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生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学生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管理论文

学生管理论文: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管理论文

一、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好奇心强,尤其对新生事物具有较高的兴趣,对感兴趣的事物热情有余,但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这种情况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方面的影响是利弊共存。作为青少年的中职学生是最早接触网络的群体之一,也是受网络影响最强的群体之一,网络上传递的大量正面信息,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新知识,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等,对于自律不强的学生来说,大量的负面信息会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中职学生网络使用误区

1.沉迷游戏。

在大数据时代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主要表现就是大范围的使用手机并开通4G,通过手机的上网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更新游戏并沉迷其中。手机的通信功能被弱化,娱乐功能大大增强,尤其是作为游戏机的功能更被无限放大。很多学生不仅在课下玩手机游戏,甚至上课时也会偷偷的玩游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2.依赖网络交流,拒绝现实交往。

随着社会的转型,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环境的成长起来的90后以及00后,自我意识更加突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种状况会成为人际交往的障碍,与人交往时不做换位思考,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判断的事物的基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更不喜欢老师和家长说教式的管理;同时网络上的交流就避免了这种情况,一是彼此不认识,即使不欢而散也不会带来困扰,二是交流的双双是平等的,所以相对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中职学生会选择网络交友。

3.对于网络传递的信息,无区别地接受并传播。

中职院校的学生心智发展有待成熟,缺少对信息进行鉴别能力,网络传递信息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平等性,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存在可信度较差,假新闻泛滥。网络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威胁。这些现状对中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1.管理渠道多样化,教学管理两手抓。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和解释困惑,还包括教授给学生人生道理,现状是很多老师割裂了这二者的关系,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育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要传授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德育教育,积极改进创新教学模式,把大数据的优势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管理手段多样化,运用各种通信软件进行沟通管理。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既要管理又要育人。班主任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并且是正处在生长发育、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在大数据时代下要提高管理育人的效果,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育人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班主任工的工作中。(1)运用QQ和微信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可以科学地运用QQ和微信,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实现教育管理。通过QQ、微信与学生交流,可以消除学生与老师直面交流的胆怯和顾虑,更容易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聆听学生最真实的声音,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了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帮助。(2)运用班级主页、QQ空间、博客和朋友圈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班主任可以创建班级主页和班级博客,在班级主页或博客中可以记录班级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提供大量适合学生浏览的内容。可以分成不同板块并找专人负责,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同时,同班同学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以及交友,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一个团结的集体一定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集体,在团结融洽的环境中,班主任也更容易教书育人,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管理。

3.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引导其健康发展。

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性意识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好奇,网络上的色情信息,会严重影响他们身心发展,特别是一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大量传播色情信息,好奇心会促使有些学生观看并传播相关信息。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鉴别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告诉他们对于同学和朋友传播的信息要正确的对待,不围观、不传播,不影响同学之间的交往,对于那些传播不良信息的同学,要帮助其正确认识问题,共同进步。

作者:周长勇 仲献荣 单位: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 贵州大学

学生管理论文:赏识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一、为何现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不高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阵地,只有做好这一环节,才能有更多的发展和新的尝试。就目前车工课堂教学而言,有种现象十分常见,即教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很累,最终教师费尽唇舌精力,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所教知识,更不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1.教与学。教学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与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沟通。这就要求必须了解全体的学习能力,确定平均可接受度,然后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部分教师个人能力和专业水平都没问题,但教学方法不合理,在课堂上只是将自身所学尽情传授,也不考虑是否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如此,即便课程质量再高,若多半学生都没听懂,只有少数人能理解,本节课也是失败的。按照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以学促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进行教学。

2.讲与练。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纯粹的讲解过程很是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掌握。这就要与练习相结合,通过举例或其他方式,降低理解难度。学生要多动脑、勤动手,动脑说的是怎么样将知识消化,动手则是强调如何提高应用能力。学生要想熟练掌握,提高反应能力,就必须多加练习。而且在练习过程中,会逐渐总结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方法,这样才算是把知识消化了。但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都做得不到位,练习未能和讲课有效结合。

3.新与旧。人的记忆力并不长久,对于教过的理论内容,应该时常巩固复习,才不至于忘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顾着讲新知识,把课程教完就算完成任务了。其实并非如此,高职院校教学是一个从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前后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这么说,高职院校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部分都是相连的。由于对复习的忽略,常导致学习新知识时忘记旧知识的情况,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

4.理论与实践。课本中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终也要用于实践。当前教育的目的也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实用型人才。但有些教师存在认识上的错误,认为课堂就是在教室里剖析教材。其实不然,高职院校教学应在课堂的基础上,走出课堂,以实践为一个新课堂,与实际相结合传授知识,通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二、赏识教育概述赏识教育

简单的说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进行确定,并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进行强化,以保障学生自身兴趣、动机及心理体验等的增强,上述整个过程就称之为赏识教育。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不论任何人对于需求来说都分为很多层次,其中,需求中就有需要被人赏识的需求。现代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赏识教学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进行赏识教育能够有效的满足学生自身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赏识教育的有效应用,能够有效的发现各个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的进行赞扬,这是保障学生自身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及道德情操都得到良性发展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管理中赏识教育的有效应用方法

1.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在进行赏识教学过程中,需要保障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够达到教学要求,要保障教师能够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教学中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真正的走到学生的内心中,进而发现学生的优点,并进行有效的挖掘。

2.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深入的了解,要及时的注意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内心活动特点,并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爱好、优缺点等进行的了解,进而进行不同社团活动的有效举行,这样才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赏识,进而为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帮助。

3.教师要在课余时间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影响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因素还与教学环境、心理活动有关。如果教师明显地偏袒某些学生,而对其他人不管不问,必然会引发学生不满,也就无心去学习了。所以,教师在课余实践需要重视和每一个学生的交流。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帮他们解决生活上、情感上遇到的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及管理过程中,都需要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结合,要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所以,在实际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进行赏识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保障对学生成长及发展的有效促进。同时,还需要教师在进行赏识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赏识教育进行深入的了解,最终要做到能够积极的走人学生的内心世界,能够得到学生认可,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成长。

作者:石旭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成人教育教学站点学生管理论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习目的教育为主要内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就端正,就能自觉刻苦地完成学习任务。脱离实际的理论说教,空洞的思想灌输,是应当坚决摈弃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领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上,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对学员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巡回辅导时,解决学员学习的疑难,帮助学员放下思想上各种各样的包袱,鼓励他们扬起前进的风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正面教育为主,采取疏导方针。成人教育学生有一定的是非观,有较强的自尊心。我们做工作时要把自己摆在和学员平等的地位,沟通思想,以理服人。三是和成人教育学生的任职单位相联系,共同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站点要经常将学员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通报学员任职单位,要求他们协助工作,同时还要配合任职单位解决学员的一些实际困难。教学站点也要了解学员在任职单位的工作表现,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四是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制度,使那些学习动机不纯、不遵守学习纪律的人受到一定的约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定的组织措施。教学站点管理人员、班主任要负责,其他辅导教师也要负责,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还要发挥成人教育学员的积极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

二、教学辅导管理

对成人教育学生的教学辅导管理,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帮助成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应用两种关系。

绝大多数成人教育学生都是工作、学习双肩挑,工学矛盾在成人教育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处理不好,既影响工作,成人教育学习任务也不能完成。要使成人教育学生认识工作需要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的辩证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互相促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用脱节从根本上违背了函授教育的宗旨。成人教育学生要带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参加学习,同时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好了上述两种关系,成人教育就会极大地受到社会的支持。

2.加强对成人教育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员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就学习方法而言,要指导成人教育学生处理好面授与自学的关系和怎样搞好自学的问题。面授在教学内容上为学员提纲挈领,在教学方法上为自学铺路搭桥。学员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能力;整理知识,储存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反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员做到:(1)面授时认真听课,做好听课笔记。上课前后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弄懂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近期发展,广泛吸取各种新的信息。(2)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对比,从纵的方向和横的方面建立起知识的网络。(3)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一步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3.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

在学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成立平时自学小组。自学小组要求活动计划落实,防止流于形式。辅导教师要加强对自学小组活动指导。

4.加强对成人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教学站点要督促成人教育学生按时参加面授,按时点击学习,完成自学任务和平时作业,严肃认真地参加各门课程的考试(考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三、学籍管理

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以主办院校为主,教学站点配合管理。主办院校负责学生的入学、考试及成绩登记和毕业管理,其他均可由教学站点负责。这样,既发挥了教学站点的作用,又减轻了主办院校的压力。

1.学籍管理的作用,首先在于及时地掌握每个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情况,为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提供依据。

其次,成人教育学生的学籍管理是成人教育的信息储存,这对于探讨成人教育管理规律,实现成人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籍管理的依据是主办院校制订的《成人教育学生学籍管理条例》和《学生守则》。

