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高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探索

1选拔与培养

1.1选拔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

有的学生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遇到科研困难就没有动力,坚持不下去。学习的内动力源于其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加入科研团队的学生应该最有学习激情,最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为此,我们在初期就应该对学生的能力、基础和素质进行考查,选拔出一批有强烈科研探究兴趣的学生进行培养。

1.2而坚实的培养

对学生的培养以提高其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为目的,但本科生初始接触科研工作时通常会比较茫然,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初期的引导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入门。我们认为这里的培养不仅应该包括技能方面的训练,还应该包括观念的改变,帮助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另外应该特别注意资料的总结、传承和共享,这样后续的学生学习效率、上手速度会越来越好。

1.2.1专业技能的培养

实践证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好从低年级的本科生中就开始寻找培养目标。因此,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早期不要以论文和技术为重点,要以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设计课题的能力为目标。学生初始会茫然无措,希望老师可以指定详细而具体的小任务,这时不能只给一个大题目,否则学生会觉得无法上手,没有成就感。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循序渐进。前期会给初步选拔出的学生统一安排入门练习,每一项练习都会有详细的参考资料、步骤指导、进度要求;开始的练习会主要面向编程、基本算法、相关研究领域基础知识,可以借鉴ACM编程训练的方法[4];后期会根据每位学生的基础、进度、研究兴趣等作相应调整,鼓励学生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递进而规范的密集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学生在这些练习中逐渐进步,逐渐成长,可以迅速打牢根基。这种过程会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带来很强的成就感。

1.2.2端正思想和态度

不同于其他工作,科研需要厚积薄发,探究者要耐得住寂寞,投入精力钻研。有的本科生初始接触科研时,比较浮躁,希望速成。这时应对学生正面引导,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努力充实自己。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可以尝试隔绝及正面榜样作用。比如建立一个单独的实验室,让学生少受外部浮躁气氛的影响;另外,高年级同学成功的案例,也会给他们以激励;树立个人和先进小组典型,为学生的学风建设提供一批身边看得见、学得了的榜样。

1.2.3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

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需要因材施教,多和学生沟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很多学生往往重视知识,忽视批判性思维,大部分都不敢或不会提出创新性思路。孙学军老师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技巧,要求他们寻找并提出这些文献存在的缺陷,以创新性思路为标志,提高学生对近期进展的眼光和悟性。对基础好、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加大力度培养,可以让他们尽早从一个小的课题入手,独立进行信息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等,促进这类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鼓励其进行创新思索。方案得到肯定、实验平台顺利搭建、,看到科研成果会让这些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给他们更多参与科研的自信,提高了参与热情。对于基础差一些但态度认真的学生,前期可以让其循序渐进地进行入门强化训练,阅读和分析文献,撰写综述,锻炼基本功,使其逐步具备开展科研的能力;我们尝试安排团队里的这类学生做偏工程类的课题,这类课题易上手,很快可以看到成效,一个小项目的成功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同时,要了解对不同的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什么。有的学生对科研探索有浓厚兴趣,就需要着重培养这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锻炼其科研创新的能力,帮助其寻找到科研兴趣点。还有的学生目标是就业,与企业对接的科研项目、对其就业有帮助的技能的吸引力则要强的多。青年教师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尽可能为不同学生创造机遇,做到教学双方的互利共赢。

2科研团队建设

2.1严格的进度检查与研讨班的规范管理

中国学生大多习惯被动学习模式,很多时候并不适应源于自主性的自我管理与学习探究。为了激励学生有足够的动力获取新知识,以及确保整个科研团队的高效有序运行,适度的外部施压和有效的学生管理制度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对科研团队成员的学习工作进度进行严格的进度检查,建立常态规范的研讨班制度。平时的学生管理可以有多重形式,比如常态的周小结、阶段性的研讨班汇报、邮件组即时通信工具等的信息交流沟通、鼓励学生多听学术报告等。在这种固定而常态的沟通过程里,成员们可以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同时又能相互激励、相互督促,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充分调动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整个团队科研水平的提升。当学生的工作有阶段性成果想向大家展示时,我们会安排时间召开研讨班,一学期中每位同学至少要作一次报告。研讨班上,成员们可以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逐渐学会如何着手进行调研、查阅资料、设计方案等,这些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2走出去、请进来,交流的重要性

对于刚起步、基础比较弱的课题组,为了打破僵局,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派学生出去交流——根据需要和可能,推荐部分学生去外校或研究所交流参观、毕业实习等,在交流的同时,提升能力。这对学生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丰富的研学经历会是学生就业或读研的有利筹码。除此之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我们会让学生多走出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外面的学习研讨班,认清自己的局限,调整努力的方向,开阔学术思路,并经常性地邀请一些校内外专家来团队介绍相关学科前沿信息,在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的同时,也可以扩展青年教师的交际圈。

2.3淘汰机制与奖励制度

保持适度淘汰,这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责任意识。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留在团队中,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态度端正、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会,比如可以适当地提高其补助的额度,优先配备各种实验设备,鼓励其、申请专利及各级项目,资助其出去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实习等。另外,每年可以在团队中树立典型,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以及适度的物质奖励。完善的奖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热情。

3目前的成效

本科生科研选拔培养方案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明显效果。团队的研学风气良好,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对教师个人而言,则增加了科研助力,可以更高更新的视角去统筹安排科研队伍的科研工作,节省出精力去争取更多科研课题,从而促进整个科研团队的积极良性运转。目前,团队中本科生同学结合其科研实践,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已经获得2014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第三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国家一等奖、2014年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全国三等奖等众多奖项。

4结语

本科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互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了一套指导本科生科研的选拔及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多途径宣传吸引学生、选拔培养、因材施教指导。今后,我们将在学生科研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尝试。

作者:童晶 单位: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实施该计划,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一、发展现状

在发达国家中,开展创新思维教育与培训已得到普遍重视,而且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都已经接受过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教育起步晚,水平低,开展的成效也不够理想,在进入大学前的教育几乎没有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创新能力培养真正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其中,创新思维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一系列课程和专业方面的课程,一般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各学科领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要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也要具有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制作网页,有了素材,也掌握了相应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制作不出令人满意的网页,就是因为缺少形象思维方面的能力。

二、创新思维概念

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综合抽象思维、移植思维、形象思维等传统思维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1]。创新思维具有以下特征:独特性与新颖性;多向性;现实性;灵活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提到大学生创新培养,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专业实践、竞赛实习等形式。确实,目前计算机本科教学中都有比较完整的一套实践课程体系,例如我校(北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模式就包含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其中实践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确实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我们从中也可以发现,这些实践的进行大部分都在高年级才开始,而且有些项目只有少数的学生参与,所以我们现在急需一种在低年级就能进行,学生能普遍参与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思维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仅在课外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内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到创新,教师往往会想到通过在实验室,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实际上,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堂中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对讲授知识点的分析、质疑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和鼓励学生的个性思维,鼓励学生用于探索、勇于创新,勇于向传统知识挑战。

(二)CDIO教育模式的渗透近年来,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的意思是构思(con-ceive)、设计(di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提倡“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2]。我们也可以把CDIO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应用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点构思和设计任务,再去实现。

(三)调整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创新思维培养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创新能力的特点以及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性和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主动性,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例如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本人在讲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对上课讲解的例题和实验课上做的实验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这些示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么就在讲解完示例后,鼓励学生开拓思维,让他们自己提出一个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能够完成的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示例。

(四)培养团队创新思维目前,不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还是各种科技竞赛的参与,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所以在课堂中就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讨论学习小组,无论是理论课堂的发言讨论还是实验课堂的实验调试验收都以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创新精神。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使学生间形成优势互补,较大限度调动他们的创新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例如课前的提问就以组为单位进行,这样不仅能提高更多学生参与的热情,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营造创新思维教学氛围营造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点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上课前几天就给学生布置任务,请学生自己设计程序的解决思路,在上课的开始几分钟可以对布置的任务讨论,小组之间分析比较,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同时也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好能联系身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要学习的新知识新问题,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更加深入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使他们更加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创新思维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当然,这样就给任课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研究教学过程的设计,合理分配课堂有限的时间,保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强化教师队伍,改善教学设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本科学生,就必须有一支工作在一线课堂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有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学的培养方案,还要在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我院在实验教学设施方面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室有软件实训室,硬件实验室,教师实训室,网络工程室,网络仿真实验室,软件基础实验室,网络存贮及服务实验室,计算机图像实训室,设备台数近3000件,并且这些实验设备长期向学生免费开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大幅度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并且尽可能的把实验课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己走进实验室,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鼓励学生勇于创新,调整考试考核制度作者在课堂中常对学生说“重要的不是学会某一个知识点,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当你遇到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能想到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它。”如果学生真正的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那么他所学的知识才真正的有了价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创新性。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潜力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怎样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对于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以表扬和赞赏,课堂中要带动大多数的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当今计算机行业飞速发展的特殊性,鼓励学生把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带入到课堂,互动交流探讨。对于教师来说,不要害怕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想法更加超前,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探讨应该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考试考核方面,教师应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我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有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而且很多课程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就是要在考核方面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提高,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和教育学系教授斯腾伯格说“: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曾有人说“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目前,国家急切需要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高校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人才的主要阵地,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殊性,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模式,人人都参与到创新实践活动中,所以就要求有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旨在希望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有更加长期稳定良性的发展。

作者:范忠诚 薛曼玲 单位:北华大学 计算机技术学院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加强计算机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培养的思考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CC2002)和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计算机本科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并结合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体会,叙述了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的探索。

关键词:职业道德;实践课程;本科教育;教学

1引言

当前,IT行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软件开发人员还是IC设计人员都有很大的缺口。多年来,高等教

育的发展和实际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的脱节现象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建立面向系统、注重应用、重视实践环节、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树立团队精神的教学理念。CCC2002中也提出了类似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那么,从IT行业用人的角度以及计算机应用领域的需求来看,究竟我们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怎样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标准才能满足需要?高等本科教育的目标与职业培训的目标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本文根据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在全国部分高校调研的结果,首先分析当前计算机本科教育中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我们在相关实践课程建设中的体会,介绍我们在加强学生这两个方面培养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2计算机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

素质

从面向应用的角度出发,计算机本科毕业生不仅应该掌握本学科较为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抽象思维能力、一定的应用技能等。因此,目前本科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泛的知识面

任何大厦的建立,基础都是很重要的,无论我们如何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包括数学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方法论。

