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统计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统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统计论文

经济统计论文: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

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 首先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研究了影响国民消费的因素,并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经济意义检验,以及统计推断检验。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显着的,其他因素则次之。通过对消费支出用途结构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支出结构上的变化趋势,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随时间变化而下降,这表明了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比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净出口,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而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国民消费,消费结构,消费需求

一、研究国民消费的意义

按照经济学的分析,社会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消费需求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总需求具有很重要的影响,进而对总需求政策的制定也有明显的影响,它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现阶段,我国有条件也有必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阶段,较高的国民储蓄率和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为拉动需求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其次,我国居民生存型消费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并正向发展型消费需求升级过渡,但产业产品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消费政策和观念等严重滞后于消费结构升级变化的需求,既导致了消费需求的缩减,也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如何扩大国内需求方面,中央经济会议曾指出增加居民消费是重点。从理论角度讲,消费需求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消费结构上,要增加居民消费,就要从研究居民消费结构入手,只有了解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掌握消费需求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消费者合理扩大消费,才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相协调,才能推动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 模型建立与求解

居民消费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消费价格指数以及恩格尔系数。下表给出了从1991年到2010 年消费水平的相关数据。基于表1和表2的数据,分别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关于其三个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二)模型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城镇:y?4672.999?0.736x1?5.937x2?52.900x3 农村:y?470.486?0.721x1?1.793x2?8.827x3,得知,其中x1前面的系数0.736与0.721分别表示在城镇(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元,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数平均增加0.736元(0.721元),与理论中描述的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对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增长的重要原因这个结论是一致的。

2.统计推断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上面分析数据知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R分别为0.994、0.998,调整文秘站:的决定系数为0.992、0.998,可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非常好,解释变量能对被解释变量99.4% 99.8%的离差做出解释。

(2)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给定显着性水平?=0.05,由表中可以看出F=823.034(3195.1),查F分布表中自由度分别为k=3,n?k?1?4的临界值2F?3,4??6.59 ,由于0.05

F>F0.05?3,4?,所以认为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Y对x1, x2, x3有显着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式是显着的,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着影响。

(3)变量显着性检验—t检验给定的显着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出自由度为4的临界值t?4?=2.776,由于回归分析表中: 0.025

城镇: t1?25.622,t2??0.371,t3??1.956

农村: t1?37.832,t2?0.812,t3??1.838 由检验可知,城镇t1?2.776是显着的,而t2?2.776,t3?2.776都是不显着国民经济统计分析论文的,农村t1?2.776,t2?2.776,t3?2.776也是不显着的,即可以认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恩格尔系数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显着的影响,在建立模型时,可以不作为解释变量引进模型。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显着的。

结论

通过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得出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最显着的,其他因素则次之。通过对消费支出用途结构的分析,了解到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支出结构上,生存型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呈现上升的趋势。对恩格尔系数分析得出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都随时间变化而下降,这表明了我国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比分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需求这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得出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作用明显大于净出口,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而消费需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必须从思想上彻底摒弃“投资至上”的观念,牢固树立“消费及时”的思想。把扩大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经济统计论文:基于市场经济的统计管理论文

一、正确认识现代企业管理对统计工作的需求,转变统计管理的职能理念

就统计工作本身而言,客观反映客体的生产经营状况,科学地分析、预测客体的发展趋势,研究客体在经营活动中的变化规律,是其基本的职能。长期以来,行业、企业的统计工作是以服务于政府为主要目的,而把服务于行业、企业本身摆在次要的位置。现在的经营机制要求统计工作应以围绕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为及时职能开展工作。这种职能的转变首先需要企业的经营者、统计工作的管理者调整对统计管理职能的认识,重视统计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真正营造一个让统计为企业经营服务的舞台,较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否则,统计工作就会无所适从,迷失方向,处在较为尴尬的位置。其次是统计工作本身要调整思路和方法,树立为企业经营服务及时的思想。要随着客体经营方式、活动环境、发展阶段的改变做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变事后统计为全过程的统计。同时,要从单纯反映企业内部生产活动向反映企业内外经营整体活动上转变,把提供决策咨询作用从原来仅提供内部生产信息向包括企业内部经济信息、外部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政策信息等多方位信息转变,扩展统计服务领域。

二、认清统计管理工作现状,深入研究统计管理规范,确定调整的目标,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统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加之长期形成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尽管近几年的改革有所进展,但指望在短期内彻底改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需要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逐步靠近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且这种摸索和实践是有前题和基础的。首先,要充分地了解统计管理现状,掌握企业转制后统计管理工作的管理规范和职能作用,从而规划出统计管理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其次,根据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制定改革的步骤和分阶段的实施方案。制定的实施方案既需要与行业、企业的客观实际结合,也需要与统计工作的客观实际结合,并且要逐步实施,循序渐进,通过坚实的量的积累完成质的飞跃。再次,选择合适的切人点实施统计管理新方案。要充分考虑统计工作开展的环境、素质人群、紧迫性,选择适当时机加以实施,减少因此带来的冲击和阵痛。

