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药物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药物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药物管理论文

药物管理论文:化学实验药物管理论文

化学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化学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是一项重要而又不容忽视的实验工作。下面先列举一些实例说明。

我校化学实验室平时设有废酸缸、废减缸,把实验中的废酸、废碱都收集起来,既减少了对下水道的腐蚀,又能利用废物。有的废酸可用于第二课堂活动,差的也可用于洗地板、瓷厕等。废碱可以放在挥发性酸的药品柜里,用以消除酸气,寒、暑假到来之际在药品室里摆放几盆废碱液,就能大大消除酸性臭气、溴气。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氯化氢的喷泉和氨的喷泉,倘若接连在几个班做演示实验,本应需要带上很多指示剂试液,每班1大烧杯待用,又重又难带。但是如果懂得把这些试液用后回收作中和处理又可循环使用的话,那么,只需带1份(1大烧杯)就足够了。这样,就能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节约药品。

高中分组实验制取乙烯后留下的废液因含有较浓的硫酸及部分乙醇,可收集起来作实验室洗液之用,它可适当地代替对人体有害的铬酸洗液使用,并已用于洗涤高锰酸钾残迹、旧石灰水瓶,浸除铁锈污迹等功效也相当好,还可以稀释后过滤适当地代替稀硫酸使用,如用于制氧气等。在回收废液的同时把碎瓷片也一起回收,经洗净晒透或焙过之后又可再用。这样,一方面变废为宝,能充分发挥每种药物的效用,又能防止这些废酸废渣对下水道的腐蚀与堵塞,避免对环境造成坏影响。相反,如果任由这些东西随意排放,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另一方面师生们都参与了这项回收利废活动,使人们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把高中化学演示及两次分组实验所得的银镜试管收集起来,制取硝酸银溶液,所得溶液足够供卤素分组实验之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药品费数百元。而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从中都得到教育和学习。

分析上述实例可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环保和经济这几方面:

1.通过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教育人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人们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奉公精神;启发人们树立利废节能、物尽其用的观念,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保健意识。

2.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态度。因为要把实验药物有效地回收利用,就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从而教育人们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3.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要经历学习、运用和解决卖际问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实验“三废”的排放有两大危害,对公共设施(如下水道等)腐蚀,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处理,除能开发其有用之处外,对环保也有积极的意义。

5.将实验药物回收利用,能提高药物的使用次数,节约办学经费。回收一种药品虽然能节省的金额是微薄的,但初高中化学全套实验都坚持这样做,能节省的金额就能达到上千元,如果我们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其金额之巨就足以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一项不容低估的业绩!

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首先教师应坚持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也应教育学生自觉地实行。例如在演示实验中不忘在这方面留下示范,在分组实验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教育学生不可因事小而不为,这样做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行为。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下面以初高中化学分组实验为例,谈谈本人对实验药物回收利用的做法和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可回收直接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94年10月人教版本):E3食盐(E代表书上学生实验的编号,下同),E5锌粒,E6石灰石,E75%氯化钠溶液,E8锌、铁、铜,E9铁钉。

2.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及时册:E3配制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E4、E6、E8反应过剩的金属片,E5小苏打受热分解后留下的固体即碳酸钠。

3.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第二册:E1反应过剩的铝,E3制乙烯废液,作洗液用,E4用过的乙醇,回收时倒人酒精灯作燃料用。

4.高中《化学》(91年10月人教版本)第三册:E3反应过剩的锌。

二、回收经处理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版本说明同上,下同):E4还原氧化铜所得铜粉,收集加热氧化后可循环使用。E6制取二氧化碳后留下的废液,经处理可作氯化钙溶液用。E9铁钉置换出铜后经洗净表层上的铜粉可再用。

2.高中《化学》及时册:E1和E2萃取碘后的煤油、四氯化碳经脱碘后可循环使用。

3.高中《化学》第二册:E3制乙烯废液稀释、过滤后可作稀硫酸用,回收的碎瓷片经过处理可循环使用。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4.高中《化学》第三册: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三、废物利用的有:

初中《化学》:基本操作实验和E3回收废滤纸,经处理用于制石蕊试纸、淀粉试纸和作钠、钾吸煤油之用,足够供分组实验使用。E5利用制氢气废液提取硫酸锌。E6利用制二氧化碳废液用石灰石处理后,当天气干燥时喷洒在实验室地下能防止多尘。

要指出,实验废物有的可回收,有的只适宜作处理,有的两者兼之,所以应区别对待,不能什么东西都去回收,例如,从高锰酸钾制氧废渣中提取二氧化锰,遇到最突出的问题是太脏,污迹又难洗,这些废渣沾到哪里哪里就有麻烦,实在是得不偿失。对它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收集埋掉。

药物管理论文:社区精神药物管理与精神疾病防治

作者:李丕水 柳花云 刘吉燕 【关键词】 社区;精神药物;管理;精神疾病

社区精神药物管理与精神疾病防治对社区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和加强精神药物的管理可明显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率、自杀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所以,针对精神药物的药理特性,加强社区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1药物管理与疾病复发率

社区精神病学知识的推广和防治网络的建立,使相当数量的精神病患者得到益处。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病患者生活在社区中。由于社区人群综合素质及对精神疾病、精神药物知识的普遍缺乏,精神药物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调查了100例在社区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多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其中69例边治疗,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部分已经恢复正常工作、学习(病情稳定期3~5a);26例先后复发住院,2例走失,3例服毒自杀。在69例患者中有45例是家属管理药物,监督病人服药,其余为患者自行管理药物;26例复发患者中20例未能坚持系统用药,6例家属负责保管药物,与孙鸣洲[1]报道相近。

一项精神病患者因复发而返院的统计[1]中,81%的患者因病拒绝服药,自行减药、停药或不规则服药而导致复发(因药物副反应停药者45.5%,自觉病情恢复停药者51.5%,因精神症状停药者3%)。另外有19%的患者虽坚持服药,但因婚姻、家庭、工作等其他原因而导致复发。复发患者中75%以上是患者自己保管药物,25%由家属保管药物。

2 药物的滥用

广义的精神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物,其中还包括一些巴比妥类及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部分甚至是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调整大脑功能,消除精神症状,恢复精神健康。由于该类药物本身的药理毒性,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另外,精神药物中有一些具有催眠作用,极易被人们误用。随着社区服务工作、家庭病床的普遍展开、医药市场的开发、大中型药店的兴起、国家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制度的初步实施,极易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滥用、乱用现象而导致某些意外的发生。

病例1:学生,因迫于学习压力,睡眠不好,在村卫生室购得阿普唑仑10片,由于没有遵从医嘱,一次性服下4片,致使该学生昏睡1天,急来我院就诊。

在社区此类事例时有发生,大多因患者不遵守医嘱,只按自觉症状到基层医务室、门诊、药店自购药品服用,极易发生意外。

3 药物与自杀

病例2:男性,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保管药物,因与邻居发生矛盾,冲动之下吞服奋乃静100片、舒乐安定100片企图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未造成严重后果。

病例3:女性,自管药物,因家庭纠纷,吞服碳酸锂、阿普唑伦欲寻短见,幸发现及时,抢救脱险。

病例4:男性,患精神分裂症。病愈出院后上班,因承受不了同事对他的歧视,吞服氯丙嗪(50mg・片)100片,速可眠20粒,经抢救无效死亡。

此类病例3年来我院已接诊20余例,占中毒急诊的90%。 有一项关于社会群体自杀发生率的调查显示[2]: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且以服毒方式自杀者占首位,达62%。

4 误服药物现象

在许多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常常有因药物管理不妥、放置不当致使家属、儿童误服而造成意外的。

病例5:儿童,男性,3a。因家人不注意,致使该男童误服五氟利多2片(其母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服用),我院接诊时已处于昏迷状态 ,经抢救脱险。

病例6:女性。因感冒咳嗽,误把家里没有标签的奋乃静当作咳必清服用2片,所幸中毒量不大。

病例7:男性。因长期胃酸同时患有顽固性失眠,家中备有小苏打片、导眠能,因两药不易区分,一次误服8片导眠能而中毒,经及时输液、静推高渗糖方缓解。

此外,还有个别精神病患者因仇视社会、同事、家人而出现报复行为,将所用精神药物投放到食物或饮用水中,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对社会、家庭造成危害,应引起广泛注意。

5 讨论

资料显示: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半年内如停止药物治疗,其复发率高达80%以上。笔者认为,为了加强对此类药物的管理,降低疾病复发率,减少意外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5.1 做好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宣传教育

应加强精神病患者的精神卫生知识和一般精神疾病症状常识的宣教,使他们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给家庭、社会带来的不利因素。

5.2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屏障

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无论处于病情期还是恢复期,大多数患者患有严重的社会功能缺陷,在其潜意识里,总有严重的心理负担,担心社会地位受到歧视,甚至工作、学习、就业找对象等。对这些合理的精神负担应予以科学的解释,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增强防御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适时的心理治疗对疾病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5.3 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

对患者家属进行一般的精神卫生常识、疾病的性质特点、规律、复发早期的临床表现的宣教,可以使患者家属早期的、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还可促进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合理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为患者创造出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5.4 做好药品管理使用的宣教工作

