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汽车文化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汽车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汽车文化论文

汽车文化论文:专业文化汽车技术论文

一、高职推进文化育人改革应明晰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明晰高职教育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指导文化育人的建设

高职教育的文化核心应该是以“自强不息、创新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大学精神,从这个视角来审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应该是“殊途同归”的,都将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文化也应包含其鲜明的职业特色的文化形式,那就是以“职业导向、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规律,这也是高职教育文化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文化的地方。因此,高职教育文化的内涵应该是“重德尚能,德业并进”,它应被视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只有在正确理解高职教育文化基础上推行的文化育人改革才不会偏离轨道,既能坚守教育的本质属性,又能彰显高职的教育特色。

(二)构建和完善高职文化育人的建设机制

高职文化育人的顺利有效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机制和制度保障。首先应该建立有利于高职文化发展的组织和决策机制,而且要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顶层设计,需要有整合资源以及科学决策的组织统筹;其次应建立为高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咨询机构,以加强高职文化建设规律的研究探索,确保高职文化的科学发展;再次必须建立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精神为内核、以专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模式;应建立一整套以文化育人为导向的高职育人综合评价体系。

(三)文化育人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文化的核心堡垒作用

学校的人才培养都是以专业为单位予以实施,因此,专业文化的形成及传播对学校的文化育人工程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各专业都应该在学校文化育人内涵的整体框架内提炼和总结本专业的专业文化内涵,并在专业教育中予以积极的传播和推进。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一)专业文化的界定

教育界许多学者都对专业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各有差异,但反映出的内涵却是基本一致的。专业文化应该是特定时期内专业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与能力体系以及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全体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该专业师生同化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体现专业成员共同的追求和理想。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凝练

从专业文化应遵从大学基本精神的视角来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毋庸置疑应该传播“追求真理、人文关怀、理性选择、自由独立”的大学精神。此外,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也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理念。专业自身的文化理念应该包含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行为准则等多种元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面向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类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专业文化主要还是应该包容服务类岗位的人才文化属性。因此,专业文化理念可以高度的概括为“诚信、仁和、坚韧、担当”。首先,“汽车营销人”必须诚信,对企业诚信,对顾客诚信,对社会诚信,这是最起码的职业精神;其次,服务类岗位应该倾听顾客的心声,理解顾客的行为,包容顾客,也就是“汽车营销人”应该具有“仁和”的精神,这也是一种气质的体现;再次,“汽车营销人”在职场上经常会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经常会因为压力而破坏自己设计好的职业规划,阻碍了人生的发展。因此,“汽车营销人”应该体现“坚韧”的精神;,“汽车营销人”还应该具有“担当”的勇气和精神,勇于担起责任。在上述专业精神背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准则应是“与人为友、仁爱宽和、挑战自我、激越灵动”。

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打造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

的品牌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文化传播中的主导作用在文化育人的改革中,如果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自身都缺乏文化熏陶、文化素养,甚至缺失起码的师德修养,即使拥有再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育人也只是徒劳。育人先育己,专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打造具有师德品格、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品牌教师团队。一方面可以借助外力,如聘请一些文化大师、名师做一些有关人文方面的专题讲座,多宣传一些身边教师的人文事迹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评价教师考核体系中建立一种机制激励教师的文化育人行为。

(二)形成以专业文化为指引的专业行为准则和标准礼仪体系,约束所有专业学生的行为

1.打造专业的诚信文化,体现“汽车营销人”的诚信。如建立专业学生“诚信评分卡”,内容包含学生的考勤、品德操行、课堂行为等;建立班级“诚信指数观察站”并进行评比;开展“诚信”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在专业内形成建设诚信文化的氛围。2.严格制定学生的课堂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对学生课堂的着装、用语规范以及尊师态度都应该有规范的标准,并以此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同时还可以评比出“行为礼仪标兵”在宣传栏进行表扬和宣传。

(三)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人文素质课程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沉淀,以岗位需求为依托,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课程体系。但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角度来看,稍显缺失。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做出一些调整,开设一些和专业知识有交集的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如开设“演讲与口才”“汽车文化”“销售艺术”“中华文明赏析”等系列的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和正确的方法论提供知识、思维和价值上的帮助。

(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灵活

调整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及教学组织,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推进专业文化育人只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所有的专业课程都能够融入文化元素,这样大的文化渗透空间应该被充分利用并显现出文化育人的效果。例如,《汽车营销基础与实务》课程,就可以融入“汽车文化”“营销艺术”“成功汽车营销人赏析”等专题,传递色彩斑斓的汽车文化和营销文化;《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可以融入“诚信文化”“保险人精神”等精神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情操等。

(五)充分利用实训课堂推进职场文化的渗透

首先,在实训课堂营造出真实、仿真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其次,引入企业的管理规范和文化标准,用职业精神和行为约束规范学生的实训,尽量使学生对职业形成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者:潘浩单位:广东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文化论文:浅论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之对接

1.前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其片名叫《车轮滚滚》。那个年代的滚滚车轮不过是由人力车、畜力车所组成的非机动车运输队伍,即便有几辆汽车,也是从敌方手中缴获的上了年纪的老爷车,在其浩浩荡荡的车流中不过是一个“至尊”点缀。而现代中国的滚滚车轮却是以私家厂、商务车、公务车为主体的小轿车等等所组成的川流不息长河。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__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步伐不断加快,截止20__年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149万辆,比上年的860.67万辆增长33.5。中国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首次超过两千万辆,保有量接近2200万辆,各大中城市几乎成了车的海洋。这些用车轮组成的滚滚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演绎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汽车文化。对于发展速度如此之迅猛,影响程度如此之深远,前进步伐如此之壮阔的新型文化,交通警察该如何面对呢?是诚惶诚恐,茫然无计,还是主动应对,和谐与共?对此,笔者有一点肤浅的研究,愿与各位同仁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引导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2.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词义解析

2.1汽车文化解析

2.1.1何谓汽车?查阅《辞海》对汽车的定义是:一种能自行驱动的主要供运输用的无轨车辆。原称“自动车”,因多装有汽油机故简称汽车。由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组成。按用途分为载货的货车、载客的轿车和大客车,以及特殊用途专用汽车(如消防车、洒水车等)。以笔者个人理解,汽车就是“机动车”的俗称,是一种大众化的称谓,其“雅名”应该称“机动车”比较科学。《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时百一十九条对机动车的解释: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2.1.2何谓文化?《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依笔者的愚解,文化其实也是指某一特定事物,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所起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扩展,范围的扩大,影响的深远。

2.1.3何谓汽车文化?汽车与文化的结合,便有了汽车文化的称谓。从广义上来说,汽车文化就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从狭义上说,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在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人们对与汽车有关活动的行为表现和高品味追求,是人们对汽车的一种认知态度,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一个更高更美的心灵愿景,其核心内容是文明用车。汽车有了文化,其本质才蕴蓄内涵,其外在才富有灵魂。

不容置疑,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这或许是对汽车文化的好阐释。

2.2交通警察释义

2.2.1何谓交通?交通是指人们出行往来和货物流通过程中移动地点的手段,是由人、工具、途径等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构成的复合动态系统。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率先用到交通二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2.2何谓警察?《辞海》的定义是: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按其任务不同,分为治安、交通、刑事、司法、边防、消防、户籍等警种。

2.2.3何谓交通警察?交通与警察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能从字面上找到正确的答案。交通警察不外乎是利用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行政强制手段,正确地处理好人、车、路三者之间在交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畅通、有序的目的。其具体职责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车辆牌证发放,路障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打击交通违法犯罪,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等。

3.交通警察 在汽车文化发展中的病态剖析

当下,人们谈论的时尚话题莫过于购买私家车后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快乐以及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心理恐慌;同时,人们也难免不会议论交通警察在管理交通时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近人情”及与世格格不入的窘态。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交通警察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类社会的分子,与社会中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只不过由于职业分工不同而在称谓上有所区别。交通警察既是道路交通的管理者与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普通公民。因而,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表现出普通人对汽车的赏识、判别和使用三个环节上所共有的特征。又因为有“交通警察”这一特殊的职业外衣,故而在汽车文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又相对来说更普遍又或更复杂一些,甚或更隐蔽更容易被人们忽略且近似于司空见惯一些。但既然有病就要就医,切莫因其有病而讳疾忌医,遮丑护短,文过饰非。当然,交通警察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地作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但毋庸讳言,仍在许多环节许多层面上存有一定的瑕疵,必须勇敢直面。其具体表现是:

3.1文明用车理念有待形成。

3.1.1部分使用违法车辆。或许是因为交通警察收入水平过低的原因,或者是财政经费保障不到位的缘由,在交通警察队伍中,部分使用违法车辆的问题是各级公安交警领导心知肚明,但又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视而不见的事情。交通民警利用自身的特权,开无牌车、套牌车、假牌车者有之,开无保车、报废车、车检不合格车者有之,开假军牌、假警牌、走私车者有之。羞于启齿的是,有的交警部门竟然把报废车、走私车用于巡逻执勤、事故施救、雷达测速等警务活动。从客观上看是政府在财力保障上有问题,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是有的交警领导在主观上故意所为,说白了无非是为了节省几个税费,偷逃几笔保险罢了。但在这非法的背后却是人民警察“口碑”污损的代价。

3.1.2驾车特权思想较为严重。交警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交警在驾车时养成了“开霸王车”,开“特权车”,开“英雄车”的坏习惯。在车道上曲线行驶、穿插抢行、变道不打转向灯,遇人行横道猛按喇叭,无事开启警笛惊扰路人;发生交通事故,有理不让人,无理闹三分;停车不择场所,随意停放等等不文明行为枚不胜举,使交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汽车已经从昔日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的日用品,从权力、财富符号变成了普通代步工具,仗车欺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期以来,为保一方平安,广大的交通民警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呵护。但以此居功自傲,将之带入日常的交通管理活动之中,必然会产生特权思想,影响民警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参与行为。

3.1.3攀比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部分交警已率先开始购买私家车。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和身份,图一时虚荣,有的交警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攀比,贷款购置中品质轿车,使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心术不正的竟将这一负担变相转嫁至管理相对人的身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购车观念与当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是相去甚远的。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省油,有56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便宜,有35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耐用。但是多达95的受访者关心他们怎样用好车,汽车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变化。至于车辆是否品质与豪华,只有不到3的人所考虑。交警在这种汽车主流文化的背景下,没有理由去追求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奢华梦想。从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理性选择购车档次这一点来看,部分交警似乎做得还有所欠缺。

3.2能源危机意识尚未确立

交警出行便要用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上下班途中或办理私事时,非要乘坐小轿车,在交通拥堵不堪时,宁愿夹杂在车流中不甚其烦地乱按喇叭,也不愿改用其它交通方式(诸如乘坐公汽、骑自行车、多人乘坐一辆小车等)。处突出警是要用快速方式到达目的地的,然而非警务时就大可不必如此浪费能量资源了。有的公安交通警察机关上下班时人员如此之多,竟然没有一辆大型客车接送。民警们浪费大量的交通费姑且不论,单就从造成交通堵塞、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这一些浅显的道理上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就不可小觑。有资料统计,按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耗水平计算,地球上的能源只够用50年。中国不是一个富油国,在目前轿车保有量不到0.2的情况下就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如果轿车进入中国20的家庭,就要新增加6000万台车辆,这几乎是中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的3倍。试想,在一个购买了轿车而却要面临无油可用的尴尬环境时,其购车者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社会稳定是否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3.3动态服务思想落后时代

3.3.1宣传教育存有盲点。目前市场上汽车类的媒体多达40多种,对车辆的宣传覆盖面之广,辐射层之深用铺天盖地一词来形容或许恰如其分。特别是交警就怎样预防道路事故的宣传可谓盛况空前,其规格之高,投入之大,收效之甚都是史无前例的。然就对怎样控制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上似乎尚存在空白。事实上减少车辆数量,也是缓解交通拥堵,降减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拿中国与美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其道理也就非常明白了。美国拥有人口2.7亿,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不多,公路总里程却达到630万公里,仅州际高速公路就达到7.4万公里。而中国有13亿人口3亿家庭,公路却只有美国的1/5,高速公路为美国的1/4。美国人均1台车也不过2亿辆车,如果按照欧美“一家一辆”的模式发展中国的家庭轿车,3亿户家庭将使世界汽车总保有量增加约1/2,3亿辆轿车首尾相接是可以绕地球30圈的,这无疑将使中国陷入有车无路的境地。虽然中国的路网也在不断的扩大,但中国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决定了道路面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可见控制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势头,也是交警部门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3.3.2安全设施更新难以适应汽车文化的发展需要。由于私家车“井喷式”的发展,使交通流的组织和安全设施的更新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各地的交警部门由于受政府投入力度的制约,对于安全设施及时更新与添置似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哪里出了恶性事故或某段路口堵车,在群众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电话打烂之后交警才仓促赶来进行疏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汽车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北京为例说明一下人们出行的情况:据 北京某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由1994年的每小时16.7公里下降到目前的每小时9.2公里,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五分之一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速不到每小时五公里。有40的北京人上班需花费1小时以上的时间。其中,上班花费60-80分钟的占34.3;上班需超过100分钟的占6.5;而在20分钟以内即可到达工作地点的仅占5.5。北京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是我国的首都,交通管理水平在全国理所当然是首屈一指的。北京的交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管出上述交通水平,不难想象,全国各地的其他交警在管理本地交通时,其成效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及时调整和更新交通管理设施,是各地交警部门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否则,将会对汽车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3.4督导履责的思维存在缺陷

对于日常的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各地交警都抓得比较紧,特别是对发生事故后逃逸的肇事案件侦破力度尤为强劲,但对许多隐性的交通管理问题的督导与处置却乏善可陈。如对汽车拼装改装厂的监督与打击,对制售假牌假证窝点的侦破,对擅自设置、移动、占用、损毁交通信号灯、变通标志、交通标线违法行为的打击,对在公路两侧或隔离带上乱设广告牌、管线妨碍安全视距,影响通行的违法行为处罚就很少,以至上述所列的种种行为皆成了汽车文化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而交警对之却似有视而不见的感觉,这也许是由于交警部门工作量大,需要处理的重大交通问题太多,以至于将这类违法行为视为“小儿科”,认为无伤大雅,不碍大局,而不必兴师动众进行追究,其失责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此类违法行为的不断蔓延与恶性膨胀,最终影响到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3.5前瞻协调观念尚待建立

