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幼儿文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学论文
一、幼儿文学教学的困境
1.教学课时的减少
大多数的中职学校对于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安排是在第三学年度,而教材设定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然而,由于现在国家教育部规定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实习时间不少于一学期,也就是说学生必须拿出一学期甚至高于一学期的时间放在岗位实习上面,因此很多院校都对教学流程安排进行调整,导致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学习时间只有半学期,课程安排紧凑,幼儿文学教学面临着教学学时严重不足的局面。
2.教师专业上的局限性
对于幼师的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事教学的老师大多数为语文学科的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中文专业毕业,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极为擅长,但是对于幼师生所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幼儿园的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未能从实用性方面出发,导致教师只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学,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且其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可操作性。
3.教材的体系不够完善
幼儿文学是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对文体论、鉴赏论和创作论这三个模块进行创建的,虽然教材的编写也涉及到一定的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仍是以文学为主,未能将其与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整合。而幼儿文学这门学科的主要教学任务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与了解一些幼儿文学的基本知识,阅读大量的中外幼儿文学作品,训练幼儿文学的写作能力,然而并未对幼师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指导。
二、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1.课程设置
尽管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在幼师学校中已相当普遍,但很多学校都是把幼儿文学课列为选修课,相对于其他专业课而言,幼儿文学课毫无疑问地处于副课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地位既然不高,课时当然也少,并且教材变动比较随意。幼儿文学课经常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也相对较轻,在这种现状下,教师也往往很难花大力气搞教学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幼儿文学的重要作用是不相符的。学校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忽视幼儿文学课程的开设。必须通过幼儿文学的教学,让学生把握中外幼儿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从而使幼儿文学成为师范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不给幼儿文学以相应的学科定位,幼儿文学教学和研究是难以振兴的。所以必须进一步为幼儿文学“正名”,以使幼儿文学课程理直气壮地跻身于文学课的行列,把幼儿文学课列为必修课,安排相对充足和稳定的课时,提高其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地位,成为幼师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只有如此,才能改变幼儿文学在师生眼里的从属角色。
2.教材改革
幼儿文学一些比较具有性的教材的编写不仅涵盖了基本理论与文学史的内容,而且还精选了各文体的一些精品佳作予以点评,观点上也比较新。但问题是教材的层次性不明,缺乏规范化的教材也导致了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目标的混乱和无序,培养目标、教学程度和教学侧重点等等的把握全在于教师的灵活掌握。当前幼师学校使用的教材变动性比较大,幼儿文学教材国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幼师生编写的教材。所以,应尽快编写一套适合各阶层教学的规范化的教材,以适应中职幼儿文学教学的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首先,这套教材一要能体现出它的阶梯性,如按幼师、专科等不同层次进行编写,各层次教学内容的分布要重点突出;其次,要注意它的实用性,让教师便于操作,如可以选取名篇名著作较为详细的范例分析,又能够包含中、小学实际教学的指导内容,对学生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再次,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教学实践性,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就业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
3.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幼儿文学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比较单一,“满堂灌”和缺乏实践性、操作性的教学还非常普遍。教师本人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多是以讲授为主,很少“以学生为主”,相对于《幼儿文学》课的教学而言,改变这一状况尤为重要。另外,由于教学设备的缺乏,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也还很少运用,网络的资源很难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是今后幼儿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文学的教学一直以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现在应顺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必须加强对于幼儿文学的认识,改变思维,提高幼儿文学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于幼儿文学教学的实际使用能力。诚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但是我相信,幼儿文学教学定能走出困境,取得突破。
作者:桂玉成 单位: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口语技能文学教学论文
一、幼儿文学教学的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
2010年之前,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名称不是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幼儿教育专业,这一改变意味着教育部门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及其思维变化。幼儿文学作为专业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文学的教育人才,其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以便向幼儿传递文化思想,具备深厚的幼儿文学素养,以便向幼儿传达文学知识,具备执着的探究精神,以便更加清晰有效的教育幼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幼儿文学教学应努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幼儿文学的发展状况,学会从现实的文学作品和教学中发现新的研究的课题。
(二)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其他学科及课程的教学模式相同
幼儿文学的课堂里,教师仍是以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满堂的言语进行授课,然而这与现代教育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中心,教师教的目的在于学生的学,因此必须转变思维,认识并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将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提高上面来,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模式。此外,教师在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学习的目的,形成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而学生以未来实用性为指导的学习模式,教导学生认识到幼儿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组织以幼儿为主体的文学活动,并进行适当的教学与学习。
(三)突出语言训练
强化口语技能口语专业水平对于幼儿文学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与关键的,因为幼儿文学需要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表演与诵读、故事的表演,而学生的口语专业技能在此就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口语能力越好,其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也就会越好。因此,为适应幼儿园实践的这个需要,在对学生进行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强化学生的口语技能水平。在幼儿文学教学的儿歌单元,可以让学生分别进行儿歌的表演,让其自主自由地进行编组,选取曲目,并进行一定的串联和主题编排,进行有准备的表演,既能提高他们对于儿歌的乐趣领会,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口语技能的锻炼与学习。
(四)模糊学科界线
渗透幼教内容幼儿文学和语言教学法在幼师专业的教学当中是两个不同的课程,两者之间独立设置,毫无交叉。因此,我们需要将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之间的限制打破,模糊他们的科学界线,使幼儿文学与语言教学法更加紧密配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幼儿文学教学里,儿歌和幼儿诗分别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在教材设置上面也是分开为不同的章节,并进行详细介绍、学习和创作,而在语言教学法里,儿歌和幼儿诗则统称为幼儿诗歌,是一体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文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并了解文体特点,训练写作技能,强化作品鉴赏能力,而语言教学法的教学重点则是培养学生利用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整个组织活动的流程,从作品选材到过程设计再到案例分析,因此二者是天生的合作者,老师应充分发挥这种合作的作用。
二、结语
总之,虽然幼儿文学这门学科并不是新鲜课程,但是之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现在顺应新形势的教学需求,必须加强对于幼儿文学的认识,改变思维,提高幼儿文学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于文学教学的实际使用能力。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但是我相信,幼儿文学教育的将来会是美好的。
作者:罗彦旭单位:河南省商丘幼儿师范学校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一、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石,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的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它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年轻文学门类,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在19世纪末之前开始出现,直到晚清民初,才在出版市场出现了幼儿文学,而无论是中国幼儿文学还是外国的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幼儿文学作为中国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与语文教育接轨,并经过之后的发展,使现代幼儿文学的创作达到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工具论中产生了很多收获。即便是在时代低迷时期,两者也未脱离关系。“”之后,中国新时期的幼儿文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进入了黄金时代,并逐渐随着各界人士对语学前教育关注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由此变得更为紧密,并共同为服务于幼儿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76.82%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幼儿文学作品,大约只有10.90%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但还没有出现讨厌的状况;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幼儿文学作品的满意度方面来看,48.64%的学生表示满意,27.27%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有漂亮图片、神奇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调查中还发现: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问题也较为严重。但能每天坚持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长不到5%,而且阅读方法比较单一,时间没有保障,坚持在2个小时以上的只占到10.56%,仍有11.1%的家长没有与孩子进行过阅读交流。在这部分不交流阅读的家长中,除了文化程度低的因素之外,工作忙没时间成了最主要的原因,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忙着打牌、打麻将而没时间理孩子。而对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来说,在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幼儿文学发展史了解欠缺、相关文体知识不扎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等问题。另据一些教师反应:幼儿文学作品教材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作品陈旧、体裁单一、教育性过强、成人化倾向严重等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三、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幼儿文学自身的特点方面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蒙昧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幼儿文学具有纯真、稚拙、欢愉、变换的美学特征,无论从内容的常识性方面、形式的综合性方面,还是表现的趣味性方面,它能很好地补充百科知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作为幼儿园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能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对个体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些都在如《明亮的小窗》《妹妹的红雨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给小鸡起名字》等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二)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方面
经历了1996年以前的快速发展和之后数年幼儿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直到2008年学前教育才迎来发展好期。随着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普及度和保教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给幼师工作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陈旧教学观念,彻底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行素质兴趣教育,提出了鼓励幼师进行不分级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关联化的教学新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通过幼儿文学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项水平,也是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及学前教育不断备受重视的时代大环境中,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加固。
(三)在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
学前教育需要用幼儿文学作品来当作实用教材,而幼儿文学同样能够为学前教育提供所需的服务,并顺应时展趋势不断加以完善和成熟。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且密不可分的联姻式关系,使得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对新生命的智力、德性、感情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将浅显的幼儿文学作为其主要课程,其存在的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并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成人的呵护,更需要幼儿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才能找出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幼儿文学真正发挥其传授知识、开发心智、培养智慧和发展思维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功能。
作者:甄珍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散文学习方法论文
关键词幼儿散文学习方法教学
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供幼儿学习叙事、记人、状物或写景的文学作品。幼儿散文可以通过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来表达一定的所思所感,一人、一事、一草、一木均可成为散文的题材。当前,幼儿散文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状况。散文教学也走入了种种误区:如:片面强调幼儿会读会背,然而散文抽象概括的语言要背就必然会抹杀幼儿的兴趣;又如片面强调散文中词汇的丰富,然而散文中的词汇更多的是朦胧的、可意会而不可解释的,往往会让你越教越糊涂