精神疾病同其他病症一样,即使在症状缓解期,仍需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维持治疗,了解和把握药物维持治疗与复发的关系尤显重要。所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关药物知识的使用、保管是非常必要的。药品要单独放置,且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并标有名显的标志,有条件者好能专人负责,不要同一般家庭常用药物混放。

5.5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知识、精神卫生知识水平,正确对待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避免歧视,并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肯定他们的成绩和社会价值。社会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为精神疾病患者的未来增强了希望和信心,社区临床医生合理的指导应用,使药物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有利于患者服药的依从性。这项工作可通过定期发放精神卫生书刊、随访服务、热线电话、技术指导和对基层医疗单位、农村卫生室、药店、社区服务网点有关人员定岗定期培训,普及药物知识、精神卫生知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精神卫生环境。

5.6 提高医、护、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专科精神病医院医护技人员的专业知识,开展有效的合理用药培训,建立健全门诊、住院病历和患者取药登记,严格规范药品处方使用和管理制度,发挥精神疾病防治的主力军作用,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药物管理论文:探究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研究现状

阅读技巧:ctrl+d 收藏本篇文章

1、研究方法

1.1检索策略

首先以“抗生素”、“抗菌药物”、“抗微生物”、“抗感染”、“合理用药”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粗略了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再以以我国主要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2文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所有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检索主题词的文献都纳入分析范围。首先阅读检索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根据其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对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研究进行全文阅读,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结果及分析

我国目前有上万篇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报道,进一步限定主要政策为主题词后,有850篇相关文献。对这些篇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发现,101篇文献是在政策出台时全文刊登或有选择性的对政策内容进行读者宣传;660篇文献是以政策的实施为前言背景进行介绍;19篇文献是编辑部导语或者通讯报道等内容,仅有70篇文献是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分析目标的研究。我国目前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评价目标以具体干预措施为多,而以管理政策的研究较少

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主要是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如近期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既包括医务人员培训和患者健康教育在内的教育类干预措施,也包括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管理类干预措施等。我国目前对具体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丰富,而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整体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仅找到10余篇以国家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效果为评价目标的研究,而有200余篇针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医院加强审查管理、药师参与管理等。与国外研究发现部分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不同,我国研究报道的干预措施几乎都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良好效果。

2.2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及相关干预措施的已有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评价内容较片面。政策评价理论认为政策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政策方案、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特别重视政策利益相关者对于政策的反应度和意见。我国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大都是对其实施效果即政策结果进行评价,对政策方案、执行和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较少。并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方案、执行和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现场调研和实证研究。另外,评价指标较单一,评价方法性较低。如已有的效果评价主要是比较管理政策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变化情况,而对其他效果指标如合理使用剂量和疗程的研究则很少。在评价方法设计方面,大部分研究是运用政策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对数据资料要求低、容易实现等,但是存在无法排除干扰因素影响,测量精度低的不足,一般不推荐使用。而对于政策研究领域推荐使用的“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和“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我国目前在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评价方面尚缺少研究。同时,我国的研究多是以一个医院或者某一科室为现场开展,缺少多研究中心对比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评价的性。

2.3对影响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不同,卫生体系复杂,各级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环境也存在差异,受内外环境不同的影响,医疗机构在落实管理政策时会存在差异。从微观层面分析,政策的实施对药品供应和使用系统是一个外力刺激,这必将对该体系中的利益相关主体(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机构管理者、药品供方、医生和患者等)产生影响,而各主体对影响的反应或者彼此间针对政策影响的博弈将对政策实施产生反作用力。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立场,挖掘影响政策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将对掌握现有政策的具体运行状况和后续政策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目前对该方面的关注较少,关于政策落实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是在政策解读或者定性分析中穿插介绍,总体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化,更缺乏实证依据,甚至某些重要的研究方面存在空白,如地区和医疗机构差异性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的影响、管理政策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其对政策的影响等。另外,我国医疗机构在管理实践中虽然采取了丰富多样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措施,但是已有研究几乎都是对干预效果的评价,对干预措施的实施方式、关键环节、影响实施的因素等分析不足,文献报道的各种干预措施主要是在一个单位的个案研究,有效的干预措施没能形成模式化,降低了推广的可行性。

2.4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外部评价较为不足

我国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或干预措施的评价主要是医疗机构自身开展的研究,其评价主体多为决策者或者执行者,缺少第三方如专业学术机构的外部评价。例如卫生部连续三年开展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其活动评价方式主要是医疗机构内部自查自纠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这都属于内部评价。内部评价的优势在于对政策演化过程把握较、资料获取便利、评价结论可直接反馈于政策执行,但是难以保障评价公正客观,容易出现报喜不报忧、遮丑护短等现象,评价结论容易成为论证政策预期效果的过程,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和干预措施的研究都是阳性有效结果的现象。鉴于此,公共政策理论认为政策评价过程中在发挥内部评价功能的同时,亟需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积极推动政策实施外部评价,即第三方评价。其优势在于:首先,通过过程的公开透明保障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次,第三方评价大多数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价机构具有人才、理论和学术优势,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与培训、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数据的处理、评价结果的判断等方面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化工具。另外,第三方评价由于组织实施者的专业化基础,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有利于评价活动向着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实现评价收益较大化。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鼓励第三方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评价研究。

3、结论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数据性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研究都较缺乏。以后有必要鼓励第三方专业学术机构对相关政策开展评价研究,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设计,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从而为管理决策部门进一步完善已有政策和制定后续政策提供证据充分、详实的参考依据。

药物管理论文: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

关键词:医药管理 药物安全

药物安全与药物成本是医院药师面临的两大挑战。这两个要素并非是彼消此长的。医疗机构药物管理提供了一种以成本意识的方式确保药品安全、有效使用的机制。在医疗机构环境中,药物管理的关键是处方集制度(formulary system)。处方集制度是对可获得使用药品的持续评价机制。这个制度是由专家委员会来管理的,包括药师和医师。

历史上,药物管理一直限于处方集,但是,近10年来,基于循证的用药指南和结果评价已成为药物管理过程的一部份。然而,药物管理的原则仍未改变。本文探讨医院药物管理的主要思想和方法。

1 处方集制度与处方集管理(formulary system and formulary management)

1. 1 处方集制度

药物处方集常常被描述为医疗保健系统常规贮存的药物清单。20世纪50年代,医院开发处方集是把它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最初是用它来保障医师为满足每天的医疗需要有适当和稳定供应的药品。处方集的关键目的是鼓励使用边际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随着时光流逝,处方集的演变已大大超出药物清单的作用,形成一种系统地评价药物,编制药物使用指南,制定处方、调配和给药政策和程序的制度。现在,处方集是处方集制度的一个要素,它不断地修订药物清单和相关信息,反映了医师、药师和其他医务专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增进患者健康中的临床判断。药事管理委员会(pharmacy administration committee)或者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pharmacy and therapeutics committee)是管理处方集制度的专家小组。

处方集制度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个制度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方法,在药物选择决策中提供评估临床效果和成本效果的科学证据,因此,它有助于改善健康结果,同时,降低成本。但是,过分依赖处方集也可能会降低医疗保健质量,因为,它限制临床需要的非处方集药物的使用。

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是处方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委员会应是一个有、多学科的专家小组,包括药师、医师、护师、行政管理者、风险或质量管理专家等。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行使以下职能:

①建立和维护处方集制度。②在考虑有关临床、生命质量、安全和药物经济学结果的前提下,选择处方集包含的药物。③评价药物使用及其相关结果。④预防和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差错。⑤编制和促进使用药物治疗指南。⑥制定处置药物的政策和程序,包括药物的采购、处方、分发和给药。⑦教育医务人员地使用药物。

1. 2 处方集管理

处方集是处方集制度的根基。使处方集中的药物数目、剂型、浓度和包装规格优化将有利于患者,也有助于节约资金。患者的用药安全可以通过选择具有正性副作用(positive side effect)的药物,减少药物数目会降低药物差错的风险。选择通用名药物也会限制可得到的库存药物数目,这会使调配或给药过程中发错药的风险最小化。处方集可以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类。开放型处方集不限制药物的进入,所以,处方集一般很大。封闭型处方集是一份有限药物的清单,通过处方制度的限制,把药物限于专科医师、专门病区或特定疾病。

处方集的限制功能并不必然转化为药物管理的优化。例如,一种抗生素处于某种限制状态可能会导致不同抗生素的成本转移。虽然,这种状况有时是想要的,但是,有时并不如此。因为选择一种新的药物可能比那种被限制的药物更昂贵或者安全性更差。仔细考虑处方集中药品选择或限制的影响对于处方集管理来说是十分关键的。药品的选择应当基于化学单体(individual chemical entities)。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了化学单体的等效物或一般等效物,经过治疗学等效评价的等效物可以在橙皮书(orange book)中查到。重要的是在处方集中应阐明一般等效产品的使用和调配政策。