尽管各地政府均在强调停车场地的规划建设、停车泊位的施划等必须征得交警部门的同意后方可实施。有的省还以法规形式予以了明确。如《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建设、规划部门在审批城市道路沿线的大型建筑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交通安全的建设项目前,应当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签署意见。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划和标准建设停车场(库),配建的停车场(库)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不得擅自停用或者改作他用。然而,各地交警对上述职责的落实却不尽人意。对停车场、停车泊位的重视程度,对与各部门协调停车场地的建设,特别对各居民社区、居住小区停车场地的建设与施划,协调工作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实际上是对停车场与停车泊位是否属于汽车文化的一部分的认识还存有分歧。其实,停车也是汽车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车不能总是在道路上转悠,找一个既安全、又不影响通行的地方停下来是每个驾驶人的心愿。各级交警领导应该要用超前的思维来看待这一问题。

4.交通警察必须引领汽车文化的发展方向

作为专司道路交通管理的警察,与汽车打交道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感受汽车文化的影响也是首当其冲的。所以,交通警察不仅要做汽车文化的倡导者,而且要做汽车文化的实践者,同时更要作汽车文化的引导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汽车文化的熏染与渗透,更不能指手划脚,评头品足,袖手旁观,飞短流长。

4.1率先垂范,作汽车文化实践的典范

4.1.1保持与时俱进的前瞻性理念。历史是发展的,汽车文化同其它社会文化一样,也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交通警察在作好保一方道路平安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汽车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因此,交警务必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永远站在汽车文化发展的前沿,密切注视汽车文化发展的动态,用前瞻性眼光看待汽车文化的发展,用先进的文化思想来认识、感知汽车文化的发展,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陈腐观念,做汽车文化发展的有心人。

4.1.2养成乘坐公共汽车出行的良好习惯。世界银行与国务院研究中心《机不可失?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预测:从20__年到2020年,中国交通工具的规模将飞速增长,从1610万辆增加到将近9400万辆,相应的交通燃料需求增长将超过三倍。从1.24亿吨标准煤增加到4.09至5.35亿吨标准煤,占2020年主要能源消费约16至17。由此可知中国能源短缺的程度。交警作为政府形象的代表,应该从节约能耗,关注环保,减轻道路通行负荷的高度出发,带头乘坐公共汽车,带头选乘公共交通工具,千万不能认为挤公汽就是比人低了一等。西方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制定了相应的多人共乘一辆小车进城的优惠政策,我国政府也顺应汽车的发展潮流,相应出台了公交优先的措施。20__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24小时,北京市交管局就号召全市交警主动放弃自驾车,上下班时自觉选乘公共交通工具。这一举动着实为全国的交警带了一个好头。

4.1.3理性购买经济实用环保车型。交警的用车量大,出车频率高,这是众所周知的。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从经济实用的角度,环保节能的角度,方便工作的角度,购买一些低排量、易维修、低油耗的小轿车或二厢车作为警务用车。力戒盲目跟风购置档次高、超豪华、讲派头、比阔气的车辆。这是因为每一个交警尽管只是政府的公务员,但手中或多或少都掌握着一些公共权力。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权力再大,地位再高,也不过是人民的公仆。我们没有资本,没有实力与社会上的大老板、阔少爷去比威风,去较狠劲。交警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交警用车的档次。更何况目前我国交警的收入水平并不高,没有必要打肿脸了充胖子,硬要去购买品质车,非要去摆老爷阔。

4.1.4把安全行车作为驾车的及时准则。交警由于从事着对汽车管理的职责,不可否认地享有一些通行的特殊权利。《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但这并不等于说交警在平时非警务活动时都享有同等的权利。故此,养成文明的驾车行为,严禁酒后驾驶,不开无牌无保报废车,不开特权车、斗气车,不争道抢行,应该成为每个交警的基本行为准则。总而言之,凡法律、法规要求的,交警必须模范遵守;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也要保持良好的道德素质,真正做!安全文明的驾驶人。

4.1.5泊车、洗车做到停放有序。虽然洗车、泊车看似小事,但也是汽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洗车时争先恐后,洗后不付钱,停车随到 随停,不择场地,有的到付费停车场停车后不交停车费,这些行为都是被社会大众所唾弃的。特别是停车,我们经常看到在宾馆、酒店、大型娱乐场所,超大型购物广场均有警车停放的影子。这种现象是个别交警律己不严的表现,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及人民警察的形象,必须加以摈弃。作为管理道路交通的警察,应该严格遵守停车的有关法律法规,进出停车场或者临时停车时不要妨碍其他车辆或行人的正常通行,要从一点一滴的交通参与活动入手,展示人民交警良好的精神风貌。

4.2因势利导,作汽车文化传播的使者

4.2.1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赏车观。美国被称作“车轮上的国家”。在美国家家户户拥有小轿车不过是一件代步的工具而已,就象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拥有自行车一样,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车之于中国,其象征意义就要比这大得多。从古时的“驷马”官车到六十年代的“红旗”牌外宾接待车,直至今天的“劳斯来斯”轿车,无一不是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怀着以车取人观念的至今大有人在,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硬挣着面子非要购买品质车的原因。其实,小轿车发展到今天,对于中国广大老百姓来说,拥有自己的小车已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伴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汽车正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人这样描摹今昔不同的生活场景:20年前,人们说,吃了吗?10年前,人们说:有事呼我!5年前,人们说:给我发伊妹儿!现在,还没见面呢,朋友就在电话那头问你,车停在哪儿?今天拥有汽车,拥有什么样的汽车,只不过是一种生活状态的标志,轿车已不再是衡量一个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了。所以,广大民众只有从自身的财力出发,从经济、环保、方便实用的前提着眼,建立正确的观车、赏车和判车的观念,摒弃“车价即是人价”,“车档即是人档”,“车贵即是人贵”的车人思想,汽车文化的发展才能拥有坚实的民众基础,其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不仅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大有好处,而且对中国道路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乃至于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4.2.2引导民众建立正确的用车观。文明用车是汽车文化的核心内容。人们不能因为自己有了车,就可以随心所欲,想怎样开就怎样开;不能因为自己有了车,就显得高人一等,瞧不起人;不能因为自己有了高端豪华车,就可以任意向车外抛掷杂物、吐痰;不能因为自己有了大排量的高性能轿车,就可以在行驶的过程中,随意穿插,争强好胜,不允许其他车辆超车。在香港,开私家车的人对步行的人往往抱有几分尊重,许多车辆都愿意等候穿越马路的行人,在行人过去之后,才拐弯或直行。为了高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弱势群体的通行权利,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然而,我们从媒体中经常可以看到宝马车撞人,人大代表开车故意轧人等焦点报道。20__年元月24日早晨7时20分,湖南省澧县退休老人骆诗华送孙子上学,在横过澧阳镇澧阳北路时,为了安全,他特意选择了多走一段路从斑马线上横过公路。老人认为这还不够安全,又下车推着自行车和孙子缓慢从人行横道线上走过。可是,他们爷孙俩万万没有想到,如此文明的交通行为还是被一辆挂有军队牌照的小轿车给撞倒辗轧,骆诗华老人当场死亡,孙子被撞成重伤。此等恶劣的驾车行为,一方面显示驾驶人低劣素质和道德良心严重移位;另一方面也同样映射出我们社会中的部分驾驶人在如何遵守交通法规,怎样珍爱他人生命的问题上存在严重缺陷。上述“1?24”重大事故的肇事者不就因为自己开了一辆小汽车,且挂有特殊字符的号牌吗?除了“特权的骄横”之外,再就是良心的泯灭与人性的沦丧,用不“文明”二字已没有太多的意义,“野蛮”才是好的形容。汽车文化排斥野蛮驾驶行为,崇尚文明礼让的谦和风范。

4.2.3引导民众建立超强的责任感。毫无疑问,强烈的责任感是汽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车一族在收入水平和拥有的社会资源上,要远远高于普通人。权利越大,责任越重。去年下半年,上海建国中路一酒吧门前,就发生了一起令人扼腕的事件:一辆帕萨特小车和面包车发生轻微碰撞。双方争执中,瑞士学成归国不久的留学生钟某因酒后冲动,加速将挡在车前的对方撞倒,并从其身上碾过后逃离现场,导致对方重伤。钟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批捕。严禁酒后开车和肇事后逃逸,这是每一个考过驾照的人都懂得的起码常识,为何“海归”的钟小姐在个人知识水平和现实行为的层面上会形成如此强烈的反差呢?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依笔者所见,说到底还是一个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问题。据统计:截止20__年11月底,上海市20__年因酒后驾车发生事故的,共有179起,其中死亡60人,受伤163人。而在这179起事故中,有135起是私家车肇事。此数字说明:广大驾驶人建立用车的责任感何等重要。美国的交通法对交通事故责任承担比例就进行了严格的排序:对于最强壮者(指交通工具为驾驶者提供的保护的强壮程度),法律必须首先询问其责任,其责任断定之后,才追究次强壮者的责任,自我保护能力最弱的事故参与者,其责任追究应当放在。我们交警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美国的经验,在强化交通参与者强者的责任上也排一下序,使汽车文化向更广更宽的领域进一步延伸。

4.2.4引导人与车、车与车和谐相处。“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中庸》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周礼》中说的:“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礼记》中说的“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利的天下观,表达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大同社会”理想。将之适用于交通这个大环境,对如何处理好人与车争路、车与人抢道、车与车竞行的问题,“和谐”二字尤显重要。行人优先是我国交通法规定的基本规则。因此不论在何种道路,何种情况下,遇有行人横过公路,车辆必须减速让行,遇有行人从人行横道线上通过,必须停车让行。而行人应该遵守右侧通行原则,不要因为一己之便,而随心所欲在机动车道内行走,不要临车横路与机动车抢道通行,要彻底摒弃那种落后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的小农意识。而车与车应该遵从低速车让高速车,大货车让小汽车,小汽车让公交车等礼让通行规则。如此,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的汽车文化氛围,才能真正实现畅通、安全、有序的交通大环境,人们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心情愉悦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可见,宽厚、包容、礼让、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的友爱、互助的交通关系,在汽车文化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4.2.5引导大众建立环保节能意识。环境污染是事关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大事,能源危机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提出理性消费,节约能耗的方案。1998年,法国绿党领导人瓦内夫人提出了“今天我在城里不开车”的倡仪,得到广泛响应。当年9月22日,法国35个城市的市民自愿弃用私家车,使这24小时成为“无车日”。随后,欧洲、北美、南美、亚洲不少城市也竞相效仿,国际上已有1000多个城市开展过“无车日”活动。20__年,欧盟立法将9月22日定为欧洲无车日。我国是一个石油缺乏的国家,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石油消费在20__年达3.2亿吨,对外依存度为近50,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耗将达到5亿吨左右,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能源忧患意识应该成为我国大众的首要共识。为此,民众出行乘坐公汽应该成为;开辟快速公交专道也应该很好地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步行就近办事应该成为锻炼身体的好办法;购买二厢、小排量或清洁能源的车辆应该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褒扬。只有这样,汽车文化的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4.3、鞠躬尽瘁,作汽车文化健康发展的卫士

顾名思义,卫士就是卫兵,保镖的别称。交警要与汽车文化对接,作一个尽职尽责的汽车文化发展卫士,是一个最基本、最起码 的条件。

4.3.1及时改进安全设施。交通安全是汽车文化中的重中之重,没有了安全,汽车文化将显得苍白无力。而交通设施的健全与否是搞好交通安全的基本前提。我国的交通环境还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每年都有大量的车辆、大量的新建道路投入使用,及时改进安全设施,调整安全装备,是交通警察必须要作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安全设施滞后的后果,将会直接导致交通矛盾的不断升级,作好安全设施的及时更新与调整就是对汽车文化的大力支持。

4.3.2提高行政执法的公信力。交通管理的行政执法活动,无疑也是汽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公正、合理、依法、快速处理交通事故是当事人双方梦寐以求的愿望。交警手中握有执法大权,公正执法、取信于民,才能促使汽车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3.3坚决打击交通肇事逃逸犯罪。只要有汽车通行的地方,就难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但肇事后置伤者于不顾,扬长而去,或趁无人之机对伤者进行二次辗轧后逃逸,对这种丧心病狂的行为,交通警察一定要高举公正的大旗,用尽一切侦破手段,千方百计也要将肇事者缉拿归案,让侥幸违法者无路可逃,还汽车文化一片湛蓝的天空。

4.3.4主动搞好服务保障工作。广大的汽车驾驶人及车主,其车辆的合法性,驾驶资格的许可均由交警部门批准。因此,交警要将服务寓于汽车文化之中,想群众之所想,务群众之所实。在办证、上户、年检、法规宣传等活动中,耐心细致、文明周到。真正让广大驾驶人享受汽车文化时代所带来的高质量服务,使交警这一公仆形象在汽车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4.3.5配合有关职能部门搞好停车场及停车泊位的施划。有车没有场地停放这是广大驾驶人都遇到的头痛问题。尽管驾车能给人带来方便和快乐,但同时又为找不到停车场地而心存烦恼。特别是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的商业中心及活动广场,这一现象又最为常见。因此,交警主动与各建筑单位搞好停车场的规划,在必要的道路上施划一定的停车泊位,这对方便民众生活,解除驾驶人的后顾之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汽车文化外延的拓展,也必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4.3.6行使监督职权、主动反馈信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检查督导,是发现问题,整改问题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所暴露出的机械问题、设计缺陷,技术毛病等,只有交警在车辆技术鉴定中才能发现。对于此类源头的问题,交警要积极与各厂商联系,及时反馈车辆的缺陷,以便车辆生产企业有的放矢,改进技术性能,进一步达到车辆的设计与制造更加人性化和实用化。有人说,汽车用的时间长了,也会有灵性。其实这种灵性实质上是来源于对车辆性能的充分了解,对车辆技术状况的不断改进。这种灵性应该将之看作为汽车文化的一种衍生,交通警察不妨也对这种衍生文化做做正面的引导工作。

4.3.7适时召开座谈会,恳切征求各方意见。交警的工作在汽车文化活动中不一定能尽善尽美地表现,召开座谈会广纳贤言,是促进交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定期举办驾驶人恳谈会,交通参与者的座谈会,对和谐交通环境氛围的营造,先进汽车文化理念的传播,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各地交警不妨多开展这样的活动,取长补短,领跑汽车文化的发展方向。

5、结束语

综而言之,汽车文化就像酒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等文化一样,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从汽车展览、挂历、明信片、邮票、彩信、T恤衫、车模、报刊、杂志等静态文化,到汽车旅游、汽车运动、汽车娱乐、汽车管理等动态文化,汽车文化正以无孔不入的魅力征服着中国人。交通警察只有紧跟汽车文化发展的步伐,主动搞好对接,才能真正促进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才能让汽车文化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

汽车文化论文:福特汽车改革企业文化的四步曲

福特汽车改革企业文化的四步曲

一家拥有96年历史、34万名员工,在全球200个国家运营,并且是发明全世界及时辆汽车的公司,该如何进行企业转型呢?对于上任1年多的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纳瑟(jacques nasser)而言,这真是一个难解的挑战。不过在他所采取的改革教学计划中,福特汽车公司逐渐改变了其全球各分公司各自为政的心态,正努力的朝一个以顾客为导向的整合企业前进。纳瑟是怎样使“巨人翻身”的呢?

