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探讨论文
[摘要]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部门开拓景点,充实旅游内容的所依赖的支撑点之一;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丰富了特色馆藏,完善了服务体系,繁荣了图书馆事业。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品质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3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年9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
2.2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论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较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较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好这两个标的。及时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较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及时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障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摘要:在深入调查分析确山绿色与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明确确山县红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目标和配置原则,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两类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确山县红绿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的总体构想。
关键词:红色旅游;优化配置;生态旅游;确山县
“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事迹和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整合是指旅游资源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根据区域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旅游市场供求情况,借助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把各种相关资源要素组合成为具有统一功能的整体,从而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较大化和综合效益较大化的过程。
1 确山县红色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
确山县位于河南省南部,淮河北岸,西依桐柏、伏牛两山余脉,东眺黄淮平原,地形复杂多样,旅游景观丰富。确山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现有红色旅游景区有竹沟、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刘店秋收起义旧址、孤山冲豫南抗日根据地旧址等4处。风景名胜古迹众多,境内有薄山、乐山两个部级森林公园和金顶山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区。有千年古刹北泉寺。
1.1 红色旅游资源
1.1.1 “小延安”——竹沟
“小延安”——竹沟由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竹沟革命纪念馆和竹沟烈士陵园组成。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确山县西30公里的竹沟镇延安街,占地5 200平方米。馆内有旧址房屋66间,竹沟革命史陈列大厅1座,收藏文物定级文物231件,其他实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2002年分别被河南省委、省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公布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为纪念被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竹沟惨案”而设立的“竹沟革命纪念碑”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碑名。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竹淘烈士陵园布置有“竹沟惨案”和“中原烽火”两大陈列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当年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成为河南省和济南军区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1.2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
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是大革命时期,我党建立的全国及时个县级革命政权。旧址位于确山县城建设路北,明清建筑风格。2000年被河南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旧址为依托,通过文物征集和布展工作,成立了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纪念馆,2005年对外开放。
1.1.3 杨靖宇将军纪念馆
由同志题写馆名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和杨靖宇故居位于古城乡李湾村,馆内陈列了上千件文物、文献和图片,纪念馆现已被省政府定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2 风景旅游资源
1.2.1 薄山湖风景名胜区
薄山风景区位于确山县城南18公里处,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贯通南北,景区面积24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0%以上,湖面22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峰叠翠,碧水千曲。为首批部级森林公园、水利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素有“中原漓江”、“百里画廊”之美誉。
1.2.2 乐山部级森林公园风景区
乐山部级森林公园风景区位于县城西北12公里,总面积6733公顷,主峰海拨813米,为驻马店及时峰。四周群峰环绕,松涛盈耳。东南有北泉寺景区,西南有塔儿景区,东北有玄都官景区。值得一提的是,乐山历史上曾因“八宫”两观一拜台(官即斗母宫、玄都宫、南海宫、五虚宫、紫霄宫、灵应宫、万寿官、玉真官,两观即群仙观、回龙观)而引起远近游人极大的兴致,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绝。
1.2.3 金顶山风景区
金顶山风景区位于确山县蚁峰镇境内,距驻马店市、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20余公里,面积约71平方公里,境内大小山峰6座。景区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系河南省保护较好的省级森林公园,有“天然氧吧”、“绿色家园”之美誉。
1.2.4 北泉寺
北泉寺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依山傍水,座北朝南,兴建于北齐,距今有1 600多年的历史。初名天宫,唐朝时改名资福禅寺,宋代又改为万寿禅寺。北泉寺这座千年古刹据载唐、宋时期最为鼎盛,现存有颜真卿祠堂和大雄宝殿,千年银杏古木参天。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北泉寺一年一度的古老庙会,方圆数百里商贾香客云集禅林,蔚为壮观。
2 确山县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红色旅游多为橱窗展示、静态观光,以图片、文物、文字为主,缺乏娱乐性、体验性,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乡土资源整合开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卫生和垃圾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直接影响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性和游客的滞留时间。
2.1.1 旅游产品发展单一、缺乏规划
确山县红色旅游景点大多处于各自发展的状态,很少与其他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相联系,多数红色景点还停留在“接待经济”的状态。大多数缺乏特色,大同小异,仅仅局限在观光旅游产品阶段。旅游产品单一,展品大多是图片和橱窗存放的文物陈列,没有开发相应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缺乏体验性和震撼力,无法使游客产生互动与共鸣。
2.1.2 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
没能把历史知名度很好地转化为旅游形象知名度。我们在竹沟镇等红色旅游景点考察之时,很少看到对其景点形象宣传与推广很好的资料,如招贴海报、宣传册、标志形象等。
2.1.3 红色旅游交通不便,服务水平低
地点分散,就导致“红色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难上加难;交通不便,就导致人们对“红色旅游”景区的参观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此外,景区接待设施、服务水平较低,特别是与旅游开发、经营与管理相关的旅游人才的缺乏也造成了该县红色旅游发展的滞后。
2.2 风景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可进人性。例如,金顶山风景区、北泉寺等景区是宾馆酒店缺乏,景区接待能力满足不了旅客的需要;景点建设缺乏资金支持,景点的进一步开发管理和修缮保护不到位,造成景区建设没有新的变化,缺乏新鲜感,吸引力下降。由于确山县风景旅游具有如此劣势,只能吸引周边的一些游客,旅游辐射范围小,规模小,经济效益低。
3 确山县旅游资源整合及发展对策
3.1 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红绿旅游资源整合应把红色旅游的精神与主题融入到不同区域文化中,与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的思维相衔接。使旅游者亲近大自然、调节身心、恢复心理和生理平衡,同时,还能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增加阅历。
系统协调原则。注重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协调,以利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在旅游资源承载力范围之内,保持绿色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和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永续利用。
时间价值原则。旅游资源的时间价值应该由该种资源在不同时间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的差异来表示。在绿色生态和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资源的时间要素。
3.2 确山县红色旅游发展对策
3.2.1 科学规划,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科学规划,形成红色旅游品牌。首先,要对全县的旅游线路及各景点统一规划,修通各景点公路,完善电力、通讯、游乐场、宾馆等基础设施。以“小延安”竹沟为中心建设“圣地游”精品线路;加强与其他红色旅游景点联系,构筑红色旅游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规划,确保红色旅游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建设确山国防教育园——“小延安”竹沟——铜山风景区,包括临时治安委员会旧址、刘店秋收起义旧址和孤山冲革命根据地旧址。打造确山县红色旅游的特色和品牌。
3.2.2 形成吸引力强的复合型旅游线路
走“以红为主,红绿结合”的旅游思路。开通“金顶山沟-确山花园城市-薄山湖”和“金顶山-竹沟-天目山翡翠画廊-薄山湖”两条旅游环线,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线、以风景观光旅游为辅助线路的“四点两线”旅游格局;把历史和现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风景名胜和革命遗迹结合起来,挖掘精神内涵,使确山县成为既能培养民族精神又能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旅游胜地。
3.2.3 加大形象宣传,提高景区知名度
邀请电视台到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实地拍摄采访;成立军事研究会,探讨确山竹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扩大其知名度;制作和编制“确山风光”光碟、“小延安”风景区宣传资料;重新编写红色旅游景点导游解说词,对红色景点讲解员进行了集中系统的强化培训;积极参加在各大城市召开的旅游推介会和促销会,介绍确山旅游资源优势,重点推介有“小延安”之称的革命圣地竹沟、杨靖宇将军故里、有“中原漓江”之称的薄山湖等;可设计旅游景点的标志物,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的推广运用,推动确山县旅游快步发展。
3.2.4 加快经济发展,加大对景区支持力度
资金投入不足仍是限制确山县旅游资源开发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每年用于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资金不足,造成景区建设与保护落后,限制了该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今后,要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引海内外投资商,加快确山革命老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老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秦皇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摘要:秦皇岛是着名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对秦皇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提出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对策,为早日实现“旅游立市”的发展目标献计献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 现状对策
秦皇岛是着名的旅游度假城市,其旅游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绿色生态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兴模式,是21世纪保护环境、创造就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朝阳产业。秦皇岛作为一处生态资源较丰富的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状态,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依据、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通过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实施精品战略、搞好结构优化、实施生态旅游产品功能分区、推进市场营销建设、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立支撑与保障系统,才能更好的推动秦皇岛生态旅游产业稳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绿色生态旅游,起步始于1994年秦皇岛集发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建设,2002年园区门票、餐饮等相关收入是蔬菜种植配送的2倍,达到1400多万元,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首家AAAA级生态农业景区。北戴河湿地观鸟是人们在北戴河鸽子窝景区能看到的一幅惬意美景,蓝天、大海、白云、海鸟极的组合,成为中国鸟类研究基地,也成为观察迁徙候鸟的好地区之一。这些生态旅游的实践是很好的尝试,但眼观其经营现状,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态旅游缺乏开发商规范化管理,如何加强景区生态性管理,是我们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目前,秦皇岛旅游业的总体呈现整体服务质量欠缺的现象,一些个体经营者,由于没有经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服务水平明显存在着不足,为了提高秦皇岛旅游业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从这一方面入手,针对个体经营者经营不良的情况,切实地予以改善,使他们树立旅游服务意识,作到规范经营,主随客便。同时要加强自我优化,以顾客为中心,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9年8月省长在出席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办公会议时强调:秦皇岛市要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作为立市的战略产业,要树立大旅游观念,并号召“全市发展旅游,全年发展旅游,多方位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全市动员,齐心协力推动秦皇岛旅游跨越式发展。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和发展新要求,初步确定了129个旅游和城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886.6亿元。各级政府对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的高度关注,为其旅游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秦皇岛生态旅游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旅游经济的繁荣兴盛。
一、巩固发展国内旅游业,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带动生态旅游的发展。秦皇岛市国际旅游业务虽然起步较早,但比之国内旅游业发展缓慢。这显然与秦皇岛这个旅游城市不相称,尽管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与条件相仿的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主观上重视不够应视为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强领导,加大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力度,争取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首先,强化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宣传促销工作;第二,依托北京、承德等周边旅游热点城市,加强业务往来,借助他们的优势带动自身的发展;第三,深化改革,进一步调动秦皇岛各家旅行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外联作用;第四,积极向北京、天津等市常驻的外国使馆、商社、办事机构等宣传秦皇岛的旅游优势,使他们中更多的人来度假、游览,或参与专项旅游活动;第五,将邻近的日本、韩国、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重点目标市场,大力开拓经济贸易往来,发展国际合作办学等,以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是基础,而国际旅游的发展将会对景点开发、服务质量等整个素质起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做大做强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在秦皇岛市旅游规划基础上,依托现有景区,通过对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较好,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旅游线路进行筛选和组合,规划出主要的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包括:
①沿海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以秦皇岛市海岸线为依托,开展看海景、听海涛、观海潮、海水浴、采海贝、品海鲜、买海货等旅游活动,体现鲜明的海滨旅游特色。
②长城生态旅游精品路线:以长城附近的102国道为主线,包括山海关、抚宁、卢龙等长城旅游区。
③生态养生旅游精品路线:依托秦皇岛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度开发环保健康的养生旅游项目,以分时度假养生游来破解秦皇岛市淡季瓶颈,全市、全年、多方位地发展旅游,全产业融合旅游;以养生科普教育和果蔬采摘游把养生理念、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结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现代农业经济效益,推动生态旅游业发展。
