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会计成本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会计成本论文: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摘要:作业成本计算是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推广,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质的角度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先进性,同时还对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管理 价值链 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及时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较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 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较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较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障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较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障每项必要作业都以较高效率完成,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着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经验丰富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控制目标定位下的实践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出台,关注团队成员福利和工作环境已成为必须履行的工作。那么,这在会计成本控制上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对于人工成本的控制不应构成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其次,通过增大成本的结果来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应是企业必须要做的工作。可见,这里的目标可定位于弹性控制和整体控制等两个元素。对于整体控制而言,实则就是从生产流程上进行整体把握,而不是针对每个要件分别展开控制。
目标定位下的实践
在上述目标定位下,实践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进行。
(一)资金预算方面
对于生产资金的预算应考虑到员工的福利和工作环境改善方面。另外,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管也应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层级负责制度。对于前者而言,可以根据生产季节和劳动强度,在员工津贴上给予重点关注(当然符合企业薪酬管理办法)。为此,在资金预算上应加入这部分经费。对于后者,在一把手负责制下,应建立起“下对上”的负责制,以及“上对下”的监管制。
(二)成本分解方面
将资金具体用于团队生产之中,就涉及到增强资金使用效益的要求了。要实现这一要求,则是通过成本控制下的“产出/投入”化来满足。因此,根据生产特点应建立起成本逆向分解机制,从而将成本控制数量分解到成员头上,并把对其控制效果作为发放津贴的考核指标之一。这样一来,就完成了会计成本控制的核心部分。
(三)监管激励方面
这里还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由谁来履行绩效考核任务呢。笔者认为,在规避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素下,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人来履行,这也从单一层级间的信息传递漏损最小化能够得出。但是,为了确保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不被侵害,还应建立基层员工的利益诉求渠道,这可以通过工会与员工的直接联系来完成。
案例
以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有例,北大荒股份推进和完善了以资金为核心的财务、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对公司资金流、盈亏预算进行了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了资金管理体系、核算管理体系和内控管理体系。2008年公司集中管理资金达30亿元,节约财务费用3000余万元。另外,积极开展筹融资产品创新,先后通过银行成功发行5亿元“利得盈”、2亿元“利多多”信托理财产品,借款利率在银行同期利率的基础上分别下浮15%和14%,并成为2008年省内及时家利用银行中间产品进行融资的企业。(本文作者:黄蕾 单位:黑龙江省嫩江县山河农场)
会计成本论文: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问题的探讨
「摘要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亟待解决。本文在分析三者内容交叉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的具体对策,认为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合并具有必然性,合并后的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工作侧重点及具体对象明显区别,从而使二者交叉的内容得以合理界定。
「关键词交叉原因合并协调区别联系目前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问题。笔者以四所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正在使用的会计系列相关教材为样本对此进行比较,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较的结果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计算、经济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历史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理学等的近期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现代科学管理的近期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方法(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研究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理论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中国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
教育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目前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影响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学习,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历史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理论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着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3.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协调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依据有二:其一,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工作侧重点有着显着的区别。现代化企业的经营包括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均属管理的范畴。作为企业管理组成部分的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其工作侧重点应明显区别,成本管理会计为内部管理者提供如何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会计信息,应侧重于生产经营,其工作范畴着眼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管理为企业提供如何保持良好财务状况的手段和措施,侧重于资本经营,其工作范畴应着眼于资金活动本身的管理。其二,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具体对象有区别。从表面现象来看,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都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即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但深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二者的不同。成本管理会计是从量的角度对其进行规范,一方面表现为对产品成本历史的反映,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未来的筹划。而财务管理则是从质的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即资金实体的运动及其所体现的货币关系,它是对货币运动的直接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货币的取得、运用、分配及规划等。基于此,笔者将成本管理会计的对象界定为成本及未来动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涉及的具体会计要素是成本及未来的收入、费用和利润;将财务管理的具体对象界定为过去及未来静态的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涉及的具体会计要素为资产(不包括存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财务管理是从分析、评价等角度涉及过去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从而与财务会计工作范畴相区别。另外之所以资产中扣除存货,是因为存货属于日常生产经营之范畴,它与成本管理会计的联系更为紧密。
鉴于上述理解,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协调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内容是可以做到的,具体划分如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现金预算、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现金流量表、专门决策预算、资本成本、经营杠杆以及资金需要量的预测划归财务管理;而将经济批量、存货、短期决策、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经营预算、预计利润表划归成本管理会计。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管理方式探究
我国企业会计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成本核算体制不适应企业的管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着,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对于企业的影像不断地加深,但是很多的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式上还是使用着过去的技术和方法,没有顺应环境的变化进行模式的改进,没有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成本管理是一个整体,没有办法保障企业的会计成本低化,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还有一些企业为了保障自身的竞争力,没有认识清楚自身发展的情况而盲目的引进新的成本管理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和企业自身的现状之间产生了脱节,导致企业对于原来的成本还需要进行核算,不但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二)会计成本的核算方式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企业的各项制度都不是非常的健全,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用均摊方式,这种核算的方式导致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误差,这种误差会导致企业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计成本的增加,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三)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费用审核和控制非常松散
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各项费用进行事前、事中以及时候的审核。但是在各种费用发生的过程中,由于缺少指导和有效地监督,因此管理上非常的松散,很多的制度都是流于形式,导致费用会超出计划。在进行会计成本审核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而不是随意的进行标准的制定,这种制定的方式会导致计划缺乏科学性以及实用性,在执行的过程中会有着非常多的问题。国家为了保障企业在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的支出,制定了非常明确地规定以及划分方式,但是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并没有遵守。
