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家校合作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家校合作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校合作论文

家校合作论文:掌握家校合作技巧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家长只有主动配合老师,同班主任在思想方法上保持一致,共同致力于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学校教育才能更富成效。班主任只有求得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如果家长对孩子都放弃了,单靠班主任的努力也将无济于事。

班主任要和学生家长加强日常性沟通。日常沟通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班主任通过同家长的日常沟通,可以侧面了解到学生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等。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现实表现、思维动向和这些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会比较孤僻;家境比较富裕的孩子,往往就比较傲气。只有掌握了每个学生家庭和学生自身的不同情况,班主任才能做到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教育不同的学生。同时,班主任通过日常沟通,还可以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的平时表现,可以同家长交流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既让家长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也可以使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同学校保持一致。因此,班主任一定要主动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在日常沟通中解决好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重视班主任在沟通中反馈的情况,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创新家校合作的方式。班主任有效与家长沟通,可以采取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到校面谈、电话沟通等多种形式。在充分利用上述沟通方式的同时,还要不断创新。“家校通”就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方式的创新,就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平台,及时向家长反馈问题、通报情况,实现家校间信息的即时传递。班主任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征求意见,商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有效办法;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状况,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可以用“家校通”向家长通报学生成绩,告知放假日期和发放补助情况。“家校通”让家长与老师之间沟通便得更加容易、更加便捷。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利用“家校通”这一有效信息平台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校通”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主任在注重和家长沟通中的细节问题。沟通是一门学问、一项技巧。家校合作中,班主任一定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细节问题,只有这样工作中才能做到收放自由,游刃有余。一是要和家长以诚相待。尊重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班主任与家长交流,语气要委婉,态度要诚恳,不能只站在学校一方讲话,不能把家长当做学生来训斥,要和家长交朋友。只有互相尊重,合作才有基础。二是要尽量多报喜少报忧。学生在学校表现的好,老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家长听说孩子有了进步,心情自然高兴,可以增进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也就能够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班主任如果经常打电话向家长告状,不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时间长了家长也会很厌烦,既不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也不利于家校的长久合作。因此,要多报喜少报忧,能在学校解决的,尽量在学校解决。三是轻易不要找家长到校。这里面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而言,自尊心强,爱面子,如果班主任一旦把家长找到学校,就会把问题扩大化,学生会感觉受到羞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怨恨恼怒的心理会更严重,不但没有起到教育的目的,还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对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其二,作为学生家长,他们都有自己的一摊事业,或者都在为生活而忙碌,班主任因为一点小事动辄就找家长到校,家长会认为教师小题大做,时间长了家长就会反感,即使到校了也是敷衍了事,根本不在意,同样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班主任一定不要轻易找家长到校,要在校内同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尽可能在学校把问题妥善处理。万不得已找家长时,也一定要想好怎么同家长沟通,要取得怎样的沟通效果,要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总之,中职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班主任掌握一些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和管理中职生。

家校合作论文:高等教育家校合作探析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家校合作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实效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家校合作 高等教育 对策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①他认为,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的发展”,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以来,广大莘莘学子进入大学学习已不是难事。然而,家校合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的后果,使我们意识到加强高校与家庭的合作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拟对高等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1 我国高等教育“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整体计划性差,机制不健全

基本上,很多大学生的家长只有在新生见面会时才有且仅有一次的与校方有过直接接触,在之后的四年大学中,家长仅能依靠子女有限的电话或书信来了解其在大学所接受的教育情况。这虽然受家长对高校教育水平关注意识、学生与父母交流多寡、地域阻隔(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到外地求学)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高校内部没有建立起专门有效的沟通家校双方的机制,使得家长无法对子女在大学阶段的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有一个明晰、细化、连贯的了解。

1.2 沟通渠道单一,家长参与有限

心理学家莱维持1972年通过实验证明:双向沟通组在速度上、秩序上不如单向组,但在正确性上,增进了解与建立良好关系上大大优于单向组。研究者认为,在单向沟通组,传达者因无法了解对方接到指令后的状态,缺乏反馈而不能及时调整指示,接受者也由于无法从对方的态度上了解自己的领会与行为是否正确而产生不适感与挫折,出现埋怨或抗拒心理。可见,沟通交流的效果受沟通方式的影响。②家校合作是一个家长与学校相互沟通与协作的过程,既需要学校联系家长、与家长沟通,也应该包括家长对学校事务的了解和参与。但许多高校在理解家校合作时往往是以学校为本位,强调家长对学校教育活动的配合;在同家长进行沟通时仅仅只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方式,如印发学校相关刊物、电话采访家长。高校与家长沟通渠道的单一化导致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能得到真正发挥。

1.3 合作方式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评价体系

一些高校虽然也采取了家校合作的措施,但都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工作,如定期给家长邮寄校刊、校报,为宣传办学宗旨及方针进行简单的电话访问,逢学校举办大型活动还会邀请家长莅临参观等等,但涉及到大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等核心问题的双向交流却显得尤为单薄。另外,缺乏合理有效的评价机体,对家校合作的成本收益比没有进行量化评估。

2 家校合作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学校管理者的观念问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笔者以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应当对家校合作持积极的态度,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对家长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却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其他人不应干预。即使是在高校中,一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没有摆脱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他们总是视自己为,对家长一方的意见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而另外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就像乔伊索·爱泼斯坦所说的,他们“都喜欢家庭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来,但许多人却不知道怎样建立积极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并常常害怕一试,从而形成了一条‘花言巧语的常规’,教育者们势利、傲慢,表示愿意支持伙伴关系,却又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③

是决策者这种在观念上的不重视,使得家校合作愈发困难重重。

2.2 家长过度放心的心态

不少家长在子女考入高等学府后,便认为孩子已经成人,他们的认识、行为已经趋于成熟,不需要进行教育。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忽略了子女的心理变化,放松了对其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家长们知识层次上的差异,加上自身“终身学习”观念的缺失,无法做出与时俱进式的教育,更不会主动与校方就子女在大学中所受教育的质量问题进行探讨,只一味地单纯信任高等(下转第51页)(上接第16页)教育,心甘情愿地拱手将教育的权利与责任让与校方。

2.3 大学生与家长缺乏沟通

当今大学生因观念上对教育没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认为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已经丧失了对自己的教育资格,不愿与父母沟通,导致两代人之间明显存在“鸿沟”。据一项调查表明:“经常、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大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4.33%;不太多、但定期与亲人联系的占10%;偶尔与亲人联系的占22.67%;几乎不与亲人通信的竟占50.67%,而几乎不与朋友联系的仅占12%。”④大学生与家庭关系的淡漠,不愿意对家长吐露在学校的真实情况,致使家长无法了解子女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与心理状态,对子女的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口头叮嘱的层面上。

3 增强家校合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观念,明确职责,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家校合作中的双方都应当认识到,学生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教育对象,学校只有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才有可能到达推动学生健康发展这一家校合作的目标。有效的合作需要处理好分工与合作的关系,在家长和学校要明确各自的角色与分工,改变学校为主、家长为辅的状况,形成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学校尤其应当为家长创造一个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与氛围,将家长切实纳入到家校合作的体系中来。

3.2 建立双向互动的交流互访制度

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发展动态、学生整体思想生活学习状况,可通过每学期邮寄成绩单的方式来实现。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在校表现的学生家长到学校进行讲座,利用这些家长多年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的教育。

3.3 利用互联网,创新家校双向沟通模式

学校可以在本校的网页上实时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开展的各项活动,开辟出专门的交流专栏,使家长也可以对学校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互相交流,互相补充。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心得、感想体会、业余爱好等到网上,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学生往往也更乐于真实地表达,从而使家长更容易了解真实的信息。这种互动化的交流,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因而可以达到学校、家长、学生“三赢”的效果。

3.4 拓宽筹措资金的渠道,保障家校合作有效实施

目前制约校方开展家校合作较大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但是不可因为资金的瓶颈就限制了家校合作的开展,也不可以拿经费不足作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借口。各个高校应当尽力筹措专项的活动经费,并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使活动的形式更丰富、内容更、目标更具体、措施更完善。筹措资金的渠道可以是:(1)吸引社会力量捐助,吸纳共建单位的赞助,或是商业团体的赞助;(2)会费,可以模仿日本的pta(parents-teachers-association,即家长与教师协会)组织经费筹措渠道,向参与合作的会员收取少量的会费;⑤(3)向教育主管部门或是关工委等教育对口部门申请专项资金划拨。学校应该设立相关的部门对经费的筹措和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管理,并保障经费使用情况公开、透明。只有保障了家校合作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家校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 对离异家庭初中生开展有效的教育

内容提要:父母离异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一定的伤害,离婚率的上升给学校教育增添了新的课题。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走出困境,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责任。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行为表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建议和学校帮助离异家庭子女的方法,以及家校合作的措施。

关键词:离异 初中生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校合作 引导

家,一个可以使孩子拥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地方,它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许多心理学家指出:和睦、温暖、健全的家庭是保障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家庭的破裂、残缺往往会使孩子过早地品尝到人生的不幸,从而比一般的学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和社会适应性障碍。

一、离异家庭子女的现状

随着社会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我国国民固有的婚姻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种反传统的新潮思想日益得到社会人士的认可,从而使离婚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据有关方面统计,1979年我国内地的离婚率仅为3%,而现在已上升到13%,且67%的离异家庭有子女,其中,年龄在40岁左右,孩子在15岁上下的中年夫妻离婚占82%。这就是说,离异家庭的子女大都正值受义务教育时期,更是集中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育阶段。2003学年至2005学年,我校曾对742名初三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初一时离异家庭学生有18人,到初中毕业时增加到35人。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失衡问题,同时这些孩子由于突然遭受到家庭变故的影响及父母单方面的遗弃,加之家长的心情、素质的局限,家庭教育残缺和方法简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孩子的行为习惯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这给学校教育增添了新的课题,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了解、掌握这部分孩子的心态,帮助他们适应父母离异的生活,平衡他们的心理,这是当今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家庭篇

(一)父母离异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父母离异不只是离异的当事人受到困扰,孩子是父母离婚大战的直接受害者,他们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干扰和影响,从而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由于离异家庭子女对父母离婚的不理解和长期郁结在内心的对一方父母的怨恨,使他们的情绪很不稳定,往往一触即发,主要表现为发脾气、摔东西、不愿意与人交往、睡眠不安稳、亲子之间冲突加剧等。而出现情绪问题的诱因也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琐事。

2.适应性差

父母离异后,孩子随父亲或母亲过着单亲生活,他们很难适应家庭的这种突变,心理会处在一种严重的失衡状态,表现出极度的愤恨和绝望。有研究表明,家庭解体后,孩子都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心理适应期,一般要经过2~3年或3~5年的时间。这一心理适应期大体可以分为六个阶段:愤怒、痛苦阶段;盲目乐观阶段;流动、出走阶段;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渴望、思索阶段;获得新生阶段。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尽快给孩子创设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孩子的适应期可以缩短。而如果承担抚养子女的一方父/母,离异后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经常表现出对离异对方的嫉恨、诅咒、情绪消沉、喜怒无常或借酒消愁等,那么他们的子女所遭受的心理折磨比夫妻当事人还要严重几倍。比如,有的孩子索性离家出走,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一般来说,夫妻离异后,失去父爱的男孩比女孩的心理创伤严重。他们失去了男性特有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会延缓性别社会化的进程。

3.性格缺陷

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的性格缺陷主要有:

