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温室大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蔬菜大棚施肥及病虫害预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大棚发展迅速。然而冬季温室蔬菜大棚施肥与病虫害防治难一直是困扰着菜农的问题。下面介绍冬季温室蔬菜大棚施肥与病虫害防治要点。
1蔬菜大棚施肥要点
1.1农家肥要腐熟没有经过腐熟的农家肥存有病菌和病虫,给蔬菜施用后容易传播病害。另外,如果将农家肥放到大棚里再进行腐熟,产生的氨气容易烧伤菜苗。因此,农家肥要在棚外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1.2施肥方法要科学合理底肥好在蔬菜定植一周前施用,并且要与土壤混合均匀;追肥可以在距离植株7~10cm的地方沟施或者穴追。追肥后要及时盖土、浇水,千万不要将肥料直接撒在地面或植株上,以免肥料挥发或烧伤蔬菜秧苗。根外追肥应该选择在蔬菜需要肥料的高峰期及蔬菜生长后期,好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尽量将肥液喷到新叶及叶子背面,以利于蔬菜吸收。
1.3化肥施用要适量由于大棚内的肥料不容易流失,所以过度施用化肥会引起土壤中盐类浓度的增加,轻则影响蔬菜正常生长,重则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因此,施肥前要进行肥力测定,进行配方施肥,不要盲目施用。
1.4微肥施用要微量元素肥料在蔬菜生长过程中需求量虽然很小,但在蔬菜代谢中的作用却很大。目前常用的微肥有硼、钼、锌、铁肥等。微肥多做基肥施用,也可用于拌种、浸种或根外追肥。由于微肥适量与过量之间的范围比较窄,所以用量一定要,避免造成肥害。1.5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方法要得当使用好植物生长调节剂,会对蔬菜增产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每种调节剂在应用上都有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尤其要掌握好使用的时间和浓度,不能马虎大意,否则就不能达到蔬菜增产的效果。
2主要病虫害与防治
2.1幼苗猝倒病猝倒病主要危害黄瓜、番茄、茄子及辣椒幼苗。苗床开始时只有少数幼苗发病,几天后由此为中心逐渐向外蔓延扩展,引起成片幼苗猝倒。苗期遇寒流低温和光照不足时易发病。防治幼苗猝倒病,一是选择无土育苗技术,缩短苗龄,提高秧苗质量,杜绝病害。二是床土消毒,选用无病新土或每1m2用五氰硝基苯粉剂9g,或地菌灵8g,或质量分数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9g加质量分数为70%的代森锰锌1g,用细土拌匀撒在畦面上,剩余的覆盖在种子上面。三是种前一次性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四是及时放风排湿,避免低温高湿。五是出苗后若发病,选择晴天喷药,可用烯酰吗啉1000倍液,或质量分数为72%的克露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质量分数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
2.2幼苗立枯病立枯病主要危害黄瓜、番茄、茄子、辣椒幼苗,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染病。幼苗茎基部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地上部白天萎蔫,晚上恢复,病斑渐凹陷,发展到绕茎一周,致植株茎基部缢缩干枯而死。病斑有轮纹或淡褐色蛛丝状霉层,不同于猝倒病。苗床温暖多湿,通风不良易发病。防治幼苗立枯病,一是选用无土育苗技术。二是加强苗床管理,科学放风,避免高温高湿出现。三是苗期定期叶面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四是苗床药土处理,每1m2可用艾菌托或甲基硫菌灵8g混土撒畦面。五是发病初期可用质量分数为72.2%的普立克800倍液,或质量分数为69%的烯尔嘧800倍液喷淋苗床。
2.3幼苗沤根沤根是蔬菜育苗期常见病害。病苗根部不发新根,根皮发锈腐烂。地上部叶缘枯焦,萎焉易拔起,严重时,幼苗成片干枯而死亡。低温高湿易发病。防治幼苗沤根,一是选用无土育苗技术。二是秧畦要平,浇水均匀,严禁大水浇灌。三是育苗期注意提高地温,避免低温高湿出现。四是初发病时及时松土,避免浇水。
2.4瓜类细菌斑病瓜类细菌性角斑病主要危害黄瓜、西葫芦。病叶正面病斑中部干枯脆裂,形成穿孔;背面病斑因叶脉限制呈多角形。一般湿度越大,发病越重。防治细菌性角斑病,一是重点抓好生态防治。上午升温排湿,夜间湿度控制在80%以下,尽量缩短叶缘及叶面结露时间和数量,降低发病所要求的温湿条件。二是发病初期喷施质量分数为50%的琥珀肥酸铜(DT)可湿粉400倍液。
2.5芹菜斑枯病芹菜叶、叶柄、茎均可发生斑枯病。叶片病斑呈圆形散生,大小不等;叶柄、茎部病斑呈现长圆凹陷,中部散生黑色小点。防治芹菜斑枯病,一是加强田间管理,施用底肥,增加植株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降温排湿。二是定植前用药剂喷撒苗床,但要定植,可选世高80倍液。缓苗后用10%百菌清烟剂薰棚,每0.067hm2用300g,间隔10d再薰1次。
2.6芹菜菌核病芹菜菌核病危害芹菜茎、叶。病斑初为褐色水浸状,湿度大时形成软腐,表面生出白色菌丝,后期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一般低温高湿发病较重。防治芹菜菌核病,一是采用生态防治法避免发病条件的出现。二是发病初期喷施质量分数为50%的速克灵,或质量分数为50%的扑海因可湿粉100~1500倍液。
2.7黄瓜根结线虫病黄瓜根结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根部,侧根或须根上。须根或侧根染病后产生瘤状大小不等的根结。解剖根结,病部组织里有很多细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其内。根结之上一般可长出细弱的新根,致寄主再度染病,形成根结。地上部表现症状因发病的轻重程度不同而异,轻病株症状不明显,重病株生育不良,叶片中午萎蔫或逐渐黄枯,植株矮小,影响结实,发病严重时,全田枯死。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一是水淹法。有条件地区对地表10cm或更深土层灌水几个月,可在多种蔬菜上起到防止侵染、繁殖和增长的作用。二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田块,实行与抗耐病菜类(如大葱、韭菜、辣椒等)轮作。三是药剂防治。发病田块可选用质量分数为50%的线敌,或阿维线虫、或速杀净,每0.067hm2施2kg于定植沟内。在作物生长阶段也可用质量分数为1.8%的阿维菌素2000倍液灌根。四是加强管理。作物生长期间,加强田间管理,彻底处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合理施肥或灌水以增强寄主植物的抵抗力。
2.8白粉虱白粉虱危害黄瓜、番茄、茄子等多种蔬菜。以成虫和若虫集中在叶背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色、变黄、萎蔫,严重时整株死亡。防治白粉虱,可在温室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傍晚选用灭杀毙4000倍液,或功夫500倍液喷雾,连续使用效果较好。
温室大棚论文:试论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关键词 草莓;高产;栽培技术
论文摘要 介绍了温室大棚草莓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培育壮苗、整地、施肥、扣棚及扣棚后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草莓温室大棚栽培提供参考。
通过温室大棚栽培草莓,可以把草莓上市时间提早到春节,极大地增加农民的收入。现将其高产品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和培育壮苗
栽培的草莓品种应具有休眠浅、花芽分化早、采收期长、品质优、丰产、耐储存等优点。目前,适宜品种有丰香、宝交早生等。栽培时壮苗应达到叶片大而厚绿,叶柄短粗,展开叶4片以上,根茎粗1cm以上,须根多而粗白,单株在25~35g之间。
2整地和科学定植
定植前,施入充分腐熟品质农家肥75~90m3/hm2或鸡粪45~60m3/hm2,混合氮、磷、钾复合肥750kg/hm2,肥料施入地表后要进行深翻土地,然后耙平,把地整成南北向高垄,垄距90cm,垄高30cm、垄顶宽40cm,定植前1周浇1次水。定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宜。过早或过晚都不利于草莓的高效栽培。过早,温度高,导致草莓生长过旺,在覆盖前不断出蕾、开花、结果,影响产量;过晚,由于温度低,定植后缓苗慢,易结畸形果,影响产量,同时影响上市的时间。定植宜选阴天,苗尽量带土,注意把苗根部的弓背向垄外侧,根系稍向内侧,并使其伸展。栽植深度要掌握“深不埋心,浅不露根”,覆土要实,植后要浇透水。每垄种植2行,栽植密度栽12万株/hm2。
3适时扣棚
适时扣棚保温是早熟草莓栽培的关键。扣棚过早,影响花芽分化,导致减产;扣棚过晚,导致草莓休眠,发育不良,达不到早熟栽培的要求。在10月上、中旬,即霜冻到来之前,夜温降到5~8℃时进行扣棚,扣棚后随气温下降要加盖草帘,扣棚后2周,铺盖黑色地膜,不但可以保温保湿,还可以减少杂草生长;同时要破膜提苗,并在垄上行间打1行洞用于追肥。
4扣棚后的管理
4.1植株管理
病叶会传播病害,黄化老叶的光合作用能力很弱,同时还影响光照,易感病,均应及时摘除。植株生长过程中,一般除保留主芽外,还要保留2~3个侧芽,过多的侧芽要全部去除,以减少植株的营养消耗。对果实要疏花疏果,每序留5~7个果,及时去除病、虫、畸等残级果。大棚中湿度大,空气不流通,对草莓的授粉不利,但由于温度较高,适宜蜜蜂活动。因此,花期可以放蜂辅助授粉,提高坐果率。
4.2温度调节
扣棚至现蕾前,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夜间12~15℃,以利于打破和抑制植株的休眠,促进营养生长。现蕾到开花前,温度白天应控制在23~26℃,夜间8~12℃。开花和果实膨大期,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6~8℃,此期温度过高虽有利于果实着色和提前成熟,但易造成果实个小、品质差。果实采收期,白天控制在20~23℃,夜间6~8℃,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通过放风和揭盖草帘来调节温度。
4.3湿度调节
保温初期湿度控制在70%~80%;花期对湿度较敏感,适宜湿度为40%~50%;果实膨大期湿度为60%~70%。湿度过高易产生各种病害。因此,在整个生育期内湿度不得超过80%,一般调节湿度与调节温度相结合,多在中午前后进行。
4.4水肥管理
4.4.1浇水。一般在保温前、盖地膜前各浇1次水,以后每次追肥后都浇1次水。可以在早晨观察叶片,若发现叶缘有水滴吐出,则表示水分充足,否则需浇水。
4.4.2追肥。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为促进草莓生长发育必须追施速效性肥料,可用磷、钾肥。花芽分化后10d,应追施氮肥,促进花芽发育。开花、果实膨大及采收前期要分别追施氮、磷、钾各占15%的复合肥,每次追施复合肥150kg/hm2,或尿素75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可结合浇水一起施入。
5病虫害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上,要贯彻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特别在化学防治上尽量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温室草莓病虫害发生较轻,缓苗期后喷50%多菌灵5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感染白粉病时,喷25%粉锈宁2 000倍液;对于红蜘蛛和蚜虫,可用20%的三氯杀螨醇乳油1 300~1 500倍液喷雾。为防止产生畸形果和果实污染,花期和结果期不喷药,但应清除病株病叶。
6果实采收
草莓是浆果型植物,收获过早,果实味道不好;收获过晚,不耐贮藏。因此,要适时收获。采摘过程中,要小心用手指掐断,以免把别的果实扎破。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
原文作者:李瑞峰
草莓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速生草本植物,近几年在任城区设施生产发展较快,设施草莓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我们根据试验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整套温室草莓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在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1~2012年,推广应用面积达210公顷,亩产草莓2512.6千克,亩纯收入2万元以上。以下将这一技术进行介绍。
1. 选用优良品种 温室草莓应选用品质、早熟、高产、抗性强的品种,如甜宝、红颊、甜查理和丰香等。
2. 选好生产用地 要求选择保肥保水能力强、透气性良好、土质疏松肥沃、中性或微酸性、排水畅通、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在3克/千克以上的砂壤土地块。同时,栽培地周边环境要达到或超过《无公害食品 草莓产地环境条件ny5104-2002》的规定。
3. 培育壮苗 生产中采用营养钵假植育苗的方法。在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选取二叶一心以上的匍匐茎子苗,栽入直径10厘米或12厘米的塑料营养钵中,然后排列在苗床上,株距15厘米。栽植后浇透水,及时周必须遮阴,定时喷水以保持床土湿润。栽植10天后叶面喷施1次0.2%尿素溶液,以后每隔10天喷施1次磷钾肥。定植前十天将营养钵苗通过转钵断根,并揭去遮阴物,使苗矮壮老健。
4. 整地定植 好实行轮作,8月下旬结合整地做畦,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千克、鸡粪1500千克、沼渣5000千克、香油饼150千克。9月中旬进行定植,定植采用大垄双行的方式,一般垄高30~40厘米,上宽50~60厘米,下宽70~80厘米,垄沟宽20厘米,株距15~18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每亩定植7000~9000株。
5. 加强田间管理
①定植后管理。移栽后1周内要早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1周后给根部浇施1次稀人粪尿或1∶1沼液,覆盖地膜前再追施2~3次。
②扣棚覆膜。正常年份在11月上中旬扣棚保温,然后覆盖黑色地膜。12月上旬,当大棚内低气温降到5℃时,为不影响正常开花结果,要采用覆盖草苫、安装沼气灯、安装暖气片等措施加温、保温。
③温湿度管理。现蕾前温度保持白天26~28℃、夜间15~18℃,相对湿度75%~80%;现蕾期温度白天25~28℃、夜间8~12℃,相对湿度70%;花期温度白天22~25℃、夜间8~10℃,相对湿度60%;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温度白天20~25℃、夜间5~10℃,相对湿度75%~80%。
④肥水运筹。草莓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在果实膨大期、采收始期和采收盛期特别强,因此这几个时期要适当追肥。整个生长季节补充水分和进行追肥均通过铺设在地膜下面的软滴管进行。在顶花序现蕾时,每亩浇施沼液150千克+利倍优稀土钾锌20千克+40%黄腐酸钾20千克;在顶花序果实开始转白膨大、采收前期、采收后期,分别追施沼液和有机菌体蛋白螯合冲施肥,每亩用20千克混于水中施入,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追施1次,直到翌年5月上中旬。液肥的施用浓度以0.3%~0.4%为宜,切忌浓肥浇施,每亩标准浓度肥水量掌握在1500~2000千克之间。同时还应进行叶面施肥,在草莓现蕾后,每隔20天左右喷1遍营养液,用经过过滤的沼液添加少量磷酸二氢钾,按4成沼液、6成水配比,每次喷30千克,于11月中旬穴施入草莓植株旁。另外,每亩增施50千克二氧化碳气肥有促进草莓生长、提高产量的作用。
