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沿革

1.恢复和重建时期。

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是由大学管理学科的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的,在国内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为适应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政策的改变,以及复杂的政治体制和公共事业管理存在交织的问题,国家的重点大学开始各个院系学科重建或恢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这个时代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包括的范围较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只是针对国内人才需求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也就是所说的计划性人才培养,从而达到治理国家公共事业的目的。

2.整合与发展时期。

到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建立了国内及时个行政管理学会,之后由各个省份和地域自行成立专门行政管理学会,从而使国内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踏入了整合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理论大多数都是通过引进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管理理论进行学科教育的。改变了以往的人才培训方案,因此,之前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开始转变为经济政策、管理经营型人才的培养,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3.优化与提升时期。

在2005年的时候,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开始以国内的政治体制为标志进行改革,从以往的公共事业盲目发展时期,逐渐转变为正式的优化和提升阶段,这个阶段开始注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发展质量,强调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从而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人才。这个阶段比较注重人才的多方位培养及人才动手操作能力,把培养综合人才设为目标。

二、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

1.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厘清和优化。

国内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发展,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从而形成独有的学科体系。但是,从目前国内和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政府部门、社会及市民参与和国内综合治理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公共事业管理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对社会管理学科进行了厘清和优化,更能适应社会发展。因此,目前的公共管理学科要以动手操作能力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以现在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解决和改善当今公共管理学科存在问题,从而正确的进行公共管理学科的改革,用为社会服务的态度,进行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改革,从而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做贡献。

2.国内外融合。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就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组织和国家相关组织管理社会事务问题,主要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管理理论和实践管理手段为目的的管理学科,由于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存在一定的交叉性、多元性,因此,需要融合多个学科的先进理论才能完成的。因此,在进行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推进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综合化,以及融合更多的学科,例如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以建立一个特色的专业群体,更好的解决实际运营过程中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存在问题。

3.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得到更好发展,那么我们就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基本人群入手。从人才培养体系来看,首要就要克服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根据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强对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重视特色发展和创新意识,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法。从师资队伍建设来说,要注重学科教师队伍的梯形结构的建设及完善先进的教学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还要建立相应的培训体制,对教师队伍进行定期专业培养,从而提升教师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建立相应的教师考核制度,对于学科教研突出者进行表扬和奖励,进一步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目前,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影响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一门社会学科。从现在国内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应该规定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范围和知识重点,加强国内特色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综合人才培养体制,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杨欣昕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及时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具体如图1所示。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就业中介机构的调研及分析,发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该专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及时,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侧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培养,突出培养特色,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市场某些方面的具体需求。第二,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在课程中应设置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满足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第三,科学设计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针对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要深入研究,科学设计,适当加大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的学时设置。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能力证书。第四,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二是对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等的学时、学分要根据培养特色科学设计。

作者:洪亮王悦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确立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在创新过程中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1.设立能够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来说,农村在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上绩效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它受到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如果想要使农村公共事业现阶段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的转变,就要取消原有的城乡二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能够使城市与农村可以得到均衡发展的新的公共事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2.设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事业效果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农村供给绩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产品出现供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建立能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法,即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之前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多元治理,也由原来的转向管制转变为服务。

3.设立能够对农村公共事业所需的公共产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财务制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相关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同时,农村公共产品所出现的制度外供给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过低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避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依赖性,把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充分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急需实现的目标,在根源上将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给以及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保障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经费。

4.设立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政府中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一直显示出投入型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趋同。一般来说,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一致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所获得的绩效高低主要由投入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高产出,就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区间出现的绩效的差距实际上是投入方面所产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二、设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1.依法确保财政性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性投入能够得到落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国农村在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数量在它的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在总比重里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家对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所投入资金的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如果国家不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就无法使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得到必要的财政经费,从而也就无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摆脱制度外供给的难题,更无法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2.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引导各个企业对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给予企业信贷优惠以及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可以增加自身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如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好并界定好投资者关于农村的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产权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道路以及桥梁等公共事业的产品供给过程中对企业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权,从而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村的建设分成适合个体承担的部分来分担成本。这一方法可以用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分担公共事业成本的相关机制。比如,对于村级公路硬化所需的费用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当地的人民群众出资分担。在实行这种分担机制时,可以使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在公共事业建设中农村群众所应分担的成本比例。在议事过程中,要注意议事期间确定的内容与对象要合理,并要对议事程序与事后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三、设立完善的公共事业产权制度

1.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产权市场体系

首先要确定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体。大体上讲,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主要产权市场体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与政府相关的直属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各个公共性的企业等等,同时,也包含农村的公用事业企业,例如供暖与自来水公司等。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交易机构。这类产权交易机构可以起到确认产权的交易关系,并使产权主体明确自身对于客体所拥有的拥有权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还要使农村的公共事业产权进行交易时的规则得到充分的明确。产权的交易规则是整个产权市场中的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还要大力培育与农村公共事业相关的中介组织。

2.为公共事业产权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公用事业的相关产权组织进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自担风险,同时还要为产权组织发展相关业务以及防范并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与危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根据产权组织在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使其日趋完善,让我国农村的产业运营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要注意对公共事业的产权转移程序进行相应的规范。

3.创立完善的产权监管制度

在实际运营中,需要使用法律条文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产权边界以及产权经营界定开来,防止出现产权不清与产权贬值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监管组织体系,创设出具备独立地位且富有的使行业自律的相关组织,能够确保产权可以获得高效合法的运营。因此,创立相关的产权预警制度以及监管指标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产权监管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四、推进乡镇机构的积极稳定的改革

1.对于县乡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与转变

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对于职能的界定与转变是本机构实现并进行改革的基础、前提及关键。对于政府来说,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功能、结构、人员、制度以及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要努力建设法制型与服务型的政府,并加强它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功能,对于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工作重点做出一定的转变,努力建设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机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够满足供给决策以及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的体制,把收益范围可以覆盖住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作为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仅要健全村内的民主制度,还要将这一制度扩大到整个乡镇,让乡镇政府可以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的人民服务。

