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饲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饲养论文:实验室动物饲养规范化管理论文
1动物的接收和检疫
在动物接收时,必须获取动物来源(如具有生产资质的动物繁殖场)、动物品种、出生日期(周龄)、性别、生产记录(繁殖方式等)、繁殖场的微生物监测结果、动物出售时的检疫检查结果和其他必要的信息。除动物的订购单、动物送货单、质量合格证、检疫记录等外,还需要确认是否符合实验方案对动物的要求,以保障动物试验的结果。接收时,除了对动物状态进行观察,还需要对运输笼具、垫料以及运输车内部进行详细观察,以了解动物运输过程中的情况。动物到达实验场所后,应该尽可能进行快速接收,根据动物种类、来源不同,放入互相隔离的检疫动物室,进行分区管理。此外,应检查是否患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不仅在检疫期内,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患病或疑似患病的动物要进行妥善的处理,包括向试验负责人进行报告,对该动物进行隔离、淘汰和治疗等处理。动物从接收、检疫、治疗、试验等环节,都必须进行卫生的饲育管理。
2动物和笼具的标识
在试验前,要对动物进行分组,加以标识进行区别。标识应满足清晰、耐久、简便、适用,按照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来实施。不同试验的动物标识应该遵循试验方案的要求,保障同一动物房中的动物标识具有性。笼具应外挂标签,注明专题名称、专题号、动物号、动物辨别号、组别、性别等信息,并通过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给药剂量组。
3不同种属、不同来源、不同试验的动物隔离饲养
对不同的动物种属、来源不同的动物、携带微生物水平不同的动物都应该隔离饲养;特别是对从不同地区购买的动物、从不同繁育场购买的动物,应该严格地执行隔离饲养。另外,好避免在同一个动物饲养室进行2个以上的实验;如果不得不这样做的时候,为了避免相互交叉污染,应该尽力设立必要的隔离,并进行清楚、明确的动物标识。
4动物饲养设施的管理
科学的动物饲养管理,以及完善的操作记录,能够保障良好的实验质量。动物饲养环境的各种指标必须在国家法规要求的标准值范围之内,对动物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素,要求恒定或设定条件的维持、对保障实验结果的重现性非常重要。如动物饲养室的温度变化超出界限,应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包括及时向试验负责人报告,对空调系统进行检查,为了减少对动物和试验结果的影响,在必要时,将动物移入其他的动物饲养室。对于空调系统的运行记录、报告书等需要妥善保存。动物饲养设施内的空气流向应保持一定,并保持室间压差;动物饲养室内的照明应该明暗交替(12h明/12h暗);对于动物饲养设施内的其他设定条件都需要进行定期检查,如排水口是否有盖子,回水弯是否有注水也需要定期检查。动物饲养设施内如果卫生管理不良,如设施内有害虫或逃亡动物,均不符合要求。动物饲养设施内饲养密度不得过高,实验人员或饲养人员应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动物饲养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充分的经验,接受过培训,具有动物饲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实验设施中日常的动物饲养管理必须制定必要的标准操作规程。对动物饲养设施内、动物饲养前室、走廊等地方的清扫、消毒方法和频率进行记录,特别是应该记录应用的洗涤剂、消毒剂的种类,对于这些工作必须制定SOP,并按照SOP来实施。
5动物饲养管理用品的采购、保管和管理
对动物经口食入和身体接触饲料、水、垫料的化学物质、污染的微生物,应该给予重视。最理想的情况是上述材料没有污染,但是,采购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在采购饲料、垫料时,设定杂质许可浓度范围,使用符合标准的材料。同样,要设立水质标准,并对动物饮用水质进行检测。饲料常规营养成分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924”,动物饲料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指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4924”。动物饮用水的水质标准,水中污染物含量检测符合近期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GB14925)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动物饲料的保管场所,应该和动物饲养场所隔离,以避免动物的排泄物或实验物质对饲料产生污染。为了避免极端环境条件引起饲料的变质,应该配备空调或低温设施。此外,还应该防止害虫的入侵和繁殖,保管场所不得出现昆虫、啮齿类的粪便和垃圾等。动物饲料不得靠墙壁放置,也不得直接放在地面上,同时,动物饲料库房内应该遵守先进先出原则,好不要使用超过制造日期3个月后的饲料。因此,饲料需要放置在地台上,另外,清楚标明批号、制造日期、收纳日期。饲料袋开封后的饲料,应放置在密封的饲料桶中,并移放某处保管。另外,饲料和垫料在接收时需要符合接收标准,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相应的灭菌。对灭菌状况要进行确认,对给料方法(如实验药物混合在饲料中)、垫料的种类、使用量和交换情况等也要进行检查。对于动物饮用水,特别是动物饮水是井水、自来水或其他水源,是否经过氯气、过滤、去离子、蒸馏等处理,动物的给水是通过给水瓶还是自动饮水装置,饮水瓶的清洗、灭菌方法等需要在SOP中进行规定,并且与前述的分析数据和标准进行对照,确认对水的管理合适。自动饮水装置是否有堵塞,吸口管部的清洗是否适当都需要定期检查确认。
6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动物排泄物以及附着的污物,还有一般生活垃圾、一般污水等,均需要进行卫生处理。这些可以大体分为固体和液体物质,前者主要进行焚烧,后者通过净化槽等进行处理。焚烧的对象主要是粪便、垫料、饲料残渣以及动物尸体。在焚烧之前或者送到焚烧处理机构之前,需要进行临时保管。临时保管要指定保管场所,防止恶臭发生,以及防止害虫、野鼠的侵入,以免成为污染源。尸体大部分经冷冻保管。另外,污水通常通过净化槽贮留,用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动物饲养管理设施内产生的垃圾包括垫料、注射器、手套等为医疗垃圾,应该由专业机构进行处理,严禁随意处理,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实验剩余的供试品要集中收集,统一由专业机构处理,严禁随意倒入下水道。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要放入专门的锐器桶内,不能随意丢弃,以免对实验人员或动物造成伤害。
7动物的管理、观察和给药
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必须具备按照SOP要求进行动物管理和动物实验操作的技术和经验。具有临床症状的观察、体重测定、摄食和给水量测定、给药、生物样本(血液、尿、粪便等)的采集和其他基本的实验手法,还必须掌握所承担的实验相关的各种检查。实验人员和饲养人员的简历和培训记录要妥善保存。动物的每日观察应按照相关的SOP进行,在发现死亡或濒死动物时,对濒死动物应该按照相应的SOP尽快处理。
8质量保障部门的检查
对于已经结束的实验,根据试验方案或SOP,质量保障部门(qualityassuranceunite,QAU)需要对动物饲育管理的下列方面进行检查:1)动物的订购、接收、动物种属、来源、数量、年龄等;2)动物的检疫、驯化;3)试验前、试验中的患病或死亡动物的处理(诊断、隔离、处置);4)动物的环境条件:笼具、垫料的更换、温度、湿度等记录;5)饲料、水、垫料的污染物分析;6)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洗涤剂或杀虫剂的使用。总之,GLP法规符合性动物饲养管理机构,应该重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对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保障研究结果的,不断提高机构的建设和质量水平,为我国的生命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作者:张琳 李保文 汪巨峰 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饲养论文:传统饲养方式经济效益论文
1传统饲养方式墨江养牛业的现状
1.1牛存栏量大,农户养牛普遍
据墨江县统计局资料,2013年末全县牛存栏量达13.62万头,其中黄牛9.13万头,水牛4.49万头。全县能繁母牛4.36万头,其中黄牛2.66万头,水牛1.7万头。养牛农户占总农户的90%左右,少则每户饲养1头耕牛,多数农户养牛数量在3~6头之间,也有饲养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规模较大的饲养量达158头。冷凉山区以饲养黄牛为主,低热河谷区饲养水牛为主。牛是山区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全县69万多亩耕地,耕作方式上,农业机械化普及率不到30%,大部分山区农民养牛主要用来耕田的传统思想还在根深蒂固。
1.2养牛提供的肉食产品和经济增加值少
2013年全县出栏肉牛19980头,出栏率14.6%,个体产肉量90.84kg;牛肉产量1815吨,占全县肉类总产量的8.2%;养牛业产值0.63亿元,占全县畜牧业产值的10.16%,充分说明了牛的饲养量大,饲养管理技术落后,出栏率低,个体产肉量小,经济效益差。目前本县牛肉供不应求,部分肉牛需从县外调入屠宰供应。
1.3饲养方式传统落后
农民养牛最普遍的饲养方式,是利用草山草坡天然牧草放牧饲养,早出晚归,牛的长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季节水草丰茂,牛的长势良好;冬春季节水冷草枯,牛停止生长,甚至掉膘减重,一年养牛半年长,年增长量小。全年基本上不补饲精料,只有草枯农忙时的耕牛,才有机会享受到少量的精料犒劳。实施商品牛羊基地建设项后,养牛示动态范户建起了青贮氨化池,部分农户用青贮氨化料作为补充料,在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4种草养牛工作已经起步
人工种草试验示范工作从1986年开始,经过近30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筛选出一些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的牧草品种,累计人工种草3.573万亩,建立草种基地700亩,每年可提供种子、种苗70余千千克,种草养牛已经被农户接受。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推广速度缓慢,牧草退化严重。
1.5牛冻精改良肉牛初见成效
墨江县从1998年开始建立牛冻精改良网点,到目前累计建立冻改点7个,完成配种12160胎,产杂交牛10682头,经过杂交改良的牛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但是,由于项目没有持续投资,推广资金投入少,加之此项工作技术要求高,养牛分散,配种难度大,所以项目断断续续难于维持,推广工作艰难。
1.6大量农作物秸秆饲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据测算,2013年全县农作物秸秆产量达31.12万吨,但饲料利用率不到10%,绝大部分被告浪费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肉牛潜力巨大,有待开发利用。
2传统饲养方式发展养牛业的有利条件
2.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农民增收的作用已被各级党、政府领导所认识,并已开始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特别云南省委、政府下发《关于把畜牧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若干意见》之后,市、县两级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划,并制定了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畜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党委、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2自然条件优越
北回归线穿过县城,把墨江版图一分为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适合牧草长生,又为养牛提供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可食牧草种类多达数百种,全县天然草山面积达302万亩,其中有效草场面积267万亩,能够提供较好的天然牧草,又有实施人工种草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的秸秆饲料资源。
2.3群众基础好,牛的饲养量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原集体管理的大牲畜全部承包到户饲养,山区农民都有传统的养牛习惯。承包到户后牛的存栏量增长很快,从当时的7.8万头增长到目前的13.62万头,具备了年出栏4万头左右肉牛的存栏基础,出栏率可提高到25~30%。
2.4交通条件较好
国道213线,高等级公路G851线和省道0538线交汇于墨江县城,县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从各乡镇到公路主干线都不超过3小时的车程,从县城到省城昆明和普洱市府均可3小时内到达。昆-曼国际大通道和泛亚铁路中线穿城而过(将开工),有利于墨江县的肉牛产品销往东南亚国际市场。
2.5市场前景广阔
绿色食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墨江县自然生态良好,全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1%,也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牛在山清水秀的天然牧场上放牧生产,可谓是绿色无公害食品。由于肉食结构的调整,增加了民众的牛肉需求,推动了牛肉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养牛户的收入,刺激了养牛积极性。所以,牛肉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3传统饲养方式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3.1农民商品意识不高
长期以来,农民对牛的经济用途,从表面上看是役肉兼用,实质上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耕作需要,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培育耕牛而展开的,从根本上忽视了肉用性能的开发。有的农民从不卖牛,甚至把养牛多少作比较当作荣耀。传统、封闭、非专门化的生产模式是导致养牛商品意识不高,经济效益欠佳的重要原因。
3.2饲草营养结构不合理
县内天然草场以禾本科为主,既便是人工草场也多为臂形草、狗尾草、宽叶雀稗、象草、皇竹草等禾本科牧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科牧草在饲草中的所占的比例太少。非蛋白蛋补充利用技术没有推广,补充精料习惯正在起步。所以,牛靠自然放牧所摄入的营养中蛋白质含量严重不足,能量不高限制了牛的生长速度。
3.3牛品种退化,个体小
