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教师应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指摒弃了传统枯燥的知识传授、进一步强化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作为小学的重要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 强化引导,培养主动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强化小学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应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启发、诱导、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建立小组互帮互助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建立轻松的课堂环境,帮助小学生全心投入,避免由于害羞不敢发言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应坚持将主动学习态度和主体学习能力放在首位,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能力,强化语言运用,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水平差异,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引导,帮助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
二、创设情境,提升语文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创设语言情境和交流环境,例如:对于教材中购物、问候、打电话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的方式,创设语文情境。部分课文如果有故事情节,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参与,除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外,还能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动物过冬》这篇课文时,可以从雪花飘飘的场景描述导入课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为课文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师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询问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由于小学生通常对于小动物比较感兴趣,因此会对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存在疑问,采用设问方式,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中,还可安排学生分不同动物角色进行朗读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此外,教师可以考虑开展诗歌朗诵、戏剧表演、演讲比赛等活动,对于表现的选手进行鼓励,影响其他同学受到他们的感染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通过情境创设,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提升语文素质。
三、实现创新,增加学生创造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立适当的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并非是要使学生人人成为发明家、艺术家或者科学家,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将来成为杰出人物提供可能,或帮助学生增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可塑性,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表现和实现自己的创造力。
四、挖掘内涵,提高人文素养
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背后的思想内涵,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还处于思想较为幼稚的阶段,难以直接领会课文的内在涵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有意识的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素质。教师应把握不同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将课文内在涵义和思想有效传递给学生。针对低年级年龄比较小的学生,要使得课文内在的涵义浅显易懂,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传递程度较为适中的思想内涵,实现有效的教学。在强化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应依托教材,本着务实的态度,避免纸上谈兵。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从字面意思阅读和理解课文,当学生对于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强化深层次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人文情怀,达到通过课文的学习,实现帮助学生热爱生活,以乐观的态度发现生活中的美、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提高我国下一代综合素质、增强中华民族未来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应通过创设情景等方式,提升学习效果。语文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提升语文素质,需要创造语言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思维,增强学生创造能力。应通过挖掘课文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强化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德、智、体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摘 要: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小学语文对落实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贯彻教育方针和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发展。作为科技技术和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在协调教学工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从而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理解分析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汇总的意义,并提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具体实施措施,以促进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实践探讨
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局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小学语文教师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学生得到发展。在传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过程当中,应挣脱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依据教材重点、利用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知识,并定期为学生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1]。当前教育方式大体趋势是从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这主要是对一些落后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变革,同时也是新时期培养型人才的必然要求。语文作为小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陶冶情操,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语文素质决定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并大大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充分、和谐、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基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融入素质教育教学,指导学生结合语文知识和基本做人的道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转变教育观念指的是从原来的教师占主导地位转变为学生占主导地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在传承民族文化特征的同时要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教会他们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事情。
最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逐步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形成主动预习和探索的习惯,同时这也是教会学生运用文字的主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抛锚法、或设置情景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避免只关注优等生的现象,尽量让学生人尽其能,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须不断加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课堂上如果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可通过全班交流或者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带动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在编排语文课外活动时还应设置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的分析,进行分层活动,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保障活动质量与教学效率[2]。
2.加强朗读,扩大学生知识面