教学站点在执行《条例》和《守则》时,要掌握分寸,宽严适度。过严,不符合成人教育的特点,会使人感到门坎太高,约束太紧,可望而不可及。过宽,又不能保障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

3.学籍管理的内容

一是成人教育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任职单位、文化程度、工作性质、进修专业以及学籍异动等;二是成人教育学习的情况,包括出勤,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屏蔽鉴定,奖惩,毕业等;三是毕业后的跟踪调查,如专业对口情况,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对工作的适应情况以及任职单位对学员的评价等。要完成上述任务,一是要建立学员学籍档案,档案中要有“成人教育学生登记表”“考勤记载表”“学籍卡片”“毕业生登记表”“跟踪调查表”等表册;二要分年级、分专业建立“学员花名册”“学员成绩册”“毕业学员花名册”等。成人教育有关各方是借助于一个信息网络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而教学站点则成为成人教育网状信息交流系统上的纽结(中间环节),教学站点的各项管理也要信息网络化。成人教育本身,以及科学的成人教育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传播、吸收与反馈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站点处于中心地位。成人教育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相对静态的信息(行政文件、教学文件、档案等等),及管理动态的信息(工作计划、工作检查与汇报材料、情况反映、通报、简报等等),都需要通过教学站点在主办院校、设站单位与成人教育学生及其任职单位之间传输、吸收与反馈。

作者:朱梅芝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法律视野下类型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渊源

高校自主权是高校在法律范围内对学校内部事务的自主管理、自己责任的权利(或权力),其目的是排除来自外部尤其是公权力的干涉,内容包括内部管理权和学术自由权,前者如人事、财政、章程制定等,后者如科研、教学、学位认定等。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管理权和教学权,如《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有“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第32―38条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组织教学、自主设置组织机构等相关权利。高校自主权来源于宪法教育权,本质上是高校在法律范围内依据内部规章制度对内部事务的自由裁量权。在实践中,高校自主权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直接转化为学校内部章程、条例或实施办法等对其内部成员实施约束、管理和奖励处分。对于高校内部成员之一——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高校自主权则演变为高校学生管理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内涵

理论界对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性质的认识主要有特别权利说、民事权利说、行政权利说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合理揭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但不能涵盖目前的管理现状。结合法律依据及实施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权是基于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实现,围绕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高校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首先,高校学生管理权来源于宪法。宪法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宪法,高校学生管理权就失去了法律依据。高校是学生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法人;学生是高校被管理者,但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普通公民。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诸多法律关系中,宪法法律关系是最基本的。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行政性。从立法角度看,2013年12月《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2条明确肯定了“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高校是法律法规授权行使一定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法人,对学生的管理是国家教育权的一部分,在被诉行为主体上高校将进一步得到行政法律的确认。从权力来源看,高校学生管理权部分是国家教育权的法律延伸。在教育管理法律体系中,高校是教育管理权最终的、具体的执行者,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性质和目的与国家教育权是一致的,属于行政权范畴,受行政法律的调整。从行为看,无论是高校针对学生管理制定的工作细则、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还是针对个人、个别行为做出的通报决定,如上述案例1、案例3中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均具有单方性和强制性,具备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某些特征。,从管理权内容看,高校学生管理权远非行政权所能涵盖,如对学生生活实施的管理,包括对宿舍、教学设施、图书馆的管理等,应属民事范畴。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的,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三重法律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化标准和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应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和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为原则,以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对学生学籍的影响程度以及双方法律地位等为标准。

(一)保障学生基本权利

源于国家教育权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保护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是约束和限制学生。高校自主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在高校内部管理事务范围内对抗公权力的干涉,它同样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实施自主权的目的是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在对高校管理关系类型化时,不能背离充分保障学生基本权利这一最终目的。

(二)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关系中的法律关系层次

首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关系中应当明确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并区分主次关系。其次,在基础法律关系——宪法法律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区分标准: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权力的行使是否涉及公权力。若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不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双方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私法自治原则,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协商或诉讼途径解决。,在行政法律关系层面,由于涉及高校自主权的排他性干涉,应以宪法人权保障理念,以学生标志性权利——学籍是否改变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是学生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是高校和学生法律关系存续的标志,也是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凡是涉及学生学籍的取得和消灭而改变学生身份的管理事务,应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高校绝不可擅自决定或变相提高标准,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法律规定转化为校规予以执行,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对于不改变学生学籍即在学生学籍维持前提下的管理事务则是高校自主权范畴,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应避免司法介入。

(三)区分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的实然性和应然性

从实然状态看,应该搞清楚高校的哪些行为已经被区分,即在现行高校管理关系中哪些行为已经归入民事法律关系或者已经归入行政法律关系。从应然状态看,随着社会发展,应该关注和深入研究高校的哪些行为还没有明确其法律关系以及它们应该归入何种法律关系等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化的构建

(一)宪法法律关系

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既是作为“社会人”应享有的权利,又是公民基本权利之要义和根本。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渊源、实施以及法律后果看,高校与学生之间首先具有普通意义上的宪法法律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也是二者之间其他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就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而言:首先,高校和学生是宪法规定的一般法人和公民,双方均负有作为法律主体应履行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均负有不妨碍他人行使权利的义务。其次,基于教育权和受教育权这一宪法权利,两者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又形成了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高校应当明确学生的另一身份——公民,即高校应当在充分保障学生的财产权、人身权、受教育权等宪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学生管理权;学生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应积极履行作为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的义务,以达到双方的和谐共处。另外,从权力的运行结果看,无论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产生纠纷后或协商或诉诸诉讼解决,皆源起于宪法,终于宪法,受限于宪法,两者权利义务必须得到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变更或消除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高校不得限制或者剥夺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二)行政法律关系

1.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的取得与消灭

(1)入学与注册

入学本质是学籍取得的条件规定,与之对应的是高校招生权。学生依据招生简章参加法定入学考试,由高校依据成绩和志愿确定录取后,才能取得入学资格。在此过程中,高校行使的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包括制定招生简章、确定招生人数等在内的招生权,只不过这一权力的行使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之下进行的,教育部每年都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细则,规范招生工作。因此,入学这一环节,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并非是契约自由的民事法律关系。入学包含两个过程:获得入学资格,即获得录取通知书;履行相关入学手续,即预注册,也就是说,学生要获得学籍,必须依据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在3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查。经过注册后复查合格,即获得学籍。”因此,预注册和复查工作是招生工作的延续,期限3个月,在此期间学生还未真正成为高校内部的一员,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法律关系。高校行使的仍然是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权力,双方的关系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案例2就是因为招生简章规定的已经在学生中形成信赖保护的奖学金利益受到侵害,理论上学生是可提起行政诉讼的,但是司法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学籍中止是指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基于主客观因素而暂时中断,待相关因素消失或履行相关程序又恢复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学期结束。注册即学期登记,是在籍学生必须按照高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期限履行的一项学籍登记手续,本质是学籍的延续。在高校逐步推行“电子注册”管理制度的今天,注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期限内未注册的,则以退学论即终止学籍,换言之是终止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将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因此,高校注册与否的行为和决定直接影响学生学籍是否存在,应属外部行政法律行为。

(2)毕业证颁发与学位证授予

毕业既是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一环,也是两者之间法律关系消灭的重要法律事实。目前,无论理论界还是司法界都一致认为两证的授予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具有可诉性。需要说明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与肯定,与其他任何行为和事项无关,仅与专业学术水平和能力相关,只要达到相应标准即可。高校基于行政权力做出是否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专业学术权,即专业知识评价与判断。专业评价是一种高度学术行为,非法律问题,是由专业学者或团队完成的,这也是法律授予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具有授予学位权的主要原因所在。学术评价权属高校自主权,是学术自治范畴,由于专业程度高,可阻止司法深层介入。但这种阻止并非阻却,而是说,司法只能有限制地介入,即应坚持程序审查,而避免实质审查。换言之,司法机关审查高校学术问题,只能对相关答辩程序、认定资格和评定标准等是否合法做出判断。对于学术实质内容,司法机关是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判断的,因为专业学术权属于高校依法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如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的争议焦点就是程序问题,并非是论文的学术水平。二是学生管理权。现实中,高校将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颁发与学生受教育管理情况相关联,比如,对欠交学费或不服从学校日常管理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扣发两证,是典型的滥用权力行为。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与学生管理是不同的两种行为、两个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旦走上司法途径,高校将被置于尴尬境地。

