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教师隐性价值观念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研究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角,他自身的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很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培训,包括了教师的学生价值观、知识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等。所以,研究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以及如何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配作用
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系统。在这里我把知识理解为人在后天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整合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因此,知识也就包含价值观念。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知识是可以言说、能够表达清楚的,而隐性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也是教师意识不到的东西。
对教师来说,教师在从教之前,甚至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教育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隐性的价值观念知识对其教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或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它会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师在师范院校和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时,以前形成的隐性的价值观知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期待会影响他们对所教的知识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隐性价值观念的形成。因为,学生在这里有他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种体会和理解将成为他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先在性的内隐认知机制。如果忽视教师的隐性价值观,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科学地去理解教师的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作用,也不能够找到转变教师价值观念的更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不利影响
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由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后者所构成的隐性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内隐的信念系统同样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性,他的职业与他的价值系统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这就需要他的隐性价值意识与他的显性的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程度更高,否则将会使学生的隐性价值意识与显性价值观出现矛盾,从而抵消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主要担心的是他们的隐性价值意识中不正确的、肤浅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因素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1.无意识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不少老师也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授新的课程内容,但是,他们灵活运用的程度,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表现出一些没有变化的受隐性价值意识支配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在教学中讲授某些知识的时候,讲话的声调、重音、节奏、表情等能够表现老师对待其所讲的这些知识的隐性价值观。再比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态度等能够表现出教师的隐性价值观。这些涉及到隐性的价值观内容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都是植根于他们的隐性价值观念的。虽然教学的方法、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都有变化,但是,如果他们隐性的价值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思、批判,就会在很多方面以非常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2.习惯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隐性价值观知识,尤其是隐性的程序性知识的存在,使教师一些行为自动地进行。这就得到了一个可能,即使教师能够意识到已有的一些显性知识是错误的,过时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自动陷入到隐性价值观念的这个误区中,然而当时对其却没有任何意识。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师说,仔细想起来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到时候就是不知不觉地这样做了。也有不少教师已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显性的价值观念有些过时、陈旧,但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总是以其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行为。比如,教师知道调皮学生不一定就不是好学生,其内隐的价值观就是听话的学生和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学生是好学生,于是,对调皮学生就会产生出自内心的讨厌感。
三、教师隐性价值观念的显性化与改善
教师隐性价值观知识的存在使教师在接触新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运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所以,如果原有的隐性价值观知识没有得到澄清,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无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甚至在接受新价值观的时候进行改造歪曲。所以,在引导教师接受新的价值观的同时,应当帮助教师认识新旧价值观念的本质区别以及操作上的差异,触动和解释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特别是缄默程序性价值观知识这个盲点。否则,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进行新瓶装旧酒的改造。
1.重视对隐性价值意识的反思、批判与改善
每一个人都有隐性的价值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隐性价值意识对别人产生什么好的和不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自己觉察不到,他人也觉察不到,只有当产生了与这种价值意识相关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之后,我们反思什么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老师的隐性价值意识时刻都在影响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不能被意识到。因此,我们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隐性的价值意识反思、批判和改善。
2.对自己的需要、价值意识进行自由联想
隐性的价值意识是一种潜意识的价值取向,多来自于本能的需要、长期积累和习惯养成,当一个人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很难觉察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自己不存在内心的矛盾,实际上,有很多行为都是受自己内隐的价值意识支配,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左右为难的价值选择和习惯性的价值行为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虽然受隐性的价值意识支配,但是我们自己却觉察不到。只有当我们处于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会自由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抓住,可能就一闪而过。因此,教师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等进行自由联想。
3.开展对话,寻找自己情绪化和习惯化言行的内在价值观因素
开展对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对话,一种是主体间对话。
自我对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对话来找出自己的隐性价值意识,让隐性的价值意识显性化,并与显性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对照,分析是否有矛盾,是否有缺陷等。隐性的价值意识,往往自己很难觉察,一般通过自己的情绪化言行或习惯性的言行表现出来。情绪化的表现是隐性的价值意识与显性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出现,习惯性的表现一般是隐性价值意识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操作行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价值观的明显的支配作用了。开展自我对话,就是针对情绪化和习惯化的言行,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等。
主体间对话,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克服那种满堂灌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尽力挖掘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隐性的价值观念、认知立场观点和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具体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在与学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
教师对自己隐性价值观念的觉察、认识、梳理、分析和批判,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系统调整变革有热情,以及自我觉察、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其次,还需要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能够正确看待自己隐性价值观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消极的因素。第三,隐性价值观的变革与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方面,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价值观念是大量的,有些隐性价值观念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才有机会触动它,个体也才有可能觉察到它;另一方面,隐性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内因学习过程,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学习,都需要我们在不断觉察和清理旧的隐性价值观的同时,新的隐性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滋生和获得。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自我觉察的意识和敏感性,有效地认识自我、解读自我,进而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获得重生。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关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辨析
[论文关键词] 主体 客体 同一性 斗争性 内因 外因
[论文摘要]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从教学运动的主体和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和外因的互动关系上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有利于确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有效地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地位问题的探讨,有四种最基本的观点: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三是“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四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教育领域曾经盛行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由于存在着严重的思想缺陷,人们已对其进行了深刻批判。虽然“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思想得到了人们极大认同,但它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难于操作的缺陷。因此,就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关系辨析,不仅必要,而且对教师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主体的哲学阐释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人们在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和作用的处理上总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辨析。
(一)主体和客体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人为要素,教和学是两个最基本的行为要素。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双重性”。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两个不同性质的能动体,分别代表了“施教”的一方和“受教”的一方。他们的主体性主要体现为自身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他们的客体性主要体现为以对方互为认识的对象。
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主体”和“客体”之分。就教的一方而言,教师是主体,是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主体。教师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1)教师是国家教育意志的执行者;(2)对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参考资料的研究、加工、处理和驾驭;(3)根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学科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教学进度,自主地选择或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等等;(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5)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6)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智能。就学的一方而言,教师是客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是影响学生进步和学生自觉接受教诲的重要因素;教师还是自我的客体,要通过对教学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和教学方法。
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之中也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就学的一方面而言,学生是主体,是学生接受教诲的主体,是参与教学的主体,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行为的自觉性、刻苦性、积极性,二是对教学的参与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筛选、过滤和接受。就教的一方而言,学生是施教和认识的对象,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认识和转化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也是自我认识的客体,要在学习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客体性和其他事物的客体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作为受教方是活生生的人,是以“受动”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被动”的方式存在。
(二)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对矛盾,这对矛盾的实质是教学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推动教学前进运动的基本动力。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矛盾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特点。教学矛盾的同一性是指教和学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教与学互为对方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两者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矛盾的斗争性反映了教与学是对立的,即它们具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限制的特点。首先表现为两个能动体之间在某一特定领域存在着差别,教师代表已知已能的一方,学生代表未知未能的一方,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斗争,其中的一方要限制和否定另一方。学生的学要限制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也要限制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是最终要通过否定学生的原来状态来实现的,使学生由不知转化为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由未能转化为能。其次表现为“施教”与“受教”的对立,教师代表社会提出的教育要求及施教措施与学生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品德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的施教行为要受到学生自身特点的制约。再次表现为教育要求要塑造的对象与现实的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逐步消除这种差异,使学生朝着教育目的所要求的方向去发展。
教学矛盾的同一性表明教学是师生互相配合的过程。这是构建合作教育和参与性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教育的基本作风就是要发挥教学民主。教学矛盾的斗争性要求教学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学生由最近发展区向新的心理水平转化,由原有的状态向预期要塑造的状态转化。
(三)内因和外因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学要通过学而起作用。教是为学服务的,教是为了少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教作为外因条件,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有利条件去适应学生的学,而不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情”而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教的效果取决于学的效果。影响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须得在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对新知识的可接受性的基础上,才可确定和优化自己的教学法,才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坚韧的学习毅力、灵活的学习方法和主动的探究精神。
内外因相互制约的原理,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学习中的真正“演员”,在教学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仅仅是一名“导演”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主演”。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在解决教与学的矛盾中是力量的主要方面,其任务是“导”(指导、引导、开导、疏导)学生。当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作了贴切的诠释:“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二、师生作用的现实意蕴
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结合,其实质就是两个能动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只有同时发挥了两个能动性的作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实践中,把两者结合起来,应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一)目中有学生