三、统计管理要坚持“行政与统计分开”,协调管理

所谓“行政与统计分开”,并不是不要企业的行政领导和行业的政府领导,而是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与统计管理本身的关系,使统计工作不受统计因素以外的因素干扰,独立行使统计职能。统计工作如何走出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统计工作要摆脱行政干预,删除行政干预的烙印,客观地组织统计信息,科学地分析和加工统计信息,辨证地预测和判断。这就要求一方面统计管理工作本身树立一个新的形象,要从企业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实际出发,客观反映实际。要依法治统,捍卫统计管理的,排除统计管理以外的干预,使统计工作真正为行业管理、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经营决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摆正行政管理与统计工作的关系,尊重统计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尽量杜绝长官意识、行政干预,使统计能够科学、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

四、统计管理工作要解决好服务于政府部门与服务于行业和企业本身的关系

从统计工作的组织机构上看,政府统计与行业统计、企业统计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但行业统计、企业统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统计的延伸和补充,应该在政府统计的主导和宏观调控管理下开展统计工作,而不是无政府状态。行业统计、企业统计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正视宏观调控与企业微观经济的相互作用,为本行业和本企业经营管理服务是及时位的,为政府统计服务也是必要的,二者不可偏废,避免走极端,不能要么为政府统计服务,要么为行业和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经济统计论文:数学和统计学差异下计量经济学论文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所需的教学基础

从专业设置和课程衔接来看,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是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和先导课程。目前,统计学的数学基础主要包括线性代数、概率论和高等数学等内容,统计学中的很多理论和知识点都是通过数学演绎推理而来的,而且统计学课程对于其他课程来说是一门重要的方法性和工具性极强的课程。这些数学基础是统计学课程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掌握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前提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计量经济学中有很多是涉及和使用统计学中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数学是统计学的基础,统计学又是计量经济学的先导课程,这两门课程共同成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课程。简单地说,如果学生没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学好计量经济学是相当困难的。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的教学实践看,经管类专业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和难度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更多表现在经济学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侧重点不同,经济类专业的要求高于管理类专业。同时,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再者,教材甄选与学生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学生数学基础存在差异,致使学生的统计学基础存在严重的分化现象,这种情形在新疆高校的民汉合班教学中更为明显。这些都给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

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著,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

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及时,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及时,“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三、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近期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障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的情形,计量经济学应采取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且以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两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弥补其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3.应采取“讲授”和“考核”适度分离的考核方法。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讲授角度来看,教师授课应保障知识体系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操作方法,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实证结果的应用能力。而站在学生角度,他们当然重视考试分数。为此,考核的试卷设计应根据具体专业的学生差异凸显知识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郭辉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商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专业人才培养下的经济统计论文

一、经济类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企事业单位对经济统计专业缺乏重视。

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尚未真正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认为统计工作并不能给其带来业绩的增长,管理层的决策以定性式的经验管理为主,统计的量化管理不多。另外,多年来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统计工作无非是算算数据,填填表格。正是这种对统计的狭隘认识限制了市场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统计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和其他领域结合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学科,如果结合的好,市场就需要大量的懂统计的专业人才,如企业统计、贸易统计、金融统计等。很多企事业对统计产生认识误区,认为统计等于数学,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统计无关。

2.统计专业人才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

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要为社会所用。如果所学与所用相协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得到缓解。然而,统计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适应性较差,学非所用现象较明显。各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学统计就只重点学统计理论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经济理论差,动手能力弱,统计实务也无法跟上工作的需要,甚至对统计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3.课程设置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不能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应用性统计课程不多,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也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二是开设课程过于主观,很多院校的课程开设是根据师资队伍来排课的,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就排什么课,没有考虑到市场需要专业人才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很难做到毕业生理想就业。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统计专业师资力量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比较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很多专业点的教师结构老化,统计软件应用和专业英语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经历,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很难培养出高级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二、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

鉴于前面分析的现存问题,我们提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特别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培养方案能够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

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学校所学专业不一致是正常的,这就要求在大的专业背景下,培养目标必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回访的情况,表明统计学专业学生较大的不足在于掌握的知识面太窄,所学应用性知识太少,再学习能力也不强。因此,我们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总指导方针,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既要满足政府部门、机关团体、金融机构及学校、科研等单位的需要,也要满足民间统计机构的需要。在多元化目标下,再按“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指导思想设置课程,学生才能具备坚实的经济学与统计理论功底,才能胜任各部门的具体统计工作,才有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的培养一定要为服务于地方经济考虑。结合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经济统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以下几方面:

1.强化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地位。

未来统计人才应具备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质量管理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从现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看,数理统计学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如抽样调查、质量检查、计量回归分析方法等,都是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的,可以说它适用于一切存在随机现象的领域。不打好数理统计基础,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将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强数学基础课,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量,因此,笔者认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分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来完成,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

2.厚实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

经济统计专业要求学生可以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这样就需要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对各经济变量比较熟悉,才可以建立好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要求厚实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因大部分院校统计系的学生经济理论较薄弱,因此,我们拟在课程设置中的学科课程平台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厚实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