2.依据相关职能进行人员与机构的精简

政府要做到严格地控制本乡镇的领导数量,在乡镇内设置相应的综合机构,从紧、从严控制本乡镇内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并要做好对于乡镇分流人员的处理与安置工作。

3.促进农村的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政府与市场和社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是政府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本地政府实现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人员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绩效以及使农民的组织化得到增强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到加强立法、加强内部管理、齐抓共管以及加强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4.还要做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首先,要做到对于农村原有的公共权力运行机制进行相应的创新,要发展基层的民主制度,使村民自治与乡政府之间的功能冲突得到解决。其次,要建立与公共产品的需求相关的表达机制,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民可以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的整个过程中。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与本地区情况相符合的供给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让各项决定都可以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也能与广大农民的共同心愿相符合。地方政府关于当地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举措,是使农村的公共事业得到快速、高效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做到以上几点外,还要做到建立健全本乡镇政府的绩效评估制度,来保障其他方法能够得到有序的实施。

作者:班玛多杰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本科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1.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广泛,一是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届毕业生;二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用人单位,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三是就业中介机构,主要为招聘网站。

2.调研结果及分析

(1)黑龙江省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A高校为黑龙江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2003年开始招收及时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目前已有8届毕业生,共377人。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网络及电话的方式,共发放问卷330份,收回有效问卷310份,样本包括了各届毕业生且均匀分布,调研数据经分析具有代表性。一是,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整体来看,毕业生工作单位性质多样,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企业、自治组织等。从统计结果来看,8届毕业生中,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就业比例较低,仅占总人数的22%;各类企业占就业主要地位,达到69%;自主创业及其他工作性质占总人数的9%。二是,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按职能可划分为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业务等。在各类组织中从事行政管理类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最多,约占30%,其中,企业行政管理占多数;从事企业生产或政府、事业单位具体业务的约占21%,这部分学生通过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或辅修二学历/二学位取得的上岗机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3%,从事营销类工作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这两部分学生主要通过用人单位的再培训或通过考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取得上岗机会;从事财务类工作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11%,这部分同学主要是辅修了会计或财务管理专业的二学历/二学位取得上岗机会;其他类别如自主创业、社区工作者等,约占总人数的16%。三是,毕业生工资收入情况。收入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次调研把收入水平划分成了6个区间。调查对象收入水平差别较大,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总人数的31%,多为近两年参加工作的学生,职位较低;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占18%,多为工作年限在4年以上,目前处于中高层领导岗位,且工作地点位于一、二线城市,8届毕业生总体平均收入按中位数平均估算在3700元左右。收入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工作年限不同、担任职务不同、工作城市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造成。上述数据与《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中显示的全国本科毕业生毕业3年后平均月收入5962元相比,该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四是,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也是反映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调查表明,对就业现状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约占63%,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占37%,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约占总人数的37%。调研对象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好、事业上有发展前途等;对工作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少、事业上没有发展前途、工作环境不好、人际关系不好等。五是,毕业生对各类证书的作用评价。上学期间考取各类证书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求职成功几率、就业质量、工作能力等问题。调研中以开放问题的形式,让调研对象真实反馈各类证书对其个人求职就业的影响。通过整理发现,有几种证书学生普遍提及或着重强调,认为在个人求职就业乃至职位升迁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各类英语水平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机动车驾驶证等。六是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情况反馈。一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局限性大。这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特性决定的,按照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应该到具备公共管理性质的部门就业,但目前此类组织发展不完善,现有的一些岗位“逢进必考”,竞争激烈;二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会认知度、认可度均很低。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了解该专业,在招聘计划中很少涉及该专业的招聘计划。

(2)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涉及各类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共20多家。调研主要针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培养建议等方面内容。调研对象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为主。一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素质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心理素质方面,要求意志坚定,包容性强,乐观进取;能力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强,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业务素质方面,要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自我学习能力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二是,用人单位对资格证书的要求方面。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考有固定报考条件。企业一般要求如下证书: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资格证书、所从事岗位相关资格证书,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证明或证书、文章获奖方面的证书等。

(3)就业中介机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了解了智联招聘和前程无忧两家国内知名招聘公司的地区分公司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从企业需求状况来看,公共管理类人才主要的需求部门是企业行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部以及政府与公共关系部等。从个人素质方面来看,要求应聘人才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集体荣誉感和事业心强;要具有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等方面能力;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危机应对能力;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高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通过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就业中介机构的调研及分析,发现了许多问题,针对该专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及时,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侧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培养,突出培养特色,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市场某些方面的具体需求。第二,重视职业道德培养。在课程中应设置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强化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满足用人单位普遍提出的“德”的要求,第三,科学设计学生专项能力培养途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针对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能力要深入研究,科学设计,适当加大实践、实训、实习环节的学时设置。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考取各类能力证书。第四,深化教学课程改革。一是动态调整课程设置,适时调整课程科目,使之更符合社会人才需求;二是对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等的学时、学分要根据培养特色科学设计。

作者:洪亮王悦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人才培养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探析

1)事业单位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设置之初及考虑到为相关事业单位培养对口人才,虽然这一宗旨一度让人们产生错误观念,即选择该专业就等于成为国家公务员。随机抽取2011年公务员报考调查表可以看出,这一年报名人数多达1415138人,招考数量为16207,可以看出4961个人竞争一个职位,录取率约为1.6%,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报考公务员比率可知,该专业毕业生49%报考,录取3%,可见,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是将公务员作为主要的就业出口,但成功率不是很乐观,总的来说,政府事业单位的需求不能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

