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科技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教育科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科技论文

教育科技论文:科普教育科技论文

1科普教育的具体概念和意义

1.1科普教育的具体概念

所谓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而科普教育就是指采用一种公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参与方式来对相应的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知识进行相应的普及和传播,以达到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而实际上科普教育就是知识的普及教育,不论是自然科学知识或者是社会学科知识,总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普及性的学习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只要让受众群体达到了一个实际的知识学习目的就算是达到预期了。至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人们接受更多的科普知识就是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和改进的了。运用科技馆良好的进行科普教育的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完善改进的选择。

1.2科普教育的实际意义

之前所说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达到一个对自然学科、社会学科知识的普及教育,这是一件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新兴事物和科技出现了。在以前旧时代中的很多思想观念其实都是一些封建迷信,是需要及时摒弃的,不然都很有可能对自身甚至对周围都带来伤害。而科普教育就是为了能够良好的实现对这些不科学思想进行破除,让人们更好的回归到一个科学真实,充满真理的现实生活环境中,让所有人都能更好的去了解全世界,去了解全宇宙的奥秘,因此良好的科普教育其实就是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也让整个人类的科学知识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并大众化的将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普及。因此科普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良好的对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极大推动。

2情景故事的扮演和实现良好的帮助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2.1情景故事的扮演以良好的提升兴趣

预定时间在科技馆中进行一些情景故事的扮演能良好的提升对于科普知识的相应兴趣。其实科普知识从知识性的角度上来讲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理论是实际现象阐述更多,没有一定的故事趣味性。但合理的引用一些相应的科幻故事或者自行编排,在科普馆中进行情景故事扮演自然就能更好的吸引他人的兴趣。每一个人都从本能上拥有一个表现欲。所以面对一个表演的机会,大多数人首先都会感觉兴奋并且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提升的兴趣自然就能更好的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由此才能更有助于接下来的学习。而在表演中合理的穿插进入一些相应的科普知识不仅不会是整个表演活动显得枯燥,而是为其设定了相应更为专业而深邃的背景,使得整个活动变得更具吸引力,让所有人都能更加投入进来。

2.2在扮演中更深入的理解相应知识

干涩的理论知识讲解是难以很好的引起人们的兴趣,因此这样的方式就很难起到更好的普及效果。走马观花的浏览然后象征性带过相应的知识内容只能让人觉得很随意,而不会去注重记住那些相应的知识了。在故事扮演中很好的提起人的兴趣,自然就能很好的实现其相应的关注度,在活动中更加深入的理解了相应的知识内容。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是最深刻且记忆持久度较高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更好的帮助进行一个科普教育的实行。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指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才能更有易于人们的学习理解,良好的情景故事扮演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

3展品方面进行相应的创新

3.1注重对展品表现形式的创新

大部分科技馆的主题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相应的展品内容也就相应的都比较相似。因此合理的对展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就能更好的推进科普教育的推广以及人们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度。而更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将不仅仅是更新展品的外观设计,应突破原有的外观设计形式,要能反映展品的形象,要有视觉冲击力,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以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还有就是注重更新展览环境,良好的环境氛围能更好的引起人们对相关知识的好奇心,让人们愿意去动手和参与学习这些相应的科普知识学习。

3.2注重对展品的宣传方式的创新

不仅仅是对于展品的表现形式加以创新,还有对于展品的宣传方式有也同样要进行创新。目前,大多数科技馆的展品一般采取在科普展厅内展出的形式。但其实介意在现代科技馆中采取定期举办展品展览,并进行相应评奖活动来对展品进行宣传。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科技馆展品创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科技馆界颇具影响力的展品聚集在一起,让公众有机会领略创新展品的风采,从而又可大大提升科技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良好的展品和丰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人们知道才能有机会来进行相应的学习。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前社会即便是好东西也需要人们去了解知道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所以加强宣传方式的创新就是对科普教育的良好推进。

4结束语

科普其实就是对自然学科知识和社会学科知识的一个相关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东西都在不断被发现和为人们所接受。所以就需要这样一个科普教育来对人们进行良好的知识普及,科技馆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些功能。而良好完善的形式创新能更加有利于帮助进行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能更好的被大众所吸收,从而的提升人们的科普知识基础。

作者:罗秋文 单位: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

教育科技论文:理性思考教育科技论文

一、从MOOC看教育技术的局限性

MOOC(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使得多人相信,未来所有的大学教育都面临彻底的变革,现代科技真正解放了教师与学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然而,若是冷静地思考这一新的教学技术,我们会发现,它在教育方面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两年前,网络公开课堂曾盛行一时。由于公开课堂的高质量、全免费、易获取的特点,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体验那来自国际顶尖大学里的神秘讲座,可是,许多人在网络课程中学习了一两个星期之后,从此再也没去拜访过。究其原因,一是资源来得太容易,人们根本不会珍惜;二是网络课堂与实际课堂是不同的两个方式,一个是虚拟的,另一个是真实的,即使是用现代技术将真实的课堂逼真地呈现出来,它终究是一种技术效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另一种心态;三是时间与场景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空里再现过去的信息,信息本身已经有了本质不同,它被加入了各种与原始信息无关的东西,如录制角度、拍摄效果、声音处理、播放情境、现场环境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结果。西方的教育评论家看到:“有人认为,教育必须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基础,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基础不再稳定。在丹尼尔看来,它代表了一种非常狭隘的、建立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学习观,它不重视学习者的思考和自我实现。”MOOC的应用原理和网络公开课堂一样,只是加入了互动环节和一些更便捷的功能,使上课方式与真实课堂更接近而已。无论是公开课堂的支持者,还是MOOC的支持者,只要他们以此为依据而预测未来的学校即将消亡,那么,他们所理解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所以教育可以被浓缩成一堂课。这种逻辑将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活动过度简单化了,可以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思想的一个误用,它将人与知识和环境之间割裂开来。知识的传授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在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不经意而偶然接触的事情、多种多样的季节里所出现迥异的心情以及由这种心情所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个人思维和情感的影响等等,其中没有哪一种情况不对个人人格及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所综合起来的结果,才是教育的结果,而现代科技在这些方面是无能力的。因而,“直到今天,英国牛津、剑桥以及另外许多英国大学的教学过程的核心,依旧是与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进行,依旧注重陶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

二、教育科技的两难困境

“技术的进步已经在某些地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将来还可能产生过剩。所有这一切都为实现公平创造了条件。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也是产生不公平、彼此疏远和暴政的根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说。我们已然看到,教育技术的进步,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两难困境。例如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而一般学校与他们的差距就会更大,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在总体上也会更大;教育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教育本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是教师、学生、情境等在各种条件下的互动而导致的结果,现在越来越趋向简单化,成为简单的知识呈现;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会更大,一些地方连基本的教室都难以建立,而在另一些富裕的国家里已经可以舒适地坐在家里享受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便利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影响到人们判断力的形成、自我探索精神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因为大量的虚拟信息要么是经过筛选的,要么是非常随意的,信息质量的低劣和来源方式无形中对个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的进步使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少,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有时会超过一个成年人。普通教育方式很难再激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即使为他们提供最完善的技术环境,他们也可能会由于缺乏自我学习动力而置之不理。不仅青少年如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普遍。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本可以成为极好的学习工具,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将它当成了一个娱乐工具。为尽量减少现代网络在大学中的危害,很多高校还采取了按时熄灯、断网的强制手段来督促大学生,但是,这种方式最多只能让学生节制上网娱乐,却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之后,这种强制性管理方法对于限制学生上网娱乐的行为根本无能为力。教育技术除了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之外,在课堂之外———学校这一大环境中同样产生影响,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科技革命迫使教育伦理与价值标准持续改变。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来管理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助于使师生更加遵守规定,但也会由于限制了师生自由而招致不满;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距离疏远并导致人情味淡薄,好教师的标准莫衷一是;教育科技使教育本身的内涵变得不同,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再适用于描述今天的教育,很多教育观甚至开始颠倒这种思维,教育者要成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将变为教育者的教育者。

三、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育

在现代大学中,教育技术在很多方面被教师所误用,由此产生一种“唯技术”倾向,即一旦离开了教育技术,就无法进行教学。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反而成了教育技术的辅助。唯技术倾向已然将教育技术看成了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这种倾向的深远影响在于,科技占据教育活动的核心逐渐改变了教育者的教育思维———用技术可以代替人来教育。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在某些教育活动中发生了。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在很多大学的课堂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公共课程,将自己的讲话录制成视频,然后每次上课时就让一个学生按时点名,按时播放,借助现代教育科技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任何形式的教育,只要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有其不变的一个本质。这个本质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教育是使人成长为文明人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活动,其能做到的就是动物所做不到的。人类由于有了可以使所有活动统一起来的条件,才有了文明的出现,这种条件便是人与动物在行为能力方面出现分离的标志。毫无疑问,教育活动是创设这种条件的原因。根据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正是由于人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它在帮助个人自然性生长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部分。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个体人格以及思维情感的完善,这个特征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的共性,它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普利瓦迪尔(Privateer)评论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一直由“各种再生产技术”主宰并“以传播重复性知识”为特征。这种观点其实就指出了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

四、教育技术无关教育本质

“大学在教学上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曾引起很大反感,以致难以说服一些人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老实说,当教师进行教育而不只是授课时,现代化的千奇百怪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因为大学水平的教学必然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要随时对这种反馈作出反应。人们更应该知道教育手段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从讲授中解放出来。”教育科技作为现代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能做的,除了极大地改善信息呈现方式,并解放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功能以外,它无法触及教育的本质部分。一旦将教育科技视为教育的核心,并天真地以为可以取代人为的活动,那么,这种想法实际上就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视教育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即使是比动物高一些的技能信息的传递),即等于认为,人类教育行为的结果与动物自发行为的结果趋向一致———皆是追求简单的生活技能。陶布特(Tolbott)在提及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教学不需花多少钱就能轻而易举地提供“堆积事实的教育模型”时。认为这会削弱传统的教育提供者的作用,并接着推测,或许学生最终也会成为多余的人,因为“将信息从一个数据库转入另一个数据库远比从一个数据库转入人脑效率高得多”。学术界有一个大家默认的假设,即教育技术将引发重大的机构改革并“使教———学过程产生革命性剧变”。这种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容易给人误导。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告诉人们,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形成,但那不是真正的理解,动物也无法理解它所学会的一切。在教育中,尽管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介可以取代教师而在短时期内教会学生很多技能,但无益于学生真正理解,就如我们可以教会鹦鹉唱歌,却无法让它理解音乐一样。“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后果。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 态。 无 可 挽 回 的 分 裂 状 况 正 在 威 胁 着 人类。”从依赖自我到依赖物体,知识存在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转移,人们的学习也渐渐依赖人以外的物体。

