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国际物流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推动下国际贸易论文
1分析国际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落后。
科学有效的物流管理工作,是物流行业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水平比较落后,管理体系系统性欠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才也相应缺乏。而且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行业基础设施及相关的配套设备明显不足。
(2)我国物流行业处于粗放型发展期。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规模尚小,各物流企业之间相互联系较少,很多物流企业只看重自己企业的利益,缺乏行业内的统一规划与协调,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发展期,严重的制约了物流行业规模效应,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与壮大极其不利。
(3)物流企业税负较重。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的物流行业普遍承担着非常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仓储部分的税务负担比较重,很多物流企业在南方的沿海地区设置了仓储点,可以为后期的运输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使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得到提高。可物流企业较高的税务负担,导致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局面,甚至导致一部分物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亏损。
2国际物流发展对策
首先,要完善国际物流管理体系,使物流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优化发展因素之间的关系,作为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做好引导与调节的作用,对物流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企业税负,将的人才吸引到物流企业当中,使国际物流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同步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其次,国际物流要向规模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小、分散、混乱现象很明显,要加强建立并健全国际物流业标准化体系,使中小物流企业向规模化物流企业转型,并在规模效应下扩大企业的利润空间,提高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同时,物流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物流企业的联系,从国际化的视角定位自身企业发展目标,对我国物流环节中的信息缺失、技术漏洞进行修正,改进方法、更新观念、改善我国国际物流的质量,逐步缩小与各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使我国物流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为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分析国际物流对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为国际物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必备的条件,国际物流的发展也给我国国际贸易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与保障。国际物流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际物流模式水解贸易缺陷,拓展贸易渠道。
交通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各种活动息息相关,国际物流使得国际贸易实现的过程进行了统一与整合,并通过与各地的政策法规有效结合,将各种干扰因素排除,进而使贸易活动过程中的阻力得到有效地降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国际物流活动中应用信息化及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物流的工作效率,而高效的物流运转形式也使国际贸易运输困难的程度得到了降低工,给国际贸易往架起了高速畅通的桥梁,从而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因为不同的国家交通的水平也都各不相同,基础设施的建设层次参差不齐,国际物流形式的丰富能够适应陆路、航空、航海等不同的的交通运输环境,其运输高度的灵活性,能够按照不同地区的不同运输环境对物流的形式进行调整,从而促进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开展。高效的国际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国家和地区基础建设水平较低和发展不高的经济状况的制约,也使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间运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消除,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国际物流提升了国际贸易效率。
各项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均需要有效的语言沟通,从而确保国际贸易活动顺利的完成交易。整个贸易活动过程当中,国际物流则成为各国家各地区贸易活动的有效衔接,避免了贸易乱象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向着规范化发展。国际物流通过一系列措施对操作进行了规范,并根据国际标准制定了操作的流程,做到每个步骤都能够有章可循,例如检验程序、设备使用等,通过条形码等先进的进术可以辨别货物真伪,加强了货物管理的可行性。现代技术在国际物流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物流进行了革新,迅速提高了国际贸易的效率。而国际物流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也逐步形成了国际物流秩序,能够加快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阻碍明显降低,不断提高的物流技术,也使货物运输变得高效而快捷,运输安全保障也越来越高,成本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减少,既简化了操作程序,也提高了国际物流质量,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双方获取了更多的时间,提升了贸易量及贸易频率,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3)国际物流提高了国际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主要为国际贸易提供中间服务,而服务质量的高低也关系到国际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所涉及的范畴极其繁杂,大量的货物交易,使得资源流动、全球化的资本转移,国际贸易也成为了信息源。国际物流在运输形式、设施方面的丰富,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物流模式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科学的不断推动下,国际物流不再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中间环节,透过国际物流的运输,还能够挖掘更高的经济价值。国际物流通过建设多方位的信息系统,对各种贸易信息及物流信息可以进行全方面的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形成综合的物流信息数据,方便了货物信息的检索,为各项资源的查询提供了方便。国际物流质量的提高,使得各贸易国之间的距离由运输条件的改善被拉近了彼此间的物理距离,国际物流信息系统丰富的数据库又使各贸易国之间的信息距离更近,提高了贸易国之间的交流。国际物流可以根据国际贸易需要,再根据信息数据资料,为国际贸易匹配的运输方式,设计的运输路线,缩短了国际贸易的周期,也提升了国际贸易的频率。其中,国际物流运输方式及路线的选择,为国际贸易排除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因素,充分考虑了物流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了国际贸易的顺畅。通过现代化国际物流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国际贸易的质量,推动了国际贸易速度及质量的双向提升。
4结语
国际物流要想更好的为国际贸易服务,必须大力加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以信息产业为依托,实现物流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数据进行整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物流网络系统,使物流企业具备更加强大的网络数据库,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同时,还要加强国际物流信息的联动,对货物流向、动向实现实时掌控,占据独有的优势。国际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推动国际技术及国际物流标准在物流企业当中应用,加强国际物流的协调作用,实际信息接轨。并通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国际物流的主动性提升,有效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加快国际物流运输速度,使国际物流更加便捷,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效益提升。
作者:宋飞翔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课程改革论文
1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
1.1教师引导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授国际物流相关理论知识时,应该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提问引导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引导式教学方法都应该基于预习的质量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积极做好预习工作。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积极解决教师上课时设置的问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就可以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通过引导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1.2能力分层教学方法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都是层出不穷的。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将国际物流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实施教学计划:一是基础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二是巩固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能力良好的学生;三是提高教学模块,该模块适用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实行分层教学时,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能因为学生能力有问题就加以冷落,这样不利于分层教学地实施。
1.3项目实践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实践。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不仅可以巩固现有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实际物流作业中的经验。项目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启发,将学生置身于项目实践过程中,并让学生积极、独立完成项目中的各个任务。在完成相关项目之后,教师应该根据项目实践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际作战能力。项目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4理论案例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中不能缺少实践教学,但理论知识的传授方法也应该进行改革。理论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性强并兼具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进出口检疫、国际货物流通、进出口货物入境等相关知识时,应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教学案例,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案例,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5多媒体教学方法
国际物流课程会跟码头、口岸挂钩,但是某些学校并没有时间或者财力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港口、口岸实际工作情况,国际物流园区的工作情况,以此增加学生整体性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了解物流的实际背景,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考试手段改革
考试手段的改革是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内容中的一部分。传统考试形式无疑是选择、填空、解答、名词解释等等。这种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情况,并不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察。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死记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长进,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地提高。改革传统的考试形式,就是要在考试中加入分析题、计算题、制作表单题等等,这种类型的题目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理论知识,还可以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感觉到,考试不再是考试,物流问题离自己根本不遥远。
2结语
总而言之,国际物流课程地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地培养,避免学生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方法地改革,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郝杨 戴晶晶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的促进作用
(一)国际贸易促进国际物流的进步
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为国际物流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些要求,这种要求促使了物流技术的产生,物流技术包含很多内容,不仅包括在物流工作中所应用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理论,还包含物流活动中应用到的各种设施、工艺和装置的总和。国际贸易为世界各大企业提供了在世界市场相互竞争的机会,商品的质量和价格都是衡量商品价值的标杆,各大企业努力加强制作工艺,压缩产品成本的同时要想继续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就要从物流上入手。所以对国际物流的各个环节如材料价格和订单、运输成本都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成为了国际物流发展的内动力。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不断对国际物流提出新要求
21世纪,人类的经济水平每天都在发展,需求层次每天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促使着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满足贸易量的迅速增长,并丰富贸易产品的种类,还要及时调整国际贸易结构,以保障国际物流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说,正是国际贸易让国际物流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三)国际贸易影响着国际物流的发展方向
现今的国际贸易已经更加注重买方市场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日益个性化,所以国际贸易只有采取多种类少数量的贸易方式才能适应消费需求的转变。一些高额度小数量的配送需求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而且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这种配送需求很可能成为将来业务发展的主流。国际贸易也必将影响着国际物流走上专业化、集约化的道路。
二、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是国际贸易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货物的国际转移带来的国际贸易量的上升
国际贸易一般都需要跨越国境,这样一来,国际物流量自然会大幅度的上升。贸易量要求国际物流必须要让货物在运输、装卸、仓储等多个环节都获得便利,很多方面现代物流可以通过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选择货物流通的渠道,用一种最能让消费者满意的方式将商品快速的送到消费者面前,提高市场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速度,加强资源共享,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通过规范化的作业避免在产品在流通中的各种问题,让消费者享受懂好的服务。
(二)货物的转移对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货物转移的过程中,通常都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国内的贸易不同,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往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国际物流环节多,周期长,风险大,遇到的问题和情况也更加的复杂。国际物流常常要在多种运输方式和路线中进行选择,还要按照客户的要求对零件进行流通加工,让商品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
(三)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
国际贸易促进着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也支持者国际贸易走的更远。从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国际物流和国际贸易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国际物流如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国际物流水平的发展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力支持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才能获得更加有力的支持,才能具有持久的发展动力。
三、结语
高效的国际物流系统可以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物流基础,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国际物流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各个国家的参加贸易的利益,增加贸易的数量,降低贸易的成本,通过最合理的渠道来实现产品的加工和运输,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相辅相成,必须加强国际物流水平,防止国际物流的发展滞后于国际贸易,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脚步。
作者:张蓓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推动下的国际贸易论文
一、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活动的扩张,提高了全球资本的流动,在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使贸易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面对变化,物流陈旧的模式显然难以应对贸易更高的需求,促使本身做出调整。国际物流从节约成本、减少资源投入等措施上提升自身的质量,使之满足需求,进而反作用于国际贸易,推动其发展。
(一)高效物流形式拓展贸易,消解贸易缺陷
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交通运输,国际物流将贸易的实现过程做了统一的整合,通过与当地区法律、政策等的结合,尽量排除各项干扰因素,使贸易活动的阻力得到有效的降低。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在物流中实行大量应用,进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高效的形式降低了运输的困难程度,为贸易往来搭建了畅通的桥梁,推动了贸易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交通水平不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层次不一,物流形式的丰富可以适应航海、陆路、航空等各种运输环境,其高度的运输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运输条件调整物流形式,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高效的物流形式消解了某些地区极低水平的基础建设以及不高的经济发展状况等的制约,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发达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运输差距,实现彼此的贸易往来。
