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市场研究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市场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市场研究论文

市场研究论文:黄金期货有效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黄金因为其兼有货币、商品和金融三大属性的特征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自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填补了我国长期缺乏金融期货的空白。管理层与市场各参与主体对黄金期货给予很高的期望与关注,因此研究上海黄金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游程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黄金期货市场尚未达到有效,并且黄金现货价格单向引导期货价格,我国黄金期货市场还有待改善。

【关键词】黄金期货有效市场游程检验ADF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

一、引言

1、选题背景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粮食、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等的价格风险愈来愈大,需要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分散渠道;再者,中国日益融入到国际市场体系中,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更激烈的竞争,因此一个具备套期保值和平抑价格波动等功能的有效黄金期货市场是非常必要的。黄金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价格发现等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期货市场的有效性,因此对于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任务,这一研究对于中国政府、生产者或是市场参与者都至关重要。

2、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本文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的黄金期货价格数据对期货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游程检验主要分析黄金期货价格是否存在趋势性,而协整检验是意义上的有效性检验,若两检验均通过,则表明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是有效的。根据这一思路,本文的具体章节安排如下:及时章为绪论,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第二章是理论部分,简单概括了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与内涵;第三章说明了本文检验方法选择以及模型框架构筑,并根据近两年黄金期货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是对分析结果的总结。

二、有效市场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1、有效市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历史市场有效性理论的产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的有效市场理论的研究产生于证券市场,而真正研究市场有效性问题是从研究随机游走行为开始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埃最早运用统计方法研究股票价格与收益问题,并率先论述和检验了随机游走模型。其后,萨缪尔森和曼德伯鲁特经过严格论证,认为:若信息流动不受阻碍,且不存在交易成本,那么证券市场次日的价格变化将只反映次日的消息,且不与今日价格变动相关。此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就单一证券价格和市场平均证券价格波动状态进行研究时,发现证券价格随机波动的状态与价格反映证券市场信息传播状况相吻合。有效市场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尤金·法玛于1965年正式提出。法玛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有效市场定义:在一个证券市场中,如果证券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相关信息,每一种证券的价格和其内在投资价值相一致,并能够根据新的信息进行和迅速的调整,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法玛在提出有效市场的概念性表述后,为使其经济含义能得到实证检验,又引入理性投资和竞争均衡的思想,建立了一系列数理模型用于描述有效市场命题。如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未来价格概率密度函数、公平博弈模型以及随机游走模型等。考虑到证券市场的自身缺陷,1978年詹森提出了一个更具现实意义的市场有效性定义:即市场有效性是指根据某一信息集做出的决策,不可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利润。

2、有效市场理论的内涵早期的有效市场理论主要研究证券价格对有关信息反应的速度及敏感程度。法玛认为,在一个有效的证券市场中信息反映在价格之中,证券价格既充分地反映了该证券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也表现了该证券的预期收益,其即时市场价格是该证券真实价值的估计。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与证券市场结构的相似性,有效市场理论同样适用于黄金期货市场。在有效的黄金期货市场当中,黄金期货投资者无法通过利用某一信息集合来形成买卖决策赚取超过正常水平的利润。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就是指没有人能持续获得超额收益。有效市场是黄金期货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黄金期货市场建设和发展的目标。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含义是:期货市场能够对连续的、不可预期的信息流做出迅速、合理的反应,期货价格曲线上的任一点的价格都最真实、最地反映了该期货在该时点的全部信息,每个期货的内在价值均通过其市场价格得到合理体现,市场各交易者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投资者收益率与市场平均收益率之间只能存在较小的随机差,且其差异范围通常包含在交易费用之中。由此可见,有效市场体现了“竞争均衡”这一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

三、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选取与处理与起步较早的铜、铝期货不同,上海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才正式上市,可供做实证分析的数据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文华财经软件提供的沪金指数的收盘价格作为上海黄金期货的收盘价格,主要原因是沪金指数反映的是黄金期货市场价格“重心”的变化趋势,是根据每个品种的持仓量和成交量权重,做出的反映整个市场走势的指数,并且更加客观与科学,具有良好的连续性。黄金现货数据采用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延期交收业务每日收盘价。主要原因是其与上海黄金期货一样,交割成色均为99.95%的黄金,并且是国内目前交易量较大的黄金交易,其价格具有代表性,再者其的延期交割性可以与沪金指数匹配符合协整检验理论的要求,方便实证分析。时间跨度为2008年7月31日至2009年2月2日共128个交易数据。本文应用Eviews5.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2、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1)游程检验结果及分析用“1”和“2”分别表示黄金期货价格的上涨P>0与下跌P<0,观察连续128天价格变化符号的序列,相同符号连续出现称作一个游程。此游程检验的目的是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检验零假设是否成立,零假设为H0:黄金期货价格涨跌是随机的,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检验结果可知,概率值P=0.651,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所以接受零假设。因此,游程检验通过,表明黄金期货价格波动序列符合随机性假设,黄金期货价格涨跌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

(2)ADF检验结果单位根检验包括对原序列和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用以判断是几阶单整。零假设为H0:价格序列存在单位根,即序列不平稳。表2给出了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原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表3给出了一阶差分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检验结果可知,黄金期、现货价格原序列滞后零阶的ADF统计量均大于5%的显著性水平,所以接受零假设,原序列存在单位根,不平稳。对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滞后零阶的ADF统计量均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零假设,差分序列平稳。因此,两种商品的期现货价格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的先决条件,可对其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3)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及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和Juselius建立的较大似然估计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使用协整方法检验我国黄金期货市场有效性时,涉及现货价格PT和期货价格PF之间的协整关系。

如果PT和PF是同阶单整的,且两者的线性组合(给定合适的参数α,β),即:UT=PT-α-βPF是平稳的,则称序列PT和PF存在协整关系。PT和PF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有效市场假说要求PF是PT的无偏估计量,这意味着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有相同的走势。但是,两者之间仅仅存在协整关系还不能保障市场有效,市场有效还要求方程中的α=0、β=1;否则,即使两者的运动轨迹相近,PF还是不能成为PT的无偏估计。因此,市场有效性检验应该包含对协整关系的检验和对参数约束条件的检验。协整要求序列之间是同阶单整的,本文已经通过单位根检验证明黄金期货价格序列和现货价格序列都服从一阶单整。因此,我们再对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以检验水平为α=0.05判断,因为迹统计量有72.95>15.49,8.02>3.84;较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有64.93>14.26,8.02>3.84,所以拒绝原假设H0,得出结论为:沪金指数与Au(T+D)价格序列存在协整关系。但是,显示约束参数β=-0.0325,α=1.666,不符合有效市场假说中的参数约束条件:α=0、β=1,因此认为黄金期货市场存在非有效因素。

四、结论上海黄金期货市场上的黄金期货价格涨跌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同时,上海黄金期货市场满足市场有效性的及时个条件,即与黄金现货市场可协整条件;因此,存在非常弱的证据表明该市场有效,但不满足重要的协整方程的无偏估计条件与协整向量约束条件,所以综合考虑,本文认为上海黄金市场是非有效的。

我国黄金期货市场非有效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上海黄金期货成立时间不长,期初投机过度,并且其交易主要参考发展相对成熟的现货市场价格来进行的。所以,相关部门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培育市场,健全市场,活跃市场,促进我国黄金市场的积极健康发展,使黄金期货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市场研究论文:发展西部农村消费市场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是伴随我国新农村建设而不断发展和延伸的。基于此,本文结合对中部农村消费市场数据的分析,提出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消费市场;问题

一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要改变目前国民经济市场需求不旺、启动难度大的不利局面,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高度重视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拓展农村消费市场,较大程度地释放农村的潜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中部六省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分别所占比重有着较大的开发潜力(见表1)。

在农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方面,普通家用消费品和品质家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对农村部分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比较,可看出,像电风扇、彩色电视、电话、自行车这些普通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都超过了50%,像自行车这样的产品由于交通工具的发展,已经有了退出市场的趋势;而像电冰箱、洗衣机(见表3)这些发展势头比较强劲的家用消费品,普及率正在迅速提升,且已经成了近年来农村消费市场的热点;相比之下,像电脑、空调、微波炉这些在农村尚属于品质型的家用消费品,其普及率则十分低,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的不断发育和进步,中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见表4)将逐渐多元化,这也是今后农村消费的新方向。

二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因素

当前,制约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有很多,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水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强。根据微观经济学的消费决定理论,在供给充分的情况下,主要由需求决定消费额。而需求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消费者收入水平及消费品价格。收入是制约消费水平的首要因素。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的出售和劳务输出,渠道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的收入有所增加。但近几年,农产品市场受到极大的冲击,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放慢。原本农民的农业收入就承担着两大风险:一是自然风险,如洪灾、旱灾、虫灾等。如在2003年非典期间,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工大量返乡,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6.8万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第二季度的平均现金收入约421元,减少了0.33%,而城镇收入影响明显要小些。二是市场风险。由于我国农民大多是小户经营,这样他们难以对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忽视价格信号。加上WTO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使得农民单纯的依靠农产品输出的收入养家糊口很难。此外,农民的劳务输出也是一大难题。国民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对生产要素的要求提高,而进城务工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民更是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难度更大。近几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指数一直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5年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为101.6。

农村消费环境差,消费结构不合理。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发展变化并受环境影响的。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都是在包括政策、制度、交通、通讯等特定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下进行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较差,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缓慢、农民消费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优化。长期以来城乡建设投入的巨大差异使农村市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大型商场过于集中在城市中心,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表现为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超市、连锁分店等现代流通方式在农村发展刚刚起步。

农村市场投资主体十分有限,个体私营企业一统天下,适合农村居民消费的产品少,售后服务差;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尚不健全,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些消费品无法在普通农户中迅速普及。水、电等资源的短缺和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延缓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进程。虽然农民在吃住方面的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支出比重增加,消费结构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农村居民生活仍未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仍较低,消费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仍偏重于物质,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大大高于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2005年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居住高于城镇居民外,其它各类消费支出都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消费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旧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也是导致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表现在由于不均衡的市场发育程度,农民的部分消费不可避免地流向城镇,使城乡市场消费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均衡发展。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种类的层出不穷、经营业态的推陈出新,农民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性”的消费习惯,逐渐接受了市场经济赋予消费者的“主动选择”的消费理念。

对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别的商品,农民会选择不同的场所进行消费,他们习惯于光顾村子里的“便民性个体商店”,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产品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乡镇“正规化农资站”,购买价格教高的家用电器和消费品时,农村居民表现出谨慎的消费心态,他们通常会到信誉较好的县城或市中心的“大型家电专卖店”以及“性药房和药店”去购买,从而导致这部分消费流向城镇实现,直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农民消费观念保守。农村居民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相应的商品和消费知识,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在消费行为上显得比城市居民谨慎。消费观念对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制约,因主体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信心,或者由于目光短浅,不能看到长远以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能给农村和全社会带来的巨大效益,导致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和农村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和短缺经济制约形成的某些根深蒂固的消费定式和传统观念,主要表现为重生产、轻消费,先储蓄、后消费,拒绝和排斥信贷(信用)消费的观念等,都对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行为的改变产生了阻碍。

三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对策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一)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以提高农民购买力

综合以上对制约中部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的总结可以看出,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收入、环境、制度、观念等一系列方面入手,系统地为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和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及时,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首先调整农、林、牧、渔业结构,提高其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其发展必然会在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增加农民非粮产业收益的比重;其次调整好种植业的内部结构,加快农产品品种技术更新,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业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和效益型,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财政要继续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农田水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户的生活条件,为农民增加收入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进人农业开发领域,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农业,激活农民的投资行为,想方设法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使农民成为投资主体,允许民间投资,建立投资保险公司,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第三,重振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乡镇企业生产效益不佳,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要重组乡镇企业的资产,推进乡镇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鼓励向政府支持的方向转型,由一般加工工业向涉农加工业转型,有效提高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第四,切实减少农民的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规范各级政府行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通知》精神,杜绝以资代劳、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人为抬高收入水平、变相多收取费用以加重农民负担等现象。大力精简乡镇机构,消减富余人员,控制乡镇财政支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农村税制改革,使农村税费征收制度化、法制化、公开化。

(二)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

不论是对农村和农民来说,还是对城市和商家来说,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的环境,统筹城乡发展,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这是促进城市和乡村实现良性沟通和互动,促进商家和农民真正在市场上发生共赢性联接的关键。

及时,积极改善农村基础环境。继续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医疗卫生网等。同时还要兴修农田水利,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适用技术推广,为商品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降低过高的电费、电话费以及各种不合理收费,实现城乡同价,让家用电器进入农户,改善其消费环境,进一步扩大农民的需求。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第二,完善农村市场环境。要加强市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将维权活动延伸至农村,方便农村消费者投诉维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着力推动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尽快与国际市场联结,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顺畅的渠道。

第三,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应注重向农民提供生活资料金融服务。加快信贷消费的立法工作,建立范围较大直至全国性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对个人资信状况、信用等级的专业评估机构,为普及信贷消费创造良好的法制和制度基础。各个银行要与和消费信贷有关的法律、评估、保险等机构紧密合作,简化手续,为消费者提供快捷的“一条龙”服务。放宽贷款的条件,增加贷款品种,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

(三)大力开发、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改善生产结构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离不开众多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积极参与。然而,多年来,企业一直把商品生产、开发和销售的注意力集中在城市,偏重于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忽视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造成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合理,产品的功能和价格定位与农村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价格适宜、经久耐用、功能简单、使用方便等适合农民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消费特点的商品货源相对不足,出现了许多产品积压,而农民所需商品又供不应求的矛盾。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居民购买力的实现,也给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带来了挑战。

因此,各工商企业应当深入农村,吃透农村消费市场。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组织生产适应农村和农民的商品。加强对农村消费的引导和示范宣传,提高农民现代消费意识,加快农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这不仅能够大大地在城市之外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也能够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公务员之家

(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核心作用。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知识和观念对人类行为及其所产生效果的巨大影响。实践表明,劳动力文化素质越高,各种经营形式的收入水平也越高。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村居民市场经济意识,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实现城乡沟通的重要环节。我国中部六省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差(见表5),因此,一方面,在坚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增加农村高中学校的数量,尤其要鼓励社会办学,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农业职业教育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交流等非正规教育形式,极力和帮助人们为增加收入、改善生产以便获取知识和技术。

四结论

综上,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有针对性地为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必须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过程中,既要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农村消费市场环境,也要重视企业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和对农民消费需求特点的分析;既要重视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要注意理顺城乡之间、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关系;既要致力于构建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分工和法律基础,也要重视通过发展教育和文化事业,提升农民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市场经济意识。

市场研究论文:银行竞争农村信用贷款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银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较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品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障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性服务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障。公务员之家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品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烟草营销渠道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未来的烟草大战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

关键词:烟草市场;市场隐患;维护市场稳定;新举措

1烟草行业背景情况

烟草行业是国家专卖保护下的垄断行业,所有烟草公司(包括工业和商业)均隶属国家烟草专卖局。目前,全国烟草行业实行工商分离,即全国共有18家工业公司(一般以省为单位,部分是跨省整合),山东中烟工业公司为其中之一;其外全国每个省均有一家商业公司,如山东省烟草商业公司。其中,工业公司为烟草产品生产单位,其产品仅可销售给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为烟草产品销售单位,其产品仅可通过其地市分公司销售给具有烟草专卖证的零售户。工业公司生产的烟草产品可以销售给全国所有的商业公司,而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其下辖地市的烟草分公司。例如,山东烟草商业公司仅可销售给山东省内17个地市级烟草分公司,然后通过地市分公司销售给烟草经销户。

2山东省烟草市场现实状况

2.1行业情况

随着国家关闭年产10万箱以下的小烟厂,推进年产10万至30万箱的中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对剩余的大企业进行再优化,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资源集中的大型烟草企业。就山东企业而言,本省真正的同行或者是竞争对手为18家,即全国的18家工业公司。其中,云南红塔烟草、上海烟草、湖南烟草三个烟草集团在国内销量名列前茅,是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竞争对手。

2.2相关数据分析

近三年来,烟草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山东烟草工业公司在国家烟草局严格控制下均达到产销指标。

