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控制科学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控制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控制科学论文

控制科学论文: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其思考

摘要简要介绍了控制科学的发展状况;讨论了传统控制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局限性以及控制科学当前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控制科学与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新兴学科的结合将对处理复杂系统和社会经济中的一些重大课题提供有价值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强调了控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仍然要依赖于重大需求导向,使其在我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经典控制,智能控制,人工智能,智能信息处理

1控制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状况

控制科学与技术在20世纪的人类科技进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决当今社会的许多挑战性问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论;为许多产业领域实现自动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控制仪器及装备。特别是数字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控制科学与技术开辟了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回顾近百年来的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20世纪的控制科学与技术是在实践的重大需求驱动下快速发展的,他经历了若干重要的发展时期,如20世纪初的Lyapunov稳定理论和PID控制律概念;20年代的反馈放大器;30年代的Nyquist与Bode图;40年代维纳的控制论;50年代贝尔曼动态规划理论和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60年代卡尔曼滤波器、系统状态空间法、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70年代的自校正控制和自适应控制;80年代针对系统不确定状况的鲁棒控制;90年代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智能控制理论。中国控制学科界的许多学者为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做出重要的贡献[1,2]。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烈需求,在如何解决日益增加的复杂系统、网络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生物、基因、量子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等重大问题上,控制科学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者们在21世纪初面临着更重大的、更为迫切的挑战。

近30年来,控制科学在非线性系统控制、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系统辨识、随机与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离散事件系统和混合系统、智能控制等研究方向上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在21世纪初的十几年,这些方向仍将是控制科学发展的主要研究方向[1,2],它们之间的交叉与结合,将形成许多应用性更强的重要研究方向。

非线性控制是控制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3],目前在该方向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机器人、直升飞机与电力系统控制等实际控制工程中[4-8]。可以预见,非线性控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将对多机器人系统协调操作与大型网络稳定安全为背景的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工程等产生重大影响。混沌系统作为非线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混沌生成、混沌抑制、混沌同步化、混沌通讯应用以及混沌信息编码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性的进展[5-7]。这些研究成果将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分布参数系统的研究。分布参数系统是无穷维系统,一般由偏微分方程、积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或抽象空间中的微分方程所描述[9,10]。我国学者在细长体弹性振动系统的建模和振动控制、振动系统的谱分析、能控性和反馈镇定、一般无穷维系统的极大值原理、人口系统控制、人口预测和控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实际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很难(或不可能)从基本的物理定律出发直接推导出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需要利用可以测量的系统输入和输出数据,来构造系统内结构及参数的估计,并研究估计的性和精度等问题,这就是系统辨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线性系统辨识理论趋于成熟,而非线性系统的辨识仍处于发展阶段。近10年来,系统辨识领域有3个热点研究方向:基于鲁棒控制的数学模型要求的鲁棒辨识,基于特殊信号驱动下的系统辨识[11]和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非线性系统辨识[12,13]。

当实际系统受到的外界干扰和系统模型误差被看作为随机噪声时,我们把这类系统称为随机系统[14]。近年来,在非线性滤波、随机极大值原理、随机控制综合等方面已有新的进展。人们为了寻求能够实际应用并且性能良好的控制算法,由“分离思想”和“必然等价思想”发展了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和方法[15]。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自适应算法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重要方法。

一般地,系统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系统存在着参数或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而我们设计的控制律大多都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为了保障实际系统对外界干扰、系统的不确定性等有尽可能小的敏感性,导致了研究系统鲁棒控制问题。近年来,对非线性系统的鲁棒适应控制[16]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方向。人工神经网方法、滑动模(sliding-mode)方法及鲁棒控制方法的结合可以设计出对一大类连续时间非线性系统稳定的自适应控制律[ 17]。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H∞设计方法和变结构控制(滑摸控制)推动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18.19]。现在,系统H∞范数已成为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20]。如何有效利用过程信息来降低系统的不确定性,是鲁棒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许多控制问题可归结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关于LMI的控制软件工具。近几年,非线性系统、时滞饱和系统、时滞故障系统的鲁棒综合控制问题已经成为新的热点研究方向[21-25],而且已经有不少应用实例,例如,核反应堆的温度跟踪鲁棒控制、导弹系统的鲁棒自适应跟踪设计、机器人操作的鲁棒神经控制[26-29]。

系统的状态随离散事件发生而瞬时改变,不能用通常的动态方程来描述,一般称这类系统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30]。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处理离散事件系统的方法和模型,例如有限状态马尔科夫链、Petri网、排队网络、自动机理论、扰动分析法、极大代数法等。其理论已经应用于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通信系统、交通系统等。离散事件系统的研究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评价离散时间系统模型与实际对象的差异。离散事件动态系统自然延伸就是混合动态系统。

包含离散事件动态系统(DEDS)和连续变量动态系统(CVDS)、两者又相互耦合作用的系统称为混合动态系统(HDS)。关于混合系统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66年[31]。1979年瑞典人Cellier[8]首先引入混合系统结构的概念,把系统分为离散、连续和接口3个部分。1989年Golli[32]针对计算机磁盘驱动器模型引入混合系统的概念,把连续部分和接口部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虽然混合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其理论和应用研究仍是未来几年的研究热点。最近,混合系统的离散监督控制、离散时间混合系统的控制有了一些新的突破[13,33],并且混合控制理论已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的电压安全控制和机器人协调控制等领域[34,35]。

现代工程技术、生态或社会环境等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对这类系统难以用常规的数学方法来建立的数学模型,需要用学习、推理或统计意义上的模型来描述实际系统,这就导致了智能控制的研究。智能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使控制系统具有学习和适应能力。现在,智能控制理论虽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智能控制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最近,基于模糊推理的系统建模[36]、神经网络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内模控制[37]、神经网络非线性预测控制、混沌神经网络控制[38]等方面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智能控制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基于神经动态规划的直升机的镇定控制[39]和航天轨道操作器的基于知识的分层控制[40]等。模糊推理、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均具有模拟人类思维结构的方式的特点,将三者结合是智能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26,41]。

2传统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控制器都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因此,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的性,这正是传统控制的本质。现代控制理论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MIMO)控制系统地分析和控制设计问题,但其分析与综合方法也都是在取得控制对象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的,而数学模型的程度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往往由于某种原因,对象参数发生变化使数学模型不能地反映对象特性,从而无法达到期望的控制指标,为解决这个问题,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的研究便成为控制理论的研究热点。20世纪80年代由加拿大学者Zames等人创始的H∞控制理论是鲁棒控制理论的重要发展。但这些方法本质上还是没有摆脱基于数学模型的定量化思想。传统控制,包括经典反馈控制、现代控制理论等,在应用中遇到不少难题。机理建模所不可避免的模型误差将导致估计器工作效果时好时坏,难以设计、稳定的控制系统。

2.1传统控制理论面临的问题

1)控制对象的复杂性

传统控制理论的思想是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然而对实际应用中的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性的系统,一般无法获得的数学模型。对含有对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控制过程,很难用传统数学建模方法来解决建模问题。

2)控制方法和手段单一性

在研究一个实际的控制对象时,为了得到理论上性能良好的控制器,经常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然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根据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描述复杂的控制过程会出现片面性、单一性,建立的模型有可能与实际过程相差甚远。

传统的控制对象往往局限于单一的、有确定的物理规律的系统。对于复合型系统,传统的控制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

3)无法满足控制性能的高要求

通常,控制系统需要具有所期望的控制精度、稳定性及动态性能。为了提高系统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相当复杂,从而使得系统的性与其它系统性能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控制系统能够处理数值的、符号的、定性的、定量的、确定的和模糊信息等各类信息,即要求控制系统具有多层次的信息处理结构。传统的控制方法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2.2现代控制理论面临的问题

1)控制对象与控制对象所处的环境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普及与发展,基于网络的远程控制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网络环境下存在延时、数据的丢失、数据时序或序的变化及数据的非等间隔采样,使得网络环境的空地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同时,网络自身的安全与控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和非常棘手的问题。

不同性质、不同控制对象组合而成的混杂系统还缺乏理论支持和相应的技术手段。

多任务、多机器人的协调控制问题。

2)理论问题

由于复杂系统的建模、稳定性与系统设计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有必要综合应用其他学科,如数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近期进展来建立一个解决复杂性问题的完整理论。

3)控制要求

具有多种信息或传感信息的综合能力;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自主调整控制机构;高性;控制系统本身应该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在出现故障和意外时,能及早进行自我故障诊断及排除。

现代控制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和鲁棒性。

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构造一个合理的人机协作的控制系统。

基于上述问题,控制科学界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着新的方法,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轨迹”。近十年来,人工智能学科新的进展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由于得益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高速发展,智能控制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并在实际应用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此同时,许多控制学科领域的工作者也开始认识到,在许多系统中,复杂性不只是表现在高维性上,更多的则是表现在系统信息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偶然性和不性上。能否用人工智能的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推理、启发式知识、专家系统等理论去解决难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控制问题一直是我们十多年来追求的目标。

3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科学的交融与结合

随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经济与生态问题和全球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及对许多复杂系统“涌现”机理的研究,许多科学家对传统的控制理论与非线性分析、随机系统、统计学习、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结合产生了极大兴趣,特别是将人工神经网络、模糊逻辑、遗传计算、专家系统、混沌和其它常规信号信息处理相结合,在新的层次上实现控制的自适应和反馈。

