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卫生信息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论文
1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高职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教材的选择现状
1.1.1教材种类少。目前,卫生信息管理学的教材较少。我们通过检索,不难发现,截止到2014年10月,卫生信息管理教材主要有5个版本。1.1.2高职类卫生信息管理学教材空白。这5个版本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胡西厚[6]或罗爱静主编的教材,都是供高等医学院校卫生管理、预防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而面向高职教育的卫生信息管理学教材目前市场上是空白。1.1.3教材内容偏重理论,缺乏应用性[7]。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现有一些教材缺乏实例作支持,只是更多地介绍理论。通过学生的调研可知,学生们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都是靠单纯的逻辑理解和死记硬背,缺乏实践的指导,使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门课在信息能力培养上作用和意义,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困惑,影响了专业知识学习的热情。
1.2高职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
1.2.1教学内容零散,偏重理论,不能很好地贴合培养目标。目前国内的卫生信息管理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卫生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运用等过程的理论介绍;二是对于各卫生信息系统的介绍。大部分教材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等实践性内容的阐述,以及信息检索、查新等少许的实践练习,无法满足定位于信息技术应用维护或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为培养方向的专业岗位技能需求。1.2.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根据授课教师的反馈,这种“授课-考核”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不能满足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由于受课程设计、现有资源等条件限制,造成了学生重理论学习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这种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觉性。
2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理论教学需要的各类医学信息系统教
学内容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各卫生信息系统的介绍,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疫情和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等,但由于权限等问题,这些系统无法登入,无法看到,无法具体讲解、演示、操作等,所以教师讲解时只能纸上谈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缺乏实践教学需要的实习基地
目前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对于卫生信息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仍主要停留在书本理论教学。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岗位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这门课程的教学见习,所以,对于以往缺乏的实践教学要及早地进行实习基地建设,进行高职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3高职院校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加大教师培训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卫生信息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就给授课教师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再加上这门课程的很多教师并非本专业出身,这就需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如利用国内外网络教学资源、加强与业内专业人员的沟通与学习、参加进修、到一线岗位中顶岗实习等,同时,不断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编写符合高职特点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需要的卫生信息管理学教材
目前由于教材的缺乏,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积极组织专家,因地制宜地编写符合特点和要求的高职教材,将会促进基层人才的培养,促进任课教师执教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3.3调整教学计划完善教学内容
3.3.1适当地增加课时,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以往32课时的授课安排已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完成,可适当增加课时。同时,打破纯理论教学或少许实践课的安排,适当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3.3.2理论教学的改革重点———软件的缺乏。多渠道解决无“米”之炊。在卫生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米”就是各类医学信息系统,因为无法登入进行人机对话、操作,所以需要多渠道地解决,如购买其中最重要的系统,或是请外校教师(必需是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授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卫生领域的相关卫生信息系统较多,涉及多个卫生部门,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涉及到卫生监督部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涉及到妇幼保健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等,所以外请教师的数量不是一个两个,建议可用讲座、见习的形式授课。3.3.3实践教学的改革重点———实习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根据学科内容,实践教学包括卫生信息的收集、分析、加工、处理和运用、信息技术应用维护、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常见各类医学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这就需要开发新的卫生实习基地,而不仅仅是医院,如医疗保险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等。实习基地建设是解决教、学、做一体的根本保障。
3.4更新教学模式
综合教学手段多方评价教学效果打破传统“授课-考核”的教学模式,转向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不仅使用多媒体这样的教学手段,结合实践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让学生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如学生当教师、学生当裁判,更注重教学过程,做到考核方式多样化,更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研相长。
作者:吴欣欣 周文君 黄海 顾娟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专科卫生信息管理论文
一、及时门编程语言的选择
1.及时门编程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面对有200余种之多的编程语言,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作为及时门教学语言呢?事实上,无论使用哪种编程语言,程序设计入门教学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初学者”,一般情况下他们只具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编程经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引导他们进入编程世界。这就要求及时门编程语言必须具备以下特点:①语言规范、可读性强,同时又具备快速开发的能力,初学者利用它能很快编写出实用的程序,从而容易获得成就感,感悟到软件开发的魅力。②可以忽略不必要的底层技术细节,但同时并不隐藏用户想知道的细节,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③必须能充分体现现代软件开发的基本思想和技术成果,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④考虑到专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较少的特点,这门语言必须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无需再重新学习其他编程语言。
2.不同编程语言的比较
从全国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来看,主要以VisualBasic、VisualFoxPro和C程序设计为主,下面就几种比较流行的编程语言做一分析。①C语言。众所周知,C语言是一门非常的编程语言,利用它人们可以任意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开发出无所不能的程序。但也应注意到,C语言是一门面向过程的中级语言,适合编写底层应用程序。因此,在图形用户界面已成为主流的今天,再让学生去学习枯燥乏味的命令行应用程序,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当然,也有学者认为,采用C语言做及时门教学语言,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最基本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技巧,例如,如何使用指针、如何编写更有效的查找和排序算法,等等。随着计算机软件开发进入产业化时代,与制造业一样,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必须掌握利用平台工具、开发框架、组件来快速开发稳定、高效的软件。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不是研究和开发基础软件,相反,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大型开发平台的使用以及各种库(例如,类库、构件库、服务库)的使用才是必须掌握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虽然C语言有着众多的优点,但其并不适合作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及时门编程语言。②VisualBasic。由于Basic语言简单易学,很容易上手,因此,在中国有不少人是通过Basic语言迈入程序设计大门的。VisualBasic是微软公司研发的快速开发工具,曾经在市场上非常流行,被视为Windows桌面编程入门语言,只可惜这个优势在其后继版本Vi-sualBasic.NET中已不复存在。从功能上说,目前的VisualBasic.NET非常强大,与C语言基本一致,但其语言本身的复杂程度也变得与C语言基本相当,从学生角度考虑,与其学VisualBasic.NET,还不如直接学C语言。③VisualFoxPro。VisualFoxPro是微软公司旗下的快速程序开发工具,也曾经在中国市场上流行过很长时间,它主要适合于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由于其自身的不足,目前已有退出市场的趋势,因此不宜用于教学。④Python。目前Python语言在国内外非常流行,我们从每月更新的TIOBE编程语言排行榜中就可以看出,有不少学者认为它是最适合初学者学习的编程语言。Python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动态编程语言,语法简洁,可以使初学者学习基本的编程知识,体会动态编程语言的特点。但相比于其他编程语言,有关Python语言的中文教材太少。另外,用Python开发图形界面程序比较麻烦,且不太成熟稳定,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利用Python进行商业程序开发的,因此,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还必须从头学习其他的编程语言,浪费宝贵的学时。⑤Delphi。Delphi是基于ObjectPascal的编程工具,由美国Borland公司出品。ObjectPascal语言是对Pascal语言的扩展,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具有语言严谨、结构清晰、可读性强和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Delphi拥有大量的VCL组件,具有强大的数据库处理功能和网络编程优势。医院专科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属于典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之一,如果采用Delphi进行教学,讲解如何开发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很快设计出漂亮的程序来,从而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Delphi具备及时门编程语言所应具备的特点,可以将Del-phi作为专科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及时门编程语言。但需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编程就是往界面上拖拽组件”的错误编程观念。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结合专业特点,以实例讲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将一个完整的精简版实例软件的开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软件本身特点,将其分解成多个模块进行详细讲解,这些小的实例应在知识面覆盖、技巧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力求做到的统一。为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实例选择上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实际软件加以精简。在教学上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使其明确学习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医院的信息科工作,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就以一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设计为主线,以若干实例为每个小知识点的连接带。课堂学习就是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实例为目标。在及时节课上就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介绍医院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以此功能的实现贯穿本课程的学习始终,从而了解程序设计的功能、结构等基本概念。
2.坚持理论服务于实践,加强实训课教学
利用实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一次理论一次实训的授课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理论知识迅速强化,让学生在实训中加深认识和扩展学习。例如,在理论教学2个学时之后,紧跟2个学时用于学生自主练习。在布置实训作业时,按照所学理论课内容,以3~5个小实例为完成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去做,老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启发性解答。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教师可将实训作业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
3.以项目训练为手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进行一些小的实例训练,很难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全局观念,可以通过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实用性的项目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全部课程结束时,以一个简单的门诊挂号系统的开发为综合实训项目,学生可以独自进行开发,也可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开发。通过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编码、调试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协作开发大型软件项目的能力,为专业技能训练提供基础。通过项目训练方式,将学生引入具体的项目研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究,培养了科研能力。
4.通过举办程序设计竞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举办程序设计大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程序设计能力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笔者所教的学生在大一及时学期已学过线性代数知识,于是笔者在竞赛题中要求学生编写程序,打印输出指定阶数的蛇形矩阵。该题有不同的解法,并且时间性能差别很大,通过该题的求解,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高了学生求解问题的创新能力。总之,随着人才市场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设置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对于高校计算机教师来说已刻不容缓。我们通过对入门编程语言的选择,对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探讨,希望不仅能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能在专业发展上有所突破。笔者认为,只有深化教学改革,从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程序设计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程序设计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作者:全雪峰 单位:南阳医学专科学校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现状探讨
摘要:医院对于病案管理人才的需求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而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却滞后于医院的发展。表现为办学层次偏低、招生人数较少、学生就业困难等。探讨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办学单位观念上不重视、医院门槛设置过高、病案人员入职资格过低和病案专业职称发展不完善等。针对这种现状高等医学院校应从政策上重视引导卫生信息专业发展、设立行业入职资格考试、完善卫生信息专业职称发展路径、举办全国病案大赛及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从而最终能推动医疗机构病案管理的发展。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病案;办学层次;入职资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医疗领域的技术也在突飞猛进,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整个医疗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病案管理的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病案信息管理方向)的发展大大落后于一般临床专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将从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发展缓慢原因及发展对策三个方面一一进行分析发展缓慢,以期能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1.1整体水平偏低
