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中国幼儿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城乡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机制构成及创新
一、二元幼儿教育投资体制的萌芽
1.新中国成立前城市幼儿教育投资体制的实践探索
1904年清末颁布《癸卯学制》,自此幼儿教育机构在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该学制规定:“凡各省府厅州县以及极大市镇,现在均有育婴堂及敬节堂,兹即于育婴敬节二堂内附设蒙养院。”“各处育婴堂规模大小不一,现均筹有常年经费;其规模过狭者,应设法扩充屋舍,增加额数。”…这是我国及时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要求各地方应设有常年经费,以发展幼儿教育事业。1903年,所官立省办幼儿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该园在《开办章程》中规定,“本园一切服装、图书、保育物品,均属官备,惟不备餐饭。本省小儿入园免收学费,外省小儿人园每月须纳学费洋四元。’㈦首次采用政府投入为主。个人缴纳学费的幼儿教育办同措施。此后,根据《癸卯学制》的规定,在湖北幼稚园的示范下,京师蒙养院、湖南蒙养院等一批官办的幼儿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清末这批官办幼儿教育机构,基本上是采用政府全额投资的方式。由于费用充足,这批官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师资、保教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如湖北幼稚园、湖南蒙养院等不惜重金,从日本聘请幼儿教育专家直接担任幼儿园教师,以保障最初的办园质量。中华民国成立后,立即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教育部同时还在公布的《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蒙养园附设在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进一步明确蒙养园作为学制体系中的教育机构,幼儿教育的地位得到了提高。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幼稚园正式被列入学校系统,确立了幼儿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及时阶段的独立地位。中华民国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经费来源有两个特点:其一,相对于清末,进一步呈多元化发展,因而,先后创建了一批各种不同类型的幼稚园,幼儿教育在质量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其二,总体上政府公共财政缺乏对幼儿教育的支撑,因而,这一时期幼教事业发展极其缓慢。据统计,1929年至1947年,偌大的一个中国,幼教机构数量一直未能突破1400所,在园幼儿数最多时仅为13万余人。[3]在办园体制上,民国时期的幼儿教育机构有公立的、私立民办的,有附属于学校机关的,也有单独设立的。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19年创建幼稚园,园址设在附属小学的杜威院内。该幼儿园由学校全额出资办理,同时,也收缴学费等相关费用。规定每半年缴洋2元(用品杂费1元,点心费1元)。1920年开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由于主要是收容无家可归的儿童,所以,开办之初经费由督办水灾的款项开支,但一直没有得到地方财政资助。因而,其收容的儿童中,有免费的孤儿、弃儿、贫儿,也有交费的儿童。南京鼓楼试验幼稚园于1923年由陈鹤琴个人办理,后有朱深甫募款十分之八,幼稚园得以扩大改址。后历年经费由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补助,1928年开始,江苏省教育厅每月给与津贴266元,1929年11月开始,南京市教育局每月补助津贴60元。1927年开办的所乡村幼教机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在陈鹤琴资助500元的情形下开办的。’中华民国时期,由于幼儿教育机构基本分布在城市,且规模相对较小,总体上幼儿教育投入处于最初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幼儿教育财政体制。
2.老解放区二元幼儿教育投资体制的萌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自己的红色区域。1934年2月,中央人民内务委员部颁布了红色政权的及时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文件一托儿所组织条例》,强调采用因陋就简原则办托儿所。当时的托儿所办在农村,主要是为成年人参加革命战争和生产劳动解除后顾之忧,故投入上采取地方为主,自主办理,政府指导的方针。一般由本地妇女看护、管理小孩,托儿所的用具政府补贴一部分。这种特殊的投入方式,使得苏区的托儿所机构飞速发展。1934年,兴国县已建立托儿所227个,而瑞金县计划发展托儿所920个。…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要求在边区实行儿童公育制度,同时将学前教育向民间推进。在这思想指导下,边区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托幼机构。一是由边区政府主办、费用由政府负担的机构,包括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资助的寄宿制的保育院和托儿所;二是经费由单位(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自理的单位日问托儿所;三是临时成立的托儿班、哺乳室、游击式托幼组织等。总体说来,当时的边区政府采用了重点包办党、政、军托幼机构,适当扶持社团托幼机构,发动群众创办多种形式的托幼机构的投资和办学思路。一方面,有比较稳定的经费保障了保育院等幼儿教育机构的保教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调动民间力量办理托幼机构,有力地促进了边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首次将边区政府支持幼儿教育的行为制度化,是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雏形。
二、新中国成立后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的形成
1.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形成的社会背景
新中国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形成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认定解放妇女劳动力作为幼儿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并在实践中被不断强化。195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及时次明确规定幼儿教育的解放妇女劳动力的任务。该《规程》指出,幼儿园的任务一方面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另一方面,则是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问参加政治生活、生产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该《通知》进一步强调,为了帮助母亲们解决照顾和教育自己孩子的问题,托儿所和幼儿园必须有相应的增加。因此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幼儿教育虽然在学制中作为国民教育的及时环,但在实施中却更偏重于其特有的解放妇女劳动力的这一社会职能。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和社会都是依据幼儿教育服务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职能来思考财政投入问题。由于幼儿教育首先定位于服务妇女就业,则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城市女职工、女职员,幼儿教育的这种功能定位在事实上将农村妇女排除在外。自然而然,农村幼儿教育也就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二是长期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于是,以国家机关单位和集体经济体为依托发展幼儿教育成为此后长期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政策。
2.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形成过程及特征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个条例指明了幼儿园、托儿所的基本性质——是为职工提供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教育部、卫生部和内务部的《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强化了幼儿教育的分散投资体制,指出各种类型的托幼机构的经费、人事、房屋设备均由教育行政部门、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群众、私人等主办单位各自负责管理。在农村,提倡农业合作社举办托幼机构。其指导思想很显然是将幼儿园作为职工劳动保障和福利看待。1955年,国务院的《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规定》要求,幼儿园年需一切费用由各部门列入“营业外”开支,编入财务计划。1973年,财政部财企字第4l号文规定幼儿教育成本改在营业外支付,从制度上确定了幼儿园归属后勤服务开支的准则,强化了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单位福利属性。至此,我国的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形成。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二元幼儿教育财政体制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财政明拨与暗补并举。在这种体制下,我国政府一方面在人、财、物等方面直接投入教办园,即财政明拨。同时,还以职工福利间接投入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附属幼儿园,即财政暗补[引。其暗补的基本方式是:一是各单位在创办托幼机构中,经费从本单位基本建设费中支出;二是国营企业在所提取一定份额的福利补助金中,部分经费可用于托幼机构;三是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经费、企业管理费和事业费中开支补助附属托幼机构。另有工会经费等资助托幼机构。
(2)国家的职工福利政策对城市托幼机构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国家激励各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财政支持幼儿教育事业,从而使这些单位附属的托幼机构得到迅速发展。另外,由于单位附属的托幼机构的归属性和依附性,其办园条件和质量随所属单位的福利状况而起伏。
(3)对于城镇街道和农村社队,采取集体兴办的方式,保教人员的待遇,相当同等劳动力报酬。(4)幼儿教育多元发展格局形成。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办幼儿园有着长期稳定投入积累,这类幼儿教育机构越办越好;而中小企业办园和街道办园一直未能够突破托儿功能,发展状况徘徊不前;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由于一直未获得财政投入,处于长期停滞状态。[6]
3.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也相应发生变化。但是,通过考察发现,改革开放30年来,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框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为新的二元体制所取代。其基本表现是,政府财政投入主要流向教办园、政府机关园及其它部门园。而原有的集体经济体办园、国有企业园大多解散,代之为私立园的大量涌现,而后者逐渐成为办园力量的主体。
(1)“两条腿走路”的财政体制内涵逐步扩大
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幼儿教育工作应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恢复、发展、整顿、提高各类托幼组织,继续提倡机关、部队、学校、工矿、企事业等单位积极恢复和建立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生活服务事业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托幼事业社会化也成必然趋势。这预示着幼儿教育在办园和财政体制上将突破由国家和集体基本包揽的格局。原有幼儿教育财政体制中的国家和集体经济体的“两条腿”在幼儿教育发展中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还应充分调动社会民间资本发展幼儿教育。
(2)农村幼儿教育仍然处于“人民教育人民办”的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民教育人民办”是当时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基本办法。其主要方式是地方投入为主,家庭承担一定的教育费用。1983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应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可采用社(乡)统筹,生产队(村)自筹,群众集资,家长交纳少量保育费等多种办法。并指出,按照“地方为主,分级管理”的做法,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财政部1980年制定的《国家预算收支科目》的规定,在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列幼儿教育专项。教育基建投资也应包括幼儿教育项目,在有条件的地方,地方财政还应对农村幼教事业给予适当补助。从以上规定可见,对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主要采取当地为主,其经费渠道限于社(乡)、队(村)集资自筹,家长付费的办法。《国家预算收支科目》中虽然规定地方教育事业经费中列幼儿教育专项,但对于庞大的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来说,则属杯水车薪。且一般情况下,所谓的“幼儿教育专项”经费基本上被投入到城市的教办园或政府机关及部门园。
(3)幼儿教育财政倾斜性投入体制…确立
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立法强制将幼儿教育经费专门列项,国拨经费的比例极小。且幼儿教育机构在行政上归各举办单位和个人管理,幼儿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散,非教办园分布广泛和数量庞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对象主要在城市。在城市幼儿园中,又主要投入到教办园、政府机关园和部门园。尤其是各地教办园,从行政上归VI教育部门管理,由教育部门直办、直属和直管,自然备受各地教育行政机构关照。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最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地方财政的关注。这样,国拨教育经费主要流向了教办园,其次是政府机关园和部门园。在得天独厚的长期关照中,它们基本上成为当地的重点园、中心园、示范园。随之我国的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倾斜性体制被正式建立起来。显然,倾斜性投入体制人为拉大了幼儿园之间的差距,造就了部分品质幼儿园。虽然,这些品质幼儿园在当地幼儿教育中发挥了一定示范效应,但总体上看,倾斜性投入没有顾及到大部分比较落后的幼儿园,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
(4)社会资金成为发展幼儿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200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今后5年(2003~2007年)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从统计数据来看,从1997年开始社会力量办园数据逐年加大,2000年社会力量办园开始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社会力量办园占幼儿园数比例达2/3,2008年有些省份的社会力量办园数量占整个幼儿园的80%,《意见》目标实现。对于社会力量办园,国家主要采取鼓励的措施,一些地方制定相关的标准与条例予以监管,国家与地方财政均未进入社会办园。可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资金逐步成为发展幼儿教育经费的主渠道。
三、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必然性及要求
当前,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的基本形态是政府公共财政仅负责教育部门办园和政府机关及部门幼儿园,而城市集体性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及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由当地负责,其结果造成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区幼儿教育发展极不平衡。教育部门园和政府机关及部门园的房舍、设备和师资40水平优越,教育质量较高,往往为当地示范幼儿园。而社区办幼儿园和个体办幼儿园经费主要由家长交费,这类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必要的设施,教育质量较差。农村幼儿教育长期没有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同时又形成不了市场,其办学条件和保教质量水平更是可想而知。与之相对应的是,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军队、大学工作人员的子女等享受政府财政支持,而城市普通市民家庭的儿童、农村儿童与幼儿教育财政支持无缘。幼儿教育的这种投入制度与公共财政的公平原则和教育投资的能力支付原则相违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促进城乡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进程中,改变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势在必行。
1.科学定位幼儿教育的功能
政府投入的合理性首先在于科学定位幼儿教育的职能。目前,国外认识幼儿教育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观点:儿童发展的观点、儿童人力资源开发的观点、社会发展干预观点、经济学的收益观点、宗教的观点。…归纳起来,幼儿教育事业兼具社会福利、经济和教育三重职能。从社会福利上看,幼儿教育是政府支持家庭养育下一代和减少儿童起点差异的工作部分,它对纠正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上看,幼儿教育为妇女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对增加家庭收入和消费都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具有谋求性别平等的意义。从教育上看,幼儿教育对于儿童早期认知、情感和技能开发,作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起点。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起到终身奠基的重要作用。从社会福利、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战略思考,幼儿教育财政应该具备广泛覆盖、基本标准、城乡统筹等基本属性。对幼儿教育社会职能的认识达成一致,是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前提。
2.化解“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格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企事业单位逐渐剥离其原有的社会服务职能,其中包括幼儿教育。这样,原有的社会服务就需要新的承接者,这需要政府通过加以调控解决。而政府的财政投入状况又不平衡,一是各级财政状况的不平衡,中央、省一级政府财力较强,而市县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一般比较薄弱;二是区域财政不平衡。这样,地方财政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地方政府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主要障碍。因此,一方面,可以继续实行“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管理体制,以增强地方对幼儿教育的责任与积极性;另一方面,鉴于市县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政能力较弱,及各地经济财政差异较大,建议建立中央及省一级幼儿入园资助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保障幼儿入园受教育的公平性。我国政府在财政上可以重点扶持公办园,但要规定公办园优先招收贫困儿童,规定公办园中贫困儿童所占的比例,对贫困儿童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对进入私立园中的贫困儿童实行个人及其家庭补助,保障他们最基本的入学机会和就学条件。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设立幼儿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转移支付,支援贫困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
3.将所有的公办幼儿教育机构划归教育部门
进行幼儿园归属调整,改变公办幼儿园条块分割的局面。将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划归教育部门管理,使现有附属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统归地方教育部门管辖,打破托幼机构分属各级各类部门单位,因其挂靠机构的行政级别而级别不一的局面,使各托幼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等级之分。这样,可以解决各级政府和附属单位只给其直属园拨款的幼儿教育财政经费分散安排问题,使有限的幼儿教育经费达到统一由教育部门安排使用的目标。
