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物流经济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经济论文: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分布不尽合理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企业规模小和分布不合理这两方面,一般来说,比较小的地区的物流企业在实现组织化运作方面比较困难,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还会影响到整体物流产业的声誉和发展,造成客户的不信任感增强,在欠发达地区,一般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还存在着地区覆盖不均匀的问题,或者是分布过于集中,没有很好的格局。物流企业规模小会使物流运营的组织化程度降低,没有形成规模化和集约化运作,使得物流运输成本比较高。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的发展思路
1.需要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配送网络。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我国地区间的往来越发密切和频繁,从当下来看,要构建一个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全国物流市场的整体效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努力构建具有集散功能的物流网,加快发展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物流体系,努力实现物流基础设施在功能、布局和业务方向等方面不断提升的目标。
2.挖掘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产业链的价值。物流产业提供的不仅是单纯的运输式的仓储服务,它所具备的潜在功能还很多有待挖掘,对于运输企业来说,不少企业需要自身去完善自己的产业运输线,对物流产业来说,物流运输企业受到集约化操作流程和安全保障方式的影响,能够为企业产品的运输提供保障,这有利于加大对物流行业的需求。
3.实现欠发达地区物流信息化跟踪和统计服务。发展物流行业需要构建信息化平台,受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使整个物流行业的管理和客户的体验感得到了提升,使物流产品的运输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实现信息化跟踪和统计服务,有助于保障企业战略的良好实现,有助于更加的把握物流需求市场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构建物流网络,有利于指导物流企业进行纵向和横向整合,不断扩大经营网络和服务网络,使企业更加合理的配置资源,优化产业配置,取得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实现客户和物流企业的共享机制,对物流环节更好的实时跟踪和监控,实现全程管理。
4.引导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向专业化物流发展。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也就意味着其物流市场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我国的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在不断的建设和完善中,交通的便捷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专业化物流是发展物流经济的大势所趋,需要规范物流产业的发展,形成固定的运输线路,在运输时间上合理安排,努力构建物流企业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模式。
三、提高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为物流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主要通过四方面的措施和办法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品质高效的物流企业加以资金支持,提供税收政策等等,通过设立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专项基金来奖励物流企业对其进行贷款贴息,可以采取有偿使用的方式进行滚动积累。二是鼓励社会进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良好的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努力构建开放、统一的物流市场。三是制定和完善反倾销、反垄断的相关法规,完善物流产业的价格管理,避免过度竞争和垄断。四是制定合理的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物流发展的规划,努力营造物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为市场繁荣吸纳有效资源。
2.物流企业要增加投入,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一是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投资,掌握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整合信息。建立有序和高效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对物流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努力实现物流经济的集约化经营。三是通过企业间团结协作和整合,以物流产业的功能和内容来确定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物流行业的运输企业专业仓储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进行整合,发挥整体优势。
作者:王晓秒单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经济论文:课堂教学物流经济论文
一、完善的物流基础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
如果学生对物流经济地理基本理论和构架把握不准,涉及的理论知识无法理解、消化、吸收,那么在实际问题的操作与解决就可能困难重重。于是,物流经济地理的课堂教学必须较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物流理论创新驱动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如何切实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众所周知,我国工业品生产领域的物流成本过高、农产品流通与物流费用也居高不下、我国物流总成本占GDP比率高达17.8%。那么,在讲授物流经济地理时就必须时刻将如何解决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贯穿始终,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引导学生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集成创新理论。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构建布局合理、渠道畅通、运行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系统体系。认真谋划绿色物流的发展,减少物流碳排放。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物流装备现代化水平和物流标准化程度,推广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等。为了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可以穿插播放央视纪录片如《穹顶之下》、《断裂的冷链》、《转基因水稻种植调查》等。
二、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物流经济地理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学科的近期进展,尤其要关注国内外物流发展的动态,以及可能为物流经济地理所用的其他相关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比如,在讲授物流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学科性质、意义等内容时,可以与物流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中国物流环境与物流布局解读时,可以结合国家不同时期的主导政策及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追踪剖析,从而有利于学生结合我国自然条件和人力资源条件理解物流布局的计划化、直达化、短距化、钟摆化、集中化、社会化、服务化和标准化原则。讲解中国农业物流地理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的生产分布情况,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掌握我国农业与物流的关系,也可以补讲云物流环境下及大数据分析条件下,“农、物、商一体化”的新型的物流模式[3]。在对中国工业、商业物流地理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围绕内地市民赴港抢购奶粉、旅日游客购买马桶盖及电饭锅等现象进行深度挖掘,以便启迪学生思考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的迫切性等问题。在讲解完交通运输业的地位、影响因素及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分布后,可以围绕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一路一带及新海上丝绸之路等热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在分析中国旅游物流地理时,侧重讲授物流业与旅游业的二者如何协作互动发展及影响旅游业的布局因素,同时,结合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巴马避暑治病热等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三、灵活的教学方法交叉运用
大多数教师讲授《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过程中,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结合课堂内容进行讨论,必要的时候加以多媒体演示说明,同时穿插适当的实习实训[4]。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鉴讲授式、互动式、启发式和案例法教学等方式,也可以因地制宜尝试进行情境教学法[5],以便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适宜的教学场地、组建合理的教师团队、按照既定的详细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也是不错的选择[6]。以上教学方法可以交叉运用到课程的教学中,但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内化教学方法也值得尝试。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注重学生潜质潜能的开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和促成学生将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7]。开发内化教学将教学基本环节分为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检验、随堂小测验或课堂讨论及讲授与答疑等基本环节[8]。开发内化教学法运用于物流经济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与课堂外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逐渐提高个人能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的适度创新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不能简单地用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传统的题型进行测试,而应采取多样化的评判方式,注重学生“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位一体的综合素质。据有关研究的结论,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只能测出一个人才能力的三分之一,其他的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则需要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测度[1]。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考察、布置适量的应用型作业任务、“调查报告”考试模式等都可以尝试。注重平时成绩的记录,平时成绩分可以包括课堂提问、随堂小作业、课堂测验、到课情况、课堂分组讨论和课堂提问及互动等。期末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可以适当下调。结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此,要切实提高物流经济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对自己对学生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变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以便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社会急需的物流人才。开发内化教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在《物流经济地理》教学中加以运用。
作者:杨传喜单位: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物流经济论文:社会经济带动下的物流经济论文
一、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和意义
1.自营模式自营模式是我国综合性企业广泛使用的一种物流模式。作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较大型的企业,选择自营模式也是一种必然。自营模式下,企业自备仓库,自备物流车队等。在此基础之上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自我服务流程。一种是企业各个部门可以单独的完成物流中的任务,另一种是在企业中又设置了专门针对物流运作的综合管理部门,对企业物流部或者物流企业进行统一的物流管理。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还是及时种,因第二种需要较多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比较适合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所以第二种的选择比较少。自营模式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实现原材料和零配件的采购、生产一体化,有效提高采购效率,库存的管理更加便利,有效减少企业资金的投入。因为可以对供应链进行较强的控制,较容易的将生产和其他环节紧密配合,更好的合理规划物流管理,针对提高物流工作效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2.第三方物流使用第三方物流最广泛的是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将一部分甚至全部物流作业交予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能够较好的处理数据,为第三方物流提供技术支持。第三方物流不拥有产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是为客户提供以合同为约束、以结盟为基础的,具有专业化、系列化、个性化、信息化特点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的意义在与能够根据条款需要提供多方位、多样化的物流服务,比起单一功能的公司更具有社会发展潜力。第三方物流是十分具有个性化的,一般以合同条款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按照客户要求提供物流服务,有效将货物装卸运输、仓储、订单处理、保管、配送一体化,提高物流工作效率。
3.电子商务模式随着电子商务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普及,越来越多人选择在网络中进行购物。由于支付方式的便捷,许多比较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网络购物平台中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礼物在网络中买衣服、买家电等等。这种虚拟的支付方式因其具有的便利性使用程度变得越来越广泛。电子商务的普及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其巨大的市场潜能让我国物流经济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向这方面倾斜,随着越来越多电子网络购物平台的建立,也更加的促进了国民的消费,推动了物流经济的增长。电子商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了物流经济的发展,比较具有突出性的是在淘宝网中近两年的“双11”的出现,去年的“双11”在这24小时淘宝网中的交易额达到350亿。这个数字的出现表明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不仅大大增加物流行业配送人员的就业机会,对促进我国物流经济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经济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为我国物流行业翻开了一个新篇章,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形成一个信息化的物流行业,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人看到电子商务模式带来的商机,纷纷投入到这个行业中,但是想要在日益激烈的电子商务行业里抢的市场,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对信息进行一个系统的处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行业的信息化。
二、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物流行业的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而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主要面临的问题仍然是针对物流的服务和水平方面。但是只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做出调整,始终保持服务质量,物流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加稳定。
作者:李璇单位:琼州学院
物流经济论文:谈我国批发企业实现物流经济合理化的路径
内容摘要: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的来临为批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实现物流合理化成为批发企业面临的难题。建立有效地信息系统、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强化配送管理系统、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数质量、构建物流管理指标体系、加大行政支持力度是实现批发企业物流合理化的有效途径。
批发企业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决定批发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流通时代,批发企业承担着商品集散、加工整理、调节供求等多种功能。但是,随着多频次、小批量时代的来临,批发企业物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实现物流合理化已经成为困扰批发企业的一个难题。
批发企业的物流功能定位
批发企业是指从生产者或其他经营者手中采购商品、再将其提供给商业用户及其他业务用户,供其转卖、加工或使用的经营活动主体。批发企业在流通结构中处于主要位置并发挥着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作用。虽然“批发无用论”的论调很高,但是批发企业所拥有的商流和物流优势决定了它仍将在流通渠道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物流功能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批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志军认为,批发企业主要有五个功能,即集散商品、加工整理商品、调节供求、融通资金与承担风险。这些功能基本上反映出了批发功能的本质特征,集散商品与加工整理商品功能可以归属为物流功能,调节供求等可以纳入商流的范畴,但是,批发企业的物流功能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商品集散与流通加工,它在综合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上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在参考了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批发企业的功能,特别是物流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见附表)。
从附表对批发企业的功能分类可以看出,物流功能已成为批发企业的核心功能。
日本著名流通学专家田岛义博指出:“无论在日本还是美国,批发企业诞生的当初,其基本功能就是物流,物流是进行批发和能够进行批发的较大功能。”长期以来,批发企业重商流轻物流的运作模式导致众多批发企业,特别是中小批发企业的生存出现危机。进入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物流已不再是商流的从属,从某种角度来说,批发企业已经到了以物流促进商流发展的阶段,这就要求批发企业必须在物流理念上进行更新。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多对批
发企业的负面效应分析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指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批发企业在零售企业的要求下,利用自身在流通渠道中的位置优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必要的时间、以必要的数量向零售店铺提供必要的商品所形成的高效率配送系统。多频次指的是配送频度,是基于时间的概念;小批量则是指配送物品的数量单位,它反映的是订货单位或交易单位的大小。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配送时间间隔短,配送商品批量小。这是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基本特征:以pos及eos等信息系统为支撑。这是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之间构筑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的必要条件:基于多赢的合作理念。这是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真正发挥效益的前提保障,系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帮助零售企业实现零库存,扩大经营品种,提高商品鲜度;另一方面,又给系统执行主体—批发企业带来较大的物流成本压力,同时对社会环境也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批发企业开展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性。
从零售企业的角度而言,构建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零售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意识的增强,零售企业纷纷采取多品种少量化经营策略,以降低商品库存、提高商品库存周转率、保持商品鲜度、适应顾客的消费需求。位于供应链中游的批发企业配合下游的零售企业构筑有效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成为实现零售企业战略的重要条件。特别是以连锁便利店为代表的零售业态,要在仅有百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陈列上千种商品,并能及时发现畅销与滞销商品,提高卖场效率,就必须以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为支撑。
