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理论分析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理论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理论分析论文

理论分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运用材料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近几年,我借助地理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去获取有效信息,增长新的知识。实践证明,这种 题型可引导学生跳出死记硬背的狭小天地,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常见的地理材料分析有以下几类。

(1)运用地理材料,考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如“热岛效应”,一般教学中未讲,但学生掌握了一定 的地理技能后,便可以独立分析,拓宽知识。可这样设题:

材料1:在一些发达的工业区和大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大量消耗能源,除对大气造成污染外,还要释放大 量“废热”进入大气。这种人为释放的热,使城市的年平均气温比郊区可高出0.5~3℃,或者更高一些。在人 口密度大,工业发达的城市尤为明显。如1979年12月13日20时,上海市中心的气温为8.5℃,近郊为4℃,远郊 仅为3℃。这样,城市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热岛效应”或“火炉效应”。在这种 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雾、云增加,城市上空的风、降水也发生异常。(摘自《新华文摘》1993年8期 )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

①产生“热岛效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城市工业发达,人口集中。)

②根据材料内容,在下列方框中绘出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并回答:为何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上空 多云?(图略。城市上空气温高,空气中又多尘埃,上升气流使水汽凝结,故常多云。)

(附图 {图})

(2)运用材料设问,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如:

材料2:索菲亚·安蒂波斯技术开发区,位于法国“蓝色海岸”之滨,在这里设立的950家公司共有来自50 个国家的职员1.5万多人,每年向该地区的经济注入28亿美元。开发区建立至今已发生明显变化,当初索菲亚开 发区专门吸引大的公司参与,且以美国公司为主,主要开发信息技术,为扩大经济增长,开发区积极开拓新的 项目。目前共有202家信息和通信技术公司、49家卫生设备公司、18家能源公司、64家研究和教育机构和617家 服务性公司。

法国硅谷的经验表明,一个科技开发区需要有一个大学作基础。尼斯大学是法国近期的大学,迄今只有29 年的历史,但是今天已发展成设有许多尖端科目,并拥有2.4万名学生的学校。

索菲亚开发区有法国第二大机场和通向意大利的高速公路。去年春天在这里庆祝该开发区建立25周年,“ 索菲亚”已成为法国滨海地区的一大景观。(选自《地理文摘》1995年第4期)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

①开发区内外籍职员比例较大,反映了法国什么国情?(法国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不足,资源得不到充 分开发,须引进外籍工人。)

②该开发区实现经济增长的措施是什么?(引进外资;开拓新项目)

③该开发区在位置分布上反映的要求是(A、D)

A、环境洁净优美 B、接近消费市场

C、当地劳动力资源丰富 D、接近高等教育区

④该开发区工业部门特点是(B、D)

A、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

B、以“知识密集型”工业为主

C、具有“临海型”布局特点

D、具有“临空型”布局特点

(3)运用地理材料,考查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如:

材料3:被誉为“江南明珠”的太湖,即将被藻类所占据。目前太湖的藻类比十年前增长了5倍,部分监测 点的藻类数量已超过每升1亿个,整个湖面已有2/3的面积达到中富至富营养化过渡状态。如不加治理,太湖将 面临因全部富营养化而窒息死亡。

目前,太湖沿岸每年农业中化肥使用量达200~300万吨,农药5~8万吨,其中约有50%的化肥和农药随雨水 流入湖泊河道,仅农业和生活污水足以使太湖水中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太湖沿岸工业区多,每年有近10亿 吨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使每个中小城市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形成黑水带,并随河网扩散 而影响太湖。此外,太湖还以博大的胸怀容纳着养鱼、水运和旅游业带来的污染。人们在呼唤:救救太湖!( 摘自《地理教学》1994年第5期)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①文中提到太湖可能窒息衰亡的依据是什么?(水中富营养化现象)

②为什么说太湖可能窒息衰亡?(水中营养元素增加,引起藻类过度生长,促使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这 样大量积累了有机物质。随着有机物分解和藻类生长,水中氧气被大量消耗,使太湖出现缺氧状态而窒息衰亡 )

③文中所列太湖营养元素的积累来自哪些污染方式?(农业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养鱼、水运、旅游业 污染)

④太湖水体汛染给沿岸居民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使居民饮用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若有有害金属元 素污染物,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会导致“公害病”发生。另外,给养鱼、旅游带来不利影响,影响居民经济收 入。)

(4)通过2~3段相关地理材料的考查,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如:

材料4:在一般情况下,天然降水都是偏酸性的。这是因为大气中 的CO[,2]溶于雨水,部分形成碳酸的缘故 。所谓酸雨,指的是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其形成原因是:人为排放的SO[,2]进入大气后,造成局部地区大 气中SO[,2]富集,在水汽凝结过程中溶于水形成亚硫酸、硫酸,然后随雨降落形成酸雨。(摘自人民教育出版 社《地理》下册教学参考书)

材料5:调查表明,我国酸雨地理分布的总趋势是由北向南逐渐增加,长江以南已形成相当范围的酸雨带, 而且明显地分为三个酸雨片区:西南酸雨区(包括重庆和贵阳周围地区)、华东酸雨区(包括上海、苏杭地区 )、中南酸雨区(包括长沙、广州、南宁地区)……当前,酸雨比较集中且危害较重的是四川省。(摘自郝志 功主编《当代环境问题导论》)

材料6:据1993年环境临测结果表明,重庆的酸雨频率为80%,全年酸雨PH值平均为4.38,低为2.8。在这 里不仅雨水受到酸化,雾水,露水和雪水也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1994年以来重庆连续4次出现酸性“黑雨”现 象,尤其是1994年元月上旬的一场“黑雨”,PH值为3.92,与家用食醋相当!(摘自《地理大观园》1993年总 第50期)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

①“酸雨”与自然界的酸性降水在成因上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前者是人为原因造成,后者是自然原因所 致)

②根据酸雨形成原因分析,我国酸雨地理分布的总趋势为什么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加的现象?(一是北方 地势平坦、开阔,冬季风强,不利于SO[,2]等酸性气体富集,二是北方降水频率较南方小,空气干燥使酸雨出 现机会少,而南方相反。)

③根据酸雨形成原因分析,四川省(特别是重庆地区)为什么酸雨频率高?(四川省大部位于盆地中,盆 地内工业大量排放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大气污染物,加之盆地湿度大,静风频率高,大气扩散条件差, 利于酸性气体污染富集,在多雨、多雾的盆地内容易形成酸雨。)

材料分析题类型多样,也可与图形结合起来分析,仅举4例,借以抛砖引玉。在设计材料分析题时应注意两 点:

(1)选择材料要适当。选材时应注意与所学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课文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学生 能利用材料回顾课文,又能利用课文知识解释材料。

(2)设问不要“偏航”。要先弄清考查学生哪些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否从材料或所学地理知识中找到答题依据,不能太玄。但也不能太简单,否则会失去材料利用价值。

理论分析论文:[高中地理论文]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条件分析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所以,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天才的创造性,其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评价的。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具有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很显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

被誉为“发现学”的地理学,一方面有显著的综合性,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既要自觉综合自然和人文各要素,又要灵活地将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运用到地理学习中来,以获得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这一学习过程有利于使学生在知识和认识联结时产生出创造性的“火花”。另一方面,地理学又有鲜明的区域性。虽然,地理环境的区域特点一般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也有些区域特点是在特殊规律作用下而生成的,这些表现特殊性的地理现象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创新思维的绝好素材。当学生能独立发现“新”的地理现象,进而用自己的理解分析、解释它们时,便是最生动的创造性学习。因此,地理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具有极其广阔的舞台。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创造能力是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关键。要适应当今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就要自觉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①调整知识结构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用地理科学前沿的新成果如“厄尔尼诺”、“里约环境会议”、“经济全球化”、地理信息技术等,充实更新自己的地理知识结构;用现代地理教学的新理念如“以

学生发展为本”、“形成地理思维”、“树立环境伦理观”、“培养全球意识”等,来构架自己的地理教学指导思想。②更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

在根据教学实际,来创造和开发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使学生能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在声、光、形的协同刺激下,发挥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理教材内容应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趋向。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所谓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所谓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具有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特点的地理教材能为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提供鲜活而又充满启迪意味的素材,为学生思考地理问题提供思路和视角,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2.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应在地理教材编写形式上有一定突破,应以明快、新颖的编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如果我们多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地理事实,如“上海的潮”、“浦东机场的选址”、“上海人口变化特点”、“沪杭工业基地”等;多提供一些利用阅读地理图表获取知识的机会,如教材只提供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形成示意图,由学生从图中读出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压分布状况、气流特点和天气状况;多设计一些引导学生思维碰撞的问题,如“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全球气候变暖与变冷”辩论,“渤海湾填海造陆的利弊”讨论;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照片、图片、漫画、新闻报道、电影、文学作品片段等;多开设诸如“研究专栏”、“阅读专栏”、“实验专栏”等等。如此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好想、好动。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三、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①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教师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启

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是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这样问:“把现状改变一下会怎样 ?”“如果这样了怎么办?”“把位置颠倒一下呢?”“如果这影响因素不存在,会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假设性问题,问题所答不仅有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深入认识,更有学生在新情境中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创造性认识。另外,教师经常提出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开放思维也是很有益的。例如,“某某地区的人口是多少?”,这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封闭性问题,回答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单向的。如果问“某某地区的人口有增加,其原因是什么呢?”这样提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各个方面自由回答,思维是多维的,答案是五花八门的。②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③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当学生在开放思维中收集了丰富的开放的信息,接下去的重要任务就是闭合信息,形成具体结论。有经验的地理教师是注重教给学生整理观点的线索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地理教学中,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心理自由,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因为,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通过集思广益,能启发灵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即一个学生的观点,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不断变革发展的时代要求教育从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向创造型教育方向转化,对此,学校地理教学责无旁贷。地理教学将通过培训地理教师的创造素质,利用富有创造活力的学科勉力,体现时代创新要求的地理教材,营造适合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完成培养创造性学生的使命。

理论分析论文:金融理论与证券投资战略分析论文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Theory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PortfolioTheory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Theory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着。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着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

3.成本平均策略。指投资者在将现金投资为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地进行,以备不测时摊低成本,从而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带来的较大风险的策略。

4.时间分散化策略。指根据投资股票的风险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的信念,建议投资者在年轻时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重投资于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此比例逐步减少的投资策略。

5.小公司效应策略。小公司效应是指小盘股比大盘股的收益率高。Banz(1981)发现股票市值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减少的趋势。Siegl(1998)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小盘股比大盘股的年收益率高出4.7%,而且小公司效应大部分集中在1月份。根据小公司效应而采用的投资策略称为小公司效应策略。公务员之家

6.组合投资策略。行为金融学认为,证券市场并不是有效的(一般指半强式有效,semlstrongefficient)。这就意味着传统的证券组合投资理论中,“在有效市场中,投资者不可能获得与其所承担风险不对称的额外收益”的提法在实践中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通过选择合适的组合投资策略,投资者将可能获得额外收益。

7.针对羊群行为的相反策略。由于市场中广泛存在的羊群行为,证券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投资者可以利用可以预期的股市价格反转,采取相反投资策略(contrarianstrategy)来进行套利交易。中国的股票市场素有“政策市”之称。考察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在重要的顶部或底部区域,在消息面上总是伴随着一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台。不同的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是不一的。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反应模式,投资基金可以制定相应的行为投资策略——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积极的波段操作。

8.购买并持有策略。个人和机构投资于股票应执行几种能帮助控制认识错误和心理障碍的安全措施。控制这些心理障碍的关键方法是所有类型的投资者都要实施一种严格的交易策略——“购买并持有”策略。投资者在为组合购进一只股票时,应详细地记录购买理由,而且要制订一定的标准以利于进行投资决策。长期采取“购买并持有”策略,通常业绩将超过高周转率的短期交易策略。