许多卫生系统都已建立治疗学等效(therapeutic equivalents)和治疗学交换(therapeutic interchange)的方案。治疗学等效是指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但属于相同的药理学或治疗学类药品,也有相似的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治疗学等效药物的典型例子有及时代头孢类抗生素,如静脉给药的头孢唑啉(1g,每8小时给药1次)、头孢噻吩(1g,每6小时给药1次)、头孢匹林(1g,每6小时给药1次)等,还有h2受体拮抗剂,如静脉给药的西米替丁(300 mg,每6小时给药1次)、雷米替丁(50 mg,每8小时给药1次)、法莫替丁(20 mg,每12小时给药1次)。治疗学交换是指授权交换的治疗学替代药物,它与以前制定的、并被批准的书面指南一致。治疗学等效物扩展到化学单体之外,因此,在相互替换时必须包括药物含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

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应当制定一般替代物和治疗学交换的指南,指南应包括如下要求:

①药师负责选择一般等效产品,这些产品应符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法规。②处方者可以指定具体的商标名,如果临床上认为是正当的,这个决策应当基于针对病人的药理学或治疗学上的考虑。③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决定治疗学等效物,以及这些等效物如何使用。

处方集维护是一个确保医疗机构获得相对安全和有效药物的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新药评价、治疗类别划分、处方集修订(从处方集中保留或删除一种药品的合理性)、非处方集药物使用评估等。其中治疗类别划分是由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来实施的,目的是保障临床上有的药物治疗选择。治疗类别划分不应过于宽泛,如抗生素类并不能对临床用药带来多少指导作用,而喹诺酮类抗菌药则要有用的多。

2 药物使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

药物使用评价是保障药物适当、安全和有效使用的一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首先建立了药物使用或使用评价方案,它提供一种有组织的不断进行的、结构化的方法,以保障用药恰当。最近,结果评价(outcome assessment)这个术语被用来描述这种方案,期望的终点是一样的,即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药物使用评价方案应当整合进整个医院的业绩改善过程中,应当引进卫生系统使用的增进业绩模型。现在有许多增进业绩模型,卫生系统常用的模型是focus-pdca或(pdsa),其词首字母缩写是:寻找要改进的过程(find process to improve), 组织一个了解该过程的团队(organize a team that knows the process), 阐明该过程的现有知识(clarify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rocess), 查明过程变化的原因(understand causes of process variation), 选择改进该过程的思路和方法(select process improvement),然后,计划(plan),干(do), 检查(check)或研究(study),纠正(act)。

药师能够在设计药物使用评价方案中起领导作用。药物使用评价方案应当测量和比较患者的不同药物治疗结果,特别是比较与批准的准则一致的药物治疗和不一致的药物治疗。药物使用评价方案选择药物基于一个药物是否三高, 即高使用(high-use),高成本(high-cost)或高风险(high-risk)。从治疗学来看,许多药物落在两个类别以上。血栓溶解是高成本和高风险的;选择抗生素是高使用的。因此,药物使用标准可以是与诊断相关联的,与处方者相关联的,或者是与特定药物相关联的。①与诊断相关联的用药标准是以鉴别给定疾病状况的适应症为依据。例如,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使用选定的抗生素,如果使用标准之外的其他抗生素,就需要随访。②与处方者相关联的用药标准是给予指定处方者可选药品的范围,由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决定哪些医生可以使用某些药物。例如,选定的抗生素可以限于感染疾病专家,如重组人活性蛋白可以限于重症病专家。③与特定药物相关联的用药标准是指选定药物的特定方面,如剂量或给药次数。例如,低分子量肝素的剂量方案可以评价,超出标准的剂量方案需要采取纠正行动。

3 药物使用政策(medication use policies)

药物使用政策是医疗机构药物管理的关键,这样的政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处方集管理政策,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政策,药物处方、调配和给药政策。

3. 1 处方集管理政策

应包括谁可以使用规定的限制性药物? 如何增删处方集中的药物? 药品如何在医疗机构储备? 哪些药物要储备? 处方集的限制性政策应作专门规定,明确处方集限制的药物是如何选择的? 批准使用限制性药物的处方者以及管理过程和方法是否合理? 处方集管理政策应当描述处方集增删药物的方法,以及非处方集药物的使用规定。还应描述一个药物进入处方集后,应当如何在药房储备,谁有权决定这些事务。例如,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批准增进一种化学单体进入处方集,那么,药房主任就要选择该化合物的剂型、含量等。或者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决定一种化学单体和剂型,药房主任选择含量或储备多少。管理处方集的基本政策应与医务人员相协商,或者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

3. 2 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政策

主要明确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成员的资格要求、如何运作和职责。

3. 3 药物处方、调配和给药政策

医疗机构应当有一个药物处方、调配和给药的政策,因为,它对于保障安全用药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政策应该包括用药过程的所有方面: ①书面处方,应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处方管理规定。②口头处方,规定谁可以接受口头处方,以及口头处方的转录过程。还应重述口头处方,以证实处方是否。③中止处方,规定处方的自动中止,以及如何通知处方医生,如果必要,恢复处方的方法。④临床试验药物的处方,规定临床试验药物在医疗机构如何管理,包括评价过程以及对临床试验药物如何处方、调配、给药和监测。⑤特殊管理药品,规定特殊管理药品在医疗机构内如何流转。该政策还包括特殊管理药品的处方权、处方限量规定、处方调配、使用者追踪、剩余药品追踪、随访和变更管理等。⑥通用名药物和治疗替代药物,规定如何选择一般替代药物和治疗等效药物,应当描述如果医疗需要时,怎样可以处方替代药物。⑦自我给药,规定什么情况下,病人在医疗机构可以自我给药。⑧基本储备(floor stock),规定选择基本储备品种的标准,修订储备的过程,以及药学与治疗学委员会定期检查储备。⑨药物不良反应,规定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过程和监测方法。⑩药物差错(medication errors),规定药物差错,报告过程和监测方法。政策考虑的其他方面包括医药代表、药房服务时间、紧急情况下用药,发药装置等。

4 结语

药师在医疗机构药物使用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药物专家,通过处方集制度,药师能保障安全、有效和有成本效果地使用药物,不断进行的处方维护和常规药物使用评价是这个过程的关键要素,在与药物相关的讨论中,药物安全的关键考虑使处方集制度管理化。

药物管理论文: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药物管理

摘要:在药物临床试验过程中,研究药物的管理是试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临床试验的严格监管,试验药物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将是各临床试验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就研究药物的管理模式、如何加强药物的规范化管理、药物管理的各个环节需要注意的要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管理

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研究结果的各项数据为新药审评和批准上市提供科学、、的依据。试验用药物是指临床试验中用作试验或对照的药物、药品或安慰剂,包括试验药物及对照品(安慰剂或阳性对照药物)[1]。试验药物(上市后研究除外)均未上市,仅用于入组该临床研究的受试者,不得挪作他用,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也不能将试验药物交给其他非临床试验者。由于试验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不确定性,为了保障受试者的权益,加强试验用药物的管理至关重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药物管理体系,加强研究药物的全过程管理是保障临床试验数据真实的基础。本文对目前临床试验药物的管理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要点进行探讨。

1临床研究药物管理模式

目前临床研究药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类,专业组管理模式(目前已很少使用)、机构与专业组共同管理模式和临床研究中心药房管理模式。传统的药物管理采用专业保管、机构监管的模式,由专业组药物管理员负责药物的接收、储存、发放及回收等,机构办不定期到各专业进行检查。该种管理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如专业组温湿度记录不及时,未实行专人专柜专锁管理等,较易造成药物存放温湿度不达标,或非受试者有机会接触研究药物等,客观上无法保障受试者的用药安全。因此,试验药物的中心化管理将成为大势所趋。

2研究药物的管理要点

2.1药物管理员的授权与管理

由于中心药房药物管理员参与临床试验药物的接收、发放及回收,因此主要研究者(PI)需对即将参与该试验药物管理的所有药物管理员进行授权,药物管理员参加项目启动会[2],由申办方根据方案进行药物管理培训,确认工作流程、处方及表格等,必要时可对药物管理员进行单独的药物管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药物的特点、保存条件以及管理要求。建议项目组仍授权一名药物管理员,负责与中心药房的联系与协调,对项目组领取但还未发放给受试者使用的药物进行保存、发放、回收等。

2.2药物的接收

药物的接收实际上应该有药物的验收和交接两个过程。在验收过程中需要注意:①药物管理员核对所接收药物的名称、剂型、剂量、规格、有效期、批号、数量、包装与标签、贮存条件、药物检验报告及试验用药物运货单等是否符合要求,是否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临床试验批件和与试验方案规定相一致,有无破损;②该药物的生产方是申办方还是申办方委托其他单位生产,需详细查验生产方的资质、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证书中审批的剂型是否与试验药物剂型一致;③对于初始生产的申办方没有GMP证书,申办方是否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试验药物在达到GMP要求的车间里生产;④应仔细核对随药品附送的温湿度记录仪所记录的运送过程中的温湿度记录是否符合药物保管的要求,并导出或打印留存,如不符合要求应拒收,并及时与申办方联系处理事宜;⑤对于特殊保存条件的药物,在验收过程中应在满足其温湿度条件的场所进行验收,以保障温湿控不断链;⑥阳性对照药必须是已被批准上市使用的正式产品并且有产品合格报告。双盲双模拟试验研究药物的外形、气味、包装、标签和其他特征是否与安慰剂一致。药物在交接的过程中应注意:①需要与申办方一起验收和交接,如为快递,申办方需随药物提供已经签字的药物验收与交接单,药物管理员需同时保存交接单和快递单据;②药物的数量应以最小包装为计量单位,并同时规定在以后的保存、发放、使用、回收、销毁记录中以相同的计量单位,以免无法核对药物的数量;③如为专业组管理药物,机构药物管理员需将验收合格的药物分批次转交给项目组的药物管理员,并做好交接记录。