从批发企业的角度而言,构建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批发企业强化物流功能、摆脱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随着流通渠道重组和流通信息化的发展,批发企业在流通系统中的功能正在被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所取代。面对生存危机,批发企业只有加快批发功能调整,丰富和完善物流功能,建立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构筑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物流网络,加大对零售企业的支持力度,才能获得重生与发展。
批发企业开展物流配送,具有地域、设施设备、专业技术和传统组织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可以通过强化集包装、装卸搬运、仓储、流通加工、分拣、配送、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社会化、专业化配送中心功能,与上下游企业构筑新型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为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物流保障。只有在批发企业支持配合下的零售企业发展壮大了,批发企业的生存基础才能更加牢固。
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给批发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导致批发企业物流成本上升。批发企业基于零售企业增加经营品种、降低库存成本、保持商品鲜度、削减订货成本等要求构建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正在积极发挥正面效用的同时,也为批发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主要表现在:仓储管理及库存成本增加;配送成本增加;在整体物量不变的情况下,配送次数的增加意味着单位配送车辆实载率的显著下降,单位商品配送成本的显著增加;配送次数的增加又导致配送车辆不足,企业外包物流费用上升;零售企业指定时间交货导致配送车辆待机时间增加,从而影响配送时间效率:信息系统投资大;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是建立在基于pos、eos等信息系统基础之上的,以实现高效、快捷、的订发货信息传输。eos成为实施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的必要条件:包装费用增加;集装化包装在配送中心拆零分拣,再施加不同规格、不同材料的小包装,导致包装材料开发及包装成本上升:人头费增加。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作业都需要大量的物流人员作保障,人头费支出在物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见,以批发企业为主体的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在满足零售企业要求和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物流成本压力,因此,构建一条以批发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体系成为必要。
导致社会环境负担加剧。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配送车辆噪音公害对人的精神、情绪、健康的影响;配送车辆废气排放对人的生理、空气、水的影响;配送车辆增多造成的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增加以及对人的伤害等等。物流活动的本质就是以尽可能小的物流成本达成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同时减少外部不经济的发生。所以,如何减少多频次、小批量配送系统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成为企业不容回避的课题。
批发企业实现物流合理化途径
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
信息化建设是批发企业适应现代生产与销售,为零售企业提供高效物流配送服务的基础,是批发企业向生产领域提供销售信息反馈的途径。eos(电子订货系统)的应用是批发企业实现物流合理化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批发企业应用eos的比重较低。eos不仅用于订发货信息的处理,而且可以与仓库管理系统连动,提高库内作业水平。
完善仓库管理系统。
完善仓库管理系统应从仓库内设计、仓库内作业程序、出入库作业、商品保管指示系统、流动货架管理系统、库存管理与控制系统等方面入手,实现单位商品库存成本低。
强化配送管理系统。
强化配送管理系统最有效的手段是实施共同配送。批发企业除了需要与供应链内的上下游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关系之外,为减轻物流成本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批发企业与零售企业还应本着“销售是竞争对手,物流是合作朋友”的原则与同业种加强协作,开展共同物流、共同配送,发挥规模效益,共同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以商业企业为主导的共同配送模式分为以批发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和以零售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批发业为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就是使批发商向综合型批发企业转型,通过商品进货的统一化、广泛化和多样化以及商品配送的共同化、规模化和效率化,顺应零售连锁商业的需要,同时集中商品信息,对零售及生产企业予以指导,逐步确立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零售业主导的横向共同配送可以由大型零售企业建立配送中心,由批发商将商品送到配送中心进行统一储存、统一加工、统一配送,在配送能力有余的情况下,还可以为其它零售企业提供服务。中小型零售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建配送中心,再由批发企业实施配送运作。
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数质量。
我国批发企业从事物流的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缺陷,他们几乎都没有经过物流的专门培训,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更是缺乏。虽然我国物流教育培训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大部分工作岗位集中在物流企业和储运企业,批发企业物流岗位成为一片贫瘠之地,因此,加大物流从业人员岗位分流,加强对批发企业物流管理和实际操作人员的物流教育培训成为当务之急。
构建物流管理指标体系。
要想实现物流管理的合理化,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衡量物流绩效的物流管理指标体系。现阶段,我国的很多批发企业尚未建立起一个基础的物流数据库,对物流运作的好坏只是凭感觉、凭经验,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标准。另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法来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改善物流作业水平。
加大行政支持力度。
批发企业物流是构成我国经济物流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合理化实现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物流的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流通系统的合理化,所以,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决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等问题,仅仅靠批发企业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政府应该加大对中小批发企业的融资力度,引导批发企业物流向规范化、标准化、共同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物流指导,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
批发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承担着商品价值实现和转化的重要职能,所以,批发企业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战略地位。但是,由于新型流通形式的发展,制造企业、零售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流通渠道中对批发功能的掠夺,导致批发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多频次、小批量配送时代,批发企业只有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物流运作经验,强化综合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功能,努力实现物流合理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管理战略发展探讨
内容摘要:
在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现代物流业的综合地位越来越高。作为全球信息化速度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现代物流业的管理也日渐受到重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日渐多样化,推动着物流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本文主要从物流经济不同管理模式入手,对物流经济战略发展决策进行探讨,为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战略发展;决策
一、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物流经济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中,物流经济的发展可谓独具优势。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物流行业,人们也赋予了其更高的期望和要求。为推动物流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因此,物流经济在大众需求和政策兼具的大背景下面临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多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随之衍生出来。本文立足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经济发展对策,对推动我国物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呈现的主要模式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对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上购物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甚至水电煤气等生活费用的缴纳也开始依托电子网络平台。截至2014年,调查数据表明社会零售总额中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突破13万亿元,所占比例高达50%左右,淘宝网每日包裹量突破1000万,占中国快递业的业务量60%以上,仅北京市的物流业务收入就已经超过1686.1亿元。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和物流发展中,电子支付方式所带来的贡献十分巨大。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便利的电子支付前提下愈发显示出发展潜力。在这种新兴购物方式的影响下,极大的市场潜力与市场需开始出现于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物流企业十分倚重的环节。与物流经济本身的倾向一致,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逐渐倾斜向电子商务管理模式,通过电子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使得物流经济在其促进下迅速增长。对物流经济发展而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同时促使我国物流业务量出现明显增长。电子商务管理模式下的物流业,在信息的搜集与获取方面便有了更多的途径,在这一基础上数据的分析与整理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物流经济,提高了物流业的竞争力,使物流业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先了先机,生存与发展权利更胜一筹,促使企业加强对现代物流的重视,对运输成本的降低有明显作用,且有利于物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定额管理模式
在产品从生产到完工后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标准的人力、物力、财力,即被认为是定额。某一时间段内,一个国家整体生产力水平情况,也可以通过定额反映出来。在刚开始发展时,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规模都不大,且很多企业产品还比较单一,对生产资源的需求并不多,对生产组织的要求也并不周密,生产经营能力要求往往一般即可。但随着企业生产中大量高科技的应用,以及经济日益发展的刺激,经济发展往往会趋向于更加先进的管理观念。在越来越看重定额化的今天,物流企业也开始积极转变观念,在物流经济的发展中积极应用定额管理。在物流企业中,定额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通常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努力才能实现推动物流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即:需要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建立和健全,只有健全的定额管理体系才能促进物流经济的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限制和阻碍其发展。在对定额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产品储配、送货的定额进行确定外,其需要明确的内容还有产品的综合管理定额,这一定额指在送货服务中,物流企业将产品无任何问题地送到消费者手中时所产生的消耗。另外,对最小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在定额管理模式中也非常重要。在确定定额的基础上,预算最小工作环节并对其进行管理,可促进物流效率的极大提高,使企业物流经济中定额管理的功能得到较大化发挥,使企业在这一推动力作用下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
物流经济管理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促使企业的运输压力得到极大减轻,促使企业内部具有更加明确的分工。将存储这样的业务分给物流企业管理,企业只对自身的核心业务进行负责,能够使企业的成本降到低。通过物流公司的物流链和配送体系,企业甚至可实现零存储,从而促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后,商品何时到达自己手中开始成为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成本来说,物流成本占据很大一部分,而将这一业务转交给专业的物流公司,将会强化企业综合整合能力,使商品运输过程更加经济和快捷,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满意的服务。现代企业需要持续发展,提高供应链功能成为传统供应方式的改革焦点。但在整合供应链方面,企业往往经验和设备不足,而通过物流公司则可使供应链整合更加高效与合理。所以,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公司与企业有着日益加强的交流和合作,为了有效发挥供应链功能,还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共建,促使企业与物流公司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获得双赢。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可与客户取得直接联系,促进供货以及退货速度的提升,同时将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在及时时间内解决,在促进客户管理加强的同时,通过更加品质服务使客源更加稳固,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对物流经济管理的敏捷性与合作性及柔性服务。
三、新时期物流经济管理战略发展建议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命脉,现代物流业的流动性与高效性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从当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来看,相比发达国家整体水平仍然比较滞后,如何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运营能力和效率,促使我国物流行业在多变的国内外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作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物流经济管理正在面临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物流经济可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战略管理:
(一)着重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物流行业也需紧随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对物流网络平台等信息技术的构建,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形成。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以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为基础。物流信息化系统开放性与扩展性,需要以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的网络系统为保障,只有在此基础上物流经济发展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平台才能更加先进和稳定。物流企业传统MIS信息平台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均可通过Internet进行改造,数据格式不统一所造成的沟通问题可以通过统一开放且标准的网络平台加以克服,进而促进企业间有效沟通的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物流企业跨地区合作,促进物流企业网络联系范围的不断扩大,使电子商务经济发展中融入更多物流企业。物流行业还应加强对大型动态数据库的构建,并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加快应用步伐。以沃尔玛为例,物流网络的高度完善,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尤其其具有大型动态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卫星系统支持,使沃尔玛总部可对库存信息随时掌握,同时还可对车辆运输路线及车辆自身情况随时掌握。在面向社会与企业流通各环节的信息采集系统方面,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还比较薄弱,建立信息采集系统将帮助我国物流企业整理和分析大量收集到的数据,提供更多有效信息给所有物流企业,使物流企业可在信息共享中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促进物流企业运行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物流跟踪系统、集成系统等新兴物流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应加强对其的应用。通过对物流跟踪系统的应用,可全程跟踪物流的各个环节,促进整个物流供应链各个环节沟通与联系的强化。在物流供应链中,技术与管理是其整合的重要基石,物流管理流程的再造即依靠它们来实现,通过对先进物流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可提高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对物流经济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
规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是物流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服务理念和竞争理念,才能促进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物流行业的有序发展。为扩大物流行业对现代物流技术与标准的应用范围,促进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较大限度提升,我国可加快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通过物流协会推动物流行业内部信息建设与信息共享,从而规范物流企业行为,有效提升物流经济整体实力。另外,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也是当前物流经济管理必然要求,尤其定额管理模式下的物流经济发展正在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虽然我国物流经济发展从规模上看已经初具雏形,但目前发展质量仍然不高,缺乏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处于要求之下。物流行业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过是运输行业,在他们看来物流从业人员作为体力劳动者只需要强健的体格即好,但事实上这种认知在国内外的实践中均被证明是不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校,应结合近期物流行业发展方向与技术,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新改进设置,对教育内容加以充实。物流企业管理者尤其高层管理者,应不定期地接受培训,并给予员工不定期培训,使物流从业人员对物流经济发展特点与要求掌握,促进从业人员素质及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中心城区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