9.利用行为偏差。心理学和决策科学提出,在某种情形下,投资者并不是尽力使财富较大化,并且在某些情形下投资者还会在智力方面犯系统性判断错误,这些行为偏差将导致证券定价的错误,合理利用这些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行为型投资人则尽力寻找由于行为因素而被市场错误定价的证券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见,对人类行为偏差的正确把握是获取市场超额利润的来源之一。

1.ST投资策略。上市公司被宣布为特别处理,意味着公司陷入严重困境。但同时,ST公司也成为潜在的并购目标。考虑到壳资源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稀缺性,ST公司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作为一种投资策略,ST公司是可以被纳入证券投资组合之中的。

总之,行为金融理论寻求并确定投资者可能对新信息产生反应过度或反应迟钝而导致证券定价错误的市场情形。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的目标就是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抛出获利。

四、应用行为金融理论指导证券投资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金融学的科学性在于它始于公理并寻求建立在公理上的理论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它试图理解和预测心理决策过程的系统的金融市场意义。如上所说,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金融现象,而用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之,并由此导致了许多有价值的行为投资策略,但在具体运用这些投资策略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行为金融理论本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行为金融理论的投资策略是:在大多数投资者尚未意识到错误时投资于某些证券,随后当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错误并投资于这些证券时卖出这些证券。一旦证券市场的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这一问题并采取相同的策略,那么结果又会怎样?我们相信随着行为科学的深入研究、证券市场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会进一步发现更多的行为金融问题,并且一些已有的行为金融现象可能会淡化甚至消失。因此在应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要防止教条化。

2.要切忌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现有的行为金融理论主要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产生的。我国证券市场同成熟的证券市场比较,还是一个新兴的证券市场——历史短、不规范。中国金融市场与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共性与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运用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时,不是对国外现有行为投资策略的简单模仿,而应当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方法,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我国证券市场运行特点的我们自己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

3.行为投资策略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监管的深入及投资者结构的改善,我国金融市场行为金融现象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小公司效应现象就不如过去明显、庄股由于监管的加强从而动量效应也明显减弱。我们预言随着管理层对股市认识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ST现象迟早会消失。

4.不同投资者需要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中,可以合理引导投资者的行为。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要通过教育来使其趋于理性化,提高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能力和市场的运作效率。对于机构投资者,要提高其投资管理水平。投资者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是与生俱来,而这些认知偏差可以通过学习、训练等手段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不同投资者应该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只有呼吁所有各层次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探讨我国行为金融问题,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才能在我国有用武之地。

理论分析论文:财务基本理论论文:关于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论文关键词:财务;政策;选择;外部;影响;因素

论文摘要: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选择合适企业发展的财务政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工作效率及经济效益。从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出发,分析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 企业财务政策概念及内涵

财务政策一般指财务主体利用一定的办法有意识地改变财务对象,以达到企业理财目标的指针。

就国家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国家以财务规则、制度等形式对企业财务方面所作的规范,它是一种强制执行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配合,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范和限制。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资本金的来源形式和管理的规定、现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规定、成本开支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利润及其分配政策的规定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主要是《企业财务规则》和各行业的财务制度。

就企业主体而言,财务政策是企业在国家财务政策的指导下,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现实要求所制定或选择的一套自主的理财行动指南,它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财务政策。其基本目标是配合企业经营政策,调整企业财务活动和协调企业财务关系,力求提高企业财务效率。从财务政策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风险管理政策、信用管理政策、融资管理政策、营支资金管理政策、投资管理政策和股利管理政策等;从财务政策的表现形式上看,它是一套自主的、灵活的内部财务制度。

2 财务政策选择的外部影响因素

(1)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市场经济主题的公司被推向市场,不仅要自主经营,同时要承担盈亏责任。市场经济不同于以往计划经济,她有着一定的周期性,即必然要经历复苏、繁荣、衰退、萧条这四个阶段的循环。与此相对应,上市公司在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财务政策也不同。一般来说,在繁荣期,市场需求旺盛,市场供给也成上升趋势,投资政策选择上应增加投资以扩大生产,同时要在短期内筹集资金来满足投资需要;在萧条期,由于整个宏观环境不景气,市场需求减少,可能给上市公司造成大量产品库存,企业现金流不畅,并且难以找到新的可行性投资项目,促使企业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

(2)产业政策因素的影响。

产业政策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方针和策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上市公司要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这就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原有一些受政府保护的传统产业受到冲击,而依靠新技术优势发展起来的高新企业日益壮大,这种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资源的转移,毫无疑问,不同的上市公司面对这些政策性导向,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财务政策。一般来说,对于受政府保护的传统行业,它们积聚了大量国有资本,在政府逐步放开管制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融资、投资、资金营运都应采取较为谨慎的财务政策,以便成功适应转轨时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减少经营风险;而对于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品质企业,应顺应国际形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寻找突破点,合理选择各项财务政策。

(3)金融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着政府行为的减少,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的逐步开放,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方式呈现多样化,金融市场,金融货币政策、金融体制等金融环境的变化,制约着企业投融资政策的选择。如作为企业投融资场所的金融市场,其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逐步完善,为企业投融资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融资,也可以在国际市场上融资,融资工具的日益丰富,既可以单独选择股权融资或负债融资,也可两种融资方式并用。相应的,这就加大了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一般来说,上市公司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对不同的融资方式所产生的资金成本进行比较,选择资金成本较低的渠道来融资。当然。除了资金成本外,还应考虑融资渠道的资金潜力、约束条件、风险率的大小以及公司本身的资金结构、投资方向,不要从事高风险的投融资事宜,以免公司资不低债,甚至破产。 (4)财税政策的影响。

财税政策作为收入分配政策,对上市公司资金供应和税收负担以及生产经营和财务效益有着重要影响,若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税赋增加,其利润必然减少,因此财务政策的选择离不开财税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当国家紧张时,有可能会增加税收,公司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投资方式和规模,由于无论投资什么形式的公司或是何种项目及业务,都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同的税收政策,这时上市公司可以选择投资国债,因为购买国债的利息可以免税,在融资政策上,可以采取负债融资,因为负债融资的利息费用可以税前扣除,在股利分配政策上,应处理好积累和分配的关系,既要满足再生产的需要,又能保障股东的基本利益;而当国家财政宽松时,税收的减少使公司财务政策选择更为灵活。此外,应根据国家财税作好纳税筹划,这有利于选择出的融资方案、投资方案、资金营运方案和利润分配方案。

(5)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

法律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理财的各种法律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的思想逐步形成,国家对企业的干预由原来的行政手段转变为经济、法律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正不断增强。如今,我国已制定了很多经济法规,从各个方面对企业财务行为进行了规范,同时也为企业正常的理财活动提供保障。因此,在这样一个法制环境中生存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政策的选择必然受到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充分认识法律环境,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理财活动,避免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才能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比如税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公司地处不同的地区,经营不同的产品,属于不同行业,其承担税赋各不相同,如何通过各项融资、投资、利润分配组合以达到企业税赋最轻,是进行财务政策选择时需要研究的。此外,还应不断增强财务政策选择过程中法律、法规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其利益。

(6)外部利益相关者因素的影响。

①政府。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公共

规划、提供优化信息指导、改善生态环境、建立公共设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这就要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得税收。不可否认,政府是影响企业财务政策选择的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除了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经营目标,还应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②债权人。债权人向企业投入了债权性资本,也要从企业剩余中获得利息。但与股东相比,债权人对企业剩余的要求权是固定的,具有定期、定额和定率的特点。尽管如此,由于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偏好不平等性以及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就会使债权人也存在着收不到本息的风险,因此,企业财务政策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保持适当的资产负债率,采取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以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③竞争者。竞争者是指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根据市场占有率为标志可分为领导者、挑战者、追随者和拾遗补缺者。企业从事的经营或是财务活动,一旦其行为影响到了竞争者的利益,竞争者就会做出相应的决策来应付,这些决策所产生的后果,常常会间接的影响和作用于企业。因此,企业在选择财务政策时,要先分析竞争者的政策取向、经营策略,以便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v政治经济理论的演变分析研究论文

政治与经济两大领域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是社会历史的一种客观存在。但是,作为研究对象而言,在西方自古希腊就形成了两大独立的学科。直到近代才逐渐形成交叉研究。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产生早于经济学,古代王朝的更替为政治研究提供了素材,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和政体的变动催生了政治学,而那时的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经济学在近代的产生是从政治经济学开始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当时有重合。19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学力图摆脱政治内容,专心于市场问题,政治学则倾心在政府及其他政治行为体上。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政治学家关注经济政策,经济学家研究政府决策过程,两者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再度出现。这种新的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界中由几种影响相当很大的流派体现,在政治学中也被当作新的学术动向,引起普遍的关注。当代政治学与经济学在政府及其有关的问题上出现交叉,政治经济学再度被提起。由于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立意不同,故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

一城邦学说中的政治与经济古希腊的城邦学说已经初步涉及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样的问题。古希腊的社会组织以城邦为单位,城邦中的居民过着共同生活,个人离开城邦难以生存,城邦的作用是保护其公民免受自然的肆虐、统治者的专横,以及外敌的入侵。城邦(polis)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古希腊还没有出现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在一般人的理解水平上,‘城邦’的现代同义词是‘国’(country).”[1]其中既有国家的成份,也有社会的成份。当时的各门学问以城邦的运作为中心展开,所以有人把那时的学问称为“城邦学”。城邦学以研究城邦政体为主,社会、经济、文化等现象都在研究之列。“如果按现代较的概念来看,希腊人城邦学说不仅是政治学,而且又是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2]最早出现的学科萌芽有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经济学在当时的雏形是家务管理,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古代思想家在正义、善、分工等概念的讨论中各自论及了财政、城邦对经济的管理、所有制,以及商业、货币等经济问题。

当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城邦制度,政治学即关于治理城邦的学问,国家的起源、政体、国家的组织和管理等从那时起就成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古代希腊的然哲学认定宇宙有自己的规律,所以政治也被看作是自然的过程,城邦的法则与自然法则相似,“整个希腊政治学说中的基本思想是:求得这种共同生活的和谐。”[3]但实际上人为因素使城邦的运行带有许多非自然的成份,“希腊政治哲学就起源于探索这样一个难题:城邦一方面是自然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人工的创造。”[4]

希腊时代的的家政(即经济)也有管理的意味,城邦中家庭由奴隶、主人组成,家庭活动也需要管理。政治是城邦的管理,经济是家庭的管理。古代希腊在城邦层次基本上没有经济活动,生产和交换以家庭为单位。当时只有初步的政府通过管理促进经济的思想,比如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5]在其着作《雅典的收入》中从城邦国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问题,认为城邦可在促进经济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他建议对侨居雅典的外邦人的利益给给予照顾,以吸引更多的人来雅典。这样不仅可以增进雅典城邦的收入,给城邦国家带来财富,还可以使外邦人更甘心情愿地处于雅典的统治之下。[6]他还在《经济论》(Oeconomicus)中主张完善商事法院制度,以促进外贸发展。色诺芬推崇农业轻视手工业,“农业是其他技艺的的母亲和保姆,因而农业繁荣的时候,其他一切技艺也都兴旺。”[7]在西方最早把农业放在产业基础上的思想家,被认为是近代初期法国重农主义的来源。色诺芬的主张可以说是最早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尽管如此,《经济论》并不是他的主要着作。[8]

古希腊明确和集中地阐述了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的是柏拉图[9]。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勾画了理想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财产所有制、家庭构成、人口繁衍、教育等社会经济政治各个方面都要由城邦管起来。柏拉图把私有制与理想国家对立起来,认为私人拥有财产会妨碍公共精神的形成,主张在统治者和保卫者两个阶层中不应有任何私有的东西,妻子、儿女、家庭等都应是共有的,“因为他们一切公有,一身之外别无长物,这使他们之间不会发生纠纷。因为人们之间的纠纷,都是由于财产、儿女与亲属的私有造成的。”[1]柏拉图看到所有制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提出用公有制来纠正私有制的缺陷,可以认为是近代政治经济学中制度理论的思想渊源之一。柏拉图还主张儿童的抚养和教育由国家负责,这可能是关于国家公共职能的最早探讨。