4.增加幼儿教育经费总量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总投入在GDP中所占比重极其微小。我国幼儿教育始终处于政府财政结构的最边缘。从经费的角度分析,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四级教育系统中,幼儿教育是四级学制的及时级,但其总投入占全国教育总支出的比重最小,如1998~2004年中一直维持在1.27%~1.44%之间【9。。幼儿教育从社会和政府部门所能获得的教育资源最少,其经济基础最薄弱,地位低下。从国际比较看,我国2003年幼儿教育总投入占GDP比重处于低水平,大大落后于欧洲、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一些主要国家。中国的幼儿教育总投人占GDP的比重只大约相当于这些国家平均水平的1/10。[10】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二元幼儿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其基础是参照有关国家的标准,增加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改革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统计,我国。一14岁的儿童有3.4亿左右,其中农村约有2.5亿。所以农村儿童是我国儿童的主体,农村幼儿教育也应是我国幼儿教育的重点。2003年全国在园幼儿2004万,其中农村在园幼儿940.40万,只占全国在园幼儿总数的47%,可见,农村幼儿的入园率是比较低的[1]。农村幼儿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发展奔小康的基础工程。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小学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必须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目标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围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村幼儿教育随着农民的生活和观念的变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幼儿教育的变革和发展。
一、总体上关注农村幼儿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从总体上关注农村幼儿教育,在许多关于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文件政策中都提到了农村幼儿教育,关注到幼儿教育在国家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并认识到农村幼儿教育对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1983年5月,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的要求,并在9月份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幼儿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幼儿教育在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主动同妇联、卫生、农业等部门配合,认真抓好这项工作”。1997年7月在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我国“九五”期间的总目标是: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二年或三年教育,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加强对农村地区幼儿学前班的领导与管理。到2000年,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以上[2]。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受到农村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教育就应采取适合农村现有条件的多种办园形式,以便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前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1986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指出“举办学前班是现阶段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1991年6月国家教委通过颁布《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再次强调“学前班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儿童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幼儿教育质量得到提高”。为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进入新的世纪,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使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农村的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比上个世纪虽已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如师资问题,特别是如何提高农村整体师资水平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06年2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时期是农村教育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逐步建立,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到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以上政策对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并促使农村幼儿教育迅速发展。
二、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园体制形式的发展
办园体制本质上就是指办园的主体。农村幼儿园办园主体单一,因此存在着许多问题,如:领导工作薄弱,事业发展缓慢;事业经费缺乏,办冈条件很差;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较差;教育工作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小学化、成人化的倾向,幼儿园的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等。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国家颁发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提出: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园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努力改善办园的条件。1983年9月21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农村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以群众集体办园为主,充分调动社(乡)、队(村)的积极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园:可办独立建制的幼儿园,也可在有条件的小学附设幼儿班;可办常年性的,还可办季节性的。1986年6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指出根据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农村幼儿教育经费由乡(镇)人民政府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筹措。乡(镇)的财政收入也应有适当比例用于发展当地的幼儿教育。其费用应主要用于改善办班条件。城乡幼儿教育都应继续提倡各种社会力量根据自愿、量力原则捐资助学。为了更好地发展农村幼儿教育,国家提出要开展一些适合于农村特点的幼儿教育形式,并且在农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是我国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各地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可举办一年制的,也可举办三个月至半年的短期学前班;可以是全日制,也可以是半日制或隔日制等。学前班可单独设置,也可附设在小学。班额一般不超过40人。全日制每班应配备教师2人。在人口稀少,居住分散,幼儿不足一个班的地区,可组织幼儿活动小组(站)或游戏小组,但不允许和小学生合班进行复式教学。2003年1月27日,教育部等10个部门颁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3]。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
近些年,城乡学前班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在农村地区发展尤为迅速。据1989年统计,全国学前班幼儿人数占全国在园(班)幼儿总数的47.3%。其中,农村学前班幼儿占农村在园(班)幼儿总数的60%,县镇学前班幼儿占县镇在园(班)幼儿总数的36.2%,城市学前班幼儿占城市在园(班)幼儿总数的23.7%。应该肯定,学前班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目前学前班在教育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地方学前班管理的归属不明确,办班条件差,教师专业素质低,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比较普遍存在“小学化”的倾向[4]。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学前班的健康发展。为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的领导和管理,提高教育质量,1986年6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中,对幼儿学前班的管理领导、学前班的性质、学前班的教育内容、师资的配备及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扩建托幼机构,在小学附设学前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通过幼儿园体制的改革、多种幼儿形式的发展,农村幼儿园改变了由政府包办的情况,给幼儿园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多种办园形式与渠道的建立,有利于为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筹措大量资金;并有利于满足多方面的农村幼儿教育的需求。
三、明确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农村幼儿教育与城市幼儿教育相比,发展缓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中很关键的问题是农村幼儿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的薄弱【5]。要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就要加强农村幼儿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明确各级行政部门的职责,并且各个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加强领导,保障农村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1983年9月21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与妇联、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努力。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应配备和充实幼教专职干部,定期对农村幼教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县教育部门要负责农村幼教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园长、教师的培训,办好示范性幼儿园和公社中心幼儿园,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研究,组织交流经验。县教育部门要逐步选派懂专业的干部担任公社中心冈园长或公社幼教辅导员,负责全公社幼儿园(班)的业务指导,组织干部、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和研究。1986年6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指出各类学前班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和健全审批管理制度。乡、村举办和停办学前班,由乡人民政府审批,报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学前班,作为幼儿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议事日程,加强管理和指导。区、县幼教干部(包括教研员或视导员)和乡(镇)辅导员(或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应对所在地区各类学前班定期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总结推广经验。小学附设的学前班,学校负责人应加强领导,并注意在业务上接受当地幼教干部或辅导员的指导。1987年10月15日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的通知》中指出,幼儿教育应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的领导和管理,应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行政上由主办单位及其上级部门管理农村学前班,可实行乡办乡管或村办村管;附设在小学的,可实行乡(村)办校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学前班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建立督导、评估制度,切实加强领导。1996年1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中指出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由一名小学校长负责分管;乡、村举办的独立的学前班由乡、村文教办设专人分管;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规定履行登记注册手续。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要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把农村幼儿教育纳入到农村整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才有可能创造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的幼儿教育水平¨]。2003年1月27日教育部等10个部门颁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提高对发展幼儿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幼儿教育工作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幼儿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事业。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负责。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要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四、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师资水平农村教育质量整体不高影响着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而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7。。在农村,由于幼儿教师的待遇差、地位低、缺乏各种保障,使得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低,且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强,造成无法实行各种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的局面,直接影响到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为了解决农村幼儿师资的问题,提高师资水平,国家颁发了相关文件政策。
首先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待遇及保障问题。只有得到固定的编制、相应的工资待遇和相关的保障,农村幼儿教师才有可能安心地、全力投入到幼儿教育的工作中去。197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农村社队园所保教人员的待遇,应相当于同等劳动力的报酬。经过培训考核或工作成绩突出的保教人员,其报酬可高于同等劳动力。1983年9月21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妥善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报酬。农村幼儿教师一般应同当地民办教师或社队企业职工待遇相当,或不低于当地农民实际收入的平均水平。对长期任教,工作成绩显著的幼儿教师,应给予适当奖励。1986年6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中指出:农村幼儿教师逐步实行聘用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可研究制定幼儿教师专业合格标准,由县教育部门负责考核,合格者发给《专业合格证》。凡持有此种证书者方可聘用。农村幼儿教师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与当地相同条件的小学民办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待遇和加强管理工作的办法,调动幼儿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教职工的编制应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教育厅(局)会同编制管理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各种办学形式的特点,参照劳人编(1987]32号文提出的标准制定。1995年8月30日,民政部办公厅关于转发《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省民政厅关于在全省推行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的通知》中提到:实行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即使是农村任教的非公办聘任幼儿教师,也可向当地民政部门所属农村社会保险公司申请办理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所属农村社会保险公司负责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的具体业务工作。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应积极配合农村社会保险公司,做好入保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推行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解除农村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稳定幼教师资队伍,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社会养老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保障幼儿教师老后的基本生活为宗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制定高等学校、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
其次,要加强农村幼儿教师的管理和培训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稳定、合格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1983年9月21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指出:幼师和幼师班应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对农村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也可试行在计划外招收不包分配的农村学生,还可举办不包分配的职业幼师班,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幼儿教师。现有幼儿教师要进一步进行整顿和培训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应挑选思想品德好,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年担任。对未经系统专业训练的幼儿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并列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计划。力争在1990前,通过各种渠道,使多数幼儿教师都能受到一定程度的专业培训,并使多数示范性幼儿园、公社中心幼儿园园长和部分骨干教师达到幼儿师范毕业的程度。1986年6月10日,国家教委颁发了《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教师应由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思想品德好,具有高中毕业或相当的文化程度,掌握教育学科基础知识,身体健康的教师担任。教师一般应在职前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并加强在职进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将幼儿教师的培养和进修,纳入师资培训规划。1991年6月17日,国家教委颁发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中指出,学前班教师的资格与幼儿园教师相同。在当前新师资培养尚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根据“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有计划地对尚未受过专业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进行培训。1996年1月9日,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指出:学前班应每班配1—2位教师,并且要求其热爱幼儿,相对稳定,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受过一定的幼教专业培训。2003年1月27日,在教育部等10个部门颁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建设;要按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幼儿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要依据《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要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2006年2月26日,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成为发展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要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认真组织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探索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鼓励并组织落实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教活动。通过组织“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下乡送教,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或“走教”、“联聘”等形式,缓解农村学校紧缺师资不足的矛盾[8]。积极组织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办学水平高的学校跟岗学习、进修提高。要积极开发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品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强调要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地方政府制定政策保障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全社会也应来关注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伸出援手支持、帮助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瑞吉欧教育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