在运输能力方面,物流企业对其供应链管理与整合有较强的依赖性,供应链整合中地位的重要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密切相关,在这一情况下我国物流业在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中应着重中心城区建设。在物流行业中,物流网络的形成与运转,对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全国范围内,物流经济正在逐渐兴起,这一态势促使各地政府不得不加强对其的重视,但各地物流经济发展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规划,相比物流经济发达国家我国地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我国可对物流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加大培养力度,使地方物流网络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其带动下得以加强。在物流经济发展中,供应链管理顺利运用的重要基础,便在于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物流经济的作用。为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打造得更加科学合理,我国应对物流行业的宏观调控进行加强。在全国各地中,当前物流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为了促使本地物流企业得到更好地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实施非常严格的地方保护,使得全国性物流网络的形成客观上受到阻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强调控,保障地区间合作更加协调,打破重复建设的普遍存在,尽量避免面子工程,通过宏观调控来引导物流经济向规模化与集约化发展。此外,我国还可优化政府职能,通过对社会力量的集中,将物流经济管理拓展向二、三线城市,促使全国性现代物流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物流行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的大环境刺激下,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物流经济发展和运行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基于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我国应从当前物流情况出发,通过促进便捷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形成、加强从业人员素质管理与提升、推动全国性物流经济管理体系构建等各种战略决策,不断推动物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尤影 单位:开封大学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作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则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而不同的物流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自然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积极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电子商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并且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性,节省了更多的实践,还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出现和进步发展。尤其是交通方式的逐渐多元化,更是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在网络上达成交易,购买产品,然后通过物流收取货物,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但更新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有效促成了物流行业的更新和进步。
一、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
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变化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网络并非是全能的,有许多事情网络并不能帮我们完成,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物流。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更新特别快,从而诱发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变性。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是网络发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现代化社会中有许多业务的资金往来都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这种支付形式的衍生直接造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之处,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有着很强大潜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向电子商务靠拢,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初始阶段产生的,适合那些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源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在物流经济中,使用定额管理模式,根据运输产品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运输方式,能够为物流企业减少更多的消耗,对物流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减轻公司内部的压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企业将运输的业务交给物流公司,而企业只需要切实做好内部业务就行。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能为企业缓解内部工作压力。物流公司则是利用其自身的便捷性和合作性等特性,帮助公司实现经济效益。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物流公司双方都来了经济利益。
二、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管理模式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缺乏技术支持。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飞速,然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物流行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早已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是物流行业在管理方面,却未形成专门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健全,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物流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现阶段,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它们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并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甚至许多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运输产品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物流行业一直是维持业务和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所以为了保障物流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视。
(一)加强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
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前提,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体系,保障其开放性和透明性,实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能够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在物流运输和信息处理中出现的困难,保障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条件,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促进其快速发展。而且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更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涉猎范围,以此推动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十分有必要使信息技术融合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以便于优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加强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进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提升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最基本的是定额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现阶段,虽然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经济发展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物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却不是特别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许多人认为物流行业是不需要技术能力的,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也同意这一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企业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所以,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经济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和发展。
(三)选择与物流企业相适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不同的物流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物流经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又具有针对性。因此,物流企业在选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重依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其在经济管理上存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企业要吸取更加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促进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完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使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变化发展。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有效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是在经济发展下催生的产物,并已经成为实现许多企业业务的主要载体。而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其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选择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从物流的具体特点出发,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恰当的模式,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必须要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使得物流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探索
【内容摘要】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作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则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而不同的物流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自然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积极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电子商务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并且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性,节省了更多的实践,还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出现和进步发展。尤其是交通方式的逐渐多元化,更是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在网络上达成交易,购买产品,然后通过物流收取货物,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但更新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有效促成了物流行业的更新和进步。
一、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
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变化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网络并非是全能的,有许多事情网络并不能帮我们完成,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物流。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更新特别快,从而诱发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变性。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是网络发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现代化社会中有许多业务的资金往来都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这种支付形式的衍生直接造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之处,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有着很强大潜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向电子商务靠拢,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初始阶段产生的,适合那些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源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在物流经济中,使用定额管理模式,根据运输产品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运输方式,能够为物流企业减少更多的消耗,对物流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减轻公司内部的压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企业将运输的业务交给物流公司,而企业只需要切实做好内部业务就行。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能为企业缓解内部工作压力。物流公司则是利用其自身的便捷性和合作性等特性,帮助公司实现经济效益。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物流公司双方都来了经济利益。
二、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管理模式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缺乏技术支持。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飞速,然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物流行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早已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是物流行业在管理方面,却未形成专门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健全,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物流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现阶段,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它们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并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甚至许多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运输产品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物流行业一直是维持业务和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所以为了保障物流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视。
(一)加强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
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前提,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体系,保障其开放性和透明性,实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能够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在物流运输和信息处理中出现的困难,保障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条件,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促进其快速发展。而且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更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涉猎范围,以此推动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十分有必要使信息技术融合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以便于优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加强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进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提升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最基本的是定额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现阶段,虽然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经济发展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物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却不是特别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许多人认为物流行业是不需要技术能力的,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也同意这一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企业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所以,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经济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和发展。
(三)选择与物流企业相适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不同的物流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物流经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又具有针对性。因此,物流企业在选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重依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其在经济管理上存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企业要吸取更加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促进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完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使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变化发展。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有效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完善。四、结语
四、总结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是在经济发展下催生的产物,并已经成为实现许多企业业务的主要载体。而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其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选择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从物流的具体特点出发,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恰当的模式,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必须要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使得物流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物流经济论文:高职物流经济地理教学论文
1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物流经济地理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分为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演示教学法。这里主要分析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教学中的现状。讨论教学法是广大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得到较好的答案,教师要对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评价。案例教学法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之一,也是目前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认为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达到固定所学知识点,学会思考,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去,从而达到在既掌握知识要求也掌握技能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有的老师也会使用小案例或者小故事进行本章节教学的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安排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要求都更高。物流经济地理对于案例的选择和应用相对于其他物流类专业课程来说难度更大一些。该课程案例的特点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空”,不像采购实务课程,案例很实际,不管是角色扮演还是案例使用设计本身内容都很丰富。让刚接触该课程的高职学生分析一个地区物流布局的成败,难度相当大。此情况下,这些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在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实际教学中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出现课堂上学生对于老师提出的讨论问题或者案例不能积极响应,学生讨论沦为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是教师一个人把案例分析讲解一遍的尴尬局面。
