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西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西医论文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我院从2008年2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应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43例患儿。男81例,女62例;发病年龄为生后24h~25d;其中有67例足月儿,27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其原发病因分别为新生儿窒息53例、新生儿败血症38例、新生儿肺炎41例、新生儿溶血症11例,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除对因治疗外,均用蓝光照射配合中西药口服治疗。

2治疗

2.1蓝光照射治疗

蓝光箱子,使用波长为420~470nm的蓝光荧灯进行治疗。在箱内加2/3的水(必须是蒸馏水),将水的温度恒定在30~32℃,湿度控制在55%~65%。灯管的患儿的距离为35~40cm。对于烦躁不安的患儿在放进箱内之前,可给予镇静剂。待光疗箱的温度预热之后,便打开蓝光灯,将患儿放进箱内,将患儿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呛奶、溢乳后窒息)。照射时间12h/d,一共治疗3~6d。

2.2口服妈咪爱

患儿在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连活菌颗粒)口服。

2.3中医治疗

退黄汤是我院中药房煎制的,100ml/包,其组成的成分包括:茵陈10g,栀子3g,大黄3g,黄芩6g,白术5g,茯苓5g,甘草3g,泽泻5g,将这些中药水煎内服2次/d,通常7d为一个疗程。

3疗效标准

患儿在接受治疗7d之后,显效:黄疸现象明显的消退、精神好、吃奶好,经过皮肤测定胆红素值<119.7μmol/L;有效:患儿的黄疸现象大部分消退、精神较好、吃奶较好,经皮肤测的胆红素值为119.7μmol/L~171μμmol/L;无效:黄疸并未明显的消退,且病情有所加重,经皮肤测得胆红素值>171μμmol/L。

4结果

本组的143例患儿中显效129例;有效11例;无效2例。

5观察与护理

5.1光照疗法的护理

及时,用黑布、黑纸遮盖眼睛及阴部,裸体放入箱内。第二,箱内温、湿度要适宜。第三,每1~2h测体温1次,腋下温度超过38℃时,应调节箱温。第四,照射期间注意观察患儿精神、呼吸、脉率、黄疸等,若见烦躁、哭闹、发热、皮肤花纹等应查找原因,及时调节箱温或停止照射。对由不适应环境引起的哭闹,可给予触摸皮肤,以满足其生理需要。第五,多喂糖水,以防脱水或电解质失衡。第六,注意观察大小便性状及数量,因光疗患儿大便可见绿色或棕色稀便,尿液色深。第七,蓝光灯管若为单面,可每2h翻身1次,以提高疗效。第八,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及灯管使用时间,若累计使用1000h,应更换灯管。

5.2生命体征及精神状态的观察

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等变化,判断有无感染以及有无核黄疸的发生。新生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若出现嗜睡、精神萎靡、吸吮无力、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反应差、拥抱反应减弱等,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

5.3皮肤颜色观察

记录婴儿出生后即应密切观察皮肤黄染情况,注意出现的时间、加深的速度、黄染的程度、消退的时间、是否有退后复黄的情况,以利于及早明确黄疸的性质。并应注意必须在自然光源下观察黄疸。黄疸最早发现于巩膜,再见于皮肤。观察新生儿黄疸的颜色、部位变化,可判断黄疸的严重程度。若新生儿黄疸从巩膜、头面部,逐渐扩散到四肢、手足心,且颜色加深,说明黄疸逐渐加重,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5.4大小便观察观察

记录患儿粪便、尿液颜色及量的变化情况。尿液颜色变化,反映黄疸轻重变化,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黄疸,尿液呈酱油色;粪便由浅黄转为白色,应考虑胆道闭锁引起的黄疸。所以,大小便观察有助于查找病因及时诊断和治疗。

5.5喂养护理

母乳性黄疸者,嘱暂禁母乳,给予人工喂养。同时对其母亲用茵陈、金钱草、车前草煎水代茶饮用以清热利湿,且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煎炸之品及生冷、发物。患儿应多饮水,以利小便,使湿热随尿排出而达退黄目的。

5.6健康宣教

大多数新生儿家长缺乏对黄疸的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要向家长讲解黄疸原因及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护理措施,严重时可引起核黄疸,致婴儿死亡,取得家长信任,保持良好医患关系,他们会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部分家长因不赞成继续使用而中断中药治疗,经调查询问,个别家长认为效果不明显,另有家长认为喂患儿中药苦而拒绝坚持下来,说明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还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

6结语

总之,使用退黄汤治疗;其中的茵陈,其性苦微寒,苦燥脾湿,祛中焦湿邪,苦泄下降,又能引湿邪从小便而出,其寒能清泻肝胆之郁热,退黄疸,为治黄疸之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茵陈中含有茵陈酮、叶酸、β-蒎烯等除能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利胆外,还能拮抗溶血,改善丙氨酸转移酶及退黄等,同时对肝脏有保护作用;黄芩苦寒燥湿泄热并能解毒,栀子清三焦湿热,有利胆和增进胆汁分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湿热得清,脾胃之气得护,黄疸自退。

中西医论文:产后抑郁中西医结合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00例产后抑郁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医护理组和中西医结合护理组,每组100例。产妇年龄(29.32±4.25)岁,孕周(38.28±3.03)周。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对象

本组所有患者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1994年制定的产后抑郁症诊断标准:产后两周内出现5条或者5条以上症状,其中(1)和(2)必须具备:

(1)情绪抑郁;

(2)对多数活动缺乏明显的兴趣或者愉悦感;

(3)失眠或睡眠过度;

(4)精神运动型兴奋或阻滞;

(5)疲劳或乏力;

(6)体重显著下降;

(7)思维能力减退;

(8)反复出现死亡想法。排除精神病史和严重并发症患者;所有患者为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可通过电话等方式随访。

1.3方法

1.3.1西医护理方案提供妊娠分娩知识的心理咨询,减轻产妇对分娩的恐惧。提供安全、舒适分娩环境,陪伴分娩,减轻分娩时的紧张、焦虑心情。指导正确的喂养技巧,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住院期间,同时对住院产妇家属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充分利用家庭支持加强对产妇的护理干预。哺乳期用药较为谨慎,抑郁症患者可适当服用安定药物。用药时间需严格限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血象和肝功。

1.3.2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案在单纯西医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情志护理,积极调动患者的内在积极因素,发挥自我控制能力。与此同时,进行中医膳食指导,必要时进行针灸、按摩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情志护理:由于产后是产妇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很易激惹。因此对产后产妇开展护理时,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注意倾听产妇的想法以及感受,积极鼓励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教会他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消除其自认为无能的态度。

(2)合理膳食指导:叮嘱产妇食用清淡而有营养的产后食物,同时还应叮嘱产妇禁止吸烟、喝酒、食用含咖啡因的食物,可以提供产妇一些粗细荤素搭配恰当的食物,食量适宜,既要保障营养丰富,同时又不可过肥腻厚味,不能出现暴饮暴食的现象,同时还要注意起居有常,既不可过于操劳而耗气伤血,同时也不可久卧床而导致败血痰浊的残留。