柏拉图学说的核心概念是“正义”。正义体现于秩序之中,个人按上天赋予自己的品质,遵照分工,各尽其职。“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11]从个人的角度,城邦的建立是因为个人单靠自己无力达到自足,需要分工合作,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要。国家以社会分工体系为基础,他把居民分为三个等级: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强调一切经济和非经济的活动都受到分工等级的严格规定。“这套分工体系是从国家整体需要、国家的效率、国家的和谐与秩序来考虑构思的……人都是机械被动的国家的工具,象砖头和螺丝钉,被固着于国家整体结构之中。”[12]按照分工的观点,在柏拉图这里,国家不仅是统治的工具,而且是一种人们在其中可以互换劳务的机制,国家既有政治职能,也有经济职能。

柏拉图考察了希腊城邦政体的演变,提出政体循环的规律,并进而指出了政体变革的动力,认为“从寡头政治到民主,从民主发展到(

一个人心所向的领袖的)僭主政治,这一切发展过程的根源是变动,是经济变动。”[13]因此柏拉图又是西方历史上最早发现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家。他在晚年所着的《法律篇》中,对理想国家的人口规模、产品分配、婚姻制度、财产制度、政府的组成和产生办法都作出了规定,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家庭等完整的城邦制度构想。[14]从现代的意义上,可以说是相当典型的政治经济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15]的国家学说从论证个人不能离开城邦而生活入手。他主张人的本性是合作和群居,“人天生要过城邦生活。”他的一个着名论断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把个人与城邦比作四肢与全身,一旦全身被毁,手或足也无法独立地存在。因此国家高于个人,个人应服从城邦。接着用目的论来论证国家的功能,他认为自然不造无用之物,每一件事物都是有目的的。人的目的是过优良的生活,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某种善业,国家的目的是为了较高最广的善业,即使城邦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适量的财产、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道德。

亚里士多德谈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时,是从国家与家庭的关系入手的。他认为国家是家庭(oikia)的联合而成的,希腊文oikia是英文economics的词源,指的是一个由隶属关系组成的单位,包括从属于男人的女人和从属于主人的奴隶。[16]家庭是国家的最小单位,对国家的管理从对家庭的管理开始。管理城邦须首先研究管理家务,家务管理的对象是奴隶,国家管理的对象为自由人,“家务管理由一个君主式的家长掌握,各家家长以君臣形式统率其附从的家属;至于政治家所掌握的则为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付托的。”[17]家财的运用是家庭内部的事,属于家务管理,但个人获取财产的途径和额度则需要城邦国家的监管,亚里士多德反对以经商的方式无限度地敛财。“在交易中损害他人的财富以牟取自己的利益,这不合自然而是应该受到指责的。”[18]管理国家与管理家务的道理是一样的,即注重善德,不以聚敛财富为的目的。善德的核心是正义,正义的含义是“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为依据。”[19]

亚里士多德是众多学科的奠基人,但他的学科分类中还没有经济学,有关经济(家政)的管理放在伦理学中,他认为伦理学是关于小善——个人的善的学科,政治学是关于大善——城邦的善的学科。管理活动兼有政治与经济的内容,管理国家与管理家庭的区别在于其所依据的“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2]除了平等的正义之外,亚里士多德还谈到了分配的正义,这也涉及经济问题。在探讨交换的正义时,提出了反垄断的观点,并试图寻求一种定价的公正原则。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政体是一种城邦公职的分配制度。亚里士多德没有独立的经济学着作,“他主要的工作以及他主要的兴趣,就社会现象而言,都在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或者毋宁说是政治社会学的领域之内,而他将经济社会学与技术意义上的经济学都隶属于政治社会学之下。”[21]

二政治经济学在近代出现经济学在近代形成,从一开始就与政治学在国家问题上有重合,政治学和经济学各自从自己的学科角度研究国家,经历了从推崇国家到限制国家的观点演变。

1近代早期推崇“强国家”欧洲中世纪是神权的一统天下,对世俗国家的职能也有所涉及,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就曾探讨过国家在形成公平价格时的作用。近代资产阶级在西方崛起后,他们的任务是争取政治权力,以维护个人的权利。政治上推崇世俗权力和民族国家,抬高国家和法律的地位,制度上强调中央集权,“强国家”的主张流行。这个时期政治学高扬国家的地位,经济学则关注国家如何获得财富,以应付对内统治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强调国家对经济,特别是贸易的干预。

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国家学说中,从“人的眼光”(马克思语)出发是当时的主流思潮,思想家们以人为出发点,强调国家在保卫个人财产和权利方面的作用。这种观点最早的代表之一就是尼·马基雅维利[22],面对诸侯割据的意大利,他力主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国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借助君主的权力。马基雅维利主张强化国家权力,认为国家并不象古代先哲们所说的那样,以“善”为目的,而是以建立和维护统治权为核心。为了保持国家的权力,君主的行为不受道德的约束,为了实现统治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另一方[:请记住我站域名/]面,财产是国家的基础,国家必须设法保障每个人的财产和安全。马基雅维利后一个观点又隐含了限制国家行为的意味。“马基雅维利力图揭示社会政治现象的规律性,发现一种国家形式代替另一种国家形式的原因,研究好的管理形式问题、统治者的权力同人民的关系问题……”[23]这种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天赋人权说和社会契约论,国家被认为是实现和保护人的天赋权利的力量。

西方的经济学在近代形成的时候是以政治经济学的面目出现的,史称古典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首次把经济整体的效果评价问题和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提出,认为经济的目标是增加财富,国家的任务是保障财富的增加。近代政治经济学与当时的政治学都关注国家问题,政治学从保护权利的角度研究国家,经济学从财富增长的角度看待国家。最初的政治经济学在16、17世纪的代表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的经济政治理论。

重商主义没有把生产当作财富的源泉,而是把商业当作增加财富的途径。重商主义把促进贸易的发展看成是国家最重要的经济任务,认为国家必须设法增加自己的财富,财富的内容是由金银铸成的货币,货币的多寡是衡量财富的标准。货币一旦离开自己的手,就意味着财富的损失和国家的贫困。聚敛货币收入只能通过商品交易,不断地贱买贵卖。重商主义的一个特殊观点是增加国家财富只能通过对外贸易来增加,他们认为国内商业不能增加一个国家的货币量,不过是国内一部分人多得,另一部分人少得,国家的财富没有因此而增加。在外贸中增加的货币量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使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作为货币的金银才能流入本国。由于西欧国家的金银储量贫乏,积累金银主要得自对外贸易,依靠扩大对外出口。

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主张国家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保障,重商主义把增加财富当作国家的主要功能,国家的经济政策的目的是获取金银。为此,重商主义在政治上主张强化中央集权,以扫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认为封建割据妨碍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是国家强大的障碍。实行重商主义的西欧国家利用中央集权政府,采取了统一国内关税的政策,这与当时强调集权,扩大国家权力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一致的。重商主义的政策是实行国家保护主义,重商主义认为商业是国家活动的基础,国家应保护本国商人的利益。国家还应保护工业,扶持手工工场的发展,以增加生产,扩大出口。国家限制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鼓励出口和货币输入。国家用行政手段来增加货币(金银)财富,西欧许多国家都颁布法令,禁止货币输出。以外贸中的顺差来保持货币(金银)输入本国。托马斯·孟[24]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63)一书中把商人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商人肩负着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25]重商主义还主张殖民扩张,壮大军队,以保障货币财富的不断流入着重于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法国重商主义者柯尔培尔(1619-1688)认为国家拥有的货币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国家并不是指大众国家,而是属于君主。尽管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26]在历史上及时次提出“政治经济学”的名称,但是是出现于《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一书中。“在18世纪以前,很少有国王、政治家或政治哲学哲学家认为,国家应当为其人民的经济福利负起责任,两者是必然相联系的。国家的财富仅仅从属于君主——属于国王、王后,以及那些设计、资助、指导各种方案来积累外国财富,以便发动战争及增加其权力和威望的臣僚——而不是属于这个国家普通人的福利。”[27]从这点上看,重商主义与当时的政治学说在国家问题上的立场接近,也正是法国学者首次把“经济”一词的含义从家务管理扩展到公共行政和国家事务的管

理,并加进了政治含义。[28] 法国的重农学派是近代后期放任主义的经济学鼻祖,对重商主义的批评首先也是来自他们。18世纪中叶法国的农业仍在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部分农村还处于封建经济阶段,柯尔培尔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法国的农村经济造成很大破坏,国家的财源枯竭。以《经济表》(1758)一书闻名的法国经济学家魁奈[29]等人总结了重商主义政策把国家致富之路放在流通领域的的教训,重新提出以生产领域作为富国的根基。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的哲学基础,重农学派的原文为Physiocrate,是由希腊文“自然”和“主宰”两个字组成,意指自然的统治。自然秩序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秩序是上帝赋予的,人们只能了解和遵循它。复苏经济的办法是使人为秩序符合自然秩序,实现与自然秩序一致的办法是自由放任,自然秩序的结果会导向以最少的支出获得较大的满足。重商主义相信“建立在私人财产和政府基础上的社会自然秩序最有利于保障人类幸福。”[3]重商主义在法国的失败原因在于违反了自然秩序,魁奈主张取消一切干预政策,对个人的和国家间的经济活动实行放任政策。

2近代后期流行“自由放任”随着资本主义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近代后期西方政治学说的主题由为了保护天赋人权而争取建立国家变成为了维护个人的权利而尽量限制国家。突出个人权利的神圣不可侵犯,限制国家的权力成为主要话题。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差不多全都建立起来,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进入稳固资产阶级政权的阶段,这个时期不需要再强化国家对社会和经济的介入了,国家的介入被当作个人自由的一种阻碍。英国于19世纪中叶率先完成产业革命,其他欧洲大国也陆续开始产业革命。产业资产阶级崛起,逐渐战胜封建残余势力和金融资产阶级,成为西方国家中的主导阶级。产业资产阶级的功利动机更为明显,其根本的要求是取得“利润”,“快快发财”。产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个人自由,特别是经济活动方面的自由。他们认为国家是个“不得不要的祸害”,要求国家“远离”自己。

西方意识形态相应地由争取个人的权利转为维护个人的自由,“19世纪自由主义思想家突出强调个人自由,扞卫个人自由或个性的自由发展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认为现代人所理解的自由并不是指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利,而是个人自由,即自由经营、自由贸易、个性的自由发展,是自由竞争。国家应该是个人自由的保护者。”[31]个人开始“远离”国家,要求自由发展,经济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需求政治权力的帮助了。国家是社会的“守夜人”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是好的政府”等观点代表了当时西方的主流国家观。

政治思想的基础也发生转变,功利主义原则取代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础。功利主义者注重认经验和感受,主张以事实为依据,反对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功利主义以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欲望的满足程度作为判断政治制度的依据,主张在个人事务中,个人最有发言权。在社会经济领域,国家不应干涉个人的活动。个人在有关自己的财产权问题上有较高的支配权,国家无权干预。国家的职能仅仅体现为保护个人的利益不受他人侵犯的范围内,仅在这个范围内,国家有权干预个人活动。因此国家是“必要的罪恶“。功利主义者边沁[32]为个人权利至上制定了一套哲学原则,认为“求乐避苦”是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主张“合理的利己主义”。边沁认为社会利益由个单个人的利益总和而成,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社会的利益会自然地得到增进。他用功利原则来评价国家,只有能够实现“较大多数人的较大幸福”的政府才是好的政府。这个时期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33]

