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校管理论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校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校管理论文

高校管理论文:试论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管理论文

21世纪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挑战难题,诸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少、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暖等等这些全球化环境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环境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比较看有较大不同,环境工程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建设环境工程实验室,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其次,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一 环境工程实验室概述

按照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中关于本科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规定,依据环境工程专家多年实践经验,我校制定出了学科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在借鉴多所部级实验室培养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整理出一套环境工程实验室建设规模及发展方向的整体方案。依据环境工程学科的教学计划以及所需课程中专业基础课学时、专业课学时分配原则,环境工程实验室需要承担相应学时实验课。

为满足上述要求,具备了环境工程领域相关的实验装置、设备和实验条件。包括以下几个分实验室:环境化学基础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水处理技术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具备环境微生物、环境监测、样品分析等实验项目必备的仪器和设备;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等方面完整的实验设备与系统,如活性污泥曝气池实验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实验系统、中和吹脱实验系统和袋式除尘器模拟装置、静电除尘模拟装置等;还具备研究实验和对外科技服务所必需的高精密分析仪器,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

二 环境工程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实验教学环节的成熟和发展,实验室建设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变化,也在教学任务以及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实验教学在我国应用的时间还比较短,往往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以及维护措施,导致实验室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一些阻碍,总结归纳不利因素,根据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综合考虑实验室管理维护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出以下几点细则。

2.1 完善实验管理制度

首先,环境工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实验管理制度,实验管理制度应以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运转为主要出发点,按照环境工程所设课程的大纲、教案、进度制定符合课程开设条件的相关细则,在实验管理制度中,应明确规范实验室管理员、实验器材、实验环境的具体衡量标准,另外,还应对实验结果所形成的实验报告、抽样检查文档等文件信息指定统一的资料存档机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实验室环境、实验室规范以及实验室文档进行内部抽查和审核,由此来保障实验室的整体秩序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另外,任课老师应保障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实验的质量,多开展实验教学研讨活动,与实验室管理员合作指定符合课程发展需要的详细计划,并保障实验学时达到要求,实验中的实验仪器应至少保障9%以上的可利用率。另外,实验室管理制度中应明确每位实验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和权限,以构建稳定且具有创新力、生命力的实验组织为中心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首先,对于实验室的相关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管理、经费申请及使用应做出明确规定,其次,实验室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机制,明确奖惩细则,保障实验管理工作的有机运行。为实验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2.2 构造网络管理平台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构造现代化实验管理平台,为实验管理人员以及任课教师提供便捷的实验管理方案,具体细则如下:实验员可以进行主机设备的登记,如登记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厂家、出厂号。从设备网络管理平台的设备变动栏目上,可以填写报废申请单。从数据分析栏目上可以进行快速查询,可以按编号、按领用单位、按领用人、按仪器名称、按型号、按规格等查询。实验员还可以查询到其他实验员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便于申请调用;查询到自己所管理的低值耐用品,了解本期低值品录入情况,可以进行报表打印,打印统计表,明细帐。

2.3 制定仪器管理方案

环境工程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工作特点,应保障实验室设备的合理配置和需求,根据课程内容的实际发展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大型设备配置明显显示不足。在设备管理的采购方面,应尽量添加大型设备的投资,并针对大型设备开展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对大型设备实行专人管理制度,针对相关设备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指定明确的设备使用办法,使用前应预约,使用完毕后需保障设备的完好无损,管理员还需负责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保障设备的稳定运行和正常使用,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规范管理办法都是良好的辅助作用。

2.4 构建技术性师资团队

通过长期在环境工程实验室工作发现,实验室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因此,需加强对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出一批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合作意识浓的专业技术团队,为环境工程实验室的具体工作安排添砖加瓦。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工程知识业务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实验教师工作能力。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后勤员工忠诚度管理论文

论高校后勤员工忠诚度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无论是机关还是实体,都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一些新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后勤实体,较大幅度地吸收了一些非事编的员工。在一些高校的后勤实体,如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等,新进的大学生还逐步地进入了管理中层,成为后勤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种全新的高校后勤人力资源格局已经逐步形成。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Dave Ul-rich认为:一个组织的人力资源水=平取决于成员能力和投入程度两方面的因素,即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而投入程度是由忠诚度决定的。因此,引进新型后勤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一线服务人员,培养一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业的后勤人才队伍是高校后勤实现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依托。

一、高校后勤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后勤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1、员工忠诚度制约着后勤服务的绩效。后勤服务的“直接产品”是通过后勤职工的服务而“生产”出来的。后勤员工的工作热情、效率、品质等直接决定着后勤服务的质量,也成了推动后勤服务绩效走向的主要动力。一支稳定的后勤队伍,能不断接受后勤服务专业化的培训,把量化的工作积累转化为更高品质的服务层次。员工流失率过大,将直接影响后勤队伍稳定,影响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转。

2、员工忠诚度是员工与后勤之间关系的平衡器。在市场化的后勤服务环境中,劳动者(后勤员工)的自由流动是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条件下,员工会根据自身的判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跳槽”已经成为高校后勤特别是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现象。一个较强的员工忠诚度,能促使员工与后勤建立起相互信赖和真诚的劳动关系,维系后勤稳定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也推动着后勤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去进一步加强员工忠诚度管理。

3、员工忠诚度高低关系到后勤保障力的强弱。“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高校需要后勤。或许多数高校的后勤不会参与到后勤社会化市场竞争,只是做好“守土一方”的职责。但是,从静态竞争的角度看,如果出台“高校后勤排行榜”,还是可以看出一校的后勤保障实力的。因而,不管是“外向发展型”还是“坚守本校型”,都有一个后勤保障力强弱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后勤已经认识员工的忠诚感是关系后勤保障力的一个重要元素,特别是那些的管理、服务骨干,对于后勤综合服务实力至关重要。

4、员工忠诚度影响着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既成事实,很多后勤部门尤其是后勤企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想把这个成本降下来。除了扩展较快的后勤实体外,多数后勤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较大开支在于员工的流失率较大,导致新员工的招聘、培训等支出不断增加,而且后勤服务效率一时难以上去,形成置换成本和交替成本。无疑,打造一支较高忠诚度的后勤队伍,能减少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影响后勤员工忠诚度的因素

影响后勤员工忠诚度的因素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资福利制度。由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一些一线的员工尤其是非事编员工的工资偏低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这些都会导致员工忠诚度的下降,或者说从一开始就高不到哪里去。作为物质层面的薪酬和福利影响到作为精神层面的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基础性因素,没有合理的或者说是优渥的薪资待遇,忠诚感只是水中花、镜中月。

二是职业发展空间。毫无疑问,没有事业编制的后勤新人和一线员工的后勤职业发展空间是比较狭窄的。很多后勤企业遭遇到“新人晋升瓶颈”的问题,对于人才的流失也颇感无奈,但是体制问题不突破,这个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一些后勤企业起用大学生担任中心主任一级的职务,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因而,要么学校放开后勤新人的编制,要么等事业单位彻底改革成雇员制,取消身份限制,否则后勤新人的职业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三是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很多后勤部门没有把人力资源制度建设放入最核心的工作来抓,不能从用人机制的大环境上营造“想干事的人有事干、会干事的人干成事、能干事的人干大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公正的氛围,在具体举措上也缺乏对员工的激励、培训等,做不到奖优罚劣。这些都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重要的是会挫伤了员工的忠诚感,给后勤队伍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四是价值观的因素。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一个共同的愿景,是高校后勤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内核所在。但是,现实情况中存在着一些老职工对后勤改革和后勤现代化、专业化、科学化的不认同;存在着一些新员工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还是为了物质利益的思维混乱。而一些认同后勤价值观的新人,因为维系这个价值观的基础的脆弱,其忠诚感也相对脆弱。

五是领导的个人魅力。这是一个 非常奇特的因素,但是有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希望在一个魅力型的领导带领和指挥下努力的工作。后勤员工也是如此。一个先员工之忧而忧、后员工之乐而乐的领导往往能带出一支比较稳定、高效而且忠诚的后勤服务队伍。

三、提高高校后勤员工忠诚感的路径

几乎没有人会怀疑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提高员工忠诚感,是值得高校后勤领导、各级管理者、人力资源部门等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本文从忠诚度管理的五个阶段,对提高后勤员工忠诚感做一个路径分析。

(一)招聘期——以忠诚度为向导

招聘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进入企业的“必经之路”。高校后勤在招聘过程中,要做好员工的忠诚度管理,必须把好“入口关”:

1、排除跳槽倾向。很多社会企业在招聘新员工的时候,往往只重视求职者的学历、技能、工作经验等指标,而往往忽视了求职者的求职心理诉求。有些求职者自身条件非常,因为暂时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选择了先就业再择业,在后勤进行“中转”,伺机跳槽。还有一种情况,有些求职者的条件都符合后勤企业招聘的要求,但是求职简历反映出他们频繁跳槽,一个频繁换工作的人在其主观方面一定存在问题。这些求职者进入后勤,对后勤企业的发展不是很有利的,很难建立他们对后勤的忠诚度。后勤企业在招聘中要清醒的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可以预先“屏蔽”那些跳槽倾向较大的求职者。

2、注重认同感。员工对后勤有了认同感才有执行力。在招聘的过程中,后勤企业除了考察应聘者的学历、技能、工作胜任程度等因素的同时,还应考察求职者对高校后勤这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的认同感。应该向其充分展示在高校后勤工作的优势和空间,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构建现代后勤保障体系的角度来阐释后勤发展的长远愿景,比如本校后勤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等,培养应聘者的认同感。苏大教服集团每年都要招聘相当数量的应届大学生充实到后勤队伍中,这些应届大学生有着良好的接受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培训、磨合之后,容易对现代后勤服务产生认同感。

3、崇尚诚信、兑现保障。在市场化条件下,后勤单位和求职者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双向选择机制,但是在两者的“PK”中,求职者属于弱势群体。一些后勤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过于夸大后勤实力,作出无法兑现的员工职业规划和保障。新人到了后勤企业后,发现“进门”之前的憧憬和“进门”之后的实情差距悬殊,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其忠诚度建立的基础被直接摧毁了。因此,后勤企业要本着实事求是、崇尚诚信的态度,给求职者一个真实的保障。