2.3药物的保存

药物的保存对临床研究中心药房有硬件要求:①配有专用药柜和药品冷藏箱,要求专柜专锁专人保管;②药物的贮存环境要求避光通风,防盗、防火、防潮、防鼠、防虫,配置加湿器和除湿机(或空调除湿)调节温湿度,且有双路电源控制等保护措施;③设置阴凉库和常温库,满足试验药物的储存温度要求;④中心药房需配备数字化温度监控系统(有计量部门的校准证书),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短信报警监控,发现设施与条件达不到储藏要求的,及时报告和维护;⑤如为中心药房与专业组共同管理的模式,药物交接到专业后,由专业组药物管理员进行记录,原则上记录每天的较高温度和低温度,其目的是确认药物在存放过程中是否有超温情况的发生;⑥如果药物管理员确实因特殊原因无法记录温湿度,而且也无法委托授权其他药物管理员进行记录时,可先行委托临床协调员(CRC)、研究生或者其他医师代为记录温湿度并签字,之后药物管理员对温湿度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字确认,切不可伪造温湿度记录;⑦配备数字化温湿度监控系统的中心药房需定期导出温湿度记录,并由药物管理员签字确认。如遇超温报警等,药物管理员需及时调整温控,采取补救措施,如更换备用冰箱,打开空调等,并将此次超温报警详细记录,交机构办、申办方等确认研究药物是否可以继续用于临床试验。

2.4药物的发放与使用

研究者负责药物的使用和处方(医嘱)的开具。药物发放时,药物管理员需注意:①核对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药物编号、数量、剂型、规格、用法用量、研究者签字等。②药物发放数量以最小包装计算,研究者开具处方(医嘱)后委托研究医师、研究护士、经授权的CRC或受试者取药。③对于门诊受试者,研究者开具一次访视期的用量,可由受试者自行领药。如受试者不方便亲自取药,需由受试者指定的人员代领药,并签字注明关系。④药物管理员按照患者来的先后顺序,依照随机表依次发药,随机入组,避免任意选号[3]。⑤药物领取后由受试者自行保管,药物管理员和研究者需向领药人解释药物的用法用量、药物贮存条件等。⑥研究者需在研究病历(或门诊病历)中记录受试者使用药物的情况,受试者需填写申办方提供受试者用药日记卡(如有)。⑦对于住院受试者,研究者开具24小时的试验药物用量,由研究医师、研究护士或CRC取药。研究者需在住院病历的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受试者试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在住院医嘱中开具试验用药物,执行医嘱的研究护士应在住院病历中记录执行情况。⑧根据目前的医疗常规,药物领取后存放在专业组药物储存设施中,并记录保存期间的温湿度。⑨研究者、研究护士、已授权的CRC领药后,需与受试者进行交接,确认药物的编号、数量等,由双方签字确认,做好交接记录。⑩在受试者每次随访时,研究者需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中查询受试者本随访期是否在门诊就诊过或者是否住院,同时要仔细询问受试者是否到其他医院就诊或住院,详细记录就诊或住院的诊断[判定是否记录不良事件(AE)或严重不良事件(SAE)]、开具的药物(记录合并用药),并签字。

2.5药物的回收与销毁

受试者下次来药房取药时,需将上一个访视期的剩余药品及空包装返还药房。药物管理员在回收药物时需注意:①仔细核对药物数量至最小包装,检查药物是否有缺失,如有药物缺失,药物管理员需详细记录药物遗失原因,并对受试者进行教育,嘱咐其妥善保存药物。②注意回收药物的包装,并将药物回收及空包装回收信息详细记录。③保存完整的回收和销毁记录。试验结束后,药物管理员记录剩余药物的品名、规格和数量,注意回收药物的包装、性状及规格,按原定试验方案退回申办者,药物回收单上需由药物管理员及申办方共同签字确认。④机构不得自行对药物及空包装进行销毁,通常由申办方按照规定进行销毁,并将销毁证明返还给机构办存档。⑤对于注射剂没有用完的药液,药物管理员或执行医嘱的护士按照医院的医疗常规进行倾倒或其他处理,并保存好记录。对于细胞毒类药物、生物制剂、血液制品等空包装确实具有污染环境、对人身造成损害的,空包装可以按照医院的医疗常规进行销毁,但需要申办方对剩余药物和空包装自行处置的授权,药物管理员需要保存好与医疗垃圾回收人员的详细交接记录和申办方的授权记录。

2.6资料的归档

试验结束后,药物管理员需仔细核对是否有完整的药物库存表、发放及回收记录表、温湿度记录、销毁记录、处方等,并将上述资料在试验结束后及时交机构办存档。

3临床试验药物的质控检查与监查

对于药物保存、发放、使用、回收的质量控制由机构办质量管理员在进行项目质量检查时进行监管。机构办质量管理员需不定期的到中心药房和专业组进行质控,质控的重点包括:①药物的发放、使用、回收记录的填写是否及时,是否记录到最小包装,能否做到帐物相符;②温湿度记录是否及时,如遇超温报警,是否上报;③药物保存是否做到专柜上锁,专人负责;④是否按试验方案进行发药,如是否破坏随机、药物用法用量是否与方案一致等;⑤所有药物是否均在效期内;⑥关键数据有无异常修改;⑦是否回收药物和空包装;⑧特殊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⑨药物管理员是否从事超出该研究项目授权范围以外的工作。发现上述问题后,由机构办质量管理员出具质控反馈,药物管理员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将整改反馈报告上交机构,由机构办质量管理员再次进行检查,完成质量环(PDCA)循环,直至问题解决。监查员来研究中心进行监查时,需到中心药房监查研究药物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与药物管理员及研究者沟通,并在中心药房留存监查记录,待试验结束后归档。药物管理员需随时配合申办者的监查工作,接受监查员对研究药物的接收、发放、使用和回收全过程的监查。临床试验中研究药物的管理贯穿试验于全过程,加强研究药物的管理是避免试验结果的偏差、保障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作为临床试验质量管理部门,需制定符合本机构实际情况,且兼具可行性的试验用药物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以保障试验结果的科学性、性、真实性,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整体水平。

作者:王晨静 柳艳平 李欣 徐文 曹玉

药物管理论文:探究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研究现状

1研究方法

1.1检索策略

首先以“抗生素”、“抗菌药物”、“抗微生物”、“抗感染”、“合理用药”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检索,粗略了解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研究领域的文献分布,再以以我国主要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

1.2文献分析方法

本研究将所有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检索主题词的文献都纳入分析范围。首先阅读检索文献的题目和摘要,根据其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对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密切相关的研究进行全文阅读,分析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结果及分析

我国目前有上万篇关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研究报道,进一步限定主要政策为主题词后,有850篇相关文献。对这些篇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分析发现,101篇文献是在政策出台时全文刊登或有选择性的对政策内容进行读者宣传;660篇文献是以政策的实施为前言背景进行介绍;19篇文献是编辑部导语或者通讯报道等内容,仅有70篇文献是以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为分析目标的研究。我国目前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评价目标以具体干预措施为多,而以管理政策的研究较少

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主要是一种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如近期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既包括医务人员培训和患者健康教育在内的教育类干预措施,也包括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管理类干预措施等。我国目前对具体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丰富,而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整体效果评价的研究较少。通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仅找到10余篇以国家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效果为评价目标的研究,而有200余篇针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效果评价的研究,干预措施包括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医院加强审查管理、药师参与管理等。与国外研究发现部分干预措施效果不明显不同,我国研究报道的干预措施几乎都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良好效果。

2.2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及相关干预措施的已有评价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评价内容较片面。政策评价理论认为政策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政策方案、政策执行和政策结果进行评价,还需要特别重视政策利益相关者对于政策的反应度和意见。我国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大都是对其实施效果即政策结果进行评价,对政策方案、执行和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较少。并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方案、执行和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少现场调研和实证研究。另外,评价指标较单一,评价方法性较低。如已有的效果评价主要是比较管理政策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变化情况,而对其他效果指标如合理使用剂量和疗程的研究则很少。在评价方法设计方面,大部分研究是运用政策实施前后两个时间截面的数据资料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简便、对数据资料要求低、容易实现等,但是存在无法排除干扰因素影响,测量精度低的不足,一般不推荐使用。而对于政策研究领域推荐使用的“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和“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我国目前在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评价方面尚缺少研究。同时,我国的研究多是以一个医院或者某一科室为现场开展,缺少多研究中心对比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评价的性。

