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行政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一、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现状

(一)中央集权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正面临改革

根据中国国情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呈现出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在80年代以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中央集权制的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体制促进了教育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相一致,适应当时经济建设的要求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我国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已经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日益呈现了明显的弊端。中央集权制的高等行政管理体制没有明确的把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独立实体来看待,过分地强调了教育为政治服务,使教育过分依附于政治。另外,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主权未得到落实。这些问题让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并且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采取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体制。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中央集权制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只是初步形成,真正的建立与稳固的新型的体制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的合力,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共同致力于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模式的完善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二、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

在长期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特征是行政管理方式统一僵化。主要表现为:及时,现行教育体制实行统一的教育政策与措施,其结果导致现行教育体制僵化与低效等一系列官僚行政管理的负面影响。第二,办学主体单一,办学规则僵硬,其结果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育结构和布局很不合理,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第三,高校招生、就业管理不灵活。招生专业、名额等由政府统一规定,高校无权设定。对于市场所需人才的专业取向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二)高校自主权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虽然有所扩大,但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需求,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也不够好。具体表现为:及时,在招生自主权方面,制定招生计划、决定生源分布仍由教育行政部门掌管,确定收费标准也是地方政府物价部门的权力,高校无权确定标准。第二,在教学管理权方面,高校调整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余地很小,不能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第三,高校的国际交流学术自主权也基本没有落实,需要由主管部门审批,限制了高校对外开放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三)公平与效率政策缺乏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的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政策的价值观一般可以分为“效率至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等价值取向。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可忽视政策价值问题,否则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就会失去目标和方向,形成盲目运行、问题层出的局面,并导致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很难收到应有的成效。由于政策价值观的缺失,致使公平与效率问题没有解决好,呈现出许多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现实。

(四)体制运行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不竞争的垄断市场。具体表现为:及时,政府垄断了对高校的举办、投资和管理,高校的主要造血功能是依靠财政拨款才能得以实现收支平衡。它独立于市场之外,没有生存竞争的压力,教育投资的整体效率无法得到提高。第二,围绕“分权”“放权”与“授权”展开的这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未能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第三,世界性开放的教育大市场并没有充分建立。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也要不同程度的开放教育市场。一个世界性的开放的教育大市场正在悄然发展。

(五)两级政府管理权限范围不具体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始终强调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由于省级城市发展高等教育的模式正在形成之中,在领导和管理体制问题上,地方政府和省级以上教育管理部门的权责划分仍不明确,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支持高校的程度及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

三、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的对策

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应该是使政府、高校、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体制运行模式。

(一)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模式

1.开展融资渠道多元化。

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实际上是为了争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中来。为此,应发挥高校办学资源的同时,开展和社会更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在强调政府对高等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过分依赖职能的状况,使高校真正成为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增加高等教育产业经费的融资主体。及时,发挥高校人才培养功能的优越性,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争取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第二,通过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第三,通过校办企业增加经费来源。通过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兴办知识型企业来为社会服务,这也为高校本身筹集更多的办学经费。第四,设立专门的办学经费征募机构。这一机构应作为高校内设机构之一,配备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专职从事办学经费征募工作。

2.促进办学形式多元化。

及时,从学校层面上来说,就是要企业、企业集团和科研单位参与高等学校的办学与管理,目的在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联系,吸引其参与学校的管理,促进产学合作办学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也促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和提高。第二,大胆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财力和物力资助以及在政策上适度放宽,为民办高等学校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政府还可以允许国外教育机构和团体举办学校,涉入中国教育市场。第三,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远程教育。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具备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发达的教育,他们通过国际互联网举办远程教育,很可能吸引大量的中国学子。

3.扶持教育中介机构参与管理。

积极发展处于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社会中介组织。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政府要把部分职能转给市场或中介组织,重视社会参与意识的培养,改变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和管理作用,不仅是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也是扩大民主权的要求,从根本上有利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小统治,大服务”的治理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我们更要重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作为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间,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中介性机构,中介组织不仅具有协调政府、高校和社会间关系的功能,而且在吸引社会人士参与高等教育管理,提高决策过程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高等教育的监控等方面,扮演着极好的角色。

4.实现教育行政交流国际化。

改革开放初期,教育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互换留学人员、互换专家和学者、教育和学术交流活动、教育合作项目、中外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等。随着全球化进程我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教育对外交流涉及绝大多数国家,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迅猛增长,而且交流领域和层次也向纵深发展。教育对外交往要不仅限于从技术、信息和人员层面,要向教育观念和制度层面发展;不仅要融入通行的国际教育规则体系,而且要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理念的倡导者。教育开放会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学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必须以我国国情为基础,进行自主创新。

(二)提高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中的调控能力

1.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究竟应起到什么作用以及怎么样起作用,即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要在政府和高等学校之间,明确权责,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要改变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管理、轻服务的状况,尽量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务的直接干预,将注意力集中于宏观调控。具体办法有:及时,政府应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第二,政府应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科学的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第三,政府要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

2.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范围。

当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中,需要注重的是要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扩大省级政府的管理权限范围,实行“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方法:一方面,要解决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与收益问题。权限来源于经济基础,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权限,我们应当落实地方政府的对高校的投资,明确地方政府办学使学校的生存问题不再有现实的威胁。另一方面,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管理权限范围,省级城市要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学校的学科特色也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地方发展优势和特色两者结合好了,双方的发展均受益。

3.实现两级政府统筹配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为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宏大目标,根据我国现有国情,建议加大改革力度,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做出重大调整,实现高等教育以省级统筹管理为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各省可按照各自具体情况自行调整本辖区内的教育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及时,政府应当组建国家、省级人力资源开发决策审议机构。第二,应当建立健全国家教师教育资源库。第三,在地方统筹下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政府应完善校长选拔机制。

(三)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1.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主体,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可以增强学校的活力。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政府用授权或分权的方法,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的基本单元,实现其自我服务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里,政府应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及时,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统一的模式。第二,高校领导在争取学校办学自主权时,应当以积极的态度与上级政府部门进行建设性的沟通与协调,特别是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具备教育家的理想和情怀,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实现理想的决心。第三,加强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第四,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国家放弃对高校的管理,而是要使国家各级政府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更有利于政府做出更为先进的教育政策,发挥政府的核心领导和协调作用。

2.建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政府针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内外部、纵横向之间存在着的各种不协调的关系问题进行调节,通过权责清晰,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有效地实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目标和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一套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是贯穿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全过程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活动。应该建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外部关系,明确中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与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的关系及管理权限范围,并做好与其他各业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四)科学运用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掌握高校共建合并等手段的适用范围。

在共建、调整、合作和合并这四种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中,共建和调整着重于调整高校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上: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教育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合并着重改革学校本身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在采用共建和调整改革模式时,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目标指导下,要分析新的运行机制,并分清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承担的责任。其次,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适时、适度的改革措施。要明确共建、合并高校的目标及实现方式。高等学校的合并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效益;二是改变过去形成的学科单一的局面,实现学校优势互补,由单学科向综合大学转变;三是减轻管理部门的协调负担。

2.高校共建合并工作具体实施。

高校共建是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具体举措之一,就是教育部、地方省政府及市政府共同建设重点大学。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高校具有业务指导作用。这是在投资渠道不变的情况下,实行中央教育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双重领导、共同建设和管理的制度。我国实施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大学,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合理,集中力量建立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合并大学是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改革举措,也是建立新型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又一具体措施。迄今为止,这一改革举措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最突出的形式,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学合并。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要防范“大而全”的文化传统因素作祟,要结合高校的自身优势,建立特色品质大学,否则,以大学合并来打造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将很难达成。

四、结语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完善,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一件具有全局性、整体性、战略性和导向性的大事,也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奋斗目标。

作者:许晶 李思林 单位:辽宁行政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公仆意识下群众路线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1进行公仆意识教育,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基石,是党政兴业的法宝。新形式下,随着社会诱惑的增多,多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影响,以及危机意识的淡化,当前领导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理想的状况。在这种状态下,对于当前执政者的公仆意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只有彻底认识到坚持强化公仆意识、践行群众路线的本质和重要性,才能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实事,逐渐再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我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对于强化公仆意识教育,践行群众路线具有无比的重要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1.1执政地位的确立,证明要树立公仆意识,进行公仆意识教育

近代历史告诉我们,执政地位的确立必须依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来之不易,而正是人民的支持,我们才获得的胜利,而这一切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牢记的公仆意识和坚持的群众路线。古今中外,任何政治力量、任何政权产生、存在、发展的依据,胜败兴衰的症结,都集中于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着追求,这一理念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已很明确。正是由于共产党的人民性,共产党员和人民血肉相连,同心同体,革命的种子深埋于人民之中,党的力量才被保存下来,并且不断扩大。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公仆意识,党员干部没有个人特殊利益,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坚持走群众路线,因而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因这样的品质,确保了执政地位的确立。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胜利,积累下了树立公仆意识的执政经验。新生代的领导干部在继承老一代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我党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教育,强化践行群众路线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学习老一代领导干部的执政经验,将老一代的经验发扬光大,并探索新的执政经验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居乐业,让国家更加繁荣富强。

1.2执政地位的巩固,要求强化公仆意识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60多年的执政实践中,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在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民生问题、腐败问题、道德建设问题、民族问题等各种社会问题,加之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都在考验着我们的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能力强不强,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所以,这些考验集中反映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特别是现在由于领导干部面对各种各样的巨大诱惑,加上成长背景复杂多样导致的个人道德修养不同,导致部分领导凌驾于群众之上,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经济问题、一言堂问题以及个人作风问题不断滋生于各级领导干部中,究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公仆意识教育,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动力。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之下,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公仆身份,公仆意识淡化,思想道德开始滑坡,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严重危害到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人民群众时刻关注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利益,还是一党之利,决定了我们党在和平时期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党员干部是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系到群众对党的信任。所以,新时期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因此,有必要从意识层面加强我党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教育,强化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教育。

1.3在践行群众路线过程中,必须树立公仆意识,强化公仆意识教育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位子,党章中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摆在前面,放在心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树立起公仆意识才能走好群众路线。正像对农民工兄弟说的那样:“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给你们打工。”可谓一语道出了“人民公仆”的真谛。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党员干部公仆意识的强弱,决定着党群、干群关系达到何种境界,树立公仆意识,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前提。“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句实实在在推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主义行为准则。只有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行为准则的公仆意识,理解公仆意识的内涵,才会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在为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只有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树立公仆意识才会减少“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转基因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只有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树立公仆意识才会减少“楼歪歪”、“烂尾楼”、“鬼城”等浪费人民群众和国家财产事件的发生;只有加强公仆意识教育,树立公仆意识才会减少“教授被称作叫兽”、“警察是较大的黑社会”等负面言论的发生。

