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经济与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纵论会计模式与文化环境
经济管理 论文-纵论会计模式与文化环境
所谓会计模式,是指对一定社会环境下会计活动的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反映各种要素基本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与结构形式的有机整体。其组成要素包括:会计目标模式、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规范模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监督模式和会计教育模式。会计模式的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会计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展开,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技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本文拟从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影响的角度作一些探讨。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申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茬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国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以下将文化环境对会计模式子系统的影响作具体分析。
一、对会计目标模式的彤晌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服务方向,代表着社会各利益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基本要求。在会计模式系统中,会计目标模式处于较高层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导向,甚至被一些学者作为不同会计模式的标志。
会计目标模式的构建,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受其文化环境尤其是价值趋向因素的制约。具有代表性的价值趋向主要有两种:一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强调个人奋斗、个人创造以至个人冒险的个人价值观;二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注重群体意识、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社会价值观。
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侧重于将维护私人投资者的利益作为会计工作的基本方向,形成以投资人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美国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美国政府及社会公众都非常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才能较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这种文化观反映在会计目标上,认为保护私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是一致的。而在大力倡导社会价值的国家或地区,会计倾向于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公众利益。由于社会利益实质上是通过国家利益体现的,这就必然形成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会计目标模式。我国社会公众看重集体主义精神,认为个人只是集体的一分子,个人价值也只是社会价值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社会价值。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个人价值开始受到重视,但传统的价值趋向并未改变。因此,从会计目标看仍然是以服务于国家利益为基本倾向。
二、对会计规范模式的彤巾
会计规范是会计人员开展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行为标准,是指导会计行为朝着合法化、合理化和有效化方向发展的路标。对各种会计法规制度和职业道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即为会计规范模式。会计规范展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特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会计法规制度的特征与文化价值趋向密切相关,越是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价值的国家,会计法规制度的统一性越强,强制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如法国的\\\会计总计划\\\、瑞典的宏观会计制度都具有指令性、统一性和强制性特征,我国的会计法规更是如此。相反,崇尚个人主义和个人价值的国家,则会计法规制度的灵活性越大,强制力越小,如美英等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只提供原则性指导,注重专业导向,提倡依赖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很少具有强制性。
其二,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与\权力差距\大小密切相关。荷兰学者何斯德在其著名的文化模式中把\权力差距\\\作为衡量各国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权力差距越大的社会,其成员越是认同组织结构、纪律和社会秩序,对权力的不公平分布越能默认,服从性越强,主观判断能力越差。相反,权力差距越小的社会,其成员的服从性越差,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在会计法规制度的执行问题上,必然出现:权力差距大的国家,会计人员喜欢按部就班地执行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完整性和具体性要求较高。不善于进行专业判断和政策选择,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死搬教条,依样画葫芦。我国的情况就基本如此。而权距小的国家,会计人员则喜欢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专业判断,灵活机动地理解和执行会计法规制度,对法规制度的灵活性及务实性要求较高。美英等国的情况大体如此,法国则截然相反。
三、对会计管理模式的彤晌
会计管理模式是指国家对全社会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进行组织管理的方式,它是会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组织保障。会计管理模式取决于国家经济管理模式,但文化环境同样具有影响作用。如同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美国和法国,会计管理模式却大相径庭,不能说与文化环境没有关系。在美国,会计管理模式基本上是一种\协会模式\,民间性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权限很大,作用明显,会计行业的自律性较强,政府的管理作用极其有限。这与结构松散的美国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权力差距及思维方式等正好相符。法国的管理模式与我国类似,属于\政府模式\,即国家基本上控制了全国会计工作的管理权力,民间会计职业团体的管理作用极其微弱,其主要任务是解释国家的会计法规政策。这与法国比较注重集体主义、权力差距较大、强调社会组织程序、对不确定性问题和不明朗因素
比较敏感等文化特征密切相关。至于我国,从古到今都非常强调集权,包括会计人员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都乐于接受来自政府的领导,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行为准则。因此,我国的会计管理模式更为强烈地表现出政府特征。
四、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彤呐
会计核算模式是对会计核算的依据标准、对象范围、程序方法等进行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体系。其构成元素更多地表现为业务技术和方法,因此受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取决于会计的自身运动规律。但如果因此否定文化环境的作用则是错误的。美国与法德等国比较,会计核算的保守程度为什么偏低?方法、技术、手段的更新为什么较快?为什么更强调实用性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从美国社会的文化特征中找出合理的解释。众所周知,美国人对社会人生较为乐观豁达,标新立异、求真务实是大多数人的信念追求,重视现实、面向未来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信念追求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成为美国会计人员大胆创新的精神动力。加之会计规范的灵活性、会计管理行业的自律性,留给会计人员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较大,客观上促使美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偏向乐观,技术方法的发展更新较快,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此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会计问题。而法德等国则相反。这说明社会文化越保守的国家,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市场越大。五、对会计报告模式的彤晌
会计报告模式是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披露内容、传递方式以及使用对象等进行的综合描述。各国会计报告模式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不同,二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同。两种区别的存在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有关。一般来讲,凡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社会成员要求公平分配社会权力的欲望较强、对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回避较弱,能够直面现实、敢于迎接挑战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较高,尤其是投资人和潜在投资者更加关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会计报告较为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既又详细,并把满足投资人要求作为目标。如美国的会计报告模式,既以信息充分披露又以较大限度地服务私人投资者要求而闻名于世。相反,社会价值观念较重、权力差距较大、对不确定性因素反应较强、个人成就欲和决断能力较弱、思想比较保守的国家和地区,会计信息不仅公开化程度低,而且更倾向于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例如,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一般不超过法律和欧共体指令的低要求,甚至提供一些经过加工、符合保密要求的会计信息,其透明度很难与美国相比。我国会计报告模式类似于法德等国,即公开化程度较低,强调会计信息为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六、对会计监审模式的彤响
会计监督模式是围绕会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组织机构、依据标准以及运作方式而建立的经济监控体系。按照国际惯例理解?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机构,企业外部的会计监督主要依靠社会审计(民间审计)机构。因此,一个国家的会计监督模式是否
健全完善,基本上可以从该国审计业的发展状况考察,而审计业的发达程度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尤其受到各民族观念意识的影响。
如果对中美两国的审计发展状况作一比较,将会迸一一步证明上述分析的正确性。在美国,不仅社会审计业发达,从事审计业务的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其中介作用巨大,而且内部审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副总经理专门领导,或由董事会属下的审计委员会领导,这与美国社会对人性的怀疑不无关系。相比之下,我国对人之本性的传统看法是\人之初,性本善\,这种文化观随着历史的发展,虽然受到当代人的怀疑甚至批判,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痕迹依然存在,有时还十分明显,可以说它对我国审计业的发展有直接的阻碍作用。当前社会审计地位不高、活动范围狭窄、中介作用有限、内部审计不受重视、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不能独立,无不与此有关。
七、对会计教育模式的彤晌
会计教育模式是关于会计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法及组织管理方式的总称。会计教育是人类传授、延续和发展会计学文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所以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可以说,构成会计教育模式的各个因素,都与特定的文化环境存在联系,所不同的是,各个因素具体受哪种文化现象影响以及受影响的程度大小有所区别。
先看会计教育目标。西方许多国家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会计教育的目标,认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成为专业化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为在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工作做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在会计专业外其他方面也终身受益。而我国的会计教育目标尽管在学历教育的各个层次有所区别,并随着会计教育的改革有所变化和发展,但基本上都把培养\会计专门人才\作为较高目标,把学生上岗后能否立即适应专业工作要求作为目标实现与否的衡量标准。这种中西方会计教育目标的差异,与中西方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社会成员的信念追求等文化因素不同密切相关。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人才的评价,除专业能力外,非常重视其想象力、创造力、决断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社会成员在信念追求方面甚欢自我表现,张扬个性,发展,从而获取成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会计教育目标岂能局限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狭小圈子里。在我国,对人才的评价是以政治思想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另外才考虑组织观念、群众关系等,因此大多数社会成员把一技之长作为立身之道和终身追求。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即使把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目标,也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
再看会计教育内容。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为道德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会计人员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时,技巧与知识都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唯有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发挥作用。为此,美国的会计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强调道德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许多学校在会计专业的及时间会计课程中,就专门讨论职业道德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相反,我国的会计教育至今未把职业道德纳人其内容体系。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应当说与中美两国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有关。主张性善论必然忽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认为职业道德水准会因人之善良本性自发地提高。反之,则认为只有加强教育和培养,才能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经济管理 论文-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1 概述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及时,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__万人左右。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显示,我国城镇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隐蔽性失业人数1995年就达3161万人左右。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为14408万人,而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待剥离的企业冗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要剥离出4000到5000万富余人员。又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也将产生20__到3000万富余人员;第二,据国家部门预测,九五”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
2 目前导致我国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激增人口”,对今天的失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2 与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我国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大锅饭”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2.3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辽宁省阜新市,可采煤层已经告罄,使40万煤炭职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煤铁之城”之称的本溪市也面临同样困境,统配煤矿需要转产,本钢在九五”期间将要减员1/4到1/3。