(1)孤僻。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因为,孩子在父母闹离婚的整个过程中,要经历三个痛苦的阶段。及时阶段,当父母向他们发出离婚的信号后,在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整日闷闷不乐,暗暗祈祷自己不会碰到这种不幸,希望父母能“回心转意”。第二阶段,在父母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是:以孩子当作要挟对方的筹码,(表面上)相互争夺孩子;或是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推来攘去,谁也不要,视孩子为累赘。孩子目睹了这一切而怀着一种被羞辱和是多余的感觉,强化了他们的自卑自贱心理。第三阶段,在父母离婚以后,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他们总是觉得“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他们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更不愿看到别人触“景”生情,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离异家庭的学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逐渐变得性情孤僻。同时,强烈的自卑感使离异家庭子女不愿与人结伴,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他人轻视和排斥。当恐惧感超过亲近他人的欲望时,就会压抑自己的欲望,对他人采取冷漠的态度。为了避免孤独,他们往往在想象的世界中创造出一个“朋友”来,并把“他(她)”当成真实的朋友去对待。被孤独的阴影笼罩着的孩子,心中充满孤寂、愁苦与被遗弃的感觉,与外界环境就会越来越疏远。如果父母整天陷于“内战”,心绪烦乱,教育方式不当,或已重建家庭而放弃教育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不管不顾,任其发展下去,孩子将会形成不合群、独来独往的孤僻性格。

(2)怯懦。意志薄弱的离异家庭子女易形成怯懦性格。他们胆小怕事,容易屈从他人,无反抗精神,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击等。夫妻离异后,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孩子管教严格,使孩子望而生畏,总是担心自己使父亲或母亲失望,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绪。此外,同伴的讥笑和轻视,也会使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表现出抑郁和退缩。

(3)粗暴。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经常争吵、打闹,极易使子女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并由此导致惊慌、恐惧、心绪不定,长此下去,就会形成粗暴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及攻击行为,易引起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攻击和破坏,特别是那些父母另有新欢后被虐待、遗弃的子女更是如此,即所谓“暴力的结果必然产生暴力”。

(4)逆反。面对家庭的破裂,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是社会、父母、他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什么事都不顺眼,什么人都不可相信,因而不愿接受教育。一次我跟一位离异家庭学生交谈时,他就直言:“最疼我、爱我的父母都在骗我,我还能相信谁?”还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随父亲生活,一次母亲来校看望她,顺便还带了两套新衣服,可是这位学生连母亲的面都不愿意见,还大声嚷嚷:“她不是我的母亲,她不配做我的母亲。”在这类学生心里,几乎已经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一位班主任气愤地对我说起一件事:他发现班上有一位离异家庭的女生,有早恋苗头,批评了她几句,可她倒好,反而跟那男同学公开化了,连散步、在食堂吃饭都形影不离。他们不但不接受我的批评,反而向我示威。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往往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你们“说是,是也不是”,你们“说不是,不是也是”,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

4.学习困难

离异家庭子女情绪的变化,必然会给学习带来困难,这是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在因素;父母离异后,孩子多半无人管教,这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外在因素。因此,大部分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成绩上明显不如完整家庭的子女。

经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在学习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离异家庭的孩子,随着父母的离婚,原先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撒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已成为过去,连句心里话也无处诉说。安逸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不能不让他们认同“没妈(爸)的孩子像根草”,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父母离婚后的学习状态与从前大不一样,上课时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大不如前,失去了往日的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等积极向上的朝气。我校一位读初二的离异家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看到同学的家长雨天送伞(雨披)、冷天送衣的时候;当我看到别的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逛公园、逛商店的时候;当我看到同学病了,其父母就会马上出现在身旁陪伴着的时候;当我看到……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委屈、我的孤独,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可以倾诉。”伤感与颓丧使得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因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弃。这就导致许多离异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所以,他们中的不少人逐渐成为班级里的差生。

5.行为习惯不良,不讲文明礼仪

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子女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然而,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残缺的。因为,一般夫妻在闹离婚的那一段日子里,双方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感情纠葛,他们连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变得毫无规律,更谈不上对子女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的培养,给子女留下的只有无规律的生活和不文明的言行。有些单亲家长因自己的离婚使子女失去了母(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于是便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丰衣足食”,无条件满足;对孩子的行为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目的是想让子女比离婚前或比家庭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更安全,而正是这些不健全的教育,使孩子容易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际交往礼仪,甚至出现任性、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

6.社会性发展不良

离异家庭子女社会性发展不良,突出表现在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人际关系上。他们行为表现的反应较为被动,包容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接近自己,支配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引导自己,感情需求比较倾向于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特别是当他们产生自卑、孤独、压抑等消极情绪时,这种倾向就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当这种被动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人际关系需求也会向主动方向转化,容易树敌和走向极端。其实,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他们恨父母无情,他们怨生活不公,他们看不惯一切,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对。再则,离异家庭的孩子,虽说容易自卑,但不少自尊,甚至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当他们失去了父母的这一依靠以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为此,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他们就会对号入座,从而表现为好斗和攻击性。我校的一位学生,当我们知道他的父母近期离了婚时,我们及时地安抚他,鼓励他要自立自强,他确实很“争气”,各方面表现比以前更出色。可是,时隔一个多月,他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老师,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自从我妈妈离开以后,父亲像变了个人似的,要么在外赌博,要么在家喝酒睡觉,我便成了他的‘出气筒’,时不时的不打即骂,我要离开这个家。”像这样原本好端端孩子,因家庭变故而选择逃学、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绝不是个别现象,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因此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所利用,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许多调查也表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选择离家出走、自伤自杀,更容易陷入偷盗、暴力、吸毒等犯罪深渊。

上述情形并非每个离异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但一般来说,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这类学生,教育者仅给予一般性的同情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辅导,以帮助他们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

(二)学生的心理变化阶段

夫妻之间离婚一般都有个时间过程,长的几年,十几年,短的一年半载。在父母发生激烈冲突至离异的这段时间里,孩子的思想态度也有个变化的过程。外国学者霍滋曼与他的同事通过观察离异家庭孩子面对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精神变化,把这一变化过程分成四个阶段:

1.否认阶段。在父母关系紧张,离异已近时。如别人问及“是否你爸爸妈妈要离婚呀?”孩子则极力否定,说这是造谣,是假的,虽然他们心里清楚家庭的矛盾,但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不想念自己会碰上这种不幸,希望没有这种事情发生。

2.愤怒阶段。随着父母关系的日益恶化,孩子意料到前景不妙,这时会产生愤恨不平的心理。生父母的气,认为他们为个人的幸福而抛弃他是极自私的行为,在这种怨恨情绪的支配下,孩子往往会一反常态,在家里或学校里出现攻击性行为。

3.争执阶段。当父母离婚很快成为一种事实,孩子会极力争取和他喜爱的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并为家里的物品分配等事情向父母讨价还价。

4.沮丧阶段。父母离婚后,孩子感到伤感、颓丧,有时甚至对生活、学习等失去兴趣,沾上不良习气,离家出走或参与社会不良团伙的事情,往往会在这时产生。

(三)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建议

离异家庭子女家庭教育的缺损实际上是做人的摇篮教育、甚至是做人的终身教育的缺损,因为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必然是人生最漫长的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具有自然的早期性、父母的性、巨大的感染性、强烈的针对性、影响的随时性、要求的连续性、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方式的灵活性等有利条件和特有优势,因而是其它任何教育都难以替代的。要使离异家庭子女同完整家庭子女一样健康成长,关键还在于弥补业已缺损的家庭教育。离异家庭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注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教育家哈巴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心中,因此我们还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离异父母不仅要重视家庭文化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家庭人际心理环境的改善,而改善人际心理环境的关键是提高离异父母的素质。离异父母可通过吸收各方面积极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素质、文化修养,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还是爱自己的,从而使孩子能保持正常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2.重视子女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

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父母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3.尊重子女的感情,注重同子女的情感交流

离婚往往阻断了子女与父母一方的亲情联系,从而使之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使其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波动或明显下滑。一些明智的离异父母在对子女抚养和教育问题上仍然保持着较密切的合作,使子女自由地与父母见面、沟通,营造比较浓厚的亲情氛围。即使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子女无法见到一方父/母,他们也会想办法合作,采取培养子女的兴趣,树立远大理想等方法激励子女成长,从而尽量消除亲情被阻断这一负面因素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子女的学习成绩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4.家庭教育应以表扬为主,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比起完整家庭子女来,离异家庭子女更需要关心和爱护。过分的责备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造成提防、戒备和疏远他人与社会的心理。反之,如果注意发现孩子的长处,多给一些赞扬和鼓励,就容易营造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5.注意增强子女的挫折承受力,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父母失败的婚姻在子女眼里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挫折,一时难以接受。父母应当委婉地予以解释,尽可能使孩子以一种平常心看待父母失败的婚姻,减少对家庭的疏离感。同时,父母还可以安慰、开导孩子,消除孩子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去面对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大小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6.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有许多父母在离异后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的希望,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而且,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就会造成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父母,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7.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正确对待子女同非抚养方父/母的交往

在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没有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离异家庭父/母应使子女经常与非抚养方父/母往来,并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予孩子以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父母的离异,家庭的解体,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严重制约着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引发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离异家庭子女要更好地发展自我,仅仅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因此,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培养和教育,必须综合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新格局,使这些孩子得到全社会更多更好的帮助和关怀。

三、离异家庭子女教育——学校篇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离婚率增加的直接受害者。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的破裂,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针对离异家庭开展的教育指导在国外实施得较早,方式也多种多样,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开展学校离异家庭的教育指导:

(一)用真挚理智的师爱,温暖孩子的心房

由于父母离异,子女源自父母的爱少了,甚至被剥夺了,他们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常常得不到正常体验,但他们时刻渴望从其它渠道得到情感抚慰。对同学的这种情感需求,教师除了加强家长工作,尽可能使离异家庭子女在家庭中得到满足之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情和慈爱,具体包括尊重他们的人格,充分接受他们、信任他们,积极对他们的行为作出反应,对他们积极地表达关爱等。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倾听、赞赏、温和信任的眼光注视,和他们亲切交谈,还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使离异家庭子女感受到爱的温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以外的爱的补偿,也能够医治离异家庭青少年心灵的创伤,教师的爱能够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为此,教师必须关心、爱护这些学生,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多同他们谈心,重视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增强学习兴趣,端正对学习的态度。课堂上,不因他们学习落后而冷落他们,并且通过多种渠道唤起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多与其他同学交往,摆脱烦恼和忧郁,重新抖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关心、爱护学生是每位老师应尽的义务,尤其是帮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孩子学习,完成学业,最能体现教师的爱心。帮助单亲孩子好的方式就是用爱心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激起他们坚持学习的信心。小良是我校八年级的一名学生,父母离异后跟父亲一起生活,其父亲忙于工作,对其疏于管教。曾有一段时间,小良迷上了上网,把生活费大部分都花在了网吧里。一次偶然的机会,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我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仔细询问后才知道,他把饭钱用完了,又不敢跟爸爸说,只好饿着。我先带着他去吃了饭,又跟他班主任讲了这个情况,以后他的班主任老师经常在生活上对他进行帮助。一个多月之后,据小良的班主任说,他已经不再去网吧了,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要多施以爱心,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班主任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给予他慈母般的爱,要教育学生和睦相处,让这些孩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精神上、生活上、学习上低谷,引导他们在逆境中崛起。教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以培养其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性格。通过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如学乐器、学唱歌、绘画等等,这样孩子在生活中有了兴趣爱好,有了追求目标,精神生活充实,性格会变得开朗、活泼。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要多表扬、奖励,少批评指责。当然奖励与惩罚都要按照一定标准,切忌滥用奖励,在孩子的心理造成混乱。通过学校与家长的密切配合,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就会促使家庭离异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学校要根据离异家庭学生不同阶段的心态提供必要帮助

