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级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级经济论文: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摘要: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同时运用母语和一种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随着我国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扩大,双语教学正在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在对“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即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采取灵活的授课模式,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同时要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
关键词:高级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调查研究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同时运用母语和一种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日益紧迫,双语教学也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1]。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是用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双语教学的。中英文双语教学具有两个特征:及时,在非语言类的专业课程中使用英语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非语言类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并重的目的;第二,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使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频繁。从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看,中英文双语教学产生的背景有3方面原因:①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②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强;③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2]。现行的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模式有:①逐步渗透型,即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增加英语在专业课授课中的使用比例;②穿插型,即在教学过程中,中英文两种语言有所侧重地交插进行,难度大的部分较少使用英语,难度小的部分较多使用英语;③开设选修课型,即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相关中英文双语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及接受能力进行选择,教师因材施教[3]。
一、“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及时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共有32学时。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高级国际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现象及其运行过程的机制和机理。“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生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内研究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的良好平台。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改革。在课程结束后,笔者对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硕士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均为有效问卷。在回收问卷的同时,对硕士生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教学效果良好,促进了该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吸纳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与方法,为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1.开展双语教学具有必要性在硕士生专业必修课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有无必要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发展急需复合型人才。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5%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对于那些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的学生,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对双语教学不认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英语的过多使用会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2.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差异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进行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这种接受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学生的外语水平。“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因为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术语。问卷从两个方面调查了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对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的调查发现,96%的学生都通过了英语四级,绝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高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毕竟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是有差异的。因此,问卷也对学生的英语听力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选择较好,25%的学生选择一般,其余3%的学生选择较差。可见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如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双语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提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3.教材选择适中问卷调查了学生对使用教材的看法,结果显示有82%的学生认为可以选择全英文教材,有18%的学生认为可以选择中英文对照教材。可见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使用全英文教材,与之相对应,只有少数学生认为中英文对照教材对他们来说是更适合的。笔者在“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选用了由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撰写的英文原版《国际经济学》,该教材在国外属于本科层次的教材,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内容上有些浅显,但是这正好有助于弥补语言导致的理解方面的困难。对于深度的内容,笔者则辅之以课堂上的板书和论证。4.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提示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各高校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前提下,电子课件成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影响着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在课件语言的选择上,选择纯英文或是纯中文的学生为49%,其余51%的学生选择了中英文混合的语言。可见多半学生不希望全部使用英文课件,与之相对应,中英文混合课件对他们来说更为适合。5.学生选择大部分英文与小部分中文结合的授课方式在调查中,还涉及到了授课语言方面。对于授课语言,35%的学生选择了全英文授课,51%的学生选择了大部分英文、部分中文授课,14%的学生选择部分英文,大部分中文授课。可见多数学生并不希望教师在教学当中使用英文,与之相对应,大部分英文、部分中文的授课方式对他们来说更适合。
二、“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制约双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各高校使用的教材大致有3类,全中文教材,全英文教材以及中英文对照教材。双语教学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得知,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的情况下,选用全英文教材是比较合适的。虽然这类教材往往不是根据中国学生特点编写的,而且当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和长而复杂的句型,但是这些都不会过多影响到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这类教材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当前“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英文原版教材种类很多,可供学生和老师选择的余地过大,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教材进行认真地研究和选取。首先,选取的英文原版教材要与学生本科学习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能进行很好地衔接,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其次,选取的英文原版教材能够吸收国际经济学研究方面理论和实践的近期成果,有助于硕士生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二)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
通过调查发现,双语教学中英语和中文的合理使用是个难点。对于“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来说,不同章节的知识难度不同,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两种语言的选择和分配上,必须要灵活掌握,不断进行调整。对于学生容易掌握的,难度低的章节,采用的英文比例可以多一些。而对于学生感觉困难的,难度高的章节,则可以适当地多用一些中文帮助学生理解。
(三)将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
通过调查可知,有部分学生的英语听力相对较弱,难以接受全部使用英语授课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在进行双语课程教学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双语教学的本质,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学习掌握先进专业知识的工具和手段。在学生对英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还没有达到非常高的情况下,教师使用的英语并非越多越好。因为这会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
(四)加强对授课教师的培训
师资力量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践中,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英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但是这些专业教师并非英语专业出身,同时他们又承担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因此其英语水平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双语教学又是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结合,对教师英语水平及专业知识的要求都很高,因此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北京林业大学为授课教师制定了各种出国进修计划;对于没有时间出国深造的教师,学校会提供更为可行的国内培训的机会,让专业教师辅修英语,既提高了教师的英语水平,经济成本也相对较低。
三、“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与突破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灵活的授课模式的建立是“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难点。由于“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大部分,每个部分知识的难度不同,如何在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就成为一大挑战。另一个难点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应尽量保障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能够较好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对于以上教学难点,在实践过程中,笔者也找到了突破的路径,即在两种语言的使用和分配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对于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难度较低的章节,采用英文的比例大一些;而对于较难的内容,则适当地多用中文授课。同时,老师与学生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时刻了解学生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感受,并根据这些反馈意见随时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四、“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成效
首先,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水平与能力,学生能够阅读近期的专业教材和研究论文,并对英文专业术语和词汇有了深入的了解,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与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得以接轨。其次,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水平与能力,尤其是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大力提升,学生对专业术语表达技巧的掌握变得更好,提高了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设二期项目———“国际商务硕士”课程建设,项目编号zyxw201304;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建设三期项目“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高级国际经济学’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吴红梅 侯方淼 程宝栋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高级经济论文: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应是使博士生具有更严密、深厚的思维方式、实证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实际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较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张卫东 黎实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高级经济论文: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讨班总结
在刚刚迈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即将加入WTO组织的前期,南京市第三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讨班在国家外专局、美国马里兰大学,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于5月31日至8月6日圆满地完成了国内学习和赴美培训的任务。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体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各项学习培训活动之中,收到了比较好的学习成效。现小结如下:
一、基本概况
第三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讨班是由市委组织部和市科委联合组织实施的。学员年龄较轻、学历较高,均由所在单位党组织考察推荐,分别来自市、区党政机关、经济综合部门和执法管理部门以及大中型国有企业中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共计十五人。本次培训班以工商管理和经济发展战略为核心,开设了九门课程和八次专题介绍交流。在国内阶段,用近四周的时间学习了四门课程,由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达拉斯管理学院会计及信息管理学教授康斯坦斯(CONSTANTINEKONSTANS)讲授"西方财务与企业管理"、美国马里兰大学国际交流系陈博瑞(BRECKENCHINNSWARTZ)讲师讲授"现代美国社会与跨文化交流"、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孙剑平教授讲授"人力资源管理"、河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垂勇教授讲授"企业发展战略"。在美国期间,用一周的时间在马里兰大学学习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马里兰大学商学院教授LEPAK主讲)、"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发展"(马里兰大学商学院教授LEEPRESTON主讲)、"在跨国商业合作中的交流问题"(马里兰--中国商会会长CLAYHICSON主讲)、"美国社会体系、结构及策略计划"(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中心培训项目主管KENHUNTER主讲)、"世贸协议的实行及相关问题"(AAI研究院总裁MACK先生主讲)。在美考察访问期间,我们就"企业集团化管理与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对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政府对企业出口提供的扶持与服务"、"经济转型与政策调整"、"高科技公司的内部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及国际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对属地企业的支持、服务及互动关系"、"区域政府委员会的发展与功能"等专题先后与美国商务部、圣荷西市经济发展办公室、CISCO公司、马里兰州经济发展部国际商务办公室、SANGABRIEL区域政府委员会等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国际知名企业进行了七次专题业务研讨;并参观了通用汽车装配厂、国际卫星通讯组织、NASDAQ股票交易市场、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等现代化企业和组织。
二、主要收获与体会
通过第三期经济研讨班的学习,全体学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无论是在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上,还是在政治上、工作能力上都得到了丰富和提高,认识事物、分析判断事物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方面在总体上实现了现代化,均经验丰富于世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切的关键是其有着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美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十年的稳定发展,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高出口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强,即所谓的"三高两低一强"的新局面。这种"新经济"的崛起,使美国的经济基础进一步膨胀,为美国独霸全球,实施实力政策,推行霸权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在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信"发展就是硬道理",大力发展生产力,壮大综合国力。
美国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其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十分健全成熟,同时在建设市场经济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运用和把握有着丰富的技巧和高超的能力。美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其市场经济卓有成效地运作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在美考察期间,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市场经济在美国各个领域运作的轨迹。在结合实际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虽然我们国家与美国相比在总体上和许多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许多方面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四、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跨越,取得了比美国更快的发展速度。大家深感骄傲和自豪,更加坚信党的正确领导,更加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面对中美之间的差距,大家更加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决心围绕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积极汲取美国在市场经济方面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全体学员还一致认为:党中央提出的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路线是正确的,必须沿着这个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更加强大。