2进行公仆意识教育,践行群众路线教育的措施

公仆意识的树立、强化,是在践行群众路线的道路上思想意识进一步升华的过程。一方面需要以道德支撑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离不开制度的外在约束力。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强化公仆意识,践行群众路线的要求。

2.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学习,从思想上强化公仆意识

以德服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是社会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综合。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官员”这一角色定位错误,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造成行为规范的混乱。与其说现在部分公仆缺乏必要的公仆意识,不如说缺乏必需的公仆职业道德的教育,故此,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将干部道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1年10月17日,国家公务员局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列入公务员初任、任职和在职培训的必修内容,使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公仆意识的教育首先要从职业道德教育做起,公务员职业道德除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之外,还需要进行所从事的行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只有将社会主义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所管理行业的职业道德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践行公仆意识培养,真正地实施群众路线,如果仅仅懂行政管理,而不懂所管理的行业,就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瞎指挥的局面,不懂行业就会慢慢地脱离群众路线、造成有心无力的局面。

2.2进行践行群众路线教育,要教育践行从行为上落实公仆精神

公仆意识只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才是对公仆精神的好诠释。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何理解公仆的内涵,能不能落实公仆精神,决定了他能否走好群众路线,能不能成为一名人民满意的公仆。领导干部只有善始善终,加强对公仆的内涵深刻的认识,在行动上真正落实公仆精神才能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加强教育。

2.2.1理解“服务为民”的公仆天职

邓小平曾经讲过“领导就是服务”的名言,生动鲜明的为我们概括出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使命和职责。人民群众不仅是国家的主人,而且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英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心甘情愿地为我们的“英雄”服务。所以我们党把“服务为民”作为宗旨,这也是现阶段践行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能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与他能不能履行“服务为民”的天职,有什么样的群众观点有很大关系。只有深入理解公仆的天职,才能真正把百姓装在心里,才能体会百姓的真切需求,才能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解人民之所难,才能最终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2.2.2牢记“人民满意”的公仆准则

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到位不到位,落实效果好不好,有着一整套的评价体系,但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人民群众的评价。公仆服务的对象是人民群众,能否成为合格的“仆人”,人民群众这个“主人”说了算。群众路线走的好不好,人民群众的言论最能反映。所以,“让人民满意”不能仅仅是停留在一个口号上,要在实际行动中敬畏人民,清醒地认识自己与党、与人民的权力授受关系,权力来自与人民,就要接受人民的检验。所以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人民满意”的公仆准则,落实到行动中,成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及时标准。

2.2.3把握“人民利益至上”的公仆之魂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点明确指出“人民利益至上”,所以我党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党的人民性,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也决定了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维护群众利益的职责使命。一个领导干部能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与他有什么样的利益观有直接联系。“为官之道”需要一心为公,它不同于经商之道,不能为个人谋私利,领导职位也不是个人的名利场,不是追求个人利益较大化的工具。只有把握“人民利益至上”的公仆之魂,做到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做一名合格公仆,这是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的职业道德。

2.3进行公仆意识教育,要认识到健全机制的重要性

从制度完善教育方面来提升公仆意识增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勤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多的是要求领导干部的有较强的内在约束力,在思想上增强公仆意识,而制度的完善、机制的健全更是提升公仆意识必不可少的外在保障。制度机制的完善,使得任何行为不但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更有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的限定,一旦行为有所偏颇,要付出的不仅仅是道德成本,更有巨大的现实成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的是,对少数利益熏心,金钱至上的人来说,道德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他们在意的仅仅只有现实的经济利益,这些人往往缺失道德底线,社会上道德谴责对于他们来讲如同隔靴挠痒,显然力度不够,难以压制歪风邪气的蔓延和扩散。因此,必须健全各项制度机制,加强外部约束力,从制度的完善教育方面来提升公仆意识的认识和培养。

2.3.1认识到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首先,严格选任标准。德才兼备,一直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标准,近几年来出台了相关规定,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德为先,德在才前”的选任要求。因此,要坚持将道德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提高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和满意度。其次,健全退出机制。退出机制的完善,可以更好地把那些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公仆意识缺失,素质低下,作风散漫,能力差,视群众利益为儿戏的人清除出公务员队伍。

2.3.2认识到完善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公仆意识。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是提升公仆意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监督主要包括政党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司法监督等。无论哪种监督方式,都应尽可能地让其发挥出较大功效,才能真正达到监督约束的效果。所以,必须扫除屏障,保障监督的公开透明。这样才能通过硬性的监督机制规范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而要求党员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常怀公仆之心,最终促进公仆意识的提升。

2.3.3认识到完善问责制和评估机制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中,群众路线走得好不好,人民满意不满意,是不是一名合格的公仆,需要一整套科学的评估机制,进而完善干部考核、考察的制度和办法,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同时需要与官员问责制挂钩,力求奖惩到位,这不但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更是强化公仆意识,践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3结论

总之,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党政管理阶层必须要强化公仆意识教育,践行群众路线,才能使我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强化公仆意识是践行群众路线意识领域的升华,该意识教育应该作为现行行政管理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邵茹花 单位:聊城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开放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一、强化时代意识,实现资源内容与媒体技术的深度融

(一)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专业网络核心课程建设专业的网络核心课程是加强专业的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网络核心课程一方面是指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另一方面是指网络作为课程资源传递、师生交互、教学管理运行的核心要素。网络核心课程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活动、课程评价、课程服务”五个要素的有机统一。网络核心课程的建设标准是学习资源丰富,学习活动多样,学习评价科学,教学过程,能够满足不同教与学需求的网络课程。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的“创新课程建设观念,为学习者提供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等于一体的网络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开放大学的课程都要求开展网上教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网上教学模式及其网络课程建设方式,逐步构建国家开放大学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行政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开办时间较长的大专业,具备建设网络核心课程的基础条件。目前建设网络核心课程应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实现由单纯的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过渡到集目标、内容、活动、评价、服务五位一体的整体设计的转变,二是实现由单纯的重课程形式向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的有机统一的转变。

(二)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步伐,大力建设课程移动学习资源在当今的移动媒体时代,全球互联网的趋势是正在向移动化转移

移动智能设备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学习机会,手机用户的普及使其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个人信息中心。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三者有机融合的时代产物,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趋向,是未来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行政管理专业以前所建的课程学习资源,大多以数字化的网络学习资源为主,不太适合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移动性、灵活性和随机性等特点,要求移动学习资源的内容的表现形式要以文本、图片为主,移动学习资源信息内容的承载量要小而精,呈现形式应当简便快捷。因此,在专业课程学习资源整合过程中,以及网络核心课程建设中,应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一批课程移动学习资源,以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需求。

(三)适应微时代的学习需求,努力建设微课程学习资源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微时代”

开启教育“微”时代的,正是“微课程”。微课程是实现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的必然要求。微课程具备自主学习及碎片化学习时间短、内容精、终端载体多样化、应用方便灵活等特点。微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合个性化、移动化学习的需要,因此正逐步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知识载体。微课程是对过去传统的视频教学资源建设的反思和修正。传统的大而全的资源,难以直接加以使用。微课程以其应用广泛性、载体多元化、参与普及性等优势决定了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行政管理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微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课程的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热点探析、难点释疑等方面,以提高学习者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着力打造三种以上媒体资源专业开办之初

按照开放教育关于多媒体资源的建设规范,要求课程至少要建有两种以上媒体资源,随着专业课程建设的逐步成熟与完善,面对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三种以上媒体资源逐步成为课程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三种以上媒体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提升课程内涵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媒体资源使用的选择空间。专业核心课程媒体资源的建设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结合网络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求,在优化整合现有媒体资源的基础上,将媒体资源建设的重点放在移动学习资源和微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上面,以适应无线网络时代学习者移动学习的需求。在专业核心课程媒体资源建设中应将媒体资源的数量建设与质量提升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增加媒体资源的数量,又提升媒体资源的质量。

(五)发挥成人学习者的独特优势

积极引导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资源建设随着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形式日趋成熟与完善,学习者不仅是资源的使用者,而且也应成为资源的生产者。开放教育的学习者大多是成人在职业余学习,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经验,这既是成人学习者的特点,也是其独特的优势。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应在课程一体化学习资源建设整体设计的框架下,充分发挥成人学习者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将资源建设的重点放在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上。比如,学习者一份的社会调查报告,一篇的毕业论文,一次政府公关活动的策划,一项社会改革措施的论证会,一项公共管理政策的听证会,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探析,一次政府危机的化解等等,都是学习者参与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的重要选择,其示范与借鉴意义丝毫不亚于一些纯理论性的教学资源。

二、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活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提高网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力

(一)网上非实时答疑活动的设计

1.建立课程论坛智能答疑系统智能答疑系统是将以往课程中学习者常提出的共性问题与教师的解答有机地对应起来存放在相应的答疑系统中,通过自然语言的语义理解技术来分析并自动地匹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自动地回答学习者提出的问题。作为网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答疑系统能避免教师对不同学习者提出相同问题进行的重复劳动,在加强师生高效交流,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建立课程论坛人工答疑系统对于学习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果在智能答疑系统中无法搜索到相应的答案,就需要借助课程论坛的人工答疑系统。在人工答疑系统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向同学求助获得解答,另一方面可以向教师求助获得解答。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力倡导及时鼓励学习者解答彼此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二)网上实时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网上实时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关键是要坚持活动主题与活动形式的有机统一,力求做到主题新颖与形式新颖

所谓主题新颖就是活动主题的设计要凸显理论性、实践性、时代性、趣味性、参与性等因素。所谓形式新颖就是根据确定的主题内容选定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例如,行政管理专业以“城市环境保护政府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还是市民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题开展的网络辩论赛活动。从活动主题的设计上看,主题内容源于专业核心课程城市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现实性。从活动形式上看,辩论赛形式新颖具有较强的思辨性。

(三)网上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国开新学习网在建设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设计一定数量较高质量的网上自主学习活动,对于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网上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

(1)多样化设计原则。多样化设计学习活动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进行多方位的学习活动的设计。从学习环节上看,可以是课前预习环节的活动设计、课中学习讨论环节的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环节的活动设计;从学习者参与形式上看,既要有学习者独立参与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又要有学习者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

(2)融合性设计原则。融合性设计的原则就是要将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课程学习资源的学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托学习资源设计学习活动,以学习活动深化对学习资源的理解。将学习活动与资源学习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集聚课程资源,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建设活动中来。脱离学习资源孤立设计学习活动,将使学习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层次性设计原则。每一项学习活动设计都应有特定的目的与宗旨,一般情况下,应将学习活动设计成自由参加的活动和必须参加的活动两个层次。与课程考核相关的学习活动应设计成必须参加的活动,而属于个人学习自测或一些趣味性拓展性的学习活动应设计成自由参加的学习活动。