(3)开除学籍

受教育权是宪法设定的一项基本权利,非经法定程序是不可剥夺的,且国家和高校负有积极保障的义务。开除学籍是对违法违纪学生的一种惩罚,不仅记入个人档案,而且要终止学籍,堪与刑法中“死刑”有一比,这不仅强制剥夺了学生在本校学习的权利,也剥夺了学生今后在其他高校学习的可能,即意味着学生的命运将因此改变,尤其是将给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开除学籍的处分行为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和今后的发展问题,应属外部行政法律行为。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开除学籍的具体情形和申诉程序,但从法的效力层面讲,以效力层次较低的部门规章设定剥夺效力层次高的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有违立法程序的。退一步讲,在现有法律体系下,高校校规是否可以严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案例3中的校规“一旦作弊则一律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的规定;开除学籍的认定标准是否由高校自由掌握,如案例1中同学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考试作弊,等等问题都值得探讨。从审判结果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2.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的持续与变更

(1)学籍的持续

学籍持续是在不改变学籍的前提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持的一种状态,包括以下内容:A.考核与成绩记载,这实质上是教学管理权,是《教育法》第28条第2款的具体化,即高校有权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实施管理。B.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包括住宿、助学和校园秩序管理及学生团体活动等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对此进行了具体规定,它是高校为了维护学校内部正常教学秩序和其他日常管理秩序而应当建立的管理制度。C.奖励与处分。处分相对于奖励对学生影响较大,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不包括开除学籍,不改变学生学籍,是高校依法实施自主权的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对内部事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以上处分满足一定条件,可以申请解除。D.转专业、休学与复学。这是指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发展需要,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调整专业或者暂停学业,这些行为不改变学生学籍,只要学生有正当理由并履行相关规定程序即可。对于休学,高校应保留学籍,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复学,学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被高校终止学籍。

(2)学籍的变更

即学籍异动,指因任何一方原因,改变特定高校和个体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情况。转学就是符合条件的学生从本校转到另一学校,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包括学校审批和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学籍才能得以保留和变更。

(三)民事法律关系

1.人身安全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高校对此应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结合实际,有两个方面:(1)校园设施、教学设备、图书馆等既是高校所有财产,又是学生学习之必须,高校负有管理责任,学生则有合理使用的义务。若高校管理疏漏,未尽相应义务,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学生基于人身权有权要求高校承担侵权责任或者补充责任;若学生因自身原因在使用时造成校园设施、教学设备、图书损坏的,高校基于所有权有权要求学生照价赔偿。(2)在组织教育教学和校外活动中,高校负有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及危险提醒的义务,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若未履行义务并造成学生伤害的,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学生负有因自身条件等原因不能参加相应活动的告知义务,未履行而造成伤害的,高校则不负法律责任。

2.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主要包括高校为学生提供的饮食、住宿服务。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已基本社会化:一是外界民事主体租赁高校场地进行服务经营;二是高校自身作为民事主体经营。无论何种情况,学生与高校或外界民事主体均属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受民事法律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外界民事主体进驻高校场地开展服务经营,高校有监管义务,如高校未尽自己的监管义务而侵害学生权益的,依据《侵权责任法》确定的责任分担原则,应与外界民事主体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高校自身作为民事主体开展经营活动而侵害学生权益的,高校独立承担相应责任。但是高校依法负有对饮食、住宿的监管职能,在此范围内,高校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源于高校自主权,其行为是内部管理行为,即高校与学生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3.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和隐私权属人格权,是指基于人的生存本身而应享有的权利,是不可让与和抛弃的权利。名誉是对学生的品行、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隐私是学生在学校特定场所对其信息、活动和领域的排他性支配。我国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将隐私等同于或包含于名誉中,侵犯隐私权以侵犯名誉权论。因此,本文将两者一并论述。具体情况如下所述:首先,学生的私人信息,即学生个人资料如姓名、肖像、通信等私人信息,有不被公开或传播的权利。其次,学生的私人领域不被非法侵犯,即学生享有宿舍不被非法侵入、窥视或搜查的权利。但目前大多高校为了达到宿舍管理的目的,擅自进入学生宿舍进行突击检查,给予评价并公布,已是常态,这种管理行为实际上已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学生有权要求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不被非法披露。即学生享有纯属私人情况不受非法搜集、公开和利用的权利以及学习成绩、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扩大知晓范围的权利。案例1和案例3中,高校对学生处分的张贴公告行为即构成侵权。从高校警示教育目的与保护特定学生隐私、名誉权及其在教育上的再生和继续成长看,后者价值远大于前者,因为后者关系到特定学生未来以及高校将处于违法的尴尬地位。

4.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财产上的私权,是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即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对财产权的侵犯,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物权的侵犯,表现为三种:首先,在奖、助学金的评选方面。这是指,在奖学金或助学金的评选和操作程序上不合理,审核程序不严,以致造成真正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案例2中,78位学生可期望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诉讼结果差强人意。但是,本案学生可另辟蹊径,即发起民事诉讼,结果也许令人满意。其次,没收或扣押学生私有财产。对学生违规使用的电器,高校普遍采取直接没收或暂时保管,待学期结束或毕业返还的措施。另外,某些高校,对欠缴学费、住宿费的学生,除扣发毕业证、学位证,还强制征收一定比例的滞纳金以示惩罚,这是典型的以罚代管的违法行为,是对宪法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财产权的侵犯。,学生在公寓或宿舍丢失财物。高校由于人员多、流动性大,宿舍则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猎取对象,非因学生自身因素而在宿舍丢失财物的情况经常发生,学生“寻求无门”,得不到合理解释和赔偿。此时,高校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为在学生缴纳住宿费后,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宿舍或公寓财产安全是高校的一项法定义务。

作者:王刚山 王嘎利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我国高校法制化学生管理论文

一、实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必要性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大政方针,而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人才支撑,其行为举动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带动作用,因此,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有助于国家依法治国方针的具体实施;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体制的确立与运作,需要完备的法规体系加以引导、制约、规范与保障,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体系成熟的最基本要素之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当然也不例外;三是高等院校内部发展改革的需要,开放式的现代化管理,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化的后勤服务与管理,同时又能够实现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教育目标,实现社会与学校管理之间的接轨,就必须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快速实现。四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需要,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不但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懂法、知法与用法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与权利等等,这对推进社会的法制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现状

(1)高校管理者的法律观念薄弱。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侧重学生思想的高度统一,过于强调学生的服从,这种管理思想的长期运用造成了对法律的漠视,直至目前依然鲜有高校会主动从法律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处理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时,也很少会坚持法律精神与法律原则,过于强调高等院校的权力,忽视学生的应有权利。另外,当前的高校还惯于把法制与管理相互对立,认为坚持法制原则会造成管理的不严格,是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放纵,这种与法制观念严重相悖的意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治思想的影响,应该坚决予以纠正。

(2)高校管理者的执法不严。

在当前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执法不严情况,例如,根据亲疏关系或经济利益关系等走后门、拉关系等违法违规行为。比较典型的体现在对学生的处理问题方面,比较有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接受处罚的时候很有可能被处分的更轻,甚至是逃脱高校的处罚,而那些没有任何关系的学生就会受到严厉的处分。高校因人而异的情况,是一系列不负责任、不称职的管理者学校管理法规无视的结果,导致在校大学生在评比、奖学金发放、违规处罚等多方面都无法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制化的途径

(1)强化管理者的法律意识。

加强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是进行依法办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高校管理者进行法律观念的引导与教育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将法律素养纳入到干部的考核之中,以此激发高校管理者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提升其依法办事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另外,还要加强高等院校的民主化建设,完善民主监督体制,构建适应现代化教育的管理模式,将管理者也受到应有的监督与约束,从而更好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

(2)高校管理者要依法办事。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这两部分构成。其中,规章制度主要是对学生实施管理的具体依据与准绳,而规章制度的落实与知识则是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实际效用的根本保障。针对当前高校与学生之间因没有依法办事产生的诸多纠纷,高校管理者必须从严要求自己,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与任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

(3)完善高校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完善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确保有法可依的前提条件,也是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诸多高校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大力修订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在实践过程中查漏补缺,抓紧完成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设。而高校完善管理工作的法律规则需要坚持两个重要原则,即合法性与合理性者两个原则,合法性就是指高校的规章制度要与国家所授权的法律法规相一致,合理性则是指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制定更加符合自身管理需要的规章制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然而伴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发展方针的深入推进与逐步落实,实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彻底扭转以往的传统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法制观念,才能大力推进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进程,才能推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家提供更多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作者:李岩 毛戎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新乡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高职高专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职高专的现状分析

(一)高职高专学生现状分析。

(1)目标不明确,不能从严要求自己。

高职高专的上课时间相比高中是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高中阶段每天重复的上课和自习,学生自己课余时间非常少。家长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进入高职高专后,上课的时间和自习相对高中减少很多,空余时间剧增。导致许多学生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久而久之没有明确目标。在学习和生活上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学一些学生经常迟到早退和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2)缺乏自信、沉迷于网络游戏。

进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中,在高中老师的眼中往往属于“不上进”和“差生”经常被同学和自己的老师所“瞧不起”!导致很多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自己看不起自己和自卑心理!进入高职高专后还是很多学生存在这种心理,对自己缺乏自信总是认为高中底子不行,进入高职高专跟班不上。从而开始从网络游戏寻找自己的价值,通过“练级”和“PK”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找自信!

