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对高等师范专科教育来说是一个新的专业,如何建设本专业是一个有待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专业特性、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结构与设置等方面对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特性;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教育要面向未来”,意味着教育所要造就的是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人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理念要成为现实,必须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就要重视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幼教师资的质量。为适应师范教育改革和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自1996年开始,我们对本地区幼儿教育的师资状况进行了地调查和了解。在广泛搜集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方面的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了《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培养方案》。1997年我们向省教委申请开办三年制幼儿教育专科专业,1998年开始招生。由于目前国内开设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院校为数不多,缺乏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经验,整个工作还处于探索和总结经验阶段。专业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就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同仁。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性
对专业特性的认识,是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师范性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即学生既要具备从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师范教育特有的教育专业知识,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师范教育在对学生进行学科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融入教育的思想,注重对陶冶年青一代有价值的知识的研究。教育课程的开设在于营造教育研究的氛围,构筑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造就未来的教育家。幼儿教育专业更应体现师范性特点,因为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的素质结构有特殊的要求,幼儿教师除了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教育素养以外,更应具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方面的知识,这也是能否成为一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性知识。因此,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其显著性特征。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专科的层次性
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有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以及幼儿师范等多种学历层次。各层次的培养规格存在着区别。《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专业必备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中等幼儿师范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发展、能适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幼儿教师”。很明显,对专科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能力的要求上均高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专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必须反映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更体现在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方面。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具有其专业要求的特殊性
高等师范教育长期以来以培养中学教师为主要任务,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幼儿教育专业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必须从幼儿教育专业的特点出发,认真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育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二是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胜任多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幼儿教育的包班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三是幼儿教育对教师的职业技能和艺术教育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能承担一门以上艺术课的教学。因此,培养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不能套用中学师资的培养模式,必须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的调整和科学的设计。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我国的幼儿教育师资一直是两级培养体系,一是师范大学的本科层次,二是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附设幼师班的中专层次。前者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对从事幼教工作所需要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到幼教及时线开展工作,大多是到中等师范学校或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后者的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除少数来自幼儿师范学校外,绝大多数是各地中等师范学校、职教中心的幼师班和幼儿师范教育应用型自考班的毕业生。由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及学生来源的限制,各个中专层次培养机构的教学主要侧重于基础文化课和幼教技能课,而与从事幼教工作相关的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显得不足,大多只开设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和各科教学法等课程,不能使这些“准幼儿教师”们获得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影响他们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及教育质量观等理念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教研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从事幼教工作的后劲。这种幼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既不能类同于中等幼儿师范教育,也不能与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看齐。其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确定要从幼儿园对幼教师资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出发,既能弥补中专和本科在幼教师资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又能反映高等教育的水平,符合地方幼儿教育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需求。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为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成为集“教育家型”和“技艺型”为一体的专业幼儿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家型”意指专科层次的幼儿教师应具有科学设计和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依据教育科学原理分析和研究教育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办法的能力;“技艺型”指既具有对幼儿实施教育和教养的实际操作能力,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认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科的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发展,能适应城乡幼儿园工作要求和现代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和幼儿教育管理工作者。具体规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懂得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践行党和国家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有健美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具有广博的一般文化素养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具有正确而先进的儿童观与儿童教育观;掌握学前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现代教育及幼儿保健、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管理的一般原理;掌握幼儿教育科研与实践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具备对幼儿教育现实问题进行调查、诊断、咨询和辅导的基本能力;具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的正确组织游戏、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手工制作、口语表达以及进行各类常识小试验等基本技能;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三、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达到德智体发展,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按一定比例的有机组合,其组成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构建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问题
1.理论教学与技艺训练的问题
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对专家型教师的要求,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表达)能力,以满足幼儿教育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理论教学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教育理论课的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理念和研究教育的方法,为他们形成教育智慧奠定基础。技艺训练要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2.课堂教学与教育实践的问题
幼儿教师是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求具有相当丰富的幼儿教育的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既包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和保育的知识,也包括个人在选择、适应和改造幼儿园环境方面必备的知识。这些知识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支配教育资源。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克服高师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传授,忽视实践学习的倾向。切实加强职前培养中的教育实践训练,以积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缩短职业适应期。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应该贯穿于师范教育全过程,成为一系列从早期就开始的、经常性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时间须大量增加,形式要多种多样。
