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与护理专业论文
1方法
1.1调查工具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①研究对象一般资料。②护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前压力调查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1-3],在曹颖等[4]设计的中国本科护生压力源量表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并经专家评议形成,问卷的可信度Cronbach’sα为0.944。包括临床知识与技能、沟通与交流、监督与评价、工作性质与内容、考试与就业、病房设备与环境6个维度36个条目,每个条目从“没有压力”到“重度压力”计1分~4分。压力程度根据均数的高低描述,2.00分及以下为低度压力,2.01分~3.00分为中度压力,3.01分及以上为高度压力。③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PSCNI)[5],由香港理工大学Arthur教授设计,目前此量表已在国内广泛使用,中文版折半信度为0.7,包括领导、灵活性、技能、满意度、沟通5个方面30个条目,每个条目从“不同意”到“同意”计1分~4分。
1.2调查方法问卷由研究者统一发放与回收。问卷使用统一指导语,调查对象以无记名方式独立填写。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有效回收率为96.30%。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情况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得分为2.43分±0.51分,处于中度压力水平,其中“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处于重度压力水平;压力水平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找不到如意的工作、处理病人紧急情况的能力、可支配的时间,见表1、表2。
2.2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
2.3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压力相关性将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得分和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均分及5个因子得分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除“领导”因子外,其他各因子与压力水平均具有相关性(P<0.05)。将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水平及其对应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均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均有相关性(P<0.05)。见表4、表5。
3讨论
3.1本科护生临床实习前压力处于中等水平任何能使人体陷入压力状态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压力源可来源于躯体、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改变[6]。护理本科生从习惯的校园学习和生活来到医院学习、加之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很多学生害怕出现差错或医疗事故,担心遇到紧急情况不知如何处理,在临床上接触传染性疾病以及就业问题等,造成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本调查发现,护生虽尚未进入临床实习,但其中大部分已感到中、高水平压力,这与相关调查结果一致[1]。护生主要压力来源于护理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其次为考试与就业、对知识技能的需求、沟通与交流、监督与评价、病房环境与设备。其中出现差错或事故的可能性是护理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期间的较大压力源,与Kleehammer等[7]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与本科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不足,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较低有关。
3.2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水平较为积极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从外行的学生成为一名专业护士的过程中形成的、与专业相关的、持久的一系列专业自我态度的感知[5]。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高等护理教育的崛起,护士的价值已得到社会肯定,护士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这些可喜的变化也反映到护理学生对专业的自我认知评价。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为满意度、领导、沟通、灵活性、技能,实习前本科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总体项目均分为2.84分±0.28分,其项目均分>2.50分,且各维度的项目均分均>2.50分。这一结果表明护理本科生具有较为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总体来说,护理本科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是肯定的、有着积极的专业价值取向,其对护理专业的自尊情感和行为取向亦是积极的。Arthur等[8]曾使用同一量表测量11个国家注册护士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结果显示,北京和香港注册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项目均分为3.03分、2.99分,本研究结果低于此数值,说明本科护生的专业自我概念与注册护士的专业自我概念存在差距。本调查结果与李红等[9]在2006年对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结果(项目均分为2.84)相一致。
3.3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压力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实习前所受的压力密切相关,且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总体水平、灵活性、满意度、沟通、技能与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情况有相关性(P<0.05)。领导对本科护生实习前压力没有影响,究其原因可能是本科护生在今后的临床实习过程中较少涉及领导方面的问题。因此,没有成为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影响因素。从不同压力程度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得分看,本科护生护理专业自我概念与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程度呈负相关,即如果本科护生能充分地认知自我、有良好的专业自我概念系统,在实习前感受到的压力水平就越低,反之,其压力水平则越高。为培养本科护生积极的专业自我概念,缓解本科护生实习前的压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多讲述临床病例、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有可能的话可以和医院进行联合办学,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医院进行社会实践,以提前了解医院情况,熟悉实习环境。在临床带教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建良好的实习环境,以促进本科护生的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帮助本科护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实习效果。
4展望
本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以后研究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并增加客观评价指标,以获得更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另外,对研究对象进行纵向调查,追踪实习中、后期本科护生的压力与护理专业自我概念情况,进而为护理专业自我概念对护理本科生实习过程中的压力影响进行更科学的分析。
作者:员晖李丽燕李玉乐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
1.2研究工具
以《标准》中“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框架编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受试对象一般情况,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基本要求情况,即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情况、知识和技能情况。每项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非常同意”计5分,“同意”计4分,“不确定”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由受试对象自填问卷。
1.3调查方法与统计学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我校毕业统考前由课题负责人征得应届毕业生同意后详细说明问卷填写要求,分别对我校2009级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和2008级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四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99人,五年制本科应届毕业生134人。由受试对象本人按照要求独立填写后现场收回,共收到有效问卷224份,随机抽取四年制和五年制各89份,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主要进行统计描述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2.1毕业生自评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得分较高。对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自评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四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得分(4.17±0.51)高于五年制毕业生(4.01±0.74),在知识方面得分(3.58±0.68)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3.63±0.61),在技能方面得分(3.48±0.30)略低于五年制毕业生(3.63±0.25),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2.2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自评结果
在毕业生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绝大部分条目自评分值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两个条目四年制毕业生得分显著高于五年制毕业生,分别是条目2和条目3,说明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
2.3毕业生知识自评结果
在知识方面的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程度相差不大,五年制毕业生此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2.4毕业生技能自评结果在技能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人际沟通、整体护理、护理技术、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得分较高(分值均≥3.60),而在急危重症的抢救配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护等方面得分不够理想(分值均≤3.50)。其中,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P<0.01),但在其他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3讨论
3.1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的差别
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在思想道德与职业态度方面各条目得分差别不大,但在条目2、3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四年制毕业生在“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和“科学精神、慎独修养、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伦理”方面明显优于五年制毕业生。可能与两个班级课程设置及授课教师不同有关。在知识方面,四年制和五年制毕业生各条目自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学制毕业生对医学、护理学基础、疾病护理等知识掌握情况相差不大,五年制毕业生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而在技能方面,五年制毕业生在外语阅读与会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别,这一结果值得反思。毕竟五年制比四年制学生多花1年时间,花了更多的学费,学习了更多的课程,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竟然与四年制学生无明显差别,五年制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2人才培养质量存在不足
3.2.1毕业生职业态度与专业能力不足
对于护生来说,职业认同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护生的学习态度和毕业后的工作态度,但在《标准》中该领域的重要性未得以体现。夏颖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情感体验以及行为表现3方面都处于中等认同状态。其中,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状态显著低于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对护士职业地位以及护理发展前景的认识上,高年级学生的认同程度都较低。张馥丽等认为,实习结束的本科护生专业认同水平中等,因自己喜欢而就读护理专业者专业认同程度较高;本科护生专业认同程度还与性别、实习医院等级、不同录取方式有关。在前期访谈中,我校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护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不高,打算毕业后改行等想法。因此,促进本科护生提高专业认同度需要社会、教师及护生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学校教育中应强化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本调查结果提示:毕业生总体上对我校的护理教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在人生观、团队精神,医学、护理学基础知识,评判性思维和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我校毕业生在护理职业态度、反思精神、药理知识、国家卫生政策、中医护理、文献检索、信息管理、外语运用(四年制毕业生)、抢救配合及应急护理能力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存在差距的原因有很多,如我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文献检索被列为选修课,有部分学生未选修该课程;学生下临床过少、过晚;因实验资源有限和班级规模过大等原因导致学生动手机会少;中医护理课程实践时间太短,实验课过少;专业课开设过晚,课程安排前松后紧,衔接性差、安排欠妥当等。需进一步探究上述因素对护生的能力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与张银华等的研究相似的是,几乎所有护生都认为现阶段我校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模式与普通四年制本科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区别不大或几乎相同;87.0%的护生认为护理英语课程的收获不大,98.4%的护生认为现阶段的护理专业英语方向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3.2.2五年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