⑤补充光照。为了延长日照时数,按6米×6米规格安装沼气灯,于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下旬,每天在日落后补光3~4小时。
⑥植株植株整理原则是:既不使茎叶过密,又要保障有足够的叶片数、适宜的花茎数。主要措施有掰芽、摘叶、掰花茎、摘匍匐茎。
6. 提高坐果率
①放养蜜蜂。顶花开放时进行放蜂,每亩放蜂1~2箱。
②人工授粉。在草莓开花期间,每天中午前后用鸡毛刷子轻轻刷动花朵,刷时动作要轻要均匀。
③喷施赤霉素。在20%植株现蕾时喷及时次,隔1周喷第二次,浓度都在10毫升/千克左右,及时次略浓,第二次宜淡,喷时把喷头对准植株心叶,每株用液量5毫升。
7. 无害化防治病虫
温室草莓主要病害包括白粉病、灰霉病、炭疽病、叶斑病等,主要虫害包括螨类、蚜虫、白粉虱等。
①农业防治。生产上要求使用脱毒种苗;发现病株、叶、果应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收获后深耕40厘米,借助低温、太阳紫外线等,杀死部分土传病菌;深耕后利用太阳光进行土壤消毒;合理轮作。
②物理防治。用黄板诱杀白粉虱和蚜虫,在棚室放风口处设防虫网防止蚜虫进入,或在放风口处挂银灰色地膜条驱避蚜虫。
③生物防治。扣棚后当白粉虱成虫在0.2头/株以下时,每5天释放丽蚜小蜂成虫3头/株,共释放3次,可有效控制白粉虱为害。
④生态防治。开花和果实生长期,加大放风量,将棚内空气湿度降至50%以下、温度提高到35℃,闷棚2小时,然后放风降温,连续进行2~3次,可防治灰霉病。
⑤药剂防治。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可喷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胂·锌·福美双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隔7天喷1次,开花后停药。防治灰霉病在大棚覆膜后,初期用百菌清(一熏灵)烟熏剂防治;现蕾前用50%腐霉利、75%百菌清等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幼果至采收前可用5%多抗霉素300倍液防治。另外,炭疽病在苗期初发病时用80%炭疽福美300倍液、75%百菌清600倍液等喷洒防治,叶斑病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防治。
防治螨类,用75%炔螨特3000倍液等杀螨剂防治,各种药剂应交叉使用,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3000倍液或1%阿维菌素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防治白粉虱,用10%噻嗪酮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也可每亩用22%唑蚜威(灭蚜灵)烟雾剂200~300克进行熏烟防治。
8. 适期采收果实
采收在果实表面着色达到70%以上,清晨露水干后至中午或傍晚天气转凉后进行,用拇指和食指掐断果柄,将果实按大小分级摆放于容器内,采摘的果实要求果柄短、花萼无损伤、无机械损伤、无病虫为害。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浅议
摘要 茄子是大丰市普遍栽培的夏季蔬菜之一。但由于许多种植户常年单一重茬粗放种植,导致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严重发生,搞好大棚茄子根腐病的综合防治,对提高产量、控害减灾、增加菜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结了茄子根腐病的危害症状,针对茄子根腐病的发病规律及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茄子根腐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茄子是大丰市普遍栽培的夏季蔬菜之一,也是大棚蔬菜常见的种植品种,更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大丰市常年大棚茄子种植面积为400hm2,由于许多种植户常年单一重茬粗放种植,导致温室大棚茄子根腐病严重发生。2009年春季以来,大丰市茄子根腐病迅速蔓延,发病率达30%~40%,严重的达60%以上,茄子减产严重,有的大棚内的茄秧全部死亡,给广大种植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搞好大棚茄子根腐病的综合防治,对提高茄子产量、增加菜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将其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症状
大棚茄子根腐病一般在早春定植后开始发病,刚发病时,白天叶片萎蔫,早晚均可复原,反复多日后,叶片开始变黄干枯;同时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初生根或支根表皮变褐,皮层遭到破坏或腐烂,毛细根腐烂,导致养分供应不足;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萎蔫脱落,继而根部和根基部表皮呈褐色,根系腐烂,有土或无土栽培时均有发生,且外皮易剥落致褐色木质部外露,但根基以上的部位以及叶柄内均无病变,叶片上亦无明显病斑,植株枯萎而死。
2发病规律
茄子根腐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真菌侵染引起大面积死秧的病害,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或者长达10年,成为土中的一种习居菌,是一种顽固的土传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及病残体上越冬,病菌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广,10~35℃均可发病,最适温度为24℃,病菌发病湿度为85%以上。一般多在春天地温恢复后开始发病,一旦寄主的抵抗力降低,病菌即可进行危害。病菌在田间传播主要靠雨水、灌溉水、带菌的粪肥,人、畜的活动及农具。当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增大时,越冬的菌丝体便形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传播,从植株根部伤口或者直接从根部侵入,开始为害皮层细胞,而后进入导管中,继而导致毛细根腐烂,养分供应不足,轻微时上部幼嫩叶片呈褪绿色逐渐变黄萎蔫,严重时下部叶片迅速向上变黄脱落,同时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者灌溉水传播,使得病害蔓延直至流行。4月以后,随着气温升高,雨水增加,大棚内高温高湿的环境、连作地、低洼地、黏土地以及因长期施用化学肥料导致盐渍化的土壤,有利于茄子根腐病的暴发和流行。
3防治措施
3.1农业防治
一是合理选择茬口与轮作,实行高畦垄作栽培。茄子根腐病主要由土壤中的腐皮镰孢菌侵染植株引起,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防治该病要选择3年内未种过茄子的砂壤土,前茬为百合科作物,或者与十字花科蔬菜、葱蒜类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同时,采用高畦垄作栽培,移栽前平整土地,地膜覆盖移栽。高畦栽培可避免灌溉后根部长期浸泡在水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植株抗病力。株行距40cm×40cm,周边沟、垄沟深不低于40cm,及时排除棚内积水,避免土壤过湿。另外,苗期发病要及时进行根部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二是尽量施用农家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可减轻发病。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农家堆肥(鸡粪或猪牛羊粪100kg加柴草肥10kg)加生石灰2kg进行充分地混合,然后按每株茄子2kg的用量进行施肥,将混合好的肥料均匀围施在茄子根部。农家粪肥在使用前必须晾干、消毒,充分利用太阳光杀菌消毒的作用,杀死农家粪肥中的有害病菌。三是尽量不要在阴雨天气浇水。防止雨天湿度大,造成根腐病菌的传播。如果实在太旱,尽量选择有2~3d晴天的上午进行浇水,并且在浇水前2~3d前用多菌灵、恶霉灵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灌药时添加含甲壳素类物质的药剂。杀菌剂起防止病原菌复发的作用,含甲壳素药剂具有提高作物抗逆性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作物健壮生长的作用,这样能提高作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另外,浇水时尽量采用小水,避免出现大水漫灌的情况,浇水后当天下午将干草木灰撒到温室内,以降低温室内空气湿度,降低作物发病率。
3.2
化学防治
将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2kg拌细土30~40kg制成的药土在定植前均匀撒入定植穴中。病死棵要及时拔除并集中烧毁或用生石灰深埋,同时死棵拔苗后在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发病初期用药剂灌根,常用的灌根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氯溴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600倍液加全质性营养液肥,或硫酸铜2 000倍液灌根,一般灌药液为200~300ml/株,每7~10d灌1次,连续灌2~3次。或者用90%敌克松粉剂500~1 000倍液灌根,250~500g/株,或者用克菌5ml对水15kg混匀灌根,250~500g/株,交替灌根有特效。敌克松药液要随配随用,避免日光照射引起光解。
温室大棚论文:青海高寒地区温室大棚辣椒疫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原文作者:侯富朋
摘要:介绍了青海高寒地区温室大棚辣椒疫病的病原、症状、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措施。以期让更多农技人员和农民正确地认识辣椒疫病的发生传播特性及防治技巧,有效抑制病害的流行危害,减少损失,实现辣椒的稳产、增产。
关键词:辣椒;疫病;发病规律;防治
海东地区是青海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及主要蔬菜供应基地。青海省自1995年实施菜蓝子工程以来,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辣椒作为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截止2010年,年种植面积已达3 333 hm2以上,但由于连年重茬,加之温棚高温高湿环境,病原菌积累量越来越大,疫病发生严重,轻者减产20%,重者达50%,甚至绝收。辣椒疫病已成为影响辣椒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
由于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引起的,在辣椒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的真菌病害,茎、叶、果实均能发病,具有发病快、蔓延快、减产严重等特点,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造成市场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的现象,严重制约着辣椒高效生产。
1 病原菌与症状
1.1 病原菌
辣椒疫病属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病原菌通常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及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内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在潮湿土壤中,菌丝可存活4~15个月,卵孢子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3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菌随灌水、气流等传到寄主各部位引起发病[1]。
1.2 发病症状
辣椒疫病俗称死秧或烂秧,常造成植株成片死亡或成棚坏死。该病在辣椒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可侵害根、茎、叶和果实[2]。
1.2.1 幼苗期
幼苗期发病,可使嫩茎基部出现水烫样,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侵染,病斑较大,形成不定形的暗褐色斑块,逐渐茎基部呈暗绿色水浸状软腐或猝倒,后缢缩引起幼苗猝倒死亡,又称苗期猝倒病。
1.2.2 成株期
成株期辣椒的根、茎、叶、果实均可染病。
主根:染病初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逐渐变黑褐色湿腐状,可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茎染病多在近地面或分叉处,先出现暗绿色、湿润状不定形的斑块,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病部常凹陷或缢缩,引起植株萎蔫,枯死。
叶片:病斑初呈水渍状,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空气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使整个枝条上产生暗褐色和黑色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
茎:以茎基部、茎枝分叉处发病最为常见,病斑初为水浸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褐色或黑褐色条斑,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折断。
果实: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水烫伤状、暗绿至污褐色病斑,后迅速变褐软腐,病斑边缘不明显,有的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潮湿时病果产生稀疏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2 发病条件
辣椒疫病是一种流行性很强的病害,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就可发生,发病周期短。
2.1 品种因素
不同的品种抗病性亦有差异,因品种间抗病性和对种植地气候的适应性不同,抗病性差的品种易引起疫病的发生。一般甜椒类抗性较差,辣椒类较为抗病。 [论文网]
2.2 高温、高湿环境
温室大棚的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辣椒疫病的侵染、扩展。温室中,大水漫灌、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等原因会加重疫病的发生。
2.3 重茬或连作
辣椒疫病病原菌在茄科、瓜类蔬菜上均可寄生,并且大量孢子随病残体到土壤中可存活3~5年,成为主要侵染源。
2.4 施肥不当
温室大棚生产中,人们盲目加大氮肥的施用量,磷、钾肥和其他微量元素不足,有机肥没有经过充分发酵,引起辣椒植株抗病性降低。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种子、粪肥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较高,为主侵染源,靠雨水、灌溉水飞溅或流动传播。翌年环境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侵染根茎和茎基部,或产生游动孢子,经灌水传播,从辣椒气孔、伤口和表皮侵入,多在积水处形成发病中心[3]。辣椒疫霉菌的生长发育适温为30 ℃,较高38 ℃,低8 ℃,田间25~30 ℃、相对湿度高于85 %时发病重[4];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易发生;重茬地田间积水或大水漫灌,定植过密,田间通风透光不好均可加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砂土和壤土种植发病轻,黏土种植发病重;平畦栽培发病重,地膜垄栽发病轻。青海高寒地区温棚全年均可发病,3-5月(成株期)发病较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以预防为主,进行综合防治。
