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企业人才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企业人才队伍高校档案管理论文
一、高校档案管理在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
(一)高校档案真切的还原了学生在校时期的成长历程及行为表现。
高校档案管理的确立不仅包括了入学之初的学籍信息、在学校学习期间的德育素质的积累及其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记载了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智与思想逐渐完善的整个历程。这是一份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成长记实录,是一份宝贵的信息档案。通过对其进行完整的数据及文件记录,企业用人单位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行为表现,从真正意义上体会其思想的性,并依此为依据,考察其是否符合岗位的基本需求。
(二)高校档案管理有着其本身存在的性,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高校档案管理的保密性及其实行的档案转接制度,大大减少了档案信息被篡改的可能。即使需要档案资料信息的修改或者将其开封也需要相关部门出具各种证明来证明其合理性,而这些都会有相应的较为详细的记录。因此,高校档案有着其特有的性与不可质疑性,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同时也被用人单位视为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凭证。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存在为企业招聘与学生的择业提供了双向的机会。
我国教育模式与就业机制的转变使得原有的就业体系逐渐被新时期供求关系失衡下的双向选择取代。一方面,企业在人才招聘时得到学生的也是及时手资料就是高校毕业档案,如果档案记载中学生表现良好,符合岗位需求,那么面试机会随之而来,反之,一旦文件档案记载内容与用人单位需求有着一定的冲突,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工作机会也就失去了。因此,作为用人方与应聘者之间的单一媒介,高校档案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决定学生就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学生档案保存与调动缺乏相对明确的管理规章制度。
一方面,为了提高高校就业率,一些学校针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了档案“修正”,更改原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同时也将许多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证书等放入档案内,导致档案在高校保存期间已经缺乏了原有的性。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档案的存档内容大都涉及其入学的材料、在学期间所得奖励,有无记过处分、党员身份证明等,这些资料的添加有着一定的客观存在性,但从这种角度来看往往不能很好的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工作仅仅对学生长大那一时刻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封档保存,而忽视了在其成长过程中心路历程的艰辛,从而导致高校档案在学生就业中产生了相对较差的可参照性。
(二)高校档案在转接管理中存在严重的混乱现象。
高校学生毕业后面临着繁重的档案转接问题。及时,毕业生在找到工作后就需要将档案转到企业内部,然而由于缺乏相对明确的档案意识,档案转接时没有的企业地址或者档案已经转到企业但找不到相关部门接收。第二,毕业生频繁的更换工作,档案投递地址一栏如果随意变动必然导致档案的丢失。第三,一些外地学生在校期间已将户口转至学校所在地,然而毕业后却将档案转回原籍,户口与档案所在地出现了分歧,如果不及时做好处理,很可能使其档案逐渐发展成为不明档案,这些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转接增添了不必要的混乱因素。
三、企业人才队伍组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创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
一方面,针对学生的档案管理明确制度,将档案记录的范围扩展到学生在校成长经历等范围,以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另一方面,针对一些学校修改后的“伪档案”,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到实时的监督,使其透明化,尽量保障档案在校管理期间的科学性。
(二)加大对社会档案转接部门的资金及政府支持。
高校学生毕业期间是档案转接的高峰期,也是以档案为媒介建立校企联合制度的关键时期。因此,政府要在此时给予相关档案转接部门适当的资金及政策支持,以确保档案转接的准时与顺畅。此外,相关档案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督查小组,针对转接出去的档案进行有效的核对。一旦发生档案地址骤然改变或者其他纰漏就可以做到及时的更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毕业生的利益,同时也确保了企业人才队伍组建中人才选拔的实施。
(三)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档案关系的定向信息反馈。
及时,企业对招聘人员进行职位表现的直接反馈,学校或者相关部门应将其填充到档案中,以便于以后用人单位的查阅。第二,高校也可以针对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人才的无缝对接。第三,各大高校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已得到的反馈信息,总结其自身的缺点,重新确立就业目标。从某种角度爱看,这也是高校档案管理制度为企业人才的选拔做出的成功战略变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在企业人才队伍的组建中有着良好的参考借鉴作用,但其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明确选拔。基于此,我们既要创建完善的高校档案管理体系、加大对社会档案转接部门的资金及政府支持,又要在原有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档案关系的定向信息反馈,从而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满足企业人才队伍组建对高校档案管理的基本诉求。
作者:于昕鑫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档案馆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论文
1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环境分析
想要做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工作,就先要了解当今的人力资源建设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及时,当今人力资源建设的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电力企业不得不做出相应的变化,不断挑战自我,并且升级自我。最近几年,国家电网为电力企业指出了人力资源建设的方向,即提出的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及“两个转变”两大发展战略思想,与此同时,国家电网公司还通过规定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选拔、留用以及教育的标准和要求,更进一步对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进行了规范。第二,人力资源建设在法律环境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保障了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的正常进行。我国法律要求人人平等,在国家用法律规范了企业雇佣行为后,电力企业在后备人才管理办法中就应该严格按照我国法律对后备人才进行管理。在电力企业中,尤其是县级以下的电力企业,他们对后备人才的教育与管理观念落后、法律意识不强、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因此完善的法律保障了这些企业的后备人才管理工作。
2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现状分析
2.1后备人才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由于一些原因,如行业性质、社会变化等,在我国很多电力企业的后备人才数量较少、工作能力低、个人修养素质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小的电力公司,实行一员多岗制度,在负责抄表的同时还负责电费的回收工作,这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让他们形成应付的心理。因此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的管理工作。
2.2后备人才待遇差异较大
受我国教育制度影响,很多电力企业对待同种工作人才的薪酬不同,正因如此,后备人才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种情况下,会削减后备人才的积极主动性。最近几年,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员工不管是薪酬还是福利都有了提高,当然这是我国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薪酬提高后,后备人才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被放大,因此会影响整个后备人才系统的管理。
2.3后备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备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存在绩效考核奖励机制,这种考核分为上级考核、员工考核。即使存在,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时效性不理想。此外,对后备人才的管理不够重视,对后备人才的考核不能与现实相符合,影响了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一些供电企业中,一些错误的现象仍然存在着,如论资排辈、老好人等。这说明在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方面,考核激励机制、绩效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2.4后备人才培训缺乏长远规划
现代社会,供电企业的生产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无暇同时考虑后备人才的培训工作,只是将眼前的工作或者业务操作作为管理培训重点,对后备人才缺乏长远的规划。与此同时,现代性和系统性也是现代电力企业所缺乏的。除此之外,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使得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培训的投入与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因此也影响了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的积极性。
3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对策分析
3.1增强招聘质量,充实后备人才团队
人才招聘一般是企业充实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做好招聘工作并且增强招聘后备人才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该采用能力相当、择优录取的原则,依据电力企业自身道德发展规划及人力资源的发展战略,聘用创新型人才,此外还应该采用对中形式进行招聘,拓宽招聘渠道,聘用综合性人才,为后备人才团队的管理与培训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可以提高后备人才对公司的向心力,也可以提高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电力公司应该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应用到日常的管理培训工作中。电力企业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道德培训。在现实生活中,年轻的后备人才在工作时会出现计较、偷懒现象,同时责任心不强,没有积极进取的观念。面对这种情况,电力公司必须加强对后备人才的思想教育。在管理培训时,不仅要注意品德教育,还要针对性引导他们,增强后备人才的团队精神以及责任感;(2)在培训过程中,在后备人才队伍中注意营造文化氛围。这不仅是人性化管理的体现,还可以通过这种文化氛围规范后备人才的行为。
3.3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优化后备人才队伍结构
由于对后备人才管理培训是针对电力企业各种部门进行的,人才类型不同,培训方式不同,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对后备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最终将后备人才培训成一支部门齐、人尽其才的队伍。因此这种不同类型的后备人才分门别类的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后备人才培训工作的效率。具体来说,对技术型后备人才,主要培训他们的现场和技术,并进行技能测试以及岗位考试;对于管理型人才,要实行引导性原则,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增强对业务的熟练程度。
3.4完善激励考核机制,优化考核内容和手段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提高后备人才对工作积极性,许多企业已经采用奖惩措施,在对后备人才的培训过程中,通过考核制度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可以激发后备人才的工作热性,削弱他们的消极态度,积极进行日常工作。但是这种奖励与惩罚不能没有依据,电力公司要建立并完善奖惩机制。这种奖惩机制要在电力企业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绩效评定标准上进行。此外,电力公司还应该将绩效与工资挂钩。即绩效工资可分为基本工资和奖励工资。这种工资形式可以衡量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可行性以及操作性很高。即使如此,电力公司还应该建立一些配套机制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如通过绩效评定进行职位变化、岗位变化,工资变化,这些变化的程度都需要一些补充条例进行规范,这样才能很好地应用绩效管理制度。此外,在后备人才的管理与培训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时刻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后备人才管理与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1)了解新时代人力资源建设的环境;(2)认识当前电力企业对后备人才的管理办法与模式;(3)学习新型的要后备人才管理模式,科学地对后备人才进行培训。
作者:何晓燕 罗冀 单位: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孝感供电公司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国有科技型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一、从留住人才看国有科技型企业人才管理的问题
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人才永远是发展的中坚力量。行业内经验丰富的科研平台优势、成效显著的产业优势、强力支撑的学科优势、一体化的产学研优势、广阔深厚的合作优势都是贵研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越条件。诚然,这些优势为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对于一个以高精尖技术为依托、直接面向国际竞争的企业来说,这些条件只做到了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却无法做到留住人才、管理人才,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战略”体系。具体来说,对人才的管理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国有企业管理者“人力资本”概念缺失。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过去的“管资产”体现的是“重物轻人”。“管资本”意味着在管理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多地依赖经济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保持国有资本的保值与增值。人力资本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本要素之一,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经济化”对国有企业管理转型来说十分重要。虽然企业管理者已经开始逐步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其在具体的工作上多数仍然停留在传统企业对劳动力进行事务性管理的阶段,在引进人才时还困扰于短期人工成本与经营利润周期考核所形成的矛盾,这都是没有意识到人力是一种投资、是“资本”而不是“成本”的体现,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人力的资本化管理认知还十分有限。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断层”现象较为明显。
