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定量考评;约束机制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我国现有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电力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电力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考评方法单一。在电力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
3.忽视定量考评。电力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电力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电力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获等次与称职等次的电力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
(三)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难以、、客观地评价和任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2.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3.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4.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又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以德代才,有的以才代德,导致用了不少庸才和坏才。
二、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沿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中,目前沿用了以前的传统国企的做法,即员工身份分为“干部”或是“工人”,且是“先天的”,在进入企业前就由相应的“资格”决定了。这种将本质的区别的劳动力人分割为不同类型人员的现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人员招聘对象过于狭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形成封闭管理,招工对象以系统内、行业内职工子女为主,以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这样做使大批原本可能进入企业的更的人力资源被拒之门外,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障。
(三)考核文化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国家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生存港湾,没有失业的威胁。长此以来,导致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的思想等等。于是,形成了一种轻考核、重资历、重经验、重关系、唯学历的选人与用人观念,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有些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在工作中不予以积极配合,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力资源管理主要策略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已逐步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人员计划调配方式的影响日渐衰微,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电力企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为本企业服务。公务员之家
(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是电力企业重视的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同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建立对员工具有激励力的薪酬管理模式,必须要消除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思想,让公平与效率挂钩。为此,企业薪酬体系应有多种分配形式,并必须要有激励性。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根据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消费虚热的极端倾向要防止,而贬低甚至阻碍人才使用的极端倾向,也要防止。用^、单位在消费人才上的“合适”标准,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而且应该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必将进一步普遍化。
(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较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企业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员工不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去积极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正确对待、合理使用企业员工中的子女,能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职工子女在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时展的主旋律。在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电力企业需要在努力提高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要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电网企业开展工作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是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原有的硬性的管理体制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因为体制的变动而带来的企业人才资源严重流失的问题。
一、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的特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产品竞争,转变为科技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使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很多企业已在不择手段地搜寻、挖掘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另一方面是人才资源的相对短缺。由于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人才的流动速度进一步加快。从而使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趋向高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对高级管理人才的争夺上。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搜寻自身所需的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经理人;而高级管理人才也在寻找“自己的企业”。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高级经理人大量流失。二是对高级技术人才的争夺上。根据调查显示,每年中关村有近200名人才被挖走,其中大部分是在国内经过长期培养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从1999到2001年三年间,从西北地区流出的科技人员就超过了3.5万人,而且多数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三是对着名大学的毕业生的争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些着名大学的学生有的还没毕业就被外企相中,据调查显示,清华和北大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每年70%以上选择去美国工作;陕西2002年的46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中80%以上外流。
(二)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也更具现实性。人才对企业的要求不但是要有足以能够发挥才能的成长空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工作氛围,而且还要具有较优厚的物质待遇。据调查分析,企业跳槽的人才中有17.2%的人“选择有发展前途的公司”;16.17%为了“诱人的薪资和福利”;15.95%为“自己有升职和发展的机会”。在对重庆市IT行业从业人员跳槽的原因的调查分析显示:有9%的人是出于对自己的前途考虑,有13%的人是对就职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满,而有78%的人则是对现在的薪金待遇不满意。人才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现实。
(三)人才流动更频繁。我国人才流动频率明显加快。据一项来自广告业的抽样调查显示,广告业的从业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年;广告业管理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2年;广告设计策划人员平均跳槽时间为1.5年。另据抽样调查显示,成都地区人才平均跳槽时间也只有2年-2.5年。
人才流动的这些新特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要想在急剧变动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不断取胜,就必须在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流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争取有新的突破。
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必然性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其客观必然性。柔性管理就是指对企业员工实行多样性和变化性管理的灵活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可以将企业内部员工分为核心员工和外沿员工两类。对两类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对核心员工实行终身雇用制,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管理。
(一)对企业高层核心员工实行终身雇用制。在对企业核心员工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人尽其才;二是较为满意的待遇;三是足够宽松适合的发展空间。这主要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实行岗位流动配置制度。岗位设置上,以市场的需求和个人实际为依据来设置岗位,改变原有的因人设岗的弊端。对于岗位人才出现空缺时,绝不能随意安排人员顶用。在岗位流动上,实行能上能下、能纵能横,同时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计划的流动制。这种流动制可以使核心员工在同一职能部门内进行纵向流动,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横向流动。对于绩效突出的可以考虑给予提升;对于绩效突出,但个人不愿意提升,而志向在某一领域成为专家型的人才,企业要为其提供方便条件;对于完不成任务的,可以降职使用;对于级别虽低但非常重要的岗位,可以选派级别高的员工保留级别使用。实行岗位流动配置制度可以做到在较大限度上避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现象;可以使企业随时更换血液,减少冗员,避免人才堆砌,达到人尽其才;同时可以使这部分核心员工进一步增加知识,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增强企业管理的能力,使这些核心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灵魂。
2、菜单式薪酬福利自选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员工的特点、行业特点来设计薪酬菜单。员工可以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菜单中进行选择。在菜单中每一种方案的制定,企业都要将市场状况、企业现有情况、企业以往的薪酬情况和不同的岗位、员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出阶梯式的薪酬方案。阶梯式薪酬方案是指随着目标任务难度加大薪酬明显增加,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思想。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的比例,考虑强制性福利和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的比例,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薪酬的支付艺术;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团队和薪酬结合起来,在菜单中设立团队薪酬。所谓团队薪酬是根据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对整个团队付薪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这
种方式能使员工密切配合完成难度较大的、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此外,在菜单中还必须有谈判制这一项。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设计方案,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要求,但有少数员工却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而设置谈判制选项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员工对薪酬的原有要求也得改变。也可以通过谈判制来协商解决。谈判制对于抑制和预防掌握企业核心机密的科技人员跳槽更为有效。
3、定期培训计划。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地将企业人才计划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培训在较大限度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员工个人需求也在较大限度上得到满足。企业培训还应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调动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目前很多企业用人不养人的现象,企业可将培训独立于薪酬福利之外。这样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稳定人心,激励员工。
4、完善的法律为依据。双方签订一份合同和一份附加协议。合同对服务期限的约定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年,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对违约的处理也要有约定,以保护双方利益。例如:违约时员工在服务期内的职称级别评定、培养费用等的处理都要做出具体规定。附加协议主要约定,服务期满双方都满意,又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可续签合同;若一方不满意必须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否则另一方有权要求续签合同,若对方不签那就是违反协议,按违约处理。若因一方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要求而被对方解约,对方不属于违约,不支付违约金。
(二)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度。对于外沿员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应该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必须是自始至终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2、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充分的运用权变思想,尽量使管理者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机结合,发挥人这一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避免单纯“制度管人”的僵硬管理。建立目标科学、责任明确、权力适度的管理制度。(1)目标科学,责权明确。在目标任务的制定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对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做出尽可能的估计,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使目标任务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对于每一位外沿员工的责任和权力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的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对于有规定但经常出现的责任事故,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醒其注意,变解决问题为主为预防问题为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给予员工足够的决定权,使其能放开手脚,发挥其内在潜力。(2)赏罚分明。对于成绩的,可以根据企业和个人实际为其提供几种奖励方案,供其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只要不超出企业的奖励规定,对要奖励的员工可以让他自己提出对其奖励的具体要求。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经过进一步地培养能成为终身制员工的外沿员工,要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为企业发现和培养出的后备人才。在奖励机制上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因为只有符合员工需要的奖励才是好和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在奖励制度上要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要将奖励同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完不成任务或出现事故责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按规章制度、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处理。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损害员工的自尊心,近而导致员工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死板教条地工作;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失去了通过惩罚达到从反面激励员工的目的。在目标的制定和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上,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和一个“效”字。目标要以变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制定;奖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个人的实际需要采进行;惩罚要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要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种柔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菜单式薪酬福利自选系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员工的特点、行业特点来设计薪酬菜单。员工可以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菜单中进行选择。在菜单中每一种方案的制定,企业都要将市场状况、企业现有情况、企业以往的薪酬情况和不同的岗位、员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制定出阶梯式的薪酬方案。阶梯式薪酬方案是指随着目标任务难度加大薪酬明显增加,充分体现按劳取酬的思想。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的比例,考虑强制性福利和企业自行设计的福利的比例,并将这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充分运用薪酬的支付艺术;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将团队和薪酬结合起来,在菜单中设立团队薪酬。所谓团队薪酬是根据整个团队的工作成绩,对整个团队付薪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这种方式能使员工密切配合完成难度较大的、单个人无法完成的工作。此外,在菜单中还必须有谈判制这一项。企业为员工提供的薪酬设计方案,能满足大部分员工的要求,但有少数员工却不能得到很好满足。而设置谈判制选项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随时间、环境的变化,员工对薪酬的原有要求也得改变。也可以通过谈判制来协商解决。谈判制对于抑制和预防掌握企业核心机密的科技人员跳槽更为有效。
3、定期培训计划。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充分地将企业人才计划与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机结合,使企业的培训在较大限度上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使员工个人需求也在较大限度上得到满足。企业培训还应与员工的考核、提升、晋级、调动等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针对目前很多企业用人不养人的现象,企业可将培训独立于薪酬福利之外。这样做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稳定人心,激励员工。
4、完善的法律为依据。双方签订一份合同和一份附加协议。合同对服务期限的约定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0年,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对违约的处理也要有约定,以保护双方利益。例如:违约时员工在服务期内的职称级别评定、培养费用等的处理都要做出具体规定。附加协议主要约定,服务期满双方都满意,又有继续合作意向的可续签合同;若一方不满意必须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否则另一方有权要求续签合同,若对方不签那就是违反协议,按违约处理。若因一方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要求而被对方解约,对方不属于违约,不支付违约金。
