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生物资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物资源论文:地方生物资源初中生物论文
一、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毋庸置疑,校外资源比校内资源丰富得多,有养殖场、农林场、农产品加工厂,有公园、花木场、动植物标本馆,也有生物科技实践活动方面的素材,如三汊河湿地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生物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运用。教师在发掘地方生物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地生物资源发掘的过程中会涉及参观、访问、讲座、论坛等多种途径,学生会因此获得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有更多了解生物与社会、科学之间关系,从而学习动机得到激发,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增强。如在教学水资源时,可让学生从当地河流中取水,对其水质进行调查、检验;在教学古生物进化时,可让学生参观动物园和标本博物馆;教学传染病时,可让学生调查学校附近卫生防疫站,了解病毒产生过程……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到很多更加直观形象的生物信息。
二、充分发掘地方生物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参与问题与假设的提出、方案的设计、验证和得出结论等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操作中完成实验,避免纸上谈兵。只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真正理解知识,融会贯通;也只有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知识才能称之为知识。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取知识,调动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较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课堂教学就会和谐、高效。例如在说明某种鱼类对不同的水环境均有一定的适应性时,笔者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水质饲养此鱼,并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水族馆请教专业人员,以此来让学生获取生动案例和精准的答案。此外,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此鱼的结构,并与其他鱼类进行对比,找出其特点。由于此前学生已经对这种鱼有较深的了解,因此都积极地参与讨论,轻松地理解了所学内容,课堂轻松而有实效。
显而易见,地方生物资源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生物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区宝贵的生物资源,让它为生物教学增添趣味。同时,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必须具备紧随时代潮流的教学资源观,有所为有所不为,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辩证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把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作者:李智峰 周娉 单位:酒泉第五中学
生物资源论文:初中生物资源整合高效课堂论文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基于高效教学,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的课堂,是有效课堂的较高境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探求生命发生、生长、生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技术、社会、环境和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TESL”是Technology(技术)、Environment(环境)、social(社会)、Life(生活)四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组合。在新课程背景下,特别强调生物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要让生物课堂高效起来,首先要在课程资源的筛选、整合上下功夫。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并将其恰如其份地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化学习。
一、实践操作中感受科学技术(Technology)
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显现经济效益,并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的的生物技术规程入手,丰富学生对生物技术的感性认识,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分析生物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为学生参与有关的社会活动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模拟生物箱、青蛙膝跳反射、生物技术治理虫害、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保鲜方法等均为较好的实践操作选择。例如,在苏教版七年级上《探索生命的器具》一节内容,在实验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并在老师指导下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整堂课学生异常兴奋,动手动脑投入之极。再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一节,课堂上我准备好保温箱、牛奶、酒精灯、烧杯、原味酸奶等器具。在讲完发酵的原理后,一起和同学们探讨将鲜奶制作成酸奶的发酵过程和注意事项,分组进行实验,第二天同学们看到自己亲手成功制作出的酸奶,得意地说要回家给爸爸妈妈做酸奶吃。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生物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当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时候,其激动的心情、成功的喜悦必将成为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怎么会不爱学、学不好呢?
二、有效利用自然环境(Environment)资源
大自然是我们生物教学的好课堂,它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品质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它,为生物课堂教学添彩,同时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自然,去调查研究、探索发现大自然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亲生感受自然地魅力。例如,我校有一位教师在四川成都赛课时,讲授“生物圈”一节,他巧妙的将当地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景观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并配上《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曲,制作成一段视频作为课堂结尾,让学生倍感亲切和自豪,那种爱护自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油然而生,有力烘托了课堂教学。再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时,我将学生带入校园树林里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学生发现了许多活生生的生态系统的成员,如麻雀、喜鹊、蝴蝶、苍蝇、蚊等诸多的动物种类,每发现一个他们以前没接触过的物种,他们就异常兴奋。这种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知识比从阅读教科书间接获取的知识更能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有效构建,且能更为有效的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在自然环境中生物教材的很多内容都可以进行。以大自然为课堂,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走入自然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的知识来自自然,服务于自然。
三、依托社会(social)资源,拓展知识范围
各大图书馆、书店等,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丰富知识,提高素养。自然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海洋馆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先进专业、生动形象的学习空间,寓教于乐。注重社区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如在社区植物上悬挂标签,利用社区宣传栏拓展生物学课外科普知识、生活常识,可营造学术氛围,不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就在身边,还能提高全民素质。旅游业的发展,为农家果园、菜地、养殖园的开放提供了条件,组织参观、学农实践,也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体验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中,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社会热点问题的利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给予他们成就感的体验,同时可以整合课本知识点,构建知识的网络。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利用5•12汶川大地震前各种生物的一些异常反应作引入:地震前,四川省绵竹市出现了大规模的蟾蜍迁徙,数十万只大小蟾蜍浩浩荡荡地在公路上行走。在武汉的动物园,散养的10余只老虎食欲不振等热点导入可激发兴趣。四、善于汲取生活(Life)中的有用资源人类的生活,时刻离不开生物科学。当我们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生物科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大脑中就会搭建起一个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不仅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而且有利于其好奇心的产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学生的探究行为就会产生,同时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例如,在进行探究“血液循环路径”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打吊针的生活经验这样引入:小飞同学打开水时不慎烫伤了脚,因处理不及时而感染发炎被送进医院治疗,医生诊断需要打点滴消炎,小飞看着药液一滴一滴进入自己的手背,他在想:这些药物是怎样到达脚部的呢?你能帮助小飞找出药物流经哪些部位到达患处的吗?像这样,用绝大多数学生亲生经历过的生活事件引出问题,并抛给学生,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科学研究表明,人类任何行为的产生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当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学习知识时,其学习效果与被动学习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例如在学习“蛋白质”时,可以联系三聚氰胺事件、大头娃娃事件、皮革奶事件;在进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学时,可以联系食人鱼入侵事件;在学习细胞时可以引出干细胞美容话题以及冷冻活鱼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或让生活走进生物课堂,或将生物教学延伸到生活,努力让课堂成为生活情境的再现,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拓展思维,增长智慧。因此,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更加关注生物学与“TESL”的关系,充分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感受生物学的美丽与神奇,体验操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让课堂成为学堂,成为学生放飞个性和理想的天地。
作者:朱燕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一中
生物资源论文: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论文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主要农作物资源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1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800余份。棉花种质1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200多份。高粱种质1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50属,141种,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科,34属,81种或变种[4]。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畜禽资源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1.1.3农业微生物资源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经验丰富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104hm2,防效达85%以上,平均挽回损失30%~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药用植物资源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6617hm2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次整体规划,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工作体系。
三是资源保存分散,共享效率低。长期以来,资源分散保存在不同的行业机构和技术人员手中,存在部门分割、单位所有的现象,机构之间以及保存者与利用者之间缺乏联系,资源共享的整体能力较差。
四是资源评价、鉴定等技术工作不深入,典型性和关键性数据缺乏,资源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五是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具有基础性和技术支撑性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出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六是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资源的收集保存、繁殖更新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其经费至今尚未列入经常性财政预算。许多资源的保存借助一般科研项目的支持,而项目结束后,因资金断档,不得不放弃对大量资源的保存。
2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战略设想
山东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但随着农业集约化发展、生态环境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加之长期以来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破环严重,农业品种遗传基础越来越窄。因此,加强农业生物资源的管理、保护及研究利用越来越迫切,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提出构建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初步设想[9~13]。
2.1平台建设总体思路
2.1.1指导思想从全省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以资源安全保护和科学利用为主线,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创新资源管理与共享机制,解决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为山东省乃至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长远发展与重点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2.1.2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业生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保存方式多样。平台建设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按照不同类型资源的性能特点和生命规律,分步骤、分级别、分阶段组织实施。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的主导作用,同时调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
(3)优化整合,高效利用。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优化整合分散在全省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农业生物资源,确保资源安全,促进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4)创新机制,加强管理。建立由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参与的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决策机制,构筑以资源保存和研究机构为核心的收集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咨询、运行、服务、监督、评价等管理机制,保障平台正常运转。
2.1.3发展目标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筑起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建成资源运行管理、保存更新和共享服务三大体系,完成一批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创新和共享等基础性工作,提升山东省资源保存与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与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接轨,实现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2.2平台结构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由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层结构组成。
实物层包括主要农作物、养殖动物、农业微生物、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库(圃、区、场)及其所保存的种质资源。通过实物层建设,形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体系。
数据层是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对农业生物资源的形态、特性、遗传等各种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山东省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
网络层是建设分布式的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软硬件环境,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实现农业资源数据的远程查询和种质需求信息的传递。
2.3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收集保存体系建设为了实现农业生物资源的安全保存,避免已收集资源的再度丢失,应建立原生境保护与非原生境保护(如种质库、圃、场、园等)相结合的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保存体系。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农业生物资源中心综合楼及其相应的配套设施,包括种子中期低温保存库、微生物库、离体材料库、畜禽种质库、种质鉴定评价实验室、资源信息网络室、资源繁育和展示基地等,使该中心成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地区现代化的种质资源保存中心、资源鉴定与评价中心、资源数据信息中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
(2)种质资源圃。以山东省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以不适宜种子保存的多年生和无性繁殖植物资源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圃,建设、完善10个植物种质资源圃。公务员之家
(3)畜禽保种场。以优势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以特色、珍稀地方畜禽资源和优异资源为重点,按照生物安全规划,依据品种特性分类原则,建立20个畜禽资源保种场,保护地方资源和引进的优异资源。
(4)保护区。以生物资源原生地地方政府为主体,根据普查结果,设立10~20个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区,对山东特有的野生资源进行原生境保护。