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学就是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忽视学生或“目无学生”的传统做法,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和“目中有学生”,切实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来确定教学法。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差异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对现有知识的感知、接受、理解、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目的性教学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就是要寻找一种简约高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提高教学的目的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加强目的性教学,首先是教师要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心向”。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心向”: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二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目的、任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学什么”;三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去“怎样学”。加强目的性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合作
教学是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和合作而共同完成的。教师的教,如果没有学生的学的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生气”的教学;学生的学如果没有教师教的指导,将变为单纯的自学,学习难免走弯路。教学双方要合作得好,一方面,教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上不搞“满堂灌”和“填鸭式”,给学生留有思考、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在是非曲直问题上积极疏导,而不采用“压服”的方法,注重在课堂上营造师生间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双边氛围。此外,教师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向师性”的特点及求知渴望,积极改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努力学习。
(四)启发式教学
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走,而不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学而不强迫学生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代替学生作出结论。启发学生,教师应注重把握教学时机,积极开启学生的未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具体做法是,当学生有求懂的欲望而又弄不懂时,教师可通过置疑、对比等手段进行引导;当学生有说的愿望而又说不出或怕说不好时,教师可通过提示、打比方等手段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的真正用意,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开启知识大门,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知识的意义,教师主要的功能是起“搭架”和“抛锚”作用。
(五)教学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反馈
从信息学的角度而言,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交流与反馈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信息源,都是信息接收器。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提问、评价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学生主要通过答疑、作业等方式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供教的信息,又要从学的信息中了解“学情”和“教情”。同理,学生也要向教师提供学的信息,也要从教的信息中不断检验、巩固、纠正自己的学。由于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是联结教与学的纽带,因此建立起科学的信息传输与检测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一系统中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指导、调节、控制等管理环节,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由此可见,教师迅速、正确地输出信息给学生,并及时、地从学生的学习中获得传入的反馈信息,以判断教学情况,使教学保持的动态平衡,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教师隐性价值观念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研究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主角,他自身的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次课程改革很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培训,包括了教师的学生价值观、知识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等。所以,研究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以及如何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教育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支配作用
从内容上看,教师的价值观是一个观念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知识系统。在这里我把知识理解为人在后天所获得的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整合为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的总和。因此,知识也就包含价值观念。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知识是可以言说、能够表达清楚的,而隐性的知识是不能用语言表现出来的,也是教师意识不到的东西。
对教师来说,教师在从教之前,甚至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受教育经历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隐性的价值观念知识对其教育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教师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什么,或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但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它会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教师在师范院校和工作岗位上学习教师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时,以前形成的隐性的价值观知识及其相应的心理期待会影响他们对所教的知识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隐性价值观念的形成。因为,学生在这里有他自己的体验和理解,这种体会和理解将成为他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先在性的内隐认知机制。如果忽视教师的隐性价值观,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科学地去理解教师的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作用,也不能够找到转变教师价值观念的更有效的途径。
二、教师隐性价值观念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不利影响
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直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课堂行为。教师的知识体系是由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后者所构成的隐性价值观念作为一个内隐的信念系统同样影响和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特殊性,他的职业与他的价值系统具有很高的关联度,这就需要他的隐性价值意识与他的显性的价值观念的一致性程度更高,否则将会使学生的隐性价值意识与显性价值观出现矛盾,从而抵消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主要担心的是他们的隐性价值意识中不正确的、肤浅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因素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1.无意识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不少老师也按照要求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教授新的课程内容,但是,他们灵活运用的程度,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表现出一些没有变化的受隐性价值意识支配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在教学中讲授某些知识的时候,讲话的声调、重音、节奏、表情等能够表现老师对待其所讲的这些知识的隐性价值观。再比如,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提问的方式,对学生回答问题成功与不成功的态度等能够表现出教师的隐性价值观。这些涉及到隐性的价值观内容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态度,都是植根于他们的隐性价值观念的。虽然教学的方法、内容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都有变化,但是,如果他们隐性的价值观念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思、批判,就会在很多方面以非常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
2.习惯性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
隐性价值观知识,尤其是隐性的程序性知识的存在,使教师一些行为自动地进行。这就得到了一个可能,即使教师能够意识到已有的一些显性知识是错误的,过时的,不合理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性地自动陷入到隐性价值观念的这个误区中,然而当时对其却没有任何意识。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教师说,仔细想起来自己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到时候就是不知不觉地这样做了。也有不少教师已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的显性的价值观念有些过时、陈旧,但是,他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总是以其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行为。比如,教师知道调皮学生不一定就不是好学生,其内隐的价值观就是听话的学生和不给自己找麻烦的学生是好学生,于是,对调皮学生就会产生出自内心的讨厌感。
三、教师隐性价值观念的显性化与改善
教师隐性价值观知识的存在使教师在接触新的价值观念的时候,往往会无意识地运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来对其进行重组和改造。所以,如果原有的隐性价值观知识没有得到澄清,教师就有可能在意识层面接受新理念的同时,行为上却无意识地进行歪曲和抵制,甚至在接受新价值观的时候进行改造歪曲。所以,在引导教师接受新的价值观的同时,应当帮助教师认识新旧价值观念的本质区别以及操作上的差异,触动和解释教师的隐性价值观念。特别是缄默程序性价值观知识这个盲点。否则,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进行新瓶装旧酒的改造。
1.重视对隐性价值意识的反思、批判与改善
每一个人都有隐性的价值意识,这是不可否认的。隐性价值意识对别人产生什么好的和不好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自己觉察不到,他人也觉察不到,只有当产生了与这种价值意识相关的严重的不良后果之后,我们反思什么的时候才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实际上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老师的隐性价值意识时刻都在影响学生,而且这种影响还不能被意识到。因此,我们都应该重视自身的隐性的价值意识反思、批判和改善。
2.对自己的需要、价值意识进行自由联想
隐性的价值意识是一种潜意识的价值取向,多来自于本能的需要、长期积累和习惯养成,当一个人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很难觉察出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理性支配的,自己不存在内心的矛盾,实际上,有很多行为都是受自己内隐的价值意识支配,特别是在面对一些左右为难的价值选择和习惯性的价值行为的时候表现更为明显。虽然受隐性的价值意识支配,但是我们自己却觉察不到。只有当我们处于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才会自由浮现出来。如果我们不抓住,可能就一闪而过。因此,教师在轻松自由的情况下,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交互关系等进行自由联想。
3.开展对话,寻找自己情绪化和习惯化言行的内在价值观因素
开展对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我对话,一种是主体间对话。
自我对话是教师自己与自己对话,通过对话来找出自己的隐性价值意识,让隐性的价值意识显性化,并与显性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对照,分析是否有矛盾,是否有缺陷等。隐性的价值意识,往往自己很难觉察,一般通过自己的情绪化言行或习惯性的言行表现出来。情绪化的表现是隐性的价值意识与显性的价值观之间产生矛盾的情况出现,习惯性的表现一般是隐性价值意识已经成为自动化的操作行为,自己已经意识不到价值观的明显的支配作用了。开展自我对话,就是针对情绪化和习惯化的言行,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等。
主体间对话,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决克服那种满堂灌的习惯,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真诚、自由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双方都不是固守着教材知识,而是尽力挖掘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正是在这种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隐性的价值观念、认知立场观点和模式才能伴随着他的具体见解显现出来,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在与学生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来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
教师对自己隐性价值观念的觉察、认识、梳理、分析和批判,并不是一个纯理性的思维过程。首先需要教师对于自我价值系统调整变革有热情,以及自我觉察、自我提升的强烈愿望。其次,还需要教师敢于直面自己的勇气,能够正确看待自己隐性价值观中的不健康、不正确的、消极的因素。第三,隐性价值观的变革与完善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一方面,个体在长期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隐性价值观念是大量的,有些隐性价值观念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下才有机会触动它,个体也才有可能觉察到它;另一方面,隐性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内因学习过程,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学习,都需要我们在不断觉察和清理旧的隐性价值观的同时,新的隐性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滋生和获得。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保持自我觉察的意识和敏感性,有效地认识自我、解读自我,进而调整自我,提升自我,使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与时俱进,不断获得重生。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析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关系研究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教学行为 关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莆田市1221名中学生的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学校等级间、学段间、城乡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教师教学行为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学习越来越成为一个人终身的过程,社会需要具有终身学习和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要求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已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
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体育学习和增进健康的能力”发展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前体育学科关注的焦点,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学行为是教师教学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通过对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研究,了解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以及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对帮助体育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培养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莆田市中学生进行调查。按区县分层,每个区(县)随机抽取一至两所学校共10所中学,每个学校随机抽取一个学段的一个班的男巧名、女巧名为本研究的被试,共发放1 440份问卷,回收问卷1 349份,回收率为93. 7%;有效问卷为1 221份,有效率为90. 5%,其中男生571人,女生650人。
1. 2研究工具与程序
1. 2.1研究工具采用林俊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量表”及武雪鹰的“有关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特征的调查问卷”,对同一对象施测。林俊的问卷共51条目,由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学习环境四个维度构成。用likert的五点计分,计分从“不符合”得一分至“符合”得五分,总分值为255分,得分越高,说明体育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体育自主学习的能力越强,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叫。武雪鹰的调查问卷共21个题目,由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五个维度构成。采用同意记三分,不确定记两分,不同意记一分的方法将变量数量化。该问卷信度alpha系数为0. 746 4,内容效度系数为0. 926%
1.2.2研究程序根据研究需要,利用网络检索并阅读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学校为单位,统一发放和回收问卷,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输人、整理与分析,分析方法有:基本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
2.1.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基本情况(见表1)
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包含学习动机自我激发能力、应用学习策略能力、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和运用学习环境能力(以下简称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我管理、学习环境)。表1显示,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总平均分为39,处于中间分与高分之间,表明目前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
3.1.2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特征
表2数据表明,莆田市男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3. 47)高于女生(3. 33 )。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特征,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性别上存在着非常显著性差异(t=4.845,p<0. 01)。在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上,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自我管理上呈显著性差异。
2.1. 3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城乡特征从城乡比较上看,城市的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均值高于农村,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61 ,p >0.05),但在学习动机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t=5.285,p<0.01)。
2.1. 4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校等级特征将所调查的学校分为一级达标校、二级达标校、普通学校三组,一级达标校和普通校的总平均分高于二级达标校,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f=2.297,p>0.05)。自主学习能力四个维度中,不同等级学校在学习动机、学习环境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事后比较看,学习动机一级达标校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达标校,学习环境维度上二级达标校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
2.1.5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学段特征初中、高中学生不仅年龄上存在差异,且身心发展程度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高中学段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学习环境上高中学生显著性高于初中学生。
2. 2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见表3)
