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安全心理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安全心理学论文:安全心理学下的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一、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是通过研究分析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一门学科,安全生产离不开安全心理学的辅导帮助。安全生产活动的主体就是人,而人的工作行为是被心理活动规律所控制的,员工在生产环境与自身周围事物中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心理问题。
(一)生产员工的麻痹心理
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员工往往会出现麻痹的心理,明明知道自己的工作行为会影响到煤矿安全的生产,还一味地违章工作下去。造成员工出现麻痹心理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违章行为会造成的影响,长期性的认为这种行为无关大碍,从而产生了习惯性麻痹心理;二是员工的安全生产知识浅薄,不能很好地判断到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严重危害性,从而产生了无知麻痹心理;三是员工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忽略了生产的安全稳定性,导致注意力转移方向错误。
(二)生产员工的情绪心理
员工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极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势必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行为,导致煤矿生产的安全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情绪心理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矛盾因素,员工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事后没有良好的解决造成长期的心理矛盾,影响了生产的安全性;二是家庭因素,员工家庭氛围不和谐,常常发生争吵导致情绪的烦躁,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安全生产。
(三)生产员工的疲劳心理
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休息时间,员工长久处于工作状态,势必会导致他们出现疲劳状态,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注意力不集中、犯困身体无力、感觉失调等因为疲劳出现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工作行为,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和措施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煤矿企业在日常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要高度关注到生产员工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企业与生产员工思想方面的建设,企业文化作为思想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理应得到企业的重视,丰富的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为员工提供积极向上的思想动力。生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与企业文化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健康的企业文化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满足生产员工的低需求,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下愉悦的工作。
(二)加强安全心理学教育,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加强安全心理学的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煤矿企业生产的安全性。众所周知,人作为任何工作行为的核心与基础,生产事故的发生离不开人为因素的关系。提高生产员工的安全心理学知识,能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控制现场事故的秩序。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员工传输安全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加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巩固自身的安全生产心理防线,提高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通过具体工作、具体对象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进行安全心理学教育,提高生产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
煤矿企业要让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提高管理者与生产员工对煤矿安全生产的认知程度,认知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了全体性、主动性、道德性等。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规范自身的工作行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向生产人员认真讲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激励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工作。
三、结束语
煤矿企业要努力将安全心理学与安全生产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安全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主体是人,因此要从人员抓起,增强他们的安全事故防范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才能让煤矿企业安全稳定的长期发展下去。
作者:金铎单位: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心理学论文:煤矿安全管理中安全心理学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人为因素导致的煤矿重大事故频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本文从安全心理学中事前安全预防的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其在煤矿行业安全管理的应用,以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形成一个安全健康的心理模式,从而提高煤矿安全管理的水平,实现安全生产。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煤矿;安全管理
近年来,随着安全学与心理学的发展,安全管理者越来越注重安全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对工人安全行为的影响研究,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提高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1]。在现行的煤矿安全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安全观。因此,应用安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一些统计学原理分析煤矿的工人心理,从而了解个人及整体安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心理诉求,并对其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1安全心理学概述
安全心理学是将安全学与心理学有效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安全行为的一门科学。马斯洛关于心理学的五个层次形象地说明了人在解决生存需要之后,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寻求安全环境的心理诉求。研究表明:人的不安全心理是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一些老员工的“惯性心理”及新员工的轻视心理或转岗员工的心理行为,都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多发原因[2]。安全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对行为影响的学科,通过统计规律及一些心理学规律,对煤矿工人的心理进行研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符合安全学中的系统工程理论:对事故的提前预防。在研究人的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安全心理学基础,结合煤矿工人群体的特殊性及普遍性,建立针对矿工群体的安全健康心理模式。
2.1提高内在安全因素
从哲学上讲,内因对事情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具体到煤矿,主要是针对“人”的控制。分析和提高工作人员的内在安全因素,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水平,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因素。
2.1.1内在安全因素—动机
动机对人的行为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此特性,激发工人的安全动机,自觉遵章作业,克服不安全的心理动机对煤矿的事故率降低意义深远。由于煤矿工人工作场所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容易使工人心理麻痹,心理上有安全需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存在侥幸心理等,导致翻越输送带等行为,对工人自身安全不利,也对安全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传统的强制、奖罚等方法基础上,必须注重人的“安全兴趣”。也就是人对“安全需求”的动机,充分调动从事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动机,才是从内在解决了安全管理中由“人”引起的不安全事故。对安全的“兴趣”也就是安全动机,动机是人行为的原因之一。煤矿管理者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要把安全动机考虑在内。比如采取一些能够触发工人安全动机的规章,这样,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工人会产生遵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科学而的预测矿工的心理动机,那么预防工人不安全行为会产生较好的效果;另外,在事故多发的心理季节,增加心理干预,遵从心理特点,也会产生有益的结果。如何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动机,心理学研究证明:适当的激励机制科技激发人内在的动机。因此,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树立榜样,对榜样进行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
2.1.2内在安全因素—心理素质
井下作业人员因存在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冒险心理、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错误的事故心理,从而导致错误的操作行为,也就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些都是由人的心理素质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素质可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培训有所改善。心理素质包括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思维方式等。针对心理素质的特点,事情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可以采用安全心理学讲座、我对安全有话说、如果我当安全员、家人等待我回家等有效新颖的安全心理教育及演讲或写作形式,让员工对安全具有深刻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员工的安全心理素质。
2.2保障外在安全因素
从预防事故发生的“3E”原则及系统工程理论出发,外在的条件对工人的内在心理行为产生影响。显而易见,良好的外部环境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果,相反,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副作用。针对具体的井下作业环境,不仅包括工人所处的工作环境,也包括所处的安全氛围,也就是安全文化构建的物质表现形式。
2.2.1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同时,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行为的具体表现,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安全管理者也要注意工人对微弱刺激的不敏感性,对强烈刺激敏感性的特点,根据实际现场环境,适当增多一些部位的警示标志等,这些行为可增强工人的感知,以此对工人的心理形成有利的感知,对工人形成有利的心理提醒,以此通过心理感知减少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同时使用色彩心理学中的一些知识,在一些危险的设备或者危险处增加警示色,如橙色或红色等,也可有针对性地对管理人员服饰进行设置,以此增强工人的心理敏感性。
2.2.2职业适和性的筛选
利用安全心理学理论来甄选人员,尤其是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建立员工基本心理素质档案,及时补充完善,以便根据安全需要,搞好人事选择,使其真正胜任安全管理工作。例如:瓦检员要挑选责任心强的工人担任;放炮员需挑选冷静的人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也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可能更适合从事某一些工作。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都可能对人的个体心理和身体差异产生影响。更有研究表明:事故在群体行为中不存在普遍性,某些或某个人更容易造成事故。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煤矿一些高心理紧张及特殊工种的职业进行职业挑选。运用心理学的管理方法,在煤矿工人管理中引入职业适合性调查,能够有效区分不同职业特性的工人,进而有效区分事故倾向人员,同时针对不同人群具有的不同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训练,并建立个人安全档案,对个人形成有效管理,从而有利于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2.2.3安全宣传
安全的宣贯行为是一种常态的也是有效的安全管理行为之一,事故可以避免,但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安全宣传的主题对象不仅是工人,也包括管理者及较高管理者。因此,安全管理者也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性,有针对性的宣传。当然,安全宣传工作的重点在于激活人们的安全需要和积极性,增强其安全动机和自觉性,善于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这样,就会在整个公司整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安全氛围,进而形成固定的安全文化。