如何改进这种现象?新《纲要》理念指导我们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幼儿如何来学,我们从观察幼儿学习散文的兴趣点、分析幼儿学习散文的特点出发,进行了系列的实践与探索,形象生动的总结了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
一、从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
散文活动会把幼儿一开始就带入到一个抽象的概括的语言环境中,而与幼儿的经验是不相符合的。幼儿的经验来自生活,而直观的生活经验更能让幼儿与散文产生共鸣,更容易让幼儿有话可讲,有兴趣来讲。因此,我们必须丰富幼儿的有关经验,让幼儿在直观的经验中进入散文,这是幼儿学习散文的及时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那么怎么来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散文呢,这就需要老师来观察、来了解幼儿已经具备哪些经验,还不具备哪些经验,并且能根据散文内容的需要来做细致的分析,作出对应的铺垫。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1、散文内容描写的对象幼儿是否有经验。在散文学习前,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对散文内容描写的人物或事物是否有经验,如果没有经验,那么我们就应该作好铺垫。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活动前,我们先试探一下幼儿对芽这个事物是否熟悉,结果发现大部分人不清楚,有的幼儿甚至认为芽是指的牙齿。我们就在课前做了经验的铺垫,带孩子来到花园里找嫩芽儿。结果孩子一下就来了兴趣,很快的就进入了散文的学习。
2、散文中新词汇的量是否适合幼儿接受。有的散文中,新词汇量很多,如果一下子要让孩子接触那么多新词汇,又要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老师一个一个做解释,那会破坏散文的整体感受,影响幼儿的学习。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做词汇的前期丰富,对于幼儿来说,一个活动中,能接触三~四个新词汇就已经足够,那么教师就要选择那些不一定要在集体活动中学习的新词汇在课前提前丰富。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出现了5个新词汇,其中有一个词语“雨露”,我们就放到了早晨来园后教师有意的带孩子观察树叶上的露水,解释阳光雨露是促进植物生长的关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如果在课堂中又讲不清楚。这样不仅化解了散文学习的难度,也便于让幼儿理解散文。
3、散文中游戏是否是幼儿熟悉。我们常会设计不同的游戏让幼儿来反复感知、体验、跟诵散文。这些游戏如果都是幼儿不熟悉的,那么不但不能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乐趣,相反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游戏。这样可以把重点关注到散文上,而不是游戏规则上。
在幼儿学习散文前,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好经验的铺垫,帮助幼儿从直观的经验进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
散文有一种特殊的美,能让读者从其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美丽情愫。幼儿必须通过反复感知才能与作者的情感、情绪、心灵感受、生命体验产生共鸣,产生对话,由此接受和喜爱。众所周知,幼儿的思维是形象性思维,因此直观具体的情境刺激更能吸引幼儿,把幼儿带入散文所要表达的情境之中,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动态的情境中感知散文,是幼儿进入散文后的及时感觉,也是一种直觉,是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二步。我们知道,散文所承载的很多信息,不是靠教师直接的“告诉”幼儿或理性的讲解,而更为主要的是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让幼儿在倾听的过程中感悟、体会。此时,教师如能创设一个有音乐、有朗诵、有画面的动感情境,把孩子带入散文的意境中,让孩子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散文,让幼儿的原有经验和文学作品碰撞,获得自己的理解,产生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急于走过程,而不能让幼儿反复的、充分的感知的话,往往孩子的主动学习的兴致就会被破坏,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例如:大班散文诗《夏天》:树叶打着卷儿……风来了,雨来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了!……柳叶、小花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诗人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抒发在炎热的夏天里微生物对风、雨的渴望。
我们把优美的散文绘制成色彩鲜艳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录制成配乐散文录音,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一下子就让幼儿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意境之中,为幼儿感知散文提供了多方位的刺激。
三、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
通过反复感知,幼儿对散文有了自己的初步感受,然而要对作品进一步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幼儿学习散文的第三步就是在宽松的交流中理解散文。这里的交流可以说是教师引导下的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关键问题,或者关键词抛出来让幼儿展开讨论,帮助幼儿正确的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中班散文活动《芽》中,我们首先设计了这样2个关键词:“胆怯”“勇敢”,让幼儿来交流、模仿自己对这2个词的理解,老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芽会从胆怯的小姑娘变成勇敢的小女孩呢?”每个孩子生活经验不同,你一句我一句,通过相互交流很快就理解了散文所表达的情感,就是阳光、春风、雨露帮助芽勇敢长大。
这里还强调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因为散文中有些词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描述,我们一定要放宽要求,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话,用动作,用比喻来说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意思接近,不可强求统一。例如:刚才提到交流“胆怯”一词,一个女孩就做出一个胆怯的表情,非常容易意会。因此,宽松的交流环境可以释放孩子的紧张心理,让孩子放松的表达,更加深了对散文的理解。
四、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
语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在言语训练中让幼儿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幼儿的言语能力。因此,散文学习要引导幼儿通过语感实践反复朗读,反复体会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从而懂得这样运用的“所以然”。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我们认为幼儿散文学习中在趣味的游戏中跟诵散文,是最适合幼儿语言训练的一个步骤。《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在散文跟诵方面我们尝试游戏化教学。根据每个具体的作品内容设置相应的游戏情境和游戏情节,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跟诵作品,学习词汇,达到活动目标。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雪花》活动中,我们设计了“高山、房顶、大地”的场景,让幼儿扮演高山、房顶、大地的角色,随着音乐的伴奏下,用动作、体态自由表现,自然的跟诵。又如:在散文诗《芽》中,我们设计让幼儿分别表演太阳、春风、雨露、芽等角色,分别跟诵对话语言,幼儿置身于角色游戏当中,丝毫不觉得跟诵是件枯燥的事情。
跟诵散文一定要以游戏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充分发展。千万不可教师读一遍,幼儿跟读一遍,这样只会让孩子学的无味,教师教的很累。
五、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散文学习有创编要求,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要求,如:小班学习创编词,中班学习创编句子,大班可以学习创编段等。在幼儿欣赏、理解、熟悉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结构,在保留个另段落的基础上,利用迁移性的原则,调动幼儿个人的经验进行扩展想象,依照散文的结构进行简单的迁移,创编出自己的散文词、句、段等,拓展原作品意境。可以说,在简单的迁移中创编散文是幼儿散文学习的第五步,是拓展、提升的环节。在这一步中,我们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散文结构是否适合幼儿创编。哪一个地方可以创编,可以创编到什么程度,等,教师都要做好一定的了解,对幼儿创编能达到的效果要有一个心理预期,不是说拿到什么散文都要求有这个环节,应该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创编。
例如:中班的散文《芽》,整个散文优美,词句精练,并且有角色的互动,适合让幼儿感受欣赏,就不适合幼儿创编,教师不能强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增加这个环节,否则只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
其次,创编内容是否简单。是否是幼儿通过简单的迁移就能够做到的,孩子的经验是有限的,直观的,因此教师选用的创编点应该是简单的,由简单入手,适当累加,便于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迁移,帮助幼儿获得成功感。
例如:散文诗《绿色的眼镜》,《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等,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通过自己简单的迁移就可以达成,容易获得满足。
,已有框架结构是否熟练。幼儿创编散文必须建立在对已有结构熟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对创编结构已经达到熟练程度,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迁移经验,进行创编。但如果原有的节奏没有掌握,那么就谈不上还能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一个散文活动还没有让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就让幼儿仿编,导致无效,只能起到形式主义的反作用。我们说,一节课不求完整,但求有效,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在熟悉样本的基础上,帮助拓展,展开创编环节。超级秘书网
例如:在大班散文《蒲公英》教学中,教师如果整堂课只给幼儿欣赏了2遍,没有跟诵环节,也没有一个示范,就要求按照图谱提示来又画又编,最终导致幼儿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不会”。
幼儿散文学习五步曲,它只是我们进行散文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它并不是一种模式,我们觉得教师更需要灵活的取舍,灵活的运用。在幼儿学习散文的五步曲中,我们更强调的是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文学作品的本身魅力,重视幼儿的感知学习,重视幼儿的体验行为,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等。如果你把握好了这些,我想,也就解决了散文教学中的“幼儿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教育论文
一、合理选择教材,提升幼儿文学的质量
我国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水平提升后逐步获得了幼儿用品市场的份额,但是在幼儿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很多的幼儿书籍只注重发行速度以及销售量,而忽视了幼儿文学本身的质量,因此在庞大的幼儿文学市场上,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内容的适宜性也有待考究。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时,教材的选择应当作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工作,以教材的品质性推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经典幼儿文学《三只小猪的故事》,以平实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学生在书本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个人努力、勤劳的重要性。在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借助这本教材,通过趣味故事朗读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幼儿对于作品欣赏的兴趣。朴实的语言可以让幼儿直接感受故事内容所表述的部分哲理,再加上成人或者教师的帮助,幼儿对于文学中所展示的哲理可以有深刻的理解,幼儿文学赏析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主题情景创立,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
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足的提升,因此在幼儿文学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很容易对文学书籍失去兴趣或者是因为注意力的不集中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如果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为幼儿文学欣赏教学设立合理的情景主题,带领幼儿走入文学世界,那么在主题情景的熏陶下,幼儿对于文学欣赏的学习兴趣更浓,对哲理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入。课堂情景的设立是幼儿文学欣赏的方式,在文学欣赏教学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在班级设立各个特定的情景,并邀请学生扮演相关的角色,例如聪明的一休、三只小猪、聪明的小白兔等等,使得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感受文学中的乐趣、体味文学中所折射的道理,而教师需要做好指引的工作,帮助学生自行进行知识的探索,以活跃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选拔专业的师资队伍,开展好幼儿文学教育
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幼教的培养与选拔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对于幼教的资格认定以及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幼儿园在选拔师资的过程中,除了对于学历、普通话、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强化教师耐心、文学素养、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只有借助综合水平高的教师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来提升幼儿文学素养。在幼教资格证书考试的笔试和面试环节适当增加幼儿文学阅读、讲解能力的考核内容,对于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水平有着显著的必要性。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现阶段的实际要求来进行考核内容的设置,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方式,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的开展才具备实际的可行性。总之,幼儿文学是幼儿教育开展的重要载体,对于文学欣赏教学的开展可以帮助幼儿发掘文学中的趣味性,提升其对于文学认知的水平,增强其对于哲理探究的能力。在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提升幼儿文学的教育地位;同时以合理的教材以及适宜的主题情景,不断提升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有效性;,相关部门也要做好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为开展好幼儿文学欣赏教学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作者:黄爱琴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章郭幼儿园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一、根据教材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是感受和理解
文学作品的关键文学欣赏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幼儿对作品的创造表现,而表现的前提是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理解是表现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了作品,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与孩子来说,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紧密结合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规律,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通过幼儿的互动有效地帮助幼儿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
1.图谱法:图谱法是教师根据诗歌、儿歌特点设计的形象符号画面,用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图谱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欣赏中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文字直观地展现在幼儿面前,符合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更能帮助幼儿理解和记住诗歌的顺序。
2.仿编法:当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体验已经到达一定程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创设机会,让幼儿扩展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对作品进行仿编。例如在中班诗歌《摇篮》和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各种小图片,让幼儿创编,孩子们受到提示,能创编出:书架是书的摇篮,摇着书宝宝,风儿轻轻吹,书宝宝睡着了;汽车是摇篮,摇着小宝宝,爸爸轻轻开,小宝宝睡着了。