近些年,尽管医学院校的许多专业发展迅速,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普遍认为医院学校的学生核心专业就是临床和护理专业,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非重点专业,因此学校领导,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建设这个专业,这就从源头上遏制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专科学校,能坚持办这个专业就已经不错了,不可能做为一个重要专业来发展,因此招生的人数有限[1]。本科学校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医学院校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调剂过来的,而且本科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没有病案这个方向,培养的人才基本上是针对医院信息科、医研所和图书馆,与病案管理相差太远。另一方面,学生和家长受整个社会氛围或观念的影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不愿意就读这个专业,认为没有前途[2]。所以录取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属于调剂生,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效果不理想,与医院的需求之间存在对接缺口。
1.2学生就业专业对口较难
一方面,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医院越来越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更倾向于招聘专业的人才来从事病案科的工作,同时,因为医院评审的硬性要求,医院的病案科也必须配备一定比例的病案管理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医疗工作的国际化,病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要求、学历要求等也越来越高,需要学校提供较多的高层次的病案管理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学历基本上是专科及以下层次,无法提供医院需要的病案人才。因此,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医院一直在招聘病案人才,却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医院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医学院培养的卫生信息管理的学生就业却很困难,很难进到大医院的病案科从事专业工作。而这种就业情况一方面继续影响学校领导对该专业的发展投入,另一方面也影响学生报考该专业,继而形成一个非良性的循环,导致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
1.3师资水平较低
由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病案方向更是近些年才开始发展,加之大部分学校对此专业学生的培养定位在专科及以下层次,因此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较少,师资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在职教师的构成如下:一部分是公共卫生或预防专业转行过来,一部分是计算机或图书情报专业转行过来,还有一部分是管理专业转行过来,属于拼凑型师资队伍,真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出身的老师少之又少,更别说是博士毕业的专业老师。师资的不到位对于专业的发展是个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2.1观念上不够重视
从管理决策层到基层单位(包括医院和医学院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案管理工作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从卫生领域的管理层来说,一直强调临床科室而相对忽略病案科室的功能,没有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让医院和公众都认识到病案工作在医疗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因此在这种思想的无形引导下,医学院校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也没有加大力度来发展这个新兴的专业,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医院的发展需求。而对于医院来说,从表面上看,医院的主要工作在临床及时线,病案工作似乎远离临床及时线,没有对医院做多大贡献,因而病案科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了老、弱、病、残的收容科室,其本身对于医疗发展的重要功能几乎被忽略了。
2.2医院门槛设置过高
近些年,随着医疗教育的迅速发展,医院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在人才招聘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不同科室不同专业人才的实际情况,几乎是一刀切地以本科作为起点。这对于临床一线的专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些专业现在普遍的是研究生教育,但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困难。因为目前在全国的高校中几乎没有开设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又何来的毕业生呢?而医疗的评审对于每个科室人员的学历要求是有一定比例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医院就招收临床、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等专业的学生来做病案工作,而这几个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这无形中又造成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挤压。
2.3学生的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各种原因,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中国刚起步发展时,定位在中专层次。近些年,随着整个医疗领域的迅速发展,不少大专的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此专业,但本科医学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院校开设此专业的极少,更不要谈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培养的学生集中于专科及以下的学历层次。但与这种培养情况相反的是,医院招聘的条件却一直在提高。在过去,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但今天,学生就业全靠市场调节,这就出现了供与求不符合的情况,供与求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对接,而就业不足又影响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2.4病案管理人员入职资格过低
医院中的许多部门比如临床、护理等都有自己的入职资格,如医师资格、护士职业资格等,这就从源头上保障了这些行业的专业性,跨专业的人是不可能来从事临床或护理工作的。而病案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业的入职资格限制,这就造成了医学其它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报考病案科室,但实际上病案管理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人人都可以做的工作,相反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非专业的人员来做病案工作,短期内不能独立工作,且由于没有系统学过病案的知识,无法将病案在现代医疗中的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影响病案工作在社会中的正确评价。
2.5病案管理人员职称发展有局限性
病案管理人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职称系列可晋升的,而医院中员工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称的高低。因而,不能晋升的病案管理人员收入较低,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还没入行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未来以后,与其他医学专业相比较,也更加缺乏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感情不稳定[3]。当然,在经过许多病案人的努力下,现在的病案管理人员已有职称晋升途径——病案管理技师系列。虽然最近几年有副高的级别,但仍然无正高的级别,且不少医院给病案科的高级职称数量少。这也是影响病案职业进而影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6专业教师的职业热情不高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医学院校属于非重点专业,学校给予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部分学校因为就业率等问题隔年招生,导致该专业的专业教师对该专业的发展信心不足,没有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部分医学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上明显有许多不利因素,难以出科研成果。教师的收入偏低,职业前景渺茫,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理想。
3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要做:一是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针对病案科室规定入职人员的专业限制,真正做到专业人士做专业工作,而不是让许多找不到工作的其它医学专业来做病案工作,从政策上确保病案工作的专业性;二是教育部专业设置委员会明确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只是作为大专专业,也可在本科中设置此专业,随着病案的进一步发展,可开设病案管理的研究生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进一步完善该专业的发展层次[4];三是医学院校根据政策的指引,与时俱进地设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作好专业宣传,搞好招生工作,培养医院所需要的病案管理人才。
3.2设立行业入职资格考试
让学生在毕业前可以考取本专业的专业资格,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提升专业性;又为学生就业增加竞争的能力,排除不相关专业对该专业就业的挤压,让专业的人做病案管理。把病案管理工作做成专业性、技术性的工作,提升病案管理的地位。把病案的功能充分发挥、利用起来,推动医疗行业的发展。
3.3定期举办病案管理大赛
在全国的大专院校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中进行,主要考察该专业学生对病案管理的基本、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各院校可根据大赛来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病案工作的实际需求来教授学生病案管理的相关技能,以做到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个专业的社会认可度,激励医学院校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好、办成社会需求认可的专业。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拔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外的大学进修,学习国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也可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国外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5];二是短期内可组织专业教师去国内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办学较好的学校进行交流访问,借鉴成功做法,改变他们对专业的一些传统看法;三是定期召开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术会议,让同一个行业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专业的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同行的合作;四是选拔专业教师定期进行实践进修。
作者:代清霞 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课程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随着卫生信息化的推广普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1]。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相继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为了确保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办出专业特色,我们以市场为导向,对高职高专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介绍如下。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1从业人员现状
由于卫生信息技术起步晚,目前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员缺乏、专业背景复杂,从业人员多数是计算机、医学、统计学或病案管理专业毕业,有些只是经过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等相关培训,主要工作是负责对医疗卫生数据的统计和信息的管理或兼职病案管理。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者整体素质与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阻碍了医疗机构信息化进程,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1.2职业岗位群分布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领域,职业岗位群涉及医疗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与恢复,数据库管理与信息存储维护,医疗卫生信息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实施与维护等多个岗位。
1.3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要求
1.3.1知识目标
具备信息资源获取、组织、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技能;掌握信息分析、研究与传播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网络工作基本原理、常用组网技术及服务器的管理与维护;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评价与维护的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信息政策与法律法规。
1.3.2能力目标
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及数据处理的能力;具备医学统计的基本能力;具备程序设计能力;具备解决医学信息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知识技能更新的能力。
1.3.3素质目标
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具有适应岗位工作的身心素质。
2职业资格准入情况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对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资格准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学生除获得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大专学历毕业证外,还必须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统一考试,取得医疗卫生信息技术职业资格证书。
3课程设置的原则
3.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为此我们邀请医疗机构卫生信息管理一线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3.2以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为保障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采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半在校学习,半年顶岗实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安排一定的实验与实训。为突出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岗位群开设综合实验实训课程。
3.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为满足学生个性及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实行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4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素质拓展课和实践教学课七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JAVA语言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平面设计制作标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卫生信息管理学等课程,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专业课模块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无线网络配置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SQL网络数据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信息存储与管理、虚拟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专业课理论与实践的比例达到0.76∶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考证能力。专业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了VFP数据库编程基础、计算机专业英语、电子病历系统、云计算与云储存等课程,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了毕业生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相关领域的就业能力。
专业素质拓展课模块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规等课程,提高了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实践教学课模块包括专业技能实训、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实习、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实习及社会实践等内容,可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是检验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的决定性因素[2]。课程设置要通过市场对人才需求调研和教学实践来不断丰富和完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服务。
作者:王秋红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与应急平台设计分析
