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论文

一、“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二、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三、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五、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作者:许浩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情景教学论文

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世纪80年展至今,已走过三十余载,针对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始终进行着。国内著名专家姜大源教授提出“行动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而“情景教学”模式对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的业务能力、专业知识、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建设性意义。下面就高职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思考,简析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情景教学的开展意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新时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面向现代园林企业的岗位群,需具备园林植物繁育生产、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制图识图、园林工程现场施工、园林绿化工程养护五方面的专项能力。这些专业能力培养与塑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以职业基础课教学与实训培养出“基本技能”;以职业技术课教学与实训培养出“单项技能”;以综合教学实习培养出“综合职业技能”;以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培养出“岗位职业技能”的整套项目化教学过程。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听、看、思、做”培养各种能力,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必备的环节。

1.课堂内教学实施情境教学

课堂内教学是传授学生园林艺术理论知识和园林技术基本技能的手段之一,语言表达和文字描述是不够明确的,园林艺术理论的消化理解需园林工程案例佐证方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领悟,要给学生创造大量“听”、“看”、“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CAI教学提供给学生大量信息,使学生容易领会园林专业技能知识的精髓。现场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合理平台,利用学院内已建成的园林景观工程,同时要积极联系学院外正在施工的工程项目,让师生亲自到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教学中设置情境教学

2.1现场考察实训

园林景观设计,对学生提出能熟练运用园林艺术、美学等原则,利用园林构成几大要素进行模拟或真实造景,形成与真实环境相匹配的园林景观,但这些能力的塑成需揣摩和学习众多行业内前辈们设计的经典案例。通过专业教师现场指导教学,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剖析、领悟、沉淀,把体会变成自己创意理念并运用到设计之中。园林美术、园林规划设计两门课程需实地考察,方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若具备园林从业者基本技能,可到生产实践中锻炼,可尝试将园林美术和园林规划设计结合进行现场实地考察,旨在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2.2参与学院园林建设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情境教学还可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既可让学生参与完整的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又能学习技术,并节约工程成本费用和学生实习经费。校园内各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学生自然会认真思考、精心设计、规范施工。整个过程中老师担当监理角色,学生充当设计方和施工方的技术员,对学生的技能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改革的实行需要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并做工作方能取得成效。若能顺利开展实施,学院收获的是提升校园建设水平和降低相关建设成本,而学生获得是技能培养、技术学习和素质提高。

2.3模拟现场教学

学生有想获得园林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的迫切需求,不过学生能参与园林建设项目的机会的确有限,这是个亟待解决的瓶颈。我们可采用模拟现场的方法解决这个矛盾。如果学院或系部在实训基地里指定一定面积的场地作为园林工程项目建设模拟场地,同时在实习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让学生在模拟场地内进行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仿真实训,则这种方法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执行中可能有困难,因为模拟现场需反复使用,已建造好的设施和景观会被拆除,那样就会造成经费浪费。需要相关部门在观念上提高认识,在更高层面对待这个问题,确保改革实施。

2.4模型教学

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是现代园林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技能培养与实训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园林仿古建筑的种类繁多,结构变化众多,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也非样样可见,学生无法逐一见识到。解决办法之一是模型教学,将中国古今建筑的经典结构类型和经典建筑,用轻型材料按一定比例做成可拆卸式的模型用于教学。园林建筑小品可做成教学模型。学生通过拆卸和安装模型了解园林古建筑的结构,为园林建筑设计与施工奠定基础。模型制作技术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园林工程技术之一,因此实训室应该配备相关模型制作工具,为师生自制园林模型提供便利。

3.校外实训基地中的情境教学

各园林公司的经营活动范围是好的高职教育情境教学场所,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密切联系园林公司是开展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由于我国北方园林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因此接纳学生实习的人数有限,但小公司是集设计、施工、养护及苗木繁育于一体的综合业务体,或是仅从事其中部分业务,不过与从事互补业务的其他公司有密切业务联系。因此应该拓宽各种渠道,多方联系中小园林公司,同时不放弃大型园林企业的沟通交流,为学生毕业实习和岗位实习创造条件。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教学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园林行业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力。我国园林行业已达到“甩开图板、电脑设计”的水平。园林工程行业领域内已出现专业电脑制图设计公司,专为各园林企业制作平面图和三维立体效果图。现代园林设计方案已不是一个人能实现的,需要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才能实现,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园林工作者必备技术。园林专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中实现情景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远程交流和沟通能力;二是利用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进行远程交互式设计能力,如AutoCAD软件可实现远程交互设计,设计者可利用网络相互之间对同一个设计进行交互式设计;三是培养学生情景设计能力,许多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已实现情景式设计,即设计者在进行平面设计的同时,输入关联参数自动生成三维实景模型,这种模型在人为控制下产生实时移动(即四维实时模型),犹如观赏者置身于园林内游览一样,让观赏者随时感受设计的效果,便于设计者及时进行设计方案修改。前两种模式已实施,后一种因这类软件价格较高,短时间内无法实现,需多种渠道逐步完善。总之,高职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贴近职业实践、易于实现和具有发展前景,若存在异议则需要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并逐步解决。

作者:张健 王玉霞 李井会 姜国立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植物配置与造景技术下园林设计论文

1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原则及形式

1.1乡土性与多样性原则

首先,乡土性原则主要是指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应注重对该地区长期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配置。由于其本身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环境、气候等因素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同时具有较为丰富的林相和季相变化,能够形成不同特色的园林景观。其次,多样性原则主要是指除了加强选择乡土性植物,还应适当扩宽植物选择范围,从而达到多种类型植物的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效果。

1.2科学性和美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植物配置过程中,应充分遵循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协调性,从而做到不同种类型植物之间的和谐统一。综合考虑植物配置土壤、环境、气候条件等各个因素,避免产生“相生相克”的现象。美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园林植物造景的观赏性、艺术性和生态性的和谐统一,可以通过利用不同种植物的高低错落,营造出多层次、多色彩的园林植物景观,同时通过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的结合,较大程度上延长观赏期,并充分注重色调与色调的搭配,最终形成较强的色度对比。

2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作用

2.1美化周边环境

在园林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植物景观特点的利用,在合理布置的基础上,呈现出植物景观的不同形态及特有美感,在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对园林景观起到了重要点缀作用。另一方面,园林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还进一步凸显出了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性,不仅是城市的亮点,而且能美化城市环境。

2.2精神熏陶

作为自然景观的标示性元素,园林设计中的植物是重要自然景观类型的代表性元素,其在不同季节的形态和色泽变化,能够给人带来不同层次的美学感受。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每个个体来说,其内心都有一种奔赴大自然的欲望,而作为大自然具代表性的元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造景能够充分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2.3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产生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且制造出氧气,净化周边的空气环境,提升空气质量。其次,部分类型的植物还能够有效吸收空气中的各种毒害物质,从而大大减少了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2.4灾害防护作用

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灾害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植物组合和配置过程中,不仅提供了较为基本的生存环境,还能有效抵御风沙及扬尘灾害,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2.5提供休闲场地

对于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来说,其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组合,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美化园林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创造出了良好的休闲环境场所。不仅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园林景观观赏,还在人们观赏之余为其提供了避暑休闲场所,使之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对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利。