瑞吉欧教育是继蒙台梭利教育之后又一种重要的教育流派。它关注幼儿,关注过程,关注环境,关注团队,以其全新的理念和独有的魅力风靡全球。在国外幼教实践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通过认真研究其教育理念,领会其教育的精髓,取其精华,扬长避短,以期对改善和发展我国的幼教实践有所启示。
1关注幼儿与关注教师
瑞吉欧教育的较大特点是:关注幼儿。瑞吉欧教育者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是自己发展的主人。”[1]幼儿教育应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以教学者为主的教育。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每一位教育者的充分尊重与保障。在学习方式上,他们强调: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经验,而是在与同伴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每一位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的发展进程,都是他们自己成长中的主角。他们“都拥有一份丰富且精细的认知地图,而结果是任何一种行为的策略都是非常个人化的”[2]312。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分析每位幼儿的学习过程以及幼儿们不同的想法、活动与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瑞吉欧的教师总是把、地了解幼儿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主张凭记录制定教育对策。记录被看做是教师研究幼儿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精心地把每个儿童每时每刻的活动都采用各种方式(笔记、录音、拍照、录像等)记录下来,凭借所记录的丰富资料去研究每一个儿童的各个方面。诸如儿童当前的兴趣、需要、能力水平及其学习方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进而研究怎样给每个儿童提供最适宜的帮助。我国的幼儿教育更多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幼儿如何学。不少教师都是在“教什么”和“怎样教”上用足了功夫。整天都在教具、教参、教案、教课上忙来忙去,很少顾及幼儿的想法。教师用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幼儿无限的痛苦。幼儿想做的事,一直没有时间做;而不愿意做的、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东西,却时刻缠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教师教得辛苦,幼儿学得痛苦。而瑞吉欧教育关注幼儿,每一位儿童都能富有个性地成长。不仅幼儿快乐,教师也在快乐着。
2关注环境的间接教育与关注纪律的直接教育
瑞吉欧教育特别关注环境,关注环境对幼儿的间接教育作用。他们关注环境的创设,把环境作为幼儿的第三位教师。注重通过环境的间接教育,维持良好的秩序,促进幼儿的发展。瑞吉欧教师认为,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者。环境有能力组织、提升幼儿的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社会、情意和认知等方面的种种学习。他们“强调环境的设计要能成为具有激发性、有意义的活动中心”[2]170。通过创设丰富、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来刺激儿童的发展。“工作坊”就是一个供全园教师和幼儿使用的大型的操作活动区,在这里,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操作、试验或熟悉各种工具、技术和材料;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探索、修正各种观点或设计各种活动方案。“这个‘工作坊’又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活动室’。”[3]环境中材料的选择与设置,则是一种动态变化、富有弹性的过程,教师和幼儿可以根据活动的进程和幼儿的经验,随时对材料进行修正和调整,以便使幼儿真正成为建构自己知识的主角。比如在“恐龙”的项目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有恐龙的画册,随着项目的进展,教师又在环境中增添了泡沫、铁丝等材料,以便帮助幼儿制作恐龙。教师就是这样通过创设一定的环境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又通过进一步调整环境来保护儿童的兴趣,维持儿童活动的正常秩序。他们精心地准备环境,不断地调整环境,“使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4]环境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各种需要,保护了儿童自由发展,自然成长;而且,环境潜在的间接的教育使儿童的活动井然有序。儿童“受到低限度的规则与日常例行活动的限制,这一课程便富有智慧与活力”[2]35。我国的幼儿教育虽然也看到了环境的教育作用,但对环境教育作用的理解及如何利用环境开展教育活动,就缺乏更深的研究与探索了。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还不善于通过环境来教育幼儿,而是习惯于通过规矩和纪律来维持教育秩序,防范、约束幼儿的各种违规行为。“在活动过程中,儿童缺少活动的自主性,处于被动地位,他们一切行动都要听从教师的指挥,儿童在教师的高控制下进行活动。教师的主要任务便是‘监督’幼儿的活动。”[1]教师不相信幼儿,不相信环境能教育幼儿。教师始终拿着管制幼儿的“纪律牌”,对幼儿进行着直接的管理与教育。儿童的许多天性,往往就是在这种无形的束缚中,一点一点地被淹没了。如何发挥环境的间接教育作用,引导幼儿学会自觉管理,逐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限制行为。瑞吉欧教育对我们就是很好的启示。
3关注过程与关注结果
关注幼儿成长的过程是瑞吉欧教育的又一亮点。他们认为,关注幼儿探索的过程、幼儿兴趣形成的过程、不同表征表达的过程、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力发展的过程等远比关注结果重要得多。“我们应该尊重成熟的时间,发展的时间,制作和了解工具的时间,幼儿能力地、慢慢地、过度地、清楚地、时时改变地显现的时间,这时间是对文化智慧与生理智慧的衡量。”[2]77瑞吉欧教育实践者认为,幼儿倾听的过程、交流的过程以及对各种活动做出多样化选择的过程,往往正是幼儿无限智慧被唤起的过程。幼儿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教师“必须进入幼儿的时间架构中,幼儿的兴趣只出现在活动过程中,或活动所引发的协调沟通中。”[2]71在瑞吉欧教育者看来,幼儿要知道恐龙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就必须经历:研究恐龙照片的过程、画恐龙的过程、测量照片上恐龙各部分比例的过程以及小组合作制作恐龙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儿童才建构了自己的知识,激发了潜在的智慧,获得了自我成长。否则儿童的发展就不能算作实实在在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关注的是教育的结果。教师无论组织什么活动,最为关注的就是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手中的小红花只会落在活动结果好的幼儿手中,而幼儿活动或学习的过程,常常被教师无情地忽视着。由于教育关注的重点不同,幼儿发展的结果也就不同。我国幼儿教育关注活动结果,幼儿更容易获得现成的学习经验或知识;而瑞吉欧教育关注活动过程,幼儿更多地获得的是“对幼儿具有意义且具挑战性的学习经验”。这对我们的幼教实践不能不说又是一个启示。
4关注团队与关注个体
瑞吉欧教育关注教师团队的力量,关注团队成员的分工与合作。瑞吉欧教育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教育幼儿,就必须发挥教师团队的整体力量。整个团队组成了一个研究指导小组,共同负责幼儿某个项目活动的指导。小组成员有分工,比如有教师负责活动的组织,有教师负责录音、录像、拍照,有教师负责环境布置,有教师负责整理记录等等。每位教师都分担着同一项目活动中各种不同的职责,但他们却更加注重团队合作。“所有记录呈现的只是局部的发现及主观的诠释,而且不同工具的使用会使得记录产生偏差,因此,教师必须与他人,尤其是同事,共同讨论并重新解释记录。”[2]117在约定的时间,教师要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彼此的发现、意见,并商量下一步工作的要点。“教师是在集体协作的方式下工作的。”[5]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任务:研究儿童,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正是这样的团队竞争,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位教师,他们互相激励,不断地验证着自己的经验,修正自己的理论。在合作中寻找着工作的乐趣,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他们把教育教学当成了一种快乐的事业。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追寻着快乐的事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教学过程中,快乐并幸福着。我国的幼儿教育关注教师个体的力量。教师习惯于单兵作战,各备各的课,各自组织各自的教学活动,各自对自己的活动负责。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较少。每个教师对教育工作真谛与精髓的追求,只有靠自己慢慢去领悟。这种教师个体成长的经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正因为如此,瑞吉欧教育关注教师团队的理念及做法,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借鉴。
5关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与关注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力量
瑞吉欧教育不仅关注幼儿园内部教师团体的作用与贡献,而且还特别关注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他们认为“幼儿期的教育工作是最困难也是最复杂的,这个责任重大,不是家庭或学校一手独撑起来的”[2]101。在瑞吉欧教育中,家长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家长参与孩子生活与学习的地方。社区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学校有权利和义务去让社会看得见一个完整的幼儿文化,进而激发意见的交流与讨论。”[2]119瑞吉欧教育重视各方面的教育资源,把幼儿教育作为一种全社会性的幼儿文化加以弘扬,并充分地利用各方面的资源,视幼儿教育为全社会参与的共同责任。“参与已经不局限于家庭对教育机构的参与,而将参与看成是整个教育机构的特征和价值之所在。”[6]
我国的幼儿教育,通常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方面,但三者相互沟通、联系、参与较少。与瑞吉欧教育相比,我们有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却始终没有三位一体的全社会性的幼儿教育或幼儿文化。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分析、比较,不难发现,瑞吉欧教育所关注的恰恰是我国幼儿教育所忽视的。正因为瑞吉欧教育关注幼儿、关注环境、关注过程、关注教师团队的价值、关注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才成就了瑞吉欧独特的、快乐的、幸福的幼儿教育。我们在欣赏我国幼儿教育精华的同时,也应该批判性地学习和借鉴瑞吉欧的一些教育理念,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快乐而幸福的幼儿教育,以加速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收费多维视角思索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工程,保障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对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三项重要措施。同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解决“入园贵”“、入园难”问题提出五项措施。在深入理解并贯彻实施这些具体措施之前,找到影响费用增长的因素无疑意义重大。本文将从幼儿教育需求、幼儿教育供给以及政府职能等多维视角深入探讨该问题。
一、幼儿教育需求因素分析
(一)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幼儿教育的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相反,需求量则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物价上涨历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例,2009年相对于1978年上涨了5.19倍。各种价格的上涨无疑会导致幼儿园成本的上升,如场地租金、人员配置、幼儿用品和活动器材等,从而导致有效需求下降。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幼儿教育是一种需求价格弹性几乎为零的特殊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理论认为,人们对不同商品(或服务)价格波动的反应存在极大差异,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弹性极小,当价格上升时,人们的需求会相对平稳,不会出现大的下降。事实上,幼教资源严重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
(二)收入、教育投资等因素变化对需求的影响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导致需求的增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及时,总体收入水平提高。1978年和200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4元和17174.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3.6元和5153.17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了49.01倍和37.57倍(未扣除通货膨胀因素)。第二,教育投资需求强劲。现代父母知识层次相对较高,而且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使得他们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客观上形成对高质幼教很大的市场需求。第三,早教理念深入人心。科学研究证明: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生命的起跑线,是人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抓好幼儿关键期的早期教育培育,有利促进和帮助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数量规律增长。2007年,我国共有0-14岁人口2.566亿,全年出生人口1598.8万,这为幼教市场奠定了坚实的需求基础。而且,大约每隔25年就会有一次规律的人口增长高峰。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产生了新的教育需求,尤其是大城市,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幼儿教育供给因素分析
(一)幼儿园供给成本相对较高
除了幼儿园正常运转需要的教师工资、设备维护费以及房租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供给成本进一步增加:首先,投资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家长们对幼儿园的选择越来越挑剔,幼儿园之间关于生源争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而达到取悦家长的目的,幼儿园进行了较大投资,如品质音乐设备、品质外教资源等。其次,教具质量要求较高。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教具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如使用无害材料制造的教具、品质课本等。再次,配套园租价畸高。由于法规不清晰,很多开发商不交出配套园产权,而将其挪作他用,或者高价租给办园者,导致有些小区没有幼儿园或出现“天价”幼儿园。,国有资产占有费收取不公。我国民办园每年要交几万,甚至十几万以上的国有资产占有费,但是公办园不需要交这笔费用。在公办园供给明显稀缺的背景下,民办园可以成功地将这些费用转嫁给家长。
(二)幼儿园供给机制不顺畅
1.供给总量下降。1973年,财政部强化了幼儿园的单位福利属性,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纷纷改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改革调整,作为单位集体福利发展起来的附属幼儿园逐步消亡。“九五”期间,幼儿园数量呈缓慢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8.73万所减少到2000年的17.58万所,减少了1.15万所,下降了6.14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幼儿园数量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五年间回升了1.27万所,但2005年的幼儿园数量较1996年少6.29万所。截至2009年底,全国注册幼儿园仅13.8万所,比1996年仍少4.93万所。当出生人口因为各种因素在不断增加时,幼儿园的供给数量总体却在下降,供求矛盾进一步激化。
2.供给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办园稀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教育的政府职能不断被弱化,一些地方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简单套用企业改制的作法,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甚至出售,公办幼儿园数量急剧下降,成为稀缺品。二是民办园两极分化。目前民办园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收费高昂的幼儿园和收费低廉的幼儿园并存。虽然民办园两极化发展都以它们各自特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工薪阶层的入园难问题并没有因此而解决。
(三)幼教机制不合理
首先,幼师供给不足。据统计,1999年和2009年全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分别为2326.26万人和2657.81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分别为95.79万人和112.78万人,幼儿园的师生比分别为24.28:1和23.57:1(含幼儿园长数),十年相比仅降低了0.71个百分点。而OECD成员国80%以上的国家学前教育师生比在1:10至1:20之间。其次,教师质量不高。3-6岁是人生启蒙阶段,需要最的人才来陪伴孩子成长,而频发的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事件,充分表明部分幼教工作者从师德到能力都不容乐观。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查,目前尚有27%以上的在职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教师待遇偏低。除了少数有财政拨款的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比较稳定外,许多幼儿园的教师待遇非常低,经常出现工资发不足的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幼师队伍的稳定和幼儿师范类的招生。
(四)幼儿园提供诱导需求
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幼儿教育市场更可能存在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供方诱导需求现象。因为现代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持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好幼儿园”就是“能多教识字、算术和各种特长”,幼儿园“设施越豪华、收费越高就一定越好”,容易受供方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一些表面现象的诱惑,而家长很难清楚了解整个幼教市场的情况。此外,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幼儿教育投资收益比较隐讳,不易察觉,具有“长线性”和“融合性”特点,其效果往往要20年后才可能显现出来,且又和后续阶段教育的效果融合在一起,这些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判断,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导致高价并不一定能够换得真正高质量。事实上,幼儿园、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
三、政府职能因素分析
(一)幼儿教育资源宏观调节失衡