从销售地区方面来看,近三年没有出现大的变化,以“哈德门”品牌为例,覆盖了全国26家省级(直辖市)公司,其中江北地区市场覆盖面要大于江南。可见,山东中烟集团在最近三年实现着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小于全国烟草行业增长幅度。原因在于山东中烟集团市场主要集中于山东省内,在外省市影响力偏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山东烟草集团的增长速度。在省内,山东烟草占据着的统治地位,包括现在占据着大片江山的三大烟草集团,在山东省内份额也占较小比例。笔者在济南、青岛两地对烟草零售摊点的随即调查中发现,山东中烟集团生产香烟占据摊位销售产品的80%以上,而在剩余不到20%的其他品牌产品中,万宝路、555等国外香烟也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但在省外,山东中烟集团的产品则相对竞争力不强,像红塔山、云烟、芙蓉王、中华等品牌占据着各个价位产品的主导,山东中烟集团影响力的局限性较大。

3烟草市场隐患

3.1内部隐患:烟草专卖垄断制度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目前山东中烟市场地域局限性较大。这主要因为目前我国实行烟草专卖垄断制度,该种制度的形成,是烟草制品自身特点、烟草行业行政利益、我国财税体制、审批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长期产物。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WTO入世所带来的政策变化,以及国外烟草公司的进入,专卖制度对市场交易规则、公众合法利益的损坏等方面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这对我国烟草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阻碍,其具体危害可概括如下:

(1)行政垄断违背了自愿、平等的市场交易原则,破坏了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从而直接阻碍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狭义上就是指地方行政垄断。例如,据统计2002年湖北省烟草业共上缴工商利税49.9亿元,比前一年增加11.5亿元,占到全省财政收入的10%左右。面对这样的一个利税大户,湖北政府采取了各种限制外省烟进入的措施,在湖北的卷烟市场上,本省产卷烟的销量占到将近90%。

(2)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严重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影响了整个社会财富的积累和提高。对烟草行业经营者来说,行政垄断形成的市场准则、行政审批等壁垒,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公平竞争权;对于烟农来说,烟叶种植收购环节的“统吃”政策(其实是地方行政垄断)剥夺了广大烟农对市场和价格的选择,使他们无缘分享烟草专卖所产生的垄断利润;对于消费者来说,行政垄断也直接侵害消费者的经济权益。

(3)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助长以权谋私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行政垄断中,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常常扭合在一起,行政人员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同时,也借行政权力为地方或部门谋利,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使以权谋私的土壤得以滋润。受害者众必然会导致受益者寡。

(4)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降低了烟草企业的生产效率,导致企业经营机制落后,改革动力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草行业对建立在“专卖保护”基础上的“垄断经营”的制度依赖性越来越强,从根本上制约了全国烟草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有效发挥,从而使行业盈利水平不断下滑,行业竞争力也因此而呈现出日益下降的趋势。

(5)与WTO规则相违背。中国人世使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组织,同时意味着中国将按人世前的保障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力度。烟草行业要求降低关税壁垒和撤除非关税壁垒,要求取消许可证和配额。可见中国烟草专卖体制下的行政垄断是与WTO原则水火不相容的。

3.2外部压力:国际竞争对手强势推入

虽然我国近些年来烟草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国外烟草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2年,国内卷烟单一品牌销量及时的“白沙”为85.4万箱,第二名“红河”为82万箱,第三“红梅”为60万箱。2001年,菲莫公司(PM)、英美烟草公司(BAT)、日本烟草公司(JT)销量分别为1800万箱、1650万箱、900万箱,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15.3%、8.3%,合计占全球市场40.6%,仅仅“万宝路”单个品牌的销量也超过900万箱。而即使将“白沙”、“红河”、“红梅”的全部销量都加起来,也只占到“万宝路”的1/4。

4维护烟草市场稳定新举措

就目前状况来说,我认为:宏观方面,烟草市场首要任务即是逐渐放开市场,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网络的构建,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以打破垄断情况;在微观方面,企业应切实努力提升自身营业能力,加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做好外资烟草巨头来华冲击的准备。据此,我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做出分析。

4.1渠道拓展

(1)合理布局。

合理的网点布局是销售网络健康运行的基本前提,采取合理的方式,我们应该按照“便利消费,成本”原则,对卷烟零售市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商户布局按照合理布局的要求,实行动态控制,做到出一进一,即总数不变,个别调整。

(2)委托代办。

委托代办是网络建设的关键,具体办法就是烟草公司委托代办户卷烟零售业务,并以劳务部门为中介,给代办户发放劳动报酬,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统一实行低的建议零售价供货,对以往零散的卷烟零售市场资源和卷烟经营利润进行了集中。利用批零差价,由烟草公司每月按时兑现折让金的方式进行二次分配,这样就解决了以往卷烟零售商户经营效益差,零售市场混乱等不规范经营现象。烟草公司和零售商户以诚为本,逐渐实现双赢,保护了双方的权益。

(3)网络管理。

通过与零售商户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关系,实行网络化正常运行,真正建立卷烟网络新体系。达到协调统一,把握满足消费、规范行为、提高素质三个重点,对入网商户实行协调统一管理。鼓励社会大众对不规范经营的网络店举报等,使烟草公司的政策透明化。

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曾说:“谁拥有了零售户,谁就拥有了市场”。构建卷烟销售网络是对中国卷烟流通体制的一次大改革,不但会引起烟草企业经营机制方向性的变化,使得企业机构设置、硬件配置、经营方式等方面焕然一新,更为关键的是引发了烟草人观念上的根本转变,服务观念实实在在地树立了起来。

4.2品牌战略

渠道拓展是宏观企业策略,而在微观战略中,品牌才是企业的核心,中国烟草的营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都将通过自己的名牌产品来体现。在加入WTO之时,国家已经做出了整合烟草品牌、做强势名牌的策略,随着中国品牌扩张和整合的推进,中国烟草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市场资源将会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对于具有品牌扩张能力的企业,要抢占市场,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依靠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品牌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扩张能力,努力维护品牌的信誉,谨慎实施品牌扩张。如果一个企业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品牌实力,盲目进行市场扩张,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实力稍弱的企业,要切实转变观念,以行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重,积极寻求与优势企业的合作。只要能遵循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工业生产规律,以树立中国烟草大品牌、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为己任,共同推进中国烟草的优胜劣汰,就能使强的做大、大的更强,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公务员之家

5总结

未来的烟草大战必将以渠道为王、品牌为王。渠道靠实力扩展,有一定的调控因素,而品牌的竞争力和品牌内涵却不是烟草寡头们所能够一厢情愿的。因此,能够洞悉中国消费者消费习性,并以此构建卷烟品牌属性,构建畅通渠道的烟草巨头将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中胜出。而面对原有的垄断制度,面对入世后政策改变的冲击,面对国外烟草巨头来华压力,唯有宏观上加强市场化运作,加强营销渠道的拓展;微观上加强企业竞争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才可以让中国烟草市场不断健康发展,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为我国财政收入做出自己的贡献。

市场研究论文:中秋节营销策划礼品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按照传统习惯该是月饼唱主角的时候了,各大商场最显眼的销售场上,月饼们都已整装待发,精装的、散装的、套装的,一应俱全,品种不下几十个,价格从十几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一切和往常一样。

外来品牌像好利来等和本土品牌

在食品和礼品市场丰富的今天,越来越理性和趋向于实惠的消费者,对月饼只是应景性地品尝一下,厂家一贯重视的团购也转向其他更为实惠的时尚礼品,月饼的主角地位已经被动摇。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需求是市场动力的源泉,当需求下降时,市场萎缩也就不可避免了,所谓的月饼危机早在几年前已经出现,月饼传统的工艺和华而不实的包装不仅桎梏了月饼市场的发展,传统月饼消费观念以及“冠生园”事件等引发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月饼经济的逐渐衰退。

所以现在很多厂家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生产采取的是定量保守策略,避免因盲目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但是,月饼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在百姓中有着深厚的基础,人们很注重节日文化,月饼已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说白了,中秋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节日,而月饼毕竟是一个有关月亮的产物,并且它是在多少年文化积累下才形成的,所以在越来越多的“另类”礼品一点点分食中秋礼品市场的同时,月饼销售的短期限内,还是依然带动了包括商业、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印刷、广告在内等相关行业发展,成就了上亿元的市场消费额。

从中秋礼品市场的构成角度来看,呈现出“情趣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趋势。

从呈送者和收受者来说,如今的丰衣足食已经使得人们不再把月饼当作是稀罕的美食,虽说有古语云,“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品的价格未必高,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中秋礼品的无形要求也在无形中提升,比方说,一定要和中秋节本身一样,有供咀嚼回味的内涵,一定要有值得反复赏玩的情趣,一定要能体现馈赠者的个性和受礼者的品位,等等,足以证明礼品市场越来越倾向个性化与情趣化。

于是,按照这样的发展需求,自然就出现了不少符合潮流的礼品。

从06年流行的普洱茶也成为广大消费者的,既有类似月饼一样团圆象征的外形,也是流行趋势所至。我公司以厂价推出的近期中秋礼品普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价位,不同口感的需求,有特殊需要的还可以定制。

比方说,从实际情况看,随着科技消费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电脑、手机、数码产品等科技产品成为人们追逐的时尚潮流,尤其是在礼品选购上,让人们又多了一种选择。

钧瓷自从登上两届博鳌论坛之后,其知名度与美誉度又重新塑造了一个高峰,对于中秋节这个除去春节外中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钧瓷在文化和市场的接轨上,又作了一次尝试,这次进行中秋礼品市场尝试的荣昌钧瓷坊打造的“中秋团圆瓶”,应该是给中原的中秋礼品市场增添了另外一种颜色。

中秋月亮是圆的,月饼是圆的,这个同样是圆形的钧瓷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涵上,都继承了博鳌论坛国礼的路子,结合钧瓷让人浮想联翩的特点,体现了中秋的民俗文化。

参与设计的大师介绍,实际上,这样的结合也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实用消费的心理,这样的一个把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也是把艺术作为市场,把市场艺术化的同时完成与传统文化的接轨。

这样的尝试对于钧瓷来说,应该算是又一个商业上的突破,就算脱离了中秋节的时间主题,由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还是可以独立存在。

保健品是有着明显淡旺季的

快速消费品,由于中秋节送礼风气盛行,为保健品注入了强心剂,成就了保健品的一个销售旺季。

另外像糖果、副食品等等,都可以被商家贴上一个“恭贺中秋愉快”的标签,针对中秋节大做文章。

餐饮也是一个消费的高峰期,在中秋节期间,不少在外忙碌的人都会选择和家里人团聚作为好的礼物,某商家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预定情况,多数都是十几个人的大圆桌,基本上是一家老小,祖孙同堂来享用团圆饭的居多,今年马上就要迎来又一个中秋节预定高峰了,合家前往饭店吃“中秋团圆饭”,已经成为中秋一景。

另外,注重生活品位、追求幸福感、崇尚文化和仪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从“物质时代”迈向“后物质时代”,手机短信、互联网、速递公司、邮局已经成为中秋市场的“新宠”,大大地“火”了一把。

短信有望为运营商和网站“掘金”掀起又一大热潮,许多网站都像往常一样推出了“月饼贺卡”。看得见,吃不到,虚拟世界带来的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价值。公务员之家

“只有淡季观念,没有淡季市场”,产品由于受到人口流动、购买力、购买周期的影响,常常会在某一时段出现销售持续低迷,这个阶段内销售额有一定程度降低,我们通常就称其为“淡季”,许多产品的淡旺季现象是十分明显的。

中秋礼品市场不少商品生存的状况也成了营销教学中的案例,不管是正反哪方面的,毕竟在这个季节性的消费区间里,还是会创造大量的附加价值,所以像一些季节性很强或是政策面影响很大的领域,除了对淡旺季的规律要有一定的认识,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些条件甚至是很难靠企业的力量发生变化的。即使看到一些产品或领域在“淡季旺销”工作上做得还可以,也不可不考虑你自己所在行业及产品的特殊性。

例如在中国特定节日里的一些特定消费,如中秋节、端午节等,月饼、粽子等食品的销售,就是带有很强的季节性的,但随着礼品市场日益丰富多彩,许多非季节性的商品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对于它们来说就不存在淡旺季带来的巨大差异,而只会掀起一个消费高潮。

市场研究论文:文化圈目前文化市场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泛北部湾;文化圈;自我建构

论文摘要: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发展经济合作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在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文化圈。文章论述泛北部湾文化圈构建中四个主要的理论问题,以期为文化圈构建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参照。

一、经济合作呼唤文化圈建构

我国与泛北部湾东盟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正蓬勃开展,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必须紧跟其后,积极推进。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呼唤,也是国际潮流所使然。

(一)经济与文化既各自独立,又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人们往往受认识上片面性的影响,认为经济与文化是互不相连结的、分属两个领域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现象;加上传统观念中有重文化而轻经济的倾向,遂使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颇有市场。这其实是错误的。经济是文化得以产生的基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已无需证明,而文化则是推动经济顺利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实,经济对于文化的产生并不是漠不关心的,它作为基础需要产生自己的文化。能不能产生文化以及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对经济而言都至关重要。社会的经济行为归根到底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需要才发生的;而就经济行为本身而言,任何一次发生,无论其规模之大小或结果之成败,都是人类的本质向社会的诉求;因而都可以也必然产生文化。譬如商人在市场条件下从事产品的销售活动,必然会催生包括广告文化在内的商业文化。如果某一商业运作过程纯然是经济性的,与文化毫不相干,也没有催生商业文化;那么,不仅意味着此经济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经济,甚至其作为经济活动能否得以进行下去都值得怀疑。因此,可以说经济行为与行为进行中文化的介入和新的经济文化的产生,彼此之间具有必然性。

(二)经济要求产生属于它自己的文化,即能为它服务的文化

人类的文化有不同的内容,如政治的、军事的、科技的等等;其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和产生目的。经济所要求产生的文化必须具备为经济服务的功能。

首先,要能为经济的发展呜锣开道。社会生活中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突然间就实现的(突然间实现的事物往往就是突发事件,它是灾难性的而不是正常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例外。正常的经济发展必须是过程性的发展,即有开端、成长、成熟、转型等等必经的阶段。这里说的“鸣锣开道”,就是要求文化为这个发展过程的起步阶段造舆论、酿氛围,使人们对经济发展帷幕的正式拉开有个心理准备,甚至产生期待。那么,由谁来担当这一角色呢?由文化,也只能由文化。譬如常见做法之一是在某具体的经济项目正式运行之前,要做市场调查,要做广告宣传,而这些都是文化行为。缺少了文化和文化媒体,就不能把这个“势”造

其次,要能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但文化对经济市场拓展所起的作用,就不是每个人都懂得了。一般人会认为经济市场得靠经济的力量去拓展,其实并不尽然,也得靠文化的力量拓展。譬如美国的百货店沃尔玛打人中国市场时,中国市场里并不缺乏这类商店。甚至恰恰相反,我国国营的百货商店遍布全国大中小城市,牢牢占据着日用商品零售市场的较高份额。但太平洋彼岸的沃尔玛毕竟进来了,并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了社会各阶层消费者的青睐。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是洋人开设的店,消费者有崇洋心理吗?个别消费者可能是这样,但绝大多数并不然,或者说人们及时、二次进此店消费时可能怀着此心理,以后的多次进店消费就不然了。那么,是否它出售的商品特别适销、价格特别相宜吗?也不是这样。其他的百货商店这些方面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主要是因为沃尔玛在带来琳琅满目的商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讲卫生、重文明、着力营造人性化购物环境的西方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正是我国目前城市众多百货商店所欠缺的。我国城市中的百货店铺店面狭小,货架充塞其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与沃尔玛的冬暖夏凉相反,是冬冷夏热。顾客虽也能买到所需的东西,但毫无精神上的愉悦可言。沃尔玛店内整洁、舒适的环境和便利顾客的设施体现了购物的文明。正是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吸引了广大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它几乎每天都顾客盈门,所谓的文化招徕力量,由此可见一斑。

再次,文化通过价值观念,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为经济服务,诚如上文所论述,可以做的事不少;但从深层次看,最重要的就是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文化使经济体的所有成员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制造这样的企业,曾以文化养成职工,使其把积极劳动、节约成本、以厂为家、以厂为荣等等理念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这样的团队其高度的凝聚力和生产热情是用金钱买不到的,它对发展生产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三)就泛北部湾经济圈而言,除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文化圈之外,国际潮流也在推动着这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

所谓的国际潮流,就是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孤立地发展,必须置身于国际大格局中。像世界五百强之类的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投资经营,办厂开店就是很好的证明,也是很现实的挑战。即不仅要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还要有文化储备,要能够“入乡随俗”。而“入乡随俗”就是文化认同。此外,在国内,它也还必须与社会中的其他力量相配合。而这“其他力量”可以是科学技术,可以是政治军事,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