教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行为系统,是师生在教学情境中从思想到活动的教学实现。本研究从学生角度研究在充满师生互动的体育课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它分为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差异五个维度。表3数据显示,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总分3分中得2. 44分),其中教师行为观念较高,其余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2. 3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采用pearson相关对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进行分析,表4结果显示,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教学行为中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差异面向学生全体、教学态度与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也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体育教师教学行为对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教师教学态度、行为越端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越高,课堂中教师越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高。
3讨论
3.1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特征分析
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运用元认知和客观人力、物力资源,主动获取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的能力。学习动机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前提,学习策略是体育学习的手段,自我管理是体育自主学习的核心,而学习环境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必要辅助川。学习动机是指建立在激发兴趣、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基础上的“想学”,包括价值意识、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三个方面冈。自我管理是体育自主学习的元认知学习策略,由目标内容、自我总结、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组成闭。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采用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规则。学习环境是指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运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资源,为体育学习服务。
调查结果显示,莆田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学习动机得分较高,其次是自我管理和学习策略,得分低为学习环境。一些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的态度,仍然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把它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种现象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投人力度还没有达到期望的要求,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学习的关注程度也有所欠缺,导致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水平一般。莆田市是著名的“田径之乡”、“武术之乡”、“篮球城市”,培养出多位部级名将,具有优良的体育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能充分感知体育乐趣,认知体育的价值,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因而在学习动机上得分较高。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进行体育学习的能力最差,表现为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不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不能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为体育学习服务。体育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孤立地学习,学习者之间的彼此交流合作将有助于缩短歧途中浪费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取更多更广泛的信息图。
通过性别比较,男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得分和学习动机、学习环境、自我管理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他们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的不同特点造成的。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对疲劳的耐受力差,怕脏、怕晒、胆小、怕别人嘲笑等等,觉得上体育课是一种负担,从而抑制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男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一切可用的场地、器材进行体育学练,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常通过电视和网络了解体育知识、学习技能。在自我管理上,男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即使没有教师指导也会自主学习,并通过与他人交流学习情况,不断改善学习方法。
城乡比较上,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维度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经济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农村学校的投人加大,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在逐年缩小。另一方面,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课堂管理方式存在着差异,城市学校由于过分追求体育课堂管理模式的统一,从而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师能力所限,体育教师在管理课堂方面相对较自由民主,这恰好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川。城乡学习动机上差异主要来自于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上的差异。
不同等级学校学习环境不同,学校的设备、场地情况、师资情况不一致,但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总体上无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维度上,一级学校学生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达标校,学习环境维度上二级达标校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进人一级达标校学习的学生,成绩相对比较,因而追求成功、发展自我效能感和强烈学习责任感强,导致其学习动机方面得分高于其他两类学校。普通学校学习文化课学习成绩虽不如一级、二级学校学生,但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反而高于其他两类学校学生,因而学习动机维度得分高于二级达标校。二级达标校学生在体育场地资源上不如一级达标校,但学生之间学习的互相帮助的氛围较好,人力资源利用占优势,故学习环境维度得分显著高于一级达标校。
从不同学段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比较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在学习环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是:首先高中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阅览室、网络等硬件条件相对比较完善,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环境;其次高中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善于与他人沟通,集体合作学习观念强。
3. 2教师教学行为特征分析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五个维度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改善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其中教师行为观念较高,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深入,莆田市各级体育教师培训已广泛开展,体育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以“健康及时”、“素质教育”、“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观念,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体育地位低下,导致体育教师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的积极性,因而中学生对体育教师教学态度评价较低。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多,一个班级在60人以上,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这个维度评价低。
3. 3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教学行为相关研究分析
从教师教学行为和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来看,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各维度与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非常显著性正相关。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学的目标、方向、内容、方法、媒体、进程、质量和结果主要由教师决定;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抱负水平、成绩优劣、学习习惯的好坏等,很大程度也受教师的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从他控到自控,从被动依赖到自觉能动,从单维到多维,从有意识到自动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正确指导和帮助。
从各维度上看,教师的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较大,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最小。不同的行为观念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理念,传统体育教育中,学生按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现代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因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影响较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体现在他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体现在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组织个人的学习,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正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差异与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结论
(1) 莆田市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水平一般,四个维度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策略、学习环境。性别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男生在总分及学习动机、自我管理、学习环境维度上显著高于女生;城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学习动机城市显著高于农村;不同学校等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学习动机上一级学校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和二级学校,学习环境上二级学校显著高于一级学校;初、高中学段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环境上高中学生显著性高于初中学生。(2)莆田市中学生对教师教学行为评价较高,其中教师行为观念较高,其余依次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态度、关注差异面向全体学生。(3)教师教学行为及教学行为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面向学生全体与关注差异、教学态度各维度与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性正相关。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谈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修养
摘要:教师在与学生关系是对教师教育劳动的成败起着最为重要影响的一对关系。热爱学生、了解尊重学生、为人师表和教学相长,这是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关键词:教师与学生;关系;道德修养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关系。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可以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对教师教育劳动的成败起决定作用的一对关系。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修养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是教育伦理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条原则具体到教师与学生关系时,即是教师热爱学生。教育不同于其他活动或事业,它是一种是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积极投入,教育活动便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教师的爱又不同于一般的爱,它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是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爱。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育学生需要“人的情感”,这就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主要从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及时,全心全意地热爱每个学生。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具体到热爱学生时就要做到全心全意,体现在关心内容的“全”,就是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关心范围的“全”,就是教师要尽较大的努力去关心每个学生,不能存在有差别的偏爱。第二,热爱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有人说爱不爱学生,要看这个老师对班上后进生的态度。在班级管理中,每个教师要有正确的“后进学生观”,对优等生要“严格”的爱,对于中等生要“博大”的爱,对于后进生要“偏爱”。一位哲人说过:“教师的爱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密匙。”对于后进生,教师要意识到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关注和爱护,要相信他们是可以成为“上进生”的,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怀。
二、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基础
教育工作的开始要从了解学生做起。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情况和心理特征,教师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杰出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指出:“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学生的慈母,也要做学生的严父,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平等对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废除传统教育中的主义、命令主义,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以诚相待。其次,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依旧给予其信任,在保护其自尊心免受伤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及时纠正偏差。第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要容许、照顾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优势、志趣、爱好和独立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劳动。学生的劳动只要表现在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仔细讲解卷纸,客观、公正对待学生的作业和成绩。
三、为人师表是教育活动的关键
所谓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应该在各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他所培养的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的高低,进而促进社会良好到的风气的形成。教师的为人师表作用是由教育主体化与教育效果的一致性、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决定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的身教胜于言教,学生可以在教师“身教”中获得平时“言教”的印证,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并促使这种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作为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身份,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教态、情感等,做到“以身立教”,以身作则,在各方面都成为“人之模范”。
四、自觉做到教学相长是教育活动的深化
《礼记》中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这是“教学相长”的最初含义,体现在学生育教师之间关系时,它还有另一层含义教师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一方面,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又要学,教中有学。另一方面,教师在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同时,还应虚心向学生学习,努力做到“教学相长”。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网络时代,学生和教师几乎可以在同等条件和机会接受到新信息和新知识,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信息量大,在许多方面学生可能要比教师很了解得快、知道得多。所以,教师向自己学生学习是有必要的。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靠教师的指导,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社会思想意识,掌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自己不善长的信息和知识,从学生的讨论与回答问题中,受到不少启发,同时还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情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教与学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总之,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服务教育事业;教师只有尊重和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自己能够为人师表,身先示范,才能塑造学生心灵、净化社会风气;教师只有教学相长,才能师生之间不断互相促进,教育学的水平不断有所提高。
作者:赵瑜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哲学探索