谈起福特汽车,那真是一家充满光荣历史的企业,身为全球第2大的汽车厂,美国人最向往工作的地方,福特汽车确有独到的经营之处,但也有包袱存在。在开创初期,福特汽车的代表产物是t型车。这部全世界卖得好的车子虽然写下了历史,却也因此注定了福特汽车以生产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以后,福特汽车虽然在世界各地逐步建立起了生产据点,却形成了全球各分公司各自为政的心态。在随后而来的竞争期间,长久以来习惯于打“顺风牌”的福特汽车,面临来自日本汽车公司“低价高质”的大举入侵,市场占有率节节败退,于是,福特汽车公司展开了及时波的改造,除了用裁员来降低成本外,还陆续引进了多项产品质量改革计划。

经过80、90年代的改革阵痛,福特公司重新站了起来,也成为一家注重品质,而且提供合理价格的汽车公司,而且也逐渐重拾良好的经营业绩。但是,这一切还不够,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对福特公司来说,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只是技术性的改革。只要公司能雇佣好的管理人员,运用好的管理工具,并且持续追踪成本与质量,改革就会成功。但是,企业若要长期拥有良好的表现,必须在观念和文化上进行改革。换言之,就是所有的福特员工都必须具有顾客导向的心态,整个公司都必须真正相互合作。

面对“文化改革”的新挑战,1998年,董事会决定任命在澳大利亚长大,并曾经在欧洲担任过总经理的纳瑟担任首席执行官。对这位已在福特工作31年,但大多数经历都在海外的较高主管来说,董事会所赋予的使命是:打破各分公司、各事业单位、各功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心态,使福特成为一家真正注重顾客需求,并且真正紧密整合的全球企业。 按照计划,福特的高层管理人员从听课与教课开始,逐步进行企业文化的改革。这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

及时部分:颠峰(capstone)课程

这是一个为期半年的学习过程,对象是企业内较高层的管理人员。首先学员必须参加一个5天的密集训练。在这5天当中,由高层主管团队担任讲师,与这些学员经历团队建立的过程,讨论福特所面对的挑战,并且分配未来6个月所需进行的项目任务。

随后的6个月,学员必须花费1/3的时间,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甚至面对面方式,讨论、分析与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在这过程中,学员会一起与讲师,也就是高层主管团队再见一次面,讨论项目的困难和进度。

,学员会再参加一个密集训练,提出改革的想法,并与高层主管团队再进行分享、讨论与学习。于是,在这次的密集训练中,会立刻决定改革计划,并且在一周之内执行。这项计划在1996年,纳瑟刚接手福特时就开展了,不仅让福特100多位高层主管成为企业内的种子讲师,也实际推动了福特的全球改革计划。

第二部分:领导者工作间(business leader initiative)

这类似于颠峰课程,但所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了中层与基层主管,执行时间大约是100天。进行的方式还是从3天的密集课程开始,而后分配专项任务,运用100天的时间进行学员间的讨论、分享与发展改革计划。,再通过密集训练,讨论与确定改革计划。-

在整个领导工作间中,有2个地方相当特别:首先,所有的学员都必须在100天之内,参加半天的社区服务。这项做法的主要目的,除了可以让这些未来领导者,了解福特所强调的“企业公民”精神,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有这么多更需要帮助的人,进而不再有抱怨或不满的心态。另外,所有的学员要以拍摄影带的方式,呈现“新福特”与“旧福特”,以突出新旧文化的差异性。

第三部分:伙伴课程

伙伴课程(executive partnering)则是专为培养年轻却深具潜力的经理人成为真正的领导者而设立的。基本上,每次都是3位学员组成1个实习小组。这个实习小组必须花费8周的时间,与7位福特汽车的高层主管每天一起工作、开会、讨论或拜访客户。针对一些企业问题或挑战,高层主管甚至会请实习小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实习小组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和学习的机会。通过8周实际的工作,这些年轻主管不仅可以学习高层主管的思考观点,更可以了解公司的资源分配,长短期目标,以及策略挑战与问题。

第四部分:交谈时间

交谈时间(let us chat about the business)由纳瑟自己进行。每周5的傍晚,他会寄一封电子邮件给全世界大约10万名福特员工,分享自己经营事业的看法。同时,他也会鼓励所有的员工,回寄任何的想法、观点或是建议。

纳瑟认为,福特要转变为顾客导向的文化,必须要培养每一位员工了解如何经营一家企业。因此,在每周一次的电子邮件中,他会谈全球的发展趋势,谈克莱斯勒与奔驰的合并,谈福特的亚洲市场发展等主题,让员工了解高层主管的经营观点,进而让他们也能有类似的思考角度。

纳瑟的电子邮件广受员工的好评。他运用近期的科技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获得了许多员工宝贵的意见与反馈。

自从福特的改革教学计划实行以后,福特汽车公司的文化逐渐产生一些化学变化,不仅有更多的员工参与了公司的改革,还有更多的主管保障了自己曾经传授的观念。虽然对福特这样一家大型公司而言,改革的确是漫长艰巨的历程。但是,运用上述模式,福特公司正逐步完成改革计划,为成为顾客导向的企业而努力。

作者:医生 来源:博锐管理沙龙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汽车文化教育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需求,对于汽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形式下的发展要求,在注重教育成绩的前提下,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时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本文从汽车文化的具体含义着手,简单论述了在汽车文化教育中专业的汽车人才培养重要程度,并对于教育的实际内容讨论。

【关键词】汽车专业人才;汽车文化;教育研究

0 引言

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国内的汽车行业发展水平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经验丰富水平,在与世界同步发展过程中,对于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方面,也有了新的教育要求,这就需要在教育改革中,实现汽车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接轨,提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内容。汽车文化教育对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1 汽车文化的主要内容

文化在词典中的含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就是基于发展基础所能够创造的物质已经精神方面的财富总体。基于这样的解释基础,汽车文化就是在汽车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所有对于汽车行业推进作用的发明,以及能够形成的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文化总合。汽车文化能够包含的内容很多,能够包括汽车技术、车的发展史、造型外观、车标文化等等方面内容,甚至可能涉及到在交通运输方面的规章制度,汽车科普知识等内容,所能够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阔的。

为了能够对于汽车文化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可以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及时个方面,就是工业设计方面,对于工业实际是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的,它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社会背景、地域特征、民族的物质生产力标准,以及当时情况下人民的意识水平以及在生产方式上的不同之处,这也能够体现出商品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能够形成的价值标准,而在工业上的设计师能够综合社会以及经济技术等方面内容,综合考虑实现设计上的多元化因素,创造性的完成符合人民生活以及物质方面的技术产品。这一方面可以提现出对于汽车专业知识,另一个方面就是商业信息中的品牌文化,这也是在时间累积中,企业独特的竞争信息。

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方面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它还包括与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汽车是一个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水平。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及时、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除课堂教学外,其大量的知识应来源于课堂外的各种活动,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狭隘框架,扩展到活动课程、社会课程和潜在课程等广泛领域。如采取让学生参加各种汽车文化活动,到汽车企业实地学习等方式。同时,还应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采用,运用以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来提高教

、教学的效果。

2 汽车文化教育在汽车专业人才素质形成的促进作用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任务。据统计,各类高等学校与汽车相关的专业有近四十个。它们涉及汽车的各个方面,关联性、实践性较强。这些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比较重视汽车文化的及时部分“工业设计”,即技术课程的开设。可见汽车文化主要体现于汽车产业侧向影响及其扩散效应。汽车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伴随而来的汽车文化也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高等学校汽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应仅仅是具备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汽车和汽车文化的理解及现代交通的意识,具有对现代“汽车”的感悟和意识,这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在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方面,还是对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方面都很有必要。

3 汽车文化教育的内容特征及实现方法

我国在汽车方面的教育中,注重对于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形成,但是最容易忽视的是对于汽车文化方面的教育内容。

我国的汽车文化教育内容中,其课程能够涉及的是与汽车相关的市场信息、交通信息、消费汽车观鸟、道德、审美与价值方面的信息内容,这些都是一些宏观方面的信息,还不能够在教材以及教学课程方面有规范,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汽车文化相关课程体系,这是在汽车工业发展中,社会变化以及行业发展中,严重的脱离宏观联系情况。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而言,要改变学生对于汽车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就需要从学校方面重视对于汽车文化的教育程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切实制定相关课程安排,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引导,对于可能的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确立方面要严格的进行课程选择与确立,拓宽专业视角,真正实现汽车文化教育与文化其他课程共同发展,注重对于汽车文化教育。

4 结束语

在汽车专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对于汽车文化课程与汽车相关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实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学校要进行积极的专业知识引导过程,注重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应用多种教育方式,实现教学成果。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相关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人才标准。就目前国内的汽车行业发展水平而言,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经验丰富水平,在与世界同步发展过程中,对于汽车行业的专业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方面,也有了汽车文化教育要求,这就需要应用教育改革中,实现汽车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接轨,提升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内容。要注重汽车文化教育对于汽车专业人才培养。

汽车文化论文: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当今世界,产品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汽车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设计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汽车设计相融合是中国汽车实现自主研发创新极其重要的途径,本文从传统文化形而上的思想观念和形而下的具体元素在汽车造型、色彩、外观装饰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探讨,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汽车;设计德国汽车注重品质、科技含量高,做工严谨、结实耐用,宝马、奔驰、奥迪等品牌早已名扬四海;英国汽车犹如优雅的绅士,贵族气息浓郁,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坚持传统手工工艺制造,有着超豪华的皇家风范;意大利跑车充满速度与激情,引导潮流,法拉利、兰博基尼、玛莎拉蒂等品牌闻名遐迩,为意大利赢得了世界“跑车之乡”的美誉;美国汽车宽敞舒适、豪华气派、动力强劲,悍马、凯迪拉克等品牌处处显示着美国人所追求的自由与霸气;日本汽车轻巧精致、经济节能,丰田、本田等品牌在世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长期处于经验丰富的地位。[1]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曾直截了当地对中外记者说:“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真是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中国汽车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中国汽车有哪些著名的自主品牌令国人引以为傲。如今,汽车不仅仅只是技术性的代步工具,而更深层次地凝聚着一个国家长期积淀的民族文化。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是实现我国汽车工业走真正有中国特色的汽车设计之路,自主研发创新而迈向成功的制胜法宝。

1“传统文化元素”概念的界定

乔治亚罗有一句名言:“设计的内涵就是文化”。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是先辈们高度智慧的结晶,正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需要吸取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包括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行为现象等均可以归为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书法、绘画、印章、戏剧脸谱、吉祥图案纹样等等属于形而下的物质层面;此外,讲究“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和追求“道法自然”的道家思想等是属于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传统文化元素范畴。

2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

2.1传统文化思想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周易》中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讲究“器以载道”,这里所说的“道”,即是指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思想与精神层面。要使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汽车设计中得到充分运用,首先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元素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展开具体的设计。

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是中国人所信奉的处世哲学,提倡为人处事中正、平和、不卑不亢、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追求与身边的人与物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受“中庸之道”思想的影响,相对而言,大多数中国人更喜欢外形圆滑适中不惊艳,夸张与内敛相统一, 比例前后左右匀称均衡,色彩沉着素雅不炫目的产品,造型夸张,个性强烈的汽车通常不受市场的欢迎。例如,在车型上,中国人对三厢的轿车相对比较推崇,认为三厢车前后对称,有头有尾,稳重大气,开出去比较有面子,这也符合中国人做事有头有尾,善始善终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2]另外,中国人还比较注重家庭,与家庭成员一起多人出行或希望获得更大的乘车与承载空间也是购买三厢车时考虑得较多的因素。

吉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等多种手法来表达对幸福美好的追求,对人与物的起名就是吉祥文化的重要体现,汽车的命名当然也不例外。“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外汽车厂商在新车投放国内市场时都希望为新车取一个好听且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同时还力求车名中蕴含中国文化元素,可以让人细细品味其中的深层内涵。“吉利”“富康”“宝来”“凯越”“途安”“骏捷”“景程”“尊驰”等许多蕴含着吉祥安康的字眼用于车名不胜枚举。bmw汽车在国内的名字早期被翻译为“巴依尔”,而不是叫“宝马”。20世纪90年代初,改名为“宝马”之后,既与宝马汽车豪华气派的风格契合,又与中国传统的称谓相一致。同时,发音与bmw也相差不大,还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宋代辛弃疾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堪称是绝配,由

此也可看出汽车的中文命名大有乾坤,吉祥文化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2.2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汽车造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汽车的进气格栅(通常称为前脸),它是最能体现汽车品牌家族遗传基因的关键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汽车造型的成败与否。拥有一副独具风格、易于辨识的前脸,是一个汽车品牌成熟的标志,如宝马的“双肾”前脸、奥迪的“u”字形大嘴、凯迪拉克的“钻石切割”外形都已成为辨识度极高的设计语言和文化符号。 [3]中文汉字、戏剧脸谱、古代建筑、经典图案、甚至神话传说等等都可以成为汽车造型设计中的灵感来源,通过创造性的抽象、概括、提炼、变形,在汽车的前脸、车灯、方向盘、轮毂、轮胎、座椅等处都可以应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设计。

红旗hqe是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主席阅兵的座驾,前脸格栅设计为扇形,并创造性地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元素“九梁十八柱”,18根金属柱两两一组竖直排列,整齐而有序,代表着一种威严和秩序感。前车灯的设计延续了老大红旗车的圆灯和筒状翼子板造型,尾灯则对老红旗的立式宫灯进行创新。旗杆和后视镜分别以飘扬的火焰和红旗为创意元素进行美化。车轮毂的造型源自于光芒四射的红太阳。总之,这款全手工精心制造的元首座驾,无论是整体外观还是局部细节的设计,处处都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4]