也许这为知识的传播和保存带来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外界的依赖将人类置于被动之地,使知识存在的潜在危险也同步增大。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灾难发生之时,一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面临浩劫,而这种浩劫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便是破坏储存知识的物质载体,其中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从知识传授方面来讲,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会随着教育科技的变革而失去地位。六、教育科技的未来———令人兴奋却恐惧的不确定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大大超越地域的概念。学校不再是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地域与时间也不再是制约教育活动的关键。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降低了国家边界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也成为一种社会建制,而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建制。教育科技会因教育理念的改变而面临未知的挑战。“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所面临的根本改变,是今后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这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育技术的革新,如果没有有效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知识的创新、转换与传承方式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正将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与此同时,自己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彻底颠覆,也对未来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教育科技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过度的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学习有可能导致历史传统断裂,并使以往的一切教育知识变得不适应,就如人类在纸张出现之后,书写代替了记诵而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遭到极大否认。这种否认的代价就是,人类再也无法像文明诞生之初那样,对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并透彻领会了。

毫无疑问,未来的教育科技有可能使高度的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此时,自由学习将为众多人喜爱。问题就在于,个人总是需要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自我既不脱离社会与历史,也能使个人本性得到好发展。如何使这一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又不相互影响,是教育活动进步的一个核心标准,而高度的个性化教育究竟是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还是有益于促进这种平衡呢?“科学与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科学技术还必须帮助人类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不被科学所奴役。”所以,如何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避免被科学所奴役,并使人类知识可以顺利地传承,是未来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科技越发达,科技本身在教育中的地位可能会越小。这种矛盾性的问题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越平常的东西,我们越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就提到:“现在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及时个所有领域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的时代,以至于一代人在政治学、工业、商业和工艺学领域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可能毫无用处。如果新的一代要想找到走出明天的迷宫之路,他们所需要的是原则,而不是资料、事实和有用的小常识。”这足以说明,人类的教育理念和对科技的态度会持续改变。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出现尚未经过任何历史考验,而经过历史考验的教育理念又不得不在科技发展之后遭受遗弃,人类可能进入下一次不确定的崭新的尝试时期,这段时期是漫长的。由现代科技所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否最终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问题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充满兴奋却带有一些不安。

作者:袁礼 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教育科技论文:高职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1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资源,企业就具备了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技术及产业竞争中立足。所以,作为人才的培养者,我们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追求学生的规模和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加看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及创新培养。众所周知,自2002年大学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渐渐显现,学生较以前的冲劲不足,毅力减弱,且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下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前学生状况,不应自怨自艾,随波逐流,而应该适时创新,大胆改变,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能力,以更加适应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3.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法。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往往是理论几周实践几周,甚至有的学校从头到尾都没有进行实践教育,这就破坏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会使得学生理论知识太过密集无法掌握,同时在实践环节学生又不能联系理论进行操作,因此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讲过,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形式进行教学,集中教学环节,使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验证了理论知识,加深了学生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设定相关实践环节,根据设定的题目进行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没有固定的先理后实或先实后理,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完成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教学方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演示法,③练习法。通过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不仅提高了理论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教师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学练中掌握理论和时间知识,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入新世纪,教育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方式,不能妨碍学生重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多思维发展,多给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作者:高桥金 王建 王江曼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科技论文:大学生教育科技创新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莉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校团委

教育科技论文:当代教育科技社会化功能研究

本文作者:曲绍卫 单位:山东教育学院教务处

一、现代教育科技功能的基本特征

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关于教育科技功能的特征问题涉及较少。我们认为教育科技功能的大小植根于科技生产力的价值,现代化生产日趋自动化、高科技化,生产过程的科技集约化和管理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驱使教育的生产性越发显露,并协同科技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和社会进步。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归为如下几点。

(一)科技知识的筛选功能。科学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在艰苦的劳作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产,蕴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特别是近代社会以来,科学知识增长极快,被称为“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总量大约每10年增加1倍,科学技术成果从发明到应用的周期缩短,新技术、新工艺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知识激增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怎样使青少年一代把握机遇,客观面对科技发展的趋势,恰当处理知识积累、汲取、淘汰的关系,显得极其重要。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针对如此丰富的文化,进行归类、系统、综合、取舍,遵循青少年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普遍性、实用性、理论性的知识,营造科技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二)科技知识的传递功能。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教育对科技知识的传递有两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鼓励创造发明,培养同现代化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教育正是在传递科学知识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二是推广专项科学技术。主要是协助政府部门,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和人们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提供技术方面的咨询和指导,面向市场需求,积极推进科技进步。

(三)科技人才的培养功能。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依赖于大批科研人才,科技人才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他们是以脑力劳动为主并结合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科技人才是社会新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人类进步的促进者,注重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训练,是教育的重要责任。教育能够生产人的劳动能力,可以将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把以体力劳动形态为主的劳动力,转变成从事复杂形态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各行各业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造就大批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科技人才,在我国科技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开拓创新,改造生产设备,更新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科研人员要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通过调整高等教育专业,促进科技人才培养速度的加快并走上合理道路。

(四)科技成果的生产功能。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摇篮,高等教育直接影响科技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据“八五”统计表明,我国普通高校理工农医有科技人员60余万,科研实力雄厚。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功能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等教育蕴藏着巨大的科研力量,高校教师科研意识浓,科研能力强,科研条件良好,为进行基础科学、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国外情况分析,基础科学研究主要依靠高校科研力量,应用科技成果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我国近年高校投资数量较大,建起了一大批重点实验室和各种各类的研究所,开办了许多实验工厂,据“八五”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67%,高技术“863”计划民口项目占49%,自然科学奖88项占1/3左右,科技进步奖550项,占1/4左右。许多成果转让到生产部门,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教育的科研功能伴随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及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产生越来越大的效能。所以,充分认识教育在生产科学产品方面的作用,既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内在规律的表现,又是当今时展的要求。

(五)促进科技价值的实现功能。教育是传递科学知识的载体,但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实现科技与生产活动的一体化,推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固然很快,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为中介,把科学知识物化到劳动者身上,形成劳动能力转化到生产当中,科学将始终是一种知识形态,不可能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现代教育之所以把科学技术同生产活动紧密相联,这是由现代生产的本性决定的。生产发展要求科学技术迅速进入生产领域,作用于生产过程,实现经济价值,科学的本性只有在生产结合过程中达到预期目的。现代教育是连结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纽带和途径,要加快科学技术进入生产的步伐,就必须实现科技、教育与生产的一体化。

(六)科学管理的社会化功能。管理是人类的一种自觉控制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经济管理有三个性质,即生产力因素的属性,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属性,上层建筑环节的属性。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成为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协作要求加大,特别是生产区域和国际化的协作,需要科学管理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要。教育能够培养大批高质量的软科学队伍,提高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不断挖掘生产要素和劳动者的潜能,改变生产的经营方式,推动企业向现代化生产转轨,因此推动经济发展。总之,教育的科技功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促使科技生产力施放巨大能量,同时,也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生产属性和经济价值。

二、强化科技与现代教育深层次的融合之对策

我国由于受体制关系的影响,教育与科技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存在,制约了教育与科技的协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结合是由规律决定的,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改变不利因素,促进二者进一步加深融合,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生产力,带动经济腾飞。

(一)深化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

从国家宏观调控视角分析,教育与科技的联系首先需要体制上适当调整,体制是体系结构和组织制度,包括结织形式、管理机构、职责权限和管理方法等。教育体制直接决定教育结构、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关系,教育结构必须同经济结构相适应,尤其要同生产过程的技术结构密切结合起来。教育体制改革必须依据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的改革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985年我国做出了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从现状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要充分挖掘科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科学技术进步,就需要很好研究科技与教育在实际工作中的结合问题,发挥教育与科技的整体功能。党的十五大指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提出了科技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强调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共同服务于社会经济。#p#分页标题#e#

(二)建立教育与科技人才流通机制

科技体制与教育体制的条块分割,势必造成国家人才的分散。我国高级科研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长期以来教育系统和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横向交流和人才流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和质量,甚至造成重复研究、课题相近研究和交叉研究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科研实力。针对我国当前形势,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逐步打破科研人才与教育封闭的怪圈现象,必将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与效益,构建横向交流、业余互助、项目共研、效益均享的科研新体系,强化科研成果的商品意识,加快科技成果转让速度,尽力缩短科研成果交换与生产车间加工的周期,加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三)科研资源统筹安排

近年来,我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经费比较大,相继建立了许多大项目实验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实验工厂等,从国外购进了大量科研设备,为今后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但我国教育系统庞大,科研机构繁多,管理体制不顺,造成经费投入分散,科研设施不完备,且又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购置等现象。加强对教育科研奖金的管理,协调大型实验设施的统筹规划,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很有现实意义。“八五”期间,国家先后在高校投入2.5亿元人民币和9000万美元,建立10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关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还在高校建立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计委和科委实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高校有19个国家工程中心和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校每年科技经费达47亿元左右。抓好科研设施、经费的统筹管理和使用,将会大大提高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果。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信息化社会更加突出了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地位,加强地域和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由于科技研究、开发、利用的全球性,人们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学习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学习他们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吸收改革学校教育的课程和教育方法,将极大地推动教育与科技的发展速度,节约科研资金和科研时间,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这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之一。

(五)走产学研一体化之路

科技、教育与生产结合是现代化生产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依靠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人才和设备优势,吸纳企业资金,针对企业需要开展科学研究,搞产品开发,改造工艺技术,为企业创造利润。此外,高等教育还可以为企业对口培养技术人才,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通过劳动力的供给实现经济效益。

(六)完善科技立法,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教育的人事制度改革,是解放科技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加强科技研究的立法工作,既要保护知识产权,又要保障科研人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防止实际工作中的排斥行为,甚至阻挠科研人员从事正当的研究活动。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提高科研人员所在单位管理者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则依靠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的保护,切实保障每个科研人员的合法权宜。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内在联系决定于生产力的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二者结合的程度越高。现代教育是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价值的催化剂,只有教育与科技的有机结合,才能形成更大的生产力。这正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教育科技论文:教育科技一体化学科性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吴厚平 罗英姿 刘少军 单位:中南大学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经济环境的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大学里的科学技术活动始于两百年前,它开创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新型大学组织模式。这一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从而也为20世纪研究型大学的确立奠定了其理论和社会基础。20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的增长,特别是创新理论日益被人们认识,大学创立科技园,它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这种技术与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模式便由此渗透到大学科技活动中来。回首这两百年来,教育、科技的一体化到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演变,充分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1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的形成