20世纪70年代,傅京孙教授提出把人工智能的直觉推理方法用于机器人控制和学习控制系统,并将智能控制概括为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傅京孙、Glorioso和Sardi等人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总结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适应、自学习和自组织控制的关系,正式提出了建立智能控制理论的构想。1967年,Leondes和Mendel首次正式使用“智能控制”一词。1985年8月在美国纽约IEEE召开的智能控制专题讨论会,标志着智能控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分支正式被控制界公认。智能控制不同于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处理方法,它研究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被控对象,同时也包含控制器本身。控制器不再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而是数学解析和知识系统相结合的广义模型,是多种知识混合的控制系统。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模型与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过程。人的经验是在多次的“反馈”过程中逐步积累。因此,对于智能和控制的关系,应该合理地发挥经验的作用,从进化的角度把智能活动看成动态发展的过程,即实现控制系统的“反馈”应是动态、分层、综合的过程。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为“反馈”提供了更“聪明”的实现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在信息处理中的认知模型和基于感知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研究领域作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水平距人们所期望的还相差甚远。这主要是由于所使用的方法与人脑的认知信息处理过程有这种大差别,如频谱分析方法、句法分析和传统的人工智能方法等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灵活性等智能信息处理方法所应有的特征,因而它们只在特殊的应用领域内取得有限的成功。

事实上,人类的许多科学成就都来自对自然界中相应事物的观察和深入研究,例如人类由鸟类的飞行得到启发从而发明了飞机。同样,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自然界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的范例——人脑。因而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借助于对大脑认知功能深入的研究。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多传感信息的融合过程。人脑通过对多通道信息的相互监督(self-supervision)完成学习,从而获得对外部事物的知识;通过对多传感信息的融合,实现对目标的识别与解释;并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对各传感器实行控制。这种前馈和反馈过程的结合,使人脑具有极高的智能水平,即使在噪声环境下或传感信息不时,人脑也能有效地完成其智能活动。这为构造智能系统提供了的典范。自从人工智能形成一个学科以来,科学家们遵循着一条明确的指导思想,,即研究和总结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并用计算机模拟它的功能实现。正如飞机并不是简单模拟鸟而发明的,因此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的研究也不应该机械照搬人脑认知模式。

3.1智能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特点

1)容错性。对复杂系统(如非线性、快时变、复杂多变量和环境扰动等)能进行有效的全局控制,并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2)多模态性。定性决策和定量控制相结合的多模态组合控制。

3)全局性。从系统的功能和整体优化的角度来分析和综合系统。

4)混合模型和混合计算。对象是以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模型和以数学模型表示的混合控制过程,人的智能在控制中起着协调作用,系统在信息处理上既有数学运算,又有逻辑和知识推理。

5)学习和联想记忆能力。对一个过程或未知环境所提供的信息,系统具有进行识别记忆、学习,并利用积累的经验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和能力。

6)动态自适应性。对外界环境变化及不确定性的出现,系统具有修正或重构自身结构和参数的能力。

7)组织协调能力。对于复杂任务和分散的传感信息,系统具有自组织和协调能力,体现出系统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2智能控制的主要研究分支

1)模糊逻辑控制

传统的控制问题一般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来设计控制器,而大多数工业被控对象是具有时变、非线性等特性的复杂系统,对这样的系统进行控制,不能仅仅建立在平衡点附近的局部线性模型,需要加入一些与工业状况有关的人的控制经验。这种经验通常是定性的或定量的,模糊推理控制正是这种控制经验的表示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因而可省去传统控制方法的建模过程,但却过多地依赖控制经验。此外,由于没有被控对象的模型,在投入运行之前就很难进行稳定性、鲁棒性等系统分析。近年来,一些研究者们在模糊控制模式中引入模糊模型的概念,出现了模糊模型。模糊模型易于表达结构性知识,成为模糊控制系统研究的关键问题[42-44]。最近,模糊控制理论成功地应用于飞行器的优化跟踪设计和产品加工过程[28,45]。

2)模糊预测控制

预测控制是为适应复杂工业过程控制而提出的算法,它突破了传统控制对模型的束缚,具有易于建模、鲁棒性好的特点,对于解决大滞后对象控制问题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模糊建模是非线性系统建模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中广泛使用的方法。把预测控制和模糊推理相结合[46]是很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3)神经网络控制

神经网络控制是研究和利用人脑的某些结构机理以及人的知识和经验对系统的控制。一般地,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智能性、鲁棒性均较好,它能处理高维、非线性、强耦合和不定性的复杂工业生产过程的控制问题。显示了神经网络在解决高度非线性和严重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虽然神经网络在利用系统定量数据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它将系统控制问题看成“黑箱”的映射问题,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不易把控制经验的定性知识融入控制过程中。近来,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47]、人工神经网络阀函数的数字设计[48]、新的混合神经网络模型[49]等方面都有一些重要进展,如应用于机器人操作过程神经控制[28]、核反应堆的载重操作过程的神经控制[50]。近年来,神经网络、模糊推理、各种特殊信号的有机结合,还导致了一些新的综合神经网络的出现。例如,小波神经网络[51]、模糊神经网络[46,52]和混沌神经网络[38]的出现,为智能控制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4)基于知识的分层控制设计

对于复杂控制对象,单一地采用传统控制不能获得理想的系统性能,这时需要智能的控制策略。分层控制恰好体现了这一思想,底层采用传统的控制方法,高层采用智能策略协调底层工作,这就是基于知识的分层控制设计。这种控制设计理论已经应用到机器人、航天飞行器等领域[53-55]。

3.3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在控制中应用的区别

1)模糊控制是基于规则的推理,神经网络则需要大量的数据学习样本。在有足够的系统控制知识情况下,基于模糊规则控制较好;如果系统有足够的各态遍历的学习样本,应用神经网络通过学习可得到满意的控制器。

2)模糊映射在系统中是集合到集合的规则映射,神经网络则是点到点的映射。模糊逻辑容易表达人们的控制经验等定性知识,而神经网络在利用系统定量数据方面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神经网络控制将系统控制问题看成“黑箱”的映射问题,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因而控制经验的定性知识不易融入控制中。模糊控制一般把对被控对象看作是“灰箱”。

4控制理论的完善与控制技术的发展

自从美国科学家维纳于20世纪40年代创立控制论以来,控制科学已经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个阶段,并进入智能控制理论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尽管还不够成熟。在处理复杂系统控制问题时,传统控制方法对于复杂性、不确定性、突变性所带来的问题总有些力不 从心。为了适应不同技术领域和社会发展对控制科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发展新的控制模式。国内外控制科学界都在探索新的控制理论,以解决各类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已意识到在传统控制中加入逻辑、推理和启发式知识的重要性,把传统控制理论与模糊逻辑、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人的控制知识对复杂系统进行智能化控制,逐渐形成了智能控制理论的较完整的体系[56,57]。

控制科学所面临的挑战问题。

1)高度自主的复杂工程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我们面临的复杂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本身都可能是一个复杂的、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系统,需要有效地协调这些子系统的行为。所设计的工程系统不仅有很高的复杂度,而且同时还要能在人监督最少的情况下运行良好,表现出高度自主的行为。

2)智能控制与基于人类行为的智能化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方法是对传统控制方法的扩展和提高,也是设定和完成控制目标时实现高自主度所必需的,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规划、大量数据的处理中,进行有效的复杂过程控制。

3)复杂工业系统的故障快速处理、系统重构与修复,复杂环境中仿人机器人的设计和制造,社会系统中的重大事变(战争、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的应急指挥和组织系统都存在着如何适应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动态变化问题。人类的行为特征充分反映了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研究基于人类行为特征的信息处理原理和方法,即研究系统在不确定性动态环境中的反应能力和对外界事务充分感知的能力[58]。

4)学习控制系统。学习是自动化系统一直追求的目标。它是指系统能够根据环境或目标改变其行为。学习控制系统应能够在控制过程发生变化时修改控制规律。

5)综合智能处理方法。目前,人们在自适应、监督与迭代式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由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控制领域中,可用来处理其它一些学习特征,如估计、聚类、重构、推理、创造、删除等功能,特别是需要综合人工智能中的多种技术来实现上述系统功能[59,60]。

6)复杂系统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复杂系统的主要特征归纳为: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不确定性、测量信息的粗糙性和不完整性、动态行为或扰动的随机性、离散层次和连续层次的混杂性、系统动力学的高度非线性、状态变量的高维性和分布性、子系统及层次多样性和个子系统间的强耦合性、部分子系统的无法建模性等。复杂系统控制在规模上、复杂性及灵活性上将大大突破传统的自动控制在概念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它要求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动力学模型要有“学习”和“识别”能力,对环境和扰动的变化要有“适应”和“鲁棒”能力。

一般地,提高系统的智能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基于古典逻辑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并行度来加快系统的演化速度,从而提高系统的智能;二是开发新的高智能的逻辑形式。前者,主要是考虑计算速度,这同样有两种途径,一方面在原有算法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并行算法;另一方面是设计出高效且具有高并行度的新型算法。后者,主要是从系统本身出发来提高它的智能度,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对人或高等动物以及自然界的研究中得到一些启示,并应用于新系统的设计中。综合智能信息处理将以神经网络并行分布处理和基于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符号逻辑推理为两种重要的基本方式,并与模糊逻辑、进化计算、混沌动力学、信号处理与变换等方法综合集成,特别是软计算(神经网络、模糊逻辑和概率推理)、不确定性推理与自组织及仿生计算等。

5结束语

20世纪以来,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对近代世界技术文明的许多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发展了许多研究方法和开创了不少交叉科学,它是现代技术科学的思想基石和方法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我们应该面对客观世界的现实,更加积极地、严谨地开拓和创造未来。控制科学在解决21世纪的社会复杂问题上及跨学科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能够提供最适当、最聪明方法的学科领域之一。今后的控制科学方法需要以一种集成的方式来考虑系统以及相关的设计要求。将控制科学与其它领域密切结合,解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基础技术科学、工业、农业、能源、国防、乃至国家安全所涉及的控制与自动化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带动社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一些关键技术的发展。