3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中存在的问题

3.1科学性及乡土性的缺乏

首先表现在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考虑较多的因素是植物和树种的形状及颜色,没有对植物配置的适应性进行充分了解,直接造成了植物景观的成活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园林设计人员头脑中没有形成正确的和谐共生思想,片面地认为植物种类越多,群落相对越为稳定,但实际上也会带来对地方文化特色的冲击和外种入侵。其次,乡土性应用的滞后,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多样性是极为重要的,但对于乡土树种的开发和运用,在实际过程中,往往会由于其不能达到大宗采购的数量而变更设计方案。

3.2片面注重观赏效益

该项问题主要表现在,园林设计中对于植物配置和造景关注较多的是外在形体的优美以及色彩和图案的精细,片面追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造景,没有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往往会产生较多的景观后期养护费用。

4解决策略

首先,应在解决科学性和协调性问题的基础上,竖立起全局设计的思维方法,对各类型景观进行规划和预见,在进行植物配置和造景时应充分把握其建造功能、环境功能与观赏功能之间的协调统一,在因地制宜原则下,加强对于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并加强对当地树种和植物的运用,从而达到完善园林设计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的作用。

作者:萧英男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风景园林处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园林施工中存在的技术管理问题

1.1园林施工组织管理不完善

园林绿化工程的工期通常都比较长,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天气的客观性因素以及人为的主观性因素都可能会造成工期的延长,资金投入的增加,因此需要具有完善的施工组织管理来统一协调,由施工方与建设方积极沟通,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降低后期工作的难度。在园林施工过程中,组织管理的不够完善还体现在技术管理人员缺少全局意识,缺乏对工程各个环节的统一协调,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个工种忙得不可开交,而另一个工种闲着没活做的局面,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降低了施工的效率。

1.2缺少园林施工技术管理的专业性人才

园林专业的综合性对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技术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然而实际从事技术管理的人员却很少具有园林专业素养,在技术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陌生的领域,由于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往往觉得力不从心,造成工作中的困境。同时,园林施工中技术人员大多数不具备专业的园林知识,也没有经受过上岗培训,甚至很多施工人员就是农民工,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责任意识差,对施工技术要求的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偏差,最终影响了园林施工的整体效果。

2加强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措施

2.1注重植物的采购质量

植物材料的质量和栽植效果是保障园林工程质量的前提,也是达到理想景观效果的重要保障,因此植物的采购质量是园林施工中技术管理的关键问题。通常在园林施工中会运用到大量的植物材料,并且在前期设计中对其品种以及具体规格等指标有着明确的要求,施工企业要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对植物材料进行集中的采购,但是依靠本地的乡土植物和苗圃培育的植物种类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很多植物品种需要依靠引进。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苗木采购规范,对植物采购的流程进行严格的把关,尤其是采购渠道方面要特别慎重选择,以此为基础才能保障所采购的植物满足设计要求,并严令禁止病害苗、弱苗和死苗等不符合要求的苗木进入施工现场。

2.2协调施工现场,加强技术控制管理

土建工程和绿化工程是园林施工中的2大部分,合理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交叉式施工是最为科学的技术管理方法。比如在进行植物栽植前要将护框内的碎石清除掉,并且植物护框通常具有50cm的高度,为了保障植物的种植深度不会过深,要严格按照先做护框后植树的顺序进行栽植。在施工现场合理安排工作,是保障工程各个环节有序开展的基础。比如在安排种植植物时,要提前安排好人员,并明确职责,这些具体的人员调配工作都需要事先考虑好,这样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2.3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园林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建筑学、生态学、植物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园林建设工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需要很多专业的综合型技术人才,而且园林工程建设周期长,在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这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具备丰富的实际经验和专业能力才能够快速应对,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保障园林施工的有序开展。因此施工企业要尤为重视对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园林施工企业要加大对人员培训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术要点方面的培训,对提升园林施工质量以及加快施工进度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控制材料的选购,加强技术控制管理,合理安排现场施工才能有效地提高施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园林施工的质量,创造出理想的城市园林景观,进而推进园林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斌 单位:宁夏绿丰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施工中新型网络技术论文

1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概述

1.1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所具有的特点

信息网络方案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性,而在园林施工及园林施工程序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用信息网络方案能够促进园林维护目的与园林绿化管理目的的实现。在园林施工过程中,信息网络方案的特点包括:及时,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对园林工程的全貌进行形象反映。第二,能够对园林工程中的主次进行明确表达,确保在施工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第三,通过非关键路线工作潜力的发挥,来提升关键工作的完成速度,进一步缩短园林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所需成本。第四,信息网络方案中绘图、计算等功能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能够使计划编制的时间缩短。除此之外,信息网络方案能够对园林施工中各项工作,做需消耗的资源与时间进行估算,依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资源需求与时间进行动态调整。

1.2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编制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在对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进行编制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为整体原则,需要将整体效果作为编制依据,从整体方面进行分析,实现统一筹划与安排。在编制过程中,即使在局部效果方面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应该从大局出发,为整体效果服务,实现整体效果化。

1.3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的具体实施方法

在对园林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园林进行划分,按照划分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建设施工小组进行建设施工。针对不同的施工建设小组实施不同的信息网络方案。通过这种先划分后实施信息网络方案的方法:一方面能够避免由于工程较小而不能够实施信息网络方案的情况;另一方面能够使信息网络方案操作的范围得到扩展,使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增加,真正发挥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在园林建筑施工程序中,由于程序具有混乱、复杂、多变的情况,需要通过更多公园、景区的建设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资源由于其具有的复杂性而很难实现均衡情况,要想真正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均衡性,需要将公园或者景点视为一个总的网络计划,与其相关工程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信息网络计划主要发挥的是控制作用,能够对总体中的各个单位网络资源、工期等进行控制。

1.4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进行编制的步骤

园林施工中信息网络方案进行编制的步骤主要包括3个:对信息网络方案的编制目的进行确定;对总的园林工程项目进行分解;对作业中的明细表进行列举。信息网络技术的原理包括:及时,通过网络的形式明确表述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顺序;第二,利用图解模型、计算方法等对关键工作进行计算,实现有效监控。

2在现代园林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方案的效果

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有着可观效果。在园林建筑施工过程中运用信息网络方案能够增强施工单位,确保资源管理均衡性。及时,信息网络方案能够对时差进行良好的管理,能够从整体上进行管理,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充分利用,同时能够缩短工期,提高经济效益。第二,信息网络方案能够使单位信度得到提高,保障整体工程项目的交工时间。第三,网络总图能够使计划更加灵活,为计划的动态修改提供便利。

3总结

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新技术能够进一步促进园林施工的发展。在园林施工项目中,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方案能够使园林建筑施工的质量与信誉得到提高,促进园林发展。

作者:周海燕 吴兰花 单位:海安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中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虚拟现实技术的含义

虚拟现实技术是基于现代计算技术的综合性较强的信息技术,兴起于本世纪初期,发展势头良好,具有高度的实际应用价值。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立足于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转换,通过将图形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三者融合,输入现实工程的各项具体参数,在计算机上形成虚拟的三维模型,赋予设计方案更多的变动空间,颠覆了传统的交互方法,临场感更加强烈,高度的构想性更是赋予了虚拟现实技术理想的浸没感,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自然反馈更加明显而强烈。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然而我国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限制,在实际应用方面发展较为缓慢,最初是应用于城市设计方面,所取得的设计效果非常理想,然而城市设计注重的是实用性与功能性,这与风景园林设计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虽然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运用当中尚欠缺足够成熟的经验,然而整体的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2.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2.1三维模型初步发展

