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自卑心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卑心理论文:战胜自卑心理管理论文
有一位理科复读生当年高考成绩是512分,比上年高考成绩451分提高了61分。他在谈体会时说:“刚开始复读时,那落榜的一幕幕总是挥之不去,不论老师和家长怎么鼓劲,学习成绩也没有预想中的大幅度提高。但我还是挺住了,半年以后好像有点开窍似地一下子明白了,以后的进步便是几何形增长了……”
生活当中,许多复读生都经历过这种心理曲线。那么,复读生应该怎样战胜自卑与尴尬的心理,怎样树立起必胜的信心,重新向高考目标冲刺呢?
首先剖析复读生在高考中的失利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目标过高型
这类同学对自己的综合实力估计过高,致使志愿填报不当,高考成绩与期望值的差距过大,没能被理想的高校录取。
2.基础薄弱型
这类同学往往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偏科现象,造成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或者是在各个学科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漏洞,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或者是由于平时比较贪玩,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或者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思维不够灵活,接受知识迟钝,学习效果不佳等等。
3.考场失误型
这类同学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本人的心理素质不好,以及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导致在高考中出现严重的失误,造成与平时的学习成绩相比差距悬殊。
参加复读的同学,也具有一些优势:
一是复读生对学过的全部课程,不可能什么都不会,需要复习的任务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而不是全部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二是有以前的学习基础,重读时,会觉得从前感到有很大困难的知识点,现在学起来很容易。复习记忆一些概念和定义,总比新接触时省力得多,效果好,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是自己亲身经历过高考,再次参加不会有神秘感。并且,自己形成的考试经验,胜过别人的传教,可以使自己心情放松,增添考试成功的信心。
作为一名复读考生能否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很重要的。要认真面对现实,分析出自己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之所在,总结出自己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也要善于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复读时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复习方法,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来取得好的成绩。
复读生怎样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高考复习呢?
对于目标过高类型的同学,应坚信自己在一年的重读中,成绩绝大多数是会有所提高的,不会越学越下降。只要在报志愿时,考虑到自己在复读时成绩提高的幅度,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院校和专业,成功的把握是很大的。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在复读的过程中,踏踏实实地搞好复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树立起信心,在经过复读的努力之后,成绩的提高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对于高考失误的同学应在平时就加强考试心理的训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去的失败能为今天的成功奠定基础。要培养自信心,多想自己的优势,多想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但是不要骄傲,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从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要争取做到在考场上少失误、不失误,这样自己就一定能够取胜。
一些教过复读生的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1.大家普遍对复读时新的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慢慢地,遇到挫折或者预想的结果没有出现,便慌了,没劲了,觉得又没什么希望了。因此,对复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2.有许多复读生不太谦虚,表现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这种态度,实则最终决定了学的知识和去年一样浮,一答就错。必须有“重打鼓再开张”的想法,重新学习一切知识。3.复读这一事实使复读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父母亲友询问、同学来信鼓励也会心烦。要在心理上坦然面对,经受什么样的打扰都能应付自如。
自卑心理论文:自卑心理管理论文
有一位理科复读生当年高考成绩是512分,比上年高考成绩451分提高了61分。他在谈体会时说:“刚开始复读时,那落榜的一幕幕总是挥之不去,不论老师和家长怎么鼓劲,学习成绩也没有预想中的大幅度提高。但我还是挺住了,半年以后好像有点开窍似地一下子明白了,以后的进步便是几何形增长了……”
生活当中,许多复读生都经历过这种心理曲线。那么,复读生应该怎样战胜自卑与尴尬的心理,怎样树立起必胜的信心,重新向高考目标冲刺呢?
首先剖析复读生在高考中的失利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目标过高型
这类同学对自己的综合实力估计过高,致使志愿填报不当,高考成绩与期望值的差距过大,没能被理想的高校录取。
2.基础薄弱型
这类同学往往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偏科现象,造成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或者是在各个学科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知识漏洞,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或者是由于平时比较贪玩,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或者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思维不够灵活,接受知识迟钝,学习效果不佳等等。
3.考场失误型
这类同学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本人的心理素质不好,以及来自外界的心理压力过大,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导致在高考中出现严重的失误,造成与平时的学习成绩相比差距悬殊。
参加复读的同学,也具有一些优势:
一是复读生对学过的全部课程,不可能什么都不会,需要复习的任务是查缺补漏、巩固提高,而不是全部另起炉灶重新再来。
二是有以前的学习基础,重读时,会觉得从前感到有很大困难的知识点,现在学起来很容易。复习记忆一些概念和定义,总比新接触时省力得多,效果好,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是自己亲身经历过高考,再次参加不会有神秘感。并且,自己形成的考试经验,胜过别人的传教,可以使自己心情放松,增添考试成功的信心。
作为一名复读考生能否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是很重要的。要认真面对现实,分析出自己在高考中失利的原因,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之所在,总结出自己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也要善于了解自己有哪些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复读时的奋斗目标和学习计划,总结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复习方法,通过自己扎实的努力来取得好的成绩。
复读生怎样针对自己的特点进行高考复习呢?
对于目标过高类型的同学,应坚信自己在一年的重读中,成绩绝大多数是会有所提高的,不会越学越下降。只要在报志愿时,考虑到自己在复读时成绩提高的幅度,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院校和专业,成功的把握是很大的。
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只要在复读的过程中,踏踏实实地搞好复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树立起信心,在经过复读的努力之后,成绩的提高应该是比较明显的。
对于高考失误的同学应在平时就加强考试心理的训练,相信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弱点。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去的失败能为今天的成功奠定基础。要培养自信心,多想自己的优势,多想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但是不要骄傲,要尽可能地使自己从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要争取做到在考场上少失误、不失误,这样自己就一定能够取胜。
一些教过复读生的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1.大家普遍对复读时新的困难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慢慢地,遇到挫折或者预想的结果没有出现,便慌了,没劲了,觉得又没什么希望了。因此,对复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2.有许多复读生不太谦虚,表现在一听就懂一看就会。这种态度,实则最终决定了学的知识和去年一样浮,一答就错。必须有“重打鼓再开张”的想法,重新学习一切知识。3.复读这一事实使复读生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有时父母亲友询问、同学来信鼓励也会心烦。要在心理上坦然面对,经受什么样的打扰都能应付自如。
自卑心理论文:论简.爱自卑心理的源起及超越
摘 要: 简・爱的自卑起源于童年时期的弱小和无助,并逐渐发展为对门第、家庭、外貌的自卑。她利用维护个人的人格平等来获得心理补偿,走出自卑的困境,最终超越自卑。
关键词: 简・爱 自卑 超越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是自卑对于人生并不是一无用处的,阿德勒同样说:“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简・爱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凭借个人努力超越自卑,最终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简・爱的曲折的人生经历当然是个别的,并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她的自卑的形成,以及超越自卑的精神,对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学会如何正视自卑仍有不少借鉴意义。
1.简・爱自卑的源起
1.1悲惨的身世。
简・爱的父亲是个无财无势的牧师,母亲不顾亲友的反对,和简・爱的父亲结了婚。外祖父对她的违逆大为震怒,一气之下与她断绝父女关系,一分钱的遗产也没有留给她。简・爱的父母结婚一年后,父亲担任副牧师的那个辖区流行斑疹伤寒,在探访穷人时他染上了这种病,母亲也因此受到传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父母相继去世,只留下一个婴孩――那就是简・爱。幸好出生不久就成了孤儿的简・爱有一位顾念亲情的舅舅。他收留了她,待她如亲生女儿,而使她不至于流离失所,饿死街头。然而好景不长,不久舅舅因病去世。舅舅在弥留之际,要求妻子,也就是简・爱的舅母发誓,永远抚养简・爱。在被迫的情况下,舅母答应了,但她把这种无奈迁怒于简・爱身上。
1.2寄人篱下的生活环境。