3结语
总之,加强工人的安全理论学习,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使之在作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错误的事故心理,同时将外在环境发生不安全事故降到低,发挥工人人员较大的职业匹配性,实现人、机、环境相互协调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作者:于迪 李胜男 苏东毅 刘帅冬 单位:三门峡龙王庄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安全心理学论文:安全心理学教学培训的魅力
本文作者:江昱融 单位:中国石油长庆培训中心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安全生产管理培训的主体又是谁?答案只有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头脑、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而绝非简单的执行者!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和需求,为人的聪明才智和潜能的发挥,追求快乐、实现自我而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安全为本,要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本!探索人的安全心理,研究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防微杜渐,正是安全心理学的“魅力”所在。
一、安全心理学的内涵
安全心理学(safetypsychology)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因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研究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的新兴学科,隶属于工业心理学领域。安全心理学理应纳入专业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探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安全心理学从理论上去探讨人们在安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特点,从而揭示安全管理的本质,达到对“人”的行为的安全控制。用安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安全管理培训,对预防和消除事故隐患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为心理学以“人”和“心理”研究为基础,重在研究人的内在活动规律。所以通过研究安全心理学,就能发现适合“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性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控制、改进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目的,使其向我们所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安全绩效的提高。总之,安全心理学是以安全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对象,探索“人”在安全活动中对客观现象反映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客观事物,并在认识客观世界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只有通过对安全活动中的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控制和改进这些活动和特征,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本质,“对症下药”,满足人的安全需要,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二、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研究安全心理学的意义在安全管理培训中,通过研究分析企业员工的心理,帮助员工了解其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预测其工作行为及动向。对员工而言,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对于管理者而言,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工作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我们都知道,人的心理活动异常是不可忽视的事故隐患,因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发挥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我们有意识的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那么,危险就会真正的远离我们,健康和安全才能真正的得到保障。
2.研究安全心理学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1)是用更加有效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从而提高安全管理培训实效的理论依据;(2)是改善生产环境的根据;(3)是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的指南;(4)是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预防措施和方案的工具;(5)是满足职业适宜性、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基础。
三、挖掘潜在的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
做到防微杜渐安全无小事!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在今天的现代化的生产中,始终是人类需要认真对待和不断孜孜探求的课题。对油田企业而言,推行HSE(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较高目标是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污染,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素质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培养。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利于帮助我们分析“透视”出身边潜在的事故隐患和危险因素,从而做到防微杜渐。
1.生命节律的周期性问题生物节律理论认为,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呈周期性变化,期间会经历各自的高潮期和低潮期。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分别为:二十三天、二十八天和三十三天。在高潮期与低潮期相互转换的“临界期”内,人体内部会发生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往往会导致人的精神状态欠佳、情绪不稳定,很容易出差错。如果我们事先就明白和了解我们身体的这种自然规律,在临界期内多加注意和留心,即可避免事故的发生。节律周期的换算方法很简单,以出生日为基点,将出生日至测定当日为止的总天数分别除以23、28和33,其余数即为当天的体力基数、情绪基数和智力基数。对此理论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以出生日为基点,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而且,三种周期的计算方法人人都适用,而没有体现个别差异,值得怀疑和商榷。反对归反对,其应用并未受到影响。例如,在国外的公交系统中,设有专门对人的生物周期进行测试的仪器,通过科学分析,确定每个驾驶员的“临界期”,在该期间内不允许驾驶员驾驶公交车上路,因为在这个期间,人的精神状态、情绪状态都可能不稳,对交通安全存在潜在的威胁。这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2.人机关系的和谐性问题人的心理活动不仅是整个人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的心理、生理支持系统。比如,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发生事故的概率就比较高。人机关系不和谐,发生事故的概率当然也很高。也就是说,我们要考察机器是否符合人的生理特征,满足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适性;考察工艺流程是否符合人的心理接受程度;研究人与机器的安全距离等所有能满足人工作的条件和状态。总之,要确保人机系统的和谐运作和发展,这也是实现本质安全的基础和保障。
3.注意力集中问题研究表明,人的精神注意程度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在危险场所,如果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分集中(紧张),都是事故隐患,不可小觑。大家都知道,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造成事故,殊不知,过分集中也并非好事。因为人的精神在某个方面高度集中,难免会忽视周边应该注意到的人和相关事物,容易造成因疏忽大意引起的过失。因此,凡事都不能走极端,应该做到松紧有度,张弛合理才好。
4.心理素质与岗位适合性问题人的心理素质有好有差,与人的体能状况是否良好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有的人可能身体素质良好,但心理素质欠佳,容易分神或紧张;有的人可能有隐性恐惧症,但为了工作而隐瞒;有的人可能经历了其他不愉快的事情,造成心理疲劳,头晕脑胀,注意力不集中,无法适应当天的工作等等。以上种种情况(事故隐患)可能容易被管理者所忽视,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如果我们时刻都能意识到,我们每个人既是被管理者,同时又是自我管理者,作为自我管理者,积极主动地来控制和消除自身周边的潜在威胁,岂不是“天经地义”之事吗?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和明白,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仅仅靠简单的休息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心理的调节和疏导……此外,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适合于不同的岗位,假如不幸将我们安排在了与我们心理特征不相符的岗位上,我们也要能正确的看待和面对,不要为自己不能决定和改变的事情而烦恼,才是明智之举。更不要沦为情绪的奴隶,被情绪所操纵和控制!当然,根据岗位特征选择合适的人员也是管理者的应有之宜。
四、承认并重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价值
1.非正式群体的内涵及形成机制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具有基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产生的共同情感和态度,正是这种情感和态度的共同性把彼此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它形成的基础是成员之间相似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一旦形成,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浓厚的群体意识。成员之间感情亲密,利益一致,交往频繁,信息交流、沟通顺畅,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外性。群体的领导者是自发产生的,没有群体赋予的正式职务和权力,但由于其自身可能具有一些特殊的优越条件,如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亲和力较强等等,因而在成员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往往比正式组织的领导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对其成员在精神上具有较强的支配力和影响力。
2.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其领导者往往是能力较强、文化技术水平较高、品德较优者,对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满足生产者的心理需要(如自尊、交往、情感、安全、归属感等等)起重要作用;其属性因群体的形成因素不同而不同,具有明显的生产判别性,一经形成,有较强的稳定性。生产性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往往以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劳动技能、技术水平、身体素质为主要因素,非生产性的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则受人的情感、性格和空间关系(平时的联系)影响较大。它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时,有助于正式群体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解决一些正式群体无法解决的问题,满足成员间信息沟通、交往、归属、友谊等不同的心理需要。反之,则是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情况。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重视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价值,在油田安全管理培训过程中,正确地处理好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引导和利用非正式群体的活动,使其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保持一致,利用其在企业中建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促进员工之间互敬合作精神的建立;为员工提供归属感和安全感;积极满足员工合理的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心理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和利用非正式群体对企业的正向作用。综上所述,安全心理学是安全生产、管理、培训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人的行为表现必有其心理上的原因和理由。例如,粗心导致观察失误,工作马虎导致疏忽大意的过失;自以为是导致过于自信的过失;性情急躁导致违章操作等等。因此,注重研究包括人的性格、情绪、心态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安全生产管理培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研究企业员工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外在因素对其心理的影响,加强对其安全心理的引导,并找出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保障油田企业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安全心理学论文: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员工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人的行为引起的,而行为又受心理所支配。我们在研究煤矿安全生产工作时,必须重视矿工的心理因素,从而加强对员工的教育。本文试从一些培训方式上分析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应用,以便对矿工的行为加以预见、影响和控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使职工掌握事故规律,排除事故隐患,减少事故发生。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安全培训;潜意识:安全心理素质。