(二)对外沿员工采取灵活的雇用制度。对于外沿员工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企业应该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对本企业的认同感,也就是说这些员工必须是自始至终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应重视发挥企业文化的感染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作用。
2、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要充分的运用权变思想,尽量使管理者和管理制度能够有机结合,发挥人这一管理中的关键因素的能动作用,尽量避免单纯“制度管人”的僵硬管理。建立目标科学、责任明确、权力适度的管理制度。(1)目标科学,责权明确。在目标任务的制定上要尽可能的考虑周全,对于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做出尽可能的估计,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目标任务,使目标任务的制定更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对于每一位外沿员工的责任和权力都要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尽可能的做到有据可依。同时对于有规定但经常出现的责任事故,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醒其注意,变解决问题为主为预防问题为主,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劳资纠纷。给予员工足够的决定权,使其能放开手脚,发挥其内在潜力。(2)赏罚分明。对于成绩的,可以根据企业和个人实际为其提供几种奖励方案,供其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只要不超出企业的奖励规定,对要奖励的员工可以让他自己提出对其奖励的具体要求。有远见的企业领导者,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经过进一步地培养能成为终身制员工的外沿员工,要有针对性的激励和培养,为企业发现和培养出的后备人才 。在奖励机制上注重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因为只有符合员工需要的奖励才是好和最有效的,才能达到激励的目的。所以,在奖励制度上要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要将奖励同企业和个人的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完不成任务或出现事故责任的,要根据具体情况,不能笼统地按规章制度、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刀切处理。否则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损害员工的自尊心,近而导致员工为了避免承担责任,而死板教条地工作;不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失去了通过惩罚达到从反面激励员工的目的。在目标的制定和奖励与惩罚的实施上,都要体现出一个“活”字和一个“效”字。目标要以变化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来制定;奖励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员工个人的实际需要采进行;惩罚要根据具体原因而定。因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是要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总之,通过这种柔性管理体制的建立,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逐渐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应用条件的分析
一、引言
人是各类组织、单位和企业开展活动的主体,由于人具有灵活自由的特点,人的管理自古以来就是衡量一个组织甚至国家优劣的重要指标。对于当今时代,各类组织、单位和企业想要提高活动效率,如何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当重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称为各国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划分及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已成为组织和企业发展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不断完善,已经成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理论的模式划分和应用条件分析具有更强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维度分析,探讨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划分;并结合企业特点,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条件。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划分基础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维度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依据认知和理论概括的不同,造成了模式划分的理论维度不同,即划分标准不同。在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被以不同的理论维度进行了划分。包括基于人性假设进行划分、基于人力资源的哲学分析进行划分和基于人力资源的市场视角、效用视角和资本特点进行划分。更为详细的,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行为或者活动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行为或者活动的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主要包括满足组织当前的目标管理需要、满足组织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满足政治或者行政方面的需要、满足经济与利润方面的需要。
(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类
基于上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理论维度分析,模式划分可以按照管理目的、管理过程、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划分。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划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模式、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按照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划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分为组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职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职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划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内部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外部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条件分析
(一)企业战略
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以企业的战略为导向。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是企业开展各项经营活动的核心,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应该综合考虑企业制定的战略计划,并与其相向而行,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如此。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企业战略不相符,那么人力资源管理不但无法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反而会拖慢企业发展的脚步,甚至扰乱企业的发展计划,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要与企业经营的战略计划保持一致性。考虑企业战略长期性的特点,人力资源模式不仅要满足当前发展阶段需求,还要具有面向未来发展调整的灵活性。
(二)所有权
企业的所有权也是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因素。对于我国企业可以分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公有制企业为国企,其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私企的所有权则归个人或者公司董事会所有。对于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由于国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使得员工对于工作的保障具有一定的期望心理,对于报酬分配则趋向于平均化,对于自身的工作习惯则趋向于稳固化,因此国企宜采用降低成本导向的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私企,由于员工对于报酬要求按劳分配,人力资源模式应趋向于竞争化,因此私企宜采用提高员工保障导向的保障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决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依据。当企业规模比较小时,企业人数相对来说较少,企业内部结构也比较简单,企业风险规避能力不足,资金有限,规章制度和经营方针还没有成形。此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简单,甚至无法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企业的规模逐渐扩大,企业开始扩展主营业务,实行多元化生产,组织层级逐渐增多,企业开始制定较为完善的、的、正式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有章可循。通过资源管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实现人力资源向不同部门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向各个方向的均衡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耗费一定的企业资源,因此当企业规模较小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也较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大投入反而得不偿失。
(四)行业特点
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行业特点不同造成企业的经营方针和策略也各不相同,工程向企业、贸易型企业、研发型企业等之间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各不相同,这首先是企业形态受到行业发展特点的影响,进而决定了企业人资源管理模式的不同应用。
四、总结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概念是基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实践而提出的,是客观存在与各类企业中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因素众多,行业的特点、企业的战略方向、经营特点、经营规模、文化底蕴,甚至是人员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都会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产生影响。此外,企业是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如何
伴随着企业发展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化,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大助力,是今后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重点,也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探索
一、 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这些研究引领人们对知识与经济的关系产生了全新的认识。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把知识经济定义为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之上的经济。这预视着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有诸多特征,但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利用智力化。“劳力资源经济、自然资源经济、智力资源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三个发展的必要阶段,是资源配置的集中体现。而知识经济是以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为资源配置及时要素经济,如何管理与开发这一资源,是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度发展,使得国内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化,企业间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了人力资源上,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对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根本,有了人才,资本才得以向企业集中,企业在竞争中才能得胜的观念认识更为深刻。人力资源是企业及时资源的理念已经确立。企业家或企业的管理者,已经充公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竞争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管理者已经把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升到了决定一个企业最终成为所有竞争优势的来源的位置。
二、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
如前所述,人力资源也是投资,投资就要有收益并伴随着风险。这是我们所熟知的,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投入已经成为企业支出的较大部分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力资本支出已经达到了26%以上。这就促使企业家对人力资源观念的改变,并运用到了企业人力资源建设之中:即除了考虑为获得人力资源而需支付现值,还将其带来的长期收益作为衡量人力资本支出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企业家已经把人力资源的成本作为投资在谋取回报。随着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含量的增加,企业家们对于知识与利润关系认识的加深,对于知识创造价值的意义更加认识深刻,于此,他们对于能够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执行者――人才,就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与渴求,疯狂挖人才的成本也就规划到了企业投资的一部分。更有甚者,企业家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人力资源政策优劣的标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其在产品研发和管理体制上将推动企业进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 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管了一些员工,一些人,而是预测这些员工,这些人的经济效能的。也就是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如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对所选择人员进行有效组织,进行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制定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等,通过以上措施实现组织绩效。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重在以人为中心,既有传统人事管理工作内容,更有现代企业战略和生产经营目标的制定。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尊重其活的、有生命的资源属性,遵循智慧性、触动性、再生性、周期性的特征,在重视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研究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人力资源)与事(物质资源)的相互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效能。这就是人力资源开发中要做的主要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也就是注重人力资源的动态变化信息,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培养其相应的技能或知识。按照现代人才培养的原则,企业要从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潜能出发,用科学的人道的方式培养员工,尊重其人格和选择, 帮助其完善自我,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措施
现代企业,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关键。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人才,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因此,为了更大限度地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使各种有限资源得到运用,企业必须盘活竞争的新资源――人力资源。
1、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避免人才浪费。
企业以一定的标准招聘来的员工都是有才华的,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合理使用人才,善用人才,以较大可能地发挥其聪明才智,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做贡献。这就要管理者转变人才观念,凡能力符合岗位需求,能胜任岗位需要,就是企业的人才。以这种观点来审视企业的现有员工,会发现企业内部有许多自有人才,只要善于利用,就会节省人才招聘成本。在用人上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以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人才的浪费,做到了人尽其材,更好地促进了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
2、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提升现有人力资源的知识技能。
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这已经为研究者所证实。因此,企业要确立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得多的理念,加大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以最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率。这就要求企业要把教育培训员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管理培训工作,如企业文化教育、岗内培训、岗前培训、转岗培训等,以促进教育培训工作有序而实效地进行。
3、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
企业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绩效考核就是按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评价员工对本职工作的履行程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必须围绕其经济发展的目标确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考核评价的原则必须与实现工作成果的较大化和组织效率的提高结合在一起,建立先进、科学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使企业在市场激励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要在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人才选用机制,完善机构设置,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文化环境,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对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刍议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eHR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eHR,即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它通过与企业现有的网络技术相联系,保障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目前,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形式有电子化招聘、电子化培训、电子化学习、电子化沟通和电子化考评等,其中尤以电子化招聘和电子化培训发展最为迅速。对我国企业来说,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因此笔者试图对此加以探究。
一、实践价值:eHR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比,eHR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以计算机代替人工管理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它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大量事务性、程序性工作,这些事务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eHR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等,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显着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费用和时间。另外,实施eHR后,还可以减少行政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减少通讯费用等,达到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的目的。