(5)资源繁殖更新基地。以农业科研、教学机构和生产单位为依托,根据实际需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10个资源繁育更新基地,对保存的农业生物种质材料分期分批进行更新繁殖。
2.3.2运行管理体系建设
(1)管理委员会。成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作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平台的领导机构和较高决策机构,主要功能是协调、规范平台建设的政策导向,从政策和运行方面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障平台顺畅运行。
(2)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体系建设与运行的方针、路线和发展战略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性建议,包括科技政策与科技规划的制定、重大科技项目与科学工程的前期论证、人才培养、国内外交流合作等。
(3)管理办公室。平台管理办公室是资源平台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平台共享服务和运行管理的枢纽,保障各项决策的实施以及安排协调相关的任务。
(4)省级资源中心。中心为非盈利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职能和任务是进行农业生物资源的搜集、引进和保存工作,开展资源的鉴定评价、创新利用、分发代存和资源数据信息的研究与,在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沟通、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牵头作用,是全省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体系的中心。
(5)资源研究团队。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为主体,吸收社会力量,组建资源研究团队,承担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繁殖更新、共享利用等具体工作。
2.3.3共享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制定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界定规则,确定资源提供者、利用者和共享运行管理者等共享行为主体的责权利。研究制定农业生物资源共享保障规则,包括共享与利益分享相关政策和法规、约束与激励机制、信誉保障和咨询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
(2)建立资源信息共享网络。集成资源主要数据信息,建立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为政府主管部门掌握情况和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科研人员和普通公众获取和利用农业生物资源信息提供、便捷的通道。
2.4平台建设的重点任务
2.4.1农业生物资源的考察与调查对全省农业生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多样性、濒危状况、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保存条件、管理水平和共享共用现状等进行调查,探索农业生物资源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2.4.2农业生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建设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库(圃、场)及原生境保护点,向各级各类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资源保有单位和个人征集现有资源,开展国内外优异资源的收集和引进,抢救性收集保护濒危、珍稀、野生农业生物资源。对收集的资源统一编目和入库(圃、场)保存。
2.4.3农业生物资源的繁殖更新及标志性性状数据的补充完善开展现存资源的定期繁殖更新工作,维持资源的生活力。对收集保存的资源深入开展农艺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种质资源的标志性和关键性性状信息,增加资源信息数据,提高资源可利用性。
2.4.4农业生物资源的鉴定评价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标准和数据控制规范,对资源的生物学特征特性进行鉴定评价。研究各种农业生物资源鉴定评价的技术方法,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资源的性状特征,构建地方特色生物资源核心种质,筛选优异资源和突破性新种质。
2.4.5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按照国家统一的资源描述规范,对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特征特性信息、保存信息等进行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建立资源信息(包括图像、视频等信息)数据库,保障资源信息数据的可比性,提升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共享水平。
2.4.6分子标记筛选、基因克隆与种质创新开展农业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发掘重要性状的基因标记,克隆功能基因,创造新型种质材料,丰富遗传资源基因库。利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山东特有生物资源的分子图谱,构建智能化的种质指纹图谱识别系统,建立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为主体的高效分子育种技术平台。
2.4.7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一的资源信息标准、数字化标准和网络化标准,将资源实物、数据信息和网络相结合,建立数据容量大、检索查询功能全、网络服务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现代化服务体系。
基于GIS、RS和GPS技术,建设农业生物资源原生地、资源圃、保种场、保护区和更新与繁殖基地自然与经济环境空间管理系统,与共享服务系统融合,支撑农业生物资源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2.4.8虚拟博物馆建设建立和完善图像处理、多媒体数据采集加工的规范,开展代表性、典型性资源的多媒体数据采集工作;运用三维数据还原、视频、音频等技术制作多媒体展品,实现对资源多方位的数字化表达;建立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以“形”的方式实现对资源的检索,建成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虚拟博物馆,达到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资源保护宣传和远程服务的目的。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生物资源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与心得
摘 要 本科毕业论文是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教学与实践环节。完成好该环节的实施,对于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式做出讨论,并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的实施、毕业论文的写作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海洋生物资源 实践与心得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之一,也是学生可否取得学士学位的内在标准。①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次反馈。②通过毕业论文,学生可以校正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熟悉论文的一般格式规范,提高资料查阅、调查实验、归纳与分析、知识综合与应用等诸多能力。③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支撑,而这些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岗位工作挑战所必备的资本。④
作为我校海洋生物资源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在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本文拟结合扬州大学海洋生物资源类毕业班的实际情况,就毕业论文的选题、实验研究实施、论文写作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具体看法。
1毕业论文的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的基础,是经过挑选确定的研究方向、方法、内容和途径。选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并且具有适当的范围和深度。⑤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分类。一般而言,我校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一两个学期。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基本完成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完成了基本的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本科毕业论文正是在此基础上的汇总和检验环节。与此相对应,这个时候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类学生考研深造,准备继续在本领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一类学生则是结束本专业的学习选择直接就业。这种对未来走向的选择,也必然造成两类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时间分配的不同。我们发现考研的学生往往比较愿意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接触到的领域的题目,并且愿意积极实践。而准备就业的学生往往偏重于论文的实用性,并不太重视研究的基础性和深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毕业论文选题时有所侧重,一类偏重于研究性与创新性,一类偏重于应用性与综合性。
其次是确定选题的几个具体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1)选题应该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进行设计,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梳理,力争把知识点应用到科研实践中去。通过毕业论文对某一知识点的具体实践,对该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让学生对其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这样的实践也是学生对科研工作发生兴趣的契机之一。(2)选题应该具体和细化,可操作性强。毕业论文的题目不可过于笼统,所涉及到的操作体系不可过于庞大。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其分成几个侧面或几个阶段,再由不同的学生完成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将不同学生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学生对一些相对大而空的题目往往难以驾驭。(3)选题要结合仪器设备及其它实验条件的状况和时间安排,大型仪器的使用应慎重。大型仪器一般比较昂贵,维护成本很高,万一发生问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去修复。而且如果一切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而某个大型仪器无法正常使用,则可能造成毕业论文无法按时完成。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实验的时间相对一般科研工作的时间要短,对于各类实验条件的调配要能及时满足需要,对于具有季节限制或材料供应限制的实验选题要谨慎。
2实验研究实施
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保障足够的研究时间。就我们遇到的情况看,学生们在选题之后,考研的学生需要集中精力进行复习,因此做实验的主要时间要安排到考研结束之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春季各种招聘会召开之前安心进行研究工作。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研究工作的进度。
本科生由于一般缺乏长时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指导教师要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对于实验室各类规章制度、大型仪器使用规范等对学生进行培训,可以适当利用研究生、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加强指导和监督。对于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等更应该加强监管。
无论是哪一类学生,以实验为主导的毕业论文,学生的提前介入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上海交大设立基金,鼓励学生在二、三年级就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⑥我们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在二、三年级就有部分同学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他们在毕业论文阶段就比较快地进入角色,能够开展真正的探索性实验的时间会比较早。该专业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微生物、单胞藻相关的课题,一些学生可能会在接种、培养、无菌操作等基本流程中出现问题而需要重新开始,造成后续工作和论文写作时间的不足。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提倡大部分学生提前开始参与相关课题,完成科研实践经验的早期积累。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素养,保障毕业论文实验期间的安全。
此外,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实现实验结果检测手段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生利用尽量丰富的科研工具。多重检测手段的使用,对学生实验结果的性提高有极大的保障。而且,对于已经学习过的仪器设备,进行比较深入和的使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利用工具的能力,积累使用多种工具的经验;而且可以争取多视角、多方位的结果呈现。便于学生了解所研究的内容,得到的数据比较系统和立体,可以同时实现多种数据的相互验证,便于发现实验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毕业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是所有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的最终呈现形式,也是检验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载体。本科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本科阶段教育质量的综合性考试,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学生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使用相关工具的能力。⑦
根据我们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选题的背景知识和已有研究了解不足。我们建议学生在完成选题之后,应该阅读一定量的相关文献。可以从综述性文献开始,了解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基本流程。这一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研究状态,而且便于毕业论文的写作。
还有一些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不足,把毕业论文写成了散文、随笔等形式。我们通过集中辅导学习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本,从毕业论文的一般架构、一般格式要求、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般写法等进行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规范性。在实验数据的呈现方面,对于图表的制作,提供范本。让学生了解学术论文中图表的常见类型,让学生了解数据呈现方式对于论文的重要性。
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于描述事实、解释现象的部分一般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但数据挖掘程度不深。我们针对学生对于数据分析的深入性较差的问题,把整体数据进行逐步分解,把实验设计中混杂在一起的几个问题进行逐一分离,相应地把数据按问题进行归类,再分析每一个具体问题,再进行数据的汇总。结果发现学生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后,不仅数据分析充分,也能够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终环节,也是检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指导、检验工作,仍然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的重要职责,还应该继续深入探讨和细心研究。
生物资源论文:关于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生物资源开发是实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工作的重点。做好此项工作,将对全县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现状(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畜牧、薯类、蔬菜、林果、水产、种子和天然药物为主导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格局。20__年,全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值达__*亿元,其中,畜牧产值达__亿元,薯类产值达__亿元,蔬菜产值达__亿元,林果产值达__亿元。
(二)产品开发企业时有进入
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客商落户会泽投资办厂,同时,也集聚了大量民间资本注入生物资源产品开发行列,并形成一定规模。黑龙江鲟龙有限责任公司在__镇投资300万元进行水产养殖,20__年后,公司将每年上市商品鱼700吨,种苗500万尾,产值超过1500万元;__畜牧养殖加工有限公司在者海镇拖茨村投资300万元建设了__黑山羊选育扩繁基地,并在县城筹建畜产品交易及加工市场,每年可实现产值500多万元。
(三)产业化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
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薯类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蔬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林果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种子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水产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县内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重点乡(镇)基本建立了信息服务网络,各种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及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认定无公害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产品基地4个,认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3个,乐业辣椒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已被列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基地,正积极申报认定__、__、__、__四个乡(镇)三万亩商品蔬菜基地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申报认证娜姑弯葱、甜脆玉米、青花、花椰菜、莲花白等五种产品为无公害农产品和马铃薯为绿色食品。
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我县虽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生物资源开发配套的水利、电力、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仍跟不上发展的需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制约着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化程度低。我县虽然出现了部分生物资源开发企业,但从总体上看,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动能力弱,加工比重小,精深加工则更少,基本上处于原料销售、粗加工阶段,对原料的加工远未形成规模,这与原材料的大量供应和市场的旺盛需求形成巨大反差,不仅没有能力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也不利于技术改进,这对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较滞后,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大多数生物资源产品销路还不够广,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竞争力弱,产品的供应体系尚未健全,对生物资源产品的增值、增效贡献能力不强,这与发展现代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另外,现有的绝大多数中介组织、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小,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服务功能弱,难以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生物资源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四)天然药材及生物化工产业发展落后。由于起步较晚,我县天然药材产业只有大海承担着建设“重要濒危药材雪上一枝蒿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研究”项目和者海种植黄芩、柴胡、当归、桔梗等。同时,药材加工企业的资源消耗能力与现有药材的供应还有一定差距,现有制药厂对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