2)企业单位的需求。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出口,企业单位也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从根本上说,该专业的人才只有进入相关的公共事业的单位工作才能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纵观我国国情,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是规模不够就是机构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面变窄,参见智联、搜才等人力资源网络招聘信息可知,30%以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走进企业管理、人资管理、文秘、助理等工作岗位,60%以上从事销售、策划、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可见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3)教育研究领域的需求。依然以节点201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超过了165万,远远超过了前些年,研究生录取比率远远高于公务员,无形中给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甚少,基本上都迫于压力跨专业考研,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来看,30%的报考生中,7%取得成功,随着考研大军的加剧,跨专业考研由于没有专业课的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跨专业考研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4)创业的需求。自主创业是国家目前对大学生的鼓励,并为此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在此种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智慧走上创业之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选择创业是具备自身优势的,有管理学识的基础,有财务知识的支撑,基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储备,自主创业可以创办工作室或进行个体经营,尽管只有3%左右的专业人才选择自主创业,但作为未来较好的专业就业出口,自主创业始终被提倡。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1)培养专业人才确定积极的就业理念。2013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生因为自身不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到普通企业就业时一种屈就,这种观念本身是不对的,在培养人才优化学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未来的工作导向做积极的引导,进入基层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先工作几年,再尝试报考公务员或择业到其他事业单位,以此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对口率,以曲线对口的方式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2)参考就业导向强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也要适当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求的课程,这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基层工作单位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民主与社区治理等课程,这在未来对学生参加城市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又如在增加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城乡建设政策,对于未来进入该领域工作实施管理模式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在我高校通常有实践课程,以专业课为基础,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行专业实践。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治安到下,走进基层,可以以调研小组的形势,也可以以实习生的形势找到切入点,这样既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实践切实掌握,强化自身的社会调查能力,取得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资料,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建议

1)学校的支持。学校的支持对于专业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院校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组建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比对其他专业而言较弱,毕竟才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解决这一难题,势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学习国外,调剂的高潘学礼的老师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并且结合现状适当聘请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来学校兼职授课,以此增加教师队伍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的人才都趋于饱和,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提供帮助,以增加学生的抗压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企业力量到校进行讲座或项目路演,以此使学生观摩到真正的工作和竞争,并在此期间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再次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2)学生的努力。毕业生自身的努力是就业的基础。首先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积极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选择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再加上专业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择业时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身情况把握适当条件,争取做到对市场趋势有正确的了解,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同时,以平和理智的心态走进求职状态,不自乱阵脚,不夸大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骄不躁面对择业;其次以稳重的专业素养,为竞争力加分。随着院校的扩招专业领域的竞争逐渐增强,从各个角度看,在大学期间积累丰富时间经验的学生,在就业前更稳重,企业更欣赏,也就是说学生素质过硬除了自身的能力素质能有社会素质,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自身积累沉淀的,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找到为自己的就业奠定良性基础。

作者:冯建富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经验表明,目标体系不明确,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此看出“专业介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所适应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涉及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类组织,科教文卫环保社保等各个领域。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色凝练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和师资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可大而全。但是,学校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有效的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凝练了专业特色但只顾理论课程建设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同步,不能针对目标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和展开社会实践,实践流于形式。

(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针对性多数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两个环节:入学时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毕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内容过于狭窄。这类实践课程往往不能针对具体的某项知识或技能进行操作性练习或培训,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践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对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实践环节,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缺少对口实践基地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缓慢推进中,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与主要责任;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发展缓慢。这些都说明社会中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使得本专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对口实践基地,发展潜在的就业基地的行动举步维艰。实践基地的发展滞后于专业教学的推进,不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赢取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健全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坚实基础。有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才能让专业实践教学不虚化,避免“放羊式”和“赶鸭式”的现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专业教师大多数较为年轻、职称较低,尤其是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质的实践指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实践经费多年没有提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四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大杂烩”;公共事业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公共事业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不成熟等问题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陷入就业困境。在应对就业困境的策略上,普遍采用了控制办学规模,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除了以上方面,面对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诚如以上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已经陷入一个困境。其培养规模和社会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专业能力培养与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全。如果说前一个矛盾期待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成熟来缓解,那么后一个矛盾则是要通过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来解决。学校必须分析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目标为重点进行实践体系建设。从现实调查看,本专业学生毕业分流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高校研究工作、转行。培养院校可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目标选择中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合理选择,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导向。

(二)增强实践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在确立了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确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有的放矢,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例如如果有意识地针对公务员、村官系统培养人才,则需要增加基层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行政策分析方面的实训,并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等活动与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既完成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的“三下乡”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而是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进行农村社会调研,解决实实在在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强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导向,而囊括企业就业,则可以在专业理论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而在实践课程中直接加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训。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和合作。许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挖掘足够的社会实习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生,于是许多实践实习采用的是学生分散实习形式,不利于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联系,也无法保障实习内容和效果。因此,需要开发性地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应目标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社会资源保障,和实习单位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需要有双方共赢机制。例如学院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协调实习时间,解决实践基地临时项目用人需求等。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管理。对于要去不同实践基地或不同组织部门的学生,应按照部门性质配备好相应的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送学生去实习基地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细致的实习任务或实习课题,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样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去完成实践步骤,而不会认为去实践基地是打杂,充当廉价劳动力,或者“印帝”“印后”。

(四)健全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师资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抓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鼓励教师针对自身擅长的方面以及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教师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增加教师实战经验。例如,以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实践基地,到企业参与人才管理实践或者经常性地要求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举行讲座和交流,充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在时间上也需要进行优化安排。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必须结合校外组织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安排比较集中并保障一定的时长。一般而言,选择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可以较好地和暑假联系起来,形成长达3个月左右的集中实习期。这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践技能,而不是走马观花。对于校内的实训实习,则需要注意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经费保障上,专业实习经费应按年度划拨固定经费支持,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除了基本课酬及基本硬件建设外,软件开发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应允许另外申请经费支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多方齐动。但是从矛盾的内外因来看,学校在专业教育阶段,针对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增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赋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者:王薇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到位,;二是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足,安排不合理、监督不到位现象存在,没有真正达到教学目的;三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尚未建立相关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四是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所有实践课程基本以完成实习报告作为考核形式,导致学生不重视,缺乏学习主动性。

