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21世纪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要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围绕这一核心,经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我们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有关的教改建议,并逐步在付诸实践。

关键词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1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学阶段实质上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它的负面效应便是学生常常以课本内容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这样的学习习惯及状态直接渗透到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中。比如,学期末仍要求老师在课本上划出考试重点;如果老师在讲课时针对一些课本知识结合新科技进行了延伸讲解,就有同学询问所讲内容是否划入考试范围。这些就说明了,有很多一年级学生仍是把考试作为大学里的学习动力,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也仅仅是掌握考试内容,没有意识到大学教育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及自主创新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滞后,知识老化

信息社会计算机软硬件飞速发展,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需要不断更新。但一些高校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多年不变,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想学的那些社会上较新的技术知识又不教,更谈不上与不同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后续教育问题。

1.3 教学模式陈旧,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授课的现状决定了计算机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少量实验课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以教材书本为基本点单向地传授理论知识及演示操作,学生只有被动接受,到了实验课上,学生的任务也仅是努力去回忆课堂内容并模仿操作,不提或根本也提不出什么问题。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少有创新精神。

1.4 考核内容及方式存在弊端

因为庞大的学生人数的制约,目前仍有一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是以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即使采用机器考试系统,也多是将理论知识作为最重要的部分进行考核,实习和实验考核只占最终成绩的小部分。这种考核方式体现不出计算机课程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现阶段教学改进的方法及措施

2.1 实施分层次教育兼顾不同方面的学生

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文、理、医、艺术、体育不同专业都是造成学生计算机水半参差不齐的原因,给基础课统一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实施了计算机课程免修规定,即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成绩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基础课程,转为选学其他一些与专业学科交叉紧密的实用性、技能性强的计算机课程,例如Java、AutoCAD、Photoshop、3Dmax等。

然后依照测试成绩,对于大多数的一般学生,如果情况允许,就将同一院系的学生按照快、中、慢的分班模式进行教学。或者在原班级不动的基础上,由教师自主掌握把学生分为不同程度的几部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上课上机时的要求不同。面对全体同学,实行零起点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树立信心,对于层次较好的学生布置灵活度大创新性强的设计作业,鼓励培养他们对计算机多方面应用的兴趣。

2.2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庞大、专业众多,计算机课程又是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课,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有一百多人集体上课的大班教学状况,分层次教学的目标不易达到。但这个目的可以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同样能实现。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精心备课,准备素材,提前组织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并根据学生完成的效果不断调整作业内容及难度。虽然是大班级理论教学,但在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后的情况下,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首先,课时数量的减少能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闲时间,使得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安排学习内容或投入自主创业的课后实践中。其次,不同难度内容的作业供学生自由选做,可使程度较低的学生从简单入手,增强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自信心。程度较高的学生也能更快地进入深层次的知识掌握中。

2.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内容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也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长的状况,把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的信息技术引用到教学内容里。近几年来,我们总结教学经验,针对各专业学生情况,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编写了适合本校的理论和实践教材,从2003年开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到2005年起至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指导》,几乎每年都要再版,添加修订新的知识内容。

2.4 改变考核方式,力求创新,开放

彻底抛弃统一的纸质卷面考试,取而代之的是上机考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期末的上机考试是一个类似于国家等级考试的考试系统,每个学生登录系统随机抽取不同的考题,由理论题和基本操作题组成,着重考核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及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期末前的专业设计考核项是一个综合作业,是为巩固、提高、拓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布置的,这项考核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不同院系专业,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自己专业内容的素材,构思设计出一个集图文、音像、动画为一体的综合作品,根据作品的完成情况评定成绩。上机考试成绩与专业设计作品成绩综合评出每个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分数。

通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每个学生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网络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通过上机考试与专业设计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就真实地反映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3 结语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主要方面。只有不断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教学结构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逐渐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培养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的合格高校生。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就业实战技巧

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实战技巧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基本的求职就业实践技巧,对于大学生成功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大致而言,大学生职业生涯实战技巧包括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做好求职材料准备,求职面试签约,离校与报到等。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与探讨

1.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特色专业,以促进计算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智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以往的一般计算机应用操作,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反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技能型人才就显得非常紧缺。因此,开设计算机专业时应根据市场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特色专业,并根据岗位工作能力的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语言基础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网页设计与网站开发、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践等,这些课程都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关键,也是近年来计算机取得飞速发展的主要技术。采取师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服务理念,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自我推销能力。

2.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道路,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高职计算机专业办学活力的有效机制。以我校为例,组织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机构,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就业、师资培养等各个方面,多方位、全过程引入企业界、经济管理部门和当地社区的参与,协同培养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把社会积淀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充分吸收到计算机的教育中。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如何探索和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倡导开展“订单式”培养。所谓的“订单式”培养就是高等学校提供场地、教师、生源,企业提供一部分师资、实训基地、用人需求,双方结合起来培养人才。“订单培养”是面向市场,坚持人才培养创新的模式。近年来,我校依据“互动双赢”的原则,积极开展顶岗实训,通过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目前已与市内外十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接触”,为许多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大力实行“双证”制度

高职院校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想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我校主动与省劳动厅联系,成立了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把教学计划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教学内容的改革。据了解,我校自通过推行“双证”教育制度以来,获得了良好的就业效果,同时在校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双证”对毕业生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

就业指导工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就业指导应当贯穿、延伸到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中,我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取向。与此同时,学校实行学院、系部、专业三级就业指导,积极开展职业测评和就业咨询工作。根据学校的职业指导方案,各系部都制定出各阶段的职业指导计划,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由专业教师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指导,使就业指导内容由“方法指导”真正转变为“职业规划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了解专业,进而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竞争力。

二、就业信息的收集

就业信息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的有关就业方面的消息和情况,如就业政策、就业机构、供需双方的情况及用人信息。就业信息的收集是大学生成功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前提与基础。

1.收集就业信息的基本要求

收集就业信息应力求做到“及时”、“广泛”、“具体”、“”。“及时”,就是收集的信息没有过时。“广泛”,就是信息面不能太窄,需广泛收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具体”,就是收集的信息不能抽象,用人单位的地点、环境、人员构成、生活待遇、发展前景、联系电话、对新进人员的基本要求等各方面信息掌握得越具体越好。“”,就是信息要无误,用人单位对生源、性别、相貌、外语水平、专业、层次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都要搞清楚,绝不能似是而非。

2.收集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收集就业信息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1)通过校内主管部门收集就业信息。这是收集就业信息的主渠道。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所涉及的各级主管部门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也是用人单位选录毕业生所依赖的一个主要机构,对就业信息的占有量大于任何一个部门,全国的、行业的、地方的就业信息都有完整的收集,信息的性、性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2)参加各种类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收集就业信息。各地方、各行业及各高校每年都举办规模大小不等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这些“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所容纳的毕业生需求信息量非常大,而且还可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直接洽谈,相互了解情况,进行双向选择,有时甚至可当场拍板,签订协议,快捷有效。

(3)利用人际关系收集就业信息。人际关系包括血缘关系(亲戚)、地缘关系(同乡)、学缘关系(同学、老师)、业缘关系(进大学以前的同学)、情缘关系(友伴)等,充分利用这些人际关系,可以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特别是本专业的老师,他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就业的方向和范围,在与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或兼职教学中,对一些对口单位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得比较详细。而校友则大多在对口单位工作,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往往也比较具体,成功率较高。

(4)通过实习单位收集就业信息。实习单位一般都是专业对口单位。在实习时期,你就可以了解实习单位是否有录用员工的意向。如果说实习单位有意进人,很可能你就是他们考虑的人选。通过实习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每年都有不少。

(5)打电话、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收集就业信息。这是一种探求性的获取就业信息的方法,要求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有大概的了解和预测,敢于自荐。这种途径虽然主动性强,但盲目性大、成功率低,在缺乏就业信息的情况下,不妨一试。

(6)查阅有关报刊收集就业信息。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是专门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专业性杂志,定期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其他一些地方性报纸、杂志也经常介绍一些就业信息。

(7)通过电脑网络、广播、电视收集就业信息。通过电脑网络获得就业信息是一条高效、便利的途径。既可从中查阅到职业需求信息,又可以将个人求职材料输入网络系统,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参考。地方性的图文电视、广播也常常公布就业信息,多是用人单位急需人才的招聘广告,可及时收看或收听。

三、大学生求职材料的准备

大学生求职材料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种是由教育管理机构和学校统一编制的材料,如《毕业生就业推荐表》等,另一种是大学生自己编写的自荐材料。

1.大学生求职材料的内容

作为大学毕业生来说,求职材料一般指在校学习期间的材料。从材料范围上来看,一般包括四大方面:一是个人简历材料,指与毕业生有关的基本社会情况及简单历史;二是专业学习材料,指择业者的专业成绩、研究成果、任职情况、特长爱好等;三是奖励评论材料,指毕业生的获奖情况及有关组织、部门或人士的评价;四是社会实践材料,指毕业生在社会工作、社会实践或集体组织活动中所积累的材料。以上各方面,图片、实物、文字、表格等形式都可以。