会计成本管理改革措施
(一)正确的理解企业会计核算标准
在进行企业的会计成本合算的过程中,最应该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的性和科学性。将各种的资源消耗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的划分,不断地提高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将企业的无形资产划入到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当中。相关的部门以及人员都需要不断地进行企业会计成本系统的改革,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政策和规定,从而保障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成本的核算。
(二)改善会计成本体系的循环管理
成本管理是贯穿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全部过程中的,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所以需要建立有效地、的成本管理机制,将会计成本按照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有效地融合,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循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成本的降低不仅仅需要从生产的成本上,同时还需要对于企业的行政成本的开支进行有效地控制。利用有效地奖惩制度,不断地刺激企业的员工养成低消耗的行为。
(三)相关的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的企业在世界上有了更大的舞台,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就更加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地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成本管理人员要不断的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学习并且掌握先进的会计管理理论,不断地熟悉各种近期技术,从而将其运用到管理的过程中,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计成本核算的质量。
(四)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一个企业所有部门的任务。企业的成本制定应该是通过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共同计算,充分的利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资源,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节约开支,从实际上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的深化,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保障企业有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
企业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会计成本管理的关键就是在成本和利益的比较当中找到利益的较大化,企业的发展是和企业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只有建立更加完善的会计成本管理模式,树立争取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经济市场中取得自己的优势,立足于市场。(本文作者:李冬严 单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核算相关科目应怎么设置
1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五金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 因中小五金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五金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 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 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 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 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 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会计成本论文:会计成本核算相关科目应怎么如何设置
1 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五金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 因中小五金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五金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 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 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 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 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 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 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 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 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会计成本论文:医院绩效会计成本核算模式的探讨
【摘要】 绩效核算对于医院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探讨运用绩效管理实施医院成本核算,本文阐述了医院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和在新形势下运用绩效管理实施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 医院;绩效;成本核算;模式
跨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医疗机构内部经济管理的改革步伐不断深入,医院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医疗保健的效率和公平性,无论是从卫生经济行为决策、预测,还是执行医疗行为过程的费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在新时期,通过绩效管理实施医院的成本核算可以提高医院为部队服务的水平和综合保障能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适应医疗市场的竞争,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医疗管理将会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一、 医院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缺陷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医院成本会计制度也开始暴露其缺陷,主要缺陷:一是传统成本会计制度只能计算医院或收益部门的损益,若要计算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如单位服务成本和病种成本,则必须开展专项研究。二是缺乏合理的分摊基础。因医院的科室较多,要理清各部门间的因果关系很困难,目前多以收入、人数、人次等的构成作为分摊基础分摊到各收益中心,没有根据实际的资源耗费作为分摊基础。三是缺乏绩效评估标准。医院成本核算绩效评估没有形成统一、科学、规范的标准,存在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果,注重医院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状况,用财务业绩指标衡量医疗工作,忽视非财务指标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工作习惯及分配原则现象,难以真正实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品质优奖。四是许多医院负责成本核算管理的人员由非专业改行而来,难以人尽其材;管理能力欠缺,难以在其位谋其政,缺乏业务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二、 医院绩效成本核算模式的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高质量、低消耗的医疗行为是医院赢得市场的必然规律要求。为了自身的发展,运用绩效管理实施医院成本核算,采取措施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有利于优化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运用绩效管理实施医院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逐步完善医院卫生资源的合理应用,改变科室盲目的争设备、争空间、争人力而导致医疗成本不断升高,使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三)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运用绩效管理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可以挖掘内在潜力,充分发挥科室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核算标准,变“糊涂账”为“明白账”,降低成本,有利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效益稳步上升。
(四) 有利于医院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
通过绩效管理工具的充分运用,能成为医院内部管理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促进医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具体作用表现在能成为落实医院发展战略的工具,为医院成本核算以外的人事改革、质量管理等相关管理工作的深入拓展创建激励平台,同时绩效评价的结果能为人事选拔、聘任及医院薪酬制度的改革提供依据,成为提升传统奖金分配工作品质的重要工具。
三、加强医院绩效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确立绩效成本核算的原则与目的
医院成本核算是以经济核算为基础,以综合指标考核为手段,以质量奖惩为保障来完善的核算体系。是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向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分配为原则,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增加业务收入和控制成本支出。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降低消耗,实现以较低廉的医疗费用提供较品质的医疗服务。
(二)转变传统的绩效管理观念
首先是医院全成本核算绩效评价出发点的转变。实际上医院全成本核算绩效评价不是简单的资金节约问题,而在于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达到花钱办更好的事情这一效果。例如,我们医院以前的成本分析与控制系统不健全,比较重视业务总收入的提高,却忽略了成本控制,导致收支节余并没有提高。同时我们知道在进行任何一次改革的时候,都会注重一些人的思想意识和利益,如果没有很好的理论解释和出发点的概括,就可能会被其他部门感到是强迫性的管理而不是一种必要的改革。因此要做好医院绩效核算人员思想上的及时个转变。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医院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不都是一样的,在建立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建立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其成本核算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绩效评价指标的系统、庞大性,而科学的、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决定了评价工作的实际意义。因此,它是构建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
(四)确保绩效成本核算的技术实现
成本核算要面对大量的原始数据,近千项的测算指标和复杂的评价模型,为此必须编制科室成本核算及绩效考核管理程序。在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网上在线数据,使测算作业方便、快速,使考核的指标结果、及时。它的应用可以提高办公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和节省人力。为此程序设计应该达到以下目标。及时,对数据来源一是通过数据接口采集业务科室的基础数据,二是设有汇总数据的直接输入。第二,对指标体系、计算方法、被核算对象(科室)和评价模型有灵活的系统设定。第三,用形成的结果数据完成对科室的管理操作。第四,对核算数据形成历史积累及产生相应的管理分析结果。
(五)建立绩效成本核算监督评价体系
