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司会计造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现状,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出现的原因,系统讲述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常用手段,就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会计信息造假

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上市公司业绩骗局,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1999~2000年间该公司通过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1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其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作用的发挥,以及对整个社会行业诚信的怀疑,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造成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源总是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而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投资者究竟投资于哪家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由此不难看出,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和保障。不实的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受损,严重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资金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

1.2打击股民信心,引发股市震荡,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

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结果使得投资者对股市望而生畏,谈股色变,严重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如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虚增利润、真相被揭露后,其二级市场股价由百元左右(不考虑送配股因素)跌至现在的1元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损失巨大,严重破坏了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1.3败坏社会风气,使政府公信力下降

上市公司往往是企业中较者,大部分是国有企业,投资者认为上市公司与政府有关部门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上市公司提供的虚假会计信息与政府有一定的关系;或以为政府对上市公司监管不力,对违规公司处罚过轻,使造假成本太低而导致虚假会计信息泛滥,严重影响政府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由于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

1.4会计信息造假行为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会计信息造假的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2.1上市公司存在进行会计造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而国家关于国家股和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的规定,更从制度上确保了国有股的优势地位。由此市场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持有流通股的广大股东承担着由公司的经营业绩好坏引起股价波动的市场风险,却很难作为股东行使到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而持有国家股、法人股的股东独揽公司大权却不必承担股票市场的风险,股东大会也往往变成国家股股东的“一言堂”。

(2)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不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参照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采用的是原则导向型。原则导向型的特点是各项会计准则的规范是粗线条的,具体操作要借助于职业判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稳健性原则,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防高估资产价值,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事实上在我国由于没有统一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标准细则,上市公司既可以通过少提资产减值准备掩盖风险,虚增利润,也可以通过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减少利润或加大亏损。这就在客观上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3)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的缺陷。我国目前的“谁委托谁付款”的独立审计付款方式,是由委托者委托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这实质上就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的现象,这种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合二为一的状况打乱了审计关系三方有序的平衡关系,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根据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的规范和道德水准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具备相对独立性,而实际的结果是管理层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衣食父母”,审计机构在同行竞争中为了生存“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其共谋是一种“理性”选择。

(4)会计人员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无奈。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看,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能力是有限的。任何会计造假的实行人都是会计工作者本身,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的情况下,是否能够造假、是否敢于造假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是否聘任会计人员的首要条件。而会计人员的薪金又直接和公司业绩息息相关,为保住饭碗会计工作人员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造假。

(5)会计造假的成本太低。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会计造假违规的成本太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很低,二是惩罚力度远远不够,会计造假收益很高,而会计造假成本过低。对会计造假行为,不仅刑罚和经济制裁力度不够,而且缺少名誉地位,升迁机会等方面损失。目前我国《会计法》中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单位较高经济处罚是10万元,对具体责任人的较高处罚是5万元,远远低于预期的违法收益,处罚未伤筋骨。由于会计造假的风险收益大大高于风险成本,致使某些单位和个人仍然敢于铤而走险。

(6)中小股东对虚假会计信息的麻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机氛围浓重,投资者主要依靠证券市场的股票差价获得收益,很少有投资者去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即使某支股票的假账曝光导致股价大跌,中小投资者也大都自认倒霉。

2.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动机

(1)企业自身利益的驱动。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由于这些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公司要想获得配股资格以及面临ST或PT的公司就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法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处理,以达到其向资本市场“圈钱”提高公司股票价格并从中牟利以及扭亏为盈去掉ST或PT帽子的目的。

(2)企业经营者的个人利益驱动。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利益(薪金、升迁)往往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而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则往往由利润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收入、净资产收益率等各项财务指标反映。为取得更多奖金和继续保住经理的位子,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包装利润,以非法手段来操纵公司股价,从而维护自身利益。

(3)会计信息失真的政治动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工作中心,经济发展指标已成为评价个人政绩和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指标。虽然我们正进行建设政企界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但依然有部分国企的经营者和政府部门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大多为所在地经济的强劲推动力,其经营状况往往涉及所在地区的利益、形象和政绩,因而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由于利益需求和地方政府提高自身政绩的需要,某些地方政府对当地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常用手段

3.1经济交易陷阱

我国的某些企业主要是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虚假的经济业务来设置报告陷阱,设计缺乏实质内容的交易,并让交易“真实”地发生,实现报告粉饰、规避会计规范的约束,达到期望的目的。最典型的例子是股份公司为了公司股票上市需要,或为了影响股票的市价,公司管理业绩评价或筹资方便等目的,往往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弄虚作假、披露不真实的财务报告信息,创造财务报告“收视率”欺骗投资者。

3.2常规会计处理陷阱

目前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过早记录收入、夸大收入的实际数字、编造产生收入的交易的收入陷阱;利用资产计价而使企业“资产虚胖”,是让企业虚增利润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的资产计价陷阱;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的非经常性损益陷阱。

3.3关联交易陷阱

目前,国内的上市公司大多属集团型企业,其向公众披露的合并会计报表数据范围涵盖了母公司、子公司、各类合营公司、联营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响等各类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上市公司与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这些关联理论上为上市公司通过内部交易调节合并数据提供了一个平台,成为合法擢取利润的游戏场所。因此,以调节收入和利润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构造连环陷阱,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一条新的陷阱设置途径。

3.4资本经营陷阱

目前主要有:采用兼并其他盈利企业的手段来“增加”其合并报表的利润的合并会计陷阱;利用资产评估随意给企业资产增值、减值的资产评估陷阱;借用资产重组实施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的资产重组陷阱。

4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建议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纯就会计治会计,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的过程同时是一个产权制度、公司制度、会计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4.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逐步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国证监会颁布《股权分置试点方案》,迈出了产权变革的实质性一步。要在保障证券市场稳定且给予社会公众股东合理补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非流通股的上市流通,实现股权分散化,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相互利衡,以约束非流通控股股东,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要强化社会公众股东各项权利的实现机制,改善股东参与监控会计信息的条件。

(2)完善内部利衡机制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股东等财产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机与能力;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涉及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人所得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第三,改变激励措施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就经营管理者的激励措施将长期绩效补偿与短期工薪支付分开;第四,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完善公司内部会计审计体系,严格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4.2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督管理

建立和完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对各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实行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各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实施实时监督和过程监督,从源头上遏止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方面:首先,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制轮换制,要求上市公司每两年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其因与上市公司长期合作而丧失独立性;其次,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管理,实行无限责任,提高违规风险成本;第三,改革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格局,成立隶属于证监会的会计监督机构,负责对从事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监督和调查,对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进行严厉处罚;,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4.3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首先,应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适当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其次,加快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准则加以规范。,纳入会计职业判断标准,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更加具体严厉。

4.4严格执法,加强法制建设

(1)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的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是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以获得相应的赔偿。

(2)加大处罚力度。彻底摒弃“内部清理门户”和过分强调“市场稳定”的做法,严格将造假者绳之以法,以法律的严格执行促进证券市场规范发展。

(3)公开透明。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其所有的信息都应该向公众公开透明,执法情况也不例外。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发表公告、公报等形式,对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会计造假问题突出的单位和责任人员,公开曝光其违规事实和对其处罚情况,使“造假者”无处藏身,提高法律的约束力。

4.5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建设

及时,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采取季报披露制度等,加大信息披露的频率;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在信息未披露以前,相关人员应严守秘密,否则应予以上市相关人员或交易所相关人员一定的处罚,以保障投资者获得信息的平等性、对称性。

4.6实行诚信工程,加强诚信教育

(1)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2)建立信用档案。目前我国的信用档案还是空白,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对违反诚信的单位与个人要记录在案,并且便于公民随时查询,从而增强单位及个人的诚信意识。

(3)强化诚信教育。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对全体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所有会计人员要用性命担保,“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美国公司会计造假案的思考

来源:中国证券网

有人认为安然事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相当于另一个"9.11"事件。随着环球电信、世通、施乐等一批"经济巨人"会计造价案的纷纷曝光,人们怀疑暴露出来的假账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据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的报告说,有多达1/3的美国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捏造盈利报告的问题。

频频曝光的公司造价案对股票市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公司做假账问题已经成为美国经济肌体上的一颗毒瘤,危及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会计造假背后的原因

财务丑闻接二连三地曝光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制度上的诱因。一系列会计造假案暴露出美国为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所做的制度安排存在着严重缺陷,也与美国"新经济"下公司盲目扩张有关。

1.股票期权制度是公司造假内在驱动力

经理股票期权(简称ESO)在美国被广泛地使用,成了美国公司治理的一部分。美国《商业周刊》说,ESO曾像魔法一般地刺激了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相继曝光的美国大公司会计丑闻,暴露出ESO被滥用的弊端。

在现实中,很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把推高股价作为工作的惟一目标。但单靠扩大销量,削减成本以赢得利润,股价的上升就会很慢。在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的前提下,当公司的长远发展出现问题时,深知内情的公司管理层会被利益所驱动,不惜通过做假账来制造公司繁荣的假象, 推动公司股价上涨。

2.经济衰退,业绩下滑,为维系在投资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公司选择了造假这条"捷径",这是会计造假的外在动因

风险投资、IT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繁荣,美国股市也出现了长达18年的牛市。随着90年代末网络科技泡沫的破灭,一些大公司陷入窘境,仅依靠正常经营的利润无法满足投资者对公司过高的盈利预期。面对来自股市的巨大压力,使得这些公司不惜挺而走险做假账,以虚增利润来维持股价上涨。

3.审计制度的漏洞严重影响了监管力度

美国公司的外部审计制度也有明显漏洞,主要表现为审计缺乏独立性。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空谈。

会计师事务所扮演审计和咨询服务的双重角色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据调查,在美国563家独立会计师事务所中,来自非审计业务的收入已是审计业务收入的2.9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任主席阿瑟·利维特曾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予以限制,但遭到了"五大"的阻碍。

连续不断的公司会计丑闻,引发了对"五大"空前的信用危机。为避免悲剧重演,恢复投资者信心,美国政府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会计业的监管。日前,美国参议院议员保罗·萨班斯提出了一条名为"2002年上市公司财会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的议案,正提交参议院进行讨论。这项新的议案有两大特点:一,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来监管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二,禁止财会人员同时为一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如果该议案得以通过,也许意味着沿用了100多年的会计行业自律机制将寿终正寝。几点启示

美国被认为有着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与严密的监管,以及科学的会计制度,曾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之一。现在美国出了这么多金融大案,我们不能隔岸观火,幸灾乐祸,更不能为我国的会计造假找一个解脱的借口。这一系列事件,为我国证券市场和会计环境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加快公司治理步伐

公司治理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内部制度安排,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曾被视为成功的典范。现在股票期权受到质疑,独立董事也不独立,美国的公司治理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但美国的问题是制度完善中的问题,而中国的是制度建设中的问题,二者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中国的许多上市公司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国有股"一股独大"长期困扰着中国股市。我们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借鉴国际惯例,寻求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

2.构筑多层监管体系

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分为五层:董事会、证券市场参预者、媒体、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越靠前起的作用越直接,监管成本越低,纠错效果越好;越靠后"震慑力"越强,行政监督和司法诉讼主要是提高造假者的违规成本。

反思安然事件的曝光过程,正是由于媒体与买方分析师不断地分析、质疑安然公司,才最终揭开了公司的财务黑幕。早在2001年10月中旬安然事发前,公司股价从年初的80多美元跌到当时的30美元左右,跌幅超过2/3,这正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

因此,建立必要的市场做空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使五种监管渠道合理分工,共同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3.多方位的诚信教育