1.1.2形成原因分析
(1)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首先,学生对该课程存在错误理解。很多学生心里对学习这门课程有疑问,他们觉得学物流,就是学习仓储与配送、学习采购、学习供应链、学习运输管理等等,学经济地理,以后出去干什么工作都用不到。而且作者所教授的该课程实际课程教学只有2学分,在学生看来就是来混混日子,混混学分的。其次,学生学习基础的缺失。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有部分学生在高中后期的学习中根本就不接触到地理课程,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也早就记忆不清。相对应的,我们的物流经济地理专业理论的体系还为形成,前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使得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候如果没有事先准备,对于老师提出的一些讨论问题不知道怎么讨论,也没有任何想法和见解,于是不如不讨论,听老师讲。第三,是物流经济地理课程本身的特点与教师教法不当造成的。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该课程教材乍一看觉得绝大部分只是识记性的知识点,因此学生拿到书翻翻,觉得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考试过关,还有的学生看到农产品产地,各种公路路线这么复杂一张地图,就觉得这课程没法学习,再加上教师念经式教学,学生当然没兴趣。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出于众心理,看别人不发言,虽然自己有想法也不好意思站出来表达,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区别对待。
(2)所学知识陈旧,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
现有的专业课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与社会实际脱节严重的现象。物流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有新生的事物出现,供应链金融(电商供应链金融)、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课程在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开设。有的学校没有很好地把握课程开设的时机,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教师的教学难度进一步加大。就教材本身而言,许多知识和方法是已经淘汰了的,有的区域划分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教材中还在继续使用,学生觉得学得再好也没用,都是过时的知识,使得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难度加大,对学生培养极为不利。
1.2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物流经济地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很差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该课程本身的校内实践性不像其他物流专业课程那么强,校外实践教学难度极大。例如,现代物流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我系所有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学习人数多,学分大,投入实训设施设备利用率也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较好。再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不管是3D仿真还是仓储设备实训室,基本都是高职院校必备的实训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效果。在后续的毕业实践环节,许多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都要在仓储或配送部门进行轮岗,进一步加深了对该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反观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仅仅是物流专业开设,并且是小学分课程,有限的课时中实践环节的安排就更少,投入后的设备使用率很低,因此,有的学校并不愿意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再者,就算学校愿意投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实验实训设备极少也是存在的问题。在毕业实践的环节中同样面临该问题,给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物流经济地理教学模式改革实例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条件下上好物流经济地理课,作者在多年教学摸索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先总结如下:
2.1课堂教学的改革
鉴于物流经理地理课程的如上特点,作者最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如果学生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教学中来,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要想做到这一点,作者进行了一些教学尝试,举例说明如下:
2.1.1上好及时节课
有的老师认为及时节课有什么难的,无非就是概述部分,一些简单的理论与知识点,照本宣科就可以,作者认为不然。如上文所述,学生对于本课程存在错误的认识,因此,上好及时节课对于后续的课程教学至关重要。及时节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心里的疑惑,所以及时节课应该安排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认知内容,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学本课程,可以做什么,将来有什么用处,本课程应该怎么学,考核要注意的要点等。
2.1.2教师“教中学”,学生“学中教”教学实例
与传统的讨论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不同,在考虑物流经济地理课堂教学的时候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很重要。因此,不要在上新课的时候提出案例让学生现场讨论,一是可能出现上述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二是学生从看案例到思考再到得出结论所花的时间不短。一般作者是采取在上节课结束之前,按照及时次课进行的分组发放讨论计划或者下次课要用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式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请各小组代表给出本组的结论,然后小组互评,有不同意见的当然也可以辩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并且做的点评,这样可大大节约课时,比当堂现场出题现场讨论达成的最终效果要好得多,当然一些引导小案例不在此列。充分备课,做好教材的整合工作对于上好这门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做到上好及时节课后,作者将所用教材一共12章节打碎融合成8个模块进行授课,除去及时次课和一些最最基础的识记性知识外,前置课程学过的知识点,不要浪费时间多次重复,例如:运输的公、铁、水、航空、管道五种方式的优缺点之类的知识点,都可以直接点出请学生自主学习和复习,把有限的课时放到课程的重点上来。在这8个模块的学习中,安排一次“课堂小老师”,不要认为只有小学生才喜欢当“小老师”,事实证明大学生也是一样的。近三年来,作者都是在讲到国际物流经济地理模块的时候,请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可以参考教材与老师平时讲课的内容,自己选取一个最感兴趣的国家,向同学们传授该国的物流经济地理知识,这也是作为一个课程项目布置给学生的形成性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证明,该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自己的同学站在讲台上讲课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听课的同学要给演讲的同学评分因此注意力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台上讲的同学不但准备的时候要参阅教材,回忆老师授课内容,还要对自己选取国家做非常详细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讲的过程中,对自己又是从知识点到综合能力的一大提高,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平时没有发现的闪光点,学习从学生的角度看同一事物,是一个“多赢”的教学过程,老师教得高兴,学生评得认真。因为课时有限,没有能够上台讲的同学,课后把PPT和讲稿交上来,也作为考核依据。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正在摸索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总之,本课程要想教好,老师就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动力。
2.2课程考核的改革
在课程考核方面同样也是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要考量。我首先把学生粗略地划分为“会学习”和“不会学习”两种。“会学习”指的是背书功夫的学生,这种学生其实很认真,但是他们认为到期末把书背背就可以得高分,平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另一种是“不会学习”的,这类学生,一背书就头疼,但实际动手能力非常强,在其他操作课程上表现非常好,他们认为即便再认真也记不住,反正考不好,所以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于是,在课程考核方面我采取了课堂讨论发言、课程小论文、课堂小老师以及课后大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每种占据形成性考核的一部分,形成该同学的课程成绩。这样一来,“会学习”的同学知道,不是死读书就可以得高分,“不会学习”的同学也认识到背书不是强项不一定得低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3课程实践的改革
在课程实践的改革上,其实笔者还有很多困惑。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究竟该如何进行课内和课外的课程实践是我们一直在学习摸索的问题。笔者也学习了一些这方面专家的文章,一些专家提到建立一体化教室引进相关软件,这一点目前我们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在课程内部我采取的是课程大作业与课堂小老师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既进行了理论教学,又提高了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实践能力,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实践方面,该课程我们是安排在每年下半年,目前只能采用在国庆放假期间,布置学生用物流经济地理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写成体会,促进他们把课堂所学知识用到实践中去。当然,现在正在与企业进行对接,争取在毕业实践和课内企业实践的环节能插入物流经济地理课程的实践内容,以后还将继续探索其他的途径,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学习环境。
3结束语
物流经济地理实际上是一门对教师来说“难上”,对学生来说“难学”的课程。当然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点以应付卷面考试,那该课程是相当容易教,也相当容易学。要想真正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师、生、校、企四方面配合才能真正走出物流经济地理课程“上完容易,上好难”的困境。本文就作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分享,希望能对教授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孙国楠 吴晓晨 单位: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物流经济论文:商务英语在物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我国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的物流公司创办起来,并运行良好,而物流引起的物流经济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物流在近些年来一直在稳步增长,从2004年到2009年每年都在保持着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的物流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物流经济在以后会因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而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着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在物流业上表现为物流全球化。物流全球化将全球的消费者作为服务目标,通过跨国贸易的综合性服务来实现商品与服务的全球流动,从而促进世界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世界资源进行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全球范围内的物流流动。现代物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产生,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开展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对于国际物流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多,并对国际物流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并在国际物流领域得到了很多重要成果。我国在国际物流上也做出来诸多努力,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目前我国国际物流核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国际物流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货运系统的飞速发展,同时有助于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进步。
2、商务英语与物流管理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英语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使用最普遍的语言。商务英语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产生的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交流工具的一种语言媒介,是国际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在物流全球化的今天,物流管理过程中同样需要商务英语的帮助,商务英语已经成为了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物流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商务英语。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适应职场中的语言要求,内容则涉及到了商务活动中的经济、贸易、营销、管理、财会、法律、金融等多方面的内容。现代商务英语结合了商务、语言以及专业知识三方面的内容,来解决商务活动中的交流问题。商务英语不仅仅是对英文的学习,更是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工作心理,以及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如何与他们进行合作,还需要了解该国人的生活习惯,是一种文化的交流。随着国际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向国外先进国家吸取经验,因此商务英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这就给了我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外国和外国人,对他们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更深层次地融入到国际圈中。商务英语具有专业性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以及较为口语化等特点,而物流经济中的商务英语应用正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是指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以实物的流动规律作为基础,应用科学的方法以及管理基本原理来对物流活动进行具体的组织计划以及控制监督,达到各个方面的平衡协调,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的效率以及物流的经济效益。物流管理是近二十年来在国外新兴的学科,是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物流管理揭示来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其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竞争力,可以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在物流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经济发展对物流管理提出来更高的要求。我国物流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因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应抓住时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地引入国际物流管理理念,并加大我国在物流发展上的工作力度,加速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以更好地与国际物流经济保持紧密联系。在这一点上,就需要商务英语在其中发挥作用。在物流管理领域,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就是物流英语。随着国际物流业发展的不断加快,我国在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便是在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管理类专业。我国目前的物流管理教学对于英语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对于我国物流经济发展赶上世界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商务英语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与物流管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商务英语的应用对于物流管理适应全球化趋势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商务英语是物流管理国际化的语言媒介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经济活动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形式,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逐渐成为了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流交流媒介。在物流管理领域,商务英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物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语言工具,使物流在国际经济上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商务英语的服务对象中本来就包括物流行业,物流行业中商务英语的具体体现是物流英语。物流英语很大程度地推动了物流经济的发展以及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在我国与国际进行物流活动时,商务英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紧缺,需要政府与企业加大力度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使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3.2商务英语在物流管理以及物流经济发展中应用广泛商务英语在物流管理领域以及物流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就是物流英语的广泛应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展开,各个区域的商务活动也在向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务英语也在物流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发挥着其重要作用。在国际物流活动中,不论是商务谈判、合同的签订等正式的商务活动,还是日常的沟通、包装标识、信息传递等工作中,英语都是不可或缺的。国际公司在进行物流活动时,其活动场所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对于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务英语人才不但需要较强的英语水平,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以及物流实务处理能力,以便解决国际物流中的问题。
3.3商务英语对实现物流管理的目标有很大助力
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完善,达到促进物流经济增长、构建科学的物流经济发展结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商务英语的帮助。商务英语作为现代物流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语言工具,可以解决很多国际经济贸易中的问题,例如贸易壁垒问题,可以通过商务英语这一语言媒介来进行物流事务的沟通,从根本上解决国际供应链壁垒问题,从而打破相关的贸易壁垒。在商务英语的帮助下,可以打开全球供应链体系,较大化地利用资源与利润,从而促进物流管理目标的实现。
3.4商务英语可以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企业也逐渐地开始向国际发展。全球化给我国的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也使企业面临着种种挑战。有了商务英语的帮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有了一张王牌,可以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语言弱势。通过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我国的企业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的企业需要主动地与世界接轨,拓展海外市场,提高海外的服务能力,做到设备、技术、服务、运输、包装等的国际化,提高企业自身实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作为国际贸易的交流媒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物流业中,物流全球化也需要商务英语作为工具,将各国之间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商务信息的交流以及商业经济信息的应用对于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商务英语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我国在发展物流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方面的人才,以加强我国物流经济与世界物流经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另外,还可以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作为参考,使我国的物流经济不断发展。