主要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医院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责任单元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建制单位组成。责任单元按控制范围可为两类,即成本单元和收益单元。成本单元是指对成本或费用负责的内部责任单位,即只考核所发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考核其收入的责任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医院、部门或科室、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包括调整计划、提供帮助、及时激励、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医院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医院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薪酬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
总之,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日趋完善,医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绩效成本核算的合理性能使医院保持可持续、良性发展,能充分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会计成本论文: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
绩效考核指标与医院会计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探讨
1.完善成本管理职能要做好的几个方面
1.1 成本预测:依据成本的有关资料及数据对未来成本水平及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估计,减少经营管理的盲目论文联盟//性。
1.2 成本决策:在成本预测的基础上,对有关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中选出方案。
1.3 成本计划:根据成本预测和决策资料,规划期内成本水平,制定。
1.4 成本管理目标:建立在成本管理责任制基础上对成本控制保障计划实现。
1.5 成本控制:对医疗经营过程中资金耗费的监督和调节,不断调节实际耗费与成本标准与责任成本的差异,促进不断降低成本,是成本管理的核心功能。
1.6 成本核算:在医疗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进行审核,按一定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各对象的成本。反映成本管理运行过程和结果,对成本分析、考核提供依据。
1.7 成本分析:利用成本考核及其它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及构成变化情况,系统研究成本变动趋势和原因,降低成本,掌握成本变动规律,为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1.8 成本考核:医院将成本计划和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内部考核指标,下达责任单位,明确责任定期考核。
2.成功实施全成本核算系统的主要环节
2.1 院长重视:为保障全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医院成立由院长挂帅的项目领导小组,由总会计师负责协调工作,小组下设核算办公室作为日常管理机构,承担项目调研、方案准备和实施。
2.2 战略定位:战略是靠预算支撑的,需要预算进行分解、落实,需要分析哪个科室的经营目标需要进行预算,预算又需要成本的数据做支撑。预算控制,每一项费用都事前设计好,每一项支出都有自主支撑。中层干部一定要支持,都要知道什么是成本核算,有会计证的同志更要注意这些。
2.3 绩效:各位科主任要学会管理,是管理会计学的范畴。比如说,什么是贡献毛益或是边际贡献,就是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什么是变动成本呢?就是卫生材料这些,随着任务量增加而增加的就叫变动成本。比如说手术:收费3000元一例,固定成本30000元,变动成本2000元,那么贡献毛益就是1000元,保本工作量就是30000/1000=30例。算一算,科室分类一下,看看固定成本是多少?变动成本里挣钱的有多少?得完成多少工作量能够保本?包括门诊量,包括手术,出院人数等测算一下,这样就学会管理。举个例子:胸外科亏了36万,医疗亏了180万,药品挣了144万,门诊是赢的,住院是亏的,一共亏了36万。我们再看看36万里面的基本数据:门诊人次8781,平均住院日16.87天,这是百分之百的床位使用率,设备水平1080,这个科的基本情况有了,我们建议提高门诊工作量、住院工作量,如果8781变成9000的时候,也就是增加219人的时候,收费水平、变动成本不变,结余就会增加30000元。床位使用率百分之百了,平均住院日就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了,如果开放床位34张,出院738人,平均住院日原来是16.87天,现在是16天,则出院人数将增加到778人,也不是增加了40人。降低平均住院日0.87天的时候,出院人数增加40人,那么费用就变了,出院费用不变,每床收费水平1156元,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结余增加25万,加上门诊3万就是29万,所以距36万还差7万块钱。这7万就交给科护士长,一定要想办法考虑降低出院的变动成本,减少浪费,水电气暖等等。所以成本合算开展起来以后必须要做预算,做保本,每个科室都要下达收入指标,门诊量、出院人数、业务量指标。
3.法人治理机构
法人治理机构是在企业里面是公司治理机构,是股东大会较高的权力机构,然后是董事会决策层,经理层,监视会监督层。将来医院的法人治理机构也是这样,医管局监视会,然后是院长负责制,党委、职工代表来保障这些作用的。其中院长要实行年薪制,年薪制必须完成市场职标体系。
3.1 公益性:公益性的及时个指标是次均费用,就是每一个患者来看病的时候,他的费用承担都要跟上一年比较不能超过6%、7%、8%,就是说出院者的费用不能比上一年超过6%,每天床位费用跟上一年比较不能超过7%,门诊费用跟上一年比较不能超过8%。公益性还包括上下连动,包括医院支援地区,如老少边区、部级贫因县等等,这些公益性最主要的就是次均费用。
3.2 效率指标:第三个是成本,成本必须控制到多少。第四个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科研、论文这些。所以,大家要特别清楚次均费用这一点,我们所采用的办法是增加人数增加人均。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项目成本核算,项目是收费项,比如医院里面我们承担的任务一共是3960收费项。治疗、材料、手术都是收费大本里面的,要对每一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如ct成本10万元,间接成本6万元,直接成本4万元,ct的收费项目有哪些呢,如头部、腹部、肢体的等等,这些成本都要往里分,如a4纸,过去a4纸领过后就算到ct室就行了,现在就按照收费项目去分,一下子就能分清楚,加上a4纸1万,变成7万,首先确定入径,项目成本必须有临床入径,没有临床入径做出来没有依据。我们画了四百多张图,让主任们提意见,应该从哪些入手。这是头部ct一项,成本是材料、人工、水、电费,单价,金额、数量分摊回来的费用,总结出来头部ct一共是223元,占总的123411的12.6%,分摊70000,得出8820元。自己投了2500,总成本为11320,工作量是40例,头部ct的单位成本为283元。
4.财政补助模式的探讨
4.1 经常性补偿:对亏损且无保本点项目的补偿;离退休人员经费全部补偿。
4.2 专项补助: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全部补偿;基本建设资金;医疗设备购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费全部补偿
4.3 鼓励性补偿:由政府结合当年财政预算盈余情况给出当年度公立医院鼓励性补偿的定额,并设定对公立医院考核的kpi指标(如诊次的收益率、床日收益率和全年总收益率);公立医院根据政府考核的结果获得相应的补偿。
5.结语
靠财政经费弥补价格失衡并不是长期维系的方法,我国现行体制中存在一方面是医院艰难运转、老百姓支付负担过重、财政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社保资金却大量沉淀的不合理现象。医疗行业如何抓住并积极应对社保机构推行的定额付费制(单病种付费)的改革,必须坚持成本定价法原则,有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作为支撑,有要参与定价和谈判的话语权,让价格和价值得到真正的统一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会计成本论文: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当中常常需要考虑各项开支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要考虑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从加强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开始,将企业的消耗降低,从而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行。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分析。
在目前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能够将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通过进行科学的会计成本的核算能够将企业在发展当中的各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组合,从而能够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其次,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问题的。在有效的成本核算之下,企业能够按照这个核算方案科学地进行产品的生产,进而能够达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保障企业的发展顺利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分配其经营成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来说,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企业财务收入和成本费用。其中,特别是成本的计算是非常复杂的,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产生的结果是有很大的差异的。而成本的变化也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对其经营成果的分配。因此,在企业的发展当中,要重视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
二、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当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的一项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在会计核算当中还存在着几个明显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良性地发展。及时,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主体过于简单。很多的企业都只采用了预算会计的方式来进行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但是这种计算方式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于,很多时候它没有重视企业内部的经济支出问题,而过多地关注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问题,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很容易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阻碍。第二,企业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着核算内容上的不。很多的企业往往只关注到了一些具体的层面上的成本费用,但是没有照顾到一些无形的资产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成本。由于核算对象是比较复杂的,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的核算。不能够知识关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成本问题而对生产过后的运输环节成本没有进行核算;不能够知识针对企业的内部消耗进行核算,而没有进行环保方面的成本计算。,企业会计成本的核算在成本问题上主要存在分配的任意性和缺失成本效益的观念。在调查当中发现,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成本分配的时候往往没有采取最有效的计算方式,甚至会出现不遵守成本分配的基本目的和原则,随意进行分配的情况。而一些财务任意往往没有成本效益的观念,导致企业的成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都是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的。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运用。
为了能够解决企业会计核算当中存在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规范企业内部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会计核算方法主要有四种,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的核算方式。
1、在产品大批量生产的企业当中采用品种法。由于大批量生产产品的企业,比如采掘业,它往往强调的是对最终产品的考核,因此可以以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进行成本的计算。这种计算方式之一强调的是要对计算对象的生产成本生成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然后着重分析“品种”,在进行归集和费用分配之后能够计算出最终的成本。
