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统计与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统计与管理论文:会计与统计中医院管理论文
一、医院管理中的会计与统一
(一)会计
在医院管理体系中,会计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手段,也是医疗事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它通过记录经济活动,核算经济费用,监督经济行为来反映医院的经济活动,这种基础的经济管理工作对医院业务,经济活动,合理处分医院财务等相关经济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医疗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而且是对事业单位经营成果最直观的体现,医院经济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医院会计的工作质量。
(二)统计
作为统计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统计应用了统计学知识和概率论的中心理论客观全方面的体现了医院经济管理的各项活动,是正确认识医疗工作的完成质量的重要手段。医疗统计在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与会计相辅相成,会计工作结束后就要靠统计学分析数据,从而客观的体现医疗经济管理的情况。
(三)会计与统计的联系
在医疗经济管理体系中,会计与统一各自成派,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许多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会计与统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收集资料,分析医疗管理的经济活动,但他们的分工都是为了能正确地体现医疗经济活动的进行与完成,在工作交替中,又存在着难以脱离的联系。在医院日常管理活动中,统计学分析医院经济活动时做根据的就是会计凭证,这和会计进行核算时所采用的凭证是一样的,而统计与会计在分析后所得出结果都是反映医疗工作的各项经济活动,两者在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一样的。在会计进行计算活动时所运用平均分析法就是统计学里的平均概念,而统计在核算工作上采用的是会计学里广泛使用的复式记账法,许多的统计指标都是从会计数据里面获取的,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二、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必然性
(一)促进医院决策科学化
会计与统计工作都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体现,对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监督,有利于医院管理者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促进医院发展,更好地管理医院经济活动。只有做好会计与统计工作的相互协调,才能促进医院对经济信息获取的正确性与及时性,才能促进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发展。
(二)完善我国医保制度
在我国实行医疗保障制度后,各类医保病人在医院所产生的经济活动都要被记录在会计财务管理工作中,而会计工作在面对庞大的医保用户数据时,其职能有限,只有运用统计部门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工作,才能将医保用户的经济信息及时的反映到医院管理当中,两者在工作中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是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完善的必然要求。
(三)保障医院经济活动平稳进行
为了能够让医院日常的经济活动平稳进行,会计和统计必须结合两者相关的数据资料,根据结合的资料,来对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不仅能有效解决医院里病患与床位间的矛盾问题,而且使医院日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三、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措施
(一)完善医院管理体系
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医院进行管理活动,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方便快捷,提高了医院各个部门工作效率,促进了会计与统计的协调性。
(二)会计与统计统一核算指标口径
会计和统计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工作,他们本身的工作就存在着许多差异性,而医院的经济活动大都有着不一样的计算方法,统一计算口径是加深两者联系的重要途径。
(三)提高人员协作能力,加强部门设置
会计工作人员应该学习相关的统计学知识,而统计工作人员也要熟知会计的核算方法,两者在彼此了解中更加促进了协调工作的开展,两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加深对会计或者统计的了解,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互相借鉴的同时在各自的领域各司其职,协调会计与统计的工作。
作者:张晓云 单位: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统计与管理论文: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论文
一、数理统计与企业管理的关联性
企业管理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方法,为此,必须摸清经济发展及价值规律,以防企业各项活动盲目、主观地开展,导致最终失败,因此,企业经济研究工作十分重要。企业经济研究内容主义包括了经济的发展趋势、特征及走向等,对此类内容的分析和研究,也需收集大量数据、材料,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如平均指标、动态数列等。由此可知,数理统计为企业经济研究工作提供了所需数据与资料,客观反映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情况,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运用数理统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为了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社会效益,必须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这一过程离不开数理统计工具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产品质量控制
企业所生产产品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每批次产品的质量多多少少都存在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诸多随机、难以控制的以及突发性可控等因素引发的。若产品生产过程只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则称该过程为统计控制状态,此时其质量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依据正态分布的性质可知,生产过程以"千分之三"为依据进行质量控制,以便实现事前控制,避免不合格产品出现,有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
2.产品质量管理
采用质量控制图旨在对生产工序进行监控,确保其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较大限度地减少不合格产品出现,但是,产品最终检验仍很有必要。对所有产品进行检验是难以实现的,此时,需要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小概率事件原则",采用一次抽样检验对产品合格与否进行推断。
3.管理决策分析
1939年,统计学家瓦尔特首次提出了"决策理论"进行假设检验及参数估计。制定决策四大步骤如下:一是明确决策制定目标;二是找出可行性的方案;三是选择方案;四是对已选方案加以评价。决策分析需要以中心准则--期望值方法为依据,进行方案的选择,并按照方案加以执行。随着信息咨询公司的大量出现,若决策过程中开展了试验、调查,获取了附加信息,即可对先验概率进行修正,获取后验概率,该概率涵盖了所有经验和方法,并吸收借鉴了试验与调查信息,能够正确加以决策,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管理决策的期望效益。
三、结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数理统计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广泛。企业管理者应加强数理统计理论及方法的运用,找出生产、管理中的大量数据、信息中所隐含的规律,为生产实践活动提供参考和指导。
作者:江洁静 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统计与管理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论文
1讨论
1.1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的关系
卫生统计本身是医院加强管理的重要方式,而医院强化决策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离不开卫生统计带来的数据,因此,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数家大中型医疗机构调查分析来看,卫生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1卫生统计是医院编制年度目标的重要基础编制年度目标任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形式,意义重大,而年度目标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往年统计数据和信息,也即是说卫生统计出的数据对年度指标是否合理,能否较大限度调动各科室、各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1.2卫生统计服务于医院管理管理决策卫生统计直接的“产品”是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既有历史数据,也有实时数据。历史数据有助于领导层制定长远规划,而实时数据对反映医院此时此刻运行状态,短时间使领导层掌握实时的数据,进而尽可能做出决策意义重大。卫生统计产生的大量数据是其他任何部门都做不到的,也因此说明卫生统计人员的重要性。
1.1.3卫生统计有助于医院及时调整服务重点,避免资源浪费实时的卫生统计数据,能客观、及时地反映某些服务项目、指标运行状况,如感冒病例数据的增减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感冒病毒的流行趋势和走向,这对针对性进行防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医院及时调配人员和药品,避免资源浪费。
1.2当前影响医院卫生统计有效开展的原因