(二)使用期——培养提升忠诚度

1、设立共同目标。一般来讲,求职者进入用人单位成为一名新员工后,对本单位的发展目标非常关心。苏大教服集团每年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研究生、本科生加盟其中并能长久合作,与其宏大的发展目标是分不开的,即要建设成“具有教育属性、学习型组织特征,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服务型企业”。在这个后勤与员工共同的奋斗目标的号召下,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齐聚建设现代后勤的大旗之下,以“我为后勤添砖瓦”为荣,与后勤共成长、共发展。

2、重视培训工作。新员工进入后勤,从不适应到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后勤用工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主要是专业技能和后勤文化的培训。通过培训,新员工能够尽快的胜任自己的工作,从心理上对后勤提供的这份工作抱有非常乐观的态度,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这是提升员工忠诚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

3、注重交流沟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在劳动密集型的后勤企业更是如此。后勤领导、中层管理者要经常与一线骨干、员工交流沟通,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召开会议、面谈、征集意见、微博互动等形式,将后勤的有关情况与相关精神及时传达下去,让员工更多的了解后勤、理解后勤、支持后勤。通过相互间的平等交流,员工对后勤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对后勤的忠诚度。

4、做实待遇晋升。高校后勤特别是后勤企业要建立合理的酬薪制度和透明的晋升体系。员工到单位工作,必须给予相应的利益报酬。一般说来,这些利益报酬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满足员工生计所需要的经济利益,即马克思讲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二是个人发展的前途利益,即马斯洛讲的个人实现的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的需求,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才是的、稳定的、长久的。

5、重视后勤文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外来农民工和大学生进入后勤系统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这些后勤新人需要通过接纳后勤文化成为后勤大家庭的一员。后勤系统应重视后勤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党组织、工会等组织关心员工,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也可以通过开展保洁员舞会、员工生日Party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让后勤成为员工的“家”,员工自然也就忠于后勤了。

(三)离职潜伏期——挽救忠诚度

由于员工忠诚度管理是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变数很大,因此后勤部门在管理忠诚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调整举措,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后勤部门不能及时的察觉并解决关系员工忠诚度的问题,那么员工的忠诚度就有可能下降并导致员工离职,从而彻底丧失忠诚度。当员工表现出工作消极、抱怨现状等状态,流露出跳槽的意向时,后勤用工单位必须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积极挽救员工的忠诚度。对于那些对后勤发展至关重要的管理人员、技术人才、骨干员工,一旦有离职倾向,应该积极地采取措施,制定挽救方案,包括从工资待遇、发展平台、发展环境等方面予以优化,尽力避免这些人员的流失。

(四)辞职期——完善忠诚度管理

员工一旦确认辞职,后勤人力资源部门要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要重新招聘人员来填补空缺的岗位;另一方面,要郑重地与其进行离职面谈。在这个时候,后勤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相关管理者应该考虑到如何让离职的职工体现对单位的“的忠诚”。很多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一提到员工辞职就惶恐不安,或者就“翻脸不认人”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不利于单位内部环境的稳定。

从实践的经验来看,做好员工的“的忠诚”的管理,对于后勤用人单位也是很有好处的。一般情况下,要离职的员工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这种状态下说出的很多话比较客观公正,也能够反映单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后勤今后更好地完善忠诚度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五)辞职后期——延伸忠诚度管理

很多员工离职后,对原单位依然有着情感上的“未断脐带”,这就为延伸忠诚度管理提供了一个基础。后勤部门可以和离职的员工保持一种相对融洽的关系,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有可能返回后勤工作。有过这样经历的员工将成为后勤最忠诚的员工,同时他们也会给后勤带来一些新的管理思路、人脉和资源,从而使后勤获得长足发展。如果员工非常,在后勤确无“用武之地”;或者是为了提高自身实力、积累新的工作经验而选择辞职离开,那么,后勤部门竭力的挽留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给这些离职的员工留下一个“来去自由,欢迎回来”的印象也是忠诚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做法。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食堂经营管理论文

安徽万友汉堡包有限公司张广民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杨建平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食堂都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由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不同,各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经营状况也各有千秋。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者,如果能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该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明确的经营管理战略思想,就能达到经营的目标。

一、战略思想

(一)、成本经验丰富战略

成本经验丰富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较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你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你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分额或其他优势,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或许也可能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易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以及为建立起批量而对所有主要顾客群进行服务。

总成本经验丰富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经验丰富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定单农业,从而达到稳定价格的境界。

(二)、创新战略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为求得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合理同步,创新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产品创新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果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使所产生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无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都需要经过企业的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管理要以“物”为中心的“钢性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转变,要实施战略管理。

(三)、品牌战略

品牌是所有竞争优势当中最持久而且最有价值的,它把商品、服务和顾客紧密地连接起来。品牌的建立就是要使产品能激发顾客的忠诚与热情。只有精心管理的品牌才具有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企业才会有大的发展。企业要做“名牌企业”,产品要做“名牌产品”,服务要提供的服务。

严格质量管理。名牌产品首先是质量过硬的产品,因此,要树立名牌产品形象,质量是及时关键因素。实施质量管理,严格按IS09002质量体系标准要求,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是企业名牌战略的基础。

提供的服务。的产品需要的服务。同时,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产品做品牌,企业同样要做品牌。要维护好品牌,宣传好品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战略实施的措施

(一)、创新,增强竞争力

1、制度创新

饮食的安全在两块,一是生产安全,一是食品卫生安全,为了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成员之间条块结合,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各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预案。2、为促进管理者与同学的沟通,设立处理学生意见的专门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认真收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建设性意见,下发到学生食堂执行。工作的方式可以在学生就餐大厅设立意见簿、向就餐的大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与学生代表座谈等方式进行。3、设置专门的食堂管理员,在食堂设置专门的管理员,对学生食堂的一日三餐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一日三餐次,每年开饭1000餐次,即使是99的师生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不满意,出人意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就往往发生在这里。一定要明确食堂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加强日常管理。

2、产品和服务创新

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基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口味,我国有八大菜系,川菜、徽菜、鲁菜、闽菜、苏菜、湘菜、粤菜、浙菜,它们无论是从口感还是色泽、烹饪技巧上来看都各有千秋。公司应该认真分析所承包的食堂所在学校的学生来源,针对学生数量的多少,认真进行菜肴的研发,研发出价位适中、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可

口各种地方菜。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年轻,好奇心重的特点,在卖菜窗口增设全国地方的名小吃,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小吃的品种,并且,在有条件的高校,在周末或重大节日期间可以开设自助餐,尽较大的努力吸引客源,以此与其他的食堂展开竞争并取得经济效益较大化。

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进行拓展:

(1)、开展就餐包月服务,大学生学习紧张,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营养非常重要,但他们多以自己的口味为主,不懂营养搭配。餐厅可以设计出每周不同档次的食谱,以供学生选择,按月结算。既保障学生营养,又为学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2)、成立面向学生的餐厅工作岗位,为贫困生提供兼职机会,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为希望毕业前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增强就业的信心。

(3)、每个学期和学校学生会生活部开展学生美食大赛,比赛可以分预选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内容是爱好烹饪的学生亲自掌勺,烹出可口菜肴由评委打分,评委可以由主要学生和万友的厨师组成,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布奖金和纪念品,以此来增加大学生对公司品牌的好感并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现场管理创新

加强对食堂厨房操作间的管理尤为重要,作为一种的现场管理技术—5S活动已经越来越被中国的企业所认识,其内涵是“规范现场、挑战自我、提升素养、塑造形象”。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的一种本性,处在脏乱环境中,人们的这种本性就会被压抑,容易产生消极懒散的情绪,从而对生活和工作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美好的东西可唤醒人对“美好”的追求,而人有了美好的追求,便会积极地工作、积极地生活,从而创造出美好的环境、美好的产品,这些美好的环境和美好的产品又是确保其他一切事物优良品质的前提,这便是环境与人的辨证关系。推行5S活动以“强化基础管理、提升员工的品质;提升服务形象,加强服务竞争力”为目标,正是意在创造环境与人的良性互动,通过规范现场,来培养职工事事讲究的工作作风,进而确保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如果企业能够制定符合自己企业情况的战略思想,并在日常管理中有一套行只有效的饿管理制度,切实落实到实处,就一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论文

摘要:

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主要为高校生物教学实验课程的开设提供场所,本文从完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生物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以及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建立和谐的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模式,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

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和谐;管理

生物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只有具备扎实的科学实验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目标,科学研究是培养高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实验室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进入21世纪,生命科学迅猛发展,这也给高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是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高校生物实验室规模不断扩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也不断加大,现行的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管理漏洞,实验室管理观念落后、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教学实验室秩序混乱,没有人愿意管理,仪器设备种类多、丢失现象频频发生,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教学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和较大化利用已经成为了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建立完善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规范和协调从事实验的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行为准则,是维护实验室正常管理秩序的重要保障,是实验室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主要依据。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张,教学实验室的实验人员流动大,新的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更新,根据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规定和生物学实验室的特点,建立一套全新的实事求是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包括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学生实验室守则、学生仪器设备损坏赔偿办法等[2]。这些制度的确立是建设一个规范、安全、高效、和谐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基础。

2加强生物教学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建立和谐安全有序的生物教学实验室,平时的日常管理尤为重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防微杜渐,时刻树立忧患意识。

2.1给实验桌编号,固定学生座位

实验室的实验桌要进行编号,学生对号入座,学生2-3人一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清点、核对自己小组内的实验器材、试剂等,从入学至毕业,进入不同的实验室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每次实验前对自己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药品、课前课后随时检查,并填写实验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仪器设备损坏登记表,低值易耗品消耗登记表等。由实验老师签字,可作为实验教师评定学生成绩的一项指标,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杜绝仪器设备丢失现象。

2.2实验试剂、低值易耗品管理要规范

生物教学实验室种类多,如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实验试剂种类多,还包含有毒有害危险品等,所以本科教学实验试剂、低值易耗品应统一由实验中心管理,专人负责,实验教师填好试剂订购单,由实验中心审核、统一订购;实验教师每次实验前向实验员领取所需物品等,并填写领用登记表,实验完毕,统一收回并交由实验员统一保管,每次实验所剩余的试剂原则上短时间内不用,应妥善处理。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应倒入废渣废液回收桶,由学校主管部门定期进行回收处理。