2.大学生求职材料的撰写

(1)求职信

求职信是向用人单位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信,它是求职材料的一部分。求职信和格式分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附录等六个方面。其中,正文是求职信的主体部分,其形式多种多样,一般都要求说明求职信息的来源、应聘岗位、本人基本情况、工作成绩等内容。结尾一般希望对方给予答复,盼望能有机会参加面试,并写上祝词。附录要写明有效证件目录,一是方便招聘单位审核,二是给对方留下很负责任、办事周到的好印象。

求职材料的内容包括说明本人基本情况和求职信息的来源;说明应聘岗位和能胜任本岗位的工作能力;介绍自己的潜力;表示希望得到答复或面试的机会。

(2)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是大学生向用人单位对自己大学四年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的求职材料,个人简历一般应该包括个人概况、求职目标、任职资格、学历、工作经历、专长与成就、学术论著、课外活动、外语技能、社团职务、自我推荐等。撰写履历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供其所需,文字简明,主题突出,措词得体,篇幅适宜,格式规范,设计美观。

(3)推荐表的填写

推荐表的填写方法有三个要点:一是内容真实,奖惩情况、外语水平、各门课程的成绩等都应如实填写。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教务部门存入电脑的各学科成绩直接打印一份附在推荐表上,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二是院系评语实事求是,既肯定毕业生的优点和成绩,又指出毕业生存在的不足。这既是如实反映情况,也是对毕业生负责任的表现。三是要充分发挥备注栏的作用,补充推荐表栏目的不足。如,有些毕业生曾在国外留学一年,也有的毕业生第二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一定的等级,或辅修专业达到较高水平等,都可以在备注栏中加以说明。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时代需要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实验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此简单对大学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观念落后,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验教学目标狭窄化,仅仅把实验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实验内容理解为验证理论性实验,由此造成很多高校没有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始终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实验教学内容滞后,导致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缺乏研究的兴趣,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降低,不能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学习研究态度,这样学生将难以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无法正确的把握理论知识的发展与方向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实验课时偏少、实验室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对于独立进行实验的机会太少等原因造成的,所以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验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实验教学体系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查阅教学计划大纲,传统的实验教学目标强调的是“验证性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在这样的观念下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实验课程又依附于理论课程,其单独开设课程的少,系统性差。这就造成大多数的实验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受理论教学的制约,自身的目标要求不明确、不具体,教学内容只是附属在理论教学的系统上,横向联系紧密,却没有建立纵向联系,各门实验课难以形成系统性,这样就缺乏了各实验课中明确的分工和科学的衔接。

2.实验教学教材不完整。开设实验课是为了让学生锻炼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就目前各高校实验教材大多是对实验技能、实验知识、实验过程的介绍,没有达到系统化和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很难实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验能力训练。学生普遍只知道应该怎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也不会考虑还能做什么等问题。

3.实验教学体系缺乏素质化、创新化。所谓素质化、能力化实验教学体系是指实验教学各要素的有机构成,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宗旨。实验教学体系的功能和作用要能充分体现出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体系中的各要素就要相互配合,达到发挥,使各要素素质化,化。创新化要求实验教学体系在大量研究传统经典实验的同时,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多增加一些与科学生产发展相关联的实验。为此,解决当前实验教学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改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的对策

(一)提升实验教学认识是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

1.更新旧观念。改革实验教学,先要转变旧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所做的工作都要以理论为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得不重新审视,经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是仅仅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动手和思维能力,树立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发展的实验教学新观念。真正落实实验教学在培养高校人才与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显的尤为急迫。

2.树立创新理念。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系统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子系统,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验教学目标就是验证理论,把实验教学隶属于理论教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实验教学更侧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动力设计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的理念就是要把教学工作的重心放在创新二字上,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环境等条件要尽量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精神,严密的科学思维、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二)创造有利于实验教学发展的政策制度是提高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条件

1.加大投入政策。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是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和落实有利于实验教学发展的相关政策。由于我国是教育大国,尽管改革实验教学的呼声不断但国家对高校经费的投入毕竟有限加上地方政府的拨款也不能满足学校经费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只有降低实验教学的条件或盲目的扩大招生,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为了解决高校的经费问题,高校首先要想办法可以多渠道的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对高校进行资助,贯彻谁投资谁收益等相关原则建设高校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实验基地等教学环境,再有就是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坚持足额给高校拨款,避免有限资金浪费的现象发生。

2.加强统筹管理。政府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协调好高校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教育部门对高校应严把教学质量观,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防止不正当的竞争,校内对教学工作严肃评估杜绝只走过场只看表面现象的调研事件发生,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的毕业就业政策也要加大支持力度,使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总之,教育部门和高校各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是确保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三、结论

面对信息时代人才的竞争,培养创新型人才己成为高等院校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工作。许多教育学家和高校的管理者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验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其教学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教改途径

一对当前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意见分歧

由于每个教师所在的学校不同,学校所处的学术地位不同,个人所从事的学科方向不同,对计算机科学的整体认识以及对教育学的认识也不同,因此,对教学改革的意见很不一致。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意见认为,过去的教学计划与方式主要是一种培养精英人才和科学家的方式,是以淘汰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的大部分学生为代价的人才培养方式。其课程偏难、基础理论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内容陈旧、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知识太少、实验动手能力培养较差,这些都使毕业生与社会需要相脱节。另一种意见认为,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正在日益深化,新方向、新知识层出不穷。如果按一级学科组织教学,其教学改革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学的重点应该更注重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术的传授,注重能力的培养。通过减少课程科目、学时数和适当增加课程的深度、难度,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从过去以听课为主、自习为辅转移到听课与自习并重的方式上来,并通过将实验课程单列的方式,强化实验教学。以上意见分歧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认识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二是对数学和理论计算机科学基础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三是对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四是对教育的基本功能的再认识。

二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如何更好地将书本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从而较大限度地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本人通过长期研究与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及时,改善教学环境,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网站。学生选课、通知、课程要求、课件资源、成绩查询等所有的信息都放在网上。任何一座教学楼内除教学专用教室、实验室及科研专用研究室之外,应该设有专门的学习区域。每个座位都有电源和网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上网。所有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所有的实验室都是全天免费开放的,学生可以随时去验证自己的各种想法,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第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高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应该都具有博士学历,这样丰富的科研经历使他们对专业课程的驾驭游刃有余,并能及时将前沿技术介绍给学生。各院系的教授岗位经常会由外籍知名学者任职,多举办学术讲座。所有的授课教师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助教,某些程序设计类课程还应该从高年级选拔出成绩优异的学生辅助助教工作。从教授到助教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严谨。

第三,丰富授课方式。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板书教学,也有现代多媒体教学。大学应该重视基础理论,在教学课程中间穿插众多大大小小的考试、课堂测验、课后回顾总结、家庭作业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的培养应该更为重视,在开课之初主讲教师应该要求4~5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周都会有一次讨论。这种讨论通常由助教主持,围绕课程、实验及一切有关该领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时间一般在90分钟左右。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组织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如参观某些技术中心等。

第四,活跃课堂氛围。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随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打断教师授课进行提问,对于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个学生参与讨论,应该培养大学生对问题“刨根问底”的意识。应该培养学生适应教师点到为止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讨论式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上应该注重实践。即使是课堂教学,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应带着实物,通过投影机展示给学生。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还应将实物传递给学生观看。

第五,改革课程设置。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分段完成学业。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应要求选修课程的成绩至少在一定分数以上才有权利选修后续课程,如果学生没能达到要求只能重修。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以及课程的选择应该从兴趣爱好出发。

第六,改革课程考核。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对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该实行累加制,包括课堂参与、作业、课堂测试、实验、期中考试、大作业、期末考试等几项。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基本上不应该超过50%,以40%最为适宜。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应该对作业的要求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内容要求不局限于理解,而应有学生自己的想法。学生上交作业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尤其应该鼓励原创性工作,使学生乐于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不能达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性要求,这会给学生步入社会带来困难。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高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现状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较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及时学年的及时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及时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作者:张晶 魏爽 单位:三亚学院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思路探讨

摘要:本文提出了在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一种新思路,即结合财经类大学的特点,把目标定位为培养信息化技术型人才,在定位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之适合的课程体系和全程教学计划,提出一种搞好实践环节的思路,保障学生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信息化人才;实践教学

1背景

作为我国著名的财经院校之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财经、政法、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大优势,为了更好的满足这种需求,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2007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上级部门批准,正式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收计算机本科生,为办好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应该明确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财经类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作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研究了国际上关于计算机课程体系的IEEE/ACM CC2005系列规范,研究了MIT等美国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了香港好的3所大学,实地考察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具有财经背景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障”。