我国实行的是地方分权的幼儿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由地方政府自筹和自行安排幼儿教育财政经费,中央一级政府没有专项幼儿教育财政经费,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财政经费的转移活动,造成对幼儿教育资源宏观调节失衡,配置效率低下。从地域差异来看,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区域性结构失衡凸显。以2006年每十万人口学校平均在校生数为例,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和西北分别为1731、1629、1325、1970、1732、1585和1423。从城乡差异来看,向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以生师比为例,2005年我国城市、县镇、农村分别为17.67:1、25.78:1和60:1。此外,教育行政部门的幼儿教育管理长期定位于业务指导,缺乏对整个社会幼儿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领导职能,造成幼儿教育供给呈现非常明显的经验色彩。
(二)幼儿教育投入不到位
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基础性越强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在实践中,世界各国政府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我国财政性幼儿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多年来始终维持在教育总经费的1.3%-1.4%,远未达到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上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所做出的3.8%的平均调查数据。此外,投入结构失衡。有限的财政性资金投向主要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向公办园倾斜。主要投入到了教育部门办、各级政府机关办、事业单位办、部队办及国企办5种公办园,对其他类型的民办园基本上没有投入。由于政府对两类幼儿园的政策和补贴程度的巨大差距,导致整个幼儿教育发展良莠不齐,品质幼儿园供不应求,收费上涨。而美国的公立学前教育主要照顾中低收入家庭,一般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收费低廉,甚至免费。二是向城市倾斜。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偏向城市,具有明显的逆向转移支付特征。在一些大城市,部分公办园向高标准、豪华型发展,而农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学前教育停留在空白或粗放阶段,迄今中西部农村尚有近40%的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
(三)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缺乏明确的收费规定。目前,义务教育实现了一费制,大学收费也要经过物价部门审核,只有幼儿教育收费成为一个盲点,没有法律或规定、制度加以约束,没有标准可以对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民办幼儿园制定,报相关部门备案并公示。有些民办园则以自身的特色、教学质量等作为制定费用的依据,打造高收费的借口,造成高收费的事实,该现象在部分大城市较为突出。二是职能部门监管不力。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指出:幼儿园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不得收取与幼儿入园挂钩的赞助费、支教费等。但实际中收费项目非常混乱,各种违规收费现象屡见不鲜。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从幼儿教育需求、幼儿教育供给以及政府职能等多维视角,探讨了影响其高收费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不正确思想观念误导、品质幼教资源供给不足以及政府职能缺位等是导致幼儿教育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主体因素。“重视学前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高度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是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重要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及的教育新命题。理念认识上得到了升华提高,行动政策上必须得到应有的体现与安排。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及时,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包括规范收费标准、明晰小区配套园建设以及严格幼儿园准入制度。第二,切实履行政府财政职能。如,加大财政投入水平、将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第三,转变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转变家长思想和转变政府思想两个方面。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幼儿教育突破对近现代教育的作用论文
摘要:这是一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本论文主题是就教会幼儿教育的历史影响进行探讨,主要论述了在华的外国教会幼儿教育作为特定的历史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它的历史命运。考察教会幼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阻碍问题,探讨中国幼儿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对教会幼儿教育的突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会幼儿教育,中国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观念,幼儿团课程;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近代化是指由传统家庭幼儿教育向公共幼儿教育的整体演变的历史过程。由于近代公共幼儿教育在中国的出现是一个舶来品,因此。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过程,既是一个古今的转化过程,又是一个外国的思想、制度等本土化的过程。因此,世俗性、实用性、民主性、科学性、开放性(普及性)和本土化等特征,是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基本内涵。
教会幼儿教育是指西方宗教团体在中国土地上所开展的自成体系的多方位的幼儿教育活动,伴随着西方殖民者的脚步于19世纪下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出现。它包括幼儿教育机构的办理,幼儿教师的培养、幼儿教育思想的传播,以及幼儿读物的翻译出版等。其出现早于中国的近代幼儿教育近半个世纪。
从时间上看,教会幼儿教育机构早于中国幼儿教育机构出现;在数量上,20世纪前20余年,教会幼儿教育机构曾一度远远多于中国自办的幼儿教育机构,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教育权后,教会幼儿教育机构演变为中国私立幼儿教育机构的主体。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关键阶段。那么,在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教会幼儿教育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教会幼儿教育在中国的历史演进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便开始在中国设教堂、办医院、开学校,并创设孤儿院开展慈幼事业。教会幼儿教育正是在前期慈幼事业的基础上创设的。1855年,法国主教耶稣会巴黎耶稣会南格禄、艾方济等在上海创办圣母院,下设一所育婴堂。19世纪70年代后,该院又创办一所幼稚园。此后,美国、英国、德国传教士等相继办理幼儿教育机构。19世纪下半期,外国教会称其设立的幼儿教育机构为“小孩察物学堂”,以区别于小学校。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1905年编纂出版的《全地五大洲女塾通考》一书中,就统计有“小孩察物学堂”6所,学生数194人,其中女生97人。这些早期教会幼儿教育机构的创立,其目的在于使中国儿童皈依基督教,所以教学内容,则极为重视宗教意识的灌输。
1902年,教会教育的联合组织——”中华教育会“发出号召,要大力加强教会教育工作,积极控制和影响中国教育。1905年,林乐知发表《中国亟须设立幼儿园》一文,强调传教之士,应以发展幼儿园为先务。此后,教会幼儿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
据1922年刊印的《中国基督教教育事业》一书的统计,上年的基督教幼儿园达139所,学生4324人。1924年,南京及时女子师范调查统计,上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0所。其中由教会办理156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0%以上。
20世纪后,教会幼儿教育不再只是一味的灌输宗教的理念,而是逐渐注意到幼儿教育的科学性以及“世俗化”、“中国化”问题。引入西方幼儿园先进的课程、教材和教法,如福禄倍尔制度和蒙特梭利教学法思想等。教会小学和女子学校,一般都要附没幼儿园,作为有关学生教育实验、实习的场所。在教学中,采用中国语言施教,课程内容上,表现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尊重。
为发展幼儿教育机构,外国教会还大力建立幼儿教师培训机构。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海淑德在七海,189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等都创办了幼稚园教师训练班。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稍后苏州景海女学幼稚师范科、浙江杭州私立弘道女学幼师科等也相继成立。一些教会大学也开始培养幼教师资。如基督教教会于1905年在北京开办了华北教育协会和女书院,内设两年制的幼师科。至1911年并人燕京大学,成为教育学系的幼稚师范专修科。以后,金陵、复旦、齐鲁、沪江、华西、岭南等教会大学、女子大学也都分别设立过幼稚教育系科或专业组,培养高层次的学前教育人才。1913年基督教会伞国大会议案明确提出,教会要设立幼稚园,同时也要设立养成幼稚人才的学校,要求收教外学生,以供官立幼稚园任用。
20世纪20年代,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收回教育权运动”。1925年11月16日,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发《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办法》,此后,教会幼儿教育机构纳人中国私立教育系统,但由于教会依IH控制着经费来源及使用权,无形地左右着办学方向,一定程度地保留着宗教和殖民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决定》和《接受外国津贴及外资经营之文化教育机关及宗教团体登记条例》,根据以上规定,我国政府接管处理接受受外国津贴的学校。1951年底。教会幼稚园、幼稚师范学校全部收回国有。
二、教会幼儿教育对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影响
(一)教会幼儿教育对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促动有学者认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教会教育的影响和示范下开始的。因为两方传教十在他们开办的教会学校中首先引进了欧美的教育内容和制度,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新的血液。幼儿教育也不例外。在中国土地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即是外国传教士开办的。虽然教会幼儿教育以传教为目的,宗教色彩浓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崭新的教育制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为中国自办幼儿教育提供了一个学习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1、催生了中国近代幼儿教育机构
在近代中国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由传教士仿照西方幼儿教育制度率先开办。
但它烙上了“殖民性”、“宗教性”的印记,并不具备真正的“中国性”意义。因为早期教会幼儿教育机构既不是由中国人办理,又不向中国政府注册,它事实上只是外国教会的附属物。所以外国教会初期在华开办的“小孩察物学堂”,并不能作为中国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的肇端。但是,教会幼儿教育机构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催生了中国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理由有二:
其一,清末张之洞等创办的批公私立幼儿教育机构,虽然在制度形式、课程设置和环境的创设方面都是模仿日本的幼儿园而来。而其创办是在清末国外教会幼儿教育机构事业方兴未艾,近代外国教育观念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的家庭早期教育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背景下,张之洞等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积极借鉴日本的办园经验,兴办了一批幼儿教育机构,与教会幼儿教育机构相抗衡,消解其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宗教性和西化的影响。
二是在批近代幼儿教育机构中,不乏接受了教会幼儿园的影响者。1904年,清末的《癸卯学制》颁布,确定在初等小学堂前设立幼儿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院”。析批幼儿教育机构中,仍有以“幼稚园”命名者。如1904年成立的上海务本女塾附设幼稚舍、1908年创办的曹氏家庭幼稚园、1909年创办的山西育婴堂附属幼稚同等。这说明这些幼儿教育机构无疑都受到教会幼稚园的影响。
2、率先把两方先进的幼儿教育观念引人中国
把西方教育思想传人中国,由几方面的主体完成。一是回国的留学生以及醉心西学的中国人士,如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等;二是中国政府派员去西方(包括日本)考察取经。清末和民国初年都曾派员出国学习;三是教会教育机构引入两方教育思想,并进行了实践。西方教会不但在中国首先开办幼儿社会教育机构,而且较早地把西方幼儿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同时对中国儿童教育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自1860年来华后,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他曾著文《论中国亟需设立幼儿园》、《重视教育说》等,将西方幼儿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
这些观念包括重视儿童心理、强调儿童权利、主张师生关系平等等比较科学民主的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纲常下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同。
这些观念通过教会幼儿园的中国学生及其家长以及教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任教中国学校进行的实践而向中国幼儿教育机构、社会和家庭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幼儿教育观的转向。
3、促进西方科学化幼儿园课程教法在中国实施
一般认为,英国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开创了社会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的先河,1840年,福禄倍尔根据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和教学心理化的思想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验,奠定了幼儿教育科学化的基础。20世纪初,在意大利以“儿童之家”实验为基础而形成的蒙台梭利教学法,以及在美国以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实验为基础而形成的杜威实用主义幼儿教育理论,大大地推进了幼儿教育的科学化。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专辟《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该章程规定蒙养院的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这四项保教内容基本来自日本的1899年颁布的《幼儿园保育设备规程》,是“中体两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幼儿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的封建性和保守性。
而早于此前出现的教会幼稚园与时俱迸,不断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中国自办幼儿园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模版。教会幼稚园的课程除了宗教课外,一般还有外语课、音乐课、游戏课、故事课、谈话课、图画课、手工课、自然常识课等,课程内容丰富有趣,考虑到了儿童需要,比较贴合儿童心理。在教学方法上,教会幼儿园不同于日本式幼儿园。它强调的是儿童自然表现、自我活动,反对成人过多的干涉。民国时期,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幼儿教育在改革的过程中,摆脱了清末日本模式的控制,纠正了自清末以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借鉴吸收了大量教会幼儿园的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方面,与教会幼稚园日益接近。
4、培育了批专业化幼儿教师队伍
至清朝末年,中国尚未有专门的师范教育机构。批幼儿教师,是由训练敬节堂的节妇和育婴堂的乳媪而来,不仅文化低,而且缺乏幼儿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和民主科学的观念。中国较早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有1905年严修在天津创办的严氏女塾保姆讲习所,1907年上海务本女塾附没的保姆传习所。1920年张雪门创办的宁波幼儿师范学校等。
上述机构一是规模小,招收学生少,二是存在时间不长,其影响和实效远不能与教会在中国兴办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相比。
19世纪末开始,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同时,也在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幼儿教师培养机构。这些幼儿教师培养机构有附设于教会女学的,也有独立设置的;有初级、中等教育性质的,也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其师资力量强、环境设备好,管理严格,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一般比较高。教会幼儿教师培养机构的毕业生不仅供教会幼稚园使用,很大一部分在中国公私立幼稚园里任教,形成了中国幼儿教育机构中最早的一批专业师资队伍。对于这一情况,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头20年,教会幼儿师范教育控制了整个幼儿教育界。师资是发展幼儿教育事业的关键。教会幼儿教师培养机构为清末民初中国幼儿教育机构提供了相当部分的师资,缓解了当时幼儿师资短缺的压力。同时,这些毕业生在教学中也将教会幼稚园的课程、教材、教法等带到了中国自办的幼儿园教学中,在实践中影响和培养出一批中国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帮助中国幼儿教育机构完成了最初的师资队伍的转型换代。
(二)教会幼儿教育对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消极影响
以上可见,教会幼儿教育在多个方面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带动了初创时期的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近代化。然而,至民国中后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教会幼儿教育的消极影响便不断凸现出来。
1、浓厚的宗教性
毋庸讳言,最初教会幼儿园的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基本的宗教知识,信奉上帝,同时培养性格恭顺、安分守己的未来公民,以便在政治上维护西方列强的在华统治,在精神上扳依基督教。一般教会幼儿园教窒内墙,卜挂着耶稣或圣母玛丽亚的像,祈祷、听讲圣经是每日必修课,宗教故事和宗教歌曲是日常的教学内容,每逢圣诞节、复活节等宗教节日,便举行茶话会,赠送礼品、演宗教剧,举行各种庆祝活动。教会幼儿园所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是娃而易见的。
1926年,张雪门发表《参观三十所幼稚园后的感想》一文,他对于其中12所宗教幼儿园的印象是:
“有美丽的教室,小巧的设备,在一时动作以后茶点以前,儿童们一定要闭一会儿眼睛,他们的小嘴一定还要唱一首祷告的歌曲;早晨相见,放学话别,‘上帝祝福’诗一样的调子,全从舌端跳到恬静的空中,飘宕在这边那边。对此,张雪门深感痛心,在许多著作中都抨击了这种宗教和洋化的教育。他认为教会幼儿园的教师只是为教会尽职而不是为教育服务,她们关心的是宗教而不是孩子。并尖锐地指出教会幼儿园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它所起的作用”消极的是在减弱中国民族的反抗,积极的是在制造各国的洋奴。
教会幼稚师范的宗教味也相当的浓厚。一方面,宗教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另一方面,宗教活动特别多样,有宗教仪式、宗教节期、布道会、宗教集会、课外阅读等。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都是当时中国幼儿教育机构的骨干老师,有的甚至是幼稚园的创办人,因而她们所接受的宗教思想,很大程度上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中国幼儿教育的实践。
2、强烈的移植性
教会幼儿教育移植性表现为其全盘西式的状况。教会幼儿园的房舍建筑是西洋式,各式外国玩具琳琅满目,课程内容也是外国的一套,说外国话,行外国礼,学习外国习惯,讲外国故事,唱外国歌曲,玩外国玩具,中国儿童生活在教会幼儿园里,无异置身国外。
教会幼儿教育强烈移植性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幼儿教育。造成了中国早期幼儿教育的外国化倾向和富贵病盛行。中国在最初自办幼稚园时,以教会幼稚园为蓝本,盲目崇洋媚外,效仿它的办学模式,大多不考虑搬移过来的东西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生搬硬套。张宗麟在调查江浙幼稚教育后曾愤慨地说,“自此次参观后,始信吾国有民族精神之幼稚教育,方在萌芽,而有数处且为外国化”。