三、加快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调整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产业化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坝区、半山区和山区各具特色的优势生物资源产品产业带,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品从单一到多样、从低品质到高品质、从低需求弹性到高需求弹性、从初级原料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转变,才能较大限度提高生物资源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生物资源产业,实现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大力推进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生物资源
一是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质量检测和监督体系。二是积极扩大生物资源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生物资源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从“生产源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我县生物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大对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的投入,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生物资源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乡(镇)。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提高生物资源创新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一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网。以主导产业为依托,加快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以我县主要的生物资源开发产业乡(镇)机关所在地和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在生物资源产品集散乡(镇)兴建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专业批发市场。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信息网。建设好我县农业信息平台,加强各乡(镇)农业信息网点建设,形成信息网络,定期不定期及时向农民和经济实体政策、供求、价格、技术等方面的信息。有条件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专业大户都要逐步开通农业信息网。三是大力 发展农产品销售网。以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运销大户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民间销售队伍,鼓励已经成立的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产品、信息、资金的流通和周转。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建设。加大农产品流通领域整顿力度,严禁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强化农村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依法治理市场,形成公开、平等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确保产品顺畅流通。五是健全法律支撑体系。贯彻落实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法律规章,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建立完善我县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为促进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的关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加工企业。一是实施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化,推行公司、基地、农户、产品、市场、产业相互联动,集中力量重点培强壮大产品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型、专业市场型、中介与运销服务型的多元化产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市场主体。二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凡是能够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不论是何种经济成分,谁有带动能力,谁就是产业“龙头”,就要重点扶持发展。同时,要把培强做大产业“龙头”与发展农业六大主导产业相结合,使这类产业“龙头”由弱到强,由少到多,创出名牌产品,带动结构调整,带动基地建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增强竞争力。
(五)实施科教人才战略,增强自主开发创新能力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建立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重视、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我县现有的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科研优势,加强对主要优势生物资源产品的技术研究,着力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建立科技人员培训、轮训制度,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新科技人才。三是强化科技推广,形成以县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农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生物资源产品加工企业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不断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四是充分发挥农科所、畜牧站等科研单位的作用,创办一批生物科技示范园,使之成为生物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吸引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民营企业把市场前景好的科研项目和新成果拿到我县试验开发和示范推广。五是建立完善科技推广、科普服务体系,发挥县、乡农林牧等科技服务组织的作用。
(六)实施综合开发,加快生物资源创新产业发展
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施综合开发。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发展设施农业,抓好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农村通讯、农业气象等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发展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围绕生态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抓好小集镇建设,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实施良种工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自育与引进相结合,开展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创造更多的良种品牌。建立和完善新品种选育,良种生产、加工、销售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动种子生产由粗放、分散向集约化、商品化生产转变,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三是实施试验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发挥试验示范、典型引路作用。
(七)实施扩大开放战略,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发展
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必须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招商引资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政策支撑体系,用足用活对内对外开放、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高新技术发展、国企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等优惠政策,并制定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政策措施,尤其是制定灵活具体的土地使用政策,降低企业建设初期的生产用水、用电、用气和通讯费用。取消产业发展限制,减少各项行政审批和检查项目,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通过建立生物资源开发园区和示范园区以及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大力吸引国内外企业、社会和个人投资开发。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设计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和产品,利用互联网、展洽会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使大批资金、项目、企业涌入开发,成为发展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生力军。
(八)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家、省级生物资源产品知名品牌
品牌是生物资源产品进入市场的“准入证”,名牌是生物资源产品占领市场的“绿卡”,产业化发展必须走品牌之路。根据国家生物资源产品质量标准,抓好产品的规范化生产和品质产品的品牌申报、认证工作,重点围绕绿色食品、生物化工、天然药物创办品牌,积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对创出国家、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名牌带动,扩大我县生物资源产品知名度,促进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的快速发展。
生物资源论文: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概况分析
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自然资源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随着人口的增多,住房占地、工业化占地亦相应增多,农业资源的相对数量变得越来越少。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典型的农业大国,事实上,农业不仅要在有限的生长空间上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而且还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所以,对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及包括交通运输、通讯、文教和卫生等农业基础设施等。本文重点介绍农业自然资源中的生物资源,通过对四川地区几种农业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情况介绍,来展望四川地区农业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一、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作物资源多熟制在四川地区有着悠久历史。在近几十年中国粮食的持续增产中,多熟制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成为种植制度的主体。四川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区域,其具体表现是作物资源丰富,复种指数高,到2000年为止,四川地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80%,比全国平均指数高出45个百分点。随着育种水平的提高,品质高、生育期较短的农作物品种日益增多,四川省主要作物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18.6%(其中稻谷占14.8%),油料占15.3%(油菜籽占14.6%),糖料为20%(其中蔗糖占为19.2%),烟叶占16.8%,茶叶占30.5%。四川农业资源利用情况主要体现在结构调整和优化品种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四川近期确定品质水稻、“双低”油菜、玉米、柑桔、商品蔬菜、蚕桑、茶叶、棉花等8种农产品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农产品。建成柑桔、“双低”油菜、棉花等3种全国优势作物的8个优势产区,建成西部地区有特色、成规模的品质水稻、饲用玉米、商品蔬菜、茶叶、蚕桑等5种优势作物的16个优势产区。使作物生产上的布局得到综合性、合理性的规划,地区特色农业得到强化。
2.园艺资源四川省园艺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产量可观。采集野生和栽培的园艺植物,历来是山区农民副业生产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为繁荣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其中经济价值较大,蕴藏量较多,分布广泛的就有蔬菜植物。四川作为特殊的蔬菜种质起源中心和水果起源中心,起源的蔬菜主要有竹笋、荸荠、莲藕、茭白、辣椒、蒲菜、芥菜类、莴笋等;起源的果树主要有砂梨、秋子梨、桃、山桃、中国樱桃、木半夏、枣、拐枣、银杏、核桃、山核桃、甜橙、宽皮桔等。目前,四川省政府主要是采取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鼓励和支持业主开发,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思路上,应围绕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改善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效益为中心,把基础设施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目前,四川省彭州市蒙阳镇蔬菜基地是川西平原较大的绿色疏菜生产基地,主产青菜、蒜薹、茄子、秋莴笋、冬莴笋、西芹菜等,四川省彭州市是全国五大蔬菜基地之一,形成了青芹菜、蒜薹、花菜、圆叶波菜、莴笋等规模生产基地,全市蔬菜总产量近10亿kg,南菜北运量占全国总量的1/8。
众所周知,北纬28°以南的国家不产落叶水果,而28°以北落叶水果的成熟期要晚于四川,加上四川盆地的独特地貌和气候对某些水果生长特别有利,故四川省出口水果主要以落叶水果为主,出口目的地最远为北美加拿大,其中最主要销售地是东南亚地区。四川已成为全国较大的柑橘出口基地之一。
分布于我国滇、川、藏的野生黄牡丹、滇牡丹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宝贵花卉资源, 针对四川特殊的气候条件,四川省政府制定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国气候、品种和劳动力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依靠科技创新为手段,突出加大花卉新品种培育力度,加快花卉种质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树立名优民族花卉品牌,培育拳头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以制定和完善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标准为工作重点,加快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加强规范化行业管理,引导和推动全省花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省主要利用四川兰花、高山杜鹃、桂花、梅花、天彭牡丹等花卉资源优势,选育花期较长、花色丰富、花型各异、花香浓郁、抗性良好、观赏性强的花卉新品种。引进并选育一批适合我省发展的多色彩、多形态、多用途的城市园林花卉品种和品质盆花品种,开发规模化种苗繁育和产业化配套栽培新技术。收集地方特色花卉种质资源320个,建立特色名贵花卉品种资源圃或种子基因库。构建花卉资源评价利用体系。改良或育成新品种12~20个,示范推广面积6 200亩。成立了全国较大的杜鹃花野生资源保护基地,广泛引入外来品种,在成都市温江区成立了四川较大的花卉展览基地。此外,在成都周边地区建立了较大的花卉市场。
3.畜禽品种资源四川生态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很大,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为四川造就了一大批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1995~1999年,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组织下,通过调查,发掘和整理出70个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种群)。其中既有适应特定生态环境的生态型品种,如藏马、建昌马、河曲马、川驴、九龙牦牛、麦洼牦牛、藏羊、藏猪等,也有独特遗传品质的珍稀品种,如金阳丝毛鸡、藏鸡、旧院黑鸡等;既有特殊经济性状的米易鸡、建昌鸭、凉山猪等,也有较高繁殖性能的四川白猪Ⅰ系、美姑巴普山羊;还有肉用性能良好的天府肉鸭、南江黄羊、四川白鹅、钢鹅以及毛、皮性能良好的凉山半细毛羊、丹巴黑绵羊、成都麻羊等。其中内江猪、四川白鹅、九龙牦牛、南江黄羊、天府肉鸭等不少品种以其独特的生产性状和生产性能而著称于世。
二、四川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措施
1.因地制宜,分类管理这是四川省政府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长环境制定的相关政策。在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中,把畜禽品种资源分为3个类型,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在四川省西部高原地区实施黑颈鹤保护工程;在四川、云南两省完成金丝猴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工程和虹雉等特有雉类栖息地保护。在产品开发上,全省供销系统较大示范养猪场在四川达州建成并且投产,较大的瘦肉型猪场在成都市双流县建成,较大的猪肉产区在成都市邛崃建成。以优良地方猪种资源和现有的外种猪资源为育种素材,形成了一套以杂交育种为基础,结合分子育种技术的专门化品系培育技术。培育出适宜加工外销的高瘦肉率猪配套系1个和适宜鲜销的品质风味猪配套系1个。提出高瘦肉率猪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品质风味猪配套生产技术各1套。
2.综合利用资源创新机制,完善农业“七大体系”。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建设,是为现代农业从整体上构筑起稳固而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应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增加投资,整合资源,加快建设。要深化改革,大力调动工商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七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体系。
在实际操作中,各地各部门走出了很多可行的路子,如把传统的郫县豆瓣进行品牌包装,组建郫县豆瓣集团;以郫县豆瓣为核心,打造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又以基地为支撑,带动周边数万亩蔬菜、食用菌等基地。这样,规模经营的土地既为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提供了成本较低而质量高的原材料,同时又使农民成为集约化生产中的产业工人,形成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之间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四川农业资源的开发增强了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凸显“川种优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资源利用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二是资源配置尚不合理,人才、资金等要素投入较分散;三是体制问题较突出,缺乏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不紧密,跨学科、跨单位的协作不足,繁、育、推一体化和良种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通联: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温江区611130)
生物资源论文:发挥生物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摘 要: 德宏州委州政府提出要把德宏建设成为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黄金口岸,作出了把德宏打造成为生物特色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生物特色产业在德宏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要打造为一个产业基地,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条件,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前期工作,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生物资源; 特色产业; 优势; 基地