2.4 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抓大”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
2.5 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包”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广大职工却尚未从过去的大锅饭”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愿意与拥进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这样,他们一旦失业,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就业岗位的转换,从而,作为失业者在失业大军中滞留了下来。
2.6 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在九五”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障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
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3 针对失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失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
3.1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这样,既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数,又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扩大企业家经营决策权同强化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问题。我国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重庆:资源状况与产业优势
经济管理 论文-重庆:资源状况与产业优势
资源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化的先导,只有工业化才能有效转换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查请资源家底,选择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
我市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西移,西部将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和原材料的接替区,这将极大地带动我市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如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事关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是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资源状况
(一)矿产资源
经过40余年的地质勘查,重庆市已发现矿产81种,已探明储量的38种,其中在全国排前10位的有14种,依次为石英砂岩、毒重石(及时位)、岩盐(第二位)、汞(第三位)、锶(第五位)、锰(第五位)、铝土矿(第六位)、滑石、耐火粘土(第八位)、水泥配料泥岩(第十位)。此外,重庆的天然气、煤(煤层气)、石膏、粉石英等高效益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目前矿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以及探明矿种的开发利用现状,其中天然气、煤(煤层气)、锰、汞、锶、钡、白云岩、石灰岩等具有现实资源优势;铂族金属、硫铁矿、粘土矿、石膏、粉石英、岩盐及滑石等具有潜在经济优势。
截止1998年底,重庆市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2915.57亿元,加工增值可达万亿元以上。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l00亿元以上的有:煤1031.01亿元;岩盐706.55亿元;石膏441.97亿元;水泥灰岩301亿元;天然气160.02亿元,5种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合计达2640.53亿元,占全市保有储量潜在价值总值的90%。
(二)旅游资源
我市山川秀美,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种类齐全,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在整个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旅游景点300余处,旅游景区45处。既有闻名遐迹的山水画廊--长江三峡,又有蜚声中外的大足石刻,享誉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山城都市文化荟萃一炉,异彩纷呈,赋予了重庆旅游资源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长江三峡、江津四面山、缙云山、南川金佛山已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水文碑林、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歌乐山烈士陵园、合川钓鱼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两大类型旅游资源构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的主体,它们的区域分布及空间组合构成了重庆市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八大旅游特色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三)水能资源
我市水资源较丰富。据统计,地表水资源总量达53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4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总量40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重庆的水电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分析表明,除三峡电站外,重庆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8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650万千瓦,占可开采水能资源总量的85.5%。全市已建大小水电站1000余座,装机容量61.9万千瓦,占全市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总量的8.14%,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我市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长寿、合川、江律、英江、钢梁等县(市),水能资源为278.69万千瓦。其次为彭水、武隆、酉阳、秀山、丰都、万州、奉节、巫溪水能资源41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289.35万千瓦。重庆水能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对重庆的经济振兴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物资源
我市生物(包括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名、优、特品种多,优势较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在国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除种植植物4000多种和养殖动物40多种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1%的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达500种左右,水生动物达100多种,占陆生脊推动物种类的17%。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约50种。另外,还有毛皮草羽用动物、药用动物和其他有益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的动物。野生植物繁多,有6000多种,其中列为部级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63种、特有和模式标本植物达47种,食用、药用、工业用等植物达2200多种。缙云山、四面山等国家、市级自然保护区从生物多样性看,堪称物种基因库,建设“天保工程”势在必行。
二、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建议
(一)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应选择天然气、钾盐、锰、铝、钡、石灰岩、煤(煤层气)、硫、锶、石膏等优势矿产,建立集约化矿业集团,加强矿产品深加工,紧紧把握国内、外市场对这些矿产品的需求,依靠高科技,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使矿产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建设以下3大国家、7大市场级矿物原料基地及矿产品供应加工基地:
1.渝东天然气工业基地
渝东天然气产于长寿、垫江、丰都、忠县、万州、开县及云阳等地,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资源总量2.38万亿m3,远景储量120__亿m3,已探明储量3200亿m3,列全国陆上及西部10省(区市)第三位。目前探明储量中剩余储量20__亿m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气东送”工程的启动,我市天然气除已北上四川,正东送湖北外,建议向西南大区贵州、湖南等省输送。同时,加强渝东地区天然气的滚动勘查开发。新增探明可采储量20__--3000亿m3,力争到20__年生产能力达80--100m3,使之成为部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议成立以川维天然气电化工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团,对天然气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的规模性开发利用。
2.渝西锶盐工业基地
锶矿是我市优势矿种,集中分布于铜梁、大足、合川一带,探明储量385.26万吨,在全国排第5位,保有储量285万吨,远景资源量达1406.3万吨,因矿石品位高、质量好
、市场前景好,矿业开发利用已上规模,现已成为我国锶盐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建议以重庆天青锶化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锶盐化工系列产品,严禁低附加值的原矿外销。3.城口、秀山锰工业基地
锰矿是我市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城口、秀山县,探明储量3631.8万吨,在全国排第五位,预测远景资源总量达20177.35万吨。目前,我市年采锰矿石约26万吨,工业产值5011.08万元,利润156.22万元,税金500余万元,是我市矿业开发中效益较好的矿种之一。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开发产品还较单一,科技合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目前经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有望在城口县找到品质富锰矿,开发锰矿系列产品,力争20__年生产能力达到80―100吨,构筑我市锰电矿业工业基地。建议以乌江电业集团、城口县燕山锰矿厂为锰电骨干企业,规模性开发锰矿系列产品。
4.南川铝工业基地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我市南川、武隆、黔江等地,已发现矿产地26处,探明矿石储量6571.28万吨,在全国排第6位,预测资源总量31290万吨,资源潜力巨大。目前,为我市私营业主开发利用,生产熟铝钒土和棕刚玉,远销国外,经济效益良好。我市铝资源潜在价值巨大,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开发铝土矿系列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氧化铝国内紧缺,市场前景较好,可建年产30万吨的氧化铝厂缓解我国内需。同时充分利用彭水电站、江口电站的电力资源,大力发展铝电联合,形成我市铝业基地。以西南铝加工厂、重庆铝厂、南川矿产品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强铝土矿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
5.万州盐化工基地
万州区、忠县及云阳县等地有丰富的岩盐和盐卤资源,已探明储量20亿吨,在全国排第2位,预计远景资源6000亿吨。钾盐为我国的急缺矿产,是国家近期开发利用的导向矿种,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以索特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拟建我市年产卤盐110万吨、烧碱60万吨的盐化工基地。
6.城口钡盐化工基地
产于城口县的巴山钡矿,矿床规模为特大型,探明储量329.9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1.9%,排及时位,远景资源量3887万吨。以川渝钡盐化公司为龙头企业,可建年产30万吨矿山,开发钡盐化工系列产品,形成我市钡盐化工基地。
7.重庆水泥原料基地
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涪陵、丰都、江津、合川以及渝东南的二十余区县,探明储量181274万吨,远景资源达100亿吨以上。目前,应加大水泥用石灰岩及粘土岩等配料的开发利用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市场需求的机遇,以重庆水泥厂、江津水泥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形成年产4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并逐渐扩展为向大西南乃于长江经济带等市场辐射的矿产品供应基地。
8、北碚轻型建材基地
重庆市石膏、滑石等非金属资源丰富。石膏主要分布在北碚区,探明储量7.8亿吨。滑石分布在秀山、南川一带,为黑滑石、探明储量2497万吨。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北碚石膏矿为开发龙头的骨干企业,随西部大开发中市场对非金属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超细、合成、提纯、改性和增白等新技术手段,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构筑以北碚石膏矿开发为龙头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基地。
9、渝南煤、煤层气、硫化工原料基地
重庆南部的南川、綦江、万盛等县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煤层气和硫铁矿资源,探明煤矿储量58.36亿吨,预测煤层气2904.4亿立方米,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控明储量53575万吨。我市煤以高硫煤为主,属目前国家限量开采的矿种,但煤层气属清洁能源,应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煤系地层硫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拟建我市的硫化工基地。
10、主城区温泉文化度假村群
重庆市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及外围,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应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把地热和矿泉水的开发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温泉文化娱乐度假村群,并与矿泉食品加工业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紧紧围绕我市旅游总体布局,以突出整体、突出重点、做好业品为原则,以资源为基础、把整体发展和重点景区深度开发相结合,突出区域旅游特色。对我市拟定的一个中心、一条主线、八大特色旅游区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
1、打好“三峡牌”,重点开发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和灿烂的三国文化、三峡文化以入精湛的名胜古迹构成了三峡黄金旅游干线。沿线有著名的丰都名山、白鹤梁水文碑林、石宝寨自然风光、张飞庙、白帝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景区景点,其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明显,开发应在现有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拓展景区和景点的旅游文化蕴涵和可游览性。同时,加强库区交通网络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形成三峡旅游线水陆空的旅游交通网络。
2、构建山城都市旅游中心和山水园林都市。重庆主城区以典型的都市风光、著名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抗战文化史迹和都市园林景观,以及息然风景和温泉度假为特色,主要旅游功能是山城风貌揽胜、革命传统教育,抗战文化遗址凭吊、观光、游乐、会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等。并以此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大区的旅游中心辐射地和国内外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地。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与主城区地热资源的优势开发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建设施、提供股务、发挥龙头效应,充分分展示重庆的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八大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尤其是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万州科考旅游区和芙蓉洞猎奇旅游区等旅游资源极富特色,有的堪称世界奇观,国内外罕见,如大足石刻艺术、芙蓉洞、奉节的天坑地缝、龙缸、黔江小南海等,探险猎奇科学考察价值很大。应加大旅游资源的分区规划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力度,促进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再上一个台阶,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首先,资源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