2.网上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形式

(1)虚拟人物设定形式。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中,设定与学习者成长经历比较相似的一个虚拟人物,将虚拟人物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挫折等呈现出来,并提出解决虚拟人物遇到问题的具体方案,供学习者学习借鉴。

(2)情景角色模拟形式。为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设各种形象生动、内容逼真、主题鲜明、具有参与特点的开放式虚拟场景,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使学习者置身于一个虚构的真实场景中,模拟设定的角色,完成模拟设定的角色任务。

(3)给定任务完成形式。给定任务完成形式就是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与学习要求,要求学习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给定的材料要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提出的学习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学习要求要明确具体可考核。

(四)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1.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活动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微信作为一种具有通讯、社交、平台化功能的移动性应用软件,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学习支持环境。从移动学习的角度看,可以从语音文本交互、微信群、自动回复响应、订阅推送和内容分享等方面充分发挥微信的移动学习支持功能。

2.基于二维码扫描的学习活动利用二维码链接技术,将数字化的学习资源设计一个二维码,学生利用二维码解码器或者微信的二维码扫描功能,把网络上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扫描到手机端,在任何有网络的环境下即可打开手机学习,而不必输入复杂的网址,从而形成立体化学习环境,真正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3.基于短信的学习活动手机短信以其参与的广泛性、使用的便捷性、交流的互动性、环境的移动性等独特优势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基于手机短信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利用短信传播学习信息、交流学习内容、分享学习成果、平衡学习情感、处理学习材料等。

(五)网上教学策略的运用

发生式的教学策略在远程网络虚拟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往往不太高,网上学习的发生率低,作为远程教育的导学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激励策略,激发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促成网上学习的有效发生。网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包括正激励与负激励两个方面。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于积极参与网上学习的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奖励,比如,除网上公开表扬外,通过推荐其参与网上学习之星、毕业生等活动的评选,在课程的形考性考核成绩中予以加分等形式激发起网上学习热情。所谓负激励,就是对于参与网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通过适当的方式予以鞭策。

三、强化改革意识,坚持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的良性互动,科学评价网上学习的效果

(一)建立科学的网上学习效果评价形式

1.非正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形式非正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主要是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他评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评主要是学习者在完成一定学习任务后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自测题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检自测;学生互评一般是同一学习小组的成员对彼此完成的学习任务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评价;教师他评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按照学习目标与学习要求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非正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形式,具有不计分非正式评价的特点,一般不作为课程结业的正式评价依据。

2.正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形式正式的学习效果评价形式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形成性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测评方式一般是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形考作业来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终结性评价作为课程结业的综合评价要通过正式考核形式纸质考核或网络考核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作为计分的正式评价形式,其评价结果要按一定的比例计入课程学习最终总成绩中,并以此作为衡量课程能否结业的重要标准。

(二)积极推进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现行的开放教育考试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决定了考试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而言,应坚持考试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以考试改革倒逼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推进考试改革。专业考试改革的重点是继续推进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改革。行政管理本科统设课目前已有5门课程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考核,而非统设课程仅形成性考核利用国开的形考平台进行,终结性考试基本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而非统设课程通过纸质考试进行终结性考核集中在考试的24小时进行,无形之中延长了考试周期,可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采取的形考、网考、大作业(论文、设计等)等不同形式进行考核改革,以逐步取消现行的期末24小时的非统设课程纸质考试。同时要根据这一考试改革思路从课程资源建设、网上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深化专业的教学改革。

作者:秦振泽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计算机网络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1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现状

其一,资源浪费较严重。在高校教育中,根据部门职责不同,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人员大都被安排在教辅工作岗位,职能管理部门岗位的专业要求更多的需要具有文科专业背景的人员,但这些人员往往缺乏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对网络硬件的需求,片面认为价格高其功能就越强,操作就越简单,从而导致了网络资源的浪费,过多的购买硬件设备,出现设备闲置的现象。例如打印机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几台计算机同时使用而不影响相互之间的工作,不仅可以节省开支,还可以节省空间;但大多数高校的打印机过多,造成资源的浪费。根据相关教育行业网络化建设趋势预测显示,2011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近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左右;2012年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达到了72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左右,2013年达到760亿元,增长14%左右,如图1所示。过多的资金投资在硬件方面,使得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图1教育行业网络化投资增长比例其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较少。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包括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内部信息和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初期,对硬件投资较大,忽略了信息资源的建设。高校管理、监测工作量化程度较低,在管理和决策中,通过客观数据进行分析的判断比较少。高校信息管理档案不够规范,没有进行数据化管理,或者数据化更新速度较慢,数据库维护和信息服务工作没有落实好,为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提供的网络服务不够完善。高校各部门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2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意义作用

其一,高校行政管理的任务是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资源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服务。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管理,能够将教育管理资源进行共享,高校教育机构内部在研发和管理本单位的信息数据库时,要从通过级别、用途等角度将部分数据分配给各部门使用和维护,从而有效避免同类资料的重复收集。其二,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重要数据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故障处理、网络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能够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的服务和技术上的支持。极大地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时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模式,使得行政管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优良作风为高校的各种管理工作提供品质服务。

3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其一,完善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平台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理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它也是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在共同的数字化标准、信息化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标准上运行。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时期,网络平台构建理念也不同。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其二,完善管理平台。管理平台首先需要构建网络技术应用于各项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即构建管理平台的基础。其主要包括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公共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等。其三,完善资源平台。资源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数字化的各种资源,其核心是各种数据库。学校的信息库一般有学生信息库、教学信息库、科研信息库等,详情如图2所示。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就需要将资源平台进行完善,为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图2高校教育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体系架构

3.2增强管理人员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体系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载体,运用网络技术来改变高校教育行政管理方式,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首先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将管理和网络技术联合起来,将总结出来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转移到管理应用系统中。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将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程序固化到计算机网络技术当中,并根据当今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计算机网络化办公体系对行政管理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事物,由于管理人员更加熟悉原有的人工传递信息的方式,有的人员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抵触情绪,适应新型的办公方式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认识,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手法,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率。

3.3提高管理人员操作网络技术的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较多,这些部门的工作大致为教学、科研、财务、学生、人事、设备、生产、后勤等方面。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校的管理职能进行划分,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和统一,更加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资源配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需要与系统操作人员进行沟通,避免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高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各种需求,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动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不断完善。

4总结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前景比较广阔,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但目前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还存在一定问题。高校需要顺应时展的潮流,制定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得行政管理工作朝着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作者:吴永祥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保卫处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一、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地位与职责

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中具体职责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中。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及中央与地方的各有关部门要对职业技术教育分工负责。……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责任在地方,关键在市、县。在中央统一的方针政策下,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本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布局、专业(工种)设置、招生、毕(结)业生就业安置及中、长期规划。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由地方政府在中央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实行统筹和管理。县、乡两级政府要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分级统筹规划经济、科技、教育的发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对地市政府责任有明确规定的是200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化市(地)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市(地)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防止职业教育资源流失。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可以由省级有关部门与职业学校所在市(地)联合共建、共管,增强其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2010年颁布的《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宜。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根据以上政策文本,我们可以讲地市级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职责概况为:规划、统筹、监督和保障等。

二、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的调查

地市职业教育行政管理是地市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相关规定,对地方职业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出台了多项政策,召开多个工作推动会议,但是地市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却存在政策表面化的偏差。那么这种“中央热、地方冷”的现象表现如何?地市政府究竟在职业教育管理上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如何发挥?就这些问题,笔者对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进行研修的地市教育局长和督学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89%。从被调查者来自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占27%,中部地区占32%,西部地区占41%,说明样本所在地区分布比较均匀。

(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

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保障和人力支持的经济功能已被地方政府认同,职业教育也被列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调研显示,96%的地市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中;81%的地市每1-2年召开一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地市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是“说起来重要,办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投入方面,由于职业学校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训,必须配备实训设备和耗材,学生培养成本高于普高,发达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通常是普通教育的2.5倍。但是调研中发现,与普高相比,被调查地区中职学校经费投入高于普高的占26%,与普高一样的占28%,低于普高的占46%。笔者曾带队去东部某省的一个地市级考察,与所料一致的是,该市重点中专与重点中学在校园面积、基础设施、校长和教师配备上都有很大距离。

(二)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别管理与归口管理为主,政策落实与质量监督不到位。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由教育部门、人保部以及部分行业、企业管理。调研显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分别管理,44%的地市统一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10%由政府层面统筹管理。也就是说,分别管理和归口管理形成了当前地市职业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大家认为较大的问题是“政策落实不力”和“缺乏职业教育督导”,都占36%,其次是“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占26%,再次是“上级领导不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占10%。在政策落实上,部分地区用于职业教育的30%的教育费附加政策不能落实。为应付上级督导检查,地市财政部门将这笔经费暂时划拨到教育局财政上,检查结束后马上划走。局长们戏称,这是“财政局长与教育局长玩的一个数字游戏”。生均拨款政策执行更是困难,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财政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但是到目前为止,仅有10个省(区、市)出台了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在职业教育督导上,2012年,教育部专门颁布了《职业教育督导条例》,由于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历史不长,职业教育督导工作更是新生督导项目,很多督学、督导办主任并没有从事过职业教育的经历,专门设置职业教育督导机构和将职业教育列入当前督导计划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56个职教试点项目中仅将内蒙列为职业教育督导试点,占试点项目的1.8%。

(三)地市政府统筹力度不均,招生问题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统筹协调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地市政府优化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校企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地市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方面力度较大的是统筹学校布局,为82%;其次是经费投入,为70%;第三是专业设置,为63%;第四是招生和就业,为58%;统筹力度最弱的是师资,为38%。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发展生命线,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统筹主导作用。调查显示,统筹协调是地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职责,占66%;13%的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制定促进校企合作;10%的地市政府直接指导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11%地市政府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由此可见,地市政府将统筹力度主要放在学校布局和经费上,在校企合作上也有少部分地方政府“缺位”。近年来,“招生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出现“招生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政府统筹职能没有很好发挥,缺乏全局性规划,职业学校缺乏统筹设计,专业重复,造成竞争生源。一些位于地市级的省属职业学校,由于“地方保护”政策,很难招到地方生源;为了竞争生源,各个学校不得不给学校和老师回扣,购买生源,提高办学成本,无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校企合作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地市政府主导力度大,学校自主权不足。