从大中型医疗机构关于开展卫生统计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卫生统计工作实际效果令人不甚满意。该组资料显示,制约医院卫生统计工作有效的开展的原则中,首位因素是医院重视不够,占90.4%;其次是统计人员专业性差,占66.7%;基于统计形式层面的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也是重要的原因。在调查过程中,受访对象中有一定数量的医院高级管理层,普遍对重视统计力量、统计软硬件配置等认识不够,过度地将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扩大硬件规模、引起先进医疗器械、追求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对体现科学管理的卫生统计工作关注不够,许多医院卫生统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统计模式,并未及时向信息化统计方式转变,致使统计效率低下、数据更新滞后,且存在许多的失真风险。医院层面对卫生统计重视不够,导致专门的统计人员统计观念落后,从意识层面忽视卫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信息的重要性和统计方式的变革缺乏足够的重视,延续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信息失真面大,并未充分发挥统计在支撑医院决策和管理中的作用。统计人员专业能力亟待提升。该研究数据显示统计人员专业性问题是仅次于医院重视程度制约统计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统计学是一门及其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更是作为统计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而渗透在医院管理中。从教学角度上述,卫生统计并不是一项正门学习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基层工作实践,在实际模式中总结。特别是随着管理的信息化,基于信息化的卫生统计更是对医院统计人员能力素质提出了考验。但从调查来看,一些医院,尤其是中小型医院卫生统计人员多系退居二线,或退休返聘的护理人员担任,年龄偏低,知识结构单一,总之非专业的统计学人员,很难有效适应信息化时代下的卫生统计工作,影响到数据收集的性和性。统计标准、口径不一致问题也较为突出。该组系统计标准、口径问题的比例高达62.6%,提示统计依据问题亟需加以解决。卫生统计涉及医院重点科室和科目,内容众多,如各类报表、符合率、显效与有效率、病死率等。由于统计内容尚无统一的标准,上报的口径不一,导致许多数据的呈现多出自医院内部,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如治疗显效率,各个医院或主治专家对显效概念有着各自的理解,并无统一的标准依据,这一方面导致统计数据可能失真,无法反映实际;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医院或部分科室“合理性”地主观地将标准拉低至自己的限度,从而抬高自身在手术显效率这一指标的水平,完成数据上的达标,获取经营效益和满意考核结果。实际上,上述现象在许多医院,特别是中小型医疗机构较为普遍,因为这一层次医院在技术、资源、经营收益等方面压力远甚于大型医院,统计标准、口径混乱情况较为严重。
1.3提升卫生统计水平完善医院管理的措施
1.3.1强化组织引导,提升专业化水平从医院层面组建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由分管副院长领衔,配置专职领导和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形成由垂直领导,专职负责,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的专门机构,强化组织机构上的保障,使医院卫生统计工作真正成为医院一项重要的管理事项。
1.3.2深入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流转的速度决定了信息的有效性和服务价值程度。因此,对医院来说,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将卫生统计与信息网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信息网络对统计工作的支撑作用。从医院层面搭建无缝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统计系统与全院网络互联互通,信息传输网络化,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的病案、统计信息化软环境。在信息软件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大大扩充统计对象及范围,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对历史信息进行再利用,在短时间内容查询到相似病例诊断情况、手术情况、住院周期及注意事项等信息,大大缩短了过去传统工作方式下翻阅查找的时间,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性,也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此外,临床研究人员可借助统计平台搜集、整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可行性论证,有助于提高医院的科研水平。
1.3.3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强化数据性意识正如前面,统计学是一门十分专业的学科,卫生统计必然要求统计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确保每位统计人员的专业性,才能提升医院整体的卫生统计水平。对统计人员素质而言,除具备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此外,统计人员还应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应了解管理学科的发展动态,实时地统计数据,及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掌握卫生工作中的新问题、新动态,前瞻性地向领导提供真实的统计资料、分析报告。另外,医院还应强化统计人员数据真实意识,以高度的思想觉悟和认真研究态度确保每一链条数据的性,最终使呈现出的数据真实、有效,对反映问题和做出决策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有着深度和广度层面的关联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二者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医院必须认识到,卫生统计产生的数据对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促使医院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与自身经验效益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作者:张永新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统计科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工作作用与医院管理论文
一、医院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医疗的全过程和医院各服务范围之内,统计工作人员均参与到统计工作之中。而在医院决策和管理工作中,医院会不断对这些统计信息加以运用,即通过反映的信息对医院医疗人员、设备、技术等进行预测分析和决策制定。例如,医院经常通过门诊、病房、科室的统计报表而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与数量情况;并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病人病发的情况与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医疗资源供应与医疗技术准备工作等。除此之外,医院还会通过的统计信息与数据掌握医院科技医疗水平与医疗队伍力量的发展情况,进而为医疗科技整体水平的提升制定科学决策,以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由此可见,统计信息为医院的综合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医院管理中发挥统计工作作用的有效途径
1.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成本核算
医院成本核算是对医院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成本核算,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能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率。医院统计信息能为医院成本的划分提供依据,为医院病种的成本核算提供依据,且医院各科室的成本核算也应由统计人员提供相关资料后方可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因此,医院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统计信息,以此为依据加强成本核算,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该积极利用统计信息进行医疗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分析其成本支出与效益获得的比例,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
2.利用统计信息,加强医院各要素的科学分配
医院统计信息具有性、完整性、可追溯性等特点,医院要想利用统计信息为其要素分配提供保障,就必须充分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尤其重视数据采集时的无误。在医院各要素分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统计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确定医护人员工作职责、技术标准、科室风险程度及管理标准等,以调动医院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与工作责任感,按劳分配的同事兼顾公平原则。另外,医院还要根据统计信息与数据改变单一的依靠经济指标来考核科室与个人的管理模式,要增加各科室及个人诊疗人次、科室占用床日、住院人次、年度新业务技术等指标来客观反映各科室及个人的劳动强度、风险及技术水平信息,以此促进医院分配与工作业绩考核科学性的提升。
3.统计工作参与医院决策、分析及计划制订