简・爱自小寄人篱下,生活在孤独的“海洋”中,缺乏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爱护,既没有爱她的人,又没有值得她爱的人。在盖茨海德府,里德太太,也就是简・爱的舅母,不允许她的孩子和简・爱在一起。简・爱的表兄表姐也鄙视她,她还经常无缘无故受到表兄的虐待欺凌。有一次,简・爱遭到表兄约翰无缘无故的打骂,她不再像往日那样默默地忍受了,而是奋起反抗与表兄扭打起来,里德太太得知后,不问缘由就叫仆人把简・爱关进红房子里。这让简・爱感到:“我是一个异类,无论在脾气,能力或爱好上,都跟他们相反……对我这样一个跟他们中间哪个人都没法好好相处的人,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去关心爱护。”这次“红房子事件”给简・爱在心灵上造成严重创伤,致使十年以后,每当她遇到挫折,在红房子经受的揪心的痛苦总会出现。例如在她忍痛离开恋人罗切斯特先生时,童年红房子带给她的恐惧和痛苦再次萦绕心头,时间的流逝没能治愈这道伤痕,“我梦见自己躺在盖茨海德府的红房子里,夜漆黑一片,我心里怀着种种奇奇怪怪的恐惧。多年以前曾吓得我昏厥过去的那道亮光,又出现在我的眼前……”
1.3陌生的慈善学校。
初到洛伍德学校,简・爱本以为离开里德太太,离开舅母家,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去,源于孤独的自卑苗头也会随之消散。然而正如阿德勒所说:“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弱者自卑之感。”简・爱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自己习惯孤独,不觉孤独,其实孤独的暗流却在心中慢慢地流淌。孤独使她感到弱小无助,自卑的苗头也因此慢慢地蔓延,使她逐渐对孤独的感受特别灵敏,特别在意。长大以后的简・爱在坎坷的爱情和婚姻的道路上,也不时有孤独的感觉。例如当她与心上人罗切斯特的关系若即若离时,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失群的异乡孤鸟”。当发现罗切斯特已结婚的秘密后,简・爱自言自语地说:“那个一度曾是满腔热情、满怀希望的女人――差一点还当上新娘――如今又成了一个冷静、孤寂的姑娘。”
2.简・爱对自卑的超越
建立优越感从而获得心理补偿,是消解自卑的重要手段。阿德勒认为:“由于自卑总是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同时出现。”“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的目标,这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决定于他赋予生活的意义,而此种意义又不单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它建立在他的生活样式之中……”在不同的优越感目标的支配之下,就有不同的补偿动作。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积极的,把自卑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励人追求更大的成就,促使人格向积极的方面发展”,最终超越自卑。另一种是消极的,“使人专注于个人优越而导致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成为一个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的人”。前者如简・爱,在自卑所造成的压力催逼之下,以追求平等、自尊来缓解自卑所带来的紧张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的情操,值得敬佩的人。后者如理查三世,为了获得优越的体验,排解由自卑引起的紧张情绪,而不择手段争夺权势,自私自利,变成邪恶的化身――“人间撒旦”。
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简・爱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出自卑的阴影,求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2.1洛伍德学校――好学生、好孩子。
简・爱摆脱自卑困境,为此努力建立优越感获得心理补偿是从洛伍德学校开始的。她以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为目标,努力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争取得到别人的尊重,赢得别人的爱”。她所付出的汗水并没有白费,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后,名列全班及时名,受到米勒小姐和谭波儿小姐的夸奖,而且结交了不少的朋友,与同学和睦相处。由相貌平庸、门第卑微而产生的自卑促使她在学习和交友方面追求不一般的成绩作为补偿,以获得优越感。对于从小没有人关爱的简・爱来说,得到别人的赞许,拥有和善的朋友是她梦寐以求的。
2.2桑菲尔德――平等、独立、自尊。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认识加深,追求平等、独立、自尊的人格逐渐成为简・爱获得心理补偿的一种方式。这种追求平等、独立、自尊人格的行为,在爱情、婚姻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简・爱误以为桑菲尔德的主人罗切斯特将与一位贵族小姐结婚而又强留她时,气愤地说:“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地机器?……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像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在她与罗切斯特结婚前夕,当得知罗切斯特准备送给她大量珠宝首饰和漂亮的衣服时,她郑重地声明,结婚后,要继续做家庭教师以挣得膳宿费和添置衣服的钱,不需要罗切斯特给她什么,除了对她的尊重。简・爱想以此证明给别人看,即使她卑微、贫穷、丑陋,也一样能养活自己,也一样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从而使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利用平等的人格和经济的独立来获得心理补偿,摆脱自卑的困境。
2.3沼泽山庄――心灵自由。
当圣约翰出于工作和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向简・爱求婚时,简・爱断然拒绝了。她知道,圣约翰只把她当作一件有用的工具,对她的珍爱“犹如士兵珍爱一件好武器,仅此而已”。她没有因为隐藏于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迷失方向,沦为任人摆布的布娃娃,相反,自卑使她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清楚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一种心与心的交融爱情,而不是命令与服从的附属式爱情。
2.4芬丁庄园――爱的奉献。
一场大火,使往日傲慢独立“以自己力量而自豪”的罗切斯特,变成一个又瞎又残,依赖别人生活的人。然而简・爱并没有因此嫌弃他,而是真心真意地对这位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她说:“看到他(罗切斯特)那么旺盛的精神竟受制于肉体上的残弱,真让人伤心……这位坚毅的人那幅软弱无力的样子,却深深地触痛了我的心。”站在一个又瞎又残的弱者面前,一个健全的人确实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简・爱的自卑感也随之消散,但她没有因此而沉溺于这种优越感,去嘲笑、挖苦罗切斯特,凸显自己的优势,而是把这种优越感转化为对他的爱和怜悯,她甘愿当罗切斯特的向导和拐杖,一生一世照顾他。当罗切斯特自卑地认为自己已经不配做简・爱的丈夫时,她用爱抚安慰着他:“我现在更加爱你了,因为现在我可以对你真正有所帮助了。”简・爱作出了爱的奉献,其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识也得到体现和升华。
自卑心理论文:谈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困扰及解决途径
摘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有数据显示:自卑心理是较为突出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领导、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培养新时期合格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本文客观分析了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大学生产生的困扰,并提出了战胜自卑心理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成因 矫治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力度。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中,自卑心理是较为突出而且影响力较大的一种不健康心理。自卑心理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在个别情况下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领导、教师尤其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1.家庭因素。
这是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之后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生的来源不同,而每个家庭的状况也是千差万别,一些出生背景一般的大学生,因父母和经济地位较为普通,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容易在心理上觉得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比别人“逊色”,从而在学习、社会生活适应过程中产生“不如人”之感。在这种自卑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很难表现出开朗乐观、充满自信,相反会因为经常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不自觉中减少了与师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受到不正常地压抑,越发强化了这一不健康心理,以致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云南“马加爵”事件就是这一典型案例。
2.社会因素。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和文化形态特殊的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岿然要时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能够正确看待各类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但是,还有少部分大学生由于认知和行为上的一些偏差产生自我封闭的思想,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拒绝接受新的东西,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产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从而加剧了自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
3.个体因素。
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年幼时表现出过度悲伤、焦虑和畏惧情绪的儿童,步入成年,进入大学之后,巨大的学习压力可使他们比其他人更易沮丧和焦虑。心理问题会对学生考试、获得学历证明产生影响,这使他们无缘薪水高、福利好的工作。研究还显示,幼年时心理不健康者不仅将来的事业不如意,在日常生活中也面临重重困境。由于个体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大学学习和生活中,一些自感能力一般又无特长的大学生,就越发感到不如别人,经常处在羡慕和自责的叹息之中。这种自卑心理一经形成,便会发展到不敢表现自己、不能正视自己的程度。
4.挫折因素。
大学生处于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殊阶段,梦想与现实矛盾体验比较丰富,又还不够成熟,因此挫折感应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
(1)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如一位女大学生由于容貌不美使恋爱屡受挫折,产生种种异常行为。其实一个拥有人格魅力和内在气质的女孩同样能吸引许多男孩,即使不成为恋人,也能成为朋友,其实容颜总会苍老,内在魅力才能永恒。正如西方谚语所言:“Like yourselfand oth-ers will too.”