第二,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合理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程序,并建立规范合理的流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实施eHR后,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了的业务流程,从而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上。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关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而只能集中力量于企业的战略核心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将企业的非核心因素排斥在企业组织以外、不断寻求自身在特定环节上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中外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通过实施eHR,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环节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突显个性化,顺应员工自我管理趋势。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员工信息意识和自主性的增强,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透明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年轻一代知识型员工,他们十分注重个性化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计划、薪酬福利计划、激励措施等有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希望能够实施自我管理,能更加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发展前途。eHR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动态性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员工个人的需求和特长进行工作安排、学习、培训和激励,让员工实施自我管理成为可能,能更加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另外,基于eHR,员工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有关自己的考勤、薪资、培训记录等信息,并可以自己来维护这些信息,还可以实现在线报销、在线申请休假、在线查询等工作。因此,其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管理顺应了员工自我管理的趋势。
第四,整合人力信息,优化企业决策。eHR可以整合企业的现有人力资源信息,并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方便企业高层管理者和部门经理明了企业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科学,人才配置更为合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情况作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
第五,加速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创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管理都在不断地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同样,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速企业的全本文由收集整理面创新,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和市场需要。
二、现实处境:我国eHR发展面临的困境
及时,企业高层决策人员的意识缺位。在我国,有些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既缺乏理性认识又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eHR知识了解更少。对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在企业的诸多经营要素(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模糊的概念,有些甚至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而没有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显着的战略高度。因此,在没有高层决策人员支持的情况下,推行eHR自然就举步维艰。
第二,来自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的阻力。其一,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基本理论和能力不足,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十分缺乏,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于人事管理阶段,根本谈不上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其二,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患有恐惧症,不了解也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当一个企业eHR实施成功以后,很多传统的事务性工作就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迅速处理,而这必然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已经习惯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他们将会承担更多的创造性工作。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到底掌握多少数据以及数据的性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但采用eHR以后,所有的信息都会暴露在企业领导层和相关部门的人员面前,从而会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产生压力。因此,能力的缺失和利己的私心使得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消极地寻找各种借口,不愿推动企业的eHR发展。
第三,专业“外脑”不“专业”。目前,国内eHR研发人员大多只懂系统开发、信息技术,真正懂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深谙人力资源管理精髓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又缺乏信息科技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与软件技术的无缝衔接、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效对接是我国企业成功实现eHR的关键。
第四,初期投入成本较大。eHR虽能带给企业高效率,但初期的投入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eHR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及时,无论是购买通用型eHR软件还是联合专业开发公司开发软件都需要一大笔资金。第二,数据转换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把以前的人力资源信息植入一套全新的eHR软件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原有数据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与新系统不匹配的问题,使之与新系统相匹配,往往耗费公司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业务培训需要成本。对eHR系统进行认真的培训是保障系统顺利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学习一套全新的管理流程都需要一定花销。
第五,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失衡。eHR建设也要考虑到同企业的其它信息系统相连,形成企业高效运作与决策的数字神经系统。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是决定是否导入eHR的关键因素。在历经ERP、CRM、SCM以及各类财务软件之后,许多企业多少都拥有了一定的信息工作平台,但各自运行水平良莠不齐。因此,这种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失衡状态将会阻碍eHR的推进。
第六,数据、隐私安全存在风险。虽然eHR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它的信息安全隐患又成为其广泛推广的障碍。一些自动信息转换的功能已经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移到员工和经理手中,文件和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信息安全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文件可能会被病毒侵入,未加密的信息沟通在文件传输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地址很容易使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使用者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信用卡号和家庭住址等可能会被黑客或其他一些有恶意的人所获得。因此,安全问题成为实施eHR过程中不得不担忧的问题。
三、超越困境:推进我国eHR发展的对策
及时,更新管理观念。为了顺利推行eHR,企业高层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更新管理观念,主动积极地反思现行的体系,探讨改进的方案。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更应树立创新的管理思想,应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化的重要性。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当转变观念,逐步尝试接受新的信息技术,从而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选取或开发合适的eHR软件。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eHR软件的能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关的eHR软件,充分加强与eHR开发商的联系与沟通,选择适合本企业特色的软件产品,建设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eHR模式。
在选择eHR系统时,要切忌贪大求全、追求时髦,务必将自己定位后量体裁衣。对此不要求一步到位,但要有长期规划与持续发展。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例如可以从建立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起,减少手工操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解放出来,然后可进行专项的系统建设,如电子化招聘、电子化学习、电子化培训等系统,建设一个大型的eHR系统。
第三,加强培训与学习。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人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的培训力度。一种理念、一件产品要得到很好的推广,就必须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掌握它。目前我国企业人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还较低,因而,eHR的实施也受到影响。要尽快摆脱这种现状,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通过大力培训以提高全员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请外部的培训服务顾问公司或是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文秘站:]门办公自动化培训小组来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参加业余的自动化课程培训或是先重点培养部分员工成为专业人员,再由这些专业人员来帮助企业完成自动化培训工作。
第四,合理预算与规划项目资金。推行eHR必须有的资金保障。因此,企业要根据eHR的需要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并分清层次,合理分配,避免陷入预算超出后骑虎难下的局面。
第五,整体协调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实施eHR需要企业拥有较好的信息化平台,对此,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该逐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体协调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从而有利于保障eHR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加强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是推行eHR过程中务必考虑的问题。eHR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基于广域网络的数据传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可以采用加密传输的SSL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除了网络安全外,对重要数据的加密存储也是eHR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安全审计技术也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屏障。当然,用户管理是所有安全的基础。除了数据的安全外,eHR系统的各种功能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权限,而Portal技术是保障这种安全的一种的实现方式。另外,通过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管理机制,系统还应定期手动或自动备份,以备系统破坏之后恢复之需。
eHR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应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电力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是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挑战。文章分析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策略;定量考评;约束机制
一、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一)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开发形式单一。培训、交流等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我国现有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方式较为单调,各类培训班通常遵循讲授、讨论加活动的模式运作,缺乏必要的实验、锻炼等其他科学的培训手段;培训过程中忽视素质锻炼和能力提高的教育环节,更不重视心理训练。由于培训形式枯燥单调,重理论不重实践,忽视电力企业人员的年龄、心理特征,造成培训低效。
2.开发管理未科学化。电力企业未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未认识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在电力企业的重要意义。电力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上,往往未进行合理性分析与评估,资金使用未做到以节俭、实效为原则,未做到科学化。
3.评估未社会化。现行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制度中只是规定:培训机构通过结业考试评定受训者学习情况,有关部门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作为任职、晋升等依据。这种培训评估模式极易导致形式主义。开发评估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公众评估。
(二)人员考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评标准不规范。由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职位分类线条过粗,电力企业制定的考核标准各不相同,致使考核标准不规范、未量化,实际考评难以操作,考评结果度不高,考评客观上流于形式。
2.考评方法单一。在电力企业人员考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了单一的考评方法,忽视了对国企人员的平时考评或群众考评。
3.忽视定量考评。电力企业人员考核只注重了定性考核,忽视定量考核。具体表现为很多电力企业考评标准未量化,忽视了贡献与能力的考评,导致吃“大锅饭”在电力企业内部盛行。
4.考评结果与使用脱钩。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对获等次与称职等次的电力企业人员在奖金、晋级增资、晋升职务方面没有拉开档次,极大地削弱了等次对国企人员的吸引力。
(三)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企业人员选用权力过分集中。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用人体制难以、、客观地评价和任用每一个同志,而且容易产生任人唯亲的弊端。
2.电力企业人员选用仍然主要靠领导相马制。人才能否被发现和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领导者相中,这种被动状态遏制了广大人才的主动进取精神,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资源闲置和浪费。
3.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受论资排辈、迁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国企人员的升迁主要不是以实绩为准绳,而是以领导人的主观评价为依据,这就很难做到客观和公正,严重挫伤广大国企人员的积极性。
4.电力企业人员选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轨道上运行,又缺乏法制化规范和科学操作程序,往往因领导人的素质而大相径庭。有的以德代才,有的以才代德,导致用了不少庸才和坏才。
二、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剖析
(一)沿用传统人事管理模式
在电力企业中,目前沿用了以前的传统国企的做法,即员工身份分为“干部”或是“工人”,且是“先天的”,在进入企业前就由相应的“资格”决定了。这种将本质的区别的劳动力人分割为不同类型人员的现象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管理,不利于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人员招聘对象过于狭窄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形成封闭管理,招工对象以系统内、行业内职工子女为主,以系统所办专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为主。这样做使大批原本可能进入企业的更的人力资源被拒之门外,企业招聘的员工的整体素质得不到保障。
(三)考核文化作用发挥不够
由于国家有垄断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就是不存在风险的稳定生存港湾,没有失业的威胁。长此以来,导致人员臃肿、劳动生产率低,讲究和谐、避免激烈的竞争的思想等等。于是,形成了一种轻考核、重资历、重经验、重关系、唯学历的选人与用人观念,考核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来。有些部门领导则对绩效考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是人事部门的事,在工作中不予以积极配合,加大了此项工作开展的难度。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力企业^力资源管理主要策略
(一)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已逐步成为人才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人员计划调配方式的影响日渐衰微,深层次的体制性障碍成为影响电力企业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电力企业必须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健全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培育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为本企业服务。
(二)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采取有效的人才管理方法、方式从内部或从外部引进管理人才,是电力企业重视的问题。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建立弹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人力资源规划的刚性特点,其实是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伤。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电力体制的改革,负担沉重的电力企业必须卸下包袱,轻装上阵。这除了需要同家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电力企业自身也应该抓住电力体制改革的契机,裁减人员,使得企业中的人力规划恢复一定的弹性。同时电力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让职工通过竞争上岗,充分发挥主动性。
(四)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要建立对员工具有激励力的薪酬管理模式,必须要消除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思想,让公平与效率挂钩。为此,企业薪酬体系应有多种分配形式,并必须要有激励性。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的培训理念和机制,使企业培训真正发挥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才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企业重视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人才的培训投入。通过培训,企业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素质,还使他们感受到了企业对自己的重视和企业的发展,从而对企业产生归属感。对职工的培训,应该是系统化的。根据企业受训对象的特点、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个性化的内容,并对培训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跟踪,不断完善设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竞争策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挖掘内部人才潜力,拓宽外部人才引进渠道,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消费虚热的极端倾向要防止,而贬低甚至阻碍人才使用的极端倾向,也要防止。用^、单位在消费人才上的“合适”标准,其实是一种十分正常而且应该的标准,而且这一标准必将进一步普遍化。