④森林生态旅游精品路线:秦皇岛市众多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以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为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比如在远离市区的祖山风景区,可发展森林探险游、森林科考、森林休闲、森林健身、森林饮食等旅游产品。
⑤湿地湖泊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当前湿地旅游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旅游之一。利用秦皇岛鸽子窝湿地,开发湿地观光和观鸟旅游等。
三、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将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融入旅游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开创新型旅游开发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主要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及时,要强化信息服务。为了给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旅游企业的投资和经营,我们要着手开展旅游 统计分析,建立旅游项目库,在进一步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第二,广泛采用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我们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旅游业的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向整个世界展示自己,将秦皇岛旅游业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旅游爱好者了解秦皇岛、关注秦皇岛。在美国、德国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里,就基本实现了旅游企业的全部上网,他们不仅能吸引国内外旅行商和潜在的旅游者访问网站,还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合作的商机和广告宣传作用,我们应积极向国外学习这一经营方法;第三,应强化配套服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它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功能。改善我们的工作水平,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营销和网络预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第四,尽快建成秦皇岛旅游局域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和管理系统业务网。为使我市旅游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我们应积极建立旅游局域网和旅游电子商务网,尽快地实现“数字秦皇岛”的目标;第五,加强与同行业伙伴的合作,我们可以与兄弟城市开发京津冀旅游电子地图,实现环渤海区域旅游服务的一体化,从而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同时也加强了行业之间的联系。
四、建设秦皇岛旅游人力资源引进、培训联动机制。要改善我们目前旅游业的状况,根本的解决途径还在于“人”这里,首先,我们要建设旅游人才职业培训体系。加强人事局负责的公务员旅游知识培训、由组织部负责的党政领导干部旅游知识的培训;做好导游和经理的职业培训;在企业内部作好入职培训、在职培训,形成日常培训体系;建立秦皇岛旅游培训基地,完善旅游企业人才培训和社会旅游人才培训,使秦皇岛市党政干部充分掌握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基本知识。其次,完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根据秦皇岛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和现状,整合秦皇岛现有的旅游人才教育资源,争取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初、中、高等人才教育体系,建立秦皇岛多层次的旅游人才教育体系。健全结构布局合理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网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优化旅游从业人员结构,为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再者,建立旅游人才引进体系。重点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工作,使人才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新世纪旅游行业的竞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最终都表现为人才的竞争,我们要依托秦皇岛市综合优势,完善人才结构,抓好人才引进。在完善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同时,积极引进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实现秦皇岛市旅游业现今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同步进行。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秦皇岛市的支柱产业,其中生态旅游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生态旅游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对秦皇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更好的以旅游促发展,针对秦皇岛市生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力争早日实现“旅游立市”的发展目标。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摘 要]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较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较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及时,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较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较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较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较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
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互动
[摘要]
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部门开拓景点,充实旅游内容的所依赖的支撑点之一;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丰富了特色馆藏,完善了服务体系,繁荣了图书馆事业。
旅游业是低消耗、低污染、多关联、可持续、投入少产出高的产业。有关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4.6;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相关产业可增加收入10~20元;每增加1个旅游从业人员,可增加相关就业人数5人以上。旅游产业的发展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群体增长,旅游事业构筑了一个向外界展示地区风情风貌、资源配置情况、经济建设状况的平台,通过游客的流动展现地区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基于以上原因,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来促进旅游事业的繁荣。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在2003年9~10月份,就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节会活动,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较好的有:永康中国五金博览会、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东阳横店农民旅游节、金华黄大仙文化旅游节。通过各种节会的举办,营造旅游品牌,开拓客源市场,提升旅游事业。同时向外界充分展示了金华市范围内的产业结构状况及其优势,形成强势产业群体,吸引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不仅如此,金华市委市政府为了促进本地旅游事业的发展,会同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团队前往香港、上海、南京、杭州、温州等地举办各种展示会,展开各种宣传,做大做强金华的旅游产业。
旅游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是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目的,也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才能招徕众多的游客,促使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并非凭空臆想而为,需要通过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开发出具有品质次、高品味的旅游产品。承担着"保存文化遗产,传递科学知识"职能的图书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持旅游资源开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1 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
旅游资源可分为3类:一是以山水风貌为主体的自然资源,二是以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人文资源,三是包含民俗风情、民间曲艺在内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针对这 3 类资源的开发。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文化资源,都需要充分的考证、挖掘,才能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怡情怡性的以名山大川为主的自然风貌,也只有注入文化内涵后,才能显示其魅力。图书馆长期收藏积累的文献信息资源中蕴含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信息,能很好地支援旅游资源的开发。
1.1 图书馆支持旅游景点的建设。 旅游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旅游景点的建设,只有建好旅游景点,才能凝聚人气,开拓市场,获得经济效益。旅游景点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对古寺名刹、文物遗址的重建和修复,如杭州西湖景区重建雷峰塔、修复净兹寺。二是依照景区的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说增建相关景点,如金华双龙洞景区黄大仙故宫的建设。三是主题公园的开发,如绍兴柯岩风景区"鲁镇"的建设。旅游景点的建设都必须通过规划、设计和实施三步实行。在进行旅游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利用相关的信息进行查全、考证,才能建设成蕴含文化内涵的景点,重现景点的历史和文化风貌,才能构成人无我有的吸引力。图书馆应运用信息资源和人才的优势,积极参与旅游景点的建设,为景点的规划、设计提供相关的图片、资料等有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快、好、省地建设旅游景点。金华市鉴于黄大仙(原名黄初平,东晋时浙江金华人,传说于金华赤松山修炼成仙)在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影响力,决定在黄大仙修炼得道之所--赤松山修建黄大仙故宫,以吸引港澳及外资的投入。金华市图书馆闻讯而动,搜集、整理有关黄大仙的资料以及浙中一带道观建筑风格的图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黄大仙故宫在短时间内就建成,并对外开放。并通过今年的黄大仙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取得了旅游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双重丰收的效果。
1.2 注入文化内涵,深化文化旅游。
旅游者是因为了解异质文化的需要才产生旅游动机,实施旅游活动的。现时,城市人喜欢到农村旅游,农民以到过大城市为荣,吸引双方互动的原因就是农村简朴的生活、淳厚的民风和城市的繁华所体现的文化本质。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旅游景区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 古寺名刹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文物遗迹跳动着历史的脉搏;名山大川则诉说着各种传说、朗诵着古诗名赋。缺少文化内涵的旅游景区,只能短暂地吸引游客的目光,无法震撼游客的心灵,缺少生命力和竞争力,最终会在旅游市场的竞争中被淘汰。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图书馆应结合各地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信息,为旅游景区注入文化内涵,增添景区的文化魅力。东阳横店影视城里建有各种古致而宏伟的建筑,如秦王宫(仿秦阿房宫而建)、清明上河图,初听其名,令人神往。可走进秦王宫一览,里面只见亭台楼阁,水池和回廊环绕其中,而楼阁廊柱间却是空白一片。如果在建设秦王宫时,有图书馆的参与,通过查找相关历史图谱及相关资料,各幢建筑分别给予宫名,在各处门口或廊柱间配上对联,使游客置身其中,或赏联玩味,或触景联想,在游玩的过程中定能增添许多乐趣,也将吸引更多的客源。
1.3
挖掘民间曲艺,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笔者在北京游览民族公园时,就被其中的民族节庆活动和歌舞的表演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中,详细地记载着各地民俗风情和民间曲艺。图书馆应积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挖掘这份财富,通过编排,在旅游景区内进行表演,定能增强景区的竞争力。浙江永康的"十八蝴蝶"和"九狮图"就是挖掘出来的民间曲艺节目,它们相继在法国桑特民间艺术节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走红。如能通过缩编,在永康方岩刚开发出来的南岩广场上进行表演,不但充实了方岩景区的旅游内容,而且能提高景区的影响力,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2 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2.1 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在现代信息环境下,各类网络信息服务系统风涌而起,冲击着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造成了信息服务体系的重组。图书馆只有具备自己特色的馆藏资源,提供特色服务,才能显示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在信息服务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地方文献是图书馆最显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某一地区的地方文献是
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缩影,它包括记载着与某一地区有关的人、事、物的所有文献资料。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针对地区的人、事、物进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正是地方文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契合点。由于各地的关联性和人物的流动性,地方文献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源流传于本地区之外。图书馆在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仅仅借助于现有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完整的文献信息,比如通过网络查寻、走访外地的名人或者名人后代、馆际互借,等等;挖掘流传于民间的传闻、传说及其相关的曲艺节目等。通过搜集、整理,不断完善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促进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建设。杭州西湖景区的主要景点环湖而设,在南线有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柳浪闻莺",更有与北线的岳坟齐名的于谦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说明了当时环湖景区的风光。不知何时起,南线景点逐渐冷落,游客渐稀。对面的岳坟却是热闹胜过往昔。为了重振南线旅游风光,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从重塑于谦形象而起。"于谦史迹万里寻踪"就是在此背景下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政协牵头,由相关部门实施的旅游资源开发的行动,于2003 年9 月9日启动。图书馆应跟踪而行,为有关单位提供于谦生活的足迹,以便更好地实现"寻踪行"的目的,并在"寻踪行"的过程中求得相关文献信息,充实馆藏资源。2.2 促使地方文献科学地开发利用。 图书馆收藏文献信息资源的最终目的是被用户所利用。现代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单元的服务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只有通过对文献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的开发、提炼,提供知识服务,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主动介入旅游资源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现时情况,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能力,分析综合地方文献,抽取文献中与当前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信息内容,通过整合、组织,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为相关部门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节约时间和金钱,加快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通过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进一步认识到地方文献的价值所在。图书馆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状况,主动地、科学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服务,为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如:通过分析名人录以及相关媒体的人物报导,将有关地方名人的情况提供给相关部门,为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挖掘地方文献中的传统文化,与有关部门或者社区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原料。
2.3
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 图书馆长期以来深处闺中,只是被看作是收集文献资料和借还图书的场所,其价值不能被人所认识,这种境况严重地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开发,展示了图书馆工作多元性及其价值;通过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资源服务,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展现了图书馆文献信息的作用。所以,图书馆应全力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价值和功用,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图书馆经历漫长的历程,在今天依然保持着昌盛的局面,正是不停地紧跟历史潮流,不断地深化着内涵的结果。图书馆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一种与时俱进、提高服务层次的具体表现。图书馆在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不但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速度,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品位,其自身也深有得益:通过支持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丰富充实了馆藏特色资源,完善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提升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加强了图书馆在信息服务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较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