2、在产品小批量生产的企业当中进行分批核算。这是不同产品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而采取的一种生产方式。在这种计算方式当中,由于每一批次的产品都有独特的“批号”和“批次”,因此计算的方式主要是先确定产品的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之后就能够将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这也是目前在很多的小批量生产企业当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核算方式。
3、在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中采用分步法。其实很多的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需要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需要计算考核多个部门的成本,包括车间、工序和加工阶段等等。这种方法和其他方法的较大不同在于它具体是要按照生产加工的阶段来计算成本的。而在分步的原则要求执行要根据特定的计算流程和方法来进行核算。很多在产品生产上要采用大批量进行流水线生产的企业,如冶金和纺织业都采用这种计算方式。
4、在产品品种规格繁多企业中采用分类法。分类法从定义上理解就是以“产品类”作为成本核算的一个对象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一般产品可以分为产品自然类别和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在成本的计算方式上和品种法有类似的地方。一般要在类别中选定某种产品作为标准产品,并且能够制定出和其他产品之间的换算标准之后将这种“类产品”的成本分解到具体的品种成本当中。当然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产品的品种规格繁多并且能够进行分类的企业。
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进行成本核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对企业发展中的各个部门的财政支出做一个统筹规划,最终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企业要将生产特点和会计核算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出一种符合自己成本核算的、科学可行的核算方式。
会计成本论文:关于反倾销应诉中会计成本举证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倾销和反倾销是国际贸易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国际经济纠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商品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发生所谓“倾销”与“反倾销”诉讼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当企业在遭遇国外企业的反倾销诉讼时,要想取得反倾销应诉胜利的关键是能否向法庭提供详细的、符合国际会计准则要求的相关会计资料。本文就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需要搜集的会计资料进行详细的论述,以期对国内企业的反倾销应诉有所帮助。
【关键词】 倾销; 反倾销; 会计成本; 举证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的现状
中国已经连续十几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中国企业因为国外的反倾销调查而伤痕累累,损失惨重。中国遭受到国外反倾销的产品不仅种类繁多、涉及面广,从小到蜡烛、光盘大到钢材都是被外国进行反倾销的对象,而且还遭到国外多个国家的反倾销起诉,例如美国、欧盟、印度尼西亚都对中国的钢铁材料提起了反倾销诉讼;另外中国产品遭受的反倾销税是比较高的,都显著高于wto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如2007年12月25日印度尼西亚热轧板卷反倾销案于2008年3月做出最终判决,此次较高获判税率为56.51%,中国在3.86%-42.58%之间。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威尔·马丁曾说:“中国内地有70%的出口产品贸易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攻击,未来10到15年内,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反倾销。”从目前中国的产品结构和产业增长发展趋势看,中国将迎来国际对华反倾销的一个高峰,出口企业将面临欧美国家反倾销的严重威胁,仅在2006年,欧盟对华反倾销案件就超过130起。中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是商品价格相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低廉(这主要是因为国内的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低廉造成的)。企业在应诉反倾销的工作中需要提供详细的出口产品的成本计算方面的资料,这就需要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框架下,切实做好防范和应诉举证工作,充分利用会计成本资料有理有节有据地进行反“反倾销”。
二、反倾销会计应诉中会计成本举证的要求
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有关规定:“如果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低于出口国旨在用于本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即被认为是倾销;如果出口国国内市场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该项销售由于该市场的特定情况,或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太少,而不能用于适当的比较时,则倾销幅度应通过与向一个合适的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如果该价格是有代表性的话)进行比较而确定,或者与原产地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成本并加利润进行比较而确定。”
根据以上的规定,在企业遭受到反倾销诉讼时,主要需要提供的产品资料为:
及时,如果本国是提起诉讼国家承认的“市场经济待遇”国家,则该产品在本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就可以作为本企业进行反倾销应诉的价格。也就是说该企业可以运用其原有的成本会计资料进行反倾销应诉。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需要花太大的精力去取得该产品在本国消费的可比价格,而是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去证明本国是“市场经济待遇”国家,在这个证明的过程中也需要提供大量的相关成本资料。
第二,如果本国不存在该产品的销售或销售量太少或不是提起诉讼国家承认的“市场经济待遇”国家,则该产品在本国消费的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不可以作为反倾销应诉的价格,而是以第三国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或以本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成本并加利润以后的价格作为反倾销诉讼的价格。
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以第三国的同类产品可比价格作为反倾销诉讼的价格,企业反倾销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第三国来取得该出口产品的可比价格。而如果是以该产品在本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成本并加利润以后的价格作为反倾销诉讼的价格,则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工作重点是提供相关的成本资料。
综上所述,企业产品成本的会计认定是企业能否在反倾销应诉中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该在如何取得“市场经济待遇”国家需要提供的产品成本资料和“本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成本并加利润以后的价格”的成本资料方面下功夫,研究并善于利用成本资料进行陈述,取得反倾销组织的认可,这是取得应诉成功的关键要素。
三、企业在“市场经济待遇”国家条件下的成本举证
(一)企业争取“市场经济待遇”国家需提供的成本资料
应诉企业为了证明自己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开经营活动,首先要申请“市场经济国家”待遇。应诉企业在满足以下5个条件时,才能被调查机构认定为企业是在“市场经济国家”条件下展开活动。这5个条件是:
1.企业所作有关价格、成本和包括诸如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的成本投入、生产、销售和投资的决定是根据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信息,并且不存在国家的行政干预,在计算重要的成本投入时基本上按照市场价格。
2.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账目清楚的会计账簿,该账簿需要按照国际通用会计准则进行独立审计并具有通用性。
3.企业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再因为过去的非市场经济制度而遭到严重扭曲,特别得考虑设备折旧、其他折旧、非货币性交易和债务重组方式所列的支出。
4.企业受所有权法和破产法的管辖,由此保障企业管理的法律安全和生产的稳定。
5.货币兑换按照市场汇率。
从以上需要提供的会计资料中不难发现,企业提供资料的重点应该是有一套详细的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账簿,至于其他四个方面的资料一般企业都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比较容易取得。只有关于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账簿这一条就需要企业在反倾销的应诉中提供一系列的证据来证明企业的产品成本计算过程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比如,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存货》的规定:“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与生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如直接人工。他们还包括在将材料加工为产成品过程中发生的固定和变动间接生产费用的系统分配额。固定间接生产费用,指产量发生变化时仍相对保持不变的间接生产费用,如厂房和设备的折旧和维修、工厂管理费用和行政费用等。变动间接生产费用,指随产量直接或几乎直接变动的间接生产费用,如间接材料和间接人工等。”从国际会计准则关于存货成本的规定中发现,该规定与我国关于存货成本认定的较大不同之处就是规定的间接费用中关于行政管理费用的规定,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行政费用一般不计入产品的成本之中,而是作为企业的期间费用直接列支。如何解决这一有争议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不应包括在存货成本中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的项目的有关规定中得到解决,国际会计准则在不应包括在存货成本中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为费用的项目中规定:“无助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间接行政管理费用不能作为存货的成本进行计量,而是作为企业当期的期间费用处理。”有了这一规定,企业在证明自己的会计账簿是符合国际通用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重点就是举证企业所发生的行政费用是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无关的,尽量争取“市场经济待遇”国家,维护企业的利益。
(二)企业在取得“市场经济待遇”国家后的成本举证
如果企业取得了“市场经济待遇”国家的资格后,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的工作重点是举证企业所出口产品的全部成本可以从销售价格中收回,并不是对出口国进行倾销的一种行为。根据wto反倾销协议中关于:“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向一个第三国销售,其价格低于每单位(固定的和可变的)生产成本加上行政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其销售可作为不是由于价格原因而处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并且只有由当局决定该项销售的很大部分是在持续的长时期间内作出的,且该项销售的价格未能预计可以在一段合理期间内收回其全部成本的,则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可不予考虑。如果在销售时,其价格低于单项成本,但高于其在调查期间的平均单项成本,则该价格应被认为是在一段合理的期间内收回了成本”的规定。企业在反倾销应诉中的重点应该是:
1.提供企业的详细成本核算资料包括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不一定要强调企业购入原材料的历史成本,应该选用原材料现有的市场价格更有说服力。
2.企业生产产品的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提供一定要考虑到现有的正常人工成本和时间地域对人工成本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能只是考虑企业原有的人工成本,要结合本国国内的具体情况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举证。