经济学中出现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早在18世纪末就已经出现,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34]被公推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的着作《国富论》(1776)被当作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经典。《国富论》的第4篇讲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在全部9章中有8章批重商主义,其主要倾向是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亚当·斯密以自己的人性论作为经济学的基础。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人皆有“交换倾向”,以利人之物来换取利己之物。满足人的“利己心”的途径是经济自由,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经营。如果每个人都想使自己的产品实现较大价值,“利己”行为的结果是资本的较大利润。

亚当·斯密在政治经济学上的特色还在于他提出了关于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可以自动协调的主张。他认为社会收入是全部个人收入的总和,个人利己行动的极大化会自动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个体之间相互受益的分散化的交换活动会自动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只要每个人都努力扩大自己的个人收入,社会财富就会随之增加,“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较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35]在他们行事时,“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其结果却比任何机构或个人刻意追求公共利益时要好。在亚当·斯密看来,这个结果是在个人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的,它使人们“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自由竞争越充分,价值规律越起作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越能一致。在关于“看不见的手”的比喻中,亚当·斯密“实际上在《国富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前提:追求自己利益的人们不违反正义律。”[36]这一条从此成为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

关于政府的职能,亚当·斯密假设面对的是一个有序的社会,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即那些对个人极为有益,却不能由任何个人或群体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私人提供者无法从受益人处征收足够的费用,以抵销其成本,比如国防,所以私人不会自动提供。再比如法与秩序、社会公平等.政府的另一项任务是反对垄断,“独占是良好经营的大敌”,给予个人充分的经营自由才是符合“正义的法律”的。“斯密向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要求的自由放任的意识形态,并为自由企业和政府的自由放任的方式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37]亚当·斯密提出的政府职能的观点也一直是经济自由主义和现代政治保守主义政府观的出发点,在他那里,政治与经济是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的。这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现实,“英国经济在十八世纪后期及十九世纪初明显地政治化,从斯密等古典学者的分析中,既产生了对经济过程的实证理解,也产生了对于特定制度的哲学观点。关于自由放任主义的规范观点,与对于在特定的约束结构(主要特点是低限度的、保护性的或守夜人的政府)的相互作用的实证分析,这二者是(也许是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一起。”[38]

18世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39]等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正式以政治经济学为题目展开自己的学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四卷导言中提出“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要使国富民强。”亚当·斯密接受重农主义的“自由秩序”主张,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主义,认为个人利己行动的极大化会自动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一个明显目的,就是解释市场如何在没有详细的政治指导下运作……证明具有可接受的效率市场之功能与政治指导无关。”[4]亚当·斯密经历“从重商主义向流行的经济民主主义转变的同时,也伴随着从专制主义向民

主制度的政治转变……由于民主思想和制度的传播,经济和政治的压倒一切的目标从扩大君主的权力转变成增进国家人民的福利。”[41] 斯密的后继者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题为《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通过对工资、利润和地租的研究,发现当时条件下地主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他得出了政治结论:资本主义将导致地主、资本家和工人三大阶级的对立。李嘉图也反对政府干预私人经济,并把之运用到国际关系中,认为分工和自由贸易将有利于各国。尽管李嘉图把制度问题列入政治经济学,以消除制度的不公正,建立一种更人道的制度为目标,但他与亚当·斯密等人都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研究的是政治问题。

三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分离与复兴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是国家干预经济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以后的反映。在这以前,18世纪的政治经济学大体上是关于管理经济的学问,主要关心如何指导经济,增加国家的财富。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与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关系密切,但其首先关注的仍是管理问题,尽管方向与18世纪相反,不再强调国家的干预,因此其所关心的仍不是商业或个人经济学。2世纪的前一大半时间是政治学与经济学分道扬镖的时代,政治学集中于法制和政府机构上,经济学这着重在个人和企业行为。直到196年代以后,政治学与经济学才又一次趋近,“政治经济的伟大传统似乎并没有在管理专业或政治学专业确立自己的地位,只是近来政治经济学流行起来。”[42]

1经济学离开政治领域经济学与政治学在19世纪至2世纪上半叶的分离与社会中国家“远离”市场密切相关。1848年约翰·穆勒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在维护斯密的自由市场原理的基础上,针对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提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修改。此后,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家阿·马歇尔[43]综合了各派的观点,在斯密基本主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关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学体系。马歇尔于189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把注意力集中在微观经济分析上,把制度当作不变的常量,只考察既定制度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效率问题,经济学研究“谁,为何,如何生产”的问题。从此,西方的经济学与政治问题脱开,“十八世纪原本名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末变成了‘经济学’,”[44]史称新古典经济学。

西方的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人自由的强调也是推动政治经济学向经济学转变的动力,“由于19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由经济理论,因此到了19世纪下半叶,‘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终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学’一词。把形容词‘政治的’去掉以后,经济学家便可以论证说,经济行为反映的是一种个体主义心理学,而不是以社会的形式建构起来的各种制度;据此又可以进一步断定自由放任原则是符合自然的。”[45]经济学的独立倾向也与19世纪西方的政治发展密切相关,当时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确立已有一段时间,并经过不断地改革逐步完善起来,自由主义的总体政策倾向基本形成。这种政治环境使得经济学家可以专心地关注经济问题,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终于发生分裂,“政治经济学的衰落可以在为经济学和政治学建立分立的学科组织中略见一斑。”[46]

这个时期经济学的非政治化强化了政治学已有的独立发展,“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现了一个更进一步的目标:它把经济学也合法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时,政治经济学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已经遭到贬斥,因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国家和市场是按照而且也应该按照各自不同的逻辑来运行。”[47]政治学的一个现代转向是研究重心由国家转向政府,随着自由市场制度在西方世界的普及,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已经成型,稳定为三权分立、代议制、政党政治等结构,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也随之从制度转向政府,政府的运作过程、政党政治、官僚体制,以及个人和团体的政治行为等成为政治学主要关注的问题。学科的专业化在工业化专业分工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政治学、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经历了强调独立发展的一段时间。但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并不是通过简单地割裂19世纪的政治经济学而创立起来的。”[48]经济学是从政治经济学变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略有变化,不再关注国家问题,集中于微观领域。政治学仍以国家为主,但也发生了向政府、团体、个人等研究对象上的微观化转向。

2经济学重新关注国家问题政治经济在现代再次结合必要性是经济学家先认识到的。193年代爆发了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新的方式出现,自由放任的原则已经无法解决。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关于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经常保持供求平衡的主流经济学“一夜之间变成了神话”,自由市场的经济学说无法解释西方的经济现实,也无力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药方。凯恩斯的经济学应运而生,凯恩斯把经济危机归咎于自由市场制度,主张通过国家纠正市场的缺陷,解决经济危机。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来解释危机,认为生产过剩和失业的原因是在总收入和总消费之间存在差额,且无法依靠私人投资来弥补。因此必须由国家采取措施,比如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来刺激需求,达到社会充分就业水平。“在3年代大萧条期间,人们曾经突出确认经济关系对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49]凯恩斯的经济学里国家又一次成为重要问题,他主张“国家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是涉及那些由私人已经在完成的活动,而是那些落在个人活动范围之外,如果国家不出面不会有人去做出决定的事情。对政府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干那些正在由私人做的事情,或把这些事做得更好些或更坏些的问题,而是去做那些根本就没人去作的事。“[5]194年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由于国家再次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政治学与经济学在研究对象上又一次融合,也可以说政治经济学开始回潮,引起经济学界关注社会整体、国家等政治问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学主张。

经济学切入政治领域的另一个角度是这个时期出现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探讨如何在均衡条件下实现资源的分配,从整体角度评价经济,也是经济学向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一种动力。美国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51]综合了凯恩斯和希克斯以及其他经济学家,包括福利经济学的思想,建立了一个以西方国家“混合经济”为蓝本的新经济学体系,他编写的教科书《经济学》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广为流传,到1995年,已经出到第15版。萨缪尔森的观点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其特点是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分别论述个体经济行为和总体经济运行,认为个体经济领域通行自由放任,总量平衡则需要国家的干预。由于国家被正式纳入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综合派已经包含了政治经济学的内容。除此之外,源自T·凡勃仑,经J·康芒斯、G·缪尔达尔[52]等人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在193年代也开始形成,对制度在经济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凯恩斯以后国家问题在经济学中已经无法回避了。

战后各国社会发展中政治与经济的融合也向政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政治学发生变革,与其他学科之间出现交叉。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研究课题被更新,除了传统的政治制度、国家形式结构、民主、平等、自由等问题,对于政治系统、政治发展、政治变迁、政治心理、决策、利益集团、政党、政治文化、舆论、选举等纷纷进入政治学领域。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政治因素的经济后果也受到政治学家瞩目。这时的政治学走向实证,注重研究

实际问题。1987年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在回顾美国政治学发展历程时,提到5年代末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繁荣消退,引起人们对3年代大萧条的回忆,学界马上作出反响,社会科学各学科再度兴起对经济的兴趣,“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在国际政治研究中,此时都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谙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它再次集中关注隐匿于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活动。关切经济关系对于政治权力的归属和运用之影响。”[53]社会矛盾的发展是促进政治学的这一方向性变化的动力,社会科学的新发展也为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提供了条件。 3新的政治经济学出现经济学和政治学共同把目光投向政府发生在197年代,并以出现带有两种学科的明显交叉为标志学说。到那个时期,西方经济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结束,各国纷纷陷入滞胀的困境,长期的国家干预主义政策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通货膨胀高居不下,同时生产停滞,失业率又降不下来。凯恩斯主义失灵,新古典综合派也遭到沉重打击,各种其他经济学纷纷借机登场,其中既有自由主义经济学,也有激进主义主张。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自由主义倾向的观点居于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弗里德曼(M.F.Friedman)、卢卡斯(R.E.Lucas)等人。他们对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学说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造成滞胀的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及其错误政策,价格机制原本能自发地调节供求。他们讨论的是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以J·布坎南(J.Buchanan)为代表的弗吉尼亚学派,专注于政府行为研究,认为滞胀源自“政府缺陷”,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公共选择学派专门研究政府失败的原因,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府和政治。另有一批经济学家专门分析制度因素对经济的作用,被称为新制度主义。这些西方经济学家重新关心政治问题,相对于近代的政治经济学,他们以及其他重新涉及政治问题的经济学说,就构成了新的政治经济学。

公共选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196年代在美国共同创立,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简单地说,是将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等等。”[54]着重于指出政府行为缺陷的原因,因而也是现代政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对政治学所批漏的重要问题重新进行研究,因而有广阔的研究领域,个体和团体的政治行为、政府的行为、选举、投票、集体决策的规则等政治学问题都进入其研究视野,吸引了众多经济学家投下精力。主要代表人物有詹姆斯·M·布坎南、戈·塔洛克、安·唐斯、威·尼斯坎南、肯·阿罗、科尔曼(J.S.Coleman)等。[55]

曼瑟尔·奥尔森[56]的学术成就跨经济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一生着作颇多,其中影响较大的两部为《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和《国家的兴衰》(1982),均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这两部书中,奥尔森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出发点,专注于经济、社会和政治中的团体行为,对集团进行经济学分析和博弈分析,抓住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改变了传统上对团体行为的看法,并把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研究引向深入。

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又称为新制度主义,集中了比较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和产权经济学等流派,他们的特点是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改变了制度研究为政治学专有的狭隘学科现象,制度的概念由此向经济和其他领域扩展。经济学家从经济的角度对制度进行研究不仅为经济学开拓了新的视野,而且使人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兴盛的学派,不断有经济学家加盟,当代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D·诺斯、R·科斯、H·德姆塞茨、T·舒尔茨(T.W.Schultz),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等[57]。其中的诺斯既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又是新经济史学的创始人之一;科斯既是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又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人物。

其他的政治经济学家中有一批被称为“政治的经济学”[58],主要由一批欧美经济学家组成,包括美国经济学家D·希布斯、威廉·诺德豪斯、詹姆斯·阿尔特[59]、阿莱克·克莱斯勒等人。“政治的经济学”是真正意义上新的政治经济学,他们开始探讨政治与经济,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并对政治经济学给出学科交叉性定义。他们与公共选择理论明显不同,不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待政治,试图用经济学统一政治学,而是真正把政治经济学当成一种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合成。

