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幼儿园音乐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幼儿园音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园音乐论文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教育教学民族音乐论文

一、解放幼儿的双手,增强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

以“形”塑乐,让欣赏鲜活灵动。好的音乐作品,必定塑造了一个鲜活的音乐形象。民族音乐表达的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的人文特点、情感。陶行知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幼儿天生好动,抓住这个特点,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对民间音乐的感受,表现音乐所塑造的形象。例如:民乐《鸭子拌嘴》它以对鲜明的生活和自然节奏的模拟,奏出了旋律,敲出了情节,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一群蹒跚而来的鸭子———时而引颈高歌,高声喧哗,时而窃窃私语,摇摆而去的生动场景画,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塑造了一群活泼、憨态可掬的鸭子形象,符合小朋友活泼好动、爱模仿的特点。通过模仿鸭子摇摆走路、游水嬉戏孩子们俨然就是一只只可爱的小鸭子在大自然中欢快的畅游,用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了对这首民乐美的感受、理解。再如在欣赏民间音乐《划龙舟》时,幼儿用不同速度的划浆动作来表现乐曲中所表达的划龙舟的快慢,同时通过增减划浆动作的人数来表现乐曲中单人与多人划龙舟的不同,从而感悟音乐的节奏美与乐段结构的特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提高对音乐创造能力。

二、解放幼儿的头脑,激发幼儿音乐审美情感

以“情”表乐,让欣赏真实自然。一个成功的音乐作品,必然是真情的流露。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陶行知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民族音乐旋律动听、节奏鲜明、感情色彩丰富易于激发幼儿的情感,激励幼儿用生动的表情,饱含情感语言的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在欣赏江南丝竹乐《春绿江南》中,通过模仿春雨中婀娜多姿的柳树,阳光下千姿百态的花朵、春风中翩然起舞的蝴蝶、春光中划过天空的飞鸟将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幼儿对春天来临的期盼、欣喜之情跃然脸上,对春光无限好的赞美之意尽在无声的动作表演中。蒙古小调《森吉德玛》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憨厚的的性格。全曲分为两段,及时段用慢板表现了蒙古草原宁静,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场景;第二段再现了放牧归来,万马奔腾、载歌载舞的景象。结合图片仔细聆听,孩子们用舒缓、伸展的动作展现蓝天、白云、绿草、小花;用热烈、奔放的动作表现马儿的快跑、牧民放马归来是的喜悦。孩子在民乐活动中的脸部表情,丰富的肢体语言都是对音乐的感悟,真实情感的流露。

三、解放幼儿的嘴巴,提高幼儿自我表达的能力

以“声”绘乐,让欣赏丰富多彩。一个受人喜爱的音乐作品必然动听悦耳。我国的民族音乐是由民族乐器演奏的,幼儿使用的演奏乐器中有部分属于民间打击乐器,如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使用这些适合幼儿的民族乐器来配合民族音乐演奏,不但符合乐曲的性质,也易于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的美感。如在欣赏民间音乐《喜洋洋》时,我先让幼儿采用了打击乐常用的声势练习,让幼儿用嘴巴发出的响声模仿不同的民间打击乐器,然后再选用中国传统的民间打击乐器鼓、锣、钹、木鱼、板鼓、铃鼓等乐器跟着音乐一起演奏,从而提高了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感受能力。操作打击乐也可以表达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感受、理解。通过指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有效地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如在欣赏广东民歌《采茶扑蝶》音乐活动中,幼儿想象一边采茶一边扑蝶的情境,幼儿自由的选择适合的乐器轻声演奏扑蝶的情景,再选择另一种乐器表现采茶时欢乐的情景。

四、解放幼儿的欣赏空间,让民乐欣赏丰富多彩

以“意”赏乐,让欣赏达义。一个广泛流传的音乐作品,必定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音乐各有特色,民族音乐描述并记录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习俗、重大节日欢庆场景对民族文化起了很好的传承作用。例如民间音乐《喜洋洋》描述的是春节喜气洋洋,合家团圆热气腾腾吃饺子的场景。音乐本身节奏欢快轻松、充满喜庆氛围,而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在节日里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欣赏时,我们采用了“包饺子”这一律动游戏来配合,将音乐分为三段:及时段表现擀饺皮,第二段表现放饺馅、捏饺子,第三段则表现饺子沉到锅底再慢慢浮上来,然后不停地翻滚,被冷水浇的过程。通过这个律动游戏,不仅获得了包饺子这项民俗活动的经验,体验到了节日的欢快;还通过游戏的动作,感受到了音乐的热烈、情绪的欢快;动作的变化感知了音乐结构,提高了动作的协调性。大班民乐活动《老鼠嫁女》描述了民间嫁娶的热闹场面。在活动开始听音乐,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第二部分让幼儿观看娶亲的视频,看看民间是怎么娶亲的,幼儿注意力集中,观察仔细,都能说到抬花轿、吹号、吹唢呐等;然后让幼儿去自主探索观察老鼠娶亲的图片,幼儿去观察发现老鼠娶亲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模仿创编表演。利用老师提供的花轿、唢呐、锣、鼓表情夸张模仿老鼠嫁女的场面,让幼儿对中国传统的娶亲乐曲、文化有了直观感受、充分的感知理解。运用陶行知思想来指导幼儿园民族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种创新。用音乐中的形象来感化和影响孩子,不仅让孩子萌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也为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尽了一份努。

作者:张晓娟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湖苑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古典音乐论文

一、根据音乐欣赏活动侧重进行曲目的选择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部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障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及时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情色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五、不在欣赏开始阶段向幼儿园幼儿解释音乐内容

首先明确一个理念“音乐理解无对错”,很多音乐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其实也没有正确的标准,除了作曲家本人,谁能够百分百地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作曲家本人,时过境迁后,也很难阐述乐曲中的细节到底是在传递怎样的情绪情感。所以带幼儿欣赏乐曲时先不要告诉幼儿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什么内容、什么感情,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感知、想象、理解、表述音乐的机会,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幼儿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认识过程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机会。要允许并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妄加否定,其实孩子们的感知理解、想象能力往往让我们自叹弗如。幼儿天真的童稚是他们理解音乐的较大资本,他们没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更加有利于他们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如孩子们对《欢乐颂》的想象———“大海边,有很很多很多人在游泳,玩。”“这是足球场,在踢比赛,有好多好多人在看,在加油。”孩子们听《加速度圆舞曲》的想象———“很黑很黑的夜里,小动物迷路了。”“大灰狼来了,在追小朋友呢。”“在晚上,黑蝙蝠飞出来了,在追小朋友呢。”“是在变魔术呢,一个小朋友变成好多好多小朋友,一百多个。”“强盗在别人家里偷东西呢。”“是一条毒蛇。”“小动物遇到了火山爆发。”

六、创设游戏情境,并让幼儿在其中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感知表现音乐

前苏联学者苏菲·别莱叶夫·艾克塞姆普拉斯基研究认为,早期儿童(8岁以前)具有三种音乐趣味:原始音响趣味、运动趣味、故事趣味。早期儿童喜欢音乐其实不仅喜欢音乐本身的音响,更是喜欢这个音乐能让他们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种情境,并且让他们动起来。所以教师在带幼儿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用孩子们自己想到的情境作为游戏背景,满足幼儿对音乐故事性趣味的要求,同时教师对这个情境加以丰富、动作化,这种动作必须是契合音乐又很简单很好玩的,以满足幼儿对音乐运动趣味的要求,从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倾听、理解和表现。以《加速度圆舞曲》教学为例,孩子们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师选取变魔术的情境加以丰富,制作了小精灵变魔法水的视频调动幼儿兴趣,将乐曲的结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渗透在变魔法的动作之中,幼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就感知了相关的音乐元素,教师再通过设置前几次变不出魔法水的障碍,引领幼儿分析在力度、速度、结构等方面哪里操作的有问题,在反复的趣味化的操练中使幼儿对乐曲有充分的理解,最终达到能够用动作表现乐曲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情境的运用,避免了枯燥的反复练习的弊端,幼儿不觉得是在进行操练,只想着在玩变魔术的游戏,自己也能变出魔术水,一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多种解读与表现的方法(教学媒介)适当运用

幼儿受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所限,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一般很难像成人那样仅通过安静倾听一种方式来获得对音乐的感性体验或理性思考,他们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感知手段,如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感知器官的协同活动,以丰富和加强听觉感受。对乐曲的解读与表现可以借助的媒介包括故事、诗歌、绘画、歌曲、动漫、相关音视频、旋律模唱演唱、肢体动作、图谱、乐器演奏等等,在欣赏时,往往是若干种解读与表现方法的联合运用,教师应根据所欣赏的乐曲选择适宜的、适量的方法。借鉴的音乐解读作品能够提升教师和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层次,有效提升音乐审美素养。如:波兰波兹南影视动画室出品的《乐画间古典音乐动漫全集》的动漫解读,我国“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的语言解读、王秀萍“经验还原教学法”中的身体动作、《舞起来》的肢体律动等等。但在运用各种解读方法时要正确认识音乐与媒介的关系,倾听是主要活动,媒介不能喧宾夺主。随着大量教辅手段在幼儿园的应用,很多音乐欣赏活动中其他媒介占据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于画面、动漫等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倒成了一个背景,教师应避免这种情况,媒介的运用要遵循密切联系、契合音乐的原则,让幼儿通过媒介玩音乐而不是玩教具、道具,这样的活动再热闹也不是真正的游戏化教学。九、欣赏活动要“美”教师首先应培养自己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注重纯音乐的聆听,在纯音乐聆听中以优美的语言和动作引领幼儿融入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沉迷、留连、感受、想象,感受到审美愉悦,情动于中才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语言、绘画、舞蹈等形式使幼儿的感受和想象有更多表现的渠道,杜绝脱离音乐的、无节奏无旋律的、缺乏美感的高分贝“疯狂”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正是音乐欣赏由内而外的正确欣赏路径。

