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回归分析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回归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回归分析论文

回归分析论文:主成分回归分析农业经济论文

1指标选取与模型方法

通过研究相关研究文献,本人总结出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农业人力资本投入、农业生产资本投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等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与农业总产值(TVAO)相关性较强且能反映农业经济增长的10个指标,所选指标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TPAM)、农作物总播种面积(TSA)、受灾面积(DA)、农业就业人数(AE)、国家财政农业支出(NFAE)、化肥施用量(AQCF)、有效灌溉面积(EIA)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PIR)、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APPI)以及农村中学师生比(SFR)。

在上述所选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制约条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数属于农业人力资本范畴;因为农村中学师生比的变动可间接反映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变化,我们将其划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而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属于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及时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及时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综合因素为市场的作用,33年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0.756%减至0.524%,其每减少1%将促使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35%、0.12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仅仅刺激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4%、0.126%,这与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造成农业部门成本增加的压力过重,利润预期的减少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第三综合因素为自然制约条件,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减少1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将萎缩0.136%,短期减产0.12%;我们发现,受灾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灾害的负面影响被预防灾害与抗灾的日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33年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由150亿元增加至12387.6亿元,年均增长250.3%,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上增长0.133%和短期上增长0.114%。第五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技术,33年间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村中学师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长1%,长、短期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0.075%、0.057%。第六综合因素为人力资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仅使农业总产值长、短期上分别增长0.01%、0.022%,其贡献微弱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有关。

3政策启示

农业生产条件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必须通过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先进农机设备研发投入、保障能源供给、合理化农业用能结构和布局、建立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及发展机械与水利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化肥与农药的使用虽然对农业生产有着显著的短期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却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据此,我国农业发展必须谨慎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要在增加土壤肥力、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同时,较大程度的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并通对农业环境的治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可持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观念的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业经济部门逐渐并入市场经济体系,此对农业经济增长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建立健全农业生产信息的传播机制以及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成为必要,以此确保市场信息的及时性与易得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来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以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同时,要继续完善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增加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保护农业的补偿性支出来保护和调动主产区积极性,切实保护农、牧、渔民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面对我国农业生产自然制约条件,我国需要健全国家及地区间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协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防治能力,并且采取有力措施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长期保护基本农田,在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同时抑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并以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使之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法律保障,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稳步推进劳动密集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推动型的转变。首先,国家财政支出需要增加向农村的教育、经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农村教育教学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而且对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和农业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与劳动生产率具有长远效应。其次,政府要切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力度,稳步加快推进关键技术入户到位,鼓励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种粮水平和效益提高,进而确保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牢固农业基础地位。

作者:沈永昌林义征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回归分析论文:建筑设计艺术与人文环境回归分析论文

编者按: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展开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失落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人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环境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本文对建筑设计之生态环境的回归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关系

一、建筑设计

人是环境的人,环境是人的环境,形式是人和环境所需要的形式。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宰了设计的全过程,这就是建筑设计。长久以来一直困惑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到底是人主宰环境还是环境影响了人?其实人在空间之中,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刺激和效应,效应必须满足人的需要。需要反映为人在刺激后的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和活动空间状态的推移,也就是人的行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建筑设计是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美观的要求,同时在外部形体上,具有一定特性风格的前提下与周围环境、城市文脉及城市控制性规划相协调的结果。一个全新的观念进入了建筑师的思想和他的人民生活之中。此后,建筑逐渐成为空间的,被认为是一连串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何以为空间呢?空间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著名建筑学者冯纪忠教授在讲课中提出过———建筑是空间,并生动的拿茶壶作比较,壶身是大空间,壶嘴是小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的事情,后来对城市进行设计,空间便移植入城市中,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物被西方人看作实体,被看作塑造的主体,建筑师们如同雕塑雕像一样极力刻画着建筑物本身。上世纪末,建筑界发生了一场革命,人们看见了原先看不见的“空间”,建筑师们先前的理念殿堂轰然倒塌了,似乎一切都“黑白颠倒”过来。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不曾把建筑单体当作主体来刻画。中国建筑工匠的注意力一直在建筑群体上,李允铢曾在《华夏意匠》中讲到:“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考虑的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院落”。中国古代建筑,以“院”为中心组织单座建筑,“院”被称为一个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院落组成建筑群,所谓“无院不成群”,而院与院的空间感受是绝不相同的,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则更多的注重了建筑物单体本身,很大精力花在建筑单体的形体塑造上。因此,西方建筑的形体要比中国古代建筑形体复杂得多。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是城市较早的,中国很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建筑与建筑之间上了。西方建筑师这样教授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底关系。把房子当作实体,周围环境作底,我们只看得见房子;如果把房子当作底,房子周围的形状就出现了,这便是空间。公务员之家

二、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而地面绿色植物系统作为功能最复杂、结构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一直同建筑有着最为广泛的联系。

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三、生态环境艺术

建筑设计中除了建筑本身优美动人的造型外,其配套设施也是衡量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我们创造生态环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家。作为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创造宜人的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四、“生态建筑”不仅仅是指绿色植物的应用,单纯的颜色改变,更为重要的是环保材料的应用、环保的施工。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我们能有个健康的生活环境,设计师义不容辞。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经历了从遮掩一舒适一健康一绿色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及时个阶段是低能耗甚至零能耗阶段,第二、三阶段是高能耗阶段,第四阶段即现在所讲的生态建筑是高能量效率、大量利用可再生资源,突出强调能源节约和建筑材料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避免和减少建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害。目前中国建筑业物质消耗占全部物质消耗总量的15%左右,建筑能耗约占全部能耗的28%,建材生产,建筑活动造成的污染约占全部污染的34%。因此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中国能源问题,改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住房需求的增加,中国建筑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达690亿m2,推进建筑节能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与科技的和谐统一,实现建筑的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总和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功能灵活多样的目标。

五、结束语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作为走在社会前沿的建筑业,对生态环境的创造更是有着不容忽视作用。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城市,必然有高贵的建筑。衡量高贵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建筑以外的配套设施和环境的塑造。人类聚居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生存环境的破坏所可能带来的后果我们尚未考虑完善。毫无疑问,一个缺乏灵魂和个性的冰冷的建筑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回归分析论文:品牌营销原点回归分析论文

每天,当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品牌象流行一样一闪而过,我们不禁感慨品牌长生不老的秘方在哪里?因为我们为树起一个品牌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我们不甘心倾注了我们“毕生精力”的品牌就这样烟消云散。可是我想知道,您在经营您的品牌的时候,您是否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是核心的问题:消费者心智研究,即所谓的品牌定位,定位决定一切,这就是秘诀,其实最简单的也就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您会发现品牌营销的中心都在围绕着它-“品牌定位”在开展工作,我称之为品牌营销的原点回归。

品牌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确定、建立一个独特品牌形象并对品牌的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传播等,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地位的过程或行动。其着眼点是目标顾客的心理感受;其途径是对品牌整体形象的设计;实质是依据目标顾客的种种特征设计产品属性并传播品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中形成一个企业刻意塑造的独特形象。品牌定位并不是针对产品本身,而要求企业将功夫下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品牌定位的基础

心理基础

简单说品牌定位就是树形象,目的是在目标顾客心中确立产品及品牌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定位实际上是一个基于心理过程的概念。

因为消费者购买多具有非专家购买的特点,购买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那么决定买或不买某一产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产品认知的积累及其鲜明的个性和品牌知晓程度。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一项观察表明,消费把商品从货架上拿到购物筐里平均要用12秒,平均只能仔细考虑1.2品牌,消费者选择某品牌主要依据在于该品牌所能给消费者带来自我个性宣泄的满足,在于品牌形象对他们持续而深入的影响,而品牌定位是塑造成功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是求得目标顾客认同与选择的重要手段之一。

所以对企业来讲,为自己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个鲜明的形象即进行品牌定位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同类产品竞争激烈时,品牌定位更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善于分析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心理特征,通过理性的,感性的或情感的品牌定位方式来达到塑造形象,赢得发展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要善于“攻心”。

市场细分基础

品牌定位不是盲目的,而是对有针对性的目标市场的,目标市场是企业品牌定位的归着点,但前提是:市场细分。通过市场细分,能使企业发现市场机会,从而使企业设计塑造自己独特的产品或品牌个性有了客观依据。实践中,如美国钟表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把美国手表市场分为三个子市场:及时个是想买价格低廉,能够计时的手表的顾客,占美国手表市场的23%;第二个是想买价格适中计时且耐用的手表的顾客,占46%;第三个是想买各种名贵手表,追求其象征性价值的顾客,占31%,当时美国著名的钟表公司几乎都将这三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而美国钟表公司当机立断,选择一、二类顾客群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开发名为“天美时”(TIMEX)的物美价廉的手表,并大力促销,结果赢得了消费者厚爱,塑造了自己强力的品牌形象。

所以,以市场细分为前提选择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品牌定位(核心),已是企业赢得市场、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必然选择。

品牌定位策略

心理迎合

目的:使品牌的心理定位与相应产品的功能、利益相匹配。

消费者的认同和共鸣是产品销售的关键。定位需要掌握消费者心理,把握消费者购买动机,激发消费者的情感,不失时机的进行市场调查。成功的定位一是必须简明扼要,抓住要点,不求说出产品全部优点(但要以产品真正优点为基础),但求说出异点。一个公司广告词是“留你十块钱,也留下你的痔疮”就是一种以创造性方式传达了“便宜又有效”的定位。二是应能引起消费者共鸣。定位要有针对性,针对目标顾客关心的问题和他们的欣赏水平,如“养生堂”鱼鳖丸的广告:儿子上大学回家,卖了一盒鱼鳖丸,父亲很不高兴训斥他乱花钱,但到晚上睡了之后却又打开灯在想:“这儿子还真想着我。”定位十分清晰,易引起正在上大学的孩子们的共鸣。三是定位必须是能让消费者切身感受到的,如不能让消费者作为评定品质的标准,定位便失去了意义。

事实上,消费者认知和选购某个品牌的产品,可能是出于理性,也可能出于感觉(如味道),还可能是因为感情共鸣,甚至是直觉喜欢,对不同的产品,企业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通过透视该市场消费者消费心理,采用不同的定位。如“娃哈哈”果奶“甜甜的,酸酸的,妈妈我要喝娃哈哈果奶”,其诉求重点是感觉和感情;而AD钙奶“受国际营销学院推荐,国家保健协会推荐”又改为理性定位。如“喝贝克啤酒,听自己的”,年轻人,追求独立个性的人,为了显示要“听自己的”会选“贝克”。所以市场调查中把握消费者消费心理动机是定位的基石。

审视品牌环境

目的:使品牌定位与企业资源相协调。

首先,产品上,受品牌产品有用性等因素的限制,品牌定位应有所区别。有的产品使用范围大,可以以品牌的不同定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如在白酒市场上,既有国宴佳酿的茅台,又有为普通百姓所钟爱的二锅头。但也有些产品使用局限性较大,如家庭洗碗用的白洁布,你无论如何都难以使它与“品质”结缘。这就是说,产品本身的用途决定了无论如何通过品牌宣传诉求的提升都难以使品牌标定下的产品成为“品质”。因此,品牌定位必须考虑产品本身的特点,突出产品特质,使之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

另外,在竞争优势上。品牌定位的成功与否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的综合实力而在于谁能将自己的优势有效融合到品牌定位的过程中,从而塑造出个性化的品牌。如百事可乐公司发现自己较短的生产历史竟是一种优势(即在消费者心中是一个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将百事可乐定位于“新一代可乐”,成了“年轻,活泼,时代”的象征。

创造品牌差异

目的:寻求差异点,提炼个性。

应该注意,从竞争角度分析竞争者的定位信息,是为了赢得与竞争产品的比较优势,而这种比较优势是针对同一顾客群的,所以,只有目标市场与本企业相同或相似的竞争者定位信息才对本企业有价值。一个小轿车生产商的品牌定位信息对一个卡车生产商的品牌定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红桃K集团在竞争者定位信息分析时发现:在贫血者市场上,大多厂家在满足市场需求时多以传统中医的气血理论为依据,强调采用一些中药材进行补血,这些产品符合传统型消费者对补血用药的需求,而红桃K拚弃了同类产品“补血”的叫法,及时次使用了“生血剂”一词,变被动补血为主动生血,突出了产品高效的形象,营造了自己的品牌优势,找到了独特的市场定位。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少产品已进入“同质化”时代,产品内在差异很难找到,怎么办?策划专家叶茂生认为,这就看谁先说出来了。别人没说,你先说了,你就迎合并赢得了消费者,你就成功了。如娃哈哈和乐百氏纯净水,其实都经过了27层净化,但娃哈哈始终没说,乐百氏把它说出来,因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同与选择。

品牌定位应从整体产品概念出发,首先看产品内在功能、品质上与竞争者有何差异?如果有,就应以此作为定位依据;如果无,则看形式产品有何差异?如果“型式”差异也没有,则寻找延伸差异,比如你服务是否到位、快捷?品牌是否有某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有,就可以此作为定位依据。

总之,要善于分析竞争者定位信息,寻找差异点,这是成功定位的重要因素。

击中消费者心弦

目的:输送差异点,展露个性。

这里注意一点,就是品牌定位一定要与目标市场个性化需求相吻合。如许多洗衣粉的品牌定位中只笼统强调去污能力强似乎成为亘古不变的主题,从而使产品“千牌一面”,在这样的品牌面前,消费者由于无从比较,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没有结合特定目标市场定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应该说,品牌定位后的产品是为特定消费者群量身定做的产物,企业应牢牢抓住这部分消费者,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奢望通过品牌定位去吸引目标市场上所有的顾客,品牌定位应个性化需求而产生,也将在个性化需求中实现其主要价值。

凝炼品牌定位理念

目的:建塑品牌形象。

品牌定位理念是品牌定位的灵魂,它是企业通过品牌定位活动力图传达给消费者的一种概念。比如红桃K的定位理念是“高效、快速、”。品牌定位理念借助质量定位、功能定位、包装定位、渠道定位、价格定位、广告定位等几个方面得以实现,消费者也是从上述方面来了解和接受企业的品牌定位理念的。一般来说,品牌定位理念是附着在一定的品牌定位方式之上的,而品牌定位方式则通过质量、功能、直至广告等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表现出来。如劳斯莱斯汽车“高贵、王者、显赫、至尊”其品牌定位理念主要是从质量、渠道、价格、广告四个方面的组合进行传达的。另外还须强调品牌定位理念形成以后,如得到市场认同就应该保持其稳定性,当然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据此对定位方式进行调整,但切忌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定位理念,要知道使企业的品牌定位理念根植于市场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

传递品牌定位

目的:提升品牌形象。

最初品牌定位能否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中树立预期的品牌形象,实现品牌与目标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品牌获得增值,品牌定位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品牌定位的传播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希望消费者相信什么?二是凭什么使他们相信?