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石,对于计算机学科来说也不例外,数学技巧和形式化的数学推理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仅是指离散数学,还应包括概率与数理统计、组合数学、微积分、数学建模等多领域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对于学生今后无论是做研究工作还是做应用开发都是很有帮助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知识概括起来包括程序设计基本概念与技能、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算法与复杂性、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等内容。在学科方法论上,应该注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思想的培养。

宽泛的知识面是为了适应IT行业应用多样性的需求。过去,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都是以软件技术为主,随着IT行业的迅猛发展,逐渐出现了嵌入式系统开发、商务过程信息化、游戏开发、信息港建设、移动通信技术等新的领域。作为本科毕业生,应该在一定的专业方向基础上,尽量多地接触这些新的事物。因为本科阶段,大多数学生的方向性并不强,他们走上社会可能从事的工作也是不定的,宽泛的学科知识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获得胜利。因此,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辅修专业和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2 系统级的认知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是按照学校规定好的教学计划一门门去学,而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计划中开出的课程虽然能够把每门课程的知识细节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学到的知识始终是零散的,缺乏一种综合与抽象能力,不会系统地把握整个计算机学科的知识。

从面向应用出发,需要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要求我们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调动四年所学的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多种知识,有从宏观上去把握问题实质的能力。

从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出发,也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方法,将研究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以使得思维对应于适当的抽象级别上,并学会系统的整体优化。这其间,抽象过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必须让学生掌握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问题分析方法,能做到从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各门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综合运用各门知识的平台,这种平台不应该还是以教师为主,而是应该由任务驱动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实践性设计型实验平台,教师仅仅是任务的布置者和任务完成的辅助指导者。学生只有依靠不断的摸索,查找相关的资料,综合运用所有学到的知识,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

2.3 较强的,适应需要的实践能力

CCC2002非常强调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它指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因此,它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的学科,表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特征”。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全国都有近十万名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毕业,这些学生中,今后从事计算机理论研究的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都会从事应用与开发工作,因此提高学生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从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IT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分成应用开发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

强调对本科生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过去验证型实验转变到设计型实验,进而逐渐过渡到以项目开发为依托的开发实践活动。设计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的较大区别在于设计型实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更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对于培养本科生的应用操作能力,过去我们重视得不是很够。实际上,随着大学扩招,我们不得不意识到,今后的本科毕业生确实除了从事研究工作、应用开发工作之外,也会有不少人从事应用操作工作。况且即使是从事开发工作的人,也需要熟练的应用操作能力,这样在工作岗位上才能很快地上手。但是,无论是应用软件还是硬件的维护,种类都非常多,不可能全部都要学生去学。笔者认为,可以将一些大公司的经典系统的认证培训引入到高校中,利用假期或双休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参加一些认证培训。

2.4 理性创新和勇于探索精神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在学校里一是要学会做人,二是要学会思维,第三才是学习必要的知识。但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的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历来是灌输太多,培养创新精神不够;学生缺乏对新知识的探索兴趣。而传统实验教学的较大弊病,就是开设大量仅为理论教学服务的验证性实验,缺乏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开始。通过开设开放环境下的设计型综合实验,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己聪明才干的良好平台,借助这样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系统。同时,在此开放的实践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地去探索本学科领域甚至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知识,这也是现在不断倡导的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但我们所说的创新意识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而必须是“理性”的,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的,遵循一定规律发展的创新。因此,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依然需要强调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方法论的学习与掌握,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施创新与探索。

2.5 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

CCC2002中在本科毕业生的一般特征中强调了大型项目的经验这一特征,这也是为了适应当前IT行业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特征。我们认为,它有两个含义,及时是给学生至少提供一次参与某综合性项目设计与开发的机会,这样的项目能涉及到不同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第二,在项目开发的时候,要遵循IT行业开发规范,让学生得到更为正规化的项目开发训练。及时点,强调的还是一个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一点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第二点,也就是我们在实施这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时,要打破常规的学生作完实验后只交一份实验报告的做法,而应该让学生体验整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讨论、模块划分、相互合作,开发中的讨论、以及IT行业通常要求的各种文档的撰写。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甚至可以让一些学生进到相关的公司锻炼半年到一年,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实际项目开发的步骤和方法。实际上,现在大多数软件学院都采用了学生去公司实践的方法,效果是很明显的,也确实受到了学生和公司等各方的认可。

2.6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了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方法,很少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介绍自己的作品。造成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而IT是很注重团队精神的,在多人的团队中,要善于去沟通和交流,这样大家才能很好地合作。而且在四年学成寻找工作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以便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体现在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表达、有效地用书面形式交流思想和正确理解他人所表述的内容,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都需要通过课堂和实践两个环节来培养,课堂教学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勤于思考,大胆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作客观的评价。在实践环节上,更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在验收环节上安排学生上台作总结发言。在我们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中,我们将课程设计的验收设计成更像一个招标会现场。教师就是招标单位,而每组同学就是一个投标单位,在这个会场上,课程设计小组的同学要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精妙之处。这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设计,更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书面和口头交流的形式,学会推销自己的作品。实践表明,这种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把它作为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当作是寻找工作前的演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烘托了学术气氛。

3高等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除了要传授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还有一项很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对于我们的本科毕业生来说,应该注意以下的职业道德的培养。

3.1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当今社会,非常注重诚信,这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然而,在我们的学生中,确实存在诚信危机的问题,考试抄袭、作业拷贝、实验中凑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不解决好,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称为合格的学生,用人单位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不断强调诚信的作用。在我们开设的课程设计中,“自己负责的部分独立完成,无找人代工或窃取别人成果的现象”作为考核的一项,占一定比例的分数,并且规定,“在考核中,如发现抄袭情节严重,甚至请人代工的,指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重做课程设计。”当学生被判重做实验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是震撼的,也切实感受到“诚信”就是身边实实在在的东西。

3.2 认真、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认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根本。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有创新的意识很重要,而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同样重要。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认真地做好每一个步骤,对所得到的结果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同时,要让学生懂得,对于社会需要的产品其缺陷越少越好,而随意的工程技术是导致产生大量缺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在实践环节中要求学生必须对开发产品的流程有一个具体的、充分的、全局的和真实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实践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开发的实际,给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项目开发环境,让他们从签订项目合同这个环节就开始进行真实的体验。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任何产品的开发都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分的缺陷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故障甚至崩溃,因此要求学生在具体实施开发过程中要对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3.3 在团队合作中做到公正无私,团结合作

前面已经论述过,IT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究团队合作,而在团队合作的时候,就要注意做到公正无私。在以多人成组做的课程设计中,要提醒组长仔细分析任务的大小、轻重缓急,更要了解自己组员的能力情况,合理分工,的预计是成功的及时步。对于组员来说,一方面要注意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总是指望其他人,另一方面又要在合作中主动去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这要求教师始终跟踪学生的实践活动,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行为道德方面的不足,及时加以引导和纠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进步。

4总结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多年来高等教育与实际人才能力训练之间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注重工程开发与应用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在我们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要重视对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的图形学实践教学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在计算机专业本科的图形学教学中,如何针对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编程能力的若干具体措施,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同行进行交流,共同促进和提高计算机本科的图形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计算机专业;本科;计算机图形学;实践教学;编程

1引言

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的专业课程。它以二维和三维图形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图元的生成和填充、曲线和曲面、三维实体的表示、图形的变换、颜色知识、图形的消隐、真实感图形的生成等内容。在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内容方面,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误解,认为是利用一些图形软件进行图形的创作,包括Flash、3DS等软件。而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有一部分在进入该课程的学习之前也有这样的误解,这是错误的。作者在教学中强调了该课程所研究的内容,用一句大白话来说,那就是“我们是做一个3DS,而不是用3DS”。

计算机图形学这门课程作为专业课,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开设。这个时间上的安排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图形学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刚刚学过,在理解图形学的数学原理方面困难不是很大。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般是学习物理、电路、高等代数、数学分析、数据结构等课程,C语言或者C++语言的学习还比较浅,至多是对语法的掌握和小程序的编写,没有真正用编程语言实现过一个中等规模的项目,除了少数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的编程能力仍然比较弱,这是学生的基本特点。

作者针对课程的特点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作者采取了若干教学改进措施。实践表明,这些改进措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很好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课堂

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算法实际运行效果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图形学算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算法的实现,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1动画演示与课外作业,培养学习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堂课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及时堂课的内容是对图形学的介绍难度不大,涉及图形学的内容、图形学的应用和图形学的发展历史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把重点放在图形学应用的讲解上,并且从学生熟悉的计算机三维游戏入手,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并且举了古罗马建筑计算机重建实例,通过展示有关的动画片,学生被其壮丽和宏伟所震撼,接着作者展示了用计算机图形技术重建的紫禁城和老北京的风貌,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虽然计算机图形学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应用于包括CAD、图形界面、艺术、GIS、虚拟现实等不同的领域,但是仍然有很多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接着作者介绍了图形学的若干前沿问题,包括新的造型技术、真实感图形渲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向学生展示了计算机生成的皮肤,和自然的皮肤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作者要求学生进行一次课外作业,通过互连网调查一下,如何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制作出羽毛、烟花、火焰、烟雾、水等效果,并且提交报告,从实现的基本原理、实际渲染的效果、仍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论述。经过调查,学生对这些技术的理解仍然是肤浅的,但是这样更加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2算法执行效率的比较与算法的优化

计算机图形学这门课程,具有两条天然的线索,一个是二维图形,一个是三维图形。二维图形研究基本图元的生成、二维填充问题、混淆与反混淆、裁剪、图形变换等内容,而三维图形则包括曲线和曲面、三维实体的建模、投影变换、消隐、颜色与渲染等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作者根据上述线索进行内容的重新组织,并不严格按照教科书的章节编排来进行讲授,并且要求学生在内容的自我把握上,遵循上述的线索。

计算机图形学算法,需要以数学知识作为支撑,包括线性代数(矩阵的运算)、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内容,学生对数学的掌握是纯数学的思维,必须把学生的纯数学思考引导到利用数学知识实现图形学算法、并且有效提高算法效率上。在直线段图元的生成算法上,作者进行了这样的讲授设计,首先,让学生自我设计出一个基本的算法,大部分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利用直线段的方程进行算法的设计,根据直线方程,从X-min到X-max,每个X代入直线方程 ,取得一个对应的Y,然后把这一系列的配对作为屏幕坐标,按照某种颜色进行着色,把直线段显示出来。我们把这个算法命名为朴素算法。