,发挥资源调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先行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重点调要成矿区、重要经济区的重要和急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资源与环境评价;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方法。第三,在调查基础上,制定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在实施规划中,严格依法力矿、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第五,对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等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做好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工作。
第六,加强对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和优势矿产基地勘查开发利用的严格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由于过去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铂矿、有色多金属矿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够,铝土矿、锶矿、毒重石、天然气等部门优势矿产的工作程度还不能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要将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需做很多的前期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是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建立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的矿产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内入市场西部大开发领导管理体系,以便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综合组织协调工作。建议领导小组由一位市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为成员,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牵头组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中,代表市政府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协调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矿产和急缺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其投入来源,一是引进资金,二是矿产资源神偿费国家和市的留成部分,按项目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组织研究我市特有的铂矿、锰矿、铝土矿、锶矿、毒重石等矿产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法研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出一条适合我市特点、科技含量高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3、组织编制符合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十五”计划和20__年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4、组织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和综合评价工作并提出建议;
5、研究制定实施开发利用的政策,积极推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的转变。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论文-中小企业发展与声誉管理
经济管理 论文-中小企业发展与声誉管理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般而言各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有定量界定和定性界定两种方法。定量界定主要包括从企业雇员人数、资产额以及营业额三方面进行界定,定性界定一般从企业质量和地位两方面进行界定。
1.定量界定标准
(l)雇员人数标准。该标准是从企业雇用人数多少这一人的要素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标准。
(2)资产额标准。该标准是以价值或实物形态从企业资产――物的要素之角度反映企业规模的大小。与雇员人数标准相比,该标准在计量上存在一些困难:①中小企业尤其是家庭中小企业,企业资产与家庭资产难以区分;②无形资产进入总资产或存在技术入股情况下,评估的技术可操作性差;③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些企业主为加入中小企业行列获得优惠条件可能隐瞒自己资产量,而事实上这些企业按标准不在中小企业之例。
(3)营业额标准。该标准是从企业经营水平角度反映一个企业规模的大小,该标准也有两个缺点:①企业的营业额是个极易波动的量,受通货膨胀、销售淡旺季,甚至国际汇率等诸多因素影响;②与资产额相比,营业额更难以计量,可比性更低,也更缺乏可信性。
定量界定标准具有很大的相对性。首先是空间相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同国家和地区偏爱的定量标准可能不同,如巴西采用雇用人员标准,斯里兰卡则采用设备投资标准;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一标准,具体取值区间可能不同,如同为雇用人员数标准,澳大利亚取值区间为[0,500]、巴西为〔5,520〕,挪威则为[0,100];③不同行业,标准或取值区间可能不同,如英国的制造业,建筑和采矿业采用雇员人数标准,而零售业则采用营业额标准;同为雇员人数标准,就取值区间而言,制造业为[0,200],建筑和采矿业为[l,25]。这是因为不同行业技术特征不同,要素构成各异;其次是时间相对性。即使是同一国家(地区)同一行业,采用的同一标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取值区间也可能变化,如美国对世纪50年代将制造业中的250人以下企业界定为中小企业,现在则将上限提高到500人,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不同,行业整体规模结构也会发展变化;第三是中小企业本身的相对性。所谓中小企业就是指相对于同行业中大型企业而言,规模较小的企业,但中小企业会成长为大企业,大企业也同样可能衰退甚至故意分解为小企业。
2.定性界定标准
定性界定标准一般包括三个特征:独立所有、自主经营、较小市场份额。“独立所有”是多数定性界定的必要条件,但各国间亦有细微差别,如美德都强调独立所有,美国认为,只要业主持有50%以上的股权,就可“看作”独立所有而不管企业是否上市。德国则认为上市企业不是独立所有,不属于中小企业。‘怕主经营”是指业主本人控制自己的企业,但各国把握此标准的方法不一,如英国强调所有者(经营者)必须不受外部支配,以色列则强调业主自承担全部或大部分管理职能。“较小市场份额”的表达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如加拿大直接规定为“在其经营领域不占垄断地位”,意在防止垄断、鼓励竞争;德国则通过“不能以资本市场融资”和“对企业进行个人或家族管理”两个条件作了间接表达。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即使是定性标准,亦存在一定的相对性。
与定量标准相比,定性标准的优点是明显的。首先,该标准反映了企业内部具有生命力的特征,更具稳定性,有助于从长远角度把握中小企业这一范畴。其次,就本质而言,中小企业备受关注,主要是由于其在竞争中先天的弱势地位,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正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保护公平竞争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定性标准以是否在行业中占垄断地位作为一条分界线,为政府政策提供了决策证据。
3.中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建国初期曾按固定资产价值划分企业规模。1962年改为按人员标准对企业规模进行划分,3000人以上的为大企业,300-500人之间为中型企业,300人以下为小企业。1978年,国家计委《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大中型企业划分标准的规定》,把划分企业规模的标准改为“综合生产能力”。1984年,国务院《国营企业第二步利改税试行办法》对中国非工业企业的规模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和生产经营能力创立了划分标准,主要涉及的行业有公交、零售、物资回收等国营小企业。1988年对1978年标准进行修改和补充,按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作了分别划分,将企业规模分为特大型、大型(分为大一、大二两类)、中型(分为中一、中二两类)和小型四类六档,当时中小企业一般指中二类和小型企业。1992年又对1988年划分标准作了补充,增加了对市政公用工业、轻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轿车制造企业的规模划分。1999年再次修改,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其中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参与划型的企业范围原则上包括所有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
二、中小企业的特点与不定
从以上国内外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可以看出,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及时,人力资本弱。从定量界定标准看,中小企业人员数量少,美国不超过500人,巴西不超过250人,我国解放初规定为不超过3000人,人员的整体素质也较差。认定性标准看,中小企业大都是业主自主经营,业主相对于从市场上聘用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毕竟专业知识有限,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相对较差。第二,财力、物力有限。无论哪一国家采用哪种类型的划分标准,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其中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资产额,经营额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各国政府才要制订标准把中小企业划分出来,给其以扶持。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不仅表现为各种类型的人才的缺乏,财力、物力资源的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几乎都缺少形象力,中小企业不像大型企业一样财大气粗,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计成本地从事市场份额的扩张以及品牌形象的铸造。而在市场竞争已由产品竞争经资本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的今天,若没有品牌形象,中小企业哪怕想从事传统的为市场拾遗补缺这一角色也是难上加难。在我国,更是由于许多中小企业本身财务制度的不健全,尽管有许多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较好,预期前景也相当不错,但银行由于难以了解它们的财务状况及其经营发展前景故不敢轻易提供信贷支持。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企业不能发展以至最终倒闭。如何克服中小企业的不足,促使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各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
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也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考虑。从外部条件来说,政府针对中小企业竞争能力较弱的现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扶持中小企业。
首先,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在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
其次,在银行信用评级上,要克服人为低估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的情况,把企业经营规模的权重降低。
第三,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完善会计制度,在纳税人自愿的情况下,税务机关应帮助其从税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聘请会计人员建账核算。
第四,降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率。小规模纳税人由于经济实力有限,在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并且由于要负无限责任,故承担的风险很大,税收负担过重,会抑制它的发展。
但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应从怎样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着手,中小企业从总体上看比大企业是要弱,但由于中小企业经营的业务较单一,尽管从总体上讲相对于大企业处于劣势,但在具体某一项业务上,其人力、财力、物力相对干大企业却可以占的优势。这有如战争中的强弱双方的较量,总体上处于弱势的一方,在具体的某一战役上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占优势,各个击破。作为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汽车生产,但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出世界的汽车配件投放于市场,不能生产大的配件,可以生产小的配件。
因此,在企业内重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形象力等“四力”中,中小企业处于弱势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通过有效的集中而成为相对强势。但企业的形象力凭集中有限的资源却无法办到。因为他是一个企业各种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综合反映,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有如弱国可以发展一两项世界先进的装备,但一国军力的最终体现是它的综合国力。因此;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最最关键的是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形象力。
三、建立中小企业联盟,提高申小企业形象力
企业的形象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象征,无法通过集中有限的资源从事某一项目的生产达到。鉴于此,中小企业惟有一条道可走,结成中小企业联盟。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硬如钢。通过中小企业的联盟达到可同大企业媲美的形象力。
(-)如何建立中小企业联盟的形象力
单个中小企业的形象力不可能很高,但是不是很多小企业联合起来,它们联合体的形象力就高了呢?。小舢板的拼结还是小舢板,只有不同特点的舰船的有机组合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舰队。中小企业联盟,是多家独立的中小企业,为了抓住和利用迅速变化的市场机遇,通过信息交互方式,将先进制造技术的供需各方联合起来,进行过程重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利益分配的一种新型生产制造组织系统。对于每个成员企业来讲,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以各种方式借助外力,对企业外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如何构建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联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它应包括:联盟组织结构的形式和联盟运行规则的组织设计。
1.联盟组织结构
横向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由于相互间资源的互补而建立起来的利益共同体,每一个中小企业都拥有一定的资源,但不可能拥有它所需的所有资源,为了使各企业的资源都能有效充分地利用,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以某种产品的生产为主线而进行横向联合的关系。成功的横向联合能使企业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纵向联盟:合作伙伴由于产品的供求关系而建立起的一种联盟。每一企业都面临供需矛盾,企业之间实际是一种“链状关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种链状关系更加明显。因此每个企业都必将作出其纵向伙伴的选择,纵向伙伴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配合如同一部机器,各个部门必须始终有效地运行
经营联盟:实质上是一种市场营销战略上的伙伴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而松散的联合体,它是由于企业间在市场分配方面建立的某种默契,经营联盟的确立,可以有效地避免不正当竞争给企业造成的损失,避免不合理的定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间的相互残杀。
2.联盟运行规则的组织设计
无论哪一种联盟方式:其组合都有一个严密的组织规则,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的法规性文件,它确定联盟的加盟办法,加盟企业的资质要求;二是规定各联盟企业应符合的标准规范;三是与具体业务项目相关的协议和合同文本的签定规则;四是有关仲裁办法以及对违反联盟规则的企业的惩罚、清退的措施。
四、中小企业联盟的声誉管理
中小企业联盟建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形象力,但中小企业联盟建立容易,提高和维持其形象力却非常难。由于联盟毕竟是一个较松散的组织,其中某一企业的短期行为容易为本企业带来利益而损害联盟的声誉,因此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严格执行联盟的标准规范是联盟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如何创建和维护联盟良好的声誉是中小企业联盟能否具有形象力的关键所在。那种聚也匆匆,散也匆匆的联盟不仅会损坏其中中小企业的声誉,也会严重损伤中小企业联盟这样一种形式的声誉,这将使得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缺乏最核心的形象力而大打折扣。
中小企业联盟该如何加强联盟的声誉管理呢?
