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心理与行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心理与行为论文: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与安全研究论文
本文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供热公司基层车间安全生产实际和员工现状,研究了供热企业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与安全供热的关系,提出了应对措施,为进一步加强供热车间的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概述
在传统的规范之上、技术之上的安全管理模式下,供热企业近年来花费了很大的资金和精力,改造和维修了大量非安全设备和工艺,制定修改了各种岗位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采纳了较为先进的HSE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加强了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企业的安全形势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有些供热车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安全隐患,不时会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供热企业发生的事故多种多样,但几乎都和员工(包括普通职工和基层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有关,在事故分析和总结时简单的“三违行为”“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等字眼掩盖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最终根源——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为什么员工会发生三违行为、为什么责任心不强、为什么有些事故会重复发生、为什么管理者监管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几乎很少有人深究。
这就需要我们安全管理人和基层车间队领导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认真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扩展安全管理的视野和深度,以提高供热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
二、研究员工心理行为特点的作用
人是有情感会思维并时刻具有心理活动的高级动物。人的语言、行动、情绪、思维方法等绝大多数是受其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影响的。而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又是受外界因素和自身的个性特点所左右。
由于供热公司基层车间员工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起,35岁以上员工居多,需要倒班作业,供热运行设备多属于特殊的压力锅炉和其他机械设备,输煤除渣环境较差,噪音大,污染较为严重,同时由于车间的管理模式、社会压力、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使得员工的非正常心理行为特点成为各种不安全隐患存在的最深根源。
分析研究员工心理行为特点有助于管理者在实际的供热生产中更加客观地运用管理手段和方式提高员工在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2.1、可以为供热生产工艺技术设计、设备选型、劳保防护用品的选用提供参考依据;
2.2、为创造安全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提供指导;
2.3、能够为公司HSE体系部门制定各岗位操作规范、事故应急预案、安全管理制度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公司HSE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2.4、可以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提供理论依据,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2.5、可以在分析事故时提供深层次的解释,进而找到预防事故的措施和方法;
2.6、可以为基层车间加强安全管理,杜绝员工“三违行为”和隐患排查治理提供有效方法和预防措施;
2.7、可以为日常生产的危害风险识别新增人为的因素,减少和降低主观人为的危害和风险。
三、供热员工心理行为特点的一些不良表现
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了解,结合供热生产设备环境,员工素质结构,员工心理行为特点有以下一些具体的不良表现:
3.1、疲劳:体力疲劳、心理疲劳、病态疲劳。员工由于高强度、长时间作业或休息不充分产生体力疲劳;由于婚姻、家庭、人际关系、工作、利益等原因产生心理疲劳;由于长期有病或有缺陷产生病态疲劳。有的司炉员工上夜班前没有休息好,疲劳瞌睡,对出现的设备安全隐患或故障视而不见,操作失误;有的员工婚姻失败,整天心事重重,工作心不在焉;有的女员工操心孩子学习吃饭问题;有的担心医院里的家人;有的自身临时不舒服或长期疾病得不到根治。疲劳容易使人精神恍惚,注意力分散,感觉没劲,工作中易出现不安全思维和行为。
3.2、情绪失控:喜、怒、哀、乐;缺乏理智,情绪容易失控,说话办事容易冲动。有的男员工为了一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争吵甚至冲动打人;有的急于下班或参加其他活动造成的心理焦躁情绪;有的管理人员呵斥谩骂造成员工工作中情绪波动。情绪失控可以使人心跳加速,思路混乱,注意力分散,容易违反规范,办事不计后果。
3.3、习惯心理: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有的员工观察炉膛火焰时脸正对着炉门;有的单位设备刷漆时经常搀兑汽油;有的员工揭井盖时不用工具直接用手;有的对脏乱差的生产现场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习惯心理强化了员工的习惯性违章,一旦形成很难纠正。
3.4、侥幸心理:由于偶尔行为没有被发现或没有造成后果。有时个别管理人员违章指挥侥幸没有发生事故;有时发生事故幸好自己没在现场;有的员工偶尔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没有被发现和处理。侥幸心理经过多次试验会演变为习惯心理和自信心理,使投机行为演变为习惯性违章,最终酿成苦果。
3.5、自信心理:逞强,认为自己干非本职工作不会出问题。有的非电工员工懂一点电气知识,认为自己有能力很自信的去启停一些电气设备,违章拆接电源线;有的无电气焊证的钳工私自动电气焊作业;有的非专业司机私开单位生产用车。过分自信的心理助长了个别员工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
3.6、省能心理: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较大的回报。有的气焊工在气焊作业时为了省事省劲将氧气和乙炔瓶放的很近,没有达到安全距离;有的车间除渣工图省事随意减少除灰除渣次数,造成除灰除渣系统堵塞或除灰除渣设备负荷加重拉断刮板或链条;有的电工图省事用铁丝代替保险丝。省能心理会逐点演变为习惯心理、侥幸心理、无所谓心理,致使员工责任心不强,偷懒,随时都会出现不安全行为。
3.7、逆反心理:因受挫折或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产生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因工作失误或其他原因受到批评或处罚,情绪低落,感觉工作没奔头,甚至发牢骚闹情绪,工作中不按要求去办;因个人矛盾,对某人产生反感,故意不服从工作安排或不配合工作;因对单位的岗位调整、工作分工、奖金分配、职务晋级等不满,造成心理失衡,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必然会引导人的思维和行为偏离规范,引起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8、攀比心理:与各种条件环境对比后,因落后而产生的心理障碍。有的倒班员工和正常班员工攀比,心理生产一种不平衡;有的员工和其他单位比,觉得自己的工资奖金少;有的员工觉得别人的岗位比自己的舒服轻松,争着要去。攀比心理加剧会产生心理失衡,进而形成逆反心理,阻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
3.9、依赖心理:缺乏工作主动性,过分依靠他人或组织。有些人在工作者不想承担责任,得过且过,家里的事永远高于工作上的事,工作要别人多操心;有的工作前危害风险识别,依赖车间管理人员分析班长讲,自己不去观察分析动脑子,甚至看到安全隐患不去反映、处理,属于不爱操心的一类;有的车间遇到生产困难不想办法协调解决依赖上级部门;有些司炉人工可以方便处理的问题非要钳工干。依赖心理致使发现的一些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防范和处理。
3.10、老好心理:事不关己,怕麻烦,怕得罪人。有的管理人员、班组长在生产过程中看到或发现其他员工违章或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去管不去说,害怕得罪人;有的安全员看到员工没按规定劳保着装视而不见,有的人明显违章避而不谈,不依照规定处罚;看到非本单位人员随意进出生产现场或车间不闻不问;出于好心帮助其他人违章作业。老好心理使安全管理处于失控状态,随时都会爆发不安全事故,有点助纣为虐。
3.11、无所谓心理:对重要性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员工认为烧锅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提不提高自身的安全技术水平无所谓;有的员工认为只要温度达标,煤炭能不能燃烧无所谓;有的员工碰到一些生产问题自己处理后,没有影响生产汇不汇报无所谓,为以后的不安全事故埋下隐患;有的员工怕影响自己的美观和换衣服麻烦认为干一些临时工作或小的工作时,穿不穿劳保用品无所谓。无所谓心理掩盖了安全的重要性,会使人判断失误,酿成大错。
3.11、判断失误:由于认识不够,措施不当,导致小事变大事。有的司炉工遇到突然停电时没有判断,盲目用事故补水泵定压,造成锅炉闸门水击断裂;有的员工发现行吊钢丝绳有一点断裂毛刺,没有及时更换造成行吊运行大故障;有的点炉前以为锅炉进出口闸门都是开的不去检查,结果运行后造成汽化。判断失误,措施自然失效。
3.13、心理素质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意志薄弱(胆子小,遇事发慌),关键时候技术要领技术规范掌握不全。有的职工看到领导在就紧张,会说的说不出来;有的遇到突发事故就发慌,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误操作;有的员工有恐高心理,站到锅炉顶上腿就打哆嗦;有的司机好胜心急喜欢开快车。心理素质不过关,掌握的技术就发挥不出来,仍然会出事。
四、员工心理行为特点与安全供热关系
供热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一般来说内因是主要的。员工是供热企业各岗位设备的具体操作者,他的工作态度、注意力、责任心、应急反应能力、技术运用等都受其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支配。心理活动失常就可能导致员工的语言、行动、情绪、思维失控,使其思想和行为偏离本岗位原有的安全规程和安全状态,员工的行为过失、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致使现场的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排除,甚至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而良好的心理活动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以为安全供热提供稳定的保障。所以说员工良好的心理行为特点是保障供热企业安全平稳运行的主观前提条件,安全供热离不开各岗位员工良好的心理行为特点;心理行为特点失控极易引起供热生产中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采取的措施
针对这种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心理行为特点,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来杜绝或减少不利于安全的心理行为特点的产生:
5.1、强化规章制度的约束力。用严格的岗位操作规范和安全管理制度约束员工的不良心理行为特点,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奖罚制度。
5.2、关注职工特点,及时解决实际问题。基层车间队的管理人员要注意观察员工平时在工作中的表现,分析他们在安全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特点。尤其要重点关照无视安全规程的“能”人、冒险蛮干的急性子人、烦事缠身的忧愁人、遇事凑合的懒惰人、毛手毛脚的粗心人、吊儿郎当的马虎人、喜欢依赖的懒人、技术不精的落后人、休息不好的疲惫人、初来乍到的新工人。对这些人要进行严格的安全培训和要求,促其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弥补不足,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安全意识。
5.3、选聘安全意识强,具有良好的心理行为特点、善于团结、组织的员工当班长,发挥班组长对其他员工安全行为的积极影响作用。努力提高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意志和自制力,增强沟通交流,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生产环境,使全体员工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行为特点。
5.4、继续落实HSE管理体系的执行,尤其是把非常实用的危害风险识别、应急预案等要素变成员工每天工作时的自觉和习惯性行为。定期让每个岗位的员工对其本岗位的危害和风险进行自我识别,单位汇总学习,并作为岗前培训和考核内容。建议基层班组在日常的班前危害风险识别时对非正常心理行为特点的员工进行危害风险识别,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5.5、根据员工心理行为特点,合理组织生产分工配合和工种岗位的安排。
5.6、积极倡导和组织员工开展健康活泼的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六、结论
作为供热车间安全生产的管理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心理学知识,善于观察和分析员工的心理行为特点,对症下药,努力提高安全管理的技巧和水平。随时掌握员工的愿望和动机,把安全管理由被动地事中、事后控制变为主动地事前分析、预测、控制,要使所有员工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应该这样”,“不这样不行”。才能使各种安全规章制度、措施方法行之有效,持续长久,才能真正实现安全、平稳、品质供热。
不妥之处,恭候共同探讨。
心理与行为论文:建筑理论行为与环境心理
论文关键词使用后评价建筑理论行为与环境心理
论文摘要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具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具有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近期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ECO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挑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新晨
2.现场踏勘与测量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挑选试验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挑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挑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挑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心理与行为论文:青少年网络行为调查与心理分析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及时期
一、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现状
(一)上网方式和场所问卷测查被试3个月内的上网情况,得到结论如下:智能手机和电脑成为当前青少年最主要的两种上网方式,并且这两种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远高于高中生。调查发现了高中和大学生的差异,对于没有安排计算机课程的高中生,更多会选择在家里或去网吧上网;而对于大学生来说,绝大多数的被试会选择在寝室上网,选择在学校机房上网的大多为大一新生。调查中发现了自己有电脑依旧去网吧上网的情况,我们对其进行了个案访谈,访谈结果告诉我们,碍于学校的网络有网速、时长等方面的限制,加之舍友作息习惯的关系,一些被试会选择去网吧上网,其中多数人“上网目的”则是网络游戏。
(二)上网目的和时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网络行为的目的也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按照被选择的人次比例由多到少排序,被试的上网目的依次是:休闲娱乐(52.19%)、网络交际(51.41%)、网络游戏(44.60%)、网络学习(38.69%)、网络交易(32.13%)、获取资讯(30.85%)和漫无目地的打发时间(21.08%)。其中,高中生上网目的更多是人际交往,获取资讯和达成交易的只占少数;休闲娱乐成了大学生上网的及时目的。青少年的上网时长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高中生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被试只占22.87%,而大学生中每天上网超过3小时的竟然超过一半,高达50.69%。这个结果刚好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互联网正越来越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网络依赖与影响认为网络可有可无的,大概只占被调查人数的十分之一,而认为网络相当重要和密不可分的高中生占53.37%、大学生占68.86%。显示青少年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且随着年级增长依赖程度也随之增长。网络可以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更多资源,但无形中也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发展。调查显示,认为网络有利于身心发展的青少年占48.81%,持相反意见的占39.33%;高中生和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认知差异,高中生倾向于“弊大于利”、大学生倾向于“利大于弊”。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个体的发展,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是趋向开明的。访谈发现,一些同学有过逃课/逃学上网的经历,不少同学都有长时间连续上网而导致身心疲惫的情况,显现网络行为的负面影响。
(四)网络交际与网恋对于高中生来说,网络交往更多是作为现实交往的延伸,其次才是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该结果与大学组相反。不过通过网络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组织或朋友,在高中组和大学组中都位居第三。大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不靠谱”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证明青少年对网络交往的接受程度随年龄增长提升。网恋作为网络交际中的特例,有23.60%的被试表示相信网恋,38.45%的被试表示不相信网恋,高中组和大学组相差不大;有13.90%的高中生承认自己有过网恋经历,而有相同经历的大学生则占到了22.47%的比例。数据和访谈结果还显示,部分对网恋持模糊态度的青少年也不排斥网恋。
(五)网购原因与趋势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参与过网购,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攀升。青少年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按被选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价格便宜、种类繁多、方便快捷和市场上不好买,而且高中组和大学组的结果比较一致。阻碍青少年网购的首要原因是他们担心商品的质量问题,其次是没有支付能力/条件。购买服装配饰(包含鞋袜箱包)的位居榜首,其次是电子产品和日常用品,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购买学习用品(最主要的是考研和考公务员的书籍)的居多;就性别而言,男生购买电子产品和学习用品居多,而女生购买服装配饰和食品零食居多;大二大三的学生网购行为明显多于其他年级。