科技型企业对高端人才的依赖性较强。即使是像贵研这样的老牌国有科技型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支比较稳定的、专业的人才团队,但是还是存在着高端人才偏少、人才梯队建设不足、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等问题。人才引进的政策不成熟,企业内部缺乏长效机制,战略性人才培养计划、管理计划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项条件处于准备之中还不成熟,这些都使得企业在现阶段无法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人才储备后继力量明显不足。
(三)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完善,激励机制不显著。
云南位于西南,对人才而言,资金、信息、技术等条件不发达,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处于劣势。有研究数据表明,西部地区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量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东部地区的发展环境、竞争环境以及丰富的激励机制吸引了大批人才,进一步加剧了西部人才的流失。留住人才的环境不完善,激励机制不显著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就贵研而言,当前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虽有创新,但是在激励措施的深度和长远性方面,以及考核评价结果对分配激励的支撑方面还有待突破与完善。
二、国有科技型企业加强人才管理的对策建议
国有科技型企业留住人才、管理人才的关键在于改变旧的观念,推行新的人才建设制度。与民企和外企不同,国企不仅要发展企业自身,还要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兴未艾,顶层设计中诸多的改革措施并行,希望给国企带来发展活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着眼于企业长久、可持续发展,采取创新性措施,对国有科技企业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具体来说,针对上述困境可以采取如下的应对措施。
(一)立足于资本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本的运用。
“管资本”与“管资产”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着极大的不同。遵循过去“管资产”的思想,人力仅仅是作为一种“成本”,而若遵循“管资本”的思想,人力资源则是一种投资。立足于资本管理,意味着管理层对人力资本进行更为灵活的调整,增加人员的流动性,将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位置,而不是墨守于固定的岗位。
1.管理人力资本要做到管理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
不缺位意味着管理者管理要,要兼顾人才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人才的管理、人才的成长环境,具有整体观、大局观。不错位意味着管理者权责要分明,对于行政人员、技术人员、经营人员等人才不能实行“统一管理”,要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有针对性,不能像过去一样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不越位意味着管理层要做到管理层次清晰,负责对象要明确,不能越俎代庖。
2.管理人力资本要具有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观念。
人力资本是一项长期投资,其着眼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回报。倘若拘泥于短期人工成本与经营利润周期考核的矛盾,将会严重阻碍新人才的获得。要树立“人才投资是效益较大的投资”这样的新观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坚决破除那些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与体制,不惟学历看能力、不惟职称看技术、不惟资历看业绩、不惟身份看素质,为人才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3.管理人力资本还要注意与其他各项资本的协调。
像贵研这样的国有科技型企业,一方面其直接面向市场,直接参与全球化竞争,另一方面客户结构为中高端,对产品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这些都导致了人力资本是其制胜的关键。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才比重越大越好,我们也要注意到人力资本与其他各项资本之间的协调,只有各项资本达到比例才能产生较大的效用。所以要积极探索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人才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关系,探索人才资源开发与产业开发之间统筹协调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为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更优良的服务,集聚更多的人才,同时也才能使企业运作处于状态。
(二)多层次建设人才队伍。
对于国有科技型企业而言,其不能仅仅依赖于部级科研平台、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合作,更要从人才发展、人才管理、人才成长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多层次、多角度建设人才队伍。
1.建立人才储备队伍,防止企业用人出现断层。
人才储备队伍的建设要建立在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正确判断的基础之上。一是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这是避免人员冗余的有效方式,也是“在正确的地方使用正确的人”的前提。在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人才储备队伍才会有针对性,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梯队;二是了解人才的结构需求,譬如企业对青年人才和中年人才的比例要求,对男性和女性的比例要求,对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比例要求等。在了解人才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对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合理调整,有层次地培养人才;三是了解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做到已有人才和储备人才的比例适当,质量相当,这样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人才接续时,才会减少断层现象的发生。
2.从用人机制层面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分类使用办法,认真落实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措施;二是坚持有效的用人机制。企业内部并非没有人才,有时出现的“人才危机”其实往往是企业的“用人危机”。要坚持以人为本、唯才是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对不同职位的人员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对于职业经理,用人要注重其科学决策能力、主动应变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对于高技能人才,用人时要注重动手能力、技能、业务,且胜任科技成果转化、工艺流程实现任务;对于销售精英,用人时要注重其市场策划和拓展能力、价值取向以及人格特征;对于科技研发和工程技术专家,用人时要注重其专业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能力。
3.人才的储备还要具有“柔性流动”的能力。
要精心打造人才开发的综合载体和品牌平台,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开启聚才引智的“绿色通道”。
(三)借鉴先进经验,推进员工持股。
在实践中科技型企业如贵研,已经建立了科学、合理、动态、有效的薪酬体系,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管理技术、智力成果等“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相对于传统的激励方式来说,这已经是一种进步。然而正如前文中已经指出的,企业不是没有激励机制,而是激励措施的深度和长远性方面不尽如人意,其长远激励效果仍有待考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员工持股这一激励方式逐渐进入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视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指引下,员工持股成为了2014年国资改革的较大亮点之一,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与员工持股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33项重大课题之一。据上证资讯统计,截至2014年11月12日,2014年以来已有30家A股公司宣布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包括4家国企。国有企业陆续“试水”员工持股,说明国有企业对推行员工持股兴趣渐浓,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员工持股是发挥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员工持股是指有员工持有本企业的股权或股票的股份制形式,通过让员工持有股票进而使员工享有利益分享和经营决策权。这对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是以股权为媒介,所以可以起到长期保留员工的作用,而使员工享有一定的利益与决策权则有利于吸引、激励员工。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已经具有了较为完善的员工持股制度,企业通过设立信托基金、员工持股会等机构,使得员工持股已开展。对我国企业而言,员工持股其实也并不陌生,但是在以前的体制下,往往容易发展成内部员工持股或者成为一种单纯的募集资金的手段。而如今在新的形势要求下,对国有科技企业,尤其是对上市公司来说,员工持股制度是一种新的尝试,使其有效并真正地发挥功用将有助于清晰企业产权结构,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徐滢 单位: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企业人才管理及经营管理论文
一、现如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模式中存在的缺陷
首先,有些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古板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工作习惯和工作理念,长期采用一套固有的模式去进行工作,就会导致企业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脚步,逐渐与不断发展的市场脱节,落后于其他企业,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出现的频率极大。其次,有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面对重要问题的时候,由于其业务能力较弱,无法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决策,或是决策犹豫、不果断,就会产生决策错误,致使企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再次,在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的今天,许多管理人员由于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理念,在工作中不满足于已有的福利,而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去满足自己的私利,长此以往,不但企业本身的资产会逐渐的流失,也会严重的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由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不是良莠不齐,的企业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导致各大企业争抢的企业管理人员现象严重。并且,由于大多数企业并没有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人才激励制度,从人才的选拔到人才的使用都没有一个良好的制度规范标准,不仅影响到企业管理人才的发掘,还影响着人才在日常工作中的态度与积极性,从而影响着企业的综合发展与进步。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模式缺陷存在的成因
1.任人唯亲现象严重。
在我国传统的煤炭企业之中,由于观念老旧,没能将经营理念融合进时代之中,导致人们一提起“人才”二字,想到的并不是业务精良,技术纯熟,工作态度良好,为企业经营出谋划策的人,而是身居要位,坐在企业管理层的所谓“公司高层”。这样的思想观念造就了企业管理层的盲目性,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并不以其技术能力与业务水平作为选拔的及时要义,而是以其对企业领导的忠诚程度为标准,选择更加有利于巩固自己权利的人员,在企业管理层内部出现小团体现象,甚至在招聘的时候,也不按照科学的标准选拔人才,而是将一些“有关系”的人招入企业,全然不顾其能力如何。
2.没有完善的内部考核制度。
内部考核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成因,其一,没有对考核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仅仅只是一带而过的走一遍流程,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没有将考核的实质意义发挥出来。其二,没有对基层员工产生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考核的时候着重考核了企业的管理人员,而忽视了对最基层员工的考核。其三,没有对考核结果足够重视,每次考核结束后没有及时根据考核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或方法,找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这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人员对考核的重视程度和工作态度,使考核者和被考核都会对考核工作产生应付的工作态度,考核目的无法达到,只是白白耗费精力,进而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转。
3.没有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煤炭企业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转、获取利润,离不开广大员工的辛勤工作。员工工作态度是否认真,是否能够根据市场和时代的需求不断的完善自己,为企业贡献出更大的力量,是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而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便是这一切成功的根本。现如今,企业在对于人才的奖励制度上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基本上都是采用物质手段,在年终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年终奖,或者是每个月跟随着月薪进行奖金的发放,这种激励手段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仅仅只是利用最基本的奖金来激励员工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企业对于经营管理者的奖励机制也要进行一些多样性的变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这样才能调动起良好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发展更加稳固。
三、如何更好地建构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
1.严格选拔企业成员。
在对当今企业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弊病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这些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之后,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企业经营人才管理新模式的问题,似乎也就有了相应的答案。首先,应该从源头把关,将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的选用机制灵活的运用到企业人才的选拔过程之中,尽可能的将最的人才带进公司,为公司配置好业务能力最强的人力资源。其次,根据企业中各个工作环节的特点,配备最专业、最合适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要将选拔人才的整个制度进行具体的完善和细化,将每一个选拔环节进行合理的改变,不再以上层领导的意见为作为最终对于人才选用判断标准,而是真正的以岗位需求为基准,将最合适的人才留在相应的岗位之中。