比如“舒服佳”,它希望消费者相信“舒服佳”有杀菌和防止细菌再生的功能,通过宣传它是中华医学会推荐产品,用性使人不能不信其产品的这些功能。

这里面的关键点就是:要在深入了解消费者及目标市场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从他们的“期望需求”上找到与目标品牌的价值契合点,通过广告、公关、销售促进等手段大力宣传、重现、强化公司个性化的定位理念,不断传播公司品牌的利益点。需要提及的一点是广告,很多公司喜欢用广告完成定位的传播,诚然,广告在担负传递品牌定位上固然起着种要作用,但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广告滥,创意水平低,形象模糊,表达过于复杂,还停留在说教式的层次上,不知道想传递什么样的定位,诉求目标不明确。必须明白,定位过程的信息传递不只是靠广告,还必须有各项营销活动来沟通,因为每个环节都可能具有使消费者产生好印象的特点。以环保及关心个体为诉求的“美体小铺”(Bodyshop)为例,它虽未进行的媒体广告,却能在全球各地畅行无阻,通过强调产品的自然成份,不经动物实验;包装简单,可在回收;采用现场详细说明的销售方式,使消费者全盘了解品牌特性,成功传播了定位。

品牌定位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不是的,关键是结合自己预期希望塑造的品牌形象进行整合,重视各策略(广告、公关、销售促进等)的相互配合。

品牌定位理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他说服企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之间不再是产品竞争,而是品牌竞争,企业如果要想拥有较大市场,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较好的经济利益,就必须注重“品牌定位”、“品牌运营”否则,企业也许在产品竞争中得以生存,也许会有所发展,但却危机四伏。

回归分析论文:文化回归与设计回归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试图揭示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从认识与创造实践中向人类自我认识的回归。在这条线索下,从回归自我关怀的角度看设计的产生、发展及其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阐明设计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文化设计自我回归

一.文化与设计

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我想,这可能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什么样的联系呢?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说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从这样的意义上理解文化,我们可以说:文化就是生活,文化的中心是人。

既然设计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就需要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这或许就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和设计者关心文化的动机所在。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文化呢?

谈到文化,我们似乎都是面对着同一个对象,但不同的观察者因为不同的视角和动机,应该有不同的结论,从中获得不同的启发。而当我们在关于设计与文化的论述中寻找文化的启迪的时候;当我们倾听设计人关于文化的话语的时候;当我们从某一据说是体现了对文化独特理解的设计中找寻独特体验的时候,我们似乎从来都是得到同一个结果,那就是生硬的前人的具体思想、前人创造的器物、历史上某种制度、风俗……以及把这一切简单地转换成的一些设计符号。

我们理应具有设计人所特有的视角。

不同的文化研究者在不同的具体目的下,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使命,那就是为了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正是以发展的眼光看文化,使我们在“发展”这样一条线索下,将历史的文化现象连缀成体现着联系和发展的体系。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文化,才能在我们的实践中体现文化的发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对传统的理解甚至是简单套用和照搬。只有在某种特定的发展观的线索下,具体的文化历史现象才能给不同的关注文化的人以相应不同的启示。

那么,作为设计人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呢?

文化就是生活。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可以说,文化的沿革正是经过有意或无意的“设计”而实际地进行的。

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好,设计本身的发展也好,都存在一个评判标准和向哪里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这个终极价值只能是人,人的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看待文化的发展就可以找到这样一条主线: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从实践中认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并以这种对自我的认识来关怀自己的实践的过程。而这种自我对实践的关怀,正体现在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设计”中。

以这样的文化发展观看待文化,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这样的发展观体现了设计作为人的主观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设计创造对文化发展的责任。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之上并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为前提,因此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体现了客观的规律性。但这种客观规律性正是通过而且只能通过人的有主观意识的活动来体现。

设计作为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一方面基于对客观世界物的因素的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人类的科学和生产实践;一方面基于对人的因素的认识,即对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认识以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设计通过对物与人两方面的认识,然后将这种认识体现在具体的造物中,即将人的意志又相应地返回到实践中。

这一过程体现了设计与文化发展相同的机制。文化正是通过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对自己生活世界的设计而不断发展并体现出不同的风格。以这种发展观看待文化,使文化与设计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从而更符合我们从文化中汲取设计的营养的目的;以这种发展观看待文化,使设计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得到体现,从而更能在我们的设计中体现对文化的发展——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其次,这样的发展观体现了设计的终极价值与文化的终极价值的一致性。

我们说设计是在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但设计并不是在凭空创造。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有其深层的思想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来自人们的实践并决定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因此,设计就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把人们的精神追求在造物中加以体现,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体现为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理性意味的独特形式。这正是文化的发展在设计这一文化现象中的具体角色体现。设计的这一文化角色体现了其在价值追求上与文化发展的一致性,即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

于是,当我们以这样的发展观——从实践中回归自我认识并以人的自我认识关怀实践——看待文化时,就最能看清文化如何影响设计而设计又是如何影响文化的。从而,当我们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未来的发展时,也同样看到了设计的明天。

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才能使我们在看待文化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目的——文化是如何发展的,文化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设计与文化是什么关系,设计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视角,才能从文化中获得真正有益于设计的,与设计的终极价值一致的启示,从而不至于在纷繁的文化现象中失去判断力,不被次要和片面的东西干扰设计的发展方向。以这样的发展观看待文化,文化就不是僵死的传统,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在现实的设计中就能够体现主体的独立思考,而不是苟且于传统的文化符号。

二.文化的回归

文化的演变、发展,是从认识、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向着不断发展的人类自我回归的过程。

人类的实践活动遵循着这样一种轮回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与理论,经验与理论又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着客观世界,并最终回归到对人自身的认识和改造。没有这种回归关怀的实践也就没有发展的终极价值,它的理论系统和实践行为都将成为单纯物性的体现,这就必然使人类走上一条依附于物质世界的在物性中沦失人性的不归路。

正是人类对自我的认识设定着人类的生存、生产方式并最终引导着和体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轮回,构筑着不断发展的文化的物质基础。而从这种轮回中回归的人对自身的认识与改造则体现为文化的上层建筑——制度与精神层面。人类文明正是通过精神与制度(即从实践中回归的自我认定)设定物质层面的社会实践,而精神、制度的进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也就是说,对客体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只有在上升为对主体自身的认识和改造时,才真正实现了这种实践

的价值。

从实践到人的回归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这种回归使人不断深入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而人的完善和发展就是社会的完善和发展。每一次从实践到人的回归都日益觉醒着人类对自我的关怀。

文化的上层总要作用于文化的物质层面——所谓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并体现在文化的物质层面。所以,人类对自我的关怀发端于文化上层的自我认识与改造,同时也必然映像在对物质实践的关怀上,从而在顺应客观规律的同时,体现人类基于主观自我认识的理性发展。

器物的具体形式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精神、制度文化——即人的自我关怀,这种体现在早期是经由手工艺人的创造,是个体对其生存于其中的文化环境的不自觉的反映。而在现代,随着设计成为人类独立于造物的自省的创造活动,这种通过造物对文化(自我)的反映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意识的主体行为。这种意识的觉醒正是从实践中回归的对人的价值关怀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设计的觉醒与向着人类自我的回归将促使人类更自觉地从客体世界中镜视自我,促进人类更具理性的造物实践,从而为我们创造合理的生存方式、规划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回归的文化

人类由实践向自身的认识回归建立在实践的历史基础之上,所以必然受到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人类对自身的价值判断总是反映特定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和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从而体现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性。

1.石器时代

远古的先民两手空空地从树林中走出来,他们面对的是危机四伏的环境和如何御寒果腹的双重威胁。在这种情形下,任何单独的个体都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存,而必须依靠集体的合作。因此,从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回归的人类个体对自身的认识中不可能有独立的自我概念。而且,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人们也不可能对原始分工的社会组织有确切的认识。人们只能从自然的伟力与自身的弱小的对比中确定对自我的判断。因此,如果说人类此时已经具有某种朦胧的自我意识的话,那只能是把自己视为自然的匍从。

自然崇拜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自然崇拜的具体形式反映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即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群体从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回归的对自我认识的不同形式。

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文化的器物层上,多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人们把凶猛的动物形象作为强者的象征;把动物的骨骼、羽毛及贝壳作为美的象征;在反映古人渔猎生活的壁画、器物彩绘中,主体是自然界的动物与植物,而人只是作为从自然界中受恩惠的形象,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依赖情怀。原始器物从部族的图腾到日常的一盆一罐都体现着自然在人类不自觉的自我体验中所占据的地位。

原始的自我体验不是人有意识的思想行为,而只是环境因素的在人类意识中的折射。这个时期,人类并不能从主观意志上把握和设定自己的实践方向——人们只能去适应自己无法选择的环境,而不可能去改造它。

2.奴隶社会

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金属出现在人类文明中。工具的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人类从单纯适应自然的被动处境中逐渐掌握着主动权。人们开始种植作物、驯养牲畜,有了维系基本生存而有余的物质资料。

人的及时自我意识只能从人与人的比照中产生。

在剩余物质资料分配的过程中,人的自我及时次真正觉醒了。人在能力上的高下之分通过分配制度体现在社会等级中,这种等级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奴隶与奴隶主。私有的出现体现了从生产实践向自我认识的及时次真正回归。

这种原始的自我意识是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而产生的物欲的自私。人类此时不仅从自然中获取供给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可以从同类那里获取财富,战争从此与人类相伴。曾经用于渔猎的工具,如今变成了同类相残的兵器,而且更具威力。战争带来的武力与强权使人类社会中产生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强者与弱者的比较存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身依附关系便产生了人类社会之中的新的崇拜现象。除了把自然视为神灵,人类也制造了自己的神。

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祭祀用品、工艺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强权的顶礼膜拜。用作战争和强权统治的武器出现在人类文明中。这些都成为这个时期造物的主要特征,也体现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

生产力的发展毕竟弱化了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此时,人类已经开始把自我概念从自然中独立出来,理性的曙光已经出现。人类开始以主体的自我心态认识自然,并开始以这种朴素的认识指导自己的生产实践。从日益发展的实践中,人们不断加深着对自己和社会的认识。文明的上层建筑就在这种从实践中回归的自我认识中开始系统地构建起人类社会的制度形式和精神空间。

没有从生产实践中回归的独立于自然的自我认知,人类只能在单纯的物质实践的循环中匍从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建立系统的上层文化,而缺乏上层文化人性关怀的物质实践也注定无法从经验与实践的循环中实现上升。所以说,人类社会制度体系和精神空间的系统建立是人类独立于自然的标志,而正是从实践中回归的自我促成了这种独立并推动着社会的文明进程。

生产实践的发展促使了人类自我认识的觉醒,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和认识水平,人们不可能从对自然的依附中解放人性。而且,对强者的人身依附使人的自我意识自产生那24小时起,就不可能是纯粹的自我。

3.农耕时代

农耕时代是人类社会比较意义上独立于自然的开始。相对于自然的独立使人类在生产实践领域中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成为人类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人们的生产经验逐步丰富,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技术不断发展。

而在社会实践领域,由于皇权特别是宗教神权的专制,人性受到进一步的压制。这种压制使得从生产实践中回归的自我认识在制度与精神的文化层面受到限制和扭曲,从而不能在更高的层面关怀人类的创造实践。试想,人的一切价值都是为了神和神所赐予的虚无的憧憬,而神除了给人心灵的安慰外,并不曾告诉人们什幺是人类真正需要的现实生活。人类自我关怀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在欧洲制造了黑暗的中世纪,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人们的创造活动而都因为自我关怀的缺失而停滞不前。与之相对照,在当时宗教神权势力相对较弱的中国,则出现了生产力的发达、文艺的繁荣以及社会制度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验科学和技术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天文历法到建筑、水利、航海都创造了空前的文明盛况。从这种伟大实践中回归的自我认定充分确立了人作为认识和创造主体的自信,“人定胜天”的信念支撑着人们认识和生产实践的前进。这种自信的自我认定所构筑的文化上层,体现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明的繁盛。

中华文明在农耕时代的全盛,反映在博大精深的器物文明中。这一时期的造物,从大型工程、建筑到日常用具,在反映当时的技术水平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透射着对人的价值肯定和情感关怀。与中世纪的欧洲文明相比,后者只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拜占庭教堂、歌特教

堂,昭示着“神”的意志对人性的蒙蔽。

终于,文艺复兴在欧洲掀开了沉重的黑幕。这种自我意识的勃发是对神权压迫的反抗,显示了人类的自我回归这一不可遏止的历史潮流。

文艺复兴的直接影响,就是欧洲科学和文艺的崛起。这充分体现了人性关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摄作用。由于中世纪认识和生产实践的长期停滞,导致了文艺复兴早期的自我回归多体现为对古希腊时期人文精神的缅怀和套用。但只要人类的自我开始注视这个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就只需要用时间来证明。

4.工业时代

文艺复兴后,自然科学在欧洲得到系统的建立。科学在人类的认识实践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技术更开创了人类创造史的新时代。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在科学的推动下不断深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不断膨胀着人的物欲。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探索突飞猛进,向自然进军的不断胜利过分强化了人类草率的自我判断,人类俨然以自然界的主宰自居。

与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相比,人类文明的精神空间却相对萎缩。人们陶醉在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里,无暇顾及对自我价值的追问。人类的实践活动再一次与自我的回归脱节。人类在物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不可避免地拜倒在技术的脚下,技术创造的神话在强化着人们对它的崇拜的同时也塑造着一个虚假的充满自高自大的泡沫的人类自我。

工业时代是造物的时代。从神的阴影下走出来的人类在物质世界找到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人们在自由的科学与技术王国里释放自己的创造激情。但当人们过分挥霍这种创造的自由的时候,自由也变成束缚人性的枷锁。人们追求金钱财富、物质享受,并用之衡量一切。产品越造越大、越造越豪华,不顾实际的追求硬性指标,刺激消费的大批量生产……,在物的世界中,人在哪里?