2009年7月,总书记视察云南时指出:“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09年12月,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2010年7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2010年1月,州委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把德宏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黄金口岸”的战略构想,确定了“一个通道枢纽、三个产业基地、三个服务平台、三个交流窗口”的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思路。结合德宏州情,三个产业基地中基础好也最有可能率先建成的就是生物特色产业基地。
一、德宏具备打造生物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条件
1. 资源条件。德宏地处云南省西部,全州东西较大横距122公里,南北较大纵距170公里,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从地形看,全州地势的基本特点是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全州土地面积分属600米至2700米的不同海拔地区;全州共28个大小不一的河谷盆地,面积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7.1%,独特的地形地貌具备了发展立体生物特色产业的条件。从气候看,由于地处低纬高原,太阳辐射量大,是全国的光照高值区之一,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全年夏无酷署、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8.4-20.3°C,年降雨量1436.7-1709.4毫米,年日照2281-2453小时,年无霜期平均280天左右;横断山、高黎贡山阻挡了南下冷空气,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是全球同纬度地区少有的适合发展农、林、牧等生物特色产业的地区之一。从土地资源看,德宏现有山坝土地总面积1728.9万亩,其中已垦植233.2万亩,非农用地122.2万亩,尚有农林牧可利用地1373.3万亩;全州有草场10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因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质条件好,牧草生长旺盛,非常适宜畜牧业的发展。以上条件使德宏成为全省“种什么、有什么,种什么、好什么,种什么、得什么”的少数几个地州之一。
2. 政策条件。2009年1月,州委五届七次全会适应新形势,重新确定了德宏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发展生物特色产业,实施“生态立州”和“产业富州”的战略目标。2009年11月成立州发展生物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相继出台了《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决定》(德发〔2009〕11号)、《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柠檬产业发展的意见》(德发〔2009〕35号)、《德宏州发展竹产业扶持政策》(德办发〔2009〕36号)、《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澳洲坚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德政发〔2010〕154号)、《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德政发〔2010〕180号)等一系列推进生物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文件,为生物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 技术条件。经过多年探索,德宏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生物特色产业发展格局,重点解决了特色产业中的技术瓶颈问题。以咖啡为例,龙头企业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在种植方面与云南省瑞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进行小粒种咖啡丰产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示范及咖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小粒种咖啡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在产品加工和工艺改进方面与昆明理工大学签订了速溶咖啡粉加工技术合作协议,制定公司速溶咖啡粉生产工艺技术参数,使咖啡粉的提取率由常规的30-33%提高到35-40%,并提出速溶咖啡粉保香增香新工艺及新技术参数。柠檬、坚果、竹子、番麻等产业都不同程度地在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4. 市场条件。生物特色产品已成为德宏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出口商品之一,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竹材是工程结构材料的理想原料,市场容量较大;制浆造纸业是国际公认的十大制造业之一,市场需求旺盛;竹笋的国内供应有较大缺口;竹炭、竹工艺品、竹家具、医药与食品也颇受人们喜爱。咖啡与茶叶、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全球咖啡市场需求刚性而旺盛,中国潜在的咖啡消费者约为2-3亿人,相当于世界咖啡消费及时大国――美国的市场。柠檬需求量呈稳定上升趋势,我国适宜发展柠檬的地方很少,德宏却是发展品质柠檬最适宜的地区之一。澳洲坚果素有“干果皇后”、“世界坚果之王”之美誉,市场缺口巨大。茶油是当前好的品质食用植物油,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品质食用油需求将不断增长。核桃的市场需求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潜力较大。
5. 交通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宏的基础设施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芒市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航空立体运输网络。随着“潞梁公路”、“腾陇公路”、龙瑞高速和大瑞铁路的陆续开工建设,芒市机场申报为口岸机场和中缅输油(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的推进,制约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长期困扰德宏的运力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为打造生物特色产业基地创造了更为有利的运输条件。
二、打造成为桥头堡黄金口岸生物特色产业基地面临的突出问题
所谓特色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有影响的产业,这种产业有自身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能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对整个区域其他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德宏虽然具备了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条件,但如何把特色变为优势,带动全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1. 产业用地矛盾突出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州可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已很有限,按照规划,水稻面积“十二五”期间要稳定在180万亩左右;甘蔗面积2020年要稳定在85万亩左右;橡胶面积2015年要到25万亩;茶叶面积2015年要到50万亩;冬季农业“十二五”期间要到100万亩以上;咖啡2015年要达到30万亩左右;坚果2015年要达到30万亩以上;柠檬2018年要达到30万亩;竹子2013年要达到165万亩;油茶2020年要达到200万亩;核桃2020年要达到120万亩;番麻2012年要达到6万亩。各个产业都从自身的角度提出各自的发展规划,站在全州的角度统筹考虑得不够。这势必带来传统产业与新兴生物特色产业、新兴生物特色产业内的争地矛盾,部分产业将超过土地承载能力。
2. 原料基地建设滞后
全州的生物特色产业都在加快发展,但前期工作做得不够扎实,特别是基地建设明显滞后,极大影响了特色产业和发展进程。一方面是原有基地管理不善,集约化程度不高,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土地得不到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新基地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分布零散,远未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与加工企业的产能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部分产业已出现等米下锅的窘境,全州除咖啡、坚果、柠檬等少数几个产业基地建设较为规范外,大多数与打造生物特色产业基地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 龙头企业量少质弱
全州确定的“六树一草”生物特色产业,加工环节普遍薄弱,特别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没有真正起到龙头的作用。即便是永利发林业有限公司(林业产业省级龙头企业)、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全国咖啡行业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迪思企业集团坚果有限公司(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和林产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等少数几家全州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仍然存在原料不足、建设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差等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差距较大。有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导致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4. 交通瓶颈依然存在
当今世界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德宏仅有公路、航空两种,航空运输运力小、运价高,不具备成为生物特色产品的运输工具;公路运输运量小,目前看来运价也不低,何况德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管道运输主要是输送石油、天然气、液态煤等资源性产品;而运价低、运量较大的两种运输方式――水路和铁路德宏都没有。虽然和以前相比,全州的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但运输条件落后,运输方式单一,运输价格偏高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制约德宏生物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 基础设施欠账太多
生物特色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加工业,尤其是原料的来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部分乡村公路等级低、质量差,相当一部分民族贫困边远村寨至今尚未通电,全州很多水利设施还是上世纪修建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缺资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水、电、路等设施的落后,严重影响了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制约了原料的有效供给,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加上近几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更大。
6. 科技创新力度不够
特色产业具有人无我有的特性,但如果不与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运用自主创新的成果为特色产业开发出更多可供利用的新领域,就无法在市场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前面提到,近年来全州部分特色产业的技术瓶颈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但总体上看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来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办法不多,很多特色产业只是生产初级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出去,升值空间相当有限,特色农产品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
三、发挥资源优势,抓好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桥头堡黄金口岸生物特色产业基地
1. 政府发挥引导作用
德宏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全民创业和自主创新的意识普遍不强,等、靠、要、看等依赖思想严重,尤其是农民,小农意识强、商品意识弱,对国家近期的产业政策掌握不了、把握不住,在特色农产品的种植上较为盲目,缺乏长远规划,加之德宏什么农作物都适宜种植的自然优势,特色产业经常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规模做不大、产业做不强、效益起不来。因此,政府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应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在产业规划、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利益协调、龙头企业培育上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在技术推广、培训咨询、物资供应、产品营销上发挥支持和服务作用,引导生物特色产业向良性方向发展。
2.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根据全州土地资源的现状,结合山坝特点和产业差异,必须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处理好产业用地矛盾,发挥土地资源较大潜力。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生物特色产业的争地矛盾,确保全州水稻种植面积不低于是180万亩(其中品质稻不低于65万亩),甘蔗种植面积不低于85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不低50万亩,继续发展橡胶和冬季农业,在此基础上规划发展生物特色产业;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新兴特色产业之间的争地矛盾,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六树一草”应重点发展咖啡、坚果和竹产业,适度发展柠檬、油茶、核桃和番麻产业。
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结合州情,应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真正做到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有选择地转向生物特色产业。以桥头堡黄金口岸大通道建设和去年干旱后国家加大水利设施投入为契机,加大对基地交通、水利等建设的投入,彻底改变“晴通雨阻”的交通状况和“靠天种田、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增强特色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 加快基地建设进程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和“高产、品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原料基地。基地建设上必须连接成片、形成规模;基地的选择上必须确定标准,事先检测,解决“有基地无规模、有规模无标准”的问题;基地的管理上必须严控化肥农药,推广无公害技术;基地的运作上可采用“公司+科技+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模式;促使全州产业原料基地的布局从次适宜区向最适宜区集中,逐步淘汰不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通过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提升原料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达到布局连片化、基地园林化、品种品质化、管理科学化,逐步从分散转向集中,提高特色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
5.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和“重点扶、扶重点”的要求,促使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和承包反租、自办基地等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龙头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对其在贷款申请、税收减免、基地建设、资源整合、产品研发、技术改造、设备引进、品牌培育、市场开拓、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扶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6. 制定特色产业标准
德宏目前的特色产业,由于缺乏相应的产业标准,或者是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于得到市场认可,严重影响了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没有标准也种田”,这是边疆农民延续多年的生产习惯,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首先就要从改变农民的生产习惯入手,要通过标准化达到农民增收,充分调动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积极性,把实行标准化生产变成农民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让标准在农产品生产的“及时车间”就能充分落实,随后的产业链条上,也要有标准的执行和监管
7. 建立健全销售网络
打造特色产业的集散地地位,以芒市、瑞丽为重点,尽快建设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辐射广、带动力强,集商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生物特色产品物流中心、信息中心和特色产品商品城或特色产品一条街。培养引进营销能人,打造专业化的营销队伍,策划具有民族特色的营销活动,鼓励企业到州外、省外甚至国外建立专销市场,争取进入大型连锁超市设立专卖店、专柜,构建特色产业走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渠道。
在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瑞丽确定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战略背景下,德宏再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只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才能把德宏打造为全国知名的生物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生态立州”和“产业富州”的战略目标。
生物资源论文: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与发展战略
摘要:简述了保护与利用农业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分析了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存、研究和利用现状。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构建全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的设想,包括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平台结构、三大体系建设及八大重点任务。
关键词: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农业生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健康与发展的最根本物质基础和战略资源,也是农业新品种和生命科学源头创新的材料基础。育种实质上就是作物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重组再加工,小麦矮秆基因、水稻“野败”型不育基因的应用引发了“绿色革命”。因此,保护农业生物资源多样性,发掘其中的优异基因,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策略[1] 。当前,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而作物种类减少、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却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农业生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食物与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2] 。
1.山东省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现状和主要存在问题
1.1 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现状