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较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好这两个标的。及时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较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及时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 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障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 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__*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__*民族文化已成为__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__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__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__旅游业发达地区__*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24小时,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__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总之,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云南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并以珠海市为例来探讨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以整座城市命名的部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首先是小网络,即中心城区旅游景点的大扩容。我们要考虑景点之间的共生性,要强调内涵的挖掘,包括实施市区西部和东部的旅游大开发,重点开发建设唐家湾古村镇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原唐家旧镇、共乐园、淇澳白石街、金鼎会同村等,珠海国际赛车、珍珠乐园等旅游资源也有待于整合)、现代教育科技文化旅游景区(包括大学园区、南方软件园、科技创新海岸等)和南湾旅游新区(包括南屏科技工业园工业游、北山杨氏大宗祠、湾仔花卉公园、海鲜干货市场购物游等)、横琴特色旅游区。
其次是中网络。也就是“两区一岛”,即斗门区、金湾区和东区海岛的旅游开发。斗门区的白藤湖旅游区已经配套成熟;御温泉也已名扬海内外;黄杨山-金台寺旅游区正在完善之中;生态农业游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挖掘。金湾区虽然成立时间短,但旅游开发也呈现良好势头。亚马逊热带风情园起步看好;平沙温泉由于香港中旅注资改造气势恢弘;飞沙滩也渐渐游人如过江之鲫;长达30千米的珠港大道不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工业园区,也将串联起一个个新的旅游区……但目前整个大西区的旅游线路安排还是单向的,没有形成环线。我们应将珠港大道、湖心路、黄杨大道构成的“U”字形结构变为“O”字形结构,使之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小的闭环,将湖光山色、寺庙温泉、港口海滩等山水景观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串联起来,而后向外辐射。东区海岛开发还需加大力度。从目前已开发的东奥岛、桂山岛、万山岛和外伶仃岛看,基础设施不足、水电供应、交通、污染等问题有待解决,旅游项目的开发尚待挖掘,动植物资源保护有待加强。特别是要乘港珠澳大桥的契机,加强与香港、澳门合作,形成珠江口海域特色旅游环线。
第三是大网络,就是整个大珠三角旅游资源的连线成网。要较大限度的利用别人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把本地资源与外地资源进行整合,取长补短。广深珠和粤港澳的旅游资源是可以整合的。今年初推出的广深珠万人美食游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以上观之,要实现旅游景点的特色性、共生性和网络化,自身的核心景点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们许多旅游景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这关键在于景点扩容的思路、设计理念和开发主体上存在着问题。从设计理念上讲,自然资源的开发,不仅要求有独特性,同时还要强调资源开发上的文化内涵。俗话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景区也是这样,景不在大,有文化内涵则荣,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就会昌盛。小尺度的自然景点开发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内涵,就不会令人流连忘返。有些旅游景点建设的低水平,主要是表现在这一方面。就文化景观而言,主题公园是最容易重复的。为什么会是开发水平太低,而且互补性不强呢?关键是许多主题公园的文化原型没有对路。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幻想文化(游乐园)之间都存在互补性,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转换,有些是对比,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没有处理好,景点规划就难以落到实处。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模式
珠海旅游景点另一扩容方向,应该是由城市走向乡村,这是符合人类回归自然大趋势的。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四种模式;而发展生态旅游则应注意三大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模式选择
1、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是小农意识。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能卖出去收点钱就行,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白藤湖地带,既有沼泽地,又不是湿地,带有天然与人工池塘相结合在一起的特征。在珠海城区存在这样的一块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这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以统一,这在整个中国城市中也是难以找出第二个来的。白藤湖水乡这样的景观是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如果被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对于这样的旅游资源,不能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是政府进行垄断,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分片分期进行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可分成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二是政府与企业进行垄断性开发。像威尼斯一样,将白藤湖水乡内的道路、桥梁由企业为主体兴建。小游船的经营权则由政府垄断,拍卖给企业经营。三是由政府为主体开发。如城区中的古村落的改造、水体的保护等。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取后两种开发模式。
4、为开发而保护。如石溪山的石刻、高栏岛的摩崖石刻等,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到保护。可以选择在政府严格规划的前提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有些项目规划好以后,可以将项目30年的经营权公开拍卖,国有资产就可以实现较大化,而且是一次性收入。上述石刻和东区海岛等项目的开发经营权,如进行公开拍卖,就可卖到很高的价钱,而后由业主们自行招商,精心策划开发。这就是政府对项目的所有权垄断,经营权放开。
项目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时,要设立谁具有开发能力,谁设计的开发方案好这两个标的。及时个标的由拍卖评定,第二个标的由专家组投票评定。把这两个标的统一起来,确定开发单位。
如为开发而保护,就要停止“石头经济”、“泥沙经济”、高山蔬菜、木材加工的发展,把郁郁葱葱的山头搞成癞痢头,那是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这些低层次的开发、破坏性的开发,必须停止,要进行结构性调整。
(二)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生态旅游是珠海的重头戏。珠海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这是我们较大的资源,而且与广州、深圳和香港、澳门是互补的。在发展生态旅游问题上,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上,要补上这一课。在西方国家有一门大地景观学的学科,强调将整个自然大地看成为一个宏观层次的景观,而不是微观层次的一个院落。而我国通常是把自然景观神化,带有一些神秘的文化色彩。所以在景观中,必须是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
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应该受到良好保护的。生态资源与一般的资源是不同的,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的。无论是山林,还是水体都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保护的对象是什么?谁来保护?保护的目的和动力是什么?这三者必须要搞清楚。否则,生态资源就不可能得到永续利用。
三是发展生态旅游要强调当地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只有当地群众的参与,才能把破坏资源的力量转变为保护资源的力量、建设性的力量。群众参与存在着直接性,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利益主体,确定了利益主体,资源的开发保护就比较容易进行。同时还存在着协调性,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收益。印尼在巴厘岛的奴萨杜阿旅游度假区的开发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生态旅游主要存在着四个功能:即旅游功能、保护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功能或是扶贫功能、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功能。所以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上综合效益很高,我们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而城市是最有深度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留客性,是注意力经济与集聚性经济的结合体。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能把人们留下来的载体,非城市莫属。风景区内的溶洞即使再漂亮,也不可能把游客留住在洞里,但城市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对此,我们的认识远远不够。
(一)旅游城镇的类型。作为一个城市,应有独特性的自然风貌,有活跃的经济活力,有集中的旅游设施,而且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繁荣的购物环境,同时又有便利的交通和居住条件、发达的科技信息。江南水乡名镇周庄,过去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认识到了这是旅游资源,把它恢复起来,结果成了宝贝,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几百万元。门票收入的5倍就是旅游总收入。像兰溪的诸葛村,原来是比较破落的村庄,经修复以后,每年的旅游门票收入也达到300万元,成为村级经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这都是在城镇建设中注意到旅游业的发展所起的效果。按城市旅游资源的特性来划分,珠海的城镇可以分为三类;
1、资源驱动型。自然与文化资源有独特性,如金湾区、香洲区的唐家湾镇、东区海岛等可划为这一类。
2、经济驱动型。主要为购物流通,如斗门城区、前山城区、湾仔镇等是典型的经济驱动型。
3、都市综合型。既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又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的景点。如香洲主城区。
这些城镇的建设应分门别类,都要摸清本地的资源。如横琴的蚝、湾仔的花、白藤湖的粉藕、斗门的荔枝、重壳蟹等独具特色的资源,要找出其历史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编写成动人的故事篇章,推陈出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个很好的旅游资源。
(二)开发利用城镇旅游资源的方略
1、确立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思想。如果没有一体化的战略思想,城镇建设就会出现千镇一面。只有注意挖掘自己的优势,才能体现出各自城镇建设的特色。根据统计资料,珠海市前年接待境外游客的数量已超过杭州。我们为什么会超过杭州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确立了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一体化的战略,成为这两者结合的典范。我们把旅游归结为“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是有局限性的,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系统:及时是直接系统。如旅游项目、旅游主体、旅游资源、媒体和旅游服务等,这些是直接为旅游服务的。第二是介入系统。如交通运输、机场、码头、铁路等,解决外部的可达性。包括通讯、金融保险、商业等都是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第三是支持系统。如城市景观、房地产、文化设施、医疗保健、安全保卫等。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了这三个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体化的战略。
2、确立硬件建设一体化的意识。目前,我们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在硬件建设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各管各的。典型的如江海防洪堤建设,没有一点旅游景观的意识。市区河道的整治,也搞成了一条排水沟,仅仅做成一项水利工程,而留下了许多景观和生态上的遗憾。实施硬件建设的一体化,首先要突出特色意识。要通过城市的硬件建设,形成注意力,产生与众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之间的组合,就是独特的城市景观。这方面天津有成功的经验,如将已变成臭水沟的护城河改造成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休闲观光皆相宜的旅游景观——环城公园。第二是环境意识。大连提出了“出门就是花园”、“处处是景观”,城市向园林化方向发展,居住小区向旅游景区演进,就像新加坡那样,这就形成了很强的凝聚力和注意力。第三是文化意识。倡导多种形式办剧院、博物馆,修缮历史街区、村落、文物古迹,一定要注意城市建设的艺术性,要精益求精,推行文化精致主义。第四是可识别性。一个城市,要在宏观的尺度上给人以一种独特的感觉。为什么许多游客愿到云南的丽江去游览参观?上海市原市长徐匡迪到了丽江以后,就提出上海不再搞老城复建了。为什么?因为丽江利用民居的结构展示了古城独特的风貌,形成了异于其他城市的肌理,给人以另类城市的感觉。所以丽江古城对中外游客的聚集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非常强。而其他许多城市,老百姓的民居、城市住宅都是千城一面,是雷同的,中断了自身的历史文脉的延续,也就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也丧失了自己的地位。
3、确立突出地方资源特色的思路。在我国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占大多数,水景资源更是稀缺,而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景资源极为丰富。如果我们把这些水景观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利用起来,那珠海就是的。珠海难以与国内其他城市比硬件设施建设的规模。在文化建设中珠海要形成浪漫、休闲、优雅、精致的情调,要区别于其他城市。所以,城市建设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创造,包括民居都要体现岭南水乡的风格,亚热带风情,形成新式粤派建筑特色,既有中国岭南建筑古朴庄重、典雅精致的韵味,又广泛吸取国外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突出现代建筑清新明快、色彩鲜明、气势恢弘的风采。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城镇建设一体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塑造市民内在的文化素质,展示珠海独有的精神风貌。每一个城市,都有其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也是一种有深度有内涵的旅游资源。对珠海而言,主要是“特区精神”的外在化,要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为什么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去旅游?就是因为当地的文素质特别好,使得人们非常愿意到那里去。
——严格城市管理特别是城市交通管理。城市交通一定要有便利性,可达性,保障安全畅通。
——保障城市的安全有序。西北旅游资源中遇到的问题,就在于当地的治安环境。
——热情好客,培育地区信用。如游客到了珠海,购买的旅游品应没有赝品。就像在香港购买黄金饰品,都同时附有成分比例的标签,哪一家商品只要欺瞒顾客一次,香港旅游协会就会取消其经营黄金饰品的资格,管理非常严厉,所以在香港购买黄金装饰品,是货真价实的。而如果是珠海也能做到这一点,成为一个童叟无欺、诚信卓著的城市,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卖点。
——成功举办各种旅游节。江西推出“四时连八节”很值得学习。珠海也要造就季季有节,月月都有高潮的旅游气氛。各个区镇的旅游活动都要注意质量,相互之间都要有内容和时间上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要大力开拓会展业。珠海有能力、有资源、有潜力去发展会展业。我们要从办好珠海国际航展、国际赛车做起,从办好“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做起。
——提升城市的文化活动。既要有阳春白雪,又要有下里巴人,高雅与通俗相结合。高雅的文化活动,有一台戏可以做,那就是继续办好“珠海国际电影文化节”。还有常年都有二十多个剧组在珠海拍戏,珠海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影视基地。丽江把纳西古乐捣鼓得如此的热,成为丽江旅游的必游项目,而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国两制的交汇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又喷发生机活力的美丽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没有一台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通俗文化,就是南方杂技、广场文化、民间歌舞等,也是一台好戏。深圳华侨城的这台戏就非常好,有震撼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法国巴黎的红磨房,也是到巴黎的许多游客必看的。
——要有整洁的市容市貌。像新加坡、澳门等旅游城市,城市建筑一般是三年粉刷一次,使城市面貌始终保持清新整洁。城市绿化、街道铺装、灯饰、广告牌也要与城市整体格调相谐调。比如商业步行街就可与澳门接轨,有鹅卵石铺装成彩色图案,给游客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挖掘和改进传统名菜。近十年来,清淡可口的粤菜已为珠海广大的移民们所接受。而移民们又带来了各自的家乡菜和洋菜式,可谓南北交汇,东西融通,精彩纷呈。但要真正形成本地区民俗食风,成为游客们趋之若骛的美食天堂还需要全市各界共同进一步努力。近年来,组织的几界珠海美食风情节,评选出的珠海名菜、珠海名小吃,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优化景点的管理。对同类的有可比性的景点,就要搞、最差景点的评比,由游客和市民投票,建立一个机制,促进其加强和改善管理。
同世界上其他旅游城市一样,不断地举办国际活动,创新旅游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景点,必将为珠海的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旅游开发与体制创新
旅游业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经济,是创意经济。谁的创意好,谁就能发展。珠海旅游业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徘徊不前,发展较缓慢,就是因为把目标、过程、主体混淆在一起。对旅游业的发展,我们确定了许多目标,但实施过程不清楚,发展主体不落实。如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几界政府就已提出,但没有人去研究产品的开发过程,由谁来开发产品也没有搞清楚,结果是空喊了十多年,痛失了许多机遇。传统思维与经济转型的不协调,就出现了这些问题。
