟视无睹,只是学生还无法将课本中的地理理论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所以,与其愤怒,不如尝试带领学生走近生活、关注生活、观察生活,当注重到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融合时,学生头脑中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一、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地理课程理念的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进行中,2011年国家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地理“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更加重视学生在接受、理解地理知识之后,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理解、解决。

因此,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初中地理课堂,无疑是对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契合,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明智选择。

(二)初中生的思维特征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小学儿童的思维倾向于具体思维和动作思维,初高中生则倾向于抽象思维。初中生作为过渡阶段,思维形式正由具象思维过渡到以理性逻辑思维为主的抽象思维,但这种理性逻辑思维能力仍依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思维仍属经验型。所以初中地理等自然学科教学要从学生具体经验出发,当学生缺乏有关感性认识时,需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思维不断向高水平转化。

二、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融合的具体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例,加深知识理解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在生活中的形态。初中地理教师要善于创设与地理理论知识点相关的生活情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以丰富学生的感知,并从这些现象中,挖掘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亲身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自己身边,并不神秘。

学习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时,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的“夏季作息时间表”和“冬季作息时间表”,发现学校在后者安排上,比前者提早上学、放学,由此追问:“学校为什么要作出这个改变?”再提出问题:“冬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天是亮的还是有点黑?”

放学回家的天色,是学生每天经历的生活体验。这些我们每天生活遇到的事情,就是地理现象,正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这一节课,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大大提高。学生能根据自身生活实际理解地理问题,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既对地理产生兴趣和信心,又对地理建立了一种需求感。

(二)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深入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许多现象。

穿衣方面,运用气候或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识:夏季气温高,太阳高度大,太阳能量集中,浅色衣服反射率高,可以把太阳光反射回去,人吸收的太阳辐射就小,不至于太热;而冬季气温低,深色衣服反射率低,吸收率大,可以把太阳辐射更多吸收,人就会暖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人们夏季喜爱穿浅色衣服,而冬季穿深色衣服”。

居住方面,传统民居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限制。草原牧民为了让牲畜有粮食保障,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适应游牧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建方便、搬迁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窑洞源于黄土有直立、保暖性好的特点,为了适应该地区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的自然环境,一般背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侵害;西南地区吊脚竹楼,高悬地面,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既通风干燥防潮,又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又如“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尖北平”“南船北马”“江浙盛产丝绸”“新疆瓜果香甜”“黄河下游的地上河”等无一不与地理规律有密切关系,这些事实的原因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

理解、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待身边生活现象,生活在更理性的世界中。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三)设计地理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在“做”中学地理,是陶行知“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越用,印象越深刻。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力量,会让学生更能接受抽象的地理知识,甚至爱上学习。

地理知识的实践,从身边小事开始:曾经拍摄的旅游照片,或旅游地图,以此引起学生对旅游生活常识的兴趣;生活中我们觉得顺利成章的事,也蕴含地理知识,如我们居住的房子朝向的选择,不同省份的四季存在较大差异等。有趣的学习方式,又能够提高让学生学习时,乐在其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有意观察生活,培养地理思维

要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地理知识,不仅能巩固已学地理知识,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以此学习未曾掌握的地理知识。鼓励学生以怀疑的眼光看生活,对习以为常的事物,更要重新思考,探究每个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

我们从《地理》教科书中知道,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相对于及时、第二产业,占用资源少,不会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而被称为绿色产业,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每到假期总能见到各大景区人山人海。家乡的菊花展、五店市传统街区作为当地力推的旅游产品,早已闻名遐迩,只要走出家门就能见证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流的爆发性增长带来周边餐的繁荣,也增加污水、垃圾排放量;越来越多家庭置办了汽车,自驾游成为一种潮流,汽车尾气也跟着“蒸蒸日上”;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这样的旅游业并非我们期望的“纯天然,无污染”。这样的观点,正是来源学生对于生活与书本知识的思考,学生们敢于对既有理论质疑,不正体现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吗?