摘要:设计了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将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医疗资源等相关信息统一报送、集中管理,通过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手段,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并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关键词: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信息管理;预测预警
1背景
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旨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能力,提升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医疗机构的数字化水平。
2业务分析
系统的目标包括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有关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并提供专业预警信息;面对各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能够快速采集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和命令指挥工具,以及通讯和命令指挥等支持;通过专业模型,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3总体框架
系统包括以下几大主要业务系统:(1)信息采集与汇总系统:包括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医疗资源管理系统。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直接录入突发卫生事件信息、卫生监督信息。(2)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利用预测预警分析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在部级指挥中心以及州级指挥中心。(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完成事件信息汇总、任务分派、指挥协调等功能。系统建设在各级指挥中心。(4)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可以访问和更新知识库,以获取所需的公共卫生知识。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5)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向公众公共卫生事件的近期动态。系统可以被集中建设。
4系统功能设计
4.1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系统报送所有卫生部规定要求的卫生事件。具体报送内容格式与频率可在系统中按需设定。信息将由各级医院、卫生所、医疗机构直接向本机构的上级节点报送,同时可以抄送给较高级部级平台。上级节点对报送的突发卫生事件信息进行汇总、查询、统计分析。4.2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包括两类:(1)公共卫生监督,如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消毒产品和传染病防治、学校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2)医疗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包括依法监督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执业活动。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依据其职能和管辖范围,负责报送相应的卫生监督信息。在完成卫生监督信息的采集之后,填写卫生监督信息的报告,并把相应的报告发送给上一级机构。4.3医疗资源管理系统医疗资源包括医院、急救站、救护车等。通过分发到各医疗资源管理机构的终端,系统可以实时获得医疗资源的动态,比如医院的床位数、医生数、手术室容纳能力等。医疗资源信息的收集和管理被用来有效支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完成资源分类组织,资源数据维护,资源查询,资源统计分析,资源定位,资源状态管理,资源登记,资源管理GIS支持服务等功能。4.4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重点疾病预测预警系统将建立在对重点疾病的监测数据分析基础上。一方面,为保障监测内容的完整性,除了对已知传染病种的监测,还应包括症状监测和事件监测,从而可以对未知的、新发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做出预警;另一方面,多渠道监测信息。从各种途径接收疫情爆发流行的报告,不仅是政府途径,也包括各种非官方渠道,如媒体等信息。系统功能可分为两类:(1)对数据源的统计分析。当发生异常情况超过设定阈值时,如发热、急性哮喘发作等症状的人数突然增加到一定数量,或某重特大疾病,如鼠疫病例发生时,系统将按特定规则激发预警功能,进行相应处置,并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汇报。(2)对重点疾病的传染传播预测。在一定模型支持下,给出初始条件和相关数据,对疾病蔓延及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指挥决策提供参考。4.5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系统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通过报送系统直接上报到各级卫生指挥中心。依据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流程,对事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与上、下级卫生指挥中心协同会商,分析事件发生、发展的态势,下达任务并跟踪执行情况。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事件管理、处置方案、协同会商、任务管理、态势分析、资源调度、情况统计。4.6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库系统中存储了以下数据:法律法规、预案方案、职业危害资料(传染病、食物中毒)、情报新闻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库等。并可提供对这些数据的检索与浏览、更新与维护。4.7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和预警系统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公众各类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和突发事件的近期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影响区域、影响人群、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系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信息,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便捷地获取公共卫生事件和预警信息。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公共卫生事件信息、预警信息的时效和覆盖面,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准备。具体功能设计可包括预警信息、事件信息、舆情监控、应急常识、应急手册。
5结语
本文设计了一个公共卫生管理与应急响应平台,将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医疗资源等相关信息统一报送、集中管理,实现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辨别、处理和反应,对事件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等手段,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预案,并有效地动员和调度各种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作者:伍讷敏 单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分析
摘要:目的建设区域性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方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开发标准化的接口对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业务系统进行整合,使之在一个平台上运行。结果对全市公共卫生相关业务系统进行了集成,建立了区域性疾控业务数据中心,初步实现了疾控业务统一平台信息管理。结论本平台的建设提升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与性,提高了信息利用效率。
关键词:公共卫生;业务信息管理;区域平台
1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为基于网络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基础架构支持[1],国家、省、市各级疾控都建设了相应的疾病控制信息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包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省疾控综合业务平台、健康体检系统、检验信息系统、预防接种管理系统、职业危害监测系统等[2-6]。这些系统和平台涉及疾病防控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提高了疾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自动化水平,提高了公共卫生信息收集的及时性、完整性、性,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大大提高[7-8]。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新的防病控病形势,现有的一些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亦暴露出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监测信息系统没有覆盖全部疾控业务,例如传染病的实验室监测;以食品安全、职业卫生为代表的健康危险因素监测覆盖面小,信息欠,不能反映实际情况;以肿瘤、高血压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发展危险因素基础监测数据分散,信息反馈慢。己建成使用的信息系统主要功能集中在监测数据的收集,缺少分析利用。同时由于各类业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各业务系统之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各级系统之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和整合利用,存在信息孤岛[9-14]。根据疾控自身业务工作的特点,以整体、标准、实用、安全和可扩展为原则,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个统一接口的数据采集与交换平台,使各级业务系统和平台能够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高效利用与数据共享[11-12]。
2建设思路
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体系为依托,通过对区域内各级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正在运行的免疫规划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卫生检验检测系统、职业健康监护系统、医院诊疗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国家和省系统的数据进行二次开发和利用,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和机构的“信息孤岛”有机联合,加大数据的收集与共享,实现多业务系统间的信息交流和利用分析,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该信息平台使用标准化接口,不仅覆盖传统的传染病疫情,还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监测与评估,五大卫生领域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免疫规划综合检测与评估,区域早期症状主动监测与评估等[15-18]。
3建设内容
3.1基础业务工作管理开发与集成
基于工作需要,开发疫苗冷链监测、生物制品管理、症状监测等新业务系统,对原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和优化。通过开发通用、开放、标准化的接口,对基础业务工作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和集成,并可供相关部门方便接入,实现区域内防病信息的统一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
3.2数据中心建设
以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房为核心,建设一个数据处理与存储中心,配备综合通讯系统、高性能信息存储、处理等系统设备,研究建立一个具有多层体系结构,深度防御功能的硬件架构,将设备和应用表达为数据层,业务逻辑、表示层、用户层;设计涵盖重大传染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免疫规划、慢病管理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库、知识库,建立数据交换、存储与认证平台。
3.3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
采用局域网和广域网相结合的方式,扩充平台的范围和信息触角。以担负基层数据采集的监测哨点建设为重点,建立覆盖本地区监测哨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区域监测网络,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着重研究虚拟专网(VPN)技术,数字认证技术的应用,探讨监测点建立和长效管理的机制。采用病例监测和症状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强调主动监测,对各监测点如全市网络直报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监测点等实行统一的监测管理,采用相同的数据内容采集和报告标准,并实施统一的质量控制。
3.4风险分析评估系统的研究
以重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症状监测系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等系统的集成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因素进行综合的监测,结合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做深入研究,提升对相应数据的挖据、分析和利用。
4平台建设与应用体会
4.1技术架构
平台建设采用B/S结构,以J2EE开发环境为基础。采用分层设计、面向服务的设计理念,按照传统设计方式总体分为:数据层、数据持久层、业务逻辑层、表现层。数据层采用Oracle数据库,数据持久层采用Java标准的JPA2.0技术标准,并采用Hibernate3进行具体实现。业务逻辑层选用的是Java标准体系中的EJB3.1技术,表现层采用JSF2.1技术并通过第三方类库PrimeFaces进行技术展现。平台建设重点主要包括核心数据的存储、处理和集成、监测网络的覆盖与管理、各类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集成3部分。
4.2建设情况
对全市疾控相关业务系统进行了初步整合,依托全市免疫规划数据中心及数字化门诊系统,完成了儿童免疫接种溯源功能和全市预防接种工作分析与评估功能;通过汇聚全市各县市区疫苗冷链监测数据,实现疫苗存储安全及冷链设备风险分析、预警、及评估功能;实现了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验检测数据的集成,并建立生活饮用水水质、公共场所等检测分析模型,进行日常公共卫生风险监测;对全市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及全市职业健康监护系统中进行数据采集,并根据业务要求,建立了全市从业人员健康证实时查询(包括APP端应用)、职业危害因素相关数据分析模型;对全市各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监测数据进行了统一采集,开发了相关分析模型;通过与上级部门协调实现了国家疾控信息系统中传染病疫情数据的本地化落地,完成了传染病的数据自动采集和监测分析评估功能。
4.3应用情况
通过对全市各级疾控部门相关业务系统的整合与集成,使之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建立了区域性疾控业务数据中心,改变了以往各个业务系统彼此独立、信息互不交换的弊端。以往有关部门和领导需要了解相关业务数据时,需要通过某个具体系统的使用人员登录系统获得,信息具有滞后性。通过该平台,根据预先分配的用户权限即可实时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对传染病、慢性病、计划免疫、疫苗冷链、职业卫生、健康危害等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时、全程监管。各级业务系统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了数据交换和共享,实现了互联互通。如慢病系统与医院诊疗系统对接直接采集病例信息、健康体检数据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换共享、健康证信息与辖市区疾控、卫生监督所交换共享、预防接种系统与疫苗冷链系统对接实现疫苗溯源管理。建立以数据为导向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通过引入各种数据分析和评估模型,以直观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图、地图等多种形式,对该市疾控工作在平台上进行集中分析展示和预测预警,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平台建设有效提高了该市公共卫生工作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运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在提高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深入挖据利用、扩大网络覆盖面等方面准备进一步深化建设。
5结语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框架,按照立足规划、统一标准、以业务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原则,进行了区域性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探索,初步实现了公共卫生各业务领域间、公共卫生与其它行业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使防病控病相关信息得到有效收集、快速传递和分析利用,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规范和提高该市各项疾病预防控制业务质量与工作效率。随着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推广与覆盖,将能够提高市区两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能力,促进联动应急机制的形成,为地区级开展公共卫生监测与风险评估提供技术保障,对有效控制各类健康危害因素、降低各类疾病发病率、为政府提供决策辅助依据有重大意义。在该平台的建设中,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疾控业务本身有其特点涉及多部门、多用户、多地域,较为复杂,除了系统本身的建设,还涉及到相关机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业务模式、业务规范、法律法规等内容。必须认识到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业务数据采集标准要统一,该平台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亦较大。文章结合该市区域公共卫生业务信息平台建设的实践,希望能为相关公共卫生业务平台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探讨