一、什么是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是以企业组织中“人一机一环境”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主要是结合煤矿生产活动的特殊规律和安全生产的具体实践,研究煤矿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的心理因素及其作用规律,其研究对象是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和控制途径。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安全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安全是煤矿生产永恒的主题。要搞好煤矿的安全生产,人是关键因素,要提高煤矿职工的素质和实现煤炭生产的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工业发达国家把安全教育培训看作是“安全的保障”,认为“在一切隐患中,无知是较大的隐患”,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扼制煤矿安全事故,必须要做好安全培训,加强职工的意识教育,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发挥好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培训中的作用非常关键,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二、目前煤矿安全培训存在以下问题
(一)职工对安全培训的认识不够。职工把安全培训当成一项任务,不愿意主动参加安全培训,从内心比较抵制安全培训工作。
(二)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区队领导为完成工作任务替员工请假不参加培训,对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三)针对性差。安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层次性不强,对参加培训的人都采用同一模式。
(四)培训机构重培训任务不重培训结果。目前在大多煤矿企业内部只注重完成培训任务,应付上级检查,而不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只注重完成两年1次的复训任务,不注重日常的监督管理,缺乏培训转化氛围。
三、煤矿心理学如何应用到安全培训:
打开心门,宣泄不满。针对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人前表露心声的职工,煤矿可以开设安全心理咨询室,配置“哈哈镜、胶皮人”等设施,设立安全心理咨询嵯撸为员工提供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良好空间。在这里,前来安全心理咨询的员工可以说出心理的积怨、不满,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保障他们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生产中。首先从心理上让职工放松下来,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培训,掌握更好的知识技能。
卸下包袱,减轻压力。煤矿单位应将心理减负活动引入基层,每周对职工进行一次心理减负培训,可以邀请跟班干部、培训中心人员或者矿领导分别参与,组织员工开展安全心理减负活动。通过跟班干部和培训中心人员对员工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及耐心细致的引导,让员工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把自己内心的不良情绪及时释放出来,缓解了心理压力,从而身心愉悦投入到工作当中。
疏导心理,抓潜意识。在实施心理疏导的同时,引导教育员工进行“自我身心调适”。井下艰苦的作业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从业人员的体能、精力和心理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可以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利用内部报纸、电视、网络,对员工进行“自我身心调适”教育,充分利用牌板、宣传栏、漫画、标语等形式,对员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安全意识。班前话安全,班中抓安全,班后谈安全,让安全警钟在员工耳边长鸣。与此同时,应该从思想源头入手,开展心理疏导活动,理顺员工情绪,增强员工自律意识。可以让各区队在会议室贴“员工笑脸”照片,动员家属、子女为员工送《安全贺卡》等,对员工进行亲情教育。同时区队班组各项业务、工资公开上墙,使员工感受到了尊重。通过这些潜意识的培训模式,让员工从心理上觉得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这样才能起到培训的真正作用。
四、提高安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多数煤矿的事故发生缘自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由人的不安全思想和心理所支配。因此,要想通过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归根结底在于如何管控好员工的安全心理和安全素质。现阶段安全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被培训者的煤矿安全基础知识的强化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只能对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技术等方面素质有益,忽视了安全心理素质的培养,应根据煤矿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一套有效的培训方案,使安全心理素质和其它素质的培养共同作为培训基础。通过研究分析及实践证明,越是在危险、负荷重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越好就越会激发人的情绪,使人精神振奋、信心增强,作业人员的技术素质就会得以更好的体现,处理好各种危险问题,保障安全生产。矿工的安全心理和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自觉学习的过程,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就是使大家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安全心理学,它的应用在煤矿企业的重要性,采取逐步展开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安全心理素质,自觉地控制心理活动,从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迅速果断地对井下不同情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用安全心理来指导,使其行为规范化,保障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五、结束语
培训可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只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前三个不可少,但都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险不乱,化险为夷,保障安全生产。因此,务必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运用心理学方法。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和素质,使员工能自觉的控制心理活动,遵章守纪,戒除自己的违章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安全培训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煤矿实际工作中运用安全心理学,可以很好地消除矿井“人”的不安全因素,降低事故发生率,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培训中发挥的作用,为煤炭企业的安全培训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安全心理学论文:《民航安全心理学》课程开发初探
摘要:心理学与民航安全关系密切,国外各大航空类院校均开设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研究重点,从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建设《民航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一、引言
民航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民航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航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民航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民航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民航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民航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在中国民航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民航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民航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民航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民航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民航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民航领域的应用,解决民航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民航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民航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民航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民航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民航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民航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民航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穿于飞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民航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民航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民航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民航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民航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民航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民航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民航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民航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民航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民航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民航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民航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民航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民航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民航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民航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民航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民航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障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民航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民航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民航安全心理学概述、民航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民航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航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民航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民航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心理学论文: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关键词]安全心理 行为 研究与控制
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中,劳动者通过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不断产出新的物质资料全过程,始终伴随和存在着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安全与危险。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在特定的条件下造成的,当两者的运动轨迹相交时,其交点就是事故。虽然人与物两大因素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但从大量的事故统计分析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事故产生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由人操作支配的,而人的行为又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所以,尝试运用安全心理学原理,探求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事故成因,以期揭示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寻求遏制事故发生的有效办法。
一、安全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安全心理学是属于其分支的应用心理学。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分析劳动者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状态,也就是研究分析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在社会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劳动者对安全问题的心理活动规律,以达到能较为地预测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科学地采取措施,教育培养和提高人的安全心理素质,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和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最终实现安全生产。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与安全事故的成因