诚信已从中国特色进入了"全球一体化"。科学的制度安排是诚信的保障,但制度安排不能取代诚信教育。当证券市场的参预者和监管者都不讲诚信时,任何先进的制度只能是形同虚设。美国公司系列会计造假案表明,诚信教育是多方位的。诚信不只是注册会计师的问题,公司要有诚信,券商要有诚信,律师要有诚信,政府更要有诚信。

(作者系中国注册会计师、中国注册资产评估 师)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财务总监职责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分析了会计造假中财务总监扮演的角色,指出良好的伦理素养及相当的管理才能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遏制会计造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较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较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较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等方面。可见,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要做到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仅仅表现在诚信、操守方面,还表现在有进取心,从知识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等。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意味着其有能力、有正义感、诚信客观,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能够抵制来自管理层的造假压力。如果每一名财务总监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为自己的职业范围画一条底线,那么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将会大大减少,企业诚信指日可待。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有效防治措施研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现象已成为普遍的问题,如何防治会计造假,重拾投资者信心,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控制会计造假现象呢?本文根据上文提出的原因阐述了下列几项措施: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成本,减少会计造假收益

上市企业进行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还是利益关系,这与我国当前会计收益与会计造假成本配备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的低成本高收益让数不清的上市企业高层前仆后继、挺而走险。所谓“釜底抽薪”,要想彻底打击当前会计造假行为,从企业层面来说,首先应该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与收益的配比度,使高收益伴随着更高的成本。

如何提高上市企业会计造假的成本呢?首先提高会计造假的直接成本。法院和证监会密切配合,形成严厉的处罚机,对于己发现的上市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立刻给予严厉的道德处罚、经济处罚、行政处罚严;然后应提升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成本。现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如此猖狂,过轻的处罚就是导致会计造假行为的直接动因,因此提高证?环ā⒒峒品ǖ榷曰峒圃旒傩形?魈宓拇ΨAΧ龋?没峒圃旒俪晌?鲜泄?镜慕???嵋撞桓疑孀悖?统晌?刂苹峒圃旒俚闹苯邮侄巍W詈筇嵘?峒圃旒俚募浣映杀荆?颐怯Ω檬髁⒒峒圃旒俨唤鼋龀械>?迷鹑位挂?械C袷略鹑蔚墓勰睿?虼思忧可鲜衅笠祷峒圃旒傩形?拿袷路?杉喽胶图哟蟠Ψ#?统晌?颐谴蚧骰峒圃旒俚谋匾?侄巍

二、快建立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

1、完善法我国相应的律法规体系,要加强政府对会计造假的监管力度

建立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法律法规体系,使我国会计、财务、审计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使我国上市公司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仅如此,还应对还应该修订那些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特别是那些入世以来,不符合国际会计条例,不能和国际接轨的准则,让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真正的成为法制社会。大力宣传,认真贯彻会计法律法规,让会计人员在来会计工作中树立法律意识的同时,也要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能够依法行使。

2、完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建立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一项高品质的会计准则主要是由会计准则产品质量、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和会计准则执行质量这三个方面组成的,其中产品质量是核心,制定质量是前提,执行质量是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可以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制定会计准则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作为借鉴,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提高信息质量。

三、快转变政府职能

虽然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很多年,但政府对证?皇谐〉募喙苋匀徊辛糇偶苹??霉芾砟J降纳碛埃??宋?ぷ时臼谐?骄赫?幕肪常?惺当;だ?嫦喙卣叩暮戏ㄈㄒ妫??忌缁峋?米试吹挠行?渲茫????】熳?淦渲澳埽?路牌淙ɡ???芯?Γ?愫玫骺睾臀?な谐≈刃颍??皇侵苯泳??笠担?故谐〉淖月晒芾硖逑嫡嬲?⒒幼饔茫?厥巴蹲收咝判模挥捎诘胤秸???宋?け镜鼐?玫姆⒄梗?岣哒?ǎ???岢?⑸踔敛捎眯姓?侄伪;け镜厣鲜泄?镜摹鞍?啊毙形??飧?邮沟胤缴鲜泄?舅廖藜傻??虼酥醒胝??斜匾?缘胤秸??绱朔抢硇缘牟普?形?右栽际??园镏?胤秸??朔?氨疚凰枷搿薄M?惫?矣χ贫ǜ??晟啤⒖蒲У恼??喙苤贫龋?拐??喙夭棵鸥魉酒渲啊⑾嗷ヅ浜希?苊庵馗粗捶ǎ?约忧空??捶ǖ娜ㄍ?院陀行?浴

四、善独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加强自律建设

会计师事务所是从社会层面对会计行为进行监管的独立性机构,同时也是拦截会计造假信息的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雇佣、业务上的保密等依赖关系,使注册会计师很难公平、公正的行使其权利,因此淡薄的风险意识、不强的责任心、粗超的执业工作就成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普遍特征,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作用,就必须加快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制度改革,使其真正的变成我国独立的监管机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的道德水平越来越差,一切向“钱”看,已经成为很多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宗旨,因此要想真正的发挥注册会计师“经济警察”的作用,在完善外部体制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内在道德的培养。

五、强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升其职业缺失成本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我们会计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严厉,能否适应新形式下的会计工作,以关系到我国上市公司能够长远发展、能否加入到世界竞争的重要问题。让我国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我们进行诚信教育的目标,是控制我国会计造假的重要手段,因此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要真正的做到操守为重,诚信为本,遵循原则,坚决不做假账的职业准则,让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强化服务、参与管理、依法办事、客观公正、保守秘密成为会计行业的主流思想、文化。一定要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及会计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度,要对那些坚持原则、客观公正、显著成绩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甚至精神的奖励,让那些在信用档案有不良记录的人员付出比取得造假收益更大的代价,以直接的手段让会计人员增强其职业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在我国会计造假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健康快速发展的普遍问题,它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许多的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国家作出的相应的政策,使我国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也日趋科学,只要我们内外治理、长期坚持,一定会使我国的会计造假有所控制,为我国上市公司创造更健康的生长环境,使我国资本市场更加完善。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制度缺陷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制度原因及其与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关系,分析了我国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减少会计信息造假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会计信息造假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叫性或客观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或质量特征,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尤其要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避免倾向于预定的结果或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具有有用性,才能为不同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合理决策的依据。

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一直是困扰股票市场的一大问题,这些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可谓层出不穷,耳熟能详的有郑百文、琼民源、银广夏等,美国也出现了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等大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我们下面将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及新设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防止会计信息造假方面的重要意义进行讨论。

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制度缺陷

造成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很多,有外部原因,如在制度方面,会计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在监管方面,社会和政府监督上存在不足等。也有内部原因,如单位经营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内控制度薄弱,公司管理人员的道德问题,财务人员素质的影响等。但是,正如经济学家曹凤岐指出的那样,中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存在比较严重的欺骗和造假现象,其根源是制度缺陷。我们认为,与会计信息造假有关的制度缺陷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最初的股份制改革有误区。当初设立证券市场的目的就是“为国企解困”,让一些效益不好、与地方利益密切相关的企业优先上市。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法人股占有比例过大,流通受限。激励机制不健全,不仅控股股东本身缺乏激励机制,而且对于经营者也存在激励不足问题,也即其收入过低,收入与贡献不配比,薪酬结构单一。公司治理上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使管理层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但是,我国国有上市公司之所以存在以上制度缺陷,更深层原因之一在于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等缺陷,下面我们将作具体分析。

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还相当混乱,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很大的缺陷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所有者缺位、多头管理以及条块分割。

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是指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者、投资者和收益者的地位仍然存在,政府与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而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职能延伸的特有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存在,政府包办企业、干预企业决策的现象比较普遍,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缺乏明确的责权利关系。这样就出现了政府部门“为国企解困”而让一些效益不好、但与地方利益关系密切的企业优先上市的现象,企业在利润指标、资产指标和项目指标等方面均达不到上市要求的情况下上市,就是靠造假。不少企业在上市之初就在项目可行性、招股说明书等各个环节造假,上市之后为了再融资,为了取悦股东不得不再次造假。这些企业上市的目的也仅限于圈钱,当然也就没有能力对出资人负责,特别是对公众股东不负责任,如出现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等现象。而且,由于很多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地方政府的身影,加上公司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从而使得股票市场监管不力和监督失效,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得不到应有的抑制,而且一度愈演愈烈。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虽然在形式上“计划”已经让位于市场,但“政企”、“政资”仍然没有分开。

所有者缺位是指国有企业的出资者是国家,财产属公有,公有财产所有权本质上只是一种权,在对资产的态度和责任方面,这种权无法等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个人资本所有权。具体到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国有股和法人股就在国有上市公司中占有很大的比例,造成了国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这种不合理的局面也由于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割不利于企业跨地区、跨行业重组兼并等而无法有效地加以更正),国有股处于控股的地位。这样,国有股东的缺位就造成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者“缺位”。所有者“缺位”使得上市公司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代表和法律化的投资主体,以致对经营者缺乏产权约束,加上制度约束也软化,这样公司内部人(公司经营者)就很容易掌握较大的控制权,从而使公司经营者处于缺乏有效监督的“内部人控制”状态。由于“内部人控制”造成的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对内部人监督的困难,公司经营者就很容易在公司业绩欠佳时,为了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粉饰会计报表、虚增资产少计费用等会计信息的造假活动。

在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我国对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激励约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物质激励偏低,灰色收入偏高,行政激励偏高,激励形式单一(由于地方政府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国有股的转让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对经营者采取股票期权的激励措施),公司业绩无论好坏,管理层的报酬并不会随之升高。而且公司管理层很多是行政任命,本身不具备承担资产责任的能力,使得国有资产经营者的委托责任无法落到实处。由于经营好时公司经营者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公司经营失败时他们也不承担任何经济、行政和法律责任,他们也就缺乏提高国有企业业绩的积极性,但是为了应付考核和私人利益等,他们也会在企业业绩欠佳时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来提升业绩。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抑制上市会计信息造假

既然我国的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缺陷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深层次的体制原因之一,为了从根本上减少上市公司造假现象,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革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变政企不分、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状况。

党的第十六届一中全会会议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进行了重要变革,也就是成立直属国务院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这是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迈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虽然国资委的具体运转方式尚未确定,但其职能已经明确,就是国资委是出资人,依法享有出资人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三大权责,中央和地方国资委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授权“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而且明确了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处置、使用和收益权,对所投资企业拥有股权,不再有行政隶属关系。

由于国资委代表国家履行出资者职责,国资委的成立就能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及所有者缺位等问题,这对于减少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加强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及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减少和避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这样就不再存在“为国企解困”而让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的问题。而且,由于国资委代表出资者,就能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真正到位,完善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使上市公司真正成为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使公司经营者处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有效监督之下,从而能有效减少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另外,由于中央和地方国资委“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国资委在处置国有股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大大降低国有股处置的成本,就能采取经营者持股等激励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激励,使经营者提高业绩水平的努力内化,从而降低造假的可能。

所以,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及所有者缺位等问题,使上市公司建立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还能够减少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干预、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约束激励,对于有效控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杜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及防治

【摘要】文章从分析非法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造假的原因、表现形式和危害入手,逐一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的动机,找出产生会计造假的真正根源,并通过吸取和借鉴国外在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

1.虚构经营行为。

上市公司最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即通过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这类方式往往需要伪造经济合同、应付账单、税务发票、海关报关等一系列法律凭证,它不仅违反了会计法规更是对合同法、税法等重要经济法规的公然蔑视和挑衅,是性质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

2.关联交易方式操纵。

作假公司除了虚构经济行为,更多的是通过关联方式进行特殊交易,比如债务重组、资产置换、非货币交易等方式来达到操纵业绩的目的。处于正常交易需要的关联交易本来无可厚非,早先法规对此无过多限制,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借交易之名,行操纵之实。