2、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现代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近期发展的产物,是当今世界各国运用的最普遍、具有活力和成效的经济体制。它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组合,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能够自动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使之趋于平衡,通过市场价格灵敏地反映供求变化,引导生产和消费;通过市场客观地评价企业效益和产业发展前景;通过平等的经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通过考察,我们感到目前美国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各主要要素发育的比较完善,主要标志:一是市场体系完备发达。已形成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包罗万象的市场客体;二是具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健全的市场机制,已经建成了包括物质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有形市场及信用市场、文化市场等无形市场组成的庞大市场体系;三是具有完善的市场价格体系;四是具有畅通的市场渠道和开放式的国内外融合的市场渠道;五是具有法制保障和社会保障的规范市场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结合考察学习以及国内的实际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必须进一步加快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体系,物质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等有形市场蓬勃兴起,无形市场也初露端倪。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主要在于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明显不足;市场发展不够充分,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薄弱,市场信息传播受客观因素的制约渠道不畅;市场发展在某些方面不够规范,一些地方保护和干预,使市场的功能削弱和扭曲;对无形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重视不足。
(2)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管理思路和运作方式是我们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的主要感受:一是美国联邦、州、县、郡等各级政府在事权的划分上十分明确,各司其责,且有充足的财政保障,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各级政府根据事项设置相应的工作机构,不强调上下对口。二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以法规政策引导、间接调控、环境营造为主,一般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事情,政府绝不介入,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宏观上弥补和纠正市场运作的缺陷。三是半官方组织、非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在管理和服务社会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同时这些组织通过自身的运作较好地实现了行业的自律,集中系统地反映了行业、地区的愿望和要求,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纽带,进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SANGABRIEL区域政府委员会就是一个半官方的政府机构,由洛山矶的三十个城市组成(类似于南京经济区域组织的常设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能就是协调规划区域内的交通、环保和整体经济发展战略。马里兰州经济发展部国际商务办公室(MARYLANDDEPARTMENTOFBUSINESS&ECONOMICDEVELOMENT)是马里兰州政府下设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协助马里兰州政府实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及支持当地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和商品出口,国际商务办公室的经费由政府拨付,实行自主运作。在对企业的服务中,实行定额免费、超额收费的方式,既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又以市场化运作防止了企业对政府资源的过度使用。国际商务办公室每年向政府报告经费的使用情况,政府据此以及对企业满意度的调查,决定下年度的经费拨付及策略、人员的调整。
(3)必须以经济全球化的观念,充分结合国情,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这必将导致新的社会生产再分工。经济全球化发展就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这一趋势中,结合自身实际,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地方经济,是政府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考察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美国的各级政府对产业结构的定位工作十分重视,并积极地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手段坚持不懈地推进。巴尔的摩市紧邻首都华盛顿,原先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以化工、石油、钢铁和轮胎制造业为主,经过二十多年的调整,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高科技、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港口城市。传统产业基本退出,原先的钢铁厂、橡胶厂、轮胎厂已被现代化的写字楼和体育场馆所替代,城市的环境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美国具有活力的城市之一。圣荷西在举世闻名的硅谷高科技产业的带动下,已经跻身美国十大城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国既面临着挑战,又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对此,我们认为必须充分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产业结构战略的制订。各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制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各种资源因素和现有实力,找准位置,扬长避短,切不可不顾实际,盲目攀比,贪大求洋,面面俱到,乱铺摊子,否则结果只能是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一事无成。二是产业规划必须要有前瞻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防止短视和短期行为造成失误,努力实现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三是要以土地规划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带动产业化发展。要依法加强土地规划的管理,进一步突显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4)必须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生产力的代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也是各国竞争实力的集中体现。在美国,高新技术已广泛地深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其最主要的经济基础,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主要做法是:一是在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高新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循环体系结构。二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了高新技术向各个领域的扩散速度。三是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如: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决策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培训制度,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四是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的改造和升级。
此外,我们对美国的法律体系、信息化建设、城镇化发展战略、国民素质教育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之处。同时,通过考察,全体学员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和清醒的认识。在政治和外交上,美国凭借其经济实力,大力推进霸权主义,实行人权的双重标准,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其实质就是为了维护美国的所谓国家利益,这些做法正在遭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各国爱好和平力量的反对和抵制。在经济上受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的制约,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受极端民主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凶杀、色情、赌博和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等严重地侵蚀着社会肌体。对此,全体学员一致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结合我国的实际,勇于汲取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坚决克服和消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好。
3、进一步改善了知识结构,丰富了阅历,拓展了思路,为今后提升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习培训和考察访问期间,全体学员能够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地观察分析美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着重了解其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汲取先进的管理思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在对比分析中,能够充分考虑中美在历史、文化和国情等背景方面的差异,既看到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就,又能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客观存在的基本矛盾,做到不盲目崇拜,进而更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更深刻地领悟到"发展是硬道理"的伟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全体学员十分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努力以优异的学习成果回报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为此,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坚持课前预习,了解教师授课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课间认真听讲,积极提问,保持良好的双向交流,使课堂的知识得到深化;三是课后充分讨论,巩固升华知识;四是认真做好访问交流前的课题准备工作,实行分工负责制,以增强交流的目的性,提高交流的效果。
在学习考察期间,全体学员能够认真遵守学习纪律和外事纪律,严格要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对外方的一些错误和不当言辞、观点,全体学员能够通过讲事实、讲真相、讲国情,据理力争,做到有理有节,使他们对中国及有关敏感事件有了和正确的认识。在赴美考察时期,学员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树立起良好的团队形象,给美方教师、员工和相关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训班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学习研讨任务,全体学员获得了马里兰大学颁发的工商管理短训结业证书。
大家感到此次研讨班虽然时间不长,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收获颇丰,进一步充实丰富了现代管理知识,更新了现代管理理念,开阔了眼界,活跃了思想,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层次。通过学习培训,大家更增强了信心,激发了热情,决心将所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为南京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几点建议
在美国虽只有三周短暂的学习和考察,但收获颇多,美国的州市政府发展城市经济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南京作为国内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和长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在"十五"期间和以后要有一个大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机制转换能否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否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要求。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构建适应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城市的环境好坏是能否吸引外来资金的关键所在,也是影响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投资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软、硬"环境的建设,在制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时,要注意处理好国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优化的关系,把城市功能配套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使用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和优化城市的"硬"环境。同时,不断优化政策法规、政府服务、文化教育、城市管理等众多因素组成的"软"环境。
二是迅速实现科研成果的"孵化",提高转化率。我市是全国高等教育和科研四大基地之一,大专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林立",科研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累累。其中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在外地或少部分在我市落户,形成规模化产品生产,还有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束之高阁。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规模化大生产的主要原因是缺少一个"中试"过程,需要投资建设一个功能配套的"中试"场所。但科研成果"中试"完毕后,设备容易闲置。因此,科研单位或企业都不愿投资,且双方共同投资的可能性也很小。那么,政府就可以出面来解决这个"孵化器"的投资问题,在高新开发区内出资建立功能配套的"中试"基地,并出租给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完成"中试"后,中止租赁关系,再由政府出租给其他需要"孵化"科研成果的合作伙伴。
三是指导小企业做好入世前的准备,促进企业入世后的发展。我国加入WTO己指日可待,但是绝大多数小企业对WTO组织及运行规则知之甚少,缺乏紧迫感,无应对措施,一旦"入世",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生产经营上受到的冲击较大。对此,政府在入世前后,要加强对小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熟悉WTO的运行规则,熟悉在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竞争行情。要建立或逐步完善对小企业实行贷款担保基金制度和风险投资基金制度,由财政给予金融支持,支持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入世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同时,建议我市成立关于WTO咨询服务机构,招聘一些熟悉WTO的运行规则和懂经济、法律、外经外贸、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人才,为小企业提供外经外贸、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咨询服务和经济技术与贸易的中介服务。
四是加快国有资本"退与进"的步伐,逐步实现政企分开,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企不分是政府职能难以转变的症结,其主要原因是国有资本在一般竞争性行业的企业中处于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以致于政府和这些企业的行为常常发生相互错位的现象,造成政企不分。我们认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关键在于政企分开。要实现政企分开,一个很重要前提就是要将国有资本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投向我市地铁、桥梁、公路等具有高收益回报、无风险的建设项目和具有保值增值的各类基金,解除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的风险和政府的连带责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政企分开问题。这样政府必然自觉地把职能转向规划、协调、指导、服务,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实现监督与管理的政府职能上来。
五是要注意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加入WTO后,我国的各类企业均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因此,政府对各类企业只能依法管理,这时行业协会或商会便成为政企关系的中介,政府可委托行业协会行使一些行业管理、监督的职能,按政府法规要求,规范行业内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企业则通过行业协会与政府沟通,反映意见和建议,影响政府修定有关政策法规或规划。行业协会或商会根据市场竞争发展趋势,依法与企业一起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制定发展计划。
六是要用高新技术创立新的品牌战略优势。南京的产品品牌特别是工业产品品牌优势绝大多数没有形成。从传统行业来看,许多品牌名存实亡,就是目前能算上的也是"好景"不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撑,品牌产品生命力不强,生命周期短,形不成规模经营。入世后,一旦与国际接轨,有的品牌产品优势将不复存在。对此,我市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除发挥自身的产品开发优势外,还应与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不断研发高新产品技术,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带动和改造我市的传统工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不断创出新的产品品牌,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从而优化我市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高级经济论文:世界经济走向高级经济路径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是多元化国家,都面临着一个“恐惶”:市场的激烈竞争,导致产品的过剩,这种过剩正在引导着各种大小投资者们更加“疯狂”地去占领市场,也就是要达到一种资本的垄断。
一、以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广大的消费者越来越难辨别产品的实用性,因为,很多生产商被迫挤在市场的“边缘”,因此,市场在追求高质量的品牌中,价格也随之越来越贵。当然,追求一种高质量的产品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衡量器”,但是,单一的追求容易“终结”过多的“微生物”的再生,这种趋势,带来的是经济中的“神经”越来越“绷紧”,其结果是经济发展中的“微观者”只能选择自身保护来维持现状;而“宏观者”的攻势,虽然带来了自身利益和市场繁荣,但是,它的矛盾就在于:虽然仅仅发挥了品质的一面,却正在造成大面积的瘫痪,因此,矛盾不是在分解,而是在朝着根深蒂固的方向迈进。众所周知,人类的规律发展应该是:分解一个时期的矛盾后,将会呈现出一个新的格局,而新的格局到了一定的程度又会产生新的矛盾,而人们的思维就是要不断地分解它,而矛盾自身并不是一个“坏东西”,它的实质却是真正能推动人类思维达到较高“文明”境界的“指南针”。并不是说目前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坏现象,只是我们应该着手找到它的突破口来真正实现更有利的整体经济的发挥。这种“突破口”的出现,就能“均衡”世界经济整体的“神经”。随着经济资本的演变过渡,一种新的经营和消费理念在无形中产生,和正在世界经济里萌芽,任何一个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消费者,都非常的“陌生”,“陌生”等于无法理解,无法理解,等于无法接受,而无法接受,就是一种害怕的心理。
二、新的经营和消费理念会给世界的现代经济带来什么?