(2)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是指同时产生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机,但由于条件限制,二者不可兼得。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冲突,从而产生患得患失之感,感觉自己想要的最终都失去了,挫折感油然而生。
5.能力和期望的矛盾。
进人大学的学生大都是成绩较为优异,若大学生想成为佼佼者就必须付出双倍努力,但部分学生还沉浸在中学时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良好感觉中,从而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就会对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从而制订过高或无法达到的目标或计划。一旦目标无法实现,自己又未能清醒地认识到达一点,便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6.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大学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大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如同学、朋友、室友,以及各种学社、学生团体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善于与周围人保持良好关系,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真正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就会获得一种安全感;相反,如果人际关系不良,甚至与周围产生敌对情结,自己与周围环境分离,就会处于莫名的“不安”状态中,感到“无助”或“孤独”,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从而引起各种形式的挫折反应。
7.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习上的不适应常发生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由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学好课程,主要靠自觉性,会合理安排时间,独立进行学习。理科生有大量作业要完成,文科生有大量书藉需要阅览,医科类课程大多较为枯燥,均需熟记、掌握,这往往使刚入学的大学新生感到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没有好的学习方法,成绩便一落千丈,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极大的怀疑,便可能造成诸多挫折。
二、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治
1.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卑心理的危害,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即认知改变。
从认知上来说,首先要肯定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我存在固我有价值!”。个性特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每一种性格都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一种特质都是你自己所独有的。其次,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心理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防御。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会逐渐地疏远别人,从自我孤独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状况又会使别人对他形成不良的看法,更加远离和回避他,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他的自卑心理。要改变这些学生的自卑心理,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客观地分析自己,找出自己身上的优、缺点,做出比较正确的评价,在生活和学习上,以 及与人交往中扬长避短,相信自己,不断发挥、挖掘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2.引导其学会正确看待成败,不断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
(1)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实施一件事的过程中,心中默念“我可以,我一定能行!”。
(2)目标建立。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确立一个符合自己的清晰的目标,为完成目标一步步的行动,也是大学生建立自信、克服自卑的一个渠道,制订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应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目标越细致实际操作就越顺利。和自己作比较,不和别人作比较。当自己有进步的时候,及时鼓励自己,不要拿自己和别人比,永远都会存在比自己强的人。成功的时候,分析自己成功的原因,再接再励。如果失败,则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后逐步改进和完善。做行动的巨人,行动是自信的必要条件,没有行动获得的不是自信,而是自负。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是很多时候却是由于设定的期望值不当造成的。适当调整期望值,经过努力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再稍微提高目标,再经努力实现。每一次的成功都会带来喜悦、带来信心。这样,不断实现目标,不断增强自信,长此以往,自卑心理就能得到逐步克服乃至摆脱。
3.要求其明确奋斗目标,执著地去追求。
一个有远大目标和理想、生活充实的人决不会自卑。要教育、指导那些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自卑感的大学生树信心、立壮志,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优势获取成功,以成功战胜自卑。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开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又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轻视自己,甚至否定自己,放弃理想追求。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比如目前在各个高校实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各类挑战杯赛是锻炼大学生的良好课堂。只要积极参与,就会不断增强自卑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终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走出自卑的阴影和误区,从而健康地参与学习和社会活动,并最终成为一个发展的人,一个有益于家庭、社会的人。
4.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应考虑事情的积极方面,那么即使失败,我们也能从中获取应有的价值,比如说,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是不是说明自己没用,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呢?不是,考试除了能够评估自己的学习所得之外,还能帮助我们看清哪些知识是自己的盲点,以后我们需要做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复习。只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只强调考试的前一个功能,如果从后一个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该问题,那么考试失败则会教育我们如何去成功。
阿德勒,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博士学位。一生从事心理学研究,起初追随弗洛伊德,之后分道扬镳,创立了一个新的心理分析学派,即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派。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实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在于正确理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自卑感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迫使他采取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即使一个人没有勇气面对生活,但他仍然要设法摆脱自卑之感,不过这种人采取的方式不是设法克服障碍,而是用一种优越感来麻醉和欺骗自己。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克服自卑感,反而愈积愈多,因而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退却的举动。然而,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实际上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
大学生及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自卑”这种心理状况,注意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及时发现学生中有自卑情结的苗头,积极疏导和引导,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心理健全的人,以便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卑心理论文:幼师生自卑心理与赏识教育探究
摘 要: 本文作者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分析了幼师自卑的心理原因,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能对幼师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 幼师生 赏识教育 行为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越来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高中。以我的母校安阳市内黄一中为例,我是1996年上的高中,当时一届是六个教学班,一个班70个人。现在一届是20个教学班,一个班80个人。学生人数增加了三倍,现在上大学已不是什么难事。而幼师正处在一个被冷落的角落,幼师的生源数量在急剧下降,幼师生的程度差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从目前的调查来看,在幼师中专学校女生占绝大多数(97.4%)[1],她们一贯是不被老师关注、喜欢和表扬的,她们的学习、行为等各方面均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就造成了她们严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是心理群体不健康的表现之一。而处在群体学习、生活中的青年学生则属于高发群,其中,幼师生又是重灾区。[2]所以,加强对幼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自信心的培养,就显得很重要。针对目前幼师生的心理素质特点,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我认为,对幼师生自信心的培养首先要了解其自卑的心理原因,再结合赏识教育的有关理论来施以措施,以促使她们健康成长。
一、幼师生自卑的心理原因
1.初中时学习成绩不好,处在经常被批评的状态中。
来幼师上学的学生许多都是学习成绩差、上高中没有希望的。她们在学校经常被老师批评、责骂,在家里也经常被家长训斥。幼师生的受暗示性很强,长期的批评使她们在内心深处就自己看不起自己,所以面对新的环境她们没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而是继续逃避现实,得过且过,对学习不感兴趣,经常旷课、迟到。这又会使得师生关系不良,继续招来老师的惩罚,而惩罚又会造成她们深深的自责。
2.自身行为习惯不良,缺乏自制力。
幼师生程度差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而且表现在行为的方方面面。她们做事情没有耐心,没有恒心。她们觉得自己的基础差,所以有时也想好好学习,但一遇到困难就不想努力,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愿坚持到底。她们做事情拖拖拉拉、磨磨蹭蹭,自己从来就没有对自己负责过,作业不按时上交,做操迟到,打扫卫生不干净。总之,她们做任何事情都不是干净利落地马上做完,而是得过且过,能拖多长时间就拖多长时间。以作业为例,我教的心理健康课平时成绩是五十分,作业就占三十分,但是一个班总有十几个同学就不按时交作业,我催了数次他们都无动于衷。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使她们总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没有完成,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于是加重了自卑心理。她们的自制力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见别人玩,我也玩”“见别人旷课,我也旷课”“见别人谈恋爱,我也谈恋爱”,整天处在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荒废学业,自我麻木。
3.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其实幼师生自卑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切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初中时,考高中是她们的目标。但是,到了幼师她们一下子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很多同学觉得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减弱了很多。据我带的09级秋季班和10级春季班学生就“你的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40%的学生回答“好的工作”,40%的学生目标不明确,20%的学生是听爸妈或老师的意见。另据调查,幼师生学习勤奋程度同初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5%,差不多的占30%,有所下降的占40%,大大下降的占25%;学习积极主动的占15%,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33%,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40%,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12%,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二、利用赏识教育提高幼师生自信心的方法
1.确立奋斗目标,摆脱茫然。
幼儿师范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幼师被认为是没有多大前途的。其实不然,历史证明,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极为重要,俗语云:“三岁定终身”,虽说这有些偏颇,但却是很有道理的。幼儿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力量。主要以女性教育者为主,负责教育学龄前儿童也就是幼儿。幼儿教师主要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记得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学者,当人们问他:你的成功主要是受哪位老师的影响时,他说幼儿园的老师。可见幼儿时的教育可能会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同志在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重视学前教育”。所以,学幼师是很有前途的,是大有作为的。“1300名研究生应聘卖猪肉”事件的背后,透视出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幼师毕业生就业形势却一片大好。我校毕业生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所以幼师生应相信自己的选择,在入学之初就确立奋斗目标。而教师应懂得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赏识,真诚地相信她们能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读幼师没前途”的观念的误区。
2.相信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
从整体上看我们对学生的赏识不是太多,而是不足;对学习好的孩子赏识多,对学习差的孩子赏识太少。幼师生以前在家里、在学校经常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自信心已严重受挫,到了新的学校因行为不良受到老师的批评就更容易破罐子破摔。赏识教育是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3]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学生行为的消极影响,对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帮助她们找回自信。我以前带的0715班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常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我曾多次对她批评教育,但收效甚微,任课老师也都对她不满意。后来,在改选班长时很多同学都选她当班长,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的态度把班级交给了她。没想到自从她当了班长以后,班里各方面的情况好了很多,而她也不旷课了,学习成绩大有提高。照她的话说是老师看得起我,我当然要表现好点给老师看。每个人都有被赏识的渴望,是老师的信任帮助她找回了自信。我们要相信学生,相信她们有自己的优点,相信她们都能成才。
3.加强行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