上海大众推出的neeza概念车被定位为一款适合充满活力的年轻一族的运动型多功能轿车,凌厉的车身弧线,宽敞的内部空间,美观、大方、实用。古代神话故事中叱咤风云的“哪吒”是它外观造型设计的“原型”。前大灯的设计创意来自于哪吒那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眼。轮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吒的武器“火尖枪”,霸气与速度兼顾。而哪吒星驰电掣所踏的“风火轮”则是车轮胎胎纹设计的灵感来源,设计师依据“风火轮”中的传统火焰纹并借鉴外国先进赛车车胎纹进行融合创新。此外,该车还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的牌匾、书法、古代建筑房檐等其他传统文化元素,这种创新的手法也预示着未来中国汽车设计的发展方向。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外观设计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的家庭占有率逐步上升,汽车产业在外观设计、内在配置等方面不断增强,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装饰之美、思想之美对设计产业的作用逐步显现。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汽车外观设计中的运用价值、发展特点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

关键词:

传统文化;汽车外观设计;运用

2016年12月12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汽车博览会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上云集了来自日系、美系、德系等诸多汽车企业,其中荣威RX5、吉利KC概念款等一些具备中国元素的品牌汽车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私家车的家庭占有率逐步上升。而中国元素在汽车设计中的融入,已经成为了各大品牌汽车企业青睐的设计要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汽车外观设计中的运用价值

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于其中凝集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感和艺术元素,例如文字、图案、颜色、造型等等。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凸显出汽车产品的个性,并且使汽车企业在文化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沉淀,为“中系汽车”的外观造型奠定了稳固的根基。借助于汽车产品和工业设计的现代化融合,汽车产业在外观设计、车内陈设等方面不断增强。融入传统因素,不仅能够影响汽车产品的营销数量,而且也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人们只有从内心重视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国特色不被抹杀,华夏文明得以传承,中国的汽车设计乃至其他文化艺术形式才能更加繁荣。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汽车外观设计中的发展历程

汽车车型设计在我国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几大趋势,并且在发展历程上更加偏向于阶段式发展,这一艺术推行形式与设计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谋而合。在改革开放之前,汽车企业普遍认识到了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设计领域的渗透有了新的认识。尽管在国民经济生产水平较低的时代,当时的汽车制造企业面临着研发技术较低、资金融合不足等困境,依然有一些先锋工业设计师尝试运用不同的“中国式”创意因素,赋予汽车产业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代表性,使汽车外观设计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其中,1958年红旗高级轿车具代表性。这辆红旗轿车和同时期的轿车风格并不相同,其中凝聚了设计者所选择的诸多文化因素,例如汽车尾灯参照了古代宫廷古典的样式。水箱栅格的设计形式,借鉴了中国古典扇面的形式,显得古朴风雅。设计者还在车的内饰上进行了创新,车辆的仪表盘上采用了福建地区著名的“赤宝砂”传统油漆工艺,色泽温润、质感细腻。车内饰的座椅上海采用了视觉效果较好的杭州纹织锦,在车体内部塑造了古香古色的车饰氛围,形成了具有一定文化代表性和民族代表性的汽车设计。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汽车行业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景象。欧美等汽车设计的风格在我国汽车设计领域兴起,一些购车者开始对英国、德国等汽车产生兴趣。这也促使模仿欧美汽车的设计趋势大肆延展,企业厂商出于对经济、成本等方面的考量,大量地模仿外国款式汽车。另一方面,购车者对这种模仿、复制的汽车设计产生了购买欲望,具有较多的需求。而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中国风”风靡设计产业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和汽车外观设计之间形成了一种发展默契。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汽车外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及时,自我设计的盲目性。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一些汽车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和销售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功利化”“模仿化”的发展道路。兰博基尼汽车设计者彼得•史蒂文曾经对中国的设计领域做出评断,他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在模仿追随中走入了发展盲区,这一思维也使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着新的努力方向。很多汽车设计师都难以形成独具个性的发展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中过于关注大众销售利益,抹杀了民族的创造力。中国汽车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失去本真的设计分析,也就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认同。第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很多汽车制造企业为了缩短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国内设计力量尚不达标的情况下,都采取了“外聘”技术人员的办法。例如奇瑞东方之子、风云2号都是聘请的意大利都灵专业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这种开发模式确能够在短期内提升汽车行业的发展水平,却依旧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中国汽车行业的设计局面。同时,由于要从外国引进设计人才和技术设备,所需要的资金成本更高、资源配置的工作压力也会逐渐加大。衍生出来的开放设计费用、知识产权维护等等,都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汽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汽车外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在外观造型上的运用

在汽车行业中,外观造型是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汽车的车灯和格栅整体的部分最能够呈现出车的整体形态。很多设计师在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都融入了一些具象的中国元素,包括中国桥梁的抽象化、均衡化。还有在车窗、轮胎等上面所设计的标识形态,都加入了对比、协调等中国式美学构图方法。在水箱格栅和车载空调上,设计了镂空等各项图案纹饰、使车辆内部的构成除了实用便捷,也具有更加浓厚的艺术气息。在传统化的车辆外观造型上,车内的配饰也从单纯的布艺演变出了木材、陶瓷、丝绸、草编等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材质。在车辆内饰的外观上,细节之处甚至用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针法的“+”字针等等,这些细节之处都可以看到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切合点和发展深度。例如在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庆典上,红旗HQE成为了最受世人瞩目的中系汽车。车辆的前脸格栅借鉴了扇形的圆弧状表达,并使用了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九梁十八柱”,在整齐有序的金属中,代表了威严感和秩序感。同时,在前后车灯的设计上,开创突破了老款红旗的设计手法,延续了原有的古典宫灯造型艺术,呈现出了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除了红旗HQE,在上海大众推出的NEEZA概念车型中,设计者主打运动型多功能轿车设计理念,在车身的外在弧线和内部空间上,进行了的开拓。同时,参考了中国传统深化故事中哪吒的造型,在轮毂的造型上借鉴了“风火轮”的造型,车型显得霸气灵动,呈现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设计师还依据神话“哪吒脑海”中风火轮的造型元素,将火焰纹和自身车型进行融合,在文化寓意上更加深刻,设计层次上也十分鲜明。

(二)在商标设计上的运用

从车辆的标志上看,国内一些车辆制造企业的标志和Logo都具有独特的思想含义。这些商标中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字、图案等代表性因素,然后将这些设计想法融入汽车创造之中。例如,江淮汽车的Logo就选择了中国国旗上的五角星标志。除了一些具备明显的民族特色的Logo,一些车企还用借鉴了汉字的表现手法,例如中华汽车中的“中”字性标志,北汽的“北”字,以及比亚迪“秦”“唐”“元”,使汽车设计和传统文化设计融合,都呈现出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特色,并在其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我国国产汽车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代表。

(三)在汽车色彩上的运用

在传统文化和汽车产业的相互融合中,色彩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汽车外形的颜色决定了消费者的各项需求,也是传达信息的重要方面。例如在传统文化中,黑、白、黄、赤、青被认为是五种正色,在颜色的搭配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在红色、灰色等车辆的设计颜色上,汽车设计者认为灰色显得沉稳、凝重作为车辆的颜色也十分适宜。所以,汽车色彩设计师在传统颜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和,创新出了一些香槟色、金属色、灰绿色等调和颜色,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同时,根据用车情况的不同,在颜色的设置上,公务用车多为黑色、深灰颜色比较庄严肃穆。白色汽车颜色干净肃静,因此家用型轿车的白色需求比较多。而红色轿车颜色充满激情、运动感十足。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色彩的配置上,考虑到了车辆的价格、成本、受众,确保在汽车颜色的使用上,能够迎合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四)在文化理念上的运用

很多设计师尝试将代表宁静淡泊的竹质材料运用到汽车内饰中,将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陶瓷配饰融合在汽车外观中,并且一些剪纸图案、泥塑文化等中国传统的民俗特色都能够作为汽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继而使汽车设计焕发出别样的光彩,给广大消费者带来强烈的认同价值。例如,在法拉利599GTB的典藏版跑车中,设计师的灵感正是来自宋代哥窑的陶器,在造型上以湿润的冰玉色为主,并借鉴了陶器开片的美学特点,绘制出了不均匀的开片纹路,具有独特的东方意蕴。同时,设计师还将篆书缩写的“中国”标识绘制在车体上,继而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由买家以人民币1200万元的价格所拍得。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中国制造产业中,要想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度跨越,其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和传统文化、民族元素的相互融合。广大设计师要立足自身思维特点,深入挖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所凝聚的内涵,从而从多方位、多角度的发展立场上,探究传统文化和现代汽车行业的相互融合,使中国制造的汽车能够突破地域性,成为世界认可和关注的行业。

作者:王佳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文化论文:传统文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体现

事实上,我国在汽车设计领域中对于中国元素的使用比较单薄。很多年,我们都是模仿或借用其他国家的设计理念或者设计策略进行汽车设计。当然,中国设计师也特别期待在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够出现中国文化的缩影,但是就以往的经验而言,尽管存在对中国文化的使用,也只是浮于表面只是在名称上加以使用,比如长安长江鲟等。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沾取中华文化之水不但不能体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反倒会促使文化被忽视,这样更不利于我国汽车设计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1.1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物与汽车设计

长城是十分具有文化特色的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曾经是特别重要的军事重地。长城的文化史就是一部记载着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建筑史,那里面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故事。它气势磅礴,象征着中华人民的心胸开阔;它也像一条巨龙,象征着中华民族中对“龙”文化的理解和延续。我国著名的国产汽车“长城”,就是融入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城元素。长城汽车的标志整体来看造型颇似椭圆形。这种形状代表了国际化,因为地球本身就是椭圆形;同时,长城汽车logo中上方凸起的部分与万里长城烽火台极其相似。在中国古代,烽火台是用来传递信息或者是防御之地,长城汽车设计采用此标志不但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将中国最重要的元素融入其中,也体现了中国汽车要走出国门,走进世界的梦想,用椭圆的造型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另外烽火台也象征着中国汽车产业对于新时代新信息的接受度和融合度,代表中国的汽车产业将不再如同以前只会模仿和加工制造,现如今,我国的汽车产业不但要立足本土,更要承载着传递文化的重任,不断的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发光。

1.2中庸文化与汽车设计

中庸文化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中庸文化的内涵是讲求做事做到和谐,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张扬也不收敛,总之笔者认为中庸就是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特质,不承认都不行。所以中国汽车在设计方面也遵循此特点。福克斯两厢,看起来厚重,外观平庸,线条圆润像极了唐朝文化中对美的理解“珠圆玉润”,在造型上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不会特别偏向某一边,也不会像美国车那样浮夸,总之这款车看起来更沉稳,更保守,更能够符合中国人的大众心态,也更符合中国当前提出的“和谐”文化。所以这款福克斯两厢的受关注度和销售量远远高于标志307,标志307看起来特色鲜明,类似一只猛豹看起来不太符合中国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作风,也不符合中国人外圆内方的特质,更不符合中国人遵循中庸的内在文化感。另外,对于颜色的偏好中国人也更倾向中庸的选择,放眼望去,中国马路上大都是比较传统的色彩,黑色,白色,银色等,近年来又出现很多暖色调,让人看起来更温暖,过度感更好,大部分中国人不喜欢比较刺眼的颜色,这就又更加能够凸显出具有中国文化的汽车设计特质。

2汽车设计中应该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

2.1不应乱加中国文化元素

对于汽车设计师而言,不应该认为只从表面上加入了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就是已经实现了中国式汽车设计的目标。如果简单的在车体设计中加入凤凰、熊猫、绸缎或者玉石,就会显得非常突兀,也不会有很多美感,反倒让人觉得无法理解,更不会对文化有着更浓厚的感情。笔者曾经在一次汽车博览会中看到一辆车身表面带有青花瓷样,且还伴有诗词歌赋的概念车展示,的确具有文化代表的元素呈现的非常清晰,古诗、青花与书法,但是却让购买者望而却步,认为这样的车无法在中国市场中得到好评,就好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花瓶,通过高新技术简单的将文化罗列,而不是在细节之处类似“涓涓流水”般将文化渗透出来,这样的风格不符合中华文化中国的中庸之风。所以如果没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就不能够将文化元素运用的得心应手,相反更会让人觉得凌乱不堪。所以对于设计师而言,一方面要精专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更要精心研读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将文化与设计,中国元素与世界市场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才能够被举手称赞。

2.2应将具有中国寓意的事物悄声无息的融入进汽车设计中

在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汽车当属红旗。每次一看到红旗车型,都会感到一种中国人奋勇亢进的力量在心底涌动,特别是此车的车名也是取自具有抗战标志的“五星红旗”中的两个汉字。首先,红旗车前高后低的车身借鉴中国传统的宫灯造型的竖长条尾灯,源自中国古代折扇形象的“九梁十八柱”式进气格栅;另外,轿车的尾灯设计灵感也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宫灯造型。在外观上能够看到精进也能够看到中国力量,内饰上就更能让你不断感叹设计的精妙绝伦,设计师将中国的“如意”与车内中控相结合,不但取义期待万事如意,更体现了中国周易理学中的形而上之文化内涵。根据我国文化传统,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摆设品,在古代,如意的制作在选材和造型设计上都十分考究,又由于它的寓意实在太好,所以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在车门的把手上还镶嵌了具有中国富贵气质的羊脂玉,上面雕刻着龙云的图案,暗示龙在腾云驾雾,尊贵而又吉祥。可见,从车身到车型再到内饰,五一不体现了中华文化之美。

3结语

如今的我国已经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也开始重点关注自我研发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汽车设计方面,更需要不断吸取中华文化的精髓,在汽车设计领域将中华文化传递出去,在设计过程中不但要融合道家的“大道至简”的态度,更要融入儒家的“中庸”做人的原则,同时还需将中国人民勤劳上进、不断拼搏、永不服输、勇于创新、不断改革的精神融入其中,最终实现中国汽车走向品牌创新之路,将我国的民族品牌推向世界。

作者:钟雪 单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客运站文化建设

诚信敬业,无私奉献,精诚团结是文化建设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使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增强,从而更加热爱企业,凝聚人心。那么,怎么使客运站文化建设增强呢?