作者:张玉芝单位:河北省廊坊市直机关及时幼儿园

幼儿园音乐论文:浅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创造性的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论述不但阐述了创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巨大作用,而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音乐教育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是在幼儿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与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样,有能力有责任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得到发展。当今的音乐活动应该摒弃“教师带,幼儿跟”的模式,应当注重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创造力的发展。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

一首歌幼儿学得好老师就咪咪笑,一支舞没按要求跳,老师就板起个脸。这种单一的你怎么教我怎么学、学不好就不许玩的架势使得幼儿的心理极度的紧张,又怎能使其主动的学习、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呢?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的、自由的空间环境,就是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视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切忌在音乐活动中给幼儿太大的压力。老师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话语对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对孩子创编舞蹈的希望过高,忽视孩子的学习承受能力,那会导致创编的人寥寥无几。只要孩子肯参与,相信其水平会不断提高。是呀,只要敢玩,就是敢于面对新事物的挑战,就是迈出了创造的及时步。

二、要善于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留出空间是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教育的保障。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时间的保障,要知道“欲速则不达”。日前,我们通常看到的音乐活动是这样安排的:幼儿听一遍乐曲后,马上要求孩子感受,听第二、三遍后就要求孩子跟着音乐编动作,这样未免操之过急。孩子对基本的旋律、节奏和乐曲表达的情感还没有了解,怎么编动作呢?孩子的思维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一个过程。比如在《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韵律活动中,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在课前多欣赏一些新疆舞,对新疆舞的基本步伐等有一定的了解,在活动中多听听音乐,让孩子整体感受音乐,再用一些辅助的材料,比如纱巾,扮新娘营造一种气氛,让孩子慢慢体会乐曲中的域外风情和情调,接着再来启发幼儿,慢慢让孩子和着音乐节奏与环境交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自由创造,这样孩子才能创编出与环境相符的得体的动作情节。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幼儿在教师的教授下,只是一种模仿,而不是创造。所谓的空间就是教师不应为一首乐曲、一个舞蹈动作做太多的讲解,更不必下封闭式的结论,折断孩子翱翔的翅膀,老师讲解的越多幼儿创造机会越少。老师的提问不应是填空式的,答案也不是的,连讨论的余地也没有,最终培养的孩子都是千人一面,象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是音乐活动创造教育大忌。反之,欣赏一首歌曲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感受,在创编动作时,大家可以尽情发挥,遇到难题,彩球抛给孩子,让他们去想、去做、去表现。最忌讳的就是老师为了将幼儿引入自己所设计的框架,而对孩子说出的不符合你的意向而给予的否定,这样就会挫伤幼儿积极性。

三、多元性和无定论是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进行创造教育的灵魂

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在音乐活动中培养这两种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这两种方式,关键是老师是否容纳不同的创造行为。

目前,幼儿园教师已经比较普遍地采用这两种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在操作时,有的老师却穿新鞋走老路。比如,在创编舞蹈中,开始老师是让孩子自由发挥,听音乐创编动作,边看边编,后来,便逐步把孩子创编的动作引到自己原先设计的套路中来,末了干脆让大家跟着她学做,学的象则得到表扬。创造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儿童初次经历学校,鼓励不鼓励他们创造性表现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后果。如果他们发现是因为安静与没有创造性行为却受表扬,那么儿童会很快就学会在安静与没有创造性行为的背景下活动,这些儿童的创造性素质却在这一过程中被毁灭了。“因而,对幼儿园老师来说:是否真正地允许孩子大胆地想象,去求异思维并容纳不同的创造行为是挖掘孩子创造潜能的关键。要做到这点我觉得关键要做到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与表现。

每个幼儿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求,而音乐创造活动恰好能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在音乐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和感觉,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幼儿都按照老师对音乐的理解去体会和感知,更不能将幼儿局限于统一的模式。我们要鼓励幼儿多想、大胆地想,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独自去感受乐曲,去想象,去判断,让幼儿不受老师的影响发挥想象,自由地体会曲子所表达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

记得我园在中班韵律活动《摘果子》活动中,当老师问“我们把果园的果子都摘下来怎么办?”老师的原意仅仅是想引导孩子说出“背回去”,而有些孩子偏偏他就领会不了教师的意图,说“汽车装回去”、“抬回去”,你能说孩子不聪明?说错了?孩子就是聪明,难道抬回去就不可以用踵趾小跑步?难道汽车就不可以运回去?汽车运回去就不要要抬和背了吗?如果你此时否定他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想象,你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顺着你的想法呢?“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我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深意。

四、注重“过程”,而莫重“结果”

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对“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能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使剩余的经历得以释放,他们的许多创造活动就表现在探究事物的过程中。他们是否玩的快乐,是否对节奏变化、音色变化、角色神态的表现以及情节的发展都表现处强烈的创造欲望,而结果并不是他们所关心的。

所以我们教师应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要重视“过程”的充实与丰富性,切莫太注重“结果”的完整性,使幼儿丧失创造的兴趣。

当然,培养幼儿音乐的创造能力还要多鼓励。幼儿的音乐创作毕竟是幼稚的,教师应很好的保护这些创造的最初火花,让幼儿明白音乐创造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妙趣横生的。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南京市“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课题组” 许卓娅执笔)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是从1985 年开始的。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 迹,现略述如下。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 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 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 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 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 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 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 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 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 ”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 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 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 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 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 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 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 、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 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 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发展的教育 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 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 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 以保障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 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 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 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 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 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 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 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 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 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 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 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 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 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 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

做法是:经常 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 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 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 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 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 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 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 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 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 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 《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 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 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 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 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

幼儿园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

音乐教育是眉宇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涕泣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我们便会象棋那些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又富有通衢的乐曲,如《高人和矮人》中高人的形象和矮人的形象,《五指歌。中的无个任务形象等等,我们常用音乐形象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认真地排成一列听音乐开火车时,当孩子投入地表演大灰狼走路时,当孩子正用童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时”,我们有否深入考虑过,幼儿音乐教育对于幼儿的发展,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歌曲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欣赏等四大类型。在我们那到一个音乐教育教材时,首先要确定它是属于哪个类型。如果是歌曲,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各项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儿童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及不容音色的感受力,如果是韵律活动,就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力度、强度及表演力……总之,不管是哪个类型,教都需要考虑到幼儿对音乐感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到幼儿在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意识到,学唱一首歌曲或学一个韵律表演,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听听。唱唱、跳跳,而是在多方面接受熏陶和教育,幼儿正是在这样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成长着。幼儿园音乐教育对幼儿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已远远超过我们已有的认识程度。

一、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情感发展

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大凡健康的儿童生来就喜欢音乐,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也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心情,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的接触表现不同的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的丰富、充实。音乐可以带给人快乐,并将幼儿引发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二、音乐教育与幼儿的智力发展

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音乐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和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注意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由此可见,音乐可以训练儿童的注意力,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觉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市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研究表明,让幼儿学一种乐器,对开发幼儿一般的认识能力大有益处。有人指出,凡学乐器的儿童,上小学后动作灵敏、思维敏捷,学习成绩优良。这说明学习操作乐器的技能与一般认知心理的发展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与脑的发展相联系,乐器的操作很可能更有助于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莫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音乐教育与社会性的发展

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的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愉快,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幼儿能够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的得以健康成长。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

权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健康地发展。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探索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据此,我们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儿童和不同的音乐作品,努力优化组合各种音乐的(倾听、歌唱、舞蹈、奏乐)和非音乐的(文学、美术、游戏)活动经验,以深化和丰富儿童对音乐的听觉经验。我们把这种教学思路称之为“多通道参与模式”。“参与”是让儿童尽可能多地在操弄音乐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多通道”即帮助儿童打开尽可能多的感知通道,不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仅仅使用听觉,而是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来丰富、强化所听到的音乐内容。

“多通道参与模式”在部分幼儿园进行了推广后,课题组又以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是令人鼓舞的:教师、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积极态度初步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和幼儿感知、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和“系统的观/:请记住我站域名/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任务。

其次,教育目标分类学及课程目标建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具体的目标才是教师可能把握住的,可能追求达成的和可能被检验证实的。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确立,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树立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障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19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

情感教育方面的研究证明:教师个人的情感素质,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教师个人的情感表露,能使学生受之熏陶,为之感动;被学生活生生地感受到、体验到,吸收消化,成为学生个体知识、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参见朱子蔓《情感教育论纲》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

据此,对教师提出了下列要求:

1.不只把教学当作一项任务来认真完成:同时也把它当作一件乐事来细细品味、享受。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真情实感的付出,才可能得到真情实感的回报。