(二)师资力量薄弱,应用型师资缺乏目前,在师资水平上,有一半为非管理专业出身教师,在职称结构上,90%为副高以下。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一方面,本专业专职教师较为年轻,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应用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缺少认知和经验;二是人才引进成难题,师资队伍建设“重学历、轻能力”,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等进入学校设置了门槛,目前本专业教师中没有双师型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不深入,校企合作不紧密一方面,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以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为方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接。但是,本专业没有充分依托柳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没有与企业有相关深入合作,人才培养没有及时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需求,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应用性科研力量不强,科研多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科研基本没有,为地方政府、区域行业企业提供的科研成果少,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因此,也得不到企业的投入。

二、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转型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围绕科学性、规范性、应用性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根据本专业的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合理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其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根据学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科学合理选择相应课程,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模块,同时避免课程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再次,按照学科基础、基本素质、应用能力的递进规律,要求学科基础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逐年减少,应用能力课程逐年增加,注意课程安排的逻辑性与实践关联性。,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课程设置上尽量减少基础理论性课程,开设与方向相关的实用性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重新整合安排,要重新对各类实践性教学在课程安排的顺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上做出认真分析,把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结合。其次,加强实践教学组织,认真执行实践教学大纲,严格按教学大纲的来组织教学,要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可以聘请一批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再次,加快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创新考核形式。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加快师资队伍建设,促使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更新知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对于年轻教师,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研讨班、学术交流会,通过沟通交流,开阔青年教师眼界、学习名牌高校同等专业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与相关单位合作,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次,可以聘请有学识有能力的单位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予学生指导。

(四)加强校企合作首先,要充分依托柳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契机,加深实践教学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同时,了解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制定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输出对口人才。其次,聘请相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导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为了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要利用基础研究、科研方面的优势,尽量为地方政府、区域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作者:满丁华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研习型实践教学下的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学科一直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公共管理尤其是其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五百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普遍的情况是各高校、各就业单位以及学生对该专业兴趣越来越低,原因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不高,而且难以对口就业,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去企业,甚至是去做营销类的工作。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虽然紧缺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人才,但该类单位受编制的制约,能接受的新成员空间非常有限;二是现在的事业单位招人时逢进必考,这种招考面向的专业很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招聘时优势不足;三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不足

2.1实践教学设计欠科学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大二见习一周,大三两至三周见习,大四三周毕业实习。而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很多高校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的期末,见习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期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期末。这种分散式的实践安排,使得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认为学生还没熟悉实习内容就离开了,给实习单位带来的只有麻烦而不是互利,很多实习单位希望招收能长期在某个岗位见习的学生,这样实习生也可以帮单位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因为事业管理岗位和企业管理类实习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管理类学生可以去生产一线直接感受,参与一线生产,而公共事业管理类岗位不经过长时间的体验无法获得真正的认知。再有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也不够合理,很多实习单位表示,到了接近年尾很难接受学生来实习,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事业单位都在做年终总结工作,一年最主要的工作已基本做完,建议可以将实习时间改为学期的开始。

2.2实践与教学脱节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与教学基本脱节,分成两个独立的模块,这样教学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反之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巩固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教师一方面缺少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更加缺乏对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的了解,缺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讲解。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3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次实习类似于打游击,实习老师临时到处联系实习单位,很多实习老师表示能找到个单位接收实习,勉强完成了实习任务就非常不错,而且很多时候联系实习单位还得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对于那些人脉资源不充裕的老师指导实习非常困难。目前,对于非专业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都联系到社区进行实习,因为社区相比其他单位较容易接收。其他事业单位或自治组织一般最多只能接受个别学生实习,因此更需要建立多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2.4专业实践指导老师严重缺乏现有该专业的实践老师大多是专业课老师来兼任,由于这些专业课程老师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其自身缺少一线实践经历,往往熟于理论教学却不懂实践指导,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沦为走过场,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多大收获。而有的高校则是一些负责实验部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实践,管理大类的专业都是由这些老师来进行指导,结果导致这样的实践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有所脱节,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习型”实践教学设计

根据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现状、问题及特点,可通过构建“研习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研习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大学四年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秉承“研究性”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以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研习型”特色实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3.1树立“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彻底改变现有被动式的实践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专业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到相应实习单位进行调研或见习。而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的探讨,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决。

3.2制定“研习型”实践教学方案针对现有实践培养方案中实践类型安排的不科学问题,重新制定符合这一理念的实践培养方案。建议大一不开设实践课程,因为大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对专业理论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而在大二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相关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可以开设学年论文或是专题调研等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专业资料,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并对专业问题研究有初步的认识。从大三开始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一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具体的实践时间可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期初或期末(即三月份或是六月份),这样可避免现有实习安排在大三及时学期期末(即十二月份)而导致实习单位难以接收的局面,而且学生具体的实习岗位应与大二时的前期研究匹配。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应是大三专业实习的延续,由于前期同一主题的专业实践,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采用“研习型”实践教学手段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多方位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一般是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去某个事业单位、社区或社团进行参观学习,有的甚至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见习,还有的高校则是由学生进行分散实习,把实习经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其结果大多是学生编造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并没有真正参与实践,其实践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由被动实践转变为主动实践,由任务型实践转变为问题型实践。其关键在于要有能力强且具备新理念的实践指导老师,具体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来解决。在提升现有实践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则给各位实践指导老师分配三至四个学生实习小组,负责大学四年所有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保障大学四年所有实践环节的前后延续性,让各组学生围绕同一主题,不断深化研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最终提交一份具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提交一份的答卷。

3.4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配套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研习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针对实践的各个环节建立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考核指导老师的出勤情况、具体指导方法和指导效果情况,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效果情况。重点考核该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实习的延续性和研究性的情况。同时对科学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示,给实践指导老师形成一定的外在压力,促进其不断改进实践指导方法,注重实践的效果,同时也督促该专业的学生重视“研习型”的实践理论和掌握“研习型”的实践操作方法,从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真正能将所学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会将所学的专业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具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作者:王欢芳王前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人才培养应用于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专业技能测试”突出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特色与其他管理专业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专业优势。以“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以根本,我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专业技能测试”环节,且为学生必修。目前,属省内高校首创。作为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自身优势出发,突出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面向龙江、服务垦区和农村”,多年来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