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国际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悉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的国际型、涉外型护理人才。涉外护理教育是护理教育和涉外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基础上,应以涉外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帮助护生实现涉外就业,即赴海外就业或在国内的涉外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从目前来看,我校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英语方向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但很少有毕业生能真正在海外就业。如何使我国涉外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使涉外护理专业和涉外护理人才真正涉外就业,是值得护理教育者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只有9.0%的五年制毕业生有海外就业意向,大部分就业意向选择国内三级甲等医院,还有10.1%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即转行。与四年制本科毕业生相比较,五年制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这势必会影响到该专业的招生。我校2005年招收及时届五年制护理专业英语方向111人,2006年招收118人,2007年招收104人,2008年招收86人,2009年招收70人,2010年招收65人,招生规模越来越小,可能学生和家长感觉投入与预期回报不平衡,故填报该专业人数越来越少。该专业的学制能否改为4年,应是下一步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
4结语
本研究结果为我校进一步修订本科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提供了参考和依据。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仅以《标准》为框架设置问卷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采用毕业生自评的方式,样本量也仅局限于一个学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来研究应采用用人单位管理者评价、同事间评价、服务对象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如几方评价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其结果将更为和。
作者:王章安马秋平鲍淑兰阳绿清陈诚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老年护理专业本科生自主学习过程及风格的探讨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准备度水平
由于自主学习准备度量表各维度的条目数不同,为使各维度得分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采用得分指标进行评价。得分指标=(各维度总均分/各维度总分)×100%。一年级学生热爱学习维度得分较高,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低;二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维度得分较高,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低。两个年级学生均以集中型为主,一年级17人(45.9%),二年级学生14人(35.0%);而一年级顺应型最少为1人(2.7%),二年级发散型最少为5人(12.5%)。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动机3个层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动机与深层次动机差异显著,表面策略与深层次策略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准备度
一年级学生热爱学习维度得分较高,二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维度得分较高,两个年级学生自我管理维度得分均低。表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有自主学习的需求,渴望接受新知识,能够接受挑战,对自主学习的主观态度较好,二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相比自控能力有了一定提高,能够较好地为自己制定目标,行事有自己的准则;但两个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都较差,不能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学习时间,选择合适的方法及系统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与王伟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可能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分数较其他专业低,本身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自控能力有一定关系。而老年护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础知识,要掌握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合理规划课程学习,充分利用有效的学习时间。因此,需要加强其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表3可见,学生的学习动机各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统计结果显示,表面动机与深层动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面策略与深层策略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学生学习动机与策略更倾向于深层型与成就型,这与邓辉平等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说明我校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有内在兴趣,主要是为了掌握知识,或者为了获得高分或得到奖励、表扬而学习。这与学生喜欢该专业、充分认识到老年护理专业的特点、专业前景以及学校对学生专业认知培养有关。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用人单位考查学生比起高分更看重其是否具备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学生也更注重自己确实掌握了什么技能和本领。而且护理专业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单纯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是否具有成为护士的素质,因此深层型动机成为护生主要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大学不同于中学,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成就水平的指标,学生不会为了考试而苦读,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老年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学生学习风格以集中型为主,其次为同化型,在信息感知维度,学生倾向于抽象概括,在信息加工维度,学生倾向于主动实践。说明目前老年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是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老年人健康问题主要是慢性病发病率高、生活自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和心理变化。因此,老年护理是提供老年人预防、保健、护理、理疗、康复训练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该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运用已有的观点进行逻辑推理,挖掘理论观点的实际用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不断探索做出决策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风格,在具体经验与信息加工维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为具体经验方面强调通过个人实际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者多依赖自己的适应能力,二年级学生多了一年的学习经验,得分自然高。在信息加工维度,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实践,说明老年护理专业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注重实践,通过实践学习新东西,并通过具体途径解决实际问题,这可能与护理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特点有关。
由于老年护理为新的专业方向,本研究样本量较少,代表性受到了一定影响。还应进一步扩大取样范围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习策略和学习风格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会学习才是学习者成功应对各种挑战的关键。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是现代素质教育及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作为护理教育者,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过程以及自主学习的现状,才能帮助学生发展适当的学习动机与有效的学习策略,根据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风格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策略,力图培养出新一代适应时展的高水平老年护理工作者。
本文作者:张扬王燕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神经病学本科教学质量探讨
【摘要】
神经病学是护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授课内容合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突出护理学专业特色和神经科疾病护理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本科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神经病学;护理专业;本科教育
1神经病学简介
神经病学是护理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它建立在神经科学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康复医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具有高度逻辑性、推理性的一门临床学科。在历年的神经病学教学实践中,总有部分学生反映神经病学难学、难懂、难记。教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结合神经病学、护理学和康复医学等学科的相关性,在教学中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根据不同神经科疾病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直观而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帮助其加深对神经疾病的理解,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理本科专业神经病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神经病学发展史
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任何一门学科的进步都需要经历独特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对于医学这个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最古老、最基本的学科来说更是如此。了解和熟悉神经病学发展史,对于初涉该学科的医学生而言,不仅有助于他们从时空的维度接触神经病学丰富的演化模式,更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探索生命本源、追求健康之美的人类活动历程。
3注重神经病学发展史的介绍
如在神经病学概论的授课中,对于病理反射的讲解,可以加入对法国神经病学家巴宾斯基(JosephBabinski)的介绍[1]。在癫痫的授课中,癫痫的分类一直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此时,穿插圣女贞德的例子则有利于学生对癫痫分类的记忆和理解。圣女贞德是中世纪法国边远山村的一位农夫之女,她以惊人的军事壮举改写历史。13岁时,贞德说出自己心醉神迷的时刻:她看到束束金光闪闪发亮,听到圣人的召唤,还看到天使的幻象。正是由这种所见,激励她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而从神经病学的角度分析,贞德的经历恰是一种由教堂钟声出发的类似颞叶癫痫发作的症状。具体而言,是一种由某种特定声音(如音乐等)所诱发的发射性癫痫。自文明创始以来,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思考从未停止过,因此有关于医学人文的思想理论自古即有。然而,有研究者这样形容我国的医学人文学的不足[2]: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学在20世纪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现在对医学失望和怀疑的气氛却更浓。另一方面,医学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在临床课程的授课中只重视医学知识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知识学科的教育,会造成医学与人文的背离[3],导致学生过度关注于疾病本身,而非患病的“人”。
4突出护理专业相关特色及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特殊性
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及服务性于一体。护理学发展迅速,从传统的功能制护理、责任制护理发展到现在的系统化整体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成各项护理操作,还需要掌握心理学[4]等相关的人文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的要点及特殊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深化理解神经科疾病的特点。
5以问题为导向(PBL)教学模式的应用
PBL教学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加拿大Memaster大学实施以来,西方国家许多院校试行了这种教学方法[5]。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课前预习的实施:授课教师根据讲授章节的内容,将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其中可能涉及多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安排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对问题有所了解。
(2)课堂教学的实施:在授课中着重讲解这些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帕金森病的教学为例,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帕金森病患者受损的部位是什么,受损的神经递质是什么;②帕金森病的四大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③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④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药物治疗类别有哪些;⑤左旋多巴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⑥帕金森病的护理原则是什么。