4.1 病害的物理防治措施
4.1.1 轮作
辣椒收获结束后及时彻底清除植株病残体,与十字花科、小麦、豆科蔬菜等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茄科、瓜类蔬菜等作物连作,减少土壤中病菌残存数量,这是防治辣椒疫病的一项关键性技术。
4.1.2 选栽抗性品种
抗性品种的栽种是病害防治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结合生产所需,栽培早熟、抗病、高产、品质品种。选择无病株留种,有条件的产地应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4.1.3 及时处理中心病株
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将病株带到棚外深埋或烧毁。
4.1.4 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在播前深翻晒土,采用高温闷棚方式消毒杀菌。采取高垄地膜栽培,浅中耕,合理密植,密度在60 000~67 500株/hm2为宜。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严禁大水漫灌,改大水串灌为小水细灌或隔行浇水,有条件的可采用滴灌方式,尽量避免植株基部触水。灌水时一般选择在晴天的上午8-9点为佳,遇连阴雨或暴雨时,要注意防积水,通风排湿,降低棚内湿度。田间管理中尽量减少人为机械创伤,避免人为造成伤口和病菌侵入。
4.1.5 配方施肥
辣椒属于营养感应性植物,影响其生长和花芽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营养状态。在中等土壤肥力地块,产鲜椒 37 500~45 000 kg/hm2,每公顷养分吸收为:氮190.8 kg、磷 47.5 kg、钾242.2 kg,其比例1∶0.25∶1.27,施有机肥30 000 kg。按其吸肥规律,每公顷施尿素300 kg,磷酸二铵 150 kg,硫酸钾600 kg。苗期追肥每次180 kg/ hm2 [5]。
4.2 药剂防治
4.2.1 种子消毒处理
辣椒种子经清水预浸10~12 h,用1%硫酸铜溶液浸种5 min,捞出后拌少量草木灰;也可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 min,捞出水洗后催芽即可播种。
4.2.2
苗床土壤消毒处理
在辣椒播种前,可先用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和50%安克(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l 500倍液对苗床土壤进行喷雾,对苗床土壤消毒。辣椒苗期仍可用98%恶霉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和50%安克(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灌浇苗床,保障辣椒苗健康。
4.2.3 施药时机
辣椒疫病好发于高温、高湿气候环境,病势进展迅速,所以施药时机的选取关系到病害的有效防治与否。一旦发现植株开始发病,需立即清除病株或剪除发病组织。施用有效杀菌剂,抑制病害持续扩展。如遇雨天,雨停后应立即施药。另外,为能掌握病害防治适期,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在连续高温降雨出现之前,应立刻施药,以便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总之,由于辣椒疫病一旦发生,病势进展极为快速,因而,若能事先提前预防,则较容易控制。
4.2.4 施药技术
辣椒疫病除了危害叶和果实外,还可危害根和茎。因此,施药时除了采用对叶片和果实进行喷雾外,还应采用喷淋方式对植株根和茎施药。
4.2.5 合理用药
发病前:定植后可用1∶1 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隔10 d喷1次,可预防疫病的发生。灌水前每667 m2 撒施96%以上的硫酸铜3 kg,或用硫酸铜0.5 kg随水冲灌,也能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
发病期:初期用58%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5%瑞毒霉溶液500~1 0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隔5~7 d喷1次。叶面喷雾可与喷淋茎秆、畦面或垄同时进行。
4.3 生物防治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无毒且安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已成为研究热门,其中以诱导系统性抗性、有益微生物制剂以及植物萃取物的应用最为普遍[6]。徐同等[7]证实哈茨木霉t2菌株对辣椒疫霉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作用表现为使菌丝断裂。植物内生细菌作为载体转移外源防病抗虫基因,构建多功能内生生防工程菌植物疫苗,可以抑制辣椒疫病的发生[8,9]。
温室大棚论文:北方寒地温室大棚自动测控系统设计
摘 要:温室大棚是北方寒地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室大棚测控系统是实现温室生产管理自动化、科学化的基本保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作物生长规律,控制环境条件,使作物在不适宜生长的反季节中,可获得比室外生长更优的环境条件,从而使作物达到品质、高产、高效的栽培目的。本文主要针对温室二氧化碳浓度,设计了以plc为核心的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浓度监控系统,在软硬件上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实现了二氧化碳浓度的测量与控制。
关键字:温室 plc 二氧化碳 组态
1 温室大棚内二氧化碳参数的调节与控制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一般为0.03%,在春冬温室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了保温,大棚常常处于封闭状态,缺少内外气态交换,二氧化碳浓度变幅较大。温室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一般规律是:在夜间,由于作物的呼吸作用、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使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很快增加,可比棚外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近一倍,但早晨日出后,作物光合作用加强,又大量消耗棚内夜间积存的二氧化碳,使其浓度急剧下降,日出后1小时,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至300ppm左右,日出后2-3小时后,如不通风换气,其浓度将继续下降,甚至降到作物的二氧化碳补偿点80-150ppm,这时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过低,叶片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因此从日出后半小时到通风换气这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最为缺乏,已成为作物生长的重要障碍,在这段时间内,必须用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来补充棚内该气体的不足,合理应用这一方法才能促使温室和大棚作物增产,这也是温室和大棚必须增施二氧化碳气体的基本原理。
2 总体方案设计
本文在设计上采用西门子s7-200plc为控制核心的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浓度测控系统。系统可以独立完成对温室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显示,根据设定的需求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当浓度超发出声光报警,同时发出执行动作。输入通道为二氧化碳浓度检测模块,检测模块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得到的模拟信号通过模拟接口传入plc变为数字信号。输出通道为二氧化碳浓度控制执行机构,二氧化碳浓度信号进入plc,经过软件处理,plc输出给执行机构来控制二氧化碳浓度。执行机构是由一个带有电磁阀的二氧化碳容器,当plc发出执行信号,电磁阀就会打开放出二氧化碳气体,plc发出关断信号,电磁阀就会关闭。报警系统采用声光报警模式,系统在二氧化碳浓度超出系统所设定的上限或者下,将会触发报警电路,提醒工作人员注意。系统本身除有自动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功能外,也可手工利用电脑来发出指令,命令执行机构发出二氧化碳,实现了双向控制。系统还可以集成其他温室环境因子的模块,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的控制等,都可以以该系统为基础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多环境因子共同监控。
检测系统的框架图
3 硬件设计
温室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自动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由西门子s7-200系列的224型plc加上em231模拟量输入模块、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电路、光强检测电路、二氧化碳执行机构电路、报警电路、显示电路和电脑构成。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采用tgs4160,这种二氧化碳传感器除了具有体积小、寿命长、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外,还具有耐高湿低温的特性。其检测模块使用费加罗(figaro)公司提供的am-4二氧化碳传感器模块,得到的模拟信号通过模拟接口传入plc变为数字信号。电脑的作用是使用mcgs组态软件来对系统进行监控,使得用户在电脑旁就可以对大棚的整个状况实行监控和控制。
4 软件设计
智能温室监控系统软件包括上位机监控软件和下位机系统软件。上位机监控软件的搭建采用组态软件mcgs6.2,下位机系统软件则采用西门子公司的step7micro/win32编程软件来实现, 通过上位机和下位机之间的通信连接, 可以满足用户对温室环境数据的实时查询和监测。在系统设计中, 选用昆仑通态组态软件mcgs6.2实现系统上位机软件的搭建,根据控制系统的要求, 该系统主要包括温室控制工程主界面、温室参数实时曲线、温室参数历史曲线、数据浏览等主要用户界面。温室控制工程界面给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备布置图, 并实时显示一些重要参数, 可以对现场参数根据控制要求进行调节,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温室参数实时曲线和温室参数历史曲线分别以曲线的形式显示温室环境参数和执行机构运行情况, 操作人员可以在曲线上获取所要查询的参数信息。数据浏览是以数字的形式给出温室环境参数和执行机构的运行情况。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在组态环境下建立工程, 然后在用户窗口中制作工程画面, 在设备工具箱中选择所用硬件设备,按照温室内设备的相应位置进行放置并进行连接。在搭建完成工程画面后还要进行数据对象的定义和动画连接, 把相应的静态图片和实时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建立连接, 实现动画效果。曲线的显示由实时曲线控件和历史曲线构件来实现, 进行设备的连接和通讯, 经调试后投入运行。
5 结论
温室大棚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是我国现代化设施农业的推广产品,二氧化碳浓度是作为温室大棚环境中最重要的的因素之一。所以,温室大棚二氧化碳浓度自动监控系统的研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本设计可以作为其他环境因素监控的基础,可以在本设计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产品,可以推进我国设施农业的步伐。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蔬菜病害的原因及对策
一、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在大型大棚连作,蔬菜根结线虫病是只有3~4A,这对于许多种类的蔬菜生产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近年来,番茄青枯病,草莓黄萎病等土传病害分布在各种蔬菜地区,伤害不断地增加。
各种植物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成为主要的传染源,是植物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死亡率的户外环境的细菌,在植物生长季节的感染,发病的程度较轻,仅在局部地区季节性疾病传染。但在温室栽培,病原菌可安全越冬,而且它的发生已成为温室蔬菜生产的发展的大敌。此外,幼苗猝倒病由立枯丝核菌能在土壤中越冬,所以经常在老苗圃苗床严重产生,甚至毁苗,耽误收成。
二、大棚蔬菜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对策
1.重视对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把握病虫害发生特点,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技术专家的技术指导,一定程度的提高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减轻病虫危害程度。在温室蔬菜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疾病和蔬菜害虫对当地的天气预报,可以指导温室蔬菜种植户有一个时间控制,减少盲目性和农药浪费,增加收入,还可以防止温室蔬菜病虫害暴发和流行。
2.加强农业防治和土壤综合治理
仔细选择抗病品种,适时移栽、育苗、作物轮作,施足底肥和其他农业防治措施。这是疾病控制的基础,对疾病的控制和植物生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品种的选择应注意其产量高,适应性强,有选择性地种植,更需特别注意抗病虫和抗害虫。应该注意对嫁接技术和换土的综合管理,合理轮作以及土壤消毒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不同的蔬菜种类确定播种期,如黄瓜病虫害较多,一般不超过三年连作。为了避免蔬菜连作单种和避免类似的蔬菜连作,适当的安排,采取多种形式的交叉种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蔬菜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注重生态调控
温室大棚的温度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但我们也可以充根据温室保温温度迅速通风性能,和其他手段以达到生态控制的目的。例如,可以选择中午关闭温室,当大棚的温度上升到50℃达到2小时后,消灭细菌。同时,还可以根据温度和湿度指数的生态控制的要求,控制好的早上、中午上和晚上的温度和湿度,当然,还需要注意水管理,水不能雨天浇水,必须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注意防潮,以达到对控制该病的产生和发展良好的效果。