(三)抓好统计教材建设

统计教材是统计课程教学的素材,好的统计教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掌握统计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统计教材的版本繁杂,内容和结构体系有进一步增强性,使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要。全国统计教材编委会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统计教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协调、规划和指导全国统计教材的编审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为了强调先进性、规范性、性和时效性,应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更新,并使得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应尽量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省部级以上推荐教材,有条件的课程鼓励选用简易外文教材作为辅助,加强双语教学。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教风师德建设。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人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的精神,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建立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采取措施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带头人。

经济统计论文: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论文

一、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

我国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发展离不开科学,对于农业的发展更是如此。一个有力的组织加之科学有序的发展规划将对推进农村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走向市场化也是我国一直在不断追求的目标,然而阻碍农村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取得一个阶段性进展,也最终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市场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被社会各界的人士所认可。而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与农民很难建立起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这就影响到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也使得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了很大困难和不确定因素。

二、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统计工作人员不完善

在我国农村,乡镇机构领导人员调动的频率很高,随意调换统计人员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在一些农村地方没有专门的进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有的地方虽然名义上设有这个部门,但任职人员都非本专业,有的甚至是政府请的兼职人员。可以说农村经济统计工作队伍鱼龙混杂,一些基层的统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有的不了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没有系统的对统计报表的编制进行掌握,有的单单凭着一点儿财会知识,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中的指标体系核算不了解。这样统计队伍的业务水平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致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即使有的地方勉强进行统计工作,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加之领导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不重视,致使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没能及时解决,直接影响到了统计队伍接下来工作的发展。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问题、生活工作方面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将会打击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2.数据收集存在难度

我国农村经济统计收集的数据范围广、指标总类多,包括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数据收集,我国农村经济收益数据的收集是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点,包括农民的收支数据、农村经济收益数据。对于各经济组织的经济情况要实地调查,然后对他们的数据进行收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较多,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数据收集的难度。另一方面,地方数据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的政府人员为了达到政绩,对农村经济统计的数据收集进行行政干预。农村农业产物的产量和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是考量当地政府业绩的一个关键,也是衡量这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这个同样关乎着政府人员的升迁问题。农业生产必然遵循自然规律,收益有上升和下降都属正常现象,然而政府官员一旦进行行政干预,数据始终都是处于上升的状态,这就使得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数据的收集得到的是不的反馈,从而使得统计工作走进一个误区。

三、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几点方法和措施

1.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要加强认识

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要有足够的认识,有关部门要将其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中。各部门领导要积极地开展工作,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统计任务分配下去之后,应及时进行检查,严格把关好每一个工作流程。农村各级政府要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积极配合,有利于统计工作开展的措施要及时的,统计工作中的经费和业务方面支出要予以大力支持,让统计工作人员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负责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部门也要主动投入到工作中去,多方面努力争取政府部门对他们工作的重视,并使他们积极配合农村统计数据的收集。同时,统计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将本职工作做到好。

2.定期抽查,保障统计质量

参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要有危机意识,统计数据不仅反映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关乎到国家政策的制定与颁布。所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一定要有所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这些数据来作为依据,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调查力度,对收集到的数据要及时进行分析。定期组织统计人员实地去农村访问,给进行统计的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多与农民沟通交流,这样保障收集到的数据真实有效。统计人员要对农民不规范的记账方式进行指导,对于农村的发展情况要有所了解,要对农村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度,对于在统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要认真对待每一次数据的收集,这有这样才能保障统计的质量。

3.利用现代设备进行统计工作

如今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也要进行必要的升级,去适应信息化的进程,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不能仍旧依靠过去传统方式来进行,单纯的依靠人力去考察农村经济变化是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它的率也不是非常高。所以有必要借助高科技设备来辅助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这就要求统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将之与统计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度,还可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结束语

我国的三农问题关乎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国家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就是将农业、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情况反映给国家,为国家一些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直接影响了国家政策的实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影响着农村的发展进程,所以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一定要予以重视。统计工作中一定要坚持真实性原则,科学与实效并重,不断创新统计工作思路,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在长时间的摸索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有些地方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行政干预、方式老旧、统计项目复杂等方面都需要进行改进。总之,为了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必须迎难而,做到统计数据真实、、科学。

作者:薛素莲 单位:稷山县农业委员会

经济统计论文:经济效益评价多元统计论文

一、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作为重要工具,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多元统计方法常见的有四种: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3.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4.因子分析。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区别在于它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出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主成分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体现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二、应用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定量劳动消耗中产生的劳动成果。由于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不同形态,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周转性、报酬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企业的周转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包含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报酬性指标对应的是企业的资本收益能力,包括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效果性指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设计生产的收益水平,有销售收入、产值、成本费用、人均利税率;效率性指标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人均产值、固定资产产值率和资金产值率。以上这11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别设定为x1,x2 ,..., x11。

(二)构建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企业作为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可以把其上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其相关矩阵R,再求R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理论得出主成分及贡献率,并选择贡献率较高的四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组合指标。这四个因子包含了所有指标最多的信息量,分别设为F1、F2、F3、F4。第1主因子F1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益系数;F2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要素效率,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率系数;F3能够反映企业的报酬率,设置为企业的资产报酬系数;F4能够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设置为所有者报酬系数。经过以上分析,四个主因子便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模型,即将通过正交因子解转置矩阵乘以R系数矩阵得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矩阵,进而得出因子得分模型和该分析样本的主因子得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排列。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效益因子F1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投人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从主因子分析得知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销售份额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要素效率因子F2反映企业资本和人力运用的效果和协调程度,通过主因子反映可以知道,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运行等手段能够较好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产报酬因子F3越高,说明资源配置和占用比较合理;所有者权益因子F4得分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构成比例合理。