摘要:当前卫生信息管理教育的困惑主要是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理论课时数远远超过实训课时数;缺乏专业及相关配套教材,医学类教材、管理学类教材、信息学类教材和计算机技术类教材从内容上相对独立,缺少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基础医学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医学信息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室建设不够齐全、设备不够先进。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要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突出医疗卫生信息岗位技能。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八大支撑之一。2010年底,国家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简称“3521”工程),“3521”工程的实施将使国内医疗信息化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1]。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1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建设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加强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列为医疗卫生重点工程[2]。医疗信息化大背景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建设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将为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我国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社会需求不断增长,人才没有形成梯队,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1当前卫生信息管理教育的困惑
1.1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涉及多个跨学科的专业,包括医学、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是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因素,因此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建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训课的课时数分配比例中存在缺陷,理论课时数远远超过实训课时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安排。虽然在教学进度表中安排实验课,但大多数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属强化理论知识性的实验课,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往往很难考核学生实践能力。
1.2缺乏专业及相关配套教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国内较其他专业起步晚,相关配套教材、参考书籍、工具书等更少。医学类教材、管理学类教材、信息学类教材和计算机技术类教材从内容上相对独立,缺少连续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很多在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专业的优势,在信息学和计算机技术类知识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管理知识和比不上卫生管理专业。培养实用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必须在原有规划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相关配套教材,在教材编委阵容中增加社会用人单位博学专家和基层工作人员比例,使教材具有知识面的整体性和强化实践应用性。
1.3实践教学体系薄弱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分为校内职业技能实践培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实践培训两种。基础医学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医学信息实验室、医院信息系统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室建设不够齐全、设备不够先进,甚至没有引进医院信息系统。很多学生毕业前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医疗机构必备的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护理管理系统、收费结算系统、手术麻醉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药剂管理系统、配药管理系统、临床质控系统、感染管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检验系统等。校外专业实习主要安排在医疗机构和医疗信息相关的软件公司,因学校考虑到学生安全,实习基地主要是以医院为主。因实习时间短,实习科室多,如医学工程部、信息统计科、计算机网络维护科、病案管理科、后勤管理科、医务部等,很难做到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
2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
2.1加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专业,师资队伍相对缺少、整体素质相对偏低、青年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教学经验相对不足,甚至有些实习带教教师未接受过正规理论培训。当师资力量跟不上专业发展时,反过来会影响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3]。培养应用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关键是教师的质量,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4]。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不断更新技术,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探索专业教育的丰富内涵。与实习基地广泛合作、协作行业专家、培养专兼职结合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带教教师的师资资格提出较明确的要求,如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医院信息系统操作技能,好具有5年以上的实践经验或中级及以上的专业技术职称;疾病编码指导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疾病与手术操作分类经验并具备编码资格证及至少取得主管技师资质等;信息统计培训的带教老师应具备统计师及以上职称具有信息统计经验的老师。
2.2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用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施完善的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学校可以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和寒暑假开展具有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活动。深入学生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并视情况在不同课程上推行不同的实践考核标准,增加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5]。科学制定和严格落实实纲,严格考核实习,包括卫生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各类信息系统实际操作和技能考核、每位学生撰写出科总结,掌握各种信息平台数据采集与审核、信息挖掘与利用,还要了解医院评审、重点专科申报等所需的数据指标,培养学生责任心、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
2.3突出医疗卫生信息岗位技能目前学生学习兴趣缺乏,主要是因为对专业认识不足、授课方式枯燥呆板、实践教学课时太少等有关。根据医院岗位需求,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管理等医学信息技能的教学,多方位应用信息化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3]。通过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强化医疗卫生信息理论及实践的教学,推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知识与医学信息理论知识在应用层面相互渗透和融合,强化现代医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保障走向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总而言之,从欧美发达国家对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看,我国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卫生信息化系统研发人才、运维和安全保障人才、运用操作人才,广泛参与临床数据库的数据收集、提供医院经营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数据等。
作者:刘志云 韩晓梅 阿布都沙拉木 依米提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双证融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学历素质方面和专业技能两方面,都能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就业质量得到了提高。本研究立足于医疗器械行业,借助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平台,探讨如何在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并根据学校和专业的自身情况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书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双证融通就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沟通和互认,实现“一教双证”。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实行双证融通制度,有利于高职院校定位,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新医改背景下,卫生信息化的加速发展使卫生信息化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目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就业岗位能力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岗位特色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本研究立足于医疗行业,借助上海健康医学院的平台,探讨如何在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进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中的应知、应会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双证融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总体建设目标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是学校的核心工作,绝大多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毕业生将来是要到医院、企业从事技术型工作,因此,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学校必须与医院、企业紧密结合走医工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基于“双证融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总体建设目标是,紧跟医疗信息化发展前沿,构建校企深度合作、“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医疗卫生行业特色下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人才的培养;完善体现“双证融通”特色的校内数字化仿真医院下的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实验实训基地;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依托实训基地努力探索多元化社会服务功能,将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专业。
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医疗健康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营销、售后服务等技能型人才。针对这一目标,学校与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锐捷等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实现与医药卫生行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二是培养医院设备科、信息科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针对这一目标,学校与新华医院、周浦医院、东方肝胆医院、市东医院等合作,实现与医院对医技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构建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如下六个环节。1.专业设置与建设。依托行业,紧贴企业需求开设专业;企业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和培养方案的制订,设立专业主任(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和专业经理(由企业人士担任)的双主任制。企业参与建立健全专业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2.课程设置与建设。根据企业的要求明确课程定位,依据有利于形成面向一定职业岗位需要的专项能力,进行课程设置与改革;吸收行业企业人士参加课程建设,形成专职教师和企业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建设双负责人制;与企业合作进行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3.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进行课证融合。4.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考核方法。尝试让企业成为考核评价主体,并参与订立考核标准,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实行多元化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5.毕业与就业。让企业介入毕业环节,设立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实践导师的双导师制,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企业参与就业指导与推荐。6.人才跟踪与反馈。学校应加大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的重视,及时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培养过程,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教育的水平。在以上六个环节上,企业几乎全程参与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初步建立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实施步骤和成效
1.及时步(1月—3月)。①完成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相关调研。②聘请医疗卫生行业博学专业经理、兼职教师,颁发聘书,与校内老师合作进行课程开发,并且聘请他们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③“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完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第二步(4月—6月)。①进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涵建设。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撰写校内特色教材4本,正式出版特色教材2本。目前本专业已经出版《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远程医疗系统实用教程》2本特色教材。另外本专业每年还承接校企合作横向项目5—10项。②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技术培训,本专业每年下企业进行技术培训为2—3人次/年。3.第三步(7月—9月)。①完善了校内数字化仿真医院下的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集成实验实训基地。完善HIS、LIS、PACS系统的集成和新型应用,配备医疗移动终端开发平台,并且校企合作进行实验项目开发。②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局高级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计算机程序设计员或数据库)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80%。4.第四步(10月—12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NMIE)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90%以上。
六、结论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合行业和市场对学生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的。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就业特点,让企业博学工程师参与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进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已成为必然趋势。学校领导对教育科研工作一向非常重视,尤其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目前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就业率高,毕业生质量较好,企业反馈较好。
作者:汪冬 钱芝网 刘巧红 任和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健康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当前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现状分析问题思考及对策研究
卫生监督信息管理是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监督工作正规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载体和直接体现,在当前的卫生监督工作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卫生监督工作的效率。现以我市为例,试对当前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简要分析和讨论。
1.1、遂宁市基本情况:遂宁市位于四川省东部,共辖三县两区,面积5326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全市共有独立卫生执法监督机构6家,其中地市级1家、县区级5家,目前共有在编卫生监督员90余名。
1.2、四川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使用总体情况:遂宁市从2009年开始使用四川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省系统),经5年运行,系统逐步完善,使用日趋规范,从总体情况看,省系统的运行使用,促进了卫生执法监督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员水平不高、数据填报不及时不充分、数据的性和完整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1.3、省系统具体使用情况:截止2014年12月25日,根据省系统报告数据,遂宁市全市共有被监督单位5221家,2014年共监督7611户次,监督覆盖率97.68%,监督频次1.44。案件查处168件,其中当场处罚31件、一般程序137件,罚款共计226266元人民币。从被监督单位信息卡来看,共有不完整被监督信息卡16张,不完整率为0.31%,待审核修正的经常性监督信息卡115张、案件查处信息卡20张。卫生监测、预防性卫生审查等监督数据尚未录入。
1.4、卫生监督信息管理人员情况:目前全市共有信息管理员6名,均为兼职,一般由办公室人员担任,绝大多数所学专业为卫生及相关专业。