霍滋曼提出离异家庭子女心态变化的四个阶段,可给我们辅导这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参考。教育者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如正处于愤怒阶段的孩子,教师要留心他们的言行举止,防止出现一些意外事件。一个孩子在极端激怒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可能做得出来,而且他们所攻击的对象不只限于家人,有时同学的一两句玩笑话都会招致他们的冲动行为,故教师对处于愤怒阶段的学生要注意帮助他们消除激情,防止出现一时冲动造成意外伤害。又如,对于处于沮丧阶段的孩子,我们要特别关爱,此时他们也会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如我校一位文弱女孩居然在父母离异时留条离家出走。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教育者要帮助他们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使他们认识到父母离婚的孩子并不是最不幸的孩子,鼓励他们振奋起来,并在学习、生活方面多给予关心、照顾。

(三)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

孩子对父母的离婚一般都较难以正确对待。他们对离婚事件评价较低。不少人持有消极的看法。教师要通过日常活动的接触摸清这类学生对父母离婚的看法,对于一些持有“父母离婚,他们的孩子最不幸”、“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我觉得没人爱我”、“人结了婚就不应该离婚”等看法的孩子,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理解程度,以得当的方式加以劝导,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的理由,逐渐让学生接受这个事实。

一般来说,孩子对父母的分离事件总想极力隐藏,不愿让别人知道。考虑到这点,教师在探讨孩子这类想法时,要在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和反感。

(四)尊重、支持离异家庭子女

假如一个学生的家长是因病去世或因意外事故造成伤亡,通常会有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人给予帮助和安慰,老师和同学会主动帮助他补习家里出事时所缺的功课,那些平时调皮的学生在他面前也会变得格外小心,不敢逞强并乱叫他的外号等。但父母离婚的学生,则较少得到这种“待遇”。实际上,这类孩子恰恰最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补偿,老师、同学的祥和友谊会有效地减轻他们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故教师应多关心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多体贴鼓励,少指责训斥,还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些孩子情感较脆弱又比较敏感,一些类似“家”、“离婚”等字眼都会刺激他们的心灵。所以日常说话在涉及到家庭问题时,用词要谨慎,另外,要教育其他学生别歧视和嘲笑他们。

(五)协助家长解决好教育子女问题

单亲家庭的家长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等种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心顾及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认为教育子女有困难,其中有一部分家长在教育时陷入误区。

一种是“过度忽视”。一些单亲家长视子女为包袱,百般嫌弃,甚至虐待。如有一家庭,父母离异后,女儿归父亲抚养。父亲工作之余,不是去筑四方城,就是去“卡拉ok”,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孩子经常饿着肚皮去上学。父亲后来再婚,对方嫌他有个女儿累赘,未成,他便迁怒于孩子,经常打骂。以后,凡有女友来,他总是先把女儿赶出家门。

另一种“过度宠爱”。有的单亲家长认为对子女的抚养权争来不易,因此对孩子百般迁就、姑息,造成这些子女任性、专横、胆大妄为。如我校一位女生,父母离异,孩子原先判给父亲,因父亲疏于管理,母亲因此把抚养权争取了过来,母亲对孩子失去了理智范畴内的教养,自己不吃不喝也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久而久之,孩子任性、专横,贪吃贪玩,学习不思进取,更无法理解母亲的心,成了“问题”孩子。

(六) 帮助离异家庭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有利因素,家庭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家庭教育力量集中于一个孩子身上,教育与照管比较。尽管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不能接受,甚至憎恨父母,事实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父母的亲情是挥之不去的,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割舍不断的,也是谁也不可替代的。所以,作为学校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为不家庭结构争取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譬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等活动,给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回曾经失去的爱,改善家庭氛围,密切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些家长或是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职能几乎丧失。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富有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 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

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长期找不回自信,那是相当可怕的。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

一是经历对比激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强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和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他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二是换位思考激励。教育学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譬如: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讨论中,同学们运用换位思考,打破了“幸福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来自于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经历的负面效应。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是这样回答“幸福在哪里”的:“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过去和今天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怎样用行动去塑造未来,沉湎于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过去的我们不能改变,今天的我们能够把握,明天的我们可以创造,幸福在我们自己手里”;有关“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豆芽弱不禁风,因为它是在温室里哺育;梅花傲立雪中,因为它是在严寒中孕育”,“人性中许多珍贵的品格正是从那些看似不幸经历中锻造出来的”。

通过这种激励教育,增强了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甜美的微笑,他们的眼中又透射出了搏击明天的信心。当然,信心若要成为一种品格,还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长期的、反复的激励和呵护。

(八) 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

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了一段被“遗弃”的经历,生活方式、交往礼仪都有所偏离文明健康发展的轨道,表现为厌学散漫、言行粗鲁和我行我素。学校教育就要对学生的行为偏差及时地予以修正。修正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要怎么做”、“不准怎么做”,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家庭的教育状况,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

首先,以正面引导为主。鼓励是好的引导,对孩子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要鼓励,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健康的爱好要鼓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在乎自己的进步,进而激发出前进的力量。其次,适当进行行为控制。教师对这类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不能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而善意放任,“善意放任”不但不会使他们领“情”,反而会使他们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在家父母不管,在校老师也不管”,这样会强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老师要“管”,要用心与心的交流去感化,使他们的感知由老师“很在乎我”上升到老师“很关心我”。再次,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体验,使得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例如:通过参加“班干部竞聘上岗”、“校园形象大使”、“学校礼仪队”、“学校护卫队”等主体体验、模拟体验等实践体验活动,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与成功喜悦,从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

(九)学校应为离异家庭子女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应根据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进行强化教育;要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取笑离异家庭子女,要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及学习上的各种困难;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父母离婚的阴影。

(十)学校还可以建立离异家庭学生个人档案

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把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任务分配给班主任、任课老师或学校关工小组老教师,由他们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指导、行为矫正,并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及时引导,用爱心抚平创伤。

(十一)帮助促使离异家庭子女融入班级群体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离异家庭孩子往往同伴关系欠佳,他们经常游离于班级集体之外。究其原因,一是这些孩子比较自卑,觉得爸妈离婚了,自己跟大家不一样,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孤居一隅,远离伙伴群体;二是他们的不受欢迎行为较多,如乱发脾气、攻击他人、自私娇气等,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三是受成人(家长或老师)不当影响,例如被嘲笑、歧视,或被当作特殊孩子对待,人为地使他们感到孤立。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不在工作中流露出对婚姻离聚的好恶态度,更不能歧视、嘲笑离异家庭的学生。要发掘离异家庭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同时引导他们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他们在同伴群体中树立起威信和良好形象,使同伴接受他并乐意亲近他。教师要积极组织或介入一些活动,如文体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提供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帮助离异家庭学生在活动中融洽同伴关系,融入班级群体。

(十二)对离异家庭子女进行心理问题的引导

作为教育工作者,几乎天天同学生接触,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我发现离异家庭学生大体有以下几种心理:

1、羞辱心理。离异家庭学生经历了家庭的裂变,自身的家事与周围正常的家庭形成反差,父母爱情的纠葛,社会上对离婚现象的鄙薄等,容易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世产生羞辱感,总是回避谈论家庭问题,将家庭的事视为隐私,不加外露。我曾带过一个班级,从全班学生的学籍卡上看,都填有父母双亲的姓名,初接触一段时间毫无感觉,后通过观察和家访了解到这个班有五位离异家庭学生。当问及他们家庭的事时,都闭口不谈,表现出回避、抗拒的态度。思索一下便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羞辱感使得他们隐瞒家庭的情况。羞辱感是人懂得廉耻的良好心理品质,但表现在离异家庭学生身上,这种自我封闭的体验便被扭曲了。

2、自卑心理。离异家庭学生从原有的家庭脱离出来,或跟随一方,或寄宿别处,失去了往日家庭欢乐的氛围和优越的生活感受。与自己原先的家庭相比,与周围的家庭相比,难免产生孤独和自卑的情绪,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优越感,缺乏自信心,主动追求精神差,创造能力也低。

3、忧郁心理。由于家庭变故,家庭生活的阴霾笼罩在离异家庭学生的心头,形成忧郁的心理情绪。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展中,而现实生活使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上受阻,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地得到生活乐趣,缺陷感形成沉重的心理负荷,从而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和焦虑,而这种担忧和焦虑是潜藏在内心的,不好表露,被压抑的这种情绪无法排遣,长此以往便形成忧郁的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不合群、性格孤僻、烦躁和心事重重,或胆小怕事,或固执粗暴。

4、冷漠心理。离异家庭学生的家庭生活是由父母的不断吵闹到失去原有的家庭。他们目睹了父母离婚过程中的争吵打闹、欺骗虚伪、绝情负义。这种不和谐、不完整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失去美感,表现为冷漠,缺乏热情和向上的精神。这种对生活的不经意的态度构成冷漠的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丧失生活的信心,怀疑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形成“反社会心理”。与冷漠心理并发的是不信任心理,对周围的人和事抱不信任态度,甚至有敌意。

5、报复心理。离异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后,只跟随一方生活,被另一方冷落。有的离异父母为寻求新的生活将孩子寄宿他方,都不要孩子。他们即使在进入新的家庭后,也被继父母歧视。于是他们认为家庭生活对自己不公,是父母给自己带来了不幸,继而产生报复父母、报复生活的心理,与报复心理并发的是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心理。这些心理并发后,便表现为对生活失去信心,不求上进,违法乱纪。我接触的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双方都放弃对他的监护,他被寄养在亲戚家里。寄人篱下的生活使他十分痛恨自己的父母,抱怨生活。于是破罐子破摔,一度打架斗殴,抽烟赌博,学习成绩由班上的优等生下降为学困生。他说:我就是要糟践自己,毁掉自己,让他们为我内疚。

基于以上的心理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并直接影响这些学生形成奋发进取、自强自立的信心,影响这些学生养成遵规守纪、诚实勤学的行为习惯。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引导教育,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予以疏导势在必行。

1、寻找需求点,予以满足。人们每时每刻都有需求,这是人们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所以抓住了需求点也就抓住了学生心灵上的关键点。离异家庭学生的需求点无外乎有寻求家庭的温暖,需求成功的喜悦,需求别人的理解同情等,教育者只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需求点,并予以满足,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寻找闪光点,予以助燃。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抓住人的优点和长处来肯定、鼓励、表扬,哪怕是一点点,都能有效地打消人的自卑感,唤起人的进取心。对离异家庭学生更应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温情,少一点冷漠。教育者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及时地予以褒奖,使其闪光点在教育者的助燃下,进一步光大。

3、寻找兴趣点,予以迁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特长,才能培养和树立自信心。离异家庭学生恰恰在展示自己兴趣特长方面存在问题。如果教育者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就会失去教育转化使其进步的机会。因此,教育者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学生的兴趣,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4、寻找挫折点,予以劝慰。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没有挫折。对挫折如果处理得好,能够成为学生进步的新起点、前进的新动力;处理得不好,则会变为思想上的下滑点、倒退点。离异家庭学生身上的挫折点很多。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异上,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都有挫折,为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抓住这一思想转变的关键点,及时地进行劝慰、开导,用真情去打动学生,用实意去感化学生,使学生从教育者身上获得爱的温暖,树立起自强进取、战胜困难的信心。

5、寻找共鸣点,予以助动。所谓共鸣点是指学生之间在思想情感、行为处境等方面的共同点。离异家庭学生的处境是相同的,但思想行为却又不尽相同,这里不乏有成才成名者。教育者要善于利用这些人的成功事迹,在处境相同的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引起共振,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进一步引发这些学生的思想转化。

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复杂而又艰巨的,还需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让这些学生在承受家庭不幸的同时,能够在学校获得一种完整、全新的教育,能够在学校得到心灵上的补偿,使他们的素质得到的发展。