2.从幼儿的情感发展目标来考虑问题。除了审美感受以外,教师还应关注和满足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如希望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注、认可、赞扬;喜欢尝试各种新鲜的经验;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害怕失败、害怕遭拒绝和受冷落等。

3.改变“先生面孔”和“演员面孔”。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由于害怕“镇”不住幼儿,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或平淡冷静的表情。也有一些教师,希望在教学中更显魅力,可惯于像演员那样拿腔拿调地讲解和示范。这些过“冷”或过“热”的做法,都不利于创设真正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比较适当的做法是:经常看着孩子们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和音乐、舞蹈示范,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兴奋与抑制)。如“小老鼠”到处乱跑时,教师可以说:“大猫来了!”并马上蹲下不动,或者说:“小老鼠累了!”并带头

假装睡觉。

4.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不仅仅是教师,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5.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演奏时,应突出强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b段高唱低吟,亮丽委婉。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能够地表现和传授。经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丰富。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多地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游戏化的音乐欣赏活动方式。现简介三种:

1.串连方式——将欣赏活动的过程设计成一连串的游戏,每一个游戏重点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当全部游戏完成之后,幼儿便自然地掌握了所欣赏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获得了其他方面的有益经验。(具体例子参见《幼儿教育》1994年第3期《两个音乐活动过程及评折》)

2.本体方式——欣赏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设计好的表演游戏。欣赏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熟悉音乐和熟悉表演的过程,直至能够完整地跟随音乐进行游戏表演。如后面的《过新年》、《小小京剧迷》等活动设计,均属这一类。

3.添加方式——在音乐欣赏活动的中部或尾部添加与欣赏要求紧密相关的游戏情节,诸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或角色游戏,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

十年来,我们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作了一些探索。这一领域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我们期望通过本文,引起幼教界同仁的响应和斧正。

幼儿园音乐论文:浅论幼儿园音乐课程中的奥尔夫音乐

一、什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着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由德国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奥尔夫所创立。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

奥尔夫音乐教育原理或曰"理念"用一句话即:原本性的音乐教育。

什么是原本的呢?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于开端的。"原本的音乐又是什么呢?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宗旨

通过音乐去达到人类的较高智慧,培养健全人格。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的方法

1、要从人的音乐本性出发。(每个人都有音乐的本能,每个人天生都是喜欢音乐的)2、以节奏为基础。3、将音乐与语言、动作、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戏剧结合进行综合教学。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原则

1、综合性。2、即兴性。3、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人本。4、适于开端。(适于孩子)5、从本土文化出发多元文化教育。6、为全体学生的。

(五)奥尔夫教学的态度

1、不要求每个孩子一模一样的模仿,而是引导孩子和老师共同创造。

2、不注重结果,注重过程。

二、从X园主体探究课程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和X园主体探究课程有很多相通之处。XX认为可以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更好的开展X园主体探究课程。我园主体探究课程的核心是强调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主张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真正让幼儿做学习的主人,让幼儿在尝试(探究)中学习。那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是如何进行这种探究学习的呢?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被国外称为:

"从钢琴凳上(教师)、从座位上(孩子们)解放出来的音乐教育。"它是一种动态的音乐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不需要懂任何乐理知识,而是通过自己亲自参与,从亲身的体验中感受音乐。比如在《走走、跑跑、停停》的游戏中,老师让孩子光着脚随意走动,目的在掌握孩子走的频率。然后根据孩子走的速度敲击鼓,请孩子听鼓声走,在走的过程中孩子是在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老师以提高一倍的速度敲鼓,孩子自然会跟着这个速度小跑起来,这是孩子在体验八分音符的时值。在此基础上请孩子听到鼓声停,立即找一个朋友一起造型,找三个、四个、五个孩子拉手,这是孩子在感受乐句的开始和结束,培养孩子的反应能力、合作精神,同时增强数概念。鼓声大,孩子会随节奏跺着地板走,鼓声弱,孩子会踮着脚轻轻走,这是感受音乐的强弱。听鼓声往前走,听三角铁往后退,这是感受不同的音色,同时感受空间方位感。孩子不再需要听老师唠叨?quot;四分音符为一拍,打一个'/'呢就是一拍,八分音符为半拍,''是前拍,'/'是后半拍……"最终孩子还是一头雾水。奥尔夫就是这样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训练孩子的节奏和音乐感。活动中孩子始终是以自己的身体在感受乐音的特点,充分体现?quot;主体探究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幼儿学习的主体性。

奥尔夫音乐活动是开放式的,它允许任何答案的出现,只要孩子做了就是好的。在培训中有一个《这是什么声音》的活动,老师请每人拿一种乐器,用动作来表示你的乐器可以怎么玩、能发出什么声音。学员们绞尽脑汁的想,才想出一些玩法。即兴随音乐做律动时,有些学员红着脸说:"对不起,我还没想好。"我回来后给孩子们发乐器,还没等我说什么,孩子们就已经在五花八门的玩了起来,铭铭把双响筒放在地上转,楷楷把双响筒当酒杯在喝酒,秣秣把槌子放进双响筒里捣动,东东说沙棰是鸡腿,荣荣干脆把小钹的松紧带解下来,放在地上滚!多有创意!这说明孩子天生具有探究精神。可就是这种可贵的探究精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被陈旧的教育一点点的抹杀掉了,于是变成了现在的我们。所以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老师最需要做的就是保护好孩子的探究精神,努力挖掘孩子的潜能

主体探究课程的着眼点就是培养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课程实施中一定要具探究性。奥尔夫以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体现创造性的教学。他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声音,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做些什么,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老师的话很少,只是提出关键性的问题,给孩子充分发挥的空间。在课例《彩带舞》中,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发给每位孩子一件礼物(绸带),让孩子通过触觉来猜是什么,然后逐个请每个孩子用动作表现绸带的用途和可以怎样舞动,要求每个人都不同。接下来放一首非常舒缓轻柔的慢板音乐,请孩子用绸带来表现音乐,然后是两个人合作用绸带来表现,发展到集体的创作,成为一个很丰满的作品。活动中所有的环节都是即兴的创作,通过一种简单的道具"绸带",让孩子自由组合自由创作。奥尔夫的教学实践正是通过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开启了儿童想象力的闸门,把他们放入想象、幻想的自由天际去翱翔、驰骋。

"主体探究课程"注重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要求老师树立全人(Wholechild)概念,将五大领域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种教育内容、形式、资源的整体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化。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同样体现了综合性原则。奥尔夫的原本音乐是一种整体艺术,在活动中通过融合语言、游戏、唱歌、演奏、表演和美术等综合教学形式,使整个音乐的乐趣充满每个孩子的心灵,循序渐进中走进音乐殿堂。其中用美术把看不见摸不找的音乐视觉化很有创意,用美术来表现音乐,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和情绪等。我园在主体探究课程中引入了叙事性智能理论,以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为儿童故事、儿歌、诗歌等)为主线,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有机渗透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的学习内容,使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主体探究课程"的崭新载体。奥尔夫音乐教学中文学作品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法独具特色的部分。结合语言进行的节奏训练非常的有趣又没有任何难度。例如学习交通工具时,我们可以请孩子说出两个字,三个字或四个字的交通(本文来自于)工具,如卡车(x x)、摩托车(__ x)、公共汽车(__ __),每一种交通工具代表一种固定节奏型(节奏基石),把孩子

分成三组,每组反复念一个词,加上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断和连)及声部的交替变化,就组成了一个三声部的节奏合说。童谣、儿歌、唐诗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孩子们边念边加上身体动作,稳定的拍率、的节奏感在这里得到训练,一首儿歌可以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为其伴奏,通过身体或节奏乐器甚至音条乐器来伴奏,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多声部作品了。通过讲故事帮助孩子理解音乐或舞蹈的结构。还可以让孩子看图片进行即兴唱故事接龙。把故事用嗓音、动作、舞蹈、演奏、表演即兴的编成音乐舞蹈剧等等。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古典音乐的论文

一、根据音乐欣赏活动侧重进行曲目的选择

教师要结合幼儿水平确定欣赏曲目,曲目宜选择短小(可以节选)、音乐形象鲜明、音乐元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色)富于变化、曲式简洁明了(ABABABACA)的乐曲。如:部级“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中的曲目。教师还应考虑活动侧重选择曲目———以感知音高为目的的活动应选旋律性强,适宜演唱的乐曲,如《欢乐颂》《梁祝》;以感知速度为目的的活动应选速度变化明显的乐曲,如《乌龟》《康康舞曲》对比聆听;关注力度的活动可以选择《天鹅》与《电闪雷鸣波尔卡》对比聆听……同一首乐曲,可能会多次聆听,每次各有侧重,如初次聆听关注节奏与主旋律、再次聆听关注再认与故事创编、还可以与其他乐曲对比聆听欣赏……

二、欣赏之前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相关表象、经验

教师要对欣赏曲目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曲谱、节拍、节奏、乐曲风格、曲式、表现内容、表现手法等,以便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在欣赏活动前丰富幼儿前期经验。缺乏前期经验的对乐曲进行盲目猜想对幼儿是有害无益的,在感性经验方面,教师应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接触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幼儿头脑中与乐曲相关的表象、体验相关经验,以使幼儿在欣赏乐曲时能够用日常积累的丰富表象为音乐想象提供加工材料(有像可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独特的贴切的想象与理解,而不是盲目地直接听乐曲就让幼儿表述音乐内容。例如,教师在幼儿午睡时播放轻柔音乐,用柔和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平时和幼儿有过关于做梦的谈话,在组织进行《梦幻曲》欣赏时,幼儿很容易感受乐曲传递的安详温柔恬静的情绪,描述出贴近乐曲内容的画面。欣赏《赛马》前一段时间应通过看视频、讲故事、看图书等形式了解与马有关的知识、蒙古族的生活、骑兵的形象等等。欣赏《天鹅》前,教师为幼儿讲述有关天鹅的故事,如“天鹅湖”“七只天鹅”,学习相关的优美抒情风格的诗歌。