医院统计工作贯穿于医院管理的始终,是医院综合管理的主要依据,更是医院管理者决策制定的基础。为了提高医院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必须强化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与决策中的参与作用,使其参与医院决策、分析与计划制定的环节中。为此,医院统计工作人员应该规范其日常工作行为,积极将统计与掌握的门诊量、住院变化情况、诊断质量情况、病房使用情况、医护人员配备情况等医院多种信息与资料在论证后上报给医院领导,使医院领导及时掌握医院的整体运行情况。与此同时,统计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医院的各项资料进行前后期纵向对比与行业横向对比,找出差距或问题,以此为领导的决策与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性。4.统计工作参与医院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从以上内容了解到,医院管理是多知识结构的综合学科,医院管理的实效性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行。因此,医院管理者的管理行为的规范与否显得极为重要。而统计信息可以验证医院管理行为,对其计划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医院应该积极发挥统计信息的这一职能。为此,医院统计人员要经常检查和反映医院计划的执行情况,对日常医院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并将关系到决策制定的重点内容如门诊人次、病床使用率、手术人次等经济指标和病人满意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规范领导者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行为,提高医院管理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之,现代医院管理已由经验型管理向着科学型管理方向转变,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院应该正视统计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并将其作用积极发挥出来。统计工作人员则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院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善于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并努力发挥其决策、监督、评价等方面的职能,以此为医院管理者的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作者:董丽 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分析与物资管理论文
一、人员岗位调整频繁
企业工作数据分析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工作岗位,会影响原始数据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原始数据是产出统计信息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规范性会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正确性;而完善、系统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分析统计的重要条件;而企业物资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和调整工作岗位,直接引发数据存留弊端。
二、统计分析应用于物资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企业生产实际及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统计分析在企业物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分析企业库存的物资积压、报废物资及积压情况,结合企业生产的消耗规律、物资特性、生产经营实际,有效地评价和测试与企业物资采购过程相关的物资管理和核算制度,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机制及体制等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企业物资管理改进、生产经营管理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2.促进企业搞好生产建设。在物资管理中运用统计分析,是搞好企业生产建设的基础。同时,收集企业生产的原始数据、编制生产物资统计报表,是企业制定物资储备定额、组织货源、编制物资计划、调配物资的重要依据。3.支撑企业物资管理。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是企业领导作出决策的支撑,也是企业物资管理的重点。借助物资统计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其统计作用、整体提高统计工作的地位和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统计分析的决策、咨询及信息作用,并为企业领导和统计分析工作架起沟通桥梁。4.为企业决策、管理提供依据。物资管理统计分析不仅可以为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物资采购管理,还能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制定规划、计划、施行宏观调控、决定相关政策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
三、统计分析的前期准备
1.明确物资统计分析的目标、基本要求。物资统计分析要具备一定的及时性、统一性、性和真实性;另外,统计分析还应明确分析目的,依据分析目标制定数据采集方案,并筛选出具备主导作用的数据资料。2.核对统计数据。核对物资统计数据是统计分析的关键点,也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方式。企业搜集资料的连续性、性、完整性及填报数据的性直接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编制原始数据汇总及报表前,统计人员需认真核实和检查统计数据,如果发现上报的资料出现差错,应在上报后的24h内及时处理,不能将错就错或隐瞒错误。3.范围及其有效性。60大类物资的库存、调整、周转、报损、盈亏、暂估入库、消耗及收入等情况,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范畴;而《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也是企业物资统计分析的最原始资料。企业物资数据统计分析的时间节点属于时效性,它也是确保数据统计信息有效的重要条件,否则再完整的数据资料也是徒劳的。4.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物资统计分析过程中,要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与收集的数据相结合,不能无依据地罗列数据资料,也不能单纯的围绕数字进行谈论;认真分析数字背后所蕴含的实际生产情况,得出确切而具体的分析结论。
四、物资管理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企业实行物资统计分析的基础和前提,多数企业使用《二级单位物资收发存汇总表》采集数据资料,所属单位的收入、库存、盈亏、暂估入库、周转、报损等均属于企业物资统计的范畴。采集、留存原始数据可以规整地反应企业生产各环节的经济活动,其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和范围均需符合信息传输和数据处理现代化的需求。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指以数据整理为基础,凭借统计运算得出结论,这也是统计分析的关键及核心,同时应遵循数据分析的关联性。原始记录的计算方法、内容及范围应符合信息传输及数据处理的现代化需求。例如,企业60类物资收发存汇总表中:期末库存+消耗=收入+期初库存,相反“期末库存=收入+期初库存-消耗”。3.数据整理。数据整理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数据进行汇总、归类的过程。因为收集的数据多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无序的,数据分析统计之前,要依据分析统计的要求及目的核实数据,剔除不真实部分,然后分组列表或者汇总,进而使原始资料系统化、形象化和简单化,以反映数据的初步分布特征。定期分类整理各种统计资料,装订成册后进行归档立卷,保障资料的可追溯性和连续性。4.保障原始台账的性和真实性。企业物资统计的原始台账和记录的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晰,数据要真实,从源头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审核搜集的数据资料,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以保障统计资料无误。5.显示统计资料。以统计图和统计报表的形式绘制统计资料,更为系统有序、简洁明了的显示统计资料。
五、结语
企业物资统计分析过程是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过程,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培养统计分析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发挥物资管理中统计分析的监督、咨询的重要作用,才能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确实的依据,以促进物资管理水平的提升。企业管理中,需要研究、分析物资统计资料,以掌握企业生产的内在发展规律,通过深化认识和分析,寻找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为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改进措施,为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建议,不断提高和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
作者:李慧铭 单位:新桥煤矿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分析与财务管理论文
一、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定期向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投资者等利益相关人报送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从而让他们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不断了解事业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所以,这些数据分析过程需要通过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来完成。(1)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而得出的经济指标的财务比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多方面因素,以此来揭示事业单位经济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定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比率包括相关比率、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等。首先,相关比率是对在经济活动中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而得出的财务比率,如资产负债率等,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安排合理以及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状况是否良好。构成比率,是指由于事业单位的一项经济指标发生变化,这时指标的构成部分与总体之间的比重,比如说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它反映了在一个周期内,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的重要性。效率比率是财务报表中的费用与所得数据之间的比率,反映出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衡量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失。