山东省地处温带,由于具有良好的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条件及悠久的垦殖历史,农业生物资源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农业行政部门和科研单位组织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支持下,大力开展了新品种选育和国内外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山东农业生物资源。初步统计,目前分散保存于全省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约4万份,这些资源有效地支撑了全省动植物育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1.1 主要农作物资源 目前,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搜集保存的普通小麦种质资源2 200余份,其中本省地方品种441 份,育成品种534份,国内征集品种(系) 1 025份,国外品种59份;另有国内外耐旱小麦种质156份,小麦近缘野生种属10份。玉米地方品种资源经过归并整理后保存441份,另有大批国内外引进种质和创新种质。国内外花生资源1 800余份。棉花种质1 470余份,包括野生棉及远缘杂交高代材料、彩棉、低酚棉等。谷子种质2 200多份。高粱种质1 200多份。大豆栽培品种835份。
建国以来,经过几次全省范围内对蔬菜资源的调查、征集和整理,到198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保存68种蔬菜(包括部分亚种和变种)共3 000多份种质资源,其中收入《山东省蔬菜品种资源目录》的共计1 680个。这些品种中有许多是山东名优特产蔬菜资源,如胶东大白菜、潍县萝卜、章丘大葱、莱芜姜、苍山大蒜、益都银瓜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优良蔬菜品种,加之本省选育的新品种,使山东的蔬菜资源十分丰富,并具有突出的经济性状[3] 。
山东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的原产中心之一,被誉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现有果树种质资源24科, 50属, 141种, 27个变种,其中原始分布的野生果树资源有20 科, 34 属, 81 种或变种[4] 。山东原产果树资源在现有资源种类中占有优势地位,烟台苹果、莱阳梨、肥城桃、乐陵金丝小枣、枣庄石榴、大泽山葡萄等都是山东久负盛名的特产。
1.1.2 畜禽资源 山东现有地方畜禽品种32个,其中鲁西黄牛、德州驴等大家畜5个,莱芜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等地方猪种8个,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等地方羊8个,寿光鸡、中国斗鸡等地方鸡7个,豁眼鹅、金乡百子鹅2个地方鹅,微山麻鸭、文登黑鸭2个地方鸭。现存的地方品种按保存数量和利用程度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有一定群体数量,在畜牧生产中单独或作为杂交母本使用的畜禽品种,如鲁西黄牛、小尾寒羊、莱芜猪、里岔黑猪、微山麻鸭、豁眼鹅等,大约占畜禽品种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已得到有效利用,市场需求趋向性凸显,资源价值得到认可,并对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种质支撑。二是群体数量较少,某些特性突出,目前作为育种材料或满足特定需要的畜禽品种,如中国斗鸡、寿光鸡、济宁青山羊、大蒲莲猪等。三是尚未得到社会重视、存养地又无能力保护,数量急剧下降,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的畜禽品种,建国以来,已有荣成元宝鸡、烟台糁糠鸡、沾化黑猪等6个品种灭绝;济宁百日鸡、文登黑鸭、大尾寒羊、黑耳兔等品种濒临灭绝[5] 。
1.1.3 农业微生物资源 山东省在农业微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曾一度在全国处于经验丰富水平。1963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分离到一种专性寄生于菟丝子的墨盘孢目毛炭疽菌属的真菌,利用该菌制备的微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防治菟丝子效果显著,且不危害大豆和其它农作物,对人畜无害,成为我国将真菌用于杂草生物防治的首创。1966年以后,生物除草剂“鲁保1号”在全国20 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6617 ×104hm2 ,防效达85%以上, 平均挽回损失30% ~50%。目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食用菌等优良菌株的保存数量达400余株,山东农业大学的植物病原真菌菌种及动物病原菌保存数量达200余株,青岛农业大学也保存有一定数量的药用真菌资源。
1.1.4 药用植物资源 1987年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后编写的《山东省中药资源名录》共收载中药4类1 470种,药用植物即达1 299种,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814% ,其中藻类植物43种,菌类植物32种,地衣植物2种,苔藓植物3种,蕨类植物73种,种子植物有1 143种。除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研究院和各地植物园内种植少量的药用植物用于教学、科普或观赏外,大都处于野生状态。建国以来,山东开展野生种质人工驯化的药用植物90余种,较大规模( 6617 hm2 以上)人工栽培的有20余种,其中桔梗、丹参、黄芩、黄芪、金银花等全国知名。从2005年始,在省良种产业化工程的支持下,开始了山东大宗类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搜集研究工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鉴定保存桔梗、丹参、黄芪、黄芩、石竹子、紫苏等种质200余份,育种中间材料800余份;山东中医药大学鉴定保存金银花、丹参等种质资源140余份;山东中医药研究院鉴定保存黄芩种质50余份。
1.2 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尽管山东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6~8] 。
一是对生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公益性还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管理职责不明,缺乏高层(上转第70页)
生物资源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生物资源资产会计研究
摘要:对可能有森林资源资产业务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地揭示上市公司拥有与利用森林资源资产的情况,分析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
一、引言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森林资源又是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要素,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显著,森林资源资产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显著的决策相关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0年了《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
(以下简称IAS41),我国于2004年《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2006年了《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以下简称CAS5),加强了对生物资产会计核算的规范。在这些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的指引下,我国涉及森林资源资产的上市公司还存在着会计核算是否规范、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等一系列问题。
国际上,对于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与规范,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于人工林及林场的会计核算,以IAS41和AASBl41(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41号准则)为主要的代表,主要解决人工营造的林木资产及相关资产的会计核算问题。二是人工林以外的其他森林资源资产的核算,包括林地资产和森林景观资产等。在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的会计准则中,主要在不动产准则中进行规范,对于发挥其他作用的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除了AASBl037(现已被AASBl41代替)做出了一些规定以外,我国增加了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内容,其他的多数未予明确规范。在我国。对于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研究开展也较早,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陛的有刘鸣镝(2004)对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沈振宇(2000)和姜文来(2000)讨论了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和资本化问题。张卫民(2004)等研究了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和会计核算路径选择。这些研究_[作对于我国会计规范的制定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目前为止,没有学者对2006年的CAS5后的会计核算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因此,本文选取2007年度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沪深上市公司分类研究对象并就其进行分析,这对于分析与研究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及其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存在状况
(一)森林资源资产的界定
从广义的角度理解,森林资源是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发挥其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从狭义的角度讲,人们通常所说的森林资源主要指的是树木资源,尤其是乔木资源。狭义的森林资源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现行的法律、法规基本是在广义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其本身的需要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侈例》认为“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例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其他资产。在会计学中,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和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因此,可以认为,森林资源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企业或其他主体所捌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利益的森林资源。结合前面的分析,本文将森林资源区分为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三大类,对应将森林资源资产区分为林木资产、林地资产和森林景观资产三大类。
(二)森林资源资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存在状况
为了比较地反映我国上市公司森林资源的会计核算情况,本文结合CSRC和GICS行、行业分类,寻找并分析这两个行业分类体系中可能涉及森林资源资产的公司均作为考察对象。本文选取2007年度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数据来源:CCER数据库)的沪深上市公司为分类研究对象。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从CSRC行业分类中选取农林牧渔业的所有子行业、制造业中的木材和家具子行业和社会服务业中的旅游子行业共计68家公司,从GICS行业分类中选取纸产品与林产品行业、食品行业的农产品子行业共计77家企业,二者重复选取的为40家,选取上市公司样本数为95家。由于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及上述行业分类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无法保障包括了上市公司的所有的森林资源资产业务,但应当说是做到了尽可能的。
从样本分析及表1中可看出,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是有大约20家上市公司涉及森林资源资产业务,从行业分类上也涉及多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并且项目种类较多,涉及的业务方向也很多。这些上市公司中,通过阅读这些公司的年度报告,有以森林资源资产为主营业务对象的.也有以其拥有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保障来源的,还有以森林资源资产作为依托提供服务的。森林资源资产对于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显著的影响,森林资源资产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对于企业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问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
三、上市公司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工作由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构成,本文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构,分析上市公司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情况,按照前述选定的样本,考察其年度报告及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情况如下。
(一)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计量与记录情况
上市公司森林资源资产确认、计量与记录记录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林木类森林资源资产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形式和发挥的作用均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的形式方面,有提供产品的,也有提供服务的,提供产品的林木资源有的是消耗性利用,有的不是消耗性利用。提供服务的主要是防风林和农田防护林,由于这些林木资源提供服务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企业将其列入不同的项目进行披露。有的核算是按照会计准则进行的(如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及公益性生物资产)。对于是提供环境服务的林木资源如防风林等按照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同时也不进行摊销。从表2可以看出,林地资源的入账时使用的会计科目主要是“无形资产”科目,初始计量均采用了实际成本进行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减值测试的方式,减少时一般采用摊销方式。有一家公司将林地计入“消耗性生物资产”科目并用蓄积量比例结转法减少
林地价值。
(二)森林资源资产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上市公司中拥有林木资产的公司较多,且由于我国跟随IAS41的步伐,了生物资产准则。按照CAS5披露生物资产的公司也较多。本文剔除了生物资产中不属于林木资源的牲畜等生物资产,主要分析林木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情况。林地资产是森林资源资产业务的依托性资源,与森林资源资产业务活动密不可分。有的公司由于历史或国家授权及投资者投入等原因拥有林地的使用权,有的公司采用租赁的方式租人林地取得林地的使用权。森林资源资产的信息披露的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涉及的林木资产主要包括防风林、公益性生物资产、农田防护林、生产性生物资产及消耗性生物资产,多数林木资产的信息披露均是按照CAS5的规范进行的,信息披露也比较充分,也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效果和作用是明显的。对于功能或作用与CAS5规定不同的林木资源,一家上市公司将防风林列入其他资产,另一家虽然在相关资料中可知其有农田防护林,但未在财务报告中明确披露。这也显示上市公司认为现有的CAS5不能完整地覆盖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业务,需要对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做进一步探讨。涉及林地的上市公司有12家,进行信息披露的有4家,主要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信息,从披露位置来看,凡是进行明确披露的均选择在财务报告的无形资产中进行披露,而土地改造支出均在长期待摊费用中披露(未完工的土地改造支出在“在建工程”项目中披露)。
(三)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上市公司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实践角度看,应当说,现行会计核算与规范一定程度体现了资源价值管理的思想,对于推进森林资源资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会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核算对象的设置不够系统,导致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规范不完整
IAS41中只核算人工林,对于天然林不予核算。林木资源的含义比林木的含义更广,其包含的权利更加丰富。CAS5对符合其条件的林木资源核算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也规定天然起源的林木资源可以用名义金额计量,其核算范围较IAS41有所扩大。但不论IAS41还是CAS5,其中的“生物资产”只是体现森林资源资产作为“生物”的部分属性,而没有体现其构成的复杂性和作为自然资源的其他属性,对作为资产的森林资源的体现是片面的。林木资源类资产可以生产木材,也可以在不消灭其林木主体的情况下采收果实等其他林产品,甚至只是基于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的环境(大环境或小环境)而带来价值。即使生产木材,按照现在的经营方式,也有可能只需要破坏植株个体,而不损害作为一个整体的森林资源的功能和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资产的属性取决于资产的经营目的,经营目的单一,则其会计属性单一,经营目标多样,则其会计属性多样。对于林木类资源而言,从经营者的角度,如果只是作为用材林,目标是未来获取木材,则其作为生物资产核算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其经营目标具有多样性,则将其作为现行准则中的“生物资产”对待就有失偏颇,不能、客观反映其资产实际发挥作用的情况。
从准则体系而言,IAs41中,农用土地被归入不动产核算,其核算规范可以说是完整的。但我国并没有对于林业用地相关的规定,没有将林业土地划人固定资产的范畴,在我国农用土地没有明确的会计核算规范。对于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定义内容,尤其是其中列举的公益性生物资产的功能,实际上不能说是生物资产的功能,而是生物资产与其他资产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水源涵养功能应当是林木与林地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林木与林地等作用要素是密不可分的要素。因此,将水源涵养林等作为生物资产是不恰当的。
2.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森林资源资产会计信息的质量
在森林资源资产的三个构成部分中,林地资源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分类标准,有的上市公司将其作为无形资产,有的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尤其是在当作消耗性生物资产时,采用蓄积量比例结转法结转到相关的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中,明显不符合生物资产的含义及林地资产的作用特征。就林木资产而言,多数企业按照生物资产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但也有企业将防风林计入其他资产并且不采用摊销等方式减少,从其发挥作用的特征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相关的规范或准则作为依据。在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景观资源中林木资源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发生的林木种植、抚育等初始成本和后续支出,由于生物资产准则没有(实际上也无法)规范的情况下,核算方法多样;显得比较混乱。
3.信息披露不充分、不规范,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对于符合会计确认与计量要求的森林资源资产,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列报,但依靠财务报表还不足以披露的有益于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是一种综合性的、经过高度浓缩的概要性信息。目前而言,即便通过会计报表附注,也还难以充分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信息,只能反映林木资产的部分价值,对于森林资源资产可能带来甚至已经带来的利益及其变动情况,无法做较好的披露。这些信息如果不予以充分及时的披露,必然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造成损失。