总之,文化通过自身的跨国家、跨民族的传播可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早在我国汉唐时日本人就学会了喝茶,相应地推动了我国茶文化向日本民族的传播。时间一长,日本民众也兴起了“茶道”这样一种充满东方情调的文化生活方式,至今仍长盛不衰。这一中日间的文化生活交流对中日间茶叶贸易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又如泛北部湾各国由于早就接受了我国汉文化的影响,使这些国家在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上与我国有许多接近之处,这就有利于彼此间经贸人员的往来和贸易的开展。尤其是农副产品、中医药材的贸易和旅游业的开展,更是明显地得到文化之协助,获益良多。

二、“自我构建”三原则

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意义已如上述,但泛北部湾文化圈将如何建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文化圈”。

“文化圈”是一个文化学的概念。所谓“圈”指的是一定的地理范围;生活在这个一定范围内的人民群众,在文化上表现出某些具有共同性的特征;尤其是在物质文化上,其共同性特征十分稳定,世代相传,且不会逸出这一既定的地理范围——这就是“文化圈”这个概念初期被赋予的内涵。它一开始并非被用于文化学,而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在人类学者看来,“文化圈”与文化的传播行为分不开,是传播的文化与接受者的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后来此概念移用于文化人类学、文化史学和文化学等学科领域,其内涵也有所扩展,即不仅仅限于物质文化及其特征,更重要的是指这一地域内的文化在品味上的独特性和文化构成要素关系间的紧密性与制约性等。它是文化现象存在的一种基本结构,具有持续、联结、发展和整合文化的作用。文化人类学家斯宾格勒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八大文化圈,历史学家汤因比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三十七个文明圈(其实就是文化圈),都是对这一范畴的具体应用。本文所论述的文化圈问题不属于这一类的为世界文化划范围的宏大问题,而是针对泛北部湾经济圈的构建所作的有关文化问题的思考。

如何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本文提出“自我建构”的原则。所谓“自我建构”,它包含以下三个内容:遵循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和遵循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一)按文化传承的规律建构

文化传承的规律要求面对历史和尊重历史,历史上在泛北部湾国际区间的文化生成,是今天构建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基础。

泛北部湾诸国文化圈的建构固然是今天建构泛北部湾诸国经济圈建构的必然要求,但同时也应该理解为是该区域各国历史上生成的文化在当代延伸与发展的结果。我国与泛北部湾诸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其中一次具影响力的交流活动,当推明朝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五年(1430)这二十五年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八次下西洋。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苏丹、东帝汶、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船队多次停泊与访问的地方。如今在这些国家中,尚流传与“三宝太监”(即郑和)相关的习俗和民间故事,记载相关内容的文献、古迹、文物等也很多。此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大批的中国民众移居海外,其中在东南亚各国侨居的占多数。他们的移居或为了谋生,或为了避祸、避战乱,即主观上并未具有传播文化的初衷;但到了这些国家之后,也都同时把华夏的文明带了过去。如现今柬埔寨的语言中,借用了许多中国潮洲话的词汇,泰国的语言中也有不少汉语的借用词。又如外国的考古专家发现,老挝的石斧文化来源于中国,老挝民间的葫芦文化,深受中国原始葫芦文化的影响。再如早在公元802年,当时的缅甸王朝就派谴歌舞团到中国来,学习唐朝宫廷的音乐和舞蹈。如今缅甸的许多传统乐器,就是那时传过去的。又再如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泰国的文学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三国演义》就曾被泰国作家译成泰文,在泰国文学界广为传播;并由此而影响了泰国作家的创作风格,形成一种新的流行文体叫“三国文体”。

我国传统文化对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影响面更广。越南李朝时(约公元10世纪)把汉字定为全国通用的文字。李朝的较高统治者李公蕴把国都迁往河内(当时此城市叫升尤)时,向全国人民的一个文告《迁都诏》就是用汉字写的。这篇诏书也是越南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之一。阮朝时,明命帝于1839年奏请中国道光帝颁发《康熙字典》,以便越南人学习汉文。1867年,越南的嗣德皇帝曾说过:“我越文明自士燮以后,盖上至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丧、祭、理政、医术,无一不用汉字。”

在新加坡,华人占人口总数的76%,中华文化在这里深深扎根,传承延续。尤其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道德理念,更是有力地促进了新加坡经济的发展。1982年8月至9月,新加坡邀请海外38名着名儒学专家来讲学,然后在全国范围内就如何进行儒家伦理思想教育进行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确认了儒家伦理为国民的核心价值。他们把“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确定为新加坡人必须保持和发扬的“八种美德”,并结合新加坡今天的实际情况予以新的阐释,赋予新的内容。

在马来西亚,华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以上,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因此,汉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里的影响相当大。仅以它的新闻传媒报纸为例,在全国50家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中,华文报就有24家,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以着名侨领陈嘉庚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创办的《南洋商报》,着名华商胡文虎在同期创办的《星洲日报》、在30年代末创办的《星槟日报》等三家报纸影响较大。这些报纸不仅在为马来民众与岛外世界沟通信息上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按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建构

泛北部湾区域各国、各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是建构泛北部湾文化圈的逻辑中介与必经过程。作为逻辑中介,一头连结着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各民族文化体,另一头通向泛北部湾文化圈;作为必经过程,要解决好共同话语空间和文化形态可塑性这两个问题。

1.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离不开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的性质不是某一种强势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而是不同的文化体在不同的地域间的传播,即跨文化的传播。历史上不乏强势文化传播导致文化强行认同的例子,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传播,因为它的本质是文化殖民。文化殖民是错误的,是霸权主义者之所为;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以承认各文化体的相对价值为前提的。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无一不烙上了这个国家、民族独特的思想和情感的印记。为什么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是独特的?因为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所面临的历史命运、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以及他们文化的传承等等都是与别人不同的,而且就他们自己而言,则是不可重复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价值。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圈,就应该包容这些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换言之,就是跨文化传播以各文化体的独立与平等为前提。独立是指该文化体已然发育成熟,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平等就是指国家或民族无论大小,也无论其发展水平高低,其文化的地位和价值是一样的。

2.跨文化传播必须在不同的文化体中寻找能够彼此认同的文化平台和话语空间。首先要论证的一个问题是能否找到这样的平台和空间,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地域的接近、自然环境的类似以及历史上和平地与非和平地交往(后者指战争、劫掠之类),都能促成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地域心理的形成。以泛北部湾各国为例,我国华南沿海、西南的部分省份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自然环境的类似(如地形、地貌、土质、气候、植被等等),形成以水稻种植为基本内容的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了稻作文化——又称“那文化”。毫无疑问,在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中,这将是一个重要的平台和空间。围绕着这个核心内容,可以进行从科学技术到民间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认同。

3.在跨文化传播中,各参与传播的文化体,必须具备文化形态的可塑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本土涵养、发育的;因而任何一次跨文化的传播,都是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碰撞的结果不外两种:一是外来的文化被拒斥,二是经过磨合,外来文化被接纳。这时,那被接纳的外来文化已不复是原来的形态,但文化中的基质却得以保留。两千多年前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的过程,是个很好的例子。东汉后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而这时在人们的精种生活中,已经形了以天帝和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信仰,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五德、五帝、鬼神、谶纬等多种观念。早期的一些佛教僧人如佛图澄、慧思等,为了迎合中国社会文化,也采取了流行的阴阳、五行等概念,附会宣传。史书曾记载后赵的名僧佛图澄,用道术感化过后赵的统治者石勒,阻止了他对老百姓的残酷杀戮行为,吸引了众多信徒。又如印度佛塔作为佛教高僧逝世后的墓,通常由方形台基和其上的半圆形墓身组成;传人中国后,受秦汉时流行的神仙思想影响,所谓“仙人好高楼”,于是与我国重方形的传统的阁楼建筑文化相结合,成为楼阁形的塔:下部为我国固有的楼阁,上部保持印度的样式。南北朝时代的木塔基本是这样建筑的。到了唐代,把印度的半圆形与我国的方形进一步融合,成了八角形。这之后,遂成为最常见的中国佛塔造型。公务员之家

(三)按经济与文化互动的规律建构

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已如上文所论,因此,在文化圈的建构中,不能脱离经济去进行单一的文化圈建构。但是,这里所论的结合经济进行的文化圈建构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类的举措。因为如果文化的作用仅限于搭台、造势,以此为经济招徕顾客,那还是停留在“经济、文化两张皮”这一肤浅的理解上。只有深入认识经济与文化在本质上的关联性,才能理解它们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互补共赢的建构意义。

经贸活动中的物质对象(产品),就是社会的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本体结构来看,这些物质产品是处于整个文化的最外层。它们一方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负载着文化体的思想观念方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活跃的个性,随时准备着迁移到其他的文化体中,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后者恰恰是使这一层面的文化成为可以通过经济手段互相交换,并且在互相交换中实现文化交流的本质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贸上的往来促成文化上的交流,结果实现经济、文化的互补共赢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八十年代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技文化以高端消费品的形式进入我国市场,其受欢迎的程度用“热销”二字来形容一点不过分。西方产品“热销”过后就是西学的“热播(传播)”,紧接着的就是学英语热;于是又引发了对西方物质产品的消费热——从可口可乐、汉堡包到电讯器材、“空中客车”飞机等。

这个过程生动地表明,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而这种不可分并不如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一个搭台,一个唱戏。若一定要用“台”和“戏”来比喻的话,那么就是共建平台,轮番唱戏:你在前台时我则在幕后,反之亦如此。你方唱罢我登场,互补共赢。因此,我们对泛北部湾文化圈的建构,应该这样去理解:一是不能离开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建构过程,单一地去进行文化圈的建构;二是在文化圈的建构上与经济圈的建构相匹配并不意味着要依附于经济圈。在时间上或许可以稍放后一步,但在性质与功能上却是相对独立,在发展态势上则是齐头并进。

市场研究论文: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研究论文

摘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并且这一市场基本上保持了持续稳定运行。但是,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同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外汇市场还很不规范,离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即国际规范化的外汇市场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进一步发展、完善和规范外汇市场特别是银行间外汇市场,已成为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本文拟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模式选择

随着人们对我国目前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统一和把握,关于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模式选择的讨论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来选择外汇市场的模式:当前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属于有形外汇市场,从近期来看,我国应当选择这种市场模式;从中期来看,我国应选择有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模式;从远期来看,无形外汇市场是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现阶段,我国之所以要选择有形外汇市场模式,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首先,有形外汇市场是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成熟,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也都还比较低,因此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不可脱离我国的基本国情、超越阶段。有形外汇市场与我国现阶段经济金融环境以及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外汇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决定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外汇市场的发展大多都经历了一个由有形外汇市场逐渐演变成为无形外汇市场的过程。

其次,有形外汇市场可与我国转轨时期的金融体制相适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金融体制还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金融体制改革的非均衡性较为严重。例如,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市场机制和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却明显滞后,金融机构违规违章现象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金融秩序很不稳定;在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同时,国内金融体制改革却相对缓慢,如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转轨进展缓慢,相当数量的金融机构尚未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除个别外汇指定银行外,大多数外汇指定银行缺乏外汇交易的经验,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无形外汇市场。与无形外汇市场相比,尽管有形外汇市场存在着交易效率较低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缺点,但是在现阶段发展有形外汇市场则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促进银行间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汇率,也有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

再次,有形外汇市场有利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运行的调控。外汇交易集中在有形外汇市场上进行,便于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和调控,至少有这样一些好处,如保障外汇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平稳运行,防范和减少外汇市场风险,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保障国际收支政策目标的实现。

讨论我国外汇市场模式的选择问题,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明确我国外汇市场发展的阶段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这种阶段性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完善和规范我国的外汇市场。

二、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与交易方式调整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交易的产生在于弥补银行与客户交易出现的差额的需要,在整个世界外汇市场上,银行间的交易占全部外汇交易的90%以上,通常将这一市场称为批发市场。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形成多层次的市场结构,从而具有相当的交易规模。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活跃的外汇市场,也就不可能生成合理的市场汇率。

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主体数量较少、市场结构比较简单,与这种状况相对应,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交易活动还不十分活跃,交易规模明显偏小。据统计,1996年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628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进口额的45.24%;1997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累计成交额为318.8亿美元,占同期进口额的50.56%。因此,需要对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交易方式进行调整,这是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重要内容。当前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适当扩大市场交易主体

为了增加外汇市场的参与者,活跃银行间外汇市场,需要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这方面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允许外汇指定银行具备条件的分行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引入外汇经纪人制度;增加外资金融机构入市;增加资信比较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入市交易。

我国理论界和金融界在关于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从理论上来看,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便于集中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外汇交易的效率;而且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与我国现行的总分行制的银行体制较为适应,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加强内部管理,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和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统一调控,因此原则上应当坚持由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统一入市的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分行入市又有其合理性,如果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则会产生一些问题,一是不利于扩大市场交易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影响这一市场的发展;二是当外汇指定银行总分行之间资金调拨不畅时,限制分行入市就会影响分行的业务经营活动能力,例如由于缺乏周转头寸而影响其结售汇的顺利进行。显而易见,在分行入市问题上存在着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是:中央银行不必规定限制或不限制外汇指定银行分行入市,而应将分行入市的决定权交给外汇指定银行总行,由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自行决定具备条件的分行入市;中央银行应加快健全和完善银行间外汇交易法规,规范交易主体和市场交易行为。

当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市场结构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由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起主导作用的市场格局。国内外对此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具有“垄断性”,即中央银行是较大的买汇者,国有大银行(主要是中国银行)是较大的卖汇者,因此造成了外汇市场的“不平衡”或“严重扭曲”。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作为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在外汇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和竞争优势,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经验丰富地位,其结果导致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所以在分析市场结构时不应割裂历史。其次,这种格局的形成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国外汇市场正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大多数交易主体还很不成熟,而一些国有大银行特别是中国银行不仅具有在外汇市场运作的丰富经验,而且以其规范的运作为培养市场交易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这些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运行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并承担了市场的绝大部分风险(在外汇市场上,市场份额与风险成正比,即市场份额越大则可能承担的风险就越大),才使得银行间外汇市场有稳定的发展。在现阶段,中央银行为了保障外汇市场的稳定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也需要国有大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作为外汇交易主渠道而发挥其积极作用。再次,在这种市场结构中,国有大银行与其他各交易主体一样都是市场汇率的接受者,都处于同样的平等地位,只有中央银行才对市场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中央银行的这种调控作用在外汇市场发育的初期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二)增加交易品种、健全交易方式

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的状况对外汇交易量有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交易品种稀少和交易方式单调是制约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量扩大的重要因素。为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可增加市场交易的币种,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交易的币种仅限于美元、港币和日元,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我国对外经贸中的其他常用币种如马克、英镑等的交易;另外还可考虑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即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之间的交易,如美元兑日元、马克等货币的交易,以满足外汇指定银行以及客户的不同需要。

其次,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从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来看,远期外汇交易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而且开展远期外汇交易对于增强外汇市场供求的灵活性、改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都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现阶段我国开展远期外汇交易的许多基本条件如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汇率合理化以及银行同业外币拆借市场的建立等尚待实现,因此远期外汇交易只能稳步推进,而且只限于用于保值,不允许用于投机。

再次,改革清算方式。为了利于我国外汇市场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可考虑将目前的成交后一个营业日交割改为第二个营业日成交,即由T1的清算变为T2的清算。

三、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形成机制

在我国现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生成人民币市场汇率,即由中央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主要外币的汇率。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是这样形成的:中央银行根据全国外汇交易中心人民币对美元、日元和港币的汇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由此得到的汇率作为次日人民币对这三种货币交易的中间汇率即基准汇率,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则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来套算。中央银行还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报价作出规定,对美元和港币的每笔报价范围为上下100点,对日元报价范围为上下1000点;并对每宗交易进行范围限制,规定一美元兑人民币为前一日收市价上下3‰。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是: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

从三年来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实际运行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首先,当前人民币汇率决定是一种受外汇市场供求变动支配的被动形成机制,人民币的基准汇率是在中央银行规定了一系列参数的条件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前一日的市场汇率计算出今日的人民币基准汇率,而今日的市场汇率又来确定次日的基准汇率,在计算汇率时根本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整体目标和运行状况,因此人民币外汇市场难以与宏观经济运行和调控的需要相适应。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盈余,外汇市场始终保持供大于求的状态之中,人民币汇率水平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的均衡汇率,市场上形成的汇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了中央银行对合理价位的看法,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供求关系。再次,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实际操作性不强。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和决定汇率形成的关键,但是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众多,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全部加以控制,因而通过管理外汇供求来影响汇率的形成,操作难度极大;另外,如果对外汇供求的管理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外汇供求盲目变化而引起汇率盲目变化,最终造成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衡。