新的政治经济学与旧的政治经济学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在于都使用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两者的区别是主要的,复兴以后的政治经济学“的涵义已经与传统用法大不相同了。”[6]《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则用PoliticalEconomics(中译为“政治的经济学”)来区分PoliticalEconomy(中译为“政治经济学”),并着重指出了两者的区别。政治的经济学“这个术语包括一系列政治学和经济学共同关注的问题的分析,它不同于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政治的经济学的重点在于试图解释总体的经济政策中政治和经济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61]主要研究对象一是经济状态如何影响政府的维持或换届,二是政治因素在经济政策的形成中发挥作用。政治商业周期、政策的优化、选举、政党、政府的规模、公共支出等成为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基本方法是“使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技术来检验有关经济和政治组织相互作用的假设。鉴于它用数据来提供相互对立的假设,它几乎摆脱了同传统的术语——政治经济学相联系的意识形态色彩。”[62]政治的经济学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在内容的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于它已经“成为一种用经济学作为分析工具研究若干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学与经济学相交的新学科。”[63]

国家、制度等问题是西方政治学的传统主题,但政治学一直没有把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问题纳入自己的领域,直到197年美国着名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DavidEaston)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政治学”条目时仍没有提及政治经济学。与此同时,当代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非主流的经济学家,比如极端保守的公共选择学派,还有象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这样的新左派经济学家,关注经济的整体效果,关注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和布坎南的研究事业延伸进一般认为无关乎经济的领域,例如政治、官僚体制、种族主义、家庭、生育率等。如今许多大学的政治学系里都充斥这所谓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学者,他们用本质上属于经济领域的方法,来解释政治现象。”[64]

经济学者向政治领域的挺进使得政治学界“当代对政治经济学兴趣的重新燃起,与其说是政治学家努力的结果,不如说是激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努力的结果。”[65]经济学家对政治问题的研究给政治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引起政治学从新的角度研究政府、国家、制度等政治问题,政治学的发展得以新的激发。现代政治学开始转向,走向具体,不仅研究组织、制度,而且研究政策和决策过程,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遂成为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政治学的这种变化也是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197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的问题。政府在管理社会(包括经济)方面的功能大大强化,政府既是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成为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问题。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社会的分化和专业化、现实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在198年代以后又有进一步发展,促使各个学科的研究视野明显扩大,政治学的研究领域随之扩展,伊斯顿总结道,“这些变迁使我们在广泛的领域中对先存的实际状况之看法和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领域包括:种族和性别歧视,环境的污染,贫困和经济不平等的低限度,政治经济权力的集中,核军备的重整,国际范围内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依存等等。”[66]奇尔科特在总结政治学在当代的新进展时认为,性别问题、环境问题、选择问题、民主问题、资本主义的作用等已成为8年代政治学的主题。[67]上述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是综合性的、多侧面的,以整体面目出现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单一学科的分别研究,不足以为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合适的方案,政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共同研究重要的社会问题成为现实需要。

到199年代,西方政治学者明确主张“政治学研究不能孤立于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之外。”[68]经济学也在发生变化,更关注宏观问题,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的职能:请记住我站域名等问题被普遍当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再次出现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肯定。当代西方出现政治理论与经济理论相结合的趋势,《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词典》中把政治经济学定义为“处理政治和经济过程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伊斯顿于199年代意识到了总结197年代以来的美国政治学发展时,注意到了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他被认为这是政治学在后行为主义时期走向应用,注重政策研究的总趋势的一种表现,也是现实中经济状态与政治事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的反映。[69]

4政治经济学复兴的意义政治经济学的复兴反映了当代学界多学科融合的趋势,“旧政治经济学及其近来的复兴,能够比范围较狭隘的经济学和政治科学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存在于主要政治和经济制度(国家、公司、尤其是市场)中各种形式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它们还能较好地研究和理解对于政治和经济制度都非常重要的基本的社会进程。这些进程包括‘把稀缺手段分配用于相互竞争的目标’以及讨价还价和行使权力。”[7]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主持的“古本根重建社会科学委员会”(TheGulbenkianCommissionontheRestructuringoftheSocialScience),于1994年和1995年组织了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十位学者进行讨论,认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这三门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传统社会科学在当代日益相互重合。

首先是社会学,于195年代提出了“政治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两个分支。政治学家步其后尘,也将自己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正规的政府建制之外。象压力集团、抗议活动和社区组织等,只要是有政治意味的社会现象,都被纳入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华勒斯坦等人认为“政治经济学”的重新使用是社会学家的手笔,“当某些具有批判精神的社会学家重新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术语时,另外一些不那么具有批判精神的政治学家所作出的回应是力图赋予它以一种更加偏于古典的意蕴,即注重对普遍规律的研究。”[71]结果促使政治学家更加关注经济过程,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的流行重新唤起了对‘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于是经济学于政治学之间的分界线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因为分析的对象主要是政府的政策以及各类政府间机构。”再以后,一些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主张用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分析模式去研究传统上归于社会学的各类主题,比如家庭、犯罪等。公务员之家

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也是政治学吸纳经济学方法的结果。经济学对政治学的“边界入侵”受到政治学家的欢迎,“一些在政治学方面被看作较有独到见解的和比较有用的着作,是由经济学家所撰写的,他们把自己学科的工具箱中取出的合理的概念和模式应用到政治学上。”[72]这使得一些政治学家沿着与经济学家相似的路线来重建政治学,比如把政治学中的“权力”相当于经济学中的“财富”。因此经济学是作为一种模式和一种研究方法进入政治学的,“这时政治经济学的独到之处,是它对于方法论的杰出贡献。迄今为止,唯有经济学因此而着称于世。理性的行动者模式,一般是以演绎推论为基础的,但它时常也需要对于行为世界予以正确的参照。这种模式代表了技术从某个学科向其他学科——实际上是从经济学向一系列其他学科的转移,这种转移的速度之迅速、范围之广泛,在社会科学史上是鲜有先例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听到有关‘经济学大帝国主义’的议论,当然,其涵义即是指其他社会科学在进行理性建模时已发现了经济学的威力。”[73]在这方面,政治学不光吸收了经济学的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心理学、社会学,甚至若干自然科学的方法。“‘入侵者’常常受到欢迎,并且被看作对政治研究作出了有用的贡献。”[74]对于政治学和经济学这两个学科来讲,“最重要的情况是,近年来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学(即,为更紧密地、更系统地结合,无论是什么名称,也无论最终学科的重新安排是什么)提出了有力的论证,这一论证显得很有说服力。”[75]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新政治经济学也是一个重提价值观问题的过程,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某种意义上把政治经济学当作道德科学,他的《道德情操论》发表在《国富论》之前。新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是古典时期以后经济学家不再研究的问题:产权、利益集团的冲突、国家、官僚制度、自由、正义、秩序等政治现象和政治哲学问题,“保守主义经济学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规范的政治理论。”[76]这与西方政治学走向后行为主义,重提价值问题,向国家的回归等的学术趋势是一致的。伊斯顿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回归形成了政治研究新的方法:理性人和公共选择模式,这种方法先是被政治行为研究所采用,尔后又推广到道德问题等其他政治学领域。他举了罗尔斯(JohnRawls)对正义问题研究的进展为例,罗尔斯在《正义论》(1971)运用了理性人和博弈等模式,给出有说服力的、的正义标准。伊斯顿得出结论:“理性的模式使得新的政治哲学有可能要求与经济学本身无分伯仲的逻辑性和性。因而,各种价值标准亦以一种合意的方式,觅见了自己返还科学研究的途径。”[77]而在行为主义时期,规范性问题涉及价值观,一直被当作主观性的东西而排斥在政治科学之外。

当代西方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的融合与交叉,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互融合,出现了一些边缘学科,如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等。其中一些经济学家关注政治问题,进入以往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研究政治问题的经济学家。他们不仅对政治制度、国家、政府、选举、自由、平等、民主等传统的政治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独特的结论,而且还专门分析了投票规则、代议制民主与财政政策的关系等新的问题。经济学家“侵入”政治学,给政治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如何回应经济学的“入侵”,如何从政治学的角度评价经济学家的政治研究,是摆在政治学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理论分析论文:[中学地理论文]地理课程教材改革诸矛盾分析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 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变“一纲一本”为“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变地理学科中心课程为分科、综 合课程实验并进。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与国外教材 不相上下。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 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区域地理分区模式是这次地理课程教材改革中面临的难题之一。以中国地理为例,有二分式、三分式、四 分式乃至十分式,主张各异。初中学生只要求了解我国一些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主要特征,初步认识我国区域 内部差异大势,明了这些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因地制宜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科学观念。因此,中国地理分区不宜过细,分区过细就会陷于复杂的具体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对宏观区域差异的认识,就会喧宾夺主,不能达到分区地理学习的目的。

此外,各种划分方式大都是以自然地理特征为主要依据,对我国人文地理,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重大差异反 映仍欠充分。如何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结合起来,划分出较为妥贴的分区模式,仍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 课题。

(本文写作过程中曾得到天津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

理论分析论文:统计分析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1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统计分析的作用

1.1有利于发现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环节

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主要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地、定量地、确切地、直观地发现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

1.2有利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现的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监督检查等纠正措施进行完善,以期所有工作均有章可循,从而建立健全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1.3有利于制定各项重要决策

公司在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或重大决策时,在安全管理方面可以将通过对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以此来做出正确的、合理的决策内容。

2统计分析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统计分析的主要数据涉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现状、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安全生产事件1和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公司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安全生产管理软件信息系统对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统计,并按季度、年度对收集的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对分析出的管理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针对性整改措施。

2.1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数据统计分析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

公司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主要从学历、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年限、人员流失和新入职人数进行分析。根据公司的人才培养经验,常规情况下培养一个经验较丰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公司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学历水平较高,但是具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的人员数量偏少,只有46人,仅仅只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9%,尤其是既有5年以上安全管理经验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只有30人,仅占在岗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12%。公司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以工作在2年以内为主,为210人,占到流失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总数的88%。2009年以来,流失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管从总数量上还是从各学历分布层级数量上都高于新入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近年来,由于公司自有员工总体数量控制,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变动状况在可控范围内。

2.安全隐患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安全隐患分为作业环境条件、消防安全、文明施工、危险化学品、施工用电、施工机具、起重作业、高处作业、个人防护、高空落物、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其它共13类。公司对安全隐患主要通过安全隐患种类和20万工时隐患率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公司近5年的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类型趋势基本一致,隐患数较多的类型为文明施工、作业环境条件、施工用电、高处作业等。文明施工隐患最多反映了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依然存在较大问题,是公司改善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提升公司形象的较大障碍。公司近5年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一直处于公司控制线以下,但是在2012年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达到68,接近公司设置的20万工时安全隐患率控制线。因此,公司应该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日常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减少安全隐患产生。

3.安全生产事件

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公司将安全生产事件类型分为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起重安全、消防安全、职业健康、高处坠落、坍塌、触电、淹溺、灼烫、中毒/窒息和其它伤害共计13类。公司对安全生产事件主要通过事件类型、年度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进行统计分析。2009年至2013年期间的安全生产事件按事件类型统计。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占比较大,近五年共发生66起,占安全生产事件总数的54%。该两种类型比重较大与公司主营业务为建筑安装有关。为了加大对易发安全生产事件类型的管控,公司对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两种类型安全生产事件按照起因物进一步进行统计。44起物体打击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高空落物的29起,占比66%;22起机械伤害安全事件中起因物为磨光机使用的12起,占比55%。说明公司施工现场高处临边防护不到位、文明施工管理不到位和一线作业员工磨光机安全操作技能不足。公司近5年来20万工时安全生产事件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公司安全管理水平在可控的情况下逐渐好转。