(二)规范的物流操作,提高贸易效率
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必须采取某种有效的语言实行沟通,以保障其顺利达成交易。在这个过程中,国际物流成为了各地区贸易的衔接点,减少了贸易乱象,促进了国际贸易进展的规范化。国际物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了规范操作,按照国际标准制定操作流程,使其任何环节皆有章可循。如设备的使用、检验程序等,利用条形码等技术能够辨别货物真伪,强化了货物的管理。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革新了传统物流,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迅速提高。通过物流的规范化操作,形成国际秩序,可以加速国际贸易的开展,减少阻碍,同时物流技术的提高,使货物运输更加高效便捷,而且运输安全更有保障,降低了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简化了程序的同时却提高了物流的质量。这使国际贸易的两端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可以增加贸易量,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现展。
(三)多元化物流增进贸易交流,提高贸易质量
国际物流实际上是为国际贸易提供服务的环节,服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贸易的效果。国际贸易本身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同时往往具备大量货物的交易,资源的流动、资本的全球转移,使国际贸易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源。多元化物流的建设不仅指运输形式的丰富、设施的增加,更是技术应用的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多样化。国际物流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再只是国际贸易的运输环节,而是透过运输,挖掘更高的价值。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各种贸易信息、物流信息,形成综合的数据库,方便检索,提供对各项资源的查询。这种多元化物流模式的建设,拉近了各国之间的距离,运输条件的改善拉近的物理距离,而数据的整理拉近的国家间的信息距离,从而提高了交流。只要国际贸易所需,通过信息,建立化的运输方式,设计路线,可以推动贸易周期的缩短,加快贸易的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化运输的选择实际上排除了不利因素的影响,对物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考虑,因而能够保障贸易的顺畅。物流的多元化提高了贸易的质量,推动了贸易由追求速度向质量的发展。
二、加强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推动作用的措施
事实证明,国际物流能够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改进物流的方式,可以增强国际物流的推动作用,使国际贸易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建设中更有建树。
(一)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物流管理
国际贸易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货物交易活动,因而必然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要提高国际贸易的水平,必须加强政策的引导,对物流活动进行制度规范,排除物流的散乱现象。根据国际局势,通过交流、探讨,强化国际政策的制定,完善制度,使其合理、可行,形成国际约束力,转变国际物流滞后的形式。积极引导物流企业树立服务理念,强化管理,探索、创新物流组织形式,发展现代管理模式,丰富途径以满足贸易需求。通过政策的引导,减少物流的盲目性,指点物流建设的明确方面,制定目标,推动效率的提高。相关企业在拓展自身优势业务的前提下,依托政策扶持,强化竞争,可以有效促进物流的健康提升。
(二)加强运输设施配置,提高物流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贸易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逐步加大,在这种趋势下,要提高物流的水平,加强贸易的竞争力,必须结合本地区的条件,进行设备配置的完善,加强设施建设。竞争的加大客观上提供了动力,完善的运输网络的实现,必须有充分资源的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国际物流的重要保障,因而在提高建设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提高利用率,如在码头,更换旧设施,增加集装箱等,提高货物吞吐能力,保障设施的实际功用,提升物流实力。当前国际贸易中,港口是重要的设施之一,应当作为重点加强完备,发挥其国际贸易的枢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依托基础设施,加强物流的优化,增强物流的服务,拓展多项增值服务,从而形成国际物流强大的推动力。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化进程
国际物流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建设,依托信息产业,物流加快了现代建设的步伐,所以,要充分注重对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推动现代化进程。通过搭建信息平台,整合物流数据,应用现代技术,开拓网络系统,形成庞大的网络库,促进物流资源的共享。提高国际物流信息的联动,实时掌控货物流向,贸易动向,从而占据优势。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国际技术标准,物流标准的建设,强化协调,提高信息的接轨。信息化的建设,提高了国际物流的主动性,降低了贸易成本,加快了运作速度,使物流更加便捷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物流在国际贸易之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国际贸易,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国际贸易的发展能够推动世界经济的提高,所以加强国际贸易的开展是保障世界经济繁荣的重要措施。通过探讨国际物流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弄清其具体的效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国际物流的推动力聚合起来,作用于国际贸易,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随着国家距离的缩小,联系的加深,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如何提高国际物流推动国际贸易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
作者:钟鸣 单位:甘肃中医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
国际物流论文:加强国际物流研究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竞争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国际物流系统;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国际物流的发展、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必要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等,具体请详见。
1985--199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20.3%的年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27.5%。同期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为31.5%,1995年外贸货运量达1108万TEU。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13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出口2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可见,我国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障和支持。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的方式与路径,以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及时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及时,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近期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障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现状试析论文
1发展国际物流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理念,被广泛的认为是企业降低物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
1.1国际物流是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世界范围的社会化大生产必然会引起不同的国际分工,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包揽一切,因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际间的商品和劳务流动是由商流和物流组成的,前者由国际交易机构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后者由物流企业按各个国家的生产和市场结构完成。为了克服他们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开展与国际贸易相适应的国际物流。
1.2国际贸易对物流提出新的要求
(1)质量要求。国际贸易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初级产品、原材料等贸易品种逐渐让位于高附加值、精密加工的产品。随着高附加值、高精密度商品流量的增加,对物流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效率要求。国际贸易合约的履行是由国际物流活动来完成的,而在整个物流活动中涉及到不同运输工具、多种运输方式以及装卸搬运等多重环节的衔接,这就要求对整个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以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3)安全要求。国际物流所涉及的环节多、风险大、情况复杂,要受到自然和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物流活动的进行。因此,只有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保障国际物流安全、有效的运行。
(4)经济要求。国际物流费用是国际贸易交易中的一项重要开支,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国际物流的环节多、运期长。这就要求国际物流企业要选择的物流方案,控制物流费用,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物流开支,提高国家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与美国国际物流的比较
2.1美国国际物流运行模式
(1)以顾客服务驱动物流运作。以顾客为核心的服务观念几乎是美国企业国际物流运作模式成功的关键。
(2)建立综合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包括对供应链中其他合作伙伴的综合协调管理以及在跨国合作中与合作伙伴结成国际联盟。
(3)运用信息技术支持物流系统。经验表明,整个供应链成员同时分享物流作业的关键信息是高效物流运作的保障。
(4)利用第三方物流运作。目的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美国物流业的特征
(1)多渠道、多形式的物流结构。一方面,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加上地域广阔,物流业务数量巨大而且异常频繁;另一方面,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物流企业也需要在维持较低水平物流成本的同时,以较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原则,采取最有利于用户利益、最容易被用户接受的经营方式和流通渠道,形成了灵活多样的物流供需结合方式。
(2)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系统。运输是物流系统的重要环节,完善的运输系统为高度发达的物流业奠定了基础。美国完善的运输系统不仅体现在运输方式多,技术水平高,更体现在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构架了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各种运输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工明确,衔接紧凑,节约了运输时间和运输费用,有效提高了运输效率。
(3)现代化的物流技术。美国物流企业凭借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信息系统,并使物流系统与之实现联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使物流企业能够提供缺品率低、小批量、迅速及时的交货及定时配送等高质量服务,有效地减少了库存;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生产厂家更容易地把握合理的库存量和市场信息,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物流中的竞争力。
3我国国际物流的现状
3.1现阶段我国物流的现状
(1)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战略合作。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双方主业优势,逐渐达成共识。如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先后与海尔集团、长虹集团、中核集团、TCL公司等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2)大型领袖企业实现供应链管理。
国内各行业的大型企业纷纷实施供应链(SCM)管理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鲁能帆茂物流公司在煤炭领域实行从煤炭挖掘、运输,到煤渣的回收、利用和废弃物深埋,从煤矿的采购物流到分销物流的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我国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体现。
(3)外资物流企业不断进入。
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以后,都有较快的发展。如:美国联合包裹运送公司(UPS)的中国出口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增幅高达125%。英运物流有限公司(EXCL)2004年业务量增长了60%以上。到2004年年底,中外运敦豪(DHL)的56家分公司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业务保持50%的增长率。
3.2我国国际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现象突出。
目前我国只有130多万公里的公路,绝大多数还是二、三级以下的公路;6万多公里铁路,平均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只有6公里铁路,不到欧洲的一半,与拥有四通八达运输网的北美相比更是有很大差距;2004年港口接卸进口铁矿石2亿吨,同比增长38%,由于疏运能力不配套造成了压库压港,7月份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存达3400万吨,同比增长了146%,年末仍高达2400万吨。而目前现有设施也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
①国际上通常把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物流运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经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行现代物流运作模式,这项指标普遍降为10左右。近年来,我国的这项指标虽然有所降低,但2005年仍然高达18.6。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与这些国家差异较大,但也反映出物流运作效率方面的差距。②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运输市场上,大量规模小、实力弱的小企业和个体运输户从事道路运输,导致空驶和超载现象并存。在仓储方面,一些冷藏、冷冻、恒温、恒湿,以及危险化学品储存能力不足,特别是从农田到餐桌的“冷链”没有形成。有专家估算,我国鲜活、冷冻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到30。
(3)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
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七分之一。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据《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调查的近百家来华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80%的企业对目前物流服务商满意度的评价为“一般”。受访企业认为在物流服务商需要改进的方面,信息传递效率排首位。
(4)功能单一,缺乏特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实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从生产材料采购到产品送达消费者的一整套服务系统,包括相关的物流延伸服务,如包装、加工、配货等方面。而我国物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尚未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设备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
(5)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并不断流失。
当前我国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比较缓慢,市场上符合要求的物流人才较少,而且层次较低,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由于物流教育和培训的缺乏,能够切实为企业提供有效方案的中高级物流人才较少,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6)物流发展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①体制方面的障碍。物流的产业形态和行业地位不明确,物流组织布局分散,物流资源和市场条块分割,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等对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形成体制性障碍。②政策环境的影响。由于物流产业的复合性,造成了与物流有关的政策分属不同部门,缺乏统一、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虽然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但仍需要落实。
4我国应对国际化物流采取的措施
4.1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在陆路方面:除加强主干线铁道运输能力以外,还应将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结合起来,修建通往铁道运输站台的辅助公路,提高公路水平,加强中转站的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2)在水运方面:要使船舶现代化,船级及型号的选择要与实际运输量相适应;在建设港口上,既要重视集装箱化,又要考虑大批量散装的能源、物资的装卸。
(3)注重专用的货站、自动化立体仓库、配送中心等的建设,逐步实现包装规范化,装卸机械化,运输集装箱化,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仓储、装卸等标准化专用设备以实现国际物流作业连续性、快速化的要求。
(4)鼓励利用国外的资金、设施和技术,参与国内物流设施的建设和经营。
4.2完善我国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1)在规划网络内仓库数量、地点以及规模时,要围绕商品交易需要和我国对国际贸易的总体规划来进行;
(2)要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以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级仓库的有机衔接;
(3)国际物流网点的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
4.3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1)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应用,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装卸、存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2)对内管理和对外联系实现网络化,把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外部联系通过英特网,既可以在网上登记需求和网上支付,又可以对物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
(3)建立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旧有资源,对行业资源实现共享,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的现状,真正实现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4.4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