1.营造学习文化氛围强化学习提升素质

旅客群体参差不齐,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有一支“全能型”的职工队伍,不仅政治敏锐,而且要精通业务,作风过硬。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文化,学习是企业发展的“永动机”,努力打造学习型车站尤为重要。只要做到以下几点,这个目标就会实现:首先是制度先行,实行年年有计划,月月有考核,做到每季度对学习情况评比一次,形成一套系统而的学习制度。其次,学习内容要丰富,建立一套综合各类学科的《学习手册》,让员工了解并学习各种法律法规、行为规范、业务知识、礼貌礼节、外语、团队协作、手语、有效沟通、紧急救护、旅客心理等知识。第三是形式要创新,为激发员工学习热情,采取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方式,设立服务示范岗和党员先锋岗,开展部门学习交流和班组竞赛,新老结合,互相促进,边学边工作,干中有学,学中有干,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是要注重学习的实效,不流于形式,每年都要有学习主题,如主人翁心声演讲,学习史改梅精神、“青春杯”服务竞赛等,引导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在各自岗位工作中,发挥学习效能,增强团队精神,使服务水平更上一层。

2.以人为本彰显细节树立企业文化品牌

品牌是企业文化中最为有价值、最为有效的表现形式,不仅凸显企业品质和内涵,也具影响力。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车站应着眼于细节,注重管理,精心打造特色化服务班组,树立其服务品牌。车站应依托岗位,加强服务意识,为旅客提供品质服务,让文明服务的春风,如蒲公英一样,将文明、和谐、美好的一粒粒种子,播撒到旅客心中,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车站要顺应时代潮流,确立“亲情服务”和“微笑服务”的口号,对差错和缺陷实行零容忍,制定“五心”服务标准,对旅客服务保障“热心、耐心、细心、虚心、尽心”,紧紧围绕旅客需求,想旅客之所想,急旅客之所急,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3.增强责任感狠抓措施落实打造安全文化

树立和强化旅客安全及时的意识,车站以安全就是生命线为出发点,在“确保安全、突出安全、落实安全”方针指引下,认真落实每一项安全制度,严抓“双基”和“两头”,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探索新形势下安全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及时要建立新的安全防范体系,依托安全技术装备、安全制度机构、应急救援保障、安全预控监控、安全文化、安全目标考核等六大安全体系。第二要创建渗透到每个角落的管控系统,“一岗双责”制度落实到位,做到每一个层面都要签订《安全责任书》。第三要强化安全意识,发挥多媒体、显示屏、短信、车载电视、QQ等宣传媒介资源优势,加强教育,营造浓浓的安全文化氛围,严格审查营运手续,禁止超员超载,做好车辆安检,把好进站关,杜绝“三品”进入。

4.全员动员共同管理齐心协力树立形象文化

(1)齐抓共管,创建优良经营秩序严抓市场环境的净化工作,联合运管和交警等相关部门,取缔车站周边的非法营运,严禁兜圈、“喊客”和“倒客”等行为,树立行业形象,打造良好的营运秩序。

(2)加强合作形成共赢创建品质服务环境依循市场规律,统一形象、线路、票价、车型、管理与服务,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改变经营中抢客恶性竞争、经营主体多和规模小等现状,创建新模式,打破同线经营竞争的局面,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3)进一步增强投资力度提高服务档次首先对车站硬件设施加大投资,实现一条龙服务,开设公营超市、快捷酒店、快餐和自助银行,在站内提供旅客“吃、住、行”服务。其次,加快更新换代步伐,淘汰老旧车型,提升客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4)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展形象工程建设,引导员工进行换位思考,对职工行为加以规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不仅要在服装设计和标牌佩戴上下功夫,更要加强“软服务”建设,从与旅客交流时说话的语速、语气、语调,到眼睛注视的角度、范围、时间持续,甚至递水手势,都有可供执行的标准规范。

(5)敢当责任回报社会打造和谐文化稳步推进和谐家园建设,结合温暖服务、公益事业、民生关注等,营造创先争优的氛围,内外兼修,弘扬社会主旋律,着力打造和谐文化。企业要创新思路,着力于文化氛围的建设,科学分析职工的岗位分工、年龄结构和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制定岗位规范,树立榜样,在工作中比学赶帮超,营造良好的氛围。汽车客运站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以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方式,建设和宣传企业文化,让职工用自己的思想来理解文化,从而传播文化和影响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赵爱瑛 单位:张家口通泰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客运分公司

汽车文化论文:传统文化与汽车外观设计的结合

一、中国汽车外观设计现状

1、“功利”的捷径式发展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滞后,固然有不可回避的历史原因,但阻碍前进步伐更多的是当下的发展心态:不自信,放弃了主观的努力;重结果,违背规律的“捷径”追逐;慕虚荣,用假象掩盖与国外的事实差距。世界顶尖汽车兰博基尼设计者彼得•史蒂文斯在评价中国汽车设计现状时说道,中国汽车走了捷径,很多中国车在盲目模仿。要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设计,中国需要的不是模仿而是踏实和耐心,确定自己的创意轨迹。追求通过捷径急速发展的中国汽车,看似获得了暂时的利益,但泯灭和扼杀的是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这种功利的发展思路得到的是暂时的效益和短暂的虚假繁荣,而失去和废弃的则是汽车设计最核心的能力———沉淀积累的耐心、自主创新的信心和民族汽车发展的正确思想。

2、“外援”的借力式发展设计水平决定着市场。由于我国汽车自主设计能力的薄弱,在短时间内难以缩短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为了在世界汽车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提升设计品质。在国内设计力量尚不能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一些企业借助国外的设计力量进行设计研发。这种借力式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委托国外公司进行设计,如奇瑞的东方之子、奇瑞的“风云2号”双门跑车以及奇瑞SUV瑞虎5等,都是委托意大利都灵专业设计公司设计;华晨汽车委托了意大利有名的设计公司Pininfarina进行车型开发。二是引进国外设计人才,指导和帮助国产汽车开展设计工作,如奇瑞汽车聘请了美国通用汽车设计师JamesHope成为设计总监。这种发展模式固然能暂时摆脱中国汽车设计的窘境,但弊端也是并存的,如巨大的开发设计费用、知识产权的维护、配套体系受到制约等,都是衍生出来的实际问题。

二、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形式

如果说汽车的功能是汽车的生命,那么设计的美学价值则是其灵魂。美学价值,必然有文化的血统,成功的设计,必然是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汽车的发展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铺垫和滋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两种呈现形式:形而上的意识和形而下的物质。

1、形而上的意识形式形而上的意识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为儒道的哲学思想,那就是“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天人合一”意指天地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中庸”则是“天人合一”、实现和谐的方法和手段。中庸思想强调的是对事物“无过无不及”的掌控分寸、求同存异的包容胸怀和换位思考的客观态度,这些都是实现和谐、增进团结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华民族受用千年的闪光精神财富。

2、形而下的物质形式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远古流淌至今的文化长河,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些物质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渊源和厚重。在浩瀚的物质文化领域,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式:建筑文化———长城、敦煌、布达拉宫、徽派建筑、小桥流水、楼台亭榭;服饰文化———丝绸、旗袍、古装、服饰图案及配饰;艺术文化———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戏剧脸谱、印章、剪纸、中国结及其他民间工艺;生活文化———陶瓷、茶叶、宫灯等。这些绚烂、丰富的物质文化,是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创造的结晶,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民族形象。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上的运用

中国汽车设计置身于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国度,拥有得天独厚的汽车设计传统文化资源,理当在这丰沃的土壤上,迈着中国的步伐走向世界。

1、国际化的设计语言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被全世界认知,已经成为了世界性设计符号,全世界都在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掘取和探寻中国元素。售价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法拉利458italia(20辆限量版)车型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世界顶级超级跑车中交融着。贯穿引擎盖的中国龙掩映在通体中国红的车身上,霸气和动感张扬。金色龙纹刺绣大量出现在中控、座椅处,给此款车驾乘者带来穿越时空的感觉。中央扶手位置打上的中国限量版铭牌和20辆中的一辆的车型编号更是彰显出其独特和稀有的身份。方向盘上的红色启动按钮也采用中文汉字标识,进一步表明其中国版的独特之处。纵观整车,中国元素让现代跑车的灵动、飘逸和时尚平添了厚重和内涵。这种在中国元素中寻找设计灵感的还有Smart龙年特别版、牧马人、劳斯莱斯等。世界首席时尚品牌“CHEPOLY•车宝丽”,更是将诸如中国红、中国龙、祥云、青花瓷等中国元素更广泛地运用于车品设计之中。然而,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的运用上不是生硬的嫁接和盲目的取舍,是需要对文化精深解读、领会、消化、吸收和创造性的传达。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运用显然是外国设计师所不可比及的,要明确汽车设计的发展方向,树立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雄心,要有发展的耐心、毅力和科学的方法。

2、本土化的运用法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汽车外观设计上的运用要体现三个合理性: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认知、提炼和转化的合理性。这个合理性体现在所运用的元素能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体现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正确价值导向。其次是要尊重汽车的物质属性,那就是汽车本身的技术和质量,以及汽车的安全和舒适,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再者就是要遵循审美的法则,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在表达载体上的呈现,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形而上的还是形而下的,在汽车这个载体上,都必须以物化的符号表达出来。在汽车设计中,巧妙地将汽车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作为上演中国元素的舞台,贴切运用和巧妙融合,才能让汽车设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盛宴和精神象征。汽车设计面对的是不同需求的群体,这就需要设计师在创作的过程中具备三维思维能力,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汽车工业属性的尊重和对消费群体的洞察,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实现塑造美的目标和个性的养成。

3、市场化的运用手段汽车终究不是一件纯粹用来观赏的艺术品,汽车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赢得市场。因此,有效的市场运作,对于汽车的销售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文化的弘扬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如同一个搏击风浪的过程,只有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适时的把握、灵活的应对和自如的驾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2012年中国龙年来临之前,宝马、法拉利等国际品牌汽车纷纷推出了贴满中国文化符号标签的龙年特供限量版汽车,尚未面市便被订购一空,这种将个性设计、文化指向、心理迎合精准把握的营销手段,便是民族文化元素在市场化运作中的成功例证。中国传统文化在市场中的运用手段有着太多的机遇和空间,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在同一车型的前提下,可以在色彩、内饰、部件等方面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做出不同的效果图以供选择。生肖年份和传统大典以及重大事件,同样可以通过有指向性的特殊文化符号的设计进行市场加推。此外,56个民族的文化资源,同样可以为市场化运作提供有益的启发。

四、结语

中国的汽车设计要在立足自身发展现状、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用信心、耐心和决心作为中国汽车设计产业发展的推力,用民族文化的精髓铺就前进的道路,让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汽车设计的灵魂,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作者:李秀华 单位: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文化论文:小议汽车文化进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1汽车文化进高校的价值和意义

1.1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高校校园的主要人群,他们具备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与较强的理解能力,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他们中很多人希望了解汽车,对汽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近几年的汽车热使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车已是普遍现象。而作为思想活跃,积极进取,生活现代时尚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带动未来汽车消费的潜在动力,也将是促进汽车健康和谐发展的主力军,更应该深刻了解汽车文化的相关内容。高校师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各种家庭,在高校师生中普及汽车文化知识能有效、正确地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更便捷地将汽车文化知识在国民中推而广之。因此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是普及汽车文化的有效手段。

1.2汽车文化进高校是引导广大学生掌握汽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迫切需要高校增加对大学生关于汽车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使用和维修。许多大学生将汽车驾驶证和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视为求职必备的三件宝。学考驾照、品评车型、参观车展……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这都说明了人们对汽车文化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汽车文化不仅仅是香车美女,汽车文化还有更深的内涵。为弘扬汽车文化,推动校园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普及大学生汽车基本常识,引导大学生对汽车文化形成正确认识。为此许多高校纷纷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汽车文化》公选课,将汽车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

1.3汽车文化进高校是提升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有力举措

汽车已走进了平常百姓家,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汽车使用的日渐普及,许多高速飙车、乱闯红灯、抢道、频繁变线、私自改装、低俗等糟粕“汽车文化”也越来越多,因此很有必要弘扬汽车文明和道路交通文明,倡导节俭、环保型的汽车消费理念和汽车生活方式。社会文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大学是社会文明的灯塔,而大学生是社会文明的传承和拓荒者。将汽车文化进高校,促进汽车消费文化的发展。引导校园师生正确认识汽车,提高汽车消费自我约束,从而提高觉悟、提高素质。以此带动全社会汽车文化素养的提高。

2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工作的价值提升

在高校开展汽车文化普及教育,首先应积极引导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汽车的兴趣,再利用学校的各种现有资源进行汽车文化教育。发挥汽车文化对社会大文明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

2.1加强汽车文化课程建设,满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

的汽车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汽车文化推广首先应抓好课堂教学,一是汽车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汽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二是抓好面向全校大学生的《汽车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紧紧围绕汽车文化时代特征,既要体现汽车相关基本知识,又要反映汽车文化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和趋势,还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除了汽车基本知识,汽车发展史、汽车新技术的学习,更要引导学生对汽车带来社会问题的思考。如近期议论比较多的雾霾天气、《新交通法规》、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材料引入课堂。总之在课堂教学上应紧紧围绕汽车知识普及、汽车品质学习、汽车文明安全和和谐发展展开,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懂汽车基本知识,又有较高的安全环保意识,遵纪守法、安全文明、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为目的。

2.2弘扬汽车校园文化主旋律,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紧紧抓住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树立氛围浓郁的汽车校园文化。可依托学校团委、学生会成立社团,组织成立“汽车爱好者协会”“、汽车驾驶员协会”,通过协会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汽车专题讲座、校园汽车文化节、汽车知识竞赛、有关汽车的辩论赛等。以吸引全校师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充分挖掘汽车文化资源,将汽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打造高品位育人环境。

2.3重视汽车文化课程教育培训,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

汽车文化进高校,课堂教学与引导是主阵地,因重视汽车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汽车校园文化队伍建设。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有高深的学科造诣,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从人类文化的宝库中吸取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应重视汽车文化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带出一批有一定领导力和组织力的学生队伍,让他们开展汽车文化宣传工作。从而将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园文化平台和社会实践平台。

2.4加强汽车文化进高校的理论研究

汽车文化进高校是现代汽车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而对发展一百多年的汽车来说,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有专业技术层面的,有文化素质层面的。开展汽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构建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专人对汽车文化这一内容进行多方面研究。如教学理念的确认,文化特色的挖掘,知识体系构建,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

本文作者:张建珍、李璇 单位:海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汽车文化论文:加强汽车文化教育的价值