(3)课后学习的实施:在每一次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教师就授课要点作简单的总结,增强学生的理解。因此,PBL更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分工协作、查找相关信息、将不同学科的信息综合在一起并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对所学知识的价值有更深的了解[6]。由于护理专业神经病学课时安排较少,讲授内容较多,我们不可能在所有授课中全部应用PBL教学法。但在重要疾病的讲授中该方法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活跃教学气氛,是教学进程更加顺畅,提高学生对疾病的理解程度。
作者:杨方 姜文瑞 田英然 赵钢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本科生老人观探究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本科生的老人观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某高校在校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总分为(55.62±8.58)分;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总分为(51.64±21.61)分。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外在特征”得分和总分高于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P<0.05),农村护生的“内在特征”得分高于城镇护生(P<0.05),三年级护生的“文化传承”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护生(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对于老年人的整体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对于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在护理教育中应注重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提高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
护理专业;本科生;老人观
人口老龄化不但给我国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我国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将老人观分为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和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两个方面来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老人观现状,为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某大学2012—2015级在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与否、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等。(2)老人观量表:选用蒋丽等[1]编制的老人观量表,共42个条目,分为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和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两大部分。分别采用语义差别法(SD法)和李克特4点计分法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生对老年人的印象越好、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越清晰。本量表将护生对于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分为外在特征、人格特征、内在特征3个方面,将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分为家庭核心、安全基地、亲情纽带、文化传承4个方面。经检验,老人观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收集资料的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护生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8%。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描述与分析,用百分率、(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调查对象中,373人(79.5%)参加志愿者活动,96人(20.5%)未参加;一年级158人(33.7%),二年级141人(30.1%),三年级170人(36.2%);普通护理专业337人(71.9%),涉外护理专业132人(28.1%);独生子女156人(33.3%),非独生子女313人(66.7%);来自城镇的185人(39.4%),来自农村的284人(60.6%)。
2.2护生老人观的得分情况
2.2.1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
调查对象在对老年人整体印象各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为:外在特征(18.74±3.69)分,较高分30分,低分9分;人格特征(18.87±3.22)分,较高分30分,低分11分;内在特征(18.01±3.09)分,较高分25分,低分8分;总分(55.62±8.58)分,较高分85分,低分34分,得分均处于中间水平。
2.2.2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各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为:家庭核心(11.36±5.60)分,较高分38分,低分0分;安全基地(15.97±6.84)分,较高分49分,低分0分;亲情纽带(13.36±5.57)分,较高分18分,低分0分;文化传承(10.94±4.67)分,较高分15分,低分0分;总分(51.64±21.61)分,较高分95分,低分0分。
2.3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护生老人观的得分情况(见表1~2)
表1显示:在“外在特征”和“总分”两个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较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得分高(P<0.05);不同户籍的护生在“内在特征”方面的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护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独生子女与否方面的老年人整体印象得分和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显示:不同年级的护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的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比未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在老年人“外在特征”和“总分”两个方面更高(P<0.05),说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更好。陈冬青[2]认为:大学生与老年人的实际接触能够促进其对老年人的“肯定”印象,可见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正向认识水平。来自农村的护生较来自城镇的护生在老年人“内在特征”得分方面更高(P<0.05),这可能与护生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有关。在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方面,三年级护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护生(P<0.05),这主要与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关。陈曦等人[3]认为:医护工作者对于老年人的态度越正向,其对老年人的照顾行为和照顾方式越积极。可见,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开设能够改善护生对于老年人的印象和认识。刘宇等人[4]认为:老年护理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需要考虑其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因此,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不但要从老年护理课程入手,还应注重加深护生对老年人的正面印象,提高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水平,多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志愿者活动,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护生对老年人的认识。
作者:蒋丽 李梦云 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山丹县中医医院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台湾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研究
【摘 要】目的 研究者为了研究护理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现状,比较台湾与大陆的护理人文相P教育方法,从而为护理教育者教授人文关怀相关内容和为提高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者通过阅读和比较大陆与台湾多篇相关文献,以及利用研究者本身在台湾作为交换生学习的机会,不断地了解和对比两方面的护理人文关怀相关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研究 结论 人文关怀能力是护理人员所必备的一种内在素养,在这方面的教育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台湾与大陆的教育方式不同,各有所长,但是同样都有着各自需要提高和加强的地方。综合看来,护理专业教师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的方式来加强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文关怀能力;台湾
0 引言
护理专业基于人类的需要而产生[1],为了人类的健康需求而不断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对于健康的不断重视,护理职业的地位也日益提升[2]。在当今社会中,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已经从最初的普通模式转化成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整体层面的照护,那么对于人的照护当然已经不能是简单的疾病的照护,更需要重视的是对于患者心理以及人文的关怀。研究者此次很荣幸有机会到台湾一所高校进行交流学习,观察和了解台湾的护理专业在本科生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方式,希望可以通过对比给双方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什么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把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外化表现在其工作和行为当中的为了使其服务对象得到心理上的舒适和安慰的行为表现[3],是一种将人类美好的文化成果和知识底蕴通过行为的表现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是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求,更要关心其精神文化层面以及心理的需求,不仅创造条件满足其外在的需求,更要着力于其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4]。
2 人文关怀与护理专业
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是一种必备的执业能力,在护理工作当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加重要的是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帮助使其得到心灵的慰藉。这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作为护士必不可少的内在素养,是对于患者的关怀,对于疾病的安慰。在现代护理事业当中,越来越需要掌握人文关怀能力的护理人员,更好地帮助患者调整良好的面对疾病的心态同时也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融入自己的人文关怀,关心病人的心理变化,根据病人病情调整病室温度湿度,甚至小到为病人开窗通风,让病人靠近窗口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通过这些细小的关心使病人能够更加舒适,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希望,这也是护理职业的人文关怀。
3 台湾的护理人文关怀
护理常常与“关怀”被同时提到,这两者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人文关怀对于护士来说是一种内在的同情感和同理心,而这又不能够仅仅是一种内心感受,还需要将其外化在行动当中[5]。研究者在台湾期间,观察到在课堂上,护理专业的教师们会通过各种丰富的形式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会采用“刮刮乐”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会给学生们提供所需材料分组完成概念图的绘制,还会在课堂上用方言贴切地模仿患者语气,当地的护生们在实习过程中与患者沟通时也会通过用鼓励的话语、亲切的眼神和语气、轻轻的拍肩膀等简单的行为拉近自己与患者的距离,并且以此表达他们对于患者的同情与关怀。Jean Watson’s theory of human caring中有提到通过一些提问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照护患者:我怎样做才能够向患者表达我的关心并且促进我们的沟通?我怎样做才能够给患者的治疗过程带来有意义的作用?我怎样才能使即将步入死亡阶段的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6]这是作为护士应该思考和融入日常的工作当中的内在素质。
对于如何培养护生的同感心及人文关怀,皮慧敏[2]认为有四种途径:(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条件(2)护理教师自身具备适切同感心是必要条件(3)护理技能模拟实验法是培养护生同感心的有效方法(4)情景角色扮演法是培养护生同感心的途径。台湾的PBL和TBL发展比大陆更早,应用时间更久,老师和同学们都已经很熟悉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互相帮助,通过课堂也能全身心投入到团队合作以及体会医疗照护中护士的角色和提高自己对于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可见,在台湾护理本科教育当中,教育者更加侧重于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同感心及人文关怀能力。在台湾,老师和同学的思维都很活跃,授课方式贴近学生心理,会在讲课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思路。
4 与大陆的对比
对比大陆的本科护理专业教育,大陆的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的方法则侧重于在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学生进行的自我领悟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以及通过设置必修和选修的专业人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7]。研究者认为,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台湾地区的实验课程普遍的在医院中进行,直接面对病人来练习;而大陆则是在实验室中学习、练习以及考核。大陆地区高校的学生众多,教师较少,所以要做到十分细致地培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有些困难。所以需要护生不断地努力加强自身的能力,在强烈的竞争压力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关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护理专业教师需要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有关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护生面对患者时的人文素养、人文认知以及人文关怀能力[8]。