2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为了开设好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对国外、香港和内地的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作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原则。

a 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外出学习调研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为了能获得宝贵的及时手资料,我系成立了学科调研小组,首先对国内外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校(院)进行网上资料搜索,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将不同学校分为三类:著名大学、与我校同性质的大学和该专业办学有特色学校,确定调研重点学校;其次,根据我校特色及所开专业属性,定制调研内容;即在充分准备基础上,制定调研方案。

b 多方调研,获取及时手资料

根据调研方案,我系组织部分老师多批次外出调研,具体地域有:北京、华东地区、武汉,具体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浙江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等。调研的重点是新专业开设的学科定位、课程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到一处,尽量与对应的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专业建设、师资结构、毕业生定位、就业、教材建设、实践性环节,今后的发展方向、远景规划以及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并参观考察部分单位的实验室。

c 耐心求教,以期得到办学真谛

调研期间,由于诸多原因,调研工作也不顺利。我们就采取“狗仔”战术,跟踪采访求教,不达目的不罢休。由于有时有关人员工作很繁忙,我们就一直等候,直到他们开完各种会,再向其讨教有关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国内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情况。

2.1国外知名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

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目前称为CC2005),中间经过了十多年。万维网Web的出现以及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和广泛的应用,使得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C1991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在一起,而CC2005包含五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计算机科学)、CCCE(计算机工程)、CCSE(软件工程)、CCIS(信息系统)和CCIT(信息技术)。其中CCIS与我们国内的“信息管理系”(原图书馆系)比较接近。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2001-2005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于2006年也正式推出了计算机科学方向、软件工程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这四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以有效地指导不同办学单位的定位,鼓励按照多规格发展思路办学。

我们研究了UC Berkeley、Stanford、Princeton、GeorgiaTech等大学的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发现各大学在保持其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也逐渐吸纳了CC2005的一些课程改革理念,例如Berkeley在计算机理论、计算机工程方面都开设出系列的课程;Princeton开设了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方向;Stanford的选修课程非常丰富,可以分出算法理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图形和人机交互、网络与分布式系统、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设计等方向。而佐治亚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开始采用全新的ThreadsTM培养方案。ThreadsTM培养方案提出了一种新的组织课程的方法,代表了课程设置多元化、多方向的培养模式,并构建了一种长期的动态的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及自我调整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并给予了学生在广泛的领域中选择专业方向,以及将个人学习计划纳入市场大环境中的机会。

2.2香港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

通过网上的资料收集,我们发现香港的同行也十分重视CC2005的课程体系,在他们的课程改革中也参照了该体系的思想,而且大家都非常重视数学基础和编程基础。港大和中大具有比较浓厚的人文基础,在人文和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

香港大学率先完成了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他们的课程方向基本上体现了CS、CE、SE、IS这4方面的内容。尤其是他们关于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门课程实用性很强,而过去国内外大学都很少开设。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从事系统集成工作,即使将来做研究,具有系统集成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文大学的CS、CE两个方向的设置非常明显。而且他们正在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准备提供更多的选修课程,使得学生在高年级能够进行专业分流。中文大学有一个非常成功的work-study项目,学生保留学籍到公司工作半年到一年(相应地延长学籍),然后回来做毕业设计,每届学生有50%以上选择参与该项目。

香港科大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也有CS、CE两个方向。他们非常重视程序设计能力训练,有5门编程课程。另外,科大对于程序设计原理、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研究性学习、毕业论文等课程,设置了“honor track”(学生班),进入班的学生大约为全体CS、CE学生的1/8,共30名左右。学生并不固定,需要通过任课教员的考试或认可,并没有强制的成绩限制。班授课广度深度和教学进度都高于普通班。班的成绩评定不受正态分布的限制,是教员说了算。

2.3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分析

教育部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中,对知识结构要求包括: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

根据实地考察,分析国内名校计算机课程体系的现状可知:

1) 工具性知识基本普及,其中好的是外语、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也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方法论、科技协作和科技方法等“软科学”方面还需有所提高。

2) 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具备了普及条件,各校普遍开设大量的选修课,起到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作用,如:上海财经大学通过4个限选模块突出强化法律类课程。

3) 在自然科学知识方面,各校表现出差异不大。数学、物理教学在各校中普及,只是在数量上的差异。

4) 工程技术方面,各校表现出较大差异,也体现出部分学校对该方面教学的差距。传统的工科高校,课程偏“硬”,硬件试验课程比较多;而综合类特别是以社科类为主的高校课程设置偏“软”,以原理课和软件分析设计的课程居多。教学较好地进行了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培养。

5) 经济管理知识方面,各学校基本上开展了这方面的基础教育。

6)工科知识方面,有些学校结合自身背景,开设了有关光电、机械、微电子等工科基础知识课程。

7) 各学校具有较强的专业教学的实力和条件,专业知识的组织有层次,能够适时更新;同时都努力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教学的实效。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统计表明,各高校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类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强、前后衔接有序,注重基础,勇于开设新课。但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各有所侧重和不同。课程的命名细节不尽相同,个别课程在归类上不尽相同。

公共基础课的普遍性最强,仅存在少数非普遍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如英语等。专业必修课的普遍性也较强,但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普遍设置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计算机图形学等等。

差异充分体现在对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上。在计算机学科的纵深层次、实用计算机技术、理论基础与技术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各具风采。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方向一致,但在具体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

3财经类大学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建议

3.1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需求与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 ,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强、结构上不合理。

如图1所示:计算机人才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为了保障国家根本利益:必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科学型人才;为了大部分IT企业的发展:主要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工程型人才;为了企事业、国家IS的建设与运行(主流需求)――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已经不能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而信息化社会有很大的、长远的对信息化建设人才(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没有哪个专业在满足,而 “计算机专业”应该是最靠近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 ,实现总体结构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需求结构失衡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

图1 人才需求金字塔结构

科学型:以知识创新为基本使命,研究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

工程型:考虑基本理论和原理的综合应用,不仅要考虑系统的性能,还要考虑建造系统的代价以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可以是以硬件为主的系统,也可以是软件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

应用型:承当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掌握各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善于系统的集成和配置,有能力管理和维护复杂信息系统的运行。

基于我们对于保险、民航、气象、地震、大学等中国大型机构中信息技术部门人员所占百分比的调查,信息技术人员占2%~2.5%,同时,在各种企事业机构中信息技术人员占比率在逐年增加。信息技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知识体系,其基本目标是:围绕社会中各种组织机构(以及个人)的需求,通过对计算技术的选择、应用和集成,创建优化的信息系统,并对其运行实行有效的技术维护和管理。

财经类大学一般具备经济和管理的特色,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特别能理解各种组织机构的需求,所以其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懂经济、通管理同时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较好的创建信息系统。所以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适合培养目前比较紧缺的人才――应用型(信息技术型IT)人才。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型、应用复合型人才为主,具有较广泛的通识基础,良好的人文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技术应用、重视实践环节的锻炼,具有较强的工程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行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和技能。他们在理论上,应理解各种计算技术,这样一种理解应该能够直接指导为满足用户需求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在实践上,应善于系统集成,善于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提供的满足这种需求的技术路线,有效地对系统运行实施技术性管理。

3.2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

财经类大学计算机专业比较适合信息技术型方向,表1主要是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表1 CC2005中IT与其他三个方向的知识取向比较

从表可以看出,IT方向的主要知识领域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集成程序设计技术,人机交互,信息保障与安全,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平台技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架构与集成,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Web系统和技术。

1) 信息技术基础

其中包括基本概念(17学时)、组织机构的信息化(6学时)、信息技术发展史(3学时)、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学时)、典型应用领域(2学时)、数学与统计学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3学时)。

2) 人机交互

人的因素(6学时)、应用领域中的人机交互问题(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评价(4学时)、开发有效的人机界面(9学时)、易用性(1学时)、新兴技术(2学时)、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开发(5学时)。

3) 信息保障和安全

基本知识(3学时)、安全机制与对策(5学时)、实施信息安全的相关任务和问题(3学时)、策略(3学时)、攻击(2学时)、安全域(2学时)、计算机取证(1学时)、信息状态(1学时)、安全服务(1学时)、隐患分析模型(1学时)、漏洞(1学时)。

4) 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基础知识(8学时)、数据库查询语言 (9学时)、数据组织和体系结构(7学时)、数据建模 (6学时)、数据库环境的管理(3学时)、特殊用途的数据库(1学时)。

5) 集成程序设计技术

程序语言概述(1学时)、系统间通信技术(5学时)、数据映射与数据交换(4学时)、集成编码(4学时)、脚本技术(4学时)、软件安全实践(4学时)、其他相关问题(1学时)。

6) 计算机网络

网络基础(3学时)、路由与交换(8学时)、物理层(6学时)、网络安全(1学时)、网络应用领域(1学时)、网络管理(6学时)

7) 程序设计基础

基本数据结构(10学时)、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9学时)、面向对象程序设计(9学时)、算法和问题求解(6学时)、基于事件驱动的程序设计(3学时)、递归(1学时)

8) 平台技术

操作系统(10学时)、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3学时)、计算基础设施(1学时)、企业级软件、固件、硬件。