3.发展与因材施教的问题
适应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容,又要有满足职业需要,体现学生自身发展特色的内容。也就是况,要依据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整体素质合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针对学生发展的实际和优势领域进行定向指导和因材施教或施训,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和特长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为他们自我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
基于以上认识,专科层次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由普通教育课、专业教育课、技能教育课和实践教育课四大部分组成。
1.普通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这类课程是体现教育目的的要求,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教学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提高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从知识、修养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这既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2. 专业教育课:这类课程的设置由本专业的性质和师范教育的“师范性”所决定,也是课程设置的“职业原则”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与幼儿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游戏理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史及教学法等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现代幼儿教育思想观念,懂得幼儿“保教”规律,掌握对幼儿进行各种知识的教学和组织幼儿各种活动及管理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教学与科研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及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幼儿教育的能力。这是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同时,开设教师口语、书写和电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师口语和书写是师范专业学生首要的职业基本技能,作为达标课程开设。电化教育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有利于以后进行微格教学。通过加强专业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促进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信念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3.技能教育课:也称为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这类课程既是幼儿教育的任务决定的,又是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旨在使学尘获得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开设乐理与视唱、乐器、唱歌、舞蹈、绘画和手工等课程。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而且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纸工)、演(表演)等艺术表达能力,并擅长其中一、二项,既有利于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发展。
4.实践教育课: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程,这既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途径。它包括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第二学期到第四学期各安排一周,共3周;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共6周。教育实践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组织,要求加强管理,强化指导,严格考核。社会实践采用多种形式,内容有社会调查、军政训练、咨询服务、勤工助学等,集中时间安排5周,其余安排在节假日开展。通过这些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开展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熟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热爱幼教事业。
专业建设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在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下,更需要对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师资基础。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探讨构建复合型幼儿教育专业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关键词]专业建设 艺体教育 幼儿教育专业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是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是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而构建的复合型专业,是幼儿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实践。研究认为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建设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立、课程结构优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建构,突出艺术与体育教育的专业特色和幼儿艺体教育师资的特点,学前教育(幼儿艺体方向)专业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一、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建设的依据
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按专业培养人才。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过分侧重于抽象思维、逻辑分析等能力的训练,而忽视创造能力的开发与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艺体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体教育的熏陶,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增加文化修养、升华精神世界、培养造就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为塑造创造型人才打下基础。根据艺体教育的特点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幼儿教育人才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幼儿教育专业,培养新型的幼儿教师具有重要的探索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构建幼儿艺体教育专业
1.开展广泛调研,确立专业培养目标。摸清城乡幼教师资状况和幼教师资培养现状是我们确立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因此,本校分别调查了三峡库区内二十余个区、县的幼教师资情况和重庆、万县、涪陵等地的一些大中专学校培养幼儿师资的情况。其现状是:在幼儿教师中,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现代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普遍缺乏,尤其忽视艺体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幼儿教育多为单纯知识教育,极不利于儿童的心智发展;从与国际教育接轨和幼教发展的要求看,幼教师资的学历普遍偏低;目前一些培养幼师的大中专院校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方面还继续受单纯学科知识教育的影响,艺体教育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的幼儿教师缺乏个性。鉴于此,本校确定了提高幼教师资学历层次,突出艺体教育特长和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发展的具有专科学历和艺体专长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同时兼顾幼儿教育的社会机构如少年宫、文化宫的需要,突出艺体教育的特色,培养具有灵活运用艺体语言进行幼儿教育教学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体教育师资。
2.创建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开展课题研究。把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培养幼儿教育师资的实践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校经过的分析论证,集中了学校音、体、美3个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队伍的优势,在体育系创立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但是在如何突出幼儿艺体专业特色,如何给学生能力和素质定位,以及课程建设等深层次问题上还需进一步地深化认识和进行研究,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需要提升到理论研究的层面,才能保障幼儿艺体专业的可持续发展。1996年,本校向原国家教委申报了《面向21世纪培养专科学历幼儿艺体师资的研究》课题,1997年国家教委师范司批准正式立项研究。2000年6月课题顺利结题并被鉴定为较的课题。经过课题组三年的努力工作,在课程结构优化、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3.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业特色。(1)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在基础课程设置中,我们注重夯实基础与提高素质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现代社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奠定学生发展的坚实基础。突出现代幼儿教育理论课程,开设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早期教育理论以及幼儿智力开发等课程,了解和掌握幼儿教育的科学理论,提高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能力。基础课程设置的课程数达20门,占教学总时数的40%。(2)重点加强艺体综合课程建设。根据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的特点,构建了《音乐与幼儿音乐》《美术与幼儿美术》《舞蹈与幼儿舞蹈》《幼儿体操与游戏》等专业核心课程,并编写了专门的教材。艺体综合课程比例占专业课程的40%左右。(3)增加实践活动课程和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幼儿教师所具备的操作示范能力只能通过教学实践的锻炼和培养才能形成。开设幼儿玩具和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幼儿游戏的创编、幼儿教育研究等课程,为学生发展个性和发挥创造性提供更大的空间。每学期安排1~2周的教学见习课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保障见习、实习课程占总学时的15%左右。开设了音乐、体育、美术、舞蹈等课程的专选课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修1~2门艺体课程,并有专业教师个别指导,以保障每个学生具备1~2项过硬的艺体专业技能,让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各自独特的优势。