严重的外国化倾向导致幼儿园富贵病盛行。由于幼儿园玩外国玩具、吃外国点心。甚至房舍建筑也是仿照两洋式,教师也过于追求专业化等,从而花钱就多,使接收幼稚园教育成了有钱人家孩子的专属。
1935年,张克勤在调查7大城市189所幼稚园后,曾感慨说:”很难找到一个幼稚园,为贫民而没的,或为了工农子女而设屯的,差不多都是为了富人达官的千金、少爷而设的。
深受教会幼儿教育影响的中国早期幼儿教育远离了困情,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拒绝了最需要幼儿教育的广大劳苫阶层,不利于幼儿教育民族化的发展,阻碍了幼儿教育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
三、中国幼儿教育冲破教会控制的独立探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教育新思潮风起云涌,中国幼儿教育亦乘风逐浪。针对一味模仿抄袭,从而迷失自我,身患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三大顽症的状况,在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等领军人物的带动下,以若干教育实验为先导,掀起了冲破教会控制的幼儿教育近代化探索,取得了中国化和科学化一系列成果。
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因受教会幼儿园的影响而崇洋媚外,陶行知明确指出应将中国的、省钱的和平民的作为创设幼稚园的基本方针。要求“及时要打破外国的面具;第二要把贵族的架子放开;第三要省钱,不当用的不用”。改革中国幼稚园教育的重心放在“平民化”问题上。因为中国是一个穷国,只有满足劳苦大众的需求,才可能“中国化”。为此,他认为幼稚园必须“下乡和进厂”,视农村工厂为“幼稚园之新大陆”。并于1927年在南京远郊燕子矶创设了所乡村幼稚园。
其后,又进行了“艺友制”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学做合一”的课程实验。1934年,他还指导孙铭勋、戴自俺等人办理了所工厂区幼教设施——上海劳工幼儿团。其办理的方针是“跳出传统的托儿所及幼稚园的圈套,而创造出一个富有意义的幼儿工学团”。实行了“托幼小学低年级一体化”,试用“小先生制”。
陈鹤琴对当时幼儿园课程抄袭外国非常不满,他说:“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抄来抄去,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他提出设计中国幼儿园课程的三条标准:一为“凡是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儿圊的教材”,二为“凡教材须以儿童经验为依据”;三为“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为了研究中国的、科学的幼儿教育,陈鹤琴创办了个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儿园,并在1925—1928年进行了以课程组织为中心的多项试验工作,于1929年制定出《幼稚园课程标准》。在幼儿教师培养上,创办了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通过“活教育”的方法,培养适合国情要求的幼儿教育师资。
张雪门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致力于中国化学前教育的探索。1930年,他开始办理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决定“自成立一种实验教法”,将幼儿师范办成“实验幼儿新教育之工具”。探索研究面向普及中国幼儿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方法,推出了“行为课程”幼儿同课程理论和“有系统、有组织的实习”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1936年在编著《幼稚教育新论》时,他将幼稚教育的目的与“立国精神”及民族的特性联系在一起,指出:“研究教育的目的,本在于实用。分析过去,捉住现在,改进将来,无一不须从本国里找材料;也正唯从本国材料中找出来的路子,才能解决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公务员之家
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是在20世纪初拉开帷幕,教会幼儿教育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步伐。而对于教会幼儿教育给我国幼儿教育带来的种种问题,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它进行了批判和改造,通过种种实验,开启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奠定了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
现在很多幼儿从小就被家长逼着学外语,考星级。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很痛心,传统文化教育是个严重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
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它包括: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以及我们中国的民间传统游戏(斗蟋蟀、斗鸡)等。
中国古籍中保存着多种“幼仪”“童子礼”之类的文献。总的精神是教幼儿守礼,坐、立、行、跪、拜、起居、饮食等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例如:坐应齐脚,敛手,定身端坐,不得靠椅背、伸腿、翘腿、支颐(手托腮),欠伸及广占坐席;站立时应垂手正身,双足相并;不得挑食、撒饭剩饭,不得说话,左颐右盼,手足乱动,发声嚼啜,等等。
尊老敬长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点。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到:“若父母长上有所唤召,必当疾走面前,不可舒缓。”至长辈面前,“立必正方,不倾听”(不能侧着身、歪着头)。长辈有所教诲,必须低头听受,不可妄发议论。回答长辈问话时,要站立,语言要详缓,不可打断长辈的话,声音不过大或嬉笑不肃,更不得顶嘴抗辩。
培养幼儿分辨善恶是非、端正志向、向善背恶、行善积德,倍受重视。东汉学者王充曾说:“子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南宋吕祖谦在《少仪外传》中说:“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所以,必须自幼“教告率勉,使之为善”(王充:《论衡・率性》)。
在幼儿品德教育中特别强调培养诚实、礼让的美德。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提出对儿童“言语问答,教以诚实,勿使欺妄”。东汉孔融四岁让梨;南北朝时傅亮四岁时能解衣与人;徐湛幼时与弟弟共坐牛车,车坏倾倒,徐湛让先救弟弟脱离危险。这些故事都成为历代幼儿教育的生动教材。
重视培养勤劳节俭、整洁有序的生活习惯也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批评“贵游子弟,多无学术”,却“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提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清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并进一步要求“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清代的《朱柏庐先生冶家格言》(俗称《朱子冶家格言》)流传甚广,不少嘉言名句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入手,通过正反对比,教育子女勤劳节俭、正直、谨慎,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士大夫)治家教子的典范。
在幼儿园二期课改教材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了解一些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感受简单的茶文化,认识传统的服饰(唐装、旗袍等)、美食,开展“我是中国人”“过新年”等主题活动。但是,仔细研究后发现,涉及的内容还是不够丰富、不够。我认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可以多加入一些关于古典文学学习的内容,如中国的经典故事、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另外,中国的传统民间游戏已经面临严重的断层。那么,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幼儿来说到底有哪些意义呢?
首先,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萌发民族自豪感。如设计教学活动“有趣的汉字”,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汉字的起源,知道象形字,知道汉字与人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由此也可以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另外,通过对古典文学、经典故事、成语故事、传统节日以及民间游戏活动的接触和学习,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增强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非常愿意诵读千字文、三字经、唐诗等古典文学,对中国的一些经典动画片也逐渐地喜欢了。他们开始对中国的民间游戏和活动有了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并由此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萌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在活动中可以很自然地扩大幼儿的识字量。幼儿早期识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育,开发幼儿的潜能,培育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再次,可以培养幼儿的成功感。经历过早期阅读的幼儿比同龄幼儿有更多的知识和能力,也有更多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我在班级内教授千字文,幼儿学习以后,经常在家人、教师和小伙伴面前背诵,由此获得成功感,变得非常有自信。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增强幼儿的记忆力。一个人记忆力的发展在6-13岁时是黄金时期。利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去记下这些永恒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背诵记忆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错过这一时期就会错过人生的记忆期。
另外,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早识字就能早阅读。阅读能带来更多的知识、思考和更广阔的视野,能促使幼儿智力、思维、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培养一个人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为以后系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浅议中国传统文化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适当的,有目的的,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熏陶孩子幼小的心`,在精华与糟粕之间,真正的有所收获。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幼儿教育 重要性
据“人民网”消息:2016年5月27日,北京皮影剧团到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幼儿园演出,演了《龟与鹤》、《小马过河》和《长腿的鸡蛋》三出儿童剧,共有350名小朋友观看了演出。负责导教工作的王颖副园长说:“希望让孩子们这次接触过皮影后,以后开展一些相关的简易手工课程。包括皮影这种灯光影像的表演形式,也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引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对于我们幼儿园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需求的。”
在我国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的系统工程,可谓任重而道远,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其中课程问题,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师资问题尤其突出。
曾几何时,当我们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孩子吃着“麦当劳”,“喝着可口可乐”,看着机器猫和“哈利・波特”长大时,禁不住要问:一味“偏食”的中国孩子,如果没有了中国文化的滋养,该如何承担起中华文明的传承和繁衍?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精神的内在动力。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是让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要让孩子的人生观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那样,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而传统文化正是对这一贪婪的弥补!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很多的父母忘记了,教育首先就是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完整的健康的人格。只有孩子真正独立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为了学习成绩,过于严格的家庭式管理,虽然能调教出俯首帖耳的乖孩子,就算短时间内小有成就,可长远看来,对心理发展照成的欠缺也可能出现副作用。而适当的,有目的的,让孩子就受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熏陶孩子幼小的心灵,在精华与糟粕之间,真正的有所收获。
“养其习于童蒙”,幼儿时期,是形成一个人道德品德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所受到的教育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道德的心理结构又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部分。对幼儿进行道德品德教育是建立在了解幼儿品德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教育者首先要了解幼儿道德品德的特点及发展水平。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对幼儿道德品德发展具有不可抹杀的作用,它存在于幼儿生活,活动的环境中,为幼儿品德发展提供一定的文化和社会性刺激,在此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梁启超不仅是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女儿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学者,同时,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救国”的积极倡导者,从“开民智”、“养新民”的愿望出发,将教育视为中国起死回生的良药。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儿童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在给光绪帝上的《变法通议》中,他还专门写了《论幼学》一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儿童教育主张,可见,儿童教育在他的改革思想和教育思想中所占的地位。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他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出于对传统官方教育只重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的批判,梁启超尤其强调小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教育的意义在于:“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我国的传统文化正好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富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幼儿提供了道德行为的榜样。《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让孩子懂得谦让、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而讲《农夫救蛇》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知道“害人之心不可有”是对的,但“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意识,在孩子真正懂得独立思考前,应再加上一句:“帮人之心不可无”。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幼儿提供了道德行为的认知。《屈原之离骚》――负石而投河,行之难为者;《苏武》――牧羊北海草,心存汉社稷,可以让幼儿知道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的意识,有国才能有家,从小要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第三,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幼儿的道德行为练习提供了境界和机会。幼儿的道德行为不稳定,道德行为需要经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使之持久稳定,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比如我们民间的剪纸,泥人张技能可以锻炼我们幼儿的眼手协调,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强,动手操作的能力;而我们传统的舞蹈,琴棋书画又可以锻炼幼儿的形体美。
孔子曰“幼志于学”,今天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学习、教育要趁早”。幼儿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阶段,又是关键期。幼儿容易对接触到的事物产生认同从而生发情感的共鸣,如果幼儿耳闻目睹的是无处不在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事象”、“物象”,自然而然地会接受影响,并逐步上升为一种民族的精神。从而远离、排斥一些丑陋的东西。幼儿期是生长与发育的时期与关键时期,是个人日后发展的基础阶段,是为人的一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陶冶情操的重要时期。因此,每一位家长和幼教工作者都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没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也就丧失了自己,也就没有种了”。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眼界,同时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引导幼儿切实感受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住我们的民族传统之根。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论中国传统节日与幼儿教育的有机整合
摘要:随着新课改进程的日益深化,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学校开展的各项传统节日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一项重要资源。因此,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教师就要注意利用传统节日,来组织和设计幼儿的活动内容,既可以利用校园的集中活动区域让幼儿来了解主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对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来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体验活动,从而达到幼儿园幼儿的基本学习要求。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幼儿园;教育内容;整合
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开展相关的节日活动让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传统节日与幼儿教育的有机整合。
1.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容量相整合
首先,在制定学期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传统的节日活动的适宜性,并且还要把传统节日的要点与课程的目标联系起来,根据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要求,在课程中合理插入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以便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以节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次,在安排传统节日活动时还要形成一个主题教学周,因为大多数的传统节日只有24小时,但是在进行节日活动时却需要远远不止24小时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与渲染。所以在进行传统节日活动中还要注意节日的主体性、时效性,并且还要强调节日的连贯性,让幼儿可以在节日的准备、实施以及回味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在节日主题周里来充分体验传统节日的活动带来的乐趣[1]。第三,在开展节日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家长等教育资源,在节日之前可以向家长来宣传节日的举办要点以及节日的习俗,另外还可以把教师为家园联系栏里进行具体的公布,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了解活动内容,在家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和孩子探讨节日内容,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有关节日的作品,增加孩子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在教师准备的节日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活动与孩子的日常教育整合在了一起,也让幼儿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丰富性。