作者:梁钢 单位: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

《辞海》对文化的描述是:通常指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专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根据上述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汽车文化”则可以解释为: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汽车的发明、设计、生产、流通和使用的过程中以汽车为载体所表达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涵,是人与车、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与社会的一套行为方式、习俗、法规、价值观念,是车的设计者、制造者、运用者和管理者在长期从事汽车各项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与车有关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和。

一、汽车文化教育

汽车文化教育,不仅是对汽车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加强学习有关汽车知识和交通法规的教育,而且还包括对持有驾照的国民、行人普及汽车知识。发达国家把“汽车教育”作为国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幼儿园、学校,到进入社会等各个阶段,都按照年龄段进行“汽车教育”。对于进入社会的成年人继续进行跟踪教育,旨在形成一个健康的汽车社会。因此,汽车文化教育对象具有全民性,实施过程又具有长期性、普及性和专业性。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受传统思想和教育体制等诸多方面影响,职业院校生源主要是由高考落榜生、中考落榜生、中途辍学学生、社会失业人员等基础较差的人员组成,且随着职业教育“宽进严出”的政策实施和职业教育社会化,生源质量更是在进一步下滑。因此,文化基础薄弱、家庭经济贫困、纪律散漫、自控能力缺乏就是现在职业院校学生的主要特点。长期散漫的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求知欲望淡薄,人生目标不明确,思想懒惰、安于现状。因此,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规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说明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为主,使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在生产、服务、管理及时线为社会创造价值。但现在大多的职业院校汽车相关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都仍然只是十分重视专业技术课程,仅仅片面地注重对学生生产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结构原理、汽车检测与维修、保养等方面的知识,熟悉汽车维修、保养方面的技术,具备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而涉及汽车文化方面的课程和知识很少。

四、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情况调查

笔者针对职业院校开展汽车文化教育情况,对十五所职业院校开设《汽车文化》等普及性专业课程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此调查结果看,目前有一半左右的职业院校没有开设或断续开设汽车文化课程。另外部分学校只是以公选课形式开设,以专业课开设的大多数也只是在个别专业开设。由此可以看出,有相当部分的职业院校对汽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五、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加强汽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加强开设《汽车文化》等普及性专业课程,对汽车专业学生进行汽车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体现与普教的差异,树立学生学习信心目前有许多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学生刚入学的及时学期仍然如普教一样,安排很多诸如数学、英语之类的基础课程,不安排或很少安排专业课程。使得学生误认为职业院校同普教一样,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汽车专业新生入学的及时学期就首先开设《汽车文化》等普及性的专业课程,以充分的体现职业院校同普教的差异点,从而打消学生顾虑。让学生体会到基础课程成绩较差并不太会影响到专业课程的学习,树立起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信心。

2.提高学习兴趣,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好的驱动力。《汽车文化》等普及性的专业课程在内容上要求学生记忆、分析的方面较少,多数是了解和调查、参观等。因此较为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讨论、娱乐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汽车文化知识。只要培养出了学生学习汽车的兴趣,那么很多的专业知识不用老师灌输,学生就会主动去搜集与学习。

3.传播汽车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职业院校自身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等特殊性决定了其开展德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汽车文化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源远流长的汽车文化发展的历史,欣赏汽车运动的精彩华美,感叹汽车品牌创立的艰难历程,感受汽车工业的发展魅力,并感受汽车名人的励志、创新精神,在耳濡目染之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

4.利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黑格尔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不消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目前,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缺乏健全的人格。在汽车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汽车发展历史上各类人物的范例,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汽车设计大师费迪南德?波尔舍的励精图治,丰田之父丰田喜一郎的以身作则,福特公司创建人亨利?福特的锲而不舍以及无数汽车业名人艰苦创业的精神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5.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能力由于汽车的普及为人类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生事物,如汽车艺术、汽车广告、汽车展会、汽车运动、汽车俱乐部及汽车银行等已开始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观念、社会关系、沟通方式、活动节奏、知识结构以及文化习俗等。这些新生事物需要大量的懂得汽车专业知识和汽车文化的人才去组织、宣传和推广。通过对汽车文化的学习,就是拓展学生在汽车文化方面的知识,在提高学生理解汽车专业知识方面的同时也培养了汽车专业学生的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6.拓展专业视野,指引职业选择与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院校成才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现在职业院校都在大力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而对汽车文化等课程的学习,可使汽车专业学生的了解汽车行业不仅仅只有制造、养护、修理和销售等职业岗位,还有很多的相关岗位。如汽车运动、二手车置换、汽车保险、汽车信贷、汽车租赁、物流和回收利用等等。这些相关的知识会大大的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p#分页标题#e#

7.推广和普及汽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在18岁左右,部分学生正在或已经考取汽车驾驶证,且因其年龄特点,对其加强交通安全意识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汽车文化普及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强了全民的现代交通意识,使每个公民对汽车社会有负责的行动,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汽车文化教育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拉力赛文化的起源探索

作者:李野 许英樱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世界首次汽车拉力赛-1911年蒙特卡洛拉力赛-到今年正好100年。而汽车运动进入人们的生活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汽车运动带给人们精彩纷呈的赛事,同时也产生了丰富的汽车运动文化。现代汽车拉力赛不论从规模、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在一百多年前,那些汽车运动的先驱凭着简陋的设备驰骋万里,跨越未知的大陆,不仅仅是参加了一项竞赛,同时也为我们诠释了汽车运动的灵魂。时光流过一个世纪,今天我们回顾一百年前汽车拉力赛的肇始,仍然会为那些惊人的壮举发出由衷的感叹。

一、拉力赛的解析与缘起

所谓汽车拉力赛,是指:使用经过改装的量产型汽车或专门制造的可以上路行驶的小汽车在公路或专用赛道上进行的汽车竞赛。这项汽车运动的特点是,比赛不在环形赛道上进行,而是采取“点对点”的方式,车组(赛车手与他的副驾驶)在“特别路段”上以一定间隔出发。拉力赛的胜负可以由该路段的行驶速度决定,或者由该路段的预设的理想行驶时间决定。“拉力”一词源于英语“Rally”,本意是“集结与恢复”。正式使用“拉力”一词作为这一类汽车比赛的名称应该始于1911年1月“蒙特卡洛汽车拉力赛”,在此之前没有采用这个称呼。而以拉力赛形式进行的汽车比赛的源头则可追溯到1894年由一家巴黎的报社发起的“巴黎-里昂”非马拉车赛。

1894年,法国举办了了世界首次“世界自行车、汽车博览会”,汽车已经逐步实现实用化。但是,那时的汽车的概念与今天差异很大。当时的“汽车”泛指一切不用马匹作为动力的车辆。其中包括汽油动力发动机汽车和蒸汽发动机汽车。各项关键技术尚不成熟,操作繁复,性差,费用昂贵。巴黎《小日报》的报馆主人姬福的一次重要采访由于所乘汽车发生故障而被迫取消,这是他切实的感受到汽车实用性的重要,随即,他联系法国汽车俱乐部共同举办了一项以促进汽车的性和实用性为目的的汽车比赛,以“车辆驾驶安全没有危险,容易操纵,维持费用低廉”作为优胜条件。这也是首次举办的世界汽车大赛。整个比赛里程为127公里,比赛的胜负由一个裁判委员会裁定,这个裁判委员会的成员必须随同比赛车辆一起完成比赛,根据汽车的驾驶情况做出评价报告,选出比赛的优胜者。

比赛邀请一经发出,引起了当时各大厂商的广泛关注,各地车手纷纷报名,很快就有102辆汽车报名参赛。经过严格的检查,最终符合参赛条件的车辆只有8辆蒸汽汽车和13辆汽油汽车。正式比赛在1894年7月22日举行。参赛车辆在巴黎梅洛港集合出发。赛车手们对于“竞赛”的理解永远是速度,因此,比赛立即成为竞速比赛,整个赛程可以说是“险象环生”。刚一开始,一辆舒博烈蒸汽汽车就冲上人行道,撞坏了好几把公园的长椅。随后,又有4辆汽车损坏,退出比赛。完成127公里赛程,到达目的地的是一辆戴狄安?保顿公司生产的大型蒸汽汽车,但经比赛评委讨论认为,该车维持费用过高,故而取消了名次。最终,5000法郎的奖金由第二名“标致”产汽车和第三名“潘哈德,勒瓦瑟”产汽车分享。值得注意的是,这两辆车都采用了戴姆勒生产的发动机。据说,这使当天坐火车来观赛的戴姆勒非常激动。

“巴黎-里昂”非马拉车赛的举办标志着法国和欧洲城际公路汽车赛时代的开始。在随后几十年里各种各样的城际汽车拉力赛纷纷举行。及时次大型城际汽车赛是1895年6月举办的“巴黎-波尔多-巴黎”拉力赛,全程1178公里,及时名诶米尔,勒瓦瑟用48小时48分钟跑程,平均时速为24公里/小时。但是由于比赛规定参赛车辆必须是四座汽车,而勒瓦瑟的汽车是双座汽车,最终被取消了冠军资格。及时名由落后勒瓦瑟6个小时的凯富林获得。在这次公路赛中,汽油发动机驱动的汽车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开程的9辆汽车中有7辆是汽油发动机汽车,而这一赛事也由此成为欧洲的年度比赛。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汽车拉力赛的特征:采用量产型四座小汽车,动力不超过300马力;车辆分次出发,单独计时;在沿途的城镇入口与出口进行时间控制;路书和赛程记录笔记;在未封闭的普通公路上长距离驾驶,很多都是沙石路面,要随时面对诸如大量的灰尘、交通事故、随时回避行人和家畜等危险和意外情况。

拉力赛这种比赛形式正式以“Rally”命名是在1911年举办的蒙特卡洛拉力赛。举行这项赛事的初衷是摩纳哥人希望用汽车比赛来带动当地的旅游和奢侈品消费。摩纳哥历来都是一个富人度假休闲的地方,在那时,汽车作为上流社会的新玩意在摩纳哥随处可见,这给了摩纳哥人举办汽车比赛的灵感。1911年,在众多汽车厂商的努力下,特别是法国的德?迪恩?巴顿(DeDionButton)、潘哈德(Panhard)、勒瓦瑟(Levassor)和标致的努力下,以“Rally”命名的,也是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摩纳哥拉力赛(1924年更名为蒙特卡洛拉力赛)举办了它的首届赛事。摩纳哥大公加百利?威蓝(MasterGabrielVialon)和摩纳哥汽车运动俱乐部总裁的儿子安东尼大力支持该项赛事。摩纳哥大公根据意大利的自行车比赛中的“集结赛”的概念命名了这项汽车竞赛,拉力赛由此得名,而蒙特卡洛拉力赛由此成为最负盛名的汽车拉力赛。

二、拉力赛与中国

谈及百年之前的汽车拉力赛,就不能不说一说1907年举办的“巴黎-北京”汽车拉力赛。这次比赛被认为是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汽车拉力赛。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末年,能够参与举办如此“前卫”的比赛不能不说是一种惊天创举。190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汽车联合会(FIA)。为了确立汽车对于马车的优势,同时弘扬“冒险精神”,巴黎《晨报》与FIA倡议发起了横跨欧亚大陆的最早的“北京-巴黎”拉力赛。整个赛程为17,000公里,是“巴黎-里昂”拉力赛的100倍。1907年3月,法国驻华公使巴斯德照会清政府外务部,称:巴黎汽车联合会拟自中国北京至法国巴黎,举行汽车拉力赛,大约于6月中旬自北京起程,请于中国境内垂情相助。出人意料的,获得了清政府同意了这次比赛,但是,鉴于当时此前从未进行过这种活动,加之路途艰险,清政府要求参赛车辆以8辆为限,并且,在中国境内不论发生何等危险,中国政府一概不担责任,汽车经过各处,如有伤害中#p#分页标题#e#

待到一切手续终于办理妥当,5辆参赛汽车经海路动身前往中国。1907年6月2日,法国“冯?提尔皮兹海军上将”号军舰在天津港卸下了参赛的5辆汽车,再由火车运抵北京。6月9日,外务部行文民政部、步军统领衙门和顺天府府尹,称:该洋人车队等均于明日早晨起行,所有汽车经过地方,应妥为照料,留意弹压。并晓谕沿途居民人等,勿在汽车路线行走,免致受险滋事。6月10日早晨8点,参赛车辆从北京使馆区法国兵营出发,开始了漫长的旅程。这个赛程持续了两个月,当中跨越了长城,翻越高山大川,经过草原戈壁,横跨欧亚大陆,历尽艰辛,最终,在8月10日,及时个完成全程的车手,意大利的博格斯亲王驾驶40马力的“ITALA”号汽车到达了巴黎,随同他一起到达的是机械师格萨迪(EttoreGuizzardi)和随行记者巴兹尼(LuigiBarzini),他沿途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使我们今天能看到当时的情景。巴黎为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两个星期后,第二辆赛车才抵达终点。“北京-巴黎”拉力赛历时2个多月,横跨欧亚大陆,即使是今天看来也是一次冒险之旅。在100多年前,参赛车手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忍顽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一惊世之举。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文化对交通安全的价值

作者:景龙亮 贾裕 达朝洪 喜单位:长庆油田水电厂生产保障大队

自改革开放之来,中国引人关注的就是引进汽车技术,将汽车列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作为一种包容性很大的产业正在转向内涵非常丰富的“经济现象”,正如国外所称汽车是“天下及时商品”,进入社会、家庭。加快和提高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节奏和效率。汽车迅速从“奢侈品”转变为了“生活必需品”,而且渗透到我们生活领域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几乎代表着文明和现代化程度。但我们不得不正视汽车社会到来所来带来的冲击,包括我们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环保能源等一系列问题。“汽车改变生态”,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当一种消费品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使用价值以外的作用,形成其自身的一种文化,比如服装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汽车也不例外。近年来,“汽车文化”等概念已不断被人们所提及。

一、汽车文化的概念

汽车文化是人类在汽车的研究、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艺术、法律、道德、习惯等等。汽车文化,一方面体现在直接与汽车设计制造有关的硬件设施,比如汽车品质、配置、装饰以至于道路设施等,另一方面是通过汽车使用过程折射出来的,体现在守法、礼让、环保、敬畏生命等法律、道德、习惯等文明层次的软件。汽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汽车文化的核心

