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继续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图书馆一线人员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1学习时间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研究能力低
从表面上看来,一线人员的工作很清闲,就是“往那一坐”,但实际上它的工作性质就是这样。一线人员上班大部分时间在值班,不能专心思考其他问题,只要一上班,就要失去“自我”而投入到“工作”的状态;换班的间隙时间短,除了吃饭,基本上没有什么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同时,一线工作,又是一个合作性质较强的岗位,工作时间不能由自己安排,而是和其他人员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长期倒班,生活没有规律,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专注力。一个人的专注力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不够专注的习惯也是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由于一线工作需要随时回答读者的问题,特别是在人多的公共图书馆,一线岗位是一项分散人注意力的工作,一线人员时刻处在一种“待命”状态。因此,尽管很多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但难以花时间去总结归纳,也难以集中精力地去搞研究,因此,导致一线人员研究能力较低。
缺乏业内交流机会,员工眼界不开阔一般来讲,一线工作人员业界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其实,无论是大馆还是小馆的员工,如果不学习,不交流,就一定见识少,眼界和思路都不够开阔;加之平时学习的不到位,这都严重影响着公共图书馆馆员各项素质的发展,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图书馆一线人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2建立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的必要性
现阶段,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的整体素质、整体知识结构还远远赶不上时展的需求,这与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的进步极不相符。公共图书馆已从传统的以纸质文献为主的图书馆发展到拥有大量电子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资源载体的变化,要求图书馆一线人员既要熟悉传统的纸质文献的使用,也要熟悉大量电子文献的使用;同时,还要根据一线工作的特性,做好与读者的沟通工作。这些工作,对图书馆一线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一线人员也要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建立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也就成为提高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各项素质的重要途径。
3开展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继续教育的内容
3.1开展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在公共图书馆一线服务中,必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图书馆一线工作就是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工作;在这里,图书馆一线人员就像一座传递知识的桥梁,架在读者和知识信息之间。通过这座桥梁,读者可以尽快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因此,图书馆一线员工必须具有承担和奉献精神。一个图书馆员真正想把一线服务工作做好,是需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和踏实奉献的敬业精神的。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上,需要一直坚守这种态度和奉献精神。
3.2加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教育
3.2.1加强图书馆学方面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图书馆学方面的知识是公共图书馆一线员工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图书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采、编、阅以及参考咨询方面的基本业务;了解本馆采、编、阅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积极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界发展的动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快捷、有效地为读者服务。
3.2.2加强计算机以及其它学科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随着电子资源的不断扩大,图书馆已经从以纸质资源为主发展到今天大规模的电子资源的使用。因此,作为图书馆一线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熟练掌握现代图书馆文献中的常用数据库的使用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对理解问题就越容易,因此,学习就成为图书馆人永远的话题,也是图书馆人不断进取的方向。
3.2.3加强与人沟通能力的培训沟通是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公共图书馆一线人员,除了具有一定的业务技能外,还特别应该具备一定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就是一个公共场所,到馆读者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的读者,一线馆员要有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人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想问题,同时,要有一颗包容的心,不计较读者的行为,才能真正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使读者在图书馆得到满意的服务。
4公共图书馆继续教育的形式
4.1鼓励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参加图书馆专业的学历教育目前,在公共图书馆一线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图书馆专业的人员,图书情报方面的理论知识有所欠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这些人员的专业水平,还要从本质上解决非专业的问题。所以,提倡非图书馆专业的在职人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加图书馆专业的学历教育。
4.2积极参加本馆组织的各项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尽管作为一线人员,从时间上难以自我掌控,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参加馆内的各项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并且,不要流于形式,不要仅满足于修满学时,而要从实质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3积极参加图书馆业界年会,寻找业界交流的机会每年的图书馆年会为广大的图书馆界人士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作为图书馆人,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因此,积极寻找机会参加图书馆学会组织的年会,在会上多学习和交流,努力开阔眼界。图书馆人有了眼界,才会有胸怀,有了胸怀,才能更加包容和自信。
5结语
公共图书馆应重视和加强一线员工的继续教育,并且要讲求实效,才能在公共图书馆中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一线队伍,更好地服务社会。
作者:黄秀梅王捷郑希莲单位:中国国家图书馆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大学生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1当前高校学生党员中存在的问题
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与继续教育,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中备受重视的内容。高校学生党员为我党实现长远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永葆党的活力与生机。在高校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党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成为全体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1.1入党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都符合社会发展和高校党建的基本要求,但现阶段,由于社会转型而衍生的各种思潮、价值观念纷繁复杂,面对复杂的社会元素,一些学生难以辨别和取舍,以致某些学生党员没有一个明确的入党动机,只是盲目从众或相互攀比,也“随大流”也效仿其他提出入党申请,有的学生将入党视作一种荣誉,认为成为一名党员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有的是希望为将来毕业求职增加筹码,认为入党有利于毕业时找到好的工作,可以考公务员,提拔重用的机会也多;有的甚至只是在听从父母的安排,是父母要求自己入党,这部分学生对自我与现实考虑太多,而忽略了理想和信念,入党动机目的不明确也就失去了内在源动力,行动上就缺乏责任意识和沉重的使命感,入党后不积极参加党组织的活动,把党员的责任视为负担。这类学生因缺少较高的党性觉悟和奉献精神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党员。他们一旦加入党员编制,就会因目的达到而不思进取,具体体现在其思想意识和积极性在入党前后的较大差异上。
1.2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理论学习
学生党员入党前除了经过党校学习及考核,就不再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加入党员编制后,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疏于理论学习。高校党建部门多以集中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学习课程较少,学习质量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党员的学习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会逐渐淡忘基本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的欠缺造成学生党员的政治觉悟不高,普遍缺乏责任感,以致无法灵活运用党政理论自行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党员自身的基础理论知识都欠缺,何谈在学生群体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理论素养的缺失造成其无法很好地发挥感召力,不能起到引领和导航的作用。
1.3先锋模范作用不强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党员无论在学习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都能通过自身较高的素养去影响周围的学生群体,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但是仍有个别学生党员入党前后的表现令人诧异。这些学生党员入党前事事争先,积极表现,入党后不注重党性修养的锻炼,党员意识淡薄,对自身的要求不够严格,把自己混同一般同学,个人卫生和寝室卫生较差,在寝室里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现象,在学生中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学生党员的行为表现严重损坏了党员的先进模范形象,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2加强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途径
2.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水平
当前学生党员理论功底上相当薄弱,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的信仰是不可能持久和深刻的,只有学生党员对我党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按党的要求去做,才会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发自内心地光荣和自豪,才会为党的事业而自觉地奉献。所以加强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的学习,开展多渠道的学习形式,如开设理论培训班、健全“”制度、观看政论片、组织知识竞赛、通过大学生熟悉的博客、QQ群等,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党员知识面帮助党员从思想上澄清模糊认识,提高理论水平,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提高党性修养。
2.2完善党员监督机制,营造党员主动接受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
通过设立“党员监督岗”、“党员意见箱”等方式,置党员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反映的党员身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党组织要派专人及时进行调查,与党员进行交流和谈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并认真做好教育、督促和整改工作。在公寓、教学楼等地设置党建宣传栏,将近期的学习资料和党员先进典型事迹及学生党员活动情况,面向全体党员和学生进行宣传,给大学生树立示范群体,营造浓厚的氛围,增强党员的紧迫感,发挥舆论媒体在党员继续教育中的推动作用。
2.3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学生党员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学生党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平台,逐渐引导其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演好合格党员的角色,并通过实践逐步加深其对党员积极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的认识。实行学生党员“三联系”制度,即联系班级、联系寝室、联系学生;实行学生党员帮扶制度,即学生党员与对口班级结对子,与困难(学习、生活)学生“一帮一”结对子;实行党员义务服务制度,即平时清洁楼道卫生、实行宿舍安全巡逻外,还定期利用党员自身优势开展其他服务活动,迎接新生期间,学生党员担任志愿者。
冬季成立义务扫雪服务队,帮助有困难的班级除雪等之类的树立党员形象的活动,鼓励党员自觉接收群众监督,提醒其时刻以党员身份分析问题,以党规党纪约束自身行为,努力践行党的宗旨,维护好党员形象。通过这些活动锻炼能力、展现风采,为同学提供帮助、用实际行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通过活动逐步提高党性觉悟以及服务于人民的能力,树立奉献和服务的责任意识,以自身行为和较高的素养去影响和团结全体同学,逐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加强大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从理论上提升党性修养,从实践中锤炼大学生党员意识,才能保障党员队伍的纯洁性,才能向党组织输入健康的、高质量的、新鲜的“血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思想素质高,品德好的合格党员。
作者:杨文静李金萍单位:辽宁科技学院资源与建筑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论文
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正式引入“继续教育”这一概念。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才开始开办正规化的继续教育,特别是一批研究型大学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里,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机制、质量保障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1.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定位缺失
我国研究型大学定位于产生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因此对传统意义上的普及化教育层次、非全日制、社会影响较小的继续教育不重视,在整个办学系统中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位。从已经公布的大学章程来看,只有小部分研究型大学比较重视本校的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服务的一个窗口和桥梁。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研究型大学根本没有提及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办学定位缺失。
2.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仍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在办学模式上缺少特色,同质化严重。培养模式上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对业余成人学习特点、心理、职业等方面的研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更多的是复制研究型大学全日制教学体系,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于非学历教育,则处于比学历继续教育相对更次要的位置,同时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理念滞后、模式僵化,导致在具体实践中,缺乏有效的项目策划、市场开拓和质量控制能力,办学质量和品牌参差不齐,市场影响力不大,效益不显著。同时,研究型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项目往往垂青于经济管理类,针对市场热点进行开发和运营,而不是结合研究型大学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点开发引领社会进步的高端培训项目。总体而言,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以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并且特色不明显、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乏力的现状,已经不适应于社会经济形势的总体发展和整体教育体系的变化,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模式亟待转变。
3.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机制尚需优化
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有别于全日制教育的较大区别就是市场化属性更强。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必须责权下放,以学院为主体,充分调动各个办学实体面向市场的积极性,机制相对灵活,自负盈亏,全成本核算,强化产值导向和效益导向,推动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的认可,塑造品牌形象,才能形成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高校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虽然已经呈现“半市场化”的状态,但主要还是依附于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忽视了继续教育面向市场的创新,以至于继续教育的管理、规划以及资源配置手段的计划性气息较为浓郁,而市场化特色薄弱。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发挥潜力,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
4.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导致在质量保障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随着整体宏观形势的发展,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现状,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招生形势日益严峻,入学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的降低和生源数量的减少,加之研究型大学很少在继续教育上的投入,导致在教育质量上的滑坡。另一方面,继续教育片面地依靠品牌运作,过度地依赖市场行为,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直接后果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要建立稳定、持续的质量保障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完善。
二、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的争论
继续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在创建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之后,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围绕研究型大学开办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一些争论和分歧。争论主要集中在价值、模式、层次、质量和机制几个方面。
1.价值的争论:要还是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于研究型大学是否开展继续教育的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很难得到一致性的回答。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似乎沦为了“鸡肋”。一方面,从宏观导向上看,国家在创建学习型社会过程中,研究型大学通过开办继续教育,对推动全社会的终身学习的确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其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从微观现实来看,继续教育,无论是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还是自学考试或者函授教育都有一定的成长历史,一旦停止办学,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和困难,如人员安置、资源利用上存在多元化的利益诉求等;同时继续教育在产生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研究型大学办学经费上的不足。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在办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矛盾往往会被扩大化,受到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同时由于目前继续教育以学历教育为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数量上甚至超过了全日制学生。学校内部出现的不同声音,导致学校管理层对是否继续开办继续教育产生了疑问,也就是“举办继续教育的价值何在?”
2.模式的争论:学历还是非学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历继续教育的“补偿性”功能进一步削弱。与此同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并且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市场,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顺应这种趋势,国内清华大学率先停止了学历继续教育,继而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清华的例子促使国内其它研究型大学,特别是985高校普遍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是否还需要举办学历继续教育?为什么不可以走清华大学的路子,转而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通过转型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可以解决原来开展学历教育的人员问题,同时也避免了由于发放学历学位所产生的校内疑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型大学开始走转型发展之路,也就是从发展学历教育转向发展非学历教育。但是由于历史、观念、体制、机制等诸多问题,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继续教育的办学模式究竟路在何方?
3.层次的争论:大众化还是高端?目前,研究型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对象是高中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相对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精英标准,属于大众化层次。因此在校内就会有一种论调,学历继续教育降低了研究型大学的层次,应该退出学历继续教育,转而从事非学历继续教育。又由于研究型大学重在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通常具有学校规模大、学术层次和师资水平高,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和效益较好的特点。因此,许多人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及优势,提高其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尤其要注重开展高端培训。但是所谓的“高端”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界定,目前仅仅从学费高低、教育对象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加以区分。
4.机制的争论:体制内还是市场化?继续教育面向市场办学,市场的作用会传导到教育的过程中,要求机制上相对比较灵活,但是研究型大学作为体制内的事业单位则要求相对稳妥,矛盾因此产生。一方面,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从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来看,如果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机关事业单位来要求,则相对办学规模较小,效益不明显。而继续教育办学单位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则机制相对灵活,办学规模相对较大,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然,也存在着研究型大学的继续教育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也就是全部采用市场化运作继续教育,导致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创收,教育质量低下,在继续教育行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矛盾就出现了,在体制内办继续教育还是面向市场化办继续教育?