二、“专业技能测试”解决了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应该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且不同学校会根据本校的相关专业的优势定位本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大都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课堂上都是纯粹的理论讲授,缺乏较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的接受效果也不理想。“专业技能测试”会把生疏的理论在具体环境让学生去体验。这又不同于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它通过师生在具体现实环境中的实践,在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定具体的专业技能,能够实现所学即所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专业技能测试”满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技能需求

本专业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进行多次专业和课程实习。以往实习单位在接收实习学生时多有为难情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根本无法很快适应实习单位的工作需要,反而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麻烦。通过“专业技能测试”环节,该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在设计具体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时,相关专业课教师会到实习单位了解具体实习需要,并把这些要求内化于本学期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中,做到有的放矢,满足了实习单位对学生专业技能需求,实现了“多赢”目标。

四、“专业技能测试”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来就一个新兴专业,其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相对其他专业较低。据资料显示,在每年的高考填报志愿时,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及时志愿的考生不多;而很多高校也往往通过学生服从志愿或调剂志愿录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生。主要是因为考生对专业不了解,即便已经在该专业学习的学生也仍然如此。我校在全学程中的六个学期都设计了不同的“专业技能测试”内容,使学生对专业认识逐渐明晰,进而对所学专业产生了较好的专业认同感。同时,通过学生、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的“辐射效应”,目前我校该专业招生和就业形势整体趋好。

五、“专业技能测试”解决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出口”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我校近几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都在60人以上,且生源良好,已解决了专业的“入口”问题。而最关键的就是如何解决专业毕业生的“出口”问题。当下,“就业难,难就业”是不争的事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恐怕更难。“就业难”不代表不能就业,“难就业”不代表用人单位不需要人。现实情况是,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的需要,产生了供需的现实矛盾。通过“专业技能测试”环节,找出了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训练和培养,树立了学生就业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就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较好地实现了我校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赵瑞涛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新课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1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单一作为公共事业管理的二级学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于本科生的培养重点是管理科学。然而,在经历学制一般为4年或5年的本科学习后,该专业满足毕业要求者却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未能将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科学、合理地联系在一起。历年来,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以“为医药卫生事业培养高级卫生管理人才”为目标。然而,从总体上看,新医改政策在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两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政策倾斜。未来一定时期内将是我国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才。由此,针对我校(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来说,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否应该调整为培养能适应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专门人才是一值得思考的问题。

1.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的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基于“培养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卫生事业管理专门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应以管理类及相关学科的课程为主。但在我校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制5年),医学类及公共课程学习占2.5学年,且从教材、教学大纲、考试形式上直接套用临床专业的医学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折射出卫生领域盛行的“内行管理”思维。新医改政策要求建设与发展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而从整个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来看,医学课程比重高,管理学课程比重低、难成体系,成为弱化该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安排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妨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1.3实践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是串联理论和实际的重要桥梁,是提高学生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习惯上是由我校临床医学院负责实施,这种教学安排着眼于将临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知识-技能-实践”的基本逻辑,师资遴选等方面尚存在诸多不足。

1.4毕业实习安排不合理毕业实习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都被安排在一学期。但是,从近年对毕业生实习管理的情况来看,学生不重视毕业实习的问题较为严重。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能通过考试,修满毕业所需学分,就可以毕业,至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都不重要。教师们则认为,学生们都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应聘工作、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等方面上了,很少有人认真地实习和写毕业论文。从近年来毕业同学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来看,可以发现毕业同学普遍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没有足够的关注。

2建议

2.1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全盘考虑,整体优化,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和一体化。构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合理安排医学课程和管理学课程,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在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做到各学科内容的有机融合。就我校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突出系统性要求,整合预防医学相关课程与专业课程。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医学课程的设置,有学者认为医学类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适宜比例为30%左右。借鉴国内部分高校的经验和做法,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将本专业的医学类课程同临床专业教学相分离,实行独立教学,医学课程安排要做到“基础、浅显”,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删除冗余,降低学时数。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内容,其中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主要命题需要作重点讲授,进而激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同时,为实现课程的动态发展和创新,课程内容应随着政策环境等的改变而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例如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就应适当地调整一些课程的内容。

2.2完善课程设置尽管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有近30余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专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各学校办学主体各异,培养模式不一,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国内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下,逐渐呈现管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访谈调查中,分管学生实习教学的负责人和老师表示,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实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管理学知识和技能都比较薄弱的问题,亟待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管理类课程的门类及学时数。有学者建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增设理工类课程,加强对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相关知识、内容的介绍,充分锻炼文科和理工科不同的思维方式;丰富语言类课程,兼顾发展学生的母语和外语的能力;加强计算机相关应用教学,提高专业信息化水平。

2.3探索教学方式多元化课程教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针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材”教学模式,可以通过采用专题讲座、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形式,以小班开展课程理论与实训教学,为有效实现课程教学的革新做出积极探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对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对拓宽和深化原有的知识、技能。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推行“导师制”,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实习教学手段,建立专业实习考评制度。同时,在安排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应结合专业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较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如在寒暑假期间,联系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学生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现场调查研究,有效锻炼和提升专业及综合能力。

2.4关注毕业实习目前,国内各高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问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新医改背景下,社会对会管理,懂业务,能解决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实习安排26周。从实际来看,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离预期培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毕业实习相关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保障实习时长,为学生提高充足的时间、深入地了解卫生事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内容;配合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察,促进学生就业。另一方面,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强化教师毕业指导工作,建立阶段性考核机制,强化毕业学生实习的自主性,提高毕业实习的效果。