四.设计的早期追求

设计与生产的分离以及从物向人的回归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且设计的回归追求成为文化回归的先行和生动体现。

工业时代,造物的发展使设计逐渐成为独立于制造的创造行为。但设计一开始只是作为解决制造问题与功能问题的工程设计,只关注对物的认识和改造。在工业社会早期,工程与功能的问题是造物的主要矛盾,人们无暇顾及深层的需求。没有对主体自身的关怀,设计只能是造物的附属。

首先是审美的需求导致了设计从物的世界中向人类自我的回归。装饰成了人类在造物中体现自我的手段,这个时期的设计充当了掩饰粗俗、卖弄风情的角色。因为人们对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功利的层面,这种浅薄的认识无法满足人们对美感的需求,于是人们不得不转向古典的形式,甚至用花花草草装扮自己的产品。装饰在造物中的盛行正反映出人们在渴求物的功能的同时,对自身精神需求的敷衍、对自我回归的冷落。

随着认识和实践的深入,人们从技术中找到了新的美感体验,追求产品的形式美成为设计的主要内容。技术在人类美感体验中的地位确立使其顺理成章地融入文化的各个层面,沐浴在人文关怀的氛围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物质文明实践的合理性。但“形式追随功能”也好,“少就是多”也罢,更有许多强调设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的设计。但在使产品的设计日益趋向合理化的同时,设计在本质上仍然局限于对审美形式的追求而没有体现对人性更多的思考与的关怀。

相反,由于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对形式的设计成为装潢门面、诱导消费的手段。这在主观上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客观上却使对人性的追问淹没在物质的洪流中。

这种追求的片面性在所谓的“后现代”中终于导致了表面多元繁荣下的价值混乱。各种各样的思潮、流派,各种各样的解构、重构……,语意设计、符号学也只是为形式穿上了文化的外衣。人们对形式的研究可谓殚精竭虑。

设计为人类设计了一个关于形式的童话,人在向自我回归的路途中又一次迷失在形式的泥沼中,设计真的成了“文化的肌肤”,文化也变成了设计的“肌肤”,人的自以为是造成了文化与设计的分离和扭曲。

与此同时,随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提高操作的效率和使用的宜人性的要求成为设计的任务之一。“使产品适合人,而不是让人去适应产品”,人们终于从实践中又一次回归了对自我的认识——人本身是一切产品形式存在的依据,产品的形式应适合于人的特性而存在。

造型设计与人机工程带来的艺术文化气息和人机相宜的使用界面使产品更具人性化,人类的自我在逐渐回归中改造着物质世界,创造着越来越属于人类自己的生活空间。

五.设计的回归

自我的回归只能从人与自然的比照中产生。

远古人类站在低下的实践与认识高度上,无法从人与自然的比照中发现自我。而一旦人类社会独立于自然,便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历史局限而丧失了直面自然的广阔视野。人类只能从对客体世界的逐渐认识中经过漫长的历史探索最终回归到对自我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物性的昭示与束缚、人性的领悟与抗争交织在一起,在摇摆中交错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行。当人类的认识和创造能力达到足以影响整个自然生态的运行机制的时候,人与自然是什幺关系?人类往何处去?成为人们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人们迫切需要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归宿。

首先是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使人类获得了对自然和社会的系统认识,这使人与自然的理性对话成为可能。而工业社会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成为直接导致人类在面对整个自然界的高度上进行自我思考的契机。

这种思考导致并继续导致着人类文化从造物到哲学精神各个层面的转变。人类文明在经历了短暂的“危机论”、“世界末日论”、“退化论”的迷茫后,终于在人性回归的召唤下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这种思考也使千百年来自发地从实践向自我的文化回归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设计的回归正是在这种文化回归的背景下开始的。

这种设计的回归首先从与环境生态有关的一系列设计思想的转变开始。这虽然有点不得已而为之的意味,但人类毕竟从对自然的善待中意识到这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与自然的首次对话使人类找到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真正位置。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设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追求审美体验、使用的宜人和文化符号的设计逐渐让位于更的创造和谐的主客体关系的设计,即创造主体与客体和谐的认识、利害、审美关系——认识了物的特性,不是为了更便利地把人的意志强加于它,而是充分体现这种客体的特质,使人的功利目的和理性认识与客体的特质和谐地共生;取材、加工使用、维护、回收的设计都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使主客体形成和谐的利害关系;不刻意追求独特形式,以材质美、加工美、人文美等多元的共生为美。从而创造和谐的主客体关系。

这种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向自我关怀回归的设计思想使产品设计超越了审美和宜人的

范畴,上升到探讨人与物的哲学关系上,带来了设计思想的飞跃。

这一时期的其它设计思想,如设计的“非物质化”、“暂息化”等等,虽然仍免不了形式上标新立异的嫌疑,但已经或多或少地体现了对设计价值背后的人的价值的探寻。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的功能将超越日常消费的层面而直接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家和工程师从认识和生产实践中获取的关于物的理论无法独立解决超越物质产品本身的形而上的人类自我关怀问题,这就需要从实践中回归的关于自我的认识在哲学上指导人类的创造。设计,即是这种哲学的直接体现。

首先,设计肩负着从现时的物质实践中发掘人性存在的任务,这是从文明的物质基础中升华人类自我精神、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的现实任务。

这就要求设计始终以人的尺度衡量物的价值创造,在创造实践中将造物实践自觉地与文化的人文内涵联系起来,使造物的实践真正服务于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这正是设计的艺术性的体现——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上层是从实践中回归的人的精神体现,设计同样是这种回归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只是在形式上体现为产品的创造。

历史上,人类因为没有自觉地从物质实践向自我回归的主观意识而导致了人类自我关怀与实践活动的脱节,在设计真正独立于造物并开始自觉地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后,就历史地肩负起了在特定领域中的文化回归的任务。保持从实践中向人性的自觉回归是保障实践真正服务于人类进步的前提。

而且,设计肩负着为人类创造合理生活方式的任务,这是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面向未来的任务。

文化的回归是为了有目的的创造和前进,这种目的性就体现在人文精神对造物的关怀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实践不断从外部物质世界向文化中引入新质,这是消除社会系统熵增、维持文明的有序状态并推动人类进步的根本力量。但物质实践只能在技术的狭窄视野中以物的特性和标准作出判断,而缺乏人类自我的哲学精神的宽广视野和以人的终极价值为准则的判断力。设计即要在对人类自我精神的领悟中去拥有这种视野和判断力。人类社会存在的外部物质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归宿提供了各种可能性,而人类的前途到底是光明还是黑暗,人的最终归宿到底在哪里还要取决于人类对自身的价值认识和判断。设计对这种价值认识和判断的领悟与实际应用于造物实践,不仅仅是对造物的关怀,更是对人类文明的关怀。我们生活在自己设计的世界里,我们也将因为自己的设计而拥有一个未知但与我们的设计对应的确定的归宿。

可见,设计在联系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同时,也沟通着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设计使人类从对物的实践中认识自我,推动着文化由物向人的回归的同时,也用人文精神设定物质实践的方向,推动文明在实践的革命中前进。

六.回归的设计

设计的回归体现了文化的回归。这说明了设计与文化的关系:设计体现文化的发展,设计的主观意志应体现在对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

文化的发展遵循什么样的客观规律?文化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从实践中认识不断发展的自我,并以这种对自我的认识来关怀自己的实践的过程。这正是设计人应有的文化发展观。

有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观,今天已经逐步回归到对人的关怀上来的设计就应该能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化的大背景下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使命;有了这样的文化发展观,今天的设计在向传统追寻文化血脉和灵感启迪时,就应该能从文化的发展动因上解读文化,从而具有了设计人应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将体现为应有的创造力。

这就是说,设计不应再把文化当作提高身价的装饰,只满足于从传统中套用文化符号,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地方,理解前人的文化创造,看到前人文化行为中的历史必然性,真正从文化现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创造者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我们要从文化中汲取的正是前人具体创作背后的这种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而不是具体的形式造化。前人的具体创造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中透射出的智慧永远都值得借鉴,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就象古希腊先哲们的自然哲学,他们对世界本原的猜测和思辩从结论上看都是错误甚至可笑的,但从这些结论的推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博大智慧、深邃思想却给人永恒的启示。这或许应是我们看待文化传统的基本态度。

由此,我们今天的设计——创造新文化、新传统的设计,也不应把形式与功能作为追而求之的目标,“形式只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不是目的。”同样,具体的功能(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也只能是设计思想的体现,而不是设计本身。我们创造的具体形式和功能都将历史地存在于现实、只能存在于现实,而我们在创造过程中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将融入文化的现在和将来,体现我们创造的真正价值。

具体到每一次设计实践,我想,我们都应在着手前问一下自己:我为谁设计,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希望新的产品带来什么样的生活……。这样,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追溯文化的传统时,现时的责任感将使我们努力去领悟前人的创造中所体现的对人类的关怀而不是敷衍地“借鉴”传统;当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酝酿新的创造时,人性的召唤将使我们在创造实践中努力体现真实的自我,而不是狂热地追求物质的、技术的、形式的表面存在。这其实就是从实践中认识自我,并以人性的自我关怀实践的过程。这也是沟通传统与将来的文化过程,是设计本身进化发展的过程。

七.结束语

人类文明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程。远古人类因为自身的局限,在与自然的对视中丢失了自我,自从真正意义的人类社会独立于自然而存在,人们就一直生活在某种因认识和实践水平的限制而自己制造的超越自身存在价值的崇拜与迷信中。今天,当我们有资格与自然对话的时候,终于开始意识到了独立的自我。这也许是历史的悖论:要认识自我,必先放弃自我。

其实,人类的自我只有在不断的追寻中才能得以塑造。这种塑造的过程,就是从实践中回归自我,又用新的自我认识关怀实践的轮回与上升。这一轮回的过程正是人类进步的轨迹。今天的设计,也应在塑造人类自我的文化发展中体现理性和应有的远见。

过去,在人们的视野中只看到了文明的物质与精神结构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一作用下的文明发展,而没有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如何发生作用,即没有看到这背后人类自我的回归以及回归的自我对实践的关怀,这种回归正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看不见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文明发展的方向上、在人的终极价值上始终不能形成的认识。这或许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经常发生脱节的原因吧。

随着设计的独立及其对人文精神与造物的联系作用的突显,设计的行为对这一文明的轮回——也即人类的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要用自觉的主观意志联系人文精神与物质实践,就需要以关怀全人类为己任、直接联系造物与人文精神的新设计在科学与技术的伟大实践支撑下,在哲学精神的价值指引下实际地设定文明的理性进步,构建人类合理的生存空间。

回归分析论文:社会主义情结西化而回归分析论文

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可否用一句最简明的话语来点明其本质呢?人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倾向于公有、公正和公平。这样的社会历来为正直的知识分子所钟情。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不仅“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仪,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也使中国的大同思想与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一再上演出光辉灿烂的人间活剧。

一百五十年前,洪秀全在饱览儒家经典后,又初识了西方的基督教义,即发动了旨在均平的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这与其说他是在向西方学习,不如说是他头脑中的原始共产主义被西方思想所激活,燃起了理想的火焰,是一个高尚情结的回归。在成为及时批马克思主义者后,就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而矢志不移。这也是一个伟大的情结,而且也是一个情结的回归。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侠仗义、济困扶危等英雄主义的影响,在前夕,他又受了西方无政府新村主义的影响,拟定了在岳麓山下建设新村的详尽计划书,打算施行。几十年以后,他在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上又公然提出,要实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想。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他又明确表示对东汉末年张鲁的五斗米道所实行的原始共产主义的响往;盛赞其吃饭不要钱,看病不要钱。[1]在日后的施政中,他极力支持大办公共食堂,支持农村赤脚医生。

与洪秀全的区别在于,洪秀全是在初识基督教义,而对西方现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提出社会主义蓝图的;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且在深入观察和分析了两大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后提出社会主义蓝图的。而且,洪秀全只制定了目标纲领,并没有提出实施方案;不仅提出了目标纲领,而且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且不断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一、基础与创新

洪秀全为准备了思想营养和基本模式;将洪秀全的构想变为人间现实、并发展到。

首先,速度意识。洪秀全没有速度意识,他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却没有规定完成时间,事实上当时的战争环境也不容碛惺凳┑目赡堋?/P>