(七)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较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企业塑造活泼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正确处理好员工不同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建立和谐、包容、积极向上的多元化文化氛围,去积极地吸引人才、开发人才和留住人才。正确对待、合理使用企业员工中的子女,能增强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企业职工子女在电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把自[!]己的命运紧紧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促进了职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时展的主旋律。在客观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电力企业需要在努力提高自己发展水平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企业。要针对电力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电网企业开展工作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论文摘要] 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提高从外部环境中激活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把握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科技进步以及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解读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轨迹。
[论文关键词] 市场经济;人力资源;外部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是指企业系统以外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即人力资源受到当今时代和社会影响而具有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由于这些环境因素都处于企业的范围之外,企业不能直接地控制,而企业为了获取、开发、保持和有效利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状态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运用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各种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以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二者互相联系,互为作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指政治稳定性、政府的管理方式以及政府的方针政策。
(一)政治稳定性。政治环境一般不能直接作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但能影响企业,进而影响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稳定的政治制度、和谐的社会生活、丰厚的人力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壮大的的充分条件。总理在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把握好:一是稳定,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是完善,就是根据经济运行新情况及时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三是落实,就是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政策部署落实到实处。要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中国的富强、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为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政治条件。
(二)政府管理方式和政府方针政策。与政治稳定性相比,政府管理方式和方针政策的作用更有力,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政府管理方式和方针政策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以减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波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在“十一五”期间,国家的任务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深化电力、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改革,稳步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引导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等等。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将使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了宽广的途径。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主要指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
(一)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具体方式,它集中体现为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价格杠杆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拥有相对独立自主权,企业可以根据内部的的各种因素自行对人力资源进行统一配置,职能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十五”以来,国有经济布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取得新进展。邮政、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得到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深入开展,深化和扩大与各国的经贸往来,支持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保障,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和法规政策等一系列改革的成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储备了外部变量,使人力资源成为各种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种。
(二)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在市场趋向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内生变量。企业在作出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规划时,重要的一项就是企业未来的前景,而企业未来的前景是与整个经济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形势繁荣发展,企业的前景看好,企业会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的需求就相应增加,相反就相应减少。企业在人力资源供需预测时,要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人口规模和结构的改变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考虑内外部两个渠道,及时调整好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三)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是国家的技术环境,是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的晴雨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本质上说是企业对新技术开发的投入、采用和扩散,是人力资源价值的集中体现。而新技术的快速扩散,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也能扩大人力资源的供需平台,增强人才流动。使企业在专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注重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多元化提升、人才化发展,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硬实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导入,使人力资源体现的技术正在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环境
法律环境主要指国家的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企业的法律意识等。
(一)国家法律规范、国家司法与执法机关。国家法律规范的实质就是对个人或者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一种规定,它通常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通过法定的程序制定,以国家政权的力量作为后盾强制实行的,法律一经颁布实施,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在我国,除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外,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所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规定、条例等也在这个范围之内。我国的《劳动法》,内容几乎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招聘录用、男女平等、劳动安全和卫生、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和福利、辞退解雇、培训开发等等。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规范。因此,法律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上。同时,国家在政策法规上,体现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导和保护。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企业的法律意识。在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稳定性日趋科学合理的全球化经济进程中,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级别的法律监管和法律风险环境,企业必须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遵照执行。在新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所有竞争的焦点则集中于人力资源,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力资源竞争的成败将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而且,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涌入,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仅有国内的公司,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也逐渐密切,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环境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的法律规范,而应当从全球的范围来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对法律环境变化的认识还相对滞后,对法律风险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间,同样会遇到一些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当然,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增加,企业法律意识的不断加强,国际间人力资源的交流一定会增多,肯定会形成一个宜于国际人才流动的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主要指国家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们的观念形态。
(一)民族特征和文化传统。在我国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中,无论是“革故鼎新,顺天应人”和“忧勤惕厉,居安思危”的为政法则,还是“振民育德”之修已、正已、教之、化之的仁德之治和“民悦无疆”之亲民、利民、富民、教民的利民之道;无论是儒家中庸和孙子谋略的智慧,还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都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夺目光彩,是中华文明的绝唱。中国的长治久安,促成了中华文化的积淀,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国家号召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尤其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国家还计划: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建设一批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的保护。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纵观历史,联系现实,探索以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离不开本国的传统文化,离不开本国的企业,离不开本国的人。我们企业的精神文化要从民族文化中去集合,企业的制度行为文化要符合本国文化的特征,企业的形象、物质文化要靠自己人去创造。可见,由于文化结构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影响作用,它内在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且这种影响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对于不同国家来说,由于其历史传统、地域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国家文化的区别使得其对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作用在内容上各不相同。因此,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们的观念形态。全民素质、人才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国家教育水平的一杆秤,也直接决定人们的观念形态,即人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看,教育决定文化,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引伸到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直接表现出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工作和成就的态度存在差异,对物质利益的分配心态存在差异,对上级、同事的评价方式存在差异。面对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投入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带来了一系列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作生产质量和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进行获取、保持、评价、发展和调整的管理过程,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跨文化现象。这种可以通过跨文化沟通、跨文化培训、跨文化团队合作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就迫切需要提高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特别是提高人才的本土化水平,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家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要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国家的总体布局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一五”时期中央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同时,继续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问题。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行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模式。高等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水平的学科和大学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努力造就大批杰出人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发挥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继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要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如何整合人力资源管理中零散而孤立的功能、职责和活动,在于如何通过对人的运作来增加协调性和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如何顺应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水平的发展、人才战略的运行,始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课题。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人力资源在与外部环境的互为作用,劳动者自我丰富、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成为保障企业目标得以实现的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特征。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图通过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刍议
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刍议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管理中,ehr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ehr,即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它通过与企业现有的网络技术相联系,保障人力资源与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同步发展。
目前,根据国内外企业的实践,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形式有电子化招聘、电子化培训、电子化学习、电子化沟通和电子化考评等,其中尤以电子化招聘和电子化培训发展最为迅速。对我国企业来说,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因此笔者试图对此加以探究。
一、实践价值:ehr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相比,ehr的优势不仅仅表现在以计算机代替人工管理方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一种变革。它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人力资源管理的事务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大量事务性、程序性工作,这些事务要占用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大量时间,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且容易出错。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ehr授权员工进行自助服务、外协及服务共享等,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可以大大节省费用和时间。另外,实施ehr后,还可以减少行政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减少通讯费用等,达到降低企业运作成本的目的。