(3)穴位按摩:产后抑郁症产妇应注意按摩百会、肝俞、脾俞、合谷、太冲、内关等穴位,同时应保障每一个穴位按摩时间为2~5min,各个穴位按摩间隔时间大约在5~10s。同时在穴位按摩的过程中,按摩手法采用揉法,按法,并辅以心理暗示,引导呼吸。另外,还应该教会家属选穴以及按摩方法,在产妇出院后由家属进行穴位按摩。

1.4干预效果评价标准

使用EPDS分别在孕晚期(面对面访谈)、产后6周(随访)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每个条目分4个等级,症状从无到重,分别赋值0~3分。以上述10个条目的代数和为总分,作为评价产后抑郁的评分。本研究根据文献推荐使用9.5分为筛查产后抑郁患者临界值。抑郁率=抑郁例数/总例数×。

1.5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EPDS评分比较

研究结束时,失访12例,失访率6%。其中单纯西医组失访5例,中西结合组失访7例。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抑郁发生率比较

单纯西医组干预后抑郁发生率为10.53%(10/95),高于中西医结合组7.53%(7/93),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473)。

3讨论

妊娠、分娩是育龄妇女的自然生理活动,前后持续时间较长,孕产妇的情绪状况波动剧烈,容易形成不良心理疾病。而产后抑郁是妊娠分娩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据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5%,这将对产妇和婴幼儿均产生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目前,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学者们多从遗传、内分泌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解释。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影响产后抑郁的因素有孕期心理状况、心理准备、家人支持、孕产妇的个性、不良孕产史等[10],但可以控制的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对孕产妇产生的不良情绪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孕产妇产后抑郁健康促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国抑郁的范畴,其中有80%~90%的产妇会出现孤独、伤感,此症状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充满压力的母性适应期,甚至是危机期。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单纯西医护理来说,除了满足一般西医护理的要求外,更强调情志护理、养生保健、膳食护理。这对以心理因素为主要影响因素的产后抑郁患者较为适宜。其中情志护理和穴位按摩以及合理膳食,不仅能够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同时对疏导经络、活血祛瘀、调理脏腑,促进患者释放抑郁情绪,消除疲劳,从而达到情志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效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交流,调畅气机,让患者稳定情绪,达到愉悦心情,克服忧伤、抑郁情绪的效果。合理膳食,不仅能够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营养,同时对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患者产后机体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护理方式均能降低孕产妇的产后抑郁率,两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EPDS评分均比入院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比单纯西医护理更有效。但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综上所述,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中西医综合护理其效果显著,可行性高。但是此种护理方式还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细化产后抑郁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方案,提高孕产妇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

作者:刘玉香 单位:甘肃省兰州中医骨伤科医院急诊科

中西医论文:社区卫生实践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论文

1概述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较系统的掌握中、西医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防治疾病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中强调“复合”,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是以发现和发展人的自我健康能力为目的,运用整体医学临床思维模式解决健康问题。当前,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目前在社区内担任全科医生的,学历结构以大、中专为主,专业多为医疗和护理,医疗模式更侧重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西医注重中、西并重,在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作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中西医结合人才在社区全科医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我校在构建社区卫生实践模式中的探索

为了落实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注重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医学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意识、努力推进医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

2.1组织结构

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部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需求,我校与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本着“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对共建社区卫生实践基地。双方通过共建活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较大限度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学校人才科技优势,促进双方科学发展,卫生实践基地分别在合肥市庐阳区卫生局下辖的8个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学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教学实践组、学生临时管理组,形成领导-教师-学生三级管理联动制度。

2.2教学目的

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预防为主、群体和社区保健的观念;

②熟悉社区医疗机构相应的卫生法规和全科医疗模式,明确“三级预防”知识;

③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逐步理清全科医学知识结构,逐步完善全科医学知识体系。

2.3教学对象及教学内容

教学对象为我校二、三年级中西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全科方向)专业五年制大学本科生。教学内容:熟悉掌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模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调查、医疗咨询服务,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定期安排健康知识宣讲等。

2.4教学安排

采用内容上课本回顾、临床实践、社会活动相结合,形式上固定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我校把社区卫生实践时间定在本科第三、四、五、六学期,此阶段学生已经学习或正在学习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

2.4.1固定实践

(课本回顾,临床实践)分两个阶段开展,“课本回顾”以集中授课的方式进行,主要学习内容有:社区卫生实践动员大会,使学生明确卫生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国家关于医疗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简介;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模式,包括健康档案的建立;学习听诊器、血压计等仪器的使用原理,进行心肺听诊、血糖采集、血型快速检测等技能培训。“临床实践”阶段是学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科室轮转,分组见习,重点掌握社区常见慢性病的保健康复;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随访和家访技能的教育和实践;个人及社区健康档案的内容、书写与管理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固定实践阶段要求本科二三年级学生都参与其中,纳入社区课程教学计划。

2.4.2自主实践

(社会活动)自主实践课程是提供学生自主实践的平台,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普及卫生知识等。为提高自主实践内涵质量,我校以社区为依托,成立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围绕中医药养生保健、慢病管理、药物合理使用、合理营养、食品安全、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卫生政策、法规等宣讲模块,开展健康宣讲。该阶段分学生自愿申请、带教老师指导、考核认定三部分,作为社区卫生实践附加分纳入教学考核体系。

2.5保障措施

(1)师资队伍建设选取具有奉献、敬业精神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实践,定期讨论、总结、分析,做到全程指导。

(2)举办知识讲座邀请公共卫生专家、卫生局负责人等作为主讲人,开设社区卫生相关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3)与公共卫生课程开设相结合社区卫生实践与公共卫生课程《社区预防保健》、《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2.6评价体系

以每名参与社区卫生实践的学生提交的心得体会,学生自评,带教老师评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评,学院考核,以及学校从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馈回的健康知识宣讲群众反映效果等方面考核评定每名学生社区卫生实践成绩,并纳入当学年综合测评体系。

3我校社区卫生实践效果

3.1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

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明显的专业特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是医学生人才培养中的趋势和方向。临床与学校课堂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缺少职业环境。我校在制定社区实践方案更多的考虑让学生融入社区的职业环境,培养具有相关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特质。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专业能力(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卫生法规的熟悉和运用能力等。

3.2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是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振兴中医的责任感,中西医结合的根基源自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然而,受当前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情况,反映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则显得尤为突出。以我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报考研究生专业情况为例,近五年来,报考研究生中,有80%以上人报考西医院校。强化学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中已是迫在眉睫。我校在社区卫生实践中加大了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并且要求学生参与中医药实践、感受中医药魅力、提升中医药能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如经常性的跟随中医专家义诊,成立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对中医专病专科的宣讲,社区中医药文化调查等。另一方面是人文科学素养和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中西医临床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尤为重要。我校在卫生实践中对其加强医学文化能力的训练,强化文化能力培养,重视社会责任感的引导。

4讨论

社区卫生实践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自2009年至今,共三个年级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及全科方向专业学生先后进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质的改革和新型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实行临床医学和社会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具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卫生人才,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这也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如何深入探索构建学校——社区联动模式,建立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问题。

作者:王可 陈光亮 申国明 尤良震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论文:带状疱疹中西医理论论文