3.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在游戏情景让孩子在玩中感知、理解文学作品并且通过动作参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运用游戏和表演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幼儿会进入假想的意境,真实有趣地表现内心对作品的感受。如:小班《好饿的毛毛虫》的欣赏活动中,在故事欣赏的开始环节,进行体育游戏“好饿的毛毛虫”,不仅让孩子感受故事的情节,而且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既紧扣了活动目标又尊重孩子的学习特点。活动以游戏为链接,满足了孩子的兴趣,更激发孩子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二、调动多种表现方式是让幼儿创造性表现作品的途径
1.借助动作表现: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合适的道具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刻的表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小班欣赏《谁会爬》的活动中,老师让幼儿运用鱼尾、翅膀等道具运用动作让幼儿很快理解爬、飞、跳的动作,攻克难点,很好地掌握了诗歌的内容。
2.借助绘画表现:绘画也是一种能很好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对孩子来说,借助绘画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在表达和自己想表达内容之间建立有效的对应,教师也可以通过幼儿的绘画来了解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情况。
3.借助音乐表现:以音乐作背景,能极大地提高文学作品意境的渲染力度,增强孩子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在文学欣赏活动中,适宜的音乐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巩固幼儿的表面记忆。
4.借助表演表现:幼儿欣赏文学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感知、理解和表达作品,在集体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表演的愉悦、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小班幼儿初步具有扮演的意识,具有简单的表演,多为群体表演,说简单的话,教师为主。中班幼儿表演时要求能较好把握角色,有一定创造性,初步合作、协调,可分小组、个别表演,教师为辅。大班幼儿可在熟悉作品的情况下,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自己制作道具,能在教师的轻微指导下设计、组织表演活动。
总之,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各方面的教育联系起来,彼此渗透,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让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这样既能激发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逐步构建美好的情感,真正达到欣赏的目的。
幼儿文学论文:浅论幼儿文学教学中的点拨之道
论文关键词:幼儿文学教学 点拨 教学特色
论文摘要:幼儿文学教学中的点拨教学切实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幼儿文学是幼儿师范院校语文学科的课程之一,它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而对幼儿文学的学习,阅读作品的教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各种文体的幼儿文学作品,初次读来觉得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学生似乎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教师也似乎并不需要下多大的工夫就可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不成熟的认识。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幼儿文学的基础知识,理解作品内容更深入些,以便提高自己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还是特别需要教师独具匠心的教学点拨的。
(一)对点拨教学法的认识
语文点拨教学法,是上世纪末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的产物,是影响较大较成功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之一,是符合语文教学改革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教学方法。它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和“满堂灌”的弊病提出来的;强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则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体作用,积极钻研,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动脑、动手、动口,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相互切磋,民主讨论,共同提高。与传统教学相比,它要求把教师讲堂变为学生学堂,把教学八股变为灵活点拨,把只重“学会”变为注重“会学”,“授之以渔”,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点拨教学法切实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点拨法在学生学习幼儿文学中的重要性
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在无知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新知的活动,而是一个由旧知进入新知的转化升级式的认识与理解过程。教学,就是让学生由知道一些向知道得多一些,由认识肤浅、片面向认识深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幼儿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项的工作,而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点拨。
(1)学习材料是十分复杂繁多的,需要分清主次,分出轻重。如何分?按什么原则“分”?怎样“分”才能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基础知识与作品选读如何配置练习?凡此种种,学生都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教师的提示可以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
(2)学习幼儿文学是要有兴趣的,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认为,兴趣是一种持久稳定的喜好心理活动,真正有兴趣,学习起来就无“愁苦”可言。幼儿文学课程不是一门a高深的课程,但更容易让许多学生眼高手低,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适时出面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文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自然从心底升起一种强大的求知力量。有了这追求新知力量,兴趣之花定然常开不败。在这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中,点拨,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化枢纽。因此,点拨学习,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相机诱导,适时指点,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极其必要。
(3)提高学习效率,需要掌握方法,而方法的习得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我们主张,方法固然要依靠传授(“授之以渔”),但最主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能“习得”。教师传授给学生以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教师所传方法确实对自己帮助很大。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自觉地运用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是前人或别人总结到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对于高明的学习者来说,好的方法是自己摸索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更符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因此,它对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作用更大。学习者自己还不知道,还在费劲摸索。这是不必要的摸索,对此,教师要加以点示,不能让学生浪费精力。
(三)运用点拨法,开创幼儿文学教学的和谐之境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认为:“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是实施点拨教学一最重要要求,也是点拨教学的精髓。”据此,在引入点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引入时机的把握。点拨所要求的是随机,而不是随意。在学生思维未到火候之时,给以指点,加一把火,点在关键处、要害处。在学生面对疑难束手无策或思路出现偏差时,拨开迷雾,拨正方向。当点则点,该拨则拨。点拨法追求教与学的和谐之境,使文学教学充满创新的无限的魅力。
(1)抓住基础知识和文学作品的关键点,适时点拨,激发创新兴趣
叶圣陶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读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这启示我们:要在“深奥些的地方”给予点拨,以使学生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围绕教学目标,点拨出重点、难点,即点拨出关键。高明的点拨就如同选点炸石爆破一样,如果点选得恰到好处,就会拨动一点延及其余,放射开去,引起学生在思考旅途中的发散“爆破”,是思维呈现出创造性,这应是点拨教学的核心功能。在具体的作品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善于层层设点,步步激疑,使其潜在创造智能适时得到引发。如对“童话”这一章节的处理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及内容,还要针对作品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加以点拨,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这对促使学生认识深化,从而透彻地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在学习幼儿诗时,在形式、意境、表达上加以点拨指导,让学生与前一章节相近文体——儿歌进行比较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抓住文学作品中构思的巧妙点,针对性点拨,开发创新思维
“点拨”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在于寻找学生探索新知的心理需要和教学思维共振的切入点,并以此为点拨的契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巧妙的针对性点拨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心理时,就会环形、激活与相对应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在其心灵空间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并通过心灵的折光线整合、改造,形成既源于教材内容有有着自己独到见解的新的理解和发现。这种创造性思维效应应透漏出这样的信息:教学训练只有紧紧的把握点拨的核心,抓住要害,伺机点拨,才会有效发挥它开发学生创造思维功能。如幼儿童话《萝卜回来了》一文,较大的特点就是构思巧妙,由小兔子送出去的萝卜,转了一圈又回来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是好朋友送来给他吃的”,这是反映出朋友之间友谊的深厚。只有每个人都能为别人着想,才能形成“爱的循环圈”。而让“爱的循环圈”变得意韵悠长的还在于回环反复的结构方式的运用,如此适时的针对性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童话单纯的叙事方式的特点,也可以掌握鉴赏、创编童话作品的技能。
(3)抓住文学作品中的激情点,触机点拨,培养创新能力
创性性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抓住能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的训练点触机点拨,让学生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进而由共鸣而融通对话,涵养其移情换位的心理创新能力。如幼儿诗《树叶儿飘》,诗的前一节紧紧抓住“飘”字,在富于动态美上做文章,加进绚丽的色彩和比喻,描绘出了一幅自然的图画,使天性热爱自然、热爱美的孩子沉浸其间,产生共鸣的欢娱。诗的后一节,作者俨然就是一个高明的导游,把孩子带进这幅美丽的图画中,通过孩子拾捡黄叶的动作,引发充满了儿童情趣的想象,使这幅原本就很美的图画,顿时灵气四溢、温馨感人。自然美与情感美交相辉映,升华为诗的意境美,就在优美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唤起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爱。在点拨时,找准意境美的升华点,把学生的感情引入诗文中去,使学生与诗文中的形象具有同样的情感,从而产生交流融合、升华共鸣。
在幼儿文学的教学中运用点拨教学法,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系统地了解点拨教学的基本理论,发挥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掌握行之有效的点拨和指导方法,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文学欣赏客体的选择原则分析
摘要:文学欣赏客体是读者获得意义的源泉,是文本意义具体化的出发点,它为欣赏主体规定了欣赏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对它的选择至关重要。为幼儿选择文学欣赏客体大体应考虑这几方面的原则: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关键词:幼儿文学 欣赏客体 选择原则
前言
幼儿文学的欣赏客体是作家创作出来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它是介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审美对象,是幼儿文学欣赏的中心环节,因此,选择欣赏客体—文学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功能,也要考虑其非审美的功能,还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文学欣赏活动中为幼儿选择作品时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
幼儿作为幼儿文学的主要消费者,其年龄特征制约下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是决定“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创作幼儿文学作品强调适龄性,欣赏也是同理。适龄性主要指选择的作品适合幼儿的心理水平和相应的欣赏情趣。幼儿情趣是指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幼儿情调和趣味,也就是说它制约下的幼儿文学应该同时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
及时,必须是“幼儿”的文学。既然是幼儿文学,作为本质特征,就应具有“幼儿”属性。
首先,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不等于写儿童的文学。”“写儿童的不一定都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实生成的阶段,语言和表象等符号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正式步入文学的殿堂,成为幼儿文学的审美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成人社会那些思想习惯、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的概念是不能为其认知结构吸收和接纳的。因此,必须本着为幼儿创作的原则,在创作时考虑到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年龄特点取得一致。
其次,必须是幼)l能接受的文学。超过幼儿理解水平或者不适合幼儿听赏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属于幼儿文学的范畴。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的方式对幼儿文学的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特殊要求。
第二,必须是幼儿的“文学”。由于幼儿文学作品必然要以幼儿的审美趣味和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作为创作的基础,所以,它所应用的艺术要素总是体现幼儿能适应的特殊规范和要求,呈现出特殊的组合形态和构成状态,表现出特有的幼儿情趣,即具有纯真、稚拙、荒诞、游戏味浓厚等幼儿文学特有的审美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
即使是幼儿,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因此,必须选择那些能给读者留下理解和想象余地的作品。这也是中国文论中所要求的含蓄和蕴藉。事实上,越是含蓄、蕴籍,越是内涵信息丰富的作品,越有艺术生命力,越能被读者接受。这看起来似乎与幼儿文学浅显、明快、童真、稚拙的美学特点相矛盾。其实,幼儿文学照样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只不过那是在其纯真、稚拙的外表下隐藏的幼儿似的含蓄和蕴藉,需要孩子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去感悟。一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孩子们一次就能读懂,或者其美学意蕴一次就被开掘完的,它应该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一个刺激读者去解读、去想象的“召唤结构”。
即使是幼儿文学作品,它的意象结构也存在着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包含浅层与深层的不同意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掌握领悟自己能懂的那一层意义。这种意义应该包括:一,基本(或者自然的)意义,它是由作品描写的基本事实和表现的具体感情或情绪形成。二,习俗意义。例如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却表现了另一喻义,像青松代表着长寿或者坚强的风格,荷花代表着高洁,小草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同民族历史、心理、文化有关。三,内在意义。即作品的深层意义,往往积淀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一般情况,低段年龄的孩子可以从形象人手去理解具体形象和具体情感,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从高一点的层次来理解,甚至可以终其一生来解读作品的深刻含义。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幼儿可以读出荒唐皇帝的滑稽可笑,儿童可以理解欺骗的可耻下场,青少年可以看出更深层次的讽刺,而成人应该从皇帝和他的群臣以及百姓的相互欺骗、附和,不敢说真话,共同歪曲事实等表面现象下,悟出安徒生对社会、人生、世相的愤怒和批判!