复杂系统和智能系统的研究是21世纪控制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宋健院士在北京IFAC大会上所作的“智能控制——跨越世纪的目标”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今后控制科学发展的方向。控制科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问题与挑战,又存在良好发展机遇。为了解决面临的难题,及时要把传统的控制科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综合化,重视控制硬件、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的结合,实现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第二要大力推进控制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的有机结合,为控制科学的发展提供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第三要以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控制科学与技术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控制科学与技术在我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控制科学论文:论早稻田细绿萍的科学控制

细绿萍原产美洲,具有生长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是优良的水生饲料和绿肥植物。1976年从东德引入我国,1983年福建省上杭县引进繁育,之后在全县推广。由于南阳、通贤、才溪等中海拔乡镇的气候条件可满足细绿萍自然安全越冬越夏,因此,至今细绿萍仍普遍留存于上述乡镇稻田。试验表明,早稻田禾苗拔节期后放养细绿萍对早稻生产无显着影响,但如插秧前田间存留过量细绿萍(气温≥15℃以上时细绿萍生长繁殖快),易造成细绿萍与早稻禾苗争空间、争地力,抑制和限制了禾苗分蘖发苗,甚至将禾苗遮盖至死:因此,为了确保早稻丰产丰收,必须严格控制早稻分蘖期田间细绿萍的存留量。以下将细绿萍的控制措施进行介绍。

1. 细绿萍控制措施

①在开春后秧苗移栽前,对稻田中安全越冬的细绿萍,可采用网罩顺着上风口往下风口的方向将浅水层的捞除,也可选晴天用20%百草枯(克无踪),按20~30毫升/亩的用量对水50千克喷雾杀灭。

②于稻田进水口处设置网拦,防止其他地方的细绿萍随灌溉水进入稻田。

③在早稻禾苗移栽后,对分蘖发苗期田间细绿萍生长繁殖过量的,应尽早采取人工捞除的方法清理,一般选用可运行于禾苗株行间的捞勺,顺风捞取移出田间,不可选用除草剂防治。

2. 稻田禾苗管理

①对零星存留有越冬细绿萍或捞除不彻底的稻田,宜选择大龄壮秧(5.5~5.6叶龄)浅水层移栽,不宜小苗移栽,不可深水护苗;禾苗返青后薄水勤灌,田间水层不宜超过2厘米深,避免深水浸淹导致蘖叶被萍体覆盖。

②禾苗移栽返青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料,结合施分蘖肥采用耘田耙于禾苗株行间纵横耘田,亦可在徒手耘田的同时,捞集小撮细绿萍塞于禾苗株行间土层内,禾苗分蘖末期够苗后及时排水搁田,搁田至田边“鸡嘴”裂、田中有小裂,禾苗叶色明显褪淡、叶片显着上挺后复浅水层灌溉。

控制科学论文:论通信设计质量的科学控制方法

1 设计质量概述:

通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管理的内涵是:自项目开始至项目完成,通过项目设计质量策划和项目设计质量控制,以使项目的设计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由于项目管理的核心任务是项目的目标控制,因此按项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明确质量目标的通信建设工程不是项目管理的对象。

按照质量管理的概念,设计单位必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质量管理。其中,质量方针是设计单位较高管理者的质量宗旨、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的反映。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通过设计单位的质量手册、程序性管理文件、质量记录的制定,并通过制度的落实、管理人员与资源的配置、质量活动的责任分工与权限界定等,形成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通信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过程控制和设计项目管理来共同作用、共同实现。

2 设计质量影响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目标策划、决策和实现过程的各种主观因素,包括人的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而且按照质量管理的思想,设计单位内部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承担有相应的质量职能;组织的较高管理者确定了质量方针和目标,就应组织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到实施质量方针的系统活动中去,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开展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将组织的质量总目标逐级进行分解,使之形成自上而下的质量目标分解体系和自下而上的质量目标保障体系。

3 设计典型问题分析:

3.1勘察资料典型问题(如表1)

3.2设计错误分析(如表2)

3.3客户满意度分析(如表3)

4 持续改进方法

1)各质量控制节点人员需加强理解质量控制办法,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

2)项目审核人应做为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定期向审核人提供质量培训;

3)有效的质量控制奖惩办法,是项目质量办法贯彻落实的保障;

4)质量管理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勘察设计人员整体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必不可少;

5)坚决灌输质量管理的思想,针对组织全员,从人员入职即注意培养质量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5 实施方案:

5.1设计过程控制

包括设计准备工作控制和设计技术活动控制。

1)设计准备工作控制:首先,建设单位需向设计单位提供正确有效的工程项目设计任务书、设计委托书或设计纲要;规模较大的工程可用已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替代设计任务书。同时,建设单位应提供有关工程建设要求、建设条件,及工程设计所必须的基础资料和数据。设计单位,要理解和分析设计任务的目标、质量要求,在全过程需与建设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2)设计技术活动控制:首先,是设计输入的控制。即根据建设单位对网络组织情况、网络运行、网络优化等设计要求,按照符合国家有关法规、强制性标准、各类规范、项目环境等要求,控制设计输入。其次,是设计过程控制。落实设计所需的人员与资源,在设计过程各个阶段,控制设计的深度。包括方案设计、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一阶段设计等等各设计阶段的深度。第三,是设计输出的控制。对设计文件成果应按规定程序组织评审和审批;设计概预算中所选用的通信设备、配套设备、光缆、管道、各种配件、配套材料、配套设备等等,均应标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指标;其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5.2设计项目管理

设计项目必须组织专门的设计项目管理,明确项目经理、技术人员等各个岗位的分工。落实设计资源、建立工作制度、程序运行机制,进行设计项目管理目标的分解和控制。为保障工程设计的技术经济合理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满足甲方(建设单位)提出的各项工程要求,控制质量目标,进行设计方项目管理是有效的方法。通过设计项目管理,落实设计质量责任制。设计须按规定经过有效的审核程序。

1)设计审核程序主要如下:在设计交付前,审核人员应与设计技术人员充分地了解和掌握设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审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核,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以会审纪要或其他方式提出,反馈至设计人员进行修改;确保为建设档位的项目实施提供的工程设计。

设计内部审核的程序可分为自审/互校、审核二个阶段。有关的设计人员对其他设计人员或自己参与项目的设计进行熟悉,写出自/互校、审核的记录。该记录应包括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对设计图纸的有关建议等。

2)审核的内容举例如下:a设计是否完整、齐全,图纸和设计资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b设计是否有误,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c设计工程项目的施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是否合理;d明确设计项目所需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规格、厂商等情况;e传输管线专业中,穿越铁路、公路、桥梁、河流等技术方案的可行性;f找出设计上标注不明确的问题并记录;g工程概预算是否合理;h设计文本是否叙述详实、,建设方案清晰合理等.

6结语

良好的质量体系,良好的企业发展道路,良好的工作习惯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质量安全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石,需要全体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去学习它、使用它、宣传它、认可它、维护它;需要全员持之以恒地学习贯彻,才能逐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整体运行效果,为企业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

控制科学论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2009年3月31日,中心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并多次举办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成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一下几点体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个方面,促进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视野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中国的经济的发展, 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并让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五个统筹的实质,就是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的更好的问题。

控制科学论文:有关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问题分析

摘 要:财务内部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立足当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基础的进一步强化以及财务内部控制机制、科学管理机制、财务内部控制的信息机制的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确保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必须从问题出发,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价值的发挥。本文从财务内部控制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价值。

关键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一、引言

市场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带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革,从而也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工作。随着企业会计工作主体增加,难度增加,其涉及的范围变广,如果对于其不进行相应的科学管理极有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工作出现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这在这一个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的科学管理发展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地有效推进,从而发挥出相应的价值。

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现实的价值,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过程,仍然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的情况,而当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也推动了企业新型财务制度的建立完善。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和落后思维的影响,我国的财务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这也是直接影响财务内部控制科学管理作用发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市场经济发展脚步快,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类情况没有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得到科学地阐释和解决,这也直接影响了财务的整体工作,进而影响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2.会计工作基础薄弱

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是会计工作,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会计工作基础之上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价值。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会计工作基础薄弱,这直接影响到财务内部控制价值的发挥。缺乏扎实的会计工作作为有效地支撑,财务内部控制就失去了组织体系的有效支撑,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内控工作结构功能的混乱以及权利责任的混乱。这不仅仅影响到财务管理的工作价值发挥,也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需要相关工作者认真重视此问题。

3.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

财务内部控制工作是建立在科学的体系和合理组织上的工作,而在其运作的过程中,也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其价值。现有的财务内部控制缺乏高效的监督机制,直接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质量的发挥。在现实的情况之下,较多的企业把注意力放在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上,对于后续的监督评估工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这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失去有效的约束和控制,影响其作用的发挥。现实情况之下内部控制缺乏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其一,财务内部体系没有监督机制;其二,监督机制过于笼统,直接失去了监督作用的发挥。

4.财务内控缺乏科学的管理

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是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结合财务内控缺乏监督机制的两种实际情况,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科学的管理也有两种较为直接的体现,主要是:其一,在财务内部控制缺乏监督体系情况之下,很多的企业和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也不够完善,单纯从成本收益角度来阐释管理而忽视了整体财务体系的价值,导致整体财务体系中存在一定的漏洞,直接降低了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其二,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监督体制过于笼统,这一种情况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实现有效的跟踪和完整的分析,即对于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失去了客观有效地评估。而对于进行管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来说,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的考核和激励,直接导致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进而也会影响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

5.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

立足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是一大标志。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只有创新地把信息应用在工作中,才能让相应的工作创造更理想的价值,财务内控工作也不例外。但是,现实情况之下,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较为落后,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资源地获取,从而影响了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现有情况之下,相关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无法结合实际需要来创新信息的应用,同时在相应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这是财务内控的信息化进程落后的主要原因。