加快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
4.5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
在欧美国家,物流服务业功能全、水平高,企业和客户联系紧密,甚至是战略合作伙伴。鉴于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而且要通过提供多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4.6加速培养开放性物流人才
(1)要加强对物流企业在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组织短期培训,还要组织系统的整体培训。
(2)对国际物流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物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国际贸易、通讯、标准化等知识的完善补充。
(3)面对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中国要积极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吸引国外高级物流人才。
4.7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和保护我国物流业发展
(1)对从事运输服务、仓储服务、货运服务和批发配送业务的企业,允许它们根据自身业务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延伸物流服务范围和领域,逐渐成为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的供应者;
(2)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服务市场;
(3)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鼓励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物流服务专长、组织基础和管理水平的大型企业加速向物流领域转变,尽快形成竞争优势,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经验丰富者。
5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物流业必然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大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打造一批物流精英,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物流体系,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品质、高效的服务,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增强我国的综合势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国际物流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管理技术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落后,我国物流业的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只有加快国际物流业的发展才能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世界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物流;信息技术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中心研究论文
摘要
中国与东盟将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西南(尤其是云南)与大湄公河区域国家(特别是泰国)在整个自由贸易区中的经济空间价值将大幅度的提升,对经济区域格局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备受注目,本文就有关该项目中的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的背景情况、建设内容、目标定位、规划原则、基本功能、选址分析及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做一下粗浅的概括归纳,突出了物流中心在经济集聚结点区域的核心作用,指出在湄公河金三角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之间以旅游、贸易、物流为基础产业,逐步推动科技、文化、工业等产业相关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
关键词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踞点
正文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的背景情况
1、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着各个主要经济版块呈趋同协作发展,亚洲也在涌动着。2000年,中国加入WTO使自己真正融为市场经济,按照市场规则来操作,这是中国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10年将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中国政府为了缩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泰国政府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与中国以及其他邻国的贸易发展,实施边境经济特区发展战略。
3、2002年泰国政府制定清莱府边境经济特区发展战略。首先在清盛、清孔、湄赛三个地区实施,计划将清盛发展成工业园区和商品仓库区以及出口工业区,清孔发展成农产品中转以及一般工业区,湄赛发展成珠宝工业中心和商品贸易与旅游服务中心。
4、云南省委、省政府确立把云南建设成为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同时云南积极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昆明高新区管委会提出了昆明高新区要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排头兵,探索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简介
1、项目定位:在湄公河流域金三角地区,借鉴国内外科技经济园区和浙江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
的成功经验,发挥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进行区域开发,为国内企业到国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搭建平台,建设以商品贸易、进出口加工、旅游、科技研发和国际物流为主体的国际化经济区。
2、项目区位:项目选址于泰国最北端的清莱府清盛县金三角平原地带,与缅甸、老挝接壤,占地约5平方公里,距清盛码头约9公里,距金三角约9公里,距湄塞县约13公里。
3、开发思路: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运作、旅游开路、贸易先行、工业支撑。
开发方式: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国际招商、滚动开发。
开发特点:资本输出整体化、企业投资群体化、经营方式规模化、市场运作规范化、园区服务便利化。
4、项目规划:远期规划约30平方公里,先期开发约5平方公里,科技经济贸易区主要由“中国东盟商品贸易区”、“国际物流园区”、“免税工业区”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四大部分组成。
5、建设目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建成大湄公河金三角地区的商品贸易集散地、进出口加工基地、旅游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科技研发地。
6、进展情况:2002年6月昆明高新区国有资产公司与泰国巴帕玛公司签订了共同开发“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的《中泰经贸合作投资合同书》;2003年3月中国驻泰国大使馆晏庭爱大使签署《关于同意昆明高新区在泰国北部清莱开发建设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的意见函》;2003年6月昆明高新区管委会刘明主任与泰国工业区管理局安查利局长签订了《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合作意向书》,泰国副总理颂奇和云南省徐荣凯省长出席;2003年8月,昆明高新区国有资产公司与17家国内企业签定在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投资的合作意向书,同时本项目被云南省确定为云南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2003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一期项目建议书给予同意批复;2003年12月云南省政府徐荣凯省长率团考察泰北项目并访问泰国。2004年4月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成立,徐荣凯省长担任首席顾问。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简介
1、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项目原来组成只有“中国东盟商品批发城”和“免税工业区”两个部分,2002年8月刘金鑫向昆明高新区招商局李容琨局长提出增加物流中心项目部分的建议,并于10月陪同有关领导考察浙江绍兴轻纺城和义乌小商品批发城的物流运作,11月正式上报刘明主任,迅速得到批准。2003年6月昆明达泰(国际)
物流有限公司与高新区国有资产公司签定开发经营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协议。
2、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的交通状况:从贸易区通往泰国腹地的主要公路有亚洲1号高速公路(四车道);1016号公路2车道;南面从贸易区经清莱到曼谷和泰国湾东海岸的货运只需8-10小时;2007年昆曼公路开通后,从昆明到曼谷仅需1天
时间;清莱、清盛、湄塞、清孔之间公路互通。湄公河从中国关累码头到泰国清盛码头的水路240公里,载重100-200吨的货船1天半的时间顺流而达,逆流而上需2天时间,湄公河目前100多艘货船基本上是中国商家所有;泰国政府在清盛县扩建的新码头已经投入使用;贸易区距清莱机场54公里。
3、云南连接泰北的主要物流通道:
(1)昆明-景洪-勐海-打洛-(缅甸)勐拉-景东-大其力-(泰国)湄塞-清莱-清迈
双车道柏油路公路运输
(2)昆明-思茅-勐腊-磨憨-(老挝)那堆-琅南塔-会晒-(泰国)清孔-清莱-清迈
双车道柏油路公路运输
(3)思茅-景洪-关累-(缅甸)万崩-金三角-(泰国)清盛-班仑通-清孔湄公河航运
(4)清迈-昆明清迈-景洪清莱-思茅清莱-景洪大其力-昆明航空运输
(5)昆明-祥云-磨憨-(老挝)莫丁-波顿-琅勃拉邦-万象-(泰国)廊开-孔敬-曼谷
规划的泛亚铁路中线运营长度4180KM
4、泰国的主要物流通道:
(1)曼谷-彭士洛-清迈铁路运输里程751KM公路、航空便利
彭士洛是泰国十字经济走廊的中心点,也是泰国商品批发市场集散地
(2)曼谷-廊开铁路运输里程624KM该线路公路连接老挝首都万象
(3)曼谷-乌汶铁路运输里程575KM
(4)曼谷-亚兰-波贝-柬埔寨(金边)铁路运输里程255KM+385KM=640KM
(5)曼谷-帕当贝萨尔-新加坡(新山)铁路运输里程990KM+967KM=1957KM
(6)曼谷-宋艾哥洛-马来西亚(金马士)铁路运输里程1159KM+780KM=1849KM
(7)清孔-清莱-达府-曼谷-春武里-班农门(码头)昆明-曼谷经济走廊
(8)(缅甸)马拉曼-仰光-勃固-毛淡棉-(泰国)湄索-彭士洛-孔敬-穆达汉-(老挝)沙湾拿吉-法兰-班坡-(越南)崩克-岘港东西走廊工程
(9)清莱-曼谷-碧武里-巴蜀-春蓬-素呖他尼-合艾-(马来西亚)亚罗士打-吉隆坡-金马士-马六甲-新加坡泰国纵向经济走廊
*攀牙府他曼县-素呖他尼-西势洛坤府实春县是长250公里日输送150万桶的石油运输管线
泰国能源战略计划将于2007年完成
(10)曼谷-亚兰-(柬埔寨)贝别-马德望-金边-柴祯-(越南)鹅油下-西贡
(11)曼谷-呵呖-乌汶-班方朗-(老挝)班万道-巴色-(柬埔寨)上丁-磅湛-金边-贡布
(12)曼谷-素呖他尼、合艾、孔敬、达府、清迈、清莱、难府、夜丰颂等均有空运
*清莱-芳县-湄艾(缅甸)孟扬-东枝-曼德勒-德穆-(印度)因帕尔-①高哈蒂-加尔各答②阿加尔塔拉-(孟加拉国)吉大港(泰国、缅甸、印度联合运输线路项目计划2010年完成)
5、云南的主要物流通道
(1)昆明-株洲-武汉-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沈阳-长春-哈尔滨
云南-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区-东北工业区
(2)昆明-①合肥、南京、苏州、上海②金华、宁波、绍兴、杭州、上海
云南-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3)昆明-①南昌、厦门、莆田、高雄②衡阳、韶关、广州、深圳、香港
云南-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4)昆明-①罗平、兴义、百色、南宁、钦州、防城港②昆明、重庆、贵阳、都勺、柳州、玉林、茂名云南-南贵昆三角经济区
(5)昆明-楚雄-攀枝花-西昌-成都-绵阳-宝鸡-兰州-酒泉-乌鲁木齐-阿拉山口-喀什
昆明-宣威-六盘水-宜宾-内江-重庆-
达州-西安-兰州-银川-包头-呼和浩特
云南-西南西北经济区
(6)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芒康-昌都-拉萨云南-西藏
(7)昆明-大理-临沧-(缅甸)腊戎-曼德勒-仰光泛亚铁路西线、高等级公路
(8)昆明-磨憨-(老挝)琅波拉邦-万象-曼谷泛亚铁路中线、高等级公路
(9)昆明-蒙自-河口-(越南)老街-河内泛亚铁路东线、高等级公路
(10)昆明-(缅甸)八莫-曼德勒-仰光中缅伊洛瓦底江水陆联运计划
(11)昆明-(缅甸)密支那-(印度)雷多-高哈蒂-不丹-尼泊尔南亚北线高等级公路
(12)昆明-保山-(缅甸)腊戎-曼德勒-(印度)因帕尔南亚中线高等级公路
(13)昆明-(缅甸)曼德勒-实兑-(孟加拉国)吉大港-达卡-(印度)加尔各答
南亚南线高等级公路、国际铁路
(13)昆明-加尔各答、新德里、达卡、仰光、曼谷、河内、胡志明市、金边、新加坡、吉隆坡、万象、曼德勒等国际航运
(14)昆明-腾冲-(缅甸)密支那-南云-(印度)丁苏吉亚-高哈蒂史迪威公路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建设内容
1)会晒清孔国际集装箱货运中转站(集装箱公路运输)
2)大其力湄赛国际公路货运配送场站
3)清莱国际机场货运配载站
4)清盛国际航运港口(湄公河国际航运)
5)国际商品城的配送系统和免税工业区的仓储系统(标准保税仓库)
6)清盛立体化多功能物流服务站:货柜装卸码头、理货作业区、保税仓库、物流信息商务办公区、停车场、配送中心(货物包装中心)(货物配送中心)
7)规划建设清莱铁路货运站(泛亚铁路联网的一个结点)
8)规划建设泰国清盛-老挝班南尼温的跨越湄公河的国际大桥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
的目标定位
构建货物通关最畅捷、综合成本低廉、服务配套最完善、管理运作最规范的服务平台,发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作用,建立能与海关、港口、铁路、航空公司、货运、船务及其他港口、保税区等专业网站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网络,为货主设计提供最经济、最快捷、最安全的货物清关、报检、配送、运输和多式联运等一站式服务,创造多种金融支付手段等条件。湄公河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是众多专业化物流企业集聚共同发挥各自专业化优势提供泰北科技经济区综合物流服务的区域。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规划原则
1)以湄公河航运、昆曼公路为主导,边开发、边拓展、边优化;
2)政府支持、基础先行、企业运作、市场导向、营造环境、鼓励创新、竞争发展;
3)以市场信息为基础、以产品配送为主业、以现代仓储为配套、以多式联运为手段、以商品交易为依托;
4)提供一站式物流服务,采取稳定适用的信息与物流系统,协助客户将固定投资转换为变动成本,国际标准的物流设施建设与规范运作。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基本功能
1)湄公河航运、昆曼公路、清莱空运等多种运输手段的集合;
2)仓储、配送、运输、货物集散、包装、信息管理;
3)货运结算、需求预测、商检报关手续、货物跟踪、交易仲裁服务、专业教育;
逐步形成第三方物流与自营
物流、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保税物流与非保税物流、海运物流与陆路物流和空运物流并存且结构合理的产业布局。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选址分析
1)清莱县的优势:经济消费能力强,语言文化基础好,社会治安好,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网络齐备,还有条件延伸铁路建设,土地广阔,辐射地域广,投资企业维持生存有基础;
2)清莱县的弱势:存在着限制经济活动集聚的离心力,如市场通路、运输成本、贸易结点等,不利于工业大规模集中;周边农业为主,缺乏专业化协作分工的生产能力;
3)考察经济分析:清莱县不是主要清莱府边境
经济特区的重点,但是是清莱府行政管理中心。由于经济在空间的区位、市场区域和经济区上,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秩序的;市场机制促使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受收益差异,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内在价值的层次性使云南和清莱府都是处于低端财富分配的区域,在技术创新和扩散上,在资本的集聚和输出上,在规模经济效益上,在凝聚经济效益上都缺乏。走贸易、旅游先行的道路,借鉴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和绍兴轻纺城市场的专业化低成本的成功经验,再逐步形成加工工业积聚,最终在泰国清莱府经济特区形成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结点,昆明成为中国西部商品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结点。
4)湄赛的优势:在进出口贸易、农业贸易、旅游和运输方面有基础,由于缅甸派系多,经常发生冲突,各个派系处于生存需要通过大其力与湄赛进行贸易,同时缅甸的华人比较多,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也较强,购买力就相对老挝大的多。交通方面有湄赛-清盛、湄赛-清莱、湄赛-大其力(缅甸)-孟帕雅-大勐龙(中国)的公路,但是还不能使用重型货车。
5)湄赛的弱势:缅甸政局不稳定,各种派系关系复杂,缺乏安全保障;由于历史的因素,金三角地区使正常商品贸易也受到一定声誉上的影响和容易造成消费者的偏见;电力不足,从缅甸输电不太实际;供水量严重不足,有的地方还没有自来水供应;垃圾处理与污水处理系统缺乏。
6)清孔的优势:与老挝有相互专用运输码头,昆曼公路经过清
孔进入泰国境内,人口稠密。是中国景洪电站向泰国北部输送电力的线路。磨憨(中国)-南塔(老挝)-会晒-清孔(泰国)是昆曼公路的连接中国与泰国最安全和现实的通道。
7)清孔的弱势:城市交通拥挤,缺乏扩展性;山区多,土地资源不能满足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老挝经济能力弱;清盛-清孔的湄公河河道浅、暗礁多、航行困难;没有排污系统,垃圾处理影响环境;电力与水利资源都不能适合大规模开发的需要。
8)考察经济分析:清孔作为一个物流通道,建设一个为昆曼公路服务的国际集装箱货运中转站是可以的,但是主要功能应该集中于报关、商检服务以及停车、住宿、货运中转等方面。湄赛也可以作为一个物流通道,建设成为公路货运配载场站比较合适,提供货运配载、报关商检、停车住宿等方面功能服务。任何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都要付出区际非均衡发展的代价,一国经济要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必先发展内部某中心点的经济力量,例如中国的深圳。每个地域国家都有其生产成本低的产品,各国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相互依赖,使各区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有效协调利用。中国与东盟在2010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必须有个突破点,选择云南和清莱府可以真正起到连接到东盟与中国西部的作用。湄赛、清盛、清孔经济特区以及昆明有可能成为大湄公河区域经济合作以及中国东盟经济合作的经济中心点。
9)清盛的优势:土地资源平整,平原和农地面积大,有利于大规模开发;清盛港与景洪港、思茅港进出口贸易往来直接便利,物流成本低(性);旅游和运输基础好;有连接湄赛、清孔、清莱的公路,可以建设清莱-清盛的铁路,可以规范清盛码头建设,可以建设湄公河跨国大桥;与中国方面湄公河航运贸易量随着航道整治增大,货船吨位可能增长到150吨位以上(增长性);辐射地理位置,对缅甸、老挝、中国都适宜(相对性)。
10)清盛的弱势:缺乏供水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排水和防洪系统以及垃圾处理系统的基础配套设施能力,尽管泰国方面也在积极规划和发展建设,但是大量使用湄公河水源会影响资源环境和运输能力,泰国自身电力即使扩建也不可能满足泰北经济区项目使用,必须考虑引进中国景洪电站,具体困难比较大。
11)考察经济分析:中国在实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战略上,空间区位上的经济中心点必然是有利于企业集群、专业化运营和区域发展的,因而物流成本、贸易成本、原料成本综合点是未来国际物流中心的主要选择点才对。从经济空间上看,清盛港口位于湄公河航河上游,可以进行200-250吨货运码头开发;清盛港是货物转运点的区域结点,这种典型的隘口地点适合创造少数大规模的供给区域和销售区域,一个地区的市场范围是随着地区规模扩大而扩大的。尽管目前清盛没有铁路、航空的结点,借鉴中国深圳
物流基地发展模式和浙江义乌物流发展模式,创造新的适用的物流模式是可以的。
泰北科技经济贸易区之金三角国际物流中心项目的运营模式
1)主体企业经营引导,工业地产商建设,政府政策支持,专业物流企业参与。由物流企业在泰国政府、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规划物流运作,率先开发和发展,再由工业地产商根据物流规划建设物流设施,按照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建立物流联盟,在发挥众多各自专业化物流企业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物流资源,规范管理。
2)对于会晒清孔的集装箱货运中转站和大其力湄赛货运配载场站,基本上采取投资建设经营策略,对于各个线路具有优势的物流企业采取分别承包经营、风险抵押、线路竞争与经营合作的方式统一运作。
3)对于清莱国际机场货运配载站、清盛国际航运港口采取联合运作,建设由工业地产商操作,经营联合专业物流企业共同运作。
4)对于国际商品城的配送系统和免税工业区的仓储系统建设与经营由物流公司操作,服务提供由各个专业物流公司协作运行。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体系构建论文