学习的压力、成长的困惑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幼师生感到茫然,感到无所适从。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就会出现自我逃避、松散不羁的状态。她们出现了很多行为上的问题,如迟到、早退、旷课等。教师应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她们进行行为上的约束,让她们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如我校考试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书面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表现和作业。教师就可以利用平时成绩来控制约束学生的行为。谁旷课就按规定扣她的分数,这样做还是很有效果的。再者,班主任也可以利用德育积分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控制。但行为控制只是表面的做法,我们应注意了解学生行为不良的深层次原因。如我在心理健康课上就了解到一些学生行为不良是因为自我厌恶或家庭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我们要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她们多一点赏识和关注。赏识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通过赏识激发学生奋进的内在动力,唤起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一个人一旦有了奋进的动力,就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加强对自己的管理和约束。
总之,我们应对幼师生的自卑心理进行客观的分析,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自信心教育,强化学生的目标定位、责任意识。要多赏识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让她们在自信中找回自我。但任何事物都要有度,赏识教育也不例外。赏识并不意味着纵容,在适当的时候也要进行批评。一味表扬,会模糊孩子的认识,必要的批评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希望幼师生能在赏识教育中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升华。
自卑心理论文: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在学校里经常会发现一部分孩子在校表现突出,学习、生活、组织纪律等方面都能起带头作用,甚至有一部分人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维持纪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各方面表现的不积极,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遇事不愿意动脑筋,自甘落后。后一部分孩子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自卑心理是一个人的动机行为受到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它往往对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发生重大影响,甚至摧毁一个人的某一精神支柱。其消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呢?本文就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
孩子的自卑心理主要源于他们的内心世界。自卑是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表现为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他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产生了一些不正确的想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或是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不如别人,穿着打扮不如别人;或是有什么生理缺陷是“丑”的一面,所以便觉得低人一等,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产生自卑心理。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了解“真、善、美”、“假、恶、丑”的概念和标准;了解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弄清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格言的真正含义,让他们逐步了解自身的优势、潜能、价值,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有些孩子因为在家里父母的溺爱,使之显得唯我独尊;而到了学校之后,人与人之间就有了区别、比较,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为孩子的心理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优等生对差生,生理健全的孩子对生理有缺陷的学生,家境好的孩子对家境差的孩子自然有一种优越感,甚至看不起他,这就导致班级的两极分化。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班级中的一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使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在各项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参与其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欢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这就能逐渐增强他们的信心。教师、同学们每一句鼓励、关爱的话语,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友爱的动作,都能是他们在自卑的泥潭中看到一点火光、一丝希望,并逐步向着光明走去。
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是毫不奇怪的。自卑的核心是自惭形秽,总认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又是要求自强的表现,往往有比平常同学更的自尊心和更强的表现自我的欲望。当他们一旦在学习上或其它方面获得成功,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仅能激发你的自强信念,还能使你摆脱自卑的阴影,增强自信心,获得走向自强的启示。肯定比批评,惩罚更有作用,会引起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增强自尊心,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只要对他们“闪光点”给予恰到好处的表扬,他们会更自信会不断地进步。老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他们,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起成就感。
四、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
客观世界错综复杂,在实践中遭受失败和挫折是很难免的。挫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失败或”碰钉子”。 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难以克服时所出现的情绪状态。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一蹶不振。心理学把能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称谓”挫折容忍力”,通常称为”耐挫能力”或”抗受挫能力”。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遭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从积极方面讲,挫折并不可怕,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教训,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成为鞭策、激励发奋向上的动力。但如果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正确对待的方法,或者挫折过大而难以忍受,也可能使我们内心痛苦,更加自卑,甚至导致偏差,“挫折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是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对人的素质的规定和要求。
五、教会孩子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有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到的事物;“心虚”而又有戒心,有时回避老师的教育。针对这些特点,教师要有耐心和宽容的态度,采取正面引导,消除他们恐惧心理,疏通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架起感情上的桥梁,帮助他们从自卑沮丧心情中解脱出来。要达到这一点,教师要做到爱、亲、诱导四个字。“爱”是指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做到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亲”是指诚恳、亲切,平易近人,与他们交上朋友。使他们能说心理话,“诱导”是指摸准学生性格差异之处,讲究方法。因为学生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心情和表现也各有差别,集体,家庭和社会给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因此,在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根据差异而定。一般来说,爱是基础,亲是前提,诱导是方法,三个方面应融为一体。
总之,孩子要克服自卑心理,光靠学校和老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共同配合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孩子需要关爱,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尤其如此。我认为,只要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让孩子在温暖、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只要在他们的心灵中注入一缕阳光,给他们一点空间与时间,他们一定能茁壮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自卑心理论文: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我家孩子今年23岁了,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公司上班,工作认真负责。但是,他总觉得自己这方面不如同事,那方面也比不了同事。周末也不出去玩,待在家里不是上网就是看书。每天还唉声叹气。请问我家孩子不会有病了吧?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 ――着急的胡先生
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认为自己缺少某种别人具有的优势。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尤其在遇到失败或是挫折时尤为突出,但往往都比较短暂,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以后的有效正性刺激而淡化。而有的人却总是经常性地低估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等等方面,总是拿自己的弱点跟别人的长处比,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如别人,因而轻视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就是所谓的自卑心理。
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对自己不利或是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的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因此在社会生活中,自卑者往往苦于交际,他们往往不敢与人说话,不敢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总是低着头,说话时面红耳赤、磕磕巴巴,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等,所以表现在行为上则总是逃避别人,逃避社会,致使其越来越轻视自己,越来越感觉不如别人,越来越自卑。而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反馈信息则是失败的消极的,从而更加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建议
学会接纳自己,认可自己的不足,同时肯定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所长, 改变不良认知,即认为自己不行的错误认知。
有意识地在简单的工作或是社交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逐渐培养自信。
遇有压力等事情,事前做充分准备,做最坏的打算,预想自己即使弄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理性认识事情的后果,避免盲目扩大失败后果,从而无形中增加压力。做事不要过于追求,量力而行,不给自己施加更多无谓的压力。
学会自我放松,可以通过选择兴趣爱好,比如读书、散步等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从而在真正的社交中达到可以自我放松的效果。
将与别人的差距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相信行动远比思想更重要。更多地关注行动,不断地完善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
自卑心理论文:浅析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
【摘 要】自卑心理是人群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在高职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不但给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而且极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导致自信心与上进心的严重缺失,甚至给学习、学校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故对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现阶段高职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急需要解决与探究的首要问题。本文就自卑心理的危害及具体表现进行介绍,阐述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帮助学生改善自卑心理的办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危害;解决办法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高职学校中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因自身个性发展的特点具有差异,故自卑心理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有30%的学生认为自身没有价值,有40%的学生觉得自己比不上其他人,另有30%的学生在外貌外表与身体特征方面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1],这些数据证明,自卑心理是高职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而这种糟糕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及生活作风,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及综合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速度与效率[2]。所以,对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及缓解自卑情绪的措施,对于高职学生自身及高职院校而言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 自卑心理的危害及具体表现
自卑心理主要指,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内心产生一种蔑视自己、认为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比不过其他人的心理状态,也是一种消极及过度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3]。自卑心理本身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及延伸性,一旦个体的内心形成这种心理,会对本人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包含某次事件、某个个人,然后逐渐从心理状态转变为语言及具体的行为方式。自卑心理主要的表现有:一是,因自我否定促使的退缩感,表现特征为做任何事情都停滞不前,在其他人面前不敢抬头、不敢大声说话等;二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感,而故意装作一副自高自大、目中无人的姿态。自卑心理在高职学生身上具体的表现有:
1.1 行为方式停滞不前、自我压抑及自我表现缺失
这种自卑状态的学生因为缺少一定的自信,没有勇气与胆量去表现自我,习惯使用的口头禅或者话语为:“这件事情能成功吗”、“真的吗”,如在课堂发言、学校文娱活动及求职应聘方面较为被动与畏惧,不是主动抓住机会而是消极错过。
1.2 抵抗心理强、敏感及抵抗能力差
在自卑心理的群体中,存在着一部分内心极度自卑的学生,但是主要表现又为咄咄逼人、争强好胜或者得理不饶人等,同时嫉妒心极强,一旦看见别人在某些方面赶超自己,便会产生心理不舒服的感觉,容易和他人引发争论与争吵等。
1.3 意志力较差、做事不能坚持