首先,在选择中小企业时,应该选择那些信用高的中小企业。信用是声誉的重要基础,中小企业由于势单力薄,声誉一般都不是很高,但其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是否守信对联盟至关重要。联盟的声誉是靠各中小企业来创造、维护的,若有一个企业不守信用,对整个联盟可能就是灾难性的,联盟后形成的声誉是一把双刃剑,好的声誉能为盟内各中小企业共享,同样坏的声誉也会对盟内各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择入盟企业时要严格把关,把那些具有良好的信誉的企业结合在一起,对那种没有好的信誉的企业,不管它的资源多么为盟内所必需,在盟内生产环节上多么重要也不接纳其入盟。其次,严格执行联盟订立的标准规范,对违反规定的企业要严肃处理,直至清除出联盟。
第三,加强声誉投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大多无法进行声势浩大的广告宣传,但良好的声誉不同于广告,通过大量的金钱的投入可以一夜之间策划出一个好的广告来。但好的声誉必须通过长期的一点一滴,日复一日的努力来创造,这一点各个有良好信誉的中小企业一般都比较注重,也都做的比较好,但作为联盟要有组织地进行这方面的投资。企业联盟可以通过从事一些与公益事业相关联的经营项目。由于中小企业与居民的联系紧密,容易找准切入点,联
盟可以花少量的钱达到既赚取利润同时又获得好名声的目的。再就是尽可能的向慈善机构、灾区捐款,免费为社区解决一些困难,当各中小企业单独从事这些工作时,由于势单力薄,效果肯定不好,当联盟集中各中小企业的这方面的支出,以联盟的名义集中起来做时,效果就会好得多,对联盟声誉的提高非常有益。第四,激励联盟内各中小企业及其员工参与声誉管理,对那些积极参与创建企业的良好声誉的企业要给予奖励。员工是声誉的灵魂,针对中小企业员工归属感弱,素质相对较低的特点,要积极培训员工,使其行为符合职业道德,并学会礼貌、热情、得体的服务方式,因为那些有悻于职业道德的过失,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潜在的声誉危机。中小企业的员工,由于他们中许多人与企业主一般都《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主人翁意识一般不太弱,关键是要与他们沟通,使他们明白企业现在在做什么,做的如何,使他们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第五,要加强与外界相关群体的交往。同企业联盟有利害关系的群体,包括客户、投资人、政府、新闻媒介等构成企业联盟的外部环境,他们对企业联盟的看法决定了企业声誉的好坏,为了创造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联盟应加强与这些群体的交流,同时在与他们交往时,要考虑到他们的需要和期望。
建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弱,但可以将它们集中于某一项目上的中小企业,通过结盟获取较高的声誉,并加强对声誉的管理,是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经济与管理论文:电力行业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论文
一、电力行业经济管理现状
企业的经济管理通常由建设管理转为经营管理,且建设转为经营角色的过程较长,大部分人以建设成就作为经营管理的本钱,不加以开拓思想,创新思路,不主动深入市场观念,对市场前景不进行细心琢磨研究,容易导致与市场经济脱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人员缺乏电力生产及其运营经验,若稍有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对生产成本不能加以估算,易导致经营不善等不利的局面,转向经济管理则无法开展到底。由于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企业管理不能居安思危,忽视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对经济不加以合理规划与控制,造成了电力企业的内部经济建设相当薄弱。譬如项目工程不能给出合理可行的预算管理,当然其规划到实施,也是受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影响的。所以,制定人性化的人员管理制度和财务规划制度对于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型电力企业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电力行业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经济管理手段,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进行实时的分析、控制和决策,实现经济管理。
二、二次探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原因
国有电力行业发展中,一直坚持以“安全及时,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安全方针,以“安全及时,质量第二,效益第三”为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成本管理也是围绕坚持“安全及时”的方针,以经济效益为基础,但此方法在国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作用是体现不出来的。此外,国有电力行业管理流程不够优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安全经济预控和监督工作不够完善,以及企业整体的效益观念不够清晰。因此,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转向经济管理型二次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三、电力企业现状改革措施
(一)明确经济效益与安全的关系
电力企业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效益关乎其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否。目前,企业虽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知道“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由于责任、利益的直接关系,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造成经济效益与安全未能合理化运用,往往安全大于经济效益,出现过度维修、改造等脱离市场需求的经营现象,可能导致企业效益逐步降低。由此可见,经济效益与安全关系的重新明确具有重大意义。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有的安全培训计划,树立严明的纪律,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使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安全生产的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为电力企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科学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此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补充,集成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投入先进科学技术,使得成本控制管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起到管理控制与考核的作用。生产过程中,成本预算的编制人员需要关注可能影响价格和定额的因素,比如国家宏观调控及电力行业市场行情的变化等,从而能够把握市场走势,给出切合实际,合理控制的经济预算。
(三)检修、维护及施工外包,逐渐脱离业主管理
由于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某些电力企业可能存在仅有资产权,而营业方面交由乙方。比如在某些发电企业中有着这种观念,以运行生产和发电效益为主,维护和检修等仅作为辅助措施维持生产发电的持续性存在。对某些辅助性措施往往忽略无几,未加以重视,常常在这些方面出现不可弥补的重大事故,那时后悔莫及已晚,从而降低了企业效益,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导向,以先进的信息化为动力,以企业雄厚的文化为基础,才能使一个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市场拥有站稳脚跟的竞争力,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使得电力行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汇集凝聚力,集中一切优势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优势,扩大对外界的沟通渠道,完善内部的管理层次,提高管理的质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立于不败之地。增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要有熟练、先进的技术力量以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从而促使电力企业能够经济有效的长久经营。电力企业要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统一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及企业的集体荣誉感,造就技术精湛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迎接多变型的市场挑战,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认清形势,创新思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因为电力行业体制改革不彻底,且电力企业具有垄断性,使得该行业一直以来偏重于技术型管理方面,而对于经济型管理方面则较为薄弱,从而导致企业收益率较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应当对技术型管理和经济型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认真探讨,提高认识,使企业改革逐步走向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尤其是在二次明确经营与质量及安全关系的同时,提倡理性思维,人性化管理,经济效益与生产技术稳固结合,将经济管理逐渐渗入技术管理,实现企业的效益较大化,资源化,建设有经济特色的高科技智能化优势产业链。不断吸收、借鉴和比较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的优胜劣汰,对比分析环境适应性与条件适应性,了解电力企业适应市场条件不断变化的战略性特点,创造出一套符合现代化电力企业由技术型管理转向经济型管理的完整模式。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企业在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勇 单位:茂县天龙湖电力有限公司
经济与管理论文:目标成本管理与经济管理论文
1目标成本管理的涵义及其实施原则
1.1目标成本管理的相关涵义界定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重要环节,是一个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普遍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年度生产总计划,结合上一年度利润和营业情况,提出本年度有效的成本预算活动,依靠财务手段对产品成本、经营确定、目标方向进行科学估算,重点在分析、控制、考核、评估等一系列成本管理工作中具有实施。一般利润分析法是结合成本和利润对产品价格和市场进行决策,而目标成本管理恰恰是由消费者和从市场情况做根本依据,通过实际调研,得出产品目标利润预估数,拿出产品可能承受的较大成本,是一种成本和利润综合规划的逆向思维方法。目标成本符合现代市场竞争机制,顺应精细化生产方式管理,他是在企业规划的基础上,有效完成企业经营和运作的流程。目标成本管理内容就是对目标成本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产品和市场进行评价,继而形成能够掌握市场也符合规律的成本实施控制,达到实现企业效益较大化的总目标。目标成本管理核心思想是加强内部资源协调,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效率,实现成本支出最小化。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如果仅靠一个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去操作,则无法达到整合的效果,也起不到成本控制的作用,只有整个企业积极配合,统筹发展,才能建立起良性循环系统,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与企业相关的利益者、投资人,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成本,对于产品价值链底端的顾客需求,也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见议,在实施成本控制的同时,不能损害消费者利益。
1.2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原则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不能只看企业内部,也不能一味的追求少花钱,这并不是成本控制的正确方式,一定要在市场和价格为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有效制定成本策略,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石化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如果市场就会形成脱节的经营状态,只有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提升驾驭能力。在进行有效管理的前,要深入市场,研究需求和导向,设计出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品。目标成本管理系统是一个减法,用市场价格减去期望利润。只有充分把设计、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调动起来,围绕产品能力,行使跨职能任务。关键一点是要在科学价值链分析和成本生命周期原则基础上,力争在产品赢利前,延长其生命周期,控制成本达到经济较大化、成本最小化。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共同把关,才能完成一个全过程、多方位、多层次的目标成本管理活动。
2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做为一级企业,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做支撑,就很难在市场上立足,也不可能会走得很远。企业产品成本太高,得到的效益很低,企业就会出现亏本甚至面临破产倒闭,怎么还能有今后的发展呢,可以说,现代企业成本大小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能够制定一个中远期的战略规划才是企业目标经营的方向,战略规划也是衡量企业是否有发展的根本。石化企业作为大型国有企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关系到人们生活的产品生产者,完善和加强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是最终保障石化企业持久发展的根本源动力。目标成本要细化核算单位,根据生产、经营、销售每一个环节支出和消耗,剔除不必要的生产环节,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推行标准化管理模式,从而达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标。石化企业只有充分重视和强化目标成本管理,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和效益观念意识,才能为企业长久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目标成本管理在石化企业管理中的措施
3.1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不断更新节约理念
现代化市场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市场的控制难度加大,市场占有额随时就会发生倾斜。企业要想生存发展,一定要坚决避免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单一产品中,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多种产品相互促进,科学的生产计划是保障产品多样化的根本。企业高层必须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对企业成本有深刻的分析和认识,不能高高在上,要走进基层,进入一线,了解生产实情,企业内部建立多层次性目标,把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发挥财务人员作用,对运营数据及时进行市场反馈和分析,将成本控制逐级落实到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奖惩促进员工技术创新,鼓励员工节约,形成自上而下的多方位成本控制体系。
3.2企业要不断完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石化企业规模较大,工作系统复杂多变,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目标成本管理实施细则。落实目标成本管理要落实成本控制制度,加强和完善财务分析制度是重要一环,只有不断加强财务控制,才能有效、及时、地完成企业各流程运营数据、产品销售利润、企业资产负债率、管理运营和获利能力等项指标科学分析,从而及时看到问题,拿出改进办法。石化企业要根据自身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加强成本控制实时监测,细分目标责任到人头,以目标报告的形式传达到各级运营系统,落实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3.3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
目标成本管理要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只有不断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成本信息才能够及时,为市场决策提供参照。成本控制数据信息由产品价格信息、原材料供应信息、客户进出信息等组成,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完善信息管理、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对顾客需求做出反馈、掌握原料供应状况构成。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核心,他是连接财务、采购、研发、物流、营销、人力等部门的重要环节,有效指挥能够避免工作和产生上的漏洞,降低企业能耗。
3.4加强目标成本管理监督和反馈
企业要对目标管理执行状况进行考核和通报,通过不同时期的分析数据,找出费用数据和效益指标差距,为下一步目标的实现提供反馈依据。切实加强对各部门、核算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对预算结余状况和生产中的浪费,要进行有效管控,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不能出现人为贪腐情况,保持企业生产的纯洁性。目标成本管理反馈和纠正是成本控制的后序环节,吸取经验教训能够更好的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4结束语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是在市场竞争中总结出来的先进经验,可以说,目标管理就是现代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石化企业只有牢固树立成本控制意识,不断更新节约理念,强化成本管理制度,健全信息管控系统,对日常流程有效管理、监督和反馈,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使企业保持长期的持续竞争能力。
作者:杨延平 单位: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
经济与管理论文: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经济管理论文
一、基本情况
(一)行业协会发展状况
行业协会是一种主要由会员自发成立的会员制的、在市场中开展活动的、以行业为标识的、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的、互益性的社会组织。由于行业协会具有行政依附性强的特点,相比其他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发展更快速,特别是一大批由政府职能部门演变而来的行业协会成为了行业协会的典型代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新兴的行业协会也得到不断发展,业务领域不断扩大,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些行业性社团为企业提供服务、开拓市场,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技术进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协助进行行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中介组织发展现状
中介组织是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发展状况如何是衡量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一些五六十年代曾经消失的社会中介组织重新崛起。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各类社会中介组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影响力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为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中介组织的改制脱钩和整顿发展工作力度,中介组织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中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1999年国家制定《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后,各地先后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服务、司法鉴定、劳动力市场、人才交流服务、担保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明确了收费原则,如自愿委托原则、服务有偿原则、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原则和无明确具体的服务内容不得收费的原则等,实行了服务价格登记制度,并参加物价部门组织的年度检审。同时,开展了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和监督检查,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有效地规范了中介服务收费秩序。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