风景园林设计与其他的建筑工程设计存在较的区别,对环境变化有着更高的灵敏度要求,所以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之前就对周围环境有一个较为的概念。在虚拟现实技术出现之前,为了满足上述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采用的是建立沙盘进行分析,然而严谨性不足,将人的主观感受与设计理念分隔开来使得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存在先天的不足。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创建三维模型,将人的主观感受与设计理念紧紧相连,三维模型的核心技术原理就是数学几何表达形式,由多个单面组成,单面数量与所模拟的实物体态复杂性成正比例关系,如:风景园林设计当中常涉及到的石头与假山等,体态复杂性非常高,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的难度也较大。当前,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三维模型方面取得了初步的进展,理论上可以实现对体态复杂的实物的外观模拟,只是由于单面数量较多,所需的模拟时间较长,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三维模型势必会得到更高程度的完善。

2.2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进步

虚拟现实技术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VRML以及3DSMAX两种技术,这也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VRML通过虚拟技术以图形语言的方式描绘出风景园林的建成效果,搭建虚拟世界,设计人员可在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发现原有设计方案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转变设计理念,与传统的手工绘图方法相比较,具有更高的严谨性。而3DSMAX比VRML技术更为先进,输入与输出的转换更为方便,通过摄像头还可以实现虚拟场景内的导航效果,浏览内容更加丰富,根据人体的感受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具体参数进行变更,落实到细节方面,促使风景园林设计在美感与调理两个方面实现更加的平衡。此外,由于风景园林较大的存在意义在于其观赏性,寒暑更迭,四季变换,园林内的主体色彩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图形语言与虚拟场景的进步实现了以四季的变换为标准进行色彩编辑的想法,强化风景园林设计的美感特性。

3.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3.1进一步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

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时间并不长,目前仍处于上升的阶段,有待完善。受传统设计方法与理念的制约,三维模型虽然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是未能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设计信息不够丰富。鉴于此,风景园林在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的多维性特征,虚拟的范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空间的变化与色彩的编辑,更应该向声音、感官等面发展,实现多方位的虚拟,使设计信息更加丰富。二维模式的形式被时代淘汰已经是大势所趋的方向了,风景园林设计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应当进一步突破二维模式的形式禁锢,向着三维模型的方向发展。

3.2促使物质性信息载体更加多元化

风景园林具有明显的物质性,内部用以装饰的景物非常复杂,传统的设计方法使其更显单一性,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具有高度的信息性,多元化特征明显,以三维模型、图形语言、虚拟场景等为途径,使单一的物质性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形态,使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得到更好的展示平台,充分利用VRML以及3DSMAX技术,落实于色彩的编辑、空间的规划、声音的虚拟等环节,完善设计方案,保障风景园林在建成之后能够给予游人更加丰富的美感体验,进一步完善虚拟效果。

4.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既要满足一般建筑工程的科学性与严谨性,保障其使用性能与使用寿命,同时由于风景园林的主要存在意义就是做观赏游览用途,因此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注入自身对于美学的理念与概念,在感性与理性两个方面做出最合理的平衡,提高风景园林的观赏性与人文情怀。当前,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际运用方面成果显著,然而其中的相关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解决,以期提高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水平。

作者:刘瑾 单位:山东水利技师学院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秋海棠类栽培技术及园林设计论文

1秋海棠类栽培技术

1.1植株的引种

植株能否存货的前提就是植株的引种处理,为避免运输时间过长导致秋海棠根部干燥,应尽快让其吸收水分,将清水喷洒于植株上。在进行种植前,应观察植株是否存在机械损伤、腐烂、病虫害等,如果发现应及时处理,例如:发现局部腐烂应立即对该部位进行清除,并进行消毒,喷洒600倍液百菌清。种植基质需按照1:1:5的比例选择珍珠岩、沙、腐叶土。待检查后,种植没有问题的植株。因秋海棠种类较多,种植条件与环境也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具体的适宜的栽培环境进行处理。

1.2浇水与施肥

对秋海棠进行栽培的每一项步骤都十分关键,因秋海棠类植物具有体内水分多等特点,因此,更需要重视浇水环节,尤其是浇水的频度、浇水量、浇水时间等。在阴雨、正午等天气和时间条件下不应浇水,因为如果浇水过于频繁,土壤中积聚了太多水分,会阻碍秋海棠根系呼吸,造成茎、根腐烂,叶子脱落、变黄。一般情况下,冬季3~5天浇1次水,夏季1~2天浇1次水。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的沙质是秋海棠较为喜欢的基质,肥料应在整体生长期内从组给予,同时对氮磷钾复合肥采取合理施用的原则。为给灌木和根茎类型秋海棠植株提供营养原料,栽种时应施基肥。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与腐熟的猪粪则为基肥。应在夏季、秋季、冬季停止施肥,因为多数秋海棠会在这3季中生长缓慢或休眠。以蟆叶类秋海棠春季施肥为例进行说明,每半个月施浓度200mg/L的氮磷钾复合肥,比例为23:19:14,秋季之间应结束施肥。

1.3修剪

除了对灌木类秋海棠木质化、老化的枝条进行修剪、剪除之外,在早春季节还应修剪一些绿色枝条,修剪的长短至4~5个节间,为其正常生长,可留些新芽。在秋海棠生长的季节,为促进新芽从基部发出以及枝条的强健,应对较弱或不易分枝的植株摘心,以确保植株成长良好株型与长势。

1.4病虫害的防治

虽然秋海棠病虫害少、抗性好,但在空气不通畅、高湿、高温等不良环境中却容易引发病虫害,对此可采用药剂进行除杀。但植株自身抗性的提高、注意预防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要确保秋海棠植株抗性强、长势健壮,健康的栽培环境、条件是必备的。

2园林设计中秋海棠的应用

园林设计的主要要素就是植物,其为园林增添活力,作为园林动景极富变化。在江西庐山山区大面积种植、栽培秋海棠,使自然景观壮丽。在种植时,应根据其生态学与生物学特征,按照地区环境特色搭配秋海棠,对土质养分、水分、光照等环境条件综合考虑,山区栽培可考虑将秋海棠搭配上其它落叶、常绿乔灌木植物,来设计、构造园林景致,例如:在第2层栽培秋海棠,第3层则种植较为耐荫的花灌木,地被植物可种植于林下,这样不仅有助于层次饱满、结构稳定的和谐景观的形成,还对肥、水、光等资源充分利用。在有限的道路空间里,为给游人带来唯美享受,可利用秋海棠的色彩及姿态创造出浓郁的美。在进行设计时,应配合背景树来密植秋海棠。例如:在路或湖的两旁栽植湖北海棠、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等,待花盛开之际,路面被树冠覆盖,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花径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如将秋海棠栽培于山区果园,还可搭配山荆子、湖北海棠等观赏性品种及苹果、花红等大果品种,人们在享受田园乐趣的同时,还对独具特色的秋海棠一饱眼福。秋海棠在于地被、灌木进行搭配种植时,秋海棠与地被在养分需求、根系深浅、个体大小上有较大差异,因此为提高景观稳定性及效果,应利用山区环境资源及空间,避免种间竞争,让群落层次更为丰富。