好的或者较好的作品总是在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点,形成潜在的“召唤结构”,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所以,为幼儿选择欣赏客体时一定要有意识地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
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孩子从婴儿时最早开始接触儿歌到慢慢听讲故事,总是处在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各式各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一定会通过自身的各种特征来暗示他们:不同的作品存在不同的信息。大量相同或者类似的信息成为审美经验后,会为孩子预设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一旦在文学欣赏过程中遇到相关作品就会发出特殊指令,唤起他对以往经验的记忆,也唤起由先前欣赏过的同类或者近似作品所形成的准则,使之进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之中,产生对作品的审美期待,形成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因此,为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应该为幼儿选择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教育。具体表现为:
(一)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
从文学作品多元价值的实施考虑,应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让各种题材包括美学、哲学、伦理、科学、艺术等丰富内涵和多方面的知识经验与儿童相互作用,让孩子通过文学作品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比如对“美”的认识,既是一种感悟又是一种认识。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典范: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音乐,更有直接教育孩子如何认识美的作品,如《谁最美》,形象地告诉幼儿小白兔、小松鼠、百灵鸟、长颈鹿、孔雀的美都是美在外表,蜜蜂的美,是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样的美才最美。有关生活技能、道德认识、科学知识等等题材内容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无所不包,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可使幼儿得到立体的熏陶和教育。
(二)选择体裁多样的作品
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在反复欣赏不同体裁的作品后建构起来的。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的风格、独特的审美价值。幼儿诗歌,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精炼、音乐和谐,集中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学特征。幼儿散文,语言精美、描绘生动细腻。欣赏散文,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可以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幼儿故事有引人人胜的情节,有重复变化、多样统一,均衡完满的整体结构,可以满足儿童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其他体裁各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都可以全身心地陶冶幼儿。
(三)选择形式多样的作品
幼儿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诗歌的分行排列、散文的分段排列、图画故事的图文并茂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意蕴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均衡、重复变化、整齐一律,对立统一等。幼儿文学作品讲究形式美的意义在于:及时、具有对称、均衡、回环、起伏有致的段落结构的作品,像一架架彩虹,一座座山峰,符合情感张弛的规律,容易使幼儿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增添美感体验。第二、容易使幼儿从中发现文学形式美的规律,积累故事和诗歌“语法”,以及对故事和诗歌的形态和结构规则的直观把握。儿童对作品语法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欣赏时产生猜想和预测的愉悦;在运用时也会逐渐产生自发的迁移,获得各种能力。第三、结构工整的幼儿文学作品经常使用反复等修辞手法,这能使幼儿在反复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情绪,自然记住关键性语词和句型,对语言习得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幼儿不能把形式从形象中分离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但是不意味着幼儿不注意形式。幼儿对艺术表现形式有天生的敏感和理解,他们通常更容易将儿歌、诗歌当成游戏,视为虚构,而将故事、童话等叙事性作品当成真实。当孩子听“丫头丫,打蚂蚌;蚂蚌叫,丫头笑;蚂蚌飞,丫头追;蚂炸蹦得高,吓得’‘头一大跳”时,觉得有趣的是句子的音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游戏性,会有兴趣的重复句子,表演动作。这首儿歌其实也有很浓厚的戏剧情节,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将小姑娘刻画出来,具有明显的故事性,可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在乎的是儿歌整齐对称、充满韵律的音乐性。但如果把这个儿歌变成一个故事,孩子可能关心的就是蚂蚌的命运,它有没有被捉住,小姑娘又怎么样了?
当然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只有形式美和内容美高度结合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这也是选择作品要注意的一个原则。
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人在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情感中,有最基本的情绪,表现为喜、怒、哀、乐,借此可以表达人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同时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还有一些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儿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从人物情绪的展示中,可以学到更多标志复杂情绪的词,同时也促进识别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自己情绪表达的能力。因此,重视幼儿文学作品的情感类型,也是选择作品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可以从两方面选材,一是按普通情感类型选材,一是按高级情感类型选材。
(一)根据人物普通情感类型选材,要注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具体情感表现、注重塑造再现生活形象的文学作品,即所谓“再现性”的作品
这一类作品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各种社会情感渗透到幼儿看得见、能理解的文学形象之中,使其感到亲切有趣、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小熊过桥》,形象地再现了小熊过桥的全过程,由胆小害怕到超越自我后的喜悦.还有一类“表现性”作品,即表现作者心灵的作品:不直接描写生活形象,而是通过想象、隐喻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社会情感的抽象形态。这在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中表现得较为集中,它们一般有比较典型的审美结构形式,有较为工整的重复和变化;通过比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形象的对应物来抒发各种情感,比如《摇篮》里把母子之情比作摇篮和宝宝的关系,一共四段,每段有四句,四个不同的喻体: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树宝宝,其余是重复。喻体贴近幼儿生活,儿童容易通过类比思维变换喻体,实现部分形象的创造,获得对母爱情感的具体认识。
由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情感的匹配、认识能力不一样,应视情况选择不同作品供其欣赏。比如从人物具体情感而言,可以为小班幼儿选择情感比较单一或者两极对比鲜明的作品,《小兔乖乖》可以让小班孩子与小白兔共同体验喜悦、紧张、狂喜的心情。中班幼儿可以欣赏一些人物带有多种情绪色彩的作品,包括喜悦、忧伤、惊奇、渴望;同时还可以有较多的情感转移、情感变化。如,《三只蝴蝶》、《小黄鹏;(金波),《张老师的脸肿了》(朱庆坪)等,这些作品较多地表现出了情绪变化。供大班孩子欣赏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类型可以更加复杂些。比如幼儿故事《玲玲摔倒以后》,写玲玲摔倒以后其他孩子胆怯、旁观、辩白,就是不出手相助,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于醒悟,积极帮助玲玲站起来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孩子们的内疚感、羞耻感、同情心等比较复杂的情感、情绪体验。此外,由于儿童在4-5岁以后,活动能力提高,认识范围扩大,理智感和意志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所以从中班以后,可以欣赏一些意志和理智成分更多的情感作品,感受同一人物情绪、情感状态(力的模式)在程度上的不断加强。在《花瓶打碎了以后》,妈妈武断地逼迫京京承认他没有做的事情,而京京却一直坚持“不是我摔的”,无论如何都不乱承认。而且借老师说的话“不是自己做的也不要乱承认,那才叫诚实呢。”表明主旨。京京的坚定、诚实、勇敢一步步加强,情感也一步步递进。作品人物情感之间的冲突,是力的表现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的反映。京京和妈妈的力量对比有较大的悬殊,妈妈一步步紧逼,直至要动手打小孩,是一种武断和专制,而京京虽然弱小,代表着勇敢和诚实,表现了一种反抗的力,在事实真相面前,这个弱小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其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
(二)按高级情感类型选材。要考虑崇高、优美的作品和喜剧美、悲剧美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获得仰慕、崇敬、崇拜、自豪的情绪感受,如神话和英雄故事。优美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获得温馨、舒适、安全的情绪感受。比如儿歌、幼儿诗歌、散文等。喜剧美的作品,使幼儿获得轻松、滑稽、幽默的感受。悲剧美的作品,可使儿童获得伤心、难受、气愤、同情等情绪感受。虽然悲剧情感不符合幼儿的审美期待,在幼儿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比较少,即使有也通过艺术处理冲淡了悲剧色彩,比如稽雪的《雪孩子》,对雪孩子救白兔的牺牲行为没有过分渲染,而是让雪孩子变成天上的彩云转换了生命形式,使作品获得喜剧色彩,符合幼儿文学浪漫的特点。但是,悲剧情绪是生活中的正常情感,有必要让幼儿局部地体会一些,为未来的个性发展提供情感上的先期准备。可以选择一些只有局部忧伤情节而结局完满、表现手法生动活泼的作品供幼儿欣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接受水平,小班的孩子适宜欣赏优美的作品,中班的可欣赏优美和诙谐、略带忧伤的作品,大班可欣赏优美、崇高、喜剧美、悲剧美的作品。
以上是选择作品的不同角度和原则。但无论从哪种角度都应更多地选择各人名著,因为名人名著的经典性和情操陶冶作用那是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
幼儿文学论文:浅谈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思考
论文关键词:幼儿文学课程 定位 原则 实用
论文摘要: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实施,要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品与技能相结合、训练与实用相结合三个原则,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幼儿文学课是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语文教学向专业教学的延伸。幼儿文学课程的设置,旨在提高学生的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的能力,具有组织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幼教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以下是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几点教学思考。
一、幼儿文学课程的定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范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大同小异:从任教者角度来看,大多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从课程内容来看,大多从文学的视野来构建文体论、创作论、鉴赏论等几个板块。虽然教材也结合一些审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但总体而言仍在这些文学范畴之内;从教学形式上看,以知识的传授与鉴赏分析、创作改编能力的培养为主。由于幼儿文学课程主要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这就使得这门课程基本上沿袭了中文专业的儿童文学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对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者更对路一些,但对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则不适合,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近些年,课程改革昭示我们课程必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来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幼儿文学课程应该把“幼儿文学”与促进“幼儿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定位在这一点上,幼儿文学这门课程才能真正找准自己在幼儿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而精准定位的前提就是要突破囿于“文学”视野的局限,任教者和学习者要始终以“幼儿文学和幼儿发展”为主线,以幼儿文学的文本和幼儿发展的规律为情境脉络,从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中去吸取丰富的学习“给养”,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关系,构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从而把幼儿文学作品演化为实用的教师技能。
二、幼儿文学课程的实施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很幼稚的阶段,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控能力较差,这些都决定了学前教育只是启蒙教育,它要求幼儿教师是通晓人文、自然知识,在音、体、美等方面具有一定特长的综合性、全能性人才。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任教者应改变自己在课堂中单纯的讲解者身份,变身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积极合作、主动探索、发现幼儿文学的文体规律,从而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剖析,让学生领悟幼儿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范式;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种服务,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再把实践结果反馈到理论中进行检测,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创作出贴近生活、质量较高的好作品。这样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到理论的过程,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2.作品与技能相结合