由于长期闭锁繁育,近亲繁殖,牛的品种退化严重,个体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根据对市场上交易的成牛水牛30头、黄牛47头进行体尺测量估量,水牛平均体重为378kg,黄牛平均体重为221kg,体重约为良种杂交改良牛的一半。
3.4饲养管理粗放
只放牧不补饲的饲养习惯,使牛的营养摄入不足,特别是冬春枯草季节差距较大,牛的生长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牛厩建设简易,均为全开放或半开放型,春、夏、秋、冬一个样,风、雨、寒、热无防护,对牛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
3.5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全县虽然基本实现了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但是大量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安心扎根农村的多为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劳动者。科学养牛知识和疾疫防治知识普及难度较大;商品意识淡薄,传统落后的饲养方式还占主导地位。
3.6投入严重不足
每年财政对养牛业的投入很少,养牛示范项目、肉牛冻精改良网点建设覆盖面十分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养牛业发展的需要。墨江县是部级特贫困县,财政收入少,农民都比较困难,无力对养牛业更多投入,牛厩因陋就简,水槽料槽不配套,青贮氨化设施缺乏,现代养牛技术难于推广。
3.7疫病威胁严峻
俗话说,家有千罐,血财不算帐。充分说明了动物养殖业是高风险的行业。国家只重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已经得到一定控制。然而,由于农户防病意识差,基层兽医技术力量薄弱,牛出败、气肿疽,寄生虫病,内科疾病等防治仍然存在较大空档,一旦疫病发生,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3.8产业化程度低
缺乏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的带动,养牛生产几乎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饲养规模小,零星分散,没有形成专业化的生产。由于养牛场(大户)少,拿不出拳头产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畜产品加工几乎空白,肉牛全部以原料的形式进入市场,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产品副加值,提质增效困难。
4发展养牛业的对策措施
4.1改变饲养管理方式
建立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牛的生长潜能。一是改变传统放牧饲养的习惯,建立起“厩养与放牧,放牧与补饲”,以品质人工牧草、青贮料、氨化料、非蛋白氮、添加剂、精料补饲相结合的饲养管理模式;二是逐步推广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现代肉牛生产管理模式,缩短饲养育肥周期,减少维持消耗,提高草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4.2改变经营模式
明确牛的经济用途,逐步实现从役用为主到肉用为主的转变。据统计,2013年全县有役牛6.27万头,每头役牛平均负担耕地11亩,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要对广大养牛农民宣传农业机械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山区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加快普及机械化耕作技术,把大量的劳动生产力解放出来,使役用牛退役,通过短期育肥,成为商品肉牛,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4.3改善草料营养结构,注重草料营养平衡
饲草饲料是发展养牛业的物质基础,草料中含有而平衡的营养要素,是肉牛快速生长的前提。立足本县实际,要解决自然草料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微量元素不足的问题。一是人工种草时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牧草品种,如红三叶、白三叶、紫花苜蓿、大结豆、特高黑麦草等;二是利用牛能够利用非蛋白氮的特点,酌情添加尿素等非蛋白氮源;三是推广使用“牛羊舔砖”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剂;四是制作青贮、氨化饲料增加营养,提高饲料价值。
4.4加快推广肉牛杂交改良技术
推广实施肉牛杂交改良技术,是改良本地牛群,提高肉牛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墨江县10多年的肉牛良种冻精改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杂交肉牛个体大、增重快、肉品好、效益高。据调查,1.5岁的杂交牛其个体和销售价值与3~4岁的本地牛相当,改良效果十分明显。随着群众认识程度的提高,这一技术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冻精改良配种网点,争取到2020年全县15个乡镇肉牛重点产区,都能推广应用肉牛冻精改良技术。
4.5通过培训示范,提高农民养牛水平
培训工作开展的好坏,关系到肉牛生产发展的快慢,也关系到养牛经济效益的高低。通过技术培训,把实用技术传到千家万户,使技术真正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以养牛大户、示范户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每次培训一个单项技术,经过反复多次的培训,使每个养牛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以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促进肉牛养殖水平的提高。
4.6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养牛经费的投入
肉牛养殖周期长、投资金大、风险高。肉牛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支持,要有项目的规划和扶持计划,没有政府项目资金支持难于快速发展。过去已经实施的商品牛羊建设项目,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有发展规划和计划;二方面要继续争取国家和省级的项目扶持;三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招商引资,使有钱的老板改行投资肉牛发展;四是要通过示范让群众看到肉牛养殖具有的良好经济效益,鼓励广大农民自筹资金投资养牛。
4.7重视疫病防治工作,降低养牛风险
按照国家要求,动物防疫部门要认真作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检疫、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工作,及时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把疫病造成的损失降到低。
4.8培育肉牛龙头企业、加快现养牛进程
政府要注重支持培育肉牛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加快养牛产业化进程。以肉牛原料生产为突破口,培育肉牛养殖大户和营销大户,原料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引进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以原料生产促进加工业的发展,加工业的发展又带千家万户农民进行原料生产供应的良性循环,从而做强做大本县肉牛产业。
作者:白云伟 单位:云南省墨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饲养论文:科学教导论文:饲养活动的科学教导价值
作者:张群 单位:南通师范及时附属小学幼儿园
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可以开展了“春种夏收”这一科学种植活动;当进入五月黄金周,天气渐渐热了起来,各种花鸟鱼虫也纷纷活跃起来,可以安排“蚕宝宝的一生”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们一起养起了蚕宝宝.活动伊始,首先在班级“小喇叭广播站”栏目张贴了一张热情洋溢的邀请函作为活动的前期准备,让小朋友及家长明白本次活动的意义、目的、要求,激发家长及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旨在构建幼儿与动植物之间和谐、乐观的互动关系.分工合作,担负种植与饲养的责任在种植区里幼儿和家人共同种植一盆小种子,标上姓名及种子的名称带到班级自然角中来,并每天为自己的小种子浇水;老师提供给每位孩子一个用透明塑料袋制作的小小记录袋,在袋子上方统一用标签注明幼儿姓名,整齐排列在种植区旁的墙面上,取名为“我的新发现”,在记录袋里给孩子准备五彩的记录单给他们做观察记录;同时发动家长力量和孩子共同搜集与自己种植的种子相关的资料、图片,在种植区旁布置成墙饰,分为三大版面:“你听我说”(文本资料)、“我指你看”(单子叶、双子叶分类图)及种子的照片.饲养区里则更热闹,有小朋友竟然从养蚕专业户带来了168条小蚕宝宝.面对这168条蠕动着的小生命,孩子们兴奋不已,班上立即沸腾了起来,让蚕宝宝住在哪里?成了当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连家长们也加入了蚕宝宝的谈论话题,于是笔者立即号召幼儿与家人一起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如何为蚕宝宝安家?第二天,孩子们纷纷带来了有关资料,并带来了许多纸盒.据资料表明,纸盒透气性、吸水性好,适合做蚕宝宝的家.我们把蚕宝宝分别安置在十个大纸盒中,蚕宝宝终于有了舒适的家.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桑叶何处寻?大家都知道,在城市里想寻找大量的桑叶是相当困难的,孩子们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有的在公园里、有的在小河边、有的在亲朋好友家旁发现目标,总之是积极想法子寻觅桑叶.大家发现目标相互转告,孩子们以桌次为小组,轮流负责给蚕宝宝提供桑叶,有的孩子还把喂不完的桑叶擦干净放入冰箱保鲜以备后用.孩子们在和家人一起为蚕宝宝安家和寻找桑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强了自身的责任心,这也是幼儿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情感态度培养目标.集思广益,解决种植与饲养的问题眼看着苗儿越长越高,孩子们都知道哪些苗儿是单子叶,哪些苗儿是双子叶.可令人发急的是苗儿需要养分才能开花结果呀.于是,我们立即召开班级讨论会,有的孩子说看见过把蛋壳放在花盆中的做法;有的孩子神秘地和笔者商量是否可把尿尿浇在里面……第二天,就有小朋友用饮料瓶装来了淘米水或用塑料袋装来了发酵后的烂苹果.笔者让他俩告诉了大家淘米水和发酵烂苹果的妙用.于是,经常会有小朋友带淘米水和烂苹果.
有些小朋友的家长还用饮料瓶为苗儿做了好几个洒水壶,说用洒水壶浇水泥土不易板实,苗叶儿也能得到滋润.班上的玉米苗、花生苗、土豆苗、大豆苗、豌豆苗、香瓜苗,还有向日葵、马蹄莲、芹菜、小白菜、芋头等等,越长越旺,有的已开了花、有的已长出了细长的青藤,真是叫人看了心喜.饲养区的好景也不长,不知是天气太热,还是空气不流通,24小时天长大的蚕宝宝忽然在两天之内死了许多,只剩下一小半了,孩子们都很难过.经过询问,估计是出现了病蚕,引起了交叉感染.为了尽快减少蚕宝宝之间的感染,应采取什么办法最为合适呢?为此又一次召开班会讨论,孩子们纷纷要求带回家喂养,老师同意了小朋友的提议,并为每个孩子折了一只小纸盒,订了一本小小观察记录本.就这样,每个孩子都领养了几条蚕宝宝.老师要求他们认真负责地喂养,并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等蚕宝宝结茧了再把蚕茧带到幼儿园里来.过程中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关注点和遇到的难题,及时组织幼儿讨论,使科学活动成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活动,并不断发掘、生成和深化教育.观察记录,感知植物与动物的生长引导幼儿利用自由活动时间随机观察,及时发现,及时记录,或者利用集体观察时间一起观察、发现、记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其中,老师可以启发幼儿按时间先后在记录单上编号并按序放入袋中,还可以鼓励幼儿交流记录结果,相互验证记录是否符合事实,同时让孩子邀请家人一起观察,共同验证.在幼儿记录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趣事.一次有个小朋友一会儿就记录完毕了,笔者拿着他画着两片嫩芽的记录单找到他的种植盆瞅了半天,连个小绿点儿也没发现,心里又好气又好笑.于是找他交流记录结果,小朋友神情慌乱起来,支吾了半天说:“人家的种子发芽了,我的还没有,心里真着急,我想我的种子长出来可能是这样的吧,就画下来了,我以后不再乱记录了.”笔者抓住机会告诉他:“可能是水浇得太多种子烂了,你和家人再重新种一盆带来吧,相信你的种子会发芽的,随便记录是不科学的.”自蚕宝宝给大伙儿领养后大概过了十几天便陆陆续续有小朋友带蚕茧和观察记录本来了,带来的茧有黄茧、有白茧;有的茧大、有的茧小.老师把这些茧分装在纸盒中,并让孩子们向同伴介绍自己图文并茂的观察记录.这段时间里,班上最集中的话题便是你的蚕宝宝结茧了吗?为什么小药盒适合蚕宝宝结茧呢?还要等多久飞蛾才能破茧而出呢?……随着问题不断地增多,孩子们围着纸盒看呀,说呀.终于有24小时,及时只飞蛾出来了,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接连飞出.孩子们兴奋极了,为了分辨飞蛾的雌雄,他们争论不休,为了得出正确结果,他们求助家人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分辨飞蛾雌雄的依据.争论不休的雌雄大战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身体肥而屁股圆的为雌飞蛾,反之为雄飞蛾.当幼儿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教师不要任意在幼儿的观点中进行裁决,而引发他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最终得出正确结论.成果展览,分享种植与饲养的收获初夏之时,孩子们的种子从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总算有了收获的希望:豆儿结了荚,花生结了果,马蹄莲针尖般的绿叶长了一尺多高,芋头的叶子成了一把小伞,土豆长得肥又大,香瓜也结了瓜纽.这些植物的生长现状连同孩子们的记录,自然地组成了成果展览,面对这些,孩子们兴奋极了,家长们也乐开了花,沉浸在一片收获成功的喜悦之中.在老师的帮助下,雌雄飞蛾成双成对地安置在纸盒中,看着这些丁点也不动弹的飞蛾们,孩子们又心急了:啥时才能产下蚕卵呢?当看到雌飞蛾产下的卵由淡黄色变成黑色时还是心急:蚕卵啥时才会变成小蚁蚕呢?当小蚁蚕在软纸上扭来扭去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闪动着喜悦的光芒.蚕宝宝的一生又将重新开始了,可孩子们的兴趣依然很高.于是,笔者把这一科学饲养活动精心设计了一面主题墙饰———“蚕宝宝的一生”,其中包括小朋友的问题、老师的回答、我的观察记录、从卵到飞蛾的图片及标本、孩子们的喂养照片等,这一墙饰也赢得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忠爱.从孩子和家长的参与状态中不难看出,种植与饲养活动已成为他们自觉的、主动的探究行为,因此他们怀有极高的热情,并专心致志地投入到这些活动中.