综上,比率分析法的计算简单并且直观,但除此之外,还具有一些缺点,主要是不能够为人们提供财务报表之间关系,这样就很难反映比率与报表之间的联系。(2)比较分析法一般我们也将比较分析法称之为对比分析法,主要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具有相同性质的数据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通过分析来判断事业单位之间的差距,这样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做好准备。从横向的角度来说,将同一时期的事业单位相关数据与其他事业单位的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就能够得出事业单位与同行之间的差距;而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将事业单位历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将事业单位不同时间段的增减情况表现出来,从而信息的需求者能够按照这些数据的分析结果做出正确的决策。(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共同影响某一指标的几个关键因素进行测定,用以反应不同因素对经济指标各自的影响程度。通常来说,因素分析法包括连环替代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定基替代法四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比较客观的找出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但是其缺点就是其计算结果只是在某种假定前提下的结果,为此,财务分析人员在具体运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力求使这种假定是合乎逻辑的假定,是具有实际经济意义的假定,这样,计算结果的假定性,就不会妨碍分析的有效性。
2.统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统计分析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在财务管理中简单的处理一些财务信息,还应该作为财务分析工作的工具,通过归纳分析数据,运用一定的方法来发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法得出事业单位的资金流量和风险大小,以此来为投资者提供一些数据支持,也方便事业单位管理者规划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统计分析能够及时分析事业单位的经营情况,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2)统计分析为事业单位提供了财务预测和决策事业单位的财务预测是事业单位的一种规划手段,其结果是财务决策,能够提高事业单位的经营主动性。因此,为了达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作用,灵活运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利用预测、决策分析等软件,做好基本的财务预测和分析工作,保障统计分析结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建立信息质量监督部门,配备专业的人员,监督数据的真实性,提高统计分析的数据质量。
二、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提高统计分析的建议
1.加强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的一体化
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都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但是通常来说,进行统计分析的主要任务是计算和分析统计指标,而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财务信息,其中包括分析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报表信息两个部分。所以,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分析通常是平行进行的,二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单独进行,没有互相交叉的部分,所以对于两者交叉的部分通常会出现结果不同的情况,这样就不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在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直接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共同开发统计软件和财务管理软件,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对财务活动中所产生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由此将统计分析系统运用于财务分析中,能够大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为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使事业单位实现社会效益较大化的同时,更好的发挥经济效益。
2.加强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分工配合
当前,事业单位当中的统计工作常常受到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双重限制,由此没有办法和的开展统计工作。由此,这就需要充分协调统计人员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二者之间的交流和配合,这样优势互补才能够促进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总体来说,在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而使工作人员不仅熟悉统计工作的财务知识,还熟练掌握统计工作,在职能上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相互渗透,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将统计分析运用到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当中,能够为事业单位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还能够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服务。
作者:付瑶 单位: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本溪管理处
统计与管理论文:企业统计与企业管理论文
统计与企业管理发展紧密相连,统计对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及市场变幻,防范化解风险都具有巨大作用。新时期,我们应充分体会到统计的变革创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也迫切需要对统计进行改革,以确立新的统计思路,新的统计对策、新的统计理念和现代化知识及高素质统计人员参与到统计行业之中。
一、企业管理中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时代要求我们果断进行观念变革,以符合市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的统计管为企业服务,那么工业企业统计观念的改革包含哪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顺应时代要求,工业企业统计目标也应适应其变化,为自身企业发展所服务,并逐步形成多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在传统统计中,企业统计是为政府统计而服务的。新时代,工业企业应转变观念,确立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的核心,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统计企业应及时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二)企业统计范围的改革
市场经济要求工业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在外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有效的工业企业统计信息系统。同时,由于新时代展现出来的信息特征,工业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如工业企业中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力资源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平台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统计等;反映企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利用、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三)企业统计方法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工业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时代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性。因此,工业企业应建立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积极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对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进而建立工业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以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等等。
二、统计制度、管理体制改革
新时代对工业企业的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一)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为此,工业企业在统计制度上应着力进行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以便在搜集市场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宜采用垂直统计方式,以交易信息网平台统计系统进行抽查;对待小型供应商及销售商利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工业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服务。
(二)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工业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为此,新时期工业企业在管理体制上应该设置统计机构和自行人员配备,摆脱传统统计部门为政府统计服务的束缚,建立独立的工业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较大限度地满足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企业管理中统计理论改革