2.3对影响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有待深入研究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文化不同,卫生体系复杂,各级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环境也存在差异,受内外环境不同的影响,医疗机构在落实管理政策时会存在差异。从微观层面分析,政策的实施对药品供应和使用系统是一个外力刺激,这必将对该体系中的利益相关主体(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机构管理者、药品供方、医生和患者等)产生影响,而各主体对影响的反应或者彼此间针对政策影响的博弈将对政策实施产生反作用力。因此了解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实际落实情况,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立场,挖掘影响政策实施的决定性因素将对掌握现有政策的具体运行状况和后续政策的制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目前对该方面的关注较少,关于政策落实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多是在政策解读或者定性分析中穿插介绍,总体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和系统化,更缺乏实证依据,甚至某些重要的研究方面存在空白,如地区和医疗机构差异性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实施的影响、管理政策各利益相关者分析及其对政策的影响等。另外,我国医疗机构在管理实践中虽然采取了丰富多样的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措施,但是已有研究几乎都是对干预效果的评价,对干预措施的实施方式、关键环节、影响实施的因素等分析不足,文献报道的各种干预措施主要是在一个单位的个案研究,有效的干预措施没能形成模式化,降低了推广的可行性。

2.4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外部评价较为不足

我国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或干预措施的评价主要是医疗机构自身开展的研究,其评价主体多为决策者或者执行者,缺少第三方如专业学术机构的外部评价。例如卫生部连续三年开展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其活动评价方式主要是医疗机构内部自查自纠和卫生行政部门的督导检查,这都属于内部评价。内部评价的优势在于对政策演化过程把握较、资料获取便利、评价结论可直接反馈于政策执行,但是难以保障评价公正客观,容易出现报喜不报忧、遮丑护短等现象,评价结论容易成为论证政策预期效果的过程,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我国关于抗菌药物管理政策和干预措施的研究都是阳性有效结果的现象。鉴于此,公共政策理论认为政策评价过程中在发挥内部评价功能的同时,亟需突破传统评价模式,积极推动政策实施外部评价,即第三方评价。其优势在于:首先,通过过程的公开透明保障结果的客观公正。其次,第三方评价大多数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价机构具有人才、理论和学术优势,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与培训、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数据的处理、评价结果的判断等方面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化工具。另外,第三方评价由于组织实施者的专业化基础,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有利于评价活动向着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实现评价收益较大化。因此,我国非常有必要鼓励第三方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评价研究。

3、结论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数据性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对抗菌药物管理政策的研究都较缺乏。以后有必要鼓励第三方专业学术机构对相关政策开展评价研究,采用更加科学的研究设计,丰富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从而为管理决策部门进一步完善已有政策和制定后续政策提供证据充分、详实的参考依据。

作者:殷晓旭伍三兰涂晓晨龚言红张志霞曹世义卢祖洵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药物管理论文:医院药物管理方式综述

本文作者:杨志永 单位: 北京市民航总医院药剂科

由于医院药品具有批量少、批次多,品种繁多,分类复杂的特点,为满足患者与时俱进的需求,需投入高昂的运营成本,如何优化运作流程和消减不必要活动来降低运营总成本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焦点。科技的发展及不同学科理论知识为医院药品物流的管理带来益处。引用物资管理的一般性原理可知,医院药品物流管理是指对医院采购、自制药品的整个药品物流管理的总称,包括药品采购、运输、验货、药品仓储、付药、药品使用等各环节的管理。应用成本-价值评估方法,融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对医院的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将药品各种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管理,为患者提供低成本品质的服务,因此,采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管理,合理控制成本、完善药品管理是其发展必然趋势。基于目前医院药品物流管理的现状与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医院药品管理发展的趋势与对策,为医院药品管理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医院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1药品编码

建立合理、、的药品编码体系是实现良好药品物流管理工作基础,是实现药品信息化管理的前提,管理药品数量、金额,实现了的药品会计功能,建立药品库房入出库账目,辅助制定合理的库存水平,实现全过程药品物流管理,全程记录药品入库到出库到各药房及各个科室的整个药品流通中各个环节所发生的事件,能随时查询现有药库的库存、药品流向和消耗情况,从而根据现有库存,药品效期以及往年同期的药品消耗情况,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或应暂停采购的药品清单,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1]。

2采购环节

实施药品统一配送能有效加强对药品的管理,保障药品用药质量,丰富医院药品,使用药更加合理,减少医院领导药事事务的繁杂,加强医疗业务拓展和管理,提高医院诊疗水平,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2]。采购应引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实行药品采购,能设定药品的库存限量,当库存低于设定的药品限量,系统会自动制订药品采购计划并经电子商务平台发送到药品经营企业ERP系统,达到简便的、智能的、快捷的药品采购。购入的药品可自动下载购入药品的电子发票信息,便于入库验收核对,多次采购能自动完成购入药品数据累加;采用物流信息处理识别技术,能简单、有效地识别购入药品包装箱的条形码与射频进行药品信息,根据药品条形码制定,根据药品存放位置进行存放;物资采购中心的成立是实现合理采购药品的重要举措,但应加强物资采购中心、临床有关科室、医院管理的联系,定期召开药事委员会,听取临床药学的药师或专家给出专业意见,严格把关采购的药品质量。采购中心的采购应由主任药师资历的专人负责,便于与药剂科临床药学组人员的有效沟通,解决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3]。

3药品运输管理

药品运输包括供应商供货、药品验收、药品发送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应遵循医院药品管理程序和规定。其中药品运输中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薄弱环节之一是质量监管失控问题,其原因是医院未将运输环节列入药品入库检查内容,企业缺乏对药品运输的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的制度和规定,药监部门没有制定药品运输过程的质量管理规定和监管措施等,导致了企业形成了淡漠的药品运输质量管理意识,没有配备药品运输质量所需的设施条件。基于综上问题与原因,医院及政府健全药事管理法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提高药品运输质量管理意识,将运输质量管理列入药品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禁止无法保障药品质量的运输方式,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明确GMP、GSP认证现场检查条款中有关运输质量管理的内容,规定未符合药品运输基本条件的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认证时应对企业的运输条件进行相应认证[4]。冷藏药品的运输是重点关注内容,规范冷藏药品的运输工具及相应配备冷冻机或其他冷却设备,控制冷藏药品整个运输过程中温度在2~8℃,建设冷藏药品周转仓库,记录好冷藏药品运输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制定冷藏药品运输的操作程序和工作标准[5]。

4药品的仓库管理

规范药品的仓库管理的相关药事管理规定和GSP规定。药品入库前应经严格验收且质量验收合格,由药品质量检查员签字后,方可入库,验收的内容包括药品的供应商、药品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生产批号、有效期、国药准字及生产厂家等信息。核对发票记录与实物是否相符,然后交由药品保管员于发票上签字后,转交给药品会计员进行微机入库记账处理。库存药品应遵循分类存放原则,在药品各储存区域根据药品剂型分为注射剂、片剂、中成药制剂、大输液制剂、消毒剂及化学制剂等分块,结合药品性质及适应证分类挂牌摆放,其中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冰箱内药物按特殊要求保管,在微机中注明每种药品的货位号,保持位置固定,保障合格的药品保管条件,根据要求分别储藏在常温区、阴凉区、冷藏区及高危药品区,控制各区的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时间的参数,避免对药品产生影响[6]。药品入库应遵循先进的药品摆放在前面,后进的药品摆放在后的原则。采用微机管理管理药品仓储,在微机管理中增设了“药品效期查询”,便于药品保管员随时进行药品近效期查询、筛选,有效掌握近效期药品的库存情况,并采取及时处理,有效期小于3个月的药品,应通报各调剂室及有关临床科室,争取在有效期内加快该药安全用于临床治疗的速度或通知供应商退货。特殊药品,如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二类精神药品及医用毒性药品的采购及储存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国家有关法规执行,做到适量采购,经双人验收后方可入库,双人核对出库,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做到日清月结、账物相符。每月定期盘查药库储存药品,实行月结月查,每6个月医院组织各部门对药库所有药品进行账物盘查,记录盘查结果,采取及时处理盘盈或盘亏账面处理,如果发生盈亏时,数量在规定的范围内,经主管院长、科主任审批后处理,如发现损坏变质或失效药品,由药品保管员提出报废、登记造册,经单位领导及上级有关部门审批核销。

5处方管理

积极实施《处方管理办法》,纠正临床处方管理存在常见问题并加以改进。目前临床存在处方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如:未书写通用名或缺项,没有诊断结果,治疗时间过长(急诊用药超过3d、门诊用药超过7d),诊断结果与用药不相符,没有医师签名,处方不合理,用量剂量错误,单张处方药品品种过多超过6种,涂改后不签名,签名后不写修改日期,重复用药,用药疗程过长,超说明书范围使用,用药时间不等;处方开具完毕后,没有在空白处划斜线以示完毕;未注明需做皮试药品的过敏试验及结果的判定。针对以上问题,应规范处方书写基本规则,规范药品剂量使用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常规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处方药品量门诊一般不超过7d用量,急诊一般不超过3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处方用量,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评估处方开具药品的合理性,每张处方应仅限于一名患者的使用,开具药品品种数不得超过5种;规范药物配伍与联合用药,避免了重复给药的发生,同一通用名的药品,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合理使用抗生素,掌握抗菌药物适应证、禁忌证,避免滥用;提高诊断水平,实现合理用药,确保诊断结果与药品适应证相符;进一步完善药品信息系统,加大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调剂药师应不断学习,熟悉掌握药物的理化性质、适应证、用法用量以及配伍禁忌,把好处方审核关,避免药害事件的发生[7-8]。