作者:徐霄侠 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何谓“主导”《新华字典》将“主导”解释为:居于主要地位并引导事物向某方向发展,《现代汉语词典》对“主导”作了如下的解释:主要的并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导”就是指居于主要地位的人或物对他人或他物所产生的引导或导向性影响。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种主要观点而在教育学领域,关于师生关系的大多数观点都建立在以上三个概念下。这些观点主要有以下两大类,我们可以从哲学、教育学角度分析一下这几种观点。1.单主体论单主体论是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方向谈论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教师中心论”。这种观点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是教师认识的客体之一。教师中心论的师生关系是以捷克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的师生关系观。这种观点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有一定主体意识和一定主体能力的能动的人,所以显然这种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是不能描述教师、学生的复杂关系的。此观点的错误性早已被证明,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2)“学生中心”论。这种观点是与“教师中心论”的师生关系相对立的,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知识活动中的“帮助者”。这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的师生关系观。从教育学角度看,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也是站不住脚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没有老师很好的教授与引导,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与目标,所以这种观点是不符合教育学意义的。而从哲学角度分析这个观点是片面的夸大了学生的能动作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而且从认识论中关于客体的定义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客体是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在此主客体关系不能够很好的表述教学关系,而且教学过程也不是简单的认识论过程。(3)“主导主体”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居于主体地位,教育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当然是主体,需要自己做主。而在教这个活动中,教师又处于领导地位,是主导。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割裂了同一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教学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共同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过程,彼此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教”“,学”也就成了“自学”而不是“教学”了;如果没有“学”“,教”就失去了指向对象而名实俱亡了。显而易见,教学过程中失去任何一方都不成其为教学。因此“,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否定了教学活动的统一性。从哲学的视角看,承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否认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是表达事物属性的概念;“主体”是指意识或行为的发出者,是一个表达事物实体的概念。“主体”是“本”“,主导”是“末”,“主导”是居于主体地位的人所发出的行为或产生的影响作用“。主体”是根本的,而“主导”是由“主体”实体派生的行为与作用[5]。一个居于客体地位的人,显而易见是不可能对他人起主导作用的。因此这种观点提出虽然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并没有脱离主客体二元认识论。2.多主体论这种观点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有二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即教育者、受教育者,两者既相对意义上的主体,又是相对意义上的客体。即:在教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学生认识的客体,而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教师改造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学习活动的体,师生双方都是主客体的统一。“双主体说”轻易让人接受,但它只是一种表面认识和一般议论,没有抓住师生关系的本质;它仅从一般认识论关于主体、客体及二者关系的抽象规定出发,没有具体分析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的差异及其特殊性,混淆了哲学认识论与教学认识论的关系。[3]而从哲学角度分析,双主体说是显然不符合哲学主体的概念的,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主体、客体是一对共同存在、相互对立的概念,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而如果说教学活动中存在两个主体,这就把师与生的关系割裂开来分别阐述了,而师生关系才是一个主体环境,这种说法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师生关系的密切性与相关性。
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哲学思考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有其独特的规律。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是认识论哲学的中心概念,指认识者与其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只有在认识范围内才有意义。”所以如果单从主客体关系描述师生关系的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界”,在哲学中,主体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改造客体的,而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不能够说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学生,因为学生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所以单纯用主客体关系描述师生关系是与哲学原有理念相背的。而“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领导作用,这我们已经在上文具体讨论过,教师的主导并不是在否定主体,这种观点将教学这种双边活动割裂开来,而且从根本上也并没有脱离主客体关系。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得知用主客体关系是不能够的描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关于师生关系的几种新诠释在不断的对传统观点的争论与反思中,众多学者都意识到了传统二元师生关系的缺陷与矛盾,所以新的观点不断提出,这些观点都对原来二元师生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弥补与更改,意义也是十分明显的,下面就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两种新观点。1.哲学“对话”在师生关系中的新诠释“对话”的英文词“Dialogue”源于希腊“Dialogs”一词,“Dia”有“之间”“跨越”“通过”的意义;“logos”包含有“思想”“理性”“判断”的意义。“Dialogos”含有“意义之流动”的意思,即意义在个体之间流动,这种流动能导致某些新的理解的产生,从而在团体中形成某种“共享的意义”。[8]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教育学中的“对话”是学生精神世界与教育引导的融合,很明显,这里的“对话”不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更深二层的含义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的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对话式师生关系提倡的师生观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师生的对话关系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在师生关系中较大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它直接指向师生各自内心情感世界的交流与沟通,促进双方增进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从而在对话和师生关系的改善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牢固的意义联结,因而能促进师生关系质的发展与飞跃。这种师生关系打破了传统的二元认识论师生关系,将教学活动合为一个整体,提倡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对话,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尊重。2.哲学“交往”对师生关系的新诠释交往行动理论的创立者哈贝马斯认为:“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算得上是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主动的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称为相互关系。”从这一理论出发,有学者提出师生关系是一种交往关系,师生交往是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主体一客体”和“主体一主体”关系的有机统一,因而师生关系不是“主体一客体”对象化模式,而是“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模式。[9]师生的交往关系认为师生之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积累和经验,对各种知识进行描述、讲解,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和自己的理解在脑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师生就是在这种语言交流中形成一种“交往”关系。“交往”关系建立在教学这一个完整系统的活动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平等、联接的整合,打破了传统二元关系对师生关系的割裂。从上述师生关系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趋势,即各种观点都是依据一定的哲学范畴、术语来套用两者关系的。这种做法导致了我们对教学活动特殊性的注意,而且引发了我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混乱和争论,耗费了时间与精力。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哲学是我们进行思考与行动的前提,但是哲学并不是一把万能的金钥匙,尤其在当代,哲学并没有形成定性的模型与理论,哲学本身还处在一个不断探讨的年代。从另一方面说,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与规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宜盲目借用哲学理论、范畴来界说教学现象,而应立足于教学活动本身及其术语来揭示其规律及特性。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英语教师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关系浅探
摘 要: 本文系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玉溪辖区少数民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环境及学习效果调查研究(编号2015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在调查了解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素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民族高中 教师素养 学习效果
1.研究背景
国内研究教师素养和英语教学的学者很多,比如杨斌、刁彩侠、龙军等。但是以民族高中作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研究英语教师素养的研究不多。杨斌、刁彩侠、龙军等的研究,尽管已从一定角度反映出教师素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但研究对象的地域特征并不是很明显。例如杨斌的研究对象为全国范围内的400名中学生,并没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基于此,笔者决定以云南省玉溪辖区民族高中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玉溪市民族中学(市民中)和元江县民族中学(元江民中)英语教师素养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二者的关系。
2.文献回顾
2.1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素养
一名合格的中W外语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即教师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素质、专业文化知识素养、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素养。笔者认为,这三方面的素养同样可以用于衡量地方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师,即地方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师应该具备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也应该具备有利于顺利开展英语教学的专业文化知识,应该具备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能力。
本文所说的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教学素养和个人魅力素养,其中专业素养主要指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及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素养主要涉及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解决学生的困难等。个人魅力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程度、人格和品质、与人友善、多才多艺等。
2.2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
刁彩侠谈及教师素养时曾说,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表情都会影响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信任的目光、富有鼓励的话语、表扬学生的策略和方式、慈祥温馨的面容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愉快的学习心态。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教学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很大。这些非智力因素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杨斌,2007:6)。高素养的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学生能否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龙军,2014:30)。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过程,同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有效的英语教学是师生互动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培养教师的情感态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
3.研究设计
3.1研究问题
3.1.1玉溪辖区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1.2玉溪辖区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师教学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1.3玉溪辖区民族高中的英语教师个人魅力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的两所民族高中,分别是市民中和元江民中。研究过程中,来自这两所学校的近30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
3.3研究方法
(1)文献查阅。(2)问卷调查。(3)访谈。
4.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数据资料的主要方式是展开问卷调查。在展开问卷调查时,我们向玉溪市民族中学和元江县民族中学发放问卷共计300份,有近300名学生接受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玉溪市民族中学和元江县民族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素养和个人魅力素养。最终,从玉溪市民族中学和元江县民族中学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为117份、139份。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本研究还采用了访谈法。通过访谈市民中和元江民中的15名教师,获取两所学校近年来的学生高考信息,特别是英语高考成绩。
分析数据资料时,本研究主要借助SPSS软件,对问卷中各陈述项所对应的五级量表进行数据分析。
5.研究结果
5.1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专业素养
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指教师的英语专业知识及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表1呈现的是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情况。
表1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学生眼里,两所学校的英语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至于这些英语教师是否具备与英语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元江民中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是具备的,而市民中的学生则表示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是否具备。
结合本研究开展的访谈,两所学校的英语教师当中,有近99%的教师经常参加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的在岗培训。为了巩固和更新专业知识,几乎所有教师都有较强的阅读动机,都会在工作之余有计划地不间断地阅读和学习。这从一个侧面验证了学生对他们的专业知识的认可是有道理的。
5.2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素养
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主要涉及教师职业心理素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解决学生的困难等。表2呈现的是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素养情况。
表2显示,市民中和元江民中的英语教师都具备很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教学能力较强,课堂组织能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基本都能恰当使用教具、课件、网络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对于“教学方法新颖、有趣”这一陈述项,两所学校学生的反馈数据平均值分别为2.7、2.6。这样的数据可以被解读为两种情况,及时种情况是,虽然两所学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新颖有趣,但学生们并不认可。第二种情况是,两所学校的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很一般,都谈不上新颖有趣。
表2还显示,在职业心理素质、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市民中的英语教师比元江民中的英语教师更强。
5.3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个人魅力素养
英语教师的个人魅力素养主要指教师的师德师风、敬业程度、人格和品质、与人友善、多才多艺等。表3展示的是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的个人魅力素养情况。
表3显示,市民中和元江民中的英语教师都具备很好的师德师风,都关爱教学,热爱学生且多才多艺,基本能做到与师生融洽相处。可是对于“英语教师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这样的陈述项,学生却无法做出判断。无法评判的原因可能是陈述项本身显得笼统和抽象,学生对陈述项中“人格魅力”这样的说法不是很理解。
表3数据表明,尽管两所学校的英语教师都具备很好的师德师风,都关爱教学,热爱学生且多才多艺,但总体上看,市民中的英语教师在上述素养方面要比元江民中的英语教师好得多。
5.4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
市民中自2012年以来近三年文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分别为85.21、99.40、111.22,理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分别为86.15、99.18、106.56。可以看出,从2012年以来的近三年,市民中连续三年的英语高考平均分都在不断提高,文科生和理科生都如此。相比于2012年,该校2014年文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为111.2,比2012年高出26.01,理科生的平均分也比2012年高出21.41。
从理论上讲,如果能有资料证明从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市民中的英语教师的素养也在不断提升,那么很@然,我们就能肯定地说,市民中的英语教师素养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遗憾的是,作为在读本科生,因为开展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没有获取到翔实的资料来证明市民中的英语教师在2012年到2014年的三年间素养一直在提高。但是,从学生在2012年到2014年间所取得的英语高考成绩,再加上本文之前呈现的关于市民中的英语教师的素养情况,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市民中英语教师的素养状况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也就是说,英语教师的素养越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也就越好。
元江民中2012年以来近三年文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分别为58.92、53.06、62.61,理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分别为58.21、60.32、66.92。可以看出,从2012年以来的近三年,元江民中理科生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在不断提高,文科生则存在波动,2013年不如2014年,但2015年又比2014年高。总体上看,元江民中的英语高考平均分并不高,远不如市民中。另外,该校英语教师的素养也不如市民中,因为市民中是云南省的一级中学。这恰恰从反面说明,如果英语教师的素养不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就不会好。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浅谈教师领导力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双向关系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其著作《领导论》中声称:“领导是地球上见得最多却对其认知最少的现象。”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领导”通常是属于少数精英分子的能力,“二八”定律中就包含精英领导大众的含义。但是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社会信息的普及变化,领导力也呈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趋势。教师群体即是这一趋势的好见证,从最初的“领导特质”“领导特殊论”到综合分析的领导力学说,普通人的“领导潜能”逐渐被认可。教师领导力更是建立在领导潜力广泛分布于群体成员中的假设,要讨论教师领导力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关系,首先就需要对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那么具体什么是教师领导力,什么是学生主体性呢?
