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篇高职艺术教育探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职艺术教育探析:高职艺术教育美术鉴赏课作用
【摘要】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不断改革,有所创新,大量实践证明,美术鉴赏课对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水平大有裨益。本文从知识积累、艺术修养、审美价值观和商业素养几方面分析了美术鉴赏课的作用。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高职艺术教育;审美能力
艺术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涉及诸多领域,除了天赋,人文知识积累、创新思维、审美意识、鉴赏能力等因素也极为重要,对提高艺术水平有着很大帮助。高职院校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实用型人才,艺术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加强对艺术设计实践性、商业元素等方面的考虑和学习。美术鉴赏课作为人文艺术类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综合性也非常强,对提高高职艺术教育水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开拓眼界,增加人文知识积累
艺术是美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综合反映,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也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对于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而言,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有更深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而且艺术设计还涉及到设计学、广告学等领域,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更高。纵观古今中外各个艺术家,无一不是眼界开阔,学识渊博。美术属于艺术范畴,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多种形式。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便是如此,经典美术作品既能记录生活、反映生活,又能作为创作者托物言志的工具。通过美术鉴赏课,欣赏中外的美术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每件作品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记录着那个时代,所以往往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发现历史,探索历史遗迹。比如《清明上河图》,几乎将整个北宋的社会生活和风气囊括其中,直至今日,研究北宋的服饰、建筑、历史、技术都离不开此作品。再比如《蒙娜丽莎》,在鉴赏之前,应当对文艺复兴时代和达芬奇有足够的了解,所以说美术鉴赏有利于学生增长人文知识,为艺术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重视创新,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公式,没有统一的答案,学习者的思维意识、生长环境不同,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从这点来看,艺术其实是一种多元文化,提倡从多个角度分析,而不应落于窠臼。在当前社会,学生更应如此,认识到事物具有相对性,具有多元性,敢于突破常规思维束缚,从新的角度予以新的解读。美术鉴赏课程亦然,很多作品在创作之初并不受欢迎,比如梵高,生前生活极为落魄,作品无人欣赏,可如今其作品单价高达百万千万。这说明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和思考方式是不同的,通过美术鉴赏,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如此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艺术修养是个很广的范围,是创作能力、精神境界、性格情操等的集成物。美术奖赏要求感觉、感情、认知多方面的统一,起到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的作用。比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借古喻今,以愚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虽然采用的是古代题材,却赋予了新的意义,在鉴赏时,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而米开朗琪罗的经典作品《大卫》,表面上看只是一个雕塑,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情感。通过鉴赏,可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升华,道德情操得意陶冶,艺术修养得以提高。
三、锻炼审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艺术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经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自身的审美意识,找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方法。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审美标准。的美术作品有些是内涵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有些则是艺术技巧水平较高。对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观察美术作品的立意、风格、构思、布局等是基本能力,如《蒙娜丽莎》的空气透视法。在此基础上,方能进一步理解作品深意,随着审美能力的提高,自然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四、加强实践,提高现代商业素养
仅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崇高的信仰还不够,尚需经过实践生活的磨炼,能够经得起人们的评价,历经千锤百炼,才能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高职院校本就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艺术专业将来也要应用于实际中去。当前的美术鉴赏课为学生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和帮助,对其实践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在鉴赏中也能了解到现在社会对艺术美学的实际需求,如此学生才能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设计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艺术和科学、商业并不对立,在当前社会,我们应该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正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美术鉴赏课程不仅仅是对作品的欣赏,也是对学生艺术修养的锻炼,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艺术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任文宽 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艺术教育探析:高职艺术教育及社区教育探析
摘要:
文章在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其现状与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职;艺术教育;社区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中各类人群共同生活聚集的社区建设也日臻完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社区群众对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其应用性显著等特点,较为契合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为此,笔者试图结合社区艺术教育需求与高职艺术教育供给,探索出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分析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接受社区教育的人群,可以按照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来分类,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两个群体是社区艺术教育需求的主体,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文化课教育,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非普及性定位,对未成年人的个性艺术发展较少顾及,因而课后在社区教育平台,未成年人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对于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不再受工作时间限制,从距离远近考虑,更乐于接受家门口社区层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在温馨的家庭式氛围里学习一些文娱技能,既能充实闲暇时间,也能怡情、怡性、怡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对于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群,社区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也有所不同。从事管理工作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复杂艺术形式的需求较多,而其他人群则对简便易学且普及性强的艺术技能需求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期望则体现在艺术门类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上。
二、高职艺术教育的供给分析