从另一方面来讲,同样的旅游资源,由谁来开发,以什么样的机制来开发,其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块玉石原料,由高手来雕刻,就可能成为价值连城的精品;如由泥水匠来雕刻,就会糟蹋了这一块玉。斗门温泉的几次开发实在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御温泉”的火爆成功就是因为客商的灵活机制所致。所以,机制不一样,效果不同。同样的服务设施,同样的员工队伍,谁来经营,用什么机制来经营,效果也不一样。“梅溪牌坊”只投入几百万元资金进行开发,而且搞得很成功。而如果由国有单位去搞的话,起码要一千几百万元。如某景点为国有单位,门票价格是由物价局定的,几十元一张门票,不管旅游旺季与淡季,不分早上与晚上,也不论市民与外地游客,谁都不能改变。这是什么机制?能适应市场吗?如果采取承包或出让的办法,经营者早就会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自我调节了。
同样的景点,谁来建设,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经常强调,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但为什么总是不可避免呢?因为造成重复建设的,往往都是财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投资的,投资以后,能否收回投资,投资是否对路,没有人来负责;没有经过科学认真的可行性论证,也没有进行动态管理,根据变化了的情势及时进行调整。
要转换旅游资源开发的旧机制,必须实行开发权的拍卖、产权和经营权的转让、承包租赁制和名店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大胆推开,公开操作。如名店的委托经营,我们的一些饭店宾馆,一旦委托境外的著名管理集团经营管理,接待水平马上就会提高,而且世界范围内的连锁经营,也带来了客源的增加。珠海这几年国有资本从流通领域退出就很有效,旅游饭店宾馆也不例外。
从一个时期以来的实际情况看,旅游管理体制比工业体制还保守。因此,在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防止封闭操作。那种肥水不流外人田,搞封闭改革,不仅会因为低水平和资金不足而对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浪费甚至破坏,同时在时间上也会丧失发展机遇。其次,要防止没有约束条件的破坏性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权的拍卖,一方面要公开论价,另一方面要对其提出的开发方案进行专家论证,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公开竞争择优确定开发单位。同时,要防止守株待兔的意识。要扩大对外招商,范围越大,引进的开发者水平越高,带来的资金越雄厚,开发项目的档次和质量也会越高。要防止自建自用的倾向,把旅游项目搞成部门的小金库,搞点创收。要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观念。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与使用及开发思考
【摘要】 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但目前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尚存在伪民俗、定位不当等影响民俗旅游资源使用及开发的因素,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本文将从定位、政府管理、人才培养等角度来思考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
【关键词】 广西民俗旅游 旅游资源现状 存在问题 开发策略
一、民俗旅游资源含义
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一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就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热点之一,但是到目前为止,对民俗旅游资源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得到广泛认同的界定。一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族民间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习俗,如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节、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祭祀信仰习俗、文学艺术等。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总和,包括显而易见的建筑、饮食、生活方式、传统节日、节庆活动,以及需要细心观察、体会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也有些人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者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参加民俗旅游的促进因素,是能为旅游企业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民俗旅游资源和其他旅游资源一样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从内容上来说,它既包括物质性的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它的表现形式有服饰、民居、饮食、建筑、礼仪礼节、婚丧嫁娶、传统节日等;从特殊性来说,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因此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二、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存在问题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已成为我国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广西也不例外。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壮族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90%以上分布在广西,全国瑶族的75%分布在广西?②;广西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约占60%?③。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有尽有,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风格独树一帜,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对襟上衣,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下穿绣花滚边宽脚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腰束绣花围腰,脚穿绣花鞋,头缠各式花巾,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过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长61.22%,实现国际旅游收入685.5万元,同比增长79.6%,旅游创汇80万美元?④。
尽管广西民俗旅游资源得到极大的开发并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使用及开发还是存在另人担忧的一面:
1.许多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被异族异地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区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逐渐被冲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现代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装而钟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整体断代的危险。此外,文化的变迁也十分突出,像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我国传统的节日在逐渐被淡化,而欧美国家的传统节如对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却正在风靡整个社会。
2.模仿成风,缺乏创意,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近年来我区有大量资本涌向民俗旅游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重,使企业之间竞争加剧,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大了企业的投资和经营风险。
3.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民俗旅游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当节目结束时,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中存在问题
一些民俗风情景点的建设投资太大为了尽快收回投资成本,许多景点采取高价门票、层层设卡卖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却步;不少民俗旅游景点参与性项目较少,而供人们观赏浏览的项目虽然艺术水平很高,造价也很昂贵,由于没有脱离传统展览馆的展示、观赏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显,游客的重访率很低;还有些景区的开发、宣传不到位,导致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此等现象的存在制约了民俗旅游景点的深度开发及合理经济收益的收入。
6.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且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但也不是可以无限度地发展,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社会与文化承载力来开发。民俗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度开发,将一些现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渗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风情的纯度,特别是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过度涌入会对当地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蜂拥而至的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有很大的冲击虽然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旅游景区,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点,也是成千上万人的家居之处。景区人满为患。不仅对旅游景区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使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7.过度商业化
与此同时,我区一些民俗旅游热点地区商业化现象非常严重,既影响了景观,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更是影响了游客的财物及心情。例如,去寺庙烧香以求心灵和信仰寄托本是件愉快的事,可现在不少景区均以此为赚钱的大好机会,将香钱拔高到上百甚至是上千元,还在庙里设置了不少先消费后收钱的项目如算卦等等,这些环节的设置都具有商业化,是民俗旅游的败笔。因此如何防止过度商业化,是民俗旅游开发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与要素
[摘 要] 旅游业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同时,也难免造成旅游发展、游客活动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冲突等不利影响。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旅游资源 保护性开发 内涵 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旅游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以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性大众社会活动。”现代旅游活动的日渐普遍,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旅游地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一枚硬币有两面”,旅游绝非天生的绿色产业,如果开发与管理不当,旅游业在产生有利效应之时,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旅游资源是“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具有脆弱性、易损性特点,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极易遭到破坏,且旅游资源不可再生,一旦破坏,覆水难收。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的风起云涌、旅游需求的飞速扩张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形成了强烈反差,滚滚旅游潮流所产生的旅游垃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植被破坏、传统文化加速变异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突出。随着我国旅游业向纵深层次发展,全球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许多省份纷纷建设旅游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等时代背景之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许多学科领域的学者及政府部门、企业人士、社会公众的关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提法随之而生。学者们从各自学科体系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观点,但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集中于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保护意义的讨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观念的强调、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论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对策措施的探讨、旅游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而关于何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一基本问题的理论论述则很少涉及。在此,论文欲对这个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理解。
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内涵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是旅游业发展的首要基础。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这一理念直接源于生态旅游的保护性开发观点。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理论认为: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较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事实上,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传统旅游开发思想的革新,对其它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借助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论的启示,将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概念界定为: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以保护为根本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较大目标,强调利用性保护,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对旅游资源所进行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理念具有以下内涵:及时,以保护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在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中,也提保护的问题,并把保护和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列为导向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先,保护则被忽视成一句空口号,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才出现了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而在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中,保护为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诸如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必须居于保护原则之下,这彻底改变了传统旅游开发中 “保护”只能作为附属原则的地位。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较大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全球性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下环境意识的觉醒,这一理论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1987年布兰特夫人向第42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为标志,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根据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其目标体现为:让人们更加明白和理解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发展中维护公平;提高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保持上述几个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在传统旅游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经济效益总是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依据,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常常是经济效益的陪衬。但保护性开发以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较大综合效应为衡量指标,以实现旅游业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较大目标。所以,保护性开发必然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第三,强调开发利用性保护。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上,强调合理的开发、利用是积极有效的保护手段,强调通过合理利用来实现保护。即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是积极的、开放式的保护,是把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保护与持续发展手段的理念,这与封闭、保守的性保护不同。第四,拥有一个以保护性开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运作体系。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组成,使保护与开发得以紧密结合,且各环节都以“保护性开发、利用性保护”为指导思想,在管理上,借助法律政策、经济金融、科学技术、教育引导、社区参与等一系列手段或方式,以保障在实际操作中使保护得到真正落实。相比之下,在传统旅游开发中,缺少旅游监测环节和保护设施,并且,传统旅游开发以经济效益为首要原则和较大追求目标,再加之投资主体多元化,而政府宏观调控乏力,规划执行随意性大,所以,在传统旅游开发中,从早期的旅游规划,到中期的项目建设实施,再到后期的经营管理,都以经济效益为驱使动力,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和运作体系,科学利用与资源保护在政府、企业和旅游者三个层面上脱节。第五,开发过程前后联系、有机循环。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一般由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三个环节组成,规划设计与建设开发、经营管理过程往往是分离的,这样,前期旅游规划中提到的保护问题很难在后期的具体实施建设、经营管理中得到落实,而后期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反馈回规划之中,致使规划因难以重新优化而成为纸上谈兵。与传统旅游开发过程的直线僵硬程式化不同,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过程是一个前后紧密联系的有机循环体系,包括旅游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经营管理、旅游监测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三、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的组成要素