5.质量的争论:精英标准还是社会标准?任何质量的评价和保障都要基于一定的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人才质量观及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针对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精英标准,即仿照全日制精英标准来衡量判断继续教育质量;另一种则是社会标准,即用具有较强职业性、实用性的社会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质量。由于继续教育授课对象大部分为从业人员,因此在授课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基础性,和全日制学生相比,缺少了系统性、专业性和创新性。在质量保障体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日制精英标准、一元化的质量体系来看待继续教育的质量,无疑有所欠缺。因为继续教育采用的社会化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突出实践特色。
三、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转型的思考
美国大学继续教育联盟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形式。大学继续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创新,是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学员需求的创新性的回应”。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如何处理好转型之路上的种种矛盾和争议,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明确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发展路径。研究型大学需要明确规划本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从指导思想上、办学理念等顶层上进行设计,使得具体的办学单位在实践中有章可依,持续发展。现代大学的继续教育作为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维系和改善大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环节,大学应把继续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使得继续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动力,成为重塑现代大学自身形象的标志之一。在国内,如北京大学就专门制定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规划》,明确了北京大学继续教育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这个规划虽然不可能解决全部争论,但是明确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解决了校内的一些争论,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继续教育做大做强和转型发展。
2.以信息化整合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继续教育的对象大多为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为了工作的提升或者新岗位的需要进行充电,面临着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诸多矛盾。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用现代信息手段整合现有的夜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函授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平台,强化学习支持,克服网络教学存在的劣势,推动基于互联网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目前全国67所研究型大学的网络学历教育已为继续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平台,但我们还需要整合不同类型的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新教育观念,推动继续教育体制变革等,塑造在线继续教育的品牌和形象。同时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组建了一个虚拟的“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教育技术,使学员能随时随地学学开设的课程或项目。“伯克利继续教育在线”整合了大学专业院系的课程,同时也将学院开发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在线教育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国内清华大学从2005年开始,与国家发改委合作共同组织实施了“中国创新成长型企业自主培训体系建设(521)工程”,目前用户单位近1500家,参加培训和受益的学员超过300万人次。2007年,与国务院军转办积极开展合作,针对全国军队转业干部培训的实际需求,研发并推出了清华军队转业干部网络学堂项目,在线学习人数近万人。当然,和在线教育市场相比,高校的在线教育培训的市场规模较小,发育尚不成熟,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培育培养的过程,日积月累,厚积薄发,逐步形成高校的在线继续教育模式。
3.以市场化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市场必须成为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办学当中重要的元素,一是市场的需求导向性强化了大学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引导,提升了大学继续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二是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与市场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也进一步激活和扩大了社会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空间;三是市场的价值性既是大学继续教育竞争的基础,也体现了大学继续教育对社会的现实贡献。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办学单位和校内学术支持单位的积极性,推动规模的扩张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市场培育的思想加大对项目,特别是非学历培训项目的投入,逐步拓展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单位品牌的营销,提升继续教育办学的美誉度和关注度,形成市场的良性循环。当然,以市场化手段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单纯只注重市场,而是要市场驱动、质量优先、管理规范,逐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结构,整体推动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学历继续教育向学历、非学历并重发展。学历继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种补偿教育手段,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临新的形势,学历继续教育在不同的细分市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教育基础较好的沿海发达地区,学历继续教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以学历教育势必要变化。但是不同的高校,由于所处的区域不同、优势学科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从学历继续教育为主向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转型。针对不同的研究型大学,学历和非学历所占的比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略有不同。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阶段,可以从相对较为容易的、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考前辅导等项目开始运作,逐渐积累经验,拓展多元化的办学项目。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办学理念,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项目研发,塑造培训品牌等,在市场的洗礼中逐渐提高办学层次。
5.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市场是继续教育得以生存的基础。缺少了市场,继续教育就是无源之水;办学质量则是继续教育得以发展的核心。没有了质量,继续教育就是缘木求鱼,不但得不到市场的认可,而且势必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声誉,从而停止或限制继续教育的发展。所以质量更是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保障和提升继续教育质量,首先要转变质量观和质量评价标准。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套标准来衡量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其次,继续教育办学单位要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可以参照全日制学生,但却不能全部照抄照搬,研究型大学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统一性原则转向多样性原则。并且这种质量保障体系更关注它的多元化和发展性,需要针对不同的类型、不同层次乃至不同地域,建立适合项目发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王福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继续教育中加入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研究
等数学论文写作课,已引起我国从事数学继续教育同行们的注意和重视,国内很多学者明确提出应在继续教育中开设这一课程。90年第11期《数学通报》上吕连根、朱学志的文章“关于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问题”就指出: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应开设教育教学论文写作研讨课程。杭州教育学院编制的继续教育大纲,也列人了这一课程,并计划30学时,但是这门课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框架、课程结构、开设方式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得到一些浅见,在此端出,就教于同仁,以期其更快完善、成熟。
初等数学,作为整个数学大厦的基础部分,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其基本理论己经成熟,世界各国的中学数学内容及其理论大致一样,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但就其教育理论,几以及其包含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还在继续深化、发展,初等数学的研究领域日益广阔,呈现十分活跃的状态。外国的情况姑且不说,就我国而言,每年二十八家而向中学数学教育的期一刊的出版,几千篇文章的问世。
初等数学研究蓬勃崛起、方兴未艾可见一斑。研究初等数学问题,除了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外,从事初等数学教育的中学数学教师也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处在教学及时线,对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理解得很沉具有科研人员所不具备的教育实验环境,更易遇到具有教学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问题,因而中学教师无疑是研究初等数学问题的丫支主力军。
然而,中学数学教师的现状是不尽人意的。长期以来,数学界形成了研究高等数学才是搞学问,研究初等数学就不是搞学问的偏见,使得每年进人中学当老师的大学毕业生,面对严谨而成熟的初等数学,往往误认为初等数学的问题已经研究完了,没什么研究头了,从而创造研究意识淡化,探索动力萎缩,迟迟进人不了科研之门。在中学,几十年的数学教师没写过一篇论文的现象并不鲜见。教学与科研的分离,_导致教学上的简单重复和机械模仿,教学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知识再现的僵化过程,质量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教学难有大的飞跃和突破。从另一方面看,教师本人不从事研究和创造,体会不到教育创造带来的激情和乐趣,得不到成就感的抚慰,也会丧失进取的精神和远大志向,导致工作效绩滑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你们想使教育劳动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日常讲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把每一位教师引上科学研究的康庄大道,而成为教育劳动能手的人,就是感到自己是位研究者的人。”由此可见,强调中学数学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不仅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展现人生价值、提高职业自豪感有重要意义。
搞科研,就要产生论文,论文是科研成果的文字表述。而论文对疥个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每个数学系的学员一般都要作毕业论文,然而,毕业论文还只是科研活动的模仿和尝试,还难以称的上是真正的科研活动。因为一般大学生没有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又寸中学教材不熟悉,初等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的并不深,难以遇到真正有价值的“困惑”,因此所选的论文题目或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不紧,尸或者高大空洞,或者论述不深人,价值一般不大。
这是普通大专院校不易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平是继续教育同仁而临的任务和应解决的问题。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全有较长的教学实践,对中学教材熟悉,思维素质、创造能力普遍较好,所以在继续教育中给他们传授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知识,和他们一起剖析初等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曾、结中学数学研究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研究意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他们感性趣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创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资和票赋,关键在于自身的执着追求和外界的激发与诱导。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就是遵循这条创造学的规律,从外界给学员以诱导和激发,使他们尽快上问题之路,人研究之门,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互相长进,写出高水平的论文,以促进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数学教育的发展。
初等教学论文写作课,它异于其它数学课的主要特征是:它并不是以完成数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的终止线,而是传授初等教学论文的基本知识,剖析总结初等数学研究的基木方法,展现初等数学主要研究方向及动态个貌,从而进一步引导学员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较强的研究、探索能力,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到研究成果,写出论文,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这门课象继续教育一样,还是新生事物,其涉及的多方面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提出一些构想,就教于对此研究的同行。
我认为,这门课的结构可分为四大部分: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文导读,论文写作训练。下面就这四大部分的内容、层次简述如下:
一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在这部分主要论述五个方而的问题。
(一)、中学数学教师写论文的意义。前述从略。
(二)、什么是初等数学论文。广义讲,是指对初等数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新的成果,把这些成果系统地整理出来所写成的文章。它包括纯初等数学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类或某一数学问题所采用的教学的手段、力一法和技巧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对教材内容提出新的处理意见,对教育思想、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所得成果写出来的文章。
(三)、初等数学论文写作的三个
要求。
<l>内容的真实性。所论的问题确实存在,所得的结论经得起检验,符合客观现实,不同于文学作品,可以“虚构”。
<2>论题的科学性。论题要反映客观规律,有一定的科学、教学价值,不能研究那种无科学意义的题日,比如某山村一老师常年研究园规、三角板三等分角问题,这种论文无科学意义,因此问题早已证明其不可能。厂<3>论证的严谨性。在论证论题时,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逻辑性强。
〔四)、写作的一般步骤为:选题、准备、撰写;修改。
<l>选题:〕选题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a>选择题月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开始不宜做过大的题日,可以小中见大。
<b>题目宜新不宜旧。论题要有开拓、创新精神,别人做过的题目,自己无创新之意,可不写。当然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唱一点“反调”,尤其是教育性论文。
<c>内容应熟悉。对白己陌生的题日是不应该硬着头皮去论述的。
<2>准一备:将前人论述本题目以及相关的材料收集齐全,、吸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拾级而上。
<3>撰写:(论证阶段)主要有三种方式:(a)立论:直接从正而阐述自己的观点。(b)驳论:举反例的论述,一般带有一沦辨性质。(c)分论:先分别论述与总题目相关的小题口,然后加以总结,形成自己的结沦。
<4>修改:仔细推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突出中心。
(五)、论文的题目。
论文的题目决定着论文的价值和方I沁论文的题自来源于向题。数学大师希尔伯特以其亲身休会强调指出…‘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意志,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为广阔和自由的境界。”初等数学问题研究大致可分为8个方而:
<1>对著名古典数学问题的研究。比如裴波那契数列,连分数,七桥问题,组合数学等。
<2>开拓新领域、对新课题的研究。比如自生数,超越数,特殊方程,特殊不等式等。
<3>初等数学方法研究。
<4>初等数学命题研究。
<5>初等数学解题研究。
<6>初等数学应用研究。
<7>初等数学教育研究。
曹才翰先生在87年昆明数学教育年会上提出的二十个问题集中了这方面的研究方向和主要课题。
<8>对初等数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出的边缘领域的研究。比如数学史,数学发明心理,数学美,数学语言,数学,期刊,数学人才,数学竞赛题,数学课题等。
宏观上看,初等数学研究大致分为这八个方面,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寻找论文课题,大致有如下几种渠道:
<l>从大量的文献资料、期刊报章中来。资料是发现论文题目的主要渠道,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可以了解别人的研究课题,掌握研究动态,找到还末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课题。
<2>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来。
<3>从与别的学科的交又碰掩中来。多学科的交叉,可以对问题产生多角度的理解,产生出新的课题。
<4>从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中来。
二、初等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论文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无研究当然无论文,要想写论文、必须对初等数学进行研究。美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概括数学研究一般模式为:发现,猜想,论征。赵振威教授将初等数学研究分为三类:探索性研究,应用性研究,总结性研究。这三类研究活动的研究方法各有特点,侧重,又互相渗透。下面介绍这三类研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探索性研究主要目标是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新方法。
探索新知识主要途径是对命题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
(a)交换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b)保留条件,深化结论。
(c)保留结论,减弱条件。
(d)推广命题。
创造新方法的主要研究途径是:
(a)从解题的实践出发,有目的地发掘解决一类或几类问题的共同模式,从中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共同方法和基本原理。
(b)对获得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阐明其基本原理。
(c)研究新、旧方一法的联系和区别,寻求新方法的完善、成熟。
<2>应用性研究的主要径有:
(a)研究定理、公式的应用规律和技巧。
(b)研究数学方法的应用规律和特‘支叹。
<3>总结性研究就是对过去的知识加以归类、整理,建立新的联系,以求得到新的方法、思想和知识体系。
“在科学中,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发展和进步,知识的重新组合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而且是深化知识、追求智慧的必由之路。”在数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欧儿里的《几何原本》以及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的一系列著作,都是总结性研究成果。总结性研究大致的研究方法有:
(a)用新现点对已有知识加以对比、分类、综合,以求得新的方法、思想的产生。
(b)对已有的经验、理论、方法重新组合,录求突破,以求得最简洁、的方法与途径。
三,论文导读
写论文之前,应该广泛阅读论文。通过对别人论文的阅读,可以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从中体察写论文的技巧与方法。所以,学员在教师引导下,开展对论文的阅读是初等数学论文写作课的重要一环,首先,教师精选几十篇特色显著、论证严谨、观点鲜明、具有理论和教学价值的初等数学论文,分析其行文特色,和学员共同鉴赏,以提高学员自身对论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有了相当的鉴赏能力,写论文就有例可仿,有章可循,模仿是创作的开始。一般的初等数学论文总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新,也就是文章的独到之处,新构成论文的主要价值。新包含理论上的新发展、方法上的新突破、观J点上的新开拓,结构、论证方式和例子上的新颖、独到。
<2>论证严谨、逻辑性强,结构合理,行文简洁、流畅,视野开阔,论证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知识。
<3>用例恰当。理论与例子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互添其色。
这部分的教学方式以讨论式为宜。学员拿到论文,和教师共同探讨其特色、分析其得失,比教师唱独角戏效果会更好。
四、论文写作训练
只知道写论文的一般规律和阅读别人的论文,自己不亲手实践,是无法得其要领,写出沦文的。在本课程的,进行论文写作训练,提供学员实践的机会是必要的。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学员的兴趣和研究写作能力,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真正体验写论文的甘苦,学习选材、行文、论述等技巧,会起到积极作用。写作训练可采取两种方式:
<1>命题论文写作。选取教学中常见并带有一定教学价值的问题形成题目,全班学员搞命题论文写作。这种题日好是教育性题目,几以使使大家各抒己见,形成自己的论证特色。
比如“课堂教学中反例的运用技巧及作用,‘概念课讲述方式设计”等。命题论文写作可以提高学员的专题研究能力,体验写论文的一般程序和写作过涅,对于训练选材、组材、表述、论证都有一定的好处。每人写出的论文在全班宣读,通过横向比较,使学员们对论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可互相取长补短,启发思路。
<2>自选题目写作训练。论文从选题的规律上看,应该是自选题目。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特点、长处最了解,知道自己适合做那类题目。当题目与自身特长、凝思点相一致时,自己的主体意识、思维优势就会发挥出来,论文的质量就会上升。二在自选题目写作训练期问,要求每一位学员至少完成一篇论文,: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一个总结和提高。写出的论文可在全班宣读,交流,以促进学员开展研究活动,活跃学术气氛。
论文写作训练期一间,需院、系给予支持、配合,这是论文写作训练的重要条件,这些配合、支持主要有:
(功给学员提供尽可能的资料、信息服务·
(2)全系教师积极参加学员论文的指导。
(3)创造条件,给论文提供发表的机会。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力资本竞争的今天,继续教育无疑成为了企业培养高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只有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继续教育,将人才继续教育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地整合,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才能突破单纯开发继续教育方式的狭小圈子,使继续教育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企业;继续教育;培训
1继续教育的内涵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能力提高的一种高层次的追加教育。
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推动各大企业不断加大对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教育成为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要参与全球性竞争,改善人才的贡献率,推进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变革,必须努力寻求一种廉价高效的继续教育方式,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和管理,重视继续教育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使继续教育的投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我国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近二十多年来人力资源开发有了很大进步,但人才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素质较低、不能满足市场和知识经济需要等问题依然突出,这就使得企业继续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企业继续教育许多方面亟待提高和改进,主要表现在:
(1)观念落后,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将继续教育看作单纯的投入,尽可能地减少继续教育人数和费用,也有管理者认为继续教育是务虚,不但耽误时间、影响工作,而且需要增加更高的成本支出,很多管理者认为员工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即可,不需要继续教育。