3.企业必须提供各种间接成本的分配方法。在提供间接成本的分配资料时应该对企业间接成本分配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进行详细的论述,尽量让对方同意企业的方法是合理、科学、规范的。
4.对于企业的会计政策的变更,应该提供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理由,企业应该尽量不变更其会计政策,以便在遭遇反倾销诉讼时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
5.在提供有关资料时应该注意,国际通用的做法是对于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是否能够收回所规定的一段合理的期间是6个月的时间。
四、企业在遭遇“非市场经济待遇”国家条件下的成本举证
所谓“非市场经济待遇”国家是wto原来的成员国对于后来加入wto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员的统称,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可能会对这些非“市场经济待遇”国家采取不同于它们的一些待遇。美国和欧盟都对非“市场经济待遇”国家的认定作了详细的规定。当应诉企业面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待遇接受调查时,需要成本会计系统提供符合反倾销诉讼所需要的产品成本资料进行举证和诉讼。从某种意义上说,应对反倾销就是“扣成本”“拼成本会计”的工作。国际反倾销法中所认可的成本是指产品成本,它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及一般费用(selling and administrative and generalcosts,简称sa&g)”两部分,即反倾销调查中所指的产品成本除包括生产成本外,还包括“sa&g”。其中,“生产成本”通常是指在原产国正常贸易条件下的原材料成本、加工或制造成本,即原料、半成品和零配件的固定和可变成本、工资或薪金支出、燃料的支出、场地的租赁费及设备保养等支出。“sa&g”是指生产成本以外的有关成本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sa&g”中的一般费用是指在正常贸易条件下,除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以外所发生的其他费用。
笔者认为企业在遭受“非市场经济待遇”国家条件下的成本举证,需要提供以下的资料:
(一)原材料成本
企业所提供的原材料成本应该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的成本、半成品成本、零配件成本和燃料成本等。在提供这些原材料成本时,应该将其原始凭证上所记录的历史成本和现行的合理市场价格相结合,尽量做到符合企业的实际支出又符合现行的价格水平,这样才比较有说服力。另外还需要提供企业对这些原材料的具体计价方法及选择这些计价方法的原因,并说明企业的做法符合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
(二)人工成本
对于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资和薪金的支出,企业应该做到有详细、的原始记录,并且保障企业所提供的这些原始记录是真实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反倾销应诉失败的案例中发现,有一些企业就是因为一些细小的数据的不真实,导致企业在反倾销的应诉中失败。
(三)固定和可变的间接生产费用
固定的间接生产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等,对于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应该进行详细说明,说明这些分配方法的合理性、与国际通用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以及这些费用分配数据的真实性。
(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一般费用
对于这三项费用的分配,企业首先应该提供详细的、真实的原始凭证说明这些费用发生的真实性;其次就是对这些费用在企业的出口产品中进行合理的分配。笔者认为对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这些费用的发生往往是为了整个企业的产品生产而发生的,而不是单单为了企业的某一个产品而发生的,因此企业必须详细说明将这三项费用分配到遭受倾销的出口产品中的比例及原因。
(五)利润
除了以上四项成本资料组成企业出口产品的“本国成本加成”的成本以外,根据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还应该包括一部分利润,也就是以上四项成本与合理的利润之和来确定出口产品的价格。对于企业利润的确定,应该以该产品的历史平均利润率确定还是以企业全部产品的平均利润来确定比较合适呢?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对这两个利润率进行合理而的计算,以比较低的一个利润率来确定才是比较妥当的,这样可以较大限度地保障企业的利益。
五、结语
国内企业在应对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起诉时,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找一切证据证明企业符合“市场经济待遇”国家,提供详细的会计资料以证明企业的会计账簿是真实并符合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的,出口产品的销售价格是大于成本的,并未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二是如果无法得到“市场经济待遇”国家,企业应该提供详细的成本资料和利润资料以证明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不高于其出口的价格,这时,研究和参照“替代国”的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是一对孪生姐妹,对立统一,难以避免,消极回避不是办法,积极应对才有出路。笔者认为,不管哪一种情形,应诉企业都要正确解读反倾销国际法规规则,在努力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条件下,接近或与“替代国”的成本趋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证措施。选派有实际业务能力的人进行应诉举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回答实地核查人员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所提供成本会计数据都有实实在在的原始资料为依据,既可以追溯到会计报表及总分类账,也可以追溯到各部门和各生产车间的日报表纪录,使核查人员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成本会计工作均是在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而对于我国企业成本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尽管欧美一些国家对中国企业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带有歧视性,但其会计规则的设计却体现了严格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我国应诉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会计管理水平和成本管理水平。一个致力于国际市场的企业,不能通过应诉及其会计举证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国际市场将难以立足。
会计成本论文: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摘要:作业成本计算是西方国家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推广,为企业的成本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质的角度探讨了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先进性,同时还对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管理 价值链 制造费用
20世纪70年代之后,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abcm)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要想保持并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拥有一个有效的成本系统,支持帮助管理者寻求途径以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提高竞争力。而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能为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市场定位以及成本控制决策等提供成本信息的成本系统。作业成本计算是认识价值链的基础,而作业成本管理能够改造和优化企业价值链。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作业成本法又叫作业成本计算法或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r.s和robin-cooper提出来的。1988年,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第五期发表《正确计量成本才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论文中,详细阐述了有关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近一二十年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适时制(jit)采购与制造系统,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零库存、单元制造、质量管理等崭新的管理观念与技术应运而生。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在这种崭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传统采购与制造过程将发生深刻的变化。相应地,原来为传统采购与制造乃至企业决策服务的产品成本计量与控制、会计决策、业绩评价等会计理论和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革。作业导致制造费用的发生。如果对所有的间接计入成本,不管导致其产生的因素性质如何,而一律采用原来的与生产业务量有关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如以工时、机时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势必会歪曲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自动化的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有用的会计信息。其最终后果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进作业成本分配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以“成本驱动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根据产品生产或企业经营过程中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关系,对成本发生的动因加以分析,选择“作业”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费用的一种成本核算方式。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其成本可分为四个层次:及时层次是产品单位成本。即与生产单位产品有关的直接耗费,包括原材料、直接人工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第二层次是生产批次成本。即与生产批次和包装批次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生产某批次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成本、清洁成本、质量成本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生产批次的多少。第三层次是产品维持成本。即与产品种类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获得某类产品的生产许可、包装设计等方面的成本。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产品的范围及复杂程度。第四层次是工厂级成本。即与维持作业生产能力有关的资源耗费,包括折旧、安全检查成本、保险等,该层次的作业成本取决于组织规模和结构。
作业成本法对传统会计成本观的突破
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不同的是,分配基础(成本动因)不仅发生了量变,而且发生了质变,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成本计算所采用的单一数量分配基准,而是采用多元分配基准;它不再局限于多元分配基准,而且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于一体,并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产品的零部件数量、调整准备次数、运输距离、质量检测时间等)。归根到底,它是采用多种标准分配间接费用,是对不同的作业中心采用不同的作业动因来分配间接费用。而传统的成本计算只采用单一的标准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无法正确反映不同产品生产中不同技术因素对费用产生的不同影响。作业成本法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所付出的代价同等对待。对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别;对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依据作业成本动因,采用多样化的分配标准,由于提高了与产品实际消耗费用的相关性,使成本的可归属性大大提高,能使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相对”的产品成本信息。