(1)首先带来的是每个消费者的双倍利益。终极产品商把消费者组织成一个会员式“市场”,而为了达到市场的“有序化”,然后会员消费者与终极产品商直接连接,也就是除掉了中间商这个环节而采取的直接交易,通常叫直销。尽管是直销,但终极产品这个概念与传统的直销,尤其与传统的传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终极产品与终极消费的真正含意在于:当每个消费者认购了某个产品后,一方面只能受用,不可以转卖。终极产品商只需消费者或受用者在参加了他的产品受用的同时,限量向社会宣传他的产品,这样,一方面能节约一笔可观的广告费,另一方面,受用者的宣传,也就是限量推销产品形象的成功,而终极产品商会按一定的比例提成回报给受用者,而每个受用者限量推销成功后的巨大积累,终极产品商同样按一定的比例提成回报给每个受用者,这样一来,消费受用者即消费了终极产品,同时也在毫不费力的赚钱。说到这里,人们可能还是模糊不清,简单地讲:终极产品商欢迎每个消费者的加入,而这种加入却是自由的,任何一个人可以不介入会员式,而一旦加入,首先是受用产品的好与坏,然后才限量宣传这个终极产品的品质,你也可以不去宣传,但我要问问你:让你赚钱为什么不赚?我想,谁都不愿意不赚!另外,并不是需要你无限的去宣传,既使你的能力比天还大,终极产品商也不准你这样做。原因之一,市场“有序化”也能带来经济增长的“有序化”;原因之二,让每个会员在消费的同时,都能赚到钱,这样做,既符合每个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又使一个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转换过渡到一个“有序化”的经济里面来,因此,我们所谓高级市场就是一个互不干扰的“世界”。消费者赚了钱之后会扩大消费,事实上,扩大后的消费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更能产生巨大的变化,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在起着质的变化。
(2)有一部分人依然面临着“失业”,只是他们暂不愿去接受新生事物而已,只要他们的观念受到某种“启发”,而他们的思维同样愿意更新。参加了会员消费活动,“失业”已不在是一个难点,而是变成过渡更新思维的一种“平台”了。随着这种发展趋势,“失业”会变成经济调节转换的一个真正“平台”,因此,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共同存在的矛盾和忧虑也就随着“调节转换”而逐渐消失,因为,“失业”不再是一个缺乏生存的失业,这种新型的“失业”,真正的意义在于:让每个人从一个紧张的思维“局势”中暂时“解脱”出来,让思维与身体得到一个良好的“疗养”,而过渡中的“疗养”,会慢慢恢复思维,也就是用时间与空间来更新了思维。
1•为什么人们总是惧怕失业?原因就在我们的经济始终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平台”,产品商只顾单一的追求利润,因此,慢慢脱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说,两种不同的思维却不能达到相对的“共鸣”。并不是说生产商们不面对现实,而是他们面对经济市场中的竞争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但是,他们现实的另一面却象一个极端主义者,而极端意味着什么?就是恶性的开始。因为,他们正在不择手段地垄断大多数人的劳动力。
2•一部分“陈旧”的资本家总是“害怕”这种新生力量会“夺去”他们的“手中”的财富,实质上也就是真正害怕“宇宙”的发展。这种“害怕”是多余的,因为,人的思维本身在宇宙世界中是太小太小,应该总是被宇宙的规律发展所引导和受到极大的启发,然后才是人的思维去不断改变人生,而决不是人的思维去“操纵”宇宙世界。
3•我们的经济尽管快速带动着我们的发展,却正在隐藏着一种“危机”,而这种“危机”也就是一种“恐惶”。因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欲望,只是“思维”的深浅不同而已,从而,那些高智商者们不是用一种“先进”去“引导”人们,而是来“垄断”他人,其结果是“经济”仅仅停留在“有限”的思维上。其实,宇宙世界里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凭借一个“单向”发展而发展的,而往往先进的“财富”来源就取决于“落后”,如果没有“落后”,绝不可能领悟发现和真正找到我们的“财富”。任何单向的“运动”,更具体地讲,宇宙世界里光有“高微分”而却没有“低微分”的话,及时,也就是说世界太“”。常常一个“”的物品,再也找不出它自身的缺陷,那么,是不是到了某个“极点”了。第二,“极点”也就是一种“生命”的“终点”。原因很简单:我们超前意识的形成始终脱离不了来源于跟风意识。“思维”只有从各种不的事物中,才能领会出的事物来,也只有这样,大自然和人类才能更好地得到推进。
三、消费者走向资本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推动经济发展的只有一种资本,即货币资本。但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对最近两百多年的市场行为分析总结:完整的市场经济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而不是单一的货币资本。我们可以看到:在及时个一百年里,世界各国都是单一的依靠货币资本来扩张和发展经济。但在进入最近一百年时,人们逐渐认识到还有另一种资本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逐步明晰起来的知识资本。近年来,知识资本的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认识到,新科学技术对创造人类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除货币资本以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资本即人类的知识结晶———高新技术也在推动经济的发展。其表现作用为,当货币资本不能充分满足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的时候,知识资本就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它可以以几倍、几十倍的扩大现有货币资本的作用,推动企业、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财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进一步的认识到,消费者才是市场竞争的最终决定力量,拥有消费者才拥有财富。消费创造财富,消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决定企业的命运。消费资本是企业、社会的较大资本。为此,在21世纪开始,有经济学家提出,消费也是投资,即消费资本,它同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一样,是推动企业、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多年以来,我们的市场经济一直是货币资本一枝独秀,它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货币资本的所有者权益也受到充分保障。而知识资本和知识资本所有者,特别是消费资本和消费资本所有者,却长期处在被淡化甚至缺位状态,从而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形成单一依靠货币资本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虽然经济能取得一定发展,但资金短缺、创新乏力、消费萎缩等经济现象不可避免。在产品短缺年代,消费处于被动地位,而在产品相对过剩时代,任何人都不能再忽视消费的力量。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人,消费已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消费决定生产成败,决定着每一张货币的投向,关系到每一个企业、家庭和个人。每个社会细胞的经济行为的终极目标都可归结为消费,任何产品的最终指向也是消费。因而一切的社会活动都在围绕消费而展开。消费决定生产,也决定货币资本和消费资本能否实现其最终价值。因此消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过程,而是有足够力量影响一切,并形成资本形式与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对经济发展作用并驾齐驱。消费资本的产生,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它将同货币资本、知识资本一起联动,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在当今应重视和发挥消费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有转型意义。消费资本将成为21世纪未来企业的重大战略。
高级经济论文:培育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策略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并未真正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把学生外在的知识和感受内化为学生个人内在的、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而目前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未真正体现这一精神。因此,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高校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改革并非易事。因为教师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方法,加上环境、条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改革难见成效。普通高校的一个特点是课程数量庞大,世界著名的大型综合性高校,一年的课程总量超过7000门,我国学科较齐全的综合性高校,一年的课程总量也有2000门;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艰深,其中有不少课程,只有少数教师对它们有较深的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一方面课程之间难以沟通,另一方面高校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求课程之间必须相互沟通。从教师方面看,高校不应成为系科专业的“独联体”,而应成为学术的共同体,其重心在于提供一种公共的参考系,一种共同讨论的框架,促进课程之间的沟通。
高校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点
1.培养行业经济管理人才。一个行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与应有的能力要求,与其进行指导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不尽相同的。一个行业的管理者,要协调指导本行业范围内所有的企业,从行业整体利益出发,保护公平竞争,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行业管理的领导者要经常到所管理行业中的企业进行现场考察,对本行业的企业要有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认识,对于一些骨干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生产质量、生产效率、产品销路、环保状况等具体情况都要了如指掌。
2.培养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人才。各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人才,除了应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本地区发展情况外,更要考察本地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实力,考察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人才使用、物资消耗、环境污染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等。在建立新企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本省市、本地区企业的情况,还要考虑全国相关企业和行业的情况,例如,我国一些地方有些企业进行重复建设,致使供过于求产品出现积压。总之,地区经济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考虑供应和销售问题。只有能够销售出去的产品,才能实现再生产,不能适销对路的产品绝不能搞重复建设。地县一级的企业大多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它们生产的产品种类、数量丰富,但是生产技术相对较差,生产所需的设备也较落后,这种状况应逐步改变。中小企业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中,特别是在改变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地县级的经济管理部门,本着为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发展地方经济的初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3.培养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选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高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产品是否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高校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培养。
高校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途径
1.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对长期以来我国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了较广泛的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外语、计算机等),基本上涵盖了高校中主要的公共课程和基础课。通常,人们把“基础”理解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但这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一定片面性的看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基础”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通识教育课程涉及的应是基础性、综合性、有效性、可迁移性都较强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具备对今后快速变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近几年来,高校增加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课程很有必要。但是,一个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及正确对待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等体现人文精神的培育,更要靠环境和氛围的熏陶,靠把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中去,这也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当今高等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性”更为明显,加强通识教育、夯实基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注重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应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综合化出发,合理构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合、重组课程,无疑是制订培养方案时的重要原则。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更要在精选知识、交叉融合上下工夫,做好整体优化。切忌将新知识机械地叠加或简单地照搬进相关专业的课程。此外,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拓宽他们的视野。
3.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高校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应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学生在四年学业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
4.正确把握培养方案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余地。近几年,培养方案中四年理论课的总学时一减再减,从原来的3000多降到目前多数院校的2400左右,反映了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和教学改革的成效。但教师仍普遍觉得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很大,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时间又被占得较满,自主学习的空间往往所剩无几。制订培养方案时对知识点考虑太多是矛盾的主要原因。老的课程经过精简、压缩、整合,腾出了一些时间,但新的内容太多,课程排得太满,学生哪有余力去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或发展自己的特长?解决问题的出路是,不仅在总体上,而且在每一门课程上都要作进一步的整合和精简。新内容是学不完的,关键是要善于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着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只要安排得当,总学时还可再降一点儿。当然,照目前的情况,留出了一定的时间,一部分学生也未必能很好地去学习和利用,还得在学风建设上下工夫。
高级经济论文:职业价值高级经济师论文
1立足高远,协调全局
经济师作为一个企业经济决策的实施者,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不仅要针对市场做出企业应有的应变,同时还要从企业的组织体制中去找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如建立起企业经济并发性机构,对外协作与信息收集机构等。这些机构的存在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经济信息以供企业作经营决策。在领导这些机构的同时,还要注意机构间的互查与监督。如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智囊机构,以提升企业经营决策制订的科学性。对内而言,经济师作为高级管理层,不仅要把经营决策的目标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同时还要进行经济目标的分解分配工作。一个企业不仅要有目标,更要对目标进行分解,当目标落实到个人,才能让整个企业成为劲往一处使的大集体。作为经济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坚守自身的职业要求,把经济考核与落实措施做到位。作为经济师,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责任,对于自己分管的范围应紧紧地扣住企业发展的大方向,以起到立足高远,协调全局的效果。
2有所侧重,逐一突破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的内容与领域非常多,不仅涉及技术设备、物资分配、人事安排、财务管理还有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等工作。作为经济师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要考虑到以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措施把所有的工作内容高效地衔接起来。在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要尽量避免内耗,逐渐把企业的管理氛围转向积极向上的方向。一般来说,企业经济活动中出现的不可预测的事件非常多,因此,作为经济师,要对这方面进行尽可能的提前预防与备案。这也就要求经济师在进行工作安排时,要有所侧重,对于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重点布防与管理,而对于企业管理方面的薄弱处则要逐一突破、提出建议、落实监督,才能让经济师的职业影响力发挥得更好。作为经济师不仅要在日常工作中学习各项专业知识,与其他企业人才相比,经济师还要从企业管理与经营方面进行更多努力。可以说,成为一名多面手才能成为称职的经济师。更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的发展非常快,经济师作为企业最为敏锐的信息点,不仅要把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心得引入企业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主动去学习国家政府各个部门间的改革措施,进而保障可以有效应对社会与政府政策的变动,使企业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在自身能力方面,作为经济师还要尽可能多学习计算机的应用与外语知识等以增加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在经济师这个岗位上更为称职。只有掌握了各方面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对企业所发生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并能妥善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对企业积弊进行逐一突破。
3核心管理,重在担当
经济师的价值体现在对管理的担当,而对管理的担当很多时候体现在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把关。一方面,经济师要对企业所推行的各种决策进行合理性评估,并在强调整体意识的前提下,避免产生个人片面观点,影响全局。在实际的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论是经济师还是工程师,不论是会计师还是人事管理高层,在具体的工作中都会无可避免地带上个人主观意识。而经济师在最为理性的经济责任逻辑下,应时刻保持清醒,时刻为周边管理者提供最为理性的建议,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把好关,避免企业重大决策可能产生的失误。作为经济师当确定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可行性后,应坚守原则,从一而终,时刻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去做事。这也就要求经济师不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敢于创新和敢于承担,以担负起核心管理的责任,同时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发挥出经济师应有的职业价值,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4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师在企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一方面,企业应重视经济师的管理作用与职业价值。另一方面,经济师自身应认清自身职业定位,恪守岗位,为企业的发展与经营提供更为科学的建议与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吸取更为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实现自身与企业的发展双赢,最终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共同繁荣。
作者:谢海黎单位:郑州市城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高级经济论文: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应是使博士生具有更严密、深厚的思维方式、实证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实际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教学理念,“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及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关键词: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
作为经济管理类博士研究生的必修基础课程――《高级计量经济学》是以介绍、研究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辅以相应的数学证明推导和统计推断结果,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以此刻画、分析、检验及预测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和训练博士研究生对于不确定的、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的认识和发现能力,特别是实证分析能力。
国内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就《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及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2010)[1][2][3];厦门大学洪永淼教授分析了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2007)[4];中山大学王美今教授等对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中的可信性和切适性问题进行了阐释(2012)[5]。南开大学张晓峒教授也多次讨论《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方式。