(2)继续教育内容落后。企业继续教育的内容很多,一般由知识继续教育、技能继续教育和素质继续教育三个层次组成,我国的企业继续教育主要停留在员工的知识与技能继续教育方面,不注重员工的素质继续教育,不注重向纵深层次发展忽视与企业文化的结合。
(3).继续教育方式单一。在继续教育方式上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你讲我听,多由企业内部人员实施,很少借助外脑,单调枯燥的方式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企业员工继续教育需求各异,继续教育不能兼顾所有员工,造成一部分素质高、有潜力的员工,因工作繁忙难以脱身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4)保障机制缺乏。企业继续教育仅从当前的需要出发,继续教育后的考试流于形式,没有有效的评估或激励措施。
(5)注重职业继续教育忽略发展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操作人员的,而发展继续教育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进行的。
3提高企业继续教育效果的对策
实施企业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识,突破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既吸取国外企业继续教育的先进经验又结合我国文化特点,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选取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方式。
3.1更新培训观念
培训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增加一定的成本支出,但不能因为这些而投鼠忌器,调查发现平常不培训的企业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要远远低于经常培训的同级企业。也就是说即使员工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也要通过培训来强化企业的经营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最近的经营状况,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
3.2成立专职的培训部门
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的培训部门,由专职人员负责制定培训规划,确保培训内容、时间、人员、经费等关键问题的合理安排和落实。同时,对培训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严格把关。只有成立了专职培训部门,才能使企业的整体培训系统化。成立专职的培训部门,就是让该部门负起责任,制定出合适的培训计划和方法,让员工了解市场,了解近期的技术走向,激发员工主动探索的积极性。3.3完善培训制度
(1)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不少企业对员工培训足够重视,但却颇具盲目性,缺乏连贯性、系统性、计划性,这样就存在各种问题。因而,要使培训工作高效率,就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培训计划,它包括一些具体内容:及时,具体实用的培训主题,如质量管理培训、项目管理培训、专业技术培训等。每个培训都有具体的要求和适用范围,因此就决定了培训的方式、方法和人员组成。第二,广泛的员工参与。认清员工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深度及培训形式和方法。
(2)选择适宜的培训方法。
培训方式的选择是企业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训方式层出不穷,如自学、课堂讲授、现场学习、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情景模拟等,每一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场合,应该根据继续教育目标、企业和受继续教育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地选择方式。不同的方式具有的不同的效果,企业应不断改进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建立一个科学的继续教育体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要求。
(3)确定科学的考核方法。
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考核、激励制度,调动员工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为保障企业继续教育的有效性,企业对员工的继续教育应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继续教育计划和继续教育制度。另外,为了保障受训者的积极投入,继续教育后要进行严格考核,制定奖励措施,作为职称评定、聘用、增加薪酬的依据,以保障继续教育的有效性。
(4)建立跟踪评价系统。
培训应该成为企业内部积蓄与分享力量的源泉,要及时反馈与总结,为以后的有针对地开展培训活动提供参考。针对每次培训的员工,要形成一个基本的培训效果评估。每次评价后要对员工进行跟踪调查,以掌握培训后的落实情况,要使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5)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
开展培训首先要使培训人员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内容包括培训需求的发掘、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等。只有培训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管理和实施计划的训练,才能有效地开展企业的培训工作,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的效果。
(6)职业培训和发展培训并重。
在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除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以外,还要增加一些发展性培训,即管理观念培训,这样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同时也为将来储备了基层的管理人员。在对管理人员进行发展培训的同时也要增加一些操作技能培训,以使管理人员也非常明确一线各岗位的操作程序和正规的操作方法,使其能够及时地发现员工操作中存在的不足,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6结论
通过企业继续教育,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知识水平,企业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而不是费用。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具有积极参与意识,员工不仅要掌握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技能,还需对企业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加强企业继续教育,营造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的组织氛围,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层次继续教育生源滑坡原因研究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扩大后及时年生源势头旺盛,但以后就不尽人意,两所大学因此仅办了两期不得不停办,我校与上医大的生源也逐渐缩减告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是办班方式不好?是培训效果不显?还是培养任务已经完成?我们带着这些疑虑于1995年上半年又作了抽样反馈调查。
二、方法与结果:
调查对象:1993年前结业的“高师班”学员。方式为书面问答(96人)及开座谈会。结果:
(一)多数人认为“高师班”是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一种有效形式(87人,占90.6%);认为可办可不办者,仅有8人,占8.3肠;认为没必要办的,只有1人,占1.。%。
(二)“高师班”学员认为参加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更新了知识,提高了外语水平,学习了某些临床科研及实验方法,增强了业务自学能力,学习了撰写论文方法,提高了诊治疑难病症的能力。认为影响高年医师参加高师班学习的主要因素为:
三、讨论与分析:
(一)配齐配好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骨干力量的业务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医学高级人才,其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据调查,上海45家二级以上医院近50个专业目前急需配齐的学科带头人(接班人)225人。
另据1990年《中国卫生统计》提供的综合医院(厂矿、部队医院未计在内)资料,全国未来拟增高级影像人才应不少于9,000人。但据1992年统计从大学影像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一年总共才200余人。并且在岗的高级影像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临床医学专业,其影像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全部通过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获得。
(二)十年的办班实践证实了“高师班”是继出国留学、攻读研究生学位之后又一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符合我国的国情。学员普遍体会,学习后医学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不少学员说:“过去看书,遇上诸如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内容,只能跳过去看,现在不仅能看懂,理解一也深刻多了”。
(三)在影响生源的诸因素中,以学与晋升不挂勾、经济上损失太大,学历问题没解决最为突出。
1.开办高师班的头五年(1955~1991),经上海市政府教卫办批准,结业学员,申报高级职称时,外文结业考试成绩可代替晋升外语考试成绩,结业论文可按正式公开发表的论文参加评审。但自1992年起,该条规定被取消,取代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考虑”。有的单位在具体执行时实际上等于不考虑,这严重挫伤了再学习的积极性。
2.随着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师工资外收人与工资纯收入的结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1985年l,1左右发展到4:1,近几年少数医院,有的科室甚至到10:1左右。因此,学习者与同级不参加学习的医师相比,反差相当悬殊。少数学员甚至连最基本的月头奖也被扣掉,心理难以平衡。.约有二分之一的学员,原学历为大专,好不容易读完了几乎研究生的全部基础理论课,通过了层层考试(考核)和结业论文答辨,到头来还是个大专生,想来想去不值得。至于部分院领导只求自己任期内安定、求稳,缺乏长远目标,怕做难,封锁办班消息,以及少数医师晋升目标达到,不愿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等也影响生源的综合原因之一。
至于那位认为“高师班投必要办”的理由;“临床学科带头人,不是靠培养,而是靠背景和关系”之说,我们当然不能同意,但从中也确实提醒我们;培养学科带头人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警惕腐败作风的侵蚀。四、建议与对策:
(一)广泛宣传、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的观念;
改变“医疗是硬任务,教育是软任务”,“学与不学照样当医生”,“参加继续教育是个人行为”等错误观点。要把开展继续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提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并列人各级领导任期责任目标。
(二)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即医学博士学位);
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要彻底摆脱我国现行的单一的重学术重课题研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即学术研究型学位)。尽早建立医学职业学位制度,开拓多渠道的培养新模式.允许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专业应用型高级人才(即医学博士学位)。改变目前学位愈高愈不适应临床工作,挑不起临床学科带头人的重担,而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高年医师又得不到相应职业学位(甚至还要去指导和带教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奇特现状。
(三)教育必须与资格证书、晋职、晋级、职业学位直接挂勾;
要把接受继续医学教育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和取得资格证书、职业学位密切结合起来,要形成这样一个局面:谁不接受继续教育,谁就不能晋职、晋级,谁就不能取得从医资格和职业学位。只有采取这种强制与自觉相结合的措施,继续医学教育才有生命力。
(四)经济上支持、鼓励;
参加继续教育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经济上应采取支持鼓励的办法。从我校实践来看,约2/3的派遣单位,处理是适当的。除超劳务收人外,其它方面的补贴奖金等基本不受影响,这对深人持久地开展继续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五)深化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
1.缩减必修课,增扩选修课,重点加强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学制以二年为好。
2.采用学分制,允许学员提早或在规定时间内(三年左右)分次学部课程。
3.建立奖学金制度。
4.建立严格科学的考试(考核)制度,对高师班结业学员中的成绩者,除颁发结业证书外,同时颁发副主任医师受聘资格和医学博士学位。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会计继续教育研究论文
所谓继续教育,又叫后继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或受聘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进行以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再培训、再教育,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就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特点、组织管理谈点粗浅看法。
一、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适应经济发展“两个转变”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法制经济,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要求现代会计必须随之转轨变型,由报账型向管理型、决策性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型、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由被动型向能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网络化、规范化转变。适应形势,更新知识,不断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是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企业改革、会计主体变化对提高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的必然要求。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其基本思路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形式多样化,会计主体多元化,在企业错综复杂、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时局变化的高度敏锐性,感悟时局变化对企业财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及程序,要加强学习,坚持方向,提高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②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综尚超前和创机关报、竞争和法制,更体现了风险与效益对等的根本法则,归根到底市场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而这一些均有赖于国民教育和不断学习。
③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新技术知识,较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④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廉洁奉公,团结协作。
3.扭转我国会计队伍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财政部长项怀诚指出,当前会计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合格的会计人员数量不够;二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三是风气不好,做假账、造假账,违反财会制度和职业道德。只有通过大规模的培训,提高会计队伍的政治、业务和整体素质,实行强制的定期的继续教育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会计队伍的不利局面。
4.深化会计教育改革,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时代要求。利用现代科技的远程继续教育形式,能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形成教育产业,减少国家投资,解决工学矛盾;实现的人智能较大化,使高科技技术手段成为学习的催化剂,是学生的自我奋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使学习成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源泉。更利于教育普遍化,如持续教育、终身教育、持续专业教育、教育深化、非传统教育、成人教育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以教育为基础,扩大人才培训的贡献率,实现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严要求。财政部颁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学习内容、学时由财政部会计司拟订,具体实施由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批准认可的学校、单位组织开展,其运作格局是由培训单位培训,由各级财政部门发证,每个会计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一定时间的继续教育,若连续二、三年未参加,将在资格考试、会计证年检、评先表模等方面予以惩诫,直至吊销会计证,清理出会计队伍。
2.在职性,层次性。会计继续教育,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文化学习、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
3.大量性,大规模。我国有1200万会计人员,一个县一般也有一千多名会计人员,要在两三年之内全部轮训一遍,无论是会计人员数还是培训工作量都是大规模性的,是史无前例的。
4.长期性,循环性。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循环性工作,不但在工作上要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持之以恒,而且在培训师资、教材、场地、质量、制度及管理,应长计划,短安排,综合配套。
5.新颖性、专业化。一是工作新和专,继续教育在西方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却是一项新工作,尚无经验可寻。一是内容新和专,要向会计知识更新为主内容的技能操作方向转化。
6.开放性,实用性。会计继续教育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以是读学位拿文凭,也可以为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既可以是拿会计证、会计电算证,也可以搞会计学术课题研究,还可以为考注册会计师;既可以脱产学习,也可以半工半读,长期性与短时性相结合,属于开放型学习模式7.社会性、服务性。坚持以属地原则为主,级别管理为辅的原则。一般地,高级培训权限在中央、省里,中级培训权限在地市一级,初级培训在县里,按财政、财务管理体制的属地原则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8.现代性、多形式。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模式一般有:
①函授学习;
②电话会议形式学习;
③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
④电教录像形式学习;
⑤卫星传授电视接收形式的学习;
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
⑦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
尤其是“以网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标志。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
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艰巨性和紧迫性,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立足基层,筹划未来,精心组织,严格管理,检查督促,保障质量。
1.大力宣传,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
2.明确主体,形式多样。会计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的机关是各级财政会计管理部门,培训以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为依托,发挥其它部门的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有自学、有培训;可自己组织,也可委托办班;有函授、电教、录像,也可课堂讲授、网络查询、实地演练;可集中上来,也可分片下去等等。
3.分别层次,分清职能。分期分批,分行业分系统,区别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会计部门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提出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要求;
②制定培训单位的资格审查标准;
③会同具体培训单位,制定教救灾计划、收费标准,并指定教材;
④检查和监督培训单位的培训质量。
4.围绕主题,规划目标。
5.坚持原则,加强管理。
①严格许可证制。
②坚守师资条件。
③严审硬件设备。
6.严格监督,保障质量。一是考试试建档;二是注册年检;三是制度约束。以充分保障按质量按量完成会计继续教育任务。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继续教育发展对策研究论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对策
继续教育是为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落实终身教育理念而出现的一种教育活动,同时继续教育也是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就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阐述如下。
1认识不足,目标不明确
办学理念存在误区,一是整个社会在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教育,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很多教育机构和部门即使开展了继续教育工作,但也不能保障质量。社会上很多机构和部门热衷于旨在提高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对技能性的培训活动冷漠处置,对继续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素质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人接受继续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文凭,有的单位为了各自利益在继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主动迎合这些人的需求,导致追求学历教育、文凭本位之风盛行,违背了实施继续教育的宗旨。
2管理体制不科学,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
继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本应该统管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事业,而目前这项工作由包括人事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牵头管理。这些部门由于对教育并不专业,尤其对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不熟,因此,有关继续教育的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规定,形成了“自由式”教学模式,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重地影响着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和科学发展,直接导致了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现象的出现。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以及取消对报考年龄的限制,很多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单一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日渐萎缩,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
3课程设置落后,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质量较低
教育领域的课程建设是个关键问题,而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课程不系统、不规范,且设置的课程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接得不好,这就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继续教育是学历后教育,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掌握超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目前,这类师资短缺,遇到的较大问题是很难配备足够的、适应教学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有时为了应急而聘请的教师往往满足不了学员的需要,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滞后产生很大的矛盾。课程设置的落后、师资力量的短缺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落后[2]。
4投入不足,理论研究不系统,发展滞后
人财物的投入,是继续教育质量的“硬件”保障,继续教育同义务教育、普通教育一样,需要有一定的投入,而且投入与产出是成正比的。尽管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或对国家投入进行补充,但毕竟继续教育是非赢利性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量投入,才能保障和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这种以社会力量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为主、国家财力投入较少,严重地制约了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另外,我国对继续教育理论的研究不系统,在开展的各类继续教育中,还没有依据继续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点,对接受继续教育的群体层次进行足够的分析,也导致了教育主管部门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决策缺乏理论依据,难以提出客观、科学、适合我国现状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没有做好继续教育的规划工作,这也成为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一个主因[3]。