2.3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

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种类比较多,在管理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时候要做到规范、科学。一些特殊的仪器不能随便移动和存放,而且对环境要求高,大型仪器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使用人员需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对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登记,切勿影响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阻碍整个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实验教师在开设本科教学实验前应向实验中心提交所需仪器设备清单,由实验中心统一安排,对有问题的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以保障实验课正常进行。

2.4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频频发生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这充分暴露出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实验室管理部门工作存在很大漏洞,因此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实验室除要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外,实验教师要对实验中产生的废液废渣统一倒入废液废渣回收桶,对有毒有害的废液废渣需单独存放,并由实验技术人员统一管理,学期末由学校实验室管理处统一回收。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涉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实验后一定要灭菌处理方能丢弃。

3加强实验人员队伍建设

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实验工作的准备,实验教师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学生及时次进入实验室时,就要求学生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和学生实验守则,仪器设备使用规则,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遵守相关规程,这对于和谐实验室的构建至关重要。同时对在实验仪器的维护,实验室的管理上有重大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提高实验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熟悉业务、技术能力强的理论课教师参与到实验指导工作中来,也可根据学科特色,聘任相关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师的指导顾问,使实验教师所开设的实验课内容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实验人员还要加强理论和学术上的进修,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要对实验人员加强业务上的训练,定期地培训实验人员,组织他们到高水平的学校进行参观和学习,努力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动手操作能力。

4结语

随着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构建和谐实验室,是每个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作为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从实际出发,对高校生物教学实验室管理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于淑坤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财务管理论文

一、加强领导的财务管理认知、财务管理工作

1.提高领导财务管理认知

作为我国高等学府的重要管理决策层,高校领导要时刻牢抓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断的加强自身对财务管理知识的认知。高校财务管理领导要做的就是,转变自己古老传统的观念,改善自己对传统财务的认知。在某些高校,部分财务管理的领导明争暗抢实际财务管理权,只在乎钱财资金,却疏于管理,更有的实际掌权的财务领导甚至不懂所管高校的财务状况。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学校完善的运行、科研不断的运作的坚实后盾,是学校其他重点决策的经济基础。

2.强抓财务管理工作

高等学府教育是我国必将大力扶持推进的,所以,相应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将是一项持久之作,所有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时时刻刻牢抓,不得有一时的松懈。我国高校前期发展所需的经费支持与投入缺失的矛盾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存在,问题十分严重,所以,我国高校有必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务必要非常清楚自己所管高校财务的来龙去脉,收入与支出一定要均衡平稳。但后续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等依然会加大力度对高校进行投资建设,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也将是一项持久之战。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调整高校经济布局

部分高校内财务管理不得当,管理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高校内部没有合理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是高校组织开展任何活动的基本保障,也能阻止一些趁财务管理不善的贪污腐败分子觊觎学校的资金财产。现代社会下,高等学府所开展、从事的经济活动甚多,所以必要的时候要进行高校经济布局的重新规划调整,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修正经济规划等措施。以下是我国高校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所必须包含的几个项目:

1.完善高校财务收支制度,制定所有收支管理方法

在高校财务管理的具体工作中,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划分收费区别,拒绝违章收费、乱收费的现象,要确保做到合理收费,尤其是针对学费的收取工作,不得擅自更改学费收取标准、扩大学费收取范围。在规范费用收取的条件下,支出管理也变得相当重要。所有支出必须要标明细,尽可能的节约不必要的支出,所有支出要经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尤其是要管理好校内的各项必要经费以及发展建设经费,并且要总结每一年的大头支出以及普通支出,明确之间的关系,再经过分析研究、积极调整,优化收支结构,管理好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逐年制定计划目标,节约、合理、科学的进行财务管理。

2.完善高校内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国内高校应当成立相关部门机构来专门负责高校内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相关管理工作要从不同的国有资产性质来区分对待、分别管理,国有资产一般都是大资产,必要时可以分不同部门来进行相应管理。在一些项目的采购招标上,要明确相关制度,严格管理采购招标相应的账户、账卡等。对一些易耗品的管理应当做到合理科学规划,确保易耗品不浪费、不闲置、用到正途上。这样才能完整的保护、利用国有资产。3.完善高校内部财务部门的设置在我国,一般高校的财务管理大都是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高度集中财务管理,只有一个财务部门来进行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有一种则是分部门管理,不同的院系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来总结,独立的财务部门统筹管理较为合适,不会出现财务管理失衡、假账坏账多的情况。

三、优化财务管理运行制度,提升财务管理运行质量

我国在大力推进教育制度改善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重心已经由规模建设向高水平方向转移,在这样的政策方针带领下,高校财务管理运行制度必须要得到提升,财务运行质量也必须要的得到相应改善,这才能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运行制度

在当下信息时代,做任何事都应发挥联想思维,所以,高校在进行财务管理运行时,要能从中领悟到管理运行的联想思维,财务收支必须明确每项的预算与实际收入支出,充分理解预算、收支、核算各智能,较大程度的发挥各职能应有能力,实现高校财务的完善管理运行,还应当注意教学风险以及会带来的相应的财务风险,使高校整体的运行以及财务运行正常合理完善。

2.提升高校财务管理运行质量

为了能让高校财务管理运行合理、健康,必须要加强对各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管,这就需要高校所在地方政府部门进行相关的监管工作,同时高校内部应当成立相关部门,专门负责此类工作,做到财务制度与相应的监管制度相辅相成。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的全方面真实可追溯,杜绝一切贪污腐败做假账的现象发生。

四、大力推进财务管理人才利用,提升整体财务管理能力

我国高校是个注重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的重要地点,相应的,财务管理人才也是高校或不可却的部分,只有利用了财务管理人员的才能,才能保障高校整体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高校财务部门要为学校管理好所有财产、资产,所承担的任务是艰巨的,所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团队建设迫在眉睫,管理团队所需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从本校相关专业高水平教师中发掘。提升高校整体财务管理能力,也必须时刻紧跟国家、政府以及高校所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方案。随着我国各方面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帮助,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也将面临着不小的变化。

作者:李明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财务处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节能减排后勤管理论文

1我校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存在问题

1.1对开展节能管理意义缺乏足够认识

(1)是“节约能耗,降低办学成本”节约举措。高校餐厅、锅炉房设施种类多、能耗总量大、人均能耗高、节约潜力巨大。基于2010年我校能耗统计结果测算:我校用水总量400.87吨,是全国人均生活用水量1.95倍。到2015年,高校水耗生均降低15%,按在校生15000测算,我校每年节水近4.35吨,相对于一个三口之家全年的生活用水总量。根据统计数据推算,如果我校餐厅、锅炉房都采取行之有效水电节能措施,每年节约水电约资金可达20多万元。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校校开展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的重要意义。

(2)是“量在节约,质在育人”教育举措。目前我校在校生达15000人,他们知识性强,思维活跃、敏捷,对科学发展的理念、勤俭节约的文明行为接受最快。更重要的是,高校大学生是传播节能减排意识的重要载体,是传播节能理念,掀起民间与社会节能热潮的强大力量。我校每年毕业生4000多人,这些毕业生毕业后走入千家万户,走向全社会的每一工作岗位、每一角落,他们能像绿色的种子一样播撒在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节能环保理念宣传的主要载体与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在高校中开展节能管理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

(3)是全社会开展“绿色家园,低碳生活”创建活动的示范与引领举措。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大学”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高校通过开展餐厅、锅炉房等后勤领域节能管理等活动,带头做到了降低能耗,减少了水、煤、电、气、地、材等资源的使用与消耗,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排放量,有力促进了社会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与政府提出的创建“低碳社会”、推行“低碳经济”目标相辅相成,为创造碧海蓝天、清新怡人生态环境、为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居住条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1.2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经济学上有“公地悲剧”理论:即公地是公共的,随都可以拥有使用,收益是自己的、问题是大家的,只要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公共资源浪费与否无人关心。目前大多数高校水电管理,由于制度缺失,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导致“公地悲剧”理论在校园所演绎出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餐厅不关水龙头、水龙头不拧紧;锅炉房浴室无人洗浴时水仍长流;绿化浇水长时间“涌灌”到水漫金山;地下管网渗漏不闻不问或束手无策;水管破裂见者不报、置若罔闻;办公室人员下班不关电脑、显示器与打印机;白天光线充足仍然电灯开放;学生宿舍楼内“人去灯明、细水长流”;路灯不在规定时间内开启以及施工用水电大肆浪费等等。造成这些浪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乏,缺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岗位职责不明晰;计量、统计、分析工作不细致、不及时;检查、指导、监督、考核、奖惩机制不落实;用水用电成本未与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挂钩;维修人员、经费、材料落实不力,程序复杂、相互扯皮、效率低下。既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又带来了很坏的影响。

1.3缺乏新技术、新产品节能改造

餐厅、锅炉房管理要取得更大成效,除了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增强管理人员责任心、实行精细化管理之外,还需要适时地引入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对水电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与了解,引入的节能产品数量少,节能技术落后,经费投入不足,既制约了高校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也成了高校节能减排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与推进的瓶颈之一。

2改进管理工作,打造“火热”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

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到政策节能首先,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开展以餐厅、锅炉房为主要内容的节能管理工作在高校的必要性、紧迫性。要从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创建“绿色大学”目标当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具体举措。其次,要结合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利用目前高校正在进行岗位设置的契机,从长远出发,设立专门节能管理机构,配备懂经营善管理、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强烈事业心与责任感的人员、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从源头上保障学校节能工作能顺利开展。

2.2推进餐厅、锅炉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做到管理节能

(1)制订餐厅、锅炉房管理总则,使学校节能管理有章可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节能管理也是这样,没有科学、明确的管理制度,水电管理就缺少了“尚方宝剑”、就失去了制度支撑、丧失了“法律”依据,管理的水平与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当前,各校首先要必须重新审视并制订适合自身发展的《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办法》,对水电计量、统计、核算、分析、回收以及水电使用程序与违章处理都做出严格规定,真正使水电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断规范运行秩序,树立节能管理部门形象,推动学校节能管理水平提升。