艺术教育是高职公共通识教育。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初具审美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艺术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难看出,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定位,与社区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诸多方面具有共识。比如,高职院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修养,而不是以此为谋生手段。因而学生选择的艺术门类是根据个人情趣自愿选修的,不受传统考核评价的束缚,随性而为。这和社区那些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的初衷不谋而合,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基础。同时,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主要是教授学生艺术通识和基本的艺术技能,凸显其应用性和文娱性,这恰恰能够满足社区人群接受艺术教育的实用性需求,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内容载体。目前,高职院校除了面向学生办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艺术资源,加大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力度,既能统筹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也能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物质保障。
三、社区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教育是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社区着重在维稳、安全、医疗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对社区的安全稳定、日常生活秩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这仅仅是社区基础层面的教育,未能及时跟进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而恰恰是在群众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加强引导群众参加适宜的艺术教育活动,无论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是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其效果都不容小觑。
(二)社区艺术教育的工作体制欠缺
爱好艺术的群众大多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选择社区的某个区域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情况显然属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者、无固定场所、无必要经费、无授课教师、无稳定的时间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闲散自得,但按照社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要求,难免显得有些凌乱且无政府主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对此类教育活动缺少工作体制与制度安排。
(三)社区艺术教育呈现零散化、碎片化
社区是个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的各类人群人才济济。但出于各种原因,自发自愿形成的小圈子阻碍了小区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可能是同样的艺术门类、受众人群和艺术水准,由于未能在社区这一平台下统一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难免会出现时间冲突、地点冲突、人员冲突等情况,显得社区内部零散化、碎片化,也不利于营造社区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
四、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依托社区管理委员会这一平台,指定专人担任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员,对内征集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信息,建立学员相关的教育学习档案,安排教育活动日程,对外联络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团队,在高职院校内部由继续教育培训部牵头,制定社区艺术教育的培训规划、课程、师资及其他资源配置方案。通过社区管理人员总牵头,统筹协调财政、教育、文化等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将人员、经费、场所等教育资源信息汇总、归类、梳理,分类安排实施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成高效的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场所资源可以由社区管委会牵头摸排所辖各个小区的活动场所,以及辖区内幼儿园、学校等校园场所,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学校的协商,将分散的活动场所统筹安排使用;师资教学资源,可以以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为主体,遴选社会上的高水平艺术人才,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办学机构等师资,搭建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库;经费及教育需求信息资源,可以由社区内部形成群众自治的文艺社团来管理使用并公示,并加强同职教中心、老年大学、文化馆、博物馆、技能培训机构的联系,互通有无,实现校社艺术教育的无障碍衔接。
(三)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对于有广泛需求的基础性艺术教育门类,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文化部门向高职院校定向定点招标购买,由高职院校结合艺术需求以项目管理的模式,组织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提供艺术供给服务,让社区群众免费接受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以加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契机,主动选派艺术教师到社区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客观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赞助出资或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的方式,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社区群众双方需求,开展公益性与效益性兼具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社区群众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还可以由学习者适度交费来实施精准艺术教育,来满足其个性化的艺术口味。
(四)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
对于青少年社区艺术教育,要着力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力促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多方位、全时段持续发挥团学组织的艺术教育引领作用。对于需要提升艺术职业技能的受教育者,要着力结合再就业、扶贫的工作安排,由政府购买艺术教育产品,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社会实践,要着力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还能锻炼教师艺术实践技能的活动,达到群众喜欢、教师锻炼的双赢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运用商业化的合作模式,以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既让群众获得了艺术享受,也扩大了资助企业的知名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是知、情、意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社区艺术教育要围绕孝、善、美等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开展适度得体的教育形式。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扩大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群众的艺术才华而出彩,群众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高职院校要以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社区文艺社团常态开展诸如参观游学、话剧、摄影、美术、文学、辩论、演讲、诗歌朗诵、主持人大赛、歌舞、棋牌、篆刻、集邮、戏曲、书画、花鸟、垂钓、收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美学修养。还要根据群众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针对老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开展居家装饰美化、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文化项目及亲子艺术活动等,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其艺术技能;针对中青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工艺制作教学、展览、参观等形式,开展布艺、绣花、编织等工艺制作,健身操、瑜伽等体验式学习,达到休闲娱乐放松的目的。
(六)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要以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打造高职艺术教育。常态化就是要经常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只有提升高职自身艺术教育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同时,要注重加强社区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传媒手段,创设一些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乐于接受的品质艺术网络教学资源,使高职精品艺术课程在线上线下、社区内外广泛融入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社区群众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社区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总之,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合作,既是沟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拓展办学空间、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作为,瞄准社区教育的空档与短板,做到艺术教育的精准服务供给,才能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高职办学潜力契合职业教育的初衷。