著名捷克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紧紧围绕新课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体验到地理来源生活,服务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的职责才能得到更好履行。

地理与生活论文:谈谈地理与生活的关系

高一地理科目普遍被认为是副科,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人类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潜在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有效的成分。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才能令其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我们老师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所关心的关于生活和地理的关系进行讲解和分析,使他们觉得地理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是与生活联系十分广泛的,认为地理学习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还可以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大限度地满足生存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面我们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对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做以下说明。

一、衣与地理

服饰首先是人类基本生活的必需品,满足人们的生命需要。除此之外,它还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文化状态。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环境及特定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服饰不但受到自身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受到社会风俗习惯和地理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的不同就造成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观念与价值取向,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文化圈内,地域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风俗,也影响着服装样式的穿着流行。越是封闭地区,地域性的特点越是强烈。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地域文明的象征。

二、食与地理

中国人的饮食可谓博大精深,中国和法国等国家一起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完整体系和深厚文化的饮食大国。即便是在国内,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这无疑是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到中国人饮食的南北差异,人们总是用八个字精辟地概括――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分界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地处半湿润或湿润区,降水丰沛,水稻生长旺盛,能一年多熟。所以南方人主食米饭,并用米线、米粉取代了面条,还另有米糕、粽子、汤圆等食品。

三、住与地理

纵观中外传统民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使世界各国的房屋各具特色,成为各地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我国北方建房多采用木料,而南方建房多采用竹料;蒙古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通气性好的竹楼为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适应气候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地方风格的各种住房,如东北的火炕、傣族的吊脚楼、海南岛的石头房、黄土高原的窑洞、青藏高原的庄窠住宅等。

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地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的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四、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炎热的夏季,太阳高照;多雨的春季,阴雨绵绵。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学过的天气系统,为学生讲解生活中出行遇到的地理现象,学生的热情顿时会高涨很多。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此外,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五、学识与地理

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关注时事,了解国际上的大事件,了解自己祖国的发展,但是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作为前提。例如目前ISIS的相关问题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伊拉克战争与叙利亚内战都是新闻报道上经常出现的内容,而俄罗斯与土耳其关于侵犯领空的新闻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之中,但是如果想要了解这些,首先要知道当地的地理情况,伊拉克与叙利亚接壤,而ISIS目前占据着两国的部分领土,叙利亚同土耳其是邻国,但是俄罗斯在叙利亚境内打击ISIS,俄罗斯同土耳其领土并不接壤,他们的领空争端是在叙土边境。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才能对新闻联播中的内容有相关了解,使地理丰富学生的学识。

总之,我们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背景中,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地理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让地理与生活链接起来

摘 要:地理新课标提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旨在让地理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让学生感悟地理知识的实用性,进一步引起学习地理的热情,让他们能在地理课堂学习中发现、探究、解决地理问题,体验地理带来的乐趣。而我们在以往地理教学中过于侧重知识的传递,却忽略了对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因此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地理;知识;链接;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99-01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根据这一理念,在自己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这个目标呢?我认为下面几个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一、确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可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较大限度地让全部学生参与。例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我们可以确立如下的教学目标:①知道大气污染指数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标准,并明白大气污染指数、空气级别与空气质量的关系;②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大气环境问题,增强学生环保意识;③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会造成大气污染,被污染的大气又会反过来危害人类;④能够说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些措施。通过这节课,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若不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人类将永远失去自己的家园,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与关注。引起学生对我国大气质量的忧虑,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地球。

二、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

地理教材知识都是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有关规律的抽象高度概括,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讲授新课,学生思维要从抽象到抽象,那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难度就太大了,所以不少学生总感觉地理超难学。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若是能搭建起课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的桥梁,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去认识和理解书本知识,那学生就有了学习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势必得到质的提升。

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地理教学中应如何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体验到地理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地理教学。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这一节中,一开始学生感觉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与他们生活相距甚远,我是这样设计的:“当你平时随父母踏进南金路口的时潮开发园区时,你会发现这里的道路、厂房、电线、停车场是怎样的?”很快就能够把话题引到该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电、通信等)非常完善,从停车场上的几千辆摩托车可以得出这里集聚着众多的当地廉价劳动力。随后参观“童乐”毛绒玩具厂,听取领导介绍其生产过程总共有裁剪、缝纫、充棉、整理、包装等5道大的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才能完成,而一半以上都是靠手工完成的。学生很快能从介绍中得出玩具制造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在“福娃”整个制造过程中,各车间存在投入――产出 的联系等本节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将学生已有的亲身经历“串联”,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又恰如其分的引导学生为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打下了铺垫,创设了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

