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开发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开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开发论文

经济开发论文:区域经济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我国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其资金的拉动作用毋庸置疑。但具有直接融资功能的广西上市公司的现状并不尽人意,存在发展滞后、数量少、规模小、质量差等问题。必须采取多方参与战略、优势产业战略、质量至上战略、海外拓展战略等发展和壮大广西上市公司。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广西上市公司;问题;发展战略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和上市公司培育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分析表明,区域经济体中某行业拥有的上市公司比例越大,该行业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寡和实力的强弱,体现甚至决定着整个地区在产业竞争中的地位。笔者认为,结合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可行性。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正式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区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沿海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新一极。因此,本文通过上市公司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广西上市公司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经济区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广西上市公司发展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迫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北部湾沿岸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个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面积的17.9%,2006年末总人口1240万人,约占广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1439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0%,考虑到区域发展需要,在交通、物流的规划建设中,把处在两翼的玉林和崇左两市也包含进来,形成“4+2”的格局。2008年2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马飚宣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实施。广西沿海地区将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将其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意味着,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中部城市圈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再添新亮点。按照规划,到2020年,经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广西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当前,经济区已在红火的建设中,一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已经陆续开工,资金需求总量大、投入密集。今后10年,经济区将形成2万亿元至2.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其中,产业投资将超过95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将超过4000亿元,城市建设约4400亿元,人口增加带来的房地产投资约3000亿元。

2加快上市公司发展是经济区开发战略的必然选择。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实践证明,新经济区的开发战略,本质上是一个“资金拉动”的发展战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贯通东盟与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黄金纽带”,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这两种自然优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开发了近20年,优势的“及时桶金”基本掘光。目前,经济区正面临要过人均GDP1500~3000美元的坎,因而在未来发展中,不能再依靠这两种自然优势,必须进一步开发资本优势,加快上市公司发展。资本问题解决了,就会对经济区新一轮的发展起到拉动作用。特别应该看到,在不同的时代,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核心的资源;在现代工业社会,资本就是最核心的资源。1776年,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分析了资本积累对一国财富增长的重要性。他认为,增加一国国民财富的方法之一是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而“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必先增加资本。要增加同数量受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力,惟有增加那些便利劳动、缩短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而上市公司最原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筹集资本。

总之,资金是关系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成败的关键,它既是加快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广西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还无法满足经济区加快开发的需要。

二、广西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几个突出问题

1上市公司实力与广西经济地位不相称。按照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可把我国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经济区域。西部主要是欠发达的内陆和少数民族自治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新疆、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已由20世纪80年代处于全国倒数第三位上升到目前全国中等偏下水平,且有一些指标如GDP总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等还在东部一些省份之上;如果在西部地区进行比较,广西的经济实力应该是处于比较均衡的经验丰富地位(见表1)。

2007年广西GDP总量为5885.88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2.4%,排在全国31个省区的第16位。而2007年广西上市公司25家,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1497家的1.67%,排在第25位,累计筹资总额122.92亿元,仅占全国上市公司累计筹资总额的0.75%,排在第27位。《2007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也表明广西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排名是较落后的,位于倒数第4位,仅高于青海、甘肃、西藏。与广西经济实力在全国的排位相比,广西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

2上市步伐慢、数量少、规模小。1993年11月18日桂柳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拉开了广西企业上市的序幕,但广西企业上市的步伐非常缓慢,从1993年到2007年这15年,广西平均每年上市不到2家。截至2007年底,广西共有上市公司25家,占沪深两市1497家的1.67%,比全国平均水平48家少23家。特别是在沪市上市的840家上市公司中,广西仅有11家,占沪市上市公司总数833家的1.20%,在西部12个省区仅排在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之前,排在倒数第5位(见表2)。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广西上市公司不仅数量少、步伐慢,而且上市规模普遍偏小,发行时平均总股本2.36亿股,平均流通股4591万股,平均募集资金2.57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12%、59.24%和51.63%。3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有的公司有潜在的较大风险。近几年来,经济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不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有的公司还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截至2007年底,广西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9.73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40.92亿元的23.78%;平均每股收益0.3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0.42元的74.8%。2007年广西有3家上市公司发生亏损,亏损面为12%,全国平均亏损面仅为7.396;有3家ST公司,经济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高。另外,广西特别是北海市几家上市公司风险巨大,银河科技连续3年业绩造假,信息披露不实,尽管公司开始步入规范运作的轨道,但历年造假的欠账一时难于消化,财务风险仍较大;北生药业存在隐瞒关联关系及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实、财务虚假等重大风险问题,2007年公司开工率极低,生产经营严重萎缩,年报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面临退市风险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北海港存在股权转让不规范、原实际控制人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及违规担保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对自治区整合北部湾三港的战略规划产生不良影响;北海国发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非正式调查;南宁百货股权转让和资产重组仍然悬而未决。

三、发展和壮大广西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

1多方参与战略。齐抓共管,加大培育力度,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步伐。目前,广西上市公司无论是家数、股本、市值、融资额都只占全国的1%左右,广西经济证券化率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发展滞后,基础薄弱,企业对资本市场利用程度远远不够,处于落后状态,但这也说明了广西上市公司后发优势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广西区政府提出资本市场2008年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4~5家企业发行上市,企业首发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突破70亿元。南宁市政府提出力争3~5年内上市公司数量、募集资金总额实现翻番,为此出台激励政策:对实现境内外上市的企业以及上市后实现再融资的企业,政府对企业领导、有关上市经办人员一次性奖励50万元,奖励资金由市级财政负担。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企业要正确认识资本市场,克服畏难情绪,树立进入资本市场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行动到位,政府要确定目标,积极行动,加大上市资源培育力度,引导和推动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产业优势的各类型企业上市融资;三是服务到位,广西证监局在做好监管的同时,应把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协调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优势产业战略。选准优势产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拟上市公司。没有优势产业的带动,就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根据现在的发展阶段,广西应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存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优势资源,着力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拟上市公司,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体做法是:利用铝土矿资源和水电资源发展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材加工工业,拉长产业链,培育平果铝业公司从中国铝业中独立出来改制上市或培育(德保县)华银铝业公司上市;充分利用锡、锰矿储量大的资源优势发展锡锰工业,培育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利用得天独厚的速生丰产原料林(竹)资源优势,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林浆纸板一体化产业基地,培育广西华劲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物种丰富、资源优势突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研发生产基础,建设广西中草药产业基地,培育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依托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发动机与工程机械产业,培育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机车车辆厂改制上市。通过这些优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发展和改制上市,迅速增大广西上市公司规模和广西工业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广西上市公司和广西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3优势企业战略。依托优势企业规模扩张,带动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扩张性,它们对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对技术的发展方向把握较好,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归根到底是通过各产业中的优势企业按市场需求进行扩张或重组转产来实现的。广西可以以上市公司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大力扶持一批优势企业,通过优势企业的扩张,带动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具体操作上,可以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下,以资产为纽带、核心企业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产权整合、产业整合,使之形成合力,达到上市公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目的。着重抓好具亮点优势行业的龙头企业,如已上市的柳钢股份、桂柳工、贵糖股份、桂林旅游以及未上市的平果铝业公司、柳州华锡集团、广西大锰公司、八一铁合金公司、桂林三金、柳州花红、玉林药业、广西金嗓子、柳州五菱、玉柴机器等优势企业,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4质量至上战略。提高现有上市公司质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上市公司往往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应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上市公司营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上市公司应该成为本地区本行业的龙头,带动区域经济腾飞。上市公司良好的质量是其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实现自我良性滚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上海汽车、四川长虹、青岛海尔等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如上海汽车、四川长虹历年来在证券市场筹资总额分别达54.66亿元、45.37亿元,两家公司筹资合计,接近广西25家上市公司的筹资总额(122.92亿元)。而从广西现有上市公司的素质看,除柳钢股份、贵糖股份等少数几个外,多数还不能成为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政府有关部门,在推荐企业上市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注意选拔经营业绩优良并具有联动效应的公司上市。对已上市的公司要练好“内功”,充分利用“再融资”功能,把自身做优做大做强。对“壳”公司,要通过资产重组、资产置换、不良资产剥离等手段,重塑形象,尽快恢复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

5海外拓展战略。广西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明显单一,只有首发A股、配股、增发和可转债4种形式,没有一家公司发行B股、H股、N股,国外融资空白。积极争取发行B股、H股和N股。目前西部其他省份的一些上市公司已通过发行多种类型的股票实现了扩大融资和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如内蒙古、重庆就各有二家上市公司发行B股,云南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H股。广西上市公司也应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力争发行B股、H股。同时向玉柴学习,争取在海外上市,努力进军国际资本市场。

经济开发论文:我国经济开发区发展论文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开发区挑战

[论文摘要]本文将以世界开发区的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为背景,以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变革为主线,从整体上对中国部级开发区进行多角度的研究,进而提出开发区未来创新的总体设想和发展模式。

开发区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大多是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的生产性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就整体功能而言,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一种主要以外部变量为动力的外生型城市新区,其功能侧重于创建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以吸收外资为主、工业项目为主、出口创汇为主,发展高新技术和外向型经济,这也就是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要立足于国外开发区的经验。

一、国外开发区的回顾与发展

开发区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一种区域载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科学技术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开发区一般可以分为自由港(含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3大类型。

开发区最早的历史发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的腓尼基。为了扩大贸易往来,善于航海和经商的腓尼基人,曾将其南部海港提尔及其北非殖民地迦太基划为特殊商业贸易地区,并为进出该地区的外国商船提供安全通行的保障,使其不受任何干涉和限制。这便是世界上开发区最初的萌芽和雏形。

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地中海沿岸的悄然兴起,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出现了以自由港为特征的开发区形态。世界上最早以自由港正式命名的开发区是1547年意大利创建的热那亚湾雷格亨港,该港的创建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开发区终于在世界诞生。随后,17~18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1661年)、法国的马赛(1669年)、西班牙的直布罗陀(1705年)等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辟建。

19世纪,丹麦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尔图、德国的不来梅和汉堡(1882年)等城市先后被宣布为自由港或划出一部分地方为自由贸易区。

20世纪初,瑞士、希腊、瑞典等国相继设立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美国也从1934年开始在沿海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具有自由港特征的对外贸易区。1948年巴拿马辟建了科隆自由贸易区。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世纪中叶,全世界有2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5个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它们大大促进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的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从20世纪中叶开始,国际产业结构出现调整和升级,世界范围相继出现了以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为特征的两种新型的开发区形态。1951年美国斯坦福研究园的诞生,不仅为全球较大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开创了世界各国建设科学工业园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历史先河。

20世纪70年代,波及全球的石油危机以及随之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迫使许多出口加工区不得不寻求转型,一些条件较好的出口加工区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化,逐渐发展成为科学工业园区。推进而不断发展。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各种类型的科学工业园区约有1500多个,它们强劲地推动着区域经济、国家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经济开发区发展与目标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而推动经济特区在中国沿海的崛起。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继1979年成功实践了经济特区之后的第二开放带,最早设立于1984年。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1]邓小平讲话后,国家的经济开发区开始像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开发区时欣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希望”的预言。

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关专家和学者以美国“硅谷”经验为借鉴,提出了在中国创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议;与此同时,一批具有胆识和探索精神的科技人员相继走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创办了各种科技企业。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集结着大批科技企业的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崛起,它为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1988年5月,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个部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试验区,从而奠定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基础;同年8月,“火炬计划”开始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拉开了在中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序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可谓是“二十年磨一剑”,其发展经过艰难创业期(19841991)、高速增长期(19921998)、稳定发展期(1999年后)三个阶段,开发区的分布走向由东而西,直至遍布全国。同时,各部级开发区几经摸索终于在“四窗口”(即技术、管理、知识和对外政策的窗口)基础上,确立了以发展工业为主、利用外资为主、出口创汇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一方针,成了几代开发区人的立区之本。[2]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目标在于,通过营造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来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动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为了促进这些开发区的发展,引进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国家对这些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赋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20年来,这些部级开发区在特殊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从体制创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真正体现了改革开放“试验区”和“排头兵”的辐射、带动作用,开始不同程度地走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资出口为主的道路。

三、我国开发区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建立部级开发区,是实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渠道。从外部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的市场更加开放,投资环境更加完善,成为跨国投资的地;同时,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为我国提供了通过吸纳国际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这对走在全国前列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来讲,无疑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另一方面,开发区也面临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世界许多国家对国际资本的争夺增加了经济开区利用外资的竞争压力

目前印度、越南、泰国、俄罗斯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措施,放宽外资准入,扩大优惠措施,加强投资促进,利用外资的竞争空前加剧。2002-2003年,各国调整外资政策492项,其中放松外商投资限制、简化手续、扩大优惠政策的达95%以上,一些国家甚至出台了企业所得税“7免3减”的政策,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制定了更加宽松的吸引外资政策[3]。我国经济开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优惠政策面临“普惠制”的要求,吸引外资方面的竞争优势出现弱化的趋势。因此,应尽快培育和完善与国际标准相吻合的投资环境,从依靠特殊优惠政策和低廉土地、劳动力吸引投资向依靠良好综合投资环境吸引投资转变。

(二)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加快对经济开发区增强竞争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措施,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发展,如捷克目前共有工业园区60多个;匈牙利共有工业园区160个;马来西亚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00多个。[4]世界上还有如俄罗斯、越南、埃及、朝鲜等国家均通过大力发展不同类型的开发区或特区,应对广度和深度日益推进的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这要求我国经济开发区要不断增强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产品,提高产业集聚度和核心竞争力,强化经济的内生性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当地经济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的重大调整影响到经济开区吸引外资的持续稳定

随着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外商投资不仅仅局限于加工制造业,越来越多的投资将涉足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新兴第三产业。另外,随着全球并购浪潮的兴起,外商投资方式逐步突破原先的新建投资方式,更多的投资将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得以实现,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融资方式日渐普遍。此外,近年来外商投资我国的独资化特征比较明显,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反垄断法》,这将对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和经济安全。经济开发区作为吸引利用外资的主战场,如何针对外资利用方式出现的新趋势,尽快制定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性对策措施,保持利用外资规模的持续稳定增长,这是当前摆在经济开发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国内区域竞争的加剧使得经济开发区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开发区主要是依靠一系列优惠政策逐步发展壮大的,形成了比较强的政策依赖性。随着入世后一系列与WT0规则不相符合的歧视性政策逐步取消,经济开发区之外的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在招商引资、对外开放等方面与经济开发区形成激烈竞争,经济开发区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有所弱化。另外一方面,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开发区之间在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大多企业生产的产品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不高。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提高核心和整体竞争力,继续保持先进高效的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是决定经济开发区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然要求出台具有相关法律的出台进行规范化定义。