1国际物流的内容及特征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国际贸易的一般业务角度来看,国际物流表现为,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从本质来说,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地理范围大;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在国际间组织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相比较国内物流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物流的目标即是选择的方式与路径,以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使国际商务活动得以顺利实现,而且为国际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1.2国际物流的主要特征
1.2.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1.2.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1.2.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国际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的外延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2.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1.2.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化。
1.2.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国际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普遍应用。
1.2.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国际物流需要有完整、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障整个物流网络有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1.2.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2.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众多工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2.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着眼于物流技术和系统在全球大市场的推广。
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
2.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为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所谓效率化,也就是要把物流的上述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物流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所谓化,也就是应用物流系统的效率与费用分析使系统的构造、组织、管理的物流过程实现了化,以物流总体系统成本低来提供物流服务。
2.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各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2.2.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及时,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布局不合理等,压货压港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转;第二,铁路运输告急,海铁联运的能力没有发挥,内陆出口更困难;第三,航空运输力量也不足,快速空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要解决外贸进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对水运、空运和几种运输方式连接部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国际货运通道,组织以大型运输企业为龙头的国际货运船队、专列和快递企业。
2.2.2仓储子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2.2.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为此,有必要考虑构建适合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快速商检子系统,较大程度地降低进出口产品的商检成本,提高产品的进出速度。
2.2.4商品包装子系统。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重商品、轻包装”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2.2.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2.3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践中来看,国际物流体系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2.3.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原则。通过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扩大我国国际贸易份额,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国际物流体系的目标。为此,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凋,以保障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3.2国际物流体系合理化建议。我国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业滥觞论文
今天跟大家讲三个点,及时是二十一世纪产业连接,第二个是中国物流业滥觞,第三个是走向世界的选择。我们现在来看及时个问题。
在及时个问题当中,我们有两个小问题,及时个是国际产业连动,第二个内容是国别产业机构的变迁。我们说,在过去十五年间,世界的经济在国际经济方面可以想象说把全世界,不是为了国内生产,而是为了贸易而生产的经济,你把它从一个地图里面挑出来,这块经济就构成了国际贸易经济。那么国际贸易经济在产业方面出现了一些连动方面的特点和趋势。第二个是国别产业结构出现了变迁。所以我们看及时个大问题中的及时点,国际产业的连动情况。
在产业连动方面我想用两张图表,两个地图让大家来看一下我个人的思想和我所想要传达的观点。这块地图大家可能看了很多次,不过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这块地图把亚洲、中国摆在世界的中心,而使我们采取了西方地图学家的观念。我们在中国在东边,欧洲在西边,美洲在更西边。
我们现在看,在北纬大概50度线左右,和赤道这一区间里边,或者说我们在这同一纬度区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世界有三个贸易区或者叫自由贸易区将要形成,及时个是欧洲自由贸易区,第二个是美洲自由贸易区,纳斯达克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三个是东盟10+1,就是中国加东盟的自由贸易区,或者是10+3,中国加日本、加韩国的自由贸易区。
那么这里面大体是什么样的规模和贸易格局呢?我们看这张地图,这张地图是美加墨组成的自由贸易区,那么99年按照的是公共活动,用5%和10%的产品,我们就假定全部交换,无法说15%的产品所形成的价格权重是中国其余95%经济波动价格的一个代表,同样也不能说美国10%的产品是他有5%产品的误差在里面,所以用汇率来衡量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交易量误差很大。在1999年的时候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大概是10万亿美元,人口有3.67亿人。我们看在欧洲自由贸易区上,我把它不叫欧盟,叫西欧自由贸易区,它的人口大概是3.32亿,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当年按购买力评价来算,大概是9万亿美元,那么我把东盟加中国,10+1自由贸易区,我把日本排除在外,排除它以后,亚洲经济合作速度加快。所以,这一块大概国民生产总值是6万5000亿美元左右,人口是18.7亿左右。我们说在过去10-15年当中,世界经济的贸易连动大体上形成了三个自由贸易区已,经或者是正在形成三个自由贸易区。
这三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规模不断的扩大,按照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来看,贸易每年的递增速度大概是5%左右,那么如果是贸易增长6%的话,主要是这三个地方,因为全世界的生产总额是30万亿,那么这三个自由贸易区大体上达到了20万亿以上。那么这是及时点,国际贸易连动,贸易的增加,贸易连动的加速,就为物流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提出了更本质的要求。
第二点国别,二十一世纪产业变迁在国际之间出现了连动情况构成了三个自由贸易区,在三个自由贸易区国别内部产业结构有什么变迁呢?我们说了,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及时个制造业出现了向服务业迈进的趋势,服务业出现了向制造业迈进的趋势,怎么来理解这两个点呢?我们可以说用我们国家的服装业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件名牌衬衣POLO,我们国家生产这三种男用品牌,实现40%的市场份额,我们出口一件衬衣大概是7-8个美元,50块钱人民币左右。那么拿到美国的市场去卖大概是70-120美元。为什么?你生产了这件衬衣100%的物质形态,可是在价值实现上的市场份额你不到9%呢?为什么你占据了世界市场40%的份额,而在价值份额实现上你才不到10%。原则在于有车间无市场的命运是悲哀的,为什么呢?就在于世界贸易国别内部的变迁出现了制造业向服务业迈进的趋势,在衬衣业里面,我们说车间生产出来的衬衣物流作用是什么呢?是物流调动,向前再延伸我们叫它供应链系统,供应链系统向前再走一步的时候我们叫做整合信息技术,我们看,从原本意义上大车间经济、大工业经济这个产业的链条上,向外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再延伸一步,一步一步的向服务业迈进,那么现在车间成为出来的衬衣以后,到物流、整合系统、供应链的延伸,占据了整个产业90%以上的产值,如果你单单停在传统的制造业里面,你会发现你自身实现不到10%的价值。
东莞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东莞二环路上只要塞车一会儿,全世界的电器都要涨价。我说你怎么这么厉害?后来发现全世界的外设设备、显示设备、还有电脑显示器都是在上海生产,那么可以说他是掌握了技术,东莞现在把自己完成变成了一个大车间经济时代的制造业,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蓝领智慧,这不是我们中国人所要奔向的现代化的蓝图、现代化的理念。所以我们说及时点,世界经济过去十五年当中,在国别经济的变化,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迈进。第二个是服务业在向制造业迈进。这句话更难理解,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说我们国家的泛服务业里面,我们不说饭店、餐馆、飞机、旅游,我不说这些传统服务业,我们说泛服务业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银行,我们国家的银行大家到那儿交易收取一点服务费,我们国家的证券商在大宗交易的时候取得一点服务费,期货交易的时候取万分之二手续费,那么我们只收取这些费用。可是,在过去十五年当中,随着股指期货产品,随着期货产品的延伸,期权产品,期权产品是综合和非金融产品,有各种各样的延伸,那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非金融产品,那么你们都知道的非金融产品就是货币。现今世界上通用的货币,在国际贸易这一块是美元,那么美国在99年由于他的货币扩张政策新增了2340亿美元。根据市场银行断定,美国当年自己新币换旧币,自己内部扩张对新增货币的需求,再家上外部扩张需需要的新增货币只需要700亿美元就够了,那么另外1800亿美元怎么办?那么他的1800亿美元是当年台湾地区国民制造总额的一半,是美国三大品牌企业的利润总合还要多,那么一个金融产品你可以想象,那么各种各样的期货合约,他能收取多种的服务费用,那么这是传统的意义上的分业,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或者说及时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野表现得不清楚,一清二白的界限模糊起来了。
我们看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不许中国的金融行业出现货币系统,那么不参与这里面丢掉整个泛金融产业里面90%的参与金额,那么这不是参与不参与的问题,额是快和慢的问题,是效益的问题。那么所以我讲第二点,二十一世纪的产业变迁在国别内部出现了新一轮的变迁,用原来九十年代成熟起来的发展经济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产业问题已经过时和落后。
第二点,我们讲中国物流业的滥觞。在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大变的情况下,中国的物流业向何处走呢?我用几个和物流相关的行业我做一点例子,为了争取时间,我可能会少讲几个例子,及时个我讲一下农业系统。
我们现在都认为三农是我们国家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国策性质的问题,战略问题,我们认为农业产量提高了,丰收了,但是农民并没有得到实惠,收入没有提高。为什么农业会是这样呢?我们看在农业物流这一点我们具有什么问题?农业的物流是和农业期货市场相关的,全世界农业期货里面大约是70-80种产品,我们国家交给的只有不几中产品,一个是大豆,第二个是小麦,第三个是豆波,那么这些豆波可不是中国的大都,是做豆腐用的,我们另外进口1500万大豆是从美国和南美进口的,进来的时候我们要用轮船,这是我们物流调动的一个重要的产业运载工具之一,主要运用的是外国的船,拿到我们国家来榨完波以后,再拿到期货市场交易。换句话说,我们农村生产了1500万打斗,可是我们的农民只是在自己的车间里生产,摆在我们的中国人餐桌上以后,产业链就没有再延伸了。难怪中国的农民不富,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物流整合系统来操作这种情况,农民的生产价值就会增加10万,就不是1500万美元,可能就是15亿美元,那么就是今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5倍,那么你想农民富不富?所以,物流业的同行你们记住,物流业的发展对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或者是在农业问题里面,单是这一个我们觉得不起眼的这一点里面,那对中国的贡献再怎么看起来都不会过高的一种贡献。
说到农业举几个例子,看看我们的农业是什么情况。我们农民的玉米是1.33亿吨,世界产量第二,棉花接近500万吨,世界产量及时,小麦及时,肉类及时、水果及时,这几个产品我们都占据了超过世界市场的13%以上,较高我们占到世界市场的28%以上的世界市场份额。大家都知道,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占据13%以上的份额,这个产品就具有了垄断定价的能力,或者说这个市场就会变成国际交易中心,可是我们在这些农业产品里面我们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定价的,有车间没市场,我刚才说过了,命运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你没有定价中心,你的损失90%,现代产业意义上利益都丢掉了。这是农业。
我们再看制造业,制造业我不展开,同样用一个表来说,电力我们是世界第二位,煤炭、石油、钢铁、水泥,这儿有好多,铜,这些基础原材料工业和建立在原材料工业上的我们说的经典意义上的制造业,我们都是世界销售业上的大国,我们没有一件产品是国际上定价的。那么比如说我们每年消费1亿7000万的石油,石油的定价是新加坡定价的。所以,没有国际定价中心,不是世界贸易中心,你就是一个车间经济,你是一个车间经济,人家就告诉你该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当蓝领的时候当蓝领的阶层,拿蓝领的薪水,别变成一个白领社会,非常悲哀的一件事情。
我们再看服务业,王府井百货我们正在做他的调查,全国有30个和王府井百货大楼同等规模的商场,北京有9压相当规模的百货商店,他自己内部链条的管理基本上都没有,可是我到了杭州去以后,杭州较大的一个贸易商场家乐福马上就要进入这几个地区,家乐福很快加上北京、上海全国各地以后,家乐福很快在零售业里面,和消费者见面产业链里面形成自己的管理链条,所以我说服务业的物流也是中国要像手机一样夺回自己的市场,要像冰箱、彩电、微波炉等一样,中国企业夺回自己市场的一个重要的攻坚领域,所以服务业应该赶上去。
军事工业,物流采购我看这里面没有我们的军队在这儿,物流采购和军事工业是密切相关的。比如说,如果在物流采购的基础上,上升在供应链信息基础上和整合信息技术上的话,为什么美国的军事力量这么强大呢?关键在于他从物流调动向供应链系统、向整合信息技术进发,所以刚才我看到咱们戴会长说了,物流采购他感到很高兴,采购业这个行业非常重要,但是,我觉得物流和采购行业联合会应该把供应链系统和整合信息技术加入到我们的联合会里面变成里面的重要内容。
所以,第二点看到了中国四个行业来说,中国的物流行业刚刚开始,我们说现在我们变成了世界的工厂,在美国网站上看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去年是6万亿,相当于美国的60%,相当于日本的1.75倍,而不是美国的十分之二,不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这是我的观点,这是世界银行很多专家和我是一样的观点。我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美国只生产自己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除住宅之外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所以,中国理应成为根据你的经济分量、根据你在制造业里面的市场份额,你应该成为世界物流行业和物流行业延伸一些的深层行业的一个重要基地,中国应该成为世界的物流中心,我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应该看见中国成为世界各种主要军民用工的行业的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这样中国才能走到国际的前列上去。
第三个大问题,走向世界的选择。在过去,或者在现在,从八十年代到现在,这二十多年当中,我们国家在自己发展自己经济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上,走向了自己成熟的发展时期。中国要发展,及时个一定要消除我们的二元结构,为什么?因为在农业里面土地短缺、资本短缺,劳动过剩,如果你把劳动服务生产为零为负,那么劳动在农业里面富余资本和农业资本的劳动两个相结合以后,就会新生出来一个部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乡镇企业,如果说非国有企业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75%左右。那么新生的产业总有24小时一个工业化社会就来临了,这就是中国,这个观念不行了。我们国家现在的所有政策基本上还是在这个指导之下,鼓励民工进程,鼓励乡镇企业,鼓励小城镇,然后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是要消灭农民,爱富裕农民就是要消灭农民,让大家有依靠。
但是发展经济学就跟我刚才说的,过去十五年来世界经济结构变动新的趋势和特征来看,这个观点落后,为什么呢?当你把农民变成全部东莞地区工人的时候,中国的产值仍然不能在世界上占据一个比较大的份额。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选择是什么样子呢?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选择是以物流行业结合传统的三个产业为主导,向物流调动,向供应链系统、向整合信息技术进步,或者说向数字化、信息化、时速化进行迈进。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可以看到数字化工业给中国带来什么意义,我们看汽车工业,今天街上跑的汽车几乎都是洋品牌的汽车,我只看到国产的红旗和吉利,还有其它几个小品牌,大量都是国产别克、国产大众,国产什么东西,其实我们今天的汽车一年前的价格,比国际上贵一倍,但是还是赔钱,那么两个原因,一个是你不占据主要市场,第二个你不占定价中心的地位,人家把核心技术拿去,人家把市场拿走了,所以你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说在汽车行业里面,我们要突破一点,我们也能变成产品的定价中心,汽车的产值不是今天这样。可是很可惜,我们国家扶植了二十多年的汽车业,今天没有做出自己成功的品牌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羞辱。
那么你们说曹老师你是不是说得太过分了,不,我上个月到杭州去的时候,把我接到义乌,到义乌去看的时候,一平方米的土地拍了22万,那么一亩地是多少钱。我个人怎么理解?我个人认为义乌虽然是个小地方,他生产装饰品、礼品和一些小商品,扣子、电池、打火机一类的小商品。但是,他不仅是生产这些产品的车间,他同样是什么呢?他同样是这些世界产品的贸易中心,你到义乌去看,到处是外国人,宾馆里、饭店里住的到处是外国人。为什么?因为你生产变成世界交易中心的时候,你获得了定价权利,你的高要素增长的时候,拉动了低要素增长,记住在中国二十几年前的经济改革当中,是从安徽的小港村农民开始的,改革不是我们城里人的创造,是农民教我们怎么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经济,不是我们的汽车行业,不是我们的所谓的知识性行业,而是我们的农民,某种意义上在创造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两弹一星当初是创造了中国的未来。
那么我到这儿就讲完了,我的主要思想就是说中国物流业刚刚开始,前景无限,所以不要拘泥于目前政策性的一些理解的范围,而认为物流业就是采购和物流调动,不,我们要走向世界,我们要作为世界物流业的领头兵。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标准化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大循环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与国际惯例同步是物流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此,各国物流的标准无疑需要与国际一致,不能违背国际统一标准。如果一意孤行,最终将作茧自缚。此外,物流标准化是一种超前性的工作,在各国物流发展初期就把标准化工作抓好,防患于未然,对各国物流业以及世界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大贸易、大循环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与世界经济接轨、与国际惯例同步是物流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为此,各国物流的标准无疑需要与国际一致,不能违背国际统一标准。如果一意孤行,最终将作茧自缚。此外,物流标准化是一种超前性的工作,在各国物流发展初期就把标准化工作抓好,防患于未然,对各国物流业以及世界物流业的长远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由于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着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切断了物流系统的横向联系,不利于高效率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运作和物流管理的协同工作,不利于物流标准化建设,所以必须加大流通体制改革。