作者:邰雁眉 单位:江西庐山花径公园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人才培养模式下园林工程技术论文

一、基于新疆园林行业发展和园林专业现状,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切入点,以新疆园林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培养目标,基于新疆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程序,结合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构建“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一)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就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三段式指学生能力培养,分三阶段展开,即是及时阶段在校内培养绿化养护能力(实践教学与教学实习完成);第二阶段在合作企业的施工和设计项目中培养施工组织、设计能力(顶岗实习完成);第三阶段在预就业单位培养社会工作能力(预就业实习)。两联动指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广泛与企业合作,每个教学年度开始前向企业征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施工项目,即企业施工项目等于教学项目;教学内容与工程任务联动,实践教学时间随工期机动,及时二学期教学实习为主的时期为一期联动;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为二期联动;最终实现就业能力递进。

(二)“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方式

“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全过程为载体,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而形成的。其中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顶岗实习和预就业实习约占技术技能教学课时的60%。

1.及时学期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为学生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第二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及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学期,根据季节以企业的项目任务为载体,加强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时期,教学实习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及昌吉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基地等单位。结合企业生产需求,进行生产任务(项目)与课程内容的高度结合,实地技能学习和操练,通过1~2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将掌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的技能,能够承担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植物养护”岗位工作;而此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岗位知识和技能又是学生3~6学期要学习的知识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教学实习即为及时阶段“联动一期”。

3.第三学期为专业及专业核心课学时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场、实训室完成初级训练。

4.第四学期主要为顶岗实习教学时期,借助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外58家合作企业,使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具体岗位,完整地完成企业中的一个园林工程项目,进行技能学习、技能检验与行业实践。并且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技能相互融合、能力进一步提高。

5.第五学期为专业拓展课程阶段,充分凸显行业发展趋势和具体岗位要求。

6.第六学期学生进入预就业实习阶段,确定自己的就业岗位和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这个时期为“联动二期”,也是学生社会工作能力形成期。

二、以“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设计开发课程

(一)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深入开展职业岗位调研,凝练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程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将国家绿化工、花卉工、预算员、绘图员、施工员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现工学结合、课证一体的课程体系。

1.加强课程开发,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标准。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上加大了各门课程的开发,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设计,按照每门课程在典型工作任务中所处的环节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根据真实工作过程设计相应的情景进行教学,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不脱节。

2.深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试为辅的成绩评价体系。打通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训项目进阶式通道,以精品课程为支撑,合理划分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从基本技能逐步向核心技能提升的进阶式实践课程体系。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合并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实训教学时间,突出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课程设置科学性、实用性、前沿性、综合性的统一,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园林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核心课程

依据企业调研及校园绿化、嘉禾新居绿化工程实施操作,将“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模式,对职业工作岗位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分析,由岗位群—主要岗位—典型任务—核心技能—核心课程—课程群,开发课程和核心课程。

1.岗位群。

园林植物生产管护岗位群、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群、园林规划设计岗位群;主要岗位是园林植物培育养护管理岗、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岗、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岗、施工内业岗、景观设计岗。

2.核心技能。

园林植物分类识别技术、园林植物整形修剪技术、园林植物培育土肥水管理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林植物育苗技术、施工放线、管网布设、大树移栽、识别工程设计图、常用工程材料识别、编制园林工程流水施工组织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网络图计划编制、园林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写、园林工程施工图工程量计算、园林工程各项工程量计算规则、园林工程施工图预算书编写、园林设计平面图绘制、园林施工图绘制。

3.核心课程。

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工程、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花卉栽培技术。

4.建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21门,其中,专业基础课10门,包括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制图、园林测量、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美、园林苗圃、园林植物学、园林文件撰写、园林建筑技等;专业核心课程7门,包括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算、园林工程、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制图等;专业拓展课程4门,包括园林法规与标准、插花与花卉装饰技术、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园林史;公共基础课程9门,包括英语、体育、就业指导、应用文写作等。

三、“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条件

(一)“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配备与建设

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与众不同的、跟踪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专业,这就有赖于一支由学术人才、技术人才领衔的“双师型”师资团队。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培养、积极引进的方针,采取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到施工、生产、建设、管理及时线带头实践锻炼;同时引进校外“双师型”教师(即外聘兼职教师)。选聘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理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辟专业建设有效途径。目前专业教师团队已有33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11人,占30%,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22人,占70%。

(二)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如何与企业建立长久、稳定的互惠互利合作运行机制,是示范性院校建设的突破点。为此,我们制定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并做如下工作。

1.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和权利,从制度上给予保障。

2.利用专业技术优势与合作,实施科技攻关、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

3.利用企业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实施互兼互聘。

4.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与专业教师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监控专业和课程建设。

5.定期召开一次校企座谈会:探讨专业建设;解决顶岗实习中合作教学管理问题;宣传学校专业建设发展概况,发放职业教育理论文章,使企业了解、认同学校,支持职业教育。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配置与建设

1.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建成实训室3个:《园林制图室》、《园林规划设计室》、《花卉装饰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场2个:《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园林工程实训中心》。在教师教学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2.校外实训基地条件。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群,目前已有51家校企合作企业,确保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带薪顶岗实习半年以上,为专业教学实习和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构建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及毕业生毕业班后的发展轨迹,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共同方参与的“多元化、多维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及数字化评价系统,减少人为和操作失误,形成循环、动态、开放、不断完善的网上评价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市场需求相接轨,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相接轨,学生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相接轨。建立了以学校为核心、教学行政部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监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三段式,两联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质量。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工作任务要求引入教学内容评价;将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将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公示于众,接受用人单位、行业联合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的监督与评价,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赵新英 单位: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施工中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与园林施工

园林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园林规划施工中引进了网络技术,用以指导各项任务。随后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潜力和效益,甚至园林部门也开始了专业软件的研发。在园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迅速普及,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对新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如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投入不足、新功能未能得以实现等,以至于虽建立起了数据库,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施工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2新型网络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观和意图在设计图中体现,而这一切要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包括工程规模、布局图片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加以分析,提前将设计效果进行初步展示。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某些缺陷或需要更改处,可及时调整方案。现代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可将设计效果更加地展示,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方案的可行性更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2)园林功能多样,除了实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从布局方式、景观划分、假山置石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植物分布以及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等,将理想的园林景观模拟出来。大致流程通常是先采集信息资料,然后输入计算机分析整理;由专业软件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园林建设底图,初步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要求绘制出设计轮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此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环保问题。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新型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人文情怀。当前技术日臻成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可实现设计方案到最终成果的转化。

(3)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图像的后期处理。然后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样打印出来,再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滤镜功能完成图像的艺术效果分析。如有不满意之处,可及时修整。人们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更需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并注重细节,对温湿度进行最恰当的设计,如此才能使园林建设既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又能起到改善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使最终设计更加规范标准。

(4)在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后,可使用投影仪演示设计成果。设计理念、园林功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并在其中插入图片音乐,最终将清晰直观的园林设计画面进行立体地展示。网络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可实现各种文件的远距离传输,同样可将设计成品传输至异地,加强异地交流合作。

3关于信息网络方案的实际应用分析

3.1实例工程

某市新区规划中有一片空地,面积为25000m2,计划在此建一座现代化园林。既能吸收工业废弃,净化城市空气,又能供市民娱乐休息。资金有限,但又要保障园林质量,并体现独特之处。最终决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设计施工中,提前根据各项资料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方案。