通过对某系统一个阶段发生的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案例事故原因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事故是属于“三违”现象造成的,多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有的甚至是“三违”中的几项违章同时发生、互相套叠、共同作用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心理学认为,人们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感知觉器官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感觉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形成思想,指挥行动,产生行为。所以,只要有不安全思想和行为,就必然会造成事故隐患,也就存在着演变成事故的可能性。实际上,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发生事故,使自己和他人受到伤害。但为什么又会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呢?安全心理学认为,人的安全心理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的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职工心理状态影响安全生产行为,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怕麻烦,贪图一时的方便而不顾后果,冒险违章作业;二是明知故犯,存在侥幸心理;三是办事凭经验,逞能、出风头,自行其是。此外,还有受各种激情影响情绪波动,思想不集中造成判断失误,骄傲自大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爱面子、自尊心强,从众心理以及逆反心理或赌气做事等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象。
三、运用安全心理学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要正确运用激励机制。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和荣誉感的,要激发和鼓励他们的上进心,必须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让职工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正确选用激励方式,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要掌握信息,了解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正确选择激励手段,一般来说,正面表扬或奖励容易调动积极性。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惩罚、批评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应以教育说理为主,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要为被激励者排忧解难,改善不良的心理反映,诱导高尚的动机,引导他们产生积极的行为。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扬、奖励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能鼓舞一大片人;惩处、通报一个单位或事故,能以儆效尤,教育一大片人。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主体的互相转化,对个人、整体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反映。因此,激励手段要及时,不要等问题积累成堆了或产生不良后果后才着手处理。
二要正确运用自我调节机制。自我调节就是要自我控制,从而做到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保障安全生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效率成正比。但是,精神状态与安全状态不一定是正比的关系。精神状态的高潮期或低潮期属情绪不稳定时期,最易发生差错或失误,属事故多发期。精神状态的组中值是精神稳定期,这时能力发挥稳定,工作起来有条不紊,不易发生事故。要努力提高职工的个人修养,学会自我调节精神状态,要有自制力。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最容易冲动,要告诫自己保持冷静、淡然的心态,记取乐极生悲的教训。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打击时不要气馁,要有广阔的胸怀,要想得开,宠辱不惊,努力摆脱激情的不利影响。在工作压力大或精神状态欠佳的时候,要合理安排工作,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多参加文娱、体育健身活动,忘却烦恼,或找知心朋友、同事、领导倾诉,沟通思想释放压力,自我调节紧张状态。
三要运用相互调节、制约机制相互调节、制约就是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制约、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人际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默契和支持,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重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紧密相关,因此,相互调节、制约对安全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相互调节、制约有群众调节和制约,领导调节和制约,组织调节和制约。
群众调节和制约,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相互提醒。常言说,拉拉袖子牵牵手吧。看到违章现象时要立即制止和纠正。在同事遇到危险的紧要关头,要敢于挺身而出,理智地防止事态进一步发生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因一句话、一挥手而避免和防止了事故发生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相互调节、制约就能使我们的周围形成人人、事事、处处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领导调节和制约,就是要求领导个人,一方面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率先垂范,决不违章指挥;一方面要敢抓敢管,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坚决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只有把安全生产及时责任人和职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安全工作合力,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
组织调节和制约,就是单位要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提高职工安全素质,尤其是安全心理素质和自我保安能力的提高。
四要调整安全心理状态,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个人对环境或外界刺激处理程度,决定了人的行为性质,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习安全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活动规律,在事故发生前调节和控制心理和行为,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结束语
运用人体生物节律的科学原理,事前预测分析人的智力、体力、情绪变化周期,控制临界期和低潮期,因人、因事、因时地做好政治思想工作,调节心理状态,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努力改善生产环境,尽可能消除恶劣环境对人的不良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的干扰,使人人身心愉快地去工作;要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工作,了解掌握思想动态,排除不良外界的刺激;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长时间疲劳工作。
总之,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防止和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途径。应扎实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关心职工疾苦,及时掌握职工的心理状态,消除不良刺激,促使职工心理因素向良性转化,从而达到控制不安全行为,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作者简介
冀中能源张矿集团蔚县双胜公司,王吉波,所在省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出生年月:1963年11月,河北,男,本科,工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采煤工程。
安全心理学论文: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述评
[摘 要]阐述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研究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科学。其学科任务是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有效、安全的驾驶。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一、引言
交通系统由很多成分组成,包括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的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其中又涉及很多主体,包括托运公司、公共运输单位、基础设施调度者、运输消费者等等,他们在经济、交通法律及运输管理条例的一定权限内实施主体行为。交通系统包含多个子系统,汽车驾驶过程是其中重要的子系统之一,驾驶员是交通系统中重要的主体之一。〔1〕研究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心理特点,对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安全管理对策和预防事故措施的提出也具有重要意义。〔2〕
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 of Vehicle Driver)的研究对象是汽车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经验、决策、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培养驾驶员有效、安全的驾驶。具体包括如下三层涵义:
首先,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Groeger认为:“交通和交通运输领域中没有具体或特别的‘心理学’”。〔3〕显然,他认为交通心理学(Transport Psychology)是将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背景或研究场合设定为交通领域之中。具体包括交通领域中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支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不占少数,Rothengatter认为,交通心理学涉及公路使用者的行为及行为表现背后的心理过程。〔4〕Graham Hole在其编著的《驾驶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Driving)的序言中写道:“广义来说,心理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这种行为当然包括驾驶行为。” 因此,他按照普通心理学对心理现象的分类方式,将驾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驾驶的知觉因素、驾驶的注意因素、驾驶过程中的分心、驾驶与风险知觉、疲劳驾驶、药物与驾驶、年龄对驾驶的影响。〔5〕韩玉昌也提出,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交通现象中人的心理特性以及由于人的心理特性所产生的各种不同的交通行为。〔6〕
第二,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不仅仅局限于交通环境下个人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而且非常重视对人、车、路、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例如,Hennessy认为,交通心理学不仅涉及公路使用者行为背后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科学研究,还应包括驾驶员、汽车、物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动态交互作用。〔8〕持这种观点的还有Bryan E. Porter,他编著的《交通心理学手册》集中反映了交通心理学应强调将人的行为放入交通系统中进行整体研究的设想,《交通心理学手册》的内容不仅包括一般的驾驶员心理现象,如心理负荷与风险行为、驾驶过程中的视觉注意、驾驶过程中的社会性、人格特点和情感结构等内容,以及一些驾驶员的关键问题行为,如不使用安全防护装置、酒后驾驶、超速、违反交通管理、分心驾驶、疲劳驾驶等,也包括对人、车、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研究,如个人、环境以及公路文化、弱势群体和问题道路使用者、公共健康关注下的交通安全、公共政策等,更包括一些应用领域的研究,如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劝说和激励表扬、人工智能系统策略、执法及奖励、旅行模式的选择等。〔9〕
第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积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之中,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理论和应用》(Traffic & Transport Psych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一书中,Raphael认为,与运动心理学类似,交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应该使用应用心理学的术语并聚焦于其应用性。因此他将交通心理学定义为对交通领域进行干预或者对干预给予心理学支持的学科。只要符合该目标的研究都可归类为交通心理学。同时,他也同意Groeger的观点,即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也适用于交通心理学。〔10〕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也非常强调交通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交通事故及事故伤害、交通运输效率、交通给人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这些问题所蕴含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
三、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任务
(一)描述和解释驾驶员的心理活动规律
为什么要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国际应用心理学会第13分会——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对交通心理学的任务这样描述:
“世界每年有将近13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而对于每年交通事故的非致命受害者的人数统计虽各不相同,但估计为230万至340万之间。不仅是身体伤害问题,道路使用者还涉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包括交通拥挤导致的时间延误,愤怒及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特别是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交通工具的可持续使用问题尤为迫切。交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这些问题背后的人类因素,包括认知和行为因素,尤为关注找到减少全球道路交通死亡和伤害事故的方法。本学会的目标在于扩大交通和交通运输的研究领域,将心理学研究应用于交通运输方式的各个方面,包括公路、航空和水运。”
随着交通运输系统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道路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拥挤并充满更多的风险。汽车工程技术虽然可以提供部分解决途径,但是如果想解决问题,就要考虑交通运输网中的使用者的行为。心理学家的目的正在于去了解人们在面对几种交通模式或几种可供选择的路线时,作出何种决策,去了解如何让新手驾驶员有效操作,以及如何保障其他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去了解如何完善道路使用者的认知局限,以促进其更有效的利用交通运输系统。
(二)提高驾驶效率
工业心理学之父Münsterberg在其著作《心理学与经济生活》中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概括为:
识别最合适的人:即研究工作对人们的要求,识别最适合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将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应用在人员选拔、职业指导和工作安排方面;
设计最合适的工作:即研究和设计适合人们工作的方法、手段与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发现,学习和训练是最经济的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和手段,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对工作效率有较强的影响,特别是创造工作中适宜的“心理条件”极为重要;
产生最理想的效果:即用合理的方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人的思想施加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影响,以促进劳动者产生积极的工作动机和创造能力。〔11〕
沿着这一学科传统,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根据对驾驶员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不仅可以预测驾驶员心理活动的发展,还可以利用心理行为的规律,矫正驾驶员习惯化的不良行为模式,从而提高驾驶效率。
(三)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
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是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为获得更多的工作绩效,而以牺牲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以增加事故风险为代价的工作方式,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不仅不可持续,而且与工作效率较大化的初衷背道而驰。
Wickens 在其经典教材《人因工程学导论》中声称,人因工程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系统的绩效;增进系统的安全;提高人员的满意度。〔12〕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此相似:甄选最合适的驾驶员;设计最合适的驾驶环境;产生最理想的驾驶效率;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保护驾驶员的身心健康。Hennessy认为,尽管交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相对年轻的分支学科,但是它已经开始对学术、政治政策和公共领域产生重要影响。驾驶不再被视作是简单的从A点到B点的的运输方式,而是一个动态而持久的变化过程,可以立即而持久的影响人的生理、情绪和幸福的社会生活事件。〔8〕从这个意义来说,研究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就是为了促进人类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安全心理学论文:实验教学平台在安全心理学课程中应用与体会
[摘要]在多年教育教学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安全心理学》的特点,分析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注重实验、启发讨论、鼓励创新”的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证明,实验教学平台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安全心理学 创新 教学方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中,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本科院校,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心理学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前全国很多普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这一门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而且该课程的大量结论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但长期以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1]。学生普遍反应,该课程内容枯燥、晦涩难懂,学生囫囵吞枣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注重了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改善实验条件,开展实验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验证性、开放性实验教学意义重大。
二、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一)实验教学平台构建的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原则:
(1)与教育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原则;
(2)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原则;
(3)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原则;
(4)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原则。
(二)实验教学
要想上好实验课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已经做好了预习,带着问题、带着兴趣来上实验课。
1.验证性实验教学
(1)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熟悉教材中相关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指导教师做好相关实验器材的调试工作以及学生分组等准备工作。
(2)实验过程及总结
严格按照实验的操作规程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注意验证性实验的使用条件,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并记录实验的结果(结论)。
把记录的实验结果(结论)与教材中的实验结果(结论)相对照,比较异同,找出并分析原因。并以此积极运用“问题启发式教学”(简称PBL)[2],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性的讨论教学。如:在进行人体生物节律曲线图讲解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引导学生画出自己的生物节律曲线图,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很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
2.开放性实验教学
在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课程《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已基本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前提下,开设开放性实验“驾驶员心理综合能力测试”。图1为开放性实验申请表。
该实验要求学生:
(1)学生应用所学的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明确实验项目的研究目的;
(2)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自己查阅相应文献,并根据实验要求,自由分组(每组2-3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拟实验步骤,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经历一次科学实验过程的基本训练。
(3)学生做完实验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在开放性实验完成后,老师统一点评实验过程,并对学生做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分析。并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如:采用正常组(没有喝酒)与对比组(饮酒后)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分析不同状态下的驾驶员的心理综合反应情况的不同,并得出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分工协作、团队协作的精神。
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实验由老师讲,过程等老师做,问题等老师解决”的被动局面。同时,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启发性、引导性的问答,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在设问及解答问题同时提高其动手及思维能力[3]。
三、实验教学效果检验
(一)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通过对安全工程2008级的学生开设《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安全工程专业2008级学生比2007级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对《安全心理学》课程的满意度也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如表1所示。
(二)促进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通过组建《安全心理学》实验教学平台,大大促进了学生参加学校和全国举办的各种科技设计大赛的积极性。如: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大赛、全国交通科技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图2所示,安全09级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并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成绩。
四、总结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实验教学改革又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现在的在校学生正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坚力量,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尤其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安全心理学论文: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近几年,我国煤矿事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了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因此,人们日益提高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影响煤矿生产安全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主要讨论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心理学;安全管理;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维活动异常的活跃,心理学在生活和工作的地位不断上升。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针对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
1浅析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事故还是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心理是有效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加强煤矿的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把安全心理学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以便于分析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因素,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心理分析
心理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生活受到心理和行为的支配。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心理,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及时,操作疲劳心理。疲劳心理是存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心理之一。煤矿生产人员在长时间的工作之后,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意志减退、思维故障和睡意浓厚等精神症状,这种症状出现在煤矿工作中非常容易引起安全生产事故。
第二,消极的情绪心理。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消极的情绪心理会为煤矿安全生产埋下隐患,煤矿工作人员的消极情绪主要来自家庭的不和睦,夫妻之间争吵,矿工带着情绪下井;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一些客观的原因如亲人病故,也会造成矿工的消极情绪;工友之间的意见不合,发生口角,容易导致矿工的情绪低落,影响规范安全操作;上层的工作方法不当,也有可能造成矿工的消极心理。
第三,工作中的麻痹心理。麻痹心理主要是指在明确知道自己行为可能会造成安全生产事故,却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章操作。麻痹心理主要分为注意力转移麻痹、无知的麻痹和习惯性的麻痹三种情况。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大脑中的危险信号消退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的麻痹心理,没有对安全事故认识的危害性认识容易导致无知的麻痹出现,习惯性的麻痹往往是出现在老矿工身上,他们有过违章操作的经历,认为违章操作没有多大的关系,进而为煤矿安全管理埋下了隐患。