首先,教师领导力在学界并无统一的概念,但是从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英国学者阿尔玛・哈里斯的概念,即:“不论教师是否具有正式的职位或者职务,教师都能够自如的发挥其能动作用。”而其实际表现则有很多情况,结合教师的特点一般分为在课堂内与课堂外两种。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平日教学工作中积淀的课程领导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并在课堂管理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与管理智慧,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教师领导力的实际体现。而在课堂之外,则是依靠自己的人生经验,结合社会实践的经历告诉学生应该做到与习得的知识。当然,这只是其在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层面。在教师课外的领导力体现中,还包括其与同事之间的关系等。本文主要为了回答其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因此重点在其与学生的关系上。
其次是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通俗的简单解释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在学习中,在涉及到师生关系的层面表现出的主动性与自我意识。而根据相关领域的专业分析,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其中重点体现在一下几个层面,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前者主要是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作了一个范围上的界定,这个界定确定了其既不是外延无限扩张到生活中,也不是与教师以及教学活动毫无关系。而是保障这是一个可以与教师领导力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讨论的问题。后者则是关于“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分析。自主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可以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做到自觉,自发的一些行为。综上,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其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特征的主观能动性。
明确了最基本的定义,回到需要讨论的问题上来,即教学的教师领导力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否有矛盾。
实际上教师领导力与学习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关系,只是如果忽视其中的一方或者简单的不做协调,确实会感觉这两者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是教师希望树立的领导力(通俗理解中很容易与相混淆),而这一地位的确立就需要一个相对高度,很多情况下老师由于不能很好的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机械的希望维持自己所谓的领导力,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在一种情况下,老师由于过于强调自己的与领导力,对于学生的态度更像是一种上下级的压迫关系,使得班级变成了一种高压统治,这显然不是良性的关系。但是在另一种情况下,老师由于过于强调与学生的平等,朋友关系,又被学生欺侮,失去了作为老师的最基本价值。而学生如果处理不好这层关系同样会失去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案例一中,学生的自我主观能动性被教师的领导力所压制,严重制约了学生发挥主体性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案例二中,学生由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由发挥自己主动性变成了过度的放纵自由。通过两种极端情况的对比就会发现,不协调好教师领导力与学习主体性的话双方均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过同时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即两者之间往往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如何解决彼此势力的不平衡就变成了如何在力量对比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只要顺利的找到这样的一个平衡点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论证出两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矛盾关系。
这需要理顺两者的关系,其一,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实际上对于教师的领导力有一定的依赖,学生学习的特点有自主性,创造性,而这些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教学形式,而这样的教学形式就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领导力呈现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需要教师领导力的呈现。
其二,教师的领导力需要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加以体现。教学活动是双向的过程,不存在单独的教与单独的学,因此教师的领导力在教学中要想能够很好的呈现,需要学生的配合,即在教师的教学与指导中,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在不断加强后产生了一定的独特想法,这种独立的能动性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以作为一种对他们的思维反哺。在学生主体性进步的过程中促进教师领导力的强化。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良性的互利关系。
,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共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本质上是平等的,在合理的领导力与主体性关系中非但不会有过多的矛盾,反而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实现良性发展。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新形势下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协调策略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形势下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需采取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实现师生教育互动;消除消极心理,拉近心理距离;关注学生的情感,施以爱的教育;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教师威信;深入学生中间,善于和学生沟通;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等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协调 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甚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与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相适应的民主、和谐、融洽新型师生关系,既是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新形势下教师要掌握协调好与学生关系的对策,努力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 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实现师生教育互动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现代社会要求以人为本,教育教学改革也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应当在工作中做到:一是树立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观念。教师的人格与学生的人格是平等的。教师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无视学生的人格。教师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不H可以避免学生自暴自弃和对教师的对立情绪,而且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二是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观念。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着的人,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还处在变化发展之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三是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形成自己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学生的主观努力,任何教育都会落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人格、情感、个性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协调好与学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2)树立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育教学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此,新形势下的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教学相长的师生观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双方存在着相互促进、彼此推动的关系。树立教学相长的师生观,有利于教师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
2 消除消极心理,拉近心理距离
(1)消除师生关系中的消极心理。由于沟通、理解、尊重不够,师生间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师生间的消极心理主要有:一是对立心理。教师与学生经常发生冲突,关系紧张。教师动不动就冲着学生发火,随意批评和惩罚学生,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学生对教师则态度粗鲁,不接受教育,顶撞教师。师生间的这种对立心理,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二是冷漠心理。教师不去了解学生,不关爱学生,师生间交往少,感情淡漠,只是维持一般的工作关系,教师不亲近学生,学生躲避教师。师生间的冷漠心理不仅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且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三是畏惧心理。教师非常严厉,学生特别害怕教师,小心翼翼地与教师交往,唯恐出了问题,有了差错受到教师的严厉惩罚。师生间的畏惧心理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四是逆反心理。由于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该听的不听,该做的不做;不该听的偏听,不该做的偏做。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而且增加了对学生施教的难度。五是失望心理。学生对许多事假装无所谓,成绩差也好,教师批评、惩罚也罢,满不在乎,以此来掩盖心中的苦闷。教师则是,对有的学生觉得无能为力,直接放弃。师生间的失望心理,不仅使得师生关系愈加不良,而且妨碍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消除以上师生关系中的消极心理,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就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发挥教学民主,尽职尽责,努力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2)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新形势下的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就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师生间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一要心理相容。教师与学生要相互理解,相互肯定,协调一致。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感觉教师和蔼可亲,值得信赖。心理相容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保障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二要相互信任。教师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彼此信任,教师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坚信孺子可教,即使对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坚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学生也信任教师,相信教师对他们提的多方面要求是为他们好。三要感情融洽。态度诚恳,感情真挚,师生间能心与心贴得较近,能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四要心理认同。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在心理上承认、赞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愿意接受教师的建议。五要相互期望。要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和学生还必须有积极的期望心理,教师期待着学生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学生期待着教师对他们的谆谆教诲。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才能形成健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 关注学生的情感,施以爱的教育
(1)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人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新形势下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常常是和学习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情感与教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紧密相联。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就要以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真诚的感情。这样,师生在情感上才能产生共鸣,真正密切师生关系,取得的教育教学效果。
(2)施以爱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动力。新形势下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就要对学生施以爱的教育。一要了解关爱学生。教师要关爱学生,就得先了解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一般化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的教师只有细致地了解学生,用真情去关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和谐融洽的师生的关系才能建立。二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有的学生笑脸相迎、关怀备至,对有的学生则冷眼相看、嫌弃厌恶,应当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敬爱老师,更加拥护老师,师生关系也才能更加融洽和谐。三要尊重信任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首先是人,新形势下的教师应当尊重和信任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会欣p学生。这样,教师的教育才有说服力,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四要严格要求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充满科学方法的爱,不仅要了解、尊重、信任、爱护学生,而且要严格要求学生。如果没有严格要求,教育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有把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4 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教师威信
新形势下的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根基。教师的教育观念、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条件,学生的向师之心、尊师之情都是在这个基础产生的。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素养,以正确的教育观念、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影响学生,才能成为让学生信服的人,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教师的威信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实施管理的重要条件,新形势下的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就要重视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要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敬爱感,用渊博的知识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依赖感,用多方面的才能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敬佩感,用良好的情感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亲切感。教师在学生心中有极高的威信,学生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就会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变成自我要求和行动。
5 深入学生中间,善于和学生沟通
社会突飞猛进发展,学生处在变化之中,新形势下的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就要深入学生中间,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兴趣、爱好、品德、成长经历、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情况,又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隔阂,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为此教师,一要放下架子,用心与学生沟通交流。知晓学生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在做什么,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坦诚相待,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就会信赖并亲近教师,并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二要学会倾听,真诚与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声音,掌握学生的心声,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相互信任、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建立。
6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新形势下的教师要依法执教,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按照法律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由于教师法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失职渎职、侵犯学生的著作权、侵犯学生的人身权、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侵犯学生的隐私权、不作为违法侵权等侵犯学生权利现象屡屡发生,使得师生关系紧张对立,相互疏远。因此,新形势下的教师要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明确师生权利义务关系,知法、懂法、守法,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更好地教书育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这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真性情与学生真善美的关系研究
摘 要:班主任工作需要真“性情”,简言之只有两句话:“扬”教师的真性情,“导”学生的真善美。通过“扬”真性情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可亲可信、活生生的人,通过“导”真善美可以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真性情;学生;真善美
一、前言
几千年的封建等级教育,过分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道尊严。这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师和学生有了一种心理距离。而这种距离正是教师开展学生教育工作的障碍。新时代的班主任,面对极富个性的新时代的学生们,适当放下教师的威严,做一个真真切切的自己,或许更能走进学生心里,使得班主任工作更充满乐趣。
二、具体案例
下面具体谈谈班主任管理的有效措施和个别案例。