4.采用高科技蔬菜种植技术
运行各种新型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病虫害防治水平。使用新的药物,如提高抗害虫克露明星效应,尤其是在连续的降雨中的应用,这种药物可以提高预防效率,降低成本。大中棚的结合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在施肥应注意对氮肥要适当的控制,增加有机肥和磷钾肥等,根据施肥品种达到合理施肥的目的。再就是温室的消毒,在作物收获后,彻底清除枯枝残叶,蔬菜残留消除或移栽,并将所有棚消毒。消除病害在土壤中的存活。
5.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寒冷的季节,空气相对湿度比较高,在屋顶,墙体结露可以分散在植物上。导致在高湿度的环境中,降低阻力,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但适合多种病原真菌,细菌侵染和繁殖。如黄瓜霜霉病。如果发生的危害传播迅速,常引起流行,造成作物减少。上述疾病损伤加重,都与高湿度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三、小结
温室大棚蔬菜栽培由其特定的环境,害虫疾病比普通的土地更严重。因此,做好温室蔬菜害虫的防治工作,必须确定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病因,采取科学的措施,获得高产量和高质量的收成。总之,疾病和温室蔬菜病虫害的科学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农民能够根据植物病虫害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将能够实现科学的效果,保障大棚蔬菜有一个良好的收益。
作者:王修印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郓城黄集乡
温室大棚论文: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发展趋势
1柳林县设施农业温室大棚的现状
目前,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柳林县主要设施结构类型,现有日光温室面积近26.67hm2,塑料大棚232万m2。柳林县设施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贾家垣乡龙花垣村的温室面积达到了3.33hm2,大棚面积达到了2hm2;三交镇坪上村的温室面积达到了4.67hm2,大棚面积达到了1.33hm2;金家庄乡苏家庄村温室面积达到了6.67hm2,大棚面积达到了2.67hm2;穆村镇沙曲村温室面积达到了2hm2。购进温室棚架设备250套,购进WSJ-V型大棚棚架设备有90套,购进BW-A型日光温室自动卷帘保温设备250套。
2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设施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业技术人才的投入,提高了设施园艺的科技含量。近年来,温室上出现的卷帘机械、灌溉设施和采暖设施等农机与园艺结合产物,是农机在新领域中的渗透和发展。
2.1机械应用情况
2.1.1卷帘机械对于温室顶的保温覆盖层———草帘,若人力操作,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草帘潮湿,那么劳动强度大,花费时间长;遇到大风天气,草帘容易被掀起,造成棚温降低、冻坏苗木的损失。而采用卷帘机械,不仅能够降低劳动强度,增加植物光照时间,而且会增强草帘的稳定性,且效率大大提高,卷放时间大大缩短。
2.1.2采暖设施由于冬天气温较低,栽培一些喜热的蔬菜品种(黄瓜、西红柿等),必须配备采暖设施。过去,农户一般在温室内直接用炉火采暖,由这方式很易造成一氧化碳气体泄漏,轻者作物生长受阻,重者满棚皆毁。为此,现在人们使用水暖型采暖设施或气暖型采暖设施,其中水暖型采暖设施多用。水暖型采暖设施的特点是干净、温度好调节,但升降温有滞后性。气暖型采暖设施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
2.1.3灌溉设施滴灌、喷灌、微灌在温室内的运用大大节约了用水量,并有效地降低了室内空气温度,减少了病害发生,并避免了大水漫灌出现的养分流失、土壤板结等问题。
2.1.4杀菌驱虫设备柳林县购买了一大批杀虫灯。杀虫灯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有两相电源即可)、无毒害、无污染、效果显著等优点,是代替农药,生产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理想的设备。
2.1.5补光设备蔬菜正常生长所需的日照时间一般为12.5h/天。在冬季,日照时间基本上能满足日光温室的需要,但遇到阴天或雪天持续5~7天,作物的生长就受到极大的影响,有时减产1/2甚至更多。在大棚内设置补光灯具,能维持和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使之度过难关。总之,机械的运用对生产高品质无公害蔬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显著效果。
2.2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效果
2.2.1经济效益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日光温室每0.067hm2年产蔬菜11t,蔬菜单价按2000元/t计算,16.67hm2年产2750t,收入550万元;拱棚6hm2年产810t,收入162万元,年总收入712万元。日光温室和拱棚每年运行成本为种子、秧苗、肥料、药剂、人工、棚膜等生产性投入,除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每年16.67hm2温室的运行成本为110万元;6hm2拱棚的运行成本为37.4万元,总成本147.4万元。纯收入564.6万元,蔬菜收入是原来大田的作物10倍以上,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2.2.2社会效益机械化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有效缓解柳林吃菜难、吃菜贵的问题,大大提高柳林县的设施蔬菜生产技术水平;可安置农村农动力350人,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高生活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2.2.3生态效益柳林县设施农业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操作,肥料以有机肥和菌肥为主,限制使用化肥,农药以生物农药为主,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因此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同时由于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灌溉方式上,将采用喷灌、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改善田间小气候,净化空气,改良土壤,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发展趋势
3.1由人工作业为主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温室耕作、作物栽培、管理、收获等人工作业方式,将被先进的机械和设备代替,并不断采用光、电、磁和计算机等设备实现自动控制。
3.2由传统生产方式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以传统经验对作物的栽培管理,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劳动生产效率较低。今后,配套机械设备的使用,作物栽培和管理,将逐步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3.3由分散种植方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今后,规模小、效益差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将被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所替代,设施农业生产将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3.4与生物技术结合设施农业通过与生物技术结合,开发出具有抗逆性强、抗虫害、耐贮藏和高产的温室作物新品种,将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无污染、安全、品质的绿色健康食品。
3.5实现环保、节能、高效、特色环保、节能、高效生产和特色农业的发展是温室大棚园艺产业的动力和未来。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探索
【摘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能够改变传统农业受地域、自然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等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等,为智能农业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智能农业
1.引言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智能化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近年来,农作物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技术为农业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突破了传统农业受地域、自然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意义。美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在农业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技术方面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融合气候调节、农田灌溉与作物的肥料供应的一个整体的一体化的温室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各种生产管理进行融合,然后根据传感器的输入来调节各部分进行执行动作,以达到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进行温室控制。目前我国的农作物温室环境控制技术智能化程度较低,通信传输及数据控制方法较为落后,缺乏多信息融合、分析及处理的大数据支撑。因此导致的灌溉不合理,土壤酸碱度失衡,农业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农作物温室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农业智能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实现温室大棚的温、湿度等环境监测、智能调控等,为智能农业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2.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1应用场景(见图1-1)通过在温室大棚中布设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光照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环境信息采集设备,实时采集大棚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风向、风速及土壤湿度等环境参数,并将所采集的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上传到上层监控平台,经过分析、处理后,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或PC实时监控温室大棚的情况,并可对排风扇、水泵、喷头、遮阳帘、补光灯、加热灯等可执行设备进行远程操控,整个系统可用太阳能进行能量供给。2.2整体结构设计(见图1-2)本系统由应用层、传输层、感知层这三个层次构成。应用层:采用应用开发平台作为运行和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是一个集成的部署、测试、开发环境,具有完善的业务接入系统、业务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高效的运营支撑系统。用户可通过电脑上的平台实现智能农业的实时监控、远程监控、节点管理、信息管理、可控设备管理等功能。传输层:系统可通过有线和无线的通信网络,将感知层中的终端机具采集的数据上传到应用层,同时将应用层的指令下发给感知层中的设备,作为中间数据交互的承载体。感知层:主要包含排风扇、喷头、加热灯、遮阳帘、传感器等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通信网络层上传给平台;通过接收上层下发的控制命令,可实现对排风扇、喷头、遮阳帘、加热灯等设备的控制。2.3整体技术设计描述系统利用微电网自发电系统提供的绿色新能源作为整个系统运行的能量供应,在大棚中布置温度、湿度、光照、CO2等工业级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在土壤中布置土壤水分、PH值等工业级传感器对土壤进行监测,实现智能农业温室环境的整体监测设计;通过本系统的数据分析及大数据参考,提供最合理的温室环境调节方案,保障各项调节设备的高效率运行;通过大数据分析及实时数据分析,控制温室设备的通风、温度、湿度、补光、灌溉等调控设备的运行;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将收集的信息传送至云服务器,利用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参考历史数据的综合分析后,再将无线传输控制信号传输至设备端,智能化调控加热灯、雾化喷头、补光灯、通风扇等可控设备,为农作物健康快速生长营造一个绿色、环保、舒适的环境。
3.系统实现效果
通过本方案设计的温室大棚,能够很好地节能,以60m*10m大的温室大棚为例,其中所有设备的每天运行能耗情况如下表所示,每天总能耗约24度。在太阳能发电方面,采用的是功率为2000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天的总发电量为14度。本项目将微电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每天的发电量供给温室大棚设备的日常运作,温室大棚每天的总耗电量为24.218度,微电网每天总发电量为14度,因此可节约整个温室大棚57.8%的外部电网供电。
4.结束语
本文围绕基于物联网技术进行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展开研究,给出了总体方案,限于篇幅,没有附上系统的详细实现,但通过实验,总体效果不错,能够很好地节能减排,为智能农业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作者:胡自强 单位: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温室大棚论文:谈酿酒葡萄温室大棚育苗技术
随着酿酒葡萄产业的快速发展,酿酒葡萄原料生产基地对葡萄苗木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葡萄育苗技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近几年,采用温室大棚快速催根,然后进行营养袋育苗的育苗技术,实现了大批量育苗,育出的葡萄苗成苗快、成本低、定植成活率高。
一、插条准备