总之,人文关怀能力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能够把自己的关怀和爱心传递给患者,并且能够切实的帮助到他,这才是成为护理人员的初衷。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近几年中护理专业的发展都十分快速,对于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视也日益增加,对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有待提高。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摘要] 目的 构建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体系。 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作为基础框架,用德尔菲法对初次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论证,以判断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否。 结果 所构建出的护理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中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11项二级指标。及时轮专家意见中对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6、0.24~0.35,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15~0.62,专家意见较为离散。第二轮专家意见对一级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8~0.61。第三轮专家意见中,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0~0.4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结论 通过对所制订的护理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发现此体系较为,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 护理本科;能力考核;体系
S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对人文关怀重视度的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加,临床的单一功能制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要求,逐渐转变成为将护理程序作为指导的整理护理,对于临床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的需求也不断增高[1]。临床能力是指在医疗及护理服务机构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能力,即通过临床实践而形成的解决临床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技巧,是临床知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临床经验、职业态度等的综合体现。传统医学教学体系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存在学科知识重复和脱节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需要在临床教学中加强对护理学生教学质量的把控,尽早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给予解决,同时不断完善临床教学模式[2]。为了能够对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进行公正有效的评价,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并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从事护理教育、管理、临床护理工作20年及以上,并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积极性的20名护理专家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来自医院和学校的专家各10名;来自医院的护理专家职称分别为: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3名;均为女性;年龄为30~53岁,平均43.5岁;护龄为20~30年,平均25.4年。来自学校护理专家的职称分别为:教授4名,副教授6名;年龄为42~55岁,平均46.1岁;教龄为20~29年,平均26.9年。
1.2 方法
1.2.1 评价临床能力考核体系的构建
1.2.1.1 内容分类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等方法作为基础框架,采用德尔菲法对初次拟定的评价体系进行论证,以判断制订的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否。将护理学基础分为3类:第1类为满足患者最基本需求的技能操作,包括患者生活护理、常用的灌肠法、鼻饲法等[3];第2类为常规护理工作中的无菌技能操作,包括注射法、导尿术及输液法;第3类为急救类的操作,包括心肺复苏等。本次研究主要以前两类为主。
1.2.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靠相关理论及所查询的文献,制订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其中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另外还包括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4-5]。
1.2.2 专家咨询评价的过程
由专家对护理学生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采用北京积水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制的相关咨询表指导专家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对专家自我评价赋予量化值。专家判断的依据包括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资料、理论分析及直观感觉4个项目,并确保专家量表收集的完整性[6-7]。
2 结果
2.1 三轮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
三轮专家意见对不同级别及不同类别指标协调系数统计结果显示,及时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8~0.36、0.24~0.35,专家意见较为离散;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15~0.62,意见相对比较集中。第二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均相对比较集中;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8~0.61,意见比较集中。第三轮专家意见中对第1类、第2类操作一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0.17、0.10~0.21,专家意见中对二级指标权重赋值的变异系数为0.00~0.45,专家意见趋于一致。见表1。
2.2 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
第1类操作技能中,一级指标中操作技能所占权重较大,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第2类操作技能中,不同一级指标所占权重情况可见操作技能仍占有较大权重,其次为职业素质,效果评价及沟通技能在一级指标中所占权重相当。比较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所占权重较大,其次为职业道德及责任心和操作过程;第2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分布情况,语言性沟通仍占有较大权重,且与第1类操作技能中二级指标权重分布情况类似。见表2。
3 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核心层次,在我国目前护理教育体系占有重要的地位,该项教育的目的及意义在于培养出一类高素质的多方位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的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具有较高管理技能以及科研教育能力,以应对不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求。护理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及应用性的学科,所实施的临床教学方案为护理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指导并帮助护理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完成一种身份上的转化,即护理学生向护士角色这一形象的转化。当代的临床工作不仅要求护士完成合格的护理工作,同时也要帮助护士这一角色具有突出的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操作能力。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进步与深入,临床工作者加强了对护理时间能力的培养与考评,并将其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向。结合当今形式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护生的临床能力进行正确的培养与评价,已经成为了目前护理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采用积极有效的方法保障临床能力评价“尺度”的公正性与客观性至关重要。近年来,社会和服务对象对高层次、个性化护理的需求、护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范畴的拓展等转变对护理临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临床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临床能力的评价提出新的挑战。
临床能力为目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应该获取的能力,包括人际关系、临床和技术因素等。护理临床能力主要是指护理人员能够顺利并有效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做到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将患者作为观察的中心与重点,并能对患者处于各项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与了解。临床能力的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或理论体系教学,其目标不是获得知识再现的能力,而是做事或做人的能力。临床能力的培训不仅是一种基于行为活动的训练,需要注重临床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将能力养成融入到各种专业课程教学及工作活动中,注重教学活动的过程,同时临床能力的评价,要在活动过程中跟踪并考核,以保障临床能力教学的有效性。以往教育过程中,针对传统的护理本科实习生所开展的临床能力评价主要包括理论考试、主观评价加技能考核等,目前尚未有有效的评价工具,也存在缺乏评价理论依据的情况。这就需要能够采取一种有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做出评价,从而达到客观与公正地判断并反映本科护生临床能力的目的。为适应护理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能力的实际需求,目前多采用的德尔菲法建立护理专业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体系更具有合理性及客观性。德尔菲法可通过函询的方法征求其他专家的意见,主观性相对较强,因此,对专家的合理选择过程至关重要[8-9]。除各国高等护理协会对本科护生专业、临床能力要求的界定外,国外各护理同仁也对护理本科生临床能力评价工具展开了有益探索。有研究蟮乐赋觯在实施德尔法时所需要的专家数以15~20名为,且所选择的专家不可局限在某一个领域。为此,我院选择了20名专家,分别来自医院与学校,覆盖了护理、教育、管理、科研、临床等各个领域,一方面保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目标进行合理化的处理,另一方面保障了研究结果的性及客观性[10-11]。
结合护理临床实践操作发现,对于护理本科生而言,其临床操作能力作为一项最基本的操作能力,为临床处理、健康教育、沟通交流等绝大多数护理工作的必备基础,但目前我国临床工作针对本科护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评价尚不存在明确又统一的标准[12-13]。有国外研究曾针对临床护理需求制订了护理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标准,要求并规定了护理本科学生需注意培养判断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评估能力、技术能力以及临床决策能力等[14-15]。根据以往研究经验,我院即开展了本研究。临床护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服务对象进行妥善与地评估,做出合理的护理诊断并制订出较为详细的护理计划,能够严格按照所制订的护理技术给予实施,同时对护理效果评价的能力进行反馈与记录,即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另外,随着护理专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护士的角色也在不断进步,作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本科护生不仅需要具备健康教育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另外,对护士来说,能够与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可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对于把握患者的需求、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医疗制度改革深化导致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同样离不开护理人员的帮助,此时需要护理人员能够具备足够的应激能力,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本研究中制订的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评价项目包括4项一级指标,分别为职业素质、技能操作、效果评价、沟通技能;11项二级指标,分别为文明礼貌、责任心、意志力、操作前准备、操作过程、操作后处理、应变能力、操作效果、患者的感受、语言性沟通技能以及非语言性沟通技能。通过我院所选取的专家对考核体系进行判断,提示此考核体系较为合理,专家的一致性较高。基于能力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根据护理领域中人才需求和特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分析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主要能力,依照教育规律、认知规律和教育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在实施过程中,有效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未来临床工作的适应力[16-18]。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本研究所制订的评价指标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护理学临床操作能力的评价,例如部分操作并不需要患者的配合,例如铺床法、无菌技术操作等。另外,也有部分专家认为其中个别的指标进行评价时仍受到较多的客观指标因素影响[19-20]。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所制订的护理本科学生临床能力考核体系进行评价,发现此体系较为,能够为实际应用提供合理的依据。但由于本研究所花时间较短,并受到实际条件及精力的限制,仍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并进行大规模举证,方可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PBL教学法对提高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目的:探讨PBL教学法对提高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我校2012级涉外护理专业2个本科班,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讲授课程的基础上给予8次PBL教学干预。。结果: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PBL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护理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护理人员临床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评价护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面可能存在缺陷,而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在职护士实行PBL模式的护理查房的研究表明,PBL模式护理查房能够显著提高外科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1,2]。我校护理学院于2015年3月~6月,以2012级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M行了PBL教学学干预实践,并对效果进行了评价,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2个班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22.35±1.04岁。男生5人(6%),女生79人(94%); 11人(13.1%)高考时为文科生源,73人(86.9%)为理科生源;68人(81%)通过了大学英语4级考试,其中21人(25%)达到大学英语6级水平。干预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英语水平、文理分科、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在校期间教学计划、所学课程、授课教师均相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84份,干预组36份,对照组48份,回收有效率为93.3%。