多数产业经济类协会未发挥在组织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共同开拓市场方面的作用,活动开展较少,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学术事业类、文艺类、奖励基金类协会工作开展较正常。维权类协会开展维权行动较少,作用发挥不够。
2、公正独立的地位不明显
不少协会、中介机构特别是公证类中介机构是政府机构职能转变的产物,与有关主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隶属关系,要么存在利益关系,例如工商的个协、消协、咨询服务中心等等。这类协会、中介机构负责人多为主管部门的分管领导,有的甚至连财务人员也是由主管部门指派,业务收入由主管部门“一支笔”审批。这样的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公正性和竞争性。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机构借助主管部门的影响力包揽了有关方面的全部业务,部门垄断现象比较严重,而这种垄断防碍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阻碍了具有公正独立法人地位中介机构的出现,影响了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
3、中介服务和收费标准不规范
有的的行业主管部门从局部利益出发,利用部门权力优势,通过成立附属于部门性质的协会,以收取会费、捐赠之名,行乱收费之实,把行业协会作为本部门筹措经费的平台。由于不少中介机构不是依靠市场生存,而是依附于部门权力,指定服务,一些独家经营性的服务项目或垄断性行业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高,收费名目多,随意性大,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和收费情况,存在超范围服务及收费的情况。相当部分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带计划经济痕迹,从市场经济建设和廉政角度讲不适应形势。
4、监督管理职能不到位
多数行业主管部门本身就是行业协会的发起者、组织者,这种“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行业主管单位,难以对行业协会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登记管理机关,只是注重审批登记和年检验证,而对其是否按有关规定规范运作,很少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协会和中介机构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客观上造成了监督管理的困难,有些中介机构既没有固定人员,又没有固定场所,也无财务帐目,有些中介机构从业人员无执业资格或借用别人的资质,凭一张广告,一个电话,或一个简易的招牌从事中介活动,一旦出现问题,顾客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有效保障。
5、自律意识不强
有的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不按行业规则办事,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以盈利较大化为目标,在利益的驱动下,只要赚钱,什么都干,虚假评估,缺乏诚信,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损害了市场中介机构的形象和声誉。
三、几点建议与对策
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健康发展,需要行业的自律,更需要工商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笔者认为应针对出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完善。
(一)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规范管理
一是归口管理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各省(市)政府应指定一家综合经济部门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克服当前各自为政的局面。当前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远未形成,所谓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激烈实质上只是政府各部门之间权力和垄断地位的角逐,形成了各政府部门按照行政职责划分中介服务,中介机构为这些政府部门创收的中介服务市场的局面。而政府部门的机构改革更加剧了这种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竞争。二是理顺管理关系。重点是加快“政会分开、政企分开”的改革步伐,推动“官办”中介脱钩改制,割断其与政府部门的经济联系,彻底解决行政人员在中介机构兼职的问题,使中介服务真正成为建立在供需双方自愿基础之上的,符合市场交易规则的活动,中介机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的经济实体。三是加强对隶属于行政机关的各类协会的管理。行政机关的领导不应在协会中任职,协会的人员不应享受行政机关的待遇。
(二)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保障
一是实行登记核准制度。中介组织必须依法设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从事业务活动。市场中介组织的设立要实行登记核准制度,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未办理登记的不得从事中介活动。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的,市场中介组织必须在取得中介资格证书和中介备案证书后,方可从事中介活动。中介组织应当在其营业场所明显位置公开悬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行业自律规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公开的有关材料,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二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工商管理及行业业务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格中介组织登记审核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中介组织执业准入和人员素质关,促使中介组织自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资质等级,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所有符合市场准入条件、愿意参与市场公平竞争的中介组织能够进入中介机构库,共同参与竞争。三是健全公开运作制度。健全中介机构产生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设工程、政府采购等市场活动过程中,中介组织和评估专家的选择应从相关的机构库和专家库中采取随机抽取的办法产生,产权交易中的拍卖机构实行公开竞价的办法产生,切实杜绝人为操作和干预;建立中介公示制度,相关部门要将各个市场化配置项目对机构的等级要求、确定的机构名称以及中介组织收费情况、过程的信息、结果等在相关媒体上进行公示,促进行为“阳光作业”。
(三)完善服务项目,规范收费行为
一是完善服务项目。由省一级统筹安排相关职能部门对中介机构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对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痕迹,明显带有部门利益痕迹,不利于优化发展环境的服务项目,该撤销的撤销,该归并的归并,从政策上尽量减少行政许可的前置中介服务要求。对就业服务、人才服务等明显带有民生性质的中介服务纳入公共政务系统无偿提供。二是加快中介组织立法步伐。国家应尽快制定《中介组织法》,从宏观上对中介机构的地位、性质、功能、资格确认程序以及权利义务、法律责任、违法处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根据《中介组织法》,修订、制订《中介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现行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较大的问题是,将中介服务收费划分为两大块,并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代行政府职能强制实施具有垄断的仲裁、认证、检验、鉴定收费排除在中介服务收费之外,按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人为地割裂中介服务收费管理体系,中介服务“不中介”由此而生。建议将《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更名为《中介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规范的中介服务价格管理体系。三是建立中介服务收费管理体系。中央一级主要负责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法规、重要政策的制订和调整,对极少数带有强制性和垄断性的中介服务收费,以及跨省市服务且服务成本地域差别较小的,实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省一级主要负责组织监督中介服务收费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制定本省中介服务行业收费管理规章和制度,审批、协调和调整大部分委托性中介服务收费标准,并向中央提供或反馈中介服务收费执行情况等有关资料,提供改进管理的建议。
市、县物价部门除负责上级收费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外,也应有权制定少数新兴的区域性强、服务成本差异较大和当地特有的中介服务收费标准,研究制定竞争性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中介服务收费监督检查,并向省级提供或反馈中介服务收费执行情况。四是明确中介服务收费原则。中介服务收费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委托者付费原则。中介机构接受国家机关委托对企业或其它单位进行年审、检验、评估等,其费用由国家机关支付,不得向被检验、年审、评估单位收取,国家机关将不再把本职工作委托给下属中介服务机构,中介机构只能依靠自身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招揽生意。二是按成本加税金加风险金定价原则。公益性服务按部分运行成本定价,公用事业按运行成本定价,价格中均不包括投资成本在内。而中介服务价格则应按成本定价,既包括运行成本,也包括投资折旧和风险金。中介机构的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资金均须从服务收费中支付。三是非营利原则。中介服务机构与经营机构不同,不仅要提供有偿服务,更要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四是区别定价原则。从中介服务分类可知,中介服务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从事不同行业的中介服务,其服务性质、成本支出差异很大,不宜笼统定价,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作价原则和管理办法。
(四)加强行业自律,发挥约束作用
一是建立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要牵头引导市场中介组织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业务主管部门要注意加强引导,并扶持行业协会发展。二要健全行业行为准则。行业协会应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定行规公约、行业质量规范和服务标准,规范会员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和执业行为,监督会员单位依法诚信经营。组织专业人员制定行业行为规范、行业自律等规章制度,明确职业技术标准、职业准则和纪律、执业资质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要求等,指导本行业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要加强会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三要建立同业互查机制。行业协会应定期组织人员,对业内中介组织执业资质、执业环境、执业质量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情况开展同业互查,促进同行业不断规范执业行为,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四要实行行业业务报备。中介组织承接业务应报行业协会备案,并定期向行业协会报告工作,便于行业协会掌握动态,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种以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行为。五要严格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协会应当掌握本行业市场中介组织及执业人员执业情况,对违反行业协会章程或行规行约、损害行业整体形象的会员,要按照行业协会章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行业自律措施;对行业内违法经营的市场中介组织,应建议并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查处,及时将查处情况在协会内通报。
(五)发挥监管职能,强化监督检查
工商、物价、监察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严厉查处非法中介活动,对无证照、无执业资格从事中介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加大处罚和取缔力度。一是各级物价检查部门应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检查,凡出现未按规定办理工商登记、未取得执业资格证、未办理服务价格登记证、超标准超范围收费等价格违法行为应严肃查处;二是工商、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机构执业情况和诚信度的信息批露。要在各行业业务主管部门专门网站公示的基础上,以工商管理部门为主,各行业业务主管部门配合建立统一的市场中介组织诚信公示平台,对中介组织不良诚信行为予以披露,向全社会公示,使之“一朝失信,寸步难行”。凡是经审查确认被列入“不良诚信名单”的中介组织和执业人员,工商管理部门、行业业务主管部门或建库单位应依法将其清理出相关中介机构库,并视其违法违规情节轻重,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其从事中介业务,其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也不得以其它名称注册登记新的中介组织或从事中介活动。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效益与企业管理论文
一、管理和管理效率
管理一般来讲,就是借由计划、组织等方式来达到指定的目标的过程。从实质上而言,就是管理客体在管理制度的控制卜往管理者指定的目的实施。这个管理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为了实现目的而实施的很多活动过程,而这此活动还联系到很多人的关系。
管理自身是非常有特点的,并且在这个管理体系中,人的行为举i1:与道德会收到社会规范的限制与影响,而且在其中,人的心理意识也会受到很多方面的约束。管理与国家的政治运行是分不71=的,这能够在我国许多年来不一样的时代特点中研究出来。所以,管理是一个71=放的管理体系,同时又是复杂的,这是借由体系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企业氛围卜产生反应的。
很明显管理效率是包含在管理里面的,是管理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管理效率的探讨文章不多,能够参考的理论也很少。从前有占典管理学派,现在有现代行为管理学派,尽答探讨管理的立足点不一样,可是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哪种管理的理论成果更突出,那要看实际的运行状况。因为管理成果的不一样,才可以分出它们的管理效率的高低。在操作中,管理活动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投入会出现不一样的产出,这就出现了管理效率的情况。确定管理成效的有效性,或者这样讲,管理活动的收益与使用费用的比例,就是管理效率的定义,这种计算使用实际的数字来计算是有点困难的。
二、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的目的就是实现经济收益的较大化这与企业的组织目的是相同的。企业的管理效率是通过企业的经营效益反映出来的。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考虑而言,如果它的经济效益比较好,那么就有一个管理效率较好的组织。这个管理效率是相对来说的,企业的管理效率的改变是很多要素约束的后果,如果其它要素不改变的时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管理效率提升的表现。
1.企业组织效率
企业的组织效率是借由自我改造和发展或者是外在条件的约束,而企业的组织改变来获得提升的。这此活动都是改善或者是更换切组织,来获得更可行的企业组织管理。企业组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经济收益。其中,每个企业的员工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为完善企业的组织做出自己的贞献。
2企业管理机制效率
管理体系就是管理系统运行的机制,管理者就是在管理体系的帮助卜让管理者朝一种特定的状态卜运行。某此企业在现实的使用中可以发挥帮助管理朝着目的发展的功能,可是某此企业却做不到。制定管理体系的是企业的领导,管理制度的效率和领导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制定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时,企业的领导应该发散自己的思维,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企业的管理机制。
三、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标就是为了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而且经济效益增长质量获得改善,而且还要照顾到社会的经济效益。探讨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改变是由于构成它的要素出现了改变,这此要素可能在有此时候看起来是不懂的。因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一直有两个基木矛盾,在组织中企业的成员很容易产生懒惰的情绪,在一定时期里这种情绪会旱现出一种稳定的情况,致使管理效率在某个时期内没有较多的改变。而在经济体制的改革活动卜,有此全名所有制的企业组织出现了根木性的改变,以符合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企业自我生存的水平。
而在企业的管理出现改变的时候,企业的经济效益通常也随之改变。确实,只是在作用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要素不改变的条件卜得出的。但是,在企业经济效益出现改变的时候,也会对企业的管理效率有所限制,只是这种情况我们不容易发觉而已。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时候,能够激励企业员工的人心,能够增加企业管理者的自信与勇y,为了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稳定,他们会在很多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这时企业管理的有效性的提升也会得到关注,这样就会促使企业提升自己的管理效率,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系统。这种趋向完善的一股劲是内在的,外在条件或许想要让它变得完善,或者是约束它变得完善,但是最终它是自己木身要追求完善的。不论企业经济效益是高还是低,都会促使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改变。
2企业管理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企业的管理效率是借由管理活动中很多是步骤所反映的,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借由这此步骤所出现的。可是这此步骤优势在其它管理系统应用中产生的。因此,企业的各方面管理系统的影响就是企业的管理效率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
大体上而言,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借由管理能力让组织中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依据约定的规范去认真工作,不断坚持,来达到企业目的的完成。倘若企业的管理效果很明泉,那么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秩序地进行,进而使得劳动生产水平处在比较好的位置,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费用得到明的限制,进而能够促使企业的经营效益的不断增加。反之,倘若企业的管理效率处在较低的水平,没有用的管理资源过剩,而投入的管理经费浪费较多,就会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成木。在这个管理系统中,企业人员不去认真生产,劳动的生产效率木身比较低卜。期中,在约束经济效益的其它要素没有出现改变时,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可能变低。
四、结束语
企业管理对于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此意义虽然现在没有办法量化,可是真的有非常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一个较稳定的状态卜,借由改革企业管理的方式,寻找出存在的问题,而且采取适合这个企业环境的新方式来得以体现。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投入的资金不一定很多,要依据企业的工作人员与技术情况,实施相应的新方式。参考其它企业可行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技术虽然关键,可是是否可以在这个企业卜实施却不知道。最关键的只有清楚指导自己,坚持创新,才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作者:阳兵 单位:江西铜业集团德铜矿