1.5、其他相关信息管理系统情况:2011年起使用国家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注:现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国家系统),2014年起试用四川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平台(以下简称行权平台),国家系统主要任务是机构人员信息的报送、网络培训及少量监督数据的直报(如饮用水和放射诊疗),行权平台主要是进行行政处罚及其他行政权力事项的录入。
虽然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为卫生监督工作中的“新军”,信息管理和其他专业工作相比还显得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意识不强、机制不善、投入不足、力量匮乏、系统繁杂、人才短缺、系统有待完善等。
2.1、监督员信息意识不强、责任制未真正落实。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监督员的信息意识比几年前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信息管理工作发展变化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有:监督数据不能按要求及时填报、监督覆盖率和案件录入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及预防性卫生审查数据尚未录入、数据审核力度不够等。此外,信息管理工作尚未真正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或者考核流于形式,责任制未真正落到实处,缺乏奖惩激励机制。以上种种是导致信息管理工作在整个卫生监督工作中处于较为滞后状态的主观原因。
2.2、信息化投入不足,设备老化短缺。我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专项资金均未纳入政府预算统筹安排,仅靠有限的公业务费难以有效支撑,经多年运行,单位的电脑、网络设备及其他信息设备、系统软件等均不同程度老化短缺,亟待更新。现有设备难以保障信息系统高效运转,客观上对卫生监督信息工作开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2.3、人少事多矛盾突出,信息系统工作力不从心。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实有人员不足,监管对象数量大,以市支队为例,监管对象达2000余家,监督员日常监督任务繁重,既要完成现场监督检查、许可审查、举报投诉处理等,还要在监督信息系统完成监督日志、处罚案件等录入,可谓“忙里又忙外”,人力显得捉襟见肘,效果不尽如人意。
2.4、多系统并行,加重基层负担。除省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国家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外,2014年四川省又推出了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平台系统,要求所有行政权力事项纳入此平台运行,包括行政处罚等必须全部在此平台录入运行且程序繁琐。多平台的共同运行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负担,让基层疲于各种录入操作。
2.5、信息技术专门人才匮乏,信息化推行任重道远。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多为卫生专业人员,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尚有不少老同志电脑操作水平较低,信息化意识不强,不能较好的完成信息系统各项操作。既懂卫生执法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严重缺失,也制约了卫生监督信息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6、信息系统本身使用体验不佳,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经过几年运行,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如2013年系统改版并升级到云平台,速度有所提升,操作有所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问题,如处罚案件填报流程多、行政许可及注销流程复杂、信息卡审核不畅、查询统计功能尚待完善、系统问题解决不够及时等,此外国家系统网络培训平台经常拥堵,难以登陆培训,也影响了网络培训的正常开展。
3.1、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奖惩激励机制。各级监督机构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任务细化分工,责任到人、逗硬奖惩,真正把奖惩激励机制落到实处,实现“有功者奖、有过者惩”,从制度上保障信息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开展。
3.2、加大投入,及时更新设备。建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执法监督机构加强与相关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卫生监督信息工作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统筹安排,以专项资金形式加强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从硬件、软件及网络上保障信息工作的有力开展。
3.3、加大信息工作培训力度,完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工作技术性和操作性强,应加大对信息工作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操作、信息安全等方面,培训要更细、更专、更实用,培训范围要尽量扩大。
3.4、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使功能更完善、操作更方便。系统的操作体验至关重要,希望在完善功能时多听取基层监督员的意见,在具体细节上多下功夫,多加改进,使系统更快、更好,达到方便、快捷、高效的目的,与日常卫生监督工作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3.5、关于四川省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平台,希望能与省系统和国家系统对接,实现信息互通、
数据共享,避免重复录入,减轻基层信息工作量。3.6、尽快推广卫生监督移动执法试点工作。移动执法是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的新方向,也是有益的尝试,从其他地方试点的情况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建议省总队将此项工作做好做完善,并尽快将试点工作推广到全省,惠及全体监督员。
总之,卫生监督工作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将在今后的卫生监督工作中,日益突现其重要作用,我们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管理工作,真正提高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只有从制度、软硬件、人力物力等方面保障卫生监督信息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信息管理工作的薄弱局面,从而为卫生监督工作的大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研究
1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
妇幼卫生信息系统作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搜集和采集相关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较大限度保障信息数据分析的科学性,降低信息的失真概率,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质量的提升能够更好地保障一定区域内的医疗质量水平,提升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在这样的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卫生部门建立相应的卫生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的卫生信息化管理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等,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提升管理人员管理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区域化的管理中能够发挥该系统自身的优势,提升妇幼卫生信息管理质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压力必定会影响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建立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满足一个地区人口发展的需求,满足当地的医疗卫生需求,提升该地区医疗卫生行业的进步,还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
2提升信息管理质量
在以往的管理工作中,人工搜集信息相对较慢,效率和质量也不能够达到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能够更加快速的调出相关信息,保障监测的科学性,同时还能够减少对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通过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掌握更多的该地区的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相关分析,及时采取措施来保障该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比如在对农村进行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时,管理人员只需要做好信息的录入工作,然后通过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掌握该地区妇女儿童的大致健康状况,根据数据实行科学的管理计划,提升农村地区人口健康状况,保障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提高数据性
通过建立科学的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系统,卫生管理人员能根据及时手资料来实时了解妇幼卫生工作的状况和进展,更好地掌握相关数据,提升数据分析的性,制订出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保障妇幼保健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搜集资料方面,需要管理人员掌握更加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婴儿的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孕妇死亡率以及高危孕妇分娩率等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和以往数据搜集分析系统有所不同,它主要依靠计算机的数据分析库以及更多的网络资源来实现对数据的分析,了解各地区的妇幼信息状态,让管理人员依据这些数据找到自身管理中的不足,帮助医护人员更好的进行医护管理工作,提升妇女儿童的医护质量水平,促进我国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在上报资料时,管理人员要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性,严格审查统计数据中的逻辑错误,对妇幼保健工作信息管理进行严格控制。随着人民对妇幼保健需求的提升,以往的信息管理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妇幼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妇幼保健工作的状况,提高妇幼保健工作质量,不断完善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制度,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妇幼卫生信息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首先要求妇幼卫生一线人员,尤其是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支持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在经费和人员保障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帮助解决在妇幼卫生信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断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对于信息管理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推动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李琳单位:泰安市泰山区妇幼保健院妇保科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做好医院新媒体运营工作?提升卫生信息管理水平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新媒体运营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当前医院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医院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方法与途径。要注重新媒体平台个性化的打造;在内容上需注意话题制造;加强与粉丝互动,提高网民参与度;加强新媒体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院;新媒体运营;问题;对策
一、新媒体运营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医院需要展示公众形象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大医院拥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并通过网站向患者和社会大众传播医院信息。虽然医院网站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医院官网在互动功能上是不足的,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因此,医院在对外展示公众形象时,需要主动同社会大众进行互动,主动去表达自己意愿,并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医院的新媒体运营,就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新媒体运营存在的价值,就是把医院的专业话语用社会大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2、患者需要方便获取医院各类信息
当患者在就医之前,会碰到很多问题,如:去哪家医院看病比较好?我应该去挂哪个科的号?如何挂号?医院在什么位置?当天我能不能住院?等等问题。虽然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官网获取到相关信息,但是信息的获取量是有限的。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有些信息是查不到的。医院新媒体平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患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医院进行互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医院新媒体的运营服务,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医院新媒体运营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使得民众通过发微信、写微博、发起群聊等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大量的“坏消息”在莫名外泄,坏事快速传千里。真实的例子是,2016年1月,受“号贩子事件”及“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影响,很快就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使得医生、医院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相关舆情持续发酵。医院新媒体的责任之一,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并解释我们做的事情对患者有什么好处,还有对新媒体上的舆论进行引导。当患者看到医院新媒体信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甚至误解,这时候就需要医院通过新媒体平台去进行话题的引导,为好的言论助力,传播正能量。
二、当前医院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
1、医院领导对新媒体运营重视程度不高
在医院新媒体的运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医院没有新媒体运营管理的专门科室,新媒体运营更是被忽略,没有配备新媒体运营的专职管理人员,对医院新媒体运营没有考核和检查,导致了医院新媒体粉丝数量不高,内容长时间不进行更新维护,与网友互动少,面对突发舆情不能及时应对等问题。因此,医院领导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宣传意识,认识到新媒体运营对医院整体工作的深远影响,要进一步强化新媒体运营意识。
2、医院新媒体运营制度尚未完善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关制度应当不断完善。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不惜捏造虚假新闻。这些网络大V,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由于医院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尚未完善,导致了在舆情突发时,不能够及时应对。因此,医院应加快推进新媒体运营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运营规范与监督,使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更加干净与安全。
3、医院新媒体运营缺乏监督
目前,医院对于新媒体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监督力。在新媒体平台上,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医院及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这些言论在发表时间上是不固定的,所以很难做到监督。另一方面,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上配置的工作人员很少,更加大了对新媒体监督的困难。因此,医院应健立健全新媒w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
4、医院新媒体运营缺乏互动性
在日常工作中,医院通常在新媒体上医院新闻、医院公告、健康知识等信息,但对网友提出的问题及疑问,很少做出回应。在与网友接触的过程中,总会有摩擦有火花,有点赞的也有抱怨的。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应及时时间发现大家是怎么说你的。对于点赞的,要及时迎合,把赞美声放大;对于抱怨的,也要及时安抚和解释,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改进,减少负面言论。粉丝对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颗种子,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应对好的种子进行悉心培育,把坏种子扼杀在摇篮里,多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做好医院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注重新媒体平台个性化的打造
根据《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系统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监测报告》,2016年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文章666条。其中“疾控防治”和“疫情讯息”两类文章相对较多。“黄热病”、“寨卡病毒”、“流感”、“麻疹”等疫情广受关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各类疫情及时相关态势及健康提醒。从新媒体平台运营角度来看,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一平台功能充分运用。其的文章内容多样且鲜明,文章标题前都冠上“北京疾控提醒您”、“国内外疫情讯息”、“健康生活小常识”等主题字样,传播效果更加直接明了。医院在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切忌片面追求粉丝量、发文数等形式上的变化,要注意对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经营,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实用价值。