上市公司在披露森林资源资产的信息时,披露位置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披露方式不统一。不同的上市公司对森林资源的同一种业务,其披露的位置与披露的方式都可能有所不同,显得比较随意。森林资源中的林木资源如果符合CAS5的确认与计量的规定,其会计信息披露还是比较规范的,但对于会计准则中没有规范,或者上市公司认为不属于现有会计准则规范范围的资源,披露的随意性更大些,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现有的核算框架下寻找认为合适的科目和披露位置进行核算和披露,这一点从上述各种资源的披露位置和披露方式的多样化可见一斑。
4.没有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内在价值及其变动
森林资源资产的核心属性是其具有内在价值,而会计制度由于考虑了历史成本与现金流量计量原则,除了一小部分通过市场交易的资产外,会计核算中所确认的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大部分是其造林、培育等支出,很难反映其内在的真实价值。森林资源资产与一般的机器设备、房屋、存货等资产的价值变动较大的区别是其价值变动可能是价值增加的,也可能是价值下降的,而上述一般的资产随着其使用时间延长,价值一般是贬值的,目前的会计规范和上市公司的核算实践无法反映森林资源资产的这种变动。
四、完善森林资产会计事务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符合森林资源资产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的会计核算体系,覆盖企业相关业务
以森林资源资产为主要依托的林业生产活动从大农业的范畴来说属于农业,但林业生产活动还是具有粮食种植、牲畜养殖等农业活动不一样的特点。林业生产的产品有木材等采伐林木主体而获得的产品,也有从林木上采集的松脂、竹笋、果实等副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利用进入新的阶段,开始发挥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并给控制主体带来收益。有的森林资源资产的控制主体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和游憩活动,也有的环境服务价值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拓
展与完善,也可能逐步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如森林资源的吸碳功能可以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出现了市场交易行为等等。从实践角度看,上市公司只是从事森林资源资产业务的企业中的一小部分,非上市公司的森林资源资产业务的具体类型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因此,目前的生物资产准则并不能反映企业的森林资源资产业务,无法满足森林资源资产核算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系统性的会计核算体系。
(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与一般资产的价值变动规律不同的是,有的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价值贬损,有的能够保持其价值,有的还可能会产生价值增值。会计计量应当结合不同的森林资源资产的主要经营方式,确定不同的会计计量政策,使得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变化能够合理反映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中。如前所述,森林资源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存在较多的问题,要在规范各种类型的森林资源资产业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不同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与内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加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指导相关会计核算实务
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研究的领导工作,对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系统的计划和协调。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一方面研究会计核算及规范制定问题,使得其核算更加完善,另一方面研究核算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如森林资源资产的计量问题,包括计量内涵、计量方法、计量属性及其使用条件、计量属性与计量方法之间的关系、计量属性的选择等一系列问题,为会计核算实务和规范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五、结语
我国有较多的上市公司涉及森林资源资产业务,就这些公司来说,森林资源资产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森林资源资产发挥作用的方式已经开始突破传统的利用木材的单一方式而向多元化发展。但现行的会计核算规范体系无法体现这种变化,导致公司的会计核算出现一些不统一的、混乱的状况。完善森林资源资产会计核算,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使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性和相关性。简称,其全称为《上市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1999年试行,经修订后于2001年正式实施。
生物资源论文:高中生物课如何利用本地生物资源
摘要:农村中学生处于多种生物汇聚的广阔生物天地,而学生对生物知识感到很难理解,对生物课不感谢兴趣,教师应把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生物现象与生物知识相联系,降低知识点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资源
我校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既有本地物产红枣、核桃,也有小麦、花生等农作物,还有漫山遍野的野生植物,动物种类也很多,有家庭饲养的鸡鸭,也有野兔、野鸡等等。可以说,学生们生活在生物所包围的生活中,而学生对生物知识难于理解,没有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将身边发生的蕴含着生物学知识的生物现象与生物知识相联系,不仅可以克服高中生物教学中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的不足,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将本地生物资源引入课堂的方法与感悟。
一、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巧设导言
导言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习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本地的生物资源设计导言,不但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染色体变异”一节,引入本地的红枣与外地红枣相比,为什么本地枣个大、肉厚、甜度高、品质好、价格贵、不愁销路。学生深有同感,激起了求知欲,随后,教师进一步讲,本地红枣染色体变异了,是天然的三倍体,什么是染色体变异呢?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一节课学完,学生不但解决了实际问题,突破了难点,还培养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感到生物理论距离自己很近。
二、利用本地生物资源,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生物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疑。例如,生长素的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抵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生长素浓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不好理解,教师可以把除草剂(生长素类似物)的选择和使用效果引入课堂,让学生自己描述出玉米(单子叶植物)和花生(双子叶植物)选择除草剂的种类不同,使用之后苗活草死。这些现象很常见,学生都很熟悉,但不知道其中的生物学原理。如此一联系,难理解的知识点就变得好懂好记了。又如,在“顶端优势”的教学中,可以引入棉花的整枝;讲“光能利用率”时,可以引入本地常见的玉米和黄豆间作的现象。理论联系实际使知识点易懂还能利用这些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利用本地生物资源,作为直观的教学素材
本地学生都见过小蝌蚪是怎样尾巴消失,长出四肢,在水中游动,到陆地上生活的。根据这一常见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讨这几个问题:1.总结两栖动物的特点;2.变态发育的过程是怎样的?3.什么是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的意义。学生通过讨论,突破了重点难点,培养了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四、利用本地生物资源,就地取材进行实验
本地生物资源丰富,可以提供很多实验材料。以生态瓶的制作为例,农村学生都有下河摸鱼、养鱼的经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河边挖河泥、河草、捉鱼,来制作生态瓶,并把生态瓶放到教室,让学生观察记录小鱼的生活天数,选出小鱼生活天数最长的生态瓶,分析其物质组成,探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这样的实验,学生乐于去做,可以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收获了科学知识,寓教于乐,一举多得。
生物无处不在,尤其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中,生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生物理论知识和周围的生物相统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责编 闫祥)
生物资源论文:生物教学应当充分利用当地的生物资源
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就有许多科学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界,生物知识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空间。确实如此,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处处都能看到尖端的生物知识的广泛应用。要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良好的生物基础,除了要很好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群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生物知识大有可为。现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作简单的总结。
在学习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结构的探究实验后,学生初步了解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之所以能够很好地繁衍它们的后代,完成其种族的延续性,是由于不同类型的种子和果实在其结构上都具有利于它们传播的特殊结构。由于这些特殊结构,有些种子可以借助于风力将它们吹向四面八方,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作用;有的种子可以借助动物的运动把它们的种子传播到各处,从而完成传播和繁衍后代的作用。这些方面课本上已列举了一些特殊的范例,学生也易于接受。我在教学时提出了让学生结合我校周围丰富的生物资源,再列举一些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在结构上有利于传播的例子,并与学生通过讨论列举了下面一些例子:椿树的种子上长有“翅”,在遇到大风的时候将会被风吹走,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又如:松树的种子上也生有“翅”,在大风的吹拂下便会飞到远处进行传播。与龙须草伴生的一种草,其上长有一些带倒钩的种子,当动物接触它时就会紧紧地抓到动物身上,从而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生物体的这些特殊结构,都是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和进化的结果。
根据我校所处的河流、水库资源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在“鲫鱼”一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答:你们人人都吃过鱼,那么你们看到鱼骨有什么特点?许多学生回答:鱼脊梁骨一环套着一环。这里的脊梁骨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水生脊椎动物的脊椎。水生脊椎动物的形体有高度的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鲫鱼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首先将学生划分为了6个实验小组,将准备好的鱼分别放入6个小组的水盆中,让学生按照由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器官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针对学生的观察我提出了如下问题:1、鱼的体形有什么特点?2、鱼在水盆内游动时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说外形像梭子形(纺锤形)、流线型等。鱼在水中游动时鳍都在不停地摆动。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提出鱼体呈流线型有什么好处,各个鳍的作用相同吗?这时有的同学就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同学就联想到船型,有的说可能是为了减小阻力,还有的则问鱼为什么要长这么多鳍?可能它们的作用还不尽相同.我说针对以上讨论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是如何改变方向的,又是如何保持平衡的?然后让他们每一组研究一个探究课题。课题分别为:将鱼的尾鳍剪掉,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背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胸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腹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剪掉鱼的臀鳍后观察鱼在水中的运动情况、刺伤鱼的侧线让鱼在水中运动。要求每组同学把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予以记录,以便以后与同学交流实验结论。实验完毕后,让各组同学宣读他们的实验结论,同学们都非常踊跃地进行了发言和交流。出乎意料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我和同学们共同归纳,明确了鱼的尾鳍决定着鱼在水中的运动方向,它向不同方向摆动不但可以使鱼向不同方向运动,同时尾鳍的摆动也是鱼在水里向前运动的主要动力。若失去尾鳍,鱼在水里只能缓缓运动,它不会转变运动方向,只会直行。背鳍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若无背鳍,鱼的身体将会侧翻,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胸鳍、腹鳍能够维持平衡,剪掉这两鳍的鱼游动时将摇摆不定。臀鳍能够协调其他各鳍,起到协调和平衡作用,剪掉臀鳍的鱼会轻微摇晃,各部位鱼鳍相互协调运动才能使鱼在水中运动自如、穿梭自游。这些都是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一些廉价而丰富的生物资源,来达到了巩固所学生物知识的目的,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而且知道了探究生物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生物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现代物质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作出的贡献。学完“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后,学生问道: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经过讨论后得出结论:①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的叶把大量的水释放出去,这样在植物体就会产生一种向上的拉力,促使根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能量,太阳光的热能被树叶吸收进行了光合作用,故而树底下温度较低;②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叶绿素,在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水或是硫化氢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故而树底下空气新鲜,人在此处活动实际上是在进行有氧呼吸;③树叶能够阻滞尘埃过滤空气,好多树叶上都有毛细孔,或毛绒。就像人身上的皮肤上也有一层毛绒一样。大气里的灰尘在空气中飞舞时,碰到树叶的话,就会粘附在树叶上的毛绒或毛细孔中,慢慢地累积,将空气中的灰尘吸附,净化空气,故而树下空气较清洁。针对以上现象,有必要带领学生在夏天走进树林,亲身体验大树底下是否比其他地方凉爽一些,这里的空气是否比其他地方更清新、更洁净,从而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山区环境,理解山区还有许多城市无法相比的优势。
通过多年的生物教育过程,我体会到作为生物教师,如果只是将课本上的生物知识教授给自己的学生,那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所处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多和周围形形色色的生物资源相联系,这样才可能避免空洞的教学,学生也才能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生物资源论文:蒙城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措施
蒙城县共有水面逾6 666.67 hm2,其中河沟面积逾4 666.67 hm2,池塘面积逾2 000 hm2。改革开放20多年来,该县渔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水产养殖面积达2 900 hm2,水产品总产量达10 860 t。但近几年来,该县水生生物资源有日益减少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力度。蒙城县重点在渔业增殖放流、禁渔制度、渔业专项治理、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2011年,按照农业部及省、市关于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蒙城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渔业资源保护效果明显,现将蒙城县2011年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总结如下。
1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切实保障渔业资源得到有效恢复、加强生态保护、增加渔民收入[1-2],2011年蒙城县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严格执行农业部《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和《安徽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规范》等规定,成立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水产管理站站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水产管理站分管渔政工作的副站长担任,成员为渔政人员;技术小组组长由县水产管理站分管生产工作的副站长担任,成员为专业技术人员。在成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的同时,又制定了《蒙城县2011年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实施方案》,2011年在该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中,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监督机制,又制定了方案,强化了工作指导,从而确保该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规范而有序地进行。
2开展苗种的增殖放流
2.1开展放流苗种的提前检验
按照省渔业局的2011年通知要求,蒙城县在2010年12月已把准备放流苗种送省渔业环境监测中心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的苗种,才能作为渔业增殖放流的预备苗种;苗种经检验合格的单位才有资格参与2011年蒙城县渔业增殖放流项目的竞标。
2.2通过公开招标确定放流苗种供应单位
2011年1月23日,蒙城县农业委员会公布蒙城县2011年渔业增殖放流实施方案,2011年2月1日蒙城县水产管理站蒙城县2011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招标公告,通过招标、竞标,鱼苗供应单位选择了具有渔业增殖放流资质和苗种生产资质的亳州市水产良种繁育中心,2011年2月25日,蒙城县2011年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单位蒙城县水产管理站与苗种供应单位亳州市水产良种繁育中心签订了《蒙城县2011年渔业增殖放流水产苗种供应合同》。
2.3确定放流时间、地点、品种和规模
根据近几年来蒙城县各公共水体渔获物的数量及其品种构成,同时根据公共水体水质状况、水生生物量的多少确定了该县2011年渔业增殖放流的地点、品种、规格、数量和放流时间。确定2011年4月9日为蒙城县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日,活动开始时间为8:30;放流地点为涡河上游蒙城城关段、涡河下游蒙城双涧段和蒙城县城南新区人工湖;人工放流规模为春片鱼种60万尾,放流品种为草鱼、鲢鱼、鳙鱼、鲤鱼,规格均为7~15 cm。
2.4进行渔业增殖放流公证和公示
为确保渔业增殖放流的公益性和公正性,2011年4月9日在开展渔业增殖放流活动时,邀请了蒙城县公证处的公证员进行了现场公证,并出具了公证书。对于此次放流活动,又在蒙城县电视台进行了公示,时间为7 d。
3继续实施禁渔制度,开展专项行动