(3)缺乏理性思考、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心态开放,加上信息平台发达的环境影响,容易获取和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撞击和影响。高职高专的学生社会的阅历、经验和见识浅薄,对各种事物都有好奇感,在思想上和决策上难免表现出片面性和盲目性。容易受错误观点的影响,导致是非不分,迷失自我。在活动和交往中,他们渴望展示自我、表现自我,却缺乏团队合作意识②。突出的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班级感和荣誉感不重视。

(二)高职高专学生管理现状分析。

(1)高职高专管理体系与学生需求矛盾显著。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一直使用强硬的管理制度,过分要求学生的统一性,忽略了高职高专的学生自己的选择性、差异性和独立性等的教育培养,并且严厉实施本校的规章制度来制约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在扩大管理高职高专学生的复杂性,同时忽视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教育。在高职高专学生日常管理中,缺少性和共同性,在实施相关制度和管理行为中,高职高专学生很多不理解不配合,使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实施工作中难度加大,管理结果并不理想。

(2)高职高专强硬的管理方法。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当中以“刚性管理”为主,导致高职高专辅导员或班主任经常不能正确认识高职高专学生出现问题的本质,把高职高专学生各种的想法和问题都划分为思想认识程度问题,和高职高专学生交谈中都是以命令或强硬的态度面对。导致高职高专学生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强硬的管理多余关心。日积月累师生关系越来越远,互相不理想,使得学生工作难以开展。

(3)高职高专学工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高职高专学工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年满十八周岁成年人管理和教育。因为高职高专学工管理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所有更加需要高职高专学工管理人员能够有相关管理学的知识和的综合素质。但现在很多高职高专中,学工队伍编制不足,而且许多岗位严重缺编,还有些没有参加正规、系统的岗前培训的人来担任,导致学生日常管理中,缺乏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水平,工作方法单一,严重缺乏工作经验。

二、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对策

(一)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减少公共理论课程。

针对高职高专文化水平较低的特点,为了调动及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加实践实训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基本都是本专业课程,能有效的调动高职高专的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强及符合了国家对高职高专学校定位的要求。减少公共理论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高职高专学生本身理论课底子差,基本上公共理论课时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很少的学生能正常的完成课程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可以减少公共理论课程的程度。

(二)强化日常实践活动,培养团队精神。

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到团队生活中,才能领悟团队精神的精华,应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日常化。以思想教育为目标的,在全校范围内建设以党员、青年志愿小组和个人等,管理各项青年志愿者的活动。以主题日或服务月为主题成为活动的载体,布局全校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参观访问、扶贫助学、社会共建等,通过实践来培养高职高专学生团体精神和凝聚力。

(三)建立完善的学工体系。

我国现在的高职高专是一个开放的校园,在同学之间、同学和高职高专之间,由于利益需求的关系,要求学工管理工作必须通过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现有的法制法规来协调规范各主体的关系,迫使个人清楚各自的义务与责任。高职高专的学工管理工作截止到现在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各项学工管理制度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高职高专的管理当中就有空白之处,结果导致缺少配套政策,使学工管理工作存在困难。目前为止还有一些制度自身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加上外界的干扰,使得性得到挑战,为学工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

(四)提高学工人员整体素质。

高职高专的高速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相关管理人才队伍,才能创造学工管理工作新的局面。因此,高职高专学工管理队伍中必须要求专业、高效。高职高专必须非常重视学工管理工作,并且培育专业的学工管理团队,通过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高效的解决办法。确立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构建一支专业的学生管理团队。

(五)加强学生自制能力培养,适当下放权力。

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人员应采取调动学生自治的积极性,能够让高职高专学生自己参与管理工作,这样可有效降低“被管理”中的逆反心理。让高职高专主动的加入教育管理,改变学工管理中被动的地位。在现有的学生管理中,常用的方式是老师领导下的学生管理。所以,推动以学生为中心,辅导员或班主任为辅的学生管理方式,使自身的管理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

作者:刘蓉 单位:湖南高尔夫旅游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学生管理论文

1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作用分析

1.1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干部的另一方面作用表现于榜样示范作用.学生领导都是经过学生民主选举出来,和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在一起的人员.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学生干部要做好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要给学生以正能量和积极方面的传达,不能以干部自居,在学习与生活上处处高于普通学生,容易让学生干部脱离现实的学生群体,不利于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学生干部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课后主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做上课迟到、睡觉等有损学生干部形象的事情;在生活方面能够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搞好个人和宿舍卫生;在面对个人荣誉的时候,如奖学金、助学金的发放,需要积极照顾那些生活更为贫困,学习更加刻苦的同学;在参与一些学校和院系组织的集体活动的时候,需要学生干部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迎着困难去完成那些普通学生不愿意从事的脏、乱、差的工作.学生干部长期和学生生活在一起,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形象,注重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学生,以更好的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生管理工作.

1.2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现实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干部处于教师和学生的中间状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将教师所下发的重要信息传递给普通学生,并且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经过整理后及时反馈给教师,让教师针对一些具体情况,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作出调整.现实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如果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出众,对于教师的意图领会到位,且对下面具体的工作处置得当,则会省去教师的很多麻烦,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轻松惬意.因此学生干部对于信息的反馈,任务的执行均能够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2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生干部对待付出与回报存在一定不良认识

在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一个问题便是学生对于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付出与回报的认识不是很充分.如很多学校中的具体工作需要学生干部去认真劳作,无论是学校的工作还是院系的工作,甚至是部分教师的工作,都会交给一部分学生干部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很难处理好付出与回报,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认为自己的劳动付出很大,而没有获取必要的物质回报,从而在劳动过程中带有怨言.在现实中由于学生的思想意识有限,因此,类似的学生怨言很多,制约了现实高校的学生干部建设工作.为更好的培养出真心为学生付出,辛勤为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在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中要加强思想建设工作,让学生干部从源头上明确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进而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处理好这一问题,

2.2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高校学生干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另一问题便是很多学生干部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问题,由于学生干部具有一定权力,能够在现实的工作过程中获取一定的优势,在很多时候明显有别于一般同学,因此,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很多学生便存在对自身的角色认识不清楚的问题,认为自己是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特权和优势,有别于普通学生,将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干部,当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其心理便会发生一定变化,便会脱离学生群众,并且其服务于学生工作的意识也会逐渐淡化,服务的效果也会存在一定问题,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在现实的学生干部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学生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服务意识,避免脱离学生群众问题的发生.

2.3处理好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建设的一大问题便是,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由于学生干部长期与部分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接触,又负责管理学生工作,因此在现实的学生工作过程中易出现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易影响校园和院校之间的团结与和谐,不利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更好的改进学生干部工作,加强学生干部自身的素养,减少学生干部与学生矛盾出现的几率,在现实的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这一问题作为重点进行强调.让学生干部多接触学生,多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来开展工作,尽量吃苦在前,面对助学金、奖学金等问题的时候多谦让于其他学生,处理好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干部成为学生自己的干部,能够代表学生的利益,能够为学生服务,从而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更好的成长.

3结束语

学生干部是高校负责管理与组织学生工作的学生领导,说其是学生领导则主要基于其具有双重属性,首先学生干部是学生,对于学生的现实情况相对了解,同时学生干部又不同于普通学生,属于管理队伍,对学生的活动、学习和生活起到组织领导作用,因此,高校的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为了更好的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需要培养出大批素质精良的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在现实的学生工作过程中能够起到: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组织领导作用;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普通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等三方面的作用.目前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学生干部对待付出与回报存在一定不良认识;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问题;处理好学生干部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干部作用的发挥,让其在现实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发挥其先天优势,为学生管理工作增砖添瓦。

作者:洪锁柱 单位:赤峰学院团委

学生管理论文:学生兼职班主任模式下学生管理论文

一、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特点

1.相互补充,形成合力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让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进行研究和工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学生兼职班主任和所管理的学生之间在专业、年龄、经历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相当多的共同体会,他们更容易与学生交流,学生更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他们听。而班主任自身的成长也是其他学生学习的现实榜样,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由辅导员的说教加上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双向渗透、相互补充,可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2.岗位育人,共同成长

学生担任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成才。他们在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都有大幅提高。据统计,担任过学生兼职班主任的毕业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率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多数被大火箭、空客320总装线、博世力士乐等多家知名企业录用。

3.以身作则,示范引领

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实施,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育人理念与个人成长工作实践相结合,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化和实践化。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明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四项制度的引领者、组织者和督促者;迎新服务、军训组织中成为班主任工作的及时站,在服务中传递着爱的力量,成为新同学的信赖者和依靠者;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扬民主,凝聚力量,成为学生们的指导者和实践者;在各层面的经验交流和日常事务的协调中,他们又是学习者和组织者。学生工作的正常运转及各项学生活动顺利开展,都见证了这支队伍的成长。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摸清在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选取了50名班主任、50名普通学生、20名辅导员老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1.动机不纯,责任心较差。