3.会计手段歪曲。

相比较前两种类型,利用一些特殊的会计手段歪曲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操纵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在国外会计舞弊案件中更为多见。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愈演愈烈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已给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1.各类部门接受失真的会计信息,会导致宏观决策的失控,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削弱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性,并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2.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损害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打击了他们的投资信心,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投资环境。

3.造成了国家税收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管理当局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破坏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4.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严重损害中小股东权益。

5.会计造假助长了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据统计,我国由于造假与腐败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估计每年在9785亿到12 570亿元人民币之间,约占我国gdp的13.6%~16.8%左右。

以上种种,严重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会计造假原因分析

(一)产权不明晰

我国目前会计造假之所以成为普遍现象,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企业制度转型期的企业产权归属关系界定不清楚,导致原有监督机构的职能受到削弱,而代表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监督机构又尚未建立。因此,会计造假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由于我国股市的先天性股权结构缺陷,使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呈现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进而造成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相互制衡关系的扭曲。

(三)会计立法不健全

我国自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起,陆续颁布并完善了《公司法》、《证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看,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一是法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的发展,立法似乎更多地是被动、消极地“堵窟窿”,缺乏预见性。二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且执行不力,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对注册会计师违法人员的打击制裁不力上,违法者往往以接受行政处分代替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以缴纳少量罚款代替没收全部非法所得及附加高额罚款,《会计法》规定行政处罚金额个人较高是5万元,单位较高是10万元,这种对造假者微不足道的处罚措施很难对其他违法者产生以儆效尤的作用。

(四)注册会计师管理水平低下

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尤其是适应证券市场扩张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国会计师行业发展至今毕竟只有二十多年历史,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执业水平低;(2)不正当竞争现象严重;(3)注册会计师缺乏“独立性”。

三、防范和治理会计造假的对策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公司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落后,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工薪制上,经理层及员工收入与公司效益结合的程度不高,应从法律角度明确允许和鼓励公司将股份作为激励手段,并允许管理层在达到经营目标后增加其持有股份。

2.保护中小股东权利。要彻底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现象,监督大股东、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必须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利。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加股东大会,如建立征集投票权,代表广大中小股东参与上市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表决权;完善赔偿机制等。

3.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在董事会下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以有效的约束控股股东和经理的行为;完善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对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做明确的划分,使其权责利保持一致;建立独立董事的激励机制,为独立董事提供合理的薪酬,使其追求长期利益,关心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设立内部委员会,发挥其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向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会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负责,使审计委员会、监事会与内部审计三者之间应有独立交流和信息沟通的渠道;通过权力分配、权力制衡、信息披露等机制,在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上减少会计造假的风险;在制衡方和大股东在会计信息上的权利方面,实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三)完善会计立法

1.建立健全民事赔偿制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经验,强制要求公司负责人就其出具的公司会计信息做出"个人书面认证"把会计信息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在法律上,这种法律制度的实施可以为广大股民“民事赔偿诉讼”提供证据,从而调动有关利益人起诉的积极性和提高对造假者的威慑力。

2.提高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萨班斯法案》对会计造假者做出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罚规定,如相关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如果涉嫌会计造假,较高可处500万美元的罚款或者20年的监禁。而我国的相关会计法规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远不如美国.因此,我国应建立严格的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人员的经济处罚制度;加大对会计造假人员个人的刑事处罚力度,使造假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四)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

1.提高和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收费标准,减少会计师事务所降价竞争的空间,推行有限责任合伙制(llp),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违法成本。

2.完善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受理制度,实行审计业务由证监会、中注协同意招标委派制。

3.实行上市公司审计轮换制,每隔三年强制性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免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过于亲密而丧失独立性。

4.建立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机制,注册会计师因串通舞弊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发现上市公司重大会计造假,致使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诚信、规范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国际型的大企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研究,同样会对我国的会计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更好的创建和谐的发展的社会。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资本操纵、信息批露违规、财务造假等行为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分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成因,提出了在当前的证券市场条件下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

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破坏了证券市场健康运营的秩序,更使会计执业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任务非常艰巨,同时对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媒体等各方面的治理,直接关系到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原因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深刻剖析上市公司造假事件,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市场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维护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一)企业管理当局和控股股东有操纵会计信息的要求

及时,上市前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较好的发行价格。在我国政府调控干预下的公司上市,财务资料成为后期上市运作的关键因素。为达上市目的,不少企业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造假批文、假帐单,虚假编造公司上市前三年的财务报表等等种种造假行为便纷至沓来,形成了对企业资产、利润、负债的虚构。如活力28、蓝田股份、红光实业、大庆联谊、黎明股份,麦科特等。

第二,上市后为取得增资扩股资格。企业上市之后要想从证券市场再融资,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赢利水平来达到净资产收益率等相关要求。不少上市公司靠自身主营业务的正常经营是达不到融资条件的,为了达到配股及格线,那些盈利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仍然会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创造条件争取实现配股愿望。

第三,为免于特别处理或摘牌。如果某上市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或其他异常,投资者难以判定公司前景,权益可能受到损害,证券交易所有权对该公司股票交易实行st、pt处理。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地方政府深感压力沉重。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免于特别处理和被摘牌,也会产生会计造假的动机和行为。

(二)中介机构协助上市公司造假

中介机构主要有: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商、律师等,他们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为争客户、抢市场对拟上市公司及己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视而不见。审计《检查结果》批露的十个主要问题中,包括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掩盖违规担保损失虚增利润一例、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逃避税收一例和中鸿信建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掩盖担保事项一例,都属于对该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已经查明上述问题,但其注册会计师未予以指明。

(三)国家税务部门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各级税务部门的经济收入直接与其任务的完成情况相关,由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为维护地方或部门形象,为完成征税任务,有意识地引导企业会计造假,行政干预银行贷款给企业,以解决企业虚报利润应上交税收的资金,对虚假的会计信息听之任之。

(四)中小股东的投机性

在“一股独大”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需要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其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非法活动,借以转移上市公司利润或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产。中小股东投机性过强,往往只注重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而不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不能形成合法组织或相关利益代表维护自身权益。

二、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建议

(一)优化股权结构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和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关键人(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不改变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就不能从根本上约束虚假会计信息的问题。通过适当降低股权集中度,在一个公司内形成几个相对较大的股东,公司治理结构就可能比较健全,会计信息的生成、提供就不会轻易地受制于关键人。

(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

借鉴国外经验,建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鼓励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提高中小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程度。

(三)加强中介机构监管力度

我国证券市场的众多会计案件中,琼民源、银广夏、红光实业都或多或少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有关,应加强对中介机构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刑法》、《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企业会计信息造假、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失误等失信行为都有相应的处罚条款。一方面要严格法律的执法工作,对失信者依法严厉制裁;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确诚信责任,细化由法律制裁的失信行为及制裁力度,便于执法操作。

(四)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

建议修订法律时对董事会及董事在会计信息披露事务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更为严格、具体的规定。积极推行独立董事制度,降低执行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强化董事会代表全部股东行使职权的功能,改变董事会由控股股东操纵的状况,淡化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的职能。

(五)加强监事会的监督

监事会具有监督企业财务、董事和经营者行为的职权,在维护所有者权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监事的提名、任命权受到关键人的控制,导致其不能独立地履行职责。目前应提高监事的素质及独立性,强化监事的监督职能,改革监事会的成员构成,允许主要债权人担任公司监事,健全对监事会成员的激励约束和淘汰机制。充分赋予监事会实际的监督权。

(六)建立股东损失赔偿制度

一是凡因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公司及其董事会负赔偿责任;二是凡注册会计师有违反《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等法规的行为,为公司出具虚假的审计意见,从而导致股东受到损失的,应由该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负赔偿责任。对严重违法违规给当事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失信行为的处罚,应由目前的行政处罚为主,逐步过渡到行政处罚与经济处罚并重,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失信行为起到有力的防范作用和震慑作用。

(七)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障。国家要根据新的经济情况及时地调整会计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以新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及时调整和解决新旧法规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之处,避免执法时出现漏洞。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使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会计造假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通过加强教育、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加大行政、刑事处罚力度,完整的会计信息时代必将到来。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博弈均衡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投资者的日趋成熟,企业的投资、融资需求也日益加大,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相应地水涨船高,但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乃至造假案件频发,严重干扰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博弈均衡分析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象及原因,并尝试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模型

中国自上交所和深交所先后成立至今,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披露频频曝光。截至目前,已有诸如东方锅炉、郑百文、张家界、ST黎明、银广夏、科龙电器、四川长虹、五粮液,乃至最近的航天通信等重大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案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证券市场会计造假问题的严重性。无独有偶,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也同样存在着会计造假行为。美国安然(Enron)在宣告破产之前,是世界上较大的电力、天然气以及电讯公司之一,2000年披露的营业额达1 010亿美元之巨,公司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美国具创新精神公司”。然而真正使安然公司在全世界声名大噪的,却是该公司持续多年精心策划,乃至制度化、系统化的财务造假丑闻。由于会计造假案事发,安然股价在2001年一路由90美元狂跌至30美分,对金融市场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毁灭性打击。紧接着爆出了施乐、世通等大公司会计造假的丑闻,原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公司也因审计失败而倒闭。可见,会计造假已经到了令公众愤怒、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会计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同利益主体本能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它们之间发生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会计造假正是不同利益主体利益冲突而不断博弈造成的重要后果。由于上市公司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不平衡,它们的战略目标及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其利益驱动机制也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了各利益主体之间多元化的格局。各方利益目标的均衡是偶然的,而其不均衡乃至发生冲突则是常态。为了达到均衡,利益各方的行为选择就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过程中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抑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内在规律。

一、关于博弈均衡模型的基本假定

参与人(Participants)。在本模型里假定有两个参与人:一个是上市公司(Listed),是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即经营与证券业务有关的法人和自然人,另一个是证券监管机构(Securities Regulators),在中国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

,行动(Actions)。假设上市公司有两种行动可以选择:即造假和不造假。CSRC则有两种对策:检查和不检查。

信息(Information)。在此模型中假设每个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行动选择都有的了解,即本模型中参与人的信息是完善的。两方在信息静态博弈的情况下,博弈参与者双方都充分了解对方的支付函数和行动策略。

四、针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监管措施

从以上对促成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因素的分析来看,要想有效地治理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促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各种因素,只有从源头上切断上市公司造假的诱因,才有可能解决治理好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问题,还投资者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真正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治理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对策:

(一)增大F,即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惩治力度

从P*=C/[(F+E)*θ]可看出,要减小P*的值,在C和E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增大F,即通过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惩治力度,使其造假风险大大提高而转念决定止步雷池。为此,可以通过完善证监委、中介机构等监督体系,建立与政府部门在监管和惩处工作上的“互动”联手合作机制;参照欧美及香港等地法律,细化《刑法》中有关行贿罪、受贿罪、挪用资金罪、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罪、金融诈骗罪等的处罚条款,明确死刑、无期徒刑及有期徒刑的具体量刑标准,从而避免量刑方面的不公正性,同时,执法部门必须依法依纪监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法外开恩。例如,2006年11月,年仅29岁即入主上市公司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周益明,因提供虚假资产审计报告和合同诈骗等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从而刷新中国上市公司落马高管历来认定的较高判决,这对众多违法高管定能起到强大的威慑作用。面对严明的法纪,相关“有贼心”的人员也“无贼胆”,从而有效遏制会计造假和其他经济犯罪活动。

(二)降低c,即降低监管机构的检查成本

由P*=C/[(F+E)*θ]可看出,在F和E不变的情况下,要减小P*的值,只有降低c的值。为此,可通过监管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普及会计信息检查的电算化程度建设等途经,切实降低检查成本。