培养幼儿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兴趣自然角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可使幼儿了解自然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又能对孩子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孩子在参与自然角中的种植与饲养活动时,有老师的积极鼓励,也有家长资源的有效发挥,这样可以利用集体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孩子体验突破难题的快乐,激发其进一步探索奥秘的兴趣和信心.教会幼儿提问、假设、实验、观察的科学方法种植与饲养活动包括操作、观察、记录等具体内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让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寻找答案,能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观察记录的验证过程中给幼儿有出错的权利,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不当做法,有利于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品质;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支持幼儿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提高幼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幼儿有关动植物的生长、形态等知识经验让幼儿做自然角日常管理的主人,能在充分培养其责任感的同时丰富相关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其中,建立学习档案可以帮助幼儿记录和思考他在种植及培育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如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泥土、养料等);完整的学习档案还能激励幼儿反思自己的学习,使其在事物变化的现象与个人知识经验之间建立强有力的联系;同伴间的探讨与交流又有助于相互修正补充各自的观点,并引发新的问题和更深层次的探究.总之,在种植与饲养活动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能使幼儿获得科学经验,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发现的喜悦,挑战的勇气和成功的快乐.
饲养论文:鲶形目鮰科成鱼饲养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总结了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鱼种放养、日常管理、鱼病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养殖户健康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参考。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鮰,又名沟鲶,属鲶形目鮰科。原产于美洲,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能力强、肉味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目前在我国主要以池塘养殖为主,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生产稳定、不受面积大小限制等特点,适合我国大部分淡水水域养殖。笔者根据多年养殖与研究经验,现将斑点叉尾鮰成鱼健康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条件
1.1养殖环境
要求生态环境良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在不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交通、电力方面的便利。
1.2池塘条件
池塘为长方形,东西走向,面积在2000~6667m2,水深1.6~2.0m。池底平坦,淤泥少,有注排水设施,进排水方便,水质清新,pH值7.0~8.5,每口池塘配备3kW增氧机1台,2.2kW潜水电泵1台。
二、鱼种放养
2.1清塘消毒
鱼种放养前15d,先清除池底淤泥,保持水深6~10cm,用生石灰900~1125kg/hm2进行消毒。消毒2周后,施有机肥1500kg/hm2,然后逐渐加水至1.5m,待池塘水体中出现大量浮游生物后即可放苗。
2.2鱼种消毒
斑点叉尾鮰鱼种必须到正规场家购买,鱼种要纯正,宜就地购买,以减少运输损伤。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泡5~10min。以杀灭鱼种体表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具有消炎作用,从而增强鱼种的抵抗力。
2.3放养模式
一般放养大规格斑点叉尾鮰鱼种1.2万~1.8万尾/hm2,鱼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表无伤、活动能力强,同时可以套养规格为50g/尾左右的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600~750尾/hm2。不宜套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否则不利于斑点叉尾鮰的摄食和生长。
2.4放养时间
斑点叉尾鮰宜选择春节前后放养,因为冬季水温低,伤亡小,能延长鱼的适应时间,增长生长期,有利于鱼苗早开食、早生长。好于晴天现捕现放。鲢、鳙等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可在4月上旬进行。
三、日常管理
3.1投喂
斑点叉尾鮰属于摄食性鱼类,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正规厂家符合质量标准的斑点叉尾鮰专用颗粒饲料,切不可使用霉变过期的饲料,以保障斑点叉尾鮰的体色和品质,并获高产。投喂时须做到投匀、投足、投好。鱼种阶段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5%,成鱼阶段为鱼体重的4%~6%。具体投饲量应根据水温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斑点叉尾鮰喜欢弱光摄食的习性,开始驯化摄食颗粒饲料的时间应定在黎明和傍晚,每天2次,经过10~15d的驯化后,就可定于每天8∶00和17∶00定点投喂。投喂要坚持“四看”和“四定”。“四看”,即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一般阴雨天少投或不投食,鱼摄食少时少投食。“四定”,即定位、定时、定量、定质。另外,为了观察鱼的吃食情况,应在池中搭设饲料台,这样既能掌握投饲量,也易于残饵清理和疾病防治。
3.2巡塘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查看水质,观察鱼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捞除池中杂草、污物、死鱼,保持塘口清洁卫生,并做好塘口记录。
3.3水质管理
斑点叉尾鮰窒息点低于四大家鱼,耐低氧能力相对较差,易浮头或泛塘,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过程中要长期保持水质肥、活、爽,透明度保持在25~30cm。定期注排水,7—9月每10~15d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cm。水色过浓,透明度低于25cm,应及时冲注新水。每月用生石灰150~225kg/hm2全池泼洒,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于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预防。
养殖池配备的增氧机械,每天于午后和清晨各开增氧机1次,每次2~3h,高温季节每次3~4h。闷热或阴雨天气及傍晚下雷阵雨,提早开机,鱼类浮头应及时开机,中途切不可停机,傍晚不宜开机。
四、鱼病防治
斑点叉尾鮰抗病力相对较强,患病少,很多情况是养殖水体环境不良、饲养管理不善而造成病原体侵袭所致。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采取综合防病措施,以预防为主。主要措施有:①在鱼苗、鱼种入塘前,应严格消毒,用2%~4%食盐水浸浴5min或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min。当鱼苗、鱼种下塘15d后,1m3水使用1~2g漂白粉泼洒1次。②在高温季节,饲料中按每千克鱼体重每天拌入5g大蒜头或0.47g大蒜素,同时加入适量食盐,每次连续6d。③巡塘时,若发现死鱼应及时捞出,埋入土中。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洗消毒,可用2%~4%食盐水浸浴5min,或20mg/L(20℃)高锰酸钾溶液浸浴20~30min。④鱼体转运时温差不能超过3℃,池塘换水时换水量不宜太大,以免鱼体产生应激反应,降低鱼体抗病力。⑤平时除定期用生石灰消毒外,还可不定期使用水质净化剂改良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多维,预防鱼病的发生。
五、收获
5.1捕捞
到8月底部分斑点叉尾鮰已达上市规格,可起捕上市,让小规格斑点叉尾鮰继续生长,提高净产量。斑点叉尾鮰用网捕,拉网3~4次,上网率可达90%以上。捕前10h应停止投喂。
5.2运输
长途运输前,斑点叉尾鮰应停食1d,排除粪便,减少运输途中对水质污染,这样可以提高运输成活率。
饲养论文:鸡饲养管理成本控制论文
蛋鸡青年鸡的饲养目的有以下几点:首先为了适应规模化蛋鸡养殖业的需要,使蛋鸡品种发挥较大的生产潜能;其次是减少蛋鸡饲养场育雏期成本的投资,有利于设备利用较大化,降低青年鸡的育成成本,只有达到上述要求才能使青年鸡场和蛋鸡场达到双赢。青年鸡的育成成本才是我们讨论的要点。就当前养殖情况来说,青年鸡成本控制是必须的,如何把成本降到低才是养殖者生存的关键,就如现在生猪的行情也是一个成本的控制问题,只有把毛猪成本降下来才能更好地生存。现在的肉鸡、青年蛋鸡也是这样。
1青年鸡成本组成
对于青年鸡饲养者来说,品质的青年鸡才能开拓市场。但如何饲养出品质的青年鸡还能把成本降下来这才是双赢。成本控制是青年鸡饲养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青年鸡饲养者能否生存的关键。那么如何降低青年鸡的饲养成本呢?我们先认识一下青年鸡的饲养成本组成:场房设备折旧的费用;鸡苗成本;饲料成本;煤电水费;药品和疫苗费用;工人工资和管理费用以及其他杂项开支。其中后五项费用是可控制的,是可以通过管理手段来减少的。
2采取措施
2.1确保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的成本
使用高营养品质的颗粒全价饲料缩短雏鸡的采食时间,养好快速采食的良好习惯,确保一周体重和胫骨长超过标准。这样能保障鸡只消化系统得到较大限度的发育,保障以后生产过程中饲料代谢的。确保一周的体重超过标准:以确保消化系统快速发育。一周体重达标准之后,才能确保其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快速发育。采取的有效措施是:做好开水和开食工作,确保及时天雏鸡有两次吃饱料。做好前10个小时的开食工作,保障雏鸡随时吃料和喝水。前10个小时每一小时洒料一次。保障最快速度提高雏鸡的饱食率,进而提高雏鸡的自身抵抗力。同时加强一周内管理刺激雏鸡食欲,使用高营养品质饲料增进采食量,确保一周末体重和胫骨长超过标准,以确保消化系统快速发育。一周体重达标准后,以确保其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快速发育。鸡只采食速度的提高有利于腺胃炎疾病的预防。加入的饲料短时间吃完,则饲料在舍内高温情况下就不会发霉变质,则能杜绝腺胃炎的发生,也就能保障和提高鸡只对饲料的利用率,能顺利的解决4周后体重不达标准的现象。鸡只准时安全出栏自然就降低了饲料的成本。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使用高营养品质饲料缩短采食时间,使8日龄后每天下午净料2~3个小时,加料次数不少于4次。有利于预防腺胃炎的发生。每次加料时一定要让鸡吃完料再加。8日龄后每天关灯前3个小时让鸡把料吃净。延长使用小料桶的时间,确保雏鸡采食方便。尽量增加加料次数。0~4日龄每天加料不少于8次,5~10日龄每天加料不少于6次,11日龄后每天加料次不少于4次。使用品质饲料控制喂料有利于青年鸡的成本控制。笔者的观点是在青年鸡育雏过程中体重达标准即可,但胫骨长要以超过标准为好,不要过分追求大体重,可以采取3周后的控制喂料办法控制好体重以减少饲料的投入,体重控制了但胫骨长还是很好。控料加大了鸡的活动量,也有利于雏鸡均匀度的提高。每个品种都有它的品种标准,达标准是好的。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使用高营养品质饲料缩短采食时间,保障体重达标准和胫骨长超过标准,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喂料时间。使雏鸡形成抢料吃的习惯很重要,提前达到体重才能控制喂料时间。
2.2合理控制育雏时的温度减少煤的投入,降低煤电水费