从旅游角度而言,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的旅游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旅游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长期不断的大量涌入,其表现出来的行为、意识及观念,天长日久之后,必然影响到旅游地文化生态。而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的不良行为或游人过量造成的旅游环境超负荷运做,将直接导致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特别是影视摄制组等团体旅游者的商业行为 ,其破坏性更为可怕,电影《无极》剧组对香格里拉碧沽天池的破坏,电视剧《神雕侠侣》摄制组对九寨沟景观的污染,乃典型案例。第二,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的认识和行为。旅游业的经济性必然使追求经济效益成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营管理的一大基本目标。所以,短期旅游经济行为与旅游资源的保护之间有一定冲突,但从长远看,旅游业的经济性与旅游资源的保护性是一致的。但是,在实践运作中,由于旅游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环境意识淡薄、法制意识淡漠、缺乏可持续发展远见等原因,旅游企业及旅游经营者一方面无法正确、深入地评估、诠释和表现旅游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导致粗制滥造的旅游产品及商业化旅游景观泛滥,另一方面,旅游景区点管理混乱,还有,因受丰厚经济利益的驱动,旅游企业不断过度利用旅游资源,甚至出现“杀鸡取卵”式违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掠夺性开发。第三,旅游地政府及旅游决策部门的认识和行为。我国旅游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政府的认识和行为对旅游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在我国,特别是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先进有效的旅游管理及监控,旅游教育、旅游认识与旅游发展速度脱节,故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难免一些问题与事故的发生,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此外,某些政府官员认识错误,未经科学论证与规划,就任意进行旅游开发,致使旅游资源惨遭建设性破坏或破坏性建设。如云南的某一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以所谓振兴旅游业、扩大旅游收入的名誉,拆除了该城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耗巨资建造所谓“清式风貌”民俗文化一条街,使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惨遭毁灭性破坏。第四,旅游地社会公众的认识和行为。社会公众是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主人与最终保护力量,其关于旅游业及旅游资源的认识和态度对资源与环境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以民族文化而言,其产生、传承、发展或衰退、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居民对其之认识、态度及实际行动。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可归结为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地政府和旅游地社会公众四要素的组合。首先,对于旅游者来说,应注意环境意识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尊重和珍视自然赋予的物质财富及人类创造的精神价值,让保护成为自觉行为,做到文明旅游。其次,对于旅游业及旅游经营者来说,应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特点及经济价值,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在旅游经营中,务必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与章程,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管环境效应、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再次,对于旅游地政府而言,应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上,谋求可持续的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政府不能只注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及脱贫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通过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手段为保护提供有力保障,重视并协调好政府、企业、旅游者、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同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全社会的旅游产业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对于旅游地社会公众来说,保护性体现在对家乡的热爱,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看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资源及环境的价值与重要性,明确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与合理利用的权利;并善待与尊重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氛围。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浅析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文关键词]旅游资源 开发 环境保护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旅游开发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作者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只有走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有些地方甚至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许多地方都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掀起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热潮。但在以往的旅游开发中,有些地方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旅游资源重开发、轻保护,甚至有的只顾开发、不管保护,使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看到旅游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开发中对资源造成破坏、对环境构成威胁等负面影响,积极寻求保护性开发措施,坚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
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中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利益,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立足长远,克服短期行为,在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健康发展。要树立对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大气污染,森林植被面积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日趋扩大;淡水资源危机,江河湖海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品污染有增无减;生物多样化日益减少等等。大自然允许我们失误的区间已所剩无几,回旋余地已十分有限,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积极、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二、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虽然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公路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开发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要严格贯彻执行。比如,任何旅游景点的开发,必须要先修路,路的设计应考虑旅游资源的保护;路渣极其他建设垃圾的处理,必须按《公路法》的要求,符合环境标准。特别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在空气、水源、噪声等多项技术标准中,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环境保护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旅游法规和规划,科学开发,依法管理,严禁“三无”(即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指乱分地、乱寻址、乱建造)建设。另外,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出台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法规。完善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高效运作的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建立支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形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良好伙伴关系。
三、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
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尽管很多旅游地的开发是打着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旗号,但在运营中实际上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环。所以,开发时必须进行详细的环境评价,在环境评价的指导思想上,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切切实实搞好环评。不能为了上项目,把环境评价作为幌子、走过场,要制定科学的规划。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环保与开发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有的景点,砍掉大树种草坪、炸毁山景盖宾馆,不仅严重破坏了旅游的长远资源,而且从现实角度看,也影响了景观的和谐,搞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降低了景点的品位。同时,在景点开发中,一定要坚持整体规划在先,开发经费不足,可以分阶段开发。切忌胸中无全局,开发无布局,从孤立的小景点看,还有点味道,但从整体布局看,可能是一个败笔。不但花了冤枉钱,而且会形成整个开发规划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另外,在自然景观为主的地方,要尽可能地少建人文景观。自然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我们切不可为后辈留下太多的遗憾。还有,景点开发的建筑材料也要尽可能使用环保产品,注意各种资源的节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级政府在大力发展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的旅游业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负有主要责任,因此要把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有效保护落实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实践中,成为检验当地旅游业成绩得失的主要指标。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所以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保护离不开政府主导,所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开发的管理,特别是那些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景区,更要加强监督。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措施,并要付诸实际行动中,体现在每个具体项目和运行环节上。管理者自身要坚持带头遵守,同时,要不断建立健全游客在旅游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其有章可循。促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点进行考察时,都是把有没有保护措施,有没有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放在首位。应加强开展全社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宣传与教育,加强科普工作,加强对游客在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六、推出生态旅游产品,提倡绿色环保游
在旅游开发中,要贯彻生态意识,积极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环保旅游和各种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如餐饮结合本地特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在对土特产品的开发上,首先也要树立环境保护观念,不能把应保护的资源作为特产而出售。对违反者,要坚决打击和取缔,更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要有计划性,不能竭泽而渔。
总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项关系子孙万代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促进这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珠江流域广东境内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要: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只有对珠江流域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强化管理,才能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效益。
关键词:珠江流域 广东旅游资源 开发 保护
人们谈起旅游资源的开发,往往就会想到破坏环境。其实,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这一最重要资源,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了,旅游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一点来看,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其实并不矛盾,保护不等于不能利用,不能开发。只有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才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珠江流域指的是珠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区域,珠江的主要支流有西江、北江和东江,流经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自治区)后汇集于珠江三角洲,其中,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市思贤、东江在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并流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等八大口门入注出海,形成珠江三角洲与国内外其他河口不同的特点。
目前珠江流域在广东省境内已开发的旅游区域主要有:
粤东东江流域旅游区:包括了东江及其支流所流经的区域,在广东境内主要流经惠州、河源、东莞等地,目前东江流域广东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主要景点有:惠州瘦西湖、汤泉、南昆山、河源万绿湖、新丰江大坝等。河源市客流量较多,目前正在大力开发旅游资源,该市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也是广东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被誉为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后花园”,有“地下龙宫”之称的漳溪黄龙岩、和平圣迹仙岩,有“粤东丹霞山”之称的龙川霍山和枫树坝九龙湾水上漂流等。
粤北旅游区:该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珠江支流北江及其支流切割山脉使该地区自然景色秀丽,山水奇异。这里具有世界典型的丹霞地貌、石灰岩地貌、古人类遗址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北江及其支流流经山地、丘陵区,水流急促,水量大,是旅游漂流、探险、休闲的好去处,粤北旅游区形成集名胜古迹、奇山异水、温泉、民俗风情于一体、独具特色的旅游区,吸引了众多来自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旅游者。目前游客量较多的景点有:韶关仁化丹霞山、英德宝晶宫、英西峰林、小北江三峡、九泷十八滩、南华寺、连山瑶族风情等。该区因山水秀美,离发达地区近,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粤西旅游区:是西江流域流经之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西江及其支流流经之处目前开发的旅游景点主要有:肇庆星湖风景区、封开小桂林、西樵山风景区、佛山祖庙等处,该区的旅游资源仍有待开发。
珠江三角洲旅游区:该区气候适宜,水网密集,物产丰富,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岭南水乡风情游、农业生态旅游及现代都市风貌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岭南古建筑有:西关大屋、客家围龙屋、佛山祖庙等以及清代古园林等;珠江三角洲近现代史迹较多,广州、中山、花都、东莞等地都留下有比较著名的近现代史迹旅游景点,这些景点目前都辟有旅游专线。除此之外,广阔的海滨、海滩、岛屿、温泉、岭南名山等也吸引不少游客,而岭南手工艺品、岭南佳果、美味粤菜更是深受游客喜爱。目前,珠江三角洲的旅游线路正进一步开发,旅游市场也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从珠江流域及其支流在广东省内的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和开发情况来看,目前开发力度是不够的。所以必须转变观念,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集中力量开发粤东、粤北、粤西的山水资源,打造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之本,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在开发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比如社会上一部分人把旅游简单地看作游山玩水与吃喝玩乐地消费行业,未把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来看待,没有看到旅游业给经济带来的效益;更有一部分人只是看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而未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带来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常常受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二是旅游服务质量、设施未及时跟上;三是部分地区旅游交通需要进一步改善;四是目前部分地区管理、开发比较杂乱。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广东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和稳定发展。