经济与管理论文:公共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愈加意识到社会的有序运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然而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高度一元化的传统体制下,社会管理并未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增多,曾经隐含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凸显,以单位制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己难以为继,全社会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理论、模式、理念、方法等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都需要改革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社会管理创新成为热议的话题。宏观上看,社会管理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管理在我国尚属于初步发展时期,从根本上讲,基础性的理论框架尚未完善,社会管理研究应首先明确下面四个问题,一是社会管理是什么,管什么?二是为什么要管理社会?三是谁来管理社会?四是怎么去管理社会?这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问题,解决好这四个问题可以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对社会管理创新起到基础性作用。
一、社会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具有社会管理性质的工作,但并未形成与之相应的理论。解放初期,为稳定全国社会生活秩序,我国政府结合社会的发展曾经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调动一切资源完成了工业化体系的建设。1979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为形成有序的社会管理局面,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我国从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房、城乡关系等领域,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涉及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管理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管理在我国具体而言的措施主要有以下优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的政府“全能”的一种社会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前旧中国社会分散的状况;在从业人员管理方面是以国体为单位的经济基础体制;城市人员社会管理是以街道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四基础管理体制是以单位制度、户籍制度、职业身份制度和档案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流动管理。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为我国在非常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极大地增强了国家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控制能力。但是,这种社会管理体制也存在固有的缺点,一是所有就业社会人员都由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单位所管理与控制,不利于社会的正常流动,使社会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制度的不断变迁。二是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和社会,成为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全能型政府,不但行政管理成本很高,而且在把一切权力集中到政府的同时,也把一切责任都集中到政府,社会自身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巨大社会变迁的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波及之广、影响之深、势头之猛,在世界现代化历史上是罕见的。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许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社会变化的挑战,为此对于社会管理的研究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社会管理的概念和理论正在逐步的发展和完善。
二、社会管理的定义
如对于什么是“社会管理”,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学者对社会管理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学界对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解答,对社会管理概念形成了不同的定义,总体而言,国内学者主要从三个层面对社会管理做出了界定,及时种界定从国家管理角度看,有学者将社会管理定义为: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力机关或授权部门依据一定的规则,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干预、协调、调节、控制等行为,它是政府以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管理行为。第二种界定从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界定社会管理的内涵,认为它实际上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杜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以上两种对社会管理的定义突出了国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地位,但从社会实践角度看,其定义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首先社会管理涉及社会运行的方方面面,实施社会管理的主体也不应局限于国家和政府层面,其次在这种概念定义下国家作为主体凸显的是国家、政府行政管理式的“硬”管理模式,而忽视了国家及各社会管理主体的引导作用。第三类社会管理的定义区分了广义的社会管理和狭义的社会管理,广义上,是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在狭义上仅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较前两种定义,第三种定义中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了社会成员组成的专门机构,但与前两类定义相同的是,该类定义依然强调社会管理的管理监督方面,而忽视了社会管理中的引导、调节等“软”管理,而且广义和狭义之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实际上,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第三种定义突出价值诉求和管理目标但没有指出社会管理的内容。基于以上对社会管理概念的分析和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规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控制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公正、对应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稳定。这七条既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现阶段社会管理所应包括的主要内容。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保护、维护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这是一个价值尺度,没有社会公正,协调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就谈不上。没有社会公正,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就难以化解。只有在规范行为、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目的。基于以上考量,我们可以把社会管理界定为:在一定的共同价值和规章制度下,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管理活动。通过这个界定试图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管理的概念和范围,二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三是社会管理的目标。
三、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经济管理的概念区分
我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但缺乏相对独立的概念和明确的研究范围,通过上述三种社会管理的概念分析,不难看出其与公共管理的概念是十分相似的,而社会管理未来必将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甚至成为一门专业的学科,这就势必应与其他相似学科进行区分,在现阶段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概念相区分是十分必要的,公共管理从产生意义上讲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与社会管理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的相似性在于:(1)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品质服务,而且更强调社会公平,同样社会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和谐发展。(2)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只限于政府也包含了各类社会组织,同样社会管理的主体也应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也应包含各类民间组织,市民团体等各类组织参与其中。
同时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首先社会管理除了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外,还应具备管理功能,社会管理的行为基础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下的管理过程,其次,社会管理的目的除了维护公共利益外,还具有解决社会问题防范社会风险的内容。另一个与社会管理相似的是经济管理概念,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它包括两大方面: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二者相似点在于:(1)经济管理内容主要集中于社会的经济活动领域,而社会管理也包含社会经济活动管理的内容。(2)二者的行为主体都包括政府,虽然目前政府经济管理的行政手段呈递减的趋势,却仍然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的较大区别在于二者的价值取向,经济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强调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利益,强调的是个人利益较大化。社会管理的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为了公众利益,强调公共利益的较大化,强调社会共同利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社会管理概念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以社会问题和社会管理目的为导向,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对于社会管理概念的阐释有利于理清社会管理的内涵和研究边界,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社会管理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作者:谭少波 单位: 河北工程大学党政办公室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发展与教育管理论文
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教育管理能够为我国经济建设前线输送大批的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而教育管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有经济做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地革新教学设备,聘请的教学人才,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一点从我国历史发展以及与国外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总结出来。
1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良好的教育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可以推动现代教育管理,因此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依赖,综合世界各国,我们可以发现经济发达的国家其教育管理水平也比较高,而教育管理水平高的国家往往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因此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与两者也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重点对教育与经济进行投入,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发展。其两者直接的关系笔者总结如下:
2教育管理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而该时代较大的特征就是人才,而人才是教育管理最终的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非常快,这固然是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关系,在对外开放中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技术,对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影响巨大,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内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恢复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经济建设前线输送了大批的人才,随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是市场的需求,可以有计划的开设各个学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此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管理,其经济也很难实现质的飞跃,所以说教育管理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未来其贡献的程度将更大。
3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
我国教育管理已经进入了现代化阶段,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有严格的要求,要想聘请的教师,培养大批的教师团队,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些都需要经济资本支持,而经济资本是经济发展好的体现。我国从各地教育管理发展情况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各方面的教育水平都要高一些,而经济欠发达的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则差一些,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育管理水平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无论是从横向比较,还是从纵向比较,都能够总结这一规律,要想两者形成良性的循环关系,则需要从教育入手的同时,也不放松基础性的经济发展。
4教育管理与经济可以协调发展
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本身就不存在排斥关系,因此两者可以协调发展,通过以下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可以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我国教育改革之后,尤其是高校扩大招生之后,很多农村孩子走向了城市接受了高等教育,这些农村孩子有些留在城市,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而有些则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进而减少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即使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文化程度却显著的提高,目前我国很多的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次,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以职业技术相关专业和院校的发展。培养出了大批应用性的人才和专业技能性人才,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养了一批一批社会型人才,在以前中职教育模式上有了很大转变,进行理论上的深化和技能上操作上的实践。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上,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统计数据表明:1999年以前,我国高职高专的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的四分之以左右,到2005年以超出了一半许多高职在1998以前都是以中职,技校,为主。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和壮大,到2013年,规模已达到万人以上。,高等教育的发展拉动投资消费。现代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是以市场化形式的发展,形成多元化,集团化,产业链的发展。高等教育拉动消费与投资,扩招以来到2013年的十年里,累计国债投资就达到70多亿元,同时拉动各种方面体系投资达120多亿元。2007年国家鼓励私人创造民族产业。同年我们民办高校达295所,同时拉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如餐饮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地发展。
综上所述,可知及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经济发展,同样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管理,因此无论是教育管理,还是经济发展都应该纳入到国家规划体系中,使其能够协调发展,目前国家的相关部门正在加大力度使经济发展与教育管理协调统一,共同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实际上,针对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有很多,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阐释了这个问题,为我国教育管理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作者:刘添予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论文:企业目标成本管理与经济管理论文
目标成本管理贯穿于产品生产及销售等的全部过程中,在产品开发之初就已经利用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和规划。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需要对各个成本项目进行细分和定位,通过联合组织内外的关系,进一步确立跨职能的队伍,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既然是组织活动,那么就需要制定合理且严格的管理制度来确保各项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的制度部署好结合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共同做好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标成本管理。