政策的摆动对开发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极大。目前,开发区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支撑,这种特殊政策一旦实行,对投资者尤其是外商而言,其性和稳定性就成为吸引投资的关键。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该进行宏观调控,保留相关优惠政策。

如今,经济开发区作为窗口、示范作用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今后的角色更多的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个载体,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国家通过对园区产业的引导实现宏观调控,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调控手段应作适当的保留。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着眼于本身质量的提升,市场机制和由政府主导的即将实施的“退出机制”将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质量改善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根据《中国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报告》的具体情况,对办得不好和不符合国务院要求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黄牌”警告,甚至撤销。这是对未来开发区的压力同时也是动力。

辉煌只属于过去,发展须着眼明天。得益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部级开发区总体上呈现出更加健康喜人的发展态势。现在我国正处于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重大任务。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集约利用、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区域和载体,承担着更加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经济开发论文:房地产行业经济开发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的地位已经确立,市场与行业已逐渐趋向成熟与规范,开始向品牌竞争时代迈进。由于竞争的加剧与市场的不成熟,地产项目的定位还存在着产品设计雷同、概念过度传播、传播主题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在对房地产市场定位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具体策略和要点,并结合xx项目实际分析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定位策略

一、房地产市场定位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定位的价值分析

进行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卖点和定位是两回事,定位不清的卖点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卖点。

及时,的市场定位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进行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有了的市场定位,后期楼盘推广才能有的放矢,我们才能够针对目标顾客群,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比如目前北京等地比较流行的单身公寓,目标客户为都市单身白领,市场定位为为都市白领精心打造的高尚居所。

第二,的市场定位具有很强的市场冲击力。比如说上述小户型单身公寓,目标客户十分明确,它的对象就是都市单身白领,他们对生活要求较高,是新生活的倡导者,所以单身公寓在户型设计、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智能化设计、装修标准、房屋总价款等方面就要紧紧围绕目标客户的切实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样,楼盘推出来才能引起目标客户的注意,同时会产生很强的市场冲击力。北京等地近两年单身公寓的火爆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房地产市场定位的概念分析

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定位,是根据所选定目标市场上的竞争者产品所处的位置和企业自身条件,为本企业项目产品创造一定的特色,通过传播塑造并树立起一定的市场形象。它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是楼盘营销的及时步和“纲领”,是发展商用来为楼盘设计个性和风格的前提条件,起着为策划和营销导航的作用。通常它包括市场细分、市场调研、品牌形象培育和卖点打造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市场细分是前提与基础,市场调研是核心,品牌形象培育和卖点打造则是市场定位的关键内容。

目前许多人混淆了市场定位和目标市场两个概念,认为目标市场即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即目标市场,两者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在概念上和功能上都明显不同,目标市场是指对市场经过细分以后,确定自己的产品所要进入的细分领域,而市场定位则是指开发商根据竞争对手楼盘在市场上所出的位置,针对消费者和目标顾客群对该楼盘的特征和属性的重视程度,强有力地塑造本企业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把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楼盘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市场定位是开发商企业要把楼盘留在顾客心目中的位置和印象。比如,广州的一个楼盘——丽江花园,目标市场是广州市的白领人士,它的市场定位是文化丰富的和谐居家场所。

市场定位不止局限在功能特征上,它还体现在档次上、情感上、个性上、文化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上、或以上几种集中的混合上等等。它是项目充分张扬的起点和基础,让楼盘“未成曲调先有情”。目标市场是市场定位的前提,市场定位是为目标市场服务,起一个点睛的作用,若没有一个生动的市场定位,整个房地产的策划和营销就显得呆板、苍白、缺乏方向性,楼盘就缺乏活力和生机。

二、房地产市场定位的具体策略

现代市场“定位”所描述的定位是一个多维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层次,它一般包括企业层而的战略定位与项目层面的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策略。而从策略设计的角度,定位确立的过程通常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步骤:确立企业战略定位、确立产品定位、和确立品牌定位。

(一)战略定位策略

战略定位处于企业定位的较高层,它的内容与范围比后两者大得多。它要解决的是企业“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目前的地产开发企业已不可能做到在所有层面上满足消费需求,因而必须预先在经营目标选择上进行“舍弃”,进行差异化或集中化市场开发。如地产大鳄万科,其定位遵循“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思路,通过对细分市场的认识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定位于专注做大众住宅地产开发,不涉及商业地产等其他物业类型。由于其定位清晰执行到位,因此,在业界万科被喻为“三流的地块,二流的项目,的品牌,的企业”。又如中国当代知名地产企业阳光100,始终坚持自己的市场定位在“城市新兴地带”开发“新兴白领住宅”,坚持大盘开发、坚持一致化产品风格和坚持细分市场的个性化策略。

(二)产品定位策略

一个楼盘的建造,有规模之分,有产品档次之分,购买层次更是不一样。因而,产品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在消费群体或买方市场中树立起楼盘的特殊形象。产品定位是将具体产品定位在消费者心中,如消费者产生类似需求,就会联想起这种品牌的产品。它是品牌与公司定位的物质基础,因为消费者必须通过产品为媒介才可能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明形象。具体到房地产产品定位,就是在选择和确立目标客户基础上,通过前期营销策略的调整和深化过程,在相应固定目标客户中对楼盘的亮点子以发掘,并将最为突显的亮点予以全力推广或宣传。楼盘产品定位的需求面是因项目的档次、价格、区域、品质等综合性价比因素而异。房地产定位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主要利益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它通常包括项目开发定位、价格定位和品质定位。其中价格定位的与否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产品的重要因素,直接联系着企业的利润,决定着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策略共有九种:即高质高价定位、高质中价定位、高质低价定位;中质高价定位、中质中价定位、中质低价定位;低质高价定位、低质中价定位、低质低价定位。据调查,房地产的购买因素中,价格因素占30%,可见,价格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要素之一。而从特性来分,品质涵盖了产品的选料、生产、加工、包装和消费全过程,产品质量包括性能、寿命、性、安全性、经济、外观等;从功能来分,有实用功能、方便功能、舒适功能、耐用功能、安全功能、心理功能等。

(三)品牌定位策略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个性化,人们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机能价值”,这导致了房地产品牌时代的到来。品牌定位包括概念定位和形象定位。概念定位和形象定位均从产品的使用价值出发,但又不局限于其使用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实惠、多功能、耐用上,更讲究品位,要求产品既有实用功能、艺术功能,又要有情感功能,从而给消费者以美感和遐想。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在定位时,要有新思想、新内涵和新概念,赋予房子灵魂。同时,在传播时由于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繁多及多样化的人群生活方式,必须进行差异化传播,才能使项目脱颖而出。在业界,广州“美林海岸花园”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以“休闲”为主题,协助消费者挣脱了城市的牢笼、喧闹的气氛,将业主带到了一个充满阳光、沙滩、清新空气和绿色的大型园林社区;而珠江地产的“旭景70年代家园”,则真切把握到日标消费群体内心深处的需求,既而以70年代人的心理文化特质为主题进行品牌推广活动,以获得年轻消费群体的身份认同,使其成为广州炙手可热的楼盘。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市场定位策略顺序与消费者感知的顺序恰好相反,因为消费者总是通过对企业实际产品的消费,才建立起品牌的联想,既而在“头脑阶梯”中得到一阶之地,才可能树立起对公司的美好印象。其中产品定位是基础,公司定位是产品定位与品牌定位的集成,它对前两者起着强化的作用,更可以成为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三、房地产市场定位要点分析

纵观国内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市场定位存在着不注意维护品牌的核心价值、定位不准、定位不足等误区,企业往往未进行有效目标市场调研与客户细分,主观按照自己的认识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结果与期望大相径庭。

(一)市场定位要根据目标顾客群的需求做出细分

市场定位是通过为自己的楼盘创立鲜明的特色或个性,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市场形象来实现的。楼盘的特色或个性有的可以从楼盘的实体上表现出来,有的可以从消费者的心理上反映出来,有的表现为价格水平,有的是质量水准等等,所以,开发商在进行市场定位时,一方面要了解竞争对手楼盘有何特色,另一方面要研究目标顾客群对该楼盘的各种属性的重视程度,了解目标顾客群的实际需求情况,将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确定楼盘的特色或独特的形象。

定位通常表示做出公开的决策,忽略市场的其他部分,而集中于某些细分市场,采取明确的、有意义的定位的结果就是集中于目标细分市场,而不被其他细分市场的反应束缚。将市场进一步细分,并且针对非常特殊的市场是可能的。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在一个品牌的同一个广告中宣传几个不同的特征,可以使品牌让人看上去与其他同类产品差别更大,可被看作一个特殊产品或此类产品中的一个子类,甚至被看作与标准产品根本不同的产品。[论文网]

(二)市场定位语言要精炼,切中要害

市场定位语言应该言简意赅,而不要罗嗦,让人感觉恰到好处,这样才能引起市场的共鸣,达到促销的目的。否则,在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中也不会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与此同时,有效的广告要坚持下去。一个广告经理通常会对一个定位战略感到厌烦,希望进行一些改变,但广告的个性和形象就如同一个人一样,是许多年发展起来的,时间的持续价值不能被忽略。

(三)市场定位要充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定位要与其相吻合

一个或一系列象征可以具有很强的联系性,在定位决策前应当考虑。一个定位目标应当是可操作的,并且是可衡量的。有些营销者将自己的产品假定为它根本不是的事物,以期利用市场需求或机会,这种定位看上去有些诱惑,但却是天真的,其中大多归于失败。在将产品定位前,考虑不同竞争对手的定位是很重要的。这一步包括顾客分析,什么细分变量最相关?什么利益点细分最相关?假如不考虑项目的实际情况,不考虑企业的实力情况,而是盲目追求时尚,这样的市场定位将会不伦不类,给客户留下虚假印象,不但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会影响楼盘的后期市场推广。

四、实例分析

(一)xx公司市场定位背景分析

及时,xx市房地产行业背景分析

xx市房地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90年前后,1998年以前一直处于总量小、增长慢的低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在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xx市地产的整体发展速度增长很快。总体来讲,xx市房市虽有所波动,但供求基本平衡,己进入较为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发展态势良好。

xx市住宅市场还呈现如下特征:①区域市场格局被打破,三外企业(外埠、外企、外行)纷纷进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②板块化竞争格局形成。Xx市现已形成东郊、北郊、西郊、南郊、城区五个大的区域市场,同时在区域市场内部又细分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板块;③住房出现郊区化的趋势,城南逐步成为“富人”聚集区;④产品类型中中、小户型市场需求也急剧释放,购房者已由前两年单纯的追求低单价到现在要求低总价,但中等户型、中大户型仍然保持传统的强势消费;⑤开发规模追求人型化,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市场渐入品牌竞争和大盘时代;⑥住宅档次和价格出现两极分化趋势,高端地产市场反应热烈,xx市南郊己逐渐形成品质住宅群,连体别墅等高尚住宅发展前景良好;⑦房地产项目同质化趋向明显,可替代楼盘及新开楼盘不断增加,吸引潜在客户的购买注意力成本增加,项目楼盘销售压力增大。⑧二级市场将开放,高中低消费梯队正式形成。

第二,xx公司与项目基本情况

xx房地产开发公司成立于xx年,注册资金xx万元人民币,确立了以房地产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将住宅开发作为主导方向。拥有建筑,上木工程,财务管理等专业管理人员4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25人,人员平均年龄38岁。截止到2006年底公司累计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连续四年来建筑工程合格率达,成为xx市房地产市场的领军企业。公司目前运作的项目主要有嘉利花园、嘉业家园、嘉腾大厦、湖滨别墅等。开发项目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丰富的土地储备为湖滨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xx项目为公司的大型不动产投资项目。项目地块所在区域空气清新、环境优美,项目地块面积较大,周边配套不完善。项目地块的位置相对较为偏离市区。公司于2000年8月取得本项目用地,拟作民用住宅开发,共征地813.338亩。北边是xx旅游度假区,南边是xx自然保护区,东边为广阔的农田,西边紧邻大学城。

(二)xx项目市场定位分析

及时,顾客定位。由于xx项目区位自然、人文、市场环境优势适宜面对中高端人群开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且xx市高端地产呈走热趋势,xx项目与旅游生态的区域发展目标定位相符合,区域内高端住宅板块形成。所以xx项目目标消费群体定为讲究文化与生活品位的中高收入人群,即“白领、社会精英、知识英才和顶级贵族”阶层。其群体消费特征是,①人群特点。25——50岁,大多为男性,高文化、高中收入、高社会地位,注重生活品质与个人隐私,有家庭子女、社交广泛且有特定交际圈,属于典型都市成功人士;②购买动机。希望脱离普通生活与公务打扰,渴望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注重安全感与个人隐私,注重家庭幸福,注重自然环境与物业服务,部分为投资型心理,熟悉项目地风土人情,对xx旅游渡假区板块未来发展有良性期待。③职业。官员、律师、私营企业老板、外企金领或国有企业领导、外来投资人士等。

第二,产品定位。Xx项目消费群体存在大面积置业需求、崇尚高消费住宅类型、对价格不敏感,讲究讲究生活品质与格调,且具有开发高尚住宅先天的自然、人文和市场环境的区位优势,南郊“富人区”聚集效应大,板块内楼盘绝大多数都是联排别墅、独立别墅和花园洋房,有少量的低密度小高层。所以xx项目的产品定位为开发满足中高端客户需求的低密度、低容积率的高尚景观型住宅园区。

第三,品牌定位。Xx项目区位文化优势明显,而建筑与文化的结合,是房地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竞争对手分析中不难看出,板块各楼盘顾客定位均为中高收入人士、名称特色、建筑风格等也共享历史文化内涵,很难做到差异化卖点。顾在产品类型方面,xx项目可作为xx市“首家TOWNHOUSE”,地产行业的层次与发展水平。企业营销必须配合这一产品差异点进行大力传播,以使这一特征深入人心,使消费者产生“TOWNHOUSE=xx项目”的品牌联想。