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以低的环境成本、资源代价取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只有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才能谋求旅游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融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怎样使广东珠江水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统一协调起来,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及时,对不同性质特征、不同区域的水域旅游资源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当地经济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有步骤的开发,强调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能任由自由发展,不能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做法,必须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谋求旅游、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科学地开发旅游资源。
第二,有计划地加强对山区旅游资源开发资金的投入,可采用引资和政府先期导向投资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政策倾斜措施,改善当地的旅游投资环境。
第三,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系统,通过各种监督手段进行行业上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旅游法制建设,改善旅游经营环境,整顿旅游市场秩序。
第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教育,改变观念,同时加强环境保护观念教育,使民众在旅游活动中自觉保护环境。
加大力度进行珠江流域水质保护,“大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飞速发展,致使珠江及其支流流域附近的农业、工业、生活产生的污水、固体废弃物已经严重影响了河流水质,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处理,污染了景区的水体甚至流域内居民的生活用水,另外,有些不文明的游客随手丢弃的垃圾杂物,也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破坏了景区的风景格调,造成视觉污染。
强调环境保护,保护不等于不能利用,不能开发。只有充分利用资源的优势,发展旅游业,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从而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这是一些贫困地区发展的路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并没有给生态环境带来什么破坏,恰恰相反,大多数旅游区(点)经过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还进一步提高了环境质量;山区人民通过发展旅游业,找到了传统农业的替代产业和脱贫致富的新路,停止了乱砍滥伐森林以及过度捕捞等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从我省来看,粤东、粤北、粤西山区通过绿化水源源头,禁止乱砍乱伐森林,保持水土,发展生态旅游等一系列的做法,使山区既发展了旅游业,促使经济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保护了旅游资源。只有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并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只有对珠江流域旅游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强化管理,才能实现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效益。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
摘要: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有序的开发与产业转化有助于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目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存在思想不统一、开发无序、模式陈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进行策略选择,运用统一和创新的开发思路,整合资源,加大营销力度,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关键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产业转化
民俗文化是各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撑。民俗文化旅游属于品质次的文化旅游范畴,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1]。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禀赋较高,是内蒙古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代表。由于区域特点的差异及其潜移默化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又表现出多元特质和地域性差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质。
一、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化现状与问题
(一)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化现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受思想观念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影响,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民俗文化长期处于零散的原生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民俗开发逐渐受到重视,加大了对各类旅游景区的投资力度,仅2008年,全市景区建设投入1.51亿元[2]。成吉思汗陵祭祀、鄂尔多斯婚礼、察罕苏力德祭祀等一大批民俗文化旅游精品被开发并显示出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如,鄂尔多斯婚礼表演每年在鄂尔多斯市内各旅游景点演出达2 000余场次,观看的中外游客约200万人次,已经成为鄂尔多斯旅游文化的主打品牌[3]。在取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也已逐渐显现,民族文化得以挖掘、保护、传承,生态意识得以增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在民俗产业化发展方面,鄂尔多斯市采用多元化投资、企业化运作、科技化开发、科学化管理、立体化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开发形成了以成吉思汗陵祭奠、查罕苏力德祭祀等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社会游艺民俗旅游产品系列;以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那达慕大会等为代表的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系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经营,产业前景广阔。
(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产业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与转化的思路不统一,开发无序性严重。在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各级政府、各个地区思路并不统一。许多地区混淆民俗文化产业与民俗文化事业的关系,民俗旅游开发中要么单一的以民俗保护、复原为目标,忽视民俗旅游资源的产业开发价值;要么过多地关注民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重开发轻保护,忽视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出现了“伪民俗”的不良倾向。由于思路不统一,许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就出现了无序性的问题,重复性开发、破坏性开发状况严重,最终导致的是民俗文化的流失或变异。
2.产业转化环境欠佳,产业地位不高。由于民俗文化产业化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和专门的策划人才,较长时间运作后才可见效益,而鄂尔多斯经济以能源、化工等为支撑,见效快,回报率高,因此政府和企业大多不愿涉足于民俗文化产业,导致民俗文化产业地位不高,产业转化环境欠佳。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在产业转化中存在着创意、市场、观念等重重壁垒,影响了其旅游效应的发挥。
3.开发模式陈旧、雷同,产品创新性不强。在民俗旅游开发模式选择上,鄂尔多斯更多的是照搬其他地区经验,缺乏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模式。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思路与技术上,存在雷同性强、创新性差的问题。旅游界流传的“一首歌、一碗酒、一条哈达、一堆石头”正是这一问题的写照。民俗旅游开发差异不明显、产品区分度不高、科技含量低、艺术性不强、丰富度不够、参与性低等问题已成为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的对策选择
(一)协调民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关系,统一开发思路
民俗文化事业注重保护传承,与民俗旅游资源产业开发并不矛盾,但需要协调发展。鄂尔多斯市应制定一套包含多级指标、评估方法、评估分值等内容的“民俗旅游资源评估指标体系”[4]。通过这一体系科学定期地对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梳理、评定,界定出“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宜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和“限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从而明确开发内容。对于不宜开发的民俗资源,要侧重于挖掘、整理、考证、保护、传承,等评估为“限制开发”或“可开发”后再面向市场;对于限制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适度开发,条件成熟后再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对于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应保护与开发并重,摆脱拿民俗文化事业中保护与传承的标准来衡量民俗文化产业中创新与利润标准的错误思想,加快推进这部分民俗旅游资源进入现代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开发必然会导致一部分旅游产品存在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大众化等问题,需要通过民俗文化事业的指导来解决。产业化民俗并非将民俗文化整体彻底地产业化,只是提炼了民俗中可开发的元素,同时将不可开发的元素保护起来,以此实现民俗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培育产业转化环境,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针对产业转化整体环境不佳的现状,鄂尔多斯市应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大型企业具有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示范作用与辐射作用明显,可以较好地带动地区民俗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途径能够实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企业的优胜劣汰,促使一批小规模的民俗旅游企业逐步退出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并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集中。
要将鄂尔多斯民俗研究与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起来,优先开发艺术含量高、市场操作性强的民俗资源,打造民俗旅游精品。对于鄂尔多斯而言,应该加强成陵为代表的祭祀民俗旅游产品、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婚庆民俗旅游产品、马文化为切入点的游牧生产民俗旅游产品、那达慕为代表的游艺节庆民俗旅游产品的产业转化,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民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
(三)加强民俗旅游产品创新,提高产业品质
创新是民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原动力。要改变以往鄂尔多斯民俗开发中到处“蒙古包、手把肉、草原白酒喝个够”的状况,将视野扩展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民俗旅游产品丰富度,优化民俗旅游产业结构。对鄂尔多斯市各地区民俗进行深度挖掘,找出各地区民俗的差异性并对其进行重点开发,从而形成产品的独特性。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要注意民俗本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将时尚元素、科技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民俗旅游之中,增强其旅游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在今后的民俗旅游中,必须重视创意竞争策略的运用,加强挖掘文脉、提炼文脉、升华文脉的过程,创新民俗旅游开发的主题。
(四)科学选择开发模式,重视多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民俗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化模式必须考虑到民俗所依赖的环境背景。脱离了环境背景的民俗是失真的民俗,其生命力是脆弱的。民俗依赖于草原游牧,因此以“民俗移植”为基础的“集锦荟萃型”模式[5]并不适合于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与产业转化。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社区参与型原生自然式发展模式的优势逐渐显现,已成为鄂尔多斯民俗旅游开发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地区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居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社区的自然形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不进行任何加工改造,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目前,鄂托克旗正在以此模式打造鄂尔多斯较大的草原文化旅游区。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中很大一部分属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难度较大。因此整合其他类型旅游资源,加强民俗文化的物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要将民俗旅游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有机结合,发挥多种旅游资源聚合优势,从而提高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
(五)加强形象策划,加大营销力度
生态学上有一原理:没有任何两种生物占据同一生态位,否则竞争会导致其中一个种的消亡[6]。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民俗旅游开发。定位雷同、形象雷同、产品雷同,最终导致的是恶性竞争,因此在产品定位、形象策划等方面必须采取错位竞争策略。要在分析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基础上,形成个性形象,并根据定位、形象及客源市场选择营销手段,通过营销推进鄂尔多斯民俗旅游产业化进程。
三、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转化的意义
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节庆民俗等,是鄂尔多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其中,祭祀民俗和婚庆民俗具特色,极富开发潜力。祭祀民俗包括敖包祭祀、成吉思汗祭祀、拖雷祭祀、苏力德祭祀等;婚庆民俗即鄂尔多斯婚礼民俗,是几百年来传承于鄂尔多斯蒙古族中的婚礼形式,舞台化的鄂尔多斯婚礼表演已成为鄂尔多斯重要的旅游品牌。对这些优势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并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鄂尔多斯旅游资源的多元性开发,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鄂尔多斯拥有茫茫草原、浩瀚的沙漠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凸显。但以资源垄断性而言,鄂尔多斯民俗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鄂尔多斯将旅游形象确定为“一代天骄长眠地,鄂尔多斯蒙古风”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加快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步伐,既可极大地丰富旅游产品类型,促进旅游资源多元性开发,实现民俗旅游产品与草原、沙漠、历史旅游产品和谐发展,又有助于旅游业朝着可持续、和谐方向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
2.有利于丰富旅游者消费内容,增加旅游情趣。通过民俗旅游开发,旅游者可以亲身体验和触摸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民众生活,感触到当地的民俗民风,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起居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旅游目的,从而提升旅游内在品质,达到较高的旅游层次。
3.有利于促进鄂尔多斯旅游经济水平的提高。鄂尔多斯地处内蒙古西南部,蒙古族聚居,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民俗旅游资源,不但可以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牧民经济收入,而且能借此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增加旅游财政收入。以2008年为例,全市全年接待旅游者达498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3 225人次,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0.8亿元,创汇690万美元[7]。
4.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蒙古民俗是鄂尔多斯市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通过挖掘、保存民俗文化,不仅可以让本民族人民了解和熟悉祖先创造的悠远历史文明,还可以让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要坚持保护与传承依赖于挖掘和利用的观点,合理、有序、良性的进行蒙古民俗旅游开发和产业化运作。
四、小结
由于地处中国北部边陲,交通条件相对落后,使得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保存较为完整,体现了原生态的美。为了在旅游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真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至上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积极听取当地社区居民的意见,坚持社区居民优先参与当地旅游就业的原则,使其成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获利者。同时,保持民俗的原有文化内涵,民俗资源的产业化不以蒙古族特有文化的消失为代价,真正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鄂尔多斯地区旅游经济优势。
总之,在鄂尔多斯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转化过程中,应注意相互贯通融合,实现多元化发展,力求凸显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鄂尔多斯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经济进步。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与对策
[摘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丝绸之路旅游又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而备受关注。制定合理的开发模式,加强区域联合,把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将促进西部地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国民经济;丝绸之路旅游;区域合作
在当前急剧变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旅游业对于扩大国际国内消费需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克服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作用。