政府主导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快速和协调发展。但是如果政府包揽太多,缺少市场机制调节,学校自主性就得不到发挥。调查显示,公办职业学校办学经费中92%来自政府预算内财政拨款,7%来自学生学费,1%由学校自筹。《职业教育法》规定了建立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经费筹措机制,但是,目前公办职业学校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缺乏寻求其他渠道筹资的积极性,多渠道投资机制难以建立。在政府对职业学校的专项拨款方面,用于房屋基建的拨款最多,占74%;其次是用于学校的实训仪器设备的拨款,占72%;再次是重点建设专业的专项拨款,占69%;是对薄弱学校的补助,占66%。由此可见,政府在专项经费预算方面,基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投入较多。有些局长提出,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在专项经费预算死板,学校用于校舍加固维修费用和实训设备购置的经费用不完,而学校却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兼职教师的聘用和特色专业建设等软件建设。在教师招聘方面,学校也没有自主权,地方人事部门按照公务员招录标准和方式招聘教师,达不到中职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有些地市中职学校校长和副校长都由市委组织部统筹,甚至学校中层干部聘任也必须经市教育局备案。政府在投入和人事管理方面的过分主导,束缚职业学校手脚,不利于学校发展。此外,地市政府或有关部门还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最多的是就业服务,占88%;创业、培训等其他服务项目占12%。

三、地市政府统筹主导职业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地市级政府负担着地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促进地方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了统筹主导作用。但是调查中发现,地市政府在统筹、监督、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现象,即应该政府做到的却没有做到,而在管理方面却存在“越位”现象,即应该放权的地方没有放权。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政策落实、职能转变和统筹管理三个方面入手,确保责任到位、简政放权和优化配置。

(一)落实政策,责任到位。

地市政府职责到位才能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然而从认识到行动存在距离,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统筹主导职业教育发展职责时,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调查中也存在着“地市政府表面重视职教,实际重视普教”的现象。其原因可以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价值冲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发展、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不得不被以分数和升学率为考核标准的政绩观左右。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纳入规划中,召开相关会议并发文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但是在对职业教育的条件保障方面确不如普通教育。因此,应落实和采取相关措施。1.地市政府首先要贯彻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招收没有经过培训的人员,影响职业学生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对于违反就业准入制度的企业,特别是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如卫生医疗、食品生产等行业,加强监管,人保和工商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地市政府还应保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各级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承担不同的责任:省级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拨款,并依法监督执行;地市政府除了保障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以外,还必须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30%”的政策并保障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地市政府应落实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免费政策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制度。中职助学金政策一直受大家质疑,原因之一是学生挥霍或乱花助学金,产生不良效果;而中职学校确无经费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差;更有甚者,极少数中职学校还存在虚假注册学生学籍、骗取国家助学金等违法违规行为。最近,江西新余市调整助学金用途,将该项目经费(每年约300万元)设立为职业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奖励为新余企业输送员工的院校,以及实施集团化办学、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职业院校。[1]在免费政策方面,已经有内蒙、山西、江苏、福建、重庆、贵州、青海、宁波、厦门9个省市区免除中职教育学费,免学费资金由财政补贴职业学校,补贴标准从每生每年2000元至6500元不等;25个省实行职业学校学生责任保险全覆盖。

(二)职能转变,简政放权

职业教育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一项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是职业学校的投入方和管理方,学校在产权和管理上都依靠政府,增强政府对职业学校管理多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包揽,从而使学校失去了自主权,不利于调动学校自主性,束缚学校发展。政府应主动转变教育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和管理方式,通过立法、拨款、中介组织、政策引导、督导、信息服务等各种间接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首先,地市政府向职业学校放权。地市政府可以将教师招聘权下放给学校,使学校根据学校专业发展需要,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专职教师、聘用兼职教师、灵活安排招聘时间。上海市医药学校具备自主遴选教师的权力,他们将教师招聘分成八个步骤:市场筛选、专家面试、试讲、非智力因素测试、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带教培养、征询意见综合评价和正式聘用合同管理。地市政府根据中央制定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实施细则,直接投入或开发建制。湖南长沙市在市属公办职业学校实行流动教师编制不超过教师编制总数的15%-30%(高职为30%),用于聘请校外有技术专长的兼职教师,按照空缺一个编制给予每年3万元财政补贴的标准执行。其次,地市政府向行业协会放权。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是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形成的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代表行业利益。行业协会最了解本行业企业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要求。据餐饮行业协会调查显示,该行业对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旺盛,2010年需求量是37.10万人,2015年为58.25万人,2020年是64.95万人。许多企业为不能找到合适的餐饮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发愁。[2]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行业指导,2010年,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见》出台。地市政府可以根据上级政府制定的相关规定,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行业工种标准制定和就业信息的提供等功能放权给行业协会。,地市政府向中介机构放权。督导检查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和管理手段。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一般是教育局内设机构或与教育局合署办公,这种机构设置方式虽然有利于督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但是影响督导结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管理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又去督导本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情况,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难免让公众质疑督导的公正性。中介机构是独立的第三方,具有公正性和缓冲性,国外的做法是中介机构或行业组织负责对职业教育进行监督和指导。潍坊市教育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中介机构———潍坊创新教育评估中心和教育惠民中心接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投诉、咨询、求助与监督;对违规办学行为进行调查监督和部分学校评估工作。

(三)统筹管理,优化配置。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决定》中都指出地市级政府应主要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在统筹的层级方面,50%的人认为,统筹权应放在地市一级;22%的人认为,职业教育应由省级统筹;17%认为,应由县级政府统筹;仅3%人认为,应中央一级统筹;8%的人保留自己的看法。地市政府统筹协调内容包括:管理、学校布局和校企合作。1.在管理方面,规划、管理体制和经费是统筹重点。地市级政府应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设置院校和专业;根据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确定招生计划和培养标准。在管理体制方面,大家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合理可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解决:40%希望地市职业教育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23%的人希望政府统筹下的教育和人保部门合作管理;13%人希望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进一步分工;12%的人认为,应成立一个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部门;4%的人赞成教育、人保等其他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另外8%的人保留态度。2010底,辽宁鞍山市成立了与教育、人保部门平行的正局级单位———鞍山市职教城管理委员会,将进入职教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纳入委员会管理中,理顺了管理体制,打破了教育、人保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格局。在经费统筹方面,重庆市委、市政府从2006年开始整合市级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资金,在全国率先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五类学生”资助体系。2.地市政府可以通过学校撤并、区域调整、专业和招生等优化资源。湖南长沙市在统筹中职学校布局后,出现了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中职招生火爆的现象。2008年,长沙共有中职学校117所,2013年,锐减到67所,5年共减少了50所,改变了办学条件简陋,专业重复设置,招生恶性竞争的现象。浙江衢州中职学校在政府统筹下,由2008年的59所减少到2010年的21所,三年减少了38所,但是在校生由原来的2.17万人增加到4.16万人,校均规模从368人增加到1890人;一批在校生达3000人以上规模型的学校应运而生,近80%的学生就读于品质的省级重点以上职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嘉兴市按照“大市之内错位发展、县市之内不重复”的原则,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和学校专业设置,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新设置专业的审批,避免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嘉兴市教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编制全市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信息,统筹领导全市中等职业教育跨区域招生工作,解决专业设置重复、投入分散带来的招生区域封锁、无序竞争的问题。3.地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经费保障和共建实训基地等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统筹主导。例如,在宁波市及时个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后,辽宁的沈阳、河南开封、三门峡、浙江上虞和河北唐山等市也纷纷出台了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与条例和规划同时出台的是税收减免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嘉兴市政府从2011年起每年从教育资金中安排不少于600万元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集团化办学专项经费,资助市属院校教学改革与集团化办学。天津市于2011年建成目前全国首家设施好、规模较大、功能最完善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评价服务,对天津急需高端人才实行免费培训,对不同培训人员实行不同等级的培训补贴。以后,杭州市、苏州市和绍兴市等公共实训基地依次落成并投入使用。

作者:佛朝晖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论文

清朝前期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和书院。太学又称国子监,是清代管理全国学校的较高机构,同又是办理大学的教育机关。就是说,国子监既是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办学实体。应该注意,在科举度的强大影响下,国子监对府、州、县学并没有直接管理责任,它仅是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机构。

国子监的管理体制,清承明制。《清史稿·学校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明北监为太学。顺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肄之所,曰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①国子监管理人员的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管理监事大臣于雍正三年(1725)始设,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简,这与明朝不同。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子监仍由祭酒、司业负责。国子监隶属于礼部,是清政府的二级管理机构。1905年学部成立,国子监并入学部,这时它的作用已大大衰微,基本上不再是高等教育机构了。

书院是清代重要的高等教育机构。清代以前,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但清代的书院则直接由各级官府管理。雍正十一年的谕旨明确规定了各级书院的管理体制:“书院师长,由督抚学臣,不分本省邻省已仕未仕,择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以礼聘请。其余各府、州、县书院,或绅士捐资倡立,或地方官拨款经理,俱申报该管官查核。”②根据规定,省会书院由督抚主管,学臣协助之,各府、州、县书院则由地方官管理,经费由官府供给。通过控制书院的师长、经费等,清政府大大促进了书院官学化的进程,这是清代书院管理的特色。

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此后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些近代高等专科性质的学校,其中著名的除京师同文馆外,还有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福州电气学塾、天津电报学堂、南京铁路学堂等,共30多所。这些新式学堂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对于这些学堂的管理,清政府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一般由主办人负责或由总督管理,学校内则设监督、总教习负责领导工作,总教都聘请外国传教士担任。例如,京师同文馆名义上由总理衙门的大臣负责,实际上由两位提调和两位副提调管理学生和教职员,总教理一切学术活动。因此,京师同文馆校内的管理已开始分化,与国子监、书院不同。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运动兴起,维新派领导人在各地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梁启超、谭嗣同在长沙主办“时务学堂”,张元济、陈昭常在北京创办“通艺学堂”等。这些学堂与书院不同,已具备近代高等教育的性质。维新派创办的学堂一般由创办人负责,和洋务派办的学堂相似。

维新运动中创办的较大的学堂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即着照所拟办理,派孙家鼐管理大学堂事务,办事各员,由该大臣慎选奏派。至总教习功课,尤须选择学赅中外之士,奏请简派。其分教习各员,亦一体精选,中西并用。……”③据此上谕,京师大学堂由皇帝直接派大臣管理。其具体的管理人员,在《总理衙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的规定。该章程第六章“设官例”规定如下:

及时节:设管学大臣一员,以大学士、尚书侍郎为之,略如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之职。