2.5加强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是在校学生为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社会竞争力和确定事业发展方向,在充分把握主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所做的针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及发展的人生规划。推动职业规划教育,明确就业方向及人生发展规划,对于培养学生专业信念、学习态度等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学生对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综合性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修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适应、生存和社交能力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积极融入社会,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努力为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输送更多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要实现能够不断培养出符合我国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我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就不能停滞在现有水平上。从根本上说,师资队伍建设是解决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一方面,强化现有教师培训,积极聘请政府部门、医疗机构、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座,扩充教师知识储备,更新教学和科研理念,促进教师依据行业发展及社会变革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并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专业结构,不断追求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孙昕何振仿邹胜男丁宏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这个专业初始是很单一的,但是经过二战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产生了一些新兴的公共行业,比如,由于工业等行业的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环境的恶化促使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等。此后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又派生出了很多需要负责的机构,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社会保险,当然还有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当然,社会上这些行业的兴起与人民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因此国家政府也赋予的极高的重视,这极高的重视程度就表现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要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专业精神才可以上岗,至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建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社会上所有的公共事业得到了专业的指导和保障。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现今的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逐渐成熟,也已建立起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要求有专业人员的贡献,公共事业管理方面更是如此。我们迫切需要这个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有着敬业专业精神,且有协调组织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工作模式,熟悉不仅国内,还有国外相关的法律政策,方针目标,愿意为这个社会,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员培养方案已经无法适应21世纪的要求,如今国内的各大高校大多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大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现在的社会,这已是时展的潮流,势在必行。

3加快推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

3.1确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新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可以发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新目标应该是培养更多的“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突出对政府政治及政策和社会管理与文化方面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视野的培养工作,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实现发展;其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服务领域和组织运转机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得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的管理知识和理论;再者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一管理能力和应用技能,将在工作中常要利用到的电子政务及文字表达等素质教会给学生,使得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3.2设置合理的学科体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公共事业管理所涉及到的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普通教育的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和实践性教学四个模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合理设置学科体系,让学生在掌握普通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课程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参与思想教育、学术科技和文化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能力。

3.3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学时社会对该专业有主要的两个要求:其一就是要有实践经验,其二是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社会上对专业的设置有许多的看法,主要就是要求该专业要有明确的方向以便适应以后的岗位工作,其次还有学其他的专业知识以便适应不同的岗位。社会上各个就业行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公共事业专业管理人才培养必须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教学学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不断培养新的应用型人才,推进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技能的学习等等。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开展课外调查和课堂训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作者:严正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论文指导中的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1.主要问题

1.1学生方面

1.1.1找工作、实习使精力、时间不足我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安排在大四第二学期,这一学期,学生们往往会忙于考研、考公务员、实习、找工作等等事情,从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写作,或者很难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毕业论文资料的收集和写作之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开题报告、论文提交给指导教师,往往在网上进行下载复制粘贴,在短时间内造论文,论文的质量就无从保障。1.1.2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不足笔者在论文指导环节中发现毕业学生对所选题目、论文设计、格式要求没有的理解和应用。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就体现出了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的不足。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透,不知道文献综述、摘要部分怎么写。在格式上,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不知道论文格式的排版、间距等的调整。

1.2教师方面

1.2.1指导教师水平、经验有限由于我校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也是新增专业,实行本科毕业论文仅有2年时间,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没有论文指导经验,大多凭借自己上大学做毕业论文的经验去指导,因此,存在着研究手段和方法落后、指导出的毕业论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1.2.2重课堂教学轻论文指导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往往重课堂教学而轻论文指导。一方面,认为课堂授课直接影响到学生接收信息的效果和考试成绩,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和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从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反响以及科研、学术水平而进行的,因此,指导教师没有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重视;另一方面,忽视了毕业论文对毕业生的重要性,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认为毕业论文就是一次简单的完成作业和批改作业。1.2.3远程指导,面对面沟通减少由于学生们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刚好是他们在校外实习或是一学期找工作时间,因此,学生大都在校外甚至有的同学回到本省、本地实习或找工作。这就造成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少,大多采用网络qq、邮箱、电话等方式进行远程指导,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较少,不能及时规范学生的论文写作,有时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1.3制度、管理方面

1.3.1制度实施中存在缺陷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院(系、部)教学科往往将这一工作规程发给学生辅导员,而学生辅导员从qq平台上将学校毕业论文工作规程发送至共享上要求学生自助下载查看。学生有些由于没有上网或种种原因未能及时下载查看,或不认真对待和查看,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学生不了解学校关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评想象自己拼凑和粘贴。不按照学校、院(系、部)要求写作,造成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在指导环节中的重复修改、要求,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1.3.2时间安排紧张院系制定的毕业论文事件安排表,一般在大四第二学期开学后的4、5月份进行开题,而最终正式答辩和提交论文时间在6、7月份。这样,学生们真正撰写论文的时间就很有限。加上,有些学生因为开题论文题目过大或是种种原因要求从新更换题目,从新梳理思路,这样,从新定题目开始写文章又显得时间很紧张,这样的情况,学生和指导教师两者都深有体会。

2.解决策略

2.1提高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

一方面,院(系、部)应该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条件,给予毕业生从选题、开题答辩、论文答辩到成绩评定等一系列的指导和制度规范。院(系、部)加强前期的宣传的动员,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格式、写作要求、写作方向等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建议可以将毕业论文写作时间进行调整,从原来的大四第二学期,调整为大三第二学期进行开题,大四及时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工作,这样就可以给同学们在大四第二学期找工作、实习留出时间和精力。

2.2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目前,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基于这一现象,要求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应该加强指导环节,提高重视程度。对于学生从开始的宣传到论文题目的初选、终选、行文思路、开题撰写与答辩、论文整体设计及答辩环节等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在确定选题前,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实习单位和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包括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法学方面的热点问题选择题目较小、较易于操作并符合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的题目,避免由于学生论文题目选择过大而造成内容空泛、行文受阻、开题不通过等现象出现;在确定了选题后,论文指导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查阅大量的论文相关文献,寻找创新点并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根据选题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对行文思路给予梳理,并在指导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求能够面对面的指导,而不仅仅局限在网络远程指导或电话沟通上,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障论文质量和进度。并从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规范书写,端正态度,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从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调查问卷设计、图表制作、统计分析等方面加强学生的能力,从而为最终能够提交品质的毕业论文做保障。