(2)完善岗位职责制,健全岗位标准规范。在内部管理工作中实行严格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标准、规范,加强考核,严格奖惩。如计量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各餐厅、各锅炉房水电表多长周期抄录一次、多长周期上报一次,发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核算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统计分析周期,制订严格日报表、周报表、月报表及年报表制度。并要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与比较,及时发现了水电管网消耗异常现象;在餐厅、锅炉房运行管理岗位职责中,要求根据水表安装动态变化情况,及时绘制计量网络图、地下管网图以及用水设施分布图,及时为科学统计分析提供详细基础资料,对报修项目,需在及时时间安排处理,确保小修不过夜,应急项目全天候安排抢修;巡查岗位工作职责中,每天分区制、多轮次轮流巡查制度,发现情况,及时登记反馈;测漏岗位工作职责中,要明确规定餐厅、锅炉房各范围定期测漏、重点部位根据巡查及数据分析情况随时测漏,并将测漏情况及时反馈到水电运行管理人员,及时安排施工队伍维修。

(3)大力推进高校节能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节能指标管理。要通过经济杠杆对水电使用进行调节,逐步建立“谁使用、谁管理”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耗使用机制,增强高校办学成本意识和师生员工节能意识,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与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在推进水电节能精细化管理方面,要在“查、控、堵、护”上狠下功夫,即加强检查、加强监控、及时堵漏,及时维护,切实做到“不漏一滴水、不费一度电”,师生共同努力,把餐厅、锅炉房管理工作做细做透。

2.3加强节能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再生能源使用与推广力度,做到技术节能

管理节能必须与技术节能相结合,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各个领域节能新技术及新产品研究,选择行之有效节能方案,促进节能效果提升。

2.3.1在锅炉房节能减排方面:

(1)大力推广使用清洁无污染能源在当前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运行成本不断增大的大环境下,针对大耗能的锅炉,应该对生产中z用的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进行推广。

(2)不断提高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在锅炉生产中,为使能源被高效地利用,同时能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那么锅炉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从而确保锅炉系统能高效安全地运行。锅炉操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技能培训需要不断加强,这样锅炉操作人员对锅炉设备的使用就更加熟练。此外,锅炉操作员还要定期试验锅炉设备,积极联系检修,进行设备消缺工作,以确保锅炉设备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

(3)积极改造锅炉的燃烧系统要通过锅炉设备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就需积极改造和升级当前的锅炉设备,例如对锅炉中的燃烧室进行不断优化。可改造机组低碳燃烧器,即让燃烧器各喷口标高和一次风喷口结构型式保持不变,在燃烧器上方增加四层SOFA风以达到炉膛空气分级燃烧的目的。对二次风喷口面积进行重新设计,确保二次风速。改造后,优化锅炉运行的配风方式。利用炉膛空气分级燃烧和优化配风技术,使锅炉NOx的排放量低于450mg/Nm3,同时改善锅炉结焦积灰的情况。

(4)在管理中积极推广锅炉水的相关处理技术按照相关测算,锅炉内的水垢厚度每增加1mm,那么锅炉的热效率就有约3%的下降率,并且这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也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加大技术创新及改革力度,在锅炉工作场所对新的水处理技术和除垢技术积极推广,从而加强对锅炉中给水、原水、回水及锅水的质量分析和检验,以实现锅炉无水垢运转的目的,促进锅炉热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2.3.2在餐厅节能减排管理方面:

(1)光盘行动”减少餐厨垃圾。光盘行动不但为消费者减少了浪费,也为餐减少餐厨垃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鼓励学生吃光盘中餐,可以通过设置大小份菜单、给予用餐者一定优惠幅度来自觉践行减排增效。

(2)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和浪费。“出于环保和节能的考虑,我们成立了保护森林为目的的‘筷联盟’,拒绝或减少提供一次性筷子。提倡不使用一次性餐具不仅是餐厅的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促使学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节能理念。”为此,餐厅为到学生提供瓷质碗、碟、勺及密胺材质的筷子,所有用具在每次使用完后都会经过严格的清洗-冲洗-消毒-再冲洗-高温灭菌五道工序才再次供学生使用,让学生用得放心、吃得安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用非一次性筷子。

3结语

总之,餐厅和锅炉房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认识高校开展节能管理重要意义,客观分析目前在餐厅、锅炉房节能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同时加强领导,严格管理,推新创优,对降低学校能耗、节约学校资源、节省学校办学成本、加大学校育人力度、加快建设“节约型校园”、推进环保与低碳经济社会快速形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宗磊 单位:山东技师学院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图书馆人性化管理论文

1人性化管理缺失的表现

1.1服务意识不够

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品质服务是工作主线,并应贯彻始终。但传统图书馆比较注重自身规模扩大,而忽视读者的呼声与要求。馆员人性化服务意识淡薄,如对读者的提问有时厌烦,甚至故意推诿或回避,这种冷漠就会到时偏离读者的需求,造成图书馆缺少热情,缺乏魅力。

1.2对读者不够尊重

在工作中对读者的尊重体贴不够到位。例如:对个别读者语言生硬,以命令性的口气干涉读者的借阅选择,甚至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读者身上,这种行为在无意中就伤害了读者的人格尊严,并没有以平等、友善之心对待读者,结果使读者望而生畏。

1.3缺少对读者人文关怀

表现是服务工作仅停留在表面上,缺少对读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例如:以硬性管理手段为主,对读者按“制度”进行限制、惩罚,借书过期时,不是根据读者特殊情况酌情处理,或是耐心讲明借阅规定,请读者理解支持,而是简单生硬的“照章”办事,常引起读者不满,导致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产生认为的隔阂。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只考虑到图书馆有利于管理,并没有考虑到对读者富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失去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根基,更谈不上进步和发展。

2人性化服务的有效方法

人性化服务是信息时代对图书馆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图书馆必须追求的服务境界。因此,要采取创新措施并做出努力。

2.1不断强化服务意识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应围绕读者需求展开。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换,坚持“一切为读者,为读者一切”的服务理念,真正要理解读者、关心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对读者坦诚相助,与读者沟通合作,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服务关系。让读者感到图书馆的温馨,是读者在图书馆服务中找到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

2.2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图书馆员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前提下,要坚持从读者角度看问题。一个话语,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影响读者借阅的人情和效果。因此,每个馆员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仪表整洁,姿态端庄,态度和蔼,服务细致,多用礼貌用语。大方得体的言行会让读者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2.3不断提供创新服务

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服务理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读者要实行无等级、无差别服务。建立读者意见箱和留言簿,搭建起与读者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以方便读者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较大限度地提高图书、报刊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方便读者,满足读者不同需求。

2.4不断改善室内环境

优美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美得感觉,吸引更多读者兴趣。图书馆的环境要突出优雅宁静的特色,以有力读者身心健康为基调,地面要保持干净整洁,图书排放整齐有序,处处窗明几净,空气清新,光线宜人,方便而又舒适,充分体现出图书馆对读者的人文关怀。

2.5不断追求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服务永无止境,在服务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可能取消繁琐手续,为读者提供便利,通过网上服务、电话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使读者更多了解和获取图书馆知识与信息,感受到图书馆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氛围,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为读者提供各种便捷的自助服务。

2.6设施人性化

在馆内设有自助饮水机及自助饮料机,让读者口渴了就有“水”喝,还可在馆内设有自助复印和打印让读者自助完成复印、打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同时保障自己的隐私。还可设置自助借还机,节约借还时间,节省劳动力。自助服务不受时间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既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也方便了读者,提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3结束语

没有的图书馆就没有的大学,而没有人文关怀就没有的图书馆。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为基本原则,不断适应新变化,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只有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扎根在馆员的心中,才能切实增强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要走上人性化服务的道路,找到人性化服务的方法,并努力践行,就一定会使图书馆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王姝 马春华 单位:沈阳化工大学图书馆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新预算法财务管理论文

一、预算与现代大学治理

当我国学者们仍纠结于大学控制权的归属问题时,“制衡权力”已成为西方大学治理的核心。以耶鲁大学为例,其董事会下设财政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职能分别是监督、规划财务状况,监督会计运作,监管耶鲁捐赠基金以及其他投资项目,但最终的财务控制权始终保留在董事会手中。校级行政财务管理层由校长、教务长、财务、行政副校长联合组成。教务长主管由声望颇高的教授、行政核心人物任委员的预算委员会,其职能是对大学长期规划、预算、学费或工资涨幅等关键决策进行审核。财务及行政副校长掌管财务部三大职能:协助预算委员会制定规划;具体财务运作;管理捐赠资金、资产、债务。学校内审部门要求各院系提交月度财务报告,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学校年财政报告,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进行审计。耶鲁的财务运作思想总结为:合理的机构设置下财务决策、资金运作、执行监督彼此独立,钱权交易得以避免。王绍光(2008)指出“,预算国家”应伴随“预算体制”。现代预算应经法定程序及代议机构批准、授权实施,并进行公示。事实上,自1997年我国就对高校预算的“审议通过”机制作了明文规定,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1997)到《进一步推进直属高校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2011)再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无不体现作为有效机制的治理结构是遵照“法定程序”对“一把手”进行制约,这也正体现了现代预算的治理职能。

二、新预算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意义

(一)高校会计核算的精细度更高

新法强调决算草案应与预算对应,并按三类分列:一是预算数;二是调整预算数;三是决算数。针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应按其功能和经济性质分类编列到相应的款项,即实际会计核算时,要按功能类别和经济类别分别核算。新法要求各级人大将政府预算列为审查的核心,这就要求部门决算遵照预算口径予以转化,使决算草案对应预算。而报表口径是否一致,则取决于会计核算的优劣。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不同,其基本需求不尽相同,新法实施后,会计核算有望更加精细化,便于满足高校不同信息需求者的根本需求。“多维核算”既能更真实、地反映高校财务现状,又便于落实管理责任,对资源配置更有利。

(二)高校预算管理更趋于精细化

新法细化了部门预算由编制到执行、由调整到决算对比等诸多方面,凸显的是严谨、科学的政府预算。从我国预算收支编列来看,主要存在两套体系(功能类系、经济类系),而财政预算公开普遍选择前者。为区别政府职能具体支出,新法也将后者增加进来,对预算编制的细化几近,这也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预算上报给主管部门的是一套,用于校内管理的又是一套,具体执行中也是“两张皮”。新法出台后的“双向管理”使预算编制更立体,也增加了预算调整、预决算对比的要求。校内外预算统一后,将更便于执行和支付资金。新法下的预算编制,要求各高校“几上几下”编制校内预算,再参照财政要求对财政部门预算进行编制。需要指出的是,现行预算体制下,高校一般是每年10月上报预算,11月编制校内预算,导致内外预算“两张皮”;新法背景下,后者应早于前者,以便统一预算体系。