三、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可以把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得分。经过计算和分析,将企业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综合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公司的主因子单项得分基本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些公司在资产运用、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主因子得分较低的企业,说明它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较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来分析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可以根据主因子的单项得分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优势和劣势。

四、结语

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各个影响指标进行分类和总结,但是它并没有地考虑到类内因子之间的影响,而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综合效益的量化。

作者:陈灿斌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商务局

经济统计论文:概率统计下的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作者:顾翠伶王亚子高继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论文

1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存在对计量经济学的不合理认识

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经济学教师不能熟练掌握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的理解产生偏差。很多高校本科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主要介绍理论方法,除了一些课后习题和文中例题外,几乎没有关于结合理论进行应用的专门章节,即使有也特别老旧。有很多经典著名的国外教材也是如此设计。然而国内的很多高校教师仍然是不加修改的照搬国外的经典教材。此外,这些教材中很多例子适用于欧美的经济情况,很多教师上课的时候不能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而且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看不到它与经济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难以理解它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甚至会觉得它是一门应用数学类课程,这种想法无形中会影响到学生,致使部分学生反感这门课程。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数学、统计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数学推理,使得学生将计量经济学当作一门数学课进行学习,因此达不到这门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无法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过多的强调理论公式的推导,使得计量经济学很难被经济学类的学生接受,陷入理论推导的怪圈,降低了经济现象方面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理论部分的理解又需要较好的数学基础。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需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生属于经济学类专业,此专业中的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文科生。而对于文科生而言,数学基础会稍微差一些,对数学敏感性较差,逻辑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当接触到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时,若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不难很难理解到理论计量的精髓而且也很难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证研究。大部分学生就会认为计量经济学就是统计学或者数学,对其自身经济学科而言是不需要的。这种负面思想也会影响到下届学生。

1.2教学安排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计量经济学每学期54学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着重理论课程方法的介绍,而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当前,我校计量经济学在授课过程中以基础课程为主,而对于处理实际经济问题涉及较少。原因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及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介绍理论及其推导;第二,如果讲授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则需要如下过程:首先建立或选择需要的模型;然后收集相应的数据;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并进行异方差、多重共线性和自相关等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使用学到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估计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估计参数后,利用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例如,经济现象的分析,政策建议,经济预测等。而计量经济学设定的课程学时较少,课时有限,故不能完成此种程度的教学任务。Eviews等相关计量经济学软件是在实际应用分析常用的统计软件,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学生上机进行实际软件操作的机会少,训练不足,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后出现不会应用的问题。实验环节在高校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管理类的实验环节比理工类要薄弱很多。另外,为了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近年各高校经济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地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应用。由于多媒体的广泛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副,这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思考负担和思维强度,使得学生对必要的需要数理推导的理论部分无法理解深刻。

1.3教材内容分布不合理

现阶段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计量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知识的介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介绍的较少。学生在刚接触计量经济学时,就会看到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符号,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在学完计量经济学后,学生不知道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符号并没有统一,同一术语不同的教材用不同的符号,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

2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具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计量经济学强调理论、案例和实验三者的有机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了解,知道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定的效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笔者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有下面几点建议。

2.1教师应正确理解

计量经济学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应用并重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位置及重要性。挪威的经济学家RagnarFrisch作为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933年曾经在计量经济学杂志中对于经济学数量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即使部分经济理论有数量特征的,但经济统计学、一般的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也不能将计量经济学简单地看作是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只有真正的清楚经济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将其结合着理解,我们才能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内涵及本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由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相互结合的交叉学科,但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将计量经济学看作是经济学、统计学、或者应用数学在经济学上的一种应用,而应将其看作一门在经济学科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其次,计量经济学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计量经济学笼统的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部分。理论计量是以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为主,以数学推理为基础,强调理论的数学证明与推导;应用计量侧重理论的应用,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尤其应侧重结合我国国情,设计相关的实例分析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应用模型,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应用理解和训练。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作为经济学人才所需掌握的基本方法论来设计。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论原理,就具备了解决经济学中的相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本科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坚持应用和理论并重,着重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计量理论的理解程度。再次,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思路是优于数学过程而更加需要重视的部分。描述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离不开抽象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但让本科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数学过程,一方面是具有难度的,另一方面,也是不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从而掌握详尽的数学推导过程。而有限的时间内,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整个学科的发展脉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学生建立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思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思路。例如,某一种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其思路的关键是什么?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壮大的学科。在冗繁的模型和方法中,能够建立整体的框架和思路尤为重要。是学生能够提纲挈领的感受到淘汰旧的理论方法的原因以及发展新的理论方法的驱动力,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灌输。比如新产生的方法怎样突破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原来没有考虑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框架和思路,因为思路不仅反映了方法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动力更主要的是学生如果能够深刻理解这些,才可能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所以,在整个的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应该秉承这一思想,给学生介绍整个计量经济学体系的脉络。掌握好这个总的脉络,就能够提纲挈领,提高对计量经济学的整体认识。