1.插条采集冬季修剪时,从剪下的1年生枝蔓中选择生长健壮、粗细适中、芽眼饱满、无病虫害的枝蔓,剪成长50~80厘米的种条,每100根种条扎成1捆,依不同品种分开存放,防止混杂。2.插条贮藏由于秋季剪下的插条要等到第2年春季育苗,因此,必须贮藏好插条。①挖贮藏沟选择地势高、不积水的地方,在背阴处挖宽2米、深1米左右贮藏沟,沟长可根据插条数量而定,一般为8~10米,然后在沟底铺3~5厘米厚的细沙。②插条摆放与消毒将插条依次竖放在贮藏沟内,捆与捆之间挨紧排好,如插条较多,上面还可横放一层。摆好后,用800倍多菌灵药液浇淋插条,为插条消毒,用药量为4千克/米2,随后在沟底浇3厘米左右的一层水,使其渗透后为插条保湿,防止插条在贮藏期间失水而抽干。③插条防冻与防霉变插条上面要覆盖一层15~20厘米的干草、秸秆或纸板,覆盖一层土,厚度以看不见覆盖物为宜。每2~3米设1个直径为15~20厘米通气孔,通气孔平时可放置油葵秸秆换气,以防插条霉烂。
二、插条快速催根
1.催根时间根据插条生长及定植时间确定催根时间。催根时间一般在2月上中旬,这样育出的苗刚好在5月中旬出棚,既保障了插条的生长时间,也可避过4月下旬~5月上旬可能出现的倒春寒天气。其它准备工作,如插条的剪截与苗床准备工作也应在此期同时进行。2.插条剪截插条一般剪成单芽、双芽或三芽插条。为充分利用插条,插条均剪成单芽插条,截段长度不少于7厘米,一般为7~8厘米。上端离芽眼1.5~2.0厘米,剪成平口;下端离芽眼5~7厘米,剪成斜口。剪好后,每30~50根扎成1捆,浸水2小时后,即可上床。3.苗床建造为充分利用大棚空间,一般大棚内顺棚向建宽2米的畦,畦埂摆放高30厘米、宽24厘米的红砖,长度依棚大小及所需摆放插条量而定,摆成2个紧邻的长方形方格。床土整平后,先铺一层5厘米厚的锯末。为方便控制温度,一般以6米左右为1小区,小区内铺设800瓦直径为0.5厘米的地热线,每根地热线相距5~6厘米,通过温度控制器及感温器自动控制苗床温度。地热线铺设好后,再在地热线上铺一层5~8厘米厚的锯末,然后喷洒800倍多菌灵4千克/米2,使湿润层达2厘米左右,即可摆条。4.插条摆放插条剪截并浸水后即可上床摆放。一般每米2可摆放8000根左右,插条之间要摆放紧密,以手平放插条上,手下插条轻轻晃动,其它插条不动为宜。摆放好后,再以细干沙填充并用水冲沙,注意以插条顶端芽眼露出沙面0.5厘米为宜,以防芽眼受热,提前萌发。随后插条上盖一层薄膜保温、保湿,同时,大棚内温度保持在20℃左右。育苗时,大棚提前1周覆膜、加热升温。5.温、湿度控制由于插条地上部分芽眼在日平均气温达10℃即可萌发,而地下部分需要地温不低于20℃才能生根。许多插条往往因为温度控制不好先发芽后生根,使水分、养分供应失调引起死亡,有时,即使插条成活,也难以育成健壮苗木。因此,要保障插条先生根、后发芽,或根、芽同时萌发,必须对插条进行加温催根,保持根际温度在28~30℃之间,这样既可提高插条成活率,又可保持苗齐、苗全,使幼苗生长期提早,达到当年壮苗和提早结果的目的。6.催根期注意事项①大棚内温度大棚内挂温度计,温度计酒精球应距床面20厘米,棚内温度不低于20℃。②苗床温、湿度经常检查苗床干湿情况,保持苗床湿润,苗床湿度可根据愈伤组织情况进行判断。如愈伤组织颜色发褐,则苗床过干;如愈伤组织呈水浸状,则苗床过湿。湿度不足要注意喷水,每天视情况喷水2~3千克/米2,过湿则应揭膜降低湿度。薄膜在芽眼开始萌发时,应早揭晚盖。苗床温度一般前3天保持在30℃,之后保持在28~30℃。不能低于20℃、高于30℃。在基质内放温度计,酒精球应与根际底部同深。为保障前期大棚内温度,可采用双层薄膜保温。一般情况下,插条经过10~15天即长出愈伤组织或小幼根,当70%的插条长出幼根或幼芽萌发至2厘米,即可进行营养袋育苗。③注意光照催根前10~15天,在棚上盖草帘,避免阳光直射,以抑制插条顶端芽眼过早萌发。10~15天后,当根际愈伤组织或小根形成后,即可增加光照,白天草帘间隔揭开透光。
三、营养袋育苗
经过15~20天,70%插条愈伤组织或小根形成后,继续促发根系生长。由于此时大田温度较低,晚霜一般4月底结束,适宜的定植期在5月中旬,因此,插条催根萌芽后,要装入营养袋继续培育,形成壮苗,以备定植。1.营养土准备与装袋营养土用园田土、肥料、沙子按1∶1∶2比例混合配制。园田土要求于秋季拉到温室大棚内过筛待用;肥料要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按每个大棚(面积667米2)所需的营养土加三料过磷酸钙100千克拌匀。营养土准备好后,即可装袋育苗。装袋一般选用长13~15厘米、直径6~8厘米的营养袋。装袋时土面距袋口1厘米,袋子装实后,即可入棚摆放,一般每棚可摆放20万袋。摆好后即可浇足水,随后插入插条,芽基部必须紧贴土面,土温在15℃以上方可插入种条。2.营养袋育苗管理①温、湿度管理大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晚上15℃左右。如中午温度过高,可向空气中喷清水降温,防止苗木徒长。营养袋浇水视苗土墒情及天气情况而定,15~20天浇水1次,水要浇透。②光照控制与放风炼苗幼苗长出5片真叶前,要控制光照;5片真叶后开始见光炼苗,光照要逐渐增加。当苗木长到5~6片真叶、高度达到15厘米以上,即可出棚定植。定植前半个月,要加大通风量,降温炼苗。放风炼苗时,通风量要逐渐加大,最初将棚顶部薄膜揭开约15厘米左右,然后逐渐增大,5天后揭开大棚底部薄膜,直至将薄膜揭开,以备出棚定植。③苗木病虫害防治为预防苗期苗木病虫害的发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与杀虫剂,注意分开交替使用,每隔2~3天喷1次效果较好。病害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代森锰锌800倍液、甲霜灵8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防治;虫害可用滴滴畏1000倍液、阿维菌素3000倍液防治。
作者:孙光才 单位: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数据通信与监控技术研究
摘要:为了调节适合蔬菜、水果生长的温室大棚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含量等环境参数,设计开发了基于电力线通信的环境参数监控系统。将每个温室大棚设为分节点,通过STM32芯片采集各个物理量参数后,再通过FSK调制信号使用供电线路上传送给总节点后,232串口通信传输到PC机,实现了对温室大棚的实时监控。该系统硬件由电力载波模块、STM32、MX232、DHT11温湿度传感器等组成,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以实现多个点的数据传输,运行。
关键词:电力载波;温室大棚;FSK;串口通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温室大棚面积占世界及时,但对温室环境因子调控的不完善,限制了温室高效化优势的发挥,造成温室栽培的智能化程度非常低[1-2]。因此,为了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程度,我们需要研发出成本低、易操作、便于维护的智能监控系统,科学合理地调节大棚内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的含量,使大棚内的环境有利于蔬菜、水果生长,以达到低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效果[3]。本次研究项目主要是采用了一种网格化自动监测的方案,在蔬菜大棚中装置一定量、多个电力载波调制解调及节点监控模块,通过各种特定的传感器对大棚中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并通过串口将数据传输到PC端,通过系统自动比对PC端采集数据和设定值,可以判断蔬菜大棚中的环境状态。单片机控制继电器、通风电机、开帘、闭帘电机等装置运行,自动完成大棚中环境参数的闭环控制。
1总体结构设计
电力载波部分由多个ARM控制的KQ-330电力载波调制解调模块组成,各个节点监控模块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总调制解调模块,最终经过串口回到上位PC端,以此实现了PC端与蔬菜大棚中的各分节点监控平台通信与数据传输。节点监控模块的主控制板采用STM32单片机作为处理器,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控制其它各个端口。节点采集模块由两大部分组成:①与ARM连接的各种传感器,负责采集土壤状况、温湿度、光照强度、雨量大小以及二氧化碳浓度。②与ARM连接的执行机构:加热继电器、通风、开帘电动机、闭帘电动机等。
2硬件设计
2.1FSK电力载波通讯模块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是指利用已有的低压配电网作为传输媒介,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的一种通信技术[4-5]。它较大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已建成的低压配电网,而不必建设新的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和连接方便等特点[6-8]。该系统通过电力载波通讯模块以低压电线作为信号(数据)传输的媒介,并采用FSK调制方式。
2.1.1电力线通信技术
此系统的电力通信模块调制采用FSK(Frequency-shiftkeying)频移键控调制方式,它是利用基带数字信号离散取值特点去键控载波频率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数字调制技术。2FSK通信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载波频率来传送数字消息的,即用所传送的数字消息对载波频率进行控制。数字调频原理上也可通过模拟调频法实现,它有两种调制方法:1)利用矩形脉冲序列对一个载波进行调频,它是FSK早期采用的方法。2)在二进制基带矩形脉冲序列控制下,通过开关电路对两个不同的独立频率源进行选通。键控法的特点是抗干扰和抗衰落的性能强且易于实现,所以应用广泛。
2.2温湿度传感器
DHT11是含有已校准数字信号输出的数字温湿度复合传感器。DHT11传感器包含一个电阻式测湿元件和一个NTC测温元件[13-14],与高性能8位单片机相连接。由于DHT11体积小、功耗低、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简单、性价比高,所以该系统选择DHT11进行温湿度采集。
2.3MX232
该系统中单片机与上位PC机需要进行串口通信,但是单片机采用TTL电平标准,而PC机采用RS-232标准的串行接口标准,因此要实现电平匹配,需要在两者之间接一个电平转换芯片[15]。美信公司MAX232芯片就是专门为电脑的RS-232标准串口设计的单电源电平转换芯片,使用+5V单电源供电。
2.4ARM
载波通讯控制的核心器件采用STM32F103ZE,它是意法半导体公司生产的基于Cortex-M3的32位微处理器,较高工作频率72MHz,片内Flash容量512kByte,片内SRAM容量64kByte;具有高性能、低功耗、丰富的片内资源等特点。STM32提供了睡眠、待机、停机3种低功耗省电模式和灵活的时钟控制模式,用户可合理优化系统[16]。
3软件的设计
3.1串行异步通讯协议设计
总节点通过串口上传PC机的数据协议采用232,波特率:115200,数据位:8,停止位:1位,校验位:0位。每一帧数据总长度25个字节。
3.2串口通信软件设计
总节点的串口通信流程是当系统启动时,先进行初始化,然后判断PC机是否下发控制指令,若是则下发到对应的子节点,若否或已下发完控制指令则发送第n个子节点请求数据指令,判断地址是否匹配,如果否,则回到上一级判断指令,如果是总节点进入接收数据的状态,之后判断是否接收到子节点串口数据,如果否,则继续返回判断,如果是,则接收子节点串口数据,并判断接收是否结束,如果否,则返回判断是否接收到子节点串口数据,如果是,则给PC机上传监测数据,子节点编号加1,回到程序的大循环起点,判断是否有PC机下发的控制指令,如图4(a)所示。子节点的串口通信流程是当系统启动时,先进行初始化,然后一直进行数据采集,判断是否有控制指令,如果是,则控制执行机构执行动作,然后判断是否收到主节点的发送数据请求;如果否,直接判断是否收到主节点的发送数据请求,如果是,则上传该子节点数据,如果否,则返回程序起点,如图4(b)所示。
3.3DHT11温湿度采集
DHT11与CPU之间的通信采用单总线数据格式。空闲时总线为高电平,需要读取DHT11测量数据时,主机(MCU)拉低18ms等待DH11响应,延时等待20~40μs,DHT11发送80μs左右的低电平响应信号,待主机读取DH11响应信号后,DHT11再拉高总线80μs左右,准备数据传送,每次通信都是高位先出的顺序传输40位数据(包括16bit湿度数据+16bit温度数据+8bit校验和),等数据传送完毕,DHT11拉低总线50μs,随后总线由上拉电阻拉高进入空闲状态[17]。
4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可知,当载波模块发送“1”时产生122.8kHz左右频率方波,发送“0”时产生131.6kHz左右频率方波。
5结论
文中研究并实现了蔬菜大棚的温湿度数据的采集和传送,硬件由控制器、传感器、电力载波通讯模块、继电器等构成,通讯调制方式采用FSK。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载波模块可以地传输,并进行过程控制。下一步需要对电力线通信的距离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应用在蔬菜大棚的实时监控中。
作者:晏涌;裴梦瑶;刘学君;鲁莹;袁碧贤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温室大棚论文:浅析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
【摘要】温室大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室大棚的通风是温室大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产业化步伐日益加快,温室大棚的发展向着规范化、自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温室大棚的发展方向,正确把握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趋势,对温室大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优化现代农业的产业结构,提高温室大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现代农业和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有利于科学配置有限的农业、水利、环境、道路交通等资源,实现温室大棚同国际农业的发展接轨,取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使温室大棚的产出较大化。但是,现阶段我国温室大棚的通风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温室大棚从业人员对温室大棚通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缺乏前瞻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温室大棚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温室大棚通风的重要性,并为大家展望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
【关键词】温室大棚;通风;重要性;发展展望
1引言