(三)提高D,即增加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难度

1.墒肿ィ两手都要硬。一手抓中国证券市场规范与制度建设,另一手着力强化内部控制,努力形成在中国法律框架下运作并能相互制衡的、完善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由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多是由原国企改制建立的,在其治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因此必须削弱直至消除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行政干预,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还要加强监事会对管理层的了解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管理层的越轨行为,杜绝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造假的诱因。

2.规范、健全市场法制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乏和市场法制的不健全,给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提供了空隙,所以必须尽快出台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上市公司市场运作机制,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增加上市公司造假的难度和成本。

3.加强会计法、会计准则的执法力度,完善独立审计环境,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进一步严肃会计责任,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监管,发挥公众的舆论监督和会计师定期的专业监督作用。

五、模型的实践应用

(一)银广夏事件概况(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199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时家上市公司――银广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初期银广夏的业绩及股市表现均平平,但自其1999年度每股收益达0.51元开始,逐渐为市场所特别关注,股价也从1 999年12月30日的13.97元一路飚升至2000年4月19日的35.83元。2000年4月20日银广夏实施丰厚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每10股转增10股,到2000年12月29日下37.99元新高,折合除权前的价格已高达75.98元,全年涨幅达到了440%,高居2000年度沪深两市涨幅排行榜第二名。

2001年8月2日,《财经》杂志揭露了银广夏财务造假的黑幕,当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银广夏停牌,随后中国证监会迅速组织力量进驻调查。有业内人士据银广夏股市资料计算得出,“1998年到东窗事发期间,银广夏进行三次配股共募集资金约2.54亿元,其股票流通市值从1998年末到2001年8月停牌时已至少增加70亿元。”2002年5月14日,中国证监会对银广夏处以罚款60万元,并责令改正。

(二)模型检验与分析

现在结合以上资料来看看模型中的一些主要参数的情况,以此评估银广夏事件中S*的大小。

通过虚构利润7亿多元,银广夏塑造了“蓝筹股”的形象,达到三次配股圈钱2.54亿元,其股票的流通市值到停牌时已比1998年末至少增加70亿元以上,因此,可以认为模型中参数E大于70亿元,而银广夏造假被查后处的罚款F仅为60万元,与银广夏如此巨额违规收益E相比,S*表达式中的F小得可以忽略。那么,在这里,还有一个参数θ的确定。就拿银广夏来说,在其事发之前,证监会曾经作了两次巡回检查都没有发现问题,可见其查实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所以对于表达式S*=(E-D)/[(2E+F)*θ],显然,这是一个大于1的值。另外,据一些学者粗略统计,“过去10年因会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发现并处罚的上市公司不足100例,而上市公司过去10年正式对外提供的年度会计报表、半年度会计会计报表、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盈利预测报告以及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说明等财务资料不下1万份”,足见S小于1%,因而S

以上分析虽然仅为银广夏事件对模型检验而得到的一个个案结论,但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一方面,由于中国股市供过于求的现状,因此上市公司能够通过配股、增发资格等方式进行圈钱,该模型中的E总会很大。另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企业因为会计信息造假而支出的成本D以及所受到惩罚F相对于E来说总是微乎其微的,加之监管部门在监管经验、监管方式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决定了其实际检查概率S较小,这样使得S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及审计防范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开放的经济市场环境体制,让企业获得了更新更广的发展契机,使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这种发展趋势良好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却因为造假现象引发了财务风险,让企业陷入经济危机。为了帮助企业控制好内部财务管理,需要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审计方面的工作。笔者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工作经验,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入手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一下审计防范方面的方法措施。

关键词:国内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审计防范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计造假现象影响

综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可以发现会计造假方面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这让我国乃至国外的投资者,对上市企业的会计数据信息产生怀疑。这种信用危机不单单让广大的投资者,甚至企业管理者受到经济利益方面的损失,也让会计工作监管部门遭受监管能力方面的质疑;不仅让我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出现了动荡,更让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下的市场经济秩序受到破坏,长此以往就会将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演变为社会经济犯罪,触犯我国的法律法规,威胁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进程。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国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为了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也在不断地积极地进行着完善。近年来,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还是让我们发现:在不断追求着经济体制完善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市场经济自身的本质问题。为此,我国开始从经济本质问题研究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并认为解决市场经济本质问题,必须从加强审计防范工作开始。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原因的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体制的完善都存在严重的影响。下面笔者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的原因:

(1)经济活动以及融资手段等行为,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约束。企业的发展以经济利益作为目的,但是脱离道德约束与法律意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追求经济利益较大化的片面、过激性企业行为,或者为了骗取融资条件在账务上造假,虚报实际盈利水平,等缺乏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约束的行为,都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本质驱动原因。

(2)粉饰企业表面工程,应对行政审查。由于企业想要进行上市,需要资格的行政审查,很多企业为了满足审查条件,通过股票发行额进行造假,发行额度与企业实际资产不符的股票。

(3)临时拼凑规模,获取上市资格审查。企业为了上市,将资产规模与审察不匹配的经营性资产以及企业业务进行分离或者部分整编,临时把原本不独立的企业车间、生产流水线、经营性业务等进行拼凑,资产规模虚假性匹配,骗取上市资格审查。

(4)监管体制与制度的不完善。制度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导致企业经济发展的利益凌驾于财务监管之上。监管只有独立性存在,才能脱离企业经营经济利益,实现对财务数据信息编制管理层次的权利约束与监督,没有跳出追求经济利益,就不能进行科学、严密的外部监督工作,就无法保障财务管理者与债权人或投资人之间所掌握信息的真实性。

(5)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存在缺失。由于我国会计管理方面正在逐步进行完善,会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缺乏前鉴性,在操作过程中执行力度不足,导致钻会计管理漏洞的造假违法者更加肆无忌惮,这种大环境缺乏必要性管理的缺陷,给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提供了机会。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发生造假现象,不仅仅是因为监管体制结构不够完善、不够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监管缺失的责任,而且也由于企业管理者缺乏严谨的思想道德观念、缺少必要的法律约束,许多上市企业刻意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应付审查等等诸多因素都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的原因。

三、分析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方法形式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原因很多,由于不同的原因带来的公司会计造假方式也不尽相同。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方法来看,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呈现下面这样几种形式:

(1)利用增加虚拟资产的方式,隐瞒企业实际债务状况。企业为了隐藏债务,通过多种手段将上市企业表面的会计账务作得良好,从而骗取投资者信任。

首先,上市企业可以对库存存货进行虚增。通过伪造单据,对没有原始数据记账凭证进行编造,或者通过存货高估等方式,增加企业虚假利润。

其次,对实际财务情况进行粉饰,隐瞒资产流失问题。上市企业通过对不良资产滞留进行长期挂账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由银行长期未达账项、在建工程、无形资产以及财务潜亏挂账、待摊费用等构成的不良资产做财务虚假报备。

,通过不对企业内部本已到期的借款利息、外币负债的汇兑损失等实际应付费用进行确认、报告的手段,达到少计费用,虚增了本期利润的目的。

(2)通过伪造虚假交易信息等方式,对企业经营的收入、利润进行虚增。企业通过伪造经济活动、虚开发票等方式将亏损的实际情况进行掩饰,这种是最普遍也最惯用的会计造假现象手段。

(3)借助外物进行利益操控。不仅可以在交易价格人为可控,交易不受市场限制等环境条件下,通过没款项产生的经济活动,将企业资源甚至是企业应承担的义务进行转移。实现企业资产利润的虚增、利润或亏损的“合理”转接、对企业实际财务进行隐瞒等目的。而且还可以投资收益、大额政府补贴营业外收入以及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等几类方式,操控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实现企业账面利润快速调整、再融资等目的。

(4)针对我国会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问题,躲避我国会计法律法规的管理、监测。巧妙利用我国企业会计管理政策自由选择弹性大的漏洞,进行企业财务报告造假。

结论

针对会计造假现象产生原因以及造假现象常见方法形式的分析,解决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现象迫在眉睫,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会计造假现象产生,可以从提高审计防范开始。

(1)加强对会计人员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的教育,培养会计人员审计防范知识的认识。杜绝会计人员为了应付检查,应付资格审查,而做出的资产虚增,甚至为了达到预定的企业规模,不顾企业长远发展的临时性企业结重组。

(2)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作好会计管理审计管理方面的监督反馈工作。避免企业借助外物进行利益操控,人为转移企业资源,掩盖企业资产亏损、负债的问题。避免企业内部对本来已经到期的借款利息、外币负债的汇兑损失等实际应付费用进行逾期确认、报告,妄想少计费用,虚增企业本期利润的现象产生。

(3)建立综合职能高于会计财务管理的审计管理监督部门,加强对审计防范工作的深入研究。避免企业伪造虚假交易信息,虚增企业盈利收入,影响市场经济稳定性,产生社会人员投资心理的恐惧。

(4)完善会计管理监督体制,加强操作的规范性,将审计防范落实到具体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发挥实际效用,避免会计管理选择弹性大带来的违规性操作。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对实际财务情况进行粉饰,隐瞒资产流失问题以及对不良资产滞留进行长期挂账做财务虚假报备。

(5)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优化企业配制,通过审计防范工作,杜绝会计片面追求利益短期化,不顾长远发展大局的非理性发展。严禁上市企业伪造单据、编造记账凭证、高估存货等手段虚增库存,增加企业虚假利润。

综上所述,虽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上市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上市企业屡见不鲜的会计造假现象,却真实的引起了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信用危机,这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也产生了一定不良的误导。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本文究其造假的本质原因与常用造假方法方式,认为加强审计防范工作可以改善造假现象频繁出现。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从“达尔曼”案件看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治理与防范

摘要:近年来,国际社会陆续曝出财务报表造假的新闻,国内会计造假事件也频频发生。其中,“达尔曼”公司被称为是史上最的造假公司。达尔曼公司以获取资金为目的,通过洗钱、虚增收入、虚造存货、虚假交易等一系列严密的手段,在上市的短短几年内疯狂集资30多亿元,并给投资人和债权人造成严重损失。文章以“达尔曼”公司为例,通过分析“达尔曼”公司造假的过程,总结了“达尔曼”公司造假的方法,分析了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从外部监督、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关键词:“达尔曼” 会计造假 治理 防范

一、引言

会计资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是外部投资者进行投资、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管理等的依据。它的质量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近年来,国际社会陆续曝出财务报表造假的新闻,国内会计造假事件也频频发生。尽管我国政府正逐步加大对会造假的治理力度,但仍有一些公司为了上市而虚报利润,粉饰报表。有的公司已经上市,但却沦为公司高管谋求私利的手段,“达尔曼”公司便是一个典例。“达尔曼”公司被称为最的造假公司。它上市的最终目的就是侵吞投资者的钱以及银行贷款,从而中饱私囊。本文以达尔曼公司为例,讨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二、达尔曼案例背景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10月以定向募集资金的方式创立,注册资金28 663.94万元,拥有超过22 亿元的资产。公司的名字取自于英文单词“diamond”。达尔曼公司主要从事于珠宝、玉器的加工与销售,其业务经营范围包括珠宝、玉器、工艺美术品不含金银饰品、包装礼品盒、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加工等。

1996年,达尔曼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并在1998 年、2001 年两次配股。在股市募集资金共7.17亿元,成为中国大陆珠宝首饰及时家股份制上市公司,被海内外誉为“中华珠宝及时股”。短短几年内,公司在生产规模、加工能力和销售方面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生产公司。当时的珠宝行业被认为是一个新兴行业,达尔曼因出色的业绩被称为是中国A股市场上的首支“仙股”。

从1997―2003年的公司财务报表数据来看,达尔曼的收入合计达到了18亿元,净利润合计竟达到了4.12亿元,其资产总额同上市时相比要高出5倍,总资产达到22亿元。公司2003年之前的财务报表一直反映各项数据都均衡增长。然而在2003 年时公司却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主营业务收入由 2002 年的 3.16 亿元下降到 2.14 亿元,亏损达到了达 1.4 亿元,每股收益更是跌至为-0.49 元。