第二,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合理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程序,并建立规范合理的流程,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实施ehr后,不仅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在系统中体现经过优化了的业务流程,从而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杂的人事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规范人力资源运作体系的业务流程上。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关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而只能集中力量于企业的战略核心环节和高附加值活动。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将企业的非核心因素排斥在企业组织以外、不断寻求自身在特定环节上的竞争优势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也是中外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通过实施ehr,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有助于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环节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突显个性化,顺应员工自我管理趋势。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员工信息意识和自主性的增强,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透明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年轻一代知识型员工,他们十分注重个性化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计划、薪酬福利计划、激励措施等有更多的决策自主权,希望能够实施自我管理,能更加主动地把握自己的发展前途。ehr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动态性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员工个人的需求和特长进行工作安排、学习、培训和激励,让员工实施自我管理成为可能,能更加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另外,基于ehr,员工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有关自己的考勤、薪资、培训记录等信息,并可以自己来维护这些信息,还可以实现在线报销、在线申请休假、在线查询等工作。因此,其以人为本和人性化的管理顺应了员工自我管理的趋势。
第四,整合人力信息,优化企业决策。ehr可以整合企业的现有人力资源信息,并快捷、方便地获得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资源要素的决策支持,方便企业高层管理者和部门经理明了企业人员状况、人才需求标准,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科学,人才配置更为合理。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情况,并结合自身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情况作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
第五,加速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创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管理都在不断地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同样,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ehr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速企业的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面创新,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和市场需要。
二、现实处境:我国ehr发展面临的困境
及时,企业高层决策人员的意识缺位。在我国,有些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既缺乏理性认识又缺乏感性认识,自然对ehr知识了解更少。对有些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在企业的诸多经营要素(资金、技术、市场、人才等)中,人力资源是最为模糊的概念,有些甚至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不得已的成本开销,而没有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一个显著的战略高度。因此,在没有高层决策人员支持的情况下,推行ehr自然就举步维艰。
第二,来自人力资源部门内部的阻力。其一,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基本理论和能力不足,这种情况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普遍存在。从总体来看,我国目前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十分缺乏,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于人事管理
转贴于论文联盟
阶段,根本谈不上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其二,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患有恐惧症,不了解也不愿意学习新技术。当一个企业ehr实施成功以后,很多传统的事务性工作就可以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迅速处理,而这必然要改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已经习惯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他们将会承担更多的创造性工作。过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到底掌握多少数据以及数据的性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清楚,但采用ehr以后,所有的信息都会暴露在企业领导层和相关部门的人员面前,从而会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产生压力。因此,能力的缺失和利己的私心使得有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消极地寻找各种借口,不愿推动企业的ehr发展。
第三,专业“外脑”不“专业”。目前,国内ehr研发人员大多只懂系统开发、信息技术,真正懂管理或者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深谙人力资源管理精髓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又缺乏信息科技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与软件技术的无缝衔接、人力资源管理与信息化的有效对接是我国企业成功实现ehr的关键。
第四,初期投入成本较大。ehr虽能带给企业高效率,但初期的投入比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ehr的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及时,无论是购买通用型ehr软件还是联合专业开发公司开发软件都需要一大笔资金。第二,数据转换也需要一定的成本。把以前的人力资源信息植入一套全新的ehr软件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原有数据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与新系统不匹配的问题,使之与新系统相匹配,往往耗费公司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第三,业务培训需要成本。对ehr系统进行认真的培训是保障系统顺利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培训过程中,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学习一套全新的管理流程都需要一定花销。
第五,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失衡。ehr建设也要考虑到同企业的其它信息系统相连,形成企业高效运作与决策的数字神经系统。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也是决定是否导入ehr的关键因素。在历经erp、crm、scm以及各类财务软件之后,许多企业多少都拥有了一定的信息工作平台,但各自运行水平良莠不齐。因此,这种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失衡状态将会阻碍ehr的推进。
第六,数据、隐私安全存在风险。虽然ehr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但是它的信息安全隐患又成为其广泛推广的障碍。一些自动信息转换的功能已经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转移到员工和经理手中,文件和信息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信息安全就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文件可能会被病毒侵入,未加密的信息沟通在文件传输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地址很容易使黑客攻击计算机系统,使用者的一些重要信息比如信用卡号和家庭住址等可能会被黑客或其他一些有恶意的人所获得。因此,安全问题成为实施ehr过程中不得不担忧的问题。
三、超越困境:推进我国ehr发展的对策
及时,更新管理观念。为了顺利推行ehr,企业高层决策者和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更新管理观念,主动积极地反思现行的体系,探讨改进的方案。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更应树立创新的管理思想,应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化的重要性。另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也应当转变观念,逐步尝试接受新的信息技术,从而适应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选取或开发合适的ehr软件。在当前情况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ehr软件的能力,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相关的ehr软件,充分加强与ehr开发商的联系与沟通,选择适合本企业特色的软件产品,建设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ehr模式。
在选择ehr系统时,要切忌贪大求全、追求时髦,务必将自己定位后量体裁衣。对此不要求一步到位,但要有长期规划与持续发展。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例如可以从建立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起,减少手工操作,将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解放出来,然后可进行专项的系统建设,如电子化招聘、电子化学习、电子化培训等系统,建设一个大型的ehr系统。
第三,加强培训与学习。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企业其他人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的培训力度。一种理念、一件产品要得到很好的推广,就必须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它、掌握它。目前我国企业人员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还较低,因而,ehr的实施也受到影响。要尽快摆脱这种现状,一项重要的工作便是通过大力培训以提高全员水平,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请外部的培训服务顾问公司或是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培训小组来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参加业余的自动化课程培训或是先重点培养部分员工成为专业人员,再由这些专业人员来帮助企业完成自动化培训工作。
第四,合理预算与规划项目资金。推行ehr必须有的资金保障。因此,企业要根据ehr的需要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并分清层次,合理分配,避免陷入预算超出后骑虎难下的局面。
第五,整体协调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实施ehr需要企业拥有较好的信息化平台,对此,具备条件的企业应该逐步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整体协调推进管理信息化进程,从而有利于保障ehr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六,加强数据、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数据、隐私安全问题是推行ehr过程中务必考虑的问题。ehr系统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基于广域网络的数据传输。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可以采用加密传输的ssl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等。除了网络安全外,对重要数据的加密存储也是ehr系统安全的重要保障,安全审计技术也为系统的安全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屏障。当然,用户管理是所有安全的基础。除了数据的安全外,ehr系统的各种功能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权限,而portal技术是保障这种安全的一种的实现方式。另外,通过建立规范的数据库管理机制,系统还应定期手动或自动备份,以备系统破坏之后恢复之需。
ehr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应该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试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生产为主的新型经济,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人为主体的时代,未来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掌握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有着本质区别。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企业应建立起能够吸纳人才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以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持续发展。
人类历史崭新的一页——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社会里,社会生产将以知识生产为主,而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主体的时代,未来企业的竞争能力取决于掌握智力资源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加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培养一支跨世纪的学习型的职工队伍,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需求。加强对人才理论研究、学习,弄清传统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转变观念.明晰思路,导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想和技术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的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是工具,便可以随意控制它、使用它;是资源,特别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就应当小心保护它、引导它、开发它。有关学者认为21世纪的管理哲学是“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自己”。
3.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截然不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真正的规划、决策、制度设计部门,集中精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开发职工潜能。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就是了解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对一个企业来讲,把劳动人事管理上升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能够吸纳和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机制,有利于企业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财富来开发挖掘和积累升值,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持续发展。在一个企业中,凡是涉及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方面面,都应划归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范畴。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正确地选用人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只有千里马没有伯乐等于没有千里马。如何发现、选择善于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是人才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对企业来说.凡是可以在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员,就是所需的人才。企业有无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选才体制,决定着企业人才梯队的构成以及整个企业组织人员素质水平。这就要求企业的决策者具备以下素质:一是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做到三破三立,即破除封建的人才观.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破除人才即“全才”的人才观,树立知人善任,用人之长的观念;破除人才即是“完人”的人才观,树立文凭和真才实学并重的观念。二是遵循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即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德才兼备,有实干精神、有群众基础、敢于创新和承担责任的标准,客观公正地看待和任用人才;坚持对政治思想素质和技术业务能力及学历、资历进行综合考查和考核评议的原则,公开选拔人才。三是采取科学选拔人才的途径和方法,企业人才分布在各个岗位应打破身份的界限,条条框框,唯才是用,公正无私,不拘一格选人才。
2.做好人才的开发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企业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制度、管理和观念创新等,同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又迫使人们必须带着问题深入学习,才能使企业永远处于良性创新发展状态。
企业在激励市场竞争中,职工劳动中含有越来越多的智力成份,越来越趋于运用高技术生产,更需要职工的创造性参与。所以企业人才资源的开发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开发人才主要途径是教育、培养、知人善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引进人才,大胆推荐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人才,以及采取多种形式培育人才,并努力为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加大职工培训力度上,生产经营应以知识教育、技能培训为前提,把培养一支跨世纪的学习型的职工作为企业知识经济产生、发展、实现的前提条件,将职工素质物化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行为能力。
3.人才的使用和管理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树人”的两个漫长阶段,用好人才,知人善任,才能最终实现人才为企业目标服务的根本任务因此,在用人上,企业管理者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量才施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二是容才护才,用人要看主流,看贡献,容忍别人一时的过失,一切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三是要建立健全企业人才管理的科学机制,逐步在企业人才的培养、使用、选拔、晋升管理方面制定相应的规章,做到激励与约束并重,努力实现人才管理法制化、制度化,较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全体员工潜能,发展生产,提高效益。
(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人才管理的关键之一。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企业现有的人员全部地、合理地得到能够发挥其能力、才识、作用的岗位。合理配置的标准就是现有人力资源的智慧和能力全部得以充分利用,即“人尽其才”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注意把握三个观点:一是能力观点。企业在人员使用、安排上,惯性的、自觉不自觉的延续的是“因人设岗”的做法,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因人设岗的做法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弊端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取而代之的是“以岗定人”的做法。而最为积极的做法,应该是“岗位选人”,适合此岗的取得该岗,不适合的可以参加其他岗位的竞争,通过竞争以逐步达到岗得其人、人得其岗、各得其位的目标。依据能力定岗位,实行“能力定岗”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思路。二是结构观点。结构观点是要求在人员配置上遵循合理结构的原则。在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时,不仅要考虑个人素质,更要考虑群体素质,理想的配置结构应该是均取其长、优势互补。群体素质远远大于单个素质的简单相加。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人员配置在结构上要注意三个基本问题,即配备的各类人员比例要得当;能力水平高中低结构要适宜;年龄结构要老中青相结合。三是流动的观点。职工长期在一个组织形式内往往缺乏生气,不利于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工作中要尊重自然流动,抑制盲目流动,加强智力流动,使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断趋于配置和状态。