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作业成本计算的意义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会计计算。abc以“作业”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现在已从成本的确认、计量方面转移到企业管理的诸多方面,一个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管理正在形成。作业成本管理(abcm)就是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信息,将成本管理的起点和核心由“商品”转移到“作业”层次的一种管理方法。abcm的基本思想是:企业是一个为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投资者报酬价值较大化而运行的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作业的集合体,企业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而资源消耗的同时又是价值的积累过程,即价值从一个作业转移到下一个作业,全部累积到最终的商品或劳务上,最终商品或劳务既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是全部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同时又表现为价值链。从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的顾客那里收回的价值,形成企业实现的收入,收入补偿完成各有关作业所消耗资源价值总和后的差额,即为企业利润,但实际上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为企业带来利润,abcm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每一作业,尽可能消除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防止资源的浪费,较大限度地提高从顾客那里回收的价值,以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说,作业成本管理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跟踪动态反映,可以很好地发挥决策、计划和控制作用,以促进作业管理的不断提高。 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
价值链分析是作业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abcm将成本看作“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值与否的较高标准。这样,一方面,将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作业发生、资源的消耗、成本的形成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顾客价值将企业的收入与顾客的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利于从作业的角度权衡成本和顾客价值,保障企业经营决策与企业价值较大化目标一致。这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方法在经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价值链分析作为abcm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在于:一是找出无效和低效的作业,为持续降低商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提供途径;二是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障每项必要作业都以较高效率完成,保障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为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指明方向。
abcm与传统成本管理的显著区别,在于将企业视作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商品凝聚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作业链同时表现为价值链。从而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商品”转移到了“作业”,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方式,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实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abcm能够很好地适应高新经济技术环境对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作业成本管理的步骤
作业成本管理按作业分析、成本动因分析、业绩计算三步骤循环进行。abcm的设计与运行必须考虑这三方面的要求,并按次序组织衔接,循环进行。
作业分析:主要内容包括辨别并力求摆脱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对必要作业按成本高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列前面的作业做重点分析;将本企业的作业与同行先进水平的作业进行比较,以判断某项作业或企业整体作业链是否有效,寻求改善的机会。
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指的是解释发生成本的作业的特性的计量指标,反映作业所耗用的成本或其他作业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动因即构成成本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成本动因可分为三类:交易性成本动因、延续性成本动因和性成本动因。交易性成本动因计量作业发生的频率;延续性成本动因反映完成某一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性成本动因直接计算每次执行每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成本动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类不增值作业根源的探索,力求摆脱无效或低效的成本动因。
业绩计算:在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业绩计算体系,以便对abcm的执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作业成本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持续的效果改进,重塑企业生产经营流程,消除不增值作业,提高增值作业运行效率,通过这种abcm绩效信息反馈,重新进行下一循环的更高层的作业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成本法和作业成本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作业成本管理的逐步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目前许多国际性的大型制造和it企业都已实施了作业成本管理,中国的一些经验丰富型制造企业等也在尝试开展作业成本管理,作业精简和效能提高的作用十分明显。
当然作业成本法产生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所赖以存在的环境与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大不一样,所以,目前,在我国企业推行作业成本管理时机还不成熟,受到一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当前只是在个别自动化程度较高,管理较好的企业进行尝试。但是,作业管理是基于作业成本计算法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思想,所以,运用abc、abcm不一定要局限在形式上,可被运用于产品设计、定价、顾客获利能力分析、质量管理等诸多方面。同时,尽管作业成本计算法和作业管理形成于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它们并不排斥一般企业;相反,它会带动整个企业管理思维的变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转变。随着我国各种条件的逐步成熟,企业引进作业成本管理将是必然的结果,它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率。
会计成本论文:企业环境会计成本核算研究
[摘要] 本文综合性地探讨了环境成本的构成、确认、计量、分配及 会计 处理等相关问题,希望能为 企业 和社会提供更真实清晰的会计信息。
[关键词] 环境成本成本核算环境会计
环境成本是环境会计体系的一个重要会计要素,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曾在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对其做出了较为的定义:“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
企业在持续 发展 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与环境相关的费用或支出,但现行的会计体系对其进行的会计处理难以为企业和环境管理者提供有关各项环境成本的综合信息。因此,为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环境会计体系,对环境成本进行确认及计量的探讨是极为必要的。
一、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在环境成本构成的问题上,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环境成本的确认主要按以下两个标准来划分:一是为达到政府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所发生的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 经济 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如排污费的征收等)。在这里,本文以上述标准为出发点,将环境成本分为以下五类。
1.环境预防成本。即用于维护环境现状或防止出现污染和破坏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主要包括环保设备仪器的购置、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费用。
2.资源消耗成本。主要指的是单位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 自然 资源的耗费及使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就是将资源产品生产所耗用的自然资源以货币形式加以表现及量化的过程。
3.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污染和破坏进行清理和治理而发生的支出。
4.环境补偿成本。即对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进行补偿而发生的支出,如企业由于排放废弃物而对其他企业或个人造成损害所支付的赔款、罚款等。
5.环境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资源闲置成本(包括闲置自然资源的补偿价值、保护费用、科研费用及有关损失等)、资源滥用成本。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及分配
1.计量方法。
(1)机会成本法。环境资源的使用存在互斥备选的方案,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用途对人们都是一种获利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所产生的获利量,就是另一种机会的成本。
(2)重置成本法。采用重置成本进行核算的前提是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无法得到有效治理时,将环境质量恢复到标准状况所需的费用作为该企业的社会成本。
(3)预防支出法。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将预防性的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需要注意的是,在预防或治理环境污染的效果都能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预防支出法应该是所用各种方法中费用低的方式。
(4)人力资本法。是专门用于评估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的损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方法。
2.环境成本的分配
环境成本确定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成本的分配。传统会计在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时,常采用直接人工、机器工时等分配标准,导致了成本信息的扭曲,因此,新的环境会计体系下,可以尝试作业成本法来对环境成本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法(abc)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 计算 方法。具体可分以下几步来加以操作:(1)确认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2)为每一种作业提供一个成本驱动比例;(3)计算产品环境成本,即采用两步骤或多步骤地作业成本计算法计算不同的产品或流程应承担的环境成本。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于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可根据不同环境成本费用的性质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法处理。