9) 系统管理和维护

操作系统(4学时)、应用系统 (3学时)、与系统管理相关的活动(2学时)、管理域(2学时)

10) 系统架构与集成

需求(5学时)、采购 (4学时)、集成(3学时)、项目管理(3学时)、测试和质量保障(3学时)、组织机构环境 (1学时)、系统架构(2学时)

11) 社会知识与专业素质

信息技术专业写作 (5学时)、信息技术行业与教育发展史(3学时)、计算的社会环境(3学时)、团队合作(3学时)、知识产权(2学时)、信息技术应用涉及的法律问题(2学时)、组织机构的环境(2学时)、职业操守规范与责任(2学时)、隐私和公民权利(1学时)。

12) Web系统和技术

Web技术(10学时)、信息体系结构(4学时)、数字媒体(3学时)、Web开发(3学时)、漏洞(1学时)、社会软件。

同时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科类是强势的特色,计算机专业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下,我们应该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会计学等相关课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求总学分为166学分,其中英语政治等公共必修课占了50学分。公共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占8学分,实践环节占14学分,只有94学分可用于专业课程,下面是专业相关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

(1) 专业基础课

(3)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中我们提供了较多的课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课程学习。

3.3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部分,对实验教学来说就是要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与校外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共同实现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实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本着“厚基础、强理论、重应用、促交流”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与开发水平的、适应性强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其次,在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基础操作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通过开展综合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与团队精神;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要搞好实践教学,需要做好实践教学规划,我们实践教学规划的原则如下:

a) 以教学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b) 以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基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既独立于课堂教学又与其密切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c) 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敬业爱岗、人员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师队伍;

d) 加强实验教材和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出版系列特色实验教材。

4结束语

我们认为办好计算机专业“定位是基础,特色是突破口,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是重点,实践能力培养是保障。”

1) 定位和特色。我们认为在中南财经类大学的计算机本科教学应该定位于应用技术型,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化建设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很强的实践能力,既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又具备基本的经济、法律与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技能、管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要能从事财经、政法领域,兼顾其它领域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的综合型、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

2) 知识领域和全程教学计划,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方向)专业规范,结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法、管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同时将专业课程下放,在及时时间与新生见面,提高专业稳定率。

3) 强调学科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体系上,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搞好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实习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推进实验教学。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大学计算机专业C与C++程序设计语言开设探讨

摘要:本文在比较分析了当前大学计算机专业C与C++程序设计语言的开设现状,以及C与C++语言异同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中直接开设C++的观点。并给出直接开设C++语言时的教学内容设置、教材选择参考和开设时间建议。

关键词:C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

1引言

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C和C++都作为必修课;而VB和Java等一般作为选修课。现在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专业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顺序都是,先开C语言,再开C++语言。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接受了“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在学习C++语言时,对C++语言的特色:类和模板所提供和支持的“自底向上”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很难适应、理解、接受和掌握。同时,由于课时的压缩,两门语言都要开设,学时更显不足,致使学生两门语言课程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学通、学透;更有甚者,正常的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课程的难点知识没有时间讲和学。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后续课程(比如,数据结构)的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开发软件的能力也将受到影响。

本文在分析比较C和C++程序设计语言异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中,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不再开设C语言的观点。并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直接开设C++时,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和开设时间的建议。

2程序设计语言C与C++的比较

2.1C与C++的共性

C++是C的增强版,是在C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据抽象和面性对象的程序设计这些新特点,很自然C++拥有C语言的基本功能。它支持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任何用C写的程序都可以在C++环境下运行。

在C和C++语言中,标识符、变量、常量、基本数据类型、指针、表达式、运算符的优先级等的规定都相同。枚举类型和结构体类型的定义方法也相同。关系和逻辑运算、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这些控制流语句的定义和使用也都相同。C和C++中数组的定义和使用相同。函数的定义与调用基本相同,只是C++引入了引用参数。也正是由于引用参数的引入,使得C++的使用比C更方便。关于动、静态变量及其范围的规定在C和C++中相同。因此。可以说,C语言所拥有的功能,C++都有,而且也是C++的基本部分。但是,C++比C具有更强的功能,具有C所没有的特性――数据的抽象和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同时,关于枚举变量,结构体变量的声明C++的语法约定更简洁方便。

2.2C与C++的不同

C与C++在程序设计的思想与规模、动态存储管理、文件使用、枚举和结构体类型、输入和输出,以及程序注释等方面存在差异。C++不仅具有C的所有功能,可以实现所有C语言所能实现的功能,而且C++的功能更强大,使用更简洁方便。因此,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使用C++语言设计程序也一定能够解决,而且实现起来更方便。

2.3C++的特色

C++较大的特色是提供了数据的抽象和实现数据抽象类型的机制――类,以及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由于类的出现,使得C++中的数据类型不再局限于系统所提供的固有类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创建新的数据类型。同时,由于类的使用,使得数据和操作被封装在具体的类中,实现了信息的隐藏。C++提供了两种构造新类的方法:继承和构成。这两种构造方法使得C++具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性。C++还提供了虚函数机制,这使得类的操作可以实现动态邦定。C++中的重载机制使得C++的使用更方便快捷和人性化。C++的模板使得C++具有多态特性。另外,C++的异常处理机制使得程序的调试变得容易和方便。还有C++的虚基类,使得它非常适合用来开发面向对象的程序。

C++中的引用类型,使得函数的参数可以采用引用参数,避免了C语言中函数参数的单向值传递所带来的弊端。而且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C++还提供了作用域限定运算符(::),该运算符可用于解决名称冲突。还可用于指定标识符的有效范围,如名称空间中标识符的使用。

标准C++还支持名称空间[3~5],除了系统提供的标准名称空间std外,用户还可以定义自己的名称空间。名称空间的使用给程序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C++的上述诸特色,显示了C++不仅能实现C程序设计语言所支持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而且还支持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可以开发出更大更复杂的应用软件。

以上C与C++的比较可见,C++的基本部分与C语言基本相同,而且C++的语法相对于C语言的语法更简洁方便易使用。因此,C++可代替C来完成程序设计,可以在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中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而不用先开设C语言,再开C++。这样,可以将节省出一部分学时分给C++课程,使得C++的学时更充足些,学生也掌握地更好些。

3程序设计语言C与C++开设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见在高校计算机科学专业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开设中,可以不用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而直接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

C++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知识部分:程序设计与问题解决概述;C++语法、语义以及程序开发过程;数值类型、表达式与输出;程序输入与软件设计过程;条件、逻辑表达式与选择控制;循环;函数;作用域和生命期;高级控制结构;固有数据类型和用户定义的简单数据类型。C++高级知识部分:结构体、数据抽象和类;数组;基于数组的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指针、动态数据和引用类型;链结构;模板与异常;递归。

C++课程开设时间放在一年级第二学期比较适宜。因为学生在及时学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计算机的入门知识,对计算机科学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而且直接学习C++语言,没有别的计算机语言的影响,学习起来更易于接受。C++的课时建议为周学时4,以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吸收和消化知识的时间。另外,这个学期开设C++可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的学习做铺垫。更重要的是作为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当前的形势下掌握C++这一通用的编成语言,不仅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今后参与社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以上观点的有效实施依赖于C++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的选择。在选择教材时,必须选择适宜作为入门语言学习的C++教材。在此建议采用参考文献[3]中的教材――美国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出版的原版教材“Programming and Problem Solving with C++ (Third Edition/Fourth Edition)”。该教材知识讲述逻辑性强,内容安排循序渐进,讲解非常透彻清晰,是国内许多中文教材无法媲美的;而且没有任何先驱课程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该教材是美国大学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教材,是美国最畅销的计算机科学教材,也是教育部推荐使用的计算机专业类影印版教材。作者在过去4年中使用该教材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讲授C++程序设计(双语教学)。4年以前作者曾多次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作者提出在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中,直接开设C++程序设计语言的观点。关于教材的选择,也可选用其他一些翻译过来的国外教材,如参参考文献[5]中的《C++大学教程》(第五版),该书是针对一学期的课程设置的,英文版在国外也是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一年级教材;或者考文献[4]中的《C++核心思想》。作者的经验是好选用国外原版教材,而且以参考文献[3]为好。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基于通识教育的芝加哥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派遣,笔者曾于2005与2006年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Argonne 国家实验室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期间师从网格之父Ian Foster教授,进行网格安全研究;同时对芝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了调研,全程旁听了两门核心课程,还对其他四门课程进行了部分旁听,并参加了校园内的多项学术活动。本文结合笔者在芝大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介绍了在通识教育背景下芝大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芝大的校园文化。