(2)建立健全人事激励机制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研究对职工激励效果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一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出80%一90%。这数据充分表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把它挖掘出来,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就需要从市场竞争的高度,更新管理观念与思路,认真研究企业职工的精神、物质变化需求,研究管理变化环境,制定相应的管理激励措施和激励手段,并从组织上加以保障,以增强管理层的管理力度和灵活性,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鼓舞其情绪,较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服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则更要重视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它赋予被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
4.人才的定期评估
企业人力资源的评估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依照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标准和要求,以“合法”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即对每个人的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的评定和估算。当前,首先要消除对企业人力资源评估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评估就是人员考核,而考核就是为了提拔使用,提拔使用则就是领导说了算的模糊认识;二是人力资源管理是非生产性管理,因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属非生产性投入的模糊认识。从而端正对企业人力资源评估意义的认识,明晰企业人力资源的现状,检验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为企业决策层在企业的管理、经营、开发决策时提供的人力资源依据和服务,为地制订人力资源规划、计划提供依据,为制定宏观政策、合理配置资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人力资源增效、增值的各项措施提供及时手资料。
在企业人力资源评估过程中,要遵循真实性、公正性、科学性、有效性、独立性的原则,同时还要把握好阶段性、专题性、整体性、区域性等,以增加评估的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发挥评估在区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网络条件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一、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我国绝大多数的医院人事管理模式还是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主要的关注点和管理的中心,依旧保持在职工的考勤、人员的调动和基本档案处理、人事档案保存和劳动关系及合同的管理。
二、医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所在
1.信息获取困难
医院现行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坚持组织管理模式,将地域和部门区分开来,各部门和各地域间缺少必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导致信息不能很好地流动,造成信息获取困难。
2.信息处理效率低
由于组织管理模式造成的各部门间信息获取困难,使各部门在运行过程中,通常容易接收到重复的信息和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处理低效。
3.信息协调困难
相互隔绝的部门由于信息的交流困难,再加上重叠的信息获取方式,很容易造成部门间的协调问题,常常导致工作脱节,统筹不足,最终影响到部门合作和工作的解决。
4.招聘与培养的单一
传统的人力资源组织模式,对于招聘只能是单纯的张贴公告或者人口相传的方式。而培养的方式更为僵化,只能是单纯的开会、演讲、书面资料。
三、对于建立网络条件下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建议
1.以人为本
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根本就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发掘,如何做到以人为本,较大程度上开发出人的价值,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所在。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了解人的重要性,要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员工和医院的组织目标达成一致,保障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使其价值得到较大体现。
2.网络招聘多样化
人力资源的发展,在于新鲜血液的补充。医院在人力资源招聘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公开透明。借助互联网高速信息化的优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层次进行人力资源的搜集。使众多的社会闲置人力资源能够更快、更全地网罗到医院的人力资源体系之中,使医院的人力资源储备得到增长
3.网络条件下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立
人力资源升级的动力在于员工内在积极性的诉求,医院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立方面,可以依靠网络条件的信息高速化,整合医院的员工档案资料,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针对不同的员工类型制定出不同的激励机制,对物质需求较强的员工,施行物质激励,使其在对医院做出贡献时,能得到津贴奖金补助。
4.网络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培养
人力资源想要高效,就必须要不断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增加人力资源的价值,提高其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网络条件下的高速信息时代,医院对于员工的培养也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开会讲课,实习学习已然不足以满足现今人力资源的培养需求。医院当借助网络条件,充分利用起网络资源,与全国的医院联系起来,做到医疗资源共同,理论探索共求,使医院的人力资源培养不单单只存在于医院自身,而是能够将更多的社会资源整合进来。
5.网络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培养
网络虽然提供了高效的信息获取速度和信息处理效率,但同时也对其使用者提高了使用要求。网络条件下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已然不是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而是需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对每个员工档案建立和并进行分析,数据库的整合、修改,乃至对社会千变万化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和重组。因此,网络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高效,也更为专业。
四、结语
医院现行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然不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已经不是单纯地存在于理论之中,而是切实的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结合了起来。因此,想要改变医院现今各部门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重叠、管理脱节、协调丧失等现状,就不可避免的需要建议完备的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网络信息化管理,不但可以高效能、大容量地收集、处理、存储管理信息,大幅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在及时时间掌握管理中的各类情况,提供完整的人事信息,规范整个管理流程,从管理系统中获得的统计数据来实现优化性决策。
作者:边琛莉 单位:内蒙古第四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人才流动更加频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愈发频繁。据调查,IT行业的人员跳槽最为频繁。一般来说,从事IT的人员跳槽的平均时间为1年,IT行业的管理人员跳槽的平均时间为2年,从事IT程序设计的人员跳槽平均时间为1.5年。事实上,适量的人才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人才流动的过于频繁,就会使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威胁与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各企业必须采取有力手段,来加强对人才流动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只有以尊重市场经济为前提,加强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水平,不断吸纳外部的人才,减少企业内部人才的流失,才能促进企业的迅速发展,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过于“传统”,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业务管理,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企业处理职工问题的主要依据是政府的政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长期规划方面的意识都比较淡薄,既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给他们带来的威胁与挑战,也没有对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做出科学的预测与有效的管理。通常表现为人力资源的开发形式过于单一,企业内部的人才并没有将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有效地结合,最终导致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发展受到阻碍。
(二)缺乏切实可行的激励性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依旧将笼统的“德、能、勤、绩”等作为考核员工绩效水平的标准。事实上,这种考核制度缺乏量化的指标,既无法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也无法帮助企业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对企业而言,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性考核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员工之间薪酬差异带来的问题,促进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市场经济条件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才配置逐渐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因此,企业内部必须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企业对激烈的市场与复杂的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对企业而言,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走出传统的人事管理的误区,改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想法设法的融入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众所周知,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有效管理人才的根本。对企业而言,可以将新思想与人才管理制度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管理制度与员工工作“”地结合。事实上,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对于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1、明确权责,制定科学的目标。对企业而言,不管是对待人才的管理目标,还是对待企业的发展目标,都离不开一个科学的,的计划。企业在制定人才管理与企业发展计划时,要尽可能的对人才管理与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做出预测,提前准备好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措施,这对于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者,企业在管理外延型人才管理时,必须要明确规定出外延型人才的权利与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外沿人员在做任何事时,都有据可依。特别注意的是,企业在强调外延型人才的义务时,必须给予他们充分的权利,这对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兴趣,增强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一个的企业在人才管理方面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一个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在建立人才管理制度时,企业可以采用权变思想,将人才管理制度与制度的使用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这对于发挥企业的管理作用,避免企业制度的僵化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企业而言,要想充分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将人才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到,保持企业永不衰减的生命力,就必须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
(三)实行岗位流动配置制度,为企业雇佣终身人才
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环境的要求下,传统的因人设岗的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甚至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与员工个人的实际能力来设置岗位。当一个至关重要的岗位确实缺少相应的人才时,企业必须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绝不能让不符合条件的人来滥竽充数。对企业的岗位流动而言,应该遵循能上能下,能纵能横的原则,当然,也要同时兼顾企业职工个人的职业生涯流规划的原则,这种人才流动的制度必须根据企业的真实需求或人才个人的需求来有计划地进行流动。对于平常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一些员工,企业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奖励,可能的话,给予他们升迁的机会。但是,对于某些不在乎职位,仅仅想在某个领域取得傲人成绩的核心人员来说,升迁或者一些物质上的奖励是没有必要的,这时,企业就必须针对他们个人的独特的需求,提供有意义的奖励。对于企业工作中一些经常不按时完场任务的员工,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他们进行惩处,已达到提高企业,增强员工责任感的目的。一般来说,企业都会采用降级的处分来惩处无法完成任务的员工,但是,对于某些级别很低岗位却非常重要的人才来说,企业无法通过降级来实现处罚他们的目的,这时需要采用一些特别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员工提出警告。对企业而言,采取上述的措施,既可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企业部分核心员工的知识水平,使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成为企业真正的灵魂。同时,也可以满足企业不同员工之间的需求,使企业内部的发展更加公平,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帮助企业获得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帮助企业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四、结语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要拥有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都极其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国家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或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实上,一个企业要想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大变革下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人才管理的效率和人才管理的质量,让更多的人才愿意来为企业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作者:邵颖莉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高速公路管理局成安收费站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要条件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完善人才配置激励机制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也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就是把对人、对物、对事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并做到以对人的管理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要求,以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科学地运用有效的方法,既要注意从整体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又要注意发挥员工个人的积极性,一个高明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具有识人慧眼,按照能级原则,挑选合适人选,去担负与他们能力相称的工作,完成不同的任务,并使他们互相协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取得成功。选才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主流。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能力有大有小,重要的一点是以客观的态度衡量人的优劣,充分发挥其长处。
另外,选才用人还要根据其不同的气质和知识层次来考虑人才适当的位置。因为气质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全部品质的特点的总和。通过对一个人气质的分析,不仅可以说明他现在的行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可以预见他未来的行为。例如,外向型性格的人才宜在营销领域发挥专长,内向型性格的人才适合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有所成就,中向型性格的人才可以在管理方面有所建树。尊重人的气质,合理安排岗位,有利于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人的专长与所受的教育、实践经历有关,不同层次上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应具备不同的知识与专长。一个现代企业,只有用能力本位取代权力本位或亲情本位,建立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充分尊重并满足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个人成就感的需要,才能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发展。
2•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既然企业管理以人为本,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较高素质员工的形成,就应始终是头等重要的。特别是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复杂,管理水平要求高,促使员工应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技能。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文化科学水平,才能适应需要。职工的教育培训对现代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领导人必须意识到:只有不断提高职工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的潜能,才能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战略思想,形成一套科学长远的教育培训计划,对职工的智能、技能开发、培训、考核、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做出硬性的规定。这些规定要与企业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干部任免制度直接挂钩,鼓励职工增长知识和技能。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是智能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提高所有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使员工理解公司的经营思想,并根据本部门的特点付诸实践,最终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能力的整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达到为顾客提供品质产品和服务的目的。它比物质资本的投入会给企业带来更长期的收益。因此,企业必须加大智能资本投资。摩托罗拉创造了自己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培训模式:建立个人培训账户,从工资总额中提取2•5%的资金用于培训,专款专用,给每个人都提供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潜能。
3•实行“按业绩付酬”,完善付酬激励机制