2.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要想建立起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就要分三个方面来进行建构和完善。及时,管理者要加强对于绩效考核的重视,认识到一个良好的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价值观里的理念,使绩效考核能够根据企业中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较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更加的完整、规范。第二,要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进行好收尾工作,不能抱着考核完就万事大吉的态度,而是应该将历年来的考核数据进行统计对比,根据其中的变化总结经验,把握企业发展规律,使考核工作较大限度的发挥价值。第三,管理者应该将考核中出现的不足以及考核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抓住重点,进行改进,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科学奖励制度。
要想的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单纯的年终奖、月薪奖是不够的,更加多样而科学的奖励制度,才是激励员工好的手段。对此,企业可以进行对于薪酬制度的改革,以最能够让员工满意,并且燃发熊熊斗志的薪酬组合制度来激励员工。除了物质上的奖励,企业在精神上对于员工的激励也是不可或缺的,要不断的肯定员工的个人价值,鼓励员工,信任员工,并且尽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使员工能够享受到来自于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关怀。
四、结语
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残酷的竞争中,企业必须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把管理者的能力和观念提升上来,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企业管理岗位中来,并且在这基础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企业人才管理模式,构建一个更加良好的企业人才管理氛围,这样才能够保持企业持续长久的发展,使企业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麻蓉莉 单位:河南省平顶山市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处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企业创新人才管理论文
一、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中的问题
(一)科学人才观的缺位
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很多企业都引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对人才的管理采用了很多方法和手段,并积极参与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但是由于长期的体制原因,受到以往国有企业的影响,很多企业虽然积极响应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但难见成效。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对人才进行选拔和考核以及评价等。
(二)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在我国,很多企业拥有不少人才,但是却会出现才不受用的现状。原因在于人才的工作规划不合理。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但是人才并没有安置在相应的岗位上,那么将会导致人才的工作难以发挥作用,浪费了很多人力资源,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企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
(三)人才机制有待完善
企业为保障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有效性,必须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考核工作,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考核和评估必须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考核,必须遵循科学的考评制度,才能吸纳和保留人才。目前,很多企业的考评制度不完善,对人才的激励政策不有效,导致人才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四)人才的流失率过高
随着市场价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强,企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产品、企业自身文化上,更多的是对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所以这样也出现了很多猎头公司为企业选择人才。但是很多企业在对人才管理的引进和培养不重视,导致企业的人才大量流失,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人才的流失也为企业的商业机密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
科学的引进人才和选拔人才,对整个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才的引进是公司开展业务并顺利进展的前提条件。所以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引进观,确保人才的公平竞争。企业必须做到:
(一)针对不同岗位,引用恰当人才。
(二)在人力资源引进人才的时候,必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
(三)重视人才的岗前培训工作,以便引进员工能更快的适应岗位需要。
三、企业人才管理创新机制分析
(一)建立有效的人才使用机制
根据不同的企业情况,分析岗位的不同特点,并引进相应德才兼备的人才,使他们发挥潜力和治理,必须建立合理的人力管理机制。首先,需要分析不同员工的特性,并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结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帮助员工尽快适应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使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其次,建立企业的内部竞争制度。在企业内部竞争下,每一个员工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尽力完成任务,促进了人才的自我发展。,提供给人才发挥的舞台,管理制度并不约束人才大胆创新的能力,让员工能更好的发挥其个人所长。
(二)培养机制
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机制,能促使企业发掘人才,针对岗位培养适合的人才,并为将来工作的合理调控和运作起到重要的作用。培养机制,能让员工对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更加,同时能端正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做好企业的培养机制,最终能使企业的利润较大化。
(三)激励约束机制
在企业中,在主要的约束条件下,合理激励员工,能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的激励主要从员工的两方面着手,及时、员工的奖励报酬,第二、员工的精神奖励。企业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以及平时的考评制度,对员工进行考评,在公平、公正的考核制度下,对人才进行奖励,将会培养员工在工作中更有积极主动性,并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在管理视觉下人才管理体制的构建,需要企业管理者尽快转变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升福 刘卫星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企业雇主品牌人才管理论文
一、人才管理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应对挑战的根本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格局的重构与企业的转型,传统的市场分配、商业模式遭受着颠覆性的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消费模式也在被改变,但是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谁能盘活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的融合,谁将会快速做大蛋糕,渗透市场占有率。然而,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中成功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挑战,企业能否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否依靠互联网技术培育人才,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雇主品牌,才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管理与雇主品牌的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体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从企业人才的总量、结构与效益三维度进行升级。拥有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化危机为机遇,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依靠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二、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创新人才的筛选与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形成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的合一。因此,雇主们首先开始将目光触及到网络社交媒体,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的搜集与筛选,帮助企业招募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招聘渠道。网络社交媒体依托于现实人际关系将用户信息构建到虚拟网络社区,其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用人群具备网络时代新部落化、实名制、信息分享等特征,有利于信息快速、有效地交换与传递。例如,人人网、大街网、58同城、领英(LinkedIn)等网站其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在职白领和潜在就业者为主要群体,企业可以利用用户个人的公开信息浏览和筛选目标人才,并对其进行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而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聘者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70%存在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些因素在招聘决策和求职者的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雇主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有效的人才数据库,定向挖掘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人才招聘途径和人才考察方法,并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的战略数据。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培育和发展人才,企业网站、网络信息共享中心、网络培训课程、微博、微信等媒介都成为了企业对内、对外分享和传播学习资料的重要通道,既可以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料对外开放,提升社会效益,吸引潜在人才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依靠网络平台搜寻和传播定向的人才数据,同时员工和潜在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更好地了解雇主,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关注与考虑,互联网正在成为雇主与雇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三、企业雇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与传播
雇主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而设计的长期人才规划系统,它代表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是公司对内部现有人才和外部潜在人才的“雇佣保障”。良好的雇主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与人才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长久地保持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雇主品牌的价值变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让企业成为目标人才求职选择的雇主。实践证明,企业的雇主品牌是组织日积月累锻造出来的,是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不断投入和践行出来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依靠网络积极主动地构建和传播雇主品牌,同时,网络也将企业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让公众可以多方位地了解和监督雇主,保障雇主保障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雇主品牌是雇主与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双方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承担的新使命。具体说来,企业雇主品牌能够在以下4点体现其价值并发挥战略作用。
1.坚守企业合法用工底线
雇主、品牌雇主应该是对员工负责任的雇主,应该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重视有关员工保护、劳动保护的所有法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员工带来雇佣安全感。
2.外部网络突出组织保障
雇主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明确一个良好的、差异化的、竞争性的雇佣保障,这种雇佣保障应该是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独特的雇佣保障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差异化的员工工作体验是职业价值的定位。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对差异化的雇主保障进行建设和传播,探索核心人才的工作期望,利用多媒体渠道打造雇主的良好声誉与吸引力。
3.内部网络沟通企业制度
雇主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应该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相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配合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落实并不断巩固。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是企业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手段与策略。但是,仅仅构建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依靠互联网平台对内传播和营销,形成组织内部的认可与一致。只有良好的内部共识,才能发挥雇主品牌的内部作用。
4.线上线下引导公众舆论
良好的雇主品牌打造,除坚持不懈的内部建设外,更依赖于不断强化的外部传播与营销。企业需要通过新媒体、传统媒体、公关活动与招聘营销将企业雇主品牌推广出去。同时借用市场营销学的模型方法使企业雇主品牌与员工、顾客、社会建立联系,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雇主品牌的建设与传播是符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的新实践,是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借网络平台这一“外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传播企业的组织文化与特征的新方法。因而,凭借的人才管理,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外部市场的不断变化与冲击,平稳转型,做大做强。
作者:张洋 朱勇国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论文
一、创新性人才对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性
(一)创新性人才给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尤为剧烈的行业,创新的特色化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与服务创新的依托是创新人才,他们能够运用创新思维来应对瞬时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创新人才是一个企业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稳定发展的保障。