1.1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概念的提出

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及时生产力的作用,但基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建立在由资本和劳动要素构成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传统经济理论对这一问题的阐释是无能为力的。这就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已有的经济体系。在人类及时次工业革命时期,纺织机械和蒸汽机的发明,使一些产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开始思考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亚当•斯密的《富国论》,但当时西方主流(重商主义)经济学家仍视技术是外生的,把技术排除在正统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外。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并指出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以新产品、新工艺的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生产力要素中的资本、劳动与之相比较仍处于从属地位。在其看来,没有创新的资本主义经济会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之中,是创新打破这种均衡。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挑战传统经济理论的基础。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相当快,对此,传统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已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学者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大批以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研究,对阐释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对技术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传统经济表现的是一种物质流,今天的经济表现的是一种知识流,构建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理论框架及管理体系必然涉及与知识直接关联的要素,于是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便提了出来。20世纪末,英国学者Freeman在其著作《TechnologyandEconomicPerformance:LessonsfromJapan》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其系统模式的架构是以企业、大学和政府为核心要素,以国家创新战略为引导,以推动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中心,进而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在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特征的时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一体化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1.2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形成的过程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类创建大学(学院、书院)的初衷,主要是培养不同宗教教派的教士,使不同宗教教派得以繁衍。到18世纪上半叶,人类商业经济得到了发展,政治统治得到了加强,这一切使得不同教派支持的大学和学院,也为世俗社会培养政治和经济发展所需的官员和专业人员,神学、法学、医学、农学、商学等职业人才的培养开始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大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最初感悟到并付诸行动的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建者洪堡,他提出并推动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学组织模式。以此培养出具有近期知识的人才,在推动德国经济的腾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当时德国的经济超过英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受德国柏林大学模式的影响,19世纪下半叶,即1876年,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为标志,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以科学研究和人才训练相结合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大学诞生了,并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较大最成功的两个项目“雷达研制”和“原子弹研制”,其研究工作几乎都是在相关大学中完成的。集人才训练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大学(后称为研究型大学)对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关键作用,牢固地奠定了其社会地位。195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率先创立了斯坦福研究园,使大学成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到1985年,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在大学里设立“工程研究中心”计划,从而从政府的层面上推动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学科技园的创建和政府“工程研究中心”计划的推动,使大学从人才训练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迈向了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美国在20世纪末期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221世纪大学功能重构理论的思考

基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形成和发展的分析,21世纪大学功能的重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是未来大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在要求。进入以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特征的新的世纪,大学普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希望它能输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产生更多的创新思想;能孵化更多的创新创业,这种“希望”是大学功能重构外在的力量源泉。在大学中,探究知识的进展和创新精神燃起的智力上的激情为师生队伍带来了活力,使大学充满生机。创新人才的产出是21世纪大学面临的必然选择。对人才培养的标准,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今天,人才培养的标准是“创新能力”,希望学生从单纯的学习活动走向科学探究活动,进而走向创新创业活动。这里最关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创新思想的产生是基于对知识进展的深刻探究和对经济发展的敏锐直觉。这种“探究”和“直觉”均源于科技活动,人才是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活动造就人才,这种互为的关系使大学成为创新思想产生的一块沃土。如果能给这块沃土提供适宜的环境,创新思想的产生将呈现勃勃生机。创新企业的孵化是基于对技术和市场机会的把握,是新时期人类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是技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载体。科技牵引型的结构调整将主导21世纪人类经济的发展方向,而这种调整有赖于创新企业的蓬勃发展。作为创新思想产生沃土的大学必将成为创新企业蓬勃发展的源头。因此,创新创业不但能为大学提供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同时,孵化创新企业也成为21世纪大学的一种目的性功能。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企业的孵化,都源于人类对科学探究的能力与活力。这种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只有在大学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将成为21世纪国家科学探究结构体系的中心。有了这种定位,那么,如何架构一种基于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内在逻辑的科技发展平台,就成为当今大学推动科技发展首要思考和探询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学科性公司制科技发展新模式的框架

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就是要求建立一种制度能将三者融为一体。为了获得知识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效率,就必须建立一种高效率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效率主要来自产权制度的效率。这种效率原则挑战大学传统的科技活动的组织制度。

3.1公司制的演进与历史作用

公司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萌芽于古罗马时代。现代的股份制经济产生于15至16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发展于18至20世纪初,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公司制不断完善,到20世纪中叶现代公司制度得以确立。迄今为止,现代公司制是资源筹集和资源重组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有这样一段描叙:“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至今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办完了。”由此,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股份制经济极大地促进了资源的集中和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股份制使生产的社会化得到巨大的发展。

3.2公司制是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的生产、流通、消费赋予了21世纪科技发展全新的运作理念:用公司制运作科技发展。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NathanRosenberg在2000年“世界企业孵化与技术创新大会”上所言:“科学成为一种日益由经济力量导向,致力于追求经济目标的活动。”由此,出现了知识企业,它与传统企业一样,集合知识生产的要素(人才、资金和信息),并在利润机制驱动和承担风险的条件下,为社会提供知识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单位。这种利益驱动和风险承担要求知识企业必须考虑其营运效率。现代公司制能最有效地把所需的各种资源通过现代产权的制度安排集中起来并予以运作,实现知识生产、流通、消费的营运效率。

3.3“学科性公司制”的基本框架

21世纪大学功能重构,预示着未来大学必须强化其学科发展的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功能,知识企业是其实现自组织功能的选择,最有利于推行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并以此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技术经济结合。“学科性公司制”的科技发展新模式便由此产生。学科性公司制知识型企业的基本框架是:以人为本、立足学科、要素组合、产权明晰、知识营运。“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知识生产的主体;“立足学科”强调教育、科技一体化;“要素组合”强调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产权明晰”强调发明人对其创新思想的主导和给学科建设投入的法定安排;“知识营运”强调知识的生产和经营。它区别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显著特征,是强调“知识制造”,而将大规模的产品制造环节游离出去(当然有些知识是需要有形的产品作为载体的)。这种建立在现代公司制架构基础之上的学科性公司制知识型企业,除了现代公司制的一般规则以外,它更加强调创新思想作为产权要素参与分配。这种架构赋予了科技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源泉和最广阔的运作空间。这种模式的推行,将有利于地开放大学资源(人才和思想),有利于广泛地吸纳社会资源(资金和市场),有利于维系学科发展的自组织功能(产权制度)。

教育科技论文:西部教育科技园知识引擎研究

本文作者:李玉轩 要瑞娥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太原星火二中

1知识经济兴起赋于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特征

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社会、知识经济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内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超大规模跨国产业集团已经成为引导全球经济发展潮流的主要力量,围绕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的科技创新园正在成为各国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和创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推进器,为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为区域开发带来许多新的机会和挑战.西部大开发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具有独特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我们的目的是以知识社会下知识经济为动力源,以区域主题开发为目标,以教育科技园区为推进引擎,建构现代区域开发创新思路和发展战略框架,建立既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又满足我国实践需要的区域科学理论,为西部大开发解决一系列的重大课题.现实表明,现代信息网络和高新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经济活动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构,我国西部传统产业正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和挑战.西部大开发必须充分利用知识经济带来的种种智力与技术上的利益,找到一条快速有效的发展之路.而知识密集、经济响应以及社会的巨大需求也对高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起着创业孵化器和创新催化剂的强大激励作用.这样就可能在教育科技园和西部开发之间寻找到一条相互关联影响、相互促进发展的高速通道.对高校密集的教育科技园区的主题建构,就是使其能够根据西部开发的项目需求引发聚焦知识束和形成产业生长链,发育促进跨区域知识传播与沟通的人才链、知识链、产业链,凝聚经济增长要素,发挥出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引擎作用.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重构西部区域增长极轴和组织管理模式,逐步开创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崭新局面,最终形成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强大牵引动力.

2教育科技园在现代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指出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为:社会日益具有网络经济特征;计算机网络与知识的传播;劳动者终身教育构成“学习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中的就业取向日益向高技能知识劳动者方向倾斜的特征;知识网络促使国家创新体系的进步;科学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引擎作用;知识经济中的政府政策等.因此,知识经济下的区域主题开发就是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园区的知识引擎作用,带动区域的增长与发展.国外研究着重于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对现代人类的影响和对社会的改变程度,对重点学科、技术、应用进行预测和评价,而且着重于网络对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和对全球发展趋势进行长远和广泛的展望,对知识经济的系统的分析与建构,而在区域发展上的差别分析相对较少.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差别愈来愈大,知识沟通的危机依然严重.国内对知识经济已引起足够重视,电脑普及、网络化、高新技术已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科技园开始进入建设与实施阶段,然而在区域开发与科技园的关联上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区域开发是我国发展经济、提高整体国力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而对外又面临全球一体化和跨国集团的压力,内部产业调整和创新产业又是重头戏,因此组织力量进行这方面的科研攻关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使命.我国教育部和科技部已开始在十五所大学创建大学科技园,并计划在五年内全国创建一百个大学科技园,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创新孵化器和推进器,教育科技园区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富有创新精神的核心园区.区域开发历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西部大开发战略再一次吹响了区域开发的号角,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提出区域主题开发将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将教育科技园区建构与区域主题开发紧密关联,以知识引擎方式深入探讨聚焦知识束对区域发展的核心作用及其深层机理,将为区域开发开拓创新性思路,使其扬长避短,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西部大开发战略再一次为大学科技园发展自身提供了极佳的时机与空间,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率先与新疆、宁夏联手共建科技园和网上教育园,东部沿海各大城市高校也纷纷寻找对口基地与项目,期望在这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中抢占制高点,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3区域主题开发与教育科技园主题建构的互启联动

区域主题开发就是确定区域开发的主攻方向,是现代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它既反映着在大环境发展趋势下区域发展的潜在特征,又牢牢把握着区域发展的关键目标,而且对区域其它开发项目具有牵引与关联作用.实现区域主题开发,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手段,教育科技园的知识引擎作用,市场的灵活机制运行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保障.教育科技园的知识引擎作用,一方面起着政府宏观决策时的智囊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产、学、研一体化或是创新知识和高新技术接力传递直接为区域主题开发服务.教育科技园区的主题建构,可以深入反映知识密集和经济响应对高校产业创新孵化器催化激励作用的程度,反映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改变经济活动要素构成的机理和重构空间分布结构的规律,并通过区域主题开发的定位,突破传统区域研究局限于要素、产业的有限范围,将区域突出的特征和重大课题与教育科技园区的开发方向有机的关联,形成知识经济的强大引擎,并以密集的知识束形成对区域进行综合性开发,发育跨区域知识传播与沟通的人才、知识、产业链,重构区域经济增长极轴和现代意义的组织管理模式,从整体上引入现代经济活动理念和提高区域文化素质,最终实现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协调和文明进步.现代经济已经从单纯重视技术和产品转向将教育与科技直接向市场转化的根本性变革,教育科技不仅决定技术与产品的品质,而且对其生产的全过程以及市场需求程度都起着关键性的指导意义和决策作用.因此,只考虑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已不能构成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充分条件,只有传统教育与科研模式经过深层裂变,使教育培养的对象和科研成果能够直接由市场进行选择,直接与开发、生产的主体合为一体,才能激发出现代经济核能,形成教育产业、科研开发、创新技术产业层次递进、相互促进、滚动推进的产业群体,才能成为启动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军.牢牢抓住教育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大专院校集聚优势,积极调动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项目、优势人才,进行结构调整与有机整合,逐步组成符合未来发展、适应市场竞争的学科群体、项目群体、人才群体,形成强大的集团军,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突出地方优势、学科优势、产业优势,充分体现信息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化的特点,探索并倡导知识经济信息产业、创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教育产业的形成,使之相互有机渗透,逐步规模化、体系化、整体化,使园区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增长极核的强大动力,成为吸引海内外学科、成果、人才、技术的核心地区.#p#分页标题#e#