4.加强艺体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培养幼儿教师的艺体基本技能。幼儿教师必须具有读、说、唱、画、跳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具有创编儿歌、即兴伴奏和演讲、创编舞蹈、制作教具、玩具和手工作品的能力,具有幼儿艺体教学以及幼儿艺体教育指导、教学管理和实施美育的基本能力。(2)强化艺体实践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艺体语言进行教学活动的能力。教育实践活动是幼儿艺体专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并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其一,我们制定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活动计划》,指导和规范学生参加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常性的见习活动有:参观幼儿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幼儿教育调查研究、幼教咨询、为幼儿园服务以及其他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其二,为了检查每届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和展示学生艺体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每届学生都要举办一台大型的教学成果汇报表演(美术作品展、文艺会演),人人创编并演出至少一个体现专业特色的节目,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文娱及幼儿教育节目,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其三,我们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幼儿角色的训练,在当地市、区幼儿园和一些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学前班去体验幼儿园的教学、生活及管理,轮流见习幼儿教师,尽快使学生角色化,适应幼儿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具有童心化、幼儿化的思维特征和方式,具有平等交流、耐心指导和细心呵护的角色,为其尽快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四,邀请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幼儿园的领导和专家经常到校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并根据各级幼儿园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讲座或实地参观学习,培养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的技能,以保障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幼儿艺体教学工作的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2001届~2005届127名幼儿艺体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抽样追踪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在公立和私立幼儿园以及中小学艺体教育教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3)建立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认真总结吸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经验,结合幼儿艺体教育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建立了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达标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了“舞蹈能力达标考核办法”“音乐能力达标考核办法”“体育能力达标考核办法”,以及普通话、书法能力达标办法等,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到实处,并纳入规范化、科学化、量化的管理序列,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束语
在幼儿艺体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实现了艺体教育活动与现代教育理论接轨,大胆创新,实施素质教育,突出了艺体教育专业的特色,发挥了艺体活动的独特功能。这在教育观念上是一次突破,体现了幼儿教育专业的超前性和创新性,为幼儿教育实现从单纯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培养专科学历幼儿艺体教育师资,探索幼儿教育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路,突出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 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 ,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及时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游戏实践作用与价值探究
一、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游戏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样在体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也十分有利,因此,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受幼儿年龄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不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则无法发挥出幼儿教育的优势与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前提下来进行,从而确保幼儿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教师需要把握好游戏的时间及范围,从而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我们应认清楚现实,对3、4岁的儿童而言,其依赖于现存环境而产生的每一次具体活动的外在目的很不清楚,他们只是简单地体验事实,虽然是有明确目标的教学,目标也是很隐蔽的,这时应尽可能地采取各种手段。随儿童长大,纯粹体验活动过程的游戏不断减少,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性不断鲜明,儿童的发展是游戏与教育内在联系的纽带,此时应该相应地缩短过程,追求效果。
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一)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
我们都知道,儿幼儿的体能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两岁的幼儿完成了坐、立、行、走、爬、跳等所有基本动作,但上楼梯较为笨拙。受年龄的影响,幼儿所能活动的范围是比较小的,并且身体各方面仍然处于发育状态,因而在肢体协调能力及抵抗力上都比较差,通过游戏可以充分地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性。如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绑腿并肩走来进行锻炼,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户外游戏的乐趣,同时可以培养幼儿团结互助的精神,在锻炼肢体协调能力的过程中结交到更多的好朋友。父母们多抽出些时间,每天和孩子一起到户外做各种运动,双休日带孩子上公园或郊游、爬山,进行耐力和有氧锻炼,是再容易不过的事情了。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论何种锻炼活动都要遵守幼儿体能发展的顺序。
(二)增强幼儿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可以借助多种事物来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样可以加深幼儿的认知。如不同种类的动物,教师可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不同类型的面具来满足角色扮演的需求。在游戏中可以要求扮演的幼儿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及走路的样子,营造出快乐的学习氛围。这种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地表达出自己的喜好,对于其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也是非常好的。
(三)有效地锻炼幼儿的适应能力。
游戏需要多个人来完成,通过游戏可以很快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这对于越来越多的独身子女而言是十分有效的。如手工课上美味的水果拼盘,要求三人为一组,用橡皮泥制作出可口的食物来招待客人小猴,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沟通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帮助其他幼儿进行颜色的选择,齐心协力制作出美味的水果拼盘,在整个活动中可以极大的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平时要多让孩子接触人。孩子们只有在集体环境中,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才会锻炼他们的性格和品质,从小就让他学会忍让,有一颗爱心,懂得关心别人。(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游戏的本质是帮助幼儿更好地认知世界,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关键,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技巧来帮助幼儿形成更加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让孩子养成思考的习惯,考虑一下怎样做更好,然后再开始动手。日常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小事,要鼓励他们自己去做。若有机会,让孩子到亲戚家住上一两天,改变一下环境,可以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在课程《美丽的世界》中,可以鼓励幼儿去看看校园的环境,在看到小朋友践踏花草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小花的语气说:“哎呀,好疼啊”,让幼儿意识到花草也是有生命的,以后再也不会随意的采摘花草。长此以往,这些习惯会在幼儿的心理深深地扎根,在别人做出类似行为的时候他们也会适时地去阻止他们,为保护大自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信息技术教学下幼儿教育中的游戏重要价值
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审美,同样在沟通、协作、分享等能力的培养上都非常的有效。不同的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观察来进行引导与分析,从而确保幼儿得到较好地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中。但是,如何使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幼儿发展,为此我们进行了积极地实践与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有:创新性原则、直观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有:注重鲜明的教学主题;注重层次的呈现方式;注重趣味的教学手段;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幼儿在探索和表现自己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途中,游戏为他们提高了良好的机会与合理的途径。幼儿可以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为将来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提供了帮助。
四、总结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不能尊重幼儿的生长规律,则无法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正视游戏的作用与价值,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游戏的特性,同样在教学效果的提升及幼儿能力的培养上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更好地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为幼儿的成长构建趣味性较强的校园生活。
作者:孔仪 单位:庄浪县第三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探索游戏理论与幼儿教育实践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
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
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发展。
作者:徐晓丽 单位:赤峰市阿旗及时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与游戏理论实践研究
一、游戏理论概况
游戏理论大致分为传统游戏理论和近现代游戏理论。传统游戏理论主要包括剩余精力理论、松弛理论、生活预备理论、生长理论、成熟理论;近现论主要有精神分析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学习理论、原苏联游戏理论。这些基于不同的出发点提出的游戏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国的幼儿游戏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幼儿游戏的意义与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提高,我国对于幼儿游戏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新时期我国的幼儿教育游戏理论,已经发展为“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现代幼儿教育理念,将幼儿教育的目标定位于贴近生活,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2.幼儿教育实践的有益探索