三、让学生观察生活,学以致用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对他们的生活有用,他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学的生活化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留心发生和存在于自己身边的事和物,才可能感知哪些有用或无用。例如地图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在生活中有意识地使用地图较少,以致许多学生认为地图没什么用。于是在学习《地图》这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到校园走一走,看一看,课堂上再请学生代表交流看到什么?然后我便问:“如果你不能面对面告诉别人你的所见,你要如何传达?”学生答:“画地图”我紧接着又问:“画地图时怎样把教学楼、宿舍、餐厅、路道区别开来并地标在图上呢?”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争着说……其实学生在看的过程中,脑中已形成一幅地图的大体轮廓,这样一幅地图在交流中就完成了。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地理化,地理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地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增进理解和应用地理的信心。

四、挖掘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们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乡土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建构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让学生动手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这一节,我让学生参观家乡的山峰,然后分组根据所观察到的地形利用橡皮泥制作出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教师再通过动画演示将山地模型平分几等份,然后在纸上描绘出每份底部的轮廓线,就组合出一份等高线图来,这时再讲解各种地形,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如何根据等高线图来判断山峰、山脊、山谷、陡崖等地形。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来绘图学习知识,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识图能力、观察能力、绘图能力等,又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掉以往那种“以讲代做”或“只做演示”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使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实际操作的过程。

总之,地理知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价值,其中不乏地理知识对人们的生活指导。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身边地理现象的观察,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必须做到在学习内容上向生活渗透;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只有这样才能“走进生活,走向发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与生活论文: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 要:地理知识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对学生加强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地理思维;欠缺;成因

高中地理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科领域,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来掌握。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也认为“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成因

学生之所以认为地理难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另一方面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及时,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多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的经纬度。

二、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高三学生面临着残酷的高考,面对高考试卷中全新的题目,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是很难解答正确的。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在地理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会大有裨益。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从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与生活

前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地理教学内容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教,而忽视了知识的运用,特别是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没有得到体现。“湘教版”教材主编朱翔教授说:“过去的地理教材内容,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和知识,学生学过以后,在今后的一辈子当中都用不到。”所以地理新课标提出了最基本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转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融入生产生活,在生产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点燃学生学习地理的火苗,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初中地理知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课堂不活跃,学生会提不起兴趣。这样情况不是特例,是普通存在的。笔者认为如果将地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即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一、教学过程中使用地理知识的真实生活实例

想要让学生理解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先要让学生看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有用之处。在教学中列举学生司空见惯的地理现象来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这些现象中挖掘蕴含的地理知识。生活经验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重点抓住,难点易化。还能是学生感到地理就在身边,并不神秘。生活中处于有地理,处处有地理思想。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离不开平常在生活中的观察和积累,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地理知识。利用生活现象提炼地理知识,引入新的教学课程,才能随心所欲,脱口而出。

如何具体的将生活实例引入地理课堂呢?如: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自然环境的烙印,教师可结合教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我国南方房顶为何陡斜?夏天人们为何喜欢穿浅色衣服?水稻种植在干旱地区为何难以成功?本地正午日影为何总朝北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现象,引起他们的探究心理,他们会体验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从而对地理建立一种需求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扩展,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认识。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用途,使他们能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许多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如建筑中房屋、居住区的朝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放角度和朝向。如何根据等高线地形图选择登山的路线,如何根据旅游景区图选择游览路线,如何根据天气预报安排生产和生活等。

二、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奇异”事件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但用科学方法去看待,却是不合理的。在地理教学中,可使用科学与传统矛盾得实例,让学生了解知识。例:在提到四季的划分时,中国以阴历的“四立”分别为四季的起点,而西方国家以“二分二至日”为四季的起点,到底哪个更为呢?老师在讲解时,不容易说清楚。我是用过生日这件事将清楚的。首先,我问学生:你们过生日是过阴历还是阳历?大多数同学回答过阴历。然后我问了一个同学的生日:阴历十月初六。我说:大家都知道今年闰九月,你今年与去年过生日相差多少时间?该生一算晚了一个月。说明阴历生日是不的。所以四季的划分还是西方国家的更一些。又如新疆瓜果特别甜又是长绒棉的的最重要产区,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江浙一带盛产丝绸,以及我国北方地以面食为主食。而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等等,这些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结果都能从地理知识中找到答案,各种地形的形成,各地的特产,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变化等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关系。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使我们正确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迷信与盲从,使我们生活在更加理性的世界中。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求知的欲望,使之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兴趣。