四、小结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孩子们,只要我们教师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肯定能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能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辅导,也一定能扶持他们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事实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我们学校,2005级有35位离异家庭学生,他们都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在初三毕业时的品行综合考评中,没有一人不及格,有6人还获得了。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有四位同学在全区名列前茅,有20人考取了普通高中,8人考取了中等专业学校,各项指标比例均超过了家庭学生。可见,离异家庭的孩子不是驯不服的“野马”,也不是遛不顺的“犟牛”,只要我们大家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像禾苗需要的雨露那样去滋润他们,适当给予特殊关爱,他们会像其他青少年一样健康地成长,也一定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它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对于那些因父母离异而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学校更应该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把他们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当然,学校也不是万能的,老师也不是救世主。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学校能在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下,使这些学生彻底摆脱父母婚变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走出心理的误区,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使自己金子般的青春年华释放出怡人的光彩。

家校合作论文:广东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以广东省四会市江谷镇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简称“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广东;农村中小学教育; 家校合作教育

中共“十六大”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条件远不如城市,家校合作教育①在中国远未臻至完善。因此,探讨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1 四会市江谷镇农村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现状特点

四会市江谷镇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部,属于珠江三角洲西部边缘区,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居全省中游水平。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采访,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该镇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学生问卷300份,男生占56.99%;家长问卷150份,男性占46.21%,主要是31-40岁年龄段的家长;教师问卷50份,64.00%为男教师,70.00%的教师学历达到本科水平。

综合各种调研材料,江谷镇农村中小学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特点:

1.1 基础型、松散型和学校主导型并存

1.1.1 基础型:在基础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老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鸡毛蒜皮的事务。如教师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情况、了解学生校外情况的分别占28%和41%(见图1),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在家表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的分别占26%和43%(见图2)。

这种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当地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低层次。

1.1.2 松散型:在松散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如除了教师问卷反映有54%的教师会经常主动与学生家长交流外,其余学生和家长问卷显示,教师与家长并不经常主动进行交流(见表1)。

1.1.3 学校主导型:在学校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故不易广而行之。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1.2 各合作主体的主动性不平衡:在上述三种家校合作教育类型中,各合作主体的主动性都表现出以下共同特征:

1.2.1 学校、教师最为主动:在家校合作中,学校是各主体中最为主动的一方。学校负责制定一切的教育计划、方式,学生及家长只能被动接受。而居于主动、主导地位,就意味着学校和教师承担主要责任,这样的合作,极易沦为单方面一手包办。换言之,就是不平等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1.2.2 学生表面上主动,实际上最为被动:学生在家校合作中,既是桥梁,也是合作效果的承载者。多数家校合作的信息都是学校、教师通过学生向家长进行传输;家校合作的活动也是学校、教师在与家长的相互配合下作用于学生的。尽管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占51.97%)认为自己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见表2),但实际上学生对于家校合作的方式、内容、评价等几乎没有发言权。显然,学生在家校合作中表面上主动,实际上是最为被动的一方。如此的合作现实,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主人翁精神也非常不利。

1.2.3 家庭、家长较为被动:家长由于自身的意识、素养,难得主动,再加上目前的教育体制,在家校合作中成为较为被动的一方。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便无从谈起。根据调查,对学校活动很重视,基本每次都抽时间参加的家长不超过半数,只占43.37%;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活动并不积极(见表3)。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低下,这其中不仅受农村社会生活实际、家长自身素养等原因的影响,学校一手包办对学生的教育也为家长主动性的低下找到了借口。

1.3 合作形式单一,“以一对多”:

江谷镇家校合作的形式单一。不论是教师问卷还是学生家长问卷,位居前三位的家校合作的形式选项都是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电话这“三板斧”(见表4)。

这种“三板斧”式的交流方式时间短、次数少、概括性较强。教师只能对全体学生的总体表现、平均水平等较为整体、笼统的资料进行表述;家长则只能根据学生所在班级的平均水准与自己心中对子女的了解进行比对,做出评价。

江谷镇家校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而且“以一对多”。一名教师需要同时面对数十名学生及其家长,由此造成每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本应作为求助对象的教师往往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根据调查,遇到困难时向同学、朋友求助的学生占38.71%,居及时位;而向教师求助的只有34.41%,位居第二(见表5 )。由此可知,“以一对多”的大班教学不仅给老师带来了沉重的工作压力,而且也影响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减弱了教师、学校在家校合作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2 四会市江谷镇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这与我们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太忙成为家长不能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首位因素,占41%(见图3)。

2.2 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图3还显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也是影响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原因(占19%,居第二位)。调查中,53%的家长仅有初中学历,拥有高中或以上学历的仅占15.9%。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不善于与人沟通,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能满足子女物质的要求;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将子女的一切培养都推给学校等等。

2.3 农村家长观念落后: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等旧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生活较为窘迫、子女较多的家庭,送子女上学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在子女还未成为劳动力之前让其有个去处。只要子女年纪稍长,就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同时,农村养儿防老、生女赔钱等旧观念依旧盛行,超生、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在调查中,家中只有1个小孩的家庭只占29.55%。这些落后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无法同时顾及多个子女的家校合作教育问题。

2.4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尽人意: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师素质有所提高,正如调查显示,70.00%的老师的学历达到本科水平,46.00%的教师教龄达到6-10年,38.00% 教师教龄11-20年。但不能否认,由于农村教育的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问题,使得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仍相当欠缺,从而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2.5 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6 教师负担过重:目前农村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大班教学或一师多班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规的教学之外,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竞赛以及所谓的继续教育,也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之余,能够花费于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甚至会导致有部分教师在负担重压之下,从而对家校合作没有兴致和热情,消极怠工。

2.7 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可惜这些目前都缺位,因此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3 改善四会市江谷镇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3.1 制定政策法规,建立评价机制: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3.2 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家庭超生,导致人口规模庞大,家长负担过重,无力教育子女,削弱家庭教育的效果。学童人数增加,势必分薄教育机会、资源,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因此,切实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才能够逐步减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压力,家校合作才能走上坦途。

3.3 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提高家长素质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兴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3.4 建立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3.5 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一方面,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之外,停止无谓的检查、评估、竞赛活动,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家长联系,增加沟通;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也应少而精,讲求实效,而不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更不应以这种方式鱼肉教师。

另一方面,应提高农村教师生活条待遇,以此吸引、留住的师资,提高教师推动广大农村地区教育工作发展的热情。于此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待遇、编制等问题,为广大农村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合作关系:从默契的伙伴关系到相互学习与支持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合作关系随着各方沟通的深入而逐渐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达到预期目标。

家校合作论文:注重家校合作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因此,在我的日常工作中也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渐渐在实践中发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体制下,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及时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及时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当然,在家校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应注意与家长平等沟通。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要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问题,应该与家长平等沟通。如果老师与家长联系过程中态度生硬,神情倨傲,每时每刻都是一副好为人师,长者气派,动辄教育、教训人的语气和态度,往往不能与家长平等交流,老师即使与家庭联系的再多,恐怕都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不能因为学生的学校表现不好,一味地批评家长,甚至把家长也当成挨批的对象,或对家长大发怒气,应该平等地与家长探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真正尊重每一位家长。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中的积极因素,多与家长讨论教育问题,并积极利用家校路路通、家访或单独见面时的机会征询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意见或建议。应该虚心向家长学习,努力与学生的家长共学习、同成长,这样才能在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合作伙伴的整体素质,为真正提高合作效果打下基础。

其次,发现问题应及时沟通。我认为,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寻找每一位学生的“苗头”,并及时告知家长,是优点就让它白天、晚上不间断的扩大影响,若是缺点就得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要求配合教育,让缺点不间断的受到控制,直至被消灭。另外,我还经常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或者班级近阶段的德育目标通过家校路路通告知家长,有时也会提出小建议,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家长配合。这样做,一来让家长感觉受到了重视,增加家长的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教育孩子;二来引导家长思想,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配合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三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班级,也了解班主任的处理方式,了解学校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从更大的范围宣传了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大部分家长非常赞同这样的方法。他们纷纷回复了感谢短信,也对孩子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之后我再对家长的有效的监督,及时地送上“表扬短信”,并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不但激励了孩子继续努力,也激励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通过与家长沟通,信息得到及时反馈,随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方式方法,让学生有了很大的进步的同时也让家长学会教育孩子。一来一往,家校联系逐渐密切起来。

第三,注意多报喜、巧批评。打个电话、发条短信让家长知道学生取得的进步,对其进行表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同时也能激励家长进一步配合学校的教育。再有问题的学生,其身上总有闪光的地方。

因此,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我都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即使某一个电话、某一次谈话、某一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指出学生的不足,开场白都应以表扬为主。因为教师一旦先表扬了,再提出批评也好,建议也罢,家长从心理上都比较愿意接受,教师联系的目的也最终可达到。如果一开头就是一顿埋怨,一气批评,家长哪怕嘴上服了,心里也不服。就算教师讲的都是真话,家长也认可了这些批评,教师下次再与他联系的时候,他会担心再吃一顿批评,有些胆寒,有些不情愿,就更别指望家长与教师主动联系了。这样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意义就逐渐丧失,家长也可能会离得越来越远。

以下是一个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德育教育案例,从中正体现了家校合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生基本情况:

个性活泼开朗的女生,关心班级集体,劳动表现优异,学习不够自觉,成绩一般。父母对其有比较高的要求,她的表现总是不能让父母亲满意。本学期发现存在借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

教育经过:

对这个学生引起重视源于其来到振华不久后的一次数学测验不及格,当时找她谈了话,希望她对在进入初中后的学习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此后的教育过程中,在与家长的联络中,发现这名学生的家长对其有很高的要求,她在学校的表现一直不能让家长感到满意,甚至在有时家长觉得她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孩子,会责骂数落孩子的不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学校经常对她取得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鼓励,并帮助她改正学习习惯上存在的不足,使她对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学习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提高,但还是不能得到家长的认同,在家长眼里她依然是个差生。在取得了一定的提高后,她又出现了严重的起伏,学习成绩再次退到了后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始终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受挫,并主动与家长再次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看到她一点一滴的进步,不要操之过急,不要给孩子提出达不到的目标。家长接受了我的建议,在家里给她提供了比以往容易接受的学习氛围。在共同的努力下,终于又见到了她在学习方面取得的进步。

正当我为她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时,在无意间听到几个同学的谈话涉及到她,经过多方打听,发现其存在着借了同学的钱不归还的现象,数额有百余元。据几个同学反应,从上学期末到现在,该同学屡次向其他同学借钱,有些归还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还,借给她的同学几次问其要,她拖欠了好一阵子。

经过向她询问,她承认自己向别的几个同学借了钱。而不能归还的主要原因是家长为了锻炼她的理财能力而给她自己保存的压岁钱存折上的几百元钱已经用完,除了每周家长给的10元钱,她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钱了,更不敢开口向家长要更多的钱。针对这个情况,我给予了她严肃的批评,让她主动向家长说明情况,及时归还钱款。批评的同时,我还对她在零花钱的使用上进行了教育,希望她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要和别的同学攀比,更不要胡乱花掉零花钱,对自己的零花钱要有合理的安排,不能从小就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她面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流下了悔过惭愧的泪水。

该学生走出办公室后,我马上想到她回到家后将面临的家长的指责。于是,我先跟其家长说明了情况。其家长对此事表示一定配合学校的处理。正当我想提醒她爸爸不要过多的责骂孩子时,电话那头她爸爸问:“哎呀,老师,这孩子我真想揍她一顿,您说我要揍她吗?”对这样的提问,我突然觉得有点安慰,这充分说明了家长已经改变了过去教育孩子的方式。在与家长的配合之下,该学生的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相信老师家长的循循善诱,对其已经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教育体会: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问题,对学生的关心要从多方面进行,而不是只重视其学习成绩的变化。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应对其有的了解。对学生的教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学校家庭的统一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家校合作论文:新课改下小学家校合作共育学生成长浅探

摘要:密切家校联系,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 的呼唤,是时代的要求,具有深远的意义,让学校和家庭携手,让教师和家长携手,朝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目标,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新课改 家校合作 哺育成长