经济开发论文:人力资源经济开发管理论文

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时代,正当是我国经济处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使我们的企业资本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是由过去传统的以机器资本、货币资本为主,转向以智力资本为企业增值活动的主要基础和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形态向以高科技为内核的知识经济转变时,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使这一崭新的产业经济时代即将诞生。

在我国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从中央到地方都引起了高度重视;曾在1998年2月生日,总书记就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1998年6月1日主席在接见中科院、中国了程院部分院士时;又强调指出:“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小平同志曾从世界大局来看中国的发展问题时突出地讲、机会难得、人才难得”;同时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口号,可预见,知识经济必将成为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的主导性经济形态,这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大。而目前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理论界、企业界及各大专院校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和探讨,尽管这样但它还是在我国处于启蒙、发展、舆论、宣传阶段,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

一、知识经济与人力(人才)资源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

何谓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一词源自当代对知识和科技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再认识。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人们总是认为生产规模取决于所用生产要素的数量,特别是劳动、资本、设备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额,其核心是资本积累,但自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促使了我们经济学家认识到未来经济增长将更直接地取决于知识的投资。这样,原有经济增长模型的内涵就必须进行重新界定。而知识经济是以对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和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和相对应的概念,农业经济以耕地和劳动人口为基础,而工业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发展的速度它与以往的经济形态不同的是它不是主要以物力资源和人的体力为依托的经济;而是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及时要素,以高科在支为核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新的财富,以人的知识和智能为依托经济,是以知识为资本;为分配依据来发展经济的。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来确立则是90年代后期,是按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九九六年发表的年度特别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文本中的定义而确定。而人才资源开发理论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早在1935年美国经济学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就在一篇名为《人力资本观》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紧接着196O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于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以会长身份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源投资》的著名演讲,一举震动西方经济学界,这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正式诞生。西方经济认为,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其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又可以理解成是对人力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既然人力是一种资本,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对其投资必须会有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本是劳动者收入提高的最主要源泉。因此,人力资本的大小、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表现为人力所有者——劳动者的收入。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他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因此,高素质的人力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长期统计资料表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扩大,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越来越重要的源泉。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人才)资源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不断被劳动者所掌握和应用;为企业家去拓展事业而不断创新。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人的素质和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从高科技研究开发,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技术知识在生产中的运用以及Ub识的沟通和服务,都离不开人。因此,我们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知识经济的主体是人人是企业较大的资产,它是应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把生产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人是帐单上看不到的资产,在整个生产力诸要素中,人是及时生产要素(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管理手段、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我们生产、经营、生活方式的变化,给人们的需求从解决温饱到高层次的需求,在现念上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这些变化正是人力(才)资源开发所要解决的问题。人力(才)资源开发强调人才资源是有价值的资源,对于个人价值不只是物,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直接贡献和敬业精神;以业为荣,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方面,在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笔者认为,管好人,用好人,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之所长;是合符人性的,对人不在于因人设事,而在于因事用人,在知道用人之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这是用人之道,也是我们企业文化的精髓,企业文化是具有企业特色的理论文化,如科学、教育、文艺、价值观念等,所谓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职工的行为取向和思想取向,而人的行为文化和思想文化素质以及精神形态,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因此在我们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人的可变性活力较大。古今中外文化可证明这一点。远在我国古代孙武在《孙子兵法》《谋功》里指出“上下同欲者胜”,孟子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孙胶兵法》、《月战》则概括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唐太宗概括为“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同志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人的因素及时”,可见人是发展生产力诸要中的及时要素,是企业的主体。再从国外,美国、日本谈起,早在及时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从德国、西欧引进了很多的科技人才,使他们的经济飞跃起来。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他们的企业管理仍是落后的,可在一九EO年后,日本引进美国的管理理论原则技术,同我国的“汉学”与a本传统的“和学”努力进行融合创新,创造了日本新的管理模式致使当今日本经济飞跃发展,因此;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

管理不现代化;就不能利用管理这一极为重要资源去振兴国家的经济,在我国的管理,不根据中国的国情去认真的引进西方的管理理论、技术;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民族工业难以发展,在二十一世纪要赶上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就会成为泡影。因此,我们应对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理论、原则、技术;要认真的去引进、消化、坚持改革、创新,从我们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实行古今中外的融合创新。

把传统的企业管理引向新兴企业管理,把传统的生产经营引向现代生产经营型,把传统经验管理与现代科学管理复合化。使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在经营观念、经营方针、经营范围、经营管理方法、经营战略等方面,都要有个根本性的变化。

要实现上述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充分重视人的价值,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挖掘企业人才的潜力,所谓精神文明方面就是树立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物质方面,即企业应在收益分配上遵循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的原则,切实引入“人力资本”范畴,建立创新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激情,把广大职员的意愿、力量、智慧有机地结合成为统一的一个整体来努力奋斗;大胆探索创新,收集信息,开发新技术,去应用和开拓、创业,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人才的开发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没有开发利用,就没有进步,没有储备和使用就没有发展,这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要认识到当前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我们新世纪知识经济中的主体,是一种新的理论和新的概念。

三、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也就是说怎样把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今天发展经济的高素质人才。在校教育方面,首先应加大教育投资模式的转变力度,增加整个社会的投资额,鉴于目前国家财政的局限性,我们可以通过社会(企业和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投资,主要用于高效的科研合作上。

其次,加快教学计划的结构性调整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此,要改变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过分强调理论和记忆,损害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笔者认为:在本世纪学校教育应把理论、技能和实际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与社会企业办学联系起来,培养现代企业办学生产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有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此外,还需制定人才的再培训计划和终身培养制;使之做到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在生产和社会的广泛运用。目前每个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一生的需要。因此,应构建一个面向市场、面向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主动响应创新潮流的教育和培训网络体系,是提供合格劳力者的必然条件,重点应把高校和科研基地与企业单位和政府联手发展;这样既提高了人的技能水平,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推行了我国知识经济的高效运行。

在社会教育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是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对此,应注意以下若干方面:

及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应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经济生产活动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的生产者只能是智能型人才,企业成败的关键依赖于既掌握高深专业知识;又能利用资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的前沿信息当作决策依据。为顺应这种未来趋势,企业必须首先着眼于智能型人才的开发,着重于人的思维方式的再造和创造性才能的培养,更重视职工整体、系统、权变思维方式的训练,培养职工的5同察力、创造力、判断力,形成职工“整合式创新才能”,使职工能运用资讯科技、信息、知识和自己的判断力来对企业面临的复杂问题作出正确决策,以创造性地解决面临的“动态性复杂问题”。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应着眼于人的健康人格的培养,包括持久工作热情;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第三、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动态策略和政策及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事前规划与之适应的人力资源需求的总体计划,使人才供给紧随企业发展步骤。同时依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不同阶段人才需求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培训

第四、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与人才的招聘。人才的招聘、选拔、培养,必须采用科学方法和途径;人才竞争取胜的关键是人才是否为“真才”,应采用科学的测量工具和手段;如智能测量、人格测量、情境模拟测验、评价中心等科学方法,当成我国企业人才资源开发的选录手段。在培养人才方面强调企业与高校在教育科学上的对口合作,产学协调,有利于对企业管理的系统,整体思维和缩短人才的培养周期。

第五、主管教育部门应把专业学校与企业自办的培训结合起来,使两者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运行机制,把过去偏重理论的观念改为“求实”、“求新”、“求特”的理论与运用;并发挥其专业学校的多功能作用,为社会市场和成人学习提供培训教育服务。

经济开发论文:软件经济开发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外化知识活动、联结化知识活动,以及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提出了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知识创新SECI模型软件开发团队

一、引言

软件开发团队是软件研发企业中最常见的项目团队,一个软件从构想到真正出现在市场上,需要大量的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共同努力,因此,软件研发企业目前的产品生产管理主要是以“项目”为主而进行运作。软件开发作为一项知识密集型的智力劳动,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团队内部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利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才能保障高质量地完成开发任务。同时,软件开发团队是以特定客户为中心的任务导向团队,开发任务目标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发任务的约束条件以客户要求为准,不能参考以往的任何模式,因此软件开发团队对知识创新的需求十分明显。本文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进行分析,提出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二、基于SECI模型的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1991年提出了经典的知识创造模型——SECI模型,描述了在一个组织内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从而实现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本文运用SECI模型,对软件开发团队的知识创新分析如下:

1.软件开发团队在社会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而这些知识需要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观察、感觉才能进行分享。由此,社会化模式通常是从设立一个互动的“范围”开始,在这个范围内促进成员经验和心智模式的分享。在软件开发团队中,社会化主要通过团队领导者积极的示范和指导、合理调整团队的结构,以及交叉培训等方式进行,以促进知识共享与创新。

2.软件开发团队在外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外化(Ex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个体的隐性知识到群体的显性知识的过程。由于外化从隐性知识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所以它对知识创新至关重要。在软件开发团队中,外化过程一般由“对话或集体思考”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以供整个团队利用。

3.软件开发团队在联结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联结化(Combination)是从分离的显性知识到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软件开发团队中的管理者经常会收集不同来源的显性知识,并使用这些经过编辑的显性知识来创造新概念,另外,在开发工作中,也贯穿着知识的联结化活动。这个过程要求对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在团队内部建立独特的知识系统,以便更好地整理团队内部的显性知识。

4.软件开发团队在内化知识活动中的知识创新

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是从显性知识到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软件开发团队中,项目计划,以及开发过程中的错误、经验,都记录在各种各样的文档中,这些构成了团队的显性知识,但要想让团队成员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只有成员们真正地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组织培训,使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各种手册、文件,以及他人的经验,扩充自己的隐性知识,促进知识创新。

三、促进软件开发团队知识创新的措施

软件开发团队可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知识创新:

1.构建学习型的软件开发团队

其中首先是要建设有利于知识分享与创新的团队文化,其次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团队成员学习提供便利。文化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知识型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在组织中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和共享知识的氛围,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无形的拉力。一方面,要保障团队内部畅通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促使作为知识发送方的团队成员在已形成的“Ba”中自愿地贡献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达到全体成员都乐于参与知识共享,最终发展成知识共享型组织文化(即学习型团队)的目的,从而促进了团队知识社会化及外化活动。

2.建立团队知识库系统

这涉及到知识的外化和联结化活动,并且为内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可以借助以下信息技术:①文档管理技术。利用文档管理技术,坚强团队知识分享,促进团队知识创新。②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团队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融入到团队显性知识库中,为团队内部成员提供更多显性知识。

3.构建实践社区

在团队中构建实践社区,使团队成员在日常实践活动中相互影响,交流经验,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以便更好地挖掘隐性知识的价值。可借助信息技术,如知识协作技术,进行协同管理,通过建立内部网络,提供知识积累、交流的基本平台,其中对软件开发团队影响较大的是基于因特网这样的协作技术,包括电子邮件、短信服务、即时通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使各层级的成员都可以及时、方便地交流。

经济开发论文:新常态下经济开发区运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所在城市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各类经济指标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日益发展为打造城市圈和经济带,助力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点。以笔者所在地经济开发区运行情况审计调查结果反映,该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以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工作力度,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初步形成了以金运激光、征原电气、易瓦特等高科技企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各类汽车4S店群为主体的品质汽车文化博览园和以正华设计为龙头的设计产业,并被确立为__市首批示范园区之一,但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等方面仍存有问题不足,以下对策建议供同仁交流探讨。

省、市政府虽然对该经济开发区空间扩展规划面积进行了批复,但对开发区所处地理位置界线无明确划分。园区没有实行封闭式管理,企业分布比较分散,按行政区划分别隶属__街、__街和__街辖区,在管理范围上存在交叉。开发区主要是利用国家高新产业发展政策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服务型机构,主要履行园区经济管理职能,执行相关政策,做好园区总体规划控制、产业引导、项目开发和园区建设。园区社会管理职能主要由所在街道负责,行政职能的零散和碎片化,不利于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园区运营格局,导致对前期已入园不符合产业规划的企业难以掌控,对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企业、园区提档升级缺乏强有力的办法和措施。

2014年底,入驻该经济开发区的企业户数183户,规模企业数量28户、高新科技企业仅11户。开发区内环保节能、生物医药、IT信息等主导产业尚未形成集群,整个开发区大型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少,中小企业尽管数量较多,但与龙头企业之间专业化协作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园区内服装加工业、图书销售等行业占比较大,附加值高的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兼之骨干企业的产业链条连接和延伸尚不紧密。同时,开发区与区内各村级工业园之间的衔接仍不够紧密,尚未形成良好的互融发展环境。

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影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园区内中小企业资本、实力相对比较弱,市场知名度不高,产品结构单一。由于信用体系建设迟缓,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等原因,导致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依然是依靠房产、土地等抵押物,在融资方面难以获得所需资金支持。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的技术专利等尚不能用作抵押、质押资产,企业难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该经济开发区在对幸福垸产业园道路建设中规划12条道路,其中:游湖一路、孙家岗路两条道路已列入2011年区级城建计划,预计2013年完工,但由于占用农用地中的耕地,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办理土地转用手续需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办理程序复杂,所需时间较长。截止2014年,仅完成概算投资的90%,目前仍处于停工状态。其他几条路在规划中需占用农用耕地80余亩,另几条路目前只完成了相关前期设计及概算审批工作,现阶段正在完善相关土地规划手续,影响了整个幸福垸产业园道路进展工作。在园区道路施工中,游湖一路、孙家岗路两条道路因资金缺口导致道路停工,无法开展正常的招商引资,投资建设效益未能及时发挥。

该经济开发区人员编制仅为7人,内设党政办和园区建设科两个科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开发建设的扩张,开发区一方面要像其他职能部门一样,参加统一开展的各种活动,接受上级的各种检查评比;另一方面要了解园区企业的经营动态,及时掌握各项经济指标,为园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创新、营销信息、法律咨询等多方位的服务,以现有的管委会的技术力量很难达到。加之现行的人事体制,影响了开发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规划、环保、建设等专业人才的匮乏,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要不断创新开发区建设管理体系,制定相对独立、适度超前的管理运行机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切实增强发展活力,推进运营管理主体的股份化、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和市场化运行体制。江岸经济开发区应以提供政策扶持和服务为基础, 将职能定位和工作重心放在建制度、强监督、优管理上来,着重搞好产业政策和