(一)统计理论改革
工业企业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时代下,工业企业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以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性为工业企业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在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工业企业的统计理论体系。
(二)统计人才改革
工业企业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工业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①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②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③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④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⑤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⑥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新时代赋予工业企业统计新的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我们充分响应具有时代性的统计变革,以符合工业企业的实际进行各方面的转变,使企业统计能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统计与管理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论文
1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性。不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及时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及时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论文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统计与管理论文:关于矿业统计与矿业管理探析
摘 要:矿业统计是矿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矿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矿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矿山系统正由过去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环境友好型和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围绕矿山发展的新趋势,矿业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矿业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矿业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矿业统计;矿业管理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矿山管理的发展,矿业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矿业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矿业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矿山生产建设的各种信息基础上。矿业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性,影响矿业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矿业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统计数据的性质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矿业统计指标在矿业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报表的性。不的信息将直接误导决策者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矿业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型矿业企业实现了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基层统计人员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矿山生产一线,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现场,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及时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矿业综合信息台账,包括地质、人事、财务、设备、科研培训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决策者和上级主管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二、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矿业质控工作
矿业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矿山生产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矿业统计指标对实现矿业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矿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有重要意义。矿业统计的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矿业企业总体管理水平,根据矿业企业制定总的经营管理目标,把炸药、雷管、轮胎、钢、铁球、衬板消耗等物耗指标;柴油、汽油、电力、水等能耗指标;钻机、汽车、电机车、破碎机、磨机等设备运行指标分解到各生产单位,矿业统计定期通报。密切关注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企业决策者以及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矿业管理
时代在发展,矿业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矿业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矿业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矿业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矿业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矿业的管理、科研和发展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矿业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矿业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矿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矿业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矿业的纵向发展,还要对国外矿业发展动态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对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有意识地加强,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的资源优化配置,为矿业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矿业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矿业信息网络,从整个矿业管理的角度对矿业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矿业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矿业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矿山科研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矿业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矿业管理决策、经济运行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矿业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矿业管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 、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矿业决策提供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矿业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一线生产单位及各科室的工作量、工作效率、设备效率、经济效益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矿业企业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生产经营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矿业及有关部门。矿业企业决策者应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经济运行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统计与管理论文:对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障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多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统计与管理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探析
论文关键词:卫生统计;现代医院管理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医院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1 统计数据的性质