1.2 教学干预方法
干预组在常规课程基础上,于2015年3月~6月进行8次PBL教学干预,主题分别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与风湿性疾病、传染病。干预时,按学号分为4个讨论组,由组员推选1名组长。研究者提前将讨论主题提前告知各小组,由各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检索资料、组织讨论、制作资料、汇报资料、讨论及记录等工作,由组长统一协调,安排组员在各次讨论课中承担不同角色。
1.3 教学评价指标
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评价教学干预效果。一般资料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教育背景、对PBL的认知。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由彭美慈教授设计,量表共有70个条目,其中30个正向条目,40个负向条目,测量学生7个方面的特质: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量表采用Likert6级评分法,1=非常赞同,6=非常不赞同;总分得分范围为70~420分,≥280分表示正性评判思维,≥350分为评判性思维较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认知
46名(54.8%)学生表示听说过PBL教学法,但是并不了解其内涵,28名(33.3%)表示了解,另有10名学生(11.9%)表示从未听说过。36名干预组学生中,28名(77.78%)表示PBL教学对于专业学习非常有帮助,8名学生(22.22%)表示略有帮助,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发散思维(27.78%),促进形成临床护理思维、引导学生从临床角度思考问题(27.78%),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25%),加强课堂互动,促进自主学习(16.67%)。59名(70.2%)学生希望接受应用PBL教学法的专业课程,62名学生(73.8%)认为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在引入PBL教学法的范围幅度方面,43名学生(51.2%)赞同按需引入,即在必要的章节引入即可,4名(4.8%)认为应引入(每节课引入);6名学生(7.1%)认为应在理论课中引入,16名(19.0%)认为应在实验课中引入;在课程性质方面,41名(48.8%)认为应该在护理临床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2名(2.4%)认为应该在医学基础课程中引入。
3.1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分266.26±37.81分,其中27名学生(32.1%)>180分,1名学生(1.2%)>350分。各特质按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开放思想40.31±6.60分、求知欲40.10±9.89分、认知成熟度39.46±8.13分、寻找真相37.68±5.76分、分析能力37.24±8.76分、系统化能力36.05±5.27分、批判思维的自信心35.43±6.56分。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和各特质得分的方差分析详见表1。
3. 讨论
3.1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
本研究中, 32.1%学生具有正性批判思维,但是具有较强正性批判性思维的学生仅有1名(1.2%),提示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尚有待提高。这一结果在国内对于护生的研究中处于中等水平,低于临床护士,与同类研究结果类似[4-6]。护理相关工作经验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研究指出,职称和工作年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正相关[4]。学生在求知欲、开放思想、认知成熟度三个特质具有较强的正性特质,而在批判思维的自信心、系统化能力特质的相对较弱,与国内研究类似,提示护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渴望,能够意识到遇到问题时应审慎做出判断并以宽容的态度接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训练,学生对自己的理性分析能力没有把握,不能有组织有目标的处理问题[3,4,7]。学者指出,现有的“填鸭”式专业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只关注于的正确答案,而并非寻求解决问题,导致护生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差,不利于护理人才的培养[8,9]。
3.2 PBL教学干预对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开放思想、分析能力、批判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PBL教学干预能够显著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6,9]。所有接受干预的学生均表示PBL教学法对于其专业学习有帮助,其中55.56%表示体现在促进学生思维转变方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发散思维(27.78%),帮助学生从临床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临床护理思维(27.78%)。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查阅资料、讨论、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从具体问题出发,以理性思考的结果和查阅的客观证据去理解问题所在,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在讨论时对不同的意见采取宽容的态度,审慎地做出判断,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认知成熟度。通过8次以内科各系统为主题的PBL讨论课,开放了学生的思想,提高了求知欲和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信心。上述内容均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是PBL教学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此外,在PBL教学中,学生角色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16.67%的学生认为PBL教学使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5%),而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正相关[10],可能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另一途径。
本研究中,超过70%的学生希望接受应用PBL教学法的专业课程,并表示有必要在现有专业课程中引入;虽然干预组学生均表示PBL教学法对于其专业学习有帮助,但是φ兆樯杏11.9%的学生表示未听说过。由此可知,有必要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引入,认为按需引入(51.2%)、实验教学(19.0%)、护理临床课(48.8%)中引入的学生占多数,仅分别有4.8%、7.1%、2.4%赞同、理论课、医学基础课中引入。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能够显著提高涉外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对于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法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较高;应在护理学专业课程中适当引入PBL教学法,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学生本科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 国内外对涉外护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对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科英语教学课堂不仅应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语言技能,还应该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知识培养其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分析了在本科英语教学中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护理专业 本科英语教学
0 引言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参加到涉外医疗活动中。护理人员面对外籍护理对象应根据当地的文化提供相应的护理照顾,从而实现良好的沟通,达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实施交际行为的能力”(彭云鹏 2012:19)。如何提高护理学生的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涉外护理中能得体、有效的与病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是医学院本科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 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随着国家的发展,持续对外开放,外国留学生不断增加,在中国定居的外籍人士也持续增长,因此在中国国内接受医疗护理的外籍人士也大幅度增加;另外国内医科大学,医学院和医院每年也会派大量的护理学生和护士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和提供护理帮助;国际护理人才面临严重短缺。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都建立了引进外籍护士的计划和项目。这为国内就业情况一般的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面对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护理对象,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涉外护理人员必备的条件。
(2)在涉外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但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外籍患者往往能够理解和原谅护理人员语言和语法上的错误,而对于一些因为不了解他文化而造成对患者的不尊重,往往无法原谅。如果护理人员只考虑语言的形式,而不注重不同文化中语言使用习惯,就会造成医患之间的误解甚至是冲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医疗观念,风俗禁忌。如果护理人员对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不能正确理解护理对象的需求,就会造成交际失败,护理不当甚至会让患者拒绝护理。因此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得体的交际能力。
(3)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理论家雷林格尔(Leininger)就提出了跨文化护理理论。跨文化护理的核心部分是“日出模式”,分为四个层次:及时层为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第二层为服务对象层;第三层为健康系统层;第四层为护理照顾决策与行动层(蒋晓莲2006:9)。该理论模式提出:“护理不应是一固定的模式,只能有一个相对的框架,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各异的护理”(施楚君2004:538)。因此跨文化护理理论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涉外护理的过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识,注重了解护理对象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医疗观等。
2 在本科英Z教学中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可行性
(1)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包括语言, 语言是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刘伟荣 2009:241)毕继万提出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护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2)近些年来ESP教学受到外语教学研究者的广泛重视。ESP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也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应当“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特定需求,将英语教学和护理专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医科大学和医学院都为护理学生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却广泛存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高的问题,英语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不当。许多学校在大一大二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没有和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毕业后工作中与外籍患者交流的需要相结合。二是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护理英语,但基本都按照“英语+护理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护理英语课程一般只是让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护理专业方面的英语文章,掌握相关的护理词汇和进行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而这种能力的缺失往往会造成在涉外护理中的交际失败,从而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三是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课堂上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不用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 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1)优化护理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4)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该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因此单一的笼统的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护理英语本科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需求从而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可考虑及时学年设置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年设置护理英语课程和与护理专业紧密结合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2)根据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选择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护理情境中的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特定职业情境中的交际,这决定了与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不同。Parkinson和Brooker (2004)指出护理人员学要与病患之间的交际需要了解他们的病史,提供关于他们护理过程的信息和帮助他们怎样处理他们的疾病。这样的交际具有特定的步骤,涉及到特定的词汇和用语。雷林格认为“护理是一种需要解释的跨文化现象,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专业,是充满人道性、科学性的专业与学科”(蒋小莲 2006:10)。护理人员与病患的交际一定是建立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在选择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和制定教学内容时除了要包括在病患沟通时常用的一些词汇和用语,还要侧重于医学机构组织,医学设备,医疗制度,医疗观,医疗风俗和病人的就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3)提高英语教师的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很多医学院和医科大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教师自身就非常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政府和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师到英语国家的医院或医学院进修。一方面学习一些护理的专业知识,一方面了解相关的文化,将一些在护理过程中医患沟通的真实案例放到跨文化交际课程中进行讲解和分析。