三、实现财务内控科学管理的措施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针对上述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

1.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

根据财务内控工作的主要内容来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把握权责一致原则对于解决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有着现实的重要性。而针对这一个措施,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财务内控的组织结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另一方面则应该完善检查和监督机制,使组织工作得到更为理想的监督和反馈,进而更好地改进整个财务内控工作,达到科学管理的效果。在现实的应用过程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以责任制为落实点,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就是把责任落实到个人,更好地强化财务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工作和科学管理的效果;其二,落实财务的奖惩机制,这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结合的措施,从这两个方面来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行为;,在企业内部建立会计委派制度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和强化财务工作的独立性。这三者都在现实的情况之下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发挥了重要的价值。

2.规范财务内控行为

科学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从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两个方面进行着手,而这一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清楚财务的审批程序,了解财务内控审批的权限,确保其得到有效地实施应用。因此,制定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相关会计工作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包括会计凭证编制、报表编制和账簿登记等流程。同时,企业和单位要将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管理制度、验收机制等作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步骤,更好地规范会计的工作,提升会计工作的价值。

3.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

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有着现实的必要性,这也是提升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质量的必要步骤。因此,定期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新制度、新知识的培训越来越成为企业的必需。而相关的财务人员只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而培训工作也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其二则是财务人员的专业化技能。

4.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

建立财务内控的评估机制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估机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财务内部工作处于良性的循环。而针对这一个建议,首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工作评价制度,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价值,增加工作透明度;其次,这也需要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更好地监督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得到更好地控制,避免其流于形式;而,财务内控的评估要把握动态化,即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创新。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财务内控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提升财务内控的质量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的价值。因此,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更好地优化财务内控过程,才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价值的发挥。

控制科学论文:档案利用权利的限度及其科学控制

一、档案利用权利的内涵及其限度要求

学术界有专家认为,1987年颁布的《档案法》对我国有关主体的档案利用权利进行了法律确认,档案利用权利已经是一项法定权利。但是,从《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中不仅看不到有关档案利用权利的明确表述,而且从相关规定中也无法自然推导出档案利用权利就是一种法律权利。《档案法》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在规定档案利用行为时表示有关组织或公民“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或未开放的档案(对后者又做了特别限制性规定)。事实上,“可以利用”通常会出现在两种情况之下:一是公民或组织具有法定的档案利用权利;二是公民或组织可以从档案馆开放档案的行为中获益。虽然上述两者在目标指向上均表现为公民或组织档案利用过程或结果的实际发生,但它们显然有着明显区别。如果公民或组织是在履行档案利用权利,则其档案利用行为理应受到各种保障或救济,一旦其档案利用权利受到损害就应得到来自行政或司法渠道的救济;如果公民或组织是从档案开放过程中受益,那么自然不会对档案开放主体(主要是指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开放行为提出任何非议。从《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文本解读上看,它们在涉及公民或组织对开放档案的利用行为时,似乎都有意或无意省略了“权利”一词,而且通篇法律文本也未设计对公民档案利用权利进行保障或救济的任何措施。因此,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中档案利用权利并未被确认,它尚未成为一种法律权利,仍然只是一种应有或事实上的权利。

由于不同的权利主体基于同一档案客体对象会因利益目标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权利类型并伴有普遍的信息权利冲突现象,因此,从权利协调与平衡的原则和要求看,公民或组织基于某一档案客体对象所产生的档案利用权利始终都是有限度的,它必然会受到档案开放或公布权、档案秘密权、档案作品著作权等相关权利的制约。因此,设计合理与合法的档案利用权利控制机制就成为我国档案立法的重要内容。

二、现有法律法规对档案利用权利的过度限制

任何权利的构成都包括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等基本要素,对档案利用权利限度的分析也可从这些角度分别进行。

1、档案利用权利主体上的限制

档案利用权利主体是指有权利用(而不是现在法律文本中表述的“可以利用”)已开放和未开放档案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我国在有关立法中习惯于将权利主体表述为“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对外国人或者组织作特殊处理或者规定。例如《档案法》第二十条就规定了对档案(半现行与非现行文件)利用主体的具体范围为“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而没有将“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纳入到利用主体的范围之内。为了处理这一局限,有关部门出台了《外国组织和个人利用我国档案试行办法》。一般而言,外国人或外国组织经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只能利用国家档案馆已经开放的档案。从信息公开立法的国际趋势看,信息获取与利用权利主体一般具有无限性特点,习惯于将本国公民、法人或者组织和外国公民与组织均作为等同的权利主体对待。笔者认为,上述趋势虽然可以给我国档案立法提供借鉴,但从理论上还是应区分清楚档案利用权利主体和档案利用主体的界限。档案利用权利主体是指我国公民、法人或者组织,而档案利用主体除包括我国公民、法人或组织之外,还应包括外国公民或组织。他们与我国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等档案利用权利主体的本质差异在于:首先,外国公民或组织不能要求我国开放某类档案,而我国公民、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可以根据法律规定要求开放某些档案或申请利用某些未开放档案;其次,我国公民或组织可以通过行政援助和司法援助要求有关部门开放某类档案或收回已开放的档案,而外国公民或组织则无权要求。由此可见,在档案立法中理应区分档案利用权利主体和档案利用主体的不同。现阶段我国档案立法文本中对我国公民、法人或者组织的档案利用行为仅用“可以利用”来界定则远远不够,法律文本理应明确赋予他们档案利用权利主体的地位,而“可以利用”的表述仅适合于对外国公民或组织档案利用行为的概括。

2、档案利用权利客体范围上的限制

从我国法律制度关于档案开放利用客体对象范围的界定看,它仅限于国家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档案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是自其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档案法》第二十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保存的尚未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以及中国公民如需要利用的,须经档案保存单位同意。从上述一系列规定可以看出,《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有两个重要限制:一是始终将档案开放客体对象限制在“国家档案馆的档案”这一范围内,虽原则性提出有关主体也可利用未进馆的档案,但将开放利用决定权交给了档案保管单位;二是虽然规定有关主体可以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但是,由于上述《档案法》第二十条明确授权制订“利用未开放档案办法”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有关规定”,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馆藏未开放档案的利用还是一个“无法可依”的领域。①这表明机关档案室收藏的档案和国家档案馆收藏的未开放档案均不在现有档案开放利用法律制度的调控范围之内。因此,档案利用权利客体对象目前仅限于国家档案馆保存的已开放档案。

3、档案利用权利行使目的的限制

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指出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其言下之意就是所有主体(团体用户或个人用户,甚至包括国外用户)可以因各种需要(公务或私人目的)利用档案。这一理念在《档案法》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档案法》针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上述利用主体均为团体用户)利用开放档案和未开放档案均未明确限制其“利用目的”。但有关规定显然未将公民个人因“个人休闲”、“个人利益”等不属于“各项工作需要”范围的档案利用目的包涵在内。这就意味着公民出于“个人休闲”、“个人利益”等利用目的利用未开放档案的行为不能得到法律保护。

与此相类似,《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除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这意味着对政府机关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贯彻自由使用原则,但自由使用原则并不适用于被动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特殊需要”的信息公开申请限制极大地蚕食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利用范围。

三、档案利用权利适度扩展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权利要求的提高,档案利用权利也应进行适度扩展。这种权利扩展首先体现在对档案法律政策设计上的要求。

1、设计覆盖文件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开放政策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指向的客体对象是处于形成、处理或保存等所有阶段的政府信息,某一政府信息只要属于主动或被动公开的范围,不管其运动到什么阶段或收藏与保存在什么地点均应公开。这就意味着保存在机关业务部门或文书处理部门、机关内部档案部门和国家档案馆等不同地点的政府信息均应执行统一的开放政策。但与此不相容的是,《档案法》对处于国家档案馆保存阶段的档案开放政策则另有具体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又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存在矛盾冲突。从法律位阶和政策效应上来看,《档案法》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内容具有否定作用。这就导致了在文件全流程管理中,现行、半现行文件的开放政策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而非现行文件的开放政策适用《档案法》。由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而《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强调的是以“档案保管和控制”作为立法指导思想,所以说《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开放度明显高于《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这就导致了现阶段我国文件与档案开放利用政策中存在着明显的前松后紧现象,即处于现行与半现行阶段的文件开放利用政策相对宽松,而处于非现行期的文件(即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开放利用政策却相对严格,显然,这不符合伴随着时间推移,信息机密性递减而其作用范围应该逐步扩大的一般规律。因此,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律位阶或制订《文件与档案法》(或称为《文件法》)将有利于从文件管理全流程上统一文件与档案的开放政策。

2、形成对档案利用权利科学控制的基本机制

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档案利用权利是有限度的,对档案利用权利的限度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控制。对档案利用权利的科学控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档案合理利用行为进行合法化确认;二是从源头上设计档案开放与公布权行使机制。

对档案合理利用行为进行合法化确认是在对档案利用行为进行合理化程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法律法规对这些合理利用行为进行认可的过程,它影响和决定着档案利用权利本身的内容及其可能实现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档案利用过程中不同信息权利之间矛盾冲突的普遍存在(例如档案控制权与获取权的冲突、档案开放权与保密权的冲突等),这就决定了档案利用应是合理和合法的利用,并且合理的档案利用行为也应得到有关法律法规的确认,例如档案利用行为必须遵守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如果仅就档案利用权利本身设计档案利用控制机制那么便是一种片面思维。这是由于档案利用是对已开放档案和未开放档案的利用,档案利用权利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档案开放程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档案开放审查机制。笔者认为,在档案开放审查机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档案开放审查与决定主体的政策执行意识、能力与水平。从开放档案信息的义务与责任、对档案信息的理解力等方面看,档案开放审查和决定主体不仅包括国家档案馆,还应包括所有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只要是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依法开放与公布的档案,任何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法人或组织无论出于公务或私人目的均可对其进行利用。