(六)网络不良行为1.网络成瘾。我们选用Young确定的网络成瘾标准,网络成瘾检出率为14.61%,其中男生19.04%,女生10.32%;高中生10.31%,大学生16.26%。男生网络成瘾率要高于女生;大学生成瘾率高于高中生,大三成瘾率较高,大一成瘾率较低,高中生低。2.网络抄袭。有87.52%的青少年有过网络抄袭行为,高中生占78.92%,大学组占90.83%。甚至有答题软件只需用手机拍下题目,软件就会弹出答案,解题过程都清清楚楚,很多高中生屡试不爽。大学生的网络抄袭主要表现在论文写作中,超九成大学生有过网络抄袭。访谈发现,平时作业抄袭较多,毕业论文抄袭较慎重。3.不良信息。关于是否浏览过不健康网站,三分之一明确表示从来没有看过,选择偶尔看和经常看的达51.6%;部分选择“不想回答”。大学生“经常看”的达21.97%,其中男生多于女生。4.网络道德。大部分青少年具有较强网络道德感,19.6%认为在网络上无需遵守道德,大学组认为应该遵守的比例略低于高中组。31.59%认为网络是虚拟的,遵不遵守要视情况而定。被调查者中超半数表示曾在网上过不良或者虚假信息,个别人表示曾入侵过别人电脑,个别原因竟是好玩儿。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特征
(一)网络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手机功能的多样化和WIFI的普及,为青少年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提供了便利。网络本身的新奇性、丰富性和互动性使得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依赖。但是,很多青少年对于网络学习资源和平台并不是很熟悉,甚至高年级学生对学术资料的搜索局限于大众搜索引擎,对学术数据库的利用不够。
(二)娱乐和交际成为青少年主要的网络行为上网目的前三位是休闲娱乐(52.19%)、网络交际(51.41%)和网络游戏(44.60%)。按照占据时间的长短,耗时最长的网络行为依次是:听音乐、看小说、看动态(朋友圈、空间、微博等)、聊天、玩游戏和看电影。这种情况下,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管理娱乐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三)青少年存在一定的不良网络行为面对功能强大、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网络成瘾、网络抄袭、网络诈骗、网络道德迷失,甚至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不良网络行为。网络世界的恣意妄为,一方面是因为外部约束机制的弱化,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青少年内心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四)在具体表现上网络行为存在性别差异青少年网络成瘾男生远多于女生,而网络成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网络游戏成瘾,占51.3%,其他依次是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交易成瘾、信息收集成瘾和计算机技术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男生远多于女生,高年级高于低年级;网络交易成瘾女生远高于男生,“剁手党”中女生居多。
三、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心理探究
(一)休闲与减压需求紧张的学业与生活之余,通过网络享受休闲娱乐带来的轻松愉悦成了青少年摆脱枯燥与单调生活的重要方式。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触手可及的视听盛宴,各种小说、文章、音乐、电影、综艺节目缓解了学习压力、丰富了课余生活。
(二)人际与交往需求“约吗”成为近期热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往往受个体相貌、体态、资源、社会地位等制约,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匿名性、广泛性等特点可以轻松避开现实中的压力,QQ、微信、微博、贴吧、飞信等交友平台和软件充分满足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需要。过于偏爱网络交往又容易形成网络依赖,会给青少年心理健康乃至人身安全带来消极影响,近期因约见网友而“失联”甚至招致不幸的新闻不绝于耳。
(三)刺激与挑战需求青少年兴趣广泛、追求刺激、思想活跃、勇于挑战,他们对精神刺激的需求程度比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强烈。网络世界中的很多信息着实充满刺激与挑战,迎合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很多青少年就是带着这种追求刺激与挑战的心情走进网络的。部分网络游戏充满血腥和暴力,容易使青少年迷恋其中。
(四)求知与进取需求青少年对于新鲜信息和知识十分渴求,课堂上、课本里的陈旧知识早已跟不上他们对于求知的向往。网络上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共享性、便捷性成为青少年选择在网络上获取知识、汲取营养的重要原因。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迎合着青少年求知的心理需求,促使青少年成为网络大军一族。
(五)求廉与求便需求年轻人在参与网络交易的人数比例上占有优势,并且呈现出迅速攀升趋势。网购作为一种相对实惠的交易方式,深受青少年喜爱。每年“双十一”参与购物的网民占比达80%。网络选购的商品种类繁多,省时省力、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迎合了青少年追求高效率、快节奏、重时尚、追新奇的心理需求。
(六)猎奇与探险需求青少年生活在相对闭锁的狭小空间,网络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世界的平台,迎合了青少年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特征。网络让青少年更快捷地获取大量讯息。在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驱使下,不少青少年被诸如花边新闻、明星轶事、两性知识等信息吸引。
(七)需要与满足需求青少年平时从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信息、不能发泄的情绪,都可以在虚拟网络世界找到寄托。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网络就成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乐园。部分青少年把浏览色情网页等行为视为正常的私人活动,网络让青少年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四、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引导对策
(一)扬长避短,加强立体监测网络可以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实现和满足,俨然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思维活跃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家庭、学校、社会要在完善有效的网络行为监测和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建立青少年网络行为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密切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动向,及时弘扬正能力、稀释负能量。要加强网络用户管理,实行实名登记,对于一些重大事件要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降解网络双刃剑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立德树人,强化个人责任现实中,青少年的个体道德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共同维持,而网络中的道德规范和责任约束机制明显弱化,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不良网络行为出现,会趁机对他人或组织、政府进行不负责任的谩骂或虚假信息。要强化青少年的个人责任,促使青少年在“反正没人认识我”的虚拟空间也能做到理智和自我约束,充分调动青少年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形成健康的网络生态文化注入强大动力。
(三)育心为上,注重身心发展要结合信息网络教育的新特点,积极拓展网络教育途径,通过抢占微信、微博、短信、微电影、微文化等阵地,以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感召、团结青少年。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会低于总体水平,他们存在明显的自卑感、人际关系紧张敏感、活动力减弱等现象,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在行为上往往具有更多的强迫症状,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也比较明显。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强化对青少年的学习关注、发展关联、物质关怀、生活关心和心理关爱。
(四)强化认同,矫正角色定位青少年受网络空间虚拟隐匿等特性影响,网络中抛开各种局限和束缚,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活跃度进行各种角色扮演。虽然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是进入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账号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心理学称之为人格。哪怕是匿名或马甲,也都有与之对应的网络虚拟人格。要矫正青少年出现的自我角色认同的混乱,对青少年网络行为做到沟通见诚心、帮扶见热心、服务见贴心、解难见真心、落实见恒心,以避免身份迷失和无所适从。
五、小结与反思
青少年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网络普及率和活跃水平,其网络行为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和走向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最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侵蚀的群体。网络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青少年网络行为宜疏不宜堵,单纯的强制性与网络隔绝、限制上网时间等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经济与社会都面临转型的网络时代,青少年网络行为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所难免,我们应该本着理解与包容的态度,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与引导,通过关注青少年网络行为,及时关心青少年的思想,切实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作者:牛元帅马龙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处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心理与行为论文: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概述
1.1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他与其他的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就在于他更加强调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从心理学的人类意识层面进行问题的剖析。这种行为心理学的思考模式综合兼顾了人类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
1.2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
自古以来,园林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通过各类园林景观和构件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在园林设计时综合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如老年人希望园林能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遮阴与休憩设施的布置。而儿童则需要在园林中产生很多娱乐活动,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娱乐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的布置等。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指导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愉悦感。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障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障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2.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3.结语
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学能够更好地实现园林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并对人的行为带来一定的影响。各园林设计者应从园林景观的布局,园林的主要用途以及园林服务设施的设计等方面,来综合应用行为心理学知识,满足人们对园林的需求。
作者:周宏波 凌晓姝 单位:重庆市风景园林技工学校 重庆市动物园管理处
心理与行为论文:高中生心理行为与家庭教育关系
摘要:家庭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已经是心理学界的共识。在家庭系统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处的社会阶层等虽然也会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但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高中生的心理成长起着塑造作用。父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特点,从而避免高中生产生心理障碍。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家庭教养行为;相关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表现。高中生作为介乎于儿童与成年人间的特殊群体,其承受着众多的压力,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有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将会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高中生的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国内外的早期研究表明,存在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非常高。广州市于1995年对1000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危机的中学生高达53.2%。在1998年,时建朴调查发现,有28.4%的中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为冲动倾向、恐怖倾向以及对人焦虑等。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持高不下的趋势,形势较为严峻。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从1970s开始,国内外学者致力于从家庭系统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系统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系统外部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父母感受到的压力等;内部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特征、性别差异等。1.子女性别差异父母和孩子的性别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情况下,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较为严厉,限制较多;而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则对孩子较为仁慈,给予更多自由。2.父母差异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存在着差异。大量统计结果表明,父亲倾向于采用专制型或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母亲则更倾向于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3.独生与非独生差异独生与非独生差异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父母对于独生子女更多地采用溺爱型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于非独生子女则更多地采用放任型的教养方式。4.其他影响因素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城乡差异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现状分析
辛方兴等研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通过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两百多名高中生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父母双方都具有情感温暖理解组与其他组相对比,高中生的敌对、抑郁和偏执症状较少。父母双方都过分干涉组与其他组相对比,其焦虑、敌对和精神病因子症状都较为严重。父母双方都拒绝否认的,其躯体化、强迫和敌对症状较为严重。虽然这种统计模式制定时间较早,可能不能反映当今高中生的心理状况,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Maccoby对青少年攻击性与父母严厉惩罚相关性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到父母严厉惩罚、拒绝的青少年都具有敌对、逆反的心理;而被父母接受的青少年则具有健全稳定的心理状态,如兴趣广泛、乐于助人等。上述这些研究都说明父母教养方式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成长的各个阶段。
二、关于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建议
(一)提高对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度
在2007年的两会期间,就已经有众多人大代表和委员提出了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这个议题,他们已经意识到高中生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事实上,高中阶段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过渡阶段,高中生的身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个阶段,高中生迫切希望摆脱对父母的心理依赖,虽然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但仍然不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力仍然较差。再加上高中阶段繁重的学习负担以及高考升学的压力,这就使得高中生的心理矛盾冲突更加剧烈、承受的压力更大、烦恼更多。因此,高中生也就更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应提高对高中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关注度。
(二)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