3.2信息网络方案

其优势有很多,如直观性强,可将园林全貌进行直观展示;内容详细,主次分明,表达的有条不紊;能够根据建设要求对所需资源和施工时间进行分析预估,把握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计算机的绘图和运算速度快且度高,可缩短编制时间。另外关键作业的施工进程能够有所提升,进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编制信息网络方案通常要经过3个环节,先确定目标,然后分解项目,列举明细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有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形式来表述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二是使用图解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计划关键工作,在时差改进的网络计划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

3.3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与普通方案相比,信息网络方案应用于园林施工中可节约很多成本。由此可见:通过信息网络方案的贯彻可以强化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保持建设施工的资源管理的均衡状态。信息网络方案能够成为园林广场建设施工的管理方面的核心管理方法,这种方案不断地将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推向理想的顶端,使得单位更具有园林建设施工的活力。

(1)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能够真正的管理好时差,从整体展开,规模管理,合理地管理好物资,使得资源均衡、施工人员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每种资源在相应的程序中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工程的周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2)如果刚开始的信息网络方案有效,(假设信息网络方案均衡),且达到系统的平衡效果,对某一单位的建筑施工程序进行系统的管理,周期明显缩短,相对普通方案节约了1/4的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还增加单位信息网络方案的信度,使得整体的交工时间得到保障。

(3)将园林划分为3个区域,既使网络总图清晰,易于观察,又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便于单体计划的修改。这与园林建筑施工中变化较多的情况相适应。

4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城市未来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园林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园林施工中引进新型网络技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及时调整不足,以降低施工损失。

作者:李文辉 单位:江西庭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施工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与园林施工

园林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园林规划施工中引进了网络技术,用以指导各项任务。随后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潜力和效益,甚至园林部门也开始了专业软件的研发。在园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迅速普及,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对新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如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投入不足、新功能未能得以实现等,以至于虽建立起了数据库,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施工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2新型网络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观和意图在设计图中体现,而这一切要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包括工程规模、布局图片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加以分析,提前将设计效果进行初步展示。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某些缺陷或需要更改处,可及时调整方案。现代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可将设计效果更加地展示,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方案的可行性更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2)园林功能多样,除了实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从布局方式、景观划分、假山置石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植物分布以及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等,将理想的园林景观模拟出来。大致流程通常是先采集信息资料,然后输入计算机分析整理;由专业软件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园林建设底图,初步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要求绘制出设计轮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此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环保问题。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新型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人文情怀。当前技术日臻成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可实现设计方案到最终成果的转化。

(3)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图像的后期处理。然后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样打印出来,再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滤镜功能完成图像的艺术效果分析。如有不满意之处,可及时修整。人们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更需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并注重细节,对温湿度进行最恰当的设计,如此才能使园林建设既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又能起到改善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使最终设计更加规范标准。(4)在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后,可使用投影仪演示设计成果。设计理念、园林功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并在其中插入图片音乐,最终将清晰直观的园林设计画面进行立体地展示。网络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可实现各种文件的远距离传输,同样可将设计成品传输至异地,加强异地交流合作。

3关于信息网络方案的实际应用分析

3.1实例工程

某市新区规划中有一片空地,面积为25000m2,计划在此建一座现代化园林。既能吸收工业废弃,净化城市空气,又能供市民娱乐休息。资金有限,但又要保障园林质量,并体现独特之处。最终决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设计施工中,提前根据各项资料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方案。

3.2信息网络方案

其优势有很多,如直观性强,可将园林全貌进行直观展示;内容详细,主次分明,表达的有条不紊;能够根据建设要求对所需资源和施工时间进行分析预估,把握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计算机的绘图和运算速度快且度高,可缩短编制时间。另外关键作业的施工进程能够有所提升,进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编制信息网络方案通常要经过3个环节,先确定目标,然后分解项目,列举明细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有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形式来表述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二是使用图解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计划关键工作,在时差改进的网络计划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

3.3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与普通方案相比,信息网络方案应用于园林施工中可节约很多成本。由此可见:通过信息网络方案的贯彻可以强化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保持建设施工的资源管理的均衡状态。信息网络方案能够成为园林广场建设施工的管理方面的核心管理方法,这种方案不断地将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推向理想的顶端,使得单位更具有园林建设施工的活力。

(1)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能够真正的管理好时差,从整体展开,规模管理,合理地管理好物资,使得资源均衡、施工人员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每种资源在相应的程序中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工程的周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2)如果刚开始的信息网络方案有效,(假设信息网络方案均衡),且达到系统的平衡效果,对某一单位的建筑施工程序进行系统的管理,周期明显缩短,相对普通方案节约了1/4的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还增加单位信息网络方案的信度,使得整体的交工时间得到保障。

(3)将园林划分为3个区域,既使网络总图清晰,易于观察,又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便于单体计划的修改。这与园林建筑施工中变化较多的情况相适应。

4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城市未来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园林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园林施工中引进新型网络技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及时调整不足,以降低施工损失。

作者:李文辉 单位:江西庭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新型园林施工中的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与园林施工

在园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迅速普及,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对新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如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投入不足、新功能未能得以实现等,以至于虽建立起了数据库,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施工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2新型网络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观和意图在设计图中体现,而这一切要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

包括工程规模、布局图片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加以分析,提前将设计效果进行初步展示。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某些缺陷或需要更改处,可及时调整方案。现代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可将设计效果更加地展示,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方案的可行性更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2)园林功能多样,除了实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可从布局方式、景观划分、假山置石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植物分布以及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等,将理想的园林景观模拟出来。大致流程通常是先采集信息资料,然后输入计算机分析整理;由专业软件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园林建设底图,初步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要求绘制出设计轮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此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环保问题。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新型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人文情怀。当前技术日臻成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可实现设计方案到最终成果的转化。

(3)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图像的后期处理。

然后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样打印出来,再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滤镜功能完成图像的艺术效果分析。如有不满意之处,可及时修整。人们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更需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并注重细节,对温湿度进行最恰当的设计,如此才能使园林建设既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又能起到改善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使最终设计更加规范标准。

(4)在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后,可使用投影仪演示设计成果。

设计理念、园林功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并在其中插入图片音乐,最终将清晰直观的园林设计画面进行立体地展示。网络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可实现各种文件的远距离传输,同样可将设计成品传输至异地,加强异地交流合作。

3关于信息网络方案的实际应用分析

3.1实例工程

某市新区规划中有一片空地,面积为25000m2,计划在此建一座现代化园林。既能吸收工业废弃,净化城市空气,又能供市民娱乐休息。资金有限,但又要保障园林质量,并体现独特之处。最终决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设计施工中,提前根据各项资料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方案。

3.2信息网络方案

其优势有很多,如直观性强,可将园林全貌进行直观展示;内容详细,主次分明,表达的有条不紊;能够根据建设要求对所需资源和施工时间进行分析预估,把握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计算机的绘图和运算速度快且度高,可缩短编制时间。另外关键作业的施工进程能够有所提升,进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编制信息网络方案通常要经过3个环节,先确定目标,然后分解项目,列举明细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有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形式来表述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二是使用图解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计划关键工作,在时差改进的网络计划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