2.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改革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软件,积极挖掘学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从而安排相应的结合其专业的案例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原理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将计量理论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计量的理解和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在课堂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且切身体会到计量经济学在其相应专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学校应该在原54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增加的课时用于是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和统计学软件的使用。使得同学不仅学完统计检验、参数估计等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由于当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的经济例子、软件操作,经济理论分离,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应选用一种软件,比如Eviews,在讲授完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后,结合具体的经济实例,首先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来实现相应的理论结果,不需要解释为什么使用软件,只是让同学知道软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简单的工具。比如,在学完前几章的参数估计和检验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然后使用Eviews软件完成参数的估计和检验,让学生对所得到的估计和检验结果做合理的解释,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刻掌握了所学习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而且也提高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分析能力。

2.3教材内容存在问题的合理改善

首先市面上不同的教材应该进行符号和内容统一,对于一些内容不同的理解应该给于详尽的解释。;其次,教材的编写应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区分,对于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建议删除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结论所需要的数学推导过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而对于研究生教材,不仅要着重详尽数学推导过程,也要注重对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内涵的理解,同时也不能放弃理论方法与实际相结合。,无论本科生教材,还是研究生教材都要引进最前沿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结语

总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也是现代经济学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经济学课程。随着理论计量方法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计量经济学这门新兴的学科早已成为定量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分析工具。在未来这门学科仍然快速的吸收他学科的产生的新理论而迅速的结合经济学原理,产生自己的新的方法论,因此,计量经济学对从事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作为这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改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将输入式教育改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避免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发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计量经学理论方法与实际经济案例,统计软件相结合,让同学更好地体会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许艳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海岛棉经济性状多元统计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在新疆进行。2011年用406、432、408、410、426、05-185、05-109、05-187、05-238、TH45、193、99-29、新海17、新海25、05-487等15个海岛棉亲本随机组配的36个杂交组合。

1.2试验方法2012年4月20日播种,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4行区,行长3m,株行距配置为(10+60+10)cm×12.5cm,田间管理同大田。于10月中旬收获小区中部生长一致的棉株10株,测定其单株有效铃数、单株无效铃数、铃重、衣分、单株子棉、单株皮棉等产量性状,取各小区混合皮棉样用HFP9000测定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比强度等品质性状。

1.3统计分析方法试验数据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海岛棉亲本和F1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及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海岛棉亲本及F1的性状表现海岛棉亲本及F1的产量、品质性状表现:F1各性状上均值都大于亲本,说明各性状均存在杂种优势。F1大多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亲本,而大多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低于亲本,说明海岛棉F1的产量选择潜力较大,而品质性状的选择潜力较小。

2.2亲本和F1主要经济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相关分析

2.2.1亲本和F1主要产量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海岛棉亲本及F1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亲本的单株有效铃数和铃重与单株皮棉产量达显著水平,则这2个性状对亲本单株皮棉产量之间的作用较大;F1的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与单株皮棉产量均达极显著相关,说明这3个性状对F1单株皮棉产量的作用较大。衣分性状对单株皮棉产量的影响在亲本和F1间表现不一致。偏相关系数可知,亲本和F1的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与单株皮棉产量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提高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能有效提高亲本和F1的单株皮棉产量;而单株无效铃对亲本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对F1产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F1长势旺盛,导致吐絮延迟,从而影响单株皮棉产量有关。

2.2.2亲本和F1主要品质性状对单株皮棉产量的相关分析。海岛棉亲本及F1的单株皮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与偏相关系数:亲本的纤维整齐度与单株皮棉产量达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纤维整齐度能有效增加亲本单株皮棉产量,有可能其遗传品质在较适环境下,对单株皮棉产量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其它4个品质性状与单株皮棉重的相关不显著;F1单株皮棉产量与马克隆值、比强度分别为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而与其它性状的关系不密切,说明马克隆值越大,比强度越低,皮棉产量越高。亲本的纤维整齐度、上半部平均长度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偏相关都达显著水平,说明提高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将有利于提高亲本的单株皮棉产量;F1的马克隆值与单株皮棉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说明F1马克隆值越高,则单株皮棉产量越大。

2.3主要产量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通径分析海岛棉亲本及F1的单株皮棉产量与单株有效铃数(x1)、单株无效铃数(x2)、铃重(x3)、衣分(x4)的通径分析: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对亲本和F1单株皮棉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大,其顺序为: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表明这3个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正向贡献较大。单株无效铃数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最小,对亲本的单株皮棉产量表现为微弱的正向贡献;对F1单株皮棉产量表现为微弱的抑制作用,即无效铃越多产量越低。亲本单株有效铃数主要是通过铃重的间接通径增加产量,说明通过增加铃重可以提高产量,同时防止衣分降低和无效铃数的增多;F1的单株有效铃数主要是通过铃重、衣分的间接通径来增加产量。铃重方面,亲本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铃数和单株无效铃数来提高产量,而F1主要是通过单株有效铃数和衣分的间接通径实现增产。从衣分方面,亲本主要是通过单株无效铃的降低而增产;而F1是由单株铃数和铃重的间接通径增产。从间接通径结果来看,F1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增加单株有效铃数,提高铃重、衣分来实现。