学校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学生 发展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补充和辅助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只有密切联系家庭,依靠广大家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切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办好家长学校,构筑家校育人的平台

我们学校是一所城区学校。家长大部分是工人,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却关心子女教育。因此,家长学校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的家长学校下辖10个学员班,共计有学员500多名。几年来,我们有序地开展活动,务实地进行教学,初步形成了“信息互动,构建家校平台”和“落实家长意见,开展系列教育”两大基本特色。古往今来,渴望儿女成才,天下父母同心;渴望学生成长,为人师者亦同心。家长学校,使学校与广大的家长学员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一目标上找到了共鸣;家长学校,构筑起了家校育人的平台。

学校自成立家长学校以来,在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家长提高了“家校合作, 科学 育人”的意识,形成共同办校的共识。我们利用多种渠道向全体家长学员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价值和办好家长学校的现实意义,使广大的家长学员能全力支持这项功德无量的事情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好家长学校的工作。每学期初,家长学校开学时,授课老师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障有充足的教材资源,每个年级的负责老师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到图书室借阅材料,有的自己撰写。

为凸现办学的实效性,我们结合实际,富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课程。如一年级学生刚进校门,家长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孩子该养成怎样的行为习惯还不太了解,如果光靠教师在学校的教育,而忽视家庭的配合,那么,学生在学校刚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到家就忘记了,教育也就成了空谈。因此,在家长学校授课时,家长明确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掌握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方法,在家里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还有,每到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思想方面、学习方面以及怎样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等内容向家长授课,让家长教子有方、教子得法,从而达到家校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我校的家长学校,坚持每学期每个年级要召开1~2次家长会,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制订教育孩子的计划,希望家长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走进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明白打骂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校心理健康老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有关讲座,家长听后,收获很大。他们觉得这个讲座给他们以往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敲响了警钟,许多家长说:这样的辅导学生需要,我们也需要,要多搞几次,让我们明白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也让孩子明白家长心里在想什么,使我们和孩子能够沟通,共同进步。

我校家长学校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家长学校的专题讲座;二是定期的教学开放日活动;三是班级家长会。三个层面有机联动,教导处严格按照计划加以组织落实,在具体而扎实的活动中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实效。家长们则在学习中品尝到了科学育儿的甜头,每次家校联系,不管手中的活有多忙,他们都会挤出时间来参加。家长学校为家庭、学校共同育人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

二、开展家访活动,开设家校联系通道

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效益,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和理解,形成学校 教育 和家庭教育的合力,我校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

活动开始,学校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向每一位教师传达了活动的精神,让每一位教师充分明确活动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对待家访工作,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家长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了《城中小学辅导组“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计划》,印发至每位教师。活动计划中明确规定了行政领导、党员、团员、班主任、教师的家访要求和数量。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党团员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其次,学校要狠抓班主任这支强有力的家访队伍。因为班主任是家访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家访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为辅,班主任每学期对班内学生的家访率达到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家访学生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百。每位班主任及教师在进行家访时都能做到有重点地选择家访对象,作好充分的准备,对家长宣传学校的规章制度、育人原则,尊重家长,融洽家校关系。家访后还下发了《城中小学教师家访记录表》,把教师家访工作作为学期和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家访中明确树立了服务意识,针对班内学生的特点,教师上门为家庭教育提供 科学 的思想和方法,帮助家长分析子女在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寻求解决的良策。

家访中,教师积极主动,让家长感受到了热情与真诚;教师的细致与认真,建立起了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的感情基础;教师因人而异、逐个分析,充分了解了学生家庭的组成结构、 经济 情况、周边环境、教育情况等及时手资料,为学校德育提供了依据,创设了和谐的德育交流氛围。本着连接学校和家庭,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水平的目的,学校还开展了“千名家长看学校”等活动。活动切实提高了学校的服务意识,改进了教师的服务态度,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全力塑造、展示了教师形象、学校形象、教育形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 发展 。

三、设立“家长接待日”,实现家校合作育人

学生家长们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是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子经验,同样凝聚着无限的教育智慧。为此,我们广开言路,主动征求他们对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意见,征求他们对学校德育的看法和意见,对学校家长工作的建议,征求他们对合作育人的设想。构建起信息反馈落实制,构建信息互通制,学校要求教师家长来校时要热情接待,有的放矢地开展家校共商共育工作,不断拓展育人途径。校长室确定每周一为家长接待日,每个接待日,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接待家长,认真倾听家长意见,及时记录家长意见,针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及意见,及时解决,消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不和谐音符,这样做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的动力之源

[摘要]家校舍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家校合作;社会资本;组织社会学

学校和家庭本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组织,它们之间为什么要交往和互动呢?道理人所共知,当然是因为学生。学生作为中介连接着家庭和学校。家庭与学校的互动有一个教育本身的目的,即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与家庭的交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遵循着各种社会规则。因此,我们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否则很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那么这些社会规则是什么?它们规定着家校之间怎样的交往?组织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

一、资源依赖机制

组织与其他群体或者组织不断进行着相互交流和交易。相互交流包括货币资源或者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或者社会适应性的交流。作为一个组织的学校也不例外,它需要与政府、社区、家庭进行资源交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交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式交换,即学费、教育税;一类是非正式交换,即择校费、家长请客与送礼。

(一)资源联结的脆弱

从很多学校的收费公示栏我们可以发现,上学交学费的历史终结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成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向家庭索取的货币资源不再是学费了,而是变成了借读费、资料费、补课费等。国家推行“一费制”,学校从家庭中能够索取的资源受到了规范和限制。这两个转变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长久以来“人民教育人民办”,改成了人民教育政府办,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然而这种转变对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iffer)曾指出,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群体的需求与其他群体的需求相互冲突的产物。在决定一个组织对其他组织的依赖性时,有三个因素比较关键。及时,资源的重要性,也就是组织运转和生存对其依赖的程度。第二,利益群体对这一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控制力。第三,替代资源存在的情况,或者利益群体对资源控制的范围,这也是决定组织依赖性的重要因素。目前,学校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资源依赖是否会对学校和家庭的交往产生实质性影响?学校对家庭资源依赖的减弱是否会导致家长话语权的减弱?

对比一下中美学校的教育拨款体制以及相应的家长权利或许更有助于说明问题。美国的公立教育虽然是免费的,但资金都来自政府的税收,凡是有房产的人都必须付学区教育税,各个学区学校的经费来自本学区的学区教育税。正是这种拨款体制赋予了美国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因为他们是学校的衣食父母,学区教育税是美国家长权利的标签。所以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首先,家长是学校管理者的伙伴,学校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甚至创造机会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每个学校都必须建立家长教师联合会,协调家长与教师、学校的沟通。家长对子女的学业进步、学习情况有很多发言权,家长可以进教室听课,因种种原因对任课教师不满均可提出换班;再次,家长有权查看学生所有档案记录,包括出勤纪律、考试分数、处分记录、心理咨询记录等,并有权查阅教师上课使用的教材、课本、作业、考卷等。

总之,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被动无力的,他们有许多权利使自己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来。为什么美国各州的教育法例都赋予作为纳税人的家长许多权利呢?在资源依赖理论看来,一个组织满足特定的群体的努力是它对这一群体的依赖性与对其他群体依赖性进行比较的结果。当学区内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区教育税的时候,当学区的居民也就是孩子的家长是学校的衣食父母的时候,政府和学校当然要赋予家长权利。

反观我们的学校资金,主要是由财政直接划拨。学校是依靠国家而存在,似乎与家长无关,也与学区无关。这种财政拨款方式掩盖了家长作为学校拨款人的事实,也削弱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政府、学校甚至家庭自身都没有也不会意识到家庭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所以我们有理由担忧资源联结的脆弱所带来的作为外部环境的家庭对学校组织的外部控制的削弱。实际上,现实中学校和家庭的弱关系与学校和政府的强关系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与政府的关系被称为婆媳关系,人们批评学校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

(二)家校关系的商品化

与正式交换的日益趋弱相比,家校之间的非正式交换却更趋活跃。这主要通过三种形式:择校费、家长资源库、家长的请客送礼。

人们对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反映强烈,它已成为困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问题,而择校费的收取却已成为学校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学校的财政结构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的拨款只是保障学校的基本运转,给教师拨付的是基本工资,实际上学校教师的福利部分和学校发展的一部分经费需要学校自筹。因此择校费的收取成了弥补学校福利和发展资金不足的主要手段。择校费给家校关系带来的深刻影响是学校教育的商品化。有钱的孩子可以进入有着良好师资、好的学习氛围和高升学率的重点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外。择校费这种方式正在影响着学校与谁打交道。通过收取择校费,学校筛掉了穷家长,留下了富家庭来打交道。

如果说择校费筛选了谁来与学校打交道,家长资源库则决定了学校邀请谁来参与学校管理。几乎每一个学校都建立了家长资源库。学校对家长的职业、工作单位作过记录,那些对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帮助的家长将被列入家长资源库。对于那些为学校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的家长,学校会邀请他们加入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和班级家长会,使其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家长对学校影响力的大小与家长对学校所作的贡献似乎成正比。

家长送礼请客在中小学很普遍。《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11月19日作了专门报道,标题为“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送礼收礼、接受家长请吃的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但在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家长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列入“重,点培养”的范围。

二、认可与合法性机制

学校中存在着很多矛盾的现象。譬如人们常说:校长应当是教育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负有责任,引领着学校教学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校长的活动大多与学校内部的运作没有关系,而是出外访问,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或接待来访的各种团体。又譬如,许多学校制订了各种规章制度,但制订完后常常只是挂在墙上或尘封在电脑里。同样在家校互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学校在家长参与学校事务上的“不作为”,另一方面是今天的学校在处理与家长乃至社区的关系上出现了大量的“作为”。譬如,对外开放学校场地和设施、建立市民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活动已经在许多学校广泛开展。为什么学校花费很大的资源去做一些与它的效率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活动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学校的回答:

“从最初的5247小队到见习居委会主任,从英语小教员到青年志愿者,从社区公益劳动到知心家园,从社区居委会到更广泛的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风雨兼程不断走向深入。在互动中我们实现了双赢,在各种媒体与宣传中,学校、汽南社区出现的频率、社会认可度都有所提升。互动中,教师和学生自我发展的渠道和资源得以拓展。学校展示了自身形象,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与赞誉。几年来,我校始终保持良好的招生势头,年均8到10个平行班的规模,中考成绩稳定并保持在同类校前列,所输送的学生素质良好,得到高一级学校的充分好评。”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回答印证了制度学派的解释即认可与合法性。合法性机制的基本思想是: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社会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譬如,我们可以看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会发现它们的内部结构很相似,都采取科层制的等级结构和功能性的组织形式。几乎所有学校,不论小学、中学在管理方面都是在横向上分为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纵向上分为校长、副校长、处室、年级等,这:已成为共识。没有班主任、没有校长的学校,恐怕没有一个家长敢将孩子送去就读。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采用那些在制度环境下“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些形式和做法对组织内部运作是否有效率。学校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获取存在的合法性。尽管这些活动耗费财力精力且与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无关,其目的不是提高效率,而是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从而为经营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那么,为什么学校花很大的力气制订了一个制度,但是制订完以后就放到一边了?一位校长的回答很精辟,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市里评比文明单位,要这些东西,我们花了几天赶出来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合法性机制是指那些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合法性机制不仅约束组织的行为,而且可以帮助组织提高社会地位,得到社会承认,从而促进组织间的资源交往。

可以预见,合法性机制将是继续推动学校对家庭和社区开放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与调整着双方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学校的制度化过程即学校或教师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公认、赞许的形式和做法或“社会事实”的过程。