(三)高校预算管理终将实现

新法规定:“政府全部收支都纳入预算。”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后,预算外资金业已取消,全部财政收支均在政府预算中体现,这使现代预算更完整,并向预算发展。而今,高校部门预算管理中已经把其预算收入中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出租(售)以及利息收入等)、行政事业类收入(报名费、学费、住宿费等)、财政补助收入悉数纳入。参照新法精神,这一收支范围将更大,未来,经营收入、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横向课题收入等都会陆续归入,且参照新法跨年度对预算予以平衡的新政,将延长预算年度(目前是一年一预),以兼顾长远。为此,要求高校在“大预算”财务管理理念下,从“三全”入手,推行预算管理:由“全员参与”开始逐步“全额管理”直至“全程管理”。

(四)高校财务管理的公开程度以及规范程度更高

新法增加了25条同促进预算公开以及强化审查监管相关的款项,更严格要求高校财务管理的公开度和规范化。我国已实现了将GDP的4%用于国家教育投入的目标,也使民众更关注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在此背景下,高校是否注重公开“三公经费”首先被关注;其次是高校是否谨慎于其“债务问题”,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再次是针对新法所提出的“各级政府、部门、单位应对预算支出情况进行绩效评价”,要求高校强调以专项经费为核心的“绩效问题”,厉行节约,一方面围绕资金使用效益强调项目绩效,另一方面强调分析投入产出;新法强调“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政府全部收支”“、应结余管理连续两年未用尽的结转资金”则都是强调资金管理是否规范。

三、新预算法下如何强化高校财务管理

(一)重构或优化财务管理组织体系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争创特色,坚持不懈地对教育结构予以优化。为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内涵式高等教育”越来越被高校所推崇,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同时基于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健全治理结构应是其核心标志。2014年新会计制度以及2015年新法的实施,要求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能服务于内涵式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财务管理体系,既对高教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又有益于高校战略管理。鉴于目前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同新法要求并不契合的现状,从预算与大学治理和谐统一的角度出发,完善高校财务管理体系首先应从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开始。为此,应以新法为基础,重构或优化财务管理组织体系。本文所设计的组织体系同时考虑到新会计制度及高校基本治理结构,对大多数高校都比较适用。

(二)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将战略规划、预算理念融入财务管理中

组织机构运行高效与否,根本在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以新法为背景,高校财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以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为基础,将战略规划、预算理念融入其中,借此形成诸多方面的有效互动:一是战略同规划间;二是规划与预算间;三是预算与配置间;四是配置与管理间;五是管理与风险控制间;六是管理同绩效评价间。在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各高校应重新梳理如下主要业务流程,以使其更趋于规范,最终优化高教资源配置以及高教经费使用效能:一是预算管理;二是政府采购管理;三是收支管理;四是合同管理;五是资产管理;六是建设项目管理,等等。

(三)基于预算编制精细化,突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

基于时间—动作这一主体,科学管理之父泰勒(1911)率先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从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精细化管理”理念逐步运用于工业生产中,并于90年代延伸至教育领域。它强调管到细节“,去粗取精”。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其围绕财务管理目标,明确相关责任,并使其更为具体,要求高校由以往的“管结果”向“管过程”升华,有效掌控所有资金、全部活动及所有员工。财务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预算管理精细化。基于“治理”的角度,预算应指挥高校全部经济活动,因此,关键在于将其细化。实践中,先要参照新法规定把预算科目分为收、支两大类,再分设“类”、“款”、“项”、“目”,然后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进行细化;细化“一上”预算编制至“项”级科目,并针对具体执行项目落实,预算批复程序中的“二上”、“二下”须严谨,规范预算上报,全过程掌控预算经费支出。新法提及“绩效”的合计8处,在预算编制原则中强调“绩效”理念也是新法的又一亮点。“绩效理念”一提出,作为基本概念的“投入”和“产出”随即被引申。当前,国家持续追加教育投入,引发了社会对教育经费使用及其效果的关注。以往高校管理者的固有思想是高校资金可“无偿”使用,因此在花钱上普遍过于随意,而新法背景下,这一固有理念必须彻底打破,应以成本核算的强化为手段,突出预算执行力和绩效预算的有机结合。从责任主体来看,高校预算应由各二级学院执行,督促二级学院执行预算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心。一方面,对二级学院预算执行清楚掌握、监督和分析,避免资金浪费;另一方面,持续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基于重点项目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对于评价结果则应适时公示,做到预算执行同预算编制及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从而强化预算管理精细化。

(四)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提高其管理效率

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多年来,我国科研经费投入年均增速均保持在2%,据悉,2011年,我国注资8600亿元用于科研,2015年全年这一投入低将追加至1.5万亿元。因此,不但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将大增,其来源渠道也会更广。但因疏于管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法乱纪屡见不鲜。新法要求在科研项目中细化科研活动成本核算。因此,高校首先应转变管理者、科研人员的思想认识,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帮助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其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执行环境,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细化各项目具体管理措施,对业务流程予以规范,以使其管理效率有所提升。

(五)遵照新预算法的纲领精神,强化成本管理

扩招前,高校属“非营利组织”,其经费管理中不涉及“成本管理”这一内容,且财务核算较为简单,财务分析也不计“资金投入—产出绩效”;扩招后,其经费来源越来越广,除学费外,办班创收收入以及科研经费也都相应地增加。随着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其经营成本也倍增。而今,新法第十二条和第三十七条强制规范构建“节约型”社会,倡导各级政府、部门在获取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力争资源损耗低化。结合上述背景,高校应厉行节约,为构建节约型高校而不懈努力。为达此目标,高校财务管理的另一重要方面应在于参照其事业发展,强化成本控制,细化成本核算。具体的核算工作应基于日常管理,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教育总成本(包括学校、各院系以及各专业);二是生均成本。每位教职工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成本节约理念。除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教育教学或科研经费之外,财务部门应恪尽职守,严格监督各二级学院其他收支,避免浪费。此外,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利用效果也应加以考虑。

作者:黄华红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财经处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计算机实验中心安全管理论文

1高校的计算机实验中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1.1学生在安全意识上的淡薄以及管理员在安全意识上的薄弱

由于计算机实验中心承担着多样化的教学任务,诸如,校园内外网上的运转、学生的实际上机练习以及课后的上机实验等多种超过了其负荷能力的教学任务。学生在进行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会存在着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破坏系统的行为,诸如,硬盘格式化以及系统文件破坏等等,这样就会导致系统无法进行正常的启动,影响到正常的教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管理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对于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由于疏忽大意而导致了系统运行上的问题。管理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并没有的按照规章来进行工作的进行,进而造成了很多的安全隐患。诸如,管理员对于服务器方面的用户权限并没有进行严格的限制而导致系统故障等等。

1.2计算机实验中心配套设备不健全以及系统自身存在漏洞

在高校计算机的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机器在运行方面对于实际的环境具有非常的要求,特别是机房的实际温度以及湿度。由于实验中心以计算机设备为主,发热的密度非常高,如果由于机房在空调的制冷方面存在着问题就会导致实际的散热不理想,产生局部过热的现象,这样就使得设备由于无法承受而产生故障严重的则会引起火灾。由于实际的设计以及开发中所存在的漏洞而导致操作系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程序员为了能够不断提供的便利而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设下一些漏洞,有的则是由于系统的相关管理人员在配置上所存在的错误到产生了安全方面的隐患。诸如,网络的路由器、安全上的防火墙等大多采用蠕虫病毒来进行带毒软件的发送,导致系统瘫痪。

2消除安全隐患的对策分析

2.1通过职业素质训练来实现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在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系统开发过程中,为了能够保障其正常的进行开发,避免出现由于学生有意识或者无意识而导致软件上的安全以及删除等等。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于实验中心中的机器进行权限上的设置,同时还需要在服务器上安装一些控制性的软件,因此,一旦出现学生软件上的误删以及安装时,机器能够自动进行反应,通过机器的自动关闭来进行系统的保护,不断的提高便利性。在进行实验中心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在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实现岗位上的坚守。管理工作人员需要注重设备上的清洁卫生以及安全管理,同时还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等的建设来实现防火以及防盗等多种隐患的预防,为实验中心的实际管理人员以及使用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其自身需要更加扎实的掌握在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通过软件上的安装、网络上的规划以及管理来实现机器故障上的解除以及网络故障方面的解决,同时还能够针对使用人员的破坏性为入手来进行问题的维修和故障的预防。

2.2更加的注重配套设施的健全以及系统上的完善

在进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筹建过程中,机器、设备等方面的选择与采购主要是按照较高的标准来进行。在进行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对于UPS、防雷设备方面、空调方面、高频电磁屏蔽的铺设以及防渗漏报警装置的设置等方面来进行,通过实验中心所在安全隐患上的定期检查来预防故障的突然发生,对于其中存在的安全检查上的漏洞等来进行监控,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的预急方案,通过科学的演习来实现效率的保障。在计算机实验中的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在进行系统的安装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近期补丁的补充,这样就能够在较大程度避免出现来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入侵。计算机管理人员需要在本地进行WSUS服务器的安装,通过补丁管理上的本土化来实现计算机系统在补丁更新情况上的掌握。除了更加的注重补丁的更新之外,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利用系统自身所提供权限来进行安全防护上的加强,同时还可以选用安全等级方面比较高的文件提供来进行安全隐患的消除。

2.3更加的注重互联网的病毒防治

在进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更加的注重补丁上的更新之外,还需要更加的注重在防病毒程序上的不断安装,同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本地服务器方面的病毒库的更新,同时还需要更加的注重病毒方面的定期性的查杀。在进行计算机系统的还原以及保护的过程中,这样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计算机系统上文件的设置破坏或者是错误删除的方式来影响计算机的运行,只需要通过重新启动来进行计算机上的还原,进而实现了在计算机系统方面状态的不断恢复。总而言之,在进行计算机系统上杀毒软件的安装过程中,管理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定期性的查杀来避免出现侵扰的现象。

3结束语

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管理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其在教学以及实习方面的重要作用,其实际的管理属于一种相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进而为实验中心上的正常运转来提供重要的保障。社会、老师与学生需要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学生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在安全隐患上的重视,计算机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人员则需要不断的提高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项工作的完善来实现定期性的检查,通过安全隐患方面的及时发现来进行隐患上的消除,最终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安全更加和谐的工作环境。