而笔者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博士研究生在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过程中,由于其理论基础知识、学科专业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因此,本文从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情况出发,分析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思路。
一、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级计量经济学》是跟随北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所开设的一门课程,本质上是一门集理论性、方法性和应用性且要求较高的经济学类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是,伴随着重要理论、概念和方法的是众多的统计分析思想和复杂的数学推导证明,因此要求前序课程应具备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中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多年的博士研究生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对于培养和训练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博士生,运用数量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现实教学实践中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博士生并不满足真正意义上《高级计量经济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其学习的基础、专业背景和要求均不一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或硕士阶段学过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但在深度、广度和学习要求等方面有所不同;另一类是根本没有接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本科或硕士的专业不是经济类或管理类。面对这种情况,《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关于一些计量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处理,如果教师点到即止,不加以深化,对于已有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而言,学习没有新鲜感;如果讲解中偏重于方法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对于毫无计量经济学基础的博士生来说,认为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感觉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应对。最终这两类博士生,都对高级计量经济学失去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毋庸置疑,无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课程。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而言,对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要求,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数学化的教学内容,大幅度的数理方法证明推导;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重方法介绍,轻能力素质培养,使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感到与经济学课程有相当距离,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感到茫然。究其原因,主要是计量经济学教学过于强调数学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二、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应当说,《高级计量经济学》在经济管理类博士学历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博士研究生知识结构与基础的较大差异性,对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笔者以为,其教学改革,应在授课对象实际背景的基础上,从一级学科的理念切入,分别从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几个方面进行,以到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之目的。
(一)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适合于经济类各专业博士生教学实际的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理念依然是“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均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从教育思想和博士研究生教学目标去明确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应当强调是,计量经济方法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服务的工具,方法手段要服从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这是与数学根本不同之处。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数量规律,当然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果离开了计量方法所提出的经济背景、离开了计量方法本身的经济学解释、离开了计量方法应用的经济对象,计量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些无用的数字和符号。因此,计量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经济学课程。因此要树立“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证分析能力”的教学理念。
“重思想”是指重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思想,注重问题提出的经济背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思路,注重计量分析结果的经济学解读。对于高级计量经济的理论方法,重要的是提出问题的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尽管《高级计量经济学》中,数学推导证明过程是博士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着重掌握的应该是思路,详尽的数学过程可以通过自学搞清楚,而思路则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思路是反映理论方法产生和发展的精髓,掌握思路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所在,才可能有所发展和创新。能否把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博士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我们《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重方法”是指重在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方法(即“具体怎么去做”),重在各种计量方法怎样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具体实现。《高级计量经济学》在不同数据类型、各类设定、估计、检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庞大、复杂的方法论内容体系,而且新的方法论正在不断地出现。重方法就是要重各类方法的发展沿革与演变过程,关注其各种方法的前提条件和适应性的不断进化过程,并在重思想理念下予以明晰。
“重应用”是指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各类计量经济方法,借助计算机技术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各类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实现是重方法的重要要素。现有的计量经济学软件(如Eviews、Stata、R软件等),也在不断地吸取计量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前沿的成果,充实其内容。对于多数经济学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而言,应当能够正确使用分析软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对部分有特殊要求的博士生,应在编程方面有所训练,以实现其在方法论方面的探索需求。
(二)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教学、课程论文”三结合,从多方面提高博士生计量经济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是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或范式。
“高级”是相对于中级和初级而言的,因此在课堂讲授环节就应突出“高级”特色。“高级”的特色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笔者以为,无论高级、中级还是初级,教学方式应存在共性。这就是要求教师在不同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应当注重问题导向型的讲授方式,即从实际经济背景出发,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从方法论体系发展沿革出发,讨论研究问题的经济学背景和计量经济学特征,从各类计量经济方法的前提条件、适用性等方面提出将要讨论的主要问题,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尽量用鲜活的经济事例说明问题的原由,使抽象的高级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具体化。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体验计量经济学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即,问题导向,工具驱动。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博士研究生驾驭各种计量经济软件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在过程控制和目标管理双重约束下,提供对教学理念和课堂讲授教学的有力支持。各类算法的计算机实现,在有助于对方法论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出新想法新思路。
课程论文也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在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课程论文并答辩的教学方式。应当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在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这是因为,尽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方面,从深度和广度方面看,远远高于非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在定量分析或数量关系分析方面,仍需要与其专业理论知识训练相匹配水平的训练。因此,通过自己选择研究题目、自己设计研究路线、自己收集数据资料、自己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自己撰写课程论文等多个要素层面的训练,应当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高级计量经济学方法论,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前期工作基础等多种目的。
(三)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一级学科建设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是精选《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基本定位。目前,国内外关于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有其不同的组成。就其内容体系看,在不同的分类标志下,有着不同内容的名称称谓。例如,理论与应用计量经济学、经典与现代计量经济学、宏观与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同时,现代计量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各类分支。如何选择适合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博士生《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体系,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在《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一级学科和学校特色相结合原则。从高等教育长期发展角度看,笔者认同按照不同门类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路来设计《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就目前而言,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体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门类下的不同一级学科属性下的各专业博士研究生。这些博士生中,除数量经济学和统计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外,多数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自己专业中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同时,考虑到高级计量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学中各一级学科与应用经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基本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进行取舍。不同学校应用经济学科有其不同的研究特色,因此,在高级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设计时,应凸显自身应用经济学方面特色。例如,以金融为特色的应用经济学,应在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等内容方面有所显现。
2.确保高级计量经济学的“高级”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特色,主要是指中级和初级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或是没有涉及,或是涉及了但仍需加深深度的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突出其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名副其实“高级”计量经济学。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为,高级计量经济学的内容应主要在现代(或非经典)计量经济学中进行取舍。基本内容应覆盖金融时间序列分析、微观计量经济分析、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空间计量经济学以及这些分支间的交叉发展方面等的内容。另外,专门的估计方法,非线性估计、广义矩估计、贝叶斯估计以及分位数回归估计等方法可作为这些内容的基础,也将涵盖其中。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不同学历教育层次中的计量经济学内容体系通盘考虑,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建设前提下,进行高级计量经济学中“高级”部分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3.“山峰”与“平原”结合的原则。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热萆杓乒程中,“山峰与平原”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里的“山峰”,主要是指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前沿,“平原”主要是指成熟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需要指出的是,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相关部分的内容,正是现代计量经济学发展的起源,现代计量经济学也是经典计量经济学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延续。例如,沃尔德(Wald)、拉格朗日乘数(LM)和似然比(LR)检验,应属于经典计量经济学中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不同数据类型、不同的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支中,有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充与发展,形成具有不同用途的新型检验统计量和统计方法,成为现代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新内容。因此,“山峰”和“平原”两部分的内容,在不同授课对象中,依据其教学目标,统筹安排合适的教学比例和讲授方式。
三、结语
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一方面是以建立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内容,强调应用模型的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侧重于建立及应用模型过程中实际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则应讨论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一定程度上探究理论与方法的数理逻辑关系及证明推导。《高级计量经济学》不仅要使博士生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核心――实证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拥有进行实证分析的思维,培养具有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的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如果学生能够明白所讲授的内容,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学生能够对所讲授内容中没有讲到的内容产生更多的问题,才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教学较大的成功。《高级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挑战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级经济论文:经济下行对沈阳中高级人才需求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东北振兴看辽宁,辽宁振兴看沈阳,在当前东北经济增速乏力情况下,建立一支与振兴沈阳相适应的中高级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本文采用调查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沈阳市408家企业中高级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对沈阳市人才需求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中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
一、中高级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1.学历需求结构失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具有国外学位人才需求总数79人,占总数的1.74%;包括博士10人,占总数的0.22%;硕士26人,占总数的0.57%;学士及以下43人,占总数的0.95%。国内学位人才需求总数4463人,占需求总数的98.3%。其中博士44人,占需求总数的0.97%;硕士307人,占需求总数的6.76%,学士及以下4112人,占需求总数的90.53%。对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仅占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数的8.5%,其中对“海归”硕士和博士的需求仅占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数的0.79%。而对本科及以下学历人才需求却占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数的90.53%。从职称层次上看,高级职称需求120人,占人才需求总数的2.64%;中级职称需求434人,占人才需求总数的9.56%,初级及以下需求3671人,占人才需求总数的80.82%。对中级以上职称人员的需求占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数的12.2%。反映企事业单位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引进并不“热衷”,人才需求以低学历、低职称为主,学历需求结构失衡。这种失衡的结果可能造成高科技人才短缺,中高级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对未来企业转型发展不利,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落入技术落后、市场竞争乏力、经济效益低落、引进人才困难等恶性循环的局面。
2.高端人才储备不足。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工程、建筑地产等行业需要大量的工程师、工程管理工程师等中高级人才,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很多企业高薪揽才,虚位以待,但像机器人控制系统高级工程师、研发设计工程师却“乏人问津”。沈阳是工业大市,肩负着新一轮东北振兴中“当先锋打头阵”的重任,但中高级工业技能人才“有价无市”,人才资源不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人才缺口巨大,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两点:一是中高级人才外流致使企业人才的接续性断层;二是由于年龄结构老化等原因导致人才的自然性损失。此外,由于用人单位普遍缺乏“有备无患和未雨绸缪”的人才储备战略意识,加上受经济形势下行趋势影响,致使高级人才后备力量得不到及时救援,企业需求统计上来了,不能够及时补充,造成中高级人才资源与发展脱节。
3.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健全。许多被调查的用人单位人才观念不够开放,思想比较保守,没有树立起人才资源是及时资源、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的观念,没有形成人才意识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人才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各类人才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沈阳市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大多数沿海城市,且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在人才竞争、激励机制上比较完善,对比沈阳市有着更强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也是客观造成沈阳市人才外流比较严重的原因。沈阳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
二、中高级人才引进的对策及建议
1.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以打造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重点,引导企业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相关部门要定期向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科目指南,指导专业技术人员优化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企业通过在岗培训、境内外短期进修、学习考察等方式,有计划的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有一定发展潜力、对企业有深厚感情的年轻人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活动,引导他们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培养、储备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强化岗位培训,组织技术革新和攻关,开展名师带高徒,在关键岗位、工序设立“首席技师”等活动,促进广大青年技工岗位成才。