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物流标准化的核心任务是为不同企业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也就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先进技术,将原本分离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以及资金流、信息流、实物流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控制,实现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将原属于不同行业部门、不同产业领域的,运作体系相对独立的节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整个物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要加强国际互联网的有效利用,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及管理软件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包括商品信息在内的物流信息交换协议标准化、条码化和信息采集自动化。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物流速度。
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规范。要形成整个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必须在物流系统的各主要环节包括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中寻找一个基点,由于集装形式是未来物流的主导形式,所以集装系统是使物流过程连贯而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基点。基于物流基础模数的物流设施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基础,物流设施标准化的基础是物流基础模数尺寸,基础模数尺寸一旦确定,设备的制造、设施的建设、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衔接、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了依据。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一些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国际上公认和通用的物流标准。我国在促进和推动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这既能加快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建设步伐,也不失为与国际物流标准保持协调一致的有效手段。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业发展论文
一、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
2002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规划纲要在分析我国人才形势时明确指出:“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吸引我国人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今后5-10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做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各项应对工作,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才是关键。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我国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这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中国物流业人才的状况如何,人才形势如何,我认为与全国人才的形势是一致的,可能更加紧迫。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62年这样描述过:“我们今天对物流的了解并不比拿破仑时代的人所了解的非洲大陆多,我们知道物流存在着,而且很巨大,但仅此而已。虽然在物流的各专业领域有很多专家,像运输和仓储,制造和保险领域。但最近当政府主管部门寻求两三位专家对物流发展作些切实的建议时,在咨询到的产业界、政府界、甚至大学中却找不到一位真正合适的人选。”中国可能已迈过了这一时期,但并不乐观。根据各地的初步调查统计,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物流研究人员、物流师资紧缺。我们可以简单地来算一笔帐,2000年底,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的法人单位,制造业企业为126万个,建筑企业11.8万个,批发零售餐饮企业75万个,各类批发市场8.6万个,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企业6万个,共计227.4万个企业,扣除与物流关系不大的企业后约200万个,这些企业都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所以我认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当然物流人才是多层次的,有相当一部分是从相关专业转过来的。而目前各类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任务相当艰巨,就目前的物流人才的教育状况很难完成。
教育部提出,要进行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物流人才需求预测的研究,我希望立项后组织高校与有关部门高质量地完成。影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物流人才的缺乏是关键性的,人才是战略资源,没有人才一切无从谈起。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根据美国奥尔良大学进行的全美物流业管理者教育程度的调查显示,大约92%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1%的人具有硕士学位,22%的人具有从业资格证书,中国的差距太大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二、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要抓紧、抓实、抓住
2001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去年在大连海事大学召开了第二届高校物流教学工作研讨会,今年是第三届,由江西财经大学承办,参会的学校与企业越来越多。在及时届会议上,我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推进,学历教育特别是高校本科学历教育推进得好,已有37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10所院校开设物流工程专业(均为目录外),70多所院校开设了物流相关课程。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物流从业人员的在职教育,特别是大专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目前面已铺开,但缺乏指导,比较混乱。上岗资格培训进展相对缓慢。总体上看,形势是好的,市场很大,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愿与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开创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都讲过,工作没有方向,等于瞎抓。工作没有抓紧、抓实、抓住,等于白抓。他们还教导我们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下一步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及时,成立中国物流学会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这是民政部批准设立的。由我任主任委员,何明珂、任豪祥、吴元佑同志任副主任委员、王耀球、刘秉镰、黄友方、桂寿平、张锦、翁心刚、李建成等同志任委员,随着工作的开展委员可以增加。专业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指导组,一个是高等教育工作指导组,何明珂兼任组长,王耀球、刘秉镰、黄友方、桂寿平、翁心刚、张锦同志为副组长;二是职业教育工作指导组,任豪祥同志兼任组长,副组长暂缺;三是中专和职高教育工作指导组,吴元佑兼任组长,李建成为副组长。年底前把组织机构进一步加以完善。
专业委员会设秘书处,由任豪祥兼任秘书长,陈梅君、周雪松任副秘书长,秘书处设在中国物流学会培训部。
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政府有关部门指导下,在中国物流学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主要是五项,一是开展全国物流人才现状调查、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二是组织有关学校开展物流教学与科研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指导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与证书教育;四是组织物流教材编辑出版与师资培养;五是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与国外相对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在教育部指导下抓好物流学科建设。这里我想引用李岚清同志2002年5月10日在第四届高等教育部级教学成果奖暨第三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颁奖大会上的讲话中的一段话:“今后高校要把改革重心转向学科结构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发展趋势,积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充分运用高校前一段改革形成的有利条件,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创造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同时,要避免‘千校一面’,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这段话为物流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去年在大连会议上,大家对物流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共识,目前不少学校成立物流研究中心或物流研究所,成立物流系,有的正在筹备建物流学院,方向是对的。下一步要抓好四件事:(1)要组织精兵强将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我认为物流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与管理学、工学、经济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物流专业目前虽是目录外专业,但要当作正规专业来办,争取在目录调整时进入,还要争取进入一级学科。(2)要牢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一方面我们要扩大办物流专业的学校,但另一方面没有条件的学校我主张不要急于招生、上专业,滥竽充数会误人子弟。(3)要重点培养造就学科带头人。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等同志为代物流专家。现在已有一批中青年物流研究的尖子人物,我们将逐步把他们推到前台。中国物流学会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拟逐步建立物流学科带头人评价机制,我也希望大家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参与国家与省部级物流研究课题,写出一些高水平学术论文参加一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我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成果申报由科技部批准设立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我深信,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国一定会涌现一批中青年物流学科带头人。(4)物流产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产业,决定物流专业必须多层次、多目标、多模式。但重点是抓好大学本科,在抓好本科的同时,要重点培育物流硕士点、博士点,这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对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中,要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重点,物流管理人才我认为分三个层次:(1)培养造就物流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大力提高物流企业家素质。我认为,中远魏家福、中外运罗开富、中海运李克麟、中储洪水坤、大田物流王树生、宝供物流刘武等同志都是中国的物流企业家。我们应当去努力创造有利于物流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正创造条件,举办中国物流企业家论坛。(2)建设一支物流职业经理人队伍。党中央与国务院要求,“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职业资格的统一管理”。我们已在劳动部领导下,制定了物流师标准,劳动部已经公开,分三个层次:助理物流师、物流师与高级物流师。今年四季度试点,明年全国推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引进世界贸易组织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证书,并推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职业经理培训证书”系列。有关协会也在推进这项工作。(3)培训量大面广的物流专业管理人员,如交通运输、仓储、包装、港口、海关、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分拨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与专业物流工程人才。
我举一个例子,中远集团1993年10月5日宣布收购新加坡上市企业“孙集团公司”的615万股票,成为这家公司较大股东,并将其更名为“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中远投资公司在几年内快速发展,被新加坡《商业时报》评为2001年度10家表现好的公司之一。中远投资公司总裁季海生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是:“人才是海外企业发展的关键,利润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中远能走向世界舞台,关键是拥有一批能胜任国际竞争的人才。中远一直从事国际海运业务,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培养了很多出色的经营管理者,他们能很快融入当地社会,按国际标准和现代物流理念经营管理企业,使企业在海外的竞争中不断发展。
第四,切实抓好师资与教材两个环节。物流也好,采购也好,教材从无到有,目前已有不同层次的近10套教材,不少大学、大专、中专校,不少出版社为此而作出了贡献,非常感谢大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高质量的问题,现在缺高水平的精品教材。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决定成立全国物流教材编审委员会,首先要确定不同层次物流专业的核心教材,组织高水平老师编写,并争取进入教育部教材规划,至于专业课与选修课,各校可以各有特色。对于物流师资建设,教育部高教司十分重视,去年已委托北方交大进行了一次培训,物流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决定从明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设点,进行单课程或多课程的师资培训。规划好后要报高教司批准。
第五,充分重视物流“海归派”的使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始设计与建设物流人才库,当然需要一个过程,这个人才库要特别重视海外留学人员,他们有的在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有的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有的在工业或流通企业,有的在教学与科研单位,从我们了解到的,他们从国外学习回来,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很敬业,都取得了成就。但国内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也很出色,有的已小有名气,有的可独当一面,两种人才融合可以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第六,推动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这是一个方向。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他们既是行业中的排头兵,也是教学实习基地。各地的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一定要与教学结合起来,并把研究成果拿到企业去推广应用。依托光华基金会建立的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也准备推动这一结合。各学校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实习这一环节。特别是中专与职高这个层次的学历教育,更要重视动手能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要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要重视案例教学,改进教学方法。
我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国际物流论文:电子商务与国际物流论文
摘要:本文从电子商务和国际物流的概念入手,讨论了电子商务在国际物流中运输、仓储、商品检验和国际物流信息等子系统当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物流
一引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高效便捷的特点,以及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环境不断的改善,使得这项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际物流是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最终都将通过国际物流来实现。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其中,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
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它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在电子商务时代,要提供的服务,运输子系统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商品在几乎不停留的情况下快速流动、直达目的地。
2.仓储子系统
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这主要涉及到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账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而今,无纸化贸易已经在海关贸易许可管理、通关、商品检验等领域广泛运用,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4.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们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物流的发展战略
1.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
随着国际物流信息化趋势的推进,我们要加快建立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确保全天候地与国际互联网沟通,以满足国际物流运作的需要。具体说来,国际物流信息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国际物流信息、国际物流商品展示信息、国际物流余缺商品调剂市场信息、国际物流加工信息、国际物流仓储信息、国际物流金融体系、国际物流配送信息和国际物流服务反馈信息等内容。
2.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服务供给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按特定的价格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系列物流服务的交易方式,它是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去完成物流服务的物流运作方式。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集成物流服务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离开了信息技术集成物流服务只能成为空谈,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灵魂,并且能够提供网络化服务。这种物流服务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常用于支撑第三方物流的信息技术有:实现信息快速交换的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实现信息快速输入的条形码技术和实现网上交易的电子商务技术等。
3.大力推广第四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往往在综合技术、集成技术以及战略和全球扩展能力上存在局限性,使得客户对第三方物流提供商在改进他们的物流与供应链功效上是否会有所突破缺乏信心,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咨询公司、集成技术提供商等,由他们评估、设计、制定及运作的供应链集成方案。这种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新组织一经出现,就有人十分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第四方物流”。最早由安德森咨询公司提出的第四方物流的概念,“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以整合供应链为己任,向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