作者:常培莹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物流经济论文:海洋高端物流经济关联性分析
本文作者:罗永泰 张颖 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
海洋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趋明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增长点。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高端物流平台的支持。具有高附加值、高信息化的高端物流平台,将带动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承接国际新产业、新产品的转移与升级,对未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在国外,海洋经济这个概念并不常见,仅见于少数的海洋统计报告及发展政策中。2004年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将“海洋经济”明确定义为“直接依赖于海洋属性的经济活动,或在生产过程中依赖于海洋作为投入,或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在海面或海底发生的经济活动”[1]。迄今为止,国内尚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相对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7年国家海洋局起草的“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国家标准”中启用的海洋经济(oceaneconomy)定义,即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各类产业活动,以及与之相关联活动的综合。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资源消耗型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和相应的物流服务能力的基础之上。
近几年,高端物流平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关注。国内学者李芏巍(2008)将高端物流定义为:物流过程中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物流一体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条,是一个以供应链为核心的物流集成系统。包含:物流策划与供应链的管理咨询系统;物流与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设计;物流与供应链实施与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的运作与管理;全球化的网络服务;物流信息化与信息化网络服务;供应链上多个环节的资源整合服务;物流的特殊服务[2]。刘念(2009)认为,高端物流是现代物流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物流形态,它是处于供应链高端的物流活动,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产业带动力、高辐射力和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征,并且符合世界物流发展的主要方向,即:物流内涵的向外拓展、物流过程的上下延伸、物流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以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武京军、刘晓雯(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区位熵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考察沿海各省2001—2008年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结果表明:海洋物流运输业在全国主要海洋产业关联排序中位列及时[4]。
高端物流平台集科技人才、科技信息及产业供应链专业化管理于一体,是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领导支撑力量,其聚合并优化海洋资源,为客户提供贴身供应链解决方案。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物流平台的同时将带动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承接国际新产业、新产品的转移与升级,对未来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构建高端物流平台,提升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物流发展水平,促进物流新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提高通关效率,优化港口环境和服务水平,以高端物流为纽带,促进陆海统筹发展,就成为全球和全国沿海城市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连云港、青岛、厦门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也都陆续提出了“发展高端物流、建设高端物流产业园区”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因此,研究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发展联动作用及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端物流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加上港口建设等使得海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流业在此过程中得以大力发展,陆与海的有效结合形成促进物流发展的两个双翼。笔者研究海洋经济与高端物流联动发展的战略选择,目的在于通过以高端物流为纽带,实现海陆统筹、通过协同发展来促进双方效率的不断提高,进而达到系统整体的资源配置。
(一)实施沿海开发战略
当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海洋经济意识普遍增强;人口、经济向沿海地区聚集,人类经济活动与海洋资源利用的联系日益紧密;河口海岸和河口岛屿成为海洋经济开发的热点和重点。在我国,一系列数据也可以说明,国民经济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海洋经济。在推进海洋开发的过程中,应由浅海向深海延伸、由单一向综合转变、由低端向高端发展,把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海陆统筹的港口集疏运、能源供给、水资源保障、信息通信、防灾减灾等网络,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基于此,我国海洋经济布局包含了整个沿海地带。从北往南看,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河北渤海新区、江苏沿海经济带、福建海西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以及2011年批复的山东、浙江、广东三省的规划和成立的舟山群岛新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带状和点状空间布局基本成形。
(二)实施港口发展战略
港口既是海洋运输的必经通道,又是高端物流的重要节点。在当今国际供应链系统中,港口集成了系列服务功能,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以其强大的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为港口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加之内陆无水港的发展以致现代港口物流追求的集运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物流运输方式从车、船换装提升到联合运输、联合经营等,港口为此提供相应的服务功能来满足需求,港口从传统装卸服务发展成为以国际集装箱为主的门到门多式联运[5]。港口发展战略可以有力地推动港口和港口产业的发展,港口和港口产业的迅猛发展又能有力地推进城市及其经济圈的腾飞。当今港口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成为沿海城市吸引和集聚现代工业、物流业的区域,是一个区域走向繁荣富强的基础和推动力。根据《全国港口布局规划》,港口建设和航运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港口建设方面,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地区要尽快建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苏和浙江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珠三角地区要有效整合港口资源,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三角港口群体;天津滨海新区要建成为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形成以厦门港、福州港为主,布局合理的东南沿海地区港口发展格局;江苏沿海地区要重点加强沿海港口群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打造泛北部湾港口物流中心。港口不仅成为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且吸引了大批的商业机构聚集于此。国际经验表明,港口及临港经济区的发展并不依赖于其设施规模,而在于因地制宜的总体规划和管理。因此,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把握发展机遇,是各级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不能不关注的主题。#p#分页标题#e#
(三)海陆联动战略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国内、外实践也表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加强海陆经济的联动,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对接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然。中国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使得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陆海结合,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既可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取得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沿海经济发展的状况和前景。在实施海陆联动战略中要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破除海陆界限的束缚,树立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海陆一体化发展新理念,统筹规划海陆产业、统筹配置海陆资源要素、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整治生态环境,把海洋与临海、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集中力量,开发大港口,紧盯大项目,培植大产业,抢抓大配套,形成强力推进沿海、沿江开发的态势,促进陆海联动,形成以海带陆、以陆促海、海陆协调、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三、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内外沿海地区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举措。国际化知名自由港均制定并着手实施以构建高端物流平台为切入点,发展海洋经济。我国实现高端物流平台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构建高端物流支撑体系,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大力发展物流金融。随着经济金融化趋势的加深,国际航运中心要求同时是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基本规律。目前伦敦在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海损理算等航运金融业上具有无可争议的经验丰富位置;纽约、汉堡在航运融资、船舶融资领域,东京、纽约、汉堡在海上保险领域,香港、新加坡、纽约在航运资金结算及国际航运价格衍生品交易领域,具有全球经验丰富优势。相对而言,近年来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迅速增加,在全球10大综合港、集装箱港中均占有半壁江山,但航运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为此,国发[2009]19号文件中,把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放在了通过航运融资、海事保险、航运交易、航运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的培育上。近年来,上海决策层也明确提出将上海港的发展重心,从货物吞吐量增加转移到以航运金融为核心的航运服务业培育上。
2.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林绍花(2010)认为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战略型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经济的素质和水平必须依靠科技力量[6]。目前,国际上海洋高技术发展有以下五个重点领域,即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态系统模拟技术、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技术、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和深潜技术。在这五个重点领域中涉及到高端物流的有海洋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海底勘测两大重点行业,这对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高端物流的核心是突出系统整合、优化的理念,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手段,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分工与协作,形成区域间的交流与互动,协调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完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在国内、外海运企业和海洋运输产业发展的同时,集国内水运服务企业、国际船舶公司、无船承运业务企业、国际船舶管理公司、外籍航商办事处等多种服务机构或企业于一体的海运配套服务体系也逐渐完善。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政策配套机制,重点发展提供融资咨询、融资担保、结算、通关、信息管理及相关增值服务的供应链管理企业,鼓励引进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物流及相关增值业务的综合服务型企业。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依托于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点,再通过这些增长点向周围辐射、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中的物流业大部分还处于低端产业,在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背景下,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将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以临港经济为依托,打造高端物流平台
物流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物流的形成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繁荣的物流背后都有强大的区域经济作后盾。物流业的发展是港口经济和沿海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大港口只有与大工业相互依托,才能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进而激活腹地发达的物流业。因此,打造高端物流平台,实现“原料产地→海洋运输→临港工业制造→多种运输途径→进入不同区域市场”的大生产和大运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将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1.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目前,在我国海洋水产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已经成为造成物流体系增值服务水平偏低和物流主体发育不良等问题的重要因素。冷链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发改委、农委、交委、商务委、供销社等部门的横向联动以及政府、物流协会、企业的纵向联动。一方面各部门应建立联系协调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制定冷链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相关企业合作支持加以运营,合力推动冷链物流的逐步发展。加快发展海洋水产的冷链物流,已成为未来市场不可阻挡的强烈需求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以国有企业为龙头、民营企业为支撑,打造全程低温冷链物流体系,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条件的支持下,抓住发展的关键时刻,与国外企业合作,加快冷链物流项目进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冷链食品的运输及下游销售,上台阶、出亮点、增绩效,迅速抢占市场。在构建冷链物流平台的过程中,首先要完善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包括:(1)制订各类海洋水产品原料处理、分拣加工与包装、冷却冷冻、冷库储藏、包装标识、冷藏运输、批发配送、分销零售等环节的保鲜技术和制冷保温技术标准,制定冷链各环节的有关设施设备、工程设计安装标准;(2)围绕海洋水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和质量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制定数据采集、数据交换、信息管理等信息类标准;(3)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HACCP、GMP、GAP、ISO等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4)对于海洋水产品等密切关系居民消费安全的产品,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其次,要打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培育和壮大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p#分页标题#e#
2.构建物流金融平台。我国金融物流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外物流企业都力求抓住这一巨大的市场机遇积极开拓自己的金融物流业务。近些年来我国金融物流业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展很快,众多的物流企业和金融机构将金融物流这一理论成果应用于实务,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物流业务。中储、中外中远物流、广东南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怡亚通、越海物流、飞马国际等新兴物流企业,UPS、DHL等跨国物流公司在中国金融物流市场已经占据了各自的竞争优势。物流金融是银行热衷开发的信贷产品,是中小企业欢迎的融资渠道,同时给物流企业创造了监管合作的空间,形成多赢的局面。因此,金融物流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
3.构建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化将成为物流产业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现代物流服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货物包装、配送、仓储或者寄存等常规服务。由常规服务延伸而出的增值服务正在成为物流发展的新趋势,在此基础上物流信息改造及物流平台建设将涵盖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以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建设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平台,加快建立安全、方便的网上支付体系,实现信息互通共享、集中。以企业、产业的信息需求为动力推动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以物流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储存、信息共享和信息使用为核心的标准化、多功能、一体化物流信息处理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物流信息服务,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
4.构建供应链平台。供应链管理观念的形成和供应链平台的构建将加速物流服务方式向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企业物流整合,分离外包速度加快,外包的方式由简单的仓储运输业务向供应链一体化深入,制造业与物流业进一步融合。金融物流就是物流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的结果,物流业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创新业务,其核心是物流融资,即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合作创新,对供应链上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和物流企业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授信的偿还。
(三)以临港经济为纽带,促进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
推动临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对于企业开发资源,拓展生存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港经济作为一种现代经济发展服务模式,正在成为未来沿海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依托港口发展枢纽经济,对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在港口和区域经济的快速驱动下,临港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优化的港口效率、环境和服务水平将作为临港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优化的航运集疏运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完善的港口联络协调机制,简化的通关流程和促进服务便利化的改革政策等,对进一步提高港口工作综合效能,提升港口集聚和辐射功能,对提高我国港口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临港经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临港经济为纽带,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保护“岸、滩、岛、景、渔”等资源,坚持海陆统筹、合理布局、增强陆海资源互补性、产业互动性和经济关联性。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完善海洋公益服务,合理布局发展空间,突出海洋新兴产业的核心地位,把积极培育和发展以港口为中心的海运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五大产业作为我国临港经济与海洋经济联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以上举措将天然的临海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海洋经济优势,使海洋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结语