1世界高等学府――芝加哥大学

芝加哥大学创建于1891年,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捐资创办。学校坐落于美国著名的工业城市芝加哥南部的Hyde Park,在密执根湖畔,距市中心七英里,占地211英亩。校园不设立围墙,是开放的。本科生一般在五千人左右,研究生在一万名左右,教师(Faculty)两千多名。学校主要包括本科生学院、四个研究生部:生物科学部(Biological Sciences Division)、人文科学部(Humanities Division)、自然科学部(Physical Sciences Division)和社会科学部(Social Sciences Division),还有神学院(Divinity School)、商学院(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法学院(Law School)、普里茨克医学院(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等六所专业研究生院。Argonne实验室是美国及时个国家实验室,隶属于美国能源部,并由芝加哥大学负责运行管理。

虽然芝大的历史远不如哈佛等一些东部著名大学悠长,但芝大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地包容了洪堡与纽曼两种大学理念,建构了独特而的组织理念、研究理念和教学理念, 在科学研究与教学上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建校后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跻身世界大学行列。在首任校长哈珀 (William R. Harper)的倡导下,芝加哥大学从创建时期开始就以研究型大学的姿态出现,始终注重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1907年,芝大物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克尔逊(Albert A. Michelson)博士成为美国及时位诺贝尔奖得主。1942年,芝大物理系教授费米(Enrico Fermi)建成世界上及时座可控原子核核裂变链式反应堆,将人类带入原子能时代。该校在1943年率先创办了全球最早的行政MBA课程,1892年建立了世界上及时个社会学系,在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建筑学、文艺批评等领域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芝加哥学派”。曾在芝加哥大学学习、任教和访问过的学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就有81位,是美国大学中拥有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大学,目前仍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芝大任教。

在本科教育上,芝大构建了全美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通识教育理念。本科生在前两年必须修完校方指定的所有通识(General education)课程,后两年可以依自己的兴趣专攻特定的专业课程。直到今天,讨论式的教学法、跨学科的通识课程、对原始经典及及时手文献的研读,仍然是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的特色。

2基于通识教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芝加哥大学计算机系属于研究生部的自然科学部。计算机专业可以授予艺术学士(Bachelor of Arts, B.A.)和科学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 B.S.)学位。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课程15门,专业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14门,B.A.还要增加3门选修课程。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

2.1实施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基本素质培养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是每一个本科生包括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业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识课程具体分为下列三类:及时类是人文科学与艺术,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如何深入解析文学、哲学和历史类的著作以及如何以易理解的有说服力的方式表达它们,并且学习一种视觉艺术或表演艺术;第二类是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自然界进化、计算机与数学等,引导学生对多种形式的科学观察、科学推理和自然规律的威力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比较;第三类是社会科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哲理,展示社会科学如何通过想象和系统分析来阐明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并探索社会生活的本质。除了以上三类的通识教育课程,芝加哥大学对本科学生还有外语和体育方面的课程要求。

在通识教育中,学生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经典著作、基本理论与论著的研读,汲取人类历代文明所积累的知识精华,陶冶心灵,建立分析式、带有批判性质的思维方式,并具有现代文明社会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写作技巧。因此,通识教育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对高级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也在大一安排跨学科的基础课学习,但一般比较注重数学、物理等学科,所涉及学科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芝大的通识教育相比。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然而丰富的文化与智力遗产并没有在学生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如果能够参照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增加一定量的系统学习,将对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大有裨益。

2.2科学、系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芝大计算机系规模不是很大,研究上侧重于计算机理论与软件。专业课程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4门导论课,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I、II,软件基础和计算机系统导论;2门程序语言和系统课程,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语言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导论、计算机图形学导论等课程;2门算法与理论课程,包括离散数学、算法理论、形式化理论或复杂理论导论等;2门专业方向课程,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人工智能、高级系统、科学计算,学生可任选一个方向;3门选修课程,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计算机课程中选修。

在计算机专业中,到底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的衔接以及新技术的融合等问题,一直是国内高校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分析芝大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系统化。这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是,芝大在课程设置上,首先注重基础理论。

安排了4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硬件相关的导论课。程序语言与算法理论是计算机软件的基础,课程体系中也很强调这方面的课程。因此,基于通识教育理念,芝大计算机课程体系首先是重视学科的基础教育,遵循从基础到应用的规律设置课程。

二是,将一些关键的、体系复杂的课程分成由浅入深的多门课程,并以此将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结合,融合近期技术,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芝大,课程的编号分为10000系列、20000系列、30000及以上系列。10000系列的课程是通识教育、导论和入门课程,20000系列是只面向本科生的中等层次、高级或更高层次的课程,30000以上系列是研究生课程,某些课程允许本科生选修。围绕同一个理论或技术,常常在多个序列中开出课程,但每门课程都有比较明确的定位:10000系列“浅、博”,即注重基本概念,而且涉及面广,常常包含近期技术的介绍;20000系列“常规、系统”,即对课程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与论述;30000系列“深、新”,即对课程深层理论和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研读。30000系列的研究生课程中,除了部分对20000系列的深化课程,还增加了面向特定研究领域和相关领域近期研究分析的课程。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是从整个计算机学科的角度进行系统规划,每门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之间的联系清晰合理。

由于笔者在国内承担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芝大重点旁听了“CS23500:数据库导论”课程,并与任课教师进行了交流。这门课程的上课时间为每周两次课,共10周,授课学时相当于国内的30学时。在学时上比国内同类课程少(我们一般在40学时以上);在内容上增加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技术部分,如触发器、数据库连接等,还大量增加了新技术,如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半结构化数据与XML等――但对于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等都不涉及。笔者在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任课教师Nestorov教授交流课程内容安排时,他介绍说,数据库课程内容很多,芝大和斯坦福都将其分为两门课程:入门课程和高级课程。入门课程主要讲授基本理论,面向数据库应用开发以及近期的数据管理方法,课程面向应用,涉及面广,只面向本科生。高级课程是数据库技术理论的深入分析,包括数据依赖的公理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原理与技术等,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

芝大的这种课程体系不仅符合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牢固掌握课程知识,还将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上把计算机的近期发展及时反映出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课程选择的灵活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开放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芝大一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授课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我所旁听的两门课程――本科生数据库课程和Ian Foster教授的研究生/本科生的网络课程,选修人数都在十五、六人。上课地点是能容纳七、八十人的大教室,学生座位都是沙发式的大的软座椅。教师在及时堂课会把要求学生提问题、给反馈作为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讲课时不时地发问,引发课堂讨论;学生可以随时举手提问,教师会根据问题耐心解答,并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学生们很喜欢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时甚至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在Ian Foster教授课上经历的一次课堂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传输层TCP协议的拥塞控制。在讨论拥塞控制窗口大小的调整方法时,首先有两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接着一名旁听课程的芝大计算机系教师也谈了自己的理解,却遭到了参与讨论的一个学生的反驳,随后这名学生和这位老师展开了争论。从这次课堂讨论中,我体会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听讲,而是积极主动地以批判式的思维方式接受新的知识。在他们的意识里,老师和学生在科学面前是平等的,因此课程教学始终在一种开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

在芝大,无论研究生还是本科生课程,教师课堂讲授的只是课程的部分内容,学生还要自学部分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章节并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在我所旁听的本科生数据库课程和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就公布教学日历,上面列出了教学进度并给出每次课对应的自学内容。随着课程的进行,研究生课程还会指定一些课外阅读文献。学生要想把课程学好,必须在阅读方面投入较大的精力。在芝大的中国留学生反映,这里学习一门课程压力很大,有的课程不天天挑灯苦读是很难通过的。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有限的课时涵盖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芝大课程的作业量也比较大。几乎每次课都有作业,每次作业都规定提交时间。这些作业包括笔头作业,也包括大量在计算机上调试的作业。对于每个学生的每次作业,助教都认真评阅。上课时,教师把作业中反映的主要问题讲解一下,并询问学生是否存在问题。教师通过对课后作业的认真检查,不仅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也加强了师生沟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另外,芝大教学中的课堂监督也比较严格,本科生课程大都安排期中考试。我所旁听的研究生课程每周都有随堂测验,测验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

综上所述,芝大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激发课堂讨论、安排自学、课外阅读、作业、课堂测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学生在多重形式的督促下,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不仅实实在在地学到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此相比,国内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成为课程教学中的主要角色。这不仅导致课时紧张,也没有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性,所以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与校园资源

芝大非常注重学术交流,几乎每天都有各种讲座(Seminar)。为了吸引教师与学生参加,都免费提供甜点和饮料。计算机系的讲座每周都有,报告者大都由本系教师邀请。在春季,学校会将新教师聘任与学术报告结合起来。笔者在芝大曾多次参加即将毕业于MIT、斯坦福等名校的博士主讲的讲座,他们很多是申请到芝大工作。组织者会在报告后请听众填一份对报告者的评价表格,以供校方参考。

芝大的学术报告还常在教授的研究室进行。Ian Foster教授有七、八个研究生,学生们会在每周指定时间聚集在一起,由一位同学做本研究领域近期的研究进展报告,教授即使非常繁忙,也会挤出时间参加。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也是靠定期的个别交流进行。导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新想法,对学生提出建议,但不会安排具体的研究工作。