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目前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及时,改变仅仅依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被动确定人民币基准汇率的方法,应按照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来确定基准汇率,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供求来确定市场汇率。改进后的汇率形成机制,使人民币汇率既能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变化,又体现出“有管理”的内涵。第二,适当放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比较自由地根据汇率信号作出反映,使汇率能够比较真实地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第三,逐步放宽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会员较高持汇规模的限制,以增强其头寸限额弹性,以利于提高其在外汇市场业务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第四,逐步放宽对企业持汇的限制,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大企业、企业集团允许其一定的持汇规模使其成为银行间外汇市场的间接参与者,以加快完善外汇市场运作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公务员之家

四、中央银行对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调控

当前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存在着被动性,而且管理性和可操作性较差,这种状况不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的合理水平和稳定。改进的方法是,对汇率的短期和中期波动的调节,主要通过外汇市场来进行,即依靠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实现调节的目标;而对于汇率的长期水平及其走向,则主要依靠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基准汇率(或直接改变,或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来间接改变)来实现调节的目标。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其目标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维护外汇市场的秩序;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汇率的合理水平。我国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但汇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弹性。实际上,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指在一定幅度内的相对稳定,即要使汇率具有灵活性或弹性。这是因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不仅要求汇率稳定,而且要求汇率具有一定的弹性。这个幅度应根据国民经济的一系列指标科学地加以确定,中央银行可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另外,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是否保持了合理性,还值得探讨。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调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但调控手段应规范。中央银行主要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也应辅之于行政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管理,以维护外汇市场秩序。从目前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控方式来看,市场操作的被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中央银行的干预方式仍显单调,目前仅限于直接干预方式,而象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汇率、信号宣示效应等间接干预方式至今还未见采用。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和合理水平,中央银行应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同时应建立人民币汇率监测系统,形成市场基准汇率制度,以提高干预的有效性;还应加快推进外汇市场同货币市场和国债市场的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

对外汇市场的风险进行控制,避免或降低风险,这也是中央银行调控外汇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上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风险和清算风险。进行远期外汇交易,是控制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因此发展银行间的远期外汇市场势在必行。为控制外汇市场清算风险,应尽快建立会员清算基金、会员基金以及清算基金。

市场研究论文:多方面比较选择市场研究企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民营市场研究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企业要想地了解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文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等,具体请详情见。

1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较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较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

2.2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其次,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企业要想地了解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文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资料会成为企业举措的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公司简介、人员简介、项目运作流程、收费标准、客户名单等。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还应为客户提供所做过的一些范本,如策划书、调查问卷、执行手册、访问工作记录、抽样图、抽样记录表、编码原则、调查报告等。如果想或得更具针对性的资料,企业就应该提供市场研究公司一些委托要求及项目背景介绍,这样市场研究公司在准备资料时会有侧重点,资料则更具参考价值。

当得到几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计划书后,就可以集中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合适的一家作为,并与之再行会晤商议,签订市场调查委托合同。

市场研究论文:遴选市场研究公司研讨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国有市场研究公司、民营市场研究公司、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企业要想地了解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文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等,具体请详见。

1市场研究公司的类型

目前,国内的市场研究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类:外资、国有、民营。他们在规模、市场定位、营销手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外资公司。如盖洛普、麦肯锡、Gartner、SGR等,他们的进驻大约可追溯到90年代初。外资市场研究公司在规模及办公环境方面都优于其它类型的调研公司。其客户主要是一些跨国的大企业。外资市场公司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调研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较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较强,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例如,同一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和后期分析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其质量控制标准与国际一致,项目可管理性强;②客户较为稳定,其主要客户多是海外总部直接委托;③研究人员素质较高,公司在调研方面的培训能力很强;

④知名度较高;⑤价格高,他们的价格往往超出一些客户的心理承受能力。

(2)国有市场研究公司。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局一般都有下属的调研公司,其特征为:①能发挥城市调研队伍的网络优势;②收费相对较低;③信息资源稳定,能够获得多行业的背景资料及相关数据;④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不畅,个人工作业绩与回报不成正比;⑤在项目的质量监控方面与国际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数据误差较大。

这类国有的市场研究公司已有几家开始同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如,中央电视台下的央视与法国较大的收视率调研公司合资。它们如果能将外资的管理、技术与政府部门的行业优势、数据资源结合起来,在细分市场上很容易形成行业垄断。

(3)民营市场研究公司。这类市场研究公司可谓业内的后起之秀,大多为管理者以股份制的方式创办。其数量多于前两类市场研究公司,在传媒界也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去糟粕取精华,很明智地把自己定位于“国际水平,国内价位”,因此很具竞争优势。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①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常在传媒上调研结果,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客户的反应迅速,有很强的服务意识;②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较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敬业精神,而且还能有效地将调研项目的质量与项目经理的个人素质密切结合起来;③报价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种企业规模往往不及上述两类公司,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可以说这三类市场研究公司各具特色,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要求来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研究公司进行分析和对比。选择一家满意的市场研究公司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我们将陆续介绍一些评价及选择市场研究公司的标准及方法,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2对市场研究公司的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不太了解市场研究行业的公司来说,若要对其进行评估实属难事。其实,只要考虑到市场研究公司的声誉、规模、人员素质、经验以及报价这几方面,就能较为有效的对市场研究公司进行评估,下面让我们就这几方面具体分析一下:

2.1声誉

声誉是个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良好的声誉包含很多方面,因此它是个比较软性的标准。有些客户认为,那些常在媒体上发表调研报告的市场研究公司一定具备良好的声誉。这种想法虽然没错,但却很缺乏说服力。

2.2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可细分为人员数量、办公室面积、专业设施、分支机构等很多方面。通过对市场研究公司规模的了解,就可以大抵知道这家公司的专长和所属的专业领域,以及调研能力等方面的信息。

市场研究公司的人员一般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公司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等应是专职人员,而访问员、复核员、编码员、行业专家等一般是兼职人员,实地督导有些是专职的,有些则是兼职的。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是判断公司实力的一种比较硬性的标准。办公室的面积同样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规模。另外,从办公室的整洁程度与部门设置情况上可以看出一个市场研究公司的管理水平。

2.3人员素质

这里所谈到的人员素质是一些基本的素质,如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等。除受教育程度外,其他的指标都很难量化,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人对个人素质的判断指标不尽相同。

2.4经验

“经验”有两层含意,一方面是市场研究公司成立时间的长短,另一方面是该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立业较早的市场研究公司对本行业的过去、现状及发展趋势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此外,其管理制度及各种规范也很完善。

评估一家市场研究公司的专业经验时,公司主要人员的从业经验则十分重要。具备丰富经验的市场调研人员能够地定义客户的问题,对各种调查方法的优缺点了如指掌,能够及时处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2.5报价

报价已成为客户选择市场研究公司时的一项重要定夺因素。不同市场研究公司的报价只有在调查方法、质量、地域等方面相同时,才具可比性。这一点在下期的介绍中也会再次谈到。

3对市场研究公司的选择

选择一家的市场研究公司如同寻找一个战略联盟,是件十分细致的工作。一般来讲,企业可按照以下两个步骤来遴选市场研究公司。

首先,企业可从现有的名录中选出几家重点对象,以备进一步接触。但就目前而言,市场上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市场研究公司名录。因此,企业应注重日常的收集。有不少市场研究公司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刊登调查报告。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渠道,企业还可从中看出各市场研究公司的水平及专长。

其次,在遴选结束后,企业就要与这些市场研究公司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联系,另一种就是登门拜访。前者对那些常做市场调研的企业较为适宜,他们有固定的,互为了解、彼此熟悉,运作起来较省时有效。那么,对于那些不经常做市场调查或正在寻找新的市场研究的企业来说,登门拜访则是必要的。通过拜访,企业可以了解到这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规模(包括人员多少、办公环境、设施等),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经验等方面的信息,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这种感性认识将对企业选择理想的市场研究公司有所帮助。

企业要想地了解一家市场研究公司,文字资料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资料会成为企业举措的依据。这些资料包括:公司简介、人员简介、项目运作流程、收费标准、客户名单等。专业的市场研究公司还应为客户提供所做过的一些范本,如策划书、调查问卷、执行手册、访问工作记录、抽样图、抽样记录表、编码原则、调查报告等。如果想或得更具针对性的资料,企业就应该提供市场研究公司一些委托要求及项目背景介绍,这样市场研究公司在准备资料时会有侧重点,资料则更具参考价值。

当得到几家市场研究公司的计划书后,就可以集中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合适的一家作为,并与之再行会晤商议,签订市场调查委托合同。

市场研究论文:普通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产品策略;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促销战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间行业竞争的压力、毕业生产品定位、品牌策略的实施、市场开发策略、行业竞争战略、区隔式营销、广域营销、连带营销、情感促销、互动营销:请需求单位的基础教育专家入大学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建立就业基地;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供需双方签订协议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本文置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于市场运作轨道,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审视了师范生就业市场,并就产品策略、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行销战术三个方面对普通高师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运作做了具体阐述,为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空间。高等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使高校必须以市场营销的理念和方式来研究、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普通高师院校应从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毕业生行销战术三个方面采取恰当的方法,使毕业生占领就业市场,从而保障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大学毕业生这种高等教育的特殊“产品”已成为人才市场交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已是比较规范、成形、完善的市场,以普通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的市场营销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就业工作,无论对于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还是整个高等教育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普通高师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身负三重压力。首先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由于“产品”定位不,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不能实现“市场销售”,给学校的“扩大再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竣的挑战;其次是产业结构调整及高校扩招的影响,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很多专业需求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迅速突破供需平衡而进入了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导致就业市场开发和毕业生行销异常艰难;再次是高校间行业竞争的压力,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使兄弟高师院校成为了竞争对手,他们不得不直面兄弟院校的竞争而采取相应的策略。普通高师院校应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作为重要课题,遵循市场规律,在产品策略、目标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毕业生行销战术方面,研究并采取适合本校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期扩大学生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推动学校的发展。

一、产品策略

产品是营销活动的中间媒体,通过它才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交换的目标。产品策略是其它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是市场营销诸链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只有制定科学的、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产品策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交换目标。毕业生是高校培养造就出来的就业市场上的特殊产品,要达到充分就业,实现产品销售较大化的目标,高师院校必须依据师范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的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的质量,科学务实地进行产品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品牌。

1.毕业生产品定位。毕业生产品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就业市场上高校间的竞争状况,针对市场对毕业生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确定其自身市场空间的定位,并全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与众不同的、个性鲜明的产品。就业市场产品定位的实质就是高校依据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情况、学校办学实力以及学生素质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实施毕业生培养模式。它渗透于高校的教学、管理、服务、指导等各环节工作之中,直接决定和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高校产品定位与否,决定着其毕业生的市场占有率和就业工作的成败。普通高师院校要做到产品定位,可采取以下方法:及时,避强定位。产品模式尽量不与强势对手产品相重合,避免与强大对手直接竞争市场的产品定位方式,这是实力稍逊的竞争者惯常采取的产品定位方法。就当前的本科师范生就业市场而言,可细分为高等教育、出国学习、考取研究生、基础教育等市场。大部分普通高师院校应将核心产品定位于主要面向基础教育市场,培养基础教育人才,兼顾其它领域市场需求。因为高师院校之中,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和部分发展较快的高师院校办学实力雄厚、学生素质较高、市场占有层面较宽,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流入高教、留学生、研究生市场,作为普通高师院校将毕业生定位于为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第二,迎头定位。与就业市场上居主导地位或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确定相近或相同的产品模式,这是一种与竞争对手针锋相对的定位方式。选择迎头定位的高师院校凭借高速发展的势头、较强的办学实力、优越的办学条件,使毕业生有较广的就业空间、较强的竞争能力。采取这种定位方式,部分高师院校便可与部属师大争夺市场,许多后劲较足的高师院校可与传统强势学校在某一市场领域一比高低。迎头定位不但使毕业生在重合市场中抢占一定份额,更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社会影响,进而拉动整个就业市场。第三,重新定位。根据就业市场情况和学校办学实力,对销路差的毕业生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选择。就业市场需求千变万化,毕业生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普通高师院校要善于利用规模小、转向快的优势,随时根据市场变化重新选择产品模式,在变化中求生存、求发展。如,普通高师院校若能根据目前就业市场中职教、小教、特教的较大需求,及时进行教学改革、调整教育目标,就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抢占十分有利的地位。

2.品牌策略的实施。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了一倍,创造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跨越,与之相适应的是人才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的变化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的直接体现就是高校间竞争由过去间接的规模竞争转为现今直接的品牌竞争。因此,高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营销是市场营销的较高阶段,是差异性营销的典型应用,是通过发挥品牌的识别、衡量、控制市场、促销、增值等功能,达到较大限度占有市场的目的。在当前的感性消费时代,商品及其营销必须具有与众不同的优良品质,并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才能体现出用户的消费价值。尽管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各校学生的差异性日益缩小,但如果高师院校加强教育教学,突出办学特色,着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技能,特别是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从教技能这一核心竞争力,同时强化自身的就业市场服务,加强舆论的宣传力度,使毕业生体现出“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特点,就会在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得到积极的社会影响,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如东北某省属师范大学就是以“学生专业思想牢固、从教能力强、普通话标准,学校就业市场服务到位”为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基础教育市场占得了先机。

二、市场开发与行业竞争策略

市场策略包含市场开发策略和行业竞争策略,它是从用户的需求特点和行业市场分析两方面获取信息后,各高校采取的市场开发和行业市场竞争的方式和方法。

1.市场开发策略。大学毕业生市场开发,通常指毕业生就业地域和就业单位的选择或争夺。普通高师院校常用的市场开发策略有以下三种:及时,冷点入市。在就业市场开发中,学校选择冷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工作的突破口。《老子》认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普通高师院校在重点市场开发上应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寻找未满足和难以满足的市场需求,尽量选择远离与强势竞争对手直接竞争的冷点入市。在地域和用人单位选择上,应避开重点师范大学关注的大城市和热点地区,转为选择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域,形成自己的市场。第二,弱点入市。指高校选择弱点市场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对于发展后劲足、质量好、学生特色突出的高校,可根据市场特点,同时依托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强有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及推荐手段与较强的对手竞争,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针锋相对,在面对面的竞争中获胜。如东北的普通高师院校的生源多来自本地区,在教师职业基本技能和教师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形象等)方面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它的高师院校甚至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望尘莫及的,而用人单位恰恰对此最为关注和欣赏。因此,学校应注重开发利用这种优势,瞄准对手的弱点,市场竞争则胜券在握。第三,盲点入市。指高校在就业市场争夺中选择由于某些对手自身缺陷因素而留下来的市场空间作为市场开发的突破口。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校,可灵活机动,穷则思变,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在细分的大市场中寻找盲点和间隙,拓展自己的市场空间,使被动的局面有所转机。强势高校的市场开发往往重视城市中心而忽略城郊,重视重点学校而忽视普通学校,重视高校、中学教育市场开发而忽视职教、特教、小学教育市场开发……而这些恰好都可为普通高师院校市场开发所利用。