3探讨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安全知识宣传力度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不断的发生,要从根本上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改进生产设备,重要的是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在宣传煤矿安全知识时,要利用平时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设立法律咨询台等多种形式进行,以提高群众的煤矿安全意识。根据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开展不一样的活动,活动推行的目标要明确,要有一定的强度,能够吸引员工,引起员工的共鸣。
3.2设立安全心理咨询平台,实施煤矿安全的人性化管理
在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要设立安全心理咨询平台,以便煤矿工作人员咨询安全心理的相关知识,增强其安全生产的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煤矿工作人员心理测试结果、生活史、精神疾病状况和心理矫治实施情况等的心理档案,要有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管理,掌握煤矿工作人员的情绪和体力的周期变化,加强煤矿安全管理。同时煤矿安全管理要人性化,要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激发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减少违规违章行为。煤矿安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煤矿的工作人员体验到家的温馨,把企业当做是自己的家,全心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3.3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
煤矿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煤矿工作人员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人具有活跃的思想,是生产力中可塑性最强的因素,同时煤矿安全事故发生较大的隐患也是人的不安全因素。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煤矿企业的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安全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不断提升,能有效的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使煤矿工作的各个岗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所以,要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3.4保障员工的需求,加强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是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企业员工的健康发展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煤矿安全管理中,要尊重煤矿的工作人员,重视其基本需求,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快乐的生活和工作,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的认识到安全管理的意义所在,才能实现人的文化价值,只有满足了企业工作人员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的建设企业文化。人的一切源于生命,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就是生命得到保障,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是枉然,所以,企业要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健全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将安全心理学纳入安全生产管理中,增强煤矿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程监督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综上所述,煤矿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将安全心理学应用到了煤矿安全管理中,能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为实现安全心理学与煤矿安全管理的有机结合,把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煤矿企业,应加强煤矿安全知识的宣传;实施人性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安全心理学的教育培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防止煤矿安全事故发生。
安全心理学论文: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摘 要]总结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事故率统计法、访谈与问卷法、自然观察法和实验法,并提出每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建议研究者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才能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方法论
无论什么研究方法,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不可能尽善尽美。没有哪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独立地给予我们清楚而无偏见的关于驾驶行为的知识,每种方法各有千秋,需彼此弥补局限。因此要采取适度的怀疑主义精神来审视单一方法得到的结论,并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弥补彼此的不足,才能地了解人们的驾驶行为。
1 事故率统计法
事故率统计法就是查阅相关事故的统计数据,并处理事故统计数据的一组研究方法和技术。例如,有人假设驾车时使用手机会增加事故的风险。为了探明事实是否如此,研究者可以查阅所有事故报告,并统计其中有多少驾驶员在出事的时候正在使用手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多方面原因,因果关系不一定如此直接。往往由于如下一些原因,事故统计数据很难被解释清楚。
1.1 数据失真
数据搜集过程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举例来说,想要通过事故统计数据,来评估驾驶疲劳诱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除非疲劳是诱发事故的直接而明显的原因,否则很少被记录为事故的主要原因。酒精和疲劳经常同时发生(因为人们习惯于酒醉之后晚上驾车回家,酒精本身就有镇静的作用)。如果出现事故,直接原因是疲劳,但是由于酒精更容易检测,因此还是被归因于酒驾。有研究表明疲劳的驾驶员更倾向于冒险超车,如果出现事故,事故可能被归因于驾驶员的错误判断,即归因于驾驶技能局限而非疲劳〔1〕。
报告偏见也会导致事故统计数据失真,例如,如果两辆汽车以低速碰撞,警察根本不会费心记录(这种数据更可能被保险公司记录,而且依赖于损毁程度)。如果汽车与摩托车也是以低速碰撞,摩托车手更有可能受伤,并将被作为紧急事故处理。因此,即使汽车之间的碰撞和汽车与摩托车之间的碰撞是等同的事故原因,警察更可能会详细记录后者〔1〕。很多研究者将自己的研究限定在致命事故报告中,这样做的好处正在于:致命事故不会被漏报,而且警察对致命事故的细节报告得更。
1.2 样本规模受限
交通事故是相对稀少的事件,某一特定类型的事故少之又少。研究者可能需要筛选上千个事故才能得到与特定原因有关的事故样本,而最终样本可能又太小不足以概括任何一般总体。对于将自己的研究范围限于死亡事故的研究者来说,这种情况更为突出。Violanti的研究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在1992~1995年间调查了223137例交通事故报告。包含1548例驾驶员死亡案例。其中只有4.2%(65)的驾驶员的车内存在电话,并且其中只有7.7%(5)的驾驶员报告说在碰撞时使用了手机。这样小的样本根本不足以得出的结论。Violanti的研究陷入小样本的困境是因为他将研究局限于手机使用的事故报告〔2〕。想要利用事故统计的研究者往往都会遇到事故统计资料的质量和数量不统一的问题,死亡事故报告一般都比轻微事故报告更详尽和,但是样本太小。
1.3 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解释事故统计数据最主要的困难是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在众多可能的危险行为当中,哪一种潜在变量才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即缺少匹配的明确数据,这种情况下,撞车数据对撞车驾驶员的分析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发现某种因素与某种类型的事故发生率有很强的联系,但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例如,手机使用与事故风险正相关。我们可以建立合理的假设,这种关系是使用手机本身造成的。因为使用手机会降低控制车辆的一些指标水平,并且会减少驾驶员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替代观点,手机使用和事故率都与第三个潜在变量相关,而它是更直接的事故诱发因素。例如,压力可能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频繁使用手机的人也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人,他们驾车更加着急,因此更易发生事故。换句话说,使用手机本身不是问题,使用手机的人的气质才是问题所在。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禁止使用手机对于预防交通事故可能收效不大,因为压力很大的驾驶员还是会发生交通事故。
2 访谈与问卷法
调查人们为何以某种方式驾车最直接的方法,也许就是就某个问题,直接问驾驶员的实际情况。问卷调查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课题的要求,设计出问题表格让被调查者自行填写,用来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可以询问驾驶员的事故记录,要求他们提供最近事故的细节,并让其提供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各种人口统计学变量。
2.1 报告偏差
在答问卷过程中,人们并不一定会提供信息。这可能是因为记忆局限造成的:他们几年前可能的确开车闯过人行道,但是现在忘的一干二净。他们可能不情愿泄露会损害自我形象的信息,或者太过敏感,例如,不报告或者轻描淡写自己的酒醉驾驶行为。有时,他们甚至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但是依然尽量给出答案。例如很多人在回答自己驾驶的公里数时,其实根本估计不出自己每周的里程,更别提估计每年的里程数了,但是依然会给出一个数值。
通过邮寄问卷调查驾驶员还有一个主要缺陷。例如,在一个关于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的研究中,给6000名驾驶员邮寄了问卷,让他们识别28个交通标志。结果显示,交通标志知识掌握程度和事故报告率没有关系〔3〕。这两个变量之间也许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我们其实根本无法得出任何的结论。首先,我们不知道提交问卷和没有提交问卷这两个人群之间有什么区别。6000名驾驶员中有47%(2820人)完成并提交了问卷,对于邮寄问卷来说,这种回收率已经很好了。但是,剩下53%没有提交问卷的人可能具有很高的事故率,并且对交通标志的知识很有限,他们可能不会答案,太尴尬以至于不提交问卷,或者根本不屑于回答问题。这些没有回收问卷的被调查者可能恰恰能提供交通标志的知识掌握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而且,我们无法确定上交问卷的驾驶员确实是独立完成问卷而没有作弊,遇到不会的题,有人可能会问身边的人,或者干脆看书上网寻找答案。
2.2 缺乏内省
尽管访谈与问卷法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是都不能提供驾驶员行为背后的原因,因为驾驶是一个程序表现的过程,驾驶员无法有效地细想和陈述,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内部审视。
3 自然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人的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性研究能够提供有关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行为类型和对安全的影响率的直接信息。目前,研究者已进行了两种类型的观察性研究,包括固定位置的观察和自然车辆里的观察。前者,一个固定的观测器记录驾驶员行驶过一个事先选择的位置时的行为和人口统计学特征。获得的信息受到车辆移动至固定位置观测器的有效次数和辨别力性的限制。在自然观察研究中,自愿参与者驾驶着装备感应器和视频录像机的车辆,这样能够实时记录驾驶行为。
3.1 表现失真与隐私问题
观察法受到一些可能性的限制,即驾驶员如果知道他们的车辆有这些装备,他们将表现不自然。研究驾驶行为的有效方法是秘密地记录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较大的优点是可以观察到驾驶员的真实行为,而当他们知道自己被监视时,观察到的仅是他们所做的表演。但是,驾驶员不太可能愿意自己的隐私被暴露。
3.2 缺乏控制
每天大部分的驾驶时间是太平无事的,为了采集到一个稀有事件发生时的影像,如某人使用手机时发生撞车或没有看见交叉路口的摩托车,需要观察大量行为,但是给每辆车安置仪器又比较昂贵。这导致相对较小,非代表性的志愿者样本。因此,需要长时间的持续记录和检测驾驶员的大量公路里程,这对于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导致撞车的有效数据来说,其花费高,成功的可能性低。结果是,为获得有用的撞车数量需要大量的驾驶员样本。例如,McEvoy 和Stevenson已经指出Klauer et al.’s (2006)的利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分心问题时的方法论局限性〔4, 5〕:“很难稳定地捕捉某些种类的次级分心任务,例如驾驶员的认知注意水平,乘客的作用,以及外部分心物;在编码分心活动和设定撞车和近距撞车时的评分者信度问题等〔4〕。”
3.3 缺乏内省
虽然自然观察可以提供撞车状况的细节,并提供了匹配明确数据的可能。但是,与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类似,这种方法也存在被试缺乏内省的问题,观察法能够提供的关于驾驶员为何如此行为的信息非常有限。
4 实验法
大多数心理学家偏好选择实验法。广受欢迎的实验技术主要有模拟驾驶技术、眼动测量技术以及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实验法的较大问题在于其无法保障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生态效度即实验室得出的研究结果对现实生活的适用程度。
4.1 实验任务人为性
与生态效度直接相关的问题,便是实验任务往往带有人为性(artificiality),某种程度上,被试是在进行表演。因为实验设计或实验装置扭曲了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想要在实验中展现好的表现。Orne将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的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很多被试对此都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将实验当做对自己能力的某种考核,或者他们会猜测实验者的动机,并自以为是的产生他们所认为的实验者会满意的行为〔6〕。
例如,驾驶模拟器研究就存在生态效度问题,无论多么昂贵的模拟器,无论质量多么好的场景呈现设备,在驾驶模拟器中的人始终知道自己正参加实验,处于驾驶模拟器装置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他们知道真实世界中的伤害后果不会真的发生。他们不会受伤,不会被警察开罚单或者碰伤汽车。正如Evans(1991)嘲讽地评论到,即使能模拟现实世界的终极模拟器,如果在虚拟事故发生后只需重启一下程序,那么研究者又怎能将设备上取得的研究结论推广到现实生活呢〔7〕?