温室大棚是塑料大棚、连栋温室、单栋温室、蔬菜大棚、透光塑料大棚、阳光板大棚、智能大棚等的统称,大棚应建在没有传染性土壤、排水良好、避风、向阳、干燥的地方。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对温室大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大的意义。温室大棚内空间狭小,搭棚地比较避风,再加上农药的使用和肥料的作用,致使温室大棚小环境内二氧化碳含量不断降低,越来越多地聚积起有害气体,造成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病害的发生,给温室大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当温室大棚内的空气成分含量达不到棚内作物的生长需求时,必须进行通风处理,排除棚内的污浊空气,同时,将棚外的新鲜空气置换进来。但是,如何把握好通风的时间节点和通风量,成为困扰温室大棚从业人员的重大问题。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从人工控制向自动化控制的方向发展,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温室大棚通风中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应用,对温室大棚的通风提出了更加规范的高要求,单靠传统温室大棚通风的控制已经不能规范地进行温室大棚的生产经营。基于这样的发展,我们必须充分研究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正确面对不同温室大棚对痛风的不同要求,实现温室大棚通风的自动化管理和控制,促进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充分认识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充分认识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对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温室大棚通风向自动化控制、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能够对温室大棚内作物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危害作物生长的有害气体等自动测定,并及时排出有害气体,补充新鲜空气;要把握住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改革僵化的管理模式,开拓温室大棚通风的新途径。其次,充分认识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是温室大棚通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能否实现温室大棚通风的现代化,是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关键,决定着温室大棚通风的未来发展和对现代农业的贡献程度。第三,充分认识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是温室大棚通风自身的需求。充分认识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有利于温室大棚从业人员对大棚通风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把握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脉搏,加大科技投入,大量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为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自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展望
3.1自动通风无支柱环保型温室大棚的普及
自动通风无支柱环保型温室大棚的普及是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首要的发展趋势。这种温室大棚由塑料采光膜、墙体、主体支架、照明装置、保温设备构成,墙体骨架与聚乙稀薄膜架共同组成温室大棚的主体支架,辅之以墙体保温板与聚乙稀薄膜架,上后坡面处自动通风窗的设置是无支柱环保型温室大棚的重要特征,无支柱环保型温室大棚不受气温高低和大棚周边环境的影响,可广泛应用于食用菌、花卉、瓜果、蔬菜、水产养殖、陆地养殖、水稻育苗等领域。由于这种温室大棚去除了影响通风的所有支柱,既降低了温室大棚的成本,又减少了劳动强度;大棚表面光滑,增强了空气流通的强度,非常适宜温室大棚实现自动通风。
3.2规范化温室大棚成为大棚通风的主流
规范化温室大棚成为大棚通风的主流是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第二个发展趋势。对大棚内空气湿度的调控、棚内空气成分的调控都要通过大棚通风加以解决,因此,大棚通风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的通风规范予以控制,如:温室大棚内空气湿度达到何种程度必须进行通风控制等都需要规范化。温室大棚的跨度要利于大棚空气的流通,如果大棚跨度过大,就会造成大棚的拱度相对较小,空气的更换速度加快,使大棚内温度在较长时间内达不到作物生长的需求,影响棚内作物的生长。钢架的设计也要符合有利于大棚通风的要求,立柱的密度、胸径以及棚面钢网的设计既要符合抗压的要求,又要充分考虑通风的要求,一般情况下,钢网应保持15厘米左右的距离,均匀铺设在温室大棚的放风膜下。
3.3 实现温室大棚通风的智能化控制
实现温室大棚通风的智能化控制是温室大棚通风发展的第三个发展趋势。温室大棚通风的发展,经历了手动控制通风、自动控制通风阶段,必然要发展到温室大棚通风的智能化控制。在温室大棚发展的初期,大棚通风一般是靠手动完成的,大棚的从业人员既是大棚的管理者,也是大棚通风的感受者和执行者,凭感觉觉得棚内需要通风时,即打开棚顶或者棚侧的裂缝进行通风。何时通风,通风实践的保持均凭大棚从业人员长期积累下的经验和感觉进行判断,直接造成通风效果低下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温室大棚的通风中,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的建立,温室大棚通风实现了自动化调节和自动化通风;温室大棚内各种传感器自动采集温室大棚中的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等技术参数,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实际测定的数据和预先设定的数值进行比对,决定是否执行通风;通风自动化的实现,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建立在生产实践和温室大棚通风自动化的基础上的是温室大棚通风的智能化,通过采集温室大棚内的各项数据,进行总结、实验和分析,构建各种专家系统,按照棚内作物的生长模型,研发适宜不同作物的棚内通风专家控制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及时处理实时得到的数据,自动分析和选择通风方案,执行通风操作,实现棚内通风的智能化控制。
温室大棚论文:浅谈日光温室和大棚灌溉管理实践
摘要:灌水沟的间距,湿润范围相适应,满足农业耕作和栽培上的要求。灌水沟的长度以大棚长度或宽度为限、要考虑灌水沟的长度与土壤的透水性、地面坡度。文章主要根据日光温室和大棚灌溉管理实践分析了沟灌是普遍使用技术之一。
关键词:灌水沟的长度;间距;技术;断面结构
沟灌是地面灌溉普遍应用于日光温室或大棚区的传统的灌水技术其中一个。最近几年以来,灌溉现代化进展非常的快,再加上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以及推广,沟灌的传统技术仍是大多数日光温室和大棚的主要灌溉方式。
1 沟灌的特点
沟灌,在日光温室内一端有“井”的,常靠北墙一侧挖输水沟,引水入输水沟。沟灌的主要优点是:(1)在灌水之后,对农作物的根部及其旁边的土壤的机构不能产生破坏,能够使土壤保持松弛,这样有很好的通气性。(2)在土壤的表面不能产生较严重的板结,这样便能够让深层有效的减少渗漏,更不会让地下水位升高,也防止土壤流失了养分。(3)使用沟灌能够有效的让作物之间土壤蒸发的损失降低,这样对土壤保墒比较好。(4)在开灌水沟的时候可以对作物起到培土的作用,对作物倒伏的防止有很显著的作用。温室与大棚在修建前,已进行了很好的土地整平,因此沟灌能够保障日光温室或大棚的灌溉质量要求,是保障沟灌目前仍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2 灌水沟的间距
灌水沟的间距,应和沟灌的湿润范围相适应,并应满足农业耕作和栽培上的要求。在透水性较强的轻质土壤上,其灌水沟沟距应较窄,而在透水性较弱的重质土壤上,其间距应适当加宽,但在日光温室和大棚内,灌水沟的间距,更主要是依据栽培的需要。
3 灌水沟的长度
日光温室灌水沟的长度受日光温室宽度限制,大棚灌水沟的长度以大棚长度或宽度为限。但在大棚用沟灌时,要考虑灌水沟的长度与土壤的透水性、地面坡度。根据灌溉试验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砂壤土上的灌水沟长度约30-50m,黏性土壤的沟长在50-100m左右。
4 灌水沟的断面结构
梯形和三角形是灌水沟中常见的断面形状,其深度与宽度应该根据土壤的类型、地面坡度以及作物的种类等确定,在实施沟灌时为了避免产生“沟漫灌”浪费灌溉水量的现象,通常小水浅灌,多采用三角形,对行距较宽、灌水量较大一般使用的是梯形的断面,其上口宽是6-7cm,沟的深是2-2.5cm,底的宽是2-3cm。灌水沟是三角形断面的,其上口的宽度是4-5cm,沟的深度是1.6-2cm。灌水沟里面的水的深度一般是沟的深度的1/3-2/3。如果灌水沟是梯形断面的在灌水了以后,一般会变为类似于近似抛物线形的断面。
5 沟灌灌水技术
5.1 沟灌灌水技术的特点
控制以及掌握灌水沟的单宽流量是沟灌灌水的主要技术,灌水沟的长度与入沟流量都与土壤的透水性能、地形、坡度等因素有关,并且其互相制约。日光温室及大棚的沟灌基本上使用的是封闭的沟灌不产生排水。停止了封闭沟灌水之后,在其灌水沟中的流动水流,主要有两个情况:
5.1.1 及时种情况 在沟中,除了水流在灌水期间渗入到土壤中了一部分之外,并且水量还在沟中有存蓄。沟灌的有关参数设计公式:
(1)计划灌水定额,应等于在t时间渗入土壤中的水量与灌水停止后在沟中存蓄的水量之和,其计算式应为:
mal=(boh +P。Ktt)l
式中,h―灌水沟中的平均蓄水深度,m;a―灌水沟的间距,m;m―灌水定额,m;l―沟长,m;b。―灌水沟中的平均水面宽度,m;P。―在时间t内灌水沟的平均有效湿润周长,m;t―灌水时间(不考虑滞渗),h;Kt―t时间内的土壤平均入渗速度,m/s。
(2)封闭灌水沟的沟长与地面坡度及沟中水深的关系,应用下述计算式表示:
l= h2h1/i
式中,h1―灌水停止时封闭灌水沟的沟首水深,m;h2―灌水停止时封闭灌水沟的沟尾水深,m;l――沟长,m;i―灌水沟的坡度。
(3)当灌水沟的沟长与入沟流量已知时,灌水时间与其他灌水要素间的关系为:
qt=mal,t=mal/q
式中,q―灌水沟流量,m3/S;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5.1.2 第二种情况 在沟中,灌水期间水流全部下渗到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之内,停止了灌水以后,水量没有在沟中存蓄。封闭灌水沟各灌水技术要素之间有如下关系。
(1)在灌水时间t内的入渗水量等于计划的灌水定额:即
所以
式中,a――土壤入渗速度递减指数;其余符号意义同前。
此处计算的时间t,实质上是沿灌水沟各点处湿润土壤均匀并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所需要的入渗时间,与畦灌同理,若不考虑滞渗时间,则可近似认为是沟口的放水时间,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偏差。
(2)灌水流量与沟长的关系,即qt=mal
由上述沟灌灌水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在地面坡度小、土壤透水性能强、土地平整较差时,应使灌水沟长度短一些,入渗流量大一些,以使沿灌水沟湿润土壤均匀,沟首端不发生深层渗漏,沟尾端不产生泄水流失。当地面坡度大、土壤透水性弱、土地平整较好时,应使灌水沟长一些,入沟流量小一些,以保障有足够的湿润时间。根据目前大棚各地封闭沟沟灌实践经验。入沟流量一般为0.5-3.OL/s。为使入沟流量适当,可根据田间毛渠或输水沟的流量大小,调整同时开口放水的土壤水沟数目。陕西省洛惠渠灌区沟灌试验结果,在轻壤土上,灌水沟坡度为0.001-0.00125时,轻为适宜的入沟流量。
为保障沿灌水沟长度各点湿润土壤均匀,就必须控制其各点处的土壤入渗时间大致相等,严格控制沟灌的灌水时间,及时封沟以减少在沟灌时的水面无效蒸发和加大棚内湿度。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黄瓜化瓜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摘要:黄瓜化瓜是目前黄瓜温室大棚栽培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发生的范围广,面积大,不分新、老温室大棚生产季节均有发生,有的因管理不科学,使化瓜率达到50%以上,严重影响黄瓜上市产量,降低菜农的收入。文章介绍了温室大棚黄瓜化瓜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黄瓜;化瓜;温室;防治措施
1 黄瓜化瓜的症状
黄瓜化瓜是指雌花形成后不能继续长成商品瓜,而且逐渐黄萎脱落的现象,这样的雌花或化瓜又称生理凋萎果或流产果。幼瓜先从顶部开始萎蔫、干缩,瓜上出现纵向的棱沟,果实内部多为空心。化瓜一般发生在幼果长10cm左右,但个别情况下,比较大的瓜也可能化掉。
2 黄瓜化瓜的病因
在低温弱光等不利条件下,黄瓜纽很多,要使每个瓜纽都长成商品瓜是不可能的,因此,一定限度内,化瓜是正常的,是植株自我调节的结果。但出现大量瓜化掉时就属于生理病害了。产生化瓜的根本原因是供给果实的养分不足,而导致养分供给不足的原因是各器官之间生长比例失调,互相争夺养分,或因管理不当造成环境不良等因素,具体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低温弱光引起化瓜
育苗期温度经常低于10℃以下,会导致花芽分化不正常而化瓜;苗期或生长前期遇到连阴天等低温弱光天气,植株会形成大量雌花,但因棚室温度低,光照不足,植株光合作用弱,制造养分少,不能满足每个瓜条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求,或温度过低,白天低于20℃,夜间低于10℃时,根吸收能力受到影响,导致植株因“饥饿”而化瓜。
2.2 高温环境引起化瓜
棚室温度过高也会化瓜,在正常的二氧化碳浓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下,白天棚室温度超过35℃时,植株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与呼吸作用消耗的养分基本平衡,使养分得不到积累,夜间棚室温度高于18℃时,呼吸作用骤增,养分消耗过多,瓜条得不到养分的补充,造成营养不良而化瓜。
2.3 田间管理不当引起化瓜
大量施用氮肥,浇水过多,形成肥水过大环境,造成茎叶徒长,养分主要集中在茎叶上,花芽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分化受阻而化瓜。特别在甩蔓期,过早的追肥浇水,往往使根瓜化瓜而发生植株徒长;但缺肥、缺水、干旱,也会造成花芽分化不良而引起化瓜。
2.4 二氧化碳浓度不适引起化瓜
由于棚室密封,放风晚,日出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棚室内二氧化碳被迅速消耗,浓度降低,很难满足植株正常光合作用的需要,这样就会影响黄瓜植株制造养分,致使有机营养不足引起化瓜。
2.5 种植密度不合理引起化瓜
黄瓜属于浅根系作物,根系集中于地表,密度过大会造成地下根系吸水、吸肥的竞争;而地上部茎、叶、蔓竞争空间、气体,影响透光,通风性降低,造成秧苗过弱而化瓜。
2.6 生长失调引起化瓜
茎叶生长旺盛,消耗大量养分,使瓜条发育所需养分不足导致化瓜;生殖生长过旺,雌花数目多,瓜码密,植株负担重,养分供应不足,也会产生化瓜;下部瓜采收不及时,与上部瓜争夺养分,也会造成化瓜。
2.7 病虫害引起化瓜
黄瓜霜霉病、白粉病、角斑病、枯萎病、温室白粉虱等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明显阻碍了植株产生的养分供应瓜条,导致化瓜。
3 防治措施
3.1 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
在生产中使用某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喷花或浸蘸瓜胎,这是目前防止化瓜最有效措施。一般在黄瓜雌花开花后1-2天浸蘸瓜胎或喷花,可以加速瓜条生长,防止低温化瓜。用苯脲型细胞分裂素处理浓度是5-10mg/L,云薹素内酯的处理浓度是0.01mg/L,PCPA(对氯苯氧乙酸)的处理浓度是100mg/L。在黄瓜7-8叶时喷0.2%的硼酸水溶液进行保瓜,也可以防止化瓜脱落。
3.2 调温增光
调温具体是指提温和控温,提温是防止在冬季或早春生产中,由于棚室温度低而出现的化瓜。在生产中应该尽量提高棚室温度,特别是地温,地温不能低于10℃,一般应稳定在14℃以上。低温的提高,一方面要建造采光和保温性能良好的日光温室,利用太阳光吸收储存热量,另一方面简单的方法是在定植时,在行间埋入玉米秸秆或在行间铺玉米秸秆,利用玉米秸秆分解产生的热量提高地温,效果很好。控温是防止进入春季生产,由于高温引起的化瓜。要及时通风,根据温度逐渐加大通风口和通风时间。白天温度不超过32℃,夜间温度不高于18℃。增光是为了保障棚室内低光照需要量,即使阴天也要在中午前后短时间揭帘,使植株接受散色光。有条件的可安装农用红外灯补光增温。温室北墙挂返光幕,提高光照强度增温。
3.3 施肥
对因苗期温度低造成的化瓜,可以用叶面喷1%磷酸二氢钾+1%葡萄糖+1%尿素或鞍山市园艺所生产的保瓜灵15.5mg/L进行防治。因缺肥缺水化瓜的,要及时浇水追肥。