6付药管理

付药交待是药剂人员在调剂工作中用语言或文字将所配发的药物的各类信息、明确、仔细、认真地交待给患者,应给予重视。付药交待能使药物能充分发挥治疗效果,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水平,且能提高病人的依从性。调剂人员应做好付药交待具体内容包括,认真交待服药时间、方法以、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介绍复方药物的成分组成,建议肠胃刺激的药物与食物同服,特殊用药要求的如吗丁啉、亚沙比利等应在饭前15~30min服用;对于给药方法与药品说明书的方法不同的药物,调剂师应交待清楚,应按医生处方服用;药剂人员应交待清楚特殊药品的保管方法,如易吸潮变质、易挥发、易受热而变质,应避免、应低温,从而保障药品的效能,确保用药安全。对老年人、耳聋、记忆力较差或农村不识字的患儿,既要在发药时口头交待清楚,又要在药袋或药盒上写清楚用法、用量,防止错服和误服。提高调配人员的自身责任心,注重业务学习,熟练掌握药品规格、含量、剂量、配伍禁忌等,提高处方规范性[9-11]。

7构建医院信息系统

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服务质量,提高决策支持能力,进而提高社会及经济效益。一般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门急诊管理子系统、住院管理子系统、药品管理子系统、药品管理子系统、物资、设备管理子系统、病案管理与医疗统计子系统、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行分析子系统、信息综合查询子系统与辅助决策支持子系统。其中与药品物流管理相关的模块分别为,门急诊管理子系统,以患者的就诊环节为轴线,使患者挂号、就诊、交费、取药、治疗的活动形成一个整体,实现电子化运作,解决长期困扰医院管理上存在的“三长一短”现象。住院管理子系统能管理住院患者动态的信息,及时核算住院费用,增加医院对患者的透明力度,提高住院系统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病床的周转率,杜绝漏费、欠费现象的发生。药品管理子系统包括各类药品库存管理、门诊药品管理、住院药房管理、中西药房管理、中西药库管理等功能,统计分析各类药品的相关数据,减少库存药品的资金占用,避免药品的过期、流失等现象,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12-13]。

8第三方物流

基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劳动力比医院低,场地占用费比医院低,减少第三方物流能有效降低成本。医院就可将全部或部分仓库推给专业物资送货商进行仓储和库存管理,使医院内部的仓库缩减为一种小型的转运空间,降低存货总量、仓耗和保管人员的支出,且能即时配送服务到位。大型综合医院应尽快构筑第三方物流平台,构建医院个人医疗信息物流化体系,组建物流专门协调管理机构,提高物流业的管理力度,匹配医院内部配套的条件,为不同物流业务的开展提供竞争公平、运作规范、服务优良的外部平台。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进行运输、分拣、加工、配送、包装、电话网络服务等物流要素进行更新改造,明确服务对象,对现有医院患者需求进行分析,有重点、有目标的选择服务对象,按照患者要求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提高医疗信息传递效率,促进医院效率的提高[14]。

药物管理论文:民族公立医院药物管理体制改革

作者:王丽 姚雪梅 魏晶晶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领域改革的启动和深化,公立医院进行了所有制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公立医院的就医环境、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工作效率和内部运转效率也有了普遍提高,使医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职工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1]。与此同时,公立医院公益性质逐渐淡化,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基本医疗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从公立医院执行层面出发,以新医改方案为背景,对新疆部分公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展开抽样调查,了解医务工作者对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认知与期望情况,探索适宜我区公立医院发展的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和部分地州共抽取16所公立医院作为调查单位,对部分医务工作者展开问卷调查;采用结构型访谈对相关领导。

1.2研究方法以新医改方案为背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医务工作者对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措施的认同、期望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展开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有效性,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共发放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7%。对回收的问卷运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

1.3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在专家指导下设计完成,实施前曾在部分地州公立医院做过预调查,并对问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查问卷当场收回,核查筛检不合格问卷。录入完毕进行核对和检查,防止录入错误。

2结果

2.1基本情况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医务工作者中,男性占39.31%,女性占60.69%。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占73.1%,少数民族为26.90%。年龄构成以<27岁、28~35岁年龄组为主,分别占37.01%、30.34%。职业构成以医生(46.44%)、护士(31.95%)为主。学历构成以本科(37.24%)及大专学历(30.34%)为主。职称构成以初级职称为主,占50.34%(表略)。

2.2对当前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的满意度47.47%的医务工作者对于当前的医药管理体制基本满意,27.93%的医务工作者不满意,有24.60%的医务工作者满意。

2.3对当前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的突出问题的认知医务人员认为当前公立医院医药管理的突出问题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管办不分(26.88%),然后依次为公立医院公立性质淡化(24.60%),卫生资源配置失衡(22.10%),医药不分(15.26%),公立医院法人地位不明确(9.34%),其他占1.82%。

2.4对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认知情况

2.4.1对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了解有67.68%的医务工作者对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都清楚,21.85%的医务人员表示对其内容略知一二,另有8.38%的医务人员对其内容基本不了解,仅有2.09%的医务人员对其内容不了解。

2.4.2对新医改方案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的满意度56.56%的医务人员对于新医改方案推行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措施表示基本满意,23.79%的医务工作者表示满意,另有19.67%的医务工作者表示对新医改所推行的措施不满意。

2.4.3对新医改方案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措施的认同度受调查医务人员对新医改方案所推行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措施认同度较高,74.25%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赞成新医改方案所提出公立医院实行医药分开管理的措施;81.15%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赞成新医改方案所提出的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行国家药品统一零售价;对于新医改方案所提出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80.74%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赞成;医务人员对建立医院法人结构的认同度为72.15%。

2.5对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期望

2.5.1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医务人员所期望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有政府主导经营管理(41.80%)、医院公有产权自营(27.05%)、医院协作与联合组成医院集团(21.31%)、医院公有产权股份制(6.27%)、医院公有产权承包(2.72%)、其它(1.01%)。

2.5.2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医务人员最期望的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40.98%),其次为增加职工收入,改善福利(30.33%),和提高社会效益(25.00%),其他3.69%。

2.5.3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关于今后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35.25%的医务人员认为应当首先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30.33%的医务人员认为应该改革投入机制,其次为强化监督检查,提升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管理,各占28.28%,医务人员对于加强绩效考核的期望较低,占25.41%,其他占4.51%。

3讨论

3.1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对当前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的满意度不高,对新医改方案推行公立医院改革的满意度较高。医务人员普遍认为当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排在前2位的分别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管办不分和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在改革的新形势下医务人员对公立医院改革的了解程度较高,关注较多,可见医疗系统对新医改方案的有关内容贯彻落实较好。受调查医务人员对新医改方案所推行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措施认同度较高,尤其对于取消药品加成政策,81.15%的受调查人员表示赞成,由此可见新医改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措施得到了医务工作者广泛的回应。医务人员最期望的公立医院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经营管理,医务人员期望通过加强政府主导来提高财政补偿力度,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务工作者期望把不断规范医护管理、提升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作为公立医院经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关于今后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本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最期望的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明确其投入责任。目前政府每年投入约占公立医院经费的15%,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公立医院面临着经费不足、自谋生路的压力。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急切希望政府首先明确其投入责任,解决制约我国公立医院发展的首要问题。

3.2问题

3.2.1公益性质淡化受访人员普遍表示本次医改应当首先解决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的问题,随着市场化和产权改革的不断深入,追求经济利益导向在卫生医疗领域蔓延开来[2],维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已经成为公立医院医药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

3.2.2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所带来的问题受调查医务人员对新医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措施认同度较高,但是34.02%的医务人员认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影响医院的效益,致使医院的效益降低。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补助有限,医院绝大部分的支出由医院自己承担[3],在医院收费定价低于医疗成本的现状下,医院只能靠药品收支的结余来抵冲医疗亏损,以维持医院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4]。在访谈中发现,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不到医院总收入的15%,其余85%左右必须靠医疗服务收费和卖药收益取得,所以药品收入在其医院的总收入中比例高达60%。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医院势必想方设法弥补这个巨大的收入缺口,因此只能通过提高其他项目收费来弥补,结果使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得不到彻底解决。

3.2.3卫生资源配置不足,人才不足是我区医疗服务的现实情况从需方面看,需要量与需求增加,但有效需求受到抑制;从供方看,机构、人员、床位过剩与不足并存,分布与配置不合理,医疗机构服务效率逐年下降[5]。新疆由于其地域特点,农牧区所占面积比较大,点多线长,使得卫生服务人员少和服务半径大、卫生资源在农牧区的配置少、农牧区的医疗设备陈旧、医疗服务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凸显。在调查中医务人员普遍表示我区的卫生资源配置问题亟待解决,卫生资源越往基层配置越少,大医院越做越强,基层医院却逐渐萎缩。此外,人才不足及人才流失是新疆大部分医疗机构都面临的问题。