要素市场的培育,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重建好服务窗口和监管、评估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市场经济理念和依法行政水平。积极吸引、组织和协调各种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机构,为经济开发区企业提供管理、技术、营销、信息、人才、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使之成为开发区服务功能的有效延伸。一方面减轻政府的行政负担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提高各项服务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同时,通过专业化服务体系使开发区企业与国内外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

要抢抓时展新机遇,将经济开发区发展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与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度融合。出台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创新创业,为全民创新创业搭好平台。加快园区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严把入园标准,建立淘汰机制,逐步清理与开发区定位不符、投入产出效益不高、技术含量不高、带动效应不强的企业,保留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一方面对拟入驻的企业设置较高的产业、税收、就业、环保等门槛,保障开发区内企业都符合产业发展定位;另一方面让技术持有者或中小微企业低成本进入园区,从财税金融、科研资助、保障服务、政策激励等方面对创新创业加以扶持。围绕有一定基础的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机电制造产业、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达到园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全民创业的集聚地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孵化器。

发挥好战略性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将黄浦科技公司改革、改制打造成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以参股资金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园区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出一些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产品,加快成立园区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企业的项目运作拓宽渠道。

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服务项目落地、促进发展的先导性工作来抓,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善土地变性和相关规划手续,尽快实现“五通一平”标准,为企业、项目进驻奠定坚实基础,提升投资建设效益;进一步明确幸福垸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形成具备自身特色的产业规划,瞄准区域产业功能定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尽早产生经济效益。

经济开发论文: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语言态度研究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本次研究对象是开发区的外来务工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他们的语言态度进行了调查。共发放并回收320份问卷,回收率,其中有9份试卷多项缺值,视为无效问卷,其余311份问卷有效,有效率为97.2%。

﹙二﹚研究工具:“外来务工人员语言态度调查问卷”从两大方面进行设计:一是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态度,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态度。共17道题,均为选择题。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通话态度和家乡话态度问题进行设计时,主要围绕“语言情感”、“语言功能”和“语言地位”三个方面进行,有关语言情感的问题共6个,语言功能问题共4个,语言地位问题共7个,每个问题都有6个答案选项,依次为:“同意”“比较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对”“有些反对”“反对”“没什么看法”,并依次赋值为:1、2、3、4、5、6。

﹙三﹚数据收集和分析:在对数据统计分析之前,将有效的311份问卷各题的数据输入SPSS18.0中,结合研究目的,本次统计分析主要运用描述统计计算频数,用均值比较将不同变量的均值进行对比。

﹙四﹚研究问题:本项研究以统计数据为依据,以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1.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态度;2.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态度。

结果与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态度

1.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情感评价。本项调查主要从“友好”、“亲切”、“好听、舒服”三个维度来考察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情感评价。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对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显得“友好”的看法,35.69%的人表示“同意”,27.33%的人表示“比较同意”,该二项合计百分比为63.02%;对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显得“亲切”的看法中,24.76%的人表示“同意”,22.51%的人表示“比较同意”,该二项合计百分比为47.27%;对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显得“好听、舒服”的看法中,24.12%的人表示“同意”,32.15%的人表示“比较同意”,该二项合计为56.27%。可见,人们对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情感评价,更多的人觉得“友好”,其次为“好听、舒服”,再次为“亲切”。图2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情感评价

2.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功能评价。在功能评价方面,本项调查主要从“普通话讲得好对找工作有帮助”、“普通话讲得好能增强自信心”和“普通话能更好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三个方面进行,结果如图3所示:图3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功能评价图3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讲得好对找工作有帮助”持“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看法的达34.70%,占该问题答案的较高百分比,可见,人们认为普通话讲得好不好与是否找得到好工作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普通话讲得好“可以增强自信心”的看法,28.30%的人表示“同意”,36.30%的人表示“比较同意”,该二项合计为64.60%,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普通话讲得好对增强自信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用普通话交流可以“更地表达说话者的意思”,“同意”和“比较同意”分别占30.20%和36.70%,该二项共计为66.90%,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表意功能普遍持认同态度。

3.外来务工人员对普通话的地位评价。对普通话的地位评价,本项调查从“用普通话交流给人平等感觉”、“普通话讲得好受人尊敬”、“普通话讲得好给人感觉受教育程度高”和“用普通话交流给人感觉礼貌修养程度高”四个维度进行,问题答案选项及分值依次为:1=同意、2=比较同意、3=既不同意也不反对、4=有些反对、5=反对、6=没什么看法,均值统计结果如下表﹙表1﹚所示:如上表1所示,“用普通话交流给人平等感觉”的均值低,为2.5691,介于2、3之间,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对“用普通话交流给人平等感觉”这一看法处于“比较同意”和“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态度之间;均值比较结果其次为“普通话讲得好受人尊敬”、“用普通话交流给人感觉礼貌修养程度高”,分别为2.9003和2.9968,均接近3,表明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普通话讲得好与是否受人尊敬和是否显得有礼貌有修养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呈“既不同意也不反对”的不强烈的、两可的态度;“普通话讲得好给人感觉受教育程度高”的均值较高,为3.1479,表明外来务工人员认为普通话讲得好并不意味着说话者受教育程度高,不是受教育程度决定的。

﹙二﹚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态度

1.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该项调查也是从“友好”、“亲切”、“好听、舒服”三方面入手,统计结果如图4所示:图4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图4显示,对家乡话显得“友好”的看法中,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同意”和“比较同意”的百分比分别为32.48%和38.59%,该二项共计71.07%;对家乡话显得“亲切”的看法中,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同意”和“比较同意”的百分比分别为44.69%和30.87%,该二项共计75.56%;对家乡话显得“好听、舒服”的看法中,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同意”和“比较同意”的百分比分别为22.51%和25.72%,该二项共计48.23%.可见,对家乡话的情感评价中,外来务工人员感到“亲切”最为突出,其次为“友好”,而感到“好听、舒服”的比例远不如“友好”和“亲切”。

2.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功能评价。本项调查用“家乡话用处多”来概括家乡话的功能,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图5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的功能评价图5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对“家乡话用处多”,“同意”的比例最小,仅占11%,而“有些反对”占18%,“反对”占14%,可见,较普通话而言,家乡话由于在交际功能方面受到自身的局限,其用处并未得到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遍认可。

经济开发论文: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与发展

前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经贸关系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自己主权范围内专门划定一个或多个区域,在其内部实行比其它地区更加开放的政策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建立高效能的管理系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引外资和技术的投入,并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开发区发展环境

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整体概述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很显然,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的涵义:

1.城市经济开发区以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具有自己的核心城市。

2.城市经济开发区是以实行一定经济开放政策为特征的特定的经济区域。

3城市经济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应该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化企业。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吸引外资投入的密集场所。同时城市经济开发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局部先行一步的统一体。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更新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被作为工业项目的附属与配套设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则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建设,首先进行水、电、路、通讯等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使其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此来吸弓}国内外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城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程序打破了城市建设的传统观念,理顺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也为其它城市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又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市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作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进行企业经营机制、人才管理制度、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引进外资、扩大出口及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试验,以产生新思路、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科技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植示范样板,提供成功经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规模兴建对加速全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具有战略意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兴建不仅是一个政府扶持下的工业化运动,也促进了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向以工业为主的领域,这是一国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目前,我国农业人口仍然高达70城市化进程的滞后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经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以及产业结构推移过程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等一系列后果。现在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大量出现,则是继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又一次工业化、城市化热潮。开发区通过非农占地,招商引资,从而扩大了老城镇的发展空间,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增强了城市的综合功能。农民转让土地的收益,为其开辟第二、三产业创造了条件。开发区集产业开发、商贸经营、文化和生活设施为一体,随着开发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而推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把开发区建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型城区,推动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城市经济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开发区除了自身经济高速增长对当地所做的贡献外,对母城和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靠经济中心、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现在,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性质级别基本上分为部级、省级和市级,不同级别的开发区的主要区别在于政府对开发区的支持上。部级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国家为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需要而设置的,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中央政府的长期政策倾斜。中央一般采取资金与政策交互支持的办法,诱使开发区良性发展。使部级城市经济开发区完整的规划得以循序渐进并具有良好的远景。而省市一级的城市经济开发区,由于地方政府的经济实力、权力弹性有限,因而地方政府对开发区建设的推动力较小。因此,我国目前城市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地方型城市经济开发区上。开发区类型的广泛性是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内容创新的体现。但类型的纷繁复杂将使开发区的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策略。

苏州、深圳开发区以其独有的投资环境优势,在国内开发区招商引资工作方面,一直走在前面。首先他们有着完整的产业链配套环境,以苏州开发区为例,其许多产业已经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非常健全,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若干企业在合作和竞争,这对吸引外资而言,是十分具有优势的环境因素。如在电子计算机行业,台湾较大的8家笔记本电脑企业中的6家以及大批零部件厂商都己经进入苏州,外

商在苏州生产笔记本电脑可以在当地采购到笔记本电脑95的零部件。据台湾明基电脑公司的资料,一大批电脑配件厂商已追随明基公司到苏州及周边地区投资,目前在苏州及周边已经有了600多家供应商。深圳开发区在鼓励大型中外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并鼓励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通过许可证贸易、零部件采购、OEM、委托加工等形式使许多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形成服务、配套关系。完整的产业链结构在深圳开发区形成规模经济,并产生集聚效应,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环境因素。其次他们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圳开发区在区位环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圳毗邻香港,港深两地已实现24小时通关,两地合作非常紧密。深圳的蛇口和盐田港成为当地、乃至全国货物进出的两大重要港口,这对出口型外资企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并且目前已有8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总部设在香港,因此,深圳便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深圳开发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尤其注重发挥这种区位优势.苏州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亦十分明显,它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距上海仅90公里,到南京200公里。通过沪宁高速公路,到上海1小时,到南京2小时。同时,苏州一上海是海关总署批准的全国三条绿色通道(直通关)之一,通关简捷便利,上海到货可直达苏州通关。还有他们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企要求保护知识产权的呼声渐高,尤其对高新技术产业来说。深圳市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十分注意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并先后颁布了《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六部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和条例,有效地以法律形式保护了企业的知识产权。这对深圳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来说,形成了环境优势。苏州、深圳开发区外商投资环境除上述优势因素外,还有很多其它的环境优势,如人力资源市场非常便利和灵活,尤其对深圳开发区来说,其劳动力市场已形成立体的层次结构:既有科技管理人才的供应市场,也有很多技术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在优惠政策方面,也较为灵活。苏州和深圳开发区是我国比较典型的两个开发区,可以是我们发展我国城市开发区的楷模,我们在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发展上可以借鉴它们的经验,但它们独特的自身优势又是我们无法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应该补长取短,充分发挥各个城市开发区的特色,有利于它的发展。

优化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结构的主要措施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产物,但它同时又是对外开放走向全范围、多方位格局的一个过渡阶段。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势必要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推进,逐渐演变成经济特区,我们优化和评价其投资环境,就是为了使开发区更快、更好地良性发展,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其微观投资环境的改善,也大大延缓了我国整体宏观投资环境的形成,必然会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停滞效应。因此,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在宏观和微观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优化宏观和微观投资环境就显得日益重要了。

①在结构调整中迅速扩大经济总量。结构调整具有量与质的双重规定性,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开发区来说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重点、不同的措施,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对我国几乎每一个城市经济开发区来说,其结构调整都必须和扩大总量结合起来,以量的扩张带动结构调整,以结构的调整来推动量的扩张。一定的经济总量是结构调整的载体,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结构优化就成了无源之本.同时,又要通过调整来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最根本的是扩大利用外资的总量,但在目前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状况下,我们也应该把吸引国内资金放在重要位置,面向国家各部委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招商。

②调整外资来源,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外资一直以港台投资为主,其中港资占大多数。十多年来,港资遍布全国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投资项目超过16万个,投资额达1029亿美元,占内地实际利用外资的56.同样,目前绝大多数开发区港台投资也是外资的主要来源,由于港台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这样的外资来源就决定了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的局面。开发区要在全国外资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的优化与评价调整中作出大的贡献,就要借鉴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国家吸引外资的宝贵经验,实现外资来源“多国化”。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跨国公司集中了巨额资金,技术水平很高,管理现代化。我们应在继续巩固扩大港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招商的基础之上,主动向欧美拓展,加大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来区投资的力度,更多地引进外资大项目,使开发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

③调整投资方式。目前开发区外资企业以合资、合作、独资为主,这样的投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我们可以偿试拓展利用外资的方式,比如:对那些规模大、投资额度大、技术复杂、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可以采用BOT的方式利用外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在条件允许时,偿试发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特别是在目前开发区吸引外资整体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此举更具现实意义。还有,在开发区经济高速增长,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我们应该加大举借外债的力度来利用外资。解决地区区域结构、资金到位率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④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二是开发区的特点和优势,如港口、淡水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则最适宜于发展大运输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工业:三是开发区如何为其依托城市的结构调整服务;四是开发区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根据这些因素,编制开发区产业导向。再根据产业导向实行定向招商,增强结构调整的有效性。以上就是针对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优化。