三、关系网络机制

关系网络是由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社会关系网络重视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个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所形成的网络以及人们身处在什么网络(占有多少资源)之中,而不重视类别;重视个人能够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摄取多少资源,而不是人们实际占有多少资源;重视人们在网络中的位置或者网络所能使用的资源,而不重视人们的阶级地位。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与“关系”有关。这不仅体现在商业领域,也体现在学校中。学校属于正式的制度结合体,遵循许多正式的运行规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学校总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环境里,其成员都来自社会,因此不能不正视“关系网络”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影响。有学校经验的人都知道,诸如家长会、家访等正式交往,不过是学校与家庭交往中的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底部则是大量的学校、家长、教师之间错综复杂的非正式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单线的,而是多线的,甚至是网络化的。学校则是这些关系网络的汇合点。这些关系及其强弱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家长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运作的参与。

那么这些关系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呢?或许访谈中家长的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吴女士(学生奶奶):“选择原因是觉得这个学校教学质量好,管理规范,我们亲戚的小孩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他们有推荐。”

彭女士(一年级家长):“在女儿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学校。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就问同事、朋友等。”

访谈显示出家长选择学校所依据的大量信息显然是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的。如同格兰诺维特(s.m.granovetter)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中揭示的弱关系在求职中提供各种信息一样,家长在选择学校时,会去打听大量各个学校的信息,然后进行比较。博特提出了关系网络的重要功能:有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和设网络的人得到的信息差别是很大的;传递信息的时间性、内容的丰富性也与网络有关;网络还具有推荐的作用,网络中的关系伙伴可以帮你说话。那些由于职业和单位的差异而处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的人,所获取的学校信息的能力也会有差距。而在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的差异限制了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的能力。

但是关系对家长与学校的交往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信息的差异,更多的是经由人情、关系、面子来实现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些访谈:

家长彭女士:“现在学校限制户口,但我借助自己的优势,只要孩子选择了,我就一定会用自己的关系让她进来。”

家长李女士:“我闺女都在这学校毕业,当时为了上这个学校也是通过xx区教委上的这个学校。这学校是挺好的学校。”

研究人员:“你们学校择校费是多少?”

江老师:“自费班15000元五年,择校生1000元一年,要是有关系单位来还不收钱。因为学校社会关系很多,收费也不多,我们主要依托自费班。”

研究人员:“你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哪些?”

江老师:“哪儿都有,主要是关系单位的领导,还有老师亲戚等。”

研究人员:“关系单位主要是哪些?”

江老师:“政府、办事处、派出所、武警等。”

家长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影响着孩子学校的选择,甚至学校内的分班、相关教师的关照以及各种机会的获取等。正如边燕杰在《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梁和求职》中所证明的在华人社会起作用的不是弱关系,而是强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出生而获得的先赋角色以及由此构成的先赋性关系。还有一种基于求学、当兵、就业而获得的获致角色及由此结成的获致性关系。前者如教师亲戚的孩子都可以进,直系亲属可不用钱,旁系亲属要花钱;后者如共建单位等。这些关系网络左右着学校和家庭交往的模式。与欧美不同,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正式交往似乎先天发育不足,而家长与学校、教师间的非正式沟通却大量存在,发展和构建亲密的非正式关系似乎成了我国家长的偏好。

家庭和学校大量非正式交往的存在其实是整个大的社会背景在学校中的反映与折射,是社会规则在学校中的延伸。正如费孝通所指出的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西方社会所遵循的是团体格局的逻辑,而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差序格局的关系社会。人情、关系和面子是衍生自传统文化的一套社会机制。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形态,但人情和面子的社会机制却并未因此而消失,它不仅具有规范的作用,能约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经常被人们用作为一种工具,来争取个人想要获取的某种社会资源。

一个社会中资源愈缺乏,愈是为少数人所控制,个人愈可能用“拉关系,走后门”的方法来打通关节。反过来说,假如资源的供应很充裕,个人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以理性的态度来比较、采购,则他根本不必诉诸于人情。同样,我们可以用此来理解在教育领域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提高,品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依然是比较稀缺的资源。而另一方面政府机关掌握着许多的权力和资源,在分配这些资源时,却未建立客观公正的程序和标准,因此各利益主体利用有缺陷的制度来谋求自身利益。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的招生选择无法排除利益纠结的干扰因素,那差不多就等于说权力者的个人关系在择校中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也许很难弄清楚,在学校选择招生上,个人关系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以及有多少人是通过“私交”而获得资格的。但有一点却是明白无误的:有缺陷的学校选择制度以及软弱的监督机制给公权私用和权力私相授受行为留下了足够大的恣意空间。那些拥有关系或社会资本的家长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其社会资本向学校文化资本的转化。

家校合作论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初探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学校和家庭作为构建心理教育环境的两个主体,应该开展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空间。但是从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来看,家校合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出发,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的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途径

一、引言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一部分源于遗传,一部分源于对外界环境的反射。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其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比较强烈,而学校、家庭作为其活动的主要空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扮演着主要的角色。那么如何让这两个角色实现有效的合作,从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形成合力,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空间,则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点研究内容。

二、家校合作的基本概述

家校合作,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配合,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教育互动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它不是依托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通过环境的构建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熏陶和心理引导。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是构建其教育环境的两个主要角色,因此开展家校合作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克服学习障碍,尤其对于刚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教师、家长要帮助其尽快熟悉学校环境,以顺利渡过心理上的转换期;2.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打破传统教学中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3.及时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并帮助其做好不良情绪的宣泄和引导,以提高其应对不良情绪的心理素质;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碍,同时引导其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纠正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5.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认识、理解、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的主要途径

1.强化家校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能否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能否从思想理念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实际上目前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一些家长片面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之后,所有的教育责任都应该由学校和教师承担,自己可以逃避教育责任;而一些学校、教师在实践中也只是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学宗旨,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这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必须要进行纠正,一方面家长、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成绩,甚至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指导与文化知识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学校、家长应该明确各自在心理健康指导中的责任,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完善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学校、学生是家校合作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如何在合作中实现这三者的有效互动,从而为小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则成为教学发展的关键。在完善家校联动机制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互动,利用亲子活动,稳定与家庭的关系,并提高家长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做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调查,如一些小学生为什么学习成绩不理想,沉迷游戏、动画片等,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制订家校合作方案。

3.构建家校协调结构

学校要想将家校合作发展成为一种长期、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就应该利用完善的组织机构形成家校合作的管理制度,并通过管理责任落实家校合作的具体策略。在构建家校协调结构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建立家长委员会,并选出主要负责人,作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以确保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能够切实符合孩子的利益;其次,完善监督制度,公开家校合作开展的细节,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监督管理中来,以帮助学校纠正教育中的错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共同做好心理指导

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有些家长基于种种原因,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有限,而这时学校、教师就应该通过完善的家校合作机制,对家长给予心理指导。在心理指导中,一方面要扭转家长片面注重成绩的陈旧观念,提高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另一方面还应该提高其心理教育的水平,指导家庭教育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统一、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

四、结束语

总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和增强小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学校、教师为实现教学育人的教育目标,应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和交流,构建有效的教育协调机构与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联动活动机制,以稳固家校合作关系,并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

作者:陈燕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小学

家校合作论文:论述家校合作教育的实用性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效

当前部分学校的家校合作的形式仅仅是家长会,家长会的内容也较固定,以介绍学生成绩为主。另外还有一些合作形式如学校开放日、亲子活动、家访、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家长学校等,这些合作表面上看丰富多彩,实际上却缺乏实效性。开放日时学校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排演节目,组织活动,只为完成任务,至于深层次的交流根本无暇顾及;亲子活动能够拉近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提供亲子共同体验的机会,本该深受家长学生的喜爱,但许多学校的亲子活动并没有经过精心策划,而是照搬他人,一层不变,不能够体现学校文化特色,仅仅作为一种文娱活动开展,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抵制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家访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这对于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来说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家长委员会需要相对并积极的家长主动地参与,而一些文化程度较低或者较被动的家长就会被排斥在委员会的大门之外;家长学校尽管能够教给家长一些教育知识,教育方法,但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学校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针对不同的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2.家校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途径

家校合作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然而在实践中,学校忽视家长的反馈与家长资源的开发,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交流,家长会成为成绩通知大会,家长委员会成为家长代表报告会,网络平台成为发送作业平乙入〔习。这是由于教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家校合作观,不理解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没有意识到家庭在家校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此外,在沟通过程中家长与教师缺少尊重,互相挑剔,这是由于家校合作双方对沟通目的理解不同,教师认为沟通是为了让家长更好地配合自己的教育与管理,家长是配角,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家长认为沟通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监督学校教育,而不是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3.家校合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

家校合作的中心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学者陈家麟指出,家校合作应遵循“把单纯从学校出发,要求家长配合转变为从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的原则,而现在许多学校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却偏离了这一原则,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减少家校纠纷的途径,或看作是学校评优的项目。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深刻地意识到对家校合作效果感受最深的人是学生,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合作愿望与能力,因此家校合作不仅是学校与家长的合作,也应该是学校与学生的合作,家长与子女的合作,学校、学生、家长的共同合作。此外,教师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肆意滥用自己的权利,向学生家长告状或分配任务,以减轻自己的教学负担,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学生是家庭的一员,教师给学生的压力会无形地传递给家长,家长就会责备学校,学校转而又将压力施加给教师,产生恶性循环。

二、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对策

1.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

首先,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将家校合作看作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家庭幸福的重要途径。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敌人,而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学校应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家校合作关系,认真聆听家长的建议,尊重家长的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与命令。其次,教师应消除自己的思想,因为家长在学生的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有些高学历家长甚至超过普通教师的文化水平。此外,家长也要端正自己的心态,理性地对待教师对学生的批评,认真地与教师交流,分析原因,当发现教师的批评存在误会时,要及时地与教师沟通。

2.优化家校合作形式

及时,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类型,召开分层家长会。这样家长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具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通过交流学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第二,可以举办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亲子活动。如,清明来踏青,六一同欢乐。教师需要精心策划活动,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搜集节日相关资料,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此外,学校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社区资源安排学生在假日期间进行亲子实践活动,如参观科技博物馆,亲近大自然,家庭读书日等。第三,学校要积极鼓励并配合教师进行家访工作。以补发工资或补放假期的形式提高教师家访的积极性,对教师的家访工作从质量和数量上进行定期考核,督促教师的家访工作。第四,制定规范的家长委员会章程,使家委会有章可依。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决策权,监督权,只有当家长充分意识到家委会对孩子教育有用时,才会真正信赖并积极参加家委会活动。第五,延伸家长培训。学校将家庭培训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爷爷奶奶,这样的培训不仅具有针对性,也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形成家庭教育合力,减少隔代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3.采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采用一定的技巧,我们可以借鉴罗杰斯提出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三原则:及时,沟通要真诚。指教9币和家长坦诚相待,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教师要对学生真正的关心,在沟通时候可以向家长询问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兴趣、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二,沟通要相互尊重。指教9币和家长应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接受彼此的思维方式,宽容对方的缺点不足,意识到双方在教育孩子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第三,沟通要相互理解。指教9币和家长设身处地,站在对方所处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在下班后也是一位家长,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是一名教师,这样教师家长就有了共识点。此外,沟通还需要平等,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教师家长不是上下级关系,也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对话、合作的关系,家长有话语权,建议权,教师与家长可以相互交换意见,形成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共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4.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指将教师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家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可以参与家校合作,与教师、家长平等交流,共同反思。对于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教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只会加剧学生的叛逆,与其一味地纠正学生缺点,不如让学生自己反思,教9币和家长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商量解决办法。在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有机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真正的需求,从而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9币和家长产生冲突的时候,学生可以作为调解员帮助双方了解事实,化解矛盾。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需要学生的配合,家庭的教育也需要孩子的支持,当学校、学生、家庭三者形成教育合力时,教育效果的较大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作者:丁月 陈静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扬州市扬子津小学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增强家庭教育效果