1.1 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性。不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 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及时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 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 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 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 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 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及时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统计与管理论文:论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管理应用
论统计学与经济学的管理应用
1.统计学与管理的作用
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这些企业的营销管理中无处不渗透这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作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一门科学,恰能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策划阶段的各个方面发挥科学决策的关键作用。
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分析实际操作中,主要包括统计整理与统计分析。
2.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结果通过各种对比,通过动态数列,指数指标分析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总结,分析。形象的显露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质的角度剖析事物数量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通过分析,与既定的指标指数相对照,从而得出内在联系或结论。以此为依据进行工作调整,达到统计的最终目的。在市场营销之市场策划活动中,要想做到策划,必须要广泛的收集信息,科学的处理信息,以便结果、决策科学。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科学,无论是在收集信息阶段的市场调查之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的确定,还是在处理信息阶段的数据甄别和数据分析,都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当今的经济管理发展
当代的经济管理中,提倡以人为本的导向使管理方法进一步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使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调查,我国税制的绿色化程度近年来是后退的,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对生态经济的投入、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加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管理是件庞大的事情,国家也不可能把全部的调查报告放在一起查看,那么如何更清晰、直观的表达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就需要统计学的加入。经济管理不是单一程序,这个过程中需要很多不同的因素来共同完成,统计经济学可以简洁、清楚的表达出经济的现况,统计分析也是统计学在经济中的一个很大作用。然而统计科学就它的实质来说,应该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并且可以认为是被应用于观察资料上的数学。同一公式可以同样地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具体对象,这是统计学的一个特征。经济应用统计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必然要利用数学方法。
在经济管理中,经济现状的分析、随即现象的概率、每个变量 总体的影响等都与数学不可分割。把数学中特有的、严密性的特性结合到统计中,为经济管理提供论证和计量方法。运用好数学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对大量事物的观察数据加以综合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从而较好的反映出现象的规律性,可以把管理工作做的更好。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经济、管理类在现实中更注重于实际应用能力。在工作中通过列表、图示和加减乘除等初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表达的总体有直观的了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根据不同的位置,需要统计的事物也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也要灵活的运用统计学。
4.统计学的基本三方面
统计学在管理中面临最多的,基本有三个方面:营销中的统计。管理营销常常要统计一个阶段或一部分单位的销售情况、顾客的满意情况、市场的需求情况等,通过这些统计,分析出各个环节的正常与否,针对问题具体解决。例如通过统计图表,顾客不满意或供过于求时,那么企业收益会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企业中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对现在工作的意见以及对企业管理者的建议等都是企业统计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完善的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和调度,使企业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减到低,也是统计学在管理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审计实务中的统计。审计抽样的分层及其样本的确定。在审计抽样中,每一个样本的单位的重要性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在抽样过程中,对于不同重要程度的单位应有不同的抽中概率,利用好数理统计学在审计实务统计中,采用分层及样本容量分配,可以大幅度的提高估计的度。
统计与管理论文:卫生统计与医院管理探析
论文 关键词:卫生统计; 现代 医院 管理
论文摘要:医院统计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在医院的 经济 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当前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此项活动,医院的统计工作应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管理服务,充分显示统计工作的魅力,已是摆在医院统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现代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医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 科学 的飞速 发展 使信息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广泛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统计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作为医院管理体系的信息交流枢纽,其作用正在被管理者重视。医院的科学决策应当建立在充掌握院内的各种信息基础上。卫生统计专业性强,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各种信息的性,影响医院经营决策水平,因此,统计工作在医院管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医疗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加强管理,促进自我生存和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必须充分发挥统计职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只有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才能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从而促进医院的发展。
1 统计数据的性质
1.1 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性。不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 网络 化管理,联网后的 计算 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障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 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及时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 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 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 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 统计信息可指导 医院 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 发展 ,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 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 网络 ,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 科学 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 计算 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 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 经济 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及时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统计与管理论文:六西格玛管理与统计学浅述
[摘要] 六西格玛管理是现代管理制度中重要的理念,也是统计学在管理学中的重要应用。本文对统计学在六西格玛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简要阐述,对六西格玛管理中统计学的进一步作用做出了一定得叙述。
[关键词] 六西格玛管理 统计学