作者:马寅强 曲本庆 王忠宽 辛萍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物业管理论文

一、实现高校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截至现在,我国政府已经颁布了《物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这些法律规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管理。要加强宣传,制定和实施好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争取让每一位后勤管理人员明确工作的性质、内容、流程、要求和规定,具备基本的服务礼貌用语,了解相关的服务禁语,并且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要求持续改进服务方式。参照国家规定的物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高校的物业管理规定、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及相关流程、业主条例、住户手册等规章制度,形成一定的合理化、市场化、智能化体系。为了合理有效的保障上述各项制度得到实施,高校需要建立严格的检查、监督体系,建议引入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检查监督体系,例如IS09001、IS02000等。高校物业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的这个原则,在制定工作规定和流程时,在绿化校园环境、清扫卫生、维修服务的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师生的作息时间,以尽量不影响师生教学科研工作为原则。

二、加强高校物业管理的专业化

高校物业管理的专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校物业管理的专项服务,例如保安工作,应由专业服务公司来承担。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只是一个“终结者”“管理者”,应努力尝试把一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项目以承包的方式分给社会上的专业化服务公司进行管理和执行,充分合理利用社会上的廉价资源,节省高校成本,推动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物业公司自身应成立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化公司,使之成为物业公司利润的增长点,带动社会相关产业的进步。二是高校物业管理与一般物业管理,例如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相比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仅要对学校校区和高校附属的住宅小区等进行一般的物业管理,而且还要对图书馆、学生宿舍、科研试验中心,体育场馆等特殊物业进行管理。因此,在某些方面,例如清洁卫生,要确立专业化的操作、保持整洁、服务教学的目标。在具体操作实施中,一方面要引入物业管理行业合理的操作模式及质量标准规定,并严格参照标准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实施;另一方面,要针对学校物业的特殊性及教学活动的要求,进行点对点操作,利用岗位的合理安排、提高操作的标准、特别突击特殊方面等方式,应对高校物业使用频率较高、临时性要求较大等问题。

三、提高高校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

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是拥有高素质人才。卫生、绿化校园、修理修缮、保安等工作项目都有很强的技术性,这些管理人员素质的好坏、业务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高校物业管理的质量、老师学生的满意程度和高校的办学水平。因此,一方面要吸收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力度,鼓励管理人员学习创新技能和现代科学化的管理方法,要将员工培训作为高校物业管理的核心工作来抓,逐步实现人人持证上岗。

四、做好高校附属住宅区的物业管理服务

高校附属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不同于社会上的商业住宅物业管理,不能照搬社会上的物业管理形式,应按照物业管理的相关规范规定,考虑到高校自身的特殊性和实际情况,合理健康的运营。另外,要积极合理地营造条件,尽较大努力让教学科研区与高校附属住宅区分开,各自成一定管理系统,分别按各自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加上学校的鼎力支持,住户业主的配合,实施规范化智能化的管理与服务。

五、加强资金投入,实现科技化

俗话说:科技是及时生产力。任何单位与企业,如果科技化水平高了,其单位不仅能降低投入成本,节省人力资源,还能较大程度的创造新的利润值。提高高校物业管理的科技化水平,加快自动化、智能化建设,逐步完善自动消防系统和集中管理监控系统、物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安装监控系统和公寓出入刷卡系统(或指模识别系统)等,使高校师生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内更好地学习、生活,幸福成长。同时要科学合理化的管理、精打细算、严格控制成本。

六、其他方面

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要确保安全及时、规范合理化操作、责权统一的目标。由于高校人员流动性非常大、教学楼设计和使用功能杂乱等原因,高校物业的安全方面的管理难度较大,如内部盗窃现象突出、业主或师生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因此,安全及消防工作应该是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就特别要求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随时反馈和总结相关的管理信息,随时调整施行办法,以确保高校校园公共秩序的安全、有序、健康的运行。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及教学保障方面,应根据高校教学的需要,不断优化改革教学服务模式,不断扩充服务教学活动的项目和内容,以达到教学有序、师生方便安全的目的。

七、总结

总之,高校的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方位的管理,因地域及当地经济现状的限制,各高校情况千差万别,很难用统一的管理模式。但是物业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高校物业管理部门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市场化竞争规律,在理解体制、激活机制的基础上,巩固发展好校内市场,同时开拓社会市场,明确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形成高校一个新的支柱产业,真正的把高校物业管理做活、做大、做精、做强。努力做到管理观念现代化、管理方式程序化、管理标准规范化、管理组织网络化及管理手段现代化,与国际物业管理接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薛少清 焦晋峰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后勤物业管理中心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信息化实验室管理论文

一、以信息化诠释实验室管理的创新理念

要将信息化办公的理念贯穿于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工作,要根据高校实验室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且科学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这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的一个前提条件。随着各大高校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在资金投入方面以及设备的引进方面等都取得来很大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作为支撑,推动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继续开展。

(1)逐渐的完善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实验室管理理念。高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且系统庞大项目,一般的实验室通常都具有上百台的实验设备,这也给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理念作为指导的话,则会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杂乱无章。要想使得实验室管理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理念,根据情况再制定和落实对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在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当中,还要及时的对实验室的配置以及人员的管理等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了解,这样也会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的有针对性,而且实施起来也会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比如实验室的设备管理、安全环保管理以及管理人员的具体岗位职责等,这些都是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的,做好这些,才能够保障实验室管理工作在井然有序中展开。

(2)加强对实验室硬件设备的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理念也随之出现,因此,在进行实验室硬件管理与建设的当中,也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管理理念。高校的实验室硬件设备也需要立足于院校不同院系未来发展的需要,并且及时的做好定位,对于一些比较陈旧的技术设备也要及时地更新,在设备的选择上还要紧随时展的步伐,在购置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考虑这些硬件设备在科研以及未来的发展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有效的避免引进一些设备落伍的硬件。

二、提高设备利用率,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创新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有效渠道。因此,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地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养护和维护,及时的了解其性能,而且还能够熟练地进行操作。与此同时,还要不断的完善实验室的设备档案。对于一些比较贵重的仪器,要及时的建立起操作的记录,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于一些高耗低值的实验用品,也要统一进行管理和发放。此外,开放实验室也是提高设备利用率的又一途径。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可以具体情况具体而定,比如可以设置全天式或者预约式的开放模式,实验内容可以自行选择,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选择。这样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相对比较宽松的实验环境,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预习、动手以及再练习和选做其他实验的平台,为学生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了解和掌握各种先进仪器设备提供了可能和便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使得实验室的资源设备等都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术交流、科研技术等学习提供了机会,为本校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做好准备。

三、总结

总之,信息化作为重要的手段,正在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将繁琐的工作细微、具体,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和高效化。作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脉搏,积极探索信息化在高校实验室的有效运用的具体模式的探究和实践工作,更好的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作者:马金宝 单位: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实验室管理论文

1建立规范的实验室制度,保障有章可循

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规范的制度。无论实验室硬件设施有多么高级,只要缺乏健全和行之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就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实验室管理规章的建立与完善是实验室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管理规章制度内容范围应该包括:试剂、药品、仪器设备以及人员、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应该包括一些对外合作开放制度以及人才引进制度。在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会出现一些问题,也是很多实验室管理中可能发生的现象,因此要结合实验室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健全和完善实验室相关的管理法规和政策。这样可以规范和协调实验室人员和学生实验活动的行为准则,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

2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利用率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指的是对于实验室中摆放和储存的仪器设备进行的日常管理,包括清洗、维护、维修、更换、购置等。在管理中,尽量做到“管而不死,用而不乱”为其准则,及时:在实验室中根据相关的物资管理准则将不常用的实验设备分类存放在保管室中,做好每台仪器的建账、摆放、保养、维修等各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二:对于常用的仪器设备,可以详细了解仪器设备的精准度、过重仪器设备的构造原理、相关规范操作流程,同时要经常对仪器进行检查和维修。

3规范试剂药品的采购和使用,提高实验室安全

试剂药品是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这部分的管理可以严抓前、中、后三个环节。及时:试剂药品使用前的管理,我们采用了采购前严格申报的管理办法。实验课在开设前由专门的教师写申请交到实验室,实验室主任严格审核实验过程中各种试剂药品的使用,合格之后签字,安排专门的人员负责采购;第二: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记录试剂药品使用情况;第三:实验完成之后,严格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此外,对于一些危险药品,如易燃易爆等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使用时需经过相关程序。

4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

实验室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实验教学科研任务,此外还包括培养科研人才。及时,对于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大部分对实验仪器和相关的实验技术不了解,因此需要实验室的人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仪器培训,介绍仪器的结构原理,性能,使用方法,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学生较快的适应实验室的工作。第二,对于实验人员,他们除了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还要熟悉仪器设备的构造,实验的进度安排等,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工作,保障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另外还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些进修的机会,让实验室人员接触比较新的实验技术,科研思想,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第三,实验室组织科研人员以及愿意从事实验工作的学生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在会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大家共同探讨,想出对策,解决问题;就学生自己的实验进程向老师和同学进行展示,实验室老师和其他学生可以给出实验建议;把学生的一些想法反馈回实验室,不断改进实验室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融洽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5建立实验室网络化管理系统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日渐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网络化管理集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试剂药品管理于一体,使实验室管理人员和学生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实验室管理更系统,更透明,提高了是实验室的运转效率,利于实验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开展,同时节约了管理成本,为老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此外,网络加强与其他实验室的联系,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及时获哪些是性价比高或使用率较低的仪器设备的信息。总而言之,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繁琐但却重要,实行实验室现代化管理,在做好预防保护安全工作,同时也要做好实验室物品和环境的管理以及实验室人员的素质培训。一个安全卫生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活动,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联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刘康 赵云霞 王婉 申跃武 宋桂芹 单位:川北医学院 南充市中心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高校管理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档案管理论文

一、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的归属

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离校之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学生,需要将档案返回生源地由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派人送至即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登记编号,毕业生择业期一年内可以进行免费存放。

二、民办院校就业档案服务程序

1.开具证明。择业期内未落实就业单位并且档案还存放在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毕业生可以享受一下服务:凭就业报到证开具存放档案证明、开具未就业证明其他与档案相关的证明。