育雏前几天的温度,31℃~33℃足宜。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我们从国外引进的这几个重要品种的育雏温度不超过30℃。为何建议大家设定31℃~33℃,就是因为考虑到我们的国情及鸡舍的硬件设施。其实我们在育雏过程中不是温度高了就好,而是温差小了温度稳定才有利。雏鸡前几天卧在一起是它的习性,要想让他一个一个去卧的话,只有在高温环境下,这样做燃煤费可以节省0.3~0.4元。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低温接雏:27℃~29℃温度接雏;合适温度(31℃~33℃)育雏1~3天温度在31℃~33℃。精细的接鸡育雏温度控制:接鸡前2小时到雏鸡来后一个小时温度应控制在27℃~29℃,鸡入舍1个小时后温度上1℃,以后每增加一个小时上调1℃,分别是:28℃~30℃,29℃~31℃,30℃~32℃,31℃~33℃。这样鸡群就会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然后每2~3天温度下调1℃,等调到22℃~24℃为好不再下调。
2.3减少药品费用的投入
育雏前的整理工作要做到鸡舍冲洗干净,空舍干燥7天以上(病源微生物都离不开水分,干燥是最廉价的消毒剂),外加20%生石灰水处理地面。这样减少了细菌感染的机会,用药自然减少。加强舍内管理工作,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减少疾病的发生。2周内减少抗生素药品的投入,避免滥用药现象的发生。2周内尽量减少使用抗菌素的次数,因为此阶段各个器官和系统没有发育,过度用药可能会加重肝肾负担,影响到肝肾的正常发育。1周内不能在饲料和饮水中使用灭蝇药品,以防止灭蝇药品对早期的消化吸收系统带来影响,若用量不合理后果会很严重。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使用高营养品质的颗粒全价饲料,减少饲料带来杂病的发生,杜绝病从口入。做好接鸡前鸡舍的清理、冲洗和消毒工作。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给鸡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干净的环境和良好的管理,3周内的雏鸡不会出现肠道问题和呼吸道的问题。
2.4提高饲养密度减少工人工资和管理费用的投入
现在一些青年鸡场,为了方便管理防止疾病的发生,一个(0.5米×0.65米)笼位只养8只,但按合理密度能养到12只,则可以提高1/3的饲养密度。按一个标准化鸡舍(122米×15米),可大约饲养68000只。若按8只/位。则只养45300只。按两个人去饲养,人均工资3000元/月,外加管理费用5000元。按3个月一批去计算,则工资总投入23000元。高密度饲养的栋只鸡工资费用是0.338元/只。现在的饲养密度则是0.508元/只。
2.5采取遮光饲养的思路,确保蛋鸡准
时开产,杜绝因推迟开产造成的损失4周后推行遮光减少光照时间的办法确保开产前的光照刺激以保障蛋鸡的准时开产。同时采取强光开水开食1周,促使1周体重和胫骨长超过标准。2周后开始弱光以顺利吃料为准。采取的有效措施是:使用高营养品质饲料缩短采食时间,保障体重达标准和胫骨长超过标准。使4周前能顺利地把光照减少到8~10小时。这样就能确保16周光照刺激时蛋鸡准时开产。
2.6缩短采食时间是培育高产品质青年鸡的关键措施
缩短采食时间的前提条件是体重达标准和胫骨长超过标准为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管在什么阶段都能保障关灯前2~3个小时的空料时间,这样保障了饲料的质量。即便是进入炎热的夏天也能保障饲料的营养不受破坏。这样才能保障蛋鸡饲养600天的完成。采取的措施就是使用高营养品质的颗粒全价饲料缩短雏鸡的采食时间,养好快速采食的良好习惯。做好开水开食工作保障1周体重和胫骨长均超过标准。8日龄后采取有效的控制喂料办法:进行合理的遮光管理办法;杜绝腺胃炎的发生;减少抗生素药品的使用量以防伤肝和肾。
作者:杨柏萱 单位:河南省新乡市萱蛋农产品有限公司
饲养论文:鸡雏饲养技术重点论文
育雏是指1—42天内雏鸡的饲养和管理,育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育成期的均匀度、成活率等指标,育雏成活率的高低又是蛋鸡高产,稳产的前提,所以育雏是蛋鸡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现就如何提高鸡育雏成活率,介绍如下:
一、育雏前准备工作
1人员准备选出技术精、责任心强的职工作为育雏人员,保障人员的质和量,做好思想工作,使之做好精神上、物质上、技术上的准备。
2订雏订购雏鸡时,应选择信誉好的孵化场,订雏的数量应稍多于产蛋初期笼中所容纳的总量。
3选舍与消毒选通风、安静、干燥、保暖的地方做鸡舍。在进鸡前一周,将鸡舍清扫干净,设备冲洗完后,进行彻底的消毒、熏蒸。方法是: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10毫升,高锰酸钾20克的比例混合(注意一定要先放高锰酸钾,后放福尔马林),使其产生大量烟雾,然后迅速关闭门窗,经过24小时后开窗将烟雾放完后关闭门窗5—7天,进雏前24小时,将育雏舍预热到34度左右,相对温度69—70%,备好饲料,药品,疫苗。
4饲料的准备按雏鸡的营养需要配合好易消化、营养平衡的饲料,料要新鲜,防止霉变。
5选雏雏鸡宜选羽毛整洁,眼睛有神,叫声洪亮,较活泼,摸腹部,柔软有弹性,脐带收的好,握在手中挣扎有力的健康雏鸡。
6运雏在运输前,有条件的好先给雏鸡饮5%的糖水,并按比例加红霉素等抗生素以减少运输引起的应激反应。运输雏鸡要用专用的运雏箱。如装100只雏鸡应用规格为45×60×18(厘米)的硬纸箱,纸箱四周和顶盖打一些直径为1.5~2厘米的透气孔。夏天装雏密度要小些,并要携带防雨苫布;冬季要准备防寒棉被和毛毯。本着迅速,安全,清洁卫生的原则,运输途中要勤检查,防止闷热,受压,受冻,受风和日光直射造成伤亡或继发疾病。
7接雏雏鸡运到后,将雏鸡按已计算好的数量放到每层笼中,小鸡一般放在最上面的几层中,因为上层温度较高和便于管理,放好小鸡后,要尽快给水,水要用温水,并加入5—8%的糖水或葡糖糖水。等2—3小时后再给料。料可撒在浅盘或纸上。
8调整采食面在笼内饲喂一周后,可逐渐改用笼外的料槽,水槽饲喂,这样可增加采食面积,有利于鸡只均匀发育。
9观察鸡群饲养员除了喂水添料外,还要勤观察鸡的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光照、雏鸡分布情况、粪便情况、温度、适度、死亡率、通风、饲料及饮水情况,同时还需做好通风保温等工作。
二、温度与湿度
温度是决定雏鸡成活率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应适宜,平稳。及时周温度在32—35度,以后每周下降2—3度,一直降到20—22度或与室温相同,育雏室的温度适宜否可根据雏鸡的表现而定,温度低时:羽毛蓬乱,懒动,挤堆,喂饲料时不敢外出吃食。温度高时:展翅,张口喘气,不爱吃食,抢水喝。温度适宜时:雏鸡活泼好动,分布均匀,食欲良好,粪便正常,休息安宁。
在做好保温工作的前提下,注意通风换气,在育雏前10天,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65%,以后50—60%即可。
三、密度
合理的密度可以给鸡只提供均等的喝水、吃料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均匀度,还可预防雏鸡啄肛、啄羽等恶癖的发生。密度过稀,房舍利用度低,造成浪费现象。合理的密度为1—2周龄,笼养每平米60只,3—4周龄,每平米40—30只,5—6周龄,每平米30—20只左右。
四、光照
雏鸡视力较差,为了便于吃料、饮水,控制其体重,应给予合理的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如果白天光照时间达到要求,晚上则不必开灯补光。若遇阴雨天,则白天也需开灯,雏鸡及时周的光照时间为1—2天为24小时,3—7天为20小时,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5瓦,第二周光照时间为15小时,强度为3瓦,第三周至第六周光照时间为8小时,强度为1瓦。
五、开饮与开食
出壳后的及时周是其一生中最关键时期,因预防接种,长途运输,孵化条件不适等,导致出壳鸡脱水和多种应激反应,对这些雏鸡必须给予特殊饲养管理。相对而言,开饮较开食更重要,一般先给其饮用0.01%的高锰酸钾水(以后每周一次),饮水0.4小时后喂料,开食料可用碎大米配合饲料,蒸成半熟,好每100只雏鸡料加3—5个熟鸡蛋黄。喂料时少喂勤添,每天6—8次,二周以内喂八成饱即可,前三天喂湿料以后渐改为干粉料,一周后全改为干粉料,两周后每天喂5—6次,并在饲料中加入1%米粒大小的砂粒,让雏鸡自由饮用清洁的水。
六、断喙
断喙时间为7—9日龄,断喙时上喙切除二分之一下喙切除三分之一。操作时注意不要烫伤鸡舌,为防止出血和减少应激,断喙前2天可在料中加入2PPM维生素K,上笼时,根据断喙情况及时修喙。
七、分群
及时分群:合理饲养密度是提高育雏率很关键的一步,一般饲养密度是由鸡舍的构造、通风情况、饲养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但从经济效益角度讲,饲养商品代可大群饲养,种鸡以小群饲养为好。每群中的弱雏应及时挑出单独饲养,重点照顾。当雏鸡四周龄时,可进及时次分群。至8周龄时进行第二次分群。目前,根据养鸡生产的实践证明,雏鸡到10周龄左右再进行一次组群好。公务员之家:
八、免疫
育雏期间除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鸡舍清洁卫生外,应根据鸡群免疫程序来制定雏鸡的免疫程序表。在育雏期间注意做好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接种工作。
合理进行预防投药有助于提高育雏成活率。破壳的雏鸡在出雏时有轻度失水,出雏后又经雌雄鉴别,注射疫苗等一系列的工序,应适当给雏鸡补充一些口服液盐。雏鸡日粮中应添加有利于消化或有营养价值的添加剂,如复合维生素B、酵母等。为预防白痢和大肠杆菌等病的发生,育雏前两周内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等药物。两周后的饲料中添加球虫灵,复方敌菌净等抗球虫药。
饲养论文: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与其今后的成活率和产量率息息相关,分别介绍育成鸡的饲养和管理,以期指导养殖户对鸡群育成期的饲养。
育成鸡指7~20周龄的大、中雏鸡。鸡群育成期是完成骨骼、体重、输卵管及卵巢发育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以保障体重的增长,从而保障今后高的成活率和产蛋率。因而,鸡群育成期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
1育成鸡的饲养
1.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生长迅速,机体各系统器官发育旺盛,功能逐步健全;长骨骼,长肌肉最多,但体重增长速度较雏鸡慢;羽毛几经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加快,容易引起过肥现象,影响产蛋,育成后期鸡的性器官发育迅速,容易早熟。
1.2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为使育成鸡适时开产,不引起过肥和早熟,降低其脂肪的沉积,而且为后期控制体重。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含钙不宜过多。一般要求7~14周龄日粮中粗蛋白16%;14~20周龄粗蛋白12%~14%;营养水平下降,主要增加青、粗饲料,但维生素、矿物质要满足需要,特别是保障骨骼发育,钙磷比例要求合理,一般为(2.0~2.5)∶1。
1.3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1.3.1定时饲喂。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饲3~4次,每次间隔4h。这种喂法适宜用湿料或掺有青绿饲料。但每天下午2时前饲料必须吃净,防止酸败,每天要刷洗饲槽。
1.3.2自由采食。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饲槽中,任鸡自由采食。这种喂法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
1.3.3限制饲喂。育成鸡有食欲旺盛、食量大的特点,若敞开饱食饲喂,常导致鸡超重和过肥,尤以褐壳蛋鸡更明显。根据标准体重限制饲喂,防止鸡过肥,使其整齐度好,体重适宜,在适合的日龄开产;同时还能节省饲料。限制饲喂要对鸡群体重进行监测,定期称重。若鸡群平均没有超重现象,满周龄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就不一定需要限制饲喂,常用的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量、限质等多种方法,蛋用型鸡多从9周龄开始限饲。另外,限制饲养应注意:①定期称测体重,掌握好饲料的给量。限饲开始时,要随机抽样30~50只称重并编号,1~2周称重1次,与标准对照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平均体重偏高,应再减少饲量,偏低则应增加喂饲量。②设置足够饲槽。限饲时必须备足饲槽,而且摆布合理,以保障每只鸡都有采食位置,防止饥饱不均,发育不齐。③限饲前实行断喙,以防啄伤。④限饲过程中,如果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等,可暂时停止限饲,待消除影响后再进行限饲。⑤应与控制光照相配合,效果更好。
2育成鸡的管理
2.1初期管理
2.1.1脱温(离温)。雏鸡达到4~6周龄以后,新羽基本长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了增强,要逐步停止给温。一般早春育雏可在6周龄左右离温,晚春、初夏育雏3~4周龄即可离温。具体离温时间,各地应根据育雏季节、雏群体质状况及外界气温等灵活掌握。离温要有个过渡时期,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逐渐减少每天给温次数,达到脱温,一般过渡期为1周左右。离温期间饲养人员夜间要注意观察鸡群,防止挤堆压死,保障离温安全。
2.1.2上栖架。随着离温要训练鸡上栖架。上栖架不但有利于鸡体健康,而且可以防止在地面挤堆造成伤亡。栖架可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般蛋用型育成鸡每只应有10~15cm的位置。鸡有蹬高栖息的习性,所以训练上栖架并不困难,只要最初几天晚上,将少量在地面栖息的鸡人工抓到栖架上即可。
2.1.3转笼或下笼。笼育的雏鸡进入育成期后,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刚下笼的鸡不太习惯,容易挤堆造成伤亡。因此,要注意看护,特别在夜间,更要注意温度变化,防止挤堆造成损失。2.2日常管理