有部分学生应聘学生兼职班主任为的是每月的津贴和这个职务的光环,并没有把这个岗位当成煅练自己的平台。因此责任心较差,发挥作用不明显。

2.年龄偏小,工作经验少。

由于学生兼职班主任也是学生,受其年龄的影响,他们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对新生出现的复杂问题不能从容面对,处理方法简单,不够成熟。

3.管理考核,奖罚不分明。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管理考核中,虽然有明确的奖罚措施,但二级学院在管理这支队伍上用力较少,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重管理、轻考核的现象,导致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靠自觉,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三、学生兼职班主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1.完善学生班主任的选拔机制,确保队伍质量

在学生兼职班主任选拔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要把关口前移至毎年5月份,严格选拔程序,按着公布信息、申请报名、资格审查、竞聘答辩、拟定人选、聘任六个步骤。学生处审批后,各二级学院(直属系)签署聘用意见,颁发聘书。做到公开竞聘,保障学生兼职班主任队伍的质量。

2.健全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培训机制,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制定完善的学生兼职班主任岗前培训及培养方案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保障这支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培训内容上要涵盖业务知识、工作方法、职责任务、活动组织、班会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等。系统培训对丰富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知识结构,提升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工作中,着力培养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即能服从学校安排,协调组织各项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学院、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四级育人的管理网络;培养他们的个别教育能力,依据不同的特点施教群体,发挥朋辈优势,锻炼提高他们与学生个别谈话的水平;培养他们的激励能力,能时时处处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探讨表扬激励艺术,适时放开,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3.完善班主任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发挥激励导向功能

要制定和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标准,合理量化指标,把“四项制度”成效、学生出勤、学风建设作为考核重点,考核要做到三结合:一是采取月考核与学期考核相结合;二是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三是采取本人自评与所在学院(系)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合格者发放当月津贴,对不合格的进行警告、诫勉谈话,月考核连续两次不合格者,解聘其兼职班主任职务,收回聘书。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可评选“十大班主任标兵”,树立正面典型,激励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的考核制度与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激发学生兼职班主任这支队伍活力提供强大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兼职班主任作为辅导员老师的得力助手,是联结学生与辅导员老师的桥梁和纽带,学生兼职班主任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兼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张子华 陈成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以赛促学教学改革下学生管理论文

1"展教结合,以赛促学"下的教学改革出现了新情况

1.1参赛和参展的对象存在不确定因素

课堂教学能保障全部的学生都参加,因为学校对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有严格要求,没有修到规定学分不能取得毕业证书,而展览、比赛和工作室的项目就不一样,是学生志愿和老师选拔相结合,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参加或者必须参加,往往是部分学生才主动去参加比赛、项目或者老师倾向于指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或者专业项目开发。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之间的差距,的学生专业越来越好,主动性差、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无形中远远落到了后面。

1.2参展、参赛与日常学习的矛盾冲突

数码艺术类专业的展览和比赛一般都是行业、协会或者政府、高校组织的,这些都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课程进度和教材的选择方面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而且学生在选择是安心上课还是投身于课题组或者项目组的研究性学习,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个难题。怎样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学习安排,怎样消除他们不适应教改的心理影响,使学生安定好地面对和认识、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做法,这些都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

2针对教改适当调整学生管理尺度和手段

2.1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原动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针对教学改革的新情况适当调整管理方法和尺度,首先应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树立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心理原动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一方面,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期望值,在这个体系中,定位,我有多少能力,能学到什么程度,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教师期望效应",做到立足现在、面向未来。2.2如何营造勤学苦练的学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人人参加竞赛和实践项目,锻炼专业能力的良好局面从入学开始抓紧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加强学风建设,使学生产生"我要学习"的学习原动力。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参展、参赛学生的获奖事迹,这些参赛经验或者获奖经历,会给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这样就增强人物感染力和榜样力量,使学生产生必须参赛、参展、参加项目式学习的心理暗示。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因为很多的专业技能比赛项目是团体比赛,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协作能力。

2.3如何指导学生协调常规课程、比赛项目、设计展览之间的时间、精力矛盾

教学课程是学校教学部分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期初安排好的,每个学生必须参加,但是展览、比赛或者项目有时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学生必须在常规课程、比赛项目、设计展览之间合理协调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能力协调好几者之间关系,所以需要指导学生做出适当目标性选择,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擅长的实践能力有目的地参加2-3项这种自发性学习,而不是每个项目都要参加,这样疲于奔命,反而得不到良好的专业动手能力提升。

2.4针对弱势学生做好心理辅导

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面对新的教学改革,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竞争和挑战,但也有一部分同学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能适应教改带来的挑战,不能顺利的完成学业成为弱势群体,特别是在面对非常规教学手段时,他们往往成为自卑或者放弃自己的群体,他们羞于与老师沟通学业或者参赛项目,懒于参加各种比赛和设计大赛,以至于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世界。如何有效地针对这部分弱势大学生采取有效的心理帮扶,使他们重拾信心不断超越自我,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是摆在"展教结合,以赛促学"教学改革中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管理中应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展开帮扶,使之逐渐树立起与人沟通的信心,随后辅导他们能自主地展开学业的规划和设想,对于"展教结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接受,并能积极参加各种自主、自觉性的学习。

3新型学生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学生如何通过实践,把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展览、大赛无疑是好的形式,在学生进行这种动手能力的转化时,协助教学改革完成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面。两者相得益彰,彼此促进,教管联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接轨,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但是我们也应留意到有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身体状态应对这种高强度的教学方法,所以在配合"展教结合、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改革中,学生管理工作者也应对本职工作做出反思和整理,以适应教学改革中学生管理的新情况、新模式。

作者:王慧敏 朱夕曙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大学生权利意识学生管理论文

1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表现

1.1重视自身权利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权利意识,并且对于个性张扬和独立声音的表达也非常重视。因此,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也相当重视,他们自身作为教育的消费者,对这个身份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主动地思考思想教育和消费方面的问题,例如学校的收费是否合理,对于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适当的途径解决。

1.2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是停留在权利的自我意识阶段,他们还希望自身的权利受到关注,比如他们更多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的权利意识更合理地表达出来,通过表达来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希望管理人员能够重视他们表达的权利,进而改变学校的制度,从而实现自身权利。

1.3学生对权利意识依然比较模糊

由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资历尚浅,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还比较狭窄,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的权利认识依然比较模糊,而且年轻人比较冲动,因此对于权利的夸大屡见不鲜,甚至很多学生只一味抱怨学校的问题,而对学校管理层做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对于学校学生权利,我们不仅仅是需要遵守法律,赋予学生相应的权利,还需要防止学生出现过于极端的举止。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内容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中国的很多学生都在家中娇生惯养,个人意识较强,而集体观念和分享意识较差,且容易产生激动等过激情绪,而现阶段国家的高考模式难以对学生的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进行检验。虽然高效扩招逐渐普遍化,但重点大学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多,因此学生面临的升学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这就给学生在大学里的正常生活带来了隐患,也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暂时没有相应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模块化的管理系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往往采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消极处理方式,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

2.2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在高等教育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以中国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为依据,以科技创新和发展经济为目标,深入贯彻科学的主旨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以学生为本,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潜力,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建设现代化和系统化的学生管理体系。

3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3.1正确认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首先,我国教育和传统的计划经济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计划经济时代,学生进入了高校意味着拿到了“铁饭碗”。在这种模式的教育下,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管制是一种单项的“予”与“取”的关系,是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关系。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和市场进行双向选择的到来,学生不仅仅需要接受教育,还需要在高校教育中“获益”,因此,需要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

3.2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出色和高效的管理对于我国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管理工作而言,应该站在服务角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因为高校是否能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权利意识是整个管理成败的关键。同时,制订相应的制度,通过与学校多交流,掌握学生的动态,学生通过正当的途径表达自身的权利需求,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双方处于互相信任的基础上。

3.3积极引导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

对于学生的权利意识,校方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引导学生权利意识时,需要注意引导的方式和合法性。对于高校教育而言,权利意识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分支,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主题意识,维护大学生的尊严,而且对于学生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意识到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带来的积极作用,鼓励大学生向学校管理人员提供意见。高校教育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更多地接受权利意识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重点对当代大学权利意识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权利意识会逐渐加强。在新的形势下,一方面要支持学生的权利自由;另外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的引导。