案例一,耍耍小脾气,让学生于察言观色中反思自己。24小时晚自习前,我提早二十分钟进入教室,进去的那一刹那,我原本高兴的心情再一次荡然无存,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脏透了的场景。这已经不是及时次教室卫生差了,前几次,我都只是苦口婆心地对学生说,请保持教室卫生,然后让值日生打扫好。这次我是真的生气极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生气。这次我什么话都没说,拿起扫把打扫起了教室,在教室里的学生吃惊地看着我,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有学生可能看不了我的不对劲,忙起来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我来,老师我来。”正在脾气头上的我哪里肯把扫把给他,“不用了,你坐着吧,我自己来。”然后直到晚自习开始,我没有说过一句话,我就是“故意”不说话的。虽然这中间每个进来的学生都要拿走我手中的扫把,我固执得就是不让,有两个学生去隔壁班借来了扫把拖把一起干了起来。这个过程,几乎没有学生敢说话,大家都沉默了,看着“面无表情”的班主任打扫卫生。铃声响了,学生们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老师的批评,我平静地走上讲台,扫视下面,平和地说:“老师想说,我多么希望我是一名小学老师,小学生多么地讲卫生,你们怀念小时候的你们吗?”说完再没多说什么,转身离开了教室,留下沉默的一大片学生。经过这一次,第二天的教室非常干净,看到这样的教室,我真心地对着全班同学笑了,这是一个多么舒服的教室啊!然后乘机给他们讲了讲卫生与个人素养的关系。我想,这时候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案例二,真理解促真进步,以治水策略做好后进生工作。鲧治水失败的原因是方法的错误,而不是态度的不端正。而大禹的成功除了无私敬业的态度,更重要的是“疏”和“导”的策略。班主任工作的成功也必须以正确的方法策略做指导。学生A是一位家里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父母离异,跟着爸爸和奶奶生活,爸爸行动不便,主要靠奶奶照顾。这位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开朗,和同学们的关系也不错,但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不在乎的样子。有一次,他奶奶给我打电话,向我说了家里的情况,我便有意无意地开始关注他了。有一次上课,我走到他身边时,发现他在玩手机,便将他的手机暂时保管在自己这儿。课后他来找我,强烈要求要回手机。学校有规定,手机一经发现就要放学校保管至毕业,这个学生也知道。趁这个机会我和他聊了下学习,从与他的对话中我发现,他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认为那些认真学习、将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同学都是傻子。听到这里,我开始有点生气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能感觉他是故做无所谓,其实他很在乎成绩,只是为自己的成绩不好找一个借口而已。谈话持续很久无结果,任凭我怎么摆事实,讲道理,他还是嬉皮笑脸。沉默了两三分钟后,我留下一句“老师很失望”转身便离开了。或许是对我的突然离开他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他在原地站了两三分钟才回到教室。晚自习结束,学生A的同桌来办公室递给我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说是A给我的,我有点意外,更多的是欣慰。打开纸张,满满的一张A4纸的字,里面写了他带手机,上课没精神,之所以认为读书无用等的原因,语气十分真诚。原来,手机是他和他妈妈联系的方式,爸爸不让他和妈妈联系,所以他只能偷偷地联系。他怕同学看不起他家里穷,才故作洒脱。他担心努力了,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没有了朋友。如果认真学习,但是成绩上不去,又担心同学笑他笨,所以他选择了将时间花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上,虽然充满内疚,但出于“面子”的关系,他那样做了。他反思了手机带给学习的影响,也同意将手机交由我暂时保管。看完之后,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帮助他改变观念,提高成绩。于是,我提笔写下了一封比他写给我还长的信,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告诉他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了志气。信不是以一位老师的口吻写的,而是以一位知心姐姐的身份写的。我和A达成了协议,每周五将手机还给他,回校再主动交到我这儿来。没有了手机,有了我们之前的理解与关注,他上课认真了许多。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成了朋友,用理解达成共识,A收获了进步。
三、结束语
适当放下教师的身份,做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要心中的那份爱不变,那种责任心时刻铭记于心,喜、怒、哀、乐尽显眼前又何妨。因为真性情,教师才能在教育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魅力”,有了自己的“磁力”,快乐地享受德育这门“艺术”。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论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关系
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中学师生关系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包括学生、教师、家庭、教育机构等。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和谐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正确处理中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非常关键。本文以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形式对新课改环境下的中学生师生关系进行实证性考察,提出改善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为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新型关系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新课改;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有效途径
1.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开展,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新课标的基础要求。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新课改的进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
2.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调查分析
2.1 中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满意度。通过调查发现,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关系总体情况较好,体现我国教育事业尊师爱生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与社会主义性质和良好的社会关系较为符合。同时也看到,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的环境下,多元文化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相互碰撞,使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一定变化。调查分析显示75.4%的学生对当前的师生关系感到满意,有24.6%的学生感觉某些方面有待改善。
2.2 师生之间民主与平等关系。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师生关系中民主与平等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调查结果显示,"课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的师生关系被中学生普遍认可。
调查显示,针对认为老师应该什么身份这个问题时,有67%的学生显示认为是学生集团领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有24%的同学认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首先会找老师;仅有7%的人在对老师的做法有看法时会直接和老师说,为数极少的同学,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会毫不犹豫地当场指出。这种结构显示,学生还是比较畏惧老师,师生之间存有一定的隔阂和距离。另外有31%的学生认为,当前与老师的关系"我尊重他,他不尊重我"。这证明在一些老师思想观念里"师道尊严"依然存在。有98%的学生认为师生之间的理想关系应当是民主型的。
2.3 对教师教育水平与教育素质的认可程度。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有约过半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优生差生不能一视同仁。有43%的学生认为老师最关心成绩,偶尔关心一下生活和想法。有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上或者平时,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与老师不一致时,教师会有不太高兴或者无所谓的感觉。这种结果从侧面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2.4 师生之间的态度及产生的心理影响。态度是决定一切的主导因素。新课改下,中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态度,将会对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产生较大影响。调查结果证明,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待相互之间的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但是仍有少数教师和学生在交往中的态度有些欠妥。调查显示,学生方面:有少数学生会刻意给老师起绰号,还有少数学生对老师家访后受到家长责备后会决定用恶作剧报复等;部分教师让学生感觉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不够多,对优等生偏爱等。虽然这些态度相互之间的差异不大,但是这些不端态度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良好师生关系的塑造。特别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欠妥态度,不仅会对师生关系造成影响,更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2.5 学生所满意的教师类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所满意的教师类型进行了解非常有必要。调查表明,学生对于师生之间和谐心理关系比较渴求,希望师生之间能够是一种互敬互爱的朋友关系,对和蔼型、幽默感的教师比较喜欢。也有部分学生喜欢有创造性、思想跟得上时代、教学质量好、教学生动的教师,证明学生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同时也希望教师新颖、独特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式。
3.新课改下改善中学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有效途径
3.1 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传统思想意识里,教师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知识储备上都要高于学生,教师的地位和知识具有不可挑战的性,长期以来,师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尊卑关系。新课改下强调,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共同教学实践中,通过互相认知、交流达到教学目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正确的师生观上。正确的学生观念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关爱,正确的教师观念体现了学生的对教师的尊敬。事实证明,教师掌握着师生关系改善的主动权。在履行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中,教师能够正确确定自己的角色,在学习上对学生给予关心,在课下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3.2 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强化和谐育人气氛的营造。一个教师的好与坏,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多少、升学率的高低,重在师德。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既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职业对老师的基本要求,更是师生良好关系构建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才会懂得欣赏学生,具备挖掘、塑造人才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懂得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起到应有的表率和标杆作用,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3.3 提高学生素质,懂得尊重理解。在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尊重与理解是相互的,不仅需要教师尊重学生,而且还需要学生尊重老师。正确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相互客观、冷静地了解分析对方,树立适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作为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而对别人的尊重和理解是良好品质的重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对教师应当学会尊重,体谅教师的辛苦,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有效缓解日前师生对立与紧张。
3.4 重视社会家庭作用,增进交流与合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相互交往中,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在学习、情感、生活方面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健康成长;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构建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实现"教学向长"的目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思想领域不断扩大,生活范围越来越广,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学生受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小。所以不仅要重视学校和教师作用,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协作下,增进师生之间更多的交流、理解与合作,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是对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一种认可。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是新课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增强教育力量、激励学生自我完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针对新课改下中学师生关系如何构建的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摘 要 运用《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和《英语课堂学习参与量表》对275名小学生参与英语课堂学习的行为及其知觉到的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中情感参与程度较高,行为参与次之,低的是认知参与;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呈现差异,其中行为参与以及情感参与的差异显著,认知参与程度无差异;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是预测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变量。此外,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各个方面预测作用较大。
关键词 小学生 英语课堂 学习参与行为 教师 课堂管理行为
课堂学习参与又称学习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1]。学生的课堂参与从结构上可以分为课堂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其中课堂行为参与包含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课堂认知参与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这些策略引发不同层次的思维活动;课堂情感参与包含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1]。教育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一切教学行为能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将学生课堂不良行为降到低程度,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学生参加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达到较高程度[2]。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各类不同的小学英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与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关系,以期为改进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提供参考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一所小学四年级的275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他们来自四个平行班级,分别由两位教师执教,其中一位是新手英语教师,另一位是专家英语教师。专家教师的选择基于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校长、同行的肯定评价,案例中的专家教师教龄超过10年,现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市级英语学科骨干教师。新手教师是一位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参加调查时,这两位教师已连续执教所教班级两个学期,这些学生在各自的英语课堂学习了两个学期,对自己的英语课堂环境较为熟悉。此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样本为275份,样本中有137名是来自新手老师任教的班级,还有138份是来自专家教师任教的班级(详见表1)。
2.研究工具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评教”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了学生报告自己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方法。为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感知,本研究自主开发了《小学英语课堂环境问卷》,问卷主要从课堂管理的角度对课堂学习环境进行测量。一般而论,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课堂常规的管理、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和课堂活动的推进[3]。在《课堂环境量表》核心题项的基础上,结合课堂管理的内容,以及小学英语课堂管理的特点构建了五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课堂氛围、学习活动和课堂人际关系,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从不这样、偶尔这样、有时这样、经常这样和总是这样,共设20个题项。
另外,《英语课堂学生参与量表》的制定主要参考了孔启平教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一书中所设计的行为参与问卷、认知参与问卷及情感参与问卷的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改编而成。该问卷包括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3个维度。行为参与是指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行为的表现,它包含4个子变量: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参加课堂活动、课前准备。认知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包含词汇记忆、理解、运用。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和焦虑感四个子变量。问卷采用李克特式5级评分法,共14题。
问卷涉及研究变量共为8个,它们分别是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5个维度――课堂常规、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学习活动;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自我报告的3个维度――行为参与、认知参与、情感参与。这8个维度的Cronbach Alpha值均高于0.6,最小为0.601,较大为0.841。说明本次涉及到的研究变量信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样本回答较为,也即说明此次研究样本数据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使用。
3.研究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工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和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感知的总体描述
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整体上表现出认可的态度。具体到每一个子指标(见表3),按照从“1”到“5”分别代表“从不这样”到“总是这样”,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人际关系和学习活动的认可程度较高,得分为3.93,达到了满意程度。同时,在课堂常规、课堂秩序和课堂气氛3个维度的打分全部介于3.5~ 4之间,说明学生对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这三个维度表现出较为满意的态度。学生对自己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表现的整体评价也较高,平均打分值全部介于3.5~ 4分之间,这说明学生较为认可自己在英语课堂中的表现。其中得分较高的是情感参与(3.86),行为参与其次(3.76),低的是认知参与(3.50)。这说明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更多倾向于情感和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则相对较少。
2.不同授课班级学生课堂学习参与行为的对比分析
数据显示,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在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的个别子项目上有显著差异,而两类学生群体在认知参与上则无显著区别。表4(见下页)数据显示:在行为参与维度的各个子项目(课前准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上,专家教师班级学生得分均明显高于新手教师班级学生,且p
3.不同授课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差异分析
专家教师的学生在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整体认可度上要好于新手教师班级。前者在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各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明显高于后者(见表5)。根据数据分析,在“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学习活动”“人际关系”4个维度上,两种授课教师班级的学生体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专家教师上课时,学生更清晰地知道课堂要遵守的规范,课堂更有秩序,教师能关注到更多学生的需求,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多样且合理,课堂人际关系更融洽。专家教师比新手教师能更有效地管理课堂。
4.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影响分析
对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自身的课堂参与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维度与学生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这种关系较为紧密。到底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5个方面是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的3个维度产生影响的呢?