4.安全生产事故

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分类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规定执行。公司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通过事故类型、发生时间、伤害严重率、严重程度和经济损失进行统计。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37起,其中轻伤28起,伤28人;重伤5起,伤5人;死亡4起,死亡4人。死亡事故均发生在公司使用的专业分包单位。公司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类型有其它伤害、物体打击、起重伤害和高处坠落。公司安全生产事故主要集中在4月、5月、7月、8月和10月。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1:00、14:00-15:00和15:00-16:00,这3个时间段内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占事故总数的49%。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4起,下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18起,下午比上午上班期间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数要高出29%。公司并没有发生因临近下班或加班加点而导致事故发生频率增加。公司2011年伤害严重率大幅上涨,达到189.3,超过公司控制线,虽然2011年至2013年以来伤害严重率逐年下降,但相对于2009年、2010年依然上涨明显。公司自2011年以来每年都发生了死亡事故。2009年至2013年期间,公司发生的死亡事故类型分别为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虽然高处坠落、起重伤害和车辆伤害合计占比仅为32%,不管在核电施工项目还是其它施工项目上,发生安全生产死亡事故导致的间接经济损失远远大于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公司应加大对高处临边作业、起重作业和场内机动车辆作业的管控力度,减少死亡事故的发生。

2.2采取的主要措施

对于以上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针对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公司主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了纠正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通过统一规划实施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养计划,加大安全执业资格取证力度,拓宽安全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水平,建立安全管理人员的考评机制,来建立健全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管理体系。

2.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通过加强员工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自我防护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文明施工水平,减少施工三违现象,确保施工过程中“四不伤害”原则的落实。

3.加强安全监督管控力度

通过加强安全监督力度,重点加强事故高发时间段内和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将安全生产事件或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4.加大安全生产奖惩力度

通过提高安全生产奖惩标准,以经济为杠杆来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和惩罚员工的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3结语

公司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安全管理绩效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近年来,公司多个施工项目获得省部级安全奖项,如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省市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因此,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信息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对降低安全生产运营风险,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绩效水平,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奇 单位: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

理论分析论文:电网统计分析停电计划管理论文

一、实施方案

1.1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流程及总体业务。

由西北网调制定纵向数据采集模板,下发至甘肃省调,省调将模板导入到自身一体化统计分析模块后,按照模板要求上报数据至网调,与此同时网调通过数据采集器,采集自身基础数据。经过校验的纵向、横向数据,通过加工形成全网统一的指标体系报表和可视化界面,审核以供查询网调用户调阅,也可由国调用户分布式查询调阅。

1.2数据采集

1)横向数据采集

通过配置可定时或手动将横向系统中的业务信息(D5000系统等)绑定传递到本模块数据库中。数据接入支持规范格式的E格式报文文件,数据库直连及手工填报。未来考虑增加多数据源定义功能,以支持在系统无法获取某一数据源的指标时,可自动切换到预定义的另一个数据源获取数据。数据接入后,可自动触发校验机制,校验出现问题时通过消息服务通知相关责任人。通过校验后,对于需要进行计算的指标数据,可自动触发预定义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处理。

2)数据上报、审核

通过配置系统,下级单位可定时通过本模块数据上报组件将业务信息进行上报。采集方式支持规范E格式文件,同时提供手工填报功能,以适应本模块无法部署的地区。上报的数据如在截至日期(可配置)以前,仍可随时上报,新的文件可覆盖旧的文件。数据接入后,可自动触发校验机制,校验出现问题时通过消息服务通知相关责任人。如在通知的情况下仍未上报数据,则触发上报考核。通过校验后,对于需要进行计算的指标数据,可自动触发预定义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处理。经过校验和计算的数据进入待审核区,由本中心上报管理专责进行内容的审核,未经过审核的数据可退回重新上报,多次(次数可配置)因内容问题被退回的数据,由上报管理专责进行考核打分。审核无误后,上报指标进入本中心数据库。

1.3数据监控。

数据监控包括服务节点监控、横向采集监控和纵向交换监控,通过监控页面,可以实时的了解系统运行情况是否正常,并可以对采集任务、采集时间进行扩展设置。

1)服务节点监控

分中心层面可监控下属省调的服务接入情况,省调层面可监控分中心的服务接入情况。通过该页面可以直观的提醒用户网省间服务互联是否正常。

2)横向采集监控

提供横向数据采集任务运行情况的监控页面,并提供横向数据采集任务的启动和停止功能。

3)纵向交换监控

提供基础信息指标文件纵向交换完成情况的监控页面,可以针对不同省调进行阻止上报时限设置,并在当前时间=时限的情况下自动解除阻止上报的设置,恢复正常。

1.4数据校验。

数据校验提供灵活的配置方式,支持方便的修改与扩充,提供专家知识库和检验因素、决策阀值和平衡公式的定义功能,对校验规则进行综合管理;按照配置校验规则对结果进行校验,提供计算时调用。

1.5报表生成。

报表生成因支持灵活多样的配置,和良好的展示效果,包括如下功能:多数据源定义,同一张报表的数据来源可分散在多个物理数据库中,而不必将所有数据集中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即报表系统可同时提取多个数据库中的数据生成报表。通过报表设计器,可定义出各种表格报表、交叉表、图形报表、图表报表、自由格式报表,从而快速实现调度早汇报、专业月报等专题报表。支持电子印章、签名的显示,可根据需要加盖在指定的报表或流程中。所有报表支持HTML、Excel、PDF、Word的输出。具备报表的生成、审批、上报的流程化管理功能;报表需关联相关的责任人。

1.6智能化指标分析。

由系统计算获得的最终指标,可按照指定的规则分类,并依据分类设置所在分类的权重占比,根据这些权重可计算当前该分类的得分。例如增加一个电网健康指标的分类,将频率、电压、负荷等指标添加至该分类中,设置相应的权重分,选择一个分析时间段,即可获得某一时间段的电网健康指标综合评分和分析。除了常规的叠加计算以外,指标分析可调用统计计算中设定的公式进行自定义计算分析。

二、系统建设成效

1)一体化统计分析工作的目标是紧密围绕“大运行”体系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统计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自上而下统筹推进信息统计和基础数据维护工作,实现统计工作从条块分割向协同运行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从口径各异向统一规范转变,促进电网调度的量化考核和核心业务的闭环管理,推动电网管理水平、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

2)消除目前国、网、省三级调度机构信息上报形式与模式不统一的问题。

3)加强对数据上报单位的信息校核,将校核工作放置在源头,减少由于信息误漏所造成的反复上报,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每个调度机构数据加工模式需要统一,国、网、省三级定义一批统一的表(格式、结果、计算)统一。

4)每个调度机构数据加工模式需要统一,国、网、省三级定义一批统一的表(格式、结果、计算)统一。

5)一体化停电计划管理适用于甘肃省级及以上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调度管理应用(OMS2.0)中一体化停电计划管理模块中的数据交换,具体包括:年度停电计划上报、年度停电计划下发、年度停电计划状态通知、月度停电计划上报、月度停电计划下发、月度停电计划状态通知、日前停电检修计划上报、日前停电检修计划批准下发和日前停电检修计划上级调度通知等。

三、结束语

一体化统计分析系统建设加强了国家电网调度系统调度运行信息统计分析管理,科学高效地组织开展调度运行信息统计分析工作,提高调度运行信息统计分析业务一体化水平,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性、及时性,充分发挥统计分析工作在公司电网运行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体化停电计划管理为了解决省级及以上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调度管理应用(OMS2.0)中一体化停电计划管理模块的纵向数据交换问题,用于统一国调、分调、省调三级调度机构一体化停电计划数据交换的技术路线及数据格式。这些系统的建设有效的提升了公司集约化管理水平,提升了调度一体化运作能力。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调度层级之间数据和信息实现在各级调度之间交换、共享,提高了驾驭大电网的整体调度管理能力。

作者:李红文 何欣 陈力 单位: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理论分析论文:产科头痛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4年1-6月产科36例头痛患者,结合临床病情及神经内科会诊意见,具体诊断分型以及所占比例。

1.2护理方法

36例患者中有13例给予药物治疗并给予专项护理,23例给予专项护理等非药物治疗。

1.2.1一般护理

本资料36例患者中有20例为紧张型头痛及6例偏头痛,两者总和占我科头痛患者的比例较大(见表1)。紧张型头痛的病因与情绪障碍、应激、心理紧张、抑郁、焦虑有关,其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及药物治疗。偏头痛与精神因素也有较密切关系。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产科头痛患者多发生于初产妇。临床上由于产妇对相关的产科医学知识缺乏,产妇生活习惯以及入院后居住环境的改变,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等因素,均可使产妇产后的心理发生一系列变化,可使产妇产生紧张、恐惧、胆怯等不良心理变化,而其中初产妇又为多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产妇加强健康宣教,增长其医学知识,让产妇对于自己在生产过程中以及产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尤其对于产妇在产后康复、哺乳、照顾婴儿等方面加强护理和指导,多给予产妇关心,加强医护沟通,增加其安全感、信任感,通过细致观察了解产妇心理变化的先兆,并帮助产妇克服引起焦虑和精神压力的原因。另外,病房要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空气温度和湿度的适宜,为产妇营造温馨的住院环境,这样产妇能够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对于临床头痛的缓解有较大帮助。

1.2.2用药护理

本资料36例头痛患者中有13例进行药物治疗,包括1例颅内感染性头痛、1例紧张型头痛、2例偏头痛、3例高血压性头痛、6例其他原因导致头痛(包括1例鼻窦炎、2例枕神经痛及3例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热的产妇)。其中所用药物可能会涉及抗生素、降高血压药物、营养神经药物、抗焦虑抗抑郁药物、镇静安眠药物以及止痛药物。护理人员应掌握使用以上药物的剂量、用法及副作用,并要了解这些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在执行医嘱过程中要做到准时、准量用药,用药前告知产妇可能的常见药物副作用,并注意观察用药后有无副作用的发生,一旦出现副作用应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好医生进行相关后续治疗,并在产妇出现药物副作用后及时安抚产妇情绪,保持产妇的情绪稳定,避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头痛症状因情绪等因素加重的可能。

1.2.3出院指导

对于产后出院患者做好出院指导,告知相关注意事项,饮食搭配合理均衡,避免摄入咖啡、浓茶等可能诱发头痛食物,避免受凉感染,并嘱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产后抑郁等情况的发生,并注意门诊随访。

2结果

本组36例头痛患者中,13例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并辅以相应护理措施后头痛症状改善,其他23例非药物治疗的患者主要通过护理后头痛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3讨论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其病因繁多,神经痛、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导致头痛。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中年和老年。根据头痛发生病因,国际头痛协会将头痛分为三大类:(1)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2)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颈部血管性因素、颅内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药物戒断、精神性因素等多种原因所致的头痛;③颅神经痛、中枢性和原发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颜面部结构病变所致头痛及其他类型头痛。头痛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是由于颅内、外痛敏结构内的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经痛觉传导通路传导到达大脑皮层而引起。头面部血管、神经、脑膜、静脉窦、头面部皮肤、皮下组织、粘膜等构成头部痛敏结构,当其受到机械牵拉、化学、生物刺激或体内内环境发生改变时引发头部疼痛。头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部分。对于产科头痛患者的治疗,护理措施在药物以及非药物治疗中均有较好的效果。

4结语

总之,头痛是临床高发疾病,而产科也尤其多见,对于产科头痛中占有较大比例的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这与产妇这个特殊群体有着密切关系,产妇在身体、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变化较大,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况,而护理工作在有效缓解产妇的精神压力等方面是有效果的,所以对于紧张型头痛和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有效。以后在产科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相关知识宣教,对于出现头痛的患者应注意临床观察,了解其病因,加强护理,更好地帮助产妇缓解头痛症状。