1方法

56例患者均使用抗病毒药物、止痛药物进行治疗,使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1次/d,0.5g/500mL静脉滴注。如患者疱疹破裂或糜烂,则使用抗生素防止患者感染,之后使用赖氨匹林缓解患者疼痛,1.8g/次,1次/d。如患者疼痛过于剧烈,无法忍受,则可以少量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并且逐渐减少激素使用量,避免患者治疗后引起后遗性神经痛。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基础上采取重要治疗,根据患者实病情选择拔火罐、穴位注射治疗,如患者为病程早期,而且疱疹并未出现破裂或糜烂,则可以进行局部拔火罐,加快疱疹结痂。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7d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共治愈23例,病情好转6例,病情未出现变化1例,总有效率为96.66%。对照组的28例患者中,共治愈17例,病情好转6例,病情未出现变化5例,总有效率为76.66%。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1年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为出现后遗性神经痛。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于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表现为疱疹与剧痛,患者在无法忍受疼痛的情况下入院就诊[1]。从西医上说,引发带状疱疹的主要原因就是抗病毒,并且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适当的止痛治疗,如患者疱疹破裂或糜烂,则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从中医上说,穿带状疱疹的主要原因是肝火妄动、湿热内蕴所导致的问题,需要采取利湿清肝的治疗方法[2]。在患者发病早期,可以采取拔火罐进行局部治疗,加快疱疹的吸收与结痂速度,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治愈[3-4]。观察组的28例患者中,共治愈23例,病情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6.66%。

对照组的28例患者中,共治愈17例,病情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76.66%。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次治疗过程中,56例患者均为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患者并未出现后遗性神经痛。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使用西医治疗方法,而且不良发生率低,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宋福松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论文

1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新思路

1.1中医临床诊断方法与理论分析:中医对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是建立在将患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疾病症状的发生则是病因对于人体造成的一种整体反应,中医理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系统整体的生命观,动态把握人的整体生理状态和病理过程。中医理论通过四诊八纲对疾病进行辩证分析,实现患者病症的确认和诊断。从中医诊断的理论与方式看,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视宏观、把握整体以及以辩证方式实现病症诊断的特点。这种临床诊断方式和思路,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上述突出特征优势的同时,也由于在进行患者病症诊断确认过程中将辩证所取得的“证”作为其临床诊断的所有信息凭据,导致在患者病症诊断确定中缺乏对于微观细节的分析,因此,其在实际的临床病症诊断中也具有一定的应用局限性。

1.2西医临床诊断方法理论分析:与中医诊断理论不同,西医在进行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中,其病症的诊断是通过对于现代科学理论以及物理、生物、化学、各种仪器设备的应用,在对于患者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实现患者病症原因与具体情况的确认诊断,同时对于患者病症发生与变化、病理特征等实现诊断确认,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理论的发展成熟,在临床诊断中的理论技术与经验也越来越成熟。但是,根据西医诊断的理论方式,其在实际诊断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西医诊治中过于重视微观和局部,在人体的整体性上考虑相对欠缺,因此,在实际诊断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不足。

1.3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断新思路:结合上述中医、西医在临床诊治中各自的思路方法及诊断理论,明显可以看出中西医是两种不同诊治体系,一种以辨病诊治为主,一种以辩证诊治为主,在实际的诊治应用中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优势和不足,有学者根据中西医诊治的不同体系特征,将中医诊治归结为感应综合性科学,西医诊治归结为因果分析性的科学,在临床诊治应用中二者从不同的方法理论出发,但是都能够获得同样的真实有意义的资料。根据各自的特征,又有学者提出在临床病症的诊治中,以现代西医的诊断方式进行疾病的诊断,同时通过中医的辩证理论实现病症诊断的分型,将两种诊治方式在临床诊断中相互结合,实现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病症诊断分型方法,以在临床中进行应用,提高临床病症诊断的科学性与性、综合性,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进步。

2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的新思路分析

临床中,在对于患者的病症原因以及病理变化、特征进行诊断确认后,就是针对患者病症开展的治疗。根据上述对于中西医进行临床诊断的特征分析,在患者病症诊断确认过程中,结合两种不同诊治方式各自的特征优势。那么,在对患者病症治疗中,可以选择中医、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也可以结合患者需要,以中西医结合诊断分型方式实现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进行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的综合应用,来实现患者病症的治疗控制。其中,中西医结合为主的综合治疗,在实际应用中,分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及中西医药物的综合应用,它们都属于中西医结合实现患者病症综合治疗的范围。其中,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对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辨证论治,同时,还强调“以人为本”、“治末病”、“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治疗思想,中医治疗主要以中药、按摩、针灸、推拿、穴位等治疗方式为主,而西医则是以药物和激光、理疗、放疗、手术等多种治疗方式为主,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结合患者病症情况,选择两种或者是多种治疗方式。以中晚期食管癌为例,除了手术治疗外,局部的放疗、化疗也是治疗手段之一,而作为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中药,在手术前后的应用,能加快术后康复,提高免疫力,促进造血机能,清除潜在的残存的癌细胞,减轻放化疗的毒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可见,中药、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将成为肿瘤治疗的方法。其次,以中西医药物的应用实现患者病症的综合治疗中,其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种,及时种是使用中西医药物联合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进行患者病症的治疗,比如,在对胃病患者的中西医药物结合治疗中,可以使用胃仙U进行治疗,维C银翘片也是中西医药物结合制成的复方制剂。第二种中西医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则是指不固定联合使用治疗形式,比如,在进行上呼吸道感染病症的治疗中,可以使用金银花和青霉素药物联合应用。中西药物的有机结合,取得了突出的治疗效果。

3结束语

中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诊治体系,在临床治疗中将两者优势进行互补结合,应用于临床病症诊治,能够有效的提升的临床诊治的效率,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学科之所以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就是因为它并不能圆满的回答和解决本领域的一切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中医药工作者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作者:李巧凤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中医院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论文

1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

疾病的治疗往往不是单一的内科治疗,包括外科治疗、放射治疗、中医治疗等多学科治疗。而患者常常同时患有多个疾病,涉及多学科。故需要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的能力,而指南就是多学科的综合,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它是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传播全科医学理念、从事全科医学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途径,是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课程建设。如:ATA甲亢指南在儿童甲亢、甲减治疗中的运用,成人甲亢患者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而指南则具体提出:驥5岁的患者,由于易诱发甲状腺癌、肿瘤,避免碘131治疗。5~10岁的患者则可以选用碘131治疗,剂量应小于10Mci。并提出儿童的一线治疗选他巴唑治疗(1~2年),而另一成人可用的抗甲亢药物———丙基硫氧嘧啶,由于易引起儿童肝功能衰竭,不推荐使用。而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也提出了具体的检测方法、指标、药物治疗、停药指针、疾病预后等。这些疾病治疗方案中不单单是内科学内容,还加入了儿科学、妇科学、放射治疗学等多学科内容。故对指南的学习能加强全科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各个科室间的沟通和学习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内科学内容,还含有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等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促进各学科间沟通和学习,促进学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学生对临床各学科的联合理解和联合运用。部分指南中提及的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很多医院没有此检查项目,更加需要检验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交流。检验科能了解到某项实验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发展检验科的业务。临床科室也能了解某实验项目的可行性。通过各科室的相互协作,提高医院实验检测水平,又能提高诊疗技术。如:①甲亢的治疗,可选用抗甲亢药物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就一个病例而言,就需要外科、放射科、内科相互沟通,才能选择好的治疗方案。②嗜铬细胞瘤,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在诊断和治疗,需要内分泌科、心血管科、外科相互参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3强化基础知识