2、在内容上需注意话题制造
新媒体运营在内容上,需注意话题制造,如公益活动宣传、正能量故事、健康科普文章、本地医疗动态等,实时相关信息,及时时间向社会传递近期资讯和健康播报。另一方面,就内容而言,微信文章篇幅较长,除了文章本身具备的价值外,标题的设置更需斟酌,巧设悬念、主题鲜明、趣味萌动等形式的标题均会吸引受众阅读,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微信平台紧抓受众眼球,在标题上下足功夫,文章标题前常冠以“三院科普”、“三院人文”等鲜明主题,其中,“三院科普”系列文章传播面较广,引发网民集中阅读、点赞。
3、加强与粉丝互动,提高网民参与度
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可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提高网民参与度,例如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定期举行献血活动,长期进行征文展播,与参与者亲切互动,提高了微博活跃度。官方微博与粉丝之间的互动频率越高,单条微博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也会对应增加,从而有利于账号和粉丝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
4、加强新媒体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医院作为新媒体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医院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医院站出来指导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新媒体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加速发展,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状况的调查,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四个方面提出专业建设的建议,有助于完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岗位能力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分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化技术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卫生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国卫生信息化人才缺乏,特别是基层社区卫生信息化技术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高职院校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卫生信息管理人才正是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
1.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市场调研
为了解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状况,我们对湘潭地区的多所卫生医药单位、基层社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卫生信息管理技术人员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从业人员共同探讨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培养要求,以促进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本次调研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五类,如表l所示,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重要的选项(可选多项)。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侧重于卫生信息的采集、检索、归类和分析等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医院信息流程学知识为基础。
1.2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应该重点学习的课程
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分为四类。计算机类课程(7门):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应用基础、PHOTOSHOP、网页制作、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JAVA程序设计;医学类课程(1门):临床疾病概要;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2门):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工具类课程(1门):卫生统计学。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重要的课程(可选多项)。
由此可见,多数人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应该以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为主,计算机课程也要合理开设,但医学类课程和其他工具类课程不宜过多开设。
1.3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任务
为了解目前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项目组设计了“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有哪些?”的调查选项,请参与调查者根据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可选多项)。
由此可见,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计算机和网络运行维护、网站建设与维护、病案管理。
1.4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为了解当前社会环境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在问卷中设计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形势”调查选项,请参与调查者选择其认为正确的项目(单选),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由此可见,多数为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
经过调查发现,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有病案管理员、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员、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维护员、医院行政人员等。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岗位能力主要包括医院信息系统的安装与维护能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安装和使用能力、病案管理能力、数据库管理能力等。总而言之,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建议
2.1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置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专业技能型人才,侧重于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基础知识,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病案管理技能和卫生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技能,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分析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协助卫生信息管理部门对本单位进行科学管理,毕业后可在各级各类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医学科技信息中心等单位从事病案管理、医药卫生信息的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工作。可以担任医院病案室、医保科、医务处、统计室等部门工作,也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2.2课程设置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开设应该以网络为核心。根据我院目前的开课情况,建议继续开设卫生信息管理学、病案管理、l生统计学、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类课程要合理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网页制作、网络构建、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继续开设,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不宜过多开设,同类课程可加以整合。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我院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由计算机教师转型而来,没有在医院工作的经历,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因此,应当安排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老师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聘请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到学院担任兼职老师或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更好地与实际工作衔接。
2.4教学模式的改革
(1)产教研相结合,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情境实训室,使学生的实训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近,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要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2)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与医院信息岗位工作人员的合作。精心选择贴近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的实践任务进行教学,并编写实践指导教材指导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安排学生到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医院或社区进行实习,使学生适应不同的信息化工作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摘要: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文章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及新的建设模式等方面进行叙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要求,而培养技能型复合性专用人才的任务是必须经过实践教学才能实现。实训基地是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化的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需要借助医疗卫生机构的先进设备进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来弥补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的现状,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亟待加强。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借助医疗卫生机构先进的技术设备,解决高职院校办学资金不够的问题。它的建成能够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够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应用;能改善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科研条件,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快高职院校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校外延伸,对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我校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主要在二级以上医院、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单位。一是综合性医院信息化程度较高,装备较好,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较多;二是医疗、卫生、预防、保健等职能科室齐全,卫生文化母体部分的资源丰富;三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多,信息管理的内容复杂,具有行业特色[1]。学生将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医疗设备管理等部门从事多种岗位的实习锻炼。具体如下:
(一)硬件维修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化的硬件设备、结构和性能;
2.能够判断硬件故障原因,熟练更换部件,确保设备正常使用。
(二)软件应用岗位
1.熟悉医院各种管理应用软件;
2.熟练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软件SPSS等;
3.掌握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的应用和维护。
(三)网络安全岗位
1.了解医院内部网络拓扑结构;
2.学习网络安全、反病毒及反黑客攻击技术等安全维护措施;
3.熟悉医院综合布线系统。
(四)数据处理岗位
1.掌握医患信息采集、存取、汇总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
2.掌握门诊部信息管理系统、住院部信息管理系统、病房管理子系统、中心药房管理子系统及医技科室管理子系统等操作流程。
(五)中心机房管理维护岗位
1.了解医院信息科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2.掌握服务器软件安装、配置、维护及数据备份恢复等操作;
3.掌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操作流程。
(六)医院图书信息管理岗位
1.熟悉中图法分类;掌握医药卫生类图书的分类方法和编目;
2.掌握图书管理软件的应用;
3.掌握多种国内外大型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七)病案管理岗位
1.掌握病案管理软件的应用;
2.掌握国际疾病分类编码;
3.掌握医院病历书写和管理规范。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外实训基地是借助医疗卫生C构先进的技术设备、科学的管理经验和经验丰富的医疗技术人员建立起来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医疗卫生机构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掌握的技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不可能独力完成顶岗实习的任务。他们在某一个岗位上需要带教老师的耐心指导,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当他们轮换到其他岗位时,又需进行新一轮的指导学习模式。部分医疗卫生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较大化,往往会让学生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不会进行岗位轮换,实训内容单一,无法完成既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四、新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
(一)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关键在于管理制度的完善,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成绩考核、合作科研等各项管理制度,以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日常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其管理水平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二)贯彻岗位轮换制度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延伸,但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考虑经济效益的因素,让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始终从事一种岗位。这就要求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在学生实习实训期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工作,落实岗位轮换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尽可能地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有效地提高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为带教老师,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示范,将医疗卫生机构相应岗位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快适应医院的工作环境。学校的专职教师,也要用下临床挂职锻炼的方式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弥补自身生产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摘要】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聚焦专业发展,以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目标,积极推进医院和企业参与专业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 校企合作 培养模式
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我院于2005年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本专业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坚持以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信息化复合人才。2008年围绕专业建设,我们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熟悉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且胜任医院信息系统使用与维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在此目标定位下开展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确立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初步形成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模式。2011年围绕教学改革,我们又组建教学团队,重点针对专业核心课程积极推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目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招生主要面向省内应届高中毕业生。历届已毕业学生327人,毕业生当年就业90%以上。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与企业的合作