3、制定未开放档案申请利用的科学程序

档案利用权利指向的客体对象既包括对已开放档案的利用,也包括对未开放档案的利用。《档案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而且,该条款同时明确,“利用未开放档案的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但从具体实践看,现阶段我国利用未开放档案的办法始终没有出台,档案利用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在已开放档案利用上,而相对忽视了未开放档案的利用工作,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公民档案利用权利的实现。针对公众档案信息个性化需要不断增多、公民档案利用权利实现的要求和进一步提高综合档案馆管理绩效的客观形势,综合档案馆和有关档案机构均应适时启动未开放档案的申请利用。从保障未开放档案申请利用的程序合法要求看,综合档案馆和有关档案机构可以参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信息申请公开的规定执行。从政策衔接要求看,对处于不同运动阶段的文件信息适用相同的依申请公开程序既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可喜的是,这种针对未开放档案申请利用的有关规定或办法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性档案立法中开始出现。2008年修订的《上海市国家综合档案馆档案利用和公布办法》在第八条就详细规定了公民和组织利用档案馆未开放档案的程序办法,这极大地保障了公民和组织的档案利用权利。

4、开发具有保障档案利用权利实现的文件管理系统

档案利用权利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档案馆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备。由于电子文件数量不断增长和种类日趋复杂,因此,开发建设功能完备的数字档案馆与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就成为文件与档案利用权利实现的基本保障。从国际范围看,一些国家的数字档案馆或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项目均将保障利用作为其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管理局(nara)建设电子文件档案馆(era)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保障具有合法权利的政府部门及公众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能利用文件与档案。突出“在线利用”的文件管理系统功能(而不仅是保管或备份功能)设计对推进有关主体档案利用权利的实现将产生重要的保障作用。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

内容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是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本文以这一科学发展观为基点,界定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涵义,分析了目前社会成本增大的现实原因,并提出其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社会成本 社会成本控制和管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这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强调更快、更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规定;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孙向军,2005)。传统观念认为发展就是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改变了这一认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是多方位的。这就要求我们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各个领域和环节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也适用于社会成本的控制与管理。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涵义和实质

成本是经济学中一个普遍的经济范畴,美国会计协会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做了如下定义:“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产生的前提是这样一个基本经济事实:资源是稀缺的。这就构成了机会成本概念的基础。不管是国家、厂商还是个人,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任何资源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一般在使用资源的时候,总试图在不同的用途中去选择能够带来较大收益的用途。另一方面,当我们选定了某种资源的用途,就放弃了资源用于各种用途的“机会”,放弃这些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在这些用途中可能得到的收益。在这个意义上,被放弃的收益也就成为一种“成本”。严格地说,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将资源用于某种特定的用途而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所能带来的较高收益,通常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机会成本的概念对经济分析非常重要,它是用经济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估计的成本。虽然计算机会成本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但它的大小的估计对于资源的使用方向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以上考虑的是每一种单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而一个国家的经营需要使用许多种资源,那么,从经济分析的观点出发,国家经营的总成本就应该将所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就是国家经营的总的机会成本。我们把如此计算出来的总成本称为国家经营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经济成本等于国家所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之和。故成本控制与管理必须在效率的基础上谋求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公平。政府必须从社会公众角度出发,衡量各经济组织产品或服务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而不是以制造成本或顾客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此即社会成本控制。它通过运用影子价格法和机会成本法,综合考虑经济组织行为对有关各方环境的影响来实施宏观的成本控制,此时成本控制管理战略演进为一个由全体经济组织构成的整体国家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开放性系统。

社会成本增大的原因

社会成本是一国的政府、经济组织及个人发生的一切成本的总和。目前我国社会成本增大也就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政府社会成本过大。其一是政府机构和官员有预算规模较大化的偏好。原因有二:政府机构规模越大,则可以获得的预算越大(傅光明,2002);政府支出的大小与官员权力大小成正向关系。其二是政府的管理效率低下。其三是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社会损失。其四是政府官员“失节”,即贪污腐败造成的损失。其五是政府效率失常引起的损失。

人力资源成本增长过快。其增长趋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源的激烈竞争;工资的比较差异和劳动力价值的自我认识也是诱发人力成本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也导致劳动时间的减少,在劳动效率变化不大的状况下,致使人力资源成本升高;教育费用增长过快,合格劳动力培训成本急剧上涨,未来人力成本普遍增长。

资源价格不断攀升。这里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来源,一国的自然资源状况决定了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2000年我国石油及成品油价格与国际接轨,加之自身能源结构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价格飙升。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因而治理环境的成本日益增大。

融资成本和科技创新成本的升高。从理论上看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多,但渠道大多不畅通。如商业银行的利率已降至历史低水平;股票筹资市场不规范等。科技创新是一国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普遍不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主要在于缺乏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模式。

社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具体对策

面对社会成本逐步增长的不利形势,我们应采取切实措施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具体对策如下:

控制和管理政府社会成本的对策。其整体思路:使最广大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制定与选择过程,这是经济改革公正性的基本保障;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使其与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相适应,是使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再分配符合社会偏好的基本保障;改进政府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如政府的纵向层次和横向幅度以及该结构基础上的管理规则;建立起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对改革的受损者予以补偿;处理好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之间的关系。

其具体举措为: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决策者及全体成员的成本控制意识;用市场机制推进区域发展;加快组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干部效能的管理与考核;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创新公共物品提供方式;创新政务服务;加快职务消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政府要重视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储备,保持物价稳定;进一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促使企业规模经营。

控制和管理企业成本的对策。企业自身要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闲置和无效消耗,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对各种创新风险的评估,避免风险损失。具体举措有:企业应树立成本控制观念,树立战略成本委员会,把成本控制应用于价值链管理;企业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掌握好知识资本成本,为此需要有很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以及有能够确保激励知识型员工创新型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需推行作业成本法,控制成本;公司产品价值是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包括采购、制造、销售等服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减少非增值作业流程,实现企业价值和成本配比的化。

控制科学论文:科学控制企业风险论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概述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并且普遍存在于众多企业经营过程中,它虽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风险管控措施来降低发生概率,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可控性,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财务风险也同样具有双重性,除了负面风险,有时通过主观努力以及良好的客观环境,财务风险也会有积极的一面。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与类型

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表现是由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来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客观性财务风险以及操作性财务风险三大类。其中制度性风险是指企业受到来自外部制度的影响,进而导致企业在与利益相关方保持沟通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财务风险,同样在受到内部制度的影响下,企业财务运行机制也会出现与企业发展利益不符的风险。客观性财务风险是由于财务管理本身存在的客观局限性引发的,而操作性风险则是财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操作失误和工作误差引起的财务风险,这种操作性财务风险通过加强管理与培训,是可以进行合理调控。企业财务风险具体通过筹资、融资、投资、资本规划等一系列财务活动表现出来,企业的大部分经营决策都需要通过财务反映出来,而企业在谋求发展时所使用的各种财务手段,都是企业财务风险的载体与平台。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科学评价与分析

只有科学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才能够为企业财务风险的管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因此笔者选择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具体分析与评价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

(一)从宏观角度评价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宏观角度去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市场环境、行政监管、社会文化以及资源环境等关键因素。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都将密切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各行业由于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面临的企业财务风险都各有不同。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化竞争的趋势日益激烈,企业财务风险的宏观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并且通过市场机制与法律机制逐渐传导给企业的经营者。在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时,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与各种融资渠道的规范,人民生活逐步增强的购买力,这些从宏观环境上都决定着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处于一个极其复杂的阶段,从宏观角度出发,对企业发展存在的财务风险有利有弊,但笔者认为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的趋势,企业财务风险总体是良性的。

(二)从微观角度评价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

从微观角度评价现代企业的财务风险,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出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首先我国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还不合理,部门职能的不清晰为财务资源的配置埋下风险隐患;其次企业文化对财务风险缺乏关注,造成经营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则造成在财务操作上不够严谨,继而埋下安全隐患。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通过以上的企业财务风险概述与风险评价,笔者认为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是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企业只有建立合理、科学的企业管理组织架构,使得各职能部门权责清晰,才能从制度上保障企业财务风险在系统上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便于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排查与自检,从组织方面增强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对提高企业财务运行效率,防控财务风险有着积极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二)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应急方案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还没有做深入的建设,笔者认为只有企业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及行业背景等综合因素,设计一个符合企业利益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这样可以有效辅助企业进行财务决策,同时必备的应急方案也需要科学的制定,财务应急方案虽不能根本性解除财务风险,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防止财务风险进一步恶化,为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与应急方案的出现将从制度上提高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意识。

(三)培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进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面对现今复杂庞大的公司治理结构,只有不断储备与培养财务风险管理人才,才能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上,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在企业中培养一种财务风险意识,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与集体感,在企业文化上对补齐企业财务风险板块有着实质性意义。

四、结语

笔者通过科学的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各个因素。并提出三项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的解决方案,除此以外,笔者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应该结合现代信息科技,同时积极培养新一代年轻劳动者的财务风险意识,这样对企业防控财务风险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清勇 单位:浙江海拓环境技术有限公司财务部

控制科学论文:土建工程造价科学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且市场经济也逐渐趋向于全球化,这就使得我国的各个行业、领域也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其中,土建工程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以土建工程造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科学控制是土建工程造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建工程造价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对土建工程进行科学控制是相关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文章基于我国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如何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的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提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士建工程;造价;科学控制措施

1概述

近年来,科技信息化渗透到了我国的各个领域之中,这在土建工程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之前,要对其进行科学控制。由于科学控制土建工程造价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比如在整个土建工程全过程造价的主要阶段以及方面。除此之外,还会出现很多不可避免事件或者意外情况等等,这些都会对土建工程造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发生经济方面的问题,对土建工程造价费用的影响不可估量。由此可知,对土建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很多,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对工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做好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工作,在土建工程施工时,理论联系实际,把土建工程施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大力度,从而在根本上强化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水平。