2011年,经省农委同意,蒙城县继续在该县的5条国有主河道实施封河禁渔。全县禁渔面积2 000 hm2,禁渔时间为3月1日至8月31日。2011年,蒙城县开展了多次严厉打击“电、毒、炸”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在广泛宣传《渔业法》的同时,严厉打击一些“电、毒、炸”违法分子。2011年该县共查处渔事案件12起,没收销毁电捕器7台,组织了3次渔业专项治理活动,从而保障了全县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4开展水生生物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工作
目前,蒙城县水花生泛滥,该县所有水域均有分布,直接影响了渔业生产,2011年,蒙城县积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防治和人工清除,但效果不明显。芡河是淮河水系的组成部分,以盛产鳜鱼、青虾闻名。为确保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的稳定,维护渔业生态平衡,2009年,蒙城县政府下发了蒙政秘〔2009〕59号文件《关于建立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批复》,建立了蒙城县芡河鳜鱼青虾种质资源保护区。根据该县实际情况,2010年完成了芡河鳜鱼、青虾种质
资源保护区的规划工作;2011年,该县申报了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目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已批准蒙城县种质资源保护区为省级保护区(皖农渔〔2011〕344号),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申报,将有力促进该县渔业资源的保护。2011年,县政府拨专款10万元用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工作,2011年,该县已建成了1个监测站,设置了核心区、实验区标志。
5结语
通过落实2011年的渔业资源保护项目,渔业资源保护成效显著,在蒙城县的涡河、城南新区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该县的渔业资源状况明显好转。通过对2011年增殖放流的苗种进行跟踪分析,2011年增殖放流区域鱼类种群数量比2010年同期增加7.5%,这充分说明蒙城县2011年渔业资源保护、渔业增殖放流取得了明显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水生生物养护资金不能满足生物养护放流的需要,需加大养护资金的投入[3-4];水花生已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亟需治理;渔业生态环境亟需进行监控,必要设备缺乏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门较新的课程,适用于海洋科学(生物学方向)和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系统性不强、资源内容不全等问题。该课程还涉及较多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容易出现重点不够突出、学生理解困难等问题。因此,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关键词: 海洋类专业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 教学改革
海洋科学(生物学方向)和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掌握较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能力的人才。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课程是海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开设,学生能够对海洋生物资源及开发技术有较的认识,形成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一定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的技能。
目前该课程的教材主要为上海海洋大学刘承初教授主编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1]。该教材从内容上将海洋生物资源分为三类:海洋食物、海洋药物和海洋微生物资源,基本包括了海洋中各类生物资源,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是该教材在内容上不够,资源的编排上存在交叉内容,可以进一步改进。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知识点繁杂的课程,同时由于该课程涉及较多的其他学科基础专业知识,海洋类学生对其中部分内容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因此,该课程在教学上容易出现重点不清、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世界上各个沿海国家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步伐正在加快。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课程在我国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对它的教学改革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针对海洋生物资源利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出现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1.海洋生物资源的内容。
人类对资源的认识和人类的开发技术、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海洋生物资源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物和药物,而在化工原料、农药、肥料、饲料、能源、空间等资源均有广泛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对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该课程在内容上必须与时俱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增强学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信心和能力。在增加新内容时,收集国内外各部分资源近期的开发类型和开发技术,例如海洋生物能源的开发、海洋生物药物的开发等,重点放在资源的种类和开发技术及其重要意义,以及开发保护的方法上。
2.教材的章节编排。
刘承初教授主编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食物、药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编排,三部分之间有内容的交叉,尤其是食物和微生物之间、药物和微生物之间有较多的重复,在授课时较为尴尬,一方面对宝贵的课时是一种浪费,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奋度。
海洋生物资源从生物分类上可以分为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从对人类的有用性上可以分为食物、饲料、药物、农药、化工原料、肥料、能源、空间等资源。如果按照生物系统性将海洋生物资源分为三篇,则形式上相对简洁,但每一篇内部都需要对各种海洋生物的各种有用性进行分类,内容庞杂,难以编排章节。同时,三篇之间必然存在众多的交叉重复内容,不利于学生对生物资源的内容和利用方法的归纳与掌握。因此,按照三大类来编排教材,其系统性和教学效果可能都不甚理想。如果根据资源的有用性来编排,该方法彻底将生物系统性抛开,教材根据生物有用性分为若干章,条理清楚,内容明确,同时各章之间也较少有内容重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各资源内容的深度。
由于对不同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不一,知识积累的丰富程度和深度均不同,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目前的人类开发技术水平、资源储量的稀缺性、资源的利用价值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认识深度不同的现状。海洋食物的利用技术相对简单,利用历史相对久远,形成了明显的传统和现代加工技术,知识较为、系统和深入。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药物利用和对食物的利用相伴而生,开发较早,知识较为和系统,但是由于海洋药源生物的难培养性、含量低微等特点,对于药源生物利用的深度还不足[2]。海洋食物和药物资源与其他海洋生物资源相比,知识丰富、系统、深入。对于这些资源在内容上应相对精炼,避免过细、过深。而其他一些资源的研究开发正处于兴起阶段,例如对于海洋微藻生物能源的开发研究自上世纪70年代才刚刚开始,虽然其知识丰富程度和系统性不及食物和药物,但是海洋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国计民生,意义十分重大[3]。因此,对于这些资源在内容安排上则可以尽量详细一些。
总之,在各种海洋生物资源内容的安排上,对于开发较深入的海洋生物资源尽量避免内容过深、过细,占据大量课时,影响对其他内容的学习。各部分内容之间应该相互平衡,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较的海洋生物资源的知识,满足海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5.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
该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通过一定的实验课程可以增强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能力,加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感性认识。由于资源的开发多为工业规模,因此可以作为实验项目的开发技术不多,可以选择操作时间短、代表性强的实验,例如从海藻中提取琼脂、甘露醇,从鱼肉中制备蛋白胨、抗氧化肽等。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1.注重资源利用,明确学习目的。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海洋生物资源种类和利用、保护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开展教学工作。在授课时可以多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教学方法上,加强引导式教学,在授课之前,提出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把他们引入生产生活中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的具体情境中,引起矛盾、惊讶、疑惑的心理,从而激发求知欲。另外,课堂提问、作业等也应以资源种类和利用方法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评价的艺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持续的成功感,进而增强教学效果[4]。
2.适当补充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资源应该具有三个要素:有用性、可用性和稀缺性。其中“可用性”表明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必须掌握各种各样的加工利用技术。另外,由于海洋生物资源类型不同,海洋生物的“有用性”也多种多样,因此,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涉及多门学科的理论及技术,如食品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发酵工程、养殖、捕捞、营养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学、生物技术、现代仪器分析等学科。海洋科学(生物学方向)等专业的学生对其中部分理论较为陌生,对其开发技术较难以理解,例如营养学、药物化学等,而对生物类学科等内容则比较熟悉。因此,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开发技术应注意相互协调,避免部分内容过细,难以理解。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可以适当补充,主要集中在概念和基本原理方面,不宜过深、过细,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自主学习。
3.加强多媒体教学和行业调查,增强学习兴趣。
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知识庞杂,教学中学生容易对口头或板书授课产生疲倦感。同时,该课程与生产生活结合程度较高,各种网站有许多相关的视频、图片、新闻等可以利用。授课时,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新闻,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可以动员学生到超市、药店、水产养殖场等场所进行调查,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现状、市场发展前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会进一步提高对该课程的认识,增强学习兴趣。
生物资源论文: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防雷设计
摘 要:本文通过对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和乙炔罐的现场勘察,对项目的防雷分类以及对被保护对象的耐雷分析,进行办公楼和乙炔罐项目的直击雷、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防雷设计,采取直击雷的防护、雷电过电压保护、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的防雷技术,从而减少或消除雷电的危害。
关键词:避雷针 电涌保护器 接地体 地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雷击灾害频频发生,人们更加重视雷电灾害的防护。联合国已把雷电灾害列为“自然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同时雷电也是我国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1,2]。
雷电灾害主要包括:雷电直击、感应雷击和雷电波入侵。现代防雷措施主要包括:接闪、分流、接地、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SPD)等六个方面,在实际中综合使用,能取得较好的防雷效果[3,4]。
针对一个特殊建筑物的防雷设计,除了做好外部防雷系统以外,还应做好相应的内部防雷措施。内部防雷系统是防止雷电和其他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毁坏。由雷电放电引起的电磁脉冲和暂态过电压波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建筑物内,危及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的安全运行[5]。
由于乙炔罐是储存可燃性气体的建筑,如发生雷击事故,势必会导致爆炸火灾等危害,直接经济、人员损失惨重;另外办公楼内集成电子设备众多,设备对于过电压敏感度较高,因此一旦发生雷电感应过电压、雷电波侵入,必然导致办公楼内各电子设备失效,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工作[6]。
本文拟通过对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和两个乙炔罐的雷电防护设计,进一步加深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防雷国家标准和《乙炔站设计规范》(GB50031-9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等其他行业标准规范的理解 [7-9]。
一、项目概况
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庆元县郊区。众所周知,乙炔罐是一个对防雷防火要求特别高的场合。作为一个高危险的场所,其防雷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防雷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完善的防雷措施能构成设备长期正常工作及人身安全的条件。
根据气象部门历年来的记录数据显示,庆元县的年平均雷暴日是57d,最多的年份能达到78d。根据GB50343-2004的规定,属于典型的高雷区。根据现场的考察结果得到,庆元县所处位置地势较低,周边山岭纵横,常年天气凉爽,多雨,土壤电阻率为200Ω·m。
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共有8层,楼高28m,长和宽分别为 45m和15m。自2002年建成后没有作过任何防雷措施。于2008年8月遭受过一次雷电直击,雷电直接击中楼顶边角处,由此引起的感应过电压造成10台计算机不同程度的损坏,14部电话损毁。公司还有两个间距为2m,且大小相等、一字排开的乙炔罐,已在每个罐罐顶安装了针高2.5m的接闪杆。根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为了防止因罐壁厚度不够引起放电击穿,导致爆炸,应在两个乙炔罐的外侧竖立两根独立接闪杆和架设接闪线,做罐的直击雷防护。
二、直击雷的防护
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中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因为发生雷电时闪电通道的温度能达到上万热力学温度,且强大的雷电流造成的电动力效应是很吓人的,所以直击雷的防护是必需的[10]。
现代防雷中主要采用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和接闪网作为直击雷的防护手段,通过将雷电流“吸引到自身”而避免建筑物遭到雷电的直接损坏。接闪杆的保护范围主要是通过滚球法来计算。所谓滚球法是用具有一定的滚球半径的球沿着需要保护的建筑物和设备滚动,当球指触及接闪设施或者金属接闪装置时,其他未被滚球碰到的地方就是被保护的范围。滚球半径依据国家标准:一类为30m、二类为45m、三类为60m[11]。
1.防雷建筑物等级的划分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根据防雷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灾害的可能性和后果将建筑物分为三类。
庆元县生物资源有限公司的办公楼和乙炔罐的防雷等级是由如下计算确定的:
办公楼楼高28m、长45m、宽15m,所处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为57d,则办公楼的年预计雷击次数N为:
N=kNgAe
其中:k为校正系数,在这里取1;
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通过年平均雷暴日来确定;
Ae为建筑物的等效截收面积。
Ng=0.1Td,在这里Td为57,所以:
Ng=0.1×57=5.7次/(km2.a)
=
=0.016 km2
则办公楼的年预计雷击次数:N= kNgAe=5.7×0.016=0.0912(次/年)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中第3.0.4条第3款的规定:“三、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筑物。”(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重新调整)办公楼属于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在计算直击雷保护范围中的滚球半径时,按滚球半径是60m计算。
根据上述规范中第3.0.2条第三款的规定:“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环境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以及规范3.03条第八款的规定:“具有爆炸危险的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应划分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而乙炔气罐为钢质露天气罐,所以应属于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其滚球半径为45m。
2.直击雷防护方法
对于办公楼,可采用在屋顶安装接闪带的方式进行直击雷的防护。在屋顶女儿墙上每隔1m的距离上安装高度为0.2m的支撑架,支撑架用直径为10mm的圆钢,在屋顶的四个角转弯处支撑架间距为0.5m,在支撑架上焊接直径为10mm的圆钢。沿屋面外围、楼梯间外围、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接闪带,用支持卡固定。
生物资源论文:浅谈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对策
摘 要:近年来,泸水县生物种群和植被总体均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尽管如此,保存下来的许多植物中,仍有很大部分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1 泸水县丰富的生物资源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处于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北接福贡,南接保山,东与云龙、兰坪2县相连,西与缅甸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导致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泸水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县,大部份山区农民抱守传统观念,有些村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已成为不容勿视的问题。
2.2 对生物资源的粗放、不合理开发
泸水县解放初期至今,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粗放型、掠夺型和破坏型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开发利用,对泸水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3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
过去对泸水境内生物资源开发一直采取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不断丧失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泸水境内的生物资源走进了“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2.4 依法保护意识不足、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脱节