接下来,作者首先指出该算法的若干严重问题。首先是正确性,当直线段比较陡峭(相对X轴),那么直线段就会发生断裂。另外一个问题是,算法的效率不高,比系统Windows GDI提供的算法,效率差10~100倍。在一个复杂的场景建模中,需要的直线段不是上万个,而是上亿个,那么累计的效率差异将变得很大,性能差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这是学生所始料未及的,对接下来介绍的几个直线段算法,包括DDA算法、对称DDA算法、中点算法等,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一探究竟,为什么这些算法有这么高的效率。这种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打破了一些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保持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度。

作者进行了总结,对于计算机的CPU来讲,定点运算比浮点运算更快,对于函数以及基本运算来讲,加减法运算比乘除法运算快,乘除法运算比三角函数运算快,作者总结了算法优化的基本策略,(1) 用加减法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2) 用定点运算代替浮点运算;(3) 避免三角函数计算以及其他耗时的函数调用;(4) 用迭代计算代替独立步骤运算。同时,让学生思考每个算法做了那些优化,这样学生对算法的效率有了更新的认识,避免了用纯数学的知识来把握图形学算法的错误思想,把数学问题变化成计算效率高的算法。

2.3算法原理的掌握

在学习了基本图元的6~7种算法之后,学生们普遍碰到这么一个困境,那就是对于每个算法,似乎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又强烈地感到算法众多,互相混淆,没有真正把握每个算法的真正内涵。于是作者要求学生针对每个图元的生成算法,列一张表,按照算法的基本原理、算法的执行过程(包括开始条件、迭代步骤、终止条件)、算法的应用场合和特殊情况的处理等三个方面来对每个算法进行梳理。所有的算法都依赖于一个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决定了算法的框架,但是和具体实现是没有关系的,只有理解了基本原理,才能理解算法的各个步骤为什么这么来设计。而对于算法的执行过程,需要从开始条件,终止条件、迭代步骤来把握,而最重要的是,必须对每个迭代步骤的控制机制要有深入理解,每个迭代步骤都有一个判断依据(判据),来决定算法下一步应该走哪条路线,这是体现了算法基本原理的具体步骤。必须对算法的应用场合有所了解,有些算法效率高,但是只适用某些情况,而有些算法效率稍微差点,但是却是一个通用的算法[8]。

2.4学生对算法的自主分析和实现,讲解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作者把讲授和学生自己学习和理解、以及实现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解了若干个算法之后,作者有意把一两个算法留给学生进行自己学习,在掌握了上述介绍的基本思想方法之后,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该算法,并且要求所有学生上机实现。,随机选择一两名学生,把其实现的程序源代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样做,既能保障所有的学生都下工夫去学习、动手编程实现,而且可以检验学生在算法的理解上是否有偏差,及时进行点评和改正。

学生必须自己在学习、理解算法的基础上,用编程语言实现该算法,才能参加这样的实践交流课。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上机环节

3.1小算法的上机实现

对于独立的、复杂度比较小的算法,比如一些基本图元的绘制、图形的基本变换、裁剪、和反混淆技术等等,在推进课程内容的讲授的同时,即布置学生进行上机,并且经过一周时间,把编程的源代码以及上机报告提交上来。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这些独立的小算法的理解,并且培养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

3.2大作业的设计与阶段式推进

为了帮助学生对整门课程在理解上做到融会贯通,特别地设计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建立一个足够复杂的三维模型,这个模型需要两个以上实体,其中一个实体要通过曲面来进行建模,两个实体之间互相有遮挡关系(其中一个物体是透明的作为可选项),实现几何变换和投影变换,实现隐藏面的消除,根据现场灯光环境(多个光源作为可选项),进行渲染,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要求其把静态的场景转变成动画,可以起到平时成绩加分的作用。通过把大作业设计成两个层次的要求――基本层次和可选层次(透明物体、多个光源、动画实现等),既照顾了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又由于有加分的激励作用,能力强的学生,其积极性普遍高涨,根据作者以往的经验,这部分学生往往做出很好的作品。

大作业把整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一个程序让学生都实现出来,难度是相当大的。需要指导学生,适当地对问题进行分割,把问题的解决分成两个阶段,及时个阶段,实现建立模型、投影变换,第二个阶段实现灯光、消隐和渲染。及时个阶段的目标比较容易完成,实现实体投影的效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有了进一步前进的动力。

3.3团队协作

由于大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能力强的学生,一个人独立完成是可以,但是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则鼓励他们组合成小组,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大作业,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要求小组大小不能超过三个人,每个人的任务必须明确,每个人必须完成大程序的其中一到两个模块。

3.4引入竞争、促进交流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挑战困难的勇气,就大作业的实现,举行程序设计比赛,以大作业的实现效果作为比较的指标,并且组织5人的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学生经过推举来选拔,就大作业的实际渲染效果、软件运行的性能、程序的可读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并且打分。选出前三名,由实现的学生或者小组,讲解其实现过程,促进整个班级的学习上的交流。

4其他措施

在作者的图形学教学实践中,除了上文提到的若干方法和措施之外,还通过其他的一些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果[3][4][6]。这些措施包括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教学参考书,帮助学生剖析成熟的三维图形系统的源代码(比如Mesa 3D System[9]等),通过分析开源的成熟代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大系统的构造,以及具体功能的实现,另外,还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动画展示算法的执行过程,比如通过动画展示裁剪的过程等。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2-0043-0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及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现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我院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系统解决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就业;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

1前言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338万,就业率为72.5%。72.5%的就业率意味着大约有100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2006和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397万和456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新浪网调查数据为41.99%),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新浪网调查数据为7.27%),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新浪网调查数据为36.50%)。

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经过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到2006年,全国已有10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点1361个,在校生达到45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达11万余人。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蚕食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上呈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

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

2高师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上述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除了有上述因素外,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及时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几年前已大大减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师范类计算机教育队伍。从重点师范大学到普通师范院校,从大量的师范专科学校到中等师范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着大量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教师。然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首先,经过多年普及计算机教育,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已经饱和。由于中等学校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中考、高考无疑就成了学校教学安排、学生学习方向、家长重视程度的指挥棒。而今,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之列,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农村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有的开设了,但由于课时较少,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就很小。再者,很多中学领导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简单,一般理科出身的老师都可以教,因此也就不刻意引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经费紧张,买不起多少计算机,也就没有必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了。就我校所在地,有着近800万人口的安庆市(含8个县)来说,每年吸收有编制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足10人,而仅我校每年培养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40人之多,供大于求的情况十分突出。

第二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岗位就业的能力很差。受老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其他行业的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长期形成的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性轻应用性的培养模式也为大多数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所沿用。再加上师范类的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中教法、“三字一话”、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有关的训练和学习占据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的课程比工科院校学生要少得多,而且动手能力很差,这无疑增加了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难怪有些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敢到软件开发公司去应聘,甚至不敢到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岗位去应聘。

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就业,主动选择到私立、民办学校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渠道就业外,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到更加广阔的人才市场去应聘是当今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整体上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水平的不平衡;(3)专业设置较早的学校和专业设置较晚的学校的专业教育水平不平衡;(4)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个学校各自为政;(5)在进行改革的部分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既存在盲目向理工科院校看齐的倾向,也存在着培养“高级操作员”的问题,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的需要;(6)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7)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数量少、质量差,尤其是计算机硬件教学设备更差,且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学生难以得到较先进的综合性训练;(8)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差,尤其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开发项目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应用开发训练;(9)相对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高师学生就业能力有较大的差距。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正常发展,也不能适应当前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更是影响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障碍。多年以来,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界也一直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文献[3]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给出了详细的改革建议。文献[4]针对高师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一新二管三纲四考”的培养模式。文献[5]以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为例,从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再认识、教学中的教材教法等多个方面分析以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模式改革的思想,探索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下的教育新思路。文献[6][7]均是探索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中有关教学方法、内容等问题的解决方法。然而,迄今为止几乎没有文献着眼于就业问题探索高师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我们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正是系统解决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的关键,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4我院计算机专业面向市场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自2004年以来,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我院一直致力于面向市场的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 积极探索高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面向市场改革课题

为了解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势在必行。作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改革的主要思路,包括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师素质等。

(2)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指出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必须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方案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就业方向要在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课程内容,使“能力本位”的思想得到体现;专业通用课程考虑到了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课程满足了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

为了在一个培养方案中培养上述几种人才,必须实行分方向培养的策略;在课程设置中需要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各方向中通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随专业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模块化就成为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了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具有动态的特性。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动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此,首先对计算机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动态性阐明了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适应变化的显著特征。动态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方向模块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一致,体现出课程设置的动态性;二是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调整选修相应职业方向模块的学生人数,体现出课程选择的动态性。

但是构建就业导向的模块化动态培养方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公共基础模块主要由教务处协调其他院系建设,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主要由计算机专业基础教研室建设,职业方向模块主要由软硬件教研室建设。其中,软硬件教研室起综合协调的核心作用。课程体系构建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可按以下思路来进行:

1) 调研行业企业现状。分析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写出行业调研报告。

2) 调研人才市场和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选修相关专业模块的学生人数建议;写出人才需求分析调研报告。

3) 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

4)构建课程体系。将公共基础模块、大类专业通用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新的课程体系。

5) 编写专业教学计划。按教学计划的格式和要求编写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这一思路在我院2006级的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该方案中把计算机专业分为师范和非师范两个大的方向。两个方向的毕业生都可以报考研究生,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可以报考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方向和计算机系统结构方向的研究生;非师范方向的毕业生可以报考计算机应用方向的研究生。由于非师范方向涉及的专业范围还太宽,可以再分成若干方向,在06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NET和JAVA两个方向,08级增加嵌入式系统方向。从06级开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前四个学期不分方向,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在第四个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基础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随意性和不切实际的情况发生。后四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在所有课程都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我们的培养方案,在每届新生入学时就介绍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方向设置,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风明显好转,教学效果非常好。例如,以前每次课教师靠点名约束学生听课,自从分方向教学以后,每次课同学们都提前来到教室,上课时已是座无虚席。

(3) 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为了探索校内实践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教学资源相对紧张的情况下,我院于2004年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心,构建另一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提高他们主动实践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及时,积极争取大学生的科研立项,仅2007年,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就有十几位同学获得校级科研立项。