结论

该文通过对城市经济开发区在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发展国家或地区经济为目的,对其投资环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优化。同时,希望该文能对建立中国城市经济开发区投资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济开发论文:汉族移民与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其地理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本文所论,乃是广义的珠江三角洲,其西、北、东顶点直抵高要、清远和惠东,大体上包括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等近30个市、县。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新石器时代文化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体现出与江南地区的密切联系。春秋战国时代,东南沿海的吴、越之民大量迁入,加之在中原文化尤其是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强烈影响下,先进的青铜器及其制造工艺由北方传入珠江三角洲,促使其社会性质逐渐向奴隶制过渡。秦汉时期是珠江三角洲开发的新起点,秦始皇以谪徙民与越人杂处,实际上主要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邻近地区。秦置岭南三郡,唯在珠江三角洲所在的南海郡置尉以典之。《水经·@①水注》云:“秦并天下,略定扬、越,设东南一尉、西北一侯,开南海以适徙民。”汉武帝平南越,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人的南迁。汉族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加之不少开明的地方官吏对后进的少数民族进行教化,传播封建文明,使珠江三角洲等地进入了封建化的社会阶段。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以及广州造船工场遗址所显示的生产能力,充分表明了其农业、手工业发展水平。番禺作为我国南方著名的经济都会,与中原、巴蜀和江南均有道路相通,联系相当密切。这些都为六朝时期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移民作为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动因之一,一般认为,秦始皇时代是一个高潮,而宋代的规模似乎更大。(注:参见何维鼎:《宋代人口南迁与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学术研究》1987年第1期。)六朝时期,岭北汉族人民大量迁入该地,充实了其经济开发的基本力量。与此同时,六朝政权采取了一系列较为积极的政策措施。因之,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开发又取得了新的成就。

关于移民的解释,笔者比较赞同葛剑雄先生的看法,即: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注:参见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据此,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汉族移民,就其迁入原因和方式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是躲避战乱。汉末吴初,中原军阀混战,汝南人程秉、沛郡人薛综先后避乱交州,后二人俱从学刘熙。(注:参见《三国志》卷53《程秉传》、《薛综传》。)而刘熙也是因避乱到交州,“往来苍梧、南海,客授生徒数百人”。(注:(明)区大任:《百越先贤志》卷3,丛书集成初编本。)宣统《东莞县志》卷九载:“邑本晋郡,永嘉之际,中州士人避地岭表,多止兹土,衣冠礼仪之俗实由于此。”晋愍帝建兴三年(315),“江、扬二州经石冰、陈敏之乱,民多流入广州,诏加存恤”。(注:(晋)黄恭:《交广记》(该书久佚,参见(清)同治《番禺县志》卷20引(明)黄佐《广东通志》)。)按晋代广州之辖境甚广,但从当时主要交通线路分析,江、扬二州之民户南流,很可能大部分进入了珠江三角洲。又《陈书·徐伯阳传》载,东海人徐伯阳,梁大同中为侯官令,因避“侯景之乱”浮海南至广州,依于广州刺史萧勃。吴兴人章华以同样原因游岭南,习业于罗浮山寺,后被广州刺史欧阳wěi@②署为南海太守。(注:参见《陈书》卷30《章华传》。)《陈书·袁敬传》亦称:“江陵沦覆,流寓岭表。高祖(陈霸先)受禅,敬在广州依欧阳wěi@②”。

其二是统治者内部斗争。《宋书·褚叔度传》载,桓玄篡晋失败后,其余党逃入岭南,“开山聚众,谋掩广州”,人数自当逾千。《晋书·王机传》载,长沙豪族王机为争做广州刺史,“遂将奴客门生千余人入广州”。晋宋之际,王室多艰,琅邪临沂人王叔之与兄伯之“共将家口逾岭相依”,因爱罗浮丘壑之胜,遂筑室于凤凰洞之南。(注:参见(清)乾隆《博罗县志》卷11。)

其三是起义军转战。如晋末卢循起义,“刘裕讨循至晋安(今福州附近),循窘急,泛海到番禺,寇广州”。(注:《晋书》卷100《卢循传》。)五年后,卢循越岭北上。刘裕派孙处从海道袭番禺时,其守兵犹有数千。孙处或不至于把数千守兵杀得一干二净,是则有不少留在当地。

其四是逃避赋役。《晋书·庾亮传》称:“时东土多赋役,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宋书·徐豁传》云,宋元嘉初,始兴都汉人“年及应输,便自逃逸,既遏接蛮、俚,去就益易”,逃入珠江三角洲北部山地俚区的当亦不少。

其五是为官。因做官而进入珠江三角洲的汉人,包括广州刺史及郡、县长官等。如吴时吕岱,晋时的王机、陶侃、吴隐之等,刘宋时的刘谦之、宗悫、刘悛等,南齐时的刘敕、王恩、萧季敞等,梁时的乐蔼、萧映、萧勃等,陈时的欧阳wěi@②、马靖、陈方庆等,先后担任过广州刺史。为官进入珠江三角洲者,其家小、属吏大多随行。如陈霸先原籍颍川,其祖上在永嘉时南渡,居于昊兴。梁大同中,萧映为广州刺史,陈霸先即以中直兵参军随府之镇。(注:参见《陈书》卷1《高祖本纪上》。)

其六是流徙。《三国志·吴书·薛莹传》载,孙皓时,薛莹督万人凿圣xī@③以通江淮,无功罢还,后被追查下狱,徙广州。同书《虞翻传》亦云,会稽人余姚虞翻,曾为吴骑都尉,因触怒孙权被流徙交州,居南海讲学授徒。《宋书·谢景仁传》称,谢纬与其舅范晔谋反,因尚宋文帝女,“免死徙广州”。

此外,还有多种情况。如东晋咸和初,葛洪“以年老欲炼丹以祈遐寿,闻交趾出丹,求为勾漏令……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注:《晋书》卷72《葛洪传》。)冯融的祖父冯业,“初,冯弘之投高丽也,遣融大父业以三百人浮海归宋,因留于新会”。(注:《隋书》卷80《谯国夫人传》。)

从上述情形分析,六朝汉人迁入珠江三角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其间又出现了四次高潮。一是孙吴时期。汉末因豪强兼并土地,农民纷纷破产,特别是黄巾起义失败后,军阀混战,中原地区出现了“数百里中无烟火”的惨状,百姓被迫南下求生,流入巴蜀、荆州和江南一带的不少。这些地方均与岭南相接,当有不少汉人继续南迁入珠江三角洲。吴初出现了及时次高潮。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北方战乱,江东局势不稳,曹操挥戈南下,扬言要与孙权“会猎于吴”,人心恐慌,转而南徙者增多。刘熙、程秉、薛综等名士大致都是在此时由中原辗转迁入珠江三角洲的。二是西晋时期。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建国,洛阳、长安相继失守,晋室南移,司马睿称帝建康,北方士族豪强和普通百姓纷纷移居江南。史载:“洛京倾覆,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注:《资治通鉴》卷89。)此后,在十六国混战更迭的过程中,北方汉族又陆续南迁,其间两晋之际和东晋末年分别形成汉族移民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高潮。“永嘉之乱”以及席卷长江流域的李特、张昌、杜tāo@④流民起义,席卷长江中下游和三吴地区的孙恩、卢循起义,统治者的内乱如桓玄篡晋等,都成为汉人迁入珠江三角洲的诱因。而且,由于三吴地区赋役沉重,百姓不堪忍受而逃亡到珠江三角洲的也很多。三是南朝时期。当时南北对峙已成定局,长江流域比较安宁,但因统治阶级兼并土地的情况日益严重,豪强跨州连郡,贫者无立锥之地,故历宋、齐、梁三朝130余年间,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迁入珠江三角洲者可能不在少数。特别是梁末“侯景之乱”爆发后,战火燃遍长江中下游及三吴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史称:“时江南大饥,江、扬弥甚,旱蝗相系,年谷不登,百姓流亡,死者涂地。”“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注:《南史》卷80《侯景传》。)侯景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掠夺无所不用其极。建康城中十余万人口,经侯景屠城,存者才二三千人。(注:参见《魏书》卷98《萧衍传》。)梁宗室之间的争战和北齐、北周的渡江南侵又接踵而至。于是,以“侯景之乱”为起点,汉族移民又出现了第四次高潮。

与前代相比,六朝珠江三角洲汉 族移民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取道海路南迁的逐渐增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六朝政治中心偏处东南,政治中心往往不仅是政治斗争的策源地,而且是赋役比较沉重的地区,这些都成为汉人南迁的诱因。另一方面,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海经验的积累,又为汉人取道海路南迁提供了条件。其次,由江南迁入的汉人逐渐增多。六朝以前,汉人多直接由中原迁往岭南。而此时则因南迁入江南之民渐多,他们在江南定居一定时期后,由于形势所迫,再行南迁进入珠江三角洲等地。再次,自发的迁徙逐渐增多。六朝以前,统治者出于开疆拓土需要而进行的强制性移民较为常见,如秦始皇向岭南的大规模移民。六朝以来,除了为官和流徙者外,汉人南迁较少与政府发生直接联系。,举宗举族迁徙的有所增多,六朝时期,由于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及荫户制度的产生,豪强士族南迁时,大多率宗族、宾客和乡党同行。如《陈书·萧引传》载,“侯景之乱”爆发后,萧引与弟彤及宗亲等百余人奔岭表,即是明证。

刘希为、刘磐修二先生在《六朝时期岭南的开发》(注:载《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一文中曾推断,汉末三国百余年迁徙岭南的人口总数为778,474。但六朝时期,究竟有多少汉人迁入珠江三角洲,由于史料缺乏,却很难做出回答。当然,我们通过对人口数目的比较,仍可约略地推测出当时汉族移民的规模。西晋太康元年(280),珠江三角洲属广州,跨属于始兴、南海、苍梧、高凉、高兴五郡,其基本范围在四会、新夷、番禺、增城、博罗、中宿、高要、思平、海安九县之内。(注:参见《晋书·地理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因当时人口统计只到郡,今姑以平均数推算各县之人口。据《晋书·地理志》及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5,算出珠江三角洲户数为3054。又据同书甲表13,知太康元年每户平均人口数为6.57,由此得其总人口数为20,065。到刘宋大明八年(464),珠江三角洲跨属于湘、广二州,南海、高凉、新会、东官、绥建、宋熙六郡,领县约33个,总计有户13,263,口71,705。(注:参见《宋书·州郡志》;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7,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与前者相比,增户10,209,口51,640。据王育民先生研究,西晋太康初相当于刘宋统治地域的各州郡国,有户1,331,305,刘宋仅及其67.7%。(注:参见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而在珠江三角洲,刘宋时的户数却为西晋的434.3%,即增长了三倍多。从珠江三角洲主要所在的广州来看,西晋太康元年有户43,140,刘宋大明八年为49,726,只增长了15.2%。(注:参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5、甲表17。)由此可见,珠江三角洲的户口增长率远远超出了其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另外,从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在全国所占比重来看,西晋太康元年为1.23‰,隋大业五年(609)为2.89‰,历经320多年,比重提高了一倍多。(注:参见《晋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15、甲表22。)这也表明了珠江三角洲人口不断增长的大趋势。

地方行政机构的增置,是六朝政权开发珠江三角洲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反映出该地区人口增长的情况,因为中国古代的郡县设置,人口数亦是其基本依据之一。东汉时期,珠江三角洲隶交州刺史部,跨属于南海、苍梧二郡,中宿、四会、番禺、增城、博罗、高要六县。三国吴时所跨属州、郡、县数目分别为1、3、8;东晋、宋、齐、梁、陈均跨属于二州六郡,其中东晋、宋、齐所跨属县数已分别达到10、33和34。(注:吴、梁、陈,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四册;东晋,据《晋书·地理志》;宋,据《宋书·州郡志》;齐,据《南齐书·州郡志》。)由此可以看出,汉末吴初、晋宋之际乃是汉人迁入的重要时期。梁陈之际虽然县数缺载,但我们从大量的事例中已获得了其作为汉族移居高潮的信息。其中很多地方行政机构,即为安置流民而设。《宋书·州郡志》“广州新会太守”条载:“文帝元嘉九年(432),割南海、新会、新宁三郡界上新民立宋安、新熙、永昌、始成、招集五县。”南海、新会濒临珠江口,其“新民”在很大程度上当是从海道新来的汉人。如前述冯业率其家族南渡,即留居新会。又同书“宋熙太守”条亦载:“文帝元嘉十八年(441),以交州流寓立昌国、义怀、绥宁、新建四县为宋熙郡。”为了加强对流民的管理,政府在州内设置了流民督护。东晋的杜慧度、杜弘文父子都是先做流民督护继为交州刺史的。(注:参见《宋书》卷92《杜慧度传》。)鉴于户口严重脱籍的情况,六朝政府也曾进行过清理,《三国志·吴书·孙皓传》就有“科实广州户口”的记载。

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居住着汉、俚、僚等民族。一般说来,汉族移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加上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先进性及由此产生的对较落后的土著居民的种种强制,其中当然包括武力的征服,大多聚居在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一些的平原地带;而当地土著居民俚人和僚人,则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周边丘陵和台地。六朝文献的记载大体上反映了这一情况。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云:“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据此,俚人约分布在今广西东南部的郁江、浔江及广东西部的西江以南至南海海域的广大地区,高凉郡(今阳江一带)则是其中心。也就是说,珠江海湾以西的三角洲地区有俚人分布。又《宋书·徐豁传》有“中宿县俚民课银”的记载,按中宿县在今清远西北,是则三角洲北部山地亦有俚人分布。僚人的单独记载不多见,史籍常以“俚、僚”并称。如《南齐书·州郡志》载:广州“虽民户不多,而俚、僚猥杂”。《南史·夷貊传》亦称:“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繁炽。”这反映了俚人多与僚人杂居的情况。关于汉、俚、僚等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学者已多有述及。(注:参见陈长琦:《汉唐间岭南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六朝珠江三角洲的汉族移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定居为目的,或者实际上最终在该地定居的人口迁移,逃避战乱和赋役者多属此类。其数量大,迁移时间、地点较为集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影响较为深远。另一种是临时性的人口迁移,为官和流徙者多属此类。其数量较少,流动的时间、地点分散,一般影响较小。移民的成分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封建官吏、士族豪强,也有知识分子、社会名流,更有广大普通农民和佃客、部曲,还有炼丹道士、流徙罪犯等等,社会阶层相当广泛。这些人对珠江三角洲开发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不仅增加了劳动力,带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而且传播了先进的文化知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了土著诸族进步的历史过程。