1.行为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对学生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研究模型公式为:行为参与=1.023+0.106×课堂规范+0.290×课堂秩序+0.279×人际关系+0.364×课堂气氛-0.299×学习活动。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90、0.279、0.364、0.299,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并不会对行为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2.认知参与
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对学生认知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5+0.067×课堂规范+0.117×课堂秩序+0.171×人际关系+0.621×课堂气氛-0.214×学习活动。课堂气氛的回归系数值为0.621,并且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显著性,学习活动的回归系数值为0.214,并且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而课堂规范、课堂秩序和人际关系这3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均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均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
3.情感参与
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对学生情感参与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模型公式为:认知参与=1.033+0.078×课堂规范+0.220×课堂秩序+0.254×人际关系+0.298×课堂气氛-0.188×学习活动。如公式所示,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这3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呈现出显著性,回归系数值分别是0.220、0.254、0.298,均大于0,说明它们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而课堂规范、学习活动这2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没有呈现出显著性,说明它们不会对情感参与产生影响关系。
总结上述分析可知:课堂气氛会对学生课堂参与的3个维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这4个维度会对行为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会对情感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并且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也会对认知参与产生正向影响关系。学生课堂参与行为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关系如图1(见下页)所示,实线箭头表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虚线箭头则表示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维度对所指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结论
1.小学生英语课堂上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有不同的特点
从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目前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体现在行为、情感和认知3个维度上,这3个维度表现出不同的强度,其中情感参与程度较高,行为参与次之,低的是认知参与。也就是说,小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浓,且能做到课堂行为规范,即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讲、主动发言、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但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如根据发音规则来记忆单词、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则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的活动很少参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师非常关注学生情绪和行为的投入,而忽略其认知投入。有研究发现,不少教师过分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记忆与积累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和记忆,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教师过多地控制学生思维,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了“教学的荒地”[4]。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5]。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2.不同任课教师班级的学生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小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不同任课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参与行为存在差异。通过对比专家和新手教师班级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行为可以得知,这两类学生在行为参与的各个维度上呈现出显著差异,在情感参与的一个维度,即英语学习兴趣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但在认知参与度上无差异。换句话说,专家教师班级的学生在课前准备、认真听讲、参加课堂活动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明显好于新手教师班上的学生,专家教师班级学生也更能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而在课堂管理行为的四个方面,即课堂规范的设置、课堂秩序的维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学习活动的组织,专家教师得分也明显高于新手教师,也就是说,专家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更为有效。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是,学生的参与行为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和其他的干预措施提升和改变。
3.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显著影响
研究发现,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有预测作用。其中,学生的行为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学生的情感参与受到课堂秩序、人际关系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参与受到课堂气氛和学习活动的影响。由此可进一步得出结论,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型的心理环境,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潜在压力,使其产生“从众倾向”,制约学生的行为模式。课堂气氛还能够作用于学生的情绪,从而影响其思维。因此,课堂气氛对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要努力构建积极的课堂气氛,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机会。而课堂规范对学生课堂参与行为的各个维度而言,都不是重要的预测变量。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如何处理高中教师与学生关系
摘要:塑造人类的精神和铸造人的灵魂,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任务。现代教育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教"与"学"相互变换角色的互动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见,"理解、信任、和谐"是教育教学能否成功的三个基本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之一。
关键词:教师;学生;和谐;关系
现代化教育模式下,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否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能否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究竟如何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是学生好的学习榜样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当班主任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是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24小时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地,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重于言教。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及时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一会儿,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2.教师是学生好的引导者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I'm sorry!"这句话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平时一定要使用礼貌用语,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在学习《》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体育课,我们可以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学习自然课,我们要提升环保意识;军训中让学生体味集体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3.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是奉献,平凡而伟大,那要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呢?我认为,真爱学生应做到以下三点:
3.1 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而不仅仅是你的培养对象,服务对象。学会欣赏他们,找出其闪光点,引正确的人生之路。而不以成绩、性格、听话分子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给以恩宠歧视性的待遇。这就是说,你的爱要遍及每个学生,须有博大胸怀,不存私心。并且,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亲人,给以亲人之爱、宽容、理解。
3.2 要用孩子眼中的爱,孩子需要的爱,孩子的方式去爱。爱的前提是要尊敬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而不是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打骂、变相体罚学生,来达到教育纠正的目的。理解学生就是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就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
3.3 要老师尽职尽责,学术上有成,教学水平高,做好的服务者,给孩子最品质的教育。这就要求老师爱业、敬业,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实践水平,有健康的身体,有高尚、、博爱的心灵,具有过人的人格魅力。
4.适时运用“换位思考”,是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情感关系的重要途径
"换位"是情感交流中师生双方的事,是教师和学生各自设身处地从对方立场出发为对方考虑的一种内心交流。一位教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运用换位,可以引导学生站到教师位置上来思考,认识自我,自觉进行教育转化与行为控制,从而避免师生感情交流障碍。教师也可以站在学生的位置为对方考虑,教师用情味浓郁的语言波动学生心弦,是学生产生强大的内心驱动,解决内心的矛盾冲突,创造一个师生相融的和谐的"情感场"。因此,运用"换位",对于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影响应注意那几点呢?
4.1 不能用感情代替理智。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影响,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感情上。不是姑息,更不能溺爱,而是将对学生感情地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要求相统一。
4.2 对学生进行情感影响需"刚柔相济"。"刚",指严格;"柔",指慈爱。教师要正确的处理好"刚"和"柔"的关系,刚要合理,柔要得体,刚中有柔,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3 注重与其他任课老师通力合作。进行情感影响并非一位教师自身的事,每位教师都要善于团结其他任课老师,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在任课教师与学生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形成合力,促进教育工作的整体提高。
5.结束语
总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教学工作,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希望上面的浅薄建议能给各位同仁带来帮助。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关于年轻教师如何处理与学生亲疏关系的体会
年轻老师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不断为这棵参天大树注入活力,在繁茂的枝头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年轻教师以其蓬勃的朝气和扎实的知识功底,正悄然改变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年轻意味着无限的精力,年轻代表着无尽的热情,年轻更代表着无穷的创造力。然而,在“年轻”这道令人炫目的光环下却也有着无法避免的不足和缺陷。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成熟老师相比,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小得多,因而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不费吹灰之力便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本来是作为年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一种优势,可是由于经验不足,这种“优势”往往因把握不当变成“劣势”。
从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此时学生还习惯于小学时的学习方式,这种惯性很自然被带到初中生活中。这时的学生依然对教师存在敬畏之心,尤其在初一学生中表现相当明显,这种敬畏通常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此时学生正逐渐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渴望独立解决问题,希望教师能如朋友一般与自己相处。这个时期,学生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心理状态,表现为“自控力不足,但又渴望摆脱外界束缚”,“需要约束,又渴望平等”。此时学生处于能力现状与心理现状极不平衡的时期。
基于学生的现状,老师如何把握与学生的亲疏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教师与学生总是格格不入,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交流,极可能激起学生不满,放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作用,增强其摆脱规则缚束的欲望,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养成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一味的亲近,失去教师在学生心中应有的威严感,使学生忽略教师作为“导师”和“裁判员”的角色,则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制定的规则置若罔闻,使规则的执行力度大打折扣,同样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把握好与学生的亲疏关系至关重要。
对年轻教师而言,较大的困难不是如何与学生亲近,而是如何与学生保持距离。年轻教师如何正确处理与学生的亲疏关系呢?