3.4 植株调整
主要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针对由于采收不及时而引起生长失调,导致化瓜的现象,要及时采瓜,特别是根瓜要及时采收。及时摘除畸形瓜,疏出过密瓜,还有一种化瓜是因茎叶徒长引起的,茎叶之所以徒长,是由于菜瓜过于频繁,植株上没有旺盛生长的瓜条,是营养物质大都供给茎叶生长,结果茎叶生长过旺,植株走向了以营养生长为主的代谢途径,营养不在优先供应瓜条的生长,结果虽然营养充足,但瓜反而化掉了。如果发现有茎叶徒长现象,可推迟浇水追肥,控制植株生长,可喷施乙烯利或20mg/L的矮壮素抑制茎叶徒长。但好的办法是注意采收标准,既要及时采收,又要让植株保存至少有一条旺盛生长的瓜,也就是菜农所说的让黄瓜植株“压着长”的方法控制茎叶徒长。
3.5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
在棚室内合理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保障植株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同化作用,防止化瓜。
3.6 防治病虫害
首先对已经不能坐住的瓜条要及时摘除,以免感染和传播病害。重要的是及时有效的防治各种病虫害发生、漫延,预防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而造成化瓜。
温室大棚论文:大棚温室秋冬番茄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根据秋季大棚环境特点和番茄生物学特性,结合本地成功经验,总结大棚温室秋冬番茄栽培技术要点:选择优良栽培品种、培育壮苗、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是保障其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
关键词:番茄;大棚温室;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19-1
番茄生长喜温、喜阳光,忌高温酷暑,在光照不足条件下易徒长、病多、果小,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都不易坐果,生长停滞甚至死亡。日光温室秋冬茬番茄6月中旬-7月中旬栽培,9月下旬始收,12月上旬采收结束。秋季大棚前期温度高,光照强,病毒病严重,而生长后期温度低,光照弱,不易成熟,严重制约秋季番茄产量的提高。因此,应根据其生长环境特点,在各生长期加强管理,促进番茄的品质、高产。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结合近些年我省秋冬季番茄种植的成功经验,现将大棚温室秋冬番茄高产栽培几项关键性技术介绍如下:
1 品种选择
秋冬番茄的苗期正处在盛夏高温、多雨季节、病毒病严重,对番茄生长不利,且秋季温度由高到低,后期天气寒冷。因此需选择品质、高产、抗病毒病、耐热、耐储运、生长势强又不易徒长的品种。
2 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2.1 整地施肥 在6月初清洁田园整地,施足基肥。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种子用高锰酸钾500倍液浸种1h后,杀死种子表面携带的病菌,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浸泡2.5h。用湿布将种子包好放在25-30℃(阴暗处)催芽,当种子有80%以上露白时即可播种。
2.3 播种 播种前苗床浇透水,待水渗下后,疏松土壤,保持苗床土的疏松和通透,以利于幼苗出土和分苗起苗时不伤根。50%福美双可湿粉剂与25%甲霜灵可湿粉剂等量混匀后与细土混匀配制为药土。将配制的1/3药土撒于畦面,再将催芽的种子均匀撒播,播种后将剩余的药土均匀的覆盖在苗床上。为了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在畦面上覆盖一层麦秸保墒,待大部分种子出苗后及时撤去覆盖物,防止幼苗徒长。
2.4 出苗后的管理 番茄自播种到定植,中间不能浇水,以防秧苗徒长。土壤严重缺水时,给予喷水,每次以喷透基质为宜,勿浇水。育苗期正处于盛夏,气温较高。为了利于苗的生产,要适当控制温度,温度的调节可通过遮阳网覆盖技术,实现降低环境温度、遮阳和露天着雨的目的。出苗后及时间苗,去掉病苗、弱苗,3-4片真叶时再疏一次苗,使苗距为7-8cm,培养出茎粗壮、叶片肥厚、色泽深绿有光泽的壮苗。在6-7叶时,应逐渐减少遮荫物,进行秧苗耐强光锻炼,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3 适期定植
在培育壮苗的基础上,整地施基肥(每667m2施5000kg农家肥,30kg复合肥,做成1.3m宽小高畦或1m宽平畦)后,应适期定植,一般当苗龄5-6片真叶时即可定植。定植一般初选择阴天定植或在傍晚进行,随起苗随定植。定植株距27-34cm,3500-4000株/667m2为宜,定植后尽快浇1次大水,过2-3d后浇一次缓苗水。
4 定植后的田间管理
4.1 肥水管理 缓苗水过后3-4d中耕松土1次。在坐果前期,一般不施肥,并应控制水量,以防止秧苗徒长。当第l穗果一半达到核桃大小时,便可进行及时次追肥灌水,结束蹲苗。―般每667m2施尿素15kg,硫酸钾10-15kg。以后每一花序果坐稳后一般每亩都应随水追施尿素、硫酸钾各6-8kg,以避免因肥水管理不当造成畸形果、裂果而影响果品的产量和质量。进入11月份后要尽量 控制浇水量, 防止形成低温高湿诱发的叶霉病、灰霉病的发生和植株烂根。
4.2 植株调整 秋延后番茄多采用中晚熟品种,一般采用单干整枝。当植株长到30cm左右时应立好“人”字形支架,再进行插架绑蔓。及时进行整枝,绑秧、抹杈,去除植株下部老弱病残枝叶,并疏除多余的花果,以利通风透光,减少养分消耗,培育壮秧,增加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
4.3 温度 定植后外界温度比较高,前底角和棚模上部应加大放风量,防止番茄徒长。9月中旬随着温度的下降,更换新棚膜,进入10月中旬上草苫,夜间覆盖注意防寒,天气变冷,加强夜间保温,必要时在裙膜外加围草苫,保障棚内夜间温度不低于13℃,白天温度保持在25-28℃,加速果实的生长和成熟。
4.4 光照 进入寒冷季节,在不影响室温的前提下,早上尽量早揭草苫,晚上要稍迟覆盖。同时设法将棚膜上的尘土用水冲洗掉,增加棚内的光照强度。
5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可用2.5%功夫乳油2500倍液喷防蚜虫、温室白粉虱;以2.5%天王星乳油2000倍液药剂喷雾防治棉蛉虫。早疫病在发病初期可采用粉尘法喷洒5%百菌清粉尘剂(1kg/667m2) 进行防治。发病前开始喷洒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前开始防治,可以压低前期菌源,把病情控制在经济为害指标以下。晚疫病在发现后,中心病株后可用45%百菌清烟剂(250g/667m2)或喷洒5%百菌清粉尘(1kg/667m2)。发病初期开始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预防,每隔7-10d防治1次,连续用药4-5次。灰霉病在发病后要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乱扔,造成人为传播;可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每隔7-10d 防治1 次,连续用药3-4次。
6 采收与贮藏
大棚秋番茄果实一般在11月上旬开始收获。当棚内温度下降到8℃时,要全部采收,进行贮藏。贮藏于10-13℃,相对湿度70-80%的环境中,每7d倒动1次。
温室大棚论文: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草莓果肉多汁,营养丰富,有“水果皇后”之称。其具有结果快、成熟早、易种植等特点,特别适合保护地栽培,经济效益比较高。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温室大棚草莓入田管的关键时期,本期“农事指南”将介绍温室大棚草莓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草莓生长特性。草莓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是半平卧丛状生长,株高30厘米左右。草莓属浅根性植物,要选择保肥、保水性能好,又有良好通透性能的沙壤土。
温度控制。草莓茎叶生长温度为5摄氏度,一旦遇到零下7摄氏度的低温,植株便会遭受冻害,零下10摄氏度时多数植株死亡。草莓地上部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摄氏度至26摄氏度,气温低于零摄氏度或高于4摄氏度都会影响授粉受精和种子发育,产生畸形果。
品种选择。适于温室栽培的品种有“全明星”、“哈尼”、“梯旦”等。
栽植时间及栽植方法。温室栽苗的时间要根据品种、温度及鲜果投放市场的时期而定。休眠期较长的品种或促成移栽的品种应适当提前栽植。一般亩施有机肥3吨至5吨,磷酸二铵和专用复合肥30公斤、钾肥15公斤。亩施锌硫磷乳油200倍拌河沙撒于畦面,浅翻10厘米防治地下害虫。一般畦面宽75厘米至80厘米,步道沟宽20厘米至25厘米,床高15厘米至30厘米。
扣棚时间及保温措施。扣棚时间要视草莓植株长势、气候变化情况和草莓果上市早晚等因素而定,如果草莓长势弱,应早扣棚反之应晚些;如果天气持续低温,应早扣棚,反之则可晚一些,一般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扣棚是时期。
温室内温度管理。扣棚初期白天的温度应保持在25摄氏度至30摄氏度左右,夜间保持在5摄氏度至10摄氏度范围内。当夜间温度低于5摄氏度时,需采取保温措施,如在大棚内套小拱棚等覆盖设施。开花前以白天温度25摄氏度为标准。不宜超过30摄氏度。开花后果实迅速膨大期,白天温度需保持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夜间需保持在5摄氏度。果实采收期白天温度不超过25摄氏度即可,夜间温度保持在3摄氏度至5摄氏度之间即可。开花期应注意通风,否则温度过高,会影响花的授粉受精,导致畸形果增多。
土肥水管理。草莓栽植后,要充分灌水,一直到返青时为止。草莓返青后,在未开花前,要保持土壤湿润。在扣棚前10天,不能漫灌,漫灌会降低地温,特别是覆盖塑料薄膜后。会使棚内湿度增大,不利于草莓生长及开花坐果。
追肥。主要是及时次预花序即将吐出花蕾,约10月中旬后在一级序果迅速生长期及成熟期视情况追肥,在12月份以前可20天追1次,12月份之后可一个月追施一次。
实用技术
农机安全避险常识
1 要注意做到仔细检查。要检查有无润滑油和燃油;检查变速杆是否置于空档位置;检查有无冷却水,严禁无冷却水启动。
2 冬季启动前,不得用明火烘烤机体:严冬季节启动前应先加70摄氏度左右温水预热。不能加大量沸水。
3 手摇启动时要握紧摇把,启动后应立即取出摇把。使用汽油启动机启动时,操作者不得将绳索绕在手上,身后不准站人,且人体应避开启动轮回转面。启动机空转时间不准超过5分钟,满负荷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4 使用电动机启动时,每次启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秒:一次不能启动时,应间歇2分钟至3分钟再启动。严禁用金属件直接搭火启动。
5 拖拉机不准用牵引、溜坡方式启动。如遇特殊情况,应急使用牵引启动时,牵引车与被牵引车之间必须刚性连接,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并有明确的联系信号;溜坡滑行启动时,要注意周围环境,确保安全,并有安全应急措施。
温室大棚论文: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日光温室作物栽培人为改变了传统露天菜地种植的土壤环境,是一种农业生产措施和种植环境相对稳定的栽培方式,也是一种高度集约化的工厂式农业利用方式。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保护地栽培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对消费者的健康很不利。
1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日光温室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及其盐渍化程度与设施环境及人为耕作管理密切相关。温室大棚条件下,土壤的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及耕作管理措施与露地栽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特点就在于大棚栽培环境的封闭性以及栽培管理上的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和高施肥量。在大棚生产中,种植户常过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一些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及其副成分便大量残留于土壤中,成为土壤盐离子的主要来源,加之大棚栽培较自然条件下的水分淋洗作用弱,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量大,长期使用则导致土壤盐分的积累。
1.1温度和湿度
大棚栽培条件下,由于作物生长环境密闭,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明显高于露地。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促进了土壤固相物质的快速分解与盐基离子的释放,同时也提高了硝化细菌的活性,使土壤中残留的N03-N含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土壤的次生盐渍化,成为导致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在0-20cm的土层内,棚内土壤温度均高于棚外,地表平均温度比棚外高6-8℃,其中冬季高7~8℃,早春高6℃左右;且在同24小时内不同时段的土壤温度变幅较小。另据测定,设施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0%~100%,尤其是在冬季不通风条件下,地面蒸发和蔬菜蒸腾的水分不能外散,空气湿度通常达80%--90%,夜间更高达100%。
1.2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
大棚栽培条件下,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栽培措施所造成的土壤水文条件恶化,地下水位上升,以及土壤水分蒸发剧烈等也是引发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原因,且土壤的积盐程度与地下水水位及其矿化度的高低密切相关。不合理的灌水方式会抬高地下水水位,从而影响大棚土壤中盐分的移动和累积:一方面,地下水位过高不利于土壤排水,这样既妨碍了盐分的淋洗,也阻滞了淋洗水的下降,从而延长了盐分在土体中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上升的地下水溶解了下层土体中的盐分并将其运移至较浅的上层土体,加速了盐分的表聚。当地下水位相同时,其矿化度越高,土壤积盐量就越大,大棚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就越易产生。在山东莘县五大盐碱条带上,地下水矿化度多为2-5g/L,而莘县89.2%的地下水是弱矿化度水,为0.5-2g/L(表1)。
1.3盲目偏施单一化肥和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盐分提高
不同种类肥料即使在使用量相同时,所导致的土壤渗透压的增加也不同,通常用肥料的盐效指数表示。肥料的盐效指数越大,导致作物盐害的可能性越大。如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硫酸钾的盐效指数分别为75、69、34、8、116、46,这些肥料之间的盐效指数差异非常明显,应尽量施用盐效指数低的化肥。