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人才教育发展的关键[1],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知识体系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轨的缺。2012开始至今,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重点,推进教研室整体师资教学水平的提升。一是骨干教师参加了各项省市级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学能力,还鼓励教师参加了企业顶岗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力能力;二是组织教改课题申报,以研促教提升团队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教学团队的整体理论水平、执教水平都有明显提升。
在高职教师的培养体制上,我们鼓励教师去行业上以进修,顶岗实习等形式形式充实自己,已有多名专业教师在三甲医院信息科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上进修学习,零距离接触行业。目前我们和多家企业的合作正在进行,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更进一步的促使我们对一些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以往我们卫生信息管理主要是课程讲授教学,而经我们在公司的这段时间的学习来看,很多技能符合市场的,课本里学不到。另外我认为我们急需要在数据库和网络等方面加大教学投入,并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作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专业建设改革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只有校内实训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外实训基地方面,本专业做了很多努力,依托学院与省内外多家教学合作医院的良好关系,开辟有江苏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及时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及华夏口腔医院、苏州眼视光医院等隶属型医院和吴中人民医院等非隶属型合作医院等实训基地。医院不仅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而且其信息科专门技术人才还成为学生的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
在企业中我们又先后开发了医疗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如上海金仕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他们不仅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实习通道,还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从实习到就业的一贯制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模式提倡以就业为导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明显脱节,校企合作模式要求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
在企业就业市场这块,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有很多长期合作的业内知名企业,比如上市公司上海卫宁健康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创业医疗软件公司苏州分公司、苏州麦迪斯顿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等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工作实践,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可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对职业的感情,保障培养出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保障我院学生的就业优势。
3.对未来的设想
目前我们的教育观念还需不断更新。进一步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并以校企合作模式为指导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各项教学改革。另外专业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影响力还不够大,社会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认识也不够,需要进一步和行业密切联系。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深入校企合作,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真正形成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强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文章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内容及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介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 实训基地 研究探讨
一、引言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为了符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求而确立的一种培养高层次卫生信息管理人员的新教育模式。该专业将培养与卫生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发展,集医学基本知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较高专业技能,能从事卫生信息管理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我校创办的重点专业之一。学生毕业后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岗位上从事硬件维修、网络维护、多媒体制作、卫生统计、信息安全等工作,逐步成为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管理的助理和参谋。根据本专业就业前景,结合卫生信息化要求,不断调整和修订专业课程,科学性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充分体现“突出专业特色,面向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引领下,高职教育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件,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教育应加强实训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训基地正是开展实训教学,实施专业岗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场所。根据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因素。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方向、浅而精、重技能”的特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难度较大。以我校――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作为一所卫生医药类院校,医药类实训基地建设较完善,在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实训设备略有不足,某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仍采用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学形式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适应新时期课改背景下,实施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转变,从而与高职院校培养宗旨背道而驰。因此,集中力量加快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环境,是切实提高本专业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实训基地主要分两类。其一,校内实训室是本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二,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体验企业文化氛围,学习所学专业关键技术的核心场所。
1.校内实训室
以本专业开设的《网络技术》、《综合布线系统集成》、《电子商务》等课程为例,可以考虑以下建设方案。
(1)组建网络技术实训室
鉴于网络设备价格昂贵,网络技术实训室可以考虑以虚拟仿真软件为主。该系统应具有图形化的网络模块、交互式的操作界面、简约细致的实训功能。此外还应具备升级功能,以便后期及时获得近期设备的模拟实训数据,从而解决网络设备更新换代频繁的问题[1]。
(2)组建综合布线实训室
通过创设智能大厦综合布线工程、机房工程施工及SOHO家居办公综合布线工程环境,实施综合布线工程项目化教学,涵盖产品选型、方案设计、安装施工、测试验收等环节;信息模块端接,配线架端接,管、槽、机柜安装,常用布线工具的使用,光纤熔接,测试工具使用等知识和技能。
(3)组建电子商务P2P实训室
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购买合适的电子商务软件,让学生熟悉与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并通过创立淘宝工作室、电子商务P2P外包服务等模式,向学生提供多方位的网络贸易实践操作平台。
2.校外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主流教育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学习内容是工作,工作目的是学习。而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场所,将是保障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结合专业特点,遵循重点突出、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原则,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参与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四、专业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
专业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具备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实训基地正常运作。
1.完善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与理论教学相适应的实训计划、大纲、考核办法等操作规程,保障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岗位。完善专业教师发展机制,培养教师团队。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明确管理职责。校企合作确立以学校管理为主、企业协助的校企共管模式。由学校牵头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小组,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五、结语
随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继续完善和革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优化实训基地发展模式,确保实训基地健康可持续发展。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1993年美国提出著名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到现在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互联网+.IT的各项技术日趋成熟,它的发展从深层次上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组织形成和发展方式。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布局谋篇之年。在过去的十二五规划中,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曝露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本文通过描述问题表现,剖析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籍此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统筹谋划;集中化
目前在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领域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在建设当中缺少地方和中央的统筹,导致了发展的低水平和重复性。同时在如何加强战略控制实现建设目标还是空白。本文将在这个领域着重进行探讨。
一、公共卫生信息管理的问题
1.缺少全局统筹规划,地方信息化建设陷入水平低重复性建设
目前在全国卫生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盲目发展。造成了信息化建设的重复性,区域的东西失衡,建设的水平低,弟弟与地方不沟通协同,造成众多的信息孤岛。这样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也不利于全国一盘棋的建设。
要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统一的观念。既要在全局上进行顶层设计,有全局统一协调指挥,地方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建设。我们在建设要有协同发展的思路。要严禁闭门造成的情况出现,多串串门,多了解了解行业的发展状态,其它省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思路。在全国大一统的信息化统领下,各个地方相互借鉴,资源共享。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
2.技术端口缺乏标准化,系统与系统不兼容
由于前期的统筹规划工作的失败,没有制定好技术端口的通用标准。造成地方之间,地方与国家之间的系统无法合并,形成不全国通用的网络系统。在医院内的信息传导机制上不兼容。我们要达到信息影像,电子病例,防疫监控,后期援助,等等内部系统兼容和一体化。要实现兼容必须制定通用的技术标准,实现内部的无障碍沟通。
3.缺乏信息共享建设,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的内部建设一般依靠软件的内部建设。虽然提高了内部的管理效率,但是不利于与外部的链接和缺少与外部的协同性效应,使得信息的作用打了折扣。缺少信息共享的造成了信息档案的重复性建设增加个公众的转移成本。公众不得不在转换新的就医场所后,重新登记相关信息,重新检查,导致信息的重复性也增加了公众的负担。
4.对外缺乏集成化便携式的网络节点建设,信息传播效率低
目前的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仅供医院等相关医疗单位使用,最为最关心的公众对相关信息知道很少。对于公共卫生尤其是自身的健康档案了解,成为公众近期的诉求。
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问题背后的症结
1.缺少顶层设计和全局的布局谋篇和执行上的统筹规划
整体和局部是事物发展的一体两面。由于缺少前期的准备工作,造成了后期发展的无序性和混乱性。所以让局部自由发展的思路是不正确的。需要共建一个技术平台,建立一个信息通用标准,这就给地方发展提供了思路和依据,在后期的一体化建设中就会形成系统的个体,不再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
2.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我们建设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加强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公众的关联性。部门割开联系来看待信息化的发展。目前出现的信息孤岛和卫生信息化与居民和社会脱钩,影响了全局的建设也满足不了公众的公共卫生的信息诉求。坚持联系的观点,有助于一体化的建设,实现上下互动,内外互动,形成信息共享信息利用的整体。
三、如何进行公共卫生信息管理路径的探讨
1.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的战略谋划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的设计,制定好路线图,时间节点,责任权利,任务分解,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等等,为公共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在传统的内部信息收集,处理,储存,传递,共享。着重加强信息共享的战略谋划,形成内外一体化的建设格局。
2.制定通用技术标准,实现技术的格式化发展。
加强卫生系统内部的信息化无纸化的同时,要加强内部各个系统的兼容和技术端口的通用以及之间的信息相互转换。只有这样能够减少转换成本,实现了信息的无障碍流通,降低了信息流程的成本和转换成本。IT技术是一门繁杂本身也是在不断探索的行业。不同的技术平台和技术门类下的档案信息化,必然会形成系统与系统不兼容,端口与端口不通用,最终影响国家大一统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形成。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通用人才建设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所以我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培育和使用,发挥人才的智力智能,知识资源。目前人才队伍的建设面临总量少,存量流失,新量不足,存量内部知识结构老化,老中青三代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专用型人才居多,通用型人才少的局面。公共卫生的信息化需要具有计算技术,IT技术,管理技术和卫生技术的通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存在。专业型的人才结构,增了内部沟通成本和认识不一致的现象。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的发挥。要吸收新鲜血液,要加强现有存量的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型升级。
4.加强集中化和分权化的合理布局
作为研发卫生信息系统具有高风险,收益不确定的,智力资本要求高的特点。单纯依靠地方研发,会出现研发成果水平低,系统不兼容。而且地方的各自为政,重复性的研发都是浪费了宝贵的国家财政资源。所以要加强较高层次的集中研发制定通用的技术规范,地方只是使用通用软件或者针对各自特点在通用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5.建设多元化执行监督体系,加强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制度制定,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战略的控制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执行,执行的效果决定了战略的成败。因此多元考核体系就是在必行。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时,要充分关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在综合平衡中重点考核的方面有,发展质量,发展能力,投入产出效率考核,不良建设浪费考核,信息化建设运行质量考核,资产结构健康状况考核,战略执行考核。
四、结语
公共卫生的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建设。只要我们在加强统筹管理和标准化建设以及内部控制建设,就能最终实现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根据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方式,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岗位进行调查,分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剖析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研究适应岗位胜任力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卫生信息管理;计算机;课程改革
进入21世纪,也进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各类医疗机构都需要针对病人、医药等方面的数据管理及分析处理。这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处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们纷纷设立卫生信息管理的专业岗位,也急需相应的专业人才。