父母应该辩证地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引导高中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如果父母能够更加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变化,对他们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那么他们就能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特点,表现得更加自信、热情、独立、坚强而有毅力。只要父母中有一方能够采取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高中生便能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若父母双方都没有正确地教养孩子,则可能会使其变敌对、抑郁、偏执。总之,只要父母双方协调好,若其中一方较为严厉或者过分干涉的,那么另一方就应适当地保护、理解孩子,从而达到一种均衡控制的教养方式,就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障碍。
三、结束语
父母作为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塑造和影响作用。因此,只有心理健康的父母,才能使孩子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中成长,从而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作为父母,不仅有养育孩子的义务,为孩子生活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更加自信,勇于面对挫折,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控制自己的情绪,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务必做到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尤其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父母仅仅在口头上的教育已经不起作用,只能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模式来引导高中生。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了不良教养方式对高中生产生的不良影响,使高中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效预防青年期发生的心理疾病。
心理与行为论文:试论探析从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商家营销策略
论文关键词:消费心理 消费特点 营销策略 网络营销
论文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人数众多,是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表现出明显的消费特点。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商家该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网罗这个群体,文章从这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大学生一进入大学之门,即意味着要远离家乡父母,消费大概在3000元每学期,一年也就是6000元了,(这还是南昌水平,别的省份可能更高)全国高校在校学生约有一千三百多万人,总的估算,约有七百八十亿了,可见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消费群体呀,难怪有些老太太常说,我就是在学校门口卖茶叶蛋也可以把自己养活。细心的人们一定发现,每个学校的外面总会有很多的商店,所面对的市场也就是学生。他们都是让学生供养的。很多的商家在竞争过程中,都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了,并争着到学校做广告。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多么的巨大,因而商家如何运用有效地营销策略来抢占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的。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上面说到,大学生每人每年平均消费6000元人民币,这些都是他们的自主消费,作为同一类人,他们在消费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即他们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呢?下面来具体探讨一下:
(一)独特性
大学生处于消费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渡时期,一方面表现得求新求异、富有好奇心,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于是在社会许多新颖玩意的吸引下,“试一试”的想法成了这种心理的源泉。因此他们往往走在了朝流的前列,同时又追求个性,喜欢做把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或是购买一些与众不同的物品,以求引人注意达到一种自我满足的效果。
(二)兴趣性
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是“追星族”,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他们便把生活费的一部分用在购置自己偶像的磁带或cd上,画报,娱乐报,还有一些专业杂志等和明星有关的东西。另外还有上网,其实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这样一笔开支,只是或多或少,据了解,有的学生一年上网的钱,都得花好几千元。总的来说,大学生容易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钱,主要消费对象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关。
(三)时尚性
有人说,大学校园是时尚的地方。他们总喜欢时尚消费,比如旅游、电脑、和手机消费,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特别是女生们的服饰,不要很多钱,但是搭配很现代、很时尚。她们在选购服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想花不是很多的钱,去购买那些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衣服,结果呢,实在是喜欢,一狠心,花一个不低的价格把它给买下来了,过后却难过好几天,成天叫着自己大出血,在选购其它东西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男孩子就有些区别了,他们一般是准备已久,根据手头情况去购买相对较品质次的品牌,也不会太计较已花掉的钱。由此可总结出两句话,男生少购买,大品牌,强出手;女生多出动,中品牌,软上手。
(四)从众性
不同的校园环境也会有不同的消费习惯,这跟校园内的氛围有关。如某人搞了一个发型,大家觉得不错,在理发的时候也就自然会想到那种效果。其他还包括穿着消费,运动消费等,都有一定的从众性,但也要注意各校的差异性。
(五)攀比性
身在周围都是同龄人的环境中,加之有不少学生的家境不错,特别容易出现攀比的风气。这便使许多人产生了“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的想法,别人去那家品质餐馆吃饭,我也就想去,再加上时下的某些时尚主题,促进了这种心理的形成,跟进了流行大军。明显的主要有,购买一些流行产品及吃喝玩乐方面,而这样的东西一般又比较花钱,但有的同学就把它当作一种身份的体现,愿花很大的代价来购买它。
(六)礼节性
在大学里,礼尚往来是很重要的消费力,今天你过生日,我得送礼给你,你请我吃饭。明天轮到我过生日或是有什么喜事,你又得大手笔的还我,还有的是一帮学生,某天某个人请大家吃饭,或是消费什么,隔几天另一个人觉得自己要还礼,又是一帮人出来消费,结果是一个接着一个,并不断地循环,这样极大地扩大了消费的量。
(七)盲目性
这种心理特点的形成是基于前面几种心理的,且从众性心理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受许多商家看准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而推出许多商品之类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消费的无的放失。比如:某歌星推出一张新专辑,某运动品牌有新的款式上市,不用很长时间,便会“你有我有全都有”。其实所买的商品是否实用,或是否有使用价值,在购买时学生不一定会去多考虑。“见好就买”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特征。
(八)冲动性
大学生消费也具有年轻人所共有的特点,即在购买物品时,有时候容易产生冲动购买,例如他们容易受广告促销的影响,明明本身就没打算过要购买这种产品,但当时推销员说得很好,或是看到广告很有吸引力,而突发其想地要购买,结果买后又后悔了。
(九)围绕女生性
男大学生的消费一大部分是用于交往,而更多的是用于和女生交往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在一起就特容易花钱,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一些酒吧、中档餐馆及一些公共消费的地方,绝大多数都是男女生共同消费,而且在这个时候,男生一般都不太在乎花多少钱,只要高兴就好,所以消费完以后,皆大欢喜。而同种性别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女生,可能会少于平时的消费量。
(十)无计划性
相信念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当代大学生是最会哭穷的,不管他是否很有钱,也许他一年的生活费在1万元,但还是总叫说没钱,每当到了月末,或是学期结束的时候,有的甚至在开学一半,就开始叫着没饭吃了。其实他们都是很有钱的人,一开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有很多钱,有些东西看起来也不是要很多钱,又好像很实用,结果见到好的东西就是想购买,后来打开钱包才发现,原来钱这么不经花。当意识到要节省的时候,钱也就快差不多了,以后就只能省吃俭用了。由于钱袋落差太大,他们也就开始大喊穷了,殊不知是当初自己用钱没计划好。这是许多有钱大学生们的一个通病。
二、商家营销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如此的巨大,而且,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特点也非常的鲜明。作为营销人员,该从哪些地方出发,具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商家获得较大的利益。本文认为主要通过以下几点:
1. 许多大学生特别注重个性的宣扬。总喜欢自己与别人与众不同,所以,生产厂家应该注意使自己的产品尽量新颖,有特点,能够区别不同的对象,并运用不同的方式,满足不同的对象。企业要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可以开展个性营销、定制营销和网络营销。大学生都会上网,而且电脑玩得很转,刚好为商家开展网络营销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而且网络营销也可以满足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个性化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的较大特点在于消费者主导。消费者将拥有比过去更大的选择自由,他们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满足品,不受地域限制。通过进入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消费者可获取更多的有关信息和其组合,使购物更显个性。以个人报纸为例,消费者可事先设定他们偏爱的栏目和版面,由此而获得一份依据其个性设计的报纸。这种个性消费的发展将促使企业重新考虑其营销战略,以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作为产品服务提供的出发点。其次,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遥感和遥控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将具备以较低成本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增强为个性营销奠定了基础。但要真正实现个性营销还必须解决庞大的促销费用问题。网络营销的出现则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途径。企业的各种销售信息在网络上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可以极低成本发送并能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庞大的促销费用因而得以节省。企业也可以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和要求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例如可通过电子邮件向消费者传送特定的信息或致以节日的问候。这样使得商家尽可能地满足大学生个性消费的需求。
(2)网络营销能满足大学生对购物方便性的需求。网络提供24小时服务,不存在节假日或营业时间限制。消费者可随时查询所需资料或购物。查询和购物过程需时极短,程序简便快捷。在一些选购品或有特殊性的商品购买中这种优势更为突出。例如书籍的购买,消费者不必遍寻各大书店,也不会因本地书店没进货而求之不得。这一特点使网上购物特别受那些需要大量信息进行决策的分析型消费者或以缩短购物时间为目标的消费者青睬。可为大学生购物节省时间和精力。
(3)网络营销能满足价格重视型消费者的需求。如前所述,网络营销能为企业节省巨额的促销和流通费用,使产品成本和价格降低成为可能。而消费者则可在全球范围内找寻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向生产者订货。与电视直销或多层次传销相比,消费者不必负担高昂的广告费用或传销员的多层销售提成,因而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购买。刚好满足了大学生对产品低价格的追求。 针对于大学生消费的兴趣性和时尚性,建议某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能和一些明星的东西混在一起,作为赠品也行,比如画报、歌碟等。另外,售销商还应在一些新出事物上大作宣传,做一些比较新鲜、活泼的校园促销活动。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有关校园靓丽生活广告,把它同时尚连接起来,引导一种时尚消费。这样的话,同样会吸引那些具有从众和攀比消费心理的人。 商家要注意利用好大学生消费的盲目性和冲动性购买行为。如何能使人们购买,关键是促销手段和行销方式,如何激发学生在及时时间里购买,这里大概有这几种情况:(1)广告说得很好,一听就想吃或是想用;(2)价格便宜,买一送一,或是送别的东西,让人感觉购买该种东西很划算;(3)有精神价值,比如一些纪念品,或是小玩意儿;(4)有挑战性,比如搞一些能考验智商的谜语或游戏。
4. 不管是产品生产厂家,还是服务业,只要是重点面向学生市场,都应特别注意女生的服务。产品或服务业不仅要多注意适合女生的口味,还要注意营造一种浪漫的气息和氛围,甚至可以考虑向女生提供免费服务,引来了女生,自然就会带来很多男生的光顾。 针对大学生用钱针计划的特点找准销售时机。大学生用钱一般很难有计划性,而且是越有钱,计划性就越差,作为商家在制订一些销售方略的时候,一定要看准时机,好在开学的那段时间,同学兜里都比较满,容易购买一些高价商品,而到后半学期,特别是快放学的那一个月,除一些比较便宜的食品外,其它商品促销活
动好停止。因为,学生已经没钱了,并且那个时候考试也快到了,他们一心想着学习了,没那么多精力去关注
这些商品。
三、结语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也是当前很多商家争向竞足的焦点。谁能利用更好的营销策略,尽可能较大限度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获得更多大学生的青睐,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成为较大的赢家。
心理与行为论文:留守中学生的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为了解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以及攻击行为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江西省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显示,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检出率较高;留守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存在年级、性别差异;留守中学生高、中、低攻击组在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攻击组的应对方式更消极,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应对方式;心理健康
一、前言
攻击行为是一种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行为侵犯他人,对他人的身体、心理产生伤害的不良行为。高攻击行为青少年会产生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生理障碍。
江西省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出外务工的情况,全省农村中学存在比例极高的留守学生,且留守学生中存在较多的攻击行为。了解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情况,以及他们遭受攻击侵犯后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与变化,有助于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攻击行为作出比较科学和的认识,继而对他们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江西省某农村中学初中一、二、三年级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了360名学生。调查问卷包括父母是否全部在外打工等背景问题。发放调查问卷360份,回收329份,回收率91.4%。剔除无效问卷13份,得有效问卷316份,有效率87.7%,符合研究要求。经过问卷整理,把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学生列为留守学生,其中留守学生256人,非留守学生60人。留守学生中,初一77人,初二94人,初三85人;男131人,女125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Buss 和Perry[1]编制的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该问卷是测量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经典问卷,国内众多研究者测量青少年攻击行为均采用此问卷。该问卷为李克特5点量表,共29个项目,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计分时以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同时计算,分数越高表示攻击性越强[2]。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3,四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9、0.77、0.80、0.75。
采用由肖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问卷共有62个项目,要求被试对每个项目作出是或否选择。如果选择是,则继续对项目后面的无效、比较有效、有效三个选项作出选择;如果选择否,则要求被试开始下一个项目的回答。问卷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六个维度[3]。
采用周步成[4]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该问卷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问卷包括100个项目,分别测量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八个因子,每个项目包括是和否两个选择,“是”记1分,“否”记0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三)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包进行所有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差异
对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攻击行为差异的分析见下页表1。全体留守学生的总攻击行为平均得分M=80.63,标准差SD=12.57,得分较高。在被调查的256名留守学生中,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检出率均较高,总攻击的检出率为35.2%,身体攻击的检出率为37.5%,言语攻击的检出率为55.7%,愤怒的检出率为22.1%,敌意的检出率为38.3%。非留守学生的总攻击及各维度得分均低于留守学生,在被调查的60名非留守学生中,总攻击的检出率为33.4%,身体攻击的检出率为34.7%,言语攻击的检出率为49.3%,愤怒的检出率为20.8%,敌意的检出率为35.2%,检出率也较高,但总体低于留守学生。无论留守学生还是非留守学生,言语攻击的检出率均较高,表明言语攻击是学生中的主要攻击表现形式。