第二节:设总教习一员,不拘资格。由特旨擢用,略如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

第三节:设分教习汉人二十四员,由总教习奏调,略如翰林院五经博士、国子监助教之职。其西人为分教习者不以官论。

第四节:设总办一人,以小九卿及各部院司员充。

第五节:设提调八人,以各部院司员充。—一人管支应,五人分股稽查学生功课,二人管堂中杂务。……”④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光绪帝又颁布上谕,要求各省广设学堂。随着学堂的普遍设置,国子监陈旧的管理已不适应需要,其作用逐渐衰微。京师大学堂创立后,其总纲规定:“各省近多设立学堂,然其章程功课皆未尽善,且体例不能划一,声气不能相通。今京师既设大学堂,则各省学堂皆当归大学堂统辖,一气呵成;一切章程功课、皆当遵依此次规定,务使脉络贯注,纲举目张。”⑤可见,京师大学堂既是一所大学,同时又有全国较高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即京师大学堂了中央教育行政管理。

1905年学部的成立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进入了新阶段。实际上,1905年以前,学部已初露端倪。1903年,张之洞奏请特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原京师大学堂另设总监督,专司大学堂事务,其地位下降一格,受总理学务大臣节制。张之洞认为,管学大臣既管理京师大学堂,又兼管外省各学堂事务,在新式学堂纷纷设立时,其任务繁重,恐难完成使命。再者,京师大学堂也只是一所大学,其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外省各级各类学校,因此,有必要专设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同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上《学务纲要》,规定总理学务大臣不再管理大学堂,其下设属官,分为六处:专门处、普通处、实业处、审订处、游学处、会计处。从学务大臣的管理权限看,他虽不再管理京师大学堂,但仍设专门处负责管理专门学科事务,可见仍管理一部分高等教育。由于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一所近代正式大学,故另派总监督管理。从此,京师大学堂不再是教育管理机构,而仅仅是一所大学了。

学务大臣设置不久,1905年10月8日,山西学政宝熙奏请速设学部,并请将礼部、国子监并入学部。宝熙的奏折说:窃谓此后普及之教育,日推日广,则学堂之统系,愈重愈繁,欲令全国学制,画一整齐,断非补苴罅漏之计所能为,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济。且当变更伊始,造端宏大,各处学务之待考核统治者,条绪极纷,必须有一总汇之区,始足以期日臻进步。拟请饬下政务处,公议速行设立学部,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近仿日本文部之成规,遴选通才,分研教育行政之法,总持一切,纲举目张,实于全国学务大有裨益。⑥12月6日,清政府谕令设立学部,下设五司一厅十二科,如下所示。

学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及时个正式的中央教育行政专门管理机关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高等教育由专门司专门教务科管理,该科掌管核办大学堂、高等学部及凡属文学、政法、学术、技艺、音乐各种专门学堂一切事务,并稽核私立专门学堂教科设备是否合度及应否允准与官立学堂有一律权利或颁公款补助等事。从此,学部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成为我国及时个主管全国范围内高等教育事务的行政管理机构。

综观清代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其发展表现出以下三个趋势:

及时,中央集权化的趋势加强。在明代,书院是民间办学机构,政府不干预书院的日常管理。书院设山长一人,主持书院的全部工作。书院订有学规,师生共同遵守,利用学规来管理书院的日常工作。清朝初年统治者不重视书院,而且还抑制书院的发展。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才下令在各省省会设立书院。书院的师长由督抚学官聘请,学生由驻省道员专司稽察,各州县秉公选择。师生的生活费用一律由清政府拨给学田以学田租金及所赐帑金供给。这样,通过控制经费、师生,清政府实际上把书院办成了省立大学。可见,清代的书院和明代有本质的不同,它不再是自由讲学的场所,而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其管理受清政府的约束。

自1862年起,洋务派官僚陆续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由于创办人如奕讠斤、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清政府重要的大臣,清政府对新式学堂的管理又缺乏经验,因此,这些学堂就由创办人或总督负责,清政府没有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层次上看,洋务学堂的管理是很松的。但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不同,它既是中央政府直接创办的新式大学,又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这表明清政府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促使书院官学化,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对新式学堂的管理,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从分散的形态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型式。

第二,呈现出专门化的发展趋势。国子监和京师大学堂都具有双重角色:既是办学实体,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京师大学堂成为单纯的教育机关,不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这标志着办学机构与管理机构的分离。同时,国子监、京师大学堂是全国较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仅要管理高等教育事务,对中小学堂也负有领导责任。教育行政管理呈现出未分化的原始样态。从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到1905年学部成立,京师大学堂不再是行政管理机关,学部内又分设了专门司与普通司,这样,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终于分离。教育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分离,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与普通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标志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专门化。

第三,逐步走向系统化。学部成立以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实行个人负责制。国子监的管理监事大臣、祭酒、司业、京师大学堂的学务大臣、总教习,都负有管理高等教育事务的职责,但其下并没有设置专门管理教育事务的机构。1903年学务大臣设置后,下设有专门处,这可以说是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雏型,然而京师大学堂不属于学务大臣管辖。1905年学部成立,其中的专门司专门教务科标志着及时个专门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诞生。机构的逐步健全表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性的加强,也意味着行政管理功能逐步得到强化。国子监、京师大学堂名义上是全国较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实际上对地方高等教育机构如书院,并没有实行直接的领导。学部专门司设置后,全国范围内有了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门机构,这样,从中央到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向系统化迈出了一大步。在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未分化以前,清朝的官学系统虽然分为高等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的阶段,但行政管理没有形成具有不同阶段而又相互衔接的体系。学部成立后,其下分设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等,这不仅标志着普通教育行政管理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分离,也表明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正式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逐步走向系统化。

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势,造成这些趋势的动因是复杂的,其中以下三点尤为突出:

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清朝前期,清政府除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明朝没有大的区别。1862年后,新式学堂陆续出现并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在发生变化。1898年7月10日,光绪帝谕令将书院改办学校:“……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等学。”⑦此后,各省会书院陆续改为高等学堂。新式学堂的推广要求设置新的行政管理机构,采用适合新式学堂的管理方法,这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另一事件是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自隋朝建立以来,便成为封建教育的核心。在清代,书院的官学化使科举制更成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后,科举制成为阻碍新式学堂发展的严重障碍。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人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他们认为科举不停止,学堂就不可能获得大发展。同年八月,光绪帝下令停止科举:“著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⑧科举制的废除标志着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结束,新的教育制度得以建立。以此为契机,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近代化。经过兴办新式学堂,改革书院,废除科举,近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为适应这一变革,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必然要抛弃国子监时代的模式,逐步走向专门化、系统化。

其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是高教系统变革的一部分,在清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受当时政治改革的制约。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洋务派官僚认识到列强船坚炮利,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主张取“西艺”以补“中学”的不足。在“中体西用”原则的指导下,洋务派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的危机进一步加深,在“救亡图存”的口号下,维新派发动了“”。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存,其它有关高等教育的改革措施也陆续实行。尤其是科举制度废除后,高等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清廷也逐渐把其管理权限收归中央政府。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改革是一致的,并受后者的制约。这与欧洲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早期发展具有质的不同。西欧中世纪,大学都是民间办学团体,拥有自治权,行政管理不受当地政府及教会的干预,这在相当长时期内是西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而我国清代的高等教育机构都是官学系统的一部分,受清廷的控制,其行政管理也受清政府左右。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清政府必然会重视并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因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表现出集权化的趋向。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具有鲜明的政治化的特点。无论是传统的国子监,或是新式的京师大学堂,或是学部,其管理人员均由清廷委派大臣充任,具有明确的官职品级。尽管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几经变化,这一特点却始终未变。西学的输入,新式学堂的创办,比较彻底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教学内容及方法,然而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较弱。学部成立标志着新的行政管理机构的诞生,但行政管理新思维和新方法的到来则迟缓得多。由此可见,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变革深受传统文化的制约。

论文关键词: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论文摘要:本文描述清代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嬗变过程,揭示了这一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集权化、专门化、系统化三个趋势,并认为造成这些趋势的动因主要有三点:1、实践的需要;2、受高教系统变革的影响;3、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探讨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一、教育行政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行政专业化是世界各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个基本趋势。

其基本特点是:

1、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为重点:教育行政人员具有很强的教育背景,是教育的专业人士;

2、教育行政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显然,我们目前的教育行政专业化水平还很低。专业化水平不高还表现在,面对当前复杂的教育现象和各种教育问题,我们宏观把握不够、认识不深刻、驾驭政策工具的能力不足。

二、教育发展深层次问题需要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教育也进入了问题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发展不尽如人意、上学难、上学贵、职业教育薄弱等问题和矛盾纠缠难解。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拿出比以往更大的勇气、智慧和责任,来推进教育行政管理自身的改革和建设,完善政府管理和经营教育的机制、体系和方式方法。

三、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式及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确立教育行政的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要处理好以下两个关键:

1、要把是否有利于扩大教育机会、是否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是否有利于提升学校专业能力、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作为评价我们一切教育政策、教育行政管理行为和教育项目的根本准则。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在教育系统的分支和代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教育系统“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公共利益,促进人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2、建立合理的政绩评价标准和学校评价标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发展观和政绩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我们有必要根据确定的教育价值观和发展观,设计合理的教育、学生、学校发展评价体系,将其纳入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与校长的考核标准,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科学论证和界定下放权力的范围和程度权力下放、提倡地方办学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育行政体制变革产生的一种新的体制。受长期以来教育国办思想的影响,许多较底层地方还是无法适应这种体制,对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和特点进行办学和教育管理找不到明确的方向。这就需要对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正确引导,了解办学所需的教育内容和知识,进行大胆创新,创办有地方特色的教育。真正有效的权力下放是建立在各级部门都能够得到权力下放的基础上的。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权力只有逐级都得到下放,才能真正实现中央到地方的全民参与。而较底层地方教育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只有权力下放到这些最底层的地方,使他们也有权力充分发挥积极性,参与到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中来,才能使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完善成为可能。

(三)转变教育行政职能教育行政专业化的关键是教育行政从业者即教育行政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行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人员素质低有密切关系。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三支队伍的水平和质量:教师队伍、校长队伍、教育行政队伍相对而言,人们对教师专业化和校长专业化给予了很多关注。而对教育行政人员专业化的关注明显不够。实际上,教育行政人员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影响更大也更关键。如果说“一个教师影响一个课堂,一个校长影响一所学校”,一个教育局长则影响一个区域。从逻辑上讲“教育局长应该比校长和教师更懂教育”,这样才能对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才不会搞“瞎指挥”。

作者:王晓波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远程教育行政管理实践教学的革新

1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前所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较低,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他们既难以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也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毕业作业环节的行动。针对这一实际,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把实践教学与学生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将其自身既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重新调整了该专业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思路:突出实践主体即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与社会经验,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提升,由此实现加强其动手能力的目标。