在1957年出席了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认识到两大阵营今后的斗争主要靠竞赛,激起了“赶超”意识。当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表示苏联要在十五年后超过美国时,随即表示中国将要在十五年超过英国。[2]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目标,规划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即按照农轻重的顺序安排其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结构位置,把农业放在突出地位上。1957年,在推动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高潮以后,又掀起了以大规划集体劳动为基础的水利化、机械化、深翻地、高产田运动,9月召开中央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届二次会议又通过了以高速度为灵魂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指出中国人民正经历24小时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期,“24小时等于二十年”遂马上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展开的一句核心口号。“”便是为社会主义建设规定的速度模式,即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非常规的、跳跃式的速度进行。

其次是平均主义。洪秀全的平均主义是以小农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与几千年来剥削制度相反,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有私产,财产皆平均的社会。所谓“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只是较高原则,以备丰欠相通,由政府进行平调互济时作为理论基础的。而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在土地所有制方面,纲领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试图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广大农民。在生产方面,它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二十五家中陶冶木石等匠,俱用伍长及伍卒为之,农隙治事”。在分配方面,它规定:“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婚娶”“弥用”“喜事”这些婚丧嫁娶等非寻常性的需用则由二十五家形成的基层组织“两”所设的“圣库”开支。鳏寡孤独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圣库”供养,实行社会性保险。[3]可见,在洪秀全规划的这个社会里,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每个家庭被分给基本的?柿?---土地,进行个体生产;在家庭内有私产,除谷物外,尚有个人的麦、豆、苎麻、布帛、鸡、犬、豕和银钱等,于是在家庭生产中还有小副业和小手工业,只是以农为主,兼做别业。在这样的家庭之间,财产只能是基本均产。二十五家组成的“两”是一个联合组,这个联合组是行政单位,进行宗教和德育活动,进行集体财务支出,实行公积金的积累和使用,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社会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险事业。二十五家平时是生产生活联合组,在征兵和战时则是最小的动员和行动单位。因此“两”又是亦文亦武,亦军亦政的组织。

的社会主义蓝图比洪秀全的有本质的进步,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集体化生产为道路。摒弃了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提出他构思已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河南省农村在高级生产合作社并大社过程中率先成立了一个叫做“公社”的组织,闻听后马上派陈伯达前往指导,为之起草试行简章,

1958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7周年之际,陈伯达在北京大学发表《在的旗帜下》的讲演,阐述了对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的整体设想:应该是有步骤地、有次序地把工业、农业、交换(即商业)、文化教育、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公社里,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全民武装则肩负着保卫这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使命。

由于的号召和推动,河南省一个月就成立了1463个;几个月内全国就建立206万个。

这年8月的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专门讨论了的问题。十分兴奋,指出的特点有二:一曰大,二曰公。大,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农林牧副渔,样样都有;公,就是比合作社更要社会主义,搞公共食堂、托儿所、敬老院、缝纫组,实行工资制度,把资本主义残余逐步去掉。显然,这种政社合一、产销合一、工农合一、家庭和社会合一的综合型多功能、小而全的新型社会结构是一个跨越历史阶段,急于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基层组织模式。

洪氏社会主义纲领公布后遇到了战争环境,无法实施,也就没有显露其消极作用,而毛氏社会主义由于急切地推行“一大二公”和吃大锅饭,立即刮起了“共产风”,严重地违背了经济规律,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连年。

但是,不同意把与共产风联系在一起。1959年春,中共中央郑州会议后,中央决议改变大公社所有制,实行“统一领导,队为基础”。而依然认为共产风问题不是很严重的,他乐观地相信“一大二公”的公社有极大的优越性,“是我们的农村由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的好形式,也是我们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好形式。”他仍过分自信地预言“在15年,20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以后,社会主义的公社就将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公社。”[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毛式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平均主义和军事共产主义色彩,是对太平天国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所构想的“天国”的一种回归,所不同的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归。两者虽都有理想的因素,但层次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洪秀全在无世界知识状况下对自然经济体制的选择,而却是在审视世界后,重回全封闭中的选择,目标是要超越各种现存模式,实现共产主义。

毛式社会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结果,严重破坏了生产力。以的速度模式和大兵团作战的人海战术建设社会主义,遭到了沉痛的失败。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200多亿,在当时货币制度下,这是一个巨额损失。跃进的三年造成的损失,用了五年的时间来调整,一共浪费了八年。后来不得不一退再退,实际上以失败告终。

党和国家中有许多人要求结束这种路线错误。1959年夏,党的庐山会议上,主持会议,定调子,强调问题只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不以为然,觉得避重就轻,讳疾忌医将铸成大错,遂以十分客气的姿态提醒留意浮夸风滋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大怒,立即将他批判并罢官。党的其他领导人不得不寻求在实际工作中努力纠正错误,取消平调,承认并允许各核算单位之间的差别。1961年3月至5月,中共中央修订了《农村工作条例》(即“农业60条”),重申以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5]邓小平于1962年讲公社核算退为大队核算,大队核算又退为生产队核算,退了才能前进。[6]邓小平、陈云、邓子恢等还到各省去总结渡过困难的经验,推动“三自一包”。在这年的春季,中共中央召开著名的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承认“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即承认党的工作方针是造成连年灾害的主要政策原因。在5月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指示根据目前的形势,农村还要继续调整,城市要减少2000万人口。这年的9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大十次会议,决议中又重申农村以生产队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30年不变。

其三,限制分工和消灭差别问题。洪式社会主义纲领是自然经济结构,所谓“陶冶木石”等俱由农民在农隙治事,这本身就抑制了技术的专化和分工,并导致社会阶级结构的普化,杜绝差别。

毛式社会主义也是要限制分工、消灭差别。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严重挫折,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根本思想。鉴于中苏关系公开破裂,中国进一步孤立,反而强化了原来的信念,他认为社会的每一个单位的“小而全”产生万能性,每一个成员的无差别产生通用性,根据这种原理构成的社会对外具有抗压性,不怕帝修反的高压;对内具有整合性,可以把每个人改造成为只有共性,没有个人利益要求的共产主义新人。1963-1965年,举起反对修正主义的旗帜,在共产国际批判“三和一少”,在国内批判“三自一包”。在他看来,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对不对的问题,而是人的思想能不能革命化的问题,是党的领导人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966年5月7日,在给的一封批示信中(即“五七指示”)进一步明确提出新型社会结构的思想,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大学校。他说,人民军队应该是个大学校,要学政治,学文化,又要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工厂,又能从事群众工作,这样军学、军工、军民几项都兼起来;工厂也要逐步办成综合性联合企业,除工业外,农商学兵都要有,工人以工为主,兼学政、军、农等;学校也要办工厂、农场,勤工俭学,半工半学;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农业、商业、服务行业及党政机关都要这样。[7]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具体的实施方案。它的实施必将是建立一个逐步限制社会分工、商品生产、按劳分配和物质利益原则的社会。可以看出,在限制分工、消灭差别问题上,毛式社会主义比洪式社会主义更富时代精神,更具明确目的性。

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公布了的“五、七指示”。如同一夜春风起,全国立即遍地开花。部队、工厂、学校都办起了农场,农村公社办起了工厂、学校、民兵、商店、卫生院。每个单位的职能都走向“小而全”,力争在小范围内自己动手,自给自足。各地又纷纷成立“五七干校”。“五七干校”的宗旨是炼人。即造就一批永远忠于,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共产主义新人。总之,一切都是为着改造人的世界观。从这一年开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直接目的虽然是为了解决连续三年的初高中及大学生的毕业安置问题,但是其理论意义也是为了“炼人”,使青年知识分子在生活上、生产技能上、文化情趣上向工农兵看齐。又不断指示,全国大学毕业生要到工农兵中去,由他们给予再教育;大学还是要办,但要由工人阶级上大学,管理大学,改造大学。所有这些,连同前提出的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都是旨在缩小三大差别,即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

直到他生命的终结,他都在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而不遗余力地规划和实践着。他是一个彻底的社会主义者。萦绕在他心中的是不解的社会主义情结。

二、性质与前途

洪式社会主义是小农的社会主义,以小生产为基础,个体农民的小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很容易分化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上,洪氏虽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实际上他从来都主张以封建的“三纲五常”为人们关系的准则。事实上,在他统治的天国里实行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所以说到底,洪氏社会主义是封建社会主义。

毛式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又以新时代的大工业为国民经济的主导。政治上否定资产阶级法权,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达到社会主义大民主,最终要消灭三大差别。思想意识上则以马克思主义为准则,营造一个公有、公平、公正的社会。这正是大多数人所憧憬的理想社会。

毛式社会主义走过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道路。张鲁、洪秀全、康有为都是他称许的人物,但他比他们更彻底,更富有时代精神和实践精神。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实践道路和建设内容和方法。

社会主义是终生不解的情结。我们强调这是一个情结,是说他以全部情感专注于营造理想社会,进行了超越实际的追求,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和步骤。

一、跃进意识。他太过分追求发展的跳跃式,追求非常规式发展。而且,每当国力有一定的积累,他就耍搞高速度。为此,有人批评他“好大喜功”,他在所不顾。他希望社会主义能够及身而见。

二、惟意志论。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中,他喜欢强调精神的作用。他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他一再强调要狠抓阶级斗争,而放松了经济建设。他对提出的“四个及时”非常欣赏。

三、理想主义。他领导下的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了理想社会,他们曾经赴汤蹈火。他不能容忍庸俗和腐化。为此,他不断开展各种运动,清理党的组织和思想。他提倡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自己这一代“吃大苦,流大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但社会毕竟不全是精英,大多数人是需要以物质利益维持的血肉之躯。

四、封闭体系。本人是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中诞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受到外力封锁后,自然更加青睐传统的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经济体制了。他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策有效地抵抗了外力压迫和封锁,然而也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之际,愈加游离于世界经济轨道之外,堵塞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封闭使中国重陷光荣孤立的局势。

五、斗争哲学。毛式社会主义是意识形态高度整合的社会。它以道义为社会行为准则,对外向帝修反宣战,坚决支持一切被欺压的弱小国家和民族,对内要求人们不断地斗争自己的私心杂念,干部队伍要不断地清洗。因此,社会上斗争、改造、运动连绵不断,在国际上产生了红色恐怖的形象;在国内也几乎人人自危。一生得力于斗争,其乐无穷。但是持续紧张的政治空气大打制度温暖的折扣,在国际事务中经常陷于孤立;在国内,人们在公共场合竞相歌舞颂扬之余,回到小家内却无法真正开心。

经济公平,政治平等,精神自由,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洪秀全和的理想追求和高尚情结。但他们的实践却产生若干悖论。

百余年间,洪式小农社会主义一闪即逝,毛式道义社会主义完成了精彩表演,苏联和东欧的“电冰箱社会主义”[8]也已瓦解,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社会主义仍是人们向往的制度,说明洪秀全和的社会主义情结深深地契合着人类的情结。当后来者解决了悖论,实现超越的时候,社会主义就会变成现实。

回归分析论文: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吕梦月,闫俊民,范大光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8%和50.4%,中位生存时间为1807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分型、侵袭程度、转移情况、等级分化、病理分期以及癌性肠梗阻均有相关性。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一项指标(P<0.005),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病理学;预后回归分析

结直肠癌在我国为第4~6位常见恶性肿瘤。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郑树报道上海市20年间结直肠癌发病率(1963~1983年)增加了3倍多[1]。现将我们两所医院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辅助治疗及评判预后提供较为的指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1993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与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068例,以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2、3。病理分期参照我国大肠协作组病理组1984年制定的病理分期方案。本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为89.6%,根治性切除率为84.6%。

1.2 随访 全部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记录完整的随访个人档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指标,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系统,生存时间是以手术后至死亡时间。随访方式是采取电话和信访相结合,本组资料的随访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生存率计算用寿命表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时序检验法。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通过变量逐步引入的方法进入COX回归模型,从而排除变量之间的干扰因素,确立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

表1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 (x±s,%)

注:单因素分析;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表2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x±s,%)

注:单因素分析

表3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2 讨论

近10年来,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已近60%左右,而据上海、北京两地居民1988~1992年间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40%[2]。而林涛等报道如为早期大肠癌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95.5%[3]。国内外文献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分析多以单因素为主,而应用多因素分析来探讨其预后者不多。我们就本组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其他原因。

2.1 性别与年龄 结直肠癌的发病无性别差异,虽然女性的5年生存率(59.7%)低于男性(61.5%),但差异无显著性(P=0.444)。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年龄是研究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较为常用的指标。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3年年龄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2.2 肿瘤的部位、大小与预后 过去报道直肠癌的预后比结肠癌的差,但近期研究[5]显示,肿瘤的部位与预后无相关性。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的结肠癌和直肠癌,其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5cm和≥5cm的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这与Ratto等[6]报道的肿瘤大小在单因素分析时对预后有影响不同。

2.3 肿瘤的大体形态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型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溃疡型和侵袭型(P=0.009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体形态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P>0.012)。

2.4 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显示,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术后5年生存率与腺癌没有明显差异(P=0.05),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但是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有相关性(P=0.014),低分化肿瘤的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高、中分化者(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P=0.041)。

2.5 肿瘤的分期与预后 肿瘤的Dukes分期包括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远处转移等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转移情况和病理分期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0.045)和病理分期(P<0.0005)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指标。在COX回归模型中,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38和2.464,二者均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指出病理分期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灶,提高病理分期的性和对判断预后的价值。

2.6 肠梗阻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表明,癌性肠梗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因素,梗阻与非梗阻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明显的差异(P=0.0085)。多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P=0.074)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变量。多数文献报道,癌性梗阻患者多属于中晚期,一般状况差,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长期生存率有所下降。本组COX回归分析显示,当肿瘤分期进入回归模型时,癌性肠梗阻对预后的影响作用消失(P=0.055),说明肿瘤分期包括了癌性肠梗阻对预后的影响作用,这与Culcitti等[7]报道的癌性肠梗阻与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的论点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病理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变量;而年龄、性别以及肿瘤部位、大小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将肿瘤的病理分期与分子生物学特性相结合,有望能筛选出对临床预后判定有更大价值的分子指标。