与此同时,达尔曼公司重大违规作担保的事件以及重大质押被曝光,涉及人民币共8.63亿元,将整个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终于因达尔曼在2003年无法偿还银行的2 000万贷款而使整件丑闻曝光。2004年春节前后,许宗林以身体不好出国治病为由,携巨款同家人一起逃亡加拿大。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公司其他董事及高管见状纷纷辞职,整个公司陷入一片混乱。2004年,西安西格玛会计事务所宣布无法对达尔曼公司2003年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并指出达尔曼公司存在违规担保质押以及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无法确认等问题。2004年5月10日,达尔曼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特殊处理,变更为“ST达尔曼”。这时人们发现身为达尔曼的及时大股东的西安翠宝首饰集团公司名义上是集体企业实际上却是由许宗林一手控制。

考虑到达尔曼有巨额的债务没有偿还,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投资者希望能通过拍卖公司相关资产的方式来弥补一部分。达尔曼主营钻石有关的产业,大家在相关电视、报纸上也见到过钻石、玉器押运的场面,结果没想到那些所谓的钻石是用锆石做的,两者看起来十分的相似,但锆石价值远比不上钻石。这时的人们才发现,所谓的钻石生产加工、珠宝销售都是“空中楼阁”。一个令人震惊的造假丑闻浮出水面,引起市场的一片哗然。这个造假丑闻背后所折射的问题令人深思。

三、达尔曼会计造假分析

(一)会计造假的概述

会计造假,是指会计活动的当事人,通过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欺诈舞弊的手段,使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会计活动事项,以达到特定利益的违法行为。会计造假分为有意造假和无意的过失。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的当事人因利益而故意编制虚假会计信息伪造经济活动。达尔曼公司以圈钱为目的,以虚增收入、虚造存货为手段集资30多亿元,侧重于有意造假。

(二)会计造假者的界定

会计造假主体分为“主谋”“执行者”“共犯”。会计造假不仅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事前还要经过周密的安排。会计造假的主体包括指挥者、操作者、实施者。

指挥者,实际是会计造假的策划者,决定并授意财会人员进行会计造假活动。他们非常关心企业的“发展”,密切关注着企业的盈利状况。为了获利,主动充当着会计造假的策划者、领导者。他们大部分是企业的领导者或是高层负责人,是特定利益的直接受益者。许宗林在达尔曼事件中扮演着首要的角色,事实证明,他控制着整个造假流程的实施过程。公司的其他高管尽管也参与了造假,但是每个人只控制着一小部分,即便是有人察觉出问题,也因证据不足而不了了之。

操作者,是指那些具体制定造假方案的部门主管、负责人。他们与实施者的较大区别是这些人不是直接进行财务造假活动,而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造假方案,为会计造假出谋划策,是造假活动的“设计师”。

实施者,是指利用自己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凭证、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的职务便利,进行会计造假活动人员,是造假活动的具体执行者。它主要是会计人员,也可以是出纳、仓库的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等。他们在造假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在事件中,达尔曼公司的部分会计人员根据管理高层的授意,在会计信息中造假,但是有些人却并不知道这些信息将起到什么作用,不易让人察觉。这便是许宗林的“高明之处”。

(三)达尔曼会计造假的方法

1.伪造销售业务,虚增销售收入。许宗林利用从职工借来的几十张身份证,通过上市公司做担保从银行贷款数亿元,成立多家“空壳公司”,再利用这些空壳公司去购买上市公司所谓的珠宝。由于是现金收入,产生的盈利都是真金白银, 致使整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上所体现的收入都十分可观,给投资者造成公司盈利的假象。

2.以缴税来减轻纳税机关的怀疑。既然有如此多的销售收入,那么必然需要许多的销售发票,这些发票都是纳税的直接依据。许宗林在造假之余,仍按时向税务机关缴税,曾一度被评为西安纳税大户,不仅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税收,还让有关部门对其放松警惕,可谓是“一举两得”。

3.存货造假。财务报表可以造假,但是存货(尤其是钻石)不容易造假,尤其是达尔曼公司对外声称具有1个多亿4.5万克拉的钻石存货。达尔曼公司利用与钻石外表极为相似的锆石来冒充存货,而且存货进出库都做得十分正式,甚至有武装押运。再加上前去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缺乏专业知识,无法鉴别真假,仅从外表判断。达尔曼也因此蒙混过关。

4.造假环节严密控制。上市公司的造假活动有时会被内部人员察觉出来,通过检举信揭发公司的造假行为。许宗林也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把造假分为许多环节,分到各个不同的部门,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一小部分,整个核心系统也只由许宗林一人掌握,其他人很难察觉。就算有人察觉出问题,也会因证据不足被许宗林以各种理由搪塞过去。

四、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原因

1.利益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根本原因。从经济方面来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连续两年亏损,就会被戴上“ST”的“帽子”,如果再继续亏损下去就会面临退市的风险。这样必将不利于公司的筹资、融资。为了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一些已经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便通过虚增利润等手段粉饰报表,用以显示出本公司的稳定业绩和良好的发展状况。有时为了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有些公司少报利润,篡改会计信息,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而那些未上市的公司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进行一系列的会计造假行为以美化报表,达到相关政策的上市要求。

从政治方面来看,IPO热潮的掀起使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数量急剧增加。自2005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的数量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标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门面”,暗中授意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多下一些功夫”,提高地方政绩。所带来的后果是公司上市了,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政绩,而那些公司却在上市后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某些应该退市的“ST”公司迟迟不退,与地方政府的“默许”有关。这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使得市场因政府的过度干预而出现失衡的现象,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2.相关部门的监督不力是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

(1)从审计监督方面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内部审计监督不力,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使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形同虚设。对于外部审计,为了保持审计的独立性,通常由民间审计担任。但是有的民间审计单位为了留住所谓的“老客户”,伙同公司编制虚假财务报告,出具不实的审计报告。或者即使有疑问,但过于听信公司高管的“合理解释”,又考虑到对方支付的不菲的审计费用,不去实地盘查,造成重大审计失误(比如毕马威事务所与施乐一案)。

(2)从会计监督方面来看,由于其本身受雇于公司,本应该起到监督作用的会计部门会迫于上级的压力在面对一些违反会计法规的行为时而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严重削弱了原有的监督功能。对公司的财务收支活动不能很好地起到监督的作用。

(3)从执法监督方面来看,虽然每年都有执法检查,但大部分看起来很认真,实际是走个过场,这样一来即使有问题发现的也不会太及时。即便是发现了,按往常的惯例“雷声大雨点小”,对查处的问题没有进行严肃处理,也会造成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发生。2001年,西安市证券委员会主任杨永明因受贿罪而锒铛入狱。在检察院发现的行贿名单中就有达尔曼公司董事长许宗林,其行贿时间在达尔曼上市前夕即1996年,这之中的猫腻大家一目了然。但奇怪的是在对达尔曼的违规操作现象和行贿事件披露后,市场反应却很平淡,许宗林及其公司也并没有受到什么太大影响,依然照常运行,仿佛大家已经见怪不怪。如果当时监管者能负责认真的追究到底,也许就不会有“达尔曼事件”的发生了。

(4)会计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与水平高低是会计造假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如果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术水平较低,那么造成错账、假账的可能性就更大。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与是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决定着会计信息的客观公正。因为一位财会人员若是没有必备的专业素质与技术,那么“错、乱、漏、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有没有真才实学,是会计造假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造假的收益大于处罚成本也是会计造假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l展还属于初步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体制建设并不完善,比如缺乏透明度、执法不严。上市公司造假被及时发现的概率较小,在进行追查时往往出现“前紧后松”的懈怠行为。处罚不彻底、不透明、不具体,让公众难以了解到处罚的结果,也让真正的造假者难以受到严厉的处罚,不能很好地震慑到造假者。当披露虚假信息的事情曝光后,责任往往都会被归于上市公司,而让真正的“肇事者”逍遥法外。这样一来,上市公司从造假中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造假所受到的处罚,成为造成会计造假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造假不仅会对投资者的决策、债权人的相关利益产生影响,还会使市场信息失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秩序与社会的稳定。它主要体现在:

1.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资源配置。公司上市有时是为了更好地筹集资金,但虚假的会计信息往往会给外部投资者造成误解,无法区分企业的质量,从而使真正想筹资的企业无法获取资金。只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保障资本市场有良好的运转环境。投资者能根据会计信息获取自己想要的利益,才能较大限度地体现会计信息的公平性。达尔曼造假事件使证券市场遭受虚假信息的冲击,引起证券投资市场的动荡,扰乱了金融秩序,不利于社会稳定。

2.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达尔曼事件中,许宗林携款12亿元出逃,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3.违背了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原则。“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是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诚信对于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很重要,没有哪个投资者会投资于一个善于欺骗的企业,更不会有人与其合作。没有诚信的企业不可能会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下去,其结局只能是破产倒闭。

4.影响会计行业可信度。会计造假会使社会公众对会计产生信任危机,有损会计人员的形象。尽管会计人员有时会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参与造假活动,但是身为会计资料的制造者,如果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隐瞒会计事实,就会误导证券投资者,损害社会公众以及中小股民的利益。

五、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如何让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是我国目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会计造假的治理与防范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完善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会计法律的相关内容

针对有些部门对会计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管不严、治理不力,要加强会计相关法律的建设,不断完善会计制度。通过严厉打击造假行为,使造假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不为造假收益留空间。

推进相关会计法律建设,保护财会人员的合法权益。因为现实社会中,大部分财会人员是受雇于公司企业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被动造假,考虑到自己的饭碗或者被打击报复的可能性,通常只能选择接受,不能提出反对的意见。若是有完善、强有力的法律作为他们的后盾,让他们不必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及人身安全,就可以从会计资料的源头很好地遏制住。

(二)在涉及非会计领域的测量考核时,需要有相关专家来鉴定

在“达尔曼丑闻”中,人们之所以被那些所谓的“钻石”资产所欺骗,是因为参与审计的人员不是专业人士,不具备相关知识,使得公司以假乱真,以锆石代替钻石,以至于资产抵押使债权人与投资者损失惨重。

(三)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培养会计人员以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提升企业职工的道德水平,树立诚信意识。达尔曼事件中,整个造假的流程虽然只有董事长许宗林一人知道,其员工每人都只负责一部分的造假工作,但是当发现问题时,企业内部的相关部门若是及时进行调查,发现问题,或许可以避免。

(四)充分发挥外部监督的作用

外部监督尤其是民间审计作为比较独立的第三方,应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要求外部审计人员要有丰富的经验与熟练的技能。除此之外,构建舆论监督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舆论监督,能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会计形象。若是出现造假现象必会被社会摒弃,不给造假行为留下任何生存空间。

(五)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沟通

对于达尔曼事件,上市公司更换了数家会计师事务所,而且都是在关键时刻。在其更换之前其实就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是没有机会去深究,若是前后两个事务所之间做到充分沟通了解,可能就会发现造假问题。

达尔曼事件已经过去十二年,它的造假手段让它被称为是“史上最的造假公司”,研究此事件的价值在于它所给以后的投资者、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警示作用。尽管当时达尔曼事件带来了恶劣影响,但却没有严惩相关人员,这也是饱受诟病的地方。经过此次事件,我国相关监督审计部门或事务所也发现了制度的漏洞,并在不断的完善。这也告诉世人,只有严抓严打,切实落实惩罚制度才可以震慑违法造假行为,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济于事。