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主要是通过发展临港工业和海运物流业,形成全球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最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内资源;最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使其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强有力的基地。从欧洲新航路开辟以来,所有崛起的国家都是依靠海洋经济,当今世界,各沿海国家都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投入,优化海洋经济布局,采取各种有力措施调整本国的海洋发展战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实践和笔者的研究再一次证实,没有健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强大的物流服务能力及高端的物流平台将不足以支撑海洋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因此我们需建立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资源配置和投融资机制,以高端物流平台为支撑,发挥金融市场作用,增加政府资金投入,推动海洋科技和信息化发展,引进、培养相关人才,在此基础上开发、经营好海域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探索
【内容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快。尤其是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我国的物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作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则受到了更大的关注。而不同的物流企业采取的管理模式自然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积极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本文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电子商务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并且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网络技术的快速更新,使得电子商务也随之发展起来,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性,节省了更多的实践,还促进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出现和进步发展。尤其是交通方式的逐渐多元化,更是为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在网络上达成交易,购买产品,然后通过物流收取货物,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不但更新了传统的购物方式,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还有效促成了物流行业的更新和进步。
一、物流经济管理的模式
网络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变化发展,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然而网络并非是全能的,有许多事情网络并不能帮我们完成,我们更需要的反而是物流。现在的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更新特别快,从而诱发了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变性。
(一)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是网络发展下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商务形式。现代化社会中有许多业务的资金往来都是通过电子支付完成的,这种支付形式的衍生直接造就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之处,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有着很强大潜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向电子商务靠拢,从而形成电子商务管理模式,其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定额管理模式。
定额管理模式是在企业初始阶段产生的,适合那些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源需求量较小的企业。在物流经济中,使用定额管理模式,根据运输产品的实际需求,制定具体的运输方式,能够为物流企业减少更多的消耗,对物流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
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推行,主要是为了减轻公司内部的压力,从而促进企业的进步发展。企业将运输的业务交给物流公司,而企业只需要切实做好内部业务就行。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还能为企业缓解内部工作压力。物流公司则是利用其自身的便捷性和合作性等特性,帮助公司实现经济效益。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为企业和物流公司双方都来了经济利益。
二、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物流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管理模式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缺乏技术支持。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飞速,然而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物流行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早已涉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可是物流行业在管理方面,却未形成专门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设备的不健全,再加上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较弱,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从而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物流经济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现阶段,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它们对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并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快速发展及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甚至许多物流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运输产品的阶段,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物流企业的进步发展。
三、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物流行业一直是维持业务和经济往来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所以为了保障物流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视。
(一)加强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
建设统一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是实现物流信息化的前提,通过建立统一的网络体系,保障其开放性和透明性,实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相融合,能够为物流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克服在物流运输和信息处理中出现的困难,保障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为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条件,从而帮助企业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能够加强物流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促进其快速发展。而且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合作,更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涉猎范围,以此推动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十分有必要使信息技术融合到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去,以便于优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从而加强对物流企业的有效管理,进而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提升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
在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中,最基本的是定额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物流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特别高,需要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现阶段,虽然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十分快速,并且经济发展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是物流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却不是特别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导致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许多人认为物流行业是不需要技术能力的,甚至有的从业人员也同意这一说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企业的有序进行离不开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完成工作的必要前提。所以,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物流经济管理人员具备高素质和高技能,这就需要物流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得到有效的更新和发展。
(三)选择与物流企业相适合的经济管理模式。
不同的物流企业需要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物流经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但是又具有针对性。因此,物流企业在选取物流经济管理模式时,一定要注重依据自家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其在经济管理上存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企业要吸取更加专业的管理人才,以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在促进物流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完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使其在实际运用中得以变化发展。我国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具备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进行有效改善,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管理模式的更新和完善。
四、结语
总而言之,物流行业是在经济发展下催生的产物,并已经成为实现许多企业业务的主要载体。而物流经济管理是物流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为了其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不同的物流经济管理模式对物流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而选择具体的物流管理模式,需要从物流的具体特点出发,一定要选择合理的、恰当的模式,才能有效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的地位,必须要对物流经济管理模式进行革新,这样才能使得物流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物流经济论文:现代邮政在物流经济中的市场定位研究
邮政在现代物流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邮政物流高效、高质量以及快速发展特征,其定位应当是小体积、小数量、小重量、高实效以及高附加值和多批次产品。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根据产品特性,邮政物流企业进入的细分市场应当是品牌良好的流通企业或者高层次的物流市场。
一、国内邮政物流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邮政物流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邮政物流行业起步相对较晚,而且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内邮政物流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而且物流业务对邮政利润贡献相对较小,受国内经济以及市场竞争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壁垒和条件影响,邮政物流发展限制,缺少专业人才,现有运行机制、体制以及信息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内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出现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对国内邮政物流发展影响较大。从国内邮政物流内部形势来看,目前邮政物流较之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存在着很多的不适应之处。比如,思想观念滞后,与邮政物流发展相比,邮政物流方面的管理思想相对比较落后;同时,还存在着运行机制与邮政物流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在管理职能、组织机构上,更加侧重行政方面的管理。从国内邮政物流外部形势来看,也存在着一些发展桎梏。比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大量的外资企业入驻国内市场,资本也向国内市场转移。就那些外销产品以及原材料的跨国企业而言,外资企业自身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是国内物流企业无法比拟的。同时,早在2003年国家就取消了对邮政服务的补贴,因此邮政物流企业资金来源减少,以致于邮政企业运营受到较大的资金压力。
(二)邮政物流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基于以上对当前国内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发展现状分析,虽然邮政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技术、体制以及服务等方面,较之于外资物流企业仍有很大的差距。具体分析如下:及时,信息网络渠道有待拓展,信息资料差距较大。虽然邮政信息网已经基本建成,但是传统的“三流”问题没有根本改变,通畅性较差,运行效率相对较低。网络数据资料、人工作业之间的自动化水平较低,与信息化、现代化物流体系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或者相互脱节,信息资料的输入、输出等,均遇到较大的桎梏。第二,物流配送以及应急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当前电子商务环境条件下,物流服务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仓储能力,而且对物流应急处理能力、配送能力等,提出了交高的要求。虽然当前国内邮政行业拥有多个中心局、二级中心局和三级中心局,但是目前现有的仓储能力、物流应急处理能力等,与现代电子商务技术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第三,服务意识差,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而且服务收费标准较高。国内邮政长期处于政府保护下,而且垄断经营长期存在,业已形成了一种行业垄断优越感。此外,人员整体服务意识差,服务水平低,没有生存紧迫感,责任感也非常的差。虽然1998年以后,国内邮电实行了分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邮政生存压力,但是仍未达到服务意识增强、人员素质提高之目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二、邮政在物流经济发展市场定位及发展策略
在现代邮政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建议借助无穷的社会力量,挑选合作伙伴,并且与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的合同关系;在此过程中,还要对服务费用、服务期限以及相互之间的责任义务等进行明确,以此来确保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协作,认真履行合同内容。邮政部门应当立足实际,把握机遇,懂得取长补短。在现代邮政物流经济发展市场定位过程中,应当建立专业、经济合作、快捷准时以及用户满意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和管理体系。
(一)充分发挥邮政物流网络之优势,构建专业物流配送队伍
据调查发现,国内商场出售大件商品时,都会为顾客提供送货服务,而且连锁超市以及专卖店等,也有其配送网络体系。然而,商场配送货物时,提供的多是一次性服务,而且客户不固定。从本质上来讲,这只是一个服务概念而已,并非配送网络体系这一概念。同一顾客再次接受商场配送货服务时,又成为商场新顾客;连锁店配送网中,连接着多个店铺,连接用户家里店铺的“100米”仍是一个服务空白区。邮政投递机制改革后,实现了投递到户之目标,而且也基本上可以解决“100米”问题。基于此,笔者建议在原来投递队伍建设基础上,建立邮政物流配送及管控中心,采用会员制。比如,会员仅需交纳年费即可凭会员证享受相应的邮政配送服务,而且配送费用由商家提供。从实践来看,完善和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服务体系构建,为现代邮政物流业务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转变思想观念,加大邮政物流探索与竞争力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同时也使得消费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迅速,给邮政物流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商机。电子商务的发展,仅为流通过程中的商流形式结束而已,作为无形的交易,与产品到消费者手中仍有差距。因此,邮政物流发展过程中,应当实现实物快速转移,完成流通全过程;该种物流形式,在邮政物流研究过程中仍处于空白状态。随着邮购、电子商务以及各类电视购物业务的兴起和快速发展,进入物流系统的商品不只是局限于消费品,因此邮政部门已对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理念,根据实际需求和现状,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调查活动,坚持互利合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在为其提供品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加强邮政物流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管理
为了能够为邮政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方面的支持,能够洞悉物流知识的人才至关重要,同时这也是制约现代邮政物流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从当前国内物流行业来看,其中包括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以及系统学和运筹学等方面的内容,这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和技术要求。在邮政物流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因目前物流类业务的从业人员多为传统邮政管理人员,他们的物流理论水平相普遍偏低,加之管理意识、技术等,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多数工作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些均与邮政物流发展向脱节,跟不上发展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邮政物流企业一定要立足实际,采用多种渠道、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对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从员工个人的品德、行为、仪表以及职业素养和接待客户礼仪等方面,从而提高从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及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目前来看,国内邮政物流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大批营销、管理以及作业处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对邮政物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岗得其人、尽用其才。第二,对工作人员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邮政物流业务的发展,需要熟悉专业知识的次年工业人员,因此做好邮政物流企业员工的次年工业培训非常重要,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提高现有邮政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熟悉物流管理的人才,选拔业务精、高素质以及开拓精神强和有志于物流实业的职工进行深造,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第三,建立薪酬管理制度,加大激励力度。实践中,应当明确物流成本构成,完善邮政物流成本财务管理模式,确立资本、劳动以及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保障合理分配。加大员工激励力度,对成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精神和物质双向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第四,对现有的业务进行优化整合,为邮政物流市场拓展提供服务。邮政物流发展过程中,应当根据市场需求,认真做好邮递业务整合工作,并且对市场进行细分,以此来带动下游产品的发展。在此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专业营销工作,从而为物流市场的拓展发挥其整体优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活动之一,邮政部门只有掌握了现代物流市场,才能实现真正的快速发展。同时,邮政部门还应当扬长避短,发挥邮政自身的优势,做好专业服务,讲求效益,有计划、有重点的拓展物流服务市场,从而为现代邮政部门注入新的生机。
作者:张美霞 单位: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陕西省西安邮区中心局