2.2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形式

依照前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利于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具有成人在职、自学为主的共同特点,但年龄、家庭情况、学习背景、职业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实现毕业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将原来毕业作业只是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改为适应不同学生情况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等多元形式,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条件自定。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形式,突破了原有电大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使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四种毕业作业形式中,除了学术论文是原有毕业作业形式的保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都是结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开发设计的新形式。“工作研究”形式主要适用于在行政单位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目的是促使这类学生利用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自身优势,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工作性质,围绕本职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某一主题开展,研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及合理化建议,促进其运用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实际工作,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形式适用于所有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工作实际自行选定。对于学术论文形式,我们把它作为多元化形式之一进行保留,但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原有毕业作业环节中,学术论文的要求和指导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做法,给出选题,由学生自行选定。选题基本以行政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际的很少,学生写论文基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在课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论文选题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实际或社会热点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写纯理论性文章。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强调了学生探讨问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总结新开发设计的毕业作业环节各实践形式的教学经验,2011~2012年,我们以调查报告这一毕业作业形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设计了“南宁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项目,在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毕业作业。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两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与之前硬性规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相比,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届学生参加毕业作业并顺利完成通过验收的比率由原来的50—70%提高到95%以上。从对参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这项社会调查的总体效果很满意。

3.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该项目调查,是很好的一次系统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锻炼了走访、座谈、记录、统计、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专题调查,要求学生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同时要求学生对待调查结论进行建设性思考,在调查与研究中,学生加深了对社会、政府、自我之间的整体认识,更加关注社会、关注民生,而这些有关民生的问题都是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因此,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实践中,也促进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个人的文化和职业道德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文作者:韦玲云 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改革路径

一、教育行政管理的内涵及必要性

教育行政管理是为实现教育发展的特定目的,通过政策措施等手段,对教育事业的管理与规范。教育行政管理,通过一定组织和管理形式,以维护受教育者的公共教育权利、促进教育进步为目的,协调管理,统筹规划,保障教育稳定健康发展。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管理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其管理主体、客体有其独立性、具体性、针对性。实现并优化教育行政管理,在推动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对教育事业的引导、管理、监督与规范,对国家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培养符合人本价值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教育行政管理主要目标。教育行政管理作为教育事业的强心剂,要始终坚持其时代性、使命性,以促进教育进步作为核心,为教育发展及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进步提供必要支持和动力保障。

二、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仍处于发展阶段,教育行政体制不断充实与完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当前环境下,教育行政管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符合新时代新要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把教育体制改革放到教育工作的首位,维护及推动教育的进步。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改革起步较晚,发展状况尚不完善,教育体制与教育发展脱节现象时有发生。与教育事业现行情况对照,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较为落后,各方面尚存在滞后性,多方位配套体制改革有待推进与落实。

(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规划有待完善

我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建设不完备,层级划分不够明确,权责分配亟待加强,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规划仍需完善。当前条件下,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稳步发展时期,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大力支持。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部门广而不精,多而不细;机构层级关系错综复杂,行政管理的执行效率不高,行政管理人员积极性较低;职能权限划分不清,权责重叠等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相对不足

教育行政管理的施行需要与之匹配的政策、制度来保障。法律制度、政策措施的完备是教育行政管理能否顺利开展及贯彻执行的关键。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发展相对缓慢,管理配套措施不够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较为匮乏。与此同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冗杂繁多,政策制定速度慢,政出多门,部门间政策传达及沟通不畅,相关管理政策落实慢,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待解决。

(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机制处在发展时期,需要有效的监督监管机制规范及制约。而在我国目前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仍存在监督监管机制薄弱,方式单一,无法落实等现象。监督监管体系缺乏公开透明渠道,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的处理过程流于形式,这些现象都制约着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三、现有条件下,如何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改革

在国家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事业在国家引导和规划下蓬勃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校扩招,惠民利民的教育大计不断推出,公民的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护与实现。公民希望通过教育获得自我提升的意识逐步增强。能否对教育领域合理统筹规划,促进与制约,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与教育相配套的教育行政管理改革的呼声应运而生,成为教育领域改革成效的重要保障。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是对教育事业的必要引导与规范,对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是适应现有条件,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其应涉及教育事业方方面面,满足教育发展各项需求。

(一)树立明确的教育行政管理目标

行政管理的实现,需要科学的目标为指引。切实有效的管理目标是行政管理的基石。教育行政管理属于行政管理,其能否落到实处、有效执行,同样需要合理、务实的目标为其提供行动指南。目前,我国教育行政机构层次多,教育目标因机构设置不同而纷繁多样。教育管理机构间目标重复、重叠、泛化、适用性低等现象仍存在。目标执行也存在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弱,表面化、形式化等情况。因此,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立足教育行政管理的宗旨,秉持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去除多余无用及实践性不强的目标,规范制定统一、明确的管理目标,是教育行政管理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培养专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分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向专业型转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是教育行政管理的实施者,是管理中人的因素,需具备专业教育领域的行政管理技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执行与成效。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深化发展,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吸纳,可定期组织培训班,或通过改革选拔人才机制,提升相关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使其更加符合管理岗位需求,明确岗位义务和职责,掌握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国家应大力打造高校的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使高校成为培养品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摇篮。多方面多渠道架设专业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资源平台,促进教育行政管理的快速发展。

(三)建立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是教育行政管理有效执行的必要保障。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相关法律的制定还存在滞后性,政策措施的落实有待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法律政策先行。根据教育领域实际情况,国家及相关机构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制度保障,让教育行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采用灵活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是通过国家及相关主管机构统一组织管理,从上至下逐级下达,在履行职能和政策传递过程中缺乏效率性和灵活性。在新条件下,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方法应紧跟社会形势,做到与时俱进。国家及相关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统筹规划,合理调配行政管理权限,理清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主管部门抓大放小,下级部门灵活机动,拓宽工作思路,认真执行上级下达的各项行政任务。与此同时各级部门在所属权范围内,采取多种行政管理手段,除公文、指导、意见等,也可通过监督,行政反馈,民主测评等多种手段进行教育行政管理。除此之外,通过电子,多媒体等各种媒介手段,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使教育行政管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搭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及奖惩措施

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合理的监督机制来制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以促进教育发展为己任,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如民主监督、受众评分、走访、收取反馈等,让社会及公众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或通过建立相对独立的督导机构,采取问责机制等形式对行政管理的执行和成效给予合理适当的监督和引导。同时,对于监督过程中出现的行政管理工作的典型,应给予奖励,而对于违反行政管理规定的,因予以及时提醒、警告或处罚。

结语

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国家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提升教育行政管理水平,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

作者:邱红柳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途径

摘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更加注重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样对教育事业就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教育是关系到国人素质以及培养人才的重要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更要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教育事业的行政管理中,也要相应的提高管理质量。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教育行业行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经过深刻的思考与实践,提出了几点提高管理效率的办法,供相应的管理部门进行参考。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提高效率途径

1前言

行政管理是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有的部门,是行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也是以行业内固定的管理规则对行业内的事物进行统一指导的方式。教育行业的行政管理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对教育事业进行管理,以保障教育有序的进行,促进教育行业平稳发展。提高教育行政的管理效率,加大教育行业行政的管理力度有利于使我国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提高,为我国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2现阶段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情况

2.1管理任务较重

教育行业的管理人员通常需要同时兼任学校的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人才管理等多项工作,这就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不能集中力量对某一项事宜进行专门化的管理,影响了管理效率。

2.2对教师的管理

学校的教师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老师工龄比较长,要比管理人员年长,其工作习惯也会保持不变,很可能出现无视管理人员的规定的现象。在管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教师不够配合的现象,这样就加重了管理人员的管理负担。

2.3对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群体,由于当今时代独生子女比较多,几乎每个学生都是家里的宠儿,学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很多学生在家里由于是独子,很受家里的长辈宠溺,很难服从学校的管教,这样便给管理部门增加了管理负担。

2.4对教学器材的管理

在课堂教育上需要用到很多的教学器材,教学器材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如果教学器材出现故障或者教师使用不当都会对课堂效率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所以器材必须严格管理与维护,这便给管理人员带来了更多的管理要求。管理人员需要考虑到很多个方面,才能对器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护。

3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待遇偏低

3.1对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没有足够优厚的福利

在2010年之后,中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几次很大的改革,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把的教师平均的分配到各个学校,然而不同学校对于老师的待遇不同,导致一些高校教师待遇变差,这样会造成高校的老师待遇很好,远远高于普通学校教师的福利水平,这样的教师都会去高校应聘工作,导致学校教育水平继续不平衡。

3.2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关系

高校是把对学生的教育和为学生服务等任务放在首位,而把学校的管理工作作为这些首要工作的辅助功能,这种管理工作在表面上看不会有太多的工作成果,但是这种工作具有很大的意义。这些问题导致许多学校管理工作者的功绩都会被表面所埋没,所以很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管理部门工作。还有一点就是,作为老师可以每天的专心去研究怎么为同学服务,或者钻研一科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但是管理者却因为事情繁杂凌乱,导致一心多用,无从下手另外,与教师相比,繁琐的工作导致无从下手;在进行管理部门的工作时,很难由于突出的成绩而获得职称的晋级,教师却可以通过提高班级的成绩而直接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一点上,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3进修机会少,提升困难

现今中国的教育体制是以学历来评判一个老师的优劣的,所以学历是教育工作者在学校地位的直接反应,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多,而导致没有时间放下肩膀上的担子而去专心的争取更高的文凭,长期工作之后导致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特别高的学历,这样一来,行政管理人员在学校中就会被老师视为是很低下的一个群体,而且在这样的地位下常人很难提起自己的积极性去进行工作,导致了管理工作很多情况下都是落后于教育工作进度的。相比之下,老师却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并且随时都可以去进行进修,这样考取更高的学历而升高自己的职称和地位,这些都导致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不断的提高,使老师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工作,不断地拉开教育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差距。

3.4管理水平提高途径复杂

受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大部分学校都比较重视教育教学,而忽视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在学校任职人才的引进上,也是愿意花费更多的经费在教育和科研的人才上,而对于管理的人才的聘用,多数学校都会任用基本水平的工作人员,甚至会有严重的重视低成本问题,导致很多管理人员都是非管理专业出身。这样一来,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定是构成多元化,各个水平的人员都有,拉低了整体的管理质量。加之,学校对管理人员的后期投入不足,不给予足够的经费用来人才的培养,多数教师都有进修的机会,而管理人员却得不到同等的待遇,导致管理人员的水平很难得到提升,造成了学校行政管理的恶性循环。学校不给管理部门一定的重视,很多的管理人员也对自身的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是完成任务就可以,没有深刻思考自己的工作价值,使自身价值观念得不到提升,阻碍了自身的完善与进步。