(二)创新性人才能给加工企业带来效益较大化
首先,技术与管理的创新能够提高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产品和服务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其次,创新人才能够以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节约资源并实现资源的再次利用,能够较大化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三)创新性人才能较好传承与发展的企业文化
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力量,每个企业都有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它不但能够引导企业员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还能激励创新行为的出现。高素质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将自己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企业文化能够不断地发展传承。
二、湖南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现状、问题与原因
(一)现状及问题
1.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短缺
湖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科技人员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规模以上中小型企业无论是科技活动人员拥有量、具有高中级职称人员拥有量,还是硕、博毕业人员数量均远远低于大型企业;每个企业平均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大型企业分别是中小企业的143、139、395倍。湖南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人员拥有情况,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毕业人员相对量都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低,分别只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51%、25%的水平。因为缺乏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分类数据,若以整个规模工业企业数据的口径,即平均每个规模中小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相当于整个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4%、54%、29%来推算,湖南规模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高中级职称人员、硕博学历人数,分别约为3.48,1.04,0.07。据湖南农产品加工行业人士判断,实际的情况比这一估算数据可能还要低,这是因为农产品加工行业社会地位、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性等对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所导致。
2.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动性大
笔者通过走访湖南某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负责就业的职能部门,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100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11人,占比11%,这恰好反映了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方面的尴尬处境,在仅有的11位入职中小食品企业的毕业生10个月后有6位离职,离职率为54.5%。
(二)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实力相对较弱,资金有限,从报酬、福利,包括企业的长期发展,都缺乏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这些都是导致我省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相当多的创新人才随着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行业从业经验的积累,选择跳槽到实力更强劲的大企业或沿海大城市。而随着人才的流失,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加大,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使其创新能力减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管理决策者自身素质先天缺陷,人才管理观念与方法落后
及时,不少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者草根出生,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学习,自身素质不高,采取以亲情与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化管理方式,缺乏战略眼光,缺少完整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家族式管理方式的组织结构阻挡了高素质创新人才走向决策层的通道,限制了非血缘,亲情成员的发展空间,不利于创新人才个人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融为一体。这样的管理方式,必然会大大挫伤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这样必然导致创新人才对企业缺乏归属感,没有凝聚力。一旦个人与企业产生利益纠纷,很容易离职。第二,对创新人才管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忽视创新人才在产品与服务的生产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更忽略了产品创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决定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中小企业对创新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具有管理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因人而异的理性分析。第三,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行政性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过于注重对员工的控制,缺乏对员工的尊重,相应的奖赏措施不够完善。过于重视短期内的业绩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员工的长期发展。这样会导致企业内部关系不融洽,缺乏人性化。
3.缺乏对创新人才的持续、长期培养投入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长期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大是我省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创新人才持续投资培养的几大障碍。由于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大,故使得决策者更加忌惮对创新人员的长期投入与培养,以避免到“人财两空”的结局。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因为自身的资金限制与战略眼光的短浅,对短期的技术人员培训都难以落实不到位,而长期,高投入的创新人才投资则更是成了一种奢望。这种状态则进而导致企业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在创新意识与创新技术层面都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落后于同行业的竞争者,形成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人才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特色企业文化结合待遇留人的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员工之间所共同认同的信念,信仰。它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道德操守,人际关系等,并依此表现出来的企业精神风范。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确立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创新型人才对自身企业怀有高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与之相成的就是一支高度凝聚力的企业的创新人才队伍。另外,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结合待遇留人的制度会减少创新人才对酬薪与福利不满而造成的离职率。要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一套“能者多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酬薪制度。对于企业骨干与重要创新人员,要舍得付高薪。奖惩分明,把员工的奖金,福利,与职务的晋升与个人能力与工作绩效紧密的结合起来,使的创新人才获得的收入与福利与其自身能力相挂钩。
(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创新人才不同于一般员工,其目标定位、价值取向与需求结构有所不同。因此在对其的激励上,要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考虑发展创新员工以技术持股,人才持股的企业发展模式,让创新人才与科技人员获得一定的产权。这样能够增强创新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刺激创新人才在工作中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激励也能起到较大的作用,因为创新人才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着更高的要求,精神层面的激励可以通过事业以及情感来实现。事业是创新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企业如果能够营造一种积极进步的工作环境,给创新人才带来事业上的工作动力;工作中团结向上,友好合作的人际氛围能够给创新人才带来情感上的鼓励。中小企业家要以人为本,真正把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创新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使创新人才的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投资力度
创新人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投资与培训,也就是中小企业为自身保持市场竞争力与未来的潜力的投资活动。通过对创新人才的培训投资,让创新人员获取更先进的技术,产品创新能力,进而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绩效。除此之外,决策层更是要把对创新人员的投资与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投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奏效的。中外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表明,企业决策者在对创新人才的资金与培训上给予充足的支持,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和提升其个人价值,而且更能提升企业的文化建设和团队凝聚力,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四)政府应重视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给予相应扶持
大部分中小企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在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规模上并不成熟,政府应该给与其相应的扶持。为了让各中小企业树立创新意识,政府可以给企业或者企业职员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由各个企业进行创新项目的申报,从中择优,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中小企业在科研上资金的短缺问题,又能能给各企业以及创新人才带来激励作用,除此之外,政府应推动企业与各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给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培训基金,为中小企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
四、结语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变主题,而创新人才则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源泉与动力。通过对创新人才的科学有效管理,刺激创新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实现成果积极转化,开拓新市场,创造新价值。
作者:杜红梅 傅知凡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跨国企业HR部门人才管理论文
一、中国跨国企业HR部门人才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招聘条件过于单一
这个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不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之中,中国企业的HR部门人员在招聘人才方面,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而不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职位”。企业对于员工的招聘,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除了要保障本身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之外,在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未来发展方面也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否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而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的招聘条件往往是重“学历”而轻“能力”,依照这样的招聘条件所甄选出来的员工或许在当时能够胜任好他们的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于注重学历而甄选出来的职员不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二)忽视员工素质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当今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随时变化刷新着,特别是国际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这也就要求了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训是HR部门人才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现今中国跨国企业的大多数HR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的培训过于单一,忽视了员工各项素质的培养,它们更多的着眼于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将员工素质的提升发展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失去了大局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凝聚力之外,一个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作氛围,代表了企业的特质,是表现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奇特魅力上,海尔集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一个在海尔洗衣机分厂工作了三年的22岁姑娘,在勤恳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了海尔集团三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三年之后被诊断患了白血病,就在她弥留之际,她对亲人提出的一个愿望:再让我回去看一眼海尔。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凝聚力的体现,使得这个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产生潜在的归属感。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管理高层们所能够狭隘的决定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互相磨合、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长年累月的经营过程之中经过不断的深化所形成原始的“胚胎”,然后再被企业的HR部门加以深化、精炼,提取成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促使了HR部门的管理者们不可能直接从其他的公司“借用”到,需要HR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