国家主席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本身就是对全球金融市场稳定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为此,我们首先要把国内的事情办好。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说:“我们的先辈曾经开拓出古丝绸之路,在亚欧关系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今天,我们更应该以超越前人的远见卓识,开创亚欧合作新局面,造福亚欧各国人民。”
一
丝绸之路是一条友谊之路,也是一条经济合作之桥。这座宏伟的陆桥正在把当今亚洲和欧洲各国的传统友谊和经贸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在旅游、金融、能源、农业、高科技等产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形成亚欧各国和地区客货流、信息流和资本流。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国家旅游局高度重视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把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并出台新的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业的举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在拟订沿丝绸之路城市国际展示实施方案,帮助沿丝绸之路国家和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三位一体,文化古迹更具特色,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2个、历史文化名城3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6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5个。中国六大塔林――少林寺塔林(河南)、风穴寺塔林(河南)、灵岩寺塔林(山东)、神通寺塔林(山东)、栖岩寺塔林(山西)、青铜峡塔林(宁夏)均在丝绸之路带上。古丝绸之路集中了东西方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光彩,尤以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寺类型最为突出,沿线有部级石窟寺11座,占全国的1/3,是我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瑰宝。
丝绸之路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两端连接着世界国际旅游市场。目前欧洲年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世界的64%,亚太地区占11%,二者共占世界旅游总人数的75%。自1994年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研讨会以来,一些独联体国家、中东国家、亚太国家便开始了丝绸之路的研究与开发。丝绸之路的起点古都洛阳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区域内旅游设施和服务基础薄弱,限制了丝绸之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果服务设施等因素得以加强,势必呈现更好的发展势头。
要发展丝绸之路旅游市场与旅游经营服务,首先,应形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休闲娱乐相得益彰的体系,围绕古丝绸之路、炎黄文化两大主体,形成中原文化旅游区、关中文化旅游区、兰州黄河文化旅游区、嘉峪关祁连风光旅游区、敦煌丝绸之路旅游区、吐鲁番民族风情旅游区与天山风光旅游区等不同组合特色的景区体系。其次,应建立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旅游产品配置体系,既有风光、度假、体育、探险,又有会议、商务、贸易、宗教等丰富多样休闲文化的旅游项目。再次,要建立丝路旅游产业体系,围绕行、游、宿、食、购、娱形成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产业配置。还要建立直达、便捷的,以亚欧大陆桥为中心的铁路、航空、公路网综合旅游交通体系。交通运输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命脉,它决定着旅游业的兴衰。沿桥各省应把旅游运输业列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实行较大规模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完善旅游运输业发展的内部功能和外部环境,在振兴经济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伟目标中,丝绸之路沿线各城市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逐步使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促进整个区域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从总体上改变“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的状况,沿路旅游业有望在2010年前后占有全国旅游市场份额的5%以上,在2020年前后占有全国旅游市场份额的10%以上,逐步靠近全国优势地位。要达到此目标,改变市场营销观念是关键。应以游客的需要为中心(以人为本)集中一切资源,取得较大利润。旅游企业应致力于游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和销售什么,以达到扩大销路、取得利润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国家把丝绸之路旅游作为优先建设、重点向境内外游客推出的旅游线路。为了充分挖掘和开发丝绸之路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度整合沿途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开发丝绸之路国际线路,打造和营销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品牌,由国家旅游局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7年4月启动。这标志着由国内豫、晋、陕、甘、青、新六大省区联合打造的综合性国际旅游品牌――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线路开始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丝路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在国家组织、专家论证、地方政府部门协作、内外结合的原则下,“以历史为原则、以文化为本源、以产品为节点、以城市为依托、以区域为整体,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力求成为以休闲度假型、营销共赢型为目标,服务的世界级旅游精品区。规划的制定应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突破行政管理障碍,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结束目前丝绸之路旅游区浅层次产品的竞争,提升文化内涵,多方位加强区域合作,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区经济利益共同体。
旅游产品的组合原则应以最有效的利用资源、较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和最利于竞争为标准。常见的旅游产品组合策略有三种:一是全线组合,即针对全部旅游市场的各种目的旅游需要的旅游产品组合,包括观光、度假、体育、探险等旅游产品线,也包括会议、商务、贸易、宗教等各专项旅游线;二是专项系列组合,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技术条件和旅游团队的需要,组合专项旅游产品,如文化系列旅游,包括书法、烹饪、工艺品等方面;三是专业型组合,是针对某一特定市场的需要来组合的各种旅游产品线。
创新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旅游产品生产要素即旅游从业人员和提供服务所要凭借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劳动产品和自然物,也就是由旅游业劳动者和旅游服务所凭借的吸引物、旅游服务设施与其他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旅游从业人员凭借着已开发的吸引物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和其他服务设施,提供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以满足不同目的的游客需要。
旅游产品开发要根据市场需要,首先对市场环境、国家政策、投资风险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对潜在客源市场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传统文化、劳动力素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的研究等。根据上述因素选择其中既符合旅客需要又符合目的地特长、有竞争力的项目进行开发。
二
发展旅游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要加快开发利用丝绸之路旅游资源步伐,必须树立整体发展战略思路,破除小农经济、保守观念、封建锁国意识、地方保护主义,强化商品经济头脑、战略眼光、整体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大文化、大经济观念,确立交通(铁路、公路、航空)、商业(农副、轻工、服务)、旅游(贸易市场)等多方位开发目标以及旅、农、工、贸综合发展策略,树立“旅游富路”战略思想,充分认识旅游资源在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特殊作用,提升旅游业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投资比例,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技术,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基础设施产业是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国内外区域旅游业实现持续增长的实践证明,现代旅游业对区域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安全和便捷的交通运输、充足的电力保障、畅通的通讯联系、网络化的订票和结算是区域旅游业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现代旅游业运作的基本准则是“一短”(旅途时间短)、“一长”(游览时间长)、 “两多”(游览景区景点多、旅游经历变化多)、“一少”(重复路线少)、“一高”(经营效益高)、“一低”(旅游费用低)。这就需要从大环境上保障旅游生产经营活动的展开。这是现代旅游业在新世纪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加强景区道路建设,合理组织线路,道路等级适宜,有明确的导游示意;保障必需的供水、供电、供热,确保游客便利,满足夜间娱乐需求,同时有紧急供电的配套发电机组;排水体制完善,有污水处理的设施以及化粪池、垃圾箱点,有专门处理垃圾粪便的员工;建立完善的通讯设施,保障游客的对外联系,建立必要的闭路电视网络。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型行业,主要由饭店业、旅行社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景区(点)组成。此外,与旅游业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还有其他许多行业,它们分别向旅游者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些众多的行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旅行社业,它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担负着旅游产品生产组织和销售的功能,它的作用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始终,它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一系列其他相关行业的兴衰,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在旅游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过程中,应首先确立旅行社业的主导地位。同主导行业相对照,与其他和旅游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行业均属关联行业。它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旅游者的消费来说是必需的,为旅游活动的进行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保障,是旅游经济结构网络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应将丝绸之路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目前旅游专业人才状况已经成为沿海大部分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才短缺现象严重。由于人才供不应求,便造成大批未经过专业系统教育和培训的人员涌入旅游行业,只经过短期集训就仓促上岗,最终造成旅游企业职工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差、专业水平较低、管理混乱的现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人们由追求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享受过渡。明智的企业家便开始投资于餐饮、旅游、休闲、娱乐、足道等服务行业。多元化、综合化的产业形态来自于对市场的预测和项目抉择。这要求企业的决策者具有全局观和大局观,把自己的企业放在世界经济的背景下,分析所在城市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自身的经营确立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要求企业员工能够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保障企业沿着指定的轨道前行。
需求决定市场。顾客的需求和欲望是寻找新产品的起点,旅游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就是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开发旅游新产品,要符合旅游目的地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开发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产品;注意保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要适应旅游企业的供给能力、资源条件和经销条件;旅游新产品要有特色,如性文化旅游产品。
在当今旅游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旅游企业同其他大中型企业一样需要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如何有效地组织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围绕市场营销工作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是当前旅游市场营销组织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旅游资源潜力,将丝绸之路建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带,应从五个方面加以考虑:
其一,旅游规划一体化。各级政府应共同编制跨国界的旅游规划,加强地区的旅游合作,对旅游资源的布局与开发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设计,实现的旅游资源配置。这样做有利于发挥各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建设各自的特色旅游产品。
其二,旅游要素配置一体化。要自觉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区域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包括统筹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精品线路组合。如统一进行的旅游网络建设,把各地的旅游产品链接成统一的旅游产品网络。同时,各地区也要建立和完善旅游产品的促销手段,制造出内容新颖、丰富的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
其三,旅游服务设施一体化。包括建立畅通的旅游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结算手段,为游客提供便捷的结算方式,力争一卡在手,游遍全程。
其四,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即严格按照旅游行业标准,制定相关制度。例如饭店星级标准、导游规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标准、旅游购物退税制度及其程序、旅游投诉处理程序等。
其五,旅游市场机制一体化。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安全、文明、诚信的市场运行机制,共同营造健康的旅游一体化运行环境;建立合适机制,本着实事求是、平等互利的原则,制订合作框架,从最能够实施的做法入手,把沿桥区域旅游合作提上议事日程。
三
我国旅游业既已定为沿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就应当可以借鉴国际、国内其他产业的典范经验,集实业、
金融、贸易于一体,以国际旅游大公司为赶超目标,以旅游为主业带动多元产业发展,向规模经营的集团化目标迈进。具体应成立区域性旅游企业集团,实现行业管理,加强地方的自主外联权,广泛借助外贸、科技、文艺界在海外的关系,宣传沿桥旅游形象;加强沿桥旅游资源调查、资金筹划、建设的协调和同步开发工作;提高旅游业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独立的经济实体,逐步向企业化迈进。
推进和实施丝绸之路旅游业发展的营销战略。首先,应依据顾客需要与欲望,围绕新、齐、特、险、乐等主题,不断开发全新的旅游新产品,促进沿桥景区、产品配置、产业与交通体系的发展。其次,应实现营销一体化,分别以旅游产品为中心、以旅游目标市场为中心、以旅游客源市场为中心对旅游业务实施编组,组织不同的成本收入中心。再次,应走国改化、综合化、集团化经营道路。旅游集实业、金融、贸易于一体,应实现国际化、多元化、集团化。还要强化陆桥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拓宽客源市场。
强化形象宣传,拓宽客源市场,塑造丝绸之路旅游企业的美好形象,主要靠强化宣传手段去实现。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方式多种多样,比较可行的有:展销会(节)、展销团、庆典(节庆)、媒体广告(报刊、杂志、广播、电视、标牌)、网络、出版推销、旅游者口头推销等多种形式。此外,文学、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传统的现代传媒方式对区域自然、历史、文化、风光、民风、民情的艺术性再现,也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那些反映当地地域民风、民情、民俗的传媒艺术再现,成为启动潜在旅游客源的重要渠道。
毋庸置疑的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和消费,尤其是假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很明显。我国将启动《国民休闲旅游计划》,以此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和比重。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鼓励公众休闲,固然有提振内需、拉动消费的经济动机,但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弥补公众在休假权益享受方面的不足,保障公民权利的有效落实。基于此,民意对国民休闲计划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媒体的调查显示,90.7%的人表示关注国民休闲计划,其中46.8%的人非常关注,而56.6%的人期待此一计划能够促使带薪休假进一步落实。
有专家指出,实施《国民休闲旅游计划》有利于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是应对严峻市场挑战的“救市”之举。笔者认为,可以从人本的维度上发展、提升人们的休闲生活质量;从人本维度关注人们的健康和发展;从经济的维度应结合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发展,让人们能从“休闲中掏舍”,以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吐鲁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其具代表性的即为当地品位、价值极高的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鉴于此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对其保护与开发模式、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十分必要。
[关键词]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历史遗迹;产业开发
一、吐鲁番地区旅游业概况
(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吐鲁番地区凭借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迅速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当地旅游产业也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完善,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已经由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步升级为集观光、休闲、度假、科考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业。