作者:叶秋美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艺术教育探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市场经济研究
摘要: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市场机制的成熟与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已经融汇到经济一体化当中,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成为探讨的话题。国内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每年数以万计,其中大中专毕业生,这主要是在广告,包装设计和室内外装饰设计等行业中。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大多承担着室内外环境设计与施工,广告行业的人才培养任务,但在职业教育中的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生产能力的经济需要相缺乏,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职院校之间的差距市场经济之间的互动。然而现代产业需要的是知识面广泛,能力强、适应能力优等各方面的素质,而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角色转换过慢,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无法操作,能力偏低,实践操作非常薄弱,职业能力素养相对较低。因此,找到合适的科学的改革,艺术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合理的互动方式。
关键词:
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市场经济、互动
一、高等职业的的作用
高职教育的培训与其他教育不同。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的主体,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扮演者特殊的角色,和培训机构有着不同的地方。培训是由社会上的机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专门的训练。英文training也说明培训是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是由教育机构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培养活动,是传递社会经验的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现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类型是不同的,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的类型的鲜明特点,然而职业培训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活动。职业培训是按照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对需要培训的人员进行训练,根据学员的身份进行训练。
二、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几年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依据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学院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并采取“123”人才培养运行形式,即:“1”,是指紧紧围绕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的“1条”主线。“2”,是指采取校内、校外“2者”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3”,是指“3个”阶段层次,及时阶段是在校内的四个学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把学生的理论知识打扎实,动手的操作能力有稳步的提升;第二阶段是实训阶段,参考真实项目案例,结合项目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第三阶段是就业前的实习阶段,通过到实习公司和企业进行学习,获得较为真切感受的经验,让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2)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即在前四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通用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知识,用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知识模块满足不同学习者需要,构筑专业基本能力平台;第四学期末集中2个月实行“一专业,多方向”培养。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职艺术人才的互动性
互动模式是市场经济产生后最经常使用的词语,大的范围包括社会运行的领域,如生产、物流和消费。小的范围指的是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等。
1)实现教的互动。
教育目标的培养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实现国家教育总目标需要进行探索。目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符合社会需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建设。1
2)实现学的互动。
培养良好的创意思维是高职艺术设计的教育核心思想。在原有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培养。创新艺术设计具有一定批判性,灵敏度、流畅度和原创性是它的主要特点。“灵敏度”是指具有某种敏锐的观察能力,洞察事物的分析能力,从专业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原创性”是指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的创造活动,没有抄袭和模仿。
3)实现研的互动。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生产、建设和管理的应用人才。因此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合理利用社会力量办学,创造出具有模范式的实习基地有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过门石,校外实习基地的有效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有着强化的作用。
4)互动的形式。
在当下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化中,高职教育要符合国际标准,找准发展的形式。糟糕的设计、抄袭和雷同的设计会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更会带来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使得设计水平下滑。高职艺术设计人才要加强危机意识,建立起良性循环模式。只有这样,发展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才符合国际教育的发展潮流,走出具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道路。2①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双证重复性的叠加,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界定为:具有讲师(或以上)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一是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二是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合格证书,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所以只有教师具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提升,才能名副其实的建设双师队伍,对于学院的发展起到真正的帮助。②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深入整合。目前高职设计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专业领域的研究,忽视了新科技的方面。在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方面显得尤为不足。高职设计教育的培养教育不能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要加强之间的有效链接,建立于经济密切的横向关系。建立合作办学机制,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实践操作。让学生的作品和成果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四、总结
着眼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向着“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然选择。随着信阳经济的快速崛起和教育事业的蒸蒸日上,艺术设计要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互动。信阳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实际,并关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探索符合学校和社会的各面的需求,调整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和结构,适应新的学生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法,打造一个适合市场经济的产、学、研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具有学校型和社会型的综合素质团队,通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索多样化的管理方式,解决高职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为市场经济的快速腾飞注入新鲜的活力。