3.3建议

3.3.1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明确投入比例,落实投入责任政府增加对卫生财政投入,不但可以从宏观上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卫生事业公平性的提高,还有助于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监管能力[6]。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维护公益性,而非创收的积极性,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我区公立医院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将投入资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对财政补偿利用率;对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加强其服务水平建设,重点解决缺医少药带来的看病难问题,对占据品质医疗资源的大医院,重点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尽快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3.3.2努力探索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的新途径在公立医院增设药事服务费,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将从体制机制上切断医院收支与药品销售的联系。实行管办分开,就可在政府管理部门和公立医院之间拉开距离,将医院管理交给专门的医院管理法人,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权责明晰、监管有力、富有生机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7]。管办分开的实行将有利于明确医院所有者和监管者的责权,卫生行政部门将变成单纯的医疗服务监管机构,不再受利益牵扯,可以独立地进行监管,解决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既办医院又管医院的问题。

3.3.3加强绩效考核尽快实行新医改方案提出的以服务质量和岗位工作量为主的综合绩效考核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院在实施绩效考核中,重点应针对医生、护士和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聘任、培训与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的依据[8],通过绩效考核,鼓励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切实调动医务人员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服务的积极性,而不是创收的积极性。

3.3.4加大本土医学人才培养的力度我区可以结合新疆区域特点与民族特点,着力培养一批知区情、留的住、乐奉献的医学人才,扎根新疆医药卫生事业。另外政府部门可制定相关倾斜和配套政策,让大医院高学历医生支援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基医疗部门工作,保障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医疗部门始终有一定学历层次医生。

3.3.5发展民族医药发源和发展于新疆的维吾尔医药具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医药和维吾尔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备受国际医学界重视。据统计,新疆已经建立了县级以上40所维吾尔医疗机构,以维吾尔医药生产为主的制药企业巳有6家,维吾尔医高校1所,维吾尔医药科研机构3个,维吾尔医药材达1000多种,常用的800余种,制剂400余种。基本形成了医疗、教育、科研和药物生产协凋发展的格局。它们大多以其地域优势以特色医院存在,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同胞聚居较多地区的公立医院适当开设维医药特色科室,以此来满足对维医有需求的患者。面对医改新形势,新疆公立医院在不断吸取内地公立医院改革经验过程中可以以新医改方案为参照,立足于我区的具体情况,努力尝试探索。在改革探索过程中,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为实现医疗区域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城市医疗资源,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突出医院管理重要性,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因院制宜,实现方式多元化的改革探索,积极应对和迎接挑战。

药物管理论文:工商局计生药物管理工作方案

认真贯彻国务院七部委《关于印发全国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人口发〔〕20号)及全国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按照重庆市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联席会议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和工商部门职能,制定本方案。

包括避孕、终止妊娠、促排卵等药品,本方案所称“计划生育药械”指用于生育调节的药品和妊娠控制的医疗器械。以及宫内节育器、避孕套等医疗器械;成人性用品”指用于改善和增强性功能或对性活动起辅助作用但依法不属于药品和医疗器械管理的产品,包括口服、外用和仿真工具等种类。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药械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通过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无照生产、销售成人“性用品”等违法行为;查处虚假违法的计划生育药械和技术广告、成人“性用品”广告,规范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切实维护群众身心健康。

二、组织领导

由郭翔副局长任组长,成立计划生育药械市场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企业处、广告处、市场消保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企业处。

三、时间安排

一)落实工作人员,部署阶段(年4月)各级工商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公布举报电话,发动舆论宣传,认真排查辖区经营主体基本情况。

二)对无照经营、违法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整治。整治阶段(年5月—年10月)认真组织开展自查。

三)总结整治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总结阶段(年11月)认真梳理专项整治行动情况。形成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

四、重点工作

严格把好市场主体准入关。摸清辖区内经营计划生育药械、成人“性用品”市场主体户数,一)排查计划生育药械经营主体情况。掌握基本情况;凡申请从事计划生育药械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须提交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并符合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条件,方可核发营业执照;凡不能提交有关前置许可材料的坚决不予核发营业执照。

二)严厉查处无照生产、销售成人“性用品”违法行为。对无证、无照擅自生产、经营成人“性用品”依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重庆市查处无照经营行为条例》规定坚决予以取缔。

三)健全广告刊播审查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计划生育药械和技术广告、成人“性用品”广告。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告监测和网络广告监测平台。强化户外广告审查力度,以查处未经审查批准的违法广告,篡改或超出批准内容的虚假广告,有损社会文化环境、毒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低俗广告为整治重点。

四)及时受理、严肃处理群众投诉的此类案件。坚决打击销售假冒伪劣计划生育药械、成人“性用品”等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充分运用12315综合执法网络平台。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到位。各级工商部门要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围绕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重点,根据每个阶段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将具体任务逐级分解,健全工作制度,做到责任到人,层层落实,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结合当地实际,加大整治力度。各局要按照本方案提出的重点问题。迅速组织开展各类专项行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巡查监管的重要内容,加大对重点产品、重点广告、重点单位、重点区域的执法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对存在违法广告要及时限期整改,对消费者投诉的案件要高度重视,依法查处。积极参与地方政府组织的整治行动,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沟通信息、整合力量、联合行动、形成机制、取得成效。

药物管理论文:建立药物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要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落实各部门责任,结合外地实际。切实履行职责,搞好统筹协调,完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弥补机制,落实财政补助政策,并与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衔接一致。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提高全民对基本药物的认知度和信赖度;要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政策宣传解读,要加强合理用药宣传与教育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理解、配合和支持;要结合制度的实施做好舆论宣传与教育引导工作,形成共同推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合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为保障群众基本用药。扎实有序地建立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医药费用负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年)通知》国发〔〕12号)卫生部等九部委《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卫药政发〔〕78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发〔〕9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及时章总则

及时条基本药物是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价格合理,剂型适宜。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需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

第二条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对基本药物的遴选、生产、流通、使用、定价、报销、监测评价等环节实施有效管理的制度。做好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衔接等工作。

第三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基本药物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放在及时位;坚持立足市情。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近期重点改革任务与远期制度建设目标相衔接,分阶段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目标。

第四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依照全省统一领导、地方分级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

第五条成立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的制定及贯彻实施。

第六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总目标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维护健康公平,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

第七条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具体目标是

1其余5家中心卫生院于全部启动实施。包括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推销、统一配送,塔前中心卫生院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同时实行财政性弥补。

2保障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和合理使用,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价格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降低城乡居民基本用药负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药物需求。

3并与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体系相衔接,建立起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主体的覆盖全市规范、完善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及时获得平安有效、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的基本药物,保障基本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第三章目录管理

第八条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期。

第九条非目录药品的遴选。依照防治必需、平安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偏重、基本保障、临床和基层能够配备的原则。

第十条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使用非目录药品具体品种。从国家基本医疗平安药品目录(甲类)范围内选择。

第四章推销配送

第十一条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负责配送。

第十二条其他非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基本药物推销方式暂由外地审批发证的相关部门确定。零售药店基本药物推销方式暂由企业按市场规律向符合条件、有质量保障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推销。

第十三条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麻醉、精神药品、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艾滋病药、抗疟药、计划生育药品以及中药饮片等基本药物推销配送仍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基本药物由中标的药品生产企业直接配送或委托中标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市根据省里文件精神确定委托2家中标企业进行配送。市级1家。

第十五条加强基本药物购销合同管理。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依照《合同法》等规定。履行药品购销合同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合同中应明确品种、规格、数量、价格、回款时间、履约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市卫生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督促检查。

第五章配备使用

第十六条建立基本药物优先和合理使用制度。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要将基本药物作为药物。具体使用比例按省文件精神执行。医疗机构要依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并达到一定使用比例。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确保规范使用。

第十七条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期。非目录药品品种数不应逾越本单位使用药品总数的30%非目录药品销售额不应逾越药品销售的30%

第十八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事管理机构。加强医师基本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完善医师处方监督检查和审核制度。鼓励医师优先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基本药物临床使用,发挥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规范临床用药行为的作用,为药物治疗的合理、平安、有效提供保障。

第十九条患者凭处方可以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零售药店必需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依据处方正确调配、销售药品。

第六章价格管理

第二十条加强价格监督管理。基本药物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

第七章弥补报销

第二十一条建立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弥补机制。适当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服务价格。落实政府投入政策。弥补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减少的收入。补助资金按基本药物实施情况、基层医疗机构前两年实际利润和定编医务人员三大要素测算,进一步加大政府补助力度。统筹安排。财政补助资金采取上年度预拨,下年结算方法实施,以后年度政府补助经费根据运行情况适当调整。财政补助经费由省、市二级财政按6:4比例分担。财政补助经费与财政其它补助经费统筹用于基层医疗机构房屋修缮、设备维修和人员经费支出,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外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衔接。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市卫生行政部门应以基本药物使用和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财政补助经费的拨付与考核结果挂钩。基层医疗机构应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和医德医风考评为核心,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对职工个人进行考核,个人工资性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

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市卫生行政部门在坚持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全市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依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原则。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比非基本药物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十三条建立基本药物费用合理分担机制。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统筹安排;基本医疗服务中使用的基本药物费用分别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合理分担。依照国家医疗保障有关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使用的基本药物费用。结合我市财政能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对基本药物的支付水平,降低个人自付比例,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第八章质量监督

第二十四条强化医药企业质量平安意识。严格执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加强对生产、验证、仓储、销售、运输等环节的管理。杜绝不合格的基本药物进入流通和使用环节。