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不太相信与肯定自身的行为、能力,比较害怕失败,即使才刚刚做一件事情,也会自己下定义为一定会输,然后放弃坚持及自己认输。所以这种自卑表现的学生经常优柔寡断,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失败,便会郁郁寡欢、悲伤难过等[4]。
1.4 学习欲望过强或者较弱
自卑心理的一部分学生会表现得学习欲望极其强烈,因他们的主观意识上认为自己任何外部条件与客观因素方面都比不过别人,只能通过学习来逐步弥补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从而改变自己的状况,故在学习方面表现得非常勤奋与努力,当取得优异成绩时,会充满十分的骄傲与自豪感,反之当没有取得满意效果时,一部分学生会丧失信心,缺少坚持的动力,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从而对于生活及学习持着消极的态度,随心所欲,不听取父母及他人的意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5]。
1.5 孤独内向、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
自卑心理的学生会出现自我贬低与压抑的情况,害怕他人轻视自己,故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在人际交往中消极被动,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与陌生人打交道,甚至不敢对喜欢的异性表达内心想法等。
总而言之,自卑心理会给人的身心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危害性极大,甚至会引发为抑郁症、自闭症等[6],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会给其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及社会交往方面带来极其恶劣的副作用,降低自身的价值感与自我认知,限制自我能力的展现与发挥,严重降低了吸引力与生活质量,不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
2 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
2.1 对于自身外部条件及生理素质的不满
一部分生理素质及外部条件较差的高职学生,可能没有高大挺拔的身材,没有美丽动人的外表,没有风流倜傥的体态[7],在初高中阶段,对于学习的投入力度大,所以还不太注意自身生理方面的缺陷,但是在进入大学后,自我意识的提高,便会特别在乎与重视自身的外部条件,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2 对于自身家庭出身及生活环境的不满
据统计,50%有自卑心理的学生,主要来自山区、农村或者经济落后的地区,与其他经济条件与家庭环境好的同学相比,这些学生可能穿衣不够时髦个性,或者是谈吐交流方面带有乡音,懂得的知识不多等,故消极的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十分差劲,产生自卑心理。
2.3 对于个人能力及某些特长的不满
及时,某些学生的个人特长缺乏。因大学生活及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各种各样,某些在文艺、体育、写作及主持等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受到其他人的羡慕与关注,而在这些方面没有天赋且学习成绩平淡的学生,便会产生一种技不如人的自卑感。第二,个人智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每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故高职学生的智力方面也并非一样,某些智力高的学生,花在学习方面的时间少却能收获到满意效果,反之某些相对来说智力较低的学生,即使刻苦努力也依然成绩不平,甚至是成绩不及格等,这类学生会羡慕其他同学的聪明,而对自身产生极大的厌恶与不满情绪,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2.4 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的不满
有少部分的学生怀揣着对大学的美好期望参加高考,但来到一所高职院校后发现心目中的大学与实际情况不同,反差较大,当朋友及亲属问起自己在哪一所学校学习时,会觉得自己格外丢脸[8]。
3 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具体方法
3.1 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思想意识,并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邀请心理专家来校指导等,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缓解自卑及不良情绪。主要内容有: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卑会给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其正视自己,促使其产生调节不良心态与克服自卑心理的想法意识。其次,要积极并主动为学生介绍如何缓解与克服自卑心理的途径,比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改变自我认知及自我调节等。,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意志及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活动,如一些意志力训练、受挫折训练及战胜自我训练等,以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变自我,克服自卑心理。
3.2 加强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及机会
每个人都有着特长与技能,只是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是没有展现的机会等,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任何价值。这就要求了高职院校应当大力开设一些内容及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力度,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发现自我特长并展示自我,以此来促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其逐步增强信心[9]。
3.3 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培养出身心方面发展的学生,首先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融入其中,以此促使学生逐渐走出压抑自我与自我封闭的封锁线。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等设备来营造团结和谐、互帮互助及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氛围中实现自我发展,再慢慢消除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一定的胆量与信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因高职学生处于身心生长及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的好坏与以后的工作及生活质量息息相关,随着个人自我认知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自我评价及监督的不停变化,加之受到家庭、生活及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极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本文主要对自卑心理的危害及具体表现作出介绍,针对高职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即对于自身外部条件及生理素质的不满、对于自身家庭出身及生活环境的不满、对于个人能力及某些特长的不满及对于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差距的不满,提出了帮助高职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具体方法,如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实践活动,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平台及机会;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通过上述做法,能够体现学校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体现育人为本的原则。
自卑心理论文:自卑心理引起的人际回避个案的分析
【摘 要】以一个个案为例分析高中学生因自卑而产生人际回避的原因,阐述辅导学生改变这种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转变家庭教育模式,重建社会支持系统,个体辅导巩固成果。从而克服了学生产生的自卑心理,融入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自卑 人际回避 认知行为疗法 意象 对话 反思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某些痛苦的体验很可能使他产生一种回避、抗拒的行为来自我保护。如果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没有学会新的方式来缓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不当启动很容易损坏其社会功能,那么其很容易不断陷入各种各样的烦恼中。处于成长时期的高中生,如果与人沟通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则很容易衍生各种负面情绪,并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选取了一名高中人际回避个案进行分析。
一、基本情况
小张,男,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在班级成绩一直排在末尾,性格较多疑、内向、人际敏感,喜欢独处。在交往方面的主要表现有:不合群,孤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感强,尽量避免与老师、同学接触,与班级同学基本上没有交往;上课时非常害怕与老师目光接触,怕被提问,课上被老师点名会紧张到心跳加速,冒冷汗,害怕同学看到自己脸红说不出话而会嘲笑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张的父母从他读小学起一直在外地打工,小学四年级后小张转学到父母所在地。父母经常很晚才回家,基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与孩子进行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初中时小张因为父母工作原因转学两次,在初中曾经长期遭受过校园冷暴力,且未得到妥善解决,经常请假不去学校。
二、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周的观察和了解,小张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和人际回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小张的人际关系不好,曾经因为同学在开学初的关于口音的玩笑而难以释怀,非常害怕自己被同学嘲笑和看不起。表现为在宿舍和教室都不会主动跟同学交流,从不主动问老师问题或者与老师交流,回到家后也基本不会与父母主动沟通,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2)在学校表现上的问题。很安静,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生活上基本独来独往,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或者是体育课都会主动回避跟人交往,活动课上教师曾想方设法帮助小张,但是小张非常排斥。学习成绩不理想,多门成绩不及格,也不愿就学习方面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这种心理属于由于自卑心理而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分析他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认知原因――认知偏差
小张处在支配型的原生家庭中,将父母的评价、同学们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我的评价,小张自我接纳程度较低,因此过分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和眼光,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并将其原因归结为父母未能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
2.家庭教育原因――缺乏支持
首先,个人安全感的缺失和自我认识的偏差。小张父母由于早些年在外地打工,小张处于留守儿童的状况,后来为了与父母团聚去其工作地读小学,因为是外地生且中途转学没能及时融入环境,内心对于校园有着一定程度的不良体验。家庭条件不好,虽然能理解父母打工不易,但不正确的消费观又使得小张经常会与周边同学进行攀比。家境的原因导致小张产生较严重的自卑心,觉得是父母难以提供给自己优越的物质环境,让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小张的童年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他性格、交往意识的形成期,他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爱护和支持。可是小张的父母并没有在小张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成长,既难以理解校园冷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又不清楚孩子所面临的环境。
其次,小张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属于支配型父母,由于工作和教育理念的原因,在对小张的教育上表现出了独断和粗暴,不能认识到校园冷暴力给小张带来的伤害,在孩子最需要有人支持和理解的时候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必要的支持,因此对父母产生了埋怨和回避心理。而这种性格又进一步阻碍他交往的需求,导致他很少主动与人沟通,语言能力发展不足,形成了恶性循环。
3.学校教育原因――群体冷漠
小张在一所封闭式寄宿制的普通高中学习,在高考的压力下,老师对学生学习抓得非常紧,而同学间也易形成以成绩论英雄的氛围,成绩排在班级末尾的小张因此感觉到周围同学看不起自己。
这种潜在的歧视和消极的自我暗示导致他启动自卑、自闭等心理防御机制,将自己排斥在群体之外,回避与同学交流。作为一个16岁的男生,向往有人能够理解帮助自己却又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没有得到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支持,负面的情绪和不合理的思维难以得到排解和宣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自我压抑和自我厌弃的过程。
三、辅导方案
(一)转变家庭教育模式
随后进行的家访中,与其父母共同讨论对小张的教育模式并进行一定的改变。基于小张目前的实际情况,建议其父母采用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的方式,调整与小张相处的模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小张的人格完善和性格培养上,关心其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
建议小张父母站在平等的角度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走进小张的内心世界,给小张提供有力的家庭支持,让小张能够在家庭中感受到理解和温暖,缓解孩子回避退缩的负面情绪。
(二)重建社会支持系统
因为社会支持系统而产生的问题只有回到系统内去解决,如果在学校不能得到良好的支持与互动,没有一个温暖和谐的班级氛围,小张回到学校后,产生的人际回避和敏感问题将很难解决。
首先,与小张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在得到班主任的支持下,积极动员班级同学主动接纳小张,帮助他融入集体。并通过得到宿舍同学的帮助,在宿舍内营造一个积极接纳的氛围。
其次,在班级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主动邀请、帮助小张参与其中,包括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活动课,让同学们能在课上有更多的互动,增进彼此了解,使班级形成一种和谐、互助、包容的氛围。
(三)个体辅导巩固成果
1.帮助小张重新认识自我重塑自信
认知自我、接纳自我的程度将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人际敏感度,小张对自我的认识依托于外界的评价而建立,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严重的偏差,单一价值观也使得小张对自己的自我认识偏低而又饱受虚荣心的困扰。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小张的习惯性思维,让小张能够逐渐从人际过度敏感中走出来。
自信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中提到的行为成就理论,以前的失败导致低的效能期望,可以帮助小张确定自己的目标,然后通过不断实现短期的小目标来帮助自己逐步建立自信。每一次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都争取给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励,逐步形成稳定的自信和自尊。
2.意向对话心理治疗
引导小张放松,进入想象,引导他描述,帮助小张建立新的积极的意向:如房子、树、昆虫、动物等,通过小张的意向描述,了解小张人格深层对自我的认知,探索心理的不同层面。通过建设性的意向,让小张从最初的自卑、自我封闭、敏感心理走出来,使心理能量的意向逐步走向自信,慢慢接纳自我,逐步摆脱故旧的思维模式,缓解个体焦虑,体验放松和顺其自然的感受,逐步打开心扉,最终接纳自我。
四、结果与思考
(一)结果
经过一个半月时间的心理辅导,小张的人际交往障碍和自卑心理有了改善。在学校里,人际回避情况得到了缓解,没有最初那么抗拒与人交往,尽管还是有回避人际的倾向,但是发抖等躯体症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和缓解。在父母的教育模式改变后,小张也逐渐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现在小张逐步接纳了自己,尝试放下了过去的包袱,脸上渐渐有了同龄人该有的生气和自信。
(二)思考和自省
1.这次辅导的目的基本达到最初设计的目标,更高一层的目标还需要长期的观察和家庭的配合。另一方面,高中生活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都有着许多的挑战和压力,小张在心理问题得到缓解的同时还需要通过个体的努力和适应来面对学业的压力。