今后应提高全社会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主动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大对课程建设、师资力量、各项硬件以及理论研究的投入。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会计继续教育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合并后的高职院校面临着许多管理问题,而档案管理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的对策是强化档案意识,规范档案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品质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合理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加强档案工作队伍建设;确定档案工作目标,使档案工作开展有的放矢。
关键词: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利用
财政部于1998年就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对会计继续教育的目标、对象、受训时间等做了详细规定,2005年9月又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对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做了必要的补充。
一、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成败。当前,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知识更新速度慢
会计人员需要及时学习新的会计知识,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但是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更新速度偏慢,从新会计准则制定到会计培训教材编写出版往往要一年左右,使继续教育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2.知识面太窄
财务人员不仅要懂得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得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当前的继续教育显然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会计培训的内容局限于新的会计准则的讲解,对会计日常工作中经常涉及的审计、税法等相关知识不能融入到会计教学过程中去,使培训的知识面偏窄,同时,也不利于会计人员对会计业务的理解和应用。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合理
1.缺乏互动的教学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目前教育培训的方式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由专业老师讲授近期的财会法规,对其中的难懂的内容做必要的解释说明。这种方式较大的缺陷就是整个过程缺乏交流,不能形成一个互动性的过程。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能与讲解的内容并不相关,因此对讲解没有关注的热情,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形式。
2.“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不同学员的差异
参加会计培训的人员所处的工作环境千差万别,个人的会计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关注点也就不同。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或者说是无视这种差异,致使基础好的学员感觉学不到新的东西,感觉没有听的必要;基础差的学员感觉跟不上授课的步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3.短期培训无法满足不断学习的需要
目前,通过短期培训方式进行的会计继续教育一方面给教授人员带来了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融会贯通大量的知识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划重点的方式敷衍了事;学员由于不能很快地消化所学知识,只能被动的记忆教学内容。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与继续教育“持续不断”的学习原则相悖,不能真正做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交流。
(三)会计继续教育的主客体
1.培训人员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
会计教材侧重于理论的介绍,相关的案例分析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行业领域。当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者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无法将抽象的理论介绍转换为生动、实际的业务活动。当前,急需一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授课方式,这既有利于学员接受新的知识,也使得枯燥的说教变的生动有趣和贴近实际。
2.继续教育学习人员缺乏应有的重视
继续教育的对象——会计从业人员是影响整个继续教育培训效果的最主要因素,会计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落在会计从业人员身上,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一些会计人员把会计继续教育视为一种负担,整个培训过程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培训的目的只是为了的过关考试,使继续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的对策
(一)大力推广网路化教学
会计继续教育需要一种符合新的时代、新教育思想观念、新从业需要的教学模式,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培训机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现行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技术支持,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高速、互动、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和各种网络的丰富,实现上网条件对大多数会计人员是可以具备的;另一方面会计人员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家庭,部分会计人员可能难以抽出整体的时间参加集中培训,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在职人员可以相对自主的掌握学习时间,既不会耽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又可以学习到财会方面新的知识,更新自己的会计知识库,让自己及时参加会计知识的更新培训,避免知识老化,在工作中做出合理的决策。
电子书籍的更新速度和更新成本要比纸质书本快速得多,而且可以随时更正其中的错误之处,因此,用电子教程代替纸质教程可以有效避免纸质书籍编写时间长带来的教材内容更新时效性差的问题。
以往会计继续教育欠缺互动性的问题,现在在计算机网络支持下可以有效解决。在网络教学资源上,通过多媒体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添加了各种视频、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更贴近现实的工作环境;在内容选择上,学员可以自主点播、选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并通过留言、论坛等途径及时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个体化、自主化。为完善网路继续教学需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会计继续教育网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
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的存储,即学员在什么地方获取各种资源。根据我国的现状,可以在我国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所属网站上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负责新的会计准则的、会计继续教育培训资料的等。二是资料的传输,即学员如何获取所需资料。可以通过实名注册将学员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编号作为的登录名,用户注册登记后可以登录到相应的网站下载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料,在论坛或者留言板上、交流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等。三是客户终端的问题。这是需要学员自己解决的问题,随着电脑价格和网络费用的降低,普通会计人员有能力具备上网学习的经济条件。
2.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配套
(1)教学材料编写
教学材料编写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财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组织富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教材,使教材包括财会知识的更新,涵盖国家新颁布的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当前会计领域出现的新型知识等,还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语音、演示、视频资料等丰富整个教学内容。网路化的教材要图文并茂,多层次、多角度地讲解会计知识,使会计人员更容易接受,便于其自己学习和理解。
(2)发挥高校的智力支持作用
高等财经院校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和教学机构,在会计继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一方面,财经类高校具有大量财会人才,通过不断学习近期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件、教学录像片等);另一方面,高校机构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充分结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理论充实到会计继续教育的网站资源中去,进行实时互动服务。
(3)会计软件的配套更新
国内的财务软件开发企业,必须紧跟会计政策、法规的步伐,做好软件的更新、升级工作;此外,在软件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降低使用费用,扩大会计软件在我国企业的应用。外资企业方面,外国软件不符合我国规章制度的要求,没有通过国家评审,因此,用户需在有关部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外国软件。
(二)多种教学模式的并用互补
网络教学以其极大的优势理应成为最受推崇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但当前我国还客观上存在着不能实现网上学习的会计人员。另外,其他教学模式也具有网络教学无法取代的优势,因此,应该坚持多种教学方式并用的方针。对于继续采用课堂教学的地区应注意以下方面:
1.引入市场竞争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会计继续教育的大方针需要由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制定,例如继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等。在相关的会计继续教育机构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者进行选择,选择其中的机构作为指定的培训网点,使其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的还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改革。
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
授课老师应该是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授课教师应该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使参训人员积极参与自由探讨,在课堂上提出工作中碰到的许多热点、难点、焦点的问题作为活的案例,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还要注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的水平差异,初、中、高级会计人员接受教育的内容应当不一致,不同行业的会计人员的关注点也不一样。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分批次、分层次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行业从业人员的课堂交流,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选择权不大、教育实效性差、经费投入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加强和完善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素质;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成为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而最为有效、途径最为便捷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具体情况究竟如何?鉴于此,受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的委托,课题组在2004年7-8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以期切实把握该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考虑到中小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校长以及地方教育部门领导、工作人员对教师继续教育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和体会,我们的调查对象便集中在这些人。抽样调查地点分别是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雅安市名山县名山中学、教师进修校;大竹县教育局、教师进修校;华蓥市教育局、教师进修校;仁寿县教师进修校;南充市教育学院;南充市顺庆区教师进修校。调查对象包括有关教育局、中小学校及教师进修校的领导、教师、工作人员以及正在各所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和个别访谈。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27份,有效回收率为81.8%。
一、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为期近两个月的实地调查、走访,我们发现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大
我省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亦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开展起来的,广大中小学教师也认为这是有必要的,教师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义务,也是其权利。在现行的教育成本分担支付体制下,既然教师也是教育成本的付费者,那么在达到培训要求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自主选择其教育服务,如培训项目、培训机构、地点、形式等。但现实中,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选择权不是很大。被调查教师认为“个人选择权不大”是继续教育的首要问题。由于目前培训实行的是地域上的分片区划定,教师只能到学校所属片区的培训机构。49.6%的教师认为是按上级的安排参加某一个培训单位的培训。调查也显示,如果本人能自由选择培训单位,68.7%的教师认为选择培训单位的及时标准是教学质量,其次是“收费高低”,占15.4%,再次为“地域远近”,占12.2%。另外,在教育内容及教材上,74.5%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选择教材。在教育类型上,教师多以学校需要为出发点,而不以本人实际为着眼点来考虑,有的教师想参加某一类型的培训,但经费、名额、职称、学历上有限制,如骨干教师培训。外出观摩教学等形式,学校还要考虑经费,学校发展等因素。可见,教师个人接受继续教育的选择权在培训机构、教育内容、经费、职称、学历等问题上都受到一定限制,不以教师所需为出发点。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新任教师培训让新教师能比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岗位培训中普通话、板书培训让教师技能、技巧得到了提高,学历也得到一定的提升。调查反映,主要培训类型有岗位培训(累积占22.1%),新任教师培训(占14.2%),计算机培训(占17.2%),骨干教师培训(9.4%),学历培训(19.9%),培训者培训(4.0%),课程建设培训(13.3%)。
在教师参加培训目的方面,其中有38.4%的教师认为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了“补充知识”,51.3%为了“提高技能”,10.3%为“拿学历”。当向及培训的效果时,只有51.3%认为参加继续教育后实现了既定目的,其中,在收获方面,30.2%的教师认为主要是“知识”,25.5%主要是“技能”,14.2%是“职业道德”,18.3%“拿到了学位”,另有11.9%是“认识了一部分人”,而还有45.4%的教师认为没有达到既定的目的。可见,广大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实际收获与其预期差距较大,继续教育的效率低、效果比较差。因此教师培训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
导致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继续教育培训者(即培训者或施教者)的素质有限,不能很好地胜任培训工作。目前,培训者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教师,各市区(县)教师进修校的教育者以及一些教研室的同志。尽管一些地区的教师进修校、教研室采取了较多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同,但个别培训教师业务素质不很过硬,体现在培训中只顾按纲讲解,不了解广大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问题,本人的教育行为与其宣讲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一致:如讲课内容过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上课教学形式呆板,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不具有榜样学习作用。
2.教育内容现实性不强,缺乏针对性。大部分教师反映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表现为:内容陈旧,不切合农村教育实际;实施性弱,与实际教学无法相符;学非所用,个别与学校教材相脱节等。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有20.1%的教师认为“正规但效率很低,14.2%认为“不正规且效率低”,只有30.0%认为“正规且有效率”。就教材而言,20.5%的教师认为既定的教材内容不与“专业教学实践相连”。在对“你认为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的问答上,“内容的现实性不强”排列第四位。
3.教学形式单调。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应有不同的教育对象、内容和培养目的,对此,应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形式以达到较好的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教学形式单调”在教师继续教育诸多问题中位居第二位。目前,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课堂教学”(92.6%),其次为“‘课堂讨论”(3.9%)和“远程教学”(3.0%)。单一的教学形式,一方面让受教育者对教学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与培训者所倡导的事例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等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理念相去甚远,故教育的效果不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4.教育考核评价不力。继续教育的主要评估形式是“考试”,占60.5%,其次为“考查”,占30.6%,“论文”占7.9%,可见考核方法过于呆板。在考核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核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走过场等形式化现象,没真正起到检查所学内容的目的。只重学时总量,不重实际效果。其次是一些考核的时间安排和形式不太合理,如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培训在授课一结束后马上就进行结业过关考试,一则此类项目并不是在短短的三五天内便能掌握的,二则这些技能技巧只有在教师今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得到落实和运用才是培训的真正目的。
5.学历培训中质量难以保障。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提高学历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参加过此项培训的教师反映,只要交钱后到学校上课,考试内容先圈定,任课教师一般让过关。同时,为了比较容易拿到学历证书,存在理科教师拿文科文凭,所修专业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不相关的现象。
(三)经费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师费用负担沉重
有关文件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四川省实行的是“三个一点”的办法:即由市、区、县人民政府、教师及有关学校各按一定比例来支付继续教育的费用。在前期,这种“三个一点”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尤其是新课改培训的普遍实施,需要投资到继续教育工程中的经费数量越来越大,该机制的运行就出现了问题。校长、教师们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很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而这种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经费投入不到位”被认为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居第三位的问题,只有10.1%的教师认为政府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
由于教师继续教育是非义务教育,交费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一方面目前政府应支付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不能保障,另一方面教育收费额由培训单位确定,教师无权讨价还价,而各地又把继续教育与职称评定、年度奖惩挂钩,教师只能出钱买单。调查结果表明,66.8%的教师认为是由“个人”来承担继续教育费用的;只有34.2%的教师认为由“个人、学校、主管部门”各出一定的比例。正是如此,72.8%的教师认为收费高,其中农村教师占91.5%。多数教师反映经济压力大,个人负担沉重。
(四)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不高
调查反映,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继续教育有必要,占97.5%。但在谈到“没有政策是否参加继续教育”时,44.2%的教师回答“肯定”,41.8%“视情况而定”,10.7%问答“不会参加”。而“自己主动”参加继续教育的只有63.8%,分别有29.7%和12.5%的教师认为是在“单位组织”或“上级命令”下参加的。可见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意识与参与行为有着较大的反差。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客观上有经费负担问题、受教育后的效果问题、个人选择权问题以及工作与学习时间的冲突问题等。主观上是教师把继续教育看做上面安排的任务来完成,心态上还没有转换过来,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既是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又是自己应该享有的权益。
(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突出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学时有明确规定,由于教师都有教学任务,一般将继续教育的时间选在节假日来进行,而且往往是集中在几天内完成一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有大部分教师反映内容量大,面时间相对较短.壳不成教育内容。尤其是有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而且有的项目安排还与任课时间相冲突。由于中小学教师人数编制控制较严,一个教师任教班级多、跨年级上课,入手相对较少,教学任务重,平常也没多少时间来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如遇外出观摩等教研活动,学校就没有剩余教师来接替工作。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六)部分领导不够重视、监督管理不到位
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学校的继续教育活动形式有以下几种:主要由教师进修学校主持的岗位培训、新任教师培训、计算机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等非学历培训;由有关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等参与举办的学历、非学历培训;由各学校组织的专家讲学、观摩课、各科室教研活动、外出听课等。调查中,教师们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在继续教育上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给政策(30.4%)、给名额(机会)(30.4%),只有10.1%的教师认为在经费方面采取了措施,还有23.8%的教师认为“役有采取积极措施”。这反映了一部分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没有真正重视教师继续教育。有一部分学校主管人员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持既不反对,又不支持的态度。其心态较复杂:从学校教学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肯定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教师成熟之后的不稳定又让学校没实际好处。因此,有关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倾向于依靠制度强迫教师参与,疏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督导工作,缺乏培训目标的定位,评价重数量、轻质量,对现实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缺乏调查,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或调整有关措施。
二、完善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四川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予以解决:
(一)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其应尽的义务。同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正常、高效的运行涉及有关方面的协调一致,尤其是相关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因此,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事业上,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其教育行政职能。既要协调各方力量,保障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实现,又要加强监督,保障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鉴于此,针对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情况,政府首先要确保各专项资金的落实,保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顺利进行。其次,在管理中采取积极措施,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继续教育活动。如可借鉴我国发达地区政府通过发行“教师教育券”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市场。即政府发放给教师“教师教育券”,教师根据自己需要的培训内容凭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凭收到的教育券到地区教育局兑换相应经费。这种“按需确定培训内容,有偿参加培训活动,自主选择培训项目”的管理模式能极大地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受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以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采取有效措施对继续教育质量进行监管,注重实际效果。
(二)充分调查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融合
针对继续教育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对中小学教育现实情况进行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以期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培训机构及相关人员必须与基层学校多联系,深入到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去,与教师、校长及有关行政人员交朋友,深入了解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多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然后把调查得来的有关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原因及其涉及的有关理论等,再确定适当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形式以及培训者的人选等。目前,一些培训者不了解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培训课上照本念经、说空话、说假话等现象只会使受训者失去对继续教育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者素质,提高培训能力
针对部分培训者的业务和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对一些培训者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在培训者之间应建立一种竞争上岗的制度,对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或培训不合格的教师禁止参与对学员的培训活动。受训学员对其意见较大的培训者应立即停止教学活动,由更加的教师来兼任。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积极性
有些学员不去上课,或上课时积极性不高,在考试时敷衍了事等现象,均反映了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吸引不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他们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充满个性化的经验,不能对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观点和看法的事实。现代成人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成人对于为什么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什么,如何监控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的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判。因此,需要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在新的培训方法上要考虑到受训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利用教师已有的教育资源,使个体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活动中去。如我们可采用参与式、案例式、观摩研讨式等方法。这些教育教学方法让他们平等、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与其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活动、表现和体验中反思已有观念和经验井在与别人的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获得提高与发展。如果受训教师从这些教育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心灵的震动、思想的洗礼、学习的乐趣以及对今后教学工作的帮助等,那么这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并对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充满向往。
(五)改进继续教育模式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主要有以各地区教师进修校为主要机构的“培训机构”模式和“高校本位”模式。这两种培训模式都以培训机构或培训者为本,而不是以受训者为本。如“高校本位”模式多以培训教师自己的兴趣和研究为培训内容,与现实结合不大紧密;多是受培训者到学校去,受训者在时间、经费和精力等方面要有较大投入,有的培训安排还要影响正常的学校教学。对此必须选择一种更好的以受训者为本的培训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村地区摸索实践的由学校联合在教学片区组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模式——教学片区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值得推广。该模式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派人员到各地进行课题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个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教学片区培训模式的优点是培训计划来自教学及时线,比较贴近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培训地点灵活;培训时间的长短视内容而定;既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又可以方便教师参加培训。
(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远程教育能克服空间阻碍;实现同时、同步的教育资源共享。这种方式对于偏远地区尤具优势。但目前四川省采取远程教育形式只占3.0%,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至少在县级地区不同程度地设有电教馆。因此各县级培训机构应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教育部现已开放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资源,为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同时利用“博客”等网络技术为广大教师构筑起教育交流的平台,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对继续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扩大,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仍然存在教学质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有所欠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变革,这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达成了共识。
实践教学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对于继续教育,尤其如此。继续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他们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希望获得技能方面的训练和提升,因此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关系到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作为继续教育经管类主干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根据目前各高校该专业开设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来看,存在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继续教育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定位?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以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以加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学院和专业概况
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重庆大学直属二级学院,是重庆大学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及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办学实体,系重庆市成人高等教育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校园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拥有正式在职教师40人。
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业余、函授)、自学考试、非学历培训等办学形式,设有理、工、文、管、艺等多学科30多个本科和专科专业,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建有14个函授站。学院现有在册成教、自考、应用本科学生约2万人。学院还设有“重庆大学继续教育培训中心”、“重庆大学高层管理者培训与发展中心”、“重庆大学西永微电子研究院集成电路设计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每年有5,000余人在学校接受高层次继续教育。近十年来,已为社会输送成教、自考本毕业生5万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与培训学员4万余人。
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管理类学科的主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系统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专业特色是适应面广,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可以同时通过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可获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资产评估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业从业资格等证书。
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包括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专科三个教学层次,形成了系统的培养体系,共12个教学班,目前在校人数500人;每年毕业200人,招生200人。毕业后学生均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以及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也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特点分析。工商管理专业是学院的老专业,优势专业,生源基础深厚,其专业特点如下:
1、大专业,招生规模大,每年在读各种层次学生人数均保持在400~500人左右。
2、教学层次丰富,包括高起本、专升本、高起专三个层次。
3、本专业大部分在读学生都同时从事工商管理类工作,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际能力,不少学生已经承担企业中高层管理工作,学习兴趣浓厚,对教学内容、方式要求较高,尤其是实践环节。
4、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同MBA等专业硕士相连接,我院每届毕业生都有不等人数继续攻读MBA,而MBA对实训环节要求较高。
5、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应用性人才,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二)实践教学环节现状分析。目前,在本专业的实践环节学时设置上,现状如下:
据统计,工商管理专升本层次学制2.5年,其中理论课时752学时(不含自学学时,下同),而实践教学环节共12周,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按1周12学时计,约144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是1∶5;高起本层次学制5年,理论教学学时1,994,实践教学环节26周,约312学时,也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6。高起专层次是2012年才开设的专业,学制2.5年,根据新制定的计划,理论学时为950,实践教学环节共计15周,约180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5.2。
(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纵观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和教学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是以职业培训、技能训练为主,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继续教育学院学生90%以上为在职学习,从近几年的反馈和调查来看,学生除了要求系统性地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理论,更注重职业培训和技能训练,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应该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增强其在工作中的竞争力。但目前学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2、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而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新方式和手段较少运用,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践环节训练薄弱,案例教学、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等比重太低,不符合继续教育和工商管理的特点。目前的教学体系是大大偏重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比例过大,实践教学比例过小,各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基本上为理论教学学时的1/5~1/6。根据国内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情况看,与理论教学学时比较合理的比例是1∶3~1∶2之间,而学院远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偏低,这不符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要求。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对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在读学生中进行广泛调查,选择样本涵盖三个层次,每个年级,调查样本数为150人次,获得有效的问卷124份。调查结果显示:①在目前开设课程中,70%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偏少,应该增强;②有80%以上的学生想得到更多的应用性技能训练;③在目前开设课程中,更多地希望获得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训练和学习,而这些课程是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④在实践教学方式中,50%以上的学生偏向于课程大作业与实训、管理实验、案例分析与讨论、社会调查,尤其对管理实验和案例教学感兴趣,而对毕业论文普遍认为难度太高,希望能降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亟待改革。
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社会新发展的要求,体现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亟待改革;鉴于工商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以及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实践环节是教学改革中的最重要一环,实践环节必须增强。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
(一)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方向和原则。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理论课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动学生进一步温故理论知识和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理论知识;通过课程讨论、大作业和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教”与“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也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动手能力更强,更具职场竞争力。
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原则是“突出岗位,结合证书,注重实训”。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和专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岗位紧密相关,减少重复性实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继续教育应用性教学的特点,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具体实施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岗位,体现岗位要求与特点;同时,实践教学可以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比如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助理职业经理人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人力资源师证书、秘书等资格证书,这样把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前景挂钩,更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实践教学方式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和专业性实践教学两方面。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指需要单独开设一门课程,设置独立的课时、学分、教学大纲、课程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方式。工商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环节必须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应当在经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投资计划和管理等范围内。
专业性实践教学指不需要单独开设课程,包含在其他专业课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大作业、课程实训、案例分析与讨论等。
1、管理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管理、营销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进行一项模拟实践活动,类型可以是市场分析、制定商业计划、进行市场分析或营销策划、推销或谈判等。学院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应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需要,积极建立和充分利用实习基地,为圆满完成管理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2、模拟实验。当前企业实际运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学院可以搭建一些管理系统平台,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经营模拟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平台的运作,帮助学生模拟训练,使他们在模拟中体会并学习企业运营管理知识,提前了解企业运营环节,熟悉企业业务流程,不需要到企业就可以直观地熟悉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实施时,可以选用以下管理软件:(1)用友T3人事通(人力资源管理软件);(2)用友ERP企业沙盘模拟;(3)用友软件— 物流管理模块;(4)用友财务总账模块T3;(5)广发证券模拟投资系统。
3、案例分析与讨论。工商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真实案例的环境,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营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专业课程中,均应安排相应的案例分析环节和课时。
4、课程大作业、实训实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应安排相应的课程大作业或实训实验。在形式上可灵活处理,可以单独安排学时,也可以在理论教学中随机安排,或是留作课后作业,甚至作为课程考试的内容。
5、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方案。根据上述实践教学改革原则和依托平台,以高中起点本科层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建议做如下安排,见表1。(表1)专科和专升本层次可以学制和课程设置情况酌情削减。方案考虑到了课程之间的内容承接性和协调,以及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训。总共约580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比例约为1∶3。
四、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建议
一个科学合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规划和安排,才能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切实履行,保障达到预定的效果,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1、充分重视,建立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要多方面学习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如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管理集中性实践教学,可以挂靠教务科;实践教学各课程任课教师需要制定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考核办法》,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细则,明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场地及教学进程,明确专人指导、专人负责;加强实践教学过程控制,确保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实施和保障教学质量。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结构合理、富有奉献精神和较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加大力度对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3、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对于集中性实践教学,应单独设置一门课程,设置单独的学时、学分;同时,鼓励授课教师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和学时,尤其是各专业课程的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大作业和实训。
4、为了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建议增加投入,建设专门的管理模拟实验室,配备相应软件。如会计模拟实验室、ERP实验室、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电子商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同时建立一些固定的实习基地,便于学生进行认知与专业实习。
5、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学习的积极性,学院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资格考试。
五、结束语
考虑到继续教育层次的定位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是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大方向,工商管理专业存在实践教学学时偏低、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亟须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社会调查、管理实践、模拟实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案例讨论与分析等,应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灵活采用。在课程和学时具体设置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一般为1:3左右较为合理。同时,可以把实践教学和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实践教学内容与相关资格考试的实训部分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师资配置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应加大力度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形成初、中、高级人员的合理师资结构。
论文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1、由于条件所限,所列的实践教学方式并没有一一进行尝试和实践,有些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2、受教学运行体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案并没有和学院教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接轨,因此在具体课程和时间的安排上,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冲突,这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细化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研究