芝大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还有一种很特别的交流方式――每学期提供一、两次免费的Pizza 晚餐。学生们在指定的教室排队领取两块Pizza,一罐饮料,然后大家围坐在教室里或教室外的走廊中席地而坐,侃侃而谈。

在芝大学习和工作感觉很方便。首先是学校网络建得很完善,管理也很好。新入学的学生或新来的工作人员在报到注册时都会得到一个网络ID,使用这个ID就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免费无线上网。芝大的学校网站也成为人们交互沟通的最普通场所,学校的新闻以及各种讲座信息都在网上。课程也都有课程网站,教师在网站上教学日历、课件、阅读材料、作业、临时通知。芝大有六座图书馆,分别面向不同的学科领域――计算机系也有自己的一个小型图书馆。学校较大的Joseph Regenstein 图书馆环境幽雅,有带隔断的自习座位,座位下都有网线接口,也可无线上网。

5小结

短短一年芝加哥大学的学习生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芝大校园中现代化的建筑并不多见,很多建筑都有少则几十年、多则一百多年的历史,外观古朴典雅,内部整洁、舒适。无论是古老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每一处都很有特色。校园里由美国著名建筑家Frank Lloyd Wright 设计的Robie House被誉为现代建筑史上的里程碑,成为芝加哥城市地标之一。整个校园虽然看上去素雅平凡,但细细观察却回味无穷,使人感受到芝大不张扬外表下的深厚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无限生机。建设国际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一贯追求的目标,或许我们能从芝大日常教学与管理活动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一些启示。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侧重点,讨论了实践教学体系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对大连市IT相关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进行了调研,结合调研结果对教学研究型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其中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实施方案进行了系统阐述,对该体系结构的初步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业为导向;教学研究型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全球有三万多所高校,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目前国内按科研规模分类体系将现有大学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类。前两种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为主;后两种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和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即: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较小。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应以应用和应用研究为主,为了能培养更多能为社会所用的人才,这类学校的教学体系应以就业为导向。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性教学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因当时人才奇缺,社会需求非常大,各环节都能有效实施。今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几乎都应用在各行业的关键部门,所以一般单位都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免造成损失。因此研究适合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

2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公司感觉人才匮乏而又不愿意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接收了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公司也需要成立培训部门专门负责培训新员工,甚至社会上出现了“大学后教育”,即:培训机构和软件公司举办各种收费培训班,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然后为学生推荐工作。这种“大学后教育”增加了学生和公司的负担,学生在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之后仍然需要支付高昂的培训费来获得专业技能,公司还需要对招收的员工进行培训,增加了成本。这就促使我们去思考,难道真的是大学教育出现了问题吗?我们对大连市15家计算机相关公司进行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能力与公司的实际需求的差距,力求调整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缩小差距,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的人才,使公司愿意接收应届本科毕业生,降低教育成本。

通过调查,各公司普遍认为:

(1)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较差。无论哪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其理论基础知识基本都能够满足公司的需要,但是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差。就软件而言,就是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方面欠缺。一般公司需要经过三个月到半年的培训,应届本科毕业生方能真正进入项目组工作。

(2) 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业务逻辑理解能力欠缺。大多数应届本科毕业生都需要花较长时间学习理解业务逻辑。

(3) 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潜力较大。进入公司一年之后,与经过社会培训机构培训的学生相比,没有接受培训的学生更有潜力。

通过对这一调查结果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及时点和第二点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项目实战经验欠缺,也就是说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不足。第三点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但是经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到社会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学生在校成绩较差,经过短暂的实战培训,表面上能力较强,但是长远来看,工作潜力较差。

针对这一调查和分析结果,我们对现行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进行了分析,发现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前两个环节主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习和毕业设计是真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环节。由于培养一个实习生的成本比较高,加上很多企业的业务涉及机密,因此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实习环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毕业设计一般都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学生的就业工作在大四上学期就开始进行,所以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结果在就业过程中不能被有效利用,相反,由于大四阶段学生心里都在想着就业问题,到处面试,无心做毕业设计,所以毕业设计环节不能高效完成,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 实践教学内容不系统。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零散的,尤其是实验课的内容主要针对一个一个小的知识点,即使是课程设计环节也只是在一门课程内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更不用说对各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方面的训练了。

(3) 集中实践环节设计题目不真实。现行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课程设计主要针对某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一个小型项目的设计,给学生提供的设计题目大多数都是在极端理想情况下进行项目设计,与公司开发的实际项目需求有着巨大的差别,导致学生的课程设计任务能够完成,但做实际项目的时候应付不了。

(4) 实践教学形式不紧凑。现有的实践教学都是学生各自为政,一个人完成一个小任务,与公司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模式不同,导致学生到公司后不能很好地与同事合作,缺乏团队协作能力。

鉴于以上问题,我们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克服了以往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充分考虑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或执行能力,以便于他们随时迎接生活的挑战,过有意义的生活。要真正让学生具备这些能力,除了理论课以外,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目前而言,学生能力的检验标准就是学生的就业水平、研究水平、创业水平,对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毕业生有85%以上的都选择就业,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我们在对计算机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后,分析了现行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实践教学体系分四个层次:

及时层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实验教学环节,其中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应用三部分,关注的是每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第二层次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环节,其中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三部分,该环节关注的是每门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技能,也就以每门课程做一个知识块进行综合考核。

第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技能,主要包括认识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该层次的关注点是对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交叉运用能力,即:以各门课程综合起来的知识团为考核点。

第四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以公司运作的模式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里的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包括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了解公司文化的能力、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在该体系结构中,前三个环节与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相同,我们在第四个环节增加了一些不同的内容,因此,本文重点阐述第四层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

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环节主要包括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分别排在第六学期和第八学期。

(1) 综合实践:在校内以公司项目实战的模式进行,指导教师为校内教师,内容为公司实战的项目,主要来源为公司开发完成的项目。过了保密期,经过与公司讨论,公司同意把项目的一部分拿给学校做综合实践训练用。具体实施方法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人数为3~5个,每组设组长1名,负责整个项目的需求分析和小组内人员的任务协调,主要目的是锻炼全组学生的需求分析能力。组长采取自动报名、择优录用的方法任命,选拔采用公司招聘的模式,经过笔试、面试两个环节完成,组长确定之后,组员可以自行申报,组长根据需要组合该组的主要成员,其他人员由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分配。综合实践共4周(28天),前10天阅读源代码(事前给出部分模块的源代码供学生参考),后18天中,学生根据给定的源代码自己写出完成某一功能的子模块。小组内任何两个学生的任务不能重叠,由组长将各个模块集成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调试,成绩分两个层次给定,小组成绩和组内成员成绩,小组成绩由指导教师通过答辩的形式给定,各组之间横向比较完成质量,成绩为1分制,满分1分,最少0分,根据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在0~1之间。组内成员成绩在小组内由组长和指导教师一起根据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给定,由组内成绩乘以小组成绩为总评成绩。该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沟通能力、需求分析能力、理解业务逻辑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面试环节让学生尝试面试,教师通过该环节纠正学生在面试过程中可能犯的错误。

(2)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主要分两种情况。

对于已经与公司签约而且公司要求学生进入公司实习的学生,进入各自的签约公司,执行公司安排的任务,校方将毕业实习的基本要求提供给公司,让公司按照要求为学生安排符合毕业实习要求的任务。校方定期到公司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实习成绩由校方给定,公司给参考意见。

没有签约或者虽然签约但是公司不安排实习的学生,安排进入与我校有实习协议的公司进入公司实习,实习任务由公司和指导教师一起安排。教师参与实习过程,实习成绩由校方给定,公司给参考意见。

毕业实习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公司运作模式训练,让学生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公司的作息时间,真正接触公司项目,了解公司的运作模式,对自己毕业后的工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把已经签约的学生安排到签约公司也可以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保障实习工作有效开展。

总之,该实践教学体系完备,通过与公司结合,可以使实践教学题目更真实、内容更系统、形式更紧凑,达到预期效果,为学生的就业做更多的准备。

4结束语

总之,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水平。通过对2005级学生实施4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发现效果显著,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在2005级担任组长的学生70%以上在第七学期就已经找到实习单位了,在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不好的情况下,担任组长的学生有90%以上考上研究生或者已经签订就业协议,因此这种体制的直接受益面比较小,组内成员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目前我们正在研究有效的考核手段,使更多的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锻炼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改革中受益。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组织方法之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合理,授课大纲规范性不强等。比较中美计算机教育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组织提供借鉴。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教学组织方法;比较研究

1引言

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决定于专业教学的质量,专业教学的质量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包括教学的组织方法,如课程大纲的制定、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等等。美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组织环节比较成熟和规范。长期形成的规范性使美国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处于经验丰富优势。与美国相比,我国的教学组织方式还有欠缺。本文就中美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以求取长补短,对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有所借鉴。