古话说:“学以致用”。曾今有个教育家说:“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中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会一出学校就忘却。学生每时每刻都处于社会生活环境中,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面对现实生活。而地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应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运用到生活中,这对于转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让生活走进地理,进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地理知识有用,从而在学习中得到好处,受到实惠。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构建知识,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学以致用,服务于实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

地理与生活论文:高中地理学科德育与生活德育结合的实践探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使其内化成学生的优良品德。从而实现将地理学科德育转化为生活德育。

关键词:地理学科德育 生活德育 绿色生活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首要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的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是说,德育渗透于地理教学之中。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地理教育本身所有的德育和智育两种功能,通过地理课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 资源观的树立与勤俭节约美德的培养

场景一:在食堂里,水池旁倒有许多米饭,有的同学坐在哪里,哪里就撒得到处都是饭;甚至有的同学端起饭菜,认为不好吃,没吃上两口就倒掉了,然后再去商店买各种零食吃。

现阶段的许多学生生活环境优越,吃苦太少,不能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平时生活大手大脚,不勤俭节约。通过地理课堂上资源观的培养,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环保节约意识显得十分必要。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中重点涉及到资源问题的知识有必修二中人口、农业、工业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修三中森林的开发保护、能源资源的开发、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按自然资源总量的综合排序,我国是世界第四位。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水能、太阳能和煤炭资源分别居及时、二、三位,石油资源居世界第八位;耕地、草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在学生资源意识的培养上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分析资源现状,然后展现资源问题,让学生寻求问题的解决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同时,从总体上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比较低,更进一步加剧了自然资源的紧缺程度。

由于我的资源现状决定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那么如何从我们自身做起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生活质量高,物质极其丰富,贫穷与饥饿似乎已经远离我们,但是,作为祖国未来的你们,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就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做起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天下大事,粮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2 环境观的树立与保护环境意识的养成

场景二:在校园里,一些同学吃完零食的包装袋随手乱扔,影响校园环境卫生;有的教室垃圾桶里的垃圾堆积如山,混乱的堆放在一起。

目前,全球每年产生的垃圾量在激增,达到500亿吨,这就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堆放垃圾。然而,能堆放垃圾的特殊留用地已越来越难找到;垃圾填埋时,化学物质可能泄露,污染地下水和土地;此外,如果利用焚烧处理垃圾,有可能造成空气污染。

在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中重点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内容很多,如必修二中城市化产生的问题、直面环境问题,必修三中的流域的综合开发、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选修六整个模块都是环境保护。

环境观是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人类的环境观是从“天定胜人”逐步发展为“人定胜天”,发展为顺应自然,“人天共存”和协调发展。通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充分认识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关乎千家万户,并且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环境污染与人类的活动具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环保传播绿色价值观的传递应在全社会倡导,反响热烈。但是现实是具有很强烈的感染性,很多事情习惯成自然,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

通过环境观的养成,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垃圾污染的办法。面对过量的垃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废物的再利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资源少产生垃圾,以及垃圾分类的观念,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等等。

3 可持续发展观的树立与绿色生活

场景三:在学校门口,每天上放学是交通非常拥挤,接送孩子的车子排起了长龙,其实他们的家就在学校附近,有的学生离家就几百米还要打的回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贯穿教材始终,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领域的教学中,不仅讲授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理解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最终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产生活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而落实在现实行动上就是我现在提倡的绿色生活。

新时期的德育不能仅限于班主任的生活德育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尤其是学校,应多开展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和主题班会等探究式的活动,让学生在钻研、讨论中转变观念,化为行动。高中地理课堂的理念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地理学科德育,并将地理学科德育转化为生活德育,让学生的优良品行成为一种行为自觉。

地理与生活论文:谈中学地理教学中与生活的联系

摘 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地理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改善学习方式,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掌握知识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必然对他们的终生发展有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在地理教学中体验现实生活。以下是笔者近两年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借此抛砖引玉,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

关键词:地理课程 教学 生活 对策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爱好。具体的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它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它帮助人们了解各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地区分布,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它也使人们懂得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面临日益突出的各类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地理教育受到今日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而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外界加强于学生的负担,也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考前大量背记,考后大多忘记”的无意义的活动。

2、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用”字,这种学习更强调的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通过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形成原因,说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容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这一部分地理课程内容比起其他未被选作课程内容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用处更大一些。不存在一条的界线,把地理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两大部分。地理知识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部分,也包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部分。中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地理信息。但学生对媒体中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不甚了解,值得我们思考。