三、关注幼儿基础音乐技能的培养

缺乏音乐的耳朵,再美好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想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感受理解的音乐作品,对幼儿音乐基础技能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还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培养一定要注重趣味性,适宜幼儿年龄特点,如通过达尔克罗兹身体音阶、柯尔文手势帮助幼儿感知音高;玩音符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旋律概念;通过体态律动、奥尔夫声势活动、有趣的打击乐学习帮助幼儿感受不同节奏与节拍的异同;选取短小的乐曲或乐曲节选通过聆听、对比聆听感受旋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等音乐元素对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幼儿具备初步的鉴赏理解能力,使幼儿在欣赏古典音乐作品时能够运用掌握的音乐技能分析乐曲情感倾向,较地感知乐曲内容和情感。

四、着力培养幼儿安静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欣赏与倾听联系紧密,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保障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好作品应反复欣赏,但最忌无目的无要求地反复听———的古典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带幼儿反复倾听,但一定要注意教师应提出适宜问题———如倾听+想象、倾听+分辨、倾听+记忆、倾听+对比、倾听+再认等,让幼儿带着问题安静投入地倾听,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掌握乐曲全貌。例如,及时次倾听侧重于想象的伴随,教师用“音乐中有谁?在干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样了?你听了音乐心里有什么感觉?”等引导语激发幼儿边听边想,听后用语言、动作描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高兴、伤心、优美、想唱歌……”等等,描述出自己想象出的场景。之后每次倾听,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是要通过倾听让幼儿了解乐曲的结构,还是通过倾听让幼儿感知主旋律,感知节奏,或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对比倾听感受速度的变化产生的不同的风格,教师在目标的指引下使用明确的指导语引导幼儿有意识地伴随着分辨、记忆、对比、再认等思维活动进行倾听,教师的指导语如“听一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这首乐曲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首乐曲带给你的感觉分别是怎样的?”教师用不断变化的要求引领幼儿充分挖掘作品内涵,创造“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艺术境界,使幼儿在每次活动中都能够汲取新营养,获得新感受,激发起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审美经验。杜绝放上音乐让幼儿反复听,教师一边坐着或没有感情色彩地教授等不负责任的欣赏活动,因为反复无目的、无动于衷地听一首乐曲,最容易倒人胃口,磨蚀甚至消除幼儿对高雅音乐的兴趣,造成严重的后果。

五、不在欣赏开始阶段向幼儿园幼儿解释音乐内容

首先明确一个理念“音乐理解无对错”,很多音乐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其实也没有正确的标准,除了作曲家本人,谁能够百分百地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是作曲家本人,时过境迁后,也很难阐述乐曲中的细节到底是在传递怎样的情绪情感。所以带幼儿欣赏乐曲时先不要告诉幼儿音乐表现的是什么形象、什么内容、什么感情,这样就剥夺了幼儿自主感知、想象、理解、表述音乐的机会,而这一过程恰恰是幼儿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认识过程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机会。要允许并创造机会让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妄加否定,其实孩子们的感知理解、想象能力往往让我们自叹弗如。幼儿天真的童稚是他们理解音乐的较大资本,他们没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实更加有利于他们对古典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如孩子们对《欢乐颂》的想象———“大海边,有很很多很多人在游泳,玩。”“这是足球场,在踢比赛,有好多好多人在看,在加油。”孩子们听《加速度圆舞曲》的想象———“很黑很黑的夜里,小动物迷路了。”“大灰狼来了,在追小朋友呢。”“在晚上,黑蝙蝠飞出来了,在追小朋友呢。”“是在变魔术呢,一个小朋友变成好多好多小朋友,一百多个。”“强盗在别人家里偷东西呢。”“是一条毒蛇。”“小动物遇到了火山爆发。”

六、创设游戏情境,并让幼儿在其中以身体运动的形式感知表现音乐

前苏联学者苏菲·别莱叶夫·艾克塞姆普拉斯基研究认为,早期儿童(8岁以前)具有三种音乐趣味:原始音响趣味、运动趣味、故事趣味。早期儿童喜欢音乐其实不仅喜欢音乐本身的音响,更是喜欢这个音乐能让他们联想到一件事、一个小动物、一种情境,并且让他们动起来。所以教师在带幼儿进行欣赏时要充分利用幼儿的想象,用孩子们自己想到的情境作为游戏背景,满足幼儿对音乐故事性趣味的要求,同时教师对这个情境加以丰富、动作化,这种动作必须是契合音乐又很简单很好玩的,以满足幼儿对音乐运动趣味的要求,从而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倾听、理解和表现。以《加速度圆舞曲》教学为例,孩子们想到了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师选取变魔术的情境加以丰富,制作了小精灵变魔法水的视频调动幼儿兴趣,将乐曲的结构、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渗透在变魔法的动作之中,幼儿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就感知了相关的音乐元素,教师再通过设置前几次变不出魔法水的障碍,引领幼儿分析在力度、速度、结构等方面哪里操作的有问题,在反复的趣味化的操练中使幼儿对乐曲有充分的理解,最终达到能够用动作表现乐曲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由于情境的运用,避免了枯燥的反复练习的弊端,幼儿不觉得是在进行操练,只想着在玩变魔术的游戏,自己也能变出魔术水,一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七、多种解读与表现的方法(教学媒介)适当运用

幼儿受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所限,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一般很难像成人那样仅通过安静倾听一种方式来获得对音乐的感性

体验或理性思考,他们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辅助感知手段,如视觉、运动觉、言语知觉等感知器官的协同活动,以丰富和加强听觉感受。对乐曲的解读与表现可以借助的媒介包括故事、诗歌、绘画、歌曲、动漫、相关音视频、旋律模唱演唱、肢体动作、图谱、乐器演奏等等,在欣赏时,往往是若干种解读与表现方法的联合运用,教师应根据所欣赏的乐曲选择适宜的、适量的方法。借鉴的音乐解读作品能够提升教师和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层次,有效提升音乐审美素养。如:波兰波兹南影视动画室出品的《乐画间古典音乐动漫全集》的动漫解读,我国“十五”课题研究成果《儿童古典音乐欣赏全集》的语言解读、王秀萍“经验还原教学法”中的身体动作、《舞起来》的肢体律动等等。但在运用各种解读方法时要正确认识音乐与媒介的关系,倾听是主要活动,媒介不能喧宾夺主。随着大量教辅手段在幼儿园的应用,很多音乐欣赏活动中其他媒介占据了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孩子们的注意力专注于画面、动漫等所带来的视觉享受,音乐倒成了一个背景,教师应避免这种情况,媒介的运用要遵循密切联系、契合音乐的原则,让幼儿通过媒介玩音乐而不是玩教具、道具,这样的活动再热闹也不是真正的游戏化教学。九、欣赏活动要“美”教师首先应培养自己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注重纯音乐的聆听,在纯音乐聆听中以优美的语言和动作引领幼儿融入音乐,在美妙的旋律中沉迷、留连、感受、想象,感受到审美愉悦,情动于中才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语言、绘画、舞蹈等形式使幼儿的感受和想象有更多表现的渠道,杜绝脱离音乐的、无节奏无旋律的、缺乏美感的高分贝“疯狂”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也正是音乐欣赏由内而外的正确欣赏路径。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区环境创设思路

摘要:在幼儿园音乐区中,幼儿通过与音乐区环境的互动,自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满足自身表达的需要。同时,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也能引发、丰富幼儿在音乐区中的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有吸引力的音乐区环境,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音乐经验。

关键词:音乐区;环境创设;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区的环境创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对该区的喜爱程度和活动效果。那么,教师如何创设适宜的音乐区环境,为幼儿提供表现自我的平台,满足不同层次幼儿体验和表现音乐的需求,提高幼儿音乐能力呢?