3.3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与普通方案相比,信息网络方案应用于园林施工中可节约很多成本。由此可见:通过信息网络方案的贯彻可以强化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保持建设施工的资源管理的均衡状态。信息网络方案能够成为园林广场建设施工的管理方面的核心管理方法,这种方案不断地将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推向理想的顶端,使得单位更具有园林建设施工的活力。

(1)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能够真正的管理好时差,从整体展开,规模管理,合理地管理好物资,使得资源均衡、施工人员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每种资源在相应的程序中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工程的周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2)如果刚开始的信息网络方案有效,(假设信息网络方案均衡),且达到系统的平衡效果,对某一单位的建筑施工程序进行系统的管理,周期明显缩短,相对普通方案节约了1/4的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还增加单位信息网络方案的信度,使得整体的交工时间得到保障。

(3)将园林划分为3个区域,既使网络总图清晰,易于观察,又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便于单体计划的修改。这与园林建筑施工中变化较多的情况相适应。

4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城市未来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园林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园林施工中引进新型网络技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及时调整不足,以降低施工损失。

作者:李文辉 单位:江西庭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园林施工中的网络技术论文

1网络技术与园林施工

园林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经在园林规划施工中引进了网络技术,用以指导各项任务。随后关于此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许多公司都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研究信息网络技术在园林建设中的潜力和效益,甚至园林部门也开始了专业软件的研发。在园林建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信息网络技术也迅速普及,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对新型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如思想上不重视、技术投入不足、新功能未能得以实现等,以至于虽建立起了数据库,但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再加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园林施工越来越复杂,网络技术的应用已是迫在眉睫。

2新型网络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分析

(1)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往往会将自己的审美观和意图在设计图中体现,而这一切要以大量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包括工程规模、布局图片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机加以分析,提前将设计效果进行初步展示。在此过程中,如若发现某些缺陷或需要更改处,可及时调整方案。现代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可将设计效果更加地展示,使得设计方案的修改更加方便,同时方案的可行性更高,大大降低了施工中的风险。

(2)园林功能多样,除了实用,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从布局方式、景观划分、假山置石等多方面进行设计,所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必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实际自然条件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包括建筑、植物分布以及各个景点之间的联系等,将理想的园林景观模拟出来。大致流程通常是先采集信息资料,然后输入计算机分析整理;由专业软件将这些分析结果转化为园林建设底图,初步设计施工方案;设计人员根据工程要求绘制出设计轮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此构建三维立体模型;同时还要考虑空间结构和环保问题。先进的设计思想和新型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强了设计的科学性,也体现了人文情怀。当前技术日臻成熟,利用数字化虚拟技术可实现设计方案到最终成果的转化。

(3)图像处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功能之一,新型网络技术的图像处理功能更加强大,可实现图像的后期处理。然后用彩色激光打印机将图样打印出来,再利用计算机的特殊滤镜功能完成图像的艺术效果分析。如有不满意之处,可及时修整。人们对园林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视觉欣赏,更需要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考虑并注重细节,对温湿度进行最恰当的设计,如此才能使园林建设既满足人们欣赏娱乐的需要,又能起到改善空气、保护环境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使最终设计更加规范标准。

(4)在设计方案经过多次调整后,可使用投影仪演示设计成果。设计理念、园林功能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三维动画相结合,并在其中插入图片音乐,最终将清晰直观的园林设计画面进行立体地展示。网络技术打破了空间限制,可实现各种文件的远距离传输,同样可将设计成品传输至异地,加强异地交流合作。

3关于信息网络方案的实际应用分析

3.1实例工程

某市新区规划中有一片空地,面积为25000m2,计划在此建一座现代化园林。既能吸收工业废弃,净化城市空气,又能供市民娱乐休息。资金有限,但又要保障园林质量,并体现独特之处。最终决定将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于设计施工中,提前根据各项资料合理地设计信息网络方案。

3.2信息网络方案

其优势有很多,如直观性强,可将园林全貌进行直观展示;内容详细,主次分明,表达的有条不紊;能够根据建设要求对所需资源和施工时间进行分析预估,把握后续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实时对方案进行调整;计算机的绘图和运算速度快且度高,可缩短编制时间。另外关键作业的施工进程能够有所提升,进而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编制信息网络方案通常要经过3个环节,先确定目标,然后分解项目,列举明细表。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原理有两点,一是利用网络形式来表述园林工程的各个阶段,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二是使用图解模型及相关计算方法所计算出来的计划关键工作,在时差改进的网络计划基础上,实现了更加有效的监督控制。

3.3信息网络方案在园林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与普通方案相比,信息网络方案应用于园林施工中可节约很多成本。由此可见:通过信息网络方案的贯彻可以强化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保持建设施工的资源管理的均衡状态。信息网络方案能够成为园林广场建设施工的管理方面的核心管理方法,这种方案不断地将园林建设施工单位的管理推向理想的顶端,使得单位更具有园林建设施工的活力。

(1)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能够真正的管理好时差,从整体展开,规模管理,合理地管理好物资,使得资源均衡、施工人员能够在时间以及空间的角度分配好自己的工作,每种资源在相应的程序中都得到合理的分配和使用,在一定意义上缩短了工程的周期,取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2)如果刚开始的信息网络方案有效,(假设信息网络方案均衡),且达到系统的平衡效果,对某一单位的建筑施工程序进行系统的管理,周期明显缩短,相对普通方案节约了1/4的时间。与此同时,信息网络方案的实施,还增加单位信息网络方案的信度,使得整体的交工时间得到保障。

(3)将园林划分为3个区域,既使网络总图清晰,易于观察,又增加了计划的灵活性,便于单体计划的修改。这与园林建筑施工中变化较多的情况相适应。

4结束语

园林建设是城市未来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园林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在园林施工中引进新型网络技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及时调整不足,以降低施工损失。

作者:李文辉 单位:江西庭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园林景观论文

1、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1.1、VR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3大基本特征。一个典型的VR系统,主要由专业图形处理软件、硬件系统(包括VR和VR软件,数据库)、输入和输出设备等部件组成。交互性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象的范围是可操作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反馈程度,它的用户和虚拟环境之间接近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方式是自然可取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也被称为是虚拟现实技术最重要的特征点,用户利用交互设备和自己的知觉系统,接触到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许多方面。一方面,为创造景观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它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观念发生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虚拟化,让更多的市民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和听到设计师的作品,理解设计意图,参与景观规划设计。

1.2、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关键技术

支持图形建模的软件工具有很多,由于3DSMAX对VRML有较好的支持功能,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而言,3DSMAX是较为合适的建模软件。它不仅支持VRML程序的输出,同时还可以在VRML程序中通过选择摄像机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导航设置,在场景中指定活动控件和感应器,丰富实时浏览的内容。所以,对于熟悉3DSMAX的园林设计师来说,VRML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观设计中视景建模是虚拟现实的基础,也是园林设计的关键,要使参与者有沉浸感,必须创建真实的虚拟世界。园林场景的建立主要由AutoCAD和3DSMAX来完成,场景平面图在AutoCAD中处理完后导入3DSMAX中,进行园林模型的构建,然后将这些元素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地形模型上再加入如建筑物、小品、植物等充实虚拟环境,得到设计者理想的园林场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较为成熟,目前关键是如何实现实时生成设计中虚拟场景数据量较大的问题,典型的大规模场景,难以达到实时制的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配置高性能计算机,为达到实时目的,至少要在保障图形质量和复杂程度的前提下提高刷新频率,这是影响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技术作为支持,方便实时更换移动场景中的要素模型,以便于审视和比较设计方案的合理性;VR技术是交互、系统集成、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等多个技术的综合运用,如何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较大化地展示设计作品的功能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应用VR技术的关键。