临床指南除了包含临床学科内容,还含有药理学、诊断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临床实践指南引入到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临床实践教学中,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融会贯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并能灵活运用诊断等基础知识,有助于指导治疗。临床工作中,也能促进相关科室业务开展。如:ATA甲亢指南中,诊断部分提及多种实验室检查,而临床医师对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原理、结果都难以掌握和理解。通过检验科人员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使用实验检查。深入理解各项检查,能提高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学生才能理解检查项目的重要性。

4及时更新知识内容

目前,有部分医院、科室、相关学术会议组织相关医护人员、研究生开展指南的学习,有助于业务水品的提高和知识的及时更新。如: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治疗。目前的部分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教材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药物替代治疗中,仍将甲状腺干粉列入治疗药物。但由于甲状腺干粉制剂生物效应不稳定,已不推荐使用。通过这样指南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近期知识。②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现在还可以看到地区医院的诊断中写到Ⅰ型糖尿病。诊断命名更改超十年了,还有地区没有更新。治疗方面每年更新,就更需要及时学习、早日运用,给患者带来福音。

5加强学生文献检索能力

指南是循证医学研究体系的产物。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产生一些问题,就需要检索原文进行了解。应用系统方法学检索证据,提供证据检索策略的细节,包括使用的检索术语、检索的数据库和文献的日期等。文献来源可以是电子数据库,如MED-LINE;系统评价数据库,如CochraneLibrary、DARE;也可手工检索杂志,查阅会议论文集和其他指南库,如美国国家指南交流库,检索策略应尽可能地广泛。因而能加强学生文献检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虽然指南学习已经在各专业年会进行了推广,但临床教育中尚未开展。目前在指南的学习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指导老师团队缺乏多学科专家教授参与。由于指导老师主要为本科室教授,缺乏外科、妇科、影像学等相关科室专家教授的参与,导致在解读指南时,某些相关知识的指导不够完善。(2)缺乏中医内科规范治疗。目前指南仅阐述西医内科学部分疾病内容,但在中医病症的学习过程中,主要在教授辨证施治,理法方药上,因临床病情具有多样性,治疗多面性,难以做到规范统一。临床实践中,中成药口服制剂、注射剂等也得到广泛运用。但按疾病来选择中成药治疗,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考虑这样运用中药是不合适的。部分科室将用到的中成药根据证型进行归纳,但如何辨证,何种证型用何种中成药,一直是难点,故临床教学工作中,学生辨证分型能力有待加强。

作者:田莎黄立中田雪飞宋炜熙罗银和曾光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内儿教研室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下的中药临床药学论文

1中西医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的差异

西医学是以解剖学为基础,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与当今的科学发展思维一致。与西医学相比较,中医学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的,形成了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为主导的系统论思维,进而形成了一整套辨证论治的治则与治法[3]。中西医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人体、健康和疾病进行了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思维模式。虽然中西医都是以病人为服务对象,以治愈疾病为目标,但由于基础理论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等存在很大的差别。故中药临床药学应当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来开展合理用药得研究与实践工作。如中药、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应以是否符合整体观念、辩证施治等中医药理论为判断标准。

2中西医治疗药物的差异

西药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纯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其化学成分单一,结构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通常以毫克计。相对于西药而言,中药属于由食物衍化而来的自然药物,药物成分十分复杂,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等,药食相兼,注重君臣佐使配伍使用,起到增强、协同、减毒等作用。鉴于中药的特点,中药临床药学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内容与特点。

(1)中药的质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的质量受基源、产地、炮制等方面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中药质控模式及相关的监管机制尚不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中药师还应肩负起严格规范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的责任。

(2)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与化学药物不同,中药成分复杂,在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药代动力学研究、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往往更为复杂,应探索建立与中药特点相适应的临床药学方法、模式和体系。

(3)中药的煎药方法。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武器之一,它具有可随证加减药物的优势,体现了中医辨证用药的精髓。与化学药物或中成药不同,汤剂往往需要临服用前再进行科学规范的制备。除了部分患者接受医院或社会药店的代煎药的技术服务以外,较多的患者选择自制。由于中药饮片种类繁多,煎煮时对加水量、火候、时间、煎煮程序、特殊煎法、等要求较多,这就需要药师耐心的进行煎药技术指导,防止因制药过程不规范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或产生用药安全问题。另外,中药注射剂也是一类特殊的中药剂型,由于其具有疗效发挥迅速、成分复杂、用药安全问题突出等特点,也应受到更多关注。

(4)实施临床药学人才的差异。临床药学是一门多学科相关的综合学科,需要掌握药学、医学等许多知识。而由于中医药特有的文化属性,中药临床药学要求药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中药专业知识,还应同时具备中医基础理论以及中医临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西医药学方面的各类相关专业知识,才能胜任中药临床药学的工作。

总之,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要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合理用药的研究与实践。传统中医药要走向世界,早日实现现代化和与国际接轨,就应大力开展中药临床药学研究。

作者:周鹏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及时附属医院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的专科护理论文

1院外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住院时间短,患者本人及家属的自我护理技能掌握不全由于医疗资源有限,各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都对患者住院时间有着量化要求,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以某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为例,骨科平均住院日为14天,普通外科平均住院日为13.1天,而内分泌科平均住院日则为7.8天,这使患者本人和家属与医护人员的交流时间减少,许多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技能难以或掌握,致使患者出院时医护人员有担心,而患者及家属有顾虑。

1.2复诊护理指导系统性差患者往往在门诊复诊,医生也多从疾病康复角度予以建议,但限于专业分工不同及就诊时间限制,很多护理细节难以给予指导,相关护理问题更是交流甚少。部分患者需要护理方面的指导时,也只能到病房找住院时认识的护士简单询问,此时耐心解答,会对本已繁忙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简单解释,又与护理道德规范背道而驰。

2国内、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

2.1国外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护理门诊最初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引起广泛讨论,于90年代才开始进入实践领域。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着包括经济、法律和专业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应对健康服务需求以及医疗费用的迅速增长,减少住院医师平均工作时间,英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探索发展护理门诊。北美较早开展专科护理门诊实践,但也多集中在美国,在加拿大只有安大略省有护理门诊,其作用也备受医务人员的质疑和批评。日本为了实现住院日缩短、医疗家庭化的目标,对本土医疗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规定护士为医疗体系中的成员之一,即将护理门诊合法化。以骨科护理门诊为例,护士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内容:功能锻炼的方法、意义和进程指导;关节置换术后注意事项;自行活动及休息的指导;脊髓损伤高位截瘫患者的自我恢复;骨折术后并发的预防;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自我观察;社会心理支持;进行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提高依从性和引导患者采用健康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显著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服务,患者满意度较高。