4我国东西部经济融合中的新经济增长点及其孵化过程

一般来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发达的现代工业基础上的,并具备先进的科研创新机制和激励环境,拥有强有力的开发条件、充足的生产保障系统和广阔的市场,而我国目前尚处于引进和传递阶段,如何解决好自身开发问题成为一切园区的核心.而在区域开发上,我国大部分地区依然是传统模式(资源-产品开发-寻找市场),区域学科研究也还是停留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点轴开发、区域要素差别分析上,对创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只是看作产业替代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对传统模式的整体改变,直接影响了认识水平(如把创新等同于吸引资金).另外,与创新、高新技术缺乏完整配套的国情研究理论和成果,使很多研究成果要么难于转化,要么不符合国情和区情,难于推广.现在,我国面临入关和传统产业调整转型期,为了增强整体国力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有赶超的超常开发,也有常规的平稳过渡发展.教育科技园建构与区域主题开发将可能在东西部通道上产生一系列新经济增长点.西安、重庆以及山西的太原和临汾将围绕西部大开发的主题进行适合于本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要素重构,实现区域增长极轴的转移与激发创新产业的启动点.通过教育科技园与社区文化的融合机理,聚焦知识束对创新产业的极化作用及对区域整体的核变整合作用,达到孵化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如山西的发展战略定位应该是:启动山西经济创新产业的教育科技园区.即根据山西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将经济的重心逐步调整到创新产业上.而创新产业的基础则是知识的创新、人才的集聚、高新技术的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山西经济历来有注重自然资源,轻视知识人才的倾向,因此对于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多依靠外埠的支持与帮助,长时期的单一模式束缚了山西人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拉大了与其它省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距离.教育科技园区的定位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念更新的层次上,而应该成为启动与推动山西经济创新产业形成的强大动力源.启动创新产业,就是依靠教育、科技、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重构山西经济框架,重塑山西经济模式;启动创新产业,就是使教育、科技、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通过市场直接参与山西经济的活动,充分接受和消化世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从而有效地缩短从人才培养到产品开发,再到产品生产及投放市场的漫长周期,提高山西产品的竞争能力;启动创新产业,就是使教育科技园区成为激发山西高校与科研单位巨大智力资源潜能的极核,成为吸引外埠人才、知识资本、创新技术的引力源,形成投资者与创业者集聚、知识信息交汇、人流物流频繁的经济旋涡,从而达到启动山西经济创新、增效、高速发展的目的.并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处于东西部经济融合交汇带的特殊地理区位,东引西进,增强经济实力.

5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模式

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信息产业等已经成为我国科研工作和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地区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在区域战略性研究学科中缺乏现代知识经济的要素和框架结构,对现代高新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估计不足,与区域经济要素和产业链关联分析不够,因而与我们设想的在较短时间内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因而使人们普遍对开发区有多大作用产生怀疑.加上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大多薄弱,需要解决的问题庞杂,单一开发区遍地开花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国的实际,因而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以摆脱目前区域经济理论上的困难,弥补分析方法上的不足.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西部大开发模式,通过教育科技园区的主题建构,将更密切人才、知识、产业的内在联系,明确园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彻底解决我国高科技以转手贸易为主的局面.并明确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与创新产业的核心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经济的核心已经移到知识密切地带,企业、资本、管理、产业都将以这一地带进行重新整合和重组运营.从而使区域主题开发取代围绕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的传统模式,而是以区域鲜明的特征和创新机制开拓发展领域,使区域经济活动要素相对灵活,空间范围随之扩大,投资领域可以迅速延拓,其根据建立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知识经济引擎是区域主题开发最强大的牵引力和推动力,以教育科技园区为核心的聚焦知识束,将可能对区域开发产生深刻的影响和根本性改变,不仅对产业,而且对区域整体结构裂变发挥巨大的作用,使区域可以借知识经济高速道,快速增长、发展.

6新模式的重要意义

促进我国西部地区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的形成与集聚,加速引进创新科技产品和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的转化,加快人才向经济市场的流动和有效调整人才培训的内容、结构,拉动经济有效增长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在观念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管理、加快开放速度、加快体制改革、创建新型产业园区、城乡一体化等方面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并将在经济、社会、环境各个方面发挥出巨大的效益.

教育科技论文:教育科技管理发展途径

本文作者:李金 高明松 宋艳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为了在21世纪谋求更大发展,我们一要依靠科技进步,坚定不移地贯彻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二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其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一)智力投资:发展的首要因素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看,不少国家都经历了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等几个发展阶段,新兴工业化国家大都已处于科技立国战略阶段,而不少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实现教育立国的基本目标。发达国家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普及小学教育、普及中学教育等阶段,同时发展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加强高等教育,提倡终身教育。就物质文明建设来说,关键是科学技术,基础是教育,所以说教育是基础。以科学技术为纽带,高等教育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高等教育已成为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高等教育。科学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也必然随之相应地发展和提高,这种带规律性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当代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的增长得到证实。

首先,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信息爆炸”,猛烈地冲击着单纯传授知识的传统教育,高等教育应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只靠本校教师难以胜任对学生的指导,例如,日本的一些大学和研究生院实施“学分互换”制度———即相互承认学生修得的学分。另外,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迅速捕获近期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其次,需要一个熟悉教育的基本政策法规和高教管理经验的干部队伍。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开放的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培养和造就一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视野开阔、勇于改革、大胆实践、政治业务素质好的高校管理人员队伍,使之在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适应新形势下高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以及保障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代世界,撇开智力投资和科学技术研究,就谈不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智力投资的竞争。无论是理论和实践都说明,我们的时代是智力发展的时代。人类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人类智力的充分发展与广泛运用将继续证明人的智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智力投资是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科学技术:推动发展的轮子之一

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这是对世界近展史正确而简明的概括,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即将到来的21世纪,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加强,21世纪将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与应用为基础的。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我们科技知识优先的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这个理论摒弃了50年代以前西方新古典派经济学家曾提出的以资本和劳力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增长理论。它强调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科技是生产因素之一,而且是一种重要因素。我国为了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学协作研究,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近现代科学的伟大发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进步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无数次地验证了马克思的观察:科学技术是人类历史的“有力杠杆”和“较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也证明了邓小平同志以当代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敏锐洞察力提出的“科技是及时生产力”的英明论断。现代科学成就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能创立和吸取近期的科学思想,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三)现代化管理:推动发展的轮子之二

管理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管理科学”三个发展阶段。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科技”“管理”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三个要素。随着企业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和精细。这一切都使企业内部及它与外界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复杂。于是,企业管理工作就益显重要,同时,亦要更加科学才能适应客观需要。可以想象,一个小铁匠铺和一个大型钢铁企业,在管理的复杂程度上是无法比拟的。大规模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资金管理、资源管理、能源管理、运输管理等的复杂程度。同时,生态系统的管理也将提到日程上来。基于上述种种情况,管理科学所面临的问题,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增加。管理工作中充满了数量关系,处理管理过程中的各数量关系以及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是现代管理技术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管理,除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际经验和不懈的进取精神,还必须掌握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与方法。管理科学中各种问题共有的特点是:需要解决它们的动态管理决策问题。在这方面,自动控制理论特别是现代控制理论正是对管理问题作出动态管理决策的一个有力工具。得到了管理系统的数学模型,下一步是求它的管理策略。这需要给出决策目标的数学描述和环境约束条件的数学描述。

从管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出发,在一些约束条件下,按上述决策目标求出的管理策略,一般是时间的函数或者是状态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一般求得的管理策略是动态的,这是动态管理决策过程的一个特征。管理科学发展为一门学科,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即有它自己的基本原理,有它的一套基本方法。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管理科学毕竟是与社会现象紧密相关的,社会制度的不同、经济体制的不同,必然要引起管理上的较大差异。因此,对国外的各种管理理论和方法,虽然可以借鉴,但绝不可照搬。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发展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科学。从这一点来看,管理科学又有它的特殊性。社会物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人类生产主要依赖人口数量和体力的时代已经过去,提高人的素质才是促进发展和社会现代化获得成功的保障。而教育现代化又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因为教育是培养和输送科技人才的基地,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社会面貌,引发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近期知识,科技和教育相互支持。要实现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面对经济、科技全球的趋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p#分页标题#e#

教育科技论文: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思路

本文作者:周绍森

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这既是运用邓小平理论,指明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也符合世纪之交高等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正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促使知识经济这一新型经济模式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只有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才能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发展。据此,我认为,如何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既是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大讨论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跨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根本途径。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科技、经济的相互关系

我们当前进行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和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应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首先要领会其精神实质。我体会,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出发,以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揭示出教育、科技、经济(含社会发展,下同)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小平同志以放眼世界的气魄,把握时代精神,高屋建瓴地把教育与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直接联系起来。他不是把教育作为孤立的事物来看,而是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战略高度来看待教育,揭示出教育、科技、经济之间的本质联系,指出它们构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发展整体。其中包括三层含义:及时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二层,发展生产力主要靠科学与技术。针对当今世界(尤其在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超过其它生产要素贡献的总和,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第三层,发展科学技术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小平同志的整个思路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基础又在教育。这样就通过发展生产力这条主线把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与教育从本质上联系起来。早在1977年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1992年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讲得更清楚:“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并明确指出:经济、教育、科学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是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把握了这个核心,就把握了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方向。这个理论核心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也指明了我们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方向。邓小平同志教育理论的核心实质是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与功能,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马列主义、思想在教育问题上,主要研究教育是从属于谁,为谁服务的问题。在任何阶级社会,教育都有阶级性,教育作为培养本阶级的接班人,为巩固和发展本阶级的政权利益服务。但是只强调教育的阶级性是不的,过分地强调阶级性甚至会走向反面。十年“”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大革文化的命,结果使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他指出:“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深刻地说明,劳动力培养靠教育,科学技术发展也靠教育。人在受教育期间,是一种可能的劳动力,通过教育才能使他们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从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教育是通过劳动力再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再生产,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教育这种生产性,以及它与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联系,深刻地提示了教育的本质与功能。正因为教育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生产性,即教育具有双重属性,所以必然同经济振兴、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融为一体。小平同志站在历史高度,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同时,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强调在现代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培养人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小平关于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是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巨大贡献。