面对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发生深刻的变化。首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不再把幼儿视为被动接收知识的客体,而是肯定和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主体地位,并认识到幼儿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游戏是幼儿参与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形成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教师应当提供和创造条件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其次,重视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这种观点认为,个体差异广泛存在于幼儿之间,主张因材施教,反对“一刀切”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四、结语总之,游戏在激发幼儿天性,培养和发展幼儿个性,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应当认识到游戏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研究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游戏理论,并将游戏理论应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促进幼儿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实现发展。
作者:徐晓丽 单位:赤峰市阿旗及时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1、用游戏来提升幼儿智力
智力在幼儿阶段发展比较迅速,幼儿阶段是人的智力发育的一个敏感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时期来实施教育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的发展离不开书本等教学媒介,但是幼儿对书本上的知识专注时间非常短,因此,仅仅依靠书本教学资源,无法发展幼儿的智力。因此,幼儿教师还应该发挥游戏的作用,编排和设置一些锻炼幼儿思维能力、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游戏,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得到智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编排《名侦探柯南》之类的游戏来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可以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将不同数量的小东西如橡皮、蜡笔、积木等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站在门外等待的孩子们叫进教室里,要求孩子们仔细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并把它们记在脑子里。让孩子们看一分钟以后,蒙住孩子们的眼睛,这时,老师把桌上的东西偷拿掉一个,藏在口袋里,然后说:“睁开眼睛吧。”然后,孩子们放下双手,睁开眼睛仔细观察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这样,让孩子们通过有针对性的游戏参与,在快乐中发展了智力。
2、用游戏来娱乐幼儿心情
心情舒畅,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喜欢的一种精神状态。当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就希望通过一种活动来进行调节。幼儿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高兴起来,减少不开心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教学内容。孩子们思想单纯,遇到一件不开心的事情,只要一玩起来,就被玩乐中的激情排斥得无影无踪,因此,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多玩游戏。比如,小班的幼儿刚刚入园,心里想的全是爸爸妈妈,委屈的泪水不住地流淌。教师除了语言温暖孩子们的心灵之外,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玩起来。让孩子们体会到家里没有幼儿园独有的一种快乐,那就是和许多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可以让孩子们去玩滑梯。让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排着队在滑梯中体会游戏的欢畅,感觉幼儿园就是他们的乐园。滑梯玩不新鲜了,就去玩木马等等。只要让孩子们玩起来,他们就会快乐,忘记一切烦恼。
3、用游戏来培养幼儿友情
现在幼儿都是每个家庭中的宝贝疙瘩,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大人的心目中,个个都是掌上明珠。在家里受到家庭成员们的宠爱,就像皇宫里的格格和阿哥,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要围着自己转。这种意识对孩子们的个体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利影响,对孩子将来的人际交往尤其不利。幼儿教育应该把孩子的人际交往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们之间建立相互合作与帮助,懂得分享友情关系。教师应该编排和设置一些需要孩子们合作和互助才能完成的游戏,让孩子们认识到同伴的重要性,并且乐意和同伴分享胜利成果。比如,让孩子们玩“搬家”游戏。两三个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教师把所有的玩具平均分配成几组放在教室一边的几个桌子上,作为孩子们的“老家”和家具,在教师的另一边设同样数量的桌子为孩子们的“新房子”,让几组孩子进行“搬家”比赛,看看哪个家庭住进“新房子”。这样,通过几组家庭成员的相互合作,把“老家”的家具都搬到了“新房子”里,同时,认识到“家庭成员”对自己搬家的重要性。教师再对各组家庭进行奖励,比如糖、水果之类的,放到各组家庭的“家长”手中,让“家长”把胜利的果实分给每个成员,大家一起享受胜利的果实。通过这类游戏,孩子们认识到了同伴的重要性,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建立了分享成果的意识。
幼儿阶段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好多教育内容在此阶段都应该生根发芽,为孩子们将来更好地地发展打好坚实之基。幼儿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的内容设置合理的游戏教材,对幼儿进行游戏教育,就可以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获得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
作者:张李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通源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综合课程下幼儿教育实践与思考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是课程的根本要旨
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是主动的、开放的学习者。游戏和探索是幼儿的生命活动。幼儿时以主题的身份随时随地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显现出学习的能动性、独创性和差异性。同时,幼儿通过活动,体验到自己的能量、地位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幼儿有着与生俱来强烈的好奇、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他们的学习是自由的、开放的,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依靠幼儿内在积极性,通过他们的亲身参与、独立思考和自我体验,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中班上学期我们进行了一个新的主题“可爱的动物”,每个主题开始之前我们两个老师对这个主题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构思,为此我们还特地带孩子去参观动物园,还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搜集一些有关动物的东西,设置了“资源加油站”。家长帮忙搜集了各种东西如:动物模型、动物简报等等。这种动物园的实践活动开展完以后发现孩子对动物的兴趣非常浓厚,在回来的路上就发现孩子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老师作为有心人都一一记录下来。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尝试用这种团讨的方式来了解孩子想探究动物哪些方面的兴趣点。这种团讨活动也是对接下来的课程开展、区域设置、一日活动都是指导,比如根据团讨的结果,老师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开展,区域材料的投放时也能更有针对性。当然这种团讨也不是只用在主题开展的初期,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了,老师和孩子也可以一起讨论。以多种方式让孩子参与其中解决问题,抓住孩子的生长点更丰富地开展主题。
二、回归生活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在学习课程中获得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爱心,学会关心动物、同情动物。如在自然角里饲养一些小动物:小乌龟、金鱼、小兔、小鸟等,轮流照看小动物,让幼儿学会照顾小动物,萌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在生活区提供一些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操作材料,开展如冲泡饮料、剥花生、补图书、切香蕉等活动。综合课程从幼儿的生活现实出发,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幼儿感兴趣的或实际参与其中的生活,注重从生活中学习,让幼儿综合地学习各种知识。
三、尊重每一个幼儿,承认个体间
差异是课程实施的前提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在团讨过程中孩子参与的痕迹,比如四块问题板连起来放在教室门口就自然成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在架子的反面留下的空间,可以张贴孩子的作品,留下主题活动中孩子参与的轨迹。《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真正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成长,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与家长对话,发挥环境“第三位教师”的作用。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并留下每个孩子参与的轨迹,每个主题开展过程中都会在各个区域中投放2-3份和主题紧密相关的材料,作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当然也有个别主题活动中的活动设计比较简单,比较适合在区域活动中实施,就将材料投放在区域中进行。比如在“好朋友”的主题中及时周的课程中有“好朋友的生日蛋糕”,第二周有“好朋友的礼物”,在内容上有所重复,就将“好朋友的礼物”的内容放在美工区完成。幼儿园综合课程以主题活动为轴线,既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启蒙性和趣味性,又为教师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与支持;强调综合性、操作性;强调贴近幼儿的现实环境;强调同伴间的相互讨论与合作,鼓励幼儿采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保障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功能。
作者:倪翠薇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与实践分析论文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及时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摘要: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行)》的颁布,各地幼儿园都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改革,产生了幼儿教育的新气相。然而对于有些地区而言,因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幼儿园仍难以有所改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做好自身本职工作,与时俱进,反思自身教育观念,并进行创新。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幼儿教育,需要幼儿教师将生活情境科学合理的融入日常教学之中,从而有助于儿童进行发展,本文就目前幼儿教育与生活实践融合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提出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帮助。
关键词:幼儿教育 生活实践 价值取向