(4)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基于交际式语言教学法,把真实的语境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模拟真实护理场景的任务,让学生与外籍患者沟通。在设计任务时要侧重于跨文化的差异,让学生通过反思沟通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还可以引入护理语境中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出案例中体现出的文化差异,找出如果在今后与病患实际沟通中遇到类似情况合理的解决办法。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高校本科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体会
摘 要 :在本科护理专业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在高校的本科护理专业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紧抓护理专业的特点,认真做好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提升病理学的教学水平,做好病理学的因材施教工作,文章针对于病理学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以下教学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校;本科护理;病理学;教学体会
在护理专业中,病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是我们开展基础医学教学工作和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的基础,它的研究重点是人体的功能和疾病的代谢变化。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其必须掌握的,特别是在高校本科的护理专业中,由于本科专业的学生更偏向于护理方面的培养工作,所以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讲解该门课程时的教学方法运用的是否合理,对学生能否掌握病理学知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病理学教学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做好兴趣引导教学工作
护理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是当代医学的两大专业,病理学的课程学习都是开展后期学习的基础。本科护理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知识兼备的高级护理人才,其培养重点在于学生对疾病的处理能力、面对疾病治疗时的协同能力、对人的辅助康复护理能力等。病理学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结合护理学的专业特点,做好学生的兴趣引导。部分学生认为病理学的课程枯燥乏味,但是碍于课程的重要性,又不得不死记硬背。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应用能力极低。PBL是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的兴趣激发探索学习。教师可以引进PBL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论结合实际,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
利用上述的教学方法,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提高相应的知识理解能力。增加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是加强病理与护理的联系,将病理的基本症状表现与护理的相关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患者在生病住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对其各项基础生理体征进行测量,这是护理工作的及时步。护理人员要结合病理学的知识去解释,因为人在患有某种疾病时,他们的各种临床表现由于疾病的影响,从而出现各种症状,比如感冒发烧。护理工作的第二步就是进一步观察患者的疾病反应状况,一旦其体征方面发生异常,护理人员就可以报告医生进行救治工作,这是因为运用病理学知识能够联系实际,防范某些病变的发生。因此,将实际的护理工作与病理学理论进一步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三、因材施教,提升W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在病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因材施教,做好各方面的教学指导工作。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强、善于自主探究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思维逻辑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和实际案例探讨分析的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护理工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讨论,教师可以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病理分析和开展相应的护理工作。对于两者都没有优势的学生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和展开,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知识。
四、结论
总而言之,病理学教学工作要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让他们掌握病理学的各项知识,而且要通过实践来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知识。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态度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
摘要:研究通过文献、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护理系部分学生的职业态度进行调研,以了解护理专业本科生的职业态度现状,寻找他们职业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对培养护理专业本科生形成积极、稳定的职业态度,维护护理队伍的稳定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护理专业本科生;职业态度;现状;对策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护士需求数量日益增加,同时对护士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然而,目前护理队伍流失严重现象也日显明显,这就导致了“社会缺、护士走”的尴尬局面。而护理专业本科生是护理队伍的主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职业态度直接影响着未来护理队伍的稳定。因此,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未定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理人才队伍,保障护理人才的有效利用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职业态度概述
职业态度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护理职业态度就是护理专业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态护理职业态度是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心理统合过程,被认为是现代护理人才素质的首要组成成分,是优化护理人才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现状研究
(1)职业认同方面
护理职业认同是护理职业态度的基础,只有从内心认同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意义,才会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调查发现,护理专业大一学生在不加任何理论知识、不进行任何医学实验等手段的干预前提下,多数学生表示愿意接收这样一份有着“白衣天使”美称的工作,认为护理专业神圣而崇高。但随着专业学习时间的延长,学生对护理专业知识的更加了解,反而职业态度随着年纪的升高而慢慢降低。曾有研究表明,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护理专业学生在经历临床实习前后的职业态度反差最为明显。半数学生在临床实习结束后的职业态度明显下降,他们的职业态度渐趋相同。普遍认为长期从事繁琐、辛苦的“伺候”工作非常辛苦,并且认为从事长期的“三班倒”的护理工作会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年级越高,与临床接触越多,学生的专业思想越不稳定。
(2)专业学习行为方面
护理专业学生在经过始业教育、专业理论讲解、专业见习操作等相关教学活动的敢于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接受系统、深入、持续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操作实践。多数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临床实践及护理专业充满着新鲜和好奇,学习态度基本端正,学习氛围良好。良好的学习行为有利于稳定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有助于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四、影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讨论。
(1)个人因素
兴趣是好的老师,它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有助于职业态度的形成,当学生选择了与自身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职业后,就比较容易对该职业产生长期的依恋,所谓“爱一行干一行”。另外,个人因素中还存在性别差异。目前收到就业容易,上岗后发展空间大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专业的男生越来越多,但多数男生并不认为是自己的理想专业,以致于“干一行爱一行”。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职业态度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表明,学校对护理专业的重视、护理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学术活动等都可以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目前,医学院在整个湖州师范师范学院的二级学院中,发展前景良好,学校也告诉重视该学院的发展。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内外的专业实践。除此之外,专业任课教师的学识、教学风格与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等也会对学生的专业态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3)社会因素
访谈发现,目前社会因素是影响学生职业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首先,护理职业社会地位低,难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其次护理工作琐碎、劳累,难有成就感;再次,不平等现象明显,医尊护卑首当其冲,用人体质不平等体现在护理本科生与其他大专、中专生无区别对待,等等。这些或细微或共性的社会因素让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态度飘摇不定。
五、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对策
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多渠道共作用互为之。首次应加强社会宣传,形成尊重、理解、宽容的社会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其次实施临床带教,加强人道主义教育。临床带教是护理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建立专业态度的关键时期。爱岗敬业的带教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用实际的护理实例感染提升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教育教学改革下护理专业本科的解剖学教学探讨
摘要:解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应密切联系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好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学改革;解剖学
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已实行很久,许多高校已做了相应调整,也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1,2]。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自2012级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学制由以往的五年调整为四年,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教学计划的变动,解剖学的教学也不例外。
1我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状况