物流经济论文:临沂高速公路物流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针对临沂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趋势,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论证了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发展临沂高速公路物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区域高速公路;物流;经济发展
0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区产业的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本文针对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主要以山东临沂的高速公路货运物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说明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是如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1综述
对于高速公路物流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Savitskie.Katrina在其博士论文《Theimpact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运输在物流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物流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山东大学刘岗在《山东高速公路物流系统规划》一文中,系统地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及物流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真正细致地研究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本文重点从这个方面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定性的分析,解决上述问题。
2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
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1)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首先,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了公路网的完善和运输业的发展;其次高速公路物流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在沿线产值变化、外向型经济的崛起、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发展。(2)经济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运输的发展,经济增长对高速公路运输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并且产业结构调整提升高速公路物流的质量。
3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分析
3.1临沂市高速公路物流发展概况。临沂市高速公路归属临沂市公路局管理,下辖京沪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京沪高速公路临北管理处、日东高速公路临沂管理处3个副县级事业单位,辖区内高速全长公路330.4公里。近几年临沂市内高速公路得到逐步发展,图1为2000年以来临沂市内高速公路里程。临沂高速公路物流量近几年也明显的增快,2003年至2008年物流量如图2。
3.2临沂高速公路物流与经济关系分析。假设临沂当地的GDP为x,临沂高速公路货物运量为y,临沂GDP与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存在着线性关系,根据SPSS16.0进行分析。表1、表2为临沂高速公路与物流量分析参数表,数据来源:临沂统计网。
所以,根据分析数据,临沂高速公路货运量与临沂GDP发展的关系为:y=-0.487+0.001x
分析中R为0.941,R2=0.885,拟合度良好以上,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说明临沂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当地的高速物流就会有0.001个亿吨货物的增长量,这也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4发展区域高速公路物流业建议
由上分析可知高速公路物流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因此:(l)临沂市应当加大对整个物流产业的投入与扶持尤其是高速公路物流。(2)要做好高速公路关联产业经济带的发展工作,推动高速公路沿线经济。(3)做到多种物流方式协调发展;做好高速公路物流与其他方式物流的协调与相互补充,使得整个物流产业共同发展。(4)高速公路管理应该配合当地的物流运输,从政策、便利性方面给予相关的支持。(5)物流运输企业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应该把握政策方向,利用当地的高速公路资源构建自己的快捷运输网络。
5结论
高速公路物流的兴起,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又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充分利用现有的高速公路资源,并与先进的物流理念相结合,是区域高速公路运输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公路物流,同时,公路物流的发达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把握不好,二者可能会出现相互制约的现象。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区发展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实行“三沿发展战略”广三沿”是指“沿海”地区。“沿江”即沿长江地区和“沿边”即沿国境地区),通过扩大沿江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来振兴内陆经济。其发展模式是把发展机制向内陆地区进行传播,具有传送纽带作用的长江机能被称为“T字型战略”,加上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则被称为“π字型战略”。
提出这些战略的背景是①政治上的要求: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实行的优惠政策而造成的沿海同内陆地区间差距表示不满,在政治上需加以解决;②经济政策方面的要求:虽然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消费品工业为核心的出口型增长机制,然而尚不能充分影响内陆地区和生产资料工业。因此在下一个阶段,必须强化生产资料工业(第二次进口替代),要求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这个意义上,象征“T字型战略”的龙头被指定为上海(及其浦东开发区)。上海虽然地处沿海地区但并非是早期对外开放的城市。另外,国有企业的比重很大,其经济效率低下,使八十年代的上海深受低增长之苦。事实上承认了作为经济特区的浦东开发,在引人外资的同时强化国有企业正适应了上述②的要求;把上海的发展作为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先导正是适应了上述①的要求。
但是,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战略并不是在充分研究其有效性之后提出来的。战略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各经济区间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充分的发展。但是,在现实中,经过了30年以上僵化的计划经济时期,各经济区被严重地条块分割。例如在物流领域中就很典型,其一是国内贸易局、交通部。铁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中央政府系统的的“条条”(纵向)分割;其二是各地方政府的“块块”(横向)分割。这样,就不会存在跨越“条条块块”的物流网。虽然被称为经济区,实际上是被严重地制约了。即使是“三沿发展战略”发挥其效果的前提条件也不够充分。换句话说,从物流的现状可以看出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本小论就是以上述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把握物流及经济区的现状和问题来展望两者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中国的物流发展与经济区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完善其生产基础设施是最重要的课题。其中狭义的物流基础设施,即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能使新的资源开发及已有资源有效的分配成为可能,通过原材料供给范围的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直接或间接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业的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另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具有扩大社会分工范围的效果,以这种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了经济区。
在这里,作为后面论述前提的经济区的定义如下:
①至少拥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
②围绕着经济中心而形成的稳定的经济关系;
③拥有从事某一种产品或专门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与下属经济区域之间具有分工或合作关系;
④与同层次其他经济区域直至上层次的经济区域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
经济区的实际规模,是由满足上述条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但是一般来说,专业分工关系及交通运输条件越发达的区域其规模越大。另外,要形成具备上述条件的经济区,其所属的国民经济应该要达到开发经济学中所讲的“起飞”阶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起飞”以前的传统社会中,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关系不明确、商品交换不发达,进而不存在稳定的区域间的专业分工关系。而“起飞”阶段则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兴起并且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达到较高的水平,铁路。海运事业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商品贸易及区域间专业分工的范围日渐扩大。另外,随着大规模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产业和人口的集中,这也是大城市的产生时期。这些现象标志着经济区的形成。中国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是怎样变化的呢?这先要看“货运密度”的变化。这则是由“货物发送量除以社会生产总额”的“吨/亿元”来表示的。
实际研究表明,在中国,社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货运量与货物周转量在1952—1978年间分别增加33.52万吨公里、0.89亿吨公里;在1978—1988年间分别增长23.48万吨公里。0.43亿吨公里。就是说,货运密度是随经济的发展而下降的。其原因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愈加高度化,单位产值的运输量就越减少;而随着技术进步使得单位产值所需的能源及原材料的消耗量减少;运输管理的合理化使得无谓的运输减少等。
在考虑物流与经济区的关系时不能忽视的另外一点是有必要探讨运输成本对于经济区内及经济区间的物流形态的影响。运输成本与单位的运输可能量成反比,而与运输距离成正比。如果商品和运输距离不变,单位运输量公里的成本按运输方式来分:水运,其次应该是铁路和公路。但是,决定运输费用的不仅是运输方式,运输成本中不仅含有运输费用还含有装卸货物所需的成本(终端成本),所以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还有,除上述成本的因素之外,被运输商品的物理特性(容积、重量。强度等)以及单位容积重量的价格也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决定经济区内外的运输结构、物流结构。
二、中国的货运状况与经济区
下面,探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物流和经济区以及两者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问题。把着眼点放在改革开放时期是因为自改革开放起,跨地区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等)才开始正式地自由流动,伴随着这种流动,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区开始进人再形成过程。
首先,看物流发生的变化。
(l)按计划分配的物流减少了。这是因为伴随经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控制的生产资料范围急速地缩小了。例如:煤炭生产量中计划分配部分从1979年的59%急剧减到1990年的40.7%,钢材则从77.l%到41.5%,木材则从85%到21.8%。不过生产资料的运输量并没有减少,其中大部分依然通过铁路运输性产资料运输占铁路运输总量的比率一直在70%以上)。那么,将计划分配运输的占有率用“生产资料的铁路运输量占货运总量中的比率”来代替便可以发现其变化,从1978年的37.9%减少到1997年的11.3%,实际上计划分配的运输量的占有率应该更小。
(2)由于搞活地方经济,区域内物流需要增加了。这主要表现在承担短距离运输的公路运输迅速成长。表及一1所示,各种运输方式中,公路运输的占有率急剧增长。然而其平均运输距离并未增加(1978年的32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56公里。这之间铁路的运输距离从496公里增加到772公里)。另外,这与改革开放时期,带动经济增长的轻工业、消费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及与这个时期设立的外资企业对物流的要求有很大关系,特别是适合于公路运输的特点(小批运输、送货上门运输的可能)。
(3)跨地区的物流也有增加。这可以表示铁路运输到省外、地区外的运输量变化。
根据研究分析各省间的物流量的变化,流出、流人均高出全国的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山东、广东和四川等。其中,与广东有着很高运输增长率的流人地、流出地的范围波及全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与运输距离长短无关的物流量大大增长。其背景可以推测为:对外开放先行的广东作为委托加工贸易的基地,原材料从全国汇集于此,广东生产的商品运输到全国各地。
如此的物流变化对经济区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1)以能源、原材料的物品数量平衡为基础,以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轴心,区域内自给自足体系为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型”经济区转向以各区域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与其他区域的分工关系、物流状况为轴心的较为现实的“市场经济型”经济区。
(2)但是,如此出现的经济区间的专业分工关系还不够发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实际研究表明,各地区争先恐后对相同的行业进行投资,使得产业结构雷同。
(3)各经济区均加强了吸引外资的势头。吸引外资的比重与经济发展有很强的正比关系。达到高增长的地区是吸引外资成功的区域,也是外资所要求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备的地区。学到了这个事实的各地方(政府)为了完备吸引外资的条件,大力开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后,随着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备,将促进经济区内部的市场统一和经济区间的分工关系的完善。
三、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区
在考察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区的时候,不可忽视对外开放对其产生的影响。具体从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来看。例如以初期的典范——珠江三角洲为例,80年代,以与香港委托加工贸易为基础,诞生了许多工业团地,工业的集中又进一步吸引了外资,由此形成了循环。以公路为主要纽带,与香港以及其他地区相连是工业团地的一大特点。国内外投资者在这些公路沿线的投资,这也是在“点线开发理论”下的经济区逐渐形成的过程。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又出现了更新的经济区。比如,在上海到南京的主干道路沿线上,昆山、苏州、无锡、常州等新兴工业城市逐步发展起来,其经济影响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珠江三角洲。这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各自原有的国内产业分工及市场占有之外,外国直接投资也瞄准国内市场,所以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筹措和产品销售这两个环节均扩大了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圈的另一特点是在上述经济圈下又涌现了一些“小经济区”。仅各地的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量就分别已达到32个和53个(截止至1997年)。除了“泡沫因素”外,各开发区的优势在于可灵活运用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附近大工业城市的产业基础设施、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包括信息、人才)。即通过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将使产业地域扩大。吸引外资地域扩大。作为此种意义上的小经济圈,包括上述的上海一南京的各城市的经济开发区北京24小时津的北京经济开发区、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通过以上的实际考察,目前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出口导向型还是国内市场导向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均形成了以投资区域为中心的新型经济区。近年来,外国投资的重点从出口导向型逐步转向了国内市场导向型,国内市场导向型以在当地购买原材料。当地销售为目的。预计通过这些外资可起到加强投资地与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的作用。在内陆地区的投资状况也是如此。因外资的投资动机是瞄准国内市场,所以有必要将内地的资源。市场向外资开放,由此国内各地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将得到加强。
四、今后的研究课题
本小论将要讨论的是今后的研究课题。遗留的及时个课题是,在不同类型的地区内进行案例研究。中国各个经济区间的差距很大。积累和分析案例研究成果后,我们才开始构筑物流与经济区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
第二个课题是研究投向物流的外国资本所起的作用。虽然外资在物流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但随着该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外资的流人将会增加。同时,伴随外资引进,作为物流的现代化指标的“门到门运输”。“复合连贯运输”、“配送”等概念、物流系统将被广泛采用,今后,外资在技术、技能等领域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尤其注目的是近年来,外资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增加。
第三个课题是对商业部门进行分析。虽然,这次分析的视角只限定在交通运输部门,但是,在中国,商业部门承担了物流的一大部分,所以最近商业部门进行的体制改革将会对物流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分析地区内、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后,我们可以从多角度来理解经济区的形态。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建设
一、现代物流的概念与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商品流通包括商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8页》。在1997年召开的“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上,一些中外著名人士指出,中国如何较快地构筑一个可以将必要的商品、按必要的数量、以必要的方式、在必要的时间。供应到必要地点的高效率的物流体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而流通的现代化离不开物流的现代化,笔者认为,物流的现代化应当与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协调发展。
传统物流,一般是指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以解决商品生产与消费的地点差异与时间差异。主要包括运输、包装、加工配送等。物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宏观物流亦称社会物流,即社会再生产各过程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实物流通。具体可以分为:①初级产品物流;②中间产品物流;③最终产品物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商品货物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物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宏观物流的状况如何,自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效益。微观物流亦称企业物流,具体讲,可分为:①供应物流;②生产物流;③销售物流;①回收物流;①皮大物物流等。微观物流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个物流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占商品价格的50%左右。而新鲜水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血费用有的高达商,品售价的70%-80%。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其加工装配时间仅占2%,而98%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自1979年以来,英国物料搬运中心多次进行全同性的调查表明,物流费用占整个国民经济总支出的39%,在生产与流通领域,物流费用占总支出的63%,美国《企业物流》报导,8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年平均支付的物流费用已超过总销售收入的25%。所以,一些发达国家把降低流通费用,特别是物流费用作为利润的及时源泉,作为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重大措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人90年代,传统物流已向现代物流转变。现代物流包括运输的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等。现代物流水平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现代物流的五人发展趋势
(一)物流的系统化趋势
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流通的系统化,一个是物流的系统化。所谓流通的系统化,就足把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全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谋求其总体的、综合的效率化,使流通的现代化门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融为体、流通的系统化要实现三个目标,即建立一个生产厂家满意的系统,建立一个经销商满意的系统,建立一个全社会满意的系统。如这二个目标个能同时达到,流通的系统化就不能算成功。