一、创设的环境应具有趣味性

幼儿在音乐区里进行的活动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因此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音乐和材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首先,在音乐区里教师应为幼儿选择贴近他们生活的音乐。如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巧虎》动问片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音乐区活动时间播放一些该动问片的歌曲,这些富有趣味性的歌曲将激发幼儿参加音乐区活动的热情。其次,为幼儿准备趣味、丰富的音乐区活动材料。如在乐器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乐器”,现成的打击乐器,如圆舞板、碰铃等;生活中的各种用具(桶、筷子、杯子等),此类“乐器”具有多变性,敲打不同的部位可能发出不同的声响,所以非常吸引幼儿,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兴趣;自然材料,如小木块、小石头、贝壳,这些也都能成为幼儿演奏的“乐器”。这些材料要经常更新,以保持幼儿长久的兴趣。

二、创设的环境应具有层次性

教师创设的音乐区环境应考虑如何润物细无声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并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使环境创设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音乐区环境中所呈现的材料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能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获得发展。有趣、新异的区域环境并不一定都能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只有当创设的环境处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形成适宜的挑战,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音乐区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没有差异和层次性的情景及材料只能引起幼儿一时的兴趣,而具有层次性的环境才能引起幼儿长时间的关注和活动。在小、中、大班的音乐区中我们经常看到张贴节奏谱和摆放常见的演奏乐器。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幼儿看图谱演唱、演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但是每个年龄段幼儿节奏感水平不一,演奏乐器的能力不同,看图谱演奏的能力也有差异,提供同一种类型的节奏图谱显然不适合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看葫芦问瓢,一次两次后觉得没有挑战性就再也不过问;有的幼儿则无视图谱的内容,随意敲打,导致这些节奏图谱仅成为一种摆设。如果教师能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具有层次性的图谱,则能起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如小班幼儿识谱能力较弱,问有节奏符号的节奏谱显然不适合他们。教师可以提供大小不同的动物图片来代替节奏符号,或者提供与歌曲内容相匹配的图案,这样便于幼儿形象地理解图谱所表达的意思。此外,教师提供的乐器也应适于小班幼儿演奏,如圆舞板、铃鼓等。中班幼儿可以提供歌曲的图形谱,演奏的乐器除了现成的乐器,还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杯子、瓶子、餐具等,或者是幼儿自己制作的乐器。到了大班,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师除了提供完整的节奏谱外,还可以投放单个的节奏型符号,以及可供幼儿自由操作、插放的操作板,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摆放节奏型并演奏。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注意不同年龄段音乐区环境创设的层次性,教师还应考虑同班幼儿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创设的环境应具有互动性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其自身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当下,教师在布置音乐区时经常花了很多精力创设出非常精美的环境,但是幼儿却不喜欢。究其原因在于这些环境仅供欣赏,幼儿只能看不能动,或只能引发幼儿被动和枯燥的练习,难以诱发幼儿的主动操作。因此,具有可操作性的音乐区环境,方能诱导幼儿的音乐活动,才能使幼儿在与音乐区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如在音乐区的周围,教师摆放一些小篱笆,既可以当作音乐区与其他区域的间隔,起到美观效果,又能随时变身为幼儿表演的道具。投放的表演道具、服饰不能只追求美观,更应注重操作性,如教师可提供各式的围!I},音乐区活动中幼儿可以把它当成头!I}、披风、翅膀、小裙子,又可以摇身一变,当成舞蹈的道具,这种便于幼儿操作又比较开放的材料深受幼儿喜爱,百玩不仄。

四、创设的环境应具有宽容性

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然而幼儿天生艺术能力的显现需要适宜的精神环境。心理实验证明,幼儿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不的能力,他们最易受到周边环境氛围的暗r0C(s-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现。”宽松的心理氛围是促使幼儿进入音乐区活动的关键,只有当幼儿心理获得了安全感和自由感时,他们才敢于与音乐区环境进行“对话”,并乐于自主选择,自由探究与创造表达。否则,再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也会因为心理安全感的缺失而隐藏,导致幼儿对音乐区的环境产生抗拒。因此,在音乐区活动中,教师应该尊重幼儿,与幼儿平等相处,接纳他们的能力差异和独特的表现方式。综上所述,在幼儿园音乐区环境创设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转变为适宜、支持幼儿音乐区域活动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真正“有准备的环境”,才能提高音乐区活动环境创设的有效性,才能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直接音乐经验,使音乐区有效支持和推进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作者:刘小梅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音乐论文:民族音乐资源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幼儿期的教育理念正逐渐发生着改变。在教育方式上逐步倾向于从幼儿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入手,从民族音乐的欣赏活动设计,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可行的科学的教育模式与实施方案。幼儿园能够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优势,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切入点,不断地深化课改,实现了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共同发展。在幼儿期的音乐教学中引入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音乐,提升了孩子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本文就幼儿园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幼儿园利用民族音乐资源的教育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

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内心感受的一种体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娱乐性活动。民族音乐教育是幼儿学前教育的学科之一。要从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出发,利用民族音乐开展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是各族人民表达感情、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多种民间音乐资源如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歌、民族乐曲等。有助于幼儿在民歌、演奏等方面得到历练。利用民族音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拓展幼儿园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中的基本内容之一,既开发了幼儿智力和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但是现在因为流行音乐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大街小巷播放的也都是流行音乐的曲子,使孩子们对充满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很少了解,对地方戏曲和民间歌曲小调也不感兴趣,久而久之,民族民间音乐将面临流失的危险。通过数据显示,现在已有幼儿园开始对民族音乐重视起来,在幼儿园开展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让孩子能感受到我国艺术文化的悠久历史,使要流失的民族音乐能够重新回归艺术的殿堂。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广泛的民间性质和民族意义,从曲调和歌词上都符合当地民间的情感元素。在幼儿期开展民族音乐,使幼儿在民族语言表达方面及民族传统上能有所了解,能够培养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开拓了视野和知识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幼儿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民间音乐乐曲和各民族舞蹈的播放,有助于幼儿园的教育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使幼儿在歌舞、表演等方面获得满足,有利于独立个性的发挥。所以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期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感官发展,对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大有益处。对幼儿园教学内容上增加了民族音乐,使音乐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让幼儿体会到不同民族地域特色的音乐本质。但现在民族音乐教育上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民族音乐的类型多样和内容复杂,所以在对幼儿的音乐教学上缺乏统一的资料整理,不能深入分析民族音乐资源的系统,使在民族音乐的授课上,不能充分体现适合幼儿类型的音乐作品。另外,家长在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单纯让孩子学习民族乐器,注重对一门器乐演奏的培养,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却不能得到重视,绝大部分的幼儿园教师也不具备专业的民族音乐知识,使幼儿园对民族音乐的开展受到了限制。在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的欣赏上,还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生理特点,是否适合幼儿的欣赏阶段,要能够使幼儿能充分理解音乐的内涵。在民族音乐韵律的选择上还不能满足幼儿欢快活泼的性格特点,要在选择上逐一筛选适合幼儿特点的资源,使幼儿在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互动,能够感受民间音乐的文化气息。

三、幼儿园开展民族音乐的教育措施

在幼儿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民族音乐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把在民间收集到的音乐资源信息整理后,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以游戏化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家长和幼儿,使民间的音乐更形象更易于理解。1.家庭对幼儿民族音乐的影响现在不少家庭对孩子都进行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教育,尤其是从乐器选择上,不少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学习民间乐器,如古筝、二胡等,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收效甚微。孩子欠缺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由于家长自身对民乐知识的不了解,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而周围环境又没有关于民乐方面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家长希望自己可以在民族音乐的教育上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填补空白,从而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面去辅导和教育孩子。家长可以选择适合孩子欣赏的歌谣、乐曲等,促进幼儿的发展。2.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幼儿园的教师对民族音乐知识不能掌握,影响了幼儿在民乐方面的求知欲,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者,教育形式及内容过于单一,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师生之间不能对音乐作品产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的参与性和表现欲。所以幼儿园要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抓起,要求教师要有对民乐的欣赏水平,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民乐可以独自整理和乐曲的分析能力,能够胜任教学任务和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满足幼儿对民乐的兴趣。教师在授课上,要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接受习惯,避免枯燥的纯理论说教导致幼儿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为他们的民乐学习制定目标,例如可以模仿教师学习民族舞蹈;可以使用乐器进行简单的伴奏,对民乐的某一句或者某一段可以试唱练习等。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翻阅文献、查找资料,了解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的内容与特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环境,提高幼儿对环境的感知能力。教师的素质体现在教师对民族音乐素材的整理,幼儿园要组织教师深入生活,在不同区域收集当地的民族音乐作品,组织整理后进行研究讨论,对收集后的作品要根据作品反应的民风民俗及文化特点,表演民间曲目,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及专家等,对收集的资料统一整理。通过利用外界的各种信息对民乐进行整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来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教师们自身的民族音乐素养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同时为开展民族音乐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3.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园对民族音乐的开设,首先在教材选择上要适合幼儿,其次幼儿园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民乐欣赏的活动,定期向家长开放,在教室里,摆放各种民间乐器,让幼儿了解这些乐器的特点,帮助孩子能够感受这些乐器在民乐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幼儿喜欢的乐曲和民族歌曲,通过幼儿的思维特点,利用画面来感知乐曲实际要表达的涵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家长对孩子在民族音乐的认知上有了一定的了解,利于家庭形式的民乐欣赏。幼儿园的教学模式改变,为符合幼儿的特点,开展游戏化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了幼儿的音乐天赋和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对一些体育范畴歌舞的认识上,可以试着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利用体育的动作要领,逐渐领略对歌舞中的歌词理解,不仅锻炼了幼儿的体质,还促进了身体的协调性的发展,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对民族游戏及音乐的理解与表现力。通过民族音乐教育资源的应用,对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始终是种历练和对内在音乐潜质的挖掘,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也是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幼儿对这种教学方式喜欢,并随之也对民族音乐产生兴趣。这些都有助于幼儿的成长,对今后的学生生活起到了铺垫作用。