邓小平正是对教育、科技、经济互相关系和教育本质与功能的深刻认识这一理论核心出发,构建了教育理论新的大框架,形成了教育理论的完整体系。一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战略重点地位;二是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战略思想;三是确立了教育应承担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战略使命;四是确立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正是邓小平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思想,为党中央制定“科教兴国”宏伟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具有跨世纪意义的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主席郑重宣布:“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依法治国等基本方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世纪。”

二、当今世界高教改革的潮流是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并强调“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科技、经济相互关系的精辟论述,对教育本质、功能的深邃认识正是来源于对当今世界的敏锐观察与深刻剖析,是对现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高教改革的高度概括与升华。从世界的近、现代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伴随的产业革命都会导致一场高等教育的大改革,推动高等教育一次大的飞跃。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以蒸汽机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及时次科技革命和相伴随的产业革命,引导世界高等教育出现一次大的改革。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倡导了大学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思想,柏林大学首先突破经院式教学的旧人文教育模式,开创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教育的先河。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以电的应用为标志的科技与产业的第二次革命,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美国以及后来扩大到欧洲等地出现了以“康乃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第二次大改革,高校走出“象牙塔”,逐步形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20世纪中叶,计算机问世后,引发了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新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空间与海洋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群体相继出现,并迅速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p#分页标题#e#

现代科学技术呈现高起点、高速度、短周期、综合化、整体化态势。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文学科与科学技术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现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强烈辐射和渗透,正在导致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大改革。在我国,这种融合和渗透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所说:“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推动着整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产业的经济增长率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60年代到80年代,美国GDP增长的70%来自科技进步,日本65%,我国25%;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80—90%,我国为30—40%。这就使经济模式由及时次产业革命中“劳动经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第二次产业革命中“资源经济”(资源密集型经济),向“知识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过渡。冷战的结束,多极世界的形成,经济竞争更加剧烈;而经济竞争,国家整体实力竞争,包括政治、军事上竞争,归根结底都是科学技术竞争,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竞争;高等教育成为这场竞争中的制高点,谁能抢先占领这个制高点,谁就能赢得这场竞争。在这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世纪之交,一场新的高等教育改革正在世界各地蓬勃展开。美、德、日、俄、韩等国家的政府或高教界都纷纷出台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对策措施,都在探索如何主动参与、积极推进这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都在探索在现代科技革命、经济竞争中高等学校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发展方针。

在这场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高等学校的功能发挥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不限于及时次改革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也不限于第二改革中“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第三次大的改革是高等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促进了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高等学校成为科技革命、经济竞争中的人才源、科技源、信息源和动力源。1997年7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高等教育会议上,中国国家教委周远清副主任提出:“在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展,使高等学校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所以,可以说跨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大潮是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是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三、跨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大力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

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给高教改革带来极好的历史机遇,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高教改革提出极为重要而紧迫的要求。面向新的世纪,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应当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观念、体制、模式、途径等方面,多方位、深层次地促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实现教育、科技、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新体系。

及时,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大力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特别是改变“为教育而教育”的封闭式教育观念,树立“大力促进科技、经济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开放式教育观念。长期以来为教育办教育的观念禁锢着人们头脑,学校从自身的需要来考虑事业发展,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质量。在新旧体制交替、新旧习惯冲突、新旧观念碰撞的背景下,必须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人才质量观和事业发展观等方面进行多方位转变。在人才质量观上,要从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出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才质量问题。应重点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自身发展的个体和群体新要求,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世界高新技术革命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新要求,研究21世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制定21世纪各类高级人才的培养标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改革方案。在事业发展观方面,要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上来考虑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既不能超越社会经济需求而盲目发展教育,又不能因教育发展滞后而束缚经济的发展。在突出质量、效益前提下,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真正起到教育促进经济、科技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第二,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必须从改革教育体制抓起,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高教管理新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带来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在相继出台了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和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在1985年公布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科技、教育这三大体制改革决定互相呼应,联为一体。小平南巡讲话后,经济体制改革有突破性进展,促进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近几年取得显著进展。但是,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加大力度,大力推进“共建、联合、调整、合并”八字方针的贯彻,力争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性进展。在高等学校改革管理体制、调整结构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还应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工厂企业的合作办学,实行全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教育、科技、经济体制改革共同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三,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适应21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手段,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必须落实在建立起面向21世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扶新、改老和发展交叉、边缘学科,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继承人类历史上成果,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文化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第四,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必须改革教育途径,把产、学、研的结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教育、科技、经济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实行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培养人才、创造成果、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可分为三个层次:及时层次是高校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工厂、企业;第二个层次是高校人员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或者高校自己办高科技企业,使企业起着“孵化器”的作用;第三层次是高校进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管理、经营、金融、投资等方面进行合作,高校对企业入股、甚至兼并。我们要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大力发挥企业作为科研成果“孵化器”的作用,更要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企业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高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基地,高校、企业共同推动生产力发展,共同产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做到教育、科研、经济发展一体化。#p#分页标题#e#

教育科技论文:乡村成人教育科技分析

本文作者:戚家中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结合起来,从而把科学技术最迅速、最有效地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使人和科学技术这两种潜在的生产力都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也被提高到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

一、传递、保存科学技术的功能

现代社会的教育与科学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教育必须是科学的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人类科学的精华。农村成人教育是传递、保存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普及推广到农村生产实践中,使科学技术变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江苏省洪泽县共和乡成人教育中心校1995年通过办班培训,运用电教媒体,直接把一项新技术———“水稻肥床旱育”送到农民手中,在全乡17个行政村推广,当年增产25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700万元。1996年,他们在全乡推广“科学养禽”和“科学养羊”的新技术,全乡养禽达100万只,养羊8•3万只,羊的优良品种化达95%,喜获经济效益850万元,农民走上了小康之路。随后,江苏省电台、电视台报道了该校推广科技的事迹。实践证明,科技知识对农民致富作用越来越重要,农业科技革命是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传递、保存科学技术的功能。

二、发展、更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更新科学技术,是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指导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赣榆县厉庄镇成人学校实施“上挂、横联、下辐射”,在运用科技的同时,发展科技并解决了教学、生产等方面的难题。该校与农民谢皆祥联合,多年从事枣树新品种的开发培育工作,他们选育的红雪枣新品种,果型特大,单果重量40~68克,是普通枣的3~4倍,被誉为枣中之王,在室温下稍加药物处理,可贮至春节期间上市,是我国近期培育成功的枣类珍稀特大晚熟新品种,1997年被江苏省农业开发局列为“燎原”开发项目。苏州市充分发挥“农、科、教”结合的巨大作用,走“科研、引进、生产、推广、经营”五位一体的路子,建有各级粮食丰产方402个,面积108万亩。在丰产方示范活动中,强调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做到一切先进实用农技首先在丰产方中试行,取得经验后再指导面上普及、推广。目前,在丰产方试行的百余项“四新”技术成果,已大面积得到成功推广,收到显著效益。农业的科技贡献份额由5年前的45%上升到55%以上,在全省名列榜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了大批农业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有效转化,是“兴农”地位和作用的着力点和归宿。

三、开发人脑潜力的功能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已经数百年,教育与人脑的思维科学已密不可分。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提高群体人的素质,使较大多数人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因此,教育开发人脑潜力,发展人的素质,培养人才,成为教育的核心功能。射阳县阜宁镇成人教育中心校办学坚持“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在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学历教育。校办有职业高中班、中专班,还与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联合举办水产大专班。大学办在农家门口,56位农民学员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促进了思维,掌握了水产养殖技术后,带头发展稻田养蟹。据调查,在他们的带动下,该镇养蟹现已发展到13500亩,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8%。现代社会,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竞争。当今科学技术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人们普遍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十分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成人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好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才能为农民致富,为振兴农业,为农村实现小康做出巨大贡献。

教育科技论文:高校教育科技创新研究

本文作者:张凤武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通过深入学习邓小平“科技是及时生产力”等一系列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领会了中央关于加速科技进步、推进科技创新的精神实质,认清了黑龙江省科技学院科技工作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一、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提高对高校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我国高等学校科研几乎从零起步。1956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在同志为核心的及时代党的领导集体的直接关怀下,我国制订并实施了科技、教育十二年规划,高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高校的科研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60年代初,高校科研纳入了国家计划,作为科技事业重要方面军的地位基本确立,科技工作便迅速发展起来,为研制成功“两弹一星”和国家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十年“”,高等学校经历了一场大劫难,使得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已经缩小了的差距又拉大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7年以后,邓小平同志对科技、教育作了一系列精辟论述和重要指示。邓小平同志关于“高等学校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要从教育抓起”、“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等论断,指出了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使命,揭示了科技与教育的内在辩证关系,突出了科学研究应当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战略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观点,更是对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预见性的论断,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指针。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是具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教育理论,为我国制订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教育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一直是高校科技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

1982年,党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1985年,又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依靠、面向”方针的贯彻,体制改革的开展,大大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战场,为科学技术发展开创了广阔天地和有利环境,使我国科技事业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新时期,高等学校的科研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蕴藏于高等学校的巨大科技潜力得以发挥,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一支主力,成为了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的重要力量。1990年,国家教委、国家科委联合召开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与经验,部署了新时期的科技工作。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赋予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1998年5月4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纪念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又说:“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给予较大投资,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最近又指出:“形势发展很快,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相当不少。所有的问题,都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在创新中寻找更好的办法”、“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朱基总理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们面临问题的关键”。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学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然而,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必须现代化,现代化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进程而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因而教育观念不能一成不变,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如果我们能够适时地突破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必将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超常规跨越式抓好学科建设,发挥高校建设的龙头作用,促进学院人才培养上水平

大学是为社会的未来培养骨干人才的教育基地,它应当是综合性的和多学科的,即在同一所大学中应当包括文、理、工、经、管等众多学科。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在广阔的科学文化背景上培养出多种多样的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骨干人才,因此,大学要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立足之本,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各学校都在把硕士点、博士点的申报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这项工作成功与否关系到学校的存在与发展。黑龙江省科技学院作为没有硕士点的院校,要实现零的突破,必须突出学科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更新观念,统一思想,超常规跨越式抓好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下面谈谈我对我院学科建设的看法。

(一)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1•学科结构的基本调整和优化。单科性学院不利于人才培养,实现我院由工科向多科、综合性科技大学转变,是学科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2•对已有学科内涵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因此,学科内涵要提高,要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把我们已有的矿物开采与加工等特色及强势学科提高到省内乃至国内前沿水平,这是学科内涵发展的目标。3•对已有学科宽度的拓展。没有宽度很难有深度,我院已有学科所含专业太少,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要从本科人才培养和增加专业数抓起,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p#分页标题#e#

(二)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

1•把国家、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点。2•要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贯彻好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3•从院情出发,从已有基础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选择地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