2.行业竞争战略。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师范生就业市场不仅仅是供需双方的舞台,更是高师院校彼此间没有硝烟的战场,行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是高师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就业市场中,若想抢得“商机”,可采取以下几种竞争战略。及时,联盟。市场竞争中无法战胜对手时,与其共同开发或争夺市场,共享打开或占领市场所带来的利益。普通高师院校在就业市场中既被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压迫”,又有百余所兄弟院校与之“挤抢”,“挤压”状态下独自开发和争夺市场难度较大,可采取与竞争对手结盟的方式,联手营造大的就业市场,市场蛋糕越大,每个成员得到的利益份额就越多。“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就是这一策略实际应用的典型范例。东北27所高师院校,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龙头,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为原则,以充分发挥东北区域规模优势,建设以东北高师院校联合洽谈会为标志的全国规模较大、影响较大、占有市场份额较大的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师品牌市场为目标,“合纵联横”,形成了全国具影响的师范生就业市场。目前该市场运行良好,成员得到了相应的利益。第二,跟随。弱势院校利用与强势学校毗邻的地域、相似的培养模式、相近的学生类型的特点,通过跟随强势的近邻院校,在强势学校所影响和占有的市场中赢得部分利益份额。东北地区较好的地方高师院校可以在东北师范大学占领的就业市场中获得利益;西北地区的高师院校可尝试在陕西师范大学占领的市场中有所作为;华北地区高师院校应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就业市场中有所斩获。第三,跟进。指强势竞争者对弱势竞争者开发的市场迅速介入,一举占领大部分市场份额。各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对比营销,使竞争结果有利于本方。此策略方法看似市场的“大鱼吃小鱼”策略,实则增加了快鱼吃慢鱼的成份,是强势学校在弱势高校打开的市场尚未筑成市场防御堡垒之时,将开放性的市场据为己有,并赢得一定时间的垄断。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孙子•虚实篇》)。这种策略以获取对方信息快、反应行动快为前提。第四,集中一点。竞争者集中优势力量,在短期内针对某一代表性和具有影响力的市场采取行动,占领市场,从而达到效果扩散,扩大社会影响的目的。高师院校开发市场时,可选取某一地域内知名度高、代表性强的城镇或单位,选派毕业生,积极运作,以的毕业生和的就业市场服务,打败其他竞争者,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并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形成区域需求市场。第五,渗透。弱势竞争者利用强势竞争者的市场和产品边缘重合,逐步扩大重合市场占有空间的营销策略就是渗透营销。毕业生就业市场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具体方法:一是采取“特洛伊木马”战法(源自古希腊《荷马史诗》),使市场占有逐步由边缘向中心进行渗入和挤压,打入或占领中心市场;二是精品打入,指面对一些新的尚未开发的就业市场,着力推荐毕业生,树立学校的品牌,通过毕业生的突出表现,推动该地区的市场需求。第六,拉销。以市场需求推动市场营销的战略,它是与推销相对的一种营销方式。鉴于用户对推销有防御排斥心理,因此,拉销战略可以使用户由被动的接受服务与推销转为由用户主动购买产品和接受服务。此战略中,高校应把握好两点:一是高校必须重视用广告效应激发用人单位选聘意愿,形成思维定势,主动索求毕业生,以此加大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二是必须疏通营销渠道,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施区域性营销制度,以人(或机构)在人事、地域情况了解、沟通等方面的优势拉动市场,并逐渐形成非强制性的垄断市场。

三、促销战术

信息社会的到来正逐步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理念,高校在就业市场的争夺战中也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和变化,在竞争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推行个性化的营销战术,在这场战争中,高校能否运用行之有效的营销战术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就业市场就成为关键的环节。

1.区隔式营销。通过细分市场,针对需求者的不同要求而进行的专向化营销。师范生就业市场中的区隔式营销应用很广,毕业生的文化营销,就是根据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而采取的区隔式营销。大连是审美文化发达的城市,向该地区需求单位推荐外在形象(如身高、外貌、气质)等较好的师范毕业生容易取得成功;华北地区民风质朴,各用人单位青睐朴实无华的毕业生;上海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有外语特长的学生将在该地区招聘中占有先机。区隔式营销还表现在高校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单位采取不同的推荐形式,按层次高低可依次采取橱窗模特式(拔尖人才展示)、精品屋式(“群英会”展示)、超市式(大众化市场)的不同方式。这些推荐方法因人而定,各具特色,充分利用了人才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原理,大大提高学生的签约率。

2.广域营销。所谓广域营销是指扩大营销范围,争取游离用户和被动用户的方法。就业市场的广域营销主要采取随机营销和网络营销。如学校组成多个就业小组到全国各地的用人单位宣传学校的办学成果,扩大学校的影响,争取和吸引用户;学生通过自荐、亲友引荐等多种方式寻求市场;学校和学生可借助网络的时空拓展性、信息容量大、时效性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在学校网上推荐毕业生。学生上网求职,这是一个便捷、廉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就业途径。

3.连带营销。指将各种不同类型的毕业生采取“捆绑式”搭配的方法推荐给用人单位。现实可行的方法有三个:一是将脱销专业的毕业生与滞销专业的毕业生相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二是将毕业生与普通毕业生搭配推荐给用人单位;三是将具有某种特殊关系的学生(如恋爱关系)一同推荐给用人单位。

4.情感促销。以善待、关注、信任、帮助用户的行动换得用人单位对学校的信赖和对毕业生选用的忠诚的促销方法。“攻城,攻心为上”,师范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以质服人,更要以情感人。高校工作人员要善于利用情感上的沟通,拉近与用人单位的情感距离,使用人单位产生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使高校在市场争夺中获利。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广泛运用,比如,对用人单位选聘代表的热情接待;注重与用人单位间的日常工作交流和往来;新年、教师节的信函问候;高校向所在地域用人单位推荐学生时所打出的“老乡牌”等等。

5.互动营销。由面向广域市场需要的单向大众化生产转变成有用户直接参与的共同制造产品的营销方式。这种方式适应了需求分化的潮流,产品能够极大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供需双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关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高技术的信息条件下,互动营销方式会越来越普遍应用于高校就业工作,大学生就业市场营销也会从被动地适应市场需要转向用人单位与学校双方联手共同创造市场。师范生就业市场的互动营销可采取如下方式进行:

及时,请需求单位的基础教育专家入大学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渗透教育理念、介绍教育形势,指出教育发展趋势,以此使学生明确基础教育市场对他们的要求,增强学生努力的方向性。每所高校如能邀请各专业的基础教育名师作为客座教师,无疑会对学生的培养及其就业具有较大帮助。

第二,建立就业基地。利用业务上的伙伴关系,由需求单位利用学生假日、实习等对学生进行直接的阶段性培养,有助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增加毕业生需求量,从而成为学校稳定的用人单位。

第三,建立毕业生工作情况信息沟通与反馈系统,不断从用人单位获得毕业生评价反馈信息,以此为鉴,不断调整大学教学目标。该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双方的了解,有助于供需双方的长期合作。

第四,供需双方签订协议,按需求单位要求定向培养学生。切实做到依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身定制”,创造专业品牌,创造多个稳定的就业市场。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市场,也是一个遵循市场规律的特殊市场,毕业生市场营销已经作用并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就业工作策略、就业市场开发策略、行业竞争策略。高校应树立全新的就业工作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就业市场营销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就业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毕业生人业匹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动学校的更大发展。

市场研究论文:钱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研究论文

一.题目的提出:金融体系的厘革及其对钱币政策的寻衅

自70年月以来,随着信息技能的生长,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和金融举世化使得重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国家资本市场生永日益深化与广化,传统的钱币政策目的与操作体系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寻衅。已往20年来,列国中心银行虽然在控制商品与劳务的通货膨胀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效果,但是搪塞资产价钱的膨胀,却难有对策。实践上,早在1929年,纽约股市的暴跌即已导致美国和全世界经济进入恒久紧张的冷落;日本80年月末资产价钱非常膨胀引发的“泡沫经济”对其经济造成了恒久倒霉影响;[1]90年月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国资产价钱显着地偏离实体经济上涨的趋向更是引起了决策部分广泛担心。[2]

同样的情形在20世纪80年月也在北欧国家(挪威、芬兰、瑞典)出现过。在挪威,银行贷款对gdp的比重从1984年的40%上升到88年的68%,资产价钱急剧上升,同时投资与消耗需求也显着上升。但是煤油价钱的暴跌引起了自二战以后最深刻的银行危急和经济衰退。在芬兰,1987年扩张性的预算导致大规模的名誉扩张,银行贷款对gdp的比重从1984年的55%上升到1990年的90%。住房价钱在1987年和1988年共上升了68%。1989年中心银行为了克制名誉扩张,前进利率和储备,再加上1990年、1991年与俄罗斯商业降落,经济情况恶化,资产价钱暴跌,政府不得不对银行予以救济,gdp紧缩了7%。在瑞典80年月后期一连的名誉扩张导致了房地产繁荣。1991年由于大量的是基于太甚膨胀的资产价钱,因此,众多银行遇到了困难,政府不得不过问,经济陷入衰退。

墨西哥提供了新兴国家资产价钱膨胀类似的版本。墨西哥在90年月初期举行了银行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的储备要求。mishikin(1997)指出,银行向私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占gdp的比重从80年月末期的10%急剧上升到1994年的40%。同暂时期,股票价钱急剧上升。1994年总统谋害和农人叛逆引发了泡沫的瓦解,进而出现了银行与外汇危急,和紧张的经济衰退。

在这种大量的历史案例背后,人们发明,随着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广化,金融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功效剖析,钱币与其他金融资产界限期益含糊,钱币提供量与现实经济变量失去了稳固的讨论,许多学者者以为到传统的钱币政策理论需要探求新的微观基础,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

钱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和物价水平的影响有多种途径。凭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这种影响重要是借助利率变量,影响消耗和投资。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不停厘革,金融资产存量的增长,钱币政策也可能议决对资产价钱的影响,进而影响消耗和投资,具体的途径如转变产业总量,转变借贷资本,以及各经济单元的资产欠债状态。金融体系已经和正在孕育发生的厘革对钱币政策有偏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非常难以操作和预测。尤其是金融资产对现实经济活动的比重,可交易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一连增长,这些资产对利率、经济增长等变量的预期应声越发敏感。

在中国,90年月以来金融市场的迅速生长以及住民资产结构中有价证券份额的一连增长,钱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资金讨论增强,钱币提供量的统筹分别面临新的检验;而且,造成这种厘革的基础气力(金融的国际讨论、信息技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创新和制度厘革等)还在增强,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心银行的钱币政策提出同样的寻衅。

下面我们首先议决重要发达国家家庭资产结构的厘革来看金融市场规模的增长。[3]

自20世纪70年月以来,世界列国的金融市场无论在规模照旧领域上都有显着的增长。比喻,从1985年到1998年,重要的oecd国家中,未送还的名誉和股权总值对gdp之比,从150左右上升到250左右。(p.mylonasetc.2000,)

资料源头:imf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tistics;bisinternational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development;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stockexchanges.转引自p.mylonasetc.2000,p.1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只管银行信贷在大多数国家中照旧重要的融资源头,但是确实存在着资金从银行贷款向种种证券(包括贷款的证券化,尤其是银行的抵押贷款)的转移。这表如今金融产业从银行存款向机构投资者和直接持有债券与股权的转移,这种厘革在美国尤其显着。因此,具有活动性和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在gdp和金融资产总量中的比重显着上升,其效果是总产业中的一个很大比重对一样平常市场厘革和价钱厘革越发敏感。

从家庭资产欠债表看,oecd列国(除日本)净产业相当于小我私家可支配收入的4-6倍,而且在90年月有所上升。家庭欠债则相当于小我私家可支配收入的1倍左右。因此,家庭金融资产与欠债的比约莫为3-5倍。非金融企业的净值与gdp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都较低。但是企业的金融资产(不包括自有股权的价钱)与gdp相比是上升的。

已往20多年中,发达国家和大多数生长中国家较为乐成地控制住了通货膨胀,经济学家都同意物价稳固是宏观经济稳固和一连增长的条件,但是这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一定保障。随着金融结构的厘革,金融资产存量的累积对钱币政策提出的寻衅,重要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资产价钱的定价基础是什么?资产价钱的变更是否应该、而且能够得到控制?第二,钱币政策需要经由许多中心要害才气终极影响实体经济,在这一历程中,资产价钱对消耗和投资的影响怎样?第三,钱币政策终纵目的是维持币值稳固,但是传统的权衡通货膨胀压力的指标所包罗的鉴别经济总量的信息已渐渐丧失,因此是否需要将资产价钱的厘革纳入通涨指标?[4]

迄今为止,对资本市场与钱币政策的研究重要是一些钱币政策机构,比喻,bis1998年构造过两次专题研讨,并出书了论文集;美国联储kansas1998年年会将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关连作为三大议题之一;日本中心央行鉴于“泡沫”时期的教导,也有一些探究。但是学术界正式的研究还比力缺乏,既有的研究效果大多还处在事情论文与讨论论文形态上。笔者连年来在德国与日本的访问研究历程中,以及与这一领域的经验丰富学者[5]的交换中以为到,虽然各人均以为资本市场的生长对钱币政策提出了新的寻衅,但是在这些国家中,这一题目的研究严酷说来并没有睁开。所幸的是,一些著名的经济学者,比喻伦敦经济学院的c.goodhart,普林斯顿大学的b.bernanke,纽约大学的m.gertler,以及沃顿商学院的f.allen,gale等学者开始积极在这一领域举行探索。我国学者中,钱小安(1998),苟文均(2001)有论文举行过开端探究;下面临既有的研究作扼要归纳并阐发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题目。

二.资产价钱在钱币政策制定中的意义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对讨论的工具即金融资产作简略的界定。由于金融创新孕育发生了大量的新的金融资产,同时,原有资产的可交易性不停增长,现在存在着许多资产价钱情势。比喻证券化的债务与平凡的银行贷款差异,已经具有了可视察的价钱。不外,纵然云云,还有大量的金融资产是不行交易的(比喻小我私家债务),它们的市场价钱与钱币政策没有直接关连。换句话说,只管金融资产的价钱信息已经非常巨大,但是钱币政策照旧议决象银行贷款这样没有市场价钱的金融资产而发挥作用的。而可交易的资产价钱变更是议决影响企业的保障品价钱、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欠债状态等,对经济政的信贷总量发挥影响。因此,在阐发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关连时,必须注意区分差异国家,差异时期金融资产情势的厘革。在既有的关于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研究中,一样平常因此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本文以下的讨论也是云云。[6]

(1)资产价钱的信息内在(informationcontent):

无论就钱币政策的传导历程照旧钱币政策的目的而言,资产价钱所包罗的信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资产价钱是钱币政策传导中讨论实体经济的中介之一,也可以作为经济预测的经验丰富指标。

一样平常以为,股价和利率期限结构是具有信息内在的变量。从理论上看,股价的厘革应声未来盈余增长的预期,而未来盈余增长与产出增长关连亲昵,所以股价的厘革可以提供未来经济活动的信息。至于利率期限结构。凭据预期理论,恒久利率是未来各时期短期利率的均匀值,反应了未来现实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市场预期。因此,也可以较好地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经验丰富指标。但是,从实证研究来看,列国相差很大,尤其是这两个变量与实体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连难以确认(陈裴纹,2000)。

这说明,资产价钱信息内在的巨细在很大水平上与列国资本市场深化的水平有关,因此,资产价钱在钱币政策中的职位地方需要凭据差异国家的具体情况而定。从现在的情况看,资产价钱很难直接作为钱币政策的指标,但是,可以作为间接的参考目的。比喻美国和我国台湾的景气动向经验丰富指标中即包括股价。

(2)资产价钱的决定:基本面与“泡沫”

在钱币政策的制定历程中,无论中心银行将资产价钱是看作信息变量(informationvariable)、参考变量(indicator),照旧目的变量(targetvariable),都必须相识资产价钱厘革的缘故原由。同时,只有充实相识资产价钱厘革的缘故原由,才气接纳相应的对策。

金融资产代表了对商品和服务的恳求权,今世资产定价理论创建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即人们举行资孕育发交易的目的是在差异时期中举行消耗的配置,要使得一个单元当期消耗的边际收益与将这一个单元的钱币投资于某种资产,未来出售该资产举行消耗的边际收益相等。这就导致了该资产的危害调解的预期收益率和无危害利率之间的套利条件,一种资产的价钱是其预期收益流的危害调解贴现值。以股利定价的“戈顿方程”(gordonequation)为例,[7]

p=d/(gr-g),

p是股票价钱,γ是现实利率,ρ股票危害溢价,g是股息增长率。

股价是未来股利的贴现流,既受到现实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未来预期的影响。这个简略且普遍使用的公式说明,股票价钱与无危害利率或投资者的危害升水呈反向关连,与盈余增长呈正向关连。但是,它在现实应用中的题目是,由于它是基于未来盈余和利率,而者两者都是无法直接视察到的。必须依赖对未来的预期,因而一定受到投资过于乐观或灰心情绪的影响。历史经验评释,这种情绪经常使得股票价钱对现实盈余和股息做出太甚的应声,也即是说投资生理在股价决定中通常起着要害的作用,使其偏离“基础”或“平衡”水平。[8]

至少到现在为止,金融学理论不能正确区分资产价钱中的基础价钱和泡沫因素(参见野口,1993:blanchardandfisher,1989,chp.5;kindlerberger,1996;小川?北坂,1998;)。因此,中心银行要在做出政策之前确定类似股票资产的“现实价钱”,大概说要坚定是否存在“泡沫”黑白常困难的。