物流过去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在提出了物流的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速了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地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人销售物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者手中,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付的流通全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动,以达到利益较大成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物流系统也就成了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R域的社会系统,因此物流的系统化是一个国家流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大大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的效率与效益,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质量与效益。
(二)物流的信息化趋势
由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物流业正向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发展。使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自由流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效率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术,为电于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提供厂更多的需求和库存信息,提高了信息管理科学化水平,使产品流动更加容易和迅速。物流的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和数据库的建立、运输网络合理化、销售网络系统化、物流中心管理电子化等等。
(三)物流中心、批发中心、配送中心的社会化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一个生产企业生产某种产品除了一些主要部件R己生产以外,大都是外购,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不同的物流中心。批发中心或配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目前国外实行配送中心的产品已十分广泛,不仅有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连图书、光盘也配迭。这种配送中心或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不仅可以进行集约化物流,在一定半径内实现合理化物流,从而大量节约流通费用,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实现资金流的合理化。
(四)仓储、运输的现代化与综合体系化趋势
物流离不开运输与仓储,仓储现代化要求高度机械化、自功化、标准化、组织起高效的人、比物系统,运输的现代化要求建立铁路、公路、水路、空运与管道的综合运输体系,这是物流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所以发达国家都致力于港口、码头、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仓库等建设。为了减少运输费用,还大力改进运输方式与包装方式,比如发展集装箱运输、托盘技术、提高粮食与水泥的散装率,研制新型的装卸机械等等。(五)物流与商流、信息流一体化趋势
按照流通现律,商流、物流。信息流是三流分离的。商流解决的是商品价值的实现,经过商流,商品变更了所有权;物流解决的是商品生产地域与销售地域的位移,解决的是生产时间与销售时间的变更,所有权没有改变;信息流解决的是流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但在现代社会,不同产品形成不同的流通方式与营销业态,比如生产资料不仅有直达供货与经销制,即买断,还有制,还有配送制,与人民生活有关的产品还有连锁经营。这就要求物流随之而变化,许多国家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实现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统。制的推行也使物流更科学、史合理,许多行也实现厂三流的合。
三、中国物流的现状与建议
(一)现状
l、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交通运输建设的投人,铁路、公路、水路、航气管道运输能力以及散装水泥装载率、集装箱运输率、包装标准化率大人提高c.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流通管理、物流、商流、信息流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商品信息网络系统初具规模,商品市场监控预测系统初步建立,提高了引导生产。引导消费的能力。
2、由于国家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目前我国的交通运输、仓储的现代化水平不高,配送巾心。集装箱运输、散装水泥等发展还比较慢,商品在物流过程中的破损率高,流通率用大。
3、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许多同有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有工厂,有自己的大型车队,甚至有远洋船队,物流过程浪费惊人。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4、由于还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运输、仓储、内贸、外贸都自成体系,使全社会物流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这样的体制与机制下很难发展跨部门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从国外引进新型的物流管理技术。
5、商品的社会库存量过大,占用过多的流动资金。
(二)建议
l、中国经济的现代化,离不开流通的现代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期,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带来的是消费的急剧变化,按其它国家所经历的过程,必然要产生一场流通革命,从而在实现国民经济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同时,实现流通的现代化。所以.对如何实现流通的现代化,要实行总体规划。
2、加人对仓储业。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批发中心以及集装箱中转站、散装水泥等物流设施的投人,资金不足时可以引进必要的外资,共同建设物流中心,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
3、要认真解决物流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认真解决目前生产企业“人而全”、“小而上”的状况,走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
4、现代物流涉及到贸易经济、管理学、运输学、包装学、情报学、社会学、工程技术、电脑技术等等,要重视物流科技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
物流经济论文:物流经济发展
物流是进行生产和建设的物质前提,是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客观基础,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物流现代化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一、中国物流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实行改革开放19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9.9%的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每年增长7.4%。物流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及时、逐步改革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分配体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突破了在国有经济内部流通的生产资料不是真正的商品的束缚,培育和发展了生产资料市场,改变了物资流通格局。
第二,从西方和日本引进了“物流”概念,借鉴其理论和方法,从大流通的视角,不仅把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和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而且把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流通、国内物流和国际物流视为一个整体,从而有利于货畅其流,提高效益。
第三,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规模增加了物流设施。中国交通运输的主力是铁路,其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4.86万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5.46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从1978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9700公里。公路从1978年的89.02万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115.7万公里。1996年又新增公路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1117公里,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里程达2141公里。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从1978年的8300公里增加到1995年的17200公里。远洋运输的国家的主力船队——中远集团船队于1996年已发展到1700余万载重吨位的能力。民用航空运输仅机场建设从1980年至1995年共投人475亿元,1955年底全国拥有137个机场,其中4个可容纳波音747-sl个可容纳波音737。包装已经形成包括包装材料。包装制品、包装机械。包装装境印刷等门类齐全的新兴产业。在装袭搬运方面比较广泛地采用叉车、托盘以及其他机械等等。
第四,通过国内研制、生产和从国外引进,提高了物流技术水平。如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包装产业已研制和开发数千项新产品,基本上适应国内资源特点并符合国际包装的发展方向,大大提高了包装水平和质量,不仅在出口商品中基本扭转了“一等商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象;而且也明显改变了重大产品由于包装不善造成的损失,如改变了水泥包装,每年大约节省水泥土500—600万吨;改进了化肥包装,每年大约减少损失l亿多元;改进了平板玻璃包装,每年大约减少损失100多万重箱。与此相联系,推行了物流标准化,而集装单元标准化是其基础,已经从单一商品的标准化逐步走向商品系统整体的综合标准化,也就是从货物分类编码、计量单位。包装方式、装卸设备。运输工具、库存条件。安全要求等等,逐步实行统一化、系列化、通用化,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五,在物流管理方面,1991年初国家体改委和前物资部在无锡进行以配送为突破口的物资流通制综合改革试点,近几年又进行了制试点,并推选连锁经营。至1996年底,全国已有700家连锁公司,1万多个门店,钢材与汽车销售的金额已超过250亿元。由于采用了这些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六,在物流信息方面,从流通企业到管理部门,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从八十年代末以来,较多地采用微机,各物流部门已初步形成覆盖面广、横向纵向相结合的信息网络。
总之,物流的发展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流通部门的一些管理者的思想观念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很多国有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转换机制较慢,管理不力,从1993年下半年以来,有的出现亏损,近两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三是物流的整体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例如准高速、高速列车今年才起步,由铁道部部主持的时速200公里及其以上高速列车综合试验至1999年年初才成功。四是物流系统中的“瓶颈”制约未完成克服,交通运输尤其是铁道运输仍然比较薄弱。五是对减少环境污染重视不够,如包装材料在生产和使用中,回收利用不够,造成污染,尤其是塑料包装制品造成白色污染比较突出等等。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现代化的内容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技术落后,人均资源较少。经过48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有些部门的总量指标在世界上已位居前列。
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并存,以大量的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为基础的落后科学技术与少量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存,广大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与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并存。因此,中国物流现代化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时间上的长期性。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实现现代化一般不需要太长的时间,如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在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起步,至七十年代基本完成。但据中国国情,具有巨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于1964年12月在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及时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而实际起步则是1978年的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完成大约要到21世纪中叶。包括在四个现代化之内的物流现代化,显然也要到那时才能完成。
(二)地区间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五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等等,现代化进程很快,大约到2012年,可以基本实现物流现代化,正如所指出的:“力争经过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成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至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都很大,可以加快开发,但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三)技术上的多元化。由于中国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也由于各种货物具有不同特性并对物流有不同的要求等原因,在技术上应兼容必要的手工劳动、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和高技术自动化,形成多元结构。
(四)宏观上的调控性。物流现代化不仅需与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协调,而且需要在地区协调。同时,各物流环节之间也需要协调,从而涉及到国家的总体规划、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的同时,必须有国家的指导和扶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基于上述,中国物流现代化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物流设施现代化。现代物流设施,是物资空间转移和在一定时间内必要停留的载体,时至今日,在数量上仍然不足,例如还有相当大的地区不通铁路,又如港口泊位不足和有的泊位装卸效率低,仍有压船压货的现象等等。可见要建立一个综合的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和网络,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二)物流技术现代化。与物流设施现代化紧密相联,必须使物流技术高度化。仅就铁路运输而言,蒸汽机车占有较大的比重,时速较慢;电气化铁路1960年才从四川铁路宝成线上出现,至今也不过1万公里左右;准高速列车1999年4月1日已经起步,要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建成高速、超高速铁路网尚需较长的时间;此外,需要建高速公路网,建立高效能的机场和港口,发展集装箱运输,建立立体仓库,利用改造废矿井作为地下仓库等等。
(三)物流信息系统现代化。信息在当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建立中国信息高速路的同时要着力建设物流信息系统。
(四)物流管理现代化。物流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都应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在实现经济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型的两个转变过程中,应建立现代财务、成本、质量管理和科学决策制度;继续发展、配送连锁经营等新的物流方式和经营方式,发展集约型的配送制,推行佣金制,推进连锁经营的规模化、规范化;采用价值分析、价值工程、低库存(Just-in-timeinventory)甚至零库存等新的管理方法。
三、中国物流现代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12亿多人口,经济规模大,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潜在市场。仅就直接以物流为基础的商品市场而言,1996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4614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35700亿元,外贸进口总额为1388亿美元。到21世纪初,中国将向世界提供将近7000亿美元的市场。中国物流现代化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临进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
首先,促进中国与接壤的周边国家的合作和开发。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澜沧江一循公河流域各国的合作开发。1996年8月底在中国昆明市举行的澜沧江一循公河区域经济合作第6届部长级会议上,一致赞同以泛亚铁路和中泰铁路为核心的东亚铁路网建设计划。也就是计划修建以新加坡为起点,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和河内抵达尾明的泛亚铁路,并计划修建支线通到仰光和万象,预计2000年完工;同时计划修建以昆明为起点,经祥云。思茅、景洪、琅勃拉邦、万象、廊开抵达曼谷的中泰铁路,也将于2000年竣工;这就将中国铁路网和中南半岛铁路网联接起来。显然,这不仅将大大促进该流域的合作开发,而且将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2、拆进图门江地区的合作开发。1995年12月6日,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五国代表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发图门江地区的三项协定,即五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门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图门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以及中。朝、俄三国签署的《关于建立图门江地区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这几个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物流现代化将有利于推动这一项目的实现。3、促进沿亚欧大陆桥有关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俄罗斯及中亚各国与中国存在着资源互补、资本互补、技术互补、产品互补、人力资源互补、经验互补。地缘互补、基础设施互补等八种互补性,中国物流现代化无疑将推动沿亚欧大陆桥各国的合作开发。
其次,促进中国与太平洋诸岛国以及太平洋彼岸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随着中国海运和航空的发展和现代化,有利于在平等互利、相互开放、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同上述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交流。尤为主要者有两个国家:一为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两千年的友好交往,改革开放以来,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加强。二是与美国的经济技术合作。这种合作虽然在总体上得到不断改善和发展,但常受美方的重大干扰。今后只要对方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物流现代化,中美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将不断扩大。
此外,应当指出,香港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信息中心,1997年7月三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对加强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交流,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
各种物流设施是外贸商品的载体,物流现代化将大大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1996年外贸进出口总值已经达到2899亿美元,比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了13倍,平均每年递增15.79o。在外贸总值中,对亚太地区的进出口值占有较大的比重,尤其是美国、日本、香港地区是名列前茅的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的进出口总值的快速增长,将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注人活力,同时也影响国际市场行情,仅就中国的某些进口产品而言,如合成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纸浆、谷物、大豆和棉花等的进口,由于数量较大,就曾经直接引起国际市场上价格上涨或停止下跌。预计在2000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将达到4000亿美元,无疑将对亚太各国经济发展将提供新的推动力。
(三)促进亚太地区投资的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物流现代化可以大大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截止1996年8月底止,中国批准的外资项目超过了28000个,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吸引外资最近已连续三年在世界上占二位,这一势头,正方兴未艾。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亚太地区各国进行投资,也将日益增加。
物流设施中的交通运输部分,同时也可以运送旅客,其现代化可促进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1996年中国的国际旅游创汇达102亿美元,与1978年2.63亿美元相比较,增长了37.8倍,18年来平均每年递增22%以上;国内旅游收人为1638亿元人民币,中国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外,中国人出境旅游也与日俱增,其中多数是往亚太地区,尤其是往东南亚各国,可见也将促进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