第二,实行科研导师制,鼓励大学生参加导师的项目研究,效果明显。2005届汪智华的“粗集理论原型系统的集成与实现”,2006届汪中的“不确定信息系统知识提取-RSDM功能的拓展”,2007届李玉杰的“试卷质量分析自动生成系统数据图表化”、张澜的“基于局域网的虚拟场景多人连线技术的实现”和2008届王少华的“一种基于多满意度的公交线路选择化数学模型”等被评为毕业论文。还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加导师的横向课题项目开发,如为安庆市及下属8县的自来水公司创建的自来水电脑收费系统;为安庆市劳动就业局创建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与劳务输出网”,为安庆市十里物流公司创建了“物流企业信息网”等,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从中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三,面向就业,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我院每年各举办一届的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和课件制作大赛等品牌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部级、省级各种科技竞赛,强化主动实践能力,取得丰硕成果。2004至2007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20多项。其中,2004年12月,叶敏等同学荣获首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二等奖;2006年12月,刘伟等同学又荣获第二届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二等奖。2006年10月,汪中等同学荣获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07年12月,袁莹莹等同学荣获2007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相关信息均被新华网、安庆晚报等媒体报道。

在师范教育方面,以科技创新基地为依托,通过引进安庆市中学信息技术奥赛培训、通用技术教师培训以及各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和深化“双进”工程,构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通道,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我院毕业生陈亮指导的中学生获2008年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4) 面向就业市场,拓展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学形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构建实践和就业基地。为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和就业,我院已经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和就业基地,例如在2007至2008年与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翰子昂公司等签定了联合培养协议,已有数十名同学进入基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进一步思考

就业导向的高师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就目前而言,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 现行的招生及学籍管理制度面临挑战。目前,学生进校后,专业已经确定)即师范类或非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体系实施后,及时、二学年学生的专业方向不确定,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选修不同的职业方向模块。

因此,新生进校后部分学生的专业方向将会调整)由师范转向非师范或由非师范转向师范),现行的招生、电子注册和学籍管理制度将会面临挑战。

(2) 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方案实施后,教学管理从以班为单位转变为以专业方向为单位。因此,必须建立适应分方向培养的信息化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3) 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方案实施后,行政班级和上课班级分离,同一行政班级包含多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一系列的相关课题,比如“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及大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分方向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等。在这些研究课题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动员更多人的热情参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项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措施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和教学经验。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基础实践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作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常规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

1引言

实践创新能力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不仅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还在于锻炼学生的硬件系统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计算机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本身的特点,采取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充分发挥本科生实践课程教学作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

2.1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前提

为了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积极推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我院从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改革了硬件实验课程体系。主要措施有:(1)丰富实验内容,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2)改进实验手段,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科学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3)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实现网络化的实验运行管理,实验课堂上注重“教”、“学”合一,从而提升了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目前,我院的硬件实验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硬件实验课程以“软硬件实验环境一体化、实验平台综合化、实验内容系统化”为指导思想,独立设课。共设立四门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数字逻辑、计算机部件、计算机组成和微机接口实验。新的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嵌入式技术成为新的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从及时学期到第七学期硬件实验不断线,层次逐步提高,实验内容衔接连贯。实践证明,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充分锻炼了自己的基础实践能力。整个实验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为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保障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各种技术突飞猛进,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和实验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教师偏重于实验设备管理和维护,对于实验项目设计和学生实验指导相对欠缺,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基础实践能力。要提高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实验教师应该积极投入到实验项目开发、实验教材编写和学生实验教学的工作来。目前,我院实验教师队伍逐渐呈年轻化,高学历化趋势发展,多数实验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以上职称。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完成本科生实验课程教学工作,才能为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2.3灵活高效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的关键

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一些好的实验教学技巧和经验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的方法。具体的措施有:(1)实验内容能够灵活设置。由于实验内容丰富,必做实验项目中内容部分可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具体的实验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实验大纲的允许范围内,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灵活地调整实验内容和难度。(2)在实验手段上,既保留传统实验手段,又要引入前沿的实验手段,使学生更加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开发技术。在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利用常规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能力,采用其他不同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例如,计算机组成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原理图的方法,也可以利用硬件描述语言的方法来设计基本模型机。这样既保障大多数学生能够得到基本的锻炼,也保障了一些能力较高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机会。(3)为了更好的发挥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并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挖掘了一个实验项目潜在的价值,使学生收益更多。同时也有助于改进实验项目,最终有益于提高本科实践教学质量。另外,对于热爱钻研、勇于创新的学生,给予了较好的实验操作成绩以资鼓励。

3探索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3.1建立一套科学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除了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教学工作。主要形式是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实践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开展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课外实践创新的效果;必须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来开展,而不是简单地设立一些课外创新活动任由学生报名参加;应该从创新活动内容、实践环境、指导教师、考核方式、奖励措施等多方面考虑,认真落实本科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我们采取的本科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基本思路是:“参与”、“培养”、“训练”和“竞赛”。首先,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热情,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创新活动中,主要面向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遵循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进行学生选拔;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按照研究方向,将学生划分成团队,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然后,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选取较为的学生参与到科研训练计划中,完成一些具体学生科研项目,得到的锻炼;,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让学生在实战中检验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我院本科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已初见成效,本科生参加学生科研项目和学科科技竞赛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实践证明,开展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是与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活动相适应的。

3.2搭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保障学生课外创新活动顺利进行

为了开展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必须搭建优越的软硬件环境,为本科生实践创新提供优越的条件。只要学生对课外创新活动感兴趣并有能力、有精力投入其中,都能获得的支持和专门的训练。具体措施有:(1)开设了专门的实验室,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2)多方位的实验室开放,保障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创新活动。(3)组织专门的指导教师队伍,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指导教师队伍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和技术指导等工作,并且有博学的老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实践创新活动。(4)学院和学校以及其他部门给与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保障了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

3.3抓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制定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设立合理的有一定研究意义的项目;然后,由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完成项目;严格审核,完成项目结题环节。在科研训练计划中,学生能够学到新的计算机相关技术,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初步体会了项目开发的过程,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地锻炼,进一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要切实发挥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作用。

3.4抓好学科科技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高校学科科技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是锻炼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展示本科生创新才能的较高舞台。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和校级各项学科科技竞赛活动。为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我院根据计算机专业自身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科科技竞赛。具体方法有:(1)做好参赛学生选拔工作。鼓励学生报名参加竞赛。报名之前做好动员工作,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参加竞赛的益处和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2)认真落实学生专门培训学习工作,做好赛前技术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前期准备工作。(3)专门指导教师负责带队,全程跟踪指导参赛队伍,保障学生科技竞赛顺利进行。(4)充足的经费支持,多方面的协助与支持。通过这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学生在各种学科技竞赛中取得了的成绩,实践创新能力得到的提升。

3.5制定奖励措施,激励学生实践创新热情

高校只有构建了良好的课外实践创新激励机制,实施科学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实践创新热情,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科技竞赛;才能调动指导教师和相关学院等多方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本科生课外实践教学工作,切实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我院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并圆满完成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分,在学科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物质奖励和加分奖励,这对学生保送研究生和就业都有一定的益处。对于参与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也给与一定的奖励。在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的学生,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带动了全体学生的实践创新热情,有助于提高了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整体实践创新能力。

4常规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我们进行的是常规教育,保障了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切实推进实践教学的常规教育外,还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尤其在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教学中,更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制定能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注重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选课。把课外创新活动作为选修课给以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自由选课。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获得免试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2) 尽早发现有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与正确引导。对于计算机专业,主要分硬件与软件两大方向,本科生还处于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并没有具体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实践创新活动中,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选择具体的领域,教师必须对学生给与及时的、正确的指导意见。为了能够及早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需要指导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有潜力的学生,主动地、有组织地将其吸引到专门的实践创新活动中。

(3) 采取“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模式,积极开展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我院以实验室为依托,依靠各个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培养个性化的本科生创新活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研究方向的特点,为学生制定相应的科研训练计划,保障学生的专长得到发挥。我院在数学建模、软件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4) 为了实现个性化培养,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可以推荐有专长的学生到全国甚至全球知名企业进行实习。为学生的个性发挥和特长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我院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一条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必须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指导作用,认真抓好实验课程教学环节,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注重常规教育和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本科人才。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四年本科计算机专业开展毕业设计的工作实践,就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毕业设计;本科;计算机专业

1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这一环节不仅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的技能,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对学生素质的一次检验。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风浮躁,学生就业困难、教学资源紧缺、部分教师责任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降低,甚至出现了论文粗制滥造、抄袭、买卖等学术腐败现象,毕业设计质量逐年下滑,以致有专家提出取消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观点。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并非毕业设计(论文)惹的祸,而恰恰是对它的异化。如果因某些现实困难或个别不良现象的存在,就简单地对毕业设计(论文)“一除了之”,无异于削足适履,会更加降低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中明确强调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不能取消毕业设计(论文),还应进一步加强,将其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个关键指标,在评估中加大对高校毕业论文环节的考察力度。

2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成因分析

(1) 思想不重视。

学生不重视。客观上讲,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学生忙于考研或参加各种各样招聘会,而毕业设计的时间与考研初试、复试及许多招聘时间重合,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1]。

教师不重视。在高校中,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如果再承担指导毕业设计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精力上就显得“捉襟见肘”,于是从主观上对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放任自流,得过且过”的态度。

另外,现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又非常看重高校就业率指标,学校在现实工作中“左右为难”,于是也不自觉地降低了对“求职黄金期”学生的要求。

(2) 选题不恰当。

教师提供的题目脱离生产生活实践,或没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教师、学生、题目三者“强扭”而非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的“瓜”自然不会甜[1]。

(3) 师资不足、管理不善。

伴随着高校扩招,教师队伍也吸纳了许多青年教师。虽然他们雄心勃勃,但毕竟经验不足,科研、实验等各方面的能力较弱,承担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这种

基金项目:2008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2008GG072)。

作者简介:王玉锋(197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软件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教育。

大型的、有一定工作强度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建立的相关制度不完善,在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制度的执行得不到切实保障,使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处于“混乱”甚至“失控”状态。

3我们的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大致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我们根据流程做到以下7个“保障”:

(1) 组织上有保障。

学院成立了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研室主任、业务骨干教师和教管人员组成的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依据教育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了符合我学院实际情况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大纲和实施细则,对整个毕业设计流程进行指导和监督,使毕业设计“有章可循”,管理起来有“抓手”。要求各教研室成立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在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

(2) 思想上有保障。

向学生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决非是学生离校前一次可有可无的“大谢幕”,而是学生对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的“集成和仿真”,是走向社会具体岗位前的一次“大热身”。这样的综合锻炼使学生日后面对社会竞争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向教师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本科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是对本科教学全程教学质量的综合性检验,也是衡量本科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标准。对教师来说,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光荣而艰巨”,所有指导教师务必按照学院的文件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3) 时间上有保障。

针对往年毕业设计开始时间晚,时间仓促的窘况,我们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实际的设计时间由一学期拓延到一学年。同时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员工作,对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工作量和时间段要求,避免学生因时间相对宽裕而产生懈怠。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毕业设计和考研、就业的关系,使各项“任务”在时间上能“各得其所”。