作者:翟翌辉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艺术教育探析:高职艺术教育实践思考
一、办学定位上,要注重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三项功能的结合
1.统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服务需求、融合发展是其首要原则。
具体到高职艺术教育,即通过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实现服务现代化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高职艺术教育应集教育、科研、创作、服务于一体,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并通过剧目排演传播先进文化。目前一些高职艺术院校通过艺术创作将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得到艺术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肯定。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2013年推出了河北梆子《孟姜女》和中国舞剧《红山女神》,通过学、创、演的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艺术创作、舞台实践、市场检验的对接,打破了人才培养、艺术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瓶颈。
2.相较于其他类别的高职教育,艺术类高职院校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包括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在内的高等艺术教育所具有的一项重要的文化功能。高职艺术院校大多是在原有的中等艺术学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中立足于为当地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时把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渗入教育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建校始为河北省戏曲学校,为国办及时所培养河北梆子艺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将河北梆子专业一直延办至今。学院创排的河北梆子《孟姜女》,既尊重传统又追求新意、既有古典精神又有现代美学思维,在回归戏剧本体创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此剧已巡演15场,今年进入校园演出,着力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近年来,学院还积极开展对河北民间舞、河北民歌等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创建了《河北民间舞》特色课程,编排的“河北民间舞组合课”获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精品组合课项目“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奖”。但需要强调的是,艺术生产、文化传播过程是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艺术作品为载体,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既要利用好学校和院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又要在各个环节坚持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二、实践体系上,要注重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递进
艺术门类的实践属性,是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门类的重要特征。如戏曲师徒口传心授、身行实操的传统教学方式,凝聚了艺术教与学的传统精神,体现了艺术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然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艺术教育虽提炼形成了一些有关实践教学的经验,取得了不少的实践成果,但从全局来看,仍然没有一个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些院校艺术实践活动零散、无序,相互割裂,缺乏总体的规划与设计,未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已成为高职艺术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突出矛盾。高职艺术院校应构建起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循序渐进、层次清晰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一,应以能力为本位确定实践教学核心环节。能力目标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并依此循序渐进地安排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及社会实践,课程模块要与能力模块一一对应,以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其二,要注重分类与综合实践衔接,先完成分类专业实训,继而整合资源进行跨专业综合实践。其中,基础实践与综合实践为工作导向型学习,虽在校内进行但学习内容指向实际工作。社会实践要在社会中完成,为工学一体化模式,这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以国内大型专业演艺团体为平台,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参演了《大唐贵妃》《草原记忆》等为代表的八部大型舞剧和20余部综艺剧演出,连续多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学生打造了综合实践平台。
三、制度保障上,要注重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利益的兼顾
工学结合是产学合作的主要途径,其本质是高职艺术教育通过文化企事业单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事业单位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学生则通过受教育者与职业人的双重锻炼,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的高职艺术院校实践中,工学结合模式并未能而深入地开展,其难点在于找到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共同的目标、利益与动力。工学结合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其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能否切实承担起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但是对于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往往更在意经济利益较大化,在政府、学校、学生等多方利益博弈中更倾向于将人才培养成本转嫁他人,因此缺乏参与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笔者以为,还应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建立起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保障机制,对校企合作育人的学校、企业双方权利和义务给予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并建立利益补偿机制,从根本上调动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发展共同体。对于高职艺术院校,“工”与“学”的稳定关系在实践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对于声乐、器乐、戏曲等专业,让文艺院团成批接收实习生或毕业生不现实,与文艺院团开展订单培养,也往往只是一两届学生,缺乏长期合作的稳定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应该根据各自专业特点,灵活采用项目导向、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形式,切忌盲目照搬照套。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专业多采用顶岗实习模式,美术专业与传媒专业多采用项目导向模式。此外,高职艺术院校多为行业主管部门举办,应该紧紧依托行业,主动争取行业部门的支持,共同商议工学结合模式的改革方案,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使企业分享学校的资源优势,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
作者:毛志新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高职艺术教育探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建设思考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也不断在变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存在着较大的错位。如何培养适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建设,以形成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特色。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内涵建设
1明确高职教育的目标
自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之后,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近十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成倍的增长,正处于好的发展机遇期,高职教育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如此快速发展膨胀的情况下,许多高职院校为了增强竞争力,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开始追求“正规化”,把核心建设用于升本的方向上。然而职业是一种以社会岗位分类的概念,不同于专业的以学科分类培养学生的概念。高职教育应始终明确自身的任务,清晰定位培养目标。现代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等及时线社会岗位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将所学非常快速地应用到实际运用当中去,为社会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