2.2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发展现状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综合性三甲医院相继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主要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门诊、糖尿病门诊、造口/造瘘门诊、产科门诊等。专科护理门诊除了提供健康宣教、咨询、随访等基本服务外,门诊护士以其专有的临床护理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特殊的护理服务,内容涉及健康促进与维持,常见问题的诊断和处理、健康恢复等诸多方面,护士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仅仅作为一名护理者,更扮演者包括教育者、咨询者、指导者、协作者和研究者等多重角色。近十几年来,国内护理工作者也在这方面开展里一系列工作。本世纪初江萍通过护理门诊对1200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生活方式知晓、生活习惯、自我保健、人际交往等进行调查,针对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与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根据患者个体体质及病症的不同,遵循“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调护原则,开展因人、因时、因证膳食指导。沈林玲等通过设置PICC专科护理门诊来指导患者如何规范操作流程,使PICC患者的满意度提高至98.0%,减少了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杨方英等通过建立肿瘤护理咨询门诊,对1381例次肿瘤患者及家属进行需求分析,掌握了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同时向肿瘤患者和家属提供了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咨询服务,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和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3开展专科护理门诊的社会效益

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既需要医护人员支持,也需要患者和家属的认同,更需要市场和社会的推动。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除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及提高患者满意度外,可能还具有以下令医患双方均受益的方面:

3.1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良好的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疗节奏的加快,许多患者留院时间减少,特别是外科手术患者的随访与后续治疗更是难度增大。医疗复查往往需要患者本人到场,而专科护理门诊则可通过护士与家属、护理人员的沟通了解更多患者病情恢复中的细节。专科护理门诊可以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情况,搜集患者随访资料,及时发现患者术后出现的问题,是对医疗工作的有益补充。

3.2增加沟通渠道,改善医患关系医患、护患间发生的许多纠纷都缘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彻底。因此,开设专科护理门诊相当于增加了患者与医院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改善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看法,缓解医患冲突。

3.3护理门诊可发挥专科护士作用,推动护理专业化发展大部分专科护士在培训合格后仍与其他护士一样从事常规的临床护理工作,很少能够专职从事专科护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的发展。专科护理门诊为专科护士搭建了发挥专科优势的平台,对提高专科护理水平、推动护理学科专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4解决老护士岗位问题目前护理岗位年轻化程度越来越高,90后已逐渐成为护理一线的主力。部分经验丰富的护士由于岗位问题逐渐流失,对医院和护理工作是一种损失。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可以为她们提供更多服务岗位,让她们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传递给患者及家属,还可通过门诊带教培养更多的年轻护士,让她们有机会学技术、学沟通。

4国内专科护理门诊存在的问题

4.1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目前我国还缺少对专科护理门诊执业护士的资格认证。选拔出诊的护士大部分是科室护士长,其同时还需承担病区管理工作,而且多为兼职工作,工作岗位职责定位不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科护理门诊的开展。

4.2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当前我国的专科护理门诊规范化管理仍不够成熟,包括诊室的设置与开诊时间、出诊护士资质的评定、相关就诊制度的建立、服务范畴的界定、护理操作程序的规范等均由各医院自行拟定,缺乏统一的管理及审核标准。

4.3出诊地点局限我国专科护理门诊大多依托于医院中,而对于一些慢性疾病患者、长期造口患者、脑梗恢复期患者等可以在社区水平接受护理服务,发挥社区在初级卫生保健中的作用,在满足患者及时就医的同时减轻社会医疗经济负担,这对促进非住院患者的康复和提高其生命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5]。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开展社区专科护理门诊试点工作。

5展望

作为一种高级护理实践模式,专科护理门诊的开设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在扩展护理工作范围的同时提升了护理专业化水平。中医特色专科护理门诊有利于增加护护士对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兴趣和爱好,促进护士用其专业的思维思考问题,应用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的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和进步。然而,我国专科护理门诊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应尽快解决专科护理门诊存在的相关问题,同时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及收费标准来保障专科护理门诊步入规范化良性发展的轨道,推动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作者:孙蕊周丽娟梁英曹艳刘梦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沈阳军区总医院护理部

中西医论文:股骨头坏死病人中西医诊治护理论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疗法;股骨头坏死/治疗;动脉置管;放射学,介入性;护理

【摘要】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渐进性髋关节致残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多不满意。笔者根据收治的ANFH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后动脉置管5~7天,连续局部灌注药物治疗38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10月~2006年4月采用介入治疗后留置导管于旋股内、外动脉或闭孔动脉持续灌注药物治疗ANFH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31~76岁。双侧8例,单侧30例,病程6个月~3年。接受过激素治疗18例,长期饮酒12例,外伤史3例,无明显诱因2例。其中有3例既有长期饮酒史又接受过激素治疗。其主要症状为跛行、髋部和下肢疼痛、麻木、不能下蹲等。

1.2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经患侧对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将4F导管或5FCobra造影导管分别超选插管至旋股内外动脉及闭孔动脉,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观察患侧股动脉血供情况,造影后将导管置于病变血管,缓慢注入尿激酶50~100万u,复方丹参注射液90ml,川芎嗪120mg,低分子右旋糖酐150ml。注药比例:闭孔动脉为药物总量的1/3,旋股内外动脉为药物总量的2/3。每次注药后再造影观察血管数及血供改变情况。交换4F的直头多侧孔导管,将导管头置于旋股外动脉或闭孔动脉内5~7天。术后每日遵医嘱用上述药物经导管做持续灌注溶通治疗,一次灌药后4~5h拔管,股动脉加压包扎,患肢制动8h,卧床24h。

二、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中,经扩张血管、溶栓介入治疗后,27例股骨头髋部疼痛明显缓解,髋关节运动自如;10例股骨头疼痛消失,术后血管造影:股骨头供血小动脉增粗,细小动脉增多,显影时间缩短,骨坏死囊坏区染色变浅,血液回流加速,1例无效。

三、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由于病人对此种治疗方法不了解,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顾虑和紧张情绪,手术前护士应主动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及病人需要配合的有关事项,使其解除思想顾虑,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

3.1.2术前准备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观察和询问病人有无牙龈出血、消化性溃疡等出血性疾病病史和药物过敏史,女病人避开月经期。完善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各项检查。术前3天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肢体制动的需要。做碘过敏试验,穿刺局部备皮,术前4h禁食、禁饮,术前15min肌注安定10mg。

3.2术中护理

3.2.1密切观察病情在手术过程中,护士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安慰并转移病人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使病人能配合术者顺利完成手术。

3.2.2物品准备护士准备好一次性无菌手术包、无菌手套、注射器、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造影剂、穿刺针、血管鞘、Cobra导管、直头多侧孔导管、导丝、肝素帽、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等。配制肝素盐水。

3.2.3导管使用方法一支血管注药后,往导管内注入肝素盐水10ml,导管尾接肝素帽。术毕协助医师用酒精纱布将导管、鞘管表面、穿刺口周围皮肤的血迹擦净,用两块小方纱遮盖穿刺口,然后用无菌透明胶布固定穿刺口;将导管卷曲,连同鞘管一起再用一块无菌透明胶布固定于大腿上,导管尾露出胶布外约5cm(便于术后灌注药物),导管尾用无菌纱布包裹,写明标识。