作者:马桂芳 单位:石嘴山市第八中学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现实中家长或忙于生计、或不懂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等,使孩子上学后存在许多成长中的问题:或与家长、教师对立、或与同学关系紧张、或学习情况堪忧、或网瘾难断等,这些都让为师的我常常思考,如何解决需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以下是我对如何开发家庭教育的点滴思考,与同仁商榷。

一、增强家长家教意识,形成家校合力

家庭是孩子的及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细致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学校在长期的教育中非常重视家校教育的配合,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对教师进行全员专题家庭教育培训和班主任利用班会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教宣传教育已成惯例。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请有家教经验的家长讲述自己家教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大家更是各抒己见,形成了顺应孩子、引导孩子、不压抑孩子的良好教育方法。班主任更是经常与家长建立联系,针对不同的个体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工作岗位,生活环境不同,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也千差万别。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了老师;有的家长对待孩子,无事时不闻不问,一旦有事,轻则辱骂,重则大打出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有义务帮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育方法,达到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1.举办家长培训会,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长不同于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今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届学生都会召开家长培训会,请有经验的家庭教育的专家、学者做指导;请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家长提供借鉴;请法律工作者来给家长进行有关家庭教育的法制讲座,引导家长依法教育子女,多渠道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通过培训使家长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2.适时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家访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教育孩子之目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带来了便捷。有的教师认为,打电话可以代替家访。以我的经验打电话的效果远赶不上家访的效果。家访具有场景性特点,教师走进家庭,在亲切自然的氛围中与家长面对面的交流沟通,易达成共识,实现有话说在当面,问题解决在现场的效果;家访能真切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如果不走进学生家,是无法体会到他们的行为的。一次家访我了解到:我班的一个七年级学生自己做饭,其父经商,经常外出很少在家,妈妈嗜好打麻将,常不管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交流,厌学情绪严重。通过几次家访,通过与家长沟通使家长意识到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改变了以往的不良嗜好,开始尽家长的责任,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生活,孩子的学习态度大有转变,学习成绩逐步提高。

3.开展亲子活动,促亲子交流与合作。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今年中国关工委在我市开展的“感恩励志教育中国行”报告会,可谓是一次有效的亲子活动,父子、母子同在一个会场,“爸爸妈妈,我爱你”、“老师,我爱你”的呼喊声,引发了家长和教师的反思,使家长认识到理解和沟通的重要性。随后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在活动中促进了亲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密切了亲子关系,达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加大学校开放力度,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统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育人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它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能够保持一致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

1.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从学生家长中选出有责任心、有家教经验、有影响力的家长成立家长委员会,目的是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参谋作用。学校通过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委员会通过各种渠道将学校的办学思想、重要决策传递给家长,并及时向学校反馈家长意见和要求,使家长委员会,真正成为家庭、社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品质化,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学校实行开放日,让家长了解学校。学校定期实行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进一步了解教学情况。家长通过走进课堂听课,了解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真实情况,听课后及时反馈听课感言,增加了对教师工作的进一步了解与理解;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对孩子多了解与理解,对家庭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学校举办大型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学校在举办大型体育、文化、科技、艺术节时同样邀请部分家长观看、共同参与,使家长在活动中一起分享孩子的学习、创作成果,与孩子一起感受到了努力带来的喜悦,亲子关系融洽了,教育沟通畅通了。家庭教育,是一项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学校和教师就应该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好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使其重视并参与对子女的教育,帮助家长认识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的目的和意义。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的夙愿,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p#分页标题#e#

家校合作论文:大学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本文作者:宋文秀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概况

家校合作就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也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本文中特指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和家庭的合作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学校和家庭对双方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什么是家校合作?如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双方不能形成正确而统一的认识。其次,家校沟通方式缺乏互动和平等。家庭和学校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合作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信息,这种缺乏平等和沟通的合作必然会给家校合作带来困难。,家校沟通方式单一。由于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主客观原因,家长和高校的联系一直处于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局面,沟通方式更是单一,主要集中于电话和书信联系,对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运用不够。

二、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意义重大,尤其在大学教育中更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

1.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来看,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这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这种教育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力量密切配合。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对大学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不够,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而这往往会让孩子的教育多走弯路。而高校由于具有教育理论的优势性,因此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2.家校合作能够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合力。大学教育中有关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因此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其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并进而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另外,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能否配合密切,取决于双方能否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实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总之,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3.从教师责任角度来看,家校合作是其承担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教师必须自觉做到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集体、社会负责,要做到这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社会和家庭,把与教育对象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家校合作可以增进家长对高校教师的了解,帮助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帮助。

三、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探索

家校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家校合作,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担当的角色,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家长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会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对高校教育也会日益关注,从而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1.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地域之隔是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较大困难,由于生源地域跨度大,造成家长来高校看望子女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到了高校,停留的时间也短,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交流沟通。这就使得中小学常用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受到限制,所以需要高校在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等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网络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电子联系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进入了E时代。[1]如可以通过QQ、MSN这些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进行“电子家访”,等等。虽然网络沟通方式受到经济条件、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以网络作为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运用。

2.开办家长学校。目前高校的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随意性较大,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在这一点上,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家长学校,确保家校合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在大学生进校伊始,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艺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宣传和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生可以开展毕业生家长的“就业指导课”;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开展“学习指导课”。总之,高校家校合作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智育成绩,而且要涉及大学生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家长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讲座式的,给家长上上课,还应切合家长的需要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用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编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和《家校通讯》。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可在大学生入学前寄送给家长,这对家长帮助很大,手册可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学校师资情况、社团介绍、教师的简介及联系电话、新生入学注册注意事项、学业测试和评价、给家长的访校邀请信等,还包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可涉及如何指导帮助孩子克服网瘾,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等等。简单的《家校通讯》可为一小张纸,上面注明《家校通讯》字样,在内容上划分几小块,可登载学校大事、学院大事、班级大事;还可登载近期教育重点及家长注意事项,也可对某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表扬;还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作品,等等。《家校通讯》由教师定期发给家长,可由教师撰写,也可由学生撰写。这样的《家校通讯》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它向家长通报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其二,家长可通过通讯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要求。#p#分页标题#e#

4.开通家校热线和校长信箱。学校开辟家校热线电话,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问题,或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建议、希望,主动告知家长有关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校长信箱也是家长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反应家长诉求的有效平台,在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校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作用,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信箱”收集家长对学校有关政策措施的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还可以获得大量及时手资料,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学生心中难解的“疙瘩”等,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由于学生分布各地,这种方式的适用性受到制约,但是对于路途较近的家庭,以及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教师家访是一种教师采用较多的也很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般都比较受家长欢迎。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家访之前好与家长预约,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家访只会浪费家长的时间,引起家长误解。由于教师工作较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因此教师的家访面不可能很广。为弥补这一不足,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访校,来学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的情况。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家长参加家长—教师会议,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如果学校有准备或有条件,就可邀请家长参加听课活动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大学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在合作中高校首先要尊重家长。其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法,多聆听家长的观点。相信只要以学生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家校合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家校合作论文: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摘 要 家校合作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对家校合作理念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家校合作理念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途径措施,以期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校合作 小学 心理健康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学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做好家校合作,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当前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1强化合作观念,开展多元互动

当前,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即便学生的学习不好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大多数家长也认为是教师没有教好或者是学生自己没有好好学的原因。还有部分家长过多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每当考试后就立刻询问学生考的好不好,得了第几名,却常常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从学校角度看,也有许多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家庭才是践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关乎学生德行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员。如此一来,学校和家长会互相推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许多学校和家庭没有正确意识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缺少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责,以引导他们开展教育合作,使他们可以发挥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尽职责。

基于上面所述,需要强化家庭和学校合作的观念,发挥家庭和学校双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尤其要杜绝学校和家庭双方出现互相推卸教育责任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之间要达成共识,以合力推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学校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职责,加快学校全体教师的心理教育观念与合作意识,主动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如通过家访、家长手册、家校通和家长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家长间的互动沟通和交流,同时还要定期交换教育的经验和成果,以使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另一方面,家长要定期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借助家长会或者家校通等软件来实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同时还要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借鉴一些有效的教学经验,以便可以借助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作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联动活动机制,加强家校联系

在践行家校合作教育活动时,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家长和学生三者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借助联动活动机制的构建来加强家校联系,同时也是确保该种教育模式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开展家校合作教育过程中,必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原理来构建一套健全的心理教育联动活动机制。借助该活动机制来增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以便可以更好地稳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确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长会或者其他亲子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同时,也可以借此来帮助家长和教师就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内容和方式等进行合理沟通和联系,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开展学校教育,使学生在家庭和学校均可得到良好教育,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此外,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许多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他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思考的成功感和喜悦感,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学习心理,所以,他们大都会将学习的兴趣转向打架、上网或游戏等可使他们有成就感的活动中。因此,学校可以与家庭保持良好的联系,以便使他们在充分了解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针和计划的基础上,开展引导性教育,逐步降低这些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需要多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可以更好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逐步形成健康心理。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来共同探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借此来探讨一种高效的心理问题解决策略,如此一来,就可以逐步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3建立协调机构,提供教育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帮助学校和家庭更好地开展合作教学,具体需要形成一个由集合行政领导、负责人和家长委员会组成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指导w系,以便使他们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明确家庭、学校各方的教育职责,要充分结合各种管理指导,确保家校合作教学模式开展的有效性,确保教育方案得以顺利实施。而家长委员会则需要充分调动家长、专家和学者的作用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便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此外,借助协调机构的合理构建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服务,有助于解决家校合作过程中各方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从而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学校需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家长可以掌握必要的心理教育观念和方法,以使他们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否则也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

针对任何一种教育而言,其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实际上,家校合作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小学心理教育模式下,学校、家长和学生各方均会忽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如此一来,就可以发挥家校合作在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识和发展自我。因此,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学校和家长需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好相应的交流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疑虑和问题,促使他们自主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使学生养成健全的认知和良好的道德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家校合作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要加强与家长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力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论文:浅析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摘 要: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本文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当前,人们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己形成一定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较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障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多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较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槠兰垩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障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兼容并包。学校要营造一个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的氛围,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对有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保持尊重,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循序渐进。合作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积极的伙伴关系,双方在沟通中要更多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家校合作论文:多措并举,构建小学家校合作新模式

325116 浙江省永嘉县碧莲镇中心小学 浙江温州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正面临着巨大无比的问题和挑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教师还未掌握家校合作的精髓,很多家长也不能理解家校合作的意义,在实际的家校合作工作中存在相当程度上的盲目性。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希望能被家长所接受。

【关键词】家校合作;问题现状;对策分析

近年来很多小学围绕家校合作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受传统知识化教育取向和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小学家校合作在角色定位、合作内容和层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影响着家校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

一、小学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学校教育的改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塌下来”。让家庭教育走进学校,将会带动学校教育的发展,提高小学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方式的改进、教育思想的完善,家校之间的合作程度也将决定学校改进的成效。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让家庭教育融入学校教育,而不是将二者分离开来。

(二)有助于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得到指导

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很多家长忽视了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压力大,很多家长把时间精力放在了工作事业上,以至无暇陪伴孩子;另一方面尽管有些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却因缺乏家庭教育的技巧而茫然。望子成龙、重智轻德依然是家长的普遍观念,打骂说教依然是家长们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教育背景下,孩子怎能愉快健康成长。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家校之间就必须进行沟通联系,通过合作让家长们学习到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系统知识,学习到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水平,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变得快捷多样,网络、电视、手机等都给学生获得外部知识信息提供了便捷。与此同时,一些不良信息诸如暴力、欺诈、色情等也向他们涌来。而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够成熟,缺乏分辨这些信息的能力,这就容易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受到冲击,心理出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与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近期在家里的表现,家长也要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时刻给予孩子关注,陪伴孩子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