第二十五条加强基本药物质量平安监督。对基本药物实行定期质量抽检。建立健全药品平安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药品召回管理制度,并向社会及时公布抽检结果;加强和完善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保障用药平安;建立信息公开、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

第九章考核评估

第二十六条建立我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利息效益评价和考核制度。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效果和利息效益进行分析评估。对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医生行为造成的影响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第二十七条加大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效率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和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挂钩。定期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政府考核与社会监督结合,将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纳入医改工作考核内容。促进基本药物制度不时完善。

第十一章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由市卫生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政府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领导小组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新农合管理局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市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小组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九条强化部门责任与协调配合。卫生部门负责对医疗机构基本药物推销、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改部门负责基本药物价格政策及零售价格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弥补资金到位;人社部门和新农合管理局负责基本药物支付政策和工资绩效管理政策执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基本药物配送企业资质认定。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其他部门通力协作,对基本药物进行质量监管;监察部门负责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全过程监督检查。密切配合,承担相关职责任务。

卫生局五措并举药物管理办法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组织医疗机构负责人和操作人员60余人进行培训学习,掌握网上集中采购操作步骤,明确任务,要求按照临床药物应用指南和处方集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病员群众提供品质的医疗服务。

二是按要求网限竞价、配备使用和销售基本药物。采取基本药物批量竞价谈判的方式降低药品进价,按要求采用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配备了基本药物485种,配备率达,并进行零差率销售,让利于民,截至9月底,销售金额3082136.70元,优惠金额2141428.95元,优惠率达45%。

三是及时报付参合病员住院医药费并进行公示。各定点医疗单位设有新农合办公室,对住院治疗的参合病员医药费按规定及时报付,按月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切实给予资金保障。区财政安排基本药物制度试点配套资金250万元,区财政局根据卫生局考核结果直接划拔到各试点医疗卫生机构,3-6月补贴已全部到位,7-9月补贴金额正在审核中。新晨

五是加强指导督查。区卫生局设立了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监管平台,对各医疗机构网上采购品种、采购金额等进行监管,要求每月定期上报本单位采购情况,监督小组对各医疗机构网上采购情况进行实事求是的统计,深入透彻地分析。实行评分管理制,每月公布和年终考核,按评分标准,90分及其以上为合格,对90分以下的医疗机构全区通报,限期整改,取消当年评选先进资格;若发生管理失误或违规违纪的,追究单位领导责任。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督查指导,确保医疗机构按规定配备基本药物,医务人员规范使用基本药物,建立了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绩效考核体系。

药物管理论文:PDCA循环法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的产科医务人员抗菌素应用知识、抗菌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考核。结果实施PDCA循环法后医务人员抗菌素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PDCA循环法;产科;抗菌药物

抗菌素管理目前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反应医院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但是其管理也成为相应的难点[1]。PDCA循环法是通过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的管理进行合理化的管理控制措施[2]。我院对产科抗菌药物的管理实施PDCA循环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应用于产科抗菌药物管理中,选取2011年1前我院产科病历80份作为对照组,其中剖宫产与顺产病历各40份,选取实施PDCA循环法后的产科病历80份作为观察组,其中剖宫产与顺产病历各40份。观察组中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9.12±4.01)岁;对照组中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9.04±4.12)岁。两组患者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我院自2011年1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法,具体包括以下阶段:首先,计划阶段,先对产科医务人员进行抗菌素使用的知识问卷,查找医务人员对抗菌素使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制定可行的培训和质量管理方案,并制定适合产科使用的抗生素管理制度,对应用抗菌素情况进行监控;其次是实施阶段,建立质量控制小组,引入临床药师进行指导,实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方法,明确各级医师处方范围,提高细菌学送检率,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用药指导,把握用药时间,剖宫产患者断脐后要即刻使用抗菌素,48h后立即停药,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合理使用抗菌素的宣传,提高产妇依从性;第三,检查阶段,质控小组每周对抗菌素使用进行核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每月临床药师对于产科抗生素使用进行分析汇总,上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制定相应奖惩措施,纳入医疗质量考核管理中;第四,评价阶段,每个季度将检查结果和监测的信息在院务会进行反馈,并分析总结,通过院内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公示,将处方点评结果同科室和个人绩效挂钩,对于存在的问题转入到下一个PDCA循环。

1.3观察指标实施前后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的考试,达到85分以上的定为,统计率,掌握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知识的情况。同时对实施PDCA循环法前后顺产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选择不当、联合用药、给药时间不当、给药时间过长、超范围使用抗生素和细菌学送检次数情况。

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DCA循环管理法属于质量管理的工作模式,将工作展开通过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4阶段进行,我院将此种方法应用于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管理中,推动了医务人员增强合理用药的意识与自觉性,让产科的医务人员掌握合理使用抗菌素的相关知识,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知造成的如停药不及时、用药不合理等现象[3]。我们通过实施PDCA循环法加强了落实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严格执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执行分级管理抗生素制度,加强了处方点评,将临床药师引入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加大了对产科使用抗生素的监督力度。同时实施PDCA循环法有助于临床路径的管理工作,强化抗生素使用技术规范,加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力素质。此外实施PDCA循环法有助于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测,发挥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监测机制,实现了信息共享,整体提高医院的用药监测水平与管理水平及应用的能力[4]。我院今后要继续加大PDCA循环法的应用,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更新与培训,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对于医务人员使用抗菌素的处方行为进行检查并干预,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建立起一套适合里临床应用的抗菌素使用管理长效机制。本研究显示,实施PDCA循环法后医务人员抗菌素知识掌握情况较实施前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产科抗菌药物管理过程中实施PDCA循环法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素应用的掌握,有效提高产科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药物管理论文:风险管理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分析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识别和科学评价病区高警讯药物的风险,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的种类进行确定,在风险管理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实施12个月之后评价效果。结果:相较于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实施过风险管理之后,明显降低用药缺陷和护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p

关键词:风险管理;高警讯药物;应用探讨

风险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活动,主要目的是识别、衡量和控制风险,采取最小的成本,较大限度降低风险损失[1]。高警讯药物指的是会给患者造成较高风险伤害的药物。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出现各种护理风险事件,其中用药问题最为常见。为降低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率,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实施12个月之后,明显降低用药缺陷和护理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2年1月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我科有40张开放床位,每年收治大约1000例次患者,有10名护士,年龄为23-45岁;其中2名护士为在读硕士,4名护士为本科学历,3名护士为大专学历,另外一名护士为中专学历。

1.2 方法

1.2.1 确立病区高警讯药物种类

为提高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重视程度,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种类进行了确立。结合美国医疗机构和药物安全使用协会的相关标准,我科主要有5大类高警讯药物,分别是化疗药物、胰岛素、青霉素、肝素和10%氯化钾。

1.2.2 成立专门小组来管理病区高警讯药物

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来负责,组成人员是主班护士,来专门管理高警讯药物,对高警讯药物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进行完善和健全,规范化管理高警讯药物,每月跟踪评析药品质量,提出相应措施来防范高警讯药物风险,提高监控力度,保障用药安全。

1.2.3 定期经常组织培训

通过调查发现,不管是护士还是患者,都对高警讯药物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科室拟定了相关的培训教育计划,培训内容为高警讯药物知识,比如高警讯药物的概念、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护理风险以及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操作规范等等,从而实现护士药学知识以及高警讯药物知晓率提高的目的。

1.2.4 对高警讯药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本科室共确立了5大高警讯药物,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实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指定区域内摆放高警讯药物,并且要有明显的警示标识[2]。比如对于10%氯化钾,管理时需要做到专柜专锁,且将比较显著的标识“10%氯化钾”贴在柜子上;禁止将10%氯化钾摆放在治疗室常用药屉内。冷藏保存胰岛素和肝素,将其分盒放置于冰箱内,同样做好标识。在单独药柜内放置化疗药物,若药品有着相似的包装、字体和发音,在放置时需要保障药盒颜色是不同的。专人管理化疗药物,实习护士不得配置这些化疗药物。护士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疑问,需要及时征求医生的答案,密切进行沟通和配合,不可以对医嘱进行擅自修改。

1.3 评价方法

对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前后护士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以及常规用药护理缺陷和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风险管理前为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应用风险管理后为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

2 结果

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共收治患者1200例次,常规用药缺陷出现了25例次,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出现了10例次;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共收治患者1250例次,有2例出现常规用药缺陷,有1例出现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常规用药缺陷和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p

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之前,只有3名护士知晓高警讯药物,应用风险管理之后,全部护士都知晓高警讯药物,显著提高了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p

3 讨论

对于高警讯药物,若错误的对一个药物进行使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伤害到患者,相较于其他普通药物,这种药物的错误使用率并不高,却有着十分严重的后果。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还没有认识到高警讯药物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规定高警讯药物的概念,在相应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范方面自然也比较缺乏。我院于2012年开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对病区高警讯药物的种类进行明确规定,科学识别和分析高警讯药物潜在的风险,同时评估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3],大力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经过12个月的实施后,护理人员对于高警讯药物风险认知程度以及对高警讯药物的知晓率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用药护理缺陷以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可以用药的安全得到保障。

总之,在病区高警讯药物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护理人员对于高警讯药物区风险的知晓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用药护理的缺陷和纠纷可以得到显著减少,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