(4) 师资上有保障。

我们对指导教师的资格和指导学生的数量进行严格审查。指导教师全部由中级及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高级职称教师全员无条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同时聘请外校高水平高职称教师担任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根据我院实际的师生比,规定高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8人,中级职称教师指导学生数量不多于6人。对于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的低职称教师,则由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其作为学生的副导师,协助指导教师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这也是我院青年教师培养的一项内容。考虑到我学院实验设备有限,我们也鼓励学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这样即缓解了学校的压力,又为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到单位的角色转换,可实现“产、学双赢”。

(5) 选题上有保障。

优化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选好题目是确保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提出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确定选题的标准。

毕业设计指导小组组织教师在第6学期末,在全院范围内广泛征求毕业设计题目,要求题目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应用为主,能够反映专业培养目标并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创新性,充分考虑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难度适中并确保一定的工作强度。征集的题目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进行甄选论证,剔除一些难易不适或较为空洞、陈旧的题目,剩下的绝大部分题目来自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社会实际,可操作性强。当然,对某一方向有强烈兴趣的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拟题目,这样学生有更多的主动权。

确定的题目在第7学期初向学生公布,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保障学生一人一题。选题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提出一个模糊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该要求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细致的需求分析,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为开题、设计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管理上有保障。

按照学院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进度,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困难;毕业设计指导小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交流和总结;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每两周一次检查毕业设计工作,了解学生的设计和老师的指导情况,及时将检查情况整合并向全院通报。这样层层负责,既有目标管理,也有过程管理,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进行[2]。

具体的指导工作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在统一的毕业设计大纲要求下,指导教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弹性目标管理,形式上不拘一格,以人为本,强调创新和个性,但对学生的要求绝不能降低,真题必须真做。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和指导老师或同学们交流,但强调要独立完成,讲究“诚信”,坚决杜绝抄袭或实验数据造假。答辩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审核,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结题验收。验收内容包括论文的立论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结论是否正确及撰写格式是否规范、源程序清单、实验数据和测试分析报告等。对验收不合格的学生,要提出“预警”,并督促其整改。

(7) 答辩和成绩评定有保障。

作为毕业设计全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毕业答辩能否科学、公正、严格,对毕业设计有着强烈的导向作用。我们实行小组、学院、学校三级答辩,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承担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职能。学生的答辩分组由答辩委员会完成,委员会根据专业方向,从各个毕业设计指导小组中挑选指导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每个小组由5~7人组成,其中高职称教师不少于2人,讲师不少于4人,指导教师不得参与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小组。

答辩前,答辩小组的老师通读其所在小组学生的毕业论文并了解其设计思路,避免答辩时临场发挥,提问随意的情况。小组答辩时,每个学生分配25分钟,其中15分钟讲解、演示自己的设计,另外10分钟回答评委老师提出的5个问题。答辩成绩现场给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点评,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对答辩成绩的学生,各小组推荐参加学院组织的二级答辩。二级答辩的评委由学院答辩委员会组

成,每个学生仍会有25分钟的展示时间。通过二级答辩,表现的学生则被推荐(或有学生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面向全校的公开答辩。

毕业设计的成绩由答辩委员会评定,包括设计(论文)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设计(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给出,各占1/2,其中评阅教师采用“盲评审”,即在评审时隐去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姓名,“只看文,不看人”;答辩成绩有讲解演示得分、毕业设计工作量得分和回答问题得分,各占1/3。成绩具体标准为:≥90、良好≥75、及格≥60、不及格60,其中学生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且参加学校答辩的学生撰写的论文可被评为学校学士学位论文,并有资格被学校推荐为山东省学士学位论文。对于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安排延期答辩或随下一批同专业、同层次学生重新参加毕业设计。

4结束语

不断规范的毕业设计管理保障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尤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笔者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近三年连续入选学校学士学位论文或山东省学士学位论文,笔者本人也于2007、2009年两次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学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毋庸讳言,我们在毕业设计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课题知识面狭窄,这反映了我们日常教学的不足;指导教师自身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毕业设计整体水平。如何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毕业设计的相关管理制度及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监督评价机制,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考虑的问题。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案例评析及改进样例

摘要: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采用案例评析形式,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详细分析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文档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对每种问题都给出相应的改进样例。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案例评析;改进范例

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使这个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不少教学一线老师对此进行了探索:文献[1]提出按学科专业特点来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时间安排、评审和答辩方式以及成绩评定方法,改善相关的教学基本条件,并进行前期、中期、后期质量监控;文献[2]从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本科教学计划的完善、毕业论文过程的监管、创造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条件等方面讨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些措施;文献[3]则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跟踪管理模式作了详细阐述;文献[4]从学生自身、选题、指导教师、管理几方面讨论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途径;文献[5]谈到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科研教学等方面存在的误区。

这些文献探讨的结果具有指向性意义,但对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有限。笔者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评析。

1篇章结构及行文分析

正确的论文写作过程应该是:确定主题收集文献并分类写文献综述,确定具体写(做)什么安排论文结构开始写作。学生在此部分表现出的主要问题是欠缺谋篇布局和论文语言表达的能力。

1.1无文献综述,从开篇到进入具体问题的讨论很突然

案例1 论文题目:仓库信息管理系统。

前言: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有效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和经营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物资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开发这样一套仓库信息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简评:原文在紧接着这样一个简短的前言(实际上是无用的套话)之后便是需求分析,这让人觉得很突然。正确的做法是对目前关于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或者是对某个单位使用某个仓库管理系统的情况)作一个综述,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指出目前仓库管理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库设计上的问题,系统安全设计上的问题,算法上的问题,系统运行效率上的问题等),然后再说明自己将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所存在的问题做了哪些改进,这样就很自然地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了。过渡自然是一篇论文必须做到的。

1.2语言不精练,内容的表达方式不恰当

案例2 论文题目: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文片断:……本系统分为了6个功能模块,分别是:货物基本信息模块、车辆信息模块、货物入库信息模块、货物出库信息模块、库存货物查询模块、出入货物查询模块。货物基本信息模块:货物基本信息的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对货物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目的地、备注等信息的新建、保存、修改、删除操作以及关闭窗口。

简评:该部分内容在语言上显得不简练,并且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太恰当。可考虑采用表格形式来表达。但表格也不能滥用,论文的表述形式应该有所变化。

修改后样例:……本系统的6个功能模块如表1所示。

1.3语句不连贯,整体效果差

案例3 论文题目:基于木马形式的远程控制系统实现。

论文片断:……

1)Socket。

Socket的中文翻译是套接字。它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构件。Socket是可以被命名和寻址的通信端口。使用中的每个Socket都有其对应的类型和一个与之相连的进程(线程)

简评:在一个两行的段落中,竟然包含了4个简短独立的句子,使一个本来应该完整表达的意思显得七零八落。

修改后样例:

1)Socket。

套接字(Socket)是指可以被命名和寻址的网络通信端口,每个Socket在使用时都有其对应的类型和一个与之相连的进程或线程。

2中文摘要分析

摘要是对论文运用什么方法,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作最精炼的概括。在摘要部分应该杜绝那些与论文主题无直接关联的内容和语句。下面是摘要写作的几个样例:

1)“在……的基础上,分析……,运用……,解决……”;

2)“本文在讨论……的基础上,从……方面出发,提出……”;

3)“本文提出……,阐述……,对……进行讨论,着重分析……”;

4)“本文通过……的例子讨论……,在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

学生毕业论文在摘要部分存在以下问题。

2.1摘要内容不涉及论文主题

案例4 论文题目:仓库信息管理系统。

原文摘要:中国自从加入WTO以后,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需要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有效地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和经营效率。因此,对仓库的管理也成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库存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MIS),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个方面。对于前者要求建立起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强.数据安全性好的库。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应用程序功能完备,易使用等特点。

简评:该摘要没有涉及到论文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套话比较多。在摘要中出现套话以及与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无直接关联的废话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平时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方面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

2.2摘要语言零散、逻辑性不强

案例5 论文题目:超市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原文摘要:作为一个超市,主要包括库存管理和前台收银等业务,为了更加方便快捷并且正确地实现这些功能,开发了此系统。该系统在Visual Basic 6.0 + SQL Server 2000下开发完成。采用了三层应用程序体系结构组织代码,并应用了COM编程思想,很好地实现了代码的共享。

修改后样例:运用应用程序的三层结构设计模式和COM编程思想,以VB6.0和SQL Server2000为开发工具,主要针对超市的库存管理和前台收银提出业务系统设计和开发思路,实践证明,该系统很好地实现了代码共享。

实际上还应根据论文具体内容对摘要做一些加强,毕业论文摘要应该在200字以上,这里只是对原文摘要进行了修改。

2.3非关键词语重复次数过多,语言罗嗦,意思表达不清

案例6 论文题目:图书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原文摘要:……此系统主要是完成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的管理(增加新书,删除旧书,并修改等的图书编辑);图书管理员对读者借还书的统计(图书的在库数目和还日期的统计)和管理;读者和管理员对图书信息和读者信息的查询。

简评:首先,“管理员”一词在该段中出现了3次,频率太高;其次,摘要中只有在标明专有名词的缩写时才采用括号附注的方式;第三,该段一句两个“和”字连接的语句意思表达不清。摘要所用词语应该有变化,不要一个词一用到底。

修改后样例:……此系统实现了对图书信息的增、删、修改,对读者借还书记录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图书信息的查询等功能。

2.4表达意思拖泥带水

案例7 论文题目:公司职工信息管理系统。

原文摘要:……安全方面本系统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因此即便是本系统发生了灾难性的损坏,宝贵的数据依然会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此外用户登陆本系统前必须输入用户和密码,只有在用户名存在以及用户名和密码匹配的情况下,才能登录本系统。该系统主要面对公司信息的管理者。

简评:请仔细比较原文摘要中划线部分和修改后的摘要。

修改后样例:……本系统在安全性方面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备份和灾难恢复,以及用户登录时的安全验证机制。

2.5其他问题

毕业论文摘要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有:将摘要写成程序使用说明、摘要字数过少、摘要中出现标注和主观评价等。在英文摘要中,用词不当、单一,词序和词性错误,生硬直译以及非常严重的语法错误等问题也带有普遍性。

3关键词的选取分析

关键词的选取不能简单以其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来决定,更不能随便写几个。关键词应当明确无误地包含论文的关键内容(如关键原理、关键技术、所讨论的对象等)。一般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在3~8个左右。学生毕业论文中在关键词选取部分存在以下问题。