2.教育公平除了让每个学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需要教育者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校园冷暴力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最可怕的是因此产生的一种冷漠的氛围,将严重影响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
3.从人格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于个体性格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童年经历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又往往使得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五、结语
每一个孩子最初都有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丢失了,有的受到了伤害。良好的心理状态源自健康而稳定的自尊心,没有这样的自尊心,那么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容易陷入恶性循环,而其实健康稳定的自尊心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孩童时期是否收到了持续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要改善一个人的自尊心,则需要很好的解决修复伤痛这个步骤。
在高中教学和咨询的日子,笔者感悟很深,通过这一次心理辅导的过程,不但为来访学生提供了帮助,自己也得到了成长。在这次咨询的过程中,笔者感受比较深的有三点:及时,咨询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共情能力,能够真正理解来访者的心情和所处的境遇;第二,意向对话心理治疗在高中可以运用的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钻研学习,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术;第三,孩子与原生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都可以从他们的原生家庭找到问题的源头。
(责编 卢建龙)
自卑心理论文:中职阶段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摘要:中职阶段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时间长了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如心理疾病和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表现。本文通过自卑心理的产生原因、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对于克服自卑心理找出一些办法,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中职阶段;自卑;自信建立
一、自卑心理的产生
1.作为群体的自卑心理。中职学生在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往往被认为是失败者,长久以来会出现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像叛逆、反抗、攻击性等,还会出现较多的打架、斗殴和上课捣乱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多的教师、家长会认为是学生品质差,缺乏道德。其实更主要的是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不稳定,对行为的后果考虑较少,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
2.作为个体的自卑心理。中职学生自卑的心理比较普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不如高中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他们对自己不能合理定位和认识。另外一些学生自卑心理的危害性就更大,表现出的就是反抗和攻击性,内心自卑心理严重,害怕有任何被别人看不起的情况,一旦有人提及或者触及到自己就会出现攻击性,造成严重的后果。
3.教师对于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控办法较少。就一线长期工作的教师来说,教学久了慢慢会有些麻木,更多地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育而较少考虑学生情况,且教育活动中方法较少,学生出现问题后教师不能正确归因,而是一味训斥和批评。这种做法一般会出现两种后果:一是学生因害怕而有所收敛,或强迫自己去改正。二是学生产生比较强的厌烦和逆反心理,这样会对进一步的教育活动造成不好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我校7个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287人。
2.访谈法。对班里一个经常接老师话茬、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了解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具体表现的情况。
访谈地点和状态。选取在试验教室进行,未选择办公室是为了真实了解学生,减少学生因老师谈话而造成的紧张心理,保障收集材料的客观性。
时间选择下午2节课以后,学生情绪状态比较放松,有利于双方的深入交流。
三、研究结果
统计:调查人数为287人,作为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我请其他班主任协助我将问卷发放到学生手中,填写完毕后请各班主任将问卷回收,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其中有些学生病假未到有些缺勤,回收的问卷还有部分填写不,为无效问卷。从问卷反映出的情况来看,证明了先前的假设,学生中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问题。自卑心理的表现不同,原因是多方面的。
访谈分析:通过从这个学生的情况分析能够发现,其内心有比较强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发生的原因和从小的环境有关,和家庭有关,与所受的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如小时候父亲工作忙,常年在外,自身受到的关注不够,处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环境中,比较其他的孩子因为受到父母的关爱较少,自身出现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在所受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长期处于老师的批评中,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形成自卑的心理。最终的表现是,通过他对老师的对抗,通过违反纪律引起同学的关注从而实现自己心理的满足,他所出现的这些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其自卑的心理。
四、自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1.自卑的表现。(1)消沉。学生自卑心理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消沉,具体表现是整天没精打采的,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什么都做不好,情绪低落,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不关心集体,不参加学校和班级的集体活动,在学校生活中避免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沟通。(2)麻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对其他的人和事充耳不闻,对自己的成绩和老师的批评呈一种无所谓的状态,有一些自闭,不愿与别人沟通,认为沟通有困难。(3)反抗。有些学生由于自卑心理会出现反抗的倾向,害怕老师提到自己,如有时老师让到讲台前讲话时会紧张出冷汗,抽搐,并且认为老师是和自己过不去,出现顶撞老师等表现,在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不够冷静时可能会认为学生有意出现的行为,其实是其自卑的心理在起作用。(4)攻击性。有些学生看起来比较内向,但是经常出现比较严重的打架事件,认真分析后发现这些学生的表现是不能容忍任何人提到或者有触及自己的言论,一旦出现会不计后果出现过激的行为,造成伤害事故和严重的影响。这些学生的心底比较自卑,越是自卑越是害怕别人提到任何自己的不好,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5)自虐倾向。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卑,感到自己改变生活或环境的能力比较弱小,只能够通过一些自虐的行为达到心理平衡,会使用烟头烫自己的手臂,还出现过用拳头打破教室玻璃鲜血淋淋的情况。挖掘这种行为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其自卑造成的心理失衡。
2.自卑产生的原因。(1)社会。①从社会的角度上,对中职学生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才去上中职校,中职校的学生一般都是初中里的差生。②近几年随着北京地区的高中越来越普及,以前很多上中专的学生都去读普高了,以前没有学校上的学生来到了中专校,学生素质的下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种认识对于中职学生造成的影响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好像迈入中专大门那24小时这种基调就确定了,来的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家庭。①对于自己孩子上中职校,很多家长不能理解和正确处理,抱怨学校差,学生素质不好,对自己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失望、愤怒,逐渐变得漠不关心,这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很大,让他们自然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产生自卑的心理。②另一方面,中职校相当一些学生家在远郊区县,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和城区的孩子和家里条件好的学生比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3)学校。①在进入中职校前,学生已经在小学和初中接受了9年的义务教育,在初中和小学,多数的中职学生都处于老师眼里的差生之列,长时间在老师的批评中渡过,在他们的头脑里就留下了自己是差学生的记忆,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自卑心理严重。②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中职校的情况有一些了解,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没有考入高中感到很失望,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很容易自卑。(4)自身。①有些学生身体有些缺点,比如身高、长相、身体残疾等。②有些心理方面曾经受到过一些创伤。③有些学生身上带有一些不良的习惯。④有些学生长期在逆境中成长,没有能够战胜逆境。⑤有的学生多数处于批评的环境中,造成了心理的阴影。
3.改变自卑状况方法。一个中心:建立自信心。改变自卑心理的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让他们能够轻松地面对学业和社会的挑战。
两个基本点:(1)环境。①班主任心理辅导。从做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说,班主任的方法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信任自己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其情况进行一些心理辅导,可以采取谈话,交给学生一些工作的方式表达对他的信任。同时,班主任是各种因素的协调者,要主动掌握教育的整个过程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②教师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卑心理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由于是在上课的过程中,这种方式更加自然,实施效果比较好。③家长赞赏。对于自卑的学生,家长的态度很重要,有些家长比较善于鼓励和赞赏孩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就会比较自信,而且比较于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但遗憾的是,有自卑心理学生的家长往往忽视这样做,这就需要班主任和家长有一定的沟通,争取家长的支持在平时更多地进行鼓励和赞扬,这对于学生建立信心有很大作用。④同学认同。自卑的学生往往很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缺少同龄人的认同感,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尽可能营造这样一种氛围,让其他同学认同和接受他,如教师在其完成所交给的一项工作后在班里进行表扬,增加其他学生的认同感,有助于建立信心。(2)成绩取得。①学习成绩提高。提高成绩是学生增强信心的根本方法,老师可以帮助他,并在有一定进步后及时评价,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坚持一段时间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能得到老师表扬,对于建立信心很有帮助。②提高道德成绩。目前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常用的做法是使用道德行为学分,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如:出勤、值日、好人好事等进行量化,从一段时间的情况来看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有作用的,可以针对行为学分的情况鼓励自卑的学生主动做值日和做好事,通过成绩的提高可以增强自信。③学生干部工作成绩。学生有自卑的心理并不代表他的工作能力差,可以通过让其完成一些班里的工作来培养信心,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成绩和好的工作表现及时强化,向正确的方向引导。④竞赛成绩。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挖掘他身上的优点,如有的学生体育有特长,有的学生善于唱歌或者画画,发掘出他的长处得到班里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表扬有利于信心的建立。
自卑心理论文: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分析与疏导矫治策略
摘 要:本文利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对一些认知和行为上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加以矫正,有一定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分析;矫治策略
一、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由于家庭因素使大学生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案例分析: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她开始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
矫正对策: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在学习、生活和与人交往中,学会开朗、乐观、大度,要充满自信,自觉不自觉地多与老师、同学交往。逐步增强独立生活、合作学习能力。
(二)由于自身因素在紧张学习竞争压力下产生过重心理负担
案例分析:我校一名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学习尖子,他经过高考拼杀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到大学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尽然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从此心事重重。
矫正对策:由于个人早期生活背景、阅历及成长道路的不同,大学生在生理发育、文化素养、智力、气质、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一些曾在中学只会埋头学习的大学生,看到别的同学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写会画,有的能说会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经常处在自责的叹息之中。这种自卑心理一经形成,便会发展到不敢表现自己的能力。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
(三)由于不适应新环境大学生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础较好,是有一定能力和特长的大学生,往往把期望值定得较高。进大学后进入大学后,很快觉着大学没什么意思。不但没有很好实现任务目标,还暴露了诸多的弱点。当他们感到自我设计的蓝图难以实现时,便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矫正对策:很多新大学生由于其涉世不深、认识问题偏颇和缺少自主学习能力,大学生活学习很被动,结果学习失去了中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某些有竞争性的活动,便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产生自卑的倾向。因此大学生应该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平时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
二、大学生自我矫治策略
(一)认识自卑心理的危害,学会客观的评价自己
从心理学分析,自卑实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只是这种“防御”是消极的。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形成后,对自己的能力评价很低,不敢大胆主动地去与别人交往。渐渐地会从疏远别人、自我孤独发展到自我封闭,与周围的人形成一道无形的高墙;这种情况又会使别人对你形成不良的看法,更为远离和回避你,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自卑心理。