二、加强家校合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家校合作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与家长联系最密切的人,是否具有良好的素质对家校合作起着直接关键性的作用。一般而言,责任心强,拥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教师会更有助于家校合作活动的进行。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提升自己的各项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不因自己的偏好或学生的成绩而偏爱某些学生,要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家长。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若产生矛盾分歧,教师也应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家长共同努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设置相关的课程供教师进行选择学习,提高其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技巧和水平,还可以邀请受过专门家庭教育学习的专家到学校给老师们做讲解,丰富教师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使家校合作活动更好地开展。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列为教学科研课题之一,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

(二)强化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意识

要想使家校合作活动有所成效,校领导应首先转变观念,重视家校合作活动,宣传家校合作理念,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等,调动家长和教师参与家校合作活动的积极性,保障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来说,在教师方面,学校要对其进行相关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师师交流等,强化教师家校合作的观念,转变他们的一些错误观点,增强其与家长交流合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沟通能力。家长教育,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对家长的教育也必不可少,学校应加强宣传,通过开办讲座、家长会、设置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等方式,让家长们明白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爱,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自己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家长自身也应主动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积极与学校进行合作。

(三)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1)定期家访:由于目前小学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可以采用定期家访的形式,做出规划安排,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家长及时了解W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关注和解决,让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下健康成长。

(2)利用现代科技方式,加强沟通:比如可以建立班级网站博客,把班级里的新鲜事及时到网上,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进行评价,了解班级动态。另外还可以一些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来更好地指导教育孩子。另外还可建立家校联系QQ群,使学生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更便捷地进行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增进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和感情。

(3)开展亲子活动:学校应搭建一个交流活动平台,让家长、孩子、老师共同参与其中,增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方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另外学校还可以让家长随生就班,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来,和学生老师一起学习。

(四)学校开设家校交流课

只有提高教师与家长合作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才有利于带动学生家长积极加入,因为所有的家长都是希望教师为了孩子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对如何教育好孩子以及如何与学校更好地合作都不是十分清楚。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里专门开设家校交流课。可以把家长和教师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成特殊的班集体,然后上两种课,一种是知识技能课,主要讲家校合作中教师和家长分别要怎么做,这样既培训了老师,也培训了家长,而且使家长和教师坐在一个课堂内,拉近了他们的距离;还有一种就是交流课,让家长和教师自由交流,就课堂上学习的和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样使得家长和教师有更多机会互相了解,增加合作的默契度。

(五)建立学生家校合作档案袋

学生是学校的细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正是百百千千个不同的学生才组成了多彩多姿的学校。因此,学校的教育活动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通过调查发现,家长和教师对待家校合作活动都抓不住要领,当然,主要的是需要家长和教师都能转变认识,积极主动地加入到家校联系中来。那么,下面就需要有条理地把每个学生的家校联系组织起来。建议为每个学生建立家校合作档案袋,制作家校合作档案表,由教师进行定期跟踪登记,从学生一年级就开始把家校联系档案袋作为学生固定档案跟随学生。这样能使教师和家长能够不间断地了解学生在校在家情况,更好得针对每一个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结语

我们相信,只要引起家长与教师、学校对家校合作的重视,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让他们看到家校合作对孩子的成长的巨大帮助,家校合作一定能越做越好,越走越远,成为学校和家庭的常规规划,并最终促进少年儿童的成长与教育。

家校合作论文: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性非常大,这就造成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人口的快速流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端,能够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缓解因就业问题造成的压力,但是也会使部分儿童留守在农村,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严重影响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把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

目前,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临时监护人照看,但是受到时间的限制,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足够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未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心发展变化,只是关心孩子能否吃饱、穿暖,身体是否健康,忽视对孩子身心发展的关心,这严重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由于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不能够对孩子进行W科教育辅导,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注重结果,却忽视过程。

(二)学校教育

现阶段,在留守儿童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缺少和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没有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背景,以及面临哪些生活上的困难。在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学校没有为留守儿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没有尽到自身的职责,对于部分留守儿童不懂的问题,不能够积极引导孩子走出学习困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也随之下降。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对策

(一)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的密切合作

为确保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家长应经常与学校教师密切合作,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应与教师经常交流和沟通,熟悉和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心理行为变化,并且积极引导孩子走出学习困境。教师也应与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依据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教师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还要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变化,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谈话,使留守儿童能够与同学一起快乐地学习、玩耍。

(二)父母应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状况

为确保留守儿童健康的成长,父母应改变双双外出打工的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至少留下一方照看孩子,在孩子未成年之前留在身边,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身心发展变化,使留守儿童能够深切感受到母爱的关怀。此外,家长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够扩展孩子的知识视野,也能够加强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信息详细记录在档案中,即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等,如果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发生状况,学校应及时时间通知留守儿童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以免留守儿童走向错误的方向。此外,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部分学校存在一种现象,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这是不符合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的,要想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教师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因为留守儿童每天与教师接触的时间较长,教师的举止行为很容易影响他们。因此,要求教师应为留守儿童做出榜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履行自身的职责同时,也为留守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综上所述,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家长和学校应密切合作,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校应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工作,经常与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交流、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变化,积极引导留守儿童走出困境,使留守儿童乐观、阳光的生活和学习。

家校合作: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家校合作;课外阅读;书香校园;家长

会;讲座

朱永新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改变我们的长相,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品位和气象;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活动既是一种个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担负起指导学生热爱阅读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及时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对家庭教育的读书指导,向家长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澄清其在家庭教育中的模糊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科学指导子女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利用墙报、校报、手抄报,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墙壁、厨窗、走廊等有形空间,进行一系列宣传读书教育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和谐氛围,不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更是对家长读书教育的良好机会。家长可以每天利用学生上学放学接送孩子的时间,参观、阅读、学习校园的文化墙,将读书的重要性、如何亲子阅读等主题教育活动灌输给家长,积极宣传新教育实验理念: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告诉家长,当今的教育已经打破了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局面,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期待从书香校园的建设走向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

二、家长会

将每一位孩子培养成有文化有素养的一代新人,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每一位家长所盼望的,因此,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合力,是实施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家长会是让学校、老师和家长走得更近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在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课外阅读,一定会让学生能更好地健康快乐成长。家长感染家长,家庭带动家庭。在每学期期末的家长会上,我都会邀请家长交流孩子课外阅读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指导方法。孩子要得以健康成长,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必须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要引导孩子把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在闲暇时间能够和孩子一起共读,引领孩子热爱阅读,畅游书海,让书香浸润孩子的心灵,让读书成为孩子们童年里最美好的回忆。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提倡家长主动地和孩子一起阅读,引导他们思考,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读书可以拓宽眼界,丰富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提高修养;读书,还能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校衔接讲座

在我校创建书香校园以来,多次邀请作家、艺术家、教育家为家长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讲座。除此之外,学校还安排多位名师为家长做专题授课,对一至六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阶梯培训。通过名家名师的指点,家长明确了孩子热爱阅读的重要性,了解了该如何给孩子选书,帮助指导孩子阅读,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共同分享读书带来的欢乐,共同营造美好和谐的书香家庭。

为了推动书香校园的建设,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优化教育环境,我们还举办了低年级段的“故事爸爸妈妈进课堂”和高年级段的“家校大舞台”等许多有益的活动。将多才多艺的爸爸妈妈请进学校为孩子们讲述精彩故事,讲述传统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孩子们真正地亲近母语,热爱祖国。

除此之外,家L开放日、主题读书活动、利用微课技术、利用手机短信和微信平台、家访等也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方法。当热闹的影视把阅读的空间压缩得越来越小的时候,我们教师和家长尤其需要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就是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只有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在今后的岁月中培养出真正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大师级的人物。

家校合作论文:论家校合作在德育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这就是说,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协调一致、相互支持与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同样,融洽的家校合作关系在德育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案例A:王老师的初中同学,离异,孩子在邻校八年级就读,由于孩子正处于叛逆年龄,加上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所以孩子在校表现很不好,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算勉强坐到了教室里,他不是睡觉就是捣乱。班主任火大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打电话让家长到学校解决问题。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家长就生气了,干脆不接电话了(因为家长在外地工作,回来一次很麻烦)。于是,老师气,家长气,问题还是没解决。

案例B:学校一男生,父母在广东打工,自己在爷爷家与外婆家两边跑,常常是得罪了东家跑西家,成了看似三方管,却无一方管得着的自由娃娃。所以,他逃课、上网、打架,无所不干。班主任上门找家长,还没开口,老人家就告一长串的状,声泪俱下,不停地麻烦老师多加管教,要不然这条老命都搭进去了。

我们常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可是,现在家庭教育出现了很多盲区和误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更让学校、教师感到十分棘手:一是单亲家庭教育苍白无力;二是隔代教育现象尤为严重;三是部分家长自身素质差,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四是有的家长不讲究教育方法,与孩子产生了敌对情绪。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心态上也存在着误区:①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不重视其品德修养、人格修养及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疏于管理和引导,久而久之,孩子养成的不良习气难以纠正;②把孩子交给了学校,认为学校就该负责孩子的一切,父母则是成天忙于工作或各种应酬,无暇顾及孩子;③对孩子只爱不教,视作“小皇帝”,听之任之,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错误思想。

而也有个别校长认为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就是对自己工作的“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专门来找茬的。同时,有的班主任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家长,认为“家教”不好,把家长会、家访当作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把学习和表现不好的学生在会上点名批评,对家长多加指责,说一些不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话,把家长会开成“批斗会”,使家长对教师的家访和家长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有的家长也把孩子成绩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归咎于教师和学校,认为教师不够严格,学校校风不好。有了这样的障碍,双方的交流、合作当然很困难。家校合作始终不能步入同一条教育阵线上来。

那么,作为学校,如何更好地与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呢?我们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才是好的切入点!

在我多年的德育工作中,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学生身上,以学生为纽带,搭建起学校与家庭中间的桥梁。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去感化家长,使家长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从而使学校、学生、家庭三者紧密联系,形成良性循环。

例如,由于离异家庭的增多,孩子深受其害,为了唤起家长的责任感,我们设计了“心灵的呼唤”演讲会,邀请家长参加,五名演讲选手声泪俱下、发自肺腑的诉说,让在场的每一位家长都流泪了。这五名学生一声声的呼唤,震撼了每一位家长的心!演讲会后,许多家长纷纷拿起笔,写感想、谈体会,情真意切。自然而然,与老师主动联系的家长也越来越多了!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异性交往是敏感的问题,也是家长们感到头痛的问题。为了正确引导中学生,提高家长教育水平,我们设计了“异性交往大家谈”座谈会,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以实话实说的形式,通过几个情境画面的探讨,学生谈看法,家长谈见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异性交往的原则,向家长介绍对待孩子早恋的正确疏导方法。会后,很多学生喜滋滋地告诉我,爸爸妈妈不再偷看他们的日记了,对他们的行为也不疑神疑鬼了!许多家长也打电话过来,说孩子懂事多了,在父母面前不再那么叛逆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今天我当家”――由家长积极配合,让学生理财、做家务,活动完毕,让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写出活动感受。

“我为父母(爷爷奶奶)做顿饭”――让学生体验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辛苦。

“我给爸妈找缺点”――让学生诚恳地指出父母的不足,试着说服爸妈改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榜样。

“我和爸妈换角色”――让学生和家长互换角色,体验一下各自的不易,从而将心比心,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相互体谅,更好地相处。

“我和爸妈同学法”――学生的安全出行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我们聘请校外法制安全辅导员、交警大宣讲员进行法制安全、交通安全等知识讲座,并邀请全体家长参加。

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去感化家长,使家长转变观念,心甘情愿地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教育育工作,从而使学校、学生、家庭三者紧密联系,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了,家校合作也变得更加融洽、和谐了。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峰县印塘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