2.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相整合
要想把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就需要在传承节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活动,让孩子去充分感受、体验活动。例如在传统的重阳节中,首先是要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知道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再进行创新的简单登高活动[2],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节日活动的氛围,这样幼儿可以直接来体验登高向上的感觉,既参与了活动,又在活动中传承了重阳节的文化教育。因此,这就提醒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中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设计,并结合节日涵义来进行创新,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把实践和活动结合起来,然后幼儿在接受日常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并逐渐喜欢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领域相整合
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的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我们应该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与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设计的案例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一些参考资料等在活动领域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参与的传统节日的兴趣,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体验传统节日的美好,还能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开展元宵这个主题节日活动时,设计各领域的活动让幼儿认识元宵节,如社会活动《甜甜的元宵》、语言活动《花灯谣》以、艺术活动《卖汤圆》及健康活动《安安全全过元宵》。而科学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本身具有严密的体系,很难将其融入到传统节日活动中去,但是也由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与幼儿日常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在游戏中也可开展科学领域的活动,从而将传统节日渗透进去,例如在开展春节主题节日活动中,就可以在幼儿游戏中具体地设计活动。可以设计以年货街为主题的自主性游戏,鼓励小班的幼儿进行年货分类,中班的幼儿则可进行年货数量的比较关系,而大班的幼儿就可以开展用货币进行买卖年货了。通过各个领域的活动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传统节日,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多样性,让孩子们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4.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功能相整合
首先,文化功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适应更是文化内容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过程。我国由于民族众多、文化各异、而形成了各类传统节日不同特色的地方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的文化,因而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教育里,会形成一定的文化适应。例如在清明节中,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时要注意突出红色文化的宣扬,祭奠亲人、缅怀烈士,培养幼儿爱家爱国意识。在重阳节活动中则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感恩长辈的活动,培养幼儿尊敬爱戴长辈的美德。因此要根据不同传统节日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有侧重点地把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幼儿教育中[3]。
其次,教育功能。为了迎接节日活动,幼儿园会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受到了知识、情感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教育。例如传统的中秋节日,为了让幼儿可以参与到节日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园的特色以及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来鼓励孩子设计节日装饰用的灯笼或者是月亮图案的水彩画等,同时还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教师也要适时地给幼儿解释中秋团圆的意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来感受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面限制,就要求教师利用传统节日,来设计和组织幼儿的活动内容,并根据传统节日活动的功能性,与校园教育合理融合,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里既了解了节日活动的内容,又学到相关的知识,促进幼儿身心良好的发展。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民族发展过程中诞生的产物,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教育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教育时期,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这对孩子一生发展和成长都有好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的内容,分析了幼儿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游戏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能让孩子感受、了解中华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孩子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阶段,要在这个阶段做好相关人生的启蒙,将最有意义的内容传输给孩子。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了民族特性的一种民族文化,充分诠释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被世代子孙所继承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各种文化形态融合碰撞,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书法、字画、词曲、歌赋等。
2.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也是一样的。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和深入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当下,诗词歌赋、文明礼仪等内容已被列入幼儿教学中。加快对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势在必行,将教育技术理论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指导,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实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软件的建设。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重要,幼儿可以通过接触的传统文化来达到健全人格、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目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被不断普及开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拓展。
1.经典诵读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经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成果,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将经典诵读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把这种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深刻地植入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必定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在幼儿的教育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越来越常见,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国学经典的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从广义上来讲,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民间艺术的核心和关键就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非常强烈的感知。所以,民间艺术资源对于幼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资源的应用
(1)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幼儿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储备知识和知识的分类,同时,对于问题和信息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数字资源的应用,提高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在幼儿教学中,将经典诵读的环境为幼儿创建起来,使他们处于这种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2)在幼儿的学习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到学习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相结合,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将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幼儿园会有民族歌谣欣赏的内容,那么,可以在歌曲的编排上下工夫,将歌曲的形象、结构等与一些有趣的故事等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带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音调、音色、力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父母在幼儿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和父母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达给父母,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的传统文化教学。
总之,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和开发,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一轮教育热潮的日渐兴起,教育这一话题也日渐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幼儿在其心理方面以及年龄方面都十分的特殊,因此这也就决定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将其同普通的教育加以区别。面临当前的新形势,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搞好幼儿教育的工作已经成为了摆在每一个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国外儿童文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幼儿教育的现实进行分析,论述了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影响,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外儿童文学;幼儿教育;影响分析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希望,因此长期以来,幼儿教育都备受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幼儿教材也是层出不穷,由此可见,对于家长来说如何为幼儿选择有意义的教材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外儿童文学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发掘出来,此外,国外儿童文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趣味性也备受家长们的喜爱。
一、当前中国幼儿教育中对于国外儿童文学的应用
所谓的国外儿童文学包括了《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著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并且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因此这些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启发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由此可见,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将这些国外儿童文学同我国幼儿教育工作相结合,可以促进幼儿教育效率的提升,促进预期的教学效果的取得。
在阅读国外儿童文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展开一场对神秘世界的探索,通常的情况下,国外的儿童文学具有生动的形象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幼儿在阅读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享受。从而真正地体现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思维,使得幼儿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从而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外儿童文学在中国的幼儿教育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二、国外儿童文学对中国幼儿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一)对幼儿进行启蒙
对于幼儿来说,社会可以说是一个陌生以及未知的世界,与此同时,在幼儿阶段中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随着幼儿身体以及心理的不断成熟,他们将探索未知的世界当成了爱好以及生活的趣味。然而在国外的儿童文学中,有着生动的内容,有趣多彩的呈现形式,可以极大的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并且适当的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另外,国外的儿童文学不管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题材等方面都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因此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来认知这个世界。这些文学作品还可以极大的刺激起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了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好的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丰富幼儿的词汇
幼儿处于一个对新知识进行快速学习和快速积累的阶段和时期,由于在这个阶段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因此他们对于那些陌生的词汇会不自觉的进行学习,这在早期的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在国外儿童文学中,存在着很多幼儿语言学习的核心和精华。语句简单并且充满了韵律美,适合幼儿的学习,此外在文学作品中还同时存在着大量的词汇,这也有利于对儿童词汇的丰富,更好的帮助幼儿来进行认知。文字是想象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将文字同想象进行良好的结合,可以帮助儿童形成想象的思维,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
(三)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幼儿的成长从本质上说,就是幼儿的思想以及其行为进行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幼儿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对社会认知中需要的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学习。但是对于幼儿来说,道德素养在其一生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以及幼儿教师应该注重在这个阶段对幼儿道德素养的培养。在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中对于那些道德高尚,品质高尚的人物给予了证明的评价以及积极的赞扬,不管是忠实的阿里巴巴还是聪明美丽的美娜拉。例如:《什么叫好,什么叫坏》这本书中,将涉及到的全部幼儿道德内容都进行了分析,从而帮助幼儿分清生活中的善恶和是非。这种强化的行为可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仿佛言传身教一般。
(四)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
审美属于一种情感上的体验,审美的产生同人的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处于一个审美的可塑期,所以可以在幼儿阶段加强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国外儿童文学中,可以给幼儿带来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感主要是通过知识这种形式来呈现的。国外儿童文学的作者根据幼儿美学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创作,所以在幼儿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不但可以提升对于文学作品和分析以及欣赏的能力,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帮助幼儿形成一个正确的审美观。例如:“白雪公主”的外在美以及“七个小矮人”的内在美等,都可以使得幼儿在想象时形成审美的品味,并且认识到在社会中对美的理解和定义。
(五)帮助儿童塑造坚强的品格
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同时也是对作者自身情绪和感情的抒发,在幼儿阶段接触国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可能不会对深刻的内涵加以很好的理解,但是儿童文学中所营造出的欢乐气氛可以对幼儿形成感染,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快乐,并且还可以使得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塑造坚强的品格,对他们人格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国外儿童文字作品中拥有了很多对中国幼儿教育的积极影响因素,因此我国的幼儿教师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按照自身的理解以及幼儿的心理、智力发展阶段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来进行学习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还可以促进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解读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要:儿童户外活动的减少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幼儿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人们对“过度正规化”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忧虑。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目前在发达国家广为传播的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幼儿户外活动不足的这一缺陷。文本介绍了英国森林幼儿园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目标及内容,理念及特征,并通过对英国森林幼儿园的解读,得出了一些对我国目前幼教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英国;森林幼儿园