(二)学会正确归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后要能够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虽然有时失败、挫折是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不可改变、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但有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设定的期望值不当DD很可能是过高造成的。适当的调整期望值,循序渐进。每一次成功会带来喜悦、信心,经过不断实现目标,不断增强自信,自卑心理就能得到逐步克服。
(三)塑造良好性格,积极增加心理暗示
人的自卑心理有时是来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自我暗示,自卑心理较强的学生多数伴随有性格内向、胆小、多疑、处事谨慎,这就需要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困难时增加夺取胜利的信心。大学生应该加强锻炼,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增加积极性心理暗示,将不利的性格特点转化为有利的特点,以增强心理优势。
(四)明确奋斗目标,执著追求,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
一个有远大目标和理想、生活充实的人决不会自卑。大学生要树雄心,立壮志,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优势获取成功,以成功战胜自卑。一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认识自己的长处,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存在的不足否定自己,放弃理想追求;二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长才干。这样就会不断增强他们自身的能力和自信,最终摆脱自卑心理的束缚,走出自卑的阴影和误区,健康地参与学习和社会生活。
自卑心理论文: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自卑的人通常都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自卑可以认为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是一种自我否认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对自己不认同的心理表现。而与自卑相对应的便是自信,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心理。通过这一点我提出教师通过心理暗示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及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卑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希望每位老师都能拿出长久的耐心以及饱满的态度去进行这项工作,我相信在广大老师的不断努力之下一定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一、教师通过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是各个方面的影响给学生造成的一种性格缺陷,教师在面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时一定要特别小心。自卑就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这会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教师的任务便是要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培养自信。教师可以通过不断的心理暗示在无形之中给学生树立自信,多让学生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简单的事情并在学生完成之后给学生一个肯定的回答,如“你一定行”等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原来我也可以的心理。在无形当中就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长久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自信。
二、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的习惯
自我调整是让人受益一生的好习惯,由于每天都要接触新的事物,教师不可能永远地跟在学生旁边,那么帮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的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我调整就是通过自我心理的变化给自己调节到状态并消除不良情绪,教师有的时候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调节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善意地理解以及正确地引导,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整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上文是我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是一项偌大的工程,不是我的一点想法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所有奋斗在一线的老师是都不懈地努力,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这不单单是学生受益,而教师也一定会有非凡的成就感,我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一定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快快乐乐、积极向上地成长,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
自卑心理论文:如何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摘 要】自卑心里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卑感严重的人,感到自己适应性差、无能、软弱,总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处处都不如别人,结果难免失败,渐渐形成自卑性格。作为教师,我要逐步引导沟通,使其拥有健康的心态,重新融入的整个集体之中。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单阐述了如何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卑;自信;原因;对策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的太低就是自卑。”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一部分学生在校表现突出,学习、生活、劳动、组织纪律等方面都能起带头作用,甚至有一部分人能够主动帮助老师维持纪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还有一部分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各方面表现的中规中矩,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成绩较差,遇事不愿意动脑筋,自甘落后。笔者分析,后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障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时,作为教师,我们要逐步引导沟通,使其拥有健康的心态,重新融入的整个集体之中。
一、剖析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自卑心理并非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比如,教师和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自己的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条件,自身先天缺陷,同学的挖苦讽刺……这些都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自卑。自卑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是无限放大自己的缺点或缺陷,却忽略了自己的优点。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往往会出现焦虑、失望等心态失衡的情绪,使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不仅危害自身健康,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明白: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其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充满自信,微笑面对生活。
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拾信心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异,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肯定会存在差异,这些都会导致学生不能认识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用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顾虑,重拾信心。我班有一男生,学习相当刻苦,但成绩却不理想,班内好多同学都笑他笨。这让他很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整天愁眉苦脸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平时耐心开导他外,还利用语文课堂对他进行心理引导。
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学完本课后受到的启发,学生纷纷举手,此时,我把目光投向了他。他在犹豫了一下后站起来慢慢说道:“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说完后,我带头给他鼓了掌,并意味深长地说道:“说的非常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们不能轻视自己,也不能轻易小看别人……”其他同学似有所悟,慢慢低下了头。后来,他不再因努力后成绩不够理想而愁眉苦脸了,依然在执着地坚持学习。从他的坚持中,我读到了他内心深处的自信。
(二)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唤起学生的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后就会对自己充满自信。
例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本剧演出,之后在班内评比。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带领下,根据组内各个同学的能力和特点自己进行分工,分工完毕后,学生都忙得不亦乐乎,准备演出。在准备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他们在为本组出力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放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让他们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三)利用教材中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很强,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名人的故事,让故事中的正面人物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讲述了美国盲聋女学者海伦・凯勒不向命运低头,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围绕“一个盲聋残疾人如何能取得巨大的成就”来展开讨论。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得出结论: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能不能对自己充满信心,能不能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此时,教师可因势导利教育学生: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我们相信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学生定能走出自卑的阴霾。
培尔辛说:“除了人格以外,人生较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善良的心态、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智去观察、分析、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提高,情操得到陶冶,引领学生走出自卑的阴霾,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谱写出人生精彩的篇章。
自卑心理论文:浅析南部山区高职生自卑心理
【摘要】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高职生的自卑表现为对自我能力评价偏低,认为自己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事事回避,处处退缩,缺乏自信,给高职生身心带来较大危害,采取适当对策调节自卑心理 是解决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生 自卑心理 人际关系障碍
近年,全区高职院校南部山区学生比例不断增大,大有成为高职院校主力军之趋势。在他们朴实无华、勤劳节俭、乖巧听话的背后,暴露出的自卑心理却日益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尤其对于新生来说更加明显,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惑,度过自卑心理时期,更快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是个重要课题。
一、南部山区高职生自卑的表现
1.怨天尤人。总是抱怨自己所得到的待遇不公正,恼火于自己总是遇上倒霉事。例如,许多新生来到学校后表现出对学校的不满,责怪家人的错误选择,哀叹高考的失利,实际上,这是在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用抱怨他人来掩饰自己,用责备他人来抬高自己。
2.悲观失望。对自己想干一番事情的能力感到失望,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是对自己感到“应该”完成,但却没有完成或怕完成的事忧心忡忡。本来信心满满想学好专业课以树立自己的形象,但对专业课程的畏惧和初次接触,总是感觉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子,急于求成却短期不见成效,逐渐产生了悲观失望、愁眉不展、垂头丧气的情绪,继而产生了转专业的念头。每年都有许多新生因为专业课学不好而转专业,给学校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3.谨小慎微。害怕惹是生非,害怕做错事受到批评,胆小怕事,总是限制自己的手脚,于是对自己所要办的事总是缩手缩脚,能少干就少干,即使干起来也很勉强。南部山区高职生乖巧听话,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吩咐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常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几年来,他们对学校周围的环境一无所知,生活轨迹单一,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对于城市的全貌更不敢彻底熟悉,生怕惹出什么乱子。由于缺乏对人、对事、对自己的正确评价,所以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过低地估计自己,对自己的缺陷或不足之处感到难堪,常有愧不如人之感,于是,做事拘谨小心,慎言谨行,决断时也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性
1.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
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从而打击了人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了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有的高职女生,由于脸上有红血丝,被同学戏称“高原红”,说话行事从不敢冲在同学面前,生怕别人用蔑视的眼光看他。自卑还会埋没和扼杀人才。许多人的失败,不是因为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
2.引发人际关系的障碍
一方面,自卑者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另外,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减缓自己的内心压力,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3.带来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扰
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弗如,总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踌躇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笼罩,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自卑心理的矫治
1、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评价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与他人比较时,也多半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