3.1关键词不完整,不足以反映论文关键内容

案例8论文题目:基于DES文件加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原文关键词:加密;DES算法;动态链接库

修改后样例:加密;DES算法;动态链接库;VC++;测试(注:根据论文内容添加,下同。)

3.2关键词累赘,含不必要的文字,

案例9论文题目: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原文关键词: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录入;查询;修改

简评:关键词没有反映论文关键点;另外,学籍不只与学生有关还与哪个群体有关?因此,“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加上“学生”二字显多余。

修改后样例:学籍管理系统;delphi7.0;SQL Server2000

3.3直接将论文题目分拆成几个词来作关键词

案例10论文题目:机关车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原文关键词:车队;管理;设计;实现;SQL Server

简评:不是说题目中的词语不能作关键词,但“车队,管理,设计,实现”这些词没有体现论文的关键内容。论文是写车队管理系统,关键点在车队管理的业务流程、信息流程以及实现系统所用的技术、算法等;相应地,论文也应该要体现这些内容。

修改后样例:车队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信息流;Delphi;SQL Server2000

3.4其他问题

毕业论文关键词选取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关键词含义重叠、使用不具自明性的英文缩写等。另外,关键词的翻译还普遍存在词性用错、专有名词翻错、单复数用错等问题。

4论文结论分析

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客观总结,它和论文的摘要部分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两者共同的地方在于都需要把论文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说出来。两者的差异在于论文摘要不涉及评论,对语言的要求也更为精炼;而论文结论部分需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出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要对论文所讨论问题的发展趋势或下一步研究方向作必要阐述。下面通过完整修改一个同学毕业论文中的结论部分来说明如何写论文的结论。

案例11论文题目:基于BP神经网络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

该文结论部分:

经过这半年多时间的毕业设计,从一个不太了解神经网络、客户关系管理方面;而对它们有一定理解并利用BP神经网络在VC++6.0开发环境下,实现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查阅了众多的理论方面书籍、资料。有过许多的失落、放弃的念头,最终还是在多位老师的指导下,调整方案下坚持到了,也完成了该系统的实现。本系统除了实现了专门针对ETC客户流失分析功能外,还实现利用BP及改进BP算法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例如,异或(XOR)、逼近函数计算等问题的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本人来说确实有了极大的提高。首先……其次…………

由于时间和自身现有能力方面影响,对于该系统来讲,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并有部分功能暂时还没实现。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基本BP算法方面,比如有些训练数据还在一个很大的误差范围内就已经停止收敛;还有就是调整修正量时可能会遇到不可逆矩阵,使得训练被迫中止。自己也努力去寻找问题所在,但到现在还不能真正很好解决这两个问题。暂时还未实现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方面,暂时只能从文本文件中读数据,还不能直接从数据库里读取;或者说还没有提供一个方便用户操作,可在数据库记录与文本文件之间进行相互导入导出数据的操作。还有一个未解决的问题就是,没实现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的算法。只能借助其他工具(如Matlab)。对于这些问题,在这之后自己也会去努力解决,现在自己也有了一定的想法和思路了。

简评:结论部分没有对自己所做工作作多少回顾,却花很长篇幅讲自己得到了怎样的提高,显然没抓住重点;另外,行文用词上也存在口语化的问题。不过,该总结对系统的实现功能以及现存问题的描述是值得肯定的(上文划线部分)。

修改后样例:

本文从神经网络原理、BP算法及Levenberg- Marquardt改进算法着手,在分析电子收费系统(ETC)客户流失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讨论并建立了客户流失分析模型,采用VC++6.0实现了ETC客户流失分析系统。运用黑盒测试原理对该系统进行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表明,该系统实现了:(1)根据客户的基本数据进行预测;(2)根据流失客户基本特征属性值集合中的历史样本数据进行训练;(3)对现有客户进行仿真分析,解决了异或、逼近函数计算等问题。

本系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本BP算法方面,如训练数据可能在一个很大的误差范围内就会停止收敛;训练可能因为在调整修正量时遇到不可逆矩阵而被迫中止。另外,本系统还不能直接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以及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这些问题是本系统今后改进的方向。

5结语

笔者在随机抽取30份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档的基础上,从篇章结构及行文、摘要、关键词、结论4个方面分析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上的缺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上述分析表明,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重视在课程论文、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文档写作训练,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形成正确的论文写作习惯,通过逐步积累使写作能力得到增强。同时,教师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档写作能力。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CC2004已经把嵌入式系统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本文分析目前国内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的现状,针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提出一套建设方案。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蒋伟杰,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

1概述

1.1嵌入式系统定义及构成

我国对嵌入式系统的定义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在实际应用中对功能、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具有对其他设备进行监视、控制或管理等功能。

1.2嵌入式产业现状

嵌入式系统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电子消费品、医疗设备、军工航太等领域。目前我国的手机、互联网、有线电视用户数量均居全球及时,我国的嵌入式系统产业在其市场的促进下突飞猛进。根据赛迪顾问的研究显示,2007年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规模达到2 218.1亿元,增长32.3%。2005年到200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3.1%,增长速度持续高出同期全球嵌入式系统产业的平均增速。另外,据全球著名市场调查公司GFK预测,2009年全球消费电子产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6 822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市场将占全球市场的14.5%[1]。IBM、Sybase、Oracle、Intel以及Microsoft等国际公司也纷纷在中国成立专门的嵌入式部门,进军中国的嵌入式市场。

1.3嵌入式人才需求

在嵌入式系统产业高速发展的刺激下,相关企业

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我国较大的两家招聘网站“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上对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职位需求进行调查,2010年3月20日对嵌入式相关职位的需求分别是6 371个和5 083个[2],2011年1月2日的需求分别是9 760个和8 146个。不到10个月,其需求的增长分别达到53.2%和60.3%。

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人才进入嵌入式系统领域。嵌入式系统人才培训机构华清远见在《2009-2010年中国嵌入式开发从业人员调查报告》中指出从事嵌入式开发不到2年的工程师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占总参与调研人数的60%。同时,该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嵌入式工程师中有80%认为自己公司目前都急缺嵌入式开发方面的人才。

1.4嵌入式高校教育现状

国内大部分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和电子通信相关专业只是将嵌入式系统的有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来开设,并未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来设置,嵌入式系统课程没有形成体系,因此在嵌入式系统人才的培养上还普遍存在着几个问题。

1.4.1嵌入式系统知识学科融合性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其局限性

嵌入式系统需要掌握模拟电路、数字电路、EDA设计、微机原理及接口、程序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综合知识。而各专业学生的学科知识参差不齐,自动化、测控和电子类的学生电子设计的基础较好,程序设计偏弱;而计算机类的学生程序设计基础好,电子设计能力偏弱[3]。

1.4.2嵌入式课程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

嵌入式系统知识体系最主要的三大技术是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国内高校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老化,不能跟上近期技术的发展[4]。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课程大多还停留在8位处理器的层次上,而目前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32位处理器,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嵌入式系统人才的缺乏,也制约着高校嵌入式系统课程的发展。

1.4.3师资不足,实验设备匮乏

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一般要求以项目为导向、以开发平台为核心,这不仅要求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的改革,还需要建设相应的实验平台。

一般院校在嵌入式系统方向的师资有限,特别是软硬件知识兼通的师资严重不足,熟悉应用程式开发和操作系统的教师对底层的处理器和驱动了解不够,而熟悉底层硬件的教师却对软件开发比较陌生[5]。另一方面,嵌入式开发需要很强的实践能力,授课的教师需要具有很深的专业背景和工程项目经验[6]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才能够给出多个项目,让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嵌入式系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板、仿真工具等实验设备价格较高,一般院校的实验设备数量有限,这也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时间和空间[3]。

2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2.1嵌入式人才培养目标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7],从低到高分别是SOC系统设计及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裁剪、驱动开发和平台的设计,嵌入式的应用程序开发。

中国嵌入式系统产业联盟、中华嵌入式人才库在2008年的《首次嵌入式企业人才需求报告》中显示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如图1、图2所示。

图1企业岗位需求

图2企业培训需求

图1代表着现在企业需求的现状。从图1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企业招收毕业生最多的岗位是与Linux相关的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测试师等,而其余的主要是ARM开发工程师与单片机开发工程师,这说明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这一层面的人才。

图2代表着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方向。图2的数据表明企业最希望毕业生接受的培训是嵌入式培训,接下来是ARM、DSP等与嵌入式处理器的培训,其余的主要是FPGA及WindowCE的培训,这说明未来企业最希望接收的人才是具有嵌入式系统多个层面基础知识的通用人才,能够具有软硬件协同开发的能力。而企业对ARM和DSP嵌入式处理器人才及FPGA设计人才的期望则说明了两个可能性,其一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向嵌入式系统的底层技术偏移,其

二是企业希望将来的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具有嵌入式系统硬件基础,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构成,更好为嵌入式软件开发服务。

因此,建立嵌入式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即嵌入式应用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开发、嵌入式SOC设计三个不同层面都有一定基础的人才,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重点培养嵌入式应用开发。

2.2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建设

要达到培养嵌入式人才的目标,可以根据三个不同层面来分析其知识构成及其相关的课程,并根据目前的主流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具体制定课程的主要内容。

从嵌入式SOC设计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EDA设计、嵌入式处理器及其接口、SOC设计等。嵌入式的处理器体系可以选择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RM体系结构和DSP处理器结构;嵌入式接口技术方面可以选择用户图形界面、无线通讯等接口模块;而SOC设计方面可以学习Altera公司的基于NiosII的SOPC设计。

从嵌入式的操作系统开发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驱动程序开发等。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学习以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WinCE操作系统、嵌入式Android操作系统等为主。

从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的层面来看,需要的课程有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数据库、嵌入式软件设计等。根据操作系统的教学情况,应着重培养在Linux、WinCE、Android等系统平台上进行嵌入式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

根据目前一般院校的情况,新设置一个嵌入式专业来培养嵌入式人才,在短期内显得不切实际,因此好的方式就是对原有的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改革,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增加嵌入式系统方向,具体的做法如下。

专业基础课的调整:在“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ARM体系和DSP处理器的内容,压缩原有的X86架构的内容[7];在“微机原理和接口”课程中选择以ARM体系及其接口为主的课程内容[8]。调整后的课程如下:计算机导论、C程序设计、基础电路与电子学、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微机原理与接口、数据库、面向对象。嵌入式系统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如下:EDA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SOPC设计、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两门课程:嵌入式网络技术、嵌入式数据库技术。