三.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的目的

目宿世界列国央行多将物价稳固作为钱币政策的目的。比喻,日本银行法第二条划定,“日本银行的基本使命是稳固物价,并借此保障黎民经济的健康生长”。因此,日本的中心银行在资产价钱膨胀时期,并不是要对资产价钱接纳直接的措施,而是要议决一样平常物价的一连稳固来保障黎民经济的稳固生长。但是搪塞“物价稳固”这一界说自己存在多种看法。白冢重典以为,物价稳固不应机器地明确为统计上的物价指标相对稳固,更素质的是将它明确为连结宏观经济稳固稳固,促进经济一连增长的条件,即“一连的物价稳固”。从日本泡沫经济的教导看,作为保障经济稳固和屈从的须要条件,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固是极其重要的。与钱币政策有关的是,连结未来物价预期的稳固,警备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预期都很重要。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需要研究资产价钱的厘革在钱币政策中的职位地方。(白冢重典,2001,p290)。

虽然理论与历史经验均表现,一样平常物价水平的稳固有助于经济的稳固与增长,但是并不能保障金融的稳固。相反,物价稳固偶然反而导致经济主体太甚负担危害的行为。比喻20世纪20年月后期美国的资产价钱膨胀和80年月后期日本的“泡沫经济”恰恰出如今一样平常价钱水平比力稳固的情况中。“虽然资产价钱的颠簸并不是什么新征象,但是多数工业化国家已往20多年中,一个显着的特点是资产价钱的一连上升和急剧下跌孕育发生在消耗物价降落和宏观经济稳固的情况中”(imf,2000,p.77)。物价降落的缘故原由重要在于经济结构的厘革、财政规律的实验和中心银行在控制通涨方面的乐成(瞿强,2000a),

以为低通涨有可能助长资产价钱膨胀的理由重要有以下几点(陈裴纹,2000):1.当通涨率趋缓时,名义利率随之走低,由于“钱币幻觉”,在短期内经济主体以为不到现实利率的降落,因而引发大量借贷,增长了投资者使用银行信贷举行投资活动的时机;2.物价稳固使得经济主体预期钱币政府不会前进利率,因而经济会一连扩张,并乐意负担更多的危害;3.低通涨时期,央行容易以为钱币提供的扩张是钱币现实需求的增长或钱币流通速率减缓的征象,因而倾向于维持宽松的钱币政策;4.低通涨时期,由于钱币政策宽松,均匀现实利率降落,危害溢价降落,因而资产价钱将上升。[9]

如果说在低通涨情况下容易出现资产价钱膨胀,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资产泡沫”幻灭对经济的危害更大,由于在这种情况下资产价钱的现实调解只能议决名义价钱的大幅降落来实现,而资产价钱的急剧降落会对家庭、企业和金融部分的资产欠债状态孕育发生紧张打击,进而危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清静。kentandlowe(1998)比力了澳大利亚70年月初和80年月末两次房地产泡沫发明,只管这两次资产价钱现实跌幅相近,但是后者通涨水平较低,因此资产名义跌幅更大,其后的经济衰退一连更久。因此,在低通涨时期,钱币政府对资产价钱的一连上涨更应该警惕。[10]

资产价钱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由于钱币的价钱取决于钱币政策,那么对未来钱币政策的预期自然也会影响到那些具有名义钱币收入的资产的定价。反过来,钱币政策的制定自己也应该思量反应市场预期的资产价钱。这里要害的题目是资产价钱是否应该包括在通货膨胀的钱币政策目的中?

目宿世界列国的物价指数均没有直接包括资产价钱。这是由于资产价钱一样平常是用来反应各个时点上商品的消耗的资本变更,属于流量阐发。凭据这一理论,自然不应包括作为存量的种种资产。比喻已经使用的住宅价钱的厘革不包括在物价指数中,但是房租的价钱应计入物价指数。

但是,我们可以使用资产价钱中所包罗的信息,从动态的角度扩展物价指数的看法。这方面最初的尝试是alchianandklein(1973),c.goodhart(1995)举行了开真个探究,白冢重典在一系列论著中(1998,1999,2001)做了体系的阐发。

alchianandklein(1973)“沿着费雪的跨期消耗阐发传统”(p193),首先提出了“差异时点上的生存用度指数”(intertemporalcostoflivingindex,icli)看法,借此综合反应为了实现肯定的经济福利,各个差异时点上生存用度的厘革。其基本思想可以简略归纳如下:

家庭或代表性小我私家在某个特点时点上的消耗并不光仅取决于其当期收入和当期价钱,凭据生命周期理论,当期消耗受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预期收入与价钱的影响。如果思量家庭在生命周期中的消耗化题目,其预算束缚为生命周期中的收入即是生命周期中的消耗。这样一来,资产价钱由于反应未来商品和服务的价钱预期,应该作为署理变量来思量。

这种叙述虽然黑白常抽象的,涉谷(1991)对此举行了具体化尝试,创建了“动态平衡价钱指数”(depi:dynamicequilibriumpriceindex),他用单个商品跨期科布-道格拉斯屈从函数取代alchianandklein的一样平常屈从函数假设,用物价指数(gdpdeflator)pt和资产价钱(黎民产业厘革率)qt加权几多均匀数,构建了如下价钱指数公式:

此处α为当期商品?服务价钱的权重参数,α=ρ/(1ρ),ρ为时间偏好率。

白冢以为,从理论上看depi指标由于动态思量了资产价钱因素,很有价钱,但是在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有待解决:及时,资产价钱除了受对未来商品?服务价钱预期的影响之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未必能够反应未来的价钱厘革。第二,资产价钱在指数中的权重难以确定;如果说当期消耗只是生命周期中的一小部分的话,则当期消耗权重势必很小,因此统计的正确性存在很大题目。因此,depi既不能作为政策目的,也不能用来举行直接的政策坚定,至多可以在做定性阐发时作为参考指标。(白冢,2001,p296)。

四?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传导

所谓“传导机制”现实上是钱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的阐发框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机制,迄今缺乏共鸣,争论纷纭。总起来看,有三种看法(mishkin,1995;taylor,1995;meltzer,1995;bernankeandgertler,1995):

图表三种代表性的钱币政策传导图示

其一是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看法(keynesianview):钱币政策操作?短期利率?恒久利率?投资与消耗?实体经济;

其二是钱币主义看法(monetarismview):钱币政策操作?短期利率?多种资产利率的相应厘革?“产业效应”,“tobinq”等?实体经济;

其三是80年月以来出现的所谓“信贷看法”(creditview):钱币政策?资产价钱厘革?企业和银行资产欠债表的厘革?社会名誉水平?实体经济。

所谓钱币政策的传导,现实上即是央行钱币政策的厘革(钱币大概短期利率的调解)怎样影响现实经济,因此,关于资产价钱在钱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即是研究资产价钱与现实经济的关连。[11]

资产价钱与现实经济的关连:

关于资产价钱厘革搪塞现实经济的影响,已经有大量的经验研究。比喻,e.fama(1990)研究了美国的案例,j.chioetc.(1999)研究了g-7的案例;但是,资产价钱是否能够作为经济变更的经验丰富指标取决于资产的范例和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也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金融结构。p.mauro研究了股票市值占gdp比重,与股价作为经济经验丰富指标之间的关连(imfwp?)。一样平常说来,股价在许多国家具有比力显着的经验丰富性子(比喻在美国、英国、日本股价是gdp的经验丰富指标,但在德国、法国则不是)。

图表2工业化国产业有缺口、房地产价钱、股价厘革之间的相干性(imf,2000,p78)

资产价钱与消耗:

资产价钱对消耗的影响大概有三种途径:及时,凭据生命周期或恒久收入模子,消耗支付是家庭生命周期中总的金融资源的函数,因此金融资产价钱的厘革自然会影响消耗支付。第二,当期消耗受到对未来收入水平预期的影响,而资产价钱厘革影响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第三,古典的消耗生命周期理论假设资本市场是的,这样家庭可以凭据其净产业和恒久收入,在各个时期中分配消耗支付。但是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市场磨擦的存在,家庭真相上不能单纯地凭据收入预期来借贷,当期消耗对可支配收入和外部融资“太甚敏感”。资产价钱的厘革影响当期收入和外部借贷资本,因而影响到总消耗水平。

证据评释,在多数工业化国家中,房地产和股价的厘革对民间消耗支付有显着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因列国金融结构、资本市场发达水平的差异而差异。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据预计其消耗支付对股票净市值的弹性约莫在0.03—0.07之间。其次是加拿大、英国、日本等,而在法国、意大利则不显着(imf,2000,p98)

资产价钱与投资:

资产价钱对投资的影响重要有三个途径:及时,tobin’sq效应;第二,资产价钱厘革影响未来的gdp增长,从而影响当期的投资支付;第三,资产价钱的厘革影响企业的净值,从而外部资金的资本,议决“信贷渠道”(”creditchannel”)影响投资。

在美国90年月中后期的经济扩张中,资产价钱对投资的影响非常显着,tobin’sq从1992年到1998年上升了75%,为战后的较高水平。其他国家,比喻澳大利亚、英国、日本也是云云,而法国、德国这种关连则稍弱。(imf,2000,p100)。

下面我们凭据“信贷看法”阐发资产价钱的上升和降落历程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非对称性。

资产价钱厘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如前所述约莫有两个途径,一是议决产业效应对消耗的影响,另一是议决外部筹资资本的厘革影响投资,同时在这一历程中,金融体系的包袱加重。具体说来,如果资产价钱大幅降落,经济主体的保障价钱、净资产降落,不良资产增长,外部资产张罗资本上升。一方面,债务人还贷困难,另一方面债权人担心债务人危害增长,两者的行为均会趋于审慎,总需求因而紧缩。bernanke,gertlerandgilchrist(1996)阐发以为,如果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资产价钱的降落和总需求降落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金融加快因子”(financialaccelerator)。[13]

在阐发上述历程中,自有资本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危害、丧失的“预防”功效非常重要。这种功效在经济顺遂生长的时期通常不被珍视,但是一旦经济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孕育发生厘革,自有资本不够的题目就会暴袒露来。由于资产价钱暴落保障价钱降落,自有资本大幅淘汰,金融机构、企业和小我私家的休业危害增长,经济主体的行为越发审慎,同时对交易对方的态度也趋于审慎。正是这一点使得泡沫瓦解时期的影响出现出非对称性特点。资产价钱厘革还会议决它对金融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资产价钱上升历程中,银行为客户提供信贷购置资产,这种资本就非常大。同时,泡沫时期虚伪的价钱信号导致现实资源的不妥配置。一旦泡沫瓦解,这些实物资产难以改做其他用途,价钱也会随之减小。

资产价钱与金融体系的稳固:

工业化国家自20世纪70年月以来,金融业生长迅速,金融部分占gdp的比重显着上升,金融部分内部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竞争猛烈,银行业的传统业务淘汰,与高杠杆的家庭、企业的资孕育发交易、抵押融资显着增长。比喻,在许多国家80年月和90年月早期,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急剧上升。

银行与资本市场的这种越来越亲昵的讨论反应在资产价钱(房地产和股价)的厘革对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欠债状态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银行非贷款资产的价钱降落和从事资孕育发交易的收入可能降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资产价钱的降落使得家庭、企业的资产欠债状态恶化,净资产淘汰,借贷本事降落;同时银行的不良资产增长,资本状态恶化,贷款本事降落。广泛而一连的资产价钱下跌更是容易形成“受用紧缩”(“creditcrunch”),使现实经济遭受打击。(fisher,1933;bernankeandgertler,1983等。)

凭据gordon方程,如果资产价钱能够由基本因素决定,即是最有屈从的市场信号,资产价钱的变更对钱币政策也不会有意外的打击。

但是,资产价钱经常不是单纯由基础因素决定,从而出现所谓的“泡沫”。“泡沫”存在的要害在于投资者的预期。“泡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果投资者出于的资产边际收益的太甚预期,使得资产价钱凌驾现实价钱,可以称之为“广义泡沫”;如果在这种预期之外,投资者单纯地坚定资产价钱还会一连上升,而且在其降落前可以抛售套利,由此导致的资产价钱上升即是“狭义的泡沫”。但是,从历史经验看,资产价钱不行能脱离基础因素恒久上升,含有“泡沫”的资产价钱在某暂时期肯定会举行调解。这种调解会议决前面阐发过的几种途径影响现实经济。现在关于钱币政策机制的三种代表性看法均存在的题目,首先,这三种看法搪塞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关连均缺乏统一的评释,搪塞资产价钱与实体经济的关连,无论理论研究照旧实证检验,均不够成熟。其次,就中国的钱币政策的传导而言,及时种看法将金融资产抽象为钱币,显然过于简略;第二中看法需要金融资产在住民资产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也即在差异的金融体制中差异较大;第三种看法需要普遍的金融资产抵押贷款制度,大概金融部分与企业更亲昵的讨论。因此,对现实的评释力都比力短缺。

五?政策选择

既然我们阐发了资产价钱泡沫对经济有多种倒霉影响,钱币政接应该怎样应对呢?

从理论上说,钱币政策的终纵目的是连结钱币币值的稳固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固,而资产价钱的厘革与金融体系的稳固关连亲昵。如果存在资产价钱太甚颠簸的征象,通常会引起实体经济的丧失,因此,有些学者以为央行应议决调控利率等手段,举行过问。澳大利亚央行学者kentandlowe以为,资产价钱上涨与下跌对现实经济的影响是不对称的,金融体系内部的监禁能够限定,但不能消除“泡沫”,因此,为了制止资产价钱太甚上涨和终极瓦解带来的恒久影响,钱币政策在资产价钱上涨的初期就应该议决调解利率等手段来过问资产价钱(kentandlowe,1997)。

goodhart以为,中心银行将钱币政策的目的只限定的通货膨胀上,显得过于局促,象住宅、金融资产等的价钱也应该包括在广义的通货膨胀指标内。如果将通货膨胀界说为钱币价钱的降落,那么,未来消耗的价钱应该与如今消耗的商品与劳务的价钱一样重要。

但是,鉴于资产价钱决定的基础难以把握,缺乏可操作的工具,列国中心银行在实践中也持比力守旧的态度[14]。更多的学者较为广泛的看法是,钱币政策不应该试图直接对资产价钱的厘革作出应声(bernankeandgertler,1999;cogley,1999)。小川?北坂以为,“只管资产价钱影响消耗与投资,但是政策政府将资产价钱纳入一样平常物价目的,为了稳固资产价钱而加入资金分配,从经济理论上看有违市场屈从原则,从技能层面看,也缺乏有用的手段。政府所能做的充其量是范例市场信息表露制度,较大限度地克制市场‘噪音’”(小川一夫?北坂真一,1998,p261)。[15]也有人以为,虽然中心银行不应该也无法直接控制资产价钱,但是搪塞资产价钱厘革对现实经济活动的物价水平的影响,应该接纳肯定的措施。crockett(1998),“比力不停的共鸣是,钱币政策不应该以任何直接的要领就资产价钱纳如目的体系,而是应该致力于物价的稳固,并保障金融体系足以应付资产价钱的颠簸”。这方面值得注意的研究是bernankeandgertler(1999)。他们提出了“有弹性的通货膨胀目的”(flexibleinflationtargeting),以为恒久中的通涨目的,应该能同时保障宏观经济的稳固和金融体系的稳固。[16]下面,我们扼要讨论与这一主张有关的经常被中心银行看成应声函数使用的taylor’srule。其基本思想是,作为钱币政策操作目的的利率要综合思量通涨率和gdp缺口对平衡水平的偏离(taylor,1993;king,1999;更多的资料参见j.taylor的webside)。公式为,

公式中it为t期的短期名义利率(央行的操作目的),为恒久平衡中的短期名义利率,为t期的通货膨胀率,为通货膨胀目的值,yt为t期的gdp缺口,为gdp缺口的平衡水平。

taylor’srule的尺度评释是,央行应将通涨率和gdp缺口作为经济活动水平的两个代表性指标,并凭据各自对目的值在偏离水平来评价其相对重要性。但是,如果将gdp缺口看作未来通涨压力的署理变量,泰勒规矩也可以被明确为央行对如今与未来物价趋向应声的一种规矩(mayer,goodhart)。凭据这种明确,资产价钱的厘革可以议决前述产业效应、资产欠债(净值)效应等途径,对gdp缺口孕育发生影响,终极作为未来物价变更压力而发挥作用。具体说,一方面,当期gdp缺口中,吸取了资产价钱厘革的影响,凭据泰勒规矩,短期名义利率的调解,可以对未来的通货膨胀接纳相应的措施;大概,将泰勒规矩公式加以扩展,加入资产价钱信息变量。[17]

结语:

本文从金融体系的厘革,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目的,资产价钱在钱币政策传导中的职位地方,和现在线国央行在实践中对资产价钱的处理要领等四个方面,对资产价钱与钱币政策的关连举行了总结。可以看出,迄今的研究重要着眼于政策操作层面上,具体说,即是在政策传导和政策目的上,至于引起这些困难的制度厘革和影响的理论题目缺乏更深入、体系的阐发。而正是在这方面需要新的突破。笔者以为,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困难在很大水平上与过于专业化的研究要领有关,钱币政策与资本市场尤其是与资产价钱之间的关连,涉及到至少两个研究领域,即钱币理论与政策,以及金融经济学。[18]过于专业化的要领在肯定水平上限定了研究的深入和扩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70年月以来世界领域内出现的金融体系的大幅厘革,未必转变了金融体系的基本关连,只管资产存量显着增长,资本市场日益发达,衍生工具屡见不鲜,但是,资产价钱膨胀的历程、影响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并没有多大转变(goodhart,1995c)。日本一桥大学的净水启典,凭据fisher(1933)年“债务紧缩”阐发框架,相比了29-33年美国金融危急和80年月后期日本的泡沫经济,发明两者在形成缘故原由、历程和危害等各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净水启典,1997,第11章)。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题目,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形下,钱币-名誉-资产在情势上更趋庞大,相互转换更为迅捷,但是其素质关连是否孕育发生了厘革?换言之,今世经济中,推动现实经济活动的重要气力是什么?商业银行的作用是否会孕育发生基础性厘革,大概象有些学者以为的会“消散”?迄今,学术界在这一基础题目上缺乏共鸣,也没有对钱币-名誉-资产轻便的模式形貌,提供一个评释力较强的阐发框架。[19]

另外,迄今对资产价钱与现实经济的关连多从名誉扩张与紧缩的角度阐发,但是,从社会资金总量的角度看,这一题目自己大概并不紧张,由于资本市场的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要害在于资产价钱脱离基础因素的上升会给现实经济发堕落误的信号,同时引起社会产业的重新分配,终极导致总供接纳总需求的错位,引起宏观经济颠簸。

市场研究论文: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研究论文

一保险投资及其发展动因

保险投资是保险公司在组织经济补偿和给付过程中,将积聚的闲散资金合理运用,使资金增值的活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由资本金和保费收入构成,其中可用于保险投资的基本上是资本金、准备金〔按比例从保费收入计提〕和承保盈余三部分。由于保费收支所存在的时间差和数量差,使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暂时闲置资金,为保险资金投资创造了可能;保险公司的生存发展及自身职能的履行,使保险资金投资成为必然。

(一)保险投资发展的内在动因

1.保险投资可以减少保险市场因竞争加剧,而导致保险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下降的程度。

保险公司的业务大致分为两部分:承保、投资。从发达国家成熟保险业的情况看,承保利润为基本持平或亏损,主要作用是吸纳资金;而投资利润决定了保险业的生存和发展。在1975~1992年间,除日本和德国以外,其余几国平均承保利润均为负数,保险公司主要利润来自投资收益。

2.保险投资可以加快保险资金积累,提高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由资本金和公积金构成。保险投资获得的利润,一方面可以按比例计提公积金,成为保险公积金积累的间接源泉,提高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做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在保险公司认许资产和负债之差不满足保监会要求的数额时,保险投资利润的一定余额可以转为扩充资本金,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壮大提供了资金准备。

3.有效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可以降低保险费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过高的费率,无疑会影响投保人的投保积极性。通过保险投资活动,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赢利能力,为降低保险费率提供物质条件。这样既能发展壮大保险企业自身经济实力,提高其收益,也能降低保费,提高保险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保险投资发展的外在动因——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得各种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以及股票发行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使保险投资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客体;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占有率也稳步上升,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不仅了扩大的资本市场的投资规模,还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非系统性风险。

二、我国保险投资现存的问题

我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了平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保险业资产总额为9122.84亿元,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隐忧亦存。投资收益率下降是保险投资中最突出的问题。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的表现:

及时,保险可用资金的快速增长和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矛盾突出。

从国际保险市场看,保险投资采用了多种保险投资方式,具体包括:银行存款、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质押贷款、不动产投资等。安全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使得不同的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投资方式,按照收益性、流动性的要求和原则对基金进行投资组合。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买卖金融债,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同业拆借和保监会同意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虽然保险基金能进入国债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但受到交易品种、交易额、交易环节及市场本身发展程度的制约,难以进行现券交易,缺乏流动性,也制约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

第二,保险资金利用率低且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发达国家,保险投资率一般位于80%以上,寿险的投资率可达到97%。以美国为例(见表2),而我国保险投资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限于银行存款,资金投资运用率很低,结构单一(见表3)。

资料来源:中国保监会网站经整理得到

1.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3-1997年这5年间,美国寿险公司的投资中,证券投资所占比重达70%。其中,政府债券在投资比例中呈减少趋势,股票和公司债券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抵押贷款比例下降,保单贷款和不动产保持稳定。1997年,资产结构比重依次为:公司债券、股票、政府债券、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和不动产。

2.从表3中可以看出,我国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保险投资所占比重不到50%。在保险投资中,国债投资的比重较大,在投资比例中呈逐年减少趋势;证券投资基金比重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其他形式的投资在逐渐增加。

3.两表对比分析可见,美国寿险公司以证券投资为主;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仍以银行存款为主,占其资金运用的一半以上。这种保险投资结构使我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与国外产生很大差距:美国、英国等西方保险公司1975—1992年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在8%—12%之间;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仅为2.97%,投资收益率很低。

由于资金无法充分利用,巨大的资金余额正处于低效益的空转状态。同时,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的比例过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比重过小的投资结构,也不利于保险资金分散投资风险和建立有效的投资组合。

第三,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与负债的匹配一般是指投资资产与对投保人负债之间期限结构的配比关系,包括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预期资金运用收益率与保单预定利率不匹配等。资产匹配的最基本要求是构造一种资产结构,保障在任何时候资产的现金流入与负债的现金流出相对应。如果这种对应不能实现,就会产生资产与负债不匹配的风险,导致保单偿付发生困难或资产预期收益受到影响。

寿险资金一般具有保险期限长、安全性高等特点,因而在我国现今这部分资金比较适于投资长期储蓄、国债、房地产等。财险资金期限相对较短,流动性要求较强,比较适于同业拆借、股票投资等流动性强、收益高的投资品种。目前,由于我国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使得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严重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第四,保险公司资金受到银行利率影响,存在较大的系统风险。

由于我国保险投资中利率产品的比例过大,利率变化对保险投资收益影响很大。尤其是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连续8次调低银行存款利率,使保险公司的资金成本高于存款利率。目前5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88%,而保险资金平均成本高达6.5%,保险资金大量存于银行产生了较大的利差损。这使得我国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

三、充分利用外在动因,使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互动结合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险投资,从各国保险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证券投资在保险投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资本市场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保险投资也成为联系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纽带。

(一)我国已从宏观层面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

保险投资的渠道狭窄,限制了保险公司的投资运作,也影响了保险投资的收益率。从各国保险监管机构对资金运用渠道的规定来看,一般对保险资金入市的限制比较宽松。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实践看,我国也正在开始把资本市场作为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的重要领域。1999年10月,保监会批准保险资金间接入市。根据当前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规模,确定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规模为5%。新《保险法》将原法第104条第三款,修改为第105条第三款“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公司以外的企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留下了空间。2004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表明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方向和趋势已非常明确。

(二)资本市场提供多种信用形式,为保险投资结构的合理配置奠定基础

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由于投资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存在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资本市场上多种投资工具的选择,使保险投资可用空间增大。保险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可选择不同期限、不同性质、不同风险和收益的证券组合。既能满足不同性质和期限保险资金的需要,达到资产负债匹配;又能有效地分散风险,形成一个合理的投资结构,保障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三)保险投资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保险业务的特性使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长期稳定的投资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业通过吸收长期性的储蓄资金,并按照资产匹配的原理直接投资与资本市场,实行集中使用,专家管理,组合投资,可以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即增加了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又刺激了资本市场筹资主体的资金需求,扩大了资本市场的规模。

保险公司通过承购、包销、购买参与一级市场的发行和做为机构投资者参与二级市场的流通,以其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经常性的调整投资资产组合,实现受益较大化。这不仅有利于稳定资本市场,削弱投资者操纵市场的能力,降低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且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熟和市场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资本市场发展和保险投资收益提高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总之,中国保险业要发展,不仅要发挥好保险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还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好保险的资金融通功能,把保险资金运用与保险业务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加大保险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力度。资本市场要利用保险投资的有利条件,盘活资金,产生效益。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最终达到保险业与资本市场“双赢”的目的。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暂时闲置资金。从国外保险业发展经验来看,保险投资是保险资金运用的较好方式,资本市场已成为保险投资的重要场所。当前,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逐渐成熟的外部环境下,加强保险投资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将成为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又一有效渠道。

关键字:保险投资、资本市场、外在动因

市场研究论文:债券二级市场研究论文

一、中国债券二级市场的基本情况

(一)二级市场交易的基本模式

目前中国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交易所市场交易;三是商业银行柜台交易。这三种模式的交易方式不同,服务的对象也有所区别。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机构投资者进行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全部政策性银行债券均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交易。场外交易的特点是以询价的方式进行,自主谈判,逐笔成交。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是依托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债券簿记系统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债券交易系统进行的,也就是说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提供报价信息、办理债券交易,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的登记托管和结算。

交易所市场,是各类投资人包括机构和个人进行债券买卖的场所。交易所市场是场内市场,投资人将买卖需求输入交易所的电子系统,由电子系统集中撮合完成交易。

商业银行柜台交易,是商业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按照其挂出的债券买入价和卖出价,与投资人进行债券买卖,并为投资人办理债券的托管和结算。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从今年6月份开始,柜台交易业务已在工农中建的部分分行进行试点。

根据国际经验,债券交易主要通过场外进行,场外交易的债券及其衍生工具数量也往往数倍于交易所中的交易。在我国,1993年至1997年6月间的国债交易主要在交易所进行。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目前形成了交易所交易、场外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交易三种方式并存的格局。从债券的发行量和交易量来看,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

(二)二级市场交易品种及交易增长情况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主要为现券买卖和回购两种。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处于发展阶段,债券交易的品种设计选择了最简单的产品,尚未开展债券期货、远期等衍生产品。

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券种目前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券种为国债和企业债券。近年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交易的债券逐年增加。2002年8月末,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为22462亿元,其中国债为1311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为8926亿元。在交易所托管的债券约为1800亿元。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逐年上升。市场成立前两年现券交易很少,1999年现券交易仅为37亿元,2001年现券交易增加到840亿元。2002年以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各项措施出台实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出现了大幅度增长。截至2002年7月末,现券交易为2977亿元,同比多增2747亿元,增长了近11倍。

2000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交易超过了交易所市场的回购交易,特别是2001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量成倍增长,2001年银行间回购交易为40133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2.6倍,2002年1至7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为55925亿元,是交易所市场的4.7倍。从两个市场的交易情况看,交易所市场的现券交易比银行间市场活跃,现券交易量一直大于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量,但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已大大超过交易所市场。

(三)债券的交易、托管和清算制度

债券产品由于种类不同,定价较为复杂,因此传统的债券交易大多采用电话询价的方式进行。从欧美发达的债券市场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透明度的不断提高,通过电子系统进行交易的方式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根据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的有关规定,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交易是借助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交易系统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完成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利用覆盖全国的数据网络为债券交易提供电子平台,投资者在该平台达成交易后,再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办理债券结算。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为债券的登记托管机构,债券交易的债券结算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簿记系统进行;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以转帐方式进行,商业银行通过其准备金账户和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划拨清算系统进行,商业银行与其他参与者、其他参与者之间债券交易的资金结算途径由双方自行商定。债券交易的结算方式包括券款对付、见款付券、见券付款三种。具体方式由交易双方协商选择。

(四)债券市场的参与者

自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扩大市场参与者。

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初期,仅有16家商业银行总行成员。由于交易成员有限,因而交易不活跃。根据各类金融机构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陆续批准了各类金融机构加入市场。2002年4月,为了继续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债券市场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银行间市场准入制度。从4月15日起,凡符合条件的各类金融机构只要持有效证件到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开户,并在规定时间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即可从事债券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准入制度的改革,将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

截至2002年8月末,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已达817家,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及其授权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财务公司、租赁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农村信用社联社。从机构种类上看,已包括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已成为债券市场参与者。

市场参与者的类型丰富多样,具有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对经济、利率、通货膨胀的预期不同,都会促进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目前银行间市场参与者还仅限于各类金融机构,今后,应创造条件吸纳非金融机构包括大型企业、各类社会基金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市场将成为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进行大宗债券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市场参与者的范围覆盖到境内的所有机构投资人。

二、中国人民银行在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方面所做的工作

近几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量增长较快,同回购相比,现券交易不甚活跃,债券的流动性较差。衡量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标准是,当投资者买卖大量债券时,能够在较短时间成交,同时不引起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无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交易所市场都不具备较好的流动性。中国债券市场缺乏流动性的主要原因是:及时,债券供给不足,目前发债主体主要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第二,债券期限结构不合理,发行的债券大多在5年期以上,1年以下的短期债券非常少。第三,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以贷款为主,资产结构很不合理,随着债券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正处于资产结构的调整阶段,对债券的需求量较大。第四,尽管近年来债券市场参与主体的种类不断丰富,但从本质上讲都是国有单位,存在相同的价值取向,对债券投资的需求比较集中。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提高了筹资者的成本,不利于债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近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采取措施,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高市场透明度,通过结算业务和双边报价等方式,积极推动债券市场发展。

(一)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

由于银行间市场采用交易对手逐笔谈判、成交的方式,因此信息对交易双方至关重要。随着大量中小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如何提高市场透明度,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中小金融机构顺利进行债券交易,需要在专业人员配备以及设备配置方面达到一定水准。为了解决中小金融机构缺少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缺乏信息等问题,降低其交易成本,提高盈利水平,从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就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工作,由一些规模较大、经营状况好的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2000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结算业务,规范业务行为,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办债券结算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02]325号)。目前,已有近30家的商业银行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结算业务,商业银行在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提供交易信息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中小金融机构在债券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2000年末,中小金融机构回购交易量占全部交易量的比重为9.27%;2001年末,这一比重增长为10.02%,到2002年8月末已增长为14.04%.