3.5一人任多职效果差

一直以来,我国高效的管理部门的大部分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管理部门的领导,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心理比较了解,教师跟学生有着更强的沟通效率和更好的沟通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需求也有了改变,这种任职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教师的主要职责本来就该是教学,应该专心致志的搞教学、搞科研,这样一人分担多重职务很容易使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不是管理行业的专门人才,对管理也不是十分专业,教师会花费更多的精力在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上,这样会耗费教师的很多精力,使两项工作都打不到预期的效果。

4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建议

4.1分工合理

一个学校的管理工作的完成是否合格是需要由健全的管理体制所决定的,管理体制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中各项事务的管理提供一个标准,类似于社会中的法律体系,高校内的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必须按照管理体系的规定去完成,只有管理人员严格的遵守管理体系的要求,才能够体现学校管理体系的,也可以为同学的尊纪守法树立榜样。在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时,要明确告知管理对象自己的管理标准,防止管理对象的知法犯法。管理体系的管理标准一定要科学和明确,每一个管理工作者的任务一定要明确科。管理体系还需要收集以往员工的管理经验,并且明确的传授给相关的管理人员,帮助管理人员更佳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4.2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为了使管理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做好辅助工作,帮助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要强化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的对于自己学校管理体系进行查缺补漏,完善自己学校的管理体系。因此,建立一个专门培养管理人员的系统是促进管理工作的至关重要的部分,这样就可以系统的,的提高管理人员的自身素养、办事能力和工作目标等。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需要掌握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需要掌握如何管理事务、如何处理好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管理目标的心理活动等,但是现代中国由于教育体系等限制,导致很多的教育管理者都不是学习管理专业的,导致他们的办事能力严重不足。光有良好的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天赋,所以在招聘管理人员时必须经过详细的筛选,这样一来他们对于管理人员的培训知识有更好的接受能力,提高了管理人员的教育效率。

4.3按照时代要求提出新的管理办法

任何的管理办法都是时代的产物,教育行业的管理要想提高效率就一定要按照时代的要求,不断完善管理的方式,对管理办法进行不断的修改。同时,要应用新的技术与新的理论,为管理提供便利的条件,采用新型管理人才,提高管理的效率。

5结束语

在中国教育体系随着时间的流逝,高等教育的进程在不断进步,教育的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高校的管理体制也得到了优化,在传授经验之后管理工作更是行云流水,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的管理制度还是略显疲态。

作者:易晓诗 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农垦河西分校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现代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既是一种指导思想,又是一种教育的发展策略,是创新的时代要求。当前,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的较高要求,是营造和谐文化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对“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含义进行阐释,对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实施途径进行分析,同时对其实现途径进行研究,目的是更好地增强教育事业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使其管理有据,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代教育行政管理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观念是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核心理念,“以人为中心”是一门管理艺术,是学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其在教育事业中的具体体现,更符合我国党政基本方针、策略的总结和精炼。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政策,充分重视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出色的个性发展空间,能调动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一、“以人为本”教育行政管理含义

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指以“人”为本位进行教育行政管理,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最终达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目的。具体来说,就是重视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人”的价值,彼此互相尊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学校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乃是泛指,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参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所有人。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管理中特殊的群体,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高校管理工作者应该符合这一教育规律,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同时置于首要地位,尊重并且实现师生的需求与权益,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因此,“以人为本”理应成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思想。

二、教育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特征

“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只有贯穿学校管理所有流程之中,才能有效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体现出对人的理解与尊重,有利于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性是行政管理工作中实行“以人为本”原则最基本的特征。不仅指其管理理念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还应使整个学校工作运行工作都符合科学性,包括教学活动、教学规章制定、教学任务的实施、学生工作的开展,每个部门乃至每个教师、行政人员之间都需要发挥作用,促使教育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展开。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性。行政管理工作中,需要每一位行政人员牢固树立服务的理念,管理即服务。高校中的行政机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师生,摒弃旧有的官僚的僵化的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态度。尊重师生的尊严与人格,在管理中以服务为及时原则,方便教学工作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更具民主性。人本管理方式更重视人的尊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因此,人本理念转变了固有的管理观念,秉持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扬民主。建立民主的管理制度,进行校务公开,使学校内务信息更透明,加强教师与学生与学校的联系,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察纳雅言,倾听广大教育人员的真正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加强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管理人员尤其是干部领导接受校内每一个成员的监督,保障民主权利能够得以实现。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实现

如何能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其一,“以人为本”的管理应更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系,尊重个体尊严,关心行政人员生活需要及心理反应。致力于建立教育管理工作者与教职员工之间的友谊及感情关系。对行政人员的管理变成“激励”,支持并且引导他们的工作,正视他们的困难,把责难甚至惩罚变得更加人性化,维持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其二,行政管理者能够用人有度,有准则、有依据,有制度、能实施。高校尤其要规范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大学章程的制定不能成为摆设,教代会履行应尽的权利及义务,行政主体也是被监督的对象。同时,人才选用要更严格,符合聘用制度和程序。不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及培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挖掘其特长,务求做到人尽其用。其三,加强宽松、自由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文化精神是增强凝聚力的主要方式。自由的人格、民主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学术气息、仁者爱人的人文情怀将是高校师生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校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增强校园中每一个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肯定行政人员的自我价值、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将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爱岗敬业,道德情操更高尚。教育行政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复杂工作,理论与实践互为表里。要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相统一。教育行政人员的工作素质,构建新的行政管理服务机制,直接影响行政管理效能的实现与执行力的提高。

作者:吴悦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构建

摘要: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自上世纪90年代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之后,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出现了管理僵化、缺乏自主权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为此,我们亟需建立起一个新型的高等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以促进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完善,这对于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政府以及学校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运行模式的构建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本身要调动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利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之下,结合学校的发展特点建立起良性的体制运行模式。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构建进行分析说明。

一、建立新型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主体多元化运行模式

首先,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的开创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校的建设中来,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变高校教育资金过多依赖职能的现状,增加高校的教育经费,从而为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其次,促进办学形式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办学形式就是要改变传统“政府单一办学”的办学形式,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高校的办学以及管理之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活力以及教育质量,还能够构建起具有当地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再次,扶持教育中介机构参与管理。中介机构是联系政府与高校之间的纽带,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有效协调政府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能够吸引大批社会人士参与到教学管理之中。中介机构的存在,既确保了政府对高校管理的直接干预,又确保了高校教育沿着国家经济的既定目标前进,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终身化的教育目标。

二、提高各级政府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的调控能力

首先,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中央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要松绑,要为高校提供自主发展空间,避免对高校内部事宜的直接干预,将主要目标放置在宏观调控方面。政府要确保高校的整体办学方向,规范不同类别高校的办学标准,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帮助高校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帮助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健全高校教育督导机制以及管理机制,从而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提供一定的法律保障。其次,扩大省级政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权限范围。高等教育院校要调整好学校与地方以及中央的关系,尽可能扩大省级政府权限管理范围,实现“两级管理,省为主”的行政管理目标。一方面,要明确省级政府投资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明确高等教育对地方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以更好地吸引地方投资;另一方面,省级政府要结合当地特色开展办学,促使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的束缚,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和进步。

三、实现两级政府统筹配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的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以真正实现两级政府统筹配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迎合“高等教育地方化”的改革战略:首先,政府要组建专门的人力资源决策审议机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专家以及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促进行政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其次,建立起全国性的教师资源库,抓好课程建设,确保教师教育教学质量。高校可定期开展对精品课程的评审,大力提倡精品课程的建设,鼓励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利用“校校通”网络实现品质课程资源的共享。这样既能够促进本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还可以充分发掘人才,均衡教育理念,又可实现教师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完善校长选拔机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校长这一角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政府要尽较大限度完善校长选拔机制。可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选拔最适合本校发展的高等管理人才。与此同时,高等教育要借鉴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聘任制。

四、建立自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协调机制是在“权责清晰、分工明确”理念指导之下,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内、外部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矛盾进行调节,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行政管理机制,它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我们应该建立一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协调机制,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高校产学研市场的研究开发,从而培养面向社会市场需求的可用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用之才,培养全能型的实践型人才。

五、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构建是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重要举措,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要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战略目标,并结合国内外案例不断完善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张婧 芦珊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开放教育行政管理写作教学对策

摘要

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自从有教育活动起,人类就有适应其发展的管理模式。但是现代意义上,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是从20世纪才开始发展起来的,并且管理体制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更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且随着不断的变化而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本文主要对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现代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教育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发展过程中将“教育为本”作为国家发展的政策方针,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事业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育事业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更新与变化,因此,以现代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情况而言,其主要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四点,即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和去行政化。

一、民主化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讲究民主,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是如此。对于一些发达的国家来讲,其已经将教育的民主化发展得十分成熟,不仅有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机构,还有相当成熟的立法作辅助。例如美国,其联邦政府虽然没有教育的行政权,但是各州有教育的行政权,德国,在1969年之后,政府也新增了很多教育行政权,此外,建立了教育部和科学部,这是行政的执行单位。在法律方面,除了宪法中有一些较为严谨的法律条文外,各个监督和执行的部门也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美国的《国防教育法》这些条文的建立让教育的行政管理变得更加具有效力。从行政制度上实现民主,使现阶段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拥有民主权利,除了教育措施的应用、教育专业性问题的解析需要变得更加民主化,尤其在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应体现出平等教学的民主制度。例如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这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民主化的一个方面,所有适龄儿童都享有教育权。在教育政策的控制和监督方面,也需要向国民征求意见,一起参与制订教育方案等方面内容,实现全民参与教育,以此减少领导人员的独裁。在这方面,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各国也有相似的体制,即广泛地征求群众的意见,发扬民主精神,然后在通过人们的意见而制定相关教育政策。

二、教育体制建设更具科学性

教育体制建设更加科学化,有计划的、具有先见性的实施教育工作。不仅要在实现教学目标前做足准备工作,还要发挥元认知的功能。通过整体规划性,及时了解并且采取一系列控制手段能使得教育活动能够实现目标。即使出现不可抗力,也应有科学的手段规避风险。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让教育工作变得更具计划性,少走弯路。高校是科研阵地和前沿,甚至可以在教育行政管理中设立一个专门机构,对教育各方面广泛进行科学研究,直接应用科研成果,运用科学规律指导教育行政管理,这对推动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高校行政管理理应规范化,制度化。可以通过制定高校章程,将规章制度纳入其中,使之成为治理高校的基本法,在教育行政管理中有制度可循。

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专业化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已逐渐由中央集中制的国办教育转变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分管的体制。教育行政权力渐次下放,转而提倡地方自主办学。事实上,地方上的院校面对新的管理体制并没有经验,或多或少存在教育行政管理指导思想上有所偏差的情况。因此,教育行政的管理首先应设立一个主管部门或机构,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专业意见。过去,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没有受过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甚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习专业与教育管理亦不对口。随着教育行政管理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行政人员业务能力难以适应科学的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综合业务能力不高。因此,应提供在职人员进修管理课程以更大便利,使其对管理理论、管理过程、行政管理权限具备充分的认识与了解。