回归分析论文: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医药干预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峰,赵爱光,曾武,郑坚,顾缨,韩颖盈,朱莹杰,王强,杨金坤

【摘要】 目的 应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200余例大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中医药干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中医药切入时间、中医药作用时间以及放射治疗等四个因素与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中医药干预是影响发生复发、转移后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较早开始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中医药治疗在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性干预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 大肠癌 复发转移 中医药干预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预后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在诸多相关变量中筛选并检验一个、或多个与事件结果显著相关的因素。本文对200余例大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1998年1月1日~2004年3月31日就诊的大肠癌病例中获得201例可进行统计的病例资料。其中结肠癌92例,直肠癌109例。男102例,女99例。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病理学诊断依据,均为腺癌。行根治术170例,姑息术20例,11例未行手术治疗。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者30例,根治术后170例中有51例(30.0%)发生转移或复发(晚期事件),共81例;其中肝转移39例(76.5%),腹盆腔转移19例(37.3%),肺转移12例(23.5%),淋巴结转移6例(11.8%),有术后复发16例(31.4%)。170例根治术后病例中155例(91.2%)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发生转移或复发的81例有中58例(71.6%)接受了中医药治疗。

1.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门诊随访、信访及电话随访的方式。

3 讨论

多因素分析(又被称为多变量分析)是一种用于评定不同原因对某一事件或结果相对作用大小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同时预测多个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当存在有混杂因素时,多因素分析能够同时评价一系列危险因素对结果的独立作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称COX回归,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这一模型以顺序统计量为基础,对生存时间的分布没有严格要求,非常适用于对随访资料的统计研究,已被广泛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受到了临床医学尤其是肿瘤学相关研究的重视,将中医药干预因素纳入大肠癌综合治疗因素中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大肠癌患者早期接受中医药治疗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一贯主张,本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根治术后还是发生转移复发后,中医药干预的早期切入均具有积极意义,客观地证明了这一主张的合理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术后更多的放化疗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治疗干预力度,如放化疗对机体正气的损伤,中医药治疗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纠正;或者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医药干预的重点被过多的集中于对付辅助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不能在控制转移复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较早的开始中医药治疗,可能面对的“证”相对更加符合中医“病”的本质,更能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

文献报道显示,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1~4],而本组170例根治术后资料分析结果却未显示出这一因素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就诊病例的多来源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阴性结果。同时值得思考的是,有中医介入的综合性治疗是否可能干预了病理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呢?本组病例中共有10例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前或后接受了放射治疗,其中有7例发生了晚期事件,而这7例中有5例术后临床病理分期为Duke’s C 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放疗”在此研究中表现为危险因素。

临床病理研究显示老年人大肠癌相对于年轻病例,其肿瘤细胞分化层次较高,恶性程度较低,疾病预后相对较好[5],本组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与术后出现晚期事件显著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但单因素分析结果却未显示出相关性,考虑与变量分层过细有关。一旦进入晚期事件后状态,老年患者的其他慢性疾患可能导致预后不良,年龄差异消失。

本研究并未就中医药干预的某一方药或辨证类型进行深入探讨,而是将具体的临床干预忽略为合理的整体治疗。在将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我们将本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因素分析的特殊统计方法,对不同的辨证和用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中医药干预本身的前瞻性多因素分析,以冀突破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由于随机对照分组研究难以进行而造成的固步不前的状况。

回归分析论文: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疗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作者:吕爱平,何羿婷,查青林,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 【关键词】 关节炎

[摘要] 目的: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症状与中、西药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9例和西药治疗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的18项常见症状。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ACR20)进行判断。数据分析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和卡方检验。结果:中药治疗组中,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和夜尿增多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疼痛和关节压痛症状与疗效呈正相关,夜尿增多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发热和小便黄浊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发热与疗效呈正相关,小便黄浊则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关节压痛、口渴和眩晕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口渴与疗效呈正相关,眩晕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肢体困重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与疗效呈正相关,肢体困重则呈负相关。将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的相关性症状列入治疗的适应证,分析后的结果表明:中、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均有所提高。结论:中、西药治疗RA的疗效与一些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症状对疗效影响的研究,将症状纳入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回归分析; 症状; 治疗结果

症状是指通过询问所得到的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是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是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1]。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根据中医证候理论,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搜集某种疾病经同一处方治疗后与疗效有关或无关症状的集合,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出与疗效相关的症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运用上述方法,对4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进行了疗效与症状的回归分析,探索疗效与症状的可能关系,从中医证候理论出发,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RA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修订的诊断标准[3]。(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的僵硬感在获得较大改善前至少持续1 h,病程≥6周;(2)至少3个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医生观察到至少3个以上关节部位(有14个可能累及的部位: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和趾关节),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病程≥6周;(3)手关节的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4)对称性关节炎: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对称),病程≥6周;(5)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5%;(7)放射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疏松。上述7项中有4项者即可诊断为RA。

1.1.2 RA病情活动标准[3] (1)≥3个关节肿胀;(2)≥6个关节压痛;(3)晨僵≥30 min;(4)红细胞沉降率≥28 mm/h或C反应蛋白质水平较正常值高20%。

1.1.3 纳入标准 必须全部符合以下三项标准:(1)活动期RA患者,关节功能分级为Ⅰ、Ⅱ、Ⅲ级;(2)具备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签署的同意参加本试验的保障书;(3)年龄18~65岁。

1.2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在全国9个中心随机选取413例活动期RA患者,按多中心分层随机原则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204例,男31例,女173例,平均年龄(46.64±12.23)岁;中药治疗组209例,男35例,女174例,平均年龄(49.76±11.92)岁。

1.3 治疗方案

1.3.1 西药治疗方案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慢作用药。(1)非甾体类抗炎药:扶他林缓释片,75 mg/次,1次/d,饭后口服,待急性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停用。(2)慢作用药:甲氨蝶呤,口服,每周1次,起始剂量5 mg/次,以后每次增加2.5 mg,一般剂量7.5~15 mg/次,维持剂量2.5~7.5mg/次;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起始剂量250 mg/次,2次/d,以后每周增加日剂量250 mg,至500~1 000 mg/次,4次/d,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至维持量500 mg/次,3~4次/d。

1.3.2 中药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联合辨证施治。(1)基础治疗:雷公藤多苷片,10 mg/次,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益肾蠲痹丸,8 g/次,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2)辨证施治:寒湿阻络型,服寒湿痹颗粒(乌头汤加减:制川乌6 g,制草乌6 g,桂枝12 g,赤芍12 g,羌活10 g,秦艽10 g,当归10 g,茯苓12 g,炙甘草6 g),5 g/d;湿热阻络型,服湿热痹颗粒(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防己10 g,蚕砂20 g,生薏苡仁30 g,连翘12 g,苍术15 g,黄柏12 g,怀牛膝25 g,桑枝30 g,忍冬藤30 g,当归10 g),5 g/d;寒热错杂型,服寒热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 g,赤芍12 g,知母15 g,麻黄6 g,防己10 g,威灵仙15 g,独活15 g,当归10 g,细辛3 g,忍冬藤30 g,甘草6 g),10 g/d;肝肾亏损、痰瘀痹阻型,服痹颗粒(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 g,桑寄生12 g,秦艽12 g,杜仲12 g,怀牛膝15 g,川芎6 g,赤、白芍各12 g,威灵仙12 g,生、熟地各12 g,知母10 g,鸡血藤30 g,桃仁10 g,红花10 g,茯苓12 g,白芥子10 g,生甘草10 g),6 g/d。以上中药,3次/d,温开水冲服。

1.4 观察指标 初诊及治疗后2、4、8、12、16、20、24周时,观察并记录关节压痛、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怕冷、口渴、肢体麻木、夜尿增多、手足不温、精神疲乏、烦闷不安、发热、腰膝酸软、眩晕、畏寒、小便黄浊、肢体困重等18项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ACR20)[4]:关节压痛数改善程度、关节肿胀数改善程度、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及急性期反应物5项指标改善程度均≥20%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各项指标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Logistic回归分析:以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作为因变量,以患者初诊时的18项症状作为协变量,选用基于似然比统计量的逐步向前法。入选标准,即进入模型的低指定P值为0.5;剔除标准,即对已进入模型的变量,不删除的低指定P值为0.2。(2)显著性检验: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2周后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1.58%(66/209)、35.29%(72/204);治疗24周后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的有效率则分别为51.67%(108/209)、62.25%(127/204),均超过5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71, P<0.05)。提示:根据ACR20进行疗效评价,西医治疗组治疗24周的疗效较好。

2.2 中药治疗组症状与疗效的分析 中药治疗12周后,关节疼痛及关节压痛的优势比(odds ratio, OR)均>1(P=0.01, P=0.00),提示中药对于有关节疼痛及关节压痛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夜尿增多的OR<1(P=0.00),提示中药对于有夜尿增多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1。

表1 中药治疗12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1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12week treatment in Chinese herbal drug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肢体困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8.75%(6/32)、34.38%(11/32);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33.82%(23/68)、50.00%(34/68)。如果将肢体困重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4.63%(6/41)、36.59%(15/41);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后的疗效分别为45.59%(31/68)、70.59%(48/68)。由此可见,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将肢体困重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评分为中度以上时,治疗12周的疗效从33.82%提高到了45.59%,治疗24周的疗效则提高了约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 P<0.05)。

中药治疗24周后,关节压痛及发热的OR均>1(P=0.00, P=0.02),提示中药对于治疗有关节压痛及发热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小便黄浊的OR<1(P=0.05),提示中药对于治疗有小便黄浊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2。

表2 中药治疗24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24week treatment in Chinese herbal drug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小便黄浊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9.61%(10/51)、39.22%(20/51);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45.26%(43/95)、70.53%(67/95)。如果将小便黄浊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27.78%(10/36)、61.11%(22/36);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40.91%(9/22)、81.82%(18/22)。由此可见,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将小便黄浊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评分为轻度以下时,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均有提高,其中治疗24周疗效的提高尤为明显(χ2=4.05, P<0.05)。

2.3 西药治疗组症状与疗效的分析 西药治疗组治疗12周后,关节压痛和口渴的OR均>1(P=0.00, P=0.01),提示有此类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眩晕的OR<1(P=0.04),提示有眩晕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3。

表3 西药治疗12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12week treatment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口渴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眩晕排除出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则当关节压痛评分为中度以上时,西药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均有所提高。见表4。

表4 西药治疗组关节压痛、口渴、眩晕不同症状组合的ACR20疗效分析(略)

Tab 4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eatment efficacy (ACR20) and multipl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uop

*P<0.05, vs average efficacy

西药治疗组治疗24周后,关节压痛的OR>1(P=0.01),提示有此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肢体困重的OR<1(P=0.01),提示有肢体困重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5。

表5 西药治疗24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24week treatment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oup

3 讨论

RA属中医痹病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亏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引起本病的外因,而经络痹阻、气血不畅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综合有关RA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可将其归纳为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肝肾亏损兼痰瘀痹阻四大证型,临床上除了予以一般的辨证论治外,补益肝肾、化瘀通络则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5~9]。雷公藤制剂是公认的治疗RA的有效药物,不少医家将其列为西药治疗的二线药物[10,11]。益肾蠲痹丸是根据著名中医专家朱良春的经验方研制的治疗RA的国家三类新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具有显著的补肾化瘀作用,能调节免疫功能并修复因RA引起的骨质破坏[12~15]。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依据“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理论研制的有效汤药,如乌头汤、宣痹汤、三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和独活寄生汤等,皆是中医临床治疗痹病的传统名方,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现已广泛地用于治疗RA,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6~23]。

现代医学大多重视与疾病有直接关联的临床症状,并将其纳入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之中,例如RA的关节疼痛症状[24],而对于其他与诊断无关的症状则关注不够,例如RA的眩晕、夜尿增多症状等。中医学以患者的症状作为辨证分类和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症状的有效组合是中医辨证分类的重要基础。目前,辨证分类所依据的症状组合多是根据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25,26]。我们对RA患者18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公因子的贡献率都接近20%或以上,累积贡献率达到97.54%,基本能反映调查的整体性;同时公因子1~4分别反映了关节病情、中医寒证、虚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提示:中医传统辨证分类法符合现代统计学基础[27]。

对于中医理论来说,与疾病诊断非相关的症状也可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但现代医学则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中,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和夜尿增多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疼痛和关节压痛症状与疗效呈正相关,夜尿增多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发热和小便黄浊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发热与疗效呈正相关,小便黄浊则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关节压痛、口渴、眩晕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口渴与疗效呈正相关,眩晕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肢体困重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与疗效呈正相关,肢体困重则呈负相关。提示:症状可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影响中药的治疗,亦影响西药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类疾病进入了个性化治疗时代[28]。就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言,根据个体遗传信息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还为时尚早,相比而言,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宏观信息进行的个性化治疗。我们将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的相关性症状列入治疗的适应症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治疗12周的疗效从33.82%提高到45.59%,其治疗24周的疗效则提高了约20%;西药治疗12周和24周的疗效亦得到了相应提高。提示:症状能够作为辨证论治乃至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信息,值得深入研究。

现代医学也开始注意对疾病症状进行因子分析,但大多是对与诊断相关的症状进行再次分类,未注意与诊断无关的一些症状,同时也没有进行症状与疗效之间相关性的探索[29]。张琴等[30]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分析中医证候变量与肝炎后分类的关系,发现证候变量与中医肝硬化证候之间具有数学逻辑关系。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患者的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中以非消化系统症状的贡献率更大[31,3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症状在疾病诊断分类、疗效评价和作用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性。