3.3术后护理

3.3.1做好饮食及生活护理术后给予患者高蛋白、高钙质、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禁烟酒。卧床期间保障大小便通畅。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干燥,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3.3.2妥善固定,避免导管脱出置管期间,病人要严格卧床,保持穿刺侧肢体伸直,踝部用约束带固定于床尾,松紧度以不影响患肢血运为原则。病人可翻身,但患肢一定保持伸直。

3.3.3保持管道通畅每次注药前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冲管前先回抽,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如无回血,切不可用力推注,否则易将血块推入血管,形成血栓。注药后用肝素盐水10~20ml(肝素1支12500u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配制而成)封管。

3.3.4注意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因需连续几天用血管扩张药、抗凝血药等,极易引起出血。因此,术后每次灌药前均需做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根据检查结果调整尿激酶的用量。如穿刺口渗血,要立即用手按压穿刺口上方的动脉,直至止血并报告医师。做好交接班。

3.3.5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每天用碘伏消毒穿刺口及其周围的皮肤,并更换敷料,如有渗血随时更换。每次灌药前要吸好所有的药物至床旁,肝素帽用碘伏消毒后用7号头皮针接注射器灌药。灌药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同时严防气泡进入动脉内。公务员之家

3.3.6留、拔管时间一般导管留置3~5天为宜,最长不超过7天,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机率越高,拔管时也越不易止血。一次灌药后3~4h拔管,如灌药后立即拔管,因药物在起作用,恐怕不易止血。拔管时压迫穿刺口的时间要长,松手后如无出血,即可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患肢再制动8h,拔管后24h才能下床扶拐行走,不可负重,以免引起股骨头塌陷,加重损伤程度。坚持扶拐行走6个月~1年。

四、讨论

动脉置管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ANFH,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对38例ANFH患者动脉置管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的护理,认为在术后护理中避免导管脱出、保持导管的通畅、防止穿刺口的出血和感染,是保障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噻肟、利巴韦林常规抗感染、抗病毒及止咳祛痰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7d,记录患者的退热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能迅速改善症状,缩短病程,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支气管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婴幼儿多见,常因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致病,以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近年来由于临床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增多,使常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需较长时间才能控制病情。作者采用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头孢噻肟、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于我科住院就诊的急性支气管炎患儿60例,患者均符合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0.6~5岁,平均2.46岁;病程1~4d;体温≤38℃7例,38℃~39℃17例,≥39℃6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0.5~6岁,平均2.85岁,病程1~4.5d,体温≤38℃6例,38℃~39℃19例,≥39℃5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给予补液、头孢噻肟、利巴韦林等常规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注射液0.5ml/kg兑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7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

1.3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7d内咳嗽、气促、喘憋消失、肺部哮鸣及湿啰音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呼吸平稳;好转:治疗后7d内咳嗽、气促缓解、喘憋明显减轻,肺部哮鸣及湿啰音明显减少,体温恢复正常;无效:治疗7d后症状、体征均无好转。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3例,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6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退热及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平均时间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发于1~6个月婴幼儿。常由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或合并感染引起[2]。急性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为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后,由于患儿机体抵抗力低下,病原不被局限,炎症向下蔓延至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支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导致管腔狭窄,肺泡壁充血水肿增厚,肺泡腔充满炎症渗出物,导致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咳喘、咳痰及呼吸困难等症状[3]。目前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治疗以抗感染、抗病毒、退热、止咳化痰、促进啰音吸收为主要措施。近年来由于广泛和不合理应用各种抗生素,使呼吸系统的病原菌多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患儿的治疗费用增加,治疗时间延长,但疗效并不理想。痰热清注射液由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5味动植物药材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对中枢发热介质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有效阻止免疫细胞超敏反应过程,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4]。研究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对腺病毒、流感病毒、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体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公务员之家

作者通过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平均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呼吸困难、咳嗽、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可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缩短治疗时间,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论文: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6型,以中药治疗为主,配合西药治疗,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果。结果180例中,以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多见,且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关。肝胃不和型、脾胃郁热型及脾胃虚寒型之疗效优于胃阴两虚型和气滞血瘀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中药为主配合西医辨治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有少量存在。病因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主,也包括自身免疫,十二指肠液反流及其他方面的因素。病位可累及胃大弯,胃小弯,胃窦甚至全胃。2001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收治380例慢性胃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0例,对照组200例。现将两组疗效比较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380病例均来自2002年至2008年收治的住院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178例,女202例。年龄较大78岁,最小21岁,平均47.5岁。病程2~31年,平均9.8年;浅表性胃炎186例,萎缩性胃炎4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80例,糜烂性胃炎68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132例,不典型增生16例。

1.2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的诊断标准并结合临床经验而制定。

1.3试验分组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治疗组180例:其中男82例,女98例,年龄较大78岁,最小23岁,平均47.6岁。病程2.5~30年,平均9.6年;浅表性胃炎92例,萎缩性胃炎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35例,糜烂性胃炎32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4例,不典型增生6例。对照组200例:其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较大76岁,最小21岁,平均47.3岁。病程2~31年,平均9.4年;浅表性胃炎94例,萎缩性胃炎25例,胆汁反流性胃炎45例,糜烂性胃炎36例,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68例,不典型增生1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处方为:阿莫西林胶囊1.0g,口服2次/d,克拉霉素0.5g,口服2次/d,连用7天;奥美拉唑20mg,口服2次/d,疗程2个月。胃镜下见胆汁反流者,饭前30min口服吗叮林10mg,3次/d,连用7天。治疗组均根据其不同的证候特征,辨证施治,给予相适应的中药汤剂内服。(1)肝胃不和型:表现为胃脘胀闷,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绪不遂加重;嗳气频繁,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以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党参、白术各15g,川芎、枳壳、陈皮、元胡、沉香各10g,麦芽20g,郁金15g,炙甘草8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温服。(2)肝胃郁热型:表现为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热、和胃止痛。用化肝煎加减。药用栀子、柴胡、黄芩、丹皮、白芍各15g,陈皮12g,蒲公英30g,连翘20g,金银花15,虎杖15g,煅瓦楞子15g,煅牡蛎15g,浙贝12g,川楝子10g,黄连10g,吴茱萸3g,甘草5g。煎服法同前。(3)寒热错杂型:以胃脘部痞满,嘈杂为主,干呕或呕吐,肠鸣不利,口渴喜热饮,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治宜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黄连6g,太子参20g,甘草6g,桂枝10g,生白芍10g,生黄芪15g,太子参20g,藿香10g,苏梗10g,生姜3片,大枣6枚。煎服法同前。(4)脾胃虚寒型:表现为胃脘绵绵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疲倦乏力,稍食油腻则胃脘胀满,甚则腹泻,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用方黄芪建中汤加减。药用:生黄芪20g,党参15g,桂枝10g,白芍20g,大枣10枚,饴糖20g,生姜3片,白术12g,半夏15g,陈皮10g,砂仁10g。如法煎服。(5)瘀血停滞型: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刀绞,痛处拒按,食后痛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膈下逐瘀汤和失笑散加减。药用:丹参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0g,枳壳、川芎、桃仁各10g,红花6g,元胡10g,白芍15g,香附5g,甘草8g,田七末10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分2次吞服田七末。(6)胃阴亏虚型:表现为胃脘隐痛,痞满,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以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生地、石斛、佛手、白芍各15g,冰糖3g,太子参20g,甘草10g。每日1剂、如法煎服。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胃酸基本恢复正常,胆汁反流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达2个级度以上(含2个级度),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和胆汁反流改善;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而未恶化者。