一、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整个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物质和资金成本,其实就是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所必须要进行的产品成本投入和垫付的资金成本,通过这些劳动力和劳动成本的融入和转换,将其融入到生产的产品中,进一步通过销售转换成商品,利用投入和产出的差价来获得利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当投入的劳动力和劳动费用过高,一旦超出了产品所能够获得的收益时,那么就会出现零利润甚至负利润,这时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就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成本,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目标是企业经营发展和奋斗的方向,是企业制订的总计划,也是衡量企业经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企业在开始经营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来制订一定的经营目标从而制订一个目标成本,并且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成本而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必须同时制定管理制度,这是实现低成本的重要保障。目标成本是企业的收益性管理目标,是企业在对外经营和对内管理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经营管理目标。尤其是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根据前期的市场调研、产品所能够占据的市场份额、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力水平、产品的成本支出计划等各项内容实现良好的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消耗定额,将中间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浪费和费用支出作为目标成本管理的重点内容加以改善和管理,在各个环节制定一定的管理制度,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将各项成本管理内容进行划分,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当然,在整个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企业领导层对其进行详细的计划,同时需要企业的车间、工作人员等共同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树立节俭不浪费的良好习惯和风气,做好定额成本管理,树立员工的节约意识,通过采用一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来提高员工对于目标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从产品调研规划到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活动。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取得较高的利润,那么就必须要加强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联系,做好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协调规划,加强目标成本管理,及时地了解市场行情,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根据市场地定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基层员工对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重要性的认识,制订合理的目标成本,企业内外上下共同努力,确保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地改善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是企业成本控制和获利能力的重要平衡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决定着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和利润大小,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行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水平。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支出、提高企业利润的有效管理方法。
(一)要更新观念,细化管理,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
企业在开展管理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机械地依靠管理制度,必须要保障企业所有员工自发地进行成本管理,拥有一定的成本管理意识,这样才能够确保成本管理制度的顺利开展。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本就是衡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企业利润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传统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财务及其相关的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认识是落后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意识,这样才能够不断地对企业成本进行细分和管理。在企业员工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将成本项目细分,做好各级管理和核算,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各自的责任,做到权责划分,使得每一个员工都具备目标成本管理意识,都能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视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自觉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使员工能够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这样有利于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企业各级的有效成本管理,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
(二)推行目标成本管理必须制定有关的基础工作制度
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艰难的系统工作,需要对大量的财务和成本管理数据信息进行的筛选和管理,而这些信息资料必须要通过基础工作的开展才能够获得。在获得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要想确保这些数据、、及时,就必须要及时地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要做到及时报送。这些工作的开展要求有关人员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需要在基础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基础工作制度,对整个数据资料的获得和整理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确保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使企业能够正常地运行目标成本管理。在进行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分析制度,要根据市场份额的变化、市场竞争力水平的变化、产品的销售水平、获利水平等各项内容及时地做好财务分析,并且针对这些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目标,同时针对变化进行原因分析,及时地将这些信息报送给有关部门和决策管理人员,方便上级领导能够针对这些问题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管理方法,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做好问题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三)目标成本管理应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较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
目标成本管理不是企业孤立的管理工作,也不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工作,目标成本管理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企业所有人员和部门共同努力。在开展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标准化的成本管理制度,同时重视基础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样能够确保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推动下一步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基础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确保原始记录的、完整和及时。这是企业的及时手资料,记录的是企业生产经营整个过程的资料数据,包括对企业内部分厂、车间等的资料数据记录,因此只有确保企业的及时手资料、完整和及时,才能够对其进行考核、筛选。同时,还需要制定合适的内部价格。内部银行结算需要使用统一的内部价格,企业在制定内部价格的过程中,不能够凭空制定,也不能够单纯地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制定,需要地结合市场变化和企业的发展管理状况制定适合的内部价格,确保其能够实现在一定核算期范围内不发生改变。当然,如果市场出现较大的变化,或者是企业经营状况发生较大改变,可以根据其变化适当地进行个别调整,目标就是在合理改变的范围内使得企业的收益较大化。
三、目标成本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目标成本管理是当前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科学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是起源于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在最近的三十年时间才进入我国,由于其发展时间比较短,并且在引入和应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所以当前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在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要想更好地利用目标成本管理,就必须要结合国内的市场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需要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都做好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不是一项孤立的管理工作,而是需要企业部门之间共同作用、共同分担、相互协作,但是在共同作用的过程中,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员工素质、员工成本管理意识、成本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就需要分清主次,确保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在整个发展管理具备很好的执行力。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不是一个管理制度、一个管理方法就能够做到的,必须要从很细小的工作开始,做好各项工作,将目标成本细分,并且将权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做好整个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工作。
四、结语
目标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高效的成本管理方法,这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支出、减少费用、改善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成本和利润的一种综合性质的战略规划管理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要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企业各个部门齐心协力,将成本项目细分,做好各级管理和核算,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做好权责划分,共同努力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的经济效益水平。
作者:王雯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与管理论文: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论文
事实上,就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来说,其市场秩序能否处于一个稳定有序的状态显得十分关键,而这种状态的维持除了需要法律的规范之外,还需要工商管理自身职能的发挥。然而,这种职能实际上并不单单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与规范,其还包括对市场经济的调节、管理以及约束。不过,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工商管理自身所具有的这些功能的发挥,实际上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及时适应以及其规范的操作,而这种规范的操作以及及时的适应又需要我们加强对其作用机制以及影响所在等相关方面了解。本文正是在这样向背景条件提出来的,对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一、工商管理的内涵及职能
在文章开篇之前,我们先对本文的主体一工商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以为接下来对其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进一步阐述奠定一定的基础。事实上,所谓的工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包括对商业秩序的维护以及商业规范的制定等等,其在我国各个经济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管理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然而,这种角色的保持,实际上是其背后基本职能的有力支撑,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其职能进行简要的阐述。首先,工商管理在规范市场经济制度上具有一定的作用,而这种规范作用,实际上是工商管理众多职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我们知道,就目前的工商管理来说,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起到了一种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因此往往需要外在的市场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外部控制,但如果这种规章制度并不存在,整个市场的发展就会落入一个秩序混乱的状态之中,这对于目前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社会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的深刻现实来说,实际上并不是个好消息。因此,为了充分弥补这一空缺,工商管理,作为一种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角色由此被提出,而这种角色的发挥,实际上需要遵循一个方向,即让政府尽可能减少对微观层面的关注,而是更加注意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调整,并让工商管理充当起一个引导经济主体、使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满足市场的客观规律。这样一来,经济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欲望满足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建设出一份力。其次。工商管理在管理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就这一功能的实现来说,其需要工商管理的首脑一工商管理部门,充当整个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伴随着新情况的发生,而这种新情况的发生叉对经济管理活动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作为一种有机的经济实体,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作用,而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依据自身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而作相应改变,但是企业一旦面临着转型时期,其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的状态之中。这时,工商管理就会对这些陷入两难境地的企业伸出援手,对其出谋划策,并做好支撑服务,直到企业走出这片阴霾之中。另外,就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存在着一定的规划性,而这种规划性实际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包括商品生产与交易的竞争行为,而这种竞争行为的正常进行则需要工商管理参与进来。一方面,其对整个竞争环境营造起一个合理的、健康有效的竞争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权益维护保障,从而促进企业自身进行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进一步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及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面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进程进一步推进的深刻现实,为了将自身的职能效益进一步发挥出来,工商管理实际上也在进行着自我的改良。一方面,其管理职能范围正在不断地增大,其已经由最初的对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管理发展成为如今的“六道检查“,这也就意味着其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开来。灵气,其管理监督也由之前的单一管理监督转变为组织协调、控制服务与监督一体化系统管理,并且结合政府干预,进一步推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其管理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革新,其已经逐渐打破了最初的行政方式单一化,而是更多地发展成为集行政、法律、经济以及思想政治交错组合的应用,无论是在飞管理法规的建设,还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上,其都引导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为了实现自身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加强,已经从自身出发进行了相应的革新,而这种自我革新效用的发挥,实际上又要与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影响形成合力。事实上,一方面,工商管理可以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其可以有效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其还能对相关企业进行体制的深化改革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目前我国的商业集团与企业集团基本上是以跨地区、跨部门以及该跨行业为界限的,而这些零散的独立的模块有职能通过合理的组合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这样一来,整个企业的利益就会脱离与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从而紧密原先联系较为松散的部门。当然,这种交叉融合的方式,实际上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从部门和地域的控制之下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行政中心和管理中心,从而进一步减少其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水平及经济效益,并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面临着如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市场经济进程进一步推进的鲜明事实,如何将工商管理对市场的调节、规范、监督及约束作用发挥到较大,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事实上,就工商管理自身而言,其已经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作了相应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具体优势的发挥,实际上还是依赖于我们对其的合理运用。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在进行实际的工商管理活动时,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的把握,切实地将其积极作用发挥到较大。
作者:黄涛 单位: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经济开发服务中心
经济与管理论文:传统与当代经济管理论文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生产的启示