我校护理专业本科的解剖学教材一直选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参加授课的教师都需要熟悉护理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计划在教改后做了相应调整,整体学时减少,由教改前的116学时调整为50学时,从2013级新生开始,确定为82学时。授课时间为教改前的第二学期调整为新生入学后的及时学期。课型安排为教改前的每周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4学时,教改后最终确定为每周理论课2学时,实践课2+2学时。内容安排上既要满足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进行讲述。侧重运动系统中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内脏等重要器官的位置,动脉、静脉及脊神经和脑神经。关节、内脏等重要器官的形态结构、淋巴系统及感官、中枢神经系统、内脏神经、内分泌系统部分内容适当删减,甚至不讲。理论课为大班制,100~200人一起上课,重点讲述教材内容;实践课为小班制,每小班30人左右,以学生自主观察标本及模型为主,教师先示教后指导学生观察,并将人体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的操作技能、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相结合。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存,实践课及理论课以传统的CAI课件为基础,适当的板书,贯穿其中的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等,实验课重点为标本及模型的观察。在CAI课件教学中,内容安排顺序基本按照教材,并将教学目标分类标注,每章节结束后做一小结。
2讨论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随着护理工作的服务模式转变,护理教育教学的改革已不可避免。解剖学为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何教,如何学,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总结出不少教学经验[1-5]。
从我校自1994年招收护理专业学生开始,解剖学教材一直只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许多医学院校在教改后,及时学期开设《系统解剖学》或《人体解剖学》,第二或第三学期再开设《护理应用解剖学》,这样的安排把解剖学中的基本人体形态结构和位置与护理专业的技能操作密切联系,利于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减少查阅资料的辛苦[1,6,7]。课型的安排上,实践课比重都远高于理论课,这与解剖学为形态学科,通过标本和模型观察学习,获得直观印象,既能验证和巩固理论课的学习内容,又能让学生对人体结构在整体和局部上有所认识。内容选择上,既要掌握人体基本形态结构和位置,又要掌握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体现专业特色。与护理工作密切联系的骨性标志、肌性标志、血管神经走行等在讲述时应尽量详细,如臀大肌注射在护理工作中极为常用,理论讲述臀大肌附着位置及功能,通过标本观察加以验证,并且在直观上获得臀大肌位置、肌肉厚度,深部坐骨神经的位置、宽度及深度,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安全的肌内注射位置、深度及进针的方向,避免损伤坐骨神经而引起瘫痪。肝脏、肺脏等脏器的内容,形态结构适当删减,但脏器的位置与护理工作联系较大,讲述可扩充教材以外的知识要点,如肺脏的位置、胸膜腔的体表投影,这些知识点与护理工作中胸膜腔穿刺或胸部操作等避免引起气胸密切相关,需要详细描述,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体现:尸体标本的观察触摸,验证肺脏及胸膜腔的境界;观看卫生部出版的《系统解剖学》教学视频、表面解剖学视频,再通过学生自身触摸来定位肺脏和胸膜腔的边界,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专业的鲜明特色,还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及主动性,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使人产生厌倦[8]。特别是教学的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每学期在开课前。我们都会开设"如何学好解剖学"的学习讲座,做好心理辅导及介绍解剖学学习方法。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中,CAI课件既能显示图片、视频和文字,又能师生互动,在实践课和理论课都作为常规应用。板书能在教师书写过程中,让学生有思考领会的时间,也能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及PBL教学法在理论课或实践课中都可应用,通过医疗事故案例,让学生获得知识点或经验教训;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解决问题,这两种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来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通过讲解下肢浅静脉走行,让学生思考合适的大隐静脉切开部位。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领会情况,使传授的信息量控制在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程度。
解剖学教师大多是非护理专业人员毕业,护理专业知识相应缺乏,难以把解剖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的操作技能、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技术密切联系。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师,应参加常规护理操作培训,了解护理诊断及生活护理等的操作要求,才能充分将解剖学的理论知识与护理工作密切联系起来,学以致用,提高操作中的性。如男性尿道的直径、长度、三个膨大、三处狭窄、两个弯曲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男性常规导尿术中选择合适粗细的导尿管、插入导尿管时注意狭窄及弯曲等的操作注意事项紧密相连,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又能建立牢固的记忆。
总之,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模式,都要使学生在扎实的掌握好解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密切联系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体现专业特色,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为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医学基础。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目的:探索出一套适合本科涉外护理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为国际医疗市场培养更多更的涉外护理人才。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医疗市场对高素质护理人才需求增多但涉外护生的培养供给较少这种失衡现状的分析,提出问题―制约涉外护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目前国内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笔者立足于本校四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和现状,试图探索出一套适合本科涉外护理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结果:笔者所在学校涉外护理专业公共英语课程设置后学生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较高,为考取雅思、托福语言证书奠定了良好基础;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后学生英语护理知识掌握较扎实,CGFNS模拟考试成绩提高较快。结论:科学、合理的英语课程设置有利于涉外护生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为顺利通过托福、雅思和CGFNS考试创造了有利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本科涉外护理 英语课程设置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和各类外围机构在我国境内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涉外医疗逐渐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国外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缺乏护士的现象[1]。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定位是否、课程体系是否完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英语是涉外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英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涉外护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和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2]。
1.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护理教育随着美国CGFNS(Commissi0n 0n Graduates of Forei n Nursing School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组织亦称“国际护士职业执照考试委员会”)考试考点在中国的设立和ISPN(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项目的联合实施逐渐与国际接轨,涉外护理专业的教育也应用而发展起来。但搞好涉外护理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要求就是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和突破。
目前我国通行的护理教育理念、专业课以及其他课程的没置,明显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专业“特色教育”的需求。归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护理院校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英语课程[3]。
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仅能熟练掌握先进护理理念、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并能用英语顺利交流的满足国际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的“护理+英语”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而综合各个层次涉外护理专业教育,能称得上成功者的可谓凤毛麟角的主要原因就是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目前,许多涉外护理专业院校还沿用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没有根据该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与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4]。
2.问题的解决―科学设置英语课程
目前,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教育多停留在2年(全日制高中后)或3年(高职高专类)制专科层次。我院顺应国际化护理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成立了4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立足本专业培养目标,本科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及时阶段主要是公共英语教学,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托福或雅思考试。第二阶段为学生入校后的第5学期,主要进行医护专业英语教学,由具有英语背景的护理专业外籍教师担任授课。具体课程包括医学英语术语、涉外护用英语等。学好护理英语的关键是扩充专业词汇量。护理英语的专业词汇不仅量大,而且词的构造很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护理专业词汇的构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第三阶段为学生入校后的第6学期,主要是备考CGFNS和NCLEX-RN的课程设置。由具有国外学历或曾就读于具有国外理念的国内相关护理院校(如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教师担任授课。在课堂,教师通过美国原版教材、音像资料、书面题库、电脑题库等进行CGFNS式教学,课后,积极采用“Topic英语情景剧”等形式作为辅助实验教学,即教师在不同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写若干主题不同的典型病例,由任课教师介绍病案情景剧编写要求后,将每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4 ~ 5 人一组),各组抽签选取所要表演的病例,然后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编写情景对话,安排角色,进行排练。所有内容均为全英文。
3.体会
涉外护理专业与普通护理专业的根本区别是就业市场定位不同。涉外护理专业的就业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护理+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除了能牢固掌握本专业的护理知识外,还能较熟练地掌握公共英语和常用的医护专业英语,顺利通过相应的各种考试,在日后进入涉外医疗护理领域时基本无语言障碍。这是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和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之所以不同的标志,也是面对当前国内护理岗位趋于饱和的就业压力形势下,涉外护生能够更胜一筹的砝码。
由于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该培养层次大多集中在2年制中专和3年制大专的专科护理层次,本课题组立足于我院高层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这一创新点,紧密联系本科涉外护理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聚焦目前涉外护理教育中尚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英语课程体系这一迫切问题,力图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本科涉外护理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为适应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更的涉外护士。
作者简介:
李晖(1984.01.12-),女,汉族,河南省鹤壁人,硕士,助教,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护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本科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本科生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国际护士的严重短缺,出国进修、就职、深造者显著增加,涉外病房的建立、外国医院的进入,均要求护理教育加快双语教学进程。只有循序渐进的增加双语教学,改进教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护理师资外语水平,增进师生交流,才能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护理本科生双语教学随着我国加入WTO,医护行业日趋国际化,英语水平已成为从事护理学专业个人和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为响应2001年教育部关于在本科教育中积极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实现3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的要求,我校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对护理本科生尝试双语教学。对护理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外向型高级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对双语教学的思考。
一、双语教学的概念及类型