调整后前5个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第6个学期开始分方向进行学习。前5个学期的专业课程安排如表1所示。

表1专业课程安排表

3建设嵌入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3.1师资培养

除了直接引进嵌入式系统的师资以外,还可以选择加强原有师资力量,培养原来与嵌入式系统相关方向课程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培养的途径有:让教师参加嵌入式课程培训,了解嵌入式课程体系,掌握近期的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明确教师在嵌入式课程体系中担任的角色;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专业的教师跨专业合作,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嵌入式系统课题的研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参与或申报嵌入式相关的科研项目,以及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类似项目,进一步将理论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与现实生活中的技术发展结合紧密。因此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建立业师制度,即由企业的嵌入式开发工程师承担课程的部分授课任务。业师可参考三个来源:嵌入式人才较多、需求较大的企业;嵌入式开发板、嵌入式设备厂商;嵌入式系统的培训机构。

3.2实验平台建设

根据嵌入式系统课程的设置,需要的实验平台要有两种类型:一是CPLD/FPGA设计平台,与SOPC课程设计配套。二是基于ARM体系的实验平台,可以进行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嵌入式应用开发的实际课程。

目前市场上相关的嵌入式实验平台有很多,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选择实验平台时要满足以下要求:有足够的输入输出接口,以及多种常用的接口,能够完成大多数嵌入式系统基础知识的实验。如输入需要有指拨开关、按键开关、可调频率的脉冲输入、键盘输入等,另外根据需求可以选择有触摸屏的输入。输出的接口需要含有(双色)LED灯、七段代码显示器、点阵、液晶屏显示器等。其他通信的接口如USB串口、RS-232 串行口、以太网接口、WIFI无线接口、VGA接口等。另外,还要求该实验设备能够支持一定的设计开发,可以进行综合设计,创新课题或者是毕业设计的课题。

3.3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嵌入式系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进行嵌入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主

要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成两条主线,及时条主线是理论基础及其实践基本技能训练,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二条主线以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在课程中给出多个项目,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行分析、设计并完成。

4结语

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后PC时代的主流应用,在中国嵌入式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中注入嵌入式系统内涵,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人才是现在高校计算机学科竞相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正是针对嵌入式系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培养嵌入式系统人才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也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基础的知识要与时俱进,跟上科技发展的主流;实践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具体的实验平台为依托,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在社会上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摘 要] 对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实施了四年的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分析,并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及具体措施进行了可操作性探讨,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以期通过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大类招生;导师制;计算机专业;本科生

一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地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同时高等学校之间的质量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探索人才培B的新模式就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同时以专业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由于所学知识的过专、过窄,容易造成认识能力及动手能力的偏激与片面,另外,从学生自身的成长来看,大学低年级学的多是公共基础课,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并寻找自身的兴趣特长,按大类招生、培养就是要建立一种良好的人才培养制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竞争中学会选择,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在对学科有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础上,从容选择志笃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缩小专业教育与用人市场的距离,有助于避免就业时的学非所用。

为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计算机系从2012级新生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以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

导师制就是以学生学业指导为核心,兼顾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引导的学生培养模式。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多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指导和辅导,把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结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大类招生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阶段的转变,导师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进展情况及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情况,能够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师个人的学术成就,感受大学校园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激发大学生尝试科研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为了规范大类招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我们设计了《专业导师工作手册》,该手册详细记录学生基本信息、个性特点、兴趣和专业特长,导师根据这些信息帮助学生制定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出共同的学习方案和个人学习方案,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做出学术决策和未来职业定位。同时,建立定期交流制度,每周至少有2个学时的面对面交流时间,并根据需要通过飞信、微信、E-Mail、QQ等途径及时与每位学生进行沟通,接受学生在选题、阅读书目、专业课程学习等方面的咨询,并给予指导,同时加强与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使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导师欣赏他们,了解他们的情况和进步,并给予批评、指导和鼓励。为督促学生,根据每个学生情况采取每次与学生见面时留作业的方案,下次见面时考察其完成和掌握效果,久而久之,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针对导师制,系里定期召开研讨会,定期对学生成长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制定进一步提高学生成绩、素质、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导师的指导参与下,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渐摸索出所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在与导师的接触中找到进入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兴趣点。学生随导师参与相应的研究工作,学生除完成计划内的实习任务外,鼓励参与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研究,尤其是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

当然,在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导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监督、考核以及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 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改革方案

首先,大类招生下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双向选择,学院向学生公示每个导师的授课科目、教研、科研信息,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一名导师,双方进行双向选择后,由导师带领自己的学生进行教研和科研工作,双方互相配合,实现双赢。四年来每年都有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立项并发表相关论文,这一制度满足了学生渴望参与科研计划与科研项目的需求,也提升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养,实施四年以来成效显著,很好地完成了大学生的科研启蒙训练,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导师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形式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点对点的指导。导师要主动联系学生,和学生保持相对稳定的联系,除假期外,每周至少见面一次;各导师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导师会议,安排和总结本学期的导师工作,及时总结交流指导的经验和存在问题。本科生导师每年度进行一次考核,被指导学生的学业情况、科技创新活动环节完成情况、就业创业考研情况及学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情况都记入考核结果。并由系里按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填写“本科生导师年度考核表”。导师每指导一名学生,记非教学工作量较高为20分,考核结果(优1、良0.8、合格0.6、不合格0)加权累加非教学工作量分值,总分不能超过100分。导师工作的考核结果将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评优评先等参考的条件之一。

让高年级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顾问,通过同辈辅导,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帮助和辅导,既有效地解决了大一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使其更好地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新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进而培养出较强的适应力和意志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它避免了辅导员和班主任无法顾及全体同学的问题,从而解决了本科生导师制度中师资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计算机系各专业所有年级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学院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2015年7月,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科学引导高校青年学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由信息电子技术学院举办,计算机系承办及时届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参赛对象是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各年级全体学生,包括留学生。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组队,参赛题目自选,必须为原创作品,题材不限,开发工具不限,要求设计功能完整,不能是半成品。鼓励与校园学习、生活、工作有关的选题。作为导师制的阶段性成果,这次大赛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大类招生下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是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施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们信息电子技术学院已经在2012级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中实施导师负责制,下阶段将逐步扩展到该专业在校的四个年级学生。经过四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本科生导师制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是新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的理想选择。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认真剖析这些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帮助地方院校加强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 教学管理;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0引言

本科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各大学都非常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索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毕业设计环节质量的高低不仅反映了毕业生本身的质量,同时也直接反映了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1]。本科毕业设计管理同时也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都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毕业设计实践环节与其它重点院校有一定的区别。作者长期从事地方性院校计算机类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工作,针对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1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应该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存在不同程序的下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1 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是制约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既然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毕业设计的选题就应该与知识的应用相关。实际操作中,选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对选题关管理不严,学生选题随意性很大,即不科学也不合理。因而存在选题过难时无法完成设计,最终只能匆忙通过换题或者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设计论文来完成设计任务,这样毕业设计的质量自然无法保障。或者选题过于简单时,无法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②选题重复性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题与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相关。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近3年毕业设计选题中有近50%的选题是MIS系统或者简单的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且有近10%的选题是陈旧的MIS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之类的选题,同时这类选题也是最容易通过非法渠道获取。③选题没有应用背景,设计过程变为虚拟过程。学生在做需求分析过程几乎是凭空想象,由于学生本身就没有实践应用的经验,其虚拟出来的需求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体现在需求分析不合理和不科学,导致设计的不合理,自然无法保障其设计质量。

选题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是:①导师课题和学生自拟比例不合理。由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指导教师不如综合性大学指导教师有更多的科研课题和接触更多的新知识,导师的课题经常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者导师给出的选题不符合学生的兴趣方向,因而学生自拟选题就占有一定比例,而毕业设计作为学生及时次综合性实践,学生选题自然难实现科学性。②指导教师的知识面限制。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方向应该是宽广的,即可以涉及软件开发、硬件开发、网络设计、信息安全、嵌入式开发等众多方向,可地方性院校的指导教师因知识面限制自身因素,也无法做到每个选题都符合科学性。

1.2 毕业设计指导不到位目前大多地方院校的毕业设计实践环节都安排在第八学期,随着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这段时期恰恰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到实习单位实习的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毕业设计上而是放在找工作上,学生在这学期基本不在学校,导师也无法监控其设计过程。另外,随着近几年计算机专业扩招,地方性院校引入了大批年轻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这些年轻教师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实际的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不足,而计算机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没有这些实践体会,就很难理解软件开发过程、软件技术如何应用到生产这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2]。

1.3 毕业设计时间无法保障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一个学期中,学生将进行资料检索、选题、调研、相关开发软件的学习应用、程序设计、论文撰写等几个阶段,不要说设计质量,就设计的时间上都不能保障[1]。

1.4 毕业设计评价不科学尽管各院校对毕业设计的评价都有一个指导性体系,这个体系是对所有本科专业制定的,具有普及性而缺乏专业性,大多数地方院校并没有针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这样就会出现对同一个设计评价差距很大。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 选题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学生选题的管理,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限定学生自拟选题的比例。指导导师和学生自拟的选题比例应该控制在7:3,学生自拟的选题应该通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审核。原则上学生自拟选题应该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向和已有一定研究的方向,或学生亲自参与过的项目。②选题尽可能是指导教师正在研究或已研究过的科研课题的子项,是指导教师熟悉的专业领域,或者是导师正在开发的一些系统项目。③选题尽可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原则上不允许选择通用MIS系统如网上购物、工资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网络考试、进销存管理等系统作为选题,除非此类系统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背景。④当选题不足时,可以选择摸拟一些常用软件如聊天类、防火墙、浏览器、写字板、简单游戏、简单小工具等作为选题,通过不同的开发技术来实现这些软件的功能。⑤适当控制理论型选题,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地方院校既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毕业设计选题就应该加大工程型、应用型选题的比例,一般要求达到70%以上。⑥选题初定后,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应对学生选题进行汇总和、统计,尽可能控制选题重复的现象,对重复选题进行重新选题。⑦重视开题报告的审定。通过开题报告可以对学生设计目标和设计路线进行分析,以确定选题设计的难易度和工作量,判断学生能否按时完成设计任务,以避免学生无法完成设计任务。⑧选题确定后,应该原则上不允许学生更换选题。确实需要更换选题的,毕业设计工作小组应该严格把关。