2我国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的现状

2.1我国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准备阶段的控制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土建工程造价控制还处于阶段控制的模式之中,这就导致对建设工程的总体宏观控制有所不足。相关设计单位、监理部门、施工队伍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土建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相互之间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协调,而且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机制体系。以上皆是导致监理部门局限于土建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缺少对于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土建工程造价的相应控制力度。就设计单位而言,即使在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了土建工程的成本预算工作,然而,由于没有完善的规范体系,没有有力的依据机制,使得设计单位在进行土建工程造价时过于保守,没有创新思维,导致工程投资成本过高,从而浪费大量的资源。

2.2我国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招投标阶段的控制现状

目前,我国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招标投标阶段,没有进行、有效的资金限制推广,导致施工设计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以及约束。相关施工单位没有意识到设计精品化以及限额化的重要性,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设计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工程项目在施工之前,没有进行招标与对设计方案进行优中选优等环节。大多数设计单位没有完善合理的控制体系,只是注重设计任务的工作量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缺乏相对的精品意识。除此之外,施工单位在进行招标控制时,部分建设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进行不合理的土建工程预算造价,使其与正常的市场经济造价不符,不仅对土建工程的施工产生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工程市场秩序的有序性以及合理性。

2.3我国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实施阶段的控制现状

就一般情况而言,土建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了可行性研究以及投资限额等审批环节之后,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做好每个阶段的相应准备工作,并在工程施工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和策划,使得土建工程造价控制在所预测的成本限额之内即可。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很多建设项目只注重成本利益,没有在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尤其是在投资限额的限制、建设标准的确定,以及设计方案要求等方面缺少严格把关,致使土建工程的设计在施工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变更。另外,在土建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不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而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的现象,没有对设计变更的合理性以及必要性进行科学有效的技术监督与经济审查,而且没有对在设计变更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

3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措施

3.1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准备阶段的设计优化措施

施工方案设计是土建工程中的重要步骤,在土建施工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牢牢把握设计的关键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首先,要加大力度对相关设计单位设计图纸的监督和审查。以此保障设计图纸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并促进图纸审查中心的职能作用,提高设计质量。其次,设立科学规范的设计概算方法机制。以设计规范机制为依据,确保设计概算的有效性,还要经过工程标准定额造价科学控制部门的监督和审定,确定投资限额,这样可以避免产生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现象。再次,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体系。对于的设计图纸,应给予相应设计单位及设计人员奖励,以此激发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以后设计出更加的设计方案奠定基础。,设置限额设计标准。要想对土建工程施工的投资限额进行科学控制,就要进行限额设计,不可以过分使用资源,也是保障科学控制投资规模的一种有效性措施。

3.2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招投标阶段的公正公开措施

所谓的工程招标投标,主要是对工程中的设备、材料采购以及施工等方面进行招投标。建设单位可以通过招投标对施工单位或者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这对建设项目投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确定合理的分标方案。合理分标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各个标段产生交叉纠纷,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临时场地分配问题。另外,分标方案的确定还可以减少工程施工费用的浪费。其次,确定合理的限价。相关审核部门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要选择既通过标准技术评审,又满足低合理价位的建设单位为中标单位。,做好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建设单位要详细制定项目计划,特别是对工程量清单、招标阶段的招标图纸,以及合同条款等应尽量深化、清晰。

3.3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实施阶段的现场控制措施

与施工准备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相比,土建工程造价在施工实施阶段的科学控制也同等重要。土建工程实施阶段是项目形成的阶段,同时也是建设工程造价科学控制最复杂繁琐的阶段。首先,减少工程中不必要的费用。在工程施工时,施工技术人员要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以及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工程发生事故,从而减少工程施工费用,提高施工质量。其次,合理处理质量、速度,以及投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施工单位在使用前要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防止在施工时因施工期限而出现赶工的现象,从而影响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质量是工程效益的有效性保障,如果为了工程成本而减少投资,不但不利于工程的使用寿命,还会由于返工而增加维修费用,反而会增加成本。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土建工程造价在土建工程建设项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体现在土建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中,对土建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确定和有效的科学控制是保障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努力探索有效的土建工程造价的科学控制。

作者:王世峰 单位:辽宁正泉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控制科学论文: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摘要】企业财务管理与部门管理相融合而形成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对于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为此,本文将具体来探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主要围绕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这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能够确保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财务工作的高效管理,保障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财务 内部控制 精细化管理

企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使得企业对经济活动的相应控制难度也逐渐加大,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作为企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控制手段,也面临由传统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向新型精细化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转变与演进。

一、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一)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是相对于传统企业内部控制而言的一种新型的财务控制管理模式,建立在精细化原则的基础之上,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这种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的最基本的依据是财务管理理论和经济管理特点,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风险控制、内部审计、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部门管理工作任务的划定等等。其中精细操作是最基本的管理内容,避免在企业财务控制上出现不利的财务状况。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率,既有效节约了企业管理资源,又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

(二)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具体特征

首先,财务精细化管理通过数据分析来实现。数据分析是实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没有数据科学化、精细化的收集与分析,便不可能有财务活动的有序、正常进行,财务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最终要体现在检查数据和的数字当中。

其次,财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用流程化管理取代职能化管理的新型管理形式。与传统的财务职能化管理相比,精细化管理的较大优越性是它以流程为导向,进而实现专业化管理,这样使得各个环节的分工更加明确,各流程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再次,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所有财务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完成者都是人,成效也是由人决定的,因此,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更加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力求在各个环节建立起激励人、监督人的有机管理体系,更好的激励、监督财务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

,财务精细化管理更多强调系统管理。精细化管理的视角是从整体出发,来统筹管理各个相关的细节,它要求各部门、各人员之间加强协调与配合,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科学构建

(一)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

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这个思想的精髓表现为四个字:精、准、细、严。精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高质量;准指的是数据的性、工作结果的性;细指的是细化管理、细节入手,不可出现管理疏忽、管理遗漏;严指的是严格遵守相关标准、严格贯彻规章制度。四者的紧密结合,才有助于构建起科学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企业依法经营和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与有力保障。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保障精细化工作落到实处的有力举措。为此,需要努力构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大力宣扬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沟通体系、质量保障机制的同步建设,增强内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三)建立合理、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度

切实落实责任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因素,确保责任的有效落实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企业领导应该及时跟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安排与相关部署,确保下级的切实落实、执行。同时还应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为企业财务的精细化管理做好足够的人员准备、技能储备。

(四)建立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头戏,事关财务内部精细化管理的最终成效。为此,要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功能进行详细划分,集中对风险目标设定、风险事件识别、风险发生过程监督、控制风险过程、风险评估、风险规避等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五)组建强有效的考核机制并严格实施

考核机制是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成果的具体体现,对于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具有促进和激励作用。考核必须按规章制度办事,必须确保有法必依,确保考核的严格性,同时,为了保障考核的效率,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有能力的考核队伍,对考核工作进行详细策划和严密落实。此外,还要让激励机制先行一步,与内部控制精细化进行接轨,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和热情。

三、结语

现代化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新时期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为了有效规避企业在资金财务方面出现不可逆转的管理问题,必须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不断摸索和总结中前进,不断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本文上述分析,我们重点阐述了以上两大方面的问题,以期能够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

控制科学论文:PerkinElmer ICP-MS助力科学家揭秘植物砷含量控制的关键基因

本刊讯(记者 孟雯)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已日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土壤及水中的重金属会通过农作物的吸收而转移到人们的餐桌上。为将土壤及水中的重金属元素截流在农作物之外,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课题研究。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晁代印研究组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及南京农业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发现了控制植物内砷积累调控的关键基因HAC1,为培育低砷或无砷植物奠定了良好基础。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日前在线刊发了相关研究论文,并做了专题报道。

据了解,该研究团队借助PerkinElmer NexION 300D及Elan DRC ICP-MS进行植物离子组学的分析,并使用HPLC-ICP-MS联用技术分析植物样品中不同形态的砷含量。离子组学的概念由教授David E.Salt及其同行在2003年提出,从最初的提出到现在的逐渐成熟,从Elan系列到NexION 350系列ICP-MS,可以说,离子组学的发展与PerkinElmer ICP-MS息息相关。未来,PerkinElmer快速、高效、高灵敏度和优异稳定性的仪器还将帮助科学家在植物离子组学的道路上探索更多自然奥秘。

安捷伦科技推出提高基因组学实验完整性的有效工具

本刊讯(记者 申海鹏)安捷伦科技公司近日宣布,公司针对其基因组DNA ScreenTape分析法新增重要的功能――DNA完整性指数,即DIN(DNA Integrity Number),用以评估基因组DNA的完整性。

这一新功能旨在保障基因组学实验的质量,尤其适用于新一代测序(NGS)。该功能是基于安捷伦评估RNA完整性的技术:RNA完整性指数(RIN)。这项技术已成为业内经验丰富的标准。借助这一新的软件功能,安捷伦基因组DNA ScreenTape分析法可为众多样品提供DNA完整性的客观衡量标准,不仅包括从新鲜组织获得的完整样品,也包括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中获得的高度降解的样品。

随着研究人员应用NGS的规模不断扩大,评估DNA样品质量的能力也变得尤为重要。在大型组织样本库中,DIN也是衡量档案质量的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

当样品进入NGS工作流程后,DIN有望在确定样品质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地探究基因组DNA样品,规范其完整性评估,还可能有助于简化测序工作流程。