作者:张烨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理论分析论文:关于个案分析的常规管理论文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的一种理论。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这就是强化理论,也叫做行为修正理论。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在管理上,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组织上需要的行为,从而加强这种行为;负强化就是惩罚那些与组织不相容的行为,从而削弱这种行为。正强化的方法包括奖金、对成绩的认可、表扬、改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提升、安排担任挑战性的工作、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等。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

强化理论一经产生,就被广泛运用于管理领域,其中也包括学校管理。也有许多关于强化理论的著作和文章,这些文章的观点大多是阐明其理论价值。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学校学生常规管理中的一个案例来阐述如何通过强化理论的运用解决学校管理中“理”的缺失的问题。

二、对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操作性的思考

1.教学常规管理重在落实。

有一句名言:简单的招式练到就是绝招。怎样才能落实?及时要实实在在地抓细节,如培优补差的落实,教师应该做到“四补、四落实”。四补:补知识、补方法、补态度、补信心;四落实:落实人头、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地点。以落实时间为例,经常有老师抱怨:现在学生、老师这么忙,那里还有专门的时间来补?其实晚自习,我们有些老师从头到尾,一讲到低,是不是可以拿一定的时间来培优补差?有些老师好象大学教授一样,上课前匆忙赶到,下课后迅速离开,学生要请教老师问题,纵里寻他千百度,还是找不到。这些老师连起码的辅导时间都没有保障,更谈不上和学生的交流。很多学校都安排了自习课,这本是培优补差的好时间,但有的老师却仅仅是充当了警察而已,只维持了纪律,没有针对性地主动辅导,更有甚者,坐在讲台上看报纸,无视学生。

2.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课堂是落实教学常规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效应的主渠道,是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舞台。学校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就必须要深入课堂,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有的老师很敬业,从不迟到、不早退、不耽误,但教学效果就是不好,敬业不精业。有的老师课备得很好,但上课却可以发水,备课好不等于上课好,所以教学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尤其重要。我们提倡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实行推门听课,听随堂课。听课后,一并检查教案和作业批改情况,并及时地、当面地给教师反馈。有的学校建有电子监控室,各教室一览无遗,如果我们利用电子监控室来听课,本可以更轻松、更方便。但是我们提倡听课者仍然坚持到课堂里听课,这样能让老师多看到学校干部的工作,又能给教师适度的工作紧张感。

3.要讲实效,不能搞形式。

现在提倡教学反思,要求教案必须要有教学后记,这些都非常好。问题是怎样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反思?才是真正的后记?有的老师在教案后记栏里写道: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反映很好等等,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反思。真正的反思应该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新生成的问题来反思我们在备课中预设的内容和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在教案中做出补充、修改和增删。所以我们在检查教案的时候,不只是看教学后记栏里有没有后记,而是看怎样的后记。其实后记并不一定非要记在后记栏里,记在教案之中更好,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修改的后记更好。

三、结语

总之,教学常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工程,从教学计划,到考试、到教学研究,它好比企业的流水线,环环相扣。但是拆开了看,它又是简单的,是我们干部在每一个环节里都应该做好的一件件小事的相加。青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说过:不简单,就是将简单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好;不容易,就是将容易的事做千遍万遍做对。我相信,我们本着这种精神去做事,认真做事,用心做事,把事情做细,把事情做到位,我们每个学校都一定会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我们的教学管理就会取得更大成效。

理论分析论文:数据前端分析的物流管理论文

1.目前物流管理信息检索模型现状

在我国企业物流管理系统中,信息检索模型的工作机制是将工作人员的证件号码输入到信息查询系统中,确认登录到查询系统中后,在信息检索文本框中输入需要检索的内容,例如货物单号、所属部门、发送地、目的地、联系人电话等信息。在输入完查询信息后,系统会将用户输入的信息送入后台服务器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进行信息的比对、筛选以及查询结果的反馈,并将结果显示到前端显示窗口

2.物流管理信息检索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多数采用的物流管理信息检索模型查询过程花费时间较长,占用数据库资源比较多,具体原因如下:

2.1数据库记录数据量问题

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数据被录入到数据库中,数据库也随着每天的物流业务增加而急剧膨胀。一些大的企业,由于业务繁忙,每天物流信息非常大,单位的物流管理系统中信息的数据甚至超过了上千万条,可谓海量存储。因此,信息查询系统很难实现货物信息的快速查询。因此实现快速地从这些超大容量的数据库中提取数据(查询)、分析、统计以及提取数据后进行数据显示已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管理员和数据库管理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2.2每个企业使用的检索方式不同

由于各个数据库数字资源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导致了检索途径和方法的不同,再加上使用不同的检索软件而造成的数据库检索接口不同,风格迥异,同样的查询题目,职工需要频繁登录与退出各个数据库,在不同的数据系统中重复输入检索词,重复查找。在这过程中,职工查找货物的信息时,涵盖该主题的数据库,选择了数据库以后,还要逐个熟悉各个数据库的检索规则和用户界面等。这些无疑都会增加读者检索的时间,降低了其检索效率。读者数量比较多的时候,还可能造成系统端口的堵塞,降低数据库的访问效率。

3.基于数据前端分析的信息检索模型

数据前端分析检索,是指对在软件界面中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先期处理,便于后期在数据库查询时进行不必要的资源占用。本文通过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深入调查时,发现检索的内容多为货物的运送状况,例如,现在所处位置,对方是否发货,对方是否收货等信息,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货物发送货物的出发地和目的地范围,对检索信息进行分类。例如某批货物是在省内进行运输,那么通过前台信息的输入确认,可以在数据库中查询时,将检索的货物名称在省内数据区域进行查询。

4.检索系统的实现

数据前端分析的物流管理信息检索模型设计采用JAVA语言进行设计,JAVA语言是一种安全的、稳定的、简单的、由C和C++衍生出来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通过它的强大功能和兼容性,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开发。后台数据库服务器采用ORACLE10g,ORACLE全名ORACLEDataBase,是甲骨文公司的一款关系数据库,目前在软件开发市场占据主要份额。通过功能强大的JAVA语言和功能丰富的ORACLE10g数据库,研发出一款专业的关于物流管理系统信息系统的检索模型。

5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前端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信息查询检索模型,该查询模型采用数据前端分析技术,通过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深入调查,根据检索货物的运送区域对检索信息进行分类。从而进行区域性的数据查询。该方式解决了以往企业员工查询货物的时间,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在其他行业进行信息查询和检索的价值,值得广泛推荐。

作者:宋琳琳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理论分析论文: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战略管理论文

一、价值链分析

(1)财务资源。

2013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指标一直在增长,上缴税费也一直在提高,甘肃建投集团对于项目的运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集团还创新财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将经营单位及部分重点项目资金纳入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尽管甘肃建投集团的财务运营现状良好、稳健,但依然有着一些隐患。首先,资产性收益占比较少,集团收入的绝大多数依靠工程收入,对工程任务量的依赖很大。其次,集团目前融资方式不多、渠道单一。而装备制造、新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宗材料采购平台及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一旦银行紧缩,资金必将稀缺,势必对集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集团所属子公司发展不平衡,资产质量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优化。

(2)物质资源。

公司施工经营丰富,整体实力雄厚,承建过多项大型、高层、复杂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的较高奖项———鲁班奖。公司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业资产,建筑资质齐全配套。

(3)人力资源。

公司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程的技术工人。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及时,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占的比例偏大。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等人才占的比例不高,真正工作在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深度、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拓展力度和对项目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第二,复合人才少。在人员结构上,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失调,懂技术和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精通资本运营的管理人才。

(4)无形资产。

2013年,公司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也是中国建筑业竞争力100强和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多次荣获鲁班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部级标准、省级工法等多种技术奖项。同时,公司还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集团。

二、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的宏观经济、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本地政府的基建项目等大好的环境机遇之中,但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等环境威胁。同时,公司还存在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机制不活、经营模式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发展不平衡、积累单薄,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团整体运行能力逐步增强,实现了由相对松散型向高度紧密型转变。特别是在集团总公司“集中管控”方针的调控下,各成员单位间的竞争日趋良性、协作逐渐有序,在技术、资质、装备等资源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公司发展战略建议

综上对甘肃建投集团价值链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甘肃建投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管理:既要立足建筑主业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兴企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甘肃建投集团战略实施的执行措施。

(一)审时度势战略新定位

由“建筑商”向“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转变。围绕这一定位,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兴企战略。

(1)建筑商。

“建筑商”这一定位是甘肃建投集团的核心定位,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定位。围绕这一定位,重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建筑主业,形成了较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建筑业务发展上实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国内———国外一体化”。

(2)投资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建筑经营向多元化的资产经营转变,改变过去“短期收入多、长期稳定收入少”的结构,增加集团长期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在建筑业务上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在资产经营上实现多元化,积极实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业务战略,发展新的支柱性产业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逐步实现集团产业重心从低盈利区向高盈利区转移。积极推进BT、BOT、EPC等项目运作的新模式。在加强集团主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通过资源重组、新建、并购等形式,在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拓展产业链,例如,装备制造业、物业、工贸等这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业务。

(3)运营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实体经营向多元的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转变,开展集团的资本运作。抢抓机遇,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职能。将资本运营与核心能力(主业)有机结合,重点向可直接获取较高利润的资本方向进军。

(二)深化改革管理科学化

(1)管理机制革新。

贯彻十八大关于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集团组织机构调整,集团公司向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转型。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现集团的集约化经营。完善集团总部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规划和控制、财务控制功能,提升集团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功能。

(2)项目管理严控。

强化项目的管控能力,对市场开发主体、项目管理主体、工程实施主体需定位职能、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并将这套模式“复制”和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去,最终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通过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达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较大化,将成本经验丰富战略进行到底。

(3)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合理的调整量化的维度和指标,多方面指标量化管理人员业绩;规范人才成长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集团公司人才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员过少的现状。

(三)创新科技内力巧激活。

集团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是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手段,是建投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应对竞争挑战的必行之路。省建科研院、装备制造公司、安装公司、隧道公司等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和支撑作用。以重点项目、大型项目、标志性项目为依托,瞄准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探索进入新的领域。探索与企业开展长期合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施工单位与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努力掌握影响大的共性、核心技术和新的高端、前沿技术。

作者:毛宏勇 单位:甘肃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总公司

理论分析论文:公路管理论文:高速公路管理机制必要性分析

本文作者:郑世芳 单位:中原高速

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相互分离。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互相脱节,缺少一定的关联性,使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很难和高速公路管理相协调。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体制不完善,运营机制不顺畅。高速公路是一个网络化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分割的,这就要求了高速公路管理也需要具有统一性、高效性、集成性以及跨区域的协调性。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大多数都是实行的分段式建设、分割式运行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一小部分实行了跨省联网。造成的结果就是高速公路管理的幅度无法扩大,而其管理的主体缺比较混乱,出现了一路多制等现象,让按路管理与按线管理的矛盾逐渐加剧。政企不分。政府在监管方面的不够严格,使高速公路的经营特征更加明显,掩盖了高速公路本身的社会公益性属性。高速公路在投资和融资体制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主要管理体制都是高速公路所有权和高速公路经营权分离,高速公路的融资主体和建设经营管理主体也是分离的,这种情形下造成了高速公路建设的贷款到期后,主要由融资主体承担一定的风险,但高速公路建设经营主体只是在消耗大量的资金,不节约利用,从而增加了融资风险。在养护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养护效率低,养护机构不够精简;维护管理方面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对高速公路使用性的评价预估系统不完善,没有办法保障在养护周期内费用低的科学化计划。另外,养护管理设备比较陈旧,工作效率不高,技术水平不到位,养护手段的科技含量低。

构建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混乱根源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政府部门职责不清、定位不明、机构设置不科学等缺陷,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难以一蹴而就。当前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循序渐进,在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上逐渐扫除了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阻力,为包括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在内的体制改革提供良好的机遇,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完善既要抓住机会,又要把握一定的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实事求是原则。高速公路的发展和管理都离不开我国具体国情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如当前鉴于我国国力有限,仍需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以保障高速公路的发展。因此,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到我国特殊的国情。专业性原则。高速公路管理不同于一般的公路管理,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性及技术性,在进一步推进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设过程中,要将高速公路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性贯彻其中,提高体制的适应性和科学性。另外,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构建及完善要与我国机构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改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建议