4.2 测量重复性
实验法需要对单独个体进行重复测量。例如,在研究驾驶员反应时的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知道的是驾驶员在紧急状况下可以反应多快,如可以多快刹车?在现实生活中,驾驶员在这种情境下往往是对一个非预期事件(小孩在车前横穿马路)的紧急反应,这种情况带有极大的偶然性。这个领域的实验研究,为了争取到测量的稳定性,一般让驾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一系列非预期实验情境(车前出现障碍物)做出反应(刹车)并加以测试。尽管获取数据信度是合理的要求,但是这类实验不能告诉我们驾驶员在现实生活中对于紧急情况是如何反应的,而是仅仅告诉我们驾驶员知道自己在一个短暂的过程中将要对一系列偶然刺激作出反应后,他们是如何反应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4.3 忽视被试主动性
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参与风险驾驶行为,其决定权在于驾驶员,驾驶员才是决定是否从事危险任务并卷入危险驾驶情境的最终决策者。但是,实验研究不考虑真实驾驶情境中影响驾驶员自愿实施风险行为的动机因素。例如,驾驶员自愿参与的分心任务与分心任务产生的收益有关。分心任务提供了娱乐,抵消了厌倦和疲劳效应,或者是因为分心任务是驾驶员的日常“工作”之一,如驾驶时打商务电话或安排工作任务。这便增加了实验结果在真实驾驶情境中推广应用的难度。例如当研究者为了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规定多个分心任务的优先权相等,那么多个次要任务在任务时间分配上将是等价的。然而,如果使用者在现实生活中对某一个任务更加重视,那么无论是在正常驾车时还是更加危险的情况中,该任务都将会被执行的更加频繁。即使实验发现它们造成分心的效果可能性相等,但真实的结果将是更重要的任务带来的风险大大提高。我们考虑一下随意性电话交谈和对驾驶员有重要性的复杂电话交谈之间的区别。后者通常要求更多的认知努力和情绪卷入,因此导致比前者需要更高水平的投入。诸如投入程度和关注水平这些因素,虽然观察不到,却对次级任务的认知分心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4.4 统计显著性和实践重要性
在很多研究中,研究者往往忽略了统计显著性和实践重要性的区别。统计显著性(statistical significance)仅仅指所获得结果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可能性,但是并无法说明所研究的问题是否重要。研究结果可能是显著的,即不是机遇造成的,但是在实践中可能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例如,假设我们对LED刹车灯的效果检验感兴趣,由于这种灯比传统的钨丝灯泡闪亮更快,人们是否对LED灯反应更快还存在争议,从公路安全的角度说反应更快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实施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组间实验,一组被试对LED灯进行反应,另一组对传统灯泡进行反应,并测量他们反应时的差异。假设LED组的平均反应时比钨丝灯泡组的被试快50毫秒,这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差异,或者说这种差异是否是机遇和巧合造成的?我们可以使用统计检验回答这个问题。假设这种差异由偶然因素造成的概率小于0.001,这代表一个很高的显著性水平,证明这种差异不太可能是机遇和巧合造成的。我们可以很自信地声称在两组之间的确存在反应时差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下结论说,LED刹车灯将增加公路安全。从意义来说,50毫秒在驾驶中是个极小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更本没有实践意义,而个体在注意力、反应时以及刹车动作熟练性等方面的差异可能对于刹车时间更加重要。我们的结论只能证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是真实的,不是巧合机遇造成的误差,而对于现实世界的应用程度有限。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装备LED灯的汽车与装备钨丝灯的汽车的事故率来检验实践重要性,虽然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比较粗糙,至少能够让我们了解某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驾驶安全有多重要的意义。
安全心理学论文:做好农机安全心理学教育 促进场院作业安全无事故
为减少或避免农机场作业中的事故发生,必须做好农机安全心理学教育。
一、场院作业中驾驶操作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安全的影响分析
1.农机场院作业多属于群体性质,作业中要求操作人员要有互相协作、通力配合的心理准备。
2.农机场院作业时,人不仅要操作机器,而且还要与机器分工协作进行作业。在作业工艺过程中,人和机械各自负责完成一定的工序,组成前后相继的流水作业线。如喂入人员在阵入物料时,不是均匀连续地阵喂入,而是时多时少,造成脉动式喂入,这样就会对机械造成冲击负荷,甚至形成堵塞故障,从而引起机械损坏或人员伤害事故。
3.农机场院作业大多数是在农忙季节进行,劳动作业强度大,时间要求紧,作业条件极差,对作业参与人的身心影响极为不利。
4.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大都是农民,这些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更缺乏现代农机作业安全管理教育,一般安全守则意识较差,作业中容易忽视安全操作规章,操作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于机械的危险部位缺乏警惕性,作业时常存有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随意违章操作,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
5.农机场院作业时,作业场地上除了堆放着大力加工物料外,还放有动力设备及作业机械、各种工具、用具以及动力电缆等,加上作业人员较多,作业中来往移支频繁,场院一片繁忙,如果对作业环境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还很容易引起事故。
6.农机三夏场院作业期间,极容易发生火灾事故。因此火警要长鸣不止,避免损失。
7.实施场院作业的机械,不少是用电作为动力的,在场院作业中,常常由于用电不当或操作不慎而引起人体触电事故。
二、在场院作业中如何应用农机安全心理学抓生产
1.农机在场院作业时,机械动作一般节奏较快,工作紧张,它要求操作人员必须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2.参加场院作业的人员,应当身心健康,身强体壮,并接受过必要的岗前培训,做到人人通晓作业工艺的全部过程,懂得在作业中互相密切配合的重要性。
3.参加农机场院作业人员,要了解一些机械工程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人与机械的不同特性,要在身心方面自觉进行锻炼和培养,以便在场院作业中能够主动适应作业机械的性能要求,利于提高场院作业的安全性。
4.农机场院作业的组织者,应当根据人的疲劳特性科学地组织场院作业。
5.农机场院作业期间,还应当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作业环境的安全管理。
6.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还要具备安全用电和防火意识的心理素质,能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火警长鸣,时刻注意防止发生触电和失火事故。
7.参加农机场院作业的人员,在思想上人人具有“我要安全”的主观要求,在场院作业中,要自觉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则,并做好时时应付意外事件发生的良好心理准备。
8.农机场院作业的组织者,在农闲时,要有计划地组织作业人员学习,特别是涉及农机安全心理学的方方面面知识。
安全心理学论文: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培训中的应用
摘要:论述了安全心理和煤矿安全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及安全心理各要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安全心理学应用于煤矿培训工作,可提高矿工的安全心理素质和安全生产水平。
关键词:安全 心理 培训 应用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中心综合性科学管理,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为人的因素是主导、管理因素是关键、物的因素是基础、环境因素是条件。按照人的心理规律和客观规律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安全管理体系。
煤矿的安全生产运行过程是人――环境――安全行为――安全状态――人的反复循环,其中,人是安全生产运行中的核心因素。安全管理就是要着重研究和控制在生产活动中自由度极大的人。煤矿事故,除了环境和设备诱发的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事故,即责任事故。必须要运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训练员工养成自我控制的素质,减少不安全行为,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知觉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
知觉直接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矿工要做到高效和安全作业,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按照感知规律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的方法有:
1、运用强度性,增强刺激感。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和反映规律,多搞一些安全标志,搞一些相对强度如静与动、白与黑等,提示矿工们注意,增强知觉效果,提高矿工的安全警惕性。
2、运用对比性,增强印象感。为了突出不安全的隐患,提高员工对安全的重视,在管理中运用不同事物的对比差别,增强人的安全知觉印象。例如,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环境对比等等。
3、运用协同性,增强有效感。在安全教育过程中,要运用协同性原理,调动各种器官,参加知觉运动,使人的知觉达到更加有效的程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听的东西只能记住15%,看的东西则可记住25%。所以,安全教育应采用耳听、眼看、手到多种形式,特别是对新设备的操作和新技术的掌握,要进行试操作以及岗前培训。
二、安全行为中的动机激励
安全动机是推动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驱使着员工注意安全,达到精力集中,成为一种定向力量,真正把安全当做生产的及时需要,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必须执行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培养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途径:
1、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工种类开展“安全运转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要产生吸引力,使人产生积极地、强烈的反应和情感。
2、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的“敲安全钟、吹安全风”、“亲友提安全希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
3、开展岗位技术比武活动。开展岗位技术比武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员工学技术、学管理、学知识,达到了解设备性能、掌握操作方法,熟悉工艺流程,安全生产。
三、安全行为中的个性培养
安全管理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必须掌握和了解员工性格特征;煤矿工人憨厚朴实,不拘小节。生产中“愣头青”发生的惨剧比例很高,侥幸、麻痹心理是安全生产的大敌。