2.档案提取。择业期(2年)内就业手续办理完的毕业生,可以凭就业报到证、加盖公章的就业协议书,到各级人社局进行档案提取。择业期内没有就业毕业生不能进行档案的提取。

3.对于自谋职业、出国留学、择业期未满的毕业生档案和派遣期内自谋职业或自费出国留学以及择业期满后仍未就业的毕业生,可在各地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档案保管。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籍档案”与“人事档案”的主要区别

民办高校毕业生学籍档案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档案,它以文字资料形式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家庭状况、高考成绩、在校期间表现、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等。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是由学籍档案转换的,毕业生毕业后将其学籍档案中放入该毕业生的报到证当中,然后由学校将档案转交毕业生就业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学籍档案也就正式成为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它需要通过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就业协议,取得报到证后才能得以实现。

四、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档案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是毕业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这些用人单位本身具有人事管理权,他们可以直接接收毕业生档案。二是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与民营机构他们没有档案管理权。毕业生毕业后一定将档案交由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档案存放在人才交流中心,方便又安全。三是毕业生在档案的转递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不能搞清楚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人事管理权之前,不能把档案转入该用人单位,应将档案转交给该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进行管理。

2.个别没有档案管理权的单位违规接收档案,导致档案丢失。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毕业生应首先询问用人单位的性质,在确定对方是否具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后再决定将档案投向哪里。

3.档案的归属是有相关规程的,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前要制定好档案调离时间,不要将档案来回调离,好做到一步到位。

4.毕业生毕业后在异地找到工作单位,户口不落回本地的毕业生、考研的毕业生以及无法确定是否在用人单位长期就职的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可以将自己档案交由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进行托管。

五、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后档案提取及补办办法

一是毕业生还没毕业,档案不可能调走,当毕业生找到工作单位时,一般公司会把员工档案统一存在当地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不过学校一般建议学生档案不要交由企业管理,以防离职时候被企业扣留。学生可以选择将档案挂靠在学校所在地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期限为两年。二是毕业生找到工作时,必须要及时办理就业手续,将档案放回原籍人事局或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三是若毕业生更换工作单位,所在单位可发函将档案调出。如果超过择业期仍未落实工作,注意这些学生的档案将被打回原籍过程中容易丢失。四是档案由学生本人保管超过两年时就会变成黑档。五是建议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尽快补办存档手续,未超过择业期的毕业生去人才市场补办,超过择业期但年龄未超过35岁的按非普通高校毕业生身份重新办理,档案在本人手上需要尽快向相关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咨询,若档案曾经被打开,需要将相关资料向有关部门核实,补齐代管费。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量大面广,所进的就业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档案去向、档案归属、档案作用、档案的重要性等系列工程,管理起来都很困难,并且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是一个正在集中进入社会的庞大群体,也是企业发展后备力量。民办高职院校毕业生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同时也是目前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民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意识应从在校生抓起,高度重视毕业生档案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内就了解个人档案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意识。对学生采取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档案工作。

作者:郑莹莹 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管理论文:高校派遣制员工管理论文

一、高校劳务派遣制员工问题所在

1.工资待遇偏低,同工不同酬

派遣制员工与正式职工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同的工作内容,肩负同等的工作压力,但获得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与正式职工差距很大,这严重影响了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工形式复杂,工作量比较繁重

高校在用工方式上非常复杂,有校级聘任的、有院系聘任的、有后勤产业系统自己聘任的,有签订集体劳动合同的,还有未签订合同的,与此对应的福利待遇也不同,这在客观上必然会引起一些纠纷。

3.用工制度不完善,诉求渠道不通畅

大部分高校由于没有出台关于劳动用工的相关规定和制度,派遣制员工的继续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职称评定、养老保险缴纳、医疗保险及加入工会组织等工作未开展,职工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当劳动争议出现问题时,往往不利于保障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劳动争议中处于劣势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组织机构不健全,员工缺乏归属感

用工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协议后,派遣公司往往将员工一派了事,从不过问,虽然用工单位是他们每天上班的场所,由于他们身份、编制与正式职工的区别,他们与正式职工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隔阂,加之这一群体在用工单位很少能建立起他们的工会组织,使这一群体基本处于纯粹的中短期打工状态,内心缺乏归属感。

二、劳务派遣制员工管理的主要对策

1.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保障其满足提升自身发展的权利

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优先提供给在本职岗位上成绩突出的劳务派遣员工,从而形成一支可持续的、技术过硬以及爱岗敬业的员工队伍。

2.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开辟派遣制员工晋升“绿色通道”

高校派遣制员工一些已经具备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服务等基本素质,并逐步掌握业务技能,学校应该慎重对待这些劳务派遣制员工,应该为能力突出的派遣制员工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逐步建立健全劳务派遣制员工晋升通道,确保派遣制员工队伍的稳定,确保人才不流失。

3.争取参与管理能力,激励劳务派遣员工不断改善工作绩效

高校劳务派遣员工主要分布在教辅岗位、产业及后勤服务岗位,缺乏挑战性,容易形成倦怠。这些员工在一线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现状和改进方式比较了解,提供和创造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参与对学校日常工作的讨论和梳理。

4.改革薪酬制度,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的薪酬激励措施

薪酬激励是劳务派遣制员工激励机制中的主要方式,对大多数劳务派遣员工来说,从事工作的初衷,首先是为满足生理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因此,基于职位体系的建设,仍需配套的薪酬制度,将职位职称与薪酬挂钩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5.限制用工期限,规范劳务派遣员工的转换机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对同一岗位连续使用派遣员工,用工超过一定期限,必须使用固定职工,招收固定职工应优先从原来受聘的派遣员工中选拔,对涉及的程序性规范也应详尽、明确加以规范,形成一套完整的转化机制体系。

6.根据法律法规,吸纳劳务派遣制员工加入工会组织

通过积极吸纳劳务派遣制员工加入工会组织,使工会在起到参政议政的同时,让新一代派遣制员工有法可依,能够充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叠加效果。高校要认真研究派遣制员工队伍的特点,多听取、了解派遣制员工的所思所需,针对派遣制员工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派遣制员工的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工作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

作者:朱丽亚 苗海峰 罗增强 杨琳 单位:西安航空学院工会 西安航空学院后勤集团

高校管理论文:法律视野下类型化高校学生管理论文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分析

(一)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渊源

高校自主权是高校在法律范围内对学校内部事务的自主管理、自己责任的权利(或权力),其目的是排除来自外部尤其是公权力的干涉,内容包括内部管理权和学术自由权,前者如人事、财政、章程制定等,后者如科研、教学、学位认定等。高校与学生的关系体现为管理权和教学权,如《高等教育法》第11条规定高等学校有“依法自主办学”的权利,第32―38条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自主组织教学、自主设置组织机构等相关权利。高校自主权来源于宪法教育权,本质上是高校在法律范围内依据内部规章制度对内部事务的自由裁量权。在实践中,高校自主权依据法律法规规定直接转化为学校内部章程、条例或实施办法等对其内部成员实施约束、管理和奖励处分。对于高校内部成员之一——学生的教育管理而言,高校自主权则演变为高校学生管理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内涵

理论界对高校学生管理权法律性质的认识主要有特别权利说、民事权利说、行政权利说等。这些理论都从某些方面合理揭示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但不能涵盖目前的管理现状。结合法律依据及实施目的,本文认为,高校学生管理权是基于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的实现,围绕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主,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高校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首先,高校学生管理权来源于宪法。宪法是高校学生管理权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宪法,高校学生管理权就失去了法律依据。高校是学生管理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但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事业单位法人;学生是高校被管理者,但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普通公民。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的诸多法律关系中,宪法法律关系是最基本的。其次,高校学生管理权具有行政性。从立法角度看,2013年12月《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2条明确肯定了“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高校是法律法规授权行使一定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法人,对学生的管理是国家教育权的一部分,在被诉行为主体上高校将进一步得到行政法律的确认。从权力来源看,高校学生管理权部分是国家教育权的法律延伸。在教育管理法律体系中,高校是教育管理权最终的、具体的执行者,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性质和目的与国家教育权是一致的,属于行政权范畴,受行政法律的调整。从行为看,无论是高校针对学生管理制定的工作细则、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还是针对个人、个别行为做出的通报决定,如上述案例1、案例3中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均具有单方性和强制性,具备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某些特征。,从管理权内容看,高校学生管理权远非行政权所能涵盖,如对学生生活实施的管理,包括对宿舍、教学设施、图书馆的管理等,应属民事范畴。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是一种基于教育、管理、服务事实而形成的,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的,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的,兼具民事法律关系特点的三重法律关系。

二、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化标准和原则

高校学生管理关系应以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和实现国家教育目的为原则,以高校学生管理事务对学生学籍的影响程度以及双方法律地位等为标准。

(一)保障学生基本权利

源于国家教育权的高校学生管理权,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保护学生的权利和自由,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而不是约束和限制学生。高校自主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在高校内部管理事务范围内对抗公权力的干涉,它同样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高校实施自主权的目的是在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在对高校管理关系类型化时,不能背离充分保障学生基本权利这一最终目的。

(二)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关系中的法律关系层次

首先,在高校学生管理关系中应当明确宪法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的内涵和外延,并区分主次关系。其次,在基础法律关系——宪法法律关系的前提下,建立行政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区分标准: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权力的行使是否涉及公权力。若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不涉及公权力的行使,双方的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私法自治原则,由当事人自行选择协商或诉讼途径解决。,在行政法律关系层面,由于涉及高校自主权的排他性干涉,应以宪法人权保障理念,以学生标志性权利——学籍是否改变为标准,划分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是学生享有的一项法定权利,是高校和学生法律关系存续的标志,也是高校对学生管理的前提和重要内容,凡是涉及学生学籍的取得和消灭而改变学生身份的管理事务,应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高校绝不可擅自决定或变相提高标准,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或法律规定转化为校规予以执行,并纳入司法审查范围。对于不改变学生学籍即在学生学籍维持前提下的管理事务则是高校自主权范畴,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应避免司法介入。

(三)区分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的实然性和应然性

从实然状态看,应该搞清楚高校的哪些行为已经被区分,即在现行高校管理关系中哪些行为已经归入民事法律关系或者已经归入行政法律关系。从应然状态看,随着社会发展,应该关注和深入研究高校的哪些行为还没有明确其法律关系以及它们应该归入何种法律关系等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关系法律类型化的构建