作者:钟静霞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职业教育体系下学生管理论文

1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当前,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逐渐下降,学校生源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学习专业知识困难较大,精神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受到社会各种思想的侵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应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不能因为学生水平差、基础弱就疏于管理;也不能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方式进行生搬硬套。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教育工作人员,一定要注重以人为本,善于发现并尊重职业教育管理的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尽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学会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的方法,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而推动学生德、智、体发展。

2创新评价标准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许多学生认为自己跟本科学生相比,学历低、素质差、学习能力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形中增加学习和生活压力,导致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遇事不够冷静,容易走极端,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对待事物及处理事情上容易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进而引发道德的知行分离。职业学校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事务,更已经发展成社会性问题。近年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人才的定义及人才评价标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逐渐认识到学历并不等于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已难以适应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应该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积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积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使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读本科,甚至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职业学校应该建立“以德为先、技术至上”的人才评价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努力掌握一技之长,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3创新管理载体

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多,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给职业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和挑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向学生传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接受教育管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传统的教育管理仅仅通过教室与宿舍等环境实施,已经很难抵挡当今信息大爆炸社会对学生思想的影响。积极创新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载体是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重要路径。要结合主渠道和多种辅渠道,加强职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主渠道,是指通过学校的学工处和各系部之间的协调配合,加强学生学习及生活的教育管理;辅渠道则是利用好互联网(微校园、QQ群、微博、微信、校园网)等多种新媒介技术手段,以职业学校内部成立的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为载体,把广大学生分类地组织在一起,在教师的正面教育引导下,加强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大幅度提升。

4创新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创新学生管理制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及时,积极建立学生班主任制度。可从高年级的学生干部队伍中选拔品学优良的干部,担任班主任。职业学校要对学生班主任加强培训,加强管理,使学生班主任真正发挥出良好的管理作用。第二,可以成立学生党员督导队。可按照学生行为的具体状况,积极成立由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的学生党员督导队。通过督导队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作者:刘崇健 单位:湖南怀化工业中等专业学校

学生管理论文:高校合作办学学生管理论文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特点与管理需求分析

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历史已三十余年,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学历学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等,学制设置也有区别,有“4+0”、“2+2”“、1+3”“、3+1”等等。但作为普通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2)外语能力高低不同;(3)家境普遍较好,经济负担能力较强;(4)家长的素质普遍较高,对孩子的未来有规划有主见;(5)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拥有比较好的性格条件和交际能力,独立意识强,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是往往比较自我;(6)学生缺乏归属感,中外双方的管理往往使得学生缺乏被管理的欲望;(7)课程量大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紧张;(8)学校过于追求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疏忽了学生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多数有中外合作项目的学校却未能有一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管理队伍更是严重缺乏,导致了学生培养质量逐年下降,甚至于有些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已经濒临停产。

二、“PDCA循环”指导下的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

(一)过程策划

这个实际上解决的是服务对象培养结果的顶层设计问题。在合作办学专业设置之初,学校就应该有相应的顶层设计,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涵盖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心理健康、学生活动、就业、升学等方方面面。各个学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的方式等情况,制定出适合自身学生发展的规划。这个规划主要是针对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培养过程的衔接关键点等等。规划可以通过新生的专业介绍、家长会、新老生的座谈会、学生经验介绍会等形式传达给新入学的大学生,让学生和家长在学习之初就对自己的专业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出来干什么、本专业的出路有哪些等问题有个清楚的认识。加强入学教育,有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们带着清楚的认识和目标来度过大学生活,完成相应的学业。

(二)过程实施

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对过程策划的检验和及时调整再运行再调整的过程。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管理。

这个是整个学生管理过程实施的主线。就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合作办学采取的二级学院托管管理模式来说,学生学业的管理一方面来自校级的主管机构,比如国际学院、教务处等,但是主要的还是学院的管理。在学院的学业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1)国际国内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及平衡;(2)课程计划要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由易到难,由基础到专业,不能按照国外的培养模式而忽视了中国国情;(3)注意语言的学习,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时候,语言的课程比重应该较大,为今后国际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克服语言障碍,融入“全英语”环境;(4)校级主管部门应该对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开绿灯,进行特殊管理,有特殊的途径和渠道,比如网上选课系统单列,学生学分系统与外方及时对接等。

2.生活管理。

加强学校后勤的服务意识,开辟出公寓、食堂、其他生活服务设施的管理阵地。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由于其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优越,往往别人看待他们时都带有“有色眼镜”,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有了一种先入为主的伤害。本着培养好每位学生的原则,后勤的服务实际上也起到了教育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些阵地,对学生进行归属感、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后勤管理人员与专职辅导员、班主任的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动态、学习等方面的调查,及时掌握数据,对学生培养实施过程进行修改和匡正。

3.社团活动。

社团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之前进行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锻炼的阵营。我们要根据合作办学学生培养特点组建特有的社团,开展特色活动。比如针对外语学习,可以成立英语沙龙,直接聘请外教作为指导教师,定期开展活动,除了进行外语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帮扶活动、国外学习生活介绍等,甚至于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依托其他社团进行科技发明创造、文化交流等等

4.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要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心理特点,寻找出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往往因为基础薄弱感觉学习压力大,加上周围人“有色眼镜”的对待,往往使这个群体产生被孤立的效应。作为管理者,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开展相应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观察和了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有些共性的现象要提交学院或者学校主管部门解决,尽量让学生满意。对有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与家长取得联系,达成家、校、学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防患未然。

5.思想政治和传统文化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国外的教育,国外的一些生活理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慢慢对其产生影响。同时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思想也冲击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上中方为配合国际化教学,削减了一些应有的思政课程。这些都对合作办学的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除了课堂教学,我们应该通过网络、班级微博、微信群、QQ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等形式,向学生宣扬正能量,做好高校“育人”的职责。

6.就业教育。

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学校要因材施教、进行有效的就业教育。针对学生就业、出国、考研三个毕业选择,学校要进行分层、分类培养。对于就业人员,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培养社会需求量大的人才。以上几个方面是学生培养过程实施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环节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改进。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文案工作,为以后过程策划的改进提供素材。

(三)过程监测

家、校、学和社会第三方四维一体的过程监管。包含实施中和实施后的检测两个方面。

1.实施中检测:主要通过家、校、学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监督。在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家、校、学三方的联系网络的建立,建议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就建立家长联系卡,由家长填写,取得最的数据,方便日后联络。

2.实施后的第三方检测:由社会普遍认可的第三方机构来提供办学效益数据等,进行办学成果的反馈。这个第三方好不要固定,几年一换,确保数据的性。

(四)过程改进

根据项目实施过程的优缺经验,及时总结,结合过程检测中得到的相关结果和数据,对整个培养过程实施改进,以期对项目初始的过程策划有指导意义,形成循环效应。

1.突破型改进。对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突发的问题进行及时改进,对现有的培养过程进行重大变更,或采用全新的过程来取代现有过程。

2.渐进性改进。是对办学过程中的持续性问题,如培养方式等进行的渐进性的改进。

(五)循环运用与管理

整个四年培养过程结束后,意味着下一届学生如何培养。而解决这个问题,依赖于上一轮的培养过程中策划、实施、监测和改进的相关经验和优缺点的总结,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精华的做法再运用到下一轮的运行中。

三、“PDCA循环”指导下的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势

及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应用顶层设计根据项目运行的需求和项目资源制定培养目标,建立比较明细的学生培养目标体系。第二,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自上而下,先高后低,进行培养过程的优化设计,简化、调整、适当归并培养过程中的任务,确定各任务之间的交互形式;对每项任务进行定义和描述,确定任务过程的功能目标、投入和产出,确定学生管理的重点和关键点,并由此建立起学生培养的过程模型。第三,按照整个培养过程中的目标,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和管理方法,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和制度设计,并根据过程实施的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调整。第四,以培养高质量学生为主要目标,以过程检测中反映出的数据和特征,持续改进过程实施。第五,应用控制论的方法,将办学的任务实施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机构,运用反馈控制等方法解决合作办学项目运行的控制问题。第六,注重管理的细化,无论是学生的课程学习、日常生活、社团活动还是就业指导、出国培训等方面,都关系到整个办学的成败。以上“PDCA循环”指导下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模型的建立,前提条件是要有一支强劲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应有明确的思路、饱满的热情、细致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作者:吴健康 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生管理论文: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和形成

根据文献研究和访谈研究的方法,统计出文献和访谈中涉及的同学们关于高校多校区运行中学生管理的36项指标,包括双校区学生活动数量差异大、图书馆藏书差异大、与任课老师沟通不顺畅等,并以此形成《高校多校区运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调查问卷(初测)》。在初测问卷形成后,在双校区运行的西南地区某理工科高校中通过学生辅导员选取150名同学进行初测问卷的施测,并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初测问卷中,结果表明该问卷的Cronbach’s值为0.913,问卷信度很好。随后,对问卷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中的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检验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后进行因子分析(KMO样本测度值为0.827,大于0.5;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显著,p=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在36项指标中共得到4个因子,即校园文化氛围底蕴不足、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学生心态不积极和管理机制不健全4个因子,去除无效项5项,最终形成《高校多校区运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调查问卷(正式)》。