首先从思想上认清自己在与学生相处中的优势与弱点,尤其是弱点。无论从生活经历还是从语言习惯上来说都与学生有某些相近之处,因而与学生交流更为方便,更容易融入学生中间,形成一种亲密的师生关系。但相对的,与学生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常常会使学生忽视教师的角色,以一种轻率的态度对待老师制定的规则,缺乏规则意识,造成教学过程实施不利。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做到心里有数才能,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判断和处理。
其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应做到“交而不腻,严而不厉”。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不过分亲密,尤其不过多探讨教师的私人问题,使学生明确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等同于亲密的朋友关系。同时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严格不等于严苛,在管理中应注意人性化管理。总之一切以“公平公正”为原则,树立自己在学生心中“严而不威,宽而不纵”的形象。
,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矫枉过正。不要由于害怕由于亲密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便整天对学生过分交淡,如此只能适得其反。
以上是我对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点点反思与实践。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仍然有漫长职业旅程需要探索,希望我的探索与努力最终能化为教师事业这棵长青树上一朵散发着幽香的小花。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教师亲近行为与学生学习英语内在动机的关系
摘要:在二语学习的课堂中,有效的师生沟通有助于建立更亲近的师生关系,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教师的亲近行为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索教师的亲近行为与学生学习英语内在动机的联系,以求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师的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言亲近行为 非语言亲近行为 英语学习 学习动机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情感态度中,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除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外,学习动机受到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和老师。Dornyei(1994)的三层次动机框架理论和Williams(1997)的动机框架理论都充分考虑了影响学习者的外部因素,尤其是外语教师对学习者动机的影响。
老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的双方,两者之间在教学中必然发生紧密的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活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能激励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的发挥。实践证明,教师的亲近行为是教师影响学生学习英语内在动机的最为核心的因素之一。
教师的亲近行为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型:语言亲近行为和非语言亲近行为。下面我们从这两大类型来分析教师亲近行为与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关系。
(一)教师的语言亲近行为
语言亲近行为包括教师在课内外通过幽默、表扬、评价等方式表示愿意与学生交流;运用明确的语言提示,以及将对方包括在内的代词如“we”、“us”、“our”等;对学生的提问给予及时的反馈;经常询问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称呼学生时不用全名,或称其小名;经常与学生谈心,甚至可以讲一些教师自己的生活琐事等等。例如,在课堂中多听听学生的意见:Do you understand? \ You may ask m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多一点儿关怀的话语:Put on your clothes before you go out.\ How are you feeling now? 多一点儿理解和引导的话语:Don’t worry, take you time.\ Don’t feel shy, you must learn to speak in public.多一点儿肯定和鼓励的话语:Your voice sounds sweet.\ You are absolutely right.\ You’ve improved a lot.
语言亲近行为方法多样, 但无论怎样的谈话内容,一定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尊重、平等、友好、真诚。注意相关的语言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话题;语言简练、通俗、有趣;适当赞扬学生等。这样的语言亲近行为定然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理解,改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教师的非语言亲近行为
通常,人们认为语言是最为有效的信息表达工具,非语言的表达常常被我们忽视。然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人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比语言本身起着更为有效的沟通作用。非语言亲近行为方式种类较多,主要有:声音和体态语。体态语具体说来,还可以分为目光接触、微笑、距离、手势等。
1.声音
这里的声音是属于有声类的非语言行为,我们常称之为“副语言”。主要包括声音的音质、音量、语速、语调、节奏等辅助言语,还包括笑、叹息、口头语等各种类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声音的运用达到良好的亲近效果,如用较为磁性的嗓音发音,控制好自己的语音和语速来进行言语表达等。让学生喜欢你的声音,愿意听你的课,欣赏你的讲课方式。
2.目光接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一种最常见的非语言行为。例如,用柔和、期待的目光看着紧张而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就能给学生一种暗中的鼓励;埋怨的眼神则使学生感到不安全和失去信心;瞪着大眼、责怪的眼神会使学生有一种受到轻蔑、鄙视的感觉。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当始终保持亲近、和蔼、信任、慈爱、期待的目光,这样的目光,能使上进的学生受到鼓励;使遇到困难、挫折的学生看到希望;使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得到温暖,增强信心。这些目光的接触既能保障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能让学生们得到相应的鼓励和友好的暗示。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还要注意目光接触的时间控制,目光接触时间过短会然学生感觉到被忽视,而过长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3.微笑
微笑就是一抹温暖的阳光。可我们教师常常会忽视这一技巧,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严肃的,是要有威信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但是过分的严肃也会导致学生的抵触,产生消极的情绪,在课堂中感受不到轻松的氛围,这并不适合英语教学。我们知道语言教学本身就是一件愉快的事,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微笑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鼓励形式。
4.距离
距离也称之为人际距离,在这里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位置。我们知道,适当的,适时的距离有助于有助于发展彼此间的关系。一些研究成果表明,人与人在交往中与生俱来会彼此保持一段距离。这种距离可称之为“个人空间感”,它可以分为四种类型:⑴亲密距离,从皮肤接触到4.5厘米左右;⑵私人距离,从45厘米到1米左右;⑶社交距离,1米左右到3.5米左右;⑷公众距离,3米以上。因此,我们不太赞成教师在上课期间总是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保持太大的距离,让学生产生陌生感。应当多在学生群体中讲授,了解学生的状态,适时调整上课内容。
5.手势语
生活中常用的许多手势语,也可以用在课堂中。当然这种手势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采用。例如,讲解重要内容时就可以使用一些夸张的手势语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个别学生走神时,可以轻敲桌子以示提醒。这种手势语的运用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
6.服饰
个人的穿着打扮往往能够体现出他的修养和气质。教师在穿戴上的态度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个角度上来看,如果教师穿着适宜打扮得体,以整洁、美观大方的服饰出现在学生面前,会使学生受到形象的、具体的、美的教育,并将会使之逐渐产生愉快的、健康的心理。如果教师穿着花枝招展的服装上课,必然会引起学生思想的波动,使学生无心上课。
教师与学生关系论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研究
摘要: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可以说是影响体育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下面就通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进行相关的研究,希望给各位老师及学者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师生关系;研究
师生关系可以影响到每一节体育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一定的基础,本文就通过体育与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发展进行相关的研究和论述,为以后的教学顺利完成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现代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基本现状
在当代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无非也只有这几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态度严格教学手段不够新颖,师生关系非常的僵硬。还有就是学生与老师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意见不统一,事实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距离。另外的一种就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上课非常的顺利。当今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初中体育顺利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教学中影响师生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1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过度的单一,使师生之间距离感加大
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态度与教学方法不能起到对师生之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的保持上课的严格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内心的发展特点,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不能将自身的特点很好地让老师发现,进而学生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抵触的心理,教师由此也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内心,师生关系不能达到融洽,这样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因素。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会在后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加以自身的观点阐述,希望各位老师及学者多提出宝贵意见。
2.2在教学中师生活动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
在中学体育教学当中,有很多时候教师想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通常采用一些课堂游戏的方法进行,但是自身的组织却很不到位,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教学手段与学生相融合,现在的学生只有进行教学互动学生才会与教师的关系得到改善,可是还是有很多的老师存在学生做学生的,自己只是分配任务的角色,这样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很难完成老师想要的结果,从而互动的教学模式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这一点就是影响教师在体育课中不能与学生的关系拉近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当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充分的解决好这一问题才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因素,我在下文中就结合这一问题进行一下我自身的探讨与理解。
2.3传统教学理念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一个主体的作用,学生也只能是一味的遵守,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但那只是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之中。而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给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可是有不少的老师还是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问题,还是继续的应用古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新一代初中生的体育教学中。这一做法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该进行改进,这是从根本上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在对策之中我将阐述一下我个人在教学理念与思想对当代中学生与教师关系之间的作用,希望广大教师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3.这对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1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拉近师生关系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我在这里必须要提到的就是加强自己的教学手段应用,来促进师生关系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将生活与实际进行练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到百米起跑时就将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用来课堂导入,再加上教学中风趣的教学语言和联想,这样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就抱着轻松的态度进行学习,给教学带来了浓郁的教学氛围,教师放下了严格的一面,学生自然心情也放下了沉重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和课下自然就会成为朋友。针对初中生的内心发展情况,学生最想要得到的就是老师的理解,在这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可以做到一个了解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也就可以将沉重的学习包袱放下,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很好的进行了拉近。
3.2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环节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改变师生之间关系的一个比较有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尅采用游戏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但是我不得不说的就是教师在此期间一定要放下自己教师的身份,从中变成学生们的朋友,进而学生就会慢慢地适应老师,咋此期间教师应邀融入学生的游戏当中去。比如说我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贴人》这项游戏的过程中,经常让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自己起到一个表率作用,我先去追其他的同学,让后顺利的过渡到游戏之中,就这样学生之间与我的关系就在游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拉近,学生对老师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就这样循序渐进,每一节课驾驶都利用游戏和比赛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的改观。
结论:以上就是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如何进行拉近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相关的一些想法,希望各位老师和学者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能够给大家起到一定的帮助,与此同时在本文中还有很多的不做指出还希望给位老师和学者能够给予积极地批评与建议,为我们初中体育教学更加顺利地进行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