4.引进和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服务包括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包括产、供、销各个环节物流活动的重新整合,包括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方的门到门的全程服务。国际物流要具有上述服务能力,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物流服务理念、管理模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国内外的物流管理人才。还特别要重视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从事物流理论研究与实务的专门人才,懂电子商务理论和实务的专门人才,既懂IT技术又懂电子商务的网络经济人才,既懂电子商务又懂现代物流的有创新思想的复合型人才等四类人才,因为上述四类人才将直接影响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推广,加快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国际物流在整个商务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网络化、系统化和信息化,都离不开电子商务的支持。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各项手段,将大大促进国际物流业的健全和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也将有助于我国国际物流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研究管理论文
加工贸易价值链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个方面是向上游,即提高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采购率,另一个方面是向下游,即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业务。随着加工贸易出口的大规模增长,中国成为很多跨国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的生产与采购基地。国际经济衰退导致的国际竞争加剧,使跨国公司更加重视降低生产与流通成本,在此形势下,一些跨国公司已经计划在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有的甚至已经开始运作。但是,现行政策远远不能适应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业务的要求,大大阻碍了我国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步伐。本报告在调研基础上,分析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对现行政策与管理体制提出的要求,并提出初步的政策调整建议。
一、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主要业务
根据调查,在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的跨国公司,其主要业务主要有以下几类:
及时类:在华采购零部件,在配送中心分类、打包,运到海外进行装配。案例:索尼(SONY)公司在香港有索尼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负责在香港及华南的业务。索尼公司不仅已经将低端电子产品的生产交给华南地区企业代为加工生产,而且将一部分高端电子产品零部件生产也交给了华南地区的生产企业加工。广东省共有24家企业为其生产电子产品成品,为其生产零部件的企业超过150家。目前,此类零部件交货到索尼在香港的仓库(ATL—亚洲货运中心),并在仓库做拼箱出口到日本的工厂再合成高端产品。索尼在日本有12家生产企业,分别生产不同类别的电子产品,他们独立在全球采购原材料、半成品及零部件,而很多零部件的采购越来越集中在华南地区。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索尼公司2001年整合在日本的12家生产企业,成立了索尼EMCS公司,新公司将发挥统一的物料采购、金融财务、市场战略等优势。鉴于华南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加工中心,索尼公司决定以EMCS的整体力量在华南建立国际采购中心,以发挥集中采购的优势,避免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目前索尼已经在深圳成立了“国际采购中心”,并于2001年8月举办了采购招商大会。同时,为了节约物流成本,索尼公司计划在华南地区(深圳盐田保税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将在境外成本较高的物流配送业务转移到中国境内,既可以充分发挥靠近货物产地的成本优势,又可以做到境外生产的“零库存”。在盐田保税区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一项基本的职能,就是将在华南地区采购到的零部件运送到区内,再根据日本生产企业的需要,及时拼箱付运。
第二类:将在中国采购的成品,在配送中心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包装等,再发送到海外市场。案例:飞利浦(Philips)公司利用华南地区的出口加工企业为其生产小家电、电脑显示器、组合音响等产品。一直以来,它在中国采购的产品均采取直接出口到目的地市场,然后再重新分拣、包装上货架的做法。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飞利浦公司开始重视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2001年开始,飞利浦开始尝试在盐田保税区进行增值服务。飞利浦的组合音响分别由广东的两家企业生产,一家为其生产DVD机,另一家生产功放机及音箱。飞利浦将两家企业的产品运至盐田保税区的仓库,将生产功放机/音箱的包装箱打开(已经预留了DVD机的空间),然后将DVD机连同其包装放到其中,组合成一套家庭影院,这样可以将产品直接运送到目的地市场销售,减少了在目的地分拣时间及劳动成本。
第三类:在华采购成品,在配送中心进行仓储、加印条形码、拼箱等,然后按销售进度发往境外销售点。美泰(Mattel)玩具公司是全球较大的美国玩具生产商,其最著名的产品是风靡世界的芭比娃娃,同时还有其他品种的玩具。为了保障其主打产品芭比娃娃的质量,美泰公司在80年代将其在香港的生产基地移到广东,目前分别由其直接投资的东莞长安美泰玩具二厂及南海官窑中美玩具厂生产。另外,美泰公司在香港设有两家公司,负责采购和销售其他种类的玩具,生产均外包给了华南地区约20家出口加工企业。美泰公司的玩具80%产于中国,其中70%产于广东。2000年美泰公司在华南地区共出口了24040个四十英尺的货柜。美泰公司在美国有20万平方米的配送中心。以往,美泰公司将在华企业生产的玩具直接运到美国的配送中心,再分送到零售商。随着美国经济步入衰退期,美泰公司开始重视降低仓储与流通成本,它发现,其在美国仓库的许多玩具要存放一个多月,等待销售季节的来临。为了降低成本,美泰公司考虑利用盐田保税区便宜的保税仓库,将其在华南采购的玩具存储在此,到销售季节来临时再运往美国,另外,美泰公司还将其外包生产的玩具在保税区仓库完成拼箱,按客户要求运往世界各地市场。
第四类:海外统一采购,在配送中心分类,发送到在华的数家加工企业。很多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建有自己的工作,同时,还有很多跨国公司委托中国的工厂进行OEM生产,其中不少采取来料加工的方式。上述两种情形下,跨国公司均负责原料、零部件的采购与配送。为了节约成本,发挥统一采购与配送的优势,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将统一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运送到国内保税区的仓库中,在此进行开箱、分装,再运到有关工厂。例如,索尼公司计划在华南开展此类业务。
第五类:在华采购成品,在配送中心处理后,返销国内市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前,外资投资企业大多受到出口比例的要求,其产品难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中国加入WTO后,按照WTO的《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及有关保障,修改了有关外商投资的三大法律,明确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在华销售产品的限制。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考虑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增加对国内市场的销售。主要办法有两种,一是将原来的来料加工工厂改变注册,成为外商投资企业,将来料加工改为进料加工;另一种则是利用中国的保税区来解决其来料加工工厂没有内销权的问题,将产品先出口到保税区,再进口到中国国内市场。美泰公司(Mattel)就计划利用盐田港保税区作为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
第六类:建立多国货物的国际拼箱业务。将在华采购的物品与在海外采购的物品运至配送中心,进行仓储、拼箱、加印条形码等,然后运送到海外分销商。这种方式是真正将中国建成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较高级阶段。随着跨国公司在华采购量不断扩大,以及我国国际航运基础设施和管理效率的提高,我国建立多国货物配送中心的潜力是巨大的,前景是光明的。目前,索尼公司、美泰公司等均有此计划。
二、现行政策与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之处
由于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没有针对在华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因此,在加工贸易保税政策下,加工的产品必须直接出口,开展物流配送业务受到很大限制。保税区的建立,使得在基本上不改变加工贸易保税政策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物流配送业务。但是,现行保税区相关的政策与管理体制,与发展物流配送中心业务的要求也是不适应的。如果不作适当的调整,国际物流配送业务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具体而言,现行政策与管理体制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也下几个方面:
(一)出口到保税区货物的出口退税的规定
目前,我国的保税区既非真正的“境内关外”,也非自由贸易区,因此,经保税区出口的货物面临着不能得到出口退税的问题。因为,按照现行规定,只有货物实际离境才能视作出口,享受出口退税。目前,货物运到保税区,出口企业的主管海关就会核销出口产品,但税务部门认为货物没有离境,不能退税,但国家对于如何证明保税区的货物实际离境,尚没有明确的规定与实施细则。因此,经保税区的出口要得到出口退税,面临很多困难,这极大地制约了在华发展物流配送业务。
(二)保税区的增值服务问题
物流配送中心往往要进行一些增值服务,在上述第二类业务的案例中,产品的重新包装导致商品名称的改变,与现行的监管规定有一定的矛盾。目前,很多保税区尚不能进行这种商品的增值活动,只有个别保税区经过多方协调后才可以开展。
(三)保税区的退货问题
在保税区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一些企业会在此建立质检机构,保障出口货物质量是合格的。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般要求退回工厂,进行复加工再出口。现行规定对退货的要求极其严格,难以操作,而且,监管部门审批没有时限保障,使企业难以把握。另外,海关规定,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如需退货,必须是跟报关单同时退出此批全部货物而不能仅退部分不合格产品,这使得退货的仓储及运输成本大大增加,不利于节省物流成本。
(四)不同保税区/出口监管仓货物的整合问题
由于不同保税区的仓储成本不同,货主可以按货物发运时效选择将不同的货物存放在不同的保税区/出口监管仓库,在发送前统一拼箱,再发运。例如,美泰公司将其产品存放在深圳和记观澜仓,但其几个主客户却各自指定了收货仓库,如WALMART通过马士基物流公司处理其欧洲的拼箱业务,而马士基则指定盐田国际出口监管仓库;另一个重要客户玩具反斗城则通过USC处理其美洲业务,后者却又利用勤辉长江出口监管仓及盐田保税区的力又仓。美泰公司希望将其存放在和记观澜仓的货物按客户要求的时间交给其船运公司,但现行监管规定没有这方面的规定,这种配送整合活动尚不能进行。
(五)同一保税区不同仓库货物的拼箱问题
不同的发货人可能将货物发送到同一保税区不同的仓库中,使得同一货主的货物存放在不同的仓库里。海关现行监管规程中尚未有这方面的规定,因此,不同仓库的货物不能进行拼箱。
(六)同一保税区不入仓库货物与仓库内货物的拼箱问题
对于同一货主来说,其在配送中心的货物,有些需要存放一段时间,在些则直接运到保税区与已经存放在此的货物拼箱出口,无需存放,以节省时间与仓储成本。按现行规定,货物必须进入同一仓库,才能进行拼箱,这就增加了货主的成本。
(七)不同供应商的货物混装至一个集装箱直接出口问题
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华有多个供应商,他们希望将不同供应商的货物放到同一集装箱运至海外专卖店销售。目前我国不允许将不同供应商的货物放在同一集装箱经码头出口,这些跨国公司只能让各个供应商分别将货物运送至目的地的仓库,再混装,此举大大加大了物流成本。
(八)进口仓库与出口仓库货物的拼箱问题
发展多国物流配送业务,必然涉及进口货物与出口货物的拼箱业务。现行规定“进口保税仓库只能做进口到国内的货物,出口监管仓库只能处理到境外的货物”,因此,在现行规定下,不可能实现多国物流配送业务。
(九)监管部门的工作时间问题
跨国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境外企业往往要求尽量实现“零库存”,这就要求保税区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出货。但是,目前监管部门实行的是“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不适应企业的需要。
三、调整政策的初步设想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重要性
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将有力地带动我国的出口。例如,WALMART已经提出申请,在深圳建立其采购中心,每年将在中国采购100多亿美元的商品①。一旦大型跨国公司在华建立采购与物流中心,将使我国出口产品直接进入发达国家的商业零售系统和跨国公司的生产配送体系,有力地拉动我国的出口。其次,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大大提高对外贸易的增值率,特别是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般而言,国际贸易中流通领域的增值远远超过生产环节,对加工贸易更是如此。以往,我国政策体系注重生产环节,虽然认识到仅从事生产环节得利不多,但苦于无门进入国际流通领域。现在,中国国际制造地位的提高、经济衰退带来的竞争压力增大,迫使大型跨国公司愿意来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中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定要及时调整政策与监管体制,尽快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业务。,国际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到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价格优势仍将是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我国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出口优势均表现为价格低廉,因此,谁能够降低成本,谁就能够不断扩大国际市场。跨国公司在华建立采购与配送中心,在提高其在华增值率的同时,将整体上降低中国产品的最终成本(即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成本),大大增强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由于决策层尚未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现行政策与监管体制总体上不利于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业务的形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尽管近年来企业与研究界已经多次将这一问题提了出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认识和高层的决策,对于一些具体的政策问题,监管部门采取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法,在很小的空间中进行了调整,但相对于发展物流配送中心的要求,差之甚远,致使这一极其重要的新事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其应有的状况。因此,要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必须从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加以重视,设计有关政策。
(二)围绕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设计有关政策
建立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必须利用我国的保税区,不应建在保税区外。因为,首先,我国出口产品中超过一半是加工贸易产品,这些产品从零部件进口到生产加工,再到流通,均处于保税状态,物流配送中心如果建在保税区外,监管任务将大大加重。其次,国际物流中心不仅有大量出口业务,而且还将涉及到大量进口业务,如果没有保税政策,进口产品运到中国来拼箱或进行其他增值活动,均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保税区的现行政策。,自从1990年我国建立保税区以来,由于保税区定位不、功能不清楚,保税区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围绕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调整保税区的功能与相关政策,实际上就是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变,因此,也将给保税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三)政策调整要与运输、通关等相关政策协调推进
国际物流配送中心主要表现为物流的聚集和高效流通,因此,要发展国际物流配送中心,不仅要调整直接针对物流配送业务的政策,使物流配送活动得以合法开展,而且,要注重物流配送的高效率与低成本,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住脚。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则不仅要解除物流配送的政策与监管障碍,而且,必须从进出口通关效率的提高、国际港口中转业务、海空陆不同运输方式的协调等多个方面着手,调整政策与监管体制。因此,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实质上是我国货物进出口政策与管理体制的一场重大变革,涉及边防、检验检疫、海关、港务、外汇、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金融、运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多个环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加强领导,大力推进,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市场竞争论文
经过十五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一员。加入WTO后,我国会更进一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更大范围地参与国际事务,无条件地享受最惠国待遇,这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加入世贸组织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大开国门,外资企业会大量地涌入,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我国物流服务业的影响也是这样。
我国物流服务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许多企业是传统的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功能单一,服务意识淡薄,技术设施落后,网络体系不健全,还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近几年,随着物流热升温,物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1年仅北京市注册为“物流”的企业就有120多家,这个数比前几年的总和翻了一翻;上海市截至去年底挂“物流”名称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国内形成了一批声誉、效益俱佳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深圳海福公司、珠海九川物流等。同时,物流企业的构成情况有了显著变化,除了传统企业转型而来外,还有外资企业,如深圳的新科安达,具有良好的管理水平,但人力成本较高;还有民营经济,如宝供物流,体制上有得天独厚优势,在管理和成本上也自有特点;还有从大型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公司,如从美的集团分流出来的安得物流公司。这都为物流服务业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与物流服务业十分发达的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仍然非常大。
一、加入WTO后我国物流服务业面临的形势
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和国际经济接轨,这会促进国际大公司调整在华经营战略,增加在华投资,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为物流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而且随着国际物流大企业的进入,他们会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国内物流基地和物流网络的建设,把为国际跨国集团提供的全球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理念及模式引入中国。同时,中国物流企业也有机会从国内走向国外。所以,这必将开创物流业发展的新局面,带来新的机遇。
首先,物流服务业的市场范围将扩大。加入WTO后,随着经济一体化和贸易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物流企业将会面临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可以开拓国际市场。珠海九川物流公司在这方面已经先行一步,以新的理念为生产企业提供配送服务,积极引进ERP管理软件,启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信息和配送网络辐射全国的同时,还在美国注册了分公司;现已发展日本“松下”、中国“乐百事”、美国“沃尔玛”等知名企业为固定客户,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在国际物流服务中树立了品牌形象。