(二)问卷的实施和调查

正式问卷再次通过学生辅导员在双校区文理科学生中进行施测,并要求辅导员在发放过程中尽可能让没有做过初测问卷的学生填写。

(三)问卷回收与结果统计

发放正式问卷350份,实际回收341份,回收率97.42%;回收问卷中11份问卷因为全部选择一样的数字或没有做完而被认为是无效数据而被剔除,问卷有效率达96.77%。采用数据分析软件PSAWStatistics软件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第二部分“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的分析讨论。

二、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提高办学水平是高校发展的主要任务,高校在建立新校区过程中,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拓展了发展空间,新校区周边经济环境的优势为高校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得高校能更好地加强学研合作。然而同时,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所有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和提炼形成的所有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客观上创造了一种育人的基本环境。而高校采用多校区办学后,新校区文化建设往往只能从零开始,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新建校区办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主校区浓厚,且有56%的同学希望到主校区学习。这说明,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急需提高,但这需要时日。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文化氛围缺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校区缺乏文化底蕴,二是新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劣势。新校区建设时间短,没有机会接受历史的洗礼,再加之新校区又多处于偏远地区,周边人文气息本就淡薄,这些因素使得新校区的文化建设既先天不足,又缺乏后天优势。这对处于过渡期的新校区同学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二)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

新校区信息量少,文化氛围淡薄,校区和校际交流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地域障碍。多校区中,新、老校区之间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利用率不高,校区间遥远的物理距离使得各类信息往往传递不畅,导致新老校区之间很难高效地协调配合。学生难以获得老校区及其他高校的信息,这使得新校区的同学较少能接受到先进文化思潮的感化,同时,由于新校区的封闭性,使得一些不良信息通过自我复制,在校园内广泛且迅速地传播,这将对校风建设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新校区构成单一,从而造成了和高年级同学,不同专业的学生接触较少,师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情感、观念断层,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学生接触不多、了解不透、感情不深,教育工作很难到位。我们的调查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多校区运行中的学院同学与辅导员(学生管理者)、任课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交流时间很多不足1小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同学对彼此交流时间是不满意的。如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多校区学院管理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学生心态不积极

由于校园文化氛围相对缺失和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使得多校区运行模式下学生相较于单一校区运行的学生更易产生被排斥、受委屈、失落等复杂的心态,以及对学校、学院的低归属感和低认同感,这在调查中可以得到证明。在回答“是否喜欢这所学校或学院”时,只有8%的多校区运行中的大学生选择了都喜欢。在谈及不喜欢的原因时,66%的学生提到了拥有过上述的心态。因此,在对多校区运行的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应更精细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四)周边环境复杂新校区多处于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周边治安环境相对落后,加之交通不便利,城市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很难延及,学生在校生活的安全几乎全部需要依靠校内后勤部门进行保障,校区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需要极大地依赖校区自身功能的完备,这无疑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调查显示,学生对多校区运行管理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中,78%的同学提到了关于交通和生活的不便利这一点。的确,新校区地处偏远郊区,周边治安情况复杂,对管理带来了较大挑战。

三、完善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在高校多校区运行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会面临的问题,相关管理者应以学生教育管理的职业化和专门化为方向,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实施“精细化、互动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畅通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

(一)多视角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针对文化氛围不浓厚的问题,高校各学院在管理氛围的营造上,应尤其注重加强学院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院不同校区学生间的交流互动。首先,在常规途径上,学院可以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并形成成体系、常规化的文化建设主题活动,持久地加强主、分校区间师生的联系,从而帮助分校区渗透学院的文化和精神风貌、办学理念,以便增强校园文化氛围及学生对于学院的认同感。其次,在信息时代下,学院还可充分考虑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学院文化,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学院网络公众平台的打造,帮助学院在新校区求学的学生也能实时把握学院动态,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二)探索多校区高效管理新模式

针对资源协调管理不顺畅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学院管理者应转变观念,改变一个校区的管理运行模式,从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管理效率为目标,以有利学生成长为目的,在管理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渠道不断探索、实践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在管理原则上,要注重公平性,遵循整体性,实现高效性。首先,在管理制度、管理思想、确定管理机构等方面必须公平;其次,在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等校园文化的各方面必须做到统一,积极树立“一个学院”的管理理念,注重“院魂”的凝聚;再次,在管理渠道、管理资源、管理方式、管理效果等方面应做到高效有序,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针对学生心态不积极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学院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对高校多校区学院的学生工作来说,他们面对的学生往往内心更加敏感和脆弱,因此,学生工作者应淡化其管理职能,突出其引导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通过设身处地的关注,实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其次,需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虽多校区对学生求学带来一些不便,但学生已经成人,有能力进行自我调节,而不是一味抱怨与不接纳。因此,教育管理者应帮助学生将教育管理中的一些目标内化,从而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尤其是对分校区的学生,需要通过激励、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在双校区间建立培养人才的新格局以培养充满活力的人才。

(四)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全员育人责任制

针对新校区周边环境复杂的问题,多校区运行的高校一方面需加强新校区组织机构的建立,另一方面也需引导、教育学生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新校区学生管理组织机构往往不齐全,存在责任分散的问题,导致新校区学生没有安全感,遇到问题找不到人解决。因此,多校区运行高校首先应加强新校区组织机构的建设,让新校区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关怀。其次,多校区运行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及自我成长教育,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成长起来,能使用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感受到安全。帮助学生自我成长绝非一人之力而可为,全员育人是其根本保障。此时,各部门需联合起来,形成联动力量,让学生随时随刻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多校区运行高校需建立细致的制度,实行全员育人责任制,落实育人责任,切实促进全员育人工作的开展。

作者:刘惠 李小红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生管理论文:三全育人信息化建设下学生管理论文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1.1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1)减轻高校学工人员的事务性工作压力,有利于辅导员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专职辅导员,“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具体工作和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即“五要求、八职责”,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但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并不是在此。由于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学校的很多工作都是各个职能部门牵头,但直接工作落在辅导员的身上,如奖助评比、寝室建设、主题活动、党团建设、证件办理、考试通知、大学生入伍、学生请假、违纪教育等,这些具体而琐碎的工作大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主要工作无关。因此推进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将辅导员从常规事务压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规范高职院校中学生常规事务工作的流程,有利于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职学生工作中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例如奖助评比,调整寝室,调整专业等。这些工作一般由学校的学工部(处)向各二级管理单位(院部)布置,然后再由二级院部转达给辅导员,再转到具体的学生。这些管理事务是有章可循的,具有完整的工作流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程序编码的方式,将各项学生常规工作的流程固定下来,通过分级管理,确保各项事务有序开展,特别是在有多校区、多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能跨越空间的限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提升合力。

(3)提供开放的信息管理平台

收集、整理、分析来自学校教育、服务、管理岗位的各项信息,有利于更充分地了解学生,实现学生的综合考评,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提供依据。高职学生学制短,学生普遍面临学习习惯差、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他们更迫切地希望在校期间能够打好基础、练好技能、塑好品行、学有所成。这本身就给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面临着更残酷的招生压力,学校对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备加珍惜,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希望能够提升教育能力,增强管理水平,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确保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受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高职院校更需要通过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这个平台,收集来自专业教师、辅导员、学工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宿管中心、学生社团、实践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信息,更地掌握学生的信息,发现学生的问题,能更有针对性地、更细致地开展工作,帮助学生顺利成长。

1.2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不能高效协调各个职能部门。

随着高职院校慢慢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学校在一些需求比较迫切、实现成本相对较低的事务管理上,实现了信息化,如学生成绩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但由于这些仅仅满足单个部门需求的系统缺少整体的规划,因此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变成了多个信息孤岛。

(2)软件产品缺乏教育管理理念,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水土不服”,缺少针对性,难以实际推广;另一个问题是软件的参与者对工作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水平不够,难以推广。

2“三全育人”的含义与价值

2.1含义

从广义上而言,“三全育人”是一种教育理念,并非仅仅局限于德育这个范畴之内,不能将它简单地等同于德育指导思想;从狭义上而言,“三全育人”主要是一种德育理念,它强调在德育这个体系内,从“全员、全程、多方位”3个方面来调动德育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协作,构筑一个德育立体结构,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合力,发挥德育实效性。

(1)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即人人育人,主要是从育人主体而言,强调每个人都要有育人意识,树立起育人责任感,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发挥育人的职能,并且相互配合,交叉合作,形成一股强大的育人合力,构成完整、、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这里的“全员”是指与学生相关的教学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上的每一个人。

(2)全程育人。

它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要认真研究大学生从高校入学,到高校毕业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大学生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规划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3)多方位育人。