回归分析论文: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作者:吕梦月,闫俊民,范大光

【摘要】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2.8%和50.4%,中位生存时间为1807天。单因素分析显示,其预后与肿瘤的大体分型、侵袭程度、转移情况、等级分化、病理分期以及癌性肠梗阻均有相关性。应用COX比例危险回归模型显示肿瘤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肠壁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最重要的一项指标(P<0.005),对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判断预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病理学;预后回归分析

结直肠癌在我国为第4~6位常见恶性肿瘤。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据郑树报道上海市20年间结直肠癌发病率(1963~1983年)增加了3倍多[1]。现将我们两所医院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辅助治疗及评判预后提供较为的指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1993年1月~2004年1月间,我科与山西省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共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068例,以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的698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2、3。病理分期参照我国大肠协作组病理组1984年制定的病理分期方案。本组患者的手术切除率为89.6%,根治性切除率为84.6%。

1.2 随访 全部患者术后第1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6个月随访1次,记录完整的随访个人档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指标,经编码后输入计算机系统,生存时间是以手术后至死亡时间。随访方式是采取电话和信访相结合,本组资料的随访率为100.0%。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生存率计算用寿命表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时序检验法。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通过变量逐步引入的方法进入COX回归模型,从而排除变量之间的干扰因素,确立影响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

表1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 (x±s,%)

注:单因素分析;直肠分为上、中、下段

表2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x±s,%)

注:单因素分析

表3 698例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2 讨论

近10年来,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已近60%左右,而据上海、北京两地居民1988~1992年间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到40%[2]。而林涛等报道如为早期大肠癌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提高到95.5%[3]。国内外文献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分析多以单因素为主,而应用多因素分析来探讨其预后者不多。我们就本组资料结合文献报道,探讨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其他原因。

2.1 性别与年龄 结直肠癌的发病无性别差异,虽然女性的5年生存率(59.7%)低于男性(61.5%),但差异无显著性(P=0.444)。这与文献报道一致[4]。年龄是研究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个较为常用的指标。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3年年龄组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2.2 肿瘤的部位、大小与预后 过去报道直肠癌的预后比结肠癌的差,但近期研究[5]显示,肿瘤的部位与预后无相关性。本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部位的结肠癌和直肠癌,其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5cm和≥5cm的肿瘤术后5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这与Ratto等[6]报道的肿瘤大小在单因素分析时对预后有影响不同。

2.3 肿瘤的大体形态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显示,肿块型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溃疡型和侵袭型(P=0.009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大体形态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指标(P>0.012)。

2.4 肿瘤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显示,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术后5年生存率与腺癌没有明显差异(P=0.05),肿瘤的组织学分型不能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但是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有相关性(P=0.014),低分化肿瘤的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高、中分化者(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分化程度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P=0.041)。

2.5 肿瘤的分期与预后 肿瘤的Dukes分期包括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淋巴结远处转移等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肠壁浸润深度、转移情况和病理分期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0.045)和病理分期(P<0.0005)均为影响预后的独立指标。在COX回归模型中,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病理分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38和2.464,二者均为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需要指出病理分期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但利用免疫组化和RT-PCR的方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不能发现的淋巴结微转移灶,提高病理分期的性和对判断预后的价值。

2.6 肠梗阻与预后 单因素分析表明,癌性肠梗阻是影响预后的一个因素,梗阻与非梗阻的术后5年生存率有明显的差异(P=0.0085)。多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P=0.074)不是影响预后的一个独立变量。多数文献报道,癌性梗阻患者多属于中晚期,一般状况差,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长期生存率有所下降。本组COX回归分析显示,当肿瘤分期进入回归模型时,癌性肠梗阻对预后的影响作用消失(P=0.055),说明肿瘤分期包括了癌性肠梗阻对预后的影响作用,这与Culcitti等[7]报道的癌性肠梗阻与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的论点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的大体分型、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病理分期是影响其预后的最重要的独立变量;而年龄、性别以及肿瘤部位、大小等因素与预后无相关性。随着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将肿瘤的病理分期与分子生物学特性相结合,有望能筛选出对临床预后判定有更大价值的分子指标。

回归分析论文:心率变异多参数定量及回归分析在鉴别儿童心电图ST

作者:宋安齐,牛小麟,张超英,杜颖,郭润梅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ST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HRV)对于儿童心电图STT改变鉴别诊断的意义. 方法: 对40例单纯STT改变患儿、41例伴STT改变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0例正常儿童行24 h动态心电图分析,观察HRV时域、频域十项参数24 h及清醒期和睡眠期的改变. 以ST压低值为因变量,24 h, 清醒期、睡眠期的全部HRV频域、时域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相关回归分析. 结果: 单纯STT改变患儿睡眠期HRV升高,高频带(HF) 1465±197 vs 497±201 (P<0.017),昼夜波动增大,伴STT改变心肌炎患儿HRV持续降低. 总功率谱密度(TP) 2647±1328 vs 3121±569 (P<0.017), HF 305±199 vs 667±116 (P<0.017)昼夜波动消失.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F/LF和极低频带(VLF)分别与单纯STT改变组和心肌炎组的ST压低关系密切. 结论: 提出了有助于鉴别儿童STT改变性质的HRV特征及HRV辅助诊断指标.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STT 改变;回归分析;自主神经系统;儿童

0引言

儿童心电图STT改变临床颇为常见,多伴有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但体检和心肌酶学检查等可无异常发现. 如何判定此种情况下STT改变的意义,一直是临床上令人困扰的问题. 已知STT改变不仅可以受心肌炎等常见疾病影响,亦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异常所致[1]. 心率变异(heart tate variability, HRV)是反映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定量指标,已用于多种疾病的研究[2-3],但在STT改变情况下,HRV多项参数哪些具有特殊的辅助鉴别诊断价值尚不清楚.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单纯STT改变组40(男19,女21)例,年龄5~12岁,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儿,以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就诊,ECG或Holter检查提示STT改变,但体格检查、超声心动图和心肌酶学检查未提示心脏器质性改变. 病毒性心肌炎组41(男21,女20)例,年龄3~12岁. 符合1999年全国心血管会议修订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 对照组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职工健康子女40(男19,女21)例,5~11岁.

1.2方法

1.2.1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采用美国DMS Golden7.0三通道记录仪,选择V1, V5, aVF 导联. 受检者进行24 h连续记录. 检查前停用影响心率及自主神经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检查期间禁服刺激性饮料并保持日常昼夜规律.

1.2.2HRV检测和指标① 24 h内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 SDNN); ② 24 h内每5 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verage 5 min NN intervals, SDANN); ③ 24h内5min段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average standard diviation of 5 min NN intervals, SDNNindex); ④ 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 (root mean square of standard diaviation of NN intervals, rMSSD); ⑤ 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百分比(percent of the number whose difference between adjacent NN interval are more than 50 ms, pNN50). 频域法系将HRV信号经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得到频率(Hz)为横坐标,功率谱密度ms2/Hz为纵坐标的频域图,频域带的区分为:(0.15~0.40) Hz为高频带(high frequency, HF),0.04~0.15 Hz为低频带 low frequency, LF),(0.01~0.04) Hz为极低频带(very low frequency, VLF). 计算LF/HF及总功率谱密度(total power, TP).

1.2.3平均心率(average heart rate, AHR)及心率差值(heart rate between the maximun and minimum, HRmaxmin)的测定见参考文献[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测定值用x±s表示. 因数据方差不齐,三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17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内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ST压低数值(mV×10)为因变量,全部HRV参数[包括清醒期(D表示),睡眠期(N表示)]为自变量,对单纯STT改变组和心肌炎组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以F值4.0,3.8 作为进入和排除进入方程的标准. 全部计算采用SPSS 10.0软件包完成.

2结果

2.1HRV频域和时域指标24 h HRV参数有一定变化(表 1). 清醒期与睡眠期HRV参数组间及自身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表2). 表1HRV 24 h频域及时域指标 表2清醒期及睡眠期HRV频域和时域指标

2.2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纯STT组多元回归,5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复r=0.99,因变量ST回归方程:ST=-0.123+0.582LF/HF+0.0007LF+0.00004VLF+0.006 pNN50N+0.001SDNNN. 心肌炎组多元回归,3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复r=0.982,因变量ST回归方程:ST=-3.471+0.0018VLF +0.0008LFN+0.001LF.

3讨论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心电图功能性STT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自主神经功能尚不稳定,由此引起的STT改变相对多见. HRV作为一种以判断自主神经功能为优势的无创性检测技术,可能对于涉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儿具有特殊的鉴别诊断意义[4].

我们首次观察单纯STT改变组HRV变化的特征为: ① 24 h总的HRV参数绝大部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仅LF/HF降低,SDANN升高,似乎该组患儿自主神经24 h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不甚明显. 将HRV指标清醒期与睡眠期区分开来,就会发现, 清醒期绝大部分指标较对照组增高,睡眠期全部八项指标除LF/HF降低外,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无论清醒期还是睡眠期,该组患儿的自主神经都是异常活跃的,由于清醒期以LF升高为主,睡眠期以HF升高为主. 因此,LF/HF在清醒期高于对照组而在睡眠期降低,提示清醒期交感神经张力相对增高,睡眠期迷走神经张力相对增高,交感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② 组内HRV参数清醒期与睡眠期自身比较,其数值变化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提示该组患儿自主神经活动的不稳定性增加. ③ 多元相关回归分析显示LF/HF与ST压低呈正相关,关系系数B值为0.58,其余四项参数B值很小,提示LF/HF既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是造成该组患儿STT压低的主要原因.

病毒性心肌炎为儿童常见的器质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心电图STT改变相当常见. 本研究显示该组患儿HRV变化的特征为: ① 24 h, 清醒期和睡眠期的绝大部分HRV指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仅LF/HF比值升高,说明无论清醒期和睡眠期,交感和迷走神经功能均减低,但以迷走神经张力减低更为明显,从而导致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 而AHR增快,HRmaxmin减小,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上述推论. ② 组内清醒期与睡眠期HRV指标自身比较,正常的变化规律消失. ③ 多元相关回归分析显示VLF, LFN, LF与心肌炎组ST压低有关,可看出器质性ST改变与交感神经的活动有一定关系但不密切.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AHR和HR maxmin的特征性变化. 该两项指标的获取无需经过复杂的转换,受仪器型号和度的干扰较少. 我们的结果显示,单纯STT改变患儿HRmaxmin较对照组增高,AHR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伴STT改变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AHR增高,HRmaxmin值减少;两者的明显差别亦可作为鉴别参考.

回归分析论文:利用EXCEL实现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

关键字:EXCEL 财务预测 回归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财务预测工作。通过财务预测有助于改善投资决策,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从而减少不利事件出现带来的损失。通常销售百分比法是一种简单和常用的方法,其主要是假设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成正比例。但由于规模经济现象和批量购销问题的存在,销售百分比法的假设经常不成立,这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改进财务预测的质量,回归分析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数理统计的相关原理使数据预测结果更具有说服力。随着Excel电子表的广泛使用,利用其稳定的性能、强大的功能来解决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问题则显得十分有效。

一、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原理

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是利用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求得各资产负债表项目和销售额的函数关系,据此预测计划销售额与资产、负债数量,然后预测融资需求。

在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中,首先必须收集一些影响被预测对象相关变量的历史资料,然后再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自动计算得到回归方程和相关参数。计算出的回归方程是否能够作为财务预测的依据取决于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故需要运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如拟合检验、显著性检验得出检验结果。如果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是的,把已拟好的相关变量值代入回归方程得出最终的预测值。下面以销售额的多元回归分析预测为例来说明Excel在财务预测回归分析中的应用。

二、操作方法与步骤

(一)新建工作簿

1、单击”开始”菜单,再在弹出的开始菜单项中,单击”新建office文档”,出现”新建office文档”对话框窗口。

2、在”新建office文档”对话框窗口中的”常用”活页夹中,双击”空工作簿”,出现名为”Book1”的空工作簿。

3、按【Ctrl+S】键:或者在刚刚建立的空工作簿”Book1”中单击磁盘图标:或者单击”文件”菜单并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保存”。

4、在”另存为”对话框中将文件名”Book1”改为”财务预测回归分析”,然后单击保存。

(二)定义工作表名称和历史数据

1、双击”sheet1”工作表标签,输入”销售额预测回归分析”后按【Enter】键。

2、选择”销售额预测回归分析”,在A1至D9输入标题(销售额、电视广告费用、报纸广告费用、年份)和相应数据。限于篇幅及仅为说明问题,这里只设8年数据来进行分析。

(三)定义公式

1、用鼠标选择A11到C15的结果输出区域,输入公式”=LINEST(A2:A9,B2:C9,true,true)”后按【Ctrl+Shift+Enter】,在A11到C15的区域中显示如下结果:

1.300989098 2.290183621 832.3009169

0.320701597 0.304064556 15.73868952

0.9190356 6.425873026 #N/A

28.37776839 5 #N/A

2343.540779 206.4592208 #N/A

说明1:公式LINEST(A2:A9,B2:C9,1,1)中A2:A9是回归方程y = m1*x1+m2*x2 + b 中已知被预测对象y值集合,B2:C9是方程中已知可选变量值x1和 x2的集合。两个true均为逻辑值,前一个true 指明b 将被正常计算,如为false则强制b为0值;后一个true表示指明返回附加回归统计值,如为false则不返回附加回归统计值。

2、为了便于后面对结果进行分析,可将上述结果进行重新表达,使之更为清淅。根据上表中的结果和结果的排列顺序(见说明2),可在A17至E21区域输入对上述结果的解释:

多元回归方程: y=2.290183621*x1+1.300989098*x2+832.3009169

标准差: m1=0.304064556 m2=0.320701597 b=15.73868952

判定系数=0.9191356 y估计值的标准误差=6.425873026

F统计值=28.37776839 自由度=5

回归平方和=2343.540779 残差平方和=206.4592208

说明2:①返回回归分析的结果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排列顺序如下表:

A B C D E

11 mn mn-1 …… m1 b

12 sen sen-1 …… se1 seb

13 r2 sey

14 F df

15 ssreg ssresid

②上表中se1,se2,...,sen表示系数 m1,m2,...,mn 的标准误差值;Seb表示常数项 b 的标准误差值;r2表示判定系数,可用于拟合检验;Sey表示y 估计值的标准误差;F表示F 统计值或F观察值;df表示自由度;ssreg表示回归平方和;ssresid表示残差平方和。

(四)检验回归方程的性

在上例中,判定系数(或 r2)为 0.9191356(函数 LINEST 的输出单元格 A13 中的值),表明在电视广告费用x1、报纸广告费用x2与销售额y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然后可以通过 F 统计来确定具有如此高的 r2 值的结果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假设事实上在变量间不存在相关性,但选用 8 年数据作为小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却导致很强的相关性。”Alpha”表示得出这样的相关性结论错误的概率。如果 F 观测统计值大于 F 临界值,表明变量间存在相关性。假设一项单尾实验的 Alpha 值为 0.05,根据自由度(在大多数F 统计临界值表中缩写成 v1 和 v2)v1 = k = 2,v2 = df=n - (k + 1) = 8 - (2 + 1) =5,其中 k 是回归分析中的变量数,n 是数据点的个数,可以在F 统计临界值表中查到F 临界值为 5.79。而在单元格 A14 中的 F 观测值为 28.37776839,远大于 F 临界值 5.79。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此回归方程适用于对销售额的预测。

(五)预测未来的销售额

假设2002年的电视广告费用预算为35万元,报纸广告费用预算为18万元,则根据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2.290183621*x1+1.300989098*x2+832.3009169可计算出2002年的销售额为2.290183621*35+1.300989098*18+832.3009169即913.7583万元。

三、结束语

文中仅以预测销售额为例说明Excel在财务预测的回归分析中应用和实现问题,其他项目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预测。比如,假设存货与销售额之间存在直线关系,其直线方程为”存货=a+b×销售额”,根据历史资料和一元回归分析可以求出直线方程的系数a和b,然后根据预计销售额和直线方程预计存货的金额。通过假设销售额与资产、负债等存在线性关系,利用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求得各资产负债表项目和销售额的函数关系,据此预测计划销售额与资产、负债数量,然后预测融资需求。须注意的是,函数变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回归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性,只要变量选择恰当,Excel可以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效率,使得在手工作业下难以完成的思想和方法得以顺利实施。

回归分析论文: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与疗效关系的回归分析

作者:吕爱平,何羿婷,查青林,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 【关键词】 关节炎

[摘要] 目的: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症状与中、西药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9例和西药治疗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方案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的18项常见症状。疗效评价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ACR20)进行判断。数据分析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和卡方检验。结果:中药治疗组中,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和夜尿增多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疼痛和关节压痛症状与疗效呈正相关,夜尿增多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发热和小便黄浊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发热与疗效呈正相关,小便黄浊则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关节压痛、口渴和眩晕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口渴与疗效呈正相关,眩晕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肢体困重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与疗效呈正相关,肢体困重则呈负相关。将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的相关性症状列入治疗的适应证,分析后的结果表明:中、西药治疗组的疗效均有所提高。结论:中、西药治疗RA的疗效与一些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应加强症状对疗效影响的研究,将症状纳入药物治疗的适应证。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回归分析; 症状; 治疗结果

症状是指通过询问所得到的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是中医问诊的主要内容,是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1]。多元统计分析在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根据中医证候理论,采用多中心临床研究方法,搜集某种疾病经同一处方治疗后与疗效有关或无关症状的集合,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出与疗效相关的症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的针对性及临床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运用上述方法,对4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进行了疗效与症状的回归分析,探索疗效与症状的可能关系,从中医证候理论出发,为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RA诊断标准 根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修订的诊断标准[3]。(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的僵硬感在获得较大改善前至少持续1 h,病程≥6周;(2)至少3个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医生观察到至少3个以上关节部位(有14个可能累及的部位: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和趾关节),同时软组织肿胀或积液(不是单纯骨隆起),病程≥6周;(3)手关节的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病程≥6周;(4)对称性关节炎: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对称),病程≥6周;(5)类风湿结节:医生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6)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所用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5%;(7)放射学改变:在手和腕的后前位相上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放射学改变,必须包括骨质侵蚀或受累关节及其邻近部位有明确的骨质疏松。上述7项中有4项者即可诊断为RA。

1.1.2 RA病情活动标准[3] (1)≥3个关节肿胀;(2)≥6个关节压痛;(3)晨僵≥30 min;(4)红细胞沉降率≥28 mm/h或C反应蛋白质水平较正常值高20%。

1.1.3 纳入标准 必须全部符合以下三项标准:(1)活动期RA患者,关节功能分级为Ⅰ、Ⅱ、Ⅲ级;(2)具备患者或其家属(监护人)签署的同意参加本试验的保障书;(3)年龄18~65岁。

1.2 一般资料 2002年6月1日~2003年12月31日,在全国9个中心随机选取413例活动期RA患者,按多中心分层随机原则分为西药治疗组和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204例,男31例,女173例,平均年龄(46.64±12.23)岁;中药治疗组209例,男35例,女174例,平均年龄(49.76±11.92)岁。

1.3 治疗方案

1.3.1 西药治疗方案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慢作用药。(1)非甾体类抗炎药:扶他林缓释片,75 mg/次,1次/d,饭后口服,待急性炎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停用。(2)慢作用药:甲氨蝶呤,口服,每周1次,起始剂量5 mg/次,以后每次增加2.5 mg,一般剂量7.5~15 mg/次,维持剂量2.5~7.5mg/次;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起始剂量250 mg/次,2次/d,以后每周增加日剂量250 mg,至500~1 000 mg/次,4次/d,待病情缓解后逐渐减至维持量500 mg/次,3~4次/d。

1.3.2 中药治疗方案 基础治疗联合辨证施治。(1)基础治疗:雷公藤多苷片,10 mg/次,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益肾蠲痹丸,8 g/次,3次/d,饭后温开水送服。(2)辨证施治:寒湿阻络型,服寒湿痹颗粒(乌头汤加减:制川乌6 g,制草乌6 g,桂枝12 g,赤芍12 g,羌活10 g,秦艽10 g,当归10 g,茯苓12 g,炙甘草6 g),5 g/d;湿热阻络型,服湿热痹颗粒(宣痹汤合三妙散加减:防己10 g,蚕砂20 g,生薏苡仁30 g,连翘12 g,苍术15 g,黄柏12 g,怀牛膝25 g,桑枝30 g,忍冬藤30 g,当归10 g),5 g/d;寒热错杂型,服寒热痹颗粒(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 g,赤芍12 g,知母15 g,麻黄6 g,防己10 g,威灵仙15 g,独活15 g,当归10 g,细辛3 g,忍冬藤30 g,甘草6 g),10 g/d;肝肾亏损、痰瘀痹阻型,服痹颗粒(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 g,桑寄生12 g,秦艽12 g,杜仲12 g,怀牛膝15 g,川芎6 g,赤、白芍各12 g,威灵仙12 g,生、熟地各12 g,知母10 g,鸡血藤30 g,桃仁10 g,红花10 g,茯苓12 g,白芥子10 g,生甘草10 g),6 g/d。以上中药,3次/d,温开水冲服。

1.4 观察指标 初诊及治疗后2、4、8、12、16、20、24周时,观察并记录关节压痛、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屈伸不利、关节怕冷、口渴、肢体麻木、夜尿增多、手足不温、精神疲乏、烦闷不安、发热、腰膝酸软、眩晕、畏寒、小便黄浊、肢体困重等18项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记为0、1、2、3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ACR20)[4]:关节压痛数改善程度、关节肿胀数改善程度、患者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医生对疾病活动的总体评价及急性期反应物5项指标改善程度均≥20%为有效,否则为无效。各项指标改善百分率=(治疗前值-治疗后值)/治疗前值×100%。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1)Logistic回归分析:以3个月和6个月的疗效作为因变量,以患者初诊时的18项症状作为协变量,选用基于似然比统计量的逐步向前法。入选标准,即进入模型的低指定P值为0.5;剔除标准,即对已进入模型的变量,不删除的低指定P值为0.2。(2)显著性检验: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12周后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1.58%(66/209)、35.29%(72/204);治疗24周后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的有效率则分别为51.67%(108/209)、62.25%(127/204),均超过50%,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4.71, P<0.05)。提示:根据ACR20进行疗效评价,西医治疗组治疗24周的疗效较好。

2.2 中药治疗组症状与疗效的分析 中药治疗12周后,关节疼痛及关节压痛的优势比(odds ratio, OR)均>1(P=0.01, P=0.00),提示中药对于有关节疼痛及关节压痛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夜尿增多的OR<1(P=0.00),提示中药对于有夜尿增多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1。

表1 中药治疗12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1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12week treatment in Chinese herbal drug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肢体困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8.75%(6/32)、34.38%(11/32);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33.82%(23/68)、50.00%(34/68)。如果将肢体困重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4.63%(6/41)、36.59%(15/41);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后的疗效分别为45.59%(31/68)、70.59%(48/68)。由此可见,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将肢体困重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评分为中度以上时,治疗12周的疗效从33.82%提高到了45.59%,治疗24周的疗效则提高了约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 P<0.05)。

中药治疗24周后,关节压痛及发热的OR均>1(P=0.00, P=0.02),提示中药对于治疗有关节压痛及发热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小便黄浊的OR<1(P=0.05),提示中药对于治疗有小便黄浊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2。

表2 中药治疗24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24week treatment in Chinese herbal drug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小便黄浊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19.61%(10/51)、39.22%(20/51);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45.26%(43/95)、70.53%(67/95)。如果将小便黄浊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1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27.78%(10/36)、61.11%(22/36);当关节压痛症状评分≥2时,中药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分别为40.91%(9/22)、81.82%(18/22)。由此可见,在中药治疗过程中将小便黄浊不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当关节压痛评分为轻度以下时,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均有提高,其中治疗24周疗效的提高尤为明显(χ2=4.05, P<0.05)。

2.3 西药治疗组症状与疗效的分析 西药治疗组治疗12周后,关节压痛和口渴的OR均>1(P=0.00, P=0.01),提示有此类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眩晕的OR<1(P=0.04),提示有眩晕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3。

表3 西药治疗12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3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12week treatment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oup

进一步分析症状组合与疗效的关系。如果将口渴纳入中药治疗的适应症,眩晕排除出中药治疗的适应症,则当关节压痛评分为中度以上时,西药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的疗效均有所提高。见表4。

表4 西药治疗组关节压痛、口渴、眩晕不同症状组合的ACR20疗效分析(略)

Tab 4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eatment efficacy (ACR20) and multiple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ymptoms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uop

*P<0.05, vs average efficacy

西药治疗组治疗24周后,关节压痛的OR>1(P=0.01),提示有此症状的患者疗效更好;肢体困重的OR<1(P=0.01),提示有肢体困重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差。见表5。

表5 西药治疗24周后症状与疗效的回归分析(略)

Tab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inical symptoms and treatment efficacy after 24week treatment in Western medicinetreated group

3 讨论

RA属中医痹病范畴,中医认为肝肾亏损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引起本病的外因,而经络痹阻、气血不畅是其基本的病理特征。综合有关RA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文献,可将其归纳为寒湿阻络、湿热阻络、寒热错杂、肝肾亏损兼痰瘀痹阻四大证型,临床上除了予以一般的辨证论治外,补益肝肾、化瘀通络则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5~9]。雷公藤制剂是公认的治疗RA的有效药物,不少医家将其列为西药治疗的二线药物[10,11]。益肾蠲痹丸是根据著名中医专家朱良春的经验方研制的治疗RA的国家三类新药,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药具有显著的补肾化瘀作用,能调节免疫功能并修复因RA引起的骨质破坏[12~15]。中药汤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依据“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理论研制的有效汤药,如乌头汤、宣痹汤、三妙散、桂枝芍药知母汤和独活寄生汤等,皆是中医临床治疗痹病的传统名方,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疗效确切,现已广泛地用于治疗RA,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6~23]。

现代医学大多重视与疾病有直接关联的临床症状,并将其纳入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之中,例如RA的关节疼痛症状[24],而对于其他与诊断无关的症状则关注不够,例如RA的眩晕、夜尿增多症状等。中医学以患者的症状作为辨证分类和处方用药的依据。因此,症状的有效组合是中医辨证分类的重要基础。目前,辨证分类所依据的症状组合多是根据经验而定,缺乏客观的标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25,26]。我们对RA患者18项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公因子的贡献率都接近20%或以上,累积贡献率达到97.54%,基本能反映调查的整体性;同时公因子1~4分别反映了关节病情、中医寒证、虚证和热证的临床表现。提示:中医传统辨证分类法符合现代统计学基础[27]。

对于中医理论来说,与疾病诊断非相关的症状也可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但现代医学则缺乏这方面的相关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治疗组中,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和夜尿增多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疼痛和关节压痛症状与疗效呈正相关,夜尿增多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发热和小便黄浊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发热与疗效呈正相关,小便黄浊则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关节压痛、口渴、眩晕症状与治疗12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口渴与疗效呈正相关,眩晕则呈负相关;关节压痛、肢体困重症状与治疗24周的疗效相关,其中关节压痛与疗效呈正相关,肢体困重则呈负相关。提示:症状可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影响中药的治疗,亦影响西药的治疗。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人类疾病进入了个性化治疗时代[28]。就目前现代医学的发展而言,根据个体遗传信息特征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还为时尚早,相比而言,中医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宏观信息进行的个性化治疗。我们将回归分析结果中显示的相关性症状列入治疗的适应症中,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分析,结果表明中药治疗12周的疗效从33.82%提高到45.59%,其治疗24周的疗效则提高了约20%;西药治疗12周和24周的疗效亦得到了相应提高。提示:症状能够作为辨证论治乃至个体化治疗的有效信息,值得深入研究。