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经常挖掘自己的长处,多想想自己经过努力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尝试着放大优点,缩小缺点,帮助自己树立自信,激发自己的自信心。不要因为自己某些缺点的存在而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以偏概全,否定自己。
2、善于自我满足 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意志消沉,增强自卑感。因此,凡事不求“十全十美”,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生活、工作或学习,目标都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就容易达到目标,避免挫折的发生。而每次取得的成功体验,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是十分有利于恢复自信心的。
3、坦然面对挫折 加强心理平衡
自卑的人心理防御机制多数是不健全的,自我评价认知系统多数比较偏低。因此,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时候,容易怨天尤人,轻视自我。高职生要学会客观地分析环境与自身条件,正确认识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才可以找到心理平衡,才可以发现人生处处是机会。
虽然自卑心理表现各不一样,但要认识到高职生自卑心理会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危害。找到产生自卑心理的诸多因素。加强高职生的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有效引导高职生克服自卑心理。创造活泼生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个高职生都能健康成长,发展。
自卑心理论文: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自卑心理成因及影响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市场和机会趋于饱和,虽然政府每年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但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仍存在诸多问题。就业的自卑心理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就业;自卑;成功
一、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存在的缺陷。在这个“钱难赚,事难做”的社会,生存日益艰难,就更不要说去赚大钱了。在成功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变得举步维艰,寸步难行。上述这些应届的毕业生,当然渴望会找到稳定的工作,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刚“出道”的我们,“义不容辞”地就被置于不利的地位,处于弱势的地位。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就业形势和社会压力时,深切感到自身存在缺陷,这主要包括自身的状态和心理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使自己的内心难以承受,爆发了强烈的自卑感。这在我们探知未来的过程中,是必然会经历的。
(二)严峻就业形势衍生的后果。当然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时,把问题归咎于大学生也是不可以的。当今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在递增上涨,致使就业市场趋于饱和,所以就业机会并不是很多。大学生常年处在校园里,社会心理明显不够成熟,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挑战,他们都会很难应对。同时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不能正确做出选择,亦不能正确评估自己,在和竞争者比较中,总是看到自己的短处,找不到自己的优势,致使自己在就业压力下乱了阵脚,乱了方寸,自卑感油然而生。
(三)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刚刚步入社会,由于社会心理不够成熟,认知能力不够,造成大学生严重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大学生常年待在校园里,致使我们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风格,也没有独特的社会目标。因为没有想去追求优越感,同时每天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使大学生无法锻炼自己的才能和应付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的影响
(一)自卑是摧毁自信的祸首。结合大学生在就业时一系列的自卑表现,可知这种现象在我们之中还算比较普遍吧。据阿德勒理论,其实,自卑是把双刃剑,主要还是看大学生自己的处理方法。自卑情结,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压力,使我们置身于紧张的气氛之中,这会让我们十分痛苦,造成精神萎靡,士气低落的普遍现象。最主要的是,自卑情结会严重削弱我们的自信心。习惯性妥协,经常性不行。要知道,没有自信的人,不但会错失很多就业的机会,而且无形中还会降低了自己的能力。另外一种观点,就是缺乏社会兴趣,如果不能参与到合作之中,寻找正当的社会兴趣。加上能力不足,我们就不能很好地适应职场和社会。成功的人,不只是有超强的智力,而且还有强大的自信力,综合这些因素才能走向辉煌。
(二)自卑是走向成功的发动机。大学生群体,如不能正确克服自卑心理,会导致自卑情结恶化,逐渐摧毁个人自信,自毁成功的人生道路。阿德勒说,自卑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大学生自己的处世心态。成功人士,会把自卑看成自己必须战胜的敌人,必须克服的障碍。他们乐观地认为,会自卑是因为自己还不够,所以他们会积极寻找办法,追求的自我。在创造性自我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他们努力完善正确的生活风格,自卑成为了他们走在光明大道的垫脚石。
(三)自卑是对自我的限制。阿德勒理论提到,自卑情结会限制我们健康成长和发展,限制我们在求职时所要的工作。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卑,不要长时间受自卑感困扰。没有人会长期忍受自卑之苦,都会选择追求优越,获取充足的优越感。案例中,大学生群体太在意自卑感的存在,反而深受自卑感的毒害,越来越沮丧,越来越消沉。结果,自卑感限制了我们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累积,同时也限制了自己人脉的发展。长时间下来,这样的人或许会被自卑埋葬。过度的自卑,确实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坏的影响。
三、正确面对大学生就业自卑心理的有效路径
(一)积极自我补偿,正确适应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整体态势,致使大学生产生了心理恐慌,爆发了自卑情绪。大学生在就业时,之所以会屡屡碰壁,源于他们自己本身存在缺陷。这里,阿德勒说过:“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既然存在缺陷,我们就应想办法去补偿,弥补身上的缺陷,使自己真正变得强大。我们自身能力不行,就要学会锻炼自己,哪方面不足,就要下大决心去补偿哪方面。另外,更多地去实践,以使自己在就业时,能够获得优势。“在就业时,如果我们的确不适合那个工作,就应该学会放弃,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职业,扬长避短,消除自卑心理。
(二)正确塑造大学生的人格。阿德勒理论告诉大学生,以向上的心态选择目标和实现方式。个体千方百计地要克服自卑感而进行补偿,基于个体想要实现优越,获得优越感。达到优越所用的手段,即为生活风格我们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采取正确的行动方式对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活风格,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平常生活中,大学生群体应多多阅读书籍,多多参加技术能力培训,多多学习有关工作方面的心得,而且时刻注意锻炼身体,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并进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树立正确远大的社会目标,更多地和有志向的朋友交流,向他们学习,从而提升自己。大学生在就业时,不要因为工作不好而堕落下去,不管在哪里都要努力工作,时刻保持进取心,只要做得是对的,付出终会有回报!
(三)将自卑转化为发展的动力。阿德勒理论认为“人类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它们是人类之所以进步的原因。”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可以说辉煌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克服自卑,走向繁荣的历史。大学生有追求优越的需要,也有征服人生的需要。因此,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尤其是就业时,那只不过是我们人生迈出的一小步而已,不能屈服。我们自卑,是因为我们很无知;我们自卑,是因为我们很无能;我们自卑,是因为我们有缺陷。大学生,都是聪明的,有困难就要克服。人生的道路,需要拼搏进取,需要努力奋斗,爱拼才会赢!当然,我们也要排除狂妄的优越感,要实事求是,依自己能力而选择行动。不要自卑,更不用感到畏惧和害怕,只要我们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努力就业问题终将会得到解决。(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自卑心理论文: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分析
【摘 要】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他们再次走向犯罪的深渊。在这其中心理因素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卑心理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影响越来越突出。文章分析了社区矫正对象的自卑心理表现以及影响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的多方面因素,从而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卑心理的研究带来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矫正;自卑心理;表现;原因
社区矫正是“矫正社会工作社区化处置”简称,青少年社区矫正是指对被宣告缓刑、被判处管制、被剥夺政治权利、被裁定假释,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青少年犯,放在社区内,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由司法部专门负责,并在社会民间团体及一些志愿者的配合下,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顺利完成再社会化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青少年社区矫正充分体现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再预防的刑事政策,也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一、自卑心理的概念
自卑的人往往自尊心都很强,当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同时自尊心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自卑心理。心理学中,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同时否定自己的能力,不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时就会出现明显的自卑心理,他们总是把自己想象成社会的弱者,尤其是当他们与别人交往时,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卑,觉得别人在有意针对自己,严重的会采取不理智的方式报复。
二、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卑可以成为一个人奋进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成功的绊脚石。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在社区,既可以和普通公民一样过正常生活,有与普通大众一样的社会心理。但在身份上,他们又是罪犯,其自由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又有与监狱服刑罪犯相似的自卑心理。应紧密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去分析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社区矫正对象,他们有不同的自卑心理表现。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自卑心理主要的表现在于对自己的品质、能力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敏感,失衡,失落,情绪化等。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敏感
对人对事过分敏感,自尊心非常强。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唯恐被人忽视,过分看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任何负面的评价都会在内心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扭曲别人的评价,比如,别人很真心的夸他一句,他就认为是在讽刺挖苦自己。他们很敏感,跟他们打交道必须格外小心,因为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让他们胡乱猜忌。
(二)失衡
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由于身份的特殊性而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使他们在社会上生活时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甚至还会遭到强势群体的嫌弃。一个人要想安身立命就必须体会到自我价值,如果感受不到自我价值的存在,就会使他们心态失衡,承认自己的弱势地位,走不出这个心理的阴影,难摆脱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当别人欺负他时,即使内心很不服气也觉得这很正常,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导致自杀行为。
(三)情绪化
社区矫正对象表面上看似默默地接受一切,然而过分压抑内心逆来顺受的不满情绪则会集聚爆发的可能。由于他们缺少面对挫折的能力,辍学,失业等生活事件很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则会认为别人都看不起自己,难以忍受,往往产生过激言行,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些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会因此自杀。他们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动干戈,拳脚相向。有时当他们无力应对危机时,还会自残,把自己的不满情绪用极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三、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自我认识不足
我们总在乎别人的看法,关注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特别是自己很佩服的人的评价,如果他们对我们的评价不高,这样会对我们的自我认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因此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的形象不认同,生活中的我们也常会出现此种心态。尤其是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自己本身就面临青春期的困惑,加上自己身份的特殊,只要遇到一些小事就会使他们不能面对现状,总觉得这个世界不属于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二)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我们总要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社会因素对一个人心理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总要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比如学校或者工作单位。周围人的态度以及发生的一些事情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社会中的大部分人还是对有罪在身的人存在一些偏激的看法的,觉得他们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低人一等,理应受到强烈的惩罚。因此这些都会使矫正对象受到强烈的打击,从而损失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原本就不堪一击的敏感心理更加脆弱,从而导致他们强烈的自卑感,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三)司法因素
虽然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已经朝着法制化,民主化方向前进里一大步,但仍有值得修改的地方。在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中多是采用法律宣传或法律教育的方法,缺乏很多对他们进行专业矫正的社会工作者。对矫正对象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也是从监狱抽调的司法警察,他们很少了解司法社会工作的技能,采用的是监狱强制管理的方法,并且缺乏专业社会团体和民间志愿人员的参与,这些强制化的做法与社工宣传的“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理念大相径庭,在这样的环境中矫正会强化他们的犯人身份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