(三)学科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延伸、拓展的办法。主要是在现有学科内拓展专业,如矿业学科拓展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专业;机械学科拓展材料工程、工业设计专业;电气及计算机学科拓展电信工程专业;管理学科拓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2•交叉、综合的办法。使不同的学科交叉、综合形成新的学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数学交叉、综合,形成相应的理学学科专业,建筑与管理交叉、综合,形成工程管理专业等。3•自我提高的办法。在现有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将专科专业发展成本科专业,从而增加新的学科,如文、法等学科专业。4•分化、发展的办法。从母体中分化出新学科,并加以发展,如从管理学科中分化出经济学科等。5•引进、兼并的办法。为早日建成科技大学,学科建设不能亦步亦驱,要跨越式前进,利用一校两地三校区的优势,引进外校已建成硕士点的学科,直接为我所用,兼并有特色的中专、专科学校,扶持其成为我院新学科,如艺术类等。

(四)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

学科建设、学院发展,人才是决定性因素。我院要把以培养、稳定和吸引人才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列为学校的一号工程。对学术带头人和回院、来院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在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如:扩大住房面积;在北京、哈尔滨建博士、博导住宅楼及相应的研究所;对回院、来院工作的博士给予5~1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设立硕、博联谊会,联络感情,交流学术,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对愿意来院工作的博士给予不少于5万元的安家费;给学术带头人和博士配备工作室或研究室及科研助手;提高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的津贴;创造条件安排学术带头人和高学历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访问、进修和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使他们继续跟踪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学院及科研主管部门下大力气为学术骨干争取纵向课题和科研工作条件。

(五)学科建设的主要措施

1•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龙头,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把我院由矿业型院校转向科技型的重要保障和根本途径。为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科建设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龙头作用,坚持不懈地认真抓好。已有的四个重点学科特聘岗位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真抓实干,把组织领导本学科的建设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更是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对外联系的公关家。不仅仅是系主任,更重要的是学院委派学科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不能只局限于本系内部,应按学科跨系部联合。学院将大力支持学科带头人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在学科建设上使他们真正成为核心。2•重新制定2002年前的建设方案和长远的学科建设规划。2002年前的建设方案的核心就是确保硕士点申报成功。按照申报要求从学术队伍的主要带头人、有明显特色的科研方向、高质量论文、出版专著、教材、科研获奖、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一项一项制定出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按照科技学院向科技大学升级的要求,制定出长远的学科建设规划。在制订设备采购计划时既要考虑近期需要,也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3•四个重点学科的论文质量、专著和科研项目有较大提高,并达到申报硕士点条件。科技处协助各重点学科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每年至少有一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每个学科必须在部级学术期刊上每年至少发表2篇论文;学院将资助出版学术丛书,2002年前每个学科至少出版1本学术专著。4•狠抓成果获奖工作。一方面,科技处和教务处要重点协助各重点学科申报省级以上科研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借助外力,采取资源共享的办法在短时间内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按照上硕士点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办法,引进科研成果丰富、有一定影响的博士和博士生导师为我所用。6•加强评估与管理,为学科建设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学院将对重点学科进行立项管理,签署责任状,制定相应的检查与评估体系,进行学期和年度检查、评估。7•加大汇报、走访与宣传的力度。积极与国务院学位办和省教育厅学位办及有关专家联系,收集近期动态和信息,及时沟通汇报我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发现问题马上解决,避免工作上的漏洞。定期出版《黑龙江科技学院学科建设动态》,报上级有关部门和专家,及时宣传报告我院的学科建设工作。8•选用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人员到学科办工作。给担任系主任的学科带头人配备助理,负责日常管理。让学科特聘岗位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领导与组织本学科的建设。9•学院在2002年适当时间组织模拟申报工作,聘请学科专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对申报材料进行预评估,提出差距和不足,加深与专家和领导的信息和感情交流。

三、突出与强化科技工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院科技工作一是科研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优势地位的科研主攻方向、科研特色还不突出,科研条件和实验手段还比较落后,项目完成的质量还不令人满意。二是科研队伍的结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学术水平增长不快,学术梯队建设还不够深入,科研队伍之间仍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形成合力和规模。三是成果水平不高,获奖项目数量少,代表学院特色并在本行业、本地区占经验丰富地位的成果较少,具有影响力的专著和高水平的论文不多。四是科研潜力还没有真正充分挖掘出来,项目经常是由少数几位教师承担。五是科研开发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能代表行业和地方优势特点的项目偏少,加之地方经济环境发展较慢等因素,制约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未来几年是我院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工作都要上水平,尤其是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必须靠强有力的科研支持。从我院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看,把科技工作搞上去是当务之急。

(一)强化科学研究,提高办学水平

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全员的科技意识,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地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省、市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在全校上下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让广大干部、教师和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科技工作对学院素质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的支撑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各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同时要创立新机制、出台新政策、创造新条件,引导和支持广大教师、科技人员,瞄准国家、省、市急需发展的科技攻关新领域,研究承担高水平、规模大的科研项目,推广和转化科研成果,创办高科技产业。通过科技的牵动作用,逐渐形成新的学科和学科带头人。#p#分页标题#e#

二要通过政策导向,完善激励、竞争和约束机制,较大限度地调动全院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学院将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验设备配置等方面创造出更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广大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对承担高水平大规模项目、获得高层次科技成果奖,以及在科研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按政策给予重奖。对科技工作好的单位,学院将在项目立项、队伍建设、实验设备投入上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抓好抓实各级人员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严格执行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和办法,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

三要加强学术带头人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学术水平高、攻关能力强、协作精神好的科研群体。学院将对各学科和学术梯队提出具体要求,实行定期考核,滚动管理,论功行赏。同时加大各研究所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组建力度,主动出击,内外联合,多方挂靠,发挥特长,加速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集团军,以便承担高水平、大规模的科研课题及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四要抓住科研发展战略和主攻方向,形成我院自己的科研特色。要紧紧围绕煤炭工业、黑龙江省和鸡西市经济发展需要,选择我院基础好、实力强的锚杆支护技术、煤矿安全技术、工业废弃物处理技术、粉体工程技术、洁净煤技术、新材料及表面工程技术、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矿山机械及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与管理技术等,继续扩展研究范围和服务领域,加大配套经费的投入力度。矿业学科不能仅局限于煤炭,还要在石墨、硅线石、钾长石等重要资源上研究攻关。其它通用技术学科要找准自己的研究层次和位置,下苦功夫,在本研究领域占领一席之地。同时,组织多学科力量加强洁净煤技术及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开发研究,要敢于探索,适时抓住我国环保政策的趋势和走向,积极快速地进入环保研究领域。促进这些研究方向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使我院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技术依托基地,为在更多的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创造更大的效益做出我院应有的贡献。

五要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巩固已经打开局面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承担基地科研任务时,要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实实在在深入现场,千方百计提高这些基地所占的科技工作份额。同时还要解放思想,开拓性地挤入其他经济环境好的科技市场,建立新的科研基地。要充分利用学院科技优势,与企业联办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成果推广中心等产、学、研联合体。尤其要组织实施几个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竞争能力强的产品,打出学院的品牌。

六要大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学院每年将拨专款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各系部也要从创收中划出专款给予支持。重点学科要在学术活动中担任主要角色。各学科建设带头人、专业建设带头人、课程建设带头人,每学期都要在学院或本系、本教研室内交流本学科的学术动态,通报近期科技成果,要举办面向全院师生的学术报告会。有步骤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及开展其它科技活动。继续利用以往建立的校际关系,扩大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的交流,争取在矿业、化工、自动化、机械、复合材料、切削技术等领域寻求合作,促进我院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措施,使我院“十五”前期年科技经费达500万元,末期达到1000万元,“十五”期间争取完成科技经费30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项以上,出版学术专著10部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0篇以上,进入SCI、EI、ISTP、CA等著名检索的论文要有新的突破。力争完成一批对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二)加强园区建设,促进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

科技园区是产学结合的重要基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是学校与社会之间良性循环关系的桥梁,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科技园区可以提升学院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院科技园区建设规划为一园、二区、三个市场、四个基地、五个支撑产业,即:以科技学院、鸡西大学、矿务局工学院三所学校校园为基础,构成黑龙江科技学院高新技术园区的中心园。以中心圆为核心分为鸡西分区和哈尔滨分区,鸡西分区重点为产业开发区,哈尔滨分区为科技开发区。逐步形成科技、人才、信息三个市场。科技市场是科技成果交流中心,主要功能是科技成果的引进、转让、交易;人才市场是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库、专家工作站,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智力支持;信息市场是信息交流中心,主要功能是技术、经济信息收集、输出服务。从而使园区成为人才信息基地、科技开发基地、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科技产业基地。借鉴其它园区的经验,随着园区建设和科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为完善园区功能,要逐步开办一些支撑性产业,主要是经济贸易业、商饮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

为实现上述设想,一要加强与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将国家所给予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在地方政府得以落实。二要发挥学院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对院内在研项目实施过程问效和再论证,对适于在园内转化的成果边研究边筹备转化;对以往成果登记整理,研究转化的可行性和方案。三是强化外引内联,加强调研和信息收集。将适宜项目首先推入校办产业进行试产试销,逐步产业化。四要将黑龙江科技学院高新技术园区科技智力开发中心运转起来,将有项目有潜力的系部和教师吸入中心,开展业务,扩大经营范围。五要选准好的项目向省市申报,争取获得资助和贷款。

教育科技论文:浙江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针对吉博教育公司的网络教育产品,依据营销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远程教育;网络产品;营销策略

一、吉博教育产品策略

(1)产品组合策略。及时,网络教学平台。吉博网络教学平台主要提供专业的网络课程、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在线模拟测试、课程教师信息管理等综合性智能化管理。第二,课程录制。课程的录制采用了目前国际通用的scorm格式将课件ppt、音频、视频全部结合到一起,解决了一般上课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自考中高职衔接网络教学平台。中高职教育衔接平台主要为各高职院校设计合理的中高职衔接在线学习管理平台,提供专业的网络课程、实现学生在线学习、管理、统计等综合性智能化管理。第四,自考专本衔接网络教学平台。自考专本衔接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开发是为专本衔接项目提供包括网络课程在内的在线学习、教学、管理等解决方案,并支持考务、统计、信息管理等服务。(2)课程产品服务模式。及时,课程导师:主要负责所有会员课程信息服务,通过在线通信工具提供在线服务,当会员集中上课的时候,课程导师负责课堂组织和安排。第二,行业导师:聘请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博学从业人员担任行业导师,通过网络一对一的方式主要负责精英会员的业务辅导和行业素质养成,同时在精英会员基地课程阶段随班提供学习指导。第三,班级辅导员:班级辅导员主要在会员基地课程阶段,为会员提供生活和后勤服务工作,解决会员的非学习问题。