现在很多幼儿文学的教材在编写时,都是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阅读欣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它们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特色。
对教材中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鉴赏和运用。在指导学生鉴赏作品时,教师不能单纯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去分析情节、语言、写作技巧等,而应该从实用出发,让学生学会吟诵、讲述、编排、表演。比如幼儿童话和幼儿生活故事,要求用幼儿喜欢的、能接受的语气、语调,借助一些肢体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5~10则;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受幼儿喜欢的绘本,让学生阅读并讲述出来,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上创编绘本;让学生创作和改编幼儿戏剧,以小组、班级为单位,进行不同规模的表演。通过这样的技能训练,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兴趣,在学会鉴赏、创编的同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加强了幼儿文学课程的实用性,锻炼了学生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技能。
3.训练和实用相结合
首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必要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完成训练,教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要进行检查。
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比如利用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周见习、月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观察幼儿的语言运用方法和习惯,进行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在幼儿园带班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请幼儿听、赏、观、看,然后再不断对作品进行修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
只有把训练和实用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到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确实有用,才能真正体现出幼儿文学这门课程的社会实用性。
依据以上三个原则实施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讲解变为活泼的表演,使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课堂,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与积极思考,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幼儿文学的知识与理论,更主要的是学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独立选择幼儿文学作品,创造性地改编、创作幼儿文学作品,或者将幼儿文学的构思表现方法迁移到其他教育活动的设计之中去。
幼儿文学论文:挖掘幼儿文学作品美育资源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或认为导思、染情、添趣;或认为认识生活、教育思想、开发智力、训练语言。无论哪一种说法,都说明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而就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来说,其他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文学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幼儿文学作品具有一般文学作品的特点,但它更是以具体的形象、艺术语言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以能激发人们的感情、情绪为较大特点,与学前儿童的认识心理和情绪特征相吻合,它不仅能够陶冶幼儿的性格,提高审美趣味,催发想象力,发展感受力,给幼儿以美的感受,同时,又能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知识,让幼儿了解和感受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帮助幼儿增强识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净化心灵,完善气质,给幼儿以思想道德的启迪和教育。
《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它为我们指明培养人才的规格,也具体说明幼儿园美育的目标,幼儿文学作品就其特点及教育功能,对于我们落实《规程》精神,为幼儿的幼小衔接以及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能够沟通其他领域,送给孩子欢乐,又指向未来发展的文学作品却被我们当作一种品德教育和认识事物的工具,浪费了教育资源,失去了教育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我们就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学作品的美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进行探讨。为避免空、泛,难以说明问题,我们选择与幼儿精神世界挈合的童话故事作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了解偏差原因
行动要科学,理论要先行。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美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首先必须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极其教育功能,了解幼儿文学作品的特点(童话故事的特点),了解幼儿的审美特点及现有水平。为此,我们学习了有关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论,了解到文学作品是作者按照美的规律和审美理想,通过艺术语言塑造形象、描绘意境、表达情感来反映现实、反映社会的,它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它最主要的作用是用美来感染人、愉悦人、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童话故事一样是用美丽动人的语言,以拟人、夸张的手法,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塑造真善美、假丑恶的形象,阐述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合规律合目的地暗含了儿童与生俱来的集体无意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幼儿有区别于成人的精神世界,他们需要童话,就如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存,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们几会变成虽然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的画,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他们虽然不能象成人那样理性地分析作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达到意识层面的高级审美,但他们通过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会感受到作品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能透过作品感受到世界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会尝试运用作品中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为了解我们文学教育活动情况,我们让大一班34名幼儿讲述《河马的故事》,幼儿讲述时,只有5个感受力较强的孩子表现出一些表情、动作,而其他的幼儿都是背诵式的,虽也完整,但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没有原本属于他们的那种对童话的兴趣。我们知道,复述是建立在感受体验基础上艺术形象再创造的活动,是欣赏过程在人脑中产生作品意象的表达或表现,讲述的结果,说明孩子对作品的艺术形象感受之肤浅。我们又让孩子迁移故事中描述河马特征的语言描述常见的小动物,孩子只会讲出认识到的特征,用词羞涩,更没有故事中的情感性和想象性。
我们让教师分析教材,了解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掌握情况,教师分析出来的是一般显而易见的形象(主题)、句式和新词,基本不涉及情感线索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资源,更没有涉及文学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
通过理论透视我们的实践,我们了解到文学教育活动偏差的原因:一是我们忽视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美育认识的偏差(忽视感受、发现,重在创造、表现),因此,在教育目标的制定上极少考虑审美,尤其是情感美;二是对文学作品的教育资源和审美特质认识不足,不懂得文学作品是品德教育认识活动的有效工具,而且作品本身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造成文学活动不是以情感人,而是说教灌输,使孩子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三是对孩子认识不足,不了解孩子具有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不了解独特的审美方式,造成整个文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分析讲述中进行,没有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间,更没有引导孩子迁移文学经验去感受、发现周围生活环境中的美。
(二)挖掘美育资源
作品是教育目标的载体,又是活动的依据。教师对作品的情感结构及其变化的脉络理解越深刻,就越能理智地为幼儿营造欣赏作品的情感氛围,能找出作品表现情感的表情动作或事件,在组织活动时就会自觉地加以突出。为此,我们让教师分析教材时要注意美育资源的挖掘,并把挖掘出来的资源作为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通过多次的分析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业教师,我们明确美育资源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及时是内容,这种内容一般就是具体的形象和鲜明的主题,有时还有隐含的象征意义;第二是情感,它不仅包括作品的情感体现和人物的情感变化,也包括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情体验;第三是形式,它包括语词、结构,语词是形成形象的原料,结构则是包括语法、修辞句章的结构形态。确定了美育资源的基本内容,挖掘出来的资源就丰富多了。如:《野猫的城市》,在内容美上,有神气十足但又是被嘲笑的野猫和暗含疑惑的动物们鲜明对比的形象,有小朋友(投射于野猫)认识事物不而导致笑话的象征意义;在情感美上,整篇作品体现幽默、滑稽、有趣,愉悦性强,角色情感线索则有野猫的得意以及小动物们不适的感觉;形式美上,有拟人、夸张、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有趣情节的安排(野猫3次夸张的比喻性讲述)和开头与结尾的前后呼应,有动作性很强的描述形象的语词、句式等等。因此,在目标的制定上就有“感受故事的幽默风趣,体验文学作品带来的愉悦感”、“体验作品角色的心理感受,理解故事内容”和“理解角色的心理变化,初步感受作品中蕴含的嘲讽的意义”,这比起“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用较连贯的语言描述我们的居住的城市”的目标内涵要丰富得多,而且更适合幼儿学文学的特点,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特质。
(三)落实美育资源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丰富的美育资源,在我们反复多次的文学美育活动中,我们看到这些资源的获得,有的可以通过教师讲述或借助教玩具就可以直接感知,有的需要教师以幼儿理解的方式向幼儿分析介绍,有的目前幼儿还不能理解,但可以有机渗透于某个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但无论是那种方法方式,都应该注意幼儿的审美特点,遵循审美原则,以情染人,才能有效地落实美育资源。
1.注意趣味性,促使幼儿获得审美愉悦
幼儿天真活泼,他们追求的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愉快、欢乐(这是健康人格的基础,我们提倡的培养目标),他们不但把趣味看成是自己追求的目标,而且还处处用趣味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而文学作品要发挥育人效果,必须通过娱乐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审美特点和文学审美特质的契合,要求我们在文学审美活动中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于是我们创设游戏场景,让幼儿以角色身份进入游戏场景,感受作品中角色的活动空间,体验或迁移角色的经历、行为、情感,幼儿身临其境,特别兴趣。如《谢谢小猴子》,我们创设一个有大树和草地的场景,让小朋友扮演各种小动物,在“呼呼呼”的风声中走进场景,听到元元的哭声,知道元元的帽子被风吹到树上,老师就问元元帽子丢了,怎么办呢?让小动物(小朋友)想办法帮元元取帽子,这时候,小朋友们伸手、踮脚、跳跃、伸脖子或互相挽扶垫高,想尽各种取帽子的办法,但皆因树太高而没能取到帽子,当小朋友无计可施时,小猴子出现了,它爬上树取下帽子交给元元,元元高兴地说声谢谢,小朋友欢声鼓掌,感情非常投入。小朋友们就是在这种游戏场景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到帮助人的快乐,获得对小动物特征的认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助人为乐的教育。
趣味性还体现在教师要引导孩子发现作品中有趣的语言、情节和形象,以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如《野猫的城市》,有趣的内容很多,就拿“目瞪口呆”这个词语来说,词语找出后,我们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来理解,孩子们有的会睁大眼睛、张大嘴巴直直地站在那里,有的会“啊”地一声跌坐在椅子上,有的脸上则露出不理解的表情等等,兴趣很浓,不仅理解了词语,也理解了词语塑造的形象,更是发挥了想象,获得很大的审美愉悦。
2.注意直观性,调动幼儿的审美想象
直观性是审美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美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任何耳提面命、抽象说教,都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而幼儿文学作品具体可感的形象,需要通过幼儿的想象才能表现出来。因此,文学审美教育中就要注意直观性,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的想象调动起来,以便达到情感的共鸣。于是我们在讲述时,①注意生动有趣,让幼儿通过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想象和再造作品的形象;②注意抓典型细节,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栩栩如生的感觉;③还注意抓关键词,使文学作品描述的画面活起来。如《雪孩子》,我们问:“故事中有哪些词句是赞美雪孩子的?”或“哪些地方表现雪孩子勇敢的呢?”孩子们会找出“一边……一边……”、“冲进”、“冒着”、“变成一朵白云,一朵美丽的白云”等词句或事件,我们就把这些词句或事件通过动作、语言进行比较并讲深讲透,一幅雪孩子勇敢救小兔和人们赞美雪孩子的画面就生动地展示在幼儿面前。
在迁移文学经验、运用文学语言描述美的事物时,我们也注意为幼儿提供直观可感的实物、情景,注意直观情绪的感染,使幼儿在有内容可讲的基础上发挥联想,迁移作品中美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如学了《桃树下的小白兔》的童话后,带幼儿在幼儿园里散步,发现了小桃树长了几个桃子,我就饶有兴趣地说:“好可爱的桃子”,这种情绪感染了幼儿,诱发他们想到故事结束的几句话,于是他们就问:“那些小桃子,是桃树的孩子吗?那些绿色的叶子,是桃子的被子吗?”