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面积逐渐扩大,为大批汉族移民提供了用武之地,珠江口沿岸地带逐步得到开发。三国时,吴设平夷县于珠江口之西,西晋时更名为新夷。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更置东官郡于珠江口之东。南朝宋另设盆允县于今新会之北,并作为新建新会郡郡治。齐时东官郡徙治怀安,原地改设宝安县。梁时博罗县移至今东江边新址。这一时期众多的墓葬材料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如1980-1990年十 年间,深圳共发现古墓葬220座,其中属于先秦的3座,汉代主要是东汉的15座,东晋南朝的152座,隋、唐、宋、元各代的21座。(注:参见黄崇岳、文本亨:《深圳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1990年第11期。)东晋分立东官郡,辖六县(合宝安),郡治、宝安县治同设在深圳南头,使这一带逐步得到开发。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俚人,由于耕作方式的变革及“逃亡入蛮”的汉人影响,“巢居崖处,尽力农事”,使农耕区由冲积平原逐渐扩展到深山腹地及僻远地区。《宋书·徐豁传》载,元嘉初,始兴太守徐豁上表,主张将中宿县俚民课银改为“计丁课米”,可见其已是国家编户之民。《宋书·州郡志》中还记载有因少数民族归化而设立的郡县,如广州新会郡的封乐县,“文帝元嘉十二年(435),以盆允、新夷二县界归化民立”。所谓“归化民”,即指通过招抚与征讨后编入国家户籍的俚、僚等少数民族。编入国家户籍,也就意味着其居住地区的开发。对于编户之外的土著诸族,六朝政权为加强统治,便推行羁縻政策。

为了鼓励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六朝政府对珠江三角洲等地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史载其田租及赋税只相当于内地的一半,甚至更少,徭役也很有限。(注:参见《晋书》卷26《食货志》;《宋书》卷97《夷蛮传》。)派至当地的一些官员为了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如《宋书·徐豁传》载,徐豁不仅在郡界内推行类似屯田的“大田”制度,而且上书宋文帝减轻大田武吏、郡领银民及中宿县俚民所受的剥削。

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生产技术自秦汉以来一直居于岭南前列,从佛山和广州汉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来看,已经相当平整。(注:参见《广东考古结硕果,岭南历史开新篇》,《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故推测其已用耙来平整稻田,农业生产进入精耕细作阶段。1963年底,考古工作者在广东连县西晋“永嘉六年”墓发现的陶水田犁耙模型可以为其佐证。(注:参见徐恒彬:《简谈广东连县出土的西晋犁田耙田模型》,《文物》1976年第3期。)晋人郭义恭《广志》介绍了南方在稻田种植苕草作为绿肥的情况,这比秦汉时期利用人蓄粪肥和野生绿肥有了进步。早在汉代,珠江三角洲等地已有籼稻、粳稻等品种。从六朝文献来看,又增加了糯稻。《南方草木状》(注:旧题(晋)嵇含撰。此书传本自清末以来有真伪之争,至今尚无定论。)即有以草曲“合糯为酒”的记载。《初学记》卷27引葛洪《抱朴子》曰:“南海、晋安有九熟之稻。”所谓“九熟之稻”,乃是指不同品种在不同时间内收获,而非一年九作。又引《广志》称,有虎掌稻、紫芒稻等多个品种,其耕作制度是一年三熟:“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

上述条件大大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发展。三国吴时,苍梧、南海一带,“风气绝患,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注:《三国志》卷61《陆胤传》。)《水经·温水注》称其地“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梁末,陈霸先从始兴出兵北上讨侯景,曾预筹军粮50万石。(注:参见《陈书》卷1《高祖本纪上》。)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据《隋书·食货志》载,聚居140万人口的梁都建康,城内七大官仓贮粮总数也不过50万石。其后,陈霸先又以陈拟、胡颖等留守岭南,“共知后事,并应按军粮”。(注:《陈书》卷15《陈拟传》。)作为岭南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必定对此有重大贡献。

就经济作物而言,虽然其中有些品种早已被岭南百姓开发出来,但其在珠江三角洲得到推广普及当在六朝时期。因为六朝文献中对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已有相当明细的记载,这一方面与当时人口发展及由此引起的行政机构的增置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作物对于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以及这些地区经济开发的特色。试举几例:吴人朱应《扶南异物志》云:“南海郡多荔支。”(注:转引自(清)吴应逵:《岭南荔支谱》。)江南洲,在番禺境内,沈怀远《南越志》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东有荔支洲,上有荔支,冬夏不凋。”(注:转引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广州南海县”条。)顾微《广州记》云:“荔支精者核如鸡舌香,甘美多汁。”可见当时已培育出许多优良荔枝品种。香蕉被列为今广东四大水果之一,其最集中的产地乃是珠江三角洲,六朝时可能已经大面积种植。《齐民要术》卷10引《南方异物志》曰:“甘蕉……一种子大如拇指,长而锐,有似羊角,名‘羊角蕉’,味最甘好;一种子大如鸡卵,有似牛乳,味微减羊角蕉;一种蕉大如藕,长六七寸,形正方,名‘方蕉’,少甘,味最弱。”珠江三角洲所产甘蔗也比较有名。南朝齐梁间陶弘景所撰《名医别录》载:“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据《南方草木状》记载,当时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产还有五敛子、人面子等水果;榕、水松、越王竹等林木;jǔ@⑤酱、绰菜等菜蔬;kē@⑥藤、留求子、蕙草等药物。所有这些,无疑大大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

六朝时期,珠江三角洲的手工业百花齐放,异彩纷呈。举凡造船、纺织、制瓷、食品加工诸业,与前代相比,均有一定发展。

吴主孙权很注意发展造船业。番禺是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船上的水手,也大多出自该地。左思《吴都赋》所谓“篙工楫师,选自闽、禺”是也。黄武五年(226),交州刺史吕岱“督兵三千人晨夜浮海”,(注:《三国志》卷60《吕岱传》。)征讨交趾太守士徽,足见当时造船势力雄厚。晋末卢循自广州北伐建康时,“遣徐道覆逾岭至南康,装舰十二,艟楼十余丈”。(注:《太平广记》卷295引(梁)任fǎng@⑦《述异记》。)这种单舰起楼的技术,比西晋伐吴时“大船连舫”,“以木为城,起楼橹”(注:《晋书》卷42《王jùn@⑧传》。)的水平,又进了一步。

六朝时珠江三角洲一带以葛、麻、蚕丝等为原料的纺织业均有所发展。吴时,董督南海、交趾等七郡的交趾太守士燮,献给孙权“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注:《三国志》卷49《士燮传》。)其中一部分细葛可能来自珠江三角洲。《南史·宋武帝纪》载:“广州尝献入筒细布,一端八丈。武帝恶其精丽劳人,即付有司弹太守,以布还之,并制岭南禁作此布。”这种简细布是以苎麻细纱织成,长达八丈的一匹布,可以竹筒盛之,足见其精致。最早明确记载珠江三角洲植桑的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①水注》,说是吴时交州刺史步骘到南海,观尉佗旧治处,“高则桑土,下则沃衍”。另外,在1988年4月清理的深圳宝安南朝墓等一些墓葬中,曾发现过随葬的滑石蚕。(注:参见深圳市博物馆:《广东深圳宝安南朝墓简报》,《文物》1990年第11期。)有了桑蚕,可能与此相联系的蚕丝纺织业也已出现。

珠江三角洲的六朝墓葬,无论随葬品多少,均有陶瓷器出土,反映了陶瓷器生产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清理的广州沙河狮子岗晋墓,(注:参见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沙河镇狮子岗晋墓》,《考古》1961年第5期。)1981年清理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注:参见广州市文管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年第9期。)均出土了胎质细腻坚硬、胎色灰白、釉层青里透明、火候高、色泽好的青瓷器。其种类以日常生活用品居多,如鸡首壶、罐、碗、碟、杯、钵、果盒、勺、盂、唾壶、灯等。20世纪30年代,广州西村、增步等地还曾发现过六朝窑址。(注:参见李景康:《石湾陶业考》,《广东文物》卷10。)

就食品加工业而言,主要有制糖和酿酒。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的蔗糖制造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之间的某一个时代,至少在后魏以前。”(注:季羡林:《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前引陶弘景《名医别录》言广州产甘蔗之后,便有“取汁为砂糖,甚益人”之语。《齐民要术》卷10引《异物志》曰:“甘蔗……迮(榨)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砖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以曝晒法制蔗糖,应该说是我国古代南方劳动人民的创造。至于酿酒,《南方草木状》载:“南海郡多美酒,不用曲蘖,但杵米粉,杂以众草叶、冶葛汁涤溲之,大如卵,置蓬篙中荫蔽之,经月而成,用此合糯为酒。”这是南方特有的一种制曲法。此外,珠江三角洲在六朝时曾是产盐区,珠江口东边有盐场。裴渊《广州记》曰:“东官郡煮盐,织竹为釜,以牡蛎屑泥之。烧用七夕一易。”(注:转引自(清)王谟辑《汉唐地理书钞》。)

就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开发而言,人口数目的增加,郡县的设置,城镇的兴建与商贸的繁荣,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六朝时期,尽管珠江三角洲新设置的郡县不少,但关于城镇建设的史料却不多,仅以广州城的建设为例说明之。建安二十二年(217),步骘迁交州治番禺,始筑立城廓。(注:参见《水经·@①水注》。)三年以后,东汉亡。六朝时广州城虽未见扩展,但建设有之,且日益繁荣兴盛。《宋书·孙处传》载,孙处从海道袭广州时,“城池甚固”。吴时,陆胤凿甘溪引水入城北,《三国志·吴书·陆胤传》称:“州治临海,海流秋咸,胤又蓄水,民得甘食。”至于广州的城市人口,六朝均无明确记载。《晋书·吴隐之传》载,卢循攻广州时,“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可见其时人口不少。

六朝珠江三角洲与中原和江南等地的交通路线,就陆路而言,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过韶关、南雄,越大庾岭到江西南康的道路;一条是过阳山、连县,越骑田岭到湖南郴州的道路。由于六朝都建康(今南京),故陆路交通线由建康到广州自然以五岭东端的大庾岭最为直接。重大的军事行动,朝廷官员的赴任替代,商贸的往来以及汉人的迁入等,多由此道。荆州是六朝另一经济政治中心,与广州的联系也相当密切,地处要冲的骑田岭路乃是联系荆、广两地的直接通道,其地位仅次于大庾岭路。海路交通更为方便,从珠江海湾出发的船只,可以抵达中国沿海任何一个港口,其中与闽、浙港口的往来最为频繁。循海路南迁的汉人,多沿江、淮至长江下游,经陆、水两路抵达闽、浙港口,再取道去珠江三角洲等地。珠江三角洲内部的水陆交通,由于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珠江支流在境内交汇,河道纵横,更是四通八达,无须赘述。

珠江三角洲至迟在南越王时代已有海外贸易存在了,番禺作为当时我国史书记载中的港口城市,获得了一定发展。但自汉武帝平南越,设交趾刺史部统辖岭南诸郡后,交趾的龙编等港口的发展便日益超过番禺了。《旧唐书·地理志》载:“交州都护制诸蛮,其海南诸国……自汉武以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进入六朝,广州港再度崛起,成为全国较大的对外贸易中心。究其原因,一是岭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的东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贸市场的变迁,珠江三角洲相对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广州海外贸易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并且奠定了物质基础。孙权时交州州治从苍梧广信迁至番禺,使岭南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交、广二州的分立,实际上加强了广州的地位,士家大族的南渡和六朝定都建康等,引起了全国外贸市场的转移,即进口商品较多或大部在江南一带倾销,就是北方所需要的舶来品,亦多从南方进口。这样一来,进口的物资如由交趾登陆,其内运路线要比由广州登陆长得多,所以外商便自然地以广州为碇泊地点了。很显然,珠江三角洲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在此发挥了积极作用。六朝时,广袤的中原大地是多种政治力量纷争的舞台,黄河流域胡马奋蹄,江淮两岸战鼓频传,唯有珠江流域保持着一分难得的宁静。20世纪50年代初,广州西郊晋代砖室墓出土的墓砖上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的铭刻,广州南郊晋代砖室墓出土的墓砖上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及“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等铭刻,(注:参见麦英豪、黎金:《广州西郊晋墓清理报导》,《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第3期。)这其中虽然不无粉饰的成分,但由于珠江三角洲相对兵燹较少,某个时期的“平且康”的局面,还是有其历史根据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汉族移民,而且有利于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二是六朝时期国际航运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造船技术还是航海技术方面,均有很大提高,船舶可以选择较为快捷的路线直航广州。据史书记载,当时航行在南海中的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注:《太平御览》卷769引(吴)万震《南州异物志》。)东晋僧人法显的《佛国记》也反映,当时广州与爪哇之间已有定期的船舶往来,船可载200余人,存50日粮食,在正常情况下,只需50日即可抵达。这为广州海外贸易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朝广州港市的繁荣局面,史书中多有描绘。《晋书·吴隐之传》云:“广州包山带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宋书·夷蛮传》载,广州“舟舶继路,商使交属”。《南齐书·东南夷传》也说:“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rèn@⑨积王府。”又同书《州郡志》称:交、广一带“外接南夷,宝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比”。《梁书·王僧孺传》也载:广州“海舶每岁数至,外国贾人以通货易”。广州的海外贸易给六朝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所谓“旧时州郡以半价就市,又买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注:《梁书》卷33《王僧孺传》。)“半价就市”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关税征收形式。六朝币制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因货币减重而使物价不稳,百姓常以谷、帛代替钱币。《隋书·食货志》即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之域,全以金、银为货。”以金、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因为波斯等外国人是使用金、银货币的。此外,在广州西郊晋代砖室墓出土的墓砖上有“永嘉七年(313)癸酉,皆宜价市”的铭文,(注:参见麦英豪、黎金:《广州西郊晋墓清理报导》,《文物考古资料》1955年第3期。)这种商贾意识很浓的铭文,在别处很少见到,正是当时广州港市繁荣局面的直接体现。

六朝时期,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许多国家先后与我国友好交往,既主动表示尊奉的诚意,又贡献本地特产。六朝政权均厚加赏赐,并遣使致意。据不统计,六朝时通过广州口岸前来向中国贡献的有大秦、天竺、占婆、扶南、师子国等12国共97次。(注:参见邓端本:《广州外贸渊源及早期发展》,《学术研究》1987年第2期。)贡献和回赐实际上也是贸易的一种形式,但更多的乃是商贾之间的海上往来。《梁书·诸夷传》称:“晋代通中国者盖鲜,故不载史官;及宋、齐,至者有十余国,始为之传;自梁革运……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作为当时国内较大外贸港市的广州,自然是这种联系的主要承担者。史载六朝时前来广州与我国通商的国家计有大秦、天竺、师子国、jì@⑩宾、占婆、扶南、金邻、顿逊、狼牙修、盘盘、丹丹、诃罗单、干陀利及婆利等十余国。(注:参见《晋书》卷97《南蛮传》、《宋书》卷97《夷蛮传》、《南齐书》卷58《东南夷传》、《梁书》卷54《诸夷传》、《南史》卷78、79《夷貊传》。)