2.2.1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育成鸡阶段由于喂给低能低蛋白饲料或实行限制饲养,造成了饲养逆境,鸡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高温高湿,病原微生物极易侵袭鸡体引起发病。在此阶段要注意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发生,常发生的疾病还有球虫病、枝原体病以及一些体内外寄生虫病等。为了防止疾病发生,除按期接种疫苗外,还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按时清扫雏舍、更换垫料、通风换气、疏散密度、严守消毒制度等。
2.2.2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应激。在此阶段,特别是开产前,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加快,鸡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很敏感。为了防止应激反应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在日常管理上应尽量减少干扰,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噪音。不要经常变动饲料配方和作息时间表,捉鸡不可粗暴,断喙、接种疫苗、驱虫等要谨慎安排,好不转群,在同一舍内育成。
2.2.3淘汰病弱鸡。为了使鸡群整齐一致,保障鸡群安全,必须注意及时淘汰病弱鸡。除平时淘汰外,在育成期要集中进行2次挑选和淘汰。第1次在8周龄前后,选留发育快的,淘汰发育不全、过于弱小或有残疾的鸡。第2次在20周龄前后,挑选外貌结构良好的,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断喙过短及过于消瘦的个体。
2.3开产前的管理
2.3.1转群和上笼。在鸡开产前应及时转群,使鸡有足够时间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减少环境变化的应激给开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转群可于晚间进行,将鸡舍灯泡换为小瓦数或绿色灯泡,使光线昏暗,减少干扰,便于捉鸡。捉鸡时要捉两腿,轻拿轻放。转群以18周龄前后较为合适,并进行鸡的选留和淘汰。打算笼养的鸡,在转群时要转入笼内饲养。上笼后应注意观察每个鸡位是否都能吃到饲料和饮水。
2.3.2设置足够产蛋箱。在鸡群开产前,必须准备好产蛋箱,否则会造成窝外蛋增多;而且鸡有固定地点产蛋的习惯,以后即使添置了产蛋箱,产窝外蛋的鸡也不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因此,在开产前一定要把产蛋箱放入舍内,不要迟于20周龄。
饲养论文:饲养鹅的经济效益提高论文
论文关键词鹅;经济效益;关键措施
论文摘要总结了提高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包括提高小鹅育成率、草料适度搭配和适时出售,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养鹅具有投资低、耗粮少、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在农村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特色产业。但在发展养鹅业过程中,因品种、饲养技术、设施、草原、管理及防疫治病等综合技术的滞后,整体效益不理想。现就笔者多年实践,提出提高养鹅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如下。
1提高小鹅育成率
小鹅(1~20日龄)育成率越高,养鹅经济效益越好。
1.1做到六宜六忌
(1)宜饮清洁的冷水,忌饮冷开水、污水。
(2)宜喂潮湿的精料,忌喂干的精料。
(3)宜喂禾本科类的牧草,忌喂豆科类的牧草、油菜叶。
(4)宜10~15只一格分开管理,忌大群一间舍饲养。
(5)宜剪去肛门周围的毛(出壳后1~5d),忌嗅到油烟及吃黏油的食物。
(6)宜喂氟苯尼考、精制土霉素片等治疗下痢,忌喂痢特灵。
1.2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1)温度。1~5日龄,27~28℃;6~10日龄,25~26℃;11~15日龄,22~24℃;16~20日龄,20~22℃。
(2)湿度。1~10日龄,60%~65%;11~20日龄,65%~70%。
(3)密度。1~5日龄,25只/m2;6~10日龄,20只/m2;11~15日龄,15只/m2;16~20日龄,10只/m2。
(4)通风与阳光。育雏室的空气,以人进入时不觉得闷,没有刺鼻的气味为宜,用开窗透光(气)调节。
1.3供给充足的营养和饮水
(1)饲料。宜在小鹅出壳24h后开食。小鹅精料好是粗蛋白含量为19%的全价料(鹅料)。饲喂次数:1周龄,9次/d;2周龄,6次/d;3周龄,5次/d。出壳3d后可适当喂切碎的青料,喂量随日龄的增长而增加。
(2)饮水。出壳后7h供第1次饮水,以后自由饮水。注意水深不超过2cm,防止湿毛。
1.4防敌害
防敌害主要包括防御敌害、药害和意外伤害,小鹅没有防御能力,无论室内室外要加倍警惕,慎重保护。
1.5疫病预防
(1)种鹅免疫程序。①1~3日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0.5mL/只,皮下注射。②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③27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④28周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1mL/只,皮下注射。⑤29周龄:注射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1mL/只,皮下注射。⑥4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灭活苗,1mL/只,皮下注射。⑦45周龄:注射新型病毒型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苗,1mL/只,皮下注射。⑧46周龄:重复45周龄的1次。
(2)商品鹅免疫程序。①1~3日龄:注射新型病毒型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0.5mL/只,皮下注射。②4周龄:注射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1mL/只,皮下注射。
2草料适度搭配
鹅以吃草为主,仔鹅7~21日龄对青饲料的需要量由占日粮10%逐渐增至90%,28日龄可以达到。鹅对青草中粗蛋白、粗纤维的吸收率与羊相近,是摄食范围很广的家禽。为了四季养鹅,可以安排一定面积的多年生牧草,如三叶草、普梅克斯、串叶松香草、籽粒苋等。冬季养鹅,可以在早秋播种越年生牧草,如禾本科的冬牧70黑麦草,豆科的苕子、紫云英、紫花苜蓿、胡萝卜等,冬季养鹅由于牧草生长慢,应补充青贮料;春季牧草丰盛,可满足夏季高温期养鹅的草料;秋季养鹅,除利用多年生牧草外,还可以用南瓜、水稻收后的遗谷、甘薯等作饲料。
养鹅还必须补饲精料,好是喂全价料,对全价料的要求是:1~20日龄,可消化的粗蛋白质含量19%;21~90日龄,可消化的粗蛋白质含量16%。喂量一般平均每只每天100g(以整个饲养期计),喂量是否得当,“一看粪便、二看毛色、三看长势”。喂量过度,会出现拉稀或粪便中带有消化不全的饲料,粪便恶臭;喂量适当,粪便正常,毛色光亮,长势良好;用量不足,毛燥枯萎,生长缓慢。另外,在用量适当的前提下,每天的饲喂次数也是关键,好是少食多餐。
3适时出售
鹅的生长具有明显的生长规律,其生长旺盛期是小鹅(1~20日龄)和中鹅(21~70日龄)阶段。为了兼顾肉质等因素,肉鹅出售时间是80~90日龄。因为这时鹅的体重、体况、肉质、毛质好。超过90日龄,鹅要换毛,食量减少,体重下降。因此,应适时出售。
饲养论文:断奶仔猪饲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仔猪;断奶;饲养管理
论文摘要就仔猪断奶日龄的选择、断奶方法、如何降低仔猪应激、断奶后饲料的要求、如何搞好环境卫生、疾病防疫治疗等综合措施进行阐述,以指导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1选择合适的断奶日龄
由于仔猪自身的生理特点,若断奶日龄过小,应激反应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但也不是断奶日龄越大越好,日龄过大不但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延迟母猪发情,而且还会抑制仔猪的迅速生长。仔猪到了一定的日龄,其采食量日益加大,光靠母乳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日龄断乳,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充分满足其食量大增的需要。这样不仅提高了饲料报酬率,而且增强了仔猪的免疫力。临床经验表明,选择28~35d断奶较合适,此时,仔猪的消化器官更完善、免疫力稍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2断奶方法
可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次性地全窝断奶、分批断奶或逐渐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差异不大,体重相差不大,则可以采取全窝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参差不齐,则可考虑分批断奶;为了减少仔猪断奶后产生的应激,一般选择逐渐断奶法。
3降低仔猪应激
3.1降低环境应激
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环境应激,断奶时可将母猪赶出栏,仔猪不离栏、不并栏,仍留在原圈饲养。在调圈分群前3~5d,使仔猪同槽吃食,一起运动,彼此熟悉。再根据性别、个体大小、吃食快慢等进行分群,每群多少视猪圈大小而定。应该让断奶仔猪在圈外保持比较充分的运动时间,圈内也应清洁、干燥、冬暖、夏凉,并且进行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的调教。科学试验表明,断奶当天转栏的仔猪1周平均增重仅0.02g,而留在原圈饲养1周的仔猪平均增重0.08~0.20g,而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当天转栏的仔猪。
3.2降低精神应激
仔猪断奶后最初几天,常表现精神不安、鸣叫,寻找母猪。为了减轻仔猪的不安,降低精神应激,可以采取间断性断奶,让仔猪多采食、少吃奶,慢慢过渡到断奶,逐渐适应离开母猪后独立生活。
3.3降低饲料应激
断奶后仔猪由吃母乳改变为独立吃料生活,胃肠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所以断奶后的2周要精心饲养。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饲料应激,断奶2周内,好维持原哺乳期饲料饲养,以免影响食欲和引起疾病。而且变换饲料要逐渐进行,不应一次更换,逐渐做好饲料过渡,并在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添加酸化剂可降低胃肠pH值,仔猪胃肠在酸性环境下,消化酶活力更强,可促进饲料的消化。
此外,饲养制度的变换也易导致仔猪应激。因此,要做好饲养制度的过渡。哺乳期是定时饲喂的,断奶后1~2周内每日饲喂次数和时间应保持与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渐减少。若断奶仔猪实行的是自由采食,则断奶后1周内好限量饲喂,以防采食过量引起腹泻,1周后实行自由采食。仔猪断奶后2周内,每天饲喂的次数应比哺乳期多1~2次,主要是加喂夜食,免得仔猪因饥饿不安。每次的喂量不宜过多,以七八成饱为度,使仔猪保持旺盛的食欲。
4饲料要求
断奶仔猪正处于身体迅速生长的阶段,要喂给高蛋白质、高能量和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饲粮。应控制含粗纤维素过多的饲料,注意添加剂的补充,降低日粮抗原物质。蛋白质是日粮的主要抗原物质,降低蛋白质水平可减轻肠道免疫反应,减少断奶后腹泻。一般仔猪配合饲料含18%的粗蛋白,适口性好的饲料有利于增进仔猪的食欲。炒熟的黄豆、黑豆、豌豆等具有浓郁的香味,可以将其粉碎后作配料改善饲料的口味;碎米、玉米等谷物类饲料经过煮熟和浸烫,可改善适口性;还可利用糖精、甜叶菊等甜味剂改善饲料的口味。此外,采取熟料生料结合饲喂的方式,也能增进仔猪的食欲。
5增加仔猪采食量
仔猪断奶后,采食量逐日增加,日增重也快,饲料报酬高,选用营养、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的乳猪配合饲料,促进仔猪多采食,是提高仔猪个体体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在饲喂上,采用糊状料或湿料饲喂可增加仔猪的采食量。在饲喂次数上,实行日喂5~6次,在夜间9~10时增喂1次,同时供给清洁的饮水。
6搞好环境卫生
实行空栏消毒和带猪消毒制度,减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将产房和保育舍进行空栏消毒,空栏时间要有10~15d。空栏时先把其彻底洗刷干净,然后用2%~3%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空栏5~7d后再换1种消毒液消毒1次,再空栏2~3d后用净水冲刷干净备用。日常工作中还要实行带猪消毒制度,带猪消毒时应注意圈舍死角及网床下面的彻底消毒。此外,圈舍内要保暖、通风、干燥、卫生,给仔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这样可大大降低发病率,提高仔猪成活率。
7抓好疾病防疫及治疗