农业为我国的立国之本,传统的经济管理首先应在农业生产当中提供一定的启示。在农业社会中,分散化和小型化是其最基本的组成形式。要想使这种组成形式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科学合理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农业生产的选择上,要将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相结合,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从全局把握农业生产的发展,针对生产中所出现的不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更加重视实践的经验,因此现代的农业生产就应在具体的管理行为当中运用适度、协调的思想来发展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上世纪30年代,在企业管理的领域就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理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泰勒总结实际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经济管理应由经验向科学转化的思想。这项理论的提出,表明了在经济管理中过分依赖经验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中迎来了科学化管理的浪潮。在那个时期中的所有管理思想都被称为是古典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各个国家中的管理学家不断进行创新,但其核心思想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由此看来,企业的经济管理是在古典管理理论向科学管理中不断转化而来,在当代的企业经济管理中,科学性是的原则。上世纪90年代,企业中的经济管理不断发展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IT行业中,更是广泛应用到这种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思想。根据现如今的实际形势来看,世界上各个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竞争愈发激烈,而经济上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企业上的竞争。因此需要各个企业在传统经济管理的思想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以此来适应现如今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金融管理的启示
从古至今,货币就和金融联系紧密,这也是在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理论中得来的。在传统的货币管理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在于金融活动中的价格指标。在传统的金融活动中,通常情况是以粮食为标准而制定出具体的价格,这种方式也决定了金融活动向农业所倾斜。在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中,对于货币的管理一直是重点研究内容,比如春秋时期所流传的母子相对论,就是提倡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是否升值和贬值,都应由国家所规定,但是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严禁私钱的流通,我们可以从货币的管理思想中获得相应的启示。在现如今的社会中,金融活动当中的一项具体内容就是借贷和收取利息,高利贷更是自古以来便存在的一种金融形式。在我国古代,高利贷是当时政府进行经济调节的一种手段,但其往往被用来为政府官员谋私利,对人民进行剥削,造成了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在现代的金融管理当中,要想避免此种问题的产生,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来解决。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工作的推动
在我国经济管理思想的发展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就是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提出适应时展的经济管理方式。在邓小平的理论中,强调对人类文明中的所有成果都要进行借鉴,吸取精华部分适应到新的方法当中,并加快经济管理的体制化改革。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国家的企业经济不断进行改革、企业组织方面也不断进行创新。无论在农业生产、企业管理还是金融管理的环节中,都能做到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充分加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使得我国的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出昂扬向上的发展状态。
五、结论
对待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原则。也就是说,虽然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当代的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的弊端,但其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充分说明了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其本身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科学性,能够对当今的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实践表明,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企业管理以及金融管理中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中,也要将精华的思想融合到现代经济管理中,让现代的经济活动发挥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张威 单位: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与管理论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论文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中所体现的作用
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工作中出现的庞大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公司和机构需要这些资源做了分析、决策。然而,经济管理人员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从而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决策服务,是经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很多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较为合适的方法去处理数据,但这些方法往往并不适用于人们获得大量正确的感官使自己不足以判定自己的决定或感觉。不过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方便,因为电脑可以有效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提供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极大的方便。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2.1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
在动物界的神经传递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神经元有突触,发挥信息的一对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作用。在传送过程中会被用来传播若干神经递质,这些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的那些神经元接收时的轴突,会有许多分支。神经递质中的信息传送的神经元再传递到受体细胞,然后。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有很多好处,研究人员受到这些启示后,他们发明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算法,以实现有效的传递信息。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其在外界的时间表达的发展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方式为数值向量,并且对于神经系统,这也是在该信号中的信息的传播的移位。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信息的神经之间的信息发送处理,具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2.2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方式具备的功能
有关信息处理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它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的形式来学习了,那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这个系统,也就是现在的一些智能计算机功能与神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一部分是类似的,。及时,它具有如下特性反映在存储器中,因为它是基于生物神经模型来设计,因此,其在信息存储和分析,将在及时保留该信息,并且还具有关联存储器的功能。其次,它具有的功能,可以是非线性映射。因为在许多实现该操作,不能够建立的输入信息与输出的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设计了许多熟悉的模型不能在其他信息处理系统来执行。然而,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使得它可以满足非线性映射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在设计过程中大量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且每个字段可以是得到了应用。另外,该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中,还可以输入的信息来确定和实现有效的分类,原本存在于该信息的信息处理是不容易的分离和鉴定的问题,以便有效的解决方案。一个是,它可以具有的信息和输入,并输出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数据知识的内容的功能,因为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神经传递在生物学的特性,所以它可以在信息到达时,它的分析和信息处理为那些谁满足要利用的条件,并存储。这使信息的处理时,数据可根据它们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分析。
3、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带来的这个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它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已有效地用于许多领域,解决了传统的信息处理那些不能够解决谁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目前的做法是,不仅能够使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信息,还是在医药,工程和其他经济领域已被广泛使用。由于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与人类思考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因此在经济管理和其他需要人类思维仔细工作的领域中计算机就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量的思考,从而减少人脑处理数据的时间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劳动脑力,提升了工作品质。
3.1在信贷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加以利用
对于信贷分析,信贷评估机构是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因为这些公司带来不同形式的信息,制作过程,以判断其可信度,大的问题,这是很难判断出来,使很多时候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然而,采用这种判断方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技术,将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完成的。在这些贷款时,信用评级公司,只需要输入信息编码到它,你可以分析数据,由于数额较大的信息输入,使评价过程更加地完成更多的工作。利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做到的度,而且还避免了主观的思维操作者的形式。这是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其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在企业风险分析的过程。
3.2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市场做到更的预测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有效的市场进行分析,并做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决策过程,这些预测结果能够起到参考作用,使得投资的风险可以减小。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市场上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得市场价格走势和走势进行了考虑和分析,让一个的市场模型可以被创建。例如,在期货市场上使用这种技术,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价格。而这项技术也已经在股市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使得在其工作过程中已经能够针对非常复杂的工作得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经济管理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的数据,使用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但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模仿人在神经传递中的处理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利用它们工作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管理随着电子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电子计算机智能化的不断进步,以往很多经济管理类的工作也逐渐有了更方便的工作方式,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又提升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开发在经济学领域的帮助不言而喻,因此在推广及普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上相关的部门要下足功夫,为了使我国经济市场电子化进程早日实现一定要不断开发新型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相关软件,做到与时俱进。
作者:徐世宇单位:黑龙江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
经济与管理论文:网络营销与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1网络经济时代的销售发展趋势
(1)网络营销市场无缝化。网络营销因为是借鉴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促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平台,其自身超越了所诞生的空间,与世界联通。由于网络营销对于空间、时间、方式没有硬性的限制,所以全天无间隙营销成为可能。(2)竞争合作生态化。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即时共享成为可能,使协助各方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使处于不同企业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以有效整合,形成相互联接的价值链。同时,由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度的提高,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进行比较,从而能在自营和协作方面做出最经济的选择。(3)网络营销的职业化。目前网络营销市场越来越专业,在最初由于营销的成本、技术、工具、市场不够成熟,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并非人人都可参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将这种现状打破,到现在人人皆可参与到全球网络营销当中去。由于市场前景大好的客观性和发展的速度过快,这样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参与其中,担当起整个网络营销的支撑者。(4)营销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步化。创新将是营销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不创新就死亡。纵观企业营销发展的历程,营销创新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产品;使传播手段不断升级,新促销方式不断涌现,新渠道模式的诞生,促使营销整体上的不断创新。实践证明,营销创新活动的频繁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直接推动的结果。在网络营销时代,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的范围与速度,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为能重复使用的共享性资源。信息技术发展使营销沟通更加有效。通过网络直接传递产品以及服务信息,在更广泛的时空中设计、开发与制造新产品、外购资源与信息,通过友好的交流界面与有效地互动方式创造逼近现实的虚拟采购环境,使购买人可利用嗅觉、触觉、味觉来提供更综合的判断,已获得网上采购如同传统现场采购一样的经历与体验。
2网络营销的优劣分析
(1)营销效果不易把握及产品类型的限制。网络形式的效果至今无法向传统媒体那样容易把握,包括网络广告所影响的区域、对象以及对象的购买力等等,不定因素多,企业难以在投放广告之前有一个清晰的收支把握。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适合进行网络营销。比如一些需要短时间食用的食品或是古董等,这些商品或受时间限制,或是难以运输,通过网络营销进行销售难度比较大。(2)法律及监督制度滞后及安全问题。由于中国的网络营销真正的发展还是在近二十年内,由于中国国内的商业建设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整个商业经济的自律等建设对于传统的商业行为还有很大的不足和不合理,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的网络营销就存在着自己特有的“混乱性”。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相关的法律监管的制度速度。缺少商场的真是气氛,买家与卖家双方的信任问题,物流配送相对落后,以及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
3企业网络营销管理
企业要把网络营销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层面,确定好企业的市场目标定位,并对网络营销有个的清楚的认识。(1)打造营销网点,做好人才发展和储备。企业要着手打造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站点,谨慎选择好网络服务商,并做好网址的宣传工作,积极注册域名,保护好域名,并构建一支自己的网络人才团队,并做好相应的人才发展和储备。(2)借鉴经验和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企业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并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营销理念,综合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营销的手段渠道和技巧。来实现企业利润的较大化和巧妙的规避化解风险。同时要树立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信誉,实行全球品牌推广战略,争取以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客户良好的的口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重视客户的关系和心理,积极为客户提供优异的服务。(3)塑造精神文化,推出个性化服务。企业要不断塑造自己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精神支柱,并把企业文化传递给客户,以便巩固和发展客户群。在此基础上提供和推出属于企业自己特有的人文化,个性化的服务。
4结束语
当人类迈向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时,网络经济已定义了任何商业果冻豆将在没有边界的范围内展开,网络营销将成为网络经济的主要特征,他不应再被视作是企业利用网络技术实施营销过程,本质上它已成为企业存在于市场的一种方式,而且也将是主要方式,它将推动企业在组织、人才、研究与开发、采购、制造、后勤、营销、顾客服务、财务等各方面只能领域资源与活动的一体化。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企业的营销管理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如何在其经营活动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市场的脉动,实现营销目标,重新规划与执行其创意、产品、服务观念、推广渠道等过程,是网络时代对传统企业市场营销提出的新课题。
作者:汤世贤单位: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