以总攻击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留守与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总攻击的留守主效应显著(F=18.73,p
(二)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
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年级差异情况见表2。在留守学生中,年级越高,攻击行为得分也越高,以总攻击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攻击的年级效应显著(F=2.85,p
(三)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留守中学生攻击行为性别差异情况见表3。在留守学生中,男生的总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的愤怒、敌意得分高于男生。以总攻击及其各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总攻击的性别主效应显著(F=7.61,p
(四)留守中学生高、中、低攻击组应对方式的差异
依据留守中学生总攻击行为的得分,把总攻击得分在前三分之一的学生分为高攻击组,得分在中间三分之一的学生分为中攻击组,得分在后三分之一的学生分为低攻击行为组,高、中、低攻击组应对方式差异见表4。不同攻击行为得分的留守学生,其应对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与低、中攻击组学生相比,高攻击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消极,喜欢以攻击手段解决问题(F=13.20,p
(五)留守中学生高、中、低攻击组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
表5可知,高、中、低攻击组心理健康得分差异显著,高攻击组学生在心理健康8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中、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在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4个因子得分均超过8分;中、低攻击组在学习焦虑因子超过8分。
四、讨论
(一)留守学生攻击行为的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生攻击行为处于较高水平。无论留守与否,攻击行为检出率都较高。留守学生总攻击检出率达到35.2%,非留守学生总攻击检出率也高达33.4%。这说明攻击行为是校园高发行为。留守学生总攻击行为及各维度得分和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的总攻击、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与非留守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留守与否确实会影响到学生的攻击行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5]。与非留守学生相比,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往往缺乏安全感,更易使用攻击行为来间接地保护自己。教师、学校在处理留守学生的攻击问题时,应注意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此外,家长也要尽可能多与子女联系。
(二)留守学生攻击行为的年级、性别差异
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留守学生除了面对父母不在身边的问题,还要面临升学的压力。初三年级留守学生的总攻击、言语攻击以及敌意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二年级。可能是因为进入初三后,学习压力增大,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交流的对象,故而借助脏话、谩骂他人等言语攻击和敌意行为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初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初一、三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初二年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容易冲动,因而出现更多的肢体冲突等身体攻击行为。
留守学生中,男生的总攻击、身体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愤怒、敌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表明在攻击形式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明显的差异。男生喜欢通过身体攻击的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女生则喜欢通过愤怒、敌意等间接性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男生的言语攻击行为得分较女生高,但差异不显著。
(三)高、中、低攻击组留守中学生的应对方式差异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技巧,倾向于采取更消极、退避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他研究者的研究也表明,留守学生的应对方式更为消极[6]。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解决问题因子上,高攻击组学生的得分显著低于中、低攻击组。高攻击组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低攻击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消极,而求助因子得分显著低于中、低攻击组,表明高攻击组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是积极去寻求帮助,而是寻找借口,幻想通过逃避来解决问题,并且对自己的这些行为充满自责。
(四)高、中、低攻击组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
本次调查使用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在判断各因子得分时,3分以下为正常,8分以上表示存在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在本研究中,只有低攻击组在孤独倾向因子上的得分低于3分,高、中、低攻击组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3分,表明留守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均较低。王树明等[7]也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8个因子中,高、中、低攻击组在学习焦虑因子的得分均超过8分,表明留守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调查中也发现,留守学生普遍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改变留守生活。从高、中、低攻击组整体得分看,攻击行为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高攻击并不能缓解心理紧张情绪,也不能缓解父母不在身边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因而高攻击组在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较高。
五、结论
及时,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攻击行为均处于较高水平。除愤怒因子,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在攻击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不同年级留守学生在攻击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愤怒因子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留守学生的攻击行为表现形式不同,除言语攻击外,其他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第三,高、中、低攻击组留守学生在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低攻击组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注: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研究”( 14YB093)、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价值观研究”(14KJY36)的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学院,宜春,336000)
心理与行为论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平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正在悄然地“颠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秩序。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客户端,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消费者获得信息更加便捷,网络消费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从心理上和行为表现上相较于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消费 心理行为
一、引言
当前,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力。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数据资源的方式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及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消费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较于以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于市场发展走向和趋势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商家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消费心理的介绍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消费需要、具有动机、搜集信息、购买准备、挑选物品、使用商品和后续评价。消费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时间、消费地点、消费引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也可以做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讲,对于消费或者需要而言是消费者内部感受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产生消费欲望。而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讲,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进行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体的心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特征
(一)生理需求心理特征
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受到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和满足需求更加方便。移动互联网除了传统的声音视频和收发信息以及游戏方面之外,对人体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在逐步渗透,像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使用地图导航、天气预报、酒店住宿、美食团购、医疗预约、网上支付等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地改变。
(二)安全需求心理特征
当然,移动互联网并不是开放自由的平台,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构建体系。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PC客户端信息有的是作为共享信息的,是可以被检索查询的,但是手机客户端不用给他人了解和共享。同电脑相比,手机客户端更具有隐私性,像现在所实行的手机号码实名制验证,将手机信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标志,在很多银行或者支付系统中,通过手机信息识别成为重要的途径,手机信息传播相较于PC客户端更具有安全性能。
(三)情感需求心理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距离无限缩短,“近距离”地沟通交流,无疑为人们的情感联通架设了桥梁。在过去,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都能满足情感交流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可能性却已然“梦想成真”。在电脑PC客户端,即使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交流,只要不在电脑前,只要电脑关闭,就无法进行联通。而手机客户端却能改变这种情形,手机在手,就能及时交流感情,而且不用以往对于情感交流只局限于一对一的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信群发、发微博等实现一对多的沟通交流,扩大了人们情感沟通交流的空间和范围。
(四)尊重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中,社交网络的出现和丰富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人们沟通方式和传播信息的途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综合了移动网络、社交服务、手机客户端的优势资源。比如说,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一条美好祝愿的心情动态时,会有很多关注的朋友进行回复或者点赞,对回复的祝福信息会感觉到兴奋和激动,这种心理感受就是尊重需求。
(五)实现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通讯网络在网络上能够做到视频和声音的结合,并且对数码设备的支持也是PC电脑客户端所无法比拟的,像车载系统的运用,家电数码产品的组合,移动银行支付等。同时,手机客户端网络信息传输的方便,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投资理财、求职创业等活动要求,从而实现人们的梦想。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方式
当前,移动互联网在媒体的影响力中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及时媒体,“低头一族”的范围越来越广。有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5%的人每天要查看超过80次手机,超过30%的人没有手机或者没有使用手机会感到心慌和工作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有80%的人在起床做的及时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手机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人体功能的延伸,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更为方便快捷,让媒介“流动”、信息内容传播以及消费变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数据分析,我国用户每天接触媒体传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6小时,其中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网的时间达到150分钟,占比为42%,远远超过占比28%的电脑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和占比18%的收看电视用户的时间长度。而在其中的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的上网时间中,手机客户端用户以超过105分钟的优势成为最热门的移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以“狂风骤雨”般之势席卷而来,移动互联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也迅速发展。我国大约有超过40%的人主要通过手机进行上网活动,有调查表明,有70%的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而且,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对于购买和支付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营销成为广告发展的重点区域。有数据显示,在对广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上,有超过55%的用户相对传统的电视广告更加欢迎和支持移动互联网广告,而其中,有24%的用户认为移动互联网广告是十分有效的。这说明,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营销有良好的接受度,对于的广告内容和广告内涵认为是有一定价值和帮助的。从广告的形式来看,有近一半的用户会关注手机客户端中APP的广告内容,移动网站、搜索引擎以及视频影响力位居其后。移动广告对于用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力也正逐步扩大,移动互联网以45%的影响力超越电视成为仅次于PC互联网的第二大媒体,并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有80%的用户表示移动广告能够成为潜在的消费者,有60%的用户会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买或者调整计划。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作用和影响的进一步增加,移动营销中广告行业的竞争将是移动平台资源和创意的形式竞争,移动营销广告的受欢迎程度和受认可程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带来不同的消费心理状况。容易形成攀比,对购买的产品喜欢和他人进行对比。消费受到使用习惯作用和影响,往往会使用统一品牌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产品。由于消费者之间性格因素和个人偏好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好奇心作用的驱使,对很多新鲜事物、个性产品会季度追捧。消费者自身会有潜意识的安全心理性,对购买的产品往往会选择有影响力或者是知名品牌。在消费行为中,会有从众和情感的作用影响。
(一)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多样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受到民族习惯、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在消费心理上会产生多种“分歧”,有倾向于个人爱好但受制于收入水平,有倾向于生活习性但受制于情感因素等等。因此,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对于产品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消费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可以直接购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共同购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人们挑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能满足挑选,消费行为日趋多样化。
(二)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性化