在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保育猪(断奶到65~70日龄)的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十分敏感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即保育期,最易患应激综合征病及腹泻病,因此抓好这2种疾病的防疫及治疗非常重要。
7.1应激综合征的防疫及治疗
目前保育仔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断奶后产生的应激综合征,表现为仔猪精神状态不佳,呼吸不畅,腹泻,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长发育不良或停滞(甚至负增长),出现僵猪,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猪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猪群的生产管理中,除供给合理的配方饲料,提供适温,做好通风、清洁卫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还应在其饲料里添加适当的抗应激综合征的药物。如可添加抗病毒1号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提高仔猪育成率。在保育猪阶段添加抗应激综合征药物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群生长性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2腹泻病的防疫及治疗
仔猪断奶后腹泻是瘦肉型猪饲养中的一个难题,病因繁杂,要想彻底根除非常困难,但通过综合性技术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断奶后腹泻在实践中是可能的。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还有其他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有舍内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栏舍消毒不严、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由外界环境造成的腹泻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如做好保暖措施、消毒工作来解决。母猪产前20~30d注射疫苗,使母乳中达到一定的抗体水平,仔猪吃奶后对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寄生虫感染大多是由母猪垂直感染给仔猪的,可在母猪产前3周进行驱虫,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虫药,如虫蝇净2kg/t或肯维灭700g/t;也可肌注血虫净、通灭等药。
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对症治疗。一般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痢菌净、阿莫西林、磺胺类药、卡那霉素、氟哌酸等药。对腹泻严重的病猪用腹泻药治疗的同时用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等进行辅助治疗,以增强体质;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饲喂补液盐,可降低其脱水程度,从而降低死亡率。
饲养论文:仔猪断奶后饲养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仔猪;断奶;饲养管理
论文摘要就仔猪断奶日龄的选择、断奶方法、如何降低仔猪应激、断奶后饲料的要求、如何搞好环境卫生、疾病防疫治疗等综合措施进行阐述,以指导仔猪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1选择合适的断奶日龄
由于仔猪自身的生理特点,若断奶日龄过小,应激反应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腹泻、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但也不是断奶日龄越大越好,日龄过大不但会降低母猪的利用率,延迟母猪发情,而且还会抑制仔猪的迅速生长。仔猪到了一定的日龄,其采食量日益加大,光靠母乳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日龄断乳,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充分满足其食量大增的需要。这样不仅提高了饲料报酬率,而且增强了仔猪的免疫力。临床经验表明,选择28~35d断奶较合适,此时,仔猪的消化器官更完善、免疫力稍强,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2断奶方法
可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采取一次性地全窝断奶、分批断奶或逐渐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差异不大,体重相差不大,则可以采取全窝断奶;若同一窝仔猪个体参差不齐,则可考虑分批断奶;为了减少仔猪断奶后产生的应激,一般选择逐渐断奶法。
3降低仔猪应激
3.1降低环境应激
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环境应激,断奶时可将母猪赶出栏,仔猪不离栏、不并栏,仍留在原圈饲养。在调圈分群前3~5d,使仔猪同槽吃食,一起运动,彼此熟悉。再根据性别、个体大小、吃食快慢等进行分群,每群多少视猪圈大小而定。应该让断奶仔猪在圈外保持比较充分的运动时间,圈内也应清洁、干燥、冬暖、夏凉,并且进行在固定地点排泄粪尿的调教。科学试验表明,断奶当天转栏的仔猪1周平均增重仅0.02g,而留在原圈饲养1周的仔猪平均增重0.08~0.20g,而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当天转栏的仔猪。
3.2降低精神应激
仔猪断奶后最初几天,常表现精神不安、鸣叫,寻找母猪。为了减轻仔猪的不安,降低精神应激,可以采取间断性断奶,让仔猪多采食、少吃奶,慢慢过渡到断奶,逐渐适应离开母猪后独立生活。
3.3降低饲料应激
断奶后仔猪由吃母乳改变为独立吃料生活,胃肠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所以断奶后的2周要精心饲养。为了降低仔猪断奶后的饲料应激,断奶2周内,好维持原哺乳期饲料饲养,以免影响食欲和引起疾病。而且变换饲料要逐渐进行,不应一次更换,逐渐做好饲料过渡,并在饲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添加酸化剂可降低胃肠pH值,仔猪胃肠在酸性环境下,消化酶活力更强,可促进饲料的消化。
此外,饲养制度的变换也易导致仔猪应激。因此,要做好饲养制度的过渡。哺乳期是定时饲喂的,断奶后1~2周内每日饲喂次数和时间应保持与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渐减少。若断奶仔猪实行的是自由采食,则断奶后1周内好限量饲喂,以防采食过量引起腹泻,1周后实行自由采食。仔猪断奶后2周内,每天饲喂的次数应比哺乳期多1~2次,主要是加喂夜食,免得仔猪因饥饿不安。每次的喂量不宜过多,以七八成饱为度,使仔猪保持旺盛的食欲。
4饲料要求
断奶仔猪正处于身体迅速生长的阶段,要喂给高蛋白质、高能量和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的饲粮。应控制含粗纤维素过多的饲料,注意添加剂的补充,降低日粮抗原物质。蛋白质是日粮的主要抗原物质,降低蛋白质水平可减轻肠道免疫反应,减少断奶后腹泻。一般仔猪配合饲料含18%的粗蛋白,适口性好的饲料有利于增进仔猪的食欲。炒熟的黄豆、黑豆、豌豆等具有浓郁的香味,可以将其粉碎后作配料改善饲料的口味;碎米、玉米等谷物类饲料经过煮熟和浸烫,可改善适口性;还可利用糖精、甜叶菊等甜味剂改善饲料的口味。此外,采取熟料生料结合饲喂的方式,也能增进仔猪的食欲。
5增加仔猪采食量
仔猪断奶后,采食量逐日增加,日增重也快,饲料报酬高,选用营养、消化率高、适口性好的乳猪配合饲料,促进仔猪多采食,是提高仔猪个体体重,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在饲喂上,采用糊状料或湿料饲喂可增加仔猪的采食量。在饲喂次数上,实行日喂5~6次,在夜间9~10时增喂1次,同时供给清洁的饮水。
6搞好环境卫生
实行空栏消毒和带猪消毒制度,减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将产房和保育舍进行空栏消毒,空栏时间要有10~15d。空栏时先把其彻底洗刷干净,然后用2%~3%的烧碱溶液彻底消毒,空栏5~7d后再换1种消毒液消毒1次,再空栏2~3d后用净水冲刷干净备用。日常工作中还要实行带猪消毒制度,带猪消毒时应注意圈舍死角及网床下面的彻底消毒。此外,圈舍内要保暖、通风、干燥、卫生,给仔猪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这样可大大降低发病率,提高仔猪成活率。7抓好疾病防疫及治疗
在目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保育猪(断奶到65~70日龄)的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十分敏感且至关重要的环节。因为保育期内仔猪的增重和健康状况,对其后期的发育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仔猪断奶后即保育期,最易患应激综合征病及腹泻病,因此抓好这2种疾病的防疫及治疗非常重要。
7.1应激综合征的防疫及治疗
目前保育仔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断奶后产生的应激综合征,表现为仔猪精神状态不佳,呼吸不畅,腹泻,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长发育不良或停滞(甚至负增长),出现僵猪,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猪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猪群的生产管理中,除供给合理的配方饲料,提供适温,做好通风、清洁卫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还应在其饲料里添加适当的抗应激综合征的药物。如可添加抗病毒1号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提高仔猪育成率。在保育猪阶段添加抗应激综合征药物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群生长性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7.2腹泻病的防疫及治疗
仔猪断奶后腹泻是瘦肉型猪饲养中的一个难题,病因繁杂,要想彻底根除非常困难,但通过综合性技术措施,耐心细致地做好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断奶后腹泻在实践中是可能的。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黄白痢,还有其他细菌、病毒引起的腹泻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有舍内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栏舍消毒不严、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由外界环境造成的腹泻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如做好保暖措施、消毒工作来解决。母猪产前20~30d注射疫苗,使母乳中达到一定的抗体水平,仔猪吃奶后对大肠杆菌感染、腹泻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寄生虫感染大多是由母猪垂直感染给仔猪的,可在母猪产前3周进行驱虫,在母猪饲料中添加抗虫药,如虫蝇净2kg/t或肯维灭700g/t;也可肌注血虫净、通灭等药。
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对症治疗。一般有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头孢菌素、痢菌净、阿莫西林、磺胺类药、卡那霉素、氟哌酸等药。对腹泻严重的病猪用腹泻药治疗的同时用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等进行辅助治疗,以增强体质;对已发生腹泻的仔猪饲喂补液盐,可降低其脱水程度,从而降低死亡率。
饲养论文:高产蛋鸡饲养技术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蛋鸡;高产;饲养技术
论文摘要从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等阶段总结了蛋期高产的饲养技术,以期指导养殖户在蛋期养殖时,能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将成本降到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养蛋鸡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产蛋量,降低饲养标准,维持较长时间的产蛋高峰,将成本将到低,以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笔者现根据多年的养殖经验将高产蛋鸡的饲养技术总结如下。
1育雏期的饲养与管理
0~6周龄为育雏期。首先,注意育雏期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以及饲养密度;其次,注意合格给水,先开饮后开食,饲料全价,自由采食,适时(7~9日龄)断喙,并在断喙前后于饮水中加入维生素K3、维生素C、多维素以及红霉素等加强雏鸡防病工作。
2育成期管理