它强调要促进大学生发展,并且育人的过程要体现在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通过有形或者无形的手段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实现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育人。

2.2意义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让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各种政治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网络时代下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行为问题、各种思想思潮的传播和相互激荡等。“三全育人”模式作为一种体系开放、系统完整、运行严密的德育模式,它强调整合校内、校外的各种德育资源,提升德育合力,让德育贯穿、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追求人人重德育、时时讲德育、处处抓德育的良好局面,从而较大限度地整合了德育资源、挖掘了德育潜能、拓展了德育渠道,真正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3基于“三全育人”的学生管理信息化

“三全育人”是目前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被普遍认可并正在推广使用的育人模式。但要将此模式真正应用到实际过程中,并较大地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也需要构建严密、科学的信息管理机制,而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现,为“三全育人”提供了规范、高效的信息收集、整理、考评、分析机制。

3.1“三全育人”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3.1.1“全员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必须具备开放性

在校园内外,各类人员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了学生的育人工作,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赋予他们参与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优良服务的权力。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采用B/S模式开发,将绝大多数功能放置在互联网上,教学、服务、管理岗位的授权者可以在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使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部门分级、分权限对自己本职工作内的、与学生相关的信息进行管理,从而与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信息交互。

3.1.2“多方位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具备集成性

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应该由多个功能独立、信息共享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为具体学生事务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同时也分别对应学生的学习成绩、政治进取、社会实践、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列出了一些常见的信息管理子系统。另外,“多方位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具备与常见网络媒体交互的能力。

3.1.3“全过程育人”要求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完整地记录育人的实施过程

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要能够完整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点点滴滴。从开学的及时次班会、每一门课的考试成绩、党校培训考核、社团活动,到毕业论文、工作、用人单位评价等。

3.2信息管理系统对“三全育人”模式的积极促进

在全员育人模式指导下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育人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

(1)提供了全员参与的平台。

管理信息系统增强了全员育人的意识,有利于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育人氛围。

(2)提供了监控机制。

高校育人工作人人有责,建立明确的工作任务要求后,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监控手段可以督促系统中的各个参与者,按时保质完成各自的育人任务制度。

(3)提供了高效率的考评手段。

高校中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问题反馈等传统的纸质考评表,由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网上评价体系代替,可以更快地实现各项工作的量化考评。

(4)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都具备数据输入、保存、分析的能力,这些分析能够为学校工作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通过对学生的成绩对照分析,可以找出哪些专业课的教学效果需要更进一步提高,控管要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学生寝室卫生现状的分析,可以了解学生自我生活能力的变化,为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5)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综合各个部门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评价,思政工作者通过这些评价信息可以更地了解学生,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

4结语

“三全育人”是解决当前高职育人工作面临挑战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必须要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减轻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的压力,促进高职学生管理制度的建设,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三全育人”保驾护航,切实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作者:凡友福 单位:江汉艺术职业学院

学生管理论文: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定义

学生管理多指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为学生课外活动、学生服务、教学辅助、生活辅助等方面。我国于199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所称的学生管理是指对学生入学到其毕业前在校阶段的管理,是对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学习、生活、行为的规范”,这也反映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内涵。作者认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按照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人才而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相关工作,以人为本,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成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可用之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策略研究的意义

教育改革进行的过程中,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积极调整管理模式以适合新形势,这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促使一线管理人员积极探索符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趋势和大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式,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谐校园构建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人口密度较大、受教育人口比例偏低的发展中国家,制度改革是必须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教在办学理念、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及学生人数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日渐创新,但远未能平行于社会发展和文化需求,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管理从实质上说,就是学校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是有计划、有目的地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普及化、国际化的特点,以及有利于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促使着学生管理工作要尽快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挑战,为学生发展做努力。

(二)要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高职院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年创新高,但在扩招背后凸显出学生不能及时就业的问题日益严重,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结构的不平衡性占较大比重。当今大学生都是独立自主、性格多样,但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意识淡薄等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增强,以适合当代社会需求。因此,创新改革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着社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和谐校园构建,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工作方法改进、机构设置创新等,但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模式不统一、管理者专业素质匮乏等问题导致目前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时代变化及学生需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时代变化

传统管理模式具有可借鉴方面,但不能照搬,在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凸显出来。在具体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职责不明,作为宏观管理部门的学工处掌握着管理中心,而系部一线学生管理者要根据上级指示开展工作,管理重心未能有效下移。在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未形成有效配合机制,管理者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管理角色,严重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停留在管好学生、听从安排的无效机制中,以满足管理者的管理目的。对于学生并不能以朋友的身份去指导,而是以控制、严管的方法来压制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管理者沿用行政式的教育管理方法,平时与学生很少沟通思想,消极被动的解决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应该尽快转变思想,以人为本,去到学生中服务于学生,积极给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二)学生管理者数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的辅导员人数与所带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为1∶120~1∶150。各高校招生扩展的同时,在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变化,但由于体制限制,从事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比例并无调整,这就导致辅导员负责班级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重,无法在时间与精力上给予学生细致的照顾,与学生交流时间变少,无法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疏导,只能依赖学生干部管理学生,对于学生的信服力减少。高校学生管理涉及方面多,内容繁杂,学院各部门涉及学生事务的工作最终将归结于辅导员处,致使管理工作表面化、粗略化,重于形式,难以对学生素质进行提升。

(三)管理模式不统一

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办学重点放在招生及就业率上,而缺乏对学生管理的重视,在学院职能部门中主要为学工处及团委,而两个部门分属两条不同的管理模式,但统一归结于辅导员落实,这就造成辅导员工作的滞后性和分散性,并且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即可,对于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从长远角度为学生考虑,帮助其成长成才,未能形成多方位育人理念。再者,部分部门领导为了突出业绩,在高校沿用中学管理模式,未能真正适合大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抵触情绪严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能实现融合,这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鸿沟。

(四)管理者工作缺乏时效性

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涉及各部门的学生事务中,事无巨细,什么都必须要处理,忙于对接各行政职能部门,疲于应付任务,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及寻求积极有效的管理新规律。在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是让学生完成每个行政职能部门的任务,满足不了学生的各项需求,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是高考的失利者,但他们在大学期间开展各项课外活动丰富自己,提升自己,这正是需要辅导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肯定,导致学生对辅导员信任度降低,这也滋生了各种潜在危险。而学院层面的管理者更多的是运用行政化、机械化、模式化的管理方式管理学生,不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发现学生动态,与学生开展有效沟通,这必然会导致学生故意违反学院规章制度,产生逆反心理,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五)学生三观变化难以适应传统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在新形势、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中职、职业高中等,区别于本科院校生源单一性,教育层次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学习水平、就业目的、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态度不同。同时由于高职学生较多的是高考的失败者,出现自卑心理、自制力差的问题,在校期间旷课、迟到、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较为严重。较大部分学生认为既然就读于高职院校,毕业后就业主要靠的是技术,因此忽视了学习课本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普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表面,不能真正适合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没有了思想上的积极引导,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寄托,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传统的管理模式一味的“严管、压制”,导致学生在三观变化的同时对现有模式产生了抵抗心理,这就导致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创新管理工作体系,完善各项制度

高职院校各项制度的制定,要结合学校办学规模、各系专业发展前景、区域特色以及学生综合需求等实际情况,切勿由管理者单方面根据其他院校或以前经验“量身定做”。管理工作体系的创新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学院内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要符合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摆脱传统科层制原则。所谓的科层制是指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也是一种管理方式。科层制在高职院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缺点主要体现在:首先,权力过分集中,缺少民主性;其次,权力权责不明,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院级学生管理机构中学工处、团委不能过分权力集中,应作为指导部门但不参与具体管理工作,注意院系间、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间、管理者与学生间的关系,做到权责分明,避免管理重叠和空白。

(二)创新管理工作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及时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以全新的管理方法创新工作模式,体现理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积极投身于学生管理事业中。在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行政管理与教育疏导的平衡至关重要,要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民主、高效、科学的服务原则让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成长成才,必须将“管学生、制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管理者应以疏导为主,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学生必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更好地准备面向社会必要的处事能力和经验。要将高校服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提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管理、开发学生自我教育内在潜能,提高自控能力,实施自我管理,唤醒他们的责任感,突出主体地位。

(三)合理安排学生管理人员

高校管理人员的设置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比例1:200设置。高职院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辅导员数量上一直不能满足正常比例下的学生需求,这就导致很多工作都是由学生干部、班主任老师代为处理,数量的不足必然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缺失。再者,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较于普通高校更为复杂和艰巨,但高职院校学生也有其独特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一线辅导员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满自信和希望。其次,作为一线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辅导员要通过专家授课、在线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提升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探索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五、结语

同时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功的操作方法,结合我国教育特色以及大学生普遍实际情况,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管理氛围。

作者:夏雨溪 单位:东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