地理技能包括地图、地理图表、表格的运用。有人指出,中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技能还应包括应用一定的资料绘制地图和图表的能力,在电脑上查询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野外对地理位置的定位、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果中学生能够掌握上述技能,尤其是能应用这些技能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那么可以认为,地理技能比较好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了。

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途径

1、利用学科知识在生活的衍生性,引导探究学习

中学地理是一门具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双重特征的学科,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生活衍生性。这种衍生性,为学生提供了质疑、思考的广阔世界。当我们引导学生把研究的视野定格在地理学科与生活案例边缘地带的时候,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数学的创造欲望,并可通过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间的渗透与综合,培养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学会了依托现有的知识,设计和实施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检验课本知识,检验他人的观点;通过探究的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2、利用生活素材,拓展学习时空

教学过程的社会化、生活化是知识活化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如果要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就必须使课堂的生活案例丰厚,就必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并把它转化为教学材料。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就强调指出:学校的较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脱离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就缺乏兴趣和快乐,并且使学生在步入生活后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与生活是脱节的,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利用本地教学资源,进行体验性学习

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书本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不是完整的课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应到社会里去上“思维课”,到大自然去读“大自然的书”,以便充分利用社会和大自然这个能产生奇效的教育资源。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和大自然中体验是实现课程资源转化的重要机制,因为体验性教学是知识内化,经验升华的重要方式。

4、利用对比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构 建知识

新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感受、理解和领悟,透过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再生、再加工、再创造才能内化为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生成多彩的内心文化世界和心智结构。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并以自己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们应从“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用新颖生动的事例――生活案例组成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学习地理,构建学科体系。如:在学习有关水资源问题时,我们充分挖掘家乡的环境资源,利用对比材料,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组织学生观察、调查家乡大桥河的水质现状,然后引导学生走访沿河的住户,通过住户们的回忆,使学生更真切地感知水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分析、交流有关水污染的原因及对策。这样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使情感得到了升华,实现“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的转化。

地理与生活论文:略谈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知识的融合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习回归到生活,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吸引学生向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转变,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 教学情境 教学策略

引言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课本虽是需要,但教的人不可死靠课本。他必定要适用补充材料及临时材料,以适当特殊及当前生活之需要。”如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课标,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包括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和积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开展,新课改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学生发展和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不断武装教师头脑,不断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新的课程理念更多地强调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地理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相联系,把地理问题与学生生活情景相结合,让地理生活化,生活地理化,以地理知识为经,以生活常识为纬,以生活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高中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2.1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

导入新课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合更加突出了地理学科实践性和探究性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学中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教师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与地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知道如何引导、调控、恰如其分地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拓学生思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应内容,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讲解有关天气时,我们可以放几幅不同的图片或让学生直接观察课本中的图片,首先对天气变化方面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分组讨论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2.2巧借生活实例,洞悉地理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意思是说,我们应该以自身的经验作为基础,把这些所经历过的知识经验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对于地理原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可以借助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将复杂难懂的地理原理赋予其中讲解。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课堂中运用生活现象解决教学难点。课堂运用实例:洗衣机甩干衣服过程(台风眼的形成原理);学生活动演示三圈环流一分组传送书本(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空调、暖气安装位置(大气运动);洗手池里水流的旋转方向(地转偏向力的体现);当地气象谚语收集(天气状况)等。

2.3借助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但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选取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学三大类岩石的成因时,对于变质岩,学生难以理解。可举例说明:泥土加热会变成坚硬的砖或是瓷。那么,对于地壳中已形成的岩桨岩、沉积岩碰到了高温的岩浆会怎样?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变质岩的成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学,而教学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生活处处有地理,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发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学应扩展时空,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去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3教与学要来源生活

在课堂教学生活化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课堂教学不能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也不能单纯地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只是教学的一种优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要求联系实际,面向生活,但绝不是与生活合一,而是既要联系日常的生活实际,又要与日常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生活化教学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但也会让学生的思想飞向远方,例如教师在举肯德基的例子的时候,有的学生们会去想肯德基产品的味道,并私下进行讨论。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生活化教学的度,既要把学生的思维打开,又能适时把他们拉回来。