幼儿教育与幼儿生活二者是息息相关的,幼儿需要对生活有感知,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在生活中提高幼儿智力发展,掌握生活技能。幼儿教育并不是扼制幼儿天性,命令他们坐在教室听课,教育是让幼儿进行身心多方位发展,应该是幼儿能够感受生活,体验自然的地方。因此需要将幼儿教育与生活实践融合,才能够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幼儿能够自由真实的成长,幼儿也能不仅能够学习到科学知识,对于生活也积累了有意义认知。因此教师需要抓住这个切入点,让幼儿快乐学习。
一、目前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生活被制约
随着升学压力逐年增加,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以及担忧,希望教师能够将知识全部传授给孩子,而忽视了生活教育,只注重学习知识。这就导致不少幼儿在学前阶段就被父母强迫要学习各个科目的知识,以及参加各种培训班。幼儿原有的活动娱乐时间丧失,换个角度而言,是家长将自己的意识与愿望强加给了幼儿,影响了幼儿的正常生活,这种状况在目前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家长只追求知识的量,而忽视了幼儿需要多方面发展,如果让幼儿在这么小的年纪开始就肩负着各种重担,长期以往并不会有实质性帮助,只有让儿童发展,这样才可以培养成为一个身心智体健康的人。但是现在不少幼儿的生活充满压力,很难自在学习。
(二)幼儿游戏形式被限制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对幼儿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但是不少幼儿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游戏却减少了欢乐,被限制的项目增多。例如,一些幼儿园直接规定幼儿游戏只能在教师中,而不能在室外。幼儿的活动范围如果仅仅在一个小空间内,会造成幼儿不能自由游戏。幼儿教师声称是为了幼儿安全考虑,却剥夺了幼儿在室外游戏的权利。过家家以及积木成为了现在幼儿的主要游戏活动。这样单调重复游戏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心智发展,幼儿需要的是丰富有趣的游戏,并且能够带动幼儿身心智体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及时作出改进措施。
二、促进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幼儿教师要将传统的教育观念摈弃,幼儿园不仅是传授幼儿学习知识,更需要的是注重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要从整体去看局部。因此幼儿教师要将生活的真正意义与蕴含价值传授给儿童,让幼儿日常生活体会到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像晚上睡觉前要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以及平时待人要礼貌等生活小细节,不能用生硬的教学方法直接告诉幼儿,这样只会让幼儿感到无趣并不能深入体会。因此教师要采用新教育方式,带领幼儿从日常生活中真正体会到,将教育成果扩展到幼儿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这样一来还可以促进幼儿与家长之间的相处更加融洽。通过课堂生动形象的讲解,将生活常识如“春雨润无声”般渗透到幼儿头脑中,使得幼儿能够真正掌握,从而达到幼儿教育与生活融合的目的。
(二)注重幼儿实际需要
幼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意识,作为家长以及教师不应该将自身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幼儿,让他们自由发展。他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以及态度去理解周围的事物,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幼儿兴趣为重点,关注幼儿自身需要,把幼儿兴趣当做出发点,从而运用合适的生活教学素材,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引起幼儿兴趣,从而更加投入到课堂中来,注意力集中的同时,印象更加深刻,也起到我们教育的目的。以“蝴蝶博览会”为主题的情景教学,幼儿们对于美丽的生物十分喜欢,因此在课前先指导幼儿进行蝴蝶相关的资料收集,要求家长在课后与之配合,从而也增进亲情。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一些平日较为安静的幼儿也参与进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相互之间进行积极地讨论,发表各自的意见,他们之间的同学情也在上升,班级氛围更加融洽,并且幼儿也也学习到了相关知识,有效提升幼儿各方面能力。
(三)整合生活资源,创新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而言,需要的不是课本上字面呈现的知识,而是需要能够真正展现体验到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源自生活的真实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让幼儿不只有积木以及过家家游戏,而是有更加深刻生活意义的游戏供幼儿体验。将教育理念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从而更加有利于幼儿发展。例如可以让幼儿体验救护病人的游戏,根据真实情况进行相应改良,为孩子们解释好各个角色要做的任务,以及每个角色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员,缺一不可后,让他们进行自主选择,有的幼儿选择医生,有的选择扮演病人等等。刚开始时,很多幼儿会摸不着头脑,游戏可能进行不下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帮助游戏进行下去,因为这个游戏对幼儿而言充满着未知以及新鲜感,游戏氛围十分轻松愉快。在由此进行多次之后,幼儿就会逐渐找到自己角色定位,充分了解医生、病人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个游戏,更是能够让幼儿体会救护工作的意义,从而对医生等医务工作者产生敬意。因此对生活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创造新型教学游戏方法供幼儿体验,将生活实践与幼儿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名幼儿教师需要能够敏锐捕捉到幼儿的身心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与总结,对落后的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将生活实践与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适合幼儿成长需要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发展,为幼儿今后生活以及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金台区马营幼儿园)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析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要: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在工作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至。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刚入园时,每天都会哭闹不止,不哭的时候,他就是沉默寡言,很少和小朋友接近玩耍,眼睛更不敢与人正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通过了解我知道他是个性格极其内向的孩子,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我对他倾注了特别的关爱与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进行下去,其次再让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使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以发展!
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得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文章从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和开拓多形态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几方面研究如何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族经典文化。要让幼儿“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菊花》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较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论幼儿教育实践中游戏精神的缺失与重塑
【摘 要】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事物的具体认知,游戏刺激幼儿的大脑以及心理,使幼儿对于事物形成印象。如果能够将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渗透,将能够使学生处于更加活跃的课堂环境中,从而避免将学生限制在僵化的模式中,使学生以主动的形式接收有关知识内容的灌输。对游戏精神进行具体的探寻,将能够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精神;重塑
在幼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转换为一种游戏体验来共同分享和表达。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要求条件下,就逐渐形成了以游戏为依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要保障幼儿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游戏教学活动充满兴趣,将游戏的精神品质不断的融入到幼儿园教学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结合幼儿的身心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和课程开展形式,在充分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基础上,能够给予幼儿更多的空间进行思考和想象,将游戏教学不断加以渗透和融合。
一、确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幼儿游戏精神重塑和探索过程中,要想保障幼儿园游戏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开展,就必须要重新回归儿童精神,充分的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能够在发展基础上,一切从儿童出发,教师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实施过程中,始终都坚持以儿童的性发展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建立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重视儿童的性和整体性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和展现儿童自身的自然本性,将其爱游戏的想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创造和探寻到符合儿童成长的教学方式,形成一种自由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存在的情况下,能够逐渐的减小这种应试教育和功利性教育的影响,使得儿童教育真正的能够做到回归儿童本性,使得幼儿能够在自由游戏的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重新真正的体现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能够寻找游戏精神,将游戏精神和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合,从而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使得幼儿课程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实施“原色教育”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渗透游戏教学精神,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实践操作活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在理念上对这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认同,这样才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的实施原色教育。其实原色本义是红黄蓝三种颜色,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五颜六色的美丽图画,都是这三种基本颜色形成不同的组合所描绘出来的画面,因此应用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就是希望能够以幼儿本真的特点为教学基础条件,然后在幼儿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拓展性教学活动,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始终以本真本色、底色和亮色的原色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在幼儿游戏活动开展过程中,本色就是儿童自身的特点,底色就是教学目标,亮色就是儿童的成长发展需要,因此要想实现原色教育,就必须要以上述三点原色要求为基本目标来开展游戏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充分的体现平等互动,让儿童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能够关注儿童的学习亮点,教师通过对儿童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和发扬,使得幼儿在游戏教学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能够重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