朗读是小学生接触精神世界的源头,如果在小学时候就养成了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仅可以有效的增长他们的知识面,还可以对他们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都有帮助,从而不会把他们的思想禁锢在课本中,从一定意义上说,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课文都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而且知道的知识很有限,所以很多文章不能深刻地去理解,这就导致他们在朗读文章时逐字逐句却毫无感情。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这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帮助,比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给他们提供简易的朗读技巧,使他们在流利朗诵文章的基础上做到对文章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或者讲故事比赛,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概括故事和组织语言等能力的提升。
3.注重学生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态度是选用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不是选择适宜教育的儿童[3]。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在进行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课堂中若出现不同的思维和观点时,教师应采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去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以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另外,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同时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让他们养成交流、探究的好习惯,进而达到推动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应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并积极开展教育课外活动,形成课内外相呼应的教学体系,同时教师要主动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其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在小学语文中推行素质教育要做到:面向全体教育兼顾个性发展教育;学会知识教育兼顾学会学习教育;发展思维教育兼顾创新训练教育。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可以在小学语文中快速稳定的实施下去。
作者简介:
王淑英,性别:女,吉林省榆树市人,1974年02月出生,学历:本科 职称:吉林省榆树市土桥中心校老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语文)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浅议在综合实践中怎样融入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摘 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
【关键词】教育 实施素质 施教
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课题。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科教学的落实。语文教育,体现主体性、全体性、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原则。那么,在综合实践中如何融入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是实施素质的关键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但人是有差异的,从现实上讲,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扬长避短,发展优势,人才能成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了解学生,发现学生,不仅提高学生的智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情商;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除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外,还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科学的头脑、高尚的人格、先进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成为学生的朋友,同时用自己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一代新人。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1.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读课文。
每学一篇新课文,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内容就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通过讨论探索,从而得到解决。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我才给他们提示帮助解决,这样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情绪既活跃又轻松,在自由的氛围中驰骋,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三、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与“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模式是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面向全体,重视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层次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重视个性技能发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注重把语文能力的培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过程相结合,将语文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领会、理解、运用、掌握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培养他们的不同个性技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方法,根据认识论的观点,依照科学方法可使人的认识活动变得有序,使天分较高的上层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中层生学到想学的东西,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形成个人的某种技能。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的特征,从知识传授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学生怎样生存。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们民族振兴的关键,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因此,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语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只有齐心协力,坚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大胆摸索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使学生具备社会发展需要的优良素质,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素质,为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质教育;阅读方法;习作能力;
多元评价
素质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字、词、句的特点及现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能初步阅读现代文章,并掌握初步的写作的技能。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理念,谈几点看法。
一、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阅读是通过书面形式以达到语言交际目的的一种积极交际活动,阅读者为了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就要采用各种阅读技巧对所读材料进行判断推理,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掌握材料的中心思想并了解作者对事物的态度等。阅读理解能力是对语言能力综合运用的检验。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除课本精读外,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积累词汇。我要求学生至少阅读一本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杂志,如《故事会》小刊物;经常阅读一种报纸,如《少年报》;系统阅读一种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等等。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及题材,应从小故事、少儿版名著、科普等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史地等等,包罗万象,从而使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从小学生阅读的方法来分析,小学生应掌握查读法和讨论阅读法。查读是为了找出能回答问题或与问题有关的句子或词组,查读也是为寻找某一特定的或具体的信息而进行的阅读。
通过阅读,能培养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力,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活动过程应是:确定目标信息,如数据、日期、地点或人名等等,确定目标信息可能出现的形式及何处可以找到目标信息;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密切相关的词组或语句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彻底理解文章涉及的全部细节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与观点;把课本内容配合练习题进行复习巩固,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文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十分频繁,写作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方式。写作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写作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确定写什么;明确写作目的;拟订文章结构纲目;列出与文章主题有关的实例、说明、议论材料;选定最能表达主题的组织结构形式;在草拟的提纲中把内容进行分类,有关内容合并,无关内容删去;开宗明义,出示明确的具体事例、说明;当草稿写成后,从头到尾对字、词、句、段进行斟酌;检查结尾,看文章是否完整;对经过修改的作文定型。教师要培养小学生学会说明、议论、描写、叙述等写作技巧,从而逐渐提高其写作能力。