2.3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实施情况

学校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各院(系、部)应根据学校文件严格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责任制度,各院系应根据学校关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院(系、部)各自更详细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提前规划出时间表,包括选题时间、开题时间、答辩时间等,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内容。这样,避免出现选题时间过短,写作时间仓促等问题,对于指导教师也能很好的安排工作和时间,合理有效地指导毕业班学生的毕业论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各院(系、部)应对毕业论文指导环节给予全过程监控和管理,要求指导教师每次指导过后填写指导记录,学生在记录上签字,这样既能督促老师也能督促学生,保障学生论文质量。

作者:梁静单位:西安医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人才培养下的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探析

1)企业单位的需求。作为专业人才的主要出口,企业单位也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从根本上说,该专业的人才只有进入相关的公共事业的单位工作才能算找到了对口的工作,纵观我国国情,与公共事业相关的企业单位不是规模不够就是机构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选择面变窄,参见智联、搜才等人力资源网络招聘信息可知,30%以上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走进企业管理、人资管理、文秘、助理等工作岗位,60%以上从事销售、策划、财务等方面的工作,可见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2)教育研究领域的需求。依然以节点201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研究生招考人数超过了165万,远远超过了前些年,研究生录取比率远远高于公务员,无形中给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打开了另一扇窗,但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继续报考本专业研究生的人数甚少,基本上都迫于压力跨专业考研,以某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考研情况来看,30%的报考生中,7%取得成功,随着考研大军的加剧,跨专业考研由于没有专业课的优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在跨专业考研中的压力越来越大。

3)创业的需求。自主创业是国家目前对大学生的鼓励,并为此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在此种背景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源与智慧走上创业之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来说,选择创业是具备自身优势的,有管理学识的基础,有财务知识的支撑,基本拥有创业的基础知识储备,自主创业可以创办工作室或进行个体经营,尽管只有3%左右的专业人才选择自主创业,但作为未来较好的专业就业出口,自主创业始终被提倡。

二、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1)专业人才培养确定积极的就业理念。2013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低,毕业生因为自身不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感到沮丧,觉得自己到普通企业就业时一种屈就,这种观念本身是不对的,在培养人才优化学识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未来的工作导向做积极的引导,进入基层工作的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先工作几年,再尝试报考公务员或择业到其他事业单位,以此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增加就业对口率,以曲线对口的方式积极面对未来的工作。

2)参考就业导向强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之外,也要适当增加适应基层工作需求的课程,这有利于学生未来进入基层工作单位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一些民主与社区治理等课程,这在未来对学生参加城市街道办事处及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又如在增加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的城乡建设政策,对于未来进入该领域工作实施管理模式与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在我高校通常有实践课程,以专业课为基础,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行专业实践。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师的治安到下,走进基层,可以以调研小组的形势,也可以以实习生的形势找到切入点,这样既能提高对专业知识的领悟,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实践切实掌握,强化自身的社会调查能力,取得社会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资料,为未来就业做好铺垫。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建议

1)学校的支持。学校的支持对于专业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院校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组建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比对其他专业而言较弱,毕竟才有短短的十几年的发展时间,解决这一难题,势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学习国外,调剂的高潘学礼的老师参与到专业教学中来,并且结合现状适当聘请政府部门或相关领域的专家领导,来学校兼职授课,以此增加教师队伍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收获更多;其次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的人才都趋于饱和,学校有义务为学生获得就业机会提供帮助,以增加学生的抗压素质,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有条件的院校要组织企业力量到校进行讲座或项目路演,以此使学生观摩到真正的工作和竞争,并在此期间设立奖学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各种方式增加自身的竞争力,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再次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必要的。

2)学生的努力。毕业生自身的努力是就业的基础。首先我们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要积极调整好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选择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再加上专业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择业时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自身情况把握适当条件,争取做到对市场趋势有正确的了解,在客观评价自己的同时,以平和理智的心态走进求职状态,不自乱阵脚,不夸大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不骄不躁面对择业;其次以稳重的专业素养,为竞争力加分。随着院校的扩招专业领域的竞争逐渐增强,从各个角度看,在大学期间积累丰富时间经验的学生,在就业前更稳重,企业更欣赏,也就是说学生素质过硬除了自身的能力素质能有社会素质,这些都是学生需要自身积累沉淀的,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找到为自己的就业奠定良性基础。

作者:冯建富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建处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1实践环节相对薄弱,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性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然而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偏多,应用性课程较少,将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学生学完后通常感到“通而不专”,找不到自己的专业核心竞争力。正如社会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万金油”,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综合管理能力,但却没有自己的专业特长[3]。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应用性课程设置偏少;二是建立实践基地,需要购置相关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对地方院校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花费;三是虽然建立一些实践教学基地,但或资源不足或是输送人数有限,或是联系互动较少,实践基地建设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四是部分专业学生未能够意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在实践教学中缺乏动力与热情,敷衍了事,如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存在普遍的“搭便车”现象,实践环节未能够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由于事业单位日益强调成本收益的背景,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进入这些单位实习更加难了。加上地方院校对于学生实习的支持力度不足,实习方案缺乏可行性和针对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生对于实习积极性并不高,实践性强的实习环节沦为“学生填表、老师盖章”的表面功夫。总之,这样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难以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通而专”的复合型人才。

2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困境的原因

2.1社会景况方面的原因德国思想家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可见,现实社会的需要是学科发展的根源所在。有了现实成熟的土壤,专业学科才能够汲取所需养分,茁壮成长。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市场力量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发展,政府不能、无力如计划体制时那般包揽一切社会事物,支配绝大部分社会资源。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意味着政府需要依靠市场与公民的力量进行治理。在这一过程当中,由国家承担的提供公共事业服务的职能将会逐步转移到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的公共事业组织当中。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发展还相当滞后[4]。一方面,许多非政府组织难以通过注册获得合法地位,社会支持和动员能力不足,致使许多民间组织依靠政府筹集资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本身应有的自主管理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资金、人才的不足又导致组织活动能力不强。并且,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但由于事业单位涉及面广,从业人员较多,改革会涉及到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势必会遭遇阻力,因此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还比较缓慢,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国家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的在于为公共事业的管理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而如今,公共事业本身的发展受限,公共事业的分化又越来越细,许多公共事业尤其是事业单位又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式更为严峻。这些问题反映到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上,一些院校就没有坚持办学、办专业的应有原则,出于学生就业的考虑,在课程设置上什么课都开一点,导致专业定位不明,培养目标不清,更谈不上形成专业特色。