2.2 毕业设计过程指导的管理加强对设计过程的管理,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加强与学生对设计的沟通,建立的沟通方式,定期监控学生的设计过程。学生在设计期间可能在校外实习和找工作,应建立制度规定学生定期通过电话或E_Mail向导师汇报设计过程。②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需求分析的质量监控。需求分析决定设计的技术路线,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需求分析没有仔细深入,常常是凭空虚拟。建议指导导师对学生的需求分析单独审核,需求分析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管理的一个单独环节加以管理,只有审核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设计。③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及时稿的质量监控。论文及时稿体现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框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论文写作方法不熟悉,不会组织论文内容,指导老师应该多指导学生学会论文的组织,突击论文重点描述的内容和写作方法。④设计技术路线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获取,也可以通过指导导师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进行指导。⑤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派遣指导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进行进修,多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开发技术。

2.3 毕业设计时间的保障由于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设计一般要求较长的时间,建议毕业设计的工作从第六个学期末开始。在第六个学期末进行选题,利用一个暑假进行参考文献的阅读,在第七个学期初开始进行开题,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学生利用一个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需求分析、技术路线和总体设计的设计,在第七个学期末毕业设计总体框架就基本形成。学生在第八个学期在校外进行实习或找工作过程中,只需要完成详细设计即可,从而保障了设计的时间和质量。

2.4 毕业设计评价的管理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的评价,应该包括对设计的评价和对论文写作水平的评价,应该分别建设两个评价体系:①建议对设计的评价主要从选题的科学性、技术设计路线的选择、需求分析的能力、设计目标的实现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设计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设计答辩过程来实现,应该认真组织答辩过程。②建议对论文质量的评价应该从文题相符、论文的结构、表达的能力、用语的科学性和格式方面来综合评价,并细化评价指标。对论文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评阅教师对学生论文的仔细评阅来实现。③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需要综合设计的评价和论文和评价。由于地方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级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在毕业设计与论文的综合评价中,设计的评价和论文质量的评价的比例控制为6:4。

3小结

提高地方院校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永恒的课题,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大学四年本科学习后的知识总结和对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评价。通过探索和研究毕业设计管理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希望更多的地方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加对毕业设计管理的探讨,以实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思考

摘要: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但是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中存在选题不科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使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指导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毕业设计;软件工程

1毕业设计的目的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的检验。通过毕业设计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在综合能力,治学方法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之进一步理解所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1]。因此,毕业设计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学力层次的重要依据。是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手段。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一般的计算机应用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次计算机应用人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使学生在思想作风、学习毅力和工作作风上受到一次良好的锻炼[2]。

2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先来看一个毕业设计的例子:教师A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为使用C语言设计一个自动机演示系统。他指导的学生B已经找好工作,毕业后将到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进行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学生B提出能否将毕业设计题目换成网站开发相关的内容,教师A不同意。学生B就开始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关代码的开发。等编码工作完成后,学生B将编码情况向教师A汇报,教师A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审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B对各个模块的设计及实现进行微调。然后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及答辩准备工作。等到进行答辩时才会第三次露面。

这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的毕业设计,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指导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科研情况指定题目,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只能被动地适应老师的要求。

2.2 老师只关心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不进行有效的指导。毕业设计变成了学生独自的行为,指导老师不参与毕业设计的过程,也就无法了解到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只向指导教师提交最终的代码和毕业论文,而学生是如何完成代码和论文的,指导教师无法了解。这样会产生各种问题,如从网上下载代码,抄袭别人的论文等。这样的毕业设计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水平,对学校的声誉也将造成恶劣的影响。

2.3 重代码轻文档。由于学生只提交最终代码和毕业论文,容易造成学生不严格遵循软件开发的工程方法,只重视编码,忽略需求分析。在了解项目内容后,在软件开发中跨越了概要设计、详细设计、模块设计,直接进行编码。这种无序的软件开发方法的直接后果就是开发效率低下,代码复用性差,并导致系统可集成性差。这样的毕业设计和学生的即兴编程没有区别,对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毫无帮助可言。

反之,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片面地强调软件工程理论,把学生的毕业设计变成相关文档的书写过程,而不考虑相关编程技术和技巧的训练也是不正确的。

作者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3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毕业设计题目

确定好的题目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3]。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毕业后的工作意向,并且临近毕业,学生很难专心在学习上。如果毕业设计的题目和他以后的工作学习没有多大关系,学生往往会抱着应付的态度,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而如果题目合适,毕业设计可以看作是学生工作前的一次岗前培训,那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当然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题目。

如果学生下一步将攻读硕士研究生,那么他的首要任务就是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偏重于理论研究。

如果学生毕业后将到大型企业工作,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软件工程的理论进行规范的软件开发,并设法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适应日后的工作环境。如果毕业后将到小型企业工作,则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编程的技巧和技术的培养。

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局限于算法设计或数据管理等有限的几个方面。而针对目前社会上需求强烈的手机应用,网络游戏等却较少涉及。但其实如果学生具有了这些方面的工作经验,对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应该勇于在这些方面进行尝试。

总之,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是指导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结果,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兴趣设计合适的题目是一个成功毕业设计的基础。

4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

确定了毕业设计的题目后,就正式进入了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技术上的困难,例如算法的实现,数据结构的设计等。②过程上的困难,例如进度的控制,团队成员间的合作与协调等。

传统上,老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将系统的框架建立起来,甚至将重要的数据结构设计好,学生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的细化设计,编码完成整个系统的实现。

但其实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已经具有自己独立完成一个模块甚至是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能力。即使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也应该鼓励学生通过上网搜索等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团队合作理念。因此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指导。因此,毕业设计的指导应该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4.1 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系统设计,特别是模块间的接口设计让一个好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小的系统的设计并不困难,但让多个好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中型系统的设计就非常困难了。学生往往没有相互合作完成一个项目的经验,甚至不知道模块接口为何物。但这又是学生毕业后,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将毕业设计的题目划分成多个有一定耦合性的模块,分配给多个学生,并指导学生自己进行模块接口的设计,让他们接受这方面的锻炼。

4.2 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运用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去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认识到软件工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价值。

单打独斗惯了的学生,拿到一个题目后,喜欢马上进行代码的编写,遇到问题后推倒前面的设计,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编码。对于很简单的题目这样做当然能够完成任务,但对于真正的大型项目,这种方法显然好、是不行的。

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开发的过程分为需求分析、程序设计、代码实现,软件测试和软件维护几个阶段[4]。只有认真完成了前面的阶段的工作后,才能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工作。例如要进行编码,就必须先进行需求分析和概要设计,对系统的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才能够开始。

毕业设计可以将所学到的软件工程的知识进行实践,了解真正公司化的多人协助的软件开发过程,从而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与软件工程的几个步骤相对应,可以将整个毕业设计分成几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指导教师分别检查每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

4.3 重视系统的测试工作测试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以前的毕业设计对此往往缺乏重视。学生完成了代码设计后,进行一次简单的试运行,如果没有大的问题,就认为系统设计完成了。反正在毕业答辩的时候,也不要求运行程序,即使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不会被发现。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是非常不利的。如果老师不进行强调,学生认为测试是可有可无的,他以后工作中,就会更加不重视测试工作,软件的质量将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必须留出一到两周的时间进行系统的测试。

5总结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提出了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重点强调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重要性。然后又分析了毕业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注重系统设计的指导,技术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强调软件工程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重视测试在系统开发中的意义。作者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表明,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学到了更多工作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了毕业设计的价值。

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新形势下对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指导的研究

[摘 要] 本文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工作,分析了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实践证明这些对策效果良好。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毕业设计 本科

1.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的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之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整的毕业设计各环节,可以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各类普通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化要求与管理,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与毕业设计发生了严重冲突,学生忙于找工作,去单位实习,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传统的学生在校、与指导教师面对面交流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如何加强毕业设计的监督指导,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大环境影响

近些年,本科大规模扩招,导致生源素质下降,我们计算机系的三表学生就是如此,同时由于教育产业化本科生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大班上课,教学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每个指导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教师负担很重。种种原因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2.2 思想不重视

我们都知道,毕业设计阶段与频频召开的应届大学生大型招聘会处于同一时期;与考验的初试、复试也处于同一时期;与公务员考试也处于同一时期等等,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投入的精力甚微,甚至选择了放弃。另外,高校主管部门和社会都非常看重高校的就业率指标,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不得不放松了毕业设计的标准,导致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流于形式。

2.3 指导教师指导不到位

一些指导教师忙于科研、晋职、评优,有时无暇顾及毕业设计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又忙于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等等,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导致毕业设计中间跟踪指导过程的严重缺失,到只能在设计质量和学士论文上把把关。而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差,毕业设计工作得不到切实保障。

3.对策

3.1 毕业设计提前介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数据库设计、程序编码、程序调试等任务,还要对所研发的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学士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会用到大学四年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知识,为此,我们所有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和灌输毕业设计、学术论文的思想,比如,在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英文摘要,进一步学会如何撰写中文摘要;在学会数据库原理课程时,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库设计等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以往的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都安排在一学期,由于这一学期还有几门课程和三周的毕业实习,实际的毕业设计时间不足十周。为了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对其所选的题目进行充分思考,我们系从前年起开始把毕业设计提前至第七学期,这样学生就会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作毕业设计,同时,明确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任务、工作量及标准,避免学生因时间宽裕而懈怠。

3.2 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

以前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认识不足,在毕业设计前期表现松散,进入角色迟缓,后期赶进度,加班加点,大便前才匆匆完稿,影响毕业设计质量。

现在我们采用“网络+集中指导”的联合指导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指导,通过网上留言簿、网上答疑、网上讨论和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指导教师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指导,学生在与老师交流前首先要提交本周的书面工作总结,这个书面工作总结详实地记录了该学生在这一周的毕业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你解决的思路与方法,指导教师通过书面总结了解每个学生,从而进行有针对的启发、答疑,这样可以防止抄袭或请别人代做毕业设计。另外,每周撰写符合要求的书面工作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必须按照软件工程设计思想,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测试等一系列完整过程有条不紊地开发一个系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保障了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3.3 校企联合

考研不成功或找工作的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困境,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后就被要求或主动去就业单位实习、工作,这些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严重影响毕业设计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对于这些学生我们联合就业单位,同时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查找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真实课题,进行“真题真做”,这样,既实现了学校与就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又不会因学生急于上岗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3.4 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具有时间相对集中,学生学习与教师工作空间分散,所以管理相对困难的特点。为此,我们实行“教师负责制”,针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拟题、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学生写中期汇报表、指导教师撰写中期检查表和结题验收表,系里都要定时定期检查验收,及时了解学生的设计和教师的指导情况,并及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使毕业设计工作整体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4.结语

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在本科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工程性,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好每一门课程,夯实专业基础,这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