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追求和彰显个性。受到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也呈现个性化,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比如说,人们可以用手机客户端在APP平台上对陶瓷产品进行“私人订制”,有举行婚礼的情侣们可以在平台上将想法和创意传与商家,进行私人个性化产品定制。
(三)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引导性
移动互联网消费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快捷以及资讯的同一性,对于很多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都会起到引导作用。比如说,在某汽车微信公共订阅号上,对该品牌汽车即将的近期型号予以展示,在订阅号上将该型号汽车的各项技术参数予以说明,很多消费者在心理上会受到引导,从而在消费行为上对该品牌型号汽车进行购买。
(四)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层次性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移动客户终端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从年龄上还是价位上,都体现出消费的层次性。像在包制品购物平台,男性更偏向于黑色和深色的公文包,而女性更偏向于亮色的小包。即使是在女性消费群体中,年轻女性更加偏好于小巧玲珑、造型新颖的挎包,中老年女性偏好于稳重和气质型的提包。
六、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要素和优势,在综合了传统互联网和其他媒介之后,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因此,要从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出发,深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把握市场趋势和走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心理与行为论文:基于心理与行为特点的“95后”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思考
摘要:军训是我国青年大学生履行服兵役义务的主要形式,也是加强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军训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军训工作的核心部分,是确保学生军训效果的关键。学生心理随环境等因素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对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本文结合“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变强压式为引导式的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95后”大学生;工作模式
一、引言
我国高校大学生军训主要以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并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对此都有相关规定[1]。大学生军训不仅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2]。高校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和军政素质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65%的学生对军训目的认识模糊;约43%的学生认为现阶段军训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吸引力;相比之下,有68%的军训工作一线工作教师也认为当前军训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紧密结合当前学生心理特点,工作模式相对陈旧,很难为军训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因此,研究适合于现阶段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对更好地开展军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95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
“95后”大学生成长在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生活条件优越的时期,加上独生子女政策,让这一代人天生成为家庭中心,吃苦耐劳的精神较为缺乏,因受社会转型等因素影响,他们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1.追求独立,抵触外在约束。“95后”大学生存在强烈的独立意识,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看问题视角,独立判断能力强。在军训中,由于组织纪律严明,各种命令较多,对学生的个人约束严且多,多数学生对于各种命令、约束存在抵触情绪,对维护组织纪律,强调统一协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严重的厌恶情绪,给军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讲求个性,喜欢新鲜事物。“95后”大学生是突出个性的一代,他们好奇心强,敢于尝试,表现自我毫不掩饰。因此,在军训中,一成不变的站军姿、走队列等重复的训练科目使学生感到厌烦。多方面的信息显示,当前军训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力相比十多年前,已大幅削弱。
3.突出自我,集体意识较淡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95后”大学生自我意识极强,行为做事突出自我,疏于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欠佳,集体意识淡薄。军训需要团队协作,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
4.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95后”大学生的独生子女地位使他们成为家庭的中心,在享受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长辈对他们的要求也是过分的满足,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缺乏相应的反应能力,承受能力差。而军训对当前的学生而言都是艰巨的任务,对每个人都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磨炼。
三、现阶段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军训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适应新环境、磨炼意志、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课程[3]。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学生军训效果的前提,当前我国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如下突出的问题:
1.内容相对传统,难以契合时代需求。“95后”大学生是在新时代的青年,思维方式比较活跃。面对世界发展新形势,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而在现阶段的军训中,爱国、历史、军训意义及目的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仅有内容,且形式多局限于讲座、开会等,缺乏吸引力,军事训练内容更为单一,大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2.沟通渠道单一,覆盖面有待提高。大学生军训由于参训人员多、周期短、辅导人员相对较少等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大幅度、广辐射、多元的教育方式,多采用小组交流等形式,通知自上而下、反馈较少,对于单个学生关注严重不足,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导致军训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
3.训练周期短,效果不能一以贯之。国内多数高校的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从军训动员开始的,在军训过程中发展,而随着军训结束戛然而止,这使得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周期短,若不采取措施加以巩固,军训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往往容易消失[4]。
4.思想政治队伍分身乏术,不足以顾及全局。当前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是带队辅导员以及主要学生干部,承训部队教官往往只负责军事训练,学生家长参与度非常低,甚至对学生进行消极引导。这使得在训练场上呈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白领域,严重影响军训效果。
四、基于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思考
针对“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结合当前高校军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现阶段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进行探索,力求解决当前高校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各学段军训工作,提升思想教育体系化和连贯性。我国在初中、高中、大学入学阶段均开展学生军训,然而三个阶段的军训工作缺乏统筹,军训的内容、形式基本重复。因此,应衔接好各学段军训工作,提升教育的体系化和连贯性,中学阶段以基本军事工作即队列、条令条例等为主,主要培养学生对军营生活的基本常识和纪律意识,而在大学阶段相应减少队列等基础部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增加现代化高科技军事知识的讲解,以实际案例等生动形式加强学生国防意识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辅以必要的军事体能训练。
2.寓教于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与传统的队列训练等相比,进行防灾、反恐、防暴等基本常识训练活动,既增强学生面对灾难的救生和自救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军事过程中,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对热点问题进行活动化,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通过评比,以形成精益求精的军人优良作风。
3.注重个性化教育,让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产生共鸣。对“95后”这样一个自我意识极强的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动深入到学生中,点面结合,有针对性地解决军训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应及时与学生交流思想,去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方法上,进一步尊重学生的自我存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传统的强压式向引导式转变。
4.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性,启发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其周期长,需要采取启发、疏导、讨论等方法进行。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意识到军训是使自己接触社会实践,锻炼成才的有效途径,但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引导学生克服自己的偏见和弱点,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按照军训编制,以营为单位,成立思想政治宣传小组,在各级均成立临时团支部,在连及以上成立临时党支部,自觉做好党团员思想教育工作。
5.加强思想引导,使学生军训精神“知行”合一。大学阶段军训工作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必要的体能训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对于国防建设要求主要是意识的提升,不需要像野战部队一样的体能要求。因此,在军训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努力拓展军训工作新阵地,强化思想引导,并冠以实际行动,培养思想坚定、政治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
6.注重军训成果巩固,以军训优良作风传播正能量。高校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智力资源,是未来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中坚力量[5]。因此,多措并举巩固军训成果对培育思想坚定、业务精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北京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党支部“1+1”共建活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平台,组织学生到部队、革命圣地或走访老军人等,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巩固学生在军训中的成果,将军训中养成的习惯,渗透到生活学习中去。
五、结束语
高校军训工作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客观要求[6]。高校作为军训工作的组织者,应积极把握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油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延续性与自主性强的军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发挥承训部队官兵、学生家长在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完善军训工作队伍的结构,将心理健康咨询师、党团工作教师纳入大学生军训工作队伍,努力形成军训过程中的全员育人格局。总之,大学生军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结合不同时期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高校育人工作者全员参与,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才能为军训整体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心理与行为论文: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团购心理及行为调查与分析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酒店经营业态,发展较晚,在1997年“锦江之星”的出现正式标志着中国经济型酒店的诞生,经济型酒店凭借安全、舒适、价格低等特点已赢得了众多消费者青睐。三亚经济型酒店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探讨消费者团购心理及其行为,为三亚经济型酒店发展团购营销活动,扩展业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调查目的
以三亚经济型酒店为基点,以团购消费者作为调硕韵螅在分析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团购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实地调查与分析,明确经济型酒店团购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方面,进而为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营销策略的建议及实施提供一定依据。
二、问卷设计
问卷的标题为《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的团购消费心理及行为调查》,共设置20个问题,首先,对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的消费者的性别、年龄阶段、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说明目标消费者群体的基本特征;其次,从参与酒店团购的周期、对团购信息的关注度、预定酒店的方式以及获取酒店团购信息的渠道等方面获取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消费者行为的基本数据;同时,从团购消费者对酒店团购的认同度、重视团购营销的内容、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心理价位以及消费者对酒店团购的总体体验方面调查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消费者心理及其感受。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了解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消费者的基本情况,有助于三亚经济型酒店进一步开辟团购营销渠道,取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三、调查的实施
本次调查通过对三亚经济型酒店的团购消费者进行实地派送问卷和网上通过问卷星派送问卷,在微博、人人、空间分享问卷星的链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发放问卷共165份,回收问卷153份,占92.7%,其中有效问卷为148份,有效率96.7%。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基本情况
从性别比例看,本研究的被调查对象女性占53%,男性占47%,女性较男性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比较喜欢来三亚度假旅游并青睐经济型酒店。
从年龄阶段上看,20-30岁的游客接近54%,30-40岁的游客占27%,说明三亚的游客选择经济型酒店的客群偏向青中年,他们可能在经济、身体素质方面优于其他年龄层,可以考虑开发关于经济型酒店的年轻化项目,以刺激三亚经济型酒店的旅游消费。
从学历方面看,高学历的人群为三亚经济型酒店的主要群体,大专及以上学历接近80%。从另一方面来看,说明高学历人群对旅游的需求更高;而小学文化程度的几乎没有,也有可能是调查者不想说明真实情况,该项调查上的真实度值得进一步考究。
从职业区别上看,B、D、F、G类人群比例较其他客群类大,分别是学生占17%,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占20%,自由职业者占17%,私营业主占20%(见图1)。说明三亚经济型酒店对这几类客群有一定吸引力。他们都有足够的休闲时间进行外出,本身不是高端客群,在消费时求实心理是主力,物美价廉的酒店是理想选择。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数也不在少数,因此,如何让消费者花经济型的价格享受到星级标准的酒店,这也是经济型酒店发展要考虑的,比如经济实惠的spa、海南特色水果免费品尝等经济型酒店配套项目。
(二)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团购行为调查分析
1.参与酒店团购的周期。调查发现,许多人大概是一个月参与一次酒店团购,占25%,半年以上参与一次的顾客占23%,一季度参与一次的消费者占20%,一周参与一次酒店团购的人则没有,说明酒店团购给人印象还不深刻,应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顾客。在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营销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应如何留住游客,让三亚有更多的回头客。拥有销售、媒体双重属性的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不能仅注重增加酒店的客房收益,还应注重提升酒店品牌知名度。在团购期间,酒店产品在进行大规模展示时,引发越来越多的关注,良好的服务,良好的口碑传播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手段。
2.对团购信息的关注度。被调查者中超过25%的人每个月内都会浏览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信息。但是也有35%的消费者是一个月以上才会浏览一次,说明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的吸引力还有待提升。从侧面也反映出离客源地较远、消费水平高、“宰客门”事件等都可能是制约着客群关注三亚经济型酒店的原因,消费者具有感知风险,不敢轻易尝试。