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的。但必须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安全生产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
1、根据矿工不同的个性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2、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将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按内向型的、外向型的、冷静的、急躁的等划分性格,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3、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管理者要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如对急躁和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合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
四、注重安全心理培训
培训可以提高矿工的素质,但往往只强调思想素质、技术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忽视了心理素质,虽然前三个不可少,但都受心理素质的制约,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共同基础。实践证明,在紧张、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心理素质强就会激发斗志、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员工的技术素质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处险不乱,化险为夷,保障安全生产。因此,务必对矿工进行安全心理培训,运用心理学方法,建立矿工安全心理模型,形成安全心理定势,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和素质,使员工能自觉的控制心理活动,遵章守纪,戒除自己的违章行为,保障安全生产。
五、结束语
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是人,人又有心理活动,因此,领导干部要注重掌握每个职工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调整职工工作,可以有效的杜绝事故的发生。在煤矿安全上运用心理学原理,才能抓住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人及其心理和活动规律,确保使安全工作做到有预见性和主动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心理学论文:电力安全生产之安全心理学与习惯性违章研究
一、电力安全心理学――解决心理问题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力系统安全存在的问题
所谓以人为本,实际要以人的心理为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防微杜渐,预防事故的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存在以下潜在威胁。
1, 生物钟出错
人的心理活动与操作过程中是否执行规章制度密切相关。如登高的过程中需要动作的协调,不能分心,一旦分心就容易造成事故。又比如,每个人都有周期性的生物钟,有精力旺盛的时候,也有萎靡不振的时候。当生物钟出错期间,使得人头晕、精神不集中、烦躁不安,容易引发事故或存在安全隐患。而我国目前电力系统中尚无此测试手段。
2 ,人机关系
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单纯将心理活动独立于其他系统之外,因为人的心理活动不是纯心理,而是生理的支持系统,心理准备不足,从事危险作业,出事的几率比较高。因此要防止事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问题,实际上也是从生理学科学化水平上下功夫。研究工器具是否符合人的生理上使用方便和舒适的需求,研究工艺流程是否符合人的心理的接受程度,研究人与机器的安全距离以及光线亮度等一切迎合人工作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这方面,电力系统中投入相应的人员和资金研究该领域还不多。
3 ,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人的精神注意程度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在危险的现场,如果人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分集中,都容易出现危险。以前,我们的管理部门都比较强调前者,认为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造成事故,而忽略了后者。实际上如果单纯强调人的注意力集中,也容易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人的精神在某个方面高度集中或紧张,就会忽视周边或相关的事情,引起不该发生的事故。
4 ,心理素质是否适合岗位
工作人员是否适合做安全生产工作也大有讲究。人的心理素质有好有差,与人的体能好否并无必然的联系。有些工作人员身体素质好,但心理素质差,容易分神或紧张;有的人有隐性恐高症,但为了工作而隐瞒;有的人由于经历了其他不愉快的经历,造成心理疲劳,头昏脑胀,注意力不集中(即人们所说的亚健康),无法适应当天的工作。这些都被管理者所忽视,造成对安全生产形式的潜在威胁。心理疲劳不同于生理疲劳,仅仅简单的休息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心理的调节和引导,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才能缓解并消除心理的疲劳。
(二)解决措施和途径
据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全国心理问题的发生比例高于10%,沿海开放城市的比例更高。随着加入WTO,心理问题急剧攀升,很多行业面临自身不保的境地,电力企业也处于打破垄断、服务大众的趋势,日益处于公众的利益监督之中,因此怎样在改革的浪潮中调整职工的心态,提升安全形式刻不容缓。
1, 制订匹配的心理标准
目前心理测试的手段已经很成熟,可以在电力行业中推广应用,电力行业要制订与岗位相匹配的心理标准。而且人是动态发展的,不仅体现在活动上,更多体现在心理的复杂性,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要综合地看待问题,不断地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培训、心理测试、谈话、心理调节等方面工作。
2 ,提高主观幸福度
要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心理素质,提高全体员工的主观幸福度。经调查,主观幸福度的提高并非与钱和权成正比,反而是有固定职业、比较稳定、对目标设定比较合理的人觉得幸福。提高主观幸福度应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强调自身内在动力(应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2)正确处理期望水平与情绪反应的关系,对未来设定合理的期望值,消除认知层面的误差。
3, 采用科学手段进行管理、测试和考核
提高电力职工的生活质量、减小事故隐患,主要需要提高职工的主观幸福度,同时鉴于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在工作中宜用科学的手段定期进行测试和考核,目前可以准备的工作有:(1)调研并解决现有职工的心理问题。(2)把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健康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
以系统安全为目的,做好人的工作,特别是思想工作,需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人有本能的心理安全需要。因此工作中应强调以生理为基础,研究心理规律,提高工作效率。所有的管理者都需要遵循心理学的一般规律,才能做好电力安全的管理工作。
二、电力习惯性违章――杜绝错误习惯
所谓习惯性违章,顾名思义,就是固守旧有不良的作业传统与工作习惯。血的教训一再表明:习惯性违章是事故的温床和祸根。近期所发生的伤亡事故中表明,95%左右的伤亡事故是由于习惯性违章造成,无监护作业或监护不到位,误入带电间隔、误登带电杆塔,急于求成等现象尤为突出,已成为电力事故的普遍性原因。
通过剖析习惯性违章者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种:
1、不信规程信经验,抱侥幸心理,认为违反安全规程也不会造成事故。
2、口头上承认安全规程重要,但无人监护时往往随意作业。
3、图省事,嫌麻烦,贪图方便,沿袭旧的不良习惯,导致违反安全规程。
4、因急于完工,贪图省事,“快”的念头导致忘记安全,违反安全规程。
5、因事先准备不足,仓促作业而违反安全规程。
6、因配合不好,交待不清,作业者想当然而造成违反安全规程。
7、因作业时情绪不好或心猿意马而违反安全规程。
8、长期不良习惯做法,很难适应安全规程的约束,而时常违反安全规程。
9、因外部环境影响而违反安全规程。
10、作业者素质不高,不了解安全规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自觉的违反安全规程等等。
鉴于习惯性违章的严重危害性,针对习惯性违章的特点,为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呢?
(一)以教育为前提,帮助职工认清习惯性违章的危害,提高遵章守规的自觉性。如每周的安全活动,每年的“安全周”、“安全月”活动教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如开展安全演讲,安全知识竞赛等等,使职工增强遵章守规的自觉性。
(二)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素质和工作技能。首先做到思想稳定,安全意识强,在安全工作方方面面能够做到“循规蹈矩”,其次控制好个人行为,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谨慎细致的工作作风,忠诚老实的操作(作业)态度。有意识地开展基本技能培训。
(三)对工作人员的不良精神状态要及时了解、掌握、弄清问题所在。开导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她)放下思想包袱,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四)不断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每月开展一次习惯性违章的自查和互查,努力做到“三个百分之百”,即对习惯性违章而百分之百登记,百分之百教育,百分之百处罚。实行以教为主,教罚结合。
(五)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是我们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指导,我们只有制定了标准化作业的规范和要求,才能使我们在作业中正确操作,严守标准,坚持经常,养成习惯,逐渐克服和纠正那些不良的习惯作法。
(六)上下齐抓共管,横扫习惯性违章。组织发动干部职工开展安全竞赛活动,征集反习惯性违章的警语、口号,使反习惯性违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七)从严整治,从严考核,严肃岗位责任制,严格劳动规律和规章制度及严格考核奖惩,出现违章层层追究,各负其责,以增强制约机制,利益共同体带来了层层负责的新气象。配备安全监察,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查处习惯性违章,曝光违章者,宣扬安全生产的先进人物事迹,两相对比,增强了职工的安全荣辱感。
(八)对习惯性违章这一顽症,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罚,必须抓早、抓小、抓实,坚持深入抓、反复抓。对安全文明生产达标采取动态考核管理办法,对出现违章行为的视后果情况,给达标部门(单位)予以警告,取消达标奖励,甚至撤销达标称号。
(九)着手把高、新科技引入安全管理,从技术角度防止习惯性违章和事故。
(十)坚持正面教育,防止心理误导。对工作人员告知危险、激励安全动机,认真做好工作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交代安全措施,明确要求工作人员和现场监护人员必须怎样做、允许怎样做,不能简单地强调工作人员“不能做什么”。
总之,解决心理问题,杜绝错误习惯任重而道远,贵在坚持。
(作者单位:华北电网有限公司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