笔者曾在过去四年分别在香港一所知名大学和美国两所大学(包括公立综合型大学和私立研究型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并在国内四所教育部重点大学学习和工作,时间长达十多年,对国内和国外的教学组织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的组织如下:首先介绍教学组织的基本构成。然后探讨我国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中美计算机教育教学组织的其他主要区别,总结全文。

2教学组织方法的基本构成

(1) 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介绍本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类型,学分,教学内容与要求,时间安排,先后关系。

授课大纲(Syllabus)。课程大纲通常由授课老师决定,在上课前通过网络公布。授课大纲包括每节课的时间以及内容安排,学生成绩评分体系,包括内容和比重,答疑时间(office hour),参考书目,课外读物或资源的链接,有的教师还公布了同类课程其他大学的教学网站的链接,学生完成作业和项目时应该遵循的学术道德规范。

教师网页的更新。每个教师拥有一个主页并自己及时更新,有利于学生对老师的了解和选课。在美国,学期开始时,学生选课主要参考浏览教师的网页决定是否选择该课程。

(2) 教学开展阶段

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幻灯片讲解,辅助黑板教学。

课外答疑。每周课外答疑是定时定点进行。

教学辅助工具与学生交流。通常是Blackbroad系统,该系统可以教学信息,公布教学课件(讲稿),群发通知邮件,公布作业以及答案,公布项目说明,收集学生作业和项目报告,公布学生作业成绩、项目成绩和总评成绩等等。

(3) 教学结束阶段

学生成绩评定与公布。公布学生成绩以及评定依据,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合理性和严谨性。

网上评教。学期结束前,学生在网上评价老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3目前教学组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教学组织中的各环节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Blackbraod系统,网上评教等。但有些环节还不够规范,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 学生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合理。美国大学的成绩构成通常包括多个方面,而不是只参考期末考试成绩。成绩的构成通常包括平时作业(如每周1次),课堂测验(quiz),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完成项目(Project),包括项目报告(Report)和项目展示(Presentation)、到课率(Attendance)。由于成绩的构成包括多个方面,期末考试仅占小部分(通常是25%),这种成绩评价标准迫使学生必须在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完成好每个任务,否则很难通过课程,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另外,完成项目对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非常大,这种锻炼是无法通过考试达到的。相反,国内的现状是期末考试占决定性的比重(有的甚至高达75%),且很少有期中考试和完成项目的要求。

(2) 授课大纲的规范性不强。各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随意性较大,有的老师甚至没有在课程开始之前公布授课大纲,不便于学生了解全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美国,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大学,授课大纲的方式基本相似。虽然并没有一个管理机构来管理,也没有一个明文的规定来要求,但教师在上课前基本上都要公布授课大纲,且授课大纲的内容(特别是学生成绩的构成)大体相似,好像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素养。

(3) 教学大纲的编号系统层次不够分明。教学大纲的课程编号通常以学科开头,如计算机科学是CS,电子工程师EE。然后辅助3位数字,及时位表示课程的年级,后两位表示课程号。如461表示四年级的课程,61表示课程号。即使是毕业论文也有编号,如691/791表示毕业论文。先修课程的编号较小,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是411,无线网络是45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481。可以表现课程间高低联系,如481表示本科阶段计算机网络,581表示研究生阶段高级网络安全。这样很便于学生了解课程架构和选课。同时,便于组合出不同方向的培养方案。

(4) 授课教师信息不明。国内学生选课时对老师的了解不够及时,国内教师很多没有个人网页,有网页的也更新不及时。国外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网页,网页内容由教师及时更新,便于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及时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选课。

4中美计算机教学组织的其他主要区别

(1) 学生成绩的评分通常按照等级制,不是百分制。即给出A、B、C、D四个等级,通常是按照一定比例给出。等级评分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上一个更好的成绩,便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由于成绩的构成是多方面的,等级制增加评分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中国的情况大多采用百分制。这主要是因为成绩主要来源于试卷成绩。

(2) 美国的专业课程设置以专业方向为主,不以学生类型严格区分。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可能出现博士生、低年级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同在一个课堂的现象,比如课程461/561合上,特别是大部分博士生课程和硕士生课程基本合班进行。老师在课堂教学内容取舍和难度方面基本上统一对待,但在某些课后学习环节如作业、项目、平时测验、考试等根据学生的层次区别对待。这一方式的好处在于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早日培养的本科生。也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质量,因为有本科生在同一课堂与之竞争,不容疏忽。同时减少课程数量,提高了效率。

(3) 美国大学允许教师开设短期高级专门课程。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开始短期高级专门课程,如3~4天的时间,全天授课,32个学时左右,可面向社会,讲授某学科前沿论题。便于学生对某个前沿专题(通常是应用性前沿课题)在短时间内了解,开拓学生视野,锻炼教师。

(4) 美国大学课程的总体难度较大。美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每学期一般只选三到四门课程,选课太多可能无法全部通过,因为课程的内容较广、难度较深。而中国学生每学期学习的门数远大于这个数目,课程学习相对较容易。

(5) 美国大学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教学和考试周共为16周,其中还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复习课、节假日放假等,实际授课一般不到13周。以3学分课程为例,每周为2次课,每次90分钟,相当于国内每周4学时,故总的教学时间为52学时左右。这与国内3学分课程51学时的教学量基本相当,但国内是在17周时间完成的。

5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中美计算机教学组织的其他主要区别,为我国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科学与高效组织提供借鉴。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是实施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结合笔者多年从事课程教学的体会,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阐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介绍课程“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分层次教学;教学模块知识体系;因材施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及时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高,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方面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改革,以满足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校对2007级学生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改革试点,从2008级开始,正式执行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将其写入了学生手册中。

1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一方面,教育部已制定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要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因此高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起点正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我校是面向全国招生的矿业大学,学生有的来源于较发达地区,在中学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甚至学过程序设计语言,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还有一部份学生来源于农村和边远地区,几乎是“计算机盲”,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更谈不上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给教学的组织带来困难。若实施统一授课,将势必出现一部分同学“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同学“吃不了”的现象。因此,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院针对大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一现象,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分层次教学探索。

2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很多专业课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非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既有共性的基本要求,也有个性化的要求,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

理工类专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要求相当深入,不仅要会用计算机,还应具有一定开发能力,需要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算法实现的能力和数据归纳能力、程序设计与开发能力、数据抽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

文管类专业学生更注重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偏重应用,应具备数据库操作能力和数据库检索能力,和使用软件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来表达、交流和学习。

艺术体育类学生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熟练使用办公集成软件和常用工具软件,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交流,初步掌握图形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技术。

因此,在执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类别的专业,规划课程体系,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改进实践环节,这样更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

3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课题组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面向(授课)对象,分类分层”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总体思路是实行“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的分类分层次教学。

横向分类是课题组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3类,即理工类、文管类和艺术体育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工类、文科类),并结合我校各专业类别特点,课题组制定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各类别的课程教学大纲,分别选用适应教学要求的教材。

纵向分层是课题组在每一类中又按学生入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不同进行筛选,分免修、A、B等3个层次。

第1层次(B层次)为基本教学要求层次,按基本的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

第2层次(A层次)为较高教学要求层次,按高起点、高要求组织教学,在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计算机基础的知识面,同时提高运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目前我校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中选拔不超过10%的学生进入A层次学习。

第3层次为免修层次,鉴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目标课程,学校对目标课程采用目标管理的办法,新生入学后可自愿申请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按课程大纲要求的程度)考试,考试合格者(指笔试初试和上机复试均合格)或通过国家、省级组织的等级考试者可以免修,并自动获取与该门课程相应的学分。对于免修该课程的学生,可通过组建兴趣班,实行指导教师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4分类教学知识模块体系结构

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主要有3种,即操作使用技能、应用开发能力、研究创新能力。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理工、文管和艺术体育3类,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首先确定了各类别都要求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公共模块,然后再根据各类别专业特点和需求不同,制定本类别要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核心模块和扩展模块[2-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课题组依据表1中列出的各类别知识模块,进一步确定各模块知识点内容,制定各类别教学大纲以及A、B层次的教学要求。

从表1可看出,本课程知识模块体系结构的特点是,无论是理工类、文管类,还是艺术体育类,在各知识模块的制定上,既要衔接中学教育,又要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与创新。教学内容在保障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反映近期计算机领域的成就,拓展学生视野,启发创新意识,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5教材的选用

由于理工类、文管类、艺术体育类各类别在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知识点上存在差异,各类别教学大纲也不同,因此不可能选用同一本教材。但同类别的A层次和B层次选择相同教材,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另外,教师还给A层次指定2~4本参考书作为补充材料,以完成相应教学要求内容。

6课程考试及成绩评定方法

考虑到学生课程成绩评定的公正性,以及该成绩与学生评优的相关性,课程期末考试笔试试卷分理工类(A层次、B层次一样)、文管类(A层次、B层次一样)和艺术体育类3种。A层次教学所用教学大纲和相应类别的B层次相同,只是在章节学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不同,A层次比B层次多讲授的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各类学生参加所属类别的考试。