报酬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合理而具有吸引力的报酬不但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员工去努力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的效益,而且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下吸引和保留住一支素质良好,且具有竞争力的员工队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物质奖励总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也成为衡量成功的尺度。精神奖励建立在物质需要已经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并也带有“含金量”。当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有效结合时可发挥较大的激励效应,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对一个企业来说,本着公平、平等的原则完善企业的付酬机制,要关注各类人才的市场行情,采用灵活的工资福利制度,这既体现人才的资本价值,又有利于增进企业的绩效。按业绩付酬,可采用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相结合的办法,浮动工资与本人业绩、企业效益挂钩。也可采用按比例提成、贡献奖、利润分成及其他更为灵活的付酬方式。入股分红是当前股份制企业普遍推行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使个人的利益和业绩相结合,而且还能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同时,也可以尝试谈判工资制,探索股票期数(ESO)分配方式,吸引和留住有发展潜力的人才。
4•营造“企业文化”,完善精神激励机制
管理者应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的产物,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企业文化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中,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进而激励员工共同努力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企业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劳动积极性,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现代企业,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企业,不但是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同时还应是市场经济的文化主体,是经济与文化相统一的主体,这种统一,既适应企业发展的内部的需要,也适应企业发展的外部需要。企业以文化为手段,通过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共融意识、自律意识和人才意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以文明管理来完善和提高管理水平,便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以文化为媒介,通过投资公益事业,参与、赞助文化活动的方式来塑造企业的社会形象,便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良好声誉和扩大企业知名度,密切其与社会的关系。
可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有效利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发挥,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人力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关系到整个企业系统的有机运行和效能,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知识经济兴起的今天,企业一定要以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为先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为内容,以开放和动态的管理为形式,激励与约束并存,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存。在完善各种激励机制的同时,开发企业现有巨大潜力的人才储备,使这些潜在人才变成现实的有更大的增值潜力的栋梁之力,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适于时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是企业实力的象征,是企业最富有挑战力和竞争力的资本,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主动,赢得优势的及时资源。而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开发和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提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
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突显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也变得日益重要。一个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与否,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受重视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是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根据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状况,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理想的组织气氛,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断培训,进行横向纵向岗位或职位调整,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发挥个人特长,体现个人价值,促使员工将企业的成功当成自己的义务,鼓励其创造性,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作风,转变员工的思想,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使员工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维护并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在具体运作中实行员工岗位轮换制,通过轮换发现员工最适合的工作种类,确保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及灵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2、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人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人是一切企业竞争、发展的控制因素。”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企业的决策越来越多地受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约束。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成为企业谋求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设置的,而不是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性质,而忽略了服务性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虽然在企业人员的招聘、调配、晋升乃至薪酬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权力,却不是以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前提,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因人设岗。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称为人事部,要么就是人事处或人事科,这正是这种管理性质的体现。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人事部为人力资源部,并赋予其一些新的内涵,但从总的来说,我国国有企业并没有摆脱了旧的人事管理体制的痕迹,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缺乏合理的、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的用人机制。我们的国有企业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没有利用好人才。首先是选人机制有问题,国有企业基本上是领导提议,然后人事部门考察,组织任命。这本来没什么,但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抽象的国家,经营者却是具体的个人,这就难以保障企业负责人不损公肥私,而旧的、不透明的选人机制正好为这些行为提供了运作空间,因此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择优录用。再就是权责不分明,职位缺乏具体职责说明、工作指标以及配套的权力和奖惩标准,因此任职人员要么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要么得过且过,敷衍了事。
3、企业文化建设和工作人员综合工作能力的差距较为突出。我国企业人事部门未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约束功能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没有被作为经济发展本身的一种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成了一句空话。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易形成一致。这种情况下,必然使企业的奋斗目标和经营理念难以达成全员共识。企业精神缺乏鲜明特色,凝聚力明显不足。同时,我国企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综合工作能力。当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关键知识和能力主要有:(1)具有善于交际的技巧,能够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要求;(2)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3)具有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协调雇员关系);(4)能运用统计技巧阐述劳动及相关状况;(5)具有法规方面的知识(如劳工法、雇佣标准法及相关法规);(6)具有领导能力(即能领导和培训各层管理者做好工作)。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途径
1、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2、给予员工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得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工,留住员工。
3、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4、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一是培养全球观念。全球观,也可称为全球世界观,是有关企业如何考虑其国际经营活动的理念。全球性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全球性开展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全球性的进行商务活动,是衡量企业是否已经形成全球观的标准。换言之,全球观是有关企业的思维方式。二是培养协作与团队精神。全球性的战略协作以其地理上的柔性、多样性以及对当地市场和当地政府的应对性,在优化企业重大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球性的协作是对各业务单位所构成的网络的资源流动、共同体意识和范围经济的管理。全球企业的任何人必须彼此依靠,而彼此之间的伙伴关系是企业的重要资源。通过团队合作,协作机制就能够逐步形成。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激励机制中更多地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员工互帮互助。对于21世纪的全球企业,与其他组织的员工进行有效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全球企业中的协作机制的发展,依赖于员工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技能的提高。企业在沟通和合作技能上的投入越多,越有利于协作关系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阳市及时人民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当前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促进了企业管理形式的多元化,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对于促进企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保障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市场经济 企业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措施
当前多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形势,推动了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和创新,人力资源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形式,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的转变,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促进企业经济健康运行的动力源泉,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形势下,面对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探索适应时展需求的有效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成为企业管理者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特征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劳动力资源总和。相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所拥有的能够为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相关技术人才以及劳动力的统称。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保障社会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与其它资源而言,人力资源受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制约和影响,能够被不断创新和开发,具有着明显的主观能动性、时代性、生物性、再生性等特征,是生产力要素中具有生命活力的资源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经济学原理以及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采用招聘、培训、使用、考核、酬薪等不同的管理形式,针对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满足和保障相关主体当前及未来发展需要的管理活动;是通过预测相关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相应招聘计划、选择相关人员并进行组织培训、有效利用和绩效考核并支付报酬,以便实现组织主体效益目标的全过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要求,有计划的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调整,通过对企业相关人力资源采取相关管理方式,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较大可能的发掘其创造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效益,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全球性、战略性、服务性、指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的配置及流动受市场供求变化制约和影响,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规律特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形势的日益加剧,企业经济逐步趋向多元性国际市场化开放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需求不断提升,深化企业改革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点,转变管理职能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注重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管理应适应时展需求。
2. 当前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环境的多元化发展,人才短缺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力资源竞争已成为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开放,人力资源流动呈现出新的特点。企业发展为适应市场化竞争形式,人力资源需求逐步趋向于技术型或管理型的综合化及高尖化人才。人生价值观念的不断转变,强化了人们对个人成长环境以及工作报酬等物质待遇的注重,人才对于企业的选择和要求更具现实性。当前社会人才任用机制的改革,为人力资源流动提供了相对灵活的途径,很多具有高尖技术的综合性人才能够结合自身优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空间,导致人力资源流动性愈加频繁。
新时期下人力资源流动的新变化,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要在复杂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改革经营发展管理机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是制约企业发展程度的前提条件。新形式下,企业要优化经营管理体系,必须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分配等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调配职能,增强员工市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利用组织管理职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构建人才引进、聘用选拔、任用机理、考核酬薪等相关科学有效地人才管理机制,营造和构建和谐的生产氛围;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动企业经济健康运行。随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观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成为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谋求发展的核心举措。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逐步趋向多元化经营管理转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呈现出开放、灵活的动态性管理特点,以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受客观因素制约,当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人才管理观念落后,人才管理职能弱化,人才保障机制缺失,人才发展战略短浅的弊端。新形势下,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3.1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企业要适应时展需求,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必须转变企业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服务管理职能,增强市场竞争意识,正确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倡导企业战略人才队伍培养开发策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指导。
3.2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面对当前经济市场全球化形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立足于全球化发展目标,加强人力资源的多元化建设,通过优化企业内外发展环境,创建和谐安定的企业发展生产氛围,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目标,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管理的多样化运行。
3.3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收益。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合理人才配置,企业要立足于自身发展需求,坚持人文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适应于市场竞争的多样化人才管理形式,创新和完善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等人才管理模式,引进和吸纳人才资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4优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高效化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企业应充分明确人才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形势,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公平合理的绩效评估和薪酬激励机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优化功能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和发掘人才创造潜能,避免企业人才流失。
3.5加强人力资源再生开发
知识经济市场环境下,合作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管理必须注重自身人力资源结构素质的调整和优化,利用有效资源优势和途径,有计划的开展各种人才技术培训活动,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与生产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时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再生培养,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深化现代企业内部改革,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摘 要]作为一种高效的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它的确立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们这个时代呈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和风貌。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研究背景,以创新的思维模式为主导,主要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种新模式,即创新电子化管理方式、创新人力资源培训观念与培训实践、采用JIT技术进行人员配置、采用平衡计分法进行人力资源的绩效评价等。