近些年,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关注幼儿户外活动明显减少这一现象。研究者们认为这一现象与其他一系列因素有着联系,如游戏空间的减少,户外危险因素的增加,以电视及电子游戏为代表的“家庭中心”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Clements, 2004),以及儿童肥胖症的增加(Ebbeling et al., 2002)。鲁夫在他的书《森林中的一个孩子》中采用‘大自然缺失症’一词描绘现代社会的孩子们与大自然缺乏联系的事实。他认为自然环境中的居所的减少是幼儿肥胖,注意力紊乱,抑郁的重要原因。社会大众对于目前实施的“过度正规化”的早期教育模式产生了深深地忧虑,于是对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他们认为,幼儿园教师应该采用一种与户外环境积极互动,以儿童经验为基础,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森林幼儿园”便是这样一种支持儿童户外活动的教学方式。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森林幼儿园指的是通过提供给儿童在森林环境中的亲身体验与实践的机会,以获得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 (Murray and O’Brien, 2005, p. 11),目前在英国实行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20世纪五十年代,瑞典的一位退休老兵在森林中的废弃火车厢中通过歌曲和游戏的方式教授儿童有关自然环境的知识,这是最早的森林学校教育模式。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教育观念被丹麦的学前教育系统所采用,并命名为“自然托儿所(nature nurseries)”。在“自然托儿所”中,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毗邻其园所建筑的森林或树林中度过,无论季节或天气。这一教育理念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目前丹麦的每个县都有至少1到2所自然托儿所。
1993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学院的教师萨默赛特将该模式引入英国。他的访问团在访问丹麦时受到学校为儿童创设的户外环境的启发,回到英国后,他们创建了自己的森林学校。从那时开始,森林学校在英国逐步得到推广,截止2005年,英国约有50个森林学校教育项目得到开展(Maynard,2007)。这一教育模式近些年在英国和美国都得到了推广,这种变化和改革主要是为了减少幼儿看电视和电脑的时间,而增加与自然接触的机会。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与内容
森林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独立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儿童学会尊重与关注自然环境,尊重一切有生命的事物(Maynard,2007)。
森林幼儿园活动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游戏(如捉迷藏),小单元可实现的任务(如建造庇护所、收集树枝生火、做饭、发现植物群和动物群等),作为考验和增强自信、提高自尊方法的基本林地生活技能,适当的工具和天然材料的学习使用,实践与智力技能的发展等。教师们鼓励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探索、游戏――爬树;踩泥水坑;玩“1、2、3,你在哪里?”(捉迷藏游戏的一种);从镜子中看不同的世界;收集不同长度的树枝搭建一个巨型的鸟巢或鸡窝;分享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已经懂得基本的安全规则之后,会引入一些成人正常使用的大小的工具,如锯子以及修剪树枝用的剪刀等。当然,安全因素也会被考虑进来,一般只有在很高的师幼比(一般是1:4)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活动。
森林幼儿园没有围墙,幼儿可以尽情跑跳,而森林里的道路也不像一般的道路那么平坦, 所以幼儿能够从活动中学习更精准的运动控制。除此之外,幼儿在森林中也不乏练习小肌肉的机会,比如采集树叶、拾干果、用树枝编鸟巢等。通过户外大量的活动,森林幼儿园的幼儿每天都在接受体能教育。虽然森林幼儿园的幼儿不能像其他幼儿园的幼儿一样有桌子、椅子让他们坐下来绘画, 但他们也以其他方式进行着幼儿艺术教育。森林里的大树、枝叶、花瓣等让幼儿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各种造型及颜色。幼儿常使用在森林里找到的材料做拼画,编织花圈或各式各样的玩具,或者使用树枝拼搭成一个可容他们躲避的“屋子”。教师也随时备有少许颜料及纸张, 提供给想用颜料创作的幼儿。因为森林里找到的素材是最原始的,所以幼儿的想象空间也就能无限伸展, 创造力也因此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
森林幼儿园也提供幼儿很多的机会接受感官教育:森林里到处都是实物,幼儿通过直接触摸、闻嗅、品尝等方式认识这些实物的形状、味道及颜色,这和一般幼儿园幼儿从书本上或从影片中认识物品所留下的印象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活动中有许多机会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例如他们必须以民主的方式表决当天要往哪个方向前进、讨论发现到的“宝物”,他们或许会争论,可能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森林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随孩子的想象变成象征游戏里的道具,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健康及安全教育也是森林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内容。森林里道路分叉很多,在幼儿还未认识整座森林前,教师要常提醒幼儿不可脱离队伍太远以及如何在迷失时求助;幼儿在上学的及时天便被告知,吃东西前要洗手,不可在老师不在场时吃下森林中的任何浆果。森林幼儿园的老师以实际危险教导幼儿注意健康及清洁,要比以抽象图片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来得容易。总之,对认同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及家长而言,森林是一个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
三、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与特征
(一)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理念
1、“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 强调自由、人性化、尊重个人价值,森林幼儿园显示了它是“人本教育” 的实践, 它让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权利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学习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的任务不是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寻找答案;尊重个体差异,森林幼儿园的教师尊重每个孩子年龄及性格的差异性,每个孩子可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有兴趣的东西,并以自己的速度学习;强调情感教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彼此间的摩擦不像在教室中那么常见,但是良性互动却很频繁,他们乐于与别人分享他们的发现,彼此交换对大自然的认识。
2、自然观教育
大自然教育提倡者哈蒙曼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学习环境像户外教室那么宽广、那么有变化、那么吸引人。他指出,户外教室的墙可以随幼儿的兴趣及意愿无限拓展,而且户外教室的天空也是随着时间及季节改变。森林幼儿园使用的便是大自然的教室,其实这种以大自然和周围生活物品作为幼儿学习对象的理念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由来已久。例如大自然的种种现象、四季的变化及生活周围的事与物是中国古代幼儿必须具备的常识,这些都可以从数量众多的启蒙教材内容看出来。蒙台梭利认为,人尤其在儿童时期仍属于自然界的一分子,他们必须在自然中取得身体与心灵成长所需的各种原动力。她所谓的“自然” 可以是自然原野,包括动植物的生态、四季的变化等,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和物。“幼儿园之父” 福禄贝尔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应当与自然互动,他理想的幼儿教育场所应像一座花园,让幼儿一方面像幼苗一样自然地茁壮,另一方面在自然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森林幼儿园彻底实践自然教育的理念,幼儿们不是间接通过书本学习,而是通过与大自然实物的直接接触而学习,他们的观察力自然而然变得敏锐,他们的学习及探索动机也将源源不断。
3、“开放教育” 理念
“开放教育” 起源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英国,强调户外教学及就地取材,并鼓励幼儿实地观察、探索及操作。“开放教育”的特色可概括为:以幼儿为中心,幼儿自己选择有兴趣的活动及主题,幼儿的学习经验是统整的,偏重于混龄教学。森林幼儿园是“开放教育” 的一种体现,它包含了“开放教育”的特点,如沟通的开放、教室组织的开放、时间的开放及空间的开放等。森林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间的互动以幼儿为中心,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学习伙伴。森林幼儿园采用混龄教学方式,幼儿个别差异受到重视,课程内容也是开放的,每位幼儿都可以探讨自己最有兴趣的主题,并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森林幼儿园的幼儿学习时间有弹性,幼儿可依照自己的能力、速度学习。森林幼儿园的空间是开放的,幼儿在广阔的空间里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观察,自己决定自己的活动。
(二)英国森林幼儿园的特征
Liz O.Brien Richard Munrray等(2007)在对FEI森林学校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关键特征,主要有:
1、林地环境的利用。严格设定的安全路线及确定的范围使儿童灵活、自由地主动学习。林地环境对于来自城市的儿童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城区很少有接触自然环境的机会。
2、学习可以与国家课程和基础阶段目标相连。允许这些目标设定在不同的环境里,不仅仅集中在自然环境中。鼓励儿童激发内在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这对于那些在课堂环境中理解知识有困难的儿童尤为重要。
3、儿童运用多种感官自由探究。这对于鼓励创造性、多样性、富有想象力的游戏十分重要。关注整个儿童以及他们如何根据自身的进度养成自己的学习风格,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学业能力。
4、一段重要时期内让儿童定期参与。一年内不管什么样的天气都要参与。定期可以是一学期内每周或隔周的24小时早上、下午或者一整天。一般是在2月份至12月份之间。
5、成人与学生的高比率。每个课时一个小组约有12名儿童。实践者能够了解每个儿童的学习风格、能力、个性特征等。
四、英国森林幼儿园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具有丰富刺激的活动空间,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天性好动,幼儿园理应当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但是,由于土地成本偏高等原因,一般幼儿园的室内、户外活动场地较小,不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少数幼儿园还有“超收” 现象。如能增加幼儿园的活动空间,或增加户外教学,都能增加幼儿锻炼体能的机会。建议我国幼儿园应多利用自然资源,多开展户外教学,这样幼儿的主动探索能力将被激发,幼儿的学习方式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幼儿园而言,办园条件在短时间内很难有大的改观,可以就地取材,让幼儿园以宽阔的外景作为活动场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尽情地拥抱自然,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和能力。
(二)利用自然材质做教材,增强幼儿的环境教育意识
幼儿园的活动材料可以分为高结构和低结构的两种。高结构的材质往往是很多幼儿园教师的,因为这样的材质可以直接从市场购买。以高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每位幼儿的材料都一样,做出的成品也很难有特色,幼儿没有发挥自己想象的空间,整个活动流程是按照教师事先制定的进行,教师作为组织者可以控制整个活动走向。使用低结构的材质作为幼儿的活动材料,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由选择,教师的控制也是比较间接和隐蔽的。森林里有取之不尽的自然材质供幼儿制作自己的玩具和作品,它们都是低结构的材质,幼儿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即使我国幼儿无法像欧洲森林幼儿园的幼儿那样天天在户外活动,但是老师可以替幼儿收集自然材质或利用户外教学时和幼儿一起收集,供以后美劳活动或环境创设之用。
(三)提供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
森林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方式是,提供幼儿足够的机会及情境锻炼自己,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并通过开放式问答训练幼儿的思考能力,这样的教育方式恰恰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所缺乏的。要改变幼儿的学习,首先得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当如何真正从传统的教师角色走出来,并接纳幼儿的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国幼教界认真反思的。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浅谈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摘 要: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想将一个民族的文化继承发扬就必须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渗透;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作为幼儿教师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前提下,让传统文化渗透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营造传统文化环境
从幼儿的认知特点来看,让他们对某事物感兴趣就必须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以浓烈的气氛渲染,他们才会去感受、想象和发扬、创造。首先必须为幼儿创造了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其次依据教学活动创设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幼儿身临其境;创设多种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如“农家院”“戏曲服饰表演”“传统小吃坊”,使幼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专门性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是教师按计划专门组织的、集中的、全班或小组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学习活动,它的种类丰富,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园教学来说,它的教育价值也是不同的。
围绕幼儿熟悉且喜欢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品开展主题教学活动。通过音乐《闹龙宫》,了解京剧是中国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泥工《捏面人真好玩》等活动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在一系列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在游戏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喜欢的各类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经验,同时还能丰富各类游戏活动内涵,使各类游戏活动较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可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协作的能力。饭前、教学活动之间、午睡前、离园前等小块时间也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幼儿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了幼儿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了幼儿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激起了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我与新中国的幼儿教育一起成长
2003年我在纪念中国幼儿教育100周年的文章中,提到了我一生中最引以为荣的两件事:一是1949年10月1日,我作为北京慕贞女中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二是我50年来忠实地从事了一项事业——幼儿教育,
1950年,我初中毕业时,被保送上本校的高中,同时还被另一所市立高中录取。正在我选择去哪一所高中时,我校从北京市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北师)调来一位新教导主任。她多次找初三的同学谈话说: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一大批人民教师,希望你们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去报考北师。毕业后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服务。我响应了教导主任的号召,毅然报考了北师,被幼师科录取。
在北师学习期间,有两件记忆深刻的事情:一是北师的文化课很强,课本与高中相同,且教师都是的。二是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从一年级开始每周有半天去不同的幼儿园见习。这个见习可以说是活的教育理论课。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教育部门办的公立园少。私立园多,幼儿园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模式。我们见到了“单元教学”“分科教学”“实验教学法”“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多元化的课程。三是受到教育理论中要注意政治倾向的启蒙。由于北师的专业课教师曾留学美国,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西方教育流派,让我们开阔眼界。但时间不长,在苏联专家来校参观时,翻译拿着同学的笔记本向专家介绍教育学科的内容,专家听到课程内容中有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时,勃然大怒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学校中,介绍帝国主义教育家是犯罪。”事后。担任此门课的教师辞职。我们有两年时间只学习一些音乐和美术的技能技巧,直到临毕业的那一学期,学校才请来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和讲师,给我们简要地讲授了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1953年幼师毕业后,我被留在北师附属幼儿园任教,正式开始了我的幼儿教育生涯,至2013年,我整整60年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领域的工作。
在幼儿园工作期间,我教过中班和大班。这所幼儿园经常要给师范学校的学生做示范教学,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但也促使了个人的进步。这一年国家在“全盘苏化”方针指导下,开始实行“及时个五年计划”,在各个战线陆续请来了大批苏联专家指导工作。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教育部在1950年-1956年期间,先后请了两位苏联的幼教专家来华。用苏联的幼儿教育理论培训高等师范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部和各省市的幼教干部。我园在北京有示范性质,教师有机会去听周末在教育部举办的苏联专家讲座,还要带头直接依据苏联《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进行教养工作。这样就自然废除了我园长期采用的“单元教学”。随着私立幼儿园逐渐被政府接管,幼儿园已不允许自主选择课程模式,全国均以“学科课程”(分科教学)作为幼儿园的课程模式。从此分科教学在我国幼儿园延续使用几十年,老一代的幼教工作者对其特点、方法都极为熟悉。
1955年秋,我被调到北京市教育局刚刚成立的幼儿教育科工作,任视导员(现称督学)。1956年,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幼儿园的数量发展很快。我负责几个区的幼教视导工作,工作压力很大。这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大幅度扩大高等学校招生的规模,当年要扩招至16万人,可高中毕业生只有5万人。因此。国务院发出通知:号召国家干部、革命军人和各行业的人员报考大学,各单位不得以工作需要为名,阻拦在职人员考学。我20岁即进入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视导的对象都是经验丰富、博学的园长和教师。他们对我虽然很尊重,但难免把我视为“小年轻”,与我交谈时经常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称我为“小祝”。另外,我的先天不足——缺乏理论知识。也使我力不从心。国务院的通知使我极为兴奋,立即决定报考大学深造。在报考志愿时,有人建议我借此机会离开幼教,报考外语系或中文系。但我的专业思想很坚定,及时志愿填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北师给我打下了很好的高中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我顺利地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1956年-1960年在校学习期间,赶上不少政治运动,有机会上山下乡,其中与专业有关的是1958年师生一起到农村去办幼儿班和培训幼儿教师,我被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实践半年。我们在那里的八位师生创办了一所农村幼儿师范学校,编写了一本《农村幼儿师范教材》(1960年正式出版)。通过这些活动的学习和锻炼,给我的启发是:作为一名中国幼教工作者,心中必须装着广大农村的儿童,应该思考如何让70%生活在农村的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1960年大学毕业。我被留在北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工作。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开始时我31岁,结束时我41岁。在我一生最宝贵的10年中,虽然在上山下乡时为农村的幼儿班做过一点工作,在校内教过两届工农兵学员,但大部分时间被白白地浪费了。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我的想法,就是要把丢掉的10年找回来。1978年北师大学前专业恢复招生后,我一直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负责组织、指导学生的幼儿园、幼师实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5年我担任教研室的副主任、主任,除给本科生授课,负责教研室的组织领导工作外,还带研究生,兼授夜大、函授大学、专业证书班和各种短训班的课程。有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寒暑假我都要到外地函授站上课。在学前教材建设方面,我著有《儿童文学》(两本)、《幼儿园语言教学法》(两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两本)等专业书籍。同时,我担任了《教育大辞典——幼儿教育卷》和《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学科教育卷》主编,并与南京师大唐淑教授合作主编了《幼儿教育百科辞典》。此外。在科研方面。我也承担或参与了国家多个重点科研课题(含子课题)的工作。