2、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VR技术的意义

2.1、VR技术使景观设计意图直观呈现

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对空间形象思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考虑公众的要求,又要满足场景功能需要,同时达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设计过程是一系列的创新过程。如何将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合理地结合起来,即对项目施工前后所要呈现的效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方案和思路。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性和工程质量要求。通常情况下,设计者会通过沙盘、三维效果图、漫游动画等方式展示设计效果,供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理解和感受。以上的传统展示方式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有一个缺点是共同的,即不能以人的视点深入其中,得到多方位的观察设计效果,而运用VR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使用VR技术后,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可从任意角度,实时互动真实地看到设计效果,身临其境地掌握周围环境和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是传统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2.2、VR技术辅助激发设计师创作灵感

园林景观设计中,公众有时无法亲临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可以采用VR技术进行场地环境分析评判,并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到虚拟项目的场地内部,了解项目的周边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人流分布、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植物资源等现状特征。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将一些景观节点定位定量地表达出来,包括植物配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局部效果图。采用VR技术使设计者能够进入虚拟的环境空间内,直接摆放、移动、组合各种园林植物、小品,反复调整植物种类位置数量,综合对比不同植物组合的景观效果和空间形态,较大程度弥补了传统平面设计中对植物空间与环境无法进行综合感知的缺陷,进一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该阶段,可采用VR技术对植物种植模式和植物空间组合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植物的栽植位置、植株大小及材料种类,最终完成植物种植总平面体现高程和剖面的竖向组合图、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搭配立面图等,其间反复调整植株数量和树木株行距获取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形态。

2.3、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VR技术是必然趋势

园林景观中常用的设计要素,如植物、地形、水体等都是不规则的形体,用计算机的模型表示会非常复杂。例如,一棵树有成千上万片树叶,做成模型后需要用到的面数量庞大,这对于普通民用计算机来说,实现流畅的VR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VR技术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不能满足建模情况下园林景观的虚拟现实,那么只能使用贴图(MAP)的方式来模拟其中的植物。使用一张处理好的树木照片,就能在VR中用一个面来表现一棵树,虽然在真实度方面会有一定的损失,但相对于建模所需的上百万个面来说,这样操作能减少工作强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四季中同一地点的植物也会有不同的景观效果,所以,如何编写基于VR技术的程序,体现出植物景观的时效性,也就成为VR技术应用发展的方向。将植物群落四季交替的数据信息输入VR的场景数据库中,当公众需要观察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特征时,实时改变场景信息即可。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到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相比,VR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限制的虚拟风景园林,应该是一种相对的设计表达系统。未来应用VR技术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能够将风景园林的物质功能与信息功能分别赋以不同的载体,使一些风景园林的存在形式发生质的飞跃。

3、讨论

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为设计者和公众提供了观察自然景观形态特征的强烈支持。它可以激发公众与多维化信息环境的互动,设计师可以直观阐述对项目案例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公众产生共鸣和认同。VR技术运用在植物景观设计的项目分析、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中,可以使决策者或公众切实感受到植物的空间布局、群落的动态演替及四季景观的时序变化,使设计作品更加立体化、数字化、精准及直观化,让单调的项目案例富有意境、内涵和乐趣。虽然VR技术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但由于园林景观设计要素的多变性与复杂性,为VR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推广造成诸多瓶颈。随着多维信息环境交互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有理由相信VR技术必将引领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之路。

作者:尹娟 李君茹 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风景园林设计论文

1虚拟现实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被正式提出。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虚拟现实技术也得以迅速发展。现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发展到各个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也挺进了设计的每个角落。风景园林设计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虚拟现实技术却在其中被大量地运用开来。例如,设计者如果想要对风景园林空间有一个多方位的、真实切身的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多角度变化运动方位,便可轻松实现。另外,这种设计的运动变化模式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其利用人们对运动模式数据的不同选择,便可以掌握受众的切身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在这一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虚拟现实技术不但能够从各种细节上掌控园林设计,还可以做到美而有序。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变化、不同的节气色彩,做到时空的双重真实性。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虚拟现实,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可以引入人们的各种意见和建议,使设计又多了一层成功的保障。

2应用中的特点

2.1设计空间展示的性

传统的表现形式只可以传输一种空间信息,而且无法做到完整性。虚拟现实技术利用三维立体的表现形式,可以完整地把每一个细节予以呈现,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不再只是看着图纸来想象,而是身临其境进行感受。

2.2浏览的快捷性

利用发达的计算机网络,设计者和施工单位可以联系的更为快捷。设计者的“想法”不必亲手送到施工单位,立体的设计样品利用远程浏览便可商榷,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浏览的快捷性还可以让大部分群众参与到决策中来,让群众在享受虚拟的园林设计活动中,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有助于施工单位和设计者的工作。

2.3设计趋于性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设计者在整个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能够随意进入任何一个设计阶段进行切身的体验,从而客观地审查自己的作品,如果发现不足,可及时进行修改。此外,在虚拟的现实环境中审视自己的作品,有利于提高设计者的水平。

2.4决策的性

风景园林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因为风景园林设计与周遭环境氛围以及和大众审美趣味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园林设计的整体过程知晓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就越能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及意见。简而言之,虚拟现实技术是连接大众和设计者的纽带。只有前期人们对园林设计进行了整体的了解,施工方的后期施工过程才能得到人们的宽容和见谅,此种人性化、大众化的园林设计才能获得双赢。

3应用的展望

3.1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要加快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革新,不断发展现代虚拟技术系统,制造出高性能、低成本的计算机设备,要在技术层面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在运用过程中,要根据风景园林设置的理念进行再创新,使其具备风景园林设计的特色。技术的创新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内核动力,是虚拟现实技术进步发展的源泉。

3.2加强参与的大众化程度

要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自身优越性,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到风景园林设计中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利用各种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进行更大、更广范围内的网络虚拟活动,使园林设计有更多的大众参与,这样将有助于决策者的科学决策,最终得出既科学而又人性化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

3.3充分利用其他科学技术发展自身

例如,与环境和空间技术的结合,便能够应用到城市的规划、修复与重建、城市的绿化等各个方面,这不但可以使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化,而且更加人性化、更加环保。

4结语

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概念理论的简单介绍,具体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和展望。现如今,我国的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的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的突破,这一方面来自于计算机本身发展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该技术的普及率不是那么理想。所以,要想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更好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除了要提升我国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要对这一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进行加强。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仵云 杨玉广 单位:西安贝克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陕西百秀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树木栽植技术园林工程论文

一.园林工程中树木栽植存在的问题

1苗木的质量和规格良莠不齐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选择苗木上经常以次充好。为了应对因管理不善出现的苗木枯死现象,绿化公司会去山野中移植大规格油松等。但是,这类树木由于侧根须不发达,在用于园林工程后存活率依然不高。