汽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现代工业产品,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人类的价值观、生活形态、情感需求等,折射出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汽车文化的特有观念。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在他的汽车文化里得到充分体现,汽车文化也相应的反映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汽车文化这个概念,如同因特网一样,属于外来品,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汽车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历史环境、人类性格,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汽车在国外,早已经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了,就个人而严,它体现着人的心理轨迹和精神追求。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特色的汽车品牌,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正常和深入人心的汽车文化。欧洲的汽车讲究安全性,设计谨密,车身重。外壳相对厚,行驶比较稳定。在车身安全性和机械系统的精良程度上技高一筹,普遍具有很好的操控性。美国的汽车讲究舒适性,动力强,外型大,轮廓比较硬朗,比较结实。欧美车系在提升汽车安全性方面投入很大,很早就进行汽车碰撞试验,形成了世界性的标准;1953年美国人约翰-赫特里特发明安全气囊,1959年Volvo汽车工程师发明了三点式安全带。日本的汽车讲究经济性,油耗小,擅长发动机技术的开发应用,工艺精致。汽车可以深刻反映出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同时它也是最能反映民族性格特色的产品。不同的国家,因为环境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对汽车概念的理解就不同,就形成了汽车文化的差异。有人经过大量的观察发现一种有趣的事实,外国人购车前首先打开发动机舱看看,中国人购车前首先坐到驾驶室里看看。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了对汽车的不同追求。

汽车诞生以来,曾经发生过无数次车毁人亡的事故,成为弥漫在汽车工业领域久久不能散去的阴霾。制造商除了不断改进汽车的动力性、经济型、性、舒适性以外,千方百计致力于汽车的安全性,围绕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努力实现汽车的安全本质。奔驰作为全球顶级豪华汽车品牌,奔驰不仅从一个百年汽车企业的人文角度引经验丰富进的安全概念,亦从技术角度展现出厚重的驾驶责任感———除首创了一系列的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系统外,又开创了智能系列安全技术等,来保障驾驶者、行人和道路其他行车者的安全,进而实现人、车、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沃尔沃是瑞典著名汽车品牌,这个品牌的汽车被誉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它的发展一直秉承“安全及时,始终如一”的理念,围绕汽车、交通情况与人三个方面不遗余力地开发安全系统。通过仔细比较就会发现,安全是汽车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首先应该是人的文化,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下,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这是汽车文化的核心。在现代化生产方式下,汽车的制造周期很短,但使用期限很长。汽车无论给人类带来好处还是危害,几乎都与汽车的使用过程有关。这个过程也是最能体现汽车文化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汽车文化体现在驾驶汽车的方式和观念上,体现在汽车的应用前景上,体现在汽车及其相关行业的管理上。

三、普及汽车文化的意义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延伸,汽车得到大规模应用。但是目前出现事故频发、交通堵塞、能源紧张的状况是与汽车工业发展的初衷相背离的,汽车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据公安部近期统计显示,汽车超速行驶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缺乏安全意识是交通安全的较大隐患。汽车安全的问题,就主要依赖于人们自身的安全意识了。意识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素质的问题。汽车文化是一种素质,并非随车附赠品。汽车能否跑得更快、更稳、更安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汽车文化的建立和普及。我们既要把汽车当成蕴含文化的产品看待,遵循中国的文化理念,又要倡导安全、节约、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明确用车的目的,明确汽车具备的特点与功能,谨慎对待汽车工业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安全问题,作为汽车文化的核心内容,牵涉到车辆本身、驾驶者、法制环境、道路状况等等诸多因素,普及汽车文化,客观看待汽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理性规避汽车普及给人类到来的弊端,对共享和利用现代化汽车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成果,维护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人们对车的兴趣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谈资,更看重它能够给生活带来哪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人们对汽车需求的原动力,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真正的汽车文化,意味着对重视安全,尊重生命;意味着遵纪守法,文明驾驶;意味着车的高科技,人的高素质。既是一种自由,又是一种秩序;既是一种物质享受,又是一种精神追求。发源于西方国家的汽车,自上世纪初才逐步为中国接触,经过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两个阶段的飞速发展,到2010年底,中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中国汽车市场成为世界及时。虽然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还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已经给国内的能源供应、环境保护和道路交通带了巨大压力。总体而言,汽车作为一种商品,在中国被大规模制造,被广泛应用;作为一种文化,尚未得到有效普及,亟需学习、借鉴、创新和发展。中国目前交通拥挤、事故频发,表面上看这是人的素质、技能问题,实质上就是汽车文化落后的问题。大多数人没有把汽车看作是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一种生活态度,而是当成了一种工具。目前我国正在持续提高汽车本身的安全性,汽车安全碰撞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但对于行人保护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在汽车工业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人的素质提升却滞后于汽车发展的节奏,汽车文化的缺失,导致人为因素引发的交通事故不断,我们的汽车文明距离世界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汽车文明亟待加大建设力度。#p#分页标题#e#

四、普及汽车文化的几条途径

在经济发达、法制健全的国家,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人性化,他们往往对某一品牌的内涵有很好的认知,乐于从汽车的人文内涵中获得精神享受。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汽车和互联网一样,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双刃剑,有利有弊。汽车文化的普及远远超出驾驶技能的培训,几乎涉及到所有人。培养和普及以安全为核心的汽车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汽车驾驶培训,也不仅仅局限于汽车的设计制造。汽车文化更多的侧重于汽车与社会、与环境、与其他人的关系。它正在影响我们的思考和未来。汽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沉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虽然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汽车文化,但是提倡安全、环保、节能新理念,构建人、车、路和谐的社会氛围,应该成为中国汽车文化的关键。为此需要在政府的的主导下,相关部门做好教育、引导、监控和规范工作。

1推行依法治车。近年来,围绕交通安全,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成效显著。必须继续加大执法力度,有法必依,法律至上,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令行禁止。对于超速、超载,拼装车、排放不达标、病车上路等现象,不能以罚代管。对于汽车产品市场和维修服务的监督,必须公开、公平、公正地依法管理和规范。要提高法律的前瞻性,不能朝令夕改,葬送法律的威严。交通整治需要常态化,不搞“一阵风”。在法治建设方面,中国更多的需要是虚心学习,而不是搞“中国特色”,不能让“中国特色”一词成了掩盖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现象的保护伞。

2改善基础设施,体现汽车文化所包含的人文关怀。道路交通设施设施,包括路面状况、警示牌信号灯配饰、应急设施,以及公路建设质量,是一个国家汽车文化发达程度的直观体现。坚强道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与食品安全一样,发生问题,首先是政府部门失职。

3提高技术标准,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由于国内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水平与国外相比仍然不高,为了照顾到大多数的汽车企业的生存发展,有关汽车生产制造标准的规定往往都比较低,甚至燃油质量都有很大差别。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山寨版地汽车产品制造企业大量存在,一些企业为了成本竞争需要,也走上了偷工减料、使用不环保材料、甚至生产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的道路。提高中国汽车的技术标准。目前标准太低,浪费资源。标准提高有利于中国汽车技术的进步,真正走向世界。

4开展全民教育,提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以人为本,安全及时,这是汽车文化的基本要求。参与交通是人类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而保障人身安全则是进行活动的前提,只有保障人身安全,人们才可能完成每一项活动,才可能顺利达到交通目的,因此,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需要,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要积极建立交通安全从儿童抓起的交通安全教育宣传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长远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计划,形成完整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较低的现状。要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通过实实在在的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大力宣传超速、超员、超载、病车上路以及酒后驾驶的危害,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意外风险。把“安全及时,预防为主”的方针,转化为改善交通安全状况的具体措施,杜绝驾驶员自身的错误,预防他人的错误,预防几种错误因素的同时发生。

5提倡理性消费。在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节能环保汽车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汽车技术革命。同时汽车电子的发展将更加优化人-汽车-环境的整体关系,汽车越来越智能化。国家除了对经济环保型汽车给予鼓励和支持外,更应该对个人汽车消费给予必要的引导,要把汽车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来鼓励,而不应把它当成纯粹的消费品加以限制。当然,需要加强国情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节约意识。

6加强监控力度。在使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汽车行驶记录仪,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更先进的是车辆信息综合服务与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对车辆综合信息的实时获取、分析与处理,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同时为车主提供信息导航、安全防盗信息服务等综合信息服务。从国家层面说,整合技术资源,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所有车辆纳入监控范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五、结语

汽车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文化,普及会培育汽车文化,把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放在人身上。技能培训解决“能不能”的问题,那么文化培养则解决“愿不愿”的问题。解决问题不如建立制度,建立制度不如完善机制,完善机制不如培育文化。培养良好的汽车文化是当务之急,是建立现代化、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需要政府部门创造条件,全社会共同努力。

汽车文化论文:汽车文化人才的培育

作者:蒋德喜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界对高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期盼也愈加殷切,不仅需要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现代汽车企业对高校的汽车专业人才还提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培养汽车技术人才,还要加强对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

一、汽车文化的内涵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不言而喻,汽车文化是在汽车发明和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汽车文化包括技术文化、车史文化、造型文化、名人文化、名车文化、车标文化、赛车文化等等内容,可以说不胜枚举。它还包括了汽车驾车者对交通法规及有关汽车的普及知识等。为了理清这些文化概念我们不妨给汽车文化一个分类。

汽车文化大致可包括三个方面,及时部分叫工业设计,工业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工业设计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因为它通过特有的方式传达技术的物化美,也体现商品社会中文化的价值取向。工业设计师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这一部分知识属汽车专业知识,对于汽车设计和制造人才尤为重要。第二部分是品牌文化,或者叫商业文化。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包括产品的定位、产品的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的积淀等等,品牌实际上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汽车品牌文化是汽车营销人才必须要掌握的。第三部分是边缘文化,就是汽车同其他文化种类的结合,比如汽车摄影、汽车会展、汽车运动、汽车报刊、汽车收藏、汽车模特、汽车俱乐部等等。它还包括汽车有关的普及知识、交通法规及基本礼仪等。可以说,现代汽车已经不单单是冰冷的机器,其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代步工具,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平台,包括技术平台,可以搭载各种的技术如GPS、无线通讯、智能驾驶等等。汽车是一个信息平台,可以配备电脑网络,随时获取各种信息。汽车是一个娱乐平台可以加装音响、DVD、电视、收音机等等。汽车是一个生活平台,可以装冰箱、可以调整成卧室、可以去野炊等等。汽车还应是一个社交平台,它可以折射驾驶人的基本道德和礼仪。

可以说,汽车是世界上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作为支柱产业,汽车是连接及时、第二、第三产业的纽带,不仅直接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规、准则、观念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

二、汽车文化人才的类型及要求

在近年的人才市场上,汽车人才无疑是炙手可热的“红人”。在汽车产业的人才链条上,除了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维修、服务人才,汽车文化人才将是汽车产业人才链上的“新贵”。汽车文化人才应包括①汽车展示和博览人才。伴随车市的红火,如今各类汽车展、汽车博览会及汽车展示交易活动方兴未艾。在这些展示和博览活动中,需要一批专业的策划、组织和管理人才。这类人员往往需在汽车会展方面具有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和会展项目的管理能力;熟悉汽车品牌及品牌文化,了解世界汽车发展史;在汽车及其零部件会展、招商布展、艺术策划、车展媒体设计、汽车模特儿及其舞美艺术指导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在总体协调、展位招商、品牌管理、展会营销策划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实务操作能力。②汽车竞技运动与组织管理人才。具体来说,就是从事竞技运动的运动员、教练、裁判,从事商务策划的车赛商务人才,从事车赛竞技组织活动的汽车竞技管理人才以及从事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的研究型人才都属于这类人才的范畴。这类人员需掌握国内外汽车赛事的管理法规和惯例,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熟悉赛车运动发展规律,熟悉赛车相关(汽车、食品、服装等)行业的商业合作模式,了解电视转播、新闻报道等传媒运作。③汽车媒体策划和经营管理人才。汽车消费群体的增长催生了与汽车相关的各类报刊、杂志、网站等,这些媒体的运作需要宣传策划、采访报道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具体包括: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广告、报刊、图文、汽车IT、音像媒体方面的高级编辑、高级咨询、高级管理人才;汽车文化服务行业中具有书画、杂志、广告、汽车IT、音像媒体专业背景的高级人才;在汽车媒体、广告、报刊、汽车网站企业从事策划的高级管理人才等。这类人员往往具有汽车文化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媒体策划能力,同时有较强的组织策划和导向把关能力,熟悉汽车媒体的操作流程,了解国内外汽车媒体经营现状和发展趋势。④汽车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人才。汽车文化娱乐团体中的管理人才,汽车旅游活动、自驾游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为汽车主题公园或汽车主题旅游项目服务的高级导游和旅游管理人才,以及汽车旅游项目的高级开发人才和建设人才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人员通常要有组织汽车旅游活动的经验,有一定的组织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旅游资源。⑤汽车评估与鉴定人才。从事二手车交易评估、事故车车损评估、汽车性能评估等方面工作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及古车鉴赏、分析、评述方面的人才都属于这一范畴,如高级评估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检验师。这类人才需要具有汽车质量、价值、车损评估能力。⑥汽车企业品牌文化推广人才。几乎每个国际知名汽车品牌都有一段传奇故事,通用、福特或者是吉普等企业和品牌的传奇故事在驾车一族中广为流传。目前,国内汽车厂商也开始注重企业和品牌文化的推广,需要一批专业人员。

这类人员需要熟悉国内外汽车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渊源,了解国内外汽车品牌的内涵,熟悉品牌策划推广业务,了解广告媒体操作流程,对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有敏锐洞察和分析提炼能力,有较强的品牌管理和企业管理能力。⑦汽车历史文化的研究人才。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认为汽车文化是“轮子上的人类文化”,自汽车诞生以来,汽车及其相关产业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创造了丰富的汽车文化。从事汽车历史文化研究的人员也属于汽车文化人才的范畴。⑧汽车专业教育人才。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人才普遍匮乏,汽车研发、设计、制造、营销、金融、维修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补充大量专业人才,从事汽车专业教育的人才有着广阔空间。除了上述类别之外,从事汽车会展、娱乐、美容等方面的人员,也都属于汽车文化人才。汽车文化期待精英人才。#p#分页标题#e#

三、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汽车专业较为重视汽车专业技术方面的教育,重视汽车技术专门人才,忽视汽车文化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汽车文化人才,实现高校教育与汽车经济发展的良好适应呢?尽管具体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一些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策略却是不可或缺的。

1.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里可开设综合性的汽车文化专业,专门培养汽车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高层次人才。这种专业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应是符合“宽口径、厚基础”要求的,可以适应汽车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或子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需要。另外,由于汽车文化产业是多行业和宽领域的行业,所以可考虑在汽车文化专业下面开设有关专业方向,以深化某一子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汽车文化专业特点(即综合性、交叉型的边缘专业)和复合型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汽车文化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应体现跨学科、复合型、模块式的原则,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文化专业所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尤其是管理学类课程应结合汽车文化产业及其子行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必须是“汽车文化产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避免成为脱离文化产业实际的泛泛而谈的经济管理类课程。