现代质量管理制度从其形成之日起即与统计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质量检验还是过程控制,统计学在其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形成应当由工业化时代算起。在初期的质量检验阶段,人们所熟知的质量管理手段仅限于质量检验,这时的质量检验并没有引入统计学中“抽样”的思想,因此,大部分产品都是进行逐个检验。这种检验的弊端很多,限于科技条件,所暴露出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但是在检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利用的思考,再加上当时统计学中各种统计方法的发展,导致了质量管理与统计学的彻底结合,从而出现了统计质量控制(spc)这种在当今质量管理界仍有决定性影响的技术。这之后质量管理的发展始终与统计学密切相关。
统计质量控制作为质量检验的发展,其主要作用除进行检验之外,还进行过程控制。这一阶段的检验已不再是单纯的对产品逐个进行检验,而是引入了统计中“抽样”的思想,对产品进行科学的抽样检验。其做法是:在初步考察产品特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抽样方法抽取一定量的产品,通过对该批抽取产品(统计中称为样本)特性的检验从而推断整批产品的质量特性此即统计学中最基本的方法:根据样本特性推断总体特性。而统计质量控制中的核心理论—过程控制,其核心即是上文中所提到的3口理论。3j理论来源于统计学中的正态分布,它是统计学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的体现,控制图中中心线的确定,控制限的制定等一些准则和方法直接来源于统计学中的相关理论。反过来,质量管理的不断发展也为统计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新课题,尤其是对于控制图的研究,迄今己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质量管理的延伸,不可能脱离质量管理。在生产和质量部门,六西格玛管理仍包含质量检验和质量控制的功能。但是,作为整个企业运作的基石,六西格玛管理的作用又不仅限于此,六西格玛管理与统计学的结合也要比质量管理与统计学的结合要紧密的多。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追求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运作中不仅对生产和质量部门起着指导作用,同时也决定着企业的其它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运作形式。六西格玛管理所倡导的流程式管理,虽然不是首创,但其不遗余力的推行,并将“工作流程化”作为进行六西格玛管理的前提。在主张“重视人在工作中的因素”的同时,将工作流程化,流程量化,尽量减少工作中人的失误,量化的流程式管理使得六西格玛管理与统计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六西格玛管理在长时间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下面将结合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模型简单介绍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过程,及其各实施阶段中的统计工具。
六西格玛管理实施的是流程式管理,强调“以顾客为中心”,这里的顾客可以是企业的外部客户,也可以是公司的内部客户。其做法是将各种业务或者工作过程分解成大小不一的流程,流程末端即为客户,即流程的成果—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这样,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就转化成为各种大小不一的例子如下:
上面的图示是进行试验的一个简单流程,其中试验人员即为工作的实际操作者;输入变量为影响关键质量特性的各种因素(一般是主要因素);试验的过程是进行各种业务操作的过程;工作的面向对象或称为流程成果的接受者即为顾客;顾客需求产品或服务的关键质量特性为流程的输出变量。
六西格玛管理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以使客户满意为其宗旨;而在内部管理中则是以影响客户满意度的关键质量特性(cqt,即critiaclotqualiyt)为其核心,六西格玛流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始终围绕ctq进行。其主要任务是找出影响关键质量特性的主要因素的值,并对其进行控制,以使流程一直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其实施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步骤,如下:
一、定义阶段,即d阶段
主要任务是确定影响顾客满意度的ctq。在这一阶段中,首先要了解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并以函数的形式将这些要求对应于质量特性,通过顾客对产品要求的重要程度对质量特性进行打分,从而确定关键的质量特性,即ctq。从对客户进行调查到确定cqt这一过程中,常用到如下工具:品质成本分析法、流程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四种。
二、测量阶段(即m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产品或流程现状的数据。为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性,在收集数据之前,测量系统分析和合理的分组计划是必需的。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测量结果的变异来源及其基本信息,并确定相对于产品规格或过程误差,系统的侧量误差是否可以接受。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时常用的统计工具有两种,一种是不考虑因子交互作用的戈一r分析,通过计算得到%r&r(衡量系统误差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如果%r&r<10%才会认为系统的误差可以接受;另一种是考虑因子交互作用的方差分析法,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得到一个数值f(f统计量),然后把f与另一个固定的数值f1-α(可以查表)比较,如果f
三、分析阶段(即a阶段)
数据收集完成之后的一项很自然的工作即是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分析在测量阶段收集到的数据来确定一组按重要程度排列的影响质量的变量(流程的输入变量),即寻找质量特性与影响质量变化输入变量之间的关系,并判断输入变量的重要程度。分析过程中根据需要的不同常用到如下两类工具:图形分析工具和通用分析工具。其中通用分析工具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置信区间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试验设计分析(doe)等。
四、改进阶段(即i阶段)
分析阶段确定了一组按重要程度排列的影响质量特性的输入变量之后,改进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对质量特性的需求来确定这些输入变量的值,并将这组值与现有流程的实施值进行比较,如果现有实施值与值差别很大,则说明现有流程需要改进。而确定这些输入变量值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试验。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结果更能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角度出发,统计中的试验设计(doe)成为了必须选择。与传统的试验方式相比,试验设计的优势非常明显,传统的试验分析方法是在输入变量为多个时,即为多个单因子试验,也就是众多输入变量在同一时间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五、控制阶段(c阶段)
改善阶段确定了变量的值,流程只需在状况下进行即可。为了使这种流程能稳定的持续下去,就需要对整个流程实施分析、监控,这是质量管理中统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因此其在生产和质检部门的实施己比较成熟。常用如下的统计工具:控制图和过程能力分析。
六、六西格玛管理中的工具限制
随着六西格玛管理的广泛应用,其实施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实施的范围越来越广,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工具的限制即为其问题之一。
六西格玛管理是一种追求的管理方式,对于每一个流程都要求达到较高的标准。在实施改进之后,流程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这之后对流程实施制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spc技术,其中的休哈特控制图是实施控制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六西格玛管理的控制阶段也都是采用这种技术。
休哈特控制图对监测流程的运行情况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尤其是在流程出现较大波动的情况下,休哈特控制图的报警度和及时率都非常高,因此在统计过程控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休哈特控制图对流程的较小波动并不敏感,在流程出现小波动时的报警度较低。在六西格玛管理中,由于流程改进之后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性远低于出现较小波动的可能性。此时用休哈特控制图对流程实施控制的效果就不能尽如人意。在统计学中,己经出现了cusum控制图和ewma控制图等理论解决类似问题。
统计与管理论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工作
新年伊始,市政府下发文件,决定对本市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自2000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市及区县财政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给全市统计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区县统计部门,感觉压力很大.那么,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统计部门有什么关系呢?
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徐熙和毕业于统计专业、从事财政管理工作多年、现在预算处工作的刘星,根据自己的体会做了如下介绍。
徐熙认为,此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财权事权下移,区县相应财权事权扩大;收入由原来的分级管理变成分税管理,彻底分税。以上两项工作与统计部门有直接的联系。他说,无论是财权事权下移还是实行彻底分税制,其实质就是要打破所属观念,强化区域整体发展。与此相适应,财政指标已经先行一步,税收统计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客观上要求统计部门的核算要配套,即推行区域统计。
推行区县在地统计,这项工作作为2000年全市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增在加紧准备。从统计管理范围看,统计部门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走向客观要求的区域化管理。但是,这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的要求还不仅仅在于实现区县在地统计。