3.预定酒店的方式。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消费者(38%)都是优先考虑通过网络预定商、团购网站上搜索来进行预定,如携程、艺龙等网上预订服务;33%的消费者选择在团购网站上进行搜索;13%消费者是在酒店官网上进行预订;而通过旅行社预订、直接到酒店进行预订以及电话预订的传统方式则分别占3%,3%和7%。通过分析发现,网络以其方便、迅捷、交互等优势已经快速渗透到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与角落,三亚经济型酒店应该加强网络建设,加强与网络商的合作,以谋求业务的迅速拓展。
4.获取酒店团购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消费者了解酒店团购信息的渠道是专门的团购网站(如去哪儿、拉手网、糯米网、美团等),占70%;16%的消费者也会在聚合类的团购网站(如团800)进行酒店团购信息的搜索;而通过朋友推荐、邮件或短信、户外或电视广告以及报纸、杂志等传统渠道获取信息的均不足10%。同时,对于消费者经常浏览的团购网站也进行了进一步调查,有36%的人选择去哪儿网浏览信息,占比较大;22%的人选择美团网,21%的人选择拉手网,占比相差不大。三亚经济型酒店的目标市场顾客基本是网络上的常客,经济型酒店团购信息的渠道应侧重寻求与知名的专业团购网站进行合作。
(三)三亚经济型酒店消费者团购心理调查分析
1.对酒店团购的认同度。在此项目的调查中,40%的消费者选择“当有购买需求时,我会先去看看有没有团购活动”一项,如果当时没有团购活动,26%的消费者“会期待或者等待团购活动”,少部分(14%)的消费者“会选择其他渠道进行购买”。其中,20%的消费者即使没有购买计划,但是看到吸引人的团购活动也会参与。同时,如果发现酒店有团购活动,超过50%的人会用酒店团购取代原有的预定方式。可以看出,“团购”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购买方式,参与团购可以有效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在保障服务和质量的前提下,获得合理的低价格。经济型酒店团购营销可有效打开市场潜力,提高酒店销售利润。
2.消费者重视团购营销的内容。选择酒店团购看重的是什么?通过调查数据显示,选择酒店团购时,酒店产品的价格是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非常重视的一个因素,占35%;其次是酒店的品牌、团购网站的知名度,各占17%。说明消费者选择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实惠,顾客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入住舒适的酒店,满足了那些收入水平一般但又想感受高级酒店服务的消费者的需求;酒店的品牌是无形资产,包含着其所提供的服务产品的功能、质量、特色、文化等丰富的信息,在消费者心目中代表着服务形象和酒店形象;团购网站的知名度代表其团购能力、市场地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其的信任程度,也是消费者进行团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酒店团购产品的吸引力也很重要,例如赠送代金券、入住积分累计等,团购营销要求酒店从多种途径,创新地提高团购产品的吸引力。
3.消费者普遍接受的心理价位。酒店团购营销是走低折扣路线,价格低是必要的手段,相比较官方网站的报价具有的优势,这对消费者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调查显示,75%的消费者最能接受的理想的酒店团购房价是每晚100-300元之间,在折扣的选择上,有65.67%的消费者认为理想的团购折扣在3-5折之间。通过团购网站了解到,三亚解放路步行街店的7天连锁酒店,花127元就可以享受到原价277元的大床房,而当地这种类型的酒店的平均价格在200元以上。可以看出,团购网站上的价格非常有吸引力,为招徕消费者关注某些团购,价格会低于1折。
4.消费者对酒店团购的总体体验。调查显示,有67%的消费者对酒店表现持满意态度,有60%被调查者体验团购后会再次选择这家经济型酒店进行消费,接近50%的调查者愿意分享合适的经济型酒店团购信息,而36%的消费者则是几乎每次都会将酒店团购的信息推荐给亲朋好友。这个数据是可喜的,说明在消费者团购体验中,三亚经济型酒店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基本达到了顾客满意。
总体来看,三亚经济型酒店团购营销活动基本能达到预期效果,没有因为团购而有意降低产品、服务水平,消费者体验基本满意。但是,调查中也发现了导致部分消费者满意度下降的问题,例如,当想要预定酒店的时候,不一定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酒店团购产品;酒店团购的限制条款太多;担心网上支付的安全性等。三亚经济型酒店需要进一步认识团购营销的重要性,从消费者需求出发,积极与知名的团购网站寻求长期合作,并致力于酒店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1、三亚学院,2、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心理与行为论文: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教养行为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了解梅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教养行为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的924例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心理行为状况; 家庭教养行为
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儿童心理精神卫生问题越来越多[1]。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认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行为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如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解决,将会对儿童个体今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由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如果这一阶段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改善[2-3]。因此儿童心理行为健康问题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家庭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环境,父母作为儿童的主要抚养者,其教养行为在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本研究主要探讨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健康状况的关系,以期为科学有效的培养儿童健康心理行为及父母正确的养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3年10-12月在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随机选取10所幼儿园(每个幼儿园分别选择大、中、小班各1个)的1000名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不限性别;(2)年龄3~6周岁;(3)体格及神经发育正常。排除标准:精神病、智力低下等神经精神疾病家族史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者。
1.2 方法 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经过统一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儿童家长及幼儿教师共同完成。调查工具包括:(1)《幼儿心理卫生问题筛查问卷》:问卷涵盖学龄前儿童发育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3大维度,共计23个条目;每个条目采取“是”和“否”的两极回答。该量表在深圳市学龄前儿童中应用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5]。(2)《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该量表由53个条目组成,包括6个维度: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社会适应/自理、忽视/干涉/惩罚、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环境气氛。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模式5级评分制,每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家庭养育环境越好。该量表由何守森等[6]于2008年编制完成,是目前国内进行了标准化的6岁以前儿童家庭养育环境测评量表,并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3)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将患者全部数据信息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对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满足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教养行为因子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并计算相对危险度(OR)及其95%CI。以P
2 结果
2.1 不同基本情况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4%。924名学龄前儿童中,发现有心理行为问题者147例,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为15.9%。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见表1。
2.2 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关系 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总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现代生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心理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也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是环境、社会、家庭及教养等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儿童心理受地域、经济及文化等综合的影响,因此国内外有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报道及结论并不一致。本研究对梅州市10所幼儿园3~6岁学龄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家庭教养行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9%,独生子女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而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体重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独生子女除了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外,没有兄弟姐妹这层关系,因此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带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逆反任性及孤僻怯懦等心理问题。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受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只要学校和家庭在这方面形成共识,必定能有效保障和促进独生子女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7-9]。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对其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为了将子女培养成其心目中的理想状态而在子女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对子女实施相应的教养策略的过程。家庭教育行为对儿童行为起了示范和强化作用,儿童的行为问题反过来可能影响家庭功能,使父母及亲子间矛盾增加,引起父母的较量、紧张和情绪障碍,从而加重儿童的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父母应保持适当的亲近与距离来教导、养育子女,否则,长期的亲近和过分的溺爱,会阻碍孩子的成熟及独立。本研究结果显示无心理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家庭教养行为得分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儿童,即家庭养育环境越好的儿童越不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在家庭教养行为因素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发现,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关研究表明父母经常吵架、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行为异常相关[10-12]。另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就越低,反之,家庭成员之间越不融洽,相应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就越高[13-15]。
综上所述,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儿童行为问题较为突出;儿童家庭教养行为与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家庭教养行为中语言/认知信息、情感温暖/自我表达及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是影响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要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主动性,应针对家庭教育行为中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心理与行为论文: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探究
摘 要:在社会整体消费中,大学生的消费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也逐渐发生变化,消费行为与心理彼此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形成比较独特的一种群体性的消费特点。本文就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大学生是当前社会消费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是市场未来消费和潮流的主要引领者,作为比较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会有比较特殊的特征,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帮助大学生改正不正确、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促进大学生消费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1)情感消费
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个消费群体,他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但是在消费中却表现出时尚、新潮的消费特点,在消费过程中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他们不仅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还需要商品美观、能够满足心理上的愉悦感。大学生对外界事物的理性认识还不够,大多依靠感性认识,当外界事物对他们的情感产生一定影响时,他们就会跟着感觉做事。而且随着大学生独立性的逐渐增强,他们在消费时更多依靠直觉和情感,容易感情用事。
(2)形象消费
当前的大学生不再是只会学习的学生,他们追求时尚、感性、率性,在消费时容易出现冲动。在物质以及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大学生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而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以及人力资源的紧张,大学生们不得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形象魅力。
2.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1)盲目消费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愿在消费过程中听从家长的安排,开始要求自我选择,自己对消费性行为进行支配。大学阶段的学生十分愿意交朋友,聚餐、出游等活动都需要经济条件作为基础,并且这些资金都能够为自己的所支配,大部分大学生没有收入来源,就需要依靠家长的帮助,但是这种突然由自己进行金钱支配,很多学生由于没有计划会出现盲目消费不理性消费的情况。
(2)虚荣、攀比心理
大学生在满足了自身的物质以及心理需求后,需要获得尊重需求,他们所做的各种努力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尊重。在消费领域中,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求其实是一种炫耀的心理表现,而攀比心理是一种好胜心,在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追求时尚与流行。
(3)恋爱消费和超前消费
在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攀比心理和虚荣心理也是比较强的,大学生认为恋爱不仅是甜蜜浪漫的,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做基础的。而且当前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大学生中出现很多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现象。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念的途径
1.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主要是由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影响的,因此大学生应积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出科学的规划,消费计划要与自己的经济能力相符合,并且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过度消费的现象。大学生在消费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仅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出现盲目攀比、虚荣等消费心理,很多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容易受到自己的情感的影响,盲目做出消费的决定,因此应在大学生中提倡文明消费的行为,避免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2.学校要加强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教育