3.注意可接受性,建立良好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赖于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接受条件,有了审美主体的接受条件,审美关系才能形成,审美活动才能展开。为了了解孩子的接受条件,我尝试让孩子提问题,如《桃树下的小白兔》,我们讲完一遍故事后,就让孩子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孩子提出来的问题有:“为什么花瓣落了下来,好像下一场粉红色的雪”、“什么叫‘一撒’”、“花瓣怎能当发卡,卡不住的”等问题,小朋友之间可以互相解答的就让他们解答,不能解答的老师就帮助解答,并引导理解,如“一撒”这个词全班小朋友竟然没有一个懂得,于是,我就拿了一叠信封用力撒出去,说明这就是“一撒”,之后,我让孩子用动作表现“一撒”,小朋友兴趣地做着用力甩出去的动作,有的还五指张开自上而下抖落下来,表示信封飘落,有的小朋友则像树叶被风刮一样沿着教室跑了一圈,表示信封飘落各个地方。词语解释后,小朋友又问:“为什么‘一撒’就能撒到小动物园的家,不会飞到别的地方去”,一位小朋友就回答说:“这就是夸张”。这种提问,不但了解了孩子的接受条件,而且还把探索文学作品的主动权还给了孩子,孩子在自己主动探索中不但学会了词语,还感受到“一撒”所产生的意境和所蕴含的夸张手法。
对于不同接受条件的幼儿,我们则因势利导,尽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雪孩子》,我问小朋友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多数孩子都说喜欢雪孩子,因为雪孩子勇敢,舍己救人,唯有两个小朋友说喜欢小白免,因为小白兔很可爱,因为小白兔很乖。对这两个孩子,我们不硬把我们的感受强加给他们,而是让他们想一想,如果雪孩子不救小白兔,小白兔又会怎么样,使孩子从对小白兔的喜欢、怜悯的情感转到对雪孩子的尊敬上。
总之,在方法的研究中,我们注意遵循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点,不为作品的形式而形式,而是把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作品的情感因素激发孩子的情感体验,再去感受相对应的表现形式,又通过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塑造的形象,尽量克服过多的理性分析,克服提太多的问题来压抑幼儿感受作品的快乐情感和想象乐趣。
三、效果和体会
美是抽象的,文学审美则是难的,但只要我们合乎美的规律,合乎孩子的审美特点,我们就会又收获的。首先,是教师对童话作品的鉴赏力提高了,能充分地认识和利用文学作品的美育资源了,这一点在教师逐步表现出来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方式中得以充分的说明;第二是幼儿对童话故事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提高了,他们审美水平已经从无意识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在我们组织了《会滚动的汽车》和《雪孩子》的文学审美活动后,我们让孩子进行讲述,全班34名幼儿有75%的小朋友故事情节非常完整,只是有些词语被同义词代替,而且在讲述故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对故事形象的理解体现在表情、动作和语言、语调上;第三、在迁移文学经验上,幼儿虽然还不能很自觉地运用文学语言讲述生活中美的事物,但能生动讲述提供的实物和情景,能以文学形象调节自己的行为,如别人遇到困难,会主动地帮忙(迁移《雪孩子》的形象),遇到被人欺负的小朋友会“仗义相助”(《会滚动的汽车》的木筒形象的迁移)等等。
总结整个探索过程和所取得的成绩,我们也有很多体会:我们的探索活动是全体教师在不断的学习、探索、分析、交流、总结过程中进行的,虽然教师在文学美育活动中也获得很多得审美享受,但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认识和利用美育资源有效地落实于孩子身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探索中我们发现,坚持按作品中的道理理性灌输给孩子的想法和做法还不少、鉴赏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不同步的现象还很多、不求甚解地引导孩子滥用词语的现象也不少,而孩子迁移文学语言表达美的情感和感受的能力还很不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审美教育的含义,不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了解文学审美特点和审美特质,需要我们整合其他教育内容和手段,合规律合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文学审美活动,引导幼儿迁移文学作品的典型形象去感受“生活无处不飞花”。
幼儿文学论文:浅谈幼儿文学欣赏客体的选择原则
论文关键词:幼儿文学 欣赏客体 选择原则
论文摘要:文学欣赏客体是读者获得意义的源泉,是文本意义具体化的出发点,它为欣赏主体规定了欣赏活动的范围、方向和路线,对它的选择至关重要。为幼儿选择文学欣赏客体大体应考虑这几方面的原则: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幼儿文学的欣赏客体是作家创作出来的适合幼儿欣赏的作品。它是介于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之间的审美对象,是幼儿文学欣赏的中心环节,因此,选择欣赏客体—文学作品就显得至关重要:既要考虑到作品的审美功能,也要考虑其非审美的功能,还要考虑幼儿的欣赏趣味和欣赏能力。文学欣赏活动中为幼儿选择作品时应注意下面几个原则:
一、选择有幼儿情趣的作品
幼儿作为幼儿文学的主要消费者,其年龄特征制约下的生理、心理、情感等是决定“产品”生产的重要因素。创作幼儿文学作品强调适龄性,欣赏也是同理。适龄性主要指选择的作品适合幼儿的心理水平和相应的欣赏情趣。幼儿情趣是指幼儿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幼儿情调和趣味,也就是说它制约下的幼儿文学应该同时具有“幼儿性”和“文学性”。
及时,必须是“幼儿”的文学。既然是幼儿文学,作为本质特征,就应具有“幼儿”属性。
首先,是为幼儿的文学,是创作者适应幼儿的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不等于写儿童的文学。”“写儿童的不一定都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应该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幼儿阶段是儿童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现实生成的阶段,语言和表象等符号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正式步入文学的殿堂,成为幼儿文学的审美主体。但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成人社会那些思想习惯、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的概念是不能为其认知结构吸收和接纳的。因此,必须本着为幼儿创作的原则,在创作时考虑到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年龄特点取得一致。
其次,必须是幼)l能接受的文学。超过幼儿理解水平或者不适合幼儿听赏的文学作品不应该属于幼儿文学的范畴。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文学的方式对幼儿文学的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表现手法等都有特殊要求。
第二,必须是幼儿的“文学”。由于幼儿文学作品必然要以幼儿的审美趣味和幼儿的文学接受能力作为创作的基础,所以,它所应用的艺术要素总是体现幼儿能适应的特殊规范和要求,呈现出特殊的组合形态和构成状态,表现出特有的幼儿情趣,即具有纯真、稚拙、荒诞、游戏味浓厚等幼儿文学特有的审美特点以及表现形式。
二、选择含蓄蕴藉的作品
即使是幼儿,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因此,必须选择那些能给读者留下理解和想象余地的作品。这也是中国文论中所要求的含蓄和蕴藉。事实上,越是含蓄、蕴籍,越是内涵信息丰富的作品,越有艺术生命力,越能被读者接受。这看起来似乎与幼儿文学浅显、明快、童真、稚拙的美学特点相矛盾。其实,幼儿文学照样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只不过那是在其纯真、稚拙的外表下隐藏的幼儿似的含蓄和蕴藉,需要孩子们在不断的成长中去感悟。一篇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应该是孩子们一次就能读懂,或者其美学意蕴一次就被开掘完的,它应该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一个刺激读者去解读、去想象的“召唤结构”。
即使是幼儿文学作品,它的意象结构也存在着各种方向、层次的空白与模糊,包含浅层与深层的不同意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掌握领悟自己能懂的那一层意义。这种意义应该包括:一,基本(或者自然的)意义,它是由作品描写的基本事实和表现的具体感情或情绪形成。二,习俗意义。例如对某一事物的描写,却表现了另一喻义,像青松代表着长寿或者坚强的风格,荷花代表着高洁,小草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同民族历史、心理、文化有关。三,内在意义。即作品的深层意义,往往积淀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因素。一般情况,低段年龄的孩子可以从形象人手去理解具体形象和具体情感,大一点的孩子可以从高一点的层次来理解,甚至可以终其一生来解读作品的深刻含义。比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幼儿可以读出荒唐皇帝的滑稽可笑,儿童可以理解欺骗的可耻下场,青少年可以看出更深层次的讽刺,而成人应该从皇帝和他的群臣以及百姓的相互欺骗、附和,不敢说真话,共同歪曲事实等表面现象下,悟出安徒生对社会、人生、世相的愤怒和批判!
好的或者较好的作品总是在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中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点,形成潜在的“召唤结构”,以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所以,为幼儿选择欣赏客体时一定要有意识地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
三、注意题材、体裁和形式的多样性
孩子从婴儿时最早开始接触儿歌到慢慢听讲故事,总是处在与作品的相互作用之中。各式各样的幼儿文学作品一定会通过自身的各种特征来暗示他们:不同的作品存在不同的信息。大量相同或者类似的信息成为审美经验后,会为孩子预设一种特殊的接受方式,一旦在文学欣赏过程中遇到相关作品就会发出特殊指令,唤起他对以往经验的记忆,也唤起由先前欣赏过的同类或者近似作品所形成的准则,使之进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之中,产生对作品的审美期待,形成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因此,为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应该为幼儿选择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教育。具体表现为:
(一)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
从文学作品多元价值的实施考虑,应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让各种题材包括美学、哲学、伦理、科学、艺术等丰富内涵和多方面的知识经验与儿童相互作用,让孩子通过文学作品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比如对“美”的认识,既是一种感悟又是一种认识。大量的幼儿文学作品本身就是美的典范: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音乐,更有直接教育孩子如何认识美的作品,如《谁最美》,形象地告诉幼儿小白兔、小松鼠、百灵鸟、长颈鹿、孔雀的美都是美在外表,蜜蜂的美,是外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这样的美才最美。有关生活技能、道德认识、科学知识等等题材内容在幼儿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无所不包,选择题材多样的作品可使幼儿得到立体的熏陶和教育。
(二)选择体裁多样的作品
文学欣赏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在反复欣赏不同体裁的作品后建构起来的。每一种体裁都有自身的风格、独特的审美价值。幼儿诗歌,感情充沛、想象丰富,形象生动,语言精炼、音乐和谐,集中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学特征。幼儿散文,语言精美、描绘生动细腻。欣赏散文,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可以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幼儿故事有引人人胜的情节,有重复变化、多样统一,均衡完满的整体结构,可以满足儿童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其他体裁各有其自身的美学特点,都可以全身心地陶冶幼儿。
(三)选择形式多样的作品
幼儿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特定的形式,诗歌的分行排列、散文的分段排列、图画故事的图文并茂等都有自己特定的美学意蕴以及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的法则包括对称、均衡、重复变化、整齐一律,对立统一等。幼儿文学作品讲究形式美的意义在于:及时、具有对称、均衡、回环、起伏有致的段落结构的作品,像一架架彩虹,一座座山峰,符合情感张弛的规律,容易使幼儿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增添美感体验。第二、容易使幼儿从中发现文学形式美的规律,积累故事和诗歌“语法”,以及对故事和诗歌的形态和结构规则的直观把握。儿童对作品语法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欣赏时产生猜想和预测的愉悦;在运用时也会逐渐产生自发的迁移,获得各种能力。第三、结构工整的幼儿文学作品经常使用反复等修辞手法,这能使幼儿在反复中把握人物的性格情绪,自然记住关键性语词和句型,对语言习得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具体的欣赏活动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幼儿不能把形式从形象中分离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但是不意味着幼儿不注意形式。幼儿对艺术表现形式有天生的敏感和理解,他们通常更容易将儿歌、诗歌当成游戏,视为虚构,而将故事、童话等叙事性作品当成真实。当孩子听“丫头丫,打蚂蚌;蚂蚌叫,丫头笑;蚂蚌飞,丫头追;蚂炸蹦得高,吓得’‘头一大跳”时,觉得有趣的是句子的音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游戏性,会有兴趣的重复句子,表演动作。这首儿歌其实也有很浓厚的戏剧情节,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将小姑娘刻画出来,具有明显的故事性,可孩子的注意力不在这上面,在乎的是儿歌整齐对称、充满韵律的音乐性。但如果把这个儿歌变成一个故事,孩子可能关心的就是蚂蚌的命运,它有没有被捉住,小姑娘又怎么样了?