刘星认为,今年出台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统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均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他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行,客观上促使区县政府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变化,他要关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在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时,其考虑的出发点是将财政指标所提供的结果作为决策的方向,即关注的是:哪些增长点是税收的增长点,哪些产业既有发展前途又能增加收入,既能提高居民收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等。因此,作为为区县政府服务的统计部门,应具备适应本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统计核算制度,所提供的指标、核算口径要配套。这是一个联带的影响和要求。另外,还要求区县在统计核算上的规范、统一及横向可比。目前的缺陷是:18个区县所能提供的指标,在口径、范围上均不统一,不可比。过去,区县资料对财政的影响不大,现在则不同了,不但有联系而且与财政关系重大。比如,市财政核定的转移支付的数额多少,主要依据来自于统计数据。转移支付手段将是市财政用以调节区域间财力分配、保障区域基本需求的手段。转移支付数额的测算方法,主要是依据诸多的统计指标,运用因素法、回归方程得出分配数额的多少。因此,要求分区域数据必须是可以比较的,提供的数据必须是的。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财政分配结果的正确与否。从这个角度看,要求区县统计核算要规范化,避免随意性;同时要求市一级统计部门加强对区县统计数据的考核规范,保障向社会、综合部门提供的数据是可用的,而不仅仅要求只是有数。
站在这样一个层面看待这个问题,徐熙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将来财政再分钱,矛盾的焦点不在财政部门,而在于统计核算的数据质量,数字的与否决定着财政分配的合理程度。同时,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发展决策问题上,决策的依据仍然还是统计数据。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信息与银行管理
统计信息与银行管理
当前,我们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统计信息,统计需求持续高涨,统计作用日益扩大,统计信息与社会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统计信息与银行管理之间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以下方面体现:
一、银行信息管理的作用
1、制定合理计划指标,引导银行持续发展
现代银行管理常用的方式,是进行目标管理,通过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来衡量经营单位或管理部门是否完成了预期的任务目标,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目标制定是否合理,关系到银行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银行各业务条线近几年的指标完成情况,结合不同季节的发展趋势,合理地运用统计知识和数据处理,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并监督完成,这已成为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汇总数据信息,为管理提供依据
作为银行管理者,在了解银行运行状况的前提下,了解金融市场的动态,就需要广泛的统计数据。例如,从银行统计报表中,可以反映银行的存款情况、贷款情况、存贷比管理、经营管理等,从人力资源统计信息,可以了解银行内部员工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为银行提供科学依据,也为银行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专题分析,为日常管理提供素材
统计工作通过对银行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对比,合理地运用梳理知识、综合成月度、季度、年度的质量分析报表,并根据日常银行管理的需要,提供多层次的数据开发和信息服务,为各级银行管理者提供充足的信息,通过统计整理、分析,可以从中得到管理者需要的素材。
4、量化银行品质指标,充分地用数据直观表达
银行指标当中,除了报表里的数量指标,还有大部分品质指标,譬如,总行对各分支行或部门的考核,一般用“非常好”、“很好”、“中”、“差”进行评核。目前,现代商业银行将上述文字化的评核,逐步改进,由文字化转换为数量化,综合各单位的评分,以统一的评分标准将品质指标基本量化,同时以平均指标的形式消除个别单位因过高分数或过低分数影响最终评分结果的情形,使得结果能用数据直观表达,便于银行管理者通过数据比较能地判断。
5、统计信息储存为历史数据的关键指标,为银行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现代商业银行通过以往的关键数据直接储存在系统的数据库,将数据通过分析处理,作为衡量某项银行业务工作的风险标准,对日后该项工作所产生的数据比较,同时评价该项工作的可行性及风险程度。例如,操作风险管理数据中,某一项业务未能规范而产生的风险事件,被系统采纳为关键指标,当发生类似的事件,系统会自动计算指标数,一旦超过了警戒线,系统会发出提示,让银行及时采取有关措施,在管理上堵塞漏洞,避免银行因此而受到损失。
6、数据质量监督,确保银行管理顺利进行
银行的活动是在特定的市场中进行的,科学地进行经营管理决策是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银行业未来发展,统计信息在银行经营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个银行工作者,都成为银行信息系统中数据的制造者,任何环节数据的错误都可能对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统计信息工作须对数据进行系统的监督,以确保数据的真实,为银行管理服务。
二、银行统计工作的愿景
1、银行信息系统逐步完善,达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银行信息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核心系统磨合,一些本来已经存在信息系统总的数据可通过转换、连接等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将所需数据传输到报表系统中;使用过程中,银行工作者直接参与录入,确保统计信息源头的性;让信息高度共享,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人力,减少了手工抄写、录入过程中的差错率,同时也减少了纸张的浪费,使银行工作者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论文联盟//
2、银行统计网络直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统计分析真正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1)利用网络技术,动态、、高效地收集银行信息,建立银行信息数据库,供在线大数据量查询和统计功能,以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可比性,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区共享,真正地有效提高信息的时效性,方便各用户充分利用统计信息,为其工作带来方便。
(2)统一信息标准,包括数据库结构和信息交换标准,保障统计报表数据的可理解性、可比性,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区共享。
(3)通过在互联网络的基础上建立虚拟专用网络通道的方式,使用防火墙、用户登录密码等软硬件方法,解决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与安全问题,防止数据丢失、泄露和被仿冒、篡改。
(4)实现数据采集、动态统计分析、资源共享和数据交换,实现对外报表的网络化、信息收集利用与国际接轨、信息传输网络化,从而建立起功能比较完善、标准统一规范、系统安全的统计信息化环境,并随时为银行决策管理层提供最为快捷、最为的银行经营和信贷信息,使管理者对银行统计有一个新的认识,能重新重视银行统计工作,而不仅仅为了完成上级统计报表任务而设。
3、统计工作处于开放状态,统计信息资源共享
银行办公自动化,统计数据的采集从各个工作部门取得。通过设置兼职统计员,做好岗位培训,统计室监控各个部门基础数据的性和完整性,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向网站信息资料,保障上网资料更新;增强网上办事、查询和互动交流等服务功能,摆脱传统途径获得数据的局限和滞后等缺点;设置网上qq群或讨论区来供银行工作者对日常碰到的一些难题或指标的解释进行探讨;设置一些强大模糊查询功能,将所需数据进行优化处理,生成excel工作表,并按需制作一些图表,发送到所需的部门,使统计信息真正为银行营销、管理等方面服务,同时减少来访者的人数,减少纸张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给查询人员自主处理数据的权限。
4、统计人员的素质提高,有超前意识,能激发主动性和自觉性
未来统计工作,统计人员缺的不再是时间,而是驾驭信息网络技术和深化利用银行信息所需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具备现代化管理、经济专业、统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等方面的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能多方位地处理各种统计信息,具有对新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对银行事业发展的预见能力,更好地为银行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统计资料。
综上所述,银行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进一步推动银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银行信息系统,提高统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心应手,畅通无阻!
统计与管理论文: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探讨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障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多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统计与管理论文: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科技统计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科研管理的创新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从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和任务出发,探讨了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对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的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华丽 单位:商水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