在较为频繁的对外往来中,我国的丝织品、陶瓷器等源源不断地通过广州口岸输往海外,外国的土特产品也大量传入我国。今仅择其中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者,略述一二。古贝,又称“吉贝”,出自马来语之kapas或karapasa,(注:参见李思纯:《学海片鳞录》,《文史》第三辑。)即指棉花。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在谈到棉花、棉布时指出:“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从现存文献考察,后代成为人们主要衣着原料的棉布,最迟在南北朝时已通过南海航路由广州输入中国。如《宋书·夷蛮传》载诃罗单国所献“天竺国白叠古贝、叶波国古贝”,《梁书·诸夷传》载丹丹国、婆利国、中天竺国所献“古贝”等,均可为证。苏合、郁金等香料约在东汉时输入中国,(注:参见陈连庆:《汉晋之际输入中国的香料》,《史学集刊》1986年第2期。)六朝时已成为家喻户晓之物,并且绝大部分由海路输入。《梁书·中天竺国传》载:“又云大秦人采苏合,先榨其汁以为香膏,乃卖与诸国贾人,是以展转来达中国,不大香也。郁金独出jì@⑩宾国……国人先取以上佛寺,积日香槁,乃粪去之,贾人从寺中征雇,以转卖与它国也。”这一时期,香料的使用已颇为广泛,或用以熏衣物被褥,或装入香囊随身佩带,或用以礼佛,或用以殉葬等。

六朝时,通过广州往来南海的僧 人大为增加,比较著名的有昙摩耶舍、(注:参见(梁)释慧皎:《高僧传》卷1。)拘那罗佗、(注:参见(唐)释道宣:《续高僧传》卷1。)昙无竭(注:参见(晋)释法显:《神僧传》卷。)等。这不仅有其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意义,而且促进了中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现在广州城还留存的光孝、华林、六榕等佛寺,均创建于六朝,而且都位于当时广州城的西郊,靠近珠江的水岸线,正表明了中外僧人大多从广州上岸的历史状况。僧人往来南海者增多,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因为僧人往来南海,多搭乘商人的海舶。法显归国途中,多次换乘的均为商船,即是一例。甚至有个别商人参与到商贸活动中来,如《南齐书·东南夷传》载,刘宋时,天竺僧人那伽仙从广州乘船到扶南,便带有私货进行贩卖。

总的来看,六朝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部类不尽相同。农业经济的发展已几乎与中原和江东并驾并驱。其所采用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在当时均属先进的,水稻生产已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转变,农用耕作面积与稻谷产量也有所增加,富有亚热带特色的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粮食生产。手工业方面,就其总体水平而言,与中原和江东相比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纺织业和陶瓷生产在技术上还有所欠缺。但持续发展并一直居于经验丰富地位的造船业,因地制宜的食品加工业等,无不使人感到其手工生产的创造伟力与勃勃生机。对外贸易方面,珠江三角洲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全国经验丰富。由广州港进出口的各种商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总之,珠江三角洲作为独具特色的经济区,在六朝时已经粗具规模了。

经济开发论文:经济开发区纪检监察发展意见

2010年,纪检监察工作将继续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竭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发展需要廉洁,廉洁促进发展”、“廉洁也是生产力,也是投资环境”等廉政理念,以营造高效廉洁的园区形象,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年初时,要结合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班子分工制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与各部门(科、室)签订责任状,细化内容,明确责任、要求与奖惩,并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衡量该部门的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开展各部门(科、室)负责人的述职述廉工作,并将个人述职述廉材料存入个人廉政档案,上述内容要作为衡量干部业绩、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二、要坚持和完善干部任前廉政谈话等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

1、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凡新提拔的部门(部、科、室)正、副级干部,纪工委都要与其作任前廉政谈话,告知廉政注意事项,提高廉政意识。

2、干部廉政档案制度:对开发区所有部门副级以上干部统一建立廉政档案,将本人的廉政保障、廉政考评、年度述职述廉情况、个人廉政座右铭等作为干部廉政档案的必备内容。

3、干部诺廉制度:开发区部门副级以上干部都要签订廉洁自律保障书,确定一条廉洁自律座右铭,并张榜公布。

三、加大案件的查处力度

查处案件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教育形式,也是群众衡量反腐败成果的重要内容。在明年的工作中,不仅要坚持查办违法违纪案件,而且要加大查办力度,并认真查处以下案件:

1、上级纪委交办的案件;

2、开发区主要领导批示的案件;

3、群众和投资者反映强烈的案件;

4、举报内容详实、线索具体的案件;

5、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严重干扰和损害开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案件,对顶风违纪的案件更要严查、快查。

为了确保办案质量,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办案纪律,在规定的时限范围内把案件审理到位;

二是继续强化办案目标责任制,坚持分工与协作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抓住关键,找准切入点,按立案要件核实取证,讲求办案程序的合法化,追求人证、物证、书证上的完善。

在办案工作中要借鉴“1+4”办案法,即“围绕查处一案,从诫勉谈话、专题民主生活会、建章立制、警示教育四个方面”优化治本功能,以增强警示教育效果。

四、用多种形式做好廉政宣传教育工作

1、算清清廉七笔帐:明年,在开发区干部中开展算清清廉七笔帐活动,活动形式有观看廉政电教片、召开各类座谈会,请正反面典型现身说法等,把账算清、算透、算细。

2、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进工地活动。明年,要在党员服务中心内增设廉政文化教育室,扩大规模,扩展内容,计划增购廉政丛书300余册,廉政挂图100余册,影像资料100余件,计划悬挂写有廉政格言的灯箱60个,张贴廉政标语、廉政漫画300余幅。

3、举办一次廉政题材的演讲比赛,力求以人为本,紧贴实际,使廉政教育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4、树立开发区廉洁勤政的好典型,广泛搜集、深入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开发区的广大干部。

五、抓好机关效能检查、过失责任追究等项工作

要严格按照开发区出台的《象山经济开发区机关效能建设八项制度》规定,细化具体措施,严格考核要求,做到奖勤罚懒,切实改进机关作风,并注意抓好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搞出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机关效能监察、过失责任追究方面的经验。

六、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1、加强业务培训:参加县纪委举办的业务培训班;

2、完善纪检机构,充实纪检干部队伍。

3、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明年拟建立完善的制度有:信访(来访)举报查办制度、举报线索保密制度、案件办理会审制度、廉政档案使用制度等

经济开发论文:生态经济开发地区创新策略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战略意义;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可行性分析;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点工作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能促进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实现以下转变、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上游产品、交通便捷,为生态产业聚集开辟了通道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摘要]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要保持德兴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加强环境建设,发展循环接替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刨建生态开发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条件和步骤,提出了循环经济创建生态开发区若干有益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生态开发区循环经济生态文明

德兴是一个资源型工矿城市,有色金属采选业对财政贡献率达71%。但是长期以来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我市正处在经济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大,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一些重要资源逐渐枯竭。这些问题将严重阻碍德兴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生态开发区”)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1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战略意义

1.1顺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国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并相继颁布实施了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江西省较早启动了循环经济示范点工作。也相继出台了系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德兴已被纳入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国上下已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建设生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市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2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

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生态1:业园区,将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传统工业的生产活动是由“资源一一产品一一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是若干工业生产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个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1.3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兴工业经济存在“三高一低”问题,即,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经济高风险、资源物资利用率低下,德兴经济还存在“资源诅咒”问题而循环经济正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副良方”。

1.4必能促进环境管理思想和方式实现以下转变

环境污染由末端控制向全过程控制转变,促进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较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环境管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环境保护由政府行政调控为主向市场调控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转变。

清洁生产由促进单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向促进区域性清洁生产转变

2德兴市创建生态开发区的可行性分析

2.1资源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了充足的上游产品

德兴地下有金、银、铅、锌、铁、钨、铬、大理石、石英石等资源,蕴量丰富;地表有丰富的木竹、油茶、中草药等资源,还有3O多万亩粮食、棉花等,产量稳定。德兴作为一个老矿山工业地域,矿石累计存放量超过4.5亿吨,尾矿存放量超过2.7亿吨;尾矿可以综合利用,尾砂中含有较高有价元素,这些资源为有色金属加工、食品加工、化工、建材等产业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为资源物质综合利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2.2交通便捷,为生态产业聚集开辟了通道。

近几年,德兴牢牢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极佳机遇,大力推进“两条高速、两条铁路、两条公路、两大工程”项目建设,再用三年将彻底打破德兴交通瓶颈,显著提升德兴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为产业集聚打造好便捷通道。

2.3平台建设,为生态产业集聚打造了发展空间

大茅山经济开发区按照“基础设施适应度超前,配套工程随项目”的思路,不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配套设施和投资条件,积极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大力推进“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六个工业小区已初具特色,发展平台已搭建成形,为有色金属、食品加工制造、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冶炼化工等产业在各自园区内的聚集打下一个良好基础。2.4基础扎实,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条件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构想”,08年安排德兴市与南昌大学联合编制《德兴循环经济战略报告》。通过几年来的宣传和实践,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江铜化工公司利用余热发电,德畅集团发展以竹木工程,金德铅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亿元采用氧气底吹熔炼一鼓风炉还原炼铅法进行环境治理技改项目,不仅有效解决了铅冶炼厂对城区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还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进行回收;金山金矿07年投资5280万元,对矿山电机系统进行节能改造;百勤集团投资1.18亿元,实施D一异抗坏血酸钠生产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从源头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该集团还自主研发“三效低温连续结晶”技术,每年可节约能耗和原材料消耗达800多万元;江铜矿山新技术公司从铜精矿中分离钼精矿又成功提取金属铼产品,江铜(德兴)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和金山金矿利用尾砂生产新型建材产品。2008年德兴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COD减排量为249.8吨,其中德兴市富德纸业有限公司68.3吨,德兴市海河木业有限公司138吨,弋阳江西冶炼有色加工厂铅冶炼厂5.2吨,德兴市百勤异Vc钠有限公司1.7吨,江铜集团(德兴铜矿)医院13.8吨,德兴市人民医院13.7吨,德兴市中医院9.1吨;S02减排量608.3吨,江铜矿山新技术开民有限公司608.3吨。

以上成效,必将产生引导和带动效应,必将有力推动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3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点工作

创建生态开发区是德兴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德兴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重大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建议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上下立即投身到这个工程的建设当中,当前,应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成立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创建生态开发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收集、整理、汇编国家上级有关循环经济的文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活动。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拟定实施方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工作,务求得实效。

3.2制定规章制度

生态开发区创建办公室要加紧总结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新理念,机关报方法,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德兴工业循环经济投资评估、项目管理、信息化管理、绩效考核的一系列办法,建立工业循环经济快速推进的长效机制。

3.3做好政策引导工作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创建生态开发区的重大项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扶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和创建生态开发区的研究、项目建设、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工作;税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机构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开发区创建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

3.4积极争取国家上级的扶持

循环经济是集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为一体的成本经济,我市园区企业都为中小企业,缺乏的正是这三个要素。一方面,要向上级政府部门提出意见,尽早出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困难,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扶持。

经济开发论文:海洋的经济开发与维护问题

摘要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我国重大的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重点开展研究方面的课题大体上有三类。及时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灾害海洋工程与海洋环境相互作用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及时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灾害的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障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因此,发展以下的一些技术和方法将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虑海洋环境荷载在幅值。时间及方向上的随机性所导致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情况下,对现役海洋工程结构进行健康诊断和评估剩余度的理论;结构健康状态及损伤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结构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结构在多种复杂海洋环境条件下(风、浪、流、冰、地震等)的度和优化理论研究,设计与建造新型抗灾工程结构;研究和设计使海洋工程结构物在设计使用期限内有足够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种工程措施。

为了及时掌握海洋环境的风云变幻和灾害的可能来临,发展海洋环境及灾害的预报技术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统,如建立由近海到远海的海洋环境及灾害观测网络、预报与预警系统、沿岸防灾准备和各类应急处理系统;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为背景,进行重点研究,建立数字化的海洋环境信息系统模型与结构;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设施防灾减灾数字信息系统,将海岸和近海工程与网络技术人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数学物理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描述灾害成因、发生机理、传播规律、模拟灾害破坏的过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障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障较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经济开发论文: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研究

摘要:通过阐述辽宁省沈阳经济开发区目前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位过低,打井难度大、且饮水困难地区人均收入低,需要政府加以投资帮助的现状,以及其在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从工程建设期和工程建设完工后两个时期着手,提出了有效的管理措施,改善农村饮水安全,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期管理;工程建后管理

1研究区概况

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属沈阳市管辖,与辽中县、于洪区、新民市毗邻或接壤。辖区内有8个乡镇,80个行政村,102个自然屯,农村人口20.6万人。区域内主要河流有2条,其中大型河流1条,即浑河;小型河流1条,即细河。河流的特点是汛期流量大、水位高、夹砂量大,枯水期流量小。

2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饮水安全现状

由于经济开发区中饮水不安全地区人口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其收入水平较低,一般在2500~3000元左右,经济不够发达,因此自己村屯无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过去统一防氟改水中,有的村屯因忽视饮用水问题,对水质检测等敏感问题忽略上报,在国家统一安排防氟改水中出现漏报,造成用水不安全。再有的村屯在国家补助解决饮水投资时,自己也无经济能力,造成用水不安全问题一拖再拖。所以彻底解决不安全用水问题,应作好统一规划,据经济情况,逐步实施。

2.2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1资金不到位,造成了工程进度滞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来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统筹,二是政府财政拨款。目前沈阳市经济开发区农民收入水平低,很难完成自主筹资,因此对于工程建设资金依靠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单一,造成施工建设进度滞后。2.2.2管理机构不健全。辽宁省沈阳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体制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业管理人员,运行机制不完善。2.2.3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重建设轻管理。沈阳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建成后不注重维护,造成工程寿命短,不能充分发挥其真正价值。2.2.4水资源不断污染。由于农村不注重环保,甚至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不断加剧。