(二)旅游收入水平提高
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吐鲁番地区旅游业质量不断改善,产业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据统计,2009年,当地仅国内旅游收入9.5亿元,入境旅游收入1003万美元。吐鲁番地区的旅游产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现状
(一)古迹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
吐鲁番地区历史古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200余处文物遗迹,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是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本,是当地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其中尤以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苏公塔(额敏塔)、坎儿井等最为著名。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部10公里处,为车师民族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所建,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中段北道的门户。
高昌故城因“地势宽敞,人庶昌盛”得名,由汉朝军队在此屯田积粮、修造壁垒而始建。西汉时期在此设高昌壁,后历经时代变迁而不断扩建。
苏公塔是吐鲁番地区伊斯兰风格建筑中的杰出之作,为清朝时期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之子苏莱曼所建,塔高44米,为砖体结构,整体无一根木料,体现了当时维吾尔族建筑大师的高超技艺。
坎儿井是吐鲁番地区分量极重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新疆干旱荒漠地区引水灌溉系统的重要代表,坎儿井体现了当地居民在恶劣环境中生产和发展的聪明智慧。
(二)古迹旅游资源价值极高
吐鲁番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此后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吐鲁番一度是中国西域丝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因此保留有众多价值极高的历史遗迹。例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坎儿井、柏孜克里克石窟寺、吐峪沟石窟寺、台藏塔等已被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如今,这些代表吐鲁番不同时期的历史遗迹,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颇具吸引力的宝贵资源。
三、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
(一)加大古迹旅游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
吐鲁番地区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大多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鉴于当地干旱多风的自然气候条件以及游客参观游览的影响,使得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十分艰难。相关部门应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加大对历史遗迹保护的投入力度,从而使这些珍贵遗迹得到有效保护。
(二)普及和加强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
文物保护意识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吐鲁番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闻名遐迩的历史古迹、遗址,因而在当地加强民众对于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十分重要。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文物保护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推广,尤其对于青少年应开展相关的文化普及和知识教育工作。此外,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民族和社会群体特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从而使大众能够自觉地保护文物古迹。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历史古迹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加强监管力度,根本上避免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活动。2006年9月,某影视剧组在吐鲁番拍摄活动期间将唐代大墩烽燧遗址损坏,虽然此后文物保护部门对其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工作,但是造成的损失不言自明。此外,游客在旅游参观过程中对文物古迹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破坏也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拓展渠道和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历史文物古迹破坏行为的监管力度。
四、吐鲁番地区古迹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促进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良好互动
由于历史文物古迹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在开发时更应该积极考虑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吐鲁番地区的文物古迹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对于当地古迹资源的保护无论是从文物保护自身而言,还是对于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而言,都具有积极意义。保护好文物古迹能够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可以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和其他相关方面的促进作用。将两者良好结合,可以实现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品牌同其他商业品牌一样,是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信誉度是能否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吐鲁番地区应利用好这一优势,进一步提升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和营销的投入,将“吐鲁番”这一旅游品牌打造成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吐鲁番葡萄节的举办以及“吐鲁番学”的逐渐升温,为扩大吐鲁番的影响力提供了较好的机会。旅游产业相关部门和企业应该在宣传促销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扩大深度和覆盖范围,通过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渠道宣传吐鲁番,提升其在游客候选旅游目的地中的地位,从而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旅游淡季市场开发
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吐鲁番地区旅游市场的淡、旺季差别较大。旺季一般在每年的夏、秋,游客接待量的80%左右都是在这段时间,其他时间一般为旅游淡季。如此明显的季节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旅游市场的不完善性,因而应该通过多方面努力开发淡季旅游市场,如发展完善冬季旅游项目,开创其他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旅游项目。同时,能够与主要旅游吸引物有效连接,在保持吐鲁番地区原有旅游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当地旅游市场,避免各方面资源的浪费,实现旅游市场的平衡发展。
(四)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高水平的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产业链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拥有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对于旅游业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吐鲁番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在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方面处于劣势,因而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通过多种渠道吸引旅游专业人才前来工作、发展,并通过相关的培训机构对各个旅游相关企业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水平,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人才动力。只有拥有专业的、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才能真正推动吐鲁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与开发论文:西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
摘要:西藏是我国西部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本文在概述西藏丰富而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针对西藏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提出了进一步开发西藏佛教文化旅游的策略。
关键词:西藏;藏传佛教;宗教旅游;旅游开发
西藏是我国西部地区藏传佛教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佛教文化旅游是西藏主要的专项旅游项目之一,深入挖掘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带动西藏社会经济的进步。
一、西藏丰富而独特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一)佛教建筑
1.寺院
西藏佛寺众多,现已开放寺院近1600座,僧尼达4万多人。西藏佛寺因地制宜,大致可分为平川式和依山式建筑两大类。平川式建筑以大昭寺为代表,依山式建筑以布达拉宫和拉萨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为典型。西藏其他著名寺庙有拉萨的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日喀则地区的夏鲁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山南地区的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等;昌都地区的强巴林寺、丁青孜珠寺;林芝地区的布久喇嘛岭寺、帕嘎寺等。
2.佛塔
佛塔是藏传佛教所供奉的三所依圣物之一,梵文音译“苏堵坡”,在西藏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现存比较著名的有江孜白居塔、桑耶寺佛塔、古格塔、羊八井的浪子顶塔等。
(二)佛事活动
西藏佛寺平时的日常宗教活动有显宗扎仓(意为学院)、因明扎仓、密宗扎仓、时轮扎仓和医药扎仓等,修习经纶、进行语言、文字、诗歌、医药等教育。除此之外,寺庙还定期举办宗教法事节庆活动,比较著名的有传召大会、酥油花灯节、“赛宝会”、世轮金刚节、哲蚌寺雪顿节、龙崩节、降神节、燃灯节、驱鬼节等。
(三)佛教艺术
西藏主要的佛教艺术有壁画、唐卡、擦擦、酥油花及佛教舞蹈等。其中壁画是藏区绘画的主要形式,内容涉及佛教人物、历史事件、民俗、建筑、文化等方面;唐卡,也叫唐嘎、唐喀,是刺绣或绘画在布、绸或纸上的彩色卷轴画,内容涉及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擦擦”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按照藏传佛教习俗,擦擦可以积攒善业功德,消灾祈福;酥油花以酥油为主要原料,题材内容广泛,多属佛教故事、人物传记、花草树木和人物形象等;佛教舞蹈叫羌姆,即“跳”之意,戴面具表演,以驱鬼镇邪为主要表现内容。
二、西藏佛教旅游开发优劣势分析
(一)西藏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分析
1.西藏佛教旅游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丰富、知名度高
西藏佛教旅游资源在拉萨、日喀则、山南、昌都、那曲等地区均有分布,其中拉萨是藏传佛教的中心,该市寺院具有规模大、地位高、数量多和派别全等特点,现有宗教活动场所260处。日喀则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拉萨,现有312处宗教活动场所。山南是藏文化的发祥地,现有251处宗教活动场所。昌都是藏东重镇,现有宗教活动场所400多座。那曲曾因苯教而盛极一时,目前有宗教活动场所234处①。西藏这些高品位的分布广泛的宗教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游客之间,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2.西藏拥有发展佛教旅游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首先,西藏政府出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提出要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为西藏开展佛教专项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青藏铁路的开通极大地改善了西藏旅游的可进入性。以拉萨市为辐射点,将各佛教旅游圣地串联起来,形成带动周边宗教旅游发展的格局;,国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对西藏佛教文化古迹的保护,曾先后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著名佛教活动场所列为全国和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这些政策为西藏开展佛教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3.西藏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一起,对旅游者构成巨大吸引力
西藏除了具有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外,还拥有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比如高山雪峰、河流峡谷、湖泊、冰川和高原气候等景观资源。西藏佛教旅游资源与自然资源和谐并存,互为补充,对旅游者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据统计,2009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2.4亿元。2010年,西藏接待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比去年增长21.6%。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旅游收入在西藏旅游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因为无论西藏的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二)西藏开展佛教文化旅游的不足之处
首先,西藏佛教旅游资源虽然是世界级旅游资源,但佛教旅游还未成规模,没有形成西藏佛教专项旅游的品牌;其次,西藏佛教旅游资源分散,旅游线路长。西藏地区面积达120多万平方公里,佛教旅游资源并非只分布在一个地区,在拉萨以及日喀则、山南、林芝、阿里、那曲、昌都6个区均有分布,且都较为分散,距离远,加之区内路况较差,为开展佛教旅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次,佛教旅游服务意识薄弱。西藏地处我国边疆,信息闭塞,旅游产业在藏区还未形成规模,佛教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还缺乏旅游服务意识;,由于西藏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一些佛教及政治遗留问题,目前很多地方需要办理边境证才能到达,加之西藏佛教还有很多宗教禁忌,旅游者稍有不慎即会触犯,这些种种的不便会对旅游者造成心理压力和负担。
三、西藏佛教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一)整合西藏佛教旅游资源,合理开发设计佛教文化旅游线路
西藏佛教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不能盲目开发,要根据地域分布选出一批资源密集、内涵丰富、品位高的佛教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开发建设。目前西藏佛教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拉萨、那曲、日喀则、山南和昌都五地,但由于各地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人才等因素制约,像那曲、昌都地区的旅游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因此遵循循序渐进开发原则,目前将资源较密集度高、经济较发达的拉萨、日喀则、山南三地市作为佛教旅游规划的重点区域,形成佛教旅游环线:拉萨―日喀则―山南―拉萨。具体的旅游线路为: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小昭寺―色拉寺;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夏鲁寺―江孜白居寺;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参照以上旅游线路,根据旅游者需求的可以增减佛教景观,满足长线及短线游客的需要。
(二)结合西藏佛教文化特点,开展佛教文化参与体验活动
西藏佛教文化体验游是在佛教观光游览的基础上对佛教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挖掘,是从游客文化体验的角度对佛教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的开发。由于游客对西藏佛教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开展佛教旅游时首先可以开展佛教喇嘛体验活动,让游客穿着当地喇嘛服饰,实地学习佛教的一些基本常识、教义和仪规,让游客参与诵经、修行,参加辩经活动,如果有条件的寺院可以提供寺院内几间客房供游客居住;其次,游客在欣赏到西藏佛教艺术品后,定会对其制作过程感兴趣,可以专门开辟向游客展示佛教艺术品制作工艺流程的一个场所,让游客亲手参与制作,增添体验的乐趣。
(三)注重佛教文化旅游的配套“硬件”和“软件”建设
西藏佛教文化旅游的“硬件”即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首先是交通,虽然进藏已不是非常困难,但仍不便利,需增加各大中城市飞往藏区的航线,缩短火车进藏时间,完善和修复进藏公路;其次是宿的问题,要加快完善一些较偏远地区的住宿设施,为广大宗教朝拜者提供便利;在饮食方面,建立素菜餐厅,为旅游者提供当地特色食品,如酥油茶、酸奶、糍粑等;在购物方面,除了建立能够购买到日用品的大小型商店外,还需建立一些经营西藏特色旅游产品的购物点,满足游客需求。
佛教旅游的“软件”建设是指导游员的储备和培训。西藏长期以来面临导游员缺乏的情况,虽然每年国家从内地选派导游援藏,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等本地高校能够培养出藏族学生担任佛教旅游导游员,一方面他们熟悉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终身为藏区服务。另一个途径是由当地喇嘛担任佛教旅游导游员,上岗前需进行系统培训,要建立培养基地,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和规范性的管理体系。
(四)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促进佛教文化旅游共同发展
与西藏相邻的四川、云南不仅是旅游大省而且是佛教旅游大省,其佛教文化底蕴与西藏的联系源远流长,可借助目前四川和云南佛教旅游发展的良好态势,发展西藏佛教旅游,形成三地旅游优势互补。首先,借助三地区佛教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在联系紧密、特色突出的特点,充分整合佛教旅游资源,形成佛教旅游专线。其次,共同研究市场开发战略,联合促销,扩大影响力。共建三地佛教旅游信息库,联合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比如共同策划和举办以“西部佛教旅游节”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再次,三地应制定佛教旅游合作规则,打破区域封锁,形成佛教旅游发展的协调协商机制。
西藏拥有的世界级高品质佛教旅游资源,通过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一定能够在西藏旅游业中大放异彩,带动西藏乃至西部地区观光、文化、探险等旅游的发展,促进西部社会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