[关键词]市场经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本来是为人的,但是它又会导致人性的扭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人本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自发的、抽象的、虚幻的过程,它其实是沿袭了以物为本的传统,使得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背离,人的物化、异化现象十分普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是自觉的、具体的、现实的。它强调:人重于物,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整个时代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精神。但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道路上,也走了不少弯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本文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以“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为切入点,集中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者,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即要关注知识型人才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人才,对知识型人才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
1 管理方式创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本文提出的高校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有别于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其具体流程是:
及时,电子化招聘。因特网由于其独特的“全球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征,已成为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广泛、最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电子化招聘是网络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通过网络,高校可以及时和更新引进人才的信息,特别是高校需要的中、高端人才信息。
第二,电子化培训。在网络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高校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素质。电子化培训和电子化管理是相伴而生的,它们都将是未来开展培训活动的有效方式。
第三,电子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是指相对于组织的、旨在提高人员的岗位技能和业务水平的电子化培训而言,通过网络进行的、自发的、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要目的获取知识的过程。人力资源部门鼓励职工参与电子化学习,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第四,电子化沟通。电子化沟通正在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运用,由电子化沟通所带来的信息直接、有效、快速、广泛的传播效应充分显现了电子化传播的魅力。电子化沟通的形式是多元的,如开设论坛、建议区、公告栏及领导信箱等。
第五,电子化考评。电子化考评已经在一些高校中得到了应用,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运用电子化考评可使考评的方式更加灵活,员工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还能使考评的指标更加科学。考评者也可以根据考评系统实录下来的资料进行追踪、反馈,不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成效。
2 人员培训创新:观念与实践的变革
及时,与时俱进,更新培训观念。很多高校存在培训理念滞后的情况,据抽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高校增加了培训投资,30%的高校年人均培训投资成本不足10元,有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对员工培训的投入。高校不重视最宝贵的人力资本投资,必将陷入“不重视培训―人员素质低―人力资本贬值”的一个恶性循环怪圈。因此,高校管理者首先就要进行观念上的变革,把人力资本投资当做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一个投资项目来看待。
第二,要重视培训理念的创新。①主体责任理念。一些学者认为,培训应该从人力资源部门向直接参与管理的领导倾斜,要将高校管理层的领导变为培训者,要使他们懂得,他们的行动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影响至关重大。②主体接受理念。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培训就是一种专业技能的学习,培训的内容是高度专业化的,追求的是单向任务和单个步骤的完成,是由讲师给出指令,然后学员接受指令执行的一个过程。而新的培训理念认为,培训接收者应该是主动吸收知识的,要在培训中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要重视培训机构与方式的创新。一方面,培训部门的创新。培训部门要从只管培训到更深层次地介入到高校管理中来,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成为专家型队伍,要能够被高校的决策层所重视,并且在高校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培训方式的创新。从上课向实践模式演练转变。培训的目的归根结底还在于为高校的现实管理活动所服务,从培训到实践的对接是十分重要的,培训采用实践模式演练将会更接近于高校的管理实际。
3 人员配置创新:JIT技术(Just In Time)
JIT即准时生产制,是一种最早由日本丰田公司采取的生产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在于:“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所需要的材料、零件和设备等,从而避免库存带来的闲置浪费”,因此又称为无库存生产方式。JIT的本意是消除闲置的资源浪费,把这一思想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得到需要的人员”。实现人力资源的JIT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及时,能够减少人员维护成本。高校对内部职工的投入是巨大的,既包括工资、各项福利的支出,也包括提高和维持职工工作技能的各项成本。而使用JIT人员,高校的一次性支出可能是很大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
第二,集中力量于核心职能。管理实践证明,“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组织架构不是具有效益的,具经营头脑的组织是采用虚拟化管理的企业,即把握好组织的核心职能,集中力量于组织核心职能的建立和完善,而把高校的一些非核心职能分离出去,由社会或其他组织承担。
第三,及时获取外部信息。通过JIT技术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能够加强企业与外部的交流,是获取外部有效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其他高校的技术发展趋势情况。
4 绩效评价创新:平衡计分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的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与挑战,有效管理业绩,成为高校成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这其中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能促进高校职工业绩提升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日益复杂的高校内外部条件下,传统的考核体系日益显现出了它的弊端。如以收益、工作时间为基础的财务数据报表虽然能够反映有关决策的执行成果,但是在对高校未来的预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同时,传统的会计报表是依据相关会计准则来编制的,没有能够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如通货膨胀及物价的变动等,使账面的数据与实际的数据不相符合的情况发生。另外,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会计方法,造成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财务数据可比性差(尤其是民办高校),不利于财务数据对事实的真实反映。为了顺应环境的发展变化,要求高校从变革传统的业绩管理体系开始,逐步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规范。与此同时,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也要有新的视野,要加大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社会满意程度和教学质量,对高校的发展前景也应该投入更大的关注。美国学者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平衡计分法”就是一种很好的业绩考核体系构想。
平衡计分法既能对高校的现有成果进行考核,又能对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能够分别从高校内部的角度和社会的角度考核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把高校的长期战略和短期行动联系起来,并对高校的远景目标进行分解,逐步转化为一套系统、具体的业绩考核体系。平衡计分法可使高校的内部考核指标与高校的效益等外部指标保持平衡;它具有性与系统性,是高校现在和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石,既能告诉相关被考核人员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又能把目标集聚到高校的远景战略;除此之外,借助平衡计分法,隐形的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日益显现出来。
5 结 论
在彼得•德鲁克教授提出“人力资源”概念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而稀缺资源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正在由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货币电子化、资源知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广泛性、快速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日益明显,这些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如何尽快缩短中国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建立起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还需要管理工作者进一步的总结人力资源管理历史,探索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方向,进行前瞻性研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也不例外。
[作者简介]郭慧(1984―),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MPA2009级,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辅导员,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条件论文: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目前,人才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究竟问题出在哪?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2006年底《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金融市场将对外资银行敞开,大批的外资银行将涌入中国市场,与国内的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可以预见,这会是一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无硝烟的艰苦战争。
国有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按所有者权益对我国126家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1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1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的排名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银行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实力还是各项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中国银行业中都占据着远重于半壁江山的地位,在排行榜中位居前4名。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好坏,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已变得刻不容缓。
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人才的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几率,所以就导致了人才的流动性的加速。在金融业发达的国家中,正常的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在美国的华尔街每年各种金融机构人才的流动率在30%左右。但这种正常的人才流动应是在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间的相互流动。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国有银行人才的流动呈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流动,即只有国有银行的人才流向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金融业,从而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人才大量流失。
作为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常银行员工年人均利润反映了银行的经营效率。根据2002年人民银行对我国四家国有银行)的从业人员状况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截至到2001年底,按正式员工计算,四家国有银行账面利润总额为230亿元,年人均利润为1.67万元。同期在华外资银行的员工人数约为6000人,利润总额为16.22亿元,年人均利润为27.03万元,是四家国有银行年人均创利的16倍。尽管随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人均创利水平有所提高,但较外资银行仍有较大差距。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一、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1)人力资源相对过剩和结构性短缺问题并存。这集中表现在银行内部人力资源总量供应过剩,但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2)员工调配仅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对岗位配置的意愿,因此许多员工并没有到自己适应的岗位工作,加上没有有效的选拔机制,导致了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考评机制不健全。(1)绩效考评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国有商业银行普遍尚未建立健全工作分析制度,对不同岗位的工作描述与工作规范未作明确界定,使绩效考评缺乏科学的依据。 (2) 考核实质上主要和部门的业绩有关,与员工个人实绩挂钩程度不够。(3),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往往不能落实到位,使得考核实际上流于形式。
(三)薪酬设计不合理。(1)对内有失公平,对外缺乏竞争力。国有商业银行在待遇方面总体上低于外资银行,而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工资分配过程,过多的考虑了级别等因素,而与工作岗位关系不大,忽略了岗位差异,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那些从事复杂技术下作但级别较低的员工的积极性;(2)分配体现部门下作绩效的成分多与员下个人的下作实绩挂钩少,薪酬不能正确反映员工对企业本身的贡献,而是“仍然有大锅饭”现象的存在。
(四)对员工培训给予的重视不够。问题集中表现在:(1)未将组织目标与员工的个人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培训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组织目标需求,而对员工个人发展考虑较少,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热情,最终影响培训效果;(2)培训内容比较注重技能培训,而对企业文化的培训相对较少,因此培训并未达到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增强团队凝聚力的作用;(3)培训效果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中的效果评价就是考试,为建立健全的培训效果的反馈机制,无法指导员工进一步的发展。
二、针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员工结构,逐步压缩、控制员工总量;提高对招聘工作的重视程度,合理设计招聘方法,杜绝关系招聘现象,把住人员入口关,拓宽吸纳员工的途径,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员工轮岗制度,健全员工跟踪考察制度,较大程度的实现人尽其才,提高员工积极性。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1)针对不同的岗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估办法。明确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做到定性标准与定量标准相结合,使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员工的工作绩效,从而引导员工的行为;(2)深入开展考评工作,将考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挂钩,公正评价员工对企业的贡献;(3)要将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工资分配等结合起来,通过考核及对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激励员工努力工作。(4)抓好考核结果与奖惩机制挂钩的落实,改变以往员工“工资只能多不能少”的局面,发挥好绩效考评制度“奖多罚少”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1)在薪酬设计上注重对内公平性和对外竞争性相结合。在对内公平性方面,商业银行要以岗位管理为基础,通过岗位评估,确定岗位薪酬等级,建立岗位工资体系,从而保护员工的积极性。同时,结合绩效考评制度的建设,建立绩效拄钩的绩效薪酬体系。在对外竞争性方面,商业银行要注意对银行业薪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密切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薪酬状况,合理确定可行的薪酬策略。此外,还应注重非经济的报酬因素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弥补经济性报酬对外缺乏竞争性的不足。
(四)建立起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培训机制
(1)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员工发展需要不同和企业发展目标,通过与国际的银行家执业培训机构、跨国银行的合作,对员工进行各种教育培训。为配合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推行,鼓励银行内部职工开展多种形式培训学习,如:分批短期培训、轮换岗位和社会实践教育等活动,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2)符合本行特色,体现员工价值的企业文化有利于营造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因此在日常培训中,应注意加入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认可企业的文化,增强凝聚力。(3)健全培训效果评价体系。改变单一考试评价模式,可以适当加入绩效等因素,更加的考核培训对员工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2006年末《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亚洲金融年会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高管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企业应当与员工实现共同发展。面对来势汹汹的外资银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是刻不容缓,而想真正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并不是喊几句口号,发几个文件就可以达到的。作为一个服务行业,银行竞争力是要通过其服务体现出来的,而这种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取决于其员工的素质。因此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员工的素质对企业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解决好这个问题,再加上大型国有银行的网点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在这场竞争中的形势还是相当有利的。“狼来了”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为了生存发展作出改进,逐渐使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如果我们所期望的都能实现,“狼来了”也不见得就是件坏事。
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