三、尊重游戏者,给予其自由扮演角色的空间
3.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允许幼儿“幼稚”地扮演角色角色
游戏是虚构的,幼儿在玩游戏时都清楚知道“只是玩玩”“是假装的”,他们游戏时并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生搬硬套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基于自身的年龄特点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与建构。幼儿角色游戏有其心理基础,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这是因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转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方面的需要,而不必通过顺应来进行平衡而受顺应的约束。幼儿园中,一名教师看到“医生”正往“病人”肚子上打针时,马上进行指导:“哪有医生往病人肚子上打针啊?打针应该打在屁股和胳膊上才对嘛!”暂且不论能否在肚子上面打针,因为角色游戏的目的不是让幼儿学习如何打针,而是让幼儿在扮演“医生”角色的过程中按照游戏角色与人交往合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进而体验成功和愉悦,所以教师在指导时不应过分关注幼儿具体的游戏行为,而应从游戏精神的角度出发鼓励幼儿自由地进行角色扮演。
3.2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自行制定游戏规则
角色游戏中幼儿遵循的游戏规则通常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譬如,小班幼儿尽管在小菜场游戏中并不清楚一棵蔬菜多少钱,买菜时也有可能忘记带钱,但是假装给钱的动作却是一直存在的,这就是潜在的游戏规则。维果茨基曾指出,即使在现象情境中,儿童的游戏也并非为所欲为,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因为如果没有规则以及儿童对待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幼儿的游戏规则不同于成人强加的规则,它由儿童自己制定,是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幼儿制定的游戏规则由于缺乏成人式的理性思考,在成人看来也许是幼稚甚至可笑的,但却恰恰是应得到尊重和鼓励的,因为只有在玩属于自己的游戏时他们才是游戏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游戏体验。
3.3正确看待游戏冲突,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
角色游戏虽然为幼儿提供了同伴交往与合作的机会,但是幼儿也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游戏角色、游戏材料等与同伴发生冲突。冲突在角色游戏中经常出现,比如四名幼儿都想要做小演员,可是小舞台只能容纳三名幼儿;两名幼儿都想要长积木,可是长积木只剩下一块;银行的小顾客很着急取钱,可是营业员却不给他钱等等。以往在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时,教师往往首先扮演“警察”和“法官”的角色,始终控制着冲突解决的全过程,幼儿则处于被动的状态。事实上,教师要相信幼儿具备解决游戏冲突的能力,放手让幼儿去主动解决冲突。从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幼儿正处于道德秩序感的敏感期,内在的秩序感会促使他们去主动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渴望得到同伴认同的驱动力作用下,幼儿也会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与同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四、结束语
幼儿园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游戏精神和幼儿园教学目标的结合,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将这种教学理念不断渗透和深入,使得幼儿可以在发展中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不断的发扬儿童的亮点,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游戏教学的真正含义和作用,提升我国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极度关注的问题。我认为幼儿教育要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且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幼儿教育;兴趣培养;习惯
幼儿教育一直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十分重视的问题。幼儿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幼儿的成长、家庭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本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此谈谈对幼儿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幼儿的教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幼儿的就是自我保护意识。现代社会危险无处不在,教师和家长又不能分分秒秒都在幼儿的身边,想要让幼儿能够平安顺利的学习和生活,就得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幼儿自我保护的方法。
二、让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这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幼儿在一个亲切自然、富有情趣的环境中容易被激发出探索的兴趣,从而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并在生活环境中发现新的问题。
例如,幼儿在角色游戏“过家家”中,他们分别扮作爸爸、妈妈。“爸爸”去劳动,“妈妈”去做饭,都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做饭的方法,并发现、解决自己不理解的洗菜择菜问题。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幼儿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这也变成了幼儿互相学习的平台。
幼儿对新鲜的环境总是特别有兴趣。我们可以为其创造出亲切、温馨如小家一般的氛围,使其在这里的生活、学习能从心里感到安逸舒适。幼儿在如自己小家般的环境里,可以安心专注地活动,快乐地成长。
三、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亮亮,刚入院的及时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亮亮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四、重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健康”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幼儿的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对“健康”认识的偏差,使我们忽视了幼儿的非智力教育,妨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健康的身体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础。要想使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全地发展,首先要使儿童有健康的躯体,而这些就需要我们的保护和锻炼。比如规律的饮食和睡眠,适当的劳动和游戏,这些都是儿童生理健康的保障。
身体健康了,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幼儿,智力发育正常、积极向上、情感丰富、性格开朗而又有自控能力、同别人友好相处、适应集体生活等。要想使幼儿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为幼儿创造出一个能够相互接纳、信任、尊重、和谐的生活氛围,并与他形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老师要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能够充分表现自己,并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幼儿都不能专注地听他人讲话,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其他孩子回答问题,孩子们总是和其他小朋友交头接耳地说个不停,并且很爱在其他人说话时插嘴,在他们的世界里认为这样做没有不对。然而教师和家长都知道,这种行为不但很不礼貌,而且很影响幼儿的倾听能力,久而久之的话孩子就不会听讲,对上小学之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影响。若等造成重大影响之后再教育孩子去改正就为时晚矣。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就要及时地纠正孩子的这种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在我的教学中,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
(1)课间的小故事讲解。每天我都会给小朋友留一个搜集小故事的作业,第二天讲述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由于幼儿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特别喜欢展现自己,所以孩子们都特别地积极,每天都会认真地搜索有趣、好玩的小故事,以分享这些故事为乐趣。
(2)挑错误比赛。幼儿园的小朋友会学习很多儿歌,而且小朋友对儿歌的内容也都非常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教师唱儿歌(要故意设置错误)让学生听,并找教师所唱儿歌的错误之处,找错误最多的小组获胜。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渐渐养成了安静倾听的习惯。经过这种方法的培养,使孩子懂得了倾听的乐趣。从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生活当中,小朋友都不会随便插嘴和交头接耳地说话,而是做一个会倾听的文明人。
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小朋友经过数学的学习,感受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数学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亲自操作。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得出的相关结论在幼儿的脑海里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师在给予及时地补充和说明,知识便会扎实牢固地被幼儿所接收。而数学规律地总结和归纳,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复习和整理习惯,从而提升小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这也正是家长和社会对幼儿教育十分重视的原因。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用最适宜教育孩子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教师与理论研究者关系考察
[摘要]教师与幼儿的中间横亘着其他的力量和关系,其中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由于理论研究者具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位置,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同时也会使教师丧失自己实践的具体性和生动性。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理论研究者应该承认教师与自己在文化上是对等的,让他者成为他者,做教师实践活动的关怀者,进而成为教师思考过程的分享者和复杂教育场域的理解者,以让教师和理论研究者都获得对自身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幼儿教育实践场域;幼儿园教师;理论研究者;关系
一
幼儿教育活动是围绕幼儿的成长与发展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幼儿理应是教师关注的中心。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儿往往是被忽视的。
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曾于2003年对208名幼儿园教师作了有关教研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中,排在及时位的是日常教学,而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仅排在倒数第二位。在主要教研活动内容的十个选项中,教学活动排在及时位,理论学习排在第二位,教材研究排在第三位,研究幼儿排在第八位。
在教育场域里本应处于中心位置的幼儿为什么会被边缘化?