7结语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我院对该课程教学实施“面向对象,分类分层”的教学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根据社会需求、注重专业特色与发展,在创新与实践中发展学生个性,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经过3年多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适合我校具体情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获得了我校2010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法的探讨

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能否使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成为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一方面衔接了学生在高中时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要能够适应各专业后续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面的扩充;二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1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上面临的问题

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在找工作时,企业要求毕业生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根据“智联招聘网”的招聘信息粗略统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应聘者,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 虽然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等课程,但因为信息技术课只作为会考科目而不是高考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在上课时往往是应付了事,在会考前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3) 很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后要参加省一级的考试,在考试的压力下,学生只能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死记硬背考试内容,不能对计算机基础课上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极大的打击了学生深入研究计算机的积极性。在对本校04年到07年毕业生的调查中,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过级率在98%左右,但是在毕业时能独立做好一份求职简历的学生却不足60%。

4) 另外,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各高校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了很多公共基础课,比如法律、思修、语文等,同时学生们还要学习一些专业基础课,如数学、英语,这样,每周按5天算,授课学时达到每周30学时以上。学生的课业压力非常大。这样,学生也就没有多余的精力自学计算机了。

2 解决方法

2.1 注重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在进入大学前,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二是通过自己平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但是这两者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没有太多帮助。对于大多数新生来讲,计算机在他们脑海中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甚至感觉计算机很深奥,有的同学可能因此对计算机这门课产生排斥心理。这时首先应当为他们排除这种障碍,让他们感觉计算机和其他所熟悉的数学、语文课一样,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内心里拉近他们与计算机这门课的距离,从而达到让学生想学的目的。

2.2 注意各专业的应用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专业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中文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文字处理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在对中文专业讲授Word的使用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版面设计等方面;而数学专业则要侧重于公式编辑器的使用。

2.3 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有些人认为,计算机是操作性的课程,上机时间越多越好。我认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此,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应仅着眼于对初学者简单技术操作和技能的训练,而应以培养初学者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对计算机的整体认识,建立计算机知识不断发展进步的观念为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理论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使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之共同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

2.4 讲授与自学并进

计算机基础课的总课时一般在52-74学时之间。想利用课堂时间掌握计算机知识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

我校的计算机课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这比传统的板书要方便的多,便于使用演示法。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我准备了很多硬件设备的图片,让同学们直观的认识了CPU、主板、内存等设备;在讲到计算机的组装时,由于不能现场进行组装,我事先用DV录制好组装过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使学生记忆深刻。

综上,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本着“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原则,牢牢把握当前企业对求职者的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并相应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必然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它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本文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进行的应用,解决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差,交互能力弱的问题。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教学;直观性;交互能力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受科技快速发展而成的全新技术手段,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生活中也不断被应用,在教学方面,这种模式也随着新的课改需求不断地被推广。虚拟现实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与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契合,通过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来体现其科学技术的教学特点。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教育部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共同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通过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1]。它以建立面向地区的高等学府为目的,将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相联系,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国家开放大学实行普职成渗透、职前职后沟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感官、可视化、三维立体空间和可交互等重要特征[2]。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家开放教学过程中VR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以期为相关教育学者提供一定的研究资料。

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述

1.1虚拟现实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也应运而生。作为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面世,但是受到当下计算机技术和产品应用场景的局限,VR技术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已经作为热门技术成为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教育中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VR是一门综合技术学科,它涉及计算算法、计算机图形图像、人工智能、人机交互和物联网等技术以及人类行为学和工程学等关键技术。综合这些技术后向更高层次的渗透和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加逼真的体验,克服了传统视觉技术不能直接观察事物和它们运动变化规律的问题,这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一直以来,人们在感知事物进行学习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和知识资源的学习。前者通过现实社会的接触进行感知获取信息资源,后者通过他人的经验间接的了解知识。VR技术从发展至今能够为人类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觉概念,即虚拟世界,它能够通过一定比例模拟现实社会的状态,使人们能够更加方便的接触和感知世界。

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多感知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包含人体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重感知,通过相应比例模拟现实,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VR的交互设计需要人们VR技术能够具有强大的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实时的人机交互环境,通过这些技术保障用户的沉浸感。

1.2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美国作为VR技术的发源地,从起源至今不断的技术发展使得他们在虚拟空间领域获得了经验丰富的成绩。虚拟技术目前已经应用在虚拟校园、虚拟游戏和虚拟购物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面美国的辛辛那提大学、斯坦福大学很早就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虚拟校园的教学方式,通过远程技术实现在线教学,避免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在航空航天技术、军事科技和建筑设计等专业方向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一批虚拟高校的教学教程。同样的在虚拟校园的建设中,通过虚拟漫游技术创建了多所虚拟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这些VR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应用可以帮助VR技术在目前大学教学中的使用,加速和促进VR技术在学校教学的普及。

1.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Internet互联网环境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使普通用户的使用越来越方便,在此基础上加入VR技术,可以使其更加的具有可视化和交互性的能力,增加数字图书馆的在功能上的服务特色。数字图书馆没有传统图书馆的馆舍场地的限制。将图书馆与VR的人机交互、生成虚拟空间技术相结合并引入到数字图书馆中,让读者能够亲临其中[3]。VR技术能够模拟模拟虚拟的图书馆馆舍,使数字图书馆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更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增加互动,给读者带了数字传统图书馆的亲近感。

在教学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功能完善的虚拟漫游系统,不仅可以使用户通过平台在虚拟教室中学习,还可以获得直观的进行学习互动,了解教学内容的推进过程,充分体现数字课堂超越传统视频教学的优势。这也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视频教学在描述教学课程时真实性、形象性的缺点,目前采用的视频技术来对教学内容和关键知识点进行展示,既存在片面性,又缺乏连续性。

2 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2.1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特点

传统教学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计算机技能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开放大学也认识到其专业的重要性,基于计算机课程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特点:

1)计算机课程具有实时性,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

2)计算机课程具有工具性。作为一个工具,方便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3)计算机课程具有应用性。在军事、经济高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学科会与其他专业进行结合。

2.2国家开放大学的计算机教学的不足

在国家开放大学中,学生的来源是相对来说参差不齐,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知识储备具有明显的差距[4],这些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可塑性较差。另外,计算机在很多国家开放大学使用普适度较低,理论基础相当薄弱。这就给学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认为计算机的学习非常困难,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计算机教学很多内容非常的抽象,理论知识较多,学生无法具体的理解学习的内容,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时候存在困难。传统的专业课教学,通过模拟软件展示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学生产生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但是这些认识是片段的,只能通过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不存在整体的实践印象[5]。

3虚拟现实技术在开放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3.1虚拟现实与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提供具有实操性基础文化知识,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演示作为大学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的业务工作重点。而教学资源的演示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虚拟现实教学是创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育行业形态,VR技术教学利用科学技术,对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形式化以及教学资源进行分布式存储和管理,利用VR技术友好、可交互的服务特点,让人们能够真实感官的获取信息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的建设一样,在三维立体信息资源建设也是VR教学的基础,缺乏信息资源的建设,VR技术的服务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3.2虚拟现实技术再现计算机教学的信息资源

教学资源的本质是将信息原始化,它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内容的原始性基于形式的原始性来证实和表达,尤其是理论性的知识,文字成为两种原始性的重要方式。而对于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资源,虽然具有便于可操作性直观的特点,但其抽象化还是难以克服。目前已有一些技术可通过视频演示来还原内容的原始性,但需要学习教学资源方便的同时,希望能够提高资源形式的可交互性,使参与者能够身临其境复,与实体操作毫无两样。VR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实现仿真方便参与者交互。VR不仅可以在教学课程实现三维信息资源的建设,还可以与其他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一些实践练习提供方便的机会。从而将信息资源的内涵再现,开拓新的教学方式。

3.3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实验效果

人类感知的主要来源是视觉,可视化技术将人类的感知能力充分发挥。信息可视化在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信息技术的可视化就是提高主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能力。计算机将可视化技术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现如今计算机利用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复杂的可视化和虚拟化展示,VR技术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图像学、多媒体、网络、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将人类带入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改变了计算机教学生硬、枯燥、被动的状态。目前在部分的高校中已经在进行了教学尝试,通过VR技术可以在学科教学、练习等方面进行利用,实现了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可视化能力。

4总结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具有多视感性、可视化、三维立体和可交互性等重要特征,是一门已应用于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技术。VR技术能够通过三维建模功能创建接近现实的虚拟世界,结合人体视据、听觉、触觉等多重感知。虚拟世界按照相应的比例再现现实世界,从而让人们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产生同等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让人处在“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环境中。使人身临其境,改变传统计算机教学中生硬、枯燥和被动的学习状态。VR技术在学科教学、学科练习等领域的应用,将信息资源再现,实现了计算机教学的可视化。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浅谈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改革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不能达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性要求,这会给学生步入社会带来困难。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高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现状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较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 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 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 “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 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 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

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及时学年的及时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

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 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及时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 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 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 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

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 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 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