学校应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做好教育工作,邀请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对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指导。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对比和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个别指导,更好的了解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掌握及时手资料,并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同时,应将大学生的消费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作为长期的工作重点抓,教会学生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庭的负担,同时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合作,为学生寻求更多勤工俭学的工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情感和精神需求,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作风。
三、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主要力量,是整个社会未来消费的引领者,他们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将对消费市场产生一定的作用。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中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现象,应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重视程度,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
心理与行为论文: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关系的研究
当代大学生面对生活方式改变、愈来愈激烈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心理问题以及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问题也越来越让人忧虑。
一、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人的行为受其心理的支配。犯罪心理是一切犯罪的前提条件,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界定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概念,它可以描述为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异常等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的标准,在心理学界,心理问题是与正常人对比而言的。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拥有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常态,与众不同的、异于大多数人的心理与行为称之为异常。
(二)把“违法”与“犯罪”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原因有二,一从刑事法学的角度看,是违法与犯罪两种行为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但就行为人的心理而言,很多犯罪人的违法与犯罪心理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再者,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来看,一般的犯罪行为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规律,由违法行为演变为犯罪行为是多种犯罪的发展规律。
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相关性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意、偏执等方面。具体表现在:
及时,敌对的显著性高,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他人的敌视倾向。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学习的压力,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这是校园大学生暴力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的心理原因。
第二,大学生精神偏执,也反映出大学生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缺少沟通与协作精神等,因而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另外敌对的体验越发深刻,结果只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增加。
第三,人际关系敏感,也反映出大学生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从而增加了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是在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为突出。事实上缺少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会造成大学生封闭自我,恶性循环的结果,使大学生很难走出这个“怪圈”,很容易造成行为的异常。
(二)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
1.统计结果发现大学生犯罪主要以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为主。其中以抢劫、伤害、盗窃和杀人尤为突出。
大学生犯罪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质欲求的驱动、一念之差而犯罪。二是青春期体格健壮、血气方刚,为发泄过剩精力而犯罪,表现为很强的暴力性。
2.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相关性分析。相关是指两系列度量之间存在的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关于个人的欲求(心理)与违法行为之间的研究较多,其中“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有各种的欲求而且希望每一种欲求都能得到满足。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挫折心理,这种挫折心理的产生必然伴生相应的“攻击”行为。如果行为人把攻击的目标指向社会或他人,必然会伴生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健康的心态是导致自杀、自我挫败和违法犯罪等越轨行为发生的充分条件。个人前途与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等需求不能满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及其心理问题,最终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行为人的性格特质与其心理、犯罪行为问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些大学生自制力弱,容易受外界的引诱,也容易屈服于内心的私欲或懒散,面对当今这个复杂纷呈、充满诱惑的世界,容易出现迷茫、甚至误入歧途。
三、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与犯罪行为发生的对策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的各个部门积极参与配合,相互补充。
(一)社会方面――净化社会环境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端正舆论导向,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优良传统教育,使大学生素质得以提高,从而预防犯罪。
(二)学校方面――思想、法制教育
1.强化法制教育。学校要多组织在校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如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组织学生到监狱考察参观。同时,各大专院校应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常设心理咨询机构,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步入科学化轨道。通过教育和调适活动,使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冲突得以缓解和消除。
(三)家庭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努力协调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结构的完整。同时家长要提高素质,学会正确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要规范自身行为,更好地进行言传身教,使孩子从小懂得基本道德生存规则。对孩子的违法违纪现象,要多加教育、引导,使他们认识错误,更正错误,促进其健康成长。
心理与行为论文:几种典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人生性格塑造产生决定性作用,同时对周围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塑造儿童良好的心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过程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本文以儿童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剖析了孤独感、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及其相应教育对策,为类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字】儿童心理健康 孤独感 自卑心理 恐惧心理
一、引言
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儿童一生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儿童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不仅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儿童健康教育的主题。关注和研究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父母培养儿童的必备素养,也是儿童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为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儿童健康的心理,对其健康成长,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教师对儿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儿童因其社会经验不足,不可能产生心理问题,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小学生的心理负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资料表明[1],在我国约有20%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儿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面对社会现实,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典型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
(一)孤独感
孤独是一种消极的、弥漫性的心理状态。虽然一定程度的孤独体验对于人格的成长并不是消极的,但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会使儿童产生被遗弃感,并导致自尊心的下降、自信心缺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2]。
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有[3]:及时,师生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是学生基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情绪反映和行为表现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第二,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感。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第三,同伴关系与儿童孤独感。其是按“受欢迎儿童―一般型儿童―被忽视型儿童―被拒绝儿童”的顺序递增的,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第四,认知因素与儿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一定的影响,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是孤独感产生的原因之一。
对于儿童的孤独情绪的干预和辅导,需要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主要针对个体进行,重视认知改变、人格因素、归因方式、行为塑造,采用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的形式。同伴接纳水平低的儿童体验到更多孤独感,而且同伴地位一经确定是比较稳定的,不易改变,即使儿童有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改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同伴的正性强化,是不容易固定下来的,对于儿童孤独感的干预效果也不会明显,所以无论是作为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还是作为儿童孤独感干预过程中的强化因素,都应该同时对孤独感儿童所在团体进行干预,增强团体的接纳性,优化团体氛围[4]。
(二)自卑心理
自卑往往是非常消极的自我防御形式,会让人变得敏感、羞怯和自暴自弃等。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的不利,一个儿童如果内心被自卑心理填充,将会影响到他未来的身心发展和与人交流的能力[5]。
存在自卑心理儿童主要有以下表现[6]:郁郁寡欢、情绪低落;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往往在正式参赛时会临阵逃脱;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词汇贫乏等;常常贬低、妒嫉他人;怕羞过度,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三)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在儿童中是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恐惧情绪是短暂的、不过分的。而有些儿童会出现持续的、严重的恐惧反应,表现为适应行为异常和焦虑、紧张,这种状况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以主体来分,有个体恐惧心理和群体恐惧心理,如个别儿童怕兔子,而绝大多数儿童怕黑;从引起恐惧的事件来划分,最常见的有动物恐惧、社交恐惧、自身损伤恐惧、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恐惧,其中社交恐惧如儿童怕见陌生者,现象恐惧如儿童怕影子等;以恐惧症状的程度来划分,有怀疑、担心、害怕、恐惧、恐怖等不同阶段和程度的心理状态。
三、总结
本文从儿童典型的心理行为问题视角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孤独感、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三种典型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相应对策,为类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儿童心理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儿童的培养都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儿童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心理与行为论文: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
摘 要:体育锻炼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发育、改善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此外,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也间接影响到国家的教育质量。在体育锻炼中,行为变化和心理因素都会有阶段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深刻影响。通过对学校进行体育锻炼阶段变化调查,更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行为阶段变化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关键词:身体素质;体育锻炼;心理健康;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少年的课业压力显著增加,体育锻炼严重不足,这也引起了学校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对学生实施健康干预,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育锻炼前期认识阶段、准备阶段、行为展开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阐述了体育锻炼的阶段变化和心理因素对于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一、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思维发散、智力开发、培养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时期。体育锻炼作为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
1.促进学生身体发育
小学是学生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一些舞蹈等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往往从小培养。因为,小学时期的身体柔韧性、肺活量的指标都处在好的阶段,能够对骨骼、韧带等起到良好的拉伸作用。如果这一时期的体育锻炼得到增强,将对学生的骨骼生长、体型塑造、身体发育等产生促进作用。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好玩的时期,体育锻炼也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2.培养学生兴趣
小学是学生认知水平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兴趣养成也变得多样化,通过进行各种各样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体育项目,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喜欢田径等体育项目。学生如果对一种体育项目极其感兴趣,并且各方面也能达到进行该项体育锻炼的要求,就可以作为兴趣爱好长期坚持发展。国内有很多体育运动员就是在小学时期对某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3.缓解课业压力
我国教育水平近年来得到飞速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国际交流的机会增多。比如,英语已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技能,也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现在,不少家长在小学就把孩子送去培训班学习外语,学生在完成学校的课业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外语,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负担。学校的体育锻炼为学生释放这种学习压力起到了作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不必再想课本知识,运动使大脑皮层的紧张得到缓解,为更好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锻炼各阶段变化及心理
1.前期认知阶段