3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亲本及F1的性状比较说明海岛棉在大多性状上存在杂种优势,而产量性状的选择潜力要大于品质性状。亲本和F1主要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有效铃数、铃重在亲本和F1均表现为正相关,而衣分、单株无效铃数、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等在亲本和F1表现不一致。因此在海岛棉的育种实践中,要兼顾有效铃数、铃重、衣分以及生育期长短的同时,不可忽视品质性状;并且不同世代在选择策略上应有所不同,在不同世代偏向或兼顾选择品质性状或产量性状,以满足育种目标,通过不同世代的选择,来进一步改善性状,得到更好、更适合的材料。主要产量性状与单株皮棉产量通径分析与偏相关的结果类似,在海岛棉亲本和F1中的作用顺序均为:单株有效铃数﹥铃重﹥衣分,这与张西英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供试材料、供试地点以及选育的侧重不同。因此在南疆地区海岛棉优良品种选育中和后代选择上,兼顾品质性状的同时以争株铃、保铃重、稳衣分为育种主攻目标。

作者:李蒙曹新川单位: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经济统计论文:经编产业统计方法经济管理论文

一、趋势统计方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

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

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

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二、综合评价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

: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

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

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

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三、结语

随着经编产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编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经编服装以及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经编产业资料缺乏以及经编产业研究方法的滞后,我国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对经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经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经编行业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作者:吕镭 单位:海宁市人民政府马桥街道办事处统计信息中心

经济统计论文:经济统计农村经济论文

一、农村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相应的经济统计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当前很多农村的村干部并未意识到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对经济统计人员的相应权利与职责划分不清,这直接导致经济统计制度落实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使得其在很多工作上都要看领导的脸色开展工作,而将各种经济统计工作的规章制度丢弃到一旁。当前在农村,村干部经常会对村庄的经济数据不加重视,从而使得很多的统计活动没有进行及时的数据审核,导致出现很多的数据根本无法进行查询。

二、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改善对策

一是各级领导应当对于农村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以重视。在具体的施政工作中,各级领导应当将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事项当中,通过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从政策、方法、资源等多方面给予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以大力的支持。除此之外,相应的统计部门也应当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争取到足够的政治资源支持,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统计工作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逐步建立起自身在政治领域的应有地位。这种地位的建立实际上也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自身对于解决政治、经济难题方面的巨大作用,为各级政府提供大力的帮助。

二是对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大力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有必要与各级政府的局域网形成统一的连接,并且各级部门也应当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建构起互联网络,从而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办公条件,提升工作效率。从资金支持来看,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经费项目来支持农业经济统计工作,这种经费项目的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统计人员、网络维护、知识更新、业务培训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为农村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是对于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各项制度应当及时有效的加以落实,对出现问题的地方,应及时找出原因,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处罚。为了确保各项制度的落实,各级政府就必须对这一工作加以重视,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村的经济统计情况举行听证会,并抽查相关的统计数据,从而确保经济统计制度能够得到科学执行。在抽查过程中,对于发现问题的地方,应当对于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惩罚,决不姑息。另一方面,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基础上,也要对于经济统计制度执行较好的农村给予物质及精神上的奖励,并以此作为典型,来加以宣传。

四是农村经济统计人才工作的强化措施。制度层面的优化。一是加强镇级政府的角色。加强镇级政府在农村服务和管理统筹的角色,以镇为主的管理体制帮助解决农村村庄经济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的情况。二是改变经济统计人才管理体制。农村村庄必须端正经济统计人才管理方向,转变人才观念,并且不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三是结合农业、科学,进行农村经济统计人才队伍的建设。农村村庄除了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储备外,还需要改革现有农村人才管理模式,确保经济统计人才能够结合地区状况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四是推动战略联盟,提升农村经济统计员工专业化水平。采用战略联盟,可使农村村庄在相互支援下发挥更好效能。适当的战略联盟对减少人才物力浪费、拓展人才视野、促进经济统计员工能力提升、提供学习机会及强化农村竞争力均有帮助。

作者:黄海 单位:天津市宝坻区牛道口镇人民政府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思想下的国民经济论文

一、分组思想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分组思想不仅统摄指导着整个核算的基础结构和主要方向,还渗透在每一种具体的核算内容上。譬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对产品使用去向的划分及最终产品价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对中间消耗环节的划分及具体计算,资金流量核算对社会资金按运动流程进行的交易项目划分,国际收支核算对各种收支按账户组织形式进行的分类,资产负债核算对经济资产按性质特征进行的类别划分等等,都直接表现或是充分蕴含了分组思想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统计分组的思想方法,国民经济核算将无从开展。