论文摘要:普通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应定位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其未来发展,有赖于高等学校发展规划导向,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团队建设,产学研结合,远程网络平台的使用。
论文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定位与发展方向;研究
一、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定位
1.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方面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普通高等学校也越来越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通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个定位是科学合理的,只有这样,地方政府才会对其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普通高等学校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所处的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这需要普通高等学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来加以解决。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便出现了继续教育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发展的新趋势。普通高等学校的继续教育能够解决在生产中的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够开发出新产品,能够进一步提升生产与管理方面的效益,这使得继续教育与当地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继续教育和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形式,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已经成为继续教育所肩负的主要职能。继续教育只有对当地经济的发展情况、产业结构的布局情况和人才的需求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进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充分肯定了继续教育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与和谐社会中的重大作用。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资本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指的是终身化与社会化的教育,这种从学校不断地拓展到整个社会当中的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地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进而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在学习型社会中,人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营造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知识,然后进行定位。普通高等学校中蕴藏的数量可观的教学资源,能够在学习型社会的建构中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对学习型社会的积极倡导及相关政策的推行,为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背景,所以,普通高等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社会提供品质的服务,紧紧抓住自身的发展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积极促进社会与教育之间的和谐互动。
3.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层次定位
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够培养出社会不断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立后,为了能够继续加强办学的适应性,应该进一步加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根据调研的结果不断调整继续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当前,高等教育处在一个大众化的阶段,市场上大量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随着生产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大量的就业岗位需要更多的专门型的人才,这是发展继续教育的动力所在。为了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通高等学校要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定位,要以社会需求作为中心,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培养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与学习能力的专门的应用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的人才而言,专门的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其应用性与技能性。所以,普通高等学校要充分认清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的变化情况,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并在所设立的课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继续教育突出的标志是办学层次。办学层次主要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层次来说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层次,分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其中的学历教育包括了高中起点的专科、本科、专升本以及在职的研究生等,而非学历教育的层次则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岗位的培训等。办学层次的定位,指在确定培养多种层次的人才结构并且给予较为合理的位置,也可以这样说,继续教育培养的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个什么样的结构。伴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逐渐多样化,对继续教育也提出了不同特色的要求,各个普通高校所承担的继续教育功能是有差别的。不同的普通高校在办学层次上的不同差别,反映出人才培养层次与社会服务方式的不同。每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层次不可能都那么完备,这需要确定好办学的层次,不断地积累办学经验,进一步完善办学的条件与水平,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这样才能被社会认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办学层次不能和办学的质量、办学水平相一致,它所体现的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由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二、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1.普通高等学校要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正式发展规划之中
随着高校继续教育的不断发展,很多高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摈弃过去那种重视学历教育而轻视继续教育的观念,将继续教育看做是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来抓,使普通高等学校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实际上,继续教育为普通高等学校提供了很多的社会资源,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进行连接的重要纽带。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将继续教育同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一起纳入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将其视为高等教育向社会的延伸与继续,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通过这种延伸,普通高校深深扎根于社会当中,从而获取持久发展的生命活力。
2.为给继续教育保驾护航,需要建立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开发专家团队和师资队伍
继续教育呈现出的基本特点是短、平、快。继续教育的课程与学习教育的课程在设置上有一定的区别,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要符合学员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的专家队伍来对继续教育课程进行精心的策划编排,这些专家要具有自身的业务特长,并能够熟悉近期的科技发展动态,与社会和生产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够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还要积极创造多种条件,进一步提升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创新。这需要教师不断改变原先的授课模式与思维模式,积极寻找适合专业技术人员所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将近期的教学理论与教学信息充实到教学当中。教师还要善于积极收集学科发展的近期动态,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结合相关的科研课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应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面向各个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工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扩大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品牌方面的优势,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让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和企业、教育的对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培训活动,使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在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普通高等学校要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的发展实际,大力加强和行业各界的联系,想方设法拓展办学的渠道与形式。
4.开展远程网络教育
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为继续教育的远程网络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积极开展远程网络教学,这是开展继续教育的新手段,也是未来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远程网络教学能更好地满足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求。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上班族,他们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开展网络教学能够让学员不再受到地域限制,只要有互联网存在的地方,就能够在互联网上开展在线交流,进行协作学习。网络教学充分利用当代的通信技术,充分实现了远程互联,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网络教学可以充分整合教师、教材和教法资源,让的资源得到较大限度的利用,让学习资源得到化配置,这能够让网络教学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网络学习摈弃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学生只能围绕教师进行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由于网络学习让学员处在一个自主支配的环境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学员学习的兴趣。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面向行业继续教育的创新服务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基层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依据国家继续教育改革方向,以特色高校服务水利行业基层职工继续教育为背景,以行业基层人才队伍的教育需求为导向,提出了继续教育创新服务行动计划,开展了服务行业基层队伍的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继续教育;水利行业;基层队伍;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水利行业规模大,涉及面广,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水利职工人数多,分布广,人才培养任务重。行业教育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服务对象的空间分布广,行业内具有很强的层级管理结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岗人员,教育内容注重与行业内各个岗位知识相关;教育具有计划管理等。
创新水利行业基层人才培养的服务理念和模式,提升基层水利职工队伍的文化素养、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是特色高校服务行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二、研究和实践的总体框架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服务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为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项目建设工作机制,与水利行业联合建立继续教育基地,构建基于“云服务”的网络远程教育系统,与数十所水利学校和水利培训机构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联盟,与数十个校外学习中心共建支撑网络化学习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探索在水利行业教育联盟内实现不同形式继续教育之间的互通。
研究和实践工作从现状分析、调查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等方面逐步开展。研究中运用多种方法,以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一)实地调查
通过对水利行业基层职工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基层行业职工在学习和结果评价方面的实际需求,对其实际学习的过程、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提出基本的观点和想法。
(二)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传统与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分析不同模式的特点,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综合运用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以数量统计方法分析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评价过程的主要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发展趋势。
(四)实证分析与功能分析相结合
通过对实际学习行为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通过使用行为或学习需求进行功能分析,提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决策依据。
三、研究和实践的执行方案
围绕国家关于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型体系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根据国家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方向,围绕着“一个主题、三项工程、七项行动”,即河海大学继续教育创新服务行动计划(“137计划”),开展研究与实践。
(一)一个主题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提出“依托行业建设,服务水利发展”的战略,以“立足水利,面向基层”为创新继续教育服务的主题。
(二)三项工程
围绕“立足水利,面向基层”的主题,根据国家有关继续教育发展及水利行业对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需求,开展“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工程”、“行业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工程”、“基层水利队伍素质提升工程”三项工程的建设。
1.开展行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工程,创新行业继续教育融合体制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本工程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针对目前单一机构的教育力量难以满足水利行业基层多岗位、学员多层次教育需求的现状,通过联合水利教育协会,组织水利主管部门、水利行业院校等单位,组成教育服务联盟,围绕需求、师资、教学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体系的构建机制等方面,创新行业继续教育融合体制,共同开展面向行业基层的教育服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水利行业改革发展。
2.开展行业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工程,创新行业继续教育协同机制
本工程以水利行业课程资源的共建互享为切入点,针对目前水利行业数字化学习资源处于分散建设、自用于学历教育课堂辅助教学的现状,通过发挥联盟内成员单位的特色优势,依据精品课程建设内
要求,围绕水利行业继续教育数字资源的规划、共建、互享、评价、版权保护等方面,创新行业继续教育协同机制,打造品牌开放课程,实现特色品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3.开展基层水利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创新行业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本工程以基层水利队伍素质提升为切入点,针对基层水利队伍面广量大、学历结构不合理的特点,以教育联盟的方式,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培训+学历”耦合方式,围绕水利行业基层队伍学历和岗位专业知识提升两个方面,创新水利行业基层队伍继续教育服务模式。
(三)七项行动
1.构建水利行业的继续教育服务联盟
河海大学与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共同组织,联合水利行业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院校、定点培训机构等单位,构建面向水利行业基层队伍的继续教育联盟。探索在联盟成员单位内建立“学分银行”,研究岗位培训课程体系与学历教育课程体系的对接模式,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通的立交桥,在提高基层水利人员的专业和文化素质的同时,着力提高行业职工学历层次、改善学历结构,实现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
2.优化联盟模式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针对行业继续教育联盟的服务形式,在严格执行国家继续教育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对行业继续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研究并优化联盟的组织体系与工作机制、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教师聘任机制、联合培养基地管理机制等。为了适应学校及联盟的继续教育特点,进一步厘清管理办学职能,需要研究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和继续教育办学质量评估和管理的办法。 3.加强多元结构的继续教育队伍建设
继续教育要可持续发展,培养造就管理、教师、督导三支队伍是根本。对于管理队伍,以“按需设岗、公开竞聘、择优任用、合约管理”的原则,探索并不断优化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方式;对于教师队伍,以“按课设岗、公开招聘、单位推荐、分类管理”为原则,探索联盟成员单位师资队伍共享模式,以满足行业继续教育多元化需求;对于督导队伍,以“业务基础深厚、教育经验丰富、政策把控精准”为原则,探索聘请校内博学教授和相关水利合作单位专家组建继续教育督导委员会的组织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4.搭建“云服务”模式的终身学习平台
研究水利行业基层队伍的教育需求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搭建基于“云服务”模式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为水利行业单位和个人教育服务对象提供无边界云端化的学习平台。学习平台包含了依照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规范建立的行业网络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以及公共云存储、数字资源物流、导学、导教、导调、质量跟踪和个人学习空间等服务系统。“云服务”模式的教育平台构建,为各级水利主管部门提供完善的学习计划管理、过程监控、结果考核的平台;为教学实施单位提供学习资源共享、水利知识积聚的平台;为行业职工终身学习提供各项完整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功能。
5.共建服务水利基层的开放教育资源
教育联盟在以河海大学为主要课程资源建设单位的组织体系下,规划建设基于行业需求的专项教育课程,规划岗位专业知识类、水利科技前沿类、文化素质提升类的基层水利人才培训课程体系。研究探索多种方式建设网络培训课程资源,涵盖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自建,委托专业网络课程开发公司制作,引进社会品质课程资源等。教育联盟建立统一的课程建设技术标准和内容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以及网络培训课程资源使用前的教学内容和技术标准的质量审核程序。
6.打造岗位特色的精品示范培训项目
密切围绕行业发展战略,面向水利行业基层岗位专业技能和文化素质提升的目标,研究培训方式、内容、成果的模块化教学和管理模式。培训方式重点突出单位组织和个人需求相结合、集中面授和远程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培训内容重点突出岗位能力和相关公共管理综合知识、专业管理知识相结合、知识传授讲座和实地实例学习相结合的合理配置;培训成果重点突出岗位职能的实用性和文化、学历的可提升性相结合的互通架构。
7.完善稳固提升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稳固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前端、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进行监控、评估和管理的研究,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前端质量保障方面,重点研究组织保障机制、高质量教师队伍保障机制、生源质量保障机制;在过程质量保障方面,着重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监控、教学条件及资源质量监控、教学管理质量监控、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监控、教学监督反馈系统;在结果质量保障方面,研究教学效果监控、教学评估与研究、考核与激励机制等。
四、研究和实践的实施效果
(一)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
依托国家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主持并完成了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云服务模式下行业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研究会成人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行业类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合作与管理机制研究”、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课题“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实践”。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凝练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其中“特色高校服务于行业基层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了2013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开展了服务行业的典型实践
开展了“百团行动”深入基层水利的对接服务;构建了行业继续教育服务联盟;启动了水利基层岗位精品示范培训项目;服务了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队伍培训;建设了“云服务”终身学习服务与支持技术平台;实现了面向水利行业品质教学资源的共建互享;尝试了在水利行业内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施了面向艰苦行业推荐考核入学的改革方式;推动了特色高校服务行业继续教育基地的建设。2010年以来,学历教育累计招生22,000多人,举办了133期针对水利基层的面授培训班,培训学员16,392人次。终身学习网络教育服务平台覆盖了3358个县级以上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单位,实现了把继续教育服务送到水利行业基层的坝站队所。
(三)推进了继续教育的内涵建设
为了构建服务行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继续教育监管和评估,进一步提高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梳理和完善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健全了学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索并实践了多元结构的继续教育队伍建设方式。
研究和实践成果得到教育部高度评价。在2011年度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经验交流会上,河海大学作为“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典型单位,作了题为“创新继续教育模式,服务水利改革发展”的专题发言,重点介绍了基于“云服务”模式下的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及河海大学继续教育服务水利改革发展所做的工作。在2012年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上,有关领导对河海大学在构建水利行业基层职工的继续教育体系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研究和实践成果得到水利行业内高度评价。水利部人事司领导对于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作了高度评价:“基层水利队伍培训工程,创新了培训模式,为水利部‘十二五’人才规划中的有关要求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以及缓解培训经费紧张的问题,无论对各级水利主管单位还是水利职工,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中国水利教育与人才》(2012年第1期)以“河海大学与水利行业共建教育平台服务基层水利职工教育”为专题进行了报道。