四、结语

通过对幼儿期开展民族音乐课程,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适宜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幼儿参与欣赏民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利于幼儿在美育教学上对美的体验和享受,使审美情趣和民族艺术得到统一。通过提高教师的民乐水平,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浓烈,家长的参与性更加深了幼儿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兴趣,对幼儿进行民间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使幼儿音乐特长和天分表现出来,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发挥了有力的作用。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越来越重要,而幼儿教师作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主体,只有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才能更好的实施音乐教育,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素养的含义和内容,进而分析提高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的策略,通过这些方面的论述,希望能给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策略

一、音乐素养概述

1、音乐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音乐素养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尹爱青认为音乐素养是指音乐方面的素养及修养,主要包括音乐知识理论方面、音乐欣赏方面、音乐表演方面以及音乐教育方面这四种修养。杨万春认为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音乐素养不仅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晏晓东认为音乐素养是指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以及与音乐有关的自然音乐和人文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指的是个体在音乐方面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修养。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音乐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是有关知识、能力、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整合。

2、音乐素养的内容

音乐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技能、音乐能力、音乐知识以及音乐价值观四个内容。音乐知识是指和音乐有关的涵盖在音乐体系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有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上的学前音乐知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戏剧、戏曲、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外音乐史的知识。音乐技能是指用各种技能来表达音乐的技巧,一个人要想具备这种技能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这种技巧。音乐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演奏技能、演唱技能以及音乐创编和即兴能力,具体又可分为声乐演唱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舞蹈窗边技能,自弹自唱技能,指挥技能,即兴伴奏技能以及表演技能。音乐能力是指的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整体感悟能力,具备的音乐能力需要一个人拥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学习,所具备的一种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创造并将音乐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评价一个人的音乐能力具体可以从他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几个方面来进行评判。音乐价值观是指人在受过一定的音乐审美体验之后,对于音乐当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评价。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观和整体的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方向上的音乐态度和音乐价值观,尤其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价值观。

3、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实践性,是因为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并且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不断被运用,所以具有实践性。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是因为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进入幼儿园后,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运用和思考,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

二、培养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策略

1、构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

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专业幼儿教师用音乐进行教学的前提,如果幼儿教师没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对音乐的美有良好的把握,也无法用音乐来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更没有能力来让孩子用音乐来创造美的激情。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林华先生把音乐审美感知分为音感和乐感,音感是指人对孤立音响的感知能力,它是进行和音乐相关的学习、活动、游戏的基础。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分辨和模仿音高的音,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训练音高感的话这种感知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音准能力低下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学前教育的时候音高感的训练不足。所以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健全自身的音高感。另外对于音响的判断是进行欣赏音乐的前提,如果不能够对音响的好坏做出判断,就会失去对音乐美的感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对音响和谐与否的判断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上,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他对于音响的判断肯定会黑白颠倒。同时需要注意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要从幼儿本体的发展出发,充分了解现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儿童选择和收集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音响,只有帮幼儿建立了良好的音响协和感,才能使音乐教育成为儿童日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乐感指认对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形式变异的领悟能力。这是获得音乐审美技能的必有之路,如果没有乐感的支持,就无法对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心理。构建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长久的实践,所以幼儿教师还在学生时期就需要有目的的主动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构建了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幼儿教育中把音乐的各种艺术元素综合起来,并且很好的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

2、提升音乐鉴赏的品味

幼师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达到合格的敏锐程度后,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幼师的整体音乐素养,可以将提升其音乐欣赏品味与鉴赏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音乐鉴赏的对象主要是普及性的音乐和深入型的音乐。普及型的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音乐丰富的感性表述,虽然包括了一些对音乐的知性认识,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没有艺术的理性指向。在这个阶段选用的音乐素材大部分都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和功利性,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对音乐自身的欣赏,而是在这欣赏之中餐咋了一些不理性的盲目感情,例如这时的欣赏已经从音乐转移到了表演者的身上,所感受到的美也是比较肤浅的,感受到的只是感官刺激,与欣赏音乐本身的美背道而驰。所以在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感性表述健康,知性表达丰富的文化音乐,从中得到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深入型音乐的理性鉴赏是指对音乐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有理性的追求,也即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应当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中领会音乐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对于艺术音乐的聆听,实现由欣赏向审美的转变,让欣赏者从情感体验向情操升华。深入型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3、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技能

上述已经介绍音乐技能分为演奏技能、演唱技能和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技能是专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纵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设置会发现乐器的学习基本上只有钢琴,所以高校应当增加其他乐器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内容应当覆盖乐器的弹奏方式,方法、弹奏内容、技巧定位等都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声乐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环境脱节相当的严重,对于演唱技能的教学,应当从实际教学的目的拉近与幼儿园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演唱技能的教学当中,应当以儿歌学唱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摒弃当前教授幼儿以五线谱为主的专业的音乐理论的教学内容,然后我们另辟蹊径转而将简单的简谱教学作为对幼儿授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减少幼儿学习那些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幼师教授幼儿儿歌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等音乐技能。另外,在教授幼儿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技能和独自演唱的能力与勇气时,音乐幼师可以采取声乐教学的方式,为幼儿示范唱歌时的音调和节奏,用歌曲教学示范的呼吸方式和演唱姿势,引导幼儿唱歌时做到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幼师还需要通过为幼儿演唱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歌曲,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艺术的美,从而培养幼儿的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试着鼓励幼儿敢于创造自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为了提高幼师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深入浅出的教授幼儿音乐知识,音乐幼师需要努力地研究幼儿歌曲,根据幼儿音乐的基本特点,旋律与歌词的相互关系,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简单旋律进行的特点,歌词的结构特点,依据基本的音乐原理赏析幼儿音乐。幼师需要深入的认识学习幼儿歌曲,掌握主题音调的发展等创作方法,并自己试着编一些简单地有幼儿歌曲,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通过这种自身的经历幼师可以提高自身的编曲能力,升华自身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幼儿教师即兴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高品位的能力以及高超的音乐技能上的,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即兴创作能力,必须要先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量、鉴赏能力以及音乐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即兴能力的技巧,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即兴能力。

4、幼儿教师入职后的音乐修养提高

幼儿教师不但要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教师入职后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提高。职后进修是教师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入职后,教师从个人发展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创新、再学习,从而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音乐素养不断提高。关注幼师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应是幼儿教师职后培养制度所必须要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是完善幼师职后培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健全方向,这样的职后培养制度对于幼师音乐素养的提升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培养提升幼师入职后音乐素养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入职后进修变为幼儿教师的一项义务,并且政府和幼儿园应当充分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才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音对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提升幼儿的审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师音乐素养是否合格将直接决定幼儿所接受的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但当前我国幼师的音乐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幼师的音乐素养,这对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许春蓉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探究

摘要:目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侧重于将音乐教学进行游戏化。所谓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就是无论是音乐内容还是音乐的教学方法,都是带有游戏性质,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开心。3-6岁的小朋友对于游戏会比较感兴趣,所以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可以让小朋友边玩边学,在游戏的世界里即获得知识又能身心愉悦。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小朋友的想象与审美的能力,从而使小朋友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与成长,形成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

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系统地学习理论性的音乐知识,他们每天在幼儿园里最多的时间就是玩耍。因此,对于天性热爱音乐的小朋友们,将所学的知识游戏化是十分重要的。现阶段,教师通过游戏化的音乐教学方式,将幼儿园里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这样可以调动小朋友的兴趣,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小朋友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同时,这种方法也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使他们的动作更具有协调性。最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目前这种游戏化的音乐教学的方式已经被国内外的教师与家长认可。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教小朋友音乐,能够让小朋友在快乐的环境中去学习音乐知识,调动小朋友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1解读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相关概念

1.1幼儿园音乐教学:音乐教育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内容。音乐教学可以使小朋友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同时让小朋友在听听、唱唱的游戏环境中,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1.2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寓教育于娱乐”是现阶段对孩子好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的童心与好奇心极大,对待新鲜事物探索欲极强。游戏化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所学的知识。所谓幼儿园音乐教学游戏化,就是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来教会小朋友们学音乐,但是所选择的游戏方式一定要适合小朋友的年龄段,从幼儿的立场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游戏环节,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得到较大的满足感,还可以激发小朋友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孩子参与音乐活动和享受音乐的能力。

2游戏化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方法

2.1音乐教学与游戏密不可分:目前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多采用音乐活动或者音乐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即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音乐活动教学,他们的关系是在游戏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到游戏的快乐。音乐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与音乐欣赏。及时种,歌唱教学,即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进行音乐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歌唱的能力,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第二种,打击乐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增强小朋友的节奏感,对音乐的节拍于节奏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使用打击乐器演奏体会到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对音乐的力度、大小、强弱就会有一定的把握和领悟。第三种,音乐欣赏,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小朋友的审美能力,加强对音乐所要传达的情感的理解。

2.2情节化音乐教学内容: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无法直接理解所学习的音乐原理,所以这就需要老师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使音乐知识具有情节性,通过故事性的教学特点,将孩子带入整个情节内,让他们更加深入整个教学的环境中,并且在游戏的环境下不自觉的与老师完成了整个教学任务。例如,给小朋友欣赏儿童歌曲《找朋友》时,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有关找朋友的动画与材料,在孩子们观看后还可以进行相应的角色扮演,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不仅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还可以让小朋友在游戏的环境中即得到快乐又学到知识。