当然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只有形式美和内容美高度结合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作品,这也是选择作品要注意的一个原则。
四、注意作品情感的丰富性
人在与社会需要相联系而产生的情感中,有最基本的情绪,表现为喜、怒、哀、乐,借此可以表达人当前的需要与愿望,同时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还有一些高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作用。儿童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从人物情绪的展示中,可以学到更多标志复杂情绪的词,同时也促进识别情绪能力的发展,丰富自己情绪表达的能力。因此,重视幼儿文学作品的情感类型,也是选择作品的重要原则之一。这可以从两方面选材,一是按普通情感类型选材,一是按高级情感类型选材。
(一)根据人物普通情感类型选材,要注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具体情感表现、注重塑造再现生活形象的文学作品,即所谓“再现性”的作品
这一类作品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各种社会情感渗透到幼儿看得见、能理解的文学形象之中,使其感到亲切有趣、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小熊过桥》,形象地再现了小熊过桥的全过程,由胆小害怕到超越自我后的喜悦.还有一类“表现性”作品,即表现作者心灵的作品:不直接描写生活形象,而是通过想象、隐喻抒发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是社会情感的抽象形态。这在幼儿诗歌和幼儿散文中表现得较为集中,它们一般有比较典型的审美结构形式,有较为工整的重复和变化;通过比喻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形象的对应物来抒发各种情感,比如《摇篮》里把母子之情比作摇篮和宝宝的关系,一共四段,每段有四句,四个不同的喻体: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树宝宝,其余是重复。喻体贴近幼儿生活,儿童容易通过类比思维变换喻体,实现部分形象的创造,获得对母爱情感的具体认识。
由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情感的匹配、认识能力不一样,应视情况选择不同作品供其欣赏。比如从人物具体情感而言,可以为小班幼儿选择情感比较单一或者两极对比鲜明的作品,《小兔乖乖》可以让小班孩子与小白兔共同体验喜悦、紧张、狂喜的心情。中班幼儿可以欣赏一些人物带有多种情绪色彩的作品,包括喜悦、忧伤、惊奇、渴望;同时还可以有较多的情感转移、情感变化。如,《三只蝴蝶》、《小黄鹏;(金波),《张老师的脸肿了》(朱庆坪)等,这些作品较多地表现出了情绪变化。供大班孩子欣赏的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情绪类型可以更加复杂些。比如幼儿故事《玲玲摔倒以后》,写玲玲摔倒以后其他孩子胆怯、旁观、辩白,就是不出手相助,在老师的启发下终于醒悟,积极帮助玲玲站起来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孩子们的内疚感、羞耻感、同情心等比较复杂的情感、情绪体验。此外,由于儿童在4-5岁以后,活动能力提高,认识范围扩大,理智感和意志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所以从中班以后,可以欣赏一些意志和理智成分更多的情感作品,感受同一人物情绪、情感状态(力的模式)在程度上的不断加强。在《花瓶打碎了以后》,妈妈武断地逼迫京京承认他没有做的事情,而京京却一直坚持“不是我摔的”,无论如何都不乱承认。而且借老师说的话“不是自己做的也不要乱承认,那才叫诚实呢。”表明主旨。京京的坚定、诚实、勇敢一步步加强,情感也一步步递进。作品人物情感之间的冲突,是力的表现性之间的差异和矛盾的反映。京京和妈妈的力量对比有较大的悬殊,妈妈一步步紧逼,直至要动手打小孩,是一种武断和专制,而京京虽然弱小,代表着勇敢和诚实,表现了一种反抗的力,在事实真相面前,这个弱小的力量取得了胜利,其情感冲击力是巨大的。
(二)按高级情感类型选材。要考虑崇高、优美的作品和喜剧美、悲剧美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获得仰慕、崇敬、崇拜、自豪的情绪感受,如神话和英雄故事。优美的作品,可以使儿童获得温馨、舒适、安全的情绪感受。比如儿歌、幼儿诗歌、散文等。喜剧美的作品,使幼儿获得轻松、滑稽、幽默的感受。悲剧美的作品,可使儿童获得伤心、难受、气愤、同情等情绪感受。虽然悲剧情感不符合幼儿的审美期待,在幼儿文学作品中这类作品比较少,即使有也通过艺术处理冲淡了悲剧色彩,比如稽雪的《雪孩子》,对雪孩子救白兔的牺牲行为没有过分渲染,而是让雪孩子变成天上的彩云转换了生命形式,使作品获得喜剧色彩,符合幼儿文学浪漫的特点。但是,悲剧情绪是生活中的正常情感,有必要让幼儿局部地体会一些,为未来的个性发展提供情感上的先期准备。可以选择一些只有局部忧伤情节而结局完满、表现手法生动活泼的作品供幼儿欣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接受水平,小班的孩子适宜欣赏优美的作品,中班的可欣赏优美和诙谐、略带忧伤的作品,大班可欣赏优美、崇高、喜剧美、悲剧美的作品。
以上是选择作品的不同角度和原则。但无论从哪种角度都应更多地选择各人名著,因为名人名著的经典性和情操陶冶作用那是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
幼儿文学论文:浅析大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幼儿园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以文学作品为基本的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语言教育,从具体的文学作品教学入手,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所展示的丰富有趣的生活,体会语言艺术的美。通过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提高幼儿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和培养其在语言活动中的创新思维,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 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多种感官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积累文学语言素材
1.1 注重选材
具有审美价值是作为幼儿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选择结构简单、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实现语言教育功能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文学作品包含: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散文、散文诗、绕口令等。各类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风格、结构都各具特色,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幼儿体会语言艺术的美,提升幼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积累文学语言素材,并得到创造性运用语言的启示。
1.2 注重教学形式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快乐的情绪体验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激发幼儿表达、表现的愿望。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除了传统的倾听欣赏、阅读理解、朗诵表演的方式,更应充分运用:制作课件、设置情境、观看短片、互动表演等多种教学手段及方法;与音乐活动结合、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与简单的手工或绘图相结合等形式,积极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综合体验。如:在大班绘本欣赏活动《我妈妈》中,我制作了《孕妇》及绘本《我妈妈》的课件,邀请了班上所有的妈妈们到园参与活动,我在活动开始时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幼儿谈谈对妈妈的认识??“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都住在妈妈的肚子里,是从妈妈的肚子里生出来的。我们住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辛苦吗?”,孩子们纷纷回答“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睡觉都不能翻身”、“我们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妈妈走路很重、非常不方便”……,接着我问妈妈们:“孩子们住在妈妈们的肚子里,妈妈们感觉怎么样?”在家长回答后我又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在配音中观察课件《孕妇》中妈妈们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对孩子呵护和照料的图片,启发他们思考“妈妈照顾我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脸上却总是笑眯眯的?”并设置了一次互动“那你爱妈妈吗?你是怎样爱妈妈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我会给妈妈捶背”、“我会拥抱妈妈”……在充分表达、交流之后,我切入主题,引导他们展开对绘本《我妈妈》的阅读、理解。孩子显得非常的专注和投入,都能跟随我的问题认真地观察画面内容、品读细节、积极表达、交流想法。我让孩子们用红色的手拉花用最快的速度给自己的妈妈送上了一朵大红花,整个活动中孩子不但理解了绘本的内容、丰富了语汇、张弛了想象,更加深了与妈妈间的情感。
2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构成方式
2.1 运用图谱展示的形式,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
只有掌握了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句式结构,才能有目的地进行仿编与创编的活动。而运用图谱展示文学作品的教学形式将较复杂、抽象的文学作品内容转化呈现为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图文,突出作品的结构指向,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增加了学习的顺序性和可视性,更有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
2.2 利用自主排图的方法,促使幼儿梳理文学作品发展的顺序
大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是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自主排图的学习(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41页)方法促使幼儿认真观察每一张图片上场景、时间、人物表情及动作等细节,引导幼儿分析判断图片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梳理出文学作品内容合理的发展线索、顺序,然后进行排列组合。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充分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巧妙地帮助幼儿掌握作品的整体结构。
2.3 通过合作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理清文学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
表演不仅是简单传达和再现,也是重要的创造性艺术表现活动,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和综合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表演文学作品时幼儿必须合作探讨作品中情节发展的顺序、摸清事件的主要线索,分析作品中人物的心理、表情,并恰当地运用语气、语调及文学语言进行展示,整个过程不但体现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无形中也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2.4 采用有效提问,启发幼儿总结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特点
幼儿对语言结构和特点的认知是在逐步地熟悉、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并不是反复倾听,幼儿对文学作品结构形式的理解就越深入。关键在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提问,启发幼儿感受、理解和认识作品的结构和艺术语言的特点:提问应层次清晰、循序渐进,体现作品的情节、紧扣关键性细节——转折点、中心点;提问应指向明确,突出作品中艺术语言的特点,如拟人、排比等文学表现手法的感受和理解。
3 通过多种手段构建合理想象的空间,激发创造性运用文学语言的兴趣和潜能
3.1 “及时现场”——幼儿创造性讲演的窗口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常常有幼儿仿编、创编、续编出别具特色的内容,及时帮助幼儿记录并给予展示将鼓励幼儿的创作行为。例如在仿编儿歌《红红的世界》时,我先提供给每个孩子一副贴有红色亮光纸的“眼镜”,引导孩子将看到的“红色的世界”依据儿歌句式结构进行仿编,然后再提供贴有各色亮光纸的“眼镜”让幼儿自由选择、仿编。在幼儿仿编的过程中,及时通过录音笔记录下来,并整体成文张贴在“家教园地”的“及时现场”栏目中,引发家长的跟踪、赞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造性表现的愿望。
3.2 “每日播报”——幼儿创造性讲演的舞台
续编故事使幼儿张弛想象、乐在其中,其间闪现的不仅是创造的火花,更有丰富的文学语言,无论是一个词,还是一个短句、一次文字修饰,在相互交流中都能带来新一轮的知识收获和创造启示。为此我鼓励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将对文学作品学习的再创造书写成文,积极参与每天晨间的“每日播报”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幼儿的词汇量,拓展了幼儿的思维空间。
3.3 “心有所想”——幼儿文学创作的园地
基于幼儿对文学创作的喜爱和热爱,为了鼓励幼儿的创作、增进幼儿文学创作的交流,我们特地在大班下学期起设立每月底举办一次的“心有所想”小艺术家交流会,鼓励幼儿自由投稿并集中展示,邀请家长和幼儿共同欣赏。“心有所想”活动令参与活动的幼儿获得强烈的荣誉感,增强了运用艺术语言时的自信心,满足了幼儿自由创作表达的愿望。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中呈现出自主、快乐的学习特点,较好地掌握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并能创新、创造地运用文学语言,完成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整合过程。
幼儿文学论文:浅析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思考
论文关键词:幼儿民间文学
幼儿园课程 选择 融合
论文摘要: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并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本文结合实践,从幼儿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幼儿民间文学融合幼儿园课程的途径两方面展开思考。旨在通过研究和探索,构建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纲要》也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因此把幼儿民间文学的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符合新《纲要》对幼儿发展要求的新观念。
一、 幼儿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
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等,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我们应选择那些内容科学、语言优美、思想健康、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时代和幼儿认知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民间文学作品,并和幼儿园现有的课程相整合,共同促进幼儿、和谐的发展。
1.内容的选择要有科学性、时代性
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学中,有些作品的内容已经很古老,与现在幼儿的生活距离太远,同现代教育观、价值观不相吻合。因此我们教师在选材时要避免那些带有迷信色彩,不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还有些民间文学作品本身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现在差别比较大,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写,以便于幼儿的理解。如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给孩子们讲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可原来的故事里面有好多文言文的句子,并且关于那些官场争斗孩子们也不是很理解,教师在讲这个故事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改编,比如及时段就可以这样改: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直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可是楚王却是个昏君,听信奸臣的话,认为屈原是有罪的,把他放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在放逐的途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心中非常悲愤。在五月初五这24小时,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纵身跳入了汨罗江中。这样一改编,幼儿就基本能听懂故事的大概意思了,孩子也能初步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孩子的兴趣。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例如《拉大锯》《小老鼠上灯台》《数蛤蟆》等,让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
孩子到了中班,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那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除了选择一些童谣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绕口令、民间故事,如《种萝卜》《葫芦娃》《老鼠嫁女》等,发展幼儿的语言,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意注意发展迅速,注意力更易集中,理解、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更多地可以选择一些谜语、快板诗、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如快板诗《感恩时时在心中》、成语故事《车水马龙》《刻舟求剑》等,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扩展他们的视野。
3.内容的选择要有本土性
民间文学是向幼儿进行家乡特采访时也指出,无锡的文化渊源深厚,尤其与吴文化的大环境相采访时也指出,无锡的文化渊源深厚,尤其与吴文化的大环境相适应,民间文化带动了方方面面文化的流传。为此老师们特意到网上、书店搜集关于无锡本土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收集过程中发现无锡的民间文学时间跨度极大,取材范围颇广,有的反映了人民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有抗压迫英雄,有民间智者,还有巧匠神医……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一部历史书,是一个了解无锡文明发展史的小窗口。教师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教育,如民间童谣《二泉映月》、民间故事《鼋头渚的传说》《刘伯温考测阳山莫老虎》等,让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4.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幼儿期是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3~6岁幼儿已有了明显的个性倾向性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能力与性格。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幼儿不仅需要塑造性教育,而且也需要进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性教育。尤其是目前不少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父母及家庭成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教育不得法,表率作用苍白无力,因而影响着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