继续教育应该是全日制学校教育之后的面向全体从业人员的各类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将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纳入继续教育范畴;教育联盟形式共建互享数字资源是一种创新模式,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在该环境下有效的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和版权保护机制。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研究探析
摘 要: 随着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正以全新的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活力、希望和意义。当然,正因为对继续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人们也面临全新的挑战。这既是挑战,又是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
关键词: 继续教育 高校培训经济市场 研究探析
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在这一新形势之下,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拓展高校继续教育。本文将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形势进行分析,谈谈其拓展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继续教育现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关注继续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家发展、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继续教育在这种需求的促动下产生了。
我国继续教育格局呈多层次模式,由六大部分组成:准大学教育、大学后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外语培训、体育艺术教育和老年教育。其实施机构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由普通高校、成人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共同创办;二是某些证书的培训,由团体或者社会力量创办;三是一些短训班、进修班、学习班,由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单位举办。其中,普通高校是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在中国,普通高校具有一定的规范制度,并具有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规模较大,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实施。除此之外,在普通高校,一般成立有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有着一套完善的成人教学系统,管理制度很规范,并且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及硬件条件。
继续教育本身就具有多变性,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不断演化、发展,并慢慢信息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立体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继续教育的各方面条件都在慢慢成熟,继续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成为继续教育的核心,办学模式越来越开放、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二、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新机遇、问题、对策
1.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机遇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继续教育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不是终身教育,不管以何种学历毕业,都有权利接受教育,学习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国人对继续教育的认知,不再是被动强迫地接受,而是主动追求,人们更希望得到多方面、高品位的继续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渴望已经成为自身的内在需求。
高校继续教育越来越多样化,并慢慢普及开来,人们不再满足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专业技能培训、资格培训、高管培训等多样化课程为在岗、转岗、再就业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在高校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中,追求特色发展,已经成为趋势。
除此之外,发展继续教育,既要多样化,更要注重社会的多种需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人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与生活之中。
2.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发展的问题
(1)某些高校不够重视继续教育发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型社会的意义,没有发挥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研究科学、服务社会的功能,继续教育越来越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危机。
(2)教学方式需要改善。一些高校的继续教育方式依然很传统,没有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没有真正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与能力,没有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从而高效地进行培训。
(3)需要更规范的管理。高校继续教育的办学条件有着多方面弹性,这给其发展带来很大挑战。有的高校在不了解政策的情况下,招生办学不合规范,有的高校利用这个机会骗取钱财。这些都给举办继续教育的高校带来了名誉上的影响。关于继续教育的立法不够时效性,到目前,还没有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体系。
3.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的战略对策
(1)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普通高校要树立起服务于社会的理念,积极创建良好的继续教育发展环境,作为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这是根本的职业道德精
神。作为教育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不但要有主动服务的热情与精神,还要有服务社会的思路与作为,应重视发展战略、模式、内容方式等,追求教育水平的突破。制订长远发展计划,对继续教育的培养任务、模式、专业、场地、硬件设备、师资等所有工作都分工明确。
(2)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首先,实施学历教育的同时进行非学历教育。拓展办学空间,向外寻求有条件的合作伙伴,一起办学,实现双赢目标。除此,还可以以多层次岗位培训为重点,大力开展企业单位所需的各类岗位培训。
(3)提升继续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扎实创新发展,以理论为指导。普通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科研中心,不只是继续教育的承办者,还是研究继续教育发展的先锋。必须利用其自身优势,加强对继续教育的研究。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重新认识继续教育及高校培训经济市场拓展有重要意义,人们正在全新角度认识继续教育及市场拓展的意义,给人们生活带来新的活力、新的希望、新的意义。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开拓发展创新的机遇。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把握好这个机遇发展高校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时期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改革研究
--> 社会主义经济变革时期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改革研究
摘 要:会计毕业论文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会计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改进会计继续教育,即: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拓展培训内容、稳定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的监管力度,使会计继续教育达到效果。
关键词:会计;继续教育;对策,社会经济变革时期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又称后续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会计人员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它是一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以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这项工作既是一项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又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1998年,国家财政部颁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建立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规范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促进了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这一规定使我国会计继续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和竞争的主要动力,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1]
一、当前会计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1、缺乏整体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当前,定向理论培训的导向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制度、会计职责的培训上。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会计竞争更多地应体现在人才竞争,尤其是创造性会计人才的竞争上,因此会计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更是一种的能力教育[2]。
2、缺乏教材分类和分层培训。目前的培训中存在着专业会计知识预算类和企业类会计人员使用的教材“一刀切”,纯理论的内容较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的情况。很少考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经融投资等)的需要和处理新经济业务和特殊业务能力的需要。同时,对继续教育目标的规定不具有层次性,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在现实培训过程中往往把不同级别会计人员混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两方面)不能很好地适合培训对象的现象,进而影响培训工作的实效。
3、师资队伍构成单一。培训教师多以高校教师为主,专职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这些教师的教学大多数以理论为主,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也缺乏必要的培训,所以更多地倾向于会计理论或简单的学习文件,不擅长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会计继续教育与会计学历教育相比具有其特殊性,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员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未接触实际会计工作的教师很难将培训的内容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员。
4、培训方式和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教学手段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缺乏深入的、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有些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培训效果不能保障,个别地方存在有钱就能买到继续教育证明的情况。同时少数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为应付会计证的年检而接受继续教育,存在着缺课、少课、应付考试等现象,这也是当前会计继续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和改善会计继续教育的必要性1、会计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无论从教育竞争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经济竞争的角度来说,会计继续教育都是极为重要的。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继续教育应当是多层次、多学科、多视角的教育,应当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为学员提供以会计学为核心,以经济、金融,财税学和信息技术为框架的培训学习条件。会计继续教育应当是一种全体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既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而且要内容丰富而新颖,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提高。
2、会计继续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需要。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老化速度加快,这在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即使是一些会计“科班”出身人员,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时,也不得不继续学习以更新知识。
3、会计继续教育是适应加入wto新挑战的需要。加入wto,会计从业人员不仅要面对国内业务,而且要面对国外业务。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和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国际会计、审计知识及国际会计管理观念、方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三、改进会计继续教育的对策1、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会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一个单位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而且影响整个会计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会计教育既应树立继续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理念,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接受继续教育转化为会计人员的主动要求。
2、拓展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广大会计人员对教材内容要求最多的是:其一,前次继续教育年至本次继续教育年财政部新出台的各项会计制度;其二,本地区贯彻执行财政部新会计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其三,本地区办理各项会计事务的程序
--> 和办法。具体讲,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几个方面。
(1)法律法规教育。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经济法》、《税法》等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以增强法制观念,规范行为、防范风险。
(2)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诚实的品德、进取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的严明纪律和廉政清明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诚信”和“廉洁”教育,形成良好的会计风尚,从而造就一支靠得住、信得过、过得硬的会计队伍。
(3)专业知识教育。现代会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知识,还必须掌握有关的金融、税收、经济和经营管理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应用职业判断处理有关经济信息。此外,会计人员好还能掌握一种外语,以适应国际经济往来的需要。
(4)工作能力教育。一般包括财务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应用、交际交流、决策判断和组织领导等能力。
3、稳定多元化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会计管理机构应尽量稳定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高校的会计教师长期从事会计教学工作,有一整套好的会计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也深知会计教研的知识缺陷;而会计师长期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有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新业务、新问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刻,能够充分把握在职会计人员确实想了解什么、学习什么;会计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够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解新出现的会计问题[3]。所以应发挥几者的优势,把会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做好。
4、改善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目前,会计继续教育培训方法多是单一的课堂讲授,极有必要探索多渠道的培训方法,如自学法、研讨法、专题座谈交流法、场景模拟法等,推进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网上教学。
(1)自习法.自学对在职的会计来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自学前要布置学习的内容、要求、重点,建立一整套督促、检查学员自习的制度,要确定检查和考核办法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现代教学法.要不断装备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行计算机网上教学、多媒体教学影视字幕投影、音像教学。建立信息港、资源库,实现教材多样化,如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光盘教材等。教学内容要更新,实践性要强,信息量要大,要反映财务工作的新政策、新思路、新发展。
(3)研讨法.根据会计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际工作中普遍反映尚未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安排研讨会。研讨会应坚持理论与实务并重,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4)考察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内外、行业内外考察调研。对考察内容、考察对象、考察提纲、考察纪实和考察报告进行一体化考核,防止考察流于形式。通过考察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的效果。
(5)交流法.对会计财务管理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组织进行工作经验介绍,组织讨论,进行推广,推动会计工作向规范化、高层次发展。
(6)模拟法.对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管理的先进单位组织现场模拟,如财务分析会、基础工作交流会,以大量的凭证、账簿、报表,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列示会计实务操作要掌握的基本要素,推广先进经验,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教育的目标、职责、内容、方法等有着根本的区别,继续教育强调的是“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在把握培训方向,建立有效渠道,采取适当方法的同时,还需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培训管理,通过一系列配套工作,使继续教育达到效果。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已经结束, 顾客时代真正来临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 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 实施差异化战略和“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策略, 切实维护学校品牌价值, 进而提升其市场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顾客时代; 普通高校; 继续教育; 市场定位; 顾客价值; 科学发展
这些年, 国内众多普通高校各级各类在校成人本专科生人数几乎与全日制本科生数量相当甚至更多。看到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竟然感到诸多不安, 它们主要表现为: 继续教育持续的高增长是否有泡沫?能否保持稳定的持续增长?我们是否真的具备大规模作战的系统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到底靠什么来持续发展?我们是否达到了国际化的运作水准?我们是否形成了有效的服务模式?我们的状态、心态和能力能否支撑其走得更远?[1]?
然而, 现实告诉我们,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规模这几年的增长更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市场的紧缺而不是我们的市场能力。我们还不具备真正的经营管理能力, 不仅不能够内部市场化, 甚至连内部协同都没有做到。我们还停留在上世纪“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就是满足学生的文凭需求”这一层面上, 无法通过营销和创新手段在强劲地实现顾客价值的关键点上有所作为。我们还不能用国际规则来运作继续教育市场, 我们的员工还在“职业舒适”地带享受着眼前的种种现实利益, 缺乏创业的激情, 缺少管理者的素质, 更是无力思考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
到了今天, 我们忽然察觉到, 现在遇到的较大变化是外部市场不再增长, 甚至出现了明显萎缩, 招生形势的严峻程度几乎是突如其来、前所未有。我们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身边的消费者及其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像往年学生一样只关心能否顺利拿到毕业文凭了, 而是详细询问在学校里开设什么课程, 能够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和择业更替有何帮助。
一、 顾客时代的来临, 继续教育产品的内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接受继续教育服务的学生是消费这一特殊产品的顾客。曾几何时, 学历文凭是走向职场的通行证。许多错失机会上大学的青年趋之若鹜踏进普通高校的大门, 纷纷以脱产、函授、夜大等方式接受成人高等教育获取毕业文凭, 就读什么学校选择什么专业他们并不关心, 那时候的普通高校可谓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普通高校的连续扩招, 独立民办院校走进高等教育领域和外国教育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继续教育出现供过于求, 各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显著加剧, 买方市场初现端倪。种种迹象表明, 产品导向时代已经结束, 真正的顾客时代悄然来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的和平崛起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青年发展的前提。一方面,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青年实现就业、改善生活品质等提供了优化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必然对提升青年综合素质、发挥青年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切青年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需求, 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更多适应社会变革的知识和能力。现实告诉他们, 昔日刚靠文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众所周知, 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 被人们使用和消费, 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 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核心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购买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 形式产品是指产品在市场上出现的物质实体外形; 延伸产品是指整体产品提供给顾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在青年学生看来, 他们今天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单纯追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其它各种证书(形式产品)了, 因为文凭往往只能解决就业门槛问题(由于过度扩张, 文凭含金量直线下降, 甚至有些用人单位还不认可)。他们更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和考核形式(延伸产品), 特别
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进而提升职业发展竞争力(核心产品), 由此在继续教育各个产品层次的消费中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二、 顾客时代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市场定位?
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师,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忙碌和困惑。因为在以往, 我们只要舒舒服服在办公室里一如往昔般向各教学中心分配招生指标、等待各式各样的学生上门报名就是了, 而今天, 我们不仅早早地对招生专业进行评估与规划, 适时地在各大网络、报纸等媒体做招生广告, 而且还在不同场合做招生说明会、频繁参加各种教育展销会, 还要回答不同潜在学生群体的各种疑问, 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心理变化。?