7~20周龄为育雏期。首先,控制体重的增长,每周称重1次,并根据称重结果对照标准体重及时调整饲料和饲喂方式,使鸡不断稳定增重在标准体重的上限。其次,随时进行调整鸡群,提高鸡群均匀度。为抓好均匀度,除保障适宜的密度和足够的水位、料位外,还在6、12、18周,全鸡体重分级,大、中、小分栏饲养。根据鸡群的不同体重,采取不同的饲养方法,并随时相互调整,逐渐缩小体重差距,提高鸡群的均匀度。力争在身架体形发育符合本品种标准,为蛋鸡生产阶段培育出体形发育合格与性成熟一致的、健康的、稳产高产的蛋鸡群。第三,科学光照,控制性成熟,适时开产,从这批鸡的实际出发,根据育雏日期、体重和发育情况,采取如下光照措施:1日龄24h、2日龄22h、3~4日龄20h、5~6日龄18h、7~8日龄16h、9~10日龄14h、11~20日龄自然光照。
3产蛋期的饲养技术
(1)在20周龄转群时,应把转入的后备产蛋鸡按其体形冠羽发育情况,分出合格鸡和发育不良鸡。对发育不良的后备鸡,安排在靠阳面的笼位内,提高饲料营养,当体形发育成熟而性成熟还未发育时,添喂维生素E,促进性腺发育。转群上笼时,提鸡要轻促、轻放,严禁野蛮操作,饲养人员进鸡舍要轻。禁止大吵大闹,惊扰鸡群。
(2)当鸡群产蛋率达5%时及时更换产蛋料,充分供给高质量的全价日粮,以保障其生产和生长需要。饲养到25周龄产蛋率达到60%时,再全群检查1次,将冠小、苍白、皮肤粗糙、耻骨还未开张,近期内开产无望的母鸡淘汰掉;并根据生长情况、体重变化及产蛋上升率随时调整饲料配方。
(3)供给足够的蛋白质。产蛋率达80%以上,即进入产蛋高峰期,一个饲养技术好的产蛋高峰期大约可维持4个月之久;其次还可有5周左右时间的较高产率(90%以上),产蛋高峰期越长,全年产蛋量越高,鸡每产1个蛋约需蛋白质12~15g,因而必须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在产蛋率70%时,应喂给蛋白质为17%的日粮,在产蛋率达90%时,必须喂给蛋白质含量达19%的日粮。其规律是产蛋率每提高10%,大约日粮蛋白水平应提高1%。此外,当预见产蛋率上升时,要提前1周喂给较高的蛋白质日粮,促使产蛋高峰期迅速到来。当产蛋率开始下降时,使用的日粮含蛋白质水平也要推迟1周再降低,以便产蛋率下降的速度减缓些,使产蛋的高峰期延长。
(4)控制能量。当日粮中含能量高时,产蛋鸡就吃得少,随之蛋白质也就不足,使产蛋减少;若含能量低,虽吃得较多,但易造成浪费。因此,日粮中能量与蛋白质及采食之间要科学平衡。当产蛋率为90%时,1kg饲料代谢能应在11286~11495KJ,这样增加饲料蛋白质就能促进产蛋高峰期的稳定性。
(5)合理适时补钙。一般产蛋鸡的日摄钙为3~4g,根据产蛋鸡生理生化规律及饲养蛋鸡的实践,每天12~18时给产蛋鸡补钙效果好。产蛋鸡日粮钙的含量一般以3%为。在产蛋高峰期(产蛋率85%以上),日粮中钙含量可增加到3.5%~4.0%。如在高温状态下(温度33℃时),需要量可稍加一点。
(6)正确执行光照制度。光照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从21周龄开始,增加光照时间,实行人工补充光照。21~24周龄每周增加时间30min,25周龄以后每2周增加30min,直到每天光照16.5h为止。以后每天光照16.5h,直到产蛋4周,每天再增加0.5h,每天光照17h,直至第1个产蛋年度结束。实践证明,人工补充光照以每天早晨天亮以前效果好。补充光照时舍内1m2以灯光亮度3~5W为宜。所用灯泡不能大于60W。灯距地面2m左右,并要有灯罩聚光,灯与灯之间距离约3m,舍内各处光线照射要均匀。
(7)注意环境变化,减少应激。鸡群达到产蛋高峰期的关键时期,必须尽力创造一切条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保持群体的健康。蛋鸡属神经敏感动物,尤其在产蛋高峰期,对外界变化特别敏感。因此,不要轻易改变蛋鸡已习惯了的环境和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夏季进行防暑降温,冬季要严寒要保暖,尽量减少应激,稳定维持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
饲养论文:育成鸡的饲养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 育成鸡;饲养;管理
论文摘要 育成鸡的饲养管理,与其今后的成活率和产量率息息相关,分别介绍育成鸡的饲养和管理,以期指导养殖户对鸡群育成期的饲养。
育成鸡指7~20周龄的大、中雏鸡。鸡群育成期是完成骨骼、体重、输卵管及卵巢发育的阶段,需要较高的能量,以保障体重的增长,从而保障今后高的成活率和产蛋率。因而,鸡群育成期对于整个养殖过程至关重要。
1育成鸡的饲养
1.1育成鸡的生理特点
生长迅速,机体各系统器官发育旺盛,功能逐步健全;长骨骼,长肌肉最多,但体重增长速度较雏鸡慢;羽毛几经脱换长出成羽,脂肪积累加快,容易引起过肥现象,影响产蛋,育成后期鸡的性器官发育迅速,容易早熟。
1.2育成鸡的营养特点
为使育成鸡适时开产,不引起过肥和早熟,降低其脂肪的沉积,而且为后期控制体重。因此,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宜过高,含钙不宜过多。一般要求7~14周龄日粮中粗蛋白16%;14~20周龄粗蛋白12%~14%;营养水平下降,主要增加青、粗饲料,但维生素、矿物质要满足需要,特别是保障骨骼发育,钙磷比例要求合理,一般为(2.0~2.5)∶1。
1.3育成鸡的饲喂方法
1.3.1定时饲喂。每天在固定时间喂饲3~4次,每次间隔4h。这种喂法适宜用湿料或掺有青绿饲料。但每天下午2时前饲料必须吃净,防止酸败,每天要刷洗饲槽。
1.3.2自由采食。将干粉料投在料桶或饲槽中,任鸡自由采食。 这种喂法采食均匀,鸡群整齐度好。
1.3.3限制饲喂。育成鸡有食欲旺盛、食量大的特点,若敞开饱食饲喂,常导致鸡超重和过肥,尤以褐壳蛋鸡更明显。根据标准体重限制饲喂,防止鸡过肥,使其整齐度好,体重适宜,在适合的日龄开产;同时还能节省饲料。限制饲喂要对鸡群体重进行监测,定期称重。若鸡群平均没有超重现象,满周龄体重符合品种标准,就不一定需要限制饲喂,常用的限制饲喂的方法有、限量、限质等多种方法,蛋用型鸡多从9周龄开始限饲。另外,限制饲养应注意:①定期称测体重,掌握好饲料的给量。限饲开始时,要随机抽样30~50只称重并编号,1~2周称重1次,与标准对照差异不超过±10%为正常。如果平均体重偏高,应再减少饲量,偏低则应增加喂饲量。②设置足够饲槽。限饲时必须备足饲槽,而且摆布合理,以保障每只鸡都有采食位置,防止饥饱不均,发育不齐。③限饲前实行断喙,以防啄伤。④限饲过程中,如果鸡群发病,接种疫苗或转群等,可暂时停止限饲,待消除影响后再进行限饲。⑤应与控制光照相配合,效果更好。
2育成鸡的管理
2.1初期管理
2.1.1脱温(离温)。雏鸡达到4~6周龄以后,新羽基本长出,对环境适应能力有了增强,要逐步停止给温。一般早春育雏可在6周龄左右离温,晚春、初夏育雏3~4周龄即可离温。具体离温时间,各地应根据育雏季节、雏群体质状况及外界气温等灵活掌握。离温要有个过渡时期,不能突然停止给温。要逐渐减少每天给温次数,达到脱温,一般过渡期为1周左右。离温期间饲养人员夜间要注意观察鸡群,防止挤堆压死,保障离温安全。
2.1.2上栖架。随着离温要训练鸡上栖架。上栖架不但有利于鸡体健康,而且可以防止在地面挤堆造成伤亡。栖架可用木棍或木条制作,一般蛋用型育成鸡每只应有10~15cm的位置。鸡有蹬高栖息的习性,所以训练上栖架并不困难,只要最初几天晚上,将少量在地面栖息的鸡人工抓到栖架上即可。
2.1.3转笼或下笼。笼育的雏鸡进入育成期后,可转入中雏笼或者改为地面平养。刚下笼的鸡不太习惯,容易挤堆造成伤亡。因此,要注意看护,特别在夜间,更要注意温度变化,防止挤堆造成损失。
2.2日常管理
2.2.1做好卫生防疫工作。育成鸡阶段由于喂给低能低蛋白饲料或实行限制饲养,造成了饲养逆境,鸡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外界环境高温高湿,病原微生物极易侵袭鸡体引起发病。在此阶段要注意鸡新城疫和禽霍乱的发生,常发生的疾病还有球虫病、枝原体病以及一些体内外寄生虫病等。为了防止疾病发生,除按期接种疫苗外,还要加强日常卫生管理,按时清扫雏舍、更换垫料、通风换气、疏散密度、严守消毒制度等。
2.2.2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应激。在此阶段,特别是开产前,由于生殖器官的发育加快,鸡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很敏感。为了防止应激反应而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在日常管理上应尽量减少干扰,保持环境安静,防止噪音。不要经常变动饲料配方和作息时间表,捉鸡不可粗暴,断喙、接种疫苗、驱虫等要谨慎安排,好不转群,在同一舍内育成。
2.2.3淘汰病弱鸡。为了使鸡群整齐一致,保障鸡群安全,必须注意及时淘汰病弱鸡。除平时淘汰外,在育成期要集中进行2次挑选和淘汰。第1次在8周龄前后,选留发育快的,淘汰发育不全、过于弱小或有残疾的鸡。第2次在20周龄前后,挑选外貌结构良好的,淘汰不符合品种特征、断喙过短及过于消瘦的个体。
2.3开产前的管理
2.3.1转群和上笼。在鸡开产前应及时转群,使鸡有足够时间熟悉和适应新的环境,减少环境变化的应激给开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转群可于晚间进行,将鸡舍灯泡换为小瓦数或绿色灯泡,使光线昏暗,减少干扰,便于捉鸡。捉鸡时要捉两腿,轻拿轻放。转群以18周龄前后较为合适,并进行鸡的选留和淘汰。打算笼养的鸡,在转群时要转入笼内饲养。上笼后应注意观察每个鸡位是否都能吃到饲料和饮水。
2.3.2设置足够产蛋箱。在鸡群开产前,必须准备好产蛋箱,否则会造成窝外蛋增多;而且鸡有固定地点产蛋的习惯,以后即使添置了产蛋箱,产窝外蛋的鸡也不易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因此,在开产前一定要把产蛋箱放入舍内,不要迟于20周龄。
饲养论文: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心得
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心得
内容提要:切实加强黑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对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县黑山羊发展的现状和在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黑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从而进一步壮大**县山区畜牧产业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出一些对策措施。
黑山羊产业是**县山区发展草食型和节粮型畜牧业中具优势
的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畜牧业经济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搞好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对推动**县畜牧产业向高产、优势、高效的现代化产业转变,发展集约化商品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畜争粮矛盾,保障市场有效供应,扩大畜产品对外贸易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县从实际出发,加大力度精心培植黑山羊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以黑山羊为主的畜牧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制约,科技含量不高、投入不足等原因,发展黑山羊产业在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技术方面还比较滞后,导致了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不佳。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县黑山羊产业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追求数量到追求名、特、品质量,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为此,本人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就如何切实加强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打响品牌,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 黑山羊产业发展现状
**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4%,草山广阔,
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近几年来,**县在发展黑山羊产业中,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增效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产业发展计划,加大调整和优化畜群结构力度,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在具体工作中,紧紧围绕黑山羊的“种、料、管、防、训”五个环节,着力抓实公羊的异地串换,发挥边缘杂交优势。同时,抓好黑山羊的品种选育,不断优化品种结构,选育黑山羊品种特征明显、遗传性状稳定的母羊作基础,并加大投放力度,改善品质。通过努力,黑山羊产业在**县的整个畜牧业产值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产生的积极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明显。 2008年末,全县黑山羊存栏78288只,在2000年63685只基础上年递增5.3%;出栏黑山羊46604只,在2000年36974只基础上年递增6.0%;羊肉产量812吨,在2000年619吨基础上年递增7.0%。全县年出栏肉羊4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189户,年销售黑山羊近20000只。黑山羊产业逐步走向了规模化、规范化和效益化,促进了全县畜牧产值提质增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 黑山羊产业发展在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方面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黑山羊产业的发展,发展畜牧业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亮点,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黑山羊产业在得到加强培育和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在科学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方面仍存在不少需要研究探讨甚至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商品观念淡薄