2苗木没有合理有序地进行栽植

绿化公司在进行苗木栽植时,对于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长习性缺乏周密的考虑,很多时候会将萌芽较早的苗木栽植在萌芽较迟前面,常绿树栽植在落叶树后面。这就很可能造成苗木成活率偏低的现象,从而增加施工的成本。

3缺少必要的管理措施

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减少施工工期和投入工程的劳动力,并未对土壤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将树木直接栽植在上面,从而使得苗木在栽植后不能正常生长,成活率不高,还给后期的园林养护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园林工程中树木栽植技巧

(1)树木栽植前

树冠必须经过不同程度的修剪,以减少树体水分的散发,保址树势、平衡以利苗小成活,修剪量依不同树种及景观要求有所不同。

(2)落叶乔木

特别是长势较强、容易抽出新枝的树,如杨、柳、槐等,可进行强修剪,树冠可减少至1/2以上,这样既可减轻根系负担,维持树体的水分平衡,也可减弱树冠招风、体摇,增强苗木栽植后的稳定性。具有明显丰干的高大落叶乔木,应保持原有树形,适当疏枝,保留的主侧枝应在健壮芽上短截。常绿针叶树,不宜多修剪,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生长衰弱枝、过密的轮生枝和下垂枝。用作行道树的乔木,定干高度宜大于3m,及时分枝点以下枝条应全部剪除,其上枝条酌情疏剪或短截,并应保持树冠原型。珍贵树种的树冠,宜尽量保留少剪。

(3)在种植季节种植树木时应该采取的措施

苗木必须提前采取疏枝、环状断根或在适宜季节起苗用容器假植等处理。苗木应进行强修剪,剪除部分树枝,保留的侧枝也应短截,仅保留原树冠的三分之一,修剪时剪口应平而光滑,并及时涂抹防腐剂,以防水分蒸发、剪口冻伤及病虫危害。

(4)栽植时将混好肥料的表土

取其一半填入坑中,培成丘状。裸根树木放人坑内时务必使根系均匀分布在坑底的土丘上,校正位置,使根颈部高于地面5~10cm左右,珍贵树种或根系欠完整树木应采取根系喷布生根激素等措施。然后将另外一半掺肥表土分层填入坑内,每填一层土都要踏实,并同时将树体稍稍上下提动,使根系与土壤密切接触。将新土填入植穴,直至填土略高于地表面。带土树木必须踏实穴底土层,而后置人种植穴,填土踏实。

(5)对栽植的树木进行灌水

这也是提高树木成活率的重要方法,特别在春旱少雨、蒸发量大的北方地区尤需注意。树木栽植后应在略大于种植穴直径的周围,筑成高10~15cm的灌水土堰,堰应筑实不得漏水。坡地可采用鱼鳞穴式种植。新植树木应在当日浇透及时遍水,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粘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秋季种植的树木,浇足水后可封穴越冬。浇水时应防止因水流过急冲裸露根系或冲毁围堰,造成跑漏水。浇水后出现土壤沉陷,致使树木倾斜时,应及时扶正、培土。浇水渗下后,应及时用围堰土封树穴,注意不得损伤根系。

(6)树木栽植后

因土壤松软沉降,树体极易发生倾斜倒伏现象,一经发现,需立即扶正。扶树时,可先将树体根部背斜一侧的土挖开,再将树体扶正,将土踏实。特别对带土球树体,切不可强推猛拉,来回晃动,以致土球松裂,影响树体成活。树木栽植后,因灌水根际土壤下沉出现坑洼不平现象时,应及时平整,以使根部受水受肥一致。新植区,在平整树盘的同时,应结合垅道园路的整理,使其整齐划一、美观清洁。

三.结语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使城市有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需要加强绿化的建设。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则会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为了使树木在栽植的过程中保持成活率,必须要加强施工人员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知识塑养,还可以保障园林的美观及栽植的质量。

作者:肖瑞 王聚 单位:新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白河滩公园管理处

园林技术专业论文:水土保持技术园林工程论文

1水土保持的重要作用

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水土保持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行水土整治的基础措施,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不仅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城市基础建设中,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之一,虽然政府部门一直没有中断对于水土保持的研究和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土地的侵蚀恶化,但是,在局部地区,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此,我国各地区政府部门都提出了构建水土保持工程的概念,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要求以保护生态景观和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构建生态型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同时,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实现水土保持与城市景观的相互融合,而不能一味强调生态保护而忽略城市美观。因此,在园林工程设计时,可以将园林绿化、水土保持以及相关园林技术等综合归纳到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去,对具备良好水土保持性能的植物进行应用,防治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园林工程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

2水土保持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应该遵循相应的应用原则,从工程实际出发,确保水土保持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

(1)艺术性原则

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应该与一般的水土保持工程区分开来,需要首先考虑水土保持技术的艺术性,确保其能够充分融入园林景观中。在实际应用中,艺术性原则与水土保持技术的交互,一般都体现在植物的选择和运用方面,园林造景中,应该从设计需求出发,选择具备美观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水土保持植物,同时考虑植物栽植的经济性和成活率。对于园林艺术而言,植物种植是非常关键的载体,在园林造景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进行搭配和布局的过程中,需要符合园林造型的艺术性和美观性。以艺术性为基础,在园林造景设计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应该严格遵循相应的设计宗旨。在园林造景设计前,设计人员应该做好现场勘察工作,立足周边环境以及园林工程的整体定位,明确园林造景的整体设计思路和设计风格。另外,在对水域植物进行选择时,应该确保其能够符合整体园林设计的立意需求,实现与其他景观的相互融合;另一方面,应该体现地域特色。在园林造景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园林所处区域的地域特色。在我国,受气候和地质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园林植被无论是种类、布局和风格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2)生态性原则

在园林造景设计中,生态性原则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以免设计不当造成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在设计中应该强调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应用水土保持技术时,关注生态保护问题。一方面,应该强调绿化的普遍性。园林工程建设中,应该确保植物栽培的合理性,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时,要确保其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保障植物的成活率,确保其生态效率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植物群落混交技术,确保植物景观布局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在满足植物生长规律的同时,丰富园林景观,使得园林景观具备良好的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

对于水土保持技术的实际应用,应该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方案审核

针对水土保持方案进行相应的审核工作,是确保水土保持技术有效应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求。对于城市园林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而言,应该充分重视起来,制定相应的审查流程,提高方案审核的效率,切实保障水土保持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实际应用

①园林造景。对于园林工程建设而言,水景工程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通过开挖人工河湖等形式,达到调节和治理水体的目的,对于水土保持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园林水景施工中,一方面,应该保障河岸、湖岸的稳固性,维持水面面积与地面面积的合理比例,在水体边缘建立相应的护坡和驳岸,确保驳岸岸顶的高度较正常水位高出30cm左右,保障水不会被风浪带到岸外;另一方面,应该对驳岸的材料进行选择,确保其能够与周边景观和环境融为一体;②新技术应用:在科技发展的带动下,许多新的水土保持技术不断涌现,为园林造景设计带来了新的创意和理念,如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等,都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水土资源进行了优化利用,从而在保障园林美观性和艺术性的同时,突出了园林的生态效益,将水土保持与园林造景有机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全新的园林景观。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园林工程建设中,合理应用水土保持技术,直接影响着工程整体建设效果。因此,园林建设和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将水土保持技术融入园林造景中,提高园林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作者:赵瑞单位:略阳县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