2.2专业认知方面的原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的认知度偏低。提及公共事业管理,民众联想到的是科教文卫等领域的传统事业单位,片面地把这些事业单位当做整个公共事业,并且一些本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这一看法。从概念上看,公共事业是指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活动。可见公共事业的范畴更大更广,不仅包括政府组织,还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对公共事业管理认知的不同,形成了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的分歧与争议,这种分歧和争议又直接影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目前争论焦点较大的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归结为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准公务员”论。这种论调认为,我国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适应转型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需要。政府机构改革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因而,以培养“准公务员”为目标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二是“泛管理人才”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宽泛,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包括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因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强调公共理念的基础之上,把宽口径,有专业特色的“泛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三是“变异”与“超前”论。这样的论断的学者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科在国外已经有相对长的历史了,我国的公共管理专业是在借鉴国外“第三部门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以为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进行专门化管理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因此具有“变异”和“超前”的特征[5]。

3加强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路径

3.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专业建设上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合理、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笼统模糊的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偏离预设的轨道,与高等院校的办学目标南辕北辙,毕业生自然难以展现该专业特长,缺乏自身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需要拥有公共意识、掌握管理技能的管理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为培养这种管理者服务的,或者说,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更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由于公共事业的广泛性,地方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千万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公共事业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你的人才培养方向,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地方医科类院校,可以把卫生管理或卫生事业管理作为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地方综合类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定,又如广州大学地处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超大型城市,所以就把城市公共事业管理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从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而且是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一定要立足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当地公共事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培养既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又了解当地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应用型人才。

3.2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便捷使用的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完善课程体系,一定要处理好主干课程与辅修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使课程设置更加科学规范[6]。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完善课程体系时还要特别注意:首先必须在专业课群上依托与地方院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和本土的地域优势,以彰显出学科是专业方向和地方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差异性。此外,必须增强课程系统的弹性,使之能够随着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与当地公共事业管理需要结合起来。再次就是地方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地方院校要充分发掘当地的教育资源,依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求,跟当地的公共事业单位合作,建构起完整的实践教学平台,保障专业学生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3.3建设师资队伍,创新培养模式目前,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的不足、师资水平的有限,已严重影响着该专业学生的培养[7]。现有的师资队伍,一是从过去已经成熟的学科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教师力量转行过来的;二是依托原有的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建立起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结构难以胜任专业建设进一步发展对其的能力要求。针对公共事业管理教师匮乏的现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努力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就师资培养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及时,加强师资“引进来”。既可以利用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水平的的博士、教授充实师资队伍,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事业单位资源,从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中聘请理论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员担任课程教师,壮大师资实力。第二,加强内部师资“走出去”。地方院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提升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学术研讨会、专业培训、名校进修或出国访学等提升教师自身能力,或者创造平台,委派教师到政府部门、公共事业部门挂职锻炼等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现有的培养模式过于理论化,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锻炼,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地方院校要结合该专业的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目前,联合培养模式是地方院校创新培养模式的较佳选择,有益于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8]。在这种新型模式之下,学校与部门之间、校际之间通过横向合作,共享教学资源,互通师资力量,较大限度地利用院校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互补、互利。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入,民众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必然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地方院校必须解放思想,依托于区域优势,清晰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专业特点,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作者:钟育三严仕彬单位: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一、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1、改革理论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实践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对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改革,推陈出新,将陈旧的内容删减,增加前沿的理论内容,并且紧跟时展的步伐,紧密结合实际,吸收新近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成果、以及信息技术的成果,重组知识单元。例如:《管理学》针对课程的不同知识单元,分别采取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汇报、制作市场策划方案和案例式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行政管理学》指导学生分组学习课堂模拟教学、选取时下公共管理热点事件举行听证会、新闻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增加了上机操作等实践环节;《社会调查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实践,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每讲授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操作,从课题选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到统计分析,并补充大量社会研究方法、定量分析、统计软件SPSS应用等知识于其中,拓展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与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组建课外兴趣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能力,例如《管理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市场策划和创业策划比赛,并将策划方法付诸实施,孵化一系列创业项目;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例如指导学生与杭州市翠苑社区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3、积极探索更为灵活的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考核方式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考量更多的是其综合素质方面,独立学院对学生成绩的考察方式也应该有多重选择,应具备遵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的能力,灵活设置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等特点。及时、科学设置考试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应当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反映,设置考试内容时应更多地注重知识点的应用和创新。尽量减少只有一种解题思路、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例如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时,可以改为给出一种相应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者举例,并解释所表示出的概念或原理。教师评分时重在分析学生的观点、答题思路,标准答案把握大致的方向即可,提倡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二,灵活的选择考试方式,将设计作业、模拟表现,总结汇报等方式运用于课程考核中,科学合理的评估学生的成绩,使成绩作为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综合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反应。例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实践,针对选题、调查方案设计、设计问卷、实施调查、运用SPSS等软件统计分析等环节进行指导,课程结束时提交调查报告并且汇报,并将学生综合表现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二、教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通过为期四年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发现,效果较好,学生对于课堂模拟实践、社会实践等实践环境兴趣浓厚,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也反映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更多的希望动手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因此,提出以下建议:及时、在培养方案和计划中,适度的再增加实践环节,并且将实践课程的设置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第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拓宽广度,适度的增加深度,并且课堂教学时间较少,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打好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环节的开展;第三、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文科专业,且非学院的强势专业,实验室建设相对较滞后,因此在试验环节的展开过程中,遇到了教学条件欠缺的困难,例如,举行听证会新闻会时只能借助教室和模拟法庭,均不适合听证会和新闻会的环境要求,角色扮演和角色带入缺乏环境的烘托。

作者:盛赟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