二、平衡思想平衡思想,即指统计利用对应相等的数量关系

来达到对现象总体内外部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关联性、数量性和平衡性是平衡思想具有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现象及其活动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关系,表现在具体的统计核算上,就可以用数量对等方式来反映,从而发挥平衡思想的作用。事实上,平衡思想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则。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障核算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关系。这种平衡思想在核算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平衡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数量平衡等式和核算平衡表两种方式。数量平衡等式,就是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方面平衡相等的关系式。数量平衡等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典型表现主要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投入产出分析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和“初始投入+中间投入=总投入”的平衡相等关系,资金流量核算中各机构部门及全社会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相等关系,国际收支核算中遵循复式记账规则形成的贷方收入性经济行为与借方支出性经济行为的对应相等关系,资产负债核算中资产与负债的对应相等及期初(末)存量与期内流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等等。这些数量平衡等式揭示了有关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的各种结构变化和其内在联系关系。核算平衡表,就是一种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平衡关系的专门统计表。一切平衡表,都是以所研究对象内在的数量平衡为核心而设计的,它实质上是数量平衡等式的一种表格化形式的反映。国民经济核算中,核算平衡表突出表现在各类核算大量应用的收付式、并列式、矩阵式结构的核算平衡表和复式记账形成的国民经济账户及其体系设计上。生产分配核算中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以单一式平衡表形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之间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实施产品流量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式平衡表形式反映各部门“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都以并列式平衡表形式分别反映社会资金运动过程、各种对外经济关系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拥有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而国民经济账户则是复式记账与平衡表相结合的一种“平衡账户”,它既有反映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表内平衡,又有以复式记账规则为基础的体现经济现象之间的表外平衡。所有这些核算平衡表,都有着多种确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式。由此可见,平衡思想既是国民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内在关系的体现,又是顺利组织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保障。

三、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同类替换或类比估算的间接形式对经济现象数量施行统计核算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统计核算中,有许多经济现象及其关系都难以直接进行相关的定量核算。事实上,统计核算中的不少经济现象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或是关联性,在具备一定条件时,这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就为定量核算中的互相替换或类比估计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而使得替代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统计核算中,既解决了直接核算的困难,又节省了核算成本,提高了核算效益。替代思想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有“产品替代”、“成本替代”、“收益替代”、“价格替代”和“变量替代”等五种具体形式。前三种替代方式主要发生在产出核算中,因为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对那些不具备产量或价格资料的产品,就需要使用相应替代进行产出的价值核算。出于化繁为简和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需要,“变量替代”主要发生在投入产出核算中。因核算内容多会涉及到交易价格的确定,导致“价格替代”更多地出现在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所谓产品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同类或近似产品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工业总产出核算中用折算的产成品核算“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等。所谓成本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费用成本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在非营利性服务部门产出核算中,以提供服务活动的成本费用估算政府部门总产出;在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价值增加的核算中,用支出的成本费用核算土地改良的价值等。所谓收益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经营收入或预期收入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旅游服务业以营业收入来核算其产出价值,地下资产存量和无形固定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以预期收益折现方式进行核算等。所谓价格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相关产品或资产的价格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居民住房消费用“虚拟房租”核算,未上市证券价值用已上市证券价格核算等。所谓变量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变量做替代而实施的核算,如投入产出核算中用含有直接消耗系数的变量代替总产品变量建立的行模型、在“生产工艺相同”和“制造影响不变”假定下实施的相关推导计算等。显然,替代思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由其形成的替代方法是施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效工具。

四、对比思想

对比思想,就是统计利用既定标准对现象所做的数量比较上的认识。统计对比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即要求比较对象与既定比较标准在核算内涵口径、时间界限、空间范围等方面要互相匹配一致。统计核算中,客观现象受“同体”和“共生”等条件影响,在静态上会表现出相应的数量关联性,受“惯性”和“时滞”等作用影响,在动态上也会表现出数量关联性。前述平衡思想及其方法侧重认识和解决现象联系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对比思想及其方法则更加接近于回答揭示现象联系关系“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客观现象静态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结构优劣和动态的速度快慢、变化强弱、趋势好坏等,只有在既定标准(条件)下予以比较观察和分析判断才能获得清晰的认知结果。如果把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的定量分析也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之一,则对比思想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就主要有“对应核算”、“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三种形式。其中,对应核算主要应用在对具体经济现象的数量核算中,而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则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定量分析中。事实上,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数量核算及其定量分析,否则,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发展必将受到限制,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必将遭到削弱。所谓对应核算,就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具有对应关系的经济现象按照已有规则实施的一致性核算。譬如,产出核算中,受生产范围的共同影响,对中间消耗进行核算时,必须要按照与总产出相同的口径来计算,以避免发生重复或遗漏;在金融交易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中,同一笔经济交易活动应当在交易双方按照相同价格分别进行核算,以确保核算平衡关系的成立;等等。所谓比率(例)分析,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用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部门比例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动态比较分析等方面。如利用各种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进行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用资本产出率所做的经济效益评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产业关联系数测度、部门间依存关系分析、资金流量的内部结构分析、国际收支的各种构成及其变动分析、资产负债的部门分布分析,等等。所谓差额分析,就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差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数量平衡关系分析中,用以说明相关经济现象数量规模及其活动结果引发的平衡关系的变化。如利用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资料进行的部门间资金流向与资金余缺分析,利用国际收支核算资料进行的国际收支差分析,等等。无疑,对比思想彰显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作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十分重要的统计思想。科学概括国民经济核算蕴含的统计思想,既有理论必要又有实践需要。上述的概括阐释,仅是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思想的一种简单梳理和初步认识。博大精深的国民经济核算还蕴含着许多有待总结的统计思想。我们应当在深化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制度认识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努力提炼概括和发展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思想,以期更好地发挥思想认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作者:郭海明