伟迪捷推出新款7810 UV紫外激光打码机 实现终身可追溯性和编码安全性

本刊讯(记者 王翠竹)1月22日,为应对制造商符合不断提升的序列化法规的需求,喷码、标识和打印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伟迪捷标识技术有限公司在其现有CO2和光纤激光打码机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7810紫外(UV)2瓦(W)激光打码机。激光技术是能在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合成纤维材料上提供持久高分辨率标识的技术,因为不会损坏产品表面,激光打码系统是制药、医疗和化妆品制造商的理想选择。尤其是提供的编码可承受磨损、化学制剂和杀菌过程。Videojet 7810 UV紫外激光打码机专门设计用于高速移动标识,速度高达每分钟250个,其专有的360°Arc软件可以补偿弯曲移动生产线上的产品,无论产品的方向如何,可以始终确保一致、高品质的编码。

伟迪捷标识技术有限公司激光打码机业务部门经理Sascha Benke表示,伟迪捷是全球一家不管产品位置如何均能提供持久高级可读编码的紫外激光打码机供应商,可以帮助制造商始终满足视觉系统可读性的质量要求,这是制药包装生产线的关键因素。由于Videojet 7810 UV紫外激光打码机可以通过防止篡改和假冒确保终身品牌保护和可追溯性,如今制药、医疗和化妆品行业可以对其编码完整性充满信心。

控制科学论文: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影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相关不利因素;其次针对问题,提出了树立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和控制相关的各项制度等可行性措施,以期促进科学事业单位长远健康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

科学事业单位与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和控制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是依据单位长远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计划而编制出的财务年度收支计划。单位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根据国家科学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财力承受能力,结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安排各项经济活动所需的资金制定相应的预算,是单位进行筹集资金、分配、应用及控制资金的重要依据。然而纵观当前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来看,很多单位缺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执行力度不到位,出现预算计划和实际预算严重脱节的情况,使得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各项管理活动的前提,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引起科学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1.影响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不利因素

1.1财务预算管理观念滞后,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时,仍采用传统的预算管理理念和方法,在实际预算管理中面临了很多阻碍。很多科学事业单位为了片面的追求下一年度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各项事务的处理,在制定预算金额时,往往会人为的更改预算金额,在进行预算编制相关的基础工作时,对预算数据和资料未经细致的核实,导致预算的数额不够,也会与实际预算产生不匹配的情况。此外,由于单位管理层在思想上未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和控制氛围,导致预算人员由于缺乏相应的思想认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往往会无限制的增大项目资金总额,甚至出现拿着资金找项目的情况。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对预算管理体制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由于在具体改革中对各项费用缺乏科学的可能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不到位,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仍然比较零散、不科学,严重影响了预算管理和控制科学有效的开展。

1.2财务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合理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科学系统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在进行财务审批时,程序不够严格,缺乏规范性。由于受到企业管理层和企业文化环境的影响,导致企业各部门各员工都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未花时间和精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预算编制人员,严重制约了预算编制的质量。单位内部在机构设置时,未遵循相关职业不相容的原则,出现了人员和部门职能不明确的情况,很多单位缺少专业的财务编制人员,而是由其他人员兼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编制不规范,程序不标准,审批不严格的状况时有发生。由于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很多科学事业单位并未依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财务预算,未制定编制计划,而是照搬其他单位的编制模式,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财务预算与实际预算相脱节,流于形式

当前制约我国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财务预算与实际预算不匹配,多数的财务预算仅仅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出实际作用。在财务预算执行中,有些单位在进行日常的控制和管理时未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而是人为随意的更改,超预算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进行单位考核时,对那些违规财务预算的人员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科学事业单位的顺利发展。在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时,财务预算编制人员仍采用传统的事后算账编制的模式,按照实际发生费用对预算进行调整,而不是依据科研项目合同进行编制预算,这就很容易导致科研项目支出的预算与实际相脱节,不能起到提前预算的作用。

2.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可行性对策

2.1 加强思想认识,转变传统的预算管理观念

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是科学事业单位各项管理的重要前提,单位有效进行自我控制、约束和发展的必要途径,是一项长期性的法制性的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单位资源的化配置,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改变传统滞后的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强各部门之的参与度,让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预算管理不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关系整个单位长远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整合各项资源的有效措施,具有系统性和战略性意义。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预算制度,结合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法制化。此外,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内容繁多而且比较复杂,而财务部门的职能比较有限,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在整个单位内实施预算管理的效率,这就要求科学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立相关部门,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实现企业各项资金使用效率的化。

2.2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对财务预算实现有效管理,就必须依据单位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项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各个环节的具体职责,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位。科学事业单位为了确保单位实现财务预算收支平衡,对单位资金进行科学有计划的优化配置,应不断健全单位的考核制度、财务审批和控制制度;对于单位内部的各项财务预算编制和预算方案的制定及预算相关的考核、总结等工作应全权交给单位专门的财务人员来负责,避免出现其他部门人员的兼职情况;此外,为了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必须充分发挥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能,加强对财务预算和评审环节的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因此,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确保科学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前提条件。可以从财务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考核制度及审批程序等方面加以完善;并根据单位自身情况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能反映单位实际财务预算情况的预算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规范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大幅度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力度,从而确保科学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2.3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时监控,将预算计划与实际预算有机结合

为了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及控制,要求单位在实际发展中应时刻关注单位外部的相关环境,高度重视市场发展动态,重视控制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过程。在变化无常的市场经济中,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目标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单位自身应及时对财务预算工作进行调整、单位内部政策的变动、市场机制及生产能力等主客观因素都决定了财务预算管理在具体预算过程中要实行动态管理,应与预算计划有机结合。科学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关的预算计划与实际预算执行出现偏差时的预警制度,实时监控预算的全过程,对各项影响预算的因素进行预警,及时修正预算中出现的偏差。比较单位日常经营活动结果和预算数据之间的差距,及时找到产生差距的原因,认真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适宜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将预算与单位发展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出预算在科学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3.结论

综上所述,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是科学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针对当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变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完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切实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和要求进行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降低超预算情况发生的概率,促进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对单位财务资源的化配置。(作者单位:淄博市科学技术馆)

控制科学论文:基于科学成果转化视角下的投资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在科学成果转化过程中,前期投入较大,未知因素较多,需要投资者具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和风险管控能力。研究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评价与管理,对规避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学成果转化;投资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革新为背景的管理创新和社会科技创新,使得传统实验室与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革新的界限不断消融。科技进步推动了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审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科技创新支撑。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强调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进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虽然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科学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背景,然而受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投资项目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投资收益仍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考量。

1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及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其他利益相关方主观上不能预见或控制的影响因素,使项目最终结果与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利益相关方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项目风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能会因为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风险和收益并存是市场投资的一大特色。所以,正确识别并分析评价风险,采取正确的应对风险的措施,规避风险,对高校或是企业科学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新的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的构成要素主要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风险要素是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它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正确识别风险因素,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项目投资的宏观环境,判断经济、政治与法律、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及技术环境对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可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威胁与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不确定性、或然性、双重性、扩散性及相对性。风险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并不意味风险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风险的双重性也决定了企业愿意冒着风险获取更大的收益。风险并非毫无规律的存在,而是遵循着其固有的规律,这为识别并管控风险奠定了基础。风险的类型按照性质分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或可以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也可以按照管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风险亦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目标设定后还未开展任何活动就存在的潜在风险,而剩余风险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活动来降低、规避、转嫁这些潜在风险后还有未能被控制的潜在风险。

2 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投资风险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科技的、经济的再创造活动,使成果知识普及化、技术商品化、效益规模化,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是发挥科学技术及时生产力作用的主要体现。科学成果转化过程包括:科学创意的提出,科研研究与产品开发,样品试销与市场调查,产品改进,投入规模生产,开发市场渠道等。科学成果转化过程涉及科学研究、企业管理运营、金融与资本运作等多个专业领域。科学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有五种:一是自行投资实施转化;二是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三是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四是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五是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不同的科学成果的转化方式带来不同程度的项目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断提升,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不断消除,但是在我国科学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科学资源的浪费。在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现有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项目成本“三超”问题,即项目成本的概算超估算,项目成本的预算超概算,项目成本的结算超预算的问题。造成这三超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投资人缺乏正确的项目管理认识和知识,未能把握影响项目风险和项目不确定性成本的集成管理思想与方法。此外,科研项目风险还存在于科研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转化过程缓慢并丧失时效性等。

科学成果转化之所以风险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及时,科研实验缺乏市场导向,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科研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科研投资较大,成本高于现有的替代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和投资成本回收缓慢;第三,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引导下的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偏差,导致的潜在效用无法获得市场认同;第四,新兴市场准则和规范的欠缺,导致市场竞争混乱,市场边界模糊;第五,项目投资环境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逆性,项目政策和市场环境动态变化和投资者认知能力有限性或是认知偏差导致的项目优势丧失。简而言之,科学成果转化风险可以归纳为三类:科学成果自身因素、投入因素和经济市场环境因素。

3 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使项目收益较大化,规避项目风险,实现项目损失最小化,这对于科学成果转化项目也尤为重要。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开发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 2000指出,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监督预控制。在执行过程中,项目风险管理可以简化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制定应对措施和风险监控四个过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和方法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能够理智决策,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规避风险,是项目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识别。项目风险识别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的识别,正确认识风险的来源和风险产生的条件,才能选择积极成本带来的收益,规避不利因素和威胁。