理顺关系,提高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坚持依法治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5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历史上的乱砍滥伐、毁林垦荒、刀耕火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泸水县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给泸水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把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作为泸水县今后发展经济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传、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护意识。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在全县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3.1.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职能。为林业行政执法壮胆,摆脱人情关、领导关对执法的干预。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和肥料缺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发展以林果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提供农村工副业原料, 促进经济发展。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规划;变粗放式开发利用为深层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察体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开发、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高山药用植物园。改变过去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既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又能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发展国家药材生产的矛盾。要依靠泸水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一定数量,规模不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根据市产供需情况,进行引种栽培。
3.3.2 以市场为前景发展经济林木。要从“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连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建立强大的支柱产业,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种民用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来,膏桐被认定为有较高开发价值“能源植物”。泸水县境内的膏桐经济价值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在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种植膏桐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好加工企业并和农户实行定单种植,这样即能保障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将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
4 结语
正确处理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是泸水县发展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泸水县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的发展。
生物资源论文: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及其保护措施
摘要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丰富多彩,景观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科研价值,应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该文总结了该公园现有的生物资源景观,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被誉为“中国龙脉”的秦岭南坡,区域多变的地形地貌赋予了森林公园丰富多彩、珍贵稀有的生物资源景观,是秦岭深处一处不可多见的森林生态旅游胜地,以其独特的生物资源优势驰名省内外。为保护好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充分发挥其生物景观资源作用,笔者对该公园生物资源景观及其保护工作进行了总结。
1 生物资源景观
1.1 植物资源景观
1.1.1 分布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景观。天竺山森林公园植被属山地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带,森林公园的植被按海拔由低到高可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分别为:①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林带。分布于海拔500~820 m的河谷地带,不仅生长着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植物,还长有南方型常绿阔叶林。②栓皮栎林带。分布于海拔800~1 500 m的山地,主要建群种是栓皮栎和油松。油松相当普遍,常形成松栎混交林。其他落叶阔叶乔木有杨、柳、榆、槐、楸、桑、柿子、板栗、泡桐、皂荚、椿树、黄连木等,林中灌木和草本主要有盐夫木、胡枝子、野棉花、铁杆蒿、柴胡、远志等[1]。③华山松、锐齿栎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500~2 000 m的深山地区。建群种主要为华山松和锐齿栎。优势种有油松、槲栎、山杨,其他乔木有白皮松、青皮椴、漆树、青枫、化香树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松花竹、连翘、小蘖、柴胡、野菊、天门冬等。④桦木林带,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的较高山地,以桦木科桦属植物占优势,主要乔木有红桦、白桦、华山松、山杨、椴树和少量油松。林中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苦竹、忍冬、六道木、鹿蹄草等[2]。
1.1.2 四季分明的森林季相景观。天竺山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在不同季节产生不同的观赏效果,形成千姿百态、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丰富而明显。春天,万物复苏,春雪消融,在针叶林暗绿色的背景下,落叶树种嫩初绽,继而花缀枝头,百花争艳,香飘绿谷。万山绿波之上,红、黄、蓝、紫,姹紫嫣红,煞是壮观。夏天,百花未尽,绿叶已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密林之下,普遍凉爽宜人,山风轻来,绿海荡漾,凉风习习。深秋,灌木林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犹如给群山披上了一条五彩缤纷的锦缎,令人如痴如醉。深秋,此时眼前山水犹如一幅丹青妙画,让人陶醉。冬日,一夜西风,瑞雪飞舞,如梨花飘洒,林中银装素裹,玉树琼花,枯叶落尽则更显松柏之苍翠,翠松顶雪而立,整个山壑空灵而深邃[3]。
1.1.3 珍稀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位于秦岭南坡的天竺山,物华天宝,漭漭林海中隐藏着许多古树名木,成为森林旅游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古树名木有以下2种:①麻栎。属于壳斗科栎属,又名华栎。在法官乡僧道观、扁头溪各有1株,树龄300~500年,树高15~24 m,胸围360~450 cm,树干高大,枝叶茂盛。②银杏。属于银杏科银杏属,又名白果树,在法官乡扁头溪老屋场有1株树龄600多年的大树,树高17 m,胸围300 cm,四大侧枝腾空而起,根茎萌蘖甚强。此外,公园内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杜仲、水青树、连香树、秦岭冷杉、山白树、香果树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是森林景观资源中十分珍贵的资源。
1.1.4 天竺杜鹃。天竺杜鹃,植物学名高山杜鹃、小叶杜鹃,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 m以上,丛状分布,尤以高程测量标记点——天竺山云盖观以北的山梁上数量多,密度大,面积约80 hm2,较大灌丛高1.8 m,直径2 m。花期5—6月,杜鹃盛开之时,满坡紫红,景观非常壮观。
1.1.5 华山松纯林。天竺山主峰附近逾1 200 hm2集中连片的华山松纯林,平均树高10 m,平均胸径26 cm,平均树龄30年左右,经过自然演替,分布均匀,生长旺盛,主干通直,树形美观,林相整齐,郁郁葱葱,具有观赏价值。盛夏时节,置身林中,凉风习习,松涛阵阵,使人神清气爽;阴雨天气,云雾缭绕,似雾似幻,如入仙境。这在全省天然林分布一般不太多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
1.2 野生动物资源与景观
1.2.1 野生动物资源。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茂密,自然生态系统完整,为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区系组成明显具有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点,草食性动物主要有青羊、野猪、林麝等。肉食性动物主要有金钱豹、豹猫、猪獾、青鼬等。这些都是旧大陆热带和亚热带的典型动物,也是秦岭东南区和华南区所有的特产。据陕西省动物研究所2002年调查,森林公园有野生脊椎动物190种,隶属28目72科。其中,兽类有6目23科69种,两栖爬行类有4目11科32种,鸟类有14目31科74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有20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5种(林麝、豹、云豹、金雕、黑鹳);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5种(大鲵、红腹锦鸡、鸢、红隼、普通雕、斑头鸺留鸟、灰林、长耳、黑熊、豺、水獭、小灵猫、鬣羚、斑羚);省重点保护动物50余种。种群数量相对较多的有斑羚、红隼、锦鸡、斑头鸺留鸟等。
1.2.2 野生动物景观。茂密的森林中,各种兽类频繁活动,敏捷的身影稍瞬即逝,仅留下踪迹让游客猜想。树上,各种鸟类跳跃争鸣,鸣声婉转,悦耳动听。清澈的溪流中,鱼翔浅底的景观更是随处可见,具有情趣,颜色鲜艳的锦鸡,在林中幽径休闲散步,见人不惊。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的极大改善,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活动日趋频繁,野生动物资源成为生物资源中一道亮丽的景观。
2 生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 植物资源景观保护措施
2.1.1 封山育林。对生态保护区和野生区实行封山,禁止牛羊进入,重点恢复建设景观林。禁止附近村民在景区内放牧及樵采活动。
2.1.2 森林防火。森林防火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对游客关于森林防火的宣传,提高游客的认识。二是加强防火队伍建设,必须要建设一支技术过硬、反应快速的森林防火队伍。三是严格野外用火,旅游旺季设立游客野炊专用点,由专人负责管理。其地点选择以无环境污染、无火灾隐患为标准。四是对森林进行重点防火保护,严禁在森林内或周围随意用火。五是加强防火设施建设。购置森林消防车1辆、风力灭火机15台、灭火器40台,分别安放在各种容易发生火灾的建筑及景观附近;购置护林防火通讯设备4台(套);结合景观亭建设,建立天竺山防火瞭望台,在各景区制高点建瞭望台4座,塔高25 m,为仿古建筑,派专人每日观察火情。一塔多用,在以防火为主的功能条件下,可兼顾旅游功能,游客可登临塔顶进行瞭望,一览四周美景。
2.1.3 森林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具体防治措施:一是为天敌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加强生物防治的力度。二是清理林内因病虫害死亡的树木,消灭传染源,清洁森林环境。三是进行化学防治,注意所用化学药品要符合有关规定,防止污染水源及环境。
2.1.4 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分布着许多珍稀植物,为了有效地保护、开发公园周边的珍稀植物,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规划建设珍稀植物盆景生产基地3 hm2 [1]。
2.2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加强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是野生动物保护必须遵循的方针。为保护好野生动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牌。书写宣传文字,介绍野生动物,使游人了解、认识野生动物及其保护的重要性。二是禁止在公园内捕猎野生动物。旅游活动中不得进行对野生动物的追逐或其他行为的伤害。三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野生动物。四是通过投食活动为野生动物繁衍与生存提供有利条件[4]。
生物资源论文: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
摘要: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是我校海洋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包括为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更新教材;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开展野外实训,巩固基础知识;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促进就业,通过上述努力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海洋药学;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教学改革;创新
海洋生物因其独特生存环境,导致其次生代谢产物具备新颖的结构、出人意料的药理活性,目前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关注,人们期望从海洋中发现新药,以解决疑难病症或耐药性问题。近几年海洋药学研究不断有新发现,如芋螺毒素等一批海洋药物上市,极大刺激了研发热情。在我国,海洋药物是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发展领域。为响应国家需要和科技发展需要,培养海洋药学研究的专业人才,中国药科大学海洋药学专业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并建立了海洋药学教研室,开始本科招生,并自2006年开始正式招收海洋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主要专业课有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学、海洋制药学、海洋生物学等,目前基本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药学教育体系。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是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研究和开发程度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海洋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可持续利用等。海洋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综合运用包括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天然产物化学、现代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药学、中药学以及现代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方法和手段,揭示海洋生物的种类和分布规律,发现具有食用、药用以及工业用的新生物资源,特别是海洋药物,来服务于人类。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为人类未来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海洋环境下生活的、具有潜在药用开发潜力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对于这门课的改革,我提出以下几点浅见。
一、根据海洋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我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等专业课程,三者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由于海洋药学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没有现成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使用的教材都是自编教材,故教学工作一直在摸索和创新中;同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本专业设立之初并未考量细化专业课程内容,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现象,特别是海洋药用资源学与海洋生物学有很多重叠。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研讨及学生意见反馈等方式,笔者协同其他教师一起修正教学内容,以符合教学发展的需要。以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为例,突出“药用”和“资源”两个主题,以区别于海洋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海洋生物学重点讲授海洋生物的分类学特征)。具体包括“药用”的海洋生物分类特征、药用部位、药用开发与应用,及其资源分布。以软体动物为例,不再赘述软体动物分类学特征,而是突出介绍药用的品种,如海兔,具体介绍海兔生物分类特征、分布区域、药用部位、药用进展、药用进展、实例等,如Dolastatin10、Dolastatin15等研究进展。实例选择更趋向于来源于海洋的已经成为新药或临床在研的药物,特别是国外热点药物的追踪。本着由面到点,逐步深入,介绍药物研究过程的教学思路,帮助学生了解海洋药物研发历史、流程及研究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和眼界。
二、紧随海洋药物前沿进展,更新教材
目前海洋药学领域每年约有500~600篇,1000个左右的新结构化合物被发现,具有显著生理活性的海洋天然产物不断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部分药物已经被批准,有的药物被驳回,如来源于芋螺的齐考诺由2005年1月首次在美国上市,2005年2月获欧盟许可[1]。但就目前的教材而言,特别是教材2004~2005年期间编写的,许多知识已经陈旧,亟需更新。特别是对海洋来源的新药或候选药物的介绍不够深入,缺乏详细的有代表性的介绍,因此与药物化学相比较,缺乏系统性。因此笔者筛选了有代表性热点药物研究,将其更新于教材中,系统地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外,了解近期研究动态,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优化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解为主,缺乏学生互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同时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如对企业的了解,不知道企业需求是什么。并且现有教学都进行独立内容讲授,学生了解知识往往很零散,缺少整合和融会贯通。对此笔者做了大量创新。如笔者参照企业新药立项报告形式,其内容涉及药物来源、结构、理化常数、药理活性、研究动态、专利情况、市场预测等方面,要求学生参照模版对某种海洋来源的药物进行综述。通过大量文献检索,规范书写报告,学生从中学习到有哪些著名企业,该企业的研发方向是什么,作为药物研究中重要一环的调研报告该如何撰写,从而整合已有知识,同时扩充新知识。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必然涉及到药理、药化、药剂等各种知识,故可以将已有知识进行回顾和整合;在课堂讨论中,采取演讲和提问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口才。笔者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学方式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题,如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有待提高。
四、开展野外实训,巩固基础知识
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学生如果只是学习课本内容,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无法真正了解一些海洋动物或植物。为此本校海洋药学专业开设了野外实训教学。学校与海洋研究所、海洋大学等建立实训基地,安排前往海滨实地考察,了解海洋动物或者植物生活环境,观察活体或标本,参观养殖基地,如紫菜养殖基地、鱼虾蟹类养殖基地,参观相关生产海洋药物企业(如甲克素生产加工企业),聆听专家讲座。经过近年的教学实践,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扩展了知识面。
五、开展在企业暑期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促进就业
就业是学生的头等大事。海洋药学作为一个新专业,许多企业并不了解,不知道这个专业学生学习过什么知识,能够从事什么岗位,故需要与企业沟通和合作,使得企业了解学生。办法为派学生到企业实习。为此,本教研室教师通过与企业沟通,设立培训基地等方式,开展暑期短期实习和本科毕业实习等方式,加强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为今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海洋药学不断发展,与此对应的教学工作也应适应时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适应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教学改革针对现有问题,针对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等做了创新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教研室在校及院部领导的支持下还在不断努力,为培养21世纪海洋药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