2.以教育为抓手,推动高等教育转型。紧紧抓住辽宁省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有利契机,大力推行工学无缝结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培养模式,推动教育转型升级,走以职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之路,加速新生技术工人的培养。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中专及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生,曾经是沈阳市新生劳动力中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在新形势下,各大高校要深度结合沈阳产业发展重点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积极推动沈阳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教育转型,培养“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等行业亟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鼓励毕业生在获得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单式”技能培训,完善高等教育与就业紧密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并举的教育体系。
3.以引智为平台,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一是更加主动参与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活动,认真组织地区人才服务机构和各用人单位,参与网络招聘会、巡回招聘会和现场招聘会。二是定期组织赴外人才招聘活动应着眼紧缺中高端人才,真正把沈阳急需的专业人才引进来。三是应组织参加多种形式的外籍人才招聘会、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大型国际人才会议,加大重点产业项目团队引进力度。
高级经济论文:我国企业高级经济师的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探讨
【摘 要】近年来,金融企业发展较为快速。在金融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其对经济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针对高级经济师来说,要求更为严格。我国企业要想得到更为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对企业中的高级经济师进行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培养,从而使得高级经济师能够充分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推动企业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企业高级经济师的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进行了简要的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高级经济师;行业素质;职业素养
高级经济师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对高级经济师的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和提升,充分发挥出高级经济师自身作用,较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企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高级经济师的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的要素分析
1.良好的人格魅力
人格是一种具有非常意义的物质力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人。人格魅力优势及心理品质、思维方式、个性特点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等内容为一体的非权力性的影响。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助于经济师开展工作。因此,作为一名的高级经济师,必须树立起良好的人格魅力,在实际工作用以身作则,以获得身边人的尊重。
2.善于学习的能力
善于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专业素养的重要基础。要想成为一名高级经济师,首先应当具备善于学习的能力,这不仅能够获得同事、合作者的信任,更是提高自己专业技能,及时时间捕捉到新思想、新机遇的关键因素。并且,经济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行业,要想在这一行业中保持自己的优势,就必须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
3.过硬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一名普通的经济师转变成一名高级经济师的敲门砖,更是在变幻莫测的行业领域中保持自身优势的关键基础。因此,高级经济师必须具备过硬的准也素养,并且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二、培养和加强高级经济师行业与职业素养的措施
1.积极发展与培养经济是人才
目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高级经济师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市场中的高级经济师数量有限,还无法高效的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企业重视起对高级经济师的培养工作。培养高素质的高级经济师人才,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要注意利用发现的眼观,找出在业务能力以及技术能力方面较为突出的人才,在对这些人才的工作给予肯定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的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其工作的方式,使得其能够针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这样可以使得人才能够在工作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2.建立科学的评聘和解聘制度
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想能够有效的保障高级经济师可以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与行业素养,就需要建立健全的评聘和解聘制度,提升评聘的标准门槛,对申请经济师岗位的人才进行多方位的评判,公平、公正的对经济师进行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制定合理、科学的解聘规范,并将这些规范纳入到评聘、解聘制度中,以完善制度内容。针对企业征聘的企业经济师进行科学的测试和审核,对于企业中已经就业的经济师也要注意进行合理的筛选,针对在工作中技术不够硬以及绩效考核中成绩较低的经济师进行解聘。需要不断的对经济师任职制度进行科学化和系统化处理,以保障经济师行业的规范化。同时,针对一些表现突出的经济师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并进行破格录取,并签订长期合同,这样做的目的能够有效的激发经济师工作的热情,使得其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较大的效用,从而可以更好的推动经济行业的发展。另外,企业要定期对高级经济师进行培养,为其提供出国实习的机会,并开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高级经济师的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障高级经济师可以正常的开展工作。
3.建立高级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
经济师在岗工作期间,应该积极地完成企业所交代的科研任务,并且高效地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这是高级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主要内容。高级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中的各项内容应该与经济、经济相挂钩,这样可以为高级经济师提供必要的保障,保障高级经济师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在高级经济师任期目标制度中,对其经济师的目标责任要进行具体的规定,如果高级经济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的完成目标责任,企业就可以为经济师进行职务的提升以及考虑续聘等,而如果经济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并没有完成目标责任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责任质量不高,企业就需要对这些经济师进行解聘处理或者是降职处理。所谓的高级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也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能够帮助经济师在任期期间能够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4.提高高级经济师的待遇
要想使得企业能够留住的高级经济师人才,就需要在待遇上进行提升。而就待遇而言,主要包括的内容就是政治待遇以及经济待遇。在政治待遇上,需要企业能够为高级经济师人才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以及杂志,并且积极的开展各种专业交流会,为其安排重要科研任务,使得其能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在业务素质以及行业素养提升的同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努力。而在经济待遇上,需要针对其所做出的贡献程度为其进行薪资的提升以及职位的提升,享受各种补助,打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工作环境,使得其能够在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较大的力量。
三、结语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经济人才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大金融领域、行业所取胜的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单位,必须将培养和加强经济师的行业和职业素质的工作重视起来,通过对我国经济师队伍的现状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培养和建设经济师的队伍,以经济师人才推动我国经济行业的飞跃。
高级经济论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高级政治经济学
[摘要] 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运行中的现象,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和揭示了经济运行的本质。本质高于现象,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高级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可以说明这一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运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再从本质到现象。由此可知,本质高于现象,对事物本质的研究应高于对事物现象的研究。对现象进行研究的目的偏重于即时实用性,而对事物本质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事物运行的长远时期的本质规律。
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立足于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试图揭示经济运行中各种现象的数量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立足于对经济运行本质的研究,揭示了经济运行的本质规律,而不是停留在对经济现象和数量关系的分析上。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高级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可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马克思指出,摆在政治经济学“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1]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 人民出版社. 1971,4--8.]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是社会的生产,而不是像资产阶级所说的那样,是脱离社会的个人的生产。其次,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隔离或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生产也就变动。,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2]、[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M]. 人民出版社. 1971,9--22
]] 恩格斯在评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诚然,这个或那个经济学在个别场合也曾觉察到这种联系,而马克思及时次揭示出它对于整个经济学的意义,从而使最难的问题变得如此简单明了,甚至资产经济经济学家现在也能理解了。”[[[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人民出版社. 1972,第189页]] 上述思想表明,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物,但与物相联系。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商品和货币,及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资本运动即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理论,即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与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与地租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研究对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共同点表现在:都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起点和出发点;都研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都研究商品经济中价值、价格和交换的行为;都研究货币,金融和信用;都研究生产中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或者说研究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配置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及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体构成的;而西方经济学则着重于物的关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涉及经济的性质问题,着重于定性分析;而西方经济学则以经济运行的技术问题,数量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
第三,马克思经济学从物质资料生产出发,研究物质生产中的规律和人与人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则从人的欲望的满足出发,来研究人们的满足程度和资源配置问题。
第四,马克思经济学强调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而西方经济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割离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容上
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几个方面
㈠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
在马克思之前,没有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内在联系的真正本质,重商主义者只是描述各种现象的表面的和偶然的联系。斯密和李嘉图曾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但他们常常把这种内在联系与外部现象混淆或等同起来。马克思认识到,一切社会,如果要为其人口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就必须执行四种基本的经济职能:生产、消费、交换、分配。马克思把它们规定为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四个环节中,生产是最基本的,只有物即生产的成果才能满足人的需要,才能实现消费、交换和分配。一个社会就是一群人选择在其中生产的一种形态,但又不存在普遍的生产形态。虽然一切社会都在生产,他们却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是如何制约着它的经济过程的?马克思认为所有权是关键,所有权是生产的社会条件和拥有生产条件的权利。通过这种权利,人才能占有和生产,社会经济生活才能够进行。以生产所处的所有权条件为界限,劳动也被划分为不同的形态。劳动的资本主义形态就是雇佣劳动,也就是说劳动本身转化为一种商品。
㈡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一个发展过程
只有考虑到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客观联系及其运动的历史发展,才能正确认识这种联系,并把这种联系的运动揭示出来。价值是“自行运动的实体”纯粹属于“历史概念”,价值规律以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结构为中介表现为不同方式。它只是在历史发展的特定尺度上,才产生出资本主义关系。即使是在一个社会形态范围内,价值规律也经历着质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的不同阶段,竞争和垄断的相互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客观对象发展的阶段特点与它所固有的规律起作用的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着。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积累的劳动才能成为资本,因为在劳动中并不包含着某种压缩形式的资本主义,只是包含着产生它的可能性,只有产生它的那种条件成为现实时才有这种可能性。商品经济的作用和职能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着质的变化。马克思否定一种社会结构的趋势可以普遍适用于其他社会结构,他断言:“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立场出发,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的限制,它的相对性,即表现出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的生产方式,而只是一种历史的和物质生产条件的某个有限达到发展时期相适应的生产方式”[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㈢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进程中量变与质变
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一般”,只存在着特定历史时代的质上不同的生产类型。资本主义生产也被看成是特殊的、质上变化着的过程。在分析商品这一基本经济范畴时,马克思就开始寻找商品彼此在量上相当的质的基础,并且在对立物――没有质的差别的抽象劳动中找到了。所有以后的范畴,都有一定特殊性,它们按照质量互变规律发生变化。前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只有在生产发展和商品流通达到一定量的水平上,才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这时一种落入剥削关系的商品――劳动力以足够的数量进入市场。质的联系和量的联系以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在消费者和实业家之间的买卖行为中,阶级的质的差别消失在量的差别中,消失在买主所支配的或多或少的货币中,而在同一阶级内部,量的差别又形成质的差别。这样就有了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区分”[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反过来,对象的量的属性和质的属性的相互作用包含有质对量的反作用,从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力与资本的质的区别中,工资和剩余价值的作用质的区别中,产生了所生产的价值的量的分割,这种量的分割反过来又导致质的区别的后果。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对质变的直接影响是暂时地支持该对象(《资本论》中是商品、资本和资本主义) 存在的度的保持,然后又动摇和突破它。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发生着已与资本主义质的规定性发生剧烈冲突的那些现象的量的积累,这种量的变化加速着资本主义走向世界历史性的质的飞跃。这就是《资本论》显示出的深刻革命内容。
㈣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进程中矛盾的辨证运动
事物通过它内部所固有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实现事物的发展的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资本论》是研究现实对象――资本主义形态中对立面的统一斗争的经典式范例。马克思是把资本主义当作“处于过程中的矛盾”来认识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具特征、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彻底阐明了这一矛盾运动的过程。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整个矛盾链条的起始环节,在商品这个矛盾的统一体中就如同在胚胎中一样,蕴涵着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发展阶段上变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矛盾的全部可能性,即这种经济的社会性质与它所固有的所有制关系的私人性质之间的矛盾。建立在这一基本矛盾基础上的现实经济运动的直接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对抗,因为商品的二重性变成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同方面之间扩大再生产的矛盾。同时发生的是劳动和商品的矛盾转变为社会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成为这个矛盾的两极。所有矛盾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的解决表现为一病态的过程:经济危机用破坏性的方式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在更大规模上恢复同样的障碍。以此表明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质,即“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预言,资本主义按其本质所固有的一切矛盾,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人类生活的价值与它的异化之间的矛盾―― 所有这些矛盾都将由共产主义来解决。《资本论》为这个观点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作者简介:黄臻(1978-),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高级经济论文: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改变官员考核机制,防止城镇化变异
2012年底,在会见来访的世界银行新任行长金镛时,表达了希望与世行合作开展中国的城镇化研究项目的意愿。今年2月,金镛行长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透露,世行与中国政府的合作已经开始,并表示中国是世行在城镇化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愿意与中国共同打造绿色城市。近日,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作为该项目的专家组成员在国内进行调研,就中国城镇化的系列问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时代周报: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的城镇化研究,引发国内外普遍关注,目前进展如何?世行作为独立第三方,如何评价中国近年的城镇化进程?