1.资本化处理。企业为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而购置或建造的固定资产可按收益期分别予以处理:(1)收益期大于5年,并能形成有形或无形资产的支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银行存款”;计提折旧时,将当期的预防性支出列入“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2)收益期大于1年小于5年的环境支出作为递延资产分期摊销,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环境支出”。
2.计入当期成本法。(1)对于 企业 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污染治理费,处理时可借记“环境治理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 会计 科目;(2)对于企业因环保问题所支付的罚款、赔款以及其它损失,处理时可借记“环境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3)对于企业为开发设计环保工艺、支付环境监测等所发生的当期费用,借记“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
3.作为环境负债处理。环境负债通常是由企业以往的 经济 活动造成的,须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潜在性义务。当企业遇到与环境有关的将来可能支付的费用,能够合理而地计量时,可借记“环境损害费用”,贷记“应付环境费用”。
四、结束语
环境会计的出现既是生态 发展 的需要,更是企业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探讨环境成本的计量及会计处理,有效地修正了传统会计体系下成本核算的不足,能够使环境成本更明晰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真实有效地环境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环境会计并不是对传统会计的颠覆,而是以其为基础,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正的过程。
会计成本论文:强化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若干思考
强化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若干思考
在事业单位中,做好成本的核算问题就应该要对核算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要降低成本的核算,并且要处理好质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做好会计成本的核算问题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一、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概述
(一)做好成本核算工作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事业单位向着纵身方向发展,单位在进行定编与定员中,应该对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要减轻,要进一步分流富余的人员,对在事业单位中的一些瓶颈要力求减少,随着单位其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已经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最基础的问题就是要对其进行成本的核算,对不同的事业单位就应该有着不同的方法。
其次,有利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怎样将两个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做到既要有利于单位的同时又要有利于社会,这就需要做好成本的核算,将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予以降低,因此说,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事业单位其未来的发展。
再次,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要想保障自己的地位,要想利于不败之地,就应该要利用好价值规律来加强自己的管理。在之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其所需要资金往往是财政性的拨款,但是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的拨款就已经大大的减少,这样就进一步的深化了在事业单位中的改革,财政拨款往往是想着公用事业予以倾向,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这个时代,对事业单位来说,其发展就取决于成本。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存在问题
(一)资产管理的意识有待提高
资产管理的意识还薄弱,会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会计制度在一些科目中已经规定,核算部门应该对个人以及单位的各种款项进行应付与暂收,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将部分的收入予以隐瞒,增加了对资金的使用权,没有将预算外收入的资金真正的落实,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其他的应付款来进行挂账,如果被检查出来,就将其转作收入进行上交,如果没有被发现,就可能会将其长期的放置于其他应付款当中,进而来供单位来周转使用。
(二)成本核算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在核算管理中,其模式还比较单一,工作人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成本费用在分摊的过程中其随意性比较大,成本核算的归属还不是很规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认为因素较多,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这就导致了成本的核算不真实,过度分配以及超前分配现象还比较常见,而且还有虚假性盈亏,核算不准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都在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很多事业单位其核算的方法与措施不能够对经营的效果做到科学的评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其对于成本的控制。
三.强化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措施
(一)全成本的核算法
提高全员的意识,降低成本、节约成本、创收等,对单位所有的支出都要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且要对其的进行核算。将各项成本力求在较大程度上进行降低,比如说人员支出、差旅费、水电费、招待费、办公费、税费、期刊资料费、劳务费等等。对存货购进要采用先进后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等。固定资产的折旧就可以采用年限均法、工作量法、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以及年数综总和法等等。产品的成本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法、约当产量法等等。其他的应收款、应收账款、投资的收益等等都可以按照账龄分析方法、赊销的百分比法、个别认定法、余额的百分比法。对利息、广告费、培训费、租赁费、管理法等可以采用待摊费以及预提。材料的销售可以采用一次摊销、多次摊销、平均摊销、五五摊销等等。在通过成本核算在对其进行分析并探讨,要保障品质并价廉的一种服务,在较大程度上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予充分的调动,这样在对被服务者给予满足的同时又会有利于单位的增收。
(二)成本分摊法
在我国的企业中往往会实行这种方法,就是指按住系数,将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在已有以及生产中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又叫做系数法。其操作的相关程序就是在同一种产品中,选择一种产销量比较大、生产正常、售价也比较稳定的一种产品,将其作为一种标准产品,而且将它的成本系数规定为“1”,将其他的一些品种的分配标准与标准产品的做出比较,系数就是这个比值。
(三)将成本与质量的相关关系处理好
事业单位中,不能以降低成本质量为代价来降低成本,要做到质量与成本的相互统一,能够进一步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成本与数量的关系,事业单位要做到,在对服务项目增加的同时进一步降低成本,找出成本消耗与服务项目的一个黄金分割点,能够满足服务者要求的同时又能够保障单位也会受益。此外要做到成本能够与现代的科技合理结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科技就是及时生产力,应该将现代科技应用与实践中,能够为人类造福,将其真正的转化成为一种生产力,进而来降低消耗也就是降低成本。
(四)健全核算相关管理制度
要想将核算工作做好,首先就应该制定出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而且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切实的落实,严格执行。要制定出一套财产物资登记的盘存制度,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每季、每月、以及年末等来实行实地的盘存制度,对结果进行处理,在单位内部制定好计划制度,单位在购进以及销售材料以及存货的过程中,能够采用一种计划价格制度,进行成本的差异分摊,也或者是进行定额的管理制度。
(五)采取有效措施来将成本予以降低
事业单位要积极的采取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与途径,可以采取具体一下措施:及时,加强对流动资产进行管理,进一步将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一方面,事业单位要向主管部门以及政府来积极的采取资金,而且又应该对流动资产进行管理,比如说要尽量的减少对资金以及库存的外借,要减少资金的占用,进一步将经营的成本予以降低。第二,要对人员的支出予以降低,实现一种减员增效,在事业单位中,人员的支出就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要合理的定岗定员,建立一种较为严格的临时用工的相关制度,将管理人员的费用开支进一步降低,实现一种高效管理制度,制定出合理的合同分配制度,进一步发挥出人的潜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总结:总之,做好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鉴于在核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积极的重视起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强化,更加促进事业单位的会计成本的核算工作。
会计成本论文: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及加强对策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指事业单位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有形劳动和无形劳动的价值总和。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购置固定资产和大修理、税费。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也是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成果,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是内涵丰富、应用广阔,包括预算、计算、核算、分析、监督、管理及控制。
一、事业单位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在收付实现制下,无法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所提供的信息,强调某一年度内的事业单位收支产生的的现金流量,对跨期的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支付日作为费用核销,不能反映资产、负债情况,往往会混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种做法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监督和控制也可能失真。
2、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不再是仅仅依赖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市场化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事业单位领域,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付实现制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投资主题多元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收付实现制下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3、在收付实现制下,不能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在收付实现制下,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主要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一定会计期间内资金来源、使用及报告日现金余额等信息,其实质是将事业支出总量和事业收入总量相配比,这种配比不能客观的反映事业单位的绩效和预算执行情况。