其次,物流服务业的市场容量将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因素的作用。加入WTO后,国与国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关税大幅度降低,商品和设备的进出口更为自由、顺畅,国际贸易额将大幅增加,物流业务量相应会大幅上升。二是间接因素的影响,即企业理念的更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理念有差异,前者强调分工协作,对物流专业化的需求更强烈一些,会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如武汉(百威)啤酒公司就一直致力于核心业务,把仓储、运输等物流业务外包给武汉储运总公司等2家物流企业。加入WTO后,随着外资企业的日渐增多,他们的这种经营理念必将影响和改变国内企业,使广阔的潜在市场变为现实市场。三是有利的发展趋势。现在,世界加工制造中心正逐渐从东南亚各国向中国转移,加入WTO后,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步伐必将加快。这些生产制造商为了提高竞争力,将更专注于本企业的核心技术,集中精力制造品质产品,把物流交给高效品质的专业物流公司完成。
第三,有利于引进外资,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现代化。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相比,外国物流企业有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所以,加入WTO后,相互融合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更新改造,升级换代。
毋庸置疑,加入WTO后在资金、市场、理念等方面的改善,有利于物流服务业的长期发展。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入世后能直接受益的主要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如纺织、家电等行业;而物流服务业是我国的弱势产业,真正得到发展只是近几年时间,与有几十年发展历程的欧美、日本等国相比,没有比较优势。而且加入WTO后物流服务业的开放程度非常高,根据签订的WTO协议,道路货运、仓储行业、货运及其他辅助服务等都会对外开放。以道路货运行业为例,从加入时起就允许外商设立合营企业从事境内货物运输;一年后,允许外资控股;三年后,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这表明,经过短期的过渡后,我国物流企业将和外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环境中。所以,面临的机遇只是潜在的、可能的,面临的挑战却是现实的、严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入WTO后,会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即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从长远来看,欧美、日本等国的大型物流企业大规模的进入是大势所趋。它们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夺取市场份额。目前已有少数外资企业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物流市场,2001年8月份,美国物流业巨头BALLY公司登陆南京,以一种全新方式开办了百利物流超市;全球较大的速递公司---美国的UPS,也直航中国;新加坡港务集团加盟广州港,双方合资8亿元组建广州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2、产业结构面临调整的压力。欧美等国物流发展的实践表明,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向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也称合同物流),即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在发达国家专业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例平均在50%以上,如美国为55%,日本为70%。而在我国,“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和经营观念盛行,“企业办社会”现象普遍,一般企业都自办物流,建有车队、仓库等设施;还有部分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主要为特定部门或行业服务。因此,货运市场呈现货源封闭状态,物流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手段、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入世后对物流服务业的发展要求。
3、物流人才匮乏并不断流失。在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新形势下,培养和吸引各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物流真正形成产业并快速发展也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世界现代物流服务业正处于生命周期的发展期。在物流业发达国家已形成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一方面,许多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开展了该专业的博士教育,并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物流课;另一方面,外国物流企业对在职员工的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很重视,定期组织培训,并把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中国物流服务业只是起步阶段,人才缺乏,素质不高,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也不多。据人才市场调查,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而符合条件的却极少;物以稀为贵,天津大田物流聘了一个CEO,年薪达到169万港币。另外,在中国设立的物流服务业外企,大都实施“人员本地化”的开发与应用战略,其雇员一般以中国人才为主。在外资企业优厚待遇吸引下,一些人才流失已初见端倪。
4、功能单一,缺乏特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企业不仅要提供门到门运输及有关的基本服务,还要实行一体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提供从生产材料采购到产品送达消费者的一整套服务系统,包括相关的物流延伸服务,如包装、加工、配货等方面。而我国物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顾客至上”的经营观念尚未落实到行动中,落后的管理、技术、设备也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如佳杰科技(中国)公司长期以来为找不到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因为该公司向外发送的货物主要是小批量、高价值的商品,而目前第三方物流公司或只能提供大宗运输和骨干运输服务,或没有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难以满足要求。
5、缺乏提供国际化物流服务能力。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会进一步扩大,国际物流在物流服务业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若要适应这一变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物流目标,物流企业需要有相配套的体系、网络、设施、人员。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说,离这个要求还很远,只有少数几家企业有全国性的物流网络,短期内还谈不到向国外延伸。即使一些具有国际能力的物流企业,一般只从事国际间的干线运输业务,没有在国外的配送终端体系,形不成完整意义上的物流企业。
6、物流信息技术落后。物流信息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的应运,实现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装卸、存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二是对内管理和对外联系实现网络化,把物流信息及时反映在内部局域网的数据库上,由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调度;外部联系通过英特网,既可以在网上登记需求和网上支付,又可以对物流服务进行跟踪调查。这在国外比较普及,联邦快递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使用了电脑包裹追踪系统,UPS在90年资110亿元购置信息技术设备。信息化上的投资也带来了巨大的收益,2000年其400亿美元的货物运输业务中有55%来自网上。而在我国只是起步阶段,仅有招商迪辰系统有限公司等少数新型企业开始应用信息化技术。
二、改进管理提供品质服务
加入WTO后,各行业、各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必然带动物流业加速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物流服务业竞争的市场将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今后物流服务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物流内涵的拓展、过程的延伸、覆盖面的扩大及物流管理的日益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因此,从实际出发,顺应国际竞争的需要,打破地域阻隔和部门垄断,改进管理,强化功能,是发展物流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改善经营机制。治标须治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间合理配置。现有的物流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僵化、设施落后和人员老化等因素影响,在提供物流服务时效率低、服务差,处于竞争劣势。所以,应通过资产重组方式,以产权为纽带,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而保障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北京市物资储运总公司2001年7月控股组建百事通物流公司,9月份开始运营,由于机制活、服务好,年底已发展13家较稳定客户。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以股份制方式成立了国际货代公司,主要提供物流解决方案和进出口服务,仅2000年就实现营业收入1300万元,纯利润400万元。
2、完善服务功能,强化增值服务。在欧美国家,物流服务业功能全、水平高,企业和客户联系紧密,甚至是战略合作伙伴。如以制造飞机而闻名的英国宇航公司,专心于制造领域,把采购、加工、配送等业务全部交给阿波罗金属有限公司完成,使其成为供应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鉴于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而且要通过提供多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储运总公司近几年积极开拓相关业务,使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业务迅速发展,为海尔公司入库成品配送的收入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为小天鹅、日本三菱公司加工收入2000年增长59%;并与这些大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3、加快网点建设,采用多种途径发展物流网点。健全的经营网络体系是物流的现实基础。现代物流就是较大限度地优化从制造者到消费者之间的运输和运输流动信息的分配,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专业能力尽可能地减少库存,降低运输费用,加快交货时间,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系统。只有具备健全的经营网络体系,才能顺利完成每笔业务的收取、存储、分拣、运输和递送工作,才能保障物流畅通。在物流市场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今天,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发展物流网点时,一定要视企业规模和业务量而定,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去年,中远和小天鹅、科龙联合成立一家物流公司,合理配置异地货源,取得可观效益。
4、不断增强实力,扩大经营规模。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一方面,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的资信保障,才能取信于人。另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地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除了民营和外资企业外,许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基本上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因此,为了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整合物流企业,组建大型集团,与进入国门的跨国物流集团抗衡。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与跨国公司竞争国际市场。
5、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要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如改进运输工具、购置先进设备、兴建立体仓库等,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提高物流作业效率,为提供品质服务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在外部和国际互联网相连,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6、要重视物流人才培养。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服务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从外部引进;二是进行内部人力资源开发。鉴于近两年我国物流服务业发展较快,教育部门还没有培养专门物流人才的专业,外部引进比较困难,内部开发是有效途径。物流企业不仅要重视少数专门人才的培养,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企业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竞争实力外,企业外部环境的改善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首先,因为发展现代物流是一项涉及到道路交通、电信通讯等领域的系统工程,决非举某一行业、某一部门之力就可实现,需要政府从全局出发,协调区域发展规划,统一运筹,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或基地及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其次,建设物流中心或基地耗资巨大,动辄数亿元,而且还要有充足的货源作保障。这需要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把好审批关。否则,各地势必会出现一拥而上建物流基地或中心的现象,引起重复投资和建设,造成资金浪费;而且会因地区封锁和行业分割而业务不足,不能产生良好效益。第三,加入WTO后,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障碍不复存在,可以起作用的是行业准则和规范。这需要政府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行业准则,规范行业竞争,引导和保护国内物流业的发展。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体系构建论文
1国际物流的内容及特征
1.1国际物流的含义
所谓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进一步扩展,是跨越国界的、流通范围扩大了的“物的流通”,是实现货物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间的物理性移动而发生的国际贸易活动。从国际贸易的一般业务角度来看,国际物流表现为,实现国际商品交易的最终目的的过程,即实现卖方交付单证、货物和收取货款,而买方接受单证、支付货款和收取货物的贸易对流条件。
从本质来说,国际物流实质上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
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地理范围大;同时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在国际间组织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相比较国内物流更加复杂。因此国际物流的目标即是选择的方式与路径,以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作为企业价值链的基本环节,国际物流不仅使国际商务活动得以顺利实现,而且为国际企业带来新的价值增值,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利润源泉”。
1.2国际物流的主要特征
1.2.1国际物流反应快速化。国际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1.2.2国际物流功能集成化。国际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它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的集成等。
1.2.3国际物流服务系列化。国际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物流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的外延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1.2.4国际物流作业规范化。国际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跨国界、跨区域推广与考核的作业。
1.2.5国际物流目标系统化。现代化国际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不同物流活动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实现每个物流环节化的同时,追求整体物流活动的化。
1.2.6国际物流手段现代化。国际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客户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等手段普遍应用。
1.2.7国际物流组织网络化。国际物流需要有完整、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障整个物流网络有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速、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
1.2.8国际物流系统信息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国际物流过程的可见性明显增加,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1.2.9国际物流服务社会化。众多工商企业更倾向于采取资源外取的方式,将本企业不擅长的物流环节交由专业物流公司,或者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对独立的物流专业部门,而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自己真正的优势领域。
1.2.10国际物流活动全球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全球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物流的选择和配置,着眼于物流技术和系统在全球大市场的推广。
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
2.1国际物流体系的内涵
国际物流体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包括国内、国家间、区域间和洲际间)为进行物流活动,由物流人员、物流设施、待运物资和物流信息等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国际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的一系列过程就是国际物流系统化。效率化和化是国际物流体系优化的两大目标。所谓效率化,也就是要把物流的上述功能作为一个系统来构造、组织和管理,物流各个子系统的共同目的是实现物流的效率化;所谓化,也就是应用物流系统的效率与费用分析使系统的构造、组织、管理的物流过程实现了化,以物流总体系统成本低来提供物流服务。
2.2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组成
中国国际物流体系的构建要符合国内各区域内国际贸易份额的分担,按照现代物流的要求,由以下5个子系统构成。
2.2.1运输子系统。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及时,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布局不合理等,压货压港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进出口货物的及时流转;第二,铁路运输告急,海铁联运的能力没有发挥,内陆出口更困难;第三,航空运输力量也不足,快速空运体系还没有形成规模。要解决外贸进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大对水运、空运和几种运输方式连接部建设投入的基础上,形成大容量、快速化的国际货运通道,组织以大型运输企业为龙头的国际货运船队、专列和快递企业。
2.2.2仓储子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2.2.3商品检验子系统。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一是在出口国检验。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到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为此,有必要考虑构建适合我国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快速商检子系统,较大程度地降低进出口产品的商检成本,提高产品的进出速度。
2.2.4商品包装子系统。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重商品、轻包装”的思想普遍存在。