正如市场的需求变化一样, 学生们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正是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今天的学生需求明显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善变性、体验性等特征。按照一般的习惯, 我们会简单地把消费者分为高、中、低3个层级, 但是今天的学生, 他们可能既需要感受到的综合支出(包括学习时间、金钱、心理成本等)“低档”, 同时又要求感受到的综合收益(包括高校品牌、专业设计、教育质量、服务态度等)要求达到“品质”。他们通常依据自己的个人偏见、专长、喜好、期望和财务能力等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 甚至穿梭于各大学校园, 比较各教育项目的优劣, 还要亲自体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他们既希望能够拿到找工作需要的毕业文凭和各种证书, 也希望学到能够真正帮助就业谋生的一技之长。即使走进了你的学校, 选择了某个专业, 学习过程中如果感受到满意度偏低, 他们也会选择退学另觅他校或者提出转专业、更换授课教师等不同程度的要求。? 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在该轮到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做出变化的时候了。我们需要全新的市场竞争能力, 更需要全新地认识消费者需求及其变化。在激烈的竞争中, “谁赢得顾客, 谁就赢得市场”已成为了一种共识。今天你做产品的理由也就是顾客购买的理由。我们不是看业务部门能够提供什么东西, 而是看学生真正需要什么, 能够扎扎实实地为学生创造什么他们真正想要的顾客价值。?
顾客价值理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营销学者提出来的, 它随着相关市场理论的发展而完善, 市场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将之视为“市场营销的基石”。顾客价值是指顾客认知利益与其认知价格之间的比或差。认知利益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收益总和, 具体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等, 而顾客认知价格是指顾客在购买、消费产品或服务过程中感觉到的支出总和, 它不仅包括支付的商品价格, 还包括顾客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涉及的时间、金钱、心理感受等成本, 它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等。[2]这两者之比或差越大, 则顾客价值也越大。其理论核心是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希冀能够获得在职业生涯中必需的成长力量, 包括成功品质、生存技能技巧、为人处事能力等, 这些恰恰是他们极力追求的顾客核心价值所在。?
因此,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战略思维模式应该契合消费者的思维模式, 要把拓展办学空间、获得市场份额的立足点定位在创造学生更多的顾客价值、回报学生的知识投资上, 真正让学生花了钱学有回报, 对其职业发展直接受益。创造较高的顾客价值是学生驰骋职场、为母校树立良好“口碑”的基础, 也是普通高校吸引未来学生顾客的源泉。
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与顾客需求不相适应的因素?
当前,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定位模糊, 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 存在非常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无法满足不同学习者方便灵活、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继续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质。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业务部门创新力不足, 专业设置虽有涵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但偏重学术型居多;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虽经继续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但委员会成员多由各专业学院的主管教学副院长组成, 他们对全日制普通教育具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而对继续教育的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并不一定有深入、详尽的了解和研究。因此导致教学内容通常过于陈旧, 未能及时反映新技术革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近期成果, 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也并不一定适合成人学
习的特性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继续教育表现出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亦步亦趋、简单模仿, 因此常常只好通过降低教学难度, 减少课时, 降低考试要求的普遍做法来保障学生的毕业率, 这又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办学初衷, 也失去了通过继续教育扩展大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各高校之间继续教育办学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往往不管是否具备条件, 都一窝蜂大量发展市场亟需专业。只要查阅一下各校的招生网页便可发现, 计算机应用、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几乎每个学校都开设, 文史类的专业多, 理工类的专业少, 结果造成千校一面, 毫无特色。学校很少真正地去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质量, 也不会考虑它所提供的教育如何去迎合社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传统的继续教育发展机制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的飞速变化。学习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学而无用的教育教学不能为学习者提供职业发展急需的新知识和新思路, 难以增强学习者的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继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往往反应滞后, 牢牢抓住招生指标的控制和分配权力不放, 在继续教育战略发展、行业指导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缺乏作为。?
继续教育招生营销模式同质。各普通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在宣传和经营自己的教育项目时, 无一例外地只着眼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 招生简章中通常可以看到对学校概况、专业名称、学历层次、学习形式、修学年限、学习费用、缴费方式和联系方式, 以及学校所有硬件设施的详尽介绍, 这是典型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宣传中很少甚至没有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观念, 缺乏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和职业发展, 缺乏关注学生的感觉、追求和梦想。学生通常很难从各校的招生宣传中体验到这些教育产品能够真正为自己创造多少顾客价值, 他们关注的品牌优势、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办学政策和大学文化往往被忽略, 个性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招生宣传更是无从谈起。
四、 顾客价值理念下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同台竞争。普通本科教育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其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而继续教育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 沟通大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研成果的主要平台, 二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古人言, 同向为竞, 相向为争。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要从“争”过渡到“竞”, 形式良性互动, 综合性地从不同角度发挥大学的功能, 共同实现其价值创新, 真正使大学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发展继续教育, 不仅要满足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 不断提升职业素质的强烈需求,还要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由于继续教育办学形式灵活多样, 贴近生活, 接近社会, 其办学形式、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先行先试, 反过来必然有力地影响大学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 不断丰富和改善大学的教学内容和学科专业建设, 成为推动校内普通教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和学科、课程建设的孵化器。继续教育可以通过尝试开办暑期学校, 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提供各类特色专业(如语言类、it类)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平台, 成人学生参与普通本科生的实验研究, 普通本科生“一对一”“手拉手”帮扶专业相近的成人学生等途径, 相互提高学习效果。正是继续教育与社会、企业的紧密联系, 带动了大学自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促进了大学开放式办学体系的形成。?场细分, 在继续教育项目开发上实施差异化战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重大挑战。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也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现实需要。今天的学生学习诉求千差万别, 期望值也各不相同, 学习目的上有的希望接受学历教育, 有的只希望接受非学历教育培训, 或为开阔视野, 提高综合素质, 或为掌握一技之长, 提升职业发展能力; 学习形式上有的主张边工边读, 有的主张全日制集中面授, 有的主张有些课程需要面授, 有些课程自己在家通过网络课件学习, 或干脆个人自学; 学习地点上有的希望能够在大学校园学习, 能够充分感受母校的大学文化, 有的则希望在家门口或在家里就能完成学业。因此, 我们应该通过市场调研, 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与欲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对学习者
行细分。事实上, 市场细分就是对学习需求的归类, 在满足学生某一需求或某几个需求方面做到专业化。业务部门应当就自身的办学实力、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办学形式、办学目标和专业设置等方面进行反思, 根据自身的品牌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政策优势、文化优势、地理优势、价格优势等来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 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和特色化, 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 形成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比较优势, 提高和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3]这就是实行所谓的差异化战略, 其核心就是取得带给学生更多顾客价值的独特性。?
关注学生需求, 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策略。扩大生源一直是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业务部门倍感困惑的话题。如今继续教育项目增加了, 服务到位了, 宣传渠道也增多了, 学习地点也便利了, 学费也多年来一直未涨, 可招生效果仍未奏效。从商品营销理论来分析, 造成我们员工困惑与不解的主要是他们还停留在用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4p时代的观念来应付今天“有太多选择”的学生, 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 当我们审视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未来发展时, 我们必须重新回到教育的原点:教育的对象是人, 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说到底, 我们在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变更教学计划、改变办学方式, 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 不断地投入新的资源, 误以为这就是应对变化的有效措施, 也认为这样的努力就会让学校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实际上, 真正的变化并不是这些, 这些变化都是源自一个更为根本的变化——学生需求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关注到学生的需求, 并为之及时作出应对, 学校是很难保持其有利地位的。所以在讨论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时,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顾客导向”意识, 充分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推出新项目前, 首先要考虑它能给学生真正创造哪些客户价值(customer value); 在确定项目的收费标准时, 请先努力了解学生为此愿意付出的成本(customer cost); 在推广项目时, 请先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customer convenience); 如果碰到了什么问题, 请先与学生多多沟通(customer communication)。?
维护品牌价值, 不忘教育的社会责任。随着招生形势的日益严峻, 继续教育的入学门槛越来越低。面对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我们不能片面地依靠品牌运作和过度地使用市场营销手段, 扩大办学规模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高校对继续教育业务部门的业绩考核也不应仅仅是经济指标。作为继续教育工作者, 必须不能忘记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 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原意义, 牢记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双重价值, 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社会效益。要改进大学教师的考核制度, 把继续教育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纳入教师工作量, 保障一定比例的高水平教师前来授课, 方能保障一定的质量。要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 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校内外教学中心评价体系和教学监管制度, 不能因为某些人或某些部门的利益链条而牺牲学校的品牌, 坚决对条件不合格、教学不重视和管理不到位的教学中心实行淘汰制度。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品牌优势和学校科技、信息、设备、师资等资源优势, 重视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和价值精神的推广, 使学生获得学历文凭不是成为学习目的, 要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根本驱动力。
继续教育研究论文: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企业继续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活动中,高职院校图书馆除了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提供前沿科技信息以外,应针对企业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托高职院校优势学科,发挥自身丰富的资源、设备等优势,以人为本,制定契合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策略,为企业在继续教育中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企业继续教育;服务
“多数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将只能维持三至五年”。从当前的形势看来,经济学家张维迎对中国企业加入wto后的竞争力的忧虑并非耸人听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大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以谋求一席之地,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2009年以来,中国部分中小企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艰难。
然而,仍有不少企业却在竞争中始终保持着非常稳健的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抓住了企业竞争的核心——人力资本。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就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对研发的投入比例加大,对相关知识和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而这些知识和信息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转化。因此,谁拥有一批高素质的、能将新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
高素质人才的来源,除了“引进来”这一途径,结合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实际情况,更多的还应该立足企业内部,在自己身上下工夫——在企业内部培育学习文化,抓好企业内部员工的继续教育,培优挖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员工,走科教兴企之路。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已经将企业的继续教育活动同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企业在产业升级中所产生的人才瓶颈问题得以解决。
然而,在当前的企业继续教育活动中,相当多的企业开展的并不顺利,除了企业用人机制、企业继续教育管理队伍素质、工学矛盾等诸多因素制约着企业的继续教育发展以外,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与落后、教育方式的单一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企业的继续教育活动中,企业除了要积极挖掘自身资源打造继续教育平台以外,还要善于借助外力,中国高等院校凭借其充足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科研成果等参与到企业的继续教育活动中,使继续教育活动同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从而实现了知识的再生与人员的再生。其中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特色型高职院校因为专业设置贴近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面向企业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中就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一个服务窗口,除了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提供前沿科技信息以外,在高职院校面向企业的继续教育活动中,应该怎样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发挥优势,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助一臂之力呢?
一、更新服务理念,拓展延伸图书馆服务新领域
目前,许多企业都能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但囿于企业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限制,继续教育培训存在诸多实际困难。一是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企业主要采取传统的授课模式,即你讲我听,虽然单位时间内效率比较高,但学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培训结束后无法为学员提供进一步进行深入创新研究的条件。再者,由于工学矛盾等实际困难,许多学员虽有向学之心却没有时间、条件学习,致使许多继续教育培训最终流于一种形式。二是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由于信息资源的匮乏,许多企业无法跟上近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动态,以至在继续教育培训中所使用的教材严重滞后,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中国高校图书馆专业性较强,尤其是和企业联系非常紧密的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性强,与企业的发展行业关系十分密切。这些作为企业发展重要支柱的知识和信息以及馆中所拥有的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设备优势,不仅可以配合企业进行主要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教学,而且还可以为学员提供汲取新知识、掌握相关领域的近期发展动态的绿色通道,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第二课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当前中国高等院校图书馆纷纷向社会开放,主动承担起社会职能的大潮下,高职院校图书馆也必须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拓展延伸服务领域,为企业的继续教育服好务。
二、针对企业继续教育的薄弱点,以人为本,制定契合企业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策略
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为企业继续教育服务的过程中,首先应针对企业在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人为本,有的放矢地制定出一系列契合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策略。
1.对学员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使之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企业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着力于开辟企业员工获取资源的通道。图书馆作为企业继续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广大学员获取各种信息的场所,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通往这座资源宝库的通道却没有打开,许多学员没有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缺乏必备的信息素质,缺少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针对企业员工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应在充分调查了解学员的信息素质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展开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信息素质教育,包括文献检索课、网络资源利用等,培养企业员工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技能。这样既打开了员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途径,使继续教育跳出单一的授课制的狭小的学习圈子而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使员工在继续教育中面临的资源匮乏等问题迎刃而解。
2.挖掘馆藏资源,提高企业学员对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在面向企业学员服务时应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多种途径,如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新书展览等形式,向广大学员传递、报道各种信息资源,从而引导广大学员有效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获取更多、更新的重要专业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特色文献信息资源,深入开发、挖掘出一批有用的、契合企业继续教育需要的信息资源并推荐、提供给企业员工,进一步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重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对馆藏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馆藏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平台呈献给企业学员,更好地满足企业学员的特殊化、个性化需求,较大限度地打破企业继续教育的时空限制,有效解决企业继续教育中的工学矛盾和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
3.在满足企业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图书馆更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开展特色服务,扮演好信息导航员和“情报中介人”的角色。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开展特色服务。在充分满足读者的现实需求的前提下,做好读者需求调研,激发读者的潜在需求。读者调研,不仅要深入分析、掌握各个层次企业读者对文献类型已经服务方式的不同需求状况,开展特色服务;同时,也要分析外部客观环境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影响,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广、信息快的优势,增强自身市场意识,主动跟踪市场需求,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多形式灵活多样、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服务项目,直接为企业员工吸收、消化新技术提供个性化服务,扮演好“信息导航员”和“情报中介人”的角色,为企业搭建一座通往高新技术的“高速信息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