曾智华:中国城镇化研究是目前世行的重点项目之一,是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起合作。项目总共有8个课题组,内容涵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空间发展与城市规划,包容性的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金融政策,食品安全,绿色城市等等。这项研究刚刚开始,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因为要做大量的调研,最终报告要到明年初才能出炉。因此现在说“世行评价”还为时尚早,我只能说自己个人的看法。
中国的城镇化速度非常快,改革开放之初,城镇人口不到20%,现在已经达到了52%,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包括公共交通,地铁、城铁、高铁、高速公路把城市连接起来,城市距离大大缩短,城市功能也在不断健全。但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和挑战,包括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水电供应紧张,以及因为征地拆迁引发的一些矛盾冲突,这些都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时代周报: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特殊性?
曾智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起步较晚,大规模城镇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及时。第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中国城镇化是从东部沿海开始,中西部人口流动到沿海城市学习工作,地区性差异大,不过这也是大国很难避免的。美国的城镇化过程同样如此,先发展东部沿海,再西进。第三,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而农村经济跟不上,即所谓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差别并不明显,人们生活在乡村和生活在城市,在生活质量上不会有太大差别。第四,是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大,大城市的数量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的人口,可能就抵得上国外的一个市。这就注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必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此外,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基本避免了贫民窟现象,中国的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人口的集聚。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远远不够,但城市已经有大量的人口集聚,结果是很多人没有就业机会,逐渐导致了贫民窟现象。
时代周报:你刚才提到的52%的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统计的,但按照户籍人口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还只有36%,也就是说有16%的人口是“伪城市化”,户籍制度及其所附带的社会福利保障,成为横亘在城乡之间的一道坎,如何才能迈过这道坎?这方面是否有国际经验可资借鉴?
曾智华:户籍制度改革的确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它阻碍了城市新增移民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目前,中国政府一方面在努力淡化户籍的附带价值,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改革,比如农民工子弟就学问题等,缩小外地人跟本地人之间的社保差距。但另一方面,一些控制经济的行政手段,又在强化户籍的价值,比如限购、限贷政策,买车、买房要本市户口等,这实际上是限制了城市的包容性增长。
取消户籍制度是必然趋势,但要在短期内完成是不现实的,那样做势必会对城市造成巨大压力和冲击,中国的大规模农村人口注定了其户籍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成熟的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口实在太多,没有国家可以与之相媲。与中国的人口规模相近的是印度,但印度的城市贫民窟问题严重,贫富差距非常大,其模式也不足以借鉴。
要解决中国的户籍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弱化户籍的功能,减少户籍的附着价值,比如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让农村人可以就近就业。如果在当地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条件都能跟得上,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背井离乡跑到东部的大城市了。这是好的方式,不仅可以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而且能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和生活成本高,很多企业和劳动力都不愿意待在那里了,而另一方面内地的就业机会也在慢慢多起来,因为很多产业已经逐渐转移过去,比如像四川、重庆等地方。很多内地大学生和技工都选择在家乡就业和生活,因为其实际工资和沿海差不多,而且离家乡和亲人比较近。这一趋势可以帮助把中小城市建设得更好,减少地区差别,从而为户籍制度的最终取消创造条件。在发达国家,城乡之间的流动是均衡的,可以双向流动。当然,中国要达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时代周报:当“城镇化”上升为部级战略,地方政府的强征强拆似乎有了更坚实的政策支撑,城镇化很容易异化为房地产化和造城运动,我们应该如何防止这种变异?
曾智华:首先,地方官员应该明确,城镇化并不是要把农村都变成城市,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自然禀赋等进行合理定位,尽量保留原有风貌。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城市,并不是都要高楼林立,东施效颦,这样城市就没有特点了,会感觉走到哪个城市都差不多。
城镇化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要保护地方文化,要环保、低碳、宜居和“以人为本”,不管对一个城市如何定位,不管是否大拆大建,都不能违背这些原则。如果违背了,那就会出问题,应当重新评判。如果遵循了这些原则,既发展了经济,也把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做得很好,对百姓的征收和拆迁补偿到位,那么这就是好的城市化方案,是可持续的,而不只是短期行为。当然这就需要对官员的考核机制做出很大的改变。
时代周报:目前GDP挂帅的考核机制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它也是地方竞争的重要动力,张五常甚至认为县域竞争是“中国奇迹”的根本动力,我们也曾经提过“绿色GDP”的概念,但最终因难以量化而失败,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曾智华:GDP挂帅的确对地方政府有激励作用,对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大拆大建、搞形象工程、环评走过场都与之有关。改变考核机制要有通盘考虑,很多指标要加进去,一些指标的权重要增加,比如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社会指标包括医疗、教育、贫富差距,环境指标则包括能源消耗、空气和水的质量等。
其实这些东西并不难量化,比如医疗方面可以统计享受医保的人数、保障水平,教育方面可以统计学龄人口的就学率、毕业率及教师/学生的比例等,贫富差距可以用基尼系数衡量,空气质量可以测PM2.5,水的质量也有相应指标等,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而且有成型的指标。可见,要建立更完善的考核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实施,而关键是观念要转变,其次是数据监测要客观,否则这些指标都没有意义。
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速度可以适当放缓,“十二五”规划把GDP增速目标定为7%,这是对的,我们不能超出发展潜力来搞经济,那样不可持续,欲速则不达。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更加注重机制的建立和正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功能,而不只是建楼、修桥。
放弃管制,楼市才能变成买方市场
张曙光 张弛
在2003年1季度中,随着“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及其调控又成为一大热门话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称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是“猫鼠游戏”。我们应如何看“国五条”之下的房地产调控?
楼市、土地市场、墓地都很火爆
首先,让我们看看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走势。今年1月份,房价呈现有涨有跌的结构性上涨格局,2月份则不同,出现了普遍上涨的态势。然而,3月份比2月份更甚,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同比增长50.7%,环比增长60.3%,均价16817元/平方米,同比暴涨34.9%。在赶末班车心态的激励下,深圳二手房成交环比增加近4倍,为2006年以来第二高水平,价格也在上涨。4月1日,地产股普涨,盘中万科、保利等个股较高涨幅接近4%。
一般商品房火爆,“小产权房”更火。有的栏排还没拆掉,楼已卖完。深圳去年底每平方米4000元,春节后销售看好,涨到5500元,到3月8日有的涨到7000元。而附近的商品房都在2万元以上。小产权房的价格只有商品房的1/3,还可以分期付款,火是有道理的。
在楼市上涨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很火爆。北京、上海均出现了高溢价的土地成交。4月10日,浦东发展集团以37.75亿元拿下浦东唐镇新市镇12万平方米的住宅地块,溢价率65.43%,楼面价1.82万元/平方米,创今年以来上海单价总价较高纪录。4月11日,北京通州台湖地块公布招标结果,福州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9.3亿元的较高报价中标,溢价率为112%,楼面价1.18万元/平方米。可见,“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落地后,土地市场和新楼市场仍然很火爆,二手房市场近日有所跌落。
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同时,墓地价格也在上涨,甚至直追市场楼价。北京、上海没有万元以下的墓地,北京成交量较大的墓地单价通常在五六万元,位置好、面积大的墓地10多万、上百万的也不鲜见。深圳福地永安园A区27-29号墓地,从2010年的18.8万元上涨到今年的25.3万元,4年涨了6.5万元。
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
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不佳,甚至越调越涨,越控越高。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根源也不难发现。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态势是“卖方市场”,而且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卖方市场”。对于卖方市场,中国人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排队、票证、黑市,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越管制越严重,而且短缺和过剩并存,造成极大浪费。但那时没有市场,计划价格不变,只能从短缺加剧上反映出来。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有了市场,但政府还想管住价格,于是出现了越调控价格越高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白天鲜见人,晚上少见灯。鄂尔多斯是有名的“鬼城”,但“空城鬼域”不止鄂尔多斯一处,常州新城区、河南鹤壁新城、湖北十堰等,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许多新区新城都或多或少地赢得了“空城鬼域”的名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的“卖方市场”是如何变成“买方市场”的,大家也清楚。是靠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发展生产解决的。房地产市场也得走这条路。
其次,用限购、限价的办法进行调控是不对的,这一点是清楚的。它与当年的票证是一样的。这不是宏观调控,而是政府管制。但管制从来都是管不住的。为什么出现了陕西的房姐、广东的房叔,一个人有十几套、甚至几十套住房。你不是限制外地人购房吗?“我有两户口,一个外地的,一个北京的”,“我有两个身份证,一个用于当官,一个用于经商”,房姐不是有好几个户口簿吗?户籍管制的作用在哪里?“房多多”和“户多多”一样的管不住。难道学区房的高房价与户籍制度没有关系吗?当然还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与其管制不住,还不如早点取消管制,放开市场,加强管理,事实上,户籍制度早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不过,我们还把它当作宝贝。用差别利率和税收来进行调控是对的,应当坚持,认真实施。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式的通知提出明年要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是征收房地税的基础和前提,应当做好。不过,有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反。就以20%的个税来说,引起赶末班车的反弹和市场的波动暂且不论,能不能抑制房价还是个问题。因为,20%的个税不一定是售卖者交纳,很多是加在了购买者的头上。这样,房价是跌了还涨了,还不清楚吗?