2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较新兴的专业,是商品经济社会中技术和艺术高度相结合的产物。但是近些年来高职高专类院校发展十分迅速,同时艺术设计成为很多学校的热门专业,这对艺术设计教育资源是极大的考验。在没有积累足够经验就开始了大量招收艺术设计学生的情况下,教学条件和专业教师队伍等都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些都将制约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目前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2.1生源素质较差
设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然而由于国内的大学前教育模式使得很多学生的设计天性被磨灭。好学生都是文化成绩的,不好的学生才去学习美术、舞蹈等寻找出路。再者大部分人对艺术设计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社会上一直把艺术设计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学习艺术设计成了走投无路的选择,同时艺术类招生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为大量的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学习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提供了契机。前些年有些高职院校为了保障生源,对招生对象类别不加限制,很多没有学过美术基础的学生只要分数过线也可以报读艺术设计专业。种种原因造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生源素质较差。
2.2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艺术设计是高度感性与理性结合的学科,既要有较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意,又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进行理性思考。对进行从教的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但是艺术设计在国内开设较晚,人才积累较少。当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师队伍是多途径不同背景的状况,高职艺术教师的师资来源主要有:(1)专业本科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2)由行业引进聘用的专家;(3)聘请的社会兼职教师;(4)有的高职学院前身从中职升格,教师由原来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转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高职艺术设计教师,虽然进行过短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培训,但基本上没有时间涉及教育技能训练。同时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培养高职教师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教师资源只能按普通高校的培养模式来进行,由此导致高职教师教育技能的先天不足。
2.3课程体系静止
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的学科课程呈静止的知识体系状态。从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基本沿用至今,三大构成渗透至各个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等对某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并无多大用处的课程照常开设,这种教学设计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这些久远的教学体系还在长期地一成不变地可怕地重复着,学生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没有给予任何技术更新。规范化的课程,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而且设计与市场相距甚远,理论与实践脱节。
2.4实践环节薄弱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且设计不同于艺术。艺术更多强调的是创作者的自我思维情感的表达,而设计强调的是商业价值,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设计者要考虑的是消费者、企业、商品等多种因素,再结合设计者的创意去进行表达。设计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实际业务,在高职的学习过程中应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然而绝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的教学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有的实践基地只是仅供参观。学生进行的设计训练基本是假设的课题,学生不能了解到企业的真正需求并得到有效的训练。
3如何加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涵建设
3.1注重生源对象的特征
很多高考分数不高的学生学习艺术设计专业有一定的优势,这些“坏”学生调皮捣蛋,不走常规路。反过来看这些学生的思维较活跃,常常有一些新颖奇特的想法。在经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后,一部分学生的设计能力往往能够比肩本科生。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艺术想象、艺术表现、美学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招收学生时要考虑学生的美术基础和自身特长等,旨在较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学生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同时这部分学生比较好动,不喜欢理论,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开设多一些的实践课程,在课程中要紧密结合一些当下他们关注的兴趣点来进行训练。
3.2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
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知识在不断地贬值。高职教育就是根植于社会需求,那么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对社会适应性就尤其重要。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就是上课的机器,更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升本,对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等的考核。教师都忙于自己的职称和项目,在学校这个狭小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教师个人对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没有计划。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给教师一些“休养”机会,每学期让一部分教师去到企业进行进修学习,不再承担教学任务,同时保障经济来源。要构建高素质的教师体系需要做到:及时,严格把控教师入口机制;第二,对在职教师进行职业和专业培训,保障与社会不脱节;第三,对教师有系统的考核和评估机制。高职院校教师的与时俱进是保障切实发挥艺术设计教育应有的职能的保障。
3.3建立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的能力,动脑指的是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构思方案等能力;动手指的是学生将想法进行实现的技术能力,比如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表达能力。所以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去建立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专业课划分的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改变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比如可以改设计素描为专业领域的手绘技法等,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考虑的是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及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视觉艺术信息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等思维能力,锻炼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软件使用等的多种设计表达能力。
3.4改善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职业”二字,所以对实践教学要有足够的重视。对内,在教学环节广泛使用“互动-参与-合作”、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调查法、网络学习等方法和手段,通过教学模式多样化,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对外,积极开发实训基地,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或者通过和企业合作或者以校内工作室为依托,对外经营等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或承接商业项目,让学生积极参加商业设计,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的各种设计大赛,刺激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规模到重内涵的阶段。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既要遵循自身的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的变化,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师资结构和办学条件等多方面角度出发,重视高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技术人才,满足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社会需要。
作者:夏宝红 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