(二)丰富招聘条件
招聘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HR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职位”的招聘,而不是对“人才”的招聘。更加注重的只是应聘人员对于所属职位的技能和本身学历这两个条件,而忽视了作为一个员工的其他品质要求。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应仅局限于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学历上的要求,还应该包括对应聘员工的各项素质的测试,如:主动学习能力、生活情趣、对未来的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的招聘,更多地将员工的能力与其本身的素质将结合,毕竟员工在企业并不仅仅是工作,还需要与同事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中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在招聘员工之初就开始注重“质量”,丰富招聘的条件,某方面的突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适合本企业的特色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三)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除了招募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HR的另一项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对员工的培训不应像很多国内企业一样仅仅对各部门的员工进行本身所属岗位上的技能培训,而应该借鉴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除了员工本身所属职能的技能提高之外,更多的是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例如:摩托罗拉在中国推行管理本土化的战略,通过各项技能培训发掘员工的潜力,优化员工的资源配置,为企业人才素质的加强和合理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叶炜 柴时军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人事处 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企业发展与人才管理论文
一、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
1.让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充分了解。
无论企业组织还是员工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会缺乏动力。明确企业目标可以增强员工的主动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2.为员工建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建立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有利于强化员工环境把握能力。企业应该明确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在员工发展过程中给予指导其发展途径和方法,为员工提供帮助和支持,促使员工自觉地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功联系起来,始终朝着职业发展目标发展。
二、留住企业人才
人才的流失会给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人才的流失,不仅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技术秘密,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要留住的人才,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员工职业发展计划是企业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培养群体人才的有效措施,也是企业开发潜在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手段。企业应将员工个人发展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让员工在服务、推动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按照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通过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实现个人的发展,获取个人成就。同时,企业应对企业人才适时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帮助并为其提供具体发展措施;并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提供竞争平台等。把员工的个人需要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做到人尽其才,较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在企业能中大有所为,从而极大地提高其对企业的归属感。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也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只有在完善的管理制度下,企业才能有序地、良好地进行发展,也才能吸引、留住人才。及时,以完善的薪酬制度留住人才。企业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长久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竞争是较大的竞争,企业能否留住人才,薪酬激励的作用非常大,合理薪酬制度能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员工的创造性,使每个员工体会到个人的价值,乐于通过努力做出成绩。第二,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制订每个岗位的岗位责任书,通过岗位职责编写细化各项工作,将责任更加清晰、有序,也可以使员工入职后根据该岗位职责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提高每个员工的工作主观能动性。
3.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人才。企业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人、塑造人的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使全体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成长。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目标教育,使他们把个人目标同企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的各项工作中。
三、培养有潜力的员工
及时,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带头人培训重点是管理培训,即对职能管理和技术管理等管理意识的培训。第二,对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应进行适量的储备、加强内部培养,保障企业未来对这部分人员供给,同时尽量保持现有这部分人员队伍的稳定。针对这部分人员要重点培养,设计定制的培训计划,承认和奖励并重,即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重。第三,对于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应进行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培训,包括知识、技能等培训,主要通过内部培养辅导等方式进行培训。制定提高员工认同的激励系统,承认和奖励并重,设计有针对性的激励模式,比如奖金、表彰等。
四、结语
总之,企业应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愿景基础上就企业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吸引和留住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企业与员工个人共同成长和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
作者:魏敏晶 单位:中鼎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跨国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一、中国跨国企业HR部门人才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招聘条件过于单一
这个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不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之中,中国企业的HR部门人员在招聘人才方面,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而不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职位”。企业对于员工的招聘,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除了要保障本身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之外,在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未来发展方面也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否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而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的招聘条件往往是重“学历”而轻“能力”,依照这样的招聘条件所甄选出来的员工或许在当时能够胜任好他们的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于注重学历而甄选出来的职员不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二)忽视员工素质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当今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随时变化刷新着,特别是国际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这也就要求了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训是HR部门人才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现今中国跨国企业的大多数HR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的培训过于单一,忽视了员工各项素质的培养,它们更多的着眼于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将员工素质的提升发展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失去了大局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凝聚力之外,一个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作氛围,代表了企业的特质,是表现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奇特魅力上,海尔集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一个在海尔洗衣机分厂工作了三年的22岁姑娘,在勤恳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了海尔集团三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三年之后被诊断患了白血病,就在她弥留之际,她对亲人提出的一个愿望:再让我回去看一眼海尔。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凝聚力的体现,使得这个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产生潜在的归属感。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管理高层们所能够狭隘的决定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互相磨合、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长年累月的经营过程之中经过不断的深化所形成原始的“胚胎”,然后再被企业的HR部门加以深化、精炼,提取成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促使了HR部门的管理者们不可能直接从其他的公司“借用”到,需要HR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
(二)丰富招聘条件
招聘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HR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职位”的招聘,而不是对“人才”的招聘。更加注重的只是应聘人员对于所属职位的技能和本身学历这两个条件,而忽视了作为一个员工的其他品质要求。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应仅局限于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学历上的要求,还应该包括对应聘员工的各项素质的测试,如:主动学习能力、生活情趣、对未来的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的招聘,更多地将员工的能力与其本身的素质将结合,毕竟员工在企业并不仅仅是工作,还需要与同事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中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在招聘员工之初就开始注重“质量”,丰富招聘的条件,某方面的突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适合本企业的特色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三)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除了招募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HR的另一项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对于中国的跨国企业而言,对员工的培训不应像很多国内企业一样仅仅对各部门的员工进行本身所属岗位上的技能培训,而应该借鉴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除了员工本身所属职能的技能提高之外,更多的是培养员工的综合能力,培育有潜在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例如:摩托罗拉在中国推行管理本土化的战略,通过各项技能培训发掘员工的潜力,优化员工的资源配置,为企业人才素质的加强和合理运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叶炜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财经学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国有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一、人才队伍的现状
目前,交运集团拥有各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近1600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2%左右,分为四个层次。及时层次为经营管理性人才,包括集团中层干部和二级公司班子成员,现有147人,约占人才队伍的9%;第二层次为集团部室业务骨干和二级公司中层干部,现有401人,约占人才队伍的25%;第三层次为一线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现有323人,占人才队伍的20%左右;其余为一般管理人员,人数超过730人,接近人才队伍总数的46%。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人才仅有173人,占人才总数的10.8%;31岁至45岁人才为838人,占人才总数的52.4%,46岁及以上人才为589人,占人才总数的36.8%。其中,35岁以下经营性管理人才仅有8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5.4%,36岁至45岁经营性管理人才为33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22.4%,但46岁及以上经营性管理人才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总数的72.2%。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占人才总数的20.9%,大学专科和高中学历为873人,占人才总数的54.6%,初中及以下学历超过390人,占人才总数的24.5%。按职称高低统计,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311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仅有16人。另外,在工人中,具有技师技能等级的为78人,而具有高级技师技能等级的为32人。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交运集团人才队伍具有以下特点:
(一)总体上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梯队建设颇有成效。
现阶段温州交运集团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以45岁以下为主,特别是技师和高级技师大多为40岁以下年轻员工,说明近几年企业在人才的培养建设、年轻化方面有所建树,这些年轻人才今后将撑起温州交运的明天。46岁以上的管理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也达到总数了35.9%,这说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为理性,在大力培养提拔年轻人才的同时,也重视人才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但是,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35岁及以下的年轻干部仅为8人,且36岁至45岁的管理中坚也只有33人,而46岁及以上的则高达106人,占该层次人才的72.2%。如不引起警觉,在中层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企业将很快进入青黄不接境地。
(二)中高级人才较少,人才层次较低。
在交运集团近1600名人才赵繁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00队伍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为334人,仅占总数的20%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仅有9人;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为8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只有18人。另外,在上万工人中,只有78名技师和32名高级技师,只占工人总数的1%。考虑到高职称与高学历具有高度重叠特性,交运集团的中高级人才最多不超过400人,这在高达万人的员工队伍中,比例是非常低下的。但值得欣慰的是,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近几年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已逐渐成为提拔干部、安排关键岗位的重要条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人才素质偏低。
主要表现为: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决策力不强;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均有待加强;三是管理水平有限,能真正地运用人、才、物、信息等要素,有效提升企业效益的人才不多。
(二)复合型人才匮乏。
现有的管理人才中,大多数是从生产一线中提拔上来的,在抓管理方面常常是捉襟见肘,组织、协调能力有限,往往是精通技术的却不精通管理,精通管理却不精通技术,既精通管理又精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多。
(三)人才引进机制缺乏。
在温州市掀起“大建设、大投入、大发展”高潮之际,温州交运集团按照市委市政的部署,开建了大量工程项目,但现行企业人才机制因主客观因素难以吸引社会上工程技术、金融等方面的人才。
(四)晋升受限,人才外流严重。
自2010年10月温州市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伊始至今,温州交运集团的中层干部因整合重组过渡期职数超编被市有关部门冻结,至今已接近四年了,而且由于整合重组过程中,我们已提前将年龄接近退休的干部进行了分流安置,所以今后几年之内干部职数也不可能因退休而出现空编,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提任年轻干部。从现在温州交运集团140多名中层干部中,35岁以下中层干部寥寥无几,而46岁以上的中层管理干部超过七成多的现状看,如果不早作未雨绸缪,很快企业将面临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青黄不接问题。另外,企业实行职员和工人身份管理后,职员的补充只能通过社会公开招聘一个渠道,企业内部工人的转岗晋升之路受到阻断,许多上进心强的人才被迫只能参加社会上各种公开招聘实现自己的理想,因而陆陆续续离开了企业,而一些学历较低、年龄较大但业务熟悉的工人因没有上升平台放弃了以往的努力与奋斗。时间一久,怨言和牢骚随之出现,进而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影响了企业稳定。
(五)培训滞后,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大部分都比较单一,互补性较差,知识严重老化,且缺乏专业的学习培训,难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三、下一步的对策措施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着重采取以下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企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为人才营造良好氛围。
“观念的制约是较大的制约”,企业要发展壮大,需要形成良好的人才观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加强宣传力度,强化意识教育,转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在集团上下牢固树立起“人才资源是及时资源”、“人才是及时生产力”的观念,形成人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采用多种形式广泛选拔人才。
对于集团急需的建设和金融等方面的人才,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向社会攫取人才。对于交通运输类社会稀缺人才,通过单位举荐、公开竞岗、选调等方式,进行内部挖掘、培养。对于高校毕业生资源,通过强化现行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定向代培模式,不断为企业补充的新鲜人才资源。此外,完善集团后备人才库试岗机制,从广大工人中发现、选拔、培养人才苗子,确保人才培养的连续性,确保企业长期活力。
(三)多措并举,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确保各种人才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有待遇,在工作上出成绩。积极推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重业绩、重贡献、重能力,按工作绩效、经验技能、智慧学识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真正形成与市场接轨的薪酬分配体系。同时还要积极改善工作、生活和人际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加大激励,建立健全人才奖励机制。
积极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才,在提任干部时给予优先考虑,营造以实绩论英雄的良好氛围,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管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升人才素质,协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教育培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各种教育培训可以使人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并使其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从而增强其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忠诚度。整合重组以来,员工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提高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培训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将采取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一是要充分利用交通技术学校等内部资源,对管理人才大力开展企业内部培训;二是积极组织管理人才参加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高等级教育培训活动;三是要积极邀请有关教授专家作专题教育培训;四是要积极鼓励全员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五是要充分利用会议、报刊、宣传窗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努力完善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六)争取政策,为人才消除后顾之忧。
对集团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积极主动与市人才办、市国资委、市人力社保局等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努力为人才争取“提供住房、优先解决其家属工作、子女进学校读书”等优惠政策,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加安心地从事本职工作。
四、总结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有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好国有企业的自身优势,积极解决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切实为国有企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支撑。
作者:赵繁 单位:温州市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传统文化及现代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1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进而改变和完善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社会不不断发展进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在社会人生思想的体现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性命双修”,即通过修行的方式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而佛家则主张“法身慧命”,即将人性中最光辉的地方呈现给世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时下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
2.1刚柔———企业管理的良方
关于“刚”与“柔”关系的论述,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详细的分析与理解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柔并济”和“以柔克刚”。道家学派认为,刚柔思想体现了为人处世之道,即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既要有所收敛忍让,不逞匹夫之勇,又要随机应变,圆融做人。刚柔思想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广西玉柴集团的“人为本、争及时和零起点”的企业精神,还有TCL集团、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大型科技类公司在“刚柔并济”中成功运行,充分体现了刚柔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2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和推崇和谐思想,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譬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2.3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方圆思想同样包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即在为人处世上一方面对内要正直有礼,不虚伪;另一方面对内应该谨慎干练,把事情做到圆满。方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这里以沈阳飞龙集团的兴衰为例,当初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率领一千人等经过刻苦钻研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开创了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带动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会“方与圆”的科学内涵,则在短短的三年前功未成却宣告“引退”。
2.4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最为信奉的思想之一,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认为,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既要展示自我,也应适当保留。松下集团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科学管理
3.1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时,应该坚持儒家的人本思想,信任和尊重员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强化其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日本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通过创建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影响员工,使其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②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企业可以将这一思想引入其人才管理范畴,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身力量。日本企业把儒家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2文化与制度的软硬结合———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历来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主要思想,它以法制为核心,强调将法制思想和人本思想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和约束。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仅仅依靠人本思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原则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服从企业管理,遵守企业规范。
3.3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儒家理想
①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核心的管理者,要想做好其人才管理工作,提升其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完善,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学习和了解新知识,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②齐家。如果将企业视作一个集体,那么齐家就是指管理好整个企业,做到人尽其用。管理者要想实现“齐家”目标,就必须统一员工思想,强化其集体意识,使员工以企业为家,自觉遵从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者只有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管理目标。③“治国平天下”。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王国,王国生活着众多的人民,即员工。管理者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团体积极文化。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弘扬民族文化的时代。企业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指导,走出人才管理危机与误区,塑造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其人才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走向规范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延长企业生命周期。
作者:徐小娟 单位:南昌职业学院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电力企业知识型人才薪酬管理论文
一、知识型人才的含义和特征
(一)含义
所谓知识型人才,指的就是与普通员工不同,能够熟练掌握电力相关的技能和概念,对于资源能够充分利用,通过创新、综合、归纳、分析和总结等一系列的脑力劳动,能够利用知识资本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的人才。在电力企业中,知识型人才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电力企业内部的中级和高级管理人员,包括各部门的主管、总经理、项目经理、财务总监以及总工程师等。另一种指的是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包括技术专责、技术能手、内部培训师等。知识型人才是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源泉与基本动力。