4教与学解释生活

在互动生活化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导入新课或者是在讲授具体知识时,总会找生活中的现象或者问题进行情景创设,或者是来个设问。在教材知识讲解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下老师的问题,就有很大的作用。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容易产生学习的成就感。知识解释生活,不一定就局限在“现学现卖”阶段,可以在知识学习后一段时间,只要遇到能让学生运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时候,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和鼓励。也不一定要局限在课堂,可以鼓励学生走向生活实践。例如,学习了正午太阳高度角知识后,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自己家的光照问题。也可以鼓励学生去研究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热水器表面和平面夹角如何变化,才能最充分地利用太阳能资源。

总之,地理教学也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地理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运用自如,从而切实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注意生活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既要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

地理与生活论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摘要】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关键词】高三地理 思维能力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通过高一年和高二年地理学习,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地理学习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之一是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由此对地理科学习产生了一些误解。

误解之一: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背记的学科,只需考试前的突击背书即可考得高分,这点已被考试证明是行不通的。

误解之二:认为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科学科,不少同学用学习语文、历史、政治学科的方法来学习地理,结果表明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因此,要想学好地理,首先要对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2.1 学习的侧重点是掌握“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理解和应用。

2.2 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2.3 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高考意义尤其重大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表现就目前的地理学习现状而言,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都说“地理很难”。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许多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由于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欠缺导致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及时,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多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4.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地理与生活论文:让高中地理教学与生活圆融

摘要:地理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文章从“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时代敏感点;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两个方面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入情入理。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策略

地理教学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的亲切感,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的那样:“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时代敏感点

在地理教学中积极开展生活式教学,从生活中引入“活水”,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在地理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公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地理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地理,感受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知识源于生活,地理知识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地理教师在利用、挖掘教材资源时.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去捕捉学生身边的崭新的教学资源,关注时代焦点,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间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高中“地理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片断: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海洋丰富的物产,接着让学生读《深海锰结核》图,了解大海有大量的矿藏;读图:《海上钻井平台》景观图,让学生了解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生活化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审美生活的融合,以及认知、理解、体验、感悟、交往、实践等的融合。教学活动包含着探究、体验、交往等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构建的“生活化问题探究”课堂,不能以自主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为终结,而是让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去融入生活,并尝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碰到的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再巩固过程,也是拓展创新的过程。

二、唤醒生活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日常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本质即“知识来于生活,知识用于生活”,那么对于教学而言,就需要通过紧密结合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实际生活现象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任职矛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从宇宙看地球”教学,针对太阳系模式图,太阳、地球和月亮三者的运动关系等教学内容,可以就2009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进行引课,通过简单对当时日食过程进行回顾,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日食发生是因为太阳、地球还是月亮的运动而发生的?如果都有作用,谁的作用较大?日全食、日偏食的区别在哪里?原因可能是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可以看到日全食?再如教授地球自转特点及与太阳运动关系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世界上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特点等相关视频,或看热带雨林及北极熊、南极企鹅等动物的不同生活习性,继而引导他们进行差异比较,从而为讲授新知识提供较好的问题背景。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具体化,便于从日常现象入手达到对较为抽象宏观的地理知识的掌握。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已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知识原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复习效果。高中生并非缺少生活体验,只是我们在乎常的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生活体验的唤醒。在生活化问题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切入点,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明白“地理即生活,生活即地理”的道理。

如在“大气环境”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回忆夏天伏旱的情景,描述自然灾害台风天气的景象,谈谈“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以及高山反应的感觉,思考离地面越近气压高还是低、城市中心与郊区气温哪个高、空气受热上升还是下沉等现象。这些对高中生来说,都有经历和体会。如果把这些已有的亲身经历加以串联,就相当于为本节的知识点复习作了铺垫,慢慢就会形成较为热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究这些“经历”所隐含的地理知识,从而得以巩固相关知识。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就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师生要把地理的教与学跟现实生活与生产紧密联系起来,做到活学活用,我们的教与学才会更精彩!

地理与生活论文: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整合初探

[摘 要]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课后练习多以活动方式设计,其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扩大地理知识领域,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知识 生活 结合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及时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新课标更多地强调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经验中捕捉地理问题,主动地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在“学以致用”中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兴趣。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进而学会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来理解和解释地理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地理教学产生实际效应,最终让学生真正对地理学科感兴趣,认真学习地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那么,我们如何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呢?