3.加强和完善师资配备与培训。我国高校原有师资配备中,专业文化、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的教师分散在不同的院系和专业,彼此缺乏整合与交流合作,导致专业文化教师不懂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教师又不懂专业文化,这种师资配备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必然是不符合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复合型和实用型要求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汽车文化产业专业师资配备必须整合原有院系和专业师资的力量,既要配备专业文化教师,也要配备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的教师,并且要求不同专业特长的教师彼此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努力使教师成为适应汽车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复合型教师。

4.大力推进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首先,应建立实验室,包括电子商务实验室、信息技术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数字化技术实验室、汽车文化创作室等。另外,还应考虑创立和采用社会(企业)调查、参与研究咨询、企业代职实习、学生自办企业等多种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尤其是要积极探索在汽车文化产业企业特别是跨国汽车文化产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与企业联合培养汽车文化专业学生的途径。

5.汽车文化人才应列入汽车专业人才开发目录,给予配套政策服务,以吸引更多人才加盟到汽车文化这一新兴领域中来。

汽车文化论文:促进汽车文化营销的途径

作者:周霞 吴灵芳 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引言

21世纪,汽车行业竞争的重心是汽车的营销,因此如何使用的汽车营销模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是起着经营者密切关注的。汽车的营销不仅应当顺应市场发展的方向,还应当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量、市场占有份额等,还会对汽车的品牌文化的传播产生影响,文化营销思维走进人文的视野,尤其是品牌文化营销。本文即讨论了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定义、要素与主要策略,旨在有效的促进汽车的市场营销,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一、汽车的品牌文化营销

汽车的文化营销就是在汽车营销中加入品牌文化营销的概念,不仅提升产品以及相关服务的加之,更是将汽车文化作为营销策略的核心,通过文化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维持品牌忠诚度。而在汽车的文化营销中,汽车的品牌文化的传播是最为重要的。品牌文化的营销可以很好的满足传播汽车文化、构筑品牌形象、提升市场份额的多样化需求。我国目前的品牌文化营销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品牌定位存在缺陷。我国的汽车品牌定位普遍为中低档轿车与特殊车型,这种定位的局限直接导致企业动力的下滑。另一方面,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的发展十分艰难,这时由于外国成熟品牌具有更大的合作共赢的空间。我国汽车企业品牌文化存在的上述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在分析汽车品牌文化要素与定位基本方向策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促进品牌文化营销的策略,以促进我国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主要构成要素

在汽车品牌文化营销中,其构成要素是多层次的。及时层就是表露与消费者面前的、可以真切的感受得到的,即品牌的名称与标志。第二层就是品牌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品牌的利益诉求、情感归属、文化沿袭以及个性化特征。总结下来,汽车品牌文化营销的主要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名称、标志、广告、品牌的延伸与管理。

1.品牌名称品牌名称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文化、产品的特点,因此企业品牌文化营销中及时位的要素就是品牌的名称。好的品牌名称不仅能够直接显示出产品的特性,还能很好地转播企业文化,通过较大限度的包含品牌的文化内容还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公民,进而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如“君威”在融入中国文化之后,象征威望与气魄,迅速占领了部分品质汽车市场,成为成功人士的坐骑。“宝马”则以尊贵、活力为代名词,成为渴望张扬个性、寻求成功的消费者的。可见,品牌名称对于品牌文化的传播、品牌的营销是至关重要的。

2.品牌标志品牌标志具有依附于品牌文化的特点,随着品牌文化的不同产生差异。品牌标志一方面可以从直观上影响消费者的认知,提升其对品牌的情感依赖。另一方面,品牌标志还能传播品牌文化,影响汽车的营销策略的制定。例如“别克”的徽章则集中展示了品牌文化的特点,表现了其生动的气韵。此外,品牌标志对于品牌的成长与发展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由人们接受信息80%来源于眼睛的特点决定的。

3.品牌广告一直以来,品牌的广告都是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主要手段,品牌广告不仅以其特殊的方式、巨大的视听震撼力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情感,还能传播汽车文化,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品牌广告也是品牌文化营销中的重要因素。在进行广告投放之前,必须考虑消费者与广告内容的文化因素,使广告的将其品牌信息传达给受众,宣传企业的品牌文化,促进品牌的文化营销。

4.品牌延伸品牌的延伸指的是借助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来推出新品牌。品牌延伸一方面可以节省宣传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尽快消除消费者的抵触心理,使消费者更加快速的认同并接受新品牌。例如上海通用借助了“君威”轿车的市场影响力,在对其进行外观、功能上的改变之后,以“君越”命名新品牌进行推广销售,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5.品牌管理在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中,仅仅树立品牌远远不能保障品牌的长久的生命力,因此进行品牌的管理也是传播汽车文化、促进汽车文化营销的关键要素。成功的品牌不仅包括品牌名称的确定,还包括从原料到售后服务整个业务流程。只有这个业务流程的决策与行动都符合品牌文化的设定,才能更好的实施汽车的品牌文化营销。劳斯莱斯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全程的品牌管理不仅传播了汽车品牌文化,还有效地促进了该品牌的营销。

三、汽车品牌文化定位的基本方向策略

汽车品牌文化定位的三种策略,即以产品特点、利益诉求以及整体形象为定位标准。这三种策略是按照品牌文化内涵的层次来区分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实施这三种策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传播汽车文化,又能促进汽车的文化营销。

1.产品特点产品的特点是品牌文化的基础,以这个方向对品牌文化进行定位,不仅可以在同类产品中突出目标产品,还能不断的强化目标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例如,奔驰轿车以安全为品牌定位方向,创造性地设计了安全气囊与安全客舱,使奔驰品牌的安全至上的品牌文化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利益诉求利益诉求指的是以消费者的利益诉求为基本点对品牌文化进行定位。消费者对于一个品牌的认定不是仅依靠其产品特点,而是体现在这个品牌能够实现其利益诉求的满足上。只有以满足消费者的利益为基点进行品牌文化的传播,才能更容易打动消费者,建立其对品牌的心理依赖,实现品牌的文化营销策略。

3.整体形象在上述以产品特点、利益诉求为基点进行品牌文化的定位的基础上,以品牌的整体形象为基础来对品牌进行整体定位,不仅能够与消费者建立稳固的心理沟通桥梁,还能保障品牌的忠实消费者的数量。企业在对品牌进行整体形象的文化定位时,应当参考目标消费者对其自身的定位,突出表现品牌的独特气质或者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与消费者的自我认知产生共鸣,建立稳固的客户群。

四、传播汽车品牌文化、促进汽车市场营销的途径

本文详细分析了更好的传播汽车文化、促进汽车文化营销的几种途径,即对品牌进行战略定位,构筑企业的品牌文化,并且根据产品的文化特征与定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辅之以不同的促销策略,这样汽车文化营销不仅可以更好的传播汽车文化,也能有效促进汽车的市场营销,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份额。#p#分页标题#e#

1.对品牌进行战略性重构对企业品牌文化定位进行战略性的重构,不仅可以获得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还能突出品牌特点,使品牌具备长期的、稳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必须对企业文化进行经营,这是因为汽车营销会传播汽车企业的文化。只有构建鲜明的、积极的企业文化,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构建企业文化可以从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等方面着手,构建独特的品牌文化。其次,在进行品牌文化营销策略时,不仅要掌握为品牌命名的技巧,为品牌树立鲜明的、易于识别的标志,还要以多品牌的策略引领汽车的营销模式。多品牌的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市场占有率,还可以有效地抵御竞争对手。,还应当掌握品牌延伸的策略,这样就可以以低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成效,提升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制定区别化的营销策略制定区别的营销策略就是指要根据不同的产品文化定于与定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只有这种区别化营销策略才能很好的突出产品的特性,在产品文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定价的因素,制定符合产品特点的营销策略。首先,根据不同的产品文化特征来制定营销策略,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是最为关注的就是他个人的需要。只有突出产品的服务性特征,才能更好地传播产品的文化,实现产品的市场营销的目标。其次,产品的不同定价也会影响其营销策略的制定。产品的定价可以直接反映产品的特征,传播汽车文化,是制定文化营销策略必须考虑的因素。不同的定价可以反映不同的消费理念与价值观,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定价文化产品文化的物质化反映。因此,根据产品的文化特征与定价来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才能较大化的传播汽车文化、提高汽车的市场营销效果。

3.辅以多样化的促销策略品牌文化的传播不仅需要上述品牌的战略性重构与区别化的营销策略,还必须辅以多样化的促销方式才能较大化的实现产品的市场营销目标,扩大汽车产品文化的影响力。多样化的促销策略包括价格激励、免费服务、金融配合以及公关促销、广告促销等手段。其中最为常用的是公关促销与广告促销,公关促销是利用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来实现汽车的成功促销,广告促销则是利用多种形式的广告、利用不同风格的广告来实现产品文化的传播,进而促进汽车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文化营销的成效。

汽车文化论文:高校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对接融合

摘要:

高职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校不仅仅要从技能上培训学生,还必须尽快的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更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文以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办学实际为出发点,对汽车类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对接融合实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表明只有更好的了解汽车企业文化,适应汽车企业文化,才能更好的为汽车企业服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融合

以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注重的是技能教育,为的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将来在企业中有所作为,很少去关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对于现代的企业,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适应企业自身建设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仅仅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份对汽车行业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发展前景调查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技术水平过硬,但是并没有在汽车企业中有很好的发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有些甚至已经被企业辞退,这些都是因为高职院校只注重学生的技能教育培训,忽略了校园文化培训与汽车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汽车企业的文化中。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形成的符合本企业特点的愿景、使命、员工行为准则以及经营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这些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等在企业生产、管理、员工行为等方面的体现,是被员工认可并遵守的一种企业理念。作为高职教育中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融合来说,就是要求学校根据汽车企业的特点与要求,构建与汽车企业的专业文化、组织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能够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点

高职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企业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技能。职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突出的体现在了高等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和专业上,像我院设有汽车制造、车辆运用、机电工程等9个系部,包括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34个专业,这些专业都是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体现。为了将高职学校的专业性和汽车企业文化相融合,高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要以自身的职业性为出发点,将本行业的职业特点、职业技能、职业道道、职业理想、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等内容贯穿到高职校园的文化建设当中,彰显出高职学校的办学特点[1]。

二要体现企业化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要和企业理念相融合,高职学校与汽车企业互相合作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一条正确道路。目前高职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已经成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在高职教育中,高职学校必须要把现代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融合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在校园文化中积极营造汽车企业文化氛围,在技能培训中突出汽车企业的文化元素,在学生实习中培养学生的汽车企业文化素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企业文化,毕业后迅速融入到自己所从事的汽车行业当中去。

三要突出汽车行业的行业特点

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各行各业培养符合各行业技能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上必须满足行业需求和理念,体现行业的特点。比如我院培养的人才所具有的扎实的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发展能力以及能够满足汽车企业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综合素质能力就突出的体现了汽车行业的行业特点。高职院校要想建立具有其所服务的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在实践中融入行业氛围,要以汽车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行业价值取向”和“行业情结”。

四要强调汽车企业文化的区域特点

高等职业学校一般都是地方性的区域院校,担负着培养适应当地企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这就意味着高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符合当地区域企业文化特色的特点,不能离开区域文化的土壤。只有植根于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研究当地的区域特色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点,积极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才能实现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文化的融合,才能让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的了解地方、融入地方,更好的为地方服务,作为汽车类的高职院校,一定要注重培养符合当地汽车行业区域文化特色的专业人才。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是以培养汽车专业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创新性地将高职理念、汽车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于一体,提出了“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文化育人体系,并把“平而不凡”作为校训。学院把文化育人作为人才培养战略,提高了学院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人车合一就是指人文与技能的相融,追求“方向、安全、动力、速度”的品质,体现了学院办学特色与文化育人的良好融合。平而不凡中的平就是指做一名合格的现代高职教师和现代文明蓝领。不凡就是指接受平凡,超越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杰出,有所建树,创造不平凡的精彩人生。学院在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的对接实践中,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接融合:首先是树立了汽车专业的精神文化。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办学重点放在培养汽车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上,立足于点亮人性之美、发掘潜在之能,目的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较好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发展能力以及能够满足汽车企业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综合素质能力。精心的打造汽车专业的专业特色和文化内涵,并且逐步让汽车文化融入到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取向当中,形成全院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形成了深化政、行、企、校联合的汽车集团化办学特色、以汽车为主线、面向汽车生产和服务的布局特色,突出专业胜任能力的课程特色和“人车合一、平而不凡”的文化特色。其次是构建了具有汽车特色的专业文化。目前学院设有汽车制造工程系、车辆运用工程系、汽车营销服务系、机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等9个教学系(部),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34个专业,主要专业都是与汽车有关,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都是根据目前汽车企业的岗位需要来设置,体现了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课程架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完成比较复杂的汽车专业工作能力,体现核心技能和汽车行业近期技术,满足了汽车企业对人才的需要[2]。是形成了具有汽车行业特点的活动文化。学院开展了普及汽车文化的系列活动,不遗余力的将学院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著名的汽车文化长廊,集中展示中外汽车发展的历史、经典汽车品牌的理念及成长、汽车行业近期的技术成果以及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等,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学院建有汽车文化广场,漫步广场可以体会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特有的文化氛围和职业特色,在文化广场展示与学院具有紧密合作关系的车企商标、色彩识别、文化理念以及企业精神等一系列的文化要素,学生漫步在广场就能够受到汽车企业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汽车企业文化并为之骄傲。为了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学院按照汽车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设置了实习培训中心,按照“校中厂、厂中校”的原则,引进了富士康的生产线以及“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的管理方法,车间和教师一体化,师生都穿着工装,严格的按照汽车企业的操作规程指导学生的实习,让学生通过“模拟仿真”和“角色扮演”等方式,真正体会到汽车企业的文化。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参与汽车企业活动,目前已经与富士康科技集团、烟台矢崎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了紧密合作并作为实训基地,捷豹路虎培训项目的成立是校企双方携手创立的具有国际化技术水准的人才培养教学平台,这些都是学院学院汽车活动文化的具体体现。高等职业学校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学校就要不断加强校园文化与汽车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立足当地实际,体现汽车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学科背景,改革教学方法,为汽车企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