(二)特征
1、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知识型人才,基本上具备专业知识丰富、学历高的特点。大部分知识型人才都接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高等教育,能够掌握一种或者多种技能与知识。另外,这类人才视野开阔、知识面较广、学习能力极强、求知欲强。其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与丰富的知识储备。在电力企业中,知识型人才是核心技术的掌握者,也是创造者。其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电力企业的发展与生存有着直接的影响。
2、重视自我价值
知识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知识层次,因此更加重视自我价值,并有着强烈的实现愿望和崇高的理想。更加喜欢从事一些具备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追求。
3、自主性和创造性强
知识型人才具备创造性,并喜欢接受挑战。借助扎实的专业知识,利用聪明才智,发挥出创新性思维的作用,开发出新的电力应用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时,知识型人才希望自由和宽松的工作环境,往往不喜欢受到控制和约束,具有极强的自主性。
二、电力企业知识型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方式
(一)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
对于电力企业内部的知识型人才,所采用的薪酬激励机制中,年薪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高层的管理人才的年薪主要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基本年薪、效益年薪和奖励年薪。
1、确定年薪
基本年薪,电力企业长期实行平均分配制,推行年薪制,需要员工适应一段时间。为了减少不良情况,电力企业的经营者,可以在平均工资的基础上,结合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来确定基本年薪。基本年薪=综合平均工资×企业类别规模系数。效益年薪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和业绩情况计算的企业经营者劳动报酬,是对企业经营者经营成果的直接体现,根据综合业绩考核结果予以兑现。效益年薪=基本年薪×(综合业绩考核得分/综合业绩考核标准分)。奖励年薪是企业经营者在急、难、险、重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取得特别业绩,给予的一次性奖励。
2、年薪兑付
年薪兑现采用按月支付及按年结算两种方式。基本年薪按月预付;效益年薪及奖励年薪中的特殊贡献奖按年度结算支付。效益年薪的20%延期支付,年度会计决算和审计确认考核指标实际完成情况与考评结果无差异的,兑现延期支付部分;有差异的,重新考核评分并相应调整年薪后兑现。
(二)中层管理人员实行业绩合同制
1、原则
及时,目标一致。考核指标必须与业绩指标协调一致,重点突出成本控制、工程建设和生产任务,保障实现总体目标。第二,权责对等。统一责任与权力,逐级负责。第三,分类分级。不同的考核对象有不同的考核指标。第四,兑现原则严格核查。严格执行业绩合同,作为薪酬支付的依据。
2、制定合同
财务部门应该与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相互协商,然后由上层批准,从而确定效益运营和生产类的基本指标。考核部门提出,经过批准后确定控制类指标。每年应该对业绩指标进行核定,不能改动。为了保障合同能够有效地执行,需要完善抵押金制度,电力企业的员工需要缴纳一些抵押金。
3、兑现薪酬
月度薪酬主要是按照员工每月的业绩完成情况,来考核确定每个月的实际业绩。年终则要进行业绩的总考核,然后根据业绩的实际情况,来兑现薪酬。
(三)技术人才实行综合薪酬制
在电力企业内部,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企业需要重视技术人才群体,通过薪酬激励,提高其工作热情,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针对技术人才,主要通过综合薪酬制,进行激励。综合分析项目创新、职称以及工作绩效等,然后给予合理的薪酬。从而使得企业的效益能够与人才的贡献相结合,充分激励技术人才。对于知识型人才来说,薪酬是自我价值的衡量尺度,如果薪酬能够高出平均水平,那么会让技术人才感受到电力企业的对其的重视。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提高工资福利。对于技术人才,电力企业应该做好福利制度建设,适当地提高基本工资水平,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还能够充分激发潜能,激励技术人才利用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加高新的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技术人才的作用,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岗位等级工资制的完善措施
首先,应该认真分析电力企业内部的岗位和工种,调查组织状况和工作内容,然后确定岗位的具体种类。其次,要应用岗位评价。评价岗位的劳动环境、性质和工作特点。然后确定岗位等级和数目。第三,要按照岗位的顺序,来设定工资标准。应该详细分析,低岗位和较高岗位之间的薪酬差别,并且确定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别系数。然后按照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的工资标准,并且要结合相关的影响因素,来进行工资低标准的确定。第四,在测算岗位工资的时候,应该包括所有的职工,实施总体平衡与调整,认真分析工种与岗位之间的相关薪酬管理。这样才能够起到督促平衡和激励先进的作用,能够将全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五,还要制定实施规范。基本上包括:上岗条件、技术水平要求、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还包括离岗职工薪酬支付方式。要结合知识型员工的基本特点、企业内部岗位要求、以及电力企业的总体情况,合理的选择薪酬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型员工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应该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知识型人才的基本特点,针对不同岗位的知识型人才采用合理的薪酬制度,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将人才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从而促进电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刘春 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农资企业的人才管理论文
一、农资企业为什么留不住人
企业规模有限:农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因而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另外目前农资行业的一线销售人员普遍比较年轻,积极上进,注重个人在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机会,受企业规模限制,升职空间有限,一些人就会选择跳槽,去寻找能够进一步施展才华的平台。薪酬待遇不合理:有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参与市场竞争,在招聘时往往高薪保障,一旦市场形势风云突变,各种保障又难以兑现,很难留住人才。且销售人员长期驻扎在市场一线,远离家人,生活压力较大,而基本工资偏低,绩效考核周期长,奖金兑现不及时,也是农资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农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忽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事业发展,对人才要求得多,给予得少。员工希望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较大可能的成果,在努力寻找着提高其职业水平的途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为节省开支,培训预算是最容易被削减或压根就没有。看不到公司给予的发展前景,看不到个人未来几年的希望,使企业人才产生职业疲劳感,从而选择离开。人才选拔与配置机制落后:在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和长远的发展规划,带来了人才规划上无所适从,难以在日常工作中确保人才的合理引进和使用。大多数农资企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机制,在人才的配置与选拔上存在随意性,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没有具体的职位职责,模糊的人员配置,随意地选拔,在员工中造成了不公平的工作环境,导致人才流失。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大多农资企业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这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吸引与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农资企业如何才能留住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人才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协调的人际关系来增强企业的活力,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达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是激发企业人才潜能和活力的有力杠杆。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将个人与团队的绩效相结合,鼓励创新与合作;其次,要完善奖惩制度,奖励不可单一货币化,应该在职务提升、参与管理、培训进修等多方面考虑;,要完善培训制度,培训不仅可以提高企业人才对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提高企业整体素质,还可以使受训人感受到被重视,激发企业忠诚度和风险意识。合理的薪酬策略:企业应实现同工同酬,体现公平原则;本企业薪酬标准应充分参考同行业企业,避免人才因薪酬低而流失;对工作年限长、贡献大的员工,应该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并建立合理的薪酬上涨通道,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企业忠诚度,使其发挥特长努力工作。建立吸引人才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企业留住人才的硬件是激励机制,那么软件就是企业文化建设了,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激发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首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种竞赛、考察、联谊、郊游等团队活动,使企业人才感受和谐宽松的人际氛围,加强信息交流增强组织凝聚力;其次,注重对员工的企业价值观、宗旨、经营理念的教育,并在招聘员工时,侧重挑选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人员,对企业文化的一致认可,才能保障在团队工作中,每个人都是润滑剂,每个人都是加速器,都能以较大的热忱投入到工作中。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战略是每个农资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所在,良禽择木而栖,农资企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引入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战略,使自身成长为吸引人才加盟的巨大“磁场”,这对农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丁文萍 单位:河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论文
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
(一)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的风险
技术创新人才的离职会加大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技术创新人才离职后使企业关键岗位工作停滞,为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需招聘新员工来填补因老员工的离职而产生的职位空缺。企业要重新招聘、培训员工,在新员工的招聘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招聘成本;新员工从被录用到正式上岗工作,这期间企业还要花费相应的培训费用。当员工在中小企业工作一定年限、在本企业能够独当一面、为本企业创造新价值,从而真正成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时,其离职又会增加企业的离职成本。
(二)泄露企业核心技术、经验和商业机密的风险
技术创新人才通常都掌握着企业的关键技术、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或商业机密,这些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部分,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保障,也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会随之带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中小企业的危害是极大的。因为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同行业的,他们或者自己创业,或者流向同行业竞争对手,这将增强竞争对手的实力,影响原企业的持续发展,减弱其核心竞争力,甚至致使企业走向衰亡。
(三)影响团队向心力、凝聚力的风险
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企业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团队中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一方面会影响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团队的工作进程减慢,工作效率下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在职员工的情绪,使得在职员工人心涣散,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引发整个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
(四)引发企业信任危机的风险
员工不仅代表自身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也代表企业形象,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会使企业的外部形象受损。因为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会引发外界对该企业的种种猜想,他们会认为员工在企业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或是管理水平不高,等等;同时,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还会使投资商、客户对中小企业产生不良印象,进而流失一部分投资商和客户。
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的成因
(一)社会层面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比较严重,东南沿海和一些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和一些小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经济发达地区能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较高的薪酬待遇且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引发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创新人才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更好的薪酬待遇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2.技术创新人才的供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规模不断壮大,每年中小企业数量都保持7%~8%的增长率。截至2013年,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5651万家,占全部企业数量的99.8%,①这必然会加大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数量。目前,技术创新人才处于“卖方”市场,许多中小企业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市场要价能力,使得他们在企业间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可能会从中小企业流向大型企业或者外资企业。
3.相关的政策及法律制度。