场域是由各种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组成的。场域当中有各种资本,布迪厄认为,有四种基本的资本类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场域中的行动者往往被他们自己在实践中积累、形成的习惯所牵引,为了获得各种资本而行动。行动者获得的资本越多:在场域中就越能占据有利位置。各种位置的占据者为了保障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会运用种种策略。
幼儿园教师身处的是一个多重关系交互作用的教育场域。与幼儿园教师发生关系的人主要包括:(1)幼儿。他们能给予教师真诚的爱与关心,依恋和崇拜教师。(2)幼儿的家长。获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工作的效果。家长也会将他们对教师的看法反馈给幼儿园管理者或教师的同事,间接地影响教师的处境。为了获得家长资源以及他们的正面评价,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会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和观点。(3)幼儿园的领导。领导,特别是分管业务的领导,大多曾经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带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备课,解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幼儿园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观念或多或少带有园领导观念的印迹。园领导同时又是教师工作能力的评价者。管理人员的评价会影响教师的升职、上公开课、进入科研项目组等机会,也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事的评价,进而影响教师经济资本、象征资本的获得。(4)理论研究者。包括各级教研员、大学专业教师。毫无疑问,在幼儿园教师看来,理论研究者是文化资本的较大拥有者,与他们交往会给自己带来知识,同时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一定的象征资本。但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理论研究者并不会亲自到场指导,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理论书籍、发表的文章、编写的教材来影响教师。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需直面儿童、文化与社会的对峙。影响教师与幼儿互动发展方向的不仅仅是教师与幼儿的特性,还有在他们中间重叠或横亘着的其他力量、其他关系。教师的行动方向受这些力量牵引和规导,其中幼儿的力量很容易在其他力量的影响下退居边缘。因为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因此往往是教师在场域中感知到、考虑的力量。
二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以及他们言说的理论天然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被社会文化自然地赋予了力量,被视为可贵的资本。由于拥有这些知识资本,理论研究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也就拥有了话语权。幼儿园教师如果不掌握这些理论研究者的话语,就有可能面临失语的处境。
正是由于理论研究者占有幼儿教育的理论知识,因此在一个崇尚知识的幼儿教育实践场域里,理论研究者占据了“批评者”“医生”“指挥者”的位置,而教师处在“被批评者”“被诊断者”“被指挥者”的地位。为了改善自己在场域中的不利地位,教师会努力获取理论研究者的知识,向他们靠拢。教师在这方面的努力主要采用的是以下两种策略。
及时,遵从理论研究者的建议。理论研究者很受幼儿园教师欢迎,有条件的幼儿园往往请他们定期参加教研活动或来园作报告,没有条件的幼儿园也会派教师外出听专家讲座,“好跟得上形势”。
一位幼儿园教师说:“去年来了个专家,让我们搞经验课程,说对孩子好,我们就搞了经验课程,还写反思笔记,给孩子建成长档案。今年换了个专家,又让我们开发本土主题活动,我们又开始研究当地的历史了。反正跟着专家走没错,家长也认可。”
第二,使用理论研究者的词汇。与幼儿园教师交谈,看他们写文章,我们经常能听到或看到各种新鲜的词语。“主体性”“建构”这类词已经泛滥,“高结构化、低结构化”“异质同构”等词也屡见不鲜。在问到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理论词汇时,教师的答案是:
“写文章很直接的目的就是要获奖、发表,而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不能纯粹是谈经验。”
“想使别人对我有一种感觉――你很能干,用很多理论的东西,真的会让人觉得我蛮厉害的。”
佐藤学也谈到了大量教育研究术语渗透到教师语汇中,成为专业术语的问题。他认为,运用这些“教学研究”所提供的专业术语,可使教师的实践获得各种理论切入点。的确,理论词汇的频繁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对自己实践的思考方式,使他们的思考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他们可为自己的实践活动明确命名。
W老师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音乐组组长,她对理论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她每次主持教研活动,都会提出诸如“如何解决提问的有效性”这样的问题。她是这样看待理论给她带来的好处的:“我工作十七年了,我觉得自己有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能指导我去理解我以往的那些工作经验,让我更好地去内化我原来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向理论研究者靠拢,获得了与理论研究者对话的力量,虽然这个过程有点像中国人为了与美国人对话而主动学习英语一样,始终还是处于弱势地位,但毕竟获得了可能性。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也有助于教师处理好自己与家长的关系。
“你要说得头头是道,让家长觉得你是真心为了他孩子好,而且还要说出是为了他孩子哪点好,比如社会性发展、延迟满足、自我控制力、主体性等,这样他就觉得你有道理,值得信赖了。”
然而,教师话语中的理论词汇越多,描述他们自己实践的话语就越抽象,就越容易丧失具体性。
我们曾就某课题组织教师写过一些文章。当教师们将文章拿来交流时,我们看到如下片段:
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审美与艺术教育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教育实践领域,幼儿艺术教育却存在很多误区:以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替代幼儿真切生动的体验和表达:成人式的思维、概念化的表达、整齐划一的作品使得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感受能力逐步丧失:功利性的追求替代了艺术教育的正确目标,背离了它的宗旨,从而使幼儿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美术教育的改革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通过长时间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实践,我们发现,幼儿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僵化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建立一种宽容多元的审美观和评价观。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现在关注的不仅仅是班级幼儿的整体发展水平,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评价每一个幼儿是否在原有水平上有了相应的提高,关注并分析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需要的帮助(技能技巧、想象创造、意志品质),我们提倡个性化教育,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我们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我们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为主,建立了一种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看这篇文章的及时感觉是“味同嚼蜡”。我们很惊讶,这位教师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在与大家交流时也眉飞色舞,会使听者兴奋不已,但写出来的文章怎么会是这样?问她原因,她不无委屈地说:“不是写文章嘛。我们评奖的文章都是这么写的。”问她那些生动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她说:“那些东西也能写进文章里吗?那些只是经验啊。”
我绝没有贬低这位教师的意思,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文章都与她的文章类似,精彩的鲜活的实践被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的空洞的不知所云的理论词汇当中。我只是想说明,幼儿园教师所谓的“向理论靠拢”,快达到施瓦布所说的教师的“实践方式”话语已处于“濒死”的状态了。难怪在福柯看来,知识会抑制自由,生产控制,从而促进人的消亡。
事实上,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理论研究者的影响力很有限。特别是当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知识没有与幼儿园教师的体验、经验发生化学反应时,幼儿园教师口头时髦的理论词汇与实际工作中的我行我素之间的反差使理论研究者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行动者并非是被外力机械地拉来扯去的‘粒子’。正相反,他们是资本的承载者,而且,基于他们的轨迹和他们利用自身所有的资本数量和结构在场域中所占据的位置,他们具有一种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行事的倾向”。幼儿园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利用自己的实践,消解理论研究者的理论,同时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和实践。