双语教学是指用外语(主要是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与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美国教育理论家鲍斯顿认为:双语教学是对同一学生群体运用两种语言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一个的双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两种文化的自豪感。(1)浸入型双语教学:学校使用全英英语教学。(2)保持型双语教学:学校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学校刚开始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
二、本科生双语教学现状
本科护理学生是近几年国家护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已从原来的卫校、护专、大专,到如今的本科、硕士、博士,可看出国家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国际护士的短缺,涉外医院的增多,已要求我国的护理人才,尤其是以本科生为主的专业护理人才外语水平的提高。本科生在学校学的都是基础英语,专业英语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且他们的英语水平都只停留在哑巴英语水平上,应用能力较低。她们往往要参加国际护士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和雅思托福培训班才能获得出国的通行证或到涉外医院工作,这难以达到毕业即就业的要求,由此延误就业时间甚至丧失该次就业机会。
三、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使用教材缺乏:我校现在使用的双语教学书是我校自己编写的。国家没有统一规范的双语教材。
2.双语教学师资薄弱: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师资。双语教学要求老师能流利的用英语进行日常口语表达和专业英语表达,能熟练的用英语传授知识,甚至用英语思维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进行讲解和解答。现在护理学双语教学老师基本都是护理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毕业的老师。他们都是英语过六级的教师骨干。但由于我国护理专业教师主修的都是护理专业,英语水平也很有限,达不到外语学院的英语教师水平,口语水平更是无法相比,还缺少双语教学的经验。
3.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的专业词汇和知识背景缺乏是制约双语教学效果的较大“瓶颈”。本科上大部分英语水平四级左右,参差不齐。听力和口语更是其薄弱项。学校教学以公共外语为主,专业词汇知之甚少,以至于双语教学课堂上听不懂,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因而降低双语教学质量。
4.双语教学方式有待改进:现大部分本科院校都开设双语教学,以基础护理学双语教学为主。但上课方式还是以母语为主,只是PPT上打上英文,这对学生专业英语的提高不大。
5.双语教学力度不大:对于学生没有考试就没有动力,教师只是课堂上用英语教授一些护理专业知识,但是课下或者考试中专业英语很少涉及,甚至涉及不到,学生缺乏学习专业英语的动力。
四、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措施
1.规范双语教材用书:教育部应选择的引进国外教材,组织专家编写高水平的适合本国的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用书。国家有统一的护理专业双语教材用书,这样各个学校才能统一教学内容,各个兄弟院校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授课质量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和质量。我们的老师专业水平都过关,可是外语水平还有待商榷。因此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聘用外国护理专业教师和国内护理专业教师共同给本科学生上双语课。还应让教师进行脱产强化外语培训和出国研修学习等途径。还应定期举办双语教学研讨会,集体协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最终共同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3.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因给护理专业本科生开设专业英语课,增加专业英语词汇量,鼓励学生去英语角。老师也应勤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及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语广播,开展课外英语兴趣活动,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医护英语水平考试和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
4.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双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所有学生都听得懂,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老师应合理安排课程中英语教学的百分比,争取让学生都能听懂,并使学生产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情趣。可采用多媒体教案,制作英文课件,积极探索现代化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及情景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力扶持教学手段的改革,创建校园英语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课堂上应增加互动性,给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机会。目前学生普遍认为最理想的双语教学是老师用英文讲一段内容后再用中文讲一遍,但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在现有条件下勇于尝试,摸索出新的的双语教学新模式。
5.加强双语教学力度:应在课后作业和考试中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熟能生巧、多写、多练、多听才能增加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
本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为教学及择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对186名护理本科毕业生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分析数据。结果:大学生择业时价值取向中安全因素、人际关系及经济利益占据前三位。结论: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择业观,学校加强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职业教育;择业观
职业价值观是和人们的个性心理倾向性、自身的经验、经历、家庭背景、人们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发生联结的价值取向过程,是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不同,所选择的职业也会有所不同,对职业活动的不同方面的注重程度也会有所不同[1]。通过对护理毕业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引导护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适应社会需要,以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顺利就业。
1对象与方法
采取以《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为主要内容的《济宁医学院2009届毕业生调查问卷》,186名毕业生填写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为;《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量表》共有52道测试试题,每一个试题被分成“非常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五个等级。52道试题目被归属分成13个职业价值观项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调查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释了58.5%,旋转方法凯泽标准,
分析结果,见表1。
2结果
3讨论
3.1毕业生择业价值观的改变: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择业价值观占前五位的依次为:安全感、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利他主义、独立性;这个结果与其他人结果有很大差异,如1997年凌文辁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发挥自己才能、符合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收入高,2006年王浩的调查前五位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提供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以及福利好,而此次调查中安全感排在了及时位,与凌文辁、王浩的调查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与其他人毕业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结果中较大的不同。通过座谈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危机以及重大社会事件的影响。该结果充分透射出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在校大学生体现出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社会成熟度。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在择业时安全因素放在及时位。凌文辁、王浩等调查显示就业地点的选择更倾向于选择物质待遇较好的大城市,沿海地区或经济发达的地区[2]。此次调查也有70%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这些地方,但是他们的前提是认为这些地方在地理位置上安全,且倾向于选择属性为国家正式医疗机构就业,而对医疗机构级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调查显示处在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大学生,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3]。
3.2经济利益趋向更为突出: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职业观是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就业地区选择为保障,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调查中发现78.3%的学生比较看重就业单位的工资及奖金制度分配,其中90%的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打听所在实习单位的各种福利及工资待遇。因此,要加强毕业生金钱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由此,大学生应放下架子,降低收入的期望值,树立从基层做起,从底层做起的理念。
4建议
4.1培养学生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应主动树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择业观,首先,大学毕业生不要盲目紧张,而是要更加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科学、合理地调整就业思路,让自己的就业能力与市场有效对接。其次,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真正改变“就业难”的局面。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就业形势,理性调整期望值,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4.2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4.2.1改革教育模式结构,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高校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该从低级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尽量早一些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到高年级时,学校应该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4.2.2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他们心理上的错误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借助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发展潜力等有清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在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通过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后,很多人能够因此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就业实施方案来。
4.3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职业生涯规划负有重要责任:在教师的多元角色中,“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者”角色已经成为人们新的共识[4]。护生与专业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对护生能否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做好充分的职业准备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护理专业教师结合授课内容,让护生认识到当今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确立护理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为之采取各种具体的行动和措施,将为成功就业及未来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由于部分学生就读护理专业并非自愿,入校后常存在对护理专业的不认同,从而影响到自我认同[5],教师应引导护生逐渐去理解护理不仅是一份工作,一种职业,更是一项事业,帮助护生树立起这种理念,在专业教学中尽量增加护生的社会实践机会,同时鼓励护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与健康服务有关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或兼职,将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作用是教师的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
4.5教育护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护理职业精神:无论职业规划如何出色,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业道德的缺失必将导致职业生涯的失败。通过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护理社会实践课的亲身感受以及护理专业教师的言传身教,让护生体会护理是最富有人情味、最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职业,而且是一项值得为之保障的事业。调查显示,高职业保障的护士很少考虑离开她们现在的职业。
4.6指导护生认识本专业和其发展环境:专业教师应帮助护生了解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和发展,为护生及时提供专业发展的近期信息,让护生知晓毕业后的就业不应仅局限于医院和社区,可以放眼于与护理专业对口机构和相关专业。“护理法律顾问”曾成为2007年北美的热门职业,亦使我们看到了护生未来可能从事的护理边缘职业。护理专业教师应指导护生在校即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选修有关课程和选择课外读物。护理专业教师应成为护生的良师益友,做护生的关怀者和激励者,引导护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在校和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护生在专业方面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