2.2治疗结果180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辨证分型、各型间的疗效比较见表1~3。表1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与瘀血停滞型、寒热错杂型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2示,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各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比较

三、讨论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因素。因此选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胶囊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前应询问病人有无青霉素过敏史,首次应用一定要用青霉素做皮试,呈阳性者禁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慢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痛、吐酸、痞满等范畴。慢性胃炎病程长,其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及时,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病脾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即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一主运化,二者更虚更实,相互配合,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往往引起脾失健运。公务员之家:

第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饥饱失常,饮食不节,导致胃失和降。

第三,情志恼怒,紧张焦虑,导致肝气疏泄失职,而脾虚则运化不运,胃实则通降不畅,反而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失职,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日久失治而致脾胃虚损。在此基础上,由于脾虚失运,出现气滞、血瘀、热毒等而表现为虚实夹杂证,而二者互为因果,使病情日渐加重,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而成虚虚实实之象,此即“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的病机演变规律。其病位主要在慢性胃炎各中医证型间的疗效慢性胃炎西医各型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胃,与肝、脾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以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最多见。在治疗上要注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寒热平调;同时要益气扶正,顾护脾胃。用药时须注意“胃宜通降则和,治胃调气为先”,在肝胃郁热型治疗时忌过于苦寒,以免伤胃;健脾和胃不可太温、太峻,以防助热;养阴时宜加疏解之品,但不可过于温燥,可选用佛手、香橼等药。中医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凡病程长,经年不愈或胃镜下见胃黏膜有瘀点、出血点者可据病情轻重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轻者可选用香附、红花、延胡索等,重者可选用桃仁、五灵脂、生蒲黄、三七等。久病必虚,胃病日久必致体质虚弱,所以宜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者宜加蒲公英、连翘、金银花、虎杖。另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蒲公英、连翘、金银花、黄连、虎杖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改善胃泌酸,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减轻胃黏膜局部炎症;蒲黄有利于改善胃黏膜血运,促进修复;芨及能促进胃黏膜再生,修复糜烂出血;煅瓦楞子、煅牡蛎含有碳酸钙,能中和胃酸,起到止痛作用。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功能早衰研讨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18岁,较大39岁,平均36岁;其中25岁以下9例,26~30岁21例,30岁以上12例;月经初潮年龄范围13~17岁,平均14岁;继发闭经的妇女在停经以前平均行经8.4年,闭经期限平均为3.2年(最少为6个月,最长为10年);40例继发闭经患者中,36例为月经稀少渐至闭经,4例为突发闭经。42例患者中未婚3例,已婚39例。其中9例有分娩史,30例为不孕症占71.4%,大多以不孕来我院就诊,诊断为POF。

1.2症状与体征42例患者中18例(42.9%)有不同程度的低雌激素血症表现,如出汗、心悸、阴道干燥和性欲下降等;24例(57.1%)有程度不等的生殖器及乳房萎缩;23例(54.8%)同时伴发老年性阴道炎。

1.3实验室检查42例患者均做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雌二醇(E2)和抗卵巢抗体(AOAB)测定,重复3次。检查结果:①FSH,LH值升高,其中以FSH升高更为明显,FSH48.1~171IU/L,LH35.5~162.3IU/L;②E2值明显低于或等于卵泡期水平(2.8~36pmol/L);③PRL(血清泌乳素)值均正常(<20μg/L);④AOAB明显增高为(6.81±1.91)ku/L。

1.4阴道B超检查患者子宫、卵巢小于生育期妇女,25例(59.5%)无卵泡存在,6例(14.3%)虽有卵泡但数量极少,直径小于8nm,连检测未见卵泡发育。

1.5治疗口服倍美力0.625mg或补佳乐0.5mg,每晚1次,连服21d,服药的7d加用安宫黄体酮片10mg,口服,1次/d,共7d,治疗3个周期。在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当归、桃仁、枸杞、何首乌、杜仲、龟版、鳖甲、女贞子、知母、黄柏、生地、芍药,1剂/d,连服7d,治疗3个周期。要求生育者用药3个周期后加用克罗米芬,从月经第5天开始口服,50~100mg/次,连服5d,停药3d后检测卵泡。

2结果

低雌激素血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性生活及生殖器萎缩改善。服药期间“月经”周期规律,其中31例恢复正常月经,3例妊娠。

3讨论

3.1病因POF表现为妇女40岁以前自然绝经,可能为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征。临床上特发性POF占81%,是POF的最常见类型,这些患者通常无明确病因可循。其他类型的POF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学因素:X染色体数量和结构异常,与生育有关的基因突变;②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产生卵巢自身免疫性抗体,如抗卵巢抗体,抗颗粒细胞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核抗体;③高促性腺激素血症和卵泡刺激素(FSH)受体缺陷;④酶学障碍: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缺陷和甾体激素17α-羟化酶缺陷;⑤原始卵泡储备过少,卵泡闭锁或耗竭过快;⑥外界因素:物理化学因素,手术因素;⑦感染[2]。

3.2诊断临床上40岁以下妇女,出现至少4个月以上闭经,并有2次或以上血清FSH>40U/L(两次检查间隔1个月以上),雌二醇水平<73.2pmol/L,伴有雌激素缺乏症,如潮热、出汗等症,即可诊断为POF[3]。

3.3治疗雌激素、孕激素序贯疗法建立人工周期,方法如前述,采用此法可解决POF患者的潮热、盗汗、心悸等缺雌症状,还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年龄的提前,有些患者还恢复排卵且妊娠。但必须掌握适应证、禁忌症,严密监测,耐心指导,及时调整,适时终止。POF常有肾阴耗竭而肝肾之火上延,所以加用中药以滋阴降火、补肾活血治疗效果较好。若POF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伴随或继发性疾病,则需要治疗原发病或伴随疾病:①免疫治疗:对血中自身免疫抗体阳性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者,可应用阿斯匹林治疗。②伴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甲状腺和肾上腺疾病应调整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免疫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治疗[4]。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卵巢早衰的疗效。方法对42例卵巢功能早衰(POF)病人进行临床治疗并进行追踪观察。结果34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31例月经基本正常,3例恢复正常月经并排卵妊娠,3例不满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早衰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早衰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论文

1非手术疗法

1.1中药内服和外用中医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其病理基础。风寒湿邪外袭,致湿淤内积,气机阻滞,故肿痛并见。治以活血止痛,祛风湿,补肝肾。洗膝方中红花、丹参活血化淤,消肿止痛[2];伸筋草、花椒、制草乌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桂枝温经通阳;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并引药下行[3]。中药熏洗具有明显的消炎、镇痛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关节囊及滑膜炎症,松解关节黏连,恢复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弹性,改善骨内微循环,降低骨内压,直接改善疼痛症状,达到治疗目的[4~6]。