三、 对学生多元的评价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多方面、多层次地考核学生,不以考分论高低,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语言知识和表达技能,认真识字、学习词语、分析文章、精读课文、练习写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考核方法应将考试与检查相结合,实行结构分析方法,鼓励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浅谈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践: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语文学科都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几年来,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经过这几年的思考和实践,我的认识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突破“唯知识”教学的窠臼,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重知识的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或者说人文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但有壮烈的篇章,还有优美的诗歌,有趣的童话,富有哲理的寓言,感人肺俯的故事,它们以优美的语言反映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情之美。用这种种美好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就会启迪他们的智慧,滋润他们的心灵,振奋他们的热情。有些语文课显得死气沉沉,尽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面露倦色,无精打采。在这样的课堂里,其实并不存在学习,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打开这个“潘多拉魔盒”。
二、重过程,给时间,让儿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智能。
素质教育旨在谋求学生整体的智能与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则是他们的智能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这种貌似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实际上却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里,给学生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急不可待地自己抢先作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智能的发展从何而来?我在阅读教学中,常常让学生独立地读读、想想、划划,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自学课文的重点部分,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及时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及时次挑煤的艰辛。在简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他们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如同身受,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智能训练。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对于教育的本质有这样的论述:“把某些精要的东西化为自己的血肉,养成长期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习惯要“习”然后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比如,在朗读训练中,要培养学生把字读、读清楚,把一句话读完整、读通顺的习惯;学生读错时一定要加以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学生认真地听别人读,听完后作出评价。又如,在朗读、默读时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教《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读及时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白求恩做手术?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手术的?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第四遍要求学生思考:从描写“情况”的句子中和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理解,从而懂得了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抓好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其意义已经超越语文学习的本身,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深远的影响,日久且能转化为优良的性格,美好的品德。教育家B •罗素就曾说过:“儿童正处在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阶段,而好的习惯几乎可以自幼产生大部分美德。”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实践的教育。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在亲身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完善,离开实践这个中介,任何发展都不可想象。实践与困难总是形影相随的。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而成功的喜悦往往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学生来说,即便是微小的成功,也会被看作是生命的闪光,永远珍藏在心头,成为前进的动力。如在《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第14、第15自然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我掉进泥潭里了”而先写“小鬼快离开我”?为什么要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为什么两次提到“快离开我”?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想到劳动革命、想到他人的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随即我引导学生总结发现问题的一些思考角度:(1)词句的顺序安排上有何可推敲之处?(2)可用可不用的词为什么要用?(3)重复出现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两个自然段,并按上述思考角度去发现问题。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似乎难住了,课堂里寂静无声。此刻紧张的思维活动正在学生们脑中展开,而语文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艰苦的心智劳动。可不多久,学生们作出了满意的回答,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两次提到要“记住革命”?“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的句序是否可以颠倒?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学生的脸上,也荡漾在我的心头。学生欲罢不能,纷纷要求再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再次感受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我们的社会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一代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代新人在这方面应有的品格。
五、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在学生的群体中差异总是存在的,古今如此,中外如此。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扬其所长,救其所短。在这里提倡偏爱差生是重要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可能是智能上的,情绪上的,或是态度上的。但是,不管怎样,对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或者存在某种心理障碍因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尊重,更多的信任,更多的理解乃至更多的微笑,以激励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要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去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某些长处或闪光点。
有一次,学生发现在操场上有一棵横躺的大树,有几个学生逞能,一个人去推,可谁也推不动,后来大家一起推,很快把大树推到了一边。第二天我意外地发现有一名成绩很差的学生,把这不起眼的但颇有价值的材料写进了他的小作文中,我被深深地触动了。特别在结尾,他写道:“这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但它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于是我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说他“有一双作家的眼睛,有一对作家的耳朵,他能发现别人可以发现但没有发现的东西”,这个学生满脸通红,坐立不安。意想不到的是这一个小小的成功,竟然成了他学习上的转机,后来竟然在市书信接力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现实的学生群体中,差异是永远存在的,而“全优”和“全差”却是不存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善于差中见优,善于扬长救短。教师真挚的爱生之情会激发起他们前进的信心,这信心不仅会提高他们目前的学业水平,还会帮助他们扬起远航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