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的规划和资金的管理计划工作。高速公路的前期规划工作对于高速公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上应该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高速公路运行整体的系统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着高速公路管理必须实行统一的领导,根据科学的管理要求管理体制对待定的行政管理活动的管理主体必须要统一确定。高速公路管理的政企分开。针对当前政企不分、不企不政的情况,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模式,真正意义上地实现政企分开,政府与企业各司其职。一是根据高速公路公益性和商品性二重属性的特点,和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多资本经营形式的现状,对高速公路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企业化经营,即成立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在严格遵守高速公路管理部门所规定的经营范围、期限、标准等进行和从事高速公路经营活动,同时接受相应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在尽可能地减少对于高速公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干预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采取适应的方法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监督,以保障高速公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较大化。建立健全的高速公路管理法规体系。要使高速公路的各项管理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必须要坚持一定的法律规范,依据国家高速公路发展的经验分析,法律可以更好的规范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

加快高速公路立法是高速公路健康发展的保障,我国应积极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高速公路的管理尽快纳入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国家首先要以立法形式明确离速公路综合执法的主管部门、职责权限和法律地位,界定管理内容,斌予执法主体相应的管理手段,明确执法经费的来源,消除利益冲突和职资不清的根源。对高速公路经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特许经。为了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有利于公路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我们应对商速公路经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企业克服传统全民所有制统收统支,不能自负盈亏等缺点,使高速公路企业既有强大的动力,又有强大的自我约束机制,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市场竞争主体。并不断的激励完善其运行机制,使其向着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加快网络化进程,提升管理效能。从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趋势来看,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是发展方向。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把一些主要高速公路联结起来构成国际高速公路网。同时着眼于道路的多功能利用,将使公司不仅具有运输人和物资的固有的交通功能,还具有输入电力等能源及各种信息,美化环境、抗灾避难等多种功能,卫星检测及控制系统也将得到广泛利用。

结论

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管理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要从根本上使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就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落实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效应,深入分析和探讨高速公路管理体制。对高速公路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才是社会和高速公路平稳快速发展的途径。

理论分析论文:财会信息角度分析信息管理论文

一、财会信息的特征

1.财会信息的私有性财会信息在应用过程中是公开的,但是其发展过程复杂,经济问题涉及敏感,对公司的客户资料,公司的财务分配,都涉及财务信息的私有性。现在的财会信息往往有两面性共存,譬如要求公开的和公司需要隐秘的重要信息。公司所有的流动资金也是要有私密性的。商场如战场,机密的财会信息就可能引起公司的经济动荡。那么一般公司的流动基金都会被看作为私有信息而掌控。财会信息的隐蔽性财会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的一个具体反映,财会管理人员要在具体数据上进行严格保密,这个要求财会人员职业素养的同时也要对外交往中诚实可信。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企业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都存在着生死存亡的竞争,要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分析对手行情,财会信息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企业往往要考虑未来可能会受到其他行业的冲击,找出同行的财会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未雨绸缪,做好应战准备。要确定对财会信息的披露程度,在敏感的经济市场筑牢自己的市场防线,抵御那些相关竞争对手的侧面进攻,或消除其潜在竞争压力,让市场参与者对这些资料无处下手。

2.财会信息的层次性企业的经营者和所有者区分出了明显的层次性,企业层次的不断延伸形成了中部和底部的支撑运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延伸都需要向下分解,制定出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企业的层次性决定了财会信息的层次性,相互之间有逻辑关系。利益出发点也不一样,这些都会产生财会信息的不平等。财会信息的滞后性财会信息生成是在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应。会计信息电算化是缩短财会信息的生成速度,但实际要不断的审核,这种财会信息传送到财会信息使用者哪里,并没有使财会信息达到及时性。这样就会使财会信息造成一定的滞后,滞后的信息可能无法达到财会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时限过长,也会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巨大的变化。财务信息的披露动机随着现在世界经济形式的不断变化,第三世界格局的变化。许多企业都在扩大公司规模往上市公司发展,上市公司为了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明确的保障,从而对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这样就会使管理机构更加的公开化,使市场更有效的运营,这是结合了我国实际和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而运行的政策方针。当然对于信誉良好的大公司而言,可以更好的在社会中造就良好的影响力,对于在财会信息上没有明显优势的公司来说,也会对其造成消极的影响。由此可见财务信息的披露动机,是可以让企业更加谨慎性的对财务进行处理,也可以对某些企业起到平衡的作用。

二、当代财会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会信息的失真问题目前很多企业有弄虚作假的表现,会计信息的失真已经成为上市公司的普遍现象。财会信息作为会计系统的核心部分,这些经过加工或者处理的数据,可能影响到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还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发展,譬如,影响我国税收的损失和经济市场的稳定。企业受内外因的影响,都可能构成虚假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受利益驱使而做出虚假的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与共给成本是相关的,只有客观实际的信息才能让企业更加认识自己的水平,才能在成本的约束下找到适合公司发展的正确方案,目前的法律机构对这一问题所做的法律约束还不够完善,未能发挥到巨大的效应。缺乏对财会信息的监管企业缺乏内在的约束力,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寻找发展目标,从而缺乏了对企业的监管,由于上市公司大多数为国企,国企的资产难以找到有效的委托人,这样也致使资产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法律在监督职责上也难以履行,财务信息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法律难以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也存在不合理性,公司内部的财务信息没有有效地制约和监督,公司内部的权益往往被大的股东操控。公司财务则从公司利益出发,更加倾向于公司荣誉和政治资本,而缺乏对于财务信息的监管。

2.资金使用率低在财会信息管理中,一些企业集团的资金使用状况混乱,资金的使用有效率特别低,资金的使用率是企业的风险控制目标,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有了资金,才能让公司的业务周转。基于此,资金使用率低就会限制企业的规划和发展。甚至激发企业能力和财务目标的矛盾,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收益。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如果资金出现问题将带给企业不可估计的动荡,只有资金的有效利用,才能让企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在经济社会严酷发展的今天,只有资金的有效利用才能使发展蓬勃。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素质的不平均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还没有财会从业资格,并不是严格按照会计要求选拔的高素质人才,并且大部分人员固步自封,没有想要不断学习的精神欲望,掌握的知识层面还仅限于从学校了解到的知识,社会形势日新月异,新的会计政策不断推出,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可能会对公司财会业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一个好的财务信息管理人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对财务流程要做到客观公正的反映。但是现在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往往敬业程度不够,工作的专业水平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容易受到大体环境的影响,没有自己的主观价值方向,这些都容易让财务信息失去它的真实和客观性,对于那些利用公务做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的行为时有发生,走上犯罪道路的财务人员不在少数,让企业和国家蒙受沉重的经济损失,这些人法律意识单薄,对会计造假的行为不以为然,追求自我的享乐和受金钱的诱惑,使社会风气流露出一股贪污腐化的气息。

三、以财会信息角度分析财会信息管理的对策

1.提高财会信息的透明度在经济环境中,只有采取措施才能让财会信息真实的充分纰漏,市场的透明度是需要采取强势方案的,及时:对企业信息的重点把握,掌握基层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的经济进行客观的预算和科学的支配,以更好的对经济情况做出控制和监管。对资金做出正确的运行方案和合理的安排。让会计信息逐渐的透明化。第二:公司要建立正式的财务管理监督体质,能让管理者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一切经济效益,做好公司有效的财务管理。第三:在获得企业财政信息时,要把监督工作落实,才能更好的让公司在规范发展的道路上越行越远。加强财会信息的监管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相对应的审核机制,建立健全的管理队伍,以高素质人才为队员的团队,不定期的对企业的的财务管理检测,将财务管理落实到公司的发展方案上来,对那些依法办事的工作人员进行奖励,对监守自盗的财政人员做出处罚。做到依法办事的积极工作态度,在企业内部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员工任务的分工,从小事抓起,对资金的流向,投资的使用情况分为各个板块,让专业的人员负责各个板块的资金情况,强调财会工作者的工作职责,不定期的进行考核,把财会工作者的精神层次上升的新的高度,领导人能随时掌握企业的财政信息,做好企业发展的后备工作,对不确定因素做好防护措施,并且能够很好的处理资金问题。

2.增加资金使用率增加公司的使用率,首先要对日常财务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分析公司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状态,及时对公司发展的项目进行资金分配,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都是要被不断的认识的,不能原地踏步,要不断的寻找提升的渠道。在财务信息管理内部,要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现代社会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只有搞活资金的使用率,才能搞活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企业的发展,才能保障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屹立不倒,好强调财务人员在记录资金的输入和流出使使用情况的真实性。还要在短时间内对账目进行明确的核实,保障每一笔资金都能较大程度的应用于公司的发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是不准许有失误的,一个细节问题也可能对企业造成影响,财会管理人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对未知的风险也要有应对能力。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会计行列中来,但是高级财务人员还是比较难寻的,那么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对财务工作的要求要不断提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面进而丰富财会知识。不能受利益的趋势离开客观公正的实际情况。财务人员还要正确的行驶自己的权益,依法办事。要保障资金落到实处,保障财会信息的质量。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结合,未来我国的很多企业要迈出国门,那么必将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是对管理人员的知识层面的要求,还有对管理人员道德素质的要求,明辨是非,公平公正是财务信息管理人员的基本标准,在这个行业受到的利益驱使较多,这就更加强调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操守。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养、法治理念、道德准则的高素质财会团队已经刻不容缓。

四、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上,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灯塔,企业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情况,通过财务信息原原本本的反映出来,资产的变化为企业的领导者做出了正确的决策和方针,只有对企业的财会管理情况明确,才能更好的管理公司未来发发展。本文从财务信息角度入手,探究了财务信息管理,希望能对今后财务信息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作者:范芳芳单位: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

理论分析论文:图表分析初中地理论文

一、纵横联系比较法

不同的地理示意图之间会存在差异性,但是有一些示意图会有共性,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积极分析这些图片的共性,然后再提高他们对不同类型图表的认识,从中分析出差异性,最终达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他们图表分析的性。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河流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图”时,就可以将“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图“”中国山脉地理分布图”这两个图表来对比讲解,让学生发现这三个图表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记忆相应的知识点,降低他们的地理学习难度。学生通过对这三个图表分析发现,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都与中国的山脉相关,而内流河和外流河区域都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有关。在学习时可以进行对比记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能提高他们地理图表的分析应用能力,满足他们的地理学习需求。

二、地理引导提问法

初中地理图表题目大部分都由好几问组成,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进行地理问题引导的方法,增强学生对地理图表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地理引导提问法,就是指在教师的提问引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分析图表,加深他们对不同地理图表的认识,为以后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提供帮助。在进行该种方法教学时,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地理知识学习水平,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制定出科学的引导问题,逐渐带领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如教师在讲解“中国东北玉米主产区示意图”与“美国玉米主产区示意图”两者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以下问题:

(1)你们寻找一下两者之间的地理纬度有什么差别?

(2)两者之间的土壤有什么差别?

(3)两地区的气候有什么不同?

(4)你们认为美国玉米产量高于中国的主要原因?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并让他们查找相关资料,从而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信息迁移法

地理图表中包含着许多的地理信息,教师应要增强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拓展他们的地理视野,提升他们的地理图表分析应用水平,满足他们的地理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册、教材中的图表以及地理教材等,对地理信息进行相应的迁移,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增强他们的地理综合水平,为他们以后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农业分布状况图表”时,就可以将其迁移到中国的工业、矿产以及河流等的分布图,然后对比分析这些图标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中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降低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度,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将地理知识内化吸收。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地理逻辑分析能力会增加,阅读相应图标后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保障解题的性,提升地理答题的正确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制订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图表分析和应用能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解题技巧,从而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作者:顾薇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