现代医学也开始注意对疾病症状进行因子分析,但大多是对与诊断相关的症状进行再次分类,未注意与诊断无关的一些症状,同时也没有进行症状与疗效之间相关性的探索[29]。张琴等[30]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合,分析中医证候变量与肝炎后分类的关系,发现证候变量与中医肝硬化证候之间具有数学逻辑关系。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淋巴细胞浸润情况与患者的症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其中以非消化系统症状的贡献率更大[31,32]。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加强症状在疾病诊断分类、疗效评价和作用方面的研究,有助于阐明中医证候分类的科学性。

回归分析论文: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医药干预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

作者:高峰,赵爱光,曾武,郑坚,顾缨,韩颖盈,朱莹杰,王强,杨金坤

【摘要】 目的 应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对200余例大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中医药干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中医药切入时间、中医药作用时间以及放射治疗等四个因素与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中医药干预是影响发生复发、转移后大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 大肠癌患者较早开始中医药治疗可以改善其预后;中医药治疗在晚期大肠癌的治疗性干预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 大肠癌 复发转移 中医药干预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 预后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可以在诸多相关变量中筛选并检验一个、或多个与事件结果显著相关的因素。本文对200余例大肠癌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对大肠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1998年1月1日~2004年3月31日就诊的大肠癌病例中获得201例可进行统计的病例资料。其中结肠癌92例,直肠癌109例。男102例,女99例。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病理学诊断依据,均为腺癌。行根治术170例,姑息术20例,11例未行手术治疗。确诊时已发生转移者30例,根治术后170例中有51例(30.0%)发生转移或复发(晚期事件),共81例;其中肝转移39例(76.5%),腹盆腔转移19例(37.3%),肺转移12例(23.5%),淋巴结转移6例(11.8%),有术后复发16例(31.4%)。170例根治术后病例中155例(91.2%)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发生转移或复发的81例有中58例(71.6%)接受了中医药治疗。

1.2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门诊随访、信访及电话随访的方式。

1.3 分析方法 采用SAS统计学软件系统,分别进行COX-多因素分析和单因素Logrank检验。连续中医药治疗不足3个月者视为非中医药干预病例,相关赋值见表1、表2。

表1 根治术后研究因素赋值表

注:自确诊时间起(月)

表2 晚期病例研究因素赋值表

注:自发生晚期事件起(月)

2 结果

2.1 根治术后病例的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检验,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开始时间、中医药治疗时间、放疗等四个因素与大肠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显著相关(P<0.05),如表3所示。(2)对十余个因素的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GE)和中药作用时间(TCOURSE)与患者发生晚期事件显著相关(P<0.05),如表4所示。(3)对于多数患者而言,中医药作用时间是一发病后生存伴随因素,不具有临床实际意义,在进一步分析中剔除,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剔除性别(P=0.1082)、诊断(P=0.1368)和化疗疗程(P=0.12153)等三个因素,在剩余8个因素再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RADIO)和中医药开始时间(TBEGIN)两因素与大肠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晚期事件)显著相关(P<0.05=,如表5所示。

表3 根治术后病例单因素检验结果

表4 根治术后病例多因素分析结果1

表5 根治术后病例多因素分析结果2

2.2 发生复发、转移病例的分析结果 (1)经单因素检验,既往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开始时间和中医药治疗3个因素与发生晚期事件后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见表6。(2)对发生晚期事件病例诸因素进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仅有中医药治疗(TCM)这一因素和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见表7。

表6 晚期事件后病例的单因素检验结果

表7 转移、复发病例多因素分析结果

同样依据临床实际剔除性别(P=0.9172)、年龄(P=0.1123)、诊断(P=0.6165)、既往手术(P=0.3922)等因素,再次回归分析,结果仍然仅有中医药治疗这一因素与生存期显著相关(P=0.0136)。

3 讨论

多因素分析(又被称为多变量分析)是一种用于评定不同原因对某一事件或结果相对作用大小的统计学方法,它可以同时预测多个结果;尤其重要的是当存在有混杂因素时,多因素分析能够同时评价一系列危险因素对结果的独立作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或称COX回归,是一种典型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这一模型以顺序统计量为基础,对生存时间的分布没有严格要求,非常适用于对随访资料的统计研究,已被广泛用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受到了临床医学尤其是肿瘤学相关研究的重视,将中医药干预因素纳入大肠癌综合治疗因素中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

大肠癌患者早期接受中医药治疗是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一贯主张,本组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根治术后还是发生转移复发后,中医药干预的早期切入均具有积极意义,客观地证明了这一主张的合理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术后更多的放化疗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治疗干预力度,如放化疗对机体正气的损伤,中医药治疗在较短的时期内难以纠正;或者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医药干预的重点被过多的集中于对付辅助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不能在控制转移复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较早的开始中医药治疗,可能面对的“证”相对更加符合中医“病”的本质,更能发挥中医的治疗作用。

文献报道显示,临床病理分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1~4],而本组170例根治术后资料分析结果却未显示出这一因素的相关性。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就诊病例的多来源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阴性结果。同时值得思考的是,有中医介入的综合性治疗是否可能干预了病理分期对预后的影响呢?本组病例中共有10例直肠癌患者在根治术前或后接受了放射治疗,其中有7例发生了晚期事件,而这7例中有5例术后临床病理分期为Duke’s C 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了“放疗”在此研究中表现为危险因素。

临床病理研究显示老年人大肠癌相对于年轻病例,其肿瘤细胞分化层次较高,恶性程度较低,疾病预后相对较好[5],本组资料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与术后出现晚期事件显著相关,与文献报道相符。但单因素分析结果却未显示出相关性,考虑与变量分层过细有关。一旦进入晚期事件后状态,老年患者的其他慢性疾患可能导致预后不良,年龄差异消失。

本研究并未就中医药干预的某一方药或辨证类型进行深入探讨,而是将具体的临床干预忽略为合理的整体治疗。在将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中,我们将本着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多因素分析的特殊统计方法,对不同的辨证和用药进行针对性更强的中医药干预本身的前瞻性多因素分析,以冀突破目前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由于随机对照分组研究难以进行而造成的固步不前的状况。

回归分析论文: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应收账款信用成本回归分析

【摘要】 应收账款的信用成本是企业赊销管理中必须妥善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企业产品赊销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信用成本为分析对象,运用最小二乘法及比率分析法对其构成及在企业赊销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应收账款; 最小二乘法; 信用成本; 信用成本率; 回归分析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费用与成本,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经济信用关系。

一、应收账款及信用成本的含义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赊销产品、材料,或者提供劳务等等原因,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赊销已成为企业销售方式中的主要方式,其数额在销售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般而言,企业赊销可以激活市场、促进销售额的增长,最终使企业利润得到增长。但由于应收账款的巨幅增长将不可避免地引起相关成本的增长,如果没有有效的赊销管理政策,往往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不仅不能有效保障企业利润的稳步增长,甚至可能引起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后果。所以,企业的赊销管理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简便、客观的预测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寻找赊销管理中的规律及相应的科学管理的方法。笔者认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应收账款信用成本回归分析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要掌握上述方法,必须先从信用成本的分析入手。企业信用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活动诚实守信、合法经营、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而取得的社会信用。信用成本是指企业为保障诚实守信经营和企业自身信用缺失而付出的代价之和。而应收账款的信用成本是指企业为实现利润的增长与扩大,采取相关的赊销措施,降低信用标准及条件,给予客户更多优惠,最终加大企业的应收账款总规模所产生的相关成本之和。它主要包括五种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短缺成本和折扣成本。

(一)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是指由于没有收回应收账款而使企业的资金被占用所丧失的潜在收益,可以机会成本率来表示;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越多、时间越长,被客户无偿占用的资金越大,企业的机会成本就越高。

(二)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各项管理活动所产生有关费用的总和。主要由相关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等组成。在一定的规模之内,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保持基本稳定,同赊销管理决策无关。但超过这个规模,管理成本将会增加,管理成本将由无关成本变为相关成本。

(三)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

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是指企业的应收账款由于各种原因没能收回而发生的损失。只要存在应收账款,坏账损失就难以避免。坏账成本的大小与应收账款的金额大小及拖欠时间有关。可以用坏账成本率来表示坏账成本的大小。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坏账成本与企业财务通则及相关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比率有所不同,这是根据企业具体的应收账款业务实际情况预计的。

(四)短缺成本

短缺成本是指企业如果少做或不做赊销交易,从而减少了应收账款,最终使企业蒙受的利润损失。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信用交易已经成为市场交易形式的主要形式。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赊销管理政策,没有应收账款的存在,势必要影响企业销售额的增长,从而使企业利润受损,这种损失即短缺成本。

(五)折扣成本

折扣成本是企业为扩大销售额,鼓励顾客及早付清货款、大量购买、在淡季购买等,给予客户在规定时期内提前付款能按销售额的一定比率享受折扣的优惠政策,从而减少应收账款金额所形成的企业成本。

上述五种成本之和就构成了应收账款信用成本的主要内容。

由于从赊销管理决策的角度来讲,笔者要考虑的是与决策相关的增量成本,而沉没成本属于管理决策中的无关成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在应收账款信用成本的模型分析中只考虑上述五种成本的增量成本。

二、应收账款信用成本的模型分析

(一)应收账款信用成本模型的基本假设及坐标图分析

为简化分析过程,应收账款信用成本分析模型应满足以下基本假设:

1.假设管理成本不变。由于信用管理决策考虑的是增量成本,所以当管理成本不变时,与决策无关。

2.坏账成本、机会成本、折扣成本的变化相对均衡。

满足上述假定条件的信用成本抛物线如图1所示,图中的c表示信用成本的低点;a表示信用成本低点对应的成本数额;b表示信用成本低点对应的应收账款数额。随着应收账款的增加,坏账成本、折扣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会增加,而短缺成本在减少;相反,随着应收账款的减少,坏账成本、折扣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会减少,而短缺成本在增加。当坏账成本、折扣成本、机会成本、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信用成本达到最小值。

(二)应收账款信用成本回归分析模型

1.抛物线回归方程计算与分析:

下面以二次抛物线方程来拟合信用成本线,使各期应收账款的实际值到抛物线的纵向距离的平方和(或称偏差平方和)为最小。

信用曲线的模型是:y=a+bx+cx2

其中:x表示应收账款数额;y表示成本数额;a、b、c为二次抛物线方程的回归系数。

设偏差平方和为q,则q=∑(y-a-bx-cx2)。通过对q求偏导数,可以得到标准方程组:

通过对标准方程组求解,可以解得a、b、c的值。

然后进行相关性检验:

抛物线回归分析的实质是二元线性回归,可以用f法进行相关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m为自变量的个数;sr为回归平方和;se为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的个数。

通过求出回归系数a、b、c的值,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方程式。而根据抛物线的性质,此时,当抛物线方程式的顶点坐标值为

(-b/2c,a-b2/4c)。根据图1所示内容,信用成本图示中的oa段为信用成本的最小值a-b2/4c,信用成本图示中ob段为信用成本最小时相应的应收账款数值。也就是说,当应收账款的数值为b/2c时,有信用成本的最小值a-b2/4c。

2.信用成本率计算与分析:

在求出信用成本的数值后,可以进一步求出信用成本率:

信用成本率=信用成本/应收账款×

信用成本率的较大优点是:可以简化企业资金成本率之间的对比,迅速做出赊销政策是否适当的判断。与银行借款等其他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率相比,如果企业的信用成本率大于银行借款等其他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率,表明企业的赊销管理存在问题,应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成本,扩大销售额;如果企业的信用成本率小于银行借款等其他筹资方式的资金成本率,表明企业的赊销管理及信用政策适当,能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率为企业筹集资金。

(三)示例

某企业产销a产品,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率为21.5%。在企业的赊销过程中,应收账款额度(增量x)与信用成本(增量y)(机会成本、坏账成本、折扣成本、短缺成本之和)有关,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现将相关12组数据用表1表示如下:

要求:计算最小信用成本及相应的应收账款数额,并判断企业的信用政策是否恰当。

解:1.求二元线性回归的过程:

根据已知数据画出散点图(见图2)。由图2及表1都可看出,开始时信用成本随着应收账款的增加而降低,但当应收账款增加到一定数额后,信用成本又表现出上升的趋势。据此,可考虑以抛物线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

y=a+bx+cx2

令x1=x,x2=x2,则抛物线回归分析可以化为y=a+bx1+cx2。这时,抛物线回归分析化为求二元线性回归。

当n=12时,

可见,信用成本率大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率21.5%,说明企业的信用政策不合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在降低应收账款相关短缺成本、机会成本及折扣成本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赊销数额,以最终达到降低信用成本率的目的。

三、结论

信用成本模型是在企业赊销管理中的一个常见模型,本文以实际应用数据为例,按赊销管理决策要求,从分析信用成本的增量入手,即将信用成本的增量分解为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短缺成本和折扣成本之和,并按最小二乘法的原理,以二元回归方程模拟信用成本曲线,在求解函数的系数后,最终求得信用成本回归方程,从而计算出信用成本的最小值及相应的应收账款数值、信用成本率。该信用成本回归方程经过了相关性检验,在水平下有显著意义,使赊销管理决策结果更加,为应收账款管理提供了依据,提高了决策分析的科学性、客观性、性及可操作性,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与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