体育锻炼的前期认识阶段是每个小学生都有的阶段,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目前,我国有很多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低,在进行体育达标时往往不能达到标准,这与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少认知有关。小学生刚刚步入校园,对于体育器材缺少认识,但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学生对体育锻炼大致有所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抵触、害怕。
2.准备阶段
如果小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好处,就能顺利接受体育锻炼,并且对其产生兴趣,那就进入了体育锻炼的准备阶段。准备阶段要求小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前了解体育锻炼所需器材,比如:各类球拍、轮滑鞋、臂力器、腕力器等。了解它们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请老师进行演练;自身要处于适合进行运动的状态,为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热身;找到适合运动的场所,好场地宽阔,人员流动少。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体育锻炼。这一阶段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好奇、兴奋等积极的方面。
3.行为展开阶段
学生在做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准备以后,就可以试着开展体育运动,进入体育行为展开阶段。比如,进行羽毛球这项运动,学生可以先学习拿球拍的方法,再学习发球的技巧,是规则策略等。这一阶段是学生学习体育锻炼本领的重要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的有效开展是做好体育锻炼、提高体育锻炼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主动、热情、兴奋、快乐等。
三、以南方某小学为例对体育锻炼阶段变化进行分析
南方的教育水平在全国的教育总体水平中处于经验丰富地位,在体育教学发展和体育锻炼设施方面都比较先进。因此,对南方发达地区小学进行体育锻炼阶段性变化调查,可以大致反映出我国总体上小学体育锻炼阶段的变化情况。
本文通过对南方某小学的体育锻炼阶段变化情况进了简要分析,以此直观地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小学体育锻炼各个阶段学生的不同表现和心理变化。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以班为单位的调查,调查对象是老师和学生,调查结果出来后,制作反映阶段变化的表格,绘制频率走势图,根据体育锻炼频率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该小学的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还处于前期的意向阶段,18%的学生处于准备阶段,只有少部分处于行为展开阶段。心理变化也与各阶段体育锻炼的心理相一致。
此次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阶段变化调查,总体呈现前期意向人较多,行为展开阶段人少这一趋势。在这一趋势中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较大,年龄较大的学生和男生处于行为展开阶段较多,相反,年龄较小和女生大部分处于意向阶段。体育锻炼阶段性差异的变化,提醒了该学校和学生家长要加强对学生体育认知的引导,不断增强该学校学生体育锻炼的意志力。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行为,只有努力克服对于体育锻炼认知的误区,勇于尝试,才能更好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学习。对体育锻炼各个阶段行为变化的调查分析也只是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手段。所以,要真正做到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就要学校和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能够稳步提高。
心理与行为论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改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还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讨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在改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传统美德;学生心理;行为障碍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中华民族所固有的道德品质,它在学生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它的传递和发扬不仅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还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
1.热爱祖国、天下为公。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人们与生俱来的感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独立和统一奉献出来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身上充分的体现出来大公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国精神也越来越淡薄。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私自利的不良品质,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还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行为障碍,因此我们针对这些不良的倾向,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的贡献。
2.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勤劳奋斗、艰苦不屈的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前进的动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也开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因此在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学生做起,通过努力学习和不懈奋斗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事观。
3.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雨,但是从没有过放弃,都是依靠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细,这使得中华民族在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屈服。而作为当代学生,我们也要在学习或者生活的过程中,也要具有这样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诚实守信、严己宽人。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着。这种美德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在与人交往中,要真诚待人,互相信赖;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5.重视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我国早期教育中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可我们的部分学生文明素养较低,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人们就要针对这些行为,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加强自律,把自己的各种不良习惯限制在社会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学生。
二、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
1、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的定义和分类。所谓的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表现出现和自身年龄、文化以及道德素养不符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这不仅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还关系到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而目前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类别主要有:①注意力障碍;②依赖;③失败综合症;④情绪低迷;⑤自我心理。
2、在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中的作用。目前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容易受到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这就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就要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改善的新举措
1、在教学方式和在校时间的安排。心理和行为障碍学生往往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和控制冲动的能力,这是他们不适应学校生活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把以往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变为辩论法,注重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并且教师还要把生活融入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利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而降低其感官和心理上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行为改变技术策略。该策略的主要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动力学方法和再教育计划。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加注意自己的需要、愿望和恐惧。其中行为改变技术的主要手段表现在以下几点:
正强化:如果一种刺激是人们所喜好的,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那它就可以增加行为的出现率,这种刺激就叫做正强化物,而有目的地使用正强化物,以使行为的出现频率增加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就是正强化。
惩罚:行为者在一定情境或刺激下差生某一行为后,及时给予厌恶刺激或撤出正在享受的正强化物,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它主要包括从事厌恶活动、罚时出局、反应代价、谴责等具体方式。
塑造:指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种目标行为的区别强化的过程。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感染学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塑造的工程师,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学的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激励学生,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4、给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思考的空间。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按照教科书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计划,让其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来对其自身的发展进行思考,进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来改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5、开展网上授课进行辅助课堂教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仅靠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可以借助网络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站和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学、开拓思维领域,将各科学习交叉相融,有利于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不良的社会风气也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而学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未来,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所影响,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出现障碍。为此,我们在对学生的进行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到其中,从而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心理与行为论文:浅析幼儿心理及行为与运动的关系
【摘要】本文从幼儿认知发展、个性形成两个方面来阐述身体运动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1、身体运动对幼儿大脑功能的影响;2、运动能力和幼儿个性特征的关系;3、运动与智力的关系。希望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关键词】身体运动 幼儿心理 健康发展
一、关于身体运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越大,运动形式则越简单,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就愈低。这不但是加贺秀夫(1968年)、Singer.R.N.(1970年)等人的研究结果所证明,而且针对幼儿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年龄越小,则关联的程度就会越高;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心理的发展就会与身体和运动的发展渐行渐远,其间的关系则逐渐变得式微,当然,还是保持着积极的关联性。
(一)身体健康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身体健康,特别是正常健康的器官系统和神经系统,比如健全的中枢神经和心肺系统以及各种感觉器官的健全,是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依赖的基础。幼儿的身体健康,离不开积极适当的运动锻炼,特别是对心脏和呼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使心脏的功能得以提高、血液循环得以加速,大脑的供氧状况得到改善,等等,最终的功效是使神经大脑系统的效率改善,提高智力。
(二)关于身体运动与大脑发育状况的关系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是较高司令部,其中枢神经与延伸到身体各个部位器官、肌肉的神经末梢是相连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都是由大脑的指令通过神经来支配肌肉的活动实现的;与此同时,各部位及末梢肌肉的活动,也通过神经线反过来反馈给大脑和刺激中枢神经,以达到相互协调与促进的目的。作为人体各部位的肌肉,其活动都具有两种功能:1、促进肌肉组织功能的发达;2、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达完善。大量的研究试验证明,若幼儿经常动手活动,能使大脑皮层上的许多区域得到有效地的刺激和开发,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研究实验还证明,多让幼儿做爬行活动,也能促进智力的开发和协调运动发展。
(三)关于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活动的关系
身体、运动与智力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相关性,在幼儿身上可以得到明显的印证,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身体运动与智力还在一体尚未分化,区分不明显。年龄越大,其分化程度就越大,这也是提倡让婴幼儿多运动的原因,不但锻炼了身体,而且还开发了智力。身体运动和智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会渐渐由一体化开始分化。幼儿在两至三岁的阶段,其身体的动作与智力的联系仍然比较密切。
二、关于身体运动对幼儿个性形成的关系
(一)幼儿阶段自我概念的形成始于身体活动能力的影响
在婴幼儿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作为“动物性”的一面,也就是本能性。“自我”的萌芽期就是发轫于幼儿期,此时,个性开始形成,教育和生长的环境这是显得尤为重要,其经验体验和外界对其的评价及态度,都会对其思维和神经产生刺激,也将影响其形成什么样的自我概念和认知,也将引导着其今后个性的形成。幼儿在身体运动的参与过程中,其情绪体验一般会有比较激烈,当独立的完成某个动作或事情时,就会有成功的喜悦心情,自信心也会随之得到增强,久而久之,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就会慢慢养成。
(二)关于运动能力与个性特征的关系
曾经有日本专家就《幼儿的性格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过详细的研究。其研究步骤为:1、选择一群幼儿进行有关性格方面的测试;2、依据不同性格分成5个小组;3、每个小组分别进行5种运动能力的测验;4、然后分析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平衡性与柔软性,除了能力很低的极个别幼儿外,大都差别不大,同性格的关系不是很密切;但是,幼儿表现出的的肌耐力、爆发力和协调性等却与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精神方面的持久性与性格的关系也很密切,因为持久性需要意志的伴随。
此外,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力的强弱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也较密切。比如,从容自信与平衡能力就有关系;有些幼儿虽然反应较迟钝,但意志力很强,这样的孩子一般来说做任何事情都能坚持到底。这样的孩子虽然对于爆发力、敏捷性的动作表现较弱,但对于平衡及需耐力的运动往往表现出色;那些性格明朗、判断力较强、做事果断的孩子,往往就是喜欢运动的幼儿。
作为幼儿老师,肩负的责任很重,需要充分认识到幼儿行为和个性及运动发展之间的关系,设计选择不同类型的身体运动,来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孩子健康的人生夯实基础。
(三)关于如何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问题
无论对于成人还是幼儿来说,运动都能使人愉快、开朗、振奋。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更具活泼好动的特点,喜动不喜静。研究表明,恰当的运动量能起到刺激幼儿中枢神经,让其愉悦的心理体验;此外,运动还能转移幼儿的负面注意力,使其的不良情绪减少和得到发泄;还能帮助幼儿释放体内过剩的精力和消耗多余的能量,并且让其表现阳光和充满自信。
总之,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养成,与身体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无论是幼儿老师还是幼儿家长,必须重视幼儿的身体运动或活动,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设计和实施适合幼儿特点的运动,达到幼儿身体与心智性格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