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指出:加强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列入医学教育领域,建立多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卫生业务的复合型人才。[1]
针对社会的需求,医学院校设立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以培养所需人才。高职专科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以职业服务面向就业岗位及岗位胜任能力的信息技术能力,是此类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
1 卫生信息管理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岗位要求
在各级医院,专门设置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是近十多年的事,医学院校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也是近些年的事。近些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迅速,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纷纷大力发展其网络数据平台,对卫生信息管理岗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作了相应的调查。
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部分往届毕业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他们在医院的相应岗位就业;二是医院的信息管理科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涉及学生问卷160份,医院管理人员40份,回收问卷200份,有效率为。问卷调查设计的问题主要是涉及在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对于信息技术的职业能力需求。根据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在医院,卫生信息管理岗位归属于信息科,此岗位的工作范畴主要涉及医院的信息系统即医院数据管理平台的管理和日常运行维护,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熟练掌握常见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基本的网络测试和网络操作等等。
② 具备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能力
在医院的计算机系统中,一般由医院数据平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办公系统、诊疗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无论是哪个系统,核心是计算机,因此,管理人员要具备能够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维护能力。并且,对于计算机出现的一般常见故障,要能够迅速处理和维修,保障计算机的正常使用。
③ 具备数据库基础管理能力
现在各级医院都设置了计算机网络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院的数据存储和信息处理。所谓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其技术实质就是数据库的管理的应用。现在常见的数据库为SQL、ORACLE等,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
④ 具备计算机网络使用和日常维护能力
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运行在计算机网络上,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和良好的运行状态是必须保障的。因此,信息管理人员要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日常运行,要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具备处理计算机网络的一般常见故障的技能。
2 高职专科医学校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明确了医院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但在高职专科医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市场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需求有些脱节,即不能胜任岗位需求,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
① 重医学知识,轻计算机专业知识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前几年主要开设在医学本科院校,这几年在医学专科学校也开设了此专业,但在专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普遍都具有重视医学知识,轻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特点。学校的主导思想,是医学知识的学习为主,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为辅。但是,专科院校由于学时限制的原因,没能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造成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同学医学知识学习不够深,信息技术也掌握不好的局面。
② 对计算机操作技能重视不够
某些医学专科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医学知识、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三个部分构成专业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方案看似不错,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重视理论教学,忽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
③ 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部分医学专科学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照搬了本科院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忽略了本科院校的学制和专业培养的侧重点;或者仿照了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没有将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有机结合。毕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将所学立即用于工作之中。
3 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前面的岗位胜任力的调查分析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基于岗位胜任力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① 重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分析的结论,结合卫生信息管理岗位的工作需求,选择计算机课程,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到专业教学,构建计算机课程体系,以涵盖适应岗位需求的计算机技能。
② 改革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
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得知,以前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标准是适应一般技能的,没有突出本专业所需求的技能要求,因此,课程改革中,要根据岗位的需求,增删课程内容,修订课程标准。
③ 改革教学模式,适应岗位能力需求
专科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要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技能,学生才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卫生信息管理论文: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讨
【摘 要】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从改革专业课程模块、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与优化教改步骤等方面,就如何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较高综合素质、能适应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岗位需求 ;卫生信息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卫生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名称广泛涉及到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学等,其中以“医学信息学”居多。为了促进各国间对医学信息学的相互交流,早在1976年就成立了国际医学信息学会(IMIA);它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其政治宗旨是致力于推动世界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目前,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众多国家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已做出了相当的成绩。
从国情分析,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从医情分析,根据卫生部制订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以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为重点的国家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其他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而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卫生事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发展史看,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有十几所卫生学校相继开办了卫生会计与统计、病案管理等相近专业,培养了大批卫生信息管理人才,对地方经济及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90年代中期,国家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了财政紧缩政策,市场人才需求形势发生了变化。上述专业分工过细,专业面向狭窄,已经不适应市场职业变化的需求。跨入21世纪信息、网络时代以来,社会需要“高素质、宽知识、强能力”的实用型职业劳动者。将以上专业调整合并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符合“深化职教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21世纪社会卫生人才的需求形势。
综上所述,并结合初步调研情况分析,目前我国开设的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不尽人意之处,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非所求”。因此,我们认为,急需进行适应卫生领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适应岗位需求的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细化基本要求
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高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面向21世纪我国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实践型信息技术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热爱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具有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根据培养目标提出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限于篇幅从略)。
(二)精选主干学科与规范技能实验内容
目前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医学教育的漏洞,而人文教育却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作用不可小觑。为此,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将课程分为“素质基础课程模块”、“技术基础能力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在每个模块中设置相应的课程,将必修课的各模块明确规定课程、课时,选修课各模块规定课程范围、基本课时和基本学分,这样有利于培养既具有人文关怀又具有管理型、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完善技能实验内容和训练方法,如Office办公软件、SPSS软件,病案软件管理系统;社会医疗保险实践,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与维护,查询、报表、窗体的建立;硬件故障检查与诊断,计算机系统安装,网络管理系统、路由管理系统、服务器管理系统。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与完善效果评价模式
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整合教学实验(训)内容,通过模拟实训和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中心等进行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训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岗位实习一般为40周,其中二甲以上医院(病案室、信息科、医务科、办公室等)和疾控中心等为32周,电脑公司或网络中心8周。学生要按照实施性实纲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完成实习活动。目的是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实习的主要科目进行出科考核,学生实习完后由实习单位进行实习鉴定。最终由学院和系部构建成综合优化效果评价模式。
三、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现代卫生信息管理的要求改革并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不同课程集群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医药卫生行业的多层面、多渠道等软硬教学资源,开展“活用教材”、“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教学新模式,培养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校医合作”往往是指学校围绕医药卫生行业及时线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通过建立一种由医药卫生行业单位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学校和卫生行业的两种不同环境及其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采用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将学习过程和实际工作过程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的“适应岗位需求的”教育模式。
(二)根据不同类别课程选用相宜培养模式
对统计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宜采用“项目教学”培养模式。而卫生管理、病案管理类等课程,宜采用“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如学生根据学习相关课程进度,适时适量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病案管理工作,到疾病控制中心、卫生局、药厂、药店等参与卫生管理工作、挂任职务助理等。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四个新突破:将学生成绩考核转化为“行业式考核”;强化了教师的行业素质和实践素质;师生实现真实的工作岗位“零距离实践”;实现教材内容与工作实际的“无缝对接”。
四、构建教学评价督导体系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不同于一般的医学专业或卫生管理专业,该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卫生行业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在教学新模式中遵循“四种意识”的结合
首先,教学始终遵循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服务行动领域及其对应的学习领域。其次,不同组课程集群,淡化学科意识,形成跨学科、多学科和整合性课程(如《医学基础概论》是由解剖、病理、内外科等多门课整合而成),依据其课程目标、教学类型、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及方法,组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整合性的专业能力与态度。再次,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践体验或情景模拟,实施行动导向教学,特别是项目教学。,重视团组合作学习。
(二)在教学管理中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与督导体系
(1)综合运用“运筹学与系统工程” 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根据“完备性、独立性、和谐性、可测性、一致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构建教学评价体系。(2)以“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原则(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化等)作为方法论基础,总结概括教育教学规律,以“教务处、系部、教研室”三个子系统为“经”,以“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为“纬”,纵横贯通、依序衔接、条块结合、内外联系,构建教学实施体系、操作体系和督导体系。
五、转变教学理念与优化教改步骤
(一)教学改革的技术路线图
(二)转变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理念的基本思路是:(1)强化学生、专业与社会岗位需求三者统一;(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的典型任务(项目)为主线设计专业核心课程;(3)明确教学结果是学生表现的专业行为;(4)明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资源结构与形式)三者的角色与互动关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
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打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模块教学”方式与“模块考试”方式。对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引进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教学资源。
(四)优化教改步骤
教改步骤的优化思路是:构建课程体系拟订教学大纲完成教材精选选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实践摸索教学方法总结教学成果再次教学实践完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五)注重学习引进
向同类院校学习取经,“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
六、结束语
在卫生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提升具有产品属性的学生素质,强化高职院校“产品与质量”的新理念,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工作任重道远,值得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