1.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在骨伤科临床上应用广泛。针灸治疗可分为针刺法、刺络拔罐法、火针温灸拔罐法、水针穴位注射法。各种治疗方法在取穴上较相似,主要以局部取穴为主,如常取血海、膝眼、委中、阳凌泉、阴凌泉、梁丘、足三里等。针灸的根本作用在于消除膝关节周围的韧带和肌附点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的无菌性炎症,改善整个膝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而收到治疗效果。

1.3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适用于该病的中后期。每次每膝注入透明质酸钠2ml,连用3次即可。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可改善滑液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强关节液的黏稠性和润滑性,保护软骨,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7]。

1.4手法治疗手法治疗适用于该病中后期,特别是当膝关节功能受最适宜。用揉、、推、拿等法松解膝关节周围的肌肉,接着铲、刮、弹、拨及上、下、左、右推挤髌骨,用被动加力过伸、过屈膝关节的重手法以恢复其屈伸功能,并嘱病人加强股四头肌的等长、等张锻炼[8]。

1.5功能锻炼本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患肢功能锻炼。以主动不负重活动为主,先作增强股四头肌肌力练习,再逐渐练习关节活动。对膝关节的结构、功能做评价,制定合理的运动量,通过各种保护措施降低关节面压力、扭转力,维持和改善肌肉的张力,防止关节损伤和过度受压。一般情况下,每日锻炼不少于30min,尽力屈伸膝关节不少于60次。嘱病人日常生活中,坚持少负重,多活动,动静结合,交替并用,以巩固疗效。

2手术疗法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治疗方法,目前主要分两类:一是保留关节面,以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延缓骨关节炎发展为目的的手术,包括截骨术、肌肉松懈术、关节清理术、软骨下骨钻孔术、软骨移植术[9],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细胞移植、生长因子和基因治疗等;另一类需切除关节面,如关节切除术、关节融合术,和目前应用最多的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近年来由于关节镜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运用关节镜治疗本病的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关节镜下手术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提倡。关节镜下可彻底检查关节内的病变,针对病变给予治疗,如取出大的游离体,咬除骨刺,修整磨平关节面等[10,11],从而改善关节的活动度,缓解膝无力;清除引起关节积液的增生滑膜,减少滑膜炎渗出的性状改变的滑液,改善关节内环境,促进损伤的软骨修复[12],从而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缓解疼痛。

3讨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祖国医学中属“痹证”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是该病的病理基础,而气机阻滞、湿淤内积、经络不通是肿痛的关键。西医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老年性退行性疾病,其发生常与年龄、遗传、负载过重、关节活动过度、肥胖等因素有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的目的是减轻关节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其中增强肌力,提高关节稳定性是关键。纵观非手术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形式上有许多不同,但它们的治疗机理是一致的,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筋膜的紧张状态,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改善膝关节功能的作用。笔者以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手术疗法综合治疗,疗效更佳,值得提倡。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临床上对于治疗本病运用手术治疗也比较广泛,特别是关节镜技术迅速普及和发展,使治疗本病的手段越来越丰富。运用关节镜技术的优点,并加以关节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恢复关节组织的黏弹,重建其对关节组织的保护作用,减少炎性递质对痛觉感受的刺激,营养软骨,抑制软组织的粘连,从而能更好地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缓解疼痛。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膝关节;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论文

1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及时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好在8味以下,4~6味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近期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较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摘要: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并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有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困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思路和方法是:(1)加强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3)加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作用机制的研究;(4)加强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及防治研究;(5)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7)大力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期望通过实现上述措施,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中西医论文: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论文

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例,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将其视为一独立因素处理,基本采用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进而对不同干预措施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到原发病种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偏倚与误差,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肾病等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如将其混为一谈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亦不利于中医疗效的评价。因此建议按照原发疾病,逐个深入研究,加强对单病种疾病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逐渐达成单病种疾病的诊治共识。

又如IgA肾病,其被临床认识已有30余年,据近年的文献报告,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认为它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单纯以某一方案进行治疗,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力穷效微的局面。因此对于此类复杂疾病,在临证中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结合理念。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在寻求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辨病论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证论治以寻求疾病治疗的复杂规律,两者有机结合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治法和方药,方能更为而有效。

再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为例,目前临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点,有时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或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当激素减量时还会复发,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诸多棘手问题。中医药在减毒增效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激素使用的阶段、剂量及反应的不同规律,加以中医辨证用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帮助顺利撤减激素,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西医已有明确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的疾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才有望在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研究,学术创新是亮点,临床疗效是关键,机制探讨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现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之新局面,我个人认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视临床资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医院肾科门诊业务都十分繁忙,许多医院肾科年门诊量达8万~10万人次。大量的临床病例是我国肾病医生研究肾病特别优越的条件,也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病例的原始资料详细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随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以及它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也拿不出确凿的依据。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从科研病人和疑难病例做起,建立电子病历,设计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希望我们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忽视了临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2寻找合理的研究切入点

如何发挥中西医各自特色,形成有机结合以期达到较大的整合优势?以下列举几个不同特点的中西医结合类型加以说明。

2.1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如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方面疗效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压等方面就没有西药快。因此,在对痛风性肾病治疗时常用中药改善肾功能,西药碳酸氢钠、别嘌呤醇或痛风利仙来降尿酸。我科以益肾活血泻浊汤(生黄芪、红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黄等)治疗48例痛风性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显示,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14例,稳定4例,无效2例,显效率58.33%,总有效率达87.5%。

2.2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如重症IgA肾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积极治疗很可能在短期内就发展到肾功能减退,而且进展十分迅速。在治疗这类病例时,凡见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笔者常在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小剂量(30mg)激素加骁悉(0.75g/次,2次/d)。经观察,大多数患者肾功能能稳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临床观察发现单纯西药治疗方案易导致合并感染,如带状疱疹,甚至重症肺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医结合各有侧重例如,狼疮性肾炎在急性活动期,当以西药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配以中药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可以减少激素副作用,对细胞毒性药物的肝损伤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药来保护;如处于稳定期,则以中药调理为主以改善症状,调节免疫紊乱,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蛋白尿,可起到较好作用。

2.4对于临床出现的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发掘中西医结合优势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转运而引起超滤衰竭是影响腹膜透析疗效的常见难题。江苏省中医院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旨在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1]。该研究观察了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在治疗前后透析超滤量、腹膜溶质转运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观察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得出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中西医结合疗效也要经过循证医学的检验

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要沉下心来。任何一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适应证范围)、具体用药的选择和有限的观察期限。根据肾病的特点,其疗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疗在短期看不出疗效,但延长疗程,疗效就显示出来了。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半年至一年为1个疗程较妥。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2],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资助了慢性肾脏病及膜性肾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试图建立被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优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较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试图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明确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膜性肾病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从而确立中医药在难治性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这些研究项目的完成,必将使中西医结合肾病的临床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有巨大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也使得我们有可能在此领域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代人完成不了,还要由下一代人继续下去。

摘要:本文对目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临床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对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提出了针对性研究策略。重点强调了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是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临床研究;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