在我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与同事们一起积极进行了学科改革。一方面是开设了计算机算法语言、教育应用数学、学前心理与教育实验方法、学前儿童游戏、学前课程论、幼儿教育管理学、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学前比较教育、现代化教育手段等新课:另一方面是开设了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儿童文学、优生学、婴幼儿家庭教育、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选介、特殊儿童教育学、专业外语、音乐、钢琴、美术等20多门选修课。在逐渐完善课程设置的同时,我还注重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本科一年级至四年级,每年都有不同重点内容。研究生的论文大部分是实验性质的课题。导师对论文这样引导的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力求填补幼教科研方面的空白课题。
1979年11月-2000年11月,我兼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1992年前名为中国教育学会幼儿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兼副理事长、OMEP中国委员会主席,为我国群众性的幼儿教育科研的开展和国际交流,协助理事长做了大量的工作。鉴于我多年工作的辛苦和成绩,各级组织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我曾被评为北师大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学会学会工作者;两次获北师大教学成果奖: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我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北师大学前教育教研室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单位、北京市模范集体。我1999年退休后,一直在国内外从事合作研究、师资培训、咨询和编写教材的工作。2011年我重新修订、出版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995年版)。2012年,我出版了新著《幼儿文学经典作品赏析》,还为2013年即将面世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的幼儿教育部分组稿、审稿和撰写条目。鉴于我退休后所做的工作,中国老教授协会给我颁发了“老教授事业贡献奖”。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在蓬勃发展,急需各方面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两个单位欲调我去担任领导岗位的工作。当时我还是一名讲师,去新的岗位可以升几级,但我没有多考虑调动会给我带来的“好处”,拒绝了两个单位的好意,理由有二:一是不愿离开工作了30来年的幼教岗位:二是我喜欢并自认为适合做教师的工作。这是我一个可以离开幼教工作的机会。我的决定曾使一些人不理解,但我毫不犹疑地放弃了。
回顾60年的幼教生涯,想到我在幼儿园教过的孩子,都是1947或1948年出生的,现在都已过64岁。我与这些孩子虽然大部分失去了联系,只知道少部分的“孩子”中,有的是中小学教师,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国家干部等。想到我前后教过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全国各地的师范院校、科研或教研的骨干,从中央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干部。他们当中不少人著书立说。成为我国幼教战线的后起之秀,看到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感到极大的欣慰。
近年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再一次掀起了发展的高潮,使我国城乡幼儿都能受到良好的人生开端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我从内心希望不断有新的血液输入到幼教队伍中来,更希望在职的幼儿园中青年教师都能体味到:你从事的事业与国家千秋万代的富强、昌盛息息相关;希望你们能和我一样,把一生献给幼儿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关于中国幼儿教育的前景和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论文着眼于中国当前的幼儿教育现状,通过对一些国外的先进的幼教理念、经验、方法的介绍,针对当前中国幼儿教育领域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并结合中国市场的具体情况,在理论上对中国幼教的潜力进行深度发掘,找出中国幼教领域的前景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前景 发展
中国的幼儿教育相比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都有着较大的差距,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但是凡事都有两个方面,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当前的中国幼教局面,不能一味的否定,只要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社会、政府多方面努力,相信,只要假以时日,中国的幼儿教育必定能迈出前进的一大步。幼儿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感恩教育要从小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越早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由此而形成的习惯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1、市场广阔 利润率高
中国的适龄儿童数量巨大,有着对于幼儿教育这个行业来说有着广阔的市场,目前在中国,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游戏规则与品牌垄断,是的少有的高利润行业,预计今后十年内,婴幼儿教育的收入将有7%-8%的增长,在中国的很多3、4线城市以及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还有很多的适教儿童无法得到正规的幼儿教育,对于这些地区来说需要大量的正规的幼儿教育场所来满足庞大的幼儿教育市场的需要,因此,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的幼儿教育市场是十分广阔的,对于广大的幼教从业者来说也是大有作为的。
2、潜力巨大
国内的幼儿教育目前还处在一个爬山的过程,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摸索,还并未成熟,未来的五到十年时间,将是国内幼儿教育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内的幼儿教育市场还远没有饱和,无论是从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上还是从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3、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经济背景成熟
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生存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资本越充足,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就越有利,中国自从9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到了迅猛长足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连续翻番,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对于幼儿教育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行业来说,中国政府必然会给予强大的支持,在强大的资本实力支持下,中国的幼儿教育市场一定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4、中西融合 办学理念成熟
伴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大背景下,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的变得密切起来,很多国外的企业以及经营理念纷纷涌入中国,幼儿教育这一行业当然也不例外,在国内来说,幼儿教育尚且属于新兴行业的范畴,然而在国外,幼儿教育行业已经发展很多年了,国外的很多著名的幼儿教育理念也应运传入了中国,例如著名的“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BE直接教学模式”、“DI直接教学模式”、蒙台梭利课程模式”都对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都可以为中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借鉴,国内的幼儿教育机构应该将本土的实际情况与国外的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结合起来,必定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去的更大的发展。
5、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开拓新思路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尤其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所以说,21世纪是高技术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水平的竞争。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为适应未来停息化社会的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电脑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电脑几乎和电视机一样进入了大多数人的家庭生活,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同时成为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好帮手”,电脑与现代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有人曾说:“幼儿掌握了电脑,就如同有了一把进入21世纪的钥匙!”
众所周知,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信息时代有一个显著特征,即通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资源日新月异,这一特点极大的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技术。信息技术的一些教育媒体,如:投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幼儿兴趣的优势,并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弥补幼儿直接经验的不足,促使幼儿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所以,在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手段运用与目标培养达到和谐、高效。
6、音乐艺术优势
音乐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童年期的美育是孩子美育的启蒙期。孩子们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
7、建立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给少年儿童构建了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她品味高雅,格调清新,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风韵。办图书馆宽敞明亮的幼儿阅览室、活动室、玩具室、展览室为幼儿提供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使他们有一种安全感、亲切感。吸引着孩子们走进一个柔和、文雅、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有关资料表明,聪慧儿童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喜欢阅读。早期开始阅读识字的孩子,智力发展较为迅速,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较快,知识面比较丰富。但幼儿持久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要依赖于后天环境的熏陶与培养。图书馆的亲子阅览室应在幼儿阅读环境的布置上下功夫,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以保障能够长久吸引幼儿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特别考虑书桌椅、墙壁、书架等的色彩搭配。
8、结语
任何的事物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幼儿教育也如此,此时的中国幼教行业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雏鹰,虽然目前还停留在地面,但是只要假以时日,结合多方面的支持,我相信,中国的幼教行业终有24小时会一飞冲天,翱翔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片广阔的天空中。
作者简介:伊胜冬,1992年1月生。男,满族,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读学生。
中国幼儿教育论文:浅谈中国象棋在幼儿教育中的魅力
摘 要:象棋对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有极大的帮助,通过不同的棋局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等,对身心健康和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中国象棋;品德;思维;心理;情操
象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初它只是一种游戏,进而成为一种艺术,普及于社会各阶层。科学验证表明:学习象棋可以提高幼儿的思维和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想像力等,在下棋过程中对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及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以棋养德
“棋道小道,品德最尊。”象棋活动是一项诚信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幼儿不仅要积极动脑来应对局面,还要懂得“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等,这不仅是幼儿对弈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更体现了一种棋品。老一辈革命家曾做过“棋品即人品”的论断,诠释了下棋对人品塑造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幼儿获得象棋知识,感受象棋的趣味性,更注重幼儿棋品的形成。如,在开展象棋活动的过程中,对小班的幼儿我们会通过一些故事来帮助幼儿理解“摸子动子,落子无悔”的含义。
针对中、大班的幼儿,我们则鼓励孩子们互相提醒和督促,在落子前要考虑周到,三思而后行,落子后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反悔,融入了诚信守则的棋德教育。通过不断地引导、提醒,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下棋习惯,并将这种良好的习惯延伸到了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如,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游戏中,孩子们都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生活中,孩子们每天都能够按顺序排队饮水,做到不推不挤……象棋活动的开展不仅帮助幼儿从小树立了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还培养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品德行为。
二、以棋增智
列宁称:“象棋是智慧的体操!”歌德说:“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由此可见,象棋活动对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
1.培养幼儿的观察注意能力
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常常半途而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观察注意力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和社会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句下棋格言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要赢一盘棋,需要从头到尾都认真对待。因此,孩子们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棋怎么走,还要时刻看清对方的棋怎样走?孩子们在这种无形阵中目不转睛地观察、探索,极大地培养了他们对事物的洞察力。
2.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小的棋子在棋盘上瞬息万变,每走一步棋都要求孩子们去观察和思考,幼儿的大脑在无形中受到了主动刺激,脑细胞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思维更加活跃了。如象棋活动中,孩子们要不断思考对方为什么要这样走,走这步棋的目的是什么。又如,孩子们在理解了“吃子解将”“拆子解将”“垫将”及“避将”的含义后,我们则会通过各种“将军”的棋盘演示,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思考,这盘棋该如何来“应将”,该使用哪一种方法最合适?这样,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明显提高。
三、以棋调心
人的健康不仅仅是生理方面的健康,更包括了心理健康,下棋能够增强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表达。因象棋活动是以输赢定胜负,胜败乃兵家常事,棋局中无常胜将军。因此,通过象棋活动,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现实,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失败就失去了自信心,要学会相信自己,再去试试,没有争得及时,但自己尽了力也是好样的。如,我班的点点是个能干的小女孩,表现一直很,因此,鼓励和赞扬一直伴随着她成长,可是有一次在象棋对弈中,她输给了同伴,立刻伤心地哭了起来,不能承受小小打击的她,不愿意下棋了。后来,笔者多次鼓励她,安排她和另外几个孩子下象棋并教育她:“这次输了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想想输在哪儿,一定可以赢的。”慢慢地,她能正确地面对失败了。其实无论幼儿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并在一次次的比赛竞争中,引导幼儿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在不断的输输赢赢中磨练出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以棋促情
象棋对弈,情趣高雅,是一种休闲和智力锻炼的结合物,也是人们生活中一种有趣的、快乐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活动。
1.同伴对弈,促友情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我们特别创设了棋类活动区,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同伴,两两对弈,同时引导幼儿学习使用礼貌语言,如:“我们一起来下棋吧!”“我们再来下一盘吧!”帮助幼儿建立融洽的交往氛围。通过区域活动,拓展和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感受、体验交往的乐趣,增进同伴之间的友情。
2.亲子对弈,促亲情
为了增进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家校共育,我们邀请家长在家中成为孩子的第二任老师,指导孩子,并成为孩子“对弈的战友”,增强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交流,达到一种双赢的目的。其实,孩子与家长下棋的过程,就是孩子与家长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不仅使孩子的棋艺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亲子关系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每天一回家的及时件事情就是拖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下象棋,通过此形式,有很多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慢慢地也进步了,他们对象棋又重新有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象棋对培养和锻炼孩子,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综合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十六字,即“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