会计造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及国家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治理、防范的力度。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是需要社会共同努力的,只有各相关部门、利益相关者各司其职,才可能防范会计造假的行为。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摘 要:随着国内外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案件的屡屡出现,导致投资者蒙受重大的损失,严重者使得造假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同时也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讨论会计造假原因,寻求其治理对策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就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方式进行总结,并深入分析造假原因,提出几点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原因;治理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我国很多企业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有一部分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仍然经受不住诱惑,带着侥幸心理,源源不断地通过财务造假来获取经济利益和逃避责任,给政府、债权人和投资人等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或损失。所以,面对财务信息纷繁复杂,如何识别会计造假的征兆,发现造假原因,如何有效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等变得尤为重要。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受控制环境影响较大,而控制环境的恶劣,导致现有规则的失败。因此,会计造假的研究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研究来完善我国会计的法律法规,健全会计制度,调整不正确的会计规则,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概念、特点及危害

1.会计造假的概念

会计造假行为就是指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会计主体由于某种原因进行主观性的造假,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出现错误,财务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出公司内部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简单地说,会计造假目的是为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经济政策,法律制度是构成会计行为的重要环境因素,当环境因素变化时,会计行为以特有的运行方式去实现会计行为目标,可以说,会计造假行为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会计行为的选择。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经济市场秩序。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特点

会计造假主要有以下四大特点:其一就是事实上的虚假信息,这能够严重的影响企业管理者的判断。其二就是指明显的有个人或局部利益性质的倾向,造成企业的经济利益损失,以满足一少部分人的私人利益。其三就是指主观意义上的欺诈行为,这种行为会对企业内部其他人员进行故意性的隐瞒,再有就是对国家有关机构的隐瞒行为,使得国家不能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控制,失去对企业的真实了解。其四就是指会计造假具有违法性,这种违法性能够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

3.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

会计造假主要能够导致上市公司在实际的经营中,会计信息失真,经营成果造假及财务状况不实,这些造假行为能够使得内部管理者不能真实的了解上市公司信息,同时还会造成外部投资者不能及时的了解上市公司现状,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和进一步发展。此外,会计造假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产生社会信用危机,影响职业道德建设。20世纪初期美国四大财务造假案件对美国及世界经济的恶劣影响就是典型的例证。诚实守信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是对每个公司或公民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会计造假者见利忘义、弄虚作假,同样会败坏会计行业的诚信,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诚信,想要在市场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简直是痴人说梦,破产可能性极大。

二、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1.对利益获取的强烈欲望

会计造假行为并不是只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会计造假行为十分严重,并且有很多的会计造假案例使得部分上市公司破产,会计人员本身需要的诚信等基本的职业道德有很多都被抛弃,使得上市公司内部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最终目标无论是利润较大化,还是股东财富较大化,都是对会计行为的经济性提出本质要求,因而会计造假行为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利益的问题。从成本与收益角度分析,选择造假的基本前提是风险成本小于其造假的风险收益。由于目前我国《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经济责任的安排存在某些缺陷,形成了会计造假低廉的成本,同时由于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方面的不完善又给会计造假者提供了高额收益,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动因到造假行为的转移,这是会计造假屡治不止的主要原因。比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满足上市条件,上市后,公司发行股票,能为公司赢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这种行为同样会有利于银行信贷。从公司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等个人来讲,对利益的获取同样有着强烈的欲望。首先就是业绩方面的考核动机,经营业绩方面的考核不仅会涉及到公司的未来发展,还会影响到个人的工资问题及升职情况,所以经营业绩对于公司和工作人员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样看来,很多的工作人员及管理者都会希望业绩提高,在造假成本低于收益的情况下,同样会实施会计造假。

2.职业道德的缺失

会计造假,既是上市公司领导者和会计人员职业技能不高,又是这些人的法制观念薄弱造成的。这是由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会计造假现象严重。某些会计人员没有积极的形成法律观念,导致会计人员对法律的概念不清晰,视法律为儿戏,经常会出现不按章程办事的情况。如果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淡薄,就会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机构没有较好的执行力,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本身的创新力不足,缺少上进心。没有及时的对法律和基础知识进行更新,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低下,不能及时有效的开展其工作。在不了解新会计准则的时候,进行市场决策和商业运作,很容易犯下错误。同时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和规范体系没有很好地进行完善,导致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很多的漏洞,遇到一些财务危机时,会显得捉襟见肘。当利益出现某些冲突时,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很容易出现会计造假行为,为了迎合某些利益者的基本权益,导致企业内部的财务出现危机。

3.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

在证券市场中,一些上市公司经常有法不依,证监会在行驶权也常会存在执法不严。使得大众投资者怨声频出。这种现象造成上市公司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上市公司自我约束能力,当公司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相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自身利益,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我国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等各部委条块分割,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各方面的一些法规及监督标准又不统一,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同时,审计监管也不到位。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验证,但其广度、深度、力度都很难达到社会公众的预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很多的不规范行为,同时国家和社会没有给予有力的监管,不仅是因为外部法律和法规存在很多的漏洞,再有就是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没有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更新和重新修订。导致法律法规对一些现如今先进的技术和造价方式没有专门的处罚机制,并且当下的处罚机制还比较宽松,不能起到警示和阻碍的作用。很多的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几起蓄意会计造假的恶性案件,使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新的会计准则,以会计造假案件开始剖析,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问题进行探讨,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造假;上市公司;规范措施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状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违法案件呈多发高发态势,其中,虚假信息披露案件在快速上升。根据我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1月23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通报了证监会近期针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的执法工作情况:仅仅2014年以来,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立案调查43起,已对16家公司、5家中介机构,171名上市公司董事、高管及其他责任人员作出行政处罚,21人被市场禁入。纵观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规模逐步扩大,中国证券市场对推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与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多种违法违规相互交织的情况。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驱动

利益这块“蛋糕”促使上市公司对虚假会计信息始终保持旺盛需求。上市公司为获得上市资格,通过虚置利润,提高每股盈利,以达到上市融资目的,获得上市后,通过会计造假虚构利润等手段将“美容”过后的信息披露,这样的信息势必给公司带来预期利好,这就导致利益相关者们使用各种方法去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供给。

(二)处罚力度不具威慑性

1.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伴随经济发展,上市公司增多,会计信息也相应增加,虚假信息占比也越来越大。较之国外相比,我国证监会力量较为薄弱,存在人员、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却又无法做到检查,有些案件还是通过引起公众注意和怀疑,证监会才开展立案调查,这就导致违法案件被揭露的概率很小。

2.惩处力度低。我国对于造假行为的惩处力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威慑力低,惩罚的不痛不痒势必让造假者目无法纪,恣意妄为。部分案件直至最终审理仍有很多“漏网之鱼”,该承担责任的反而全身而退,毫发未损,这些结果直接向市场传递出错误的信号是:造假可行,代价很小。

(三)监管不到位

证券市场又是多元化矛盾冲突的地方,利益链条庞大,涉及面较广,其中不乏涉及政府部门。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习惯性的干预证券市场,不遵从证券市场的本身发展规律,那么,自然会出现更多的虚假信息的产生。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缺失造成社会审计鉴证功能弱化,现行CPA聘任制度更是严重危及社会审计的独立性。

(四)信用制度不完善

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放任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目前,法律还没有建立出法人、自然人的信用确立、确认、惩治等一整套完善制度。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的敬畏程度是不一样的,诚信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对某些商人而言,诚信似乎不值一文,信用制度的缺失,无法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

(五)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的道德和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上市公司经济业务量庞大,就要求会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德技双馨,才是一名真正有责任的好会计。但是现实中,会计人员和公司是雇佣关系,食之禄,分之忧,听从上级指示是常见且无奈之举。

三、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建议与对策

(一)强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

建议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应当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并担当主要负责人的审计委员会,管理与公司事项有关的审计工作,提高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另外应当加强公司监事会的监事功能,监事中应具备较大比例了解财务,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专业性人才,以保障监事会的监事水平。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借鉴国外的有关经验,对待上市公司造假案件,加大稽查力度和稽查面,提高处罚金额,抬高造假成本,增加处罚的威慑性。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从严对待上市公司信息造假责任人,尤其是经济上的处罚。同时,完善各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证券民事赔偿制度。

(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监管体系

1.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审计体系。建议终止由上市公司聘任CPA的做法,保障注册会计师审计拥有独立立场,让其不再扮演一个尴尬的角色,改由证监会或交易所聘任CPA并实行上市公司审计强行轮换制度。建立CPA民事赔偿追索机制,让其担负更多法律责任。

2.建立健全以证监会复审为核心的会计信息造假监督体系。证监会可以内部成立专门监督小组,对上市公司年度报表进行复审检查,每年的复审覆盖面达到60%以上,这样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便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复审。如果在复审过程中发现了违法违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责任人,从严处罚,侧重于对中小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另外,还可采用审计轮换制或者审计报告终身负责制作为补充。

(四)建立健全信息披露的信用评价体系

主管部门出台有效的会计信息造假考核机制,统一颁布会计信息造假的评审标准和管理办法,评定的内容应当、完整地涉及公司年度报表的各个内容,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公布于众,以便广大投资者监督并进行合理投资。同时,对待不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严格控制其进行增发新股、申请贷款等方面的行为,维护好证券市场的秩序。

(五)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一方面,上市公司应当对会计人员进行终身教育。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韩非子劝君有“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现代人当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训,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为德。

四、结论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造假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相关机构应尽早完善法律法规并配套制定详细处罚量化标准,亮出一条真正不敢碰触的高压线,做到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责任追究“三管齐下、重拳出击”,这样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浅谈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及对策

摘 要 会计造假是指会计主体为达到其目的而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采取伪造、掩饰等欺诈手段,制造、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频频发生,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危害及原因的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原因与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揭示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但近年来,从安然事件、帕玛拉特事件,到国内的银广厦、麦科特案、绿大地造假,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一、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现状与危害

(一)会计造假的现状。

据财政部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第23号、第24号公告显示,仍有很多企业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偷漏税款、侵占国有资产等违规问题。同时,第25号公告显示,仍有很多企业存在随意调节利润等违规问题,共查违规金额552.29亿元,查补税款9.11亿元。①这表明会计造假问题在我国证券市场仍普遍存在。

(二)会计造假的危害。

1、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由于中小投资者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能依靠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来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相关决策。因此,上市公司披露的虚假财务信息,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蒙受经济损失。

2、扰乱经济秩序。

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一方面导致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极易引发股市震荡,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通过造假获取不正当利益,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其他企业为了弥补劣势,也必然趋向于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长此以往,导致资本市场混乱,因此,朱基总理将其称为中国经济的“恶性肿瘤”。

3、导致税收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上市公司歪曲会计信息的结果总是将原本属于国家或集体或企业的资产据为小集体或个人所有。如某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上虚增支出,隐瞒利润,以逃避税收;或经营者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价值,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4、降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虚假财务信息会导致投资者、政府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益低、甚至是亏损的领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民财富的积累。

5、破坏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旦造假,就会令投资者对中国整体的概念股失去信心。2011年上半年曝出的会计违规和财务丑闻让中国企业形象大打折扣,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共有255家,其中132家被美国盈透证券列入禁买名单,25家遭遇停牌或摘牌。②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上市公司自身原因。

1、公司治理方面。

(1)根本原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产生问题。某些经理人,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而追求个人目标,如获得升迁的机会,取得灰色收入或享受在职消费等。为此,他们不惜通过会计造假来粉饰报表,以表现“业绩突出”,牟取一己私利。

(2)股权结构:“一股独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形成“一股独大”的局面。在此形势下,所谓的股东大会就成了大股东会议,大股东直接控制着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向和经营策略。此情况下,大股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能会给经理人施加压力,迫使他们进行会计造假;或者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

(3)董事会、独董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成员,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或没有时间、精力,无法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另外,上市公司独董很多由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而他们大多仅是“花瓶董事”,由于远离企业的日常经营,无法充分发挥其职责。