二、吉博教育价格策略

(1)盈利模式。吉博教育公司将以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核心,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协同运作,向多个周边领域进行业务拓展。主要盈利模式为B2C和B2B两种,主要营收来源包括培训学费、企业员工培训及招聘服务费等,此外,在品牌及网络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将可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2)定价策略实施。初期,我们将邀请一线互联网企业的业务骨干来作为我们的实战技能培训的老师。该类老师在我们这里上课,有利于提升目标用户对我们的教育服务的认可。在及时、二年,我们将采用先学后付费策略,该策略有利于提升用户对我们的教育服务的认可和接受。及时和第二年,采用收取1000块报名费,剩余学费在学员就业后付,并且为鼓励学生就业后与本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为下一阶段招生形成口碑效应,学生就业到名企可减免其未支付学费。第三年后,待本公司品牌美誉度与知名度形成一定影响后,开始采用预付学费制。

三、吉博教育渠道策略

(1)建立咨询部的直接销售。在吉博教育公司中,目前没有明确设立教育咨询部,所以应建立自己专门的教育咨询部,由教育咨询师或由行政部中指定老师负责接待。这样不仅对整体团队建设比较好,而且对市场的长远服务会起到良好的作用。(2)建立与学校、社区良好关系。一方面,吉博教育公司和当地声誉较好的小学和中学建立友好关系,参与和赞助学校的有关活动,成为目标学校的课外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吉博教育公司和附近社区的居委会合作,了解小区内部信息,如小区的楼盘层次,住户年龄段的比例,目标客户数量等,最终把握目标客户的来源方向。(3)建立网络营销体系。网络在现代社会的运用之广泛,效果之明显,吉博教育公司虽然在目前也采用了网络营销的方式,但谈不上是积极的网络营销。一方面,对广大教育培训机构,搜索引擎营销架起了学员与学校之间的桥梁,正是教育培训机构最渴望获得的推广效果。另一方面,网站建设要把握相关技巧,如在网站首页,应该给出热门、推荐、精选的培训课程等简要信息;为了提升某些课程的报名情况,可以进行课程推荐;课程详细信息页内容要丰富翔实,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需要逐一列清;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为用户提供部分资料下载等。

四、吉博教育促销策略

促销策略是市场营销组合的基本策略之一。吉博教育公司每年在3月和9月进行人员推广,不重视推广效果,只是单纯的模仿其它教育机构的推销方式,所以在每年的人员推广后,学生招生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吉博教育公司以后在进行人员推广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人员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进行招生宣传。

教育科技论文: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充分利用教育科技 推动信息化建设

学校基本情况

长春市第八十九中学是一所底气十足、朝气蓬勃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校。学校拥有计算机网络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电话通信系统、广播音响系统等四大校园网系统,并先后获得“长春市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达标校”、“长春市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基地校”、“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标准化学校”、“长春市中小学电教信息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完善组织建设,规范管理,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

学校成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全校师生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为学校日常教学和各类活动提供品质信息技术资源,制定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制度,并根据教育教学实际需求逐步完善,同时注重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发展规划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2.重点建设,普及,深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学校先后在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上投入数百万元。建设了学生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媒体音乐教室、录播教室、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视频网络系统等。每间教室配备了计算机、电视白板一体机,班级实现了班班通,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实现了资源共享,家校互通。同时,还为全校教师配备计算机,建成了以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为校园网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全校教职工都可以随时进行网上交流和资源共享,享受网络的方便快捷。

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硬件投入的同时,不断加大软件建设,在校园网上开通了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东师理想素材库、北大附中远程视频资源库。

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心为教师制作了品质课堂实录,并协助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种课程大赛和教育教学案例推广。近年来学校教师有百余节课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品质课大赛、教师精品课例大赛中获奖。

3.更新观念,课研结合,服务教学

学校按新课标要求开设信息技术课,达到新课标要求。学生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成绩合格率为,由于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教师配备方面投入大量财力,使得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不断提高。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多年来学校已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有效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等部级、省级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撰写了大量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等。

发展中的八十九中学,为了适应现代教育新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结合本校发展变化快的趋势,在改善学校教学设备设施过程中做到重点投入,资金优先,适度超前,资源共享,在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各校现代技术教育中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教育科技论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摘要:研究生教育的进步和完善使考研培训行业蓬勃发展,大量考研机构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本文以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为例,运用PEST工具分析了考研培训行业的宏观环境、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行业竞争结构,以及通过价值链分析法对其公司内部条件做出分析,制定出了差异化竞争战略,并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PEST;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法;差异化战略

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增长以及对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的不断提高,使研究生入学考试培训行业兴起并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如何适当运用竞争战略获得优势地位,是值得考研教育培训机构思考的严峻问题。正是在此背景下,对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以下简称W银川分公司)的考研业务竞争战略展开分析和研究。基本竞争战略是在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的指导下,为创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而开展活动的规律体系。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构成企业宏观环境的要素是指对企业经营与企业前途具有重要性影响的变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共同空间。宏观环境主要为四类: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简称PEST。

1.政治法律环境

及时,我国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为民办教育,包括考研培训行业,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1987年国家教委颁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及时个有关社会力量办学的法规性文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若干暂行规定》,这是促进非学历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扶持措施。第二,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实际情况和本地教育特点,积极鼓励和规范管理民办教育,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理顺民办教育属地管理的通知》。自治区还成立了宁夏民办教育协会,强化了对民办教育工作的日常管理。

2.经济环境

经济形势影响到了考研大军的人数,进而影响到考研培训行业。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在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时期,同时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走势。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高级人才需求量也越大,现阶段中国的高级人才培养大多数还是通过更高的学历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还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数不断增加

3.社会文化环境

及时,中国的家庭和父母固有价值观念为考研培训行业奠定了文化基础。中国父母向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价值观念,父母为孩子在教育上不惜花费巨大成本。中国家庭和父母的价值观念为考研培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上深层次条件。且宁夏地区宗教因素和生活方式对考研培训行业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某些回族考研学员会享受“双少”计划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的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族学生报考人数。

4.技术环境

对于考研培训行业,信息技术发展必然使考研行业的发展步入了现代化的信息时代。远程教育使用电视或者互联网等传播媒体教学,突破了时空界限。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跨越了空间的限制,使传统的考研培训方式成为了可以向更广泛的地区发散的开放式教育;远程教育可以让考研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进度学习任何培训课程。

(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的竞争状况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它们分别是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就是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及时,电子商务“入侵”的威胁。W银川分公司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主要是电子商务对考研行业的“入侵”,当然这也是对全国考研培训行业的威胁。但是,教育培训行业的传统授课模式也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思维方式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尚未进入银川市场的其他考研机构。在银川的考研培训市场,市场份额非常有限,其他尚未进入银川市场的考研机构的威胁显得尤其大。

2.替代品或服务的威胁

根据调查和分析,W银川分公司的替代品的威胁主要有两方面。及时,网络免费教材、课程、辅导资料。对于部分考研学生,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取得大量关于考研的信息,同时也会下载一些考研辅导视频、讲义之类的辅导资料。第二,公务员、事业编等辅导机构的威胁。很多学生除了找工作之外,他们往往会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编之类的考试,这类考试的辅导资料或者是辅导机构就成为了W银川分公司的替代品的威胁。

3.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考研人员对考研机构信息了解的充分情况是影响购买者议价能力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在报名的时候并不能详细了解到各个考研机构的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现实中很多人因为W银川分公司的报名价格较高而转向其他价格较低的考研机构。在这过程中涉及到了转换成本问题,也正是由于购买者的转换成本几乎为零,他们很轻易地就可以转向其他考研辅导机构。

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W银川分公司在运营过程中的产品主要是授课教师的面授或视频授课。W公司的知名授课教师并不是公司单独拥有的,公司和这些授课教师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这些教师在学员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具备前向一体化的资源和能力。如果失去这些名师,必然造成师资力量的减弱和品牌影响力的下降,从而导致生源流失、利润下降。同时,名师们是各大考研机构竞相争夺的对象,这些因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议价能力。

5.现有竞争者的对抗

W银川分公司在银川考研市场上的现有竞争者主要有三类。一是网络授课的主要竞争者――D在线考研,其线上产品大大降低了其运营成本,页节约了时间成本;其劣势在于,没有实体课堂和办公地点,客户忠诚度相对较低。二是价格战占优势的竞争者――X考研。X考研主打价格战,以更低的价格来博得学生的青睐。三是市场的其他竞争者也不同程度的瓜分着银川的考研市场。

根据上述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图来进行更加直观的表述,如图1所示。

二、内部条件分析

(一)企业概况

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获得了各大投资基金的投资,开创了先进的考研辅导技术体系,整合了大量备考资源。考研业务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 “钻石卡”高级辅导系统和公共课标准课程体系两部分,两种服务产品的2016年价格分别是15800元和1380元。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2009年入驻银川,主要经营考研业务,银川分公司在银川考研培训市场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

(二)价值链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可以划分为价值活动和边际利润两部分,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见图2。

1.基本活动

企业的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包括输入物流、生产作业、输出物流、营销与销售和服务五项内容。

及时,输入物流,是指与接收存储和分配相关联的各种活动。在总部给学员发放教学资料通过物流进行配送,往往会耽误一些时间,从而导致银川学员进度和距离总部较近的地区的学员产生差距,导致地域性不公平。

第二,W银川分公司的生产作业是对考研学员的培训服务和组织管理工作。但在服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对学员监管不严,很多学生不能按时出勤上课;服务中也受到资源提供者――授课教师的限制,授课教师临时有事取消安排好的课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复习进度;服务过程中“钻石卡”学员的全程跟踪的辅导教师(由总部专门配备),不属银川分公司管理,也缺乏总部的监督,因此会出现管理脱节、学员受多头管理等问题。

第三,输出物流是与集中、存储和将产品发送给用户的各种活动,如库存、订单处理等。银川分公司没有独自配备车辆,发放资料时要么租车发放、要么学生到办公室领取,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的混乱。

第四,W公司的营销与销售是向准备考研的学生进行产品和服务宣传,进行品牌运作,其主要方式有巡讲、咨询会、考研全程策划班、邀约等几种形式。这些宣传方式问题出现在中间的一环――校园,校园甄选过程不严格,很多校园能力不足或者责任心太差,导致W银川分公司的营销能力不足、资源流失。

第五,W公司银川分公司从宣传阶段到授课阶段是一种全程式服务。在宣传阶段,考研业务还有预报名时赠送教材的服务,这种服务形式有利于留住潜在顾客。另外,有意报名“钻石卡”培训班的同学还有邀约的服务,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一对一介绍。其次,在授课阶段,除了正常的授课之外,如果学员因事耽误了集体授课外,W公司银川分公司会为落下课程的同学单独视频授课。

2.辅助活动

辅助活动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四项内容。

及时,在W银川分公司中和企业价值链中相关的采购活动主要包括办公用品的购买、办公及授课地点的选择或租赁等等。办公用品和办公地点均是一次性购买或长期租赁的,但是授课地点的选择至关重要,银川分公司经常会出现公共课上课不固定、“钻石卡”学员上课环境不安静等问题。