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
2.2.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等特点。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把握国际贸易EDI的发展趋势,强调EDI在我国国际物流体系中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信息高速公路。
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2.3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从实践中来看,国际物流体系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国际物流体系构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
2.3.1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体系的原则。通过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扩大我国国际贸易份额,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这是我国构建国际物流体系的目标。为此,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进行。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凋,以保障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2.3.2国际物流体系合理化建议。我国的国际物流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体系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
作者简介孙咏华,女,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世界经济专业2001级硕士。
国际物流论文:国际物流系统发展论文
1985--199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保持20.3%的年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为27.5%。同期国际物流中,集装箱运量增长速度为31.5%,1995年外贸货运量达1108万TEU。199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进口13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出口25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可见,我国国际物流量和对外贸易是同步增长的,均超过了同期国民总产值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要求以有效的国际物流作为保障和支持。
据有关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子公司独立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同经营一体化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企业100强或500强的行列,必须极大地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都面临着巨大商机和严峻挑战。为了使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开展和加强国际物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物流的概念和发展
1、国际物流的概念所谓国际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国际物流的实质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国际化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国际间的流动与交换,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资源优化配置。国际物流的总目标是为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服务。即选择的方式与路径,以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将货物从某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因其是为跨国经营和对外贸易服务,使各国物流系统相互"接轨",因而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具有国际性、复杂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国际性是指国际物流系统涉及多个国家,系统的地理范围大。这一特点又称为国际物流系统的地理特征。国际物流跨越不同地区和国家,跨越海洋和大陆,运输距离长,运输方式多样,这就需要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尽量缩短运输距离,缩短货物在途时间,加速货物的周转并降低物流成本。在国际间的经济活动中,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不同,一些因素变动较大,因而在国际间组织好货物从生产到消费的流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国际物流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国际物流通讯系统设置的复杂性、法规环境的差异性和商业现状的差异性等。国际物流的风险性主要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政治风险主要指由于所经过国家的政局动荡,如罢工、战争等原因造成货物可能受到损害或灭失;经济风险又可分为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主要指从事国际物流必然要发生的资金流动,因而产生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自然风险则指物流过程中,可能因自然因素,如海风、暴雨等,而引起的风险。
2、国际物流的发展国际物流的概念虽然最近才提出并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已随着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及时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这一阶段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建立了配送中心,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出现了立体无人仓库、一些国家建立了本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等等。物流系统的改善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物流活动已经超出了一国范围,但物流国际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往来的日益扩大,物流国际化趋势开始成为世界性的共同问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波索克斯认为,进入80年代,美国经济已经失去了兴旺发展的势头,陷入长期倒退的危机之中。因此,必须强调改善国际性物流管理,降低产品成本,并且要改善服务,扩大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胜利。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成熟的经济发展期,以贸易立国,要实现与其对外贸易相适应的物流国际化,并采取了建立物流信息网络,加强物流质量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提高物流国际化的效率。这一阶段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局限在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这一阶段国际物流的概念和重要性已为各国政府和外贸部门所普遍接受。贸易伙伴遍布全球,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包装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等。世界各国广泛开展国际物流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大胆探索。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广泛开展国际物流合作,才能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物流无国界。
二、国际物流系统
国际物流系统是由商品的包装、储存、运输、检验、流通加工和其前后的整理、再包装以及国际配送等子系统组成。运输和储存子系统是物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国际物流通过商品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其自身的时间和空间效益,满足国际贸易活动和跨国公司经营的要求。
1、运输子系统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点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国际货物运输是国际物流系统的核心。商品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作业由卖方转移给买方。国际货物运输具有路线长、环节多、涉及面广、手续繁杂、风险性大、时间性强等特点。运输费用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占有很大比重。国际运输主要包括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单据的处理以及投保等有关方面。
我国国际物流运输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及时,海运力量不足、航线不齐、港口较少等,影响了进出口货物及时流进流出,特别是出口货物的运输更加不足。我国出口货物主要靠海运。目前虽然我国已拥有近2000万吨的运载能力,列为世界第八位,成为我国外运的主力,并能为第三国开展货运经营,但总运输力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际贸易发展的速度,运输力仍然不足。90年代初期曾发生过的最严重的月份缺船量达30条。目前,现有的船型结构也尽不合理,中等船舶奇缺。由于船舶较大,运输间隔时间又长,这对要求批量小、需求供货快是很不适应的。我国港口不足和布局不合理也比较突出。例如我国输往中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太平洋、西非等地的货物几乎全部运到香港地区中转,这样运费高、时间长,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第二,铁路运输告急,内陆出口更困难。我国同朝鲜、蒙古、独联体、越南等虽然有铁路联接,但运力仍然不足。如供香港地区作为港口运输的货物中有1/3是靠铁路运输,其运输量是很大的。又如内陆有的省份即使有货,而且有些货也是国际市场急需的,但由于铁路运力不足也不能卖出。
第三,航空运输落后,运价昂贵,难以适应外贸发展需要。80年代以来,世界空运货物已被广泛采用,而我国在这方面。却是很落后的。目前主要靠客运飞机捎带,真正的货运飞机数量少,年运量只有20万吨左右,远远满足不了外贸发展的需要。
总之,为解决外贸出口运输的困难,必须由国家和地方联合发展船队,加速沿海码头建设和航空事业的发展。
2、仓储子系统
商品储存、保管使商品在其流通过程中处于一种或长或短的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停滞是必要的。因为,商品流通是一个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到分散的源源不断的流通过程。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中的商品从生产厂或供应部门被集中运送到装运港口,有时须临时存放一段时间,再装运出口,是一个集和散的过程。它主要是在各国的保税区和保税仓库进行的。主要涉及各国保税制度和保税仓库建设等方面。保税制度是对特定的进口货物,在进境后,尚未确定内销或复出的最终去向前,暂缓缴纳进口税,并由海关监管的一种制度。这是各国政府为了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而采取的一项关税措施。保税仓库是经海关批准专门用于存放保税货物的仓库。它必须具备专门储存、堆放货物的安全设施;健全的仓库管理制度和详细的仓库帐册,配备专门的经海关培训认可的专职管理人员。保税仓库的出现,为国际物流的海关仓储提供了既经济又便利的条件。有时会出现对货物不知作何处理的情况,这时买主(或卖主)将货物在保税仓库暂存一段时间。若货物最终重又出口,则无须缴纳关税或其他税费;若货物将内销,可将纳税时间推迟到实际内销时为止。从物流角度看,应尽量减少储存时间、储存数量,加速货物和资金周转,实现国际物流的高效率运转。
3、商品检验子系统
由于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具有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商品检验成为国际物流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通过商品检验,确定交货品质、数量和包装条件是否符合合同规定。如发现问题,可分清责任,向有关方面索赔。在买卖合同中,一般都订有商品检验条款,其主要内容有检验时间与地点、检验机构与检验证明、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等。
根据国际贸易惯例,商品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可概括为三种做法:
一是在出口国检验。
可分为两种情况:在工厂检验,卖方只承担货物离厂前的责任,运输中品质、数量变化的风险概不负责;装船前或装船时检验,其品质和数量以当时的检验结果由准。买方对到货的品质与数量原则上一般不得提出异议。
二是在进口国检验。包括卸货后在约定时间内检验和在买方营业处所或用户所在地查验两种情况。其检验结果可作为货物品质和数量的依据。在此条件下,卖方应承担运输过程中品质、重量变化的风险。
三是在出口国检验、进口国复验。货物在装船前进行检验,以装运港双方约定的商检机构出具的证明作为议付货款的凭证,但货物到达目的港后,买方有复验权。如复验结果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向卖方提出索赔,但必须出具卖方同意的公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明。
在国际贸易中,从事商品检验的机构很多,包括卖方或制造厂商和买方或使用方的检验单位,有国家设立的商品检验机构以及民间设立的公证机构和行业协会附设的检验机构。在我国,统一管理和监督商品检验工作的是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及其分支机构。究竟选定由哪个机构实施和提出检验证明,在买卖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加以规定。商品检验证明即进出口商品经检验、鉴定后,应由检验机构出具具有法津效力的证明文件。如经买卖双方同意,也可采用由出口商品的生产单位和进口商品的使用部门出具证明的办法。检验证书是证明卖方所交货物在品质、重量、包装、卫生条件等方面是否与合同规定相符依据。如与合同规定不符,买卖双方可据此作为拒收、索赔和理赔的依据。
此外,商品检验证也是议付货款的单据之一。商品检验可按生产国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买卖双方协商同意的标准进行检验,或按国际标准或国际习惯进行检验。商品检验方法概括起来可分为感官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两种。理化鉴定法对进出口商品检验更具有重要作用。理化鉴定法一般是采用各种化学试剂、仪器器械鉴定商品品质的方法,如化学鉴定法、光学仪器鉴定法、热学分析鉴定法、机械性能鉴定。
4、商品包装子系统
杜邦定律(美国杜邦化学公司提出)认为: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装潢进行购买的,国际市场和消费者是通过商品来认识企业的,而商品的商标和包装就是企业的面孔,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文化水平。现在我国出口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商品包装材料主要靠进口;包装产品加工技术水平低,质量上不去;外贸企业经营者对出口商品包装缺乏现代意识,表现在缺乏现代包装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和包装的信息观念。仍存在着重商品、轻包装","重商品出口、轻包装改进"等思想。为提高商品包装系统的功能和效率,应提高广大外贸职工对出口商品包装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现代包装意识和包装观念;尽快建立起一批出口商品包装工业基地,以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满足国际市场、国际物流系统对出口商品包装的各种特殊要求;认真组织好各种包装物料和包装容器的供应工作。这些包装物料、容器应具有品种多、规格齐全、批量小、变化快、交货时间急、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以便扩大外贸出口和创汇能力。
5、国际物流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处理和传递国际物流和商流的信息情报。没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将寸步难行。国际物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出口单证的作业过程、支付方式信息、客户资料信息、市场行情信息和供求信息等。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信息量大,交换频繁;传递量大,时间性强;环节多、点多、线长。所以要建立技术先进的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中EDI的发展是一个重要趋势。我国应该在国际物流中加强推广EDI的应用,建设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的高速公路。上述主要系统应该和配送系统、装搬系统以及流通加工系统等有机联系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建立我国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国际物流系统。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促进国际物流合理化
国际贸易和经营的竞争要求国际物流系统的物流费用要低,顾客服务水平要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完善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十分重要。
1、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概念
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是指由多个收发货的"节点"和它们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物流抽象网络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信息流网络的有机整体。收发货节点是指进、出口国内外的各层仓库,如制造厂仓库、中间商仓库、口岸仓库、国内外中转点仓库以及流通加工配送中心和保税区仓库。国际贸易商品就是通过这些仓库的收入和发出,并在中间存放保管,实现国际物流系统的时间效益,克服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上的分离,促进国际贸易系统的顺利运行。连线是指连接上述国内外众多收发货节点间的运输,如各种海运航线、铁路线、飞机航线以及海、陆、空联合运航线。这些网络连线是库存货物的移动(运输)轨迹的物化形式;每一对节点有许多连线以表示不同的运输路线、不同产品的各种运输服务;各节点表示存货流动暂时停滞,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移动(收或发);信息流动网的连线通常包括国内外的邮件,或某些电子媒介(如电话、电传、电报以及目前的EDI电子数据交换等),其信息网络的节点则是各种物流信息汇集及处理之点,如员工处理国际订货单据、编制大量出口单证或准备提单或电脑对近期库存量的记录;物流网与信息网并非独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进出口货源点(或货源基地)和消费者的位置、各层级仓库及中间商批发点(零售点)的位置、规模和数量。从而决定了国际物流系统的合理布局和合理化问题。在合理布局国际物流系统网络的前提下,国际商品由卖方向买方实体流动的方向、规模、数量就确定下来了。即国际贸易的贸易量、贸易过程(流程)的重大战略问题,进出口货物的卖出和买进的流程、流向,物流费用国际贸易经营效益等,都一一确定出来了。完善和优化国际物流网络,有利于扩大我国国际贸易,提高我国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
2、建立和完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规划网络内建库数目、地点及规模时,都要紧密围绕着商品交易计划,乃至一个国家宏观国际贸易总体规划。
其次,明确各级仓库的供应范围、分层关系及供应或收购数量,注意各层仓库间的有机衔接。诸如:生产厂家仓库与各中间商仓库、港(站、机场)区仓库以及出口装运能力的配合和协同,以保障国内外物流畅通,少出现或不出现在某一层仓库储存过多、过长的不均衡状态。再次,国际物流网点规划要考虑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留有余地,以备将来的扩建。为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国际贸易,增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健全高效、通畅的国际物流体系,实现国际物流合理化和国际贸易扩大化。
3、国际物流合理化建议
我国的国际物流系统网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为了促进我国国际物流系统网络更加合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及时,合理选择和布局国内、外物流网点,扩大国际贸易的范围、规模,以达到费用省、服务好、信誉高、效益高、创汇好的物流总体目标。
第二,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加速进出口货物的流转。充分利用海运、多式联运方式,不断扩大集装箱运输和大陆桥运输的规模,增加物流量,扩大进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
第三,缩短进出口商品的在途积压,它包括进货在途(如进货、到货的待验和待进等)、销售在途(如销售待运、进出口口岸待运)、结算在途(如托收承付中的拖延等),以便节省时间,加速商品和资金的周转。
第四,改进运输路线、减少相向、迂回运输。
第五,改进包装,增大技术装载量,多装载货物,减少损耗。
第六,改进港口装卸作业,有条件的要扩建港口设施,合理利用泊位与船舶的停靠时间,尽力减少港口杂费,吸引更多的买卖双方入港。
第七,改进海运配载,避免空仓或船货不相适应的状况。
第八,综合考虑国内物流运输。在出口时,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就地就近收购、就地加工、就地包装、就地检验、直接出口的物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