“双向选择”的就业观念,即用人单位自主选择所用员工、员工自主选择就业单位,为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有些在发展机会、薪酬待遇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创新人才为了使个人利益较大化往往会另谋高就,但目前国家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以及流失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利益损失并没有一套健全的政策、法律制度来约束。
(二)企业层面
1.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制度。
与大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生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资金拥有量小,组织结构简单,一般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主管领导进行人才管理。即使有相关的人才管理部门,也多对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管理水平低,暂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人才管理工作在组织、人力、制度上得不到有效的支撑和保障。许多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还存在着权责不清、决策专断、管理者身兼数职的现象;有的甚至还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不重视人才管理体制建设,对人才的使用不能做到人尽其用。
2.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中小企业吸引、留住技术创新人才的内在因素,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忽视或不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员工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导致员工个人价值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不相匹配。还有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定位不清,层次结构不合理,内容过于简单,这种旧的企业文化未能与技术创新人才所需的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的良好文化氛围相协调,这也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一个原因。
3.薪酬和福利水平。
薪酬、福利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个人价值和经济地位的一种体现。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很难为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丰厚的薪资,当与同行业的其他人相比会存在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时,就会导致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心理失衡。同时,中小企业福利制度不完善,福利水平低,在失业、医疗、养老、公积金等劳动保障方面投入较少,这就加大了技术创新人才的不平衡感,因而一旦有企业愿意提供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待遇,他们就会另谋高就。
4.管理者的管理风险意识。
首先,很多中小企业人才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者人才管理风险意识淡薄,没有人才管理风险的经验,缺乏人才流失的危机感。其次,一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储备量少。管理者不注重对技术创新人才“接班人”的培养,当技术创新人才外流时企业的关键人才便会衔接不上。
5.企业发展前景。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人才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所考虑的因素中企业的发展前景最为重要,占样本总量的38%,说明员工是愿意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目标明确,企业发展壮大会给员工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企业注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员工,便可起到激励、稳定员工的作用。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拥有量、人才质量、市场环境等方面处于劣势。一些中小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或经营困难、决策失误时,会使员工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感到一片渺茫,进而产生离职的想法。
(三)个人层面
1.工作现状满意度。
技术创新人才对目前工作状况的满意度主要包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对工资水平的满意度、对期望与能力是否匹配的满意度、对工作挑战性的满意度、对工作与生活是否平衡的满意度、对个人发展的满意度、对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等,这些都是可能导致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发生的因素。当技术创新人才对当前工作现状有较高满意度时,能提高团队成员的协同合作能力,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他们将会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完成本职工作,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反之,当他们对目前工作状况有较低满意度时,工作起来就会消极怠工,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职业发展。
一般情况下,每个员工都会为自己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企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员工的个人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他们就会愿意在本企业中继续努力工作;反之则会离职。一些技术创新人才认为在中小企业中很难实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发展计划没有明确的定位,同时不注重技术创新人才的职业发展,因此他们就会把流动看成是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一条途径。
3.忠诚度。
相关调查显示,企业发展前景是影响员工忠诚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员工忠诚度的因素是企业的发展前景。由此可见,员工比较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并希望自己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一旦中小企业的发展出现问题,技术创新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便会下降,认为在企业中得不到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更好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这时他们会选择离开原来工作的企业。
4.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也是影响技术创新人才流动的原因之一。如果家庭对技术创新人才工作的依赖度较高,说明其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所承担的家庭责任也较大。技术创新人才的人生目标应包括家庭目标、生活目标和财务目标,不要一味地把财务目标定得很大而忽视了家庭与生活。另外,家庭因素还包括亲人不支持、子女上学或两地分居等。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不会轻易离开就职单位,因为离职时他们要考虑家庭因素。
5.个人结构因素。
有研究表明,年龄与人员流动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年龄越小流动率越大。这是因为年轻员工家庭负担小,跳槽时考虑的机会成本小,所以流动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愿意从事稳定的工作,而很多中小企业很难为其提供稳定的工作和相应的福利待遇,这也是技术创新人才流动的原因之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人才多是具有高学历、高智商,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在某一方面拥有企业所需技能的人,当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待遇、工作环境等与自己的期望相差甚远时,他们很容易离开企业。
三、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的规避
(一)加大政府政策支持
法国对增聘科技人员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德国对中小企业新聘科技人员的工资给予50%的支持,且在国家预算中拨出一定费用用于科技人员的培训;日本在京都及其他市区建立中小企业大学,专门为中小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美国在500多所高校为中小企业设立培训班。可见国外规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管理风险的主要做法是鼓励技术创新人才向中小企业流动和帮助中小企业培养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我们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政府应从本国实情出发,制定相应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人才困境。首先,可对聘用技术创新人才的中小企业和到中小企业就职的技术创新人才给予一定的补助金;其次,建立健全人才流动的法律法规,完善人才市场、人事制度、保障制度,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再次,鼓励相应的科研机构、高校与中小企业建立“双联”,科研机构定期派技术创新人才到中小企业指导工作,高校为中小企业委培其所需的技术创新人才;,设置专门的机构为中小企业培养、培训技术创新人才。
(二)努力实现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匹配
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是两种相对的管理方式。刚性管理是以工作为核心,根据企业的工作需要,用规章制度强制要求员工必须以某种固定的形式去履行并完成自己的任务,而较少考虑员工个人的主观需要。柔性管理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人为中心,采取自愿的方式,在员工心理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按照企业意志行动的管理模式,从而起到挖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技术创新人才的需要应该是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类高层次的需要,柔性管理恰好能满足技术创新人才的高层次需要,更好地激发其工作动力,充分发挥其潜能,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技术创新人才通常自尊心、工作独立性都很强,不喜欢被刚性的、灵活性较差的管理体制所约束。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在以人为本、能展现自己个性并发挥自己潜能的宽松环境中工作。“刚柔相济”是现代管理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刚性管理是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柔性管理是管理的“润滑剂”。没有体制机制的约束,柔性管理也难以执行,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是提高管理效率之道。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管理而言,应以刚性管理为基础和前提,加大柔性管理的力度,努力实现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匹配。
(三)实行薪酬管理
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现行的薪酬模式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中小企业为了吸引、留住和激励技术创新人才,在薪酬管理上投入了大量资金也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仍然存在薪酬激励不足的问题。这说明现行薪酬模式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存在局限性,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笔者建议实行薪酬管理。薪酬模式是在合理可行的运作成本下,在保持总体薪酬水平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人才可自行选择薪酬要素组合,并随个人偏好和需求的变化周期性地给予重新选择的机会,由此构成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较大限度地满足技术创新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达到薪酬水平与技术创新人才需求的匹配。本文所指的薪酬是从满足技术创新人才需要的角度出发,其构成要素分为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部分。外在薪酬的构成主要分为固定薪酬、福利及其他以货币形式表现的浮动薪酬方式三部分,这些构成要素能满足技术创新人才的低层次需要。内在薪酬的构成主要包括工作成就薪酬、个人发展薪酬和生活质量报酬三部分,这些构成要素能满足技术创新人才的高层次需要。薪酬管理是以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满足员工个性化需要为目的。在薪酬模式下,技术创新人才可在中小企业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需要自主选择薪酬要素组合,从而设计出令自己满意的薪酬方案。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实行薪酬管理能使企业在保持薪酬支付成本不变的同时提高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进而提高技术创新人才的企业认同感和凝聚力,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创新型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更谈不上依据良好的企业文化来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从而实现用文化留人。由此看见,中小企业有必要依据自身特点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建立的创新型企业文化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以实现员工高层次需求为目的,培育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并将创新思想转化为创新行动,树立在创新过程中允许失败、在失败中求创新的价值理念,企业内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创新型企业文化包括创新导向的企业价值观、创新导向的制度文化和创新导向的组织氛围等。技术创新人才有技术创新的欲望和能力,他们通过不断创造新价值的方式来获得企业认可,实现自我价值。中小企业应建立有利于调动、培养和支持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或组织环境,为技术创新人才提供技术创新的机会,从而激发其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够快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五)建立人才流失防范系统
中小企业常把防范风险的注意力放在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上,而忽视对技术创新人才流失风险的防范。因此中小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人才流失防范系统,对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做到及时预测、识别和处理,从而减少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客观地讲,中小企业无论采取何种措施来留用技术创新人才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人才流失的现象,这就要求中小企业除了建立预警机制外,还要增加技术创新人才的储备量。因此,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平时应有意识地培养技术创新人才的“接班人”,可通过岗位轮换、技术培训、进修、设置副职等形式使更多的人熟悉核心岗位的工作,并培养有潜质的年轻人掌握核心技术,这样就可避免个别员工独占企业的核心技术。如果遇到技术创新人才突然离职,企业可迅速提供相关岗位的“接班人”,从而保障中小企业不会因为技术创新人才的流失而受到不良影响,进而较大可能地减少技术创新人才流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作者:张金香 单位:兰州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