第二,在考研培训行业中进行线上平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技术成分,W公司在钻石卡高端辅导系统的基础之上,研发了超越传统教育的超级智能云学习系统,将考研所需的学习资源全部整合集成于云数据库,帮助考生实现超越常态的学习成果。

第三,银川分公司的业务琐碎繁杂,人力资源配置并不到位;兼职人员工作时间不能够确定,且对考研招生工作不熟悉、上手慢。W银川分公司还出现了人员流失的状况,一度给正常工作带来麻烦。另外,校园的招聘、培训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影响正常招生的因素。

第四,W公司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组织结构,W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主要是事业部制,银川分公司属于其分公司。二是W公司产业链,考研成为其主运营业务之后,又将产业链向公务员辅导、职业规划等横向延伸。三是业务布局,对于银川分公司的业务布局包含考研一个业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银川市内五所高校的学员。

三、竞争战略的确定

迈克尔・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成本经验丰富战略、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 “钻石卡高级辅导系统”的高成本以及打造中国经验丰富考研品牌的目标不能保障成本经验丰富;其次W银川分公司并没有将其市场具体规划到某个细分市场,不能制定集中化战略。因此W银川分公司应服从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并结合银川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依据主要是其拥有独创的“钻石卡高级辅导系统”和强大的、难以超越的师资力量,以及来自风投基金的大量投资。

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要以考研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生产培育顾客忠诚度以挫伤潜在进入者的信心,设置出较高的进入壁垒;且因为考研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导致报名考生的可选择范围较小,即高端考研辅导产品和高质量服务只有W银川分公司才有,降低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并通过这种差异化可以将供应商的涨价部分转嫁给购买者,使企业运营的成本尽可能减少;通过差异化战略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和顾客忠诚度,会减少来自替代品的威胁,从而建立W银川分公司在银川考研市场的竞争地位。

四、W银川分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建议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校园的建设,提高营销与销售水平。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品牌形象,打造拥有高忠诚度的品牌。改进营销策略,加强宣传力度,在银川市场树立高品质品牌才能继续保持经验丰富优势。同时重视战略控制,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分公司要保持和总公司之间信息的畅通,对公司的运行进行有效的及时的控制,才能把即将出现的问题遏制,将已经出现的问题尽快解决。

教育科技论文: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各个学校如果想在社会的竞争当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就需要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但是,要如何培养这种人才呢,带着这个问题,本文也提出了通过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的概念,以期更好的达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育;科技经济

引 言

就目前的时代特点而言,各院校培养人才的发展趋势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就各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各院校可以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从而通过沟通与合作共同探讨出如何去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对于提升各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扩展教育与科技经济的密切联系是极其重要的,而笔者也就各院校教育的现状、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一、各个学校教育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就开始受到重视,其地位也逐渐走向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所以,教育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论社会再怎样发展,教育的重要性都不会降低,反而越来越突出。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教育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国家的综合能力,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1]。”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功能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在主要的功能就是未来满足人们的创造能力、生产劳动能力,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大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高校也在对学生进行扩招,使得我国的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再加上各院校之间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而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不利的。带来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于部分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这种教学的方法,教学内容太过枯燥、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就使得学生的能力不能被企业所认可。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校企合作符合现代的发展需求

就上述我国院校的现状我们能知道,院校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所以,各院校应该就这个现实考虑如何去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人才[2]。通过调整对学生培养的模式,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来培养学生,院校就能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相互沟通理解到企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创新出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升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此,加强校企合作符合现代的发展需求。

(二)加强校企合作能更好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本质意义,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与企业的时间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可以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来对学生进行培育,这种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今后能有一个好的工作,加强校企合作就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际运用到企业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加强校企合作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在合作的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能力的培训,为学生安排适合的岗位,这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提升其综合素质;而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甚至在毕业之后也会投身到企业,给企业带去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仅只对学生有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的过程,也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通过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实习,这种教学模式是将企业资源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优化利用,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企业需求的人才,这种面向市场的教学模式十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校企合作中学校培养的人才是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的,它注重的是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加强校企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企业的发展,非常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提升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的人才,使企业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教育和科技经济的结合,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市场需要的是专业技能较高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并不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必然是要被淘汰的。校企合作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就能提升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符合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为市场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而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

作者简介:李毅夫(1992.1-),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现读于沈阳理工大学机械专业。

教育科技论文:教育科技类创业公司失败的原因

做教育科技创业公司不容易,在世界各地都不容易。

即使有 1 亿美元融资,Knewton、Coursera、Udemy 和 Duolingo 这些教育科技创业公司仍处于 “摸索” 阶段。他们有知名度,在业内处于经验丰富地位,但离收支平衡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更不要说盈利了。

在印度,教育科技创业公司只有涉及某些领域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应试、专业课程和学习管理系统(LMS)。除此之外,大部分教育科技的领域,比如学前教育、K-10 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还没看到拿得出手的成功例子。

有多种原因导致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成功率低。其中有多年来我通过观察得出的,也有威胁到公司存亡但被我们成功克服的。

1、对教育市场缺乏认识

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市场,可能只有少数行业的多样性可以与它匹敌。

比如,你把 B2B 的教材买给 K-12 阶段的学校(译者注:K-12 指从幼儿园到 12年级的教育,是国际上对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这意味着你的接触点(POC)是学校行政人员,你的消费者是学校学生和家长,你的买方是学校基金和董事会。除了实际上的消费者,其他人都是拍脑袋作决定,而你的销售成果取决于真正花钱买产品的人。

在 K-12 的 B2C 市场,大多数时候你要和成堆的产品服务竞争,它们的卖点和你雷同(或相似)。然而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创业公司横空出世,其特色和现有的创业公司并无太大差别。即使特色有所改变,在价值主张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别。

并且,永远有免费提供的相同产品和服务,抢夺你可以在市场中建立的任何优势。

2、缺乏耐心,一开始就期望超高速增长

教育不是电商、出租车行业或超地方化经营(译者注:超地方化通常指面向某个或几个特定社区提供服务).

教育业的创业是一场至少 15、20年的持久战。在大部分其他行业,超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但在教育业,没人见过超高速增长。

你可能会说,可汗学院和 Duolingo 有百万级用户。好吧,我同意他们的用户很多。但是这些用户付费吗?可汗学院是非盈利性质的,Duolingo 还没发掘出盈利模式。在教育科技行业,找到正确的模式、价格和策略都需要时间。你不能随口放言要在五年内达到几百万用户。事实上,你可能得用五年时间才能找到产品和市场正确的匹配方式。

对聪明的教育科技创业者来说,耐心是有力的支撑。你在初期专注的重心应该是让公司活得足够长,尽量做各种尝试,这样你才能很快发现哪些有用、哪些没用。

在你找到产品的正确方向前,不要拿 VC 的钱,那样注定失败。耐心点――你挺过越久,你成功的机会就更大。

3、没找到正确的盈利模式

这是我之前论点的延伸。

你应该了解各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父母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教育机构喜欢独特的产品,能从你这买入后以五或十倍价格卖出的那种。

每天都扪心自问:你能在不赔钱的基础上做到这些吗?

教育没有质量问题,但它有价格问题(应试教育除外)。如果家长可以在两个在线学习平台中作选择,他们会选择更便宜的,因为他们非常缺乏经验,也没有能力区分两个产品的差异。当然,也有可能两个平台事实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在找到正确模式之前拿机构的投资是非常不可取的。创业者一般有 8-10年时间回报投资人。教育创业公司在短时间内找准模式、开始急速增长是不可能的。这会迫使你去做无意义的事情,只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如果你需要筹集资金,从天使投资人那里融资,他们懂你在做什么,对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同等的热情。

4、对早期发展势头(traction)的误解

大多数早期发展势头不错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相信,他们的增长曲线会一直延续下去。

他们过于乐观地用早期发展势头的数字来描绘指数增长的曲线,这是大错特错的。

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早期消费者是好的一种消费者。他们乐于尝试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甚至能给你正确的反馈。这些人如你的布道者一般伟大,但仅此而已。

下一批消费者是关键。他们有怀疑心理,也有刚好足够的信念给你一次机会。成败在此一举。如果你能让这些特定的用户信服,你会找到扩大规模的灵药。你还得准备好接受一切批评和反馈意见,以帮助你更好地改善商业模式。

5、更多的用户 vs 更多的付费用户

大多数早期势头强劲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

有许多公司的用户数量从未到达过一万或一万五千名。因此设置这样的节点对他们无意义。每个教育科技创业公司都会在增长中遇到瓶颈,必须继续开发更多的用户。

不过当他们这样做时,可能就开始准备用 VC 的钱了。这不是一步好棋。

寻求更多创新的方式,不要只为获得更多用户而免费提供服务。维持公司的不是用户,是付费用户。不要指望你平台上的用户到两千万以后就能开始利用数据了。极少的教育科技创业公司的用户能接近两百万,更别提两千万了。指望这些数据没用。

你可以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存活下来,那种有独特价值主张的,使用户变得更好、更聪明,甚至更开心的商业模式。

那些试图打败你却没有打败你的事让你更强大,这是句真理。做教育科技创业公司意味着你得一直保持敏捷和朴实。找准你的利基市场并专注于此,如果建立一个真实的竞争壁垒太难的话,先建立一个准竞争壁垒。

Knewton 公司是建立准竞争壁垒的好例子。无论什么时候你想到 “适应型学习”,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 Knewton。实际上,他们根本不是这个领域的及时人。

不要一下子融太多钱,慢慢来。存活。存活才是关键。钱来得太容易你会死得很惨。在打持久战的领域,你一定会看到胜利的曙光。这可能是最残酷的市场之一,要成功不容易,机会永远属于那些知道在教育科技市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人。

教育科技论文:GET教育科技大会开幕看科技如何重构教育

世界的教育科技市场到底有多大,哪些技术将引领并重构教育的未来发展?2015年12月4日上午,芥末堆主办的GET教育科技大会在北京正式开幕,大会由50余名教育科技大佬参与分享的峰会为主,期间还将包括《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的等多个环节。包括好未来张邦鑫、达内科技韩少云、新东方总裁周成刚、Minerva创始人Ben Nelson等业界领袖出席活动,共同探讨教育科技产业未来的发展。

据了解,“绿网天下Get大会”以“重构・科技融合教育”为主题,与现在火爆的“互联网+教育”的概念不谋而合。 十余位教育公司的大佬们聚齐一堂,分享了传统教育企业如何搭上互联网科技快车的经验与理念。而一些教育科技创业公司创始人也在大会上分享了用科技重构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首个教育科技产业《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在本次大会,该蓝皮书由芥末堆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未来工场五家联手推出,这也是首次BAT三方同时公开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具体数据。

据芥末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本次GET大会结束之后,芥末堆会将所有嘉宾的分享录制并制作成公开课,推出首个“中国教育科技产业公开课”,向更多的人分享本次的大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