生产上盲目大量施肥和偏施氮肥是造成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另一重要因素。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缺乏有机肥、化学肥料和微生物肥的合理搭配使用,从而导致土壤生态失衡,土性变坏,肥力下降,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多数研究认为,设施栽培中氮肥用量大,土壤中硝酸盐积累多,并且种植时间越长积累量越多,同时土壤中硝酸盐残留量与总盐浓度呈明显正相关。长期大量施用中性盐类(含a-、s042-)的化学肥料和含NO3-的复合化肥,也可形成次生盐渍化土壤。例如,菜农为了多产蔬菜,大量使用无机肥,致使用肥量过大,土壤全盐含量增加。大多数菜农在蔬菜的开花结果期,大量冲施高钾肥料,结果因为施肥量大,施肥过偏,导致钾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过多,致使土壤出现盐渍化。
从表2可以看出,大棚施巴量是大田的5倍,并且远远超过大棚蔬菜生长过程的平均需要量1440kg/hm2。过量施用肥料,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低,养分在土壤中大量积累。由此可见,大棚栽培条件下肥料的高投入是大棚土壤中养分与可溶性盐分增加的一个根本原因。
此外,人畜禽粪便的生施、多施也对土壤的次生盐渍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大棚内温度高,人畜粪尿迅速分解后,大量的氨被挥发掉,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等残留于耕层土壤中,造成大棚内土壤盐化板结。
1.4大棚类型及其使用方式
大棚土壤盐分含量因大棚类型不同而有差异。玻璃温室和连栋大棚是全年性覆盖大棚,由于缺乏雨水淋洗作用,加之土壤水分经常陛的向上运动并不断地从地表蒸发,使土壤终年处于积盐过程中,因而盐害发生早且重,通常种植2~3年,即出现盐害。据测定,此类大棚种植3年以上的耕层土壤含盐量可超过2.08kg。而普通塑料大棚(包括日光温室)由于受季节性揭棚和雨水的淋洗作用,盐分含量在1年中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消积变化,即冬春覆棚时表土盐分积累,夏季揭棚后,表土含盐量明显下降。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整个土体内盐分仍呈逐年累积趋势,所以土壤积盐的潜在威胁较大,若不注意防治,一般使用5年左右便会出现明显的盐害。
大棚内采用地膜覆盖对于保持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控制盐分积累、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等均具有显著的效果,尤其对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最为明显。吴志行等…研究表明,大棚+小棚+地膜的土壤Ec值最小,土壤含水量较高;其次为大棚+地膜、大棚+小棚的大棚;而大棚覆盖的土壤Ec值较高,其含水量也最少。因此,土壤覆盖的层次越多,其保水性愈好,Ec值愈低。除上述因素外,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还与大棚栽培条件下的连作重茬、灌水频繁以及无法引入大型耕作机械造成的耕层变浅等因素有关,这些都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2 温室大棚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2.1
实行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
合理选择肥料品种,常用化肥的致盐能力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氯化铵>氯化钾>硝酸铵>硝酸钾>硫酸钾>尿素>三元复合肥>二元复合肥。由此可见,含氯化肥的致盐能力较强,在大棚施用时要注意氯化物、硝酸盐、硫酸盐肥料的使用量。根据蔬菜氮、磷、钾的吸收量和产量水平,确定氮、磷、钾的施用量;提倡施用配比合理的蔬菜专用肥料;还要注重配施中微量元素,矫治生理缺素障碍。一般蔬菜施肥原则是增有机、调盐分、稳氮控磷稳钾、补微、巧施生物肥。多年大棚要控制磷、钾肥用量,适量补微。
增施有机肥料,注意控制和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地土壤要培肥地力,获得较高产量,提高产品品质,应增加有机肥用量,使有机肥提供的营养占总
养分的50%。好是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既增强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又利于大棚蔬菜侧根的伸展,增强蔬菜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禁用含兽药残留超标的畜禽类粪便和工业污染的垃圾或废水沉淀物,杜绝施用生鸡粪,好的办法是玉米秸秆+畜禽粪+酵素菌来沤制。
配施微生物肥料,可以减少化肥用量,缓解土壤障碍。尤其在高肥力土壤上,配施微生物肥料,能降低化肥用量,还可比常规施肥增产10%左右。
正确使用冲施肥,对于冬春日光温室蔬菜追肥可以随水冲施,但要控制水量不可过少或过量,以促使养分分布均匀。对深根蔬菜进行沟施或穴施,施用前先将冲施肥稀释到一定倍数,均匀分配到事先挖好的沟或穴内,再浇少量水即可。施用冲施肥要根据种植区内的土壤供肥能力、基肥施用量以及作物的需肥特点,确定合适的冲施肥品种。追肥一般很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用量,适当增加追肥次数,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要,不可一次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升高。
提倡根外追肥。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养分,但叶片和嫩茎也能直接从喷洒在表面的溶液中吸收养分。在保护地栽培中,由于根外追肥不会给土壤“添麻烦”,故应大力提倡。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还有一些微量元素都可以作为根外追肥。
2.2撤膜淋雨灌水
利用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或灌水洗盐。夏熟蔬菜收获后,揭去薄膜,在雨季可不盖膜,日晒夜淋,对于消除土壤盐分有显著效果;或在高温季节进行大水灌溉,盖膜使水温升高,这样不仅可以洗盐,而且还可以杀死病菌与地下害虫,有利下茬蔬菜高产稳产。目前以水洗盐可采用2种方法:一种是灌水排盐,即对棚内土壤灌水5-7cm深,浸泡几天后排除,可反复进行2~3次。另一种是在下雨时撤除薄膜,借雨水淋洗,也有良好的降盐效果。
2.3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采用果菜类和叶菜类作物轮作,葱蒜类和瓜果类作物轮作,深根系作物和浅根系作物轮作,可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避免土壤养分的偏耗,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有效减少生理病害的发生。
充分利用现有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蔬菜种类。蔬菜耐盐性普遍较弱,相对来说,甘蓝、萝卜、菠菜、大白菜、油菜、瓜类的耐盐性较强,大葱、大蒜、芫荽、胡萝卜、茄子、番茄、芹菜、西葫芦次之,莴苣、菜豆、洋葱、黄瓜、西瓜、香瓜、甜椒最差。同一种蔬菜不同品种间、不同生育阶段耐盐性均有差异,一般幼苗期对盐分最敏感,随着幼苗生长耐盐能力逐渐增强,至开花期忍受力又下降。进行抗盐锻炼的方法是播前在种子吸水膨胀后,用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泡种子一段时间。另外,使用生长调节剂促进蔬菜生长,稀释其体内盐分浓度,也可增强植株耐盐能力。
2.4地膜覆盖
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的方法,减少土表蒸发量,从而减缓土壤深层盐分的上升速度。大棚蔬菜畦面覆盖地膜,除能保温、保水、保肥、驱蚜虫和降低株间湿度外,还有抑制土表盐渍化的效果。据对盖膜畦与不盖膜畦的对比测定,0-5cm土层的含盐量盖膜和不盖膜的比例为0.57:1。这说明盖膜后,畦面水分蒸发受抑,深层的盐分不能随水分蒸发上升到表层。这种治盐方法只是暂时的治标措施,因为土壤中盐的总量并未减少。
2.5作物除盐
土壤中所积聚的盐分大部分是作物所需养分,所以流失或挥散都很可惜,因此可利用休闲期栽培一茬吸肥力强的作物,吸收残留的养分。以玉米为例,其根系较深,吸肥力强,是比较理想的除盐作物。可以在夏季休闲期蔬菜收获后种植一茬玉米,采取菜粮轮作的栽培模式,经过一茬玉米的生长,可使土壤含盐量大大降低,为下茬蔬菜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2.6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
采用地下渗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可以将肥料溶解于水中直接灌向作物根部,既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缓解土壤积盐,还可以防止表土板结和杂草生长。
温室大棚论文:银杏温室大棚高密度速成育苗技术
摘 要: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但其苗木生长速度很慢,且容易受到杂草的侵害,因而成为制约银杏发展的瓶颈。本试验集各种成功经验,结合温室大棚进行育苗种植,取得了高密度、高产量、高效益的速成育苗效果:当年苗高可达60~70cm,比露地栽培缩短1年的周期;单位面积出苗量增加80%;产叶量增加120%,叶片质量全部符合品质标准;总效益增加3倍以上。
关键词:银杏;温室大棚;高密度;速成育苗
银杏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林树种之一,其果、叶、根皮以及木材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真正可谓全身都是宝。无论是在园林绿化,还是医药保健以及木材加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少地方都把发展银杏栽培作为经济支柱产业,使这一孑遗的树种得到了大力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由于银杏树生长速度较慢,特别是苗期更慢,容易受到杂草的侵害。因而成为制约银杏发展的瓶颈。江苏省邳州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名特优经济林――银杏之乡,银杏资源总量列全国及时,2011年1月 “邳州银杏”又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技术人员的不断摸索下,创新了不少银杏育苗的经验。笔者集各种成功经验在温室大棚中种植,取得了密度翻番,育苗周期缩短1年,效益增加3倍的高产、高效生产效果。现将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采种和选种
采种的母树要品质优良、结实多、树体健壮,树形良好的实生树。好在10月中下旬果实自然成熟脱落后,在地面上收集。将采集的果实堆沤5~10天,再浸于水中搓去外种皮,洗净,捞去漂浮果,晾干,拣出开裂果、小果和杂质,然后进行冷藏或低温沙藏。选种要选大粒种子育苗,因为大粒种子含胚乳多,能充分满足幼苗初期生长的需要,为壮苗、大苗打好基础。以200~300粒/kg 、有胚率85%以上为宜。
2 整地和催芽
选择交通便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平坦、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段作育苗地。土壤最适pH值5.5~7.5,土壤质地宜为沙壤土、壤土,土壤含盐量一般小于0.2%。常年地下水位在 1.0 m以下,有灌溉条件。前茬为马铃薯、番茄、针叶树苗的地块不能作为育苗地。忌连作。于秋季进行深翻,翌年春季3月上旬浅耕,每667m2地施腐熟农家厩肥4000~6000kg,品质复合肥30~40kg。鸡粪和人粪还要风干后粉碎,否则烧苗。并用15kg的硫酸亚铁或30kg的美农欣进行土壤消毒处理,用毒土适量防治地下害虫。并按一般要求建好温室大棚。棚内整成1m宽,20m长的畦田,以利浇水和除草。催芽时,将干藏的种子用40℃温水浸泡5~7天,2天换1次水,待种子吸水后,进行高温催芽。在温室大棚内搭分层架,每层架上铺上稻草帘或湿麻袋片,再铺上席子,将吸足水的种子均匀摊在席上,厚约5cm,上面再盖上湿麻袋片。每天早晚揭开麻袋片,用湿水喷洒1次,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35℃,有1/3的种子裂嘴露白时即可播种。这种无土的催芽方法省工省时,占地少,避免了沙土催芽翻检芽子时损耗系数大的缺点。
3 播种
缩小株行距,实行高密度育苗。其优点是早封垄,使杂草无法生长,减少除草5~8次;遮光降温,避免强光高温对生长的抑制作用,延长生长期;有利于发挥生长竞争的优势。
3.1 播种期
以春播为主,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当土壤5 cm深处的地温稳定在10 ℃左右时播种。早播可延长生长期,增加苗木高度和产叶量。
3.2 播种量
播种量根据单位面积的产苗量、种子的千粒重、净度及发芽率等确定。一般产苗1.5万株/667m2,播种量为45 ~60kg。高密度育苗播种量增加1倍。
3.3 播种方法
先按行距开沟再按株距播种。沟的深度均为3 cm。行距15 cm,株距4~5 cm。先在沟内淋入少量水,待水渗入后播种,以利种子固定。播种时,拣出胚芽一致的去掉胚尖种在一起,有利于促发侧根且出苗整齐一致。胚根向下种植,边种边覆土,覆土厚度2 cm,播完一畦后浇透水。再覆地膜以增温保墒。
4 苗期管理
4.1 播种后
播种后10~15天经常检查出苗情况,待苗90%出土后应去地膜。
4.2 追肥
4.2.1 土壤追肥: 根据苗木的生长规律,合理追肥。露地栽培,苗木一般只进行2次生长, 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出苗期,5月上旬至 6月中旬为速生期,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缓慢生长期;而温室大棚的温度都是银杏苗木的适宜生长温度,由于前期的生长,根系吸收的能力更强,因而8~9月还会出现一个更加快速的生长时期,其生长量超过前2次生长的总和。掌握银杏苗木的生长发育规律,可以更加合理的施肥。第1次在5月中旬;第2次在6月上旬;第3次在7月上旬;第4次在8月上旬。每次追肥量为15 kg~23 kg/667m2。前2次追施氮肥为主(尿素、二铵等), 以后追施氮磷钾复合肥,严格控制氮肥的用量,以防秋后贪青旺长,导致苗木茎秆不充实。
4.2.2 叶面追肥:5~9月,每月喷施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1~2次。时间与土壤追肥隔开。
4.3 灌溉与排水
当苗木出现2~3片真叶时开始灌溉,1年生播种苗至少灌溉8~10次,麦收前至少灌溉4~5次。雨季要注意排水。
4.4 松土除草
6月上旬以前10天左右松土除草1次,靠近苗木的小草要手工拔除,避免未木质化的苗木受伤而染病。松土深度 1~2 cm。6月中旬以后由于苗木的遮阴,杂草无法生长,几乎不需除草。
5 温室内温度和光照条件的控制
室内温度一般控制在15~30℃范围内,前期温度过低时,应压好棚膜,提高室温。在高温季节,应将大棚四周的棚膜卷起或去掉1m的高度,仅留顶棚以利遮光和避雨,7~8月份可再加1层遮荫网,遮荫时间从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最为适宜。温室育苗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当光线不足时,应结合加温进行辅助照明,在温度适宜,但光照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也可单独进行辅助冷光照射,如钠光灯、白色日光灯等。
6 防治病虫害
银杏幼苗期常遭金龟甲、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时可使80%以上的苗木根部受害,导致苗木枯死,防治方法翻地时施锌硫磷2kg/667m2。银杏幼苗立枯病:发病期多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防治方法:除做好种子和土壤消毒外,在病菌蔓延期的5月下旬开始,每15d喷1次800倍多菌灵或2%~3%的硫酸亚铁,连喷3次,可有效地防治该病的发生蔓延。由于温室避免了雨林和强光,因而叶面发生病害的可能性极小。
采取以上育苗措施,有效地延长银杏小苗的生长期,生长量提高了3.2倍。当年苗高可达60~70cm,比露地栽培缩短1年的周期;单位面积出苗量增加80%;产叶量增加120%,叶片质量全部符合品质标准;总效益增加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