经济统计论文:新时期统计农村经济论文

一、把握当前乡农经统计工作的现状

牛古吐乡的农经统计工作在以前几年均为手工汇总,需要村、乡、旗、市四级逐级汇总上报。各级要汇总指标繁多、数据庞大,工作任务繁重,且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目前,由于统计手段得到提高,开始施行电脑软件汇总,大大提高了牛古吐乡统计的效率和性,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形势的改变,农经统计工作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行政方面

农村经济统计体系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干部升迁考核的重要指标,经济指标本应该遵循着经济波动的循环规律有升有降,但是某些官员为体现政绩,人为的干扰统计数据,使数据严重失真,如此一来统计数据就失去了参考的意义。

2.统计队伍建设方面

根据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相关要求,农业部组织了农经的统计骨干进行了业务培训。几年来,使他们的业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基本能够较好的完成统计任务,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改革,导致了有一部分乡镇没有农经统计人员,导致农村经济统计数据无法及时上报甚至无法上报,使得统计工作无法继续开展。

3.经费不足

由于乡镇并未将农村经济统计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上级部门也未将业务经费下拨,所以统计业务的经费几乎为零,农村经济的统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此一来,接下来相关的统计工作就无法展开,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4.数据难统计

首先,农村经济统计范围广,统计指标繁多,统计对象多种多样,涉及部门杂乱,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其次,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负债表及收益表可以从乡镇、村里可以直接得到,其余的涉及到农户及企业的地方都没有做好数据,都只能由统计人员逐一的去统计;其次,统计的数据精度得不到保障,因为农村农户收入来源不一,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较多,统计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尽管在当前的农经统计工作中还有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经过几年来各级农经部门和广大农经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也基本明确了新时期应该如何面对各种问题,以及新时期应该如何突破难题,做好农村的经济情况统计工作。面对新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做好下步农经工作,已是当务之急。

二、认清新形势,切实做好新时期的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工作

当前,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更深刻的提出了深化机制改革的重要决定,从国家到乡镇都处于变革和转形的重要时期,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进,做好农经工作将会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更要把握形势,顺势而为,针对特定问题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领导要更加重视统计工作并提高思想觉悟

各级领导要对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给予高度重视,将农村经济情况统计纳入日程和工作计划,采取积极的措施给予支持。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应积极争取政府对其工作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并为地方政府解决相应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

2.扩充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自身素质

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改变,使得农村经济情况统计人员缺失,无人从事统计工作,则更无从谈起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政府应该适当的扩充统计队伍。除此之外,针对一部分基层的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业务知识不扎实的问题,政府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这些相关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并大力宣传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工作能力。

3.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

针对农经部门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足够的经费,统计人员的工作就无法正常展开,例如:农经统计工作的布置,统计调查报表和农户登记账册这些农村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用品都无法满足,统计工作的质量又何从谈起。所以应该加大对农经部门的投入,为统计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

4.推行多主题抽样调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体系

在国家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报表,替之以方案简单、取得数据快捷的抽样调查。根据调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具体指标取得数据最有效的方法。改变以前一个主题一套方案、一套样本、一种调查方法的做法,探索多主题、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调查方式。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和数据混乱。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牛古吐乡的农经统计工作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认清新形势,抓住主要矛盾,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农经统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金卫洪 单位:赤峰市敖汉旗牛古吐乡政府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学经济建设论文

一、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事项

1.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统计实际上属于一种社会调查活动,凡是涉及到数量信息和数字问题内容的均涵盖在统计学研究领域中。经济统计学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基础上而研究起来的。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逐渐得到完善。

2.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研究中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体作用有:首先,数据收集中少不了统计,所以其能够为经济研究中相关数据的收集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促进经济学的有效研究,而为了保障定性研究的正常进行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库,这就需要在统计的帮助下实现。其次,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且存在各种不同的现象,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数据,以便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另外,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保障;所有新得出来的理论均属于相对理论,唯有在一番严格的验证后方可变为真理。所以应通过经济数据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以明确其性。经济学与数据间是紧密相关的,但统计发挥着收集数据的作用,可见,统计学在经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经济涉及到的领域与信息较多,因此使得经济的研究困难重重。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经济问题也同样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在庞大的信息量下,只有运用统计学内有效合理的方法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方能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始终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所以经济统计学意义重大。若缺乏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将停滞不前。由于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少不了数据这一关键因素以及统计在数据收集中的作用,可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至关重要。只要经济统计得到充分应用,就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经济的研究事项还甚少,要想对现代经济发展形势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必须获取相关数据的支持,而数据的基本来源通常都在统计学基础上而完成,因此经济统计学是经济中的核心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关于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力度还不足,但有关学者与人员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该方面的重要性,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一定得到有效应用,加快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刘瑞妮 单位: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经济统计论文:统计分析宏观经济论文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发展历程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时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结束语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要求以先进的数据信息技术作为数据支持,还需要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紧密配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保留并继承优化管理、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并将其视为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管理理念。

作者:王惠单位:兖州煤业榆林能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