当前,还有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加强黑山羊的科学饲养管理及
疾病防治,发挥黑山羊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思想还停留在自然畜牧业和传统生产方式上,延续于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源类型,缺乏产业认识意识。对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的科学规划、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研究得不够,做的不细;在如何发挥引导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培植养殖大户等方面思考得较少。广大农民商品观念淡薄,缺乏商品生产的经验,对黑山羊产业的认识和做法上还停留在家庭副业的阶段,大多进行附带生产经营。
(二) 投入不到位,有限资金利用率不高
一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由于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加之省州扶持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在加强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从而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上一开始就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二是力量投入不足。加强黑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上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都不够,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三是有限的扶持资金利用率不高,效益不明显。由于缺乏黑山羊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投入扶持资金时顾虑较多,造成投入不足。在指导示范户利用好资金方面也研究不够,少数示范户没有计划使用好扶持资金。
(三) 科技含量低,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
我县在加强黑山羊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方面缺乏专门的
研究,科技含量低,科学技术利用率不高,覆盖面较小。有的养殖户缺乏科学饲养经验,饲养管理水平低,牧草种植跟不上黑山羊产业的发展,青草饲料不足,越冬饲草缺口较大。黑山羊疾病防治意识不强,医疗设备不健全,无法做到患病即可就诊并马上见效,从而导致出栏和商品率较低,规模养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差,效益低,行业优势不明显。在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一是疾病预防和监测工作滞后,全县尚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免疫体系;二是受经费制约,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不到位,养殖户对科技知识知之甚少。
三、 对加强黑山羊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从而进一步壮大黑
山羊产业的思考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黑山羊产业发展的认识
黑山羊产业是中间产业,产业链长,拉动力强,往前可以带动种植业发展,往后可以带动加工业发展,形成种、羊、加、贸、工、农一体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开发程度和整体效益。我们应立足培养黑山羊产业,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宣传教育,增强对市场经济新形势、新挑战的认识,强化对黑山羊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重要性的认识,转变把黑山羊只作为一项附属性产业和家庭副业的观念,真正看作以经济收入为主,促进增产、增收的产业;改变停留在自然畜牧业和传统生产方式及自给自足的生活资源类型的状况,树立科学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新观念;实现从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树立质量就是效益,有质量才有竞争力新观念;实现从单一的行业生产向产加销一条龙转变,树立产业化经营的新观念。
(二) 坚决探索投入新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投入机制,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由畜牧部门或相关部门向农行、信用社借低息贷款,用贷款购买母羊及幼羊提供给农户饲养。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小额信贷资金使用期限,加强资金管理,发挥效益,扶持更多的农户。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鲜明的特色、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和品质的服务,吸引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入,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产业。坚持科技兴牧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建立新的科技推广机制,做好高科技的引进与运用,实现技术跨越式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养畜效益。一是建立健全与黑山羊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做好黑山羊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改乱交配为有计划的冻精改良。二是抓好饲草饲料的开发,注重推广良田良地种植人工牧草和青贮、氨化饲料,保障黑山羊饲料的足量供给。三是加强科技培训,一方面聘请畜牧专家对县、乡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另一方面强化对养殖户特别是新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增强养殖户对科学养牛技术的了解和运用,确保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养畜效益。
(三)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饲养管理
黑山羊是草食动物,体格小,耐粗放,容易饲养和管理。虽
然**县黑山羊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效益不佳,主要原因是科技含量低,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和水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县黑山羊产业由传统的粗放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由追求数量到追求名、特、品质量,当务之急要加快科技进步,搞好饲养管理。饲草是黑山羊生产的基础,而做到全年四季均衡供给是确保生产正常发展的关键,也才能降低养羊成本,提高养羊效益。要做到四季均衡供给,一是建立高产品质的人工草场,以放牧饲养为主。人工草场的建设应围绕“草、水、林、围、路”进行,同时还要考虑牲畜饮水设施及牧道建设。二是建立供冬春绿饲料奇缺时使用的饲草饲料地,主要种植玉米、苕子、芜青等,这样既可保障生产的良性循环,也有利于草场管理,减轻草场危机时期的压力,延长使用年限。为保障羊群的正常生活、生产,要求各类营养物质齐备,且数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在饲养上,一般以维持饲养为基础,在根据繁殖、生长、泌乳、育肥、产毛等不同生理阶段,给予不同质和量的营养物质(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使之维持需要有余,才能生产更多的畜产品。在冬春枯萎季节和羊特殊生理时期(配种、怀孕、生长羔羊等),仅凭牧草已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这时就应该补饲。补饲以青粗多汁料为主,精料为辅,主要补青干草、芜青、青贮、青苕子,精料以玉米、大豆为主,参与矿物质饲料(食盐、骨粉等),矿物质饲料应逐步推广矿物质盐砖。补饲饲料必须不变质、不发霉。就羊的类别而言,种公羊和基础母羊要分别组群饲养。种公羊的饲养分配种期和非配种期饲养,要根据其特性搞好饲养管理。母羊是羊群生产发展的基础,母羊的饲养主要考虑群体水平,根据群体的营养状况来调整合理日粮。对个体较差的亩羊应单独饲养,实行短期优势;对妊娠母羊和带仔母样,要着重搞好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饲养和管理。同时,还要做好编号、称重、去势、驱虫、药浴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搞好疾病防治工作
羊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才能有效减少传
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的发生,保障羊只健康地生长发育。预防为主应采取极其科学饲养,搞好羊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接种,定期驱虫与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一是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增强羊体抗病能力。俗话说“体弱百病生”,因此应严格执行饲养管理制度,保障羊的正常发育和生产需要。羊场或养羊专业户应选择品种优良、体格健壮和生产性能好的种羊为羊群的基础,坚持自繁自羊,避免因新羊进入羊群而带入病原。引进种羊时,对引进的羊一定要做到仔细检疫、预防接种和隔离饲养观察,确保羊群安全。无论饲喂哪种饲料都应做到质地优良、无毒无害、无霉变和无污染,饲草饲料合理搭配。对舍饲的羊只,要定时定量饲喂,更换草料要逐渐进行。春季放牧要防止羊采食过量的嫩草和豆科植物,出现瘤胃鼓气。放牧时好把不同品种、年龄的羊进行分群放牧和轮牧。二是搞好羊的卫生保健。环境卫生的好坏,与疫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羊圈、设施、用具应保持清洁、干燥,天天清扫,饮水槽或饮水具要经常清洗,定期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饮水必须清洁,不能让羊用污水和冰冻水,以防止胃肠疾病发生。圈舍要定期消毒,清除羊舍周围的杂物和积水,定期捕杀鼠类,防止疾病传播。三是严格执行检疫制度。检疫是对羊及其产品进行的临床和实验室的综合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根据当地羊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特点确定检疫内容,进行平时检疫;出售和购买羊只时必须进行产销两地检疫。四是定期对羊群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在经常发生某些传染病的地区,或有某传染病潜在的地方或受到传染威胁的地区,要定期对健康羊群进行各种免疫预防接种,这样可以使羊对某一种传染病生产抵抗力而不感染此病。免疫接种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注射。免疫接种前,应对免疫接种的羊群进行详细的检查。免疫接种需按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而且要合理选用疫苗。寄生虫是养羊生产中极为常见和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危害性很大。因此,要根据寄生虫发病的季节、动态和时机,采用口服抗寄生虫药物法、药浴法、喷雾淋浴法等定期进行驱虫处理。同时,对症下药,做好羊炭疽、羊副结核病、羊坏死杆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等一些常见疫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