二、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价值规律、市场竞争及优胜劣汰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和国内、国际化的不断深化发展,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和长远发展,必须通过成本核算来发挥自身优势和找出问题不断改进而加强内部管理。
事业单位自律建设要求加强成本核算。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正在从一个人治社会向一个法制社会转变,人们的各方面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和企业的选择空间已足够大,事业单位必须加强自律建设重塑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树立品牌效益,迎得更多的人和企业的认可,这必须加强成本核算,争取更多的竞争机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事业单位预算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成本核算。事业单位的长远规划和每年预算的主要资料来源于成本核算,没有成本核算资料很多工作将无法进行如规划和预算,或者说是凭空猜测,要想建立预算和规划的真实性、科学性、指导性必须依据成本核算。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求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要按此目标进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进行成本核算。
三、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资源配置。任何一个单位都有成立、发展、成熟这样的过程,这也是整合资源即资源配置的过程。单位通过加强成本核算有利于整合单位资源及社会资源,节约成本,积累社会财富,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事业单位一般都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
转贴于论文联盟 //
益,怎样达到两个效益的有机统一即既要有利于社会又要有利于单位,而这也只有通过成本核算来完成。
事业单位从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也需要加强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命运掌握在政府手中,因为他们所需要论文联盟//的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而市场经济时代政府通过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政拨款主要集中在公用事业,而其他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已大大减少,大部分事业单位的命运掌握在成本手中,一个单位的生产、服务成本高低,将关系他的优胜劣汰,事业单位要在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有利于考核事业计划的执行情况。当前政府和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考核是通过目标责任制来完成,而目标责任制的制订主要是通过测算单位的生产和服务成本。
四、会计成本核算的意义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为国家制定收费项目提供参考标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基本是宏观指导价,而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价格,事业单位的自主选择权和灵活的定价权力大大增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事业单位也可通过各项成本核算真实的反映成本的多少,为国家宏观指导价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还社会服务项目的一个真实价位,通过相互参考,促进服务和成本的对等性。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税费的核算。国家对部分事业单位的部分税费有减免的规定,而部分事业单位的部分税费还是必须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加强成本核算有利于税费的检查和核算缴纳。
事业单位进行成本核算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五、降低会计成本核算应加强的工作
1.加强管理者的成本核算意识。作为管理者首先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意识观,然后正确去运作,若没有此意识,就谈不上进行成本核算,这也是成本核算的前提。管理者应不断的学习和参加培训,来提高成本核算的意识、方法等。
2.加强固定资产成本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也应按企业会计准则计提折旧,而按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那么固定资产到达使用期的更新换代怎样处理?收费标准怎么制订?成本能否收回?都是问题,要解决则必须既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又结合企业相关财务法规制定出一个可行的固定资产成本核算方法。
3.加强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对存货及材料的采购未进行成本核算并不善于管理,出现寅吃卯粮、拆了东墙补西墙,使单位严重恶性循环。只有对存货及材料采购成本进行成本核算,建立正确的补偿机制和良性运行模式,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4.加强销售成本核算。部分事业单位未进行销售成本核算,平时及考核时报表上是盈利,而在问题出现时则是问题多多。因此每个月都必须做好销售成本的核算,做到实事求是。
会计成本论文: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的策略探讨
摘要:根据供电企业业务开展的功能模块来划分,基建作业项目应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领域。对此的有效策略包括:以财务内控助力成本控制的实施、引入市场机制内化成本控制红利、通过成本逆向分解落实主体责任。
关键词: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控制;策略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会计成本(下文简称:成本)的控制绩效。根据供电企业业务开展的功能模块来划分,基建作业项目应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领域。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在于:(1)因基建作业项目施工特点所决定,成本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进而可能造成人为的施工成本虚高现象;(2)基建作业会受到外部诸多因素的干扰,所以势必影响成本控制的绩效;(3)基建作业位于户外,这就可能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施工团队缺少成本控制的主观意识。从中不难知晓,单纯依靠传统的财务内控模式,以及成本控制技术方法,仍无法解决企业基建领域的成本控制问题。因此,为了使得成本控制策略能够具有实效性,则必须打破传统成本控制意识,而以制度创新来弥补当前的短板。
一、创新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模式的路径思考
结合上文所提到的三个问题,这里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思考:(一)内化成本控制红利的思考显而易见,在基建施工领域通过成本控制将能节约供电企业的专项经费支出数额,并能有力配合企业所开展的预算工作。但对于一线员工而言,企业管理层若仅从成本控制意识培养,以及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等方式来倒逼员工履行成本控制职责,现实表明其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员工对成本控制所付出的努力,并未使其获得因成本控制而带来的红利。从而,这就无法在激励兼容原则下,来驱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二)落实成本控制责任的思考不少供电企业在提高成本控制绩效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的创新举措,如以基建施工项目组为单位,对其进行成本控制绩效的考核。但在落实成本控制主体责任时却存在不足,即责任主体主要指向了项目负责人,而项目负责人在权限范围内却无法对施工项目成员进行成本控制绩效考核。进而,项目组成员在面对成本控制问题时,便存在着“搭便车”的主观动机。可见,进一步落实成本控制的责任主体更为符合成本控制的要求。
二、供电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有效策略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供电企业成本控制有效策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一)以财务内控助力成本控制的实施供电企业财务内控同样以执行预算管理为己任,使之助力成本控制的机理就在于,通过对成本控制活动建立起刚性的资金预算约束,便能在整体上倒逼企业各微观主体实施成本控制活动,并将其纳入到对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体系之中。同理,在对基建施工项目而言,通过额定项目总预算并在财务管理流程下进行监控,便能起到有效的成本控制、约束作用。(二)引入市场机制内化成本控制红利当前还应对企业一线员工实施正向激励,使其能够主动担负起成本控制的职责。因此,在市场机制下内化成本控制的红利,则成为了必然手段。具体的做法为,施工项目组在合规履职的基础上,若项目预算资金存在着结余,则可以全部或按比例作为项目成员的奖励性基金来发放。毫无疑问,这种物质激励方式将能显著提升一线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且资金总量仍未超出预算管理的范畴。(三)通过成本逆向分解落实主体责任若要最终实现合规履职,且存在着资金结余的效果,则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成本控制的主体责任。为此,供电企业管理层应授权项目负责人具有成本逆向分解,以及对项目组成员进行成本控制绩效考核的权利。通过将施工成本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则能在清晰的成本控制目标下,以及在成本控制红利内化的激励下,从整体上确保成本控制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问题的拓展
尽管本文以会计成本控制问题作为主题来讨论,但在问题拓展部分笔者仍需强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供电企业还需要重视对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以及固定资产购置中的沉淀成本的控制问题。及时,供电企业的财务部门,应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着力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基建施工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的进行资金配置。第二,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到企业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企业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企业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企业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四、小结本文认为,当前需要创新供电企业的成本控制模式。创新后的成本控制策略为:以财务内控助力成本控制的实施、引入市场机制内化成本控制红利、通过成本逆向分解落实主体责任。
作者:崔雨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长治供电公司
会计成本论文:管理会计成本核算方法的融合研究
摘要: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繁衍到站在企业的战略高度,力图探索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全成本的理论方法,深度参与企业管理,期间衍生出了一代一代的核算方法。各种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但大都自立门户、独成体系。本文从管理会计演进的角度,在深度研究各个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究理论方法之间相互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成本核算;核算方法;相互结合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外围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多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四、结束
这些一系列成本法的变更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定性分析到流程价值链创造,这几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不仅是管理会计量的变化,更是质的飞越。管理会计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加工财务信息,能够运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定量和定性分析,站在顾客、供应链、售后等角度,将企业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控制成本.
作者:高影 赵晓军 吕晓乐 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