三
一般来说,理论研究者对于教师的复杂工作、课堂现象的复杂性理解得并不那么丰富、深刻。但理论研究者恰恰因为对于教育实践复杂性的无知与自己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的混沌性,喜欢对实际工作者提些傲慢的建议或指导,他们会以断然的口吻要求实践者“应该”或以亲切的口气“建议”教师们在实践中遵守某些规则。理论研究者往往忽视教师行为的多样化,忽视实践的变通性、策略性、生产性和再生产性。他们提出的建议,对于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往往并不显得那么强有力。吴康宁就曾对教育批判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提出过质疑,他认为,理论工作者的批判话语权是自赋的,其教育批判是一种“自我定义式的”批判。理论工作者无法获得对整个教育场域的认知,其教育批判容易成为一种“有偏见的”批判。理论工作者难以进行彻底的换位思考,其教育批判往往成为“马列主义手电筒式”的批判。
到底什么是知识?显然,在幼儿教育实践场域中,幼儿园教师所拥有的丰富的、复杂的实践性经验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他们当然不能凭借这些不被视为资本的资本(事实上是他们所拥有的较大资本)在与理论工作者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处境向有利的方向转变。因此,要改变这一处境,根本的还是要改变我们的知识观。
前文提到,理论研究者和幼儿园管理者是影响教师教育实践的重要力量,也是幼儿园教师在场域中感知到、考虑的力量。要求教师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的理论研究者,因为没有将教师视为有着与自己对等文化地位的“他者”,没有意识到尊重、理解幼儿园教师复杂实践对自己的重要性,也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因而无法使幼儿园教师将“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因此,有必要对理论研究者这种立法者的身份进行批判式的反思。而理论研究者要完成自我救赎,就必须努力建构新的身份。
齐格蒙・鲍曼运用隐喻论述过知识分子的两种角色:立法者和阐释者。立法者角色由性话语建构活动构成,这种性话语对争执不下的意见纠纷作出仲裁与抉择,并最终决定哪些意见是正确的和应该被遵守的。而在后现代世界观基础上形成的阐释者角色则由解释性话语活动构成,这些解释性话语以某种共同体传统为基础,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具有自主性的(独立自主的)共同参与者之间的交往,防止大家在交往活动中发生意义曲解。因此,它激发了人们深入到相异之知识系统中去的愿望,解释活动正由此而发生。
讨论理论研究者相对于幼儿园教师的身份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并不是说这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在现实中,两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讨论都指出,理论研究者应该从立法者走向阐释者。但不管是立法者还是阐释者,他们都把作为实践者的教师看作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并不重视与对象的主体性互动。因此,我们提出,理论研究者应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
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这一观点受关怀伦理学的启示。关怀伦理学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角色的主动性。关怀决非取决于关怀者一方的态度与目的,而必须考虑关怀者的“关怀”在被关怀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按照关怀伦理学的创始人诺丁斯的观点,要成为“幼儿园教师实践的关怀者”,理论研究者首先要对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活动有相当的了解,并与他们有深入的相处,以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生态化思考。其次,不能用单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育行为。其三,遵循德里达的“让他者成为他者”观点,在帮助幼儿园教师时把他们当作“他者”(即独立的个体),帮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者做得更好。同时,如果发现幼儿园教师有不好的表现,暂缓直接对他作出判断,要努力确定这种不好的表现确是他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而不是我们的偏见。
按照关怀伦理学,理论研究者应致力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但是要以不妨碍他们的“他者性”为原则,避免代他们作决定。要承认在幼儿园教师那里存在着与理论研究者文化相异但地位对等的“地方性知识”,也就是承认幼儿园教师对理论研究者来说具有“他者”的身份。
对于理论研究者来说,不但要承认“教师文化”与“研究者文化”地位对等,通过关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分享教师对教育场域的复杂体验和生态化思考,成为复杂教育场域的理解者,更要“推人及己”。理论研究者在讨论“儿童文化”“教师文化”时,也要警惕自己不自觉地表现出成人和的“霸权”。“一切洞察力都是来自漂泊,包括肉体的和心灵的。于是知识分子的良知,表现为对定式的反省,而非捍卫。”培养“离我远去”的能力,探寻“他者”的意义,进而对自己的眼光和立场保持一种警觉的反思和自觉,这是理论研究者要坚持的。
幼儿教育与实践论文:浅谈幼儿教育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关键词]幼儿教育 集体教育活动 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它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带班老师,我是从如下几方面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的。
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训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户外活动前穿衣服总要老师一一代劳,这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尝试着将穿衣服的步骤编成一首有趣的儿歌,同时配有清楚的图解,并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表演,表演时配以儿歌讲解,如:“捉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钮吱钮上房子。”小朋友听了儿歌非常感兴趣,亲自跟着老师的指点和图解的提示学习穿衣服,这样就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边背儿歌边快速地穿衣服,神情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
二、 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 ,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彩,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
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如地演唱。
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得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的本身也为今后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 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我们对待孩子也应该像妈妈那样耐心、细致、关怀备致。
我带的班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叫兵兵,刚入院的及时天,他那两道像用眉笔勾画过的眉毛一下子就引起我的注意,我很好奇地用指甲轻轻地蹭了蹭,原来是一些附在眉毛里的脏东西,再看他的衣服更是污浊不堪,两只夹脚的鞋子也换了个儿。随后在与这个男孩的交谈中,我却发现他不愿让人亲近,机灵的大眼睛不敢与人正视,说话时吐字不清。通过间接地了解,我得知他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从小没得到母爱,导致他从小就对异性成人产生了极强的排斥性。为了让他的身心健康地成长起来,我对兵兵倾注了特别的关爱和照顾。首先必须让他从情感上接纳我、信任我,才能让自己对他的教育按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其次再对幼儿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与幼儿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及情感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方式,才能使他们自信快乐的生活学习,身心得发展。可见,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我们的工作中同样有其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她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地去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里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使我们真正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作者单位: 内蒙古包铝集团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