2.3使用打击乐器等音乐器材:打击乐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由于小朋友对具有一定特性的声音非常敏感,所以通过幼儿动手实践,用手去触碰所学音乐知识的辅助工具与实际的操作,印象会更深刻。由于打击乐器的特点就是节奏感十分强,这样在使用打击乐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增强他们的韵律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4进行模仿小游戏:在歌唱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在音乐演奏的环境中给小朋友们讲故事,然后让小朋友们在听完故事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在理解歌词内容之后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可以使小朋友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变化。

2.5加入特殊符号:音乐是一门通过发出声音来传递人们感情的艺术,并且它的表达是十分抽象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是很难理解音乐这门艺术的,这时就需要运用到特殊符号,符号的特点就是使音乐更加的形象化,能够使音符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图片,联想出自己在生活中经历。也可以有效的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考与模仿,进而告诉孩子们这段音乐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和音乐的主题感情。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游戏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歌曲和小朋友的学习特点对游戏进行适当的改编,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歌曲韵律节奏。与此同时,小朋友们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学习到音乐理论与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最重要的是可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

作者:陈群英 单位:四川省凉山州金阳县城关幼儿园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分析

【摘要】社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音乐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活动而且是个体自然与生命的展现,也就是说音乐教学是生命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实现生命教学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和生命教学的有效融合有促进促进个体追求与向往精神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提升,特别是幼儿园音乐教学更需要融合生命教学,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些幼儿园音乐教学疏忽了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所以,本文主要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学;生命意蕴

前言

音乐不仅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情感活动;音乐性则不仅是人的本能,而且是人类的获取性遗传。而教学除了可以传承人类生活良好经验,还可以引导个体为了完成“完满地生长”,不断发掘自身潜力、超越现实与实现自我。从这个意义而言,教育基于对“可能生活”的创造,进而提升生命质量。幼儿园音乐教学除了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化生活模式,还是教育与引导幼儿生命发展的重要过程,所以创造充分活力的生命开展空间,促进幼儿生命成长的实现就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命意蕴的基础内涵。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知识和技能教授对审美体会的挤占。音乐艺术意义深远,其具备自身独特性,也就是说在音律和数学体系基础上形成了音乐教学的知识技能体系传输和审美体系体验的功能。因此,音乐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知识技能体系传输和审美体系体验的支持,基于此基础才可以更好地教育和指导幼儿的平衡和和谐统一。教学行政化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影响,也就是说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理念中渗透了科学主义引导思想,过于强调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解,轻视了音乐审美感受与体会的培养。

2.专业音乐教师审美引导能力不强。专业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教学率领者而且是教学成果的有效保障。但是现阶段幼儿园中,一些专业音乐教师过于轻视音乐审美感受与体会的培养与提升,究其缘由,他们的审美引导能力不强,对音乐教学没有深刻了解,所以,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音乐教学理应具有共享与体验等元素,而并非死记硬背,归根结底,幼儿教学体系引进的具体化考核制度导致音乐教师的审美引导能力不被注重。3.过于依赖多媒体。现阶段,网络技术发展较快,已广泛普及于人们生活中,多媒体教学逐渐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尽管多媒体教学获取了较好的教学成效,但归根结底它仅是辅助教育工具,难以满足音乐创作需求。但大部分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过于依赖多媒体,这无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这些现象都说明:当前幼儿园教学背离了音乐教育本质,且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讲解,轻视了人文精神和音乐教育本质的引导。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

首先,尊重幼儿个体参加音乐活动的生命感受及体验。音乐不仅是生命原发活动,而且是幼儿个体生命情感主要感受与体验方法,但情感体验则是所有幼儿个体特殊的生命合理运动过程,所以个体性理应得到幼儿园音乐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视为音乐教学的主要属性,这无疑要求音乐教学需要为幼儿个体创作生命表述的条件,注重基于相应方式鼓舞幼儿个体使用音乐方式表述情感,如即兴表演和噪音等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幼儿个体生命成长的实际需求。其次,发展幼儿主体间性。音乐其实属于一种文化创建活动,所以幼儿音乐教学需要适应幼儿个体的社会生命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这无疑要求音乐教学需要将幼儿主体间性视作根本诉求,基于对幼儿个体和作品及他人之间多层次沟通平台的建立,促进幼儿不断打开自身生命世界,悦纳自我与他人,亲近社会和自然,达到内外生命的融洽。,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及向往自我超越的生命态度。音乐和生命同构,是幼儿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适应幼儿个体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所以培养幼儿追求超越自我的生命态度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幼儿园音乐教学需要打破技能练习的僵化格局,需要为幼儿提供敞开生命个体的各种通道,促使幼儿始终保持诗意道德与生命热情。

三、结论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紧密联系着生活,需要人们尽心感受与领悟,而不是单一的教化工具。有效融合幼儿园音乐教学和生命教学,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成长方向,也就是说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命意蕴至关重要,但一些幼儿园教师对音乐学习没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音乐推动幼儿生命健康成长价值没有充分的把握和探索,进而影响了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所以,改进与完善当前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度注重幼儿学习过程、创建高素质高技能幼儿音乐师资队伍尤为重要。

作者:郭昳 单位: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星光幼儿园

幼儿园音乐论文: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应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创造力的音乐教学方法,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有效调动起幼儿音乐学习主观能动性。幼儿音乐教师在幼儿启蒙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使幼儿充分体验到音乐的魅力,并使幼儿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由此可见,对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概述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由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提出的音乐教育理念,推崇为儿童创造满是音乐的氛围,采取最易为儿童所接受的学习方式、生活素材,包括熟悉的语言、肢体、歌唱、舞蹈等,再辅以即兴创作、游戏,指引儿童基于肢体对外界进行探索,感受音乐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创造力,进一步调动起儿童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得到推广,并对我国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发展起到了很好地推进作用[1]。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学龄前儿童教育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在众多幼儿园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学前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兴盛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园音乐教学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强化奥尔夫音乐教育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合理应用,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一)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教学

奥尔夫教育主张对音乐、舞蹈、动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结合。鉴于此,在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结合幼儿主观需求、课堂客观环境以及实际教学内容,引入多种不同教学方式,包括声乐、舞蹈、走动等;鼓励幼儿开展乐器独奏;鼓励幼儿开展合唱等。以歌曲《小雨沙沙沙》课堂教学为例,音乐教师可指引幼儿感受歌曲的音乐节奏,然后要求幼儿采取击打乐器对歌曲予以演奏,进而调动起幼儿参与歌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等到幼儿对该首歌曲形成一定认识后,音乐教师应当再引导幼儿依据音乐旋律及舞蹈动作演示展开表演,积极促进收获可观的教学成效[2]。

(二)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幼儿往往有着极为惊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在艺术创造方面,他们总是能出人意料。针对幼儿该方面特征,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引导幼儿对学习的音乐予以改造。这一改造,既可以是歌曲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演奏形式方面的。并且,教师还应当对幼儿开展价值方面的指引,防止幼儿将音乐改造成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歌曲内容。就好比,中班音乐活动《胖厨师和小老鼠》即为依托奥尔夫教育理念,使幼儿参与进音乐游戏中来的同时,利用参与性故事情节,让幼儿掌握不同小型打击乐器名称及基本演奏方法[3]。教学活动以胖厨师和小老鼠相互间发生趣味故事作为纽带,并实现了乐器与故事情境的有效结合。诸如,用沙锤声代替厨师刷锅的声音,用鼓声代替脚步声等。一种乐器即代表一种特色声音,由幼儿与教师共同演绎整个故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趣味性十足。

(三)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主张复归本源,推崇教育教学就地取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我国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这无不为幼儿园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奥尔夫音乐素材。无论是对于幼儿音乐教师,还是对于幼儿而言,这些素材既经济、又简单,对强化幼儿音乐素质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音乐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应当注重就地取材,充分挖掘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幼儿将自身身体作为乐器,将音乐训练、身体活动与地区民族文化开展有效结合,对幼儿开展长期系统的训练。就好比,音乐教师在开展《元宵灯会》该游戏过程中,一方面应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赏析,一方面应带领幼儿通过肢体感受节拍、重音,此外还可指引幼儿们领略深厚的元宵节风俗文化。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长期以往,一方面可收获可观的音乐教学成效,一方面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今幼儿音乐教学而言,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这是一种将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与音乐实践开展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奥尔夫音乐教育内涵,分析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引入民族传统文化用以幼儿音乐教学素材”等,积极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有序健康开展。

作者:朱青 单位:新乡学院

幼儿园音乐论文:高效幼儿园音乐课堂的策略探析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审美和体验美的教育,教师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优化音乐教学方法,不但能激发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从小就能理解美、把握美。

关键词:音乐;高效教学;兴趣;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美国著名的音乐学家雷默教授曾经说过:“我们有多少方法能让孩子体验音乐,我们就用多少方法。”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教师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灵活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从肯学至想学到乐学音乐。那么应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简要探索。

一、用心导入,让幼儿爱上音乐课

(一)音乐教师要做好充足准备

音乐课程并不是幼儿的必修课程,所以幼儿园对音乐课程的课时安排都比较少。这就直接减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接触的机会和时间。所以,为了弥补时间上的缺陷,教师应在课前做足功课,呈现给幼儿一堂别样的、韵味十足的教学气息。幼儿园音乐教师首先需要深入教材,认真学习所需要研究的课程,并了解幼儿的薄弱之处。幼儿园的音乐教师可以将幼儿熟悉的生活、喜欢的故事、能够理解的形象编入世界名曲中,用有趣的方式引导他们欣赏,然后让幼儿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假想一个情景,扮演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主、自由、开心地为自己安排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人,借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教学。