再次,从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博弈来看,能否落实还是个问题。根源还在于其中的利益太大,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凭国务院的命令起不了多大作用。据福布斯中文杂志和中文网总编辑周健工综合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数据估计,2012年,房地产销售额6.4万亿元,交纳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交税合计1.1万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利息840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28517亿元,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的75%。这一估计有一个缺点,土地出让收入必须扣除征地成本,假定政府可以得到的部分占40%-60%,即11407亿-17110亿元,那么,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为30807亿-36510亿元,占6.4万亿的48%-57%,其中政府占35%-44%。可见,地方政府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收入高度依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么大的利益,地方政府决不会自动放弃,政策调控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正如有的人说,“国五条”只是给房地产按了个“暂停键”。
历史回顾:调控需要有新思维
1998年,中国开始放开房地产市场,2002年即着手调控房价,10 年过去了,可以说是10年调控,10年上涨,调控的措施越严厉,房价上涨得越厉害。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
2002年,政府出台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叫停沿用多年的土地协议出让方式,从此开始了“新一轮土地革命”,房地产价格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
2004年,政府出台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两年开发,否则土地无偿收回,暂不批地,即所谓“8・31大限”。大限解除后出现了新一轮房价上涨。
2005年,政府出台《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所谓“国八条”。开始启用利率和营业税进行调控,再加上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楼市成交低迷,观望气氛浓厚,随之出现反弹。
2006年,出台《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即《国六条》,《关于住房转让所得征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通知》,限定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70%,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不得低于3成,营业税免税时限由2年延长至5 年。政策落实不尽如人意。
2007年,出台《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限外令、限购二套房出台,再加上加息,前热后冷,热得发狂,冷得发抖。
2008年,为了“保八”,降息,利率7折,税收减免,同时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促进房地产发展。
2009年房价大涨,“地王”频现,12月27日,接受新华社专访,提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四项政策。
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2010)4号文,被称为“国十一条”,要求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两会过后,京沪深等地房价不跌反涨,出现加速上涨之势。4月17日,国务院下发国发(2010)10号文,即“国十条”,出台更严格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人称“历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但调控变成“空调”,该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6.4%,最抢眼的是土地市场,全年土地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长70.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的失败就在于就房地产论房地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医脚。问题虽然表现在房地产上,但根子却在体制上,调控政策有的选择和使用不当,有的并未针对问题的要害,执行起来步调也不一致。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会解决问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调控。看来,房地产调控需要有新思维。
张曙光系经济学家、张弛系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师
“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只是个传说
魏迪英
4月12日,纽约黄金期货市场一开盘就跳水,短短数日内跌幅逾200美元,一度探底至每盎司1321美元的低点,这是1983年2月以来的单日较大跌幅。
这被视为一个时代的结束。4月15日,《华尔街日报》在报道《通胀忧虑退去刺激金价跳水》中指出:“黄金价格连续12年攀升,累计回报率达500%。投资者一度将黄金奉为能带来超额回报,又能避开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圣物。过去六年中,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执行货币宽松政策,以刺激世界经济,而每一轮宽松都会引发对通胀的担忧。2007年以后,美元持续弱势,作为传统的通胀对冲手段,金价攀升了116%。在此期间,美国股市和房市暴跌,而黄金表现十分稳定。”
2011年,角逐过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传媒巨头史蒂夫・福布斯甚至预言,由于对纸币失去信心,美国在2012年大选后可能被迫回归金本位。
“但这24小时并未到来,尽管各国央行大量注水,发达国家每年的物价涨幅不到2%,而其他国家大约维持在6%的水平,”《华尔街日报》继续写道,“于是一夜之间,黄金突然就从云端滑落了。”
4月以来,黄金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截至5月7日,纽约金价收于每盎司1448.8美元。受期货市场波及,现货市场也陷入恐慌。投资黄金现货的ETF基金遭遇大量赎回,整个4月份多达78亿美元,ETF被迫抛售黄金回收资金。其中,ETF中的巨头SPDR Gold Trust在4月份抛售了143吨黄金,约合66亿美元,其现货黄金持有量跌到2009年以来的低水准。
在世界金价暴跌之后,中国爆发了一轮抢购黄金的热潮,上海、香港等地的黄金制品大量出货。与此同时,“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的传说在网络乃至媒体上迅速流传。据说在华尔街做空黄金时,半路杀出的“中国大妈”挥舞1000亿人民币瞬间扫空300吨黄金。华尔街卖出多少黄金,“中国大妈”照单全收。这一番多空大战,以“中国大妈”逼退高盛,完胜华尔街而落幕。
“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的传说,眼球效应和喜剧感十足,但可信度可能并不高。事实上,世界黄金价格主要由期货市场决定,黄金期货是一种合约,交易双方约定在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卖黄金。在黄金期货市场上,交易对象实际上是金价的涨跌,投资者用少量资金就可以进行大额投资。相比于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在交易规模、流动性上都超出前者几个数量级,无疑是决定黄金价格的主力。
5月1日,路透社《金币金饰抢购热潮退烧》的报道称,虽然黄金制品买家在金价近期下跌后涌入市场,但市场的主导者还是黄金期货与ETF基金的投机者。正是这些投机性的买盘,在2011年9月把金价推到每盎司1920美元的高点,又在今年4月拉到1321美元的低点。黄金制品买家入场会滞缓金价的跌势,但不会有决定性影响。
或许,“中国大妈大战华尔街”的真相,不过是受困于整体环境的国内中小投资者,借世界金价变动的契机,稍稍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
但是,黄金果真是好的投资吗?迄今为止,对黄金的投资价值和价格变动趋势,依旧争论不休。4月19日的《华尔街日报》在《看空黄金,还是看多黄金?》一文中指出:“投资者通常会买入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但黄金的价值却无从衡量。黄金不像股票或债券,不会产生现金流,因此无从通过现金流来折现。”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干脆承认,金价是一种赌局。“简而言之,在目前的经济预期下,很难为金价、国债收益率的下跌,股市的上涨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德国球星卢卡斯・波多尔斯基曾把球赛比喻成‘不掷骰子的赌局’,黄金投资者感同身受”,作者在《不掷骰子的金价赌局》一文中写道:“黄金不会产生收益,也很难定价。金价上涨时这的确妙不可言,但一旦金价下跌,缺乏定价支撑就十分致命。”
当然,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投资者追逐黄金,可能并不仅是考虑投资价值。5月7日路透社在报道《中国的黄金需求刺激进口》中指出,中国的黄金进口自3月以来连续激增,既然金价跌到两年来的低点,担心经济不稳定的投资者纷纷借机增持黄金。但这种未雨绸缪或许只是一厢情愿,2012年去世的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执行官巴顿・比格斯,在其《二战股市风云录》中研究了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变革时期的财产安全问题,但他从不相信抱着黄金就万事大吉。
作者系青年学者
高级经济论文:山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运用协整理论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在长期中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对山东省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更近一步地,本文结论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并且支持了库茨涅茨的人均收入决定论。
【关键词】产业结构高级化 经济增长 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克拉克(1940)认为由于各行业之间存在着相对收入的差异,这导致了劳动力由及时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他这一结论由于和配第的研究类似,所以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库茨涅茨(1985)从产业结构趋势分析,认为人均收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这一结论被称为库茨涅茨的人均收入决定论。而罗宾托(1960)的观点则与库茨涅茨的相反。他从产业结构机理的角度分析,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国内学者刘伟(2002、2008)、周振华(2003)、纪玉山、吴勇民(2006)等人做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但上述研究由于样本选择、分析方法、选取角度的不同导致了研究结论不尽一致,使得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作用机理,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变量与数据
本文采用1980年2012年的时间数列数据。经济增长用人均GDP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用产值结构高级化X1与劳动结构高级化表征X2。X1表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X2表示第三产业劳动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分别对上述三个变量取对数,这样并不改变三者的协整关系,并可以减少异方差。
三、模型与实证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
为了防止伪回归,首先需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ADF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得出LNY、LNX1、LNX2为一阶单整非平稳时间序列。三者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现在进一步研究三者的格兰杰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表1 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
由表1可知,经济增长促进了产值结构高级化,而不是相反。经济增长促进了劳动结构高级化,并且劳动结构高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劳动结构高级化带动了产值结构高级化,而不是相反。
(三)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JJ协整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前,需要确定VAR模型的结构。利用AIC准则、SC准则,及LR法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运用EViews软件可得到VAR(2)模型。经过修正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999250、0.972057、0.950483,这说明三个回归函数拟合的很好。并且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在原序列有线性趋势,以及协整方程仅有截距的假设前提下,检验结果如下,
表2 JJ协整检验结果
由表2可知,在5%的检验水平下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用vcem表示为:
vecm=dlny--0.284430*dlnx1--2.367144*dlnx2
用ADF检验可知vecm在1%的检验水平下是平稳的,所建立的协整关系是正确的。由此可知,从长期看,当山东省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增加0.28%,人均GDP就会增长1%,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每增加2.37%,人均GDP就会增长1%。
四、实证结论
从因果检验可知,经济增长促进了产值结构高级化,而不是相反。这支持了库茨涅茨的观点。经济增长促进了劳动结构高级化,并且劳动结构高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增长,这验证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这说明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劳动结构高级化带动了产值结构高级化,而不是相反。这说明山东省第三产业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三产业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从协整检验可知,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都是非平稳的,但长期而看,二者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对山东省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高级经济论文: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不同层次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分化,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些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无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西方经济学应通过改革教学手段、应用实践教学体系和进行教材改革,夯实经济学基础知识,提高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素质。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较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高级经济论文:广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建成,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区域分工,升华与东盟各国的国际商务交流合作,成为广西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并服务于这一必然趋势。然而,广西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的重新审视,需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本文在分析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创新思路进行阐述,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教育实践为例,就本文观点进行实证论证。
【关键词】广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
前 言
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广西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阵地和交通枢纽,是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周边外交战略的关键地区。因此,广西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服务于这一国家战略布局和广西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也就成为广西高等院校国际商贸类专业的必然选择。
一、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随着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都有一定的改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广西高等院校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专业较多。据不统计,广西90%左右的高校都开设有上述专业,且其招生人数还逐年增加,从而使广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
2、人才培养层次逐渐多元化
在上述专业中,高职高专、本科和研究室等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具有较大的发展,其中研究生层次的人才数量较少,目前只有广西大学等少数院校招生,而本科和高职高专则几乎各占半壁江山,从而形成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层次逐渐多元化的现状。
3、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借助于广西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逐年提升。如在高职国际贸易等专业的教育中,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在教学改革、课程设置、办学条件、师资等,近几年来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在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等,也探索出了一些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广西大学的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更是广西少有的研究型人才培养基地。因此,从整体上看,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提高。
二、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比照全球化对国际商务人才不断变化的新要求,以及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明显的。
1、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目前,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定位模糊,笔者初步查阅了近20所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其培养目标定位都具有一定的差异,定位不清晰是普遍的现象。对于高职高专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专业,一方面大多强调面向一线岗位的应用型定位,另一方面则面临着因“太专”而理论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缺乏发展后劲的困惑;对于本科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专业,则普遍存在着在系统理论基础培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与研究型定位摇摆不定的矛盾;对于研究生层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专业,其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虽较为明确,但又普遍存在着研究性定位与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矛盾。
可见,受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2、沿袭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的创新不足
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广西高等院校的共识。但是,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特别是广大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领导的强制行动。对于大多数教师,教案依然是5年前的教案;教学方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考试依然是闭卷笔试,一考定分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念等,虽天天再喊改革,但实质性的改革创新则进展不大。
可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不足,仍然需要广西高校继续努力。