(一)宪法法律关系

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权既是作为“社会人”应享有的权利,又是公民基本权利之要义和根本。从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渊源、实施以及法律后果看,高校与学生之间首先具有普通意义上的宪法法律关系,这是二者之间最基本的法律关系,也是二者之间其他法律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就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而言:首先,高校和学生是宪法规定的一般法人和公民,双方均负有作为法律主体应履行的权利义务关系,即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均负有不妨碍他人行使权利的义务。其次,基于教育权和受教育权这一宪法权利,两者在学校这一特定场所又形成了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高校应当明确学生的另一身份——公民,即高校应当在充分保障学生的财产权、人身权、受教育权等宪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学生管理权;学生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应积极履行作为学生这一特殊身份的义务,以达到双方的和谐共处。另外,从权力的运行结果看,无论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产生纠纷后或协商或诉诸诉讼解决,皆源起于宪法,终于宪法,受限于宪法,两者权利义务必须得到保障,权利义务关系的确立、变更或消除都必须有法律依据,没有法律规定并经法定程序,高校不得限制或者剥夺学生应享有的权利。

(二)行政法律关系

1.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的取得与消灭

(1)入学与注册

入学本质是学籍取得的条件规定,与之对应的是高校招生权。学生依据招生简章参加法定入学考试,由高校依据成绩和志愿确定录取后,才能取得入学资格。在此过程中,高校行使的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包括制定招生简章、确定招生人数等在内的招生权,只不过这一权力的行使是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监督之下进行的,教育部每年都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同时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细则,规范招生工作。因此,入学这一环节,高校与学生的关系是行政法律关系,并非是契约自由的民事法律关系。入学包含两个过程:获得入学资格,即获得录取通知书;履行相关入学手续,即预注册,也就是说,学生要获得学籍,必须依据高校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在3个月内按照招生规定进行复查。经过注册后复查合格,即获得学籍。”因此,预注册和复查工作是招生工作的延续,期限3个月,在此期间学生还未真正成为高校内部的一员,即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法律关系。高校行使的仍然是法律法规授予的行政权力,双方的关系属于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案例2就是因为招生简章规定的已经在学生中形成信赖保护的奖学金利益受到侵害,理论上学生是可提起行政诉讼的,但是司法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学籍中止是指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基于主客观因素而暂时中断,待相关因素消失或履行相关程序又恢复的情况,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学期结束。注册即学期登记,是在籍学生必须按照高校有关要求和规定期限履行的一项学籍登记手续,本质是学籍的延续。在高校逐步推行“电子注册”管理制度的今天,注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期限内未注册的,则以退学论即终止学籍,换言之是终止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将严重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因此,高校注册与否的行为和决定直接影响学生学籍是否存在,应属外部行政法律行为。

(2)毕业证颁发与学位证授予

毕业既是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一环,也是两者之间法律关系消灭的重要法律事实。目前,无论理论界还是司法界都一致认为两证的授予行为是行政法律行为,具有可诉性。需要说明的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与肯定,与其他任何行为和事项无关,仅与专业学术水平和能力相关,只要达到相应标准即可。高校基于行政权力做出是否颁发毕业证、学位证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专业学术权,即专业知识评价与判断。专业评价是一种高度学术行为,非法律问题,是由专业学者或团队完成的,这也是法律授予高校或相关科研机构具有授予学位权的主要原因所在。学术评价权属高校自主权,是学术自治范畴,由于专业程度高,可阻止司法深层介入。但这种阻止并非阻却,而是说,司法只能有限制地介入,即应坚持程序审查,而避免实质审查。换言之,司法机关审查高校学术问题,只能对相关答辩程序、认定资格和评定标准等是否合法做出判断。对于学术实质内容,司法机关是不可能也不应当进行判断的,因为专业学术权属于高校依法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如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中的争议焦点就是程序问题,并非是论文的学术水平。二是学生管理权。现实中,高校将毕业证和学位证的颁发与学生受教育管理情况相关联,比如,对欠交学费或不服从学校日常管理受到纪律处分的学生扣发两证,是典型的滥用权力行为。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与学生管理是不同的两种行为、两个问题,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旦走上司法途径,高校将被置于尴尬境地。

(3)开除学籍

受教育权是宪法设定的一项基本权利,非经法定程序是不可剥夺的,且国家和高校负有积极保障的义务。开除学籍是对违法违纪学生的一种惩罚,不仅记入个人档案,而且要终止学籍,堪与刑法中“死刑”有一比,这不仅强制剥夺了学生在本校学习的权利,也剥夺了学生今后在其他高校学习的可能,即意味着学生的命运将因此改变,尤其是将给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开除学籍的处分行为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和今后的发展问题,应属外部行政法律行为。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规定了开除学籍的具体情形和申诉程序,但从法的效力层面讲,以效力层次较低的部门规章设定剥夺效力层次高的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有违立法程序的。退一步讲,在现有法律体系下,高校校规是否可以严于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案例3中的校规“一旦作弊则一律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的规定;开除学籍的认定标准是否由高校自由掌握,如案例1中同学行为是否构成严重考试作弊,等等问题都值得探讨。从审判结果看,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

2.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学籍的持续与变更

(1)学籍的持续

学籍持续是在不改变学籍的前提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维持的一种状态,包括以下内容:A.考核与成绩记载,这实质上是教学管理权,是《教育法》第28条第2款的具体化,即高校有权制定教学计划、大纲,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实施管理。B.校园秩序与课外活动,包括住宿、助学和校园秩序管理及学生团体活动等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对此进行了具体规定,它是高校为了维护学校内部正常教学秩序和其他日常管理秩序而应当建立的管理制度。C.奖励与处分。处分相对于奖励对学生影响较大,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处分不包括开除学籍,不改变学生学籍,是高校依法实施自主权的内容之一,也是高校对内部事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以上处分满足一定条件,可以申请解除。D.转专业、休学与复学。这是指学生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发展需要,提出申请,经学校批准,调整专业或者暂停学业,这些行为不改变学生学籍,只要学生有正当理由并履行相关规定程序即可。对于休学,高校应保留学籍,如果不按规定时间复学,学生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被高校终止学籍。

(2)学籍的变更

即学籍异动,指因任何一方原因,改变特定高校和个体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情况。转学就是符合条件的学生从本校转到另一学校,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包括学校审批和教育行政部门确认,学籍才能得以保留和变更。

(三)民事法律关系

1.人身安全

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高校对此应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形。结合实际,有两个方面:(1)校园设施、教学设备、图书馆等既是高校所有财产,又是学生学习之必须,高校负有管理责任,学生则有合理使用的义务。若高校管理疏漏,未尽相应义务,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学生基于人身权有权要求高校承担侵权责任或者补充责任;若学生因自身原因在使用时造成校园设施、教学设备、图书损坏的,高校基于所有权有权要求学生照价赔偿。(2)在组织教育教学和校外活动中,高校负有安全教育、活动指导及危险提醒的义务,并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若未履行义务并造成学生伤害的,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学生负有因自身条件等原因不能参加相应活动的告知义务,未履行而造成伤害的,高校则不负法律责任。

2.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服务主要包括高校为学生提供的饮食、住宿服务。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后勤服务已基本社会化:一是外界民事主体租赁高校场地进行服务经营;二是高校自身作为民事主体经营。无论何种情况,学生与高校或外界民事主体均属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受民事法律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外界民事主体进驻高校场地开展服务经营,高校有监管义务,如高校未尽自己的监管义务而侵害学生权益的,依据《侵权责任法》确定的责任分担原则,应与外界民事主体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高校自身作为民事主体开展经营活动而侵害学生权益的,高校独立承担相应责任。但是高校依法负有对饮食、住宿的监管职能,在此范围内,高校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源于高校自主权,其行为是内部管理行为,即高校与学生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属于内部行政法律关系,而非民事法律关系。

3.名誉权和隐私权

名誉权和隐私权属人格权,是指基于人的生存本身而应享有的权利,是不可让与和抛弃的权利。名誉是对学生的品行、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隐私是学生在学校特定场所对其信息、活动和领域的排他性支配。我国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将隐私等同于或包含于名誉中,侵犯隐私权以侵犯名誉权论。因此,本文将两者一并论述。具体情况如下所述:首先,学生的私人信息,即学生个人资料如姓名、肖像、通信等私人信息,有不被公开或传播的权利。其次,学生的私人领域不被非法侵犯,即学生享有宿舍不被非法侵入、窥视或搜查的权利。但目前大多高校为了达到宿舍管理的目的,擅自进入学生宿舍进行突击检查,给予评价并公布,已是常态,这种管理行为实际上已经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学生有权要求个人的生活和学习不被非法披露。即学生享有纯属私人情况不受非法搜集、公开和利用的权利以及学习成绩、名次、处理或评议结果不被非法公开、扩大知晓范围的权利。案例1和案例3中,高校对学生处分的张贴公告行为即构成侵权。从高校警示教育目的与保护特定学生隐私、名誉权及其在教育上的再生和继续成长看,后者价值远大于前者,因为后者关系到特定学生未来以及高校将处于违法的尴尬地位。

4.财产权

财产权是指财产上的私权,是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即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对财产权的侵犯,在高校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物权的侵犯,表现为三种:首先,在奖、助学金的评选方面。这是指,在奖学金或助学金的评选和操作程序上不合理,审核程序不严,以致造成真正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案例2中,78位学生可期望的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诉讼结果差强人意。但是,本案学生可另辟蹊径,即发起民事诉讼,结果也许令人满意。其次,没收或扣押学生私有财产。对学生违规使用的电器,高校普遍采取直接没收或暂时保管,待学期结束或毕业返还的措施。另外,某些高校,对欠缴学费、住宿费的学生,除扣发毕业证、学位证,还强制征收一定比例的滞纳金以示惩罚,这是典型的以罚代管的违法行为,是对宪法赋予学生的基本权利——财产权的侵犯。,学生在公寓或宿舍丢失财物。高校由于人员多、流动性大,宿舍则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猎取对象,非因学生自身因素而在宿舍丢失财物的情况经常发生,学生“寻求无门”,得不到合理解释和赔偿。此时,高校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为在学生缴纳住宿费后,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宿舍或公寓财产安全是高校的一项法定义务。

作者:王刚山 王嘎利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