在矫正性教育的多条途径之中,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可以作为有效途径之一引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民间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其朴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劳、善良、热爱集体等美好的思想品德,让幼儿在学习作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
幼儿在接受民间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作品中,常常分不清是自己的事还是作品的事,在与作品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他们自身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为上趋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从而矫正自身的不良个性、品质。如寓言故事《买椟还珠》,就是教育幼儿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主人公,为了拯救他人而甘于奉献,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潜入幼儿的心田,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懂得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要学着去关心别人,给别人以温暖。《农夫和蛇》则能让幼儿懂得不要滥用同情心,在帮助别人时要分清对象,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鲁班造锯》《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更是教育幼儿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二、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途径
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把幼儿民间文学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融合和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使民间文学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1.和幼儿园主题活动相融合
幼儿园现在的教育活动一般都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主题教学也可称为多元智能主题活动,也就是通过一个主题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等都同时得到相应的发展。一个主题活动围绕一个话题来进行,话题内容要求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而幼儿民间文学要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就要渗透到各个主题活动中,和其他活动一起共同促进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发 展。比如在大班上学期的主题《四季畅想曲》活动中,就可以选择渗透民间文学内容《十二月花名歌》等,《动物大观园》的主题活动中,则可以选择《十二生肖的传说》等,这些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相融合,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
幼儿文学论文:传统文学幼儿兴趣激发策略
一、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环境创设是一种特殊的潜在的课程,一定的环境条件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兴趣。多功能、多形式地创设生动的环境,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必然对幼儿兴趣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学作品的喜爱之情。
1.提供丰富的阅读环境
首先,我在班中的图书区投放了许多有关的图书,这些书大多是孩子们自己带回来的。在动员孩子们带书回院的同时,我还进行了“分享”教育,告诉他们:每个小朋友带一本书回来,我们在幼儿园就有许多本书看。由于孩子们年龄小,阅读能力比较弱,在提供阅读材料的同时,要选择一些具有具体意义和形象生动的单一画面、文字少的阅读材料,如《西游记》、古代名人故事、成语故事等。其次,注意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保障幼儿的阅读兴趣得到满足。在阅读图书的过程中,通过画面,孩子们会发现并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传统文化,如:古代的服饰、发型等。
2.参与相应环境的布置
在进行主题活动时我们会配合一定的墙饰环境布置,我认为这是一个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好机会。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非常有意义,在与环境积极的互动中能促进他们更加自主地发展。例如在《宝宝看西游》活动中,孩子们在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或收集了有关故事中主要人物的材料。有的用木珠穿了一串佛珠,有的画了面谱,有的做了金箍棒等等,放在主题墙上展现。因为是自己的成果,孩子们很感兴趣,也很爱惜。在创设中,幼儿不仅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主人翁意识。
3.家庭配合幼儿园,创设滋生兴趣的环境
幼儿兴趣不是天生的。幼儿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重要的是随时注意幼儿学习兴趣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促使他们的兴趣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幼儿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不能单单只在幼儿园才有,在家庭生活中也应持续和发展。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激发孩子对传统文学的兴趣,并让兴趣尽可能持久一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责任,家庭教育在这其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活动初期,我们会邀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各种有关的资料,如图书、图片、材料、音像、录音带等,并在收集的过程中和幼儿一起探讨相关的知识;在活动期间,我们会提示家长多带孩子参加一些相关的社区活动,和孩子进行一些互动的游戏,如将孩子在家诵读或表演的拍录下来,带回幼儿园等。
二、运用游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1.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在幼儿对文学作品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我常常会从幼儿的兴趣点、好奇心出发设计与组织游戏活动。这需要教师对幼儿随时产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出敏锐的反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的变化随时调整游戏内容,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与主动性,而且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系列游戏活动内容。例如在《宝宝看西游》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很喜欢孙悟空,我便用保险纸筒自制“金箍棒”,组织了游戏“金箍棒真好玩”,让孩子们模仿;在幼儿熟悉师徒四人的学习过程中,演变了大纲教材中“小孩小孩真爱玩”这个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主要人物及他们的特征。
2.快乐经典诵读
中国的传统文学如三字经、唐诗、童谣等,语言朴实、简练,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非常适合小班孩子学习。我在活动中采用多种吟诵方式,如表演诵、轮换诵、接龙诵,还可以加上一些乐器,敲打出节奏。这些灵活而又富有变化的方式,给幼儿带来更多的诵读乐趣,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3.艺术类游戏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和熏陶
在传统文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让孩子运用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情感、思维、动作等多渠道参与。如:唱唱古诗歌、跳跳童谣舞、做些简单的人物服饰等促进幼儿对作品的学习热情、情感表达和运用能力的发展,让孩子在玩玩耍耍中、在愉快的体验中以自发的、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和表现。如《西游记》中沙和尚的佛珠,可以让孩子们练习画圆的方法,也可以用粘贴的方法来表现;又如绘画活动《猪八戒吃水果》,孩子们在猪八戒的肚皮上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圈圈(不同颜色的圈代表不同的水果),表达猪八戒贪吃的性格。
三、利用多媒体吸引幼儿的兴趣
小班幼儿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新异的或明显带有响声的刺激往往支配着他们的注意。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像来实现,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同时也符合低幼年龄的认知特点。例如在教孩子们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h,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香炉峰升起的轻烟在太阳照耀下慢慢变成紫色的薄雾,瀑布高挂于山川之间奔腾飞泻,幼儿很快就被逼真而又生动的画面所吸引。通过观看,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来感受古诗、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景。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四、利用具体实物,激励幼儿主动学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表扬、赞赏的评价语言对幼儿具有神奇的激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投入学习,而且能让幼儿在不断受鼓励的情感体验中树立参与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给予夸奖。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用语言激励:如“你真聪明”“你真棒”;采用动作激励,如伸出大拇指,鼓鼓掌;还采用物质激励,如小星星、卡通小贴纸等方法,充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传统文学活动中体验成功,产生自信,从“要我参与”→“我要参与”。中国传统文学是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一部分,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四书、五经、百家、唐诗、宋词、戏曲等都流传久远,具有开朗恢弘的气象与优雅高尚的情怀,有利于继承中华文化的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少年儿童的文化素质。在传统文学活动教学中,孩子的兴趣是非常宝贵的,是吸引孩子关注的方式。没有兴趣,孩子们不仅对活动没有激情,传统文学的学习更无从谈起。只有掌握好激发幼儿对参与传统文学活动兴趣的方法,让孩子们产生喜爱之情,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分页标题#e#
幼儿文学论文: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摘要:儿童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文学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认识等方面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目前儿童文学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价值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但是,由于其阅读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也要同时具备类似于戏剧的“情节”、绘画的“色彩”、舞蹈的“形象”以及音乐的“节奏”[1]。对于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应同时具备明快的节奏、响亮的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才能愉悦幼儿的情感、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思维与现象。
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1.1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方法:儿童文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这所体现的是儿童文学的隐性的、间接的价值。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特点、良好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的学习、生动的学习、活泼的学习。首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儿歌教学法。儿歌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幼儿喜爱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的短小诗歌。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创编儿歌、仿编儿歌,通常可以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故事教学法。例如,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树立坚持不懈、不放弃、谦虚的品格,就可以应用故事教学法,给幼儿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小乌龟坚持、不放弃的品格,不要学习小兔子骄傲、轻视别人的缺点。同时,由于故事中有人物、有情景、有悬念、且生动形象,因此,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1.2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其是一种面向儿童,以促进儿童愉快、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实现儿童审美情趣的再现为重要美学特征,以表现儿童心中的幻想世界、眼中的客观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2]。基于这样的原因,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容,包括知识、审美、游戏、态度以及情感等,均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例如,《跳绳歌》、《刷牙歌》等,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孔融让梨》、《小猫钓鱼》、《三只小猪》、《老虎拔牙》等,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类似于《小手》“小手小手,你有我有,握在一起,交个朋友”等形象鲜活逼真、语言音韵和谐的儿歌,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2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2.1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儿童文学在幼儿园阶段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基于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及重要性后,其才能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便参差不齐,因此,让所有幼儿园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应从教育理念、指导思想等层面上,鼓励、倡导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以从思想层面上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2.2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幼儿园教师在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及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现阶段,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及时,没有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充分的学习;第二,缺乏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理解能力;第三,缺乏儿童文学技能。儿童文学技能指的是,对诵、讲、编、演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教育教学技能[3]。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学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鉴,与此同时,还应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儿童文学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实现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2.3积极倡导文学教育活动,丰富文学教育资源:首先,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教师、幼儿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交流阅读心得、编写作品赏析、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等,来积极倡导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其次,幼儿园应针对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专门订购一些的儿童文学杂志、儿童文学读物,例如《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宝库》、《儿童文学》等,来丰富儿童文学教育资源,增加教师及幼儿的学习资源、阅读资源,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提供良好的前提。
3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还是一种良好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丰富幼儿的语言表达,也有利于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
作者:陈旭 单位:建三江管理局农垦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