(二)调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制度,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准入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为了进一步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简化行政审批程序,2002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规定金融机构进入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准入备案制,即金融机构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有关材料办理联网手续,同时向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提供有关材料开立债券托管后,即成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参与者,所办手续完毕后三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备案。配合准入备案制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重新修订了《债券托管账户开销户规程》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债券交易联网管理办法(暂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第5号公告精神,分级落实备案管理。

(三)批准9家双边报价商,开展双边报价业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今年6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了工农中建等9家商业银行成为债券双边报价商。双边报价商可以自主选择报价的券种,在交易时间内连续地报出这些券种的买卖双边价格。其他市场参与者如果认为报价商的报价合适,可以即时点击成交。这样,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

三、进一步发展债券二级市场的政策措施

发展具有高流动性、高效率、公平、统一的债券二级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我国债券市场今后的发展目标。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管部门,将加强同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协调和配合,积极采取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建设高流动性的中国债券二级市场。

(一)积极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丰富投资人结构

为了提高债券市场流动性,必须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参与者,允许具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和资产负债状况的机构参与债券市场,丰富市场交易主体。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已经开展了中小金融机构买卖债券、办理债券结算的业务,但该项业务还未扩展到企业。应尽快通过开展债券结算业务,吸收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二)增加债券交易品种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有步骤地增加可供交易的债券品种。目前,发债主体只有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商业银行没有发债权,债券发行市场的广度显然不足。可考虑通过发行金融债券、住房抵押贷款债券、企业债券以及市政债券等,丰富债券品种和交易工具。

(三)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不联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参与者无法自由选择交易场所,自1997年商业银行退出交易所市场后,政策上还不允许商业银行到交易所买卖债券,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也无法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二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在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托管,在交易所发行的债券在交易所的登记公司托管,除少数券种可以转托管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外,绝大部分债券不得相互转托管。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分割阻碍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尽快解决中国债券市场的分割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已进行了调整,备案制实施5个月以来,已有近100家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办理了备案手续。因此,跨两个市场进行交易的参与者会逐渐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两个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作用。另外,在适当时机,可尝试允许部分券种在两个市场进行转托管,从而为下一步两个市场之间债券的自由流动摸索经验。

统一的债券市场并不意味着交易方式、交易场所和托管系统的统一,交易方式和托管系统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也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统一的债券市场应是指交易主体可以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资金可以自由地在不同的市场间流动。

(四)进一步加强债券托管体系建设

债券托管体系是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核心环节,有关监管部门特别加强了对于债券托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托管系统不断升级,其价格发现机制效率高,市场的流动性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对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债券发行系统、公开市场业务系统等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适应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目前,债券簿记系统以及债券交易系统都正在进行升级改造,债券簿记系统同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口工作也正在紧张地进行当中,预计明年可实现债券交易的券款对付方式。今后,为了适应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对债券的交易系统、托管系统不断地进行升级,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人员素质,完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以加强市场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

(五)加强市场监管

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非常注重法规制度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严格依法管理市场。在市场建立初期,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发了《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暂行规定》、《关于开办银行间国债现券交易的通知》等有关办法,随后又制定了《银行间债券交易规则》、《银行间债券交易结算规则》。在证券公司和证券基金管理公司加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前,起草并《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制定颁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和《债券回购主协议》,以及《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由于操作和管理都有法规可循,近几年来,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和回购交易从未发生重大违规行为。

但随着债券市场发展和交易主体的不断增加,加强市场监管已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债券市场参与者地域分布比较广泛,机构类型众多,而管理规定的专业性强,特别是随着债券柜台交易业务和商业银行债券结算业务的推出,市场的影响将扩大到全社会,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迫切需要加强和证监会等其他监管部门的协调,同时也要加强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力量。

市场研究论文:外资银行参与菲律宾市场研究论文

一、外资银行参与历程

外资银行最早进入菲律宾可追溯到19世纪后半期,1872年,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就设立了菲律宾分行。菲律宾现有的18家外资银行,主要在两个阶段进入的:一是1948年《银行法》通过之前,二是1994《银行自由化法》通过之后。及时阶段进入的老牌外资银行分别是渣打银行(StandardCharteredBank),汇丰银行(TheHongkongandShanghaiBankingCorporation,Ltd.,1875年进入),花旗银行(Citibank,1902年进入),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1947年进入)。1948年《银行业法》标志着菲律宾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的关闭,这一状况持续到1994年。1994年5月菲律宾通过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大门,这一阶段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的时期。1995年以来,有14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约占外资银行总数的77.8%。

二、外资银行在菲律宾市场的发展特征

1.数量增加迅速,总资产增长较快。1994年《银行自由化法》的通过掀起了外资银行进入热潮。1995年~2002年期间,新增外资银行14家,占目前的42.9%。同时,外资银行总资产增加较快,由1994年末的864亿比索提高到2005年末的5805.54亿比索,增长5.7倍。

2.进入时间相对集中。新增的14家外资银行集中在1995年~2002年期间进入,且自2002年以来不再有新的外资银行进入。这是因为:一方面,1994年的《外资银行自由法》只允许新增10家外资银行进入,而央行在1995年就颁发7张牌照。另一方面,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负面影响逐步减弱,通过收购内资银行来设立子行形式进入菲律宾市场的机会也大为减少。

3.进入形式主要以分行形式为主。外资银行进入一国市场,采取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是分行、子行。就进入形式而言,东道国通常更欢迎子行形式,因为:子行具备更多自有资本,增强经营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子行行为具有更大独立性,更专注于东道国市场,经营活动与资金流动更稳定;子行经营管理团队更趋于本土化,有利于东道国银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三、外资银行在菲律宾银行业中的地位

1.市场份额。1995年前仅有四家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市场,1995年末外资银行市场份额升至10%,随着外资银行参与程度持续增加,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对内资银行的负面冲击,外资银行市场份额逐步上升,在2001年末达到较高值19%。此后新增外资银行的步伐逐步停止以及内资银行走出困境,外资银行市场份额明显下降,2002年末跌至为14%。目前外资银行市场份额保持稳定,2003年~2005年期间各年末依次为13.7%、13.8%、13.5%。

2.存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26214.8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吸收的总存款为3505.06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存款的13.4%,考虑到外资银行普遍分支网点大大少于内资银行,显示储户对外资银行有较高的认可度。

3.贷款占有率。截至2006年3月末,菲律宾商业银行发放的总贷款为17334.64亿比索,其中,外资银行总贷款为2950.87亿比索,占全部商业银行总贷款的17%。外资银行相比较于内资银行更愿意向市场提供资金,弥补了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资金缺口,实现了《银行自由化法》的重要立法目标,即吸收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

4.净资产回报率(ROE)。外资银行的净资产回报率分布不均衡,总体上优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在全部42家商业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排行榜中,前五位商业银行有四家外资银行。但部分外资银行也出现净资产回报率为负排名靠后的情况,有意退出菲律宾市场的美国银行、JP摩根大通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

5.不良贷款率。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内资银行。截至2006年3月末,18家外资银行中,不良贷款率低于4%的有14家(其中5家外资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零),剩余四家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是:中国国际商业银行4.34%,渣打银行6.45%,大众银行11.17%及大华银行59.25%。而同期,资产规模较大的前六家内资银行不良贷款率均超过5%。

6.发展不均衡。1995年前进入的四家外资银行,除美国银行逐步撤离菲律宾市场外,花旗、汇丰和渣打银行已成为菲律宾较大三家外资银行。在资产、贷款额和存款额三个指标上,花旗、汇丰、渣打三家总和都分别占到全部外资银行的比重超过60%。截至2006年3月底,花旗、汇丰、渣打三家银行资产总和占菲律宾全部外资银行资产的62.46%,而这三家银行发放的贷款额占全部外资银行发放贷款总额的65.80%。

四、外资银行对菲律宾银行体系的影响

1.提高了商业银行效率。Claessens(2001)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提升了东道国银行体系效率,并且这种效率的提高在外资银行刚进入就会产生,与外资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没有太大关系。1995年以来,外资银行集中涌入菲律宾,明显给内资银行带来竞争压力,激发内资银行树立竞争意识。近几年,内资银行迫于压力已采取多项应对措施:加速并购活动、增加新技术投资、提高银行广告宣传、引入新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范围等。Unite和Sulliva(2001)对外资银行进入菲律宾的实证检验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导致内资银行营运效率得到改善,内资银行的营运费用在下降。

2.治理结构得到改善。AbgeloUnite和MichaelSullivan(2001)研究发现:内资银行内部持股集中度在下降,平均内部持股比率由1992年55.34%下降到1998年的43.25%,其中,家族企业持股比例下降明显。一是菲律宾近几届政府致力于推行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以及银行业自由化减少了企业寻租的机会,尤其是家族企业,导致内资银行内部持股比率不断下降。二是过去在市场封闭环境下,家族企业在银行内部持股比率较高,形成关系型银行,在家族式公司治理模式下,这些银行的利差高且盈利状况好。然而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市场不断开放、竞争加剧,这些银行受到的冲击较大。外资银行的进入推动了内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

3.完善菲律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的进入有助于培育菲律宾金融衍生市场和其他发达国家特有的市场类型。这些市场在美国和欧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而在菲律宾仍处于起步或萌芽阶段。在这些领域,本地专家很少,外资银行进来后,这些专业知识可以一手获得,或者通过互惠安排从外资银行母国获得。

4.外资银行进入初期人才争夺激烈。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初期,导致内资银行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不仅包括中高级管理人才,而且包括基层管理人才。在部分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甚至出现纯粹本地人才之间的对抗局面。长期来看,外资银行是有利于银行人才培养,例如内资银行的许多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受过花旗银行菲律宾分行的培训。

5.内外资银行初步竞争领域集中在银行批发业务部门。受营业网点少及央行的管制,外资银行总体上集中发展批发业务,在公司存、贷款、投资银行及外汇交易等业务上与内资银行竞争激烈。外资银行往往采取“摘樱桃”战略,争夺高端客户。基于外资银行普遍回报率高于内资银行的事实,说明了外资银行这一战略较为成功,这也导致内资银行迫于竞争而选择非品质客户,部分内资银行甚至出现了贷款损失拨备金增加的势头。

五、结束语

1994年菲律宾的《银行自由化法》重启外资银行进入的大门。随着菲律宾政府进一步推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开放政策,以及履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将会有更大的提高。目前,菲律宾政府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措施主要有:(1)停止向外资银行颁发新的营业执照,外资银行只能通过收购菲律宾现有银行方能进入;(2)1995年后以分行形式进入的外资银行,最多只能开设6个营业网点;(3)外资银行收购当地注册商业银行股权的有效期限为7年(2000年至2007年),此后,外资银行在当地注册商业银行的股权必须降至60%以下;(4)外资所控制的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必须低于30%。在现有的监管条件下,外资银行不可能控制整个银行体系。可见,适当的监管措施,东道国可避免外资控制本国银行体系。[摘要]外资银行大量进入菲律宾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并已成为该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外资银行在菲律宾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了外资银行在菲律宾银行体系的地位和影响,以期更好理解外资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地位。

[关键词]外资银行菲律宾影响

市场研究论文:外汇期货市场研究论文

我国企业和银行是否有规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我国目前进出口贸易情况

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82亿美元,增长39.9%。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均增长较快(见表1)。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对欧盟的贸易额在迅速增加且增速超过了美国。同时,美元的强势地位在相对衰落。这样一来,外贸结算中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比例相对下降,而以欧元等为计价单位的比例会上升。现在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近乎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波动,但却不能消除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目前的进出口状况表明我国进出口企业承担的汇率风险在增大。

我国外汇储备与存贷状况

据中国人民银行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显示,截止2004年6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高达4706.39亿美元。其中美元占据一半多。截止2003年报11月,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存款余额为1505亿美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外汇存款余额达538亿美元,而储蓄存款余额则为861亿美元。同时,至11月末,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含外资)外汇贷款余额为1306亿美元。从2002年初起,美元大幅贬值对于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与存贷额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与存贷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和银行有归避外汇风险的需求。

外汇期货在我国是否有需求

我国外汇现货交易的情况

我国外汇交易在市场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客户与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二是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外汇指定银行之间的交易和外汇指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据中国人民银行外汇交易统计表的统计数据,2004年上半年银行间外汇市场共123个交易日,四种交易货币总成交量为793.19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590.75)增长34%。(见表2)

从表2不难看出,我国外汇交易量涨幅明显,尤其是对港币与日元。但是交易量较大的美元,其汇率变化幅度却是微小的。

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目前国内市场惟一的保值工具。所谓“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机构签订合同,约定将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到期外汇收入发生时,即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办理结汇或售汇。通过办理这项业务,境内机构可以在涉及外汇资金的投资、融资以及国际结算等经营活动中达到“避险保值”的目的。

但由于对国际汇市变动的方向可预见性差和美元对人民币汇价的相对稳定的原因,我国的远期结汇业务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保值作用。

我国目前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外汇现货市场和远期结售汇业务来看,我国的外汇市场至今发展仍不成熟,缺点包括:及时,外汇市场组织体系不健全。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完整的外汇市场组织体系应包括央行、外汇银行、客户(企业、个人)和外汇经纪人,而我国目前外汇市场上实际只有两个主体:央行和外汇银行,而没有实际意义上的经纪人。第二,在交易性质上,我国的外汇交易市场仅是一个与现行外汇制度相适应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不具有现代外汇市场所具有的金融性。第三,从市场公平上看,由于实行银行结售汇业务,企业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外汇需卖给银行,因此外汇市场是一个不竞争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第四,从对外联系上看,我国的外汇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上是隔离的,因而对国际汇市的变动预见性较差。

外汇期货的意义与特征

外汇期货是指在有形的交易市场,通过结算所(ClearingHouse)的下属成员清算公司(ClearingFirm)或经纪人,根据成交单位、交割时间标准化的原则,按市场价格购买与出卖远期外汇的一种业务。

外汇期货的特点在于:

外汇期货交易所交易的货币必须为特定的国际性货币,例如英磅、美元等硬通货。

买卖双方须通过指定交易所以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交易。期货交易与远期交易不同,买卖双方必须在指定的交易所(如IMM)进行交易;交易所为保障每位参与者都有公平参与的机会,采用公开喊价的方式进行期货交易。同时,买卖双方必须委托经济人才能在交易所内买卖,因此这种交易方式具有匿名保密的效果。

成交合约标准化是期货市场与远期市场的另一种重要区分。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交易数量标准化——每一份外汇合约都由交易所规定标准交易单位。例如,英磅期货合约的交易单位为每份25,000英磅交易时,参与者只需告诉经纪人需要买入或卖出多少份即可;交割日期标准化——国际货币市场所有外汇期货合约的交割日期都是以3月,6月,9月,12月作循环,且交割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为该月的交割日。

最小价格波动幅度。国际货币市场对每一种外汇期货报价的最小幅度都作了规定。在交易场内,经纪人所作的出价或叫价值只能是最小波动幅度的倍数。

清算中心与保障金制度。到期交割需通过清算中心进行,且清算中心有保障买卖双方履行契约的义务。保障金是指在进行期货交易时,期货交易者为了确保合约如期、正常履行而在交易所指定的账户中存入的款项,作为履行合约的财力保障。

标准化的合约减少了因对合约内容的疑义而产生的贸易争端。对交易者匿名保密,可以保护进出口商的商业机密。同时,清算中心与保障金制度,可以确保双方履约的能力,避免信用风险的产生。

从外汇期货市场的意义与特征来看,在我国设立外汇期货市场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规避外汇风险与信用风险,同时可以完善我国外汇市场的组织体系、加强我国外汇市场同国际外汇市场的联系,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但是人民币不是国际性货币,因而不能直接进行人民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

外汇期货市场一旦建立,能否发挥作用

外汇期货的功能

外汇期货作为期货的一种,主要有两种功能:价格发现与避险。

价格发现

价格发现的意思是透过期货市场去了解未来现货的价格。买卖期货合约是双方同意在未来某个时点以目前决定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期货价格和人们预期在交割时的现货价格必定有关,而且性往往比其他预测方法要高。若人们可以预期未来的价格,那么在作消费或投资时可以考虑更周到,决策结果可以更有效益。

利用期货价格估计未来现货价格是否有效,则取决于估计的性。由于期货交易是集中在交易所进行的,而交易所作为一种有组织、规范化的统一市场,集中了大量的买者和卖者,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形成价格,它基本反映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和变化趋势。

避险

避险的基本概念是将风险转移出去,规避价格变化所可能带来的损失。外汇期货市场可以规避各种因汇率变动所产生的风险。一般而言,有交易风险和换算风险两种。交易风险是指涉及实际交易将一货币转换成另一货币时发生的外汇风险。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将一种货币转换之另一种货币因汇率变动造成资产或负债值改变的风险,此时没有实际的外汇交易,称之为换算风险。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通货膨胀率、利率差异、经济增长率差异、预期因素、中央银行的干预、政策差异、国际收支状况。

我国的汇率政策及特点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实行汇率并轨,建立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因此,目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汇率制度的特点是: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前24小时的汇价,决定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并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和国际市场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套算出人民币对其他各种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汇率,该汇率是当日各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以及外汇指定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外汇与人民币买卖的交易基准汇率。

但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一直稳定在1:8.27左右,同时我国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不平衡,因此人民币汇率实际上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政策。

调节汇率的方法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汇率并轨后,国家成立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室,及时吞吐外汇和人民币,以保持汇率的稳定。我国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利率政策以及各种法规制度,调节和监控外汇市场,使其有序地、规范地运行、必要时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确保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央银行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实行限额比例管理。央行规定,各外汇银行持有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超过其高限比例部分,必须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卖出;而在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汇周转外汇头寸降低到其低限比例以下时,则应及时从银行间外汇市场购入补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水平和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一定能发挥出来。它需要大量的信息和与国际货币市场的联系,才能对未来价格做出的估计。而我国目前远期外汇市场的汇率走势预测都存在很大误差。

避险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民币对除美元以外的国际性货币。我国居民经常进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但由于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我国居民的避险意识不强。

结论

我国目前企业与银行有利用外汇期货市场规避外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但是,由于我国的汇率政策和外汇市场的缺陷,虽然可以建立外汇期货市场,却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方案来建立我国的外汇期货市场:

一种是像当年台湾建立股指期货市场一样,先开放国内投资者从事国外的外汇期货交易,然后再建立国内的外汇期货市场。可以在国内设立外汇期货经纪商,国内的居民可以通过国内外汇期货经纪商的交易通道在国外外汇期货市场从事外币对外币的外汇期货交易。等到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政策,人民币具有国际性货币性质后,再开放国内外汇期货市场。那时,我国的外汇期货经纪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同时居民的避险意识也增强了,这样外汇期货市场的功能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另一种方案是现在经常被讨论的:先进行国内企业、居民、机构外币对外币的期货交易,来套期保值。在操作上,与国际主要期货市场进行合作和联网,做国际外汇期货市场的一部分,以获得经验,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后,再放开人民币与其他外币的期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