3、基于广西学生外语学习的“先天不足”,人才培养的外语功底普遍不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深厚的外语底蕴,特别是良好的书面语言和流程的口语交际必须过关。但是,由于广西地方口音的影响,加之中学时期英语功底的不足,广西外语学习与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在高职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当中,能够通过大学英语4级考试的学生不到三分之一,有的甚至连大学英语B级都无法通过;在本科层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当中,外语学习依然不是很理想,即使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6级考试,但真正能够流利地进行商务交流的却很少。据笔者初步调查,广西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毕业后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比例不高,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毕业生的外语技能不过关,无法真正胜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
4、受害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缺失严重
作为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作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外语、计算机、写作、商务礼仪、专业知识、人际沟通交往,甚至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90后学生的成长环境,学生综合素质或多或少存在着缺陷。
三、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际上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笔者认为,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需考虑以下因素:
1、教育必须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东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特别是广西与东盟商务与投资合作交流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作为广西地方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东盟”,培养适应与东盟国家进行商务合作需要的人才,这也是目前广西高校的共识。
2、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应用型”是培养的目标方向
“应用型”是与“研究型”相对应的一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底是“应用型”还是“研究型”,主要看市场的需求。据笔者初步市场调查,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主要的市场需求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商务岗位,真正从事商务研究的非常之少。因此,应用型是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目标定位。目前部分高校和学者认为,高职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本科及以上层次应该培养研究型人才,这是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的,即使是本科层次,也应该坚持“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基于外语功底的不足和综合素质的缺失,“复合型”是基本要求
“复合型”的目标定位,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针对目前广西国际商务类人才的现状,笔者认为需要特别重视以下复合型素质的培养:
及时,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关于这一点,关键在于改变传统说教式的德育的手段与方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办法进行德育教育。
第二,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做到流畅的自由交流。
关于这一点,关键在于外语教学的创新,以及外语学习环境的塑造。
第三,特别注重学生的人际沟通交往能力。
关于这一点,关键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第四,特别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
基于上述三个因素,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四、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
培养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 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大胆地改变传统的方式,并根据国际市场的近期变化,以及90后学生的新特点,大胆改革创新。根据笔者个人多年专业建设经验,特别是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创新教育实践,结合近期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提出以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
1、用浓浓的“大爱”校园氛围与环境,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
在物质欲望旺盛的时代,面对90后学生的新情况,德育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同难题。然而,尽管德育教育已经引起了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也已经成为所有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传统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已经很难真正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国际商务人才德育教育必须进行创新。
据笔者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体会,在德育教育方面,课外活动比课堂教育更有效,环境熏陶比说教有效,身教比言教更有效。在这方面,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开展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即用浓浓的“大爱”校园氛围与环境,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这种大爱的氛围与环境,主题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开展:
及时,将我校“大爱”的校园精神通过各种方式的教育与熏陶,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
第二,通过“张老师时间”活动,树立大爱身教典型。
“张老师时间”是我院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其负责人为我院台湾籍义工,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文美老师。张老师每周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约我院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咖啡聊天,因张老师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该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作为不拿学校一分钱薪水的义工,张老师坚持为我院学生悉心服务,专业的素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院树立起了一个“大爱”的身教典型。
第三,通过“与学生有约”活动,用院长与学生的平等沟通,诠释了“大爱”教育的真谛。
“与学生有约”活动也是我院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其主要内容为,我院院长、副院长,坚持每周二下午与学院各班的学生代表进行茶话会,每周一次,从不间断,从而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把院领导爱校爱学生的行动通过茶话会自然地传递给学生。
第四,围绕着大爱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让德育教育在校园生根发芽。
比如在母亲节,我院团委学生会举办了多项感恩母亲的活动;在教师节,各班学生开展了“我也当24小时老师”的身份置换,让学生真正体味老师的艰辛与不易等等,各种各样围绕“大爱”校园精神的学生活动,让德育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学生的切身体会。
2、用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创新性地开展外语学习
如前所述,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外语水平的不高,特别是口语交际水平的低下,是广西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及时,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专门开设了外语特色课程模块,强化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并做到“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
第二,通过纳入出勤考核的外语早读课制度化、常态化,让学习英语成为每天坚持的学习课程。
第三,通过营造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让学习外语成为时尚和潮流。
作为广西的外语学院,我院拥有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学习外语不在是痛苦的过程,而是主动和快乐的过程。
第四,通过外语新光大道项目的实施,通过外语口语闯关拿学分的模式,使学生学习英语趣味化。
3、用特色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向东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主要通过特色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我校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国际礼仪、演讲、野外生存、商务谈判技巧、交际舞、沟通、执行力等20几门特色专题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更是通过学生的实践,切实提高了其综合素质。我校还专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了3个创新实践学分,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创新实践活动,可以获得学分奖励。
结 论
面向东盟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是广西高校共同的使命。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育教学创新不足、外语功底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都需要创新的思维和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用浓浓的“大爱”校园氛围与环境,创新性地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用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创新性地开展外语学习;用特色选修课程和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笔者结合本院的专业建设实践提出的建议,希望对高校同仁有所启发。
高级经济论文: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内部的经济增长和外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都要求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而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与该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密切相关,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又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对产业结构变迁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和理解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为研究对象,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实证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突破50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矛盾日益突显出不平衡、不稳定、不可持续等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及其未来发展潜力再次引发热议。可以看出,内外部的发展变化都要求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经济轨迹与发展潜力的匹配度决定着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势。潜在GDP即潜在产出,是一个国家在正常强度下,充分利用其生产资源能够生产出的GDP,它反映了一国的经济潜力。潜在经济增长率又由潜在GDP得出,它对于理解一国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波动密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因此本文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角度,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对于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把握实际经济运行态势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产业高级化的指标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随着经济不断增长,产业结构相应地发生规律性变化的过程。其实质内容是结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水平由低变高,结构联系由松变紧。一国的产业结构只要在这三个方面发生了变动,就说明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动。一、二、三产业之间产值(劳动力)比例的变化是由产业结构性质的变化决定的,这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比重沿着及时、二、三产业的顺序不断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本文将采用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值(TS)。这一比值可以清楚地看出产业结构是否有“服务化”倾向。如TS值上升则代表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在升级。
通过数据计算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的特征是阶段性的,1978—1984年,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表现出下降趋势,其原因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先实施的是农村改革,这使得农业生产增长加快;1985—1990年代初,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这使得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进一步上升。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逐步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现加速上升的态势。21世纪以后,随着市场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上升态势趋于缓和。
三、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即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在实现充分就业和不引发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国所能达到的可持续的较高经济增长率,它是一个涉及到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是度量某时期某一国或区域经济潜在产出增长速度大小的指标。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由潜在GDP得到的。常用消除趋势法、生产函数法和多变量结构化分解法这三类方法来测算潜在GDP。这三类方法各有优缺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经济数据的影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一般选用消除趋势法中的HP滤波法。该方法数据容易获得并且容易保障数据的真实性。由于λ值决定了周期方式和平滑度,因此H-P滤波法的重点是在如何选取λ。对于年度数据,λ取值通常为100。根据张连城、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一文中的分析,他们认为“中国这样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波动较大的转轨经济国家,λ取100的测算的长期潜在经济增长路径更为合理,但无法捕捉和反映结构变动;λ取6.25的滤波器能够较好地刻画结构变动,但测算的潜在经济增长路径受极值影响较大,误差较大”。因此,本文选取λ为6.25来测算潜在GDP,进而计算出潜在经济增长率。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是首先对我国GDP指数取自然对数,然后对其进行HP滤波,得到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其中潜在产出为趋势成分,产出缺口为波动成分,进而计算出中国的潜在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使用的软件为Eviews6。
四、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对TS和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取自然对数处理,分别用LTS和LQ表示。采用Johnansen协积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进行分析。首先用单位根检验法判断变量的平稳性,其次采用Johnansen协积检验,判断两变量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判断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潜在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变量LTS和LQ均为趋势平稳变量,不存在单位根。
(二)Johnansen协积检验
为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潜在经济增长的关系,对两变量做Johnansen协积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存在一个协整关系的假设,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只是统计上的因果关系,或更明确地说,只是“数字上”的因果关系,不是“机理上”或“机制上”或“现实上”的因果关系。利用FPE准则确定格兰杰因果检验中滞后项的阶数。在5%的显著水平下,潜在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格兰杰原因,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是潜在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从数据关系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产业结构升级并没有明显促进潜在经济增长。
五、结论
本文从产业结构高级化角度出发,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潜在经济增长率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的这种显著关系表明,政府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升级,以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主动性,促进生产的平衡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呈现出加速上升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经济中的潜在生产能力得到充分释放,积极促进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水平。
Johnansen协积检验得出,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潜在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长期稳定,相互联系并不孤立。潜在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离不开潜在经济增长。
通过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的潜在经济增长带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未明显促进潜在经济增长。需要注意的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从数据关系上分析变量变化出现的先后关系,表明潜在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关系,更多的是总量增长带动结构升级。这也反映了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主要是一种粗放型增长方式,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效应推动潜在经济增长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在重视潜在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应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升级对其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必须随之做出相应调整,否则会与主流趋势相背离。产业结构升级将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潜在经济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