3管理措施

针对沈阳市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在建设期做到加强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加强内部监督避免以权谋私,并且从质量和进度上对工程把关,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设期间高效顺利进行;在建后期从运行管理、水资源保护和技术服务三方面对工程进行管理,保障工程可以长效稳定地发挥作用。

3.1建设期管理

3.1.1加强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区、镇、村三级分别签署目标责任状,明确政府职责,杜绝推诿无人管等现象,工程由政府总领,区农发局为主要实施单位[1]。开发区主要部门领导组成巡视组,负责饮水安全工作巡回检查和督导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着重安排相应工作,相关部门努力配合多方工作,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实施饮水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和运行机制。3.1.2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对于重大经济事项或大额用款,要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后方可执行,避免个人决策失误或以权谋私现象的发生。将审计工作贯穿工程始终,不得私自处理工程建设资金,对于擅自截留、挪用或者挤占相关建设资金的单位或个人严厉查处,保障工程资金顺利到位,不因内部管理资金问题影响工程进度。3.1.3质量及进度管理。做好前期工作,选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案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充分反映广大农民的意愿。对未开工的项目,应做好各项前期准备调研工作,包括项目意义、设计合理性、资金来源保障以及配套管理体系完善度,宏观上把握工程项目的可进行条件,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在项目管理中为确保工程质量应切实做到四项制度要求:强化项目主体责任意识,对立项的工程明确法人制;为保障工程质量,提高监督管理作用,在工程中实施监理制;杜绝不良采买与施工建设合同签订,对工程中所需的施工与材料设备均应实施招投标制;避免出现“口头契约”现象,一方面操作不规范不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履行效果差,无法保障工程质量,因此应加强合同文本制,便于合同条款的履行和争议调节。与此同时,来自群众的监督环节必不可少,设立举报热线、互联网监督等措施。做好以上工作,保障整体工程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在工程验收环节中应坚持从四个方面判定验收与否的原则,分别为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建设规程是否规范、财务是否决算、工程是否通过审计,只有四项全部符合方可验收,否则按照建设程序不予验收。

3.2建后管理

3.2.1运行管理。在运行管理阶段,宏观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利部《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和《辽宁省乡镇供水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明确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利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新建的人畜饮水工程安全且正常运行,较大程度发挥工程效益,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居民。运行管理阶段具体实施中,一方面可以对小型工程实施承包或租赁,以转让经营权,将维护管理和经营的权利交给该工程所在村,使得管理更加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便于工程的后期维护运营;另一方面可以实施用水收费制,将所有工程全部实行有偿供水。但是水价的定制不以盈利为目的,需经水利部门审核,物价部门审批,基本维持在供水成本的范围内。实行用水收费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用水群众的节水意识,杜绝浪费,减轻政府负担,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更好的为供水户服务。3.2.2水源保护。的重要环节,保护区和管护范围应由农发局与环保、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合圈定,在确定的范围内对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应该严格控制,生活生产垃圾的处理也应有相应法规条例加以管控,避免水源地受到污染,从源头上影响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另外应配合各类水质检测,定期抽检水源、制水以及配水等环节的水质情况,对于未达标水质及时处理,以达到有关规定标准要求。3.2.3技术服务。除管理外,在工程后期运行过程中必要的配套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设施都是专业队伍建设中的必要元素。工程后期的改、迁、扩等环节的开展都应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审批后方可实施,同时还应大力推行各类节水产品作为工程的辅助项目,提高用水效率。饮水安全工程的服务主体是工程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因此保障其需求是根本目标,但同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仍可扩大供水目标范围,对各用水户都需登记在册,并发放用水手册。结语针对沈阳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建设期和建后期两个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举措,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时有效地发挥其应有效益。该管理措施的应用将会对沈阳经济开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起到积极影响,对充分发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开发论文:深究加速煤炭企业税收监管支持地方经济开发

晋城市地处沁水煤田腹地,无烟煤分布广、储量年夜,全市含煤面积4654平方公里,占全市道积的49%,总资本储量459亿吨。煤炭是晋城的基本能源,煤炭工业能否持续、协调成长,对实现晋城周全培植小康社会的计谋方针关系极年夜。近几年来该市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煤炭经济运行形势的好转,敦促了煤炭工业的周全协协调可持续成长,全市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出精采态势,为税收收入的增添奠基了基本,出格是该市企业调产更始效应的不竭闪现,交通年夜名目的逐渐形成,城市培植轨范的日益加速,使全市经济实力不竭晋升。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添值97、42亿元,比同期增添24.12%;尤其是原煤产量达到5087万吨,同比增添25.1%;洗煤产量1082万吨,同比增添22%;为税收收入的增添奠基了坚实的基本。

一、煤炭行业是税收收入高幅增添的首要支柱

20年来晋城市经由过程成长深加工,延长财富链,做强做年夜煤、铁、电、化四年夜支柱财富,培育新的经济增添点,扶持乡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化资本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了国平易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成长,经济总量高速扩张,2004年全市实现地域出产总值244.43亿元,按可比价计较,比1985年增添了6.2倍,年均递增10.9%;经济质量较着改善,2004年实现税收42,13亿元,比1985年增添了36,5倍,年均递增21.02%,每百元GDP实现税收17.24元,税收实现能力比1985年增添1.36倍,增添9.93元。税收来历于经济,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质量的改善为税收的持续快速增添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该市采矿业10年来在四个行业中的税收比重均在50%以上,而在采矿业中,煤炭占有的比重为99.95%。若是把煤炭运销也算上,1996年煤炭行业税收比重为66.48%,1997年煤炭税收比重曾达到了72.21%的较高值,2004年煤炭行业税收比重为65.33%。跟着全市煤炭行业的出产集中度和装备水平较着提高、煤炭价钱的高位运行和煤炭行业税收征管法子的到位,使得煤炭行业税收高幅增添:2004年煤炭行业完成税收收入69732万元,占整个税收收入的54%,同比增添126.56%,额增收38954万元,拉动整个税收收入增添47.21个百分点,煤炭企业所得税完成51346万元,占整个所得税的79.91%,是税收收入高幅增添的首要支柱。

煤炭价钱上涨的首要原因是:

1.国家政策的调整,使煤炭整体价钱连结高位运行。2004年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在发电用煤价钱的上调、燃煤机组上网电价的提高、铁路货运价钱的上调以及煤炭运力严重的制约和品质煤炭价钱不竭攀升的带动下,煤炭整体价钱连结高位运行。据有关资料统计:2004年全市公路外销煤炭平均售价为289元/Ⅱ电,比上年238年/Ⅱ电的平均售价提高51元/Ⅱ电,铁路外销煤炭平均售价为303元/Ⅱ电,比上年197元/Ⅱ电的平均售价提高了106元/Ⅱ电。

2.政府宏不美观调控,对煤炭企业整顿关停,使煤炭量少价扬。据有关陈述:山西每挖一吨煤将损失踪2、48吨的水资本,据此测算,晋城平均每年要损失踪水资本1亿吨摆布。20多年煤矿年夜规模的开采,造成该市部门矿区土地塌陷,地表振动、崩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难。到2004年尾该市因为煤炭开采累计造成地面塌陷30.2万亩,使全市资本枯竭和职工转产再就业压力加年夜,区域财富结构矛盾凸起,成长机缘成本价钱增年夜。为此,晋城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关小改中建年夜、加工转化增效”这一晋升煤炭传统财富的成长思绪,对全市煤矿进行停产整顿,彻底封锁小型煤矿,截止2004年尾,累计封锁小煤窑517座,处所煤矿的总数由1054座锐减为537座,每年削减煤炭产量1500万吨,煤炭产量的削减,货源相对严重,供需矛盾凸起,造成煤炭价钱一路上扬。

3.石油价钱上涨导致煤价高位运行。在国际石油价不竭上涨的带动下,2004年8月25日国家成长更始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制品油价钱的通知》,年夜幅上调了国内汽、柴油出厂价和零售中准价,制品油价钱上扬,刺激了煤炭需求增添,加年夜了煤炭运销成本,直接拉动煤价上扬,晋升了煤炭价钱。煤炭相关行业成长迅速,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年夜。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经济的持续增添使煤炭需求继续连结兴旺势头。

二、晋城市中小煤矿经济运行状况

建市初期,对煤炭资本的开发实施“有水快流”、“年夜中小一路上”、“鼓舞激励国家和小我一路办矿”等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该市乡镇小煤矿数目迅速增添,出产规模迅速扩张,到1997年尾,乡镇煤矿数目占全市矿井总数96%,产量占全市产量的50%。截止2004年尾,全市共有中心煤矿537户,分经济类型看,其中国有企业20户、集体企业488户、联营企业4户、有限责任公司15户,2004年尾,年产量3076.99万吨,发卖量3087.91万吨,实现发卖收入752953.07万元,利润总额146568.45万元,缴纳企业所得税38231.95万元,占该市2004年所得税的56.37%,占煤炭企业所得税的74。47%。从数字上看,中小煤矿实现的企业所得税占到了该市企业所得税的年夜头。

三、晋城中小煤炭企业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持久以来,在放宽了煤矿的办矿尺度和缺乏规范化打点的前提下,小煤矿得以快速成长。小煤矿对解决该市煤炭求过于供的凸起矛盾和成利益所经济起到了很是主要的浸染,同时也吐露出良多问题:

1.煤矿数目多、出产集中度低、经营体例单一、财富结构不合理。该市中小煤矿经济结构单一,受国家财富政策影响较年夜,致使平易近营经济成长后劲不足。全市中小煤矿的经营形式首要默示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承包经营。即一些村镇要与承包人签定承包合同、承包合同商定、承包刻日、承包利润、经营体例、双方权力责任、企业的性质、法令责任等,对承包经营的煤矿企业的性质不变,煤矿的所有权及相关证件为出租方所有,因为煤矿是一个相对自力的法人,所以煤矿在承包时代,承包人出任法人代表,煤矿实现自力核算,自豪盈亏,对外承担相关法令责任,承包人在承包时代,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员打点、经营打点由承包方负责。二是承租经营。承租经营的根基内容与承经营不异,分歧的是承租经营的承租人不是煤矿的法人代表,虽然承租合同上承租人实施自力核算,对外承担相关法令责任,但承租人在对外经营中,是以煤矿相关的法人代表的名义进行的,现实上是由出租人承担相关法令责任的。

众所周知,山西省平易近营经济年夜都是依托当地的煤铁资本优势成长起来的,以煤炭采掘、冶炼制造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已无法顺应市场和国家财富政策的转变。众多小煤矿装备差、用人多、效率低,出产手艺结构矛盾十分凸起,煤炭产物单一,附加值低。跟着国家对煤矿企业“关小改中建年夜”资本整合政策的奉行,对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的封锁,将对这种单一经济结组织成较年夜的影啊。

2.煤炭资本破损严重,资本操作率低。当前,中小煤矿开采中“吃肥丢瘦”、“采厚弃薄”现象斗劲普遍。矿井回采率反映的是出产量与动用的储量的比例关系,回采率越高,动用储量越少,资本操作率越高。晋城市乡镇煤矿矿井回采率分袂为30%~10%之间,个此外在10%以下。有的对7~8米或更厚的煤层只掏心采中心的2米,残留年夜量的顶板和底板煤,对1.3米摆布的可采煤层寻找各种砌词弃而不采。

3.平安出产状况欠好。据有关报道:“带血的煤”使得平安价钱繁重,从1980年到2004年25年间,山西省煤矿在平安事情中有17286人衰亡,百万吨衰亡率平均为2.66%,小煤矿百万吨的平安事情是正规国有煤矿的4—5倍,而该市中小煤矿年夜都设备简陋,打点落伍,给煤矿平安出产带来极年夜的隐患。

4.煤炭出产经营秩序杂乱。全市中小煤矿中国营、二轻以及国营二轻与其它联营煤矿年夜部门乡(镇)、村办煤矿财政核算健全,能正确核算成本利润,存在凸起的问题是部门村办煤矿出格是承包、承租煤矿,财政核算不健全,实施真假两套账,年夜量的现金生意,为隐瞒收入供给了前提,今朝税务机关无法切确把握这些煤矿的发卖量,使计税依据难以切确确定,审定征收不到位,使这些煤矿成为税收流失踪的“黑洞”。

四、增强对中小煤矿税收打点的对策

1.增强税务挂号打点,强化日常监管。税务机关要自动清理和搜检煤炭企业打点税务挂号的情形,强化对煤炭企业分支机构和小型煤炭企业的日常监管。下层税务机关要当真核对本辖区内的煤炭企业情形,税收打点员要按照科学化、邃密化打点的要求,深切体味煤炭企业的特点、出产发卖等情形以及税控装配运行、发票开具等情形,实时发现和更正税收违法行。

2.充实运用税控装配,增强税源控管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实操作科技手段,出格是要依托信息化手段,鼎力推广税控装配,增强对煤炭企业的产量测定和税源监控。依靠当地政府加年夜资金投入,科学打点煤炭开采企业,加速煤炭开采企业信息化、现代化、规范化培植,在煤炭开采企业成立“远程矿业产量监控系统”,成立中小煤矿产销量的电子监控系统,用现代化手段监控其产销量。可以在煤炭出产企业矿井出煤口、煤仓售煤处、煤炭传送带等处安装实时电子监控系统,将电子台秤的产销数目扫描进主控机并进行自动统计,确定煤矿日产销量,实现监控产量、以产控销、以销控税、管住税源的目的。

3.成立协调机制,推进信息共享。主管税务机关理当积极争夺当地政府的撑持,经由过程召开联席会议、与有关部门连系发文等体例,成立国税、地税、工商、煤炭、平安出产、物价打点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实时获取工商机关打点营业执照的信息、平安出产部门打点煤炭平安出产许可证的信息、煤炭出产打点部门打点煤炭采矿许可证的信息、煤矿部门收取矿产资本抵偿费的信息,并据此清理搜检煤炭企业的税务挂号情形,成立管户档案,防止漏征漏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