一、利用生活素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逐渐认识到教材只是教与学的工具,要想把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师除了熟悉课本教材外,还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而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在教学中有效地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激发地理学习兴趣。例如农业的区位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人,对农业有着亲身的体验,对农业可以说非常熟悉。教师如果光讲农业的区位因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可这样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同学们,假使现在你有一块非常大的农田,你会种植哪些农作物?为什么要种这些农作物?种这些农作物要考虑哪些因素?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通过思考就会对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生活是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利用发生在家乡或现实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解释教材中的理论问题,可以使地理科学概念由抽象变为具体直观。例如讲到阴坡和阳坡关系、迎风坡和背风坡植被的差异时,可让学生自己去当地山地地区实地考察,总结植被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1.加强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人生活于地理环境之中,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使学生巩固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了解环境,认识生活。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较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加强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学好人文地理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掌握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分析问题的思路。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吃、穿、住、行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如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差较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而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总之,将地理教学融入生活中,通过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不仅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乐平中学)

地理与生活论文:加强地理知识与生活知识的整合

生活处处有地理,生活时时有地理,每一位学生都生活在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里。生活的地理“活”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实”而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广”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生活的地理知识“散”而不系统,“土”而缺少理论的指导,“浅”而没有钻研的深度。整合中学地理与生活知识,坚持教学“生活化”原则,非常吻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的深刻内涵。下面我结合中学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自然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人生活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对地理环境有着感观的认识和亲近感,同时环境要素又时刻在作用、影响着人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模型,这些实际生活背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而中学地理内容涉及天文、气象、岩石、水文、植被等环境要素,均有相关原理指导与规律陈述,将两者整合能巩固学生的地理学习,同时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把地理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进一步地了解环境,认识生活。

教师可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选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可设问:为什么朝霞、晚霞呈桔红色?交通信号灯规定“红灯”为停的科学依据是什么?(近地面大气中尘埃多,颗粒料大,散射能力强,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难被散射。)这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活问题,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将问题比喻形象点、直观点甚至于夸张点,效果也很好。如讲授“季风环流”(或气候的海洋性与大陆性)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季风的成因,我以在夏日里去游泳为例,让学生赤脚走在沙滩上或露天泳池的水泥地上,脚感到很烫,而到了水中之后,就感到凉爽了。拿一只空壶和一只装满水的壶放到煤气灶上烧,过一段时间用手触摸,感到谁烫?(空壶)把空壶和有水的壶拿到一边降温,再过一段时间,谁先冷却?(空壶)由此可见,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组成大陆的物质升温快,降温也快。而海洋中的水正好相反,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冬季大陆的气温比海洋低,气压比海洋高,风就从内陆吹向海洋,夏季反之。学生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经验相联系,我再启发引导加以分析、归纳,刻板的死知识变成了来自实践的活知识,学生个个集中了注意力,并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学习中尽情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

二、人文地理与生活知识整合

生活离不开社会经济背景,每个学生的生活是社会经济的个体特殊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学地理密切相关,吃、穿、住、行、游、学无不与地理联系密切,工厂、农田、交通线、建筑无不富含地理信息,社会热点诸如航空航天、南极探险、边贸洽谈、中东战乱、三峡工程、经济发展、“五一”旅游、拉闸限电无一不与地理有关,且在生活中学生都有所了解。文化生活中诸如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等,这些现代的和传统的媒体所提供给我们的是包罗万象的信息,其中地理知识处处有,时时有。因特网上有综合性的地理网站,如中国国家地理的网站、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地理”网站等;有地理教育的专题网站;有人口、水资源、矿产、河流、环境保护等专题网站,等等。看电视也是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更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媒体,许多电视台常常播放有关地理方面的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面对面》、《幸运52》、《科学探索》等,都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地理知识。可见生活的人文地理知识来自对社会经济的观察和体验,来自报刊杂志的介绍、影视中热点的分析,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均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与考察周围企业,以地理原理分析合理性。如讲过“工业的区位选择”之后,可让学生观察与考察学校周边、家址附近工厂分布和生产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1)描述各工厂在本区域中的区位;(2)讨论建立这几家工厂有利和不利的区位条件;(3)这几家工厂各会出现什么污染及污染产生的机理;(4)判断各工厂的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好方法,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会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家乡的经济和生态,学以致用。

我们生活在地理的时空里,深受地理科学规律的作用,因此,每一个人均需要认识地理科学,以地理科学来指导生活。教师要发现生活与中学地理的本质关系,整合中学地理的学习和中学地理与生活的知识。教师要让地理走进学生的生活,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帮助学生认识我们的生活环境,体会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地理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且能回归生活、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