2、内部控制制度缺陷。

会计信息来源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可以大大减少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是,目前有些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是形同虚设,更有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情形,内控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3、审计委托制度的缺陷。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要求,上市公司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批准。但实务中,都先由管理当局提名,然后由股东大会讨论通过,事实上股东大会也很少否决管理层的提案。这样,管理者由“被审人”变成了审计“委托人”,并且决定审计人员的聘用、收费等事项。因此,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会大大降低,可能出具不适当的审计意见或与管理层联合舞弊。

(二)会计行业特点。

1、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性。

目前,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选择性很大,如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运用,坏账准备的计提,待摊与预提科目的运用等等。这些处理弹性,为会计造假大开方便之门。

2、会计人员素质、地位。

会计造假,一方面是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养、道德水平低下所致。另一方面,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会计人员的地位太低,他们是弱势群体,尽管不愿做假账,但不得不屈从于高层压力而进行造假。

3、会计造假成本低。

目前,上市公司造假的成本与收益相比是很低的。造假成本低,是因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很小,并且,我国目前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惩治力度明显不够。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会计造假屡禁不止。

(三)外部监管不力。

财政部、税务局、审计署、证监会、工商行政管理等诸多监督机关没有形成合力,各行其是,并且职责权限界限不明确,造成监管缺位、多重监管的局面,致使监管效率低下。同时,各监管机构对会计造假惩治力度不够,没有强大的威慑作用。这使得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有恃无恐。

(四)社会信用危机。

社会转型时期,一部分人将拜金主义作为自已的价值观,唯利是图、投机取巧,致使道德滑坡、社会信用丧失。社会信用危机为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

由于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根据会计造假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是最行之有效的。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

应进一步明晰产权,解决国有持股减持问题,优化股权结构,改变“一股独大”的局面,防止大股东侵占广大中小股东利益,防止大股东给经理人施加会计造假的压力。鼓励中小股东通过信息技术远程参与股东大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应强化独董制度。

加强独董制度建设,聘请、任命具有高尚品质和职业道德的人担任,增强其独立性;明确独立董事的职责权限,规定独董必须定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使其有权利、有责任、有能力充分行使监督职权。

3、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

健全的经理人市场会给经理人以被解雇、被收购的威胁,督促其改善公司经营,杜绝会计造假。在我国建立起健全的经理人市场,有助于促使经理人更好的为股东服务,有效防范因一己之私而进行会计造假的现象发生。

4、完善对经理人的激励机制。

加大经理人的显性收入,加大股票期权等不确定性收益的比重,并且使之与经理人的经营业绩挂钩;对股票期权行权加以限制,如在离职后几年才能行权,避免经理人盲目追求短期目标,忽略企业长期发展。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严格实施,以此来减少会计操纵的可能,提高会计操纵的难度,使会计造假行为能及时地被防止或发现改正;加强内部审计委员的监督,防止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三)加强会计行业自身建设。

1、健全会计法规体系,完善会计制度。

财政部要根据现状及时地调整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核心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尽量减少会计处理方法的弹性做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细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减小会计处理“打擦边球”的可能。

2、完善会计从业人员道德教育体系,提高会计人员社会地位。

一方面,要加强对潜在会计人员的职前教育,即对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的在校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继续教育。同时,要加强社会各界对会计职业工作者的尊重与理解,改善会计从业环境,建立完善的授意造假举报制度,减轻会计人员的压力。

(四)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

1、改变监管模式与监管思路。

在日趋复杂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只有通过行政监管手段并发挥行业监管的积极作用,明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与互补,定时对监管盲点进行扫除,才能提高监管工作效率与效果。同时,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监管,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建立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组织体系的资源共享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经济警察”作用。

2、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会计造假行为相关机构、相关部门及个人的法律责任的追究,实行行政处罚、刑事追究和民事赔偿“三管齐下”的惩治措施。尤其是要建立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加大会计造假的成本,以防范和减少会计造假的发生。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养诚信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发挥舆论的作用,使会计造假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总之,目前我国会计诚信形势不容乐观,必须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治理措施,打击会计造假,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云南绿大地公司会计造假案例分析

【摘 要】近年来,公司财务会计造假案例屡见不鲜,本文以云南绿大地公司会计造假案为例,介绍了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的造假手段以及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由会计造假引发相关思考。

【关键词】绿大地;会计造假;上市

一、背景简介

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6年11月申请深交所上市失败。时隔一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绿化行业及时家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云南独有珍稀花卉苗木培植,城市园林绿化工程业务。2004年至2009年间,绿大地在不具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情况下,未达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目的,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登记注册了一批由绿大地实际控制或者掌握银行账户的关联公司,并利用相关银行账户操控资金流转,采用伪造合同、发票、工商登记资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将款项支付给其控制的公司组成人员,虚构交易业务、虚增资产、虚增收入。

二、会计造假手段简析

(一)虚增资产

2004年2月,绿大地购买马龙县旧县村委会土地960亩,金额为955.20万元,虚增土地成本900.20万元。2005年4月,云南绿大地公司在马鸣乡购买土地3500亩,支付了3360万元的土地款,此宗土地交易,虚增交易成本3190余万元;2007年一季度,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又虚增价值2124万元;同年六月,绿大地在马龙县马鸣基地灌溉系统、灌溉管网等项目价值虚增797.20万元。2007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对马鸣乡基地实施的土壤改良,合计投入2529.13万元,经鉴定确认马鸣乡基地土壤改良价值虚增2124.00万元。2010年一季度,固定资产虚增5983.67万元。

(二)虚增收入

通过虚增上市的绿大地上市后通过伪造合同等方式虚增业绩。2007至2009年间,绿大地通过伪造合同和会计资料,虚增马龙县月望乡猫猫洞9000亩荒山土地使用权、月望基地土壤改良及灌溉系统工程、文山州广南县12380亩林业用地土地使用权资产共计2.88亿元。

云南绿大地公司2004年到2007年上半年累计营业收入为6.26亿元,公司虚增营业收入29610.29万元,公司前5名大客户对营业收入与利润增加贡献巨大,但公司上市后大客户却陆续注销。2007年绿大地公司营业收入2.57亿元,虚增营业收入0.97亿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购买马龙县月望乡900亩土地使用权8370.00万元;2008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4270.00万元,经鉴定虚增构建月望基地灌溉系统3438.02万元。同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的月望基地土壤改良投入4527.30万元,经鉴定虚增价值4527.30万元。2009年,绿大地会计报告披露购置广南林地使用权价值11011.05万元,虚增林地使用权价值10407.06万元。经认定,绿大地在2007年上市后,至2009年累计虚增收入2.51亿元。

(三)虚增数据

2009年下半年,绿大地公司资金链条逐渐紧绷,自救方式则采取了定向增发。根据绿大地在当年8月份的增发方案,公司拟定向增发2500万股,价格不低于18.64元,融资4.66亿元。为使这次增发成功,绿大地通过编造假账的手法,将花了600多万元购买的广南林地使用权,虚增至1亿元。但这次,证监局不但驳回了绿大地的增发申请,更提出了严厉的整改意见。

(四)现金流量异动频繁

云南绿大地公司 2010 年度 1-3 月合并现金流量表项目出现 26 项差错,数千万元与数亿元的差错分别为 8 项和12 项。2010 年 4 月 云南绿大地公司对 2008 年销售退回实施差错更正,追溯调整减少 2008 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分别为 2 348.52 万元和 1 194.74 万元,追溯调整增加 2008 年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应付账款 1 153.78 万元,调减母公司及集团合并年初未分配利润、年初盈余公积分别为 1 038.40 万元 、115.38 万元[1]。

三、造成的后果

公司公告的2010年业绩实现扭亏,实现净利润1447.79万元。然而,2011年4月30日晚间绿大地同时公布的2011年一季报中,2011年前三个月中累计实现净利润-1732.99万元,同比减少212.57%。另外,预计2011年1-6月净利润亏损900万-1400万元。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财务混乱被证监会立案调查面临退市风险。

四、由会计造假引发的相关思考

由过去的“银广夏”、“蓝田”会计造假,再到近来发生的“云南绿大地”会计造假,其实都有相近的地方,如都为农业领域,特点是都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而农业资源的扩张要以土地资源作为约束,不像工业企业那样能够实现公司规模的高度扩张。但股市的投资者希望公司能够高度扩张,若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则公司必然是不受欢迎的,股票的估值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而,也就会产生了“银广夏”事件利用沙漠和“蓝田”事件利用洪湖水的荒谬事件。自然资源的缺陷,决定了农业企业很难满足资本市场业绩迅速扩张的需求,造假也就成为了他们迎合投资者需要的选择。同时,农业企业造假也具有相应优势,因为农产品的交易很多为零散的现金交易,给做假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来看,让会计师、律师、投资银行家参与股票发行的目的,是希望专业人士能够通过专业知识甄别公司的好坏,将真正的公司输送到市场中。而实际上却是中介结构与上市公司串通起来蒙骗监管者及投资者,原因就在于犯罪的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与上市公司串通可以获得很多好处,而一旦被发现,处罚却很有限。

因而,解决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就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并且在监管体制上作重大改革。我国现行上市公司监管主要是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上市公司发展迅速,监管部门的人员数量受到限制,监管体制效率低下,应创造条件使投资者成为监督上市公司的主要力量,可以让中小投资者有足够的手段和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吸收国外资本市场的监管经验,引进集体诉讼制度,使得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违规成本加大。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与财务总监职责分析

【摘要】本文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并分析了会计造假中财务总监扮演的角色,指出良好的伦理素养及相当的管理才能是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遏制会计造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造假问题由来已久。自2000年全球较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破产案以来,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的社会问题。美国世通公司高达38亿美元的财务欺诈案、施乐公司的财务虚报案,更使得公众与投资者对会计诚信的信任度跌至冰点,对股市的投资信心大大受挫。而后,意大利帕玛拉特公司的会计丑闻再一次震惊世人,公司CFO索尔达托竟是这宗丑闻的始作俑者,他和老板坦齐串通一气欺骗投资者。在我国,从“农凯”系到“德隆”系,从棱光实业到ST达曼,这一系列给投资者带来数亿元甚至上百亿元损失的事件表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已成为财经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根据调查得知,这一系列的财务丑闻都跟企业的财务总监(CFO)密切相关。

一、上市公司造假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造假的动机及内在条件

1.保护上市主体资格

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面值将被作为ST 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暂停上市,实施特别转让处理。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PT的帽子,则意味着该企业在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诸多方面存在重大问题,在资本市场上无法与其他上市公司拥有同等的权利,尤其是丧失了再融资的权利;上市公司一旦退市,意味着一种稀缺资源的白白浪费。所以出现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保留其上市主体资格常常采取多种方法粉饰报表,力求“扭亏为盈”,防止退市。

2.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

资金短缺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困境,而从资本市场和信用市场融资和再融资是解决其困境的极好办法。为了筹措资金,一些经营业绩欠佳的企业采用了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方式或采用高评资产的途径来增加资产和净资产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包装”,以期获得有关方面批准其上市。而上市后,为了获取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政策,又在经营业绩上大作文章,提高发行和配股价格,以求再次募集到低成本的资金。

3.勾结、操纵流通市场股价

股票价格的升降直接受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影响。因此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虚假的会计信息,与庄家、股评机构联手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从而抬高股价,从中牟利。

4.大股东独揽公司大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流通股过于分散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内部人或控股股东大权独揽,集控制权、执行权和监督权于一身,公司运作实质上呈现为关键人控制。关键人往往利用其地位优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通过抬高新股发行价格、转移利润等方式,获取不当利益。

5.上市公司高管人员个人利益驱使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是企业高管人员政绩的体现,同时也与高管人员的个人经济利益如工资、奖金等密切相关,这就使得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优势,通过虚增收入、利润等行为,直接增加其个人利益。