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简单来说就是摒弃行政化。当然,这并不是指简单地去除掉行政管理,而是要否定单纯的官僚主义、像政府机关一样的行政至上的现象。高校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方式,与政府机关有相似性,这严重妨碍了高校民主自由、崇尚、追求真理的精神。对高校行政管理方面进行的干预,需要在不损害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将高校行政化倾向向服务学术活动、教学活动的理念转变。治理学校依靠行政权力,只会出现下级服从上级的现象,对学术的敬畏减少,就失去了学校所应具有的教育价值和科研价值。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以去行政化为关键点,可以通过落实高校自主权,完善高校的行政结构,推动大学章程建设实现。行政部门政务公开,服务师生,并且接受师生的监督,形成高校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转模式,推动教育工作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环节,能够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是教育的行政管理制度方向。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未来发展探究中可以得知,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未来发展,将会变得更加民主化,以民主的方式推动教学事业发展。然后是科学化,以科学化管理方式让教育行政管理变得更加合理化,以专业的人才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制度进行规划和发展,能够促进教育更加、健康地发展。

作者:吴悦 单位: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以人为本的校园教育行政管理分析

摘要:“以人为本”的团体管理理念是现今世界积极倡导的一种管理理念,通过了解学校行政管理的现状,在认识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也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方向,使整个学校教育管理系统的结构更趋合理,达到良性的循环发展。“以人为本”是学校教育行政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提高校园教育行政管理效率,对实现教育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校工作;以人为本;教育行政;管理模式

教育行政管理是国家意志和教育管理客观规律的体现。行政管理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学等各项任务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行政管理所应该遵循的管理原则,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为依据。随着当前高校去行政化舆论的加强,如何能更好的开展行政管理工作,发挥其有效的管理性能,对于当前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必须甩掉传统思想,开展全新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模式,为当前校园的发展及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学校行政管理现状

1.1竞争机制不完善,分配制度不合理

现今学校内部的奖励机制并不完善,管理的观念还过于传统、陈旧,使得竞争机制下降。大多数职员的职务是终身制的,限制了许多员工的发展。

1.2收益的不合理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因为各专业和各市场环境的不同,导致志愿的工资相差悬殊,这种情况导致了员工热情下降,心理不平衡,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1.3职工岗位分工不明确

员工岗位并没有明确细致的分化,所以员工没有责任感,不知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长期以来,繁重的工作压力会降低一部分人的工作效率,使得教师的成就感与荣耀感大大降低。

2.“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尊重人格,强调民主性、人性化,强调任何的管理办法都应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需求、想法,从而让管理工作更加切实贴合人的志愿。教育行政管理是指以“人”为重心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占有的主导地位,人也是管理的主体内容,所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尊重人的意向,将人的自由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旨在为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与机会。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有以下两方面含义。首先,“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较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工作相比,更有效率,所建立的规章制度是管束学生去努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需要重视员工的生活需要和情绪变化,教育管理的领导人员与师生之间需要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管理人员必须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想法,让师生有权利和机会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对于增强责任心、荣誉感等有直接关系。人的生活除了物质基础还需要精神层面的丰富,因此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不仅要解决师生的基本问题,更要关心其心理需求,体贴人的自尊心、参与感、权利欲等感受。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在社会中应该有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应受到尊重,不得有歧视。综上,“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目的是体谅每个人的感受,尊重每个人的自身价值,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充分发挥,提高所有成员的参与感、存在感、成就感,增强师生的自觉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能顺利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

3.增强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意识

3.1确定教师与学生在校园的主体位置

学生与教师是校园行政管理的主体对象,想要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意识,需要捍卫老师与学生的校园主人位置,让学生和老师与学校的管理方针相契合,让学校“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和老师明确并接受学校的管理方针。从师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帮助师生解决实际困难,这样会激发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特长与增长发挥空间,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自己。

3.2以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实现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从宏观角度上看,确立行政管理系统时,不能单纯研究工作体系的表面是否光鲜亮丽的机械化程序,更应该注意“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渗透。从微观角度看,在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应该渗透管理思想,即“以人为本”,从细腻的情感方面出发关注和解决问题更有助于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开展

3.3对管理领导人员的严格要求

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并不能在短时间内体现,在选择管理干部时,必须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对于考察期间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坚决不予以录用。管理人员的身份较为特殊,所执行的管理工作不仅要落实在学生和教师身上,同时也要用来规范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这是一种平等原则的体现。同时还要创造机会发挥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尊重管理干部的个人意见,保障工作的有效性,保障行政管理工作的健康开展。

4.学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需要遵循的几个要求

“以人为本”的教育行政管理是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方向和基本要求,是决定整个学校管理系统运行方式的基础。所以想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4.1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实现民主集中制要求

“以人为本”需要满足民主性要求,尊重基层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在实施规范要求时集思广益,深入群众生活,使得基层人民也能够调动起充分的热情,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与学生是学校的真正主人,因为“以人为本”作为管理任务的重心。在教育行政管理中实现民主集中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及时,有明确的级别分化,下级听从上级的分配任务,上级有需要一定的威慑力,其下达的指令下级必须认真执行。第二,对于要下发的命令和改革方法必须经过集体的探讨研究,遵从大多数人们意见,最终的决议必须执行,群众也要听从领导的指挥。第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遵纪守法,不得违背组织要求。

4.2重视教育行政管理的方向性

教育行政管理要坚持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期的基本路线,遵守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坚持党的领导,满足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对我国社会的适应性,确保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5.“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建立方法

5.1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中

教师和学生是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为了实现行政管理以人为本的目的,就需要让他们真正意义的参与到行政管理工作中。及时,首先是行政管理制度的意见听取,在各种行政管理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师生与管理人员应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管理者应该学会倾听和收集师生的意见与建议,有价值的意见可以收纳并推广,从而让教师和学生得到舒适的服务。第二,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人,也同时是学校行政管理的重点管理对象,如果仅仅由行政管理方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学生需要进行自我管理,比如学生会设立相关部门和社团进行自我提高与完善。第三,进行教师直接管理学生模式。在校园中,学生和老师是最为密切的群体,在学校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进行教师直接管理学生的模式可以既减轻了学校管理部门的压力,也能够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5.2保障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

想要“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的渗透到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中,就不得不以保障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为基础。畅通无阻的沟通才能够激发更多的管理灵感,保障管理内容落实到基层。有以下具体方法能够保障管理渠道的畅通。及时,保障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的大前提是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管理通道,在实际的管理工作过程中需要有管理工作的专门负责人,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从大方向的学校层面一直到小方向的学院、专业、班级等层面都需要通顺的交流传递,以确保管理工作落实。第二,设立面对面的交流平台。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学校可以适时与师生进行面谈会议,听取他们的想法,并将学校的管理办法与师生交流其合理性,从而能保障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

5.3完善行政管理工作的反馈机制

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实施着实很重要,但是也要考虑到后续的实施效果问题,所以在畅通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也要保障工作的落实情况,考虑到行政管理工作的反馈过程,确保工作的实际作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便完善反馈机制:及时,及时向全校师生公布下一阶段行政管理的具体任务和方向,这样能够让学校师生对学校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督促与促进。第二,当师生对管理工作有疑惑时,学校应当及时给予回应并改进方法,让行政管理工作能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管理工作,涉及很多领域,想要提高学校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和行动指南,这使整个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合理,日趋规范,从“人性”的角度处理问题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效率和作用,使学生与教职工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与工作,在对于实现教育的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廖财国 单位:四川天一学院

教育行政管理论文:浅析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摘要: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提高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基石,为此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分析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界定。并从教育理论角度出发论述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运行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行政管理 教育理论 运行模式

一、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含义界定

(一)教育行政的含义界定

由于对行政的看法不同导致对教育行政的解释也不统一,赞同行政权必属于国家的人,往往把教育行政看做国家的一种职能,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管理。我国一些研究人员对教育行政所下的定义是:“教育行政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领导和管理”。然而与这种观点相比,另一种观点常常更容易被人所接受,即不拘于强调国家在教育事业中的领导和管理作用,而是主张一切教育机构,包括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内,凡是对教育事业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行政。按照这一解释,学校是最根本和最基层的教育机构,其内部的管理工作无疑也属教育行政的一部分,而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教育行政。笔者在这里把教育行政定义为:有关人员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为完成特定的教育目标而实施的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总称。

(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界定

所谓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是高等教育行政机关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与运行中各种制度的总称。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涉及中央与地方、中央各行政部门之间、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各国的国情不同,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中央与地方共管制。目前中国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体制,这是结合了中央集权体制与地方分权体制的特点和优势而建立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新体制。

二、教育管理理论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

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育管理系统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它存在于大的社会环境系统之中,受着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如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教育内事务方面的关系。以便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教管理理论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人员的自我管理。这三个层次的理论研究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形成与优化有很大的影响。

及时,教育事业管理中强调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建立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教育事业管理理论认为要把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具体实践中,在办学体制上如何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办学为主题,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如何理解政府办学为体,是否可以进一步解思想,像对公有制的理解那样,逐步扩大为国有民办体制和民办公助体制,关键还在把教育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政府只进行政策性的指导和督导、资源配置和信息服务。具体管理由学校组织或有法人地位的教育集团去完成,有关教研、进修、咨询、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政府的教育评估、教科书编写、教学设备的供应都可以与政府分离。

第二,教育管理理论中强调学校管理者的影响立场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建立于选择的核心基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影响的过程。这里既有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影响,又有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影响。学校管理者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让被管理者认可你,信任你。作为学校行政领导或政府部门,就要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每个管理者的影响立场的强弱和范围大小是不同的。美国社会学家莫雷若的社会测量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非正式群体中的位置和群众对自己拥护的程度。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

第三,教育管理中对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优化具有指导作用。这一理论认为,学校是办学的实体,学校校长是法人代表,他受政府教育行政机关的委托对学校工作负责。学校管理就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法令、法规,把提高教育质量、健全教学与生活秩序、增进效益和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作用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的具体研究层面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及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学校与社区关系的研究认为,每个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学校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会面临什么困惑、危机、希望等是每个学校管理人员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选择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使资源配置效用较大化。对学校文化与管理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如何运用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来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的一切成就、荣誉、质量、效益都是教职工创造的。他们的创造力和才能能否充分发挥,关键在于管理,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则更为重要。一套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会使他们指挥和才能的发挥提供机会和条件,管理也帮助人们扫除了各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