(二)教师要唤起幼儿对音乐的热爱

幼儿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传授者与引导者。因此,教师应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幼儿更好地主动预习、学习知识。幼儿年龄小,有不可预知性,但是教师仍可以从中找到所有幼儿的共同点:喜欢新奇的事物,乐于表现自我,喜欢冒险,不喜欢刻板、单一的生活。而教师则需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他们的身心特征进行有效的引导。其实,教师还应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二、灵活多变,让幼儿在音乐课上收获多多

(一)音乐应与舞蹈结合

我在课上教学让幼儿欣赏一些民族音乐时,会用舞蹈动作加强其音乐特性,借舞抒情,给幼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我认为,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幼儿既感受听觉上的美,又领略视觉上的美。在进行《小鸟店》这一内容前,教师讲述了一个简单有趣的小故事:在一片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鸟,它们每天唱歌跳舞,生活很开心。这24小时,从城里来了一只猫咪……有趣的故事一下就让孩子产生了强烈的表演欲望。这样,整个音乐课堂就会活跃起来,幼儿边唱边跳,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为音乐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音乐教学应联系生活

现阶段,音乐教材中大多是一些经典老歌,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背离,幼儿的兴趣不高,也不会认真学习这些内容,更不用说体验其中的意境。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音乐教师,我们就必须活用教材,选取容易被幼儿理解、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我爱我的幼儿园》,这首歌曲就能够与他们的认知条件相符,节奏也比较简单,能朗朗上口。幼儿之所以喜欢这首歌,还因为这首歌与他们平时的生活有关,容易理解,有亲切感,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发展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认识周边环境。音乐教育可以涵养人的性情,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促进幼儿智力、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三)接受幼儿的反馈意见

前文提到了幼儿才是教学的主人。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悉心接受幼儿的反馈意见,对幼儿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要有所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本着一切以幼儿为主的原则,不能唱独角戏。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更多的知识空间给幼儿,为幼儿搭建良好的展现平台,让幼儿去思考和开拓。教师可以把豆子、树叶、沙子分别放入小罐内,让幼儿盖上盖子摇一摇,感受、听辨几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幼儿可以从听辨两种较容易分辨的物品开始练习,逐步增加难度,直到他们会分辨多种不同的声音。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让幼儿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并虚心接受幼儿对教学方式的异议,并努力改正不足,争取下次做好。这样,才能真正构建高效课堂。

三、拓展延伸,让幼儿喜欢音乐更喜欢音乐课

(一)为幼儿布置课后作业

有人说音乐课又不是必学课,根本没必要布置课后作业。其实不然,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是与幼儿拉近关系,检查幼儿学习进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下,教师必须要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幼儿成为朋友,深入到幼儿的生活当中,了解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让幼儿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给幼儿讲了一个狮王的故事,帮助幼儿了解乐曲的大致含义,然后再请幼儿分辨乐曲中狮王出现、小动物迎接、狮王大吼这样的音乐结构,不断丰富幼儿的听觉表象,而后引导幼儿通过想象、联想来创编相应的动作。由于幼儿有了一定的音乐经验,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能轻松愉快地利用各种自创形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更好地理解了作品的内涵。

(二)对幼儿进行定期家访

对幼儿进行家访是教师课后拓展延伸的重要方式之一。音乐教师在课后的闲暇时间可以到幼儿的家中多走动走动,了解幼儿在课后的学习成果和复习成果以及对知识的吸收程度等。这样,教师的作用将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延伸到幼儿的家庭中。当然,教师还应该在家访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家长对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态度,并了解一下家长对自己教学方式的看法与建议,努力与幼儿家长以及幼儿搞好关系。总而言之,音乐教师应分析部分幼儿“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让幼儿能将音乐课堂作为学习音乐知识的主阵地。笔者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以上几种教学策略,希望能对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以及推动音乐教学进程有所帮助。

作者:殷延荣 单位:山东省高青县委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音乐论文: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实践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幼儿园音乐教育中,通过将音乐教育形式、音乐教育环境以及音乐教育器材生活化,使得音乐教育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促进幼儿音乐情操的陶冶和音乐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幼儿园音乐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说:“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这一点在幼儿园教育中显得尤为明显。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如何将生活教育思想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融合,这值得每一位幼儿园老师深思。

1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当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的入园、晨锻、早点、集体教学活动、盥洗等等,每一个环节中都蕴藏着极大的教育时机和教育价值。而音乐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通过听音乐,他们知道每一个音乐代表着什么意义。所以,音乐教育不仅仅是歌唱、韵律、打击乐、欣赏这四大模块的集体教学活动,音乐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作为一个插班老师,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孩子,让孩子熟悉老师是我的首要任务。在及时次点名的时候,我采用了一种“节奏点名法”,就是将幼儿的名字节奏化,根据幼儿名字的特点加入附点节奏,空拍节奏,三拍子节奏等等,让一个小小的点名环节变得生动有趣,幼儿也感受到新老师的幽默,很快地就建立起对新老师的好奇与亲近感。再如,盥洗的时候,很多幼儿都会有拖拖拉拉的毛病,这个时候我就通过改变敲铃鼓的节奏,将不同节奏型都加进去,一来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二来锻炼小朋友的反应能力,通过拍不同节奏型,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多变。在《国旗红红的哩》集体教学活动之前,为了让幼儿能够熟悉了解空拍节奏,我特地将拍铃鼓节奏的游戏中加入了空拍,我请小朋友把空拍的地方作摊手状,不是空拍的地方拍手,小朋友慢慢熟练起来,有的小朋友问:“老师,这个以前我们都没有玩过,这是什么节奏啊?”我顺势回答:“这个就是空拍节奏,表示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等到进行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小朋友对于歌曲中的空拍节奏就很熟悉了,掌握的效果也很好。因此,对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小的音乐游戏贯穿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这样既减少了幼儿的无效等待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2音乐教育环境生活化

在很多人的心中,音乐教育仿佛与教室紧紧挂钩。殊不知,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有音乐。如:“滴答滴答”水声,走路时有节奏的脚步声,各种动物的叫声……这些看似普通却又奇妙的声音在幼儿听来就是一首有趣的交响乐。在幼儿园中,我们随处可见各种植物,大风刮过,那“簌簌”的声音何尝又不是一种音乐呢?秋天,落叶“沙沙”,这不也是一种音乐吗?音乐教育更多的是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中这看似杂乱的声音。音乐教育也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更多的是美好世界的感触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室盥洗室的水龙头坏了,在修理工来的这段时间,我问小朋友:“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水滴下来是什么声音?”小朋友瞬间安静下来,有一个小朋友说:“老师,它是滴答滴答的。”另一个小朋友说:“不对不对,我听到的叮咚叮咚的。”小朋友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我拿了两个不同材质的盆,放在水龙头下面,提醒小朋友:“你们现在再来听一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安安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回答道:“他们听起来不一样,一个声音大,一个声音小。”我点点头,说:“水滴滴在不同物体上声音是不一样的,有的声音听起来干脆,有的声音听起来低哑,这个就叫做音色不同,就跟小朋友说话声音不一样是同一个道理。”每一个蕴藏音乐元素的环境都应当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应该更加细心,将幼儿生活的环境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一个个小因素的不断累加,逐渐提高幼儿对于音乐的感知,提升幼儿的音乐能力,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自然和生活的美好,让幼儿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3音乐器材使用生活化

在幼儿园的音乐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开展打击乐活动,打击乐活动有其别具一格的一面。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使用的是幼儿园提供的打击乐器,这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几个班同时都在进行打击乐教学活动,那应该怎么办?小朋友在幼儿园进行打击乐表演的本领如何,能否在没有打击乐器的家里进行展示?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也一直束手无策,但是后来通过小朋友的一些无意之举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孩子们平时拿到碗筷要敲一敲,拿到画笔要敲一敲,哪怕拿到书也要卷起来敲一敲,这些声音对于幼儿来说是十分新奇的,他们通过两个物体的相互撞击产生了另外一种声音。于是,我将这个情况带入了到打击乐活动中。活动前,我从幼儿园的废旧材料资源收集库中找来一些空瓶子,在里面装入一些细沙,这样沙锤就制作好了;然后我找到两个塑料勺子,相互敲击当作圆板;又拿来一些小桶,当作鼓;再拿一些何种盖子等等的废旧材料带到教室里面,小朋友非常好奇,我请小朋友分别敲一敲,也可以相互组合敲一敲,发现这些声音分别能代替什么乐器的声音,小朋友非常积极,不停地敲来敲去。他们对于这种新型的乐器非常喜欢,还说这比原来的乐器好玩多了。我还鼓励小朋友多去尝试不同的材料组合,敲击出不同风格的音乐。简简单单的材料在我们平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获取也很容易,一定的组合改编就能变成小朋友的音乐器材,让小朋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随性地进行音乐的“创作”,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音乐来自于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音乐与生活密切相关。幼儿园音乐教育就是要遵循“源于生活”的原则,把生活经验音乐化,音乐教育生活化,寓教于“生活”,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艺术能力发展,有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让幼儿在音乐的熏陶下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健全人格,陶冶情感,促进幼儿、健康地成长。

作者:陈娇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城北富士康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