(二)会计造假的外部环境

1.外部监督体系的不完善

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法律监督、国家监督、市场和社会监督等。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制体系尚不健全,证监会力量薄弱,在监管的规范性、性、及时性以及查处力度上都亟待改进和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师事务所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欠缺,加之社会媒体以及证券专业人士缺乏相应的勇气揭露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以及法制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的明显滞后,使得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督力度比较薄弱。

2.会计准则、制度不够完善

会计准则、制度在具有统一性的同时还兼顾一定的灵活性,在指导实际工作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专业理解,这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法定会计政策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这就使得公司在处理新业务时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进行会计处理,为滋生会计舞弊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的角色

现代企业中的财务总监,正在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他们已渐渐走出会计与控制,从传统的“账房先生”转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他们花在日常财务会计工作处理和管理部门内员工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使企业战略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具体财务政策上来,并且更注重处理好与企业内部经营者以及企业外部投资者的关系,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和企业价值增值的实现。

作为管理者,财务总监在会计造假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层作为会计信息的控制者,对会计信息失真负有较大的责任,公司的造假初衷也往往源于管理层的要求。按照国外流行的观点――缔约观,投资者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管理层接受投资者委托负责企业的经营,努力为股东创造财富,并以会计信息的形式向股东报告经营状况与履行责任的情况。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往往决定管理层报酬的高低、股东的信心等,如果管理层为了粉饰公司的不良财务信息,且违背道德的成本趋于零时,其选择造假就很自然了。

财务总监作为虚假财务信息的直接制造者,同时又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二道防线,在道德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两难境地下,能否守住道德底线,往往是虚假会计信息流向外界的一道防火墙。因此,财务总监的选择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虽然设置了财务总监,国有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当中设置了总会计师,承担了与美国CFO相类似的职责,但其职能却有很大区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中传统的管理流程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来说,公司董事长或总经理占据决策的主导地位,财务部门的职能基本不被重视,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由于部分财务总监自身素质偏低,还不足以担当“战略家”的角色。正如近日普华永道在对亚太区400名CFO调查之后,对外界宣称的:“在中国,除了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外,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财务职能仍停留在传统的记账阶段,CFO更像是账房先生。”在这种情形下,财务总监迫于来自高层的压力,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做好“账房先生”,在利益与道德的博奕中,往往很难守住自身的道德底线,从而卷入造假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总监如何避免会计造假

要使上市公司摆脱会计信息造假的局面,财务总监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必须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起到遏制造假的作用。

(一)要具备相当的管理能力,从“账房先生”向战略家转型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一个合格的CFO,他不仅应具有战略眼光,而且是高明的领航员和敏锐的分析家;他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温和的指导者,还应是实施经理和监督官;他不仅要擅长风险管理,还应该为股东价值较大化而努力,并作为评价其业绩的重要标准;他应该善于资本运作,并对会计、税务和管理咨询极为擅长。要做到这一切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他的一切工作都应该向董事会负责,并取得董事会的支持。也就是说,一名合格的CFO应该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在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制定公司财务战略中,用自己的知识及战略眼光为老板出谋划策,把企业的风险降到低程度,而不必用作假来饮鸩止渴。因此,合格的财务总监需要熟练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等,要了解企业各方面的全盘知识,还能根据企业策略,设计和规划经营、管理策略,并对集团经营产生直接影响,或能对本部门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是经理决策的参谋与助手。

(二)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会计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忠直、诚信、智慧、坚毅、积极、廉洁等方面。可见,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要做到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仅仅表现在诚信、操守方面,还表现在有进取心,从知识能力方面提高自己等。也就是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意味着其有能力、有正义感、诚信客观,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也能够抵制来自管理层的造假压力。如果每一名财务总监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为自己的职业范围画一条底线,那么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将会大大减少,企业诚信指日可待。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监管

摘要: 会计监管是保障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障。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

关键词: 会计监管 会计造假 对策

在我国,重视会计监管或者说对会计实行监管必要性的认识,直接来自于人们对这几年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作假案件的关注。改革完善我国的会计监管体系已经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目前我国会计监管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迅速发展,上市公司的会计丑闻时有曝光。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使广大公众的投资信心遭受到巨大的打击,降低社会公众对业界及资本市场的信任,造成信任危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势必对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有效的会计监管。

就上市公司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而言,首先,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上市公司可能面临市场投资者的监督,以及市场参与者出于各种目的广泛监督的压力。其次,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有效的会计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统一协调、综合平衡。它是保障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障,最终达到杜绝会计造假现象的发生。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

(一)从上市公司的一般性来看。

1.我国至今尚未出台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因此,现行的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不能消除信息的不可比与不透明性,不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而且我国现有的会计监管法律突出表现为偏重对违法、违规者行政、刑事责任的追究,忽视对遭受损害的投资者的民事赔偿,使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造假的成本很低,而利润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违规者的侥幸心理,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投资的信心。

2.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突出地表现为他们对暴富的渴望,对物质财富和富足生活的羡慕,对保官升官平步青云的企盼,对出人头地的向往。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单位的会计业务是由会计人员承担的,少数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利用职务之便编造、篡改会计数据,进行贪污等违法活动。另外,会计人员大都受制于人,会计工作缺乏独立性,有些工作须按照领导人的意图去做。

4.政府监管不力。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对单位财务的监督与检查不够严格,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制止。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在检查与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一些问题往往只是进行沟通、教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从针对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来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三、会计监管体系改革完善的主要对策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在此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法可依”。

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指南针,是衡量会计操作是否正确、得当的标准。我们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它,为企业会计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

加强民事责任追究是治理造假的有力措施。健全的会计监管法律体系应是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重,三者不可或缺的。因此,应借鉴《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抓紧修订、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及与行业监管有关的会计、证券、司法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一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对财务报告的批评是很普遍的现象,认为现行会计报表的局限性很大,如重结果、轻过程,可比性、性、有效性和性较差等。因此,改进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需要积极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借鉴国际惯例,完善、丰富现有财务报告内容,在改进主要会计报表内容的同时,丰富报表附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的内容;大力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性;适当增加不同计量属性的会计信息资料,如在报表附注中或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增加公允价值或市场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等。

二是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监管。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和企业会计监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同时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我国应根据“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的基本监督思路,构建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行业自律管理为补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体系。

财政部门、审计部门、证监会与会计师事务所没有依附关系和利益关系,地位独立,并且有法定的性和强制力,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应该由它们承担会计监管的主要职能。

(四)“会计监管”和“公司治理”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乃至公众所关注的焦点。

在企业内部建设方面,应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构企业内部监控体系,堵塞管理漏洞,使公司内部的监管机制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

(五)加强外部审计监督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见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成为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密切关注公司会计造假现象,积极进行反造假训练,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诚信理念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防范会计造假。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将随之不断变化,有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对保护投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新疆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公司会计造假论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探悉

[摘要]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不实的会计信息必将引起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监管结构体系的现状及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研究旨在加强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上市公司 会计造假 监管体系

会计信息是利益分配、财富转移的基础,具有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它的性直接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公平性和经济运行的效率,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进行探悉,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管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会计监管客体的会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再监督和再管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现状与特征如下:

1.内部会计监控体系的现状与特征。(1)内部控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2)内部监督是多层次的相互交叉;(3)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更多的是经营者的一种自我约束。

2.政府会计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政府监管主要是一种外部的间接监督管理,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只通过有关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政府监管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制定具有普遍性、整体性的法律规则来约束市场主体行为。

3.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和自律体系的现状与特征。我国注册会计师监管体系实际上属于政府监管,在这一监管体系中会计事务所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注册会计师协会名义上是民间审计组织而实质上是政府延伸的一个职能机构;会计事务所的独立性因上市公司既是被审计对象也是付费者的双重身份而缺失。

4.投资者监管体系的现状与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者行为,股东行为具有分散性。由于信息交流和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分散于各地的众多中小投资者难以集中一致采取必要的监管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成因分析

我国会计造假监管体系存在的缺陷是会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成因如下:

1.股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原有的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资产重组后上市的,无论从上市公司的数量上还是从国有股的比例上,国有资本都处于主导地位。由于行政机关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有效地监督和评价经营者。

2.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虽然上市公司被推入资本市场,在总体上其经营管理有所改进,但公司的内部激励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原来国有企业的模式,偏重非经济激励,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健全。

3.内部监督评价机制不合理。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国有股占控股地位,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大多是由国家委派,公司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董事会或经理人手中,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基本上代表董事会或经理人的意志,因此,由股东会选出的监事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进行监督的效果是很差的。

4.市场约束无力。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取决于市场本身的完整性、竞争性,以及市场信息的真实性。从我国情况来看,由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发育日趋成熟和规范,市场对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强,但下面几个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这一作用的充分发挥:(1)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突出,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通过账面业绩很难观察到经营者的真实工作水平。(2)股票市场投机性太强,股价与公司经营业绩背离,难以正确反映公司价值的高低。(3)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仍由党政部门选拔任用,竞争性的经理人市场难以建立。

5.民事法律责任弱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还不算很成熟,仍处于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目前的法律责任体系之中,是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不是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6.会计制度不完善。会计制度不完备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会计法规、准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关系契约。但是它们不可能把会计实务中的所有情况都包括在内,且会计实务变化之快是难以预料的,会计法规、准则的制定总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7.审计独立性缺失。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作为国家股代表的董事会成员和管理当局都由行政任命而来,有时甚至是统一的,他们之间存在联合舞弊来获取自身利益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由董事会控制的外部审计机构选聘权最终便落到了管理当局的手中,管理当局不愿看到有损自己利益的审计报告,他们会通过审计机构的选聘权和审计费用的支付权来干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而注册会计师迫于生存压力,有时不得不放弃独立性。

三、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完善

通过对会计造假原因的分析,我们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原因以及进行有效监管的关键因素,探讨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的对策。

1.明晰产权。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只要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就会是有效率的。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较大化;二是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1)要以市场配置资源作为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的宗旨,立足于建立一个素质优良的独立董事队伍和一个健全、有效、开放、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独立董事人才市场。(2)建立有效的选聘机制,加大独立董事的独立性。(3)改善董事会成员构成,增加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超过半数。,完善独立财务董事制度。

3.保障监事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完善监事会的职权,除了业务执行监督权和财务检查权外,还应明确监事会的其他应有的职权。对监事会成员的构成、来源、素质以及产生办法、报酬和解聘程序予以明确规定,此外还应细化监事的责任制度权。

4.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管理层的物质报酬与经营业绩相联系的同时,适当考虑增加对管理者社会价值的鼓励,从一个侧面增强受激励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化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客观地、多方位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绩效,满足企业各方面信息使用者评价和了解经营者经营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同时,建立与之配套的决策失误追究制度,从而使对企业经营者的考核、激励和约束公正、合理。其次,逐渐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声誉档案,建立防止经营者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内在激励机制。

5.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财务、会计、审计法制体系,使得有法可依。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目前那些己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尤其是在我国入世以来,要与国际惯例接轨,那些与国际会计惯例不相符的准则、会计制度应重新修订、完善,加强会计法制建设,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的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并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会计职权,充分认识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及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6.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一项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在理论上应当运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那些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并形成共识的概念。原则上应当符合高质量的要求,要便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力求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实行专家与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公开化、民主化,增强透明度。

7.改变上市公司审计聘任制度。促使股东大会真正履行其具有的权力和义务,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约束。规定审计委托人是企业的股东大会而非管理当局,通过改善审计委托制度,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控制管理当局的权力,防止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管理当局的左右。

总之,会计造假的监管是非常重要的,在寻找治理对策、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时,应当综合的考虑各种因素。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发达,会计监管面临的问题也随之不断变化,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监管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宏观与微观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有效会计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