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相比较,通过不确定性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和传统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对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管理来说,只能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收集项目成员的智慧结晶,或是运用德尔菲法获得专家建议,抑或是运用流程图法寻找关键环节或是薄弱环节,也可以运用检查表法和事故树法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来源。这些传统的基本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是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的基础性的工作。在此之外,需要把握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独有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项目主体、项目过程、项目收益和可能的风险以及项目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不同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的主体可能是项目成果的研究者、成果转让的使用者或是按照一定占有比例的合作者,项目主体之间可能因为各自利益和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专利或技术所有权和资本比例的冲突。科学成果项目实施过程也有别于传统的项目,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特点在于其“新”,没有业已形成的经验或是规则提供借鉴,需要一系列的探索,建立新的生产规范和行业标准。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收益具有多维性,可以实现技术扩散、成果推广和投入资本的增值等收益目标,也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科学成果转化项目对于市场、自然环境、消费者身心健康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经过时间的考验,也可能存在传统产品无法比拟的破坏作用,风险的不确定更为显著。

综合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的特征,需要构建考核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果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协同风险共7个方面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 项目风险控制

基于风险识别之上,对影响项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记录,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分析和判断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识别和测算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制定相应的方案解决这些风险。正确识别项目风险的来源,判断项目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项目风险潜在的损失和破坏机制,预测项目风险的影响范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因为科学成果转化项目没有历史资料和经验作为支撑,需要使用理论概率分布法和主观概率分布法进行概率分析,也只能依靠项目成员的主观判断对其影响进行预测。

传统的风险应对方式有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损失控制和自留风险四种。科学成果转化的损失可能大于未来的所有收益,或是政策市场环境现在或未来会带来限制发展的因素等条件下,并且可能对市场消费者和自然环境带来较大危害,采取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既可以规避因实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认识到科学成果的不足之处,待进一步科研改进后再考虑实施问题。第二种选择便是通过出售、分包、开脱责任合同等方式进行控制性非保险转移,也可以采取免责约定、保险与担保等形式的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抑或是直接采取担保和保险的方式控制风险。对于科学项目转化自留风险,需要更加审慎的态度,对比分析收益和损失及危害的程度,建立保障机制,尽量抑制风险和损失的发生。

除了以上传统风险控制方式以外,针对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来源的特殊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应该加强科学成果转化项目主体的主动性,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积累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控制经验。其次,需要国家和社会发挥支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作用,政府需要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税收、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消费者也应该积极地支持那些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科学成果。项目的主体也需要积极利用好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从科研的源头开始,发明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社会生态环境和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科学产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学成果转化的条件。

4 结论

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科学成果转化项目是催生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动力。高收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高风险。对于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管理有别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准备把握科学成果项目转化的风险来源,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保障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一套有别于传统项目的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识别因素和风险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控制科学论文: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临床价值评析

【摘要】 目的 评析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56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 对其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 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患者损伤包括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四肢长骨干骨折及其他系统损伤等, 一期手术处理时间为(415±24)min, 术中出血量为(184±76)ml, 平均间隔(6.8±3.9)d后行二期手术, 二期手术的处理时间为(129±39)min, 术中出血量(406±65)ml。结论 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效果显著, 能降低手术治疗的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骨科严重多发创伤;临床价值

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是一种新型的治疗策略, 主要针对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患者,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也备受关注, 本次研究对本院56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采用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 分析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严重多发创伤患者56例, 其中男29例, 女27例, 年龄19~57岁, 平均年龄(37.25±8.54)岁。56例严重多发创伤患者中7例重物砸伤, 21例高处坠落, 28例交通事故致伤, 患者在入院后采取了伤害控制骨科学的原则进行救治。纳入标准:有较严重的代谢不规则及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术前预测需要输血≥2000 ml;骨折合并四肢或其他部位大血管损伤;具有脊柱骨折、骨盆骨折及长骨干骨折的严重多发患者,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2分。

1. 2 方法 56例患者在进行就诊后积极复苏, 进行必要的抗休克、输血和补液等治疗, 对开放伤口进行包扎处理, 多科会诊, 对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进行确定, 按照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

1. 2. 1 骨科骨折的处理 清创开放创面, 患处用压力脉冲洗, 防止引流。予以闭合具有条件的骨折开放伤口, 重建必要的软组织。做到相关的消毒处理, 以防出现感染。用石膏支具固定部分骨折患者, 不稳定盆骨骨折及其他多发创伤的患者需按照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进行治疗[1]。

1. 2. 2 确定性骨折手术 待患者的生理情况稳定后, 行二期骨折确定性的手术, 根据每例患者的骨折情况, 一般选择行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交锁髓内钉、膨胀髓内钉等技术, 减少由于手术而导致的创伤[2]。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相关体征, 观察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后期恢复情况、并发症等。

2 结果

患者行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 一期手术处理时间为(415±24)min, 术中出血量为(184±76)ml, 平均(6.8±3.9)d后行二期手术;二期手术的处理时间为(129±39)min, 术中出血量(406±65)ml。见表1。在行一期手术中, 34例长骨干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架, 9例骨盆骨折的患者中有2例为稳定骨折, 不合并血管损伤。8例骨盆骨折患者中有2例旋转不稳定, 采用腹带包扎固定, 5例骨盆骨折伴盆腔大血管损伤且持续休克的患者实施紧急血管栓塞治疗, 二期手术中出现深部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

在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 2例患者由于严重胸、腹部损伤和创伤性颅脑损伤死亡, 无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等并发症, 随访率为97.5%。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交通事故、工作事故造成的骨科严重多发创伤的发生率也不断提高,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会存在矛盾, 由于骨科严重多发创伤本身会危及到生命安全, 导致骨折损伤动脉、盆腔出血等, 采用确定性的治疗方法治疗看似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活动能力, 符合病理需求, 但是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多, 因此, 此项治疗方式并不适用于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 而采用伤害控制骨科治疗原则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3]。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 2例患者由于严重胸、腹部损伤和创伤性颅脑损伤死亡, 其他患者并未发现有远期的并发症, 骨折的愈合效果显著, 可以看出伤害控制骨科治疗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能就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同时也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 减轻了患者各个功能系统的刺激。

骨科严重多发创伤患者接受一期手术处理之后患者容易发生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而死亡, 主要和患者的损伤程度比较重有关, 在一期手术处理之后应给予有效保温, 对患者进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有效维持, 及时纠正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等, 减少患者术后的低体温、电解质紊乱、酸中毒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情况, 为患者的二期手术治疗提供有利的条件。

伤害控制骨科学原则治疗骨科严重多发创伤治疗效果显著, 但是由于每例患者的病情差异, 应谨慎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措施,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将损伤降到低, 减少术中出血量, 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法, 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控制科学论文:初中科学电学知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摘 要:在初中科学知识中电学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普通学生本身具有较低的感性认知,因此在对复杂的物理电学关系进行学习的时候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作为一种研究复杂数理关系的重要方式,控制变量法目前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科学电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控制变量法能够更好地掌握分析和解决电学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科学;电学知识;控制变量法

在对某个物理量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或者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每次对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改动,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对该因素与实际研究的物理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转化该问题的难易程度,并且更好地解决问题。

1 初中科学中物理部分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不断推行的今天,我国目前传统的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教学模式实现了较大的转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缺乏充足的教学硬件设施,很难将一些物理实验完成。其次,现在很多初中学生都具有比较少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学校课程安排非常多的情况下,学生普遍面对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在物理自主学习中缺少足够的时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不能够充分地达到物理教学的教育目标[1]。

2 控制变量法简介

所谓的控制变量法主要是指对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进行尝试考虑,并且具备对变量进行控制的初步意识。在物理学科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多样性问题,而这些多样性问题都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通过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体会,除了主要因素之外,这些多样性问题往往很少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2]。

3 在初中科学知识中控制变量法的具体应用

3.1 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

①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首先,要准备好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等相关的实验仪器;其次,要将与之相对应的电路图表画出来,该电路图表示意图见图1。

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具体的实物图进行连接,随后将开关断开,随后使滑动变阻器接入较大值,仔细地检查电路,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闭上。随后放入及时个电阻R,调节滑动变阻器,对此时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读数,并且将读数的记录工作做好。紧接着,选择电阻R1取代电阻R,同时电压保持不变,对滑动变阻器进行再次调节,将此时的电流读出,并且进行记录。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阻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电流和电阻在保持电压不变的情况下成反比的关系。

②在分析探究电阻和电压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在进行该实验的时候仍然采用图1作为例子,并且选择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实验器材。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实物进行连接,将开关断开,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合上。随后放入及时个电阻R,调节滑动变阻器,同时保持电流不变,对此时的电压进行读数,并且将读数的记录工作做好。选择电阻R1取代电阻R,同时电流保持不变,对此时的电压进行读数。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得出:电压和电阻在保持电流不变的情况下成正比的关系。③在分析探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运用控制变量法:在进行该实验的时候仍然采用图1作为例子,并且选择与上述实验相同的实验器材。以电路图表为根据对实物进行连接,将开关断开,使此时的电阻值保持不变,在确定其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将开关合上,对此时的电压和电流进行读数。接下来对电路的电压进行调节,并且使电阻保持不变,将此时的电流数读出。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将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出: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小,电流就越大;电压越大,电流就会越小。

3.2 在动态电路难点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控制变量法

在图2的电路示意图中在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通过控制变量的问题解决方法,使I、R两者中的一个因素保持不变,只对另外一个因素进行变化。电流I在该电路中必然会出现变化,因此要立足于定值电阻R着手解决问题。电流I在电路中变大之后,保持R不变,这时候通过欧姆定律我们可以发现,R两端的电压UR就会出现变大的情况。在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情况下,UR会出现变大的情况,UC则会相应变小。在电学中该电路属于一个非常典型的电路,而且该题目衍生出了很多中考题目。学生在对该电路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感到非常的困难,因此在答题的时候具有较低的率[3]。学生在向左移动滑片的时候,很容易判断电流I在电路中的变化和电阻 Rc的变化,但是很难判断UR、UC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将正确的分析方法掌握住,这样就能够通过控制变量法将难点问题很好地解决掉。

4 结语

作为非常重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式,控制变量法在物理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很好地解决掉,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电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对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因此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